77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研究成果報告(完整版) 計 畫 類 別 :整合型 : NSC 95-2625-Z-002-002- 執 行 期 間 : 95 年 01 月 01 日至 95 年 12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暨研究所 計 畫 主 持 人 : 郭鴻基 共 同 主 持 人 : 黃宏斌、楊錦釧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級-專任助理:楊憶婷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陳佳裕、吳榮瑜、塗宗明、陳柏宏 其他-研究人員:蔡佳伶、蔡禹明、徐理寰、沈彥志 處 理 方 式 :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6 年 05 月 22 日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研究成果報告(完整版)

計 畫 類 別 整合型

計 畫 編 號 NSC 95-2625-Z-002-002-

執 行 期 間 95年 01 月 01 日至 95年 12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暨研究所

計 畫主持人郭鴻基

共同主持人黃宏斌楊錦釧

計畫參與人員碩士級-專任助理楊憶婷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陳佳裕吳榮瑜塗宗明陳柏宏

其他-研究人員蔡佳伶蔡禹明徐理寰沈彥志

處 理 方 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6年 05 月 22 日

目錄

成果概述 1

附件 3

附件 一 95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3

附件 二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6

附件 三 經濟部水利署 91 至 95 年度防災科技計畫 9

附件 四 洪旱災防治領域之規劃說明 14

附件 五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

之總計畫項目及重點說明 18

會議紀錄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29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46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49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53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67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68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74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計畫編號NSC 95-2625-Z-002-002 執行期間95 年 1 月 1 日至 96 年 3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郭鴻基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共同主持人黃宏斌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

楊錦釧 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成果概述

本計畫由郭鴻基教授與黃宏斌教授楊錦釧教授共同主持計畫目的除了協助

國科會永續會業務推動之外結合政府相關部門有系統地推動防災科研工作並

整合學界研發成果轉化與推動成可落實應用於防災業務的技術在國科會永續會

的支持下本計畫於95年度完成下列四大事項

一協助永續會規劃計畫方向徵詢計畫群研究書計畫審查經費核定等業

務的推動

二協調整合氣象防洪及大地三大領域研究成果多次舉行座談會整合推

廣研究成果

三進行學門計畫執行者座談會檢討過去歷年永續會研究的得失並期許強

化跨學門研究

四因應全球暖化針對重要防災課題規劃並組成研究群對臺灣災害和全

球暖化進行研究

本計畫針對「強化災害防救科技研發與落實運作方案」推動執行95年度永續會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包含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和政府各部會及相關單位協調整

合形成有效工作團隊並協調整合氣象防洪及大地三大領域規劃和未來三年課

題目前已完成規劃並對學界以整合研究群方式徵求計畫協助永續會進行計畫

審查經費核定附件 一和附件 二為9596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

2

課題重點說明氣象洪旱災害防治詳細的規劃與說明列於附件 四

為強化學門跨領域研究應用整合計畫主持人以及協同主持人於95年5月23

日95年8月22日95年8月29日95年12月22日分別舉行四次防災科技防洪預

警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資訊平台河川區域洪泛管理技術防洪管理研究整

合和社經影響等課題的座談會以期整合與推廣研究成果詳細座談會紀錄內容見

會議紀錄 一~四此外計畫主持人以及協同主持人於96年1月1718日曾進行學

門計畫執行者座談會檢討過去歷年永續會研究的得失並期許強化跨學門研究

詳細內容見會議紀錄 五六

另外因應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對臺灣之衝擊本計畫針對此問題進行座談並

於95年夏天規劃研究群針對臺灣災害和全球暖化進行研究目前「氣候變遷對災

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之整合研究」已經順利進行參加者有成大水利及海洋

工程系蔡長泰教授游保杉教授謝正倫教授詹錢登教授和臺大生物環境系統

工程系張倉榮副教授童慶斌教授以及臺大大氣科學系周仲島教授中央氣象局

盧孟明主任研究員中央研究院張靜貞研究員等多位學者蔡長泰教授為總計畫主

持人計畫項目及重點說明如附件 五針對氣候變遷之災害面向探討臺灣地區降

水和洪旱變異趨勢研發有效之災害評估方法供未來災害防治工作參考研究群

並於95年12月19日以及96年4月13日舉行兩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詳情可以參考會

議紀錄 七

總結以上本計畫藉由規劃和整合跨領域研究方向協助國科會永續會推動業

務希望能發展出配合氣象預報的洪水坡地減災防災新技術和社經減災措施

以期減少災害損失促進國家永續發展

3

附件 一 95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95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氣象領域)

研 究 課 題 內 容 說 明 預定執行 期間

1水庫集水區季節

降雨預報技術之

發展

(1) 配合水庫集水區乾旱預警與應變的需求瞭解導致乾旱之氣

象因子 (2) 建立水庫集水區氣象乾旱與監測指標 (3) 初步建立具預報能力之水庫集水區季節降雨預報技術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2定量降雨估計與

即時預報技術

(0-3 小時)之發

展與改進

(1) 分析雷達回波等資料針對各地區各流域建立定量降雨

估計技術並進行驗證與改進 (2) 分析衛星與都卜勒雷達等資料發展 0-3 小時定量降雨即時

預報技術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3侵台颱風中尺度

特徵概念模式之

建立與預報技術

(0-24 小時)之發

(1) 透過分析與模擬瞭解侵台颱風個案中導致路徑變化與豪大

雨之機制以建立各類型侵台颱風之中尺度特徵概念模式

並發展侵台颱風路徑與伴隨降雨(0-12 小時)之預報技術 (2) 建立並改進侵台颱風風力定量預報技術(0-24 小時)與風力

統計預報作業系統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4颱風路徑數值預

報技術(0-72 小

時)之發展與改

(1) 透過整合颱風數值模式的背景資料初始渦旋及物理過程之

可能變異發展颱風路徑數值預報技術以提升颱風路徑預

報(0-72 小時)之準確度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5颱風臨台路徑與

侵台風雨預報實

(1) 進行颱風期間觀測實驗以獲得颱風直接觀測資料提供颱

風臨台路徑與侵台風雨預報作業之參考 (2) 建立颱風臨台路徑與侵台風雨預報指引透過預報實驗進行

驗證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6梅雨季豪大雨預

報技術(0-36 小

時)之發展作業

測試與技術移轉

(1) 建立台灣地區梅雨季中尺度數值模式之定量降雨預報(5times5公里)產品並校驗模式預報之準確度

(2) 發展結合各種資料與模式之梅雨季定量降雨估計與預報技

術並建立豪大雨個案資料庫 (3) 建立豪大雨定量降雨估計與預報之雛形系統並透過預報實

驗完成預報技術(0-36 小時)之作業測試與技術移轉工作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4

95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預定執行 期間

1都市地區極端暴

雨之淹水境況模

(1) 針對國內都市地區之防洪系統分析模擬遭受極端暴雨條件

侵襲時可能淹水境況模擬分析 (2) 研究重點將包含可能極端暴雨條件之分析堤防溢堤或破

堤抽排系統喪失功能與其他複合型災害等下游淹水境況模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2結合都卜勒雷達

定量降雨估計在

流域水情及淹水

預報技術之研究

(1) 結合氣象學門領域於流域空間定量降雨估計之研究成果研

發流域水情及洪水預報之技術以提昇颱洪預警作業效能 (2) 研究重點包含應用雷達回波資料進行空間降雨推估集水區

分佈式逕流量分析河川洪水位預報及快速淹水計算等方面

技術研發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3桃園地區供水風

險分析及因應對

(1) 分析探討桃園地區各種可能存在之供水風險並針對其

各種風險研訂因應對策提供緊急應變之參考使用以

因應未來可能發生供水短缺事件 (2) 研究重點包含分析檢討包括氣象水文泥砂來源水資源調

配水庫操作管理高濁度原水處理技術等影響供水風險分

析及因應對策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4沿海地層下陷地

區淹水改善之策

略及評估

(1) 針對沿海地層下陷地區之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策

略並評估其改善之效益 (2) 研究重點包含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替代方案之研訂與其淹水

改善效益之評估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5都市地區淹水改

善措施之檢討與

評估

(1) 針對都市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方案評估其淹

水改善之效益以提供災害主管機關治理規劃參考依

據 (2) 研究重點包含淹水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措施方案之研訂與其

淹水改善效益之評估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6集水區上游逕流

抑制措施之檢討

與評估

(1) 探討集水區上游各種可能逕流抑制措施定量評估其逕流減

災之效果以提供集水區治理之參考依據 (2) 研究重點將包含河川水文水理模式研析各種逕流抑制措施

之研訂與其逕流消減效益之評估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7海岸颱風溢淹災

害潛勢及風險評

(1) 結合暴潮與天文潮之近岸水位預測模式建置 (2) 近岸波浪計算預測模式之建置 (3) 結合波浪與水位之機率預測模式 (4) 海岸溢淹與災損評估模式之建置 (5) 機率風險評估模式之研發

94 年 8 月 至

97 年 7 月

8台灣海岸災害防

治技術之研究

(1) 台灣環島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 (2) 海岸災害防治工法之研發 (3) 海岸災害防治非工程方法之研發 (4) 海岸災害防治決策支援系統之建立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5

95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坡地災害防治領域)

研 究 課 題 內 容 說 明 預定執行 期間

1 坡地災害相關因子

判定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道路邊坡社區邊坡及

土石流等四種災害相關因子之研究依據滑動

(slide)落石(fall)流動(flow)等型態研究各類

災害顯著影響因子之定量評估方法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2 坡地災害發生機制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道路邊坡社區邊坡及

土石流等四種災害發生機制之研究內容包括發

生時間空間特性等相關機制及分析模式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3 坡地災害潛勢分析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道路邊坡社區邊坡及

土石流等四方面內容包括坡地災害各個影響

因子之定量評估方法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4 示範區坡地災害危

險度分析相關研究

(1) 內容包括坡地災害危險度相關因子定量評估方

法研究土石流流動與停止分析模式潛勢區劃

定方法及境況模擬模式等方面之研究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5 土石流衝擊力之研

究 (1) 內容包括學理分析室內試驗現地實驗等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6 坡地災害預警及通

報方法之研究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道路邊坡社區邊坡及

土石流等四方面研究內容警報時機及通報運

作模式與資訊傳輸模式及系統研究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7 坡地災害預警空

間時間基準訂定

之研究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及土石流等二方面研究

內容警戒區域及時機判定方法警戒基準訂定

方法等研究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8 坡地災害觀測技術

之研究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及土石流等二方面研究

內容監測方法儀器種類設置地點及資料判

釋遙測應用分析研究等相關研究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6

附件 二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氣象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1 侵台颱風中尺度

風雨預報技術發

(1) 透過分析與模擬瞭解侵台颱風個案導致路徑變化與豪大雨機制建立概

念模式以及中尺度氣候資訊結合即時衛星與雷達等觀測發展 40 公里以

下範圍 0 至 12 小時包括集水區之風雨預報技術成果希望能落實於氣象

局預報

2 梅雨季中尺度豪

雨預報技術發展

(1) 透過分析與模擬瞭解梅雨季西南氣流等豪大雨機制建立概念模式以

及中尺度氣候資訊結合即時衛星與雷達等觀測發展 0 至 12 小時數十

公里範圍包括集水區之風雨預報技術成果希望能落實於氣象局預報

3 颱風路徑數值預

報技術之發展與

改進

(1) 透過資料同化整合衛星飛機等類型資料並改善渦旋初始及物理過程

提升颱風路徑 0 至 72 小時之預報技術與精確度研究須和氣象局預報模式

緊密互動成果希望能落實於氣象局預報

4 區域氣候與季節

預報方法研究

(1) 瞭解極端天氣(極高溫極低溫極大雨乾旱)特性的氣候變化颱風路

徑與強度的變化大尺度氣候條件(海溫海冰積雪季風)的變化對

於春雨梅雨颱風夏季高溫寒潮等季節預報技術發展

7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洪旱災防治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1 流域水情及淹水

預報技術及資訊

整合平台建置研

(1) 開發水情防洪預報平台期能整合過去學術及相關單位已研發之預報技術

及模式庫供實務單位應用藉以有效落實防洪減災之政策 (2) 研究重點包含水情資料 QA 與 QC 整合水文氣象模式研發整合降雨逕

流模式研發整合河道水理淹水模式及河口暴潮模式研發整合即時觀

測與視訊溝通技術發展模式代表性參數率定與應用驗證防洪預報資訊

整合平台之發展應用

2 沿海地層下陷地

區淹水改善之策

略及評估

(1) 針對沿海地層下陷地區之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策略並評估其改

善之效益 (2) 研究重點包含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替代方案之研訂與其淹水改善之評估

3 都市積淹水即時

預報系統研發及

應變機制研擬

(1) 針對都市積淹水問題配合綜合治水之理念探討即時預報及應變機制相

關之技術 (2) 研究重點含積淹水模式之整合應用極端暴雨淹水境況模擬山區及平

地淹水潛勢預報雷達之整合應用通訊網路之評估改善

4 都市地區淹水改

善措施之檢討與

評估

(1) 針對都市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方案評估其淹水改善之效益以

提供災害主管機關治理規劃參考依據 (2) 研究重點包含淹水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措施方案之研訂與其淹水改善效益

之評估

5 水庫集水區土砂

來源崩塌機制

及整治策略

(1) 針對水庫集水區崩塌問題探討其發生機制發展模擬模式並研擬治理

對策供整治規劃參考 (2) 研究重點含崩塌沖蝕泥砂輸送機制分析調查及觀測技術研究及整治

策略之探討

6 水庫排淤策略及

供水風險分析研

(1) 針對水庫泥砂及供水問題探討水力排砂策略並發展水砂運移模擬模式

供水庫更新改善規劃設計參考藉以達永續經營之目標 (2) 研究重點包括水文水理分析泥砂來源庫區泥砂運動機制模擬泥砂濃

度監測技術水資源調配水庫操作管理高濁度原水處理技術等影響供

水風險分析及因應對策

7 海岸颱風溢淹災

害潛勢及風險評

(1) 結合暴潮與天文潮之近岸水位預測模式建置 (2) 近岸波浪計算預測模式之建置 (3) 結合波浪與水位之機率預測模式 (4) 海岸溢淹與災損評估模式之建置 (5) 機率風險評估模式之研發

8 台灣海岸災害防

治技術之研究

(1) 台灣環島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 (2) 海岸災害防治工法之研發 (3) 海岸災害防治非工程方法之研發 (4) 海岸災害防治決策支援系統之建立

9 洪氾管理與其法

制化策略之研究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8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坡地災害防治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1 坡地災害發生機

制 (1) 不同規模颱風豪雨之坡地災害或土石流發生機制及分析模式研究 (2) 不同地質特性之坡地災害或土石流發生機制及分析模式研究

2 坡地災害或土石

流潛勢分析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各個潛勢影響因子之定量評估分析 (2) 潛勢分析方法研究

3 坡地災害對下游

地區防洪影響研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對下游地區防洪之影響類型量化分析和影響範圍 (2)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防治對下游地區防洪之效益評估

4 土石流防治工程

技術研究 (1) 土石流流速體積濃度衝擊力流動段之沖刷能力淤積長度和範圍等

之學理分析室內試驗現地實驗相關研究

5 坡地災害防治對

策研究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之防治工法研究 (2) 坡地保育或管理對策 (3) 坡地災害防治對策對人文社會經濟面之影響

6 地滑或土石流災

害預警時間空

間基準訂定研究

(1) 警戒基準訂定方法研究 (2) 警戒區域及時機判定方法研究

7 坡地災害或土石

流監測技術研究

(1) 監測地點儀器種類之選定監測方法研究 (2) 監測資料蒐集方式判釋方法之分析研究 (3) 監測資料即時回饋模式探討

9

附件 三 經濟部水利署 91 至 95 年度防災科技計畫

經濟部水利署 91 至 95 年度防災科技計畫

年度 計畫名稱 成果摘要

91 經濟部水利署防災應

變作業系統

(一) 完成九樓會議室設備擴充工程及台中水情中心設備更新及空間變

更並完成應變中心運作所需之系統需求(二) 整合水情中心及淡水河

防洪指揮中心系統展示於九樓會議室內(三) 發展輔助應用系統使

應變小組人員作業順暢

91

颱洪期間水庫洩洪與

河口暴潮對淡水河水

位影響之機率預測研

(一)完成淡水河口潮位預報模式(二)完成淡水河口潮位之機率預報(三)完成淡水河指定水位站水位變化相對於水庫洩洪與河口潮位之關係(四)完成淡水河水位機率預報模式(五)完成以近年颱洪(象神納莉)演算重

檢定 FEMA 模式參數

91 水災損失評估系統模

式之建立(12)

(一) 完成水災損失估算與評估之理論依據並據以建立模式及與淹水深

度土地使用類型產業類型等之關係(二) 完成配合本局水資

源資料庫以分散式資料庫使用為基礎之網際網路化水災災損評估系統

(三) 建立水災災損評估系統所需資料之相關資訊(四) 完成水災災損調

查並建立基本資料(五) 完成水災災損評估系統之操作手冊維護手

冊及其資料之操作維護手冊

91 防洪措施之間接效益

初步評估 (一)了解防洪措施和洪災特性間之關係(二)界定防洪措施產生之效益範

圍及項目(三)建立評估防洪措施間接效益模式

91 台北防洪淡水河警戒

水位訂定之相關配合

工作檢討

(一)防汛緊急期間工作與相關事項之調查及座談(二)檢討確定警戒水位

及其相關事項

91 民國九十年颱風豪雨

紀實

(一) 繪製完成民國九十年各颱風豪雨於致災地區之雨型等雨量線分

佈流量及淹水範圍分佈及歷程與致災原因分析探討(二) 完成除納莉

颱風造成大台北地區(含基隆市)(前述區域將由另案計畫收集)外各颱

風豪雨造成之全台(含離島地區)之災害損失資料收集分析與繪出相

關圖資(三) 完成南部科學園區與台南科技工業區廠商進駐後歷次淹水

災害之災害損失資料收集分析與圖資(四) 完成彙編「民國九十年颱風

豪雨紀實」之撰述

91 水文氣象資訊與水文

地理系統模式整合之

研發(12) (一)利用雷達定量估計降雨強度(二)開發 SOBEK 模式前處理與後製作

91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及供應系統建立計畫

(一)資料擴充建檔(二)建立資料檢索及資料供應系統(三)水災搶救機具

設備資料年度更新(四)建立水災搶救機具設備線上登錄系統(五)撰寫

本計畫所建立之系統操作維護手冊

91 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管

理系統之建置與應用

(一) 建置涵蓋目標流域之無線區域網路傳輸系統及監控管理中心(二) 建立固定式自動影像監測站以傳輸即時影像及水文數據(三) 透過人

員攜帶 GPS 及移動式攝影通訊設備傳送現地即時災情影像(四) 結合現地傳送之即時災情影像與情資配合既有 GIS 圖資等完成「即時

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

10

92 建置旱災防救決策支

援系統

(一)水情監視及評估系統(二)乾旱預警系統(三)決策支援系統(四)應變機制系統(五)抗旱資訊網(六)系統維護次系統(七)系統軟硬體需求

評估(八)文件編撰

92 水利署造雨器修復暨

其研發本土化自動點

火裝置與零件改裝

(一)修復原存放於本署之 33 部造雨器(二)研究開發造雨器自動點火裝

置(三)辦理造雨施放作業教育訓練及完成維修操作手冊

92

水災災情即時影像通

報及水利設施災害防

救決策支援系統整合

建置(12)

(一) 建置涵蓋目標流域之無線區域網路傳輸系統及監控管理中心(二) 建立固定式自動影像監測站以傳輸即時影像及水文數據(三) 透過人

員攜帶 GPS 及移動式攝影通訊設備傳送現地即時災情影像(四) 結合現地傳送之即時災情影像與情資配合既有 GIS 圖資等完成「即時

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

92 應用衛星雷達於水災

監測及淹水範圍與損

失評估(12)

(一)建立衛星雷達回波強度與水深積水範圍關係之評估方法(二)建立衛

星雷達水災監測系統及系統較核測試(三)實際案例操作

92 防洪措施之間接效益

初步評估(22) (一)了解洪泛區及非洪泛區居民對於洪災相關事項意見(二)評估防洪措

施間接效益影響情況(三)建立概念性及實證模式分析

92 台灣沿海地區淹水潛

勢之研究及淹水區歷

史資料庫建置(12)

(一)完成相關淹水模式淹水潛勢及地層下陷文獻資料之收集(二)完成

適合濁水溪流域下游沖積扇地區之沿海地區之淹水模式地層下陷模式

之建立(三)配合潮位分析完成該地區之淹水潛勢並完成與減災應變格

網系統相整合

92 水災損失評估系統模

式之建立(22)

(一) 完成水災損失估算與評估(間接損失部分)之理論依據(二) 完成

配合本署水資源資料庫以分散式資料庫使用為基礎之網際網路化水災災

損評估系統(彙整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部分)(三) 建立水災災損評估系

統(間接損失部分)所需資料之相關資訊(四) 完成本署「民國九十年

颱風豪雨分析暨紀實」調查之災害損失資料彙整並調整及驗證系統中

模式參數(五) 完成完整之水災災損評估系統(包含直接損失與間接損

失部分)之操作手冊維護手冊及其資料之操作維護手冊

92 水文氣象資訊與水文

地理系統模式整合之

研發(22)

(一)整合雷達和雨量站降雨觀測(二)利用雨滴譜儀觀測資料校正雷達

Z-R 關係(三)研發檢測雨量站資料協調性和水位資料合理性的方法(四)應用 QPESUMS 系統產品(五)開發地貌型逕流模組(六)開發圖形使用

者介面和決策支援介面

92 格網系統之規劃與建

置--以乾旱預報為例

(一)規劃乾旱格網與洪水格網系統所需之硬體設備與網路頻寬需求以及

系統所需應用軟體之經費(二)建置具備援機制之水資源異地鏡像資料

庫(三)建置一處示範性乾旱預報監控與協調中心(四)建置二處水庫及

河川水位影像即時通報示範站(五)格網系統之網路化圖形人機使用介面

的使用者入口(Portal)(六)撰寫系統之操作手冊維護手冊及其資料之操

作維護手冊以利未來之使用

93 臺灣沿海地區淹水潛

勢之研究(22)

1完成東港溪流域及林邊溪流域之水文資料地文資料潮位資料及屏東

平原歷年災害資料之蒐集與分析2完成屏東平原地層下陷初步模擬解

果3完成 SOBEK 模式及二維零慣性模式針對東港溪流域與林邊溪流域

沿海地區之淹水潛勢初步模擬4彙整地層下陷模式SOBEK 模式及二

維零慣性模式之輸出入資料格式與淹水潛勢圖製作流程及格式5提出減

災應變格網規劃構想以及超級視訊格網初步規劃

11

93 應用衛星雷達於水災

監測及淹水範圍與損

失評估範圍(22)

完成利用衛星雷達之探測技術配合數值地形資料推估發生洪災時遭

受洪水侵襲的區域範圍以及淹水區域內水深的分佈情形

93 台灣北部地區雷達降

水精密校正

雨滴譜儀選址工作會議已做出初步建議將於七月份進行站址踏勘以進

行 J-W 雨滴譜儀測試於站址選定後進行移機架站工作本計畫於 4月將中正機場 ERICSSON 機組順利拆裝並將天線運抵中科院由天線

組的工程師研究天線改照的零件規格並且將天線機座內雷達ROTARY JOINT 拆下分析偏極化升級所需之改照

93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雛型建置計畫

1透過洪水預報系統的雛形建置呈現格網平台結合應用程式的雛形2透過資料格網取得遠端資料採用局部端電腦進行演算演算結果再透過

資料格網上傳到核心系統的資料庫中進行多方視訊會議的方式 3採用電

子白版將主席電腦上的 CIA 畫面框入電子白版中軟體群撥給參與視訊

會議之使用者

93 區域淹水損失圖建立

先期計畫

1完成評估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以往製作之全省淹水潛勢圖之功能與

效益 2 完成淡水河二仁溪阿公店溪等流域淹水潛勢圖及 區域淹水損失

圖製作

93 水情即時影像監視及

其應用系統之建置

1文獻收集與現地勘查完成2既有及發展中之影像監視系統與資料傳輸

方式調查完畢3以全省易發生水災災害地點為對象規劃並完成系統建

置4規劃設計建置影像資料庫收集彙整 貴署暨各附屬機關之影像

資料5開發「即時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與「即時影像網頁系統」

6影像資料庫與應用系統實際測試

93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造雨器開發

與改良

現有自動化地面造雨器研發改良工作已將第一代造雨器運回工研院能資

所工廠拆解分析各元件之損耗情形及分析可能原因對最常損耗之電磁

閥 L則以不同廠牌元件以丙酮浸泡已瞭解其受蝕程度訂作新壓力鋼瓶

以容納大量碘化銀溶液及設計新線路以縮減系統體積地面造雨器中控

平台之工作已重新設計網路架構使網路上任一電腦透過安全認證後

使用中控平台以進行造雨器監控作業本計畫亦已研擬地面造雨器之國外

採購規格書初稿收集意見及修訂後供水利署進行採購案

93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造雨研究發

展成效模式評估

1蒐集相關人造雨成效文獻回顧 2 國内實施人工增雨成效及施放區與

對照區降雨資料比對探討 3 建立地面人造雨大氣擴散之中尺度氣象整

合模式探討

94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13)

以淡水河流域為目標繼續改善格網架構與擴充系統功能俾應用於實際

應變作業上並開發濁水溪洪水預報系統及進行資料格網的標準化考

量未來擴充性

94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與防救災器材動員路

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最

佳化規劃

1建立緊急應變時可用之水災防救資料庫提供災害防救器材位置及其附

近路網之 GIS 圖層以供防救災時參考2強化暨有之防救災作業系統

以深化防救災應變作業3針對防救災器材動員路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提

出最佳化規劃4建立一集中式重大災害通報系統以最節使人力及時間

之方式統一彙整各單位即時災情並提供災害報表以作為災後復原重建

之依據

94 防災應變格網之研發

(14) 建構格網平台以利決定未來不同格網應用軟體與資料協定之共同規範

並且達到異地分散使用減少資料準備著重模擬分析的理想

12

94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23)

1完成一套空中造雨作業可行性及更佳化之作業方式建議書2驗證建立

完成之人工增雨成效分析比對之差異性統計分析明確研擬人造雨作業施

放機制並建置一套完整之效益評估作業綜合作業管理氣象水文配合條

件評估方式3研擬一長期發展策略模式方案及相關配套所必需研究項

使造雨技術更趨成熟並運作模式及評估成果以達施放之最大功效4結合資訊遙測及通訊技術之控制平台以提供操控人員遠端監控提供

開閉施放造雨器時間點之決策參考

94 國造遠端自動點火造

雨器開發

1新增 4 部自動化碘化銀地面燃燒器其中 1 部完成風速風向計整合測

試並完成與中控台整合以利佈設於北部地區實際施放使用2建

立人工燃燒器之碘化銀率訂程序評估尚可燃燒之碘化銀時間及燃放比

率3維護現有 38 部手動人工造雨器設備並協助人造雨(人工增雨)

宣導作業4完成製造空中造雨運用小火箭等方式之可行性以及整體

製造程序經費預估及人員執行之評估

94 水災災害行動偵測

監測機制之建立

1完成中部及北部區域行動偵測佈設點之規劃2完成行動偵測及監測技

術之研發3協助完成即時影像固定站之建置4維護更新即時影像監視

系統5研發並整合偵測及監測介面6完成與志工或便利商店結合之評

估作業7完成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系統資料更新

94 衛星災害監測與預警

機制建立 建立衛星影像應用於災害監測及預警之標準作業程序並可供各防災單位

參考建立一可供輸入介面之衛星影像查詢應用系統

95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33)

建立完成人工增雨成效分析比對之差異性統計分析模式完成碘化銀與丙

酮燃燒溶液混合效果分析與評估明確研擬人造雨作業施放機制並建置一

套完整之效益評估作業綜合作業管理氣象水文配合條件評估方式研

擬長期發展策略模式方案及相關配套所必需研究項目使造雨技術更趨成

熟並運作模式及評估成果以達施放之最大功效

95 水災災害行動偵測

監測機制之建立(22) 研發水災災害行動偵測及監測技術並結合現有之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系統

及相關即時資訊以提升本署救災應變之工作效能

95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與防救災器材動員路

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最

佳化規劃(22)

能藉由本系統迅速掌握各區域高淹水潛勢區域以預先準備防汛器材供調

度之用並能迅速彙整各單位災情及搶修復建情況能藉由本系統提報受

災地點後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及分析程式提供各項災害防救器材調度機

制以迅速獲得防救災器材資訊而以最經濟的方式到達災害發生地點

另能藉由本系統記錄各次災害所動員之防救災器材以便於災害發生或汛

期結束後即時補充防救災器材

95 防災應變格網之研發

(22)

1 訂定資料與計算格網運作架構與溝通協定 2 建立高頻寬網路環境架

構(包括本署暨各附屬機關)3 擴充影像監測應用功能建立水情「影像監

視格網」完成監控及維運中心建置 4 建立本署暨附屬機關與防災相關單

位多方專家與資料溝通的「超級視訊格網」5 實現格網平台與系統原型

95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建置計畫(22)

配合格網系統之技術及發展透過資料格網建置水文模式模組化並與參

數分離輸入輸出格式標準化結果展示物件化以及計算格網等設計

使格網運作平台成為可應用不同水文模組的共通平台系統提供之水情資

料及預報結果可以透過電子白板進行資料會議進行多方無障礙應變溝

通以協助颱洪期間執勤作業進行多現場溝通簡報支援水庫洩洪決策

13

95

區域淹水損失圖建立

前期計畫-9394 年

颱風豪雨及災損調查

分析

區域淹水深度與損失圖建立做為災害防範對策災害應變措施及救災作

業之根據

95 國造遠端自動點火造

雨器改良

改進地面造雨器遠端自動點火功能結合資訊遙測及通訊技術之控制平

台以改良操控人員遠端監控俾利地面人造雨作業協助實際造雨作業

環境架設放置及施放中之障礙排除並完成所有造雨器之維護作業

95 淹水潛勢圖更新前期

計畫-演算資料調查

及雨量預警之研究

1研擬及探討建立以累積雨量降雨強度訂定雨量淹水預警之方法與機

制2以西南沿海(雲林嘉義台南北部)易淹水區域為對象建立雨量

預警與通報模組3進行淹水潛勢模擬所需資料調查(包括資料來源年

代格式是否需價購等)

95 衛星災害監測與預警

機制建立(22)

1研究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水庫或取水口上游集水區支流淤積土石運移

判定方法與機制2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衛星遙測資料針對石門水庫頭

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屏溪上游等集水區崩

塌狀況分析3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與 9493929190 年衛星遙測資

料針對石門水庫頭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

屏溪上游等集水區支流泥沙運移狀況進行比對以提供相關單位對於颱風

期間原水濁度提高可能性預警之用4在汛期中及汛期結束針對前述集水

區進行比對探討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颱風期間監測之可能性

14

附件 四 洪旱災防治領域之規劃說明

一96 年度研究課題與規劃情形

11 規劃原則

要規劃 96 年度以後三年之課題理論上至少應該先檢討過去三年之規劃

情形及其執行與落實之成果但過去永續會防災課題之規劃是配合國家防災科

技計畫之推動整體考量而且國家防災科技中心亦於 95 年 10 月提出成果彙編

及總結報告因此於此不再予以評估檢討而且事實上其成果相當多亦不可

能於本計畫中予以全面審視評估於此僅就 95 年度規劃及核定之課題及計

畫進行瞭解並以其規劃方向內容期限作為後續課題規劃之參考

95 年度洪旱災防治領域規劃及重點說明如附件 一以方向上而言涵蓋六

個層面(1)都市淹水境況模擬及對策評估(2)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3)地層下陷

區淹水改善策略評估(4)集水區上游逕流抑制措施評估(5)供水風險分析及因應

對策(6)海岸淹水災害潛勢及防治技術並依此規劃八個課題八個課題之執行

期限除海岸災害部分兩個課題分別至 97 年 7 月及 96 年 7 月外其餘六個課題

之期限均規劃至 98 年 7 月

另實際上依據規劃課題後來經審查核定之計畫群及子計畫共有十個群

體計畫除海岸防災群體外其餘七個群體計畫之執行期限皆依規劃為三年期

計畫執行期限至 98 年

在國內學界洪旱防災領域之人力幾乎都已參與在 95 年度之計劃中另有

相當多之人力也參與水利署推動之防災計畫如附件 三

因此綜合考量 95 年度規劃之期限及學界人力之能量96 年度以後之課題

規劃僅能在原 95 年度規劃課題上稍作整合及補其不足之處

12 課題規劃

依據前述原則96 年度之規劃課題如表四

(一) 第一項課題主要是延伸原 95 年度「結合都卜勒雷達定量降雨估計在流域水

情及淹水預報之技術之研究」課題只要是相關水情測預報之技術研究群皆

可提出另加重整合平台之重要性嘗試吸引學界投入整合過去研發之成

果讓下游端應用單位有一個較具體測預報平台雛構再配合其需要延伸計

畫予以落實推動也許可補足永續會過去發表成果與應用單位介面問題

(二) 第二項計畫「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變機制研擬」系在原 95 年

度規劃「都市地區極端暴雨之淹水境況模擬」之基礎上考量都市積淹水之

實務問題配合綜合治水之觀念期盼發展即時預報及應變機制相關技術

以達都市淹水災害消滅之標的

15

(三) 第三項「水庫排淤策略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係為因應國家重大災害後復

建之需要而擬訂之課題石門水庫於 93 年艾莉颱風帶來之泥砂重創造

成庫區嚴重淤積且每逢颱風其間原水濁度遽增下游缺水風險增高嚴重

衝擊水庫營運操作及水庫壽命為解決石門水庫面對之問題政府通過「石

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六年擬動支 250 億針對上游集水區保育

庫區庫容維持及下游穩定供水三個課題擬訂對應策略據以推動但事實

上於這個領域之研究及相關泥砂運移機制之瞭解非常缺乏各項工程措施之

研擬大致上係依據經驗及直覺研判審視其所提之改善措施中較為明確且

有具體成效者為表層取水工程但對庫容維持重要課題中排砂措施及其方

向實存在相當大之不確定性及風險主要乃如前所述這方面之資料及研究

成果幾乎沒有因此擬訂本課題盼學界能儘速投入該領域之研究發展規

劃設計所需之工具及泥砂量測儀器設備以應水利署正推動水庫更新改善工

程計畫之所需

(四) 第四項計畫「沿海地層下陷地區淹水改善之策略及評估」計畫於 95 年度即

已規劃對「易淹水地區整治計畫」之推動極有助益故予以維持

(五) 第五項課題「都市地區淹水改善措施之檢討與評估」係 95 年度原規劃之課

題相當重要且已有核定計畫推動中故予以維持

(六) 第六項課題「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主要乃擬結合第

三項課題水庫排砂策略針對上游集水區泥砂來源及機制進行推估分析並

據以研擬因應對策抑制泥砂入庫供規劃單位參考

(七) 第七及八項課題屬海岸防災課題為 95 年度原規劃課題內容涵蓋面相當廣

且有針對性對防災策略規劃有其實質意義故予以保留不另規劃

(八) 第九項「洪氾管理及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這個課題主要乃擬由經濟及法制

面檢視台灣過去一貫採行之治水措施並提出治理與管理並重之新方向以供

規劃單位參考台灣早期之治水大致以蓋堤防解決洪氾問題蓋水庫解決用

水問題但時至今日似乎面臨瓶頸由於社會產業結構生活方式的改

變①造成大面積新淹水區之治理譬如沿海地層下陷區新開發科技②過去治

理完成都會匯集區之保護標準問題及環境景觀生態問題很明顯的未

來的治水策略絕非單一的工程手段所能解決目前政府推動之易淹水地區

治理計畫八年一千一百六十億之治理計畫即面臨這樣的窘境觀念上擬結

合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推動綜合治水策略但於執行面上似乎根本不可行其

癥結主要乃在於法令整合及不合宜之問題且無論是治標或治本策略之擬

訂都面臨國土有效利用及規劃問題有鑑於此站在國科會永續會之角度

在 96 年度去嘗試推動跨經濟金融法制水利技術領域之整合性研究

期盼培育洪氾管理新領域之研究團隊譬劃新的治水策略藍圖

13 規劃過程

16

如前所述 96 年度規劃之課題除維持 95 年度之課題外另整合及新增之

課題有五項 1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 2 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便機制研擬 3 水庫排淤策略及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 4 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 5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為推動上述課題並規劃研究方向於規劃期間針對各議題分別召集學界

業界共同研商討論相關之會議資料及紀錄如附件

14 成果檢討

依據規劃整合及新增的五個課題學界共提出三項整合型計畫針對第

125 項課題第 3 項課題事實上於 95 年度即已先行推動並核定-預核計畫目前

正執行中新提之三項計畫目前已完成初審是否推動有待複審之結果方能決

在推動的過程中最為困擾者為學界相關防災科技研究團隊人力不足長

期以來投入之學者不夠多鼓勵新團隊時發現大部分皆經驗不足且對實務問

題不夠瞭解尤其是跨領域團隊之整合更形困難事實上這也是過去為何水利

單位在各單獨領域都投入大筆經費研究但於整合應用時成效之彰顯似乎存

有盲點及障礙

會發生成效不彰之現象另一必須思考之問題為國科會補助研究制度面的

問題學界礙於學術倫理之要求較專注於創新領域基礎研發各主題屬於

較前端之研究至於後端應用及整合之研發學界興致較低且沒有誘因因

此長期以來學術論文表現卓越但實務需要之研發成果似嫌不足為改進此一

問題建議儘速思考下列幾項議題之解決對策 1 長期研發課題規劃 2 研發人力培育整合 3 研發成果整合 4 永續會學界研發單位業務單位之介面分工整合 5 研究獎勵制度檢討

二新課題規劃方向

要擬訂課題之方向首要瞭解台灣目前所面對之天然災害型態過去研發成果及

治理措施之問題方能對症下藥但永續會之角色主要針對的是學界因此要達到

如前 14 節之建議目標去規劃方向有實質上的困難因此於此僅先將台灣目前於

洪旱這一區塊所面臨之災害型態而有必要新研發成果者概列如下 1 水庫集水區崩塌整治問題 2 水庫泥砂淤積庫容維持及穩定供水問題 3 流域綜合治水問題

17

4 地層下陷防治及其淹水問題 5 洪氾管理非工程措施及法制檢討問題 6 高含砂水流問題

18

附件 五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之總計畫項目及重點說明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2: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目錄

成果概述 1

附件 3

附件 一 95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3

附件 二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6

附件 三 經濟部水利署 91 至 95 年度防災科技計畫 9

附件 四 洪旱災防治領域之規劃說明 14

附件 五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

之總計畫項目及重點說明 18

會議紀錄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29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46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49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53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67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68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74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計畫編號NSC 95-2625-Z-002-002 執行期間95 年 1 月 1 日至 96 年 3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郭鴻基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共同主持人黃宏斌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

楊錦釧 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成果概述

本計畫由郭鴻基教授與黃宏斌教授楊錦釧教授共同主持計畫目的除了協助

國科會永續會業務推動之外結合政府相關部門有系統地推動防災科研工作並

整合學界研發成果轉化與推動成可落實應用於防災業務的技術在國科會永續會

的支持下本計畫於95年度完成下列四大事項

一協助永續會規劃計畫方向徵詢計畫群研究書計畫審查經費核定等業

務的推動

二協調整合氣象防洪及大地三大領域研究成果多次舉行座談會整合推

廣研究成果

三進行學門計畫執行者座談會檢討過去歷年永續會研究的得失並期許強

化跨學門研究

四因應全球暖化針對重要防災課題規劃並組成研究群對臺灣災害和全

球暖化進行研究

本計畫針對「強化災害防救科技研發與落實運作方案」推動執行95年度永續會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包含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和政府各部會及相關單位協調整

合形成有效工作團隊並協調整合氣象防洪及大地三大領域規劃和未來三年課

題目前已完成規劃並對學界以整合研究群方式徵求計畫協助永續會進行計畫

審查經費核定附件 一和附件 二為9596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

2

課題重點說明氣象洪旱災害防治詳細的規劃與說明列於附件 四

為強化學門跨領域研究應用整合計畫主持人以及協同主持人於95年5月23

日95年8月22日95年8月29日95年12月22日分別舉行四次防災科技防洪預

警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資訊平台河川區域洪泛管理技術防洪管理研究整

合和社經影響等課題的座談會以期整合與推廣研究成果詳細座談會紀錄內容見

會議紀錄 一~四此外計畫主持人以及協同主持人於96年1月1718日曾進行學

門計畫執行者座談會檢討過去歷年永續會研究的得失並期許強化跨學門研究

詳細內容見會議紀錄 五六

另外因應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對臺灣之衝擊本計畫針對此問題進行座談並

於95年夏天規劃研究群針對臺灣災害和全球暖化進行研究目前「氣候變遷對災

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之整合研究」已經順利進行參加者有成大水利及海洋

工程系蔡長泰教授游保杉教授謝正倫教授詹錢登教授和臺大生物環境系統

工程系張倉榮副教授童慶斌教授以及臺大大氣科學系周仲島教授中央氣象局

盧孟明主任研究員中央研究院張靜貞研究員等多位學者蔡長泰教授為總計畫主

持人計畫項目及重點說明如附件 五針對氣候變遷之災害面向探討臺灣地區降

水和洪旱變異趨勢研發有效之災害評估方法供未來災害防治工作參考研究群

並於95年12月19日以及96年4月13日舉行兩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詳情可以參考會

議紀錄 七

總結以上本計畫藉由規劃和整合跨領域研究方向協助國科會永續會推動業

務希望能發展出配合氣象預報的洪水坡地減災防災新技術和社經減災措施

以期減少災害損失促進國家永續發展

3

附件 一 95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95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氣象領域)

研 究 課 題 內 容 說 明 預定執行 期間

1水庫集水區季節

降雨預報技術之

發展

(1) 配合水庫集水區乾旱預警與應變的需求瞭解導致乾旱之氣

象因子 (2) 建立水庫集水區氣象乾旱與監測指標 (3) 初步建立具預報能力之水庫集水區季節降雨預報技術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2定量降雨估計與

即時預報技術

(0-3 小時)之發

展與改進

(1) 分析雷達回波等資料針對各地區各流域建立定量降雨

估計技術並進行驗證與改進 (2) 分析衛星與都卜勒雷達等資料發展 0-3 小時定量降雨即時

預報技術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3侵台颱風中尺度

特徵概念模式之

建立與預報技術

(0-24 小時)之發

(1) 透過分析與模擬瞭解侵台颱風個案中導致路徑變化與豪大

雨之機制以建立各類型侵台颱風之中尺度特徵概念模式

並發展侵台颱風路徑與伴隨降雨(0-12 小時)之預報技術 (2) 建立並改進侵台颱風風力定量預報技術(0-24 小時)與風力

統計預報作業系統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4颱風路徑數值預

報技術(0-72 小

時)之發展與改

(1) 透過整合颱風數值模式的背景資料初始渦旋及物理過程之

可能變異發展颱風路徑數值預報技術以提升颱風路徑預

報(0-72 小時)之準確度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5颱風臨台路徑與

侵台風雨預報實

(1) 進行颱風期間觀測實驗以獲得颱風直接觀測資料提供颱

風臨台路徑與侵台風雨預報作業之參考 (2) 建立颱風臨台路徑與侵台風雨預報指引透過預報實驗進行

驗證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6梅雨季豪大雨預

報技術(0-36 小

時)之發展作業

測試與技術移轉

(1) 建立台灣地區梅雨季中尺度數值模式之定量降雨預報(5times5公里)產品並校驗模式預報之準確度

(2) 發展結合各種資料與模式之梅雨季定量降雨估計與預報技

術並建立豪大雨個案資料庫 (3) 建立豪大雨定量降雨估計與預報之雛形系統並透過預報實

驗完成預報技術(0-36 小時)之作業測試與技術移轉工作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4

95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預定執行 期間

1都市地區極端暴

雨之淹水境況模

(1) 針對國內都市地區之防洪系統分析模擬遭受極端暴雨條件

侵襲時可能淹水境況模擬分析 (2) 研究重點將包含可能極端暴雨條件之分析堤防溢堤或破

堤抽排系統喪失功能與其他複合型災害等下游淹水境況模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2結合都卜勒雷達

定量降雨估計在

流域水情及淹水

預報技術之研究

(1) 結合氣象學門領域於流域空間定量降雨估計之研究成果研

發流域水情及洪水預報之技術以提昇颱洪預警作業效能 (2) 研究重點包含應用雷達回波資料進行空間降雨推估集水區

分佈式逕流量分析河川洪水位預報及快速淹水計算等方面

技術研發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3桃園地區供水風

險分析及因應對

(1) 分析探討桃園地區各種可能存在之供水風險並針對其

各種風險研訂因應對策提供緊急應變之參考使用以

因應未來可能發生供水短缺事件 (2) 研究重點包含分析檢討包括氣象水文泥砂來源水資源調

配水庫操作管理高濁度原水處理技術等影響供水風險分

析及因應對策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4沿海地層下陷地

區淹水改善之策

略及評估

(1) 針對沿海地層下陷地區之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策

略並評估其改善之效益 (2) 研究重點包含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替代方案之研訂與其淹水

改善效益之評估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5都市地區淹水改

善措施之檢討與

評估

(1) 針對都市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方案評估其淹

水改善之效益以提供災害主管機關治理規劃參考依

據 (2) 研究重點包含淹水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措施方案之研訂與其

淹水改善效益之評估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6集水區上游逕流

抑制措施之檢討

與評估

(1) 探討集水區上游各種可能逕流抑制措施定量評估其逕流減

災之效果以提供集水區治理之參考依據 (2) 研究重點將包含河川水文水理模式研析各種逕流抑制措施

之研訂與其逕流消減效益之評估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7海岸颱風溢淹災

害潛勢及風險評

(1) 結合暴潮與天文潮之近岸水位預測模式建置 (2) 近岸波浪計算預測模式之建置 (3) 結合波浪與水位之機率預測模式 (4) 海岸溢淹與災損評估模式之建置 (5) 機率風險評估模式之研發

94 年 8 月 至

97 年 7 月

8台灣海岸災害防

治技術之研究

(1) 台灣環島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 (2) 海岸災害防治工法之研發 (3) 海岸災害防治非工程方法之研發 (4) 海岸災害防治決策支援系統之建立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5

95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坡地災害防治領域)

研 究 課 題 內 容 說 明 預定執行 期間

1 坡地災害相關因子

判定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道路邊坡社區邊坡及

土石流等四種災害相關因子之研究依據滑動

(slide)落石(fall)流動(flow)等型態研究各類

災害顯著影響因子之定量評估方法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2 坡地災害發生機制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道路邊坡社區邊坡及

土石流等四種災害發生機制之研究內容包括發

生時間空間特性等相關機制及分析模式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3 坡地災害潛勢分析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道路邊坡社區邊坡及

土石流等四方面內容包括坡地災害各個影響

因子之定量評估方法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4 示範區坡地災害危

險度分析相關研究

(1) 內容包括坡地災害危險度相關因子定量評估方

法研究土石流流動與停止分析模式潛勢區劃

定方法及境況模擬模式等方面之研究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5 土石流衝擊力之研

究 (1) 內容包括學理分析室內試驗現地實驗等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6 坡地災害預警及通

報方法之研究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道路邊坡社區邊坡及

土石流等四方面研究內容警報時機及通報運

作模式與資訊傳輸模式及系統研究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7 坡地災害預警空

間時間基準訂定

之研究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及土石流等二方面研究

內容警戒區域及時機判定方法警戒基準訂定

方法等研究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8 坡地災害觀測技術

之研究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及土石流等二方面研究

內容監測方法儀器種類設置地點及資料判

釋遙測應用分析研究等相關研究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6

附件 二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氣象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1 侵台颱風中尺度

風雨預報技術發

(1) 透過分析與模擬瞭解侵台颱風個案導致路徑變化與豪大雨機制建立概

念模式以及中尺度氣候資訊結合即時衛星與雷達等觀測發展 40 公里以

下範圍 0 至 12 小時包括集水區之風雨預報技術成果希望能落實於氣象

局預報

2 梅雨季中尺度豪

雨預報技術發展

(1) 透過分析與模擬瞭解梅雨季西南氣流等豪大雨機制建立概念模式以

及中尺度氣候資訊結合即時衛星與雷達等觀測發展 0 至 12 小時數十

公里範圍包括集水區之風雨預報技術成果希望能落實於氣象局預報

3 颱風路徑數值預

報技術之發展與

改進

(1) 透過資料同化整合衛星飛機等類型資料並改善渦旋初始及物理過程

提升颱風路徑 0 至 72 小時之預報技術與精確度研究須和氣象局預報模式

緊密互動成果希望能落實於氣象局預報

4 區域氣候與季節

預報方法研究

(1) 瞭解極端天氣(極高溫極低溫極大雨乾旱)特性的氣候變化颱風路

徑與強度的變化大尺度氣候條件(海溫海冰積雪季風)的變化對

於春雨梅雨颱風夏季高溫寒潮等季節預報技術發展

7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洪旱災防治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1 流域水情及淹水

預報技術及資訊

整合平台建置研

(1) 開發水情防洪預報平台期能整合過去學術及相關單位已研發之預報技術

及模式庫供實務單位應用藉以有效落實防洪減災之政策 (2) 研究重點包含水情資料 QA 與 QC 整合水文氣象模式研發整合降雨逕

流模式研發整合河道水理淹水模式及河口暴潮模式研發整合即時觀

測與視訊溝通技術發展模式代表性參數率定與應用驗證防洪預報資訊

整合平台之發展應用

2 沿海地層下陷地

區淹水改善之策

略及評估

(1) 針對沿海地層下陷地區之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策略並評估其改

善之效益 (2) 研究重點包含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替代方案之研訂與其淹水改善之評估

3 都市積淹水即時

預報系統研發及

應變機制研擬

(1) 針對都市積淹水問題配合綜合治水之理念探討即時預報及應變機制相

關之技術 (2) 研究重點含積淹水模式之整合應用極端暴雨淹水境況模擬山區及平

地淹水潛勢預報雷達之整合應用通訊網路之評估改善

4 都市地區淹水改

善措施之檢討與

評估

(1) 針對都市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方案評估其淹水改善之效益以

提供災害主管機關治理規劃參考依據 (2) 研究重點包含淹水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措施方案之研訂與其淹水改善效益

之評估

5 水庫集水區土砂

來源崩塌機制

及整治策略

(1) 針對水庫集水區崩塌問題探討其發生機制發展模擬模式並研擬治理

對策供整治規劃參考 (2) 研究重點含崩塌沖蝕泥砂輸送機制分析調查及觀測技術研究及整治

策略之探討

6 水庫排淤策略及

供水風險分析研

(1) 針對水庫泥砂及供水問題探討水力排砂策略並發展水砂運移模擬模式

供水庫更新改善規劃設計參考藉以達永續經營之目標 (2) 研究重點包括水文水理分析泥砂來源庫區泥砂運動機制模擬泥砂濃

度監測技術水資源調配水庫操作管理高濁度原水處理技術等影響供

水風險分析及因應對策

7 海岸颱風溢淹災

害潛勢及風險評

(1) 結合暴潮與天文潮之近岸水位預測模式建置 (2) 近岸波浪計算預測模式之建置 (3) 結合波浪與水位之機率預測模式 (4) 海岸溢淹與災損評估模式之建置 (5) 機率風險評估模式之研發

8 台灣海岸災害防

治技術之研究

(1) 台灣環島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 (2) 海岸災害防治工法之研發 (3) 海岸災害防治非工程方法之研發 (4) 海岸災害防治決策支援系統之建立

9 洪氾管理與其法

制化策略之研究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8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坡地災害防治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1 坡地災害發生機

制 (1) 不同規模颱風豪雨之坡地災害或土石流發生機制及分析模式研究 (2) 不同地質特性之坡地災害或土石流發生機制及分析模式研究

2 坡地災害或土石

流潛勢分析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各個潛勢影響因子之定量評估分析 (2) 潛勢分析方法研究

3 坡地災害對下游

地區防洪影響研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對下游地區防洪之影響類型量化分析和影響範圍 (2)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防治對下游地區防洪之效益評估

4 土石流防治工程

技術研究 (1) 土石流流速體積濃度衝擊力流動段之沖刷能力淤積長度和範圍等

之學理分析室內試驗現地實驗相關研究

5 坡地災害防治對

策研究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之防治工法研究 (2) 坡地保育或管理對策 (3) 坡地災害防治對策對人文社會經濟面之影響

6 地滑或土石流災

害預警時間空

間基準訂定研究

(1) 警戒基準訂定方法研究 (2) 警戒區域及時機判定方法研究

7 坡地災害或土石

流監測技術研究

(1) 監測地點儀器種類之選定監測方法研究 (2) 監測資料蒐集方式判釋方法之分析研究 (3) 監測資料即時回饋模式探討

9

附件 三 經濟部水利署 91 至 95 年度防災科技計畫

經濟部水利署 91 至 95 年度防災科技計畫

年度 計畫名稱 成果摘要

91 經濟部水利署防災應

變作業系統

(一) 完成九樓會議室設備擴充工程及台中水情中心設備更新及空間變

更並完成應變中心運作所需之系統需求(二) 整合水情中心及淡水河

防洪指揮中心系統展示於九樓會議室內(三) 發展輔助應用系統使

應變小組人員作業順暢

91

颱洪期間水庫洩洪與

河口暴潮對淡水河水

位影響之機率預測研

(一)完成淡水河口潮位預報模式(二)完成淡水河口潮位之機率預報(三)完成淡水河指定水位站水位變化相對於水庫洩洪與河口潮位之關係(四)完成淡水河水位機率預報模式(五)完成以近年颱洪(象神納莉)演算重

檢定 FEMA 模式參數

91 水災損失評估系統模

式之建立(12)

(一) 完成水災損失估算與評估之理論依據並據以建立模式及與淹水深

度土地使用類型產業類型等之關係(二) 完成配合本局水資

源資料庫以分散式資料庫使用為基礎之網際網路化水災災損評估系統

(三) 建立水災災損評估系統所需資料之相關資訊(四) 完成水災災損調

查並建立基本資料(五) 完成水災災損評估系統之操作手冊維護手

冊及其資料之操作維護手冊

91 防洪措施之間接效益

初步評估 (一)了解防洪措施和洪災特性間之關係(二)界定防洪措施產生之效益範

圍及項目(三)建立評估防洪措施間接效益模式

91 台北防洪淡水河警戒

水位訂定之相關配合

工作檢討

(一)防汛緊急期間工作與相關事項之調查及座談(二)檢討確定警戒水位

及其相關事項

91 民國九十年颱風豪雨

紀實

(一) 繪製完成民國九十年各颱風豪雨於致災地區之雨型等雨量線分

佈流量及淹水範圍分佈及歷程與致災原因分析探討(二) 完成除納莉

颱風造成大台北地區(含基隆市)(前述區域將由另案計畫收集)外各颱

風豪雨造成之全台(含離島地區)之災害損失資料收集分析與繪出相

關圖資(三) 完成南部科學園區與台南科技工業區廠商進駐後歷次淹水

災害之災害損失資料收集分析與圖資(四) 完成彙編「民國九十年颱風

豪雨紀實」之撰述

91 水文氣象資訊與水文

地理系統模式整合之

研發(12) (一)利用雷達定量估計降雨強度(二)開發 SOBEK 模式前處理與後製作

91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及供應系統建立計畫

(一)資料擴充建檔(二)建立資料檢索及資料供應系統(三)水災搶救機具

設備資料年度更新(四)建立水災搶救機具設備線上登錄系統(五)撰寫

本計畫所建立之系統操作維護手冊

91 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管

理系統之建置與應用

(一) 建置涵蓋目標流域之無線區域網路傳輸系統及監控管理中心(二) 建立固定式自動影像監測站以傳輸即時影像及水文數據(三) 透過人

員攜帶 GPS 及移動式攝影通訊設備傳送現地即時災情影像(四) 結合現地傳送之即時災情影像與情資配合既有 GIS 圖資等完成「即時

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

10

92 建置旱災防救決策支

援系統

(一)水情監視及評估系統(二)乾旱預警系統(三)決策支援系統(四)應變機制系統(五)抗旱資訊網(六)系統維護次系統(七)系統軟硬體需求

評估(八)文件編撰

92 水利署造雨器修復暨

其研發本土化自動點

火裝置與零件改裝

(一)修復原存放於本署之 33 部造雨器(二)研究開發造雨器自動點火裝

置(三)辦理造雨施放作業教育訓練及完成維修操作手冊

92

水災災情即時影像通

報及水利設施災害防

救決策支援系統整合

建置(12)

(一) 建置涵蓋目標流域之無線區域網路傳輸系統及監控管理中心(二) 建立固定式自動影像監測站以傳輸即時影像及水文數據(三) 透過人

員攜帶 GPS 及移動式攝影通訊設備傳送現地即時災情影像(四) 結合現地傳送之即時災情影像與情資配合既有 GIS 圖資等完成「即時

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

92 應用衛星雷達於水災

監測及淹水範圍與損

失評估(12)

(一)建立衛星雷達回波強度與水深積水範圍關係之評估方法(二)建立衛

星雷達水災監測系統及系統較核測試(三)實際案例操作

92 防洪措施之間接效益

初步評估(22) (一)了解洪泛區及非洪泛區居民對於洪災相關事項意見(二)評估防洪措

施間接效益影響情況(三)建立概念性及實證模式分析

92 台灣沿海地區淹水潛

勢之研究及淹水區歷

史資料庫建置(12)

(一)完成相關淹水模式淹水潛勢及地層下陷文獻資料之收集(二)完成

適合濁水溪流域下游沖積扇地區之沿海地區之淹水模式地層下陷模式

之建立(三)配合潮位分析完成該地區之淹水潛勢並完成與減災應變格

網系統相整合

92 水災損失評估系統模

式之建立(22)

(一) 完成水災損失估算與評估(間接損失部分)之理論依據(二) 完成

配合本署水資源資料庫以分散式資料庫使用為基礎之網際網路化水災災

損評估系統(彙整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部分)(三) 建立水災災損評估系

統(間接損失部分)所需資料之相關資訊(四) 完成本署「民國九十年

颱風豪雨分析暨紀實」調查之災害損失資料彙整並調整及驗證系統中

模式參數(五) 完成完整之水災災損評估系統(包含直接損失與間接損

失部分)之操作手冊維護手冊及其資料之操作維護手冊

92 水文氣象資訊與水文

地理系統模式整合之

研發(22)

(一)整合雷達和雨量站降雨觀測(二)利用雨滴譜儀觀測資料校正雷達

Z-R 關係(三)研發檢測雨量站資料協調性和水位資料合理性的方法(四)應用 QPESUMS 系統產品(五)開發地貌型逕流模組(六)開發圖形使用

者介面和決策支援介面

92 格網系統之規劃與建

置--以乾旱預報為例

(一)規劃乾旱格網與洪水格網系統所需之硬體設備與網路頻寬需求以及

系統所需應用軟體之經費(二)建置具備援機制之水資源異地鏡像資料

庫(三)建置一處示範性乾旱預報監控與協調中心(四)建置二處水庫及

河川水位影像即時通報示範站(五)格網系統之網路化圖形人機使用介面

的使用者入口(Portal)(六)撰寫系統之操作手冊維護手冊及其資料之操

作維護手冊以利未來之使用

93 臺灣沿海地區淹水潛

勢之研究(22)

1完成東港溪流域及林邊溪流域之水文資料地文資料潮位資料及屏東

平原歷年災害資料之蒐集與分析2完成屏東平原地層下陷初步模擬解

果3完成 SOBEK 模式及二維零慣性模式針對東港溪流域與林邊溪流域

沿海地區之淹水潛勢初步模擬4彙整地層下陷模式SOBEK 模式及二

維零慣性模式之輸出入資料格式與淹水潛勢圖製作流程及格式5提出減

災應變格網規劃構想以及超級視訊格網初步規劃

11

93 應用衛星雷達於水災

監測及淹水範圍與損

失評估範圍(22)

完成利用衛星雷達之探測技術配合數值地形資料推估發生洪災時遭

受洪水侵襲的區域範圍以及淹水區域內水深的分佈情形

93 台灣北部地區雷達降

水精密校正

雨滴譜儀選址工作會議已做出初步建議將於七月份進行站址踏勘以進

行 J-W 雨滴譜儀測試於站址選定後進行移機架站工作本計畫於 4月將中正機場 ERICSSON 機組順利拆裝並將天線運抵中科院由天線

組的工程師研究天線改照的零件規格並且將天線機座內雷達ROTARY JOINT 拆下分析偏極化升級所需之改照

93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雛型建置計畫

1透過洪水預報系統的雛形建置呈現格網平台結合應用程式的雛形2透過資料格網取得遠端資料採用局部端電腦進行演算演算結果再透過

資料格網上傳到核心系統的資料庫中進行多方視訊會議的方式 3採用電

子白版將主席電腦上的 CIA 畫面框入電子白版中軟體群撥給參與視訊

會議之使用者

93 區域淹水損失圖建立

先期計畫

1完成評估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以往製作之全省淹水潛勢圖之功能與

效益 2 完成淡水河二仁溪阿公店溪等流域淹水潛勢圖及 區域淹水損失

圖製作

93 水情即時影像監視及

其應用系統之建置

1文獻收集與現地勘查完成2既有及發展中之影像監視系統與資料傳輸

方式調查完畢3以全省易發生水災災害地點為對象規劃並完成系統建

置4規劃設計建置影像資料庫收集彙整 貴署暨各附屬機關之影像

資料5開發「即時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與「即時影像網頁系統」

6影像資料庫與應用系統實際測試

93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造雨器開發

與改良

現有自動化地面造雨器研發改良工作已將第一代造雨器運回工研院能資

所工廠拆解分析各元件之損耗情形及分析可能原因對最常損耗之電磁

閥 L則以不同廠牌元件以丙酮浸泡已瞭解其受蝕程度訂作新壓力鋼瓶

以容納大量碘化銀溶液及設計新線路以縮減系統體積地面造雨器中控

平台之工作已重新設計網路架構使網路上任一電腦透過安全認證後

使用中控平台以進行造雨器監控作業本計畫亦已研擬地面造雨器之國外

採購規格書初稿收集意見及修訂後供水利署進行採購案

93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造雨研究發

展成效模式評估

1蒐集相關人造雨成效文獻回顧 2 國内實施人工增雨成效及施放區與

對照區降雨資料比對探討 3 建立地面人造雨大氣擴散之中尺度氣象整

合模式探討

94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13)

以淡水河流域為目標繼續改善格網架構與擴充系統功能俾應用於實際

應變作業上並開發濁水溪洪水預報系統及進行資料格網的標準化考

量未來擴充性

94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與防救災器材動員路

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最

佳化規劃

1建立緊急應變時可用之水災防救資料庫提供災害防救器材位置及其附

近路網之 GIS 圖層以供防救災時參考2強化暨有之防救災作業系統

以深化防救災應變作業3針對防救災器材動員路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提

出最佳化規劃4建立一集中式重大災害通報系統以最節使人力及時間

之方式統一彙整各單位即時災情並提供災害報表以作為災後復原重建

之依據

94 防災應變格網之研發

(14) 建構格網平台以利決定未來不同格網應用軟體與資料協定之共同規範

並且達到異地分散使用減少資料準備著重模擬分析的理想

12

94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23)

1完成一套空中造雨作業可行性及更佳化之作業方式建議書2驗證建立

完成之人工增雨成效分析比對之差異性統計分析明確研擬人造雨作業施

放機制並建置一套完整之效益評估作業綜合作業管理氣象水文配合條

件評估方式3研擬一長期發展策略模式方案及相關配套所必需研究項

使造雨技術更趨成熟並運作模式及評估成果以達施放之最大功效4結合資訊遙測及通訊技術之控制平台以提供操控人員遠端監控提供

開閉施放造雨器時間點之決策參考

94 國造遠端自動點火造

雨器開發

1新增 4 部自動化碘化銀地面燃燒器其中 1 部完成風速風向計整合測

試並完成與中控台整合以利佈設於北部地區實際施放使用2建

立人工燃燒器之碘化銀率訂程序評估尚可燃燒之碘化銀時間及燃放比

率3維護現有 38 部手動人工造雨器設備並協助人造雨(人工增雨)

宣導作業4完成製造空中造雨運用小火箭等方式之可行性以及整體

製造程序經費預估及人員執行之評估

94 水災災害行動偵測

監測機制之建立

1完成中部及北部區域行動偵測佈設點之規劃2完成行動偵測及監測技

術之研發3協助完成即時影像固定站之建置4維護更新即時影像監視

系統5研發並整合偵測及監測介面6完成與志工或便利商店結合之評

估作業7完成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系統資料更新

94 衛星災害監測與預警

機制建立 建立衛星影像應用於災害監測及預警之標準作業程序並可供各防災單位

參考建立一可供輸入介面之衛星影像查詢應用系統

95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33)

建立完成人工增雨成效分析比對之差異性統計分析模式完成碘化銀與丙

酮燃燒溶液混合效果分析與評估明確研擬人造雨作業施放機制並建置一

套完整之效益評估作業綜合作業管理氣象水文配合條件評估方式研

擬長期發展策略模式方案及相關配套所必需研究項目使造雨技術更趨成

熟並運作模式及評估成果以達施放之最大功效

95 水災災害行動偵測

監測機制之建立(22) 研發水災災害行動偵測及監測技術並結合現有之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系統

及相關即時資訊以提升本署救災應變之工作效能

95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與防救災器材動員路

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最

佳化規劃(22)

能藉由本系統迅速掌握各區域高淹水潛勢區域以預先準備防汛器材供調

度之用並能迅速彙整各單位災情及搶修復建情況能藉由本系統提報受

災地點後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及分析程式提供各項災害防救器材調度機

制以迅速獲得防救災器材資訊而以最經濟的方式到達災害發生地點

另能藉由本系統記錄各次災害所動員之防救災器材以便於災害發生或汛

期結束後即時補充防救災器材

95 防災應變格網之研發

(22)

1 訂定資料與計算格網運作架構與溝通協定 2 建立高頻寬網路環境架

構(包括本署暨各附屬機關)3 擴充影像監測應用功能建立水情「影像監

視格網」完成監控及維運中心建置 4 建立本署暨附屬機關與防災相關單

位多方專家與資料溝通的「超級視訊格網」5 實現格網平台與系統原型

95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建置計畫(22)

配合格網系統之技術及發展透過資料格網建置水文模式模組化並與參

數分離輸入輸出格式標準化結果展示物件化以及計算格網等設計

使格網運作平台成為可應用不同水文模組的共通平台系統提供之水情資

料及預報結果可以透過電子白板進行資料會議進行多方無障礙應變溝

通以協助颱洪期間執勤作業進行多現場溝通簡報支援水庫洩洪決策

13

95

區域淹水損失圖建立

前期計畫-9394 年

颱風豪雨及災損調查

分析

區域淹水深度與損失圖建立做為災害防範對策災害應變措施及救災作

業之根據

95 國造遠端自動點火造

雨器改良

改進地面造雨器遠端自動點火功能結合資訊遙測及通訊技術之控制平

台以改良操控人員遠端監控俾利地面人造雨作業協助實際造雨作業

環境架設放置及施放中之障礙排除並完成所有造雨器之維護作業

95 淹水潛勢圖更新前期

計畫-演算資料調查

及雨量預警之研究

1研擬及探討建立以累積雨量降雨強度訂定雨量淹水預警之方法與機

制2以西南沿海(雲林嘉義台南北部)易淹水區域為對象建立雨量

預警與通報模組3進行淹水潛勢模擬所需資料調查(包括資料來源年

代格式是否需價購等)

95 衛星災害監測與預警

機制建立(22)

1研究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水庫或取水口上游集水區支流淤積土石運移

判定方法與機制2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衛星遙測資料針對石門水庫頭

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屏溪上游等集水區崩

塌狀況分析3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與 9493929190 年衛星遙測資

料針對石門水庫頭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

屏溪上游等集水區支流泥沙運移狀況進行比對以提供相關單位對於颱風

期間原水濁度提高可能性預警之用4在汛期中及汛期結束針對前述集水

區進行比對探討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颱風期間監測之可能性

14

附件 四 洪旱災防治領域之規劃說明

一96 年度研究課題與規劃情形

11 規劃原則

要規劃 96 年度以後三年之課題理論上至少應該先檢討過去三年之規劃

情形及其執行與落實之成果但過去永續會防災課題之規劃是配合國家防災科

技計畫之推動整體考量而且國家防災科技中心亦於 95 年 10 月提出成果彙編

及總結報告因此於此不再予以評估檢討而且事實上其成果相當多亦不可

能於本計畫中予以全面審視評估於此僅就 95 年度規劃及核定之課題及計

畫進行瞭解並以其規劃方向內容期限作為後續課題規劃之參考

95 年度洪旱災防治領域規劃及重點說明如附件 一以方向上而言涵蓋六

個層面(1)都市淹水境況模擬及對策評估(2)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3)地層下陷

區淹水改善策略評估(4)集水區上游逕流抑制措施評估(5)供水風險分析及因應

對策(6)海岸淹水災害潛勢及防治技術並依此規劃八個課題八個課題之執行

期限除海岸災害部分兩個課題分別至 97 年 7 月及 96 年 7 月外其餘六個課題

之期限均規劃至 98 年 7 月

另實際上依據規劃課題後來經審查核定之計畫群及子計畫共有十個群

體計畫除海岸防災群體外其餘七個群體計畫之執行期限皆依規劃為三年期

計畫執行期限至 98 年

在國內學界洪旱防災領域之人力幾乎都已參與在 95 年度之計劃中另有

相當多之人力也參與水利署推動之防災計畫如附件 三

因此綜合考量 95 年度規劃之期限及學界人力之能量96 年度以後之課題

規劃僅能在原 95 年度規劃課題上稍作整合及補其不足之處

12 課題規劃

依據前述原則96 年度之規劃課題如表四

(一) 第一項課題主要是延伸原 95 年度「結合都卜勒雷達定量降雨估計在流域水

情及淹水預報之技術之研究」課題只要是相關水情測預報之技術研究群皆

可提出另加重整合平台之重要性嘗試吸引學界投入整合過去研發之成

果讓下游端應用單位有一個較具體測預報平台雛構再配合其需要延伸計

畫予以落實推動也許可補足永續會過去發表成果與應用單位介面問題

(二) 第二項計畫「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變機制研擬」系在原 95 年

度規劃「都市地區極端暴雨之淹水境況模擬」之基礎上考量都市積淹水之

實務問題配合綜合治水之觀念期盼發展即時預報及應變機制相關技術

以達都市淹水災害消滅之標的

15

(三) 第三項「水庫排淤策略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係為因應國家重大災害後復

建之需要而擬訂之課題石門水庫於 93 年艾莉颱風帶來之泥砂重創造

成庫區嚴重淤積且每逢颱風其間原水濁度遽增下游缺水風險增高嚴重

衝擊水庫營運操作及水庫壽命為解決石門水庫面對之問題政府通過「石

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六年擬動支 250 億針對上游集水區保育

庫區庫容維持及下游穩定供水三個課題擬訂對應策略據以推動但事實

上於這個領域之研究及相關泥砂運移機制之瞭解非常缺乏各項工程措施之

研擬大致上係依據經驗及直覺研判審視其所提之改善措施中較為明確且

有具體成效者為表層取水工程但對庫容維持重要課題中排砂措施及其方

向實存在相當大之不確定性及風險主要乃如前所述這方面之資料及研究

成果幾乎沒有因此擬訂本課題盼學界能儘速投入該領域之研究發展規

劃設計所需之工具及泥砂量測儀器設備以應水利署正推動水庫更新改善工

程計畫之所需

(四) 第四項計畫「沿海地層下陷地區淹水改善之策略及評估」計畫於 95 年度即

已規劃對「易淹水地區整治計畫」之推動極有助益故予以維持

(五) 第五項課題「都市地區淹水改善措施之檢討與評估」係 95 年度原規劃之課

題相當重要且已有核定計畫推動中故予以維持

(六) 第六項課題「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主要乃擬結合第

三項課題水庫排砂策略針對上游集水區泥砂來源及機制進行推估分析並

據以研擬因應對策抑制泥砂入庫供規劃單位參考

(七) 第七及八項課題屬海岸防災課題為 95 年度原規劃課題內容涵蓋面相當廣

且有針對性對防災策略規劃有其實質意義故予以保留不另規劃

(八) 第九項「洪氾管理及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這個課題主要乃擬由經濟及法制

面檢視台灣過去一貫採行之治水措施並提出治理與管理並重之新方向以供

規劃單位參考台灣早期之治水大致以蓋堤防解決洪氾問題蓋水庫解決用

水問題但時至今日似乎面臨瓶頸由於社會產業結構生活方式的改

變①造成大面積新淹水區之治理譬如沿海地層下陷區新開發科技②過去治

理完成都會匯集區之保護標準問題及環境景觀生態問題很明顯的未

來的治水策略絕非單一的工程手段所能解決目前政府推動之易淹水地區

治理計畫八年一千一百六十億之治理計畫即面臨這樣的窘境觀念上擬結

合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推動綜合治水策略但於執行面上似乎根本不可行其

癥結主要乃在於法令整合及不合宜之問題且無論是治標或治本策略之擬

訂都面臨國土有效利用及規劃問題有鑑於此站在國科會永續會之角度

在 96 年度去嘗試推動跨經濟金融法制水利技術領域之整合性研究

期盼培育洪氾管理新領域之研究團隊譬劃新的治水策略藍圖

13 規劃過程

16

如前所述 96 年度規劃之課題除維持 95 年度之課題外另整合及新增之

課題有五項 1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 2 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便機制研擬 3 水庫排淤策略及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 4 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 5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為推動上述課題並規劃研究方向於規劃期間針對各議題分別召集學界

業界共同研商討論相關之會議資料及紀錄如附件

14 成果檢討

依據規劃整合及新增的五個課題學界共提出三項整合型計畫針對第

125 項課題第 3 項課題事實上於 95 年度即已先行推動並核定-預核計畫目前

正執行中新提之三項計畫目前已完成初審是否推動有待複審之結果方能決

在推動的過程中最為困擾者為學界相關防災科技研究團隊人力不足長

期以來投入之學者不夠多鼓勵新團隊時發現大部分皆經驗不足且對實務問

題不夠瞭解尤其是跨領域團隊之整合更形困難事實上這也是過去為何水利

單位在各單獨領域都投入大筆經費研究但於整合應用時成效之彰顯似乎存

有盲點及障礙

會發生成效不彰之現象另一必須思考之問題為國科會補助研究制度面的

問題學界礙於學術倫理之要求較專注於創新領域基礎研發各主題屬於

較前端之研究至於後端應用及整合之研發學界興致較低且沒有誘因因

此長期以來學術論文表現卓越但實務需要之研發成果似嫌不足為改進此一

問題建議儘速思考下列幾項議題之解決對策 1 長期研發課題規劃 2 研發人力培育整合 3 研發成果整合 4 永續會學界研發單位業務單位之介面分工整合 5 研究獎勵制度檢討

二新課題規劃方向

要擬訂課題之方向首要瞭解台灣目前所面對之天然災害型態過去研發成果及

治理措施之問題方能對症下藥但永續會之角色主要針對的是學界因此要達到

如前 14 節之建議目標去規劃方向有實質上的困難因此於此僅先將台灣目前於

洪旱這一區塊所面臨之災害型態而有必要新研發成果者概列如下 1 水庫集水區崩塌整治問題 2 水庫泥砂淤積庫容維持及穩定供水問題 3 流域綜合治水問題

17

4 地層下陷防治及其淹水問題 5 洪氾管理非工程措施及法制檢討問題 6 高含砂水流問題

18

附件 五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之總計畫項目及重點說明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3: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計畫編號NSC 95-2625-Z-002-002 執行期間95 年 1 月 1 日至 96 年 3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郭鴻基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共同主持人黃宏斌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

楊錦釧 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成果概述

本計畫由郭鴻基教授與黃宏斌教授楊錦釧教授共同主持計畫目的除了協助

國科會永續會業務推動之外結合政府相關部門有系統地推動防災科研工作並

整合學界研發成果轉化與推動成可落實應用於防災業務的技術在國科會永續會

的支持下本計畫於95年度完成下列四大事項

一協助永續會規劃計畫方向徵詢計畫群研究書計畫審查經費核定等業

務的推動

二協調整合氣象防洪及大地三大領域研究成果多次舉行座談會整合推

廣研究成果

三進行學門計畫執行者座談會檢討過去歷年永續會研究的得失並期許強

化跨學門研究

四因應全球暖化針對重要防災課題規劃並組成研究群對臺灣災害和全

球暖化進行研究

本計畫針對「強化災害防救科技研發與落實運作方案」推動執行95年度永續會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包含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和政府各部會及相關單位協調整

合形成有效工作團隊並協調整合氣象防洪及大地三大領域規劃和未來三年課

題目前已完成規劃並對學界以整合研究群方式徵求計畫協助永續會進行計畫

審查經費核定附件 一和附件 二為9596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

2

課題重點說明氣象洪旱災害防治詳細的規劃與說明列於附件 四

為強化學門跨領域研究應用整合計畫主持人以及協同主持人於95年5月23

日95年8月22日95年8月29日95年12月22日分別舉行四次防災科技防洪預

警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資訊平台河川區域洪泛管理技術防洪管理研究整

合和社經影響等課題的座談會以期整合與推廣研究成果詳細座談會紀錄內容見

會議紀錄 一~四此外計畫主持人以及協同主持人於96年1月1718日曾進行學

門計畫執行者座談會檢討過去歷年永續會研究的得失並期許強化跨學門研究

詳細內容見會議紀錄 五六

另外因應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對臺灣之衝擊本計畫針對此問題進行座談並

於95年夏天規劃研究群針對臺灣災害和全球暖化進行研究目前「氣候變遷對災

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之整合研究」已經順利進行參加者有成大水利及海洋

工程系蔡長泰教授游保杉教授謝正倫教授詹錢登教授和臺大生物環境系統

工程系張倉榮副教授童慶斌教授以及臺大大氣科學系周仲島教授中央氣象局

盧孟明主任研究員中央研究院張靜貞研究員等多位學者蔡長泰教授為總計畫主

持人計畫項目及重點說明如附件 五針對氣候變遷之災害面向探討臺灣地區降

水和洪旱變異趨勢研發有效之災害評估方法供未來災害防治工作參考研究群

並於95年12月19日以及96年4月13日舉行兩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詳情可以參考會

議紀錄 七

總結以上本計畫藉由規劃和整合跨領域研究方向協助國科會永續會推動業

務希望能發展出配合氣象預報的洪水坡地減災防災新技術和社經減災措施

以期減少災害損失促進國家永續發展

3

附件 一 95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95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氣象領域)

研 究 課 題 內 容 說 明 預定執行 期間

1水庫集水區季節

降雨預報技術之

發展

(1) 配合水庫集水區乾旱預警與應變的需求瞭解導致乾旱之氣

象因子 (2) 建立水庫集水區氣象乾旱與監測指標 (3) 初步建立具預報能力之水庫集水區季節降雨預報技術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2定量降雨估計與

即時預報技術

(0-3 小時)之發

展與改進

(1) 分析雷達回波等資料針對各地區各流域建立定量降雨

估計技術並進行驗證與改進 (2) 分析衛星與都卜勒雷達等資料發展 0-3 小時定量降雨即時

預報技術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3侵台颱風中尺度

特徵概念模式之

建立與預報技術

(0-24 小時)之發

(1) 透過分析與模擬瞭解侵台颱風個案中導致路徑變化與豪大

雨之機制以建立各類型侵台颱風之中尺度特徵概念模式

並發展侵台颱風路徑與伴隨降雨(0-12 小時)之預報技術 (2) 建立並改進侵台颱風風力定量預報技術(0-24 小時)與風力

統計預報作業系統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4颱風路徑數值預

報技術(0-72 小

時)之發展與改

(1) 透過整合颱風數值模式的背景資料初始渦旋及物理過程之

可能變異發展颱風路徑數值預報技術以提升颱風路徑預

報(0-72 小時)之準確度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5颱風臨台路徑與

侵台風雨預報實

(1) 進行颱風期間觀測實驗以獲得颱風直接觀測資料提供颱

風臨台路徑與侵台風雨預報作業之參考 (2) 建立颱風臨台路徑與侵台風雨預報指引透過預報實驗進行

驗證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6梅雨季豪大雨預

報技術(0-36 小

時)之發展作業

測試與技術移轉

(1) 建立台灣地區梅雨季中尺度數值模式之定量降雨預報(5times5公里)產品並校驗模式預報之準確度

(2) 發展結合各種資料與模式之梅雨季定量降雨估計與預報技

術並建立豪大雨個案資料庫 (3) 建立豪大雨定量降雨估計與預報之雛形系統並透過預報實

驗完成預報技術(0-36 小時)之作業測試與技術移轉工作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4

95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預定執行 期間

1都市地區極端暴

雨之淹水境況模

(1) 針對國內都市地區之防洪系統分析模擬遭受極端暴雨條件

侵襲時可能淹水境況模擬分析 (2) 研究重點將包含可能極端暴雨條件之分析堤防溢堤或破

堤抽排系統喪失功能與其他複合型災害等下游淹水境況模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2結合都卜勒雷達

定量降雨估計在

流域水情及淹水

預報技術之研究

(1) 結合氣象學門領域於流域空間定量降雨估計之研究成果研

發流域水情及洪水預報之技術以提昇颱洪預警作業效能 (2) 研究重點包含應用雷達回波資料進行空間降雨推估集水區

分佈式逕流量分析河川洪水位預報及快速淹水計算等方面

技術研發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3桃園地區供水風

險分析及因應對

(1) 分析探討桃園地區各種可能存在之供水風險並針對其

各種風險研訂因應對策提供緊急應變之參考使用以

因應未來可能發生供水短缺事件 (2) 研究重點包含分析檢討包括氣象水文泥砂來源水資源調

配水庫操作管理高濁度原水處理技術等影響供水風險分

析及因應對策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4沿海地層下陷地

區淹水改善之策

略及評估

(1) 針對沿海地層下陷地區之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策

略並評估其改善之效益 (2) 研究重點包含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替代方案之研訂與其淹水

改善效益之評估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5都市地區淹水改

善措施之檢討與

評估

(1) 針對都市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方案評估其淹

水改善之效益以提供災害主管機關治理規劃參考依

據 (2) 研究重點包含淹水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措施方案之研訂與其

淹水改善效益之評估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6集水區上游逕流

抑制措施之檢討

與評估

(1) 探討集水區上游各種可能逕流抑制措施定量評估其逕流減

災之效果以提供集水區治理之參考依據 (2) 研究重點將包含河川水文水理模式研析各種逕流抑制措施

之研訂與其逕流消減效益之評估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7海岸颱風溢淹災

害潛勢及風險評

(1) 結合暴潮與天文潮之近岸水位預測模式建置 (2) 近岸波浪計算預測模式之建置 (3) 結合波浪與水位之機率預測模式 (4) 海岸溢淹與災損評估模式之建置 (5) 機率風險評估模式之研發

94 年 8 月 至

97 年 7 月

8台灣海岸災害防

治技術之研究

(1) 台灣環島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 (2) 海岸災害防治工法之研發 (3) 海岸災害防治非工程方法之研發 (4) 海岸災害防治決策支援系統之建立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5

95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坡地災害防治領域)

研 究 課 題 內 容 說 明 預定執行 期間

1 坡地災害相關因子

判定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道路邊坡社區邊坡及

土石流等四種災害相關因子之研究依據滑動

(slide)落石(fall)流動(flow)等型態研究各類

災害顯著影響因子之定量評估方法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2 坡地災害發生機制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道路邊坡社區邊坡及

土石流等四種災害發生機制之研究內容包括發

生時間空間特性等相關機制及分析模式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3 坡地災害潛勢分析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道路邊坡社區邊坡及

土石流等四方面內容包括坡地災害各個影響

因子之定量評估方法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4 示範區坡地災害危

險度分析相關研究

(1) 內容包括坡地災害危險度相關因子定量評估方

法研究土石流流動與停止分析模式潛勢區劃

定方法及境況模擬模式等方面之研究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5 土石流衝擊力之研

究 (1) 內容包括學理分析室內試驗現地實驗等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6 坡地災害預警及通

報方法之研究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道路邊坡社區邊坡及

土石流等四方面研究內容警報時機及通報運

作模式與資訊傳輸模式及系統研究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7 坡地災害預警空

間時間基準訂定

之研究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及土石流等二方面研究

內容警戒區域及時機判定方法警戒基準訂定

方法等研究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8 坡地災害觀測技術

之研究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及土石流等二方面研究

內容監測方法儀器種類設置地點及資料判

釋遙測應用分析研究等相關研究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6

附件 二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氣象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1 侵台颱風中尺度

風雨預報技術發

(1) 透過分析與模擬瞭解侵台颱風個案導致路徑變化與豪大雨機制建立概

念模式以及中尺度氣候資訊結合即時衛星與雷達等觀測發展 40 公里以

下範圍 0 至 12 小時包括集水區之風雨預報技術成果希望能落實於氣象

局預報

2 梅雨季中尺度豪

雨預報技術發展

(1) 透過分析與模擬瞭解梅雨季西南氣流等豪大雨機制建立概念模式以

及中尺度氣候資訊結合即時衛星與雷達等觀測發展 0 至 12 小時數十

公里範圍包括集水區之風雨預報技術成果希望能落實於氣象局預報

3 颱風路徑數值預

報技術之發展與

改進

(1) 透過資料同化整合衛星飛機等類型資料並改善渦旋初始及物理過程

提升颱風路徑 0 至 72 小時之預報技術與精確度研究須和氣象局預報模式

緊密互動成果希望能落實於氣象局預報

4 區域氣候與季節

預報方法研究

(1) 瞭解極端天氣(極高溫極低溫極大雨乾旱)特性的氣候變化颱風路

徑與強度的變化大尺度氣候條件(海溫海冰積雪季風)的變化對

於春雨梅雨颱風夏季高溫寒潮等季節預報技術發展

7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洪旱災防治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1 流域水情及淹水

預報技術及資訊

整合平台建置研

(1) 開發水情防洪預報平台期能整合過去學術及相關單位已研發之預報技術

及模式庫供實務單位應用藉以有效落實防洪減災之政策 (2) 研究重點包含水情資料 QA 與 QC 整合水文氣象模式研發整合降雨逕

流模式研發整合河道水理淹水模式及河口暴潮模式研發整合即時觀

測與視訊溝通技術發展模式代表性參數率定與應用驗證防洪預報資訊

整合平台之發展應用

2 沿海地層下陷地

區淹水改善之策

略及評估

(1) 針對沿海地層下陷地區之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策略並評估其改

善之效益 (2) 研究重點包含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替代方案之研訂與其淹水改善之評估

3 都市積淹水即時

預報系統研發及

應變機制研擬

(1) 針對都市積淹水問題配合綜合治水之理念探討即時預報及應變機制相

關之技術 (2) 研究重點含積淹水模式之整合應用極端暴雨淹水境況模擬山區及平

地淹水潛勢預報雷達之整合應用通訊網路之評估改善

4 都市地區淹水改

善措施之檢討與

評估

(1) 針對都市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方案評估其淹水改善之效益以

提供災害主管機關治理規劃參考依據 (2) 研究重點包含淹水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措施方案之研訂與其淹水改善效益

之評估

5 水庫集水區土砂

來源崩塌機制

及整治策略

(1) 針對水庫集水區崩塌問題探討其發生機制發展模擬模式並研擬治理

對策供整治規劃參考 (2) 研究重點含崩塌沖蝕泥砂輸送機制分析調查及觀測技術研究及整治

策略之探討

6 水庫排淤策略及

供水風險分析研

(1) 針對水庫泥砂及供水問題探討水力排砂策略並發展水砂運移模擬模式

供水庫更新改善規劃設計參考藉以達永續經營之目標 (2) 研究重點包括水文水理分析泥砂來源庫區泥砂運動機制模擬泥砂濃

度監測技術水資源調配水庫操作管理高濁度原水處理技術等影響供

水風險分析及因應對策

7 海岸颱風溢淹災

害潛勢及風險評

(1) 結合暴潮與天文潮之近岸水位預測模式建置 (2) 近岸波浪計算預測模式之建置 (3) 結合波浪與水位之機率預測模式 (4) 海岸溢淹與災損評估模式之建置 (5) 機率風險評估模式之研發

8 台灣海岸災害防

治技術之研究

(1) 台灣環島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 (2) 海岸災害防治工法之研發 (3) 海岸災害防治非工程方法之研發 (4) 海岸災害防治決策支援系統之建立

9 洪氾管理與其法

制化策略之研究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8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坡地災害防治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1 坡地災害發生機

制 (1) 不同規模颱風豪雨之坡地災害或土石流發生機制及分析模式研究 (2) 不同地質特性之坡地災害或土石流發生機制及分析模式研究

2 坡地災害或土石

流潛勢分析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各個潛勢影響因子之定量評估分析 (2) 潛勢分析方法研究

3 坡地災害對下游

地區防洪影響研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對下游地區防洪之影響類型量化分析和影響範圍 (2)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防治對下游地區防洪之效益評估

4 土石流防治工程

技術研究 (1) 土石流流速體積濃度衝擊力流動段之沖刷能力淤積長度和範圍等

之學理分析室內試驗現地實驗相關研究

5 坡地災害防治對

策研究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之防治工法研究 (2) 坡地保育或管理對策 (3) 坡地災害防治對策對人文社會經濟面之影響

6 地滑或土石流災

害預警時間空

間基準訂定研究

(1) 警戒基準訂定方法研究 (2) 警戒區域及時機判定方法研究

7 坡地災害或土石

流監測技術研究

(1) 監測地點儀器種類之選定監測方法研究 (2) 監測資料蒐集方式判釋方法之分析研究 (3) 監測資料即時回饋模式探討

9

附件 三 經濟部水利署 91 至 95 年度防災科技計畫

經濟部水利署 91 至 95 年度防災科技計畫

年度 計畫名稱 成果摘要

91 經濟部水利署防災應

變作業系統

(一) 完成九樓會議室設備擴充工程及台中水情中心設備更新及空間變

更並完成應變中心運作所需之系統需求(二) 整合水情中心及淡水河

防洪指揮中心系統展示於九樓會議室內(三) 發展輔助應用系統使

應變小組人員作業順暢

91

颱洪期間水庫洩洪與

河口暴潮對淡水河水

位影響之機率預測研

(一)完成淡水河口潮位預報模式(二)完成淡水河口潮位之機率預報(三)完成淡水河指定水位站水位變化相對於水庫洩洪與河口潮位之關係(四)完成淡水河水位機率預報模式(五)完成以近年颱洪(象神納莉)演算重

檢定 FEMA 模式參數

91 水災損失評估系統模

式之建立(12)

(一) 完成水災損失估算與評估之理論依據並據以建立模式及與淹水深

度土地使用類型產業類型等之關係(二) 完成配合本局水資

源資料庫以分散式資料庫使用為基礎之網際網路化水災災損評估系統

(三) 建立水災災損評估系統所需資料之相關資訊(四) 完成水災災損調

查並建立基本資料(五) 完成水災災損評估系統之操作手冊維護手

冊及其資料之操作維護手冊

91 防洪措施之間接效益

初步評估 (一)了解防洪措施和洪災特性間之關係(二)界定防洪措施產生之效益範

圍及項目(三)建立評估防洪措施間接效益模式

91 台北防洪淡水河警戒

水位訂定之相關配合

工作檢討

(一)防汛緊急期間工作與相關事項之調查及座談(二)檢討確定警戒水位

及其相關事項

91 民國九十年颱風豪雨

紀實

(一) 繪製完成民國九十年各颱風豪雨於致災地區之雨型等雨量線分

佈流量及淹水範圍分佈及歷程與致災原因分析探討(二) 完成除納莉

颱風造成大台北地區(含基隆市)(前述區域將由另案計畫收集)外各颱

風豪雨造成之全台(含離島地區)之災害損失資料收集分析與繪出相

關圖資(三) 完成南部科學園區與台南科技工業區廠商進駐後歷次淹水

災害之災害損失資料收集分析與圖資(四) 完成彙編「民國九十年颱風

豪雨紀實」之撰述

91 水文氣象資訊與水文

地理系統模式整合之

研發(12) (一)利用雷達定量估計降雨強度(二)開發 SOBEK 模式前處理與後製作

91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及供應系統建立計畫

(一)資料擴充建檔(二)建立資料檢索及資料供應系統(三)水災搶救機具

設備資料年度更新(四)建立水災搶救機具設備線上登錄系統(五)撰寫

本計畫所建立之系統操作維護手冊

91 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管

理系統之建置與應用

(一) 建置涵蓋目標流域之無線區域網路傳輸系統及監控管理中心(二) 建立固定式自動影像監測站以傳輸即時影像及水文數據(三) 透過人

員攜帶 GPS 及移動式攝影通訊設備傳送現地即時災情影像(四) 結合現地傳送之即時災情影像與情資配合既有 GIS 圖資等完成「即時

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

10

92 建置旱災防救決策支

援系統

(一)水情監視及評估系統(二)乾旱預警系統(三)決策支援系統(四)應變機制系統(五)抗旱資訊網(六)系統維護次系統(七)系統軟硬體需求

評估(八)文件編撰

92 水利署造雨器修復暨

其研發本土化自動點

火裝置與零件改裝

(一)修復原存放於本署之 33 部造雨器(二)研究開發造雨器自動點火裝

置(三)辦理造雨施放作業教育訓練及完成維修操作手冊

92

水災災情即時影像通

報及水利設施災害防

救決策支援系統整合

建置(12)

(一) 建置涵蓋目標流域之無線區域網路傳輸系統及監控管理中心(二) 建立固定式自動影像監測站以傳輸即時影像及水文數據(三) 透過人

員攜帶 GPS 及移動式攝影通訊設備傳送現地即時災情影像(四) 結合現地傳送之即時災情影像與情資配合既有 GIS 圖資等完成「即時

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

92 應用衛星雷達於水災

監測及淹水範圍與損

失評估(12)

(一)建立衛星雷達回波強度與水深積水範圍關係之評估方法(二)建立衛

星雷達水災監測系統及系統較核測試(三)實際案例操作

92 防洪措施之間接效益

初步評估(22) (一)了解洪泛區及非洪泛區居民對於洪災相關事項意見(二)評估防洪措

施間接效益影響情況(三)建立概念性及實證模式分析

92 台灣沿海地區淹水潛

勢之研究及淹水區歷

史資料庫建置(12)

(一)完成相關淹水模式淹水潛勢及地層下陷文獻資料之收集(二)完成

適合濁水溪流域下游沖積扇地區之沿海地區之淹水模式地層下陷模式

之建立(三)配合潮位分析完成該地區之淹水潛勢並完成與減災應變格

網系統相整合

92 水災損失評估系統模

式之建立(22)

(一) 完成水災損失估算與評估(間接損失部分)之理論依據(二) 完成

配合本署水資源資料庫以分散式資料庫使用為基礎之網際網路化水災災

損評估系統(彙整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部分)(三) 建立水災災損評估系

統(間接損失部分)所需資料之相關資訊(四) 完成本署「民國九十年

颱風豪雨分析暨紀實」調查之災害損失資料彙整並調整及驗證系統中

模式參數(五) 完成完整之水災災損評估系統(包含直接損失與間接損

失部分)之操作手冊維護手冊及其資料之操作維護手冊

92 水文氣象資訊與水文

地理系統模式整合之

研發(22)

(一)整合雷達和雨量站降雨觀測(二)利用雨滴譜儀觀測資料校正雷達

Z-R 關係(三)研發檢測雨量站資料協調性和水位資料合理性的方法(四)應用 QPESUMS 系統產品(五)開發地貌型逕流模組(六)開發圖形使用

者介面和決策支援介面

92 格網系統之規劃與建

置--以乾旱預報為例

(一)規劃乾旱格網與洪水格網系統所需之硬體設備與網路頻寬需求以及

系統所需應用軟體之經費(二)建置具備援機制之水資源異地鏡像資料

庫(三)建置一處示範性乾旱預報監控與協調中心(四)建置二處水庫及

河川水位影像即時通報示範站(五)格網系統之網路化圖形人機使用介面

的使用者入口(Portal)(六)撰寫系統之操作手冊維護手冊及其資料之操

作維護手冊以利未來之使用

93 臺灣沿海地區淹水潛

勢之研究(22)

1完成東港溪流域及林邊溪流域之水文資料地文資料潮位資料及屏東

平原歷年災害資料之蒐集與分析2完成屏東平原地層下陷初步模擬解

果3完成 SOBEK 模式及二維零慣性模式針對東港溪流域與林邊溪流域

沿海地區之淹水潛勢初步模擬4彙整地層下陷模式SOBEK 模式及二

維零慣性模式之輸出入資料格式與淹水潛勢圖製作流程及格式5提出減

災應變格網規劃構想以及超級視訊格網初步規劃

11

93 應用衛星雷達於水災

監測及淹水範圍與損

失評估範圍(22)

完成利用衛星雷達之探測技術配合數值地形資料推估發生洪災時遭

受洪水侵襲的區域範圍以及淹水區域內水深的分佈情形

93 台灣北部地區雷達降

水精密校正

雨滴譜儀選址工作會議已做出初步建議將於七月份進行站址踏勘以進

行 J-W 雨滴譜儀測試於站址選定後進行移機架站工作本計畫於 4月將中正機場 ERICSSON 機組順利拆裝並將天線運抵中科院由天線

組的工程師研究天線改照的零件規格並且將天線機座內雷達ROTARY JOINT 拆下分析偏極化升級所需之改照

93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雛型建置計畫

1透過洪水預報系統的雛形建置呈現格網平台結合應用程式的雛形2透過資料格網取得遠端資料採用局部端電腦進行演算演算結果再透過

資料格網上傳到核心系統的資料庫中進行多方視訊會議的方式 3採用電

子白版將主席電腦上的 CIA 畫面框入電子白版中軟體群撥給參與視訊

會議之使用者

93 區域淹水損失圖建立

先期計畫

1完成評估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以往製作之全省淹水潛勢圖之功能與

效益 2 完成淡水河二仁溪阿公店溪等流域淹水潛勢圖及 區域淹水損失

圖製作

93 水情即時影像監視及

其應用系統之建置

1文獻收集與現地勘查完成2既有及發展中之影像監視系統與資料傳輸

方式調查完畢3以全省易發生水災災害地點為對象規劃並完成系統建

置4規劃設計建置影像資料庫收集彙整 貴署暨各附屬機關之影像

資料5開發「即時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與「即時影像網頁系統」

6影像資料庫與應用系統實際測試

93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造雨器開發

與改良

現有自動化地面造雨器研發改良工作已將第一代造雨器運回工研院能資

所工廠拆解分析各元件之損耗情形及分析可能原因對最常損耗之電磁

閥 L則以不同廠牌元件以丙酮浸泡已瞭解其受蝕程度訂作新壓力鋼瓶

以容納大量碘化銀溶液及設計新線路以縮減系統體積地面造雨器中控

平台之工作已重新設計網路架構使網路上任一電腦透過安全認證後

使用中控平台以進行造雨器監控作業本計畫亦已研擬地面造雨器之國外

採購規格書初稿收集意見及修訂後供水利署進行採購案

93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造雨研究發

展成效模式評估

1蒐集相關人造雨成效文獻回顧 2 國内實施人工增雨成效及施放區與

對照區降雨資料比對探討 3 建立地面人造雨大氣擴散之中尺度氣象整

合模式探討

94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13)

以淡水河流域為目標繼續改善格網架構與擴充系統功能俾應用於實際

應變作業上並開發濁水溪洪水預報系統及進行資料格網的標準化考

量未來擴充性

94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與防救災器材動員路

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最

佳化規劃

1建立緊急應變時可用之水災防救資料庫提供災害防救器材位置及其附

近路網之 GIS 圖層以供防救災時參考2強化暨有之防救災作業系統

以深化防救災應變作業3針對防救災器材動員路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提

出最佳化規劃4建立一集中式重大災害通報系統以最節使人力及時間

之方式統一彙整各單位即時災情並提供災害報表以作為災後復原重建

之依據

94 防災應變格網之研發

(14) 建構格網平台以利決定未來不同格網應用軟體與資料協定之共同規範

並且達到異地分散使用減少資料準備著重模擬分析的理想

12

94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23)

1完成一套空中造雨作業可行性及更佳化之作業方式建議書2驗證建立

完成之人工增雨成效分析比對之差異性統計分析明確研擬人造雨作業施

放機制並建置一套完整之效益評估作業綜合作業管理氣象水文配合條

件評估方式3研擬一長期發展策略模式方案及相關配套所必需研究項

使造雨技術更趨成熟並運作模式及評估成果以達施放之最大功效4結合資訊遙測及通訊技術之控制平台以提供操控人員遠端監控提供

開閉施放造雨器時間點之決策參考

94 國造遠端自動點火造

雨器開發

1新增 4 部自動化碘化銀地面燃燒器其中 1 部完成風速風向計整合測

試並完成與中控台整合以利佈設於北部地區實際施放使用2建

立人工燃燒器之碘化銀率訂程序評估尚可燃燒之碘化銀時間及燃放比

率3維護現有 38 部手動人工造雨器設備並協助人造雨(人工增雨)

宣導作業4完成製造空中造雨運用小火箭等方式之可行性以及整體

製造程序經費預估及人員執行之評估

94 水災災害行動偵測

監測機制之建立

1完成中部及北部區域行動偵測佈設點之規劃2完成行動偵測及監測技

術之研發3協助完成即時影像固定站之建置4維護更新即時影像監視

系統5研發並整合偵測及監測介面6完成與志工或便利商店結合之評

估作業7完成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系統資料更新

94 衛星災害監測與預警

機制建立 建立衛星影像應用於災害監測及預警之標準作業程序並可供各防災單位

參考建立一可供輸入介面之衛星影像查詢應用系統

95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33)

建立完成人工增雨成效分析比對之差異性統計分析模式完成碘化銀與丙

酮燃燒溶液混合效果分析與評估明確研擬人造雨作業施放機制並建置一

套完整之效益評估作業綜合作業管理氣象水文配合條件評估方式研

擬長期發展策略模式方案及相關配套所必需研究項目使造雨技術更趨成

熟並運作模式及評估成果以達施放之最大功效

95 水災災害行動偵測

監測機制之建立(22) 研發水災災害行動偵測及監測技術並結合現有之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系統

及相關即時資訊以提升本署救災應變之工作效能

95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與防救災器材動員路

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最

佳化規劃(22)

能藉由本系統迅速掌握各區域高淹水潛勢區域以預先準備防汛器材供調

度之用並能迅速彙整各單位災情及搶修復建情況能藉由本系統提報受

災地點後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及分析程式提供各項災害防救器材調度機

制以迅速獲得防救災器材資訊而以最經濟的方式到達災害發生地點

另能藉由本系統記錄各次災害所動員之防救災器材以便於災害發生或汛

期結束後即時補充防救災器材

95 防災應變格網之研發

(22)

1 訂定資料與計算格網運作架構與溝通協定 2 建立高頻寬網路環境架

構(包括本署暨各附屬機關)3 擴充影像監測應用功能建立水情「影像監

視格網」完成監控及維運中心建置 4 建立本署暨附屬機關與防災相關單

位多方專家與資料溝通的「超級視訊格網」5 實現格網平台與系統原型

95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建置計畫(22)

配合格網系統之技術及發展透過資料格網建置水文模式模組化並與參

數分離輸入輸出格式標準化結果展示物件化以及計算格網等設計

使格網運作平台成為可應用不同水文模組的共通平台系統提供之水情資

料及預報結果可以透過電子白板進行資料會議進行多方無障礙應變溝

通以協助颱洪期間執勤作業進行多現場溝通簡報支援水庫洩洪決策

13

95

區域淹水損失圖建立

前期計畫-9394 年

颱風豪雨及災損調查

分析

區域淹水深度與損失圖建立做為災害防範對策災害應變措施及救災作

業之根據

95 國造遠端自動點火造

雨器改良

改進地面造雨器遠端自動點火功能結合資訊遙測及通訊技術之控制平

台以改良操控人員遠端監控俾利地面人造雨作業協助實際造雨作業

環境架設放置及施放中之障礙排除並完成所有造雨器之維護作業

95 淹水潛勢圖更新前期

計畫-演算資料調查

及雨量預警之研究

1研擬及探討建立以累積雨量降雨強度訂定雨量淹水預警之方法與機

制2以西南沿海(雲林嘉義台南北部)易淹水區域為對象建立雨量

預警與通報模組3進行淹水潛勢模擬所需資料調查(包括資料來源年

代格式是否需價購等)

95 衛星災害監測與預警

機制建立(22)

1研究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水庫或取水口上游集水區支流淤積土石運移

判定方法與機制2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衛星遙測資料針對石門水庫頭

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屏溪上游等集水區崩

塌狀況分析3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與 9493929190 年衛星遙測資

料針對石門水庫頭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

屏溪上游等集水區支流泥沙運移狀況進行比對以提供相關單位對於颱風

期間原水濁度提高可能性預警之用4在汛期中及汛期結束針對前述集水

區進行比對探討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颱風期間監測之可能性

14

附件 四 洪旱災防治領域之規劃說明

一96 年度研究課題與規劃情形

11 規劃原則

要規劃 96 年度以後三年之課題理論上至少應該先檢討過去三年之規劃

情形及其執行與落實之成果但過去永續會防災課題之規劃是配合國家防災科

技計畫之推動整體考量而且國家防災科技中心亦於 95 年 10 月提出成果彙編

及總結報告因此於此不再予以評估檢討而且事實上其成果相當多亦不可

能於本計畫中予以全面審視評估於此僅就 95 年度規劃及核定之課題及計

畫進行瞭解並以其規劃方向內容期限作為後續課題規劃之參考

95 年度洪旱災防治領域規劃及重點說明如附件 一以方向上而言涵蓋六

個層面(1)都市淹水境況模擬及對策評估(2)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3)地層下陷

區淹水改善策略評估(4)集水區上游逕流抑制措施評估(5)供水風險分析及因應

對策(6)海岸淹水災害潛勢及防治技術並依此規劃八個課題八個課題之執行

期限除海岸災害部分兩個課題分別至 97 年 7 月及 96 年 7 月外其餘六個課題

之期限均規劃至 98 年 7 月

另實際上依據規劃課題後來經審查核定之計畫群及子計畫共有十個群

體計畫除海岸防災群體外其餘七個群體計畫之執行期限皆依規劃為三年期

計畫執行期限至 98 年

在國內學界洪旱防災領域之人力幾乎都已參與在 95 年度之計劃中另有

相當多之人力也參與水利署推動之防災計畫如附件 三

因此綜合考量 95 年度規劃之期限及學界人力之能量96 年度以後之課題

規劃僅能在原 95 年度規劃課題上稍作整合及補其不足之處

12 課題規劃

依據前述原則96 年度之規劃課題如表四

(一) 第一項課題主要是延伸原 95 年度「結合都卜勒雷達定量降雨估計在流域水

情及淹水預報之技術之研究」課題只要是相關水情測預報之技術研究群皆

可提出另加重整合平台之重要性嘗試吸引學界投入整合過去研發之成

果讓下游端應用單位有一個較具體測預報平台雛構再配合其需要延伸計

畫予以落實推動也許可補足永續會過去發表成果與應用單位介面問題

(二) 第二項計畫「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變機制研擬」系在原 95 年

度規劃「都市地區極端暴雨之淹水境況模擬」之基礎上考量都市積淹水之

實務問題配合綜合治水之觀念期盼發展即時預報及應變機制相關技術

以達都市淹水災害消滅之標的

15

(三) 第三項「水庫排淤策略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係為因應國家重大災害後復

建之需要而擬訂之課題石門水庫於 93 年艾莉颱風帶來之泥砂重創造

成庫區嚴重淤積且每逢颱風其間原水濁度遽增下游缺水風險增高嚴重

衝擊水庫營運操作及水庫壽命為解決石門水庫面對之問題政府通過「石

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六年擬動支 250 億針對上游集水區保育

庫區庫容維持及下游穩定供水三個課題擬訂對應策略據以推動但事實

上於這個領域之研究及相關泥砂運移機制之瞭解非常缺乏各項工程措施之

研擬大致上係依據經驗及直覺研判審視其所提之改善措施中較為明確且

有具體成效者為表層取水工程但對庫容維持重要課題中排砂措施及其方

向實存在相當大之不確定性及風險主要乃如前所述這方面之資料及研究

成果幾乎沒有因此擬訂本課題盼學界能儘速投入該領域之研究發展規

劃設計所需之工具及泥砂量測儀器設備以應水利署正推動水庫更新改善工

程計畫之所需

(四) 第四項計畫「沿海地層下陷地區淹水改善之策略及評估」計畫於 95 年度即

已規劃對「易淹水地區整治計畫」之推動極有助益故予以維持

(五) 第五項課題「都市地區淹水改善措施之檢討與評估」係 95 年度原規劃之課

題相當重要且已有核定計畫推動中故予以維持

(六) 第六項課題「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主要乃擬結合第

三項課題水庫排砂策略針對上游集水區泥砂來源及機制進行推估分析並

據以研擬因應對策抑制泥砂入庫供規劃單位參考

(七) 第七及八項課題屬海岸防災課題為 95 年度原規劃課題內容涵蓋面相當廣

且有針對性對防災策略規劃有其實質意義故予以保留不另規劃

(八) 第九項「洪氾管理及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這個課題主要乃擬由經濟及法制

面檢視台灣過去一貫採行之治水措施並提出治理與管理並重之新方向以供

規劃單位參考台灣早期之治水大致以蓋堤防解決洪氾問題蓋水庫解決用

水問題但時至今日似乎面臨瓶頸由於社會產業結構生活方式的改

變①造成大面積新淹水區之治理譬如沿海地層下陷區新開發科技②過去治

理完成都會匯集區之保護標準問題及環境景觀生態問題很明顯的未

來的治水策略絕非單一的工程手段所能解決目前政府推動之易淹水地區

治理計畫八年一千一百六十億之治理計畫即面臨這樣的窘境觀念上擬結

合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推動綜合治水策略但於執行面上似乎根本不可行其

癥結主要乃在於法令整合及不合宜之問題且無論是治標或治本策略之擬

訂都面臨國土有效利用及規劃問題有鑑於此站在國科會永續會之角度

在 96 年度去嘗試推動跨經濟金融法制水利技術領域之整合性研究

期盼培育洪氾管理新領域之研究團隊譬劃新的治水策略藍圖

13 規劃過程

16

如前所述 96 年度規劃之課題除維持 95 年度之課題外另整合及新增之

課題有五項 1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 2 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便機制研擬 3 水庫排淤策略及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 4 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 5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為推動上述課題並規劃研究方向於規劃期間針對各議題分別召集學界

業界共同研商討論相關之會議資料及紀錄如附件

14 成果檢討

依據規劃整合及新增的五個課題學界共提出三項整合型計畫針對第

125 項課題第 3 項課題事實上於 95 年度即已先行推動並核定-預核計畫目前

正執行中新提之三項計畫目前已完成初審是否推動有待複審之結果方能決

在推動的過程中最為困擾者為學界相關防災科技研究團隊人力不足長

期以來投入之學者不夠多鼓勵新團隊時發現大部分皆經驗不足且對實務問

題不夠瞭解尤其是跨領域團隊之整合更形困難事實上這也是過去為何水利

單位在各單獨領域都投入大筆經費研究但於整合應用時成效之彰顯似乎存

有盲點及障礙

會發生成效不彰之現象另一必須思考之問題為國科會補助研究制度面的

問題學界礙於學術倫理之要求較專注於創新領域基礎研發各主題屬於

較前端之研究至於後端應用及整合之研發學界興致較低且沒有誘因因

此長期以來學術論文表現卓越但實務需要之研發成果似嫌不足為改進此一

問題建議儘速思考下列幾項議題之解決對策 1 長期研發課題規劃 2 研發人力培育整合 3 研發成果整合 4 永續會學界研發單位業務單位之介面分工整合 5 研究獎勵制度檢討

二新課題規劃方向

要擬訂課題之方向首要瞭解台灣目前所面對之天然災害型態過去研發成果及

治理措施之問題方能對症下藥但永續會之角色主要針對的是學界因此要達到

如前 14 節之建議目標去規劃方向有實質上的困難因此於此僅先將台灣目前於

洪旱這一區塊所面臨之災害型態而有必要新研發成果者概列如下 1 水庫集水區崩塌整治問題 2 水庫泥砂淤積庫容維持及穩定供水問題 3 流域綜合治水問題

17

4 地層下陷防治及其淹水問題 5 洪氾管理非工程措施及法制檢討問題 6 高含砂水流問題

18

附件 五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之總計畫項目及重點說明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4: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2

課題重點說明氣象洪旱災害防治詳細的規劃與說明列於附件 四

為強化學門跨領域研究應用整合計畫主持人以及協同主持人於95年5月23

日95年8月22日95年8月29日95年12月22日分別舉行四次防災科技防洪預

警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資訊平台河川區域洪泛管理技術防洪管理研究整

合和社經影響等課題的座談會以期整合與推廣研究成果詳細座談會紀錄內容見

會議紀錄 一~四此外計畫主持人以及協同主持人於96年1月1718日曾進行學

門計畫執行者座談會檢討過去歷年永續會研究的得失並期許強化跨學門研究

詳細內容見會議紀錄 五六

另外因應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對臺灣之衝擊本計畫針對此問題進行座談並

於95年夏天規劃研究群針對臺灣災害和全球暖化進行研究目前「氣候變遷對災

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之整合研究」已經順利進行參加者有成大水利及海洋

工程系蔡長泰教授游保杉教授謝正倫教授詹錢登教授和臺大生物環境系統

工程系張倉榮副教授童慶斌教授以及臺大大氣科學系周仲島教授中央氣象局

盧孟明主任研究員中央研究院張靜貞研究員等多位學者蔡長泰教授為總計畫主

持人計畫項目及重點說明如附件 五針對氣候變遷之災害面向探討臺灣地區降

水和洪旱變異趨勢研發有效之災害評估方法供未來災害防治工作參考研究群

並於95年12月19日以及96年4月13日舉行兩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詳情可以參考會

議紀錄 七

總結以上本計畫藉由規劃和整合跨領域研究方向協助國科會永續會推動業

務希望能發展出配合氣象預報的洪水坡地減災防災新技術和社經減災措施

以期減少災害損失促進國家永續發展

3

附件 一 95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95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氣象領域)

研 究 課 題 內 容 說 明 預定執行 期間

1水庫集水區季節

降雨預報技術之

發展

(1) 配合水庫集水區乾旱預警與應變的需求瞭解導致乾旱之氣

象因子 (2) 建立水庫集水區氣象乾旱與監測指標 (3) 初步建立具預報能力之水庫集水區季節降雨預報技術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2定量降雨估計與

即時預報技術

(0-3 小時)之發

展與改進

(1) 分析雷達回波等資料針對各地區各流域建立定量降雨

估計技術並進行驗證與改進 (2) 分析衛星與都卜勒雷達等資料發展 0-3 小時定量降雨即時

預報技術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3侵台颱風中尺度

特徵概念模式之

建立與預報技術

(0-24 小時)之發

(1) 透過分析與模擬瞭解侵台颱風個案中導致路徑變化與豪大

雨之機制以建立各類型侵台颱風之中尺度特徵概念模式

並發展侵台颱風路徑與伴隨降雨(0-12 小時)之預報技術 (2) 建立並改進侵台颱風風力定量預報技術(0-24 小時)與風力

統計預報作業系統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4颱風路徑數值預

報技術(0-72 小

時)之發展與改

(1) 透過整合颱風數值模式的背景資料初始渦旋及物理過程之

可能變異發展颱風路徑數值預報技術以提升颱風路徑預

報(0-72 小時)之準確度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5颱風臨台路徑與

侵台風雨預報實

(1) 進行颱風期間觀測實驗以獲得颱風直接觀測資料提供颱

風臨台路徑與侵台風雨預報作業之參考 (2) 建立颱風臨台路徑與侵台風雨預報指引透過預報實驗進行

驗證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6梅雨季豪大雨預

報技術(0-36 小

時)之發展作業

測試與技術移轉

(1) 建立台灣地區梅雨季中尺度數值模式之定量降雨預報(5times5公里)產品並校驗模式預報之準確度

(2) 發展結合各種資料與模式之梅雨季定量降雨估計與預報技

術並建立豪大雨個案資料庫 (3) 建立豪大雨定量降雨估計與預報之雛形系統並透過預報實

驗完成預報技術(0-36 小時)之作業測試與技術移轉工作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4

95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預定執行 期間

1都市地區極端暴

雨之淹水境況模

(1) 針對國內都市地區之防洪系統分析模擬遭受極端暴雨條件

侵襲時可能淹水境況模擬分析 (2) 研究重點將包含可能極端暴雨條件之分析堤防溢堤或破

堤抽排系統喪失功能與其他複合型災害等下游淹水境況模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2結合都卜勒雷達

定量降雨估計在

流域水情及淹水

預報技術之研究

(1) 結合氣象學門領域於流域空間定量降雨估計之研究成果研

發流域水情及洪水預報之技術以提昇颱洪預警作業效能 (2) 研究重點包含應用雷達回波資料進行空間降雨推估集水區

分佈式逕流量分析河川洪水位預報及快速淹水計算等方面

技術研發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3桃園地區供水風

險分析及因應對

(1) 分析探討桃園地區各種可能存在之供水風險並針對其

各種風險研訂因應對策提供緊急應變之參考使用以

因應未來可能發生供水短缺事件 (2) 研究重點包含分析檢討包括氣象水文泥砂來源水資源調

配水庫操作管理高濁度原水處理技術等影響供水風險分

析及因應對策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4沿海地層下陷地

區淹水改善之策

略及評估

(1) 針對沿海地層下陷地區之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策

略並評估其改善之效益 (2) 研究重點包含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替代方案之研訂與其淹水

改善效益之評估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5都市地區淹水改

善措施之檢討與

評估

(1) 針對都市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方案評估其淹

水改善之效益以提供災害主管機關治理規劃參考依

據 (2) 研究重點包含淹水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措施方案之研訂與其

淹水改善效益之評估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6集水區上游逕流

抑制措施之檢討

與評估

(1) 探討集水區上游各種可能逕流抑制措施定量評估其逕流減

災之效果以提供集水區治理之參考依據 (2) 研究重點將包含河川水文水理模式研析各種逕流抑制措施

之研訂與其逕流消減效益之評估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7海岸颱風溢淹災

害潛勢及風險評

(1) 結合暴潮與天文潮之近岸水位預測模式建置 (2) 近岸波浪計算預測模式之建置 (3) 結合波浪與水位之機率預測模式 (4) 海岸溢淹與災損評估模式之建置 (5) 機率風險評估模式之研發

94 年 8 月 至

97 年 7 月

8台灣海岸災害防

治技術之研究

(1) 台灣環島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 (2) 海岸災害防治工法之研發 (3) 海岸災害防治非工程方法之研發 (4) 海岸災害防治決策支援系統之建立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5

95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坡地災害防治領域)

研 究 課 題 內 容 說 明 預定執行 期間

1 坡地災害相關因子

判定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道路邊坡社區邊坡及

土石流等四種災害相關因子之研究依據滑動

(slide)落石(fall)流動(flow)等型態研究各類

災害顯著影響因子之定量評估方法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2 坡地災害發生機制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道路邊坡社區邊坡及

土石流等四種災害發生機制之研究內容包括發

生時間空間特性等相關機制及分析模式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3 坡地災害潛勢分析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道路邊坡社區邊坡及

土石流等四方面內容包括坡地災害各個影響

因子之定量評估方法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4 示範區坡地災害危

險度分析相關研究

(1) 內容包括坡地災害危險度相關因子定量評估方

法研究土石流流動與停止分析模式潛勢區劃

定方法及境況模擬模式等方面之研究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5 土石流衝擊力之研

究 (1) 內容包括學理分析室內試驗現地實驗等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6 坡地災害預警及通

報方法之研究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道路邊坡社區邊坡及

土石流等四方面研究內容警報時機及通報運

作模式與資訊傳輸模式及系統研究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7 坡地災害預警空

間時間基準訂定

之研究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及土石流等二方面研究

內容警戒區域及時機判定方法警戒基準訂定

方法等研究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8 坡地災害觀測技術

之研究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及土石流等二方面研究

內容監測方法儀器種類設置地點及資料判

釋遙測應用分析研究等相關研究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6

附件 二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氣象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1 侵台颱風中尺度

風雨預報技術發

(1) 透過分析與模擬瞭解侵台颱風個案導致路徑變化與豪大雨機制建立概

念模式以及中尺度氣候資訊結合即時衛星與雷達等觀測發展 40 公里以

下範圍 0 至 12 小時包括集水區之風雨預報技術成果希望能落實於氣象

局預報

2 梅雨季中尺度豪

雨預報技術發展

(1) 透過分析與模擬瞭解梅雨季西南氣流等豪大雨機制建立概念模式以

及中尺度氣候資訊結合即時衛星與雷達等觀測發展 0 至 12 小時數十

公里範圍包括集水區之風雨預報技術成果希望能落實於氣象局預報

3 颱風路徑數值預

報技術之發展與

改進

(1) 透過資料同化整合衛星飛機等類型資料並改善渦旋初始及物理過程

提升颱風路徑 0 至 72 小時之預報技術與精確度研究須和氣象局預報模式

緊密互動成果希望能落實於氣象局預報

4 區域氣候與季節

預報方法研究

(1) 瞭解極端天氣(極高溫極低溫極大雨乾旱)特性的氣候變化颱風路

徑與強度的變化大尺度氣候條件(海溫海冰積雪季風)的變化對

於春雨梅雨颱風夏季高溫寒潮等季節預報技術發展

7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洪旱災防治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1 流域水情及淹水

預報技術及資訊

整合平台建置研

(1) 開發水情防洪預報平台期能整合過去學術及相關單位已研發之預報技術

及模式庫供實務單位應用藉以有效落實防洪減災之政策 (2) 研究重點包含水情資料 QA 與 QC 整合水文氣象模式研發整合降雨逕

流模式研發整合河道水理淹水模式及河口暴潮模式研發整合即時觀

測與視訊溝通技術發展模式代表性參數率定與應用驗證防洪預報資訊

整合平台之發展應用

2 沿海地層下陷地

區淹水改善之策

略及評估

(1) 針對沿海地層下陷地區之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策略並評估其改

善之效益 (2) 研究重點包含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替代方案之研訂與其淹水改善之評估

3 都市積淹水即時

預報系統研發及

應變機制研擬

(1) 針對都市積淹水問題配合綜合治水之理念探討即時預報及應變機制相

關之技術 (2) 研究重點含積淹水模式之整合應用極端暴雨淹水境況模擬山區及平

地淹水潛勢預報雷達之整合應用通訊網路之評估改善

4 都市地區淹水改

善措施之檢討與

評估

(1) 針對都市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方案評估其淹水改善之效益以

提供災害主管機關治理規劃參考依據 (2) 研究重點包含淹水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措施方案之研訂與其淹水改善效益

之評估

5 水庫集水區土砂

來源崩塌機制

及整治策略

(1) 針對水庫集水區崩塌問題探討其發生機制發展模擬模式並研擬治理

對策供整治規劃參考 (2) 研究重點含崩塌沖蝕泥砂輸送機制分析調查及觀測技術研究及整治

策略之探討

6 水庫排淤策略及

供水風險分析研

(1) 針對水庫泥砂及供水問題探討水力排砂策略並發展水砂運移模擬模式

供水庫更新改善規劃設計參考藉以達永續經營之目標 (2) 研究重點包括水文水理分析泥砂來源庫區泥砂運動機制模擬泥砂濃

度監測技術水資源調配水庫操作管理高濁度原水處理技術等影響供

水風險分析及因應對策

7 海岸颱風溢淹災

害潛勢及風險評

(1) 結合暴潮與天文潮之近岸水位預測模式建置 (2) 近岸波浪計算預測模式之建置 (3) 結合波浪與水位之機率預測模式 (4) 海岸溢淹與災損評估模式之建置 (5) 機率風險評估模式之研發

8 台灣海岸災害防

治技術之研究

(1) 台灣環島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 (2) 海岸災害防治工法之研發 (3) 海岸災害防治非工程方法之研發 (4) 海岸災害防治決策支援系統之建立

9 洪氾管理與其法

制化策略之研究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8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坡地災害防治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1 坡地災害發生機

制 (1) 不同規模颱風豪雨之坡地災害或土石流發生機制及分析模式研究 (2) 不同地質特性之坡地災害或土石流發生機制及分析模式研究

2 坡地災害或土石

流潛勢分析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各個潛勢影響因子之定量評估分析 (2) 潛勢分析方法研究

3 坡地災害對下游

地區防洪影響研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對下游地區防洪之影響類型量化分析和影響範圍 (2)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防治對下游地區防洪之效益評估

4 土石流防治工程

技術研究 (1) 土石流流速體積濃度衝擊力流動段之沖刷能力淤積長度和範圍等

之學理分析室內試驗現地實驗相關研究

5 坡地災害防治對

策研究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之防治工法研究 (2) 坡地保育或管理對策 (3) 坡地災害防治對策對人文社會經濟面之影響

6 地滑或土石流災

害預警時間空

間基準訂定研究

(1) 警戒基準訂定方法研究 (2) 警戒區域及時機判定方法研究

7 坡地災害或土石

流監測技術研究

(1) 監測地點儀器種類之選定監測方法研究 (2) 監測資料蒐集方式判釋方法之分析研究 (3) 監測資料即時回饋模式探討

9

附件 三 經濟部水利署 91 至 95 年度防災科技計畫

經濟部水利署 91 至 95 年度防災科技計畫

年度 計畫名稱 成果摘要

91 經濟部水利署防災應

變作業系統

(一) 完成九樓會議室設備擴充工程及台中水情中心設備更新及空間變

更並完成應變中心運作所需之系統需求(二) 整合水情中心及淡水河

防洪指揮中心系統展示於九樓會議室內(三) 發展輔助應用系統使

應變小組人員作業順暢

91

颱洪期間水庫洩洪與

河口暴潮對淡水河水

位影響之機率預測研

(一)完成淡水河口潮位預報模式(二)完成淡水河口潮位之機率預報(三)完成淡水河指定水位站水位變化相對於水庫洩洪與河口潮位之關係(四)完成淡水河水位機率預報模式(五)完成以近年颱洪(象神納莉)演算重

檢定 FEMA 模式參數

91 水災損失評估系統模

式之建立(12)

(一) 完成水災損失估算與評估之理論依據並據以建立模式及與淹水深

度土地使用類型產業類型等之關係(二) 完成配合本局水資

源資料庫以分散式資料庫使用為基礎之網際網路化水災災損評估系統

(三) 建立水災災損評估系統所需資料之相關資訊(四) 完成水災災損調

查並建立基本資料(五) 完成水災災損評估系統之操作手冊維護手

冊及其資料之操作維護手冊

91 防洪措施之間接效益

初步評估 (一)了解防洪措施和洪災特性間之關係(二)界定防洪措施產生之效益範

圍及項目(三)建立評估防洪措施間接效益模式

91 台北防洪淡水河警戒

水位訂定之相關配合

工作檢討

(一)防汛緊急期間工作與相關事項之調查及座談(二)檢討確定警戒水位

及其相關事項

91 民國九十年颱風豪雨

紀實

(一) 繪製完成民國九十年各颱風豪雨於致災地區之雨型等雨量線分

佈流量及淹水範圍分佈及歷程與致災原因分析探討(二) 完成除納莉

颱風造成大台北地區(含基隆市)(前述區域將由另案計畫收集)外各颱

風豪雨造成之全台(含離島地區)之災害損失資料收集分析與繪出相

關圖資(三) 完成南部科學園區與台南科技工業區廠商進駐後歷次淹水

災害之災害損失資料收集分析與圖資(四) 完成彙編「民國九十年颱風

豪雨紀實」之撰述

91 水文氣象資訊與水文

地理系統模式整合之

研發(12) (一)利用雷達定量估計降雨強度(二)開發 SOBEK 模式前處理與後製作

91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及供應系統建立計畫

(一)資料擴充建檔(二)建立資料檢索及資料供應系統(三)水災搶救機具

設備資料年度更新(四)建立水災搶救機具設備線上登錄系統(五)撰寫

本計畫所建立之系統操作維護手冊

91 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管

理系統之建置與應用

(一) 建置涵蓋目標流域之無線區域網路傳輸系統及監控管理中心(二) 建立固定式自動影像監測站以傳輸即時影像及水文數據(三) 透過人

員攜帶 GPS 及移動式攝影通訊設備傳送現地即時災情影像(四) 結合現地傳送之即時災情影像與情資配合既有 GIS 圖資等完成「即時

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

10

92 建置旱災防救決策支

援系統

(一)水情監視及評估系統(二)乾旱預警系統(三)決策支援系統(四)應變機制系統(五)抗旱資訊網(六)系統維護次系統(七)系統軟硬體需求

評估(八)文件編撰

92 水利署造雨器修復暨

其研發本土化自動點

火裝置與零件改裝

(一)修復原存放於本署之 33 部造雨器(二)研究開發造雨器自動點火裝

置(三)辦理造雨施放作業教育訓練及完成維修操作手冊

92

水災災情即時影像通

報及水利設施災害防

救決策支援系統整合

建置(12)

(一) 建置涵蓋目標流域之無線區域網路傳輸系統及監控管理中心(二) 建立固定式自動影像監測站以傳輸即時影像及水文數據(三) 透過人

員攜帶 GPS 及移動式攝影通訊設備傳送現地即時災情影像(四) 結合現地傳送之即時災情影像與情資配合既有 GIS 圖資等完成「即時

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

92 應用衛星雷達於水災

監測及淹水範圍與損

失評估(12)

(一)建立衛星雷達回波強度與水深積水範圍關係之評估方法(二)建立衛

星雷達水災監測系統及系統較核測試(三)實際案例操作

92 防洪措施之間接效益

初步評估(22) (一)了解洪泛區及非洪泛區居民對於洪災相關事項意見(二)評估防洪措

施間接效益影響情況(三)建立概念性及實證模式分析

92 台灣沿海地區淹水潛

勢之研究及淹水區歷

史資料庫建置(12)

(一)完成相關淹水模式淹水潛勢及地層下陷文獻資料之收集(二)完成

適合濁水溪流域下游沖積扇地區之沿海地區之淹水模式地層下陷模式

之建立(三)配合潮位分析完成該地區之淹水潛勢並完成與減災應變格

網系統相整合

92 水災損失評估系統模

式之建立(22)

(一) 完成水災損失估算與評估(間接損失部分)之理論依據(二) 完成

配合本署水資源資料庫以分散式資料庫使用為基礎之網際網路化水災災

損評估系統(彙整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部分)(三) 建立水災災損評估系

統(間接損失部分)所需資料之相關資訊(四) 完成本署「民國九十年

颱風豪雨分析暨紀實」調查之災害損失資料彙整並調整及驗證系統中

模式參數(五) 完成完整之水災災損評估系統(包含直接損失與間接損

失部分)之操作手冊維護手冊及其資料之操作維護手冊

92 水文氣象資訊與水文

地理系統模式整合之

研發(22)

(一)整合雷達和雨量站降雨觀測(二)利用雨滴譜儀觀測資料校正雷達

Z-R 關係(三)研發檢測雨量站資料協調性和水位資料合理性的方法(四)應用 QPESUMS 系統產品(五)開發地貌型逕流模組(六)開發圖形使用

者介面和決策支援介面

92 格網系統之規劃與建

置--以乾旱預報為例

(一)規劃乾旱格網與洪水格網系統所需之硬體設備與網路頻寬需求以及

系統所需應用軟體之經費(二)建置具備援機制之水資源異地鏡像資料

庫(三)建置一處示範性乾旱預報監控與協調中心(四)建置二處水庫及

河川水位影像即時通報示範站(五)格網系統之網路化圖形人機使用介面

的使用者入口(Portal)(六)撰寫系統之操作手冊維護手冊及其資料之操

作維護手冊以利未來之使用

93 臺灣沿海地區淹水潛

勢之研究(22)

1完成東港溪流域及林邊溪流域之水文資料地文資料潮位資料及屏東

平原歷年災害資料之蒐集與分析2完成屏東平原地層下陷初步模擬解

果3完成 SOBEK 模式及二維零慣性模式針對東港溪流域與林邊溪流域

沿海地區之淹水潛勢初步模擬4彙整地層下陷模式SOBEK 模式及二

維零慣性模式之輸出入資料格式與淹水潛勢圖製作流程及格式5提出減

災應變格網規劃構想以及超級視訊格網初步規劃

11

93 應用衛星雷達於水災

監測及淹水範圍與損

失評估範圍(22)

完成利用衛星雷達之探測技術配合數值地形資料推估發生洪災時遭

受洪水侵襲的區域範圍以及淹水區域內水深的分佈情形

93 台灣北部地區雷達降

水精密校正

雨滴譜儀選址工作會議已做出初步建議將於七月份進行站址踏勘以進

行 J-W 雨滴譜儀測試於站址選定後進行移機架站工作本計畫於 4月將中正機場 ERICSSON 機組順利拆裝並將天線運抵中科院由天線

組的工程師研究天線改照的零件規格並且將天線機座內雷達ROTARY JOINT 拆下分析偏極化升級所需之改照

93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雛型建置計畫

1透過洪水預報系統的雛形建置呈現格網平台結合應用程式的雛形2透過資料格網取得遠端資料採用局部端電腦進行演算演算結果再透過

資料格網上傳到核心系統的資料庫中進行多方視訊會議的方式 3採用電

子白版將主席電腦上的 CIA 畫面框入電子白版中軟體群撥給參與視訊

會議之使用者

93 區域淹水損失圖建立

先期計畫

1完成評估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以往製作之全省淹水潛勢圖之功能與

效益 2 完成淡水河二仁溪阿公店溪等流域淹水潛勢圖及 區域淹水損失

圖製作

93 水情即時影像監視及

其應用系統之建置

1文獻收集與現地勘查完成2既有及發展中之影像監視系統與資料傳輸

方式調查完畢3以全省易發生水災災害地點為對象規劃並完成系統建

置4規劃設計建置影像資料庫收集彙整 貴署暨各附屬機關之影像

資料5開發「即時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與「即時影像網頁系統」

6影像資料庫與應用系統實際測試

93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造雨器開發

與改良

現有自動化地面造雨器研發改良工作已將第一代造雨器運回工研院能資

所工廠拆解分析各元件之損耗情形及分析可能原因對最常損耗之電磁

閥 L則以不同廠牌元件以丙酮浸泡已瞭解其受蝕程度訂作新壓力鋼瓶

以容納大量碘化銀溶液及設計新線路以縮減系統體積地面造雨器中控

平台之工作已重新設計網路架構使網路上任一電腦透過安全認證後

使用中控平台以進行造雨器監控作業本計畫亦已研擬地面造雨器之國外

採購規格書初稿收集意見及修訂後供水利署進行採購案

93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造雨研究發

展成效模式評估

1蒐集相關人造雨成效文獻回顧 2 國内實施人工增雨成效及施放區與

對照區降雨資料比對探討 3 建立地面人造雨大氣擴散之中尺度氣象整

合模式探討

94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13)

以淡水河流域為目標繼續改善格網架構與擴充系統功能俾應用於實際

應變作業上並開發濁水溪洪水預報系統及進行資料格網的標準化考

量未來擴充性

94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與防救災器材動員路

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最

佳化規劃

1建立緊急應變時可用之水災防救資料庫提供災害防救器材位置及其附

近路網之 GIS 圖層以供防救災時參考2強化暨有之防救災作業系統

以深化防救災應變作業3針對防救災器材動員路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提

出最佳化規劃4建立一集中式重大災害通報系統以最節使人力及時間

之方式統一彙整各單位即時災情並提供災害報表以作為災後復原重建

之依據

94 防災應變格網之研發

(14) 建構格網平台以利決定未來不同格網應用軟體與資料協定之共同規範

並且達到異地分散使用減少資料準備著重模擬分析的理想

12

94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23)

1完成一套空中造雨作業可行性及更佳化之作業方式建議書2驗證建立

完成之人工增雨成效分析比對之差異性統計分析明確研擬人造雨作業施

放機制並建置一套完整之效益評估作業綜合作業管理氣象水文配合條

件評估方式3研擬一長期發展策略模式方案及相關配套所必需研究項

使造雨技術更趨成熟並運作模式及評估成果以達施放之最大功效4結合資訊遙測及通訊技術之控制平台以提供操控人員遠端監控提供

開閉施放造雨器時間點之決策參考

94 國造遠端自動點火造

雨器開發

1新增 4 部自動化碘化銀地面燃燒器其中 1 部完成風速風向計整合測

試並完成與中控台整合以利佈設於北部地區實際施放使用2建

立人工燃燒器之碘化銀率訂程序評估尚可燃燒之碘化銀時間及燃放比

率3維護現有 38 部手動人工造雨器設備並協助人造雨(人工增雨)

宣導作業4完成製造空中造雨運用小火箭等方式之可行性以及整體

製造程序經費預估及人員執行之評估

94 水災災害行動偵測

監測機制之建立

1完成中部及北部區域行動偵測佈設點之規劃2完成行動偵測及監測技

術之研發3協助完成即時影像固定站之建置4維護更新即時影像監視

系統5研發並整合偵測及監測介面6完成與志工或便利商店結合之評

估作業7完成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系統資料更新

94 衛星災害監測與預警

機制建立 建立衛星影像應用於災害監測及預警之標準作業程序並可供各防災單位

參考建立一可供輸入介面之衛星影像查詢應用系統

95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33)

建立完成人工增雨成效分析比對之差異性統計分析模式完成碘化銀與丙

酮燃燒溶液混合效果分析與評估明確研擬人造雨作業施放機制並建置一

套完整之效益評估作業綜合作業管理氣象水文配合條件評估方式研

擬長期發展策略模式方案及相關配套所必需研究項目使造雨技術更趨成

熟並運作模式及評估成果以達施放之最大功效

95 水災災害行動偵測

監測機制之建立(22) 研發水災災害行動偵測及監測技術並結合現有之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系統

及相關即時資訊以提升本署救災應變之工作效能

95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與防救災器材動員路

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最

佳化規劃(22)

能藉由本系統迅速掌握各區域高淹水潛勢區域以預先準備防汛器材供調

度之用並能迅速彙整各單位災情及搶修復建情況能藉由本系統提報受

災地點後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及分析程式提供各項災害防救器材調度機

制以迅速獲得防救災器材資訊而以最經濟的方式到達災害發生地點

另能藉由本系統記錄各次災害所動員之防救災器材以便於災害發生或汛

期結束後即時補充防救災器材

95 防災應變格網之研發

(22)

1 訂定資料與計算格網運作架構與溝通協定 2 建立高頻寬網路環境架

構(包括本署暨各附屬機關)3 擴充影像監測應用功能建立水情「影像監

視格網」完成監控及維運中心建置 4 建立本署暨附屬機關與防災相關單

位多方專家與資料溝通的「超級視訊格網」5 實現格網平台與系統原型

95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建置計畫(22)

配合格網系統之技術及發展透過資料格網建置水文模式模組化並與參

數分離輸入輸出格式標準化結果展示物件化以及計算格網等設計

使格網運作平台成為可應用不同水文模組的共通平台系統提供之水情資

料及預報結果可以透過電子白板進行資料會議進行多方無障礙應變溝

通以協助颱洪期間執勤作業進行多現場溝通簡報支援水庫洩洪決策

13

95

區域淹水損失圖建立

前期計畫-9394 年

颱風豪雨及災損調查

分析

區域淹水深度與損失圖建立做為災害防範對策災害應變措施及救災作

業之根據

95 國造遠端自動點火造

雨器改良

改進地面造雨器遠端自動點火功能結合資訊遙測及通訊技術之控制平

台以改良操控人員遠端監控俾利地面人造雨作業協助實際造雨作業

環境架設放置及施放中之障礙排除並完成所有造雨器之維護作業

95 淹水潛勢圖更新前期

計畫-演算資料調查

及雨量預警之研究

1研擬及探討建立以累積雨量降雨強度訂定雨量淹水預警之方法與機

制2以西南沿海(雲林嘉義台南北部)易淹水區域為對象建立雨量

預警與通報模組3進行淹水潛勢模擬所需資料調查(包括資料來源年

代格式是否需價購等)

95 衛星災害監測與預警

機制建立(22)

1研究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水庫或取水口上游集水區支流淤積土石運移

判定方法與機制2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衛星遙測資料針對石門水庫頭

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屏溪上游等集水區崩

塌狀況分析3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與 9493929190 年衛星遙測資

料針對石門水庫頭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

屏溪上游等集水區支流泥沙運移狀況進行比對以提供相關單位對於颱風

期間原水濁度提高可能性預警之用4在汛期中及汛期結束針對前述集水

區進行比對探討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颱風期間監測之可能性

14

附件 四 洪旱災防治領域之規劃說明

一96 年度研究課題與規劃情形

11 規劃原則

要規劃 96 年度以後三年之課題理論上至少應該先檢討過去三年之規劃

情形及其執行與落實之成果但過去永續會防災課題之規劃是配合國家防災科

技計畫之推動整體考量而且國家防災科技中心亦於 95 年 10 月提出成果彙編

及總結報告因此於此不再予以評估檢討而且事實上其成果相當多亦不可

能於本計畫中予以全面審視評估於此僅就 95 年度規劃及核定之課題及計

畫進行瞭解並以其規劃方向內容期限作為後續課題規劃之參考

95 年度洪旱災防治領域規劃及重點說明如附件 一以方向上而言涵蓋六

個層面(1)都市淹水境況模擬及對策評估(2)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3)地層下陷

區淹水改善策略評估(4)集水區上游逕流抑制措施評估(5)供水風險分析及因應

對策(6)海岸淹水災害潛勢及防治技術並依此規劃八個課題八個課題之執行

期限除海岸災害部分兩個課題分別至 97 年 7 月及 96 年 7 月外其餘六個課題

之期限均規劃至 98 年 7 月

另實際上依據規劃課題後來經審查核定之計畫群及子計畫共有十個群

體計畫除海岸防災群體外其餘七個群體計畫之執行期限皆依規劃為三年期

計畫執行期限至 98 年

在國內學界洪旱防災領域之人力幾乎都已參與在 95 年度之計劃中另有

相當多之人力也參與水利署推動之防災計畫如附件 三

因此綜合考量 95 年度規劃之期限及學界人力之能量96 年度以後之課題

規劃僅能在原 95 年度規劃課題上稍作整合及補其不足之處

12 課題規劃

依據前述原則96 年度之規劃課題如表四

(一) 第一項課題主要是延伸原 95 年度「結合都卜勒雷達定量降雨估計在流域水

情及淹水預報之技術之研究」課題只要是相關水情測預報之技術研究群皆

可提出另加重整合平台之重要性嘗試吸引學界投入整合過去研發之成

果讓下游端應用單位有一個較具體測預報平台雛構再配合其需要延伸計

畫予以落實推動也許可補足永續會過去發表成果與應用單位介面問題

(二) 第二項計畫「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變機制研擬」系在原 95 年

度規劃「都市地區極端暴雨之淹水境況模擬」之基礎上考量都市積淹水之

實務問題配合綜合治水之觀念期盼發展即時預報及應變機制相關技術

以達都市淹水災害消滅之標的

15

(三) 第三項「水庫排淤策略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係為因應國家重大災害後復

建之需要而擬訂之課題石門水庫於 93 年艾莉颱風帶來之泥砂重創造

成庫區嚴重淤積且每逢颱風其間原水濁度遽增下游缺水風險增高嚴重

衝擊水庫營運操作及水庫壽命為解決石門水庫面對之問題政府通過「石

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六年擬動支 250 億針對上游集水區保育

庫區庫容維持及下游穩定供水三個課題擬訂對應策略據以推動但事實

上於這個領域之研究及相關泥砂運移機制之瞭解非常缺乏各項工程措施之

研擬大致上係依據經驗及直覺研判審視其所提之改善措施中較為明確且

有具體成效者為表層取水工程但對庫容維持重要課題中排砂措施及其方

向實存在相當大之不確定性及風險主要乃如前所述這方面之資料及研究

成果幾乎沒有因此擬訂本課題盼學界能儘速投入該領域之研究發展規

劃設計所需之工具及泥砂量測儀器設備以應水利署正推動水庫更新改善工

程計畫之所需

(四) 第四項計畫「沿海地層下陷地區淹水改善之策略及評估」計畫於 95 年度即

已規劃對「易淹水地區整治計畫」之推動極有助益故予以維持

(五) 第五項課題「都市地區淹水改善措施之檢討與評估」係 95 年度原規劃之課

題相當重要且已有核定計畫推動中故予以維持

(六) 第六項課題「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主要乃擬結合第

三項課題水庫排砂策略針對上游集水區泥砂來源及機制進行推估分析並

據以研擬因應對策抑制泥砂入庫供規劃單位參考

(七) 第七及八項課題屬海岸防災課題為 95 年度原規劃課題內容涵蓋面相當廣

且有針對性對防災策略規劃有其實質意義故予以保留不另規劃

(八) 第九項「洪氾管理及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這個課題主要乃擬由經濟及法制

面檢視台灣過去一貫採行之治水措施並提出治理與管理並重之新方向以供

規劃單位參考台灣早期之治水大致以蓋堤防解決洪氾問題蓋水庫解決用

水問題但時至今日似乎面臨瓶頸由於社會產業結構生活方式的改

變①造成大面積新淹水區之治理譬如沿海地層下陷區新開發科技②過去治

理完成都會匯集區之保護標準問題及環境景觀生態問題很明顯的未

來的治水策略絕非單一的工程手段所能解決目前政府推動之易淹水地區

治理計畫八年一千一百六十億之治理計畫即面臨這樣的窘境觀念上擬結

合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推動綜合治水策略但於執行面上似乎根本不可行其

癥結主要乃在於法令整合及不合宜之問題且無論是治標或治本策略之擬

訂都面臨國土有效利用及規劃問題有鑑於此站在國科會永續會之角度

在 96 年度去嘗試推動跨經濟金融法制水利技術領域之整合性研究

期盼培育洪氾管理新領域之研究團隊譬劃新的治水策略藍圖

13 規劃過程

16

如前所述 96 年度規劃之課題除維持 95 年度之課題外另整合及新增之

課題有五項 1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 2 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便機制研擬 3 水庫排淤策略及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 4 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 5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為推動上述課題並規劃研究方向於規劃期間針對各議題分別召集學界

業界共同研商討論相關之會議資料及紀錄如附件

14 成果檢討

依據規劃整合及新增的五個課題學界共提出三項整合型計畫針對第

125 項課題第 3 項課題事實上於 95 年度即已先行推動並核定-預核計畫目前

正執行中新提之三項計畫目前已完成初審是否推動有待複審之結果方能決

在推動的過程中最為困擾者為學界相關防災科技研究團隊人力不足長

期以來投入之學者不夠多鼓勵新團隊時發現大部分皆經驗不足且對實務問

題不夠瞭解尤其是跨領域團隊之整合更形困難事實上這也是過去為何水利

單位在各單獨領域都投入大筆經費研究但於整合應用時成效之彰顯似乎存

有盲點及障礙

會發生成效不彰之現象另一必須思考之問題為國科會補助研究制度面的

問題學界礙於學術倫理之要求較專注於創新領域基礎研發各主題屬於

較前端之研究至於後端應用及整合之研發學界興致較低且沒有誘因因

此長期以來學術論文表現卓越但實務需要之研發成果似嫌不足為改進此一

問題建議儘速思考下列幾項議題之解決對策 1 長期研發課題規劃 2 研發人力培育整合 3 研發成果整合 4 永續會學界研發單位業務單位之介面分工整合 5 研究獎勵制度檢討

二新課題規劃方向

要擬訂課題之方向首要瞭解台灣目前所面對之天然災害型態過去研發成果及

治理措施之問題方能對症下藥但永續會之角色主要針對的是學界因此要達到

如前 14 節之建議目標去規劃方向有實質上的困難因此於此僅先將台灣目前於

洪旱這一區塊所面臨之災害型態而有必要新研發成果者概列如下 1 水庫集水區崩塌整治問題 2 水庫泥砂淤積庫容維持及穩定供水問題 3 流域綜合治水問題

17

4 地層下陷防治及其淹水問題 5 洪氾管理非工程措施及法制檢討問題 6 高含砂水流問題

18

附件 五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之總計畫項目及重點說明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5: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3

附件 一 95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95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氣象領域)

研 究 課 題 內 容 說 明 預定執行 期間

1水庫集水區季節

降雨預報技術之

發展

(1) 配合水庫集水區乾旱預警與應變的需求瞭解導致乾旱之氣

象因子 (2) 建立水庫集水區氣象乾旱與監測指標 (3) 初步建立具預報能力之水庫集水區季節降雨預報技術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2定量降雨估計與

即時預報技術

(0-3 小時)之發

展與改進

(1) 分析雷達回波等資料針對各地區各流域建立定量降雨

估計技術並進行驗證與改進 (2) 分析衛星與都卜勒雷達等資料發展 0-3 小時定量降雨即時

預報技術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3侵台颱風中尺度

特徵概念模式之

建立與預報技術

(0-24 小時)之發

(1) 透過分析與模擬瞭解侵台颱風個案中導致路徑變化與豪大

雨之機制以建立各類型侵台颱風之中尺度特徵概念模式

並發展侵台颱風路徑與伴隨降雨(0-12 小時)之預報技術 (2) 建立並改進侵台颱風風力定量預報技術(0-24 小時)與風力

統計預報作業系統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4颱風路徑數值預

報技術(0-72 小

時)之發展與改

(1) 透過整合颱風數值模式的背景資料初始渦旋及物理過程之

可能變異發展颱風路徑數值預報技術以提升颱風路徑預

報(0-72 小時)之準確度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5颱風臨台路徑與

侵台風雨預報實

(1) 進行颱風期間觀測實驗以獲得颱風直接觀測資料提供颱

風臨台路徑與侵台風雨預報作業之參考 (2) 建立颱風臨台路徑與侵台風雨預報指引透過預報實驗進行

驗證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6梅雨季豪大雨預

報技術(0-36 小

時)之發展作業

測試與技術移轉

(1) 建立台灣地區梅雨季中尺度數值模式之定量降雨預報(5times5公里)產品並校驗模式預報之準確度

(2) 發展結合各種資料與模式之梅雨季定量降雨估計與預報技

術並建立豪大雨個案資料庫 (3) 建立豪大雨定量降雨估計與預報之雛形系統並透過預報實

驗完成預報技術(0-36 小時)之作業測試與技術移轉工作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4

95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預定執行 期間

1都市地區極端暴

雨之淹水境況模

(1) 針對國內都市地區之防洪系統分析模擬遭受極端暴雨條件

侵襲時可能淹水境況模擬分析 (2) 研究重點將包含可能極端暴雨條件之分析堤防溢堤或破

堤抽排系統喪失功能與其他複合型災害等下游淹水境況模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2結合都卜勒雷達

定量降雨估計在

流域水情及淹水

預報技術之研究

(1) 結合氣象學門領域於流域空間定量降雨估計之研究成果研

發流域水情及洪水預報之技術以提昇颱洪預警作業效能 (2) 研究重點包含應用雷達回波資料進行空間降雨推估集水區

分佈式逕流量分析河川洪水位預報及快速淹水計算等方面

技術研發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3桃園地區供水風

險分析及因應對

(1) 分析探討桃園地區各種可能存在之供水風險並針對其

各種風險研訂因應對策提供緊急應變之參考使用以

因應未來可能發生供水短缺事件 (2) 研究重點包含分析檢討包括氣象水文泥砂來源水資源調

配水庫操作管理高濁度原水處理技術等影響供水風險分

析及因應對策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4沿海地層下陷地

區淹水改善之策

略及評估

(1) 針對沿海地層下陷地區之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策

略並評估其改善之效益 (2) 研究重點包含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替代方案之研訂與其淹水

改善效益之評估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5都市地區淹水改

善措施之檢討與

評估

(1) 針對都市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方案評估其淹

水改善之效益以提供災害主管機關治理規劃參考依

據 (2) 研究重點包含淹水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措施方案之研訂與其

淹水改善效益之評估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6集水區上游逕流

抑制措施之檢討

與評估

(1) 探討集水區上游各種可能逕流抑制措施定量評估其逕流減

災之效果以提供集水區治理之參考依據 (2) 研究重點將包含河川水文水理模式研析各種逕流抑制措施

之研訂與其逕流消減效益之評估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7海岸颱風溢淹災

害潛勢及風險評

(1) 結合暴潮與天文潮之近岸水位預測模式建置 (2) 近岸波浪計算預測模式之建置 (3) 結合波浪與水位之機率預測模式 (4) 海岸溢淹與災損評估模式之建置 (5) 機率風險評估模式之研發

94 年 8 月 至

97 年 7 月

8台灣海岸災害防

治技術之研究

(1) 台灣環島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 (2) 海岸災害防治工法之研發 (3) 海岸災害防治非工程方法之研發 (4) 海岸災害防治決策支援系統之建立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5

95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坡地災害防治領域)

研 究 課 題 內 容 說 明 預定執行 期間

1 坡地災害相關因子

判定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道路邊坡社區邊坡及

土石流等四種災害相關因子之研究依據滑動

(slide)落石(fall)流動(flow)等型態研究各類

災害顯著影響因子之定量評估方法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2 坡地災害發生機制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道路邊坡社區邊坡及

土石流等四種災害發生機制之研究內容包括發

生時間空間特性等相關機制及分析模式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3 坡地災害潛勢分析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道路邊坡社區邊坡及

土石流等四方面內容包括坡地災害各個影響

因子之定量評估方法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4 示範區坡地災害危

險度分析相關研究

(1) 內容包括坡地災害危險度相關因子定量評估方

法研究土石流流動與停止分析模式潛勢區劃

定方法及境況模擬模式等方面之研究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5 土石流衝擊力之研

究 (1) 內容包括學理分析室內試驗現地實驗等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6 坡地災害預警及通

報方法之研究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道路邊坡社區邊坡及

土石流等四方面研究內容警報時機及通報運

作模式與資訊傳輸模式及系統研究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7 坡地災害預警空

間時間基準訂定

之研究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及土石流等二方面研究

內容警戒區域及時機判定方法警戒基準訂定

方法等研究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8 坡地災害觀測技術

之研究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及土石流等二方面研究

內容監測方法儀器種類設置地點及資料判

釋遙測應用分析研究等相關研究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6

附件 二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氣象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1 侵台颱風中尺度

風雨預報技術發

(1) 透過分析與模擬瞭解侵台颱風個案導致路徑變化與豪大雨機制建立概

念模式以及中尺度氣候資訊結合即時衛星與雷達等觀測發展 40 公里以

下範圍 0 至 12 小時包括集水區之風雨預報技術成果希望能落實於氣象

局預報

2 梅雨季中尺度豪

雨預報技術發展

(1) 透過分析與模擬瞭解梅雨季西南氣流等豪大雨機制建立概念模式以

及中尺度氣候資訊結合即時衛星與雷達等觀測發展 0 至 12 小時數十

公里範圍包括集水區之風雨預報技術成果希望能落實於氣象局預報

3 颱風路徑數值預

報技術之發展與

改進

(1) 透過資料同化整合衛星飛機等類型資料並改善渦旋初始及物理過程

提升颱風路徑 0 至 72 小時之預報技術與精確度研究須和氣象局預報模式

緊密互動成果希望能落實於氣象局預報

4 區域氣候與季節

預報方法研究

(1) 瞭解極端天氣(極高溫極低溫極大雨乾旱)特性的氣候變化颱風路

徑與強度的變化大尺度氣候條件(海溫海冰積雪季風)的變化對

於春雨梅雨颱風夏季高溫寒潮等季節預報技術發展

7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洪旱災防治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1 流域水情及淹水

預報技術及資訊

整合平台建置研

(1) 開發水情防洪預報平台期能整合過去學術及相關單位已研發之預報技術

及模式庫供實務單位應用藉以有效落實防洪減災之政策 (2) 研究重點包含水情資料 QA 與 QC 整合水文氣象模式研發整合降雨逕

流模式研發整合河道水理淹水模式及河口暴潮模式研發整合即時觀

測與視訊溝通技術發展模式代表性參數率定與應用驗證防洪預報資訊

整合平台之發展應用

2 沿海地層下陷地

區淹水改善之策

略及評估

(1) 針對沿海地層下陷地區之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策略並評估其改

善之效益 (2) 研究重點包含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替代方案之研訂與其淹水改善之評估

3 都市積淹水即時

預報系統研發及

應變機制研擬

(1) 針對都市積淹水問題配合綜合治水之理念探討即時預報及應變機制相

關之技術 (2) 研究重點含積淹水模式之整合應用極端暴雨淹水境況模擬山區及平

地淹水潛勢預報雷達之整合應用通訊網路之評估改善

4 都市地區淹水改

善措施之檢討與

評估

(1) 針對都市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方案評估其淹水改善之效益以

提供災害主管機關治理規劃參考依據 (2) 研究重點包含淹水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措施方案之研訂與其淹水改善效益

之評估

5 水庫集水區土砂

來源崩塌機制

及整治策略

(1) 針對水庫集水區崩塌問題探討其發生機制發展模擬模式並研擬治理

對策供整治規劃參考 (2) 研究重點含崩塌沖蝕泥砂輸送機制分析調查及觀測技術研究及整治

策略之探討

6 水庫排淤策略及

供水風險分析研

(1) 針對水庫泥砂及供水問題探討水力排砂策略並發展水砂運移模擬模式

供水庫更新改善規劃設計參考藉以達永續經營之目標 (2) 研究重點包括水文水理分析泥砂來源庫區泥砂運動機制模擬泥砂濃

度監測技術水資源調配水庫操作管理高濁度原水處理技術等影響供

水風險分析及因應對策

7 海岸颱風溢淹災

害潛勢及風險評

(1) 結合暴潮與天文潮之近岸水位預測模式建置 (2) 近岸波浪計算預測模式之建置 (3) 結合波浪與水位之機率預測模式 (4) 海岸溢淹與災損評估模式之建置 (5) 機率風險評估模式之研發

8 台灣海岸災害防

治技術之研究

(1) 台灣環島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 (2) 海岸災害防治工法之研發 (3) 海岸災害防治非工程方法之研發 (4) 海岸災害防治決策支援系統之建立

9 洪氾管理與其法

制化策略之研究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8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坡地災害防治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1 坡地災害發生機

制 (1) 不同規模颱風豪雨之坡地災害或土石流發生機制及分析模式研究 (2) 不同地質特性之坡地災害或土石流發生機制及分析模式研究

2 坡地災害或土石

流潛勢分析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各個潛勢影響因子之定量評估分析 (2) 潛勢分析方法研究

3 坡地災害對下游

地區防洪影響研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對下游地區防洪之影響類型量化分析和影響範圍 (2)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防治對下游地區防洪之效益評估

4 土石流防治工程

技術研究 (1) 土石流流速體積濃度衝擊力流動段之沖刷能力淤積長度和範圍等

之學理分析室內試驗現地實驗相關研究

5 坡地災害防治對

策研究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之防治工法研究 (2) 坡地保育或管理對策 (3) 坡地災害防治對策對人文社會經濟面之影響

6 地滑或土石流災

害預警時間空

間基準訂定研究

(1) 警戒基準訂定方法研究 (2) 警戒區域及時機判定方法研究

7 坡地災害或土石

流監測技術研究

(1) 監測地點儀器種類之選定監測方法研究 (2) 監測資料蒐集方式判釋方法之分析研究 (3) 監測資料即時回饋模式探討

9

附件 三 經濟部水利署 91 至 95 年度防災科技計畫

經濟部水利署 91 至 95 年度防災科技計畫

年度 計畫名稱 成果摘要

91 經濟部水利署防災應

變作業系統

(一) 完成九樓會議室設備擴充工程及台中水情中心設備更新及空間變

更並完成應變中心運作所需之系統需求(二) 整合水情中心及淡水河

防洪指揮中心系統展示於九樓會議室內(三) 發展輔助應用系統使

應變小組人員作業順暢

91

颱洪期間水庫洩洪與

河口暴潮對淡水河水

位影響之機率預測研

(一)完成淡水河口潮位預報模式(二)完成淡水河口潮位之機率預報(三)完成淡水河指定水位站水位變化相對於水庫洩洪與河口潮位之關係(四)完成淡水河水位機率預報模式(五)完成以近年颱洪(象神納莉)演算重

檢定 FEMA 模式參數

91 水災損失評估系統模

式之建立(12)

(一) 完成水災損失估算與評估之理論依據並據以建立模式及與淹水深

度土地使用類型產業類型等之關係(二) 完成配合本局水資

源資料庫以分散式資料庫使用為基礎之網際網路化水災災損評估系統

(三) 建立水災災損評估系統所需資料之相關資訊(四) 完成水災災損調

查並建立基本資料(五) 完成水災災損評估系統之操作手冊維護手

冊及其資料之操作維護手冊

91 防洪措施之間接效益

初步評估 (一)了解防洪措施和洪災特性間之關係(二)界定防洪措施產生之效益範

圍及項目(三)建立評估防洪措施間接效益模式

91 台北防洪淡水河警戒

水位訂定之相關配合

工作檢討

(一)防汛緊急期間工作與相關事項之調查及座談(二)檢討確定警戒水位

及其相關事項

91 民國九十年颱風豪雨

紀實

(一) 繪製完成民國九十年各颱風豪雨於致災地區之雨型等雨量線分

佈流量及淹水範圍分佈及歷程與致災原因分析探討(二) 完成除納莉

颱風造成大台北地區(含基隆市)(前述區域將由另案計畫收集)外各颱

風豪雨造成之全台(含離島地區)之災害損失資料收集分析與繪出相

關圖資(三) 完成南部科學園區與台南科技工業區廠商進駐後歷次淹水

災害之災害損失資料收集分析與圖資(四) 完成彙編「民國九十年颱風

豪雨紀實」之撰述

91 水文氣象資訊與水文

地理系統模式整合之

研發(12) (一)利用雷達定量估計降雨強度(二)開發 SOBEK 模式前處理與後製作

91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及供應系統建立計畫

(一)資料擴充建檔(二)建立資料檢索及資料供應系統(三)水災搶救機具

設備資料年度更新(四)建立水災搶救機具設備線上登錄系統(五)撰寫

本計畫所建立之系統操作維護手冊

91 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管

理系統之建置與應用

(一) 建置涵蓋目標流域之無線區域網路傳輸系統及監控管理中心(二) 建立固定式自動影像監測站以傳輸即時影像及水文數據(三) 透過人

員攜帶 GPS 及移動式攝影通訊設備傳送現地即時災情影像(四) 結合現地傳送之即時災情影像與情資配合既有 GIS 圖資等完成「即時

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

10

92 建置旱災防救決策支

援系統

(一)水情監視及評估系統(二)乾旱預警系統(三)決策支援系統(四)應變機制系統(五)抗旱資訊網(六)系統維護次系統(七)系統軟硬體需求

評估(八)文件編撰

92 水利署造雨器修復暨

其研發本土化自動點

火裝置與零件改裝

(一)修復原存放於本署之 33 部造雨器(二)研究開發造雨器自動點火裝

置(三)辦理造雨施放作業教育訓練及完成維修操作手冊

92

水災災情即時影像通

報及水利設施災害防

救決策支援系統整合

建置(12)

(一) 建置涵蓋目標流域之無線區域網路傳輸系統及監控管理中心(二) 建立固定式自動影像監測站以傳輸即時影像及水文數據(三) 透過人

員攜帶 GPS 及移動式攝影通訊設備傳送現地即時災情影像(四) 結合現地傳送之即時災情影像與情資配合既有 GIS 圖資等完成「即時

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

92 應用衛星雷達於水災

監測及淹水範圍與損

失評估(12)

(一)建立衛星雷達回波強度與水深積水範圍關係之評估方法(二)建立衛

星雷達水災監測系統及系統較核測試(三)實際案例操作

92 防洪措施之間接效益

初步評估(22) (一)了解洪泛區及非洪泛區居民對於洪災相關事項意見(二)評估防洪措

施間接效益影響情況(三)建立概念性及實證模式分析

92 台灣沿海地區淹水潛

勢之研究及淹水區歷

史資料庫建置(12)

(一)完成相關淹水模式淹水潛勢及地層下陷文獻資料之收集(二)完成

適合濁水溪流域下游沖積扇地區之沿海地區之淹水模式地層下陷模式

之建立(三)配合潮位分析完成該地區之淹水潛勢並完成與減災應變格

網系統相整合

92 水災損失評估系統模

式之建立(22)

(一) 完成水災損失估算與評估(間接損失部分)之理論依據(二) 完成

配合本署水資源資料庫以分散式資料庫使用為基礎之網際網路化水災災

損評估系統(彙整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部分)(三) 建立水災災損評估系

統(間接損失部分)所需資料之相關資訊(四) 完成本署「民國九十年

颱風豪雨分析暨紀實」調查之災害損失資料彙整並調整及驗證系統中

模式參數(五) 完成完整之水災災損評估系統(包含直接損失與間接損

失部分)之操作手冊維護手冊及其資料之操作維護手冊

92 水文氣象資訊與水文

地理系統模式整合之

研發(22)

(一)整合雷達和雨量站降雨觀測(二)利用雨滴譜儀觀測資料校正雷達

Z-R 關係(三)研發檢測雨量站資料協調性和水位資料合理性的方法(四)應用 QPESUMS 系統產品(五)開發地貌型逕流模組(六)開發圖形使用

者介面和決策支援介面

92 格網系統之規劃與建

置--以乾旱預報為例

(一)規劃乾旱格網與洪水格網系統所需之硬體設備與網路頻寬需求以及

系統所需應用軟體之經費(二)建置具備援機制之水資源異地鏡像資料

庫(三)建置一處示範性乾旱預報監控與協調中心(四)建置二處水庫及

河川水位影像即時通報示範站(五)格網系統之網路化圖形人機使用介面

的使用者入口(Portal)(六)撰寫系統之操作手冊維護手冊及其資料之操

作維護手冊以利未來之使用

93 臺灣沿海地區淹水潛

勢之研究(22)

1完成東港溪流域及林邊溪流域之水文資料地文資料潮位資料及屏東

平原歷年災害資料之蒐集與分析2完成屏東平原地層下陷初步模擬解

果3完成 SOBEK 模式及二維零慣性模式針對東港溪流域與林邊溪流域

沿海地區之淹水潛勢初步模擬4彙整地層下陷模式SOBEK 模式及二

維零慣性模式之輸出入資料格式與淹水潛勢圖製作流程及格式5提出減

災應變格網規劃構想以及超級視訊格網初步規劃

11

93 應用衛星雷達於水災

監測及淹水範圍與損

失評估範圍(22)

完成利用衛星雷達之探測技術配合數值地形資料推估發生洪災時遭

受洪水侵襲的區域範圍以及淹水區域內水深的分佈情形

93 台灣北部地區雷達降

水精密校正

雨滴譜儀選址工作會議已做出初步建議將於七月份進行站址踏勘以進

行 J-W 雨滴譜儀測試於站址選定後進行移機架站工作本計畫於 4月將中正機場 ERICSSON 機組順利拆裝並將天線運抵中科院由天線

組的工程師研究天線改照的零件規格並且將天線機座內雷達ROTARY JOINT 拆下分析偏極化升級所需之改照

93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雛型建置計畫

1透過洪水預報系統的雛形建置呈現格網平台結合應用程式的雛形2透過資料格網取得遠端資料採用局部端電腦進行演算演算結果再透過

資料格網上傳到核心系統的資料庫中進行多方視訊會議的方式 3採用電

子白版將主席電腦上的 CIA 畫面框入電子白版中軟體群撥給參與視訊

會議之使用者

93 區域淹水損失圖建立

先期計畫

1完成評估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以往製作之全省淹水潛勢圖之功能與

效益 2 完成淡水河二仁溪阿公店溪等流域淹水潛勢圖及 區域淹水損失

圖製作

93 水情即時影像監視及

其應用系統之建置

1文獻收集與現地勘查完成2既有及發展中之影像監視系統與資料傳輸

方式調查完畢3以全省易發生水災災害地點為對象規劃並完成系統建

置4規劃設計建置影像資料庫收集彙整 貴署暨各附屬機關之影像

資料5開發「即時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與「即時影像網頁系統」

6影像資料庫與應用系統實際測試

93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造雨器開發

與改良

現有自動化地面造雨器研發改良工作已將第一代造雨器運回工研院能資

所工廠拆解分析各元件之損耗情形及分析可能原因對最常損耗之電磁

閥 L則以不同廠牌元件以丙酮浸泡已瞭解其受蝕程度訂作新壓力鋼瓶

以容納大量碘化銀溶液及設計新線路以縮減系統體積地面造雨器中控

平台之工作已重新設計網路架構使網路上任一電腦透過安全認證後

使用中控平台以進行造雨器監控作業本計畫亦已研擬地面造雨器之國外

採購規格書初稿收集意見及修訂後供水利署進行採購案

93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造雨研究發

展成效模式評估

1蒐集相關人造雨成效文獻回顧 2 國内實施人工增雨成效及施放區與

對照區降雨資料比對探討 3 建立地面人造雨大氣擴散之中尺度氣象整

合模式探討

94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13)

以淡水河流域為目標繼續改善格網架構與擴充系統功能俾應用於實際

應變作業上並開發濁水溪洪水預報系統及進行資料格網的標準化考

量未來擴充性

94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與防救災器材動員路

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最

佳化規劃

1建立緊急應變時可用之水災防救資料庫提供災害防救器材位置及其附

近路網之 GIS 圖層以供防救災時參考2強化暨有之防救災作業系統

以深化防救災應變作業3針對防救災器材動員路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提

出最佳化規劃4建立一集中式重大災害通報系統以最節使人力及時間

之方式統一彙整各單位即時災情並提供災害報表以作為災後復原重建

之依據

94 防災應變格網之研發

(14) 建構格網平台以利決定未來不同格網應用軟體與資料協定之共同規範

並且達到異地分散使用減少資料準備著重模擬分析的理想

12

94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23)

1完成一套空中造雨作業可行性及更佳化之作業方式建議書2驗證建立

完成之人工增雨成效分析比對之差異性統計分析明確研擬人造雨作業施

放機制並建置一套完整之效益評估作業綜合作業管理氣象水文配合條

件評估方式3研擬一長期發展策略模式方案及相關配套所必需研究項

使造雨技術更趨成熟並運作模式及評估成果以達施放之最大功效4結合資訊遙測及通訊技術之控制平台以提供操控人員遠端監控提供

開閉施放造雨器時間點之決策參考

94 國造遠端自動點火造

雨器開發

1新增 4 部自動化碘化銀地面燃燒器其中 1 部完成風速風向計整合測

試並完成與中控台整合以利佈設於北部地區實際施放使用2建

立人工燃燒器之碘化銀率訂程序評估尚可燃燒之碘化銀時間及燃放比

率3維護現有 38 部手動人工造雨器設備並協助人造雨(人工增雨)

宣導作業4完成製造空中造雨運用小火箭等方式之可行性以及整體

製造程序經費預估及人員執行之評估

94 水災災害行動偵測

監測機制之建立

1完成中部及北部區域行動偵測佈設點之規劃2完成行動偵測及監測技

術之研發3協助完成即時影像固定站之建置4維護更新即時影像監視

系統5研發並整合偵測及監測介面6完成與志工或便利商店結合之評

估作業7完成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系統資料更新

94 衛星災害監測與預警

機制建立 建立衛星影像應用於災害監測及預警之標準作業程序並可供各防災單位

參考建立一可供輸入介面之衛星影像查詢應用系統

95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33)

建立完成人工增雨成效分析比對之差異性統計分析模式完成碘化銀與丙

酮燃燒溶液混合效果分析與評估明確研擬人造雨作業施放機制並建置一

套完整之效益評估作業綜合作業管理氣象水文配合條件評估方式研

擬長期發展策略模式方案及相關配套所必需研究項目使造雨技術更趨成

熟並運作模式及評估成果以達施放之最大功效

95 水災災害行動偵測

監測機制之建立(22) 研發水災災害行動偵測及監測技術並結合現有之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系統

及相關即時資訊以提升本署救災應變之工作效能

95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與防救災器材動員路

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最

佳化規劃(22)

能藉由本系統迅速掌握各區域高淹水潛勢區域以預先準備防汛器材供調

度之用並能迅速彙整各單位災情及搶修復建情況能藉由本系統提報受

災地點後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及分析程式提供各項災害防救器材調度機

制以迅速獲得防救災器材資訊而以最經濟的方式到達災害發生地點

另能藉由本系統記錄各次災害所動員之防救災器材以便於災害發生或汛

期結束後即時補充防救災器材

95 防災應變格網之研發

(22)

1 訂定資料與計算格網運作架構與溝通協定 2 建立高頻寬網路環境架

構(包括本署暨各附屬機關)3 擴充影像監測應用功能建立水情「影像監

視格網」完成監控及維運中心建置 4 建立本署暨附屬機關與防災相關單

位多方專家與資料溝通的「超級視訊格網」5 實現格網平台與系統原型

95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建置計畫(22)

配合格網系統之技術及發展透過資料格網建置水文模式模組化並與參

數分離輸入輸出格式標準化結果展示物件化以及計算格網等設計

使格網運作平台成為可應用不同水文模組的共通平台系統提供之水情資

料及預報結果可以透過電子白板進行資料會議進行多方無障礙應變溝

通以協助颱洪期間執勤作業進行多現場溝通簡報支援水庫洩洪決策

13

95

區域淹水損失圖建立

前期計畫-9394 年

颱風豪雨及災損調查

分析

區域淹水深度與損失圖建立做為災害防範對策災害應變措施及救災作

業之根據

95 國造遠端自動點火造

雨器改良

改進地面造雨器遠端自動點火功能結合資訊遙測及通訊技術之控制平

台以改良操控人員遠端監控俾利地面人造雨作業協助實際造雨作業

環境架設放置及施放中之障礙排除並完成所有造雨器之維護作業

95 淹水潛勢圖更新前期

計畫-演算資料調查

及雨量預警之研究

1研擬及探討建立以累積雨量降雨強度訂定雨量淹水預警之方法與機

制2以西南沿海(雲林嘉義台南北部)易淹水區域為對象建立雨量

預警與通報模組3進行淹水潛勢模擬所需資料調查(包括資料來源年

代格式是否需價購等)

95 衛星災害監測與預警

機制建立(22)

1研究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水庫或取水口上游集水區支流淤積土石運移

判定方法與機制2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衛星遙測資料針對石門水庫頭

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屏溪上游等集水區崩

塌狀況分析3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與 9493929190 年衛星遙測資

料針對石門水庫頭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

屏溪上游等集水區支流泥沙運移狀況進行比對以提供相關單位對於颱風

期間原水濁度提高可能性預警之用4在汛期中及汛期結束針對前述集水

區進行比對探討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颱風期間監測之可能性

14

附件 四 洪旱災防治領域之規劃說明

一96 年度研究課題與規劃情形

11 規劃原則

要規劃 96 年度以後三年之課題理論上至少應該先檢討過去三年之規劃

情形及其執行與落實之成果但過去永續會防災課題之規劃是配合國家防災科

技計畫之推動整體考量而且國家防災科技中心亦於 95 年 10 月提出成果彙編

及總結報告因此於此不再予以評估檢討而且事實上其成果相當多亦不可

能於本計畫中予以全面審視評估於此僅就 95 年度規劃及核定之課題及計

畫進行瞭解並以其規劃方向內容期限作為後續課題規劃之參考

95 年度洪旱災防治領域規劃及重點說明如附件 一以方向上而言涵蓋六

個層面(1)都市淹水境況模擬及對策評估(2)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3)地層下陷

區淹水改善策略評估(4)集水區上游逕流抑制措施評估(5)供水風險分析及因應

對策(6)海岸淹水災害潛勢及防治技術並依此規劃八個課題八個課題之執行

期限除海岸災害部分兩個課題分別至 97 年 7 月及 96 年 7 月外其餘六個課題

之期限均規劃至 98 年 7 月

另實際上依據規劃課題後來經審查核定之計畫群及子計畫共有十個群

體計畫除海岸防災群體外其餘七個群體計畫之執行期限皆依規劃為三年期

計畫執行期限至 98 年

在國內學界洪旱防災領域之人力幾乎都已參與在 95 年度之計劃中另有

相當多之人力也參與水利署推動之防災計畫如附件 三

因此綜合考量 95 年度規劃之期限及學界人力之能量96 年度以後之課題

規劃僅能在原 95 年度規劃課題上稍作整合及補其不足之處

12 課題規劃

依據前述原則96 年度之規劃課題如表四

(一) 第一項課題主要是延伸原 95 年度「結合都卜勒雷達定量降雨估計在流域水

情及淹水預報之技術之研究」課題只要是相關水情測預報之技術研究群皆

可提出另加重整合平台之重要性嘗試吸引學界投入整合過去研發之成

果讓下游端應用單位有一個較具體測預報平台雛構再配合其需要延伸計

畫予以落實推動也許可補足永續會過去發表成果與應用單位介面問題

(二) 第二項計畫「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變機制研擬」系在原 95 年

度規劃「都市地區極端暴雨之淹水境況模擬」之基礎上考量都市積淹水之

實務問題配合綜合治水之觀念期盼發展即時預報及應變機制相關技術

以達都市淹水災害消滅之標的

15

(三) 第三項「水庫排淤策略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係為因應國家重大災害後復

建之需要而擬訂之課題石門水庫於 93 年艾莉颱風帶來之泥砂重創造

成庫區嚴重淤積且每逢颱風其間原水濁度遽增下游缺水風險增高嚴重

衝擊水庫營運操作及水庫壽命為解決石門水庫面對之問題政府通過「石

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六年擬動支 250 億針對上游集水區保育

庫區庫容維持及下游穩定供水三個課題擬訂對應策略據以推動但事實

上於這個領域之研究及相關泥砂運移機制之瞭解非常缺乏各項工程措施之

研擬大致上係依據經驗及直覺研判審視其所提之改善措施中較為明確且

有具體成效者為表層取水工程但對庫容維持重要課題中排砂措施及其方

向實存在相當大之不確定性及風險主要乃如前所述這方面之資料及研究

成果幾乎沒有因此擬訂本課題盼學界能儘速投入該領域之研究發展規

劃設計所需之工具及泥砂量測儀器設備以應水利署正推動水庫更新改善工

程計畫之所需

(四) 第四項計畫「沿海地層下陷地區淹水改善之策略及評估」計畫於 95 年度即

已規劃對「易淹水地區整治計畫」之推動極有助益故予以維持

(五) 第五項課題「都市地區淹水改善措施之檢討與評估」係 95 年度原規劃之課

題相當重要且已有核定計畫推動中故予以維持

(六) 第六項課題「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主要乃擬結合第

三項課題水庫排砂策略針對上游集水區泥砂來源及機制進行推估分析並

據以研擬因應對策抑制泥砂入庫供規劃單位參考

(七) 第七及八項課題屬海岸防災課題為 95 年度原規劃課題內容涵蓋面相當廣

且有針對性對防災策略規劃有其實質意義故予以保留不另規劃

(八) 第九項「洪氾管理及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這個課題主要乃擬由經濟及法制

面檢視台灣過去一貫採行之治水措施並提出治理與管理並重之新方向以供

規劃單位參考台灣早期之治水大致以蓋堤防解決洪氾問題蓋水庫解決用

水問題但時至今日似乎面臨瓶頸由於社會產業結構生活方式的改

變①造成大面積新淹水區之治理譬如沿海地層下陷區新開發科技②過去治

理完成都會匯集區之保護標準問題及環境景觀生態問題很明顯的未

來的治水策略絕非單一的工程手段所能解決目前政府推動之易淹水地區

治理計畫八年一千一百六十億之治理計畫即面臨這樣的窘境觀念上擬結

合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推動綜合治水策略但於執行面上似乎根本不可行其

癥結主要乃在於法令整合及不合宜之問題且無論是治標或治本策略之擬

訂都面臨國土有效利用及規劃問題有鑑於此站在國科會永續會之角度

在 96 年度去嘗試推動跨經濟金融法制水利技術領域之整合性研究

期盼培育洪氾管理新領域之研究團隊譬劃新的治水策略藍圖

13 規劃過程

16

如前所述 96 年度規劃之課題除維持 95 年度之課題外另整合及新增之

課題有五項 1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 2 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便機制研擬 3 水庫排淤策略及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 4 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 5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為推動上述課題並規劃研究方向於規劃期間針對各議題分別召集學界

業界共同研商討論相關之會議資料及紀錄如附件

14 成果檢討

依據規劃整合及新增的五個課題學界共提出三項整合型計畫針對第

125 項課題第 3 項課題事實上於 95 年度即已先行推動並核定-預核計畫目前

正執行中新提之三項計畫目前已完成初審是否推動有待複審之結果方能決

在推動的過程中最為困擾者為學界相關防災科技研究團隊人力不足長

期以來投入之學者不夠多鼓勵新團隊時發現大部分皆經驗不足且對實務問

題不夠瞭解尤其是跨領域團隊之整合更形困難事實上這也是過去為何水利

單位在各單獨領域都投入大筆經費研究但於整合應用時成效之彰顯似乎存

有盲點及障礙

會發生成效不彰之現象另一必須思考之問題為國科會補助研究制度面的

問題學界礙於學術倫理之要求較專注於創新領域基礎研發各主題屬於

較前端之研究至於後端應用及整合之研發學界興致較低且沒有誘因因

此長期以來學術論文表現卓越但實務需要之研發成果似嫌不足為改進此一

問題建議儘速思考下列幾項議題之解決對策 1 長期研發課題規劃 2 研發人力培育整合 3 研發成果整合 4 永續會學界研發單位業務單位之介面分工整合 5 研究獎勵制度檢討

二新課題規劃方向

要擬訂課題之方向首要瞭解台灣目前所面對之天然災害型態過去研發成果及

治理措施之問題方能對症下藥但永續會之角色主要針對的是學界因此要達到

如前 14 節之建議目標去規劃方向有實質上的困難因此於此僅先將台灣目前於

洪旱這一區塊所面臨之災害型態而有必要新研發成果者概列如下 1 水庫集水區崩塌整治問題 2 水庫泥砂淤積庫容維持及穩定供水問題 3 流域綜合治水問題

17

4 地層下陷防治及其淹水問題 5 洪氾管理非工程措施及法制檢討問題 6 高含砂水流問題

18

附件 五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之總計畫項目及重點說明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6: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4

95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預定執行 期間

1都市地區極端暴

雨之淹水境況模

(1) 針對國內都市地區之防洪系統分析模擬遭受極端暴雨條件

侵襲時可能淹水境況模擬分析 (2) 研究重點將包含可能極端暴雨條件之分析堤防溢堤或破

堤抽排系統喪失功能與其他複合型災害等下游淹水境況模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2結合都卜勒雷達

定量降雨估計在

流域水情及淹水

預報技術之研究

(1) 結合氣象學門領域於流域空間定量降雨估計之研究成果研

發流域水情及洪水預報之技術以提昇颱洪預警作業效能 (2) 研究重點包含應用雷達回波資料進行空間降雨推估集水區

分佈式逕流量分析河川洪水位預報及快速淹水計算等方面

技術研發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3桃園地區供水風

險分析及因應對

(1) 分析探討桃園地區各種可能存在之供水風險並針對其

各種風險研訂因應對策提供緊急應變之參考使用以

因應未來可能發生供水短缺事件 (2) 研究重點包含分析檢討包括氣象水文泥砂來源水資源調

配水庫操作管理高濁度原水處理技術等影響供水風險分

析及因應對策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4沿海地層下陷地

區淹水改善之策

略及評估

(1) 針對沿海地層下陷地區之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策

略並評估其改善之效益 (2) 研究重點包含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替代方案之研訂與其淹水

改善效益之評估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5都市地區淹水改

善措施之檢討與

評估

(1) 針對都市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方案評估其淹

水改善之效益以提供災害主管機關治理規劃參考依

據 (2) 研究重點包含淹水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措施方案之研訂與其

淹水改善效益之評估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6集水區上游逕流

抑制措施之檢討

與評估

(1) 探討集水區上游各種可能逕流抑制措施定量評估其逕流減

災之效果以提供集水區治理之參考依據 (2) 研究重點將包含河川水文水理模式研析各種逕流抑制措施

之研訂與其逕流消減效益之評估

95 年 8 月 至

98 年 7 月

7海岸颱風溢淹災

害潛勢及風險評

(1) 結合暴潮與天文潮之近岸水位預測模式建置 (2) 近岸波浪計算預測模式之建置 (3) 結合波浪與水位之機率預測模式 (4) 海岸溢淹與災損評估模式之建置 (5) 機率風險評估模式之研發

94 年 8 月 至

97 年 7 月

8台灣海岸災害防

治技術之研究

(1) 台灣環島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 (2) 海岸災害防治工法之研發 (3) 海岸災害防治非工程方法之研發 (4) 海岸災害防治決策支援系統之建立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5

95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坡地災害防治領域)

研 究 課 題 內 容 說 明 預定執行 期間

1 坡地災害相關因子

判定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道路邊坡社區邊坡及

土石流等四種災害相關因子之研究依據滑動

(slide)落石(fall)流動(flow)等型態研究各類

災害顯著影響因子之定量評估方法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2 坡地災害發生機制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道路邊坡社區邊坡及

土石流等四種災害發生機制之研究內容包括發

生時間空間特性等相關機制及分析模式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3 坡地災害潛勢分析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道路邊坡社區邊坡及

土石流等四方面內容包括坡地災害各個影響

因子之定量評估方法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4 示範區坡地災害危

險度分析相關研究

(1) 內容包括坡地災害危險度相關因子定量評估方

法研究土石流流動與停止分析模式潛勢區劃

定方法及境況模擬模式等方面之研究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5 土石流衝擊力之研

究 (1) 內容包括學理分析室內試驗現地實驗等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6 坡地災害預警及通

報方法之研究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道路邊坡社區邊坡及

土石流等四方面研究內容警報時機及通報運

作模式與資訊傳輸模式及系統研究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7 坡地災害預警空

間時間基準訂定

之研究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及土石流等二方面研究

內容警戒區域及時機判定方法警戒基準訂定

方法等研究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8 坡地災害觀測技術

之研究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及土石流等二方面研究

內容監測方法儀器種類設置地點及資料判

釋遙測應用分析研究等相關研究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6

附件 二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氣象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1 侵台颱風中尺度

風雨預報技術發

(1) 透過分析與模擬瞭解侵台颱風個案導致路徑變化與豪大雨機制建立概

念模式以及中尺度氣候資訊結合即時衛星與雷達等觀測發展 40 公里以

下範圍 0 至 12 小時包括集水區之風雨預報技術成果希望能落實於氣象

局預報

2 梅雨季中尺度豪

雨預報技術發展

(1) 透過分析與模擬瞭解梅雨季西南氣流等豪大雨機制建立概念模式以

及中尺度氣候資訊結合即時衛星與雷達等觀測發展 0 至 12 小時數十

公里範圍包括集水區之風雨預報技術成果希望能落實於氣象局預報

3 颱風路徑數值預

報技術之發展與

改進

(1) 透過資料同化整合衛星飛機等類型資料並改善渦旋初始及物理過程

提升颱風路徑 0 至 72 小時之預報技術與精確度研究須和氣象局預報模式

緊密互動成果希望能落實於氣象局預報

4 區域氣候與季節

預報方法研究

(1) 瞭解極端天氣(極高溫極低溫極大雨乾旱)特性的氣候變化颱風路

徑與強度的變化大尺度氣候條件(海溫海冰積雪季風)的變化對

於春雨梅雨颱風夏季高溫寒潮等季節預報技術發展

7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洪旱災防治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1 流域水情及淹水

預報技術及資訊

整合平台建置研

(1) 開發水情防洪預報平台期能整合過去學術及相關單位已研發之預報技術

及模式庫供實務單位應用藉以有效落實防洪減災之政策 (2) 研究重點包含水情資料 QA 與 QC 整合水文氣象模式研發整合降雨逕

流模式研發整合河道水理淹水模式及河口暴潮模式研發整合即時觀

測與視訊溝通技術發展模式代表性參數率定與應用驗證防洪預報資訊

整合平台之發展應用

2 沿海地層下陷地

區淹水改善之策

略及評估

(1) 針對沿海地層下陷地區之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策略並評估其改

善之效益 (2) 研究重點包含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替代方案之研訂與其淹水改善之評估

3 都市積淹水即時

預報系統研發及

應變機制研擬

(1) 針對都市積淹水問題配合綜合治水之理念探討即時預報及應變機制相

關之技術 (2) 研究重點含積淹水模式之整合應用極端暴雨淹水境況模擬山區及平

地淹水潛勢預報雷達之整合應用通訊網路之評估改善

4 都市地區淹水改

善措施之檢討與

評估

(1) 針對都市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方案評估其淹水改善之效益以

提供災害主管機關治理規劃參考依據 (2) 研究重點包含淹水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措施方案之研訂與其淹水改善效益

之評估

5 水庫集水區土砂

來源崩塌機制

及整治策略

(1) 針對水庫集水區崩塌問題探討其發生機制發展模擬模式並研擬治理

對策供整治規劃參考 (2) 研究重點含崩塌沖蝕泥砂輸送機制分析調查及觀測技術研究及整治

策略之探討

6 水庫排淤策略及

供水風險分析研

(1) 針對水庫泥砂及供水問題探討水力排砂策略並發展水砂運移模擬模式

供水庫更新改善規劃設計參考藉以達永續經營之目標 (2) 研究重點包括水文水理分析泥砂來源庫區泥砂運動機制模擬泥砂濃

度監測技術水資源調配水庫操作管理高濁度原水處理技術等影響供

水風險分析及因應對策

7 海岸颱風溢淹災

害潛勢及風險評

(1) 結合暴潮與天文潮之近岸水位預測模式建置 (2) 近岸波浪計算預測模式之建置 (3) 結合波浪與水位之機率預測模式 (4) 海岸溢淹與災損評估模式之建置 (5) 機率風險評估模式之研發

8 台灣海岸災害防

治技術之研究

(1) 台灣環島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 (2) 海岸災害防治工法之研發 (3) 海岸災害防治非工程方法之研發 (4) 海岸災害防治決策支援系統之建立

9 洪氾管理與其法

制化策略之研究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8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坡地災害防治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1 坡地災害發生機

制 (1) 不同規模颱風豪雨之坡地災害或土石流發生機制及分析模式研究 (2) 不同地質特性之坡地災害或土石流發生機制及分析模式研究

2 坡地災害或土石

流潛勢分析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各個潛勢影響因子之定量評估分析 (2) 潛勢分析方法研究

3 坡地災害對下游

地區防洪影響研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對下游地區防洪之影響類型量化分析和影響範圍 (2)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防治對下游地區防洪之效益評估

4 土石流防治工程

技術研究 (1) 土石流流速體積濃度衝擊力流動段之沖刷能力淤積長度和範圍等

之學理分析室內試驗現地實驗相關研究

5 坡地災害防治對

策研究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之防治工法研究 (2) 坡地保育或管理對策 (3) 坡地災害防治對策對人文社會經濟面之影響

6 地滑或土石流災

害預警時間空

間基準訂定研究

(1) 警戒基準訂定方法研究 (2) 警戒區域及時機判定方法研究

7 坡地災害或土石

流監測技術研究

(1) 監測地點儀器種類之選定監測方法研究 (2) 監測資料蒐集方式判釋方法之分析研究 (3) 監測資料即時回饋模式探討

9

附件 三 經濟部水利署 91 至 95 年度防災科技計畫

經濟部水利署 91 至 95 年度防災科技計畫

年度 計畫名稱 成果摘要

91 經濟部水利署防災應

變作業系統

(一) 完成九樓會議室設備擴充工程及台中水情中心設備更新及空間變

更並完成應變中心運作所需之系統需求(二) 整合水情中心及淡水河

防洪指揮中心系統展示於九樓會議室內(三) 發展輔助應用系統使

應變小組人員作業順暢

91

颱洪期間水庫洩洪與

河口暴潮對淡水河水

位影響之機率預測研

(一)完成淡水河口潮位預報模式(二)完成淡水河口潮位之機率預報(三)完成淡水河指定水位站水位變化相對於水庫洩洪與河口潮位之關係(四)完成淡水河水位機率預報模式(五)完成以近年颱洪(象神納莉)演算重

檢定 FEMA 模式參數

91 水災損失評估系統模

式之建立(12)

(一) 完成水災損失估算與評估之理論依據並據以建立模式及與淹水深

度土地使用類型產業類型等之關係(二) 完成配合本局水資

源資料庫以分散式資料庫使用為基礎之網際網路化水災災損評估系統

(三) 建立水災災損評估系統所需資料之相關資訊(四) 完成水災災損調

查並建立基本資料(五) 完成水災災損評估系統之操作手冊維護手

冊及其資料之操作維護手冊

91 防洪措施之間接效益

初步評估 (一)了解防洪措施和洪災特性間之關係(二)界定防洪措施產生之效益範

圍及項目(三)建立評估防洪措施間接效益模式

91 台北防洪淡水河警戒

水位訂定之相關配合

工作檢討

(一)防汛緊急期間工作與相關事項之調查及座談(二)檢討確定警戒水位

及其相關事項

91 民國九十年颱風豪雨

紀實

(一) 繪製完成民國九十年各颱風豪雨於致災地區之雨型等雨量線分

佈流量及淹水範圍分佈及歷程與致災原因分析探討(二) 完成除納莉

颱風造成大台北地區(含基隆市)(前述區域將由另案計畫收集)外各颱

風豪雨造成之全台(含離島地區)之災害損失資料收集分析與繪出相

關圖資(三) 完成南部科學園區與台南科技工業區廠商進駐後歷次淹水

災害之災害損失資料收集分析與圖資(四) 完成彙編「民國九十年颱風

豪雨紀實」之撰述

91 水文氣象資訊與水文

地理系統模式整合之

研發(12) (一)利用雷達定量估計降雨強度(二)開發 SOBEK 模式前處理與後製作

91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及供應系統建立計畫

(一)資料擴充建檔(二)建立資料檢索及資料供應系統(三)水災搶救機具

設備資料年度更新(四)建立水災搶救機具設備線上登錄系統(五)撰寫

本計畫所建立之系統操作維護手冊

91 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管

理系統之建置與應用

(一) 建置涵蓋目標流域之無線區域網路傳輸系統及監控管理中心(二) 建立固定式自動影像監測站以傳輸即時影像及水文數據(三) 透過人

員攜帶 GPS 及移動式攝影通訊設備傳送現地即時災情影像(四) 結合現地傳送之即時災情影像與情資配合既有 GIS 圖資等完成「即時

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

10

92 建置旱災防救決策支

援系統

(一)水情監視及評估系統(二)乾旱預警系統(三)決策支援系統(四)應變機制系統(五)抗旱資訊網(六)系統維護次系統(七)系統軟硬體需求

評估(八)文件編撰

92 水利署造雨器修復暨

其研發本土化自動點

火裝置與零件改裝

(一)修復原存放於本署之 33 部造雨器(二)研究開發造雨器自動點火裝

置(三)辦理造雨施放作業教育訓練及完成維修操作手冊

92

水災災情即時影像通

報及水利設施災害防

救決策支援系統整合

建置(12)

(一) 建置涵蓋目標流域之無線區域網路傳輸系統及監控管理中心(二) 建立固定式自動影像監測站以傳輸即時影像及水文數據(三) 透過人

員攜帶 GPS 及移動式攝影通訊設備傳送現地即時災情影像(四) 結合現地傳送之即時災情影像與情資配合既有 GIS 圖資等完成「即時

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

92 應用衛星雷達於水災

監測及淹水範圍與損

失評估(12)

(一)建立衛星雷達回波強度與水深積水範圍關係之評估方法(二)建立衛

星雷達水災監測系統及系統較核測試(三)實際案例操作

92 防洪措施之間接效益

初步評估(22) (一)了解洪泛區及非洪泛區居民對於洪災相關事項意見(二)評估防洪措

施間接效益影響情況(三)建立概念性及實證模式分析

92 台灣沿海地區淹水潛

勢之研究及淹水區歷

史資料庫建置(12)

(一)完成相關淹水模式淹水潛勢及地層下陷文獻資料之收集(二)完成

適合濁水溪流域下游沖積扇地區之沿海地區之淹水模式地層下陷模式

之建立(三)配合潮位分析完成該地區之淹水潛勢並完成與減災應變格

網系統相整合

92 水災損失評估系統模

式之建立(22)

(一) 完成水災損失估算與評估(間接損失部分)之理論依據(二) 完成

配合本署水資源資料庫以分散式資料庫使用為基礎之網際網路化水災災

損評估系統(彙整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部分)(三) 建立水災災損評估系

統(間接損失部分)所需資料之相關資訊(四) 完成本署「民國九十年

颱風豪雨分析暨紀實」調查之災害損失資料彙整並調整及驗證系統中

模式參數(五) 完成完整之水災災損評估系統(包含直接損失與間接損

失部分)之操作手冊維護手冊及其資料之操作維護手冊

92 水文氣象資訊與水文

地理系統模式整合之

研發(22)

(一)整合雷達和雨量站降雨觀測(二)利用雨滴譜儀觀測資料校正雷達

Z-R 關係(三)研發檢測雨量站資料協調性和水位資料合理性的方法(四)應用 QPESUMS 系統產品(五)開發地貌型逕流模組(六)開發圖形使用

者介面和決策支援介面

92 格網系統之規劃與建

置--以乾旱預報為例

(一)規劃乾旱格網與洪水格網系統所需之硬體設備與網路頻寬需求以及

系統所需應用軟體之經費(二)建置具備援機制之水資源異地鏡像資料

庫(三)建置一處示範性乾旱預報監控與協調中心(四)建置二處水庫及

河川水位影像即時通報示範站(五)格網系統之網路化圖形人機使用介面

的使用者入口(Portal)(六)撰寫系統之操作手冊維護手冊及其資料之操

作維護手冊以利未來之使用

93 臺灣沿海地區淹水潛

勢之研究(22)

1完成東港溪流域及林邊溪流域之水文資料地文資料潮位資料及屏東

平原歷年災害資料之蒐集與分析2完成屏東平原地層下陷初步模擬解

果3完成 SOBEK 模式及二維零慣性模式針對東港溪流域與林邊溪流域

沿海地區之淹水潛勢初步模擬4彙整地層下陷模式SOBEK 模式及二

維零慣性模式之輸出入資料格式與淹水潛勢圖製作流程及格式5提出減

災應變格網規劃構想以及超級視訊格網初步規劃

11

93 應用衛星雷達於水災

監測及淹水範圍與損

失評估範圍(22)

完成利用衛星雷達之探測技術配合數值地形資料推估發生洪災時遭

受洪水侵襲的區域範圍以及淹水區域內水深的分佈情形

93 台灣北部地區雷達降

水精密校正

雨滴譜儀選址工作會議已做出初步建議將於七月份進行站址踏勘以進

行 J-W 雨滴譜儀測試於站址選定後進行移機架站工作本計畫於 4月將中正機場 ERICSSON 機組順利拆裝並將天線運抵中科院由天線

組的工程師研究天線改照的零件規格並且將天線機座內雷達ROTARY JOINT 拆下分析偏極化升級所需之改照

93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雛型建置計畫

1透過洪水預報系統的雛形建置呈現格網平台結合應用程式的雛形2透過資料格網取得遠端資料採用局部端電腦進行演算演算結果再透過

資料格網上傳到核心系統的資料庫中進行多方視訊會議的方式 3採用電

子白版將主席電腦上的 CIA 畫面框入電子白版中軟體群撥給參與視訊

會議之使用者

93 區域淹水損失圖建立

先期計畫

1完成評估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以往製作之全省淹水潛勢圖之功能與

效益 2 完成淡水河二仁溪阿公店溪等流域淹水潛勢圖及 區域淹水損失

圖製作

93 水情即時影像監視及

其應用系統之建置

1文獻收集與現地勘查完成2既有及發展中之影像監視系統與資料傳輸

方式調查完畢3以全省易發生水災災害地點為對象規劃並完成系統建

置4規劃設計建置影像資料庫收集彙整 貴署暨各附屬機關之影像

資料5開發「即時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與「即時影像網頁系統」

6影像資料庫與應用系統實際測試

93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造雨器開發

與改良

現有自動化地面造雨器研發改良工作已將第一代造雨器運回工研院能資

所工廠拆解分析各元件之損耗情形及分析可能原因對最常損耗之電磁

閥 L則以不同廠牌元件以丙酮浸泡已瞭解其受蝕程度訂作新壓力鋼瓶

以容納大量碘化銀溶液及設計新線路以縮減系統體積地面造雨器中控

平台之工作已重新設計網路架構使網路上任一電腦透過安全認證後

使用中控平台以進行造雨器監控作業本計畫亦已研擬地面造雨器之國外

採購規格書初稿收集意見及修訂後供水利署進行採購案

93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造雨研究發

展成效模式評估

1蒐集相關人造雨成效文獻回顧 2 國内實施人工增雨成效及施放區與

對照區降雨資料比對探討 3 建立地面人造雨大氣擴散之中尺度氣象整

合模式探討

94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13)

以淡水河流域為目標繼續改善格網架構與擴充系統功能俾應用於實際

應變作業上並開發濁水溪洪水預報系統及進行資料格網的標準化考

量未來擴充性

94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與防救災器材動員路

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最

佳化規劃

1建立緊急應變時可用之水災防救資料庫提供災害防救器材位置及其附

近路網之 GIS 圖層以供防救災時參考2強化暨有之防救災作業系統

以深化防救災應變作業3針對防救災器材動員路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提

出最佳化規劃4建立一集中式重大災害通報系統以最節使人力及時間

之方式統一彙整各單位即時災情並提供災害報表以作為災後復原重建

之依據

94 防災應變格網之研發

(14) 建構格網平台以利決定未來不同格網應用軟體與資料協定之共同規範

並且達到異地分散使用減少資料準備著重模擬分析的理想

12

94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23)

1完成一套空中造雨作業可行性及更佳化之作業方式建議書2驗證建立

完成之人工增雨成效分析比對之差異性統計分析明確研擬人造雨作業施

放機制並建置一套完整之效益評估作業綜合作業管理氣象水文配合條

件評估方式3研擬一長期發展策略模式方案及相關配套所必需研究項

使造雨技術更趨成熟並運作模式及評估成果以達施放之最大功效4結合資訊遙測及通訊技術之控制平台以提供操控人員遠端監控提供

開閉施放造雨器時間點之決策參考

94 國造遠端自動點火造

雨器開發

1新增 4 部自動化碘化銀地面燃燒器其中 1 部完成風速風向計整合測

試並完成與中控台整合以利佈設於北部地區實際施放使用2建

立人工燃燒器之碘化銀率訂程序評估尚可燃燒之碘化銀時間及燃放比

率3維護現有 38 部手動人工造雨器設備並協助人造雨(人工增雨)

宣導作業4完成製造空中造雨運用小火箭等方式之可行性以及整體

製造程序經費預估及人員執行之評估

94 水災災害行動偵測

監測機制之建立

1完成中部及北部區域行動偵測佈設點之規劃2完成行動偵測及監測技

術之研發3協助完成即時影像固定站之建置4維護更新即時影像監視

系統5研發並整合偵測及監測介面6完成與志工或便利商店結合之評

估作業7完成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系統資料更新

94 衛星災害監測與預警

機制建立 建立衛星影像應用於災害監測及預警之標準作業程序並可供各防災單位

參考建立一可供輸入介面之衛星影像查詢應用系統

95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33)

建立完成人工增雨成效分析比對之差異性統計分析模式完成碘化銀與丙

酮燃燒溶液混合效果分析與評估明確研擬人造雨作業施放機制並建置一

套完整之效益評估作業綜合作業管理氣象水文配合條件評估方式研

擬長期發展策略模式方案及相關配套所必需研究項目使造雨技術更趨成

熟並運作模式及評估成果以達施放之最大功效

95 水災災害行動偵測

監測機制之建立(22) 研發水災災害行動偵測及監測技術並結合現有之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系統

及相關即時資訊以提升本署救災應變之工作效能

95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與防救災器材動員路

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最

佳化規劃(22)

能藉由本系統迅速掌握各區域高淹水潛勢區域以預先準備防汛器材供調

度之用並能迅速彙整各單位災情及搶修復建情況能藉由本系統提報受

災地點後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及分析程式提供各項災害防救器材調度機

制以迅速獲得防救災器材資訊而以最經濟的方式到達災害發生地點

另能藉由本系統記錄各次災害所動員之防救災器材以便於災害發生或汛

期結束後即時補充防救災器材

95 防災應變格網之研發

(22)

1 訂定資料與計算格網運作架構與溝通協定 2 建立高頻寬網路環境架

構(包括本署暨各附屬機關)3 擴充影像監測應用功能建立水情「影像監

視格網」完成監控及維運中心建置 4 建立本署暨附屬機關與防災相關單

位多方專家與資料溝通的「超級視訊格網」5 實現格網平台與系統原型

95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建置計畫(22)

配合格網系統之技術及發展透過資料格網建置水文模式模組化並與參

數分離輸入輸出格式標準化結果展示物件化以及計算格網等設計

使格網運作平台成為可應用不同水文模組的共通平台系統提供之水情資

料及預報結果可以透過電子白板進行資料會議進行多方無障礙應變溝

通以協助颱洪期間執勤作業進行多現場溝通簡報支援水庫洩洪決策

13

95

區域淹水損失圖建立

前期計畫-9394 年

颱風豪雨及災損調查

分析

區域淹水深度與損失圖建立做為災害防範對策災害應變措施及救災作

業之根據

95 國造遠端自動點火造

雨器改良

改進地面造雨器遠端自動點火功能結合資訊遙測及通訊技術之控制平

台以改良操控人員遠端監控俾利地面人造雨作業協助實際造雨作業

環境架設放置及施放中之障礙排除並完成所有造雨器之維護作業

95 淹水潛勢圖更新前期

計畫-演算資料調查

及雨量預警之研究

1研擬及探討建立以累積雨量降雨強度訂定雨量淹水預警之方法與機

制2以西南沿海(雲林嘉義台南北部)易淹水區域為對象建立雨量

預警與通報模組3進行淹水潛勢模擬所需資料調查(包括資料來源年

代格式是否需價購等)

95 衛星災害監測與預警

機制建立(22)

1研究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水庫或取水口上游集水區支流淤積土石運移

判定方法與機制2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衛星遙測資料針對石門水庫頭

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屏溪上游等集水區崩

塌狀況分析3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與 9493929190 年衛星遙測資

料針對石門水庫頭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

屏溪上游等集水區支流泥沙運移狀況進行比對以提供相關單位對於颱風

期間原水濁度提高可能性預警之用4在汛期中及汛期結束針對前述集水

區進行比對探討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颱風期間監測之可能性

14

附件 四 洪旱災防治領域之規劃說明

一96 年度研究課題與規劃情形

11 規劃原則

要規劃 96 年度以後三年之課題理論上至少應該先檢討過去三年之規劃

情形及其執行與落實之成果但過去永續會防災課題之規劃是配合國家防災科

技計畫之推動整體考量而且國家防災科技中心亦於 95 年 10 月提出成果彙編

及總結報告因此於此不再予以評估檢討而且事實上其成果相當多亦不可

能於本計畫中予以全面審視評估於此僅就 95 年度規劃及核定之課題及計

畫進行瞭解並以其規劃方向內容期限作為後續課題規劃之參考

95 年度洪旱災防治領域規劃及重點說明如附件 一以方向上而言涵蓋六

個層面(1)都市淹水境況模擬及對策評估(2)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3)地層下陷

區淹水改善策略評估(4)集水區上游逕流抑制措施評估(5)供水風險分析及因應

對策(6)海岸淹水災害潛勢及防治技術並依此規劃八個課題八個課題之執行

期限除海岸災害部分兩個課題分別至 97 年 7 月及 96 年 7 月外其餘六個課題

之期限均規劃至 98 年 7 月

另實際上依據規劃課題後來經審查核定之計畫群及子計畫共有十個群

體計畫除海岸防災群體外其餘七個群體計畫之執行期限皆依規劃為三年期

計畫執行期限至 98 年

在國內學界洪旱防災領域之人力幾乎都已參與在 95 年度之計劃中另有

相當多之人力也參與水利署推動之防災計畫如附件 三

因此綜合考量 95 年度規劃之期限及學界人力之能量96 年度以後之課題

規劃僅能在原 95 年度規劃課題上稍作整合及補其不足之處

12 課題規劃

依據前述原則96 年度之規劃課題如表四

(一) 第一項課題主要是延伸原 95 年度「結合都卜勒雷達定量降雨估計在流域水

情及淹水預報之技術之研究」課題只要是相關水情測預報之技術研究群皆

可提出另加重整合平台之重要性嘗試吸引學界投入整合過去研發之成

果讓下游端應用單位有一個較具體測預報平台雛構再配合其需要延伸計

畫予以落實推動也許可補足永續會過去發表成果與應用單位介面問題

(二) 第二項計畫「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變機制研擬」系在原 95 年

度規劃「都市地區極端暴雨之淹水境況模擬」之基礎上考量都市積淹水之

實務問題配合綜合治水之觀念期盼發展即時預報及應變機制相關技術

以達都市淹水災害消滅之標的

15

(三) 第三項「水庫排淤策略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係為因應國家重大災害後復

建之需要而擬訂之課題石門水庫於 93 年艾莉颱風帶來之泥砂重創造

成庫區嚴重淤積且每逢颱風其間原水濁度遽增下游缺水風險增高嚴重

衝擊水庫營運操作及水庫壽命為解決石門水庫面對之問題政府通過「石

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六年擬動支 250 億針對上游集水區保育

庫區庫容維持及下游穩定供水三個課題擬訂對應策略據以推動但事實

上於這個領域之研究及相關泥砂運移機制之瞭解非常缺乏各項工程措施之

研擬大致上係依據經驗及直覺研判審視其所提之改善措施中較為明確且

有具體成效者為表層取水工程但對庫容維持重要課題中排砂措施及其方

向實存在相當大之不確定性及風險主要乃如前所述這方面之資料及研究

成果幾乎沒有因此擬訂本課題盼學界能儘速投入該領域之研究發展規

劃設計所需之工具及泥砂量測儀器設備以應水利署正推動水庫更新改善工

程計畫之所需

(四) 第四項計畫「沿海地層下陷地區淹水改善之策略及評估」計畫於 95 年度即

已規劃對「易淹水地區整治計畫」之推動極有助益故予以維持

(五) 第五項課題「都市地區淹水改善措施之檢討與評估」係 95 年度原規劃之課

題相當重要且已有核定計畫推動中故予以維持

(六) 第六項課題「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主要乃擬結合第

三項課題水庫排砂策略針對上游集水區泥砂來源及機制進行推估分析並

據以研擬因應對策抑制泥砂入庫供規劃單位參考

(七) 第七及八項課題屬海岸防災課題為 95 年度原規劃課題內容涵蓋面相當廣

且有針對性對防災策略規劃有其實質意義故予以保留不另規劃

(八) 第九項「洪氾管理及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這個課題主要乃擬由經濟及法制

面檢視台灣過去一貫採行之治水措施並提出治理與管理並重之新方向以供

規劃單位參考台灣早期之治水大致以蓋堤防解決洪氾問題蓋水庫解決用

水問題但時至今日似乎面臨瓶頸由於社會產業結構生活方式的改

變①造成大面積新淹水區之治理譬如沿海地層下陷區新開發科技②過去治

理完成都會匯集區之保護標準問題及環境景觀生態問題很明顯的未

來的治水策略絕非單一的工程手段所能解決目前政府推動之易淹水地區

治理計畫八年一千一百六十億之治理計畫即面臨這樣的窘境觀念上擬結

合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推動綜合治水策略但於執行面上似乎根本不可行其

癥結主要乃在於法令整合及不合宜之問題且無論是治標或治本策略之擬

訂都面臨國土有效利用及規劃問題有鑑於此站在國科會永續會之角度

在 96 年度去嘗試推動跨經濟金融法制水利技術領域之整合性研究

期盼培育洪氾管理新領域之研究團隊譬劃新的治水策略藍圖

13 規劃過程

16

如前所述 96 年度規劃之課題除維持 95 年度之課題外另整合及新增之

課題有五項 1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 2 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便機制研擬 3 水庫排淤策略及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 4 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 5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為推動上述課題並規劃研究方向於規劃期間針對各議題分別召集學界

業界共同研商討論相關之會議資料及紀錄如附件

14 成果檢討

依據規劃整合及新增的五個課題學界共提出三項整合型計畫針對第

125 項課題第 3 項課題事實上於 95 年度即已先行推動並核定-預核計畫目前

正執行中新提之三項計畫目前已完成初審是否推動有待複審之結果方能決

在推動的過程中最為困擾者為學界相關防災科技研究團隊人力不足長

期以來投入之學者不夠多鼓勵新團隊時發現大部分皆經驗不足且對實務問

題不夠瞭解尤其是跨領域團隊之整合更形困難事實上這也是過去為何水利

單位在各單獨領域都投入大筆經費研究但於整合應用時成效之彰顯似乎存

有盲點及障礙

會發生成效不彰之現象另一必須思考之問題為國科會補助研究制度面的

問題學界礙於學術倫理之要求較專注於創新領域基礎研發各主題屬於

較前端之研究至於後端應用及整合之研發學界興致較低且沒有誘因因

此長期以來學術論文表現卓越但實務需要之研發成果似嫌不足為改進此一

問題建議儘速思考下列幾項議題之解決對策 1 長期研發課題規劃 2 研發人力培育整合 3 研發成果整合 4 永續會學界研發單位業務單位之介面分工整合 5 研究獎勵制度檢討

二新課題規劃方向

要擬訂課題之方向首要瞭解台灣目前所面對之天然災害型態過去研發成果及

治理措施之問題方能對症下藥但永續會之角色主要針對的是學界因此要達到

如前 14 節之建議目標去規劃方向有實質上的困難因此於此僅先將台灣目前於

洪旱這一區塊所面臨之災害型態而有必要新研發成果者概列如下 1 水庫集水區崩塌整治問題 2 水庫泥砂淤積庫容維持及穩定供水問題 3 流域綜合治水問題

17

4 地層下陷防治及其淹水問題 5 洪氾管理非工程措施及法制檢討問題 6 高含砂水流問題

18

附件 五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之總計畫項目及重點說明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7: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5

95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坡地災害防治領域)

研 究 課 題 內 容 說 明 預定執行 期間

1 坡地災害相關因子

判定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道路邊坡社區邊坡及

土石流等四種災害相關因子之研究依據滑動

(slide)落石(fall)流動(flow)等型態研究各類

災害顯著影響因子之定量評估方法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2 坡地災害發生機制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道路邊坡社區邊坡及

土石流等四種災害發生機制之研究內容包括發

生時間空間特性等相關機制及分析模式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3 坡地災害潛勢分析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道路邊坡社區邊坡及

土石流等四方面內容包括坡地災害各個影響

因子之定量評估方法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4 示範區坡地災害危

險度分析相關研究

(1) 內容包括坡地災害危險度相關因子定量評估方

法研究土石流流動與停止分析模式潛勢區劃

定方法及境況模擬模式等方面之研究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5 土石流衝擊力之研

究 (1) 內容包括學理分析室內試驗現地實驗等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6 坡地災害預警及通

報方法之研究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道路邊坡社區邊坡及

土石流等四方面研究內容警報時機及通報運

作模式與資訊傳輸模式及系統研究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7 坡地災害預警空

間時間基準訂定

之研究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及土石流等二方面研究

內容警戒區域及時機判定方法警戒基準訂定

方法等研究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8 坡地災害觀測技術

之研究

(1) 研究方向分為山坡地及土石流等二方面研究

內容監測方法儀器種類設置地點及資料判

釋遙測應用分析研究等相關研究

93 年 8 月 至

96 年 7 月

6

附件 二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氣象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1 侵台颱風中尺度

風雨預報技術發

(1) 透過分析與模擬瞭解侵台颱風個案導致路徑變化與豪大雨機制建立概

念模式以及中尺度氣候資訊結合即時衛星與雷達等觀測發展 40 公里以

下範圍 0 至 12 小時包括集水區之風雨預報技術成果希望能落實於氣象

局預報

2 梅雨季中尺度豪

雨預報技術發展

(1) 透過分析與模擬瞭解梅雨季西南氣流等豪大雨機制建立概念模式以

及中尺度氣候資訊結合即時衛星與雷達等觀測發展 0 至 12 小時數十

公里範圍包括集水區之風雨預報技術成果希望能落實於氣象局預報

3 颱風路徑數值預

報技術之發展與

改進

(1) 透過資料同化整合衛星飛機等類型資料並改善渦旋初始及物理過程

提升颱風路徑 0 至 72 小時之預報技術與精確度研究須和氣象局預報模式

緊密互動成果希望能落實於氣象局預報

4 區域氣候與季節

預報方法研究

(1) 瞭解極端天氣(極高溫極低溫極大雨乾旱)特性的氣候變化颱風路

徑與強度的變化大尺度氣候條件(海溫海冰積雪季風)的變化對

於春雨梅雨颱風夏季高溫寒潮等季節預報技術發展

7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洪旱災防治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1 流域水情及淹水

預報技術及資訊

整合平台建置研

(1) 開發水情防洪預報平台期能整合過去學術及相關單位已研發之預報技術

及模式庫供實務單位應用藉以有效落實防洪減災之政策 (2) 研究重點包含水情資料 QA 與 QC 整合水文氣象模式研發整合降雨逕

流模式研發整合河道水理淹水模式及河口暴潮模式研發整合即時觀

測與視訊溝通技術發展模式代表性參數率定與應用驗證防洪預報資訊

整合平台之發展應用

2 沿海地層下陷地

區淹水改善之策

略及評估

(1) 針對沿海地層下陷地區之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策略並評估其改

善之效益 (2) 研究重點包含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替代方案之研訂與其淹水改善之評估

3 都市積淹水即時

預報系統研發及

應變機制研擬

(1) 針對都市積淹水問題配合綜合治水之理念探討即時預報及應變機制相

關之技術 (2) 研究重點含積淹水模式之整合應用極端暴雨淹水境況模擬山區及平

地淹水潛勢預報雷達之整合應用通訊網路之評估改善

4 都市地區淹水改

善措施之檢討與

評估

(1) 針對都市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方案評估其淹水改善之效益以

提供災害主管機關治理規劃參考依據 (2) 研究重點包含淹水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措施方案之研訂與其淹水改善效益

之評估

5 水庫集水區土砂

來源崩塌機制

及整治策略

(1) 針對水庫集水區崩塌問題探討其發生機制發展模擬模式並研擬治理

對策供整治規劃參考 (2) 研究重點含崩塌沖蝕泥砂輸送機制分析調查及觀測技術研究及整治

策略之探討

6 水庫排淤策略及

供水風險分析研

(1) 針對水庫泥砂及供水問題探討水力排砂策略並發展水砂運移模擬模式

供水庫更新改善規劃設計參考藉以達永續經營之目標 (2) 研究重點包括水文水理分析泥砂來源庫區泥砂運動機制模擬泥砂濃

度監測技術水資源調配水庫操作管理高濁度原水處理技術等影響供

水風險分析及因應對策

7 海岸颱風溢淹災

害潛勢及風險評

(1) 結合暴潮與天文潮之近岸水位預測模式建置 (2) 近岸波浪計算預測模式之建置 (3) 結合波浪與水位之機率預測模式 (4) 海岸溢淹與災損評估模式之建置 (5) 機率風險評估模式之研發

8 台灣海岸災害防

治技術之研究

(1) 台灣環島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 (2) 海岸災害防治工法之研發 (3) 海岸災害防治非工程方法之研發 (4) 海岸災害防治決策支援系統之建立

9 洪氾管理與其法

制化策略之研究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8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坡地災害防治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1 坡地災害發生機

制 (1) 不同規模颱風豪雨之坡地災害或土石流發生機制及分析模式研究 (2) 不同地質特性之坡地災害或土石流發生機制及分析模式研究

2 坡地災害或土石

流潛勢分析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各個潛勢影響因子之定量評估分析 (2) 潛勢分析方法研究

3 坡地災害對下游

地區防洪影響研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對下游地區防洪之影響類型量化分析和影響範圍 (2)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防治對下游地區防洪之效益評估

4 土石流防治工程

技術研究 (1) 土石流流速體積濃度衝擊力流動段之沖刷能力淤積長度和範圍等

之學理分析室內試驗現地實驗相關研究

5 坡地災害防治對

策研究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之防治工法研究 (2) 坡地保育或管理對策 (3) 坡地災害防治對策對人文社會經濟面之影響

6 地滑或土石流災

害預警時間空

間基準訂定研究

(1) 警戒基準訂定方法研究 (2) 警戒區域及時機判定方法研究

7 坡地災害或土石

流監測技術研究

(1) 監測地點儀器種類之選定監測方法研究 (2) 監測資料蒐集方式判釋方法之分析研究 (3) 監測資料即時回饋模式探討

9

附件 三 經濟部水利署 91 至 95 年度防災科技計畫

經濟部水利署 91 至 95 年度防災科技計畫

年度 計畫名稱 成果摘要

91 經濟部水利署防災應

變作業系統

(一) 完成九樓會議室設備擴充工程及台中水情中心設備更新及空間變

更並完成應變中心運作所需之系統需求(二) 整合水情中心及淡水河

防洪指揮中心系統展示於九樓會議室內(三) 發展輔助應用系統使

應變小組人員作業順暢

91

颱洪期間水庫洩洪與

河口暴潮對淡水河水

位影響之機率預測研

(一)完成淡水河口潮位預報模式(二)完成淡水河口潮位之機率預報(三)完成淡水河指定水位站水位變化相對於水庫洩洪與河口潮位之關係(四)完成淡水河水位機率預報模式(五)完成以近年颱洪(象神納莉)演算重

檢定 FEMA 模式參數

91 水災損失評估系統模

式之建立(12)

(一) 完成水災損失估算與評估之理論依據並據以建立模式及與淹水深

度土地使用類型產業類型等之關係(二) 完成配合本局水資

源資料庫以分散式資料庫使用為基礎之網際網路化水災災損評估系統

(三) 建立水災災損評估系統所需資料之相關資訊(四) 完成水災災損調

查並建立基本資料(五) 完成水災災損評估系統之操作手冊維護手

冊及其資料之操作維護手冊

91 防洪措施之間接效益

初步評估 (一)了解防洪措施和洪災特性間之關係(二)界定防洪措施產生之效益範

圍及項目(三)建立評估防洪措施間接效益模式

91 台北防洪淡水河警戒

水位訂定之相關配合

工作檢討

(一)防汛緊急期間工作與相關事項之調查及座談(二)檢討確定警戒水位

及其相關事項

91 民國九十年颱風豪雨

紀實

(一) 繪製完成民國九十年各颱風豪雨於致災地區之雨型等雨量線分

佈流量及淹水範圍分佈及歷程與致災原因分析探討(二) 完成除納莉

颱風造成大台北地區(含基隆市)(前述區域將由另案計畫收集)外各颱

風豪雨造成之全台(含離島地區)之災害損失資料收集分析與繪出相

關圖資(三) 完成南部科學園區與台南科技工業區廠商進駐後歷次淹水

災害之災害損失資料收集分析與圖資(四) 完成彙編「民國九十年颱風

豪雨紀實」之撰述

91 水文氣象資訊與水文

地理系統模式整合之

研發(12) (一)利用雷達定量估計降雨強度(二)開發 SOBEK 模式前處理與後製作

91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及供應系統建立計畫

(一)資料擴充建檔(二)建立資料檢索及資料供應系統(三)水災搶救機具

設備資料年度更新(四)建立水災搶救機具設備線上登錄系統(五)撰寫

本計畫所建立之系統操作維護手冊

91 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管

理系統之建置與應用

(一) 建置涵蓋目標流域之無線區域網路傳輸系統及監控管理中心(二) 建立固定式自動影像監測站以傳輸即時影像及水文數據(三) 透過人

員攜帶 GPS 及移動式攝影通訊設備傳送現地即時災情影像(四) 結合現地傳送之即時災情影像與情資配合既有 GIS 圖資等完成「即時

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

10

92 建置旱災防救決策支

援系統

(一)水情監視及評估系統(二)乾旱預警系統(三)決策支援系統(四)應變機制系統(五)抗旱資訊網(六)系統維護次系統(七)系統軟硬體需求

評估(八)文件編撰

92 水利署造雨器修復暨

其研發本土化自動點

火裝置與零件改裝

(一)修復原存放於本署之 33 部造雨器(二)研究開發造雨器自動點火裝

置(三)辦理造雨施放作業教育訓練及完成維修操作手冊

92

水災災情即時影像通

報及水利設施災害防

救決策支援系統整合

建置(12)

(一) 建置涵蓋目標流域之無線區域網路傳輸系統及監控管理中心(二) 建立固定式自動影像監測站以傳輸即時影像及水文數據(三) 透過人

員攜帶 GPS 及移動式攝影通訊設備傳送現地即時災情影像(四) 結合現地傳送之即時災情影像與情資配合既有 GIS 圖資等完成「即時

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

92 應用衛星雷達於水災

監測及淹水範圍與損

失評估(12)

(一)建立衛星雷達回波強度與水深積水範圍關係之評估方法(二)建立衛

星雷達水災監測系統及系統較核測試(三)實際案例操作

92 防洪措施之間接效益

初步評估(22) (一)了解洪泛區及非洪泛區居民對於洪災相關事項意見(二)評估防洪措

施間接效益影響情況(三)建立概念性及實證模式分析

92 台灣沿海地區淹水潛

勢之研究及淹水區歷

史資料庫建置(12)

(一)完成相關淹水模式淹水潛勢及地層下陷文獻資料之收集(二)完成

適合濁水溪流域下游沖積扇地區之沿海地區之淹水模式地層下陷模式

之建立(三)配合潮位分析完成該地區之淹水潛勢並完成與減災應變格

網系統相整合

92 水災損失評估系統模

式之建立(22)

(一) 完成水災損失估算與評估(間接損失部分)之理論依據(二) 完成

配合本署水資源資料庫以分散式資料庫使用為基礎之網際網路化水災災

損評估系統(彙整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部分)(三) 建立水災災損評估系

統(間接損失部分)所需資料之相關資訊(四) 完成本署「民國九十年

颱風豪雨分析暨紀實」調查之災害損失資料彙整並調整及驗證系統中

模式參數(五) 完成完整之水災災損評估系統(包含直接損失與間接損

失部分)之操作手冊維護手冊及其資料之操作維護手冊

92 水文氣象資訊與水文

地理系統模式整合之

研發(22)

(一)整合雷達和雨量站降雨觀測(二)利用雨滴譜儀觀測資料校正雷達

Z-R 關係(三)研發檢測雨量站資料協調性和水位資料合理性的方法(四)應用 QPESUMS 系統產品(五)開發地貌型逕流模組(六)開發圖形使用

者介面和決策支援介面

92 格網系統之規劃與建

置--以乾旱預報為例

(一)規劃乾旱格網與洪水格網系統所需之硬體設備與網路頻寬需求以及

系統所需應用軟體之經費(二)建置具備援機制之水資源異地鏡像資料

庫(三)建置一處示範性乾旱預報監控與協調中心(四)建置二處水庫及

河川水位影像即時通報示範站(五)格網系統之網路化圖形人機使用介面

的使用者入口(Portal)(六)撰寫系統之操作手冊維護手冊及其資料之操

作維護手冊以利未來之使用

93 臺灣沿海地區淹水潛

勢之研究(22)

1完成東港溪流域及林邊溪流域之水文資料地文資料潮位資料及屏東

平原歷年災害資料之蒐集與分析2完成屏東平原地層下陷初步模擬解

果3完成 SOBEK 模式及二維零慣性模式針對東港溪流域與林邊溪流域

沿海地區之淹水潛勢初步模擬4彙整地層下陷模式SOBEK 模式及二

維零慣性模式之輸出入資料格式與淹水潛勢圖製作流程及格式5提出減

災應變格網規劃構想以及超級視訊格網初步規劃

11

93 應用衛星雷達於水災

監測及淹水範圍與損

失評估範圍(22)

完成利用衛星雷達之探測技術配合數值地形資料推估發生洪災時遭

受洪水侵襲的區域範圍以及淹水區域內水深的分佈情形

93 台灣北部地區雷達降

水精密校正

雨滴譜儀選址工作會議已做出初步建議將於七月份進行站址踏勘以進

行 J-W 雨滴譜儀測試於站址選定後進行移機架站工作本計畫於 4月將中正機場 ERICSSON 機組順利拆裝並將天線運抵中科院由天線

組的工程師研究天線改照的零件規格並且將天線機座內雷達ROTARY JOINT 拆下分析偏極化升級所需之改照

93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雛型建置計畫

1透過洪水預報系統的雛形建置呈現格網平台結合應用程式的雛形2透過資料格網取得遠端資料採用局部端電腦進行演算演算結果再透過

資料格網上傳到核心系統的資料庫中進行多方視訊會議的方式 3採用電

子白版將主席電腦上的 CIA 畫面框入電子白版中軟體群撥給參與視訊

會議之使用者

93 區域淹水損失圖建立

先期計畫

1完成評估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以往製作之全省淹水潛勢圖之功能與

效益 2 完成淡水河二仁溪阿公店溪等流域淹水潛勢圖及 區域淹水損失

圖製作

93 水情即時影像監視及

其應用系統之建置

1文獻收集與現地勘查完成2既有及發展中之影像監視系統與資料傳輸

方式調查完畢3以全省易發生水災災害地點為對象規劃並完成系統建

置4規劃設計建置影像資料庫收集彙整 貴署暨各附屬機關之影像

資料5開發「即時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與「即時影像網頁系統」

6影像資料庫與應用系統實際測試

93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造雨器開發

與改良

現有自動化地面造雨器研發改良工作已將第一代造雨器運回工研院能資

所工廠拆解分析各元件之損耗情形及分析可能原因對最常損耗之電磁

閥 L則以不同廠牌元件以丙酮浸泡已瞭解其受蝕程度訂作新壓力鋼瓶

以容納大量碘化銀溶液及設計新線路以縮減系統體積地面造雨器中控

平台之工作已重新設計網路架構使網路上任一電腦透過安全認證後

使用中控平台以進行造雨器監控作業本計畫亦已研擬地面造雨器之國外

採購規格書初稿收集意見及修訂後供水利署進行採購案

93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造雨研究發

展成效模式評估

1蒐集相關人造雨成效文獻回顧 2 國内實施人工增雨成效及施放區與

對照區降雨資料比對探討 3 建立地面人造雨大氣擴散之中尺度氣象整

合模式探討

94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13)

以淡水河流域為目標繼續改善格網架構與擴充系統功能俾應用於實際

應變作業上並開發濁水溪洪水預報系統及進行資料格網的標準化考

量未來擴充性

94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與防救災器材動員路

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最

佳化規劃

1建立緊急應變時可用之水災防救資料庫提供災害防救器材位置及其附

近路網之 GIS 圖層以供防救災時參考2強化暨有之防救災作業系統

以深化防救災應變作業3針對防救災器材動員路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提

出最佳化規劃4建立一集中式重大災害通報系統以最節使人力及時間

之方式統一彙整各單位即時災情並提供災害報表以作為災後復原重建

之依據

94 防災應變格網之研發

(14) 建構格網平台以利決定未來不同格網應用軟體與資料協定之共同規範

並且達到異地分散使用減少資料準備著重模擬分析的理想

12

94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23)

1完成一套空中造雨作業可行性及更佳化之作業方式建議書2驗證建立

完成之人工增雨成效分析比對之差異性統計分析明確研擬人造雨作業施

放機制並建置一套完整之效益評估作業綜合作業管理氣象水文配合條

件評估方式3研擬一長期發展策略模式方案及相關配套所必需研究項

使造雨技術更趨成熟並運作模式及評估成果以達施放之最大功效4結合資訊遙測及通訊技術之控制平台以提供操控人員遠端監控提供

開閉施放造雨器時間點之決策參考

94 國造遠端自動點火造

雨器開發

1新增 4 部自動化碘化銀地面燃燒器其中 1 部完成風速風向計整合測

試並完成與中控台整合以利佈設於北部地區實際施放使用2建

立人工燃燒器之碘化銀率訂程序評估尚可燃燒之碘化銀時間及燃放比

率3維護現有 38 部手動人工造雨器設備並協助人造雨(人工增雨)

宣導作業4完成製造空中造雨運用小火箭等方式之可行性以及整體

製造程序經費預估及人員執行之評估

94 水災災害行動偵測

監測機制之建立

1完成中部及北部區域行動偵測佈設點之規劃2完成行動偵測及監測技

術之研發3協助完成即時影像固定站之建置4維護更新即時影像監視

系統5研發並整合偵測及監測介面6完成與志工或便利商店結合之評

估作業7完成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系統資料更新

94 衛星災害監測與預警

機制建立 建立衛星影像應用於災害監測及預警之標準作業程序並可供各防災單位

參考建立一可供輸入介面之衛星影像查詢應用系統

95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33)

建立完成人工增雨成效分析比對之差異性統計分析模式完成碘化銀與丙

酮燃燒溶液混合效果分析與評估明確研擬人造雨作業施放機制並建置一

套完整之效益評估作業綜合作業管理氣象水文配合條件評估方式研

擬長期發展策略模式方案及相關配套所必需研究項目使造雨技術更趨成

熟並運作模式及評估成果以達施放之最大功效

95 水災災害行動偵測

監測機制之建立(22) 研發水災災害行動偵測及監測技術並結合現有之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系統

及相關即時資訊以提升本署救災應變之工作效能

95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與防救災器材動員路

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最

佳化規劃(22)

能藉由本系統迅速掌握各區域高淹水潛勢區域以預先準備防汛器材供調

度之用並能迅速彙整各單位災情及搶修復建情況能藉由本系統提報受

災地點後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及分析程式提供各項災害防救器材調度機

制以迅速獲得防救災器材資訊而以最經濟的方式到達災害發生地點

另能藉由本系統記錄各次災害所動員之防救災器材以便於災害發生或汛

期結束後即時補充防救災器材

95 防災應變格網之研發

(22)

1 訂定資料與計算格網運作架構與溝通協定 2 建立高頻寬網路環境架

構(包括本署暨各附屬機關)3 擴充影像監測應用功能建立水情「影像監

視格網」完成監控及維運中心建置 4 建立本署暨附屬機關與防災相關單

位多方專家與資料溝通的「超級視訊格網」5 實現格網平台與系統原型

95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建置計畫(22)

配合格網系統之技術及發展透過資料格網建置水文模式模組化並與參

數分離輸入輸出格式標準化結果展示物件化以及計算格網等設計

使格網運作平台成為可應用不同水文模組的共通平台系統提供之水情資

料及預報結果可以透過電子白板進行資料會議進行多方無障礙應變溝

通以協助颱洪期間執勤作業進行多現場溝通簡報支援水庫洩洪決策

13

95

區域淹水損失圖建立

前期計畫-9394 年

颱風豪雨及災損調查

分析

區域淹水深度與損失圖建立做為災害防範對策災害應變措施及救災作

業之根據

95 國造遠端自動點火造

雨器改良

改進地面造雨器遠端自動點火功能結合資訊遙測及通訊技術之控制平

台以改良操控人員遠端監控俾利地面人造雨作業協助實際造雨作業

環境架設放置及施放中之障礙排除並完成所有造雨器之維護作業

95 淹水潛勢圖更新前期

計畫-演算資料調查

及雨量預警之研究

1研擬及探討建立以累積雨量降雨強度訂定雨量淹水預警之方法與機

制2以西南沿海(雲林嘉義台南北部)易淹水區域為對象建立雨量

預警與通報模組3進行淹水潛勢模擬所需資料調查(包括資料來源年

代格式是否需價購等)

95 衛星災害監測與預警

機制建立(22)

1研究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水庫或取水口上游集水區支流淤積土石運移

判定方法與機制2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衛星遙測資料針對石門水庫頭

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屏溪上游等集水區崩

塌狀況分析3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與 9493929190 年衛星遙測資

料針對石門水庫頭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

屏溪上游等集水區支流泥沙運移狀況進行比對以提供相關單位對於颱風

期間原水濁度提高可能性預警之用4在汛期中及汛期結束針對前述集水

區進行比對探討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颱風期間監測之可能性

14

附件 四 洪旱災防治領域之規劃說明

一96 年度研究課題與規劃情形

11 規劃原則

要規劃 96 年度以後三年之課題理論上至少應該先檢討過去三年之規劃

情形及其執行與落實之成果但過去永續會防災課題之規劃是配合國家防災科

技計畫之推動整體考量而且國家防災科技中心亦於 95 年 10 月提出成果彙編

及總結報告因此於此不再予以評估檢討而且事實上其成果相當多亦不可

能於本計畫中予以全面審視評估於此僅就 95 年度規劃及核定之課題及計

畫進行瞭解並以其規劃方向內容期限作為後續課題規劃之參考

95 年度洪旱災防治領域規劃及重點說明如附件 一以方向上而言涵蓋六

個層面(1)都市淹水境況模擬及對策評估(2)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3)地層下陷

區淹水改善策略評估(4)集水區上游逕流抑制措施評估(5)供水風險分析及因應

對策(6)海岸淹水災害潛勢及防治技術並依此規劃八個課題八個課題之執行

期限除海岸災害部分兩個課題分別至 97 年 7 月及 96 年 7 月外其餘六個課題

之期限均規劃至 98 年 7 月

另實際上依據規劃課題後來經審查核定之計畫群及子計畫共有十個群

體計畫除海岸防災群體外其餘七個群體計畫之執行期限皆依規劃為三年期

計畫執行期限至 98 年

在國內學界洪旱防災領域之人力幾乎都已參與在 95 年度之計劃中另有

相當多之人力也參與水利署推動之防災計畫如附件 三

因此綜合考量 95 年度規劃之期限及學界人力之能量96 年度以後之課題

規劃僅能在原 95 年度規劃課題上稍作整合及補其不足之處

12 課題規劃

依據前述原則96 年度之規劃課題如表四

(一) 第一項課題主要是延伸原 95 年度「結合都卜勒雷達定量降雨估計在流域水

情及淹水預報之技術之研究」課題只要是相關水情測預報之技術研究群皆

可提出另加重整合平台之重要性嘗試吸引學界投入整合過去研發之成

果讓下游端應用單位有一個較具體測預報平台雛構再配合其需要延伸計

畫予以落實推動也許可補足永續會過去發表成果與應用單位介面問題

(二) 第二項計畫「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變機制研擬」系在原 95 年

度規劃「都市地區極端暴雨之淹水境況模擬」之基礎上考量都市積淹水之

實務問題配合綜合治水之觀念期盼發展即時預報及應變機制相關技術

以達都市淹水災害消滅之標的

15

(三) 第三項「水庫排淤策略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係為因應國家重大災害後復

建之需要而擬訂之課題石門水庫於 93 年艾莉颱風帶來之泥砂重創造

成庫區嚴重淤積且每逢颱風其間原水濁度遽增下游缺水風險增高嚴重

衝擊水庫營運操作及水庫壽命為解決石門水庫面對之問題政府通過「石

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六年擬動支 250 億針對上游集水區保育

庫區庫容維持及下游穩定供水三個課題擬訂對應策略據以推動但事實

上於這個領域之研究及相關泥砂運移機制之瞭解非常缺乏各項工程措施之

研擬大致上係依據經驗及直覺研判審視其所提之改善措施中較為明確且

有具體成效者為表層取水工程但對庫容維持重要課題中排砂措施及其方

向實存在相當大之不確定性及風險主要乃如前所述這方面之資料及研究

成果幾乎沒有因此擬訂本課題盼學界能儘速投入該領域之研究發展規

劃設計所需之工具及泥砂量測儀器設備以應水利署正推動水庫更新改善工

程計畫之所需

(四) 第四項計畫「沿海地層下陷地區淹水改善之策略及評估」計畫於 95 年度即

已規劃對「易淹水地區整治計畫」之推動極有助益故予以維持

(五) 第五項課題「都市地區淹水改善措施之檢討與評估」係 95 年度原規劃之課

題相當重要且已有核定計畫推動中故予以維持

(六) 第六項課題「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主要乃擬結合第

三項課題水庫排砂策略針對上游集水區泥砂來源及機制進行推估分析並

據以研擬因應對策抑制泥砂入庫供規劃單位參考

(七) 第七及八項課題屬海岸防災課題為 95 年度原規劃課題內容涵蓋面相當廣

且有針對性對防災策略規劃有其實質意義故予以保留不另規劃

(八) 第九項「洪氾管理及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這個課題主要乃擬由經濟及法制

面檢視台灣過去一貫採行之治水措施並提出治理與管理並重之新方向以供

規劃單位參考台灣早期之治水大致以蓋堤防解決洪氾問題蓋水庫解決用

水問題但時至今日似乎面臨瓶頸由於社會產業結構生活方式的改

變①造成大面積新淹水區之治理譬如沿海地層下陷區新開發科技②過去治

理完成都會匯集區之保護標準問題及環境景觀生態問題很明顯的未

來的治水策略絕非單一的工程手段所能解決目前政府推動之易淹水地區

治理計畫八年一千一百六十億之治理計畫即面臨這樣的窘境觀念上擬結

合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推動綜合治水策略但於執行面上似乎根本不可行其

癥結主要乃在於法令整合及不合宜之問題且無論是治標或治本策略之擬

訂都面臨國土有效利用及規劃問題有鑑於此站在國科會永續會之角度

在 96 年度去嘗試推動跨經濟金融法制水利技術領域之整合性研究

期盼培育洪氾管理新領域之研究團隊譬劃新的治水策略藍圖

13 規劃過程

16

如前所述 96 年度規劃之課題除維持 95 年度之課題外另整合及新增之

課題有五項 1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 2 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便機制研擬 3 水庫排淤策略及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 4 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 5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為推動上述課題並規劃研究方向於規劃期間針對各議題分別召集學界

業界共同研商討論相關之會議資料及紀錄如附件

14 成果檢討

依據規劃整合及新增的五個課題學界共提出三項整合型計畫針對第

125 項課題第 3 項課題事實上於 95 年度即已先行推動並核定-預核計畫目前

正執行中新提之三項計畫目前已完成初審是否推動有待複審之結果方能決

在推動的過程中最為困擾者為學界相關防災科技研究團隊人力不足長

期以來投入之學者不夠多鼓勵新團隊時發現大部分皆經驗不足且對實務問

題不夠瞭解尤其是跨領域團隊之整合更形困難事實上這也是過去為何水利

單位在各單獨領域都投入大筆經費研究但於整合應用時成效之彰顯似乎存

有盲點及障礙

會發生成效不彰之現象另一必須思考之問題為國科會補助研究制度面的

問題學界礙於學術倫理之要求較專注於創新領域基礎研發各主題屬於

較前端之研究至於後端應用及整合之研發學界興致較低且沒有誘因因

此長期以來學術論文表現卓越但實務需要之研發成果似嫌不足為改進此一

問題建議儘速思考下列幾項議題之解決對策 1 長期研發課題規劃 2 研發人力培育整合 3 研發成果整合 4 永續會學界研發單位業務單位之介面分工整合 5 研究獎勵制度檢討

二新課題規劃方向

要擬訂課題之方向首要瞭解台灣目前所面對之天然災害型態過去研發成果及

治理措施之問題方能對症下藥但永續會之角色主要針對的是學界因此要達到

如前 14 節之建議目標去規劃方向有實質上的困難因此於此僅先將台灣目前於

洪旱這一區塊所面臨之災害型態而有必要新研發成果者概列如下 1 水庫集水區崩塌整治問題 2 水庫泥砂淤積庫容維持及穩定供水問題 3 流域綜合治水問題

17

4 地層下陷防治及其淹水問題 5 洪氾管理非工程措施及法制檢討問題 6 高含砂水流問題

18

附件 五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之總計畫項目及重點說明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8: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6

附件 二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氣象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1 侵台颱風中尺度

風雨預報技術發

(1) 透過分析與模擬瞭解侵台颱風個案導致路徑變化與豪大雨機制建立概

念模式以及中尺度氣候資訊結合即時衛星與雷達等觀測發展 40 公里以

下範圍 0 至 12 小時包括集水區之風雨預報技術成果希望能落實於氣象

局預報

2 梅雨季中尺度豪

雨預報技術發展

(1) 透過分析與模擬瞭解梅雨季西南氣流等豪大雨機制建立概念模式以

及中尺度氣候資訊結合即時衛星與雷達等觀測發展 0 至 12 小時數十

公里範圍包括集水區之風雨預報技術成果希望能落實於氣象局預報

3 颱風路徑數值預

報技術之發展與

改進

(1) 透過資料同化整合衛星飛機等類型資料並改善渦旋初始及物理過程

提升颱風路徑 0 至 72 小時之預報技術與精確度研究須和氣象局預報模式

緊密互動成果希望能落實於氣象局預報

4 區域氣候與季節

預報方法研究

(1) 瞭解極端天氣(極高溫極低溫極大雨乾旱)特性的氣候變化颱風路

徑與強度的變化大尺度氣候條件(海溫海冰積雪季風)的變化對

於春雨梅雨颱風夏季高溫寒潮等季節預報技術發展

7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洪旱災防治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1 流域水情及淹水

預報技術及資訊

整合平台建置研

(1) 開發水情防洪預報平台期能整合過去學術及相關單位已研發之預報技術

及模式庫供實務單位應用藉以有效落實防洪減災之政策 (2) 研究重點包含水情資料 QA 與 QC 整合水文氣象模式研發整合降雨逕

流模式研發整合河道水理淹水模式及河口暴潮模式研發整合即時觀

測與視訊溝通技術發展模式代表性參數率定與應用驗證防洪預報資訊

整合平台之發展應用

2 沿海地層下陷地

區淹水改善之策

略及評估

(1) 針對沿海地層下陷地區之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策略並評估其改

善之效益 (2) 研究重點包含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替代方案之研訂與其淹水改善之評估

3 都市積淹水即時

預報系統研發及

應變機制研擬

(1) 針對都市積淹水問題配合綜合治水之理念探討即時預報及應變機制相

關之技術 (2) 研究重點含積淹水模式之整合應用極端暴雨淹水境況模擬山區及平

地淹水潛勢預報雷達之整合應用通訊網路之評估改善

4 都市地區淹水改

善措施之檢討與

評估

(1) 針對都市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方案評估其淹水改善之效益以

提供災害主管機關治理規劃參考依據 (2) 研究重點包含淹水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措施方案之研訂與其淹水改善效益

之評估

5 水庫集水區土砂

來源崩塌機制

及整治策略

(1) 針對水庫集水區崩塌問題探討其發生機制發展模擬模式並研擬治理

對策供整治規劃參考 (2) 研究重點含崩塌沖蝕泥砂輸送機制分析調查及觀測技術研究及整治

策略之探討

6 水庫排淤策略及

供水風險分析研

(1) 針對水庫泥砂及供水問題探討水力排砂策略並發展水砂運移模擬模式

供水庫更新改善規劃設計參考藉以達永續經營之目標 (2) 研究重點包括水文水理分析泥砂來源庫區泥砂運動機制模擬泥砂濃

度監測技術水資源調配水庫操作管理高濁度原水處理技術等影響供

水風險分析及因應對策

7 海岸颱風溢淹災

害潛勢及風險評

(1) 結合暴潮與天文潮之近岸水位預測模式建置 (2) 近岸波浪計算預測模式之建置 (3) 結合波浪與水位之機率預測模式 (4) 海岸溢淹與災損評估模式之建置 (5) 機率風險評估模式之研發

8 台灣海岸災害防

治技術之研究

(1) 台灣環島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 (2) 海岸災害防治工法之研發 (3) 海岸災害防治非工程方法之研發 (4) 海岸災害防治決策支援系統之建立

9 洪氾管理與其法

制化策略之研究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8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坡地災害防治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1 坡地災害發生機

制 (1) 不同規模颱風豪雨之坡地災害或土石流發生機制及分析模式研究 (2) 不同地質特性之坡地災害或土石流發生機制及分析模式研究

2 坡地災害或土石

流潛勢分析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各個潛勢影響因子之定量評估分析 (2) 潛勢分析方法研究

3 坡地災害對下游

地區防洪影響研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對下游地區防洪之影響類型量化分析和影響範圍 (2)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防治對下游地區防洪之效益評估

4 土石流防治工程

技術研究 (1) 土石流流速體積濃度衝擊力流動段之沖刷能力淤積長度和範圍等

之學理分析室內試驗現地實驗相關研究

5 坡地災害防治對

策研究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之防治工法研究 (2) 坡地保育或管理對策 (3) 坡地災害防治對策對人文社會經濟面之影響

6 地滑或土石流災

害預警時間空

間基準訂定研究

(1) 警戒基準訂定方法研究 (2) 警戒區域及時機判定方法研究

7 坡地災害或土石

流監測技術研究

(1) 監測地點儀器種類之選定監測方法研究 (2) 監測資料蒐集方式判釋方法之分析研究 (3) 監測資料即時回饋模式探討

9

附件 三 經濟部水利署 91 至 95 年度防災科技計畫

經濟部水利署 91 至 95 年度防災科技計畫

年度 計畫名稱 成果摘要

91 經濟部水利署防災應

變作業系統

(一) 完成九樓會議室設備擴充工程及台中水情中心設備更新及空間變

更並完成應變中心運作所需之系統需求(二) 整合水情中心及淡水河

防洪指揮中心系統展示於九樓會議室內(三) 發展輔助應用系統使

應變小組人員作業順暢

91

颱洪期間水庫洩洪與

河口暴潮對淡水河水

位影響之機率預測研

(一)完成淡水河口潮位預報模式(二)完成淡水河口潮位之機率預報(三)完成淡水河指定水位站水位變化相對於水庫洩洪與河口潮位之關係(四)完成淡水河水位機率預報模式(五)完成以近年颱洪(象神納莉)演算重

檢定 FEMA 模式參數

91 水災損失評估系統模

式之建立(12)

(一) 完成水災損失估算與評估之理論依據並據以建立模式及與淹水深

度土地使用類型產業類型等之關係(二) 完成配合本局水資

源資料庫以分散式資料庫使用為基礎之網際網路化水災災損評估系統

(三) 建立水災災損評估系統所需資料之相關資訊(四) 完成水災災損調

查並建立基本資料(五) 完成水災災損評估系統之操作手冊維護手

冊及其資料之操作維護手冊

91 防洪措施之間接效益

初步評估 (一)了解防洪措施和洪災特性間之關係(二)界定防洪措施產生之效益範

圍及項目(三)建立評估防洪措施間接效益模式

91 台北防洪淡水河警戒

水位訂定之相關配合

工作檢討

(一)防汛緊急期間工作與相關事項之調查及座談(二)檢討確定警戒水位

及其相關事項

91 民國九十年颱風豪雨

紀實

(一) 繪製完成民國九十年各颱風豪雨於致災地區之雨型等雨量線分

佈流量及淹水範圍分佈及歷程與致災原因分析探討(二) 完成除納莉

颱風造成大台北地區(含基隆市)(前述區域將由另案計畫收集)外各颱

風豪雨造成之全台(含離島地區)之災害損失資料收集分析與繪出相

關圖資(三) 完成南部科學園區與台南科技工業區廠商進駐後歷次淹水

災害之災害損失資料收集分析與圖資(四) 完成彙編「民國九十年颱風

豪雨紀實」之撰述

91 水文氣象資訊與水文

地理系統模式整合之

研發(12) (一)利用雷達定量估計降雨強度(二)開發 SOBEK 模式前處理與後製作

91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及供應系統建立計畫

(一)資料擴充建檔(二)建立資料檢索及資料供應系統(三)水災搶救機具

設備資料年度更新(四)建立水災搶救機具設備線上登錄系統(五)撰寫

本計畫所建立之系統操作維護手冊

91 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管

理系統之建置與應用

(一) 建置涵蓋目標流域之無線區域網路傳輸系統及監控管理中心(二) 建立固定式自動影像監測站以傳輸即時影像及水文數據(三) 透過人

員攜帶 GPS 及移動式攝影通訊設備傳送現地即時災情影像(四) 結合現地傳送之即時災情影像與情資配合既有 GIS 圖資等完成「即時

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

10

92 建置旱災防救決策支

援系統

(一)水情監視及評估系統(二)乾旱預警系統(三)決策支援系統(四)應變機制系統(五)抗旱資訊網(六)系統維護次系統(七)系統軟硬體需求

評估(八)文件編撰

92 水利署造雨器修復暨

其研發本土化自動點

火裝置與零件改裝

(一)修復原存放於本署之 33 部造雨器(二)研究開發造雨器自動點火裝

置(三)辦理造雨施放作業教育訓練及完成維修操作手冊

92

水災災情即時影像通

報及水利設施災害防

救決策支援系統整合

建置(12)

(一) 建置涵蓋目標流域之無線區域網路傳輸系統及監控管理中心(二) 建立固定式自動影像監測站以傳輸即時影像及水文數據(三) 透過人

員攜帶 GPS 及移動式攝影通訊設備傳送現地即時災情影像(四) 結合現地傳送之即時災情影像與情資配合既有 GIS 圖資等完成「即時

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

92 應用衛星雷達於水災

監測及淹水範圍與損

失評估(12)

(一)建立衛星雷達回波強度與水深積水範圍關係之評估方法(二)建立衛

星雷達水災監測系統及系統較核測試(三)實際案例操作

92 防洪措施之間接效益

初步評估(22) (一)了解洪泛區及非洪泛區居民對於洪災相關事項意見(二)評估防洪措

施間接效益影響情況(三)建立概念性及實證模式分析

92 台灣沿海地區淹水潛

勢之研究及淹水區歷

史資料庫建置(12)

(一)完成相關淹水模式淹水潛勢及地層下陷文獻資料之收集(二)完成

適合濁水溪流域下游沖積扇地區之沿海地區之淹水模式地層下陷模式

之建立(三)配合潮位分析完成該地區之淹水潛勢並完成與減災應變格

網系統相整合

92 水災損失評估系統模

式之建立(22)

(一) 完成水災損失估算與評估(間接損失部分)之理論依據(二) 完成

配合本署水資源資料庫以分散式資料庫使用為基礎之網際網路化水災災

損評估系統(彙整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部分)(三) 建立水災災損評估系

統(間接損失部分)所需資料之相關資訊(四) 完成本署「民國九十年

颱風豪雨分析暨紀實」調查之災害損失資料彙整並調整及驗證系統中

模式參數(五) 完成完整之水災災損評估系統(包含直接損失與間接損

失部分)之操作手冊維護手冊及其資料之操作維護手冊

92 水文氣象資訊與水文

地理系統模式整合之

研發(22)

(一)整合雷達和雨量站降雨觀測(二)利用雨滴譜儀觀測資料校正雷達

Z-R 關係(三)研發檢測雨量站資料協調性和水位資料合理性的方法(四)應用 QPESUMS 系統產品(五)開發地貌型逕流模組(六)開發圖形使用

者介面和決策支援介面

92 格網系統之規劃與建

置--以乾旱預報為例

(一)規劃乾旱格網與洪水格網系統所需之硬體設備與網路頻寬需求以及

系統所需應用軟體之經費(二)建置具備援機制之水資源異地鏡像資料

庫(三)建置一處示範性乾旱預報監控與協調中心(四)建置二處水庫及

河川水位影像即時通報示範站(五)格網系統之網路化圖形人機使用介面

的使用者入口(Portal)(六)撰寫系統之操作手冊維護手冊及其資料之操

作維護手冊以利未來之使用

93 臺灣沿海地區淹水潛

勢之研究(22)

1完成東港溪流域及林邊溪流域之水文資料地文資料潮位資料及屏東

平原歷年災害資料之蒐集與分析2完成屏東平原地層下陷初步模擬解

果3完成 SOBEK 模式及二維零慣性模式針對東港溪流域與林邊溪流域

沿海地區之淹水潛勢初步模擬4彙整地層下陷模式SOBEK 模式及二

維零慣性模式之輸出入資料格式與淹水潛勢圖製作流程及格式5提出減

災應變格網規劃構想以及超級視訊格網初步規劃

11

93 應用衛星雷達於水災

監測及淹水範圍與損

失評估範圍(22)

完成利用衛星雷達之探測技術配合數值地形資料推估發生洪災時遭

受洪水侵襲的區域範圍以及淹水區域內水深的分佈情形

93 台灣北部地區雷達降

水精密校正

雨滴譜儀選址工作會議已做出初步建議將於七月份進行站址踏勘以進

行 J-W 雨滴譜儀測試於站址選定後進行移機架站工作本計畫於 4月將中正機場 ERICSSON 機組順利拆裝並將天線運抵中科院由天線

組的工程師研究天線改照的零件規格並且將天線機座內雷達ROTARY JOINT 拆下分析偏極化升級所需之改照

93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雛型建置計畫

1透過洪水預報系統的雛形建置呈現格網平台結合應用程式的雛形2透過資料格網取得遠端資料採用局部端電腦進行演算演算結果再透過

資料格網上傳到核心系統的資料庫中進行多方視訊會議的方式 3採用電

子白版將主席電腦上的 CIA 畫面框入電子白版中軟體群撥給參與視訊

會議之使用者

93 區域淹水損失圖建立

先期計畫

1完成評估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以往製作之全省淹水潛勢圖之功能與

效益 2 完成淡水河二仁溪阿公店溪等流域淹水潛勢圖及 區域淹水損失

圖製作

93 水情即時影像監視及

其應用系統之建置

1文獻收集與現地勘查完成2既有及發展中之影像監視系統與資料傳輸

方式調查完畢3以全省易發生水災災害地點為對象規劃並完成系統建

置4規劃設計建置影像資料庫收集彙整 貴署暨各附屬機關之影像

資料5開發「即時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與「即時影像網頁系統」

6影像資料庫與應用系統實際測試

93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造雨器開發

與改良

現有自動化地面造雨器研發改良工作已將第一代造雨器運回工研院能資

所工廠拆解分析各元件之損耗情形及分析可能原因對最常損耗之電磁

閥 L則以不同廠牌元件以丙酮浸泡已瞭解其受蝕程度訂作新壓力鋼瓶

以容納大量碘化銀溶液及設計新線路以縮減系統體積地面造雨器中控

平台之工作已重新設計網路架構使網路上任一電腦透過安全認證後

使用中控平台以進行造雨器監控作業本計畫亦已研擬地面造雨器之國外

採購規格書初稿收集意見及修訂後供水利署進行採購案

93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造雨研究發

展成效模式評估

1蒐集相關人造雨成效文獻回顧 2 國内實施人工增雨成效及施放區與

對照區降雨資料比對探討 3 建立地面人造雨大氣擴散之中尺度氣象整

合模式探討

94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13)

以淡水河流域為目標繼續改善格網架構與擴充系統功能俾應用於實際

應變作業上並開發濁水溪洪水預報系統及進行資料格網的標準化考

量未來擴充性

94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與防救災器材動員路

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最

佳化規劃

1建立緊急應變時可用之水災防救資料庫提供災害防救器材位置及其附

近路網之 GIS 圖層以供防救災時參考2強化暨有之防救災作業系統

以深化防救災應變作業3針對防救災器材動員路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提

出最佳化規劃4建立一集中式重大災害通報系統以最節使人力及時間

之方式統一彙整各單位即時災情並提供災害報表以作為災後復原重建

之依據

94 防災應變格網之研發

(14) 建構格網平台以利決定未來不同格網應用軟體與資料協定之共同規範

並且達到異地分散使用減少資料準備著重模擬分析的理想

12

94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23)

1完成一套空中造雨作業可行性及更佳化之作業方式建議書2驗證建立

完成之人工增雨成效分析比對之差異性統計分析明確研擬人造雨作業施

放機制並建置一套完整之效益評估作業綜合作業管理氣象水文配合條

件評估方式3研擬一長期發展策略模式方案及相關配套所必需研究項

使造雨技術更趨成熟並運作模式及評估成果以達施放之最大功效4結合資訊遙測及通訊技術之控制平台以提供操控人員遠端監控提供

開閉施放造雨器時間點之決策參考

94 國造遠端自動點火造

雨器開發

1新增 4 部自動化碘化銀地面燃燒器其中 1 部完成風速風向計整合測

試並完成與中控台整合以利佈設於北部地區實際施放使用2建

立人工燃燒器之碘化銀率訂程序評估尚可燃燒之碘化銀時間及燃放比

率3維護現有 38 部手動人工造雨器設備並協助人造雨(人工增雨)

宣導作業4完成製造空中造雨運用小火箭等方式之可行性以及整體

製造程序經費預估及人員執行之評估

94 水災災害行動偵測

監測機制之建立

1完成中部及北部區域行動偵測佈設點之規劃2完成行動偵測及監測技

術之研發3協助完成即時影像固定站之建置4維護更新即時影像監視

系統5研發並整合偵測及監測介面6完成與志工或便利商店結合之評

估作業7完成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系統資料更新

94 衛星災害監測與預警

機制建立 建立衛星影像應用於災害監測及預警之標準作業程序並可供各防災單位

參考建立一可供輸入介面之衛星影像查詢應用系統

95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33)

建立完成人工增雨成效分析比對之差異性統計分析模式完成碘化銀與丙

酮燃燒溶液混合效果分析與評估明確研擬人造雨作業施放機制並建置一

套完整之效益評估作業綜合作業管理氣象水文配合條件評估方式研

擬長期發展策略模式方案及相關配套所必需研究項目使造雨技術更趨成

熟並運作模式及評估成果以達施放之最大功效

95 水災災害行動偵測

監測機制之建立(22) 研發水災災害行動偵測及監測技術並結合現有之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系統

及相關即時資訊以提升本署救災應變之工作效能

95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與防救災器材動員路

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最

佳化規劃(22)

能藉由本系統迅速掌握各區域高淹水潛勢區域以預先準備防汛器材供調

度之用並能迅速彙整各單位災情及搶修復建情況能藉由本系統提報受

災地點後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及分析程式提供各項災害防救器材調度機

制以迅速獲得防救災器材資訊而以最經濟的方式到達災害發生地點

另能藉由本系統記錄各次災害所動員之防救災器材以便於災害發生或汛

期結束後即時補充防救災器材

95 防災應變格網之研發

(22)

1 訂定資料與計算格網運作架構與溝通協定 2 建立高頻寬網路環境架

構(包括本署暨各附屬機關)3 擴充影像監測應用功能建立水情「影像監

視格網」完成監控及維運中心建置 4 建立本署暨附屬機關與防災相關單

位多方專家與資料溝通的「超級視訊格網」5 實現格網平台與系統原型

95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建置計畫(22)

配合格網系統之技術及發展透過資料格網建置水文模式模組化並與參

數分離輸入輸出格式標準化結果展示物件化以及計算格網等設計

使格網運作平台成為可應用不同水文模組的共通平台系統提供之水情資

料及預報結果可以透過電子白板進行資料會議進行多方無障礙應變溝

通以協助颱洪期間執勤作業進行多現場溝通簡報支援水庫洩洪決策

13

95

區域淹水損失圖建立

前期計畫-9394 年

颱風豪雨及災損調查

分析

區域淹水深度與損失圖建立做為災害防範對策災害應變措施及救災作

業之根據

95 國造遠端自動點火造

雨器改良

改進地面造雨器遠端自動點火功能結合資訊遙測及通訊技術之控制平

台以改良操控人員遠端監控俾利地面人造雨作業協助實際造雨作業

環境架設放置及施放中之障礙排除並完成所有造雨器之維護作業

95 淹水潛勢圖更新前期

計畫-演算資料調查

及雨量預警之研究

1研擬及探討建立以累積雨量降雨強度訂定雨量淹水預警之方法與機

制2以西南沿海(雲林嘉義台南北部)易淹水區域為對象建立雨量

預警與通報模組3進行淹水潛勢模擬所需資料調查(包括資料來源年

代格式是否需價購等)

95 衛星災害監測與預警

機制建立(22)

1研究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水庫或取水口上游集水區支流淤積土石運移

判定方法與機制2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衛星遙測資料針對石門水庫頭

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屏溪上游等集水區崩

塌狀況分析3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與 9493929190 年衛星遙測資

料針對石門水庫頭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

屏溪上游等集水區支流泥沙運移狀況進行比對以提供相關單位對於颱風

期間原水濁度提高可能性預警之用4在汛期中及汛期結束針對前述集水

區進行比對探討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颱風期間監測之可能性

14

附件 四 洪旱災防治領域之規劃說明

一96 年度研究課題與規劃情形

11 規劃原則

要規劃 96 年度以後三年之課題理論上至少應該先檢討過去三年之規劃

情形及其執行與落實之成果但過去永續會防災課題之規劃是配合國家防災科

技計畫之推動整體考量而且國家防災科技中心亦於 95 年 10 月提出成果彙編

及總結報告因此於此不再予以評估檢討而且事實上其成果相當多亦不可

能於本計畫中予以全面審視評估於此僅就 95 年度規劃及核定之課題及計

畫進行瞭解並以其規劃方向內容期限作為後續課題規劃之參考

95 年度洪旱災防治領域規劃及重點說明如附件 一以方向上而言涵蓋六

個層面(1)都市淹水境況模擬及對策評估(2)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3)地層下陷

區淹水改善策略評估(4)集水區上游逕流抑制措施評估(5)供水風險分析及因應

對策(6)海岸淹水災害潛勢及防治技術並依此規劃八個課題八個課題之執行

期限除海岸災害部分兩個課題分別至 97 年 7 月及 96 年 7 月外其餘六個課題

之期限均規劃至 98 年 7 月

另實際上依據規劃課題後來經審查核定之計畫群及子計畫共有十個群

體計畫除海岸防災群體外其餘七個群體計畫之執行期限皆依規劃為三年期

計畫執行期限至 98 年

在國內學界洪旱防災領域之人力幾乎都已參與在 95 年度之計劃中另有

相當多之人力也參與水利署推動之防災計畫如附件 三

因此綜合考量 95 年度規劃之期限及學界人力之能量96 年度以後之課題

規劃僅能在原 95 年度規劃課題上稍作整合及補其不足之處

12 課題規劃

依據前述原則96 年度之規劃課題如表四

(一) 第一項課題主要是延伸原 95 年度「結合都卜勒雷達定量降雨估計在流域水

情及淹水預報之技術之研究」課題只要是相關水情測預報之技術研究群皆

可提出另加重整合平台之重要性嘗試吸引學界投入整合過去研發之成

果讓下游端應用單位有一個較具體測預報平台雛構再配合其需要延伸計

畫予以落實推動也許可補足永續會過去發表成果與應用單位介面問題

(二) 第二項計畫「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變機制研擬」系在原 95 年

度規劃「都市地區極端暴雨之淹水境況模擬」之基礎上考量都市積淹水之

實務問題配合綜合治水之觀念期盼發展即時預報及應變機制相關技術

以達都市淹水災害消滅之標的

15

(三) 第三項「水庫排淤策略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係為因應國家重大災害後復

建之需要而擬訂之課題石門水庫於 93 年艾莉颱風帶來之泥砂重創造

成庫區嚴重淤積且每逢颱風其間原水濁度遽增下游缺水風險增高嚴重

衝擊水庫營運操作及水庫壽命為解決石門水庫面對之問題政府通過「石

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六年擬動支 250 億針對上游集水區保育

庫區庫容維持及下游穩定供水三個課題擬訂對應策略據以推動但事實

上於這個領域之研究及相關泥砂運移機制之瞭解非常缺乏各項工程措施之

研擬大致上係依據經驗及直覺研判審視其所提之改善措施中較為明確且

有具體成效者為表層取水工程但對庫容維持重要課題中排砂措施及其方

向實存在相當大之不確定性及風險主要乃如前所述這方面之資料及研究

成果幾乎沒有因此擬訂本課題盼學界能儘速投入該領域之研究發展規

劃設計所需之工具及泥砂量測儀器設備以應水利署正推動水庫更新改善工

程計畫之所需

(四) 第四項計畫「沿海地層下陷地區淹水改善之策略及評估」計畫於 95 年度即

已規劃對「易淹水地區整治計畫」之推動極有助益故予以維持

(五) 第五項課題「都市地區淹水改善措施之檢討與評估」係 95 年度原規劃之課

題相當重要且已有核定計畫推動中故予以維持

(六) 第六項課題「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主要乃擬結合第

三項課題水庫排砂策略針對上游集水區泥砂來源及機制進行推估分析並

據以研擬因應對策抑制泥砂入庫供規劃單位參考

(七) 第七及八項課題屬海岸防災課題為 95 年度原規劃課題內容涵蓋面相當廣

且有針對性對防災策略規劃有其實質意義故予以保留不另規劃

(八) 第九項「洪氾管理及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這個課題主要乃擬由經濟及法制

面檢視台灣過去一貫採行之治水措施並提出治理與管理並重之新方向以供

規劃單位參考台灣早期之治水大致以蓋堤防解決洪氾問題蓋水庫解決用

水問題但時至今日似乎面臨瓶頸由於社會產業結構生活方式的改

變①造成大面積新淹水區之治理譬如沿海地層下陷區新開發科技②過去治

理完成都會匯集區之保護標準問題及環境景觀生態問題很明顯的未

來的治水策略絕非單一的工程手段所能解決目前政府推動之易淹水地區

治理計畫八年一千一百六十億之治理計畫即面臨這樣的窘境觀念上擬結

合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推動綜合治水策略但於執行面上似乎根本不可行其

癥結主要乃在於法令整合及不合宜之問題且無論是治標或治本策略之擬

訂都面臨國土有效利用及規劃問題有鑑於此站在國科會永續會之角度

在 96 年度去嘗試推動跨經濟金融法制水利技術領域之整合性研究

期盼培育洪氾管理新領域之研究團隊譬劃新的治水策略藍圖

13 規劃過程

16

如前所述 96 年度規劃之課題除維持 95 年度之課題外另整合及新增之

課題有五項 1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 2 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便機制研擬 3 水庫排淤策略及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 4 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 5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為推動上述課題並規劃研究方向於規劃期間針對各議題分別召集學界

業界共同研商討論相關之會議資料及紀錄如附件

14 成果檢討

依據規劃整合及新增的五個課題學界共提出三項整合型計畫針對第

125 項課題第 3 項課題事實上於 95 年度即已先行推動並核定-預核計畫目前

正執行中新提之三項計畫目前已完成初審是否推動有待複審之結果方能決

在推動的過程中最為困擾者為學界相關防災科技研究團隊人力不足長

期以來投入之學者不夠多鼓勵新團隊時發現大部分皆經驗不足且對實務問

題不夠瞭解尤其是跨領域團隊之整合更形困難事實上這也是過去為何水利

單位在各單獨領域都投入大筆經費研究但於整合應用時成效之彰顯似乎存

有盲點及障礙

會發生成效不彰之現象另一必須思考之問題為國科會補助研究制度面的

問題學界礙於學術倫理之要求較專注於創新領域基礎研發各主題屬於

較前端之研究至於後端應用及整合之研發學界興致較低且沒有誘因因

此長期以來學術論文表現卓越但實務需要之研發成果似嫌不足為改進此一

問題建議儘速思考下列幾項議題之解決對策 1 長期研發課題規劃 2 研發人力培育整合 3 研發成果整合 4 永續會學界研發單位業務單位之介面分工整合 5 研究獎勵制度檢討

二新課題規劃方向

要擬訂課題之方向首要瞭解台灣目前所面對之天然災害型態過去研發成果及

治理措施之問題方能對症下藥但永續會之角色主要針對的是學界因此要達到

如前 14 節之建議目標去規劃方向有實質上的困難因此於此僅先將台灣目前於

洪旱這一區塊所面臨之災害型態而有必要新研發成果者概列如下 1 水庫集水區崩塌整治問題 2 水庫泥砂淤積庫容維持及穩定供水問題 3 流域綜合治水問題

17

4 地層下陷防治及其淹水問題 5 洪氾管理非工程措施及法制檢討問題 6 高含砂水流問題

18

附件 五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之總計畫項目及重點說明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9: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7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洪旱災防治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1 流域水情及淹水

預報技術及資訊

整合平台建置研

(1) 開發水情防洪預報平台期能整合過去學術及相關單位已研發之預報技術

及模式庫供實務單位應用藉以有效落實防洪減災之政策 (2) 研究重點包含水情資料 QA 與 QC 整合水文氣象模式研發整合降雨逕

流模式研發整合河道水理淹水模式及河口暴潮模式研發整合即時觀

測與視訊溝通技術發展模式代表性參數率定與應用驗證防洪預報資訊

整合平台之發展應用

2 沿海地層下陷地

區淹水改善之策

略及評估

(1) 針對沿海地層下陷地區之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策略並評估其改

善之效益 (2) 研究重點包含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替代方案之研訂與其淹水改善之評估

3 都市積淹水即時

預報系統研發及

應變機制研擬

(1) 針對都市積淹水問題配合綜合治水之理念探討即時預報及應變機制相

關之技術 (2) 研究重點含積淹水模式之整合應用極端暴雨淹水境況模擬山區及平

地淹水潛勢預報雷達之整合應用通訊網路之評估改善

4 都市地區淹水改

善措施之檢討與

評估

(1) 針對都市淹水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改善方案評估其淹水改善之效益以

提供災害主管機關治理規劃參考依據 (2) 研究重點包含淹水模式理論研析改善措施方案之研訂與其淹水改善效益

之評估

5 水庫集水區土砂

來源崩塌機制

及整治策略

(1) 針對水庫集水區崩塌問題探討其發生機制發展模擬模式並研擬治理

對策供整治規劃參考 (2) 研究重點含崩塌沖蝕泥砂輸送機制分析調查及觀測技術研究及整治

策略之探討

6 水庫排淤策略及

供水風險分析研

(1) 針對水庫泥砂及供水問題探討水力排砂策略並發展水砂運移模擬模式

供水庫更新改善規劃設計參考藉以達永續經營之目標 (2) 研究重點包括水文水理分析泥砂來源庫區泥砂運動機制模擬泥砂濃

度監測技術水資源調配水庫操作管理高濁度原水處理技術等影響供

水風險分析及因應對策

7 海岸颱風溢淹災

害潛勢及風險評

(1) 結合暴潮與天文潮之近岸水位預測模式建置 (2) 近岸波浪計算預測模式之建置 (3) 結合波浪與水位之機率預測模式 (4) 海岸溢淹與災損評估模式之建置 (5) 機率風險評估模式之研發

8 台灣海岸災害防

治技術之研究

(1) 台灣環島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 (2) 海岸災害防治工法之研發 (3) 海岸災害防治非工程方法之研發 (4) 海岸災害防治決策支援系統之建立

9 洪氾管理與其法

制化策略之研究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8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坡地災害防治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1 坡地災害發生機

制 (1) 不同規模颱風豪雨之坡地災害或土石流發生機制及分析模式研究 (2) 不同地質特性之坡地災害或土石流發生機制及分析模式研究

2 坡地災害或土石

流潛勢分析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各個潛勢影響因子之定量評估分析 (2) 潛勢分析方法研究

3 坡地災害對下游

地區防洪影響研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對下游地區防洪之影響類型量化分析和影響範圍 (2)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防治對下游地區防洪之效益評估

4 土石流防治工程

技術研究 (1) 土石流流速體積濃度衝擊力流動段之沖刷能力淤積長度和範圍等

之學理分析室內試驗現地實驗相關研究

5 坡地災害防治對

策研究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之防治工法研究 (2) 坡地保育或管理對策 (3) 坡地災害防治對策對人文社會經濟面之影響

6 地滑或土石流災

害預警時間空

間基準訂定研究

(1) 警戒基準訂定方法研究 (2) 警戒區域及時機判定方法研究

7 坡地災害或土石

流監測技術研究

(1) 監測地點儀器種類之選定監測方法研究 (2) 監測資料蒐集方式判釋方法之分析研究 (3) 監測資料即時回饋模式探討

9

附件 三 經濟部水利署 91 至 95 年度防災科技計畫

經濟部水利署 91 至 95 年度防災科技計畫

年度 計畫名稱 成果摘要

91 經濟部水利署防災應

變作業系統

(一) 完成九樓會議室設備擴充工程及台中水情中心設備更新及空間變

更並完成應變中心運作所需之系統需求(二) 整合水情中心及淡水河

防洪指揮中心系統展示於九樓會議室內(三) 發展輔助應用系統使

應變小組人員作業順暢

91

颱洪期間水庫洩洪與

河口暴潮對淡水河水

位影響之機率預測研

(一)完成淡水河口潮位預報模式(二)完成淡水河口潮位之機率預報(三)完成淡水河指定水位站水位變化相對於水庫洩洪與河口潮位之關係(四)完成淡水河水位機率預報模式(五)完成以近年颱洪(象神納莉)演算重

檢定 FEMA 模式參數

91 水災損失評估系統模

式之建立(12)

(一) 完成水災損失估算與評估之理論依據並據以建立模式及與淹水深

度土地使用類型產業類型等之關係(二) 完成配合本局水資

源資料庫以分散式資料庫使用為基礎之網際網路化水災災損評估系統

(三) 建立水災災損評估系統所需資料之相關資訊(四) 完成水災災損調

查並建立基本資料(五) 完成水災災損評估系統之操作手冊維護手

冊及其資料之操作維護手冊

91 防洪措施之間接效益

初步評估 (一)了解防洪措施和洪災特性間之關係(二)界定防洪措施產生之效益範

圍及項目(三)建立評估防洪措施間接效益模式

91 台北防洪淡水河警戒

水位訂定之相關配合

工作檢討

(一)防汛緊急期間工作與相關事項之調查及座談(二)檢討確定警戒水位

及其相關事項

91 民國九十年颱風豪雨

紀實

(一) 繪製完成民國九十年各颱風豪雨於致災地區之雨型等雨量線分

佈流量及淹水範圍分佈及歷程與致災原因分析探討(二) 完成除納莉

颱風造成大台北地區(含基隆市)(前述區域將由另案計畫收集)外各颱

風豪雨造成之全台(含離島地區)之災害損失資料收集分析與繪出相

關圖資(三) 完成南部科學園區與台南科技工業區廠商進駐後歷次淹水

災害之災害損失資料收集分析與圖資(四) 完成彙編「民國九十年颱風

豪雨紀實」之撰述

91 水文氣象資訊與水文

地理系統模式整合之

研發(12) (一)利用雷達定量估計降雨強度(二)開發 SOBEK 模式前處理與後製作

91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及供應系統建立計畫

(一)資料擴充建檔(二)建立資料檢索及資料供應系統(三)水災搶救機具

設備資料年度更新(四)建立水災搶救機具設備線上登錄系統(五)撰寫

本計畫所建立之系統操作維護手冊

91 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管

理系統之建置與應用

(一) 建置涵蓋目標流域之無線區域網路傳輸系統及監控管理中心(二) 建立固定式自動影像監測站以傳輸即時影像及水文數據(三) 透過人

員攜帶 GPS 及移動式攝影通訊設備傳送現地即時災情影像(四) 結合現地傳送之即時災情影像與情資配合既有 GIS 圖資等完成「即時

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

10

92 建置旱災防救決策支

援系統

(一)水情監視及評估系統(二)乾旱預警系統(三)決策支援系統(四)應變機制系統(五)抗旱資訊網(六)系統維護次系統(七)系統軟硬體需求

評估(八)文件編撰

92 水利署造雨器修復暨

其研發本土化自動點

火裝置與零件改裝

(一)修復原存放於本署之 33 部造雨器(二)研究開發造雨器自動點火裝

置(三)辦理造雨施放作業教育訓練及完成維修操作手冊

92

水災災情即時影像通

報及水利設施災害防

救決策支援系統整合

建置(12)

(一) 建置涵蓋目標流域之無線區域網路傳輸系統及監控管理中心(二) 建立固定式自動影像監測站以傳輸即時影像及水文數據(三) 透過人

員攜帶 GPS 及移動式攝影通訊設備傳送現地即時災情影像(四) 結合現地傳送之即時災情影像與情資配合既有 GIS 圖資等完成「即時

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

92 應用衛星雷達於水災

監測及淹水範圍與損

失評估(12)

(一)建立衛星雷達回波強度與水深積水範圍關係之評估方法(二)建立衛

星雷達水災監測系統及系統較核測試(三)實際案例操作

92 防洪措施之間接效益

初步評估(22) (一)了解洪泛區及非洪泛區居民對於洪災相關事項意見(二)評估防洪措

施間接效益影響情況(三)建立概念性及實證模式分析

92 台灣沿海地區淹水潛

勢之研究及淹水區歷

史資料庫建置(12)

(一)完成相關淹水模式淹水潛勢及地層下陷文獻資料之收集(二)完成

適合濁水溪流域下游沖積扇地區之沿海地區之淹水模式地層下陷模式

之建立(三)配合潮位分析完成該地區之淹水潛勢並完成與減災應變格

網系統相整合

92 水災損失評估系統模

式之建立(22)

(一) 完成水災損失估算與評估(間接損失部分)之理論依據(二) 完成

配合本署水資源資料庫以分散式資料庫使用為基礎之網際網路化水災災

損評估系統(彙整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部分)(三) 建立水災災損評估系

統(間接損失部分)所需資料之相關資訊(四) 完成本署「民國九十年

颱風豪雨分析暨紀實」調查之災害損失資料彙整並調整及驗證系統中

模式參數(五) 完成完整之水災災損評估系統(包含直接損失與間接損

失部分)之操作手冊維護手冊及其資料之操作維護手冊

92 水文氣象資訊與水文

地理系統模式整合之

研發(22)

(一)整合雷達和雨量站降雨觀測(二)利用雨滴譜儀觀測資料校正雷達

Z-R 關係(三)研發檢測雨量站資料協調性和水位資料合理性的方法(四)應用 QPESUMS 系統產品(五)開發地貌型逕流模組(六)開發圖形使用

者介面和決策支援介面

92 格網系統之規劃與建

置--以乾旱預報為例

(一)規劃乾旱格網與洪水格網系統所需之硬體設備與網路頻寬需求以及

系統所需應用軟體之經費(二)建置具備援機制之水資源異地鏡像資料

庫(三)建置一處示範性乾旱預報監控與協調中心(四)建置二處水庫及

河川水位影像即時通報示範站(五)格網系統之網路化圖形人機使用介面

的使用者入口(Portal)(六)撰寫系統之操作手冊維護手冊及其資料之操

作維護手冊以利未來之使用

93 臺灣沿海地區淹水潛

勢之研究(22)

1完成東港溪流域及林邊溪流域之水文資料地文資料潮位資料及屏東

平原歷年災害資料之蒐集與分析2完成屏東平原地層下陷初步模擬解

果3完成 SOBEK 模式及二維零慣性模式針對東港溪流域與林邊溪流域

沿海地區之淹水潛勢初步模擬4彙整地層下陷模式SOBEK 模式及二

維零慣性模式之輸出入資料格式與淹水潛勢圖製作流程及格式5提出減

災應變格網規劃構想以及超級視訊格網初步規劃

11

93 應用衛星雷達於水災

監測及淹水範圍與損

失評估範圍(22)

完成利用衛星雷達之探測技術配合數值地形資料推估發生洪災時遭

受洪水侵襲的區域範圍以及淹水區域內水深的分佈情形

93 台灣北部地區雷達降

水精密校正

雨滴譜儀選址工作會議已做出初步建議將於七月份進行站址踏勘以進

行 J-W 雨滴譜儀測試於站址選定後進行移機架站工作本計畫於 4月將中正機場 ERICSSON 機組順利拆裝並將天線運抵中科院由天線

組的工程師研究天線改照的零件規格並且將天線機座內雷達ROTARY JOINT 拆下分析偏極化升級所需之改照

93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雛型建置計畫

1透過洪水預報系統的雛形建置呈現格網平台結合應用程式的雛形2透過資料格網取得遠端資料採用局部端電腦進行演算演算結果再透過

資料格網上傳到核心系統的資料庫中進行多方視訊會議的方式 3採用電

子白版將主席電腦上的 CIA 畫面框入電子白版中軟體群撥給參與視訊

會議之使用者

93 區域淹水損失圖建立

先期計畫

1完成評估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以往製作之全省淹水潛勢圖之功能與

效益 2 完成淡水河二仁溪阿公店溪等流域淹水潛勢圖及 區域淹水損失

圖製作

93 水情即時影像監視及

其應用系統之建置

1文獻收集與現地勘查完成2既有及發展中之影像監視系統與資料傳輸

方式調查完畢3以全省易發生水災災害地點為對象規劃並完成系統建

置4規劃設計建置影像資料庫收集彙整 貴署暨各附屬機關之影像

資料5開發「即時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與「即時影像網頁系統」

6影像資料庫與應用系統實際測試

93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造雨器開發

與改良

現有自動化地面造雨器研發改良工作已將第一代造雨器運回工研院能資

所工廠拆解分析各元件之損耗情形及分析可能原因對最常損耗之電磁

閥 L則以不同廠牌元件以丙酮浸泡已瞭解其受蝕程度訂作新壓力鋼瓶

以容納大量碘化銀溶液及設計新線路以縮減系統體積地面造雨器中控

平台之工作已重新設計網路架構使網路上任一電腦透過安全認證後

使用中控平台以進行造雨器監控作業本計畫亦已研擬地面造雨器之國外

採購規格書初稿收集意見及修訂後供水利署進行採購案

93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造雨研究發

展成效模式評估

1蒐集相關人造雨成效文獻回顧 2 國内實施人工增雨成效及施放區與

對照區降雨資料比對探討 3 建立地面人造雨大氣擴散之中尺度氣象整

合模式探討

94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13)

以淡水河流域為目標繼續改善格網架構與擴充系統功能俾應用於實際

應變作業上並開發濁水溪洪水預報系統及進行資料格網的標準化考

量未來擴充性

94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與防救災器材動員路

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最

佳化規劃

1建立緊急應變時可用之水災防救資料庫提供災害防救器材位置及其附

近路網之 GIS 圖層以供防救災時參考2強化暨有之防救災作業系統

以深化防救災應變作業3針對防救災器材動員路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提

出最佳化規劃4建立一集中式重大災害通報系統以最節使人力及時間

之方式統一彙整各單位即時災情並提供災害報表以作為災後復原重建

之依據

94 防災應變格網之研發

(14) 建構格網平台以利決定未來不同格網應用軟體與資料協定之共同規範

並且達到異地分散使用減少資料準備著重模擬分析的理想

12

94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23)

1完成一套空中造雨作業可行性及更佳化之作業方式建議書2驗證建立

完成之人工增雨成效分析比對之差異性統計分析明確研擬人造雨作業施

放機制並建置一套完整之效益評估作業綜合作業管理氣象水文配合條

件評估方式3研擬一長期發展策略模式方案及相關配套所必需研究項

使造雨技術更趨成熟並運作模式及評估成果以達施放之最大功效4結合資訊遙測及通訊技術之控制平台以提供操控人員遠端監控提供

開閉施放造雨器時間點之決策參考

94 國造遠端自動點火造

雨器開發

1新增 4 部自動化碘化銀地面燃燒器其中 1 部完成風速風向計整合測

試並完成與中控台整合以利佈設於北部地區實際施放使用2建

立人工燃燒器之碘化銀率訂程序評估尚可燃燒之碘化銀時間及燃放比

率3維護現有 38 部手動人工造雨器設備並協助人造雨(人工增雨)

宣導作業4完成製造空中造雨運用小火箭等方式之可行性以及整體

製造程序經費預估及人員執行之評估

94 水災災害行動偵測

監測機制之建立

1完成中部及北部區域行動偵測佈設點之規劃2完成行動偵測及監測技

術之研發3協助完成即時影像固定站之建置4維護更新即時影像監視

系統5研發並整合偵測及監測介面6完成與志工或便利商店結合之評

估作業7完成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系統資料更新

94 衛星災害監測與預警

機制建立 建立衛星影像應用於災害監測及預警之標準作業程序並可供各防災單位

參考建立一可供輸入介面之衛星影像查詢應用系統

95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33)

建立完成人工增雨成效分析比對之差異性統計分析模式完成碘化銀與丙

酮燃燒溶液混合效果分析與評估明確研擬人造雨作業施放機制並建置一

套完整之效益評估作業綜合作業管理氣象水文配合條件評估方式研

擬長期發展策略模式方案及相關配套所必需研究項目使造雨技術更趨成

熟並運作模式及評估成果以達施放之最大功效

95 水災災害行動偵測

監測機制之建立(22) 研發水災災害行動偵測及監測技術並結合現有之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系統

及相關即時資訊以提升本署救災應變之工作效能

95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與防救災器材動員路

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最

佳化規劃(22)

能藉由本系統迅速掌握各區域高淹水潛勢區域以預先準備防汛器材供調

度之用並能迅速彙整各單位災情及搶修復建情況能藉由本系統提報受

災地點後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及分析程式提供各項災害防救器材調度機

制以迅速獲得防救災器材資訊而以最經濟的方式到達災害發生地點

另能藉由本系統記錄各次災害所動員之防救災器材以便於災害發生或汛

期結束後即時補充防救災器材

95 防災應變格網之研發

(22)

1 訂定資料與計算格網運作架構與溝通協定 2 建立高頻寬網路環境架

構(包括本署暨各附屬機關)3 擴充影像監測應用功能建立水情「影像監

視格網」完成監控及維運中心建置 4 建立本署暨附屬機關與防災相關單

位多方專家與資料溝通的「超級視訊格網」5 實現格網平台與系統原型

95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建置計畫(22)

配合格網系統之技術及發展透過資料格網建置水文模式模組化並與參

數分離輸入輸出格式標準化結果展示物件化以及計算格網等設計

使格網運作平台成為可應用不同水文模組的共通平台系統提供之水情資

料及預報結果可以透過電子白板進行資料會議進行多方無障礙應變溝

通以協助颱洪期間執勤作業進行多現場溝通簡報支援水庫洩洪決策

13

95

區域淹水損失圖建立

前期計畫-9394 年

颱風豪雨及災損調查

分析

區域淹水深度與損失圖建立做為災害防範對策災害應變措施及救災作

業之根據

95 國造遠端自動點火造

雨器改良

改進地面造雨器遠端自動點火功能結合資訊遙測及通訊技術之控制平

台以改良操控人員遠端監控俾利地面人造雨作業協助實際造雨作業

環境架設放置及施放中之障礙排除並完成所有造雨器之維護作業

95 淹水潛勢圖更新前期

計畫-演算資料調查

及雨量預警之研究

1研擬及探討建立以累積雨量降雨強度訂定雨量淹水預警之方法與機

制2以西南沿海(雲林嘉義台南北部)易淹水區域為對象建立雨量

預警與通報模組3進行淹水潛勢模擬所需資料調查(包括資料來源年

代格式是否需價購等)

95 衛星災害監測與預警

機制建立(22)

1研究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水庫或取水口上游集水區支流淤積土石運移

判定方法與機制2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衛星遙測資料針對石門水庫頭

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屏溪上游等集水區崩

塌狀況分析3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與 9493929190 年衛星遙測資

料針對石門水庫頭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

屏溪上游等集水區支流泥沙運移狀況進行比對以提供相關單位對於颱風

期間原水濁度提高可能性預警之用4在汛期中及汛期結束針對前述集水

區進行比對探討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颱風期間監測之可能性

14

附件 四 洪旱災防治領域之規劃說明

一96 年度研究課題與規劃情形

11 規劃原則

要規劃 96 年度以後三年之課題理論上至少應該先檢討過去三年之規劃

情形及其執行與落實之成果但過去永續會防災課題之規劃是配合國家防災科

技計畫之推動整體考量而且國家防災科技中心亦於 95 年 10 月提出成果彙編

及總結報告因此於此不再予以評估檢討而且事實上其成果相當多亦不可

能於本計畫中予以全面審視評估於此僅就 95 年度規劃及核定之課題及計

畫進行瞭解並以其規劃方向內容期限作為後續課題規劃之參考

95 年度洪旱災防治領域規劃及重點說明如附件 一以方向上而言涵蓋六

個層面(1)都市淹水境況模擬及對策評估(2)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3)地層下陷

區淹水改善策略評估(4)集水區上游逕流抑制措施評估(5)供水風險分析及因應

對策(6)海岸淹水災害潛勢及防治技術並依此規劃八個課題八個課題之執行

期限除海岸災害部分兩個課題分別至 97 年 7 月及 96 年 7 月外其餘六個課題

之期限均規劃至 98 年 7 月

另實際上依據規劃課題後來經審查核定之計畫群及子計畫共有十個群

體計畫除海岸防災群體外其餘七個群體計畫之執行期限皆依規劃為三年期

計畫執行期限至 98 年

在國內學界洪旱防災領域之人力幾乎都已參與在 95 年度之計劃中另有

相當多之人力也參與水利署推動之防災計畫如附件 三

因此綜合考量 95 年度規劃之期限及學界人力之能量96 年度以後之課題

規劃僅能在原 95 年度規劃課題上稍作整合及補其不足之處

12 課題規劃

依據前述原則96 年度之規劃課題如表四

(一) 第一項課題主要是延伸原 95 年度「結合都卜勒雷達定量降雨估計在流域水

情及淹水預報之技術之研究」課題只要是相關水情測預報之技術研究群皆

可提出另加重整合平台之重要性嘗試吸引學界投入整合過去研發之成

果讓下游端應用單位有一個較具體測預報平台雛構再配合其需要延伸計

畫予以落實推動也許可補足永續會過去發表成果與應用單位介面問題

(二) 第二項計畫「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變機制研擬」系在原 95 年

度規劃「都市地區極端暴雨之淹水境況模擬」之基礎上考量都市積淹水之

實務問題配合綜合治水之觀念期盼發展即時預報及應變機制相關技術

以達都市淹水災害消滅之標的

15

(三) 第三項「水庫排淤策略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係為因應國家重大災害後復

建之需要而擬訂之課題石門水庫於 93 年艾莉颱風帶來之泥砂重創造

成庫區嚴重淤積且每逢颱風其間原水濁度遽增下游缺水風險增高嚴重

衝擊水庫營運操作及水庫壽命為解決石門水庫面對之問題政府通過「石

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六年擬動支 250 億針對上游集水區保育

庫區庫容維持及下游穩定供水三個課題擬訂對應策略據以推動但事實

上於這個領域之研究及相關泥砂運移機制之瞭解非常缺乏各項工程措施之

研擬大致上係依據經驗及直覺研判審視其所提之改善措施中較為明確且

有具體成效者為表層取水工程但對庫容維持重要課題中排砂措施及其方

向實存在相當大之不確定性及風險主要乃如前所述這方面之資料及研究

成果幾乎沒有因此擬訂本課題盼學界能儘速投入該領域之研究發展規

劃設計所需之工具及泥砂量測儀器設備以應水利署正推動水庫更新改善工

程計畫之所需

(四) 第四項計畫「沿海地層下陷地區淹水改善之策略及評估」計畫於 95 年度即

已規劃對「易淹水地區整治計畫」之推動極有助益故予以維持

(五) 第五項課題「都市地區淹水改善措施之檢討與評估」係 95 年度原規劃之課

題相當重要且已有核定計畫推動中故予以維持

(六) 第六項課題「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主要乃擬結合第

三項課題水庫排砂策略針對上游集水區泥砂來源及機制進行推估分析並

據以研擬因應對策抑制泥砂入庫供規劃單位參考

(七) 第七及八項課題屬海岸防災課題為 95 年度原規劃課題內容涵蓋面相當廣

且有針對性對防災策略規劃有其實質意義故予以保留不另規劃

(八) 第九項「洪氾管理及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這個課題主要乃擬由經濟及法制

面檢視台灣過去一貫採行之治水措施並提出治理與管理並重之新方向以供

規劃單位參考台灣早期之治水大致以蓋堤防解決洪氾問題蓋水庫解決用

水問題但時至今日似乎面臨瓶頸由於社會產業結構生活方式的改

變①造成大面積新淹水區之治理譬如沿海地層下陷區新開發科技②過去治

理完成都會匯集區之保護標準問題及環境景觀生態問題很明顯的未

來的治水策略絕非單一的工程手段所能解決目前政府推動之易淹水地區

治理計畫八年一千一百六十億之治理計畫即面臨這樣的窘境觀念上擬結

合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推動綜合治水策略但於執行面上似乎根本不可行其

癥結主要乃在於法令整合及不合宜之問題且無論是治標或治本策略之擬

訂都面臨國土有效利用及規劃問題有鑑於此站在國科會永續會之角度

在 96 年度去嘗試推動跨經濟金融法制水利技術領域之整合性研究

期盼培育洪氾管理新領域之研究團隊譬劃新的治水策略藍圖

13 規劃過程

16

如前所述 96 年度規劃之課題除維持 95 年度之課題外另整合及新增之

課題有五項 1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 2 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便機制研擬 3 水庫排淤策略及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 4 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 5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為推動上述課題並規劃研究方向於規劃期間針對各議題分別召集學界

業界共同研商討論相關之會議資料及紀錄如附件

14 成果檢討

依據規劃整合及新增的五個課題學界共提出三項整合型計畫針對第

125 項課題第 3 項課題事實上於 95 年度即已先行推動並核定-預核計畫目前

正執行中新提之三項計畫目前已完成初審是否推動有待複審之結果方能決

在推動的過程中最為困擾者為學界相關防災科技研究團隊人力不足長

期以來投入之學者不夠多鼓勵新團隊時發現大部分皆經驗不足且對實務問

題不夠瞭解尤其是跨領域團隊之整合更形困難事實上這也是過去為何水利

單位在各單獨領域都投入大筆經費研究但於整合應用時成效之彰顯似乎存

有盲點及障礙

會發生成效不彰之現象另一必須思考之問題為國科會補助研究制度面的

問題學界礙於學術倫理之要求較專注於創新領域基礎研發各主題屬於

較前端之研究至於後端應用及整合之研發學界興致較低且沒有誘因因

此長期以來學術論文表現卓越但實務需要之研發成果似嫌不足為改進此一

問題建議儘速思考下列幾項議題之解決對策 1 長期研發課題規劃 2 研發人力培育整合 3 研發成果整合 4 永續會學界研發單位業務單位之介面分工整合 5 研究獎勵制度檢討

二新課題規劃方向

要擬訂課題之方向首要瞭解台灣目前所面對之天然災害型態過去研發成果及

治理措施之問題方能對症下藥但永續會之角色主要針對的是學界因此要達到

如前 14 節之建議目標去規劃方向有實質上的困難因此於此僅先將台灣目前於

洪旱這一區塊所面臨之災害型態而有必要新研發成果者概列如下 1 水庫集水區崩塌整治問題 2 水庫泥砂淤積庫容維持及穩定供水問題 3 流域綜合治水問題

17

4 地層下陷防治及其淹水問題 5 洪氾管理非工程措施及法制檢討問題 6 高含砂水流問題

18

附件 五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之總計畫項目及重點說明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10: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8

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計畫研究課題重點說明

(坡地災害防治領域)

研究課題 內容說明

1 坡地災害發生機

制 (1) 不同規模颱風豪雨之坡地災害或土石流發生機制及分析模式研究 (2) 不同地質特性之坡地災害或土石流發生機制及分析模式研究

2 坡地災害或土石

流潛勢分析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各個潛勢影響因子之定量評估分析 (2) 潛勢分析方法研究

3 坡地災害對下游

地區防洪影響研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對下游地區防洪之影響類型量化分析和影響範圍 (2)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防治對下游地區防洪之效益評估

4 土石流防治工程

技術研究 (1) 土石流流速體積濃度衝擊力流動段之沖刷能力淤積長度和範圍等

之學理分析室內試驗現地實驗相關研究

5 坡地災害防治對

策研究

(1) 坡地災害或土石流之防治工法研究 (2) 坡地保育或管理對策 (3) 坡地災害防治對策對人文社會經濟面之影響

6 地滑或土石流災

害預警時間空

間基準訂定研究

(1) 警戒基準訂定方法研究 (2) 警戒區域及時機判定方法研究

7 坡地災害或土石

流監測技術研究

(1) 監測地點儀器種類之選定監測方法研究 (2) 監測資料蒐集方式判釋方法之分析研究 (3) 監測資料即時回饋模式探討

9

附件 三 經濟部水利署 91 至 95 年度防災科技計畫

經濟部水利署 91 至 95 年度防災科技計畫

年度 計畫名稱 成果摘要

91 經濟部水利署防災應

變作業系統

(一) 完成九樓會議室設備擴充工程及台中水情中心設備更新及空間變

更並完成應變中心運作所需之系統需求(二) 整合水情中心及淡水河

防洪指揮中心系統展示於九樓會議室內(三) 發展輔助應用系統使

應變小組人員作業順暢

91

颱洪期間水庫洩洪與

河口暴潮對淡水河水

位影響之機率預測研

(一)完成淡水河口潮位預報模式(二)完成淡水河口潮位之機率預報(三)完成淡水河指定水位站水位變化相對於水庫洩洪與河口潮位之關係(四)完成淡水河水位機率預報模式(五)完成以近年颱洪(象神納莉)演算重

檢定 FEMA 模式參數

91 水災損失評估系統模

式之建立(12)

(一) 完成水災損失估算與評估之理論依據並據以建立模式及與淹水深

度土地使用類型產業類型等之關係(二) 完成配合本局水資

源資料庫以分散式資料庫使用為基礎之網際網路化水災災損評估系統

(三) 建立水災災損評估系統所需資料之相關資訊(四) 完成水災災損調

查並建立基本資料(五) 完成水災災損評估系統之操作手冊維護手

冊及其資料之操作維護手冊

91 防洪措施之間接效益

初步評估 (一)了解防洪措施和洪災特性間之關係(二)界定防洪措施產生之效益範

圍及項目(三)建立評估防洪措施間接效益模式

91 台北防洪淡水河警戒

水位訂定之相關配合

工作檢討

(一)防汛緊急期間工作與相關事項之調查及座談(二)檢討確定警戒水位

及其相關事項

91 民國九十年颱風豪雨

紀實

(一) 繪製完成民國九十年各颱風豪雨於致災地區之雨型等雨量線分

佈流量及淹水範圍分佈及歷程與致災原因分析探討(二) 完成除納莉

颱風造成大台北地區(含基隆市)(前述區域將由另案計畫收集)外各颱

風豪雨造成之全台(含離島地區)之災害損失資料收集分析與繪出相

關圖資(三) 完成南部科學園區與台南科技工業區廠商進駐後歷次淹水

災害之災害損失資料收集分析與圖資(四) 完成彙編「民國九十年颱風

豪雨紀實」之撰述

91 水文氣象資訊與水文

地理系統模式整合之

研發(12) (一)利用雷達定量估計降雨強度(二)開發 SOBEK 模式前處理與後製作

91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及供應系統建立計畫

(一)資料擴充建檔(二)建立資料檢索及資料供應系統(三)水災搶救機具

設備資料年度更新(四)建立水災搶救機具設備線上登錄系統(五)撰寫

本計畫所建立之系統操作維護手冊

91 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管

理系統之建置與應用

(一) 建置涵蓋目標流域之無線區域網路傳輸系統及監控管理中心(二) 建立固定式自動影像監測站以傳輸即時影像及水文數據(三) 透過人

員攜帶 GPS 及移動式攝影通訊設備傳送現地即時災情影像(四) 結合現地傳送之即時災情影像與情資配合既有 GIS 圖資等完成「即時

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

10

92 建置旱災防救決策支

援系統

(一)水情監視及評估系統(二)乾旱預警系統(三)決策支援系統(四)應變機制系統(五)抗旱資訊網(六)系統維護次系統(七)系統軟硬體需求

評估(八)文件編撰

92 水利署造雨器修復暨

其研發本土化自動點

火裝置與零件改裝

(一)修復原存放於本署之 33 部造雨器(二)研究開發造雨器自動點火裝

置(三)辦理造雨施放作業教育訓練及完成維修操作手冊

92

水災災情即時影像通

報及水利設施災害防

救決策支援系統整合

建置(12)

(一) 建置涵蓋目標流域之無線區域網路傳輸系統及監控管理中心(二) 建立固定式自動影像監測站以傳輸即時影像及水文數據(三) 透過人

員攜帶 GPS 及移動式攝影通訊設備傳送現地即時災情影像(四) 結合現地傳送之即時災情影像與情資配合既有 GIS 圖資等完成「即時

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

92 應用衛星雷達於水災

監測及淹水範圍與損

失評估(12)

(一)建立衛星雷達回波強度與水深積水範圍關係之評估方法(二)建立衛

星雷達水災監測系統及系統較核測試(三)實際案例操作

92 防洪措施之間接效益

初步評估(22) (一)了解洪泛區及非洪泛區居民對於洪災相關事項意見(二)評估防洪措

施間接效益影響情況(三)建立概念性及實證模式分析

92 台灣沿海地區淹水潛

勢之研究及淹水區歷

史資料庫建置(12)

(一)完成相關淹水模式淹水潛勢及地層下陷文獻資料之收集(二)完成

適合濁水溪流域下游沖積扇地區之沿海地區之淹水模式地層下陷模式

之建立(三)配合潮位分析完成該地區之淹水潛勢並完成與減災應變格

網系統相整合

92 水災損失評估系統模

式之建立(22)

(一) 完成水災損失估算與評估(間接損失部分)之理論依據(二) 完成

配合本署水資源資料庫以分散式資料庫使用為基礎之網際網路化水災災

損評估系統(彙整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部分)(三) 建立水災災損評估系

統(間接損失部分)所需資料之相關資訊(四) 完成本署「民國九十年

颱風豪雨分析暨紀實」調查之災害損失資料彙整並調整及驗證系統中

模式參數(五) 完成完整之水災災損評估系統(包含直接損失與間接損

失部分)之操作手冊維護手冊及其資料之操作維護手冊

92 水文氣象資訊與水文

地理系統模式整合之

研發(22)

(一)整合雷達和雨量站降雨觀測(二)利用雨滴譜儀觀測資料校正雷達

Z-R 關係(三)研發檢測雨量站資料協調性和水位資料合理性的方法(四)應用 QPESUMS 系統產品(五)開發地貌型逕流模組(六)開發圖形使用

者介面和決策支援介面

92 格網系統之規劃與建

置--以乾旱預報為例

(一)規劃乾旱格網與洪水格網系統所需之硬體設備與網路頻寬需求以及

系統所需應用軟體之經費(二)建置具備援機制之水資源異地鏡像資料

庫(三)建置一處示範性乾旱預報監控與協調中心(四)建置二處水庫及

河川水位影像即時通報示範站(五)格網系統之網路化圖形人機使用介面

的使用者入口(Portal)(六)撰寫系統之操作手冊維護手冊及其資料之操

作維護手冊以利未來之使用

93 臺灣沿海地區淹水潛

勢之研究(22)

1完成東港溪流域及林邊溪流域之水文資料地文資料潮位資料及屏東

平原歷年災害資料之蒐集與分析2完成屏東平原地層下陷初步模擬解

果3完成 SOBEK 模式及二維零慣性模式針對東港溪流域與林邊溪流域

沿海地區之淹水潛勢初步模擬4彙整地層下陷模式SOBEK 模式及二

維零慣性模式之輸出入資料格式與淹水潛勢圖製作流程及格式5提出減

災應變格網規劃構想以及超級視訊格網初步規劃

11

93 應用衛星雷達於水災

監測及淹水範圍與損

失評估範圍(22)

完成利用衛星雷達之探測技術配合數值地形資料推估發生洪災時遭

受洪水侵襲的區域範圍以及淹水區域內水深的分佈情形

93 台灣北部地區雷達降

水精密校正

雨滴譜儀選址工作會議已做出初步建議將於七月份進行站址踏勘以進

行 J-W 雨滴譜儀測試於站址選定後進行移機架站工作本計畫於 4月將中正機場 ERICSSON 機組順利拆裝並將天線運抵中科院由天線

組的工程師研究天線改照的零件規格並且將天線機座內雷達ROTARY JOINT 拆下分析偏極化升級所需之改照

93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雛型建置計畫

1透過洪水預報系統的雛形建置呈現格網平台結合應用程式的雛形2透過資料格網取得遠端資料採用局部端電腦進行演算演算結果再透過

資料格網上傳到核心系統的資料庫中進行多方視訊會議的方式 3採用電

子白版將主席電腦上的 CIA 畫面框入電子白版中軟體群撥給參與視訊

會議之使用者

93 區域淹水損失圖建立

先期計畫

1完成評估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以往製作之全省淹水潛勢圖之功能與

效益 2 完成淡水河二仁溪阿公店溪等流域淹水潛勢圖及 區域淹水損失

圖製作

93 水情即時影像監視及

其應用系統之建置

1文獻收集與現地勘查完成2既有及發展中之影像監視系統與資料傳輸

方式調查完畢3以全省易發生水災災害地點為對象規劃並完成系統建

置4規劃設計建置影像資料庫收集彙整 貴署暨各附屬機關之影像

資料5開發「即時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與「即時影像網頁系統」

6影像資料庫與應用系統實際測試

93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造雨器開發

與改良

現有自動化地面造雨器研發改良工作已將第一代造雨器運回工研院能資

所工廠拆解分析各元件之損耗情形及分析可能原因對最常損耗之電磁

閥 L則以不同廠牌元件以丙酮浸泡已瞭解其受蝕程度訂作新壓力鋼瓶

以容納大量碘化銀溶液及設計新線路以縮減系統體積地面造雨器中控

平台之工作已重新設計網路架構使網路上任一電腦透過安全認證後

使用中控平台以進行造雨器監控作業本計畫亦已研擬地面造雨器之國外

採購規格書初稿收集意見及修訂後供水利署進行採購案

93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造雨研究發

展成效模式評估

1蒐集相關人造雨成效文獻回顧 2 國内實施人工增雨成效及施放區與

對照區降雨資料比對探討 3 建立地面人造雨大氣擴散之中尺度氣象整

合模式探討

94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13)

以淡水河流域為目標繼續改善格網架構與擴充系統功能俾應用於實際

應變作業上並開發濁水溪洪水預報系統及進行資料格網的標準化考

量未來擴充性

94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與防救災器材動員路

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最

佳化規劃

1建立緊急應變時可用之水災防救資料庫提供災害防救器材位置及其附

近路網之 GIS 圖層以供防救災時參考2強化暨有之防救災作業系統

以深化防救災應變作業3針對防救災器材動員路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提

出最佳化規劃4建立一集中式重大災害通報系統以最節使人力及時間

之方式統一彙整各單位即時災情並提供災害報表以作為災後復原重建

之依據

94 防災應變格網之研發

(14) 建構格網平台以利決定未來不同格網應用軟體與資料協定之共同規範

並且達到異地分散使用減少資料準備著重模擬分析的理想

12

94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23)

1完成一套空中造雨作業可行性及更佳化之作業方式建議書2驗證建立

完成之人工增雨成效分析比對之差異性統計分析明確研擬人造雨作業施

放機制並建置一套完整之效益評估作業綜合作業管理氣象水文配合條

件評估方式3研擬一長期發展策略模式方案及相關配套所必需研究項

使造雨技術更趨成熟並運作模式及評估成果以達施放之最大功效4結合資訊遙測及通訊技術之控制平台以提供操控人員遠端監控提供

開閉施放造雨器時間點之決策參考

94 國造遠端自動點火造

雨器開發

1新增 4 部自動化碘化銀地面燃燒器其中 1 部完成風速風向計整合測

試並完成與中控台整合以利佈設於北部地區實際施放使用2建

立人工燃燒器之碘化銀率訂程序評估尚可燃燒之碘化銀時間及燃放比

率3維護現有 38 部手動人工造雨器設備並協助人造雨(人工增雨)

宣導作業4完成製造空中造雨運用小火箭等方式之可行性以及整體

製造程序經費預估及人員執行之評估

94 水災災害行動偵測

監測機制之建立

1完成中部及北部區域行動偵測佈設點之規劃2完成行動偵測及監測技

術之研發3協助完成即時影像固定站之建置4維護更新即時影像監視

系統5研發並整合偵測及監測介面6完成與志工或便利商店結合之評

估作業7完成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系統資料更新

94 衛星災害監測與預警

機制建立 建立衛星影像應用於災害監測及預警之標準作業程序並可供各防災單位

參考建立一可供輸入介面之衛星影像查詢應用系統

95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33)

建立完成人工增雨成效分析比對之差異性統計分析模式完成碘化銀與丙

酮燃燒溶液混合效果分析與評估明確研擬人造雨作業施放機制並建置一

套完整之效益評估作業綜合作業管理氣象水文配合條件評估方式研

擬長期發展策略模式方案及相關配套所必需研究項目使造雨技術更趨成

熟並運作模式及評估成果以達施放之最大功效

95 水災災害行動偵測

監測機制之建立(22) 研發水災災害行動偵測及監測技術並結合現有之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系統

及相關即時資訊以提升本署救災應變之工作效能

95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與防救災器材動員路

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最

佳化規劃(22)

能藉由本系統迅速掌握各區域高淹水潛勢區域以預先準備防汛器材供調

度之用並能迅速彙整各單位災情及搶修復建情況能藉由本系統提報受

災地點後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及分析程式提供各項災害防救器材調度機

制以迅速獲得防救災器材資訊而以最經濟的方式到達災害發生地點

另能藉由本系統記錄各次災害所動員之防救災器材以便於災害發生或汛

期結束後即時補充防救災器材

95 防災應變格網之研發

(22)

1 訂定資料與計算格網運作架構與溝通協定 2 建立高頻寬網路環境架

構(包括本署暨各附屬機關)3 擴充影像監測應用功能建立水情「影像監

視格網」完成監控及維運中心建置 4 建立本署暨附屬機關與防災相關單

位多方專家與資料溝通的「超級視訊格網」5 實現格網平台與系統原型

95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建置計畫(22)

配合格網系統之技術及發展透過資料格網建置水文模式模組化並與參

數分離輸入輸出格式標準化結果展示物件化以及計算格網等設計

使格網運作平台成為可應用不同水文模組的共通平台系統提供之水情資

料及預報結果可以透過電子白板進行資料會議進行多方無障礙應變溝

通以協助颱洪期間執勤作業進行多現場溝通簡報支援水庫洩洪決策

13

95

區域淹水損失圖建立

前期計畫-9394 年

颱風豪雨及災損調查

分析

區域淹水深度與損失圖建立做為災害防範對策災害應變措施及救災作

業之根據

95 國造遠端自動點火造

雨器改良

改進地面造雨器遠端自動點火功能結合資訊遙測及通訊技術之控制平

台以改良操控人員遠端監控俾利地面人造雨作業協助實際造雨作業

環境架設放置及施放中之障礙排除並完成所有造雨器之維護作業

95 淹水潛勢圖更新前期

計畫-演算資料調查

及雨量預警之研究

1研擬及探討建立以累積雨量降雨強度訂定雨量淹水預警之方法與機

制2以西南沿海(雲林嘉義台南北部)易淹水區域為對象建立雨量

預警與通報模組3進行淹水潛勢模擬所需資料調查(包括資料來源年

代格式是否需價購等)

95 衛星災害監測與預警

機制建立(22)

1研究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水庫或取水口上游集水區支流淤積土石運移

判定方法與機制2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衛星遙測資料針對石門水庫頭

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屏溪上游等集水區崩

塌狀況分析3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與 9493929190 年衛星遙測資

料針對石門水庫頭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

屏溪上游等集水區支流泥沙運移狀況進行比對以提供相關單位對於颱風

期間原水濁度提高可能性預警之用4在汛期中及汛期結束針對前述集水

區進行比對探討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颱風期間監測之可能性

14

附件 四 洪旱災防治領域之規劃說明

一96 年度研究課題與規劃情形

11 規劃原則

要規劃 96 年度以後三年之課題理論上至少應該先檢討過去三年之規劃

情形及其執行與落實之成果但過去永續會防災課題之規劃是配合國家防災科

技計畫之推動整體考量而且國家防災科技中心亦於 95 年 10 月提出成果彙編

及總結報告因此於此不再予以評估檢討而且事實上其成果相當多亦不可

能於本計畫中予以全面審視評估於此僅就 95 年度規劃及核定之課題及計

畫進行瞭解並以其規劃方向內容期限作為後續課題規劃之參考

95 年度洪旱災防治領域規劃及重點說明如附件 一以方向上而言涵蓋六

個層面(1)都市淹水境況模擬及對策評估(2)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3)地層下陷

區淹水改善策略評估(4)集水區上游逕流抑制措施評估(5)供水風險分析及因應

對策(6)海岸淹水災害潛勢及防治技術並依此規劃八個課題八個課題之執行

期限除海岸災害部分兩個課題分別至 97 年 7 月及 96 年 7 月外其餘六個課題

之期限均規劃至 98 年 7 月

另實際上依據規劃課題後來經審查核定之計畫群及子計畫共有十個群

體計畫除海岸防災群體外其餘七個群體計畫之執行期限皆依規劃為三年期

計畫執行期限至 98 年

在國內學界洪旱防災領域之人力幾乎都已參與在 95 年度之計劃中另有

相當多之人力也參與水利署推動之防災計畫如附件 三

因此綜合考量 95 年度規劃之期限及學界人力之能量96 年度以後之課題

規劃僅能在原 95 年度規劃課題上稍作整合及補其不足之處

12 課題規劃

依據前述原則96 年度之規劃課題如表四

(一) 第一項課題主要是延伸原 95 年度「結合都卜勒雷達定量降雨估計在流域水

情及淹水預報之技術之研究」課題只要是相關水情測預報之技術研究群皆

可提出另加重整合平台之重要性嘗試吸引學界投入整合過去研發之成

果讓下游端應用單位有一個較具體測預報平台雛構再配合其需要延伸計

畫予以落實推動也許可補足永續會過去發表成果與應用單位介面問題

(二) 第二項計畫「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變機制研擬」系在原 95 年

度規劃「都市地區極端暴雨之淹水境況模擬」之基礎上考量都市積淹水之

實務問題配合綜合治水之觀念期盼發展即時預報及應變機制相關技術

以達都市淹水災害消滅之標的

15

(三) 第三項「水庫排淤策略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係為因應國家重大災害後復

建之需要而擬訂之課題石門水庫於 93 年艾莉颱風帶來之泥砂重創造

成庫區嚴重淤積且每逢颱風其間原水濁度遽增下游缺水風險增高嚴重

衝擊水庫營運操作及水庫壽命為解決石門水庫面對之問題政府通過「石

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六年擬動支 250 億針對上游集水區保育

庫區庫容維持及下游穩定供水三個課題擬訂對應策略據以推動但事實

上於這個領域之研究及相關泥砂運移機制之瞭解非常缺乏各項工程措施之

研擬大致上係依據經驗及直覺研判審視其所提之改善措施中較為明確且

有具體成效者為表層取水工程但對庫容維持重要課題中排砂措施及其方

向實存在相當大之不確定性及風險主要乃如前所述這方面之資料及研究

成果幾乎沒有因此擬訂本課題盼學界能儘速投入該領域之研究發展規

劃設計所需之工具及泥砂量測儀器設備以應水利署正推動水庫更新改善工

程計畫之所需

(四) 第四項計畫「沿海地層下陷地區淹水改善之策略及評估」計畫於 95 年度即

已規劃對「易淹水地區整治計畫」之推動極有助益故予以維持

(五) 第五項課題「都市地區淹水改善措施之檢討與評估」係 95 年度原規劃之課

題相當重要且已有核定計畫推動中故予以維持

(六) 第六項課題「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主要乃擬結合第

三項課題水庫排砂策略針對上游集水區泥砂來源及機制進行推估分析並

據以研擬因應對策抑制泥砂入庫供規劃單位參考

(七) 第七及八項課題屬海岸防災課題為 95 年度原規劃課題內容涵蓋面相當廣

且有針對性對防災策略規劃有其實質意義故予以保留不另規劃

(八) 第九項「洪氾管理及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這個課題主要乃擬由經濟及法制

面檢視台灣過去一貫採行之治水措施並提出治理與管理並重之新方向以供

規劃單位參考台灣早期之治水大致以蓋堤防解決洪氾問題蓋水庫解決用

水問題但時至今日似乎面臨瓶頸由於社會產業結構生活方式的改

變①造成大面積新淹水區之治理譬如沿海地層下陷區新開發科技②過去治

理完成都會匯集區之保護標準問題及環境景觀生態問題很明顯的未

來的治水策略絕非單一的工程手段所能解決目前政府推動之易淹水地區

治理計畫八年一千一百六十億之治理計畫即面臨這樣的窘境觀念上擬結

合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推動綜合治水策略但於執行面上似乎根本不可行其

癥結主要乃在於法令整合及不合宜之問題且無論是治標或治本策略之擬

訂都面臨國土有效利用及規劃問題有鑑於此站在國科會永續會之角度

在 96 年度去嘗試推動跨經濟金融法制水利技術領域之整合性研究

期盼培育洪氾管理新領域之研究團隊譬劃新的治水策略藍圖

13 規劃過程

16

如前所述 96 年度規劃之課題除維持 95 年度之課題外另整合及新增之

課題有五項 1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 2 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便機制研擬 3 水庫排淤策略及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 4 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 5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為推動上述課題並規劃研究方向於規劃期間針對各議題分別召集學界

業界共同研商討論相關之會議資料及紀錄如附件

14 成果檢討

依據規劃整合及新增的五個課題學界共提出三項整合型計畫針對第

125 項課題第 3 項課題事實上於 95 年度即已先行推動並核定-預核計畫目前

正執行中新提之三項計畫目前已完成初審是否推動有待複審之結果方能決

在推動的過程中最為困擾者為學界相關防災科技研究團隊人力不足長

期以來投入之學者不夠多鼓勵新團隊時發現大部分皆經驗不足且對實務問

題不夠瞭解尤其是跨領域團隊之整合更形困難事實上這也是過去為何水利

單位在各單獨領域都投入大筆經費研究但於整合應用時成效之彰顯似乎存

有盲點及障礙

會發生成效不彰之現象另一必須思考之問題為國科會補助研究制度面的

問題學界礙於學術倫理之要求較專注於創新領域基礎研發各主題屬於

較前端之研究至於後端應用及整合之研發學界興致較低且沒有誘因因

此長期以來學術論文表現卓越但實務需要之研發成果似嫌不足為改進此一

問題建議儘速思考下列幾項議題之解決對策 1 長期研發課題規劃 2 研發人力培育整合 3 研發成果整合 4 永續會學界研發單位業務單位之介面分工整合 5 研究獎勵制度檢討

二新課題規劃方向

要擬訂課題之方向首要瞭解台灣目前所面對之天然災害型態過去研發成果及

治理措施之問題方能對症下藥但永續會之角色主要針對的是學界因此要達到

如前 14 節之建議目標去規劃方向有實質上的困難因此於此僅先將台灣目前於

洪旱這一區塊所面臨之災害型態而有必要新研發成果者概列如下 1 水庫集水區崩塌整治問題 2 水庫泥砂淤積庫容維持及穩定供水問題 3 流域綜合治水問題

17

4 地層下陷防治及其淹水問題 5 洪氾管理非工程措施及法制檢討問題 6 高含砂水流問題

18

附件 五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之總計畫項目及重點說明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11: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9

附件 三 經濟部水利署 91 至 95 年度防災科技計畫

經濟部水利署 91 至 95 年度防災科技計畫

年度 計畫名稱 成果摘要

91 經濟部水利署防災應

變作業系統

(一) 完成九樓會議室設備擴充工程及台中水情中心設備更新及空間變

更並完成應變中心運作所需之系統需求(二) 整合水情中心及淡水河

防洪指揮中心系統展示於九樓會議室內(三) 發展輔助應用系統使

應變小組人員作業順暢

91

颱洪期間水庫洩洪與

河口暴潮對淡水河水

位影響之機率預測研

(一)完成淡水河口潮位預報模式(二)完成淡水河口潮位之機率預報(三)完成淡水河指定水位站水位變化相對於水庫洩洪與河口潮位之關係(四)完成淡水河水位機率預報模式(五)完成以近年颱洪(象神納莉)演算重

檢定 FEMA 模式參數

91 水災損失評估系統模

式之建立(12)

(一) 完成水災損失估算與評估之理論依據並據以建立模式及與淹水深

度土地使用類型產業類型等之關係(二) 完成配合本局水資

源資料庫以分散式資料庫使用為基礎之網際網路化水災災損評估系統

(三) 建立水災災損評估系統所需資料之相關資訊(四) 完成水災災損調

查並建立基本資料(五) 完成水災災損評估系統之操作手冊維護手

冊及其資料之操作維護手冊

91 防洪措施之間接效益

初步評估 (一)了解防洪措施和洪災特性間之關係(二)界定防洪措施產生之效益範

圍及項目(三)建立評估防洪措施間接效益模式

91 台北防洪淡水河警戒

水位訂定之相關配合

工作檢討

(一)防汛緊急期間工作與相關事項之調查及座談(二)檢討確定警戒水位

及其相關事項

91 民國九十年颱風豪雨

紀實

(一) 繪製完成民國九十年各颱風豪雨於致災地區之雨型等雨量線分

佈流量及淹水範圍分佈及歷程與致災原因分析探討(二) 完成除納莉

颱風造成大台北地區(含基隆市)(前述區域將由另案計畫收集)外各颱

風豪雨造成之全台(含離島地區)之災害損失資料收集分析與繪出相

關圖資(三) 完成南部科學園區與台南科技工業區廠商進駐後歷次淹水

災害之災害損失資料收集分析與圖資(四) 完成彙編「民國九十年颱風

豪雨紀實」之撰述

91 水文氣象資訊與水文

地理系統模式整合之

研發(12) (一)利用雷達定量估計降雨強度(二)開發 SOBEK 模式前處理與後製作

91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及供應系統建立計畫

(一)資料擴充建檔(二)建立資料檢索及資料供應系統(三)水災搶救機具

設備資料年度更新(四)建立水災搶救機具設備線上登錄系統(五)撰寫

本計畫所建立之系統操作維護手冊

91 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管

理系統之建置與應用

(一) 建置涵蓋目標流域之無線區域網路傳輸系統及監控管理中心(二) 建立固定式自動影像監測站以傳輸即時影像及水文數據(三) 透過人

員攜帶 GPS 及移動式攝影通訊設備傳送現地即時災情影像(四) 結合現地傳送之即時災情影像與情資配合既有 GIS 圖資等完成「即時

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

10

92 建置旱災防救決策支

援系統

(一)水情監視及評估系統(二)乾旱預警系統(三)決策支援系統(四)應變機制系統(五)抗旱資訊網(六)系統維護次系統(七)系統軟硬體需求

評估(八)文件編撰

92 水利署造雨器修復暨

其研發本土化自動點

火裝置與零件改裝

(一)修復原存放於本署之 33 部造雨器(二)研究開發造雨器自動點火裝

置(三)辦理造雨施放作業教育訓練及完成維修操作手冊

92

水災災情即時影像通

報及水利設施災害防

救決策支援系統整合

建置(12)

(一) 建置涵蓋目標流域之無線區域網路傳輸系統及監控管理中心(二) 建立固定式自動影像監測站以傳輸即時影像及水文數據(三) 透過人

員攜帶 GPS 及移動式攝影通訊設備傳送現地即時災情影像(四) 結合現地傳送之即時災情影像與情資配合既有 GIS 圖資等完成「即時

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

92 應用衛星雷達於水災

監測及淹水範圍與損

失評估(12)

(一)建立衛星雷達回波強度與水深積水範圍關係之評估方法(二)建立衛

星雷達水災監測系統及系統較核測試(三)實際案例操作

92 防洪措施之間接效益

初步評估(22) (一)了解洪泛區及非洪泛區居民對於洪災相關事項意見(二)評估防洪措

施間接效益影響情況(三)建立概念性及實證模式分析

92 台灣沿海地區淹水潛

勢之研究及淹水區歷

史資料庫建置(12)

(一)完成相關淹水模式淹水潛勢及地層下陷文獻資料之收集(二)完成

適合濁水溪流域下游沖積扇地區之沿海地區之淹水模式地層下陷模式

之建立(三)配合潮位分析完成該地區之淹水潛勢並完成與減災應變格

網系統相整合

92 水災損失評估系統模

式之建立(22)

(一) 完成水災損失估算與評估(間接損失部分)之理論依據(二) 完成

配合本署水資源資料庫以分散式資料庫使用為基礎之網際網路化水災災

損評估系統(彙整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部分)(三) 建立水災災損評估系

統(間接損失部分)所需資料之相關資訊(四) 完成本署「民國九十年

颱風豪雨分析暨紀實」調查之災害損失資料彙整並調整及驗證系統中

模式參數(五) 完成完整之水災災損評估系統(包含直接損失與間接損

失部分)之操作手冊維護手冊及其資料之操作維護手冊

92 水文氣象資訊與水文

地理系統模式整合之

研發(22)

(一)整合雷達和雨量站降雨觀測(二)利用雨滴譜儀觀測資料校正雷達

Z-R 關係(三)研發檢測雨量站資料協調性和水位資料合理性的方法(四)應用 QPESUMS 系統產品(五)開發地貌型逕流模組(六)開發圖形使用

者介面和決策支援介面

92 格網系統之規劃與建

置--以乾旱預報為例

(一)規劃乾旱格網與洪水格網系統所需之硬體設備與網路頻寬需求以及

系統所需應用軟體之經費(二)建置具備援機制之水資源異地鏡像資料

庫(三)建置一處示範性乾旱預報監控與協調中心(四)建置二處水庫及

河川水位影像即時通報示範站(五)格網系統之網路化圖形人機使用介面

的使用者入口(Portal)(六)撰寫系統之操作手冊維護手冊及其資料之操

作維護手冊以利未來之使用

93 臺灣沿海地區淹水潛

勢之研究(22)

1完成東港溪流域及林邊溪流域之水文資料地文資料潮位資料及屏東

平原歷年災害資料之蒐集與分析2完成屏東平原地層下陷初步模擬解

果3完成 SOBEK 模式及二維零慣性模式針對東港溪流域與林邊溪流域

沿海地區之淹水潛勢初步模擬4彙整地層下陷模式SOBEK 模式及二

維零慣性模式之輸出入資料格式與淹水潛勢圖製作流程及格式5提出減

災應變格網規劃構想以及超級視訊格網初步規劃

11

93 應用衛星雷達於水災

監測及淹水範圍與損

失評估範圍(22)

完成利用衛星雷達之探測技術配合數值地形資料推估發生洪災時遭

受洪水侵襲的區域範圍以及淹水區域內水深的分佈情形

93 台灣北部地區雷達降

水精密校正

雨滴譜儀選址工作會議已做出初步建議將於七月份進行站址踏勘以進

行 J-W 雨滴譜儀測試於站址選定後進行移機架站工作本計畫於 4月將中正機場 ERICSSON 機組順利拆裝並將天線運抵中科院由天線

組的工程師研究天線改照的零件規格並且將天線機座內雷達ROTARY JOINT 拆下分析偏極化升級所需之改照

93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雛型建置計畫

1透過洪水預報系統的雛形建置呈現格網平台結合應用程式的雛形2透過資料格網取得遠端資料採用局部端電腦進行演算演算結果再透過

資料格網上傳到核心系統的資料庫中進行多方視訊會議的方式 3採用電

子白版將主席電腦上的 CIA 畫面框入電子白版中軟體群撥給參與視訊

會議之使用者

93 區域淹水損失圖建立

先期計畫

1完成評估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以往製作之全省淹水潛勢圖之功能與

效益 2 完成淡水河二仁溪阿公店溪等流域淹水潛勢圖及 區域淹水損失

圖製作

93 水情即時影像監視及

其應用系統之建置

1文獻收集與現地勘查完成2既有及發展中之影像監視系統與資料傳輸

方式調查完畢3以全省易發生水災災害地點為對象規劃並完成系統建

置4規劃設計建置影像資料庫收集彙整 貴署暨各附屬機關之影像

資料5開發「即時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與「即時影像網頁系統」

6影像資料庫與應用系統實際測試

93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造雨器開發

與改良

現有自動化地面造雨器研發改良工作已將第一代造雨器運回工研院能資

所工廠拆解分析各元件之損耗情形及分析可能原因對最常損耗之電磁

閥 L則以不同廠牌元件以丙酮浸泡已瞭解其受蝕程度訂作新壓力鋼瓶

以容納大量碘化銀溶液及設計新線路以縮減系統體積地面造雨器中控

平台之工作已重新設計網路架構使網路上任一電腦透過安全認證後

使用中控平台以進行造雨器監控作業本計畫亦已研擬地面造雨器之國外

採購規格書初稿收集意見及修訂後供水利署進行採購案

93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造雨研究發

展成效模式評估

1蒐集相關人造雨成效文獻回顧 2 國内實施人工增雨成效及施放區與

對照區降雨資料比對探討 3 建立地面人造雨大氣擴散之中尺度氣象整

合模式探討

94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13)

以淡水河流域為目標繼續改善格網架構與擴充系統功能俾應用於實際

應變作業上並開發濁水溪洪水預報系統及進行資料格網的標準化考

量未來擴充性

94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與防救災器材動員路

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最

佳化規劃

1建立緊急應變時可用之水災防救資料庫提供災害防救器材位置及其附

近路網之 GIS 圖層以供防救災時參考2強化暨有之防救災作業系統

以深化防救災應變作業3針對防救災器材動員路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提

出最佳化規劃4建立一集中式重大災害通報系統以最節使人力及時間

之方式統一彙整各單位即時災情並提供災害報表以作為災後復原重建

之依據

94 防災應變格網之研發

(14) 建構格網平台以利決定未來不同格網應用軟體與資料協定之共同規範

並且達到異地分散使用減少資料準備著重模擬分析的理想

12

94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23)

1完成一套空中造雨作業可行性及更佳化之作業方式建議書2驗證建立

完成之人工增雨成效分析比對之差異性統計分析明確研擬人造雨作業施

放機制並建置一套完整之效益評估作業綜合作業管理氣象水文配合條

件評估方式3研擬一長期發展策略模式方案及相關配套所必需研究項

使造雨技術更趨成熟並運作模式及評估成果以達施放之最大功效4結合資訊遙測及通訊技術之控制平台以提供操控人員遠端監控提供

開閉施放造雨器時間點之決策參考

94 國造遠端自動點火造

雨器開發

1新增 4 部自動化碘化銀地面燃燒器其中 1 部完成風速風向計整合測

試並完成與中控台整合以利佈設於北部地區實際施放使用2建

立人工燃燒器之碘化銀率訂程序評估尚可燃燒之碘化銀時間及燃放比

率3維護現有 38 部手動人工造雨器設備並協助人造雨(人工增雨)

宣導作業4完成製造空中造雨運用小火箭等方式之可行性以及整體

製造程序經費預估及人員執行之評估

94 水災災害行動偵測

監測機制之建立

1完成中部及北部區域行動偵測佈設點之規劃2完成行動偵測及監測技

術之研發3協助完成即時影像固定站之建置4維護更新即時影像監視

系統5研發並整合偵測及監測介面6完成與志工或便利商店結合之評

估作業7完成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系統資料更新

94 衛星災害監測與預警

機制建立 建立衛星影像應用於災害監測及預警之標準作業程序並可供各防災單位

參考建立一可供輸入介面之衛星影像查詢應用系統

95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33)

建立完成人工增雨成效分析比對之差異性統計分析模式完成碘化銀與丙

酮燃燒溶液混合效果分析與評估明確研擬人造雨作業施放機制並建置一

套完整之效益評估作業綜合作業管理氣象水文配合條件評估方式研

擬長期發展策略模式方案及相關配套所必需研究項目使造雨技術更趨成

熟並運作模式及評估成果以達施放之最大功效

95 水災災害行動偵測

監測機制之建立(22) 研發水災災害行動偵測及監測技術並結合現有之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系統

及相關即時資訊以提升本署救災應變之工作效能

95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與防救災器材動員路

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最

佳化規劃(22)

能藉由本系統迅速掌握各區域高淹水潛勢區域以預先準備防汛器材供調

度之用並能迅速彙整各單位災情及搶修復建情況能藉由本系統提報受

災地點後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及分析程式提供各項災害防救器材調度機

制以迅速獲得防救災器材資訊而以最經濟的方式到達災害發生地點

另能藉由本系統記錄各次災害所動員之防救災器材以便於災害發生或汛

期結束後即時補充防救災器材

95 防災應變格網之研發

(22)

1 訂定資料與計算格網運作架構與溝通協定 2 建立高頻寬網路環境架

構(包括本署暨各附屬機關)3 擴充影像監測應用功能建立水情「影像監

視格網」完成監控及維運中心建置 4 建立本署暨附屬機關與防災相關單

位多方專家與資料溝通的「超級視訊格網」5 實現格網平台與系統原型

95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建置計畫(22)

配合格網系統之技術及發展透過資料格網建置水文模式模組化並與參

數分離輸入輸出格式標準化結果展示物件化以及計算格網等設計

使格網運作平台成為可應用不同水文模組的共通平台系統提供之水情資

料及預報結果可以透過電子白板進行資料會議進行多方無障礙應變溝

通以協助颱洪期間執勤作業進行多現場溝通簡報支援水庫洩洪決策

13

95

區域淹水損失圖建立

前期計畫-9394 年

颱風豪雨及災損調查

分析

區域淹水深度與損失圖建立做為災害防範對策災害應變措施及救災作

業之根據

95 國造遠端自動點火造

雨器改良

改進地面造雨器遠端自動點火功能結合資訊遙測及通訊技術之控制平

台以改良操控人員遠端監控俾利地面人造雨作業協助實際造雨作業

環境架設放置及施放中之障礙排除並完成所有造雨器之維護作業

95 淹水潛勢圖更新前期

計畫-演算資料調查

及雨量預警之研究

1研擬及探討建立以累積雨量降雨強度訂定雨量淹水預警之方法與機

制2以西南沿海(雲林嘉義台南北部)易淹水區域為對象建立雨量

預警與通報模組3進行淹水潛勢模擬所需資料調查(包括資料來源年

代格式是否需價購等)

95 衛星災害監測與預警

機制建立(22)

1研究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水庫或取水口上游集水區支流淤積土石運移

判定方法與機制2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衛星遙測資料針對石門水庫頭

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屏溪上游等集水區崩

塌狀況分析3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與 9493929190 年衛星遙測資

料針對石門水庫頭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

屏溪上游等集水區支流泥沙運移狀況進行比對以提供相關單位對於颱風

期間原水濁度提高可能性預警之用4在汛期中及汛期結束針對前述集水

區進行比對探討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颱風期間監測之可能性

14

附件 四 洪旱災防治領域之規劃說明

一96 年度研究課題與規劃情形

11 規劃原則

要規劃 96 年度以後三年之課題理論上至少應該先檢討過去三年之規劃

情形及其執行與落實之成果但過去永續會防災課題之規劃是配合國家防災科

技計畫之推動整體考量而且國家防災科技中心亦於 95 年 10 月提出成果彙編

及總結報告因此於此不再予以評估檢討而且事實上其成果相當多亦不可

能於本計畫中予以全面審視評估於此僅就 95 年度規劃及核定之課題及計

畫進行瞭解並以其規劃方向內容期限作為後續課題規劃之參考

95 年度洪旱災防治領域規劃及重點說明如附件 一以方向上而言涵蓋六

個層面(1)都市淹水境況模擬及對策評估(2)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3)地層下陷

區淹水改善策略評估(4)集水區上游逕流抑制措施評估(5)供水風險分析及因應

對策(6)海岸淹水災害潛勢及防治技術並依此規劃八個課題八個課題之執行

期限除海岸災害部分兩個課題分別至 97 年 7 月及 96 年 7 月外其餘六個課題

之期限均規劃至 98 年 7 月

另實際上依據規劃課題後來經審查核定之計畫群及子計畫共有十個群

體計畫除海岸防災群體外其餘七個群體計畫之執行期限皆依規劃為三年期

計畫執行期限至 98 年

在國內學界洪旱防災領域之人力幾乎都已參與在 95 年度之計劃中另有

相當多之人力也參與水利署推動之防災計畫如附件 三

因此綜合考量 95 年度規劃之期限及學界人力之能量96 年度以後之課題

規劃僅能在原 95 年度規劃課題上稍作整合及補其不足之處

12 課題規劃

依據前述原則96 年度之規劃課題如表四

(一) 第一項課題主要是延伸原 95 年度「結合都卜勒雷達定量降雨估計在流域水

情及淹水預報之技術之研究」課題只要是相關水情測預報之技術研究群皆

可提出另加重整合平台之重要性嘗試吸引學界投入整合過去研發之成

果讓下游端應用單位有一個較具體測預報平台雛構再配合其需要延伸計

畫予以落實推動也許可補足永續會過去發表成果與應用單位介面問題

(二) 第二項計畫「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變機制研擬」系在原 95 年

度規劃「都市地區極端暴雨之淹水境況模擬」之基礎上考量都市積淹水之

實務問題配合綜合治水之觀念期盼發展即時預報及應變機制相關技術

以達都市淹水災害消滅之標的

15

(三) 第三項「水庫排淤策略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係為因應國家重大災害後復

建之需要而擬訂之課題石門水庫於 93 年艾莉颱風帶來之泥砂重創造

成庫區嚴重淤積且每逢颱風其間原水濁度遽增下游缺水風險增高嚴重

衝擊水庫營運操作及水庫壽命為解決石門水庫面對之問題政府通過「石

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六年擬動支 250 億針對上游集水區保育

庫區庫容維持及下游穩定供水三個課題擬訂對應策略據以推動但事實

上於這個領域之研究及相關泥砂運移機制之瞭解非常缺乏各項工程措施之

研擬大致上係依據經驗及直覺研判審視其所提之改善措施中較為明確且

有具體成效者為表層取水工程但對庫容維持重要課題中排砂措施及其方

向實存在相當大之不確定性及風險主要乃如前所述這方面之資料及研究

成果幾乎沒有因此擬訂本課題盼學界能儘速投入該領域之研究發展規

劃設計所需之工具及泥砂量測儀器設備以應水利署正推動水庫更新改善工

程計畫之所需

(四) 第四項計畫「沿海地層下陷地區淹水改善之策略及評估」計畫於 95 年度即

已規劃對「易淹水地區整治計畫」之推動極有助益故予以維持

(五) 第五項課題「都市地區淹水改善措施之檢討與評估」係 95 年度原規劃之課

題相當重要且已有核定計畫推動中故予以維持

(六) 第六項課題「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主要乃擬結合第

三項課題水庫排砂策略針對上游集水區泥砂來源及機制進行推估分析並

據以研擬因應對策抑制泥砂入庫供規劃單位參考

(七) 第七及八項課題屬海岸防災課題為 95 年度原規劃課題內容涵蓋面相當廣

且有針對性對防災策略規劃有其實質意義故予以保留不另規劃

(八) 第九項「洪氾管理及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這個課題主要乃擬由經濟及法制

面檢視台灣過去一貫採行之治水措施並提出治理與管理並重之新方向以供

規劃單位參考台灣早期之治水大致以蓋堤防解決洪氾問題蓋水庫解決用

水問題但時至今日似乎面臨瓶頸由於社會產業結構生活方式的改

變①造成大面積新淹水區之治理譬如沿海地層下陷區新開發科技②過去治

理完成都會匯集區之保護標準問題及環境景觀生態問題很明顯的未

來的治水策略絕非單一的工程手段所能解決目前政府推動之易淹水地區

治理計畫八年一千一百六十億之治理計畫即面臨這樣的窘境觀念上擬結

合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推動綜合治水策略但於執行面上似乎根本不可行其

癥結主要乃在於法令整合及不合宜之問題且無論是治標或治本策略之擬

訂都面臨國土有效利用及規劃問題有鑑於此站在國科會永續會之角度

在 96 年度去嘗試推動跨經濟金融法制水利技術領域之整合性研究

期盼培育洪氾管理新領域之研究團隊譬劃新的治水策略藍圖

13 規劃過程

16

如前所述 96 年度規劃之課題除維持 95 年度之課題外另整合及新增之

課題有五項 1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 2 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便機制研擬 3 水庫排淤策略及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 4 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 5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為推動上述課題並規劃研究方向於規劃期間針對各議題分別召集學界

業界共同研商討論相關之會議資料及紀錄如附件

14 成果檢討

依據規劃整合及新增的五個課題學界共提出三項整合型計畫針對第

125 項課題第 3 項課題事實上於 95 年度即已先行推動並核定-預核計畫目前

正執行中新提之三項計畫目前已完成初審是否推動有待複審之結果方能決

在推動的過程中最為困擾者為學界相關防災科技研究團隊人力不足長

期以來投入之學者不夠多鼓勵新團隊時發現大部分皆經驗不足且對實務問

題不夠瞭解尤其是跨領域團隊之整合更形困難事實上這也是過去為何水利

單位在各單獨領域都投入大筆經費研究但於整合應用時成效之彰顯似乎存

有盲點及障礙

會發生成效不彰之現象另一必須思考之問題為國科會補助研究制度面的

問題學界礙於學術倫理之要求較專注於創新領域基礎研發各主題屬於

較前端之研究至於後端應用及整合之研發學界興致較低且沒有誘因因

此長期以來學術論文表現卓越但實務需要之研發成果似嫌不足為改進此一

問題建議儘速思考下列幾項議題之解決對策 1 長期研發課題規劃 2 研發人力培育整合 3 研發成果整合 4 永續會學界研發單位業務單位之介面分工整合 5 研究獎勵制度檢討

二新課題規劃方向

要擬訂課題之方向首要瞭解台灣目前所面對之天然災害型態過去研發成果及

治理措施之問題方能對症下藥但永續會之角色主要針對的是學界因此要達到

如前 14 節之建議目標去規劃方向有實質上的困難因此於此僅先將台灣目前於

洪旱這一區塊所面臨之災害型態而有必要新研發成果者概列如下 1 水庫集水區崩塌整治問題 2 水庫泥砂淤積庫容維持及穩定供水問題 3 流域綜合治水問題

17

4 地層下陷防治及其淹水問題 5 洪氾管理非工程措施及法制檢討問題 6 高含砂水流問題

18

附件 五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之總計畫項目及重點說明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12: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10

92 建置旱災防救決策支

援系統

(一)水情監視及評估系統(二)乾旱預警系統(三)決策支援系統(四)應變機制系統(五)抗旱資訊網(六)系統維護次系統(七)系統軟硬體需求

評估(八)文件編撰

92 水利署造雨器修復暨

其研發本土化自動點

火裝置與零件改裝

(一)修復原存放於本署之 33 部造雨器(二)研究開發造雨器自動點火裝

置(三)辦理造雨施放作業教育訓練及完成維修操作手冊

92

水災災情即時影像通

報及水利設施災害防

救決策支援系統整合

建置(12)

(一) 建置涵蓋目標流域之無線區域網路傳輸系統及監控管理中心(二) 建立固定式自動影像監測站以傳輸即時影像及水文數據(三) 透過人

員攜帶 GPS 及移動式攝影通訊設備傳送現地即時災情影像(四) 結合現地傳送之即時災情影像與情資配合既有 GIS 圖資等完成「即時

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

92 應用衛星雷達於水災

監測及淹水範圍與損

失評估(12)

(一)建立衛星雷達回波強度與水深積水範圍關係之評估方法(二)建立衛

星雷達水災監測系統及系統較核測試(三)實際案例操作

92 防洪措施之間接效益

初步評估(22) (一)了解洪泛區及非洪泛區居民對於洪災相關事項意見(二)評估防洪措

施間接效益影響情況(三)建立概念性及實證模式分析

92 台灣沿海地區淹水潛

勢之研究及淹水區歷

史資料庫建置(12)

(一)完成相關淹水模式淹水潛勢及地層下陷文獻資料之收集(二)完成

適合濁水溪流域下游沖積扇地區之沿海地區之淹水模式地層下陷模式

之建立(三)配合潮位分析完成該地區之淹水潛勢並完成與減災應變格

網系統相整合

92 水災損失評估系統模

式之建立(22)

(一) 完成水災損失估算與評估(間接損失部分)之理論依據(二) 完成

配合本署水資源資料庫以分散式資料庫使用為基礎之網際網路化水災災

損評估系統(彙整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部分)(三) 建立水災災損評估系

統(間接損失部分)所需資料之相關資訊(四) 完成本署「民國九十年

颱風豪雨分析暨紀實」調查之災害損失資料彙整並調整及驗證系統中

模式參數(五) 完成完整之水災災損評估系統(包含直接損失與間接損

失部分)之操作手冊維護手冊及其資料之操作維護手冊

92 水文氣象資訊與水文

地理系統模式整合之

研發(22)

(一)整合雷達和雨量站降雨觀測(二)利用雨滴譜儀觀測資料校正雷達

Z-R 關係(三)研發檢測雨量站資料協調性和水位資料合理性的方法(四)應用 QPESUMS 系統產品(五)開發地貌型逕流模組(六)開發圖形使用

者介面和決策支援介面

92 格網系統之規劃與建

置--以乾旱預報為例

(一)規劃乾旱格網與洪水格網系統所需之硬體設備與網路頻寬需求以及

系統所需應用軟體之經費(二)建置具備援機制之水資源異地鏡像資料

庫(三)建置一處示範性乾旱預報監控與協調中心(四)建置二處水庫及

河川水位影像即時通報示範站(五)格網系統之網路化圖形人機使用介面

的使用者入口(Portal)(六)撰寫系統之操作手冊維護手冊及其資料之操

作維護手冊以利未來之使用

93 臺灣沿海地區淹水潛

勢之研究(22)

1完成東港溪流域及林邊溪流域之水文資料地文資料潮位資料及屏東

平原歷年災害資料之蒐集與分析2完成屏東平原地層下陷初步模擬解

果3完成 SOBEK 模式及二維零慣性模式針對東港溪流域與林邊溪流域

沿海地區之淹水潛勢初步模擬4彙整地層下陷模式SOBEK 模式及二

維零慣性模式之輸出入資料格式與淹水潛勢圖製作流程及格式5提出減

災應變格網規劃構想以及超級視訊格網初步規劃

11

93 應用衛星雷達於水災

監測及淹水範圍與損

失評估範圍(22)

完成利用衛星雷達之探測技術配合數值地形資料推估發生洪災時遭

受洪水侵襲的區域範圍以及淹水區域內水深的分佈情形

93 台灣北部地區雷達降

水精密校正

雨滴譜儀選址工作會議已做出初步建議將於七月份進行站址踏勘以進

行 J-W 雨滴譜儀測試於站址選定後進行移機架站工作本計畫於 4月將中正機場 ERICSSON 機組順利拆裝並將天線運抵中科院由天線

組的工程師研究天線改照的零件規格並且將天線機座內雷達ROTARY JOINT 拆下分析偏極化升級所需之改照

93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雛型建置計畫

1透過洪水預報系統的雛形建置呈現格網平台結合應用程式的雛形2透過資料格網取得遠端資料採用局部端電腦進行演算演算結果再透過

資料格網上傳到核心系統的資料庫中進行多方視訊會議的方式 3採用電

子白版將主席電腦上的 CIA 畫面框入電子白版中軟體群撥給參與視訊

會議之使用者

93 區域淹水損失圖建立

先期計畫

1完成評估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以往製作之全省淹水潛勢圖之功能與

效益 2 完成淡水河二仁溪阿公店溪等流域淹水潛勢圖及 區域淹水損失

圖製作

93 水情即時影像監視及

其應用系統之建置

1文獻收集與現地勘查完成2既有及發展中之影像監視系統與資料傳輸

方式調查完畢3以全省易發生水災災害地點為對象規劃並完成系統建

置4規劃設計建置影像資料庫收集彙整 貴署暨各附屬機關之影像

資料5開發「即時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與「即時影像網頁系統」

6影像資料庫與應用系統實際測試

93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造雨器開發

與改良

現有自動化地面造雨器研發改良工作已將第一代造雨器運回工研院能資

所工廠拆解分析各元件之損耗情形及分析可能原因對最常損耗之電磁

閥 L則以不同廠牌元件以丙酮浸泡已瞭解其受蝕程度訂作新壓力鋼瓶

以容納大量碘化銀溶液及設計新線路以縮減系統體積地面造雨器中控

平台之工作已重新設計網路架構使網路上任一電腦透過安全認證後

使用中控平台以進行造雨器監控作業本計畫亦已研擬地面造雨器之國外

採購規格書初稿收集意見及修訂後供水利署進行採購案

93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造雨研究發

展成效模式評估

1蒐集相關人造雨成效文獻回顧 2 國内實施人工增雨成效及施放區與

對照區降雨資料比對探討 3 建立地面人造雨大氣擴散之中尺度氣象整

合模式探討

94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13)

以淡水河流域為目標繼續改善格網架構與擴充系統功能俾應用於實際

應變作業上並開發濁水溪洪水預報系統及進行資料格網的標準化考

量未來擴充性

94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與防救災器材動員路

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最

佳化規劃

1建立緊急應變時可用之水災防救資料庫提供災害防救器材位置及其附

近路網之 GIS 圖層以供防救災時參考2強化暨有之防救災作業系統

以深化防救災應變作業3針對防救災器材動員路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提

出最佳化規劃4建立一集中式重大災害通報系統以最節使人力及時間

之方式統一彙整各單位即時災情並提供災害報表以作為災後復原重建

之依據

94 防災應變格網之研發

(14) 建構格網平台以利決定未來不同格網應用軟體與資料協定之共同規範

並且達到異地分散使用減少資料準備著重模擬分析的理想

12

94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23)

1完成一套空中造雨作業可行性及更佳化之作業方式建議書2驗證建立

完成之人工增雨成效分析比對之差異性統計分析明確研擬人造雨作業施

放機制並建置一套完整之效益評估作業綜合作業管理氣象水文配合條

件評估方式3研擬一長期發展策略模式方案及相關配套所必需研究項

使造雨技術更趨成熟並運作模式及評估成果以達施放之最大功效4結合資訊遙測及通訊技術之控制平台以提供操控人員遠端監控提供

開閉施放造雨器時間點之決策參考

94 國造遠端自動點火造

雨器開發

1新增 4 部自動化碘化銀地面燃燒器其中 1 部完成風速風向計整合測

試並完成與中控台整合以利佈設於北部地區實際施放使用2建

立人工燃燒器之碘化銀率訂程序評估尚可燃燒之碘化銀時間及燃放比

率3維護現有 38 部手動人工造雨器設備並協助人造雨(人工增雨)

宣導作業4完成製造空中造雨運用小火箭等方式之可行性以及整體

製造程序經費預估及人員執行之評估

94 水災災害行動偵測

監測機制之建立

1完成中部及北部區域行動偵測佈設點之規劃2完成行動偵測及監測技

術之研發3協助完成即時影像固定站之建置4維護更新即時影像監視

系統5研發並整合偵測及監測介面6完成與志工或便利商店結合之評

估作業7完成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系統資料更新

94 衛星災害監測與預警

機制建立 建立衛星影像應用於災害監測及預警之標準作業程序並可供各防災單位

參考建立一可供輸入介面之衛星影像查詢應用系統

95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33)

建立完成人工增雨成效分析比對之差異性統計分析模式完成碘化銀與丙

酮燃燒溶液混合效果分析與評估明確研擬人造雨作業施放機制並建置一

套完整之效益評估作業綜合作業管理氣象水文配合條件評估方式研

擬長期發展策略模式方案及相關配套所必需研究項目使造雨技術更趨成

熟並運作模式及評估成果以達施放之最大功效

95 水災災害行動偵測

監測機制之建立(22) 研發水災災害行動偵測及監測技術並結合現有之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系統

及相關即時資訊以提升本署救災應變之工作效能

95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與防救災器材動員路

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最

佳化規劃(22)

能藉由本系統迅速掌握各區域高淹水潛勢區域以預先準備防汛器材供調

度之用並能迅速彙整各單位災情及搶修復建情況能藉由本系統提報受

災地點後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及分析程式提供各項災害防救器材調度機

制以迅速獲得防救災器材資訊而以最經濟的方式到達災害發生地點

另能藉由本系統記錄各次災害所動員之防救災器材以便於災害發生或汛

期結束後即時補充防救災器材

95 防災應變格網之研發

(22)

1 訂定資料與計算格網運作架構與溝通協定 2 建立高頻寬網路環境架

構(包括本署暨各附屬機關)3 擴充影像監測應用功能建立水情「影像監

視格網」完成監控及維運中心建置 4 建立本署暨附屬機關與防災相關單

位多方專家與資料溝通的「超級視訊格網」5 實現格網平台與系統原型

95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建置計畫(22)

配合格網系統之技術及發展透過資料格網建置水文模式模組化並與參

數分離輸入輸出格式標準化結果展示物件化以及計算格網等設計

使格網運作平台成為可應用不同水文模組的共通平台系統提供之水情資

料及預報結果可以透過電子白板進行資料會議進行多方無障礙應變溝

通以協助颱洪期間執勤作業進行多現場溝通簡報支援水庫洩洪決策

13

95

區域淹水損失圖建立

前期計畫-9394 年

颱風豪雨及災損調查

分析

區域淹水深度與損失圖建立做為災害防範對策災害應變措施及救災作

業之根據

95 國造遠端自動點火造

雨器改良

改進地面造雨器遠端自動點火功能結合資訊遙測及通訊技術之控制平

台以改良操控人員遠端監控俾利地面人造雨作業協助實際造雨作業

環境架設放置及施放中之障礙排除並完成所有造雨器之維護作業

95 淹水潛勢圖更新前期

計畫-演算資料調查

及雨量預警之研究

1研擬及探討建立以累積雨量降雨強度訂定雨量淹水預警之方法與機

制2以西南沿海(雲林嘉義台南北部)易淹水區域為對象建立雨量

預警與通報模組3進行淹水潛勢模擬所需資料調查(包括資料來源年

代格式是否需價購等)

95 衛星災害監測與預警

機制建立(22)

1研究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水庫或取水口上游集水區支流淤積土石運移

判定方法與機制2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衛星遙測資料針對石門水庫頭

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屏溪上游等集水區崩

塌狀況分析3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與 9493929190 年衛星遙測資

料針對石門水庫頭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

屏溪上游等集水區支流泥沙運移狀況進行比對以提供相關單位對於颱風

期間原水濁度提高可能性預警之用4在汛期中及汛期結束針對前述集水

區進行比對探討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颱風期間監測之可能性

14

附件 四 洪旱災防治領域之規劃說明

一96 年度研究課題與規劃情形

11 規劃原則

要規劃 96 年度以後三年之課題理論上至少應該先檢討過去三年之規劃

情形及其執行與落實之成果但過去永續會防災課題之規劃是配合國家防災科

技計畫之推動整體考量而且國家防災科技中心亦於 95 年 10 月提出成果彙編

及總結報告因此於此不再予以評估檢討而且事實上其成果相當多亦不可

能於本計畫中予以全面審視評估於此僅就 95 年度規劃及核定之課題及計

畫進行瞭解並以其規劃方向內容期限作為後續課題規劃之參考

95 年度洪旱災防治領域規劃及重點說明如附件 一以方向上而言涵蓋六

個層面(1)都市淹水境況模擬及對策評估(2)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3)地層下陷

區淹水改善策略評估(4)集水區上游逕流抑制措施評估(5)供水風險分析及因應

對策(6)海岸淹水災害潛勢及防治技術並依此規劃八個課題八個課題之執行

期限除海岸災害部分兩個課題分別至 97 年 7 月及 96 年 7 月外其餘六個課題

之期限均規劃至 98 年 7 月

另實際上依據規劃課題後來經審查核定之計畫群及子計畫共有十個群

體計畫除海岸防災群體外其餘七個群體計畫之執行期限皆依規劃為三年期

計畫執行期限至 98 年

在國內學界洪旱防災領域之人力幾乎都已參與在 95 年度之計劃中另有

相當多之人力也參與水利署推動之防災計畫如附件 三

因此綜合考量 95 年度規劃之期限及學界人力之能量96 年度以後之課題

規劃僅能在原 95 年度規劃課題上稍作整合及補其不足之處

12 課題規劃

依據前述原則96 年度之規劃課題如表四

(一) 第一項課題主要是延伸原 95 年度「結合都卜勒雷達定量降雨估計在流域水

情及淹水預報之技術之研究」課題只要是相關水情測預報之技術研究群皆

可提出另加重整合平台之重要性嘗試吸引學界投入整合過去研發之成

果讓下游端應用單位有一個較具體測預報平台雛構再配合其需要延伸計

畫予以落實推動也許可補足永續會過去發表成果與應用單位介面問題

(二) 第二項計畫「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變機制研擬」系在原 95 年

度規劃「都市地區極端暴雨之淹水境況模擬」之基礎上考量都市積淹水之

實務問題配合綜合治水之觀念期盼發展即時預報及應變機制相關技術

以達都市淹水災害消滅之標的

15

(三) 第三項「水庫排淤策略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係為因應國家重大災害後復

建之需要而擬訂之課題石門水庫於 93 年艾莉颱風帶來之泥砂重創造

成庫區嚴重淤積且每逢颱風其間原水濁度遽增下游缺水風險增高嚴重

衝擊水庫營運操作及水庫壽命為解決石門水庫面對之問題政府通過「石

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六年擬動支 250 億針對上游集水區保育

庫區庫容維持及下游穩定供水三個課題擬訂對應策略據以推動但事實

上於這個領域之研究及相關泥砂運移機制之瞭解非常缺乏各項工程措施之

研擬大致上係依據經驗及直覺研判審視其所提之改善措施中較為明確且

有具體成效者為表層取水工程但對庫容維持重要課題中排砂措施及其方

向實存在相當大之不確定性及風險主要乃如前所述這方面之資料及研究

成果幾乎沒有因此擬訂本課題盼學界能儘速投入該領域之研究發展規

劃設計所需之工具及泥砂量測儀器設備以應水利署正推動水庫更新改善工

程計畫之所需

(四) 第四項計畫「沿海地層下陷地區淹水改善之策略及評估」計畫於 95 年度即

已規劃對「易淹水地區整治計畫」之推動極有助益故予以維持

(五) 第五項課題「都市地區淹水改善措施之檢討與評估」係 95 年度原規劃之課

題相當重要且已有核定計畫推動中故予以維持

(六) 第六項課題「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主要乃擬結合第

三項課題水庫排砂策略針對上游集水區泥砂來源及機制進行推估分析並

據以研擬因應對策抑制泥砂入庫供規劃單位參考

(七) 第七及八項課題屬海岸防災課題為 95 年度原規劃課題內容涵蓋面相當廣

且有針對性對防災策略規劃有其實質意義故予以保留不另規劃

(八) 第九項「洪氾管理及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這個課題主要乃擬由經濟及法制

面檢視台灣過去一貫採行之治水措施並提出治理與管理並重之新方向以供

規劃單位參考台灣早期之治水大致以蓋堤防解決洪氾問題蓋水庫解決用

水問題但時至今日似乎面臨瓶頸由於社會產業結構生活方式的改

變①造成大面積新淹水區之治理譬如沿海地層下陷區新開發科技②過去治

理完成都會匯集區之保護標準問題及環境景觀生態問題很明顯的未

來的治水策略絕非單一的工程手段所能解決目前政府推動之易淹水地區

治理計畫八年一千一百六十億之治理計畫即面臨這樣的窘境觀念上擬結

合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推動綜合治水策略但於執行面上似乎根本不可行其

癥結主要乃在於法令整合及不合宜之問題且無論是治標或治本策略之擬

訂都面臨國土有效利用及規劃問題有鑑於此站在國科會永續會之角度

在 96 年度去嘗試推動跨經濟金融法制水利技術領域之整合性研究

期盼培育洪氾管理新領域之研究團隊譬劃新的治水策略藍圖

13 規劃過程

16

如前所述 96 年度規劃之課題除維持 95 年度之課題外另整合及新增之

課題有五項 1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 2 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便機制研擬 3 水庫排淤策略及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 4 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 5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為推動上述課題並規劃研究方向於規劃期間針對各議題分別召集學界

業界共同研商討論相關之會議資料及紀錄如附件

14 成果檢討

依據規劃整合及新增的五個課題學界共提出三項整合型計畫針對第

125 項課題第 3 項課題事實上於 95 年度即已先行推動並核定-預核計畫目前

正執行中新提之三項計畫目前已完成初審是否推動有待複審之結果方能決

在推動的過程中最為困擾者為學界相關防災科技研究團隊人力不足長

期以來投入之學者不夠多鼓勵新團隊時發現大部分皆經驗不足且對實務問

題不夠瞭解尤其是跨領域團隊之整合更形困難事實上這也是過去為何水利

單位在各單獨領域都投入大筆經費研究但於整合應用時成效之彰顯似乎存

有盲點及障礙

會發生成效不彰之現象另一必須思考之問題為國科會補助研究制度面的

問題學界礙於學術倫理之要求較專注於創新領域基礎研發各主題屬於

較前端之研究至於後端應用及整合之研發學界興致較低且沒有誘因因

此長期以來學術論文表現卓越但實務需要之研發成果似嫌不足為改進此一

問題建議儘速思考下列幾項議題之解決對策 1 長期研發課題規劃 2 研發人力培育整合 3 研發成果整合 4 永續會學界研發單位業務單位之介面分工整合 5 研究獎勵制度檢討

二新課題規劃方向

要擬訂課題之方向首要瞭解台灣目前所面對之天然災害型態過去研發成果及

治理措施之問題方能對症下藥但永續會之角色主要針對的是學界因此要達到

如前 14 節之建議目標去規劃方向有實質上的困難因此於此僅先將台灣目前於

洪旱這一區塊所面臨之災害型態而有必要新研發成果者概列如下 1 水庫集水區崩塌整治問題 2 水庫泥砂淤積庫容維持及穩定供水問題 3 流域綜合治水問題

17

4 地層下陷防治及其淹水問題 5 洪氾管理非工程措施及法制檢討問題 6 高含砂水流問題

18

附件 五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之總計畫項目及重點說明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13: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11

93 應用衛星雷達於水災

監測及淹水範圍與損

失評估範圍(22)

完成利用衛星雷達之探測技術配合數值地形資料推估發生洪災時遭

受洪水侵襲的區域範圍以及淹水區域內水深的分佈情形

93 台灣北部地區雷達降

水精密校正

雨滴譜儀選址工作會議已做出初步建議將於七月份進行站址踏勘以進

行 J-W 雨滴譜儀測試於站址選定後進行移機架站工作本計畫於 4月將中正機場 ERICSSON 機組順利拆裝並將天線運抵中科院由天線

組的工程師研究天線改照的零件規格並且將天線機座內雷達ROTARY JOINT 拆下分析偏極化升級所需之改照

93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雛型建置計畫

1透過洪水預報系統的雛形建置呈現格網平台結合應用程式的雛形2透過資料格網取得遠端資料採用局部端電腦進行演算演算結果再透過

資料格網上傳到核心系統的資料庫中進行多方視訊會議的方式 3採用電

子白版將主席電腦上的 CIA 畫面框入電子白版中軟體群撥給參與視訊

會議之使用者

93 區域淹水損失圖建立

先期計畫

1完成評估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以往製作之全省淹水潛勢圖之功能與

效益 2 完成淡水河二仁溪阿公店溪等流域淹水潛勢圖及 區域淹水損失

圖製作

93 水情即時影像監視及

其應用系統之建置

1文獻收集與現地勘查完成2既有及發展中之影像監視系統與資料傳輸

方式調查完畢3以全省易發生水災災害地點為對象規劃並完成系統建

置4規劃設計建置影像資料庫收集彙整 貴署暨各附屬機關之影像

資料5開發「即時影像資料應用管理系統」與「即時影像網頁系統」

6影像資料庫與應用系統實際測試

93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造雨器開發

與改良

現有自動化地面造雨器研發改良工作已將第一代造雨器運回工研院能資

所工廠拆解分析各元件之損耗情形及分析可能原因對最常損耗之電磁

閥 L則以不同廠牌元件以丙酮浸泡已瞭解其受蝕程度訂作新壓力鋼瓶

以容納大量碘化銀溶液及設計新線路以縮減系統體積地面造雨器中控

平台之工作已重新設計網路架構使網路上任一電腦透過安全認證後

使用中控平台以進行造雨器監控作業本計畫亦已研擬地面造雨器之國外

採購規格書初稿收集意見及修訂後供水利署進行採購案

93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造雨研究發

展成效模式評估

1蒐集相關人造雨成效文獻回顧 2 國内實施人工增雨成效及施放區與

對照區降雨資料比對探討 3 建立地面人造雨大氣擴散之中尺度氣象整

合模式探討

94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13)

以淡水河流域為目標繼續改善格網架構與擴充系統功能俾應用於實際

應變作業上並開發濁水溪洪水預報系統及進行資料格網的標準化考

量未來擴充性

94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與防救災器材動員路

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最

佳化規劃

1建立緊急應變時可用之水災防救資料庫提供災害防救器材位置及其附

近路網之 GIS 圖層以供防救災時參考2強化暨有之防救災作業系統

以深化防救災應變作業3針對防救災器材動員路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提

出最佳化規劃4建立一集中式重大災害通報系統以最節使人力及時間

之方式統一彙整各單位即時災情並提供災害報表以作為災後復原重建

之依據

94 防災應變格網之研發

(14) 建構格網平台以利決定未來不同格網應用軟體與資料協定之共同規範

並且達到異地分散使用減少資料準備著重模擬分析的理想

12

94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23)

1完成一套空中造雨作業可行性及更佳化之作業方式建議書2驗證建立

完成之人工增雨成效分析比對之差異性統計分析明確研擬人造雨作業施

放機制並建置一套完整之效益評估作業綜合作業管理氣象水文配合條

件評估方式3研擬一長期發展策略模式方案及相關配套所必需研究項

使造雨技術更趨成熟並運作模式及評估成果以達施放之最大功效4結合資訊遙測及通訊技術之控制平台以提供操控人員遠端監控提供

開閉施放造雨器時間點之決策參考

94 國造遠端自動點火造

雨器開發

1新增 4 部自動化碘化銀地面燃燒器其中 1 部完成風速風向計整合測

試並完成與中控台整合以利佈設於北部地區實際施放使用2建

立人工燃燒器之碘化銀率訂程序評估尚可燃燒之碘化銀時間及燃放比

率3維護現有 38 部手動人工造雨器設備並協助人造雨(人工增雨)

宣導作業4完成製造空中造雨運用小火箭等方式之可行性以及整體

製造程序經費預估及人員執行之評估

94 水災災害行動偵測

監測機制之建立

1完成中部及北部區域行動偵測佈設點之規劃2完成行動偵測及監測技

術之研發3協助完成即時影像固定站之建置4維護更新即時影像監視

系統5研發並整合偵測及監測介面6完成與志工或便利商店結合之評

估作業7完成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系統資料更新

94 衛星災害監測與預警

機制建立 建立衛星影像應用於災害監測及預警之標準作業程序並可供各防災單位

參考建立一可供輸入介面之衛星影像查詢應用系統

95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33)

建立完成人工增雨成效分析比對之差異性統計分析模式完成碘化銀與丙

酮燃燒溶液混合效果分析與評估明確研擬人造雨作業施放機制並建置一

套完整之效益評估作業綜合作業管理氣象水文配合條件評估方式研

擬長期發展策略模式方案及相關配套所必需研究項目使造雨技術更趨成

熟並運作模式及評估成果以達施放之最大功效

95 水災災害行動偵測

監測機制之建立(22) 研發水災災害行動偵測及監測技術並結合現有之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系統

及相關即時資訊以提升本署救災應變之工作效能

95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與防救災器材動員路

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最

佳化規劃(22)

能藉由本系統迅速掌握各區域高淹水潛勢區域以預先準備防汛器材供調

度之用並能迅速彙整各單位災情及搶修復建情況能藉由本系統提報受

災地點後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及分析程式提供各項災害防救器材調度機

制以迅速獲得防救災器材資訊而以最經濟的方式到達災害發生地點

另能藉由本系統記錄各次災害所動員之防救災器材以便於災害發生或汛

期結束後即時補充防救災器材

95 防災應變格網之研發

(22)

1 訂定資料與計算格網運作架構與溝通協定 2 建立高頻寬網路環境架

構(包括本署暨各附屬機關)3 擴充影像監測應用功能建立水情「影像監

視格網」完成監控及維運中心建置 4 建立本署暨附屬機關與防災相關單

位多方專家與資料溝通的「超級視訊格網」5 實現格網平台與系統原型

95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建置計畫(22)

配合格網系統之技術及發展透過資料格網建置水文模式模組化並與參

數分離輸入輸出格式標準化結果展示物件化以及計算格網等設計

使格網運作平台成為可應用不同水文模組的共通平台系統提供之水情資

料及預報結果可以透過電子白板進行資料會議進行多方無障礙應變溝

通以協助颱洪期間執勤作業進行多現場溝通簡報支援水庫洩洪決策

13

95

區域淹水損失圖建立

前期計畫-9394 年

颱風豪雨及災損調查

分析

區域淹水深度與損失圖建立做為災害防範對策災害應變措施及救災作

業之根據

95 國造遠端自動點火造

雨器改良

改進地面造雨器遠端自動點火功能結合資訊遙測及通訊技術之控制平

台以改良操控人員遠端監控俾利地面人造雨作業協助實際造雨作業

環境架設放置及施放中之障礙排除並完成所有造雨器之維護作業

95 淹水潛勢圖更新前期

計畫-演算資料調查

及雨量預警之研究

1研擬及探討建立以累積雨量降雨強度訂定雨量淹水預警之方法與機

制2以西南沿海(雲林嘉義台南北部)易淹水區域為對象建立雨量

預警與通報模組3進行淹水潛勢模擬所需資料調查(包括資料來源年

代格式是否需價購等)

95 衛星災害監測與預警

機制建立(22)

1研究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水庫或取水口上游集水區支流淤積土石運移

判定方法與機制2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衛星遙測資料針對石門水庫頭

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屏溪上游等集水區崩

塌狀況分析3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與 9493929190 年衛星遙測資

料針對石門水庫頭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

屏溪上游等集水區支流泥沙運移狀況進行比對以提供相關單位對於颱風

期間原水濁度提高可能性預警之用4在汛期中及汛期結束針對前述集水

區進行比對探討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颱風期間監測之可能性

14

附件 四 洪旱災防治領域之規劃說明

一96 年度研究課題與規劃情形

11 規劃原則

要規劃 96 年度以後三年之課題理論上至少應該先檢討過去三年之規劃

情形及其執行與落實之成果但過去永續會防災課題之規劃是配合國家防災科

技計畫之推動整體考量而且國家防災科技中心亦於 95 年 10 月提出成果彙編

及總結報告因此於此不再予以評估檢討而且事實上其成果相當多亦不可

能於本計畫中予以全面審視評估於此僅就 95 年度規劃及核定之課題及計

畫進行瞭解並以其規劃方向內容期限作為後續課題規劃之參考

95 年度洪旱災防治領域規劃及重點說明如附件 一以方向上而言涵蓋六

個層面(1)都市淹水境況模擬及對策評估(2)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3)地層下陷

區淹水改善策略評估(4)集水區上游逕流抑制措施評估(5)供水風險分析及因應

對策(6)海岸淹水災害潛勢及防治技術並依此規劃八個課題八個課題之執行

期限除海岸災害部分兩個課題分別至 97 年 7 月及 96 年 7 月外其餘六個課題

之期限均規劃至 98 年 7 月

另實際上依據規劃課題後來經審查核定之計畫群及子計畫共有十個群

體計畫除海岸防災群體外其餘七個群體計畫之執行期限皆依規劃為三年期

計畫執行期限至 98 年

在國內學界洪旱防災領域之人力幾乎都已參與在 95 年度之計劃中另有

相當多之人力也參與水利署推動之防災計畫如附件 三

因此綜合考量 95 年度規劃之期限及學界人力之能量96 年度以後之課題

規劃僅能在原 95 年度規劃課題上稍作整合及補其不足之處

12 課題規劃

依據前述原則96 年度之規劃課題如表四

(一) 第一項課題主要是延伸原 95 年度「結合都卜勒雷達定量降雨估計在流域水

情及淹水預報之技術之研究」課題只要是相關水情測預報之技術研究群皆

可提出另加重整合平台之重要性嘗試吸引學界投入整合過去研發之成

果讓下游端應用單位有一個較具體測預報平台雛構再配合其需要延伸計

畫予以落實推動也許可補足永續會過去發表成果與應用單位介面問題

(二) 第二項計畫「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變機制研擬」系在原 95 年

度規劃「都市地區極端暴雨之淹水境況模擬」之基礎上考量都市積淹水之

實務問題配合綜合治水之觀念期盼發展即時預報及應變機制相關技術

以達都市淹水災害消滅之標的

15

(三) 第三項「水庫排淤策略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係為因應國家重大災害後復

建之需要而擬訂之課題石門水庫於 93 年艾莉颱風帶來之泥砂重創造

成庫區嚴重淤積且每逢颱風其間原水濁度遽增下游缺水風險增高嚴重

衝擊水庫營運操作及水庫壽命為解決石門水庫面對之問題政府通過「石

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六年擬動支 250 億針對上游集水區保育

庫區庫容維持及下游穩定供水三個課題擬訂對應策略據以推動但事實

上於這個領域之研究及相關泥砂運移機制之瞭解非常缺乏各項工程措施之

研擬大致上係依據經驗及直覺研判審視其所提之改善措施中較為明確且

有具體成效者為表層取水工程但對庫容維持重要課題中排砂措施及其方

向實存在相當大之不確定性及風險主要乃如前所述這方面之資料及研究

成果幾乎沒有因此擬訂本課題盼學界能儘速投入該領域之研究發展規

劃設計所需之工具及泥砂量測儀器設備以應水利署正推動水庫更新改善工

程計畫之所需

(四) 第四項計畫「沿海地層下陷地區淹水改善之策略及評估」計畫於 95 年度即

已規劃對「易淹水地區整治計畫」之推動極有助益故予以維持

(五) 第五項課題「都市地區淹水改善措施之檢討與評估」係 95 年度原規劃之課

題相當重要且已有核定計畫推動中故予以維持

(六) 第六項課題「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主要乃擬結合第

三項課題水庫排砂策略針對上游集水區泥砂來源及機制進行推估分析並

據以研擬因應對策抑制泥砂入庫供規劃單位參考

(七) 第七及八項課題屬海岸防災課題為 95 年度原規劃課題內容涵蓋面相當廣

且有針對性對防災策略規劃有其實質意義故予以保留不另規劃

(八) 第九項「洪氾管理及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這個課題主要乃擬由經濟及法制

面檢視台灣過去一貫採行之治水措施並提出治理與管理並重之新方向以供

規劃單位參考台灣早期之治水大致以蓋堤防解決洪氾問題蓋水庫解決用

水問題但時至今日似乎面臨瓶頸由於社會產業結構生活方式的改

變①造成大面積新淹水區之治理譬如沿海地層下陷區新開發科技②過去治

理完成都會匯集區之保護標準問題及環境景觀生態問題很明顯的未

來的治水策略絕非單一的工程手段所能解決目前政府推動之易淹水地區

治理計畫八年一千一百六十億之治理計畫即面臨這樣的窘境觀念上擬結

合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推動綜合治水策略但於執行面上似乎根本不可行其

癥結主要乃在於法令整合及不合宜之問題且無論是治標或治本策略之擬

訂都面臨國土有效利用及規劃問題有鑑於此站在國科會永續會之角度

在 96 年度去嘗試推動跨經濟金融法制水利技術領域之整合性研究

期盼培育洪氾管理新領域之研究團隊譬劃新的治水策略藍圖

13 規劃過程

16

如前所述 96 年度規劃之課題除維持 95 年度之課題外另整合及新增之

課題有五項 1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 2 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便機制研擬 3 水庫排淤策略及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 4 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 5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為推動上述課題並規劃研究方向於規劃期間針對各議題分別召集學界

業界共同研商討論相關之會議資料及紀錄如附件

14 成果檢討

依據規劃整合及新增的五個課題學界共提出三項整合型計畫針對第

125 項課題第 3 項課題事實上於 95 年度即已先行推動並核定-預核計畫目前

正執行中新提之三項計畫目前已完成初審是否推動有待複審之結果方能決

在推動的過程中最為困擾者為學界相關防災科技研究團隊人力不足長

期以來投入之學者不夠多鼓勵新團隊時發現大部分皆經驗不足且對實務問

題不夠瞭解尤其是跨領域團隊之整合更形困難事實上這也是過去為何水利

單位在各單獨領域都投入大筆經費研究但於整合應用時成效之彰顯似乎存

有盲點及障礙

會發生成效不彰之現象另一必須思考之問題為國科會補助研究制度面的

問題學界礙於學術倫理之要求較專注於創新領域基礎研發各主題屬於

較前端之研究至於後端應用及整合之研發學界興致較低且沒有誘因因

此長期以來學術論文表現卓越但實務需要之研發成果似嫌不足為改進此一

問題建議儘速思考下列幾項議題之解決對策 1 長期研發課題規劃 2 研發人力培育整合 3 研發成果整合 4 永續會學界研發單位業務單位之介面分工整合 5 研究獎勵制度檢討

二新課題規劃方向

要擬訂課題之方向首要瞭解台灣目前所面對之天然災害型態過去研發成果及

治理措施之問題方能對症下藥但永續會之角色主要針對的是學界因此要達到

如前 14 節之建議目標去規劃方向有實質上的困難因此於此僅先將台灣目前於

洪旱這一區塊所面臨之災害型態而有必要新研發成果者概列如下 1 水庫集水區崩塌整治問題 2 水庫泥砂淤積庫容維持及穩定供水問題 3 流域綜合治水問題

17

4 地層下陷防治及其淹水問題 5 洪氾管理非工程措施及法制檢討問題 6 高含砂水流問題

18

附件 五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之總計畫項目及重點說明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14: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12

94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23)

1完成一套空中造雨作業可行性及更佳化之作業方式建議書2驗證建立

完成之人工增雨成效分析比對之差異性統計分析明確研擬人造雨作業施

放機制並建置一套完整之效益評估作業綜合作業管理氣象水文配合條

件評估方式3研擬一長期發展策略模式方案及相關配套所必需研究項

使造雨技術更趨成熟並運作模式及評估成果以達施放之最大功效4結合資訊遙測及通訊技術之控制平台以提供操控人員遠端監控提供

開閉施放造雨器時間點之決策參考

94 國造遠端自動點火造

雨器開發

1新增 4 部自動化碘化銀地面燃燒器其中 1 部完成風速風向計整合測

試並完成與中控台整合以利佈設於北部地區實際施放使用2建

立人工燃燒器之碘化銀率訂程序評估尚可燃燒之碘化銀時間及燃放比

率3維護現有 38 部手動人工造雨器設備並協助人造雨(人工增雨)

宣導作業4完成製造空中造雨運用小火箭等方式之可行性以及整體

製造程序經費預估及人員執行之評估

94 水災災害行動偵測

監測機制之建立

1完成中部及北部區域行動偵測佈設點之規劃2完成行動偵測及監測技

術之研發3協助完成即時影像固定站之建置4維護更新即時影像監視

系統5研發並整合偵測及監測介面6完成與志工或便利商店結合之評

估作業7完成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系統資料更新

94 衛星災害監測與預警

機制建立 建立衛星影像應用於災害監測及預警之標準作業程序並可供各防災單位

參考建立一可供輸入介面之衛星影像查詢應用系統

95 人造雨技術發展長期

策略擬定(33)

建立完成人工增雨成效分析比對之差異性統計分析模式完成碘化銀與丙

酮燃燒溶液混合效果分析與評估明確研擬人造雨作業施放機制並建置一

套完整之效益評估作業綜合作業管理氣象水文配合條件評估方式研

擬長期發展策略模式方案及相關配套所必需研究項目使造雨技術更趨成

熟並運作模式及評估成果以達施放之最大功效

95 水災災害行動偵測

監測機制之建立(22) 研發水災災害行動偵測及監測技術並結合現有之颱風豪雨災害應變系統

及相關即時資訊以提升本署救災應變之工作效能

95

水災防救資料庫擴充

與防救災器材動員路

線及救災倉庫配置最

佳化規劃(22)

能藉由本系統迅速掌握各區域高淹水潛勢區域以預先準備防汛器材供調

度之用並能迅速彙整各單位災情及搶修復建情況能藉由本系統提報受

災地點後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及分析程式提供各項災害防救器材調度機

制以迅速獲得防救災器材資訊而以最經濟的方式到達災害發生地點

另能藉由本系統記錄各次災害所動員之防救災器材以便於災害發生或汛

期結束後即時補充防救災器材

95 防災應變格網之研發

(22)

1 訂定資料與計算格網運作架構與溝通協定 2 建立高頻寬網路環境架

構(包括本署暨各附屬機關)3 擴充影像監測應用功能建立水情「影像監

視格網」完成監控及維運中心建置 4 建立本署暨附屬機關與防災相關單

位多方專家與資料溝通的「超級視訊格網」5 實現格網平台與系統原型

95 洪水預報與減災應變

格網建置計畫(22)

配合格網系統之技術及發展透過資料格網建置水文模式模組化並與參

數分離輸入輸出格式標準化結果展示物件化以及計算格網等設計

使格網運作平台成為可應用不同水文模組的共通平台系統提供之水情資

料及預報結果可以透過電子白板進行資料會議進行多方無障礙應變溝

通以協助颱洪期間執勤作業進行多現場溝通簡報支援水庫洩洪決策

13

95

區域淹水損失圖建立

前期計畫-9394 年

颱風豪雨及災損調查

分析

區域淹水深度與損失圖建立做為災害防範對策災害應變措施及救災作

業之根據

95 國造遠端自動點火造

雨器改良

改進地面造雨器遠端自動點火功能結合資訊遙測及通訊技術之控制平

台以改良操控人員遠端監控俾利地面人造雨作業協助實際造雨作業

環境架設放置及施放中之障礙排除並完成所有造雨器之維護作業

95 淹水潛勢圖更新前期

計畫-演算資料調查

及雨量預警之研究

1研擬及探討建立以累積雨量降雨強度訂定雨量淹水預警之方法與機

制2以西南沿海(雲林嘉義台南北部)易淹水區域為對象建立雨量

預警與通報模組3進行淹水潛勢模擬所需資料調查(包括資料來源年

代格式是否需價購等)

95 衛星災害監測與預警

機制建立(22)

1研究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水庫或取水口上游集水區支流淤積土石運移

判定方法與機制2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衛星遙測資料針對石門水庫頭

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屏溪上游等集水區崩

塌狀況分析3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與 9493929190 年衛星遙測資

料針對石門水庫頭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

屏溪上游等集水區支流泥沙運移狀況進行比對以提供相關單位對於颱風

期間原水濁度提高可能性預警之用4在汛期中及汛期結束針對前述集水

區進行比對探討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颱風期間監測之可能性

14

附件 四 洪旱災防治領域之規劃說明

一96 年度研究課題與規劃情形

11 規劃原則

要規劃 96 年度以後三年之課題理論上至少應該先檢討過去三年之規劃

情形及其執行與落實之成果但過去永續會防災課題之規劃是配合國家防災科

技計畫之推動整體考量而且國家防災科技中心亦於 95 年 10 月提出成果彙編

及總結報告因此於此不再予以評估檢討而且事實上其成果相當多亦不可

能於本計畫中予以全面審視評估於此僅就 95 年度規劃及核定之課題及計

畫進行瞭解並以其規劃方向內容期限作為後續課題規劃之參考

95 年度洪旱災防治領域規劃及重點說明如附件 一以方向上而言涵蓋六

個層面(1)都市淹水境況模擬及對策評估(2)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3)地層下陷

區淹水改善策略評估(4)集水區上游逕流抑制措施評估(5)供水風險分析及因應

對策(6)海岸淹水災害潛勢及防治技術並依此規劃八個課題八個課題之執行

期限除海岸災害部分兩個課題分別至 97 年 7 月及 96 年 7 月外其餘六個課題

之期限均規劃至 98 年 7 月

另實際上依據規劃課題後來經審查核定之計畫群及子計畫共有十個群

體計畫除海岸防災群體外其餘七個群體計畫之執行期限皆依規劃為三年期

計畫執行期限至 98 年

在國內學界洪旱防災領域之人力幾乎都已參與在 95 年度之計劃中另有

相當多之人力也參與水利署推動之防災計畫如附件 三

因此綜合考量 95 年度規劃之期限及學界人力之能量96 年度以後之課題

規劃僅能在原 95 年度規劃課題上稍作整合及補其不足之處

12 課題規劃

依據前述原則96 年度之規劃課題如表四

(一) 第一項課題主要是延伸原 95 年度「結合都卜勒雷達定量降雨估計在流域水

情及淹水預報之技術之研究」課題只要是相關水情測預報之技術研究群皆

可提出另加重整合平台之重要性嘗試吸引學界投入整合過去研發之成

果讓下游端應用單位有一個較具體測預報平台雛構再配合其需要延伸計

畫予以落實推動也許可補足永續會過去發表成果與應用單位介面問題

(二) 第二項計畫「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變機制研擬」系在原 95 年

度規劃「都市地區極端暴雨之淹水境況模擬」之基礎上考量都市積淹水之

實務問題配合綜合治水之觀念期盼發展即時預報及應變機制相關技術

以達都市淹水災害消滅之標的

15

(三) 第三項「水庫排淤策略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係為因應國家重大災害後復

建之需要而擬訂之課題石門水庫於 93 年艾莉颱風帶來之泥砂重創造

成庫區嚴重淤積且每逢颱風其間原水濁度遽增下游缺水風險增高嚴重

衝擊水庫營運操作及水庫壽命為解決石門水庫面對之問題政府通過「石

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六年擬動支 250 億針對上游集水區保育

庫區庫容維持及下游穩定供水三個課題擬訂對應策略據以推動但事實

上於這個領域之研究及相關泥砂運移機制之瞭解非常缺乏各項工程措施之

研擬大致上係依據經驗及直覺研判審視其所提之改善措施中較為明確且

有具體成效者為表層取水工程但對庫容維持重要課題中排砂措施及其方

向實存在相當大之不確定性及風險主要乃如前所述這方面之資料及研究

成果幾乎沒有因此擬訂本課題盼學界能儘速投入該領域之研究發展規

劃設計所需之工具及泥砂量測儀器設備以應水利署正推動水庫更新改善工

程計畫之所需

(四) 第四項計畫「沿海地層下陷地區淹水改善之策略及評估」計畫於 95 年度即

已規劃對「易淹水地區整治計畫」之推動極有助益故予以維持

(五) 第五項課題「都市地區淹水改善措施之檢討與評估」係 95 年度原規劃之課

題相當重要且已有核定計畫推動中故予以維持

(六) 第六項課題「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主要乃擬結合第

三項課題水庫排砂策略針對上游集水區泥砂來源及機制進行推估分析並

據以研擬因應對策抑制泥砂入庫供規劃單位參考

(七) 第七及八項課題屬海岸防災課題為 95 年度原規劃課題內容涵蓋面相當廣

且有針對性對防災策略規劃有其實質意義故予以保留不另規劃

(八) 第九項「洪氾管理及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這個課題主要乃擬由經濟及法制

面檢視台灣過去一貫採行之治水措施並提出治理與管理並重之新方向以供

規劃單位參考台灣早期之治水大致以蓋堤防解決洪氾問題蓋水庫解決用

水問題但時至今日似乎面臨瓶頸由於社會產業結構生活方式的改

變①造成大面積新淹水區之治理譬如沿海地層下陷區新開發科技②過去治

理完成都會匯集區之保護標準問題及環境景觀生態問題很明顯的未

來的治水策略絕非單一的工程手段所能解決目前政府推動之易淹水地區

治理計畫八年一千一百六十億之治理計畫即面臨這樣的窘境觀念上擬結

合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推動綜合治水策略但於執行面上似乎根本不可行其

癥結主要乃在於法令整合及不合宜之問題且無論是治標或治本策略之擬

訂都面臨國土有效利用及規劃問題有鑑於此站在國科會永續會之角度

在 96 年度去嘗試推動跨經濟金融法制水利技術領域之整合性研究

期盼培育洪氾管理新領域之研究團隊譬劃新的治水策略藍圖

13 規劃過程

16

如前所述 96 年度規劃之課題除維持 95 年度之課題外另整合及新增之

課題有五項 1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 2 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便機制研擬 3 水庫排淤策略及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 4 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 5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為推動上述課題並規劃研究方向於規劃期間針對各議題分別召集學界

業界共同研商討論相關之會議資料及紀錄如附件

14 成果檢討

依據規劃整合及新增的五個課題學界共提出三項整合型計畫針對第

125 項課題第 3 項課題事實上於 95 年度即已先行推動並核定-預核計畫目前

正執行中新提之三項計畫目前已完成初審是否推動有待複審之結果方能決

在推動的過程中最為困擾者為學界相關防災科技研究團隊人力不足長

期以來投入之學者不夠多鼓勵新團隊時發現大部分皆經驗不足且對實務問

題不夠瞭解尤其是跨領域團隊之整合更形困難事實上這也是過去為何水利

單位在各單獨領域都投入大筆經費研究但於整合應用時成效之彰顯似乎存

有盲點及障礙

會發生成效不彰之現象另一必須思考之問題為國科會補助研究制度面的

問題學界礙於學術倫理之要求較專注於創新領域基礎研發各主題屬於

較前端之研究至於後端應用及整合之研發學界興致較低且沒有誘因因

此長期以來學術論文表現卓越但實務需要之研發成果似嫌不足為改進此一

問題建議儘速思考下列幾項議題之解決對策 1 長期研發課題規劃 2 研發人力培育整合 3 研發成果整合 4 永續會學界研發單位業務單位之介面分工整合 5 研究獎勵制度檢討

二新課題規劃方向

要擬訂課題之方向首要瞭解台灣目前所面對之天然災害型態過去研發成果及

治理措施之問題方能對症下藥但永續會之角色主要針對的是學界因此要達到

如前 14 節之建議目標去規劃方向有實質上的困難因此於此僅先將台灣目前於

洪旱這一區塊所面臨之災害型態而有必要新研發成果者概列如下 1 水庫集水區崩塌整治問題 2 水庫泥砂淤積庫容維持及穩定供水問題 3 流域綜合治水問題

17

4 地層下陷防治及其淹水問題 5 洪氾管理非工程措施及法制檢討問題 6 高含砂水流問題

18

附件 五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之總計畫項目及重點說明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15: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13

95

區域淹水損失圖建立

前期計畫-9394 年

颱風豪雨及災損調查

分析

區域淹水深度與損失圖建立做為災害防範對策災害應變措施及救災作

業之根據

95 國造遠端自動點火造

雨器改良

改進地面造雨器遠端自動點火功能結合資訊遙測及通訊技術之控制平

台以改良操控人員遠端監控俾利地面人造雨作業協助實際造雨作業

環境架設放置及施放中之障礙排除並完成所有造雨器之維護作業

95 淹水潛勢圖更新前期

計畫-演算資料調查

及雨量預警之研究

1研擬及探討建立以累積雨量降雨強度訂定雨量淹水預警之方法與機

制2以西南沿海(雲林嘉義台南北部)易淹水區域為對象建立雨量

預警與通報模組3進行淹水潛勢模擬所需資料調查(包括資料來源年

代格式是否需價購等)

95 衛星災害監測與預警

機制建立(22)

1研究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水庫或取水口上游集水區支流淤積土石運移

判定方法與機制2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衛星遙測資料針對石門水庫頭

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屏溪上游等集水區崩

塌狀況分析3在汛期前以 95 年度與 9493929190 年衛星遙測資

料針對石門水庫頭前溪上游大安溪上游大甲溪上游曾文水庫及高

屏溪上游等集水區支流泥沙運移狀況進行比對以提供相關單位對於颱風

期間原水濁度提高可能性預警之用4在汛期中及汛期結束針對前述集水

區進行比對探討以衛星遙測資料進行颱風期間監測之可能性

14

附件 四 洪旱災防治領域之規劃說明

一96 年度研究課題與規劃情形

11 規劃原則

要規劃 96 年度以後三年之課題理論上至少應該先檢討過去三年之規劃

情形及其執行與落實之成果但過去永續會防災課題之規劃是配合國家防災科

技計畫之推動整體考量而且國家防災科技中心亦於 95 年 10 月提出成果彙編

及總結報告因此於此不再予以評估檢討而且事實上其成果相當多亦不可

能於本計畫中予以全面審視評估於此僅就 95 年度規劃及核定之課題及計

畫進行瞭解並以其規劃方向內容期限作為後續課題規劃之參考

95 年度洪旱災防治領域規劃及重點說明如附件 一以方向上而言涵蓋六

個層面(1)都市淹水境況模擬及對策評估(2)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3)地層下陷

區淹水改善策略評估(4)集水區上游逕流抑制措施評估(5)供水風險分析及因應

對策(6)海岸淹水災害潛勢及防治技術並依此規劃八個課題八個課題之執行

期限除海岸災害部分兩個課題分別至 97 年 7 月及 96 年 7 月外其餘六個課題

之期限均規劃至 98 年 7 月

另實際上依據規劃課題後來經審查核定之計畫群及子計畫共有十個群

體計畫除海岸防災群體外其餘七個群體計畫之執行期限皆依規劃為三年期

計畫執行期限至 98 年

在國內學界洪旱防災領域之人力幾乎都已參與在 95 年度之計劃中另有

相當多之人力也參與水利署推動之防災計畫如附件 三

因此綜合考量 95 年度規劃之期限及學界人力之能量96 年度以後之課題

規劃僅能在原 95 年度規劃課題上稍作整合及補其不足之處

12 課題規劃

依據前述原則96 年度之規劃課題如表四

(一) 第一項課題主要是延伸原 95 年度「結合都卜勒雷達定量降雨估計在流域水

情及淹水預報之技術之研究」課題只要是相關水情測預報之技術研究群皆

可提出另加重整合平台之重要性嘗試吸引學界投入整合過去研發之成

果讓下游端應用單位有一個較具體測預報平台雛構再配合其需要延伸計

畫予以落實推動也許可補足永續會過去發表成果與應用單位介面問題

(二) 第二項計畫「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變機制研擬」系在原 95 年

度規劃「都市地區極端暴雨之淹水境況模擬」之基礎上考量都市積淹水之

實務問題配合綜合治水之觀念期盼發展即時預報及應變機制相關技術

以達都市淹水災害消滅之標的

15

(三) 第三項「水庫排淤策略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係為因應國家重大災害後復

建之需要而擬訂之課題石門水庫於 93 年艾莉颱風帶來之泥砂重創造

成庫區嚴重淤積且每逢颱風其間原水濁度遽增下游缺水風險增高嚴重

衝擊水庫營運操作及水庫壽命為解決石門水庫面對之問題政府通過「石

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六年擬動支 250 億針對上游集水區保育

庫區庫容維持及下游穩定供水三個課題擬訂對應策略據以推動但事實

上於這個領域之研究及相關泥砂運移機制之瞭解非常缺乏各項工程措施之

研擬大致上係依據經驗及直覺研判審視其所提之改善措施中較為明確且

有具體成效者為表層取水工程但對庫容維持重要課題中排砂措施及其方

向實存在相當大之不確定性及風險主要乃如前所述這方面之資料及研究

成果幾乎沒有因此擬訂本課題盼學界能儘速投入該領域之研究發展規

劃設計所需之工具及泥砂量測儀器設備以應水利署正推動水庫更新改善工

程計畫之所需

(四) 第四項計畫「沿海地層下陷地區淹水改善之策略及評估」計畫於 95 年度即

已規劃對「易淹水地區整治計畫」之推動極有助益故予以維持

(五) 第五項課題「都市地區淹水改善措施之檢討與評估」係 95 年度原規劃之課

題相當重要且已有核定計畫推動中故予以維持

(六) 第六項課題「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主要乃擬結合第

三項課題水庫排砂策略針對上游集水區泥砂來源及機制進行推估分析並

據以研擬因應對策抑制泥砂入庫供規劃單位參考

(七) 第七及八項課題屬海岸防災課題為 95 年度原規劃課題內容涵蓋面相當廣

且有針對性對防災策略規劃有其實質意義故予以保留不另規劃

(八) 第九項「洪氾管理及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這個課題主要乃擬由經濟及法制

面檢視台灣過去一貫採行之治水措施並提出治理與管理並重之新方向以供

規劃單位參考台灣早期之治水大致以蓋堤防解決洪氾問題蓋水庫解決用

水問題但時至今日似乎面臨瓶頸由於社會產業結構生活方式的改

變①造成大面積新淹水區之治理譬如沿海地層下陷區新開發科技②過去治

理完成都會匯集區之保護標準問題及環境景觀生態問題很明顯的未

來的治水策略絕非單一的工程手段所能解決目前政府推動之易淹水地區

治理計畫八年一千一百六十億之治理計畫即面臨這樣的窘境觀念上擬結

合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推動綜合治水策略但於執行面上似乎根本不可行其

癥結主要乃在於法令整合及不合宜之問題且無論是治標或治本策略之擬

訂都面臨國土有效利用及規劃問題有鑑於此站在國科會永續會之角度

在 96 年度去嘗試推動跨經濟金融法制水利技術領域之整合性研究

期盼培育洪氾管理新領域之研究團隊譬劃新的治水策略藍圖

13 規劃過程

16

如前所述 96 年度規劃之課題除維持 95 年度之課題外另整合及新增之

課題有五項 1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 2 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便機制研擬 3 水庫排淤策略及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 4 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 5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為推動上述課題並規劃研究方向於規劃期間針對各議題分別召集學界

業界共同研商討論相關之會議資料及紀錄如附件

14 成果檢討

依據規劃整合及新增的五個課題學界共提出三項整合型計畫針對第

125 項課題第 3 項課題事實上於 95 年度即已先行推動並核定-預核計畫目前

正執行中新提之三項計畫目前已完成初審是否推動有待複審之結果方能決

在推動的過程中最為困擾者為學界相關防災科技研究團隊人力不足長

期以來投入之學者不夠多鼓勵新團隊時發現大部分皆經驗不足且對實務問

題不夠瞭解尤其是跨領域團隊之整合更形困難事實上這也是過去為何水利

單位在各單獨領域都投入大筆經費研究但於整合應用時成效之彰顯似乎存

有盲點及障礙

會發生成效不彰之現象另一必須思考之問題為國科會補助研究制度面的

問題學界礙於學術倫理之要求較專注於創新領域基礎研發各主題屬於

較前端之研究至於後端應用及整合之研發學界興致較低且沒有誘因因

此長期以來學術論文表現卓越但實務需要之研發成果似嫌不足為改進此一

問題建議儘速思考下列幾項議題之解決對策 1 長期研發課題規劃 2 研發人力培育整合 3 研發成果整合 4 永續會學界研發單位業務單位之介面分工整合 5 研究獎勵制度檢討

二新課題規劃方向

要擬訂課題之方向首要瞭解台灣目前所面對之天然災害型態過去研發成果及

治理措施之問題方能對症下藥但永續會之角色主要針對的是學界因此要達到

如前 14 節之建議目標去規劃方向有實質上的困難因此於此僅先將台灣目前於

洪旱這一區塊所面臨之災害型態而有必要新研發成果者概列如下 1 水庫集水區崩塌整治問題 2 水庫泥砂淤積庫容維持及穩定供水問題 3 流域綜合治水問題

17

4 地層下陷防治及其淹水問題 5 洪氾管理非工程措施及法制檢討問題 6 高含砂水流問題

18

附件 五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之總計畫項目及重點說明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16: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14

附件 四 洪旱災防治領域之規劃說明

一96 年度研究課題與規劃情形

11 規劃原則

要規劃 96 年度以後三年之課題理論上至少應該先檢討過去三年之規劃

情形及其執行與落實之成果但過去永續會防災課題之規劃是配合國家防災科

技計畫之推動整體考量而且國家防災科技中心亦於 95 年 10 月提出成果彙編

及總結報告因此於此不再予以評估檢討而且事實上其成果相當多亦不可

能於本計畫中予以全面審視評估於此僅就 95 年度規劃及核定之課題及計

畫進行瞭解並以其規劃方向內容期限作為後續課題規劃之參考

95 年度洪旱災防治領域規劃及重點說明如附件 一以方向上而言涵蓋六

個層面(1)都市淹水境況模擬及對策評估(2)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3)地層下陷

區淹水改善策略評估(4)集水區上游逕流抑制措施評估(5)供水風險分析及因應

對策(6)海岸淹水災害潛勢及防治技術並依此規劃八個課題八個課題之執行

期限除海岸災害部分兩個課題分別至 97 年 7 月及 96 年 7 月外其餘六個課題

之期限均規劃至 98 年 7 月

另實際上依據規劃課題後來經審查核定之計畫群及子計畫共有十個群

體計畫除海岸防災群體外其餘七個群體計畫之執行期限皆依規劃為三年期

計畫執行期限至 98 年

在國內學界洪旱防災領域之人力幾乎都已參與在 95 年度之計劃中另有

相當多之人力也參與水利署推動之防災計畫如附件 三

因此綜合考量 95 年度規劃之期限及學界人力之能量96 年度以後之課題

規劃僅能在原 95 年度規劃課題上稍作整合及補其不足之處

12 課題規劃

依據前述原則96 年度之規劃課題如表四

(一) 第一項課題主要是延伸原 95 年度「結合都卜勒雷達定量降雨估計在流域水

情及淹水預報之技術之研究」課題只要是相關水情測預報之技術研究群皆

可提出另加重整合平台之重要性嘗試吸引學界投入整合過去研發之成

果讓下游端應用單位有一個較具體測預報平台雛構再配合其需要延伸計

畫予以落實推動也許可補足永續會過去發表成果與應用單位介面問題

(二) 第二項計畫「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變機制研擬」系在原 95 年

度規劃「都市地區極端暴雨之淹水境況模擬」之基礎上考量都市積淹水之

實務問題配合綜合治水之觀念期盼發展即時預報及應變機制相關技術

以達都市淹水災害消滅之標的

15

(三) 第三項「水庫排淤策略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係為因應國家重大災害後復

建之需要而擬訂之課題石門水庫於 93 年艾莉颱風帶來之泥砂重創造

成庫區嚴重淤積且每逢颱風其間原水濁度遽增下游缺水風險增高嚴重

衝擊水庫營運操作及水庫壽命為解決石門水庫面對之問題政府通過「石

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六年擬動支 250 億針對上游集水區保育

庫區庫容維持及下游穩定供水三個課題擬訂對應策略據以推動但事實

上於這個領域之研究及相關泥砂運移機制之瞭解非常缺乏各項工程措施之

研擬大致上係依據經驗及直覺研判審視其所提之改善措施中較為明確且

有具體成效者為表層取水工程但對庫容維持重要課題中排砂措施及其方

向實存在相當大之不確定性及風險主要乃如前所述這方面之資料及研究

成果幾乎沒有因此擬訂本課題盼學界能儘速投入該領域之研究發展規

劃設計所需之工具及泥砂量測儀器設備以應水利署正推動水庫更新改善工

程計畫之所需

(四) 第四項計畫「沿海地層下陷地區淹水改善之策略及評估」計畫於 95 年度即

已規劃對「易淹水地區整治計畫」之推動極有助益故予以維持

(五) 第五項課題「都市地區淹水改善措施之檢討與評估」係 95 年度原規劃之課

題相當重要且已有核定計畫推動中故予以維持

(六) 第六項課題「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主要乃擬結合第

三項課題水庫排砂策略針對上游集水區泥砂來源及機制進行推估分析並

據以研擬因應對策抑制泥砂入庫供規劃單位參考

(七) 第七及八項課題屬海岸防災課題為 95 年度原規劃課題內容涵蓋面相當廣

且有針對性對防災策略規劃有其實質意義故予以保留不另規劃

(八) 第九項「洪氾管理及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這個課題主要乃擬由經濟及法制

面檢視台灣過去一貫採行之治水措施並提出治理與管理並重之新方向以供

規劃單位參考台灣早期之治水大致以蓋堤防解決洪氾問題蓋水庫解決用

水問題但時至今日似乎面臨瓶頸由於社會產業結構生活方式的改

變①造成大面積新淹水區之治理譬如沿海地層下陷區新開發科技②過去治

理完成都會匯集區之保護標準問題及環境景觀生態問題很明顯的未

來的治水策略絕非單一的工程手段所能解決目前政府推動之易淹水地區

治理計畫八年一千一百六十億之治理計畫即面臨這樣的窘境觀念上擬結

合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推動綜合治水策略但於執行面上似乎根本不可行其

癥結主要乃在於法令整合及不合宜之問題且無論是治標或治本策略之擬

訂都面臨國土有效利用及規劃問題有鑑於此站在國科會永續會之角度

在 96 年度去嘗試推動跨經濟金融法制水利技術領域之整合性研究

期盼培育洪氾管理新領域之研究團隊譬劃新的治水策略藍圖

13 規劃過程

16

如前所述 96 年度規劃之課題除維持 95 年度之課題外另整合及新增之

課題有五項 1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 2 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便機制研擬 3 水庫排淤策略及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 4 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 5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為推動上述課題並規劃研究方向於規劃期間針對各議題分別召集學界

業界共同研商討論相關之會議資料及紀錄如附件

14 成果檢討

依據規劃整合及新增的五個課題學界共提出三項整合型計畫針對第

125 項課題第 3 項課題事實上於 95 年度即已先行推動並核定-預核計畫目前

正執行中新提之三項計畫目前已完成初審是否推動有待複審之結果方能決

在推動的過程中最為困擾者為學界相關防災科技研究團隊人力不足長

期以來投入之學者不夠多鼓勵新團隊時發現大部分皆經驗不足且對實務問

題不夠瞭解尤其是跨領域團隊之整合更形困難事實上這也是過去為何水利

單位在各單獨領域都投入大筆經費研究但於整合應用時成效之彰顯似乎存

有盲點及障礙

會發生成效不彰之現象另一必須思考之問題為國科會補助研究制度面的

問題學界礙於學術倫理之要求較專注於創新領域基礎研發各主題屬於

較前端之研究至於後端應用及整合之研發學界興致較低且沒有誘因因

此長期以來學術論文表現卓越但實務需要之研發成果似嫌不足為改進此一

問題建議儘速思考下列幾項議題之解決對策 1 長期研發課題規劃 2 研發人力培育整合 3 研發成果整合 4 永續會學界研發單位業務單位之介面分工整合 5 研究獎勵制度檢討

二新課題規劃方向

要擬訂課題之方向首要瞭解台灣目前所面對之天然災害型態過去研發成果及

治理措施之問題方能對症下藥但永續會之角色主要針對的是學界因此要達到

如前 14 節之建議目標去規劃方向有實質上的困難因此於此僅先將台灣目前於

洪旱這一區塊所面臨之災害型態而有必要新研發成果者概列如下 1 水庫集水區崩塌整治問題 2 水庫泥砂淤積庫容維持及穩定供水問題 3 流域綜合治水問題

17

4 地層下陷防治及其淹水問題 5 洪氾管理非工程措施及法制檢討問題 6 高含砂水流問題

18

附件 五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之總計畫項目及重點說明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17: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15

(三) 第三項「水庫排淤策略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係為因應國家重大災害後復

建之需要而擬訂之課題石門水庫於 93 年艾莉颱風帶來之泥砂重創造

成庫區嚴重淤積且每逢颱風其間原水濁度遽增下游缺水風險增高嚴重

衝擊水庫營運操作及水庫壽命為解決石門水庫面對之問題政府通過「石

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六年擬動支 250 億針對上游集水區保育

庫區庫容維持及下游穩定供水三個課題擬訂對應策略據以推動但事實

上於這個領域之研究及相關泥砂運移機制之瞭解非常缺乏各項工程措施之

研擬大致上係依據經驗及直覺研判審視其所提之改善措施中較為明確且

有具體成效者為表層取水工程但對庫容維持重要課題中排砂措施及其方

向實存在相當大之不確定性及風險主要乃如前所述這方面之資料及研究

成果幾乎沒有因此擬訂本課題盼學界能儘速投入該領域之研究發展規

劃設計所需之工具及泥砂量測儀器設備以應水利署正推動水庫更新改善工

程計畫之所需

(四) 第四項計畫「沿海地層下陷地區淹水改善之策略及評估」計畫於 95 年度即

已規劃對「易淹水地區整治計畫」之推動極有助益故予以維持

(五) 第五項課題「都市地區淹水改善措施之檢討與評估」係 95 年度原規劃之課

題相當重要且已有核定計畫推動中故予以維持

(六) 第六項課題「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主要乃擬結合第

三項課題水庫排砂策略針對上游集水區泥砂來源及機制進行推估分析並

據以研擬因應對策抑制泥砂入庫供規劃單位參考

(七) 第七及八項課題屬海岸防災課題為 95 年度原規劃課題內容涵蓋面相當廣

且有針對性對防災策略規劃有其實質意義故予以保留不另規劃

(八) 第九項「洪氾管理及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這個課題主要乃擬由經濟及法制

面檢視台灣過去一貫採行之治水措施並提出治理與管理並重之新方向以供

規劃單位參考台灣早期之治水大致以蓋堤防解決洪氾問題蓋水庫解決用

水問題但時至今日似乎面臨瓶頸由於社會產業結構生活方式的改

變①造成大面積新淹水區之治理譬如沿海地層下陷區新開發科技②過去治

理完成都會匯集區之保護標準問題及環境景觀生態問題很明顯的未

來的治水策略絕非單一的工程手段所能解決目前政府推動之易淹水地區

治理計畫八年一千一百六十億之治理計畫即面臨這樣的窘境觀念上擬結

合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推動綜合治水策略但於執行面上似乎根本不可行其

癥結主要乃在於法令整合及不合宜之問題且無論是治標或治本策略之擬

訂都面臨國土有效利用及規劃問題有鑑於此站在國科會永續會之角度

在 96 年度去嘗試推動跨經濟金融法制水利技術領域之整合性研究

期盼培育洪氾管理新領域之研究團隊譬劃新的治水策略藍圖

13 規劃過程

16

如前所述 96 年度規劃之課題除維持 95 年度之課題外另整合及新增之

課題有五項 1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 2 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便機制研擬 3 水庫排淤策略及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 4 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 5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為推動上述課題並規劃研究方向於規劃期間針對各議題分別召集學界

業界共同研商討論相關之會議資料及紀錄如附件

14 成果檢討

依據規劃整合及新增的五個課題學界共提出三項整合型計畫針對第

125 項課題第 3 項課題事實上於 95 年度即已先行推動並核定-預核計畫目前

正執行中新提之三項計畫目前已完成初審是否推動有待複審之結果方能決

在推動的過程中最為困擾者為學界相關防災科技研究團隊人力不足長

期以來投入之學者不夠多鼓勵新團隊時發現大部分皆經驗不足且對實務問

題不夠瞭解尤其是跨領域團隊之整合更形困難事實上這也是過去為何水利

單位在各單獨領域都投入大筆經費研究但於整合應用時成效之彰顯似乎存

有盲點及障礙

會發生成效不彰之現象另一必須思考之問題為國科會補助研究制度面的

問題學界礙於學術倫理之要求較專注於創新領域基礎研發各主題屬於

較前端之研究至於後端應用及整合之研發學界興致較低且沒有誘因因

此長期以來學術論文表現卓越但實務需要之研發成果似嫌不足為改進此一

問題建議儘速思考下列幾項議題之解決對策 1 長期研發課題規劃 2 研發人力培育整合 3 研發成果整合 4 永續會學界研發單位業務單位之介面分工整合 5 研究獎勵制度檢討

二新課題規劃方向

要擬訂課題之方向首要瞭解台灣目前所面對之天然災害型態過去研發成果及

治理措施之問題方能對症下藥但永續會之角色主要針對的是學界因此要達到

如前 14 節之建議目標去規劃方向有實質上的困難因此於此僅先將台灣目前於

洪旱這一區塊所面臨之災害型態而有必要新研發成果者概列如下 1 水庫集水區崩塌整治問題 2 水庫泥砂淤積庫容維持及穩定供水問題 3 流域綜合治水問題

17

4 地層下陷防治及其淹水問題 5 洪氾管理非工程措施及法制檢討問題 6 高含砂水流問題

18

附件 五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之總計畫項目及重點說明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18: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16

如前所述 96 年度規劃之課題除維持 95 年度之課題外另整合及新增之

課題有五項 1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報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 2 都市積淹水即時預報系統研發及應便機制研擬 3 水庫排淤策略及及供水風險分析研究 4 水庫集水區土砂來源崩塌機制及整治策略 5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為推動上述課題並規劃研究方向於規劃期間針對各議題分別召集學界

業界共同研商討論相關之會議資料及紀錄如附件

14 成果檢討

依據規劃整合及新增的五個課題學界共提出三項整合型計畫針對第

125 項課題第 3 項課題事實上於 95 年度即已先行推動並核定-預核計畫目前

正執行中新提之三項計畫目前已完成初審是否推動有待複審之結果方能決

在推動的過程中最為困擾者為學界相關防災科技研究團隊人力不足長

期以來投入之學者不夠多鼓勵新團隊時發現大部分皆經驗不足且對實務問

題不夠瞭解尤其是跨領域團隊之整合更形困難事實上這也是過去為何水利

單位在各單獨領域都投入大筆經費研究但於整合應用時成效之彰顯似乎存

有盲點及障礙

會發生成效不彰之現象另一必須思考之問題為國科會補助研究制度面的

問題學界礙於學術倫理之要求較專注於創新領域基礎研發各主題屬於

較前端之研究至於後端應用及整合之研發學界興致較低且沒有誘因因

此長期以來學術論文表現卓越但實務需要之研發成果似嫌不足為改進此一

問題建議儘速思考下列幾項議題之解決對策 1 長期研發課題規劃 2 研發人力培育整合 3 研發成果整合 4 永續會學界研發單位業務單位之介面分工整合 5 研究獎勵制度檢討

二新課題規劃方向

要擬訂課題之方向首要瞭解台灣目前所面對之天然災害型態過去研發成果及

治理措施之問題方能對症下藥但永續會之角色主要針對的是學界因此要達到

如前 14 節之建議目標去規劃方向有實質上的困難因此於此僅先將台灣目前於

洪旱這一區塊所面臨之災害型態而有必要新研發成果者概列如下 1 水庫集水區崩塌整治問題 2 水庫泥砂淤積庫容維持及穩定供水問題 3 流域綜合治水問題

17

4 地層下陷防治及其淹水問題 5 洪氾管理非工程措施及法制檢討問題 6 高含砂水流問題

18

附件 五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之總計畫項目及重點說明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19: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17

4 地層下陷防治及其淹水問題 5 洪氾管理非工程措施及法制檢討問題 6 高含砂水流問題

18

附件 五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之總計畫項目及重點說明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20: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18

附件 五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之總計畫項目及重點說明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21: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22: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23: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24: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25: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23

24

25

26

27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26: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24

25

26

27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27: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25

26

27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28: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26

27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29: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27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30: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28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31: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29

一 95 年 5 月 23 日 「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座談會」會議紀要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32: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30

一 座談會主旨與紀要

由於社會對於災害防救的重視在災害防救法中也具體揭櫫了災

害應變的各層體系其中水利署各級單位配合颱風事件需要開設

緊急應變小組以水利防災技術的觀點而言緊急應變主要任務中

「水情蒐集通報」「應變處理」與「協助支援」特別著重在技術層

面所對應的工作

內容以水災而

言則以「防洪水

情(警)預報系統」預

警系統」的即時運

作與產出資訊可

說是所有工作內容

的主要依據

關於「防洪預警系統」相關技術面發展水利署近年已推動不少

研發計畫也有許多實質進展如FEWS_TAIWAN計畫淡水河即時

洪水預報模式以及濁水溪流域洪水逕流預報系統上述「防洪水情

(警)預報系統」的架構都是整合了資料模式與展示等三項要素

採用資訊系統方式來銜接各項數位資料的輸出入以結合緊急應變作

業流程所需此外在緊急應變的業務執行中「防洪水情(警)預報

系統」並非僅以軟體的形式存

在即可處理主要的作業內容

仍然需要直接人力配合才能

有效處理各種資訊發揮出即

時應變的戰力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33: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31

前述三項系統也各自具有發展特

色FEWS_TAIWAN在長期的國際合作

之下發展出可靠穩定的系統能力濁水

溪流域洪水逕流測預報系統的進行則是

以專業人力支援協助河川局資訊技術發

展淡水河即時洪水預報模式的開發正

足以說明當實務單位擁有直接資訊技

術便能夠迅速提升應變能力

現今雖有許多模式可用以執行防洪水情(警)預報工作且其成效

亦不錯但各模式各有其優點故如何藉由一平台來整合各模式測預

報結果提高預警系統之準確性及可靠度為目前防洪工作的重要課

題因此本次座談會議程規劃擬從降雨預測模式到平台的整合最

後到應用端議題將不鎖定範圍重點有系統之整合水利署推動的

方向以及國際合作等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34: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32

二 座談會議程

時間95 年 5 月 23 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時間 項目 講員

0930 ndash 0940 會議開始主席致詞

0940 ndash 1010

交大防災中心簡報

國內現有系統運作情況

系統發展關鍵技術

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防洪經驗之國際推廣

交大楊錦釧教授

北科大張哲豪教授

水利署洪銘堅組長

1010 ndash 1110 綜合討論 各位專家學者

1110 ndash 1130 結論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35: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33

三 會議紀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周仲島

降雨的預報系統能否使用必

須與實際資料作嚴整校驗於集水

區範圍內或是某一特定地區預報模

式所做出來的結果再與實際的資

料作檢核此模式水平網格大約是

十五公里時間是以三小時的累積

雨量雖然現階段無法提供較精確的 Data 供以利用不過這些資料仍

可以當作較大範圍集水區的一種降水的趨勢以提供作為參考的資

訊甚至幫忙政府單位做颱風前期的預警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教授 郭鴻基

降雨的過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過程在

0~12 小 時 之 間 的 降 雨 或 是 大 概 在

10mm~20mm 之間國內或是國外都陸續

有在發展更新更複雜的處理這些過程的

模式而台灣的一些氣象模式的系統掌控

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氣象局 主任 丘台光

防洪預警系統最重要乃是氣象

與水文整合在一起連接發展從上

游兩道到下游洪水預報之系統氣

象局與水利署過去四年已發展一套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36: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34

整合雛形系統如 QPESUMS 與 SOBEK 結合應用建議可以繼續朝

此方向發展氣象與水文模式方面技術可以進一步整合雛型系統功

能至於發佈管道可與氣象局結合利用氣象局所建立管道以發揮

防災效能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 局長 張義敏

(一) 模式演算所需要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

(二) 模式演算出來後之資訊必須再加以研判

以變成有用的資訊這一步驟相當重要

國家高速網路計算中心 副主任 蔡惠峰

防洪預警系統是個跨領域跨

流程的整合系統所面對的挑戰主

要可分為

(一) 人政策流程科技之整

合目前仍有待改進之處

需要有一個 Frame work(架

構)將上述元素整合在一起訂定目標確認每一個成員之角色

並訂定中長期計畫逐一達成(檢討改善推進如 ISO

PDCA)此亦為國際格網 Form 推動方式目前常遭遇問題是整

個流程暢通性

(二) 內部流程標準化ISO資安訂之 ISO 管制程序(流程)者橫跨

平行單位組織並透過經常性稽核PDCA 流程形成文化

對防洪預警系統真正落實將有實質助益

(三) 科技面之 Test bed訂之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上線要有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37: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35

中長期計畫依 Frame work 推動高級主管要有所投入以免

中間幹部短線作法(因競爭關係)相關軟體發展要有長期發展

永續經營

(四) 推動全台預警系統應考慮上述並有一基礎建設規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謝沃田

(一) FEWS 可與資料監測運算

結合架構已較成熟透過國

際合作推動防洪預警系統應

值得鼓勵惟 FEWS 技術(是

否提供 source code)之程度亦

應考量如 source code 沒有技

轉國內仍須投入發展本土化

系統或者是關鍵性功能性軟體以免整體科技操之在人無

法完全掌握

(二) DEFT 亦在發展格網中介軟體以利分散式整合(資料監測hellip)

(三) DEFT build on three frame work Leg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張斐章

(一) 降 雨 的 預 測 係 水 文 模 式

(rainfall runoff)最重的 driver

force惟雨量預報的精確度是

否能滿足未來預報數小時有

待我們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

(二) 有關 warning-forecasting政府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38: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36

執行預警學術單位可強化預報的精確度台灣河川水位(或

流量)的預報依個人多年的研究經驗對未來 1 致 3 小時或能

得到較合理穩定且有條理依據的效果過表的預報實無太多

的參考價值

(三) 另有關 forecasting 與 simulation 的功能有許多差異惟在研究與

實務應用有許多混用的地方實應加以清楚說明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副所長 高瑞棋

(一) 系統整合除模式資料流域helliphellip須待整合之外人員組織更

需先予整合各單位權責主管目的不同專業領域也不同欲

整合系統談何容易或許跨單位由法人機構專業服務可能較可

(二) 氣象預報不準則降雨預報不準且洪水預報亦不準目前能

力可克服另預報預警警報三者意義不同各目的為何規劃

警戒疏散乎各目的為何亟待釐清

(三) 既然系統模式整合困難預報準度尚待改進但事情又不能不

做何不以現有建置水位站即時資料做為判斷情境而模式預

報工作則平時即已依各項條件參數先行預先計算完竣再以目

前非常發達之資訊系統建入預先計算結果使成完整之「水文

洪水」人工智慧系統(即事先以模型概念方式建置資料庫)

屆時再依即時水位資料選點適合之條件顯示出其結果否則

每次都待豪雨來襲時才啟動模式進行計算似乎已來不及且

無時間進行校驗因此預報結果較無信心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協理 龔誠山

防洪預警系統要推廣及更深入的研究朝即時模式(Real time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39: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37

mode)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課題要澄清

(一) 位階由那一個單位負責其法律上的定位

(二) 學理的限制必須明確的告知學理上的限制條件

(三) 實務應用上的限制在 Real time 上實際操作的限制要明確告

(四) 功能與需求不同單位的功能與需求須充分的掌握清楚

(五) 實際資料蒐集與分析

(六) 人力問題由誰來操作其能力問題(who is flood master)

(七) 系統維護課題系統更新與系統維護如何維持

(八) 經費

國立台灣大學生工系 教授 許銘熙

(一) 建議主管機關強化雨量洪水資料監測及河川斷面觀測資料

(二) 建議主管機關設置全台洪水預報中心建立全中央管河川洪水

預報系統及作業

(三) 河川洪水預報模式宜注意降雨預報與逕流計算需求之空間解析

度與時間間距之一致性

經濟部水利署 顧問 簡俊彥

(一) 水利署及其前身的水利局從事洪

水預警報最早由淡水河開始嗣後

配合中央氣象局推動中尺度天氣

預報需規劃廣設雨量觀測站民國

70 年初將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研究

擴及台灣其他流域

(二) 民國 70 年初水利局企劃組參考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40: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38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洪水預警報系統的發展策略有如以下看法

1 洪水預報的時間如低於 5 小時在防災及疏散應急方面的價值

不大因此台灣河川中值得建立洪水預報系統的僅有淡水

河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 6 條

2 未設洪水預報系統的河川及地區應加強洪水即時觀測及警報

系統的建立尤其是都會區的洪水即時觀測及預報系統更為重

要美國加州防洪局觀測警報結合 GIS 系統的應用值得借鏡

學習

3 地區淹水潛勢的洪水資訊非常重要應大規模分析調查其成

果可事先發放至地方村里長層級配合中央氣象局的雨量預

報做為必要防救災的依據

(三) 綜觀近 20 餘年來台灣地區洪水預警報業務發展大致上與上述

策略觀點相符但略有不同

1 對洪水預報模式的研究很多似乎較重視資訊處理細節但對

其實用價值的分析較少觸及

2 台灣全區洪水淹水潛勢的分析成果大致完成但因沒有後續

的配套立法以致第一線村里層級的實際應用未能實施

(四) 在技術上進行現有系統的整合確有必要同時也建議參考過去

發展的軌跡更具體的確立未來走向使學界的研究與實務界

能更緊密結合此外洪水預報系統與洪水警報系統的功能不

盡相同其使用地區也不相同建議能釐清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教授 蔡長泰

(一) 要發佈的洪水預警資訊需要其取得的方式是易懂的因為取得

資訊的方法可能是經過許多計算但接受及應用的是一般大

眾也因此以往的洪氾淹水紀錄很重要但會因地形地貌的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41: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39

改變而改變發展模式應依據的雨量重新計算淹水洪氾並得

到有經驗工程師的協助

(二) 台灣許多淹水是都市淹水但都市淹排水與區域排水有不同的

權責單位防洪預警系統是否也要用到都市淹排水需要檢討

(三) 自然現象的發生有機率問題雨量預報有降雨機率洪水位或

洪水預報也要有機率的觀念

(四) 推動整合的基本架構是必要的FEWS 具有可行性而為使平

台或其他可能的類似的平台可使國內研發或更新的模式能加

入參與測試應使平台相關模組及使用者介面等應十分普及化

而易使用

國立成功大學 教授 游保杉

(一) 今天楊老師能把氣象水利學術與實務集聚在一起很有意

義未來建議多舉辦讓大家了解水利單位現有的東西目前

執行的困難未來的需求可以把研發預報的力量整合未來

氣象單位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座談

(二) 釐清現有預報過程中自資料(雨量流量地形)水文模式淹

水模式等過程與能力中各元件之可能誤差預報面臨誤差的

是免不了建議實務上仍需面對誤差未來經驗累積與研判很

重要建議把每次預報之實務累積下來

(三) 很多流域可能面臨資料短缺(不像淡水河資料完整)因此未來模

式採用需考慮到未量測或資料不多不足的狀況採用適當

的方法而且建議各流域預報經驗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 主任 黃慶光

(一) 執行防災的過程最後的目標是預警採用經驗法或模式計算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42: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40

模式演算需有精確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到研判目前無法得到

完全精確的資料資料的來源有

必要在硬體與軟體上的整合與

建置

(三) 利用模式演算時並不一定要遵

循某一個模式的結果國外的模

式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應積極自行發展國內的模式

(四) 預警的工作最重要是在時間上的掌握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授 蔡丁貴(書面資料)

(一) 本人研究團隊除參與國科會洪水預報系統研發相關計畫外亦

實際參與十河局「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建置」台北市政府「北

市支流河川預警及應變機制釐訂」等計畫有多年實際上線參

與洪水預報實務(成功或不完全成功)工作經驗提供以下意

見與大家分享

(二) 本座談會名稱提到「防洪預警系統整合與推廣」內容應至少涵

括「洪水預報」及「災害預警」兩工作項但會議資料並未提

到災害預警部份

1 前者所謂的「洪水預報」預報內容應至少包括(依急迫性或

重要性順序)(1)河川水位(2)降雨量(3)河口暴潮位(4)

逕流量(洪水量)(5)颱風規模及路徑變化helliphellip等各項可能致災

的水文或氣象條件

2 後者所謂的「災害預警」應依據前項「洪水(水文及氣象等

條件)預報」結果針對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至少包括針對

發生淹水(外水與內水)土石流helliphellip等最常見的災害)區域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43: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41

及規劃建立各階段之警戒機制(亦即依據動員執行預警警

戒疏散helliphellip等進行各階段警戒作業mdash以防範或減少災害程度

之時間需求才能達成降低可能災害損失之目的)

(三) 洪水預報或河川預警系統一般應以預報各河段未來河川洪水位

之變化為最主要之工作訴求對象因此該河川水位預報模式

除應具備相當程度準確度外並應能準確預報(未來)相當時

間長度之河川水位藉由掌握未來河川洪水位之變化情況才

能滿足執行各項警戒或防洪應變等防救災作業需求建議

1 在利用(或進一步推廣)目前這些河川洪水位預報模式之前

應公開驗證目前這些洪水預報模式在颱洪時期河川水位變化

模擬之準確度並向國人說明(1)該洪水預報模式計畫模擬之

誤差範圍以及(2)該模式可提供預報之「有效時間長度」為何

2 即刻擬定國內對洪水預報準確度之需求以及有關各模式河川

水位預報結果(準確度)評比之相關規範包括(1)洪水位預

報誤差究竟採「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單一數值預報最大

誤差」(2)「河川水位預報有效長度」之需求為河在滿

足前項預報準確度要求下各模式所能提供水位預報之時間長

度為何並請依所擬訂規範(或共識)利用歷史颱洪事件公

開驗證目前國內各洪水預報模式對河川水位變化模擬之準確

度以及可提供洪水預報之長度(時數)

3 在進一步推廣目前所提到的這些洪水預報模式之前國內是否

還有其他現成或類似相關模式可利用或一起來進行評比不

用捨近求遠

(四) 由於洪水預報作業工作繁瑣(涉及預報技術領域多資料需求

多樣部份項目預報技術有侷限性)作業時程緊迫(每個小時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44: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42

至少應進行乙次以上預報)因此洪水預報過程中每個階段預

報成果(不論河川水位洪水量降雨量河口水位颱風路

徑helliphellip)皆應拿出來驗證俾分析及瞭解各階段預報成果之影

響侷限性俾進行後續補救措施分項討論例如

1 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對降雨量預報之影響為何

2 雨量預報誤差對邊界點水位(或逕流量)預報準確度之影響

產生預報誤差影響之時程為何

3 邊界點水位(流量)輸入條件誤差對下游河段水位計算及預

報準確度影響為何影響之時程(或範圍)為何

4 河口水位預報誤差為河川水位計算誤差影響為何影響範圍

在那裡

(五) 應重新檢討河川水位預報模式各輸入條件(理由上游及各邊

界條件並不適合利用流量(逕流量)為輸入條件)有利於提

升颱洪時期河川水位預報之準確度

1 逕流量準確度無法驗證如果河川水理(數值)模式邊界點輸

入條件含有不確定性誤差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模擬之準

確度(1)目前諸多水文學者大都係利用水位mdash流量率定曲線

來驗證河川逕流量惟該水位mdash流量率定關係之準確度值得商

榷(河川水位可能受到下游河道迴水影響高洪水位時並不代

表有高流量)(2)將逕流量作為河川水理模式輸入條件並不

符河川實際水理情況特別是各支流之逕流量在颱洪時期

因主河道洪水位高漲不僅各支流逕流量無法順利流入還造

成主流河川流量向支流灌入(逆流mdash負流量)冒然以逕流量

當成邊界點輸入條件將嚴重影響河川水理計算結果

2 針對洪水位預報(模式或系統)建議河川水理模式之上下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45: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43

游逕以河川水位為輸入條件可大幅提昇河川水位預報準確

度關於上下游皆改以水位為輸入條件可能造成參數率定無

法得到唯一解難題可另行補救(例如利用全潮測量或颱洪

時期洪水流量觀測或在部份有流量量測設施地方(如攔河

堰溢流堰)利用較準確之流量資料來解決參數率定無

法獲得唯一解的難題)

(六) 現階段水文資料品質尚無法滿足洪水預報需求(急待提昇觀測

資料品質)包括(1)資料準確度有問題(資料傳訊出錯台北

市政府及十河局設站水準點不一設站重複)(2)颱洪時

期各地資料仍常有缺漏或延誤回傳等情形發生(邊界點水位

資料直接影響洪水預報作業進行中間點水位影響驗證預報水

位之準確度)(3)河川水位及降雨量等水文資料觀測頻率雖以提

高到每 10 分鐘或 5 分鐘一筆但截至目前為止颱風資料庫仍

僅存放小時資料預報過程中亦無法提供洪水預報作業利

(七) 現階段之河川預警機制包括各級警戒水位之釐訂及運作皆

未與洪水預報作業相結合

水利署 綜合企劃組副組長 張國強

(一) 議題方面應向廣的方向調整如預警系統之整合方面於台灣

這麼小是否平台需統一且若不統一則各家的基本架構最少

需哪些東西等

(二) 國際合作方面目前無論氣象之降雨平台或部分之模式現

多為國外之輸入如何整合本土之模式向外輸出應才是未

來努力的重點

(三) 比較平台或模式建議交大先做瞭解並做初步的分析比較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46: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44

則對整合的方向較易讓參與之出席人員做適當之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 組長 曹華平

(一) 防災為現在防洪工程重

要手段尤其在天候之不

確定性地形環境不佳

防洪設施不足維護管理

不良往往造成水患而影

響交通民生所以防災

預警為重要工作

(二) 防災以避洪(災)為主要目的亦為非工程措施之ㄧ但須取決於

精確之預警及長期之監測資料

(三) 現在推動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除一般治水標準外亦

以避洪為手段之一但因大多屬小流域系統並且在相關監測

設施不足下很難如大流域已有之建置所以發展之方向以

偵測警報並且以村里層級似較合宜

經濟部水利署 總工程師 謝勝彥

(一) 雖水文量測很難有精準的

資料但可視目的及需要而

去決定所需之精度洪水預

報系統預報評估出危險區

域應視情況做出對當地民

眾進行驅離政府單位也許

可以持比較堅決的態度與立場

(二) 模式是否都可以適合洪水預報所用也許部分適合用在淹水或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47: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45

社區堤高的估計等

(三) 防災預警系統需要簡單且有效的整合針對大城市與小村落需

有不同的策略實施的預警如何採用

(四) 應加以檢視目前的量測與資訊設備是否足夠並符合現況所使

(五) 在除了淡水河之外是否其它河川是否也要採用如何來做預

報在什麼地方來用如何來配合且公告不過公告最好不要引起

爭議畢竟現階段精確度仍無法提昇希望水利署能努力

(六) 一般民眾仍對預警系統尚無明確的概念導致施政可能會受到

限制應找出合適的宣導方式與一般民眾做溝通

四 結論

水利署推動八年八百億是水利界未來對國家與社會貢獻的契

機如何從小區域到大區域的規劃從氣象到水文的整合都將有賴

各位的幫忙謝謝各位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48: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46

二 95 年 8 月 22 日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流域水情及淹水預測技術及資訊整合平台建

置研究計劃」會議紀錄 1 時間95 年 8 月 22 日下午 2 時整

2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3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4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簽名冊)

5 主席致詞

目前相關研究可概分為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於明年之研究課題擬

重新規劃於本建置研究計劃將著重在防洪部份(未來三年多屬 95~97 年計畫之延

續)然而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理與法治之相關研究等於去

年 7 個群體整合計畫雖已通過但仍需進行回顧並與現行或預執行之計畫相互配

合並重新檢討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一 討論事項

張斐章

1 召集人不能在國科會中參與計畫或子計畫

2 目前已有參與兩個計畫可能僅參與意見

3 送給委員大多利用表現給予分數

4 國科會計畫較無規定要做出什麼結果或方式而本項工作水

利署計畫有時間壓力及結果成果之衝突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49: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47

5 該整合系統之建置時間並非一年即可達成可能要每年有興趣

的老師當先驅予以建立

6 建議於平台上提供水理水利方面之功能展示

李天浩

1 研究內容

(1) 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可能較為困難可加入 QAQC但氣象

預報則可能較為困難

(2) 國網中心可支持技術面但若和緊急應變中心整合則有難

度同時可以設定如水情相關技術整合之相關議題較可

避免程序整合這部分工作

(3) 預警與緊急應變系統之規劃方向

預警(外圍)經由輸入至應變系統(核心)如同經由輸出部分

放入資料庫中以供使用者查詢使用或藉由 FEWS 或格

網系統整合氣象淹水降雨逕流之相關程式使程式

開放釐清應用使工程師於未來較具有實務性之應用層

面成為一查詢系統

2 技術層面

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可包含網路建設sensor net視訊洪水預

報格網於水利署則需改善網路設備增加頻寬以承受國網中心

所提供之大量資料同時水文技術之人員也亦須相互配合與學

習以達其成效另外資料介面如何提供至洪水預報計算格網

之平台和元件之關係與條件關係定義以達成平台與平台間的溝

黃良雄

1 目前所用之模式具有版權問題提供執行檔則無問題但 source code 部分則無法決定

2 永續會之計畫多為群組計劃因此實用性勢必要為考慮之部分

3 應變系統方向可能較不適宜學術單位來進行設立因其實用

性與人員性及法治法律上之相關問題必須考量故是否要進行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50: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48

該方向之整合則需再進一步考量

4 SOBEK 所具有之功能若無執行檔與其餘功能之部分可利用

各類以發展之程式(model)加入或許可能優於 SOBEK 之結

5 資料庫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資料格式進行標準化之程序

李光敦

目前所使用的 GIUH 模式需要大量之集水區相關地文資料若

只是僅針對單一測站則較無問題但於本計劃之相關方向較不建議

如同目前進行中之水規所計劃部分若有新方向與想法則願意提供

多年研究成果

二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水文氣象降雨逕流

2 河川淹水

3 河口暴潮模式

4 即時觀測

5 資料 QA 與 QC 整合

6 平台整合發展研究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

月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九月底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

分將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51: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49

三 95 年 8 月 29 日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會議紀錄

「洪氾管理與其法制化策略之研究」

會議紀錄

一 時間95 年 8 月 29 日下午 2 時整

二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會議室

三 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主席致詞

目前 10 年來用於防災國家型之計劃約使用 50~60 億元相關研究可概分為

氣象防洪坡地地震等領域雖已進行許多相關性計畫但目前防災問題仍多

故未來兩年之研究課題擬重新規劃且永續發展會期望能跨領域整合如洪氾管

理及法治策略與防洪預警平台整合之相關研究以往於經濟層面之研究多用 BC

以及洪氾管理利用水利法為依據但國科會更期望本研究更能走在前端朝經濟

效益洪災保險等專業方向提出綜合治水之概念

於研究計劃之流程如申請流程所示不同以往的即是在本年 10 月底以構

想書之方式進行審查通過與否之條件另外於成果發表會部分將分為兩階段

進行首先於計劃年底舉辦類似座談會之方式將該年度所進行之計劃進行分享

討論接著即視研究成果來決定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否

六 討論事項

張哲豪 教授

1 目前土地利用資訊是採用民國 84 年普查結果但因資料已舊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利用資訊之重新調查預計民國 98 年

完成

2 技術整合部分目前大多使用災損曲線於每一種類別找出相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52: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50

對應之曲線並和水理模式進行串接以進行論點之探討

王文祿 律師

1 回顧以往通常均是發生水災則進行洪水之修法而卡崔娜

風災過後使得美國方面進行了洪災保險上之改革並且規定

在圖上規範出 500 年洪水之界線範圍

2 於台灣部份則遵守水利法 65 條以及目前僅有之淡水河與

基隆河有具體之實施辦法因此是否要依照美國之方式進

行修正則需再觀察美國近期修法之結果而論

王克陸 教授

6 期望以實務為導向於進行研究時能將經濟上之 Damage Funtion 之概念帶入水利領域並且找出災損然而應用在災損

之衡量上則因個別性太大(如地區性或是全台灣為考量異質性

與同質性)而影響損失正確性之估計因此盼能將內涵劃分清

倪貴榮 教授

1 若和法律有關之部分想觸碰到之範圍是著重在事前之防災或

是災後之處理與防治亦或是全盤處理均會牽涉到工作上界

定之問題

楊錦釧 教授

1 國科會計畫可先行針對理論方向進行討論研究未來可和水利

從業人員再進行探討並且應用到實務面上進行

2 涵蓋範圍方面於主要計畫方向仍希望有個大範圍子計畫部

份則可應用於理論之研究

3 防洪部份之工作是由事前防治至事後都必須處理事前包含

制定法律给予從業人員於工作上之依據目前之法令均造成若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53: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51

牽涉到洪氾區則需考慮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法規等問題因

此如何使得水利相關人員有權責得以介定範圍等亦為重要

七 目前擬定之研究內容

1 建立災損調查與分析制度

2 治水方案之經濟分析

3 制定洪氾區土地管理策略

4 因應巨災損失建立金融防護體制

5 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之法制分析

6 綜合治水架構規劃

根據上述之研究內容要點以擬定預期目標與成果並預計於九月

下旬送上構想書同時918 再次進行討論會議計畫主持人部分將

再次進行溝通協商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54: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52

附件一 會議出席人員名單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55: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53

四 95 年 12 月 22 日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議事錄

「河川區域劃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座談會」

議事錄

一時間9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 10 時整

二地點國立交通大學結構大樓 301 會議室

三主持人楊教授錦釧

四與談人(依發言順序)謝瑞麟先生吳憲雄先生

林火木先生林襟江先生簡俊彥先生陳文福

先生

五議事錄內容

(一)會議目的

我國目前河川區域劃設相關實務工作行之多年已有一定運作之

規範與成效惟因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快速相關法制逐漸加強對於

人民權益之保障因而河川劃設實務容有檢討改進之空間為此本中

心特別邀請我國最具河川劃設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與會期能匯聚過

去劃設實務寶貴經驗結晶為我國未來河川區域劃設實務改進提出建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56: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54

(二)會議發言內容(依發言順序)

謝瑞麟 先生

1 由目前水利法的制度來看水利法第 83 條「行水區域土地不

得私有」的強度最強其次是第 82 條對於治理計畫線與堤防

治理線的規定最後是第 65 條的規定水利署現行辦理的河

川區域劃設除第 83 條尋常洪水行水區外也包含水利法 82

條治理計畫以及堤防預定線規範至於第 65 條的劃設標準

到底是多少如果劃到二十五年就算是實務上所稱的洪氾

區如果只劃兩年就變成尋常洪水位這是現行水利法的劃

設架構

2 本檢討內容分三個層面

(a) 技術面值得檢討的項目有-

I 尋常洪水的採擇如果以尋常洪水位的觀點來看民

國六十年以前採取五年的標準但是以這樣的標準劃

設如果以淡水河為例水位也不過 24 米並不會

發生什麼災情現在改成兩年和世界上通用的 233

年標準相近但是這樣的管制並沒有防災的功能如

果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是不是要提升到 dominant

discharge 的程度或者是不是要提升到二十五年是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57: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55

值得探討的

II 就土地法第 13 條的規定河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也

是規定不得私有的可是土地法也是在大陸時代的立

法當時針對的河川是「可以行船」的河川因此

不得私有的規定與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符合也可以

檢討另外土地法令的主管機關雖然是內政部但

是他們主管的法令對於水利相關的土地還是立法說

要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去規範去管理這樣的情形

會不會有影響也可以探討

III 河川區域目前的範圍是水利法第 83 加 82 條的範圍

將來第 65 條範圍要不要納入也值得探討因為中上

游地區不適合劃設第 82 條的治理計畫線應該用第

65 條來劃設比較適合至於防災功能需求的劃設不

管是二十五年或五十年標準現在實務如果不用第 65

條當作依據就找不到法源依據了

(b) 社會面可檢討者有

I 河川區劃設對土地的利用到底有沒有好處如果完

全不劃設是不是所有的淹水就變成天災

II 河川區域的劃設對於減災可以達到怎樣的功效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58: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56

(c) 經濟面目前水利署訂定之作業要點及規定手冊上有修正

空間值得檢討例如典寶溪的例子如果以兩年的頻率來

看水道是二十米可是劃設十年的標準就要六十公尺

寬再加左右堤防各十五米就接近一百米了原來可以

耕作的農田都被劃進去了劃進去之後就不能供耕作

原來如果五年淹一次水可能淹二十公分很快就散去了

就算這一年淹水沒有收入另外四年還是可以耕作啊所

以要不要改用保險來代替劃設制度這就是一個經濟面上

很好的研究課題另行政程序法對法規命令的訂定公告以

及政府訂定行政計畫似需辦理說明會或聽證會這會造成

什麼影響也可以一併檢討納入考量

(d) 河川在國有林班地內或國家公園範圍要不要劃定河川區

域亦應參考國土復育計畫加予檢討

3 用第 83 條加上土地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

流失的土地視同消滅但是實際上土地消滅要經過登記所以

以景美溪為例就這樣多花了一億多來徵收所以未來研究時

土地法的相關問題一定要納入考慮

4 關於劃設的問題在河川區的宜農區利用上還可以蓋房子

高灘地則可以供農業用水利設施的用地則不能用民國五十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59: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57

七年時我曾經建議不符合管理規定沒有把一樓空出來讓水通

過的不能貸款可是沒有被採納但是美國就是用類似的作

法這樣可以減少不當的開發

吳憲雄 先生

1 法律中近有尋常洪水位行水區及河川區域之用語尋常洪水位

行水區之土地定義與定位但河川區域則未有定義與定位現

在用河川管理辦法規範是不夠的應該要用法律來定義因此

現在形成河川區域之劃設必須跟在配合水道治理計畫線或尋

常洪水位行水區之後來劃設河川區域本身並無處理方式之法

律定位

2 以現階段的河川治理策略河川的下游治理完了之後中上游

的河川將以管理替代治理但此種策略在中下游河川河相則執

行有困難因為兩年的標準再加上「一定範圍」行政裁量

權就擴張了如果再納入河相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要用「定

性」還是「定量」的方式來裁量因此現施行細則所訂之一定

寬度予以定量或以定性都有過份授權裁量的問題均無法一

體適用因此有否必要以不同河相做不同之規定是值得檢討

3 現在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有「治理計畫前」與「治理計畫後」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60: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58

兩種劃設情形治理計畫前的劃設會產生找不到依據的問

題而在治理計畫後則以土地徵收分界線來劃設就比較沒有

爭議因此依治理計畫之執行情況河川區域有過程性與結

果性兩類因此在河川區域之劃設原則在過程性及結果性間

是否有必要分別尤以過程性之劃設往往比治理計畫線還寬

這就涉及人民之財產權之利害關係上述的問題亦與洪氾區之

劃設相類似水利法可否對水道或水庫淹沒區範圍外之土地做

永久性之分類限制之適用基本上應為不許故洪氾區之劃設

應為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基隆河治理前是管制人民使用土地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結果治理後就是限制人民使用土地了

所以治理河段所劃設之河川區域是否與前述洪氾區相同理念

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

4 另依國土復育執行計畫將來將產出新定位土地包括濕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海岸生態復育區河川保育區滯洪池

蓄洪池等此類土地雖有涉及水利事業但水利可能僅係短期

之處理或多用途一項故前述各類土地將來也可能發生是否列

入河川區域的問題例如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和滯洪池是不是

也該納入水利用地其排水設施的範圍應列為水利事業或列

為其他之分類此涉及國土利用及整體經濟之要求是否須視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61: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59

為籌備列入一併研究

5 目前國土復育計畫檢討出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通通都限

制使用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總體經濟

研究課題我國只有大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林班

地已經由生產變成保育在經濟上是一個「負數」水利用地

本來就是一個負數如果劃設了二十五年的範圍去限制利用

或者又因為國土復育而多限制一些土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

值得研究的

6 過去平均地權條例的時代河川區是可以得兼作使用的但水

利地就不行可以兼作農業的地就可以享有農保農貸後

來遭到劃設之後雖然農保還是保住了可是農貸就只有土地

銀行肯貸了因此劃設的經濟影響是要考慮的

7 在治理計畫之前要不要劃設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谷

關大飯店那裡在山谷間以兩年的標準劃設一下就淹水淹掉

了兩年的劃設跟二十五年的劃設有不同的必要性如果在

中上游劃兩年或二十五年似乎都不太可行有沒有辦法取得

一個平衡並且賦予法律地位是值得研究的

8 參考美國的制度對於洪氾的管制可以分為出流管制和洪水分

配兩部分對於開發案的出流量以及各地方單位的出流量都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62: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60

有管制的規定聯邦政府以補助款為手段使得地方政府一定

要遵守這兩個規定這是值得參考的

林火木 先生

1 本次座談會針對河川區域劃設與人民權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

響探討大家深入交換意見應該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

2 現況劃設在各層面存在之問題擬提供個人意見如下

(a) 法制面尋常洪水位及一定範圍均有明文規範愈近一步

探討宜請探討已劃設不合理之實況佐證否則立法機關

通過也難河川區域劃定公告法定權力執行管理探討

(b) 技術面現有構造物認定河川主要分類及人為非法改變

河川現狀及河川作物生態等問題再連接影響水位與範圍均

應探討與界定另對測量技術均應加強探討規範以求實

(c) 經濟面對公私有地林班地都市劃設工業區農業

區及特殊開發區其影響經濟甚大如何探討列入考慮

(d) 社會面劃設地方座談會說明會需要性之探討

林襟江 先生

以下兩點意見請各位參考

1 關於水利法第 83 條現在的作法有檢討之必要過去大法官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63: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61

會議也解釋過(按似為大法官會議第四百號及四百四十號解

釋有關人民土地為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之問題)就此監察

院對於相關水利的公共工程部分也一再指示要注意必須在幾

年內收購因為遭到第 83 條的限制之後土地就不能分割

不能貸款往往都造成人民權益的問題討論的時候要把相

關法規一併考慮進去未來訂定相關規定時不要有競合的現

2 現在使用的一定範圍的標準是否合適也值得檢討例如遇

有高崁時的二十五年重現期距但書就值得檢討至於法制面

的部分要把過去的判例也看一看行政作業的相關規定也看

一看才比較完備

簡俊彥 先生

1 河川區域劃設制度已行之多年回顧早年此制度的緣起及目

的以及現今與河川治理規劃的競合與中上游河川的許多不適

用性此制度的執行方式法律授權範圍尋常洪水位之規定

有無繼續存在必要實在值得研究探討故若成立研究計畫

應不限於「一定範圍」之研究而已

2 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已尋常洪水行水區為基礎這種概念在技術

上存在的風險很大特別在中上游河川流路及河床高程變化劇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64: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62

烈之處幾乎不適用目前雖有「一定範圍」的處理方式及

遇有高崁得留設 25 年重現期距洪水範圍為河川區域之概念

但法律授權模糊適法性也有疑慮需要檢討

3 河川區域的畫設制度是一種非工程方法的防災減災措施整體

而言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發揮很大功效但對中上游河川是

否仍然有效有檢討空間檢討時建議以制度存在與否對社會

經濟影響情形做為指標而不是以河川區域劃設範圍寬窄做為

研究對象

4 河川區域的劃設不應走在河川治理規劃之前如果有必要走在

前面應留設將來河川水到計畫所需要的空間但此種概念與

現行相關規定有衝突在法制上值得檢討

5 水利法對「河川」沒有定義及定義出現在「河川管理辦法」

第 2 條察其意旨河川應為天然水道的某一段而已由於文

字不是很明確目前水利署尚無分段公告河川制度已影響到

河川區域劃設的制度及作業內容有檢討必要

陳文福 先生

主要的觀念為劃設風險之評估需考慮到上游之地文條件變遷

外更需考慮到之區位係屬於沖刷段或淤積段並在該區位之關鍵位

址施設配套之工程以避免保全對象受到災損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65: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63

(三)會議綜合意見

綜合上述寶貴意見歸納如下

1 在技術面上河川尋常洪水位兩年重現期距與一定範圍之標準

是否妥適是一個重點檢討時除參考河相學等相關學理之

外對於劃設的防災功能劃設時對風險的考慮還有劃設在

上中下游是否均應實施的問題都值得檢討

2 在經濟面上要探討的包括劃設後的經濟效益影響與劃設對

國土總體經濟的效應就此必須與國家整體的國土計畫例如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等的管制措施一併加以考

3 在法制面上除探討現行水利法的授權是否足以妥適劃設尋常

洪水位行水區域外對於河川區域整體的法律授權依據以及

土地法等相關法令的規範也要列入考量法規競合的問題值得

特別注意另外設計制度時應考慮行政程序法相關的程序規

定例如公聽會說明會的召開等以提供從事實務工作的公

務員參考

(四)主辦單位回應

本次座談會討論熱烈內容十分深入充分呈現河川區域劃設實務

之精髓對於有意研究改進現行河川區域劃設實務者深具參考價值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66: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64

關於本次會議之寶貴指示主辦單位回應如下

1 在技術面上過去河川區域劃設的實務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

值而前述座談意見提到的衝突點例如劃設功能除河川治理

外是否應延伸至管理與防災還有劃設範圍是否應遍及上中

下游這些大方向值得技術面上繼續深入研究又由此衍生

的問題則包括劃設時的各項標準例如尋常洪水位的兩年重

現期距水利法施行細則所列的「一定範圍」標準還有劃設

標準如果擴大至二十五年或 dominant discharge是否較為符合

現今的需求這些都可以分項討論並加入風險分析的觀念深

入探討如果能就各項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例如水文水理及地

文不確定性因子降雨逕流模式及水理模式之參數率定及不確

定性分析進而就各種不同劃設標準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對於

風險的掌握將更行完整此外除了河川區域劃設的需求之

外洪氾管理是否需要技術面的完整規範洪氾管理的規範在

技術面上是否要與河川區域切割以兩套不同規範處理兩個不

同區域(洪氾區與河川區域)或者兩套規範可以合而為一

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值得研究的課題

2 在經濟面上座談會中提出許多寶貴的總體經濟意見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洪氾管理沒有全面實施實施時也沒有宣示全面性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67: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65

的總體經濟考量而河川區域目前的劃設與使用限制也誠如

前述意見所提是否仍只要顧及到治理與防災而不做經濟上

生產與利用的考量確實值得探討因為只著重限制土地使

用或把土地留作治理之用而並未考慮到沒有淹水時的經濟

價值這樣在生產量上是零而其防災所避免的其他損失是

否不如將經濟利用時的洪水災損提列為經常性的損失由經濟

作物的價格調整自行吸收或以補助或保險方式取代直接限制

土地使用所消耗的成本而使得河川區域土地仍然能夠貢獻一

定程度的經濟價值實在是一個我國現在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因此如果以最大總體經濟價值的觀點來探討河川區域劃設後

土地使用的問題現行法制的「不得私有」是不是最好的規範

方式實在值得研究又如以前述意見繼續推演至洪氾區的

利用洪氾區土地管制手段可以採納的方式很多如何在「坐

視過度開發造成更大洪水災損」與「過度限制開發嚴重削減土

地經濟利用價值」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絕對值得未來國土利

用整體計畫的規劃單位參考因此呼應技術面所遭遇的問

題我國未來河川區域的經濟面問題與洪氾區的經濟面問

題除了技術面的劃設考量也應該落實到經濟面的效益考

量土地限制使用的強度與廣度也有進行更詳盡規劃的必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68: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66

要適度的防洪減災與適度的經濟利用可以創造雙贏的局

面這一點值得未來的相關經濟面研究參考與深思

3 在法制面上現行水利法對水之蓄洩與水道防護的相關規定多

屬於河川治理的範疇由於現行實務並無完整洪氾管理制度

而水利法第六十五條又規定對於水道洪水氾濫所及土地得「限

制」其使用由字面上觀察似並未提供治理前劃設依據然而

現行實務解釋在治理前可進行「過程性」之「管制」劃設採

取較限制為低度之管制行為充分符合法律解釋「舉重以明輕」

之原則並能解決現行實務之問題而就河川防洪法律相關制

度未來發展趨勢觀察洪氾管理之全面實施有其價值未來值

得努力之方向除研議修正現行河川治理相關法令外洪氾管理

制度之建立與水利法洪氾管理專章之推動亦有其必要性如能

再加強災害防救法制與洪災相關之配套立法我國未來河川防

洪相關法律制度將更臻完善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69: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67

五 96 年 1 月 17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坡地領域會議議程

時 間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整 地 點國科會 2 樓會議室 4 (科技大樓) 主持人坡地組學門召集人黃宏斌教授

壹主席致詞

貳報告事項

1 研究計畫成果考評作業

2 93-96 年度國科會永續會課題規劃重點

參座談議題

1 對永續會計畫成果考評作業之建議

2 計畫執行經驗及建議

3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建議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70: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68

六 96 年 1 月 18 日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防災科技研究計畫總主持人座談會

-氣象及防洪領域」會議紀錄

一 時間96 年 01 月 18 日下午 4 時整 二 地點國科會科技大樓 2 樓會議室 4 三 主持人郭教授鴻基楊教授錦釧 四 出列席單位及人員(詳如附件) 五 討論事項(依發言順序排序)

氣象組學門召集人 郭教授鴻基

1 探討歷年研究的進度缺失

2 未來於計畫總成果發表將氣象與水利學門相互整合應用

防洪組學門召集人 楊教授錦釧

1 以往永續會之計畫每年均需舉辦成果發表會未來期望於有著實成

果後再舉辦發表會(2~3 年一次)免得浪費人力資源與精神但每

年將定期舉辦各子計畫主持人相關年會以討論未來需加強部份與

次年度之改進重點方向

2 本次會議將討論計畫考評作業同時探討未來 97~99 年課題規劃

方向

副執行秘書 魏博士良榮

1 利用本次雙向溝通得知各計畫主持人所面臨的困難或是需要行政

單位配合之內容並且將國科會近期於政策上之改變於本會議與

各計畫主持人進行討論

2 永續會計畫為跨領域跨學術處之整合型計畫因此為問題與目標導

向並且強調成果落實運用與實務單位之技術轉移期許未來永續

會之計畫轉移至防災中心進行整合後再轉移相關實務單位應用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71: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69

3 國科會內部將檢討防災中心與學術處之計畫重疊情況導致將來有

可能縮小防災防洪之研究範圍

4 永續會之計畫既為整合型計畫則須檢討研究成果是否能落實應

用因此擬定計畫自評表

5 氣象組大多在自然處之大氣學門期望未來將跨領域的想法融入群

體計畫相互整合

水利署 吳正工程司東昇

1 目前執行之中鋼計畫為延續前年國家防災型計畫方案中有規劃水

旱災與氣象之領域

2 署內於防災科技研究方向

A 淹水潛勢圖之更新動作

B 洪水預警方面將陸續在重要河川執行洪水預測之程式研發與

改進

C 旱災部分將強化旱災預警與其應變措施

D 易淹水區域水患治理方面陸續擴充抽水機規劃配置地點與

其效能評估

E 對於石門水庫泥砂與防洪預警監測陸續著手執行

3 建議計畫主持人與相關部會作業單位加強聯繫以了解業務需求

並且給予研究過程中所需要之基本資料協助將成果推廣落實應

4 建議加強長期降雨技術精密降雨及提升豪雨定點區域之定量預報

功能研究課題以協助豪雨(水災)及旱災應變作業

5 建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能製作光碟送達相關單位俾利成果推廣

與實際作業加值應用

坡地組學門召集人 黃教授宏斌

就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提供之意見進行說明

1 永續會所提供之題目可以在更加具體明確並且提供與政府機關之

整合平台

2 期望永續會能積極整合學術處及政府機關之重大科技計畫案如此

整合平台較容易得以建立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72: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70

3 坡地組各計畫主持人均能積極配合永續會計畫案更盼能夠橫向聯

繫之相關會議之聚辦以了解各組間之問題探討

氣象局 葉組長天降

1 氣象局在颱風預測之誤差與國際相比誤差不大係為社會針對不

同需要而提高精細度之要求

2 係將研究分為三層次學術界-永續會-落實到作業單位使用

3 海洋部分盼能進一步提供海岸邊地形與精密地形資料相關研究調

查以提供海岸變遷海浪波高速度與暴潮等精確數據資料

4 機率預報之出現如何應用在防災作業上同時氣象局於技術無法突

破(如觀測資料缺乏)下應使各級機關了解其原因與概念及相關誤

差情況

國立成功大學 歐教授善惠

1 永續會之計畫除了要落實使用外仍要具有長遠性勿等到災害發

生才開始注意

2 各計畫主持人應該要支持永續會舉辦之橫向會議與計畫參與

3 海岸地區遇到颱風與爆潮相互效應下將易造成海岸地區淹水問

題故淹水問題將牽涉波浪大小潮汐等問題目前於相關計畫研

究中波浪模式亦有進展

國立台灣大學 許教授銘熙

1 期盼永續會之執行經費增加並且於氣象洪水坡地等各子計畫

方便在研究之資訊相互配合使用因此橫向聯繫愈顯重要

2 於關鍵技術上之問題盼能持續改善既有程式上之弱點並求得驗

證而達到明顯效果

3 於審查階段需視該計畫在總體計畫之整合性以是否能相互配合

其他研究內容實為重要否則易造成主計畫未落實主要成果

4 去年底已陸續完成民國 84 年至今之 DTM 資料更新

5 水利署著手計劃案時才開始進行河川斷面測量易造成相關資料

的欠缺而難達其成效

6 水利署於平日時對資料之釋放較難達成隨時取得亦難達成程式模

式之改進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73: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71

7 課題規劃與參與子計畫主持人專長宜有跨領域跨學術處業務符

合永續發展的需求如自然處工程處與人文處等跨領域的永續發

展需求之研究

8 研究主題可配合政府防災業務機構現有之防災技術或相關作業等

關鍵技術進行改善提昇並促成業務機關落實應用

9 學術單位宜養成長期研究人員以投入應用研究方面而非由碩博士

生或助理進行處理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所 譚主任義績

1 台大水工所與台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目前協助台北市政府及台北

縣政府防洪應變每當颱風侵襲本所及綜合災害中心同仁協助地

方政府執行定量降雨及淹水潛勢分析對預報精度要求較高不僅

降雨位置及強度對淹水分析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豪雨及超大豪雨之

運作機制目前和颱風不太一致未來在此方面研究及運作機制宜

加強分析目前在研究小型降雨雷達有其必要性

2 對永續會成果考評作業建議

A 綜合說明五百字很難表達意見

B 建議儘量予以量化並予以排序如 SCI 一篇佔分 10 分國際

研討會一篇 5 分國內一篇 2 分國內研討會一篇 1 分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教授文政

1 加強水庫集水區長期季節性(未來三個月)降雨機率預報之研究

目前氣象局之長期預報僅分為(偏低正常與偏高)之機率預報規

模仍有待提升

2 加強大氣(長期降雨預報)與水資源(水庫操作)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過去在永續會支持下已發展一套「水庫乾旱預警系統」目前擬繼

續在風險分析做進一步的探討但在決策方面則需長期降雨預報

資訊之輔佐

3 加強永續會相關計畫所發展出的技術予行政業務單位了解方能使

技術轉移

4 既為跨領域之研究期望能加以合併整合以達資訊之有效利用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74: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7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 蔡教授長泰

1 需要促成業務機關利用研究成果

2 應用永續會研究成果而獲得業務機關委託研究計畫應為考評項目

之ㄧ而且也是永續會的成果

3 建議由召集人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部份計畫可由永續會透過主持

人來跨領域整合促成合作案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陳教授萬金

1 軍方常會有些任務需解決一些實務上問題於正常情況下會給予

適當經費與人力因次於任務預算及人力三方結合下大多能完

成任務

2 永續會防災計畫若定位為任務導向之研究計畫為解決社會民生問

題成果能符合社會期待則建議副主委以上之決策高層能給予足

夠預算與人力求任務之遂行既為任務導向研究則成果考核應

以達成所負之任務是否達成而非以 SCI 文章為依據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簡教授連貴

1 97~99 年課題規劃方面-洪旱災害防治領域

說明

為加強海岸與河川流域災害防治永續生活環境之整合應用

尤其是海岸防災整合資訊之提供另 93~95 年有關台灣海岸災害

防治技術之研究僅著重東北角海岸災害資料庫之建立及工法之

研發建議可持續推動擴大範圍至東部海岸災害及離島海岸災害

之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區域計劃中部第二次通盤檢討已將內

水(領海外接線)納入以彰顯海洋國家之政策

建議

A 台灣海岸災害防治技術之研究-以東部海岸及離島為重點

B 台灣海岸災害防制規範或準則之研究

C 海岸災害防治整合服務資訊之應用研究

2 永續會計劃應有其任務導向之需求防災科技應朝領域整合同時

環境基礎防災資訊之建置尤其是即時海岸災害發生後之調查及結

合國土監測系統之調查應加強其長期持續推動以期落實防災之

目標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75: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73

3 因執行國科會有計畫件數之限制建議將參與永續會計畫能給予較

多的支持與鼓勵

4 防災科技屬於應用科技應以實務為導向經費應適度提高

總結

1 針對各位老師之意見永續會將會盡量成為各計畫主持人與相關研

究單位之間的橋樑

2 永續會之計畫期望老師持續支持

3 未來將會針對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來處理

4 將對國科會的計畫做盤整使能匯整其中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研究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76: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74

七 95 年 12 月 19 日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

整合研究計畫

第一次研究群工作討論會議紀錄 時間95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二)下午 2 時

地點科技大樓 2 樓(第 5 會議室)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6 號) 與會人員郭鴻基教授蔡長泰教授何興亞技正王聖

文副管理師周仲島教授陳永明助理研究員

張麒偉副研究員楊明風總幹事楊明風總幹

事(許勝雄先生代)盧孟明主任研究員陳憲宇

博士後研究鄭明典主任卓盈旻博士後研究

紀雲曜副教授張倉榮副教授李明旭副教授

陳韻如博士後研究詹錢登教授陳晉琪助理

教授陳宗顯助理研究員張靜貞研究員許

文科先生

主席蔡長泰教授 紀錄張博超助理研究員

壹主席致詞(略)

貳人員介紹(略)

參報告事項(略)

一總體計畫內容及運作機制說明

二各子計畫工作報告(每一子計畫報告時間不超過 8 分鐘)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

Page 77: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6072/1/952625Z...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防災科技研究--氣象、防洪及大地領域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75

計畫目標與分年產出 研究方法概述 與其他子計畫關係與相互配合事項

肆討論事項

一計畫運作機制本計畫重點應著重於氣候變遷之調適

因應與災損減免對於基礎研究之比重不宜過多

二對於往後會議時間出國參訪日程期望於本次會議後

先行預訂

三期中報告與國科會永續會另一計畫「氣候變遷對台灣

生態系衝擊及脆弱度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計畫」擬

一同舉辦請計畫助理研擬時程

四各子計畫間資料共享內容請於九十六年一月底至二月

初彙整提出明確需求

五工作討論會議之安排應有讓各子計畫間個別視需要而

互相討論的時間

六建議各子計畫執行人員參與會議討論並建立子計畫

間互動(包括個別需求之研討)相關紀錄

伍臨時動議

一本計劃於第一年執行中各子計畫仍執行自訂定之示

範區位第二年再統一擇定示範區執行

陸散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