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臺大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通訊 Newsletter, Middle-Period Chinese History Projec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第三期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一○年十二月

臺大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通訊 - 國立臺灣大學homepage.ntu.edu.tw/~history/public_html/hs_plan/premodernhistor… · 助於初學者親近石刻史料。此外,為求達成墓誌的精確理解,在工作過程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臺大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通訊 Newsletter, Middle-Period Chinese History Projec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第三期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二○一○年十二月

     

  • 臺大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通訊

    二○一○年十二月.第三期

    目 錄

    試談「漢魏南北朝墓誌釋註計畫」的意義

    ──代卷頭語

    陳弱水 1

    計畫成果

    「歷史地圖製作計畫」執行概況 吳修安 5

    「漢魏南北朝墓誌釋註計畫」執行概況 林宗閱 12

    「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領域發展計畫」

    2010 年年度學術活動簡介 林宗閱 24

    學術交流紀行

    陝豫嶽廟神祠考察行記 蔡宗憲 26

    第四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國際研討會」紀要 林楓珏 33

    交往的痕跡

    ──2008 年夏大阪博士後之北九州踏查 吳雅婷 45

  • 臺大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通訊 第三期 / 二○ㄧ○年十二月

    1

    試談「漢魏南北朝墓誌釋註計畫」的意義

    ──代卷頭語

    陳弱水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領域發展計畫」執行已屆

    三年,這三年中,除了教師成員研究的進展,最大的成果來自子計畫「漢

    魏南北朝墓誌釋註計畫」。這項計畫得到臺大和其他大學研究生的廣泛參

    與,工作程序成熟,工作成果豐富,到目前為止,已在《臺大歷史系學術

    通訊》和《臺大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通訊》發表了多篇墓誌釋註,本期中

    又有新作。本計畫執行之初,就有出版成果的構想,在工作進程中,我們

    發現,兩晉南朝(含十六國)時期的墓誌釋註有單獨結集的價值與份量,

    更堅定了這個念頭。我們刻正積極修訂相關稿件,希望早日實現出版的目

    標。現在,個人想藉本期通訊之一角,略為說明我所體會到的本釋註計畫

    的意義。

    作為臺大歷史系教研平台計畫一部分的「漢魏南北朝墓誌釋註計畫」,一個主要目的是為研究生提供學術訓練的機會。如所周知,中國中古史的

    史料留存有限,魏晉南北朝的情況尤其嚴峻,如何善用傳世文獻以外的資

    料,對這個領域的學者而言,是重要的挑戰。石刻資料是中古史料的一個

    主要構成部分,同學參加本計畫,既可接觸、熟悉這類資料,又能培養研

    究能力,即使對將來未必從事學術專業的同學而言,也是自我磨練的好機

    會。但另外一方面,同學犧牲了週末的時間參加讀書會,投注了大量的精

    力查核文獻,解析資料,個人總希望功不唐捐,期盼他們的成果不僅只是

    學習過程的痕跡,還能琢磨為高品質的成品,對學界產生實際的貢獻。在

    此,我們碰到的問題是:魏晉南北朝墓誌釋註有什麼意義?為什麼有出版

    的價值?要考慮這個問題,必須對中古石刻史料的性質有所省思。

  • 試談「漢魏南北朝墓誌釋註計畫」的意義──代卷頭語

    2

    所謂中古石刻史料,是指一切在中國中古時代製作的有文字石刻和碑

    刻品。這些物件樣態繁多,除了材質依托於岩石外,很難算是同一類的資

    料。石刻史料有存於地下的(如墓誌),有樹立在地表的人工石製品(如

    碑碣),有刻於自然石體者(如摩崖石刻),甚至還有自然與人工的混合

    物(如石窟文字)。至於保存狀況,有的原物俱在,有的原石雖在但已脫

    離現場,有的原石已失僅靠拓本流傳,有的連拓本都沒有,只有錄文。石

    刻史料在歷史研究中之所以珍貴,根本原由在於,它是歷史現場的特殊遺

    留──文本與物品的綜合體,不但可以補充、修訂傳世文獻中的資訊,還

    因有繼續發現的可能性,是知識前進的重要來源。不過,與傳世文獻相比,

    石刻史料的存在狀態複雜,內容往往破碎,親近性低,若非經過精細的整

    理,一般學者難以正確利用。讓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從社會史和文化史的角度看來,魏晉南北朝最重要的石刻史料大概是

    以佛教造像記為主的碑刻。這些資料雖然屢經蒐集、整理、著錄,就當前

    學術的標準而言,運用仍然不太容易。藏有大量拓片的圖書館很少,學者

    要研讀造像記,還是常須使用清代和民國早期出版的錄文。早期的主要石

    刻文獻集如《金石萃編》、《金石續編》、《八瓊室金石補正》,其實錯

    誤非尟,不甚可靠。清代學者在考證學上有很大的成就,石刻釋錄也是他

    們的業績之一。不過,這些學者多以個人之力從事資料整理,未必能獲得

    大量的拓片善本,成果自然受到限制。此外,宥於時代環境,他們採取的

    釋錄方式往往不合目前的需求,許多現在學者重視的訊息不見得都準確呈

    現於他們的著作。1除了傳統型的錄文,近期也有大型的石刻圖錄問世,如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北京圖書館藏龍門石窟造像

    題記拓本全編》,可惜其中的拓片影像多不清晰,佛教造像記往往面積很

    大,在照片中,字體變小,辨認尤其不易。依此,這些圖錄只能當作資料

    解讀的輔助性工具,並無法成為文獻整理的根據。這裡想表達的意思是,

    石刻本來是實物,歷經千百年留傳至今,壞損已多,要將其轉化為忠實而

    可親的文本,需要學界的長期努力。

    1 二十世紀前期,日本學者也加入釋錄造像記的行列,主要成果有大村西崖《支那美術史彫塑篇》(1917 年初版),水野清一、長廣敏雄《河南洛陽龍門石窟の研究》(1941 年初版)。我沒評估過其中錄文的水準,但衡諸他們所處的學術環境,應該超過清代學者。

    魯迅(1881-1936)的石刻錄文很精細,但出版較晚。見北京魯迅博物館、上海魯迅紀念館編,《魯迅輯校石刻手稿》(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

  • 臺大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通訊 第三期 / 二○ㄧ○年十二月

    3

    本文不可能詳細討論石刻資料應當如何整理的問題,但可以指出這項

    工作的幾個基本層次。石刻史料的整理至少可分三層。第一是原物的層次。

    這是指,整理的結果包含了石刻品所帶有的文字與非文字訊息,以及對此

    石刻品所處環境的描述。這種工作相當複雜,但可展現石刻品的整體面貌,

    對於環境的說明也有助於學者掌握石刻品的涵義。第二是拓片和錄文的層

    次。這層工作的主要目的在透過對拓本的辨識,準確傳達石刻文字的內容。

    理想的做法是拓片圖版和錄文一起刊出,以便讀者檢核錄文。第三是註解

    和考證的層次。石刻資料來自歷史現場,有原始和零散的特性,往往比傳

    世文獻更難了解,除了當行專家,很少人願意問津。錄文如果附有註解或

    考釋,可以擴大石刻史料的讀者群,增加整理工作的附加價值。

    對照以上所說,我們可以看出本計畫的特色。首先,我們整理的是墓

    誌。在各類中古石刻史料中,墓誌是整理工作做得最多,最詳細的。我們

    考校墓誌,可以利用學界已有的豐厚業績,對本計畫訓練同學的目的而言,

    有其便利之處。事實上,臺大並無拓本收藏,我們沒有整理他種石刻史料

    的條件,只能以墓誌為對象。

    其次,對於墓誌的整理,本計畫的重點在錄文和釋註,也就是等於前

    述三層次中第二層的一部分和第三層,在工作方式上,走的是「精益求精」

    的路線,希望在前人的基礎上,創造石刻史料的最大效益。仔細來講,本

    計畫的工作有四個重點。第一是錄文。在本計畫中,墓誌文字的轉寫,盡

    量求其精確,編排完全依照原石的樣式,並以最謹慎的態度填補拓片中未

    顯現或泐漫不清的文字。過去石刻資料的錄文錯誤多,常為人所詬病,加

    上資料集往往未附有拓片圖版,查核困難,造成研究上的障礙和錯誤。本

    計畫則努力製作正確而易讀的錄文。第二,除了精確轉寫的錄文,本計畫

    也提供錄文標點本,便利讀者研析。第三,錄文標點本附有註解。墓誌中

    有很多人名、地名、官職名和其他各種專有詞語,很妨礙閱讀。本計畫的

    註解工作可以使中古早期墓誌為學界廣泛利用,而不限於少數專家,也有

    助於初學者親近石刻史料。此外,為求達成墓誌的精確理解,在工作過程

    中,本計畫要求每篇墓誌都要有白話譯文,出版時則不刊出。第四,本計

    畫的墓誌附有考釋,等於對每篇墓誌都做了研究,使得所有文獻都跟歷史

    知識連接在一起。過去已有一些關於魏晉南北朝個別墓誌的研究,羅新和

    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的「疏證」部分也有高度的研究性質。本計畫的墓誌考釋詳人所略,略人所詳,希望

  • 試談「漢魏南北朝墓誌釋註計畫」的意義──代卷頭語

    4

    進一步提升學界對相關史事與歷史現象的認識。

    最後要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力氣進行墓誌釋註?難道

    所有的石刻史料都值得如此做嗎?從學者養成的觀點看來,應該可以說,

    窮究任何文本都是有益的訓練。就正式學術工作而言,或許不能講,墓誌

    釋註一定有重要性。舉例而言,現在流傳的唐代墓誌有七、八千篇,大規

    模的釋註恐怕就無必要。但魏晉南北朝的情況不同。魏晉南北朝傳世文獻

    的數量相當小,導致石刻史料的價值特別高,而這段時期的墓誌又遠比後

    代少,使得竭澤而漁式的釋註不僅有意義,而且可行。無論如何,我很高

    興見到,經過幾年的努力,以臺大歷史系研究生為主體所進行的魏晉南北

    朝釋註計畫有了明顯的成果,這個過程大概有煩苦也有愉悅,希望在不久

    的將來,這些成果能達到出版的境地,屆時,欣愜的感覺大概會取代所有

    的記憶。

  • 臺大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通訊 第三期 / 二○ㄧ○年十二月

    5

    2010 年「歷史地圖製作計畫」執行概況

    吳修安

    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今年是「歷史地圖製作計畫」執行的第三年,總結本年度的計畫進行

    情況,主要有兩項工作成果,一是支援研究人員繪製專題地圖,截至目前

    為止,共支援本系梁庚堯教授等 7 人,繪製 29 幅歷史地圖,為計畫執行以來最多的一年,是今年計畫的工作重心。二是電腦繪圖技術教學,去年底

    舉辦第一次「歷史地圖製作研習課程」,有十餘人參與課程,今年底將舉

    辦第二次「歷史地圖製作研習課程」,希望持續培養本系學生的繪圖能力。

    從這兩項成果來看,本教學平台呼籲重視歷史地圖、推廣自製歷史地圖已

    經有了初步成效。本計畫原先預計的工作內容除了有上述兩項外,還有繪

    製基本歷史地圖和建構地圖資料庫,以下就分別概述本年度這四項工作的

    進展。

    如前所述,支援研究人員繪製專題地圖是今年計畫工作的重點,支援

    對象以參與「中國中古近世領域發展計畫」人員為主。總計這一年先後支

    援本系梁庚堯教授、黃玫茵、趙立新、鄭雅如、王安泰、吳修安等師生,

    以及政大歷史系陳珈貝博士,繪製二十九幅專題地圖,涵蓋國際關係、政

    治、經濟、交通、社會地理等相關內容,可見本系師生們已廣泛認識地圖

    在呈現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因此對支援地圖繪製有強烈的需求。詳細內容

    如下表:

    編號 被支援者 時間 地 圖 名 稱

    1 趙立新 2010/1-2 「梁元帝聚書城市關係圖」(論文)

    2 鄭雅如 2010/1-2「唐代范陽盧氏大房寶素系洛陽城居地

    圖」(論文)

    3 梁庚堯教授 2010/3-5

    「南宋食鹽行銷區」(附圖一) 「南宋淮東海鹽產地」(附圖二) 「南宋兩浙海鹽產地」

  • 「歷史地圖製作計畫」執行概況 計畫成果

    6

    「南宋淮浙鹽行銷區水運路線」 「南宋福建海鹽產地及水運路線」 「南宋廣南海鹽產地及水運路線」 「南宋四川井鹽產地及水運路線」 「南宋福建江西廣東湖南交界鹽子活動

    區」 「金國食鹽走私入南宋境內路線」 「南宋明台溫州私鹽航海活動路線」等 10

    幅(專書)

    4 陳珈貝 2010/5-6

    「東周楚系文化分布圖(西元前 770 年~221 年)」

    「戰國時期楚國西境圖(西元前 5 世紀~前 3 世紀)」(博論)

    5 王安泰 2010/6-7

    「東漢與周邊勢力分布圖」 「西晉與周邊勢力分布圖」 「東晉十六國與周邊勢力分布圖(1)」(附圖五) 「東晉十六國與周邊勢力分布圖(2)」 「東晉十六國與周邊勢力分布圖(3)」 「東晉十六國與周邊勢力分布圖(4)」 「東晉十六國與周邊勢力分布圖(5)」 「宋、北魏與周邊勢力分布圖」 「齊、北魏與周邊勢力分布圖」 「梁、東魏、西魏與周邊勢力分布圖」 「陳、北齊、北周與周邊勢力分布圖」 「隋與周邊勢力分布圖」等 12 幅(博論)

    6 吳修安 2010/8-9 「宋代浦城交通路線圖」(附圖六)(論文)

    7 黃玫茵 2010/9-11「唐代後期江南諸使轄區」 「十國時期江南圖」(論文)

    另一個工作重點是電腦繪圖技術教學,去年底舉辦了第一次「歷史地

    圖製作研習課程」(2009.11.29-2009.12.20),共有陳佩歆、黃怡君、李丞家、古怡青、黃旨彥、林楓珏、游逸飛、吳挺誌、邱建智、王萬雋、凃宗

    呈、張詔韋和曾堯民等十三位碩博士生參與。研習課程後,學員們各自選

  • 臺大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通訊 第三期 / 二○ㄧ○年十二月

    7

    歷史地圖製作研習課程上課情形

    擇一個主題繪製歷史地圖,目前已陸續收到六位學員所繪製的地圖,詳細

    內容如下表。為了讓參與第一次課程的碩博士能更加熟練繪圖技術,平台

    將 於 明 年 一 月 份 舉 辦 第 二 次 「 歷 史 地 圖 製 作 研 習 課 程 」

    (2011.1.9-2011.1.23),課程內容以複習 CorelDRAW 操作技術為主,檢討繪製地圖過程中容易出現的錯誤以及訓練規劃歷史地圖繪製的進程。

    編號 繪製者 地圖名稱

    1 凃宗呈 唐中期淮南道行政區劃圖(附圖三)

    2 曾堯民 北魏相、冀、幽、平等州圖

    3 李丞家 周代關中圖

    4 邱建智 北魏司豫諸州行政區劃圖(附圖四)

    5 吳挺誌 北宋河北東、西路行政區劃圖

    6 古怡青 隋代行政區劃圖

    在基本歷史地圖的

    繪製方面,今年度僅完成

    「北宋河東路政區圖」一

    幅政區圖,正在進行中的

    地圖繪製則有「北宋開封

    城圖」與「南宋兩浙路政

    區圖」二幅。

    在建構基本地圖資

    料庫方面。這一年的工作

    內容有二:一是繼續紙本地

    圖的掃描建檔,今年正在進行的有《重慶市地圖集》(2007)與《江西省地圖集》(2008)。二是藉由系上的購書計畫推薦購買中國大陸近幾年出版的各省普通地圖集與專題地圖集,以增加圖書館的地圖集館藏。

  • 「歷史地圖製作計畫」執行概況 計畫成果

    8

    附圖一:南宋食鹽行銷區圖

    附圖二:南宋淮東海鹽產地圖

  • 臺大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通訊 第三期 / 二○ㄧ○年十二月

    9

    附圖

    三︰

    唐中

    期淮

    南道

    行政

    區劃

  • 「歷史地圖製作計畫」執行概況 計畫成果

    10

    附圖

    四︰

    北魏

    司豫

    諸州

    行政

    區劃

  • 臺大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通訊 第三期 / 二○ㄧ○年十二月

    11

    附圖五:東晉十六國與周邊勢力分布圖(一)

    附圖六:宋代浦城交通路線圖

  • 「漢魏南北朝墓誌釋註計畫」執行概況 計畫成果

    12

    「漢魏南北朝墓誌釋註計畫」執行概況

    林宗閱

    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生

    臺灣大學歷史系「中國中古近世史領域發展計畫」中的兩個子計畫之

    一︰「漢魏南北朝墓誌釋註計畫」,在本年度(2010)當中,除了持續對趙超先生的《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1992 初版,2008修訂一版),以及羅新、葉煒兩位先生合撰的《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

    (北京:中華書局,2005)二書之中所收錄的兩晉南朝墓誌進行釋註之外,在工作方向上,也略有調整。

    本計畫的校讀、釋註對象,原本以已有拓片、圖版出版刊布的兩晉南

    朝墓誌為主,但為求在未來出版後更利於讀者的查詢使用,遂決定仍對未

    能見到品質堪用拓片、圖版的墓誌進行釋註;針對此類墓誌,在欠缺圖像

    資料的情況下,雖未便進行文字的校讀,但猶能就其中所承載的歷史訊息

    加以考釋,相信仍得以提升此等石刻文獻在歷史研究方面的參考價值。

    此外,從 2009 年開始,本計畫即嘗試將已初步編撰完成的墓誌釋註報告陸續刊登在各期《臺大歷史學術通訊》當中,以達推廣學術研究及吸收

    學界批評指正意見反饋之效;本年度已有〈高崧墓誌〉、〈高崧妻謝氏墓

    誌〉、〈晉隴西王太妃王氏墓誌〉、〈謝球墓誌〉、〈王仚之墓誌〉等篇

    的釋註成果刊出,並提供 PDF 電子檔供研究者下載參考使用。

    目前本計畫在執行方面,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書中所收錄的

    兩晉南朝時期墓誌,以及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所收錄

    之魏晉十六國南朝墓誌,均已完成初步的校讀、釋註工作,並進入依據調

    整後的新釋註體例來修改既有釋註文稿的階段。

    將這近百篇、分別出自近三十人之手的釋註成果加以統合,是本計畫

    的核心企圖,也是重大挑戰。在逐步摸索較適當的工作程序與合作模式的

  • 臺大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通訊 第三期 / 二○一○年十二月

    13

    同時,計畫所屬成員們也在此過程中獲得最直接的墓誌史料操作經驗。期

    待我們的經驗與成果在日後全面加以呈現,並在相關史學研究方面有所助

    益。

    以下仍承前兩期通訊的作法,將本計畫目前的墓誌釋註體例臚列於

    後,並請參閱後文所附本計畫成員所製作之墓誌釋註報告實例,以茲對照。

    釋註體例說明:

    (A)在釋註誌文之前,先參考金石著錄文獻或考古發掘報告,針對該墓誌的基本資訊加以臚列介紹,基本上包括篇名、紀年、撰者、書者、撰

    誌緣由、墓誌形制、書體、出土地、收藏地、重要著錄資料以及校讀所依

    據之拓片出處等項目,但實際上會因各篇墓誌的相關考古發掘報告記載詳

    略不一,而有細項上的異同。

    (B)「錄文」:儘可能依墓誌拓片、圖版所呈現的文字大小排列樣式,

    將墓誌文字予以釋錄,並將各字加以座標編碼。

    (C)「錄文說明」:這部分是針對「錄文」當中有疑義的文字,或是

    針對與前述趙超或羅新、葉煒兩部書中的墓誌文字釋讀結果有不同意見者

    加以說明,以「知之為知之」的態度謹慎審酌誌石所鐫刻文字的最可能用

    字。若該篇墓誌文字均無疑義,則本部分即予省略。此外,本項也可針對

    原誌石的文字鐫刻位置、文字大小分布等相關資訊予以補充說明。

    (D)「點校」:對誌文加以標點。「點校」與「錄文」的最大差別,

    在於本部分除了進行標點斷句工作以外,還校正了誌文中出現的錯別字、

    俗字、罕用字等字體上的問題,均改以正字標示之,並且對誌文中的重要

    名詞、用語、典故等也加以註釋,目的在於便於讀者理解與利用。

    (E)「考釋」:這部分的主題與篇幅較具彈性,視各篇墓誌所含訊息

    多寡及有無可進一步探究的問題而定,此處的討論往往兼有啟發性與趣味

    性。個別問題若已有相關論著加以考論,則此處亦會對既有的研究成果加

    以吸收或省視,冀能與學界的相關看法有所對話。

    (F)「參考書目」:除了交代相關釋註與考論的二手文獻依據之外,亦

    可作為讀者進一步延伸閱讀與該墓誌相關之論著的參考起點。

  • 「漢魏南北朝墓誌釋註計畫」執行概況 計畫成果

    14

    釋註報告實例:梁桂陽王蕭融墓誌

    篇名:桂陽王墓誌銘序(後文稱「梁桂陽王蕭融墓誌」) 紀年: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十一月一日窆,30 歲。 撰者:任昉(長兼尚書吏部郎中)奉勅撰。 墓誌形制:楷書。誌為石質(石灰岩),誌石正方,邊長 60 公分、厚 9 公

    分。單面刻文,凡 20 行,滿行 28 字。 出土地:1980 年 9 月出土於南京市太平門外煉油廠附近(棲霞區張家庫一

    帶)。 收藏地:南京市博物館。 重要著錄:阮國林,〈南京梁桂陽王蕭融夫婦合葬墓〉,《文物》1981 年

    第 12 期(後文引用簡稱「《文物》」)。 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後文引用簡稱「《彙編》」),

    頁 25-26。 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校注》(後文引用簡稱「《碑刻校注》」)

    第三冊,頁 145-147。 文物出版社編,《第五屆中國書法史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書中所附圖版。 報告所依據之拓片:出版資料缺乏清晰的拓片,根據墓誌原石照片。見《第

    五屆中國書法史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書中所附彩色圖版。

  • 臺大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通訊 第三期 / 二○一○年十二月

    15

    一、錄文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衛 昏 釋 越 緒 融 朽 郡 祚 亡 事 茲 昆 車 陽 □ □ 太 公 桂 1沛 作 異 而 擅 謚 陵 王 啟 弟 黃 濫 丞 騎 王 年 □ 祖 諱 陽 2易 孽 家 長 美 蕑 谷 天 郇 齊 門 酷 相 三 行 大 衿 文 融 王 3且 望 龍 顯 前 王 不 監 滕 故 侍 王 長 府 叅 司 窅 皇 字 墓 4傳 □ 趙 允 王 墓 居 元 感 給 郎 春 沙 叅 軍 馬 焉 帝 幼 誌 5楚 高 分 初 箓 誌 敢 年 興 事 秋 王 軍 建 豫 未 之 達 銘 6詩 翔 藝 筮 啚 銘 撰 太 魯 黃 卅 至 署 武 章 聞 第 蘭 序 7将 臨 有 邁 丹 遺 歲 衛 門 皇 德 外 元 王 佩 五 陵 8說 河 一 道 記 行 壬 事 侍 上 永 高 兵 年 府 觿 子 郡 9桐 永 於 宣 金 長 式 午 往 郎 神 元 勳 又 東 僚 琁 也 蘭 10珪 逝 此 哲 蕑 兼 銘 十 運 融 武 三 居 爲 宮 清 映 王 陵 11誰 如 無 藝 玉 尚 泉 一 來 風 撥 年 中 車 初 重 則 雅 縣 12戲 何 競 單 筐 書 室 月 永 標 亂 三 作 騎 闢 引 風 亮 都 13甘 不 惟 漆 吏 乙 懐 秀 大 月 宰 江 妙 爲 流 通 鄉 14棠 弔 烈 書 部 卯 傷 特 造 十 而 夏 選 行 引 明 中 15何 報 信 學 龕 郎 梁 一 切 噐 生 二 凶 王 時 叅 領 器 都 16憩 施 在 窮 黎 中 故 日 可 體 民 日 昏 主 英 軍 勝 識 里 17式 冥 辟 繡 在 臣 散 窆 贈 奄 冤 奄 在 簿 除 署 冠 韶 人 18啚 滅 金 稅 運 任 騎 於 散 和 耻 從 運 頃 太 法 鳳 潤 19盛 清 友 業 昉 常 弋 騎 朕 既 門 君 之 子 曹 起 清 20軌 由 于 茂 奉 侍 辟 常 繼 雪 禍 子 除 舍 隆 則 情 21宣 聖 源 惟 姬 撫 山 侍 天 哀 中 道 太 人 昌 縉 秀 22美 武 □ 孝 昌 軍 禮 撫 紹 榮 興 消 子 頃 元 冕 氣 23来 定 齊 閒 蟬 勑 大 也 軍 命 甫 二 惡 洗 轉 年 屬 峩 24裔 鼎 嗣 言 聯 撰 将 懼 将 君 備 年 直 馬 冠 轉 目 然 25 地 猖 無 寫 於 軍 金 軍 臨 有 追 醜 不 軍 車 齊 自 26 居 狓 際 丹 昭 桂 石 桂 萬 贈 正 拜 鎮 騎 永 高 27 魯 惟 鄒 清 帝 陽 有 陽 寓 詔 給 羅 元 軍 鄱 明 峻 28

  • 「漢魏南北朝墓誌釋註計畫」執行概況 計畫成果

    16

    二、錄文說明

    1.「桂陽王」(1-1~1-3):誌石右上角斷損,與他行列數比較,應缺

    三字。《文物》釋文缺;《彙編》未標示出缺字。據本篇墓誌內文,

    可知誌主為梁武帝之弟蕭融,追封桂陽郡王,諡「簡」;《梁書‧

    武帝本紀中》記載與墓誌同。推論缺字應為「桂陽王」;《碑刻校

    注》同。「桂陽王」三字標示為方框加上灰底,表示該字的釋識容

    有其他可能;後文的錄文有類似情形者,亦以方框加上灰底處理。 2.「公諱融」(2-1~2-3):誌石斷損,前二字缺,「融」字餘下部殘

    筆。《碑刻校注》推測 2-1~2-2 為「王諱」二字。參照蕭融兄弟永陽郡王蕭敷墓誌,開頭書「公諱敷」(見《彙編》,頁 27),試補

    之。 3.「太祖文」(3-1~3-3):誌石斷損,前二字缺,「文」字可辨下部

    交撇之跡。《彙編》「文」上僅標明缺一字,非。《梁書‧武帝本

    紀中》載武帝追尊亡考蕭順之為文皇帝,廟號「太祖」,依文意試

    補;《碑刻校注》同。 4.「映」(4-11):誌石上此字字形為「映」之異體字。《文物》、《彙

    編》、《碑刻校注》皆錄為「玦」,非。 5. □(5-1):誌石斷損,此字僅餘下半殘筆。《文物》、《彙編》、

    《碑刻校注》皆錄為「元」。按誌文此處記載蕭融於永明某年任大

    司馬豫章王之府僚。據《南齊書‧武帝紀》、《南齊書‧豫章文獻

    王傳》,大司馬豫章王乃齊武帝同母弟蕭嶷。蕭嶷於齊武帝永明元

    年(483)以太尉領太子太傅,永明五年(487)自太尉進為大司馬,永明十年(492)薨。依殘形及文意推測,此字或為「元」、「六」、「九」;蕭融所入若是大司馬府,此字應為「六」或「九」。

    6.「東宮」(6-10、6-11):二字漶漫不清。《文物》、《彙編》、《碑

    刻校注》皆為缺文。誌文下接蕭融除為太子舍人,依文意試補。 7.「外兵」(7-8、7-9):《文物》、《彙編》皆為缺文,《碑刻校注》

    釋出「外」字。據誌石照片二字字形清晰可辨,補錄。 8.「惡」、「正」(8-24、8-27):《文物》、《彙編》錄為「□」、

    「止」,《碑刻校注》據文義推為「惡」、「正」。據墓誌照片,

    8-24 為「惡」字皎然可辨;8-27 乃「正」之異體字,亦無可疑。「惡直醜正」為漢魏以來成語。

  • 臺大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通訊 第三期 / 二○一○年十二月

    17

    9.「羅」(8-28):《文物》、《彙編》、《碑刻校注》皆錄為「 」。據墓誌照片,此字字形並無豎心旁。

    10.「三」(9-13):《文物》、《彙編》、《碑刻校注》皆錄為「十二」。

    依誌石照片,此處字距不若他處整齊,月字前之刻畫為「十三」,

    且「十」小「三」大,「三」字刻痕較深,似為加刻。按誌文此處

    記載蕭融遇害年月日,據《南齊書‧東昏侯本紀》,東昏侯於永元

    三年(501)十二月丙寅(六日)被殺,蕭融遇害應在此前。誌文記為永元三年某月之十二日,月份應早於十二。依誌石刻劃痕跡暫釋

    為「三」。 11. 「特」、「和」(11-15、11-19):《碑刻校注》依據《藝文類聚》

    收錄任昉〈追封衡陽王桂陽王詔〉:「亡弟暢風標秀物,器體淹弘」,

    認為 11-19 應為「弘」,《文物》與《彙編》釋作「和」字為誤;又指出應以墓誌「秀『特』」為是,傳世本「秀『物』」為訛。根

    據誌石照片,11-19 實為「和」字無疑;且文獻此處主詞乃蕭暢,而非蕭融,與墓誌不同,不足以此定誌文為非。

    12. 「傳」(20-5):《文物》、《彙編》釋為「傅」,《碑刻校注》

    釋為「傳」。根據誌石照片,此字筆畫與二字皆相近,但不完全相

    同。《藝文類聚》引任昉〈撫軍桂陽王墓誌銘〉記為「沛易且『傳』」。

    此處任昉乃引用東漢光武帝次子沛王劉輔善說《京氏易》之典故,

    參考《藝文類聚》所錄,並據上下文意,釋為「傳」較妥當。

    三、點校

    1 桂 陽 王1墓誌銘序

    2 公 諱 融,字幼達,蘭陵郡蘭陵縣2都鄉中都里人。

    1 桂陽王:梁武帝蕭衍即帝位後,下詔追封本誌誌主蕭融為桂陽郡王。桂陽,郡國名,漢高

    祖時始置,漢晉南朝時期均隸於荊州。治所在今湖南郴州。 2 蘭陵郡蘭陵縣:戰國時楚已置蘭陵,兩漢魏晉時期,蘭陵為徐州東海郡的屬縣,西晉惠帝

    元康元年(291)分東海郡另置蘭陵郡,治所在今山東棗莊。蕭氏郡望為徐州之蘭陵郡蘭陵縣,過江後寄居於晉陵郡武進縣,但籍貫則附於沒有實土之僑置南蘭陵郡蘭陵縣。宋孝

    武帝大明末,武進縣改隸南東海郡。梁武帝天監元年四月,南東海郡改名蘭陵郡,武進縣

    改名蘭陵縣,蘭陵郡蘭陵縣於是成為擁有實際轄土之郡縣,同時蕭氏之郡望、籍貫、居地

    再次合一(參考中村圭爾,〈南朝貴族の地縁性に関する一考察──いわゆる僑郡県の検

    討を中心に〉,《東洋學報》64 卷 1‧2 號(1983),頁 33-68)。

  • 「漢魏南北朝墓誌釋註計畫」執行概況 計畫成果

    18

    3 太 祖 文皇帝之第五子也。3王雅亮通明,器識韶潤,清情秀氣,峨然自高,峻

    4 □□衿,窅焉未聞。佩觿4琁5映,則風流引領;勝冠6鳳起7,則縉冕屬目。8齊永明

    5 □年,大司馬豫章王府僚清重,9引為行參軍署法曹10。隆昌元年11,轉車騎鄱

    6 陽王12行參軍。建武元年13,東 宮初闢14,妙選時英,除太子舍人15,頃轉冠軍、鎮軍、

    7 車騎三府16參軍署外兵17。又為車騎江夏王主簿18,頃之,除太子洗馬,不拜。19元

    3 蕭順之有十子,前四子、包括梁武帝蕭衍,皆為張皇后所生,蕭融排行第五,為李太妃所

    生,與梁武帝為異母兄弟。蕭融相關事跡可見《梁書》卷 22、23。 4 佩觿:「觿」是古代用來解繩結的工具,以骨或玉製作,也用為佩飾。《詩經‧衛風‧芄蘭》:

    「芄蘭之枝,童子佩觿。」《毛傳》:「觿所以解結,成人之佩也;人君治成人之事,雖童

    子猶佩觿,早成其德。」此處指蕭融童幼。 5 琁:美玉,通「璿」;亦指「珠」。顏延之〈贈王太常〉詩:「玉水記方流,琁源載圓折。」

    《文選》李善注引《尸子》:「凡水其方折者有玉,圓折者有珠也。」 6 勝冠:《春秋‧穀梁傳》謂:「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此處指蕭融成年。 7 鳳起:曹魏糜元〈譏許由〉謂:「龍飛鳳起,修攝君司。佐天理物,幹成王事。」此處以

    美詞形容蕭融出仕任官。 8 自「佩觿」到「矚目」:此四句形容蕭融之德才自童幼便受名士賞異,成年入仕後復得貴

    臣看重。北魏〈魏故持節左將軍襄州刺史鄒縣男唐(耀)使君墓誌銘〉云:「故觿年處素,

    譽該邦倫;冠歲登榮,義播朝右。」「觿年」、「冠歲」之喻與此誌相同。誌文見趙超《彙

    編》,頁 248。 9 大司馬豫章王名蕭嶷,為齊武帝同母弟,參見錄文說明 5。永明年間蕭嶷於諸王中最受優

    遇,地位崇隆,因此其府僚佐職被目為清重。大司馬乃官名,先秦已見,主掌武事,權位

    隆重;漢代以來或置或省,有時為三公之一,位居一品。豫章,郡國名,漢高祖時始置,

    兩漢魏晉時隸於揚州,至西晉惠帝元康元年,豫章郡改隸於新設置的江州;治所在今江西

    南昌。 10 行參軍署法曹:參軍,官名,東漢始置參軍事,簡稱參軍,掌參謀軍務;晉以後親王、公

    府及將軍幕府多設此官,後漸發展出正參軍、行參軍等多種不同等級位階,其官品也隨之

    而異。據《南齊書‧百官志》,公、督府之僚佐置長史、司馬各一人,諮議參軍二人,又

    有十八曹分領事務,法曹為其一,主郵驛科程事。城局曹以上署正參軍,法曹以下署行參

    軍,各一人。 11 隆昌元年:南齊鬰林王隆昌元年(494)。 12 鄱陽王:指蕭鏘,齊武帝異母弟,母為陸脩儀。甚受齊武帝寵信,優遇次於豫章王蕭嶷。

    鬰林王即位後更受親任,隆昌元年四月,遷為侍中、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領兵置佐。

    蕭融此時轉為蕭鏘府僚,又是跟隨位尊崇貴之府主。史書所見此時蕭鏘的將軍號為「驃騎」

    (驃騎、車騎皆為二品),與本篇墓誌所載不同。見《南齊書‧鄱陽王傳》、《南齊書‧鬰

    林王本紀》。鄱陽,郡國名,孫權於東漢獻帝建安十五年(210)分豫章郡另置鄱陽郡,隸於揚州;西晉惠帝元康元年,鄱陽郡改隸於新置的江州,南朝沿置;治所在今江西鄱陽。

    13 建武元年:隆昌元年七月鬰林王被廢,海陵王即位改元延興;十月,蕭鸞廢海陵王,即位,是為齊明帝,改元建武(494)。

    14 東宮初闢:建武元年十一月,齊明帝立其子蕭寶卷為皇太子。 15 太子舍人:職官名,東宮僚屬。《通典》載南齊置太子舍人一人,掌文記,為七品官。 16 冠軍、鎮軍、車騎三府:即冠軍將軍府、鎮軍將軍府、車騎將軍府。 17 外兵:職官名。東晉於丞相府置外兵曹,南朝宋齊公府沿置,為十八曹之一,以正參軍領

    之。 18 車騎江夏王主簿:車騎江夏王指蕭寶玄,齊明帝蕭鸞第三子,母為敬皇后,東昏侯之同母

  • 臺大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通訊 第三期 / 二○一○年十二月

    19

    8 昆丞相長沙王,至德高勳,居中作宰。而凶昏在運,君子道消,惡直醜正,羅

    9 茲濫酷。20王春秋卅,永元三年21三月十二日奄從門禍。中興二年22,追贈給

    10 事黃門侍郎。23皇上神武撥亂,大造生民,冤耻既雪,哀榮甫備。24有詔:

    11 「亡弟齊故給事黃門侍郎融,風標秀特,器體奄和。朕繼天紹命,君臨萬寓,

    12 祚啟郇滕25,感興魯衛26,事往運來,永懷傷切。可贈散騎常侍27、撫軍將軍28、桂陽

    13 郡王。」天監元年太歲壬午,十一月乙卯一日,窆於弋辟山,禮也。懼金石有

    14 朽,陵谷不居,敢撰遺行,式銘泉室。梁故散騎常侍、撫軍大將軍、桂陽

    15 融謚簡王墓誌銘。長兼29尚書吏部郎中30臣任昉31奉敕撰。於昭帝

    弟。東昏侯永元元年(499),進為車騎將軍。江夏,郡國名,漢高祖時分南郡另置江夏郡,兩漢魏晉時期均隸於荊州,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將江夏郡劃入新置的郢州,齊代沿置;治所在今湖北武漢。主簿,官名,職任為掌管文書簿籍,監守印信,常為府主親

    信。 19 太子洗馬:職官名。太子出,當值者在前導威儀,職比謁者、祕書郎,為七品官。《梁書‧

    桂陽嗣王象傳》稱蕭融於南齊官至太子洗馬,據誌文,蕭融並未拜職。 20 自「元昆」到「濫酷」:指梁武帝蕭衍的長兄蕭懿被齊東昏侯所殺之事。蕭懿,字元達,

    蕭順之長子,蕭衍同母兄。東昏侯永元二年(500)三月,平崔慧景之亂立下大功,四月除為尚書令,為茹法珍等讒於東昏,十月見害。蕭衍稱帝後,追封長沙郡王,諡宣武。長

    沙,郡國名,始置於秦,兩漢魏晉沿置,隸屬荊州;自西晉懷帝以後,長沙有時會被劃入

    新置的湘州,當湘州被省卻時,長沙又會復為荊州所轄,至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湘州再度被設置,長沙為其所轄,齊代沿置;治所在今湖南長沙。

    21 永元三年:南齊東昏侯永元三年(501)。 22 中興二年:南齊和帝中興二年,(502)。 23 給事黃門侍郎:東漢置黃門侍郎,獻帝末始稱給事黃門侍郎。南北朝時,此職掌管機密文

    件,備皇帝顧問,職位日趨重要,南齊時被呼為「小門下」,掌管詔令。按永元三年雍州

    刺史蕭衍起兵攻建康,十二月東昏侯被守軍所殺,蕭衍立齊明帝第八子蕭寶融為帝,改元

    中興,政權實由蕭衍掌握,故有是贈。此事亦見於《梁書‧桂陽嗣王象傳》:「高祖平京邑,

    贈(蕭融)給事黃門侍郎」。 24 據《梁書‧武帝紀中》記載,南齊中興二年三月,和帝禪位于梁王蕭衍,四月八日(丙寅)

    蕭衍即位,改國號梁,年號天監。追尊皇考、皇妣,並追封兄弟蕭懿、蕭敷、蕭融等為郡

    王。 25 郇滕:指周代封建之郇國、滕國。周文王之子封郇國,故城約在今山西省猗氏縣西南。滕

    國為姬姓之諸侯國,故址約在今山東省滕縣一帶。此處指蕭衍為帝,分封兄弟為王。 26 魯衛:周公封魯國、康叔封衛國,二人皆武王兄弟,魯、衛於周室最親。 27 散騎常侍:職官名。三國時魏始置,秩比二千石,為三品官,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

    顧問。晉沿置,屬門下省,員額增加,為三品官。南朝屬集書省,掌侍從顧問,多預聞要

    政。 28 撫軍將軍:將軍號,兩晉南朝作為優禮大臣之虛號。晉時為三品官,加「大」字開府者進

    為第二品,位從公;南朝劉宋撫軍將軍亦為三品官,加「大」字得儀同三司;南齊撫軍將

    軍加「大」字開府者,亦位從公。 29 長兼:指官位未正式除授。錢大昕《廿二史考異》云:「長兼者,未正授之稱。《晉書》〈劉

    隗傳〉:『太興初,長兼侍中』,〈孔愉傳〉:『長兼中書令』,是長兼之名,自晉已有之矣。」 30 吏部郎中:職官名,主選舉。《通典》謂「漢魏以來,尚書屬或有侍郎,或有郎中,或曰

  • 「漢魏南北朝墓誌釋註計畫」執行概況 計畫成果

    20

    16 緒,擅美前王。綠圖丹記32,金簡玉筐33。龕黎在運,業茂姬昌。34蟬聯寫丹,清

    17 越而長。顯允35初筮36,邁道宣哲。藝單漆書37,學窮繡稅38。友于惟孝,閒言無際。鄒

    18 釋39異家,龍趙分藝40。有一於此,無競惟烈41。信在辟金42,清由源□。齊室猖狓,惟

    19 昏作孽。望□高翔,臨河永逝43。如何不弔,報施冥滅。聖武定鼎44,地居魯

    20 衛。沛《易》且傳45,楚《詩》將說46。桐珪誰戲?47甘棠何憩?48式圖盛軌,宣美來裔。

    尚書郎,或曰某曹郎,或則兩置,或為互名,雖稱號不同,其職一也。」自東晉以降,吏

    部尚書與吏部郎的職權漸有殊分,五品以上官員的任用稱為「大選」,由吏部尚書主掌,

    吏部郎則掌管五品以下,特別是令史等勛品人事,稱作「小選」,須有皇帝特敕才能參掌

    大選。 31 任昉(460-508),字彥昇,齊梁著名文人,擅長撰寫章表啟奏等應用文。南齊永明年間交

    遊於竟陵王蕭子良門下,與沈約、蕭衍等人同稱「竟陵八友」。齊梁之際禪讓文誥、封贈

    詔書多出自任昉手筆。《梁書》、《南史》皆有傳。 32 綠圖丹記:「綠圖」即河圖,相傳《河圖》字呈綠色,故稱之。「丹記」應指周文王所得緯

    書,又稱「丹書」。劉勰《文心雕龍‧正緯》云:「則是堯造綠圖,昌制丹書,其偽三矣。」 33 金簡玉筐:《吳越春秋》謂禹「登宛委山,發金簡之書。案金簡玉字,得通水之理。」綠

    圖、金簡二句指蕭衍具有天命。 34 龕黎在運,業茂姬昌:周文王伐崇國、黎國,引起殷臣祖伊恐懼,知殷將亡。《尚書‧商

    書‧西伯戡黎》載:「殷始咎周,周人乘黎。祖伊恐,奔告于受,作〈西伯戡黎〉。」蕭順

    之追尊為文皇帝,故任昉以周文王為喻;後句「業茂姬昌」則是借周武王喻梁武帝。 35 顯允:《詩經‧小雅‧湛露》云:「顯允君子,莫不令德」。「顯」,光明通達也;「允」,誠

    實可信也。 36 初筮:《周易‧蒙》曰:「初筮告」,謂啟蒙之時,學子初次求問可施以教誨。此處指啟蒙

    就學。 37 藝單漆書:「單」,假借為「殫」,盡也。「漆書」,古時無紙筆,以漆書於竹簡。此處指蕭

    融的學問窮盡各種典籍。 38 學窮繡稅:「稅」通「帨」,佩巾,即手帕。揚雄《法言‧寡言》:「今之學也,非獨為之華

    藻也,又從而繡其鞶帨」。晉人李軌注曰:「衣有華藻文繡,書有經傳訓解也。文繡之衣,

    分明易察;訓解之書,灼然易曉。」此句與上句對,亦指蕭融學問之廣博精深。 39 鄒釋:分別指儒學、佛學。 40 龍趙分藝:《文選‧任彥昇齊竟陵文宣王行狀》云:「樂分龍趙,詩析齊韓。」李善注引《漢

    書》曰:「雅琴,趙氏七篇。名定,渤海人,宣帝時丞相魏相所表。又曰:「雅琴,龍氏九

    十九篇。名德,梁人也」。言琴樂之精者,有趙氏、龍氏二家。 41 無競維烈:《詩經‧周頌‧執競》云:「執競武王,無競維烈。」指功業之盛,天下莫得相

    比。此句總結「顯允初筮」至「龍趙分藝」,意指哲學、藝術本有諸多派別、各有擅長,

    能得一家之學已屬難能可貴,而蕭融的學問竟然如此淵博。 42 信在闢金:《莊子‧雜篇‧庚桑楚》云:「至禮有不人,至義不物,至知不謀,至仁無親,

    至信辟金。」言至信不須以金錢為質證。 43 臨河永逝:《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不得用於衛 ,將西見趙簡子,至於河而聞趙簡

    子殺賢大夫竇鳴犢、舜華。孔子諱傷其類,臨河而歎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

    命也夫!」《後漢書‧李業傳》謂:「客有說咸曰:『趙殺鳴犢,孔子臨河而逝。』」此處指

    蕭融將展大志長才,卻遭當政者殘害。 44 聖武定鼎:《左傳》記王孫滿謂楚子曰:「成王定鼎于郟鄏。」此處指蕭衍即位,君臨天下。 45 沛《易》且傳:東漢光武帝第二子劉輔,封沛王,矜嚴有法度,好經書,善說《京氏易》、

    《孝經》、《論語傳》及圖讖,作《五經論》,時號之曰《沛王通論》(見唐晏(1857-1920)

  • 臺大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通訊 第三期 / 二○一○年十二月

    21

    四、考釋

    (一)關於〈梁桂陽王蕭融墓誌〉

    〈梁桂陽王蕭融墓誌〉記載了梁武帝蕭衍弟蕭融之生平,包括歷任

    官職,以及齊末受兄長蕭懿牽連遇害之事,並抄錄蕭衍即帝位後追封蕭

    融為桂陽郡王之詔書。《梁書》記載蕭融事跡甚簡,墓誌可補官歷,以

    及遇害年月。墓誌收錄之詔書、銘文皆由任昉所撰,任昉乃齊梁著名文

    人,擅長撰寫應用文類,此篇墓誌大量運用典故,藻辭華麗,對仗整齊,

    可窺見任昉文章風格。

    (二)墓誌與傳世文獻互勘

    《藝文類聚》錄有任昉〈追封衡陽王桂陽王詔〉,以及〈撫軍桂陽

    王墓誌銘〉,與墓誌比對,字句多有出入。如墓誌之銘文四字一句,共

    三十四句,文獻所傳僅十句,脫漏甚多;其中「聖武定鼎」於文獻中錄

    為「世載台鼎」,意義完全不同。又墓誌之追封詔,形容蕭融人品「風

    標秀特,器體奄和」,文獻所錄則為「業行清簡,風度閑綽,蚤優名輩,

    夙廣令聞」,諸句皆不見於墓誌;傳世詔書反見衡陽王蕭暢被形容為「風

    標秀物,器體淹弘」。其實墓誌與傳世文獻有所出入,並非罕見,學者

    經常利用金石糾正傳抄刊刻或記載之誤。然而文字出入原因甚多,除了

    文獻多次傳抄刊刻,容易產生魯魚亥豕之訛,金石刻製過程也可能不慎

    出錯,或者作者考量文集流傳於世須受眾人檢驗,迫於政治、社會壓力,

    或出於寫作藝術的追求,亦可能修改字句。因而金石與傳世文獻孰正孰

    誤,實難一概而論。49以追封詔書之出入而言,此處所涉非關稱謂固定之

    名物制度,而是形容人物品格之詞語,內容空洞,加諸何人皆可;文獻

    著,《兩漢三國學案》)。

    46 楚《詩》將說:漢高祖同父弟劉交封楚元王。好書,多材藝。少時嘗與魯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詩》於浮丘伯。元王好《詩》,諸子皆讀《詩》。元王次《詩傳》,號曰《元王詩》。

    (見唐晏著,《兩漢三國學案》)。此句聯前三句,意指蕭衍登基為帝,蕭融原可如沛王、

    楚王般施展其學問才能。 47 桐珪誰戲:《史記‧晉世家第九》記周成王與弟叔虞戲,削桐葉為珪,戲言封之。史佚以

    「天子無戲言」諫之,於是封叔虞於唐。 48 甘棠何憩:《詩經‧國風‧召南》有「甘棠」篇,《詩序》云:「美召伯也。」相傳周代召

    公於甘棠樹下聽訟裁決,公正無私,國人被其德,思其人而敬其樹。此句聯上句,運用典

    故凸顯蕭融皇弟之身分,並感嘆其逝。 49 參考程章燦,《古刻新詮》,頁 194-198。

  • 「漢魏南北朝墓誌釋註計畫」執行概況 計畫成果

    22

    固有可能張冠李戴,石刻抄錄詔書字句,亦不能排除出錯的可能,因此

    最好仍並列視之,勿輕作是非。

    (三)墓誌序、銘撰者與書者

    「任昉奉勅撰」記於墓誌銘題名之下,之前的墓誌銘序是否也出自

    任昉手筆,並非理所當然。南朝後期王公墓誌多出自名家手筆,且誌文

    與銘辭未必由同人撰寫。例如孫瑒墓誌便是由江總撰序,陳後主寫銘(《陳

    書‧孫瑒傳》),一九八九年出土的黃法氍墓誌,亦可見誌文、銘辭由

    江總、顧野王分撰。50不過蕭融墓誌序與銘風格相當一致,皆由任昉執筆

    的可能性較高。若然,撰者姓名不書於序,而記於銘辭之前,或反映此

    時墓誌文體的主體乃在於銘辭而非序文。《文選》收入任昉〈劉先生夫

    人墓誌〉,亦僅有銘辭。此外有些書法史研究者將墓誌銘之撰者視為書

    者,以為蕭融墓誌由任昉所書,應是誤解。學者指出,六朝文人書法家

    獨鍾可表現個人才情,恣意揮灑的行書和草書,即使是王公碑志,也皆

    由身分不高的書吏書寫。具有一定社會聲望的名書家參與墓誌書寫,大

    約遲至李唐才成為可能。51

    五、參考書目

    1. 阮國林,〈南京梁桂陽王蕭融夫婦合葬墓〉,《文物》1981 年第12 期,北京。

    2. 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3. 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三冊,北京:線裝書局,2008。 4. 文物出版社編,《第五屆中國書法史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2。 5. 中村圭爾,〈南朝貴族の地縁性に関する一考察──いわゆる僑郡

    県の検討を中心に〉,《東洋學報》64 卷 1‧2 號,1983,東京。 6. 唐晏,《兩漢三國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 7. 程章燦,《古刻新詮》,北京:中華書局,2009。

    50 參考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二一〈黃法氍墓誌〉,頁 46-47。 51 邵磊,〈六朝墓誌摭譚〉、〈南齊〈王寶玉墓誌〉考釋──兼論南朝墓誌的體例〉,收入氏著,

    《冶山存稿──南京文物考古論叢》。王元軍也有類似意見,見氏著,《六朝書法與文化》,

    頁 25-39。

  • 臺大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通訊 第三期 / 二○一○年十二月

    23

    8. 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二一〈黃法氍墓誌〉,北京:中華書局,2005。

    9. 邵磊,〈六朝墓誌摭譚〉、〈南齊〈王寶玉墓誌〉考釋──兼論南朝墓誌的體例〉,收入氏著,《冶山存稿──南京文物考古論叢》,

    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10. 王元軍,《六朝書法與文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

    (執筆人:鄭雅如)

  • 「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領域發展計畫」2010 年年度學術活動簡介 計畫成果

    24

    「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領域發展計畫」

    2010 年年度學術活動簡介

    林宗閱

    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生

    「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領域發展計畫」本年度的主要工作方向,係以

    持續執行「漢魏南北朝墓誌釋註計畫」及「歷史地圖製作計畫」兩個子計

    畫為主;但本計畫仍舉辦了兩場小型研討會,邀請到兩位青年研究者與計

    畫成員分享其實地考察的見聞與心得。以下分別加以簡介。

    (一)2010 年 3 月 9 日,邀請臺灣大學歷史所系博士後研究員吳雅婷女士為主講人,講題為「踏尋現代日本的宋國掠影──我的大阪博士後一

    年」。吳女士在 2008 年 5 月至 2009 年 5 月之間前往日本大阪市立大學文學研究科,在平田茂樹教授的指導下,以宋史為主要領域,

    從事東洋史研究專攻的博士後研究。吳女士在會中講述了在日本為

    期一年的學習、考察經驗,以及前往北九州參觀諸多古代遺址及古

    蹟的見聞(詳情可參看本期所刊:吳雅婷〈交往的痕跡──2008 年夏大阪博士後之北九州踏查〉),同時結合大量照片與所攜回的日

    本學術刊物,以助聽講者想像、體會其所見所歷的日本學風。

    (二)2010 年 6 月 18 日,邀請台灣大學歷史學博士、國科會特約博士後研究學者蔡宗憲先生(現任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為主講人,講

    題為「重返歷史現場──咸陽、長安與洛陽等地的地理實境考察」。

    蔡先生從事中國中古史研究多年,此番於 2010 年 4 月底至 5 月中旬專程前往考察陝西渭北和九嵕山的漢唐帝陵,以及自咸陽、西安東

    往洛陽、鄭州沿途所見的寺院及祠廟。咸陽、長安及洛陽等古都乃

    是蔡先生此行的重點考察地,他親自探訪了分布在這些地區的諸多

    古蹟,拍攝了許多照片,適為本次會中最好的圖像資料。蔡先生不

  • 臺大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通訊 第三期 / 二○一○年十二月

    25

    只細說其於咸陽、長安、洛陽等地的所見所聞,對其行程中所途經

    之華山、嵩山、鄭州等地的重要史跡,也有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的

    觀察。

    本計畫未來仍擬繼續不定期舉辦研討會與學術演講活動,相關資訊請

    參考本計畫網頁,網址如下:

    http://homepage.ntu.edu.tw/~history/public_html/hs_plan/premodernhistory/index.htm

    3 月 9 日主講人吳雅婷女士 6 月 18 日主講人蔡宗憲先生

  • 陝豫嶽廟神祠考察行記 學術交流紀行

    26

    陝豫嶽廟神祠考察行記

    蔡宗憲

    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一、前言

    2010 年 4 月 29 日至 5 月 12 日,我前往陝西、河南等地進行嶽廟與神祠的考察,扣掉前後交通往返的時間,停留時間為十二天。在此期間,除

    了考察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兩座嶽廟與沿途所經的神祠外,也順道探訪了

    漢唐帝陵、都城與寺院等遺址。我的行程是從咸陽入境,由西安經華陰向

    洛陽,最後從鄭州搭機返回。

    茲依投宿城市的先後次序,將此次行程的詳細地點呈列於下:

    (一)咸陽:漢武帝茂陵(霍去病墓、柏靈山廟、博物館)、唐太宗

    昭陵(長樂公主墓、徐懋功墓、博物館)、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之乾陵(永

    泰公主墓、博物館)。

    (二)西安:華清宮(禹王殿)、兵馬俑、華陰(華山、西嶽廟)、

    潼關、大雁塔(大慈恩寺)、唐城遺址、曲江池遺址。

    (三)洛陽:白馬寺、關林廟、龍門石窟(伊闕、香山寺)、邙山(古

    墓博物館、北魏宣武帝景陵)、周公廟、唐明堂遺址、嵩山少林寺(塔林)、

    登封中嶽廟。

    (四)鄭州:鄭州商城遺址、城隍廟、文廟、紀公廟(古滎鎮)。

    以上行程均由個人獨自前往,採取單日定點往返的方式。景區較大而

    交通方便者,搭乘公車或火車,地處偏僻者則包乘計程車或三輪車。限於

    篇幅,本文僅針對西嶽廟、中嶽廟,及幾座神祠略述考察的心得。

  • 臺大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通訊 第三期 / 二○ㄧ○年十二月

    27

    西嶽廟的邊牆與旌旗

    二、西嶽廟與中嶽廟

    此次行程中,以考察西嶽華山廟和中嶽嵩山廟為主。西嶽華山的部分,

    我分兩次前往,第一次是先去攀爬華山,第二次則專程前往西嶽廟,然後

    轉往潼關察看附近的山川形勢。華山歷來以險峻著稱,山路沿邊常釘有鐵

    鍊以供攀扶,目前已有索道可直抵北峰,不過,為了親身體驗華山的峻峭,

    並逐一探察沿路的宮觀廟宇,我選擇從山腳下的玉泉院一步一步往上爬。

    中嶽嵩山的部分,由於另往少林寺參觀,未能登山,只考察了中嶽廟。

    (一)華山與西嶽廟

    西嶽廟位於陝西省華陰縣,距離華山尚有二十分鐘左右的車程。華山

    山上亦有多所廟宇,下文另述,此處先談西嶽廟。西嶽廟規制宏偉,歷代

    均有祭祀與增修。廟正前方有影壁,入內後,從櫺星門以後又分為數進,

    左右亦有堂廡。沿中軸線往正殿前進,右邊堂廡先見到三聖母殿。過金城

    門後,不能免俗地在西嶽廟中亦有財神殿,目前大陸多數廟宇中均供奉財

    神。灝靈殿是西嶽廟的主殿,清

    同治六年(1867)復建,內供奉著西嶽大帝神像,龕上題額為「白

    帝真源」。殿內三面牆上畫有精

    美壁畫,內容主要是西嶽大帝出

    行的車馬隨從,雲煙繚繞,場面

    壯闊。在徵得殿內管理者的同

    意,我擇要拍攝了神像與壁畫。

    西嶽廟的管理人員多為道士,有

    男有女,與華山上諸廟的道士均

    隸於陝西省道教協會。灝靈殿的

    管理者是一位女道士,在我表明

    研究考察的目的後,她除了允許

    我四處拍照,還跟我說該殿在軍

    閥時期,曾一度是馮玉祥駐辦之處,當時殿內的神龕均被撤除。這讓我聯

    想起史書中曾記載,南北朝時,山西的晉祠和河南洛陽永寧寺,均曾經有

    軍隊駐營的情形。在臺灣,寺廟的基地面積通常不大,很難想像軍隊駐紮

  • 陝豫嶽廟神祠考察行記 學術交流紀行

    28

    西嶽廟的尖稜形斗栱

    於廟中的情景。在古代,五嶽廟的規格比照王侯,東嶽廟和西嶽廟在內外

    的建築上幾乎與一座小城無異。去年參訪東嶽廟時,僅在正門處拍攝城牆

    與角樓,此行在西嶽廟,因為意識到軍隊駐營的情形,因此特別留意該廟

    的城牆與角樓。剛好,西嶽廟的城牆與角樓均開放,可以繞行一周,內外

    觀看。城上插上旗幟之後,確實有城塞威風的感覺。

    在西嶽廟還注意到「前朝後寢」的建築安排。這是古代帝王宮室的安

    排原則,在神廟中也被運用了,這種情形在臺灣也是前所未見。前朝指的

    是正殿,亦即西嶽大帝辦公的地方,後寢即寢宮,也就是西嶽大帝與夫人

    休息的處所。如此安排,頗有人性化的意味。

    在西嶽廟還有一個令

    人印象深刻的東西,那就是

    簷下尖稜狀的斗拱。初次看

    到時,以為這是要凸顯華山

    的險峻,是一種象徵性的手

    法。後來到中嶽廟時,與道

    士聊到,道士說那可能是為

    了化解風勢。在風勢較強的

    地區,尖稜狀的斗拱可以化

    解強風,達到保護屋簷的作

    用。

    此外,西嶽廟中有古碑多方,還有傳為天下第一碑的殘碑,立於唐玄

    宗開元十三年(725)。碑體甚大,惜已殘損不堪。由於西嶽的石刻文獻已有較完整的彙本(張江濤編《華山碑石》),故而此行並沒有多著墨於碑

    文內容。

    在攀登華山的過程中,沿途立有大大小小的廟宇,如玉泉院、呂祖洞、

    五龍宮、玉帝洞、都龍廟、藥王洞、鎮嶽宮等,有些是人工構築的廟殿,

    有的則是因山鑿石而成。其中與華山神關係較近者為玉泉院的華山聖母三

    娘娘、鎮嶽宮的西嶽大帝、都龍廟的龍王等,呂祖洞和藥王洞分別供奉呂

    洞賓和孫思邈,另有驪山老母,屬道教傳說人物。華山山勢陡峭,缺乏平

    坦開闊的地面,因此,在山上的廟宇規模都不大。東嶽泰山在山頂處既有

    青帝廟和玉皇頂,均為皇帝敕修,頗具規模,相對地,華山的鎮嶽宮,形

  • 臺大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通訊 第三期 / 二○ㄧ○年十二月

    29

    中嶽廟中軸線上的寶瓶

    制上小很多,應該是天然地勢所致。

    (二)中嶽嵩山廟

    中嶽廟的城牆規模上沒有東嶽和西嶽來得雄壯,不過,從外觀看,多

    了一分秀雅的氣質。在進入中嶽廟前,如果站離大門遠一些,可以看到遠

    方黃蓋峰上有一座亭,這座亭剛好位於中嶽廟的中軸線上,連著看,彷彿

    就是建築屋脊上的寶瓶。這是我從道士口中得知的,中嶽廟的宮殿屋脊上

    都 沒 有 設

    置寶瓶,因

    為 在 設 計

    時,已巧妙

    利 用 了 遠

    山 上 的 這

    座亭,使它

    成 為 全 廟

    的寶瓶。前

    文談到尖稜狀的斗拱,這也是中嶽廟的道士告知的。透過口頭訪察,往往

    可以得知一些隱微的訊息。

    中嶽廟因為位在五嶽之中,在廟內較東嶽和西嶽不同的地方,就是它

    複製了五嶽真形圖,在中軸線的左右蓋了四座殿來安置東西南北四嶽之

    神,中嶽神本身則是位於正殿,以此凸顯它五嶽之中的特殊地位。

    中嶽廟的神像布置頗具世俗化官府衙署的意味,設置如公卿府司的各

    方神明,所謂的八大朝臣、七十二司,八大朝臣指靈官殿和財神殿中的陶

    朱公范蠡、關羽、趙公明等。又有有十殿閻羅、六十位太歲星君等。這些

    世俗化官衙的設立不知始於何時?這與傳統對中嶽神的認識並不相同,後

    續可再進行研究。

    中嶽廟中,較特別的是它還保存幾尊鐵鑄人像,據傳是宋代時的遺物。

    三、柏靈山廟、禹王殿等神祠

    首先要談的是在茂陵附近的柏靈山廟。剛看到柏靈山廟這名稱時,一

  • 陝豫嶽廟神祠考察行記 學術交流紀行

    30

    茂陵旁柏靈山廟中的霍去病塑像

    度以為它就是山神廟,等到實際進入廟中查看,才知道原來是奉祀霍去病

    的廟。聽祠廟管理員說,柏靈山取其諧音是百零三,象徵的是祁連山上的

    一百零三座廟,在此祭祀

    即可同時獲得一百零三位

    神祇的保祐。霍去病一生

    的重要功績建立於祁連

    山,因此,在他死後,漢

    武帝為他築墓時便封冢象

    徵祁連山。霍去病塑像背

    壁上的山景圖畫,應即取

    材於此。有趣的是,現今

    廟中除了供奉霍去病,左

    右還配祀觀音菩薩和藥王孫思邈。此行訪察,發現藥王孫思邈在陝西一帶

    似乎頗受崇祀,在耀縣還有一座藥王山,華山諸廟中也有供奉孫思邈的藥

    王洞。這是以後可以進一步考察的。

    其次,在驪山腳下的華清宮內有一座禹王殿,初次發現時也是頗為驚

    訝。在唐代,華清宮被當為帝王的避暑行宮,那時是否就已經有禹王殿?

    可再查考文獻。華清宮有知名的溫泉,大禹與水有關,可能是因為這層聯

    想而讓後人在華清宮中設置了禹王殿來供奉。值得注意的是,禹王殿的禹

    王像被放置在前庭,殿內的主尊其實是觀音菩薩,這種錯置是民間信仰發

    展的常見現象。

    其三,位於洛陽的周公廟與關林廟是兩座特別的廟宇。周公制禮作樂,

    營雒邑(洛陽),對洛陽有重大的貢獻,從史籍中可以發現,周公廟一直

    是洛陽的地方性神祠,北魏時曾因為隸屬於太常祭祀而引發爭議。此次前

    往,該廟與唐明堂遺址均在整修中,僅能從牆外窺探,殊為可惜。就地理

    位置而言,《洛陽伽藍記》所載的北魏周公廟位於芒山上,而今周公廟位

    於洛陽市區,屬隋唐洛陽舊址,兩處明顯不同。值得一提的是,古墓博物

    館中有一方西晉大司農裴祗的墓誌,其出土地即在周公廟附近,可知裴祗

    死後是葬於西晉洛陽城外西南郊區。洛陽市南的關林廟據說是曹操為關羽

    埋葬首級的地方,因此,該廟是廟冢合一的性質。這種廟型在鄭州古滎鎮

    的紀公廟也可以看到,在廟的後方正是一座墳冢。據文獻所知,在四川劍

    閣也有鄧艾廟,該處據傳也是埋葬鄧艾之處,或許也採廟冢合一的形式。

  • 臺大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通訊 第三期 / 二○ㄧ○年十二月

    31

    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之乾陵前景

    日後可以再多留意其他的

    人鬼神祠,看其普遍性如

    何。

    最後,談一下洛陽古墓

    博物館與鄭州古滎鎮的紀

    公廟。古墓博物館位於古代

    著名墳場──芒山之上,旁

    邊即北魏宣武帝的景陵,可

    進入墓室參觀。該館現已改

    名為古代藝術博物館,內中

    移置復原了洛陽附近的古代墓葬數十座,成為觀看歷代墓葬文化的最佳場

    所。博物館的外觀採用漢代陵闕的建築布局,裡外相得益彰。大陸最近發

    展觀光不遺餘力,很多重要歷史名人或事件的地點,都陸續投入大筆資金

    進行開發。在觀光與歷史文物之間,要取得雙贏,便須針對歷史進行詳實

    的考察,古墓博物館以專業的水準恢復了古代墓葬的面貌,是值得肯定的。

    同樣的,古滎鎮的紀公廟也是新近完成的新祠廟,紀公即紀信,是楚漢相

    爭時,為劉邦赴死的一位義士,千百年來一直受到崇祀。該廟也是參考漢

    代建築的外觀,整體呈現一種古樸的感覺。相對於某些景區,為了發展觀

    光,不惜粗製濫造,只是想沾一點歷史文物的光,其實對文物與景觀反而

    是破壞。此行在昭陵上看到的現代建築即明顯施工品質不佳。

    四、經驗絮語

    此次我是採定點數日的方式進行,也就是在咸陽、西安、洛陽和鄭州

    等地,各住幾天,以該地為中心,前往訪察的目的地,並於當天往返。這

    個做法有其好處,就是不用頻繁地更換旅館,可以節省不少更換的時間。

    因為移動時需攜帶大件行李,通常需耗時近半天的時間。不過,定點住居

    數日也是有缺點,如果當天前往的地點較遠,光是往返就得花掉相當多時

    間。而且,如果一次行程無法完成考察,亦不便臨時留宿,因為原本的旅

    館仍舊需付費,增加額外開支,隔天仍得回去辦退房。變通的方式是若預

    定當天無法回程時,先將大件行李暫時寄放旅館,如此輕裝簡便在外住一

    晚,隔天可繼續考察,到晚上再回原旅館。

  • 陝豫嶽廟神祠考察行記 學術交流紀行

    32

    赴大陸進行野外考察,時間以四、五月左右為宜,六月尚可,此時天

    氣不熱,又較少下雨。安排活動時,最好能夠避開五一和十一這類的長假,

    以免人多車多,耽誤行程。我參觀兵馬俑時,沒注意到長假問題,回程光

    是排隊等公車就花了兩個多小時。此外,大陸這幾年到處有交通工程,塞

    車的情況頗為常見,嚴重時往往耽誤原車程一倍以上。而車班(公車和火

    車)誤點的情形也須注意,鄭州至西安的高鐵通車後,提供了一個新選擇。

    在交通方面,雖然最近大陸的交通費用逐漸升高,但千里迢迢難得到

    大陸考察,時間就是金錢,若能節省交通時間,換取考察的時間,多花一

    點錢是值得的。大陸的公交車算是方便又便宜的,車班數量不少,不過,

    有些地方還是可以考慮以包車的方式前往,除了節省時間,可以藉當地人

    的地緣熟悉度,探查原本未能考慮到的地點。此外,到外地考察,若要當

    天往返,需注意當天回程最晚的班車時間,以免錯失。總之,隨著大陸的

    經濟發展,這幾年的交通、旅館與景區門票的費用節節高升,有意前往者,

    在經費方面得多加斟酌。

    後記:此次考察蒙國科會補助,特此致謝。計畫名稱:中古時期的山

    神信仰與佛教(NSC 97-2410-H-001-103-MY2)。

  • 臺大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通訊 第三期 / 二○ㄧ○年十二月

    33

    第四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國際研討會」

    紀要

    林楓珏

    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生

    一、緣起

    2010 年 8 月 27 日至 29 日,由臺灣大學歷史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以及日

    本中央大學文學部人文社會學科東洋史學專攻等單位合辦的「第四屆中國

    中古史青年學者國際研討會」,於臺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舉行。本會議的

    理念是建構一個以青年學者為主體的國際性中國中古史研究的交流平台,

    前三屆分別由北京大學及武漢大學主辦,本屆則移師臺北。主辦單位邀請

    臺灣、中國及日本三方青年學者與會發表論文或擔任評論人,臺灣方面共

    有臺灣大學、清華大學、中興大學、中正大學、東吳大學、輔仁大學、逢

    甲大學以及中研院史語所等單位的青年學者參與。

    二、會議內容

    本屆會議為期三天,進行十二場發表會,每場發表會宣讀二至三篇論

    文,發表人及評論人均須事先繳交書面稿,每篇論文的發表、評論及討論

    時間約 50 至 55 分鐘不等。為使與會學者「交流」順利,主辦單位特別邀請目前就讀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班的郭珮君同學全程擔任日文口

    譯,其流暢、平實的口譯獲得在場學者的一致稱讚。本屆會議除論文發表

    外,另於第一天早上由日本中央大學阿部幸信先生主持森本淳先生的追念

    活動。森本淳先生為前二次會議的參與者,主要研究東漢末年、三國時期

  • 第四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國際研討會」紀要 學術交流紀行

    34

    第一場發表會,左起︰郭珮君、阿部幸信、李昭毅、葉煒、陳侃理、游逸飛。

    第二場發表會,左起︰陳識仁、葉煒、余欣。

    的政治及走馬樓吳簡,不幸於 2009 年年底病逝,因此特別舉行此活動,以悼念森本淳先生。

    第一場發表論文為︰李昭毅(中正大學)〈從漢代「分等課役」原則

    說「傅」與「為正」〉、陳侃理(北京大學)〈從陰陽書到明堂禮──讀銀

    雀山漢簡〈迎四時〉〉。李昭毅試圖跳脫「始徭役」或「始兵」的傳統觀

    點,從「分等課役」的角度,重新檢討漢代傅籍與課役的關係,他指出「傅

    籍為正」具有人身支配與編戶支配的雙重意涵。評論人阿部幸信及與會學

    者肯定以「分等」的概念討論漢代的課役制度,但建議作者釐清「傅籍」、

    「卒」、「正」等概念,並討論漢代不同時期的變化對傅籍年齡的影響。

    陳侃理結合傳世文獻及銀雀山出土資料復原〈迎四時〉,認為銀雀山出土

    的〈迎四時〉與《皇覽》內的〈迎四時〉為內容相同文獻,並試圖從〈迎

    四時〉於目錄學分類上的變化,討論漢代儒家吸收和整合陰陽家的過程。

    評論人游逸飛(臺灣大學)肯定作者紮實的對比、考證工作,建議作者從

    客觀及主觀兩個面向,討論〈迎四時〉在目錄學分類變化上的意義。其他

    與會學者提出包括墓葬品的語境問題,以及儒家與陰陽家其曖昧模糊的關

    係等供作者參考。

    第二場發表論文為︰陳識仁(輔仁大學)〈寐寤之道──中國中古時代

    的睡眠觀〉。陳識仁討論中國中古時代,儒家、道家及佛教三家文獻中的

    睡眠觀,並試圖重建三家睡眠觀對時人的影響,意圖開創一個新的研究領

    域。評論人余欣(復

    旦大學)認為此文具

    開創性質,惟使用的

    部分文獻難以特別區

    分為儒、佛、道的某

    一家文獻,且較少運

  • 臺大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通訊 第三期 / 二○ㄧ○年十二月

    35

    第三場發表會,左起︰永田拓治、張文杰、佐川英治、谷口建速、孟彥弘。

    用出土資料,希冀作者可以加以補充。與會學者詢及為何選擇中國中古時

    代作為此一課題的切入時間點,並與作者討論「寐」與「寤」的概念是否

    需要分開討論。

    第三場發表以近年挖掘發現的長沙走馬樓吳簡內的戶籍內容為主題的

    研究,兩篇論文分別是︰谷口建速(早稻田大學)〈從長沙走馬樓吳簡看

    三國的給役與賦稅〉、張文杰(逢甲大學)〈走馬樓吳簡所見戶籍簡籍注

    內容試探〉。谷口建速結合走馬樓吳簡中的名籍及倉庫關聯簿,討論東吳

    政權的賦役體系的一端,以此理解政府如何管理基層民眾。張文杰詳細地

    復原走馬樓吳簡中的《竹簡.壹》的戶籍內容,並利用其籍注內容研究東

    吳政權對基層社會的掌控能力。評論人孟彥弘(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

    所)及永田拓治(阪南大學)和與會學者對兩篇論文皆給予高度的評價,

    認為整理及研究走馬樓吳簡戶籍可以增進學界對於東吳政權甚至是前後朝

    代的理解,不過也分別指出如何「整理、分類」走馬樓戶籍簡的內容、「給

    役」在走馬樓戶籍簡的意義、走馬樓戶籍簡反映的時代意義,以及其代表

    東吳戶籍制度為何。最後,與會學者則提出如何理解東吳戶籍制度與前後

    朝代戶籍制度的承繼關係。

    第四場發表論文為︰魏斌(武漢大學)〈漢晉南方人名考──以單名、

    二名的展開及其意義〉、張榮強(北京師範大學)〈唐代吐魯番籍的「丁

    女」與敦煌籍「中女」──兼論兩晉南朝與北朝女子「丁中」標準的差異〉。

    魏斌以走馬樓吳簡中整齊劃一的單名登記為出發點,討論中國南方在漢晉

    之後,受到政府及上層文化的影響,由原先單名、二名皆有並具有南方特

    色的命名方式,轉變為單名的命名方式,說明華夏文化對中國南方社會的

    影響。評論人吳修安(臺灣大學)、許凱翔(新竹清華大學)認為,作者

    利用吳簡內的姓名研究華夏文化對中國南方社會的影響,為增進學界對中

    國中古前期南方的理解,作出卓然貢獻。但兩位評論人指出,作者旨在討

  • 第四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國際研討會」紀要 學術交流紀行

    36

    第四場發表會,左起︰許凱翔、吳修安、魏斌、陳識仁、葉煒、孟彥弘。

    論南方基層民眾命名問題,但文中對魏晉時期「中國南方」的範圍無明確

    定義;此外,作者討論文化交流時,過於強調單一方文化的影響力,而忽

    略雙方文化對彼此的影響;作者亦疏於討論基層民眾命名的傳統,並太看

    重政府在命名行為上的作用力。除了上述問題外,與會學者也指出如是否

    考慮與鮮卑族漢化後取名方式進行結合討論、除了強調姓名的政治性也應

    注意社會性的一面,以及文中眾多詞彙定義不清的現象。由於張榮強因故

    未能出席,由葉煒(北京大學)代為宣讀。張榮強此文討論唐代敦煌文獻

    與吐魯番文獻,分別將成年女子記錄為「中女」及「丁女」,作者認為此

    種矛盾反映了南北朝雙方對「課役身分」認定的不同,指稱敦煌的戶籍稱

    謂是延續北朝、直到唐代的「丁中制」,吐魯番戶籍稱謂則是延續自兩晉

    制度。評論人孟彥弘和與會學者認為,作者研究出敦煌與吐魯番兩地政府

    對判斷女子成丁的不同標準,並指出其各自的歷史來源,為一具創見性的

    研究,並認為此文為兩晉南北朝時期南北方不同稅賦制度的研究奠定了基

    礎,但仍須進一步討論賦稅制度其它不同之處,以及南北方為何有此差異

    存在。

    第五場發表論文為︰徐沖(復旦大學)〈「處士功曹」小論──東漢後

    期的處士、故吏與君臣關係〉、趙立新(東吳大學)〈南朝士人起家前的

    名聲與交遊〉。徐沖考察〈繁陽令楊君碑〉碑陰題名內的「處士功曹」,

    對東漢後期的「處士」和「故吏」進行有別於以往視角的觀察,並認為「處

    士功曹」的名號是東漢後期地方政府與地方士人間達成的「第二次君臣關

    係」中的一體兩面。評論人安部聡一郎(金澤大學)對作者以新視角處理

    東漢後期的君臣關係感到佩服,並提出「處士功曹」僅出現於〈楊君碑〉,

    須考慮其代表性;再者,「功曹」與其他縣衙職位相比,其特殊性為何,

    以及政府與士人兩者應處於互動而非單向關係等意見,與作者進行討論。

    與會學者也積極參與討論,並認為可以展開「二重君主觀」的新研究。趙

    立新討論南朝士人起家前,以「名聲」為目的展開族內的交遊活動,並與

  • 臺大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通訊 第三期 / 二○ㄧ○年十二月

    37

    第五場發表會,左起︰小尾孝夫、趙立新、阿部幸信、徐沖、安部聡一郎

    第六場發表會,左起︰游自勇、阿部幸信、黃玫茵、陳文龍

    族內同輩產生競逐的意識,而此活動的產生與族中長輩意欲藉由子弟的仕

    宦來延續家族的發展相關,到了南朝後期活動越趨興盛,揭露出異於南朝

    門第發展的因素與契機。評論人小尾孝夫(東北大學)認為,作者立基於

    對東晉南朝門閥政治的理解,進行了細緻而深入的研究,值得肯定,同時

    又提出幾個問題︰族中長輩評比的標準為何?與九品官人法的關係為何?

    與會學者也質疑《世說新語》等南朝史書揭露的評比皆有類型化的傾向,

    要應如何理解?《顏氏家訓》中提出南朝士族的腐敗,與此篇論文中士族

    重視教育的理解要如何整合等問題。

    第六場發表論文為︰黃玫茵(臺灣大學)〈唐代後期江南貶官研究─

    ─以江南六使區官僚的貶入遷出為中心〉。作者以江南六使區為主,輔以

    兩《唐書》、《資治通鑑》等史書,分析唐代後期官僚的貶官遷出,試圖

    以量化的方式,探討江南地區文化發展的水平高低。評論人游自勇(首都

    師範大學)、陳文龍(北京大學)均認為作者花費極大心力整理出唐代後

    期江南地區官僚的貶官遷出表格,實屬不易,但也皆指出量化分析的局限

    性以及資料來源的問題。與會學者建議可以利用「官品」討論官員的「遷

    轉」,並使用晚唐文學進行更多元的分析。

    第七場發表論文為︰岡部毅史(大阪市立大學)〈關於北魏前期的位

  • 第四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國際研討會」紀要 學術交流紀行

    38

    第七場發表會,左起︰胡鴻、岡部毅史、魏斌、吉田愛、朱振宏

    階秩序──以對爵與品的分析為中心〉、吉田愛(早稻田大學)〈東魏北齊

    的鄴和晉陽〉。岡部毅史從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的職令出發,探討當時的官制與爵品的關係,以此考察北魏前期的位階秩序。作者認為當時的

    官員身分不單單以爵位來表示,而是以官品和爵位為基礎,輔以將軍號和

    官職等多元的位階體系。評論人胡鴻(北京大學)認為作者以「位階秩序」

    為出發點的探討,與閻步克的「品位結構」有異曲同工之妙,標示著中國

    中古時代制度史研究的新浪潮。不過也提出「北魏前期」時限界定問題、

    異姓王與爵位的關係,以及爵品與九品官人法的關係等問題與作者討論。

    與會學者則針對以上問題及北魏漢化與爵品、官品的關係,以及《魏書》

    對北魏初期記載隱晦不明、如何引用等問題進行討論。吉田愛探討北齊的

    鄴及晉陽,以及東魏、北齊的王都、霸府體制。其統計北齊皇帝來回鄴及

    晉陽的次數和兩都的地理情勢,認為北齊皇帝扮演著農耕與遊牧兩個世界

    的君主角色。評論人朱振宏(中正大學)及與會學者認為,作者以北齊的

    鄴和晉陽出發,討論中國中古前期北方政權中常見的「二元統治」體系,

    實屬難能可貴。不過也紛紛提出除了二元統治體系的原因外,是否與晉陽

    地處對外前線相關;單純地判斷鄴是農業首都,晉陽是遊牧首都是否過於

    草率;北齊皇帝為何選擇鄴而非洛陽為政治首都;北齊選都與北魏孝文帝

    遷都洛陽的關係等問題。

    第八場發表論文為︰林靜薇(中正大學)〈東魏北齊遣使制度初探〉,

    內田昌功(秋田大學)〈南朝後期建康的朝堂布局〉。林文旨在釐清東魏

    北齊遣使南朝及西魏北周,是否有一明確的遣使制度,作者認為東魏北齊

    遣使官員無論在官品或官職上,遣往西魏北周的使者皆重於南朝,並由遣

    使反映出北齊後期國力的衰微。評論人佐川英治(東京大學)與松下憲一

    (北海道大學)認為,作者以官品或官職的重要性與東魏北齊的對外關係

  • 臺大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通訊 第三期 / 二○ㄧ○年十二月

    39

    第八場發表會,左起︰郭珮君、內田昌功、孫正軍、鄭雅如、林靜薇、

    佐川英治、松下憲一。

    結合探討,實為一具創意的見解。也提醒作者須深入討論東魏北齊的官制,

    以釐清出使者的官職對其政府外交政策造成的影響;再者是否考慮將研究

    時限提前至北魏或三國時期。與會學者提出了是否可以將遣使視為一個常

    規性的「制度」,忽略了遣使制度作為一政治、戰爭的手段等問題。內田

    昌功從南朝建康宮城雲龍門位置入手,研究南朝中書、門下、尚書等官府

    機構權力的變遷,討論朝堂布局與皇帝權威性的關係,並希冀以此理解南

    朝的宮城設計如何影響北朝進而影響隋唐。評論人孫正軍(北京大學)指

    出,作者長期致力於魏晉南北朝宮城史研究,為此一領域的權威,此文顯

    現作者深厚的治學功力,並開拓宮城史的新視野。孫正軍指出作者復原建

    康城雲龍門的位置與前輩學者的意見相左,況且關於雲龍門的史料記載

    少,如何突破這個缺口?近年中古史學界對隋唐歷史文化的發展是「南朝

    化」或「北朝化」頗有爭議,與會學者一致認為此文對都城、朝堂布局的

    研究可能可以對此爭議帶來新的觀察點。

    第九場發表論文為︰梶山智史(明治大學)〈北魏的東清河崔氏──

    崔鴻《十六國春秋》編纂的背景〉、藤井康隆(名古屋博物館)〈關於南

    北朝陵墓喪葬空間的構思和設計〉。梶山智史以崔鴻編纂的《十六國春秋》

    出發,探討東清河崔氏一族在北魏政局的動向及所處立場,並論及孝文帝

    漢化政策。評論人林宗閱(臺灣大學)認為作者不只分析《十六國春秋》

    的體例形式,兼及其相關人物與政治意涵,豐富了我們對《十六國春秋》

    和北魏東清河崔氏的認識。不過評論人也指出作者意欲強調「東清河」崔

  • 第四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國際研討會」紀要 學術交流紀行

    40

    第九場發表會,左起︰林聖智、藤井康隆、趙立新、梶山智史、林宗閱。

    第十場發表會,左起︰陳昊、胡雲薇

    氏的「籍貫」意識而非「郡望」意識,以及論文題目訂定不當等問題。與

    會學者提出了《魏書》編纂與《十六國春秋》編纂兩者間的關係仍模糊不

    清,以及如何看待《魏書》及《晉書》採用《十六國春秋》的問題。藤井

    康隆比較南北朝陵墓在整體佈景、墓室結構、墓畫等項目的異同之處,探

    討南北朝各自的禮儀形式,並得出雙方天下秩序的建構方式之異同,指出

    日後的隋唐禮儀受到南朝影響。評論人林聖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所)認為作者以其考古學專長,比較、分析南北朝陵墓,並得出南朝的陵

    墓形式影響日後隋唐的陵墓形式,實為一別出心裁的研究。但指出能否以

    陵墓代表南北方的差異、是否忽略討論南北方相互的影響,以及作者此文

    只利用考古報告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