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241 2019年12月 (下) 国内刊号 CN61-1499/C 一带一路文化艺术 朱巧玲 朱怀清(凯里学院 黔东南州 556011) 孔子的音乐人形象 摘 要:在六经和六艺中,孔子都很重视音乐教化作用, 并且身体力行,孔子作为音乐人的形象包括一下几点:对音 乐文献的整理,对音乐的评论,演奏乐曲,用歌声来表达情 感。 关键词:孔子;音乐 无论是六经《诗》、《书》、《礼》、《易》、《乐》、 《春秋》,还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术,都包含有乐 的内容在,乐在孔子的教学内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不 仅对音乐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如已失传的《乐经》,而且在 音乐的鉴赏、评论,对乐器的演奏和歌唱方面都达到了精深 的专家境界,他不仅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而且把音乐和日 常的生活修行联系了起来。可以说,孔子也是一个音乐老 师,他本身的音乐修养是很高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 面。 一、作为音乐理论家的孔子 1.孔子对音乐文献的整理及其教化作用 与礼一样,乐早在孔子之前就已产生,只不过孔子对此 进行了一番整理而已,以此用作教授学生的教科书。我们知 道,《诗》一开始就是有音乐配诵的,一是民间的“风” 音,一是朝廷庙堂的“雅”、“颂”之音,这些都有其教 化的目的在:“先王恶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 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纶而不息,使其曲 直、繁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 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史记·乐记》 [1] 古者诗三千余篇,无论是文辞还是乐曲,都是良莠不齐的, 及至孔子,去其重,“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 《韶》、《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世 家》可见孔子对《诗》的每一篇都进行了乐曲整理,《论 语》 [2] 还记载了孔子的话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 《雅》、《颂》各得其所。”孔子在整理诗乐的时间,是 其“自卫返鲁”之时,是其不惑之年前后,正是一个人做 学问的黄金时期:“孔子年四十二……故孔子不仕,退而修 《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 莫不受业焉。”“孔子以《诗》、《书》、《礼》、《乐》 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 子世家》由此可见,孔子整理诗乐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具 有相当的目的性,因为“《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嘄 噭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淫。”《史记·乐书》才 有了孔子的退而“正乐以诱世。”《史记·乐书》当孔子最 得意的弟子颜渊问治国之道时,孔子便回答说:“行夏之 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放郑声, 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乐与声在此与治国的其他手段 并立,可见孔子对声乐的重视程度。其整理的诗乐文献只是 手段,达到教化才是目的,但二者是同样重要而不可偏废 收稿日期:2019-10-10 的。孔子不只是说教而已,在实践中他也是这么做的。《史 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摄相事时鲁齐的夹谷之会。齐有司 “请奏四方之乐……于是旍旄羽钹矛戟剑撥鼓噪而至。” 孔子质问道:“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 有司!……景公心诈,挥而去之。”齐有司又“请奏宫中之 乐……优倡侏儒为戏于前,”孔子同样是极力反对:“‘匹 夫而荧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 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春秋战国时 期,各国的交往常常以诗对,而孔子却以乐对,不仅为鲁国 赢得了尊严,而且使齐归还了“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 田以谢过。”孔子常常是“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 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这与孔子“诛鲁大夫乱政者少 正卯”是一样的,正如孔子所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 乐。” 2.孔子对音乐的评论与欣赏 孔子常常称美唐虞之世,不仅是因为其治世之功,更因 为其音乐的治世之效,所谓“成于乐”是也,“昔者舜作 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治乐以赏诸侯。”可见,音 乐到舜那里已是非常的成熟了。不仅歌诗的内容,而且音 乐的形式可能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高度。孔子对《韶》的 评价甚高不是没有原因的:“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 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闻《韶》的 时间当在其三十五岁时,《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年 三十五……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 味,齐人称之。”这种余音绕梁的效果,我们当从曲调旋律 的优美上来理解孔子对《韶》的评论,即孔子所称赞的“尽 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 未尽善也。”所谓善,当指曲调所表达的意旨和诗歌的内容 而言。孔子所称《韶》的尽善尽美,是指其内容与形式的完 美统一,而《武》只是形式(即旋律曲调)上的尽美,内容 上却没达到尽善。表演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形式 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所以“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 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正如《史 记·乐书》所说:“钟鼓管磬羽蘥干戚,乐之器也;詘信俯 仰级兆舒疾,乐之文也。” 《论语》·微子》还记载了鲁乐官四散的情况:“大师 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 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这批乐师 是与孔子同时的人,与孔子有过音乐上的学习与交往也是有 可能的。《孔子世家·辨乐》中的“师襄子”就是这里的击 磬襄:“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襄子曰:‘吾虽以击磬为官, 然能于琴。’”即是交往的明证。他们虽有师生之谊,也有 知音之遇,可谓相互为知音也:“子语鲁大师乐,曰:‘乐 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 也,以成。’”《论语·八佾》这是孔子对乐师演奏乐曲的

一带一路文化艺术 国内刊号 CN61-1499/C 2112 () 孔子的音乐 …cbimg.cnki.net/Editor/2020/0106/xisl/0ae4b850-bfda... · 乐文献的整理,对音乐的评论,演奏乐曲,用歌声来表达情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241

    2 0 1 9年 1 2月(下)国 内 刊 号 C N 6 1 - 1 4 9 9 / C一 带 一 路 文 化 艺 术

    朱巧玲 朱怀清(凯里学院 黔东南州 556011)

    孔子的音乐人形象

    摘 要:在六经和六艺中,孔子都很重视音乐教化作用,

    并且身体力行,孔子作为音乐人的形象包括一下几点:对音

    乐文献的整理,对音乐的评论,演奏乐曲,用歌声来表达情

    感。

    关键词:孔子;音乐

    无论是六经《诗》、《书》、《礼》、《易》、《乐》、

    《春秋》,还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术,都包含有乐

    的内容在,乐在孔子的教学内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不

    仅对音乐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如已失传的《乐经》,而且在

    音乐的鉴赏、评论,对乐器的演奏和歌唱方面都达到了精深

    的专家境界,他不仅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而且把音乐和日

    常的生活修行联系了起来。可以说,孔子也是一个音乐老

    师,他本身的音乐修养是很高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

    面。

    一、作为音乐理论家的孔子1.孔子对音乐文献的整理及其教化作用

    与礼一样,乐早在孔子之前就已产生,只不过孔子对此

    进行了一番整理而已,以此用作教授学生的教科书。我们知

    道,《诗》一开始就是有音乐配诵的,一是民间的“风”

    音,一是朝廷庙堂的“雅”、“颂”之音,这些都有其教

    化的目的在:“先王恶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

    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纶而不息,使其曲

    直、繁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

    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史记·乐记》[1]

    古者诗三千余篇,无论是文辞还是乐曲,都是良莠不齐的,

    及至孔子,去其重,“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

    《韶》、《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世

    家》可见孔子对《诗》的每一篇都进行了乐曲整理,《论

    语》[2]还记载了孔子的话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

    《雅》、《颂》各得其所。”孔子在整理诗乐的时间,是

    其“自卫返鲁”之时,是其不惑之年前后,正是一个人做

    学问的黄金时期:“孔子年四十二……故孔子不仕,退而修

    《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

    莫不受业焉。”“孔子以《诗》、《书》、《礼》、《乐》

    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

    子世家》由此可见,孔子整理诗乐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具

    有相当的目的性,因为“《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嘄

    噭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淫。”《史记·乐书》才

    有了孔子的退而“正乐以诱世。”《史记·乐书》当孔子最

    得意的弟子颜渊问治国之道时,孔子便回答说:“行夏之

    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放郑声,

    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乐与声在此与治国的其他手段

    并立,可见孔子对声乐的重视程度。其整理的诗乐文献只是

    手段,达到教化才是目的,但二者是同样重要而不可偏废

    收稿日期:2019-10-10

    的。孔子不只是说教而已,在实践中他也是这么做的。《史

    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摄相事时鲁齐的夹谷之会。齐有司

    “请奏四方之乐……于是旍旄羽钹矛戟剑撥鼓噪而至。”

    孔子质问道:“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

    有司!……景公心诈,挥而去之。”齐有司又“请奏宫中之

    乐……优倡侏儒为戏于前,”孔子同样是极力反对:“‘匹

    夫而荧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

    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春秋战国时

    期,各国的交往常常以诗对,而孔子却以乐对,不仅为鲁国

    赢得了尊严,而且使齐归还了“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

    田以谢过。”孔子常常是“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

    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这与孔子“诛鲁大夫乱政者少

    正卯”是一样的,正如孔子所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

    乐。”

    2.孔子对音乐的评论与欣赏

    孔子常常称美唐虞之世,不仅是因为其治世之功,更因

    为其音乐的治世之效,所谓“成于乐”是也,“昔者舜作

    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治乐以赏诸侯。”可见,音

    乐到舜那里已是非常的成熟了。不仅歌诗的内容,而且音

    乐的形式可能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高度。孔子对《韶》的

    评价甚高不是没有原因的:“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

    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闻《韶》的

    时间当在其三十五岁时,《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年

    三十五……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

    味,齐人称之。”这种余音绕梁的效果,我们当从曲调旋律

    的优美上来理解孔子对《韶》的评论,即孔子所称赞的“尽

    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

    未尽善也。”所谓善,当指曲调所表达的意旨和诗歌的内容

    而言。孔子所称《韶》的尽善尽美,是指其内容与形式的完

    美统一,而《武》只是形式(即旋律曲调)上的尽美,内容

    上却没达到尽善。表演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形式

    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所以“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

    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正如《史

    记·乐书》所说:“钟鼓管磬羽蘥干戚,乐之器也;詘信俯

    仰级兆舒疾,乐之文也。”

    《论语》·微子》还记载了鲁乐官四散的情况:“大师

    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

    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这批乐师

    是与孔子同时的人,与孔子有过音乐上的学习与交往也是有

    可能的。《孔子世家·辨乐》中的“师襄子”就是这里的击

    磬襄:“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襄子曰:‘吾虽以击磬为官,

    然能于琴。’”即是交往的明证。他们虽有师生之谊,也有

    知音之遇,可谓相互为知音也:“子语鲁大师乐,曰:‘乐

    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

    也,以成。’”《论语·八佾》这是孔子对乐师演奏乐曲的

  • 242

    2 0 1 9年 1 2月(下) 国 内 刊 号 C N 6 1 - 1 4 9 9 / C 一 带 一 路 文 化 艺 术

    评论与欣赏。“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

    哉!’”《论语·八佾》师挚演奏序曲,逐渐把音乐推向高

    潮以至结束。这一整套而完美的表演令孔子赞叹不已,自己

    在欣赏的过程中也融入其中。孔子可谓师挚之知音矣。

    二、作为演奏家的孔子无论是周游列国,还是在家闲居,孔子及其弟子随身都带

    有乐器,不是击磬,就是鼓瑟、鼓琴,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论语·先进》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论语·阳货》

    “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史

    记·孔子世家》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击磬,有荷蒉而过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硁硁乎,莫己知也夫而矣!’”《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学鼓琴、击磬,是以师襄子为师,但他的演奏水平达

    到了什么程度呢?我们从荷蒉者过孔子门听其击磬声而作出

    的评判可知。作为石制乐器的磬,在音乐的表现效果上可能

    要简单些,孔子通过它却能表露出其心声来。那么,作为弦

    乐器的琴(可能是五根弦以上),其技巧要复杂得多,所表

    现的内容也要丰富得多。《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孔子学

    鼓琴于师襄子的事例表明了孔子演奏技艺达到了超乎寻常的

    境界: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

    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

    曰 : “ 已 习 其 数 , 可 以 益 矣 。 ” 孔 子 曰 : “ 丘 未 得 其 志

    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

    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

    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墨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

    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

    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所谓“习其曲”、“习其数”,是乐曲演奏的基本功夫,

    也是对一个演奏者的基本要求,而“得其志”是要求演奏者

    的高标准,即演奏乐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也即上面所说

    孔子击磬的效果:“有心哉,击磬乎!硁硁乎,莫己知也夫

    而矣!”这是站在演奏者的角度来看,是主观的内容。不同

    的演奏者在演奏同一乐曲时,他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调是不同

    的,所传达的音乐效果也是有差别的。而孔子在最后达到了

    “得其为人”的境界,可以说是得到了乐曲的客观内容,追

    溯到了乐曲作者的源头思想,也就是悟到了音乐所塑造的原

    始形象,用文学批评的话语讲,就是“原型重构”。孔子的

    这一演奏水平与其达到的境界,就连其老师也佩服不已,避

    席再拜。

    三、作为歌唱家的孔子孔子绝粮于陈蔡之间,仍然讲诵弦歌不衰;《诗经》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到武城,也闻其弟子的弦歌

    之声。孔子及其弟子不仅用弦乐器演奏,还唱歌,即我们所

    说的边弹边唱,也就是吉他上的一种民谣弹唱法。可见,孔

    子是会唱歌的,而且歌喉也不差,应该达到了歌唱家的水

    平。《论语·述而》记载说:“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

    而后和之。”遇到了一位会唱歌的人,孔子硬要别人再唱一

    遍,他则跟着和唱,这可能是一种二重演唱法。

    当时的隐士也有喜欢唱歌的,孔子就遇到过这样一位: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

    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去,弗得与之言。《史

    记·孔子世家》

    孔子为什么下而欲与之言呢?不仅因为接舆的歌词内容

    有思想的深度,而且也因为其“歌而善”。大概孔子是想让

    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之,来个二重唱;或者是孔子也想用歌

    声来与之交流,来个对唱,就像一些少数民族的对歌一样。

    这种推测并非不可能。《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桓子受

    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

    ‘夫子则非罪。’”送孔子的师己是个乐师,这个叫己的乐

    师虽然没唱,但孔子想唱歌,想用歌声来回答师己的话,表

    达自己当时的情感和想法。孔子便说:“我唱歌可以吗?”

    (“吾歌可夫?”)于是“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

    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大概是

    遇到了会唱歌懂音乐的人,如果不用歌声来表达,怪有点可

    惜的。这也是孔子的知音之遇所要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正

    如后来文人们的以文会友一样。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孔

    子来说,唱歌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唱歌不是年轻人的专利,

    孔子的这首歌大概唱于五十六岁时。不仅如此,孔子在临死

    前一个星期还唱了一首悲歌:

    明岁,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

    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

    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后七日卒。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十五岁始有志于学,可谓是活到老,学到老,而且

    还唱到老。孔子所唱之歌都是即兴的,可以说是集作词、作

    曲、演唱三者于一身,其音乐才华可见一斑了。孔子已经被

    搬上了荧屏,周润发饰演孔子。但如果不把孔子在音乐方面

    的演奏与演唱形象注入蒙太奇中,则实有背于孔子的真相,

    在人物的塑造上也是一种遗憾。因为我们可以从孔子的音乐

    人这一形象中看到,孔子是一个欢快的、活泼的、生动的而

    又有点悲伤的孔子,这才是真实的孔子。

    通过对先秦两汉的历史文献发掘,我们发现孔子在音乐

    上惊人的造诣,这种造诣已经达到了专业音乐家的水准,除

    了他给自己定下的历史使命感外,还在于他的好学,他自己

    也说过“吾十五而有志于学”,孔子对任何一门学问都非常

    专注和勤奋,这是他能够在音乐上达到常人所不能有的高度

    的原因,甚至连当时的音乐家都无法比拟。当然,其原因我

    们还可以从他的时代文化的使命感找到根源,可以说,孔子

    在利用一切手段来推行他的政治理念,最重要的是要“以文

    教化”,其中的“文”,就包括音乐。孔子所建立的这种音

    乐观,音乐方法,以及对音乐的一种痴迷态度,都给我们以

    有益而深刻的启发,两千多年来都没有过时,甚至是弥久常

    新。文化丝路不断,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坚韧,这可能就

    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吧,它也表现出了孔子的人格魅力。

  • 243

    2 0 1 9年 1 2月(下)国 内 刊 号 C N 6 1 - 1 4 9 9 / C一 带 一 路 文 化 艺 术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韩兆琦评注本,岳麓书社,2004年

    版。本文中所有《史记》引文均出自该书,随文已注出篇

    名,不再另作说明。

    [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本文中

    所有《论语》引文均出自该书,随文已注出篇名,不再另作

    说明。

    作者简介:

    朱巧玲(1978--)女,湖北荆门人。凯里学院图书馆,

    汉语言文学专业。

    朱怀清(1967--)男,湖北荆门人。凯里学院副教授,

    博士,研究方向:古文献、语言。

    李开乐(广东省气象局 广东广州 510080)

    地球上最大的风水格局──吉龙戏珠

    摘 要:该文以坚定中华人的自信心为目的。把青藏高

    原视为龙头往西看,高原和山脉连绵不断,弯曲而起伏,尾

    巴直至大西洋,地形上俨然像一条巨龙。巨龙的头高抬,俯

    视着面前的宽阔明堂──太平洋,落基山脉是前屏风挡住正

    面风刹。自然有道,天成地造,注定了中华民族就是龙的传

    人。所以,中国人有主要责任护好龙,将龙激活,使龙开

    眼,让龙腾飞。虽然中华民族崛起的阻力强大,但中国人只

    要不屈不挠做好分内事,便可把吉龙戏珠的风水格局变活,

    让巨龙腾飞上九天揽月,实现中华复兴梦想。从此天下永久

    太平,为地球全人类的共同幸福美满铺平道路。

    关键词:地形风水格局;吉龙戏珠;中华民族;龙的传人

    一、引言风水的观念来自于中国古人的玄学思维。你信它吗?很

    玄,不太好理解,其中的道理并非用现代科学能解释得通。

    尤其不要指望背上罗盘者就都是风水“专家”,他们也往往

    兑现不了自己的说法,因此便有不少人不信这一套。可是你

    不信它吗?有些事例确又挺灵验,似乎不信还不行。所以,

    中华自古以来,阳宅阴居讲究风水之事都还传承得挺盛行。

    在此,我们暂且撇开真假与虚实,就权当闲聊,讲故事,

    结合传说,放开思维,用浅白通俗的,公众容易理解的非专

    业言语谈天说地,漫谈一下地球上最大的风水格局,既可以

    在心理上更坚定中国人复兴的自信心,世界日后的发展趋势

    或还能应验了今日说法。

    二、地形巨龙的客观存在性按照笔者更广泛的思维,认为地球来自于太阳,所以原始

    地球是一团热熔状态球体;地球的地形是液态球体表面逐渐

    冷却变迁和内部动力升降作用所形成;月球则是地球喷射出

    去的一颗夜明珠……(参见《自然与人》书稿,虽未经出版

    社正式出版,但已在“自然与人”公众微信号逐日连续刊出

    13个月)

    值得细思深悟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古往今来都崇尚

    “龙”?还臆想出了“龙”的具体图腾呢?这种信念根深蒂

    固,每年春节,全国到处欢天喜地,不少地方都不约而同的

    大耍龙的游戏。这难道是中国的某些特能古人得到了上天指

    点,漏知了点滴天机,才自信中华民族就是龙的传人吗?

    以往还另有些说法是,笔者刚读小学也是新中国刚成立

    之时,孩子们把旧中国比喻成为桑叶,所以尽受日本小蚕

    虫的侵食;又把新中国比喻成为公鸡,所以雄起气昂。那

    些不过都只是体现小孩子的天真和富有想象力而已,毫无

    实际意义。拿破仑把旧中国比喻成为沉睡着的狮子,所以

    温顺可欺;习近平主席说中国狮子醒了。那些说法又都只是

    从国家的小格局去看,把中国的历史国运及人民的性格和遭

    遇当玩笑说说而已,并没多少地形风水的含义。这里说到的

    “龙”,那就已经离开了国家的概念,它是全地球性质的实

    体宝物,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了。笔者倒希望中华民族真的

    是龙的传人。公鸡虽雅致雄伟,但气力堪悲;狮子虽王,却

    上不了天,下不了海,也无法与龙相比。

    北纬10~60°从西到东地形图

    笔者近日细看了世界立体地形图,发现从地球上最高的

    青藏高原往西看,高原、山脉连绵不断,左右弯曲和高低起

    伏,尾巴一直延伸至大西洋(见上图)。青藏高原俨然就像

    春节期间各地闹腾的那个威武的龙头,龙身横跨了整个亚欧

    大陆。高抬的龙头,傲视着那宽阔的太平洋。在龙头正东方

    的太平洋对岸,有高高的落基山脉横在前面作为屏风挡住正

    面来的风刹,左青龙右白虎的陆地和岛屿又把太平洋基本上

    围护成了一个类圆形的水盆子,使太平洋成了龙的天然漂亮

    浴盆。边看边想,笔者十分感叹,真是自然有道,天成地

    造,中国人正好住在龙头村,注定了中华民族真的就是龙的

    传人了。

    相对于地球上这头巨大的地形“龙”而言,人和动物只

    不过类似于生长在龙头、龙身上的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菌和小

    小虫而已。人的生灭与发展,完全依赖于龙的是否存在和死

    活。地形“龙”由地下冒了上来,类似于“细菌、小虫”

    的人,也是由土地里的几十种物质元素长成。两者都来于自

    然,也都自然形成,相依为命。中国人能住在龙头、龙须、

    龙嘴皮边,由龙头流淌下来的汗水哺育成长生殖,那是天赐

    的好运,天生有着龙的灵魂,优先享受龙的福分。因此,中

    国人也有主要责任护好龙,将龙激活,使龙开眼,让龙腾

    飞,以龙的博大胸怀造福全人类。

    三、中国人应该做哪些努力才能让巨龙腾飞起来

    收稿日期:2019-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