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黃琇紋、黃靜品、黃宏文 一、沈光文生平 沈光文(1612-1688)字文開,號斯菴,浙江鄞縣人(今寧波)。是明朝大思 想家陸象山門人沈煥之後裔,家學淵源深厚;曾先後以黃道周、劉宗周為師,受 其忠貞愛國之精神感召。明崇禎皇帝自殺後,福王在南京稱帝,授沈光文太常博 士,與史可法等人與滿清對抗;不久,福王被執,沈光文隨魯王退守浙江,授官 工部郎中;魯王抗清兵敗後,隱居普陀山(位於浙江省定海縣,舟山群島之一); 永曆元年(1647)前往廣東肇慶,追隨桂王,授太僕少卿。永曆十五年(1661), 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原打算從金門搭船赴泉州,遇颱風漂流到台灣(連橫《台 灣通史》說他永曆三年(1649)入台,另有 165116521662 年的說法,本文 採用 1651 年的說法)。[1] 沈光文在台期間相關記事如下: 西元 年號 事件 1651 明永曆五 原想搭船赴泉州,遇颱風漂流到台灣北部,隔年,輾轉來到赤崁, 總算定居下來。[2] 1652 明永曆六 發生漢人郭懷一所領導的抗荷事件,事平之後,台灣的農業發展、 貿易活動為之凍結,物質生活極其窮困。[3] 1661 明永曆十 五年 鄭成功由鹿耳門進入台江,登陸赤崁,得知 沈光文也在赤崁,以客禮相見。[4] 1662 明永曆十 六年 清康熙元 鄭經繼位,改變許多原有的制度、排斥遺老, 沈光文寫「台灣賦」諷刺他。賦中有「鄭錦僭王」四字(鄭錦是 鄭經的乳名,僭王,則暗示鄭經 僭冒名義,踰越其分位),有人向鄭經進讒言, 鄭經大怒,派人殺沈光文,沈光文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今 高雄縣田寮鄉),落髮變服為僧。[5] 1663 明永曆十 七年 沈光文帶著一批有學問的人隱居羅漢門(今高雄縣內門鄉),在這 兒搭建茅屋,潛心著述,傳道解經,教生授徒。 1674 明永曆二 十八年 沈光文避居台南西拉雅平埔族目加溜灣社(今 台南縣善化鎮),一方面行醫濟世,一方面設立 私塾,教育平埔族人。[6] 1683 清康熙二 十二年 鄭克塽降淸,閩浙總督姚啟聖欲接他返鄉終老,可惜姚啟聖不久 之後病故,歸鄉之事不成。[7] 1685 清康熙二 十四年 沈光文與諸羅縣令季麒光等人共同倡設「東吟社」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 Upload
    others

  • View
    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黃琇紋黃靜品黃宏文 撰

一沈光文生平

沈光文(1612-1688)字文開號斯菴浙江鄞縣人(今寧波)是明朝大思

想家陸象山門人沈煥之後裔家學淵源深厚曾先後以黃道周劉宗周為師受

其忠貞愛國之精神感召明崇禎皇帝自殺後福王在南京稱帝授沈光文太常博

士與史可法等人與滿清對抗不久福王被執沈光文隨魯王退守浙江授官

工部郎中魯王抗清兵敗後隱居普陀山(位於浙江省定海縣舟山群島之一)

永曆元年(1647)前往廣東肇慶追隨桂王授太僕少卿永曆十五年(1661)

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原打算從金門搭船赴泉州遇颱風漂流到台灣(連橫《台

灣通史》說他永曆三年(1649)入台另有 165116521662 年的說法本文

採用 1651 年的說法)[1]

沈光文在台期間相關記事如下

西元 年號 事件

1651

明永曆五

原想搭船赴泉州遇颱風漂流到台灣北部隔年輾轉來到赤崁

總算定居下來[2]

1652

明永曆六

發生漢人郭懷一所領導的抗荷事件事平之後台灣的農業發展

貿易活動為之凍結物質生活極其窮困[3]

1661

明永曆十

五年

鄭成功由鹿耳門進入台江登陸赤崁得知

沈光文也在赤崁以客禮相見[4]

1662

明永曆十

六年

清康熙元

鄭經繼位改變許多原有的制度排斥遺老

沈光文寫「台灣賦」諷刺他賦中有「鄭錦僭王」四字(鄭錦是

鄭經的乳名僭王則暗示鄭經

僭冒名義踰越其分位)有人向鄭經進讒言

鄭經大怒派人殺沈光文沈光文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今

高雄縣田寮鄉)落髮變服為僧[5]

1663

明永曆十

七年

沈光文帶著一批有學問的人隱居羅漢門(今高雄縣內門鄉)在這

兒搭建茅屋潛心著述傳道解經教生授徒

1674

明永曆二

十八年

沈光文避居台南西拉雅平埔族目加溜灣社(今

台南縣善化鎮)一方面行醫濟世一方面設立

私塾教育平埔族人[6]

1683

清康熙二

十二年

鄭克塽降淸閩浙總督姚啟聖欲接他返鄉終老可惜姚啟聖不久

之後病故歸鄉之事不成[7]

1685

清康熙二

十四年

沈光文與諸羅縣令季麒光等人共同倡設「東吟社」

1688

清康熙二

十七年

逝世葬於善化鎮東保里享年七十七歲

荷蘭時期的沈光文所生活的是一個榛莽待啟的海島所面對的是以經濟剝削

為手段的荷蘭統治政權四周則是與自己思想型態不同生命層次迥異的墾荒漢

人以及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語言種族hellip截然不同的台灣原住民他內心深

處有著家國殘破的憂戚漂泊羈旅的悲涼水土不服的煎熬悲鬱的情緒交織

而為沈光文的心靈世界[8]

鄭成功打敗荷蘭人中原遺老相隨而至才使台灣在文化層面增添了一支生力

軍而沈光文亦因鄭軍的領台以及與同儔的重逢而倍感振奮當時隨鄭成功

來台聲名最著者為明末幾社六子之一的徐孚遠徐孚遠與斯菴交情甚篤二

人時有吟哦唱和之作[9]

沈光文可說一生坎坷先有「亡國之恨」後又「流亡海外」在台時間將近四十

年可說半生在台渡過他歷經荷蘭明鄭滿清諸政權統治在鄭成功之前即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言由於沈光文身處陌生的環境再加上濃厚的故國之思使他寫下大量的詩文

作品著有〈台灣輿圖考〉〈台灣賦〉《文開詩文集》等不僅對台灣各種風物

的描寫始於沈光文台灣之鄉愁文學亦濫觴於他的詩作季麒光謂「從來台灣

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矣斯菴來而始有文矣」所以全祖望稱

他「海東文獻推為初祖」

(一)沈光文的「幾個第一」

1沈光文是史料記載中第一個由大陸渡海來台長期居留的文人留下的大量詩

文以及參與結社立塾授徒等事蹟立下了流寓文人的典型

2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個播種者《諸羅縣志》〈卷十一藝文志〉季麒光所撰

〈題沈斯菴雜記詩〉有云「從來台灣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矣

斯菴來而始有文矣」所記「從來台灣無人也」是指文人而言沈光文歷經荷蘭

明鄭滿清諸政權統治在鄭成功之前即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

3台灣詩學始於沈光文沈光文在台灣撒下詩的種子簡要的說他是移民文學

鄉愁文學遺民文學隱逸文學鄉土文學民俗文學的首倡者

(1)對沈光文而言移民文學與鄉愁文學是合二為一的離開大陸移居海島

漂泊流浪思舊懷鄉便成了詩作的主題如〈懷鄉〉〈感憶〉〈思歸〉六首

〈偶成〉〈望月〉〈歸望〉hellip

(2)在遺民文學中沈光文表現了他的忠貞狷介〈詠籬竹〉〈寄跡效人吟〉

〈隩草〉十一首〈感懷〉八首〈和曾體仁賞菊分得人字〉hellip

(3)隱逸文學〈山居〉八首〈野鶴〉二首hellip

(4)在台灣居住日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既寓之於目耳熟能詳自會筆之於詩

〈番婦〉〈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hellip

4倡設台灣第一個詩社康熙 24 年(1685 年)沈光文與當時諸羅縣令季麒光

台灣縣令沈朝聘及其他遊宦共十四人創立「東吟社」又名「福臺新詠」福臺是

指福建省臺灣府的意思沈光文有篇「東吟社序」記載東吟社的創立歷史極為

詳細是研究東吟社重要資料東吟社為台灣詩學的發展播下第一棵種苗而

有往後清代尤其是日治時期詩社活動的蓬勃發展這在整個台灣文學史的發展

上具有值得重視的開創之功[10]

5台灣賦學始於沈光文沈光文著有〈台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賦〉

〈芳草賦〉現雖僅存〈台灣賦〉但對台灣賦學的影響很大

6台灣古文始於沈光文台灣的古文創作從沈光文〈東吟社序〉開始

7台灣地理學研究始於沈光文沈光文的〈台灣輿圖考〉是研究台灣地理最早的

一篇文章

8台灣教育始於沈光文沈光文來台之前荷蘭人雖在新港社(台南縣新市鄉)

目加溜灣社(台南縣善化鎮)蕭壠社(台南縣佳里鎮)麻豆社(台南縣麻豆鎮)

大傑顛社(旗山)設教堂與小學但僅限於宗教教育語文教育沈光文在教學

內容方面則包括了語文與經史子集對原住民教育沈光文是有貢獻的

而全台首學mdash台南孔廟則是鄭經於 1665 年在陳永華的倡議下才建的

(二)其他

台南縣政府為了表彰沈光文在教化上的貢獻在善化火車站旁設紀念碑並在善

化鎮內設立光文里(路)文開橋斯菴橋善化國中有光文樓善化慶安宮內

供奉沈光文神像鹿港的文開書院文開國小的命名皆與沈光文有關

二沈光文詩作注釋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 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注釋】

 縈迴環繞

【語譯】

我身處在這偏僻的海島上回家的路途是那樣的遙遠思鄉的情緒無時無刻不在

我的腦海中盤旋安平之外台江內海上滔滔的江水與黑水溝洶湧的潮水相互流

【賞析】

沈光文是移民文學鄉愁文學遺民文學隱逸文學鄉土文學民俗文學的首

倡者對他來說移民文學與鄉愁文學是合而為一的離開大陸移居海島漂

泊流浪思鄉懷舊便成了詩作的重要的主題故鄉成了回不去的異域海水相通

卻人身阻隔縈思萬里徒然傷神而已本詩第一句先寫路程之遙遠用以強調

空間上的阻隔第二句則點明了詩人對家鄉的懷念綿綿不絕時刻縈繞於心第

三四句則是詩人以所處之地的江水代為傳遞那綿綿不絕洶湧澎湃的鄉愁以

江水來比喻鄉愁源源不絕無窮無盡而又洶湧澎湃激盪胸臆

另一層意思是江水與海水相通聯繋了兩岸卻水通人不通人身受阻隔而無

法回去啊

【備註】此詩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故研判寫作年代為 1670 年(永

曆 24 年)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 塗成

賽勝纏紅錦 新粧 掛白珩 鹿脂搽抹慣 欲與麝蘭 爭

【注釋】

 野花頭插滿據《臺陽見聞錄》「土番喜花遇花則采」高拱乾《台灣府志》

卷七〈風土志〉「番婦則用青布裹脛頭上多帶花草」

 黑齒「草」塗成草指的是鱧腸又名墨菜莖折斷後斷口處很快會變黑此

植物自生於山野田邊和溝渠旁採集十分方便炒食或煮湯滋味俱佳搗汁具

有生髮黑髮之效

 紅「錦」一種色彩鮮豔有各種花紋圖案的絲織品

 新粧女子剛修飾好的容粧

 白珩白色的玉石

 鹿脂搽抹慣《臺陽見聞錄》「往時番婦抹鹿脂油於身以為香hellip或用以潤髮」

 麝蘭泛指香的氣味

【語譯】

每日清早社裡的番婦們肩上背負著籮筐成群結隊的出門耕作(另一說

法女子出外常由男子以籐編的坐椅背負而行)她們的頭上插滿了各式各樣鮮

豔的花兒談笑間露出一口以野草汁液塗得黑亮的牙齒只要比賽勝了就在頭

上纏上大紅的絲布化好了粧再掛上白玉的項鍊身上髮上慣常搽抹鹿油散

發出來的香味可是比麝香蘭花都要來得香呢

【賞析】

此詩是描寫台灣風土之詩可以用來印證高拱乾《台灣府志》卷七〈風俗〉「(番

婦)頭上多帶花草hellip齒用生芻染黑hellip俗重生女不重生男男則出贅於人女則

納婿於家hellip即成配偶凡耕作皆婦人夫反在家待哺」沈光文以其洗鍊的文

字功力表現他對異文化敏銳的觀察對本身沒有文字記錄的原住民而言這首

〈番婦〉是相當珍貴的歷史記錄讓我們一窺當時平埔族婦女的風采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這兩句寫平埔族的生活部份平埔族係母系社會

由婦女出外耕作藉由簡單的文字來表達「朝朝」疊字的運用以及平仄的配合

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這四句對仗工整的詩句寫平埔族婦女的外貌野花的「鮮豔」「黑」齒「紅」

錦新粧的「色彩」「白」珩再加上野花錦珩這些裝飾品番婦的外在形

像生動活潑的躍然於紙上了「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寫的是平埔族婦女

的特色「爭」字使鹿脂的香味浮現用得相當精妙從歌詠台地特殊風物之作

可見當地住民早期生活習尚以及異於中原物產之處後人讀之頗富趣味但

在明鄭時期因文人所憂在家國所繫在安危因此無心從事這方面的創作

沈光文因避禍隱於羅漢門在灰心喪志之餘乃有此類理亂盛衰之外的作品而

這恐怕是此期詩作中的鳳毛麟角吧[11]

〈釋迦果 〉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 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注釋】

 釋迦果屬番荔枝科為熱帶地方名果之一范咸《台灣府志》卷十八〈物

產〉「釋迦果似波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

梨」

 「端」為果真

 上林秦時舊苑漢初荒廢後武帝收為宮苑擴建修築苑內放養禽獸供

皇帝射獵並建離宮觀館等數十處

【語譯】

聽到「釋迦果」這個陌生的名字蠻能引起人們的好奇原來它不是本土

的果品皇帝林園土質肥沃卻種不成釋迦果只能生長在台灣這個海島了

【賞析】

1624 年(明天啟四年)荷蘭人由安平登台建立據點原產於南美洲的釋迦也

經由荷蘭人由爪哇引進開始在台南種植釋迦以其狀若佛頭而得名故沈光文

謂「稱名誇人」沈光文以此詩自諭自己在台灣島上安身的遭遇卻也意外的留

下釋迦的歷史記錄中原大谷珍的「珍」字有讚揚中原美好的意味表現了思鄉

之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釋迦果乃是進口的果品沈光光

以釋迦果自比寫自己流寓台灣的遭遇表現了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 細細松間落雪影 搖搖荻 上飛

詩瘦 自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注釋】

 我貴何妨知我希希同「稀」少老子《道德經》七十章「知我者希則

我者貴」王弼注唯深故知者希也知我益希我亦無匹【宋】魏了翁「內

貴何妨知我希」〈鷓鴣天〉「知我者希常我貴」與【明】沈光文的「我貴何妨知

我稀」皆化用老子的觀點

 荊扉用荊條編成的柴門

 濤聲風吹過松林像海濤聲一般

 雪影指荻花的飛絮似雪

 荻植物名禾本科多年生草本地下莖蔓延地上莖細而直立葉互生

全緣細長而尖秋天抽紫色花穗生長於水邊或原野與蘆同類莖可織席亦

可作造紙原料

 詩瘦【宋】蘇軾曾評論孟郊賈島的詩風為「郊寒島瘦」所謂的「瘦」代

表詩清癯境界狹窄想像不豐富也表現出單薄孤寂的情懷

 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霜降節後成熟的稻「香新」在侯中一《沈光文斯庵

先生專集》中作「告我」江寶釵教授以為有誤紫蟹【唐】唐彥謙蟹詩「湖

田十月清霜墮晚稻初香蟹如虎」杜牧詩句提及「越浦黃柑嫩吳溪紫蟹肥」

紫蟹是河蟹的一個稀有品種大如銀元小似銅元故又名『金錢蟹』紫蟹雖

然體小但蟹黃飽滿肥腴腹內潔白沒有半點泥沙揭開蟹蓋蟹黃呈豬肝紫色

煮熟后變成橘紅色味極鮮美

【語譯】

我的內在是高貴的了解我的人很稀少又有什麼關係呢倚著荊做的柴門悠

閒地看著秋天的山風吹著松林細碎的濤聲在松樹間此起彼落荻花的飛絮像

雪一般搖搖晃晃地在蘆荻上方飄動著自憐詩風清癯孤寂和身子一樣單薄枯

瘦身子是那麼微弱幸好自己的名聲亦如身子一般微小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

的經驗推斷現在也該是晚稻飄香紫蟹肥美的時刻了

【賞析】

本詩是懷鄉之作根據《思歸》第六首的詩句「故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

年淹」判斷《思歸》第三首應寫於沈光文來台十年約當西元 1662 年之前當

時鄭成功已來台「我貴何妨知我希」頗有孤芳自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意

「秋山」的顏色多重但也褪去不少綠意給人悠閒安祥又淒清悲凉的感受表

達既積極嚮往又無可奈何的心境「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這寫

景句頗令人驚豔「濤聲」並非真正的海濤之聲而是松濤「雪影」亦非真正的

雪是指成片的荻花作者用了精確的比擬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

感有顏色足見巧思「詩瘦」一詞光文愛用如〈貸米於人無應者〉「詩

瘦偏多新意格也知詩瘦恰如秋高飛秋色入浯州」「骨瘦」指物質生活缺乏

「詩瘦」則反映精神生活也相當貧瘠「身微卻喜共名微」呼應首句「何妨知我

希」有豁達也有自我解嘲頸聯的對仗也很漂亮尾聯「家鄉昔日太平事

晚稻香新紫蟹肥」能扣緊「思歸」的主題全詩技巧純熟風格清新意在言外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 義 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 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 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注釋】

 朝宗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節周禮春官大宗伯「春見曰朝夏見曰

宗」朝宗後泛指臣下覲見君王

 義法則正義之事

 支廈屋支承受搭建廈屋高大寬廣的房子支廈屋指作官享用豪宅

 託漁樵託寄託如【唐】杜甫大麥行「安得如鳥有羽翅託身白雲還

故鄉」漁樵捕魚與砍柴引申為隱居的生活

 雲中鶴比喻人品高潔不同凡俗的人語出三國志卷十一魏書邴原傳

裴松之注引原別傳「邴君所謂雲中白鶴非鶉鷃之網所能羅矣」南史卷

四十九劉懷珍傳「歊矯矯出塵如雲中白鶴」

【語譯】

想到家國殘破明朝宗室敗亡我這老臣再也無法上朝行覲見君王的禮儀孤單

的心每每感到鬱悶寂寥不能當大官住在高大的房屋裡只能與漁翁樵夫一起

過著隱居的生活希望作隻高潔的雲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長安我是

難得去的但並不是因為路途遙遠

【賞析】

西元 1680 年光文 69 歳作賦諷刺鄭經逃禪羅漢門毛一波〈試論沈光文之

詩〉「細玩詩意當為入山後作」但從《山居》第四首「已當天末處地亦

近南交」來看又像是在廣東時所作不過多數學者仍認為這組詩應成於台灣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光文「少以明經貢太學」而當時的「太學」稱

為「國子學」國家非常重視這種學校教育優秀的學生還有直接任官的機會

這是明朝一個特殊的官制沈光文應是個優秀的學生熟讀中國經典但明朝滅

亡他就失去了為國家效忠的機會雖然曾在廣東肇慶與流亡政府【南明】桂王

相見被授予「太僕寺少卿」的官銜主管宴享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朝宗

義」終究是不再可能實現的夢了「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語氣透露出

無奈彷彿「託漁樵」是「未能支廈屋」之後「不得不然」的舉動而「冀作雲

中鶴來聽海上潮」或許是光文調適之後的願望也算是自我寬慰的說詞我

看不出當中的「豁達」「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代表天子之都是再

也回不去的不是因為路途遙遠而是已經改朝換代了回去又有何用整首詩

沒有置身山中的閒適感反而是對於現況的不勝唏噓啊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 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 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注釋】

 困厄處境艱難困苦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今弟在困厄之中蒙先生

慨然以尊齋相借令弟感愧無地」亦作「困阨」

 彈鋏鋏劍把彈鋏彈擊劍柄後用以比喻因處境困苦而有求於人戰國

策齊策四戰國時代齊國人馮諼因家貧而要求在孟嘗君門下當食客起先不

受孟嘗君重視而以粗食待之馮諼乃倚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孟嘗君乃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的待遇彈鋏原有「自求表現」之意但詩句應

是「貧窮而需他人資助」的意思

【語譯】

所恨的是挨餓卻餓不死人情本來就淡薄我並不責怪他們會這樣長期處於困

苦艱難之中像個鬼魂似的身體日漸消瘦像仙人那樣輕飄飄的說你有車可

乘令人羨慕感嘆我必須求助於人實在可憐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命

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

【賞析】

選譯這首詩的初衷是因為它是罕見的「六言古詩」而中間兩聯有自然的對

偶消極無奈的心情因著六言的句式得以娓娓陳明「餓」常成為亡國之時

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12]所以儘管現實生活是如此不堪也要堅持

原則等候蒼天垂憐

三參考資料

1 龔顯宗編《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8)

2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mdash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

版社2000)

3 葉石濤《台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

4 彭瑞金《台灣文學 50 家》(台北玉山社2005)

5羅宗強〈中國古代詩歌風格論中的一個問題〉

httphomekimocomtwchaosoldpoemsll207htm

四徐孚遠生平

徐孚遠(1599-1665)字闇公晚號復齋江蘇華亭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舉

人與邑人夏允彝陳子龍倡組「幾社」以道義文章聞名當世時人將他與張

煌言盧若騰沈佺期曹從龍陳士京合稱「幾社六子」明亡後明亡後

曾襄助夏允彝舉兵抗清魯監國授左僉都御史永曆五年(1651)松江之役後戰

敗從魯監國至廈門受到鄭成功的禮遇永曆十二年(1658)永曆帝封鄭成功為

延平郡王成功指派徐孚遠至雲南向永曆帝復命孚遠取道安南(今越南)卻受

阻於安南王而折返廈門永曆十五年(1661)隨鄭成功入臺居住於台灣縣新港

一帶(今台南新化里)從事農耕之餘又設帳授學提攜後進後再返廈門永

曆十七年(1663)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

平兩年後病故於此

徐孚遠在明末文名甚著質量均大有可觀其詩風蒼勁雄渾豪宕忠義之氣貫

注其中擅長以壯語寫悲情面目鮮明著有《釣璜堂存稿》廿卷其中收有古

今詩二千七百多首書前有陳乃乾陳洙兩人合編之〈徐闇公先生年譜〉書末

附〈交行摘稿〉一卷另外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八種《臺灣詩鈔》收有徐孚遠

詩作五十一首為目前較易見之選本陳漢光《台灣詩選錄》收有詩二十九首

連橫原本輯有《東寧三子詩錄》其中有《徐闇公詩鈔》一卷已佚連橫《台

灣詩乘》亦錄其詩作十首

五徐孚遠詩作注釋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注釋】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此二句典出崔護《遊城南》「去年今日此

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等閒隨便不

留意用法同唐朝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還

音ㄏㄞˊ猶尚用法同唐朝杜牧贈別詩二首之二「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

垂淚到天明」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避秦」與「武陵」皆引自陶淵明《桃花

源記》其記有一武陵漁人意外尋得桃花源的故事桃花源後成為世外桃源的象

徵文曰「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兩句應解釋

為一千多年來一再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來到台灣這個真正的桃花源問你

又何必要回去故鄉呢「武陵」原是陶淵明在故事中虛構的在此借指虛幻的故

【語譯】

台灣的海山春光美景是平常之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依舊有如美人的

臉龐那麼漂亮來一再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來到台灣這個真正的桃花源

問您又何必再回到虛幻的故鄉去呢

【賞析】

此詩雖簡短但就其反映當時居台人士的矛盾心情卻具有典型性本詩以「桃

花」借喻明朝隨鄭成功來台的官民逃避滿清作亂台灣是「真此地」mdash 真正可

避亂的桃花源明鄭時期台灣詩歌的兩大主要特色是亡國懷鄉之情以及追求世

外桃源的不歸思想對於亡國的明朝遺民淪陷的大陸已成為傷心之地對於喪

亂擾攘的神州大陸台灣反成為「避秦」之地首句道出臺灣地理特色為山與海

春色呈現在朵朵盛開的美麗桃花中此處暗用崔護《遊城南》詩中「人面桃花」

的典故卻不明寫「桃花」二字簡潔而有新意表現了人與自然的交流後半

運用陶淵明《桃花源記》典故十分貼切地刻劃了台灣的雙重性格作為世外桃

源台灣是積極的但作為避秦之地台灣又是消極的明鄭政權來到台灣就幾

乎註定了反攻無力回天的命運台灣的安逸美好使人思歸而終不欲歸然而若

非為了延續明朝漢族政權許多人也不會漂泊至此此中的矛盾於詩作中可以

體會得出來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 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 農作應追皁帽 翁

稍待波平陽月 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

【注釋】

 東濛指台灣詩人暫居廈門待十月時東渡來台

 黃牛嫗原指漢宣帝的外祖母王媼王媼隨使者詣闕入宮時乘黃牛車故百

姓謂之黃牛嫗於此借指詩人的外祖母

 皁帽黑帽平民所著的帽子

 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

 舠音ㄉㄠ小舟

【語譯】

我打算將衰老之軀寄寓在台灣的海島上可是連月來因東風的阻礙不得東行展

轉流離的身世怎能堪受長期作客飄搖不定的日子又難忍家書渺茫攜帶著兒女

兼載著外祖母暫居廈門想要學習農耕應該請教戴著黑帽的老翁稍加等待到海

浪平靜的十月天後也就可以放棹碧海遠渡重洋了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移居廈門時寫其身世飄搖等待渡海來台的心情詩人於南都淪

陷後泊舟山破浙閩繼潰乃浮海至廈門延平禮遇之其後同延平王入台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即寫其在廈門正等待東渡來台「身世何

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則言其顛沛流離之苦人生悲莫悲於國破家亡

亡國遺民只得揹著苦難承擔命運給予的流亡徐孚遠攜老扶幼準備東渡滯留

廈門期間為了生活也只好學農耕了「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由此可以想見當時詩人流亡的情形但人生不能向命運低頭遭逢絕境也得另

覓夢土「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是一種等待一種希望人生

本應該就生活在希望裡徐孚遠歷經戰亂飄零渡洋來台從此久居茲島平日

從事耕讀悲酒吟詩與張煌言盧若騰沈佺期曹從龍陳士京等創設「幾

社」互相唱和時稱「海外幾社六子」而以闇公為首他的詩作多寫久居孤

島的人生感觸《詩乘》評其詩雲「闇公之詩大 都眷懷 君國獨抱忠貞雖

在顛沛流離之時仍寓溫柔敦厚之意」其詩格調高古不愧為幾社六子之首

〈東寧(註一)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註二)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註三)漢家空歎子卿賢(註四)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註五)又一天

荷(註六)鋤帶笠安愚(註七)分草木餘生(註八)任所便(註九)

【注釋】

1東寧指台灣鄭成

討論

許坤裕 撰

國祚衰微亂象起朝綱不振賊竄起封疆名將紛招忌骨骾大臣被排擠

國之大本裂震殤流寇奔竄雪上霜滿族興兵席捲至最恨三桂引入關

只為圓圓捨江山ㄧ代罪人庶民殃漢人遭躏恨如山只因禍水勝江山

君王昏昧最平庸結黨營私罪非輕朝綱法紀棄如履國之棟樑遭殞命

摧枯拉朽易反掌覆巢之下無完卵賣主求榮啥人益滿人侵逼恨無疆

遺老儒風兼勇將反清之役迭覆亡欲振乏力退居野心喜延平尊上客

時時獻策思報國怎奈君王命早薨奪權爭鬥鄭經勝易反前朝新作風

執政大臣迭更替國綱不振戰乏力軍力削減不如前倒行逆施眾叛離

叛降施琅罪難數派兵滅台納版圖反清復民終無望忍心滅絕忠臣夢

雖然沈光文衷心企盼鄭經能有所作為怎奈眼見其聽信讒言及所做為只有

把國祚推向滅亡邊緣光文憂國不振恨而以賦諷鄭經遂得罪當道幾至不側

可見沈光文愛國之心真是令人稱佩不已這也是他文學地位相當受後人尊重的理

由之一

明鄭時期來台的尚有許多縉紳遺老他們同為博學之士同樣有憂國之思

但是因為際遇不同在台灣文學史上影響不如沈光文深遠儘管如此他們對

於台灣這塊文學園地仍舊產生一定的影響明末遺老在台灣的主要貢獻在於將

漢人的傳統文化以橫的移植的方式在台灣島上作量的推廣雖然不是質的轉化

也乏深入紮根的效果但是就漢文化傳播的角度來說自有其不可忽略的貢獻

意欲對社會產生全面性的影響個人的力量畢竟是微薄而有限的儘管沈光

文對台灣文學有開創之功但是若非郑氏父子在台推展文教措施依然無法有

效地普及文化因此漢文化在台深入而廣泛的紮根工作一直要到郑氏政權退

守台灣之後始逐步展開

陳瓊珠 撰

一 沈光文生平(資料補充)

(一)沈光文到台灣有永曆三年(1649)入台 165116521662 年的說法

本文採用 1651 年的說法)為何要採用 1651 年呢我在《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

想像評陳昭瑛《台灣詩選注》》中看到施懿琳對沈光文入台的時間有一段這樣

的推論「季麒光曾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庵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也斯

庵來而始有文也」楊雲萍亦說「斯庵到台灣的年代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

題因為自一方面說台灣文化 史要從是年開始」的確如此斯庵來台時間

茲事體大而迄今仍難斷言或據東吟社序(成立於康熙廿四年西元一六八五

年)「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 隔慮長為異域之人今

二十有四年矣」因斯庵自序有「辛卯後來借居海島」(寄跡效人吟自序)故壬

寅當為「壬辰」之誤(辛卯後當為壬辰)故斯庵當為永曆六年(西元一六 五二

年)來台全祖望〈沈太僕傳〉記敘斯庵與鄭經交惡謂「(斯庵)嘆曰吾廿

載飄零絕島棄墳墓不顧者不過欲完髮以見先帝於地下而卒不克」所說廿

載當是舉其成 數而言約與永曆六年來台時間相符合唯東吟社既成立於康

熙廿四年(西元一六八五年)復於文中謂「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則

其來台時間當為永曆十六年(西元一六 六二年)但東吟社序之可信度仍遭懷

疑因乾隆年間清廷編纂四庫全書廣求天下典籍對明朝遺老著作文中有

礙者時加以刪除或改易唯此處僅涉及年代之數字而未涉 及政治色彩是

否有改竄之必要如無此必要則其來台時間當為永曆十六年」提供給同學做

參考

(二)另沈光文在 1662 年為逃避鄭經追殺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今高

雄縣田寮鄉)落髮變服為僧這段文字敍述取材自連橫《台灣通史》如同 施 老

師所說「連氏之作如《台灣通史》《台灣詩乘》其書 問題不少ooo 多採其

說引用時不可不慎」在(兩首有關臺灣僧人抗清的詩作 楊惠南(臺灣大學

哲學系)論文中對於沈氏出家之處有一段這樣的推論亦提供給同學參考「沈光

文曾有〈普陀幻住菴〉詩作一首『磬聲飄出半林聞中有茅菴隱白雲幾樹秋

聲虛檻度數竿清影碧窗分聞僧煮茗能留客野鳥吟松獨遠群此日已收塵世

隔逃禪漫學誦經文』[引見陳漢光《臺灣詩錄》(上)臺中市灣省文獻委

員會1984 (再版)頁 44]值得注意的是詩作的標題是「普陀幻住菴」

而詩作的最後一句則是『逃禪漫學誦經文』有人據而推測沈光文「逃禪」的

寺廟-普陀幻住菴應該是羅漢門的超峰寺(今高雄大崗山舊超峰寺)毛一波

〈試論沈光文之詩〉以及盧嘉興〈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即持這一觀點

(詳張曼濤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87 )中國佛教史論集(臺灣佛教篇)》

頁 233 ~ 254)但是也有學者指出普陀幻住菴應該是 指浙江普陀山上的幻

住菴陳漢光《臺灣詩錄》(上)頁 44即說『普陀係指浙江普陀山而言

故此詩之成應在隆武元年(順治二年乙酉公元 1645 年)魯王「畫江(畫錢塘

江而守)之役」後其時魯王入海光文可能逃到普陀山』另外廖一謹《臺

灣詩史》(臺北武陵出版社1989頁 86-86 ) 也有 相同的看法事

實上浙江普陀山確實有一座禪寺名叫幻住菴它是元朝禪門臨濟宗楊岐派傳

人mdash中峰明本禪師( 1263 ~ 1323 )所興建的禪寺明本禪師還撰有《幻

住菴清規》一卷刊行於世目前收錄於《卍續藏經》第 111 冊 這樣看來

普陀幻住菴即後來的高雄大崗山舊超峰寺這種說法恐怕有待商榷另外

前引盧嘉興的論文還依據沈光文的詩作推論竹溪寺是臺灣最早建造的佛寺

但由於沈氏詩作問題重重因此這一推論恐怕也是值得進一步商榷」

(三)

在台南歷史中由人升格為神被後代膜拜的武將以鄭成功為主文人則以沈

光文為首民國六十七年台灣省政府撥款在沈公原墓地興建紀念碑誌念碑上

的銘文敘述 沈光文 先生一生的事蹟尤其表彰不事異族和安貧教化的美好懿

行銘文為台南縣政府所誌 民國七十一年十月一日 沈公的故鄉浙江瑾縣

在台北同鄉會和善化人士共同將其神像迎入善化慶安宮正式奉為神膜拜因當

天適逢中秋節每年此日則舉行祭儀於慶安宮後殿與五 文昌帝 君一同安奉

是全台獨一無二的六文昌廟每年中秋節的祭祀也成為罕見的「特例」台南

延平郡王祠內亦有供奉「明太僕寺卿沈光文」的牌位(內容摘錄自

httpwwwchinesefreewebscomptalndenq522htm)

(四)羅漢門的第 一 種 說法 是 羅 漢 印 度 語 佛 學 中 位 於 高

僧 和說法內 門 舊 稱「 羅 漢 門 」 又 稱「 羅 漢 內 門 」 其 源

來有 兩 種 說 法 尚 之 上 僅 次 於 菩 薩 得 稱 呼 係 自 覺 深

有修 養 得 道者 而 羅 漢 群 居 之 所 曰 「 羅 漢 門 」 早 期 傳

說 內門 是 雕 題 黑 齒 之 社 蠻 荒 之 村 尚 無地 名 因 為 明 末

大 學 士 太 漢 寺 沈 光 文 先 生 不 滿 鄭 經 嗣 王 之 後 頻換 其

父 之 臣 為 政 乃 做 賦 諷之 幾 至 不 測 而 變 服 為 僧 逃

底 到 羅 漢 門 結 茅 教 授生 徒 漸 漸 的 他 就 成 為 人 文 薈

萃 之 文化 發 詳 地 當 時 隨 沈 光 文 先 生 避 難 之 搢 紳 多 屬

鴻 博 知 士 懷 挾 圖 書 奔 集 幕 府 橫 經 講 學 誦 法 先 生

洋 洋 乎 濟 濟 乎 盛 於一 時 後 人 就 把 「 橫 經 講 學 鴻 博

之 士 」 所 避 居 之 地 取 名 為 「 羅 漢 門 」 第 二 種 說 法 是

羅 漢門 原 為 平 埔 語「 ruohan 」經 漢 譯 而 成 早 期 在 荷 蘭 古 文

地 圖 中曾 經出 現 由 於 本 地 最 主 要 的 河 流 rarr 二 行 溪 上 游

河 道 至 馬 頭 山 附 近 的 瑞 山 村 和 內 東村 交 界 處 出 口 轉 入

田 寮 鄉 兩 岸 山 地 高 聳 險峻 地 示 巍 峨 重 疊 有 如 羅 漢

把 守 在 門口 兩 側 而 內 盆 地 位於 其 後 有 如 世 外 桃 源 的 廳

堂 於 是 先 民 就 將 平 埔 音 「ruohan 」 附 會 為 「 羅 漢 門 」

(摘錄自httpwwwkscggovtwtourismtown0803htm)

二 沈光文詩的賞析

(一)〈懷鄉〉與〈思歸〉六首之三在〈思歸〉的前兩句「我貴何妨知我希 

秋山閒看倚荊扉」採用倒裝句法雖然自己高貴的情操不為眾人所知但我卻

看破世間的名利追逐而能隱逸於鄉間怡然自得「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

紫蟹肥」則直接點出他思鄉的情懷「晚稻香紫蟹肥」的季節應是在秋季而秋

天正是詩人思鄉的季節〈懷鄉〉中他揮毫傾訴相思情「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

窮」「程何遠思不窮」簡單的敍述卻是百感交集看著安平的江水一波波翻

滾而過思國思鄉卻難返鄉對沈光文來說遺民情懷與鄉愁佔了他思緒的

極大部分離開大陸移居海島思舊懷鄉變成了詩作的主題

(二)「番婦」從明鄭以降迄清朝的官吏遊士對原住民的書寫記錄極為豐富

他們的文字記錄替無文字的原住民留下珍貴的史料供後人研究參考「社裡朝

朝出同行擔負行」此兩句寫原住民的生活景況「野花頭插滿黑草齒塗成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四句則寫出原住民婦女的外貌裝扮「鹿脂塗抹

慣欲與麝蘭爭」這兩句則在描寫原住民婦女藉著鹿脂塗抹在身上取材自然

的化妝方式由這兩個句子我可以聯想到在十六世紀梅花鹿成群在台灣山林

間奔跑鹿皮鹿肉鹿脂在原住民的生活佔了極重要的地位

(三)「釋迦果」「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先讚美此果再說這

不是中原之物我認為這「珍」字是在誇奬釋迦這種水果的風味不輸給中原的

其他果類「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皇帝林園土質肥沃卻種

不成釋迦果只能生長在台灣這個海島這種比較式的讚美是文學創作上的高

招而其中另有寓意似在述說自己空有滿腹的才華卻無法在中原施展只能在

台灣這小小的海島安身立命

(四)「山居」八首之三龔顯宗教授在〈沈光文與台灣文學教育〉文中提到「不

問政事掃葉烹茶逃禪誦經〈山居八首〉是其隱逸文學的代表作而「鶴」

是光文的化身「歸雲共鶴還」「未能支廈屋祇可拖漁樵冀作雲中鶴來聽

海上潮」在困頓中得到精神完全的逍遙自由」

(五)在王德威的〈後遺民寫作〉中將沈光文的詩文寫作歸納出一個總結「沈

的一腔心事盡皆付與文章詩歌是在文字裏他找到暫時的寄託「歲歲思歸

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他的一首思歸詩開頭是這樣寫著北忘故國有家

難歸逐客遊子的心情豈是一個愁字了得然而歲歲思歸之餘沈光文也必須

把他眼光投向周遭事物台灣的一草一木畢竟纔是日常生活的依歸他的詩作

記錄了不少南方熱帶花草蔬果詠椰子詠番橘詠釋迦果helliphellip飲食經驗的改

變是其他一切改變的開始麼再怎麼堅貞的遺民也得穿衣吃飯也有了權把他

鄉作此鄉的心思了」(後遺民寫作王德威)

三 徐孚遠生平(資料補充)

(一)第七組同學在徐孚遠生平介紹中提到「永曆十五年(1661)隨鄭成功入

臺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今台南新化里)從事農耕之餘又設帳授學提攜

後進後再返廈門」在《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詩選注》》

中 施 老師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而言徐孚遠亦不太可能於「克台之歲」即「從

入東都」helliphellip據多項資料考辨徐氏未入台卒於 粵之說是較可信的

(二)徐氏曾到台之說一般而言乃根據他曾參加永曆十五年的海外幾社但

海外幾社實不可能於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鄭成功克台之年)創立海外幾

社六子如沈佺期盧若騰張 煌言陳士京(永曆十三年病卒)皆未曾到台灣

而鄭氏克台時間已是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兵馬倥傯社會亂離即使海外

幾社六子隨鄭氏來台但於十天左右即有此閒情逸致 雅集吟詠進而創立詩

社這豈不啟人疑竇」(摘錄自〈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

詩選注》〉)

四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東寧詠〉〈鋤菜〉「雖然復明之志未嘗一日或已他也意識到台

灣的海山春色有如世外桃源如果中原喪亂如此已經尋到避秦之地的遺民

又何必急於離去徐孚遠的詠桃花詩因此充滿當時旅台士人的矛盾心情」(後

遺民寫作王德威)第七組同學在這三首詩的賞析部分均認為是徐孚遠在台之

作但如果 從施懿琳 老師考證的觀點來看徐孚遠並未到台灣來那麼他這三

首詩寫的是想像中的台灣生活或是另指他處呢

美娟 撰

感謝第七組的用心整理資料讓我對沈光文與徐孚遠這兩位文人有更深的認識

以下是我對詩作不同的解釋與賞析

沈光文

1〈有感〉

同學解釋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所恨的是挨餓卻餓不死人情本來就

淡薄我並不責怪他們

「我並不責怪他們」這裡的他們是指誰為什麼會說出這話呢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這兩句詩表面上寫的是「無怪」「何敢」但實際上呢一個人困頓久了沒了鬥

志看著別人吃香喝辣開著名車羨慕得很但自己又能如何呀當然要說自

己毫不在乎能夠安身立命唉呀其實那都是騙人的話語心裡可是怨恨得很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這詩句真能感受到生命至此不如死了算了人在極端的悲苦時生命的延續像

是一種折磨就很容易讓人想不開但我總記得一句話「好死不如賴活著」正

因為我不清楚死後的靈魂會比較快活嗎所以這一生再辛苦也都要「安時命」

的活下去這首詩確實讓我反省了一下我的生活並沒有像沈光遠那樣辛苦所

以也就不要稍遇挫折就抱怨連連啊

2 〈山居〉八首之三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詩最令我感動因為他表達出不到那遙遠

的長安並非路途遙遠之故長安依然在那裡只是人事已非再回去也找不回昔

時能效忠國家的感覺了換句話說若明朝依然在的話即使首都換了更遙遠的

地方也都不會覺得那是個難題這是否也很契合我們平常說的重視感覺的問題

呢許多事情我們要如何決定都在於自己感受如何有時赴湯蹈火的事我們去

做舉手之勞的工作卻不願意這只能說我們都在依情感而行啊所以我們是

情感為上的人一點也沒錯也許並非人人如此但這兩句詩確實於我心有戚戚焉

徐孚遠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詩句中道出台灣山色美景渾然天成天生麗質「千載避秦

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所謂的避難時間是短暫的心情是複雜難平的但

沒想到竟然有這樣的避難地比自己原先的故鄉還要美好這才是「真此地」真

世界啊這應該是避難者原先沒有想到的收穫吧所以既然這裡比原先自己的

故鄉還令人眷戀又何必回去呢

〈東寧詠〉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兩句詩中表達出台灣的人與地均是未

開發教化之區如果開發得好環境優渥怎會穿著破舊呢而環境也不至於被說

是「荒嶼」這當然是當時為政者的不重視台灣而當時只要有一點知識思想的

人都會覺得在此地日子是得過且過變得一點鬥志也沒有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作者認為「荷鋤帶笠」是「安愚分」作

者原先的志向想必是非常高遠的沒想到此刻的自己竟然變成一個再平凡不過的

農夫所以日子也就渾渾噩噩的過了已經沒什麼可以在乎的了

〈鋤菜〉

「惡溪之惡愚公愚」同學解釋溪水凶惡而我就像愚公那樣的癡愚

而我認為他在表達的是「環境依舊自己也依然如故」所以我解釋為溪水

依然險惡而我依然如愚公般

整首詩表達出自己不諳種植卻又非得去做的無奈只好苦中作樂一番想要回

去故鄉但怎麼回去呢對著未來的日子充滿悲觀與缺乏鬥志

曾靜瑜 撰

看到第七組的報告覺得很開心啊內容精簡實在太體諒大家了謝謝你們可

是後來查了資料發現有關沈光文的研究不少哩資料很豐富喔應該有許多值

得討論的地方希望大家有始有終這是本學期最後一篇心得報告請大家堅持

到底喔

報告中關於沈光文的部份在第一頁第一段中所提到的福王和桂王都是屬於南明

政權時期所謂南明時期是指明亡後(明思宗自縊滿人入關)明宗室在中

國南方相繼建立的政權此即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所建立的弘光政權

(1644-1645)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立的隆武政權(1645-1646)魯王朱以海在

紹興建魯王監國政權(1645-1653)桂王朱由榔在肇慶建永曆政權(1646-1661)

唐王弟朱聿粵在廣州建紹武政權(1646)韓王朱本鉉在鄖西所建的定武政權

(1646-1663)有時亦將鄭成功政權納入南明[1]這樣或許可以幫助同學們更加

了解這一個階段的歷史

至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為何第七組同學採用 1651 年這個說法呢在東吟社序

中不是有「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隔慮長為異域之人

今二十有四年」的記載據學者考證壬寅應為壬辰之誤若是壬辰年應為永

曆 6 年(1652)[2]

在第二頁「沈光文在台期間相關記事」表格中1662 年那一欄寫到「helliphellip鄭經

大怒派人殺沈光文沈光文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落髮便服為僧」其

中「大崗山普陀幻住庵」的「庵」誤植為「菴」註釋 5 和 6 在連橫的《台灣通

史列傳沈光文傳》中應該是連貫的一段文字「子經嗣頗改父之臣與政

光文作賦有所諷或讒之幾至不測乃變服為僧逃入北鄙結茅羅漢門山中

山外有目加溜灣者番社也光文於其間教授生徒不足則濟以醫」同學解釋

說羅漢門在高雄縣內門鄉內門鄉位於高雄縣東北部東界杉林鄉西與台南縣

龍崎鄉毗鄰南鄰旗山鎮田寮鄉北與台南縣南化左鎮鄉為界目加溜灣社

則位於今台南縣善化鎮因為靠近曾文溪又稱為灣裡社(曾文溪古稱灣裡溪)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怎麼可能「結茅羅漢門山中」「山外有目加溜灣者」呢

內門鄉四周山巒環繞形成一盆地楠濃山橫斷鄉之中部致將內門鄉分割為東

西兩部中部較為平坦境內地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則由北端逐漸向南傾斜

區內多山平地極少地勢陡峻二仁溪流穿東西南北水流湍急冬季乾涸

山產方面有鳳梨龍眼荔枝木瓜番石榴芒果樹薯沈光文寫〈檨賦〉

〈釋迦果〉〈番橘〉等與風物相關的作品應該與他在台灣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

關係

在第三頁中提到沈光文的「幾個第一」在觀點上是否有將沈光文「神格化」的

傾向呢而且季麒光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矣

斯菴來而始有文矣」這也落入了大漢沙文主義的窠臼之中[3]另外在第六

頁〈釋迦果〉這首詩的第三句「端為上林栽未得」同學解釋為「果真」這樣整

句翻譯似乎不太順暢是否譯成「貢奉」較適合

其實在同學選錄的這幾首詩中個人覺得〈山居〉〈有感〉這兩首詩最能夠代表

沈光文在台灣的遺臣心境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並不順遂而且還是心繫故鄉

有關徐孚遠是否曾經來台學者有不同的看法[4]個人認為〈桃花〉這首詩中

的「千載避秦真此地」應該不是指台灣有可能是指徐闇公避居的廣東饒平地區

而「避秦」中的「秦」則是影射滿清政權在〈東寧詠〉一詩中「自從漂泊臻

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同學解釋為「自從漂泊到這座島嶼算一算時光若

飛蓬颺颺飛歷經了十八年」但是據同學的說法徐闇公來台的時間應該很短

暫這樣豈不有所矛盾還是這首詩中的島嶼並不是指台灣抑或是十八年只是

一個誇示的語法

[1] 參閱許雪姬總策劃《台灣歷史辭典》「南明」辭條

[2] 參閱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

[3] 參閱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意義〉

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網站

[4] 根據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一文中

認為徐孚遠不太可能於鄭成功「克台之歲」即「從入東都」果如是徐氏需於康熙二年返回沿

海再避入廣東饒平因《年譜》〈林霍與懷瀚書〉中說「先生當癸卯(康熙二年)島破漂泊

銅山將南返helliphellip」

關於第七組同學的傳統詩詞報告個人認為他們整理的非常詳盡以下僅就閱讀

後做心得賞析

沈光文被稱為開台文化祖師其在台期間台灣文學相關記事

1651 年 明太僕寺少卿沈光文遇颱風漂流至台荷蘭人視為上賓

1666 年 台灣地區一座孔廟「全台首學」於承天府落成鄭經命各社廣設學校並

頒布學制定科舉法

1671 年 沈光文至羅漢門(今高雄縣境內)教導原住民兒童漢文

1673 年 沈光文避居目加溜灣社(今台南縣善化鎮)設立私塾教育平埔族

1685 年 沈光文創東吟社為台灣詩社之肇始

1686 年 諸羅知縣樊維屏設新港麻豆目加溜灣蕭壟四社地方學校以教育

平埔族子弟漢文

1688 年 沈光文逝世享年七十七歲

(資料來源httplotooeccomtwpoemhtm)

(一)沈光文〈懷鄉〉

異鄉遊子的思鄉情懷正如江水連綿不絕沈光文原想搭船赴泉州怎知遇上了颱

風漂流至台灣從此根留台灣三十七年不過令人疑惑的地方是根據第七組推

論寫作此詩的時間此時沈光文已經來台灣有十九年之久了也已落髮為僧雖

出家是為了避禍但創作的時間似乎稍嫌晚有無可能把創作時間再往前推移

(二)沈光文〈番婦〉

從這首詩當中我想像出一個平埔族婦女的形象更上網去探究當時的習俗早

期平埔族男女在訂婚或結婚的時候習慣上各自拔下上顎兩顆側門齒來作為雙方

的信物並以缺齒來表示已婚的意思甚至也代表一種審美觀點不過這種習慣

隨著漢化的影響後來已廢除而據<彰化縣志>的記載早年中部的平埔族是

用澀草或芭蕉花來擦牙齒讓牙齒變黑不過後來也有崇尚白牙齒的在<番俗

六考>及<諸羅縣志>上都曾提到半線(今彰化)以北的平埔族有用細砂礪齒的

風俗族人無論男女都把牙齒磨得白白的按文獻記載晚期平埔各族對牙齒審

美的觀點除了南部的平埔族還保留染黑牙齒的風俗外(可能與嗜吃檳榔有關)

一般平埔族都逐漸以白齒代黑齒或以缺齒代黑齒

(三) 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第二句詩作為倒裝句還原為「倚荊扉閒看秋山」三四句亦為倒裝句還原為

「濤聲細細落松間雪影遙遙飛荻上」或者「細細濤聲落松間遙遙雪影飛荻上」

至於頸聯的兩句「詩瘦自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同為倒裝句「自憐詩瘦同

骨瘦卻喜身微共名微」個人認為這是沈光文的謙虛之作認為自己的詩作不

夠豐腴正如杜甫〈暮登四安寺鐘樓寄裴十迪〉中的「知君苦思緣詩瘦」但是

卻開心自己的名聲亦如身子般微小欣喜中有著無限的無奈與感嘆感嘆自己在

台灣無法建立功業最後兩句則扣緊思歸的題旨

(四) 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如果此詩作於台灣那麼詩中的「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此處的長安應

不是指長安而是指在台灣當時的首府台南沈光文因為作賦得罪鄭經不得已

只好遁入佛門逃至高雄隱居我無法到首府去不是因路途遙遠而是我得罪

了權貴(鄭經)這樣解不知可不可

(五) 沈光文〈有感〉

詩中化用了馮諼的典故馮諼因能遇到孟嘗君才有機會建立功業為孟嘗君買仁

義而讓孟嘗君能在齊薛梁三個地方都受歡迎這裡諷刺的是否亦為鄭經

認為他無法繼承父志甚至排斥遺老遺老做農夫開墾躬耕謀生無法以仁義

收買人心所以今後我只能退隱無法探知詩作的創作時間所以這樣的解釋可

行不可行我也不清楚

(七) 徐孚遠〈東行阻風〉

此首詩的創作地點有可能在廈門或廣東饒平研究了一下徐孚遠的生平永曆十

七年時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徐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平兩

年後病故於此

(八) 徐孚遠〈東寧詠〉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

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漢

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

真像上古時代)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荷鋤戴

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

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能收成多少

算多少四百年前一個明朝的大官漂泊來台灣這個荒嶼開墾躬耕不如農

夫那樣除雜草但徐孚遠對台灣具有「在地主義」的認同精神才能那麼豁達「荷

鋤戴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隨遇而安台灣通志稿徐孚遠「垂老更適台

灣挈家佃於新港(今台南縣新市鄉)躬耕歿也」

(資料來源楊青矗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吳麗蘭 撰

沈光文於 1651 年漂流來台1661 年進入鹿耳門次年的「台灣賦」導致避難

於高雄縣大崗山落髮變服為僧日後帶一批文人潛心著述傳道解經教生授

徒1974 年教育平埔族人1685 年倡「東吟社」三分鐘流覽沈光文一生恍如

隔世一生的業績卻在紛紛擾擾的局棋中游走不出框倪終究湮沒在塵世中

留下論著為後人道不見古月照今人只見明月照古人愁帳馬齒徒長愁悵為

何眾人皆睡我獨醒耐何有幾許知音相伴浮世中的尋尋覓覓終究一場空

夢幻一場千古愁

<懷鄉>眺望著故鄉繾綣的情愫有家卻歸無期的隱憂眼望駭人黑水溝殊

不知今生待何時才能返鄉訴思鄉之苦無期1670 年推判正值於內門鄉隱居

山中雖逃離莫須有的「鄭錦僭王」事件卻逃不出思鄉情愁

廖怡超 撰

關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一直有各種說法最主要是 1662 與 1651 兩種從洪

銘水教授的〈沈光文與臺灣流寓文學的多角觀點〉一文中可知其一是在沈光文

的〈東吟社序〉說「余自壬寅將應李部臺之召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漂流至

斯海山阻隔慮常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又於文末自署「康熙二

十四年乙丑歲梅月甬上流寓臺灣野老沈光文斯蓭氏題時年七十有四」壬

寅即康熙元年(1662)至乙丑恰二十四年故應無疑義

但季麟光於康熙二十四年所寫的〈沈開文傳〉則說「辛卯從肇慶到潮州

由海道抵金門當事書幣邀之不就七月挈眷買舟赴泉過圍洋頭遇颶風

漂泊至臺及鄭大木掠有其地斯蓭以客禮相見」(註原文本應出自《蓉洲

文稿》中的〈沈文開傳〉然而《蓉洲文稿》一書已不見今所錄者皆取自一七

二四年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四〈赤嵌筆談雜著〉)在文中「七月挈眷買舟

赴泉」這句話之前未註明何年所以後人乃認為就承前句為辛卯年即 1651 年

這兩個年份有何差別呢主要由於鄭成功為 1661 年五月攻臺若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那在明鄭之前早已入臺十年

各家對何時入臺至今無推論但我比較傾向於 1662 年入臺而非 1651 年根

據傳說他漂流至宜蘭後輾轉來至台南還受到荷蘭人之助但在目前所有的詩

稿作品中卻無任何有關荷蘭人之作況且十年並不是短時間何以一字未聞

此外荷治時期並不是完全封閉的事實上當時海上交通來往挺發達的在

臺灣海峽是海盜及走私者的天堂而掌握臺灣海峽實權的人就是鄭成功從文獻

資料中(臺灣研究叢刊mdash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曹永和著)可知在一八四八

年(明永曆二年清順治五年)因大陸連續戰亂饑饉甚劇臺灣的中國人驟

增至兩萬人並皆從事於農業其中竟有婦女五百名及超過一千名的孩童遷入臺

灣但翌年(一八四九)在饑饉現象終了後約有八千人回歸大陸(頁 87)所

以沈光文既然來至臺南應不會不知道隨時可以有回去的機會

另一件令人起疑之處在於郭懷一事件

郭懷一 年代 - 1652 泉州同安人荷蘭時代移居今臺南縣永康市一帶從

事墾殖當時漢人在永康市種植麻米等經濟作物永康當時亦發展成交易小村

落即油車行村(Smeerdorp)郭懷一是當地頭人荷蘭文獻作「五官懷一(Gouqua

Faet)」1650 年前後由於蔗糖業不振加上荷蘭人課稅蠻橫終於引起漢人不滿

密謀起事事洩為臺灣街頭人郭懷一結拜兄弟所密告郭懷一不得不於 1652

年 9 月 7 日率眾攻打普羅文遮城當日懷一戰死餘眾往南退逃至高雄漚汪(後

紅)漢人此役被誅殺者在數千人或有言郭懷一是鄭成功部將但並無當時

的中荷文獻可資佐證翁佳音 撰 中村孝志譯註《バタヴィア城日記》第三

冊1991 2756-1jpg 郭懷一昔日墾荒於二層行溪附近二層行溪是因溪畔有二

層行村莊而得名往昔渡口設在村莊主廟清王宮前也就是現在二層橋的位置

現該村莊成立為二行社區(臺灣歷史辭典 )

由上可知如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且滯留於臺南一帶他不可能對此一事件毫

無所悉甚至如果當時他在臺南的話或有可能也會被捲入其中但其詩文中亦

無提及令人費解不過說歸說此仍只是個人不成熟的推測其中應漏誤百出

祈同學能加以指正

在談沈光文的作品之前想將其作品分為三部份其一為(懷鄉)與(思歸)

其二為(番婦)與(釋迦果)其三為(山居)與(有感)

沈光文給予前人的研究評論中有他是否認同臺灣這塊土地與否而有正反兩個

意見但我並不想於此點延續我想談一談詩人的心境與存在普魯斯特

(1871-1922)寫了一本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整個都是回憶的產物作

者靠回憶來結構小說同時回憶也成為一種主題藝術那這與沈光文有何關聯

呢追憶

當詩人喪失了平日身之所寄的家國與自己所習慣的生活方式之後他就被

迫改變了自己的「此有」(Dasein)亦是說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環境與自己

須要重新找回自己在此時空環境下所處的「位置」這是相當難的(切不可以今

日眼光來看待旅外之人因我們早就透過許多傳播知識有一些了解)讓我們想想

及至後來的孫元衡要渡臺之前不也先探聽做了一些功課嗎不然怎會有(除臺灣

郡丞客以海圖見遺漫賦一篇寄諸同學)呢在重新找尋到個人的「位置」與

發現自我「存在」之前最快的療傷方式就是回憶了藉由無窮盡的回憶讓詩

人能將時光回朔這回朔使得詩人的精神得以支持延續而在更深一層的意義上

來說這回憶正是他存在方式的本身透過無數對家鄉美好事物的想像詩人找

到了自我曾經存在的證明這些回憶無法用邏輯來加以詮釋它可能出現在任何

一個地方也許是天邊那一抹紅霞也許是地上那一束小花這些景物一再的觸

動詩人不斷的回憶也不斷的尋找其「身之所寄」藉由回憶連結了過去與當下

也就確立了自我的存在因此詩人會追憶並不是意有所指或言志疏懷我們似乎

也不需要在此處用我們的眼光為他加一些詮釋試想原來他用來支撐自己的東

西原來竟是已經失去了的永不復返的東西寧不悲乎

在(番婦)與(釋迦果)中可以看見沈光文對臺灣風俗的描寫在「社裡朝

朝出同群擔負行」中可見平埔族婦女擔負了家庭許多工作下田工作採集

菜餚等工作就落入女人手中那男人就無所事事嗎也不然在現在的文獻中可

以發現臺灣從荷治到明鄭熟番之社每年都要為統治者獵取大量的鹿來出口這

些狩獵的工作就落在男人頭上當時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如我們想像中好所以統

治者剝削原住民之惡於此又記上一筆

「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可見婦女愛美的天性並不因人而有異此草同學

註為鱧腸但查彰化縣志番俗篇則為澀草或芭蕉花可能還要再確認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兩句很有意思賽勝應可知就是賽戲纏紅錦又

是何呢從彰化縣志番俗中「遇賽戲袞龍刺繡悉以被體然皆購梨園故衣

鮮稱身者腰以下以色綢錦緞重疊圍之另綴綺羅於肩之左右如結帨然隨風

飄揚五采奪目」再查其它縣府志亦多相同可知這纏紅錦應是在身上腰下

處纏繞而非於首那「新粧掛白珩」呢新粧本意當指剛化好的容粧怠無疑

義但我很好奇沈光文真的有辦法分辨誰化妝了嗎還是這是指稱為衣飾方面的

打扮查彰化縣志番俗中有這麼一段「女無脂粉不結髻不施膏沐」又查鳳

山縣志番俗(山豬毛等四社 傀儡山等二十七社風俗)中有這段「俗尚白凡做

年婚嫁皆尚白頭以鳥羽為領圍於頂或用螺殼或用草珠海石串如貫珠」

這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新年的裝扮又於下番俗雜俗中有

過年無定日或鄰社共相訂期賽戲酣歌三四日乃止亦有一歲而二三次

者或八月初三月初總以稻熟為最重止之日盛其衣飾相率而走於壙

視疾徐為勝負曰「鬬走」或社眾相詬誶則以此定其曲直負者為曲

可知賽戲對應於新粧應如此解釋可通白珩應是貝類比較有可能而非真的玉

「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記得在那邊曾看過原住民衣不蔽體到了冬天

除了披鹿皮之外也會有抹鹿脂保暖的習慣此處與《臺陽見聞錄》卻都有將其抹

香的功能或許這是在取得保暖之後所發現的另一項附加價值吧

(釋迦果)一文中沈光文寫出了釋迦果的特性----生長於南方有評論論及應

有個人自傷抒懷之感尤其是「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似乎可為

此種心境提供一些跡證不過若我們將其當成一種竹枝風味的風土民情是不是

也可以呢況且開頭「稱名頗似足誇人」若將以自己隱喻似乎也與流亡海外的

前朝遺老心境不符何誇之有何名之有呢

在(山居)與(有感)中「未能支廈屋」應為稱自己孤臣無力可回天之感明

諭現實環境已非他所能改變而「長安」此處應指首都且應是當時臺灣首府臺

在此兩篇中可知沈光文生活過得並不好而從(山居)與「長安」不能言諭

可知當是明鄭鄭經避禍時期之作這兩篇詩人已無法回憶過往而是需面對每天

的「困厄」 所以作品中充滿了寫實之風在作品中已無詩學的美感為什麼

如此呢從山中首句「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可知他仍試圖修好與明鄭政

府的關係但情勢如此發展使得他苦衷難言他是憂鬱的他是寂寥的一方面

訴說自己的奉為宗主的恩情仍在一方也為自己言行訴為孤衷表達善意但畢

竟明鄭還是無法接納他他只好當個忠言逆耳的孤臣孽子繼續託於漁樵之間

了「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更表達沈光

文欲放之山林終究無法忘情於明鄭的心情若冀求當雲中之鶴又何在乎長安

何在呢難得去卻又非為路遙這種暗示又更增加了棄臣欲昭之心歷歷可顯

而(有感)則更帶有一種失望的悲憤不過若以前首(山居)似可稱為憂國之

作那這首就是私欲之表了從首聯「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其實正是

最強烈的反諷控訴沒有人願意給他一臂之力在物質上給予援助真的不怪任

何人嗎那所恨何來困苦的日子久了也只好發揮阿 Q 精神想像自己正逐

日如神仙不食五穀般無求但畢竟形而上的精神意識還是抵不過形而下的肚子

餓所以也只好再一次「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求人幫助了還是得

低聲下氣所以只好做「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之嘆了

這首詩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在於它採六言古詩方式而非七言應是為了讓吟誦

的節奏更快更顯激昂

最後再以沈光文求閔督姚啟聖使其歸鄉一事可知一他在臺灣真的過得並不

如意已入臺二十多年(七十多歲)仍掛念著回鄉一事或許落葉歸根的道統一

直藏於心中吧其二是為何一定要求姚啟聖呢我想政治意義應大於經濟上的

意義不過見諸詩文確也可知他或恐真無此種經濟能力若知於現代被海峽兩岸

推崇至上譽為臺灣開臺第一文人沈光文或會於天上一笑之「涸鲫復在」

在徐孚遠詩作(桃花)中得見詩人內心交錯的掙扎「千載避秦真此地問

君何必武陵回」此一問哉恐怕不是他問而是詩人內心的解嘲意象代表的不

是這裏真如此之好亦非真的欲留無回就如同教條宣言一般沒有不法何需

教條沒有逾越何需規範是一樣的道理回朔後來之歷史徐孚遠終究還是返

回大陸故土這一詩作真可謂「明志」之作

在(東行阻風)中首句「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表現出詩人

欲離之急切心中焦急之心躍然紙上但次聯「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

空」卻又流露出實無意浪跡天涯不得不然的悲傷亡國遺臣之難再次見諸

文字「屢書空」在此應為書空咄咄之意晉人殷浩被黜放終日以手指向空中

書寫「咄咄怪事」四字見晉書˙卷七十七˙殷浩傳後比喻失意激憤的狀態

金˙元好問˙鎮平縣齋感懷詩「書空咄咄知誰解擊缶嗚嗚卻自驚」如此解釋

後更能體會滿腔悲憤欲訴無淚的情景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這兩句不應解釋為攜眷渡海與學農之

事其實這是詩人的一種感懷之詞想到要去一個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堂堂君子

(讀書人)可能要從事他們認為低下的務農之事空有滿腹經論卻淪喪於斯此

情此景或從另一個角度想是田園之樂但另一種士大夫的眼光看之可喜乎

亦悲乎

末聯則是另一種轉折詩人以一種失望但接受的心態來看待這一切「稍待波平

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須放兩字用得很傳神放流的不但是船更是一

種抱國壯志的逝去也是一種默默接受命運的無言以對閱讀此詩三百多年前

的歷史人物躍然浮於眼前對於他們除了給與深深的同情與感懷後亦讓人無

言了

(東寧詠)中先說一個可討論之處「函谷誰占藏史氣」此句應做何解呢

還記得「函谷一丸泥」嗎這兩解應都是相近的函谷關自古是中國關中地區之

門戶所以用函谷來指涉國家重要之地也就是掌權者這在語言學上是一種隱

喻函谷關=中原=國都=統治者當我們如此解釋之後那前後文都能一貫解

釋了完整的語句解釋則是那管那美好河山現在究竟是在述說誰家歷史我這

放逐海外之人也只能作蘇武牧羊之嘆了

在這首作品中我們可看到詩人的生不逢時嘆不得志流落異鄉過著「古

荒」的生活或許詩人是無意的但在作品此聯中「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

又一天」卻又令人感到他的孤單與寂寥十八年了是否他忘了自己也應屬於「土

民」了而末聯「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雖有豁達之情但卻是

一種消然的適性是對現實環境不得不的屈從試著找出蘇東坡的(六月二十日

夜渡海)一詩讓我們一起體會不同的心境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

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最後一首是本學期最後一首了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首我想就用這首詩來和大家

分享「找碴」的心得在這首(鋤菜)中似乎好像沒什奇怪的地方就是詩人

田耕生活的愉情之作罷了真如此嗎我認為完全不是為什麼呢首先在念

這首詩作的時候我嘗試用國語念或用臺語念都不是很順口(雖說台語也不見得

百分百貼近古音)我曾做了兩個假設一是同學可能打錯了或是徐孚遠此作

並非佳作但查閱原始出處後發現同學沒有錯那是剛好選了一篇較不成熟之作

嗎對照其它詩作與本首內文似乎又不像這給了我很大的疑惑甚至於我試

著把把每聯前後段倒過來念還更順口更合韻腳呢這其一

第二是若仔細推論這詩當中都有所謂「跳躍性思考」從「晨夕桔槔那得濡

沾塊之雨昨宵下」就可看出先講到早每天打水仍不夠澆灌忽然又說昨夜下

了大雨兩者間似有關聯但在語句上的用法一定有問題又下聯「葉裏抽莖生

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看似相關但仔細推敲我們又被語言學所騙當中只有

葉菜兩字讓我們產生語意上的聯結外有何相關呢下聯更離譜了「西鄰我友」

與「十載泥塗」又有何關呢這其二

其三是對照全文末聯似為言志又與上文有何相關

然後第四句「畦中種菜三百株」為何是三百呢為什不是五百(我不是五百

的歌迷)這有何意呢

有了這麼多疑惑該找答案了文史不分家我很相信這句話所以一定先找

作者的生平與其時代背景現在這些同學都整理的很詳細幫了我很大的忙那

麼我看到前面說徐孚遠在鄭成功時期是受重用的但在鄭經時代就被冷落了所以

鬱抑不得志加上生活失依想必是很難過的那這首明顯是鄭經時代所以才必

須鋤菜呀

好接下來真的需要一點靈感了我會試著把自己融入作者的心境去體會在

那遙遠的時代面對此情此景自己會有何感受呢我在此詩中會覺得留此何用

不如歸去但歸又歸不得在此真如失去自由的人一般想至此靈光一現想到了

一篇文章------歐陽修的「縱囚論」用網路查了一下縱囚論原文哈真巧縱

放之囚為三百多人於是這使我朝向這是一篇隱喻的言志詩去想再推敲歷史去

找解答很有趣吧我把推敲的解釋文寫如下

在這個島嶼居留了那麼久是為了什麼呢處在這再惡劣不過的環境讓我感覺自

己比那愚公還要更愚了臺灣這小小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成大事業我們只不過項

困守在島上的囚徒罷了現在憑您(指鄭經)如朝夕井中打起水般少的才華怎

能夠治理好我們呢像您父親那麼有才華(沾塊之雨)的人已經逝去不復返了(昨

宵下)您現在大力啟用新的人而放棄老臣好像是要有一番新做為(葉指老臣而

抽莖指新臣)這看來都只是好像小孩辦家家酒般(烹菜沽酒)用來欺騙自己讓

老百姓心中安慰的吧事實上我也並不是沒有回歸大陸的機會(西鄰應為駱賓

王 代女道士王零妃贈道士李榮出「helliphellip千回百過浪官關心何曾舉意西鄰玉

未肯留情南陌金南陌西鄰咸自保還轡歸期須及早為想三春狹斜路hellip」)

只不過一轉眼在這邊(這時已如泥塗)耽擱了十年之久現在與您的關係愈來愈

遠(南雲杳杳)而要進言的機會也沒了(天路逋逋在此應為亡失較妥)連我

想要有報效之心卻都無能為力了

這樣解釋是否較合乎文義而不聱牙呢也許我解釋的其實根本就是「為賦新詞強

說愁」不過還是提供給各位一個不一樣的看法用新的角度看詩也看歷史

李美瑜 撰

一 懷鄉(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以江水借代鄉愁更能展現岀愁思的綿延及蕩氣迴腸以江水對照思念家鄉

的情緒讓讀詩的讀者也能感受出沈光文的惆悵另外江水也有暗示歸鄉之途

渺茫之意見備註得之本詩創作時間為永曆二十四年當時已為明鄭時期鄭

經在位清廷實施堅壁清野的海禁政策一來使在台的漢人無法回歸再則在中

國沿海的居民也無法渡台沈光文見此更為感嘆再加上沈光文對於鄭經的領導

多所不滿因此才會覺得回家之路如同滔滔江水一般波濤洶湧遙不可至

二 番婦(沈光文)

詩的賞析

不同於抒發憂國憂民的詩作沈光文因為避禍來台於是留下些許描寫台灣異地

文化的詩作這些詩篇也讓後世得以了解當時代台灣平埔族的文化平埔族是母

系社會男人主內女人主外的社會形態與向來重男輕女的漢民族無論在生活

及價值觀方面有許多的差異所以當漢民族初來台時常與在地的平埔族發生衝

突我們可從清朝遊宦詩人的著作中發現不少輕蔑平埔族的字樣本詩沈光文

僅以紀錄的方式呈現岀平埔族人的生活型態多了份客觀的歷史描寫少了漢

民族優越感的沙文主義

三 釋迦果(沈光文)

詩的賞析

若沈光文真以釋迦果比喻自身的處境那麼筆者認為沈氏就犯了遷客騷人的「多

愁善感」了另外從詩作中實在感受不岀沈氏表現岀「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不知為何詩作賞析中加上了這段文字難道釋迦生長在台灣是苦的只有生長

在皇帝林園內才是幸福的嗎

釋迦本來就是外來的產物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生態恰巧適合栽種所

以在台灣會有如此珍奇的水果筆者認為沈光文僅以文人的觀點思考植物的生

長卻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即便將「釋迦」移植到皇帝林園也不會蓬勃生長

每種生物都有其生長的條件無論人類世界多麼的紛擾隨著時光的荏苒都將

流於歷史可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卻不會因此而停止運轉及變化

詩的疑問

稱名頗似「足誇人」當中的「足誇人」怎麼解釋呢不知為何會翻譯成「蠻能

引起人們的好奇呢」另外第二句「不是中元大谷珍」中的「大谷珍」怎麼

解釋呢是一種借代還是古時「大谷珍」就是「果品」的意思

四 〈思歸〉六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賞析

「詩瘦自憐同骨瘦」指的是詩風孤寂就像身子骨單薄一般由此可看出沈光

文來台的十年生活並不如意應該是看到時局的震盪即便沈氏有滿腔的熱忱

卻也無法扭轉頹勢的無奈吧難怪沈光文的著作都有深深的哀愁本首詩末

兩句「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不僅令人有嚮往崇尚過去太平盛事

的感覺還有不滿現狀的無奈如此也道岀沈光文作此詩篇的目的

本詩篇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感有顏色可知沈氏擁有深厚的漢文

學底子另外沈氏喜歡在詩作中運用借代及雙關的修辭技巧如此一來讓文章

更有深度及涵義能激起讀者讀後深思

五 〈山居〉八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觀點

關於本詩筆者認為成詩應於台灣且時間點應於作賦諷刺鄭經之後可從詩中

第五六句推敲岀端倪「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譯為希望作隻高潔的雲

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筆者認為沈光文渡台後應該算在台人士中學識

涵養高者應該要受矚目被重用的人但是沈光文卻自言欲淡泊名利作一明

哲保身的隱居者可見其對國家政事已灰心失落因此筆者認為成詩在作賦諷

刺鄭經之後

六 有感(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譯為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

命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雖然詩中說不怨天其實沈光文對於亡國卻是極為深

痛他感嘆世態炎涼有人可以有車代歩富裕的過生活而他僅能挨餓原先

努力求取的功名因為國家的改朝換代一切化為烏有一種對人生多變乖舛的

無奈貫通整篇詩作不過即便不滿世道及老天的造化弄人創作本詩時沈光

文仍然相信可以「反清復明」所以末兩句也有期望未來更好的意味期待蒼天

垂憐未來更好

七 桃花(徐孚遠)

詩的賞析

徐孚遠對於台灣的情感非常矛盾一則認為台灣是遠離分擾中國的世外桃源想

要悠閒安適的偏安台灣一則又希望回去過往的中國期待中國的動盪停止落

土歸根同於同學賞析中所提明鄭時期渡台漢人有許多的「亡國懷鄉」之作而

本篇就是典型的作品徐孚遠以「桃花」借代偏安的「台灣」詩中充滿詩意

善用典故讓詩作讀來寓意深遠

八 東行阻風(徐孚遠)

詩的賞析

《東行阻風》有感於國家的驟變人世間的無常徐孚遠選擇避居田野回歸平

淡或許有時會感到飄零孤單但筆者認為徐孚遠從農耕生活中重新找回了生活

的快樂在同學的賞析中得知「徐孚遠的詩作雖在顛沛流離時仍寓溫柔敦厚

之意」可見徐孚遠是個 EQ 高挫折容忍力高的文人相較於同時期沈光文詩

作《有感》中呈現的灰色思想即可發現徐孚遠人生態度的豁達

九 東寧詠(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第三四句「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嘆子卿賢」譯為誰會在函谷邊疆表

現出名留青史的氣勢漢朝空自嘆息蘇武賢能筆者認為徐孚遠是認為偏安於台

灣後他已經漸漸對國家政事失去過往的熱忱了產生了一種對國家政事「無能

為力」的感覺於是將自我寄情於農耕之中雖然消極但也爲生命找到另一個出

口不過詩中仍會有「草木餘生」等字樣可見即便避居田野心中也無法真

的豁達不問世事

十 鋤菜(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徐孚遠似乎覺得跟隨鄭成功來台後的一切都超乎他的意料徐孚遠本來對鄭

成功反清復明充滿希望但怎奈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而鄭經又打壓一群忠貞

遺臣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徐孚遠在耕作十年後反思起當初跟隨來台的情景

不免有些懊悔於是自諷自己是「愚公」

詩中也呈現出體會到自身渺小的感覺徐孚遠或許覺得一生期許寄望的事情不

斷的落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爭名取勝到了寫作當時已經毫無意義了雖

然是一種自嘲的方式呈現但也表現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

簡秀苑 撰

一 概說

此組報告簡單但詳盡尤其在沈光文部分對於作者介紹的詳盡讓人一目了然

相信是劃下美好的休止符令人期待下一個樂章的跳躍起伏

二 沈光文部分

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沈氏死後葬

於善化里東保目加溜灣社又叫「灣裡社」其領域在曾文溪與鹽水溪的上中

游之間即今之善化安定和大內鄉一帶本社在善化支社依 石萬壽 教授的

研究有 1直加弄社今安定2灣里街東善化鎮茄拔里 3二社今玉井鄉

內霄里4拔馬社左鎮鄉拔馬5新社仔社今大內鄉頭社村環湖村一帶(目

加溜灣社資料摘自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番婦〉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

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黑齒當

為原住民成年禮俗之一

〈釋迦果〉《重修台灣府志》卷十八云釋迦果似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

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重修台灣縣志》卷十二風土志載樹高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2: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1688

清康熙二

十七年

逝世葬於善化鎮東保里享年七十七歲

荷蘭時期的沈光文所生活的是一個榛莽待啟的海島所面對的是以經濟剝削

為手段的荷蘭統治政權四周則是與自己思想型態不同生命層次迥異的墾荒漢

人以及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語言種族hellip截然不同的台灣原住民他內心深

處有著家國殘破的憂戚漂泊羈旅的悲涼水土不服的煎熬悲鬱的情緒交織

而為沈光文的心靈世界[8]

鄭成功打敗荷蘭人中原遺老相隨而至才使台灣在文化層面增添了一支生力

軍而沈光文亦因鄭軍的領台以及與同儔的重逢而倍感振奮當時隨鄭成功

來台聲名最著者為明末幾社六子之一的徐孚遠徐孚遠與斯菴交情甚篤二

人時有吟哦唱和之作[9]

沈光文可說一生坎坷先有「亡國之恨」後又「流亡海外」在台時間將近四十

年可說半生在台渡過他歷經荷蘭明鄭滿清諸政權統治在鄭成功之前即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言由於沈光文身處陌生的環境再加上濃厚的故國之思使他寫下大量的詩文

作品著有〈台灣輿圖考〉〈台灣賦〉《文開詩文集》等不僅對台灣各種風物

的描寫始於沈光文台灣之鄉愁文學亦濫觴於他的詩作季麒光謂「從來台灣

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矣斯菴來而始有文矣」所以全祖望稱

他「海東文獻推為初祖」

(一)沈光文的「幾個第一」

1沈光文是史料記載中第一個由大陸渡海來台長期居留的文人留下的大量詩

文以及參與結社立塾授徒等事蹟立下了流寓文人的典型

2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個播種者《諸羅縣志》〈卷十一藝文志〉季麒光所撰

〈題沈斯菴雜記詩〉有云「從來台灣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矣

斯菴來而始有文矣」所記「從來台灣無人也」是指文人而言沈光文歷經荷蘭

明鄭滿清諸政權統治在鄭成功之前即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

3台灣詩學始於沈光文沈光文在台灣撒下詩的種子簡要的說他是移民文學

鄉愁文學遺民文學隱逸文學鄉土文學民俗文學的首倡者

(1)對沈光文而言移民文學與鄉愁文學是合二為一的離開大陸移居海島

漂泊流浪思舊懷鄉便成了詩作的主題如〈懷鄉〉〈感憶〉〈思歸〉六首

〈偶成〉〈望月〉〈歸望〉hellip

(2)在遺民文學中沈光文表現了他的忠貞狷介〈詠籬竹〉〈寄跡效人吟〉

〈隩草〉十一首〈感懷〉八首〈和曾體仁賞菊分得人字〉hellip

(3)隱逸文學〈山居〉八首〈野鶴〉二首hellip

(4)在台灣居住日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既寓之於目耳熟能詳自會筆之於詩

〈番婦〉〈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hellip

4倡設台灣第一個詩社康熙 24 年(1685 年)沈光文與當時諸羅縣令季麒光

台灣縣令沈朝聘及其他遊宦共十四人創立「東吟社」又名「福臺新詠」福臺是

指福建省臺灣府的意思沈光文有篇「東吟社序」記載東吟社的創立歷史極為

詳細是研究東吟社重要資料東吟社為台灣詩學的發展播下第一棵種苗而

有往後清代尤其是日治時期詩社活動的蓬勃發展這在整個台灣文學史的發展

上具有值得重視的開創之功[10]

5台灣賦學始於沈光文沈光文著有〈台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賦〉

〈芳草賦〉現雖僅存〈台灣賦〉但對台灣賦學的影響很大

6台灣古文始於沈光文台灣的古文創作從沈光文〈東吟社序〉開始

7台灣地理學研究始於沈光文沈光文的〈台灣輿圖考〉是研究台灣地理最早的

一篇文章

8台灣教育始於沈光文沈光文來台之前荷蘭人雖在新港社(台南縣新市鄉)

目加溜灣社(台南縣善化鎮)蕭壠社(台南縣佳里鎮)麻豆社(台南縣麻豆鎮)

大傑顛社(旗山)設教堂與小學但僅限於宗教教育語文教育沈光文在教學

內容方面則包括了語文與經史子集對原住民教育沈光文是有貢獻的

而全台首學mdash台南孔廟則是鄭經於 1665 年在陳永華的倡議下才建的

(二)其他

台南縣政府為了表彰沈光文在教化上的貢獻在善化火車站旁設紀念碑並在善

化鎮內設立光文里(路)文開橋斯菴橋善化國中有光文樓善化慶安宮內

供奉沈光文神像鹿港的文開書院文開國小的命名皆與沈光文有關

二沈光文詩作注釋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 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注釋】

 縈迴環繞

【語譯】

我身處在這偏僻的海島上回家的路途是那樣的遙遠思鄉的情緒無時無刻不在

我的腦海中盤旋安平之外台江內海上滔滔的江水與黑水溝洶湧的潮水相互流

【賞析】

沈光文是移民文學鄉愁文學遺民文學隱逸文學鄉土文學民俗文學的首

倡者對他來說移民文學與鄉愁文學是合而為一的離開大陸移居海島漂

泊流浪思鄉懷舊便成了詩作的重要的主題故鄉成了回不去的異域海水相通

卻人身阻隔縈思萬里徒然傷神而已本詩第一句先寫路程之遙遠用以強調

空間上的阻隔第二句則點明了詩人對家鄉的懷念綿綿不絕時刻縈繞於心第

三四句則是詩人以所處之地的江水代為傳遞那綿綿不絕洶湧澎湃的鄉愁以

江水來比喻鄉愁源源不絕無窮無盡而又洶湧澎湃激盪胸臆

另一層意思是江水與海水相通聯繋了兩岸卻水通人不通人身受阻隔而無

法回去啊

【備註】此詩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故研判寫作年代為 1670 年(永

曆 24 年)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 塗成

賽勝纏紅錦 新粧 掛白珩 鹿脂搽抹慣 欲與麝蘭 爭

【注釋】

 野花頭插滿據《臺陽見聞錄》「土番喜花遇花則采」高拱乾《台灣府志》

卷七〈風土志〉「番婦則用青布裹脛頭上多帶花草」

 黑齒「草」塗成草指的是鱧腸又名墨菜莖折斷後斷口處很快會變黑此

植物自生於山野田邊和溝渠旁採集十分方便炒食或煮湯滋味俱佳搗汁具

有生髮黑髮之效

 紅「錦」一種色彩鮮豔有各種花紋圖案的絲織品

 新粧女子剛修飾好的容粧

 白珩白色的玉石

 鹿脂搽抹慣《臺陽見聞錄》「往時番婦抹鹿脂油於身以為香hellip或用以潤髮」

 麝蘭泛指香的氣味

【語譯】

每日清早社裡的番婦們肩上背負著籮筐成群結隊的出門耕作(另一說

法女子出外常由男子以籐編的坐椅背負而行)她們的頭上插滿了各式各樣鮮

豔的花兒談笑間露出一口以野草汁液塗得黑亮的牙齒只要比賽勝了就在頭

上纏上大紅的絲布化好了粧再掛上白玉的項鍊身上髮上慣常搽抹鹿油散

發出來的香味可是比麝香蘭花都要來得香呢

【賞析】

此詩是描寫台灣風土之詩可以用來印證高拱乾《台灣府志》卷七〈風俗〉「(番

婦)頭上多帶花草hellip齒用生芻染黑hellip俗重生女不重生男男則出贅於人女則

納婿於家hellip即成配偶凡耕作皆婦人夫反在家待哺」沈光文以其洗鍊的文

字功力表現他對異文化敏銳的觀察對本身沒有文字記錄的原住民而言這首

〈番婦〉是相當珍貴的歷史記錄讓我們一窺當時平埔族婦女的風采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這兩句寫平埔族的生活部份平埔族係母系社會

由婦女出外耕作藉由簡單的文字來表達「朝朝」疊字的運用以及平仄的配合

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這四句對仗工整的詩句寫平埔族婦女的外貌野花的「鮮豔」「黑」齒「紅」

錦新粧的「色彩」「白」珩再加上野花錦珩這些裝飾品番婦的外在形

像生動活潑的躍然於紙上了「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寫的是平埔族婦女

的特色「爭」字使鹿脂的香味浮現用得相當精妙從歌詠台地特殊風物之作

可見當地住民早期生活習尚以及異於中原物產之處後人讀之頗富趣味但

在明鄭時期因文人所憂在家國所繫在安危因此無心從事這方面的創作

沈光文因避禍隱於羅漢門在灰心喪志之餘乃有此類理亂盛衰之外的作品而

這恐怕是此期詩作中的鳳毛麟角吧[11]

〈釋迦果 〉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 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注釋】

 釋迦果屬番荔枝科為熱帶地方名果之一范咸《台灣府志》卷十八〈物

產〉「釋迦果似波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

梨」

 「端」為果真

 上林秦時舊苑漢初荒廢後武帝收為宮苑擴建修築苑內放養禽獸供

皇帝射獵並建離宮觀館等數十處

【語譯】

聽到「釋迦果」這個陌生的名字蠻能引起人們的好奇原來它不是本土

的果品皇帝林園土質肥沃卻種不成釋迦果只能生長在台灣這個海島了

【賞析】

1624 年(明天啟四年)荷蘭人由安平登台建立據點原產於南美洲的釋迦也

經由荷蘭人由爪哇引進開始在台南種植釋迦以其狀若佛頭而得名故沈光文

謂「稱名誇人」沈光文以此詩自諭自己在台灣島上安身的遭遇卻也意外的留

下釋迦的歷史記錄中原大谷珍的「珍」字有讚揚中原美好的意味表現了思鄉

之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釋迦果乃是進口的果品沈光光

以釋迦果自比寫自己流寓台灣的遭遇表現了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 細細松間落雪影 搖搖荻 上飛

詩瘦 自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注釋】

 我貴何妨知我希希同「稀」少老子《道德經》七十章「知我者希則

我者貴」王弼注唯深故知者希也知我益希我亦無匹【宋】魏了翁「內

貴何妨知我希」〈鷓鴣天〉「知我者希常我貴」與【明】沈光文的「我貴何妨知

我稀」皆化用老子的觀點

 荊扉用荊條編成的柴門

 濤聲風吹過松林像海濤聲一般

 雪影指荻花的飛絮似雪

 荻植物名禾本科多年生草本地下莖蔓延地上莖細而直立葉互生

全緣細長而尖秋天抽紫色花穗生長於水邊或原野與蘆同類莖可織席亦

可作造紙原料

 詩瘦【宋】蘇軾曾評論孟郊賈島的詩風為「郊寒島瘦」所謂的「瘦」代

表詩清癯境界狹窄想像不豐富也表現出單薄孤寂的情懷

 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霜降節後成熟的稻「香新」在侯中一《沈光文斯庵

先生專集》中作「告我」江寶釵教授以為有誤紫蟹【唐】唐彥謙蟹詩「湖

田十月清霜墮晚稻初香蟹如虎」杜牧詩句提及「越浦黃柑嫩吳溪紫蟹肥」

紫蟹是河蟹的一個稀有品種大如銀元小似銅元故又名『金錢蟹』紫蟹雖

然體小但蟹黃飽滿肥腴腹內潔白沒有半點泥沙揭開蟹蓋蟹黃呈豬肝紫色

煮熟后變成橘紅色味極鮮美

【語譯】

我的內在是高貴的了解我的人很稀少又有什麼關係呢倚著荊做的柴門悠

閒地看著秋天的山風吹著松林細碎的濤聲在松樹間此起彼落荻花的飛絮像

雪一般搖搖晃晃地在蘆荻上方飄動著自憐詩風清癯孤寂和身子一樣單薄枯

瘦身子是那麼微弱幸好自己的名聲亦如身子一般微小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

的經驗推斷現在也該是晚稻飄香紫蟹肥美的時刻了

【賞析】

本詩是懷鄉之作根據《思歸》第六首的詩句「故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

年淹」判斷《思歸》第三首應寫於沈光文來台十年約當西元 1662 年之前當

時鄭成功已來台「我貴何妨知我希」頗有孤芳自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意

「秋山」的顏色多重但也褪去不少綠意給人悠閒安祥又淒清悲凉的感受表

達既積極嚮往又無可奈何的心境「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這寫

景句頗令人驚豔「濤聲」並非真正的海濤之聲而是松濤「雪影」亦非真正的

雪是指成片的荻花作者用了精確的比擬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

感有顏色足見巧思「詩瘦」一詞光文愛用如〈貸米於人無應者〉「詩

瘦偏多新意格也知詩瘦恰如秋高飛秋色入浯州」「骨瘦」指物質生活缺乏

「詩瘦」則反映精神生活也相當貧瘠「身微卻喜共名微」呼應首句「何妨知我

希」有豁達也有自我解嘲頸聯的對仗也很漂亮尾聯「家鄉昔日太平事

晚稻香新紫蟹肥」能扣緊「思歸」的主題全詩技巧純熟風格清新意在言外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 義 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 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 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注釋】

 朝宗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節周禮春官大宗伯「春見曰朝夏見曰

宗」朝宗後泛指臣下覲見君王

 義法則正義之事

 支廈屋支承受搭建廈屋高大寬廣的房子支廈屋指作官享用豪宅

 託漁樵託寄託如【唐】杜甫大麥行「安得如鳥有羽翅託身白雲還

故鄉」漁樵捕魚與砍柴引申為隱居的生活

 雲中鶴比喻人品高潔不同凡俗的人語出三國志卷十一魏書邴原傳

裴松之注引原別傳「邴君所謂雲中白鶴非鶉鷃之網所能羅矣」南史卷

四十九劉懷珍傳「歊矯矯出塵如雲中白鶴」

【語譯】

想到家國殘破明朝宗室敗亡我這老臣再也無法上朝行覲見君王的禮儀孤單

的心每每感到鬱悶寂寥不能當大官住在高大的房屋裡只能與漁翁樵夫一起

過著隱居的生活希望作隻高潔的雲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長安我是

難得去的但並不是因為路途遙遠

【賞析】

西元 1680 年光文 69 歳作賦諷刺鄭經逃禪羅漢門毛一波〈試論沈光文之

詩〉「細玩詩意當為入山後作」但從《山居》第四首「已當天末處地亦

近南交」來看又像是在廣東時所作不過多數學者仍認為這組詩應成於台灣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光文「少以明經貢太學」而當時的「太學」稱

為「國子學」國家非常重視這種學校教育優秀的學生還有直接任官的機會

這是明朝一個特殊的官制沈光文應是個優秀的學生熟讀中國經典但明朝滅

亡他就失去了為國家效忠的機會雖然曾在廣東肇慶與流亡政府【南明】桂王

相見被授予「太僕寺少卿」的官銜主管宴享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朝宗

義」終究是不再可能實現的夢了「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語氣透露出

無奈彷彿「託漁樵」是「未能支廈屋」之後「不得不然」的舉動而「冀作雲

中鶴來聽海上潮」或許是光文調適之後的願望也算是自我寬慰的說詞我

看不出當中的「豁達」「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代表天子之都是再

也回不去的不是因為路途遙遠而是已經改朝換代了回去又有何用整首詩

沒有置身山中的閒適感反而是對於現況的不勝唏噓啊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 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 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注釋】

 困厄處境艱難困苦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今弟在困厄之中蒙先生

慨然以尊齋相借令弟感愧無地」亦作「困阨」

 彈鋏鋏劍把彈鋏彈擊劍柄後用以比喻因處境困苦而有求於人戰國

策齊策四戰國時代齊國人馮諼因家貧而要求在孟嘗君門下當食客起先不

受孟嘗君重視而以粗食待之馮諼乃倚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孟嘗君乃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的待遇彈鋏原有「自求表現」之意但詩句應

是「貧窮而需他人資助」的意思

【語譯】

所恨的是挨餓卻餓不死人情本來就淡薄我並不責怪他們會這樣長期處於困

苦艱難之中像個鬼魂似的身體日漸消瘦像仙人那樣輕飄飄的說你有車可

乘令人羨慕感嘆我必須求助於人實在可憐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命

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

【賞析】

選譯這首詩的初衷是因為它是罕見的「六言古詩」而中間兩聯有自然的對

偶消極無奈的心情因著六言的句式得以娓娓陳明「餓」常成為亡國之時

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12]所以儘管現實生活是如此不堪也要堅持

原則等候蒼天垂憐

三參考資料

1 龔顯宗編《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8)

2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mdash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

版社2000)

3 葉石濤《台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

4 彭瑞金《台灣文學 50 家》(台北玉山社2005)

5羅宗強〈中國古代詩歌風格論中的一個問題〉

httphomekimocomtwchaosoldpoemsll207htm

四徐孚遠生平

徐孚遠(1599-1665)字闇公晚號復齋江蘇華亭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舉

人與邑人夏允彝陳子龍倡組「幾社」以道義文章聞名當世時人將他與張

煌言盧若騰沈佺期曹從龍陳士京合稱「幾社六子」明亡後明亡後

曾襄助夏允彝舉兵抗清魯監國授左僉都御史永曆五年(1651)松江之役後戰

敗從魯監國至廈門受到鄭成功的禮遇永曆十二年(1658)永曆帝封鄭成功為

延平郡王成功指派徐孚遠至雲南向永曆帝復命孚遠取道安南(今越南)卻受

阻於安南王而折返廈門永曆十五年(1661)隨鄭成功入臺居住於台灣縣新港

一帶(今台南新化里)從事農耕之餘又設帳授學提攜後進後再返廈門永

曆十七年(1663)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

平兩年後病故於此

徐孚遠在明末文名甚著質量均大有可觀其詩風蒼勁雄渾豪宕忠義之氣貫

注其中擅長以壯語寫悲情面目鮮明著有《釣璜堂存稿》廿卷其中收有古

今詩二千七百多首書前有陳乃乾陳洙兩人合編之〈徐闇公先生年譜〉書末

附〈交行摘稿〉一卷另外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八種《臺灣詩鈔》收有徐孚遠

詩作五十一首為目前較易見之選本陳漢光《台灣詩選錄》收有詩二十九首

連橫原本輯有《東寧三子詩錄》其中有《徐闇公詩鈔》一卷已佚連橫《台

灣詩乘》亦錄其詩作十首

五徐孚遠詩作注釋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注釋】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此二句典出崔護《遊城南》「去年今日此

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等閒隨便不

留意用法同唐朝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還

音ㄏㄞˊ猶尚用法同唐朝杜牧贈別詩二首之二「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

垂淚到天明」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避秦」與「武陵」皆引自陶淵明《桃花

源記》其記有一武陵漁人意外尋得桃花源的故事桃花源後成為世外桃源的象

徵文曰「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兩句應解釋

為一千多年來一再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來到台灣這個真正的桃花源問你

又何必要回去故鄉呢「武陵」原是陶淵明在故事中虛構的在此借指虛幻的故

【語譯】

台灣的海山春光美景是平常之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依舊有如美人的

臉龐那麼漂亮來一再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來到台灣這個真正的桃花源

問您又何必再回到虛幻的故鄉去呢

【賞析】

此詩雖簡短但就其反映當時居台人士的矛盾心情卻具有典型性本詩以「桃

花」借喻明朝隨鄭成功來台的官民逃避滿清作亂台灣是「真此地」mdash 真正可

避亂的桃花源明鄭時期台灣詩歌的兩大主要特色是亡國懷鄉之情以及追求世

外桃源的不歸思想對於亡國的明朝遺民淪陷的大陸已成為傷心之地對於喪

亂擾攘的神州大陸台灣反成為「避秦」之地首句道出臺灣地理特色為山與海

春色呈現在朵朵盛開的美麗桃花中此處暗用崔護《遊城南》詩中「人面桃花」

的典故卻不明寫「桃花」二字簡潔而有新意表現了人與自然的交流後半

運用陶淵明《桃花源記》典故十分貼切地刻劃了台灣的雙重性格作為世外桃

源台灣是積極的但作為避秦之地台灣又是消極的明鄭政權來到台灣就幾

乎註定了反攻無力回天的命運台灣的安逸美好使人思歸而終不欲歸然而若

非為了延續明朝漢族政權許多人也不會漂泊至此此中的矛盾於詩作中可以

體會得出來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 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 農作應追皁帽 翁

稍待波平陽月 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

【注釋】

 東濛指台灣詩人暫居廈門待十月時東渡來台

 黃牛嫗原指漢宣帝的外祖母王媼王媼隨使者詣闕入宮時乘黃牛車故百

姓謂之黃牛嫗於此借指詩人的外祖母

 皁帽黑帽平民所著的帽子

 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

 舠音ㄉㄠ小舟

【語譯】

我打算將衰老之軀寄寓在台灣的海島上可是連月來因東風的阻礙不得東行展

轉流離的身世怎能堪受長期作客飄搖不定的日子又難忍家書渺茫攜帶著兒女

兼載著外祖母暫居廈門想要學習農耕應該請教戴著黑帽的老翁稍加等待到海

浪平靜的十月天後也就可以放棹碧海遠渡重洋了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移居廈門時寫其身世飄搖等待渡海來台的心情詩人於南都淪

陷後泊舟山破浙閩繼潰乃浮海至廈門延平禮遇之其後同延平王入台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即寫其在廈門正等待東渡來台「身世何

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則言其顛沛流離之苦人生悲莫悲於國破家亡

亡國遺民只得揹著苦難承擔命運給予的流亡徐孚遠攜老扶幼準備東渡滯留

廈門期間為了生活也只好學農耕了「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由此可以想見當時詩人流亡的情形但人生不能向命運低頭遭逢絕境也得另

覓夢土「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是一種等待一種希望人生

本應該就生活在希望裡徐孚遠歷經戰亂飄零渡洋來台從此久居茲島平日

從事耕讀悲酒吟詩與張煌言盧若騰沈佺期曹從龍陳士京等創設「幾

社」互相唱和時稱「海外幾社六子」而以闇公為首他的詩作多寫久居孤

島的人生感觸《詩乘》評其詩雲「闇公之詩大 都眷懷 君國獨抱忠貞雖

在顛沛流離之時仍寓溫柔敦厚之意」其詩格調高古不愧為幾社六子之首

〈東寧(註一)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註二)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註三)漢家空歎子卿賢(註四)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註五)又一天

荷(註六)鋤帶笠安愚(註七)分草木餘生(註八)任所便(註九)

【注釋】

1東寧指台灣鄭成

討論

許坤裕 撰

國祚衰微亂象起朝綱不振賊竄起封疆名將紛招忌骨骾大臣被排擠

國之大本裂震殤流寇奔竄雪上霜滿族興兵席捲至最恨三桂引入關

只為圓圓捨江山ㄧ代罪人庶民殃漢人遭躏恨如山只因禍水勝江山

君王昏昧最平庸結黨營私罪非輕朝綱法紀棄如履國之棟樑遭殞命

摧枯拉朽易反掌覆巢之下無完卵賣主求榮啥人益滿人侵逼恨無疆

遺老儒風兼勇將反清之役迭覆亡欲振乏力退居野心喜延平尊上客

時時獻策思報國怎奈君王命早薨奪權爭鬥鄭經勝易反前朝新作風

執政大臣迭更替國綱不振戰乏力軍力削減不如前倒行逆施眾叛離

叛降施琅罪難數派兵滅台納版圖反清復民終無望忍心滅絕忠臣夢

雖然沈光文衷心企盼鄭經能有所作為怎奈眼見其聽信讒言及所做為只有

把國祚推向滅亡邊緣光文憂國不振恨而以賦諷鄭經遂得罪當道幾至不側

可見沈光文愛國之心真是令人稱佩不已這也是他文學地位相當受後人尊重的理

由之一

明鄭時期來台的尚有許多縉紳遺老他們同為博學之士同樣有憂國之思

但是因為際遇不同在台灣文學史上影響不如沈光文深遠儘管如此他們對

於台灣這塊文學園地仍舊產生一定的影響明末遺老在台灣的主要貢獻在於將

漢人的傳統文化以橫的移植的方式在台灣島上作量的推廣雖然不是質的轉化

也乏深入紮根的效果但是就漢文化傳播的角度來說自有其不可忽略的貢獻

意欲對社會產生全面性的影響個人的力量畢竟是微薄而有限的儘管沈光

文對台灣文學有開創之功但是若非郑氏父子在台推展文教措施依然無法有

效地普及文化因此漢文化在台深入而廣泛的紮根工作一直要到郑氏政權退

守台灣之後始逐步展開

陳瓊珠 撰

一 沈光文生平(資料補充)

(一)沈光文到台灣有永曆三年(1649)入台 165116521662 年的說法

本文採用 1651 年的說法)為何要採用 1651 年呢我在《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

想像評陳昭瑛《台灣詩選注》》中看到施懿琳對沈光文入台的時間有一段這樣

的推論「季麒光曾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庵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也斯

庵來而始有文也」楊雲萍亦說「斯庵到台灣的年代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

題因為自一方面說台灣文化 史要從是年開始」的確如此斯庵來台時間

茲事體大而迄今仍難斷言或據東吟社序(成立於康熙廿四年西元一六八五

年)「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 隔慮長為異域之人今

二十有四年矣」因斯庵自序有「辛卯後來借居海島」(寄跡效人吟自序)故壬

寅當為「壬辰」之誤(辛卯後當為壬辰)故斯庵當為永曆六年(西元一六 五二

年)來台全祖望〈沈太僕傳〉記敘斯庵與鄭經交惡謂「(斯庵)嘆曰吾廿

載飄零絕島棄墳墓不顧者不過欲完髮以見先帝於地下而卒不克」所說廿

載當是舉其成 數而言約與永曆六年來台時間相符合唯東吟社既成立於康

熙廿四年(西元一六八五年)復於文中謂「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則

其來台時間當為永曆十六年(西元一六 六二年)但東吟社序之可信度仍遭懷

疑因乾隆年間清廷編纂四庫全書廣求天下典籍對明朝遺老著作文中有

礙者時加以刪除或改易唯此處僅涉及年代之數字而未涉 及政治色彩是

否有改竄之必要如無此必要則其來台時間當為永曆十六年」提供給同學做

參考

(二)另沈光文在 1662 年為逃避鄭經追殺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今高

雄縣田寮鄉)落髮變服為僧這段文字敍述取材自連橫《台灣通史》如同 施 老

師所說「連氏之作如《台灣通史》《台灣詩乘》其書 問題不少ooo 多採其

說引用時不可不慎」在(兩首有關臺灣僧人抗清的詩作 楊惠南(臺灣大學

哲學系)論文中對於沈氏出家之處有一段這樣的推論亦提供給同學參考「沈光

文曾有〈普陀幻住菴〉詩作一首『磬聲飄出半林聞中有茅菴隱白雲幾樹秋

聲虛檻度數竿清影碧窗分聞僧煮茗能留客野鳥吟松獨遠群此日已收塵世

隔逃禪漫學誦經文』[引見陳漢光《臺灣詩錄》(上)臺中市灣省文獻委

員會1984 (再版)頁 44]值得注意的是詩作的標題是「普陀幻住菴」

而詩作的最後一句則是『逃禪漫學誦經文』有人據而推測沈光文「逃禪」的

寺廟-普陀幻住菴應該是羅漢門的超峰寺(今高雄大崗山舊超峰寺)毛一波

〈試論沈光文之詩〉以及盧嘉興〈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即持這一觀點

(詳張曼濤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87 )中國佛教史論集(臺灣佛教篇)》

頁 233 ~ 254)但是也有學者指出普陀幻住菴應該是 指浙江普陀山上的幻

住菴陳漢光《臺灣詩錄》(上)頁 44即說『普陀係指浙江普陀山而言

故此詩之成應在隆武元年(順治二年乙酉公元 1645 年)魯王「畫江(畫錢塘

江而守)之役」後其時魯王入海光文可能逃到普陀山』另外廖一謹《臺

灣詩史》(臺北武陵出版社1989頁 86-86 ) 也有 相同的看法事

實上浙江普陀山確實有一座禪寺名叫幻住菴它是元朝禪門臨濟宗楊岐派傳

人mdash中峰明本禪師( 1263 ~ 1323 )所興建的禪寺明本禪師還撰有《幻

住菴清規》一卷刊行於世目前收錄於《卍續藏經》第 111 冊 這樣看來

普陀幻住菴即後來的高雄大崗山舊超峰寺這種說法恐怕有待商榷另外

前引盧嘉興的論文還依據沈光文的詩作推論竹溪寺是臺灣最早建造的佛寺

但由於沈氏詩作問題重重因此這一推論恐怕也是值得進一步商榷」

(三)

在台南歷史中由人升格為神被後代膜拜的武將以鄭成功為主文人則以沈

光文為首民國六十七年台灣省政府撥款在沈公原墓地興建紀念碑誌念碑上

的銘文敘述 沈光文 先生一生的事蹟尤其表彰不事異族和安貧教化的美好懿

行銘文為台南縣政府所誌 民國七十一年十月一日 沈公的故鄉浙江瑾縣

在台北同鄉會和善化人士共同將其神像迎入善化慶安宮正式奉為神膜拜因當

天適逢中秋節每年此日則舉行祭儀於慶安宮後殿與五 文昌帝 君一同安奉

是全台獨一無二的六文昌廟每年中秋節的祭祀也成為罕見的「特例」台南

延平郡王祠內亦有供奉「明太僕寺卿沈光文」的牌位(內容摘錄自

httpwwwchinesefreewebscomptalndenq522htm)

(四)羅漢門的第 一 種 說法 是 羅 漢 印 度 語 佛 學 中 位 於 高

僧 和說法內 門 舊 稱「 羅 漢 門 」 又 稱「 羅 漢 內 門 」 其 源

來有 兩 種 說 法 尚 之 上 僅 次 於 菩 薩 得 稱 呼 係 自 覺 深

有修 養 得 道者 而 羅 漢 群 居 之 所 曰 「 羅 漢 門 」 早 期 傳

說 內門 是 雕 題 黑 齒 之 社 蠻 荒 之 村 尚 無地 名 因 為 明 末

大 學 士 太 漢 寺 沈 光 文 先 生 不 滿 鄭 經 嗣 王 之 後 頻換 其

父 之 臣 為 政 乃 做 賦 諷之 幾 至 不 測 而 變 服 為 僧 逃

底 到 羅 漢 門 結 茅 教 授生 徒 漸 漸 的 他 就 成 為 人 文 薈

萃 之 文化 發 詳 地 當 時 隨 沈 光 文 先 生 避 難 之 搢 紳 多 屬

鴻 博 知 士 懷 挾 圖 書 奔 集 幕 府 橫 經 講 學 誦 法 先 生

洋 洋 乎 濟 濟 乎 盛 於一 時 後 人 就 把 「 橫 經 講 學 鴻 博

之 士 」 所 避 居 之 地 取 名 為 「 羅 漢 門 」 第 二 種 說 法 是

羅 漢門 原 為 平 埔 語「 ruohan 」經 漢 譯 而 成 早 期 在 荷 蘭 古 文

地 圖 中曾 經出 現 由 於 本 地 最 主 要 的 河 流 rarr 二 行 溪 上 游

河 道 至 馬 頭 山 附 近 的 瑞 山 村 和 內 東村 交 界 處 出 口 轉 入

田 寮 鄉 兩 岸 山 地 高 聳 險峻 地 示 巍 峨 重 疊 有 如 羅 漢

把 守 在 門口 兩 側 而 內 盆 地 位於 其 後 有 如 世 外 桃 源 的 廳

堂 於 是 先 民 就 將 平 埔 音 「ruohan 」 附 會 為 「 羅 漢 門 」

(摘錄自httpwwwkscggovtwtourismtown0803htm)

二 沈光文詩的賞析

(一)〈懷鄉〉與〈思歸〉六首之三在〈思歸〉的前兩句「我貴何妨知我希 

秋山閒看倚荊扉」採用倒裝句法雖然自己高貴的情操不為眾人所知但我卻

看破世間的名利追逐而能隱逸於鄉間怡然自得「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

紫蟹肥」則直接點出他思鄉的情懷「晚稻香紫蟹肥」的季節應是在秋季而秋

天正是詩人思鄉的季節〈懷鄉〉中他揮毫傾訴相思情「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

窮」「程何遠思不窮」簡單的敍述卻是百感交集看著安平的江水一波波翻

滾而過思國思鄉卻難返鄉對沈光文來說遺民情懷與鄉愁佔了他思緒的

極大部分離開大陸移居海島思舊懷鄉變成了詩作的主題

(二)「番婦」從明鄭以降迄清朝的官吏遊士對原住民的書寫記錄極為豐富

他們的文字記錄替無文字的原住民留下珍貴的史料供後人研究參考「社裡朝

朝出同行擔負行」此兩句寫原住民的生活景況「野花頭插滿黑草齒塗成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四句則寫出原住民婦女的外貌裝扮「鹿脂塗抹

慣欲與麝蘭爭」這兩句則在描寫原住民婦女藉著鹿脂塗抹在身上取材自然

的化妝方式由這兩個句子我可以聯想到在十六世紀梅花鹿成群在台灣山林

間奔跑鹿皮鹿肉鹿脂在原住民的生活佔了極重要的地位

(三)「釋迦果」「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先讚美此果再說這

不是中原之物我認為這「珍」字是在誇奬釋迦這種水果的風味不輸給中原的

其他果類「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皇帝林園土質肥沃卻種

不成釋迦果只能生長在台灣這個海島這種比較式的讚美是文學創作上的高

招而其中另有寓意似在述說自己空有滿腹的才華卻無法在中原施展只能在

台灣這小小的海島安身立命

(四)「山居」八首之三龔顯宗教授在〈沈光文與台灣文學教育〉文中提到「不

問政事掃葉烹茶逃禪誦經〈山居八首〉是其隱逸文學的代表作而「鶴」

是光文的化身「歸雲共鶴還」「未能支廈屋祇可拖漁樵冀作雲中鶴來聽

海上潮」在困頓中得到精神完全的逍遙自由」

(五)在王德威的〈後遺民寫作〉中將沈光文的詩文寫作歸納出一個總結「沈

的一腔心事盡皆付與文章詩歌是在文字裏他找到暫時的寄託「歲歲思歸

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他的一首思歸詩開頭是這樣寫著北忘故國有家

難歸逐客遊子的心情豈是一個愁字了得然而歲歲思歸之餘沈光文也必須

把他眼光投向周遭事物台灣的一草一木畢竟纔是日常生活的依歸他的詩作

記錄了不少南方熱帶花草蔬果詠椰子詠番橘詠釋迦果helliphellip飲食經驗的改

變是其他一切改變的開始麼再怎麼堅貞的遺民也得穿衣吃飯也有了權把他

鄉作此鄉的心思了」(後遺民寫作王德威)

三 徐孚遠生平(資料補充)

(一)第七組同學在徐孚遠生平介紹中提到「永曆十五年(1661)隨鄭成功入

臺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今台南新化里)從事農耕之餘又設帳授學提攜

後進後再返廈門」在《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詩選注》》

中 施 老師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而言徐孚遠亦不太可能於「克台之歲」即「從

入東都」helliphellip據多項資料考辨徐氏未入台卒於 粵之說是較可信的

(二)徐氏曾到台之說一般而言乃根據他曾參加永曆十五年的海外幾社但

海外幾社實不可能於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鄭成功克台之年)創立海外幾

社六子如沈佺期盧若騰張 煌言陳士京(永曆十三年病卒)皆未曾到台灣

而鄭氏克台時間已是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兵馬倥傯社會亂離即使海外

幾社六子隨鄭氏來台但於十天左右即有此閒情逸致 雅集吟詠進而創立詩

社這豈不啟人疑竇」(摘錄自〈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

詩選注》〉)

四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東寧詠〉〈鋤菜〉「雖然復明之志未嘗一日或已他也意識到台

灣的海山春色有如世外桃源如果中原喪亂如此已經尋到避秦之地的遺民

又何必急於離去徐孚遠的詠桃花詩因此充滿當時旅台士人的矛盾心情」(後

遺民寫作王德威)第七組同學在這三首詩的賞析部分均認為是徐孚遠在台之

作但如果 從施懿琳 老師考證的觀點來看徐孚遠並未到台灣來那麼他這三

首詩寫的是想像中的台灣生活或是另指他處呢

美娟 撰

感謝第七組的用心整理資料讓我對沈光文與徐孚遠這兩位文人有更深的認識

以下是我對詩作不同的解釋與賞析

沈光文

1〈有感〉

同學解釋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所恨的是挨餓卻餓不死人情本來就

淡薄我並不責怪他們

「我並不責怪他們」這裡的他們是指誰為什麼會說出這話呢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這兩句詩表面上寫的是「無怪」「何敢」但實際上呢一個人困頓久了沒了鬥

志看著別人吃香喝辣開著名車羨慕得很但自己又能如何呀當然要說自

己毫不在乎能夠安身立命唉呀其實那都是騙人的話語心裡可是怨恨得很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這詩句真能感受到生命至此不如死了算了人在極端的悲苦時生命的延續像

是一種折磨就很容易讓人想不開但我總記得一句話「好死不如賴活著」正

因為我不清楚死後的靈魂會比較快活嗎所以這一生再辛苦也都要「安時命」

的活下去這首詩確實讓我反省了一下我的生活並沒有像沈光遠那樣辛苦所

以也就不要稍遇挫折就抱怨連連啊

2 〈山居〉八首之三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詩最令我感動因為他表達出不到那遙遠

的長安並非路途遙遠之故長安依然在那裡只是人事已非再回去也找不回昔

時能效忠國家的感覺了換句話說若明朝依然在的話即使首都換了更遙遠的

地方也都不會覺得那是個難題這是否也很契合我們平常說的重視感覺的問題

呢許多事情我們要如何決定都在於自己感受如何有時赴湯蹈火的事我們去

做舉手之勞的工作卻不願意這只能說我們都在依情感而行啊所以我們是

情感為上的人一點也沒錯也許並非人人如此但這兩句詩確實於我心有戚戚焉

徐孚遠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詩句中道出台灣山色美景渾然天成天生麗質「千載避秦

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所謂的避難時間是短暫的心情是複雜難平的但

沒想到竟然有這樣的避難地比自己原先的故鄉還要美好這才是「真此地」真

世界啊這應該是避難者原先沒有想到的收穫吧所以既然這裡比原先自己的

故鄉還令人眷戀又何必回去呢

〈東寧詠〉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兩句詩中表達出台灣的人與地均是未

開發教化之區如果開發得好環境優渥怎會穿著破舊呢而環境也不至於被說

是「荒嶼」這當然是當時為政者的不重視台灣而當時只要有一點知識思想的

人都會覺得在此地日子是得過且過變得一點鬥志也沒有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作者認為「荷鋤帶笠」是「安愚分」作

者原先的志向想必是非常高遠的沒想到此刻的自己竟然變成一個再平凡不過的

農夫所以日子也就渾渾噩噩的過了已經沒什麼可以在乎的了

〈鋤菜〉

「惡溪之惡愚公愚」同學解釋溪水凶惡而我就像愚公那樣的癡愚

而我認為他在表達的是「環境依舊自己也依然如故」所以我解釋為溪水

依然險惡而我依然如愚公般

整首詩表達出自己不諳種植卻又非得去做的無奈只好苦中作樂一番想要回

去故鄉但怎麼回去呢對著未來的日子充滿悲觀與缺乏鬥志

曾靜瑜 撰

看到第七組的報告覺得很開心啊內容精簡實在太體諒大家了謝謝你們可

是後來查了資料發現有關沈光文的研究不少哩資料很豐富喔應該有許多值

得討論的地方希望大家有始有終這是本學期最後一篇心得報告請大家堅持

到底喔

報告中關於沈光文的部份在第一頁第一段中所提到的福王和桂王都是屬於南明

政權時期所謂南明時期是指明亡後(明思宗自縊滿人入關)明宗室在中

國南方相繼建立的政權此即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所建立的弘光政權

(1644-1645)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立的隆武政權(1645-1646)魯王朱以海在

紹興建魯王監國政權(1645-1653)桂王朱由榔在肇慶建永曆政權(1646-1661)

唐王弟朱聿粵在廣州建紹武政權(1646)韓王朱本鉉在鄖西所建的定武政權

(1646-1663)有時亦將鄭成功政權納入南明[1]這樣或許可以幫助同學們更加

了解這一個階段的歷史

至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為何第七組同學採用 1651 年這個說法呢在東吟社序

中不是有「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隔慮長為異域之人

今二十有四年」的記載據學者考證壬寅應為壬辰之誤若是壬辰年應為永

曆 6 年(1652)[2]

在第二頁「沈光文在台期間相關記事」表格中1662 年那一欄寫到「helliphellip鄭經

大怒派人殺沈光文沈光文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落髮便服為僧」其

中「大崗山普陀幻住庵」的「庵」誤植為「菴」註釋 5 和 6 在連橫的《台灣通

史列傳沈光文傳》中應該是連貫的一段文字「子經嗣頗改父之臣與政

光文作賦有所諷或讒之幾至不測乃變服為僧逃入北鄙結茅羅漢門山中

山外有目加溜灣者番社也光文於其間教授生徒不足則濟以醫」同學解釋

說羅漢門在高雄縣內門鄉內門鄉位於高雄縣東北部東界杉林鄉西與台南縣

龍崎鄉毗鄰南鄰旗山鎮田寮鄉北與台南縣南化左鎮鄉為界目加溜灣社

則位於今台南縣善化鎮因為靠近曾文溪又稱為灣裡社(曾文溪古稱灣裡溪)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怎麼可能「結茅羅漢門山中」「山外有目加溜灣者」呢

內門鄉四周山巒環繞形成一盆地楠濃山橫斷鄉之中部致將內門鄉分割為東

西兩部中部較為平坦境內地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則由北端逐漸向南傾斜

區內多山平地極少地勢陡峻二仁溪流穿東西南北水流湍急冬季乾涸

山產方面有鳳梨龍眼荔枝木瓜番石榴芒果樹薯沈光文寫〈檨賦〉

〈釋迦果〉〈番橘〉等與風物相關的作品應該與他在台灣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

關係

在第三頁中提到沈光文的「幾個第一」在觀點上是否有將沈光文「神格化」的

傾向呢而且季麒光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矣

斯菴來而始有文矣」這也落入了大漢沙文主義的窠臼之中[3]另外在第六

頁〈釋迦果〉這首詩的第三句「端為上林栽未得」同學解釋為「果真」這樣整

句翻譯似乎不太順暢是否譯成「貢奉」較適合

其實在同學選錄的這幾首詩中個人覺得〈山居〉〈有感〉這兩首詩最能夠代表

沈光文在台灣的遺臣心境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並不順遂而且還是心繫故鄉

有關徐孚遠是否曾經來台學者有不同的看法[4]個人認為〈桃花〉這首詩中

的「千載避秦真此地」應該不是指台灣有可能是指徐闇公避居的廣東饒平地區

而「避秦」中的「秦」則是影射滿清政權在〈東寧詠〉一詩中「自從漂泊臻

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同學解釋為「自從漂泊到這座島嶼算一算時光若

飛蓬颺颺飛歷經了十八年」但是據同學的說法徐闇公來台的時間應該很短

暫這樣豈不有所矛盾還是這首詩中的島嶼並不是指台灣抑或是十八年只是

一個誇示的語法

[1] 參閱許雪姬總策劃《台灣歷史辭典》「南明」辭條

[2] 參閱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

[3] 參閱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意義〉

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網站

[4] 根據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一文中

認為徐孚遠不太可能於鄭成功「克台之歲」即「從入東都」果如是徐氏需於康熙二年返回沿

海再避入廣東饒平因《年譜》〈林霍與懷瀚書〉中說「先生當癸卯(康熙二年)島破漂泊

銅山將南返helliphellip」

關於第七組同學的傳統詩詞報告個人認為他們整理的非常詳盡以下僅就閱讀

後做心得賞析

沈光文被稱為開台文化祖師其在台期間台灣文學相關記事

1651 年 明太僕寺少卿沈光文遇颱風漂流至台荷蘭人視為上賓

1666 年 台灣地區一座孔廟「全台首學」於承天府落成鄭經命各社廣設學校並

頒布學制定科舉法

1671 年 沈光文至羅漢門(今高雄縣境內)教導原住民兒童漢文

1673 年 沈光文避居目加溜灣社(今台南縣善化鎮)設立私塾教育平埔族

1685 年 沈光文創東吟社為台灣詩社之肇始

1686 年 諸羅知縣樊維屏設新港麻豆目加溜灣蕭壟四社地方學校以教育

平埔族子弟漢文

1688 年 沈光文逝世享年七十七歲

(資料來源httplotooeccomtwpoemhtm)

(一)沈光文〈懷鄉〉

異鄉遊子的思鄉情懷正如江水連綿不絕沈光文原想搭船赴泉州怎知遇上了颱

風漂流至台灣從此根留台灣三十七年不過令人疑惑的地方是根據第七組推

論寫作此詩的時間此時沈光文已經來台灣有十九年之久了也已落髮為僧雖

出家是為了避禍但創作的時間似乎稍嫌晚有無可能把創作時間再往前推移

(二)沈光文〈番婦〉

從這首詩當中我想像出一個平埔族婦女的形象更上網去探究當時的習俗早

期平埔族男女在訂婚或結婚的時候習慣上各自拔下上顎兩顆側門齒來作為雙方

的信物並以缺齒來表示已婚的意思甚至也代表一種審美觀點不過這種習慣

隨著漢化的影響後來已廢除而據<彰化縣志>的記載早年中部的平埔族是

用澀草或芭蕉花來擦牙齒讓牙齒變黑不過後來也有崇尚白牙齒的在<番俗

六考>及<諸羅縣志>上都曾提到半線(今彰化)以北的平埔族有用細砂礪齒的

風俗族人無論男女都把牙齒磨得白白的按文獻記載晚期平埔各族對牙齒審

美的觀點除了南部的平埔族還保留染黑牙齒的風俗外(可能與嗜吃檳榔有關)

一般平埔族都逐漸以白齒代黑齒或以缺齒代黑齒

(三) 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第二句詩作為倒裝句還原為「倚荊扉閒看秋山」三四句亦為倒裝句還原為

「濤聲細細落松間雪影遙遙飛荻上」或者「細細濤聲落松間遙遙雪影飛荻上」

至於頸聯的兩句「詩瘦自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同為倒裝句「自憐詩瘦同

骨瘦卻喜身微共名微」個人認為這是沈光文的謙虛之作認為自己的詩作不

夠豐腴正如杜甫〈暮登四安寺鐘樓寄裴十迪〉中的「知君苦思緣詩瘦」但是

卻開心自己的名聲亦如身子般微小欣喜中有著無限的無奈與感嘆感嘆自己在

台灣無法建立功業最後兩句則扣緊思歸的題旨

(四) 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如果此詩作於台灣那麼詩中的「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此處的長安應

不是指長安而是指在台灣當時的首府台南沈光文因為作賦得罪鄭經不得已

只好遁入佛門逃至高雄隱居我無法到首府去不是因路途遙遠而是我得罪

了權貴(鄭經)這樣解不知可不可

(五) 沈光文〈有感〉

詩中化用了馮諼的典故馮諼因能遇到孟嘗君才有機會建立功業為孟嘗君買仁

義而讓孟嘗君能在齊薛梁三個地方都受歡迎這裡諷刺的是否亦為鄭經

認為他無法繼承父志甚至排斥遺老遺老做農夫開墾躬耕謀生無法以仁義

收買人心所以今後我只能退隱無法探知詩作的創作時間所以這樣的解釋可

行不可行我也不清楚

(七) 徐孚遠〈東行阻風〉

此首詩的創作地點有可能在廈門或廣東饒平研究了一下徐孚遠的生平永曆十

七年時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徐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平兩

年後病故於此

(八) 徐孚遠〈東寧詠〉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

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漢

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

真像上古時代)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荷鋤戴

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

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能收成多少

算多少四百年前一個明朝的大官漂泊來台灣這個荒嶼開墾躬耕不如農

夫那樣除雜草但徐孚遠對台灣具有「在地主義」的認同精神才能那麼豁達「荷

鋤戴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隨遇而安台灣通志稿徐孚遠「垂老更適台

灣挈家佃於新港(今台南縣新市鄉)躬耕歿也」

(資料來源楊青矗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吳麗蘭 撰

沈光文於 1651 年漂流來台1661 年進入鹿耳門次年的「台灣賦」導致避難

於高雄縣大崗山落髮變服為僧日後帶一批文人潛心著述傳道解經教生授

徒1974 年教育平埔族人1685 年倡「東吟社」三分鐘流覽沈光文一生恍如

隔世一生的業績卻在紛紛擾擾的局棋中游走不出框倪終究湮沒在塵世中

留下論著為後人道不見古月照今人只見明月照古人愁帳馬齒徒長愁悵為

何眾人皆睡我獨醒耐何有幾許知音相伴浮世中的尋尋覓覓終究一場空

夢幻一場千古愁

<懷鄉>眺望著故鄉繾綣的情愫有家卻歸無期的隱憂眼望駭人黑水溝殊

不知今生待何時才能返鄉訴思鄉之苦無期1670 年推判正值於內門鄉隱居

山中雖逃離莫須有的「鄭錦僭王」事件卻逃不出思鄉情愁

廖怡超 撰

關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一直有各種說法最主要是 1662 與 1651 兩種從洪

銘水教授的〈沈光文與臺灣流寓文學的多角觀點〉一文中可知其一是在沈光文

的〈東吟社序〉說「余自壬寅將應李部臺之召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漂流至

斯海山阻隔慮常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又於文末自署「康熙二

十四年乙丑歲梅月甬上流寓臺灣野老沈光文斯蓭氏題時年七十有四」壬

寅即康熙元年(1662)至乙丑恰二十四年故應無疑義

但季麟光於康熙二十四年所寫的〈沈開文傳〉則說「辛卯從肇慶到潮州

由海道抵金門當事書幣邀之不就七月挈眷買舟赴泉過圍洋頭遇颶風

漂泊至臺及鄭大木掠有其地斯蓭以客禮相見」(註原文本應出自《蓉洲

文稿》中的〈沈文開傳〉然而《蓉洲文稿》一書已不見今所錄者皆取自一七

二四年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四〈赤嵌筆談雜著〉)在文中「七月挈眷買舟

赴泉」這句話之前未註明何年所以後人乃認為就承前句為辛卯年即 1651 年

這兩個年份有何差別呢主要由於鄭成功為 1661 年五月攻臺若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那在明鄭之前早已入臺十年

各家對何時入臺至今無推論但我比較傾向於 1662 年入臺而非 1651 年根

據傳說他漂流至宜蘭後輾轉來至台南還受到荷蘭人之助但在目前所有的詩

稿作品中卻無任何有關荷蘭人之作況且十年並不是短時間何以一字未聞

此外荷治時期並不是完全封閉的事實上當時海上交通來往挺發達的在

臺灣海峽是海盜及走私者的天堂而掌握臺灣海峽實權的人就是鄭成功從文獻

資料中(臺灣研究叢刊mdash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曹永和著)可知在一八四八

年(明永曆二年清順治五年)因大陸連續戰亂饑饉甚劇臺灣的中國人驟

增至兩萬人並皆從事於農業其中竟有婦女五百名及超過一千名的孩童遷入臺

灣但翌年(一八四九)在饑饉現象終了後約有八千人回歸大陸(頁 87)所

以沈光文既然來至臺南應不會不知道隨時可以有回去的機會

另一件令人起疑之處在於郭懷一事件

郭懷一 年代 - 1652 泉州同安人荷蘭時代移居今臺南縣永康市一帶從

事墾殖當時漢人在永康市種植麻米等經濟作物永康當時亦發展成交易小村

落即油車行村(Smeerdorp)郭懷一是當地頭人荷蘭文獻作「五官懷一(Gouqua

Faet)」1650 年前後由於蔗糖業不振加上荷蘭人課稅蠻橫終於引起漢人不滿

密謀起事事洩為臺灣街頭人郭懷一結拜兄弟所密告郭懷一不得不於 1652

年 9 月 7 日率眾攻打普羅文遮城當日懷一戰死餘眾往南退逃至高雄漚汪(後

紅)漢人此役被誅殺者在數千人或有言郭懷一是鄭成功部將但並無當時

的中荷文獻可資佐證翁佳音 撰 中村孝志譯註《バタヴィア城日記》第三

冊1991 2756-1jpg 郭懷一昔日墾荒於二層行溪附近二層行溪是因溪畔有二

層行村莊而得名往昔渡口設在村莊主廟清王宮前也就是現在二層橋的位置

現該村莊成立為二行社區(臺灣歷史辭典 )

由上可知如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且滯留於臺南一帶他不可能對此一事件毫

無所悉甚至如果當時他在臺南的話或有可能也會被捲入其中但其詩文中亦

無提及令人費解不過說歸說此仍只是個人不成熟的推測其中應漏誤百出

祈同學能加以指正

在談沈光文的作品之前想將其作品分為三部份其一為(懷鄉)與(思歸)

其二為(番婦)與(釋迦果)其三為(山居)與(有感)

沈光文給予前人的研究評論中有他是否認同臺灣這塊土地與否而有正反兩個

意見但我並不想於此點延續我想談一談詩人的心境與存在普魯斯特

(1871-1922)寫了一本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整個都是回憶的產物作

者靠回憶來結構小說同時回憶也成為一種主題藝術那這與沈光文有何關聯

呢追憶

當詩人喪失了平日身之所寄的家國與自己所習慣的生活方式之後他就被

迫改變了自己的「此有」(Dasein)亦是說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環境與自己

須要重新找回自己在此時空環境下所處的「位置」這是相當難的(切不可以今

日眼光來看待旅外之人因我們早就透過許多傳播知識有一些了解)讓我們想想

及至後來的孫元衡要渡臺之前不也先探聽做了一些功課嗎不然怎會有(除臺灣

郡丞客以海圖見遺漫賦一篇寄諸同學)呢在重新找尋到個人的「位置」與

發現自我「存在」之前最快的療傷方式就是回憶了藉由無窮盡的回憶讓詩

人能將時光回朔這回朔使得詩人的精神得以支持延續而在更深一層的意義上

來說這回憶正是他存在方式的本身透過無數對家鄉美好事物的想像詩人找

到了自我曾經存在的證明這些回憶無法用邏輯來加以詮釋它可能出現在任何

一個地方也許是天邊那一抹紅霞也許是地上那一束小花這些景物一再的觸

動詩人不斷的回憶也不斷的尋找其「身之所寄」藉由回憶連結了過去與當下

也就確立了自我的存在因此詩人會追憶並不是意有所指或言志疏懷我們似乎

也不需要在此處用我們的眼光為他加一些詮釋試想原來他用來支撐自己的東

西原來竟是已經失去了的永不復返的東西寧不悲乎

在(番婦)與(釋迦果)中可以看見沈光文對臺灣風俗的描寫在「社裡朝

朝出同群擔負行」中可見平埔族婦女擔負了家庭許多工作下田工作採集

菜餚等工作就落入女人手中那男人就無所事事嗎也不然在現在的文獻中可

以發現臺灣從荷治到明鄭熟番之社每年都要為統治者獵取大量的鹿來出口這

些狩獵的工作就落在男人頭上當時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如我們想像中好所以統

治者剝削原住民之惡於此又記上一筆

「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可見婦女愛美的天性並不因人而有異此草同學

註為鱧腸但查彰化縣志番俗篇則為澀草或芭蕉花可能還要再確認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兩句很有意思賽勝應可知就是賽戲纏紅錦又

是何呢從彰化縣志番俗中「遇賽戲袞龍刺繡悉以被體然皆購梨園故衣

鮮稱身者腰以下以色綢錦緞重疊圍之另綴綺羅於肩之左右如結帨然隨風

飄揚五采奪目」再查其它縣府志亦多相同可知這纏紅錦應是在身上腰下

處纏繞而非於首那「新粧掛白珩」呢新粧本意當指剛化好的容粧怠無疑

義但我很好奇沈光文真的有辦法分辨誰化妝了嗎還是這是指稱為衣飾方面的

打扮查彰化縣志番俗中有這麼一段「女無脂粉不結髻不施膏沐」又查鳳

山縣志番俗(山豬毛等四社 傀儡山等二十七社風俗)中有這段「俗尚白凡做

年婚嫁皆尚白頭以鳥羽為領圍於頂或用螺殼或用草珠海石串如貫珠」

這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新年的裝扮又於下番俗雜俗中有

過年無定日或鄰社共相訂期賽戲酣歌三四日乃止亦有一歲而二三次

者或八月初三月初總以稻熟為最重止之日盛其衣飾相率而走於壙

視疾徐為勝負曰「鬬走」或社眾相詬誶則以此定其曲直負者為曲

可知賽戲對應於新粧應如此解釋可通白珩應是貝類比較有可能而非真的玉

「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記得在那邊曾看過原住民衣不蔽體到了冬天

除了披鹿皮之外也會有抹鹿脂保暖的習慣此處與《臺陽見聞錄》卻都有將其抹

香的功能或許這是在取得保暖之後所發現的另一項附加價值吧

(釋迦果)一文中沈光文寫出了釋迦果的特性----生長於南方有評論論及應

有個人自傷抒懷之感尤其是「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似乎可為

此種心境提供一些跡證不過若我們將其當成一種竹枝風味的風土民情是不是

也可以呢況且開頭「稱名頗似足誇人」若將以自己隱喻似乎也與流亡海外的

前朝遺老心境不符何誇之有何名之有呢

在(山居)與(有感)中「未能支廈屋」應為稱自己孤臣無力可回天之感明

諭現實環境已非他所能改變而「長安」此處應指首都且應是當時臺灣首府臺

在此兩篇中可知沈光文生活過得並不好而從(山居)與「長安」不能言諭

可知當是明鄭鄭經避禍時期之作這兩篇詩人已無法回憶過往而是需面對每天

的「困厄」 所以作品中充滿了寫實之風在作品中已無詩學的美感為什麼

如此呢從山中首句「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可知他仍試圖修好與明鄭政

府的關係但情勢如此發展使得他苦衷難言他是憂鬱的他是寂寥的一方面

訴說自己的奉為宗主的恩情仍在一方也為自己言行訴為孤衷表達善意但畢

竟明鄭還是無法接納他他只好當個忠言逆耳的孤臣孽子繼續託於漁樵之間

了「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更表達沈光

文欲放之山林終究無法忘情於明鄭的心情若冀求當雲中之鶴又何在乎長安

何在呢難得去卻又非為路遙這種暗示又更增加了棄臣欲昭之心歷歷可顯

而(有感)則更帶有一種失望的悲憤不過若以前首(山居)似可稱為憂國之

作那這首就是私欲之表了從首聯「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其實正是

最強烈的反諷控訴沒有人願意給他一臂之力在物質上給予援助真的不怪任

何人嗎那所恨何來困苦的日子久了也只好發揮阿 Q 精神想像自己正逐

日如神仙不食五穀般無求但畢竟形而上的精神意識還是抵不過形而下的肚子

餓所以也只好再一次「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求人幫助了還是得

低聲下氣所以只好做「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之嘆了

這首詩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在於它採六言古詩方式而非七言應是為了讓吟誦

的節奏更快更顯激昂

最後再以沈光文求閔督姚啟聖使其歸鄉一事可知一他在臺灣真的過得並不

如意已入臺二十多年(七十多歲)仍掛念著回鄉一事或許落葉歸根的道統一

直藏於心中吧其二是為何一定要求姚啟聖呢我想政治意義應大於經濟上的

意義不過見諸詩文確也可知他或恐真無此種經濟能力若知於現代被海峽兩岸

推崇至上譽為臺灣開臺第一文人沈光文或會於天上一笑之「涸鲫復在」

在徐孚遠詩作(桃花)中得見詩人內心交錯的掙扎「千載避秦真此地問

君何必武陵回」此一問哉恐怕不是他問而是詩人內心的解嘲意象代表的不

是這裏真如此之好亦非真的欲留無回就如同教條宣言一般沒有不法何需

教條沒有逾越何需規範是一樣的道理回朔後來之歷史徐孚遠終究還是返

回大陸故土這一詩作真可謂「明志」之作

在(東行阻風)中首句「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表現出詩人

欲離之急切心中焦急之心躍然紙上但次聯「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

空」卻又流露出實無意浪跡天涯不得不然的悲傷亡國遺臣之難再次見諸

文字「屢書空」在此應為書空咄咄之意晉人殷浩被黜放終日以手指向空中

書寫「咄咄怪事」四字見晉書˙卷七十七˙殷浩傳後比喻失意激憤的狀態

金˙元好問˙鎮平縣齋感懷詩「書空咄咄知誰解擊缶嗚嗚卻自驚」如此解釋

後更能體會滿腔悲憤欲訴無淚的情景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這兩句不應解釋為攜眷渡海與學農之

事其實這是詩人的一種感懷之詞想到要去一個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堂堂君子

(讀書人)可能要從事他們認為低下的務農之事空有滿腹經論卻淪喪於斯此

情此景或從另一個角度想是田園之樂但另一種士大夫的眼光看之可喜乎

亦悲乎

末聯則是另一種轉折詩人以一種失望但接受的心態來看待這一切「稍待波平

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須放兩字用得很傳神放流的不但是船更是一

種抱國壯志的逝去也是一種默默接受命運的無言以對閱讀此詩三百多年前

的歷史人物躍然浮於眼前對於他們除了給與深深的同情與感懷後亦讓人無

言了

(東寧詠)中先說一個可討論之處「函谷誰占藏史氣」此句應做何解呢

還記得「函谷一丸泥」嗎這兩解應都是相近的函谷關自古是中國關中地區之

門戶所以用函谷來指涉國家重要之地也就是掌權者這在語言學上是一種隱

喻函谷關=中原=國都=統治者當我們如此解釋之後那前後文都能一貫解

釋了完整的語句解釋則是那管那美好河山現在究竟是在述說誰家歷史我這

放逐海外之人也只能作蘇武牧羊之嘆了

在這首作品中我們可看到詩人的生不逢時嘆不得志流落異鄉過著「古

荒」的生活或許詩人是無意的但在作品此聯中「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

又一天」卻又令人感到他的孤單與寂寥十八年了是否他忘了自己也應屬於「土

民」了而末聯「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雖有豁達之情但卻是

一種消然的適性是對現實環境不得不的屈從試著找出蘇東坡的(六月二十日

夜渡海)一詩讓我們一起體會不同的心境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

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最後一首是本學期最後一首了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首我想就用這首詩來和大家

分享「找碴」的心得在這首(鋤菜)中似乎好像沒什奇怪的地方就是詩人

田耕生活的愉情之作罷了真如此嗎我認為完全不是為什麼呢首先在念

這首詩作的時候我嘗試用國語念或用臺語念都不是很順口(雖說台語也不見得

百分百貼近古音)我曾做了兩個假設一是同學可能打錯了或是徐孚遠此作

並非佳作但查閱原始出處後發現同學沒有錯那是剛好選了一篇較不成熟之作

嗎對照其它詩作與本首內文似乎又不像這給了我很大的疑惑甚至於我試

著把把每聯前後段倒過來念還更順口更合韻腳呢這其一

第二是若仔細推論這詩當中都有所謂「跳躍性思考」從「晨夕桔槔那得濡

沾塊之雨昨宵下」就可看出先講到早每天打水仍不夠澆灌忽然又說昨夜下

了大雨兩者間似有關聯但在語句上的用法一定有問題又下聯「葉裏抽莖生

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看似相關但仔細推敲我們又被語言學所騙當中只有

葉菜兩字讓我們產生語意上的聯結外有何相關呢下聯更離譜了「西鄰我友」

與「十載泥塗」又有何關呢這其二

其三是對照全文末聯似為言志又與上文有何相關

然後第四句「畦中種菜三百株」為何是三百呢為什不是五百(我不是五百

的歌迷)這有何意呢

有了這麼多疑惑該找答案了文史不分家我很相信這句話所以一定先找

作者的生平與其時代背景現在這些同學都整理的很詳細幫了我很大的忙那

麼我看到前面說徐孚遠在鄭成功時期是受重用的但在鄭經時代就被冷落了所以

鬱抑不得志加上生活失依想必是很難過的那這首明顯是鄭經時代所以才必

須鋤菜呀

好接下來真的需要一點靈感了我會試著把自己融入作者的心境去體會在

那遙遠的時代面對此情此景自己會有何感受呢我在此詩中會覺得留此何用

不如歸去但歸又歸不得在此真如失去自由的人一般想至此靈光一現想到了

一篇文章------歐陽修的「縱囚論」用網路查了一下縱囚論原文哈真巧縱

放之囚為三百多人於是這使我朝向這是一篇隱喻的言志詩去想再推敲歷史去

找解答很有趣吧我把推敲的解釋文寫如下

在這個島嶼居留了那麼久是為了什麼呢處在這再惡劣不過的環境讓我感覺自

己比那愚公還要更愚了臺灣這小小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成大事業我們只不過項

困守在島上的囚徒罷了現在憑您(指鄭經)如朝夕井中打起水般少的才華怎

能夠治理好我們呢像您父親那麼有才華(沾塊之雨)的人已經逝去不復返了(昨

宵下)您現在大力啟用新的人而放棄老臣好像是要有一番新做為(葉指老臣而

抽莖指新臣)這看來都只是好像小孩辦家家酒般(烹菜沽酒)用來欺騙自己讓

老百姓心中安慰的吧事實上我也並不是沒有回歸大陸的機會(西鄰應為駱賓

王 代女道士王零妃贈道士李榮出「helliphellip千回百過浪官關心何曾舉意西鄰玉

未肯留情南陌金南陌西鄰咸自保還轡歸期須及早為想三春狹斜路hellip」)

只不過一轉眼在這邊(這時已如泥塗)耽擱了十年之久現在與您的關係愈來愈

遠(南雲杳杳)而要進言的機會也沒了(天路逋逋在此應為亡失較妥)連我

想要有報效之心卻都無能為力了

這樣解釋是否較合乎文義而不聱牙呢也許我解釋的其實根本就是「為賦新詞強

說愁」不過還是提供給各位一個不一樣的看法用新的角度看詩也看歷史

李美瑜 撰

一 懷鄉(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以江水借代鄉愁更能展現岀愁思的綿延及蕩氣迴腸以江水對照思念家鄉

的情緒讓讀詩的讀者也能感受出沈光文的惆悵另外江水也有暗示歸鄉之途

渺茫之意見備註得之本詩創作時間為永曆二十四年當時已為明鄭時期鄭

經在位清廷實施堅壁清野的海禁政策一來使在台的漢人無法回歸再則在中

國沿海的居民也無法渡台沈光文見此更為感嘆再加上沈光文對於鄭經的領導

多所不滿因此才會覺得回家之路如同滔滔江水一般波濤洶湧遙不可至

二 番婦(沈光文)

詩的賞析

不同於抒發憂國憂民的詩作沈光文因為避禍來台於是留下些許描寫台灣異地

文化的詩作這些詩篇也讓後世得以了解當時代台灣平埔族的文化平埔族是母

系社會男人主內女人主外的社會形態與向來重男輕女的漢民族無論在生活

及價值觀方面有許多的差異所以當漢民族初來台時常與在地的平埔族發生衝

突我們可從清朝遊宦詩人的著作中發現不少輕蔑平埔族的字樣本詩沈光文

僅以紀錄的方式呈現岀平埔族人的生活型態多了份客觀的歷史描寫少了漢

民族優越感的沙文主義

三 釋迦果(沈光文)

詩的賞析

若沈光文真以釋迦果比喻自身的處境那麼筆者認為沈氏就犯了遷客騷人的「多

愁善感」了另外從詩作中實在感受不岀沈氏表現岀「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不知為何詩作賞析中加上了這段文字難道釋迦生長在台灣是苦的只有生長

在皇帝林園內才是幸福的嗎

釋迦本來就是外來的產物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生態恰巧適合栽種所

以在台灣會有如此珍奇的水果筆者認為沈光文僅以文人的觀點思考植物的生

長卻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即便將「釋迦」移植到皇帝林園也不會蓬勃生長

每種生物都有其生長的條件無論人類世界多麼的紛擾隨著時光的荏苒都將

流於歷史可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卻不會因此而停止運轉及變化

詩的疑問

稱名頗似「足誇人」當中的「足誇人」怎麼解釋呢不知為何會翻譯成「蠻能

引起人們的好奇呢」另外第二句「不是中元大谷珍」中的「大谷珍」怎麼

解釋呢是一種借代還是古時「大谷珍」就是「果品」的意思

四 〈思歸〉六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賞析

「詩瘦自憐同骨瘦」指的是詩風孤寂就像身子骨單薄一般由此可看出沈光

文來台的十年生活並不如意應該是看到時局的震盪即便沈氏有滿腔的熱忱

卻也無法扭轉頹勢的無奈吧難怪沈光文的著作都有深深的哀愁本首詩末

兩句「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不僅令人有嚮往崇尚過去太平盛事

的感覺還有不滿現狀的無奈如此也道岀沈光文作此詩篇的目的

本詩篇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感有顏色可知沈氏擁有深厚的漢文

學底子另外沈氏喜歡在詩作中運用借代及雙關的修辭技巧如此一來讓文章

更有深度及涵義能激起讀者讀後深思

五 〈山居〉八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觀點

關於本詩筆者認為成詩應於台灣且時間點應於作賦諷刺鄭經之後可從詩中

第五六句推敲岀端倪「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譯為希望作隻高潔的雲

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筆者認為沈光文渡台後應該算在台人士中學識

涵養高者應該要受矚目被重用的人但是沈光文卻自言欲淡泊名利作一明

哲保身的隱居者可見其對國家政事已灰心失落因此筆者認為成詩在作賦諷

刺鄭經之後

六 有感(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譯為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

命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雖然詩中說不怨天其實沈光文對於亡國卻是極為深

痛他感嘆世態炎涼有人可以有車代歩富裕的過生活而他僅能挨餓原先

努力求取的功名因為國家的改朝換代一切化為烏有一種對人生多變乖舛的

無奈貫通整篇詩作不過即便不滿世道及老天的造化弄人創作本詩時沈光

文仍然相信可以「反清復明」所以末兩句也有期望未來更好的意味期待蒼天

垂憐未來更好

七 桃花(徐孚遠)

詩的賞析

徐孚遠對於台灣的情感非常矛盾一則認為台灣是遠離分擾中國的世外桃源想

要悠閒安適的偏安台灣一則又希望回去過往的中國期待中國的動盪停止落

土歸根同於同學賞析中所提明鄭時期渡台漢人有許多的「亡國懷鄉」之作而

本篇就是典型的作品徐孚遠以「桃花」借代偏安的「台灣」詩中充滿詩意

善用典故讓詩作讀來寓意深遠

八 東行阻風(徐孚遠)

詩的賞析

《東行阻風》有感於國家的驟變人世間的無常徐孚遠選擇避居田野回歸平

淡或許有時會感到飄零孤單但筆者認為徐孚遠從農耕生活中重新找回了生活

的快樂在同學的賞析中得知「徐孚遠的詩作雖在顛沛流離時仍寓溫柔敦厚

之意」可見徐孚遠是個 EQ 高挫折容忍力高的文人相較於同時期沈光文詩

作《有感》中呈現的灰色思想即可發現徐孚遠人生態度的豁達

九 東寧詠(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第三四句「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嘆子卿賢」譯為誰會在函谷邊疆表

現出名留青史的氣勢漢朝空自嘆息蘇武賢能筆者認為徐孚遠是認為偏安於台

灣後他已經漸漸對國家政事失去過往的熱忱了產生了一種對國家政事「無能

為力」的感覺於是將自我寄情於農耕之中雖然消極但也爲生命找到另一個出

口不過詩中仍會有「草木餘生」等字樣可見即便避居田野心中也無法真

的豁達不問世事

十 鋤菜(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徐孚遠似乎覺得跟隨鄭成功來台後的一切都超乎他的意料徐孚遠本來對鄭

成功反清復明充滿希望但怎奈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而鄭經又打壓一群忠貞

遺臣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徐孚遠在耕作十年後反思起當初跟隨來台的情景

不免有些懊悔於是自諷自己是「愚公」

詩中也呈現出體會到自身渺小的感覺徐孚遠或許覺得一生期許寄望的事情不

斷的落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爭名取勝到了寫作當時已經毫無意義了雖

然是一種自嘲的方式呈現但也表現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

簡秀苑 撰

一 概說

此組報告簡單但詳盡尤其在沈光文部分對於作者介紹的詳盡讓人一目了然

相信是劃下美好的休止符令人期待下一個樂章的跳躍起伏

二 沈光文部分

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沈氏死後葬

於善化里東保目加溜灣社又叫「灣裡社」其領域在曾文溪與鹽水溪的上中

游之間即今之善化安定和大內鄉一帶本社在善化支社依 石萬壽 教授的

研究有 1直加弄社今安定2灣里街東善化鎮茄拔里 3二社今玉井鄉

內霄里4拔馬社左鎮鄉拔馬5新社仔社今大內鄉頭社村環湖村一帶(目

加溜灣社資料摘自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番婦〉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

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黑齒當

為原住民成年禮俗之一

〈釋迦果〉《重修台灣府志》卷十八云釋迦果似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

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重修台灣縣志》卷十二風土志載樹高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3: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3)隱逸文學〈山居〉八首〈野鶴〉二首hellip

(4)在台灣居住日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既寓之於目耳熟能詳自會筆之於詩

〈番婦〉〈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hellip

4倡設台灣第一個詩社康熙 24 年(1685 年)沈光文與當時諸羅縣令季麒光

台灣縣令沈朝聘及其他遊宦共十四人創立「東吟社」又名「福臺新詠」福臺是

指福建省臺灣府的意思沈光文有篇「東吟社序」記載東吟社的創立歷史極為

詳細是研究東吟社重要資料東吟社為台灣詩學的發展播下第一棵種苗而

有往後清代尤其是日治時期詩社活動的蓬勃發展這在整個台灣文學史的發展

上具有值得重視的開創之功[10]

5台灣賦學始於沈光文沈光文著有〈台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賦〉

〈芳草賦〉現雖僅存〈台灣賦〉但對台灣賦學的影響很大

6台灣古文始於沈光文台灣的古文創作從沈光文〈東吟社序〉開始

7台灣地理學研究始於沈光文沈光文的〈台灣輿圖考〉是研究台灣地理最早的

一篇文章

8台灣教育始於沈光文沈光文來台之前荷蘭人雖在新港社(台南縣新市鄉)

目加溜灣社(台南縣善化鎮)蕭壠社(台南縣佳里鎮)麻豆社(台南縣麻豆鎮)

大傑顛社(旗山)設教堂與小學但僅限於宗教教育語文教育沈光文在教學

內容方面則包括了語文與經史子集對原住民教育沈光文是有貢獻的

而全台首學mdash台南孔廟則是鄭經於 1665 年在陳永華的倡議下才建的

(二)其他

台南縣政府為了表彰沈光文在教化上的貢獻在善化火車站旁設紀念碑並在善

化鎮內設立光文里(路)文開橋斯菴橋善化國中有光文樓善化慶安宮內

供奉沈光文神像鹿港的文開書院文開國小的命名皆與沈光文有關

二沈光文詩作注釋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 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注釋】

 縈迴環繞

【語譯】

我身處在這偏僻的海島上回家的路途是那樣的遙遠思鄉的情緒無時無刻不在

我的腦海中盤旋安平之外台江內海上滔滔的江水與黑水溝洶湧的潮水相互流

【賞析】

沈光文是移民文學鄉愁文學遺民文學隱逸文學鄉土文學民俗文學的首

倡者對他來說移民文學與鄉愁文學是合而為一的離開大陸移居海島漂

泊流浪思鄉懷舊便成了詩作的重要的主題故鄉成了回不去的異域海水相通

卻人身阻隔縈思萬里徒然傷神而已本詩第一句先寫路程之遙遠用以強調

空間上的阻隔第二句則點明了詩人對家鄉的懷念綿綿不絕時刻縈繞於心第

三四句則是詩人以所處之地的江水代為傳遞那綿綿不絕洶湧澎湃的鄉愁以

江水來比喻鄉愁源源不絕無窮無盡而又洶湧澎湃激盪胸臆

另一層意思是江水與海水相通聯繋了兩岸卻水通人不通人身受阻隔而無

法回去啊

【備註】此詩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故研判寫作年代為 1670 年(永

曆 24 年)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 塗成

賽勝纏紅錦 新粧 掛白珩 鹿脂搽抹慣 欲與麝蘭 爭

【注釋】

 野花頭插滿據《臺陽見聞錄》「土番喜花遇花則采」高拱乾《台灣府志》

卷七〈風土志〉「番婦則用青布裹脛頭上多帶花草」

 黑齒「草」塗成草指的是鱧腸又名墨菜莖折斷後斷口處很快會變黑此

植物自生於山野田邊和溝渠旁採集十分方便炒食或煮湯滋味俱佳搗汁具

有生髮黑髮之效

 紅「錦」一種色彩鮮豔有各種花紋圖案的絲織品

 新粧女子剛修飾好的容粧

 白珩白色的玉石

 鹿脂搽抹慣《臺陽見聞錄》「往時番婦抹鹿脂油於身以為香hellip或用以潤髮」

 麝蘭泛指香的氣味

【語譯】

每日清早社裡的番婦們肩上背負著籮筐成群結隊的出門耕作(另一說

法女子出外常由男子以籐編的坐椅背負而行)她們的頭上插滿了各式各樣鮮

豔的花兒談笑間露出一口以野草汁液塗得黑亮的牙齒只要比賽勝了就在頭

上纏上大紅的絲布化好了粧再掛上白玉的項鍊身上髮上慣常搽抹鹿油散

發出來的香味可是比麝香蘭花都要來得香呢

【賞析】

此詩是描寫台灣風土之詩可以用來印證高拱乾《台灣府志》卷七〈風俗〉「(番

婦)頭上多帶花草hellip齒用生芻染黑hellip俗重生女不重生男男則出贅於人女則

納婿於家hellip即成配偶凡耕作皆婦人夫反在家待哺」沈光文以其洗鍊的文

字功力表現他對異文化敏銳的觀察對本身沒有文字記錄的原住民而言這首

〈番婦〉是相當珍貴的歷史記錄讓我們一窺當時平埔族婦女的風采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這兩句寫平埔族的生活部份平埔族係母系社會

由婦女出外耕作藉由簡單的文字來表達「朝朝」疊字的運用以及平仄的配合

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這四句對仗工整的詩句寫平埔族婦女的外貌野花的「鮮豔」「黑」齒「紅」

錦新粧的「色彩」「白」珩再加上野花錦珩這些裝飾品番婦的外在形

像生動活潑的躍然於紙上了「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寫的是平埔族婦女

的特色「爭」字使鹿脂的香味浮現用得相當精妙從歌詠台地特殊風物之作

可見當地住民早期生活習尚以及異於中原物產之處後人讀之頗富趣味但

在明鄭時期因文人所憂在家國所繫在安危因此無心從事這方面的創作

沈光文因避禍隱於羅漢門在灰心喪志之餘乃有此類理亂盛衰之外的作品而

這恐怕是此期詩作中的鳳毛麟角吧[11]

〈釋迦果 〉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 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注釋】

 釋迦果屬番荔枝科為熱帶地方名果之一范咸《台灣府志》卷十八〈物

產〉「釋迦果似波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

梨」

 「端」為果真

 上林秦時舊苑漢初荒廢後武帝收為宮苑擴建修築苑內放養禽獸供

皇帝射獵並建離宮觀館等數十處

【語譯】

聽到「釋迦果」這個陌生的名字蠻能引起人們的好奇原來它不是本土

的果品皇帝林園土質肥沃卻種不成釋迦果只能生長在台灣這個海島了

【賞析】

1624 年(明天啟四年)荷蘭人由安平登台建立據點原產於南美洲的釋迦也

經由荷蘭人由爪哇引進開始在台南種植釋迦以其狀若佛頭而得名故沈光文

謂「稱名誇人」沈光文以此詩自諭自己在台灣島上安身的遭遇卻也意外的留

下釋迦的歷史記錄中原大谷珍的「珍」字有讚揚中原美好的意味表現了思鄉

之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釋迦果乃是進口的果品沈光光

以釋迦果自比寫自己流寓台灣的遭遇表現了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 細細松間落雪影 搖搖荻 上飛

詩瘦 自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注釋】

 我貴何妨知我希希同「稀」少老子《道德經》七十章「知我者希則

我者貴」王弼注唯深故知者希也知我益希我亦無匹【宋】魏了翁「內

貴何妨知我希」〈鷓鴣天〉「知我者希常我貴」與【明】沈光文的「我貴何妨知

我稀」皆化用老子的觀點

 荊扉用荊條編成的柴門

 濤聲風吹過松林像海濤聲一般

 雪影指荻花的飛絮似雪

 荻植物名禾本科多年生草本地下莖蔓延地上莖細而直立葉互生

全緣細長而尖秋天抽紫色花穗生長於水邊或原野與蘆同類莖可織席亦

可作造紙原料

 詩瘦【宋】蘇軾曾評論孟郊賈島的詩風為「郊寒島瘦」所謂的「瘦」代

表詩清癯境界狹窄想像不豐富也表現出單薄孤寂的情懷

 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霜降節後成熟的稻「香新」在侯中一《沈光文斯庵

先生專集》中作「告我」江寶釵教授以為有誤紫蟹【唐】唐彥謙蟹詩「湖

田十月清霜墮晚稻初香蟹如虎」杜牧詩句提及「越浦黃柑嫩吳溪紫蟹肥」

紫蟹是河蟹的一個稀有品種大如銀元小似銅元故又名『金錢蟹』紫蟹雖

然體小但蟹黃飽滿肥腴腹內潔白沒有半點泥沙揭開蟹蓋蟹黃呈豬肝紫色

煮熟后變成橘紅色味極鮮美

【語譯】

我的內在是高貴的了解我的人很稀少又有什麼關係呢倚著荊做的柴門悠

閒地看著秋天的山風吹著松林細碎的濤聲在松樹間此起彼落荻花的飛絮像

雪一般搖搖晃晃地在蘆荻上方飄動著自憐詩風清癯孤寂和身子一樣單薄枯

瘦身子是那麼微弱幸好自己的名聲亦如身子一般微小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

的經驗推斷現在也該是晚稻飄香紫蟹肥美的時刻了

【賞析】

本詩是懷鄉之作根據《思歸》第六首的詩句「故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

年淹」判斷《思歸》第三首應寫於沈光文來台十年約當西元 1662 年之前當

時鄭成功已來台「我貴何妨知我希」頗有孤芳自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意

「秋山」的顏色多重但也褪去不少綠意給人悠閒安祥又淒清悲凉的感受表

達既積極嚮往又無可奈何的心境「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這寫

景句頗令人驚豔「濤聲」並非真正的海濤之聲而是松濤「雪影」亦非真正的

雪是指成片的荻花作者用了精確的比擬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

感有顏色足見巧思「詩瘦」一詞光文愛用如〈貸米於人無應者〉「詩

瘦偏多新意格也知詩瘦恰如秋高飛秋色入浯州」「骨瘦」指物質生活缺乏

「詩瘦」則反映精神生活也相當貧瘠「身微卻喜共名微」呼應首句「何妨知我

希」有豁達也有自我解嘲頸聯的對仗也很漂亮尾聯「家鄉昔日太平事

晚稻香新紫蟹肥」能扣緊「思歸」的主題全詩技巧純熟風格清新意在言外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 義 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 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 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注釋】

 朝宗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節周禮春官大宗伯「春見曰朝夏見曰

宗」朝宗後泛指臣下覲見君王

 義法則正義之事

 支廈屋支承受搭建廈屋高大寬廣的房子支廈屋指作官享用豪宅

 託漁樵託寄託如【唐】杜甫大麥行「安得如鳥有羽翅託身白雲還

故鄉」漁樵捕魚與砍柴引申為隱居的生活

 雲中鶴比喻人品高潔不同凡俗的人語出三國志卷十一魏書邴原傳

裴松之注引原別傳「邴君所謂雲中白鶴非鶉鷃之網所能羅矣」南史卷

四十九劉懷珍傳「歊矯矯出塵如雲中白鶴」

【語譯】

想到家國殘破明朝宗室敗亡我這老臣再也無法上朝行覲見君王的禮儀孤單

的心每每感到鬱悶寂寥不能當大官住在高大的房屋裡只能與漁翁樵夫一起

過著隱居的生活希望作隻高潔的雲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長安我是

難得去的但並不是因為路途遙遠

【賞析】

西元 1680 年光文 69 歳作賦諷刺鄭經逃禪羅漢門毛一波〈試論沈光文之

詩〉「細玩詩意當為入山後作」但從《山居》第四首「已當天末處地亦

近南交」來看又像是在廣東時所作不過多數學者仍認為這組詩應成於台灣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光文「少以明經貢太學」而當時的「太學」稱

為「國子學」國家非常重視這種學校教育優秀的學生還有直接任官的機會

這是明朝一個特殊的官制沈光文應是個優秀的學生熟讀中國經典但明朝滅

亡他就失去了為國家效忠的機會雖然曾在廣東肇慶與流亡政府【南明】桂王

相見被授予「太僕寺少卿」的官銜主管宴享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朝宗

義」終究是不再可能實現的夢了「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語氣透露出

無奈彷彿「託漁樵」是「未能支廈屋」之後「不得不然」的舉動而「冀作雲

中鶴來聽海上潮」或許是光文調適之後的願望也算是自我寬慰的說詞我

看不出當中的「豁達」「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代表天子之都是再

也回不去的不是因為路途遙遠而是已經改朝換代了回去又有何用整首詩

沒有置身山中的閒適感反而是對於現況的不勝唏噓啊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 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 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注釋】

 困厄處境艱難困苦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今弟在困厄之中蒙先生

慨然以尊齋相借令弟感愧無地」亦作「困阨」

 彈鋏鋏劍把彈鋏彈擊劍柄後用以比喻因處境困苦而有求於人戰國

策齊策四戰國時代齊國人馮諼因家貧而要求在孟嘗君門下當食客起先不

受孟嘗君重視而以粗食待之馮諼乃倚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孟嘗君乃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的待遇彈鋏原有「自求表現」之意但詩句應

是「貧窮而需他人資助」的意思

【語譯】

所恨的是挨餓卻餓不死人情本來就淡薄我並不責怪他們會這樣長期處於困

苦艱難之中像個鬼魂似的身體日漸消瘦像仙人那樣輕飄飄的說你有車可

乘令人羨慕感嘆我必須求助於人實在可憐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命

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

【賞析】

選譯這首詩的初衷是因為它是罕見的「六言古詩」而中間兩聯有自然的對

偶消極無奈的心情因著六言的句式得以娓娓陳明「餓」常成為亡國之時

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12]所以儘管現實生活是如此不堪也要堅持

原則等候蒼天垂憐

三參考資料

1 龔顯宗編《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8)

2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mdash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

版社2000)

3 葉石濤《台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

4 彭瑞金《台灣文學 50 家》(台北玉山社2005)

5羅宗強〈中國古代詩歌風格論中的一個問題〉

httphomekimocomtwchaosoldpoemsll207htm

四徐孚遠生平

徐孚遠(1599-1665)字闇公晚號復齋江蘇華亭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舉

人與邑人夏允彝陳子龍倡組「幾社」以道義文章聞名當世時人將他與張

煌言盧若騰沈佺期曹從龍陳士京合稱「幾社六子」明亡後明亡後

曾襄助夏允彝舉兵抗清魯監國授左僉都御史永曆五年(1651)松江之役後戰

敗從魯監國至廈門受到鄭成功的禮遇永曆十二年(1658)永曆帝封鄭成功為

延平郡王成功指派徐孚遠至雲南向永曆帝復命孚遠取道安南(今越南)卻受

阻於安南王而折返廈門永曆十五年(1661)隨鄭成功入臺居住於台灣縣新港

一帶(今台南新化里)從事農耕之餘又設帳授學提攜後進後再返廈門永

曆十七年(1663)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

平兩年後病故於此

徐孚遠在明末文名甚著質量均大有可觀其詩風蒼勁雄渾豪宕忠義之氣貫

注其中擅長以壯語寫悲情面目鮮明著有《釣璜堂存稿》廿卷其中收有古

今詩二千七百多首書前有陳乃乾陳洙兩人合編之〈徐闇公先生年譜〉書末

附〈交行摘稿〉一卷另外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八種《臺灣詩鈔》收有徐孚遠

詩作五十一首為目前較易見之選本陳漢光《台灣詩選錄》收有詩二十九首

連橫原本輯有《東寧三子詩錄》其中有《徐闇公詩鈔》一卷已佚連橫《台

灣詩乘》亦錄其詩作十首

五徐孚遠詩作注釋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注釋】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此二句典出崔護《遊城南》「去年今日此

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等閒隨便不

留意用法同唐朝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還

音ㄏㄞˊ猶尚用法同唐朝杜牧贈別詩二首之二「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

垂淚到天明」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避秦」與「武陵」皆引自陶淵明《桃花

源記》其記有一武陵漁人意外尋得桃花源的故事桃花源後成為世外桃源的象

徵文曰「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兩句應解釋

為一千多年來一再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來到台灣這個真正的桃花源問你

又何必要回去故鄉呢「武陵」原是陶淵明在故事中虛構的在此借指虛幻的故

【語譯】

台灣的海山春光美景是平常之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依舊有如美人的

臉龐那麼漂亮來一再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來到台灣這個真正的桃花源

問您又何必再回到虛幻的故鄉去呢

【賞析】

此詩雖簡短但就其反映當時居台人士的矛盾心情卻具有典型性本詩以「桃

花」借喻明朝隨鄭成功來台的官民逃避滿清作亂台灣是「真此地」mdash 真正可

避亂的桃花源明鄭時期台灣詩歌的兩大主要特色是亡國懷鄉之情以及追求世

外桃源的不歸思想對於亡國的明朝遺民淪陷的大陸已成為傷心之地對於喪

亂擾攘的神州大陸台灣反成為「避秦」之地首句道出臺灣地理特色為山與海

春色呈現在朵朵盛開的美麗桃花中此處暗用崔護《遊城南》詩中「人面桃花」

的典故卻不明寫「桃花」二字簡潔而有新意表現了人與自然的交流後半

運用陶淵明《桃花源記》典故十分貼切地刻劃了台灣的雙重性格作為世外桃

源台灣是積極的但作為避秦之地台灣又是消極的明鄭政權來到台灣就幾

乎註定了反攻無力回天的命運台灣的安逸美好使人思歸而終不欲歸然而若

非為了延續明朝漢族政權許多人也不會漂泊至此此中的矛盾於詩作中可以

體會得出來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 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 農作應追皁帽 翁

稍待波平陽月 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

【注釋】

 東濛指台灣詩人暫居廈門待十月時東渡來台

 黃牛嫗原指漢宣帝的外祖母王媼王媼隨使者詣闕入宮時乘黃牛車故百

姓謂之黃牛嫗於此借指詩人的外祖母

 皁帽黑帽平民所著的帽子

 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

 舠音ㄉㄠ小舟

【語譯】

我打算將衰老之軀寄寓在台灣的海島上可是連月來因東風的阻礙不得東行展

轉流離的身世怎能堪受長期作客飄搖不定的日子又難忍家書渺茫攜帶著兒女

兼載著外祖母暫居廈門想要學習農耕應該請教戴著黑帽的老翁稍加等待到海

浪平靜的十月天後也就可以放棹碧海遠渡重洋了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移居廈門時寫其身世飄搖等待渡海來台的心情詩人於南都淪

陷後泊舟山破浙閩繼潰乃浮海至廈門延平禮遇之其後同延平王入台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即寫其在廈門正等待東渡來台「身世何

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則言其顛沛流離之苦人生悲莫悲於國破家亡

亡國遺民只得揹著苦難承擔命運給予的流亡徐孚遠攜老扶幼準備東渡滯留

廈門期間為了生活也只好學農耕了「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由此可以想見當時詩人流亡的情形但人生不能向命運低頭遭逢絕境也得另

覓夢土「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是一種等待一種希望人生

本應該就生活在希望裡徐孚遠歷經戰亂飄零渡洋來台從此久居茲島平日

從事耕讀悲酒吟詩與張煌言盧若騰沈佺期曹從龍陳士京等創設「幾

社」互相唱和時稱「海外幾社六子」而以闇公為首他的詩作多寫久居孤

島的人生感觸《詩乘》評其詩雲「闇公之詩大 都眷懷 君國獨抱忠貞雖

在顛沛流離之時仍寓溫柔敦厚之意」其詩格調高古不愧為幾社六子之首

〈東寧(註一)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註二)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註三)漢家空歎子卿賢(註四)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註五)又一天

荷(註六)鋤帶笠安愚(註七)分草木餘生(註八)任所便(註九)

【注釋】

1東寧指台灣鄭成

討論

許坤裕 撰

國祚衰微亂象起朝綱不振賊竄起封疆名將紛招忌骨骾大臣被排擠

國之大本裂震殤流寇奔竄雪上霜滿族興兵席捲至最恨三桂引入關

只為圓圓捨江山ㄧ代罪人庶民殃漢人遭躏恨如山只因禍水勝江山

君王昏昧最平庸結黨營私罪非輕朝綱法紀棄如履國之棟樑遭殞命

摧枯拉朽易反掌覆巢之下無完卵賣主求榮啥人益滿人侵逼恨無疆

遺老儒風兼勇將反清之役迭覆亡欲振乏力退居野心喜延平尊上客

時時獻策思報國怎奈君王命早薨奪權爭鬥鄭經勝易反前朝新作風

執政大臣迭更替國綱不振戰乏力軍力削減不如前倒行逆施眾叛離

叛降施琅罪難數派兵滅台納版圖反清復民終無望忍心滅絕忠臣夢

雖然沈光文衷心企盼鄭經能有所作為怎奈眼見其聽信讒言及所做為只有

把國祚推向滅亡邊緣光文憂國不振恨而以賦諷鄭經遂得罪當道幾至不側

可見沈光文愛國之心真是令人稱佩不已這也是他文學地位相當受後人尊重的理

由之一

明鄭時期來台的尚有許多縉紳遺老他們同為博學之士同樣有憂國之思

但是因為際遇不同在台灣文學史上影響不如沈光文深遠儘管如此他們對

於台灣這塊文學園地仍舊產生一定的影響明末遺老在台灣的主要貢獻在於將

漢人的傳統文化以橫的移植的方式在台灣島上作量的推廣雖然不是質的轉化

也乏深入紮根的效果但是就漢文化傳播的角度來說自有其不可忽略的貢獻

意欲對社會產生全面性的影響個人的力量畢竟是微薄而有限的儘管沈光

文對台灣文學有開創之功但是若非郑氏父子在台推展文教措施依然無法有

效地普及文化因此漢文化在台深入而廣泛的紮根工作一直要到郑氏政權退

守台灣之後始逐步展開

陳瓊珠 撰

一 沈光文生平(資料補充)

(一)沈光文到台灣有永曆三年(1649)入台 165116521662 年的說法

本文採用 1651 年的說法)為何要採用 1651 年呢我在《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

想像評陳昭瑛《台灣詩選注》》中看到施懿琳對沈光文入台的時間有一段這樣

的推論「季麒光曾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庵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也斯

庵來而始有文也」楊雲萍亦說「斯庵到台灣的年代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

題因為自一方面說台灣文化 史要從是年開始」的確如此斯庵來台時間

茲事體大而迄今仍難斷言或據東吟社序(成立於康熙廿四年西元一六八五

年)「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 隔慮長為異域之人今

二十有四年矣」因斯庵自序有「辛卯後來借居海島」(寄跡效人吟自序)故壬

寅當為「壬辰」之誤(辛卯後當為壬辰)故斯庵當為永曆六年(西元一六 五二

年)來台全祖望〈沈太僕傳〉記敘斯庵與鄭經交惡謂「(斯庵)嘆曰吾廿

載飄零絕島棄墳墓不顧者不過欲完髮以見先帝於地下而卒不克」所說廿

載當是舉其成 數而言約與永曆六年來台時間相符合唯東吟社既成立於康

熙廿四年(西元一六八五年)復於文中謂「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則

其來台時間當為永曆十六年(西元一六 六二年)但東吟社序之可信度仍遭懷

疑因乾隆年間清廷編纂四庫全書廣求天下典籍對明朝遺老著作文中有

礙者時加以刪除或改易唯此處僅涉及年代之數字而未涉 及政治色彩是

否有改竄之必要如無此必要則其來台時間當為永曆十六年」提供給同學做

參考

(二)另沈光文在 1662 年為逃避鄭經追殺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今高

雄縣田寮鄉)落髮變服為僧這段文字敍述取材自連橫《台灣通史》如同 施 老

師所說「連氏之作如《台灣通史》《台灣詩乘》其書 問題不少ooo 多採其

說引用時不可不慎」在(兩首有關臺灣僧人抗清的詩作 楊惠南(臺灣大學

哲學系)論文中對於沈氏出家之處有一段這樣的推論亦提供給同學參考「沈光

文曾有〈普陀幻住菴〉詩作一首『磬聲飄出半林聞中有茅菴隱白雲幾樹秋

聲虛檻度數竿清影碧窗分聞僧煮茗能留客野鳥吟松獨遠群此日已收塵世

隔逃禪漫學誦經文』[引見陳漢光《臺灣詩錄》(上)臺中市灣省文獻委

員會1984 (再版)頁 44]值得注意的是詩作的標題是「普陀幻住菴」

而詩作的最後一句則是『逃禪漫學誦經文』有人據而推測沈光文「逃禪」的

寺廟-普陀幻住菴應該是羅漢門的超峰寺(今高雄大崗山舊超峰寺)毛一波

〈試論沈光文之詩〉以及盧嘉興〈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即持這一觀點

(詳張曼濤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87 )中國佛教史論集(臺灣佛教篇)》

頁 233 ~ 254)但是也有學者指出普陀幻住菴應該是 指浙江普陀山上的幻

住菴陳漢光《臺灣詩錄》(上)頁 44即說『普陀係指浙江普陀山而言

故此詩之成應在隆武元年(順治二年乙酉公元 1645 年)魯王「畫江(畫錢塘

江而守)之役」後其時魯王入海光文可能逃到普陀山』另外廖一謹《臺

灣詩史》(臺北武陵出版社1989頁 86-86 ) 也有 相同的看法事

實上浙江普陀山確實有一座禪寺名叫幻住菴它是元朝禪門臨濟宗楊岐派傳

人mdash中峰明本禪師( 1263 ~ 1323 )所興建的禪寺明本禪師還撰有《幻

住菴清規》一卷刊行於世目前收錄於《卍續藏經》第 111 冊 這樣看來

普陀幻住菴即後來的高雄大崗山舊超峰寺這種說法恐怕有待商榷另外

前引盧嘉興的論文還依據沈光文的詩作推論竹溪寺是臺灣最早建造的佛寺

但由於沈氏詩作問題重重因此這一推論恐怕也是值得進一步商榷」

(三)

在台南歷史中由人升格為神被後代膜拜的武將以鄭成功為主文人則以沈

光文為首民國六十七年台灣省政府撥款在沈公原墓地興建紀念碑誌念碑上

的銘文敘述 沈光文 先生一生的事蹟尤其表彰不事異族和安貧教化的美好懿

行銘文為台南縣政府所誌 民國七十一年十月一日 沈公的故鄉浙江瑾縣

在台北同鄉會和善化人士共同將其神像迎入善化慶安宮正式奉為神膜拜因當

天適逢中秋節每年此日則舉行祭儀於慶安宮後殿與五 文昌帝 君一同安奉

是全台獨一無二的六文昌廟每年中秋節的祭祀也成為罕見的「特例」台南

延平郡王祠內亦有供奉「明太僕寺卿沈光文」的牌位(內容摘錄自

httpwwwchinesefreewebscomptalndenq522htm)

(四)羅漢門的第 一 種 說法 是 羅 漢 印 度 語 佛 學 中 位 於 高

僧 和說法內 門 舊 稱「 羅 漢 門 」 又 稱「 羅 漢 內 門 」 其 源

來有 兩 種 說 法 尚 之 上 僅 次 於 菩 薩 得 稱 呼 係 自 覺 深

有修 養 得 道者 而 羅 漢 群 居 之 所 曰 「 羅 漢 門 」 早 期 傳

說 內門 是 雕 題 黑 齒 之 社 蠻 荒 之 村 尚 無地 名 因 為 明 末

大 學 士 太 漢 寺 沈 光 文 先 生 不 滿 鄭 經 嗣 王 之 後 頻換 其

父 之 臣 為 政 乃 做 賦 諷之 幾 至 不 測 而 變 服 為 僧 逃

底 到 羅 漢 門 結 茅 教 授生 徒 漸 漸 的 他 就 成 為 人 文 薈

萃 之 文化 發 詳 地 當 時 隨 沈 光 文 先 生 避 難 之 搢 紳 多 屬

鴻 博 知 士 懷 挾 圖 書 奔 集 幕 府 橫 經 講 學 誦 法 先 生

洋 洋 乎 濟 濟 乎 盛 於一 時 後 人 就 把 「 橫 經 講 學 鴻 博

之 士 」 所 避 居 之 地 取 名 為 「 羅 漢 門 」 第 二 種 說 法 是

羅 漢門 原 為 平 埔 語「 ruohan 」經 漢 譯 而 成 早 期 在 荷 蘭 古 文

地 圖 中曾 經出 現 由 於 本 地 最 主 要 的 河 流 rarr 二 行 溪 上 游

河 道 至 馬 頭 山 附 近 的 瑞 山 村 和 內 東村 交 界 處 出 口 轉 入

田 寮 鄉 兩 岸 山 地 高 聳 險峻 地 示 巍 峨 重 疊 有 如 羅 漢

把 守 在 門口 兩 側 而 內 盆 地 位於 其 後 有 如 世 外 桃 源 的 廳

堂 於 是 先 民 就 將 平 埔 音 「ruohan 」 附 會 為 「 羅 漢 門 」

(摘錄自httpwwwkscggovtwtourismtown0803htm)

二 沈光文詩的賞析

(一)〈懷鄉〉與〈思歸〉六首之三在〈思歸〉的前兩句「我貴何妨知我希 

秋山閒看倚荊扉」採用倒裝句法雖然自己高貴的情操不為眾人所知但我卻

看破世間的名利追逐而能隱逸於鄉間怡然自得「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

紫蟹肥」則直接點出他思鄉的情懷「晚稻香紫蟹肥」的季節應是在秋季而秋

天正是詩人思鄉的季節〈懷鄉〉中他揮毫傾訴相思情「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

窮」「程何遠思不窮」簡單的敍述卻是百感交集看著安平的江水一波波翻

滾而過思國思鄉卻難返鄉對沈光文來說遺民情懷與鄉愁佔了他思緒的

極大部分離開大陸移居海島思舊懷鄉變成了詩作的主題

(二)「番婦」從明鄭以降迄清朝的官吏遊士對原住民的書寫記錄極為豐富

他們的文字記錄替無文字的原住民留下珍貴的史料供後人研究參考「社裡朝

朝出同行擔負行」此兩句寫原住民的生活景況「野花頭插滿黑草齒塗成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四句則寫出原住民婦女的外貌裝扮「鹿脂塗抹

慣欲與麝蘭爭」這兩句則在描寫原住民婦女藉著鹿脂塗抹在身上取材自然

的化妝方式由這兩個句子我可以聯想到在十六世紀梅花鹿成群在台灣山林

間奔跑鹿皮鹿肉鹿脂在原住民的生活佔了極重要的地位

(三)「釋迦果」「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先讚美此果再說這

不是中原之物我認為這「珍」字是在誇奬釋迦這種水果的風味不輸給中原的

其他果類「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皇帝林園土質肥沃卻種

不成釋迦果只能生長在台灣這個海島這種比較式的讚美是文學創作上的高

招而其中另有寓意似在述說自己空有滿腹的才華卻無法在中原施展只能在

台灣這小小的海島安身立命

(四)「山居」八首之三龔顯宗教授在〈沈光文與台灣文學教育〉文中提到「不

問政事掃葉烹茶逃禪誦經〈山居八首〉是其隱逸文學的代表作而「鶴」

是光文的化身「歸雲共鶴還」「未能支廈屋祇可拖漁樵冀作雲中鶴來聽

海上潮」在困頓中得到精神完全的逍遙自由」

(五)在王德威的〈後遺民寫作〉中將沈光文的詩文寫作歸納出一個總結「沈

的一腔心事盡皆付與文章詩歌是在文字裏他找到暫時的寄託「歲歲思歸

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他的一首思歸詩開頭是這樣寫著北忘故國有家

難歸逐客遊子的心情豈是一個愁字了得然而歲歲思歸之餘沈光文也必須

把他眼光投向周遭事物台灣的一草一木畢竟纔是日常生活的依歸他的詩作

記錄了不少南方熱帶花草蔬果詠椰子詠番橘詠釋迦果helliphellip飲食經驗的改

變是其他一切改變的開始麼再怎麼堅貞的遺民也得穿衣吃飯也有了權把他

鄉作此鄉的心思了」(後遺民寫作王德威)

三 徐孚遠生平(資料補充)

(一)第七組同學在徐孚遠生平介紹中提到「永曆十五年(1661)隨鄭成功入

臺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今台南新化里)從事農耕之餘又設帳授學提攜

後進後再返廈門」在《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詩選注》》

中 施 老師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而言徐孚遠亦不太可能於「克台之歲」即「從

入東都」helliphellip據多項資料考辨徐氏未入台卒於 粵之說是較可信的

(二)徐氏曾到台之說一般而言乃根據他曾參加永曆十五年的海外幾社但

海外幾社實不可能於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鄭成功克台之年)創立海外幾

社六子如沈佺期盧若騰張 煌言陳士京(永曆十三年病卒)皆未曾到台灣

而鄭氏克台時間已是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兵馬倥傯社會亂離即使海外

幾社六子隨鄭氏來台但於十天左右即有此閒情逸致 雅集吟詠進而創立詩

社這豈不啟人疑竇」(摘錄自〈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

詩選注》〉)

四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東寧詠〉〈鋤菜〉「雖然復明之志未嘗一日或已他也意識到台

灣的海山春色有如世外桃源如果中原喪亂如此已經尋到避秦之地的遺民

又何必急於離去徐孚遠的詠桃花詩因此充滿當時旅台士人的矛盾心情」(後

遺民寫作王德威)第七組同學在這三首詩的賞析部分均認為是徐孚遠在台之

作但如果 從施懿琳 老師考證的觀點來看徐孚遠並未到台灣來那麼他這三

首詩寫的是想像中的台灣生活或是另指他處呢

美娟 撰

感謝第七組的用心整理資料讓我對沈光文與徐孚遠這兩位文人有更深的認識

以下是我對詩作不同的解釋與賞析

沈光文

1〈有感〉

同學解釋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所恨的是挨餓卻餓不死人情本來就

淡薄我並不責怪他們

「我並不責怪他們」這裡的他們是指誰為什麼會說出這話呢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這兩句詩表面上寫的是「無怪」「何敢」但實際上呢一個人困頓久了沒了鬥

志看著別人吃香喝辣開著名車羨慕得很但自己又能如何呀當然要說自

己毫不在乎能夠安身立命唉呀其實那都是騙人的話語心裡可是怨恨得很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這詩句真能感受到生命至此不如死了算了人在極端的悲苦時生命的延續像

是一種折磨就很容易讓人想不開但我總記得一句話「好死不如賴活著」正

因為我不清楚死後的靈魂會比較快活嗎所以這一生再辛苦也都要「安時命」

的活下去這首詩確實讓我反省了一下我的生活並沒有像沈光遠那樣辛苦所

以也就不要稍遇挫折就抱怨連連啊

2 〈山居〉八首之三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詩最令我感動因為他表達出不到那遙遠

的長安並非路途遙遠之故長安依然在那裡只是人事已非再回去也找不回昔

時能效忠國家的感覺了換句話說若明朝依然在的話即使首都換了更遙遠的

地方也都不會覺得那是個難題這是否也很契合我們平常說的重視感覺的問題

呢許多事情我們要如何決定都在於自己感受如何有時赴湯蹈火的事我們去

做舉手之勞的工作卻不願意這只能說我們都在依情感而行啊所以我們是

情感為上的人一點也沒錯也許並非人人如此但這兩句詩確實於我心有戚戚焉

徐孚遠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詩句中道出台灣山色美景渾然天成天生麗質「千載避秦

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所謂的避難時間是短暫的心情是複雜難平的但

沒想到竟然有這樣的避難地比自己原先的故鄉還要美好這才是「真此地」真

世界啊這應該是避難者原先沒有想到的收穫吧所以既然這裡比原先自己的

故鄉還令人眷戀又何必回去呢

〈東寧詠〉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兩句詩中表達出台灣的人與地均是未

開發教化之區如果開發得好環境優渥怎會穿著破舊呢而環境也不至於被說

是「荒嶼」這當然是當時為政者的不重視台灣而當時只要有一點知識思想的

人都會覺得在此地日子是得過且過變得一點鬥志也沒有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作者認為「荷鋤帶笠」是「安愚分」作

者原先的志向想必是非常高遠的沒想到此刻的自己竟然變成一個再平凡不過的

農夫所以日子也就渾渾噩噩的過了已經沒什麼可以在乎的了

〈鋤菜〉

「惡溪之惡愚公愚」同學解釋溪水凶惡而我就像愚公那樣的癡愚

而我認為他在表達的是「環境依舊自己也依然如故」所以我解釋為溪水

依然險惡而我依然如愚公般

整首詩表達出自己不諳種植卻又非得去做的無奈只好苦中作樂一番想要回

去故鄉但怎麼回去呢對著未來的日子充滿悲觀與缺乏鬥志

曾靜瑜 撰

看到第七組的報告覺得很開心啊內容精簡實在太體諒大家了謝謝你們可

是後來查了資料發現有關沈光文的研究不少哩資料很豐富喔應該有許多值

得討論的地方希望大家有始有終這是本學期最後一篇心得報告請大家堅持

到底喔

報告中關於沈光文的部份在第一頁第一段中所提到的福王和桂王都是屬於南明

政權時期所謂南明時期是指明亡後(明思宗自縊滿人入關)明宗室在中

國南方相繼建立的政權此即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所建立的弘光政權

(1644-1645)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立的隆武政權(1645-1646)魯王朱以海在

紹興建魯王監國政權(1645-1653)桂王朱由榔在肇慶建永曆政權(1646-1661)

唐王弟朱聿粵在廣州建紹武政權(1646)韓王朱本鉉在鄖西所建的定武政權

(1646-1663)有時亦將鄭成功政權納入南明[1]這樣或許可以幫助同學們更加

了解這一個階段的歷史

至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為何第七組同學採用 1651 年這個說法呢在東吟社序

中不是有「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隔慮長為異域之人

今二十有四年」的記載據學者考證壬寅應為壬辰之誤若是壬辰年應為永

曆 6 年(1652)[2]

在第二頁「沈光文在台期間相關記事」表格中1662 年那一欄寫到「helliphellip鄭經

大怒派人殺沈光文沈光文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落髮便服為僧」其

中「大崗山普陀幻住庵」的「庵」誤植為「菴」註釋 5 和 6 在連橫的《台灣通

史列傳沈光文傳》中應該是連貫的一段文字「子經嗣頗改父之臣與政

光文作賦有所諷或讒之幾至不測乃變服為僧逃入北鄙結茅羅漢門山中

山外有目加溜灣者番社也光文於其間教授生徒不足則濟以醫」同學解釋

說羅漢門在高雄縣內門鄉內門鄉位於高雄縣東北部東界杉林鄉西與台南縣

龍崎鄉毗鄰南鄰旗山鎮田寮鄉北與台南縣南化左鎮鄉為界目加溜灣社

則位於今台南縣善化鎮因為靠近曾文溪又稱為灣裡社(曾文溪古稱灣裡溪)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怎麼可能「結茅羅漢門山中」「山外有目加溜灣者」呢

內門鄉四周山巒環繞形成一盆地楠濃山橫斷鄉之中部致將內門鄉分割為東

西兩部中部較為平坦境內地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則由北端逐漸向南傾斜

區內多山平地極少地勢陡峻二仁溪流穿東西南北水流湍急冬季乾涸

山產方面有鳳梨龍眼荔枝木瓜番石榴芒果樹薯沈光文寫〈檨賦〉

〈釋迦果〉〈番橘〉等與風物相關的作品應該與他在台灣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

關係

在第三頁中提到沈光文的「幾個第一」在觀點上是否有將沈光文「神格化」的

傾向呢而且季麒光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矣

斯菴來而始有文矣」這也落入了大漢沙文主義的窠臼之中[3]另外在第六

頁〈釋迦果〉這首詩的第三句「端為上林栽未得」同學解釋為「果真」這樣整

句翻譯似乎不太順暢是否譯成「貢奉」較適合

其實在同學選錄的這幾首詩中個人覺得〈山居〉〈有感〉這兩首詩最能夠代表

沈光文在台灣的遺臣心境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並不順遂而且還是心繫故鄉

有關徐孚遠是否曾經來台學者有不同的看法[4]個人認為〈桃花〉這首詩中

的「千載避秦真此地」應該不是指台灣有可能是指徐闇公避居的廣東饒平地區

而「避秦」中的「秦」則是影射滿清政權在〈東寧詠〉一詩中「自從漂泊臻

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同學解釋為「自從漂泊到這座島嶼算一算時光若

飛蓬颺颺飛歷經了十八年」但是據同學的說法徐闇公來台的時間應該很短

暫這樣豈不有所矛盾還是這首詩中的島嶼並不是指台灣抑或是十八年只是

一個誇示的語法

[1] 參閱許雪姬總策劃《台灣歷史辭典》「南明」辭條

[2] 參閱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

[3] 參閱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意義〉

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網站

[4] 根據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一文中

認為徐孚遠不太可能於鄭成功「克台之歲」即「從入東都」果如是徐氏需於康熙二年返回沿

海再避入廣東饒平因《年譜》〈林霍與懷瀚書〉中說「先生當癸卯(康熙二年)島破漂泊

銅山將南返helliphellip」

關於第七組同學的傳統詩詞報告個人認為他們整理的非常詳盡以下僅就閱讀

後做心得賞析

沈光文被稱為開台文化祖師其在台期間台灣文學相關記事

1651 年 明太僕寺少卿沈光文遇颱風漂流至台荷蘭人視為上賓

1666 年 台灣地區一座孔廟「全台首學」於承天府落成鄭經命各社廣設學校並

頒布學制定科舉法

1671 年 沈光文至羅漢門(今高雄縣境內)教導原住民兒童漢文

1673 年 沈光文避居目加溜灣社(今台南縣善化鎮)設立私塾教育平埔族

1685 年 沈光文創東吟社為台灣詩社之肇始

1686 年 諸羅知縣樊維屏設新港麻豆目加溜灣蕭壟四社地方學校以教育

平埔族子弟漢文

1688 年 沈光文逝世享年七十七歲

(資料來源httplotooeccomtwpoemhtm)

(一)沈光文〈懷鄉〉

異鄉遊子的思鄉情懷正如江水連綿不絕沈光文原想搭船赴泉州怎知遇上了颱

風漂流至台灣從此根留台灣三十七年不過令人疑惑的地方是根據第七組推

論寫作此詩的時間此時沈光文已經來台灣有十九年之久了也已落髮為僧雖

出家是為了避禍但創作的時間似乎稍嫌晚有無可能把創作時間再往前推移

(二)沈光文〈番婦〉

從這首詩當中我想像出一個平埔族婦女的形象更上網去探究當時的習俗早

期平埔族男女在訂婚或結婚的時候習慣上各自拔下上顎兩顆側門齒來作為雙方

的信物並以缺齒來表示已婚的意思甚至也代表一種審美觀點不過這種習慣

隨著漢化的影響後來已廢除而據<彰化縣志>的記載早年中部的平埔族是

用澀草或芭蕉花來擦牙齒讓牙齒變黑不過後來也有崇尚白牙齒的在<番俗

六考>及<諸羅縣志>上都曾提到半線(今彰化)以北的平埔族有用細砂礪齒的

風俗族人無論男女都把牙齒磨得白白的按文獻記載晚期平埔各族對牙齒審

美的觀點除了南部的平埔族還保留染黑牙齒的風俗外(可能與嗜吃檳榔有關)

一般平埔族都逐漸以白齒代黑齒或以缺齒代黑齒

(三) 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第二句詩作為倒裝句還原為「倚荊扉閒看秋山」三四句亦為倒裝句還原為

「濤聲細細落松間雪影遙遙飛荻上」或者「細細濤聲落松間遙遙雪影飛荻上」

至於頸聯的兩句「詩瘦自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同為倒裝句「自憐詩瘦同

骨瘦卻喜身微共名微」個人認為這是沈光文的謙虛之作認為自己的詩作不

夠豐腴正如杜甫〈暮登四安寺鐘樓寄裴十迪〉中的「知君苦思緣詩瘦」但是

卻開心自己的名聲亦如身子般微小欣喜中有著無限的無奈與感嘆感嘆自己在

台灣無法建立功業最後兩句則扣緊思歸的題旨

(四) 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如果此詩作於台灣那麼詩中的「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此處的長安應

不是指長安而是指在台灣當時的首府台南沈光文因為作賦得罪鄭經不得已

只好遁入佛門逃至高雄隱居我無法到首府去不是因路途遙遠而是我得罪

了權貴(鄭經)這樣解不知可不可

(五) 沈光文〈有感〉

詩中化用了馮諼的典故馮諼因能遇到孟嘗君才有機會建立功業為孟嘗君買仁

義而讓孟嘗君能在齊薛梁三個地方都受歡迎這裡諷刺的是否亦為鄭經

認為他無法繼承父志甚至排斥遺老遺老做農夫開墾躬耕謀生無法以仁義

收買人心所以今後我只能退隱無法探知詩作的創作時間所以這樣的解釋可

行不可行我也不清楚

(七) 徐孚遠〈東行阻風〉

此首詩的創作地點有可能在廈門或廣東饒平研究了一下徐孚遠的生平永曆十

七年時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徐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平兩

年後病故於此

(八) 徐孚遠〈東寧詠〉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

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漢

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

真像上古時代)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荷鋤戴

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

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能收成多少

算多少四百年前一個明朝的大官漂泊來台灣這個荒嶼開墾躬耕不如農

夫那樣除雜草但徐孚遠對台灣具有「在地主義」的認同精神才能那麼豁達「荷

鋤戴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隨遇而安台灣通志稿徐孚遠「垂老更適台

灣挈家佃於新港(今台南縣新市鄉)躬耕歿也」

(資料來源楊青矗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吳麗蘭 撰

沈光文於 1651 年漂流來台1661 年進入鹿耳門次年的「台灣賦」導致避難

於高雄縣大崗山落髮變服為僧日後帶一批文人潛心著述傳道解經教生授

徒1974 年教育平埔族人1685 年倡「東吟社」三分鐘流覽沈光文一生恍如

隔世一生的業績卻在紛紛擾擾的局棋中游走不出框倪終究湮沒在塵世中

留下論著為後人道不見古月照今人只見明月照古人愁帳馬齒徒長愁悵為

何眾人皆睡我獨醒耐何有幾許知音相伴浮世中的尋尋覓覓終究一場空

夢幻一場千古愁

<懷鄉>眺望著故鄉繾綣的情愫有家卻歸無期的隱憂眼望駭人黑水溝殊

不知今生待何時才能返鄉訴思鄉之苦無期1670 年推判正值於內門鄉隱居

山中雖逃離莫須有的「鄭錦僭王」事件卻逃不出思鄉情愁

廖怡超 撰

關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一直有各種說法最主要是 1662 與 1651 兩種從洪

銘水教授的〈沈光文與臺灣流寓文學的多角觀點〉一文中可知其一是在沈光文

的〈東吟社序〉說「余自壬寅將應李部臺之召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漂流至

斯海山阻隔慮常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又於文末自署「康熙二

十四年乙丑歲梅月甬上流寓臺灣野老沈光文斯蓭氏題時年七十有四」壬

寅即康熙元年(1662)至乙丑恰二十四年故應無疑義

但季麟光於康熙二十四年所寫的〈沈開文傳〉則說「辛卯從肇慶到潮州

由海道抵金門當事書幣邀之不就七月挈眷買舟赴泉過圍洋頭遇颶風

漂泊至臺及鄭大木掠有其地斯蓭以客禮相見」(註原文本應出自《蓉洲

文稿》中的〈沈文開傳〉然而《蓉洲文稿》一書已不見今所錄者皆取自一七

二四年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四〈赤嵌筆談雜著〉)在文中「七月挈眷買舟

赴泉」這句話之前未註明何年所以後人乃認為就承前句為辛卯年即 1651 年

這兩個年份有何差別呢主要由於鄭成功為 1661 年五月攻臺若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那在明鄭之前早已入臺十年

各家對何時入臺至今無推論但我比較傾向於 1662 年入臺而非 1651 年根

據傳說他漂流至宜蘭後輾轉來至台南還受到荷蘭人之助但在目前所有的詩

稿作品中卻無任何有關荷蘭人之作況且十年並不是短時間何以一字未聞

此外荷治時期並不是完全封閉的事實上當時海上交通來往挺發達的在

臺灣海峽是海盜及走私者的天堂而掌握臺灣海峽實權的人就是鄭成功從文獻

資料中(臺灣研究叢刊mdash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曹永和著)可知在一八四八

年(明永曆二年清順治五年)因大陸連續戰亂饑饉甚劇臺灣的中國人驟

增至兩萬人並皆從事於農業其中竟有婦女五百名及超過一千名的孩童遷入臺

灣但翌年(一八四九)在饑饉現象終了後約有八千人回歸大陸(頁 87)所

以沈光文既然來至臺南應不會不知道隨時可以有回去的機會

另一件令人起疑之處在於郭懷一事件

郭懷一 年代 - 1652 泉州同安人荷蘭時代移居今臺南縣永康市一帶從

事墾殖當時漢人在永康市種植麻米等經濟作物永康當時亦發展成交易小村

落即油車行村(Smeerdorp)郭懷一是當地頭人荷蘭文獻作「五官懷一(Gouqua

Faet)」1650 年前後由於蔗糖業不振加上荷蘭人課稅蠻橫終於引起漢人不滿

密謀起事事洩為臺灣街頭人郭懷一結拜兄弟所密告郭懷一不得不於 1652

年 9 月 7 日率眾攻打普羅文遮城當日懷一戰死餘眾往南退逃至高雄漚汪(後

紅)漢人此役被誅殺者在數千人或有言郭懷一是鄭成功部將但並無當時

的中荷文獻可資佐證翁佳音 撰 中村孝志譯註《バタヴィア城日記》第三

冊1991 2756-1jpg 郭懷一昔日墾荒於二層行溪附近二層行溪是因溪畔有二

層行村莊而得名往昔渡口設在村莊主廟清王宮前也就是現在二層橋的位置

現該村莊成立為二行社區(臺灣歷史辭典 )

由上可知如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且滯留於臺南一帶他不可能對此一事件毫

無所悉甚至如果當時他在臺南的話或有可能也會被捲入其中但其詩文中亦

無提及令人費解不過說歸說此仍只是個人不成熟的推測其中應漏誤百出

祈同學能加以指正

在談沈光文的作品之前想將其作品分為三部份其一為(懷鄉)與(思歸)

其二為(番婦)與(釋迦果)其三為(山居)與(有感)

沈光文給予前人的研究評論中有他是否認同臺灣這塊土地與否而有正反兩個

意見但我並不想於此點延續我想談一談詩人的心境與存在普魯斯特

(1871-1922)寫了一本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整個都是回憶的產物作

者靠回憶來結構小說同時回憶也成為一種主題藝術那這與沈光文有何關聯

呢追憶

當詩人喪失了平日身之所寄的家國與自己所習慣的生活方式之後他就被

迫改變了自己的「此有」(Dasein)亦是說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環境與自己

須要重新找回自己在此時空環境下所處的「位置」這是相當難的(切不可以今

日眼光來看待旅外之人因我們早就透過許多傳播知識有一些了解)讓我們想想

及至後來的孫元衡要渡臺之前不也先探聽做了一些功課嗎不然怎會有(除臺灣

郡丞客以海圖見遺漫賦一篇寄諸同學)呢在重新找尋到個人的「位置」與

發現自我「存在」之前最快的療傷方式就是回憶了藉由無窮盡的回憶讓詩

人能將時光回朔這回朔使得詩人的精神得以支持延續而在更深一層的意義上

來說這回憶正是他存在方式的本身透過無數對家鄉美好事物的想像詩人找

到了自我曾經存在的證明這些回憶無法用邏輯來加以詮釋它可能出現在任何

一個地方也許是天邊那一抹紅霞也許是地上那一束小花這些景物一再的觸

動詩人不斷的回憶也不斷的尋找其「身之所寄」藉由回憶連結了過去與當下

也就確立了自我的存在因此詩人會追憶並不是意有所指或言志疏懷我們似乎

也不需要在此處用我們的眼光為他加一些詮釋試想原來他用來支撐自己的東

西原來竟是已經失去了的永不復返的東西寧不悲乎

在(番婦)與(釋迦果)中可以看見沈光文對臺灣風俗的描寫在「社裡朝

朝出同群擔負行」中可見平埔族婦女擔負了家庭許多工作下田工作採集

菜餚等工作就落入女人手中那男人就無所事事嗎也不然在現在的文獻中可

以發現臺灣從荷治到明鄭熟番之社每年都要為統治者獵取大量的鹿來出口這

些狩獵的工作就落在男人頭上當時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如我們想像中好所以統

治者剝削原住民之惡於此又記上一筆

「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可見婦女愛美的天性並不因人而有異此草同學

註為鱧腸但查彰化縣志番俗篇則為澀草或芭蕉花可能還要再確認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兩句很有意思賽勝應可知就是賽戲纏紅錦又

是何呢從彰化縣志番俗中「遇賽戲袞龍刺繡悉以被體然皆購梨園故衣

鮮稱身者腰以下以色綢錦緞重疊圍之另綴綺羅於肩之左右如結帨然隨風

飄揚五采奪目」再查其它縣府志亦多相同可知這纏紅錦應是在身上腰下

處纏繞而非於首那「新粧掛白珩」呢新粧本意當指剛化好的容粧怠無疑

義但我很好奇沈光文真的有辦法分辨誰化妝了嗎還是這是指稱為衣飾方面的

打扮查彰化縣志番俗中有這麼一段「女無脂粉不結髻不施膏沐」又查鳳

山縣志番俗(山豬毛等四社 傀儡山等二十七社風俗)中有這段「俗尚白凡做

年婚嫁皆尚白頭以鳥羽為領圍於頂或用螺殼或用草珠海石串如貫珠」

這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新年的裝扮又於下番俗雜俗中有

過年無定日或鄰社共相訂期賽戲酣歌三四日乃止亦有一歲而二三次

者或八月初三月初總以稻熟為最重止之日盛其衣飾相率而走於壙

視疾徐為勝負曰「鬬走」或社眾相詬誶則以此定其曲直負者為曲

可知賽戲對應於新粧應如此解釋可通白珩應是貝類比較有可能而非真的玉

「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記得在那邊曾看過原住民衣不蔽體到了冬天

除了披鹿皮之外也會有抹鹿脂保暖的習慣此處與《臺陽見聞錄》卻都有將其抹

香的功能或許這是在取得保暖之後所發現的另一項附加價值吧

(釋迦果)一文中沈光文寫出了釋迦果的特性----生長於南方有評論論及應

有個人自傷抒懷之感尤其是「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似乎可為

此種心境提供一些跡證不過若我們將其當成一種竹枝風味的風土民情是不是

也可以呢況且開頭「稱名頗似足誇人」若將以自己隱喻似乎也與流亡海外的

前朝遺老心境不符何誇之有何名之有呢

在(山居)與(有感)中「未能支廈屋」應為稱自己孤臣無力可回天之感明

諭現實環境已非他所能改變而「長安」此處應指首都且應是當時臺灣首府臺

在此兩篇中可知沈光文生活過得並不好而從(山居)與「長安」不能言諭

可知當是明鄭鄭經避禍時期之作這兩篇詩人已無法回憶過往而是需面對每天

的「困厄」 所以作品中充滿了寫實之風在作品中已無詩學的美感為什麼

如此呢從山中首句「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可知他仍試圖修好與明鄭政

府的關係但情勢如此發展使得他苦衷難言他是憂鬱的他是寂寥的一方面

訴說自己的奉為宗主的恩情仍在一方也為自己言行訴為孤衷表達善意但畢

竟明鄭還是無法接納他他只好當個忠言逆耳的孤臣孽子繼續託於漁樵之間

了「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更表達沈光

文欲放之山林終究無法忘情於明鄭的心情若冀求當雲中之鶴又何在乎長安

何在呢難得去卻又非為路遙這種暗示又更增加了棄臣欲昭之心歷歷可顯

而(有感)則更帶有一種失望的悲憤不過若以前首(山居)似可稱為憂國之

作那這首就是私欲之表了從首聯「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其實正是

最強烈的反諷控訴沒有人願意給他一臂之力在物質上給予援助真的不怪任

何人嗎那所恨何來困苦的日子久了也只好發揮阿 Q 精神想像自己正逐

日如神仙不食五穀般無求但畢竟形而上的精神意識還是抵不過形而下的肚子

餓所以也只好再一次「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求人幫助了還是得

低聲下氣所以只好做「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之嘆了

這首詩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在於它採六言古詩方式而非七言應是為了讓吟誦

的節奏更快更顯激昂

最後再以沈光文求閔督姚啟聖使其歸鄉一事可知一他在臺灣真的過得並不

如意已入臺二十多年(七十多歲)仍掛念著回鄉一事或許落葉歸根的道統一

直藏於心中吧其二是為何一定要求姚啟聖呢我想政治意義應大於經濟上的

意義不過見諸詩文確也可知他或恐真無此種經濟能力若知於現代被海峽兩岸

推崇至上譽為臺灣開臺第一文人沈光文或會於天上一笑之「涸鲫復在」

在徐孚遠詩作(桃花)中得見詩人內心交錯的掙扎「千載避秦真此地問

君何必武陵回」此一問哉恐怕不是他問而是詩人內心的解嘲意象代表的不

是這裏真如此之好亦非真的欲留無回就如同教條宣言一般沒有不法何需

教條沒有逾越何需規範是一樣的道理回朔後來之歷史徐孚遠終究還是返

回大陸故土這一詩作真可謂「明志」之作

在(東行阻風)中首句「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表現出詩人

欲離之急切心中焦急之心躍然紙上但次聯「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

空」卻又流露出實無意浪跡天涯不得不然的悲傷亡國遺臣之難再次見諸

文字「屢書空」在此應為書空咄咄之意晉人殷浩被黜放終日以手指向空中

書寫「咄咄怪事」四字見晉書˙卷七十七˙殷浩傳後比喻失意激憤的狀態

金˙元好問˙鎮平縣齋感懷詩「書空咄咄知誰解擊缶嗚嗚卻自驚」如此解釋

後更能體會滿腔悲憤欲訴無淚的情景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這兩句不應解釋為攜眷渡海與學農之

事其實這是詩人的一種感懷之詞想到要去一個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堂堂君子

(讀書人)可能要從事他們認為低下的務農之事空有滿腹經論卻淪喪於斯此

情此景或從另一個角度想是田園之樂但另一種士大夫的眼光看之可喜乎

亦悲乎

末聯則是另一種轉折詩人以一種失望但接受的心態來看待這一切「稍待波平

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須放兩字用得很傳神放流的不但是船更是一

種抱國壯志的逝去也是一種默默接受命運的無言以對閱讀此詩三百多年前

的歷史人物躍然浮於眼前對於他們除了給與深深的同情與感懷後亦讓人無

言了

(東寧詠)中先說一個可討論之處「函谷誰占藏史氣」此句應做何解呢

還記得「函谷一丸泥」嗎這兩解應都是相近的函谷關自古是中國關中地區之

門戶所以用函谷來指涉國家重要之地也就是掌權者這在語言學上是一種隱

喻函谷關=中原=國都=統治者當我們如此解釋之後那前後文都能一貫解

釋了完整的語句解釋則是那管那美好河山現在究竟是在述說誰家歷史我這

放逐海外之人也只能作蘇武牧羊之嘆了

在這首作品中我們可看到詩人的生不逢時嘆不得志流落異鄉過著「古

荒」的生活或許詩人是無意的但在作品此聯中「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

又一天」卻又令人感到他的孤單與寂寥十八年了是否他忘了自己也應屬於「土

民」了而末聯「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雖有豁達之情但卻是

一種消然的適性是對現實環境不得不的屈從試著找出蘇東坡的(六月二十日

夜渡海)一詩讓我們一起體會不同的心境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

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最後一首是本學期最後一首了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首我想就用這首詩來和大家

分享「找碴」的心得在這首(鋤菜)中似乎好像沒什奇怪的地方就是詩人

田耕生活的愉情之作罷了真如此嗎我認為完全不是為什麼呢首先在念

這首詩作的時候我嘗試用國語念或用臺語念都不是很順口(雖說台語也不見得

百分百貼近古音)我曾做了兩個假設一是同學可能打錯了或是徐孚遠此作

並非佳作但查閱原始出處後發現同學沒有錯那是剛好選了一篇較不成熟之作

嗎對照其它詩作與本首內文似乎又不像這給了我很大的疑惑甚至於我試

著把把每聯前後段倒過來念還更順口更合韻腳呢這其一

第二是若仔細推論這詩當中都有所謂「跳躍性思考」從「晨夕桔槔那得濡

沾塊之雨昨宵下」就可看出先講到早每天打水仍不夠澆灌忽然又說昨夜下

了大雨兩者間似有關聯但在語句上的用法一定有問題又下聯「葉裏抽莖生

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看似相關但仔細推敲我們又被語言學所騙當中只有

葉菜兩字讓我們產生語意上的聯結外有何相關呢下聯更離譜了「西鄰我友」

與「十載泥塗」又有何關呢這其二

其三是對照全文末聯似為言志又與上文有何相關

然後第四句「畦中種菜三百株」為何是三百呢為什不是五百(我不是五百

的歌迷)這有何意呢

有了這麼多疑惑該找答案了文史不分家我很相信這句話所以一定先找

作者的生平與其時代背景現在這些同學都整理的很詳細幫了我很大的忙那

麼我看到前面說徐孚遠在鄭成功時期是受重用的但在鄭經時代就被冷落了所以

鬱抑不得志加上生活失依想必是很難過的那這首明顯是鄭經時代所以才必

須鋤菜呀

好接下來真的需要一點靈感了我會試著把自己融入作者的心境去體會在

那遙遠的時代面對此情此景自己會有何感受呢我在此詩中會覺得留此何用

不如歸去但歸又歸不得在此真如失去自由的人一般想至此靈光一現想到了

一篇文章------歐陽修的「縱囚論」用網路查了一下縱囚論原文哈真巧縱

放之囚為三百多人於是這使我朝向這是一篇隱喻的言志詩去想再推敲歷史去

找解答很有趣吧我把推敲的解釋文寫如下

在這個島嶼居留了那麼久是為了什麼呢處在這再惡劣不過的環境讓我感覺自

己比那愚公還要更愚了臺灣這小小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成大事業我們只不過項

困守在島上的囚徒罷了現在憑您(指鄭經)如朝夕井中打起水般少的才華怎

能夠治理好我們呢像您父親那麼有才華(沾塊之雨)的人已經逝去不復返了(昨

宵下)您現在大力啟用新的人而放棄老臣好像是要有一番新做為(葉指老臣而

抽莖指新臣)這看來都只是好像小孩辦家家酒般(烹菜沽酒)用來欺騙自己讓

老百姓心中安慰的吧事實上我也並不是沒有回歸大陸的機會(西鄰應為駱賓

王 代女道士王零妃贈道士李榮出「helliphellip千回百過浪官關心何曾舉意西鄰玉

未肯留情南陌金南陌西鄰咸自保還轡歸期須及早為想三春狹斜路hellip」)

只不過一轉眼在這邊(這時已如泥塗)耽擱了十年之久現在與您的關係愈來愈

遠(南雲杳杳)而要進言的機會也沒了(天路逋逋在此應為亡失較妥)連我

想要有報效之心卻都無能為力了

這樣解釋是否較合乎文義而不聱牙呢也許我解釋的其實根本就是「為賦新詞強

說愁」不過還是提供給各位一個不一樣的看法用新的角度看詩也看歷史

李美瑜 撰

一 懷鄉(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以江水借代鄉愁更能展現岀愁思的綿延及蕩氣迴腸以江水對照思念家鄉

的情緒讓讀詩的讀者也能感受出沈光文的惆悵另外江水也有暗示歸鄉之途

渺茫之意見備註得之本詩創作時間為永曆二十四年當時已為明鄭時期鄭

經在位清廷實施堅壁清野的海禁政策一來使在台的漢人無法回歸再則在中

國沿海的居民也無法渡台沈光文見此更為感嘆再加上沈光文對於鄭經的領導

多所不滿因此才會覺得回家之路如同滔滔江水一般波濤洶湧遙不可至

二 番婦(沈光文)

詩的賞析

不同於抒發憂國憂民的詩作沈光文因為避禍來台於是留下些許描寫台灣異地

文化的詩作這些詩篇也讓後世得以了解當時代台灣平埔族的文化平埔族是母

系社會男人主內女人主外的社會形態與向來重男輕女的漢民族無論在生活

及價值觀方面有許多的差異所以當漢民族初來台時常與在地的平埔族發生衝

突我們可從清朝遊宦詩人的著作中發現不少輕蔑平埔族的字樣本詩沈光文

僅以紀錄的方式呈現岀平埔族人的生活型態多了份客觀的歷史描寫少了漢

民族優越感的沙文主義

三 釋迦果(沈光文)

詩的賞析

若沈光文真以釋迦果比喻自身的處境那麼筆者認為沈氏就犯了遷客騷人的「多

愁善感」了另外從詩作中實在感受不岀沈氏表現岀「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不知為何詩作賞析中加上了這段文字難道釋迦生長在台灣是苦的只有生長

在皇帝林園內才是幸福的嗎

釋迦本來就是外來的產物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生態恰巧適合栽種所

以在台灣會有如此珍奇的水果筆者認為沈光文僅以文人的觀點思考植物的生

長卻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即便將「釋迦」移植到皇帝林園也不會蓬勃生長

每種生物都有其生長的條件無論人類世界多麼的紛擾隨著時光的荏苒都將

流於歷史可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卻不會因此而停止運轉及變化

詩的疑問

稱名頗似「足誇人」當中的「足誇人」怎麼解釋呢不知為何會翻譯成「蠻能

引起人們的好奇呢」另外第二句「不是中元大谷珍」中的「大谷珍」怎麼

解釋呢是一種借代還是古時「大谷珍」就是「果品」的意思

四 〈思歸〉六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賞析

「詩瘦自憐同骨瘦」指的是詩風孤寂就像身子骨單薄一般由此可看出沈光

文來台的十年生活並不如意應該是看到時局的震盪即便沈氏有滿腔的熱忱

卻也無法扭轉頹勢的無奈吧難怪沈光文的著作都有深深的哀愁本首詩末

兩句「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不僅令人有嚮往崇尚過去太平盛事

的感覺還有不滿現狀的無奈如此也道岀沈光文作此詩篇的目的

本詩篇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感有顏色可知沈氏擁有深厚的漢文

學底子另外沈氏喜歡在詩作中運用借代及雙關的修辭技巧如此一來讓文章

更有深度及涵義能激起讀者讀後深思

五 〈山居〉八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觀點

關於本詩筆者認為成詩應於台灣且時間點應於作賦諷刺鄭經之後可從詩中

第五六句推敲岀端倪「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譯為希望作隻高潔的雲

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筆者認為沈光文渡台後應該算在台人士中學識

涵養高者應該要受矚目被重用的人但是沈光文卻自言欲淡泊名利作一明

哲保身的隱居者可見其對國家政事已灰心失落因此筆者認為成詩在作賦諷

刺鄭經之後

六 有感(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譯為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

命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雖然詩中說不怨天其實沈光文對於亡國卻是極為深

痛他感嘆世態炎涼有人可以有車代歩富裕的過生活而他僅能挨餓原先

努力求取的功名因為國家的改朝換代一切化為烏有一種對人生多變乖舛的

無奈貫通整篇詩作不過即便不滿世道及老天的造化弄人創作本詩時沈光

文仍然相信可以「反清復明」所以末兩句也有期望未來更好的意味期待蒼天

垂憐未來更好

七 桃花(徐孚遠)

詩的賞析

徐孚遠對於台灣的情感非常矛盾一則認為台灣是遠離分擾中國的世外桃源想

要悠閒安適的偏安台灣一則又希望回去過往的中國期待中國的動盪停止落

土歸根同於同學賞析中所提明鄭時期渡台漢人有許多的「亡國懷鄉」之作而

本篇就是典型的作品徐孚遠以「桃花」借代偏安的「台灣」詩中充滿詩意

善用典故讓詩作讀來寓意深遠

八 東行阻風(徐孚遠)

詩的賞析

《東行阻風》有感於國家的驟變人世間的無常徐孚遠選擇避居田野回歸平

淡或許有時會感到飄零孤單但筆者認為徐孚遠從農耕生活中重新找回了生活

的快樂在同學的賞析中得知「徐孚遠的詩作雖在顛沛流離時仍寓溫柔敦厚

之意」可見徐孚遠是個 EQ 高挫折容忍力高的文人相較於同時期沈光文詩

作《有感》中呈現的灰色思想即可發現徐孚遠人生態度的豁達

九 東寧詠(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第三四句「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嘆子卿賢」譯為誰會在函谷邊疆表

現出名留青史的氣勢漢朝空自嘆息蘇武賢能筆者認為徐孚遠是認為偏安於台

灣後他已經漸漸對國家政事失去過往的熱忱了產生了一種對國家政事「無能

為力」的感覺於是將自我寄情於農耕之中雖然消極但也爲生命找到另一個出

口不過詩中仍會有「草木餘生」等字樣可見即便避居田野心中也無法真

的豁達不問世事

十 鋤菜(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徐孚遠似乎覺得跟隨鄭成功來台後的一切都超乎他的意料徐孚遠本來對鄭

成功反清復明充滿希望但怎奈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而鄭經又打壓一群忠貞

遺臣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徐孚遠在耕作十年後反思起當初跟隨來台的情景

不免有些懊悔於是自諷自己是「愚公」

詩中也呈現出體會到自身渺小的感覺徐孚遠或許覺得一生期許寄望的事情不

斷的落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爭名取勝到了寫作當時已經毫無意義了雖

然是一種自嘲的方式呈現但也表現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

簡秀苑 撰

一 概說

此組報告簡單但詳盡尤其在沈光文部分對於作者介紹的詳盡讓人一目了然

相信是劃下美好的休止符令人期待下一個樂章的跳躍起伏

二 沈光文部分

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沈氏死後葬

於善化里東保目加溜灣社又叫「灣裡社」其領域在曾文溪與鹽水溪的上中

游之間即今之善化安定和大內鄉一帶本社在善化支社依 石萬壽 教授的

研究有 1直加弄社今安定2灣里街東善化鎮茄拔里 3二社今玉井鄉

內霄里4拔馬社左鎮鄉拔馬5新社仔社今大內鄉頭社村環湖村一帶(目

加溜灣社資料摘自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番婦〉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

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黑齒當

為原住民成年禮俗之一

〈釋迦果〉《重修台灣府志》卷十八云釋迦果似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

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重修台灣縣志》卷十二風土志載樹高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4: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語譯】

我身處在這偏僻的海島上回家的路途是那樣的遙遠思鄉的情緒無時無刻不在

我的腦海中盤旋安平之外台江內海上滔滔的江水與黑水溝洶湧的潮水相互流

【賞析】

沈光文是移民文學鄉愁文學遺民文學隱逸文學鄉土文學民俗文學的首

倡者對他來說移民文學與鄉愁文學是合而為一的離開大陸移居海島漂

泊流浪思鄉懷舊便成了詩作的重要的主題故鄉成了回不去的異域海水相通

卻人身阻隔縈思萬里徒然傷神而已本詩第一句先寫路程之遙遠用以強調

空間上的阻隔第二句則點明了詩人對家鄉的懷念綿綿不絕時刻縈繞於心第

三四句則是詩人以所處之地的江水代為傳遞那綿綿不絕洶湧澎湃的鄉愁以

江水來比喻鄉愁源源不絕無窮無盡而又洶湧澎湃激盪胸臆

另一層意思是江水與海水相通聯繋了兩岸卻水通人不通人身受阻隔而無

法回去啊

【備註】此詩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故研判寫作年代為 1670 年(永

曆 24 年)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 塗成

賽勝纏紅錦 新粧 掛白珩 鹿脂搽抹慣 欲與麝蘭 爭

【注釋】

 野花頭插滿據《臺陽見聞錄》「土番喜花遇花則采」高拱乾《台灣府志》

卷七〈風土志〉「番婦則用青布裹脛頭上多帶花草」

 黑齒「草」塗成草指的是鱧腸又名墨菜莖折斷後斷口處很快會變黑此

植物自生於山野田邊和溝渠旁採集十分方便炒食或煮湯滋味俱佳搗汁具

有生髮黑髮之效

 紅「錦」一種色彩鮮豔有各種花紋圖案的絲織品

 新粧女子剛修飾好的容粧

 白珩白色的玉石

 鹿脂搽抹慣《臺陽見聞錄》「往時番婦抹鹿脂油於身以為香hellip或用以潤髮」

 麝蘭泛指香的氣味

【語譯】

每日清早社裡的番婦們肩上背負著籮筐成群結隊的出門耕作(另一說

法女子出外常由男子以籐編的坐椅背負而行)她們的頭上插滿了各式各樣鮮

豔的花兒談笑間露出一口以野草汁液塗得黑亮的牙齒只要比賽勝了就在頭

上纏上大紅的絲布化好了粧再掛上白玉的項鍊身上髮上慣常搽抹鹿油散

發出來的香味可是比麝香蘭花都要來得香呢

【賞析】

此詩是描寫台灣風土之詩可以用來印證高拱乾《台灣府志》卷七〈風俗〉「(番

婦)頭上多帶花草hellip齒用生芻染黑hellip俗重生女不重生男男則出贅於人女則

納婿於家hellip即成配偶凡耕作皆婦人夫反在家待哺」沈光文以其洗鍊的文

字功力表現他對異文化敏銳的觀察對本身沒有文字記錄的原住民而言這首

〈番婦〉是相當珍貴的歷史記錄讓我們一窺當時平埔族婦女的風采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這兩句寫平埔族的生活部份平埔族係母系社會

由婦女出外耕作藉由簡單的文字來表達「朝朝」疊字的運用以及平仄的配合

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這四句對仗工整的詩句寫平埔族婦女的外貌野花的「鮮豔」「黑」齒「紅」

錦新粧的「色彩」「白」珩再加上野花錦珩這些裝飾品番婦的外在形

像生動活潑的躍然於紙上了「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寫的是平埔族婦女

的特色「爭」字使鹿脂的香味浮現用得相當精妙從歌詠台地特殊風物之作

可見當地住民早期生活習尚以及異於中原物產之處後人讀之頗富趣味但

在明鄭時期因文人所憂在家國所繫在安危因此無心從事這方面的創作

沈光文因避禍隱於羅漢門在灰心喪志之餘乃有此類理亂盛衰之外的作品而

這恐怕是此期詩作中的鳳毛麟角吧[11]

〈釋迦果 〉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 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注釋】

 釋迦果屬番荔枝科為熱帶地方名果之一范咸《台灣府志》卷十八〈物

產〉「釋迦果似波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

梨」

 「端」為果真

 上林秦時舊苑漢初荒廢後武帝收為宮苑擴建修築苑內放養禽獸供

皇帝射獵並建離宮觀館等數十處

【語譯】

聽到「釋迦果」這個陌生的名字蠻能引起人們的好奇原來它不是本土

的果品皇帝林園土質肥沃卻種不成釋迦果只能生長在台灣這個海島了

【賞析】

1624 年(明天啟四年)荷蘭人由安平登台建立據點原產於南美洲的釋迦也

經由荷蘭人由爪哇引進開始在台南種植釋迦以其狀若佛頭而得名故沈光文

謂「稱名誇人」沈光文以此詩自諭自己在台灣島上安身的遭遇卻也意外的留

下釋迦的歷史記錄中原大谷珍的「珍」字有讚揚中原美好的意味表現了思鄉

之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釋迦果乃是進口的果品沈光光

以釋迦果自比寫自己流寓台灣的遭遇表現了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 細細松間落雪影 搖搖荻 上飛

詩瘦 自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注釋】

 我貴何妨知我希希同「稀」少老子《道德經》七十章「知我者希則

我者貴」王弼注唯深故知者希也知我益希我亦無匹【宋】魏了翁「內

貴何妨知我希」〈鷓鴣天〉「知我者希常我貴」與【明】沈光文的「我貴何妨知

我稀」皆化用老子的觀點

 荊扉用荊條編成的柴門

 濤聲風吹過松林像海濤聲一般

 雪影指荻花的飛絮似雪

 荻植物名禾本科多年生草本地下莖蔓延地上莖細而直立葉互生

全緣細長而尖秋天抽紫色花穗生長於水邊或原野與蘆同類莖可織席亦

可作造紙原料

 詩瘦【宋】蘇軾曾評論孟郊賈島的詩風為「郊寒島瘦」所謂的「瘦」代

表詩清癯境界狹窄想像不豐富也表現出單薄孤寂的情懷

 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霜降節後成熟的稻「香新」在侯中一《沈光文斯庵

先生專集》中作「告我」江寶釵教授以為有誤紫蟹【唐】唐彥謙蟹詩「湖

田十月清霜墮晚稻初香蟹如虎」杜牧詩句提及「越浦黃柑嫩吳溪紫蟹肥」

紫蟹是河蟹的一個稀有品種大如銀元小似銅元故又名『金錢蟹』紫蟹雖

然體小但蟹黃飽滿肥腴腹內潔白沒有半點泥沙揭開蟹蓋蟹黃呈豬肝紫色

煮熟后變成橘紅色味極鮮美

【語譯】

我的內在是高貴的了解我的人很稀少又有什麼關係呢倚著荊做的柴門悠

閒地看著秋天的山風吹著松林細碎的濤聲在松樹間此起彼落荻花的飛絮像

雪一般搖搖晃晃地在蘆荻上方飄動著自憐詩風清癯孤寂和身子一樣單薄枯

瘦身子是那麼微弱幸好自己的名聲亦如身子一般微小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

的經驗推斷現在也該是晚稻飄香紫蟹肥美的時刻了

【賞析】

本詩是懷鄉之作根據《思歸》第六首的詩句「故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

年淹」判斷《思歸》第三首應寫於沈光文來台十年約當西元 1662 年之前當

時鄭成功已來台「我貴何妨知我希」頗有孤芳自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意

「秋山」的顏色多重但也褪去不少綠意給人悠閒安祥又淒清悲凉的感受表

達既積極嚮往又無可奈何的心境「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這寫

景句頗令人驚豔「濤聲」並非真正的海濤之聲而是松濤「雪影」亦非真正的

雪是指成片的荻花作者用了精確的比擬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

感有顏色足見巧思「詩瘦」一詞光文愛用如〈貸米於人無應者〉「詩

瘦偏多新意格也知詩瘦恰如秋高飛秋色入浯州」「骨瘦」指物質生活缺乏

「詩瘦」則反映精神生活也相當貧瘠「身微卻喜共名微」呼應首句「何妨知我

希」有豁達也有自我解嘲頸聯的對仗也很漂亮尾聯「家鄉昔日太平事

晚稻香新紫蟹肥」能扣緊「思歸」的主題全詩技巧純熟風格清新意在言外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 義 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 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 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注釋】

 朝宗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節周禮春官大宗伯「春見曰朝夏見曰

宗」朝宗後泛指臣下覲見君王

 義法則正義之事

 支廈屋支承受搭建廈屋高大寬廣的房子支廈屋指作官享用豪宅

 託漁樵託寄託如【唐】杜甫大麥行「安得如鳥有羽翅託身白雲還

故鄉」漁樵捕魚與砍柴引申為隱居的生活

 雲中鶴比喻人品高潔不同凡俗的人語出三國志卷十一魏書邴原傳

裴松之注引原別傳「邴君所謂雲中白鶴非鶉鷃之網所能羅矣」南史卷

四十九劉懷珍傳「歊矯矯出塵如雲中白鶴」

【語譯】

想到家國殘破明朝宗室敗亡我這老臣再也無法上朝行覲見君王的禮儀孤單

的心每每感到鬱悶寂寥不能當大官住在高大的房屋裡只能與漁翁樵夫一起

過著隱居的生活希望作隻高潔的雲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長安我是

難得去的但並不是因為路途遙遠

【賞析】

西元 1680 年光文 69 歳作賦諷刺鄭經逃禪羅漢門毛一波〈試論沈光文之

詩〉「細玩詩意當為入山後作」但從《山居》第四首「已當天末處地亦

近南交」來看又像是在廣東時所作不過多數學者仍認為這組詩應成於台灣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光文「少以明經貢太學」而當時的「太學」稱

為「國子學」國家非常重視這種學校教育優秀的學生還有直接任官的機會

這是明朝一個特殊的官制沈光文應是個優秀的學生熟讀中國經典但明朝滅

亡他就失去了為國家效忠的機會雖然曾在廣東肇慶與流亡政府【南明】桂王

相見被授予「太僕寺少卿」的官銜主管宴享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朝宗

義」終究是不再可能實現的夢了「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語氣透露出

無奈彷彿「託漁樵」是「未能支廈屋」之後「不得不然」的舉動而「冀作雲

中鶴來聽海上潮」或許是光文調適之後的願望也算是自我寬慰的說詞我

看不出當中的「豁達」「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代表天子之都是再

也回不去的不是因為路途遙遠而是已經改朝換代了回去又有何用整首詩

沒有置身山中的閒適感反而是對於現況的不勝唏噓啊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 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 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注釋】

 困厄處境艱難困苦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今弟在困厄之中蒙先生

慨然以尊齋相借令弟感愧無地」亦作「困阨」

 彈鋏鋏劍把彈鋏彈擊劍柄後用以比喻因處境困苦而有求於人戰國

策齊策四戰國時代齊國人馮諼因家貧而要求在孟嘗君門下當食客起先不

受孟嘗君重視而以粗食待之馮諼乃倚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孟嘗君乃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的待遇彈鋏原有「自求表現」之意但詩句應

是「貧窮而需他人資助」的意思

【語譯】

所恨的是挨餓卻餓不死人情本來就淡薄我並不責怪他們會這樣長期處於困

苦艱難之中像個鬼魂似的身體日漸消瘦像仙人那樣輕飄飄的說你有車可

乘令人羨慕感嘆我必須求助於人實在可憐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命

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

【賞析】

選譯這首詩的初衷是因為它是罕見的「六言古詩」而中間兩聯有自然的對

偶消極無奈的心情因著六言的句式得以娓娓陳明「餓」常成為亡國之時

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12]所以儘管現實生活是如此不堪也要堅持

原則等候蒼天垂憐

三參考資料

1 龔顯宗編《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8)

2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mdash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

版社2000)

3 葉石濤《台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

4 彭瑞金《台灣文學 50 家》(台北玉山社2005)

5羅宗強〈中國古代詩歌風格論中的一個問題〉

httphomekimocomtwchaosoldpoemsll207htm

四徐孚遠生平

徐孚遠(1599-1665)字闇公晚號復齋江蘇華亭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舉

人與邑人夏允彝陳子龍倡組「幾社」以道義文章聞名當世時人將他與張

煌言盧若騰沈佺期曹從龍陳士京合稱「幾社六子」明亡後明亡後

曾襄助夏允彝舉兵抗清魯監國授左僉都御史永曆五年(1651)松江之役後戰

敗從魯監國至廈門受到鄭成功的禮遇永曆十二年(1658)永曆帝封鄭成功為

延平郡王成功指派徐孚遠至雲南向永曆帝復命孚遠取道安南(今越南)卻受

阻於安南王而折返廈門永曆十五年(1661)隨鄭成功入臺居住於台灣縣新港

一帶(今台南新化里)從事農耕之餘又設帳授學提攜後進後再返廈門永

曆十七年(1663)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

平兩年後病故於此

徐孚遠在明末文名甚著質量均大有可觀其詩風蒼勁雄渾豪宕忠義之氣貫

注其中擅長以壯語寫悲情面目鮮明著有《釣璜堂存稿》廿卷其中收有古

今詩二千七百多首書前有陳乃乾陳洙兩人合編之〈徐闇公先生年譜〉書末

附〈交行摘稿〉一卷另外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八種《臺灣詩鈔》收有徐孚遠

詩作五十一首為目前較易見之選本陳漢光《台灣詩選錄》收有詩二十九首

連橫原本輯有《東寧三子詩錄》其中有《徐闇公詩鈔》一卷已佚連橫《台

灣詩乘》亦錄其詩作十首

五徐孚遠詩作注釋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注釋】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此二句典出崔護《遊城南》「去年今日此

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等閒隨便不

留意用法同唐朝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還

音ㄏㄞˊ猶尚用法同唐朝杜牧贈別詩二首之二「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

垂淚到天明」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避秦」與「武陵」皆引自陶淵明《桃花

源記》其記有一武陵漁人意外尋得桃花源的故事桃花源後成為世外桃源的象

徵文曰「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兩句應解釋

為一千多年來一再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來到台灣這個真正的桃花源問你

又何必要回去故鄉呢「武陵」原是陶淵明在故事中虛構的在此借指虛幻的故

【語譯】

台灣的海山春光美景是平常之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依舊有如美人的

臉龐那麼漂亮來一再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來到台灣這個真正的桃花源

問您又何必再回到虛幻的故鄉去呢

【賞析】

此詩雖簡短但就其反映當時居台人士的矛盾心情卻具有典型性本詩以「桃

花」借喻明朝隨鄭成功來台的官民逃避滿清作亂台灣是「真此地」mdash 真正可

避亂的桃花源明鄭時期台灣詩歌的兩大主要特色是亡國懷鄉之情以及追求世

外桃源的不歸思想對於亡國的明朝遺民淪陷的大陸已成為傷心之地對於喪

亂擾攘的神州大陸台灣反成為「避秦」之地首句道出臺灣地理特色為山與海

春色呈現在朵朵盛開的美麗桃花中此處暗用崔護《遊城南》詩中「人面桃花」

的典故卻不明寫「桃花」二字簡潔而有新意表現了人與自然的交流後半

運用陶淵明《桃花源記》典故十分貼切地刻劃了台灣的雙重性格作為世外桃

源台灣是積極的但作為避秦之地台灣又是消極的明鄭政權來到台灣就幾

乎註定了反攻無力回天的命運台灣的安逸美好使人思歸而終不欲歸然而若

非為了延續明朝漢族政權許多人也不會漂泊至此此中的矛盾於詩作中可以

體會得出來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 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 農作應追皁帽 翁

稍待波平陽月 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

【注釋】

 東濛指台灣詩人暫居廈門待十月時東渡來台

 黃牛嫗原指漢宣帝的外祖母王媼王媼隨使者詣闕入宮時乘黃牛車故百

姓謂之黃牛嫗於此借指詩人的外祖母

 皁帽黑帽平民所著的帽子

 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

 舠音ㄉㄠ小舟

【語譯】

我打算將衰老之軀寄寓在台灣的海島上可是連月來因東風的阻礙不得東行展

轉流離的身世怎能堪受長期作客飄搖不定的日子又難忍家書渺茫攜帶著兒女

兼載著外祖母暫居廈門想要學習農耕應該請教戴著黑帽的老翁稍加等待到海

浪平靜的十月天後也就可以放棹碧海遠渡重洋了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移居廈門時寫其身世飄搖等待渡海來台的心情詩人於南都淪

陷後泊舟山破浙閩繼潰乃浮海至廈門延平禮遇之其後同延平王入台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即寫其在廈門正等待東渡來台「身世何

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則言其顛沛流離之苦人生悲莫悲於國破家亡

亡國遺民只得揹著苦難承擔命運給予的流亡徐孚遠攜老扶幼準備東渡滯留

廈門期間為了生活也只好學農耕了「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由此可以想見當時詩人流亡的情形但人生不能向命運低頭遭逢絕境也得另

覓夢土「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是一種等待一種希望人生

本應該就生活在希望裡徐孚遠歷經戰亂飄零渡洋來台從此久居茲島平日

從事耕讀悲酒吟詩與張煌言盧若騰沈佺期曹從龍陳士京等創設「幾

社」互相唱和時稱「海外幾社六子」而以闇公為首他的詩作多寫久居孤

島的人生感觸《詩乘》評其詩雲「闇公之詩大 都眷懷 君國獨抱忠貞雖

在顛沛流離之時仍寓溫柔敦厚之意」其詩格調高古不愧為幾社六子之首

〈東寧(註一)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註二)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註三)漢家空歎子卿賢(註四)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註五)又一天

荷(註六)鋤帶笠安愚(註七)分草木餘生(註八)任所便(註九)

【注釋】

1東寧指台灣鄭成

討論

許坤裕 撰

國祚衰微亂象起朝綱不振賊竄起封疆名將紛招忌骨骾大臣被排擠

國之大本裂震殤流寇奔竄雪上霜滿族興兵席捲至最恨三桂引入關

只為圓圓捨江山ㄧ代罪人庶民殃漢人遭躏恨如山只因禍水勝江山

君王昏昧最平庸結黨營私罪非輕朝綱法紀棄如履國之棟樑遭殞命

摧枯拉朽易反掌覆巢之下無完卵賣主求榮啥人益滿人侵逼恨無疆

遺老儒風兼勇將反清之役迭覆亡欲振乏力退居野心喜延平尊上客

時時獻策思報國怎奈君王命早薨奪權爭鬥鄭經勝易反前朝新作風

執政大臣迭更替國綱不振戰乏力軍力削減不如前倒行逆施眾叛離

叛降施琅罪難數派兵滅台納版圖反清復民終無望忍心滅絕忠臣夢

雖然沈光文衷心企盼鄭經能有所作為怎奈眼見其聽信讒言及所做為只有

把國祚推向滅亡邊緣光文憂國不振恨而以賦諷鄭經遂得罪當道幾至不側

可見沈光文愛國之心真是令人稱佩不已這也是他文學地位相當受後人尊重的理

由之一

明鄭時期來台的尚有許多縉紳遺老他們同為博學之士同樣有憂國之思

但是因為際遇不同在台灣文學史上影響不如沈光文深遠儘管如此他們對

於台灣這塊文學園地仍舊產生一定的影響明末遺老在台灣的主要貢獻在於將

漢人的傳統文化以橫的移植的方式在台灣島上作量的推廣雖然不是質的轉化

也乏深入紮根的效果但是就漢文化傳播的角度來說自有其不可忽略的貢獻

意欲對社會產生全面性的影響個人的力量畢竟是微薄而有限的儘管沈光

文對台灣文學有開創之功但是若非郑氏父子在台推展文教措施依然無法有

效地普及文化因此漢文化在台深入而廣泛的紮根工作一直要到郑氏政權退

守台灣之後始逐步展開

陳瓊珠 撰

一 沈光文生平(資料補充)

(一)沈光文到台灣有永曆三年(1649)入台 165116521662 年的說法

本文採用 1651 年的說法)為何要採用 1651 年呢我在《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

想像評陳昭瑛《台灣詩選注》》中看到施懿琳對沈光文入台的時間有一段這樣

的推論「季麒光曾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庵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也斯

庵來而始有文也」楊雲萍亦說「斯庵到台灣的年代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

題因為自一方面說台灣文化 史要從是年開始」的確如此斯庵來台時間

茲事體大而迄今仍難斷言或據東吟社序(成立於康熙廿四年西元一六八五

年)「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 隔慮長為異域之人今

二十有四年矣」因斯庵自序有「辛卯後來借居海島」(寄跡效人吟自序)故壬

寅當為「壬辰」之誤(辛卯後當為壬辰)故斯庵當為永曆六年(西元一六 五二

年)來台全祖望〈沈太僕傳〉記敘斯庵與鄭經交惡謂「(斯庵)嘆曰吾廿

載飄零絕島棄墳墓不顧者不過欲完髮以見先帝於地下而卒不克」所說廿

載當是舉其成 數而言約與永曆六年來台時間相符合唯東吟社既成立於康

熙廿四年(西元一六八五年)復於文中謂「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則

其來台時間當為永曆十六年(西元一六 六二年)但東吟社序之可信度仍遭懷

疑因乾隆年間清廷編纂四庫全書廣求天下典籍對明朝遺老著作文中有

礙者時加以刪除或改易唯此處僅涉及年代之數字而未涉 及政治色彩是

否有改竄之必要如無此必要則其來台時間當為永曆十六年」提供給同學做

參考

(二)另沈光文在 1662 年為逃避鄭經追殺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今高

雄縣田寮鄉)落髮變服為僧這段文字敍述取材自連橫《台灣通史》如同 施 老

師所說「連氏之作如《台灣通史》《台灣詩乘》其書 問題不少ooo 多採其

說引用時不可不慎」在(兩首有關臺灣僧人抗清的詩作 楊惠南(臺灣大學

哲學系)論文中對於沈氏出家之處有一段這樣的推論亦提供給同學參考「沈光

文曾有〈普陀幻住菴〉詩作一首『磬聲飄出半林聞中有茅菴隱白雲幾樹秋

聲虛檻度數竿清影碧窗分聞僧煮茗能留客野鳥吟松獨遠群此日已收塵世

隔逃禪漫學誦經文』[引見陳漢光《臺灣詩錄》(上)臺中市灣省文獻委

員會1984 (再版)頁 44]值得注意的是詩作的標題是「普陀幻住菴」

而詩作的最後一句則是『逃禪漫學誦經文』有人據而推測沈光文「逃禪」的

寺廟-普陀幻住菴應該是羅漢門的超峰寺(今高雄大崗山舊超峰寺)毛一波

〈試論沈光文之詩〉以及盧嘉興〈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即持這一觀點

(詳張曼濤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87 )中國佛教史論集(臺灣佛教篇)》

頁 233 ~ 254)但是也有學者指出普陀幻住菴應該是 指浙江普陀山上的幻

住菴陳漢光《臺灣詩錄》(上)頁 44即說『普陀係指浙江普陀山而言

故此詩之成應在隆武元年(順治二年乙酉公元 1645 年)魯王「畫江(畫錢塘

江而守)之役」後其時魯王入海光文可能逃到普陀山』另外廖一謹《臺

灣詩史》(臺北武陵出版社1989頁 86-86 ) 也有 相同的看法事

實上浙江普陀山確實有一座禪寺名叫幻住菴它是元朝禪門臨濟宗楊岐派傳

人mdash中峰明本禪師( 1263 ~ 1323 )所興建的禪寺明本禪師還撰有《幻

住菴清規》一卷刊行於世目前收錄於《卍續藏經》第 111 冊 這樣看來

普陀幻住菴即後來的高雄大崗山舊超峰寺這種說法恐怕有待商榷另外

前引盧嘉興的論文還依據沈光文的詩作推論竹溪寺是臺灣最早建造的佛寺

但由於沈氏詩作問題重重因此這一推論恐怕也是值得進一步商榷」

(三)

在台南歷史中由人升格為神被後代膜拜的武將以鄭成功為主文人則以沈

光文為首民國六十七年台灣省政府撥款在沈公原墓地興建紀念碑誌念碑上

的銘文敘述 沈光文 先生一生的事蹟尤其表彰不事異族和安貧教化的美好懿

行銘文為台南縣政府所誌 民國七十一年十月一日 沈公的故鄉浙江瑾縣

在台北同鄉會和善化人士共同將其神像迎入善化慶安宮正式奉為神膜拜因當

天適逢中秋節每年此日則舉行祭儀於慶安宮後殿與五 文昌帝 君一同安奉

是全台獨一無二的六文昌廟每年中秋節的祭祀也成為罕見的「特例」台南

延平郡王祠內亦有供奉「明太僕寺卿沈光文」的牌位(內容摘錄自

httpwwwchinesefreewebscomptalndenq522htm)

(四)羅漢門的第 一 種 說法 是 羅 漢 印 度 語 佛 學 中 位 於 高

僧 和說法內 門 舊 稱「 羅 漢 門 」 又 稱「 羅 漢 內 門 」 其 源

來有 兩 種 說 法 尚 之 上 僅 次 於 菩 薩 得 稱 呼 係 自 覺 深

有修 養 得 道者 而 羅 漢 群 居 之 所 曰 「 羅 漢 門 」 早 期 傳

說 內門 是 雕 題 黑 齒 之 社 蠻 荒 之 村 尚 無地 名 因 為 明 末

大 學 士 太 漢 寺 沈 光 文 先 生 不 滿 鄭 經 嗣 王 之 後 頻換 其

父 之 臣 為 政 乃 做 賦 諷之 幾 至 不 測 而 變 服 為 僧 逃

底 到 羅 漢 門 結 茅 教 授生 徒 漸 漸 的 他 就 成 為 人 文 薈

萃 之 文化 發 詳 地 當 時 隨 沈 光 文 先 生 避 難 之 搢 紳 多 屬

鴻 博 知 士 懷 挾 圖 書 奔 集 幕 府 橫 經 講 學 誦 法 先 生

洋 洋 乎 濟 濟 乎 盛 於一 時 後 人 就 把 「 橫 經 講 學 鴻 博

之 士 」 所 避 居 之 地 取 名 為 「 羅 漢 門 」 第 二 種 說 法 是

羅 漢門 原 為 平 埔 語「 ruohan 」經 漢 譯 而 成 早 期 在 荷 蘭 古 文

地 圖 中曾 經出 現 由 於 本 地 最 主 要 的 河 流 rarr 二 行 溪 上 游

河 道 至 馬 頭 山 附 近 的 瑞 山 村 和 內 東村 交 界 處 出 口 轉 入

田 寮 鄉 兩 岸 山 地 高 聳 險峻 地 示 巍 峨 重 疊 有 如 羅 漢

把 守 在 門口 兩 側 而 內 盆 地 位於 其 後 有 如 世 外 桃 源 的 廳

堂 於 是 先 民 就 將 平 埔 音 「ruohan 」 附 會 為 「 羅 漢 門 」

(摘錄自httpwwwkscggovtwtourismtown0803htm)

二 沈光文詩的賞析

(一)〈懷鄉〉與〈思歸〉六首之三在〈思歸〉的前兩句「我貴何妨知我希 

秋山閒看倚荊扉」採用倒裝句法雖然自己高貴的情操不為眾人所知但我卻

看破世間的名利追逐而能隱逸於鄉間怡然自得「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

紫蟹肥」則直接點出他思鄉的情懷「晚稻香紫蟹肥」的季節應是在秋季而秋

天正是詩人思鄉的季節〈懷鄉〉中他揮毫傾訴相思情「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

窮」「程何遠思不窮」簡單的敍述卻是百感交集看著安平的江水一波波翻

滾而過思國思鄉卻難返鄉對沈光文來說遺民情懷與鄉愁佔了他思緒的

極大部分離開大陸移居海島思舊懷鄉變成了詩作的主題

(二)「番婦」從明鄭以降迄清朝的官吏遊士對原住民的書寫記錄極為豐富

他們的文字記錄替無文字的原住民留下珍貴的史料供後人研究參考「社裡朝

朝出同行擔負行」此兩句寫原住民的生活景況「野花頭插滿黑草齒塗成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四句則寫出原住民婦女的外貌裝扮「鹿脂塗抹

慣欲與麝蘭爭」這兩句則在描寫原住民婦女藉著鹿脂塗抹在身上取材自然

的化妝方式由這兩個句子我可以聯想到在十六世紀梅花鹿成群在台灣山林

間奔跑鹿皮鹿肉鹿脂在原住民的生活佔了極重要的地位

(三)「釋迦果」「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先讚美此果再說這

不是中原之物我認為這「珍」字是在誇奬釋迦這種水果的風味不輸給中原的

其他果類「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皇帝林園土質肥沃卻種

不成釋迦果只能生長在台灣這個海島這種比較式的讚美是文學創作上的高

招而其中另有寓意似在述說自己空有滿腹的才華卻無法在中原施展只能在

台灣這小小的海島安身立命

(四)「山居」八首之三龔顯宗教授在〈沈光文與台灣文學教育〉文中提到「不

問政事掃葉烹茶逃禪誦經〈山居八首〉是其隱逸文學的代表作而「鶴」

是光文的化身「歸雲共鶴還」「未能支廈屋祇可拖漁樵冀作雲中鶴來聽

海上潮」在困頓中得到精神完全的逍遙自由」

(五)在王德威的〈後遺民寫作〉中將沈光文的詩文寫作歸納出一個總結「沈

的一腔心事盡皆付與文章詩歌是在文字裏他找到暫時的寄託「歲歲思歸

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他的一首思歸詩開頭是這樣寫著北忘故國有家

難歸逐客遊子的心情豈是一個愁字了得然而歲歲思歸之餘沈光文也必須

把他眼光投向周遭事物台灣的一草一木畢竟纔是日常生活的依歸他的詩作

記錄了不少南方熱帶花草蔬果詠椰子詠番橘詠釋迦果helliphellip飲食經驗的改

變是其他一切改變的開始麼再怎麼堅貞的遺民也得穿衣吃飯也有了權把他

鄉作此鄉的心思了」(後遺民寫作王德威)

三 徐孚遠生平(資料補充)

(一)第七組同學在徐孚遠生平介紹中提到「永曆十五年(1661)隨鄭成功入

臺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今台南新化里)從事農耕之餘又設帳授學提攜

後進後再返廈門」在《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詩選注》》

中 施 老師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而言徐孚遠亦不太可能於「克台之歲」即「從

入東都」helliphellip據多項資料考辨徐氏未入台卒於 粵之說是較可信的

(二)徐氏曾到台之說一般而言乃根據他曾參加永曆十五年的海外幾社但

海外幾社實不可能於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鄭成功克台之年)創立海外幾

社六子如沈佺期盧若騰張 煌言陳士京(永曆十三年病卒)皆未曾到台灣

而鄭氏克台時間已是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兵馬倥傯社會亂離即使海外

幾社六子隨鄭氏來台但於十天左右即有此閒情逸致 雅集吟詠進而創立詩

社這豈不啟人疑竇」(摘錄自〈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

詩選注》〉)

四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東寧詠〉〈鋤菜〉「雖然復明之志未嘗一日或已他也意識到台

灣的海山春色有如世外桃源如果中原喪亂如此已經尋到避秦之地的遺民

又何必急於離去徐孚遠的詠桃花詩因此充滿當時旅台士人的矛盾心情」(後

遺民寫作王德威)第七組同學在這三首詩的賞析部分均認為是徐孚遠在台之

作但如果 從施懿琳 老師考證的觀點來看徐孚遠並未到台灣來那麼他這三

首詩寫的是想像中的台灣生活或是另指他處呢

美娟 撰

感謝第七組的用心整理資料讓我對沈光文與徐孚遠這兩位文人有更深的認識

以下是我對詩作不同的解釋與賞析

沈光文

1〈有感〉

同學解釋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所恨的是挨餓卻餓不死人情本來就

淡薄我並不責怪他們

「我並不責怪他們」這裡的他們是指誰為什麼會說出這話呢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這兩句詩表面上寫的是「無怪」「何敢」但實際上呢一個人困頓久了沒了鬥

志看著別人吃香喝辣開著名車羨慕得很但自己又能如何呀當然要說自

己毫不在乎能夠安身立命唉呀其實那都是騙人的話語心裡可是怨恨得很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這詩句真能感受到生命至此不如死了算了人在極端的悲苦時生命的延續像

是一種折磨就很容易讓人想不開但我總記得一句話「好死不如賴活著」正

因為我不清楚死後的靈魂會比較快活嗎所以這一生再辛苦也都要「安時命」

的活下去這首詩確實讓我反省了一下我的生活並沒有像沈光遠那樣辛苦所

以也就不要稍遇挫折就抱怨連連啊

2 〈山居〉八首之三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詩最令我感動因為他表達出不到那遙遠

的長安並非路途遙遠之故長安依然在那裡只是人事已非再回去也找不回昔

時能效忠國家的感覺了換句話說若明朝依然在的話即使首都換了更遙遠的

地方也都不會覺得那是個難題這是否也很契合我們平常說的重視感覺的問題

呢許多事情我們要如何決定都在於自己感受如何有時赴湯蹈火的事我們去

做舉手之勞的工作卻不願意這只能說我們都在依情感而行啊所以我們是

情感為上的人一點也沒錯也許並非人人如此但這兩句詩確實於我心有戚戚焉

徐孚遠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詩句中道出台灣山色美景渾然天成天生麗質「千載避秦

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所謂的避難時間是短暫的心情是複雜難平的但

沒想到竟然有這樣的避難地比自己原先的故鄉還要美好這才是「真此地」真

世界啊這應該是避難者原先沒有想到的收穫吧所以既然這裡比原先自己的

故鄉還令人眷戀又何必回去呢

〈東寧詠〉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兩句詩中表達出台灣的人與地均是未

開發教化之區如果開發得好環境優渥怎會穿著破舊呢而環境也不至於被說

是「荒嶼」這當然是當時為政者的不重視台灣而當時只要有一點知識思想的

人都會覺得在此地日子是得過且過變得一點鬥志也沒有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作者認為「荷鋤帶笠」是「安愚分」作

者原先的志向想必是非常高遠的沒想到此刻的自己竟然變成一個再平凡不過的

農夫所以日子也就渾渾噩噩的過了已經沒什麼可以在乎的了

〈鋤菜〉

「惡溪之惡愚公愚」同學解釋溪水凶惡而我就像愚公那樣的癡愚

而我認為他在表達的是「環境依舊自己也依然如故」所以我解釋為溪水

依然險惡而我依然如愚公般

整首詩表達出自己不諳種植卻又非得去做的無奈只好苦中作樂一番想要回

去故鄉但怎麼回去呢對著未來的日子充滿悲觀與缺乏鬥志

曾靜瑜 撰

看到第七組的報告覺得很開心啊內容精簡實在太體諒大家了謝謝你們可

是後來查了資料發現有關沈光文的研究不少哩資料很豐富喔應該有許多值

得討論的地方希望大家有始有終這是本學期最後一篇心得報告請大家堅持

到底喔

報告中關於沈光文的部份在第一頁第一段中所提到的福王和桂王都是屬於南明

政權時期所謂南明時期是指明亡後(明思宗自縊滿人入關)明宗室在中

國南方相繼建立的政權此即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所建立的弘光政權

(1644-1645)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立的隆武政權(1645-1646)魯王朱以海在

紹興建魯王監國政權(1645-1653)桂王朱由榔在肇慶建永曆政權(1646-1661)

唐王弟朱聿粵在廣州建紹武政權(1646)韓王朱本鉉在鄖西所建的定武政權

(1646-1663)有時亦將鄭成功政權納入南明[1]這樣或許可以幫助同學們更加

了解這一個階段的歷史

至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為何第七組同學採用 1651 年這個說法呢在東吟社序

中不是有「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隔慮長為異域之人

今二十有四年」的記載據學者考證壬寅應為壬辰之誤若是壬辰年應為永

曆 6 年(1652)[2]

在第二頁「沈光文在台期間相關記事」表格中1662 年那一欄寫到「helliphellip鄭經

大怒派人殺沈光文沈光文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落髮便服為僧」其

中「大崗山普陀幻住庵」的「庵」誤植為「菴」註釋 5 和 6 在連橫的《台灣通

史列傳沈光文傳》中應該是連貫的一段文字「子經嗣頗改父之臣與政

光文作賦有所諷或讒之幾至不測乃變服為僧逃入北鄙結茅羅漢門山中

山外有目加溜灣者番社也光文於其間教授生徒不足則濟以醫」同學解釋

說羅漢門在高雄縣內門鄉內門鄉位於高雄縣東北部東界杉林鄉西與台南縣

龍崎鄉毗鄰南鄰旗山鎮田寮鄉北與台南縣南化左鎮鄉為界目加溜灣社

則位於今台南縣善化鎮因為靠近曾文溪又稱為灣裡社(曾文溪古稱灣裡溪)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怎麼可能「結茅羅漢門山中」「山外有目加溜灣者」呢

內門鄉四周山巒環繞形成一盆地楠濃山橫斷鄉之中部致將內門鄉分割為東

西兩部中部較為平坦境內地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則由北端逐漸向南傾斜

區內多山平地極少地勢陡峻二仁溪流穿東西南北水流湍急冬季乾涸

山產方面有鳳梨龍眼荔枝木瓜番石榴芒果樹薯沈光文寫〈檨賦〉

〈釋迦果〉〈番橘〉等與風物相關的作品應該與他在台灣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

關係

在第三頁中提到沈光文的「幾個第一」在觀點上是否有將沈光文「神格化」的

傾向呢而且季麒光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矣

斯菴來而始有文矣」這也落入了大漢沙文主義的窠臼之中[3]另外在第六

頁〈釋迦果〉這首詩的第三句「端為上林栽未得」同學解釋為「果真」這樣整

句翻譯似乎不太順暢是否譯成「貢奉」較適合

其實在同學選錄的這幾首詩中個人覺得〈山居〉〈有感〉這兩首詩最能夠代表

沈光文在台灣的遺臣心境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並不順遂而且還是心繫故鄉

有關徐孚遠是否曾經來台學者有不同的看法[4]個人認為〈桃花〉這首詩中

的「千載避秦真此地」應該不是指台灣有可能是指徐闇公避居的廣東饒平地區

而「避秦」中的「秦」則是影射滿清政權在〈東寧詠〉一詩中「自從漂泊臻

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同學解釋為「自從漂泊到這座島嶼算一算時光若

飛蓬颺颺飛歷經了十八年」但是據同學的說法徐闇公來台的時間應該很短

暫這樣豈不有所矛盾還是這首詩中的島嶼並不是指台灣抑或是十八年只是

一個誇示的語法

[1] 參閱許雪姬總策劃《台灣歷史辭典》「南明」辭條

[2] 參閱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

[3] 參閱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意義〉

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網站

[4] 根據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一文中

認為徐孚遠不太可能於鄭成功「克台之歲」即「從入東都」果如是徐氏需於康熙二年返回沿

海再避入廣東饒平因《年譜》〈林霍與懷瀚書〉中說「先生當癸卯(康熙二年)島破漂泊

銅山將南返helliphellip」

關於第七組同學的傳統詩詞報告個人認為他們整理的非常詳盡以下僅就閱讀

後做心得賞析

沈光文被稱為開台文化祖師其在台期間台灣文學相關記事

1651 年 明太僕寺少卿沈光文遇颱風漂流至台荷蘭人視為上賓

1666 年 台灣地區一座孔廟「全台首學」於承天府落成鄭經命各社廣設學校並

頒布學制定科舉法

1671 年 沈光文至羅漢門(今高雄縣境內)教導原住民兒童漢文

1673 年 沈光文避居目加溜灣社(今台南縣善化鎮)設立私塾教育平埔族

1685 年 沈光文創東吟社為台灣詩社之肇始

1686 年 諸羅知縣樊維屏設新港麻豆目加溜灣蕭壟四社地方學校以教育

平埔族子弟漢文

1688 年 沈光文逝世享年七十七歲

(資料來源httplotooeccomtwpoemhtm)

(一)沈光文〈懷鄉〉

異鄉遊子的思鄉情懷正如江水連綿不絕沈光文原想搭船赴泉州怎知遇上了颱

風漂流至台灣從此根留台灣三十七年不過令人疑惑的地方是根據第七組推

論寫作此詩的時間此時沈光文已經來台灣有十九年之久了也已落髮為僧雖

出家是為了避禍但創作的時間似乎稍嫌晚有無可能把創作時間再往前推移

(二)沈光文〈番婦〉

從這首詩當中我想像出一個平埔族婦女的形象更上網去探究當時的習俗早

期平埔族男女在訂婚或結婚的時候習慣上各自拔下上顎兩顆側門齒來作為雙方

的信物並以缺齒來表示已婚的意思甚至也代表一種審美觀點不過這種習慣

隨著漢化的影響後來已廢除而據<彰化縣志>的記載早年中部的平埔族是

用澀草或芭蕉花來擦牙齒讓牙齒變黑不過後來也有崇尚白牙齒的在<番俗

六考>及<諸羅縣志>上都曾提到半線(今彰化)以北的平埔族有用細砂礪齒的

風俗族人無論男女都把牙齒磨得白白的按文獻記載晚期平埔各族對牙齒審

美的觀點除了南部的平埔族還保留染黑牙齒的風俗外(可能與嗜吃檳榔有關)

一般平埔族都逐漸以白齒代黑齒或以缺齒代黑齒

(三) 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第二句詩作為倒裝句還原為「倚荊扉閒看秋山」三四句亦為倒裝句還原為

「濤聲細細落松間雪影遙遙飛荻上」或者「細細濤聲落松間遙遙雪影飛荻上」

至於頸聯的兩句「詩瘦自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同為倒裝句「自憐詩瘦同

骨瘦卻喜身微共名微」個人認為這是沈光文的謙虛之作認為自己的詩作不

夠豐腴正如杜甫〈暮登四安寺鐘樓寄裴十迪〉中的「知君苦思緣詩瘦」但是

卻開心自己的名聲亦如身子般微小欣喜中有著無限的無奈與感嘆感嘆自己在

台灣無法建立功業最後兩句則扣緊思歸的題旨

(四) 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如果此詩作於台灣那麼詩中的「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此處的長安應

不是指長安而是指在台灣當時的首府台南沈光文因為作賦得罪鄭經不得已

只好遁入佛門逃至高雄隱居我無法到首府去不是因路途遙遠而是我得罪

了權貴(鄭經)這樣解不知可不可

(五) 沈光文〈有感〉

詩中化用了馮諼的典故馮諼因能遇到孟嘗君才有機會建立功業為孟嘗君買仁

義而讓孟嘗君能在齊薛梁三個地方都受歡迎這裡諷刺的是否亦為鄭經

認為他無法繼承父志甚至排斥遺老遺老做農夫開墾躬耕謀生無法以仁義

收買人心所以今後我只能退隱無法探知詩作的創作時間所以這樣的解釋可

行不可行我也不清楚

(七) 徐孚遠〈東行阻風〉

此首詩的創作地點有可能在廈門或廣東饒平研究了一下徐孚遠的生平永曆十

七年時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徐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平兩

年後病故於此

(八) 徐孚遠〈東寧詠〉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

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漢

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

真像上古時代)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荷鋤戴

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

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能收成多少

算多少四百年前一個明朝的大官漂泊來台灣這個荒嶼開墾躬耕不如農

夫那樣除雜草但徐孚遠對台灣具有「在地主義」的認同精神才能那麼豁達「荷

鋤戴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隨遇而安台灣通志稿徐孚遠「垂老更適台

灣挈家佃於新港(今台南縣新市鄉)躬耕歿也」

(資料來源楊青矗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吳麗蘭 撰

沈光文於 1651 年漂流來台1661 年進入鹿耳門次年的「台灣賦」導致避難

於高雄縣大崗山落髮變服為僧日後帶一批文人潛心著述傳道解經教生授

徒1974 年教育平埔族人1685 年倡「東吟社」三分鐘流覽沈光文一生恍如

隔世一生的業績卻在紛紛擾擾的局棋中游走不出框倪終究湮沒在塵世中

留下論著為後人道不見古月照今人只見明月照古人愁帳馬齒徒長愁悵為

何眾人皆睡我獨醒耐何有幾許知音相伴浮世中的尋尋覓覓終究一場空

夢幻一場千古愁

<懷鄉>眺望著故鄉繾綣的情愫有家卻歸無期的隱憂眼望駭人黑水溝殊

不知今生待何時才能返鄉訴思鄉之苦無期1670 年推判正值於內門鄉隱居

山中雖逃離莫須有的「鄭錦僭王」事件卻逃不出思鄉情愁

廖怡超 撰

關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一直有各種說法最主要是 1662 與 1651 兩種從洪

銘水教授的〈沈光文與臺灣流寓文學的多角觀點〉一文中可知其一是在沈光文

的〈東吟社序〉說「余自壬寅將應李部臺之召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漂流至

斯海山阻隔慮常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又於文末自署「康熙二

十四年乙丑歲梅月甬上流寓臺灣野老沈光文斯蓭氏題時年七十有四」壬

寅即康熙元年(1662)至乙丑恰二十四年故應無疑義

但季麟光於康熙二十四年所寫的〈沈開文傳〉則說「辛卯從肇慶到潮州

由海道抵金門當事書幣邀之不就七月挈眷買舟赴泉過圍洋頭遇颶風

漂泊至臺及鄭大木掠有其地斯蓭以客禮相見」(註原文本應出自《蓉洲

文稿》中的〈沈文開傳〉然而《蓉洲文稿》一書已不見今所錄者皆取自一七

二四年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四〈赤嵌筆談雜著〉)在文中「七月挈眷買舟

赴泉」這句話之前未註明何年所以後人乃認為就承前句為辛卯年即 1651 年

這兩個年份有何差別呢主要由於鄭成功為 1661 年五月攻臺若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那在明鄭之前早已入臺十年

各家對何時入臺至今無推論但我比較傾向於 1662 年入臺而非 1651 年根

據傳說他漂流至宜蘭後輾轉來至台南還受到荷蘭人之助但在目前所有的詩

稿作品中卻無任何有關荷蘭人之作況且十年並不是短時間何以一字未聞

此外荷治時期並不是完全封閉的事實上當時海上交通來往挺發達的在

臺灣海峽是海盜及走私者的天堂而掌握臺灣海峽實權的人就是鄭成功從文獻

資料中(臺灣研究叢刊mdash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曹永和著)可知在一八四八

年(明永曆二年清順治五年)因大陸連續戰亂饑饉甚劇臺灣的中國人驟

增至兩萬人並皆從事於農業其中竟有婦女五百名及超過一千名的孩童遷入臺

灣但翌年(一八四九)在饑饉現象終了後約有八千人回歸大陸(頁 87)所

以沈光文既然來至臺南應不會不知道隨時可以有回去的機會

另一件令人起疑之處在於郭懷一事件

郭懷一 年代 - 1652 泉州同安人荷蘭時代移居今臺南縣永康市一帶從

事墾殖當時漢人在永康市種植麻米等經濟作物永康當時亦發展成交易小村

落即油車行村(Smeerdorp)郭懷一是當地頭人荷蘭文獻作「五官懷一(Gouqua

Faet)」1650 年前後由於蔗糖業不振加上荷蘭人課稅蠻橫終於引起漢人不滿

密謀起事事洩為臺灣街頭人郭懷一結拜兄弟所密告郭懷一不得不於 1652

年 9 月 7 日率眾攻打普羅文遮城當日懷一戰死餘眾往南退逃至高雄漚汪(後

紅)漢人此役被誅殺者在數千人或有言郭懷一是鄭成功部將但並無當時

的中荷文獻可資佐證翁佳音 撰 中村孝志譯註《バタヴィア城日記》第三

冊1991 2756-1jpg 郭懷一昔日墾荒於二層行溪附近二層行溪是因溪畔有二

層行村莊而得名往昔渡口設在村莊主廟清王宮前也就是現在二層橋的位置

現該村莊成立為二行社區(臺灣歷史辭典 )

由上可知如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且滯留於臺南一帶他不可能對此一事件毫

無所悉甚至如果當時他在臺南的話或有可能也會被捲入其中但其詩文中亦

無提及令人費解不過說歸說此仍只是個人不成熟的推測其中應漏誤百出

祈同學能加以指正

在談沈光文的作品之前想將其作品分為三部份其一為(懷鄉)與(思歸)

其二為(番婦)與(釋迦果)其三為(山居)與(有感)

沈光文給予前人的研究評論中有他是否認同臺灣這塊土地與否而有正反兩個

意見但我並不想於此點延續我想談一談詩人的心境與存在普魯斯特

(1871-1922)寫了一本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整個都是回憶的產物作

者靠回憶來結構小說同時回憶也成為一種主題藝術那這與沈光文有何關聯

呢追憶

當詩人喪失了平日身之所寄的家國與自己所習慣的生活方式之後他就被

迫改變了自己的「此有」(Dasein)亦是說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環境與自己

須要重新找回自己在此時空環境下所處的「位置」這是相當難的(切不可以今

日眼光來看待旅外之人因我們早就透過許多傳播知識有一些了解)讓我們想想

及至後來的孫元衡要渡臺之前不也先探聽做了一些功課嗎不然怎會有(除臺灣

郡丞客以海圖見遺漫賦一篇寄諸同學)呢在重新找尋到個人的「位置」與

發現自我「存在」之前最快的療傷方式就是回憶了藉由無窮盡的回憶讓詩

人能將時光回朔這回朔使得詩人的精神得以支持延續而在更深一層的意義上

來說這回憶正是他存在方式的本身透過無數對家鄉美好事物的想像詩人找

到了自我曾經存在的證明這些回憶無法用邏輯來加以詮釋它可能出現在任何

一個地方也許是天邊那一抹紅霞也許是地上那一束小花這些景物一再的觸

動詩人不斷的回憶也不斷的尋找其「身之所寄」藉由回憶連結了過去與當下

也就確立了自我的存在因此詩人會追憶並不是意有所指或言志疏懷我們似乎

也不需要在此處用我們的眼光為他加一些詮釋試想原來他用來支撐自己的東

西原來竟是已經失去了的永不復返的東西寧不悲乎

在(番婦)與(釋迦果)中可以看見沈光文對臺灣風俗的描寫在「社裡朝

朝出同群擔負行」中可見平埔族婦女擔負了家庭許多工作下田工作採集

菜餚等工作就落入女人手中那男人就無所事事嗎也不然在現在的文獻中可

以發現臺灣從荷治到明鄭熟番之社每年都要為統治者獵取大量的鹿來出口這

些狩獵的工作就落在男人頭上當時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如我們想像中好所以統

治者剝削原住民之惡於此又記上一筆

「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可見婦女愛美的天性並不因人而有異此草同學

註為鱧腸但查彰化縣志番俗篇則為澀草或芭蕉花可能還要再確認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兩句很有意思賽勝應可知就是賽戲纏紅錦又

是何呢從彰化縣志番俗中「遇賽戲袞龍刺繡悉以被體然皆購梨園故衣

鮮稱身者腰以下以色綢錦緞重疊圍之另綴綺羅於肩之左右如結帨然隨風

飄揚五采奪目」再查其它縣府志亦多相同可知這纏紅錦應是在身上腰下

處纏繞而非於首那「新粧掛白珩」呢新粧本意當指剛化好的容粧怠無疑

義但我很好奇沈光文真的有辦法分辨誰化妝了嗎還是這是指稱為衣飾方面的

打扮查彰化縣志番俗中有這麼一段「女無脂粉不結髻不施膏沐」又查鳳

山縣志番俗(山豬毛等四社 傀儡山等二十七社風俗)中有這段「俗尚白凡做

年婚嫁皆尚白頭以鳥羽為領圍於頂或用螺殼或用草珠海石串如貫珠」

這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新年的裝扮又於下番俗雜俗中有

過年無定日或鄰社共相訂期賽戲酣歌三四日乃止亦有一歲而二三次

者或八月初三月初總以稻熟為最重止之日盛其衣飾相率而走於壙

視疾徐為勝負曰「鬬走」或社眾相詬誶則以此定其曲直負者為曲

可知賽戲對應於新粧應如此解釋可通白珩應是貝類比較有可能而非真的玉

「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記得在那邊曾看過原住民衣不蔽體到了冬天

除了披鹿皮之外也會有抹鹿脂保暖的習慣此處與《臺陽見聞錄》卻都有將其抹

香的功能或許這是在取得保暖之後所發現的另一項附加價值吧

(釋迦果)一文中沈光文寫出了釋迦果的特性----生長於南方有評論論及應

有個人自傷抒懷之感尤其是「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似乎可為

此種心境提供一些跡證不過若我們將其當成一種竹枝風味的風土民情是不是

也可以呢況且開頭「稱名頗似足誇人」若將以自己隱喻似乎也與流亡海外的

前朝遺老心境不符何誇之有何名之有呢

在(山居)與(有感)中「未能支廈屋」應為稱自己孤臣無力可回天之感明

諭現實環境已非他所能改變而「長安」此處應指首都且應是當時臺灣首府臺

在此兩篇中可知沈光文生活過得並不好而從(山居)與「長安」不能言諭

可知當是明鄭鄭經避禍時期之作這兩篇詩人已無法回憶過往而是需面對每天

的「困厄」 所以作品中充滿了寫實之風在作品中已無詩學的美感為什麼

如此呢從山中首句「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可知他仍試圖修好與明鄭政

府的關係但情勢如此發展使得他苦衷難言他是憂鬱的他是寂寥的一方面

訴說自己的奉為宗主的恩情仍在一方也為自己言行訴為孤衷表達善意但畢

竟明鄭還是無法接納他他只好當個忠言逆耳的孤臣孽子繼續託於漁樵之間

了「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更表達沈光

文欲放之山林終究無法忘情於明鄭的心情若冀求當雲中之鶴又何在乎長安

何在呢難得去卻又非為路遙這種暗示又更增加了棄臣欲昭之心歷歷可顯

而(有感)則更帶有一種失望的悲憤不過若以前首(山居)似可稱為憂國之

作那這首就是私欲之表了從首聯「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其實正是

最強烈的反諷控訴沒有人願意給他一臂之力在物質上給予援助真的不怪任

何人嗎那所恨何來困苦的日子久了也只好發揮阿 Q 精神想像自己正逐

日如神仙不食五穀般無求但畢竟形而上的精神意識還是抵不過形而下的肚子

餓所以也只好再一次「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求人幫助了還是得

低聲下氣所以只好做「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之嘆了

這首詩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在於它採六言古詩方式而非七言應是為了讓吟誦

的節奏更快更顯激昂

最後再以沈光文求閔督姚啟聖使其歸鄉一事可知一他在臺灣真的過得並不

如意已入臺二十多年(七十多歲)仍掛念著回鄉一事或許落葉歸根的道統一

直藏於心中吧其二是為何一定要求姚啟聖呢我想政治意義應大於經濟上的

意義不過見諸詩文確也可知他或恐真無此種經濟能力若知於現代被海峽兩岸

推崇至上譽為臺灣開臺第一文人沈光文或會於天上一笑之「涸鲫復在」

在徐孚遠詩作(桃花)中得見詩人內心交錯的掙扎「千載避秦真此地問

君何必武陵回」此一問哉恐怕不是他問而是詩人內心的解嘲意象代表的不

是這裏真如此之好亦非真的欲留無回就如同教條宣言一般沒有不法何需

教條沒有逾越何需規範是一樣的道理回朔後來之歷史徐孚遠終究還是返

回大陸故土這一詩作真可謂「明志」之作

在(東行阻風)中首句「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表現出詩人

欲離之急切心中焦急之心躍然紙上但次聯「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

空」卻又流露出實無意浪跡天涯不得不然的悲傷亡國遺臣之難再次見諸

文字「屢書空」在此應為書空咄咄之意晉人殷浩被黜放終日以手指向空中

書寫「咄咄怪事」四字見晉書˙卷七十七˙殷浩傳後比喻失意激憤的狀態

金˙元好問˙鎮平縣齋感懷詩「書空咄咄知誰解擊缶嗚嗚卻自驚」如此解釋

後更能體會滿腔悲憤欲訴無淚的情景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這兩句不應解釋為攜眷渡海與學農之

事其實這是詩人的一種感懷之詞想到要去一個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堂堂君子

(讀書人)可能要從事他們認為低下的務農之事空有滿腹經論卻淪喪於斯此

情此景或從另一個角度想是田園之樂但另一種士大夫的眼光看之可喜乎

亦悲乎

末聯則是另一種轉折詩人以一種失望但接受的心態來看待這一切「稍待波平

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須放兩字用得很傳神放流的不但是船更是一

種抱國壯志的逝去也是一種默默接受命運的無言以對閱讀此詩三百多年前

的歷史人物躍然浮於眼前對於他們除了給與深深的同情與感懷後亦讓人無

言了

(東寧詠)中先說一個可討論之處「函谷誰占藏史氣」此句應做何解呢

還記得「函谷一丸泥」嗎這兩解應都是相近的函谷關自古是中國關中地區之

門戶所以用函谷來指涉國家重要之地也就是掌權者這在語言學上是一種隱

喻函谷關=中原=國都=統治者當我們如此解釋之後那前後文都能一貫解

釋了完整的語句解釋則是那管那美好河山現在究竟是在述說誰家歷史我這

放逐海外之人也只能作蘇武牧羊之嘆了

在這首作品中我們可看到詩人的生不逢時嘆不得志流落異鄉過著「古

荒」的生活或許詩人是無意的但在作品此聯中「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

又一天」卻又令人感到他的孤單與寂寥十八年了是否他忘了自己也應屬於「土

民」了而末聯「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雖有豁達之情但卻是

一種消然的適性是對現實環境不得不的屈從試著找出蘇東坡的(六月二十日

夜渡海)一詩讓我們一起體會不同的心境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

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最後一首是本學期最後一首了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首我想就用這首詩來和大家

分享「找碴」的心得在這首(鋤菜)中似乎好像沒什奇怪的地方就是詩人

田耕生活的愉情之作罷了真如此嗎我認為完全不是為什麼呢首先在念

這首詩作的時候我嘗試用國語念或用臺語念都不是很順口(雖說台語也不見得

百分百貼近古音)我曾做了兩個假設一是同學可能打錯了或是徐孚遠此作

並非佳作但查閱原始出處後發現同學沒有錯那是剛好選了一篇較不成熟之作

嗎對照其它詩作與本首內文似乎又不像這給了我很大的疑惑甚至於我試

著把把每聯前後段倒過來念還更順口更合韻腳呢這其一

第二是若仔細推論這詩當中都有所謂「跳躍性思考」從「晨夕桔槔那得濡

沾塊之雨昨宵下」就可看出先講到早每天打水仍不夠澆灌忽然又說昨夜下

了大雨兩者間似有關聯但在語句上的用法一定有問題又下聯「葉裏抽莖生

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看似相關但仔細推敲我們又被語言學所騙當中只有

葉菜兩字讓我們產生語意上的聯結外有何相關呢下聯更離譜了「西鄰我友」

與「十載泥塗」又有何關呢這其二

其三是對照全文末聯似為言志又與上文有何相關

然後第四句「畦中種菜三百株」為何是三百呢為什不是五百(我不是五百

的歌迷)這有何意呢

有了這麼多疑惑該找答案了文史不分家我很相信這句話所以一定先找

作者的生平與其時代背景現在這些同學都整理的很詳細幫了我很大的忙那

麼我看到前面說徐孚遠在鄭成功時期是受重用的但在鄭經時代就被冷落了所以

鬱抑不得志加上生活失依想必是很難過的那這首明顯是鄭經時代所以才必

須鋤菜呀

好接下來真的需要一點靈感了我會試著把自己融入作者的心境去體會在

那遙遠的時代面對此情此景自己會有何感受呢我在此詩中會覺得留此何用

不如歸去但歸又歸不得在此真如失去自由的人一般想至此靈光一現想到了

一篇文章------歐陽修的「縱囚論」用網路查了一下縱囚論原文哈真巧縱

放之囚為三百多人於是這使我朝向這是一篇隱喻的言志詩去想再推敲歷史去

找解答很有趣吧我把推敲的解釋文寫如下

在這個島嶼居留了那麼久是為了什麼呢處在這再惡劣不過的環境讓我感覺自

己比那愚公還要更愚了臺灣這小小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成大事業我們只不過項

困守在島上的囚徒罷了現在憑您(指鄭經)如朝夕井中打起水般少的才華怎

能夠治理好我們呢像您父親那麼有才華(沾塊之雨)的人已經逝去不復返了(昨

宵下)您現在大力啟用新的人而放棄老臣好像是要有一番新做為(葉指老臣而

抽莖指新臣)這看來都只是好像小孩辦家家酒般(烹菜沽酒)用來欺騙自己讓

老百姓心中安慰的吧事實上我也並不是沒有回歸大陸的機會(西鄰應為駱賓

王 代女道士王零妃贈道士李榮出「helliphellip千回百過浪官關心何曾舉意西鄰玉

未肯留情南陌金南陌西鄰咸自保還轡歸期須及早為想三春狹斜路hellip」)

只不過一轉眼在這邊(這時已如泥塗)耽擱了十年之久現在與您的關係愈來愈

遠(南雲杳杳)而要進言的機會也沒了(天路逋逋在此應為亡失較妥)連我

想要有報效之心卻都無能為力了

這樣解釋是否較合乎文義而不聱牙呢也許我解釋的其實根本就是「為賦新詞強

說愁」不過還是提供給各位一個不一樣的看法用新的角度看詩也看歷史

李美瑜 撰

一 懷鄉(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以江水借代鄉愁更能展現岀愁思的綿延及蕩氣迴腸以江水對照思念家鄉

的情緒讓讀詩的讀者也能感受出沈光文的惆悵另外江水也有暗示歸鄉之途

渺茫之意見備註得之本詩創作時間為永曆二十四年當時已為明鄭時期鄭

經在位清廷實施堅壁清野的海禁政策一來使在台的漢人無法回歸再則在中

國沿海的居民也無法渡台沈光文見此更為感嘆再加上沈光文對於鄭經的領導

多所不滿因此才會覺得回家之路如同滔滔江水一般波濤洶湧遙不可至

二 番婦(沈光文)

詩的賞析

不同於抒發憂國憂民的詩作沈光文因為避禍來台於是留下些許描寫台灣異地

文化的詩作這些詩篇也讓後世得以了解當時代台灣平埔族的文化平埔族是母

系社會男人主內女人主外的社會形態與向來重男輕女的漢民族無論在生活

及價值觀方面有許多的差異所以當漢民族初來台時常與在地的平埔族發生衝

突我們可從清朝遊宦詩人的著作中發現不少輕蔑平埔族的字樣本詩沈光文

僅以紀錄的方式呈現岀平埔族人的生活型態多了份客觀的歷史描寫少了漢

民族優越感的沙文主義

三 釋迦果(沈光文)

詩的賞析

若沈光文真以釋迦果比喻自身的處境那麼筆者認為沈氏就犯了遷客騷人的「多

愁善感」了另外從詩作中實在感受不岀沈氏表現岀「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不知為何詩作賞析中加上了這段文字難道釋迦生長在台灣是苦的只有生長

在皇帝林園內才是幸福的嗎

釋迦本來就是外來的產物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生態恰巧適合栽種所

以在台灣會有如此珍奇的水果筆者認為沈光文僅以文人的觀點思考植物的生

長卻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即便將「釋迦」移植到皇帝林園也不會蓬勃生長

每種生物都有其生長的條件無論人類世界多麼的紛擾隨著時光的荏苒都將

流於歷史可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卻不會因此而停止運轉及變化

詩的疑問

稱名頗似「足誇人」當中的「足誇人」怎麼解釋呢不知為何會翻譯成「蠻能

引起人們的好奇呢」另外第二句「不是中元大谷珍」中的「大谷珍」怎麼

解釋呢是一種借代還是古時「大谷珍」就是「果品」的意思

四 〈思歸〉六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賞析

「詩瘦自憐同骨瘦」指的是詩風孤寂就像身子骨單薄一般由此可看出沈光

文來台的十年生活並不如意應該是看到時局的震盪即便沈氏有滿腔的熱忱

卻也無法扭轉頹勢的無奈吧難怪沈光文的著作都有深深的哀愁本首詩末

兩句「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不僅令人有嚮往崇尚過去太平盛事

的感覺還有不滿現狀的無奈如此也道岀沈光文作此詩篇的目的

本詩篇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感有顏色可知沈氏擁有深厚的漢文

學底子另外沈氏喜歡在詩作中運用借代及雙關的修辭技巧如此一來讓文章

更有深度及涵義能激起讀者讀後深思

五 〈山居〉八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觀點

關於本詩筆者認為成詩應於台灣且時間點應於作賦諷刺鄭經之後可從詩中

第五六句推敲岀端倪「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譯為希望作隻高潔的雲

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筆者認為沈光文渡台後應該算在台人士中學識

涵養高者應該要受矚目被重用的人但是沈光文卻自言欲淡泊名利作一明

哲保身的隱居者可見其對國家政事已灰心失落因此筆者認為成詩在作賦諷

刺鄭經之後

六 有感(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譯為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

命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雖然詩中說不怨天其實沈光文對於亡國卻是極為深

痛他感嘆世態炎涼有人可以有車代歩富裕的過生活而他僅能挨餓原先

努力求取的功名因為國家的改朝換代一切化為烏有一種對人生多變乖舛的

無奈貫通整篇詩作不過即便不滿世道及老天的造化弄人創作本詩時沈光

文仍然相信可以「反清復明」所以末兩句也有期望未來更好的意味期待蒼天

垂憐未來更好

七 桃花(徐孚遠)

詩的賞析

徐孚遠對於台灣的情感非常矛盾一則認為台灣是遠離分擾中國的世外桃源想

要悠閒安適的偏安台灣一則又希望回去過往的中國期待中國的動盪停止落

土歸根同於同學賞析中所提明鄭時期渡台漢人有許多的「亡國懷鄉」之作而

本篇就是典型的作品徐孚遠以「桃花」借代偏安的「台灣」詩中充滿詩意

善用典故讓詩作讀來寓意深遠

八 東行阻風(徐孚遠)

詩的賞析

《東行阻風》有感於國家的驟變人世間的無常徐孚遠選擇避居田野回歸平

淡或許有時會感到飄零孤單但筆者認為徐孚遠從農耕生活中重新找回了生活

的快樂在同學的賞析中得知「徐孚遠的詩作雖在顛沛流離時仍寓溫柔敦厚

之意」可見徐孚遠是個 EQ 高挫折容忍力高的文人相較於同時期沈光文詩

作《有感》中呈現的灰色思想即可發現徐孚遠人生態度的豁達

九 東寧詠(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第三四句「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嘆子卿賢」譯為誰會在函谷邊疆表

現出名留青史的氣勢漢朝空自嘆息蘇武賢能筆者認為徐孚遠是認為偏安於台

灣後他已經漸漸對國家政事失去過往的熱忱了產生了一種對國家政事「無能

為力」的感覺於是將自我寄情於農耕之中雖然消極但也爲生命找到另一個出

口不過詩中仍會有「草木餘生」等字樣可見即便避居田野心中也無法真

的豁達不問世事

十 鋤菜(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徐孚遠似乎覺得跟隨鄭成功來台後的一切都超乎他的意料徐孚遠本來對鄭

成功反清復明充滿希望但怎奈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而鄭經又打壓一群忠貞

遺臣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徐孚遠在耕作十年後反思起當初跟隨來台的情景

不免有些懊悔於是自諷自己是「愚公」

詩中也呈現出體會到自身渺小的感覺徐孚遠或許覺得一生期許寄望的事情不

斷的落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爭名取勝到了寫作當時已經毫無意義了雖

然是一種自嘲的方式呈現但也表現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

簡秀苑 撰

一 概說

此組報告簡單但詳盡尤其在沈光文部分對於作者介紹的詳盡讓人一目了然

相信是劃下美好的休止符令人期待下一個樂章的跳躍起伏

二 沈光文部分

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沈氏死後葬

於善化里東保目加溜灣社又叫「灣裡社」其領域在曾文溪與鹽水溪的上中

游之間即今之善化安定和大內鄉一帶本社在善化支社依 石萬壽 教授的

研究有 1直加弄社今安定2灣里街東善化鎮茄拔里 3二社今玉井鄉

內霄里4拔馬社左鎮鄉拔馬5新社仔社今大內鄉頭社村環湖村一帶(目

加溜灣社資料摘自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番婦〉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

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黑齒當

為原住民成年禮俗之一

〈釋迦果〉《重修台灣府志》卷十八云釋迦果似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

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重修台灣縣志》卷十二風土志載樹高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5: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法女子出外常由男子以籐編的坐椅背負而行)她們的頭上插滿了各式各樣鮮

豔的花兒談笑間露出一口以野草汁液塗得黑亮的牙齒只要比賽勝了就在頭

上纏上大紅的絲布化好了粧再掛上白玉的項鍊身上髮上慣常搽抹鹿油散

發出來的香味可是比麝香蘭花都要來得香呢

【賞析】

此詩是描寫台灣風土之詩可以用來印證高拱乾《台灣府志》卷七〈風俗〉「(番

婦)頭上多帶花草hellip齒用生芻染黑hellip俗重生女不重生男男則出贅於人女則

納婿於家hellip即成配偶凡耕作皆婦人夫反在家待哺」沈光文以其洗鍊的文

字功力表現他對異文化敏銳的觀察對本身沒有文字記錄的原住民而言這首

〈番婦〉是相當珍貴的歷史記錄讓我們一窺當時平埔族婦女的風采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這兩句寫平埔族的生活部份平埔族係母系社會

由婦女出外耕作藉由簡單的文字來表達「朝朝」疊字的運用以及平仄的配合

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這四句對仗工整的詩句寫平埔族婦女的外貌野花的「鮮豔」「黑」齒「紅」

錦新粧的「色彩」「白」珩再加上野花錦珩這些裝飾品番婦的外在形

像生動活潑的躍然於紙上了「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寫的是平埔族婦女

的特色「爭」字使鹿脂的香味浮現用得相當精妙從歌詠台地特殊風物之作

可見當地住民早期生活習尚以及異於中原物產之處後人讀之頗富趣味但

在明鄭時期因文人所憂在家國所繫在安危因此無心從事這方面的創作

沈光文因避禍隱於羅漢門在灰心喪志之餘乃有此類理亂盛衰之外的作品而

這恐怕是此期詩作中的鳳毛麟角吧[11]

〈釋迦果 〉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 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注釋】

 釋迦果屬番荔枝科為熱帶地方名果之一范咸《台灣府志》卷十八〈物

產〉「釋迦果似波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

梨」

 「端」為果真

 上林秦時舊苑漢初荒廢後武帝收為宮苑擴建修築苑內放養禽獸供

皇帝射獵並建離宮觀館等數十處

【語譯】

聽到「釋迦果」這個陌生的名字蠻能引起人們的好奇原來它不是本土

的果品皇帝林園土質肥沃卻種不成釋迦果只能生長在台灣這個海島了

【賞析】

1624 年(明天啟四年)荷蘭人由安平登台建立據點原產於南美洲的釋迦也

經由荷蘭人由爪哇引進開始在台南種植釋迦以其狀若佛頭而得名故沈光文

謂「稱名誇人」沈光文以此詩自諭自己在台灣島上安身的遭遇卻也意外的留

下釋迦的歷史記錄中原大谷珍的「珍」字有讚揚中原美好的意味表現了思鄉

之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釋迦果乃是進口的果品沈光光

以釋迦果自比寫自己流寓台灣的遭遇表現了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 細細松間落雪影 搖搖荻 上飛

詩瘦 自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注釋】

 我貴何妨知我希希同「稀」少老子《道德經》七十章「知我者希則

我者貴」王弼注唯深故知者希也知我益希我亦無匹【宋】魏了翁「內

貴何妨知我希」〈鷓鴣天〉「知我者希常我貴」與【明】沈光文的「我貴何妨知

我稀」皆化用老子的觀點

 荊扉用荊條編成的柴門

 濤聲風吹過松林像海濤聲一般

 雪影指荻花的飛絮似雪

 荻植物名禾本科多年生草本地下莖蔓延地上莖細而直立葉互生

全緣細長而尖秋天抽紫色花穗生長於水邊或原野與蘆同類莖可織席亦

可作造紙原料

 詩瘦【宋】蘇軾曾評論孟郊賈島的詩風為「郊寒島瘦」所謂的「瘦」代

表詩清癯境界狹窄想像不豐富也表現出單薄孤寂的情懷

 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霜降節後成熟的稻「香新」在侯中一《沈光文斯庵

先生專集》中作「告我」江寶釵教授以為有誤紫蟹【唐】唐彥謙蟹詩「湖

田十月清霜墮晚稻初香蟹如虎」杜牧詩句提及「越浦黃柑嫩吳溪紫蟹肥」

紫蟹是河蟹的一個稀有品種大如銀元小似銅元故又名『金錢蟹』紫蟹雖

然體小但蟹黃飽滿肥腴腹內潔白沒有半點泥沙揭開蟹蓋蟹黃呈豬肝紫色

煮熟后變成橘紅色味極鮮美

【語譯】

我的內在是高貴的了解我的人很稀少又有什麼關係呢倚著荊做的柴門悠

閒地看著秋天的山風吹著松林細碎的濤聲在松樹間此起彼落荻花的飛絮像

雪一般搖搖晃晃地在蘆荻上方飄動著自憐詩風清癯孤寂和身子一樣單薄枯

瘦身子是那麼微弱幸好自己的名聲亦如身子一般微小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

的經驗推斷現在也該是晚稻飄香紫蟹肥美的時刻了

【賞析】

本詩是懷鄉之作根據《思歸》第六首的詩句「故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

年淹」判斷《思歸》第三首應寫於沈光文來台十年約當西元 1662 年之前當

時鄭成功已來台「我貴何妨知我希」頗有孤芳自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意

「秋山」的顏色多重但也褪去不少綠意給人悠閒安祥又淒清悲凉的感受表

達既積極嚮往又無可奈何的心境「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這寫

景句頗令人驚豔「濤聲」並非真正的海濤之聲而是松濤「雪影」亦非真正的

雪是指成片的荻花作者用了精確的比擬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

感有顏色足見巧思「詩瘦」一詞光文愛用如〈貸米於人無應者〉「詩

瘦偏多新意格也知詩瘦恰如秋高飛秋色入浯州」「骨瘦」指物質生活缺乏

「詩瘦」則反映精神生活也相當貧瘠「身微卻喜共名微」呼應首句「何妨知我

希」有豁達也有自我解嘲頸聯的對仗也很漂亮尾聯「家鄉昔日太平事

晚稻香新紫蟹肥」能扣緊「思歸」的主題全詩技巧純熟風格清新意在言外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 義 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 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 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注釋】

 朝宗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節周禮春官大宗伯「春見曰朝夏見曰

宗」朝宗後泛指臣下覲見君王

 義法則正義之事

 支廈屋支承受搭建廈屋高大寬廣的房子支廈屋指作官享用豪宅

 託漁樵託寄託如【唐】杜甫大麥行「安得如鳥有羽翅託身白雲還

故鄉」漁樵捕魚與砍柴引申為隱居的生活

 雲中鶴比喻人品高潔不同凡俗的人語出三國志卷十一魏書邴原傳

裴松之注引原別傳「邴君所謂雲中白鶴非鶉鷃之網所能羅矣」南史卷

四十九劉懷珍傳「歊矯矯出塵如雲中白鶴」

【語譯】

想到家國殘破明朝宗室敗亡我這老臣再也無法上朝行覲見君王的禮儀孤單

的心每每感到鬱悶寂寥不能當大官住在高大的房屋裡只能與漁翁樵夫一起

過著隱居的生活希望作隻高潔的雲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長安我是

難得去的但並不是因為路途遙遠

【賞析】

西元 1680 年光文 69 歳作賦諷刺鄭經逃禪羅漢門毛一波〈試論沈光文之

詩〉「細玩詩意當為入山後作」但從《山居》第四首「已當天末處地亦

近南交」來看又像是在廣東時所作不過多數學者仍認為這組詩應成於台灣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光文「少以明經貢太學」而當時的「太學」稱

為「國子學」國家非常重視這種學校教育優秀的學生還有直接任官的機會

這是明朝一個特殊的官制沈光文應是個優秀的學生熟讀中國經典但明朝滅

亡他就失去了為國家效忠的機會雖然曾在廣東肇慶與流亡政府【南明】桂王

相見被授予「太僕寺少卿」的官銜主管宴享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朝宗

義」終究是不再可能實現的夢了「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語氣透露出

無奈彷彿「託漁樵」是「未能支廈屋」之後「不得不然」的舉動而「冀作雲

中鶴來聽海上潮」或許是光文調適之後的願望也算是自我寬慰的說詞我

看不出當中的「豁達」「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代表天子之都是再

也回不去的不是因為路途遙遠而是已經改朝換代了回去又有何用整首詩

沒有置身山中的閒適感反而是對於現況的不勝唏噓啊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 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 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注釋】

 困厄處境艱難困苦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今弟在困厄之中蒙先生

慨然以尊齋相借令弟感愧無地」亦作「困阨」

 彈鋏鋏劍把彈鋏彈擊劍柄後用以比喻因處境困苦而有求於人戰國

策齊策四戰國時代齊國人馮諼因家貧而要求在孟嘗君門下當食客起先不

受孟嘗君重視而以粗食待之馮諼乃倚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孟嘗君乃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的待遇彈鋏原有「自求表現」之意但詩句應

是「貧窮而需他人資助」的意思

【語譯】

所恨的是挨餓卻餓不死人情本來就淡薄我並不責怪他們會這樣長期處於困

苦艱難之中像個鬼魂似的身體日漸消瘦像仙人那樣輕飄飄的說你有車可

乘令人羨慕感嘆我必須求助於人實在可憐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命

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

【賞析】

選譯這首詩的初衷是因為它是罕見的「六言古詩」而中間兩聯有自然的對

偶消極無奈的心情因著六言的句式得以娓娓陳明「餓」常成為亡國之時

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12]所以儘管現實生活是如此不堪也要堅持

原則等候蒼天垂憐

三參考資料

1 龔顯宗編《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8)

2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mdash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

版社2000)

3 葉石濤《台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

4 彭瑞金《台灣文學 50 家》(台北玉山社2005)

5羅宗強〈中國古代詩歌風格論中的一個問題〉

httphomekimocomtwchaosoldpoemsll207htm

四徐孚遠生平

徐孚遠(1599-1665)字闇公晚號復齋江蘇華亭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舉

人與邑人夏允彝陳子龍倡組「幾社」以道義文章聞名當世時人將他與張

煌言盧若騰沈佺期曹從龍陳士京合稱「幾社六子」明亡後明亡後

曾襄助夏允彝舉兵抗清魯監國授左僉都御史永曆五年(1651)松江之役後戰

敗從魯監國至廈門受到鄭成功的禮遇永曆十二年(1658)永曆帝封鄭成功為

延平郡王成功指派徐孚遠至雲南向永曆帝復命孚遠取道安南(今越南)卻受

阻於安南王而折返廈門永曆十五年(1661)隨鄭成功入臺居住於台灣縣新港

一帶(今台南新化里)從事農耕之餘又設帳授學提攜後進後再返廈門永

曆十七年(1663)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

平兩年後病故於此

徐孚遠在明末文名甚著質量均大有可觀其詩風蒼勁雄渾豪宕忠義之氣貫

注其中擅長以壯語寫悲情面目鮮明著有《釣璜堂存稿》廿卷其中收有古

今詩二千七百多首書前有陳乃乾陳洙兩人合編之〈徐闇公先生年譜〉書末

附〈交行摘稿〉一卷另外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八種《臺灣詩鈔》收有徐孚遠

詩作五十一首為目前較易見之選本陳漢光《台灣詩選錄》收有詩二十九首

連橫原本輯有《東寧三子詩錄》其中有《徐闇公詩鈔》一卷已佚連橫《台

灣詩乘》亦錄其詩作十首

五徐孚遠詩作注釋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注釋】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此二句典出崔護《遊城南》「去年今日此

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等閒隨便不

留意用法同唐朝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還

音ㄏㄞˊ猶尚用法同唐朝杜牧贈別詩二首之二「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

垂淚到天明」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避秦」與「武陵」皆引自陶淵明《桃花

源記》其記有一武陵漁人意外尋得桃花源的故事桃花源後成為世外桃源的象

徵文曰「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兩句應解釋

為一千多年來一再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來到台灣這個真正的桃花源問你

又何必要回去故鄉呢「武陵」原是陶淵明在故事中虛構的在此借指虛幻的故

【語譯】

台灣的海山春光美景是平常之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依舊有如美人的

臉龐那麼漂亮來一再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來到台灣這個真正的桃花源

問您又何必再回到虛幻的故鄉去呢

【賞析】

此詩雖簡短但就其反映當時居台人士的矛盾心情卻具有典型性本詩以「桃

花」借喻明朝隨鄭成功來台的官民逃避滿清作亂台灣是「真此地」mdash 真正可

避亂的桃花源明鄭時期台灣詩歌的兩大主要特色是亡國懷鄉之情以及追求世

外桃源的不歸思想對於亡國的明朝遺民淪陷的大陸已成為傷心之地對於喪

亂擾攘的神州大陸台灣反成為「避秦」之地首句道出臺灣地理特色為山與海

春色呈現在朵朵盛開的美麗桃花中此處暗用崔護《遊城南》詩中「人面桃花」

的典故卻不明寫「桃花」二字簡潔而有新意表現了人與自然的交流後半

運用陶淵明《桃花源記》典故十分貼切地刻劃了台灣的雙重性格作為世外桃

源台灣是積極的但作為避秦之地台灣又是消極的明鄭政權來到台灣就幾

乎註定了反攻無力回天的命運台灣的安逸美好使人思歸而終不欲歸然而若

非為了延續明朝漢族政權許多人也不會漂泊至此此中的矛盾於詩作中可以

體會得出來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 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 農作應追皁帽 翁

稍待波平陽月 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

【注釋】

 東濛指台灣詩人暫居廈門待十月時東渡來台

 黃牛嫗原指漢宣帝的外祖母王媼王媼隨使者詣闕入宮時乘黃牛車故百

姓謂之黃牛嫗於此借指詩人的外祖母

 皁帽黑帽平民所著的帽子

 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

 舠音ㄉㄠ小舟

【語譯】

我打算將衰老之軀寄寓在台灣的海島上可是連月來因東風的阻礙不得東行展

轉流離的身世怎能堪受長期作客飄搖不定的日子又難忍家書渺茫攜帶著兒女

兼載著外祖母暫居廈門想要學習農耕應該請教戴著黑帽的老翁稍加等待到海

浪平靜的十月天後也就可以放棹碧海遠渡重洋了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移居廈門時寫其身世飄搖等待渡海來台的心情詩人於南都淪

陷後泊舟山破浙閩繼潰乃浮海至廈門延平禮遇之其後同延平王入台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即寫其在廈門正等待東渡來台「身世何

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則言其顛沛流離之苦人生悲莫悲於國破家亡

亡國遺民只得揹著苦難承擔命運給予的流亡徐孚遠攜老扶幼準備東渡滯留

廈門期間為了生活也只好學農耕了「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由此可以想見當時詩人流亡的情形但人生不能向命運低頭遭逢絕境也得另

覓夢土「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是一種等待一種希望人生

本應該就生活在希望裡徐孚遠歷經戰亂飄零渡洋來台從此久居茲島平日

從事耕讀悲酒吟詩與張煌言盧若騰沈佺期曹從龍陳士京等創設「幾

社」互相唱和時稱「海外幾社六子」而以闇公為首他的詩作多寫久居孤

島的人生感觸《詩乘》評其詩雲「闇公之詩大 都眷懷 君國獨抱忠貞雖

在顛沛流離之時仍寓溫柔敦厚之意」其詩格調高古不愧為幾社六子之首

〈東寧(註一)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註二)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註三)漢家空歎子卿賢(註四)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註五)又一天

荷(註六)鋤帶笠安愚(註七)分草木餘生(註八)任所便(註九)

【注釋】

1東寧指台灣鄭成

討論

許坤裕 撰

國祚衰微亂象起朝綱不振賊竄起封疆名將紛招忌骨骾大臣被排擠

國之大本裂震殤流寇奔竄雪上霜滿族興兵席捲至最恨三桂引入關

只為圓圓捨江山ㄧ代罪人庶民殃漢人遭躏恨如山只因禍水勝江山

君王昏昧最平庸結黨營私罪非輕朝綱法紀棄如履國之棟樑遭殞命

摧枯拉朽易反掌覆巢之下無完卵賣主求榮啥人益滿人侵逼恨無疆

遺老儒風兼勇將反清之役迭覆亡欲振乏力退居野心喜延平尊上客

時時獻策思報國怎奈君王命早薨奪權爭鬥鄭經勝易反前朝新作風

執政大臣迭更替國綱不振戰乏力軍力削減不如前倒行逆施眾叛離

叛降施琅罪難數派兵滅台納版圖反清復民終無望忍心滅絕忠臣夢

雖然沈光文衷心企盼鄭經能有所作為怎奈眼見其聽信讒言及所做為只有

把國祚推向滅亡邊緣光文憂國不振恨而以賦諷鄭經遂得罪當道幾至不側

可見沈光文愛國之心真是令人稱佩不已這也是他文學地位相當受後人尊重的理

由之一

明鄭時期來台的尚有許多縉紳遺老他們同為博學之士同樣有憂國之思

但是因為際遇不同在台灣文學史上影響不如沈光文深遠儘管如此他們對

於台灣這塊文學園地仍舊產生一定的影響明末遺老在台灣的主要貢獻在於將

漢人的傳統文化以橫的移植的方式在台灣島上作量的推廣雖然不是質的轉化

也乏深入紮根的效果但是就漢文化傳播的角度來說自有其不可忽略的貢獻

意欲對社會產生全面性的影響個人的力量畢竟是微薄而有限的儘管沈光

文對台灣文學有開創之功但是若非郑氏父子在台推展文教措施依然無法有

效地普及文化因此漢文化在台深入而廣泛的紮根工作一直要到郑氏政權退

守台灣之後始逐步展開

陳瓊珠 撰

一 沈光文生平(資料補充)

(一)沈光文到台灣有永曆三年(1649)入台 165116521662 年的說法

本文採用 1651 年的說法)為何要採用 1651 年呢我在《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

想像評陳昭瑛《台灣詩選注》》中看到施懿琳對沈光文入台的時間有一段這樣

的推論「季麒光曾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庵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也斯

庵來而始有文也」楊雲萍亦說「斯庵到台灣的年代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

題因為自一方面說台灣文化 史要從是年開始」的確如此斯庵來台時間

茲事體大而迄今仍難斷言或據東吟社序(成立於康熙廿四年西元一六八五

年)「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 隔慮長為異域之人今

二十有四年矣」因斯庵自序有「辛卯後來借居海島」(寄跡效人吟自序)故壬

寅當為「壬辰」之誤(辛卯後當為壬辰)故斯庵當為永曆六年(西元一六 五二

年)來台全祖望〈沈太僕傳〉記敘斯庵與鄭經交惡謂「(斯庵)嘆曰吾廿

載飄零絕島棄墳墓不顧者不過欲完髮以見先帝於地下而卒不克」所說廿

載當是舉其成 數而言約與永曆六年來台時間相符合唯東吟社既成立於康

熙廿四年(西元一六八五年)復於文中謂「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則

其來台時間當為永曆十六年(西元一六 六二年)但東吟社序之可信度仍遭懷

疑因乾隆年間清廷編纂四庫全書廣求天下典籍對明朝遺老著作文中有

礙者時加以刪除或改易唯此處僅涉及年代之數字而未涉 及政治色彩是

否有改竄之必要如無此必要則其來台時間當為永曆十六年」提供給同學做

參考

(二)另沈光文在 1662 年為逃避鄭經追殺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今高

雄縣田寮鄉)落髮變服為僧這段文字敍述取材自連橫《台灣通史》如同 施 老

師所說「連氏之作如《台灣通史》《台灣詩乘》其書 問題不少ooo 多採其

說引用時不可不慎」在(兩首有關臺灣僧人抗清的詩作 楊惠南(臺灣大學

哲學系)論文中對於沈氏出家之處有一段這樣的推論亦提供給同學參考「沈光

文曾有〈普陀幻住菴〉詩作一首『磬聲飄出半林聞中有茅菴隱白雲幾樹秋

聲虛檻度數竿清影碧窗分聞僧煮茗能留客野鳥吟松獨遠群此日已收塵世

隔逃禪漫學誦經文』[引見陳漢光《臺灣詩錄》(上)臺中市灣省文獻委

員會1984 (再版)頁 44]值得注意的是詩作的標題是「普陀幻住菴」

而詩作的最後一句則是『逃禪漫學誦經文』有人據而推測沈光文「逃禪」的

寺廟-普陀幻住菴應該是羅漢門的超峰寺(今高雄大崗山舊超峰寺)毛一波

〈試論沈光文之詩〉以及盧嘉興〈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即持這一觀點

(詳張曼濤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87 )中國佛教史論集(臺灣佛教篇)》

頁 233 ~ 254)但是也有學者指出普陀幻住菴應該是 指浙江普陀山上的幻

住菴陳漢光《臺灣詩錄》(上)頁 44即說『普陀係指浙江普陀山而言

故此詩之成應在隆武元年(順治二年乙酉公元 1645 年)魯王「畫江(畫錢塘

江而守)之役」後其時魯王入海光文可能逃到普陀山』另外廖一謹《臺

灣詩史》(臺北武陵出版社1989頁 86-86 ) 也有 相同的看法事

實上浙江普陀山確實有一座禪寺名叫幻住菴它是元朝禪門臨濟宗楊岐派傳

人mdash中峰明本禪師( 1263 ~ 1323 )所興建的禪寺明本禪師還撰有《幻

住菴清規》一卷刊行於世目前收錄於《卍續藏經》第 111 冊 這樣看來

普陀幻住菴即後來的高雄大崗山舊超峰寺這種說法恐怕有待商榷另外

前引盧嘉興的論文還依據沈光文的詩作推論竹溪寺是臺灣最早建造的佛寺

但由於沈氏詩作問題重重因此這一推論恐怕也是值得進一步商榷」

(三)

在台南歷史中由人升格為神被後代膜拜的武將以鄭成功為主文人則以沈

光文為首民國六十七年台灣省政府撥款在沈公原墓地興建紀念碑誌念碑上

的銘文敘述 沈光文 先生一生的事蹟尤其表彰不事異族和安貧教化的美好懿

行銘文為台南縣政府所誌 民國七十一年十月一日 沈公的故鄉浙江瑾縣

在台北同鄉會和善化人士共同將其神像迎入善化慶安宮正式奉為神膜拜因當

天適逢中秋節每年此日則舉行祭儀於慶安宮後殿與五 文昌帝 君一同安奉

是全台獨一無二的六文昌廟每年中秋節的祭祀也成為罕見的「特例」台南

延平郡王祠內亦有供奉「明太僕寺卿沈光文」的牌位(內容摘錄自

httpwwwchinesefreewebscomptalndenq522htm)

(四)羅漢門的第 一 種 說法 是 羅 漢 印 度 語 佛 學 中 位 於 高

僧 和說法內 門 舊 稱「 羅 漢 門 」 又 稱「 羅 漢 內 門 」 其 源

來有 兩 種 說 法 尚 之 上 僅 次 於 菩 薩 得 稱 呼 係 自 覺 深

有修 養 得 道者 而 羅 漢 群 居 之 所 曰 「 羅 漢 門 」 早 期 傳

說 內門 是 雕 題 黑 齒 之 社 蠻 荒 之 村 尚 無地 名 因 為 明 末

大 學 士 太 漢 寺 沈 光 文 先 生 不 滿 鄭 經 嗣 王 之 後 頻換 其

父 之 臣 為 政 乃 做 賦 諷之 幾 至 不 測 而 變 服 為 僧 逃

底 到 羅 漢 門 結 茅 教 授生 徒 漸 漸 的 他 就 成 為 人 文 薈

萃 之 文化 發 詳 地 當 時 隨 沈 光 文 先 生 避 難 之 搢 紳 多 屬

鴻 博 知 士 懷 挾 圖 書 奔 集 幕 府 橫 經 講 學 誦 法 先 生

洋 洋 乎 濟 濟 乎 盛 於一 時 後 人 就 把 「 橫 經 講 學 鴻 博

之 士 」 所 避 居 之 地 取 名 為 「 羅 漢 門 」 第 二 種 說 法 是

羅 漢門 原 為 平 埔 語「 ruohan 」經 漢 譯 而 成 早 期 在 荷 蘭 古 文

地 圖 中曾 經出 現 由 於 本 地 最 主 要 的 河 流 rarr 二 行 溪 上 游

河 道 至 馬 頭 山 附 近 的 瑞 山 村 和 內 東村 交 界 處 出 口 轉 入

田 寮 鄉 兩 岸 山 地 高 聳 險峻 地 示 巍 峨 重 疊 有 如 羅 漢

把 守 在 門口 兩 側 而 內 盆 地 位於 其 後 有 如 世 外 桃 源 的 廳

堂 於 是 先 民 就 將 平 埔 音 「ruohan 」 附 會 為 「 羅 漢 門 」

(摘錄自httpwwwkscggovtwtourismtown0803htm)

二 沈光文詩的賞析

(一)〈懷鄉〉與〈思歸〉六首之三在〈思歸〉的前兩句「我貴何妨知我希 

秋山閒看倚荊扉」採用倒裝句法雖然自己高貴的情操不為眾人所知但我卻

看破世間的名利追逐而能隱逸於鄉間怡然自得「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

紫蟹肥」則直接點出他思鄉的情懷「晚稻香紫蟹肥」的季節應是在秋季而秋

天正是詩人思鄉的季節〈懷鄉〉中他揮毫傾訴相思情「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

窮」「程何遠思不窮」簡單的敍述卻是百感交集看著安平的江水一波波翻

滾而過思國思鄉卻難返鄉對沈光文來說遺民情懷與鄉愁佔了他思緒的

極大部分離開大陸移居海島思舊懷鄉變成了詩作的主題

(二)「番婦」從明鄭以降迄清朝的官吏遊士對原住民的書寫記錄極為豐富

他們的文字記錄替無文字的原住民留下珍貴的史料供後人研究參考「社裡朝

朝出同行擔負行」此兩句寫原住民的生活景況「野花頭插滿黑草齒塗成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四句則寫出原住民婦女的外貌裝扮「鹿脂塗抹

慣欲與麝蘭爭」這兩句則在描寫原住民婦女藉著鹿脂塗抹在身上取材自然

的化妝方式由這兩個句子我可以聯想到在十六世紀梅花鹿成群在台灣山林

間奔跑鹿皮鹿肉鹿脂在原住民的生活佔了極重要的地位

(三)「釋迦果」「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先讚美此果再說這

不是中原之物我認為這「珍」字是在誇奬釋迦這種水果的風味不輸給中原的

其他果類「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皇帝林園土質肥沃卻種

不成釋迦果只能生長在台灣這個海島這種比較式的讚美是文學創作上的高

招而其中另有寓意似在述說自己空有滿腹的才華卻無法在中原施展只能在

台灣這小小的海島安身立命

(四)「山居」八首之三龔顯宗教授在〈沈光文與台灣文學教育〉文中提到「不

問政事掃葉烹茶逃禪誦經〈山居八首〉是其隱逸文學的代表作而「鶴」

是光文的化身「歸雲共鶴還」「未能支廈屋祇可拖漁樵冀作雲中鶴來聽

海上潮」在困頓中得到精神完全的逍遙自由」

(五)在王德威的〈後遺民寫作〉中將沈光文的詩文寫作歸納出一個總結「沈

的一腔心事盡皆付與文章詩歌是在文字裏他找到暫時的寄託「歲歲思歸

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他的一首思歸詩開頭是這樣寫著北忘故國有家

難歸逐客遊子的心情豈是一個愁字了得然而歲歲思歸之餘沈光文也必須

把他眼光投向周遭事物台灣的一草一木畢竟纔是日常生活的依歸他的詩作

記錄了不少南方熱帶花草蔬果詠椰子詠番橘詠釋迦果helliphellip飲食經驗的改

變是其他一切改變的開始麼再怎麼堅貞的遺民也得穿衣吃飯也有了權把他

鄉作此鄉的心思了」(後遺民寫作王德威)

三 徐孚遠生平(資料補充)

(一)第七組同學在徐孚遠生平介紹中提到「永曆十五年(1661)隨鄭成功入

臺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今台南新化里)從事農耕之餘又設帳授學提攜

後進後再返廈門」在《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詩選注》》

中 施 老師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而言徐孚遠亦不太可能於「克台之歲」即「從

入東都」helliphellip據多項資料考辨徐氏未入台卒於 粵之說是較可信的

(二)徐氏曾到台之說一般而言乃根據他曾參加永曆十五年的海外幾社但

海外幾社實不可能於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鄭成功克台之年)創立海外幾

社六子如沈佺期盧若騰張 煌言陳士京(永曆十三年病卒)皆未曾到台灣

而鄭氏克台時間已是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兵馬倥傯社會亂離即使海外

幾社六子隨鄭氏來台但於十天左右即有此閒情逸致 雅集吟詠進而創立詩

社這豈不啟人疑竇」(摘錄自〈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

詩選注》〉)

四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東寧詠〉〈鋤菜〉「雖然復明之志未嘗一日或已他也意識到台

灣的海山春色有如世外桃源如果中原喪亂如此已經尋到避秦之地的遺民

又何必急於離去徐孚遠的詠桃花詩因此充滿當時旅台士人的矛盾心情」(後

遺民寫作王德威)第七組同學在這三首詩的賞析部分均認為是徐孚遠在台之

作但如果 從施懿琳 老師考證的觀點來看徐孚遠並未到台灣來那麼他這三

首詩寫的是想像中的台灣生活或是另指他處呢

美娟 撰

感謝第七組的用心整理資料讓我對沈光文與徐孚遠這兩位文人有更深的認識

以下是我對詩作不同的解釋與賞析

沈光文

1〈有感〉

同學解釋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所恨的是挨餓卻餓不死人情本來就

淡薄我並不責怪他們

「我並不責怪他們」這裡的他們是指誰為什麼會說出這話呢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這兩句詩表面上寫的是「無怪」「何敢」但實際上呢一個人困頓久了沒了鬥

志看著別人吃香喝辣開著名車羨慕得很但自己又能如何呀當然要說自

己毫不在乎能夠安身立命唉呀其實那都是騙人的話語心裡可是怨恨得很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這詩句真能感受到生命至此不如死了算了人在極端的悲苦時生命的延續像

是一種折磨就很容易讓人想不開但我總記得一句話「好死不如賴活著」正

因為我不清楚死後的靈魂會比較快活嗎所以這一生再辛苦也都要「安時命」

的活下去這首詩確實讓我反省了一下我的生活並沒有像沈光遠那樣辛苦所

以也就不要稍遇挫折就抱怨連連啊

2 〈山居〉八首之三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詩最令我感動因為他表達出不到那遙遠

的長安並非路途遙遠之故長安依然在那裡只是人事已非再回去也找不回昔

時能效忠國家的感覺了換句話說若明朝依然在的話即使首都換了更遙遠的

地方也都不會覺得那是個難題這是否也很契合我們平常說的重視感覺的問題

呢許多事情我們要如何決定都在於自己感受如何有時赴湯蹈火的事我們去

做舉手之勞的工作卻不願意這只能說我們都在依情感而行啊所以我們是

情感為上的人一點也沒錯也許並非人人如此但這兩句詩確實於我心有戚戚焉

徐孚遠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詩句中道出台灣山色美景渾然天成天生麗質「千載避秦

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所謂的避難時間是短暫的心情是複雜難平的但

沒想到竟然有這樣的避難地比自己原先的故鄉還要美好這才是「真此地」真

世界啊這應該是避難者原先沒有想到的收穫吧所以既然這裡比原先自己的

故鄉還令人眷戀又何必回去呢

〈東寧詠〉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兩句詩中表達出台灣的人與地均是未

開發教化之區如果開發得好環境優渥怎會穿著破舊呢而環境也不至於被說

是「荒嶼」這當然是當時為政者的不重視台灣而當時只要有一點知識思想的

人都會覺得在此地日子是得過且過變得一點鬥志也沒有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作者認為「荷鋤帶笠」是「安愚分」作

者原先的志向想必是非常高遠的沒想到此刻的自己竟然變成一個再平凡不過的

農夫所以日子也就渾渾噩噩的過了已經沒什麼可以在乎的了

〈鋤菜〉

「惡溪之惡愚公愚」同學解釋溪水凶惡而我就像愚公那樣的癡愚

而我認為他在表達的是「環境依舊自己也依然如故」所以我解釋為溪水

依然險惡而我依然如愚公般

整首詩表達出自己不諳種植卻又非得去做的無奈只好苦中作樂一番想要回

去故鄉但怎麼回去呢對著未來的日子充滿悲觀與缺乏鬥志

曾靜瑜 撰

看到第七組的報告覺得很開心啊內容精簡實在太體諒大家了謝謝你們可

是後來查了資料發現有關沈光文的研究不少哩資料很豐富喔應該有許多值

得討論的地方希望大家有始有終這是本學期最後一篇心得報告請大家堅持

到底喔

報告中關於沈光文的部份在第一頁第一段中所提到的福王和桂王都是屬於南明

政權時期所謂南明時期是指明亡後(明思宗自縊滿人入關)明宗室在中

國南方相繼建立的政權此即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所建立的弘光政權

(1644-1645)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立的隆武政權(1645-1646)魯王朱以海在

紹興建魯王監國政權(1645-1653)桂王朱由榔在肇慶建永曆政權(1646-1661)

唐王弟朱聿粵在廣州建紹武政權(1646)韓王朱本鉉在鄖西所建的定武政權

(1646-1663)有時亦將鄭成功政權納入南明[1]這樣或許可以幫助同學們更加

了解這一個階段的歷史

至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為何第七組同學採用 1651 年這個說法呢在東吟社序

中不是有「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隔慮長為異域之人

今二十有四年」的記載據學者考證壬寅應為壬辰之誤若是壬辰年應為永

曆 6 年(1652)[2]

在第二頁「沈光文在台期間相關記事」表格中1662 年那一欄寫到「helliphellip鄭經

大怒派人殺沈光文沈光文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落髮便服為僧」其

中「大崗山普陀幻住庵」的「庵」誤植為「菴」註釋 5 和 6 在連橫的《台灣通

史列傳沈光文傳》中應該是連貫的一段文字「子經嗣頗改父之臣與政

光文作賦有所諷或讒之幾至不測乃變服為僧逃入北鄙結茅羅漢門山中

山外有目加溜灣者番社也光文於其間教授生徒不足則濟以醫」同學解釋

說羅漢門在高雄縣內門鄉內門鄉位於高雄縣東北部東界杉林鄉西與台南縣

龍崎鄉毗鄰南鄰旗山鎮田寮鄉北與台南縣南化左鎮鄉為界目加溜灣社

則位於今台南縣善化鎮因為靠近曾文溪又稱為灣裡社(曾文溪古稱灣裡溪)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怎麼可能「結茅羅漢門山中」「山外有目加溜灣者」呢

內門鄉四周山巒環繞形成一盆地楠濃山橫斷鄉之中部致將內門鄉分割為東

西兩部中部較為平坦境內地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則由北端逐漸向南傾斜

區內多山平地極少地勢陡峻二仁溪流穿東西南北水流湍急冬季乾涸

山產方面有鳳梨龍眼荔枝木瓜番石榴芒果樹薯沈光文寫〈檨賦〉

〈釋迦果〉〈番橘〉等與風物相關的作品應該與他在台灣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

關係

在第三頁中提到沈光文的「幾個第一」在觀點上是否有將沈光文「神格化」的

傾向呢而且季麒光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矣

斯菴來而始有文矣」這也落入了大漢沙文主義的窠臼之中[3]另外在第六

頁〈釋迦果〉這首詩的第三句「端為上林栽未得」同學解釋為「果真」這樣整

句翻譯似乎不太順暢是否譯成「貢奉」較適合

其實在同學選錄的這幾首詩中個人覺得〈山居〉〈有感〉這兩首詩最能夠代表

沈光文在台灣的遺臣心境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並不順遂而且還是心繫故鄉

有關徐孚遠是否曾經來台學者有不同的看法[4]個人認為〈桃花〉這首詩中

的「千載避秦真此地」應該不是指台灣有可能是指徐闇公避居的廣東饒平地區

而「避秦」中的「秦」則是影射滿清政權在〈東寧詠〉一詩中「自從漂泊臻

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同學解釋為「自從漂泊到這座島嶼算一算時光若

飛蓬颺颺飛歷經了十八年」但是據同學的說法徐闇公來台的時間應該很短

暫這樣豈不有所矛盾還是這首詩中的島嶼並不是指台灣抑或是十八年只是

一個誇示的語法

[1] 參閱許雪姬總策劃《台灣歷史辭典》「南明」辭條

[2] 參閱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

[3] 參閱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意義〉

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網站

[4] 根據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一文中

認為徐孚遠不太可能於鄭成功「克台之歲」即「從入東都」果如是徐氏需於康熙二年返回沿

海再避入廣東饒平因《年譜》〈林霍與懷瀚書〉中說「先生當癸卯(康熙二年)島破漂泊

銅山將南返helliphellip」

關於第七組同學的傳統詩詞報告個人認為他們整理的非常詳盡以下僅就閱讀

後做心得賞析

沈光文被稱為開台文化祖師其在台期間台灣文學相關記事

1651 年 明太僕寺少卿沈光文遇颱風漂流至台荷蘭人視為上賓

1666 年 台灣地區一座孔廟「全台首學」於承天府落成鄭經命各社廣設學校並

頒布學制定科舉法

1671 年 沈光文至羅漢門(今高雄縣境內)教導原住民兒童漢文

1673 年 沈光文避居目加溜灣社(今台南縣善化鎮)設立私塾教育平埔族

1685 年 沈光文創東吟社為台灣詩社之肇始

1686 年 諸羅知縣樊維屏設新港麻豆目加溜灣蕭壟四社地方學校以教育

平埔族子弟漢文

1688 年 沈光文逝世享年七十七歲

(資料來源httplotooeccomtwpoemhtm)

(一)沈光文〈懷鄉〉

異鄉遊子的思鄉情懷正如江水連綿不絕沈光文原想搭船赴泉州怎知遇上了颱

風漂流至台灣從此根留台灣三十七年不過令人疑惑的地方是根據第七組推

論寫作此詩的時間此時沈光文已經來台灣有十九年之久了也已落髮為僧雖

出家是為了避禍但創作的時間似乎稍嫌晚有無可能把創作時間再往前推移

(二)沈光文〈番婦〉

從這首詩當中我想像出一個平埔族婦女的形象更上網去探究當時的習俗早

期平埔族男女在訂婚或結婚的時候習慣上各自拔下上顎兩顆側門齒來作為雙方

的信物並以缺齒來表示已婚的意思甚至也代表一種審美觀點不過這種習慣

隨著漢化的影響後來已廢除而據<彰化縣志>的記載早年中部的平埔族是

用澀草或芭蕉花來擦牙齒讓牙齒變黑不過後來也有崇尚白牙齒的在<番俗

六考>及<諸羅縣志>上都曾提到半線(今彰化)以北的平埔族有用細砂礪齒的

風俗族人無論男女都把牙齒磨得白白的按文獻記載晚期平埔各族對牙齒審

美的觀點除了南部的平埔族還保留染黑牙齒的風俗外(可能與嗜吃檳榔有關)

一般平埔族都逐漸以白齒代黑齒或以缺齒代黑齒

(三) 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第二句詩作為倒裝句還原為「倚荊扉閒看秋山」三四句亦為倒裝句還原為

「濤聲細細落松間雪影遙遙飛荻上」或者「細細濤聲落松間遙遙雪影飛荻上」

至於頸聯的兩句「詩瘦自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同為倒裝句「自憐詩瘦同

骨瘦卻喜身微共名微」個人認為這是沈光文的謙虛之作認為自己的詩作不

夠豐腴正如杜甫〈暮登四安寺鐘樓寄裴十迪〉中的「知君苦思緣詩瘦」但是

卻開心自己的名聲亦如身子般微小欣喜中有著無限的無奈與感嘆感嘆自己在

台灣無法建立功業最後兩句則扣緊思歸的題旨

(四) 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如果此詩作於台灣那麼詩中的「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此處的長安應

不是指長安而是指在台灣當時的首府台南沈光文因為作賦得罪鄭經不得已

只好遁入佛門逃至高雄隱居我無法到首府去不是因路途遙遠而是我得罪

了權貴(鄭經)這樣解不知可不可

(五) 沈光文〈有感〉

詩中化用了馮諼的典故馮諼因能遇到孟嘗君才有機會建立功業為孟嘗君買仁

義而讓孟嘗君能在齊薛梁三個地方都受歡迎這裡諷刺的是否亦為鄭經

認為他無法繼承父志甚至排斥遺老遺老做農夫開墾躬耕謀生無法以仁義

收買人心所以今後我只能退隱無法探知詩作的創作時間所以這樣的解釋可

行不可行我也不清楚

(七) 徐孚遠〈東行阻風〉

此首詩的創作地點有可能在廈門或廣東饒平研究了一下徐孚遠的生平永曆十

七年時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徐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平兩

年後病故於此

(八) 徐孚遠〈東寧詠〉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

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漢

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

真像上古時代)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荷鋤戴

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

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能收成多少

算多少四百年前一個明朝的大官漂泊來台灣這個荒嶼開墾躬耕不如農

夫那樣除雜草但徐孚遠對台灣具有「在地主義」的認同精神才能那麼豁達「荷

鋤戴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隨遇而安台灣通志稿徐孚遠「垂老更適台

灣挈家佃於新港(今台南縣新市鄉)躬耕歿也」

(資料來源楊青矗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吳麗蘭 撰

沈光文於 1651 年漂流來台1661 年進入鹿耳門次年的「台灣賦」導致避難

於高雄縣大崗山落髮變服為僧日後帶一批文人潛心著述傳道解經教生授

徒1974 年教育平埔族人1685 年倡「東吟社」三分鐘流覽沈光文一生恍如

隔世一生的業績卻在紛紛擾擾的局棋中游走不出框倪終究湮沒在塵世中

留下論著為後人道不見古月照今人只見明月照古人愁帳馬齒徒長愁悵為

何眾人皆睡我獨醒耐何有幾許知音相伴浮世中的尋尋覓覓終究一場空

夢幻一場千古愁

<懷鄉>眺望著故鄉繾綣的情愫有家卻歸無期的隱憂眼望駭人黑水溝殊

不知今生待何時才能返鄉訴思鄉之苦無期1670 年推判正值於內門鄉隱居

山中雖逃離莫須有的「鄭錦僭王」事件卻逃不出思鄉情愁

廖怡超 撰

關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一直有各種說法最主要是 1662 與 1651 兩種從洪

銘水教授的〈沈光文與臺灣流寓文學的多角觀點〉一文中可知其一是在沈光文

的〈東吟社序〉說「余自壬寅將應李部臺之召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漂流至

斯海山阻隔慮常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又於文末自署「康熙二

十四年乙丑歲梅月甬上流寓臺灣野老沈光文斯蓭氏題時年七十有四」壬

寅即康熙元年(1662)至乙丑恰二十四年故應無疑義

但季麟光於康熙二十四年所寫的〈沈開文傳〉則說「辛卯從肇慶到潮州

由海道抵金門當事書幣邀之不就七月挈眷買舟赴泉過圍洋頭遇颶風

漂泊至臺及鄭大木掠有其地斯蓭以客禮相見」(註原文本應出自《蓉洲

文稿》中的〈沈文開傳〉然而《蓉洲文稿》一書已不見今所錄者皆取自一七

二四年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四〈赤嵌筆談雜著〉)在文中「七月挈眷買舟

赴泉」這句話之前未註明何年所以後人乃認為就承前句為辛卯年即 1651 年

這兩個年份有何差別呢主要由於鄭成功為 1661 年五月攻臺若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那在明鄭之前早已入臺十年

各家對何時入臺至今無推論但我比較傾向於 1662 年入臺而非 1651 年根

據傳說他漂流至宜蘭後輾轉來至台南還受到荷蘭人之助但在目前所有的詩

稿作品中卻無任何有關荷蘭人之作況且十年並不是短時間何以一字未聞

此外荷治時期並不是完全封閉的事實上當時海上交通來往挺發達的在

臺灣海峽是海盜及走私者的天堂而掌握臺灣海峽實權的人就是鄭成功從文獻

資料中(臺灣研究叢刊mdash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曹永和著)可知在一八四八

年(明永曆二年清順治五年)因大陸連續戰亂饑饉甚劇臺灣的中國人驟

增至兩萬人並皆從事於農業其中竟有婦女五百名及超過一千名的孩童遷入臺

灣但翌年(一八四九)在饑饉現象終了後約有八千人回歸大陸(頁 87)所

以沈光文既然來至臺南應不會不知道隨時可以有回去的機會

另一件令人起疑之處在於郭懷一事件

郭懷一 年代 - 1652 泉州同安人荷蘭時代移居今臺南縣永康市一帶從

事墾殖當時漢人在永康市種植麻米等經濟作物永康當時亦發展成交易小村

落即油車行村(Smeerdorp)郭懷一是當地頭人荷蘭文獻作「五官懷一(Gouqua

Faet)」1650 年前後由於蔗糖業不振加上荷蘭人課稅蠻橫終於引起漢人不滿

密謀起事事洩為臺灣街頭人郭懷一結拜兄弟所密告郭懷一不得不於 1652

年 9 月 7 日率眾攻打普羅文遮城當日懷一戰死餘眾往南退逃至高雄漚汪(後

紅)漢人此役被誅殺者在數千人或有言郭懷一是鄭成功部將但並無當時

的中荷文獻可資佐證翁佳音 撰 中村孝志譯註《バタヴィア城日記》第三

冊1991 2756-1jpg 郭懷一昔日墾荒於二層行溪附近二層行溪是因溪畔有二

層行村莊而得名往昔渡口設在村莊主廟清王宮前也就是現在二層橋的位置

現該村莊成立為二行社區(臺灣歷史辭典 )

由上可知如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且滯留於臺南一帶他不可能對此一事件毫

無所悉甚至如果當時他在臺南的話或有可能也會被捲入其中但其詩文中亦

無提及令人費解不過說歸說此仍只是個人不成熟的推測其中應漏誤百出

祈同學能加以指正

在談沈光文的作品之前想將其作品分為三部份其一為(懷鄉)與(思歸)

其二為(番婦)與(釋迦果)其三為(山居)與(有感)

沈光文給予前人的研究評論中有他是否認同臺灣這塊土地與否而有正反兩個

意見但我並不想於此點延續我想談一談詩人的心境與存在普魯斯特

(1871-1922)寫了一本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整個都是回憶的產物作

者靠回憶來結構小說同時回憶也成為一種主題藝術那這與沈光文有何關聯

呢追憶

當詩人喪失了平日身之所寄的家國與自己所習慣的生活方式之後他就被

迫改變了自己的「此有」(Dasein)亦是說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環境與自己

須要重新找回自己在此時空環境下所處的「位置」這是相當難的(切不可以今

日眼光來看待旅外之人因我們早就透過許多傳播知識有一些了解)讓我們想想

及至後來的孫元衡要渡臺之前不也先探聽做了一些功課嗎不然怎會有(除臺灣

郡丞客以海圖見遺漫賦一篇寄諸同學)呢在重新找尋到個人的「位置」與

發現自我「存在」之前最快的療傷方式就是回憶了藉由無窮盡的回憶讓詩

人能將時光回朔這回朔使得詩人的精神得以支持延續而在更深一層的意義上

來說這回憶正是他存在方式的本身透過無數對家鄉美好事物的想像詩人找

到了自我曾經存在的證明這些回憶無法用邏輯來加以詮釋它可能出現在任何

一個地方也許是天邊那一抹紅霞也許是地上那一束小花這些景物一再的觸

動詩人不斷的回憶也不斷的尋找其「身之所寄」藉由回憶連結了過去與當下

也就確立了自我的存在因此詩人會追憶並不是意有所指或言志疏懷我們似乎

也不需要在此處用我們的眼光為他加一些詮釋試想原來他用來支撐自己的東

西原來竟是已經失去了的永不復返的東西寧不悲乎

在(番婦)與(釋迦果)中可以看見沈光文對臺灣風俗的描寫在「社裡朝

朝出同群擔負行」中可見平埔族婦女擔負了家庭許多工作下田工作採集

菜餚等工作就落入女人手中那男人就無所事事嗎也不然在現在的文獻中可

以發現臺灣從荷治到明鄭熟番之社每年都要為統治者獵取大量的鹿來出口這

些狩獵的工作就落在男人頭上當時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如我們想像中好所以統

治者剝削原住民之惡於此又記上一筆

「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可見婦女愛美的天性並不因人而有異此草同學

註為鱧腸但查彰化縣志番俗篇則為澀草或芭蕉花可能還要再確認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兩句很有意思賽勝應可知就是賽戲纏紅錦又

是何呢從彰化縣志番俗中「遇賽戲袞龍刺繡悉以被體然皆購梨園故衣

鮮稱身者腰以下以色綢錦緞重疊圍之另綴綺羅於肩之左右如結帨然隨風

飄揚五采奪目」再查其它縣府志亦多相同可知這纏紅錦應是在身上腰下

處纏繞而非於首那「新粧掛白珩」呢新粧本意當指剛化好的容粧怠無疑

義但我很好奇沈光文真的有辦法分辨誰化妝了嗎還是這是指稱為衣飾方面的

打扮查彰化縣志番俗中有這麼一段「女無脂粉不結髻不施膏沐」又查鳳

山縣志番俗(山豬毛等四社 傀儡山等二十七社風俗)中有這段「俗尚白凡做

年婚嫁皆尚白頭以鳥羽為領圍於頂或用螺殼或用草珠海石串如貫珠」

這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新年的裝扮又於下番俗雜俗中有

過年無定日或鄰社共相訂期賽戲酣歌三四日乃止亦有一歲而二三次

者或八月初三月初總以稻熟為最重止之日盛其衣飾相率而走於壙

視疾徐為勝負曰「鬬走」或社眾相詬誶則以此定其曲直負者為曲

可知賽戲對應於新粧應如此解釋可通白珩應是貝類比較有可能而非真的玉

「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記得在那邊曾看過原住民衣不蔽體到了冬天

除了披鹿皮之外也會有抹鹿脂保暖的習慣此處與《臺陽見聞錄》卻都有將其抹

香的功能或許這是在取得保暖之後所發現的另一項附加價值吧

(釋迦果)一文中沈光文寫出了釋迦果的特性----生長於南方有評論論及應

有個人自傷抒懷之感尤其是「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似乎可為

此種心境提供一些跡證不過若我們將其當成一種竹枝風味的風土民情是不是

也可以呢況且開頭「稱名頗似足誇人」若將以自己隱喻似乎也與流亡海外的

前朝遺老心境不符何誇之有何名之有呢

在(山居)與(有感)中「未能支廈屋」應為稱自己孤臣無力可回天之感明

諭現實環境已非他所能改變而「長安」此處應指首都且應是當時臺灣首府臺

在此兩篇中可知沈光文生活過得並不好而從(山居)與「長安」不能言諭

可知當是明鄭鄭經避禍時期之作這兩篇詩人已無法回憶過往而是需面對每天

的「困厄」 所以作品中充滿了寫實之風在作品中已無詩學的美感為什麼

如此呢從山中首句「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可知他仍試圖修好與明鄭政

府的關係但情勢如此發展使得他苦衷難言他是憂鬱的他是寂寥的一方面

訴說自己的奉為宗主的恩情仍在一方也為自己言行訴為孤衷表達善意但畢

竟明鄭還是無法接納他他只好當個忠言逆耳的孤臣孽子繼續託於漁樵之間

了「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更表達沈光

文欲放之山林終究無法忘情於明鄭的心情若冀求當雲中之鶴又何在乎長安

何在呢難得去卻又非為路遙這種暗示又更增加了棄臣欲昭之心歷歷可顯

而(有感)則更帶有一種失望的悲憤不過若以前首(山居)似可稱為憂國之

作那這首就是私欲之表了從首聯「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其實正是

最強烈的反諷控訴沒有人願意給他一臂之力在物質上給予援助真的不怪任

何人嗎那所恨何來困苦的日子久了也只好發揮阿 Q 精神想像自己正逐

日如神仙不食五穀般無求但畢竟形而上的精神意識還是抵不過形而下的肚子

餓所以也只好再一次「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求人幫助了還是得

低聲下氣所以只好做「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之嘆了

這首詩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在於它採六言古詩方式而非七言應是為了讓吟誦

的節奏更快更顯激昂

最後再以沈光文求閔督姚啟聖使其歸鄉一事可知一他在臺灣真的過得並不

如意已入臺二十多年(七十多歲)仍掛念著回鄉一事或許落葉歸根的道統一

直藏於心中吧其二是為何一定要求姚啟聖呢我想政治意義應大於經濟上的

意義不過見諸詩文確也可知他或恐真無此種經濟能力若知於現代被海峽兩岸

推崇至上譽為臺灣開臺第一文人沈光文或會於天上一笑之「涸鲫復在」

在徐孚遠詩作(桃花)中得見詩人內心交錯的掙扎「千載避秦真此地問

君何必武陵回」此一問哉恐怕不是他問而是詩人內心的解嘲意象代表的不

是這裏真如此之好亦非真的欲留無回就如同教條宣言一般沒有不法何需

教條沒有逾越何需規範是一樣的道理回朔後來之歷史徐孚遠終究還是返

回大陸故土這一詩作真可謂「明志」之作

在(東行阻風)中首句「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表現出詩人

欲離之急切心中焦急之心躍然紙上但次聯「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

空」卻又流露出實無意浪跡天涯不得不然的悲傷亡國遺臣之難再次見諸

文字「屢書空」在此應為書空咄咄之意晉人殷浩被黜放終日以手指向空中

書寫「咄咄怪事」四字見晉書˙卷七十七˙殷浩傳後比喻失意激憤的狀態

金˙元好問˙鎮平縣齋感懷詩「書空咄咄知誰解擊缶嗚嗚卻自驚」如此解釋

後更能體會滿腔悲憤欲訴無淚的情景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這兩句不應解釋為攜眷渡海與學農之

事其實這是詩人的一種感懷之詞想到要去一個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堂堂君子

(讀書人)可能要從事他們認為低下的務農之事空有滿腹經論卻淪喪於斯此

情此景或從另一個角度想是田園之樂但另一種士大夫的眼光看之可喜乎

亦悲乎

末聯則是另一種轉折詩人以一種失望但接受的心態來看待這一切「稍待波平

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須放兩字用得很傳神放流的不但是船更是一

種抱國壯志的逝去也是一種默默接受命運的無言以對閱讀此詩三百多年前

的歷史人物躍然浮於眼前對於他們除了給與深深的同情與感懷後亦讓人無

言了

(東寧詠)中先說一個可討論之處「函谷誰占藏史氣」此句應做何解呢

還記得「函谷一丸泥」嗎這兩解應都是相近的函谷關自古是中國關中地區之

門戶所以用函谷來指涉國家重要之地也就是掌權者這在語言學上是一種隱

喻函谷關=中原=國都=統治者當我們如此解釋之後那前後文都能一貫解

釋了完整的語句解釋則是那管那美好河山現在究竟是在述說誰家歷史我這

放逐海外之人也只能作蘇武牧羊之嘆了

在這首作品中我們可看到詩人的生不逢時嘆不得志流落異鄉過著「古

荒」的生活或許詩人是無意的但在作品此聯中「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

又一天」卻又令人感到他的孤單與寂寥十八年了是否他忘了自己也應屬於「土

民」了而末聯「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雖有豁達之情但卻是

一種消然的適性是對現實環境不得不的屈從試著找出蘇東坡的(六月二十日

夜渡海)一詩讓我們一起體會不同的心境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

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最後一首是本學期最後一首了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首我想就用這首詩來和大家

分享「找碴」的心得在這首(鋤菜)中似乎好像沒什奇怪的地方就是詩人

田耕生活的愉情之作罷了真如此嗎我認為完全不是為什麼呢首先在念

這首詩作的時候我嘗試用國語念或用臺語念都不是很順口(雖說台語也不見得

百分百貼近古音)我曾做了兩個假設一是同學可能打錯了或是徐孚遠此作

並非佳作但查閱原始出處後發現同學沒有錯那是剛好選了一篇較不成熟之作

嗎對照其它詩作與本首內文似乎又不像這給了我很大的疑惑甚至於我試

著把把每聯前後段倒過來念還更順口更合韻腳呢這其一

第二是若仔細推論這詩當中都有所謂「跳躍性思考」從「晨夕桔槔那得濡

沾塊之雨昨宵下」就可看出先講到早每天打水仍不夠澆灌忽然又說昨夜下

了大雨兩者間似有關聯但在語句上的用法一定有問題又下聯「葉裏抽莖生

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看似相關但仔細推敲我們又被語言學所騙當中只有

葉菜兩字讓我們產生語意上的聯結外有何相關呢下聯更離譜了「西鄰我友」

與「十載泥塗」又有何關呢這其二

其三是對照全文末聯似為言志又與上文有何相關

然後第四句「畦中種菜三百株」為何是三百呢為什不是五百(我不是五百

的歌迷)這有何意呢

有了這麼多疑惑該找答案了文史不分家我很相信這句話所以一定先找

作者的生平與其時代背景現在這些同學都整理的很詳細幫了我很大的忙那

麼我看到前面說徐孚遠在鄭成功時期是受重用的但在鄭經時代就被冷落了所以

鬱抑不得志加上生活失依想必是很難過的那這首明顯是鄭經時代所以才必

須鋤菜呀

好接下來真的需要一點靈感了我會試著把自己融入作者的心境去體會在

那遙遠的時代面對此情此景自己會有何感受呢我在此詩中會覺得留此何用

不如歸去但歸又歸不得在此真如失去自由的人一般想至此靈光一現想到了

一篇文章------歐陽修的「縱囚論」用網路查了一下縱囚論原文哈真巧縱

放之囚為三百多人於是這使我朝向這是一篇隱喻的言志詩去想再推敲歷史去

找解答很有趣吧我把推敲的解釋文寫如下

在這個島嶼居留了那麼久是為了什麼呢處在這再惡劣不過的環境讓我感覺自

己比那愚公還要更愚了臺灣這小小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成大事業我們只不過項

困守在島上的囚徒罷了現在憑您(指鄭經)如朝夕井中打起水般少的才華怎

能夠治理好我們呢像您父親那麼有才華(沾塊之雨)的人已經逝去不復返了(昨

宵下)您現在大力啟用新的人而放棄老臣好像是要有一番新做為(葉指老臣而

抽莖指新臣)這看來都只是好像小孩辦家家酒般(烹菜沽酒)用來欺騙自己讓

老百姓心中安慰的吧事實上我也並不是沒有回歸大陸的機會(西鄰應為駱賓

王 代女道士王零妃贈道士李榮出「helliphellip千回百過浪官關心何曾舉意西鄰玉

未肯留情南陌金南陌西鄰咸自保還轡歸期須及早為想三春狹斜路hellip」)

只不過一轉眼在這邊(這時已如泥塗)耽擱了十年之久現在與您的關係愈來愈

遠(南雲杳杳)而要進言的機會也沒了(天路逋逋在此應為亡失較妥)連我

想要有報效之心卻都無能為力了

這樣解釋是否較合乎文義而不聱牙呢也許我解釋的其實根本就是「為賦新詞強

說愁」不過還是提供給各位一個不一樣的看法用新的角度看詩也看歷史

李美瑜 撰

一 懷鄉(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以江水借代鄉愁更能展現岀愁思的綿延及蕩氣迴腸以江水對照思念家鄉

的情緒讓讀詩的讀者也能感受出沈光文的惆悵另外江水也有暗示歸鄉之途

渺茫之意見備註得之本詩創作時間為永曆二十四年當時已為明鄭時期鄭

經在位清廷實施堅壁清野的海禁政策一來使在台的漢人無法回歸再則在中

國沿海的居民也無法渡台沈光文見此更為感嘆再加上沈光文對於鄭經的領導

多所不滿因此才會覺得回家之路如同滔滔江水一般波濤洶湧遙不可至

二 番婦(沈光文)

詩的賞析

不同於抒發憂國憂民的詩作沈光文因為避禍來台於是留下些許描寫台灣異地

文化的詩作這些詩篇也讓後世得以了解當時代台灣平埔族的文化平埔族是母

系社會男人主內女人主外的社會形態與向來重男輕女的漢民族無論在生活

及價值觀方面有許多的差異所以當漢民族初來台時常與在地的平埔族發生衝

突我們可從清朝遊宦詩人的著作中發現不少輕蔑平埔族的字樣本詩沈光文

僅以紀錄的方式呈現岀平埔族人的生活型態多了份客觀的歷史描寫少了漢

民族優越感的沙文主義

三 釋迦果(沈光文)

詩的賞析

若沈光文真以釋迦果比喻自身的處境那麼筆者認為沈氏就犯了遷客騷人的「多

愁善感」了另外從詩作中實在感受不岀沈氏表現岀「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不知為何詩作賞析中加上了這段文字難道釋迦生長在台灣是苦的只有生長

在皇帝林園內才是幸福的嗎

釋迦本來就是外來的產物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生態恰巧適合栽種所

以在台灣會有如此珍奇的水果筆者認為沈光文僅以文人的觀點思考植物的生

長卻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即便將「釋迦」移植到皇帝林園也不會蓬勃生長

每種生物都有其生長的條件無論人類世界多麼的紛擾隨著時光的荏苒都將

流於歷史可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卻不會因此而停止運轉及變化

詩的疑問

稱名頗似「足誇人」當中的「足誇人」怎麼解釋呢不知為何會翻譯成「蠻能

引起人們的好奇呢」另外第二句「不是中元大谷珍」中的「大谷珍」怎麼

解釋呢是一種借代還是古時「大谷珍」就是「果品」的意思

四 〈思歸〉六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賞析

「詩瘦自憐同骨瘦」指的是詩風孤寂就像身子骨單薄一般由此可看出沈光

文來台的十年生活並不如意應該是看到時局的震盪即便沈氏有滿腔的熱忱

卻也無法扭轉頹勢的無奈吧難怪沈光文的著作都有深深的哀愁本首詩末

兩句「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不僅令人有嚮往崇尚過去太平盛事

的感覺還有不滿現狀的無奈如此也道岀沈光文作此詩篇的目的

本詩篇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感有顏色可知沈氏擁有深厚的漢文

學底子另外沈氏喜歡在詩作中運用借代及雙關的修辭技巧如此一來讓文章

更有深度及涵義能激起讀者讀後深思

五 〈山居〉八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觀點

關於本詩筆者認為成詩應於台灣且時間點應於作賦諷刺鄭經之後可從詩中

第五六句推敲岀端倪「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譯為希望作隻高潔的雲

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筆者認為沈光文渡台後應該算在台人士中學識

涵養高者應該要受矚目被重用的人但是沈光文卻自言欲淡泊名利作一明

哲保身的隱居者可見其對國家政事已灰心失落因此筆者認為成詩在作賦諷

刺鄭經之後

六 有感(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譯為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

命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雖然詩中說不怨天其實沈光文對於亡國卻是極為深

痛他感嘆世態炎涼有人可以有車代歩富裕的過生活而他僅能挨餓原先

努力求取的功名因為國家的改朝換代一切化為烏有一種對人生多變乖舛的

無奈貫通整篇詩作不過即便不滿世道及老天的造化弄人創作本詩時沈光

文仍然相信可以「反清復明」所以末兩句也有期望未來更好的意味期待蒼天

垂憐未來更好

七 桃花(徐孚遠)

詩的賞析

徐孚遠對於台灣的情感非常矛盾一則認為台灣是遠離分擾中國的世外桃源想

要悠閒安適的偏安台灣一則又希望回去過往的中國期待中國的動盪停止落

土歸根同於同學賞析中所提明鄭時期渡台漢人有許多的「亡國懷鄉」之作而

本篇就是典型的作品徐孚遠以「桃花」借代偏安的「台灣」詩中充滿詩意

善用典故讓詩作讀來寓意深遠

八 東行阻風(徐孚遠)

詩的賞析

《東行阻風》有感於國家的驟變人世間的無常徐孚遠選擇避居田野回歸平

淡或許有時會感到飄零孤單但筆者認為徐孚遠從農耕生活中重新找回了生活

的快樂在同學的賞析中得知「徐孚遠的詩作雖在顛沛流離時仍寓溫柔敦厚

之意」可見徐孚遠是個 EQ 高挫折容忍力高的文人相較於同時期沈光文詩

作《有感》中呈現的灰色思想即可發現徐孚遠人生態度的豁達

九 東寧詠(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第三四句「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嘆子卿賢」譯為誰會在函谷邊疆表

現出名留青史的氣勢漢朝空自嘆息蘇武賢能筆者認為徐孚遠是認為偏安於台

灣後他已經漸漸對國家政事失去過往的熱忱了產生了一種對國家政事「無能

為力」的感覺於是將自我寄情於農耕之中雖然消極但也爲生命找到另一個出

口不過詩中仍會有「草木餘生」等字樣可見即便避居田野心中也無法真

的豁達不問世事

十 鋤菜(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徐孚遠似乎覺得跟隨鄭成功來台後的一切都超乎他的意料徐孚遠本來對鄭

成功反清復明充滿希望但怎奈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而鄭經又打壓一群忠貞

遺臣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徐孚遠在耕作十年後反思起當初跟隨來台的情景

不免有些懊悔於是自諷自己是「愚公」

詩中也呈現出體會到自身渺小的感覺徐孚遠或許覺得一生期許寄望的事情不

斷的落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爭名取勝到了寫作當時已經毫無意義了雖

然是一種自嘲的方式呈現但也表現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

簡秀苑 撰

一 概說

此組報告簡單但詳盡尤其在沈光文部分對於作者介紹的詳盡讓人一目了然

相信是劃下美好的休止符令人期待下一個樂章的跳躍起伏

二 沈光文部分

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沈氏死後葬

於善化里東保目加溜灣社又叫「灣裡社」其領域在曾文溪與鹽水溪的上中

游之間即今之善化安定和大內鄉一帶本社在善化支社依 石萬壽 教授的

研究有 1直加弄社今安定2灣里街東善化鎮茄拔里 3二社今玉井鄉

內霄里4拔馬社左鎮鄉拔馬5新社仔社今大內鄉頭社村環湖村一帶(目

加溜灣社資料摘自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番婦〉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

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黑齒當

為原住民成年禮俗之一

〈釋迦果〉《重修台灣府志》卷十八云釋迦果似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

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重修台灣縣志》卷十二風土志載樹高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6: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賞析】

1624 年(明天啟四年)荷蘭人由安平登台建立據點原產於南美洲的釋迦也

經由荷蘭人由爪哇引進開始在台南種植釋迦以其狀若佛頭而得名故沈光文

謂「稱名誇人」沈光文以此詩自諭自己在台灣島上安身的遭遇卻也意外的留

下釋迦的歷史記錄中原大谷珍的「珍」字有讚揚中原美好的意味表現了思鄉

之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釋迦果乃是進口的果品沈光光

以釋迦果自比寫自己流寓台灣的遭遇表現了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 細細松間落雪影 搖搖荻 上飛

詩瘦 自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注釋】

 我貴何妨知我希希同「稀」少老子《道德經》七十章「知我者希則

我者貴」王弼注唯深故知者希也知我益希我亦無匹【宋】魏了翁「內

貴何妨知我希」〈鷓鴣天〉「知我者希常我貴」與【明】沈光文的「我貴何妨知

我稀」皆化用老子的觀點

 荊扉用荊條編成的柴門

 濤聲風吹過松林像海濤聲一般

 雪影指荻花的飛絮似雪

 荻植物名禾本科多年生草本地下莖蔓延地上莖細而直立葉互生

全緣細長而尖秋天抽紫色花穗生長於水邊或原野與蘆同類莖可織席亦

可作造紙原料

 詩瘦【宋】蘇軾曾評論孟郊賈島的詩風為「郊寒島瘦」所謂的「瘦」代

表詩清癯境界狹窄想像不豐富也表現出單薄孤寂的情懷

 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霜降節後成熟的稻「香新」在侯中一《沈光文斯庵

先生專集》中作「告我」江寶釵教授以為有誤紫蟹【唐】唐彥謙蟹詩「湖

田十月清霜墮晚稻初香蟹如虎」杜牧詩句提及「越浦黃柑嫩吳溪紫蟹肥」

紫蟹是河蟹的一個稀有品種大如銀元小似銅元故又名『金錢蟹』紫蟹雖

然體小但蟹黃飽滿肥腴腹內潔白沒有半點泥沙揭開蟹蓋蟹黃呈豬肝紫色

煮熟后變成橘紅色味極鮮美

【語譯】

我的內在是高貴的了解我的人很稀少又有什麼關係呢倚著荊做的柴門悠

閒地看著秋天的山風吹著松林細碎的濤聲在松樹間此起彼落荻花的飛絮像

雪一般搖搖晃晃地在蘆荻上方飄動著自憐詩風清癯孤寂和身子一樣單薄枯

瘦身子是那麼微弱幸好自己的名聲亦如身子一般微小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

的經驗推斷現在也該是晚稻飄香紫蟹肥美的時刻了

【賞析】

本詩是懷鄉之作根據《思歸》第六首的詩句「故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

年淹」判斷《思歸》第三首應寫於沈光文來台十年約當西元 1662 年之前當

時鄭成功已來台「我貴何妨知我希」頗有孤芳自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意

「秋山」的顏色多重但也褪去不少綠意給人悠閒安祥又淒清悲凉的感受表

達既積極嚮往又無可奈何的心境「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這寫

景句頗令人驚豔「濤聲」並非真正的海濤之聲而是松濤「雪影」亦非真正的

雪是指成片的荻花作者用了精確的比擬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

感有顏色足見巧思「詩瘦」一詞光文愛用如〈貸米於人無應者〉「詩

瘦偏多新意格也知詩瘦恰如秋高飛秋色入浯州」「骨瘦」指物質生活缺乏

「詩瘦」則反映精神生活也相當貧瘠「身微卻喜共名微」呼應首句「何妨知我

希」有豁達也有自我解嘲頸聯的對仗也很漂亮尾聯「家鄉昔日太平事

晚稻香新紫蟹肥」能扣緊「思歸」的主題全詩技巧純熟風格清新意在言外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 義 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 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 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注釋】

 朝宗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節周禮春官大宗伯「春見曰朝夏見曰

宗」朝宗後泛指臣下覲見君王

 義法則正義之事

 支廈屋支承受搭建廈屋高大寬廣的房子支廈屋指作官享用豪宅

 託漁樵託寄託如【唐】杜甫大麥行「安得如鳥有羽翅託身白雲還

故鄉」漁樵捕魚與砍柴引申為隱居的生活

 雲中鶴比喻人品高潔不同凡俗的人語出三國志卷十一魏書邴原傳

裴松之注引原別傳「邴君所謂雲中白鶴非鶉鷃之網所能羅矣」南史卷

四十九劉懷珍傳「歊矯矯出塵如雲中白鶴」

【語譯】

想到家國殘破明朝宗室敗亡我這老臣再也無法上朝行覲見君王的禮儀孤單

的心每每感到鬱悶寂寥不能當大官住在高大的房屋裡只能與漁翁樵夫一起

過著隱居的生活希望作隻高潔的雲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長安我是

難得去的但並不是因為路途遙遠

【賞析】

西元 1680 年光文 69 歳作賦諷刺鄭經逃禪羅漢門毛一波〈試論沈光文之

詩〉「細玩詩意當為入山後作」但從《山居》第四首「已當天末處地亦

近南交」來看又像是在廣東時所作不過多數學者仍認為這組詩應成於台灣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光文「少以明經貢太學」而當時的「太學」稱

為「國子學」國家非常重視這種學校教育優秀的學生還有直接任官的機會

這是明朝一個特殊的官制沈光文應是個優秀的學生熟讀中國經典但明朝滅

亡他就失去了為國家效忠的機會雖然曾在廣東肇慶與流亡政府【南明】桂王

相見被授予「太僕寺少卿」的官銜主管宴享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朝宗

義」終究是不再可能實現的夢了「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語氣透露出

無奈彷彿「託漁樵」是「未能支廈屋」之後「不得不然」的舉動而「冀作雲

中鶴來聽海上潮」或許是光文調適之後的願望也算是自我寬慰的說詞我

看不出當中的「豁達」「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代表天子之都是再

也回不去的不是因為路途遙遠而是已經改朝換代了回去又有何用整首詩

沒有置身山中的閒適感反而是對於現況的不勝唏噓啊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 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 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注釋】

 困厄處境艱難困苦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今弟在困厄之中蒙先生

慨然以尊齋相借令弟感愧無地」亦作「困阨」

 彈鋏鋏劍把彈鋏彈擊劍柄後用以比喻因處境困苦而有求於人戰國

策齊策四戰國時代齊國人馮諼因家貧而要求在孟嘗君門下當食客起先不

受孟嘗君重視而以粗食待之馮諼乃倚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孟嘗君乃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的待遇彈鋏原有「自求表現」之意但詩句應

是「貧窮而需他人資助」的意思

【語譯】

所恨的是挨餓卻餓不死人情本來就淡薄我並不責怪他們會這樣長期處於困

苦艱難之中像個鬼魂似的身體日漸消瘦像仙人那樣輕飄飄的說你有車可

乘令人羨慕感嘆我必須求助於人實在可憐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命

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

【賞析】

選譯這首詩的初衷是因為它是罕見的「六言古詩」而中間兩聯有自然的對

偶消極無奈的心情因著六言的句式得以娓娓陳明「餓」常成為亡國之時

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12]所以儘管現實生活是如此不堪也要堅持

原則等候蒼天垂憐

三參考資料

1 龔顯宗編《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8)

2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mdash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

版社2000)

3 葉石濤《台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

4 彭瑞金《台灣文學 50 家》(台北玉山社2005)

5羅宗強〈中國古代詩歌風格論中的一個問題〉

httphomekimocomtwchaosoldpoemsll207htm

四徐孚遠生平

徐孚遠(1599-1665)字闇公晚號復齋江蘇華亭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舉

人與邑人夏允彝陳子龍倡組「幾社」以道義文章聞名當世時人將他與張

煌言盧若騰沈佺期曹從龍陳士京合稱「幾社六子」明亡後明亡後

曾襄助夏允彝舉兵抗清魯監國授左僉都御史永曆五年(1651)松江之役後戰

敗從魯監國至廈門受到鄭成功的禮遇永曆十二年(1658)永曆帝封鄭成功為

延平郡王成功指派徐孚遠至雲南向永曆帝復命孚遠取道安南(今越南)卻受

阻於安南王而折返廈門永曆十五年(1661)隨鄭成功入臺居住於台灣縣新港

一帶(今台南新化里)從事農耕之餘又設帳授學提攜後進後再返廈門永

曆十七年(1663)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

平兩年後病故於此

徐孚遠在明末文名甚著質量均大有可觀其詩風蒼勁雄渾豪宕忠義之氣貫

注其中擅長以壯語寫悲情面目鮮明著有《釣璜堂存稿》廿卷其中收有古

今詩二千七百多首書前有陳乃乾陳洙兩人合編之〈徐闇公先生年譜〉書末

附〈交行摘稿〉一卷另外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八種《臺灣詩鈔》收有徐孚遠

詩作五十一首為目前較易見之選本陳漢光《台灣詩選錄》收有詩二十九首

連橫原本輯有《東寧三子詩錄》其中有《徐闇公詩鈔》一卷已佚連橫《台

灣詩乘》亦錄其詩作十首

五徐孚遠詩作注釋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注釋】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此二句典出崔護《遊城南》「去年今日此

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等閒隨便不

留意用法同唐朝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還

音ㄏㄞˊ猶尚用法同唐朝杜牧贈別詩二首之二「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

垂淚到天明」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避秦」與「武陵」皆引自陶淵明《桃花

源記》其記有一武陵漁人意外尋得桃花源的故事桃花源後成為世外桃源的象

徵文曰「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兩句應解釋

為一千多年來一再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來到台灣這個真正的桃花源問你

又何必要回去故鄉呢「武陵」原是陶淵明在故事中虛構的在此借指虛幻的故

【語譯】

台灣的海山春光美景是平常之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依舊有如美人的

臉龐那麼漂亮來一再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來到台灣這個真正的桃花源

問您又何必再回到虛幻的故鄉去呢

【賞析】

此詩雖簡短但就其反映當時居台人士的矛盾心情卻具有典型性本詩以「桃

花」借喻明朝隨鄭成功來台的官民逃避滿清作亂台灣是「真此地」mdash 真正可

避亂的桃花源明鄭時期台灣詩歌的兩大主要特色是亡國懷鄉之情以及追求世

外桃源的不歸思想對於亡國的明朝遺民淪陷的大陸已成為傷心之地對於喪

亂擾攘的神州大陸台灣反成為「避秦」之地首句道出臺灣地理特色為山與海

春色呈現在朵朵盛開的美麗桃花中此處暗用崔護《遊城南》詩中「人面桃花」

的典故卻不明寫「桃花」二字簡潔而有新意表現了人與自然的交流後半

運用陶淵明《桃花源記》典故十分貼切地刻劃了台灣的雙重性格作為世外桃

源台灣是積極的但作為避秦之地台灣又是消極的明鄭政權來到台灣就幾

乎註定了反攻無力回天的命運台灣的安逸美好使人思歸而終不欲歸然而若

非為了延續明朝漢族政權許多人也不會漂泊至此此中的矛盾於詩作中可以

體會得出來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 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 農作應追皁帽 翁

稍待波平陽月 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

【注釋】

 東濛指台灣詩人暫居廈門待十月時東渡來台

 黃牛嫗原指漢宣帝的外祖母王媼王媼隨使者詣闕入宮時乘黃牛車故百

姓謂之黃牛嫗於此借指詩人的外祖母

 皁帽黑帽平民所著的帽子

 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

 舠音ㄉㄠ小舟

【語譯】

我打算將衰老之軀寄寓在台灣的海島上可是連月來因東風的阻礙不得東行展

轉流離的身世怎能堪受長期作客飄搖不定的日子又難忍家書渺茫攜帶著兒女

兼載著外祖母暫居廈門想要學習農耕應該請教戴著黑帽的老翁稍加等待到海

浪平靜的十月天後也就可以放棹碧海遠渡重洋了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移居廈門時寫其身世飄搖等待渡海來台的心情詩人於南都淪

陷後泊舟山破浙閩繼潰乃浮海至廈門延平禮遇之其後同延平王入台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即寫其在廈門正等待東渡來台「身世何

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則言其顛沛流離之苦人生悲莫悲於國破家亡

亡國遺民只得揹著苦難承擔命運給予的流亡徐孚遠攜老扶幼準備東渡滯留

廈門期間為了生活也只好學農耕了「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由此可以想見當時詩人流亡的情形但人生不能向命運低頭遭逢絕境也得另

覓夢土「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是一種等待一種希望人生

本應該就生活在希望裡徐孚遠歷經戰亂飄零渡洋來台從此久居茲島平日

從事耕讀悲酒吟詩與張煌言盧若騰沈佺期曹從龍陳士京等創設「幾

社」互相唱和時稱「海外幾社六子」而以闇公為首他的詩作多寫久居孤

島的人生感觸《詩乘》評其詩雲「闇公之詩大 都眷懷 君國獨抱忠貞雖

在顛沛流離之時仍寓溫柔敦厚之意」其詩格調高古不愧為幾社六子之首

〈東寧(註一)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註二)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註三)漢家空歎子卿賢(註四)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註五)又一天

荷(註六)鋤帶笠安愚(註七)分草木餘生(註八)任所便(註九)

【注釋】

1東寧指台灣鄭成

討論

許坤裕 撰

國祚衰微亂象起朝綱不振賊竄起封疆名將紛招忌骨骾大臣被排擠

國之大本裂震殤流寇奔竄雪上霜滿族興兵席捲至最恨三桂引入關

只為圓圓捨江山ㄧ代罪人庶民殃漢人遭躏恨如山只因禍水勝江山

君王昏昧最平庸結黨營私罪非輕朝綱法紀棄如履國之棟樑遭殞命

摧枯拉朽易反掌覆巢之下無完卵賣主求榮啥人益滿人侵逼恨無疆

遺老儒風兼勇將反清之役迭覆亡欲振乏力退居野心喜延平尊上客

時時獻策思報國怎奈君王命早薨奪權爭鬥鄭經勝易反前朝新作風

執政大臣迭更替國綱不振戰乏力軍力削減不如前倒行逆施眾叛離

叛降施琅罪難數派兵滅台納版圖反清復民終無望忍心滅絕忠臣夢

雖然沈光文衷心企盼鄭經能有所作為怎奈眼見其聽信讒言及所做為只有

把國祚推向滅亡邊緣光文憂國不振恨而以賦諷鄭經遂得罪當道幾至不側

可見沈光文愛國之心真是令人稱佩不已這也是他文學地位相當受後人尊重的理

由之一

明鄭時期來台的尚有許多縉紳遺老他們同為博學之士同樣有憂國之思

但是因為際遇不同在台灣文學史上影響不如沈光文深遠儘管如此他們對

於台灣這塊文學園地仍舊產生一定的影響明末遺老在台灣的主要貢獻在於將

漢人的傳統文化以橫的移植的方式在台灣島上作量的推廣雖然不是質的轉化

也乏深入紮根的效果但是就漢文化傳播的角度來說自有其不可忽略的貢獻

意欲對社會產生全面性的影響個人的力量畢竟是微薄而有限的儘管沈光

文對台灣文學有開創之功但是若非郑氏父子在台推展文教措施依然無法有

效地普及文化因此漢文化在台深入而廣泛的紮根工作一直要到郑氏政權退

守台灣之後始逐步展開

陳瓊珠 撰

一 沈光文生平(資料補充)

(一)沈光文到台灣有永曆三年(1649)入台 165116521662 年的說法

本文採用 1651 年的說法)為何要採用 1651 年呢我在《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

想像評陳昭瑛《台灣詩選注》》中看到施懿琳對沈光文入台的時間有一段這樣

的推論「季麒光曾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庵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也斯

庵來而始有文也」楊雲萍亦說「斯庵到台灣的年代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

題因為自一方面說台灣文化 史要從是年開始」的確如此斯庵來台時間

茲事體大而迄今仍難斷言或據東吟社序(成立於康熙廿四年西元一六八五

年)「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 隔慮長為異域之人今

二十有四年矣」因斯庵自序有「辛卯後來借居海島」(寄跡效人吟自序)故壬

寅當為「壬辰」之誤(辛卯後當為壬辰)故斯庵當為永曆六年(西元一六 五二

年)來台全祖望〈沈太僕傳〉記敘斯庵與鄭經交惡謂「(斯庵)嘆曰吾廿

載飄零絕島棄墳墓不顧者不過欲完髮以見先帝於地下而卒不克」所說廿

載當是舉其成 數而言約與永曆六年來台時間相符合唯東吟社既成立於康

熙廿四年(西元一六八五年)復於文中謂「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則

其來台時間當為永曆十六年(西元一六 六二年)但東吟社序之可信度仍遭懷

疑因乾隆年間清廷編纂四庫全書廣求天下典籍對明朝遺老著作文中有

礙者時加以刪除或改易唯此處僅涉及年代之數字而未涉 及政治色彩是

否有改竄之必要如無此必要則其來台時間當為永曆十六年」提供給同學做

參考

(二)另沈光文在 1662 年為逃避鄭經追殺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今高

雄縣田寮鄉)落髮變服為僧這段文字敍述取材自連橫《台灣通史》如同 施 老

師所說「連氏之作如《台灣通史》《台灣詩乘》其書 問題不少ooo 多採其

說引用時不可不慎」在(兩首有關臺灣僧人抗清的詩作 楊惠南(臺灣大學

哲學系)論文中對於沈氏出家之處有一段這樣的推論亦提供給同學參考「沈光

文曾有〈普陀幻住菴〉詩作一首『磬聲飄出半林聞中有茅菴隱白雲幾樹秋

聲虛檻度數竿清影碧窗分聞僧煮茗能留客野鳥吟松獨遠群此日已收塵世

隔逃禪漫學誦經文』[引見陳漢光《臺灣詩錄》(上)臺中市灣省文獻委

員會1984 (再版)頁 44]值得注意的是詩作的標題是「普陀幻住菴」

而詩作的最後一句則是『逃禪漫學誦經文』有人據而推測沈光文「逃禪」的

寺廟-普陀幻住菴應該是羅漢門的超峰寺(今高雄大崗山舊超峰寺)毛一波

〈試論沈光文之詩〉以及盧嘉興〈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即持這一觀點

(詳張曼濤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87 )中國佛教史論集(臺灣佛教篇)》

頁 233 ~ 254)但是也有學者指出普陀幻住菴應該是 指浙江普陀山上的幻

住菴陳漢光《臺灣詩錄》(上)頁 44即說『普陀係指浙江普陀山而言

故此詩之成應在隆武元年(順治二年乙酉公元 1645 年)魯王「畫江(畫錢塘

江而守)之役」後其時魯王入海光文可能逃到普陀山』另外廖一謹《臺

灣詩史》(臺北武陵出版社1989頁 86-86 ) 也有 相同的看法事

實上浙江普陀山確實有一座禪寺名叫幻住菴它是元朝禪門臨濟宗楊岐派傳

人mdash中峰明本禪師( 1263 ~ 1323 )所興建的禪寺明本禪師還撰有《幻

住菴清規》一卷刊行於世目前收錄於《卍續藏經》第 111 冊 這樣看來

普陀幻住菴即後來的高雄大崗山舊超峰寺這種說法恐怕有待商榷另外

前引盧嘉興的論文還依據沈光文的詩作推論竹溪寺是臺灣最早建造的佛寺

但由於沈氏詩作問題重重因此這一推論恐怕也是值得進一步商榷」

(三)

在台南歷史中由人升格為神被後代膜拜的武將以鄭成功為主文人則以沈

光文為首民國六十七年台灣省政府撥款在沈公原墓地興建紀念碑誌念碑上

的銘文敘述 沈光文 先生一生的事蹟尤其表彰不事異族和安貧教化的美好懿

行銘文為台南縣政府所誌 民國七十一年十月一日 沈公的故鄉浙江瑾縣

在台北同鄉會和善化人士共同將其神像迎入善化慶安宮正式奉為神膜拜因當

天適逢中秋節每年此日則舉行祭儀於慶安宮後殿與五 文昌帝 君一同安奉

是全台獨一無二的六文昌廟每年中秋節的祭祀也成為罕見的「特例」台南

延平郡王祠內亦有供奉「明太僕寺卿沈光文」的牌位(內容摘錄自

httpwwwchinesefreewebscomptalndenq522htm)

(四)羅漢門的第 一 種 說法 是 羅 漢 印 度 語 佛 學 中 位 於 高

僧 和說法內 門 舊 稱「 羅 漢 門 」 又 稱「 羅 漢 內 門 」 其 源

來有 兩 種 說 法 尚 之 上 僅 次 於 菩 薩 得 稱 呼 係 自 覺 深

有修 養 得 道者 而 羅 漢 群 居 之 所 曰 「 羅 漢 門 」 早 期 傳

說 內門 是 雕 題 黑 齒 之 社 蠻 荒 之 村 尚 無地 名 因 為 明 末

大 學 士 太 漢 寺 沈 光 文 先 生 不 滿 鄭 經 嗣 王 之 後 頻換 其

父 之 臣 為 政 乃 做 賦 諷之 幾 至 不 測 而 變 服 為 僧 逃

底 到 羅 漢 門 結 茅 教 授生 徒 漸 漸 的 他 就 成 為 人 文 薈

萃 之 文化 發 詳 地 當 時 隨 沈 光 文 先 生 避 難 之 搢 紳 多 屬

鴻 博 知 士 懷 挾 圖 書 奔 集 幕 府 橫 經 講 學 誦 法 先 生

洋 洋 乎 濟 濟 乎 盛 於一 時 後 人 就 把 「 橫 經 講 學 鴻 博

之 士 」 所 避 居 之 地 取 名 為 「 羅 漢 門 」 第 二 種 說 法 是

羅 漢門 原 為 平 埔 語「 ruohan 」經 漢 譯 而 成 早 期 在 荷 蘭 古 文

地 圖 中曾 經出 現 由 於 本 地 最 主 要 的 河 流 rarr 二 行 溪 上 游

河 道 至 馬 頭 山 附 近 的 瑞 山 村 和 內 東村 交 界 處 出 口 轉 入

田 寮 鄉 兩 岸 山 地 高 聳 險峻 地 示 巍 峨 重 疊 有 如 羅 漢

把 守 在 門口 兩 側 而 內 盆 地 位於 其 後 有 如 世 外 桃 源 的 廳

堂 於 是 先 民 就 將 平 埔 音 「ruohan 」 附 會 為 「 羅 漢 門 」

(摘錄自httpwwwkscggovtwtourismtown0803htm)

二 沈光文詩的賞析

(一)〈懷鄉〉與〈思歸〉六首之三在〈思歸〉的前兩句「我貴何妨知我希 

秋山閒看倚荊扉」採用倒裝句法雖然自己高貴的情操不為眾人所知但我卻

看破世間的名利追逐而能隱逸於鄉間怡然自得「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

紫蟹肥」則直接點出他思鄉的情懷「晚稻香紫蟹肥」的季節應是在秋季而秋

天正是詩人思鄉的季節〈懷鄉〉中他揮毫傾訴相思情「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

窮」「程何遠思不窮」簡單的敍述卻是百感交集看著安平的江水一波波翻

滾而過思國思鄉卻難返鄉對沈光文來說遺民情懷與鄉愁佔了他思緒的

極大部分離開大陸移居海島思舊懷鄉變成了詩作的主題

(二)「番婦」從明鄭以降迄清朝的官吏遊士對原住民的書寫記錄極為豐富

他們的文字記錄替無文字的原住民留下珍貴的史料供後人研究參考「社裡朝

朝出同行擔負行」此兩句寫原住民的生活景況「野花頭插滿黑草齒塗成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四句則寫出原住民婦女的外貌裝扮「鹿脂塗抹

慣欲與麝蘭爭」這兩句則在描寫原住民婦女藉著鹿脂塗抹在身上取材自然

的化妝方式由這兩個句子我可以聯想到在十六世紀梅花鹿成群在台灣山林

間奔跑鹿皮鹿肉鹿脂在原住民的生活佔了極重要的地位

(三)「釋迦果」「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先讚美此果再說這

不是中原之物我認為這「珍」字是在誇奬釋迦這種水果的風味不輸給中原的

其他果類「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皇帝林園土質肥沃卻種

不成釋迦果只能生長在台灣這個海島這種比較式的讚美是文學創作上的高

招而其中另有寓意似在述說自己空有滿腹的才華卻無法在中原施展只能在

台灣這小小的海島安身立命

(四)「山居」八首之三龔顯宗教授在〈沈光文與台灣文學教育〉文中提到「不

問政事掃葉烹茶逃禪誦經〈山居八首〉是其隱逸文學的代表作而「鶴」

是光文的化身「歸雲共鶴還」「未能支廈屋祇可拖漁樵冀作雲中鶴來聽

海上潮」在困頓中得到精神完全的逍遙自由」

(五)在王德威的〈後遺民寫作〉中將沈光文的詩文寫作歸納出一個總結「沈

的一腔心事盡皆付與文章詩歌是在文字裏他找到暫時的寄託「歲歲思歸

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他的一首思歸詩開頭是這樣寫著北忘故國有家

難歸逐客遊子的心情豈是一個愁字了得然而歲歲思歸之餘沈光文也必須

把他眼光投向周遭事物台灣的一草一木畢竟纔是日常生活的依歸他的詩作

記錄了不少南方熱帶花草蔬果詠椰子詠番橘詠釋迦果helliphellip飲食經驗的改

變是其他一切改變的開始麼再怎麼堅貞的遺民也得穿衣吃飯也有了權把他

鄉作此鄉的心思了」(後遺民寫作王德威)

三 徐孚遠生平(資料補充)

(一)第七組同學在徐孚遠生平介紹中提到「永曆十五年(1661)隨鄭成功入

臺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今台南新化里)從事農耕之餘又設帳授學提攜

後進後再返廈門」在《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詩選注》》

中 施 老師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而言徐孚遠亦不太可能於「克台之歲」即「從

入東都」helliphellip據多項資料考辨徐氏未入台卒於 粵之說是較可信的

(二)徐氏曾到台之說一般而言乃根據他曾參加永曆十五年的海外幾社但

海外幾社實不可能於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鄭成功克台之年)創立海外幾

社六子如沈佺期盧若騰張 煌言陳士京(永曆十三年病卒)皆未曾到台灣

而鄭氏克台時間已是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兵馬倥傯社會亂離即使海外

幾社六子隨鄭氏來台但於十天左右即有此閒情逸致 雅集吟詠進而創立詩

社這豈不啟人疑竇」(摘錄自〈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

詩選注》〉)

四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東寧詠〉〈鋤菜〉「雖然復明之志未嘗一日或已他也意識到台

灣的海山春色有如世外桃源如果中原喪亂如此已經尋到避秦之地的遺民

又何必急於離去徐孚遠的詠桃花詩因此充滿當時旅台士人的矛盾心情」(後

遺民寫作王德威)第七組同學在這三首詩的賞析部分均認為是徐孚遠在台之

作但如果 從施懿琳 老師考證的觀點來看徐孚遠並未到台灣來那麼他這三

首詩寫的是想像中的台灣生活或是另指他處呢

美娟 撰

感謝第七組的用心整理資料讓我對沈光文與徐孚遠這兩位文人有更深的認識

以下是我對詩作不同的解釋與賞析

沈光文

1〈有感〉

同學解釋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所恨的是挨餓卻餓不死人情本來就

淡薄我並不責怪他們

「我並不責怪他們」這裡的他們是指誰為什麼會說出這話呢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這兩句詩表面上寫的是「無怪」「何敢」但實際上呢一個人困頓久了沒了鬥

志看著別人吃香喝辣開著名車羨慕得很但自己又能如何呀當然要說自

己毫不在乎能夠安身立命唉呀其實那都是騙人的話語心裡可是怨恨得很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這詩句真能感受到生命至此不如死了算了人在極端的悲苦時生命的延續像

是一種折磨就很容易讓人想不開但我總記得一句話「好死不如賴活著」正

因為我不清楚死後的靈魂會比較快活嗎所以這一生再辛苦也都要「安時命」

的活下去這首詩確實讓我反省了一下我的生活並沒有像沈光遠那樣辛苦所

以也就不要稍遇挫折就抱怨連連啊

2 〈山居〉八首之三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詩最令我感動因為他表達出不到那遙遠

的長安並非路途遙遠之故長安依然在那裡只是人事已非再回去也找不回昔

時能效忠國家的感覺了換句話說若明朝依然在的話即使首都換了更遙遠的

地方也都不會覺得那是個難題這是否也很契合我們平常說的重視感覺的問題

呢許多事情我們要如何決定都在於自己感受如何有時赴湯蹈火的事我們去

做舉手之勞的工作卻不願意這只能說我們都在依情感而行啊所以我們是

情感為上的人一點也沒錯也許並非人人如此但這兩句詩確實於我心有戚戚焉

徐孚遠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詩句中道出台灣山色美景渾然天成天生麗質「千載避秦

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所謂的避難時間是短暫的心情是複雜難平的但

沒想到竟然有這樣的避難地比自己原先的故鄉還要美好這才是「真此地」真

世界啊這應該是避難者原先沒有想到的收穫吧所以既然這裡比原先自己的

故鄉還令人眷戀又何必回去呢

〈東寧詠〉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兩句詩中表達出台灣的人與地均是未

開發教化之區如果開發得好環境優渥怎會穿著破舊呢而環境也不至於被說

是「荒嶼」這當然是當時為政者的不重視台灣而當時只要有一點知識思想的

人都會覺得在此地日子是得過且過變得一點鬥志也沒有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作者認為「荷鋤帶笠」是「安愚分」作

者原先的志向想必是非常高遠的沒想到此刻的自己竟然變成一個再平凡不過的

農夫所以日子也就渾渾噩噩的過了已經沒什麼可以在乎的了

〈鋤菜〉

「惡溪之惡愚公愚」同學解釋溪水凶惡而我就像愚公那樣的癡愚

而我認為他在表達的是「環境依舊自己也依然如故」所以我解釋為溪水

依然險惡而我依然如愚公般

整首詩表達出自己不諳種植卻又非得去做的無奈只好苦中作樂一番想要回

去故鄉但怎麼回去呢對著未來的日子充滿悲觀與缺乏鬥志

曾靜瑜 撰

看到第七組的報告覺得很開心啊內容精簡實在太體諒大家了謝謝你們可

是後來查了資料發現有關沈光文的研究不少哩資料很豐富喔應該有許多值

得討論的地方希望大家有始有終這是本學期最後一篇心得報告請大家堅持

到底喔

報告中關於沈光文的部份在第一頁第一段中所提到的福王和桂王都是屬於南明

政權時期所謂南明時期是指明亡後(明思宗自縊滿人入關)明宗室在中

國南方相繼建立的政權此即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所建立的弘光政權

(1644-1645)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立的隆武政權(1645-1646)魯王朱以海在

紹興建魯王監國政權(1645-1653)桂王朱由榔在肇慶建永曆政權(1646-1661)

唐王弟朱聿粵在廣州建紹武政權(1646)韓王朱本鉉在鄖西所建的定武政權

(1646-1663)有時亦將鄭成功政權納入南明[1]這樣或許可以幫助同學們更加

了解這一個階段的歷史

至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為何第七組同學採用 1651 年這個說法呢在東吟社序

中不是有「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隔慮長為異域之人

今二十有四年」的記載據學者考證壬寅應為壬辰之誤若是壬辰年應為永

曆 6 年(1652)[2]

在第二頁「沈光文在台期間相關記事」表格中1662 年那一欄寫到「helliphellip鄭經

大怒派人殺沈光文沈光文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落髮便服為僧」其

中「大崗山普陀幻住庵」的「庵」誤植為「菴」註釋 5 和 6 在連橫的《台灣通

史列傳沈光文傳》中應該是連貫的一段文字「子經嗣頗改父之臣與政

光文作賦有所諷或讒之幾至不測乃變服為僧逃入北鄙結茅羅漢門山中

山外有目加溜灣者番社也光文於其間教授生徒不足則濟以醫」同學解釋

說羅漢門在高雄縣內門鄉內門鄉位於高雄縣東北部東界杉林鄉西與台南縣

龍崎鄉毗鄰南鄰旗山鎮田寮鄉北與台南縣南化左鎮鄉為界目加溜灣社

則位於今台南縣善化鎮因為靠近曾文溪又稱為灣裡社(曾文溪古稱灣裡溪)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怎麼可能「結茅羅漢門山中」「山外有目加溜灣者」呢

內門鄉四周山巒環繞形成一盆地楠濃山橫斷鄉之中部致將內門鄉分割為東

西兩部中部較為平坦境內地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則由北端逐漸向南傾斜

區內多山平地極少地勢陡峻二仁溪流穿東西南北水流湍急冬季乾涸

山產方面有鳳梨龍眼荔枝木瓜番石榴芒果樹薯沈光文寫〈檨賦〉

〈釋迦果〉〈番橘〉等與風物相關的作品應該與他在台灣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

關係

在第三頁中提到沈光文的「幾個第一」在觀點上是否有將沈光文「神格化」的

傾向呢而且季麒光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矣

斯菴來而始有文矣」這也落入了大漢沙文主義的窠臼之中[3]另外在第六

頁〈釋迦果〉這首詩的第三句「端為上林栽未得」同學解釋為「果真」這樣整

句翻譯似乎不太順暢是否譯成「貢奉」較適合

其實在同學選錄的這幾首詩中個人覺得〈山居〉〈有感〉這兩首詩最能夠代表

沈光文在台灣的遺臣心境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並不順遂而且還是心繫故鄉

有關徐孚遠是否曾經來台學者有不同的看法[4]個人認為〈桃花〉這首詩中

的「千載避秦真此地」應該不是指台灣有可能是指徐闇公避居的廣東饒平地區

而「避秦」中的「秦」則是影射滿清政權在〈東寧詠〉一詩中「自從漂泊臻

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同學解釋為「自從漂泊到這座島嶼算一算時光若

飛蓬颺颺飛歷經了十八年」但是據同學的說法徐闇公來台的時間應該很短

暫這樣豈不有所矛盾還是這首詩中的島嶼並不是指台灣抑或是十八年只是

一個誇示的語法

[1] 參閱許雪姬總策劃《台灣歷史辭典》「南明」辭條

[2] 參閱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

[3] 參閱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意義〉

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網站

[4] 根據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一文中

認為徐孚遠不太可能於鄭成功「克台之歲」即「從入東都」果如是徐氏需於康熙二年返回沿

海再避入廣東饒平因《年譜》〈林霍與懷瀚書〉中說「先生當癸卯(康熙二年)島破漂泊

銅山將南返helliphellip」

關於第七組同學的傳統詩詞報告個人認為他們整理的非常詳盡以下僅就閱讀

後做心得賞析

沈光文被稱為開台文化祖師其在台期間台灣文學相關記事

1651 年 明太僕寺少卿沈光文遇颱風漂流至台荷蘭人視為上賓

1666 年 台灣地區一座孔廟「全台首學」於承天府落成鄭經命各社廣設學校並

頒布學制定科舉法

1671 年 沈光文至羅漢門(今高雄縣境內)教導原住民兒童漢文

1673 年 沈光文避居目加溜灣社(今台南縣善化鎮)設立私塾教育平埔族

1685 年 沈光文創東吟社為台灣詩社之肇始

1686 年 諸羅知縣樊維屏設新港麻豆目加溜灣蕭壟四社地方學校以教育

平埔族子弟漢文

1688 年 沈光文逝世享年七十七歲

(資料來源httplotooeccomtwpoemhtm)

(一)沈光文〈懷鄉〉

異鄉遊子的思鄉情懷正如江水連綿不絕沈光文原想搭船赴泉州怎知遇上了颱

風漂流至台灣從此根留台灣三十七年不過令人疑惑的地方是根據第七組推

論寫作此詩的時間此時沈光文已經來台灣有十九年之久了也已落髮為僧雖

出家是為了避禍但創作的時間似乎稍嫌晚有無可能把創作時間再往前推移

(二)沈光文〈番婦〉

從這首詩當中我想像出一個平埔族婦女的形象更上網去探究當時的習俗早

期平埔族男女在訂婚或結婚的時候習慣上各自拔下上顎兩顆側門齒來作為雙方

的信物並以缺齒來表示已婚的意思甚至也代表一種審美觀點不過這種習慣

隨著漢化的影響後來已廢除而據<彰化縣志>的記載早年中部的平埔族是

用澀草或芭蕉花來擦牙齒讓牙齒變黑不過後來也有崇尚白牙齒的在<番俗

六考>及<諸羅縣志>上都曾提到半線(今彰化)以北的平埔族有用細砂礪齒的

風俗族人無論男女都把牙齒磨得白白的按文獻記載晚期平埔各族對牙齒審

美的觀點除了南部的平埔族還保留染黑牙齒的風俗外(可能與嗜吃檳榔有關)

一般平埔族都逐漸以白齒代黑齒或以缺齒代黑齒

(三) 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第二句詩作為倒裝句還原為「倚荊扉閒看秋山」三四句亦為倒裝句還原為

「濤聲細細落松間雪影遙遙飛荻上」或者「細細濤聲落松間遙遙雪影飛荻上」

至於頸聯的兩句「詩瘦自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同為倒裝句「自憐詩瘦同

骨瘦卻喜身微共名微」個人認為這是沈光文的謙虛之作認為自己的詩作不

夠豐腴正如杜甫〈暮登四安寺鐘樓寄裴十迪〉中的「知君苦思緣詩瘦」但是

卻開心自己的名聲亦如身子般微小欣喜中有著無限的無奈與感嘆感嘆自己在

台灣無法建立功業最後兩句則扣緊思歸的題旨

(四) 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如果此詩作於台灣那麼詩中的「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此處的長安應

不是指長安而是指在台灣當時的首府台南沈光文因為作賦得罪鄭經不得已

只好遁入佛門逃至高雄隱居我無法到首府去不是因路途遙遠而是我得罪

了權貴(鄭經)這樣解不知可不可

(五) 沈光文〈有感〉

詩中化用了馮諼的典故馮諼因能遇到孟嘗君才有機會建立功業為孟嘗君買仁

義而讓孟嘗君能在齊薛梁三個地方都受歡迎這裡諷刺的是否亦為鄭經

認為他無法繼承父志甚至排斥遺老遺老做農夫開墾躬耕謀生無法以仁義

收買人心所以今後我只能退隱無法探知詩作的創作時間所以這樣的解釋可

行不可行我也不清楚

(七) 徐孚遠〈東行阻風〉

此首詩的創作地點有可能在廈門或廣東饒平研究了一下徐孚遠的生平永曆十

七年時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徐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平兩

年後病故於此

(八) 徐孚遠〈東寧詠〉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

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漢

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

真像上古時代)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荷鋤戴

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

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能收成多少

算多少四百年前一個明朝的大官漂泊來台灣這個荒嶼開墾躬耕不如農

夫那樣除雜草但徐孚遠對台灣具有「在地主義」的認同精神才能那麼豁達「荷

鋤戴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隨遇而安台灣通志稿徐孚遠「垂老更適台

灣挈家佃於新港(今台南縣新市鄉)躬耕歿也」

(資料來源楊青矗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吳麗蘭 撰

沈光文於 1651 年漂流來台1661 年進入鹿耳門次年的「台灣賦」導致避難

於高雄縣大崗山落髮變服為僧日後帶一批文人潛心著述傳道解經教生授

徒1974 年教育平埔族人1685 年倡「東吟社」三分鐘流覽沈光文一生恍如

隔世一生的業績卻在紛紛擾擾的局棋中游走不出框倪終究湮沒在塵世中

留下論著為後人道不見古月照今人只見明月照古人愁帳馬齒徒長愁悵為

何眾人皆睡我獨醒耐何有幾許知音相伴浮世中的尋尋覓覓終究一場空

夢幻一場千古愁

<懷鄉>眺望著故鄉繾綣的情愫有家卻歸無期的隱憂眼望駭人黑水溝殊

不知今生待何時才能返鄉訴思鄉之苦無期1670 年推判正值於內門鄉隱居

山中雖逃離莫須有的「鄭錦僭王」事件卻逃不出思鄉情愁

廖怡超 撰

關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一直有各種說法最主要是 1662 與 1651 兩種從洪

銘水教授的〈沈光文與臺灣流寓文學的多角觀點〉一文中可知其一是在沈光文

的〈東吟社序〉說「余自壬寅將應李部臺之召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漂流至

斯海山阻隔慮常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又於文末自署「康熙二

十四年乙丑歲梅月甬上流寓臺灣野老沈光文斯蓭氏題時年七十有四」壬

寅即康熙元年(1662)至乙丑恰二十四年故應無疑義

但季麟光於康熙二十四年所寫的〈沈開文傳〉則說「辛卯從肇慶到潮州

由海道抵金門當事書幣邀之不就七月挈眷買舟赴泉過圍洋頭遇颶風

漂泊至臺及鄭大木掠有其地斯蓭以客禮相見」(註原文本應出自《蓉洲

文稿》中的〈沈文開傳〉然而《蓉洲文稿》一書已不見今所錄者皆取自一七

二四年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四〈赤嵌筆談雜著〉)在文中「七月挈眷買舟

赴泉」這句話之前未註明何年所以後人乃認為就承前句為辛卯年即 1651 年

這兩個年份有何差別呢主要由於鄭成功為 1661 年五月攻臺若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那在明鄭之前早已入臺十年

各家對何時入臺至今無推論但我比較傾向於 1662 年入臺而非 1651 年根

據傳說他漂流至宜蘭後輾轉來至台南還受到荷蘭人之助但在目前所有的詩

稿作品中卻無任何有關荷蘭人之作況且十年並不是短時間何以一字未聞

此外荷治時期並不是完全封閉的事實上當時海上交通來往挺發達的在

臺灣海峽是海盜及走私者的天堂而掌握臺灣海峽實權的人就是鄭成功從文獻

資料中(臺灣研究叢刊mdash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曹永和著)可知在一八四八

年(明永曆二年清順治五年)因大陸連續戰亂饑饉甚劇臺灣的中國人驟

增至兩萬人並皆從事於農業其中竟有婦女五百名及超過一千名的孩童遷入臺

灣但翌年(一八四九)在饑饉現象終了後約有八千人回歸大陸(頁 87)所

以沈光文既然來至臺南應不會不知道隨時可以有回去的機會

另一件令人起疑之處在於郭懷一事件

郭懷一 年代 - 1652 泉州同安人荷蘭時代移居今臺南縣永康市一帶從

事墾殖當時漢人在永康市種植麻米等經濟作物永康當時亦發展成交易小村

落即油車行村(Smeerdorp)郭懷一是當地頭人荷蘭文獻作「五官懷一(Gouqua

Faet)」1650 年前後由於蔗糖業不振加上荷蘭人課稅蠻橫終於引起漢人不滿

密謀起事事洩為臺灣街頭人郭懷一結拜兄弟所密告郭懷一不得不於 1652

年 9 月 7 日率眾攻打普羅文遮城當日懷一戰死餘眾往南退逃至高雄漚汪(後

紅)漢人此役被誅殺者在數千人或有言郭懷一是鄭成功部將但並無當時

的中荷文獻可資佐證翁佳音 撰 中村孝志譯註《バタヴィア城日記》第三

冊1991 2756-1jpg 郭懷一昔日墾荒於二層行溪附近二層行溪是因溪畔有二

層行村莊而得名往昔渡口設在村莊主廟清王宮前也就是現在二層橋的位置

現該村莊成立為二行社區(臺灣歷史辭典 )

由上可知如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且滯留於臺南一帶他不可能對此一事件毫

無所悉甚至如果當時他在臺南的話或有可能也會被捲入其中但其詩文中亦

無提及令人費解不過說歸說此仍只是個人不成熟的推測其中應漏誤百出

祈同學能加以指正

在談沈光文的作品之前想將其作品分為三部份其一為(懷鄉)與(思歸)

其二為(番婦)與(釋迦果)其三為(山居)與(有感)

沈光文給予前人的研究評論中有他是否認同臺灣這塊土地與否而有正反兩個

意見但我並不想於此點延續我想談一談詩人的心境與存在普魯斯特

(1871-1922)寫了一本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整個都是回憶的產物作

者靠回憶來結構小說同時回憶也成為一種主題藝術那這與沈光文有何關聯

呢追憶

當詩人喪失了平日身之所寄的家國與自己所習慣的生活方式之後他就被

迫改變了自己的「此有」(Dasein)亦是說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環境與自己

須要重新找回自己在此時空環境下所處的「位置」這是相當難的(切不可以今

日眼光來看待旅外之人因我們早就透過許多傳播知識有一些了解)讓我們想想

及至後來的孫元衡要渡臺之前不也先探聽做了一些功課嗎不然怎會有(除臺灣

郡丞客以海圖見遺漫賦一篇寄諸同學)呢在重新找尋到個人的「位置」與

發現自我「存在」之前最快的療傷方式就是回憶了藉由無窮盡的回憶讓詩

人能將時光回朔這回朔使得詩人的精神得以支持延續而在更深一層的意義上

來說這回憶正是他存在方式的本身透過無數對家鄉美好事物的想像詩人找

到了自我曾經存在的證明這些回憶無法用邏輯來加以詮釋它可能出現在任何

一個地方也許是天邊那一抹紅霞也許是地上那一束小花這些景物一再的觸

動詩人不斷的回憶也不斷的尋找其「身之所寄」藉由回憶連結了過去與當下

也就確立了自我的存在因此詩人會追憶並不是意有所指或言志疏懷我們似乎

也不需要在此處用我們的眼光為他加一些詮釋試想原來他用來支撐自己的東

西原來竟是已經失去了的永不復返的東西寧不悲乎

在(番婦)與(釋迦果)中可以看見沈光文對臺灣風俗的描寫在「社裡朝

朝出同群擔負行」中可見平埔族婦女擔負了家庭許多工作下田工作採集

菜餚等工作就落入女人手中那男人就無所事事嗎也不然在現在的文獻中可

以發現臺灣從荷治到明鄭熟番之社每年都要為統治者獵取大量的鹿來出口這

些狩獵的工作就落在男人頭上當時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如我們想像中好所以統

治者剝削原住民之惡於此又記上一筆

「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可見婦女愛美的天性並不因人而有異此草同學

註為鱧腸但查彰化縣志番俗篇則為澀草或芭蕉花可能還要再確認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兩句很有意思賽勝應可知就是賽戲纏紅錦又

是何呢從彰化縣志番俗中「遇賽戲袞龍刺繡悉以被體然皆購梨園故衣

鮮稱身者腰以下以色綢錦緞重疊圍之另綴綺羅於肩之左右如結帨然隨風

飄揚五采奪目」再查其它縣府志亦多相同可知這纏紅錦應是在身上腰下

處纏繞而非於首那「新粧掛白珩」呢新粧本意當指剛化好的容粧怠無疑

義但我很好奇沈光文真的有辦法分辨誰化妝了嗎還是這是指稱為衣飾方面的

打扮查彰化縣志番俗中有這麼一段「女無脂粉不結髻不施膏沐」又查鳳

山縣志番俗(山豬毛等四社 傀儡山等二十七社風俗)中有這段「俗尚白凡做

年婚嫁皆尚白頭以鳥羽為領圍於頂或用螺殼或用草珠海石串如貫珠」

這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新年的裝扮又於下番俗雜俗中有

過年無定日或鄰社共相訂期賽戲酣歌三四日乃止亦有一歲而二三次

者或八月初三月初總以稻熟為最重止之日盛其衣飾相率而走於壙

視疾徐為勝負曰「鬬走」或社眾相詬誶則以此定其曲直負者為曲

可知賽戲對應於新粧應如此解釋可通白珩應是貝類比較有可能而非真的玉

「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記得在那邊曾看過原住民衣不蔽體到了冬天

除了披鹿皮之外也會有抹鹿脂保暖的習慣此處與《臺陽見聞錄》卻都有將其抹

香的功能或許這是在取得保暖之後所發現的另一項附加價值吧

(釋迦果)一文中沈光文寫出了釋迦果的特性----生長於南方有評論論及應

有個人自傷抒懷之感尤其是「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似乎可為

此種心境提供一些跡證不過若我們將其當成一種竹枝風味的風土民情是不是

也可以呢況且開頭「稱名頗似足誇人」若將以自己隱喻似乎也與流亡海外的

前朝遺老心境不符何誇之有何名之有呢

在(山居)與(有感)中「未能支廈屋」應為稱自己孤臣無力可回天之感明

諭現實環境已非他所能改變而「長安」此處應指首都且應是當時臺灣首府臺

在此兩篇中可知沈光文生活過得並不好而從(山居)與「長安」不能言諭

可知當是明鄭鄭經避禍時期之作這兩篇詩人已無法回憶過往而是需面對每天

的「困厄」 所以作品中充滿了寫實之風在作品中已無詩學的美感為什麼

如此呢從山中首句「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可知他仍試圖修好與明鄭政

府的關係但情勢如此發展使得他苦衷難言他是憂鬱的他是寂寥的一方面

訴說自己的奉為宗主的恩情仍在一方也為自己言行訴為孤衷表達善意但畢

竟明鄭還是無法接納他他只好當個忠言逆耳的孤臣孽子繼續託於漁樵之間

了「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更表達沈光

文欲放之山林終究無法忘情於明鄭的心情若冀求當雲中之鶴又何在乎長安

何在呢難得去卻又非為路遙這種暗示又更增加了棄臣欲昭之心歷歷可顯

而(有感)則更帶有一種失望的悲憤不過若以前首(山居)似可稱為憂國之

作那這首就是私欲之表了從首聯「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其實正是

最強烈的反諷控訴沒有人願意給他一臂之力在物質上給予援助真的不怪任

何人嗎那所恨何來困苦的日子久了也只好發揮阿 Q 精神想像自己正逐

日如神仙不食五穀般無求但畢竟形而上的精神意識還是抵不過形而下的肚子

餓所以也只好再一次「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求人幫助了還是得

低聲下氣所以只好做「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之嘆了

這首詩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在於它採六言古詩方式而非七言應是為了讓吟誦

的節奏更快更顯激昂

最後再以沈光文求閔督姚啟聖使其歸鄉一事可知一他在臺灣真的過得並不

如意已入臺二十多年(七十多歲)仍掛念著回鄉一事或許落葉歸根的道統一

直藏於心中吧其二是為何一定要求姚啟聖呢我想政治意義應大於經濟上的

意義不過見諸詩文確也可知他或恐真無此種經濟能力若知於現代被海峽兩岸

推崇至上譽為臺灣開臺第一文人沈光文或會於天上一笑之「涸鲫復在」

在徐孚遠詩作(桃花)中得見詩人內心交錯的掙扎「千載避秦真此地問

君何必武陵回」此一問哉恐怕不是他問而是詩人內心的解嘲意象代表的不

是這裏真如此之好亦非真的欲留無回就如同教條宣言一般沒有不法何需

教條沒有逾越何需規範是一樣的道理回朔後來之歷史徐孚遠終究還是返

回大陸故土這一詩作真可謂「明志」之作

在(東行阻風)中首句「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表現出詩人

欲離之急切心中焦急之心躍然紙上但次聯「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

空」卻又流露出實無意浪跡天涯不得不然的悲傷亡國遺臣之難再次見諸

文字「屢書空」在此應為書空咄咄之意晉人殷浩被黜放終日以手指向空中

書寫「咄咄怪事」四字見晉書˙卷七十七˙殷浩傳後比喻失意激憤的狀態

金˙元好問˙鎮平縣齋感懷詩「書空咄咄知誰解擊缶嗚嗚卻自驚」如此解釋

後更能體會滿腔悲憤欲訴無淚的情景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這兩句不應解釋為攜眷渡海與學農之

事其實這是詩人的一種感懷之詞想到要去一個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堂堂君子

(讀書人)可能要從事他們認為低下的務農之事空有滿腹經論卻淪喪於斯此

情此景或從另一個角度想是田園之樂但另一種士大夫的眼光看之可喜乎

亦悲乎

末聯則是另一種轉折詩人以一種失望但接受的心態來看待這一切「稍待波平

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須放兩字用得很傳神放流的不但是船更是一

種抱國壯志的逝去也是一種默默接受命運的無言以對閱讀此詩三百多年前

的歷史人物躍然浮於眼前對於他們除了給與深深的同情與感懷後亦讓人無

言了

(東寧詠)中先說一個可討論之處「函谷誰占藏史氣」此句應做何解呢

還記得「函谷一丸泥」嗎這兩解應都是相近的函谷關自古是中國關中地區之

門戶所以用函谷來指涉國家重要之地也就是掌權者這在語言學上是一種隱

喻函谷關=中原=國都=統治者當我們如此解釋之後那前後文都能一貫解

釋了完整的語句解釋則是那管那美好河山現在究竟是在述說誰家歷史我這

放逐海外之人也只能作蘇武牧羊之嘆了

在這首作品中我們可看到詩人的生不逢時嘆不得志流落異鄉過著「古

荒」的生活或許詩人是無意的但在作品此聯中「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

又一天」卻又令人感到他的孤單與寂寥十八年了是否他忘了自己也應屬於「土

民」了而末聯「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雖有豁達之情但卻是

一種消然的適性是對現實環境不得不的屈從試著找出蘇東坡的(六月二十日

夜渡海)一詩讓我們一起體會不同的心境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

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最後一首是本學期最後一首了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首我想就用這首詩來和大家

分享「找碴」的心得在這首(鋤菜)中似乎好像沒什奇怪的地方就是詩人

田耕生活的愉情之作罷了真如此嗎我認為完全不是為什麼呢首先在念

這首詩作的時候我嘗試用國語念或用臺語念都不是很順口(雖說台語也不見得

百分百貼近古音)我曾做了兩個假設一是同學可能打錯了或是徐孚遠此作

並非佳作但查閱原始出處後發現同學沒有錯那是剛好選了一篇較不成熟之作

嗎對照其它詩作與本首內文似乎又不像這給了我很大的疑惑甚至於我試

著把把每聯前後段倒過來念還更順口更合韻腳呢這其一

第二是若仔細推論這詩當中都有所謂「跳躍性思考」從「晨夕桔槔那得濡

沾塊之雨昨宵下」就可看出先講到早每天打水仍不夠澆灌忽然又說昨夜下

了大雨兩者間似有關聯但在語句上的用法一定有問題又下聯「葉裏抽莖生

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看似相關但仔細推敲我們又被語言學所騙當中只有

葉菜兩字讓我們產生語意上的聯結外有何相關呢下聯更離譜了「西鄰我友」

與「十載泥塗」又有何關呢這其二

其三是對照全文末聯似為言志又與上文有何相關

然後第四句「畦中種菜三百株」為何是三百呢為什不是五百(我不是五百

的歌迷)這有何意呢

有了這麼多疑惑該找答案了文史不分家我很相信這句話所以一定先找

作者的生平與其時代背景現在這些同學都整理的很詳細幫了我很大的忙那

麼我看到前面說徐孚遠在鄭成功時期是受重用的但在鄭經時代就被冷落了所以

鬱抑不得志加上生活失依想必是很難過的那這首明顯是鄭經時代所以才必

須鋤菜呀

好接下來真的需要一點靈感了我會試著把自己融入作者的心境去體會在

那遙遠的時代面對此情此景自己會有何感受呢我在此詩中會覺得留此何用

不如歸去但歸又歸不得在此真如失去自由的人一般想至此靈光一現想到了

一篇文章------歐陽修的「縱囚論」用網路查了一下縱囚論原文哈真巧縱

放之囚為三百多人於是這使我朝向這是一篇隱喻的言志詩去想再推敲歷史去

找解答很有趣吧我把推敲的解釋文寫如下

在這個島嶼居留了那麼久是為了什麼呢處在這再惡劣不過的環境讓我感覺自

己比那愚公還要更愚了臺灣這小小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成大事業我們只不過項

困守在島上的囚徒罷了現在憑您(指鄭經)如朝夕井中打起水般少的才華怎

能夠治理好我們呢像您父親那麼有才華(沾塊之雨)的人已經逝去不復返了(昨

宵下)您現在大力啟用新的人而放棄老臣好像是要有一番新做為(葉指老臣而

抽莖指新臣)這看來都只是好像小孩辦家家酒般(烹菜沽酒)用來欺騙自己讓

老百姓心中安慰的吧事實上我也並不是沒有回歸大陸的機會(西鄰應為駱賓

王 代女道士王零妃贈道士李榮出「helliphellip千回百過浪官關心何曾舉意西鄰玉

未肯留情南陌金南陌西鄰咸自保還轡歸期須及早為想三春狹斜路hellip」)

只不過一轉眼在這邊(這時已如泥塗)耽擱了十年之久現在與您的關係愈來愈

遠(南雲杳杳)而要進言的機會也沒了(天路逋逋在此應為亡失較妥)連我

想要有報效之心卻都無能為力了

這樣解釋是否較合乎文義而不聱牙呢也許我解釋的其實根本就是「為賦新詞強

說愁」不過還是提供給各位一個不一樣的看法用新的角度看詩也看歷史

李美瑜 撰

一 懷鄉(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以江水借代鄉愁更能展現岀愁思的綿延及蕩氣迴腸以江水對照思念家鄉

的情緒讓讀詩的讀者也能感受出沈光文的惆悵另外江水也有暗示歸鄉之途

渺茫之意見備註得之本詩創作時間為永曆二十四年當時已為明鄭時期鄭

經在位清廷實施堅壁清野的海禁政策一來使在台的漢人無法回歸再則在中

國沿海的居民也無法渡台沈光文見此更為感嘆再加上沈光文對於鄭經的領導

多所不滿因此才會覺得回家之路如同滔滔江水一般波濤洶湧遙不可至

二 番婦(沈光文)

詩的賞析

不同於抒發憂國憂民的詩作沈光文因為避禍來台於是留下些許描寫台灣異地

文化的詩作這些詩篇也讓後世得以了解當時代台灣平埔族的文化平埔族是母

系社會男人主內女人主外的社會形態與向來重男輕女的漢民族無論在生活

及價值觀方面有許多的差異所以當漢民族初來台時常與在地的平埔族發生衝

突我們可從清朝遊宦詩人的著作中發現不少輕蔑平埔族的字樣本詩沈光文

僅以紀錄的方式呈現岀平埔族人的生活型態多了份客觀的歷史描寫少了漢

民族優越感的沙文主義

三 釋迦果(沈光文)

詩的賞析

若沈光文真以釋迦果比喻自身的處境那麼筆者認為沈氏就犯了遷客騷人的「多

愁善感」了另外從詩作中實在感受不岀沈氏表現岀「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不知為何詩作賞析中加上了這段文字難道釋迦生長在台灣是苦的只有生長

在皇帝林園內才是幸福的嗎

釋迦本來就是外來的產物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生態恰巧適合栽種所

以在台灣會有如此珍奇的水果筆者認為沈光文僅以文人的觀點思考植物的生

長卻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即便將「釋迦」移植到皇帝林園也不會蓬勃生長

每種生物都有其生長的條件無論人類世界多麼的紛擾隨著時光的荏苒都將

流於歷史可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卻不會因此而停止運轉及變化

詩的疑問

稱名頗似「足誇人」當中的「足誇人」怎麼解釋呢不知為何會翻譯成「蠻能

引起人們的好奇呢」另外第二句「不是中元大谷珍」中的「大谷珍」怎麼

解釋呢是一種借代還是古時「大谷珍」就是「果品」的意思

四 〈思歸〉六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賞析

「詩瘦自憐同骨瘦」指的是詩風孤寂就像身子骨單薄一般由此可看出沈光

文來台的十年生活並不如意應該是看到時局的震盪即便沈氏有滿腔的熱忱

卻也無法扭轉頹勢的無奈吧難怪沈光文的著作都有深深的哀愁本首詩末

兩句「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不僅令人有嚮往崇尚過去太平盛事

的感覺還有不滿現狀的無奈如此也道岀沈光文作此詩篇的目的

本詩篇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感有顏色可知沈氏擁有深厚的漢文

學底子另外沈氏喜歡在詩作中運用借代及雙關的修辭技巧如此一來讓文章

更有深度及涵義能激起讀者讀後深思

五 〈山居〉八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觀點

關於本詩筆者認為成詩應於台灣且時間點應於作賦諷刺鄭經之後可從詩中

第五六句推敲岀端倪「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譯為希望作隻高潔的雲

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筆者認為沈光文渡台後應該算在台人士中學識

涵養高者應該要受矚目被重用的人但是沈光文卻自言欲淡泊名利作一明

哲保身的隱居者可見其對國家政事已灰心失落因此筆者認為成詩在作賦諷

刺鄭經之後

六 有感(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譯為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

命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雖然詩中說不怨天其實沈光文對於亡國卻是極為深

痛他感嘆世態炎涼有人可以有車代歩富裕的過生活而他僅能挨餓原先

努力求取的功名因為國家的改朝換代一切化為烏有一種對人生多變乖舛的

無奈貫通整篇詩作不過即便不滿世道及老天的造化弄人創作本詩時沈光

文仍然相信可以「反清復明」所以末兩句也有期望未來更好的意味期待蒼天

垂憐未來更好

七 桃花(徐孚遠)

詩的賞析

徐孚遠對於台灣的情感非常矛盾一則認為台灣是遠離分擾中國的世外桃源想

要悠閒安適的偏安台灣一則又希望回去過往的中國期待中國的動盪停止落

土歸根同於同學賞析中所提明鄭時期渡台漢人有許多的「亡國懷鄉」之作而

本篇就是典型的作品徐孚遠以「桃花」借代偏安的「台灣」詩中充滿詩意

善用典故讓詩作讀來寓意深遠

八 東行阻風(徐孚遠)

詩的賞析

《東行阻風》有感於國家的驟變人世間的無常徐孚遠選擇避居田野回歸平

淡或許有時會感到飄零孤單但筆者認為徐孚遠從農耕生活中重新找回了生活

的快樂在同學的賞析中得知「徐孚遠的詩作雖在顛沛流離時仍寓溫柔敦厚

之意」可見徐孚遠是個 EQ 高挫折容忍力高的文人相較於同時期沈光文詩

作《有感》中呈現的灰色思想即可發現徐孚遠人生態度的豁達

九 東寧詠(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第三四句「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嘆子卿賢」譯為誰會在函谷邊疆表

現出名留青史的氣勢漢朝空自嘆息蘇武賢能筆者認為徐孚遠是認為偏安於台

灣後他已經漸漸對國家政事失去過往的熱忱了產生了一種對國家政事「無能

為力」的感覺於是將自我寄情於農耕之中雖然消極但也爲生命找到另一個出

口不過詩中仍會有「草木餘生」等字樣可見即便避居田野心中也無法真

的豁達不問世事

十 鋤菜(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徐孚遠似乎覺得跟隨鄭成功來台後的一切都超乎他的意料徐孚遠本來對鄭

成功反清復明充滿希望但怎奈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而鄭經又打壓一群忠貞

遺臣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徐孚遠在耕作十年後反思起當初跟隨來台的情景

不免有些懊悔於是自諷自己是「愚公」

詩中也呈現出體會到自身渺小的感覺徐孚遠或許覺得一生期許寄望的事情不

斷的落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爭名取勝到了寫作當時已經毫無意義了雖

然是一種自嘲的方式呈現但也表現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

簡秀苑 撰

一 概說

此組報告簡單但詳盡尤其在沈光文部分對於作者介紹的詳盡讓人一目了然

相信是劃下美好的休止符令人期待下一個樂章的跳躍起伏

二 沈光文部分

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沈氏死後葬

於善化里東保目加溜灣社又叫「灣裡社」其領域在曾文溪與鹽水溪的上中

游之間即今之善化安定和大內鄉一帶本社在善化支社依 石萬壽 教授的

研究有 1直加弄社今安定2灣里街東善化鎮茄拔里 3二社今玉井鄉

內霄里4拔馬社左鎮鄉拔馬5新社仔社今大內鄉頭社村環湖村一帶(目

加溜灣社資料摘自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番婦〉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

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黑齒當

為原住民成年禮俗之一

〈釋迦果〉《重修台灣府志》卷十八云釋迦果似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

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重修台灣縣志》卷十二風土志載樹高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7: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雪一般搖搖晃晃地在蘆荻上方飄動著自憐詩風清癯孤寂和身子一樣單薄枯

瘦身子是那麼微弱幸好自己的名聲亦如身子一般微小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

的經驗推斷現在也該是晚稻飄香紫蟹肥美的時刻了

【賞析】

本詩是懷鄉之作根據《思歸》第六首的詩句「故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

年淹」判斷《思歸》第三首應寫於沈光文來台十年約當西元 1662 年之前當

時鄭成功已來台「我貴何妨知我希」頗有孤芳自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意

「秋山」的顏色多重但也褪去不少綠意給人悠閒安祥又淒清悲凉的感受表

達既積極嚮往又無可奈何的心境「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這寫

景句頗令人驚豔「濤聲」並非真正的海濤之聲而是松濤「雪影」亦非真正的

雪是指成片的荻花作者用了精確的比擬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

感有顏色足見巧思「詩瘦」一詞光文愛用如〈貸米於人無應者〉「詩

瘦偏多新意格也知詩瘦恰如秋高飛秋色入浯州」「骨瘦」指物質生活缺乏

「詩瘦」則反映精神生活也相當貧瘠「身微卻喜共名微」呼應首句「何妨知我

希」有豁達也有自我解嘲頸聯的對仗也很漂亮尾聯「家鄉昔日太平事

晚稻香新紫蟹肥」能扣緊「思歸」的主題全詩技巧純熟風格清新意在言外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 義 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 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 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注釋】

 朝宗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節周禮春官大宗伯「春見曰朝夏見曰

宗」朝宗後泛指臣下覲見君王

 義法則正義之事

 支廈屋支承受搭建廈屋高大寬廣的房子支廈屋指作官享用豪宅

 託漁樵託寄託如【唐】杜甫大麥行「安得如鳥有羽翅託身白雲還

故鄉」漁樵捕魚與砍柴引申為隱居的生活

 雲中鶴比喻人品高潔不同凡俗的人語出三國志卷十一魏書邴原傳

裴松之注引原別傳「邴君所謂雲中白鶴非鶉鷃之網所能羅矣」南史卷

四十九劉懷珍傳「歊矯矯出塵如雲中白鶴」

【語譯】

想到家國殘破明朝宗室敗亡我這老臣再也無法上朝行覲見君王的禮儀孤單

的心每每感到鬱悶寂寥不能當大官住在高大的房屋裡只能與漁翁樵夫一起

過著隱居的生活希望作隻高潔的雲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長安我是

難得去的但並不是因為路途遙遠

【賞析】

西元 1680 年光文 69 歳作賦諷刺鄭經逃禪羅漢門毛一波〈試論沈光文之

詩〉「細玩詩意當為入山後作」但從《山居》第四首「已當天末處地亦

近南交」來看又像是在廣東時所作不過多數學者仍認為這組詩應成於台灣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光文「少以明經貢太學」而當時的「太學」稱

為「國子學」國家非常重視這種學校教育優秀的學生還有直接任官的機會

這是明朝一個特殊的官制沈光文應是個優秀的學生熟讀中國經典但明朝滅

亡他就失去了為國家效忠的機會雖然曾在廣東肇慶與流亡政府【南明】桂王

相見被授予「太僕寺少卿」的官銜主管宴享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朝宗

義」終究是不再可能實現的夢了「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語氣透露出

無奈彷彿「託漁樵」是「未能支廈屋」之後「不得不然」的舉動而「冀作雲

中鶴來聽海上潮」或許是光文調適之後的願望也算是自我寬慰的說詞我

看不出當中的「豁達」「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代表天子之都是再

也回不去的不是因為路途遙遠而是已經改朝換代了回去又有何用整首詩

沒有置身山中的閒適感反而是對於現況的不勝唏噓啊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 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 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注釋】

 困厄處境艱難困苦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今弟在困厄之中蒙先生

慨然以尊齋相借令弟感愧無地」亦作「困阨」

 彈鋏鋏劍把彈鋏彈擊劍柄後用以比喻因處境困苦而有求於人戰國

策齊策四戰國時代齊國人馮諼因家貧而要求在孟嘗君門下當食客起先不

受孟嘗君重視而以粗食待之馮諼乃倚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孟嘗君乃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的待遇彈鋏原有「自求表現」之意但詩句應

是「貧窮而需他人資助」的意思

【語譯】

所恨的是挨餓卻餓不死人情本來就淡薄我並不責怪他們會這樣長期處於困

苦艱難之中像個鬼魂似的身體日漸消瘦像仙人那樣輕飄飄的說你有車可

乘令人羨慕感嘆我必須求助於人實在可憐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命

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

【賞析】

選譯這首詩的初衷是因為它是罕見的「六言古詩」而中間兩聯有自然的對

偶消極無奈的心情因著六言的句式得以娓娓陳明「餓」常成為亡國之時

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12]所以儘管現實生活是如此不堪也要堅持

原則等候蒼天垂憐

三參考資料

1 龔顯宗編《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8)

2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mdash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

版社2000)

3 葉石濤《台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

4 彭瑞金《台灣文學 50 家》(台北玉山社2005)

5羅宗強〈中國古代詩歌風格論中的一個問題〉

httphomekimocomtwchaosoldpoemsll207htm

四徐孚遠生平

徐孚遠(1599-1665)字闇公晚號復齋江蘇華亭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舉

人與邑人夏允彝陳子龍倡組「幾社」以道義文章聞名當世時人將他與張

煌言盧若騰沈佺期曹從龍陳士京合稱「幾社六子」明亡後明亡後

曾襄助夏允彝舉兵抗清魯監國授左僉都御史永曆五年(1651)松江之役後戰

敗從魯監國至廈門受到鄭成功的禮遇永曆十二年(1658)永曆帝封鄭成功為

延平郡王成功指派徐孚遠至雲南向永曆帝復命孚遠取道安南(今越南)卻受

阻於安南王而折返廈門永曆十五年(1661)隨鄭成功入臺居住於台灣縣新港

一帶(今台南新化里)從事農耕之餘又設帳授學提攜後進後再返廈門永

曆十七年(1663)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

平兩年後病故於此

徐孚遠在明末文名甚著質量均大有可觀其詩風蒼勁雄渾豪宕忠義之氣貫

注其中擅長以壯語寫悲情面目鮮明著有《釣璜堂存稿》廿卷其中收有古

今詩二千七百多首書前有陳乃乾陳洙兩人合編之〈徐闇公先生年譜〉書末

附〈交行摘稿〉一卷另外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八種《臺灣詩鈔》收有徐孚遠

詩作五十一首為目前較易見之選本陳漢光《台灣詩選錄》收有詩二十九首

連橫原本輯有《東寧三子詩錄》其中有《徐闇公詩鈔》一卷已佚連橫《台

灣詩乘》亦錄其詩作十首

五徐孚遠詩作注釋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注釋】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此二句典出崔護《遊城南》「去年今日此

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等閒隨便不

留意用法同唐朝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還

音ㄏㄞˊ猶尚用法同唐朝杜牧贈別詩二首之二「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

垂淚到天明」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避秦」與「武陵」皆引自陶淵明《桃花

源記》其記有一武陵漁人意外尋得桃花源的故事桃花源後成為世外桃源的象

徵文曰「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兩句應解釋

為一千多年來一再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來到台灣這個真正的桃花源問你

又何必要回去故鄉呢「武陵」原是陶淵明在故事中虛構的在此借指虛幻的故

【語譯】

台灣的海山春光美景是平常之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依舊有如美人的

臉龐那麼漂亮來一再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來到台灣這個真正的桃花源

問您又何必再回到虛幻的故鄉去呢

【賞析】

此詩雖簡短但就其反映當時居台人士的矛盾心情卻具有典型性本詩以「桃

花」借喻明朝隨鄭成功來台的官民逃避滿清作亂台灣是「真此地」mdash 真正可

避亂的桃花源明鄭時期台灣詩歌的兩大主要特色是亡國懷鄉之情以及追求世

外桃源的不歸思想對於亡國的明朝遺民淪陷的大陸已成為傷心之地對於喪

亂擾攘的神州大陸台灣反成為「避秦」之地首句道出臺灣地理特色為山與海

春色呈現在朵朵盛開的美麗桃花中此處暗用崔護《遊城南》詩中「人面桃花」

的典故卻不明寫「桃花」二字簡潔而有新意表現了人與自然的交流後半

運用陶淵明《桃花源記》典故十分貼切地刻劃了台灣的雙重性格作為世外桃

源台灣是積極的但作為避秦之地台灣又是消極的明鄭政權來到台灣就幾

乎註定了反攻無力回天的命運台灣的安逸美好使人思歸而終不欲歸然而若

非為了延續明朝漢族政權許多人也不會漂泊至此此中的矛盾於詩作中可以

體會得出來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 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 農作應追皁帽 翁

稍待波平陽月 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

【注釋】

 東濛指台灣詩人暫居廈門待十月時東渡來台

 黃牛嫗原指漢宣帝的外祖母王媼王媼隨使者詣闕入宮時乘黃牛車故百

姓謂之黃牛嫗於此借指詩人的外祖母

 皁帽黑帽平民所著的帽子

 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

 舠音ㄉㄠ小舟

【語譯】

我打算將衰老之軀寄寓在台灣的海島上可是連月來因東風的阻礙不得東行展

轉流離的身世怎能堪受長期作客飄搖不定的日子又難忍家書渺茫攜帶著兒女

兼載著外祖母暫居廈門想要學習農耕應該請教戴著黑帽的老翁稍加等待到海

浪平靜的十月天後也就可以放棹碧海遠渡重洋了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移居廈門時寫其身世飄搖等待渡海來台的心情詩人於南都淪

陷後泊舟山破浙閩繼潰乃浮海至廈門延平禮遇之其後同延平王入台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即寫其在廈門正等待東渡來台「身世何

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則言其顛沛流離之苦人生悲莫悲於國破家亡

亡國遺民只得揹著苦難承擔命運給予的流亡徐孚遠攜老扶幼準備東渡滯留

廈門期間為了生活也只好學農耕了「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由此可以想見當時詩人流亡的情形但人生不能向命運低頭遭逢絕境也得另

覓夢土「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是一種等待一種希望人生

本應該就生活在希望裡徐孚遠歷經戰亂飄零渡洋來台從此久居茲島平日

從事耕讀悲酒吟詩與張煌言盧若騰沈佺期曹從龍陳士京等創設「幾

社」互相唱和時稱「海外幾社六子」而以闇公為首他的詩作多寫久居孤

島的人生感觸《詩乘》評其詩雲「闇公之詩大 都眷懷 君國獨抱忠貞雖

在顛沛流離之時仍寓溫柔敦厚之意」其詩格調高古不愧為幾社六子之首

〈東寧(註一)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註二)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註三)漢家空歎子卿賢(註四)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註五)又一天

荷(註六)鋤帶笠安愚(註七)分草木餘生(註八)任所便(註九)

【注釋】

1東寧指台灣鄭成

討論

許坤裕 撰

國祚衰微亂象起朝綱不振賊竄起封疆名將紛招忌骨骾大臣被排擠

國之大本裂震殤流寇奔竄雪上霜滿族興兵席捲至最恨三桂引入關

只為圓圓捨江山ㄧ代罪人庶民殃漢人遭躏恨如山只因禍水勝江山

君王昏昧最平庸結黨營私罪非輕朝綱法紀棄如履國之棟樑遭殞命

摧枯拉朽易反掌覆巢之下無完卵賣主求榮啥人益滿人侵逼恨無疆

遺老儒風兼勇將反清之役迭覆亡欲振乏力退居野心喜延平尊上客

時時獻策思報國怎奈君王命早薨奪權爭鬥鄭經勝易反前朝新作風

執政大臣迭更替國綱不振戰乏力軍力削減不如前倒行逆施眾叛離

叛降施琅罪難數派兵滅台納版圖反清復民終無望忍心滅絕忠臣夢

雖然沈光文衷心企盼鄭經能有所作為怎奈眼見其聽信讒言及所做為只有

把國祚推向滅亡邊緣光文憂國不振恨而以賦諷鄭經遂得罪當道幾至不側

可見沈光文愛國之心真是令人稱佩不已這也是他文學地位相當受後人尊重的理

由之一

明鄭時期來台的尚有許多縉紳遺老他們同為博學之士同樣有憂國之思

但是因為際遇不同在台灣文學史上影響不如沈光文深遠儘管如此他們對

於台灣這塊文學園地仍舊產生一定的影響明末遺老在台灣的主要貢獻在於將

漢人的傳統文化以橫的移植的方式在台灣島上作量的推廣雖然不是質的轉化

也乏深入紮根的效果但是就漢文化傳播的角度來說自有其不可忽略的貢獻

意欲對社會產生全面性的影響個人的力量畢竟是微薄而有限的儘管沈光

文對台灣文學有開創之功但是若非郑氏父子在台推展文教措施依然無法有

效地普及文化因此漢文化在台深入而廣泛的紮根工作一直要到郑氏政權退

守台灣之後始逐步展開

陳瓊珠 撰

一 沈光文生平(資料補充)

(一)沈光文到台灣有永曆三年(1649)入台 165116521662 年的說法

本文採用 1651 年的說法)為何要採用 1651 年呢我在《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

想像評陳昭瑛《台灣詩選注》》中看到施懿琳對沈光文入台的時間有一段這樣

的推論「季麒光曾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庵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也斯

庵來而始有文也」楊雲萍亦說「斯庵到台灣的年代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

題因為自一方面說台灣文化 史要從是年開始」的確如此斯庵來台時間

茲事體大而迄今仍難斷言或據東吟社序(成立於康熙廿四年西元一六八五

年)「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 隔慮長為異域之人今

二十有四年矣」因斯庵自序有「辛卯後來借居海島」(寄跡效人吟自序)故壬

寅當為「壬辰」之誤(辛卯後當為壬辰)故斯庵當為永曆六年(西元一六 五二

年)來台全祖望〈沈太僕傳〉記敘斯庵與鄭經交惡謂「(斯庵)嘆曰吾廿

載飄零絕島棄墳墓不顧者不過欲完髮以見先帝於地下而卒不克」所說廿

載當是舉其成 數而言約與永曆六年來台時間相符合唯東吟社既成立於康

熙廿四年(西元一六八五年)復於文中謂「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則

其來台時間當為永曆十六年(西元一六 六二年)但東吟社序之可信度仍遭懷

疑因乾隆年間清廷編纂四庫全書廣求天下典籍對明朝遺老著作文中有

礙者時加以刪除或改易唯此處僅涉及年代之數字而未涉 及政治色彩是

否有改竄之必要如無此必要則其來台時間當為永曆十六年」提供給同學做

參考

(二)另沈光文在 1662 年為逃避鄭經追殺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今高

雄縣田寮鄉)落髮變服為僧這段文字敍述取材自連橫《台灣通史》如同 施 老

師所說「連氏之作如《台灣通史》《台灣詩乘》其書 問題不少ooo 多採其

說引用時不可不慎」在(兩首有關臺灣僧人抗清的詩作 楊惠南(臺灣大學

哲學系)論文中對於沈氏出家之處有一段這樣的推論亦提供給同學參考「沈光

文曾有〈普陀幻住菴〉詩作一首『磬聲飄出半林聞中有茅菴隱白雲幾樹秋

聲虛檻度數竿清影碧窗分聞僧煮茗能留客野鳥吟松獨遠群此日已收塵世

隔逃禪漫學誦經文』[引見陳漢光《臺灣詩錄》(上)臺中市灣省文獻委

員會1984 (再版)頁 44]值得注意的是詩作的標題是「普陀幻住菴」

而詩作的最後一句則是『逃禪漫學誦經文』有人據而推測沈光文「逃禪」的

寺廟-普陀幻住菴應該是羅漢門的超峰寺(今高雄大崗山舊超峰寺)毛一波

〈試論沈光文之詩〉以及盧嘉興〈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即持這一觀點

(詳張曼濤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87 )中國佛教史論集(臺灣佛教篇)》

頁 233 ~ 254)但是也有學者指出普陀幻住菴應該是 指浙江普陀山上的幻

住菴陳漢光《臺灣詩錄》(上)頁 44即說『普陀係指浙江普陀山而言

故此詩之成應在隆武元年(順治二年乙酉公元 1645 年)魯王「畫江(畫錢塘

江而守)之役」後其時魯王入海光文可能逃到普陀山』另外廖一謹《臺

灣詩史》(臺北武陵出版社1989頁 86-86 ) 也有 相同的看法事

實上浙江普陀山確實有一座禪寺名叫幻住菴它是元朝禪門臨濟宗楊岐派傳

人mdash中峰明本禪師( 1263 ~ 1323 )所興建的禪寺明本禪師還撰有《幻

住菴清規》一卷刊行於世目前收錄於《卍續藏經》第 111 冊 這樣看來

普陀幻住菴即後來的高雄大崗山舊超峰寺這種說法恐怕有待商榷另外

前引盧嘉興的論文還依據沈光文的詩作推論竹溪寺是臺灣最早建造的佛寺

但由於沈氏詩作問題重重因此這一推論恐怕也是值得進一步商榷」

(三)

在台南歷史中由人升格為神被後代膜拜的武將以鄭成功為主文人則以沈

光文為首民國六十七年台灣省政府撥款在沈公原墓地興建紀念碑誌念碑上

的銘文敘述 沈光文 先生一生的事蹟尤其表彰不事異族和安貧教化的美好懿

行銘文為台南縣政府所誌 民國七十一年十月一日 沈公的故鄉浙江瑾縣

在台北同鄉會和善化人士共同將其神像迎入善化慶安宮正式奉為神膜拜因當

天適逢中秋節每年此日則舉行祭儀於慶安宮後殿與五 文昌帝 君一同安奉

是全台獨一無二的六文昌廟每年中秋節的祭祀也成為罕見的「特例」台南

延平郡王祠內亦有供奉「明太僕寺卿沈光文」的牌位(內容摘錄自

httpwwwchinesefreewebscomptalndenq522htm)

(四)羅漢門的第 一 種 說法 是 羅 漢 印 度 語 佛 學 中 位 於 高

僧 和說法內 門 舊 稱「 羅 漢 門 」 又 稱「 羅 漢 內 門 」 其 源

來有 兩 種 說 法 尚 之 上 僅 次 於 菩 薩 得 稱 呼 係 自 覺 深

有修 養 得 道者 而 羅 漢 群 居 之 所 曰 「 羅 漢 門 」 早 期 傳

說 內門 是 雕 題 黑 齒 之 社 蠻 荒 之 村 尚 無地 名 因 為 明 末

大 學 士 太 漢 寺 沈 光 文 先 生 不 滿 鄭 經 嗣 王 之 後 頻換 其

父 之 臣 為 政 乃 做 賦 諷之 幾 至 不 測 而 變 服 為 僧 逃

底 到 羅 漢 門 結 茅 教 授生 徒 漸 漸 的 他 就 成 為 人 文 薈

萃 之 文化 發 詳 地 當 時 隨 沈 光 文 先 生 避 難 之 搢 紳 多 屬

鴻 博 知 士 懷 挾 圖 書 奔 集 幕 府 橫 經 講 學 誦 法 先 生

洋 洋 乎 濟 濟 乎 盛 於一 時 後 人 就 把 「 橫 經 講 學 鴻 博

之 士 」 所 避 居 之 地 取 名 為 「 羅 漢 門 」 第 二 種 說 法 是

羅 漢門 原 為 平 埔 語「 ruohan 」經 漢 譯 而 成 早 期 在 荷 蘭 古 文

地 圖 中曾 經出 現 由 於 本 地 最 主 要 的 河 流 rarr 二 行 溪 上 游

河 道 至 馬 頭 山 附 近 的 瑞 山 村 和 內 東村 交 界 處 出 口 轉 入

田 寮 鄉 兩 岸 山 地 高 聳 險峻 地 示 巍 峨 重 疊 有 如 羅 漢

把 守 在 門口 兩 側 而 內 盆 地 位於 其 後 有 如 世 外 桃 源 的 廳

堂 於 是 先 民 就 將 平 埔 音 「ruohan 」 附 會 為 「 羅 漢 門 」

(摘錄自httpwwwkscggovtwtourismtown0803htm)

二 沈光文詩的賞析

(一)〈懷鄉〉與〈思歸〉六首之三在〈思歸〉的前兩句「我貴何妨知我希 

秋山閒看倚荊扉」採用倒裝句法雖然自己高貴的情操不為眾人所知但我卻

看破世間的名利追逐而能隱逸於鄉間怡然自得「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

紫蟹肥」則直接點出他思鄉的情懷「晚稻香紫蟹肥」的季節應是在秋季而秋

天正是詩人思鄉的季節〈懷鄉〉中他揮毫傾訴相思情「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

窮」「程何遠思不窮」簡單的敍述卻是百感交集看著安平的江水一波波翻

滾而過思國思鄉卻難返鄉對沈光文來說遺民情懷與鄉愁佔了他思緒的

極大部分離開大陸移居海島思舊懷鄉變成了詩作的主題

(二)「番婦」從明鄭以降迄清朝的官吏遊士對原住民的書寫記錄極為豐富

他們的文字記錄替無文字的原住民留下珍貴的史料供後人研究參考「社裡朝

朝出同行擔負行」此兩句寫原住民的生活景況「野花頭插滿黑草齒塗成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四句則寫出原住民婦女的外貌裝扮「鹿脂塗抹

慣欲與麝蘭爭」這兩句則在描寫原住民婦女藉著鹿脂塗抹在身上取材自然

的化妝方式由這兩個句子我可以聯想到在十六世紀梅花鹿成群在台灣山林

間奔跑鹿皮鹿肉鹿脂在原住民的生活佔了極重要的地位

(三)「釋迦果」「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先讚美此果再說這

不是中原之物我認為這「珍」字是在誇奬釋迦這種水果的風味不輸給中原的

其他果類「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皇帝林園土質肥沃卻種

不成釋迦果只能生長在台灣這個海島這種比較式的讚美是文學創作上的高

招而其中另有寓意似在述說自己空有滿腹的才華卻無法在中原施展只能在

台灣這小小的海島安身立命

(四)「山居」八首之三龔顯宗教授在〈沈光文與台灣文學教育〉文中提到「不

問政事掃葉烹茶逃禪誦經〈山居八首〉是其隱逸文學的代表作而「鶴」

是光文的化身「歸雲共鶴還」「未能支廈屋祇可拖漁樵冀作雲中鶴來聽

海上潮」在困頓中得到精神完全的逍遙自由」

(五)在王德威的〈後遺民寫作〉中將沈光文的詩文寫作歸納出一個總結「沈

的一腔心事盡皆付與文章詩歌是在文字裏他找到暫時的寄託「歲歲思歸

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他的一首思歸詩開頭是這樣寫著北忘故國有家

難歸逐客遊子的心情豈是一個愁字了得然而歲歲思歸之餘沈光文也必須

把他眼光投向周遭事物台灣的一草一木畢竟纔是日常生活的依歸他的詩作

記錄了不少南方熱帶花草蔬果詠椰子詠番橘詠釋迦果helliphellip飲食經驗的改

變是其他一切改變的開始麼再怎麼堅貞的遺民也得穿衣吃飯也有了權把他

鄉作此鄉的心思了」(後遺民寫作王德威)

三 徐孚遠生平(資料補充)

(一)第七組同學在徐孚遠生平介紹中提到「永曆十五年(1661)隨鄭成功入

臺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今台南新化里)從事農耕之餘又設帳授學提攜

後進後再返廈門」在《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詩選注》》

中 施 老師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而言徐孚遠亦不太可能於「克台之歲」即「從

入東都」helliphellip據多項資料考辨徐氏未入台卒於 粵之說是較可信的

(二)徐氏曾到台之說一般而言乃根據他曾參加永曆十五年的海外幾社但

海外幾社實不可能於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鄭成功克台之年)創立海外幾

社六子如沈佺期盧若騰張 煌言陳士京(永曆十三年病卒)皆未曾到台灣

而鄭氏克台時間已是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兵馬倥傯社會亂離即使海外

幾社六子隨鄭氏來台但於十天左右即有此閒情逸致 雅集吟詠進而創立詩

社這豈不啟人疑竇」(摘錄自〈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

詩選注》〉)

四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東寧詠〉〈鋤菜〉「雖然復明之志未嘗一日或已他也意識到台

灣的海山春色有如世外桃源如果中原喪亂如此已經尋到避秦之地的遺民

又何必急於離去徐孚遠的詠桃花詩因此充滿當時旅台士人的矛盾心情」(後

遺民寫作王德威)第七組同學在這三首詩的賞析部分均認為是徐孚遠在台之

作但如果 從施懿琳 老師考證的觀點來看徐孚遠並未到台灣來那麼他這三

首詩寫的是想像中的台灣生活或是另指他處呢

美娟 撰

感謝第七組的用心整理資料讓我對沈光文與徐孚遠這兩位文人有更深的認識

以下是我對詩作不同的解釋與賞析

沈光文

1〈有感〉

同學解釋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所恨的是挨餓卻餓不死人情本來就

淡薄我並不責怪他們

「我並不責怪他們」這裡的他們是指誰為什麼會說出這話呢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這兩句詩表面上寫的是「無怪」「何敢」但實際上呢一個人困頓久了沒了鬥

志看著別人吃香喝辣開著名車羨慕得很但自己又能如何呀當然要說自

己毫不在乎能夠安身立命唉呀其實那都是騙人的話語心裡可是怨恨得很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這詩句真能感受到生命至此不如死了算了人在極端的悲苦時生命的延續像

是一種折磨就很容易讓人想不開但我總記得一句話「好死不如賴活著」正

因為我不清楚死後的靈魂會比較快活嗎所以這一生再辛苦也都要「安時命」

的活下去這首詩確實讓我反省了一下我的生活並沒有像沈光遠那樣辛苦所

以也就不要稍遇挫折就抱怨連連啊

2 〈山居〉八首之三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詩最令我感動因為他表達出不到那遙遠

的長安並非路途遙遠之故長安依然在那裡只是人事已非再回去也找不回昔

時能效忠國家的感覺了換句話說若明朝依然在的話即使首都換了更遙遠的

地方也都不會覺得那是個難題這是否也很契合我們平常說的重視感覺的問題

呢許多事情我們要如何決定都在於自己感受如何有時赴湯蹈火的事我們去

做舉手之勞的工作卻不願意這只能說我們都在依情感而行啊所以我們是

情感為上的人一點也沒錯也許並非人人如此但這兩句詩確實於我心有戚戚焉

徐孚遠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詩句中道出台灣山色美景渾然天成天生麗質「千載避秦

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所謂的避難時間是短暫的心情是複雜難平的但

沒想到竟然有這樣的避難地比自己原先的故鄉還要美好這才是「真此地」真

世界啊這應該是避難者原先沒有想到的收穫吧所以既然這裡比原先自己的

故鄉還令人眷戀又何必回去呢

〈東寧詠〉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兩句詩中表達出台灣的人與地均是未

開發教化之區如果開發得好環境優渥怎會穿著破舊呢而環境也不至於被說

是「荒嶼」這當然是當時為政者的不重視台灣而當時只要有一點知識思想的

人都會覺得在此地日子是得過且過變得一點鬥志也沒有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作者認為「荷鋤帶笠」是「安愚分」作

者原先的志向想必是非常高遠的沒想到此刻的自己竟然變成一個再平凡不過的

農夫所以日子也就渾渾噩噩的過了已經沒什麼可以在乎的了

〈鋤菜〉

「惡溪之惡愚公愚」同學解釋溪水凶惡而我就像愚公那樣的癡愚

而我認為他在表達的是「環境依舊自己也依然如故」所以我解釋為溪水

依然險惡而我依然如愚公般

整首詩表達出自己不諳種植卻又非得去做的無奈只好苦中作樂一番想要回

去故鄉但怎麼回去呢對著未來的日子充滿悲觀與缺乏鬥志

曾靜瑜 撰

看到第七組的報告覺得很開心啊內容精簡實在太體諒大家了謝謝你們可

是後來查了資料發現有關沈光文的研究不少哩資料很豐富喔應該有許多值

得討論的地方希望大家有始有終這是本學期最後一篇心得報告請大家堅持

到底喔

報告中關於沈光文的部份在第一頁第一段中所提到的福王和桂王都是屬於南明

政權時期所謂南明時期是指明亡後(明思宗自縊滿人入關)明宗室在中

國南方相繼建立的政權此即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所建立的弘光政權

(1644-1645)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立的隆武政權(1645-1646)魯王朱以海在

紹興建魯王監國政權(1645-1653)桂王朱由榔在肇慶建永曆政權(1646-1661)

唐王弟朱聿粵在廣州建紹武政權(1646)韓王朱本鉉在鄖西所建的定武政權

(1646-1663)有時亦將鄭成功政權納入南明[1]這樣或許可以幫助同學們更加

了解這一個階段的歷史

至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為何第七組同學採用 1651 年這個說法呢在東吟社序

中不是有「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隔慮長為異域之人

今二十有四年」的記載據學者考證壬寅應為壬辰之誤若是壬辰年應為永

曆 6 年(1652)[2]

在第二頁「沈光文在台期間相關記事」表格中1662 年那一欄寫到「helliphellip鄭經

大怒派人殺沈光文沈光文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落髮便服為僧」其

中「大崗山普陀幻住庵」的「庵」誤植為「菴」註釋 5 和 6 在連橫的《台灣通

史列傳沈光文傳》中應該是連貫的一段文字「子經嗣頗改父之臣與政

光文作賦有所諷或讒之幾至不測乃變服為僧逃入北鄙結茅羅漢門山中

山外有目加溜灣者番社也光文於其間教授生徒不足則濟以醫」同學解釋

說羅漢門在高雄縣內門鄉內門鄉位於高雄縣東北部東界杉林鄉西與台南縣

龍崎鄉毗鄰南鄰旗山鎮田寮鄉北與台南縣南化左鎮鄉為界目加溜灣社

則位於今台南縣善化鎮因為靠近曾文溪又稱為灣裡社(曾文溪古稱灣裡溪)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怎麼可能「結茅羅漢門山中」「山外有目加溜灣者」呢

內門鄉四周山巒環繞形成一盆地楠濃山橫斷鄉之中部致將內門鄉分割為東

西兩部中部較為平坦境內地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則由北端逐漸向南傾斜

區內多山平地極少地勢陡峻二仁溪流穿東西南北水流湍急冬季乾涸

山產方面有鳳梨龍眼荔枝木瓜番石榴芒果樹薯沈光文寫〈檨賦〉

〈釋迦果〉〈番橘〉等與風物相關的作品應該與他在台灣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

關係

在第三頁中提到沈光文的「幾個第一」在觀點上是否有將沈光文「神格化」的

傾向呢而且季麒光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矣

斯菴來而始有文矣」這也落入了大漢沙文主義的窠臼之中[3]另外在第六

頁〈釋迦果〉這首詩的第三句「端為上林栽未得」同學解釋為「果真」這樣整

句翻譯似乎不太順暢是否譯成「貢奉」較適合

其實在同學選錄的這幾首詩中個人覺得〈山居〉〈有感〉這兩首詩最能夠代表

沈光文在台灣的遺臣心境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並不順遂而且還是心繫故鄉

有關徐孚遠是否曾經來台學者有不同的看法[4]個人認為〈桃花〉這首詩中

的「千載避秦真此地」應該不是指台灣有可能是指徐闇公避居的廣東饒平地區

而「避秦」中的「秦」則是影射滿清政權在〈東寧詠〉一詩中「自從漂泊臻

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同學解釋為「自從漂泊到這座島嶼算一算時光若

飛蓬颺颺飛歷經了十八年」但是據同學的說法徐闇公來台的時間應該很短

暫這樣豈不有所矛盾還是這首詩中的島嶼並不是指台灣抑或是十八年只是

一個誇示的語法

[1] 參閱許雪姬總策劃《台灣歷史辭典》「南明」辭條

[2] 參閱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

[3] 參閱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意義〉

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網站

[4] 根據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一文中

認為徐孚遠不太可能於鄭成功「克台之歲」即「從入東都」果如是徐氏需於康熙二年返回沿

海再避入廣東饒平因《年譜》〈林霍與懷瀚書〉中說「先生當癸卯(康熙二年)島破漂泊

銅山將南返helliphellip」

關於第七組同學的傳統詩詞報告個人認為他們整理的非常詳盡以下僅就閱讀

後做心得賞析

沈光文被稱為開台文化祖師其在台期間台灣文學相關記事

1651 年 明太僕寺少卿沈光文遇颱風漂流至台荷蘭人視為上賓

1666 年 台灣地區一座孔廟「全台首學」於承天府落成鄭經命各社廣設學校並

頒布學制定科舉法

1671 年 沈光文至羅漢門(今高雄縣境內)教導原住民兒童漢文

1673 年 沈光文避居目加溜灣社(今台南縣善化鎮)設立私塾教育平埔族

1685 年 沈光文創東吟社為台灣詩社之肇始

1686 年 諸羅知縣樊維屏設新港麻豆目加溜灣蕭壟四社地方學校以教育

平埔族子弟漢文

1688 年 沈光文逝世享年七十七歲

(資料來源httplotooeccomtwpoemhtm)

(一)沈光文〈懷鄉〉

異鄉遊子的思鄉情懷正如江水連綿不絕沈光文原想搭船赴泉州怎知遇上了颱

風漂流至台灣從此根留台灣三十七年不過令人疑惑的地方是根據第七組推

論寫作此詩的時間此時沈光文已經來台灣有十九年之久了也已落髮為僧雖

出家是為了避禍但創作的時間似乎稍嫌晚有無可能把創作時間再往前推移

(二)沈光文〈番婦〉

從這首詩當中我想像出一個平埔族婦女的形象更上網去探究當時的習俗早

期平埔族男女在訂婚或結婚的時候習慣上各自拔下上顎兩顆側門齒來作為雙方

的信物並以缺齒來表示已婚的意思甚至也代表一種審美觀點不過這種習慣

隨著漢化的影響後來已廢除而據<彰化縣志>的記載早年中部的平埔族是

用澀草或芭蕉花來擦牙齒讓牙齒變黑不過後來也有崇尚白牙齒的在<番俗

六考>及<諸羅縣志>上都曾提到半線(今彰化)以北的平埔族有用細砂礪齒的

風俗族人無論男女都把牙齒磨得白白的按文獻記載晚期平埔各族對牙齒審

美的觀點除了南部的平埔族還保留染黑牙齒的風俗外(可能與嗜吃檳榔有關)

一般平埔族都逐漸以白齒代黑齒或以缺齒代黑齒

(三) 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第二句詩作為倒裝句還原為「倚荊扉閒看秋山」三四句亦為倒裝句還原為

「濤聲細細落松間雪影遙遙飛荻上」或者「細細濤聲落松間遙遙雪影飛荻上」

至於頸聯的兩句「詩瘦自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同為倒裝句「自憐詩瘦同

骨瘦卻喜身微共名微」個人認為這是沈光文的謙虛之作認為自己的詩作不

夠豐腴正如杜甫〈暮登四安寺鐘樓寄裴十迪〉中的「知君苦思緣詩瘦」但是

卻開心自己的名聲亦如身子般微小欣喜中有著無限的無奈與感嘆感嘆自己在

台灣無法建立功業最後兩句則扣緊思歸的題旨

(四) 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如果此詩作於台灣那麼詩中的「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此處的長安應

不是指長安而是指在台灣當時的首府台南沈光文因為作賦得罪鄭經不得已

只好遁入佛門逃至高雄隱居我無法到首府去不是因路途遙遠而是我得罪

了權貴(鄭經)這樣解不知可不可

(五) 沈光文〈有感〉

詩中化用了馮諼的典故馮諼因能遇到孟嘗君才有機會建立功業為孟嘗君買仁

義而讓孟嘗君能在齊薛梁三個地方都受歡迎這裡諷刺的是否亦為鄭經

認為他無法繼承父志甚至排斥遺老遺老做農夫開墾躬耕謀生無法以仁義

收買人心所以今後我只能退隱無法探知詩作的創作時間所以這樣的解釋可

行不可行我也不清楚

(七) 徐孚遠〈東行阻風〉

此首詩的創作地點有可能在廈門或廣東饒平研究了一下徐孚遠的生平永曆十

七年時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徐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平兩

年後病故於此

(八) 徐孚遠〈東寧詠〉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

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漢

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

真像上古時代)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荷鋤戴

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

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能收成多少

算多少四百年前一個明朝的大官漂泊來台灣這個荒嶼開墾躬耕不如農

夫那樣除雜草但徐孚遠對台灣具有「在地主義」的認同精神才能那麼豁達「荷

鋤戴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隨遇而安台灣通志稿徐孚遠「垂老更適台

灣挈家佃於新港(今台南縣新市鄉)躬耕歿也」

(資料來源楊青矗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吳麗蘭 撰

沈光文於 1651 年漂流來台1661 年進入鹿耳門次年的「台灣賦」導致避難

於高雄縣大崗山落髮變服為僧日後帶一批文人潛心著述傳道解經教生授

徒1974 年教育平埔族人1685 年倡「東吟社」三分鐘流覽沈光文一生恍如

隔世一生的業績卻在紛紛擾擾的局棋中游走不出框倪終究湮沒在塵世中

留下論著為後人道不見古月照今人只見明月照古人愁帳馬齒徒長愁悵為

何眾人皆睡我獨醒耐何有幾許知音相伴浮世中的尋尋覓覓終究一場空

夢幻一場千古愁

<懷鄉>眺望著故鄉繾綣的情愫有家卻歸無期的隱憂眼望駭人黑水溝殊

不知今生待何時才能返鄉訴思鄉之苦無期1670 年推判正值於內門鄉隱居

山中雖逃離莫須有的「鄭錦僭王」事件卻逃不出思鄉情愁

廖怡超 撰

關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一直有各種說法最主要是 1662 與 1651 兩種從洪

銘水教授的〈沈光文與臺灣流寓文學的多角觀點〉一文中可知其一是在沈光文

的〈東吟社序〉說「余自壬寅將應李部臺之召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漂流至

斯海山阻隔慮常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又於文末自署「康熙二

十四年乙丑歲梅月甬上流寓臺灣野老沈光文斯蓭氏題時年七十有四」壬

寅即康熙元年(1662)至乙丑恰二十四年故應無疑義

但季麟光於康熙二十四年所寫的〈沈開文傳〉則說「辛卯從肇慶到潮州

由海道抵金門當事書幣邀之不就七月挈眷買舟赴泉過圍洋頭遇颶風

漂泊至臺及鄭大木掠有其地斯蓭以客禮相見」(註原文本應出自《蓉洲

文稿》中的〈沈文開傳〉然而《蓉洲文稿》一書已不見今所錄者皆取自一七

二四年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四〈赤嵌筆談雜著〉)在文中「七月挈眷買舟

赴泉」這句話之前未註明何年所以後人乃認為就承前句為辛卯年即 1651 年

這兩個年份有何差別呢主要由於鄭成功為 1661 年五月攻臺若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那在明鄭之前早已入臺十年

各家對何時入臺至今無推論但我比較傾向於 1662 年入臺而非 1651 年根

據傳說他漂流至宜蘭後輾轉來至台南還受到荷蘭人之助但在目前所有的詩

稿作品中卻無任何有關荷蘭人之作況且十年並不是短時間何以一字未聞

此外荷治時期並不是完全封閉的事實上當時海上交通來往挺發達的在

臺灣海峽是海盜及走私者的天堂而掌握臺灣海峽實權的人就是鄭成功從文獻

資料中(臺灣研究叢刊mdash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曹永和著)可知在一八四八

年(明永曆二年清順治五年)因大陸連續戰亂饑饉甚劇臺灣的中國人驟

增至兩萬人並皆從事於農業其中竟有婦女五百名及超過一千名的孩童遷入臺

灣但翌年(一八四九)在饑饉現象終了後約有八千人回歸大陸(頁 87)所

以沈光文既然來至臺南應不會不知道隨時可以有回去的機會

另一件令人起疑之處在於郭懷一事件

郭懷一 年代 - 1652 泉州同安人荷蘭時代移居今臺南縣永康市一帶從

事墾殖當時漢人在永康市種植麻米等經濟作物永康當時亦發展成交易小村

落即油車行村(Smeerdorp)郭懷一是當地頭人荷蘭文獻作「五官懷一(Gouqua

Faet)」1650 年前後由於蔗糖業不振加上荷蘭人課稅蠻橫終於引起漢人不滿

密謀起事事洩為臺灣街頭人郭懷一結拜兄弟所密告郭懷一不得不於 1652

年 9 月 7 日率眾攻打普羅文遮城當日懷一戰死餘眾往南退逃至高雄漚汪(後

紅)漢人此役被誅殺者在數千人或有言郭懷一是鄭成功部將但並無當時

的中荷文獻可資佐證翁佳音 撰 中村孝志譯註《バタヴィア城日記》第三

冊1991 2756-1jpg 郭懷一昔日墾荒於二層行溪附近二層行溪是因溪畔有二

層行村莊而得名往昔渡口設在村莊主廟清王宮前也就是現在二層橋的位置

現該村莊成立為二行社區(臺灣歷史辭典 )

由上可知如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且滯留於臺南一帶他不可能對此一事件毫

無所悉甚至如果當時他在臺南的話或有可能也會被捲入其中但其詩文中亦

無提及令人費解不過說歸說此仍只是個人不成熟的推測其中應漏誤百出

祈同學能加以指正

在談沈光文的作品之前想將其作品分為三部份其一為(懷鄉)與(思歸)

其二為(番婦)與(釋迦果)其三為(山居)與(有感)

沈光文給予前人的研究評論中有他是否認同臺灣這塊土地與否而有正反兩個

意見但我並不想於此點延續我想談一談詩人的心境與存在普魯斯特

(1871-1922)寫了一本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整個都是回憶的產物作

者靠回憶來結構小說同時回憶也成為一種主題藝術那這與沈光文有何關聯

呢追憶

當詩人喪失了平日身之所寄的家國與自己所習慣的生活方式之後他就被

迫改變了自己的「此有」(Dasein)亦是說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環境與自己

須要重新找回自己在此時空環境下所處的「位置」這是相當難的(切不可以今

日眼光來看待旅外之人因我們早就透過許多傳播知識有一些了解)讓我們想想

及至後來的孫元衡要渡臺之前不也先探聽做了一些功課嗎不然怎會有(除臺灣

郡丞客以海圖見遺漫賦一篇寄諸同學)呢在重新找尋到個人的「位置」與

發現自我「存在」之前最快的療傷方式就是回憶了藉由無窮盡的回憶讓詩

人能將時光回朔這回朔使得詩人的精神得以支持延續而在更深一層的意義上

來說這回憶正是他存在方式的本身透過無數對家鄉美好事物的想像詩人找

到了自我曾經存在的證明這些回憶無法用邏輯來加以詮釋它可能出現在任何

一個地方也許是天邊那一抹紅霞也許是地上那一束小花這些景物一再的觸

動詩人不斷的回憶也不斷的尋找其「身之所寄」藉由回憶連結了過去與當下

也就確立了自我的存在因此詩人會追憶並不是意有所指或言志疏懷我們似乎

也不需要在此處用我們的眼光為他加一些詮釋試想原來他用來支撐自己的東

西原來竟是已經失去了的永不復返的東西寧不悲乎

在(番婦)與(釋迦果)中可以看見沈光文對臺灣風俗的描寫在「社裡朝

朝出同群擔負行」中可見平埔族婦女擔負了家庭許多工作下田工作採集

菜餚等工作就落入女人手中那男人就無所事事嗎也不然在現在的文獻中可

以發現臺灣從荷治到明鄭熟番之社每年都要為統治者獵取大量的鹿來出口這

些狩獵的工作就落在男人頭上當時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如我們想像中好所以統

治者剝削原住民之惡於此又記上一筆

「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可見婦女愛美的天性並不因人而有異此草同學

註為鱧腸但查彰化縣志番俗篇則為澀草或芭蕉花可能還要再確認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兩句很有意思賽勝應可知就是賽戲纏紅錦又

是何呢從彰化縣志番俗中「遇賽戲袞龍刺繡悉以被體然皆購梨園故衣

鮮稱身者腰以下以色綢錦緞重疊圍之另綴綺羅於肩之左右如結帨然隨風

飄揚五采奪目」再查其它縣府志亦多相同可知這纏紅錦應是在身上腰下

處纏繞而非於首那「新粧掛白珩」呢新粧本意當指剛化好的容粧怠無疑

義但我很好奇沈光文真的有辦法分辨誰化妝了嗎還是這是指稱為衣飾方面的

打扮查彰化縣志番俗中有這麼一段「女無脂粉不結髻不施膏沐」又查鳳

山縣志番俗(山豬毛等四社 傀儡山等二十七社風俗)中有這段「俗尚白凡做

年婚嫁皆尚白頭以鳥羽為領圍於頂或用螺殼或用草珠海石串如貫珠」

這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新年的裝扮又於下番俗雜俗中有

過年無定日或鄰社共相訂期賽戲酣歌三四日乃止亦有一歲而二三次

者或八月初三月初總以稻熟為最重止之日盛其衣飾相率而走於壙

視疾徐為勝負曰「鬬走」或社眾相詬誶則以此定其曲直負者為曲

可知賽戲對應於新粧應如此解釋可通白珩應是貝類比較有可能而非真的玉

「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記得在那邊曾看過原住民衣不蔽體到了冬天

除了披鹿皮之外也會有抹鹿脂保暖的習慣此處與《臺陽見聞錄》卻都有將其抹

香的功能或許這是在取得保暖之後所發現的另一項附加價值吧

(釋迦果)一文中沈光文寫出了釋迦果的特性----生長於南方有評論論及應

有個人自傷抒懷之感尤其是「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似乎可為

此種心境提供一些跡證不過若我們將其當成一種竹枝風味的風土民情是不是

也可以呢況且開頭「稱名頗似足誇人」若將以自己隱喻似乎也與流亡海外的

前朝遺老心境不符何誇之有何名之有呢

在(山居)與(有感)中「未能支廈屋」應為稱自己孤臣無力可回天之感明

諭現實環境已非他所能改變而「長安」此處應指首都且應是當時臺灣首府臺

在此兩篇中可知沈光文生活過得並不好而從(山居)與「長安」不能言諭

可知當是明鄭鄭經避禍時期之作這兩篇詩人已無法回憶過往而是需面對每天

的「困厄」 所以作品中充滿了寫實之風在作品中已無詩學的美感為什麼

如此呢從山中首句「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可知他仍試圖修好與明鄭政

府的關係但情勢如此發展使得他苦衷難言他是憂鬱的他是寂寥的一方面

訴說自己的奉為宗主的恩情仍在一方也為自己言行訴為孤衷表達善意但畢

竟明鄭還是無法接納他他只好當個忠言逆耳的孤臣孽子繼續託於漁樵之間

了「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更表達沈光

文欲放之山林終究無法忘情於明鄭的心情若冀求當雲中之鶴又何在乎長安

何在呢難得去卻又非為路遙這種暗示又更增加了棄臣欲昭之心歷歷可顯

而(有感)則更帶有一種失望的悲憤不過若以前首(山居)似可稱為憂國之

作那這首就是私欲之表了從首聯「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其實正是

最強烈的反諷控訴沒有人願意給他一臂之力在物質上給予援助真的不怪任

何人嗎那所恨何來困苦的日子久了也只好發揮阿 Q 精神想像自己正逐

日如神仙不食五穀般無求但畢竟形而上的精神意識還是抵不過形而下的肚子

餓所以也只好再一次「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求人幫助了還是得

低聲下氣所以只好做「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之嘆了

這首詩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在於它採六言古詩方式而非七言應是為了讓吟誦

的節奏更快更顯激昂

最後再以沈光文求閔督姚啟聖使其歸鄉一事可知一他在臺灣真的過得並不

如意已入臺二十多年(七十多歲)仍掛念著回鄉一事或許落葉歸根的道統一

直藏於心中吧其二是為何一定要求姚啟聖呢我想政治意義應大於經濟上的

意義不過見諸詩文確也可知他或恐真無此種經濟能力若知於現代被海峽兩岸

推崇至上譽為臺灣開臺第一文人沈光文或會於天上一笑之「涸鲫復在」

在徐孚遠詩作(桃花)中得見詩人內心交錯的掙扎「千載避秦真此地問

君何必武陵回」此一問哉恐怕不是他問而是詩人內心的解嘲意象代表的不

是這裏真如此之好亦非真的欲留無回就如同教條宣言一般沒有不法何需

教條沒有逾越何需規範是一樣的道理回朔後來之歷史徐孚遠終究還是返

回大陸故土這一詩作真可謂「明志」之作

在(東行阻風)中首句「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表現出詩人

欲離之急切心中焦急之心躍然紙上但次聯「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

空」卻又流露出實無意浪跡天涯不得不然的悲傷亡國遺臣之難再次見諸

文字「屢書空」在此應為書空咄咄之意晉人殷浩被黜放終日以手指向空中

書寫「咄咄怪事」四字見晉書˙卷七十七˙殷浩傳後比喻失意激憤的狀態

金˙元好問˙鎮平縣齋感懷詩「書空咄咄知誰解擊缶嗚嗚卻自驚」如此解釋

後更能體會滿腔悲憤欲訴無淚的情景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這兩句不應解釋為攜眷渡海與學農之

事其實這是詩人的一種感懷之詞想到要去一個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堂堂君子

(讀書人)可能要從事他們認為低下的務農之事空有滿腹經論卻淪喪於斯此

情此景或從另一個角度想是田園之樂但另一種士大夫的眼光看之可喜乎

亦悲乎

末聯則是另一種轉折詩人以一種失望但接受的心態來看待這一切「稍待波平

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須放兩字用得很傳神放流的不但是船更是一

種抱國壯志的逝去也是一種默默接受命運的無言以對閱讀此詩三百多年前

的歷史人物躍然浮於眼前對於他們除了給與深深的同情與感懷後亦讓人無

言了

(東寧詠)中先說一個可討論之處「函谷誰占藏史氣」此句應做何解呢

還記得「函谷一丸泥」嗎這兩解應都是相近的函谷關自古是中國關中地區之

門戶所以用函谷來指涉國家重要之地也就是掌權者這在語言學上是一種隱

喻函谷關=中原=國都=統治者當我們如此解釋之後那前後文都能一貫解

釋了完整的語句解釋則是那管那美好河山現在究竟是在述說誰家歷史我這

放逐海外之人也只能作蘇武牧羊之嘆了

在這首作品中我們可看到詩人的生不逢時嘆不得志流落異鄉過著「古

荒」的生活或許詩人是無意的但在作品此聯中「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

又一天」卻又令人感到他的孤單與寂寥十八年了是否他忘了自己也應屬於「土

民」了而末聯「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雖有豁達之情但卻是

一種消然的適性是對現實環境不得不的屈從試著找出蘇東坡的(六月二十日

夜渡海)一詩讓我們一起體會不同的心境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

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最後一首是本學期最後一首了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首我想就用這首詩來和大家

分享「找碴」的心得在這首(鋤菜)中似乎好像沒什奇怪的地方就是詩人

田耕生活的愉情之作罷了真如此嗎我認為完全不是為什麼呢首先在念

這首詩作的時候我嘗試用國語念或用臺語念都不是很順口(雖說台語也不見得

百分百貼近古音)我曾做了兩個假設一是同學可能打錯了或是徐孚遠此作

並非佳作但查閱原始出處後發現同學沒有錯那是剛好選了一篇較不成熟之作

嗎對照其它詩作與本首內文似乎又不像這給了我很大的疑惑甚至於我試

著把把每聯前後段倒過來念還更順口更合韻腳呢這其一

第二是若仔細推論這詩當中都有所謂「跳躍性思考」從「晨夕桔槔那得濡

沾塊之雨昨宵下」就可看出先講到早每天打水仍不夠澆灌忽然又說昨夜下

了大雨兩者間似有關聯但在語句上的用法一定有問題又下聯「葉裏抽莖生

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看似相關但仔細推敲我們又被語言學所騙當中只有

葉菜兩字讓我們產生語意上的聯結外有何相關呢下聯更離譜了「西鄰我友」

與「十載泥塗」又有何關呢這其二

其三是對照全文末聯似為言志又與上文有何相關

然後第四句「畦中種菜三百株」為何是三百呢為什不是五百(我不是五百

的歌迷)這有何意呢

有了這麼多疑惑該找答案了文史不分家我很相信這句話所以一定先找

作者的生平與其時代背景現在這些同學都整理的很詳細幫了我很大的忙那

麼我看到前面說徐孚遠在鄭成功時期是受重用的但在鄭經時代就被冷落了所以

鬱抑不得志加上生活失依想必是很難過的那這首明顯是鄭經時代所以才必

須鋤菜呀

好接下來真的需要一點靈感了我會試著把自己融入作者的心境去體會在

那遙遠的時代面對此情此景自己會有何感受呢我在此詩中會覺得留此何用

不如歸去但歸又歸不得在此真如失去自由的人一般想至此靈光一現想到了

一篇文章------歐陽修的「縱囚論」用網路查了一下縱囚論原文哈真巧縱

放之囚為三百多人於是這使我朝向這是一篇隱喻的言志詩去想再推敲歷史去

找解答很有趣吧我把推敲的解釋文寫如下

在這個島嶼居留了那麼久是為了什麼呢處在這再惡劣不過的環境讓我感覺自

己比那愚公還要更愚了臺灣這小小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成大事業我們只不過項

困守在島上的囚徒罷了現在憑您(指鄭經)如朝夕井中打起水般少的才華怎

能夠治理好我們呢像您父親那麼有才華(沾塊之雨)的人已經逝去不復返了(昨

宵下)您現在大力啟用新的人而放棄老臣好像是要有一番新做為(葉指老臣而

抽莖指新臣)這看來都只是好像小孩辦家家酒般(烹菜沽酒)用來欺騙自己讓

老百姓心中安慰的吧事實上我也並不是沒有回歸大陸的機會(西鄰應為駱賓

王 代女道士王零妃贈道士李榮出「helliphellip千回百過浪官關心何曾舉意西鄰玉

未肯留情南陌金南陌西鄰咸自保還轡歸期須及早為想三春狹斜路hellip」)

只不過一轉眼在這邊(這時已如泥塗)耽擱了十年之久現在與您的關係愈來愈

遠(南雲杳杳)而要進言的機會也沒了(天路逋逋在此應為亡失較妥)連我

想要有報效之心卻都無能為力了

這樣解釋是否較合乎文義而不聱牙呢也許我解釋的其實根本就是「為賦新詞強

說愁」不過還是提供給各位一個不一樣的看法用新的角度看詩也看歷史

李美瑜 撰

一 懷鄉(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以江水借代鄉愁更能展現岀愁思的綿延及蕩氣迴腸以江水對照思念家鄉

的情緒讓讀詩的讀者也能感受出沈光文的惆悵另外江水也有暗示歸鄉之途

渺茫之意見備註得之本詩創作時間為永曆二十四年當時已為明鄭時期鄭

經在位清廷實施堅壁清野的海禁政策一來使在台的漢人無法回歸再則在中

國沿海的居民也無法渡台沈光文見此更為感嘆再加上沈光文對於鄭經的領導

多所不滿因此才會覺得回家之路如同滔滔江水一般波濤洶湧遙不可至

二 番婦(沈光文)

詩的賞析

不同於抒發憂國憂民的詩作沈光文因為避禍來台於是留下些許描寫台灣異地

文化的詩作這些詩篇也讓後世得以了解當時代台灣平埔族的文化平埔族是母

系社會男人主內女人主外的社會形態與向來重男輕女的漢民族無論在生活

及價值觀方面有許多的差異所以當漢民族初來台時常與在地的平埔族發生衝

突我們可從清朝遊宦詩人的著作中發現不少輕蔑平埔族的字樣本詩沈光文

僅以紀錄的方式呈現岀平埔族人的生活型態多了份客觀的歷史描寫少了漢

民族優越感的沙文主義

三 釋迦果(沈光文)

詩的賞析

若沈光文真以釋迦果比喻自身的處境那麼筆者認為沈氏就犯了遷客騷人的「多

愁善感」了另外從詩作中實在感受不岀沈氏表現岀「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不知為何詩作賞析中加上了這段文字難道釋迦生長在台灣是苦的只有生長

在皇帝林園內才是幸福的嗎

釋迦本來就是外來的產物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生態恰巧適合栽種所

以在台灣會有如此珍奇的水果筆者認為沈光文僅以文人的觀點思考植物的生

長卻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即便將「釋迦」移植到皇帝林園也不會蓬勃生長

每種生物都有其生長的條件無論人類世界多麼的紛擾隨著時光的荏苒都將

流於歷史可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卻不會因此而停止運轉及變化

詩的疑問

稱名頗似「足誇人」當中的「足誇人」怎麼解釋呢不知為何會翻譯成「蠻能

引起人們的好奇呢」另外第二句「不是中元大谷珍」中的「大谷珍」怎麼

解釋呢是一種借代還是古時「大谷珍」就是「果品」的意思

四 〈思歸〉六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賞析

「詩瘦自憐同骨瘦」指的是詩風孤寂就像身子骨單薄一般由此可看出沈光

文來台的十年生活並不如意應該是看到時局的震盪即便沈氏有滿腔的熱忱

卻也無法扭轉頹勢的無奈吧難怪沈光文的著作都有深深的哀愁本首詩末

兩句「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不僅令人有嚮往崇尚過去太平盛事

的感覺還有不滿現狀的無奈如此也道岀沈光文作此詩篇的目的

本詩篇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感有顏色可知沈氏擁有深厚的漢文

學底子另外沈氏喜歡在詩作中運用借代及雙關的修辭技巧如此一來讓文章

更有深度及涵義能激起讀者讀後深思

五 〈山居〉八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觀點

關於本詩筆者認為成詩應於台灣且時間點應於作賦諷刺鄭經之後可從詩中

第五六句推敲岀端倪「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譯為希望作隻高潔的雲

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筆者認為沈光文渡台後應該算在台人士中學識

涵養高者應該要受矚目被重用的人但是沈光文卻自言欲淡泊名利作一明

哲保身的隱居者可見其對國家政事已灰心失落因此筆者認為成詩在作賦諷

刺鄭經之後

六 有感(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譯為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

命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雖然詩中說不怨天其實沈光文對於亡國卻是極為深

痛他感嘆世態炎涼有人可以有車代歩富裕的過生活而他僅能挨餓原先

努力求取的功名因為國家的改朝換代一切化為烏有一種對人生多變乖舛的

無奈貫通整篇詩作不過即便不滿世道及老天的造化弄人創作本詩時沈光

文仍然相信可以「反清復明」所以末兩句也有期望未來更好的意味期待蒼天

垂憐未來更好

七 桃花(徐孚遠)

詩的賞析

徐孚遠對於台灣的情感非常矛盾一則認為台灣是遠離分擾中國的世外桃源想

要悠閒安適的偏安台灣一則又希望回去過往的中國期待中國的動盪停止落

土歸根同於同學賞析中所提明鄭時期渡台漢人有許多的「亡國懷鄉」之作而

本篇就是典型的作品徐孚遠以「桃花」借代偏安的「台灣」詩中充滿詩意

善用典故讓詩作讀來寓意深遠

八 東行阻風(徐孚遠)

詩的賞析

《東行阻風》有感於國家的驟變人世間的無常徐孚遠選擇避居田野回歸平

淡或許有時會感到飄零孤單但筆者認為徐孚遠從農耕生活中重新找回了生活

的快樂在同學的賞析中得知「徐孚遠的詩作雖在顛沛流離時仍寓溫柔敦厚

之意」可見徐孚遠是個 EQ 高挫折容忍力高的文人相較於同時期沈光文詩

作《有感》中呈現的灰色思想即可發現徐孚遠人生態度的豁達

九 東寧詠(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第三四句「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嘆子卿賢」譯為誰會在函谷邊疆表

現出名留青史的氣勢漢朝空自嘆息蘇武賢能筆者認為徐孚遠是認為偏安於台

灣後他已經漸漸對國家政事失去過往的熱忱了產生了一種對國家政事「無能

為力」的感覺於是將自我寄情於農耕之中雖然消極但也爲生命找到另一個出

口不過詩中仍會有「草木餘生」等字樣可見即便避居田野心中也無法真

的豁達不問世事

十 鋤菜(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徐孚遠似乎覺得跟隨鄭成功來台後的一切都超乎他的意料徐孚遠本來對鄭

成功反清復明充滿希望但怎奈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而鄭經又打壓一群忠貞

遺臣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徐孚遠在耕作十年後反思起當初跟隨來台的情景

不免有些懊悔於是自諷自己是「愚公」

詩中也呈現出體會到自身渺小的感覺徐孚遠或許覺得一生期許寄望的事情不

斷的落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爭名取勝到了寫作當時已經毫無意義了雖

然是一種自嘲的方式呈現但也表現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

簡秀苑 撰

一 概說

此組報告簡單但詳盡尤其在沈光文部分對於作者介紹的詳盡讓人一目了然

相信是劃下美好的休止符令人期待下一個樂章的跳躍起伏

二 沈光文部分

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沈氏死後葬

於善化里東保目加溜灣社又叫「灣裡社」其領域在曾文溪與鹽水溪的上中

游之間即今之善化安定和大內鄉一帶本社在善化支社依 石萬壽 教授的

研究有 1直加弄社今安定2灣里街東善化鎮茄拔里 3二社今玉井鄉

內霄里4拔馬社左鎮鄉拔馬5新社仔社今大內鄉頭社村環湖村一帶(目

加溜灣社資料摘自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番婦〉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

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黑齒當

為原住民成年禮俗之一

〈釋迦果〉《重修台灣府志》卷十八云釋迦果似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

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重修台灣縣志》卷十二風土志載樹高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8: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過著隱居的生活希望作隻高潔的雲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長安我是

難得去的但並不是因為路途遙遠

【賞析】

西元 1680 年光文 69 歳作賦諷刺鄭經逃禪羅漢門毛一波〈試論沈光文之

詩〉「細玩詩意當為入山後作」但從《山居》第四首「已當天末處地亦

近南交」來看又像是在廣東時所作不過多數學者仍認為這組詩應成於台灣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光文「少以明經貢太學」而當時的「太學」稱

為「國子學」國家非常重視這種學校教育優秀的學生還有直接任官的機會

這是明朝一個特殊的官制沈光文應是個優秀的學生熟讀中國經典但明朝滅

亡他就失去了為國家效忠的機會雖然曾在廣東肇慶與流亡政府【南明】桂王

相見被授予「太僕寺少卿」的官銜主管宴享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朝宗

義」終究是不再可能實現的夢了「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語氣透露出

無奈彷彿「託漁樵」是「未能支廈屋」之後「不得不然」的舉動而「冀作雲

中鶴來聽海上潮」或許是光文調適之後的願望也算是自我寬慰的說詞我

看不出當中的「豁達」「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代表天子之都是再

也回不去的不是因為路途遙遠而是已經改朝換代了回去又有何用整首詩

沒有置身山中的閒適感反而是對於現況的不勝唏噓啊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 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 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注釋】

 困厄處境艱難困苦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今弟在困厄之中蒙先生

慨然以尊齋相借令弟感愧無地」亦作「困阨」

 彈鋏鋏劍把彈鋏彈擊劍柄後用以比喻因處境困苦而有求於人戰國

策齊策四戰國時代齊國人馮諼因家貧而要求在孟嘗君門下當食客起先不

受孟嘗君重視而以粗食待之馮諼乃倚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孟嘗君乃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的待遇彈鋏原有「自求表現」之意但詩句應

是「貧窮而需他人資助」的意思

【語譯】

所恨的是挨餓卻餓不死人情本來就淡薄我並不責怪他們會這樣長期處於困

苦艱難之中像個鬼魂似的身體日漸消瘦像仙人那樣輕飄飄的說你有車可

乘令人羨慕感嘆我必須求助於人實在可憐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命

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

【賞析】

選譯這首詩的初衷是因為它是罕見的「六言古詩」而中間兩聯有自然的對

偶消極無奈的心情因著六言的句式得以娓娓陳明「餓」常成為亡國之時

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12]所以儘管現實生活是如此不堪也要堅持

原則等候蒼天垂憐

三參考資料

1 龔顯宗編《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8)

2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mdash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

版社2000)

3 葉石濤《台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

4 彭瑞金《台灣文學 50 家》(台北玉山社2005)

5羅宗強〈中國古代詩歌風格論中的一個問題〉

httphomekimocomtwchaosoldpoemsll207htm

四徐孚遠生平

徐孚遠(1599-1665)字闇公晚號復齋江蘇華亭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舉

人與邑人夏允彝陳子龍倡組「幾社」以道義文章聞名當世時人將他與張

煌言盧若騰沈佺期曹從龍陳士京合稱「幾社六子」明亡後明亡後

曾襄助夏允彝舉兵抗清魯監國授左僉都御史永曆五年(1651)松江之役後戰

敗從魯監國至廈門受到鄭成功的禮遇永曆十二年(1658)永曆帝封鄭成功為

延平郡王成功指派徐孚遠至雲南向永曆帝復命孚遠取道安南(今越南)卻受

阻於安南王而折返廈門永曆十五年(1661)隨鄭成功入臺居住於台灣縣新港

一帶(今台南新化里)從事農耕之餘又設帳授學提攜後進後再返廈門永

曆十七年(1663)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

平兩年後病故於此

徐孚遠在明末文名甚著質量均大有可觀其詩風蒼勁雄渾豪宕忠義之氣貫

注其中擅長以壯語寫悲情面目鮮明著有《釣璜堂存稿》廿卷其中收有古

今詩二千七百多首書前有陳乃乾陳洙兩人合編之〈徐闇公先生年譜〉書末

附〈交行摘稿〉一卷另外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八種《臺灣詩鈔》收有徐孚遠

詩作五十一首為目前較易見之選本陳漢光《台灣詩選錄》收有詩二十九首

連橫原本輯有《東寧三子詩錄》其中有《徐闇公詩鈔》一卷已佚連橫《台

灣詩乘》亦錄其詩作十首

五徐孚遠詩作注釋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注釋】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此二句典出崔護《遊城南》「去年今日此

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等閒隨便不

留意用法同唐朝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還

音ㄏㄞˊ猶尚用法同唐朝杜牧贈別詩二首之二「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

垂淚到天明」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避秦」與「武陵」皆引自陶淵明《桃花

源記》其記有一武陵漁人意外尋得桃花源的故事桃花源後成為世外桃源的象

徵文曰「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兩句應解釋

為一千多年來一再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來到台灣這個真正的桃花源問你

又何必要回去故鄉呢「武陵」原是陶淵明在故事中虛構的在此借指虛幻的故

【語譯】

台灣的海山春光美景是平常之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依舊有如美人的

臉龐那麼漂亮來一再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來到台灣這個真正的桃花源

問您又何必再回到虛幻的故鄉去呢

【賞析】

此詩雖簡短但就其反映當時居台人士的矛盾心情卻具有典型性本詩以「桃

花」借喻明朝隨鄭成功來台的官民逃避滿清作亂台灣是「真此地」mdash 真正可

避亂的桃花源明鄭時期台灣詩歌的兩大主要特色是亡國懷鄉之情以及追求世

外桃源的不歸思想對於亡國的明朝遺民淪陷的大陸已成為傷心之地對於喪

亂擾攘的神州大陸台灣反成為「避秦」之地首句道出臺灣地理特色為山與海

春色呈現在朵朵盛開的美麗桃花中此處暗用崔護《遊城南》詩中「人面桃花」

的典故卻不明寫「桃花」二字簡潔而有新意表現了人與自然的交流後半

運用陶淵明《桃花源記》典故十分貼切地刻劃了台灣的雙重性格作為世外桃

源台灣是積極的但作為避秦之地台灣又是消極的明鄭政權來到台灣就幾

乎註定了反攻無力回天的命運台灣的安逸美好使人思歸而終不欲歸然而若

非為了延續明朝漢族政權許多人也不會漂泊至此此中的矛盾於詩作中可以

體會得出來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 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 農作應追皁帽 翁

稍待波平陽月 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

【注釋】

 東濛指台灣詩人暫居廈門待十月時東渡來台

 黃牛嫗原指漢宣帝的外祖母王媼王媼隨使者詣闕入宮時乘黃牛車故百

姓謂之黃牛嫗於此借指詩人的外祖母

 皁帽黑帽平民所著的帽子

 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

 舠音ㄉㄠ小舟

【語譯】

我打算將衰老之軀寄寓在台灣的海島上可是連月來因東風的阻礙不得東行展

轉流離的身世怎能堪受長期作客飄搖不定的日子又難忍家書渺茫攜帶著兒女

兼載著外祖母暫居廈門想要學習農耕應該請教戴著黑帽的老翁稍加等待到海

浪平靜的十月天後也就可以放棹碧海遠渡重洋了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移居廈門時寫其身世飄搖等待渡海來台的心情詩人於南都淪

陷後泊舟山破浙閩繼潰乃浮海至廈門延平禮遇之其後同延平王入台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即寫其在廈門正等待東渡來台「身世何

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則言其顛沛流離之苦人生悲莫悲於國破家亡

亡國遺民只得揹著苦難承擔命運給予的流亡徐孚遠攜老扶幼準備東渡滯留

廈門期間為了生活也只好學農耕了「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由此可以想見當時詩人流亡的情形但人生不能向命運低頭遭逢絕境也得另

覓夢土「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是一種等待一種希望人生

本應該就生活在希望裡徐孚遠歷經戰亂飄零渡洋來台從此久居茲島平日

從事耕讀悲酒吟詩與張煌言盧若騰沈佺期曹從龍陳士京等創設「幾

社」互相唱和時稱「海外幾社六子」而以闇公為首他的詩作多寫久居孤

島的人生感觸《詩乘》評其詩雲「闇公之詩大 都眷懷 君國獨抱忠貞雖

在顛沛流離之時仍寓溫柔敦厚之意」其詩格調高古不愧為幾社六子之首

〈東寧(註一)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註二)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註三)漢家空歎子卿賢(註四)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註五)又一天

荷(註六)鋤帶笠安愚(註七)分草木餘生(註八)任所便(註九)

【注釋】

1東寧指台灣鄭成

討論

許坤裕 撰

國祚衰微亂象起朝綱不振賊竄起封疆名將紛招忌骨骾大臣被排擠

國之大本裂震殤流寇奔竄雪上霜滿族興兵席捲至最恨三桂引入關

只為圓圓捨江山ㄧ代罪人庶民殃漢人遭躏恨如山只因禍水勝江山

君王昏昧最平庸結黨營私罪非輕朝綱法紀棄如履國之棟樑遭殞命

摧枯拉朽易反掌覆巢之下無完卵賣主求榮啥人益滿人侵逼恨無疆

遺老儒風兼勇將反清之役迭覆亡欲振乏力退居野心喜延平尊上客

時時獻策思報國怎奈君王命早薨奪權爭鬥鄭經勝易反前朝新作風

執政大臣迭更替國綱不振戰乏力軍力削減不如前倒行逆施眾叛離

叛降施琅罪難數派兵滅台納版圖反清復民終無望忍心滅絕忠臣夢

雖然沈光文衷心企盼鄭經能有所作為怎奈眼見其聽信讒言及所做為只有

把國祚推向滅亡邊緣光文憂國不振恨而以賦諷鄭經遂得罪當道幾至不側

可見沈光文愛國之心真是令人稱佩不已這也是他文學地位相當受後人尊重的理

由之一

明鄭時期來台的尚有許多縉紳遺老他們同為博學之士同樣有憂國之思

但是因為際遇不同在台灣文學史上影響不如沈光文深遠儘管如此他們對

於台灣這塊文學園地仍舊產生一定的影響明末遺老在台灣的主要貢獻在於將

漢人的傳統文化以橫的移植的方式在台灣島上作量的推廣雖然不是質的轉化

也乏深入紮根的效果但是就漢文化傳播的角度來說自有其不可忽略的貢獻

意欲對社會產生全面性的影響個人的力量畢竟是微薄而有限的儘管沈光

文對台灣文學有開創之功但是若非郑氏父子在台推展文教措施依然無法有

效地普及文化因此漢文化在台深入而廣泛的紮根工作一直要到郑氏政權退

守台灣之後始逐步展開

陳瓊珠 撰

一 沈光文生平(資料補充)

(一)沈光文到台灣有永曆三年(1649)入台 165116521662 年的說法

本文採用 1651 年的說法)為何要採用 1651 年呢我在《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

想像評陳昭瑛《台灣詩選注》》中看到施懿琳對沈光文入台的時間有一段這樣

的推論「季麒光曾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庵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也斯

庵來而始有文也」楊雲萍亦說「斯庵到台灣的年代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

題因為自一方面說台灣文化 史要從是年開始」的確如此斯庵來台時間

茲事體大而迄今仍難斷言或據東吟社序(成立於康熙廿四年西元一六八五

年)「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 隔慮長為異域之人今

二十有四年矣」因斯庵自序有「辛卯後來借居海島」(寄跡效人吟自序)故壬

寅當為「壬辰」之誤(辛卯後當為壬辰)故斯庵當為永曆六年(西元一六 五二

年)來台全祖望〈沈太僕傳〉記敘斯庵與鄭經交惡謂「(斯庵)嘆曰吾廿

載飄零絕島棄墳墓不顧者不過欲完髮以見先帝於地下而卒不克」所說廿

載當是舉其成 數而言約與永曆六年來台時間相符合唯東吟社既成立於康

熙廿四年(西元一六八五年)復於文中謂「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則

其來台時間當為永曆十六年(西元一六 六二年)但東吟社序之可信度仍遭懷

疑因乾隆年間清廷編纂四庫全書廣求天下典籍對明朝遺老著作文中有

礙者時加以刪除或改易唯此處僅涉及年代之數字而未涉 及政治色彩是

否有改竄之必要如無此必要則其來台時間當為永曆十六年」提供給同學做

參考

(二)另沈光文在 1662 年為逃避鄭經追殺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今高

雄縣田寮鄉)落髮變服為僧這段文字敍述取材自連橫《台灣通史》如同 施 老

師所說「連氏之作如《台灣通史》《台灣詩乘》其書 問題不少ooo 多採其

說引用時不可不慎」在(兩首有關臺灣僧人抗清的詩作 楊惠南(臺灣大學

哲學系)論文中對於沈氏出家之處有一段這樣的推論亦提供給同學參考「沈光

文曾有〈普陀幻住菴〉詩作一首『磬聲飄出半林聞中有茅菴隱白雲幾樹秋

聲虛檻度數竿清影碧窗分聞僧煮茗能留客野鳥吟松獨遠群此日已收塵世

隔逃禪漫學誦經文』[引見陳漢光《臺灣詩錄》(上)臺中市灣省文獻委

員會1984 (再版)頁 44]值得注意的是詩作的標題是「普陀幻住菴」

而詩作的最後一句則是『逃禪漫學誦經文』有人據而推測沈光文「逃禪」的

寺廟-普陀幻住菴應該是羅漢門的超峰寺(今高雄大崗山舊超峰寺)毛一波

〈試論沈光文之詩〉以及盧嘉興〈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即持這一觀點

(詳張曼濤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87 )中國佛教史論集(臺灣佛教篇)》

頁 233 ~ 254)但是也有學者指出普陀幻住菴應該是 指浙江普陀山上的幻

住菴陳漢光《臺灣詩錄》(上)頁 44即說『普陀係指浙江普陀山而言

故此詩之成應在隆武元年(順治二年乙酉公元 1645 年)魯王「畫江(畫錢塘

江而守)之役」後其時魯王入海光文可能逃到普陀山』另外廖一謹《臺

灣詩史》(臺北武陵出版社1989頁 86-86 ) 也有 相同的看法事

實上浙江普陀山確實有一座禪寺名叫幻住菴它是元朝禪門臨濟宗楊岐派傳

人mdash中峰明本禪師( 1263 ~ 1323 )所興建的禪寺明本禪師還撰有《幻

住菴清規》一卷刊行於世目前收錄於《卍續藏經》第 111 冊 這樣看來

普陀幻住菴即後來的高雄大崗山舊超峰寺這種說法恐怕有待商榷另外

前引盧嘉興的論文還依據沈光文的詩作推論竹溪寺是臺灣最早建造的佛寺

但由於沈氏詩作問題重重因此這一推論恐怕也是值得進一步商榷」

(三)

在台南歷史中由人升格為神被後代膜拜的武將以鄭成功為主文人則以沈

光文為首民國六十七年台灣省政府撥款在沈公原墓地興建紀念碑誌念碑上

的銘文敘述 沈光文 先生一生的事蹟尤其表彰不事異族和安貧教化的美好懿

行銘文為台南縣政府所誌 民國七十一年十月一日 沈公的故鄉浙江瑾縣

在台北同鄉會和善化人士共同將其神像迎入善化慶安宮正式奉為神膜拜因當

天適逢中秋節每年此日則舉行祭儀於慶安宮後殿與五 文昌帝 君一同安奉

是全台獨一無二的六文昌廟每年中秋節的祭祀也成為罕見的「特例」台南

延平郡王祠內亦有供奉「明太僕寺卿沈光文」的牌位(內容摘錄自

httpwwwchinesefreewebscomptalndenq522htm)

(四)羅漢門的第 一 種 說法 是 羅 漢 印 度 語 佛 學 中 位 於 高

僧 和說法內 門 舊 稱「 羅 漢 門 」 又 稱「 羅 漢 內 門 」 其 源

來有 兩 種 說 法 尚 之 上 僅 次 於 菩 薩 得 稱 呼 係 自 覺 深

有修 養 得 道者 而 羅 漢 群 居 之 所 曰 「 羅 漢 門 」 早 期 傳

說 內門 是 雕 題 黑 齒 之 社 蠻 荒 之 村 尚 無地 名 因 為 明 末

大 學 士 太 漢 寺 沈 光 文 先 生 不 滿 鄭 經 嗣 王 之 後 頻換 其

父 之 臣 為 政 乃 做 賦 諷之 幾 至 不 測 而 變 服 為 僧 逃

底 到 羅 漢 門 結 茅 教 授生 徒 漸 漸 的 他 就 成 為 人 文 薈

萃 之 文化 發 詳 地 當 時 隨 沈 光 文 先 生 避 難 之 搢 紳 多 屬

鴻 博 知 士 懷 挾 圖 書 奔 集 幕 府 橫 經 講 學 誦 法 先 生

洋 洋 乎 濟 濟 乎 盛 於一 時 後 人 就 把 「 橫 經 講 學 鴻 博

之 士 」 所 避 居 之 地 取 名 為 「 羅 漢 門 」 第 二 種 說 法 是

羅 漢門 原 為 平 埔 語「 ruohan 」經 漢 譯 而 成 早 期 在 荷 蘭 古 文

地 圖 中曾 經出 現 由 於 本 地 最 主 要 的 河 流 rarr 二 行 溪 上 游

河 道 至 馬 頭 山 附 近 的 瑞 山 村 和 內 東村 交 界 處 出 口 轉 入

田 寮 鄉 兩 岸 山 地 高 聳 險峻 地 示 巍 峨 重 疊 有 如 羅 漢

把 守 在 門口 兩 側 而 內 盆 地 位於 其 後 有 如 世 外 桃 源 的 廳

堂 於 是 先 民 就 將 平 埔 音 「ruohan 」 附 會 為 「 羅 漢 門 」

(摘錄自httpwwwkscggovtwtourismtown0803htm)

二 沈光文詩的賞析

(一)〈懷鄉〉與〈思歸〉六首之三在〈思歸〉的前兩句「我貴何妨知我希 

秋山閒看倚荊扉」採用倒裝句法雖然自己高貴的情操不為眾人所知但我卻

看破世間的名利追逐而能隱逸於鄉間怡然自得「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

紫蟹肥」則直接點出他思鄉的情懷「晚稻香紫蟹肥」的季節應是在秋季而秋

天正是詩人思鄉的季節〈懷鄉〉中他揮毫傾訴相思情「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

窮」「程何遠思不窮」簡單的敍述卻是百感交集看著安平的江水一波波翻

滾而過思國思鄉卻難返鄉對沈光文來說遺民情懷與鄉愁佔了他思緒的

極大部分離開大陸移居海島思舊懷鄉變成了詩作的主題

(二)「番婦」從明鄭以降迄清朝的官吏遊士對原住民的書寫記錄極為豐富

他們的文字記錄替無文字的原住民留下珍貴的史料供後人研究參考「社裡朝

朝出同行擔負行」此兩句寫原住民的生活景況「野花頭插滿黑草齒塗成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四句則寫出原住民婦女的外貌裝扮「鹿脂塗抹

慣欲與麝蘭爭」這兩句則在描寫原住民婦女藉著鹿脂塗抹在身上取材自然

的化妝方式由這兩個句子我可以聯想到在十六世紀梅花鹿成群在台灣山林

間奔跑鹿皮鹿肉鹿脂在原住民的生活佔了極重要的地位

(三)「釋迦果」「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先讚美此果再說這

不是中原之物我認為這「珍」字是在誇奬釋迦這種水果的風味不輸給中原的

其他果類「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皇帝林園土質肥沃卻種

不成釋迦果只能生長在台灣這個海島這種比較式的讚美是文學創作上的高

招而其中另有寓意似在述說自己空有滿腹的才華卻無法在中原施展只能在

台灣這小小的海島安身立命

(四)「山居」八首之三龔顯宗教授在〈沈光文與台灣文學教育〉文中提到「不

問政事掃葉烹茶逃禪誦經〈山居八首〉是其隱逸文學的代表作而「鶴」

是光文的化身「歸雲共鶴還」「未能支廈屋祇可拖漁樵冀作雲中鶴來聽

海上潮」在困頓中得到精神完全的逍遙自由」

(五)在王德威的〈後遺民寫作〉中將沈光文的詩文寫作歸納出一個總結「沈

的一腔心事盡皆付與文章詩歌是在文字裏他找到暫時的寄託「歲歲思歸

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他的一首思歸詩開頭是這樣寫著北忘故國有家

難歸逐客遊子的心情豈是一個愁字了得然而歲歲思歸之餘沈光文也必須

把他眼光投向周遭事物台灣的一草一木畢竟纔是日常生活的依歸他的詩作

記錄了不少南方熱帶花草蔬果詠椰子詠番橘詠釋迦果helliphellip飲食經驗的改

變是其他一切改變的開始麼再怎麼堅貞的遺民也得穿衣吃飯也有了權把他

鄉作此鄉的心思了」(後遺民寫作王德威)

三 徐孚遠生平(資料補充)

(一)第七組同學在徐孚遠生平介紹中提到「永曆十五年(1661)隨鄭成功入

臺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今台南新化里)從事農耕之餘又設帳授學提攜

後進後再返廈門」在《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詩選注》》

中 施 老師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而言徐孚遠亦不太可能於「克台之歲」即「從

入東都」helliphellip據多項資料考辨徐氏未入台卒於 粵之說是較可信的

(二)徐氏曾到台之說一般而言乃根據他曾參加永曆十五年的海外幾社但

海外幾社實不可能於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鄭成功克台之年)創立海外幾

社六子如沈佺期盧若騰張 煌言陳士京(永曆十三年病卒)皆未曾到台灣

而鄭氏克台時間已是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兵馬倥傯社會亂離即使海外

幾社六子隨鄭氏來台但於十天左右即有此閒情逸致 雅集吟詠進而創立詩

社這豈不啟人疑竇」(摘錄自〈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

詩選注》〉)

四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東寧詠〉〈鋤菜〉「雖然復明之志未嘗一日或已他也意識到台

灣的海山春色有如世外桃源如果中原喪亂如此已經尋到避秦之地的遺民

又何必急於離去徐孚遠的詠桃花詩因此充滿當時旅台士人的矛盾心情」(後

遺民寫作王德威)第七組同學在這三首詩的賞析部分均認為是徐孚遠在台之

作但如果 從施懿琳 老師考證的觀點來看徐孚遠並未到台灣來那麼他這三

首詩寫的是想像中的台灣生活或是另指他處呢

美娟 撰

感謝第七組的用心整理資料讓我對沈光文與徐孚遠這兩位文人有更深的認識

以下是我對詩作不同的解釋與賞析

沈光文

1〈有感〉

同學解釋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所恨的是挨餓卻餓不死人情本來就

淡薄我並不責怪他們

「我並不責怪他們」這裡的他們是指誰為什麼會說出這話呢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這兩句詩表面上寫的是「無怪」「何敢」但實際上呢一個人困頓久了沒了鬥

志看著別人吃香喝辣開著名車羨慕得很但自己又能如何呀當然要說自

己毫不在乎能夠安身立命唉呀其實那都是騙人的話語心裡可是怨恨得很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這詩句真能感受到生命至此不如死了算了人在極端的悲苦時生命的延續像

是一種折磨就很容易讓人想不開但我總記得一句話「好死不如賴活著」正

因為我不清楚死後的靈魂會比較快活嗎所以這一生再辛苦也都要「安時命」

的活下去這首詩確實讓我反省了一下我的生活並沒有像沈光遠那樣辛苦所

以也就不要稍遇挫折就抱怨連連啊

2 〈山居〉八首之三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詩最令我感動因為他表達出不到那遙遠

的長安並非路途遙遠之故長安依然在那裡只是人事已非再回去也找不回昔

時能效忠國家的感覺了換句話說若明朝依然在的話即使首都換了更遙遠的

地方也都不會覺得那是個難題這是否也很契合我們平常說的重視感覺的問題

呢許多事情我們要如何決定都在於自己感受如何有時赴湯蹈火的事我們去

做舉手之勞的工作卻不願意這只能說我們都在依情感而行啊所以我們是

情感為上的人一點也沒錯也許並非人人如此但這兩句詩確實於我心有戚戚焉

徐孚遠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詩句中道出台灣山色美景渾然天成天生麗質「千載避秦

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所謂的避難時間是短暫的心情是複雜難平的但

沒想到竟然有這樣的避難地比自己原先的故鄉還要美好這才是「真此地」真

世界啊這應該是避難者原先沒有想到的收穫吧所以既然這裡比原先自己的

故鄉還令人眷戀又何必回去呢

〈東寧詠〉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兩句詩中表達出台灣的人與地均是未

開發教化之區如果開發得好環境優渥怎會穿著破舊呢而環境也不至於被說

是「荒嶼」這當然是當時為政者的不重視台灣而當時只要有一點知識思想的

人都會覺得在此地日子是得過且過變得一點鬥志也沒有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作者認為「荷鋤帶笠」是「安愚分」作

者原先的志向想必是非常高遠的沒想到此刻的自己竟然變成一個再平凡不過的

農夫所以日子也就渾渾噩噩的過了已經沒什麼可以在乎的了

〈鋤菜〉

「惡溪之惡愚公愚」同學解釋溪水凶惡而我就像愚公那樣的癡愚

而我認為他在表達的是「環境依舊自己也依然如故」所以我解釋為溪水

依然險惡而我依然如愚公般

整首詩表達出自己不諳種植卻又非得去做的無奈只好苦中作樂一番想要回

去故鄉但怎麼回去呢對著未來的日子充滿悲觀與缺乏鬥志

曾靜瑜 撰

看到第七組的報告覺得很開心啊內容精簡實在太體諒大家了謝謝你們可

是後來查了資料發現有關沈光文的研究不少哩資料很豐富喔應該有許多值

得討論的地方希望大家有始有終這是本學期最後一篇心得報告請大家堅持

到底喔

報告中關於沈光文的部份在第一頁第一段中所提到的福王和桂王都是屬於南明

政權時期所謂南明時期是指明亡後(明思宗自縊滿人入關)明宗室在中

國南方相繼建立的政權此即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所建立的弘光政權

(1644-1645)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立的隆武政權(1645-1646)魯王朱以海在

紹興建魯王監國政權(1645-1653)桂王朱由榔在肇慶建永曆政權(1646-1661)

唐王弟朱聿粵在廣州建紹武政權(1646)韓王朱本鉉在鄖西所建的定武政權

(1646-1663)有時亦將鄭成功政權納入南明[1]這樣或許可以幫助同學們更加

了解這一個階段的歷史

至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為何第七組同學採用 1651 年這個說法呢在東吟社序

中不是有「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隔慮長為異域之人

今二十有四年」的記載據學者考證壬寅應為壬辰之誤若是壬辰年應為永

曆 6 年(1652)[2]

在第二頁「沈光文在台期間相關記事」表格中1662 年那一欄寫到「helliphellip鄭經

大怒派人殺沈光文沈光文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落髮便服為僧」其

中「大崗山普陀幻住庵」的「庵」誤植為「菴」註釋 5 和 6 在連橫的《台灣通

史列傳沈光文傳》中應該是連貫的一段文字「子經嗣頗改父之臣與政

光文作賦有所諷或讒之幾至不測乃變服為僧逃入北鄙結茅羅漢門山中

山外有目加溜灣者番社也光文於其間教授生徒不足則濟以醫」同學解釋

說羅漢門在高雄縣內門鄉內門鄉位於高雄縣東北部東界杉林鄉西與台南縣

龍崎鄉毗鄰南鄰旗山鎮田寮鄉北與台南縣南化左鎮鄉為界目加溜灣社

則位於今台南縣善化鎮因為靠近曾文溪又稱為灣裡社(曾文溪古稱灣裡溪)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怎麼可能「結茅羅漢門山中」「山外有目加溜灣者」呢

內門鄉四周山巒環繞形成一盆地楠濃山橫斷鄉之中部致將內門鄉分割為東

西兩部中部較為平坦境內地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則由北端逐漸向南傾斜

區內多山平地極少地勢陡峻二仁溪流穿東西南北水流湍急冬季乾涸

山產方面有鳳梨龍眼荔枝木瓜番石榴芒果樹薯沈光文寫〈檨賦〉

〈釋迦果〉〈番橘〉等與風物相關的作品應該與他在台灣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

關係

在第三頁中提到沈光文的「幾個第一」在觀點上是否有將沈光文「神格化」的

傾向呢而且季麒光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矣

斯菴來而始有文矣」這也落入了大漢沙文主義的窠臼之中[3]另外在第六

頁〈釋迦果〉這首詩的第三句「端為上林栽未得」同學解釋為「果真」這樣整

句翻譯似乎不太順暢是否譯成「貢奉」較適合

其實在同學選錄的這幾首詩中個人覺得〈山居〉〈有感〉這兩首詩最能夠代表

沈光文在台灣的遺臣心境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並不順遂而且還是心繫故鄉

有關徐孚遠是否曾經來台學者有不同的看法[4]個人認為〈桃花〉這首詩中

的「千載避秦真此地」應該不是指台灣有可能是指徐闇公避居的廣東饒平地區

而「避秦」中的「秦」則是影射滿清政權在〈東寧詠〉一詩中「自從漂泊臻

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同學解釋為「自從漂泊到這座島嶼算一算時光若

飛蓬颺颺飛歷經了十八年」但是據同學的說法徐闇公來台的時間應該很短

暫這樣豈不有所矛盾還是這首詩中的島嶼並不是指台灣抑或是十八年只是

一個誇示的語法

[1] 參閱許雪姬總策劃《台灣歷史辭典》「南明」辭條

[2] 參閱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

[3] 參閱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意義〉

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網站

[4] 根據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一文中

認為徐孚遠不太可能於鄭成功「克台之歲」即「從入東都」果如是徐氏需於康熙二年返回沿

海再避入廣東饒平因《年譜》〈林霍與懷瀚書〉中說「先生當癸卯(康熙二年)島破漂泊

銅山將南返helliphellip」

關於第七組同學的傳統詩詞報告個人認為他們整理的非常詳盡以下僅就閱讀

後做心得賞析

沈光文被稱為開台文化祖師其在台期間台灣文學相關記事

1651 年 明太僕寺少卿沈光文遇颱風漂流至台荷蘭人視為上賓

1666 年 台灣地區一座孔廟「全台首學」於承天府落成鄭經命各社廣設學校並

頒布學制定科舉法

1671 年 沈光文至羅漢門(今高雄縣境內)教導原住民兒童漢文

1673 年 沈光文避居目加溜灣社(今台南縣善化鎮)設立私塾教育平埔族

1685 年 沈光文創東吟社為台灣詩社之肇始

1686 年 諸羅知縣樊維屏設新港麻豆目加溜灣蕭壟四社地方學校以教育

平埔族子弟漢文

1688 年 沈光文逝世享年七十七歲

(資料來源httplotooeccomtwpoemhtm)

(一)沈光文〈懷鄉〉

異鄉遊子的思鄉情懷正如江水連綿不絕沈光文原想搭船赴泉州怎知遇上了颱

風漂流至台灣從此根留台灣三十七年不過令人疑惑的地方是根據第七組推

論寫作此詩的時間此時沈光文已經來台灣有十九年之久了也已落髮為僧雖

出家是為了避禍但創作的時間似乎稍嫌晚有無可能把創作時間再往前推移

(二)沈光文〈番婦〉

從這首詩當中我想像出一個平埔族婦女的形象更上網去探究當時的習俗早

期平埔族男女在訂婚或結婚的時候習慣上各自拔下上顎兩顆側門齒來作為雙方

的信物並以缺齒來表示已婚的意思甚至也代表一種審美觀點不過這種習慣

隨著漢化的影響後來已廢除而據<彰化縣志>的記載早年中部的平埔族是

用澀草或芭蕉花來擦牙齒讓牙齒變黑不過後來也有崇尚白牙齒的在<番俗

六考>及<諸羅縣志>上都曾提到半線(今彰化)以北的平埔族有用細砂礪齒的

風俗族人無論男女都把牙齒磨得白白的按文獻記載晚期平埔各族對牙齒審

美的觀點除了南部的平埔族還保留染黑牙齒的風俗外(可能與嗜吃檳榔有關)

一般平埔族都逐漸以白齒代黑齒或以缺齒代黑齒

(三) 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第二句詩作為倒裝句還原為「倚荊扉閒看秋山」三四句亦為倒裝句還原為

「濤聲細細落松間雪影遙遙飛荻上」或者「細細濤聲落松間遙遙雪影飛荻上」

至於頸聯的兩句「詩瘦自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同為倒裝句「自憐詩瘦同

骨瘦卻喜身微共名微」個人認為這是沈光文的謙虛之作認為自己的詩作不

夠豐腴正如杜甫〈暮登四安寺鐘樓寄裴十迪〉中的「知君苦思緣詩瘦」但是

卻開心自己的名聲亦如身子般微小欣喜中有著無限的無奈與感嘆感嘆自己在

台灣無法建立功業最後兩句則扣緊思歸的題旨

(四) 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如果此詩作於台灣那麼詩中的「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此處的長安應

不是指長安而是指在台灣當時的首府台南沈光文因為作賦得罪鄭經不得已

只好遁入佛門逃至高雄隱居我無法到首府去不是因路途遙遠而是我得罪

了權貴(鄭經)這樣解不知可不可

(五) 沈光文〈有感〉

詩中化用了馮諼的典故馮諼因能遇到孟嘗君才有機會建立功業為孟嘗君買仁

義而讓孟嘗君能在齊薛梁三個地方都受歡迎這裡諷刺的是否亦為鄭經

認為他無法繼承父志甚至排斥遺老遺老做農夫開墾躬耕謀生無法以仁義

收買人心所以今後我只能退隱無法探知詩作的創作時間所以這樣的解釋可

行不可行我也不清楚

(七) 徐孚遠〈東行阻風〉

此首詩的創作地點有可能在廈門或廣東饒平研究了一下徐孚遠的生平永曆十

七年時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徐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平兩

年後病故於此

(八) 徐孚遠〈東寧詠〉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

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漢

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

真像上古時代)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荷鋤戴

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

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能收成多少

算多少四百年前一個明朝的大官漂泊來台灣這個荒嶼開墾躬耕不如農

夫那樣除雜草但徐孚遠對台灣具有「在地主義」的認同精神才能那麼豁達「荷

鋤戴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隨遇而安台灣通志稿徐孚遠「垂老更適台

灣挈家佃於新港(今台南縣新市鄉)躬耕歿也」

(資料來源楊青矗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吳麗蘭 撰

沈光文於 1651 年漂流來台1661 年進入鹿耳門次年的「台灣賦」導致避難

於高雄縣大崗山落髮變服為僧日後帶一批文人潛心著述傳道解經教生授

徒1974 年教育平埔族人1685 年倡「東吟社」三分鐘流覽沈光文一生恍如

隔世一生的業績卻在紛紛擾擾的局棋中游走不出框倪終究湮沒在塵世中

留下論著為後人道不見古月照今人只見明月照古人愁帳馬齒徒長愁悵為

何眾人皆睡我獨醒耐何有幾許知音相伴浮世中的尋尋覓覓終究一場空

夢幻一場千古愁

<懷鄉>眺望著故鄉繾綣的情愫有家卻歸無期的隱憂眼望駭人黑水溝殊

不知今生待何時才能返鄉訴思鄉之苦無期1670 年推判正值於內門鄉隱居

山中雖逃離莫須有的「鄭錦僭王」事件卻逃不出思鄉情愁

廖怡超 撰

關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一直有各種說法最主要是 1662 與 1651 兩種從洪

銘水教授的〈沈光文與臺灣流寓文學的多角觀點〉一文中可知其一是在沈光文

的〈東吟社序〉說「余自壬寅將應李部臺之召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漂流至

斯海山阻隔慮常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又於文末自署「康熙二

十四年乙丑歲梅月甬上流寓臺灣野老沈光文斯蓭氏題時年七十有四」壬

寅即康熙元年(1662)至乙丑恰二十四年故應無疑義

但季麟光於康熙二十四年所寫的〈沈開文傳〉則說「辛卯從肇慶到潮州

由海道抵金門當事書幣邀之不就七月挈眷買舟赴泉過圍洋頭遇颶風

漂泊至臺及鄭大木掠有其地斯蓭以客禮相見」(註原文本應出自《蓉洲

文稿》中的〈沈文開傳〉然而《蓉洲文稿》一書已不見今所錄者皆取自一七

二四年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四〈赤嵌筆談雜著〉)在文中「七月挈眷買舟

赴泉」這句話之前未註明何年所以後人乃認為就承前句為辛卯年即 1651 年

這兩個年份有何差別呢主要由於鄭成功為 1661 年五月攻臺若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那在明鄭之前早已入臺十年

各家對何時入臺至今無推論但我比較傾向於 1662 年入臺而非 1651 年根

據傳說他漂流至宜蘭後輾轉來至台南還受到荷蘭人之助但在目前所有的詩

稿作品中卻無任何有關荷蘭人之作況且十年並不是短時間何以一字未聞

此外荷治時期並不是完全封閉的事實上當時海上交通來往挺發達的在

臺灣海峽是海盜及走私者的天堂而掌握臺灣海峽實權的人就是鄭成功從文獻

資料中(臺灣研究叢刊mdash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曹永和著)可知在一八四八

年(明永曆二年清順治五年)因大陸連續戰亂饑饉甚劇臺灣的中國人驟

增至兩萬人並皆從事於農業其中竟有婦女五百名及超過一千名的孩童遷入臺

灣但翌年(一八四九)在饑饉現象終了後約有八千人回歸大陸(頁 87)所

以沈光文既然來至臺南應不會不知道隨時可以有回去的機會

另一件令人起疑之處在於郭懷一事件

郭懷一 年代 - 1652 泉州同安人荷蘭時代移居今臺南縣永康市一帶從

事墾殖當時漢人在永康市種植麻米等經濟作物永康當時亦發展成交易小村

落即油車行村(Smeerdorp)郭懷一是當地頭人荷蘭文獻作「五官懷一(Gouqua

Faet)」1650 年前後由於蔗糖業不振加上荷蘭人課稅蠻橫終於引起漢人不滿

密謀起事事洩為臺灣街頭人郭懷一結拜兄弟所密告郭懷一不得不於 1652

年 9 月 7 日率眾攻打普羅文遮城當日懷一戰死餘眾往南退逃至高雄漚汪(後

紅)漢人此役被誅殺者在數千人或有言郭懷一是鄭成功部將但並無當時

的中荷文獻可資佐證翁佳音 撰 中村孝志譯註《バタヴィア城日記》第三

冊1991 2756-1jpg 郭懷一昔日墾荒於二層行溪附近二層行溪是因溪畔有二

層行村莊而得名往昔渡口設在村莊主廟清王宮前也就是現在二層橋的位置

現該村莊成立為二行社區(臺灣歷史辭典 )

由上可知如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且滯留於臺南一帶他不可能對此一事件毫

無所悉甚至如果當時他在臺南的話或有可能也會被捲入其中但其詩文中亦

無提及令人費解不過說歸說此仍只是個人不成熟的推測其中應漏誤百出

祈同學能加以指正

在談沈光文的作品之前想將其作品分為三部份其一為(懷鄉)與(思歸)

其二為(番婦)與(釋迦果)其三為(山居)與(有感)

沈光文給予前人的研究評論中有他是否認同臺灣這塊土地與否而有正反兩個

意見但我並不想於此點延續我想談一談詩人的心境與存在普魯斯特

(1871-1922)寫了一本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整個都是回憶的產物作

者靠回憶來結構小說同時回憶也成為一種主題藝術那這與沈光文有何關聯

呢追憶

當詩人喪失了平日身之所寄的家國與自己所習慣的生活方式之後他就被

迫改變了自己的「此有」(Dasein)亦是說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環境與自己

須要重新找回自己在此時空環境下所處的「位置」這是相當難的(切不可以今

日眼光來看待旅外之人因我們早就透過許多傳播知識有一些了解)讓我們想想

及至後來的孫元衡要渡臺之前不也先探聽做了一些功課嗎不然怎會有(除臺灣

郡丞客以海圖見遺漫賦一篇寄諸同學)呢在重新找尋到個人的「位置」與

發現自我「存在」之前最快的療傷方式就是回憶了藉由無窮盡的回憶讓詩

人能將時光回朔這回朔使得詩人的精神得以支持延續而在更深一層的意義上

來說這回憶正是他存在方式的本身透過無數對家鄉美好事物的想像詩人找

到了自我曾經存在的證明這些回憶無法用邏輯來加以詮釋它可能出現在任何

一個地方也許是天邊那一抹紅霞也許是地上那一束小花這些景物一再的觸

動詩人不斷的回憶也不斷的尋找其「身之所寄」藉由回憶連結了過去與當下

也就確立了自我的存在因此詩人會追憶並不是意有所指或言志疏懷我們似乎

也不需要在此處用我們的眼光為他加一些詮釋試想原來他用來支撐自己的東

西原來竟是已經失去了的永不復返的東西寧不悲乎

在(番婦)與(釋迦果)中可以看見沈光文對臺灣風俗的描寫在「社裡朝

朝出同群擔負行」中可見平埔族婦女擔負了家庭許多工作下田工作採集

菜餚等工作就落入女人手中那男人就無所事事嗎也不然在現在的文獻中可

以發現臺灣從荷治到明鄭熟番之社每年都要為統治者獵取大量的鹿來出口這

些狩獵的工作就落在男人頭上當時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如我們想像中好所以統

治者剝削原住民之惡於此又記上一筆

「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可見婦女愛美的天性並不因人而有異此草同學

註為鱧腸但查彰化縣志番俗篇則為澀草或芭蕉花可能還要再確認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兩句很有意思賽勝應可知就是賽戲纏紅錦又

是何呢從彰化縣志番俗中「遇賽戲袞龍刺繡悉以被體然皆購梨園故衣

鮮稱身者腰以下以色綢錦緞重疊圍之另綴綺羅於肩之左右如結帨然隨風

飄揚五采奪目」再查其它縣府志亦多相同可知這纏紅錦應是在身上腰下

處纏繞而非於首那「新粧掛白珩」呢新粧本意當指剛化好的容粧怠無疑

義但我很好奇沈光文真的有辦法分辨誰化妝了嗎還是這是指稱為衣飾方面的

打扮查彰化縣志番俗中有這麼一段「女無脂粉不結髻不施膏沐」又查鳳

山縣志番俗(山豬毛等四社 傀儡山等二十七社風俗)中有這段「俗尚白凡做

年婚嫁皆尚白頭以鳥羽為領圍於頂或用螺殼或用草珠海石串如貫珠」

這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新年的裝扮又於下番俗雜俗中有

過年無定日或鄰社共相訂期賽戲酣歌三四日乃止亦有一歲而二三次

者或八月初三月初總以稻熟為最重止之日盛其衣飾相率而走於壙

視疾徐為勝負曰「鬬走」或社眾相詬誶則以此定其曲直負者為曲

可知賽戲對應於新粧應如此解釋可通白珩應是貝類比較有可能而非真的玉

「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記得在那邊曾看過原住民衣不蔽體到了冬天

除了披鹿皮之外也會有抹鹿脂保暖的習慣此處與《臺陽見聞錄》卻都有將其抹

香的功能或許這是在取得保暖之後所發現的另一項附加價值吧

(釋迦果)一文中沈光文寫出了釋迦果的特性----生長於南方有評論論及應

有個人自傷抒懷之感尤其是「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似乎可為

此種心境提供一些跡證不過若我們將其當成一種竹枝風味的風土民情是不是

也可以呢況且開頭「稱名頗似足誇人」若將以自己隱喻似乎也與流亡海外的

前朝遺老心境不符何誇之有何名之有呢

在(山居)與(有感)中「未能支廈屋」應為稱自己孤臣無力可回天之感明

諭現實環境已非他所能改變而「長安」此處應指首都且應是當時臺灣首府臺

在此兩篇中可知沈光文生活過得並不好而從(山居)與「長安」不能言諭

可知當是明鄭鄭經避禍時期之作這兩篇詩人已無法回憶過往而是需面對每天

的「困厄」 所以作品中充滿了寫實之風在作品中已無詩學的美感為什麼

如此呢從山中首句「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可知他仍試圖修好與明鄭政

府的關係但情勢如此發展使得他苦衷難言他是憂鬱的他是寂寥的一方面

訴說自己的奉為宗主的恩情仍在一方也為自己言行訴為孤衷表達善意但畢

竟明鄭還是無法接納他他只好當個忠言逆耳的孤臣孽子繼續託於漁樵之間

了「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更表達沈光

文欲放之山林終究無法忘情於明鄭的心情若冀求當雲中之鶴又何在乎長安

何在呢難得去卻又非為路遙這種暗示又更增加了棄臣欲昭之心歷歷可顯

而(有感)則更帶有一種失望的悲憤不過若以前首(山居)似可稱為憂國之

作那這首就是私欲之表了從首聯「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其實正是

最強烈的反諷控訴沒有人願意給他一臂之力在物質上給予援助真的不怪任

何人嗎那所恨何來困苦的日子久了也只好發揮阿 Q 精神想像自己正逐

日如神仙不食五穀般無求但畢竟形而上的精神意識還是抵不過形而下的肚子

餓所以也只好再一次「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求人幫助了還是得

低聲下氣所以只好做「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之嘆了

這首詩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在於它採六言古詩方式而非七言應是為了讓吟誦

的節奏更快更顯激昂

最後再以沈光文求閔督姚啟聖使其歸鄉一事可知一他在臺灣真的過得並不

如意已入臺二十多年(七十多歲)仍掛念著回鄉一事或許落葉歸根的道統一

直藏於心中吧其二是為何一定要求姚啟聖呢我想政治意義應大於經濟上的

意義不過見諸詩文確也可知他或恐真無此種經濟能力若知於現代被海峽兩岸

推崇至上譽為臺灣開臺第一文人沈光文或會於天上一笑之「涸鲫復在」

在徐孚遠詩作(桃花)中得見詩人內心交錯的掙扎「千載避秦真此地問

君何必武陵回」此一問哉恐怕不是他問而是詩人內心的解嘲意象代表的不

是這裏真如此之好亦非真的欲留無回就如同教條宣言一般沒有不法何需

教條沒有逾越何需規範是一樣的道理回朔後來之歷史徐孚遠終究還是返

回大陸故土這一詩作真可謂「明志」之作

在(東行阻風)中首句「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表現出詩人

欲離之急切心中焦急之心躍然紙上但次聯「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

空」卻又流露出實無意浪跡天涯不得不然的悲傷亡國遺臣之難再次見諸

文字「屢書空」在此應為書空咄咄之意晉人殷浩被黜放終日以手指向空中

書寫「咄咄怪事」四字見晉書˙卷七十七˙殷浩傳後比喻失意激憤的狀態

金˙元好問˙鎮平縣齋感懷詩「書空咄咄知誰解擊缶嗚嗚卻自驚」如此解釋

後更能體會滿腔悲憤欲訴無淚的情景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這兩句不應解釋為攜眷渡海與學農之

事其實這是詩人的一種感懷之詞想到要去一個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堂堂君子

(讀書人)可能要從事他們認為低下的務農之事空有滿腹經論卻淪喪於斯此

情此景或從另一個角度想是田園之樂但另一種士大夫的眼光看之可喜乎

亦悲乎

末聯則是另一種轉折詩人以一種失望但接受的心態來看待這一切「稍待波平

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須放兩字用得很傳神放流的不但是船更是一

種抱國壯志的逝去也是一種默默接受命運的無言以對閱讀此詩三百多年前

的歷史人物躍然浮於眼前對於他們除了給與深深的同情與感懷後亦讓人無

言了

(東寧詠)中先說一個可討論之處「函谷誰占藏史氣」此句應做何解呢

還記得「函谷一丸泥」嗎這兩解應都是相近的函谷關自古是中國關中地區之

門戶所以用函谷來指涉國家重要之地也就是掌權者這在語言學上是一種隱

喻函谷關=中原=國都=統治者當我們如此解釋之後那前後文都能一貫解

釋了完整的語句解釋則是那管那美好河山現在究竟是在述說誰家歷史我這

放逐海外之人也只能作蘇武牧羊之嘆了

在這首作品中我們可看到詩人的生不逢時嘆不得志流落異鄉過著「古

荒」的生活或許詩人是無意的但在作品此聯中「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

又一天」卻又令人感到他的孤單與寂寥十八年了是否他忘了自己也應屬於「土

民」了而末聯「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雖有豁達之情但卻是

一種消然的適性是對現實環境不得不的屈從試著找出蘇東坡的(六月二十日

夜渡海)一詩讓我們一起體會不同的心境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

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最後一首是本學期最後一首了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首我想就用這首詩來和大家

分享「找碴」的心得在這首(鋤菜)中似乎好像沒什奇怪的地方就是詩人

田耕生活的愉情之作罷了真如此嗎我認為完全不是為什麼呢首先在念

這首詩作的時候我嘗試用國語念或用臺語念都不是很順口(雖說台語也不見得

百分百貼近古音)我曾做了兩個假設一是同學可能打錯了或是徐孚遠此作

並非佳作但查閱原始出處後發現同學沒有錯那是剛好選了一篇較不成熟之作

嗎對照其它詩作與本首內文似乎又不像這給了我很大的疑惑甚至於我試

著把把每聯前後段倒過來念還更順口更合韻腳呢這其一

第二是若仔細推論這詩當中都有所謂「跳躍性思考」從「晨夕桔槔那得濡

沾塊之雨昨宵下」就可看出先講到早每天打水仍不夠澆灌忽然又說昨夜下

了大雨兩者間似有關聯但在語句上的用法一定有問題又下聯「葉裏抽莖生

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看似相關但仔細推敲我們又被語言學所騙當中只有

葉菜兩字讓我們產生語意上的聯結外有何相關呢下聯更離譜了「西鄰我友」

與「十載泥塗」又有何關呢這其二

其三是對照全文末聯似為言志又與上文有何相關

然後第四句「畦中種菜三百株」為何是三百呢為什不是五百(我不是五百

的歌迷)這有何意呢

有了這麼多疑惑該找答案了文史不分家我很相信這句話所以一定先找

作者的生平與其時代背景現在這些同學都整理的很詳細幫了我很大的忙那

麼我看到前面說徐孚遠在鄭成功時期是受重用的但在鄭經時代就被冷落了所以

鬱抑不得志加上生活失依想必是很難過的那這首明顯是鄭經時代所以才必

須鋤菜呀

好接下來真的需要一點靈感了我會試著把自己融入作者的心境去體會在

那遙遠的時代面對此情此景自己會有何感受呢我在此詩中會覺得留此何用

不如歸去但歸又歸不得在此真如失去自由的人一般想至此靈光一現想到了

一篇文章------歐陽修的「縱囚論」用網路查了一下縱囚論原文哈真巧縱

放之囚為三百多人於是這使我朝向這是一篇隱喻的言志詩去想再推敲歷史去

找解答很有趣吧我把推敲的解釋文寫如下

在這個島嶼居留了那麼久是為了什麼呢處在這再惡劣不過的環境讓我感覺自

己比那愚公還要更愚了臺灣這小小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成大事業我們只不過項

困守在島上的囚徒罷了現在憑您(指鄭經)如朝夕井中打起水般少的才華怎

能夠治理好我們呢像您父親那麼有才華(沾塊之雨)的人已經逝去不復返了(昨

宵下)您現在大力啟用新的人而放棄老臣好像是要有一番新做為(葉指老臣而

抽莖指新臣)這看來都只是好像小孩辦家家酒般(烹菜沽酒)用來欺騙自己讓

老百姓心中安慰的吧事實上我也並不是沒有回歸大陸的機會(西鄰應為駱賓

王 代女道士王零妃贈道士李榮出「helliphellip千回百過浪官關心何曾舉意西鄰玉

未肯留情南陌金南陌西鄰咸自保還轡歸期須及早為想三春狹斜路hellip」)

只不過一轉眼在這邊(這時已如泥塗)耽擱了十年之久現在與您的關係愈來愈

遠(南雲杳杳)而要進言的機會也沒了(天路逋逋在此應為亡失較妥)連我

想要有報效之心卻都無能為力了

這樣解釋是否較合乎文義而不聱牙呢也許我解釋的其實根本就是「為賦新詞強

說愁」不過還是提供給各位一個不一樣的看法用新的角度看詩也看歷史

李美瑜 撰

一 懷鄉(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以江水借代鄉愁更能展現岀愁思的綿延及蕩氣迴腸以江水對照思念家鄉

的情緒讓讀詩的讀者也能感受出沈光文的惆悵另外江水也有暗示歸鄉之途

渺茫之意見備註得之本詩創作時間為永曆二十四年當時已為明鄭時期鄭

經在位清廷實施堅壁清野的海禁政策一來使在台的漢人無法回歸再則在中

國沿海的居民也無法渡台沈光文見此更為感嘆再加上沈光文對於鄭經的領導

多所不滿因此才會覺得回家之路如同滔滔江水一般波濤洶湧遙不可至

二 番婦(沈光文)

詩的賞析

不同於抒發憂國憂民的詩作沈光文因為避禍來台於是留下些許描寫台灣異地

文化的詩作這些詩篇也讓後世得以了解當時代台灣平埔族的文化平埔族是母

系社會男人主內女人主外的社會形態與向來重男輕女的漢民族無論在生活

及價值觀方面有許多的差異所以當漢民族初來台時常與在地的平埔族發生衝

突我們可從清朝遊宦詩人的著作中發現不少輕蔑平埔族的字樣本詩沈光文

僅以紀錄的方式呈現岀平埔族人的生活型態多了份客觀的歷史描寫少了漢

民族優越感的沙文主義

三 釋迦果(沈光文)

詩的賞析

若沈光文真以釋迦果比喻自身的處境那麼筆者認為沈氏就犯了遷客騷人的「多

愁善感」了另外從詩作中實在感受不岀沈氏表現岀「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不知為何詩作賞析中加上了這段文字難道釋迦生長在台灣是苦的只有生長

在皇帝林園內才是幸福的嗎

釋迦本來就是外來的產物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生態恰巧適合栽種所

以在台灣會有如此珍奇的水果筆者認為沈光文僅以文人的觀點思考植物的生

長卻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即便將「釋迦」移植到皇帝林園也不會蓬勃生長

每種生物都有其生長的條件無論人類世界多麼的紛擾隨著時光的荏苒都將

流於歷史可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卻不會因此而停止運轉及變化

詩的疑問

稱名頗似「足誇人」當中的「足誇人」怎麼解釋呢不知為何會翻譯成「蠻能

引起人們的好奇呢」另外第二句「不是中元大谷珍」中的「大谷珍」怎麼

解釋呢是一種借代還是古時「大谷珍」就是「果品」的意思

四 〈思歸〉六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賞析

「詩瘦自憐同骨瘦」指的是詩風孤寂就像身子骨單薄一般由此可看出沈光

文來台的十年生活並不如意應該是看到時局的震盪即便沈氏有滿腔的熱忱

卻也無法扭轉頹勢的無奈吧難怪沈光文的著作都有深深的哀愁本首詩末

兩句「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不僅令人有嚮往崇尚過去太平盛事

的感覺還有不滿現狀的無奈如此也道岀沈光文作此詩篇的目的

本詩篇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感有顏色可知沈氏擁有深厚的漢文

學底子另外沈氏喜歡在詩作中運用借代及雙關的修辭技巧如此一來讓文章

更有深度及涵義能激起讀者讀後深思

五 〈山居〉八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觀點

關於本詩筆者認為成詩應於台灣且時間點應於作賦諷刺鄭經之後可從詩中

第五六句推敲岀端倪「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譯為希望作隻高潔的雲

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筆者認為沈光文渡台後應該算在台人士中學識

涵養高者應該要受矚目被重用的人但是沈光文卻自言欲淡泊名利作一明

哲保身的隱居者可見其對國家政事已灰心失落因此筆者認為成詩在作賦諷

刺鄭經之後

六 有感(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譯為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

命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雖然詩中說不怨天其實沈光文對於亡國卻是極為深

痛他感嘆世態炎涼有人可以有車代歩富裕的過生活而他僅能挨餓原先

努力求取的功名因為國家的改朝換代一切化為烏有一種對人生多變乖舛的

無奈貫通整篇詩作不過即便不滿世道及老天的造化弄人創作本詩時沈光

文仍然相信可以「反清復明」所以末兩句也有期望未來更好的意味期待蒼天

垂憐未來更好

七 桃花(徐孚遠)

詩的賞析

徐孚遠對於台灣的情感非常矛盾一則認為台灣是遠離分擾中國的世外桃源想

要悠閒安適的偏安台灣一則又希望回去過往的中國期待中國的動盪停止落

土歸根同於同學賞析中所提明鄭時期渡台漢人有許多的「亡國懷鄉」之作而

本篇就是典型的作品徐孚遠以「桃花」借代偏安的「台灣」詩中充滿詩意

善用典故讓詩作讀來寓意深遠

八 東行阻風(徐孚遠)

詩的賞析

《東行阻風》有感於國家的驟變人世間的無常徐孚遠選擇避居田野回歸平

淡或許有時會感到飄零孤單但筆者認為徐孚遠從農耕生活中重新找回了生活

的快樂在同學的賞析中得知「徐孚遠的詩作雖在顛沛流離時仍寓溫柔敦厚

之意」可見徐孚遠是個 EQ 高挫折容忍力高的文人相較於同時期沈光文詩

作《有感》中呈現的灰色思想即可發現徐孚遠人生態度的豁達

九 東寧詠(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第三四句「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嘆子卿賢」譯為誰會在函谷邊疆表

現出名留青史的氣勢漢朝空自嘆息蘇武賢能筆者認為徐孚遠是認為偏安於台

灣後他已經漸漸對國家政事失去過往的熱忱了產生了一種對國家政事「無能

為力」的感覺於是將自我寄情於農耕之中雖然消極但也爲生命找到另一個出

口不過詩中仍會有「草木餘生」等字樣可見即便避居田野心中也無法真

的豁達不問世事

十 鋤菜(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徐孚遠似乎覺得跟隨鄭成功來台後的一切都超乎他的意料徐孚遠本來對鄭

成功反清復明充滿希望但怎奈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而鄭經又打壓一群忠貞

遺臣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徐孚遠在耕作十年後反思起當初跟隨來台的情景

不免有些懊悔於是自諷自己是「愚公」

詩中也呈現出體會到自身渺小的感覺徐孚遠或許覺得一生期許寄望的事情不

斷的落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爭名取勝到了寫作當時已經毫無意義了雖

然是一種自嘲的方式呈現但也表現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

簡秀苑 撰

一 概說

此組報告簡單但詳盡尤其在沈光文部分對於作者介紹的詳盡讓人一目了然

相信是劃下美好的休止符令人期待下一個樂章的跳躍起伏

二 沈光文部分

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沈氏死後葬

於善化里東保目加溜灣社又叫「灣裡社」其領域在曾文溪與鹽水溪的上中

游之間即今之善化安定和大內鄉一帶本社在善化支社依 石萬壽 教授的

研究有 1直加弄社今安定2灣里街東善化鎮茄拔里 3二社今玉井鄉

內霄里4拔馬社左鎮鄉拔馬5新社仔社今大內鄉頭社村環湖村一帶(目

加溜灣社資料摘自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番婦〉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

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黑齒當

為原住民成年禮俗之一

〈釋迦果〉《重修台灣府志》卷十八云釋迦果似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

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重修台灣縣志》卷十二風土志載樹高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9: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

【賞析】

選譯這首詩的初衷是因為它是罕見的「六言古詩」而中間兩聯有自然的對

偶消極無奈的心情因著六言的句式得以娓娓陳明「餓」常成為亡國之時

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12]所以儘管現實生活是如此不堪也要堅持

原則等候蒼天垂憐

三參考資料

1 龔顯宗編《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8)

2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mdash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

版社2000)

3 葉石濤《台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

4 彭瑞金《台灣文學 50 家》(台北玉山社2005)

5羅宗強〈中國古代詩歌風格論中的一個問題〉

httphomekimocomtwchaosoldpoemsll207htm

四徐孚遠生平

徐孚遠(1599-1665)字闇公晚號復齋江蘇華亭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舉

人與邑人夏允彝陳子龍倡組「幾社」以道義文章聞名當世時人將他與張

煌言盧若騰沈佺期曹從龍陳士京合稱「幾社六子」明亡後明亡後

曾襄助夏允彝舉兵抗清魯監國授左僉都御史永曆五年(1651)松江之役後戰

敗從魯監國至廈門受到鄭成功的禮遇永曆十二年(1658)永曆帝封鄭成功為

延平郡王成功指派徐孚遠至雲南向永曆帝復命孚遠取道安南(今越南)卻受

阻於安南王而折返廈門永曆十五年(1661)隨鄭成功入臺居住於台灣縣新港

一帶(今台南新化里)從事農耕之餘又設帳授學提攜後進後再返廈門永

曆十七年(1663)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

平兩年後病故於此

徐孚遠在明末文名甚著質量均大有可觀其詩風蒼勁雄渾豪宕忠義之氣貫

注其中擅長以壯語寫悲情面目鮮明著有《釣璜堂存稿》廿卷其中收有古

今詩二千七百多首書前有陳乃乾陳洙兩人合編之〈徐闇公先生年譜〉書末

附〈交行摘稿〉一卷另外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八種《臺灣詩鈔》收有徐孚遠

詩作五十一首為目前較易見之選本陳漢光《台灣詩選錄》收有詩二十九首

連橫原本輯有《東寧三子詩錄》其中有《徐闇公詩鈔》一卷已佚連橫《台

灣詩乘》亦錄其詩作十首

五徐孚遠詩作注釋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注釋】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此二句典出崔護《遊城南》「去年今日此

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等閒隨便不

留意用法同唐朝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還

音ㄏㄞˊ猶尚用法同唐朝杜牧贈別詩二首之二「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

垂淚到天明」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避秦」與「武陵」皆引自陶淵明《桃花

源記》其記有一武陵漁人意外尋得桃花源的故事桃花源後成為世外桃源的象

徵文曰「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兩句應解釋

為一千多年來一再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來到台灣這個真正的桃花源問你

又何必要回去故鄉呢「武陵」原是陶淵明在故事中虛構的在此借指虛幻的故

【語譯】

台灣的海山春光美景是平常之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依舊有如美人的

臉龐那麼漂亮來一再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來到台灣這個真正的桃花源

問您又何必再回到虛幻的故鄉去呢

【賞析】

此詩雖簡短但就其反映當時居台人士的矛盾心情卻具有典型性本詩以「桃

花」借喻明朝隨鄭成功來台的官民逃避滿清作亂台灣是「真此地」mdash 真正可

避亂的桃花源明鄭時期台灣詩歌的兩大主要特色是亡國懷鄉之情以及追求世

外桃源的不歸思想對於亡國的明朝遺民淪陷的大陸已成為傷心之地對於喪

亂擾攘的神州大陸台灣反成為「避秦」之地首句道出臺灣地理特色為山與海

春色呈現在朵朵盛開的美麗桃花中此處暗用崔護《遊城南》詩中「人面桃花」

的典故卻不明寫「桃花」二字簡潔而有新意表現了人與自然的交流後半

運用陶淵明《桃花源記》典故十分貼切地刻劃了台灣的雙重性格作為世外桃

源台灣是積極的但作為避秦之地台灣又是消極的明鄭政權來到台灣就幾

乎註定了反攻無力回天的命運台灣的安逸美好使人思歸而終不欲歸然而若

非為了延續明朝漢族政權許多人也不會漂泊至此此中的矛盾於詩作中可以

體會得出來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 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 農作應追皁帽 翁

稍待波平陽月 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

【注釋】

 東濛指台灣詩人暫居廈門待十月時東渡來台

 黃牛嫗原指漢宣帝的外祖母王媼王媼隨使者詣闕入宮時乘黃牛車故百

姓謂之黃牛嫗於此借指詩人的外祖母

 皁帽黑帽平民所著的帽子

 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

 舠音ㄉㄠ小舟

【語譯】

我打算將衰老之軀寄寓在台灣的海島上可是連月來因東風的阻礙不得東行展

轉流離的身世怎能堪受長期作客飄搖不定的日子又難忍家書渺茫攜帶著兒女

兼載著外祖母暫居廈門想要學習農耕應該請教戴著黑帽的老翁稍加等待到海

浪平靜的十月天後也就可以放棹碧海遠渡重洋了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移居廈門時寫其身世飄搖等待渡海來台的心情詩人於南都淪

陷後泊舟山破浙閩繼潰乃浮海至廈門延平禮遇之其後同延平王入台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即寫其在廈門正等待東渡來台「身世何

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則言其顛沛流離之苦人生悲莫悲於國破家亡

亡國遺民只得揹著苦難承擔命運給予的流亡徐孚遠攜老扶幼準備東渡滯留

廈門期間為了生活也只好學農耕了「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由此可以想見當時詩人流亡的情形但人生不能向命運低頭遭逢絕境也得另

覓夢土「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是一種等待一種希望人生

本應該就生活在希望裡徐孚遠歷經戰亂飄零渡洋來台從此久居茲島平日

從事耕讀悲酒吟詩與張煌言盧若騰沈佺期曹從龍陳士京等創設「幾

社」互相唱和時稱「海外幾社六子」而以闇公為首他的詩作多寫久居孤

島的人生感觸《詩乘》評其詩雲「闇公之詩大 都眷懷 君國獨抱忠貞雖

在顛沛流離之時仍寓溫柔敦厚之意」其詩格調高古不愧為幾社六子之首

〈東寧(註一)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註二)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註三)漢家空歎子卿賢(註四)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註五)又一天

荷(註六)鋤帶笠安愚(註七)分草木餘生(註八)任所便(註九)

【注釋】

1東寧指台灣鄭成

討論

許坤裕 撰

國祚衰微亂象起朝綱不振賊竄起封疆名將紛招忌骨骾大臣被排擠

國之大本裂震殤流寇奔竄雪上霜滿族興兵席捲至最恨三桂引入關

只為圓圓捨江山ㄧ代罪人庶民殃漢人遭躏恨如山只因禍水勝江山

君王昏昧最平庸結黨營私罪非輕朝綱法紀棄如履國之棟樑遭殞命

摧枯拉朽易反掌覆巢之下無完卵賣主求榮啥人益滿人侵逼恨無疆

遺老儒風兼勇將反清之役迭覆亡欲振乏力退居野心喜延平尊上客

時時獻策思報國怎奈君王命早薨奪權爭鬥鄭經勝易反前朝新作風

執政大臣迭更替國綱不振戰乏力軍力削減不如前倒行逆施眾叛離

叛降施琅罪難數派兵滅台納版圖反清復民終無望忍心滅絕忠臣夢

雖然沈光文衷心企盼鄭經能有所作為怎奈眼見其聽信讒言及所做為只有

把國祚推向滅亡邊緣光文憂國不振恨而以賦諷鄭經遂得罪當道幾至不側

可見沈光文愛國之心真是令人稱佩不已這也是他文學地位相當受後人尊重的理

由之一

明鄭時期來台的尚有許多縉紳遺老他們同為博學之士同樣有憂國之思

但是因為際遇不同在台灣文學史上影響不如沈光文深遠儘管如此他們對

於台灣這塊文學園地仍舊產生一定的影響明末遺老在台灣的主要貢獻在於將

漢人的傳統文化以橫的移植的方式在台灣島上作量的推廣雖然不是質的轉化

也乏深入紮根的效果但是就漢文化傳播的角度來說自有其不可忽略的貢獻

意欲對社會產生全面性的影響個人的力量畢竟是微薄而有限的儘管沈光

文對台灣文學有開創之功但是若非郑氏父子在台推展文教措施依然無法有

效地普及文化因此漢文化在台深入而廣泛的紮根工作一直要到郑氏政權退

守台灣之後始逐步展開

陳瓊珠 撰

一 沈光文生平(資料補充)

(一)沈光文到台灣有永曆三年(1649)入台 165116521662 年的說法

本文採用 1651 年的說法)為何要採用 1651 年呢我在《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

想像評陳昭瑛《台灣詩選注》》中看到施懿琳對沈光文入台的時間有一段這樣

的推論「季麒光曾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庵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也斯

庵來而始有文也」楊雲萍亦說「斯庵到台灣的年代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

題因為自一方面說台灣文化 史要從是年開始」的確如此斯庵來台時間

茲事體大而迄今仍難斷言或據東吟社序(成立於康熙廿四年西元一六八五

年)「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 隔慮長為異域之人今

二十有四年矣」因斯庵自序有「辛卯後來借居海島」(寄跡效人吟自序)故壬

寅當為「壬辰」之誤(辛卯後當為壬辰)故斯庵當為永曆六年(西元一六 五二

年)來台全祖望〈沈太僕傳〉記敘斯庵與鄭經交惡謂「(斯庵)嘆曰吾廿

載飄零絕島棄墳墓不顧者不過欲完髮以見先帝於地下而卒不克」所說廿

載當是舉其成 數而言約與永曆六年來台時間相符合唯東吟社既成立於康

熙廿四年(西元一六八五年)復於文中謂「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則

其來台時間當為永曆十六年(西元一六 六二年)但東吟社序之可信度仍遭懷

疑因乾隆年間清廷編纂四庫全書廣求天下典籍對明朝遺老著作文中有

礙者時加以刪除或改易唯此處僅涉及年代之數字而未涉 及政治色彩是

否有改竄之必要如無此必要則其來台時間當為永曆十六年」提供給同學做

參考

(二)另沈光文在 1662 年為逃避鄭經追殺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今高

雄縣田寮鄉)落髮變服為僧這段文字敍述取材自連橫《台灣通史》如同 施 老

師所說「連氏之作如《台灣通史》《台灣詩乘》其書 問題不少ooo 多採其

說引用時不可不慎」在(兩首有關臺灣僧人抗清的詩作 楊惠南(臺灣大學

哲學系)論文中對於沈氏出家之處有一段這樣的推論亦提供給同學參考「沈光

文曾有〈普陀幻住菴〉詩作一首『磬聲飄出半林聞中有茅菴隱白雲幾樹秋

聲虛檻度數竿清影碧窗分聞僧煮茗能留客野鳥吟松獨遠群此日已收塵世

隔逃禪漫學誦經文』[引見陳漢光《臺灣詩錄》(上)臺中市灣省文獻委

員會1984 (再版)頁 44]值得注意的是詩作的標題是「普陀幻住菴」

而詩作的最後一句則是『逃禪漫學誦經文』有人據而推測沈光文「逃禪」的

寺廟-普陀幻住菴應該是羅漢門的超峰寺(今高雄大崗山舊超峰寺)毛一波

〈試論沈光文之詩〉以及盧嘉興〈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即持這一觀點

(詳張曼濤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87 )中國佛教史論集(臺灣佛教篇)》

頁 233 ~ 254)但是也有學者指出普陀幻住菴應該是 指浙江普陀山上的幻

住菴陳漢光《臺灣詩錄》(上)頁 44即說『普陀係指浙江普陀山而言

故此詩之成應在隆武元年(順治二年乙酉公元 1645 年)魯王「畫江(畫錢塘

江而守)之役」後其時魯王入海光文可能逃到普陀山』另外廖一謹《臺

灣詩史》(臺北武陵出版社1989頁 86-86 ) 也有 相同的看法事

實上浙江普陀山確實有一座禪寺名叫幻住菴它是元朝禪門臨濟宗楊岐派傳

人mdash中峰明本禪師( 1263 ~ 1323 )所興建的禪寺明本禪師還撰有《幻

住菴清規》一卷刊行於世目前收錄於《卍續藏經》第 111 冊 這樣看來

普陀幻住菴即後來的高雄大崗山舊超峰寺這種說法恐怕有待商榷另外

前引盧嘉興的論文還依據沈光文的詩作推論竹溪寺是臺灣最早建造的佛寺

但由於沈氏詩作問題重重因此這一推論恐怕也是值得進一步商榷」

(三)

在台南歷史中由人升格為神被後代膜拜的武將以鄭成功為主文人則以沈

光文為首民國六十七年台灣省政府撥款在沈公原墓地興建紀念碑誌念碑上

的銘文敘述 沈光文 先生一生的事蹟尤其表彰不事異族和安貧教化的美好懿

行銘文為台南縣政府所誌 民國七十一年十月一日 沈公的故鄉浙江瑾縣

在台北同鄉會和善化人士共同將其神像迎入善化慶安宮正式奉為神膜拜因當

天適逢中秋節每年此日則舉行祭儀於慶安宮後殿與五 文昌帝 君一同安奉

是全台獨一無二的六文昌廟每年中秋節的祭祀也成為罕見的「特例」台南

延平郡王祠內亦有供奉「明太僕寺卿沈光文」的牌位(內容摘錄自

httpwwwchinesefreewebscomptalndenq522htm)

(四)羅漢門的第 一 種 說法 是 羅 漢 印 度 語 佛 學 中 位 於 高

僧 和說法內 門 舊 稱「 羅 漢 門 」 又 稱「 羅 漢 內 門 」 其 源

來有 兩 種 說 法 尚 之 上 僅 次 於 菩 薩 得 稱 呼 係 自 覺 深

有修 養 得 道者 而 羅 漢 群 居 之 所 曰 「 羅 漢 門 」 早 期 傳

說 內門 是 雕 題 黑 齒 之 社 蠻 荒 之 村 尚 無地 名 因 為 明 末

大 學 士 太 漢 寺 沈 光 文 先 生 不 滿 鄭 經 嗣 王 之 後 頻換 其

父 之 臣 為 政 乃 做 賦 諷之 幾 至 不 測 而 變 服 為 僧 逃

底 到 羅 漢 門 結 茅 教 授生 徒 漸 漸 的 他 就 成 為 人 文 薈

萃 之 文化 發 詳 地 當 時 隨 沈 光 文 先 生 避 難 之 搢 紳 多 屬

鴻 博 知 士 懷 挾 圖 書 奔 集 幕 府 橫 經 講 學 誦 法 先 生

洋 洋 乎 濟 濟 乎 盛 於一 時 後 人 就 把 「 橫 經 講 學 鴻 博

之 士 」 所 避 居 之 地 取 名 為 「 羅 漢 門 」 第 二 種 說 法 是

羅 漢門 原 為 平 埔 語「 ruohan 」經 漢 譯 而 成 早 期 在 荷 蘭 古 文

地 圖 中曾 經出 現 由 於 本 地 最 主 要 的 河 流 rarr 二 行 溪 上 游

河 道 至 馬 頭 山 附 近 的 瑞 山 村 和 內 東村 交 界 處 出 口 轉 入

田 寮 鄉 兩 岸 山 地 高 聳 險峻 地 示 巍 峨 重 疊 有 如 羅 漢

把 守 在 門口 兩 側 而 內 盆 地 位於 其 後 有 如 世 外 桃 源 的 廳

堂 於 是 先 民 就 將 平 埔 音 「ruohan 」 附 會 為 「 羅 漢 門 」

(摘錄自httpwwwkscggovtwtourismtown0803htm)

二 沈光文詩的賞析

(一)〈懷鄉〉與〈思歸〉六首之三在〈思歸〉的前兩句「我貴何妨知我希 

秋山閒看倚荊扉」採用倒裝句法雖然自己高貴的情操不為眾人所知但我卻

看破世間的名利追逐而能隱逸於鄉間怡然自得「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

紫蟹肥」則直接點出他思鄉的情懷「晚稻香紫蟹肥」的季節應是在秋季而秋

天正是詩人思鄉的季節〈懷鄉〉中他揮毫傾訴相思情「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

窮」「程何遠思不窮」簡單的敍述卻是百感交集看著安平的江水一波波翻

滾而過思國思鄉卻難返鄉對沈光文來說遺民情懷與鄉愁佔了他思緒的

極大部分離開大陸移居海島思舊懷鄉變成了詩作的主題

(二)「番婦」從明鄭以降迄清朝的官吏遊士對原住民的書寫記錄極為豐富

他們的文字記錄替無文字的原住民留下珍貴的史料供後人研究參考「社裡朝

朝出同行擔負行」此兩句寫原住民的生活景況「野花頭插滿黑草齒塗成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四句則寫出原住民婦女的外貌裝扮「鹿脂塗抹

慣欲與麝蘭爭」這兩句則在描寫原住民婦女藉著鹿脂塗抹在身上取材自然

的化妝方式由這兩個句子我可以聯想到在十六世紀梅花鹿成群在台灣山林

間奔跑鹿皮鹿肉鹿脂在原住民的生活佔了極重要的地位

(三)「釋迦果」「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先讚美此果再說這

不是中原之物我認為這「珍」字是在誇奬釋迦這種水果的風味不輸給中原的

其他果類「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皇帝林園土質肥沃卻種

不成釋迦果只能生長在台灣這個海島這種比較式的讚美是文學創作上的高

招而其中另有寓意似在述說自己空有滿腹的才華卻無法在中原施展只能在

台灣這小小的海島安身立命

(四)「山居」八首之三龔顯宗教授在〈沈光文與台灣文學教育〉文中提到「不

問政事掃葉烹茶逃禪誦經〈山居八首〉是其隱逸文學的代表作而「鶴」

是光文的化身「歸雲共鶴還」「未能支廈屋祇可拖漁樵冀作雲中鶴來聽

海上潮」在困頓中得到精神完全的逍遙自由」

(五)在王德威的〈後遺民寫作〉中將沈光文的詩文寫作歸納出一個總結「沈

的一腔心事盡皆付與文章詩歌是在文字裏他找到暫時的寄託「歲歲思歸

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他的一首思歸詩開頭是這樣寫著北忘故國有家

難歸逐客遊子的心情豈是一個愁字了得然而歲歲思歸之餘沈光文也必須

把他眼光投向周遭事物台灣的一草一木畢竟纔是日常生活的依歸他的詩作

記錄了不少南方熱帶花草蔬果詠椰子詠番橘詠釋迦果helliphellip飲食經驗的改

變是其他一切改變的開始麼再怎麼堅貞的遺民也得穿衣吃飯也有了權把他

鄉作此鄉的心思了」(後遺民寫作王德威)

三 徐孚遠生平(資料補充)

(一)第七組同學在徐孚遠生平介紹中提到「永曆十五年(1661)隨鄭成功入

臺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今台南新化里)從事農耕之餘又設帳授學提攜

後進後再返廈門」在《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詩選注》》

中 施 老師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而言徐孚遠亦不太可能於「克台之歲」即「從

入東都」helliphellip據多項資料考辨徐氏未入台卒於 粵之說是較可信的

(二)徐氏曾到台之說一般而言乃根據他曾參加永曆十五年的海外幾社但

海外幾社實不可能於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鄭成功克台之年)創立海外幾

社六子如沈佺期盧若騰張 煌言陳士京(永曆十三年病卒)皆未曾到台灣

而鄭氏克台時間已是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兵馬倥傯社會亂離即使海外

幾社六子隨鄭氏來台但於十天左右即有此閒情逸致 雅集吟詠進而創立詩

社這豈不啟人疑竇」(摘錄自〈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

詩選注》〉)

四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東寧詠〉〈鋤菜〉「雖然復明之志未嘗一日或已他也意識到台

灣的海山春色有如世外桃源如果中原喪亂如此已經尋到避秦之地的遺民

又何必急於離去徐孚遠的詠桃花詩因此充滿當時旅台士人的矛盾心情」(後

遺民寫作王德威)第七組同學在這三首詩的賞析部分均認為是徐孚遠在台之

作但如果 從施懿琳 老師考證的觀點來看徐孚遠並未到台灣來那麼他這三

首詩寫的是想像中的台灣生活或是另指他處呢

美娟 撰

感謝第七組的用心整理資料讓我對沈光文與徐孚遠這兩位文人有更深的認識

以下是我對詩作不同的解釋與賞析

沈光文

1〈有感〉

同學解釋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所恨的是挨餓卻餓不死人情本來就

淡薄我並不責怪他們

「我並不責怪他們」這裡的他們是指誰為什麼會說出這話呢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這兩句詩表面上寫的是「無怪」「何敢」但實際上呢一個人困頓久了沒了鬥

志看著別人吃香喝辣開著名車羨慕得很但自己又能如何呀當然要說自

己毫不在乎能夠安身立命唉呀其實那都是騙人的話語心裡可是怨恨得很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這詩句真能感受到生命至此不如死了算了人在極端的悲苦時生命的延續像

是一種折磨就很容易讓人想不開但我總記得一句話「好死不如賴活著」正

因為我不清楚死後的靈魂會比較快活嗎所以這一生再辛苦也都要「安時命」

的活下去這首詩確實讓我反省了一下我的生活並沒有像沈光遠那樣辛苦所

以也就不要稍遇挫折就抱怨連連啊

2 〈山居〉八首之三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詩最令我感動因為他表達出不到那遙遠

的長安並非路途遙遠之故長安依然在那裡只是人事已非再回去也找不回昔

時能效忠國家的感覺了換句話說若明朝依然在的話即使首都換了更遙遠的

地方也都不會覺得那是個難題這是否也很契合我們平常說的重視感覺的問題

呢許多事情我們要如何決定都在於自己感受如何有時赴湯蹈火的事我們去

做舉手之勞的工作卻不願意這只能說我們都在依情感而行啊所以我們是

情感為上的人一點也沒錯也許並非人人如此但這兩句詩確實於我心有戚戚焉

徐孚遠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詩句中道出台灣山色美景渾然天成天生麗質「千載避秦

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所謂的避難時間是短暫的心情是複雜難平的但

沒想到竟然有這樣的避難地比自己原先的故鄉還要美好這才是「真此地」真

世界啊這應該是避難者原先沒有想到的收穫吧所以既然這裡比原先自己的

故鄉還令人眷戀又何必回去呢

〈東寧詠〉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兩句詩中表達出台灣的人與地均是未

開發教化之區如果開發得好環境優渥怎會穿著破舊呢而環境也不至於被說

是「荒嶼」這當然是當時為政者的不重視台灣而當時只要有一點知識思想的

人都會覺得在此地日子是得過且過變得一點鬥志也沒有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作者認為「荷鋤帶笠」是「安愚分」作

者原先的志向想必是非常高遠的沒想到此刻的自己竟然變成一個再平凡不過的

農夫所以日子也就渾渾噩噩的過了已經沒什麼可以在乎的了

〈鋤菜〉

「惡溪之惡愚公愚」同學解釋溪水凶惡而我就像愚公那樣的癡愚

而我認為他在表達的是「環境依舊自己也依然如故」所以我解釋為溪水

依然險惡而我依然如愚公般

整首詩表達出自己不諳種植卻又非得去做的無奈只好苦中作樂一番想要回

去故鄉但怎麼回去呢對著未來的日子充滿悲觀與缺乏鬥志

曾靜瑜 撰

看到第七組的報告覺得很開心啊內容精簡實在太體諒大家了謝謝你們可

是後來查了資料發現有關沈光文的研究不少哩資料很豐富喔應該有許多值

得討論的地方希望大家有始有終這是本學期最後一篇心得報告請大家堅持

到底喔

報告中關於沈光文的部份在第一頁第一段中所提到的福王和桂王都是屬於南明

政權時期所謂南明時期是指明亡後(明思宗自縊滿人入關)明宗室在中

國南方相繼建立的政權此即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所建立的弘光政權

(1644-1645)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立的隆武政權(1645-1646)魯王朱以海在

紹興建魯王監國政權(1645-1653)桂王朱由榔在肇慶建永曆政權(1646-1661)

唐王弟朱聿粵在廣州建紹武政權(1646)韓王朱本鉉在鄖西所建的定武政權

(1646-1663)有時亦將鄭成功政權納入南明[1]這樣或許可以幫助同學們更加

了解這一個階段的歷史

至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為何第七組同學採用 1651 年這個說法呢在東吟社序

中不是有「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隔慮長為異域之人

今二十有四年」的記載據學者考證壬寅應為壬辰之誤若是壬辰年應為永

曆 6 年(1652)[2]

在第二頁「沈光文在台期間相關記事」表格中1662 年那一欄寫到「helliphellip鄭經

大怒派人殺沈光文沈光文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落髮便服為僧」其

中「大崗山普陀幻住庵」的「庵」誤植為「菴」註釋 5 和 6 在連橫的《台灣通

史列傳沈光文傳》中應該是連貫的一段文字「子經嗣頗改父之臣與政

光文作賦有所諷或讒之幾至不測乃變服為僧逃入北鄙結茅羅漢門山中

山外有目加溜灣者番社也光文於其間教授生徒不足則濟以醫」同學解釋

說羅漢門在高雄縣內門鄉內門鄉位於高雄縣東北部東界杉林鄉西與台南縣

龍崎鄉毗鄰南鄰旗山鎮田寮鄉北與台南縣南化左鎮鄉為界目加溜灣社

則位於今台南縣善化鎮因為靠近曾文溪又稱為灣裡社(曾文溪古稱灣裡溪)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怎麼可能「結茅羅漢門山中」「山外有目加溜灣者」呢

內門鄉四周山巒環繞形成一盆地楠濃山橫斷鄉之中部致將內門鄉分割為東

西兩部中部較為平坦境內地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則由北端逐漸向南傾斜

區內多山平地極少地勢陡峻二仁溪流穿東西南北水流湍急冬季乾涸

山產方面有鳳梨龍眼荔枝木瓜番石榴芒果樹薯沈光文寫〈檨賦〉

〈釋迦果〉〈番橘〉等與風物相關的作品應該與他在台灣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

關係

在第三頁中提到沈光文的「幾個第一」在觀點上是否有將沈光文「神格化」的

傾向呢而且季麒光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矣

斯菴來而始有文矣」這也落入了大漢沙文主義的窠臼之中[3]另外在第六

頁〈釋迦果〉這首詩的第三句「端為上林栽未得」同學解釋為「果真」這樣整

句翻譯似乎不太順暢是否譯成「貢奉」較適合

其實在同學選錄的這幾首詩中個人覺得〈山居〉〈有感〉這兩首詩最能夠代表

沈光文在台灣的遺臣心境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並不順遂而且還是心繫故鄉

有關徐孚遠是否曾經來台學者有不同的看法[4]個人認為〈桃花〉這首詩中

的「千載避秦真此地」應該不是指台灣有可能是指徐闇公避居的廣東饒平地區

而「避秦」中的「秦」則是影射滿清政權在〈東寧詠〉一詩中「自從漂泊臻

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同學解釋為「自從漂泊到這座島嶼算一算時光若

飛蓬颺颺飛歷經了十八年」但是據同學的說法徐闇公來台的時間應該很短

暫這樣豈不有所矛盾還是這首詩中的島嶼並不是指台灣抑或是十八年只是

一個誇示的語法

[1] 參閱許雪姬總策劃《台灣歷史辭典》「南明」辭條

[2] 參閱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

[3] 參閱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意義〉

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網站

[4] 根據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一文中

認為徐孚遠不太可能於鄭成功「克台之歲」即「從入東都」果如是徐氏需於康熙二年返回沿

海再避入廣東饒平因《年譜》〈林霍與懷瀚書〉中說「先生當癸卯(康熙二年)島破漂泊

銅山將南返helliphellip」

關於第七組同學的傳統詩詞報告個人認為他們整理的非常詳盡以下僅就閱讀

後做心得賞析

沈光文被稱為開台文化祖師其在台期間台灣文學相關記事

1651 年 明太僕寺少卿沈光文遇颱風漂流至台荷蘭人視為上賓

1666 年 台灣地區一座孔廟「全台首學」於承天府落成鄭經命各社廣設學校並

頒布學制定科舉法

1671 年 沈光文至羅漢門(今高雄縣境內)教導原住民兒童漢文

1673 年 沈光文避居目加溜灣社(今台南縣善化鎮)設立私塾教育平埔族

1685 年 沈光文創東吟社為台灣詩社之肇始

1686 年 諸羅知縣樊維屏設新港麻豆目加溜灣蕭壟四社地方學校以教育

平埔族子弟漢文

1688 年 沈光文逝世享年七十七歲

(資料來源httplotooeccomtwpoemhtm)

(一)沈光文〈懷鄉〉

異鄉遊子的思鄉情懷正如江水連綿不絕沈光文原想搭船赴泉州怎知遇上了颱

風漂流至台灣從此根留台灣三十七年不過令人疑惑的地方是根據第七組推

論寫作此詩的時間此時沈光文已經來台灣有十九年之久了也已落髮為僧雖

出家是為了避禍但創作的時間似乎稍嫌晚有無可能把創作時間再往前推移

(二)沈光文〈番婦〉

從這首詩當中我想像出一個平埔族婦女的形象更上網去探究當時的習俗早

期平埔族男女在訂婚或結婚的時候習慣上各自拔下上顎兩顆側門齒來作為雙方

的信物並以缺齒來表示已婚的意思甚至也代表一種審美觀點不過這種習慣

隨著漢化的影響後來已廢除而據<彰化縣志>的記載早年中部的平埔族是

用澀草或芭蕉花來擦牙齒讓牙齒變黑不過後來也有崇尚白牙齒的在<番俗

六考>及<諸羅縣志>上都曾提到半線(今彰化)以北的平埔族有用細砂礪齒的

風俗族人無論男女都把牙齒磨得白白的按文獻記載晚期平埔各族對牙齒審

美的觀點除了南部的平埔族還保留染黑牙齒的風俗外(可能與嗜吃檳榔有關)

一般平埔族都逐漸以白齒代黑齒或以缺齒代黑齒

(三) 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第二句詩作為倒裝句還原為「倚荊扉閒看秋山」三四句亦為倒裝句還原為

「濤聲細細落松間雪影遙遙飛荻上」或者「細細濤聲落松間遙遙雪影飛荻上」

至於頸聯的兩句「詩瘦自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同為倒裝句「自憐詩瘦同

骨瘦卻喜身微共名微」個人認為這是沈光文的謙虛之作認為自己的詩作不

夠豐腴正如杜甫〈暮登四安寺鐘樓寄裴十迪〉中的「知君苦思緣詩瘦」但是

卻開心自己的名聲亦如身子般微小欣喜中有著無限的無奈與感嘆感嘆自己在

台灣無法建立功業最後兩句則扣緊思歸的題旨

(四) 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如果此詩作於台灣那麼詩中的「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此處的長安應

不是指長安而是指在台灣當時的首府台南沈光文因為作賦得罪鄭經不得已

只好遁入佛門逃至高雄隱居我無法到首府去不是因路途遙遠而是我得罪

了權貴(鄭經)這樣解不知可不可

(五) 沈光文〈有感〉

詩中化用了馮諼的典故馮諼因能遇到孟嘗君才有機會建立功業為孟嘗君買仁

義而讓孟嘗君能在齊薛梁三個地方都受歡迎這裡諷刺的是否亦為鄭經

認為他無法繼承父志甚至排斥遺老遺老做農夫開墾躬耕謀生無法以仁義

收買人心所以今後我只能退隱無法探知詩作的創作時間所以這樣的解釋可

行不可行我也不清楚

(七) 徐孚遠〈東行阻風〉

此首詩的創作地點有可能在廈門或廣東饒平研究了一下徐孚遠的生平永曆十

七年時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徐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平兩

年後病故於此

(八) 徐孚遠〈東寧詠〉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

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漢

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

真像上古時代)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荷鋤戴

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

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能收成多少

算多少四百年前一個明朝的大官漂泊來台灣這個荒嶼開墾躬耕不如農

夫那樣除雜草但徐孚遠對台灣具有「在地主義」的認同精神才能那麼豁達「荷

鋤戴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隨遇而安台灣通志稿徐孚遠「垂老更適台

灣挈家佃於新港(今台南縣新市鄉)躬耕歿也」

(資料來源楊青矗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吳麗蘭 撰

沈光文於 1651 年漂流來台1661 年進入鹿耳門次年的「台灣賦」導致避難

於高雄縣大崗山落髮變服為僧日後帶一批文人潛心著述傳道解經教生授

徒1974 年教育平埔族人1685 年倡「東吟社」三分鐘流覽沈光文一生恍如

隔世一生的業績卻在紛紛擾擾的局棋中游走不出框倪終究湮沒在塵世中

留下論著為後人道不見古月照今人只見明月照古人愁帳馬齒徒長愁悵為

何眾人皆睡我獨醒耐何有幾許知音相伴浮世中的尋尋覓覓終究一場空

夢幻一場千古愁

<懷鄉>眺望著故鄉繾綣的情愫有家卻歸無期的隱憂眼望駭人黑水溝殊

不知今生待何時才能返鄉訴思鄉之苦無期1670 年推判正值於內門鄉隱居

山中雖逃離莫須有的「鄭錦僭王」事件卻逃不出思鄉情愁

廖怡超 撰

關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一直有各種說法最主要是 1662 與 1651 兩種從洪

銘水教授的〈沈光文與臺灣流寓文學的多角觀點〉一文中可知其一是在沈光文

的〈東吟社序〉說「余自壬寅將應李部臺之召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漂流至

斯海山阻隔慮常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又於文末自署「康熙二

十四年乙丑歲梅月甬上流寓臺灣野老沈光文斯蓭氏題時年七十有四」壬

寅即康熙元年(1662)至乙丑恰二十四年故應無疑義

但季麟光於康熙二十四年所寫的〈沈開文傳〉則說「辛卯從肇慶到潮州

由海道抵金門當事書幣邀之不就七月挈眷買舟赴泉過圍洋頭遇颶風

漂泊至臺及鄭大木掠有其地斯蓭以客禮相見」(註原文本應出自《蓉洲

文稿》中的〈沈文開傳〉然而《蓉洲文稿》一書已不見今所錄者皆取自一七

二四年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四〈赤嵌筆談雜著〉)在文中「七月挈眷買舟

赴泉」這句話之前未註明何年所以後人乃認為就承前句為辛卯年即 1651 年

這兩個年份有何差別呢主要由於鄭成功為 1661 年五月攻臺若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那在明鄭之前早已入臺十年

各家對何時入臺至今無推論但我比較傾向於 1662 年入臺而非 1651 年根

據傳說他漂流至宜蘭後輾轉來至台南還受到荷蘭人之助但在目前所有的詩

稿作品中卻無任何有關荷蘭人之作況且十年並不是短時間何以一字未聞

此外荷治時期並不是完全封閉的事實上當時海上交通來往挺發達的在

臺灣海峽是海盜及走私者的天堂而掌握臺灣海峽實權的人就是鄭成功從文獻

資料中(臺灣研究叢刊mdash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曹永和著)可知在一八四八

年(明永曆二年清順治五年)因大陸連續戰亂饑饉甚劇臺灣的中國人驟

增至兩萬人並皆從事於農業其中竟有婦女五百名及超過一千名的孩童遷入臺

灣但翌年(一八四九)在饑饉現象終了後約有八千人回歸大陸(頁 87)所

以沈光文既然來至臺南應不會不知道隨時可以有回去的機會

另一件令人起疑之處在於郭懷一事件

郭懷一 年代 - 1652 泉州同安人荷蘭時代移居今臺南縣永康市一帶從

事墾殖當時漢人在永康市種植麻米等經濟作物永康當時亦發展成交易小村

落即油車行村(Smeerdorp)郭懷一是當地頭人荷蘭文獻作「五官懷一(Gouqua

Faet)」1650 年前後由於蔗糖業不振加上荷蘭人課稅蠻橫終於引起漢人不滿

密謀起事事洩為臺灣街頭人郭懷一結拜兄弟所密告郭懷一不得不於 1652

年 9 月 7 日率眾攻打普羅文遮城當日懷一戰死餘眾往南退逃至高雄漚汪(後

紅)漢人此役被誅殺者在數千人或有言郭懷一是鄭成功部將但並無當時

的中荷文獻可資佐證翁佳音 撰 中村孝志譯註《バタヴィア城日記》第三

冊1991 2756-1jpg 郭懷一昔日墾荒於二層行溪附近二層行溪是因溪畔有二

層行村莊而得名往昔渡口設在村莊主廟清王宮前也就是現在二層橋的位置

現該村莊成立為二行社區(臺灣歷史辭典 )

由上可知如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且滯留於臺南一帶他不可能對此一事件毫

無所悉甚至如果當時他在臺南的話或有可能也會被捲入其中但其詩文中亦

無提及令人費解不過說歸說此仍只是個人不成熟的推測其中應漏誤百出

祈同學能加以指正

在談沈光文的作品之前想將其作品分為三部份其一為(懷鄉)與(思歸)

其二為(番婦)與(釋迦果)其三為(山居)與(有感)

沈光文給予前人的研究評論中有他是否認同臺灣這塊土地與否而有正反兩個

意見但我並不想於此點延續我想談一談詩人的心境與存在普魯斯特

(1871-1922)寫了一本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整個都是回憶的產物作

者靠回憶來結構小說同時回憶也成為一種主題藝術那這與沈光文有何關聯

呢追憶

當詩人喪失了平日身之所寄的家國與自己所習慣的生活方式之後他就被

迫改變了自己的「此有」(Dasein)亦是說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環境與自己

須要重新找回自己在此時空環境下所處的「位置」這是相當難的(切不可以今

日眼光來看待旅外之人因我們早就透過許多傳播知識有一些了解)讓我們想想

及至後來的孫元衡要渡臺之前不也先探聽做了一些功課嗎不然怎會有(除臺灣

郡丞客以海圖見遺漫賦一篇寄諸同學)呢在重新找尋到個人的「位置」與

發現自我「存在」之前最快的療傷方式就是回憶了藉由無窮盡的回憶讓詩

人能將時光回朔這回朔使得詩人的精神得以支持延續而在更深一層的意義上

來說這回憶正是他存在方式的本身透過無數對家鄉美好事物的想像詩人找

到了自我曾經存在的證明這些回憶無法用邏輯來加以詮釋它可能出現在任何

一個地方也許是天邊那一抹紅霞也許是地上那一束小花這些景物一再的觸

動詩人不斷的回憶也不斷的尋找其「身之所寄」藉由回憶連結了過去與當下

也就確立了自我的存在因此詩人會追憶並不是意有所指或言志疏懷我們似乎

也不需要在此處用我們的眼光為他加一些詮釋試想原來他用來支撐自己的東

西原來竟是已經失去了的永不復返的東西寧不悲乎

在(番婦)與(釋迦果)中可以看見沈光文對臺灣風俗的描寫在「社裡朝

朝出同群擔負行」中可見平埔族婦女擔負了家庭許多工作下田工作採集

菜餚等工作就落入女人手中那男人就無所事事嗎也不然在現在的文獻中可

以發現臺灣從荷治到明鄭熟番之社每年都要為統治者獵取大量的鹿來出口這

些狩獵的工作就落在男人頭上當時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如我們想像中好所以統

治者剝削原住民之惡於此又記上一筆

「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可見婦女愛美的天性並不因人而有異此草同學

註為鱧腸但查彰化縣志番俗篇則為澀草或芭蕉花可能還要再確認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兩句很有意思賽勝應可知就是賽戲纏紅錦又

是何呢從彰化縣志番俗中「遇賽戲袞龍刺繡悉以被體然皆購梨園故衣

鮮稱身者腰以下以色綢錦緞重疊圍之另綴綺羅於肩之左右如結帨然隨風

飄揚五采奪目」再查其它縣府志亦多相同可知這纏紅錦應是在身上腰下

處纏繞而非於首那「新粧掛白珩」呢新粧本意當指剛化好的容粧怠無疑

義但我很好奇沈光文真的有辦法分辨誰化妝了嗎還是這是指稱為衣飾方面的

打扮查彰化縣志番俗中有這麼一段「女無脂粉不結髻不施膏沐」又查鳳

山縣志番俗(山豬毛等四社 傀儡山等二十七社風俗)中有這段「俗尚白凡做

年婚嫁皆尚白頭以鳥羽為領圍於頂或用螺殼或用草珠海石串如貫珠」

這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新年的裝扮又於下番俗雜俗中有

過年無定日或鄰社共相訂期賽戲酣歌三四日乃止亦有一歲而二三次

者或八月初三月初總以稻熟為最重止之日盛其衣飾相率而走於壙

視疾徐為勝負曰「鬬走」或社眾相詬誶則以此定其曲直負者為曲

可知賽戲對應於新粧應如此解釋可通白珩應是貝類比較有可能而非真的玉

「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記得在那邊曾看過原住民衣不蔽體到了冬天

除了披鹿皮之外也會有抹鹿脂保暖的習慣此處與《臺陽見聞錄》卻都有將其抹

香的功能或許這是在取得保暖之後所發現的另一項附加價值吧

(釋迦果)一文中沈光文寫出了釋迦果的特性----生長於南方有評論論及應

有個人自傷抒懷之感尤其是「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似乎可為

此種心境提供一些跡證不過若我們將其當成一種竹枝風味的風土民情是不是

也可以呢況且開頭「稱名頗似足誇人」若將以自己隱喻似乎也與流亡海外的

前朝遺老心境不符何誇之有何名之有呢

在(山居)與(有感)中「未能支廈屋」應為稱自己孤臣無力可回天之感明

諭現實環境已非他所能改變而「長安」此處應指首都且應是當時臺灣首府臺

在此兩篇中可知沈光文生活過得並不好而從(山居)與「長安」不能言諭

可知當是明鄭鄭經避禍時期之作這兩篇詩人已無法回憶過往而是需面對每天

的「困厄」 所以作品中充滿了寫實之風在作品中已無詩學的美感為什麼

如此呢從山中首句「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可知他仍試圖修好與明鄭政

府的關係但情勢如此發展使得他苦衷難言他是憂鬱的他是寂寥的一方面

訴說自己的奉為宗主的恩情仍在一方也為自己言行訴為孤衷表達善意但畢

竟明鄭還是無法接納他他只好當個忠言逆耳的孤臣孽子繼續託於漁樵之間

了「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更表達沈光

文欲放之山林終究無法忘情於明鄭的心情若冀求當雲中之鶴又何在乎長安

何在呢難得去卻又非為路遙這種暗示又更增加了棄臣欲昭之心歷歷可顯

而(有感)則更帶有一種失望的悲憤不過若以前首(山居)似可稱為憂國之

作那這首就是私欲之表了從首聯「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其實正是

最強烈的反諷控訴沒有人願意給他一臂之力在物質上給予援助真的不怪任

何人嗎那所恨何來困苦的日子久了也只好發揮阿 Q 精神想像自己正逐

日如神仙不食五穀般無求但畢竟形而上的精神意識還是抵不過形而下的肚子

餓所以也只好再一次「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求人幫助了還是得

低聲下氣所以只好做「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之嘆了

這首詩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在於它採六言古詩方式而非七言應是為了讓吟誦

的節奏更快更顯激昂

最後再以沈光文求閔督姚啟聖使其歸鄉一事可知一他在臺灣真的過得並不

如意已入臺二十多年(七十多歲)仍掛念著回鄉一事或許落葉歸根的道統一

直藏於心中吧其二是為何一定要求姚啟聖呢我想政治意義應大於經濟上的

意義不過見諸詩文確也可知他或恐真無此種經濟能力若知於現代被海峽兩岸

推崇至上譽為臺灣開臺第一文人沈光文或會於天上一笑之「涸鲫復在」

在徐孚遠詩作(桃花)中得見詩人內心交錯的掙扎「千載避秦真此地問

君何必武陵回」此一問哉恐怕不是他問而是詩人內心的解嘲意象代表的不

是這裏真如此之好亦非真的欲留無回就如同教條宣言一般沒有不法何需

教條沒有逾越何需規範是一樣的道理回朔後來之歷史徐孚遠終究還是返

回大陸故土這一詩作真可謂「明志」之作

在(東行阻風)中首句「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表現出詩人

欲離之急切心中焦急之心躍然紙上但次聯「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

空」卻又流露出實無意浪跡天涯不得不然的悲傷亡國遺臣之難再次見諸

文字「屢書空」在此應為書空咄咄之意晉人殷浩被黜放終日以手指向空中

書寫「咄咄怪事」四字見晉書˙卷七十七˙殷浩傳後比喻失意激憤的狀態

金˙元好問˙鎮平縣齋感懷詩「書空咄咄知誰解擊缶嗚嗚卻自驚」如此解釋

後更能體會滿腔悲憤欲訴無淚的情景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這兩句不應解釋為攜眷渡海與學農之

事其實這是詩人的一種感懷之詞想到要去一個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堂堂君子

(讀書人)可能要從事他們認為低下的務農之事空有滿腹經論卻淪喪於斯此

情此景或從另一個角度想是田園之樂但另一種士大夫的眼光看之可喜乎

亦悲乎

末聯則是另一種轉折詩人以一種失望但接受的心態來看待這一切「稍待波平

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須放兩字用得很傳神放流的不但是船更是一

種抱國壯志的逝去也是一種默默接受命運的無言以對閱讀此詩三百多年前

的歷史人物躍然浮於眼前對於他們除了給與深深的同情與感懷後亦讓人無

言了

(東寧詠)中先說一個可討論之處「函谷誰占藏史氣」此句應做何解呢

還記得「函谷一丸泥」嗎這兩解應都是相近的函谷關自古是中國關中地區之

門戶所以用函谷來指涉國家重要之地也就是掌權者這在語言學上是一種隱

喻函谷關=中原=國都=統治者當我們如此解釋之後那前後文都能一貫解

釋了完整的語句解釋則是那管那美好河山現在究竟是在述說誰家歷史我這

放逐海外之人也只能作蘇武牧羊之嘆了

在這首作品中我們可看到詩人的生不逢時嘆不得志流落異鄉過著「古

荒」的生活或許詩人是無意的但在作品此聯中「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

又一天」卻又令人感到他的孤單與寂寥十八年了是否他忘了自己也應屬於「土

民」了而末聯「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雖有豁達之情但卻是

一種消然的適性是對現實環境不得不的屈從試著找出蘇東坡的(六月二十日

夜渡海)一詩讓我們一起體會不同的心境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

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最後一首是本學期最後一首了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首我想就用這首詩來和大家

分享「找碴」的心得在這首(鋤菜)中似乎好像沒什奇怪的地方就是詩人

田耕生活的愉情之作罷了真如此嗎我認為完全不是為什麼呢首先在念

這首詩作的時候我嘗試用國語念或用臺語念都不是很順口(雖說台語也不見得

百分百貼近古音)我曾做了兩個假設一是同學可能打錯了或是徐孚遠此作

並非佳作但查閱原始出處後發現同學沒有錯那是剛好選了一篇較不成熟之作

嗎對照其它詩作與本首內文似乎又不像這給了我很大的疑惑甚至於我試

著把把每聯前後段倒過來念還更順口更合韻腳呢這其一

第二是若仔細推論這詩當中都有所謂「跳躍性思考」從「晨夕桔槔那得濡

沾塊之雨昨宵下」就可看出先講到早每天打水仍不夠澆灌忽然又說昨夜下

了大雨兩者間似有關聯但在語句上的用法一定有問題又下聯「葉裏抽莖生

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看似相關但仔細推敲我們又被語言學所騙當中只有

葉菜兩字讓我們產生語意上的聯結外有何相關呢下聯更離譜了「西鄰我友」

與「十載泥塗」又有何關呢這其二

其三是對照全文末聯似為言志又與上文有何相關

然後第四句「畦中種菜三百株」為何是三百呢為什不是五百(我不是五百

的歌迷)這有何意呢

有了這麼多疑惑該找答案了文史不分家我很相信這句話所以一定先找

作者的生平與其時代背景現在這些同學都整理的很詳細幫了我很大的忙那

麼我看到前面說徐孚遠在鄭成功時期是受重用的但在鄭經時代就被冷落了所以

鬱抑不得志加上生活失依想必是很難過的那這首明顯是鄭經時代所以才必

須鋤菜呀

好接下來真的需要一點靈感了我會試著把自己融入作者的心境去體會在

那遙遠的時代面對此情此景自己會有何感受呢我在此詩中會覺得留此何用

不如歸去但歸又歸不得在此真如失去自由的人一般想至此靈光一現想到了

一篇文章------歐陽修的「縱囚論」用網路查了一下縱囚論原文哈真巧縱

放之囚為三百多人於是這使我朝向這是一篇隱喻的言志詩去想再推敲歷史去

找解答很有趣吧我把推敲的解釋文寫如下

在這個島嶼居留了那麼久是為了什麼呢處在這再惡劣不過的環境讓我感覺自

己比那愚公還要更愚了臺灣這小小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成大事業我們只不過項

困守在島上的囚徒罷了現在憑您(指鄭經)如朝夕井中打起水般少的才華怎

能夠治理好我們呢像您父親那麼有才華(沾塊之雨)的人已經逝去不復返了(昨

宵下)您現在大力啟用新的人而放棄老臣好像是要有一番新做為(葉指老臣而

抽莖指新臣)這看來都只是好像小孩辦家家酒般(烹菜沽酒)用來欺騙自己讓

老百姓心中安慰的吧事實上我也並不是沒有回歸大陸的機會(西鄰應為駱賓

王 代女道士王零妃贈道士李榮出「helliphellip千回百過浪官關心何曾舉意西鄰玉

未肯留情南陌金南陌西鄰咸自保還轡歸期須及早為想三春狹斜路hellip」)

只不過一轉眼在這邊(這時已如泥塗)耽擱了十年之久現在與您的關係愈來愈

遠(南雲杳杳)而要進言的機會也沒了(天路逋逋在此應為亡失較妥)連我

想要有報效之心卻都無能為力了

這樣解釋是否較合乎文義而不聱牙呢也許我解釋的其實根本就是「為賦新詞強

說愁」不過還是提供給各位一個不一樣的看法用新的角度看詩也看歷史

李美瑜 撰

一 懷鄉(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以江水借代鄉愁更能展現岀愁思的綿延及蕩氣迴腸以江水對照思念家鄉

的情緒讓讀詩的讀者也能感受出沈光文的惆悵另外江水也有暗示歸鄉之途

渺茫之意見備註得之本詩創作時間為永曆二十四年當時已為明鄭時期鄭

經在位清廷實施堅壁清野的海禁政策一來使在台的漢人無法回歸再則在中

國沿海的居民也無法渡台沈光文見此更為感嘆再加上沈光文對於鄭經的領導

多所不滿因此才會覺得回家之路如同滔滔江水一般波濤洶湧遙不可至

二 番婦(沈光文)

詩的賞析

不同於抒發憂國憂民的詩作沈光文因為避禍來台於是留下些許描寫台灣異地

文化的詩作這些詩篇也讓後世得以了解當時代台灣平埔族的文化平埔族是母

系社會男人主內女人主外的社會形態與向來重男輕女的漢民族無論在生活

及價值觀方面有許多的差異所以當漢民族初來台時常與在地的平埔族發生衝

突我們可從清朝遊宦詩人的著作中發現不少輕蔑平埔族的字樣本詩沈光文

僅以紀錄的方式呈現岀平埔族人的生活型態多了份客觀的歷史描寫少了漢

民族優越感的沙文主義

三 釋迦果(沈光文)

詩的賞析

若沈光文真以釋迦果比喻自身的處境那麼筆者認為沈氏就犯了遷客騷人的「多

愁善感」了另外從詩作中實在感受不岀沈氏表現岀「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不知為何詩作賞析中加上了這段文字難道釋迦生長在台灣是苦的只有生長

在皇帝林園內才是幸福的嗎

釋迦本來就是外來的產物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生態恰巧適合栽種所

以在台灣會有如此珍奇的水果筆者認為沈光文僅以文人的觀點思考植物的生

長卻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即便將「釋迦」移植到皇帝林園也不會蓬勃生長

每種生物都有其生長的條件無論人類世界多麼的紛擾隨著時光的荏苒都將

流於歷史可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卻不會因此而停止運轉及變化

詩的疑問

稱名頗似「足誇人」當中的「足誇人」怎麼解釋呢不知為何會翻譯成「蠻能

引起人們的好奇呢」另外第二句「不是中元大谷珍」中的「大谷珍」怎麼

解釋呢是一種借代還是古時「大谷珍」就是「果品」的意思

四 〈思歸〉六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賞析

「詩瘦自憐同骨瘦」指的是詩風孤寂就像身子骨單薄一般由此可看出沈光

文來台的十年生活並不如意應該是看到時局的震盪即便沈氏有滿腔的熱忱

卻也無法扭轉頹勢的無奈吧難怪沈光文的著作都有深深的哀愁本首詩末

兩句「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不僅令人有嚮往崇尚過去太平盛事

的感覺還有不滿現狀的無奈如此也道岀沈光文作此詩篇的目的

本詩篇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感有顏色可知沈氏擁有深厚的漢文

學底子另外沈氏喜歡在詩作中運用借代及雙關的修辭技巧如此一來讓文章

更有深度及涵義能激起讀者讀後深思

五 〈山居〉八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觀點

關於本詩筆者認為成詩應於台灣且時間點應於作賦諷刺鄭經之後可從詩中

第五六句推敲岀端倪「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譯為希望作隻高潔的雲

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筆者認為沈光文渡台後應該算在台人士中學識

涵養高者應該要受矚目被重用的人但是沈光文卻自言欲淡泊名利作一明

哲保身的隱居者可見其對國家政事已灰心失落因此筆者認為成詩在作賦諷

刺鄭經之後

六 有感(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譯為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

命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雖然詩中說不怨天其實沈光文對於亡國卻是極為深

痛他感嘆世態炎涼有人可以有車代歩富裕的過生活而他僅能挨餓原先

努力求取的功名因為國家的改朝換代一切化為烏有一種對人生多變乖舛的

無奈貫通整篇詩作不過即便不滿世道及老天的造化弄人創作本詩時沈光

文仍然相信可以「反清復明」所以末兩句也有期望未來更好的意味期待蒼天

垂憐未來更好

七 桃花(徐孚遠)

詩的賞析

徐孚遠對於台灣的情感非常矛盾一則認為台灣是遠離分擾中國的世外桃源想

要悠閒安適的偏安台灣一則又希望回去過往的中國期待中國的動盪停止落

土歸根同於同學賞析中所提明鄭時期渡台漢人有許多的「亡國懷鄉」之作而

本篇就是典型的作品徐孚遠以「桃花」借代偏安的「台灣」詩中充滿詩意

善用典故讓詩作讀來寓意深遠

八 東行阻風(徐孚遠)

詩的賞析

《東行阻風》有感於國家的驟變人世間的無常徐孚遠選擇避居田野回歸平

淡或許有時會感到飄零孤單但筆者認為徐孚遠從農耕生活中重新找回了生活

的快樂在同學的賞析中得知「徐孚遠的詩作雖在顛沛流離時仍寓溫柔敦厚

之意」可見徐孚遠是個 EQ 高挫折容忍力高的文人相較於同時期沈光文詩

作《有感》中呈現的灰色思想即可發現徐孚遠人生態度的豁達

九 東寧詠(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第三四句「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嘆子卿賢」譯為誰會在函谷邊疆表

現出名留青史的氣勢漢朝空自嘆息蘇武賢能筆者認為徐孚遠是認為偏安於台

灣後他已經漸漸對國家政事失去過往的熱忱了產生了一種對國家政事「無能

為力」的感覺於是將自我寄情於農耕之中雖然消極但也爲生命找到另一個出

口不過詩中仍會有「草木餘生」等字樣可見即便避居田野心中也無法真

的豁達不問世事

十 鋤菜(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徐孚遠似乎覺得跟隨鄭成功來台後的一切都超乎他的意料徐孚遠本來對鄭

成功反清復明充滿希望但怎奈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而鄭經又打壓一群忠貞

遺臣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徐孚遠在耕作十年後反思起當初跟隨來台的情景

不免有些懊悔於是自諷自己是「愚公」

詩中也呈現出體會到自身渺小的感覺徐孚遠或許覺得一生期許寄望的事情不

斷的落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爭名取勝到了寫作當時已經毫無意義了雖

然是一種自嘲的方式呈現但也表現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

簡秀苑 撰

一 概說

此組報告簡單但詳盡尤其在沈光文部分對於作者介紹的詳盡讓人一目了然

相信是劃下美好的休止符令人期待下一個樂章的跳躍起伏

二 沈光文部分

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沈氏死後葬

於善化里東保目加溜灣社又叫「灣裡社」其領域在曾文溪與鹽水溪的上中

游之間即今之善化安定和大內鄉一帶本社在善化支社依 石萬壽 教授的

研究有 1直加弄社今安定2灣里街東善化鎮茄拔里 3二社今玉井鄉

內霄里4拔馬社左鎮鄉拔馬5新社仔社今大內鄉頭社村環湖村一帶(目

加溜灣社資料摘自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番婦〉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

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黑齒當

為原住民成年禮俗之一

〈釋迦果〉《重修台灣府志》卷十八云釋迦果似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

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重修台灣縣志》卷十二風土志載樹高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10: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注釋】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此二句典出崔護《遊城南》「去年今日此

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等閒隨便不

留意用法同唐朝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還

音ㄏㄞˊ猶尚用法同唐朝杜牧贈別詩二首之二「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

垂淚到天明」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避秦」與「武陵」皆引自陶淵明《桃花

源記》其記有一武陵漁人意外尋得桃花源的故事桃花源後成為世外桃源的象

徵文曰「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兩句應解釋

為一千多年來一再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來到台灣這個真正的桃花源問你

又何必要回去故鄉呢「武陵」原是陶淵明在故事中虛構的在此借指虛幻的故

【語譯】

台灣的海山春光美景是平常之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依舊有如美人的

臉龐那麼漂亮來一再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來到台灣這個真正的桃花源

問您又何必再回到虛幻的故鄉去呢

【賞析】

此詩雖簡短但就其反映當時居台人士的矛盾心情卻具有典型性本詩以「桃

花」借喻明朝隨鄭成功來台的官民逃避滿清作亂台灣是「真此地」mdash 真正可

避亂的桃花源明鄭時期台灣詩歌的兩大主要特色是亡國懷鄉之情以及追求世

外桃源的不歸思想對於亡國的明朝遺民淪陷的大陸已成為傷心之地對於喪

亂擾攘的神州大陸台灣反成為「避秦」之地首句道出臺灣地理特色為山與海

春色呈現在朵朵盛開的美麗桃花中此處暗用崔護《遊城南》詩中「人面桃花」

的典故卻不明寫「桃花」二字簡潔而有新意表現了人與自然的交流後半

運用陶淵明《桃花源記》典故十分貼切地刻劃了台灣的雙重性格作為世外桃

源台灣是積極的但作為避秦之地台灣又是消極的明鄭政權來到台灣就幾

乎註定了反攻無力回天的命運台灣的安逸美好使人思歸而終不欲歸然而若

非為了延續明朝漢族政權許多人也不會漂泊至此此中的矛盾於詩作中可以

體會得出來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 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 農作應追皁帽 翁

稍待波平陽月 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

【注釋】

 東濛指台灣詩人暫居廈門待十月時東渡來台

 黃牛嫗原指漢宣帝的外祖母王媼王媼隨使者詣闕入宮時乘黃牛車故百

姓謂之黃牛嫗於此借指詩人的外祖母

 皁帽黑帽平民所著的帽子

 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

 舠音ㄉㄠ小舟

【語譯】

我打算將衰老之軀寄寓在台灣的海島上可是連月來因東風的阻礙不得東行展

轉流離的身世怎能堪受長期作客飄搖不定的日子又難忍家書渺茫攜帶著兒女

兼載著外祖母暫居廈門想要學習農耕應該請教戴著黑帽的老翁稍加等待到海

浪平靜的十月天後也就可以放棹碧海遠渡重洋了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移居廈門時寫其身世飄搖等待渡海來台的心情詩人於南都淪

陷後泊舟山破浙閩繼潰乃浮海至廈門延平禮遇之其後同延平王入台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即寫其在廈門正等待東渡來台「身世何

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則言其顛沛流離之苦人生悲莫悲於國破家亡

亡國遺民只得揹著苦難承擔命運給予的流亡徐孚遠攜老扶幼準備東渡滯留

廈門期間為了生活也只好學農耕了「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由此可以想見當時詩人流亡的情形但人生不能向命運低頭遭逢絕境也得另

覓夢土「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是一種等待一種希望人生

本應該就生活在希望裡徐孚遠歷經戰亂飄零渡洋來台從此久居茲島平日

從事耕讀悲酒吟詩與張煌言盧若騰沈佺期曹從龍陳士京等創設「幾

社」互相唱和時稱「海外幾社六子」而以闇公為首他的詩作多寫久居孤

島的人生感觸《詩乘》評其詩雲「闇公之詩大 都眷懷 君國獨抱忠貞雖

在顛沛流離之時仍寓溫柔敦厚之意」其詩格調高古不愧為幾社六子之首

〈東寧(註一)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註二)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註三)漢家空歎子卿賢(註四)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註五)又一天

荷(註六)鋤帶笠安愚(註七)分草木餘生(註八)任所便(註九)

【注釋】

1東寧指台灣鄭成

討論

許坤裕 撰

國祚衰微亂象起朝綱不振賊竄起封疆名將紛招忌骨骾大臣被排擠

國之大本裂震殤流寇奔竄雪上霜滿族興兵席捲至最恨三桂引入關

只為圓圓捨江山ㄧ代罪人庶民殃漢人遭躏恨如山只因禍水勝江山

君王昏昧最平庸結黨營私罪非輕朝綱法紀棄如履國之棟樑遭殞命

摧枯拉朽易反掌覆巢之下無完卵賣主求榮啥人益滿人侵逼恨無疆

遺老儒風兼勇將反清之役迭覆亡欲振乏力退居野心喜延平尊上客

時時獻策思報國怎奈君王命早薨奪權爭鬥鄭經勝易反前朝新作風

執政大臣迭更替國綱不振戰乏力軍力削減不如前倒行逆施眾叛離

叛降施琅罪難數派兵滅台納版圖反清復民終無望忍心滅絕忠臣夢

雖然沈光文衷心企盼鄭經能有所作為怎奈眼見其聽信讒言及所做為只有

把國祚推向滅亡邊緣光文憂國不振恨而以賦諷鄭經遂得罪當道幾至不側

可見沈光文愛國之心真是令人稱佩不已這也是他文學地位相當受後人尊重的理

由之一

明鄭時期來台的尚有許多縉紳遺老他們同為博學之士同樣有憂國之思

但是因為際遇不同在台灣文學史上影響不如沈光文深遠儘管如此他們對

於台灣這塊文學園地仍舊產生一定的影響明末遺老在台灣的主要貢獻在於將

漢人的傳統文化以橫的移植的方式在台灣島上作量的推廣雖然不是質的轉化

也乏深入紮根的效果但是就漢文化傳播的角度來說自有其不可忽略的貢獻

意欲對社會產生全面性的影響個人的力量畢竟是微薄而有限的儘管沈光

文對台灣文學有開創之功但是若非郑氏父子在台推展文教措施依然無法有

效地普及文化因此漢文化在台深入而廣泛的紮根工作一直要到郑氏政權退

守台灣之後始逐步展開

陳瓊珠 撰

一 沈光文生平(資料補充)

(一)沈光文到台灣有永曆三年(1649)入台 165116521662 年的說法

本文採用 1651 年的說法)為何要採用 1651 年呢我在《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

想像評陳昭瑛《台灣詩選注》》中看到施懿琳對沈光文入台的時間有一段這樣

的推論「季麒光曾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庵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也斯

庵來而始有文也」楊雲萍亦說「斯庵到台灣的年代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

題因為自一方面說台灣文化 史要從是年開始」的確如此斯庵來台時間

茲事體大而迄今仍難斷言或據東吟社序(成立於康熙廿四年西元一六八五

年)「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 隔慮長為異域之人今

二十有四年矣」因斯庵自序有「辛卯後來借居海島」(寄跡效人吟自序)故壬

寅當為「壬辰」之誤(辛卯後當為壬辰)故斯庵當為永曆六年(西元一六 五二

年)來台全祖望〈沈太僕傳〉記敘斯庵與鄭經交惡謂「(斯庵)嘆曰吾廿

載飄零絕島棄墳墓不顧者不過欲完髮以見先帝於地下而卒不克」所說廿

載當是舉其成 數而言約與永曆六年來台時間相符合唯東吟社既成立於康

熙廿四年(西元一六八五年)復於文中謂「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則

其來台時間當為永曆十六年(西元一六 六二年)但東吟社序之可信度仍遭懷

疑因乾隆年間清廷編纂四庫全書廣求天下典籍對明朝遺老著作文中有

礙者時加以刪除或改易唯此處僅涉及年代之數字而未涉 及政治色彩是

否有改竄之必要如無此必要則其來台時間當為永曆十六年」提供給同學做

參考

(二)另沈光文在 1662 年為逃避鄭經追殺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今高

雄縣田寮鄉)落髮變服為僧這段文字敍述取材自連橫《台灣通史》如同 施 老

師所說「連氏之作如《台灣通史》《台灣詩乘》其書 問題不少ooo 多採其

說引用時不可不慎」在(兩首有關臺灣僧人抗清的詩作 楊惠南(臺灣大學

哲學系)論文中對於沈氏出家之處有一段這樣的推論亦提供給同學參考「沈光

文曾有〈普陀幻住菴〉詩作一首『磬聲飄出半林聞中有茅菴隱白雲幾樹秋

聲虛檻度數竿清影碧窗分聞僧煮茗能留客野鳥吟松獨遠群此日已收塵世

隔逃禪漫學誦經文』[引見陳漢光《臺灣詩錄》(上)臺中市灣省文獻委

員會1984 (再版)頁 44]值得注意的是詩作的標題是「普陀幻住菴」

而詩作的最後一句則是『逃禪漫學誦經文』有人據而推測沈光文「逃禪」的

寺廟-普陀幻住菴應該是羅漢門的超峰寺(今高雄大崗山舊超峰寺)毛一波

〈試論沈光文之詩〉以及盧嘉興〈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即持這一觀點

(詳張曼濤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87 )中國佛教史論集(臺灣佛教篇)》

頁 233 ~ 254)但是也有學者指出普陀幻住菴應該是 指浙江普陀山上的幻

住菴陳漢光《臺灣詩錄》(上)頁 44即說『普陀係指浙江普陀山而言

故此詩之成應在隆武元年(順治二年乙酉公元 1645 年)魯王「畫江(畫錢塘

江而守)之役」後其時魯王入海光文可能逃到普陀山』另外廖一謹《臺

灣詩史》(臺北武陵出版社1989頁 86-86 ) 也有 相同的看法事

實上浙江普陀山確實有一座禪寺名叫幻住菴它是元朝禪門臨濟宗楊岐派傳

人mdash中峰明本禪師( 1263 ~ 1323 )所興建的禪寺明本禪師還撰有《幻

住菴清規》一卷刊行於世目前收錄於《卍續藏經》第 111 冊 這樣看來

普陀幻住菴即後來的高雄大崗山舊超峰寺這種說法恐怕有待商榷另外

前引盧嘉興的論文還依據沈光文的詩作推論竹溪寺是臺灣最早建造的佛寺

但由於沈氏詩作問題重重因此這一推論恐怕也是值得進一步商榷」

(三)

在台南歷史中由人升格為神被後代膜拜的武將以鄭成功為主文人則以沈

光文為首民國六十七年台灣省政府撥款在沈公原墓地興建紀念碑誌念碑上

的銘文敘述 沈光文 先生一生的事蹟尤其表彰不事異族和安貧教化的美好懿

行銘文為台南縣政府所誌 民國七十一年十月一日 沈公的故鄉浙江瑾縣

在台北同鄉會和善化人士共同將其神像迎入善化慶安宮正式奉為神膜拜因當

天適逢中秋節每年此日則舉行祭儀於慶安宮後殿與五 文昌帝 君一同安奉

是全台獨一無二的六文昌廟每年中秋節的祭祀也成為罕見的「特例」台南

延平郡王祠內亦有供奉「明太僕寺卿沈光文」的牌位(內容摘錄自

httpwwwchinesefreewebscomptalndenq522htm)

(四)羅漢門的第 一 種 說法 是 羅 漢 印 度 語 佛 學 中 位 於 高

僧 和說法內 門 舊 稱「 羅 漢 門 」 又 稱「 羅 漢 內 門 」 其 源

來有 兩 種 說 法 尚 之 上 僅 次 於 菩 薩 得 稱 呼 係 自 覺 深

有修 養 得 道者 而 羅 漢 群 居 之 所 曰 「 羅 漢 門 」 早 期 傳

說 內門 是 雕 題 黑 齒 之 社 蠻 荒 之 村 尚 無地 名 因 為 明 末

大 學 士 太 漢 寺 沈 光 文 先 生 不 滿 鄭 經 嗣 王 之 後 頻換 其

父 之 臣 為 政 乃 做 賦 諷之 幾 至 不 測 而 變 服 為 僧 逃

底 到 羅 漢 門 結 茅 教 授生 徒 漸 漸 的 他 就 成 為 人 文 薈

萃 之 文化 發 詳 地 當 時 隨 沈 光 文 先 生 避 難 之 搢 紳 多 屬

鴻 博 知 士 懷 挾 圖 書 奔 集 幕 府 橫 經 講 學 誦 法 先 生

洋 洋 乎 濟 濟 乎 盛 於一 時 後 人 就 把 「 橫 經 講 學 鴻 博

之 士 」 所 避 居 之 地 取 名 為 「 羅 漢 門 」 第 二 種 說 法 是

羅 漢門 原 為 平 埔 語「 ruohan 」經 漢 譯 而 成 早 期 在 荷 蘭 古 文

地 圖 中曾 經出 現 由 於 本 地 最 主 要 的 河 流 rarr 二 行 溪 上 游

河 道 至 馬 頭 山 附 近 的 瑞 山 村 和 內 東村 交 界 處 出 口 轉 入

田 寮 鄉 兩 岸 山 地 高 聳 險峻 地 示 巍 峨 重 疊 有 如 羅 漢

把 守 在 門口 兩 側 而 內 盆 地 位於 其 後 有 如 世 外 桃 源 的 廳

堂 於 是 先 民 就 將 平 埔 音 「ruohan 」 附 會 為 「 羅 漢 門 」

(摘錄自httpwwwkscggovtwtourismtown0803htm)

二 沈光文詩的賞析

(一)〈懷鄉〉與〈思歸〉六首之三在〈思歸〉的前兩句「我貴何妨知我希 

秋山閒看倚荊扉」採用倒裝句法雖然自己高貴的情操不為眾人所知但我卻

看破世間的名利追逐而能隱逸於鄉間怡然自得「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

紫蟹肥」則直接點出他思鄉的情懷「晚稻香紫蟹肥」的季節應是在秋季而秋

天正是詩人思鄉的季節〈懷鄉〉中他揮毫傾訴相思情「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

窮」「程何遠思不窮」簡單的敍述卻是百感交集看著安平的江水一波波翻

滾而過思國思鄉卻難返鄉對沈光文來說遺民情懷與鄉愁佔了他思緒的

極大部分離開大陸移居海島思舊懷鄉變成了詩作的主題

(二)「番婦」從明鄭以降迄清朝的官吏遊士對原住民的書寫記錄極為豐富

他們的文字記錄替無文字的原住民留下珍貴的史料供後人研究參考「社裡朝

朝出同行擔負行」此兩句寫原住民的生活景況「野花頭插滿黑草齒塗成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四句則寫出原住民婦女的外貌裝扮「鹿脂塗抹

慣欲與麝蘭爭」這兩句則在描寫原住民婦女藉著鹿脂塗抹在身上取材自然

的化妝方式由這兩個句子我可以聯想到在十六世紀梅花鹿成群在台灣山林

間奔跑鹿皮鹿肉鹿脂在原住民的生活佔了極重要的地位

(三)「釋迦果」「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先讚美此果再說這

不是中原之物我認為這「珍」字是在誇奬釋迦這種水果的風味不輸給中原的

其他果類「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皇帝林園土質肥沃卻種

不成釋迦果只能生長在台灣這個海島這種比較式的讚美是文學創作上的高

招而其中另有寓意似在述說自己空有滿腹的才華卻無法在中原施展只能在

台灣這小小的海島安身立命

(四)「山居」八首之三龔顯宗教授在〈沈光文與台灣文學教育〉文中提到「不

問政事掃葉烹茶逃禪誦經〈山居八首〉是其隱逸文學的代表作而「鶴」

是光文的化身「歸雲共鶴還」「未能支廈屋祇可拖漁樵冀作雲中鶴來聽

海上潮」在困頓中得到精神完全的逍遙自由」

(五)在王德威的〈後遺民寫作〉中將沈光文的詩文寫作歸納出一個總結「沈

的一腔心事盡皆付與文章詩歌是在文字裏他找到暫時的寄託「歲歲思歸

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他的一首思歸詩開頭是這樣寫著北忘故國有家

難歸逐客遊子的心情豈是一個愁字了得然而歲歲思歸之餘沈光文也必須

把他眼光投向周遭事物台灣的一草一木畢竟纔是日常生活的依歸他的詩作

記錄了不少南方熱帶花草蔬果詠椰子詠番橘詠釋迦果helliphellip飲食經驗的改

變是其他一切改變的開始麼再怎麼堅貞的遺民也得穿衣吃飯也有了權把他

鄉作此鄉的心思了」(後遺民寫作王德威)

三 徐孚遠生平(資料補充)

(一)第七組同學在徐孚遠生平介紹中提到「永曆十五年(1661)隨鄭成功入

臺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今台南新化里)從事農耕之餘又設帳授學提攜

後進後再返廈門」在《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詩選注》》

中 施 老師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而言徐孚遠亦不太可能於「克台之歲」即「從

入東都」helliphellip據多項資料考辨徐氏未入台卒於 粵之說是較可信的

(二)徐氏曾到台之說一般而言乃根據他曾參加永曆十五年的海外幾社但

海外幾社實不可能於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鄭成功克台之年)創立海外幾

社六子如沈佺期盧若騰張 煌言陳士京(永曆十三年病卒)皆未曾到台灣

而鄭氏克台時間已是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兵馬倥傯社會亂離即使海外

幾社六子隨鄭氏來台但於十天左右即有此閒情逸致 雅集吟詠進而創立詩

社這豈不啟人疑竇」(摘錄自〈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

詩選注》〉)

四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東寧詠〉〈鋤菜〉「雖然復明之志未嘗一日或已他也意識到台

灣的海山春色有如世外桃源如果中原喪亂如此已經尋到避秦之地的遺民

又何必急於離去徐孚遠的詠桃花詩因此充滿當時旅台士人的矛盾心情」(後

遺民寫作王德威)第七組同學在這三首詩的賞析部分均認為是徐孚遠在台之

作但如果 從施懿琳 老師考證的觀點來看徐孚遠並未到台灣來那麼他這三

首詩寫的是想像中的台灣生活或是另指他處呢

美娟 撰

感謝第七組的用心整理資料讓我對沈光文與徐孚遠這兩位文人有更深的認識

以下是我對詩作不同的解釋與賞析

沈光文

1〈有感〉

同學解釋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所恨的是挨餓卻餓不死人情本來就

淡薄我並不責怪他們

「我並不責怪他們」這裡的他們是指誰為什麼會說出這話呢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這兩句詩表面上寫的是「無怪」「何敢」但實際上呢一個人困頓久了沒了鬥

志看著別人吃香喝辣開著名車羨慕得很但自己又能如何呀當然要說自

己毫不在乎能夠安身立命唉呀其實那都是騙人的話語心裡可是怨恨得很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這詩句真能感受到生命至此不如死了算了人在極端的悲苦時生命的延續像

是一種折磨就很容易讓人想不開但我總記得一句話「好死不如賴活著」正

因為我不清楚死後的靈魂會比較快活嗎所以這一生再辛苦也都要「安時命」

的活下去這首詩確實讓我反省了一下我的生活並沒有像沈光遠那樣辛苦所

以也就不要稍遇挫折就抱怨連連啊

2 〈山居〉八首之三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詩最令我感動因為他表達出不到那遙遠

的長安並非路途遙遠之故長安依然在那裡只是人事已非再回去也找不回昔

時能效忠國家的感覺了換句話說若明朝依然在的話即使首都換了更遙遠的

地方也都不會覺得那是個難題這是否也很契合我們平常說的重視感覺的問題

呢許多事情我們要如何決定都在於自己感受如何有時赴湯蹈火的事我們去

做舉手之勞的工作卻不願意這只能說我們都在依情感而行啊所以我們是

情感為上的人一點也沒錯也許並非人人如此但這兩句詩確實於我心有戚戚焉

徐孚遠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詩句中道出台灣山色美景渾然天成天生麗質「千載避秦

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所謂的避難時間是短暫的心情是複雜難平的但

沒想到竟然有這樣的避難地比自己原先的故鄉還要美好這才是「真此地」真

世界啊這應該是避難者原先沒有想到的收穫吧所以既然這裡比原先自己的

故鄉還令人眷戀又何必回去呢

〈東寧詠〉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兩句詩中表達出台灣的人與地均是未

開發教化之區如果開發得好環境優渥怎會穿著破舊呢而環境也不至於被說

是「荒嶼」這當然是當時為政者的不重視台灣而當時只要有一點知識思想的

人都會覺得在此地日子是得過且過變得一點鬥志也沒有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作者認為「荷鋤帶笠」是「安愚分」作

者原先的志向想必是非常高遠的沒想到此刻的自己竟然變成一個再平凡不過的

農夫所以日子也就渾渾噩噩的過了已經沒什麼可以在乎的了

〈鋤菜〉

「惡溪之惡愚公愚」同學解釋溪水凶惡而我就像愚公那樣的癡愚

而我認為他在表達的是「環境依舊自己也依然如故」所以我解釋為溪水

依然險惡而我依然如愚公般

整首詩表達出自己不諳種植卻又非得去做的無奈只好苦中作樂一番想要回

去故鄉但怎麼回去呢對著未來的日子充滿悲觀與缺乏鬥志

曾靜瑜 撰

看到第七組的報告覺得很開心啊內容精簡實在太體諒大家了謝謝你們可

是後來查了資料發現有關沈光文的研究不少哩資料很豐富喔應該有許多值

得討論的地方希望大家有始有終這是本學期最後一篇心得報告請大家堅持

到底喔

報告中關於沈光文的部份在第一頁第一段中所提到的福王和桂王都是屬於南明

政權時期所謂南明時期是指明亡後(明思宗自縊滿人入關)明宗室在中

國南方相繼建立的政權此即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所建立的弘光政權

(1644-1645)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立的隆武政權(1645-1646)魯王朱以海在

紹興建魯王監國政權(1645-1653)桂王朱由榔在肇慶建永曆政權(1646-1661)

唐王弟朱聿粵在廣州建紹武政權(1646)韓王朱本鉉在鄖西所建的定武政權

(1646-1663)有時亦將鄭成功政權納入南明[1]這樣或許可以幫助同學們更加

了解這一個階段的歷史

至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為何第七組同學採用 1651 年這個說法呢在東吟社序

中不是有「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隔慮長為異域之人

今二十有四年」的記載據學者考證壬寅應為壬辰之誤若是壬辰年應為永

曆 6 年(1652)[2]

在第二頁「沈光文在台期間相關記事」表格中1662 年那一欄寫到「helliphellip鄭經

大怒派人殺沈光文沈光文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落髮便服為僧」其

中「大崗山普陀幻住庵」的「庵」誤植為「菴」註釋 5 和 6 在連橫的《台灣通

史列傳沈光文傳》中應該是連貫的一段文字「子經嗣頗改父之臣與政

光文作賦有所諷或讒之幾至不測乃變服為僧逃入北鄙結茅羅漢門山中

山外有目加溜灣者番社也光文於其間教授生徒不足則濟以醫」同學解釋

說羅漢門在高雄縣內門鄉內門鄉位於高雄縣東北部東界杉林鄉西與台南縣

龍崎鄉毗鄰南鄰旗山鎮田寮鄉北與台南縣南化左鎮鄉為界目加溜灣社

則位於今台南縣善化鎮因為靠近曾文溪又稱為灣裡社(曾文溪古稱灣裡溪)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怎麼可能「結茅羅漢門山中」「山外有目加溜灣者」呢

內門鄉四周山巒環繞形成一盆地楠濃山橫斷鄉之中部致將內門鄉分割為東

西兩部中部較為平坦境內地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則由北端逐漸向南傾斜

區內多山平地極少地勢陡峻二仁溪流穿東西南北水流湍急冬季乾涸

山產方面有鳳梨龍眼荔枝木瓜番石榴芒果樹薯沈光文寫〈檨賦〉

〈釋迦果〉〈番橘〉等與風物相關的作品應該與他在台灣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

關係

在第三頁中提到沈光文的「幾個第一」在觀點上是否有將沈光文「神格化」的

傾向呢而且季麒光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矣

斯菴來而始有文矣」這也落入了大漢沙文主義的窠臼之中[3]另外在第六

頁〈釋迦果〉這首詩的第三句「端為上林栽未得」同學解釋為「果真」這樣整

句翻譯似乎不太順暢是否譯成「貢奉」較適合

其實在同學選錄的這幾首詩中個人覺得〈山居〉〈有感〉這兩首詩最能夠代表

沈光文在台灣的遺臣心境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並不順遂而且還是心繫故鄉

有關徐孚遠是否曾經來台學者有不同的看法[4]個人認為〈桃花〉這首詩中

的「千載避秦真此地」應該不是指台灣有可能是指徐闇公避居的廣東饒平地區

而「避秦」中的「秦」則是影射滿清政權在〈東寧詠〉一詩中「自從漂泊臻

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同學解釋為「自從漂泊到這座島嶼算一算時光若

飛蓬颺颺飛歷經了十八年」但是據同學的說法徐闇公來台的時間應該很短

暫這樣豈不有所矛盾還是這首詩中的島嶼並不是指台灣抑或是十八年只是

一個誇示的語法

[1] 參閱許雪姬總策劃《台灣歷史辭典》「南明」辭條

[2] 參閱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

[3] 參閱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意義〉

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網站

[4] 根據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一文中

認為徐孚遠不太可能於鄭成功「克台之歲」即「從入東都」果如是徐氏需於康熙二年返回沿

海再避入廣東饒平因《年譜》〈林霍與懷瀚書〉中說「先生當癸卯(康熙二年)島破漂泊

銅山將南返helliphellip」

關於第七組同學的傳統詩詞報告個人認為他們整理的非常詳盡以下僅就閱讀

後做心得賞析

沈光文被稱為開台文化祖師其在台期間台灣文學相關記事

1651 年 明太僕寺少卿沈光文遇颱風漂流至台荷蘭人視為上賓

1666 年 台灣地區一座孔廟「全台首學」於承天府落成鄭經命各社廣設學校並

頒布學制定科舉法

1671 年 沈光文至羅漢門(今高雄縣境內)教導原住民兒童漢文

1673 年 沈光文避居目加溜灣社(今台南縣善化鎮)設立私塾教育平埔族

1685 年 沈光文創東吟社為台灣詩社之肇始

1686 年 諸羅知縣樊維屏設新港麻豆目加溜灣蕭壟四社地方學校以教育

平埔族子弟漢文

1688 年 沈光文逝世享年七十七歲

(資料來源httplotooeccomtwpoemhtm)

(一)沈光文〈懷鄉〉

異鄉遊子的思鄉情懷正如江水連綿不絕沈光文原想搭船赴泉州怎知遇上了颱

風漂流至台灣從此根留台灣三十七年不過令人疑惑的地方是根據第七組推

論寫作此詩的時間此時沈光文已經來台灣有十九年之久了也已落髮為僧雖

出家是為了避禍但創作的時間似乎稍嫌晚有無可能把創作時間再往前推移

(二)沈光文〈番婦〉

從這首詩當中我想像出一個平埔族婦女的形象更上網去探究當時的習俗早

期平埔族男女在訂婚或結婚的時候習慣上各自拔下上顎兩顆側門齒來作為雙方

的信物並以缺齒來表示已婚的意思甚至也代表一種審美觀點不過這種習慣

隨著漢化的影響後來已廢除而據<彰化縣志>的記載早年中部的平埔族是

用澀草或芭蕉花來擦牙齒讓牙齒變黑不過後來也有崇尚白牙齒的在<番俗

六考>及<諸羅縣志>上都曾提到半線(今彰化)以北的平埔族有用細砂礪齒的

風俗族人無論男女都把牙齒磨得白白的按文獻記載晚期平埔各族對牙齒審

美的觀點除了南部的平埔族還保留染黑牙齒的風俗外(可能與嗜吃檳榔有關)

一般平埔族都逐漸以白齒代黑齒或以缺齒代黑齒

(三) 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第二句詩作為倒裝句還原為「倚荊扉閒看秋山」三四句亦為倒裝句還原為

「濤聲細細落松間雪影遙遙飛荻上」或者「細細濤聲落松間遙遙雪影飛荻上」

至於頸聯的兩句「詩瘦自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同為倒裝句「自憐詩瘦同

骨瘦卻喜身微共名微」個人認為這是沈光文的謙虛之作認為自己的詩作不

夠豐腴正如杜甫〈暮登四安寺鐘樓寄裴十迪〉中的「知君苦思緣詩瘦」但是

卻開心自己的名聲亦如身子般微小欣喜中有著無限的無奈與感嘆感嘆自己在

台灣無法建立功業最後兩句則扣緊思歸的題旨

(四) 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如果此詩作於台灣那麼詩中的「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此處的長安應

不是指長安而是指在台灣當時的首府台南沈光文因為作賦得罪鄭經不得已

只好遁入佛門逃至高雄隱居我無法到首府去不是因路途遙遠而是我得罪

了權貴(鄭經)這樣解不知可不可

(五) 沈光文〈有感〉

詩中化用了馮諼的典故馮諼因能遇到孟嘗君才有機會建立功業為孟嘗君買仁

義而讓孟嘗君能在齊薛梁三個地方都受歡迎這裡諷刺的是否亦為鄭經

認為他無法繼承父志甚至排斥遺老遺老做農夫開墾躬耕謀生無法以仁義

收買人心所以今後我只能退隱無法探知詩作的創作時間所以這樣的解釋可

行不可行我也不清楚

(七) 徐孚遠〈東行阻風〉

此首詩的創作地點有可能在廈門或廣東饒平研究了一下徐孚遠的生平永曆十

七年時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徐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平兩

年後病故於此

(八) 徐孚遠〈東寧詠〉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

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漢

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

真像上古時代)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荷鋤戴

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

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能收成多少

算多少四百年前一個明朝的大官漂泊來台灣這個荒嶼開墾躬耕不如農

夫那樣除雜草但徐孚遠對台灣具有「在地主義」的認同精神才能那麼豁達「荷

鋤戴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隨遇而安台灣通志稿徐孚遠「垂老更適台

灣挈家佃於新港(今台南縣新市鄉)躬耕歿也」

(資料來源楊青矗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吳麗蘭 撰

沈光文於 1651 年漂流來台1661 年進入鹿耳門次年的「台灣賦」導致避難

於高雄縣大崗山落髮變服為僧日後帶一批文人潛心著述傳道解經教生授

徒1974 年教育平埔族人1685 年倡「東吟社」三分鐘流覽沈光文一生恍如

隔世一生的業績卻在紛紛擾擾的局棋中游走不出框倪終究湮沒在塵世中

留下論著為後人道不見古月照今人只見明月照古人愁帳馬齒徒長愁悵為

何眾人皆睡我獨醒耐何有幾許知音相伴浮世中的尋尋覓覓終究一場空

夢幻一場千古愁

<懷鄉>眺望著故鄉繾綣的情愫有家卻歸無期的隱憂眼望駭人黑水溝殊

不知今生待何時才能返鄉訴思鄉之苦無期1670 年推判正值於內門鄉隱居

山中雖逃離莫須有的「鄭錦僭王」事件卻逃不出思鄉情愁

廖怡超 撰

關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一直有各種說法最主要是 1662 與 1651 兩種從洪

銘水教授的〈沈光文與臺灣流寓文學的多角觀點〉一文中可知其一是在沈光文

的〈東吟社序〉說「余自壬寅將應李部臺之召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漂流至

斯海山阻隔慮常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又於文末自署「康熙二

十四年乙丑歲梅月甬上流寓臺灣野老沈光文斯蓭氏題時年七十有四」壬

寅即康熙元年(1662)至乙丑恰二十四年故應無疑義

但季麟光於康熙二十四年所寫的〈沈開文傳〉則說「辛卯從肇慶到潮州

由海道抵金門當事書幣邀之不就七月挈眷買舟赴泉過圍洋頭遇颶風

漂泊至臺及鄭大木掠有其地斯蓭以客禮相見」(註原文本應出自《蓉洲

文稿》中的〈沈文開傳〉然而《蓉洲文稿》一書已不見今所錄者皆取自一七

二四年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四〈赤嵌筆談雜著〉)在文中「七月挈眷買舟

赴泉」這句話之前未註明何年所以後人乃認為就承前句為辛卯年即 1651 年

這兩個年份有何差別呢主要由於鄭成功為 1661 年五月攻臺若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那在明鄭之前早已入臺十年

各家對何時入臺至今無推論但我比較傾向於 1662 年入臺而非 1651 年根

據傳說他漂流至宜蘭後輾轉來至台南還受到荷蘭人之助但在目前所有的詩

稿作品中卻無任何有關荷蘭人之作況且十年並不是短時間何以一字未聞

此外荷治時期並不是完全封閉的事實上當時海上交通來往挺發達的在

臺灣海峽是海盜及走私者的天堂而掌握臺灣海峽實權的人就是鄭成功從文獻

資料中(臺灣研究叢刊mdash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曹永和著)可知在一八四八

年(明永曆二年清順治五年)因大陸連續戰亂饑饉甚劇臺灣的中國人驟

增至兩萬人並皆從事於農業其中竟有婦女五百名及超過一千名的孩童遷入臺

灣但翌年(一八四九)在饑饉現象終了後約有八千人回歸大陸(頁 87)所

以沈光文既然來至臺南應不會不知道隨時可以有回去的機會

另一件令人起疑之處在於郭懷一事件

郭懷一 年代 - 1652 泉州同安人荷蘭時代移居今臺南縣永康市一帶從

事墾殖當時漢人在永康市種植麻米等經濟作物永康當時亦發展成交易小村

落即油車行村(Smeerdorp)郭懷一是當地頭人荷蘭文獻作「五官懷一(Gouqua

Faet)」1650 年前後由於蔗糖業不振加上荷蘭人課稅蠻橫終於引起漢人不滿

密謀起事事洩為臺灣街頭人郭懷一結拜兄弟所密告郭懷一不得不於 1652

年 9 月 7 日率眾攻打普羅文遮城當日懷一戰死餘眾往南退逃至高雄漚汪(後

紅)漢人此役被誅殺者在數千人或有言郭懷一是鄭成功部將但並無當時

的中荷文獻可資佐證翁佳音 撰 中村孝志譯註《バタヴィア城日記》第三

冊1991 2756-1jpg 郭懷一昔日墾荒於二層行溪附近二層行溪是因溪畔有二

層行村莊而得名往昔渡口設在村莊主廟清王宮前也就是現在二層橋的位置

現該村莊成立為二行社區(臺灣歷史辭典 )

由上可知如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且滯留於臺南一帶他不可能對此一事件毫

無所悉甚至如果當時他在臺南的話或有可能也會被捲入其中但其詩文中亦

無提及令人費解不過說歸說此仍只是個人不成熟的推測其中應漏誤百出

祈同學能加以指正

在談沈光文的作品之前想將其作品分為三部份其一為(懷鄉)與(思歸)

其二為(番婦)與(釋迦果)其三為(山居)與(有感)

沈光文給予前人的研究評論中有他是否認同臺灣這塊土地與否而有正反兩個

意見但我並不想於此點延續我想談一談詩人的心境與存在普魯斯特

(1871-1922)寫了一本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整個都是回憶的產物作

者靠回憶來結構小說同時回憶也成為一種主題藝術那這與沈光文有何關聯

呢追憶

當詩人喪失了平日身之所寄的家國與自己所習慣的生活方式之後他就被

迫改變了自己的「此有」(Dasein)亦是說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環境與自己

須要重新找回自己在此時空環境下所處的「位置」這是相當難的(切不可以今

日眼光來看待旅外之人因我們早就透過許多傳播知識有一些了解)讓我們想想

及至後來的孫元衡要渡臺之前不也先探聽做了一些功課嗎不然怎會有(除臺灣

郡丞客以海圖見遺漫賦一篇寄諸同學)呢在重新找尋到個人的「位置」與

發現自我「存在」之前最快的療傷方式就是回憶了藉由無窮盡的回憶讓詩

人能將時光回朔這回朔使得詩人的精神得以支持延續而在更深一層的意義上

來說這回憶正是他存在方式的本身透過無數對家鄉美好事物的想像詩人找

到了自我曾經存在的證明這些回憶無法用邏輯來加以詮釋它可能出現在任何

一個地方也許是天邊那一抹紅霞也許是地上那一束小花這些景物一再的觸

動詩人不斷的回憶也不斷的尋找其「身之所寄」藉由回憶連結了過去與當下

也就確立了自我的存在因此詩人會追憶並不是意有所指或言志疏懷我們似乎

也不需要在此處用我們的眼光為他加一些詮釋試想原來他用來支撐自己的東

西原來竟是已經失去了的永不復返的東西寧不悲乎

在(番婦)與(釋迦果)中可以看見沈光文對臺灣風俗的描寫在「社裡朝

朝出同群擔負行」中可見平埔族婦女擔負了家庭許多工作下田工作採集

菜餚等工作就落入女人手中那男人就無所事事嗎也不然在現在的文獻中可

以發現臺灣從荷治到明鄭熟番之社每年都要為統治者獵取大量的鹿來出口這

些狩獵的工作就落在男人頭上當時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如我們想像中好所以統

治者剝削原住民之惡於此又記上一筆

「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可見婦女愛美的天性並不因人而有異此草同學

註為鱧腸但查彰化縣志番俗篇則為澀草或芭蕉花可能還要再確認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兩句很有意思賽勝應可知就是賽戲纏紅錦又

是何呢從彰化縣志番俗中「遇賽戲袞龍刺繡悉以被體然皆購梨園故衣

鮮稱身者腰以下以色綢錦緞重疊圍之另綴綺羅於肩之左右如結帨然隨風

飄揚五采奪目」再查其它縣府志亦多相同可知這纏紅錦應是在身上腰下

處纏繞而非於首那「新粧掛白珩」呢新粧本意當指剛化好的容粧怠無疑

義但我很好奇沈光文真的有辦法分辨誰化妝了嗎還是這是指稱為衣飾方面的

打扮查彰化縣志番俗中有這麼一段「女無脂粉不結髻不施膏沐」又查鳳

山縣志番俗(山豬毛等四社 傀儡山等二十七社風俗)中有這段「俗尚白凡做

年婚嫁皆尚白頭以鳥羽為領圍於頂或用螺殼或用草珠海石串如貫珠」

這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新年的裝扮又於下番俗雜俗中有

過年無定日或鄰社共相訂期賽戲酣歌三四日乃止亦有一歲而二三次

者或八月初三月初總以稻熟為最重止之日盛其衣飾相率而走於壙

視疾徐為勝負曰「鬬走」或社眾相詬誶則以此定其曲直負者為曲

可知賽戲對應於新粧應如此解釋可通白珩應是貝類比較有可能而非真的玉

「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記得在那邊曾看過原住民衣不蔽體到了冬天

除了披鹿皮之外也會有抹鹿脂保暖的習慣此處與《臺陽見聞錄》卻都有將其抹

香的功能或許這是在取得保暖之後所發現的另一項附加價值吧

(釋迦果)一文中沈光文寫出了釋迦果的特性----生長於南方有評論論及應

有個人自傷抒懷之感尤其是「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似乎可為

此種心境提供一些跡證不過若我們將其當成一種竹枝風味的風土民情是不是

也可以呢況且開頭「稱名頗似足誇人」若將以自己隱喻似乎也與流亡海外的

前朝遺老心境不符何誇之有何名之有呢

在(山居)與(有感)中「未能支廈屋」應為稱自己孤臣無力可回天之感明

諭現實環境已非他所能改變而「長安」此處應指首都且應是當時臺灣首府臺

在此兩篇中可知沈光文生活過得並不好而從(山居)與「長安」不能言諭

可知當是明鄭鄭經避禍時期之作這兩篇詩人已無法回憶過往而是需面對每天

的「困厄」 所以作品中充滿了寫實之風在作品中已無詩學的美感為什麼

如此呢從山中首句「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可知他仍試圖修好與明鄭政

府的關係但情勢如此發展使得他苦衷難言他是憂鬱的他是寂寥的一方面

訴說自己的奉為宗主的恩情仍在一方也為自己言行訴為孤衷表達善意但畢

竟明鄭還是無法接納他他只好當個忠言逆耳的孤臣孽子繼續託於漁樵之間

了「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更表達沈光

文欲放之山林終究無法忘情於明鄭的心情若冀求當雲中之鶴又何在乎長安

何在呢難得去卻又非為路遙這種暗示又更增加了棄臣欲昭之心歷歷可顯

而(有感)則更帶有一種失望的悲憤不過若以前首(山居)似可稱為憂國之

作那這首就是私欲之表了從首聯「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其實正是

最強烈的反諷控訴沒有人願意給他一臂之力在物質上給予援助真的不怪任

何人嗎那所恨何來困苦的日子久了也只好發揮阿 Q 精神想像自己正逐

日如神仙不食五穀般無求但畢竟形而上的精神意識還是抵不過形而下的肚子

餓所以也只好再一次「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求人幫助了還是得

低聲下氣所以只好做「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之嘆了

這首詩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在於它採六言古詩方式而非七言應是為了讓吟誦

的節奏更快更顯激昂

最後再以沈光文求閔督姚啟聖使其歸鄉一事可知一他在臺灣真的過得並不

如意已入臺二十多年(七十多歲)仍掛念著回鄉一事或許落葉歸根的道統一

直藏於心中吧其二是為何一定要求姚啟聖呢我想政治意義應大於經濟上的

意義不過見諸詩文確也可知他或恐真無此種經濟能力若知於現代被海峽兩岸

推崇至上譽為臺灣開臺第一文人沈光文或會於天上一笑之「涸鲫復在」

在徐孚遠詩作(桃花)中得見詩人內心交錯的掙扎「千載避秦真此地問

君何必武陵回」此一問哉恐怕不是他問而是詩人內心的解嘲意象代表的不

是這裏真如此之好亦非真的欲留無回就如同教條宣言一般沒有不法何需

教條沒有逾越何需規範是一樣的道理回朔後來之歷史徐孚遠終究還是返

回大陸故土這一詩作真可謂「明志」之作

在(東行阻風)中首句「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表現出詩人

欲離之急切心中焦急之心躍然紙上但次聯「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

空」卻又流露出實無意浪跡天涯不得不然的悲傷亡國遺臣之難再次見諸

文字「屢書空」在此應為書空咄咄之意晉人殷浩被黜放終日以手指向空中

書寫「咄咄怪事」四字見晉書˙卷七十七˙殷浩傳後比喻失意激憤的狀態

金˙元好問˙鎮平縣齋感懷詩「書空咄咄知誰解擊缶嗚嗚卻自驚」如此解釋

後更能體會滿腔悲憤欲訴無淚的情景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這兩句不應解釋為攜眷渡海與學農之

事其實這是詩人的一種感懷之詞想到要去一個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堂堂君子

(讀書人)可能要從事他們認為低下的務農之事空有滿腹經論卻淪喪於斯此

情此景或從另一個角度想是田園之樂但另一種士大夫的眼光看之可喜乎

亦悲乎

末聯則是另一種轉折詩人以一種失望但接受的心態來看待這一切「稍待波平

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須放兩字用得很傳神放流的不但是船更是一

種抱國壯志的逝去也是一種默默接受命運的無言以對閱讀此詩三百多年前

的歷史人物躍然浮於眼前對於他們除了給與深深的同情與感懷後亦讓人無

言了

(東寧詠)中先說一個可討論之處「函谷誰占藏史氣」此句應做何解呢

還記得「函谷一丸泥」嗎這兩解應都是相近的函谷關自古是中國關中地區之

門戶所以用函谷來指涉國家重要之地也就是掌權者這在語言學上是一種隱

喻函谷關=中原=國都=統治者當我們如此解釋之後那前後文都能一貫解

釋了完整的語句解釋則是那管那美好河山現在究竟是在述說誰家歷史我這

放逐海外之人也只能作蘇武牧羊之嘆了

在這首作品中我們可看到詩人的生不逢時嘆不得志流落異鄉過著「古

荒」的生活或許詩人是無意的但在作品此聯中「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

又一天」卻又令人感到他的孤單與寂寥十八年了是否他忘了自己也應屬於「土

民」了而末聯「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雖有豁達之情但卻是

一種消然的適性是對現實環境不得不的屈從試著找出蘇東坡的(六月二十日

夜渡海)一詩讓我們一起體會不同的心境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

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最後一首是本學期最後一首了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首我想就用這首詩來和大家

分享「找碴」的心得在這首(鋤菜)中似乎好像沒什奇怪的地方就是詩人

田耕生活的愉情之作罷了真如此嗎我認為完全不是為什麼呢首先在念

這首詩作的時候我嘗試用國語念或用臺語念都不是很順口(雖說台語也不見得

百分百貼近古音)我曾做了兩個假設一是同學可能打錯了或是徐孚遠此作

並非佳作但查閱原始出處後發現同學沒有錯那是剛好選了一篇較不成熟之作

嗎對照其它詩作與本首內文似乎又不像這給了我很大的疑惑甚至於我試

著把把每聯前後段倒過來念還更順口更合韻腳呢這其一

第二是若仔細推論這詩當中都有所謂「跳躍性思考」從「晨夕桔槔那得濡

沾塊之雨昨宵下」就可看出先講到早每天打水仍不夠澆灌忽然又說昨夜下

了大雨兩者間似有關聯但在語句上的用法一定有問題又下聯「葉裏抽莖生

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看似相關但仔細推敲我們又被語言學所騙當中只有

葉菜兩字讓我們產生語意上的聯結外有何相關呢下聯更離譜了「西鄰我友」

與「十載泥塗」又有何關呢這其二

其三是對照全文末聯似為言志又與上文有何相關

然後第四句「畦中種菜三百株」為何是三百呢為什不是五百(我不是五百

的歌迷)這有何意呢

有了這麼多疑惑該找答案了文史不分家我很相信這句話所以一定先找

作者的生平與其時代背景現在這些同學都整理的很詳細幫了我很大的忙那

麼我看到前面說徐孚遠在鄭成功時期是受重用的但在鄭經時代就被冷落了所以

鬱抑不得志加上生活失依想必是很難過的那這首明顯是鄭經時代所以才必

須鋤菜呀

好接下來真的需要一點靈感了我會試著把自己融入作者的心境去體會在

那遙遠的時代面對此情此景自己會有何感受呢我在此詩中會覺得留此何用

不如歸去但歸又歸不得在此真如失去自由的人一般想至此靈光一現想到了

一篇文章------歐陽修的「縱囚論」用網路查了一下縱囚論原文哈真巧縱

放之囚為三百多人於是這使我朝向這是一篇隱喻的言志詩去想再推敲歷史去

找解答很有趣吧我把推敲的解釋文寫如下

在這個島嶼居留了那麼久是為了什麼呢處在這再惡劣不過的環境讓我感覺自

己比那愚公還要更愚了臺灣這小小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成大事業我們只不過項

困守在島上的囚徒罷了現在憑您(指鄭經)如朝夕井中打起水般少的才華怎

能夠治理好我們呢像您父親那麼有才華(沾塊之雨)的人已經逝去不復返了(昨

宵下)您現在大力啟用新的人而放棄老臣好像是要有一番新做為(葉指老臣而

抽莖指新臣)這看來都只是好像小孩辦家家酒般(烹菜沽酒)用來欺騙自己讓

老百姓心中安慰的吧事實上我也並不是沒有回歸大陸的機會(西鄰應為駱賓

王 代女道士王零妃贈道士李榮出「helliphellip千回百過浪官關心何曾舉意西鄰玉

未肯留情南陌金南陌西鄰咸自保還轡歸期須及早為想三春狹斜路hellip」)

只不過一轉眼在這邊(這時已如泥塗)耽擱了十年之久現在與您的關係愈來愈

遠(南雲杳杳)而要進言的機會也沒了(天路逋逋在此應為亡失較妥)連我

想要有報效之心卻都無能為力了

這樣解釋是否較合乎文義而不聱牙呢也許我解釋的其實根本就是「為賦新詞強

說愁」不過還是提供給各位一個不一樣的看法用新的角度看詩也看歷史

李美瑜 撰

一 懷鄉(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以江水借代鄉愁更能展現岀愁思的綿延及蕩氣迴腸以江水對照思念家鄉

的情緒讓讀詩的讀者也能感受出沈光文的惆悵另外江水也有暗示歸鄉之途

渺茫之意見備註得之本詩創作時間為永曆二十四年當時已為明鄭時期鄭

經在位清廷實施堅壁清野的海禁政策一來使在台的漢人無法回歸再則在中

國沿海的居民也無法渡台沈光文見此更為感嘆再加上沈光文對於鄭經的領導

多所不滿因此才會覺得回家之路如同滔滔江水一般波濤洶湧遙不可至

二 番婦(沈光文)

詩的賞析

不同於抒發憂國憂民的詩作沈光文因為避禍來台於是留下些許描寫台灣異地

文化的詩作這些詩篇也讓後世得以了解當時代台灣平埔族的文化平埔族是母

系社會男人主內女人主外的社會形態與向來重男輕女的漢民族無論在生活

及價值觀方面有許多的差異所以當漢民族初來台時常與在地的平埔族發生衝

突我們可從清朝遊宦詩人的著作中發現不少輕蔑平埔族的字樣本詩沈光文

僅以紀錄的方式呈現岀平埔族人的生活型態多了份客觀的歷史描寫少了漢

民族優越感的沙文主義

三 釋迦果(沈光文)

詩的賞析

若沈光文真以釋迦果比喻自身的處境那麼筆者認為沈氏就犯了遷客騷人的「多

愁善感」了另外從詩作中實在感受不岀沈氏表現岀「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不知為何詩作賞析中加上了這段文字難道釋迦生長在台灣是苦的只有生長

在皇帝林園內才是幸福的嗎

釋迦本來就是外來的產物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生態恰巧適合栽種所

以在台灣會有如此珍奇的水果筆者認為沈光文僅以文人的觀點思考植物的生

長卻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即便將「釋迦」移植到皇帝林園也不會蓬勃生長

每種生物都有其生長的條件無論人類世界多麼的紛擾隨著時光的荏苒都將

流於歷史可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卻不會因此而停止運轉及變化

詩的疑問

稱名頗似「足誇人」當中的「足誇人」怎麼解釋呢不知為何會翻譯成「蠻能

引起人們的好奇呢」另外第二句「不是中元大谷珍」中的「大谷珍」怎麼

解釋呢是一種借代還是古時「大谷珍」就是「果品」的意思

四 〈思歸〉六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賞析

「詩瘦自憐同骨瘦」指的是詩風孤寂就像身子骨單薄一般由此可看出沈光

文來台的十年生活並不如意應該是看到時局的震盪即便沈氏有滿腔的熱忱

卻也無法扭轉頹勢的無奈吧難怪沈光文的著作都有深深的哀愁本首詩末

兩句「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不僅令人有嚮往崇尚過去太平盛事

的感覺還有不滿現狀的無奈如此也道岀沈光文作此詩篇的目的

本詩篇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感有顏色可知沈氏擁有深厚的漢文

學底子另外沈氏喜歡在詩作中運用借代及雙關的修辭技巧如此一來讓文章

更有深度及涵義能激起讀者讀後深思

五 〈山居〉八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觀點

關於本詩筆者認為成詩應於台灣且時間點應於作賦諷刺鄭經之後可從詩中

第五六句推敲岀端倪「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譯為希望作隻高潔的雲

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筆者認為沈光文渡台後應該算在台人士中學識

涵養高者應該要受矚目被重用的人但是沈光文卻自言欲淡泊名利作一明

哲保身的隱居者可見其對國家政事已灰心失落因此筆者認為成詩在作賦諷

刺鄭經之後

六 有感(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譯為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

命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雖然詩中說不怨天其實沈光文對於亡國卻是極為深

痛他感嘆世態炎涼有人可以有車代歩富裕的過生活而他僅能挨餓原先

努力求取的功名因為國家的改朝換代一切化為烏有一種對人生多變乖舛的

無奈貫通整篇詩作不過即便不滿世道及老天的造化弄人創作本詩時沈光

文仍然相信可以「反清復明」所以末兩句也有期望未來更好的意味期待蒼天

垂憐未來更好

七 桃花(徐孚遠)

詩的賞析

徐孚遠對於台灣的情感非常矛盾一則認為台灣是遠離分擾中國的世外桃源想

要悠閒安適的偏安台灣一則又希望回去過往的中國期待中國的動盪停止落

土歸根同於同學賞析中所提明鄭時期渡台漢人有許多的「亡國懷鄉」之作而

本篇就是典型的作品徐孚遠以「桃花」借代偏安的「台灣」詩中充滿詩意

善用典故讓詩作讀來寓意深遠

八 東行阻風(徐孚遠)

詩的賞析

《東行阻風》有感於國家的驟變人世間的無常徐孚遠選擇避居田野回歸平

淡或許有時會感到飄零孤單但筆者認為徐孚遠從農耕生活中重新找回了生活

的快樂在同學的賞析中得知「徐孚遠的詩作雖在顛沛流離時仍寓溫柔敦厚

之意」可見徐孚遠是個 EQ 高挫折容忍力高的文人相較於同時期沈光文詩

作《有感》中呈現的灰色思想即可發現徐孚遠人生態度的豁達

九 東寧詠(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第三四句「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嘆子卿賢」譯為誰會在函谷邊疆表

現出名留青史的氣勢漢朝空自嘆息蘇武賢能筆者認為徐孚遠是認為偏安於台

灣後他已經漸漸對國家政事失去過往的熱忱了產生了一種對國家政事「無能

為力」的感覺於是將自我寄情於農耕之中雖然消極但也爲生命找到另一個出

口不過詩中仍會有「草木餘生」等字樣可見即便避居田野心中也無法真

的豁達不問世事

十 鋤菜(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徐孚遠似乎覺得跟隨鄭成功來台後的一切都超乎他的意料徐孚遠本來對鄭

成功反清復明充滿希望但怎奈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而鄭經又打壓一群忠貞

遺臣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徐孚遠在耕作十年後反思起當初跟隨來台的情景

不免有些懊悔於是自諷自己是「愚公」

詩中也呈現出體會到自身渺小的感覺徐孚遠或許覺得一生期許寄望的事情不

斷的落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爭名取勝到了寫作當時已經毫無意義了雖

然是一種自嘲的方式呈現但也表現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

簡秀苑 撰

一 概說

此組報告簡單但詳盡尤其在沈光文部分對於作者介紹的詳盡讓人一目了然

相信是劃下美好的休止符令人期待下一個樂章的跳躍起伏

二 沈光文部分

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沈氏死後葬

於善化里東保目加溜灣社又叫「灣裡社」其領域在曾文溪與鹽水溪的上中

游之間即今之善化安定和大內鄉一帶本社在善化支社依 石萬壽 教授的

研究有 1直加弄社今安定2灣里街東善化鎮茄拔里 3二社今玉井鄉

內霄里4拔馬社左鎮鄉拔馬5新社仔社今大內鄉頭社村環湖村一帶(目

加溜灣社資料摘自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番婦〉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

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黑齒當

為原住民成年禮俗之一

〈釋迦果〉《重修台灣府志》卷十八云釋迦果似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

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重修台灣縣志》卷十二風土志載樹高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11: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擬將衰鬢寄東濛 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 農作應追皁帽 翁

稍待波平陽月 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

【注釋】

 東濛指台灣詩人暫居廈門待十月時東渡來台

 黃牛嫗原指漢宣帝的外祖母王媼王媼隨使者詣闕入宮時乘黃牛車故百

姓謂之黃牛嫗於此借指詩人的外祖母

 皁帽黑帽平民所著的帽子

 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

 舠音ㄉㄠ小舟

【語譯】

我打算將衰老之軀寄寓在台灣的海島上可是連月來因東風的阻礙不得東行展

轉流離的身世怎能堪受長期作客飄搖不定的日子又難忍家書渺茫攜帶著兒女

兼載著外祖母暫居廈門想要學習農耕應該請教戴著黑帽的老翁稍加等待到海

浪平靜的十月天後也就可以放棹碧海遠渡重洋了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移居廈門時寫其身世飄搖等待渡海來台的心情詩人於南都淪

陷後泊舟山破浙閩繼潰乃浮海至廈門延平禮遇之其後同延平王入台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即寫其在廈門正等待東渡來台「身世何

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則言其顛沛流離之苦人生悲莫悲於國破家亡

亡國遺民只得揹著苦難承擔命運給予的流亡徐孚遠攜老扶幼準備東渡滯留

廈門期間為了生活也只好學農耕了「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由此可以想見當時詩人流亡的情形但人生不能向命運低頭遭逢絕境也得另

覓夢土「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是一種等待一種希望人生

本應該就生活在希望裡徐孚遠歷經戰亂飄零渡洋來台從此久居茲島平日

從事耕讀悲酒吟詩與張煌言盧若騰沈佺期曹從龍陳士京等創設「幾

社」互相唱和時稱「海外幾社六子」而以闇公為首他的詩作多寫久居孤

島的人生感觸《詩乘》評其詩雲「闇公之詩大 都眷懷 君國獨抱忠貞雖

在顛沛流離之時仍寓溫柔敦厚之意」其詩格調高古不愧為幾社六子之首

〈東寧(註一)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註二)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註三)漢家空歎子卿賢(註四)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註五)又一天

荷(註六)鋤帶笠安愚(註七)分草木餘生(註八)任所便(註九)

【注釋】

1東寧指台灣鄭成

討論

許坤裕 撰

國祚衰微亂象起朝綱不振賊竄起封疆名將紛招忌骨骾大臣被排擠

國之大本裂震殤流寇奔竄雪上霜滿族興兵席捲至最恨三桂引入關

只為圓圓捨江山ㄧ代罪人庶民殃漢人遭躏恨如山只因禍水勝江山

君王昏昧最平庸結黨營私罪非輕朝綱法紀棄如履國之棟樑遭殞命

摧枯拉朽易反掌覆巢之下無完卵賣主求榮啥人益滿人侵逼恨無疆

遺老儒風兼勇將反清之役迭覆亡欲振乏力退居野心喜延平尊上客

時時獻策思報國怎奈君王命早薨奪權爭鬥鄭經勝易反前朝新作風

執政大臣迭更替國綱不振戰乏力軍力削減不如前倒行逆施眾叛離

叛降施琅罪難數派兵滅台納版圖反清復民終無望忍心滅絕忠臣夢

雖然沈光文衷心企盼鄭經能有所作為怎奈眼見其聽信讒言及所做為只有

把國祚推向滅亡邊緣光文憂國不振恨而以賦諷鄭經遂得罪當道幾至不側

可見沈光文愛國之心真是令人稱佩不已這也是他文學地位相當受後人尊重的理

由之一

明鄭時期來台的尚有許多縉紳遺老他們同為博學之士同樣有憂國之思

但是因為際遇不同在台灣文學史上影響不如沈光文深遠儘管如此他們對

於台灣這塊文學園地仍舊產生一定的影響明末遺老在台灣的主要貢獻在於將

漢人的傳統文化以橫的移植的方式在台灣島上作量的推廣雖然不是質的轉化

也乏深入紮根的效果但是就漢文化傳播的角度來說自有其不可忽略的貢獻

意欲對社會產生全面性的影響個人的力量畢竟是微薄而有限的儘管沈光

文對台灣文學有開創之功但是若非郑氏父子在台推展文教措施依然無法有

效地普及文化因此漢文化在台深入而廣泛的紮根工作一直要到郑氏政權退

守台灣之後始逐步展開

陳瓊珠 撰

一 沈光文生平(資料補充)

(一)沈光文到台灣有永曆三年(1649)入台 165116521662 年的說法

本文採用 1651 年的說法)為何要採用 1651 年呢我在《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

想像評陳昭瑛《台灣詩選注》》中看到施懿琳對沈光文入台的時間有一段這樣

的推論「季麒光曾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庵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也斯

庵來而始有文也」楊雲萍亦說「斯庵到台灣的年代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

題因為自一方面說台灣文化 史要從是年開始」的確如此斯庵來台時間

茲事體大而迄今仍難斷言或據東吟社序(成立於康熙廿四年西元一六八五

年)「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 隔慮長為異域之人今

二十有四年矣」因斯庵自序有「辛卯後來借居海島」(寄跡效人吟自序)故壬

寅當為「壬辰」之誤(辛卯後當為壬辰)故斯庵當為永曆六年(西元一六 五二

年)來台全祖望〈沈太僕傳〉記敘斯庵與鄭經交惡謂「(斯庵)嘆曰吾廿

載飄零絕島棄墳墓不顧者不過欲完髮以見先帝於地下而卒不克」所說廿

載當是舉其成 數而言約與永曆六年來台時間相符合唯東吟社既成立於康

熙廿四年(西元一六八五年)復於文中謂「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則

其來台時間當為永曆十六年(西元一六 六二年)但東吟社序之可信度仍遭懷

疑因乾隆年間清廷編纂四庫全書廣求天下典籍對明朝遺老著作文中有

礙者時加以刪除或改易唯此處僅涉及年代之數字而未涉 及政治色彩是

否有改竄之必要如無此必要則其來台時間當為永曆十六年」提供給同學做

參考

(二)另沈光文在 1662 年為逃避鄭經追殺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今高

雄縣田寮鄉)落髮變服為僧這段文字敍述取材自連橫《台灣通史》如同 施 老

師所說「連氏之作如《台灣通史》《台灣詩乘》其書 問題不少ooo 多採其

說引用時不可不慎」在(兩首有關臺灣僧人抗清的詩作 楊惠南(臺灣大學

哲學系)論文中對於沈氏出家之處有一段這樣的推論亦提供給同學參考「沈光

文曾有〈普陀幻住菴〉詩作一首『磬聲飄出半林聞中有茅菴隱白雲幾樹秋

聲虛檻度數竿清影碧窗分聞僧煮茗能留客野鳥吟松獨遠群此日已收塵世

隔逃禪漫學誦經文』[引見陳漢光《臺灣詩錄》(上)臺中市灣省文獻委

員會1984 (再版)頁 44]值得注意的是詩作的標題是「普陀幻住菴」

而詩作的最後一句則是『逃禪漫學誦經文』有人據而推測沈光文「逃禪」的

寺廟-普陀幻住菴應該是羅漢門的超峰寺(今高雄大崗山舊超峰寺)毛一波

〈試論沈光文之詩〉以及盧嘉興〈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即持這一觀點

(詳張曼濤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87 )中國佛教史論集(臺灣佛教篇)》

頁 233 ~ 254)但是也有學者指出普陀幻住菴應該是 指浙江普陀山上的幻

住菴陳漢光《臺灣詩錄》(上)頁 44即說『普陀係指浙江普陀山而言

故此詩之成應在隆武元年(順治二年乙酉公元 1645 年)魯王「畫江(畫錢塘

江而守)之役」後其時魯王入海光文可能逃到普陀山』另外廖一謹《臺

灣詩史》(臺北武陵出版社1989頁 86-86 ) 也有 相同的看法事

實上浙江普陀山確實有一座禪寺名叫幻住菴它是元朝禪門臨濟宗楊岐派傳

人mdash中峰明本禪師( 1263 ~ 1323 )所興建的禪寺明本禪師還撰有《幻

住菴清規》一卷刊行於世目前收錄於《卍續藏經》第 111 冊 這樣看來

普陀幻住菴即後來的高雄大崗山舊超峰寺這種說法恐怕有待商榷另外

前引盧嘉興的論文還依據沈光文的詩作推論竹溪寺是臺灣最早建造的佛寺

但由於沈氏詩作問題重重因此這一推論恐怕也是值得進一步商榷」

(三)

在台南歷史中由人升格為神被後代膜拜的武將以鄭成功為主文人則以沈

光文為首民國六十七年台灣省政府撥款在沈公原墓地興建紀念碑誌念碑上

的銘文敘述 沈光文 先生一生的事蹟尤其表彰不事異族和安貧教化的美好懿

行銘文為台南縣政府所誌 民國七十一年十月一日 沈公的故鄉浙江瑾縣

在台北同鄉會和善化人士共同將其神像迎入善化慶安宮正式奉為神膜拜因當

天適逢中秋節每年此日則舉行祭儀於慶安宮後殿與五 文昌帝 君一同安奉

是全台獨一無二的六文昌廟每年中秋節的祭祀也成為罕見的「特例」台南

延平郡王祠內亦有供奉「明太僕寺卿沈光文」的牌位(內容摘錄自

httpwwwchinesefreewebscomptalndenq522htm)

(四)羅漢門的第 一 種 說法 是 羅 漢 印 度 語 佛 學 中 位 於 高

僧 和說法內 門 舊 稱「 羅 漢 門 」 又 稱「 羅 漢 內 門 」 其 源

來有 兩 種 說 法 尚 之 上 僅 次 於 菩 薩 得 稱 呼 係 自 覺 深

有修 養 得 道者 而 羅 漢 群 居 之 所 曰 「 羅 漢 門 」 早 期 傳

說 內門 是 雕 題 黑 齒 之 社 蠻 荒 之 村 尚 無地 名 因 為 明 末

大 學 士 太 漢 寺 沈 光 文 先 生 不 滿 鄭 經 嗣 王 之 後 頻換 其

父 之 臣 為 政 乃 做 賦 諷之 幾 至 不 測 而 變 服 為 僧 逃

底 到 羅 漢 門 結 茅 教 授生 徒 漸 漸 的 他 就 成 為 人 文 薈

萃 之 文化 發 詳 地 當 時 隨 沈 光 文 先 生 避 難 之 搢 紳 多 屬

鴻 博 知 士 懷 挾 圖 書 奔 集 幕 府 橫 經 講 學 誦 法 先 生

洋 洋 乎 濟 濟 乎 盛 於一 時 後 人 就 把 「 橫 經 講 學 鴻 博

之 士 」 所 避 居 之 地 取 名 為 「 羅 漢 門 」 第 二 種 說 法 是

羅 漢門 原 為 平 埔 語「 ruohan 」經 漢 譯 而 成 早 期 在 荷 蘭 古 文

地 圖 中曾 經出 現 由 於 本 地 最 主 要 的 河 流 rarr 二 行 溪 上 游

河 道 至 馬 頭 山 附 近 的 瑞 山 村 和 內 東村 交 界 處 出 口 轉 入

田 寮 鄉 兩 岸 山 地 高 聳 險峻 地 示 巍 峨 重 疊 有 如 羅 漢

把 守 在 門口 兩 側 而 內 盆 地 位於 其 後 有 如 世 外 桃 源 的 廳

堂 於 是 先 民 就 將 平 埔 音 「ruohan 」 附 會 為 「 羅 漢 門 」

(摘錄自httpwwwkscggovtwtourismtown0803htm)

二 沈光文詩的賞析

(一)〈懷鄉〉與〈思歸〉六首之三在〈思歸〉的前兩句「我貴何妨知我希 

秋山閒看倚荊扉」採用倒裝句法雖然自己高貴的情操不為眾人所知但我卻

看破世間的名利追逐而能隱逸於鄉間怡然自得「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

紫蟹肥」則直接點出他思鄉的情懷「晚稻香紫蟹肥」的季節應是在秋季而秋

天正是詩人思鄉的季節〈懷鄉〉中他揮毫傾訴相思情「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

窮」「程何遠思不窮」簡單的敍述卻是百感交集看著安平的江水一波波翻

滾而過思國思鄉卻難返鄉對沈光文來說遺民情懷與鄉愁佔了他思緒的

極大部分離開大陸移居海島思舊懷鄉變成了詩作的主題

(二)「番婦」從明鄭以降迄清朝的官吏遊士對原住民的書寫記錄極為豐富

他們的文字記錄替無文字的原住民留下珍貴的史料供後人研究參考「社裡朝

朝出同行擔負行」此兩句寫原住民的生活景況「野花頭插滿黑草齒塗成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四句則寫出原住民婦女的外貌裝扮「鹿脂塗抹

慣欲與麝蘭爭」這兩句則在描寫原住民婦女藉著鹿脂塗抹在身上取材自然

的化妝方式由這兩個句子我可以聯想到在十六世紀梅花鹿成群在台灣山林

間奔跑鹿皮鹿肉鹿脂在原住民的生活佔了極重要的地位

(三)「釋迦果」「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先讚美此果再說這

不是中原之物我認為這「珍」字是在誇奬釋迦這種水果的風味不輸給中原的

其他果類「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皇帝林園土質肥沃卻種

不成釋迦果只能生長在台灣這個海島這種比較式的讚美是文學創作上的高

招而其中另有寓意似在述說自己空有滿腹的才華卻無法在中原施展只能在

台灣這小小的海島安身立命

(四)「山居」八首之三龔顯宗教授在〈沈光文與台灣文學教育〉文中提到「不

問政事掃葉烹茶逃禪誦經〈山居八首〉是其隱逸文學的代表作而「鶴」

是光文的化身「歸雲共鶴還」「未能支廈屋祇可拖漁樵冀作雲中鶴來聽

海上潮」在困頓中得到精神完全的逍遙自由」

(五)在王德威的〈後遺民寫作〉中將沈光文的詩文寫作歸納出一個總結「沈

的一腔心事盡皆付與文章詩歌是在文字裏他找到暫時的寄託「歲歲思歸

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他的一首思歸詩開頭是這樣寫著北忘故國有家

難歸逐客遊子的心情豈是一個愁字了得然而歲歲思歸之餘沈光文也必須

把他眼光投向周遭事物台灣的一草一木畢竟纔是日常生活的依歸他的詩作

記錄了不少南方熱帶花草蔬果詠椰子詠番橘詠釋迦果helliphellip飲食經驗的改

變是其他一切改變的開始麼再怎麼堅貞的遺民也得穿衣吃飯也有了權把他

鄉作此鄉的心思了」(後遺民寫作王德威)

三 徐孚遠生平(資料補充)

(一)第七組同學在徐孚遠生平介紹中提到「永曆十五年(1661)隨鄭成功入

臺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今台南新化里)從事農耕之餘又設帳授學提攜

後進後再返廈門」在《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詩選注》》

中 施 老師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而言徐孚遠亦不太可能於「克台之歲」即「從

入東都」helliphellip據多項資料考辨徐氏未入台卒於 粵之說是較可信的

(二)徐氏曾到台之說一般而言乃根據他曾參加永曆十五年的海外幾社但

海外幾社實不可能於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鄭成功克台之年)創立海外幾

社六子如沈佺期盧若騰張 煌言陳士京(永曆十三年病卒)皆未曾到台灣

而鄭氏克台時間已是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兵馬倥傯社會亂離即使海外

幾社六子隨鄭氏來台但於十天左右即有此閒情逸致 雅集吟詠進而創立詩

社這豈不啟人疑竇」(摘錄自〈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

詩選注》〉)

四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東寧詠〉〈鋤菜〉「雖然復明之志未嘗一日或已他也意識到台

灣的海山春色有如世外桃源如果中原喪亂如此已經尋到避秦之地的遺民

又何必急於離去徐孚遠的詠桃花詩因此充滿當時旅台士人的矛盾心情」(後

遺民寫作王德威)第七組同學在這三首詩的賞析部分均認為是徐孚遠在台之

作但如果 從施懿琳 老師考證的觀點來看徐孚遠並未到台灣來那麼他這三

首詩寫的是想像中的台灣生活或是另指他處呢

美娟 撰

感謝第七組的用心整理資料讓我對沈光文與徐孚遠這兩位文人有更深的認識

以下是我對詩作不同的解釋與賞析

沈光文

1〈有感〉

同學解釋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所恨的是挨餓卻餓不死人情本來就

淡薄我並不責怪他們

「我並不責怪他們」這裡的他們是指誰為什麼會說出這話呢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這兩句詩表面上寫的是「無怪」「何敢」但實際上呢一個人困頓久了沒了鬥

志看著別人吃香喝辣開著名車羨慕得很但自己又能如何呀當然要說自

己毫不在乎能夠安身立命唉呀其實那都是騙人的話語心裡可是怨恨得很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這詩句真能感受到生命至此不如死了算了人在極端的悲苦時生命的延續像

是一種折磨就很容易讓人想不開但我總記得一句話「好死不如賴活著」正

因為我不清楚死後的靈魂會比較快活嗎所以這一生再辛苦也都要「安時命」

的活下去這首詩確實讓我反省了一下我的生活並沒有像沈光遠那樣辛苦所

以也就不要稍遇挫折就抱怨連連啊

2 〈山居〉八首之三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詩最令我感動因為他表達出不到那遙遠

的長安並非路途遙遠之故長安依然在那裡只是人事已非再回去也找不回昔

時能效忠國家的感覺了換句話說若明朝依然在的話即使首都換了更遙遠的

地方也都不會覺得那是個難題這是否也很契合我們平常說的重視感覺的問題

呢許多事情我們要如何決定都在於自己感受如何有時赴湯蹈火的事我們去

做舉手之勞的工作卻不願意這只能說我們都在依情感而行啊所以我們是

情感為上的人一點也沒錯也許並非人人如此但這兩句詩確實於我心有戚戚焉

徐孚遠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詩句中道出台灣山色美景渾然天成天生麗質「千載避秦

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所謂的避難時間是短暫的心情是複雜難平的但

沒想到竟然有這樣的避難地比自己原先的故鄉還要美好這才是「真此地」真

世界啊這應該是避難者原先沒有想到的收穫吧所以既然這裡比原先自己的

故鄉還令人眷戀又何必回去呢

〈東寧詠〉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兩句詩中表達出台灣的人與地均是未

開發教化之區如果開發得好環境優渥怎會穿著破舊呢而環境也不至於被說

是「荒嶼」這當然是當時為政者的不重視台灣而當時只要有一點知識思想的

人都會覺得在此地日子是得過且過變得一點鬥志也沒有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作者認為「荷鋤帶笠」是「安愚分」作

者原先的志向想必是非常高遠的沒想到此刻的自己竟然變成一個再平凡不過的

農夫所以日子也就渾渾噩噩的過了已經沒什麼可以在乎的了

〈鋤菜〉

「惡溪之惡愚公愚」同學解釋溪水凶惡而我就像愚公那樣的癡愚

而我認為他在表達的是「環境依舊自己也依然如故」所以我解釋為溪水

依然險惡而我依然如愚公般

整首詩表達出自己不諳種植卻又非得去做的無奈只好苦中作樂一番想要回

去故鄉但怎麼回去呢對著未來的日子充滿悲觀與缺乏鬥志

曾靜瑜 撰

看到第七組的報告覺得很開心啊內容精簡實在太體諒大家了謝謝你們可

是後來查了資料發現有關沈光文的研究不少哩資料很豐富喔應該有許多值

得討論的地方希望大家有始有終這是本學期最後一篇心得報告請大家堅持

到底喔

報告中關於沈光文的部份在第一頁第一段中所提到的福王和桂王都是屬於南明

政權時期所謂南明時期是指明亡後(明思宗自縊滿人入關)明宗室在中

國南方相繼建立的政權此即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所建立的弘光政權

(1644-1645)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立的隆武政權(1645-1646)魯王朱以海在

紹興建魯王監國政權(1645-1653)桂王朱由榔在肇慶建永曆政權(1646-1661)

唐王弟朱聿粵在廣州建紹武政權(1646)韓王朱本鉉在鄖西所建的定武政權

(1646-1663)有時亦將鄭成功政權納入南明[1]這樣或許可以幫助同學們更加

了解這一個階段的歷史

至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為何第七組同學採用 1651 年這個說法呢在東吟社序

中不是有「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隔慮長為異域之人

今二十有四年」的記載據學者考證壬寅應為壬辰之誤若是壬辰年應為永

曆 6 年(1652)[2]

在第二頁「沈光文在台期間相關記事」表格中1662 年那一欄寫到「helliphellip鄭經

大怒派人殺沈光文沈光文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落髮便服為僧」其

中「大崗山普陀幻住庵」的「庵」誤植為「菴」註釋 5 和 6 在連橫的《台灣通

史列傳沈光文傳》中應該是連貫的一段文字「子經嗣頗改父之臣與政

光文作賦有所諷或讒之幾至不測乃變服為僧逃入北鄙結茅羅漢門山中

山外有目加溜灣者番社也光文於其間教授生徒不足則濟以醫」同學解釋

說羅漢門在高雄縣內門鄉內門鄉位於高雄縣東北部東界杉林鄉西與台南縣

龍崎鄉毗鄰南鄰旗山鎮田寮鄉北與台南縣南化左鎮鄉為界目加溜灣社

則位於今台南縣善化鎮因為靠近曾文溪又稱為灣裡社(曾文溪古稱灣裡溪)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怎麼可能「結茅羅漢門山中」「山外有目加溜灣者」呢

內門鄉四周山巒環繞形成一盆地楠濃山橫斷鄉之中部致將內門鄉分割為東

西兩部中部較為平坦境內地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則由北端逐漸向南傾斜

區內多山平地極少地勢陡峻二仁溪流穿東西南北水流湍急冬季乾涸

山產方面有鳳梨龍眼荔枝木瓜番石榴芒果樹薯沈光文寫〈檨賦〉

〈釋迦果〉〈番橘〉等與風物相關的作品應該與他在台灣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

關係

在第三頁中提到沈光文的「幾個第一」在觀點上是否有將沈光文「神格化」的

傾向呢而且季麒光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矣

斯菴來而始有文矣」這也落入了大漢沙文主義的窠臼之中[3]另外在第六

頁〈釋迦果〉這首詩的第三句「端為上林栽未得」同學解釋為「果真」這樣整

句翻譯似乎不太順暢是否譯成「貢奉」較適合

其實在同學選錄的這幾首詩中個人覺得〈山居〉〈有感〉這兩首詩最能夠代表

沈光文在台灣的遺臣心境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並不順遂而且還是心繫故鄉

有關徐孚遠是否曾經來台學者有不同的看法[4]個人認為〈桃花〉這首詩中

的「千載避秦真此地」應該不是指台灣有可能是指徐闇公避居的廣東饒平地區

而「避秦」中的「秦」則是影射滿清政權在〈東寧詠〉一詩中「自從漂泊臻

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同學解釋為「自從漂泊到這座島嶼算一算時光若

飛蓬颺颺飛歷經了十八年」但是據同學的說法徐闇公來台的時間應該很短

暫這樣豈不有所矛盾還是這首詩中的島嶼並不是指台灣抑或是十八年只是

一個誇示的語法

[1] 參閱許雪姬總策劃《台灣歷史辭典》「南明」辭條

[2] 參閱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

[3] 參閱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意義〉

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網站

[4] 根據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一文中

認為徐孚遠不太可能於鄭成功「克台之歲」即「從入東都」果如是徐氏需於康熙二年返回沿

海再避入廣東饒平因《年譜》〈林霍與懷瀚書〉中說「先生當癸卯(康熙二年)島破漂泊

銅山將南返helliphellip」

關於第七組同學的傳統詩詞報告個人認為他們整理的非常詳盡以下僅就閱讀

後做心得賞析

沈光文被稱為開台文化祖師其在台期間台灣文學相關記事

1651 年 明太僕寺少卿沈光文遇颱風漂流至台荷蘭人視為上賓

1666 年 台灣地區一座孔廟「全台首學」於承天府落成鄭經命各社廣設學校並

頒布學制定科舉法

1671 年 沈光文至羅漢門(今高雄縣境內)教導原住民兒童漢文

1673 年 沈光文避居目加溜灣社(今台南縣善化鎮)設立私塾教育平埔族

1685 年 沈光文創東吟社為台灣詩社之肇始

1686 年 諸羅知縣樊維屏設新港麻豆目加溜灣蕭壟四社地方學校以教育

平埔族子弟漢文

1688 年 沈光文逝世享年七十七歲

(資料來源httplotooeccomtwpoemhtm)

(一)沈光文〈懷鄉〉

異鄉遊子的思鄉情懷正如江水連綿不絕沈光文原想搭船赴泉州怎知遇上了颱

風漂流至台灣從此根留台灣三十七年不過令人疑惑的地方是根據第七組推

論寫作此詩的時間此時沈光文已經來台灣有十九年之久了也已落髮為僧雖

出家是為了避禍但創作的時間似乎稍嫌晚有無可能把創作時間再往前推移

(二)沈光文〈番婦〉

從這首詩當中我想像出一個平埔族婦女的形象更上網去探究當時的習俗早

期平埔族男女在訂婚或結婚的時候習慣上各自拔下上顎兩顆側門齒來作為雙方

的信物並以缺齒來表示已婚的意思甚至也代表一種審美觀點不過這種習慣

隨著漢化的影響後來已廢除而據<彰化縣志>的記載早年中部的平埔族是

用澀草或芭蕉花來擦牙齒讓牙齒變黑不過後來也有崇尚白牙齒的在<番俗

六考>及<諸羅縣志>上都曾提到半線(今彰化)以北的平埔族有用細砂礪齒的

風俗族人無論男女都把牙齒磨得白白的按文獻記載晚期平埔各族對牙齒審

美的觀點除了南部的平埔族還保留染黑牙齒的風俗外(可能與嗜吃檳榔有關)

一般平埔族都逐漸以白齒代黑齒或以缺齒代黑齒

(三) 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第二句詩作為倒裝句還原為「倚荊扉閒看秋山」三四句亦為倒裝句還原為

「濤聲細細落松間雪影遙遙飛荻上」或者「細細濤聲落松間遙遙雪影飛荻上」

至於頸聯的兩句「詩瘦自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同為倒裝句「自憐詩瘦同

骨瘦卻喜身微共名微」個人認為這是沈光文的謙虛之作認為自己的詩作不

夠豐腴正如杜甫〈暮登四安寺鐘樓寄裴十迪〉中的「知君苦思緣詩瘦」但是

卻開心自己的名聲亦如身子般微小欣喜中有著無限的無奈與感嘆感嘆自己在

台灣無法建立功業最後兩句則扣緊思歸的題旨

(四) 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如果此詩作於台灣那麼詩中的「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此處的長安應

不是指長安而是指在台灣當時的首府台南沈光文因為作賦得罪鄭經不得已

只好遁入佛門逃至高雄隱居我無法到首府去不是因路途遙遠而是我得罪

了權貴(鄭經)這樣解不知可不可

(五) 沈光文〈有感〉

詩中化用了馮諼的典故馮諼因能遇到孟嘗君才有機會建立功業為孟嘗君買仁

義而讓孟嘗君能在齊薛梁三個地方都受歡迎這裡諷刺的是否亦為鄭經

認為他無法繼承父志甚至排斥遺老遺老做農夫開墾躬耕謀生無法以仁義

收買人心所以今後我只能退隱無法探知詩作的創作時間所以這樣的解釋可

行不可行我也不清楚

(七) 徐孚遠〈東行阻風〉

此首詩的創作地點有可能在廈門或廣東饒平研究了一下徐孚遠的生平永曆十

七年時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徐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平兩

年後病故於此

(八) 徐孚遠〈東寧詠〉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

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漢

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

真像上古時代)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荷鋤戴

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

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能收成多少

算多少四百年前一個明朝的大官漂泊來台灣這個荒嶼開墾躬耕不如農

夫那樣除雜草但徐孚遠對台灣具有「在地主義」的認同精神才能那麼豁達「荷

鋤戴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隨遇而安台灣通志稿徐孚遠「垂老更適台

灣挈家佃於新港(今台南縣新市鄉)躬耕歿也」

(資料來源楊青矗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吳麗蘭 撰

沈光文於 1651 年漂流來台1661 年進入鹿耳門次年的「台灣賦」導致避難

於高雄縣大崗山落髮變服為僧日後帶一批文人潛心著述傳道解經教生授

徒1974 年教育平埔族人1685 年倡「東吟社」三分鐘流覽沈光文一生恍如

隔世一生的業績卻在紛紛擾擾的局棋中游走不出框倪終究湮沒在塵世中

留下論著為後人道不見古月照今人只見明月照古人愁帳馬齒徒長愁悵為

何眾人皆睡我獨醒耐何有幾許知音相伴浮世中的尋尋覓覓終究一場空

夢幻一場千古愁

<懷鄉>眺望著故鄉繾綣的情愫有家卻歸無期的隱憂眼望駭人黑水溝殊

不知今生待何時才能返鄉訴思鄉之苦無期1670 年推判正值於內門鄉隱居

山中雖逃離莫須有的「鄭錦僭王」事件卻逃不出思鄉情愁

廖怡超 撰

關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一直有各種說法最主要是 1662 與 1651 兩種從洪

銘水教授的〈沈光文與臺灣流寓文學的多角觀點〉一文中可知其一是在沈光文

的〈東吟社序〉說「余自壬寅將應李部臺之召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漂流至

斯海山阻隔慮常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又於文末自署「康熙二

十四年乙丑歲梅月甬上流寓臺灣野老沈光文斯蓭氏題時年七十有四」壬

寅即康熙元年(1662)至乙丑恰二十四年故應無疑義

但季麟光於康熙二十四年所寫的〈沈開文傳〉則說「辛卯從肇慶到潮州

由海道抵金門當事書幣邀之不就七月挈眷買舟赴泉過圍洋頭遇颶風

漂泊至臺及鄭大木掠有其地斯蓭以客禮相見」(註原文本應出自《蓉洲

文稿》中的〈沈文開傳〉然而《蓉洲文稿》一書已不見今所錄者皆取自一七

二四年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四〈赤嵌筆談雜著〉)在文中「七月挈眷買舟

赴泉」這句話之前未註明何年所以後人乃認為就承前句為辛卯年即 1651 年

這兩個年份有何差別呢主要由於鄭成功為 1661 年五月攻臺若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那在明鄭之前早已入臺十年

各家對何時入臺至今無推論但我比較傾向於 1662 年入臺而非 1651 年根

據傳說他漂流至宜蘭後輾轉來至台南還受到荷蘭人之助但在目前所有的詩

稿作品中卻無任何有關荷蘭人之作況且十年並不是短時間何以一字未聞

此外荷治時期並不是完全封閉的事實上當時海上交通來往挺發達的在

臺灣海峽是海盜及走私者的天堂而掌握臺灣海峽實權的人就是鄭成功從文獻

資料中(臺灣研究叢刊mdash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曹永和著)可知在一八四八

年(明永曆二年清順治五年)因大陸連續戰亂饑饉甚劇臺灣的中國人驟

增至兩萬人並皆從事於農業其中竟有婦女五百名及超過一千名的孩童遷入臺

灣但翌年(一八四九)在饑饉現象終了後約有八千人回歸大陸(頁 87)所

以沈光文既然來至臺南應不會不知道隨時可以有回去的機會

另一件令人起疑之處在於郭懷一事件

郭懷一 年代 - 1652 泉州同安人荷蘭時代移居今臺南縣永康市一帶從

事墾殖當時漢人在永康市種植麻米等經濟作物永康當時亦發展成交易小村

落即油車行村(Smeerdorp)郭懷一是當地頭人荷蘭文獻作「五官懷一(Gouqua

Faet)」1650 年前後由於蔗糖業不振加上荷蘭人課稅蠻橫終於引起漢人不滿

密謀起事事洩為臺灣街頭人郭懷一結拜兄弟所密告郭懷一不得不於 1652

年 9 月 7 日率眾攻打普羅文遮城當日懷一戰死餘眾往南退逃至高雄漚汪(後

紅)漢人此役被誅殺者在數千人或有言郭懷一是鄭成功部將但並無當時

的中荷文獻可資佐證翁佳音 撰 中村孝志譯註《バタヴィア城日記》第三

冊1991 2756-1jpg 郭懷一昔日墾荒於二層行溪附近二層行溪是因溪畔有二

層行村莊而得名往昔渡口設在村莊主廟清王宮前也就是現在二層橋的位置

現該村莊成立為二行社區(臺灣歷史辭典 )

由上可知如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且滯留於臺南一帶他不可能對此一事件毫

無所悉甚至如果當時他在臺南的話或有可能也會被捲入其中但其詩文中亦

無提及令人費解不過說歸說此仍只是個人不成熟的推測其中應漏誤百出

祈同學能加以指正

在談沈光文的作品之前想將其作品分為三部份其一為(懷鄉)與(思歸)

其二為(番婦)與(釋迦果)其三為(山居)與(有感)

沈光文給予前人的研究評論中有他是否認同臺灣這塊土地與否而有正反兩個

意見但我並不想於此點延續我想談一談詩人的心境與存在普魯斯特

(1871-1922)寫了一本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整個都是回憶的產物作

者靠回憶來結構小說同時回憶也成為一種主題藝術那這與沈光文有何關聯

呢追憶

當詩人喪失了平日身之所寄的家國與自己所習慣的生活方式之後他就被

迫改變了自己的「此有」(Dasein)亦是說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環境與自己

須要重新找回自己在此時空環境下所處的「位置」這是相當難的(切不可以今

日眼光來看待旅外之人因我們早就透過許多傳播知識有一些了解)讓我們想想

及至後來的孫元衡要渡臺之前不也先探聽做了一些功課嗎不然怎會有(除臺灣

郡丞客以海圖見遺漫賦一篇寄諸同學)呢在重新找尋到個人的「位置」與

發現自我「存在」之前最快的療傷方式就是回憶了藉由無窮盡的回憶讓詩

人能將時光回朔這回朔使得詩人的精神得以支持延續而在更深一層的意義上

來說這回憶正是他存在方式的本身透過無數對家鄉美好事物的想像詩人找

到了自我曾經存在的證明這些回憶無法用邏輯來加以詮釋它可能出現在任何

一個地方也許是天邊那一抹紅霞也許是地上那一束小花這些景物一再的觸

動詩人不斷的回憶也不斷的尋找其「身之所寄」藉由回憶連結了過去與當下

也就確立了自我的存在因此詩人會追憶並不是意有所指或言志疏懷我們似乎

也不需要在此處用我們的眼光為他加一些詮釋試想原來他用來支撐自己的東

西原來竟是已經失去了的永不復返的東西寧不悲乎

在(番婦)與(釋迦果)中可以看見沈光文對臺灣風俗的描寫在「社裡朝

朝出同群擔負行」中可見平埔族婦女擔負了家庭許多工作下田工作採集

菜餚等工作就落入女人手中那男人就無所事事嗎也不然在現在的文獻中可

以發現臺灣從荷治到明鄭熟番之社每年都要為統治者獵取大量的鹿來出口這

些狩獵的工作就落在男人頭上當時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如我們想像中好所以統

治者剝削原住民之惡於此又記上一筆

「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可見婦女愛美的天性並不因人而有異此草同學

註為鱧腸但查彰化縣志番俗篇則為澀草或芭蕉花可能還要再確認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兩句很有意思賽勝應可知就是賽戲纏紅錦又

是何呢從彰化縣志番俗中「遇賽戲袞龍刺繡悉以被體然皆購梨園故衣

鮮稱身者腰以下以色綢錦緞重疊圍之另綴綺羅於肩之左右如結帨然隨風

飄揚五采奪目」再查其它縣府志亦多相同可知這纏紅錦應是在身上腰下

處纏繞而非於首那「新粧掛白珩」呢新粧本意當指剛化好的容粧怠無疑

義但我很好奇沈光文真的有辦法分辨誰化妝了嗎還是這是指稱為衣飾方面的

打扮查彰化縣志番俗中有這麼一段「女無脂粉不結髻不施膏沐」又查鳳

山縣志番俗(山豬毛等四社 傀儡山等二十七社風俗)中有這段「俗尚白凡做

年婚嫁皆尚白頭以鳥羽為領圍於頂或用螺殼或用草珠海石串如貫珠」

這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新年的裝扮又於下番俗雜俗中有

過年無定日或鄰社共相訂期賽戲酣歌三四日乃止亦有一歲而二三次

者或八月初三月初總以稻熟為最重止之日盛其衣飾相率而走於壙

視疾徐為勝負曰「鬬走」或社眾相詬誶則以此定其曲直負者為曲

可知賽戲對應於新粧應如此解釋可通白珩應是貝類比較有可能而非真的玉

「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記得在那邊曾看過原住民衣不蔽體到了冬天

除了披鹿皮之外也會有抹鹿脂保暖的習慣此處與《臺陽見聞錄》卻都有將其抹

香的功能或許這是在取得保暖之後所發現的另一項附加價值吧

(釋迦果)一文中沈光文寫出了釋迦果的特性----生長於南方有評論論及應

有個人自傷抒懷之感尤其是「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似乎可為

此種心境提供一些跡證不過若我們將其當成一種竹枝風味的風土民情是不是

也可以呢況且開頭「稱名頗似足誇人」若將以自己隱喻似乎也與流亡海外的

前朝遺老心境不符何誇之有何名之有呢

在(山居)與(有感)中「未能支廈屋」應為稱自己孤臣無力可回天之感明

諭現實環境已非他所能改變而「長安」此處應指首都且應是當時臺灣首府臺

在此兩篇中可知沈光文生活過得並不好而從(山居)與「長安」不能言諭

可知當是明鄭鄭經避禍時期之作這兩篇詩人已無法回憶過往而是需面對每天

的「困厄」 所以作品中充滿了寫實之風在作品中已無詩學的美感為什麼

如此呢從山中首句「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可知他仍試圖修好與明鄭政

府的關係但情勢如此發展使得他苦衷難言他是憂鬱的他是寂寥的一方面

訴說自己的奉為宗主的恩情仍在一方也為自己言行訴為孤衷表達善意但畢

竟明鄭還是無法接納他他只好當個忠言逆耳的孤臣孽子繼續託於漁樵之間

了「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更表達沈光

文欲放之山林終究無法忘情於明鄭的心情若冀求當雲中之鶴又何在乎長安

何在呢難得去卻又非為路遙這種暗示又更增加了棄臣欲昭之心歷歷可顯

而(有感)則更帶有一種失望的悲憤不過若以前首(山居)似可稱為憂國之

作那這首就是私欲之表了從首聯「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其實正是

最強烈的反諷控訴沒有人願意給他一臂之力在物質上給予援助真的不怪任

何人嗎那所恨何來困苦的日子久了也只好發揮阿 Q 精神想像自己正逐

日如神仙不食五穀般無求但畢竟形而上的精神意識還是抵不過形而下的肚子

餓所以也只好再一次「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求人幫助了還是得

低聲下氣所以只好做「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之嘆了

這首詩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在於它採六言古詩方式而非七言應是為了讓吟誦

的節奏更快更顯激昂

最後再以沈光文求閔督姚啟聖使其歸鄉一事可知一他在臺灣真的過得並不

如意已入臺二十多年(七十多歲)仍掛念著回鄉一事或許落葉歸根的道統一

直藏於心中吧其二是為何一定要求姚啟聖呢我想政治意義應大於經濟上的

意義不過見諸詩文確也可知他或恐真無此種經濟能力若知於現代被海峽兩岸

推崇至上譽為臺灣開臺第一文人沈光文或會於天上一笑之「涸鲫復在」

在徐孚遠詩作(桃花)中得見詩人內心交錯的掙扎「千載避秦真此地問

君何必武陵回」此一問哉恐怕不是他問而是詩人內心的解嘲意象代表的不

是這裏真如此之好亦非真的欲留無回就如同教條宣言一般沒有不法何需

教條沒有逾越何需規範是一樣的道理回朔後來之歷史徐孚遠終究還是返

回大陸故土這一詩作真可謂「明志」之作

在(東行阻風)中首句「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表現出詩人

欲離之急切心中焦急之心躍然紙上但次聯「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

空」卻又流露出實無意浪跡天涯不得不然的悲傷亡國遺臣之難再次見諸

文字「屢書空」在此應為書空咄咄之意晉人殷浩被黜放終日以手指向空中

書寫「咄咄怪事」四字見晉書˙卷七十七˙殷浩傳後比喻失意激憤的狀態

金˙元好問˙鎮平縣齋感懷詩「書空咄咄知誰解擊缶嗚嗚卻自驚」如此解釋

後更能體會滿腔悲憤欲訴無淚的情景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這兩句不應解釋為攜眷渡海與學農之

事其實這是詩人的一種感懷之詞想到要去一個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堂堂君子

(讀書人)可能要從事他們認為低下的務農之事空有滿腹經論卻淪喪於斯此

情此景或從另一個角度想是田園之樂但另一種士大夫的眼光看之可喜乎

亦悲乎

末聯則是另一種轉折詩人以一種失望但接受的心態來看待這一切「稍待波平

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須放兩字用得很傳神放流的不但是船更是一

種抱國壯志的逝去也是一種默默接受命運的無言以對閱讀此詩三百多年前

的歷史人物躍然浮於眼前對於他們除了給與深深的同情與感懷後亦讓人無

言了

(東寧詠)中先說一個可討論之處「函谷誰占藏史氣」此句應做何解呢

還記得「函谷一丸泥」嗎這兩解應都是相近的函谷關自古是中國關中地區之

門戶所以用函谷來指涉國家重要之地也就是掌權者這在語言學上是一種隱

喻函谷關=中原=國都=統治者當我們如此解釋之後那前後文都能一貫解

釋了完整的語句解釋則是那管那美好河山現在究竟是在述說誰家歷史我這

放逐海外之人也只能作蘇武牧羊之嘆了

在這首作品中我們可看到詩人的生不逢時嘆不得志流落異鄉過著「古

荒」的生活或許詩人是無意的但在作品此聯中「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

又一天」卻又令人感到他的孤單與寂寥十八年了是否他忘了自己也應屬於「土

民」了而末聯「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雖有豁達之情但卻是

一種消然的適性是對現實環境不得不的屈從試著找出蘇東坡的(六月二十日

夜渡海)一詩讓我們一起體會不同的心境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

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最後一首是本學期最後一首了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首我想就用這首詩來和大家

分享「找碴」的心得在這首(鋤菜)中似乎好像沒什奇怪的地方就是詩人

田耕生活的愉情之作罷了真如此嗎我認為完全不是為什麼呢首先在念

這首詩作的時候我嘗試用國語念或用臺語念都不是很順口(雖說台語也不見得

百分百貼近古音)我曾做了兩個假設一是同學可能打錯了或是徐孚遠此作

並非佳作但查閱原始出處後發現同學沒有錯那是剛好選了一篇較不成熟之作

嗎對照其它詩作與本首內文似乎又不像這給了我很大的疑惑甚至於我試

著把把每聯前後段倒過來念還更順口更合韻腳呢這其一

第二是若仔細推論這詩當中都有所謂「跳躍性思考」從「晨夕桔槔那得濡

沾塊之雨昨宵下」就可看出先講到早每天打水仍不夠澆灌忽然又說昨夜下

了大雨兩者間似有關聯但在語句上的用法一定有問題又下聯「葉裏抽莖生

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看似相關但仔細推敲我們又被語言學所騙當中只有

葉菜兩字讓我們產生語意上的聯結外有何相關呢下聯更離譜了「西鄰我友」

與「十載泥塗」又有何關呢這其二

其三是對照全文末聯似為言志又與上文有何相關

然後第四句「畦中種菜三百株」為何是三百呢為什不是五百(我不是五百

的歌迷)這有何意呢

有了這麼多疑惑該找答案了文史不分家我很相信這句話所以一定先找

作者的生平與其時代背景現在這些同學都整理的很詳細幫了我很大的忙那

麼我看到前面說徐孚遠在鄭成功時期是受重用的但在鄭經時代就被冷落了所以

鬱抑不得志加上生活失依想必是很難過的那這首明顯是鄭經時代所以才必

須鋤菜呀

好接下來真的需要一點靈感了我會試著把自己融入作者的心境去體會在

那遙遠的時代面對此情此景自己會有何感受呢我在此詩中會覺得留此何用

不如歸去但歸又歸不得在此真如失去自由的人一般想至此靈光一現想到了

一篇文章------歐陽修的「縱囚論」用網路查了一下縱囚論原文哈真巧縱

放之囚為三百多人於是這使我朝向這是一篇隱喻的言志詩去想再推敲歷史去

找解答很有趣吧我把推敲的解釋文寫如下

在這個島嶼居留了那麼久是為了什麼呢處在這再惡劣不過的環境讓我感覺自

己比那愚公還要更愚了臺灣這小小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成大事業我們只不過項

困守在島上的囚徒罷了現在憑您(指鄭經)如朝夕井中打起水般少的才華怎

能夠治理好我們呢像您父親那麼有才華(沾塊之雨)的人已經逝去不復返了(昨

宵下)您現在大力啟用新的人而放棄老臣好像是要有一番新做為(葉指老臣而

抽莖指新臣)這看來都只是好像小孩辦家家酒般(烹菜沽酒)用來欺騙自己讓

老百姓心中安慰的吧事實上我也並不是沒有回歸大陸的機會(西鄰應為駱賓

王 代女道士王零妃贈道士李榮出「helliphellip千回百過浪官關心何曾舉意西鄰玉

未肯留情南陌金南陌西鄰咸自保還轡歸期須及早為想三春狹斜路hellip」)

只不過一轉眼在這邊(這時已如泥塗)耽擱了十年之久現在與您的關係愈來愈

遠(南雲杳杳)而要進言的機會也沒了(天路逋逋在此應為亡失較妥)連我

想要有報效之心卻都無能為力了

這樣解釋是否較合乎文義而不聱牙呢也許我解釋的其實根本就是「為賦新詞強

說愁」不過還是提供給各位一個不一樣的看法用新的角度看詩也看歷史

李美瑜 撰

一 懷鄉(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以江水借代鄉愁更能展現岀愁思的綿延及蕩氣迴腸以江水對照思念家鄉

的情緒讓讀詩的讀者也能感受出沈光文的惆悵另外江水也有暗示歸鄉之途

渺茫之意見備註得之本詩創作時間為永曆二十四年當時已為明鄭時期鄭

經在位清廷實施堅壁清野的海禁政策一來使在台的漢人無法回歸再則在中

國沿海的居民也無法渡台沈光文見此更為感嘆再加上沈光文對於鄭經的領導

多所不滿因此才會覺得回家之路如同滔滔江水一般波濤洶湧遙不可至

二 番婦(沈光文)

詩的賞析

不同於抒發憂國憂民的詩作沈光文因為避禍來台於是留下些許描寫台灣異地

文化的詩作這些詩篇也讓後世得以了解當時代台灣平埔族的文化平埔族是母

系社會男人主內女人主外的社會形態與向來重男輕女的漢民族無論在生活

及價值觀方面有許多的差異所以當漢民族初來台時常與在地的平埔族發生衝

突我們可從清朝遊宦詩人的著作中發現不少輕蔑平埔族的字樣本詩沈光文

僅以紀錄的方式呈現岀平埔族人的生活型態多了份客觀的歷史描寫少了漢

民族優越感的沙文主義

三 釋迦果(沈光文)

詩的賞析

若沈光文真以釋迦果比喻自身的處境那麼筆者認為沈氏就犯了遷客騷人的「多

愁善感」了另外從詩作中實在感受不岀沈氏表現岀「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不知為何詩作賞析中加上了這段文字難道釋迦生長在台灣是苦的只有生長

在皇帝林園內才是幸福的嗎

釋迦本來就是外來的產物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生態恰巧適合栽種所

以在台灣會有如此珍奇的水果筆者認為沈光文僅以文人的觀點思考植物的生

長卻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即便將「釋迦」移植到皇帝林園也不會蓬勃生長

每種生物都有其生長的條件無論人類世界多麼的紛擾隨著時光的荏苒都將

流於歷史可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卻不會因此而停止運轉及變化

詩的疑問

稱名頗似「足誇人」當中的「足誇人」怎麼解釋呢不知為何會翻譯成「蠻能

引起人們的好奇呢」另外第二句「不是中元大谷珍」中的「大谷珍」怎麼

解釋呢是一種借代還是古時「大谷珍」就是「果品」的意思

四 〈思歸〉六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賞析

「詩瘦自憐同骨瘦」指的是詩風孤寂就像身子骨單薄一般由此可看出沈光

文來台的十年生活並不如意應該是看到時局的震盪即便沈氏有滿腔的熱忱

卻也無法扭轉頹勢的無奈吧難怪沈光文的著作都有深深的哀愁本首詩末

兩句「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不僅令人有嚮往崇尚過去太平盛事

的感覺還有不滿現狀的無奈如此也道岀沈光文作此詩篇的目的

本詩篇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感有顏色可知沈氏擁有深厚的漢文

學底子另外沈氏喜歡在詩作中運用借代及雙關的修辭技巧如此一來讓文章

更有深度及涵義能激起讀者讀後深思

五 〈山居〉八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觀點

關於本詩筆者認為成詩應於台灣且時間點應於作賦諷刺鄭經之後可從詩中

第五六句推敲岀端倪「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譯為希望作隻高潔的雲

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筆者認為沈光文渡台後應該算在台人士中學識

涵養高者應該要受矚目被重用的人但是沈光文卻自言欲淡泊名利作一明

哲保身的隱居者可見其對國家政事已灰心失落因此筆者認為成詩在作賦諷

刺鄭經之後

六 有感(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譯為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

命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雖然詩中說不怨天其實沈光文對於亡國卻是極為深

痛他感嘆世態炎涼有人可以有車代歩富裕的過生活而他僅能挨餓原先

努力求取的功名因為國家的改朝換代一切化為烏有一種對人生多變乖舛的

無奈貫通整篇詩作不過即便不滿世道及老天的造化弄人創作本詩時沈光

文仍然相信可以「反清復明」所以末兩句也有期望未來更好的意味期待蒼天

垂憐未來更好

七 桃花(徐孚遠)

詩的賞析

徐孚遠對於台灣的情感非常矛盾一則認為台灣是遠離分擾中國的世外桃源想

要悠閒安適的偏安台灣一則又希望回去過往的中國期待中國的動盪停止落

土歸根同於同學賞析中所提明鄭時期渡台漢人有許多的「亡國懷鄉」之作而

本篇就是典型的作品徐孚遠以「桃花」借代偏安的「台灣」詩中充滿詩意

善用典故讓詩作讀來寓意深遠

八 東行阻風(徐孚遠)

詩的賞析

《東行阻風》有感於國家的驟變人世間的無常徐孚遠選擇避居田野回歸平

淡或許有時會感到飄零孤單但筆者認為徐孚遠從農耕生活中重新找回了生活

的快樂在同學的賞析中得知「徐孚遠的詩作雖在顛沛流離時仍寓溫柔敦厚

之意」可見徐孚遠是個 EQ 高挫折容忍力高的文人相較於同時期沈光文詩

作《有感》中呈現的灰色思想即可發現徐孚遠人生態度的豁達

九 東寧詠(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第三四句「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嘆子卿賢」譯為誰會在函谷邊疆表

現出名留青史的氣勢漢朝空自嘆息蘇武賢能筆者認為徐孚遠是認為偏安於台

灣後他已經漸漸對國家政事失去過往的熱忱了產生了一種對國家政事「無能

為力」的感覺於是將自我寄情於農耕之中雖然消極但也爲生命找到另一個出

口不過詩中仍會有「草木餘生」等字樣可見即便避居田野心中也無法真

的豁達不問世事

十 鋤菜(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徐孚遠似乎覺得跟隨鄭成功來台後的一切都超乎他的意料徐孚遠本來對鄭

成功反清復明充滿希望但怎奈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而鄭經又打壓一群忠貞

遺臣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徐孚遠在耕作十年後反思起當初跟隨來台的情景

不免有些懊悔於是自諷自己是「愚公」

詩中也呈現出體會到自身渺小的感覺徐孚遠或許覺得一生期許寄望的事情不

斷的落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爭名取勝到了寫作當時已經毫無意義了雖

然是一種自嘲的方式呈現但也表現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

簡秀苑 撰

一 概說

此組報告簡單但詳盡尤其在沈光文部分對於作者介紹的詳盡讓人一目了然

相信是劃下美好的休止符令人期待下一個樂章的跳躍起伏

二 沈光文部分

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沈氏死後葬

於善化里東保目加溜灣社又叫「灣裡社」其領域在曾文溪與鹽水溪的上中

游之間即今之善化安定和大內鄉一帶本社在善化支社依 石萬壽 教授的

研究有 1直加弄社今安定2灣里街東善化鎮茄拔里 3二社今玉井鄉

內霄里4拔馬社左鎮鄉拔馬5新社仔社今大內鄉頭社村環湖村一帶(目

加溜灣社資料摘自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番婦〉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

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黑齒當

為原住民成年禮俗之一

〈釋迦果〉《重修台灣府志》卷十八云釋迦果似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

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重修台灣縣志》卷十二風土志載樹高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12: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荷(註六)鋤帶笠安愚(註七)分草木餘生(註八)任所便(註九)

【注釋】

1東寧指台灣鄭成

討論

許坤裕 撰

國祚衰微亂象起朝綱不振賊竄起封疆名將紛招忌骨骾大臣被排擠

國之大本裂震殤流寇奔竄雪上霜滿族興兵席捲至最恨三桂引入關

只為圓圓捨江山ㄧ代罪人庶民殃漢人遭躏恨如山只因禍水勝江山

君王昏昧最平庸結黨營私罪非輕朝綱法紀棄如履國之棟樑遭殞命

摧枯拉朽易反掌覆巢之下無完卵賣主求榮啥人益滿人侵逼恨無疆

遺老儒風兼勇將反清之役迭覆亡欲振乏力退居野心喜延平尊上客

時時獻策思報國怎奈君王命早薨奪權爭鬥鄭經勝易反前朝新作風

執政大臣迭更替國綱不振戰乏力軍力削減不如前倒行逆施眾叛離

叛降施琅罪難數派兵滅台納版圖反清復民終無望忍心滅絕忠臣夢

雖然沈光文衷心企盼鄭經能有所作為怎奈眼見其聽信讒言及所做為只有

把國祚推向滅亡邊緣光文憂國不振恨而以賦諷鄭經遂得罪當道幾至不側

可見沈光文愛國之心真是令人稱佩不已這也是他文學地位相當受後人尊重的理

由之一

明鄭時期來台的尚有許多縉紳遺老他們同為博學之士同樣有憂國之思

但是因為際遇不同在台灣文學史上影響不如沈光文深遠儘管如此他們對

於台灣這塊文學園地仍舊產生一定的影響明末遺老在台灣的主要貢獻在於將

漢人的傳統文化以橫的移植的方式在台灣島上作量的推廣雖然不是質的轉化

也乏深入紮根的效果但是就漢文化傳播的角度來說自有其不可忽略的貢獻

意欲對社會產生全面性的影響個人的力量畢竟是微薄而有限的儘管沈光

文對台灣文學有開創之功但是若非郑氏父子在台推展文教措施依然無法有

效地普及文化因此漢文化在台深入而廣泛的紮根工作一直要到郑氏政權退

守台灣之後始逐步展開

陳瓊珠 撰

一 沈光文生平(資料補充)

(一)沈光文到台灣有永曆三年(1649)入台 165116521662 年的說法

本文採用 1651 年的說法)為何要採用 1651 年呢我在《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

想像評陳昭瑛《台灣詩選注》》中看到施懿琳對沈光文入台的時間有一段這樣

的推論「季麒光曾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庵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也斯

庵來而始有文也」楊雲萍亦說「斯庵到台灣的年代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

題因為自一方面說台灣文化 史要從是年開始」的確如此斯庵來台時間

茲事體大而迄今仍難斷言或據東吟社序(成立於康熙廿四年西元一六八五

年)「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 隔慮長為異域之人今

二十有四年矣」因斯庵自序有「辛卯後來借居海島」(寄跡效人吟自序)故壬

寅當為「壬辰」之誤(辛卯後當為壬辰)故斯庵當為永曆六年(西元一六 五二

年)來台全祖望〈沈太僕傳〉記敘斯庵與鄭經交惡謂「(斯庵)嘆曰吾廿

載飄零絕島棄墳墓不顧者不過欲完髮以見先帝於地下而卒不克」所說廿

載當是舉其成 數而言約與永曆六年來台時間相符合唯東吟社既成立於康

熙廿四年(西元一六八五年)復於文中謂「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則

其來台時間當為永曆十六年(西元一六 六二年)但東吟社序之可信度仍遭懷

疑因乾隆年間清廷編纂四庫全書廣求天下典籍對明朝遺老著作文中有

礙者時加以刪除或改易唯此處僅涉及年代之數字而未涉 及政治色彩是

否有改竄之必要如無此必要則其來台時間當為永曆十六年」提供給同學做

參考

(二)另沈光文在 1662 年為逃避鄭經追殺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今高

雄縣田寮鄉)落髮變服為僧這段文字敍述取材自連橫《台灣通史》如同 施 老

師所說「連氏之作如《台灣通史》《台灣詩乘》其書 問題不少ooo 多採其

說引用時不可不慎」在(兩首有關臺灣僧人抗清的詩作 楊惠南(臺灣大學

哲學系)論文中對於沈氏出家之處有一段這樣的推論亦提供給同學參考「沈光

文曾有〈普陀幻住菴〉詩作一首『磬聲飄出半林聞中有茅菴隱白雲幾樹秋

聲虛檻度數竿清影碧窗分聞僧煮茗能留客野鳥吟松獨遠群此日已收塵世

隔逃禪漫學誦經文』[引見陳漢光《臺灣詩錄》(上)臺中市灣省文獻委

員會1984 (再版)頁 44]值得注意的是詩作的標題是「普陀幻住菴」

而詩作的最後一句則是『逃禪漫學誦經文』有人據而推測沈光文「逃禪」的

寺廟-普陀幻住菴應該是羅漢門的超峰寺(今高雄大崗山舊超峰寺)毛一波

〈試論沈光文之詩〉以及盧嘉興〈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即持這一觀點

(詳張曼濤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87 )中國佛教史論集(臺灣佛教篇)》

頁 233 ~ 254)但是也有學者指出普陀幻住菴應該是 指浙江普陀山上的幻

住菴陳漢光《臺灣詩錄》(上)頁 44即說『普陀係指浙江普陀山而言

故此詩之成應在隆武元年(順治二年乙酉公元 1645 年)魯王「畫江(畫錢塘

江而守)之役」後其時魯王入海光文可能逃到普陀山』另外廖一謹《臺

灣詩史》(臺北武陵出版社1989頁 86-86 ) 也有 相同的看法事

實上浙江普陀山確實有一座禪寺名叫幻住菴它是元朝禪門臨濟宗楊岐派傳

人mdash中峰明本禪師( 1263 ~ 1323 )所興建的禪寺明本禪師還撰有《幻

住菴清規》一卷刊行於世目前收錄於《卍續藏經》第 111 冊 這樣看來

普陀幻住菴即後來的高雄大崗山舊超峰寺這種說法恐怕有待商榷另外

前引盧嘉興的論文還依據沈光文的詩作推論竹溪寺是臺灣最早建造的佛寺

但由於沈氏詩作問題重重因此這一推論恐怕也是值得進一步商榷」

(三)

在台南歷史中由人升格為神被後代膜拜的武將以鄭成功為主文人則以沈

光文為首民國六十七年台灣省政府撥款在沈公原墓地興建紀念碑誌念碑上

的銘文敘述 沈光文 先生一生的事蹟尤其表彰不事異族和安貧教化的美好懿

行銘文為台南縣政府所誌 民國七十一年十月一日 沈公的故鄉浙江瑾縣

在台北同鄉會和善化人士共同將其神像迎入善化慶安宮正式奉為神膜拜因當

天適逢中秋節每年此日則舉行祭儀於慶安宮後殿與五 文昌帝 君一同安奉

是全台獨一無二的六文昌廟每年中秋節的祭祀也成為罕見的「特例」台南

延平郡王祠內亦有供奉「明太僕寺卿沈光文」的牌位(內容摘錄自

httpwwwchinesefreewebscomptalndenq522htm)

(四)羅漢門的第 一 種 說法 是 羅 漢 印 度 語 佛 學 中 位 於 高

僧 和說法內 門 舊 稱「 羅 漢 門 」 又 稱「 羅 漢 內 門 」 其 源

來有 兩 種 說 法 尚 之 上 僅 次 於 菩 薩 得 稱 呼 係 自 覺 深

有修 養 得 道者 而 羅 漢 群 居 之 所 曰 「 羅 漢 門 」 早 期 傳

說 內門 是 雕 題 黑 齒 之 社 蠻 荒 之 村 尚 無地 名 因 為 明 末

大 學 士 太 漢 寺 沈 光 文 先 生 不 滿 鄭 經 嗣 王 之 後 頻換 其

父 之 臣 為 政 乃 做 賦 諷之 幾 至 不 測 而 變 服 為 僧 逃

底 到 羅 漢 門 結 茅 教 授生 徒 漸 漸 的 他 就 成 為 人 文 薈

萃 之 文化 發 詳 地 當 時 隨 沈 光 文 先 生 避 難 之 搢 紳 多 屬

鴻 博 知 士 懷 挾 圖 書 奔 集 幕 府 橫 經 講 學 誦 法 先 生

洋 洋 乎 濟 濟 乎 盛 於一 時 後 人 就 把 「 橫 經 講 學 鴻 博

之 士 」 所 避 居 之 地 取 名 為 「 羅 漢 門 」 第 二 種 說 法 是

羅 漢門 原 為 平 埔 語「 ruohan 」經 漢 譯 而 成 早 期 在 荷 蘭 古 文

地 圖 中曾 經出 現 由 於 本 地 最 主 要 的 河 流 rarr 二 行 溪 上 游

河 道 至 馬 頭 山 附 近 的 瑞 山 村 和 內 東村 交 界 處 出 口 轉 入

田 寮 鄉 兩 岸 山 地 高 聳 險峻 地 示 巍 峨 重 疊 有 如 羅 漢

把 守 在 門口 兩 側 而 內 盆 地 位於 其 後 有 如 世 外 桃 源 的 廳

堂 於 是 先 民 就 將 平 埔 音 「ruohan 」 附 會 為 「 羅 漢 門 」

(摘錄自httpwwwkscggovtwtourismtown0803htm)

二 沈光文詩的賞析

(一)〈懷鄉〉與〈思歸〉六首之三在〈思歸〉的前兩句「我貴何妨知我希 

秋山閒看倚荊扉」採用倒裝句法雖然自己高貴的情操不為眾人所知但我卻

看破世間的名利追逐而能隱逸於鄉間怡然自得「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

紫蟹肥」則直接點出他思鄉的情懷「晚稻香紫蟹肥」的季節應是在秋季而秋

天正是詩人思鄉的季節〈懷鄉〉中他揮毫傾訴相思情「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

窮」「程何遠思不窮」簡單的敍述卻是百感交集看著安平的江水一波波翻

滾而過思國思鄉卻難返鄉對沈光文來說遺民情懷與鄉愁佔了他思緒的

極大部分離開大陸移居海島思舊懷鄉變成了詩作的主題

(二)「番婦」從明鄭以降迄清朝的官吏遊士對原住民的書寫記錄極為豐富

他們的文字記錄替無文字的原住民留下珍貴的史料供後人研究參考「社裡朝

朝出同行擔負行」此兩句寫原住民的生活景況「野花頭插滿黑草齒塗成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四句則寫出原住民婦女的外貌裝扮「鹿脂塗抹

慣欲與麝蘭爭」這兩句則在描寫原住民婦女藉著鹿脂塗抹在身上取材自然

的化妝方式由這兩個句子我可以聯想到在十六世紀梅花鹿成群在台灣山林

間奔跑鹿皮鹿肉鹿脂在原住民的生活佔了極重要的地位

(三)「釋迦果」「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先讚美此果再說這

不是中原之物我認為這「珍」字是在誇奬釋迦這種水果的風味不輸給中原的

其他果類「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皇帝林園土質肥沃卻種

不成釋迦果只能生長在台灣這個海島這種比較式的讚美是文學創作上的高

招而其中另有寓意似在述說自己空有滿腹的才華卻無法在中原施展只能在

台灣這小小的海島安身立命

(四)「山居」八首之三龔顯宗教授在〈沈光文與台灣文學教育〉文中提到「不

問政事掃葉烹茶逃禪誦經〈山居八首〉是其隱逸文學的代表作而「鶴」

是光文的化身「歸雲共鶴還」「未能支廈屋祇可拖漁樵冀作雲中鶴來聽

海上潮」在困頓中得到精神完全的逍遙自由」

(五)在王德威的〈後遺民寫作〉中將沈光文的詩文寫作歸納出一個總結「沈

的一腔心事盡皆付與文章詩歌是在文字裏他找到暫時的寄託「歲歲思歸

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他的一首思歸詩開頭是這樣寫著北忘故國有家

難歸逐客遊子的心情豈是一個愁字了得然而歲歲思歸之餘沈光文也必須

把他眼光投向周遭事物台灣的一草一木畢竟纔是日常生活的依歸他的詩作

記錄了不少南方熱帶花草蔬果詠椰子詠番橘詠釋迦果helliphellip飲食經驗的改

變是其他一切改變的開始麼再怎麼堅貞的遺民也得穿衣吃飯也有了權把他

鄉作此鄉的心思了」(後遺民寫作王德威)

三 徐孚遠生平(資料補充)

(一)第七組同學在徐孚遠生平介紹中提到「永曆十五年(1661)隨鄭成功入

臺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今台南新化里)從事農耕之餘又設帳授學提攜

後進後再返廈門」在《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詩選注》》

中 施 老師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而言徐孚遠亦不太可能於「克台之歲」即「從

入東都」helliphellip據多項資料考辨徐氏未入台卒於 粵之說是較可信的

(二)徐氏曾到台之說一般而言乃根據他曾參加永曆十五年的海外幾社但

海外幾社實不可能於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鄭成功克台之年)創立海外幾

社六子如沈佺期盧若騰張 煌言陳士京(永曆十三年病卒)皆未曾到台灣

而鄭氏克台時間已是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兵馬倥傯社會亂離即使海外

幾社六子隨鄭氏來台但於十天左右即有此閒情逸致 雅集吟詠進而創立詩

社這豈不啟人疑竇」(摘錄自〈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

詩選注》〉)

四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東寧詠〉〈鋤菜〉「雖然復明之志未嘗一日或已他也意識到台

灣的海山春色有如世外桃源如果中原喪亂如此已經尋到避秦之地的遺民

又何必急於離去徐孚遠的詠桃花詩因此充滿當時旅台士人的矛盾心情」(後

遺民寫作王德威)第七組同學在這三首詩的賞析部分均認為是徐孚遠在台之

作但如果 從施懿琳 老師考證的觀點來看徐孚遠並未到台灣來那麼他這三

首詩寫的是想像中的台灣生活或是另指他處呢

美娟 撰

感謝第七組的用心整理資料讓我對沈光文與徐孚遠這兩位文人有更深的認識

以下是我對詩作不同的解釋與賞析

沈光文

1〈有感〉

同學解釋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所恨的是挨餓卻餓不死人情本來就

淡薄我並不責怪他們

「我並不責怪他們」這裡的他們是指誰為什麼會說出這話呢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這兩句詩表面上寫的是「無怪」「何敢」但實際上呢一個人困頓久了沒了鬥

志看著別人吃香喝辣開著名車羨慕得很但自己又能如何呀當然要說自

己毫不在乎能夠安身立命唉呀其實那都是騙人的話語心裡可是怨恨得很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這詩句真能感受到生命至此不如死了算了人在極端的悲苦時生命的延續像

是一種折磨就很容易讓人想不開但我總記得一句話「好死不如賴活著」正

因為我不清楚死後的靈魂會比較快活嗎所以這一生再辛苦也都要「安時命」

的活下去這首詩確實讓我反省了一下我的生活並沒有像沈光遠那樣辛苦所

以也就不要稍遇挫折就抱怨連連啊

2 〈山居〉八首之三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詩最令我感動因為他表達出不到那遙遠

的長安並非路途遙遠之故長安依然在那裡只是人事已非再回去也找不回昔

時能效忠國家的感覺了換句話說若明朝依然在的話即使首都換了更遙遠的

地方也都不會覺得那是個難題這是否也很契合我們平常說的重視感覺的問題

呢許多事情我們要如何決定都在於自己感受如何有時赴湯蹈火的事我們去

做舉手之勞的工作卻不願意這只能說我們都在依情感而行啊所以我們是

情感為上的人一點也沒錯也許並非人人如此但這兩句詩確實於我心有戚戚焉

徐孚遠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詩句中道出台灣山色美景渾然天成天生麗質「千載避秦

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所謂的避難時間是短暫的心情是複雜難平的但

沒想到竟然有這樣的避難地比自己原先的故鄉還要美好這才是「真此地」真

世界啊這應該是避難者原先沒有想到的收穫吧所以既然這裡比原先自己的

故鄉還令人眷戀又何必回去呢

〈東寧詠〉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兩句詩中表達出台灣的人與地均是未

開發教化之區如果開發得好環境優渥怎會穿著破舊呢而環境也不至於被說

是「荒嶼」這當然是當時為政者的不重視台灣而當時只要有一點知識思想的

人都會覺得在此地日子是得過且過變得一點鬥志也沒有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作者認為「荷鋤帶笠」是「安愚分」作

者原先的志向想必是非常高遠的沒想到此刻的自己竟然變成一個再平凡不過的

農夫所以日子也就渾渾噩噩的過了已經沒什麼可以在乎的了

〈鋤菜〉

「惡溪之惡愚公愚」同學解釋溪水凶惡而我就像愚公那樣的癡愚

而我認為他在表達的是「環境依舊自己也依然如故」所以我解釋為溪水

依然險惡而我依然如愚公般

整首詩表達出自己不諳種植卻又非得去做的無奈只好苦中作樂一番想要回

去故鄉但怎麼回去呢對著未來的日子充滿悲觀與缺乏鬥志

曾靜瑜 撰

看到第七組的報告覺得很開心啊內容精簡實在太體諒大家了謝謝你們可

是後來查了資料發現有關沈光文的研究不少哩資料很豐富喔應該有許多值

得討論的地方希望大家有始有終這是本學期最後一篇心得報告請大家堅持

到底喔

報告中關於沈光文的部份在第一頁第一段中所提到的福王和桂王都是屬於南明

政權時期所謂南明時期是指明亡後(明思宗自縊滿人入關)明宗室在中

國南方相繼建立的政權此即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所建立的弘光政權

(1644-1645)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立的隆武政權(1645-1646)魯王朱以海在

紹興建魯王監國政權(1645-1653)桂王朱由榔在肇慶建永曆政權(1646-1661)

唐王弟朱聿粵在廣州建紹武政權(1646)韓王朱本鉉在鄖西所建的定武政權

(1646-1663)有時亦將鄭成功政權納入南明[1]這樣或許可以幫助同學們更加

了解這一個階段的歷史

至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為何第七組同學採用 1651 年這個說法呢在東吟社序

中不是有「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隔慮長為異域之人

今二十有四年」的記載據學者考證壬寅應為壬辰之誤若是壬辰年應為永

曆 6 年(1652)[2]

在第二頁「沈光文在台期間相關記事」表格中1662 年那一欄寫到「helliphellip鄭經

大怒派人殺沈光文沈光文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落髮便服為僧」其

中「大崗山普陀幻住庵」的「庵」誤植為「菴」註釋 5 和 6 在連橫的《台灣通

史列傳沈光文傳》中應該是連貫的一段文字「子經嗣頗改父之臣與政

光文作賦有所諷或讒之幾至不測乃變服為僧逃入北鄙結茅羅漢門山中

山外有目加溜灣者番社也光文於其間教授生徒不足則濟以醫」同學解釋

說羅漢門在高雄縣內門鄉內門鄉位於高雄縣東北部東界杉林鄉西與台南縣

龍崎鄉毗鄰南鄰旗山鎮田寮鄉北與台南縣南化左鎮鄉為界目加溜灣社

則位於今台南縣善化鎮因為靠近曾文溪又稱為灣裡社(曾文溪古稱灣裡溪)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怎麼可能「結茅羅漢門山中」「山外有目加溜灣者」呢

內門鄉四周山巒環繞形成一盆地楠濃山橫斷鄉之中部致將內門鄉分割為東

西兩部中部較為平坦境內地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則由北端逐漸向南傾斜

區內多山平地極少地勢陡峻二仁溪流穿東西南北水流湍急冬季乾涸

山產方面有鳳梨龍眼荔枝木瓜番石榴芒果樹薯沈光文寫〈檨賦〉

〈釋迦果〉〈番橘〉等與風物相關的作品應該與他在台灣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

關係

在第三頁中提到沈光文的「幾個第一」在觀點上是否有將沈光文「神格化」的

傾向呢而且季麒光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矣

斯菴來而始有文矣」這也落入了大漢沙文主義的窠臼之中[3]另外在第六

頁〈釋迦果〉這首詩的第三句「端為上林栽未得」同學解釋為「果真」這樣整

句翻譯似乎不太順暢是否譯成「貢奉」較適合

其實在同學選錄的這幾首詩中個人覺得〈山居〉〈有感〉這兩首詩最能夠代表

沈光文在台灣的遺臣心境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並不順遂而且還是心繫故鄉

有關徐孚遠是否曾經來台學者有不同的看法[4]個人認為〈桃花〉這首詩中

的「千載避秦真此地」應該不是指台灣有可能是指徐闇公避居的廣東饒平地區

而「避秦」中的「秦」則是影射滿清政權在〈東寧詠〉一詩中「自從漂泊臻

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同學解釋為「自從漂泊到這座島嶼算一算時光若

飛蓬颺颺飛歷經了十八年」但是據同學的說法徐闇公來台的時間應該很短

暫這樣豈不有所矛盾還是這首詩中的島嶼並不是指台灣抑或是十八年只是

一個誇示的語法

[1] 參閱許雪姬總策劃《台灣歷史辭典》「南明」辭條

[2] 參閱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

[3] 參閱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意義〉

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網站

[4] 根據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一文中

認為徐孚遠不太可能於鄭成功「克台之歲」即「從入東都」果如是徐氏需於康熙二年返回沿

海再避入廣東饒平因《年譜》〈林霍與懷瀚書〉中說「先生當癸卯(康熙二年)島破漂泊

銅山將南返helliphellip」

關於第七組同學的傳統詩詞報告個人認為他們整理的非常詳盡以下僅就閱讀

後做心得賞析

沈光文被稱為開台文化祖師其在台期間台灣文學相關記事

1651 年 明太僕寺少卿沈光文遇颱風漂流至台荷蘭人視為上賓

1666 年 台灣地區一座孔廟「全台首學」於承天府落成鄭經命各社廣設學校並

頒布學制定科舉法

1671 年 沈光文至羅漢門(今高雄縣境內)教導原住民兒童漢文

1673 年 沈光文避居目加溜灣社(今台南縣善化鎮)設立私塾教育平埔族

1685 年 沈光文創東吟社為台灣詩社之肇始

1686 年 諸羅知縣樊維屏設新港麻豆目加溜灣蕭壟四社地方學校以教育

平埔族子弟漢文

1688 年 沈光文逝世享年七十七歲

(資料來源httplotooeccomtwpoemhtm)

(一)沈光文〈懷鄉〉

異鄉遊子的思鄉情懷正如江水連綿不絕沈光文原想搭船赴泉州怎知遇上了颱

風漂流至台灣從此根留台灣三十七年不過令人疑惑的地方是根據第七組推

論寫作此詩的時間此時沈光文已經來台灣有十九年之久了也已落髮為僧雖

出家是為了避禍但創作的時間似乎稍嫌晚有無可能把創作時間再往前推移

(二)沈光文〈番婦〉

從這首詩當中我想像出一個平埔族婦女的形象更上網去探究當時的習俗早

期平埔族男女在訂婚或結婚的時候習慣上各自拔下上顎兩顆側門齒來作為雙方

的信物並以缺齒來表示已婚的意思甚至也代表一種審美觀點不過這種習慣

隨著漢化的影響後來已廢除而據<彰化縣志>的記載早年中部的平埔族是

用澀草或芭蕉花來擦牙齒讓牙齒變黑不過後來也有崇尚白牙齒的在<番俗

六考>及<諸羅縣志>上都曾提到半線(今彰化)以北的平埔族有用細砂礪齒的

風俗族人無論男女都把牙齒磨得白白的按文獻記載晚期平埔各族對牙齒審

美的觀點除了南部的平埔族還保留染黑牙齒的風俗外(可能與嗜吃檳榔有關)

一般平埔族都逐漸以白齒代黑齒或以缺齒代黑齒

(三) 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第二句詩作為倒裝句還原為「倚荊扉閒看秋山」三四句亦為倒裝句還原為

「濤聲細細落松間雪影遙遙飛荻上」或者「細細濤聲落松間遙遙雪影飛荻上」

至於頸聯的兩句「詩瘦自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同為倒裝句「自憐詩瘦同

骨瘦卻喜身微共名微」個人認為這是沈光文的謙虛之作認為自己的詩作不

夠豐腴正如杜甫〈暮登四安寺鐘樓寄裴十迪〉中的「知君苦思緣詩瘦」但是

卻開心自己的名聲亦如身子般微小欣喜中有著無限的無奈與感嘆感嘆自己在

台灣無法建立功業最後兩句則扣緊思歸的題旨

(四) 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如果此詩作於台灣那麼詩中的「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此處的長安應

不是指長安而是指在台灣當時的首府台南沈光文因為作賦得罪鄭經不得已

只好遁入佛門逃至高雄隱居我無法到首府去不是因路途遙遠而是我得罪

了權貴(鄭經)這樣解不知可不可

(五) 沈光文〈有感〉

詩中化用了馮諼的典故馮諼因能遇到孟嘗君才有機會建立功業為孟嘗君買仁

義而讓孟嘗君能在齊薛梁三個地方都受歡迎這裡諷刺的是否亦為鄭經

認為他無法繼承父志甚至排斥遺老遺老做農夫開墾躬耕謀生無法以仁義

收買人心所以今後我只能退隱無法探知詩作的創作時間所以這樣的解釋可

行不可行我也不清楚

(七) 徐孚遠〈東行阻風〉

此首詩的創作地點有可能在廈門或廣東饒平研究了一下徐孚遠的生平永曆十

七年時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徐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平兩

年後病故於此

(八) 徐孚遠〈東寧詠〉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

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漢

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

真像上古時代)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荷鋤戴

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

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能收成多少

算多少四百年前一個明朝的大官漂泊來台灣這個荒嶼開墾躬耕不如農

夫那樣除雜草但徐孚遠對台灣具有「在地主義」的認同精神才能那麼豁達「荷

鋤戴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隨遇而安台灣通志稿徐孚遠「垂老更適台

灣挈家佃於新港(今台南縣新市鄉)躬耕歿也」

(資料來源楊青矗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吳麗蘭 撰

沈光文於 1651 年漂流來台1661 年進入鹿耳門次年的「台灣賦」導致避難

於高雄縣大崗山落髮變服為僧日後帶一批文人潛心著述傳道解經教生授

徒1974 年教育平埔族人1685 年倡「東吟社」三分鐘流覽沈光文一生恍如

隔世一生的業績卻在紛紛擾擾的局棋中游走不出框倪終究湮沒在塵世中

留下論著為後人道不見古月照今人只見明月照古人愁帳馬齒徒長愁悵為

何眾人皆睡我獨醒耐何有幾許知音相伴浮世中的尋尋覓覓終究一場空

夢幻一場千古愁

<懷鄉>眺望著故鄉繾綣的情愫有家卻歸無期的隱憂眼望駭人黑水溝殊

不知今生待何時才能返鄉訴思鄉之苦無期1670 年推判正值於內門鄉隱居

山中雖逃離莫須有的「鄭錦僭王」事件卻逃不出思鄉情愁

廖怡超 撰

關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一直有各種說法最主要是 1662 與 1651 兩種從洪

銘水教授的〈沈光文與臺灣流寓文學的多角觀點〉一文中可知其一是在沈光文

的〈東吟社序〉說「余自壬寅將應李部臺之召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漂流至

斯海山阻隔慮常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又於文末自署「康熙二

十四年乙丑歲梅月甬上流寓臺灣野老沈光文斯蓭氏題時年七十有四」壬

寅即康熙元年(1662)至乙丑恰二十四年故應無疑義

但季麟光於康熙二十四年所寫的〈沈開文傳〉則說「辛卯從肇慶到潮州

由海道抵金門當事書幣邀之不就七月挈眷買舟赴泉過圍洋頭遇颶風

漂泊至臺及鄭大木掠有其地斯蓭以客禮相見」(註原文本應出自《蓉洲

文稿》中的〈沈文開傳〉然而《蓉洲文稿》一書已不見今所錄者皆取自一七

二四年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四〈赤嵌筆談雜著〉)在文中「七月挈眷買舟

赴泉」這句話之前未註明何年所以後人乃認為就承前句為辛卯年即 1651 年

這兩個年份有何差別呢主要由於鄭成功為 1661 年五月攻臺若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那在明鄭之前早已入臺十年

各家對何時入臺至今無推論但我比較傾向於 1662 年入臺而非 1651 年根

據傳說他漂流至宜蘭後輾轉來至台南還受到荷蘭人之助但在目前所有的詩

稿作品中卻無任何有關荷蘭人之作況且十年並不是短時間何以一字未聞

此外荷治時期並不是完全封閉的事實上當時海上交通來往挺發達的在

臺灣海峽是海盜及走私者的天堂而掌握臺灣海峽實權的人就是鄭成功從文獻

資料中(臺灣研究叢刊mdash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曹永和著)可知在一八四八

年(明永曆二年清順治五年)因大陸連續戰亂饑饉甚劇臺灣的中國人驟

增至兩萬人並皆從事於農業其中竟有婦女五百名及超過一千名的孩童遷入臺

灣但翌年(一八四九)在饑饉現象終了後約有八千人回歸大陸(頁 87)所

以沈光文既然來至臺南應不會不知道隨時可以有回去的機會

另一件令人起疑之處在於郭懷一事件

郭懷一 年代 - 1652 泉州同安人荷蘭時代移居今臺南縣永康市一帶從

事墾殖當時漢人在永康市種植麻米等經濟作物永康當時亦發展成交易小村

落即油車行村(Smeerdorp)郭懷一是當地頭人荷蘭文獻作「五官懷一(Gouqua

Faet)」1650 年前後由於蔗糖業不振加上荷蘭人課稅蠻橫終於引起漢人不滿

密謀起事事洩為臺灣街頭人郭懷一結拜兄弟所密告郭懷一不得不於 1652

年 9 月 7 日率眾攻打普羅文遮城當日懷一戰死餘眾往南退逃至高雄漚汪(後

紅)漢人此役被誅殺者在數千人或有言郭懷一是鄭成功部將但並無當時

的中荷文獻可資佐證翁佳音 撰 中村孝志譯註《バタヴィア城日記》第三

冊1991 2756-1jpg 郭懷一昔日墾荒於二層行溪附近二層行溪是因溪畔有二

層行村莊而得名往昔渡口設在村莊主廟清王宮前也就是現在二層橋的位置

現該村莊成立為二行社區(臺灣歷史辭典 )

由上可知如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且滯留於臺南一帶他不可能對此一事件毫

無所悉甚至如果當時他在臺南的話或有可能也會被捲入其中但其詩文中亦

無提及令人費解不過說歸說此仍只是個人不成熟的推測其中應漏誤百出

祈同學能加以指正

在談沈光文的作品之前想將其作品分為三部份其一為(懷鄉)與(思歸)

其二為(番婦)與(釋迦果)其三為(山居)與(有感)

沈光文給予前人的研究評論中有他是否認同臺灣這塊土地與否而有正反兩個

意見但我並不想於此點延續我想談一談詩人的心境與存在普魯斯特

(1871-1922)寫了一本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整個都是回憶的產物作

者靠回憶來結構小說同時回憶也成為一種主題藝術那這與沈光文有何關聯

呢追憶

當詩人喪失了平日身之所寄的家國與自己所習慣的生活方式之後他就被

迫改變了自己的「此有」(Dasein)亦是說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環境與自己

須要重新找回自己在此時空環境下所處的「位置」這是相當難的(切不可以今

日眼光來看待旅外之人因我們早就透過許多傳播知識有一些了解)讓我們想想

及至後來的孫元衡要渡臺之前不也先探聽做了一些功課嗎不然怎會有(除臺灣

郡丞客以海圖見遺漫賦一篇寄諸同學)呢在重新找尋到個人的「位置」與

發現自我「存在」之前最快的療傷方式就是回憶了藉由無窮盡的回憶讓詩

人能將時光回朔這回朔使得詩人的精神得以支持延續而在更深一層的意義上

來說這回憶正是他存在方式的本身透過無數對家鄉美好事物的想像詩人找

到了自我曾經存在的證明這些回憶無法用邏輯來加以詮釋它可能出現在任何

一個地方也許是天邊那一抹紅霞也許是地上那一束小花這些景物一再的觸

動詩人不斷的回憶也不斷的尋找其「身之所寄」藉由回憶連結了過去與當下

也就確立了自我的存在因此詩人會追憶並不是意有所指或言志疏懷我們似乎

也不需要在此處用我們的眼光為他加一些詮釋試想原來他用來支撐自己的東

西原來竟是已經失去了的永不復返的東西寧不悲乎

在(番婦)與(釋迦果)中可以看見沈光文對臺灣風俗的描寫在「社裡朝

朝出同群擔負行」中可見平埔族婦女擔負了家庭許多工作下田工作採集

菜餚等工作就落入女人手中那男人就無所事事嗎也不然在現在的文獻中可

以發現臺灣從荷治到明鄭熟番之社每年都要為統治者獵取大量的鹿來出口這

些狩獵的工作就落在男人頭上當時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如我們想像中好所以統

治者剝削原住民之惡於此又記上一筆

「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可見婦女愛美的天性並不因人而有異此草同學

註為鱧腸但查彰化縣志番俗篇則為澀草或芭蕉花可能還要再確認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兩句很有意思賽勝應可知就是賽戲纏紅錦又

是何呢從彰化縣志番俗中「遇賽戲袞龍刺繡悉以被體然皆購梨園故衣

鮮稱身者腰以下以色綢錦緞重疊圍之另綴綺羅於肩之左右如結帨然隨風

飄揚五采奪目」再查其它縣府志亦多相同可知這纏紅錦應是在身上腰下

處纏繞而非於首那「新粧掛白珩」呢新粧本意當指剛化好的容粧怠無疑

義但我很好奇沈光文真的有辦法分辨誰化妝了嗎還是這是指稱為衣飾方面的

打扮查彰化縣志番俗中有這麼一段「女無脂粉不結髻不施膏沐」又查鳳

山縣志番俗(山豬毛等四社 傀儡山等二十七社風俗)中有這段「俗尚白凡做

年婚嫁皆尚白頭以鳥羽為領圍於頂或用螺殼或用草珠海石串如貫珠」

這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新年的裝扮又於下番俗雜俗中有

過年無定日或鄰社共相訂期賽戲酣歌三四日乃止亦有一歲而二三次

者或八月初三月初總以稻熟為最重止之日盛其衣飾相率而走於壙

視疾徐為勝負曰「鬬走」或社眾相詬誶則以此定其曲直負者為曲

可知賽戲對應於新粧應如此解釋可通白珩應是貝類比較有可能而非真的玉

「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記得在那邊曾看過原住民衣不蔽體到了冬天

除了披鹿皮之外也會有抹鹿脂保暖的習慣此處與《臺陽見聞錄》卻都有將其抹

香的功能或許這是在取得保暖之後所發現的另一項附加價值吧

(釋迦果)一文中沈光文寫出了釋迦果的特性----生長於南方有評論論及應

有個人自傷抒懷之感尤其是「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似乎可為

此種心境提供一些跡證不過若我們將其當成一種竹枝風味的風土民情是不是

也可以呢況且開頭「稱名頗似足誇人」若將以自己隱喻似乎也與流亡海外的

前朝遺老心境不符何誇之有何名之有呢

在(山居)與(有感)中「未能支廈屋」應為稱自己孤臣無力可回天之感明

諭現實環境已非他所能改變而「長安」此處應指首都且應是當時臺灣首府臺

在此兩篇中可知沈光文生活過得並不好而從(山居)與「長安」不能言諭

可知當是明鄭鄭經避禍時期之作這兩篇詩人已無法回憶過往而是需面對每天

的「困厄」 所以作品中充滿了寫實之風在作品中已無詩學的美感為什麼

如此呢從山中首句「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可知他仍試圖修好與明鄭政

府的關係但情勢如此發展使得他苦衷難言他是憂鬱的他是寂寥的一方面

訴說自己的奉為宗主的恩情仍在一方也為自己言行訴為孤衷表達善意但畢

竟明鄭還是無法接納他他只好當個忠言逆耳的孤臣孽子繼續託於漁樵之間

了「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更表達沈光

文欲放之山林終究無法忘情於明鄭的心情若冀求當雲中之鶴又何在乎長安

何在呢難得去卻又非為路遙這種暗示又更增加了棄臣欲昭之心歷歷可顯

而(有感)則更帶有一種失望的悲憤不過若以前首(山居)似可稱為憂國之

作那這首就是私欲之表了從首聯「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其實正是

最強烈的反諷控訴沒有人願意給他一臂之力在物質上給予援助真的不怪任

何人嗎那所恨何來困苦的日子久了也只好發揮阿 Q 精神想像自己正逐

日如神仙不食五穀般無求但畢竟形而上的精神意識還是抵不過形而下的肚子

餓所以也只好再一次「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求人幫助了還是得

低聲下氣所以只好做「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之嘆了

這首詩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在於它採六言古詩方式而非七言應是為了讓吟誦

的節奏更快更顯激昂

最後再以沈光文求閔督姚啟聖使其歸鄉一事可知一他在臺灣真的過得並不

如意已入臺二十多年(七十多歲)仍掛念著回鄉一事或許落葉歸根的道統一

直藏於心中吧其二是為何一定要求姚啟聖呢我想政治意義應大於經濟上的

意義不過見諸詩文確也可知他或恐真無此種經濟能力若知於現代被海峽兩岸

推崇至上譽為臺灣開臺第一文人沈光文或會於天上一笑之「涸鲫復在」

在徐孚遠詩作(桃花)中得見詩人內心交錯的掙扎「千載避秦真此地問

君何必武陵回」此一問哉恐怕不是他問而是詩人內心的解嘲意象代表的不

是這裏真如此之好亦非真的欲留無回就如同教條宣言一般沒有不法何需

教條沒有逾越何需規範是一樣的道理回朔後來之歷史徐孚遠終究還是返

回大陸故土這一詩作真可謂「明志」之作

在(東行阻風)中首句「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表現出詩人

欲離之急切心中焦急之心躍然紙上但次聯「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

空」卻又流露出實無意浪跡天涯不得不然的悲傷亡國遺臣之難再次見諸

文字「屢書空」在此應為書空咄咄之意晉人殷浩被黜放終日以手指向空中

書寫「咄咄怪事」四字見晉書˙卷七十七˙殷浩傳後比喻失意激憤的狀態

金˙元好問˙鎮平縣齋感懷詩「書空咄咄知誰解擊缶嗚嗚卻自驚」如此解釋

後更能體會滿腔悲憤欲訴無淚的情景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這兩句不應解釋為攜眷渡海與學農之

事其實這是詩人的一種感懷之詞想到要去一個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堂堂君子

(讀書人)可能要從事他們認為低下的務農之事空有滿腹經論卻淪喪於斯此

情此景或從另一個角度想是田園之樂但另一種士大夫的眼光看之可喜乎

亦悲乎

末聯則是另一種轉折詩人以一種失望但接受的心態來看待這一切「稍待波平

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須放兩字用得很傳神放流的不但是船更是一

種抱國壯志的逝去也是一種默默接受命運的無言以對閱讀此詩三百多年前

的歷史人物躍然浮於眼前對於他們除了給與深深的同情與感懷後亦讓人無

言了

(東寧詠)中先說一個可討論之處「函谷誰占藏史氣」此句應做何解呢

還記得「函谷一丸泥」嗎這兩解應都是相近的函谷關自古是中國關中地區之

門戶所以用函谷來指涉國家重要之地也就是掌權者這在語言學上是一種隱

喻函谷關=中原=國都=統治者當我們如此解釋之後那前後文都能一貫解

釋了完整的語句解釋則是那管那美好河山現在究竟是在述說誰家歷史我這

放逐海外之人也只能作蘇武牧羊之嘆了

在這首作品中我們可看到詩人的生不逢時嘆不得志流落異鄉過著「古

荒」的生活或許詩人是無意的但在作品此聯中「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

又一天」卻又令人感到他的孤單與寂寥十八年了是否他忘了自己也應屬於「土

民」了而末聯「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雖有豁達之情但卻是

一種消然的適性是對現實環境不得不的屈從試著找出蘇東坡的(六月二十日

夜渡海)一詩讓我們一起體會不同的心境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

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最後一首是本學期最後一首了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首我想就用這首詩來和大家

分享「找碴」的心得在這首(鋤菜)中似乎好像沒什奇怪的地方就是詩人

田耕生活的愉情之作罷了真如此嗎我認為完全不是為什麼呢首先在念

這首詩作的時候我嘗試用國語念或用臺語念都不是很順口(雖說台語也不見得

百分百貼近古音)我曾做了兩個假設一是同學可能打錯了或是徐孚遠此作

並非佳作但查閱原始出處後發現同學沒有錯那是剛好選了一篇較不成熟之作

嗎對照其它詩作與本首內文似乎又不像這給了我很大的疑惑甚至於我試

著把把每聯前後段倒過來念還更順口更合韻腳呢這其一

第二是若仔細推論這詩當中都有所謂「跳躍性思考」從「晨夕桔槔那得濡

沾塊之雨昨宵下」就可看出先講到早每天打水仍不夠澆灌忽然又說昨夜下

了大雨兩者間似有關聯但在語句上的用法一定有問題又下聯「葉裏抽莖生

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看似相關但仔細推敲我們又被語言學所騙當中只有

葉菜兩字讓我們產生語意上的聯結外有何相關呢下聯更離譜了「西鄰我友」

與「十載泥塗」又有何關呢這其二

其三是對照全文末聯似為言志又與上文有何相關

然後第四句「畦中種菜三百株」為何是三百呢為什不是五百(我不是五百

的歌迷)這有何意呢

有了這麼多疑惑該找答案了文史不分家我很相信這句話所以一定先找

作者的生平與其時代背景現在這些同學都整理的很詳細幫了我很大的忙那

麼我看到前面說徐孚遠在鄭成功時期是受重用的但在鄭經時代就被冷落了所以

鬱抑不得志加上生活失依想必是很難過的那這首明顯是鄭經時代所以才必

須鋤菜呀

好接下來真的需要一點靈感了我會試著把自己融入作者的心境去體會在

那遙遠的時代面對此情此景自己會有何感受呢我在此詩中會覺得留此何用

不如歸去但歸又歸不得在此真如失去自由的人一般想至此靈光一現想到了

一篇文章------歐陽修的「縱囚論」用網路查了一下縱囚論原文哈真巧縱

放之囚為三百多人於是這使我朝向這是一篇隱喻的言志詩去想再推敲歷史去

找解答很有趣吧我把推敲的解釋文寫如下

在這個島嶼居留了那麼久是為了什麼呢處在這再惡劣不過的環境讓我感覺自

己比那愚公還要更愚了臺灣這小小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成大事業我們只不過項

困守在島上的囚徒罷了現在憑您(指鄭經)如朝夕井中打起水般少的才華怎

能夠治理好我們呢像您父親那麼有才華(沾塊之雨)的人已經逝去不復返了(昨

宵下)您現在大力啟用新的人而放棄老臣好像是要有一番新做為(葉指老臣而

抽莖指新臣)這看來都只是好像小孩辦家家酒般(烹菜沽酒)用來欺騙自己讓

老百姓心中安慰的吧事實上我也並不是沒有回歸大陸的機會(西鄰應為駱賓

王 代女道士王零妃贈道士李榮出「helliphellip千回百過浪官關心何曾舉意西鄰玉

未肯留情南陌金南陌西鄰咸自保還轡歸期須及早為想三春狹斜路hellip」)

只不過一轉眼在這邊(這時已如泥塗)耽擱了十年之久現在與您的關係愈來愈

遠(南雲杳杳)而要進言的機會也沒了(天路逋逋在此應為亡失較妥)連我

想要有報效之心卻都無能為力了

這樣解釋是否較合乎文義而不聱牙呢也許我解釋的其實根本就是「為賦新詞強

說愁」不過還是提供給各位一個不一樣的看法用新的角度看詩也看歷史

李美瑜 撰

一 懷鄉(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以江水借代鄉愁更能展現岀愁思的綿延及蕩氣迴腸以江水對照思念家鄉

的情緒讓讀詩的讀者也能感受出沈光文的惆悵另外江水也有暗示歸鄉之途

渺茫之意見備註得之本詩創作時間為永曆二十四年當時已為明鄭時期鄭

經在位清廷實施堅壁清野的海禁政策一來使在台的漢人無法回歸再則在中

國沿海的居民也無法渡台沈光文見此更為感嘆再加上沈光文對於鄭經的領導

多所不滿因此才會覺得回家之路如同滔滔江水一般波濤洶湧遙不可至

二 番婦(沈光文)

詩的賞析

不同於抒發憂國憂民的詩作沈光文因為避禍來台於是留下些許描寫台灣異地

文化的詩作這些詩篇也讓後世得以了解當時代台灣平埔族的文化平埔族是母

系社會男人主內女人主外的社會形態與向來重男輕女的漢民族無論在生活

及價值觀方面有許多的差異所以當漢民族初來台時常與在地的平埔族發生衝

突我們可從清朝遊宦詩人的著作中發現不少輕蔑平埔族的字樣本詩沈光文

僅以紀錄的方式呈現岀平埔族人的生活型態多了份客觀的歷史描寫少了漢

民族優越感的沙文主義

三 釋迦果(沈光文)

詩的賞析

若沈光文真以釋迦果比喻自身的處境那麼筆者認為沈氏就犯了遷客騷人的「多

愁善感」了另外從詩作中實在感受不岀沈氏表現岀「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不知為何詩作賞析中加上了這段文字難道釋迦生長在台灣是苦的只有生長

在皇帝林園內才是幸福的嗎

釋迦本來就是外來的產物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生態恰巧適合栽種所

以在台灣會有如此珍奇的水果筆者認為沈光文僅以文人的觀點思考植物的生

長卻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即便將「釋迦」移植到皇帝林園也不會蓬勃生長

每種生物都有其生長的條件無論人類世界多麼的紛擾隨著時光的荏苒都將

流於歷史可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卻不會因此而停止運轉及變化

詩的疑問

稱名頗似「足誇人」當中的「足誇人」怎麼解釋呢不知為何會翻譯成「蠻能

引起人們的好奇呢」另外第二句「不是中元大谷珍」中的「大谷珍」怎麼

解釋呢是一種借代還是古時「大谷珍」就是「果品」的意思

四 〈思歸〉六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賞析

「詩瘦自憐同骨瘦」指的是詩風孤寂就像身子骨單薄一般由此可看出沈光

文來台的十年生活並不如意應該是看到時局的震盪即便沈氏有滿腔的熱忱

卻也無法扭轉頹勢的無奈吧難怪沈光文的著作都有深深的哀愁本首詩末

兩句「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不僅令人有嚮往崇尚過去太平盛事

的感覺還有不滿現狀的無奈如此也道岀沈光文作此詩篇的目的

本詩篇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感有顏色可知沈氏擁有深厚的漢文

學底子另外沈氏喜歡在詩作中運用借代及雙關的修辭技巧如此一來讓文章

更有深度及涵義能激起讀者讀後深思

五 〈山居〉八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觀點

關於本詩筆者認為成詩應於台灣且時間點應於作賦諷刺鄭經之後可從詩中

第五六句推敲岀端倪「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譯為希望作隻高潔的雲

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筆者認為沈光文渡台後應該算在台人士中學識

涵養高者應該要受矚目被重用的人但是沈光文卻自言欲淡泊名利作一明

哲保身的隱居者可見其對國家政事已灰心失落因此筆者認為成詩在作賦諷

刺鄭經之後

六 有感(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譯為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

命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雖然詩中說不怨天其實沈光文對於亡國卻是極為深

痛他感嘆世態炎涼有人可以有車代歩富裕的過生活而他僅能挨餓原先

努力求取的功名因為國家的改朝換代一切化為烏有一種對人生多變乖舛的

無奈貫通整篇詩作不過即便不滿世道及老天的造化弄人創作本詩時沈光

文仍然相信可以「反清復明」所以末兩句也有期望未來更好的意味期待蒼天

垂憐未來更好

七 桃花(徐孚遠)

詩的賞析

徐孚遠對於台灣的情感非常矛盾一則認為台灣是遠離分擾中國的世外桃源想

要悠閒安適的偏安台灣一則又希望回去過往的中國期待中國的動盪停止落

土歸根同於同學賞析中所提明鄭時期渡台漢人有許多的「亡國懷鄉」之作而

本篇就是典型的作品徐孚遠以「桃花」借代偏安的「台灣」詩中充滿詩意

善用典故讓詩作讀來寓意深遠

八 東行阻風(徐孚遠)

詩的賞析

《東行阻風》有感於國家的驟變人世間的無常徐孚遠選擇避居田野回歸平

淡或許有時會感到飄零孤單但筆者認為徐孚遠從農耕生活中重新找回了生活

的快樂在同學的賞析中得知「徐孚遠的詩作雖在顛沛流離時仍寓溫柔敦厚

之意」可見徐孚遠是個 EQ 高挫折容忍力高的文人相較於同時期沈光文詩

作《有感》中呈現的灰色思想即可發現徐孚遠人生態度的豁達

九 東寧詠(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第三四句「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嘆子卿賢」譯為誰會在函谷邊疆表

現出名留青史的氣勢漢朝空自嘆息蘇武賢能筆者認為徐孚遠是認為偏安於台

灣後他已經漸漸對國家政事失去過往的熱忱了產生了一種對國家政事「無能

為力」的感覺於是將自我寄情於農耕之中雖然消極但也爲生命找到另一個出

口不過詩中仍會有「草木餘生」等字樣可見即便避居田野心中也無法真

的豁達不問世事

十 鋤菜(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徐孚遠似乎覺得跟隨鄭成功來台後的一切都超乎他的意料徐孚遠本來對鄭

成功反清復明充滿希望但怎奈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而鄭經又打壓一群忠貞

遺臣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徐孚遠在耕作十年後反思起當初跟隨來台的情景

不免有些懊悔於是自諷自己是「愚公」

詩中也呈現出體會到自身渺小的感覺徐孚遠或許覺得一生期許寄望的事情不

斷的落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爭名取勝到了寫作當時已經毫無意義了雖

然是一種自嘲的方式呈現但也表現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

簡秀苑 撰

一 概說

此組報告簡單但詳盡尤其在沈光文部分對於作者介紹的詳盡讓人一目了然

相信是劃下美好的休止符令人期待下一個樂章的跳躍起伏

二 沈光文部分

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沈氏死後葬

於善化里東保目加溜灣社又叫「灣裡社」其領域在曾文溪與鹽水溪的上中

游之間即今之善化安定和大內鄉一帶本社在善化支社依 石萬壽 教授的

研究有 1直加弄社今安定2灣里街東善化鎮茄拔里 3二社今玉井鄉

內霄里4拔馬社左鎮鄉拔馬5新社仔社今大內鄉頭社村環湖村一帶(目

加溜灣社資料摘自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番婦〉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

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黑齒當

為原住民成年禮俗之一

〈釋迦果〉《重修台灣府志》卷十八云釋迦果似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

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重修台灣縣志》卷十二風土志載樹高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13: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庵來而始有文也」楊雲萍亦說「斯庵到台灣的年代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

題因為自一方面說台灣文化 史要從是年開始」的確如此斯庵來台時間

茲事體大而迄今仍難斷言或據東吟社序(成立於康熙廿四年西元一六八五

年)「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 隔慮長為異域之人今

二十有四年矣」因斯庵自序有「辛卯後來借居海島」(寄跡效人吟自序)故壬

寅當為「壬辰」之誤(辛卯後當為壬辰)故斯庵當為永曆六年(西元一六 五二

年)來台全祖望〈沈太僕傳〉記敘斯庵與鄭經交惡謂「(斯庵)嘆曰吾廿

載飄零絕島棄墳墓不顧者不過欲完髮以見先帝於地下而卒不克」所說廿

載當是舉其成 數而言約與永曆六年來台時間相符合唯東吟社既成立於康

熙廿四年(西元一六八五年)復於文中謂「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則

其來台時間當為永曆十六年(西元一六 六二年)但東吟社序之可信度仍遭懷

疑因乾隆年間清廷編纂四庫全書廣求天下典籍對明朝遺老著作文中有

礙者時加以刪除或改易唯此處僅涉及年代之數字而未涉 及政治色彩是

否有改竄之必要如無此必要則其來台時間當為永曆十六年」提供給同學做

參考

(二)另沈光文在 1662 年為逃避鄭經追殺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今高

雄縣田寮鄉)落髮變服為僧這段文字敍述取材自連橫《台灣通史》如同 施 老

師所說「連氏之作如《台灣通史》《台灣詩乘》其書 問題不少ooo 多採其

說引用時不可不慎」在(兩首有關臺灣僧人抗清的詩作 楊惠南(臺灣大學

哲學系)論文中對於沈氏出家之處有一段這樣的推論亦提供給同學參考「沈光

文曾有〈普陀幻住菴〉詩作一首『磬聲飄出半林聞中有茅菴隱白雲幾樹秋

聲虛檻度數竿清影碧窗分聞僧煮茗能留客野鳥吟松獨遠群此日已收塵世

隔逃禪漫學誦經文』[引見陳漢光《臺灣詩錄》(上)臺中市灣省文獻委

員會1984 (再版)頁 44]值得注意的是詩作的標題是「普陀幻住菴」

而詩作的最後一句則是『逃禪漫學誦經文』有人據而推測沈光文「逃禪」的

寺廟-普陀幻住菴應該是羅漢門的超峰寺(今高雄大崗山舊超峰寺)毛一波

〈試論沈光文之詩〉以及盧嘉興〈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即持這一觀點

(詳張曼濤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87 )中國佛教史論集(臺灣佛教篇)》

頁 233 ~ 254)但是也有學者指出普陀幻住菴應該是 指浙江普陀山上的幻

住菴陳漢光《臺灣詩錄》(上)頁 44即說『普陀係指浙江普陀山而言

故此詩之成應在隆武元年(順治二年乙酉公元 1645 年)魯王「畫江(畫錢塘

江而守)之役」後其時魯王入海光文可能逃到普陀山』另外廖一謹《臺

灣詩史》(臺北武陵出版社1989頁 86-86 ) 也有 相同的看法事

實上浙江普陀山確實有一座禪寺名叫幻住菴它是元朝禪門臨濟宗楊岐派傳

人mdash中峰明本禪師( 1263 ~ 1323 )所興建的禪寺明本禪師還撰有《幻

住菴清規》一卷刊行於世目前收錄於《卍續藏經》第 111 冊 這樣看來

普陀幻住菴即後來的高雄大崗山舊超峰寺這種說法恐怕有待商榷另外

前引盧嘉興的論文還依據沈光文的詩作推論竹溪寺是臺灣最早建造的佛寺

但由於沈氏詩作問題重重因此這一推論恐怕也是值得進一步商榷」

(三)

在台南歷史中由人升格為神被後代膜拜的武將以鄭成功為主文人則以沈

光文為首民國六十七年台灣省政府撥款在沈公原墓地興建紀念碑誌念碑上

的銘文敘述 沈光文 先生一生的事蹟尤其表彰不事異族和安貧教化的美好懿

行銘文為台南縣政府所誌 民國七十一年十月一日 沈公的故鄉浙江瑾縣

在台北同鄉會和善化人士共同將其神像迎入善化慶安宮正式奉為神膜拜因當

天適逢中秋節每年此日則舉行祭儀於慶安宮後殿與五 文昌帝 君一同安奉

是全台獨一無二的六文昌廟每年中秋節的祭祀也成為罕見的「特例」台南

延平郡王祠內亦有供奉「明太僕寺卿沈光文」的牌位(內容摘錄自

httpwwwchinesefreewebscomptalndenq522htm)

(四)羅漢門的第 一 種 說法 是 羅 漢 印 度 語 佛 學 中 位 於 高

僧 和說法內 門 舊 稱「 羅 漢 門 」 又 稱「 羅 漢 內 門 」 其 源

來有 兩 種 說 法 尚 之 上 僅 次 於 菩 薩 得 稱 呼 係 自 覺 深

有修 養 得 道者 而 羅 漢 群 居 之 所 曰 「 羅 漢 門 」 早 期 傳

說 內門 是 雕 題 黑 齒 之 社 蠻 荒 之 村 尚 無地 名 因 為 明 末

大 學 士 太 漢 寺 沈 光 文 先 生 不 滿 鄭 經 嗣 王 之 後 頻換 其

父 之 臣 為 政 乃 做 賦 諷之 幾 至 不 測 而 變 服 為 僧 逃

底 到 羅 漢 門 結 茅 教 授生 徒 漸 漸 的 他 就 成 為 人 文 薈

萃 之 文化 發 詳 地 當 時 隨 沈 光 文 先 生 避 難 之 搢 紳 多 屬

鴻 博 知 士 懷 挾 圖 書 奔 集 幕 府 橫 經 講 學 誦 法 先 生

洋 洋 乎 濟 濟 乎 盛 於一 時 後 人 就 把 「 橫 經 講 學 鴻 博

之 士 」 所 避 居 之 地 取 名 為 「 羅 漢 門 」 第 二 種 說 法 是

羅 漢門 原 為 平 埔 語「 ruohan 」經 漢 譯 而 成 早 期 在 荷 蘭 古 文

地 圖 中曾 經出 現 由 於 本 地 最 主 要 的 河 流 rarr 二 行 溪 上 游

河 道 至 馬 頭 山 附 近 的 瑞 山 村 和 內 東村 交 界 處 出 口 轉 入

田 寮 鄉 兩 岸 山 地 高 聳 險峻 地 示 巍 峨 重 疊 有 如 羅 漢

把 守 在 門口 兩 側 而 內 盆 地 位於 其 後 有 如 世 外 桃 源 的 廳

堂 於 是 先 民 就 將 平 埔 音 「ruohan 」 附 會 為 「 羅 漢 門 」

(摘錄自httpwwwkscggovtwtourismtown0803htm)

二 沈光文詩的賞析

(一)〈懷鄉〉與〈思歸〉六首之三在〈思歸〉的前兩句「我貴何妨知我希 

秋山閒看倚荊扉」採用倒裝句法雖然自己高貴的情操不為眾人所知但我卻

看破世間的名利追逐而能隱逸於鄉間怡然自得「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

紫蟹肥」則直接點出他思鄉的情懷「晚稻香紫蟹肥」的季節應是在秋季而秋

天正是詩人思鄉的季節〈懷鄉〉中他揮毫傾訴相思情「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

窮」「程何遠思不窮」簡單的敍述卻是百感交集看著安平的江水一波波翻

滾而過思國思鄉卻難返鄉對沈光文來說遺民情懷與鄉愁佔了他思緒的

極大部分離開大陸移居海島思舊懷鄉變成了詩作的主題

(二)「番婦」從明鄭以降迄清朝的官吏遊士對原住民的書寫記錄極為豐富

他們的文字記錄替無文字的原住民留下珍貴的史料供後人研究參考「社裡朝

朝出同行擔負行」此兩句寫原住民的生活景況「野花頭插滿黑草齒塗成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四句則寫出原住民婦女的外貌裝扮「鹿脂塗抹

慣欲與麝蘭爭」這兩句則在描寫原住民婦女藉著鹿脂塗抹在身上取材自然

的化妝方式由這兩個句子我可以聯想到在十六世紀梅花鹿成群在台灣山林

間奔跑鹿皮鹿肉鹿脂在原住民的生活佔了極重要的地位

(三)「釋迦果」「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先讚美此果再說這

不是中原之物我認為這「珍」字是在誇奬釋迦這種水果的風味不輸給中原的

其他果類「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皇帝林園土質肥沃卻種

不成釋迦果只能生長在台灣這個海島這種比較式的讚美是文學創作上的高

招而其中另有寓意似在述說自己空有滿腹的才華卻無法在中原施展只能在

台灣這小小的海島安身立命

(四)「山居」八首之三龔顯宗教授在〈沈光文與台灣文學教育〉文中提到「不

問政事掃葉烹茶逃禪誦經〈山居八首〉是其隱逸文學的代表作而「鶴」

是光文的化身「歸雲共鶴還」「未能支廈屋祇可拖漁樵冀作雲中鶴來聽

海上潮」在困頓中得到精神完全的逍遙自由」

(五)在王德威的〈後遺民寫作〉中將沈光文的詩文寫作歸納出一個總結「沈

的一腔心事盡皆付與文章詩歌是在文字裏他找到暫時的寄託「歲歲思歸

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他的一首思歸詩開頭是這樣寫著北忘故國有家

難歸逐客遊子的心情豈是一個愁字了得然而歲歲思歸之餘沈光文也必須

把他眼光投向周遭事物台灣的一草一木畢竟纔是日常生活的依歸他的詩作

記錄了不少南方熱帶花草蔬果詠椰子詠番橘詠釋迦果helliphellip飲食經驗的改

變是其他一切改變的開始麼再怎麼堅貞的遺民也得穿衣吃飯也有了權把他

鄉作此鄉的心思了」(後遺民寫作王德威)

三 徐孚遠生平(資料補充)

(一)第七組同學在徐孚遠生平介紹中提到「永曆十五年(1661)隨鄭成功入

臺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今台南新化里)從事農耕之餘又設帳授學提攜

後進後再返廈門」在《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詩選注》》

中 施 老師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而言徐孚遠亦不太可能於「克台之歲」即「從

入東都」helliphellip據多項資料考辨徐氏未入台卒於 粵之說是較可信的

(二)徐氏曾到台之說一般而言乃根據他曾參加永曆十五年的海外幾社但

海外幾社實不可能於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鄭成功克台之年)創立海外幾

社六子如沈佺期盧若騰張 煌言陳士京(永曆十三年病卒)皆未曾到台灣

而鄭氏克台時間已是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兵馬倥傯社會亂離即使海外

幾社六子隨鄭氏來台但於十天左右即有此閒情逸致 雅集吟詠進而創立詩

社這豈不啟人疑竇」(摘錄自〈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

詩選注》〉)

四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東寧詠〉〈鋤菜〉「雖然復明之志未嘗一日或已他也意識到台

灣的海山春色有如世外桃源如果中原喪亂如此已經尋到避秦之地的遺民

又何必急於離去徐孚遠的詠桃花詩因此充滿當時旅台士人的矛盾心情」(後

遺民寫作王德威)第七組同學在這三首詩的賞析部分均認為是徐孚遠在台之

作但如果 從施懿琳 老師考證的觀點來看徐孚遠並未到台灣來那麼他這三

首詩寫的是想像中的台灣生活或是另指他處呢

美娟 撰

感謝第七組的用心整理資料讓我對沈光文與徐孚遠這兩位文人有更深的認識

以下是我對詩作不同的解釋與賞析

沈光文

1〈有感〉

同學解釋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所恨的是挨餓卻餓不死人情本來就

淡薄我並不責怪他們

「我並不責怪他們」這裡的他們是指誰為什麼會說出這話呢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這兩句詩表面上寫的是「無怪」「何敢」但實際上呢一個人困頓久了沒了鬥

志看著別人吃香喝辣開著名車羨慕得很但自己又能如何呀當然要說自

己毫不在乎能夠安身立命唉呀其實那都是騙人的話語心裡可是怨恨得很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這詩句真能感受到生命至此不如死了算了人在極端的悲苦時生命的延續像

是一種折磨就很容易讓人想不開但我總記得一句話「好死不如賴活著」正

因為我不清楚死後的靈魂會比較快活嗎所以這一生再辛苦也都要「安時命」

的活下去這首詩確實讓我反省了一下我的生活並沒有像沈光遠那樣辛苦所

以也就不要稍遇挫折就抱怨連連啊

2 〈山居〉八首之三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詩最令我感動因為他表達出不到那遙遠

的長安並非路途遙遠之故長安依然在那裡只是人事已非再回去也找不回昔

時能效忠國家的感覺了換句話說若明朝依然在的話即使首都換了更遙遠的

地方也都不會覺得那是個難題這是否也很契合我們平常說的重視感覺的問題

呢許多事情我們要如何決定都在於自己感受如何有時赴湯蹈火的事我們去

做舉手之勞的工作卻不願意這只能說我們都在依情感而行啊所以我們是

情感為上的人一點也沒錯也許並非人人如此但這兩句詩確實於我心有戚戚焉

徐孚遠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詩句中道出台灣山色美景渾然天成天生麗質「千載避秦

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所謂的避難時間是短暫的心情是複雜難平的但

沒想到竟然有這樣的避難地比自己原先的故鄉還要美好這才是「真此地」真

世界啊這應該是避難者原先沒有想到的收穫吧所以既然這裡比原先自己的

故鄉還令人眷戀又何必回去呢

〈東寧詠〉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兩句詩中表達出台灣的人與地均是未

開發教化之區如果開發得好環境優渥怎會穿著破舊呢而環境也不至於被說

是「荒嶼」這當然是當時為政者的不重視台灣而當時只要有一點知識思想的

人都會覺得在此地日子是得過且過變得一點鬥志也沒有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作者認為「荷鋤帶笠」是「安愚分」作

者原先的志向想必是非常高遠的沒想到此刻的自己竟然變成一個再平凡不過的

農夫所以日子也就渾渾噩噩的過了已經沒什麼可以在乎的了

〈鋤菜〉

「惡溪之惡愚公愚」同學解釋溪水凶惡而我就像愚公那樣的癡愚

而我認為他在表達的是「環境依舊自己也依然如故」所以我解釋為溪水

依然險惡而我依然如愚公般

整首詩表達出自己不諳種植卻又非得去做的無奈只好苦中作樂一番想要回

去故鄉但怎麼回去呢對著未來的日子充滿悲觀與缺乏鬥志

曾靜瑜 撰

看到第七組的報告覺得很開心啊內容精簡實在太體諒大家了謝謝你們可

是後來查了資料發現有關沈光文的研究不少哩資料很豐富喔應該有許多值

得討論的地方希望大家有始有終這是本學期最後一篇心得報告請大家堅持

到底喔

報告中關於沈光文的部份在第一頁第一段中所提到的福王和桂王都是屬於南明

政權時期所謂南明時期是指明亡後(明思宗自縊滿人入關)明宗室在中

國南方相繼建立的政權此即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所建立的弘光政權

(1644-1645)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立的隆武政權(1645-1646)魯王朱以海在

紹興建魯王監國政權(1645-1653)桂王朱由榔在肇慶建永曆政權(1646-1661)

唐王弟朱聿粵在廣州建紹武政權(1646)韓王朱本鉉在鄖西所建的定武政權

(1646-1663)有時亦將鄭成功政權納入南明[1]這樣或許可以幫助同學們更加

了解這一個階段的歷史

至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為何第七組同學採用 1651 年這個說法呢在東吟社序

中不是有「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隔慮長為異域之人

今二十有四年」的記載據學者考證壬寅應為壬辰之誤若是壬辰年應為永

曆 6 年(1652)[2]

在第二頁「沈光文在台期間相關記事」表格中1662 年那一欄寫到「helliphellip鄭經

大怒派人殺沈光文沈光文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落髮便服為僧」其

中「大崗山普陀幻住庵」的「庵」誤植為「菴」註釋 5 和 6 在連橫的《台灣通

史列傳沈光文傳》中應該是連貫的一段文字「子經嗣頗改父之臣與政

光文作賦有所諷或讒之幾至不測乃變服為僧逃入北鄙結茅羅漢門山中

山外有目加溜灣者番社也光文於其間教授生徒不足則濟以醫」同學解釋

說羅漢門在高雄縣內門鄉內門鄉位於高雄縣東北部東界杉林鄉西與台南縣

龍崎鄉毗鄰南鄰旗山鎮田寮鄉北與台南縣南化左鎮鄉為界目加溜灣社

則位於今台南縣善化鎮因為靠近曾文溪又稱為灣裡社(曾文溪古稱灣裡溪)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怎麼可能「結茅羅漢門山中」「山外有目加溜灣者」呢

內門鄉四周山巒環繞形成一盆地楠濃山橫斷鄉之中部致將內門鄉分割為東

西兩部中部較為平坦境內地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則由北端逐漸向南傾斜

區內多山平地極少地勢陡峻二仁溪流穿東西南北水流湍急冬季乾涸

山產方面有鳳梨龍眼荔枝木瓜番石榴芒果樹薯沈光文寫〈檨賦〉

〈釋迦果〉〈番橘〉等與風物相關的作品應該與他在台灣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

關係

在第三頁中提到沈光文的「幾個第一」在觀點上是否有將沈光文「神格化」的

傾向呢而且季麒光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矣

斯菴來而始有文矣」這也落入了大漢沙文主義的窠臼之中[3]另外在第六

頁〈釋迦果〉這首詩的第三句「端為上林栽未得」同學解釋為「果真」這樣整

句翻譯似乎不太順暢是否譯成「貢奉」較適合

其實在同學選錄的這幾首詩中個人覺得〈山居〉〈有感〉這兩首詩最能夠代表

沈光文在台灣的遺臣心境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並不順遂而且還是心繫故鄉

有關徐孚遠是否曾經來台學者有不同的看法[4]個人認為〈桃花〉這首詩中

的「千載避秦真此地」應該不是指台灣有可能是指徐闇公避居的廣東饒平地區

而「避秦」中的「秦」則是影射滿清政權在〈東寧詠〉一詩中「自從漂泊臻

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同學解釋為「自從漂泊到這座島嶼算一算時光若

飛蓬颺颺飛歷經了十八年」但是據同學的說法徐闇公來台的時間應該很短

暫這樣豈不有所矛盾還是這首詩中的島嶼並不是指台灣抑或是十八年只是

一個誇示的語法

[1] 參閱許雪姬總策劃《台灣歷史辭典》「南明」辭條

[2] 參閱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

[3] 參閱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意義〉

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網站

[4] 根據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一文中

認為徐孚遠不太可能於鄭成功「克台之歲」即「從入東都」果如是徐氏需於康熙二年返回沿

海再避入廣東饒平因《年譜》〈林霍與懷瀚書〉中說「先生當癸卯(康熙二年)島破漂泊

銅山將南返helliphellip」

關於第七組同學的傳統詩詞報告個人認為他們整理的非常詳盡以下僅就閱讀

後做心得賞析

沈光文被稱為開台文化祖師其在台期間台灣文學相關記事

1651 年 明太僕寺少卿沈光文遇颱風漂流至台荷蘭人視為上賓

1666 年 台灣地區一座孔廟「全台首學」於承天府落成鄭經命各社廣設學校並

頒布學制定科舉法

1671 年 沈光文至羅漢門(今高雄縣境內)教導原住民兒童漢文

1673 年 沈光文避居目加溜灣社(今台南縣善化鎮)設立私塾教育平埔族

1685 年 沈光文創東吟社為台灣詩社之肇始

1686 年 諸羅知縣樊維屏設新港麻豆目加溜灣蕭壟四社地方學校以教育

平埔族子弟漢文

1688 年 沈光文逝世享年七十七歲

(資料來源httplotooeccomtwpoemhtm)

(一)沈光文〈懷鄉〉

異鄉遊子的思鄉情懷正如江水連綿不絕沈光文原想搭船赴泉州怎知遇上了颱

風漂流至台灣從此根留台灣三十七年不過令人疑惑的地方是根據第七組推

論寫作此詩的時間此時沈光文已經來台灣有十九年之久了也已落髮為僧雖

出家是為了避禍但創作的時間似乎稍嫌晚有無可能把創作時間再往前推移

(二)沈光文〈番婦〉

從這首詩當中我想像出一個平埔族婦女的形象更上網去探究當時的習俗早

期平埔族男女在訂婚或結婚的時候習慣上各自拔下上顎兩顆側門齒來作為雙方

的信物並以缺齒來表示已婚的意思甚至也代表一種審美觀點不過這種習慣

隨著漢化的影響後來已廢除而據<彰化縣志>的記載早年中部的平埔族是

用澀草或芭蕉花來擦牙齒讓牙齒變黑不過後來也有崇尚白牙齒的在<番俗

六考>及<諸羅縣志>上都曾提到半線(今彰化)以北的平埔族有用細砂礪齒的

風俗族人無論男女都把牙齒磨得白白的按文獻記載晚期平埔各族對牙齒審

美的觀點除了南部的平埔族還保留染黑牙齒的風俗外(可能與嗜吃檳榔有關)

一般平埔族都逐漸以白齒代黑齒或以缺齒代黑齒

(三) 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第二句詩作為倒裝句還原為「倚荊扉閒看秋山」三四句亦為倒裝句還原為

「濤聲細細落松間雪影遙遙飛荻上」或者「細細濤聲落松間遙遙雪影飛荻上」

至於頸聯的兩句「詩瘦自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同為倒裝句「自憐詩瘦同

骨瘦卻喜身微共名微」個人認為這是沈光文的謙虛之作認為自己的詩作不

夠豐腴正如杜甫〈暮登四安寺鐘樓寄裴十迪〉中的「知君苦思緣詩瘦」但是

卻開心自己的名聲亦如身子般微小欣喜中有著無限的無奈與感嘆感嘆自己在

台灣無法建立功業最後兩句則扣緊思歸的題旨

(四) 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如果此詩作於台灣那麼詩中的「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此處的長安應

不是指長安而是指在台灣當時的首府台南沈光文因為作賦得罪鄭經不得已

只好遁入佛門逃至高雄隱居我無法到首府去不是因路途遙遠而是我得罪

了權貴(鄭經)這樣解不知可不可

(五) 沈光文〈有感〉

詩中化用了馮諼的典故馮諼因能遇到孟嘗君才有機會建立功業為孟嘗君買仁

義而讓孟嘗君能在齊薛梁三個地方都受歡迎這裡諷刺的是否亦為鄭經

認為他無法繼承父志甚至排斥遺老遺老做農夫開墾躬耕謀生無法以仁義

收買人心所以今後我只能退隱無法探知詩作的創作時間所以這樣的解釋可

行不可行我也不清楚

(七) 徐孚遠〈東行阻風〉

此首詩的創作地點有可能在廈門或廣東饒平研究了一下徐孚遠的生平永曆十

七年時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徐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平兩

年後病故於此

(八) 徐孚遠〈東寧詠〉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

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漢

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

真像上古時代)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荷鋤戴

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

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能收成多少

算多少四百年前一個明朝的大官漂泊來台灣這個荒嶼開墾躬耕不如農

夫那樣除雜草但徐孚遠對台灣具有「在地主義」的認同精神才能那麼豁達「荷

鋤戴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隨遇而安台灣通志稿徐孚遠「垂老更適台

灣挈家佃於新港(今台南縣新市鄉)躬耕歿也」

(資料來源楊青矗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吳麗蘭 撰

沈光文於 1651 年漂流來台1661 年進入鹿耳門次年的「台灣賦」導致避難

於高雄縣大崗山落髮變服為僧日後帶一批文人潛心著述傳道解經教生授

徒1974 年教育平埔族人1685 年倡「東吟社」三分鐘流覽沈光文一生恍如

隔世一生的業績卻在紛紛擾擾的局棋中游走不出框倪終究湮沒在塵世中

留下論著為後人道不見古月照今人只見明月照古人愁帳馬齒徒長愁悵為

何眾人皆睡我獨醒耐何有幾許知音相伴浮世中的尋尋覓覓終究一場空

夢幻一場千古愁

<懷鄉>眺望著故鄉繾綣的情愫有家卻歸無期的隱憂眼望駭人黑水溝殊

不知今生待何時才能返鄉訴思鄉之苦無期1670 年推判正值於內門鄉隱居

山中雖逃離莫須有的「鄭錦僭王」事件卻逃不出思鄉情愁

廖怡超 撰

關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一直有各種說法最主要是 1662 與 1651 兩種從洪

銘水教授的〈沈光文與臺灣流寓文學的多角觀點〉一文中可知其一是在沈光文

的〈東吟社序〉說「余自壬寅將應李部臺之召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漂流至

斯海山阻隔慮常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又於文末自署「康熙二

十四年乙丑歲梅月甬上流寓臺灣野老沈光文斯蓭氏題時年七十有四」壬

寅即康熙元年(1662)至乙丑恰二十四年故應無疑義

但季麟光於康熙二十四年所寫的〈沈開文傳〉則說「辛卯從肇慶到潮州

由海道抵金門當事書幣邀之不就七月挈眷買舟赴泉過圍洋頭遇颶風

漂泊至臺及鄭大木掠有其地斯蓭以客禮相見」(註原文本應出自《蓉洲

文稿》中的〈沈文開傳〉然而《蓉洲文稿》一書已不見今所錄者皆取自一七

二四年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四〈赤嵌筆談雜著〉)在文中「七月挈眷買舟

赴泉」這句話之前未註明何年所以後人乃認為就承前句為辛卯年即 1651 年

這兩個年份有何差別呢主要由於鄭成功為 1661 年五月攻臺若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那在明鄭之前早已入臺十年

各家對何時入臺至今無推論但我比較傾向於 1662 年入臺而非 1651 年根

據傳說他漂流至宜蘭後輾轉來至台南還受到荷蘭人之助但在目前所有的詩

稿作品中卻無任何有關荷蘭人之作況且十年並不是短時間何以一字未聞

此外荷治時期並不是完全封閉的事實上當時海上交通來往挺發達的在

臺灣海峽是海盜及走私者的天堂而掌握臺灣海峽實權的人就是鄭成功從文獻

資料中(臺灣研究叢刊mdash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曹永和著)可知在一八四八

年(明永曆二年清順治五年)因大陸連續戰亂饑饉甚劇臺灣的中國人驟

增至兩萬人並皆從事於農業其中竟有婦女五百名及超過一千名的孩童遷入臺

灣但翌年(一八四九)在饑饉現象終了後約有八千人回歸大陸(頁 87)所

以沈光文既然來至臺南應不會不知道隨時可以有回去的機會

另一件令人起疑之處在於郭懷一事件

郭懷一 年代 - 1652 泉州同安人荷蘭時代移居今臺南縣永康市一帶從

事墾殖當時漢人在永康市種植麻米等經濟作物永康當時亦發展成交易小村

落即油車行村(Smeerdorp)郭懷一是當地頭人荷蘭文獻作「五官懷一(Gouqua

Faet)」1650 年前後由於蔗糖業不振加上荷蘭人課稅蠻橫終於引起漢人不滿

密謀起事事洩為臺灣街頭人郭懷一結拜兄弟所密告郭懷一不得不於 1652

年 9 月 7 日率眾攻打普羅文遮城當日懷一戰死餘眾往南退逃至高雄漚汪(後

紅)漢人此役被誅殺者在數千人或有言郭懷一是鄭成功部將但並無當時

的中荷文獻可資佐證翁佳音 撰 中村孝志譯註《バタヴィア城日記》第三

冊1991 2756-1jpg 郭懷一昔日墾荒於二層行溪附近二層行溪是因溪畔有二

層行村莊而得名往昔渡口設在村莊主廟清王宮前也就是現在二層橋的位置

現該村莊成立為二行社區(臺灣歷史辭典 )

由上可知如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且滯留於臺南一帶他不可能對此一事件毫

無所悉甚至如果當時他在臺南的話或有可能也會被捲入其中但其詩文中亦

無提及令人費解不過說歸說此仍只是個人不成熟的推測其中應漏誤百出

祈同學能加以指正

在談沈光文的作品之前想將其作品分為三部份其一為(懷鄉)與(思歸)

其二為(番婦)與(釋迦果)其三為(山居)與(有感)

沈光文給予前人的研究評論中有他是否認同臺灣這塊土地與否而有正反兩個

意見但我並不想於此點延續我想談一談詩人的心境與存在普魯斯特

(1871-1922)寫了一本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整個都是回憶的產物作

者靠回憶來結構小說同時回憶也成為一種主題藝術那這與沈光文有何關聯

呢追憶

當詩人喪失了平日身之所寄的家國與自己所習慣的生活方式之後他就被

迫改變了自己的「此有」(Dasein)亦是說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環境與自己

須要重新找回自己在此時空環境下所處的「位置」這是相當難的(切不可以今

日眼光來看待旅外之人因我們早就透過許多傳播知識有一些了解)讓我們想想

及至後來的孫元衡要渡臺之前不也先探聽做了一些功課嗎不然怎會有(除臺灣

郡丞客以海圖見遺漫賦一篇寄諸同學)呢在重新找尋到個人的「位置」與

發現自我「存在」之前最快的療傷方式就是回憶了藉由無窮盡的回憶讓詩

人能將時光回朔這回朔使得詩人的精神得以支持延續而在更深一層的意義上

來說這回憶正是他存在方式的本身透過無數對家鄉美好事物的想像詩人找

到了自我曾經存在的證明這些回憶無法用邏輯來加以詮釋它可能出現在任何

一個地方也許是天邊那一抹紅霞也許是地上那一束小花這些景物一再的觸

動詩人不斷的回憶也不斷的尋找其「身之所寄」藉由回憶連結了過去與當下

也就確立了自我的存在因此詩人會追憶並不是意有所指或言志疏懷我們似乎

也不需要在此處用我們的眼光為他加一些詮釋試想原來他用來支撐自己的東

西原來竟是已經失去了的永不復返的東西寧不悲乎

在(番婦)與(釋迦果)中可以看見沈光文對臺灣風俗的描寫在「社裡朝

朝出同群擔負行」中可見平埔族婦女擔負了家庭許多工作下田工作採集

菜餚等工作就落入女人手中那男人就無所事事嗎也不然在現在的文獻中可

以發現臺灣從荷治到明鄭熟番之社每年都要為統治者獵取大量的鹿來出口這

些狩獵的工作就落在男人頭上當時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如我們想像中好所以統

治者剝削原住民之惡於此又記上一筆

「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可見婦女愛美的天性並不因人而有異此草同學

註為鱧腸但查彰化縣志番俗篇則為澀草或芭蕉花可能還要再確認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兩句很有意思賽勝應可知就是賽戲纏紅錦又

是何呢從彰化縣志番俗中「遇賽戲袞龍刺繡悉以被體然皆購梨園故衣

鮮稱身者腰以下以色綢錦緞重疊圍之另綴綺羅於肩之左右如結帨然隨風

飄揚五采奪目」再查其它縣府志亦多相同可知這纏紅錦應是在身上腰下

處纏繞而非於首那「新粧掛白珩」呢新粧本意當指剛化好的容粧怠無疑

義但我很好奇沈光文真的有辦法分辨誰化妝了嗎還是這是指稱為衣飾方面的

打扮查彰化縣志番俗中有這麼一段「女無脂粉不結髻不施膏沐」又查鳳

山縣志番俗(山豬毛等四社 傀儡山等二十七社風俗)中有這段「俗尚白凡做

年婚嫁皆尚白頭以鳥羽為領圍於頂或用螺殼或用草珠海石串如貫珠」

這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新年的裝扮又於下番俗雜俗中有

過年無定日或鄰社共相訂期賽戲酣歌三四日乃止亦有一歲而二三次

者或八月初三月初總以稻熟為最重止之日盛其衣飾相率而走於壙

視疾徐為勝負曰「鬬走」或社眾相詬誶則以此定其曲直負者為曲

可知賽戲對應於新粧應如此解釋可通白珩應是貝類比較有可能而非真的玉

「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記得在那邊曾看過原住民衣不蔽體到了冬天

除了披鹿皮之外也會有抹鹿脂保暖的習慣此處與《臺陽見聞錄》卻都有將其抹

香的功能或許這是在取得保暖之後所發現的另一項附加價值吧

(釋迦果)一文中沈光文寫出了釋迦果的特性----生長於南方有評論論及應

有個人自傷抒懷之感尤其是「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似乎可為

此種心境提供一些跡證不過若我們將其當成一種竹枝風味的風土民情是不是

也可以呢況且開頭「稱名頗似足誇人」若將以自己隱喻似乎也與流亡海外的

前朝遺老心境不符何誇之有何名之有呢

在(山居)與(有感)中「未能支廈屋」應為稱自己孤臣無力可回天之感明

諭現實環境已非他所能改變而「長安」此處應指首都且應是當時臺灣首府臺

在此兩篇中可知沈光文生活過得並不好而從(山居)與「長安」不能言諭

可知當是明鄭鄭經避禍時期之作這兩篇詩人已無法回憶過往而是需面對每天

的「困厄」 所以作品中充滿了寫實之風在作品中已無詩學的美感為什麼

如此呢從山中首句「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可知他仍試圖修好與明鄭政

府的關係但情勢如此發展使得他苦衷難言他是憂鬱的他是寂寥的一方面

訴說自己的奉為宗主的恩情仍在一方也為自己言行訴為孤衷表達善意但畢

竟明鄭還是無法接納他他只好當個忠言逆耳的孤臣孽子繼續託於漁樵之間

了「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更表達沈光

文欲放之山林終究無法忘情於明鄭的心情若冀求當雲中之鶴又何在乎長安

何在呢難得去卻又非為路遙這種暗示又更增加了棄臣欲昭之心歷歷可顯

而(有感)則更帶有一種失望的悲憤不過若以前首(山居)似可稱為憂國之

作那這首就是私欲之表了從首聯「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其實正是

最強烈的反諷控訴沒有人願意給他一臂之力在物質上給予援助真的不怪任

何人嗎那所恨何來困苦的日子久了也只好發揮阿 Q 精神想像自己正逐

日如神仙不食五穀般無求但畢竟形而上的精神意識還是抵不過形而下的肚子

餓所以也只好再一次「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求人幫助了還是得

低聲下氣所以只好做「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之嘆了

這首詩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在於它採六言古詩方式而非七言應是為了讓吟誦

的節奏更快更顯激昂

最後再以沈光文求閔督姚啟聖使其歸鄉一事可知一他在臺灣真的過得並不

如意已入臺二十多年(七十多歲)仍掛念著回鄉一事或許落葉歸根的道統一

直藏於心中吧其二是為何一定要求姚啟聖呢我想政治意義應大於經濟上的

意義不過見諸詩文確也可知他或恐真無此種經濟能力若知於現代被海峽兩岸

推崇至上譽為臺灣開臺第一文人沈光文或會於天上一笑之「涸鲫復在」

在徐孚遠詩作(桃花)中得見詩人內心交錯的掙扎「千載避秦真此地問

君何必武陵回」此一問哉恐怕不是他問而是詩人內心的解嘲意象代表的不

是這裏真如此之好亦非真的欲留無回就如同教條宣言一般沒有不法何需

教條沒有逾越何需規範是一樣的道理回朔後來之歷史徐孚遠終究還是返

回大陸故土這一詩作真可謂「明志」之作

在(東行阻風)中首句「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表現出詩人

欲離之急切心中焦急之心躍然紙上但次聯「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

空」卻又流露出實無意浪跡天涯不得不然的悲傷亡國遺臣之難再次見諸

文字「屢書空」在此應為書空咄咄之意晉人殷浩被黜放終日以手指向空中

書寫「咄咄怪事」四字見晉書˙卷七十七˙殷浩傳後比喻失意激憤的狀態

金˙元好問˙鎮平縣齋感懷詩「書空咄咄知誰解擊缶嗚嗚卻自驚」如此解釋

後更能體會滿腔悲憤欲訴無淚的情景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這兩句不應解釋為攜眷渡海與學農之

事其實這是詩人的一種感懷之詞想到要去一個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堂堂君子

(讀書人)可能要從事他們認為低下的務農之事空有滿腹經論卻淪喪於斯此

情此景或從另一個角度想是田園之樂但另一種士大夫的眼光看之可喜乎

亦悲乎

末聯則是另一種轉折詩人以一種失望但接受的心態來看待這一切「稍待波平

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須放兩字用得很傳神放流的不但是船更是一

種抱國壯志的逝去也是一種默默接受命運的無言以對閱讀此詩三百多年前

的歷史人物躍然浮於眼前對於他們除了給與深深的同情與感懷後亦讓人無

言了

(東寧詠)中先說一個可討論之處「函谷誰占藏史氣」此句應做何解呢

還記得「函谷一丸泥」嗎這兩解應都是相近的函谷關自古是中國關中地區之

門戶所以用函谷來指涉國家重要之地也就是掌權者這在語言學上是一種隱

喻函谷關=中原=國都=統治者當我們如此解釋之後那前後文都能一貫解

釋了完整的語句解釋則是那管那美好河山現在究竟是在述說誰家歷史我這

放逐海外之人也只能作蘇武牧羊之嘆了

在這首作品中我們可看到詩人的生不逢時嘆不得志流落異鄉過著「古

荒」的生活或許詩人是無意的但在作品此聯中「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

又一天」卻又令人感到他的孤單與寂寥十八年了是否他忘了自己也應屬於「土

民」了而末聯「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雖有豁達之情但卻是

一種消然的適性是對現實環境不得不的屈從試著找出蘇東坡的(六月二十日

夜渡海)一詩讓我們一起體會不同的心境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

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最後一首是本學期最後一首了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首我想就用這首詩來和大家

分享「找碴」的心得在這首(鋤菜)中似乎好像沒什奇怪的地方就是詩人

田耕生活的愉情之作罷了真如此嗎我認為完全不是為什麼呢首先在念

這首詩作的時候我嘗試用國語念或用臺語念都不是很順口(雖說台語也不見得

百分百貼近古音)我曾做了兩個假設一是同學可能打錯了或是徐孚遠此作

並非佳作但查閱原始出處後發現同學沒有錯那是剛好選了一篇較不成熟之作

嗎對照其它詩作與本首內文似乎又不像這給了我很大的疑惑甚至於我試

著把把每聯前後段倒過來念還更順口更合韻腳呢這其一

第二是若仔細推論這詩當中都有所謂「跳躍性思考」從「晨夕桔槔那得濡

沾塊之雨昨宵下」就可看出先講到早每天打水仍不夠澆灌忽然又說昨夜下

了大雨兩者間似有關聯但在語句上的用法一定有問題又下聯「葉裏抽莖生

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看似相關但仔細推敲我們又被語言學所騙當中只有

葉菜兩字讓我們產生語意上的聯結外有何相關呢下聯更離譜了「西鄰我友」

與「十載泥塗」又有何關呢這其二

其三是對照全文末聯似為言志又與上文有何相關

然後第四句「畦中種菜三百株」為何是三百呢為什不是五百(我不是五百

的歌迷)這有何意呢

有了這麼多疑惑該找答案了文史不分家我很相信這句話所以一定先找

作者的生平與其時代背景現在這些同學都整理的很詳細幫了我很大的忙那

麼我看到前面說徐孚遠在鄭成功時期是受重用的但在鄭經時代就被冷落了所以

鬱抑不得志加上生活失依想必是很難過的那這首明顯是鄭經時代所以才必

須鋤菜呀

好接下來真的需要一點靈感了我會試著把自己融入作者的心境去體會在

那遙遠的時代面對此情此景自己會有何感受呢我在此詩中會覺得留此何用

不如歸去但歸又歸不得在此真如失去自由的人一般想至此靈光一現想到了

一篇文章------歐陽修的「縱囚論」用網路查了一下縱囚論原文哈真巧縱

放之囚為三百多人於是這使我朝向這是一篇隱喻的言志詩去想再推敲歷史去

找解答很有趣吧我把推敲的解釋文寫如下

在這個島嶼居留了那麼久是為了什麼呢處在這再惡劣不過的環境讓我感覺自

己比那愚公還要更愚了臺灣這小小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成大事業我們只不過項

困守在島上的囚徒罷了現在憑您(指鄭經)如朝夕井中打起水般少的才華怎

能夠治理好我們呢像您父親那麼有才華(沾塊之雨)的人已經逝去不復返了(昨

宵下)您現在大力啟用新的人而放棄老臣好像是要有一番新做為(葉指老臣而

抽莖指新臣)這看來都只是好像小孩辦家家酒般(烹菜沽酒)用來欺騙自己讓

老百姓心中安慰的吧事實上我也並不是沒有回歸大陸的機會(西鄰應為駱賓

王 代女道士王零妃贈道士李榮出「helliphellip千回百過浪官關心何曾舉意西鄰玉

未肯留情南陌金南陌西鄰咸自保還轡歸期須及早為想三春狹斜路hellip」)

只不過一轉眼在這邊(這時已如泥塗)耽擱了十年之久現在與您的關係愈來愈

遠(南雲杳杳)而要進言的機會也沒了(天路逋逋在此應為亡失較妥)連我

想要有報效之心卻都無能為力了

這樣解釋是否較合乎文義而不聱牙呢也許我解釋的其實根本就是「為賦新詞強

說愁」不過還是提供給各位一個不一樣的看法用新的角度看詩也看歷史

李美瑜 撰

一 懷鄉(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以江水借代鄉愁更能展現岀愁思的綿延及蕩氣迴腸以江水對照思念家鄉

的情緒讓讀詩的讀者也能感受出沈光文的惆悵另外江水也有暗示歸鄉之途

渺茫之意見備註得之本詩創作時間為永曆二十四年當時已為明鄭時期鄭

經在位清廷實施堅壁清野的海禁政策一來使在台的漢人無法回歸再則在中

國沿海的居民也無法渡台沈光文見此更為感嘆再加上沈光文對於鄭經的領導

多所不滿因此才會覺得回家之路如同滔滔江水一般波濤洶湧遙不可至

二 番婦(沈光文)

詩的賞析

不同於抒發憂國憂民的詩作沈光文因為避禍來台於是留下些許描寫台灣異地

文化的詩作這些詩篇也讓後世得以了解當時代台灣平埔族的文化平埔族是母

系社會男人主內女人主外的社會形態與向來重男輕女的漢民族無論在生活

及價值觀方面有許多的差異所以當漢民族初來台時常與在地的平埔族發生衝

突我們可從清朝遊宦詩人的著作中發現不少輕蔑平埔族的字樣本詩沈光文

僅以紀錄的方式呈現岀平埔族人的生活型態多了份客觀的歷史描寫少了漢

民族優越感的沙文主義

三 釋迦果(沈光文)

詩的賞析

若沈光文真以釋迦果比喻自身的處境那麼筆者認為沈氏就犯了遷客騷人的「多

愁善感」了另外從詩作中實在感受不岀沈氏表現岀「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不知為何詩作賞析中加上了這段文字難道釋迦生長在台灣是苦的只有生長

在皇帝林園內才是幸福的嗎

釋迦本來就是外來的產物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生態恰巧適合栽種所

以在台灣會有如此珍奇的水果筆者認為沈光文僅以文人的觀點思考植物的生

長卻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即便將「釋迦」移植到皇帝林園也不會蓬勃生長

每種生物都有其生長的條件無論人類世界多麼的紛擾隨著時光的荏苒都將

流於歷史可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卻不會因此而停止運轉及變化

詩的疑問

稱名頗似「足誇人」當中的「足誇人」怎麼解釋呢不知為何會翻譯成「蠻能

引起人們的好奇呢」另外第二句「不是中元大谷珍」中的「大谷珍」怎麼

解釋呢是一種借代還是古時「大谷珍」就是「果品」的意思

四 〈思歸〉六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賞析

「詩瘦自憐同骨瘦」指的是詩風孤寂就像身子骨單薄一般由此可看出沈光

文來台的十年生活並不如意應該是看到時局的震盪即便沈氏有滿腔的熱忱

卻也無法扭轉頹勢的無奈吧難怪沈光文的著作都有深深的哀愁本首詩末

兩句「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不僅令人有嚮往崇尚過去太平盛事

的感覺還有不滿現狀的無奈如此也道岀沈光文作此詩篇的目的

本詩篇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感有顏色可知沈氏擁有深厚的漢文

學底子另外沈氏喜歡在詩作中運用借代及雙關的修辭技巧如此一來讓文章

更有深度及涵義能激起讀者讀後深思

五 〈山居〉八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觀點

關於本詩筆者認為成詩應於台灣且時間點應於作賦諷刺鄭經之後可從詩中

第五六句推敲岀端倪「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譯為希望作隻高潔的雲

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筆者認為沈光文渡台後應該算在台人士中學識

涵養高者應該要受矚目被重用的人但是沈光文卻自言欲淡泊名利作一明

哲保身的隱居者可見其對國家政事已灰心失落因此筆者認為成詩在作賦諷

刺鄭經之後

六 有感(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譯為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

命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雖然詩中說不怨天其實沈光文對於亡國卻是極為深

痛他感嘆世態炎涼有人可以有車代歩富裕的過生活而他僅能挨餓原先

努力求取的功名因為國家的改朝換代一切化為烏有一種對人生多變乖舛的

無奈貫通整篇詩作不過即便不滿世道及老天的造化弄人創作本詩時沈光

文仍然相信可以「反清復明」所以末兩句也有期望未來更好的意味期待蒼天

垂憐未來更好

七 桃花(徐孚遠)

詩的賞析

徐孚遠對於台灣的情感非常矛盾一則認為台灣是遠離分擾中國的世外桃源想

要悠閒安適的偏安台灣一則又希望回去過往的中國期待中國的動盪停止落

土歸根同於同學賞析中所提明鄭時期渡台漢人有許多的「亡國懷鄉」之作而

本篇就是典型的作品徐孚遠以「桃花」借代偏安的「台灣」詩中充滿詩意

善用典故讓詩作讀來寓意深遠

八 東行阻風(徐孚遠)

詩的賞析

《東行阻風》有感於國家的驟變人世間的無常徐孚遠選擇避居田野回歸平

淡或許有時會感到飄零孤單但筆者認為徐孚遠從農耕生活中重新找回了生活

的快樂在同學的賞析中得知「徐孚遠的詩作雖在顛沛流離時仍寓溫柔敦厚

之意」可見徐孚遠是個 EQ 高挫折容忍力高的文人相較於同時期沈光文詩

作《有感》中呈現的灰色思想即可發現徐孚遠人生態度的豁達

九 東寧詠(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第三四句「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嘆子卿賢」譯為誰會在函谷邊疆表

現出名留青史的氣勢漢朝空自嘆息蘇武賢能筆者認為徐孚遠是認為偏安於台

灣後他已經漸漸對國家政事失去過往的熱忱了產生了一種對國家政事「無能

為力」的感覺於是將自我寄情於農耕之中雖然消極但也爲生命找到另一個出

口不過詩中仍會有「草木餘生」等字樣可見即便避居田野心中也無法真

的豁達不問世事

十 鋤菜(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徐孚遠似乎覺得跟隨鄭成功來台後的一切都超乎他的意料徐孚遠本來對鄭

成功反清復明充滿希望但怎奈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而鄭經又打壓一群忠貞

遺臣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徐孚遠在耕作十年後反思起當初跟隨來台的情景

不免有些懊悔於是自諷自己是「愚公」

詩中也呈現出體會到自身渺小的感覺徐孚遠或許覺得一生期許寄望的事情不

斷的落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爭名取勝到了寫作當時已經毫無意義了雖

然是一種自嘲的方式呈現但也表現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

簡秀苑 撰

一 概說

此組報告簡單但詳盡尤其在沈光文部分對於作者介紹的詳盡讓人一目了然

相信是劃下美好的休止符令人期待下一個樂章的跳躍起伏

二 沈光文部分

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沈氏死後葬

於善化里東保目加溜灣社又叫「灣裡社」其領域在曾文溪與鹽水溪的上中

游之間即今之善化安定和大內鄉一帶本社在善化支社依 石萬壽 教授的

研究有 1直加弄社今安定2灣里街東善化鎮茄拔里 3二社今玉井鄉

內霄里4拔馬社左鎮鄉拔馬5新社仔社今大內鄉頭社村環湖村一帶(目

加溜灣社資料摘自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番婦〉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

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黑齒當

為原住民成年禮俗之一

〈釋迦果〉《重修台灣府志》卷十八云釋迦果似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

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重修台灣縣志》卷十二風土志載樹高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14: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但由於沈氏詩作問題重重因此這一推論恐怕也是值得進一步商榷」

(三)

在台南歷史中由人升格為神被後代膜拜的武將以鄭成功為主文人則以沈

光文為首民國六十七年台灣省政府撥款在沈公原墓地興建紀念碑誌念碑上

的銘文敘述 沈光文 先生一生的事蹟尤其表彰不事異族和安貧教化的美好懿

行銘文為台南縣政府所誌 民國七十一年十月一日 沈公的故鄉浙江瑾縣

在台北同鄉會和善化人士共同將其神像迎入善化慶安宮正式奉為神膜拜因當

天適逢中秋節每年此日則舉行祭儀於慶安宮後殿與五 文昌帝 君一同安奉

是全台獨一無二的六文昌廟每年中秋節的祭祀也成為罕見的「特例」台南

延平郡王祠內亦有供奉「明太僕寺卿沈光文」的牌位(內容摘錄自

httpwwwchinesefreewebscomptalndenq522htm)

(四)羅漢門的第 一 種 說法 是 羅 漢 印 度 語 佛 學 中 位 於 高

僧 和說法內 門 舊 稱「 羅 漢 門 」 又 稱「 羅 漢 內 門 」 其 源

來有 兩 種 說 法 尚 之 上 僅 次 於 菩 薩 得 稱 呼 係 自 覺 深

有修 養 得 道者 而 羅 漢 群 居 之 所 曰 「 羅 漢 門 」 早 期 傳

說 內門 是 雕 題 黑 齒 之 社 蠻 荒 之 村 尚 無地 名 因 為 明 末

大 學 士 太 漢 寺 沈 光 文 先 生 不 滿 鄭 經 嗣 王 之 後 頻換 其

父 之 臣 為 政 乃 做 賦 諷之 幾 至 不 測 而 變 服 為 僧 逃

底 到 羅 漢 門 結 茅 教 授生 徒 漸 漸 的 他 就 成 為 人 文 薈

萃 之 文化 發 詳 地 當 時 隨 沈 光 文 先 生 避 難 之 搢 紳 多 屬

鴻 博 知 士 懷 挾 圖 書 奔 集 幕 府 橫 經 講 學 誦 法 先 生

洋 洋 乎 濟 濟 乎 盛 於一 時 後 人 就 把 「 橫 經 講 學 鴻 博

之 士 」 所 避 居 之 地 取 名 為 「 羅 漢 門 」 第 二 種 說 法 是

羅 漢門 原 為 平 埔 語「 ruohan 」經 漢 譯 而 成 早 期 在 荷 蘭 古 文

地 圖 中曾 經出 現 由 於 本 地 最 主 要 的 河 流 rarr 二 行 溪 上 游

河 道 至 馬 頭 山 附 近 的 瑞 山 村 和 內 東村 交 界 處 出 口 轉 入

田 寮 鄉 兩 岸 山 地 高 聳 險峻 地 示 巍 峨 重 疊 有 如 羅 漢

把 守 在 門口 兩 側 而 內 盆 地 位於 其 後 有 如 世 外 桃 源 的 廳

堂 於 是 先 民 就 將 平 埔 音 「ruohan 」 附 會 為 「 羅 漢 門 」

(摘錄自httpwwwkscggovtwtourismtown0803htm)

二 沈光文詩的賞析

(一)〈懷鄉〉與〈思歸〉六首之三在〈思歸〉的前兩句「我貴何妨知我希 

秋山閒看倚荊扉」採用倒裝句法雖然自己高貴的情操不為眾人所知但我卻

看破世間的名利追逐而能隱逸於鄉間怡然自得「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

紫蟹肥」則直接點出他思鄉的情懷「晚稻香紫蟹肥」的季節應是在秋季而秋

天正是詩人思鄉的季節〈懷鄉〉中他揮毫傾訴相思情「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

窮」「程何遠思不窮」簡單的敍述卻是百感交集看著安平的江水一波波翻

滾而過思國思鄉卻難返鄉對沈光文來說遺民情懷與鄉愁佔了他思緒的

極大部分離開大陸移居海島思舊懷鄉變成了詩作的主題

(二)「番婦」從明鄭以降迄清朝的官吏遊士對原住民的書寫記錄極為豐富

他們的文字記錄替無文字的原住民留下珍貴的史料供後人研究參考「社裡朝

朝出同行擔負行」此兩句寫原住民的生活景況「野花頭插滿黑草齒塗成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四句則寫出原住民婦女的外貌裝扮「鹿脂塗抹

慣欲與麝蘭爭」這兩句則在描寫原住民婦女藉著鹿脂塗抹在身上取材自然

的化妝方式由這兩個句子我可以聯想到在十六世紀梅花鹿成群在台灣山林

間奔跑鹿皮鹿肉鹿脂在原住民的生活佔了極重要的地位

(三)「釋迦果」「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先讚美此果再說這

不是中原之物我認為這「珍」字是在誇奬釋迦這種水果的風味不輸給中原的

其他果類「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皇帝林園土質肥沃卻種

不成釋迦果只能生長在台灣這個海島這種比較式的讚美是文學創作上的高

招而其中另有寓意似在述說自己空有滿腹的才華卻無法在中原施展只能在

台灣這小小的海島安身立命

(四)「山居」八首之三龔顯宗教授在〈沈光文與台灣文學教育〉文中提到「不

問政事掃葉烹茶逃禪誦經〈山居八首〉是其隱逸文學的代表作而「鶴」

是光文的化身「歸雲共鶴還」「未能支廈屋祇可拖漁樵冀作雲中鶴來聽

海上潮」在困頓中得到精神完全的逍遙自由」

(五)在王德威的〈後遺民寫作〉中將沈光文的詩文寫作歸納出一個總結「沈

的一腔心事盡皆付與文章詩歌是在文字裏他找到暫時的寄託「歲歲思歸

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他的一首思歸詩開頭是這樣寫著北忘故國有家

難歸逐客遊子的心情豈是一個愁字了得然而歲歲思歸之餘沈光文也必須

把他眼光投向周遭事物台灣的一草一木畢竟纔是日常生活的依歸他的詩作

記錄了不少南方熱帶花草蔬果詠椰子詠番橘詠釋迦果helliphellip飲食經驗的改

變是其他一切改變的開始麼再怎麼堅貞的遺民也得穿衣吃飯也有了權把他

鄉作此鄉的心思了」(後遺民寫作王德威)

三 徐孚遠生平(資料補充)

(一)第七組同學在徐孚遠生平介紹中提到「永曆十五年(1661)隨鄭成功入

臺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今台南新化里)從事農耕之餘又設帳授學提攜

後進後再返廈門」在《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詩選注》》

中 施 老師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而言徐孚遠亦不太可能於「克台之歲」即「從

入東都」helliphellip據多項資料考辨徐氏未入台卒於 粵之說是較可信的

(二)徐氏曾到台之說一般而言乃根據他曾參加永曆十五年的海外幾社但

海外幾社實不可能於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鄭成功克台之年)創立海外幾

社六子如沈佺期盧若騰張 煌言陳士京(永曆十三年病卒)皆未曾到台灣

而鄭氏克台時間已是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兵馬倥傯社會亂離即使海外

幾社六子隨鄭氏來台但於十天左右即有此閒情逸致 雅集吟詠進而創立詩

社這豈不啟人疑竇」(摘錄自〈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

詩選注》〉)

四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東寧詠〉〈鋤菜〉「雖然復明之志未嘗一日或已他也意識到台

灣的海山春色有如世外桃源如果中原喪亂如此已經尋到避秦之地的遺民

又何必急於離去徐孚遠的詠桃花詩因此充滿當時旅台士人的矛盾心情」(後

遺民寫作王德威)第七組同學在這三首詩的賞析部分均認為是徐孚遠在台之

作但如果 從施懿琳 老師考證的觀點來看徐孚遠並未到台灣來那麼他這三

首詩寫的是想像中的台灣生活或是另指他處呢

美娟 撰

感謝第七組的用心整理資料讓我對沈光文與徐孚遠這兩位文人有更深的認識

以下是我對詩作不同的解釋與賞析

沈光文

1〈有感〉

同學解釋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所恨的是挨餓卻餓不死人情本來就

淡薄我並不責怪他們

「我並不責怪他們」這裡的他們是指誰為什麼會說出這話呢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這兩句詩表面上寫的是「無怪」「何敢」但實際上呢一個人困頓久了沒了鬥

志看著別人吃香喝辣開著名車羨慕得很但自己又能如何呀當然要說自

己毫不在乎能夠安身立命唉呀其實那都是騙人的話語心裡可是怨恨得很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這詩句真能感受到生命至此不如死了算了人在極端的悲苦時生命的延續像

是一種折磨就很容易讓人想不開但我總記得一句話「好死不如賴活著」正

因為我不清楚死後的靈魂會比較快活嗎所以這一生再辛苦也都要「安時命」

的活下去這首詩確實讓我反省了一下我的生活並沒有像沈光遠那樣辛苦所

以也就不要稍遇挫折就抱怨連連啊

2 〈山居〉八首之三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詩最令我感動因為他表達出不到那遙遠

的長安並非路途遙遠之故長安依然在那裡只是人事已非再回去也找不回昔

時能效忠國家的感覺了換句話說若明朝依然在的話即使首都換了更遙遠的

地方也都不會覺得那是個難題這是否也很契合我們平常說的重視感覺的問題

呢許多事情我們要如何決定都在於自己感受如何有時赴湯蹈火的事我們去

做舉手之勞的工作卻不願意這只能說我們都在依情感而行啊所以我們是

情感為上的人一點也沒錯也許並非人人如此但這兩句詩確實於我心有戚戚焉

徐孚遠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詩句中道出台灣山色美景渾然天成天生麗質「千載避秦

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所謂的避難時間是短暫的心情是複雜難平的但

沒想到竟然有這樣的避難地比自己原先的故鄉還要美好這才是「真此地」真

世界啊這應該是避難者原先沒有想到的收穫吧所以既然這裡比原先自己的

故鄉還令人眷戀又何必回去呢

〈東寧詠〉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兩句詩中表達出台灣的人與地均是未

開發教化之區如果開發得好環境優渥怎會穿著破舊呢而環境也不至於被說

是「荒嶼」這當然是當時為政者的不重視台灣而當時只要有一點知識思想的

人都會覺得在此地日子是得過且過變得一點鬥志也沒有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作者認為「荷鋤帶笠」是「安愚分」作

者原先的志向想必是非常高遠的沒想到此刻的自己竟然變成一個再平凡不過的

農夫所以日子也就渾渾噩噩的過了已經沒什麼可以在乎的了

〈鋤菜〉

「惡溪之惡愚公愚」同學解釋溪水凶惡而我就像愚公那樣的癡愚

而我認為他在表達的是「環境依舊自己也依然如故」所以我解釋為溪水

依然險惡而我依然如愚公般

整首詩表達出自己不諳種植卻又非得去做的無奈只好苦中作樂一番想要回

去故鄉但怎麼回去呢對著未來的日子充滿悲觀與缺乏鬥志

曾靜瑜 撰

看到第七組的報告覺得很開心啊內容精簡實在太體諒大家了謝謝你們可

是後來查了資料發現有關沈光文的研究不少哩資料很豐富喔應該有許多值

得討論的地方希望大家有始有終這是本學期最後一篇心得報告請大家堅持

到底喔

報告中關於沈光文的部份在第一頁第一段中所提到的福王和桂王都是屬於南明

政權時期所謂南明時期是指明亡後(明思宗自縊滿人入關)明宗室在中

國南方相繼建立的政權此即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所建立的弘光政權

(1644-1645)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立的隆武政權(1645-1646)魯王朱以海在

紹興建魯王監國政權(1645-1653)桂王朱由榔在肇慶建永曆政權(1646-1661)

唐王弟朱聿粵在廣州建紹武政權(1646)韓王朱本鉉在鄖西所建的定武政權

(1646-1663)有時亦將鄭成功政權納入南明[1]這樣或許可以幫助同學們更加

了解這一個階段的歷史

至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為何第七組同學採用 1651 年這個說法呢在東吟社序

中不是有「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隔慮長為異域之人

今二十有四年」的記載據學者考證壬寅應為壬辰之誤若是壬辰年應為永

曆 6 年(1652)[2]

在第二頁「沈光文在台期間相關記事」表格中1662 年那一欄寫到「helliphellip鄭經

大怒派人殺沈光文沈光文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落髮便服為僧」其

中「大崗山普陀幻住庵」的「庵」誤植為「菴」註釋 5 和 6 在連橫的《台灣通

史列傳沈光文傳》中應該是連貫的一段文字「子經嗣頗改父之臣與政

光文作賦有所諷或讒之幾至不測乃變服為僧逃入北鄙結茅羅漢門山中

山外有目加溜灣者番社也光文於其間教授生徒不足則濟以醫」同學解釋

說羅漢門在高雄縣內門鄉內門鄉位於高雄縣東北部東界杉林鄉西與台南縣

龍崎鄉毗鄰南鄰旗山鎮田寮鄉北與台南縣南化左鎮鄉為界目加溜灣社

則位於今台南縣善化鎮因為靠近曾文溪又稱為灣裡社(曾文溪古稱灣裡溪)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怎麼可能「結茅羅漢門山中」「山外有目加溜灣者」呢

內門鄉四周山巒環繞形成一盆地楠濃山橫斷鄉之中部致將內門鄉分割為東

西兩部中部較為平坦境內地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則由北端逐漸向南傾斜

區內多山平地極少地勢陡峻二仁溪流穿東西南北水流湍急冬季乾涸

山產方面有鳳梨龍眼荔枝木瓜番石榴芒果樹薯沈光文寫〈檨賦〉

〈釋迦果〉〈番橘〉等與風物相關的作品應該與他在台灣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

關係

在第三頁中提到沈光文的「幾個第一」在觀點上是否有將沈光文「神格化」的

傾向呢而且季麒光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矣

斯菴來而始有文矣」這也落入了大漢沙文主義的窠臼之中[3]另外在第六

頁〈釋迦果〉這首詩的第三句「端為上林栽未得」同學解釋為「果真」這樣整

句翻譯似乎不太順暢是否譯成「貢奉」較適合

其實在同學選錄的這幾首詩中個人覺得〈山居〉〈有感〉這兩首詩最能夠代表

沈光文在台灣的遺臣心境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並不順遂而且還是心繫故鄉

有關徐孚遠是否曾經來台學者有不同的看法[4]個人認為〈桃花〉這首詩中

的「千載避秦真此地」應該不是指台灣有可能是指徐闇公避居的廣東饒平地區

而「避秦」中的「秦」則是影射滿清政權在〈東寧詠〉一詩中「自從漂泊臻

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同學解釋為「自從漂泊到這座島嶼算一算時光若

飛蓬颺颺飛歷經了十八年」但是據同學的說法徐闇公來台的時間應該很短

暫這樣豈不有所矛盾還是這首詩中的島嶼並不是指台灣抑或是十八年只是

一個誇示的語法

[1] 參閱許雪姬總策劃《台灣歷史辭典》「南明」辭條

[2] 參閱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

[3] 參閱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意義〉

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網站

[4] 根據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一文中

認為徐孚遠不太可能於鄭成功「克台之歲」即「從入東都」果如是徐氏需於康熙二年返回沿

海再避入廣東饒平因《年譜》〈林霍與懷瀚書〉中說「先生當癸卯(康熙二年)島破漂泊

銅山將南返helliphellip」

關於第七組同學的傳統詩詞報告個人認為他們整理的非常詳盡以下僅就閱讀

後做心得賞析

沈光文被稱為開台文化祖師其在台期間台灣文學相關記事

1651 年 明太僕寺少卿沈光文遇颱風漂流至台荷蘭人視為上賓

1666 年 台灣地區一座孔廟「全台首學」於承天府落成鄭經命各社廣設學校並

頒布學制定科舉法

1671 年 沈光文至羅漢門(今高雄縣境內)教導原住民兒童漢文

1673 年 沈光文避居目加溜灣社(今台南縣善化鎮)設立私塾教育平埔族

1685 年 沈光文創東吟社為台灣詩社之肇始

1686 年 諸羅知縣樊維屏設新港麻豆目加溜灣蕭壟四社地方學校以教育

平埔族子弟漢文

1688 年 沈光文逝世享年七十七歲

(資料來源httplotooeccomtwpoemhtm)

(一)沈光文〈懷鄉〉

異鄉遊子的思鄉情懷正如江水連綿不絕沈光文原想搭船赴泉州怎知遇上了颱

風漂流至台灣從此根留台灣三十七年不過令人疑惑的地方是根據第七組推

論寫作此詩的時間此時沈光文已經來台灣有十九年之久了也已落髮為僧雖

出家是為了避禍但創作的時間似乎稍嫌晚有無可能把創作時間再往前推移

(二)沈光文〈番婦〉

從這首詩當中我想像出一個平埔族婦女的形象更上網去探究當時的習俗早

期平埔族男女在訂婚或結婚的時候習慣上各自拔下上顎兩顆側門齒來作為雙方

的信物並以缺齒來表示已婚的意思甚至也代表一種審美觀點不過這種習慣

隨著漢化的影響後來已廢除而據<彰化縣志>的記載早年中部的平埔族是

用澀草或芭蕉花來擦牙齒讓牙齒變黑不過後來也有崇尚白牙齒的在<番俗

六考>及<諸羅縣志>上都曾提到半線(今彰化)以北的平埔族有用細砂礪齒的

風俗族人無論男女都把牙齒磨得白白的按文獻記載晚期平埔各族對牙齒審

美的觀點除了南部的平埔族還保留染黑牙齒的風俗外(可能與嗜吃檳榔有關)

一般平埔族都逐漸以白齒代黑齒或以缺齒代黑齒

(三) 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第二句詩作為倒裝句還原為「倚荊扉閒看秋山」三四句亦為倒裝句還原為

「濤聲細細落松間雪影遙遙飛荻上」或者「細細濤聲落松間遙遙雪影飛荻上」

至於頸聯的兩句「詩瘦自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同為倒裝句「自憐詩瘦同

骨瘦卻喜身微共名微」個人認為這是沈光文的謙虛之作認為自己的詩作不

夠豐腴正如杜甫〈暮登四安寺鐘樓寄裴十迪〉中的「知君苦思緣詩瘦」但是

卻開心自己的名聲亦如身子般微小欣喜中有著無限的無奈與感嘆感嘆自己在

台灣無法建立功業最後兩句則扣緊思歸的題旨

(四) 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如果此詩作於台灣那麼詩中的「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此處的長安應

不是指長安而是指在台灣當時的首府台南沈光文因為作賦得罪鄭經不得已

只好遁入佛門逃至高雄隱居我無法到首府去不是因路途遙遠而是我得罪

了權貴(鄭經)這樣解不知可不可

(五) 沈光文〈有感〉

詩中化用了馮諼的典故馮諼因能遇到孟嘗君才有機會建立功業為孟嘗君買仁

義而讓孟嘗君能在齊薛梁三個地方都受歡迎這裡諷刺的是否亦為鄭經

認為他無法繼承父志甚至排斥遺老遺老做農夫開墾躬耕謀生無法以仁義

收買人心所以今後我只能退隱無法探知詩作的創作時間所以這樣的解釋可

行不可行我也不清楚

(七) 徐孚遠〈東行阻風〉

此首詩的創作地點有可能在廈門或廣東饒平研究了一下徐孚遠的生平永曆十

七年時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徐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平兩

年後病故於此

(八) 徐孚遠〈東寧詠〉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

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漢

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

真像上古時代)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荷鋤戴

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

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能收成多少

算多少四百年前一個明朝的大官漂泊來台灣這個荒嶼開墾躬耕不如農

夫那樣除雜草但徐孚遠對台灣具有「在地主義」的認同精神才能那麼豁達「荷

鋤戴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隨遇而安台灣通志稿徐孚遠「垂老更適台

灣挈家佃於新港(今台南縣新市鄉)躬耕歿也」

(資料來源楊青矗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吳麗蘭 撰

沈光文於 1651 年漂流來台1661 年進入鹿耳門次年的「台灣賦」導致避難

於高雄縣大崗山落髮變服為僧日後帶一批文人潛心著述傳道解經教生授

徒1974 年教育平埔族人1685 年倡「東吟社」三分鐘流覽沈光文一生恍如

隔世一生的業績卻在紛紛擾擾的局棋中游走不出框倪終究湮沒在塵世中

留下論著為後人道不見古月照今人只見明月照古人愁帳馬齒徒長愁悵為

何眾人皆睡我獨醒耐何有幾許知音相伴浮世中的尋尋覓覓終究一場空

夢幻一場千古愁

<懷鄉>眺望著故鄉繾綣的情愫有家卻歸無期的隱憂眼望駭人黑水溝殊

不知今生待何時才能返鄉訴思鄉之苦無期1670 年推判正值於內門鄉隱居

山中雖逃離莫須有的「鄭錦僭王」事件卻逃不出思鄉情愁

廖怡超 撰

關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一直有各種說法最主要是 1662 與 1651 兩種從洪

銘水教授的〈沈光文與臺灣流寓文學的多角觀點〉一文中可知其一是在沈光文

的〈東吟社序〉說「余自壬寅將應李部臺之召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漂流至

斯海山阻隔慮常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又於文末自署「康熙二

十四年乙丑歲梅月甬上流寓臺灣野老沈光文斯蓭氏題時年七十有四」壬

寅即康熙元年(1662)至乙丑恰二十四年故應無疑義

但季麟光於康熙二十四年所寫的〈沈開文傳〉則說「辛卯從肇慶到潮州

由海道抵金門當事書幣邀之不就七月挈眷買舟赴泉過圍洋頭遇颶風

漂泊至臺及鄭大木掠有其地斯蓭以客禮相見」(註原文本應出自《蓉洲

文稿》中的〈沈文開傳〉然而《蓉洲文稿》一書已不見今所錄者皆取自一七

二四年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四〈赤嵌筆談雜著〉)在文中「七月挈眷買舟

赴泉」這句話之前未註明何年所以後人乃認為就承前句為辛卯年即 1651 年

這兩個年份有何差別呢主要由於鄭成功為 1661 年五月攻臺若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那在明鄭之前早已入臺十年

各家對何時入臺至今無推論但我比較傾向於 1662 年入臺而非 1651 年根

據傳說他漂流至宜蘭後輾轉來至台南還受到荷蘭人之助但在目前所有的詩

稿作品中卻無任何有關荷蘭人之作況且十年並不是短時間何以一字未聞

此外荷治時期並不是完全封閉的事實上當時海上交通來往挺發達的在

臺灣海峽是海盜及走私者的天堂而掌握臺灣海峽實權的人就是鄭成功從文獻

資料中(臺灣研究叢刊mdash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曹永和著)可知在一八四八

年(明永曆二年清順治五年)因大陸連續戰亂饑饉甚劇臺灣的中國人驟

增至兩萬人並皆從事於農業其中竟有婦女五百名及超過一千名的孩童遷入臺

灣但翌年(一八四九)在饑饉現象終了後約有八千人回歸大陸(頁 87)所

以沈光文既然來至臺南應不會不知道隨時可以有回去的機會

另一件令人起疑之處在於郭懷一事件

郭懷一 年代 - 1652 泉州同安人荷蘭時代移居今臺南縣永康市一帶從

事墾殖當時漢人在永康市種植麻米等經濟作物永康當時亦發展成交易小村

落即油車行村(Smeerdorp)郭懷一是當地頭人荷蘭文獻作「五官懷一(Gouqua

Faet)」1650 年前後由於蔗糖業不振加上荷蘭人課稅蠻橫終於引起漢人不滿

密謀起事事洩為臺灣街頭人郭懷一結拜兄弟所密告郭懷一不得不於 1652

年 9 月 7 日率眾攻打普羅文遮城當日懷一戰死餘眾往南退逃至高雄漚汪(後

紅)漢人此役被誅殺者在數千人或有言郭懷一是鄭成功部將但並無當時

的中荷文獻可資佐證翁佳音 撰 中村孝志譯註《バタヴィア城日記》第三

冊1991 2756-1jpg 郭懷一昔日墾荒於二層行溪附近二層行溪是因溪畔有二

層行村莊而得名往昔渡口設在村莊主廟清王宮前也就是現在二層橋的位置

現該村莊成立為二行社區(臺灣歷史辭典 )

由上可知如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且滯留於臺南一帶他不可能對此一事件毫

無所悉甚至如果當時他在臺南的話或有可能也會被捲入其中但其詩文中亦

無提及令人費解不過說歸說此仍只是個人不成熟的推測其中應漏誤百出

祈同學能加以指正

在談沈光文的作品之前想將其作品分為三部份其一為(懷鄉)與(思歸)

其二為(番婦)與(釋迦果)其三為(山居)與(有感)

沈光文給予前人的研究評論中有他是否認同臺灣這塊土地與否而有正反兩個

意見但我並不想於此點延續我想談一談詩人的心境與存在普魯斯特

(1871-1922)寫了一本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整個都是回憶的產物作

者靠回憶來結構小說同時回憶也成為一種主題藝術那這與沈光文有何關聯

呢追憶

當詩人喪失了平日身之所寄的家國與自己所習慣的生活方式之後他就被

迫改變了自己的「此有」(Dasein)亦是說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環境與自己

須要重新找回自己在此時空環境下所處的「位置」這是相當難的(切不可以今

日眼光來看待旅外之人因我們早就透過許多傳播知識有一些了解)讓我們想想

及至後來的孫元衡要渡臺之前不也先探聽做了一些功課嗎不然怎會有(除臺灣

郡丞客以海圖見遺漫賦一篇寄諸同學)呢在重新找尋到個人的「位置」與

發現自我「存在」之前最快的療傷方式就是回憶了藉由無窮盡的回憶讓詩

人能將時光回朔這回朔使得詩人的精神得以支持延續而在更深一層的意義上

來說這回憶正是他存在方式的本身透過無數對家鄉美好事物的想像詩人找

到了自我曾經存在的證明這些回憶無法用邏輯來加以詮釋它可能出現在任何

一個地方也許是天邊那一抹紅霞也許是地上那一束小花這些景物一再的觸

動詩人不斷的回憶也不斷的尋找其「身之所寄」藉由回憶連結了過去與當下

也就確立了自我的存在因此詩人會追憶並不是意有所指或言志疏懷我們似乎

也不需要在此處用我們的眼光為他加一些詮釋試想原來他用來支撐自己的東

西原來竟是已經失去了的永不復返的東西寧不悲乎

在(番婦)與(釋迦果)中可以看見沈光文對臺灣風俗的描寫在「社裡朝

朝出同群擔負行」中可見平埔族婦女擔負了家庭許多工作下田工作採集

菜餚等工作就落入女人手中那男人就無所事事嗎也不然在現在的文獻中可

以發現臺灣從荷治到明鄭熟番之社每年都要為統治者獵取大量的鹿來出口這

些狩獵的工作就落在男人頭上當時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如我們想像中好所以統

治者剝削原住民之惡於此又記上一筆

「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可見婦女愛美的天性並不因人而有異此草同學

註為鱧腸但查彰化縣志番俗篇則為澀草或芭蕉花可能還要再確認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兩句很有意思賽勝應可知就是賽戲纏紅錦又

是何呢從彰化縣志番俗中「遇賽戲袞龍刺繡悉以被體然皆購梨園故衣

鮮稱身者腰以下以色綢錦緞重疊圍之另綴綺羅於肩之左右如結帨然隨風

飄揚五采奪目」再查其它縣府志亦多相同可知這纏紅錦應是在身上腰下

處纏繞而非於首那「新粧掛白珩」呢新粧本意當指剛化好的容粧怠無疑

義但我很好奇沈光文真的有辦法分辨誰化妝了嗎還是這是指稱為衣飾方面的

打扮查彰化縣志番俗中有這麼一段「女無脂粉不結髻不施膏沐」又查鳳

山縣志番俗(山豬毛等四社 傀儡山等二十七社風俗)中有這段「俗尚白凡做

年婚嫁皆尚白頭以鳥羽為領圍於頂或用螺殼或用草珠海石串如貫珠」

這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新年的裝扮又於下番俗雜俗中有

過年無定日或鄰社共相訂期賽戲酣歌三四日乃止亦有一歲而二三次

者或八月初三月初總以稻熟為最重止之日盛其衣飾相率而走於壙

視疾徐為勝負曰「鬬走」或社眾相詬誶則以此定其曲直負者為曲

可知賽戲對應於新粧應如此解釋可通白珩應是貝類比較有可能而非真的玉

「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記得在那邊曾看過原住民衣不蔽體到了冬天

除了披鹿皮之外也會有抹鹿脂保暖的習慣此處與《臺陽見聞錄》卻都有將其抹

香的功能或許這是在取得保暖之後所發現的另一項附加價值吧

(釋迦果)一文中沈光文寫出了釋迦果的特性----生長於南方有評論論及應

有個人自傷抒懷之感尤其是「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似乎可為

此種心境提供一些跡證不過若我們將其當成一種竹枝風味的風土民情是不是

也可以呢況且開頭「稱名頗似足誇人」若將以自己隱喻似乎也與流亡海外的

前朝遺老心境不符何誇之有何名之有呢

在(山居)與(有感)中「未能支廈屋」應為稱自己孤臣無力可回天之感明

諭現實環境已非他所能改變而「長安」此處應指首都且應是當時臺灣首府臺

在此兩篇中可知沈光文生活過得並不好而從(山居)與「長安」不能言諭

可知當是明鄭鄭經避禍時期之作這兩篇詩人已無法回憶過往而是需面對每天

的「困厄」 所以作品中充滿了寫實之風在作品中已無詩學的美感為什麼

如此呢從山中首句「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可知他仍試圖修好與明鄭政

府的關係但情勢如此發展使得他苦衷難言他是憂鬱的他是寂寥的一方面

訴說自己的奉為宗主的恩情仍在一方也為自己言行訴為孤衷表達善意但畢

竟明鄭還是無法接納他他只好當個忠言逆耳的孤臣孽子繼續託於漁樵之間

了「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更表達沈光

文欲放之山林終究無法忘情於明鄭的心情若冀求當雲中之鶴又何在乎長安

何在呢難得去卻又非為路遙這種暗示又更增加了棄臣欲昭之心歷歷可顯

而(有感)則更帶有一種失望的悲憤不過若以前首(山居)似可稱為憂國之

作那這首就是私欲之表了從首聯「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其實正是

最強烈的反諷控訴沒有人願意給他一臂之力在物質上給予援助真的不怪任

何人嗎那所恨何來困苦的日子久了也只好發揮阿 Q 精神想像自己正逐

日如神仙不食五穀般無求但畢竟形而上的精神意識還是抵不過形而下的肚子

餓所以也只好再一次「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求人幫助了還是得

低聲下氣所以只好做「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之嘆了

這首詩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在於它採六言古詩方式而非七言應是為了讓吟誦

的節奏更快更顯激昂

最後再以沈光文求閔督姚啟聖使其歸鄉一事可知一他在臺灣真的過得並不

如意已入臺二十多年(七十多歲)仍掛念著回鄉一事或許落葉歸根的道統一

直藏於心中吧其二是為何一定要求姚啟聖呢我想政治意義應大於經濟上的

意義不過見諸詩文確也可知他或恐真無此種經濟能力若知於現代被海峽兩岸

推崇至上譽為臺灣開臺第一文人沈光文或會於天上一笑之「涸鲫復在」

在徐孚遠詩作(桃花)中得見詩人內心交錯的掙扎「千載避秦真此地問

君何必武陵回」此一問哉恐怕不是他問而是詩人內心的解嘲意象代表的不

是這裏真如此之好亦非真的欲留無回就如同教條宣言一般沒有不法何需

教條沒有逾越何需規範是一樣的道理回朔後來之歷史徐孚遠終究還是返

回大陸故土這一詩作真可謂「明志」之作

在(東行阻風)中首句「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表現出詩人

欲離之急切心中焦急之心躍然紙上但次聯「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

空」卻又流露出實無意浪跡天涯不得不然的悲傷亡國遺臣之難再次見諸

文字「屢書空」在此應為書空咄咄之意晉人殷浩被黜放終日以手指向空中

書寫「咄咄怪事」四字見晉書˙卷七十七˙殷浩傳後比喻失意激憤的狀態

金˙元好問˙鎮平縣齋感懷詩「書空咄咄知誰解擊缶嗚嗚卻自驚」如此解釋

後更能體會滿腔悲憤欲訴無淚的情景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這兩句不應解釋為攜眷渡海與學農之

事其實這是詩人的一種感懷之詞想到要去一個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堂堂君子

(讀書人)可能要從事他們認為低下的務農之事空有滿腹經論卻淪喪於斯此

情此景或從另一個角度想是田園之樂但另一種士大夫的眼光看之可喜乎

亦悲乎

末聯則是另一種轉折詩人以一種失望但接受的心態來看待這一切「稍待波平

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須放兩字用得很傳神放流的不但是船更是一

種抱國壯志的逝去也是一種默默接受命運的無言以對閱讀此詩三百多年前

的歷史人物躍然浮於眼前對於他們除了給與深深的同情與感懷後亦讓人無

言了

(東寧詠)中先說一個可討論之處「函谷誰占藏史氣」此句應做何解呢

還記得「函谷一丸泥」嗎這兩解應都是相近的函谷關自古是中國關中地區之

門戶所以用函谷來指涉國家重要之地也就是掌權者這在語言學上是一種隱

喻函谷關=中原=國都=統治者當我們如此解釋之後那前後文都能一貫解

釋了完整的語句解釋則是那管那美好河山現在究竟是在述說誰家歷史我這

放逐海外之人也只能作蘇武牧羊之嘆了

在這首作品中我們可看到詩人的生不逢時嘆不得志流落異鄉過著「古

荒」的生活或許詩人是無意的但在作品此聯中「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

又一天」卻又令人感到他的孤單與寂寥十八年了是否他忘了自己也應屬於「土

民」了而末聯「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雖有豁達之情但卻是

一種消然的適性是對現實環境不得不的屈從試著找出蘇東坡的(六月二十日

夜渡海)一詩讓我們一起體會不同的心境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

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最後一首是本學期最後一首了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首我想就用這首詩來和大家

分享「找碴」的心得在這首(鋤菜)中似乎好像沒什奇怪的地方就是詩人

田耕生活的愉情之作罷了真如此嗎我認為完全不是為什麼呢首先在念

這首詩作的時候我嘗試用國語念或用臺語念都不是很順口(雖說台語也不見得

百分百貼近古音)我曾做了兩個假設一是同學可能打錯了或是徐孚遠此作

並非佳作但查閱原始出處後發現同學沒有錯那是剛好選了一篇較不成熟之作

嗎對照其它詩作與本首內文似乎又不像這給了我很大的疑惑甚至於我試

著把把每聯前後段倒過來念還更順口更合韻腳呢這其一

第二是若仔細推論這詩當中都有所謂「跳躍性思考」從「晨夕桔槔那得濡

沾塊之雨昨宵下」就可看出先講到早每天打水仍不夠澆灌忽然又說昨夜下

了大雨兩者間似有關聯但在語句上的用法一定有問題又下聯「葉裏抽莖生

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看似相關但仔細推敲我們又被語言學所騙當中只有

葉菜兩字讓我們產生語意上的聯結外有何相關呢下聯更離譜了「西鄰我友」

與「十載泥塗」又有何關呢這其二

其三是對照全文末聯似為言志又與上文有何相關

然後第四句「畦中種菜三百株」為何是三百呢為什不是五百(我不是五百

的歌迷)這有何意呢

有了這麼多疑惑該找答案了文史不分家我很相信這句話所以一定先找

作者的生平與其時代背景現在這些同學都整理的很詳細幫了我很大的忙那

麼我看到前面說徐孚遠在鄭成功時期是受重用的但在鄭經時代就被冷落了所以

鬱抑不得志加上生活失依想必是很難過的那這首明顯是鄭經時代所以才必

須鋤菜呀

好接下來真的需要一點靈感了我會試著把自己融入作者的心境去體會在

那遙遠的時代面對此情此景自己會有何感受呢我在此詩中會覺得留此何用

不如歸去但歸又歸不得在此真如失去自由的人一般想至此靈光一現想到了

一篇文章------歐陽修的「縱囚論」用網路查了一下縱囚論原文哈真巧縱

放之囚為三百多人於是這使我朝向這是一篇隱喻的言志詩去想再推敲歷史去

找解答很有趣吧我把推敲的解釋文寫如下

在這個島嶼居留了那麼久是為了什麼呢處在這再惡劣不過的環境讓我感覺自

己比那愚公還要更愚了臺灣這小小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成大事業我們只不過項

困守在島上的囚徒罷了現在憑您(指鄭經)如朝夕井中打起水般少的才華怎

能夠治理好我們呢像您父親那麼有才華(沾塊之雨)的人已經逝去不復返了(昨

宵下)您現在大力啟用新的人而放棄老臣好像是要有一番新做為(葉指老臣而

抽莖指新臣)這看來都只是好像小孩辦家家酒般(烹菜沽酒)用來欺騙自己讓

老百姓心中安慰的吧事實上我也並不是沒有回歸大陸的機會(西鄰應為駱賓

王 代女道士王零妃贈道士李榮出「helliphellip千回百過浪官關心何曾舉意西鄰玉

未肯留情南陌金南陌西鄰咸自保還轡歸期須及早為想三春狹斜路hellip」)

只不過一轉眼在這邊(這時已如泥塗)耽擱了十年之久現在與您的關係愈來愈

遠(南雲杳杳)而要進言的機會也沒了(天路逋逋在此應為亡失較妥)連我

想要有報效之心卻都無能為力了

這樣解釋是否較合乎文義而不聱牙呢也許我解釋的其實根本就是「為賦新詞強

說愁」不過還是提供給各位一個不一樣的看法用新的角度看詩也看歷史

李美瑜 撰

一 懷鄉(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以江水借代鄉愁更能展現岀愁思的綿延及蕩氣迴腸以江水對照思念家鄉

的情緒讓讀詩的讀者也能感受出沈光文的惆悵另外江水也有暗示歸鄉之途

渺茫之意見備註得之本詩創作時間為永曆二十四年當時已為明鄭時期鄭

經在位清廷實施堅壁清野的海禁政策一來使在台的漢人無法回歸再則在中

國沿海的居民也無法渡台沈光文見此更為感嘆再加上沈光文對於鄭經的領導

多所不滿因此才會覺得回家之路如同滔滔江水一般波濤洶湧遙不可至

二 番婦(沈光文)

詩的賞析

不同於抒發憂國憂民的詩作沈光文因為避禍來台於是留下些許描寫台灣異地

文化的詩作這些詩篇也讓後世得以了解當時代台灣平埔族的文化平埔族是母

系社會男人主內女人主外的社會形態與向來重男輕女的漢民族無論在生活

及價值觀方面有許多的差異所以當漢民族初來台時常與在地的平埔族發生衝

突我們可從清朝遊宦詩人的著作中發現不少輕蔑平埔族的字樣本詩沈光文

僅以紀錄的方式呈現岀平埔族人的生活型態多了份客觀的歷史描寫少了漢

民族優越感的沙文主義

三 釋迦果(沈光文)

詩的賞析

若沈光文真以釋迦果比喻自身的處境那麼筆者認為沈氏就犯了遷客騷人的「多

愁善感」了另外從詩作中實在感受不岀沈氏表現岀「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不知為何詩作賞析中加上了這段文字難道釋迦生長在台灣是苦的只有生長

在皇帝林園內才是幸福的嗎

釋迦本來就是外來的產物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生態恰巧適合栽種所

以在台灣會有如此珍奇的水果筆者認為沈光文僅以文人的觀點思考植物的生

長卻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即便將「釋迦」移植到皇帝林園也不會蓬勃生長

每種生物都有其生長的條件無論人類世界多麼的紛擾隨著時光的荏苒都將

流於歷史可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卻不會因此而停止運轉及變化

詩的疑問

稱名頗似「足誇人」當中的「足誇人」怎麼解釋呢不知為何會翻譯成「蠻能

引起人們的好奇呢」另外第二句「不是中元大谷珍」中的「大谷珍」怎麼

解釋呢是一種借代還是古時「大谷珍」就是「果品」的意思

四 〈思歸〉六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賞析

「詩瘦自憐同骨瘦」指的是詩風孤寂就像身子骨單薄一般由此可看出沈光

文來台的十年生活並不如意應該是看到時局的震盪即便沈氏有滿腔的熱忱

卻也無法扭轉頹勢的無奈吧難怪沈光文的著作都有深深的哀愁本首詩末

兩句「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不僅令人有嚮往崇尚過去太平盛事

的感覺還有不滿現狀的無奈如此也道岀沈光文作此詩篇的目的

本詩篇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感有顏色可知沈氏擁有深厚的漢文

學底子另外沈氏喜歡在詩作中運用借代及雙關的修辭技巧如此一來讓文章

更有深度及涵義能激起讀者讀後深思

五 〈山居〉八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觀點

關於本詩筆者認為成詩應於台灣且時間點應於作賦諷刺鄭經之後可從詩中

第五六句推敲岀端倪「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譯為希望作隻高潔的雲

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筆者認為沈光文渡台後應該算在台人士中學識

涵養高者應該要受矚目被重用的人但是沈光文卻自言欲淡泊名利作一明

哲保身的隱居者可見其對國家政事已灰心失落因此筆者認為成詩在作賦諷

刺鄭經之後

六 有感(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譯為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

命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雖然詩中說不怨天其實沈光文對於亡國卻是極為深

痛他感嘆世態炎涼有人可以有車代歩富裕的過生活而他僅能挨餓原先

努力求取的功名因為國家的改朝換代一切化為烏有一種對人生多變乖舛的

無奈貫通整篇詩作不過即便不滿世道及老天的造化弄人創作本詩時沈光

文仍然相信可以「反清復明」所以末兩句也有期望未來更好的意味期待蒼天

垂憐未來更好

七 桃花(徐孚遠)

詩的賞析

徐孚遠對於台灣的情感非常矛盾一則認為台灣是遠離分擾中國的世外桃源想

要悠閒安適的偏安台灣一則又希望回去過往的中國期待中國的動盪停止落

土歸根同於同學賞析中所提明鄭時期渡台漢人有許多的「亡國懷鄉」之作而

本篇就是典型的作品徐孚遠以「桃花」借代偏安的「台灣」詩中充滿詩意

善用典故讓詩作讀來寓意深遠

八 東行阻風(徐孚遠)

詩的賞析

《東行阻風》有感於國家的驟變人世間的無常徐孚遠選擇避居田野回歸平

淡或許有時會感到飄零孤單但筆者認為徐孚遠從農耕生活中重新找回了生活

的快樂在同學的賞析中得知「徐孚遠的詩作雖在顛沛流離時仍寓溫柔敦厚

之意」可見徐孚遠是個 EQ 高挫折容忍力高的文人相較於同時期沈光文詩

作《有感》中呈現的灰色思想即可發現徐孚遠人生態度的豁達

九 東寧詠(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第三四句「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嘆子卿賢」譯為誰會在函谷邊疆表

現出名留青史的氣勢漢朝空自嘆息蘇武賢能筆者認為徐孚遠是認為偏安於台

灣後他已經漸漸對國家政事失去過往的熱忱了產生了一種對國家政事「無能

為力」的感覺於是將自我寄情於農耕之中雖然消極但也爲生命找到另一個出

口不過詩中仍會有「草木餘生」等字樣可見即便避居田野心中也無法真

的豁達不問世事

十 鋤菜(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徐孚遠似乎覺得跟隨鄭成功來台後的一切都超乎他的意料徐孚遠本來對鄭

成功反清復明充滿希望但怎奈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而鄭經又打壓一群忠貞

遺臣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徐孚遠在耕作十年後反思起當初跟隨來台的情景

不免有些懊悔於是自諷自己是「愚公」

詩中也呈現出體會到自身渺小的感覺徐孚遠或許覺得一生期許寄望的事情不

斷的落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爭名取勝到了寫作當時已經毫無意義了雖

然是一種自嘲的方式呈現但也表現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

簡秀苑 撰

一 概說

此組報告簡單但詳盡尤其在沈光文部分對於作者介紹的詳盡讓人一目了然

相信是劃下美好的休止符令人期待下一個樂章的跳躍起伏

二 沈光文部分

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沈氏死後葬

於善化里東保目加溜灣社又叫「灣裡社」其領域在曾文溪與鹽水溪的上中

游之間即今之善化安定和大內鄉一帶本社在善化支社依 石萬壽 教授的

研究有 1直加弄社今安定2灣里街東善化鎮茄拔里 3二社今玉井鄉

內霄里4拔馬社左鎮鄉拔馬5新社仔社今大內鄉頭社村環湖村一帶(目

加溜灣社資料摘自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番婦〉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

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黑齒當

為原住民成年禮俗之一

〈釋迦果〉《重修台灣府志》卷十八云釋迦果似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

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重修台灣縣志》卷十二風土志載樹高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15: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窮」「程何遠思不窮」簡單的敍述卻是百感交集看著安平的江水一波波翻

滾而過思國思鄉卻難返鄉對沈光文來說遺民情懷與鄉愁佔了他思緒的

極大部分離開大陸移居海島思舊懷鄉變成了詩作的主題

(二)「番婦」從明鄭以降迄清朝的官吏遊士對原住民的書寫記錄極為豐富

他們的文字記錄替無文字的原住民留下珍貴的史料供後人研究參考「社裡朝

朝出同行擔負行」此兩句寫原住民的生活景況「野花頭插滿黑草齒塗成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四句則寫出原住民婦女的外貌裝扮「鹿脂塗抹

慣欲與麝蘭爭」這兩句則在描寫原住民婦女藉著鹿脂塗抹在身上取材自然

的化妝方式由這兩個句子我可以聯想到在十六世紀梅花鹿成群在台灣山林

間奔跑鹿皮鹿肉鹿脂在原住民的生活佔了極重要的地位

(三)「釋迦果」「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先讚美此果再說這

不是中原之物我認為這「珍」字是在誇奬釋迦這種水果的風味不輸給中原的

其他果類「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皇帝林園土質肥沃卻種

不成釋迦果只能生長在台灣這個海島這種比較式的讚美是文學創作上的高

招而其中另有寓意似在述說自己空有滿腹的才華卻無法在中原施展只能在

台灣這小小的海島安身立命

(四)「山居」八首之三龔顯宗教授在〈沈光文與台灣文學教育〉文中提到「不

問政事掃葉烹茶逃禪誦經〈山居八首〉是其隱逸文學的代表作而「鶴」

是光文的化身「歸雲共鶴還」「未能支廈屋祇可拖漁樵冀作雲中鶴來聽

海上潮」在困頓中得到精神完全的逍遙自由」

(五)在王德威的〈後遺民寫作〉中將沈光文的詩文寫作歸納出一個總結「沈

的一腔心事盡皆付與文章詩歌是在文字裏他找到暫時的寄託「歲歲思歸

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他的一首思歸詩開頭是這樣寫著北忘故國有家

難歸逐客遊子的心情豈是一個愁字了得然而歲歲思歸之餘沈光文也必須

把他眼光投向周遭事物台灣的一草一木畢竟纔是日常生活的依歸他的詩作

記錄了不少南方熱帶花草蔬果詠椰子詠番橘詠釋迦果helliphellip飲食經驗的改

變是其他一切改變的開始麼再怎麼堅貞的遺民也得穿衣吃飯也有了權把他

鄉作此鄉的心思了」(後遺民寫作王德威)

三 徐孚遠生平(資料補充)

(一)第七組同學在徐孚遠生平介紹中提到「永曆十五年(1661)隨鄭成功入

臺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今台南新化里)從事農耕之餘又設帳授學提攜

後進後再返廈門」在《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詩選注》》

中 施 老師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而言徐孚遠亦不太可能於「克台之歲」即「從

入東都」helliphellip據多項資料考辨徐氏未入台卒於 粵之說是較可信的

(二)徐氏曾到台之說一般而言乃根據他曾參加永曆十五年的海外幾社但

海外幾社實不可能於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鄭成功克台之年)創立海外幾

社六子如沈佺期盧若騰張 煌言陳士京(永曆十三年病卒)皆未曾到台灣

而鄭氏克台時間已是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兵馬倥傯社會亂離即使海外

幾社六子隨鄭氏來台但於十天左右即有此閒情逸致 雅集吟詠進而創立詩

社這豈不啟人疑竇」(摘錄自〈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

詩選注》〉)

四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東寧詠〉〈鋤菜〉「雖然復明之志未嘗一日或已他也意識到台

灣的海山春色有如世外桃源如果中原喪亂如此已經尋到避秦之地的遺民

又何必急於離去徐孚遠的詠桃花詩因此充滿當時旅台士人的矛盾心情」(後

遺民寫作王德威)第七組同學在這三首詩的賞析部分均認為是徐孚遠在台之

作但如果 從施懿琳 老師考證的觀點來看徐孚遠並未到台灣來那麼他這三

首詩寫的是想像中的台灣生活或是另指他處呢

美娟 撰

感謝第七組的用心整理資料讓我對沈光文與徐孚遠這兩位文人有更深的認識

以下是我對詩作不同的解釋與賞析

沈光文

1〈有感〉

同學解釋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所恨的是挨餓卻餓不死人情本來就

淡薄我並不責怪他們

「我並不責怪他們」這裡的他們是指誰為什麼會說出這話呢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這兩句詩表面上寫的是「無怪」「何敢」但實際上呢一個人困頓久了沒了鬥

志看著別人吃香喝辣開著名車羨慕得很但自己又能如何呀當然要說自

己毫不在乎能夠安身立命唉呀其實那都是騙人的話語心裡可是怨恨得很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這詩句真能感受到生命至此不如死了算了人在極端的悲苦時生命的延續像

是一種折磨就很容易讓人想不開但我總記得一句話「好死不如賴活著」正

因為我不清楚死後的靈魂會比較快活嗎所以這一生再辛苦也都要「安時命」

的活下去這首詩確實讓我反省了一下我的生活並沒有像沈光遠那樣辛苦所

以也就不要稍遇挫折就抱怨連連啊

2 〈山居〉八首之三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詩最令我感動因為他表達出不到那遙遠

的長安並非路途遙遠之故長安依然在那裡只是人事已非再回去也找不回昔

時能效忠國家的感覺了換句話說若明朝依然在的話即使首都換了更遙遠的

地方也都不會覺得那是個難題這是否也很契合我們平常說的重視感覺的問題

呢許多事情我們要如何決定都在於自己感受如何有時赴湯蹈火的事我們去

做舉手之勞的工作卻不願意這只能說我們都在依情感而行啊所以我們是

情感為上的人一點也沒錯也許並非人人如此但這兩句詩確實於我心有戚戚焉

徐孚遠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詩句中道出台灣山色美景渾然天成天生麗質「千載避秦

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所謂的避難時間是短暫的心情是複雜難平的但

沒想到竟然有這樣的避難地比自己原先的故鄉還要美好這才是「真此地」真

世界啊這應該是避難者原先沒有想到的收穫吧所以既然這裡比原先自己的

故鄉還令人眷戀又何必回去呢

〈東寧詠〉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兩句詩中表達出台灣的人與地均是未

開發教化之區如果開發得好環境優渥怎會穿著破舊呢而環境也不至於被說

是「荒嶼」這當然是當時為政者的不重視台灣而當時只要有一點知識思想的

人都會覺得在此地日子是得過且過變得一點鬥志也沒有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作者認為「荷鋤帶笠」是「安愚分」作

者原先的志向想必是非常高遠的沒想到此刻的自己竟然變成一個再平凡不過的

農夫所以日子也就渾渾噩噩的過了已經沒什麼可以在乎的了

〈鋤菜〉

「惡溪之惡愚公愚」同學解釋溪水凶惡而我就像愚公那樣的癡愚

而我認為他在表達的是「環境依舊自己也依然如故」所以我解釋為溪水

依然險惡而我依然如愚公般

整首詩表達出自己不諳種植卻又非得去做的無奈只好苦中作樂一番想要回

去故鄉但怎麼回去呢對著未來的日子充滿悲觀與缺乏鬥志

曾靜瑜 撰

看到第七組的報告覺得很開心啊內容精簡實在太體諒大家了謝謝你們可

是後來查了資料發現有關沈光文的研究不少哩資料很豐富喔應該有許多值

得討論的地方希望大家有始有終這是本學期最後一篇心得報告請大家堅持

到底喔

報告中關於沈光文的部份在第一頁第一段中所提到的福王和桂王都是屬於南明

政權時期所謂南明時期是指明亡後(明思宗自縊滿人入關)明宗室在中

國南方相繼建立的政權此即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所建立的弘光政權

(1644-1645)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立的隆武政權(1645-1646)魯王朱以海在

紹興建魯王監國政權(1645-1653)桂王朱由榔在肇慶建永曆政權(1646-1661)

唐王弟朱聿粵在廣州建紹武政權(1646)韓王朱本鉉在鄖西所建的定武政權

(1646-1663)有時亦將鄭成功政權納入南明[1]這樣或許可以幫助同學們更加

了解這一個階段的歷史

至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為何第七組同學採用 1651 年這個說法呢在東吟社序

中不是有「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隔慮長為異域之人

今二十有四年」的記載據學者考證壬寅應為壬辰之誤若是壬辰年應為永

曆 6 年(1652)[2]

在第二頁「沈光文在台期間相關記事」表格中1662 年那一欄寫到「helliphellip鄭經

大怒派人殺沈光文沈光文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落髮便服為僧」其

中「大崗山普陀幻住庵」的「庵」誤植為「菴」註釋 5 和 6 在連橫的《台灣通

史列傳沈光文傳》中應該是連貫的一段文字「子經嗣頗改父之臣與政

光文作賦有所諷或讒之幾至不測乃變服為僧逃入北鄙結茅羅漢門山中

山外有目加溜灣者番社也光文於其間教授生徒不足則濟以醫」同學解釋

說羅漢門在高雄縣內門鄉內門鄉位於高雄縣東北部東界杉林鄉西與台南縣

龍崎鄉毗鄰南鄰旗山鎮田寮鄉北與台南縣南化左鎮鄉為界目加溜灣社

則位於今台南縣善化鎮因為靠近曾文溪又稱為灣裡社(曾文溪古稱灣裡溪)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怎麼可能「結茅羅漢門山中」「山外有目加溜灣者」呢

內門鄉四周山巒環繞形成一盆地楠濃山橫斷鄉之中部致將內門鄉分割為東

西兩部中部較為平坦境內地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則由北端逐漸向南傾斜

區內多山平地極少地勢陡峻二仁溪流穿東西南北水流湍急冬季乾涸

山產方面有鳳梨龍眼荔枝木瓜番石榴芒果樹薯沈光文寫〈檨賦〉

〈釋迦果〉〈番橘〉等與風物相關的作品應該與他在台灣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

關係

在第三頁中提到沈光文的「幾個第一」在觀點上是否有將沈光文「神格化」的

傾向呢而且季麒光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矣

斯菴來而始有文矣」這也落入了大漢沙文主義的窠臼之中[3]另外在第六

頁〈釋迦果〉這首詩的第三句「端為上林栽未得」同學解釋為「果真」這樣整

句翻譯似乎不太順暢是否譯成「貢奉」較適合

其實在同學選錄的這幾首詩中個人覺得〈山居〉〈有感〉這兩首詩最能夠代表

沈光文在台灣的遺臣心境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並不順遂而且還是心繫故鄉

有關徐孚遠是否曾經來台學者有不同的看法[4]個人認為〈桃花〉這首詩中

的「千載避秦真此地」應該不是指台灣有可能是指徐闇公避居的廣東饒平地區

而「避秦」中的「秦」則是影射滿清政權在〈東寧詠〉一詩中「自從漂泊臻

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同學解釋為「自從漂泊到這座島嶼算一算時光若

飛蓬颺颺飛歷經了十八年」但是據同學的說法徐闇公來台的時間應該很短

暫這樣豈不有所矛盾還是這首詩中的島嶼並不是指台灣抑或是十八年只是

一個誇示的語法

[1] 參閱許雪姬總策劃《台灣歷史辭典》「南明」辭條

[2] 參閱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

[3] 參閱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意義〉

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網站

[4] 根據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一文中

認為徐孚遠不太可能於鄭成功「克台之歲」即「從入東都」果如是徐氏需於康熙二年返回沿

海再避入廣東饒平因《年譜》〈林霍與懷瀚書〉中說「先生當癸卯(康熙二年)島破漂泊

銅山將南返helliphellip」

關於第七組同學的傳統詩詞報告個人認為他們整理的非常詳盡以下僅就閱讀

後做心得賞析

沈光文被稱為開台文化祖師其在台期間台灣文學相關記事

1651 年 明太僕寺少卿沈光文遇颱風漂流至台荷蘭人視為上賓

1666 年 台灣地區一座孔廟「全台首學」於承天府落成鄭經命各社廣設學校並

頒布學制定科舉法

1671 年 沈光文至羅漢門(今高雄縣境內)教導原住民兒童漢文

1673 年 沈光文避居目加溜灣社(今台南縣善化鎮)設立私塾教育平埔族

1685 年 沈光文創東吟社為台灣詩社之肇始

1686 年 諸羅知縣樊維屏設新港麻豆目加溜灣蕭壟四社地方學校以教育

平埔族子弟漢文

1688 年 沈光文逝世享年七十七歲

(資料來源httplotooeccomtwpoemhtm)

(一)沈光文〈懷鄉〉

異鄉遊子的思鄉情懷正如江水連綿不絕沈光文原想搭船赴泉州怎知遇上了颱

風漂流至台灣從此根留台灣三十七年不過令人疑惑的地方是根據第七組推

論寫作此詩的時間此時沈光文已經來台灣有十九年之久了也已落髮為僧雖

出家是為了避禍但創作的時間似乎稍嫌晚有無可能把創作時間再往前推移

(二)沈光文〈番婦〉

從這首詩當中我想像出一個平埔族婦女的形象更上網去探究當時的習俗早

期平埔族男女在訂婚或結婚的時候習慣上各自拔下上顎兩顆側門齒來作為雙方

的信物並以缺齒來表示已婚的意思甚至也代表一種審美觀點不過這種習慣

隨著漢化的影響後來已廢除而據<彰化縣志>的記載早年中部的平埔族是

用澀草或芭蕉花來擦牙齒讓牙齒變黑不過後來也有崇尚白牙齒的在<番俗

六考>及<諸羅縣志>上都曾提到半線(今彰化)以北的平埔族有用細砂礪齒的

風俗族人無論男女都把牙齒磨得白白的按文獻記載晚期平埔各族對牙齒審

美的觀點除了南部的平埔族還保留染黑牙齒的風俗外(可能與嗜吃檳榔有關)

一般平埔族都逐漸以白齒代黑齒或以缺齒代黑齒

(三) 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第二句詩作為倒裝句還原為「倚荊扉閒看秋山」三四句亦為倒裝句還原為

「濤聲細細落松間雪影遙遙飛荻上」或者「細細濤聲落松間遙遙雪影飛荻上」

至於頸聯的兩句「詩瘦自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同為倒裝句「自憐詩瘦同

骨瘦卻喜身微共名微」個人認為這是沈光文的謙虛之作認為自己的詩作不

夠豐腴正如杜甫〈暮登四安寺鐘樓寄裴十迪〉中的「知君苦思緣詩瘦」但是

卻開心自己的名聲亦如身子般微小欣喜中有著無限的無奈與感嘆感嘆自己在

台灣無法建立功業最後兩句則扣緊思歸的題旨

(四) 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如果此詩作於台灣那麼詩中的「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此處的長安應

不是指長安而是指在台灣當時的首府台南沈光文因為作賦得罪鄭經不得已

只好遁入佛門逃至高雄隱居我無法到首府去不是因路途遙遠而是我得罪

了權貴(鄭經)這樣解不知可不可

(五) 沈光文〈有感〉

詩中化用了馮諼的典故馮諼因能遇到孟嘗君才有機會建立功業為孟嘗君買仁

義而讓孟嘗君能在齊薛梁三個地方都受歡迎這裡諷刺的是否亦為鄭經

認為他無法繼承父志甚至排斥遺老遺老做農夫開墾躬耕謀生無法以仁義

收買人心所以今後我只能退隱無法探知詩作的創作時間所以這樣的解釋可

行不可行我也不清楚

(七) 徐孚遠〈東行阻風〉

此首詩的創作地點有可能在廈門或廣東饒平研究了一下徐孚遠的生平永曆十

七年時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徐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平兩

年後病故於此

(八) 徐孚遠〈東寧詠〉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

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漢

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

真像上古時代)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荷鋤戴

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

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能收成多少

算多少四百年前一個明朝的大官漂泊來台灣這個荒嶼開墾躬耕不如農

夫那樣除雜草但徐孚遠對台灣具有「在地主義」的認同精神才能那麼豁達「荷

鋤戴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隨遇而安台灣通志稿徐孚遠「垂老更適台

灣挈家佃於新港(今台南縣新市鄉)躬耕歿也」

(資料來源楊青矗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吳麗蘭 撰

沈光文於 1651 年漂流來台1661 年進入鹿耳門次年的「台灣賦」導致避難

於高雄縣大崗山落髮變服為僧日後帶一批文人潛心著述傳道解經教生授

徒1974 年教育平埔族人1685 年倡「東吟社」三分鐘流覽沈光文一生恍如

隔世一生的業績卻在紛紛擾擾的局棋中游走不出框倪終究湮沒在塵世中

留下論著為後人道不見古月照今人只見明月照古人愁帳馬齒徒長愁悵為

何眾人皆睡我獨醒耐何有幾許知音相伴浮世中的尋尋覓覓終究一場空

夢幻一場千古愁

<懷鄉>眺望著故鄉繾綣的情愫有家卻歸無期的隱憂眼望駭人黑水溝殊

不知今生待何時才能返鄉訴思鄉之苦無期1670 年推判正值於內門鄉隱居

山中雖逃離莫須有的「鄭錦僭王」事件卻逃不出思鄉情愁

廖怡超 撰

關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一直有各種說法最主要是 1662 與 1651 兩種從洪

銘水教授的〈沈光文與臺灣流寓文學的多角觀點〉一文中可知其一是在沈光文

的〈東吟社序〉說「余自壬寅將應李部臺之召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漂流至

斯海山阻隔慮常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又於文末自署「康熙二

十四年乙丑歲梅月甬上流寓臺灣野老沈光文斯蓭氏題時年七十有四」壬

寅即康熙元年(1662)至乙丑恰二十四年故應無疑義

但季麟光於康熙二十四年所寫的〈沈開文傳〉則說「辛卯從肇慶到潮州

由海道抵金門當事書幣邀之不就七月挈眷買舟赴泉過圍洋頭遇颶風

漂泊至臺及鄭大木掠有其地斯蓭以客禮相見」(註原文本應出自《蓉洲

文稿》中的〈沈文開傳〉然而《蓉洲文稿》一書已不見今所錄者皆取自一七

二四年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四〈赤嵌筆談雜著〉)在文中「七月挈眷買舟

赴泉」這句話之前未註明何年所以後人乃認為就承前句為辛卯年即 1651 年

這兩個年份有何差別呢主要由於鄭成功為 1661 年五月攻臺若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那在明鄭之前早已入臺十年

各家對何時入臺至今無推論但我比較傾向於 1662 年入臺而非 1651 年根

據傳說他漂流至宜蘭後輾轉來至台南還受到荷蘭人之助但在目前所有的詩

稿作品中卻無任何有關荷蘭人之作況且十年並不是短時間何以一字未聞

此外荷治時期並不是完全封閉的事實上當時海上交通來往挺發達的在

臺灣海峽是海盜及走私者的天堂而掌握臺灣海峽實權的人就是鄭成功從文獻

資料中(臺灣研究叢刊mdash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曹永和著)可知在一八四八

年(明永曆二年清順治五年)因大陸連續戰亂饑饉甚劇臺灣的中國人驟

增至兩萬人並皆從事於農業其中竟有婦女五百名及超過一千名的孩童遷入臺

灣但翌年(一八四九)在饑饉現象終了後約有八千人回歸大陸(頁 87)所

以沈光文既然來至臺南應不會不知道隨時可以有回去的機會

另一件令人起疑之處在於郭懷一事件

郭懷一 年代 - 1652 泉州同安人荷蘭時代移居今臺南縣永康市一帶從

事墾殖當時漢人在永康市種植麻米等經濟作物永康當時亦發展成交易小村

落即油車行村(Smeerdorp)郭懷一是當地頭人荷蘭文獻作「五官懷一(Gouqua

Faet)」1650 年前後由於蔗糖業不振加上荷蘭人課稅蠻橫終於引起漢人不滿

密謀起事事洩為臺灣街頭人郭懷一結拜兄弟所密告郭懷一不得不於 1652

年 9 月 7 日率眾攻打普羅文遮城當日懷一戰死餘眾往南退逃至高雄漚汪(後

紅)漢人此役被誅殺者在數千人或有言郭懷一是鄭成功部將但並無當時

的中荷文獻可資佐證翁佳音 撰 中村孝志譯註《バタヴィア城日記》第三

冊1991 2756-1jpg 郭懷一昔日墾荒於二層行溪附近二層行溪是因溪畔有二

層行村莊而得名往昔渡口設在村莊主廟清王宮前也就是現在二層橋的位置

現該村莊成立為二行社區(臺灣歷史辭典 )

由上可知如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且滯留於臺南一帶他不可能對此一事件毫

無所悉甚至如果當時他在臺南的話或有可能也會被捲入其中但其詩文中亦

無提及令人費解不過說歸說此仍只是個人不成熟的推測其中應漏誤百出

祈同學能加以指正

在談沈光文的作品之前想將其作品分為三部份其一為(懷鄉)與(思歸)

其二為(番婦)與(釋迦果)其三為(山居)與(有感)

沈光文給予前人的研究評論中有他是否認同臺灣這塊土地與否而有正反兩個

意見但我並不想於此點延續我想談一談詩人的心境與存在普魯斯特

(1871-1922)寫了一本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整個都是回憶的產物作

者靠回憶來結構小說同時回憶也成為一種主題藝術那這與沈光文有何關聯

呢追憶

當詩人喪失了平日身之所寄的家國與自己所習慣的生活方式之後他就被

迫改變了自己的「此有」(Dasein)亦是說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環境與自己

須要重新找回自己在此時空環境下所處的「位置」這是相當難的(切不可以今

日眼光來看待旅外之人因我們早就透過許多傳播知識有一些了解)讓我們想想

及至後來的孫元衡要渡臺之前不也先探聽做了一些功課嗎不然怎會有(除臺灣

郡丞客以海圖見遺漫賦一篇寄諸同學)呢在重新找尋到個人的「位置」與

發現自我「存在」之前最快的療傷方式就是回憶了藉由無窮盡的回憶讓詩

人能將時光回朔這回朔使得詩人的精神得以支持延續而在更深一層的意義上

來說這回憶正是他存在方式的本身透過無數對家鄉美好事物的想像詩人找

到了自我曾經存在的證明這些回憶無法用邏輯來加以詮釋它可能出現在任何

一個地方也許是天邊那一抹紅霞也許是地上那一束小花這些景物一再的觸

動詩人不斷的回憶也不斷的尋找其「身之所寄」藉由回憶連結了過去與當下

也就確立了自我的存在因此詩人會追憶並不是意有所指或言志疏懷我們似乎

也不需要在此處用我們的眼光為他加一些詮釋試想原來他用來支撐自己的東

西原來竟是已經失去了的永不復返的東西寧不悲乎

在(番婦)與(釋迦果)中可以看見沈光文對臺灣風俗的描寫在「社裡朝

朝出同群擔負行」中可見平埔族婦女擔負了家庭許多工作下田工作採集

菜餚等工作就落入女人手中那男人就無所事事嗎也不然在現在的文獻中可

以發現臺灣從荷治到明鄭熟番之社每年都要為統治者獵取大量的鹿來出口這

些狩獵的工作就落在男人頭上當時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如我們想像中好所以統

治者剝削原住民之惡於此又記上一筆

「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可見婦女愛美的天性並不因人而有異此草同學

註為鱧腸但查彰化縣志番俗篇則為澀草或芭蕉花可能還要再確認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兩句很有意思賽勝應可知就是賽戲纏紅錦又

是何呢從彰化縣志番俗中「遇賽戲袞龍刺繡悉以被體然皆購梨園故衣

鮮稱身者腰以下以色綢錦緞重疊圍之另綴綺羅於肩之左右如結帨然隨風

飄揚五采奪目」再查其它縣府志亦多相同可知這纏紅錦應是在身上腰下

處纏繞而非於首那「新粧掛白珩」呢新粧本意當指剛化好的容粧怠無疑

義但我很好奇沈光文真的有辦法分辨誰化妝了嗎還是這是指稱為衣飾方面的

打扮查彰化縣志番俗中有這麼一段「女無脂粉不結髻不施膏沐」又查鳳

山縣志番俗(山豬毛等四社 傀儡山等二十七社風俗)中有這段「俗尚白凡做

年婚嫁皆尚白頭以鳥羽為領圍於頂或用螺殼或用草珠海石串如貫珠」

這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新年的裝扮又於下番俗雜俗中有

過年無定日或鄰社共相訂期賽戲酣歌三四日乃止亦有一歲而二三次

者或八月初三月初總以稻熟為最重止之日盛其衣飾相率而走於壙

視疾徐為勝負曰「鬬走」或社眾相詬誶則以此定其曲直負者為曲

可知賽戲對應於新粧應如此解釋可通白珩應是貝類比較有可能而非真的玉

「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記得在那邊曾看過原住民衣不蔽體到了冬天

除了披鹿皮之外也會有抹鹿脂保暖的習慣此處與《臺陽見聞錄》卻都有將其抹

香的功能或許這是在取得保暖之後所發現的另一項附加價值吧

(釋迦果)一文中沈光文寫出了釋迦果的特性----生長於南方有評論論及應

有個人自傷抒懷之感尤其是「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似乎可為

此種心境提供一些跡證不過若我們將其當成一種竹枝風味的風土民情是不是

也可以呢況且開頭「稱名頗似足誇人」若將以自己隱喻似乎也與流亡海外的

前朝遺老心境不符何誇之有何名之有呢

在(山居)與(有感)中「未能支廈屋」應為稱自己孤臣無力可回天之感明

諭現實環境已非他所能改變而「長安」此處應指首都且應是當時臺灣首府臺

在此兩篇中可知沈光文生活過得並不好而從(山居)與「長安」不能言諭

可知當是明鄭鄭經避禍時期之作這兩篇詩人已無法回憶過往而是需面對每天

的「困厄」 所以作品中充滿了寫實之風在作品中已無詩學的美感為什麼

如此呢從山中首句「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可知他仍試圖修好與明鄭政

府的關係但情勢如此發展使得他苦衷難言他是憂鬱的他是寂寥的一方面

訴說自己的奉為宗主的恩情仍在一方也為自己言行訴為孤衷表達善意但畢

竟明鄭還是無法接納他他只好當個忠言逆耳的孤臣孽子繼續託於漁樵之間

了「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更表達沈光

文欲放之山林終究無法忘情於明鄭的心情若冀求當雲中之鶴又何在乎長安

何在呢難得去卻又非為路遙這種暗示又更增加了棄臣欲昭之心歷歷可顯

而(有感)則更帶有一種失望的悲憤不過若以前首(山居)似可稱為憂國之

作那這首就是私欲之表了從首聯「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其實正是

最強烈的反諷控訴沒有人願意給他一臂之力在物質上給予援助真的不怪任

何人嗎那所恨何來困苦的日子久了也只好發揮阿 Q 精神想像自己正逐

日如神仙不食五穀般無求但畢竟形而上的精神意識還是抵不過形而下的肚子

餓所以也只好再一次「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求人幫助了還是得

低聲下氣所以只好做「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之嘆了

這首詩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在於它採六言古詩方式而非七言應是為了讓吟誦

的節奏更快更顯激昂

最後再以沈光文求閔督姚啟聖使其歸鄉一事可知一他在臺灣真的過得並不

如意已入臺二十多年(七十多歲)仍掛念著回鄉一事或許落葉歸根的道統一

直藏於心中吧其二是為何一定要求姚啟聖呢我想政治意義應大於經濟上的

意義不過見諸詩文確也可知他或恐真無此種經濟能力若知於現代被海峽兩岸

推崇至上譽為臺灣開臺第一文人沈光文或會於天上一笑之「涸鲫復在」

在徐孚遠詩作(桃花)中得見詩人內心交錯的掙扎「千載避秦真此地問

君何必武陵回」此一問哉恐怕不是他問而是詩人內心的解嘲意象代表的不

是這裏真如此之好亦非真的欲留無回就如同教條宣言一般沒有不法何需

教條沒有逾越何需規範是一樣的道理回朔後來之歷史徐孚遠終究還是返

回大陸故土這一詩作真可謂「明志」之作

在(東行阻風)中首句「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表現出詩人

欲離之急切心中焦急之心躍然紙上但次聯「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

空」卻又流露出實無意浪跡天涯不得不然的悲傷亡國遺臣之難再次見諸

文字「屢書空」在此應為書空咄咄之意晉人殷浩被黜放終日以手指向空中

書寫「咄咄怪事」四字見晉書˙卷七十七˙殷浩傳後比喻失意激憤的狀態

金˙元好問˙鎮平縣齋感懷詩「書空咄咄知誰解擊缶嗚嗚卻自驚」如此解釋

後更能體會滿腔悲憤欲訴無淚的情景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這兩句不應解釋為攜眷渡海與學農之

事其實這是詩人的一種感懷之詞想到要去一個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堂堂君子

(讀書人)可能要從事他們認為低下的務農之事空有滿腹經論卻淪喪於斯此

情此景或從另一個角度想是田園之樂但另一種士大夫的眼光看之可喜乎

亦悲乎

末聯則是另一種轉折詩人以一種失望但接受的心態來看待這一切「稍待波平

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須放兩字用得很傳神放流的不但是船更是一

種抱國壯志的逝去也是一種默默接受命運的無言以對閱讀此詩三百多年前

的歷史人物躍然浮於眼前對於他們除了給與深深的同情與感懷後亦讓人無

言了

(東寧詠)中先說一個可討論之處「函谷誰占藏史氣」此句應做何解呢

還記得「函谷一丸泥」嗎這兩解應都是相近的函谷關自古是中國關中地區之

門戶所以用函谷來指涉國家重要之地也就是掌權者這在語言學上是一種隱

喻函谷關=中原=國都=統治者當我們如此解釋之後那前後文都能一貫解

釋了完整的語句解釋則是那管那美好河山現在究竟是在述說誰家歷史我這

放逐海外之人也只能作蘇武牧羊之嘆了

在這首作品中我們可看到詩人的生不逢時嘆不得志流落異鄉過著「古

荒」的生活或許詩人是無意的但在作品此聯中「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

又一天」卻又令人感到他的孤單與寂寥十八年了是否他忘了自己也應屬於「土

民」了而末聯「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雖有豁達之情但卻是

一種消然的適性是對現實環境不得不的屈從試著找出蘇東坡的(六月二十日

夜渡海)一詩讓我們一起體會不同的心境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

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最後一首是本學期最後一首了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首我想就用這首詩來和大家

分享「找碴」的心得在這首(鋤菜)中似乎好像沒什奇怪的地方就是詩人

田耕生活的愉情之作罷了真如此嗎我認為完全不是為什麼呢首先在念

這首詩作的時候我嘗試用國語念或用臺語念都不是很順口(雖說台語也不見得

百分百貼近古音)我曾做了兩個假設一是同學可能打錯了或是徐孚遠此作

並非佳作但查閱原始出處後發現同學沒有錯那是剛好選了一篇較不成熟之作

嗎對照其它詩作與本首內文似乎又不像這給了我很大的疑惑甚至於我試

著把把每聯前後段倒過來念還更順口更合韻腳呢這其一

第二是若仔細推論這詩當中都有所謂「跳躍性思考」從「晨夕桔槔那得濡

沾塊之雨昨宵下」就可看出先講到早每天打水仍不夠澆灌忽然又說昨夜下

了大雨兩者間似有關聯但在語句上的用法一定有問題又下聯「葉裏抽莖生

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看似相關但仔細推敲我們又被語言學所騙當中只有

葉菜兩字讓我們產生語意上的聯結外有何相關呢下聯更離譜了「西鄰我友」

與「十載泥塗」又有何關呢這其二

其三是對照全文末聯似為言志又與上文有何相關

然後第四句「畦中種菜三百株」為何是三百呢為什不是五百(我不是五百

的歌迷)這有何意呢

有了這麼多疑惑該找答案了文史不分家我很相信這句話所以一定先找

作者的生平與其時代背景現在這些同學都整理的很詳細幫了我很大的忙那

麼我看到前面說徐孚遠在鄭成功時期是受重用的但在鄭經時代就被冷落了所以

鬱抑不得志加上生活失依想必是很難過的那這首明顯是鄭經時代所以才必

須鋤菜呀

好接下來真的需要一點靈感了我會試著把自己融入作者的心境去體會在

那遙遠的時代面對此情此景自己會有何感受呢我在此詩中會覺得留此何用

不如歸去但歸又歸不得在此真如失去自由的人一般想至此靈光一現想到了

一篇文章------歐陽修的「縱囚論」用網路查了一下縱囚論原文哈真巧縱

放之囚為三百多人於是這使我朝向這是一篇隱喻的言志詩去想再推敲歷史去

找解答很有趣吧我把推敲的解釋文寫如下

在這個島嶼居留了那麼久是為了什麼呢處在這再惡劣不過的環境讓我感覺自

己比那愚公還要更愚了臺灣這小小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成大事業我們只不過項

困守在島上的囚徒罷了現在憑您(指鄭經)如朝夕井中打起水般少的才華怎

能夠治理好我們呢像您父親那麼有才華(沾塊之雨)的人已經逝去不復返了(昨

宵下)您現在大力啟用新的人而放棄老臣好像是要有一番新做為(葉指老臣而

抽莖指新臣)這看來都只是好像小孩辦家家酒般(烹菜沽酒)用來欺騙自己讓

老百姓心中安慰的吧事實上我也並不是沒有回歸大陸的機會(西鄰應為駱賓

王 代女道士王零妃贈道士李榮出「helliphellip千回百過浪官關心何曾舉意西鄰玉

未肯留情南陌金南陌西鄰咸自保還轡歸期須及早為想三春狹斜路hellip」)

只不過一轉眼在這邊(這時已如泥塗)耽擱了十年之久現在與您的關係愈來愈

遠(南雲杳杳)而要進言的機會也沒了(天路逋逋在此應為亡失較妥)連我

想要有報效之心卻都無能為力了

這樣解釋是否較合乎文義而不聱牙呢也許我解釋的其實根本就是「為賦新詞強

說愁」不過還是提供給各位一個不一樣的看法用新的角度看詩也看歷史

李美瑜 撰

一 懷鄉(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以江水借代鄉愁更能展現岀愁思的綿延及蕩氣迴腸以江水對照思念家鄉

的情緒讓讀詩的讀者也能感受出沈光文的惆悵另外江水也有暗示歸鄉之途

渺茫之意見備註得之本詩創作時間為永曆二十四年當時已為明鄭時期鄭

經在位清廷實施堅壁清野的海禁政策一來使在台的漢人無法回歸再則在中

國沿海的居民也無法渡台沈光文見此更為感嘆再加上沈光文對於鄭經的領導

多所不滿因此才會覺得回家之路如同滔滔江水一般波濤洶湧遙不可至

二 番婦(沈光文)

詩的賞析

不同於抒發憂國憂民的詩作沈光文因為避禍來台於是留下些許描寫台灣異地

文化的詩作這些詩篇也讓後世得以了解當時代台灣平埔族的文化平埔族是母

系社會男人主內女人主外的社會形態與向來重男輕女的漢民族無論在生活

及價值觀方面有許多的差異所以當漢民族初來台時常與在地的平埔族發生衝

突我們可從清朝遊宦詩人的著作中發現不少輕蔑平埔族的字樣本詩沈光文

僅以紀錄的方式呈現岀平埔族人的生活型態多了份客觀的歷史描寫少了漢

民族優越感的沙文主義

三 釋迦果(沈光文)

詩的賞析

若沈光文真以釋迦果比喻自身的處境那麼筆者認為沈氏就犯了遷客騷人的「多

愁善感」了另外從詩作中實在感受不岀沈氏表現岀「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不知為何詩作賞析中加上了這段文字難道釋迦生長在台灣是苦的只有生長

在皇帝林園內才是幸福的嗎

釋迦本來就是外來的產物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生態恰巧適合栽種所

以在台灣會有如此珍奇的水果筆者認為沈光文僅以文人的觀點思考植物的生

長卻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即便將「釋迦」移植到皇帝林園也不會蓬勃生長

每種生物都有其生長的條件無論人類世界多麼的紛擾隨著時光的荏苒都將

流於歷史可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卻不會因此而停止運轉及變化

詩的疑問

稱名頗似「足誇人」當中的「足誇人」怎麼解釋呢不知為何會翻譯成「蠻能

引起人們的好奇呢」另外第二句「不是中元大谷珍」中的「大谷珍」怎麼

解釋呢是一種借代還是古時「大谷珍」就是「果品」的意思

四 〈思歸〉六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賞析

「詩瘦自憐同骨瘦」指的是詩風孤寂就像身子骨單薄一般由此可看出沈光

文來台的十年生活並不如意應該是看到時局的震盪即便沈氏有滿腔的熱忱

卻也無法扭轉頹勢的無奈吧難怪沈光文的著作都有深深的哀愁本首詩末

兩句「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不僅令人有嚮往崇尚過去太平盛事

的感覺還有不滿現狀的無奈如此也道岀沈光文作此詩篇的目的

本詩篇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感有顏色可知沈氏擁有深厚的漢文

學底子另外沈氏喜歡在詩作中運用借代及雙關的修辭技巧如此一來讓文章

更有深度及涵義能激起讀者讀後深思

五 〈山居〉八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觀點

關於本詩筆者認為成詩應於台灣且時間點應於作賦諷刺鄭經之後可從詩中

第五六句推敲岀端倪「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譯為希望作隻高潔的雲

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筆者認為沈光文渡台後應該算在台人士中學識

涵養高者應該要受矚目被重用的人但是沈光文卻自言欲淡泊名利作一明

哲保身的隱居者可見其對國家政事已灰心失落因此筆者認為成詩在作賦諷

刺鄭經之後

六 有感(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譯為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

命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雖然詩中說不怨天其實沈光文對於亡國卻是極為深

痛他感嘆世態炎涼有人可以有車代歩富裕的過生活而他僅能挨餓原先

努力求取的功名因為國家的改朝換代一切化為烏有一種對人生多變乖舛的

無奈貫通整篇詩作不過即便不滿世道及老天的造化弄人創作本詩時沈光

文仍然相信可以「反清復明」所以末兩句也有期望未來更好的意味期待蒼天

垂憐未來更好

七 桃花(徐孚遠)

詩的賞析

徐孚遠對於台灣的情感非常矛盾一則認為台灣是遠離分擾中國的世外桃源想

要悠閒安適的偏安台灣一則又希望回去過往的中國期待中國的動盪停止落

土歸根同於同學賞析中所提明鄭時期渡台漢人有許多的「亡國懷鄉」之作而

本篇就是典型的作品徐孚遠以「桃花」借代偏安的「台灣」詩中充滿詩意

善用典故讓詩作讀來寓意深遠

八 東行阻風(徐孚遠)

詩的賞析

《東行阻風》有感於國家的驟變人世間的無常徐孚遠選擇避居田野回歸平

淡或許有時會感到飄零孤單但筆者認為徐孚遠從農耕生活中重新找回了生活

的快樂在同學的賞析中得知「徐孚遠的詩作雖在顛沛流離時仍寓溫柔敦厚

之意」可見徐孚遠是個 EQ 高挫折容忍力高的文人相較於同時期沈光文詩

作《有感》中呈現的灰色思想即可發現徐孚遠人生態度的豁達

九 東寧詠(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第三四句「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嘆子卿賢」譯為誰會在函谷邊疆表

現出名留青史的氣勢漢朝空自嘆息蘇武賢能筆者認為徐孚遠是認為偏安於台

灣後他已經漸漸對國家政事失去過往的熱忱了產生了一種對國家政事「無能

為力」的感覺於是將自我寄情於農耕之中雖然消極但也爲生命找到另一個出

口不過詩中仍會有「草木餘生」等字樣可見即便避居田野心中也無法真

的豁達不問世事

十 鋤菜(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徐孚遠似乎覺得跟隨鄭成功來台後的一切都超乎他的意料徐孚遠本來對鄭

成功反清復明充滿希望但怎奈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而鄭經又打壓一群忠貞

遺臣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徐孚遠在耕作十年後反思起當初跟隨來台的情景

不免有些懊悔於是自諷自己是「愚公」

詩中也呈現出體會到自身渺小的感覺徐孚遠或許覺得一生期許寄望的事情不

斷的落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爭名取勝到了寫作當時已經毫無意義了雖

然是一種自嘲的方式呈現但也表現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

簡秀苑 撰

一 概說

此組報告簡單但詳盡尤其在沈光文部分對於作者介紹的詳盡讓人一目了然

相信是劃下美好的休止符令人期待下一個樂章的跳躍起伏

二 沈光文部分

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沈氏死後葬

於善化里東保目加溜灣社又叫「灣裡社」其領域在曾文溪與鹽水溪的上中

游之間即今之善化安定和大內鄉一帶本社在善化支社依 石萬壽 教授的

研究有 1直加弄社今安定2灣里街東善化鎮茄拔里 3二社今玉井鄉

內霄里4拔馬社左鎮鄉拔馬5新社仔社今大內鄉頭社村環湖村一帶(目

加溜灣社資料摘自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番婦〉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

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黑齒當

為原住民成年禮俗之一

〈釋迦果〉《重修台灣府志》卷十八云釋迦果似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

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重修台灣縣志》卷十二風土志載樹高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16: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而鄭氏克台時間已是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兵馬倥傯社會亂離即使海外

幾社六子隨鄭氏來台但於十天左右即有此閒情逸致 雅集吟詠進而創立詩

社這豈不啟人疑竇」(摘錄自〈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台灣

詩選注》〉)

四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東寧詠〉〈鋤菜〉「雖然復明之志未嘗一日或已他也意識到台

灣的海山春色有如世外桃源如果中原喪亂如此已經尋到避秦之地的遺民

又何必急於離去徐孚遠的詠桃花詩因此充滿當時旅台士人的矛盾心情」(後

遺民寫作王德威)第七組同學在這三首詩的賞析部分均認為是徐孚遠在台之

作但如果 從施懿琳 老師考證的觀點來看徐孚遠並未到台灣來那麼他這三

首詩寫的是想像中的台灣生活或是另指他處呢

美娟 撰

感謝第七組的用心整理資料讓我對沈光文與徐孚遠這兩位文人有更深的認識

以下是我對詩作不同的解釋與賞析

沈光文

1〈有感〉

同學解釋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所恨的是挨餓卻餓不死人情本來就

淡薄我並不責怪他們

「我並不責怪他們」這裡的他們是指誰為什麼會說出這話呢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這兩句詩表面上寫的是「無怪」「何敢」但實際上呢一個人困頓久了沒了鬥

志看著別人吃香喝辣開著名車羨慕得很但自己又能如何呀當然要說自

己毫不在乎能夠安身立命唉呀其實那都是騙人的話語心裡可是怨恨得很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這詩句真能感受到生命至此不如死了算了人在極端的悲苦時生命的延續像

是一種折磨就很容易讓人想不開但我總記得一句話「好死不如賴活著」正

因為我不清楚死後的靈魂會比較快活嗎所以這一生再辛苦也都要「安時命」

的活下去這首詩確實讓我反省了一下我的生活並沒有像沈光遠那樣辛苦所

以也就不要稍遇挫折就抱怨連連啊

2 〈山居〉八首之三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詩最令我感動因為他表達出不到那遙遠

的長安並非路途遙遠之故長安依然在那裡只是人事已非再回去也找不回昔

時能效忠國家的感覺了換句話說若明朝依然在的話即使首都換了更遙遠的

地方也都不會覺得那是個難題這是否也很契合我們平常說的重視感覺的問題

呢許多事情我們要如何決定都在於自己感受如何有時赴湯蹈火的事我們去

做舉手之勞的工作卻不願意這只能說我們都在依情感而行啊所以我們是

情感為上的人一點也沒錯也許並非人人如此但這兩句詩確實於我心有戚戚焉

徐孚遠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詩句中道出台灣山色美景渾然天成天生麗質「千載避秦

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所謂的避難時間是短暫的心情是複雜難平的但

沒想到竟然有這樣的避難地比自己原先的故鄉還要美好這才是「真此地」真

世界啊這應該是避難者原先沒有想到的收穫吧所以既然這裡比原先自己的

故鄉還令人眷戀又何必回去呢

〈東寧詠〉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兩句詩中表達出台灣的人與地均是未

開發教化之區如果開發得好環境優渥怎會穿著破舊呢而環境也不至於被說

是「荒嶼」這當然是當時為政者的不重視台灣而當時只要有一點知識思想的

人都會覺得在此地日子是得過且過變得一點鬥志也沒有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作者認為「荷鋤帶笠」是「安愚分」作

者原先的志向想必是非常高遠的沒想到此刻的自己竟然變成一個再平凡不過的

農夫所以日子也就渾渾噩噩的過了已經沒什麼可以在乎的了

〈鋤菜〉

「惡溪之惡愚公愚」同學解釋溪水凶惡而我就像愚公那樣的癡愚

而我認為他在表達的是「環境依舊自己也依然如故」所以我解釋為溪水

依然險惡而我依然如愚公般

整首詩表達出自己不諳種植卻又非得去做的無奈只好苦中作樂一番想要回

去故鄉但怎麼回去呢對著未來的日子充滿悲觀與缺乏鬥志

曾靜瑜 撰

看到第七組的報告覺得很開心啊內容精簡實在太體諒大家了謝謝你們可

是後來查了資料發現有關沈光文的研究不少哩資料很豐富喔應該有許多值

得討論的地方希望大家有始有終這是本學期最後一篇心得報告請大家堅持

到底喔

報告中關於沈光文的部份在第一頁第一段中所提到的福王和桂王都是屬於南明

政權時期所謂南明時期是指明亡後(明思宗自縊滿人入關)明宗室在中

國南方相繼建立的政權此即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所建立的弘光政權

(1644-1645)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立的隆武政權(1645-1646)魯王朱以海在

紹興建魯王監國政權(1645-1653)桂王朱由榔在肇慶建永曆政權(1646-1661)

唐王弟朱聿粵在廣州建紹武政權(1646)韓王朱本鉉在鄖西所建的定武政權

(1646-1663)有時亦將鄭成功政權納入南明[1]這樣或許可以幫助同學們更加

了解這一個階段的歷史

至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為何第七組同學採用 1651 年這個說法呢在東吟社序

中不是有「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隔慮長為異域之人

今二十有四年」的記載據學者考證壬寅應為壬辰之誤若是壬辰年應為永

曆 6 年(1652)[2]

在第二頁「沈光文在台期間相關記事」表格中1662 年那一欄寫到「helliphellip鄭經

大怒派人殺沈光文沈光文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落髮便服為僧」其

中「大崗山普陀幻住庵」的「庵」誤植為「菴」註釋 5 和 6 在連橫的《台灣通

史列傳沈光文傳》中應該是連貫的一段文字「子經嗣頗改父之臣與政

光文作賦有所諷或讒之幾至不測乃變服為僧逃入北鄙結茅羅漢門山中

山外有目加溜灣者番社也光文於其間教授生徒不足則濟以醫」同學解釋

說羅漢門在高雄縣內門鄉內門鄉位於高雄縣東北部東界杉林鄉西與台南縣

龍崎鄉毗鄰南鄰旗山鎮田寮鄉北與台南縣南化左鎮鄉為界目加溜灣社

則位於今台南縣善化鎮因為靠近曾文溪又稱為灣裡社(曾文溪古稱灣裡溪)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怎麼可能「結茅羅漢門山中」「山外有目加溜灣者」呢

內門鄉四周山巒環繞形成一盆地楠濃山橫斷鄉之中部致將內門鄉分割為東

西兩部中部較為平坦境內地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則由北端逐漸向南傾斜

區內多山平地極少地勢陡峻二仁溪流穿東西南北水流湍急冬季乾涸

山產方面有鳳梨龍眼荔枝木瓜番石榴芒果樹薯沈光文寫〈檨賦〉

〈釋迦果〉〈番橘〉等與風物相關的作品應該與他在台灣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

關係

在第三頁中提到沈光文的「幾個第一」在觀點上是否有將沈光文「神格化」的

傾向呢而且季麒光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矣

斯菴來而始有文矣」這也落入了大漢沙文主義的窠臼之中[3]另外在第六

頁〈釋迦果〉這首詩的第三句「端為上林栽未得」同學解釋為「果真」這樣整

句翻譯似乎不太順暢是否譯成「貢奉」較適合

其實在同學選錄的這幾首詩中個人覺得〈山居〉〈有感〉這兩首詩最能夠代表

沈光文在台灣的遺臣心境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並不順遂而且還是心繫故鄉

有關徐孚遠是否曾經來台學者有不同的看法[4]個人認為〈桃花〉這首詩中

的「千載避秦真此地」應該不是指台灣有可能是指徐闇公避居的廣東饒平地區

而「避秦」中的「秦」則是影射滿清政權在〈東寧詠〉一詩中「自從漂泊臻

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同學解釋為「自從漂泊到這座島嶼算一算時光若

飛蓬颺颺飛歷經了十八年」但是據同學的說法徐闇公來台的時間應該很短

暫這樣豈不有所矛盾還是這首詩中的島嶼並不是指台灣抑或是十八年只是

一個誇示的語法

[1] 參閱許雪姬總策劃《台灣歷史辭典》「南明」辭條

[2] 參閱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

[3] 參閱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意義〉

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網站

[4] 根據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一文中

認為徐孚遠不太可能於鄭成功「克台之歲」即「從入東都」果如是徐氏需於康熙二年返回沿

海再避入廣東饒平因《年譜》〈林霍與懷瀚書〉中說「先生當癸卯(康熙二年)島破漂泊

銅山將南返helliphellip」

關於第七組同學的傳統詩詞報告個人認為他們整理的非常詳盡以下僅就閱讀

後做心得賞析

沈光文被稱為開台文化祖師其在台期間台灣文學相關記事

1651 年 明太僕寺少卿沈光文遇颱風漂流至台荷蘭人視為上賓

1666 年 台灣地區一座孔廟「全台首學」於承天府落成鄭經命各社廣設學校並

頒布學制定科舉法

1671 年 沈光文至羅漢門(今高雄縣境內)教導原住民兒童漢文

1673 年 沈光文避居目加溜灣社(今台南縣善化鎮)設立私塾教育平埔族

1685 年 沈光文創東吟社為台灣詩社之肇始

1686 年 諸羅知縣樊維屏設新港麻豆目加溜灣蕭壟四社地方學校以教育

平埔族子弟漢文

1688 年 沈光文逝世享年七十七歲

(資料來源httplotooeccomtwpoemhtm)

(一)沈光文〈懷鄉〉

異鄉遊子的思鄉情懷正如江水連綿不絕沈光文原想搭船赴泉州怎知遇上了颱

風漂流至台灣從此根留台灣三十七年不過令人疑惑的地方是根據第七組推

論寫作此詩的時間此時沈光文已經來台灣有十九年之久了也已落髮為僧雖

出家是為了避禍但創作的時間似乎稍嫌晚有無可能把創作時間再往前推移

(二)沈光文〈番婦〉

從這首詩當中我想像出一個平埔族婦女的形象更上網去探究當時的習俗早

期平埔族男女在訂婚或結婚的時候習慣上各自拔下上顎兩顆側門齒來作為雙方

的信物並以缺齒來表示已婚的意思甚至也代表一種審美觀點不過這種習慣

隨著漢化的影響後來已廢除而據<彰化縣志>的記載早年中部的平埔族是

用澀草或芭蕉花來擦牙齒讓牙齒變黑不過後來也有崇尚白牙齒的在<番俗

六考>及<諸羅縣志>上都曾提到半線(今彰化)以北的平埔族有用細砂礪齒的

風俗族人無論男女都把牙齒磨得白白的按文獻記載晚期平埔各族對牙齒審

美的觀點除了南部的平埔族還保留染黑牙齒的風俗外(可能與嗜吃檳榔有關)

一般平埔族都逐漸以白齒代黑齒或以缺齒代黑齒

(三) 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第二句詩作為倒裝句還原為「倚荊扉閒看秋山」三四句亦為倒裝句還原為

「濤聲細細落松間雪影遙遙飛荻上」或者「細細濤聲落松間遙遙雪影飛荻上」

至於頸聯的兩句「詩瘦自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同為倒裝句「自憐詩瘦同

骨瘦卻喜身微共名微」個人認為這是沈光文的謙虛之作認為自己的詩作不

夠豐腴正如杜甫〈暮登四安寺鐘樓寄裴十迪〉中的「知君苦思緣詩瘦」但是

卻開心自己的名聲亦如身子般微小欣喜中有著無限的無奈與感嘆感嘆自己在

台灣無法建立功業最後兩句則扣緊思歸的題旨

(四) 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如果此詩作於台灣那麼詩中的「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此處的長安應

不是指長安而是指在台灣當時的首府台南沈光文因為作賦得罪鄭經不得已

只好遁入佛門逃至高雄隱居我無法到首府去不是因路途遙遠而是我得罪

了權貴(鄭經)這樣解不知可不可

(五) 沈光文〈有感〉

詩中化用了馮諼的典故馮諼因能遇到孟嘗君才有機會建立功業為孟嘗君買仁

義而讓孟嘗君能在齊薛梁三個地方都受歡迎這裡諷刺的是否亦為鄭經

認為他無法繼承父志甚至排斥遺老遺老做農夫開墾躬耕謀生無法以仁義

收買人心所以今後我只能退隱無法探知詩作的創作時間所以這樣的解釋可

行不可行我也不清楚

(七) 徐孚遠〈東行阻風〉

此首詩的創作地點有可能在廈門或廣東饒平研究了一下徐孚遠的生平永曆十

七年時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徐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平兩

年後病故於此

(八) 徐孚遠〈東寧詠〉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

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漢

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

真像上古時代)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荷鋤戴

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

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能收成多少

算多少四百年前一個明朝的大官漂泊來台灣這個荒嶼開墾躬耕不如農

夫那樣除雜草但徐孚遠對台灣具有「在地主義」的認同精神才能那麼豁達「荷

鋤戴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隨遇而安台灣通志稿徐孚遠「垂老更適台

灣挈家佃於新港(今台南縣新市鄉)躬耕歿也」

(資料來源楊青矗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吳麗蘭 撰

沈光文於 1651 年漂流來台1661 年進入鹿耳門次年的「台灣賦」導致避難

於高雄縣大崗山落髮變服為僧日後帶一批文人潛心著述傳道解經教生授

徒1974 年教育平埔族人1685 年倡「東吟社」三分鐘流覽沈光文一生恍如

隔世一生的業績卻在紛紛擾擾的局棋中游走不出框倪終究湮沒在塵世中

留下論著為後人道不見古月照今人只見明月照古人愁帳馬齒徒長愁悵為

何眾人皆睡我獨醒耐何有幾許知音相伴浮世中的尋尋覓覓終究一場空

夢幻一場千古愁

<懷鄉>眺望著故鄉繾綣的情愫有家卻歸無期的隱憂眼望駭人黑水溝殊

不知今生待何時才能返鄉訴思鄉之苦無期1670 年推判正值於內門鄉隱居

山中雖逃離莫須有的「鄭錦僭王」事件卻逃不出思鄉情愁

廖怡超 撰

關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一直有各種說法最主要是 1662 與 1651 兩種從洪

銘水教授的〈沈光文與臺灣流寓文學的多角觀點〉一文中可知其一是在沈光文

的〈東吟社序〉說「余自壬寅將應李部臺之召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漂流至

斯海山阻隔慮常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又於文末自署「康熙二

十四年乙丑歲梅月甬上流寓臺灣野老沈光文斯蓭氏題時年七十有四」壬

寅即康熙元年(1662)至乙丑恰二十四年故應無疑義

但季麟光於康熙二十四年所寫的〈沈開文傳〉則說「辛卯從肇慶到潮州

由海道抵金門當事書幣邀之不就七月挈眷買舟赴泉過圍洋頭遇颶風

漂泊至臺及鄭大木掠有其地斯蓭以客禮相見」(註原文本應出自《蓉洲

文稿》中的〈沈文開傳〉然而《蓉洲文稿》一書已不見今所錄者皆取自一七

二四年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四〈赤嵌筆談雜著〉)在文中「七月挈眷買舟

赴泉」這句話之前未註明何年所以後人乃認為就承前句為辛卯年即 1651 年

這兩個年份有何差別呢主要由於鄭成功為 1661 年五月攻臺若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那在明鄭之前早已入臺十年

各家對何時入臺至今無推論但我比較傾向於 1662 年入臺而非 1651 年根

據傳說他漂流至宜蘭後輾轉來至台南還受到荷蘭人之助但在目前所有的詩

稿作品中卻無任何有關荷蘭人之作況且十年並不是短時間何以一字未聞

此外荷治時期並不是完全封閉的事實上當時海上交通來往挺發達的在

臺灣海峽是海盜及走私者的天堂而掌握臺灣海峽實權的人就是鄭成功從文獻

資料中(臺灣研究叢刊mdash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曹永和著)可知在一八四八

年(明永曆二年清順治五年)因大陸連續戰亂饑饉甚劇臺灣的中國人驟

增至兩萬人並皆從事於農業其中竟有婦女五百名及超過一千名的孩童遷入臺

灣但翌年(一八四九)在饑饉現象終了後約有八千人回歸大陸(頁 87)所

以沈光文既然來至臺南應不會不知道隨時可以有回去的機會

另一件令人起疑之處在於郭懷一事件

郭懷一 年代 - 1652 泉州同安人荷蘭時代移居今臺南縣永康市一帶從

事墾殖當時漢人在永康市種植麻米等經濟作物永康當時亦發展成交易小村

落即油車行村(Smeerdorp)郭懷一是當地頭人荷蘭文獻作「五官懷一(Gouqua

Faet)」1650 年前後由於蔗糖業不振加上荷蘭人課稅蠻橫終於引起漢人不滿

密謀起事事洩為臺灣街頭人郭懷一結拜兄弟所密告郭懷一不得不於 1652

年 9 月 7 日率眾攻打普羅文遮城當日懷一戰死餘眾往南退逃至高雄漚汪(後

紅)漢人此役被誅殺者在數千人或有言郭懷一是鄭成功部將但並無當時

的中荷文獻可資佐證翁佳音 撰 中村孝志譯註《バタヴィア城日記》第三

冊1991 2756-1jpg 郭懷一昔日墾荒於二層行溪附近二層行溪是因溪畔有二

層行村莊而得名往昔渡口設在村莊主廟清王宮前也就是現在二層橋的位置

現該村莊成立為二行社區(臺灣歷史辭典 )

由上可知如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且滯留於臺南一帶他不可能對此一事件毫

無所悉甚至如果當時他在臺南的話或有可能也會被捲入其中但其詩文中亦

無提及令人費解不過說歸說此仍只是個人不成熟的推測其中應漏誤百出

祈同學能加以指正

在談沈光文的作品之前想將其作品分為三部份其一為(懷鄉)與(思歸)

其二為(番婦)與(釋迦果)其三為(山居)與(有感)

沈光文給予前人的研究評論中有他是否認同臺灣這塊土地與否而有正反兩個

意見但我並不想於此點延續我想談一談詩人的心境與存在普魯斯特

(1871-1922)寫了一本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整個都是回憶的產物作

者靠回憶來結構小說同時回憶也成為一種主題藝術那這與沈光文有何關聯

呢追憶

當詩人喪失了平日身之所寄的家國與自己所習慣的生活方式之後他就被

迫改變了自己的「此有」(Dasein)亦是說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環境與自己

須要重新找回自己在此時空環境下所處的「位置」這是相當難的(切不可以今

日眼光來看待旅外之人因我們早就透過許多傳播知識有一些了解)讓我們想想

及至後來的孫元衡要渡臺之前不也先探聽做了一些功課嗎不然怎會有(除臺灣

郡丞客以海圖見遺漫賦一篇寄諸同學)呢在重新找尋到個人的「位置」與

發現自我「存在」之前最快的療傷方式就是回憶了藉由無窮盡的回憶讓詩

人能將時光回朔這回朔使得詩人的精神得以支持延續而在更深一層的意義上

來說這回憶正是他存在方式的本身透過無數對家鄉美好事物的想像詩人找

到了自我曾經存在的證明這些回憶無法用邏輯來加以詮釋它可能出現在任何

一個地方也許是天邊那一抹紅霞也許是地上那一束小花這些景物一再的觸

動詩人不斷的回憶也不斷的尋找其「身之所寄」藉由回憶連結了過去與當下

也就確立了自我的存在因此詩人會追憶並不是意有所指或言志疏懷我們似乎

也不需要在此處用我們的眼光為他加一些詮釋試想原來他用來支撐自己的東

西原來竟是已經失去了的永不復返的東西寧不悲乎

在(番婦)與(釋迦果)中可以看見沈光文對臺灣風俗的描寫在「社裡朝

朝出同群擔負行」中可見平埔族婦女擔負了家庭許多工作下田工作採集

菜餚等工作就落入女人手中那男人就無所事事嗎也不然在現在的文獻中可

以發現臺灣從荷治到明鄭熟番之社每年都要為統治者獵取大量的鹿來出口這

些狩獵的工作就落在男人頭上當時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如我們想像中好所以統

治者剝削原住民之惡於此又記上一筆

「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可見婦女愛美的天性並不因人而有異此草同學

註為鱧腸但查彰化縣志番俗篇則為澀草或芭蕉花可能還要再確認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兩句很有意思賽勝應可知就是賽戲纏紅錦又

是何呢從彰化縣志番俗中「遇賽戲袞龍刺繡悉以被體然皆購梨園故衣

鮮稱身者腰以下以色綢錦緞重疊圍之另綴綺羅於肩之左右如結帨然隨風

飄揚五采奪目」再查其它縣府志亦多相同可知這纏紅錦應是在身上腰下

處纏繞而非於首那「新粧掛白珩」呢新粧本意當指剛化好的容粧怠無疑

義但我很好奇沈光文真的有辦法分辨誰化妝了嗎還是這是指稱為衣飾方面的

打扮查彰化縣志番俗中有這麼一段「女無脂粉不結髻不施膏沐」又查鳳

山縣志番俗(山豬毛等四社 傀儡山等二十七社風俗)中有這段「俗尚白凡做

年婚嫁皆尚白頭以鳥羽為領圍於頂或用螺殼或用草珠海石串如貫珠」

這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新年的裝扮又於下番俗雜俗中有

過年無定日或鄰社共相訂期賽戲酣歌三四日乃止亦有一歲而二三次

者或八月初三月初總以稻熟為最重止之日盛其衣飾相率而走於壙

視疾徐為勝負曰「鬬走」或社眾相詬誶則以此定其曲直負者為曲

可知賽戲對應於新粧應如此解釋可通白珩應是貝類比較有可能而非真的玉

「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記得在那邊曾看過原住民衣不蔽體到了冬天

除了披鹿皮之外也會有抹鹿脂保暖的習慣此處與《臺陽見聞錄》卻都有將其抹

香的功能或許這是在取得保暖之後所發現的另一項附加價值吧

(釋迦果)一文中沈光文寫出了釋迦果的特性----生長於南方有評論論及應

有個人自傷抒懷之感尤其是「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似乎可為

此種心境提供一些跡證不過若我們將其當成一種竹枝風味的風土民情是不是

也可以呢況且開頭「稱名頗似足誇人」若將以自己隱喻似乎也與流亡海外的

前朝遺老心境不符何誇之有何名之有呢

在(山居)與(有感)中「未能支廈屋」應為稱自己孤臣無力可回天之感明

諭現實環境已非他所能改變而「長安」此處應指首都且應是當時臺灣首府臺

在此兩篇中可知沈光文生活過得並不好而從(山居)與「長安」不能言諭

可知當是明鄭鄭經避禍時期之作這兩篇詩人已無法回憶過往而是需面對每天

的「困厄」 所以作品中充滿了寫實之風在作品中已無詩學的美感為什麼

如此呢從山中首句「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可知他仍試圖修好與明鄭政

府的關係但情勢如此發展使得他苦衷難言他是憂鬱的他是寂寥的一方面

訴說自己的奉為宗主的恩情仍在一方也為自己言行訴為孤衷表達善意但畢

竟明鄭還是無法接納他他只好當個忠言逆耳的孤臣孽子繼續託於漁樵之間

了「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更表達沈光

文欲放之山林終究無法忘情於明鄭的心情若冀求當雲中之鶴又何在乎長安

何在呢難得去卻又非為路遙這種暗示又更增加了棄臣欲昭之心歷歷可顯

而(有感)則更帶有一種失望的悲憤不過若以前首(山居)似可稱為憂國之

作那這首就是私欲之表了從首聯「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其實正是

最強烈的反諷控訴沒有人願意給他一臂之力在物質上給予援助真的不怪任

何人嗎那所恨何來困苦的日子久了也只好發揮阿 Q 精神想像自己正逐

日如神仙不食五穀般無求但畢竟形而上的精神意識還是抵不過形而下的肚子

餓所以也只好再一次「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求人幫助了還是得

低聲下氣所以只好做「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之嘆了

這首詩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在於它採六言古詩方式而非七言應是為了讓吟誦

的節奏更快更顯激昂

最後再以沈光文求閔督姚啟聖使其歸鄉一事可知一他在臺灣真的過得並不

如意已入臺二十多年(七十多歲)仍掛念著回鄉一事或許落葉歸根的道統一

直藏於心中吧其二是為何一定要求姚啟聖呢我想政治意義應大於經濟上的

意義不過見諸詩文確也可知他或恐真無此種經濟能力若知於現代被海峽兩岸

推崇至上譽為臺灣開臺第一文人沈光文或會於天上一笑之「涸鲫復在」

在徐孚遠詩作(桃花)中得見詩人內心交錯的掙扎「千載避秦真此地問

君何必武陵回」此一問哉恐怕不是他問而是詩人內心的解嘲意象代表的不

是這裏真如此之好亦非真的欲留無回就如同教條宣言一般沒有不法何需

教條沒有逾越何需規範是一樣的道理回朔後來之歷史徐孚遠終究還是返

回大陸故土這一詩作真可謂「明志」之作

在(東行阻風)中首句「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表現出詩人

欲離之急切心中焦急之心躍然紙上但次聯「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

空」卻又流露出實無意浪跡天涯不得不然的悲傷亡國遺臣之難再次見諸

文字「屢書空」在此應為書空咄咄之意晉人殷浩被黜放終日以手指向空中

書寫「咄咄怪事」四字見晉書˙卷七十七˙殷浩傳後比喻失意激憤的狀態

金˙元好問˙鎮平縣齋感懷詩「書空咄咄知誰解擊缶嗚嗚卻自驚」如此解釋

後更能體會滿腔悲憤欲訴無淚的情景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這兩句不應解釋為攜眷渡海與學農之

事其實這是詩人的一種感懷之詞想到要去一個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堂堂君子

(讀書人)可能要從事他們認為低下的務農之事空有滿腹經論卻淪喪於斯此

情此景或從另一個角度想是田園之樂但另一種士大夫的眼光看之可喜乎

亦悲乎

末聯則是另一種轉折詩人以一種失望但接受的心態來看待這一切「稍待波平

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須放兩字用得很傳神放流的不但是船更是一

種抱國壯志的逝去也是一種默默接受命運的無言以對閱讀此詩三百多年前

的歷史人物躍然浮於眼前對於他們除了給與深深的同情與感懷後亦讓人無

言了

(東寧詠)中先說一個可討論之處「函谷誰占藏史氣」此句應做何解呢

還記得「函谷一丸泥」嗎這兩解應都是相近的函谷關自古是中國關中地區之

門戶所以用函谷來指涉國家重要之地也就是掌權者這在語言學上是一種隱

喻函谷關=中原=國都=統治者當我們如此解釋之後那前後文都能一貫解

釋了完整的語句解釋則是那管那美好河山現在究竟是在述說誰家歷史我這

放逐海外之人也只能作蘇武牧羊之嘆了

在這首作品中我們可看到詩人的生不逢時嘆不得志流落異鄉過著「古

荒」的生活或許詩人是無意的但在作品此聯中「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

又一天」卻又令人感到他的孤單與寂寥十八年了是否他忘了自己也應屬於「土

民」了而末聯「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雖有豁達之情但卻是

一種消然的適性是對現實環境不得不的屈從試著找出蘇東坡的(六月二十日

夜渡海)一詩讓我們一起體會不同的心境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

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最後一首是本學期最後一首了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首我想就用這首詩來和大家

分享「找碴」的心得在這首(鋤菜)中似乎好像沒什奇怪的地方就是詩人

田耕生活的愉情之作罷了真如此嗎我認為完全不是為什麼呢首先在念

這首詩作的時候我嘗試用國語念或用臺語念都不是很順口(雖說台語也不見得

百分百貼近古音)我曾做了兩個假設一是同學可能打錯了或是徐孚遠此作

並非佳作但查閱原始出處後發現同學沒有錯那是剛好選了一篇較不成熟之作

嗎對照其它詩作與本首內文似乎又不像這給了我很大的疑惑甚至於我試

著把把每聯前後段倒過來念還更順口更合韻腳呢這其一

第二是若仔細推論這詩當中都有所謂「跳躍性思考」從「晨夕桔槔那得濡

沾塊之雨昨宵下」就可看出先講到早每天打水仍不夠澆灌忽然又說昨夜下

了大雨兩者間似有關聯但在語句上的用法一定有問題又下聯「葉裏抽莖生

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看似相關但仔細推敲我們又被語言學所騙當中只有

葉菜兩字讓我們產生語意上的聯結外有何相關呢下聯更離譜了「西鄰我友」

與「十載泥塗」又有何關呢這其二

其三是對照全文末聯似為言志又與上文有何相關

然後第四句「畦中種菜三百株」為何是三百呢為什不是五百(我不是五百

的歌迷)這有何意呢

有了這麼多疑惑該找答案了文史不分家我很相信這句話所以一定先找

作者的生平與其時代背景現在這些同學都整理的很詳細幫了我很大的忙那

麼我看到前面說徐孚遠在鄭成功時期是受重用的但在鄭經時代就被冷落了所以

鬱抑不得志加上生活失依想必是很難過的那這首明顯是鄭經時代所以才必

須鋤菜呀

好接下來真的需要一點靈感了我會試著把自己融入作者的心境去體會在

那遙遠的時代面對此情此景自己會有何感受呢我在此詩中會覺得留此何用

不如歸去但歸又歸不得在此真如失去自由的人一般想至此靈光一現想到了

一篇文章------歐陽修的「縱囚論」用網路查了一下縱囚論原文哈真巧縱

放之囚為三百多人於是這使我朝向這是一篇隱喻的言志詩去想再推敲歷史去

找解答很有趣吧我把推敲的解釋文寫如下

在這個島嶼居留了那麼久是為了什麼呢處在這再惡劣不過的環境讓我感覺自

己比那愚公還要更愚了臺灣這小小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成大事業我們只不過項

困守在島上的囚徒罷了現在憑您(指鄭經)如朝夕井中打起水般少的才華怎

能夠治理好我們呢像您父親那麼有才華(沾塊之雨)的人已經逝去不復返了(昨

宵下)您現在大力啟用新的人而放棄老臣好像是要有一番新做為(葉指老臣而

抽莖指新臣)這看來都只是好像小孩辦家家酒般(烹菜沽酒)用來欺騙自己讓

老百姓心中安慰的吧事實上我也並不是沒有回歸大陸的機會(西鄰應為駱賓

王 代女道士王零妃贈道士李榮出「helliphellip千回百過浪官關心何曾舉意西鄰玉

未肯留情南陌金南陌西鄰咸自保還轡歸期須及早為想三春狹斜路hellip」)

只不過一轉眼在這邊(這時已如泥塗)耽擱了十年之久現在與您的關係愈來愈

遠(南雲杳杳)而要進言的機會也沒了(天路逋逋在此應為亡失較妥)連我

想要有報效之心卻都無能為力了

這樣解釋是否較合乎文義而不聱牙呢也許我解釋的其實根本就是「為賦新詞強

說愁」不過還是提供給各位一個不一樣的看法用新的角度看詩也看歷史

李美瑜 撰

一 懷鄉(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以江水借代鄉愁更能展現岀愁思的綿延及蕩氣迴腸以江水對照思念家鄉

的情緒讓讀詩的讀者也能感受出沈光文的惆悵另外江水也有暗示歸鄉之途

渺茫之意見備註得之本詩創作時間為永曆二十四年當時已為明鄭時期鄭

經在位清廷實施堅壁清野的海禁政策一來使在台的漢人無法回歸再則在中

國沿海的居民也無法渡台沈光文見此更為感嘆再加上沈光文對於鄭經的領導

多所不滿因此才會覺得回家之路如同滔滔江水一般波濤洶湧遙不可至

二 番婦(沈光文)

詩的賞析

不同於抒發憂國憂民的詩作沈光文因為避禍來台於是留下些許描寫台灣異地

文化的詩作這些詩篇也讓後世得以了解當時代台灣平埔族的文化平埔族是母

系社會男人主內女人主外的社會形態與向來重男輕女的漢民族無論在生活

及價值觀方面有許多的差異所以當漢民族初來台時常與在地的平埔族發生衝

突我們可從清朝遊宦詩人的著作中發現不少輕蔑平埔族的字樣本詩沈光文

僅以紀錄的方式呈現岀平埔族人的生活型態多了份客觀的歷史描寫少了漢

民族優越感的沙文主義

三 釋迦果(沈光文)

詩的賞析

若沈光文真以釋迦果比喻自身的處境那麼筆者認為沈氏就犯了遷客騷人的「多

愁善感」了另外從詩作中實在感受不岀沈氏表現岀「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不知為何詩作賞析中加上了這段文字難道釋迦生長在台灣是苦的只有生長

在皇帝林園內才是幸福的嗎

釋迦本來就是外來的產物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生態恰巧適合栽種所

以在台灣會有如此珍奇的水果筆者認為沈光文僅以文人的觀點思考植物的生

長卻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即便將「釋迦」移植到皇帝林園也不會蓬勃生長

每種生物都有其生長的條件無論人類世界多麼的紛擾隨著時光的荏苒都將

流於歷史可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卻不會因此而停止運轉及變化

詩的疑問

稱名頗似「足誇人」當中的「足誇人」怎麼解釋呢不知為何會翻譯成「蠻能

引起人們的好奇呢」另外第二句「不是中元大谷珍」中的「大谷珍」怎麼

解釋呢是一種借代還是古時「大谷珍」就是「果品」的意思

四 〈思歸〉六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賞析

「詩瘦自憐同骨瘦」指的是詩風孤寂就像身子骨單薄一般由此可看出沈光

文來台的十年生活並不如意應該是看到時局的震盪即便沈氏有滿腔的熱忱

卻也無法扭轉頹勢的無奈吧難怪沈光文的著作都有深深的哀愁本首詩末

兩句「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不僅令人有嚮往崇尚過去太平盛事

的感覺還有不滿現狀的無奈如此也道岀沈光文作此詩篇的目的

本詩篇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感有顏色可知沈氏擁有深厚的漢文

學底子另外沈氏喜歡在詩作中運用借代及雙關的修辭技巧如此一來讓文章

更有深度及涵義能激起讀者讀後深思

五 〈山居〉八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觀點

關於本詩筆者認為成詩應於台灣且時間點應於作賦諷刺鄭經之後可從詩中

第五六句推敲岀端倪「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譯為希望作隻高潔的雲

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筆者認為沈光文渡台後應該算在台人士中學識

涵養高者應該要受矚目被重用的人但是沈光文卻自言欲淡泊名利作一明

哲保身的隱居者可見其對國家政事已灰心失落因此筆者認為成詩在作賦諷

刺鄭經之後

六 有感(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譯為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

命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雖然詩中說不怨天其實沈光文對於亡國卻是極為深

痛他感嘆世態炎涼有人可以有車代歩富裕的過生活而他僅能挨餓原先

努力求取的功名因為國家的改朝換代一切化為烏有一種對人生多變乖舛的

無奈貫通整篇詩作不過即便不滿世道及老天的造化弄人創作本詩時沈光

文仍然相信可以「反清復明」所以末兩句也有期望未來更好的意味期待蒼天

垂憐未來更好

七 桃花(徐孚遠)

詩的賞析

徐孚遠對於台灣的情感非常矛盾一則認為台灣是遠離分擾中國的世外桃源想

要悠閒安適的偏安台灣一則又希望回去過往的中國期待中國的動盪停止落

土歸根同於同學賞析中所提明鄭時期渡台漢人有許多的「亡國懷鄉」之作而

本篇就是典型的作品徐孚遠以「桃花」借代偏安的「台灣」詩中充滿詩意

善用典故讓詩作讀來寓意深遠

八 東行阻風(徐孚遠)

詩的賞析

《東行阻風》有感於國家的驟變人世間的無常徐孚遠選擇避居田野回歸平

淡或許有時會感到飄零孤單但筆者認為徐孚遠從農耕生活中重新找回了生活

的快樂在同學的賞析中得知「徐孚遠的詩作雖在顛沛流離時仍寓溫柔敦厚

之意」可見徐孚遠是個 EQ 高挫折容忍力高的文人相較於同時期沈光文詩

作《有感》中呈現的灰色思想即可發現徐孚遠人生態度的豁達

九 東寧詠(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第三四句「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嘆子卿賢」譯為誰會在函谷邊疆表

現出名留青史的氣勢漢朝空自嘆息蘇武賢能筆者認為徐孚遠是認為偏安於台

灣後他已經漸漸對國家政事失去過往的熱忱了產生了一種對國家政事「無能

為力」的感覺於是將自我寄情於農耕之中雖然消極但也爲生命找到另一個出

口不過詩中仍會有「草木餘生」等字樣可見即便避居田野心中也無法真

的豁達不問世事

十 鋤菜(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徐孚遠似乎覺得跟隨鄭成功來台後的一切都超乎他的意料徐孚遠本來對鄭

成功反清復明充滿希望但怎奈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而鄭經又打壓一群忠貞

遺臣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徐孚遠在耕作十年後反思起當初跟隨來台的情景

不免有些懊悔於是自諷自己是「愚公」

詩中也呈現出體會到自身渺小的感覺徐孚遠或許覺得一生期許寄望的事情不

斷的落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爭名取勝到了寫作當時已經毫無意義了雖

然是一種自嘲的方式呈現但也表現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

簡秀苑 撰

一 概說

此組報告簡單但詳盡尤其在沈光文部分對於作者介紹的詳盡讓人一目了然

相信是劃下美好的休止符令人期待下一個樂章的跳躍起伏

二 沈光文部分

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沈氏死後葬

於善化里東保目加溜灣社又叫「灣裡社」其領域在曾文溪與鹽水溪的上中

游之間即今之善化安定和大內鄉一帶本社在善化支社依 石萬壽 教授的

研究有 1直加弄社今安定2灣里街東善化鎮茄拔里 3二社今玉井鄉

內霄里4拔馬社左鎮鄉拔馬5新社仔社今大內鄉頭社村環湖村一帶(目

加溜灣社資料摘自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番婦〉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

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黑齒當

為原住民成年禮俗之一

〈釋迦果〉《重修台灣府志》卷十八云釋迦果似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

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重修台灣縣志》卷十二風土志載樹高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17: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地方也都不會覺得那是個難題這是否也很契合我們平常說的重視感覺的問題

呢許多事情我們要如何決定都在於自己感受如何有時赴湯蹈火的事我們去

做舉手之勞的工作卻不願意這只能說我們都在依情感而行啊所以我們是

情感為上的人一點也沒錯也許並非人人如此但這兩句詩確實於我心有戚戚焉

徐孚遠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詩句中道出台灣山色美景渾然天成天生麗質「千載避秦

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所謂的避難時間是短暫的心情是複雜難平的但

沒想到竟然有這樣的避難地比自己原先的故鄉還要美好這才是「真此地」真

世界啊這應該是避難者原先沒有想到的收穫吧所以既然這裡比原先自己的

故鄉還令人眷戀又何必回去呢

〈東寧詠〉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兩句詩中表達出台灣的人與地均是未

開發教化之區如果開發得好環境優渥怎會穿著破舊呢而環境也不至於被說

是「荒嶼」這當然是當時為政者的不重視台灣而當時只要有一點知識思想的

人都會覺得在此地日子是得過且過變得一點鬥志也沒有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作者認為「荷鋤帶笠」是「安愚分」作

者原先的志向想必是非常高遠的沒想到此刻的自己竟然變成一個再平凡不過的

農夫所以日子也就渾渾噩噩的過了已經沒什麼可以在乎的了

〈鋤菜〉

「惡溪之惡愚公愚」同學解釋溪水凶惡而我就像愚公那樣的癡愚

而我認為他在表達的是「環境依舊自己也依然如故」所以我解釋為溪水

依然險惡而我依然如愚公般

整首詩表達出自己不諳種植卻又非得去做的無奈只好苦中作樂一番想要回

去故鄉但怎麼回去呢對著未來的日子充滿悲觀與缺乏鬥志

曾靜瑜 撰

看到第七組的報告覺得很開心啊內容精簡實在太體諒大家了謝謝你們可

是後來查了資料發現有關沈光文的研究不少哩資料很豐富喔應該有許多值

得討論的地方希望大家有始有終這是本學期最後一篇心得報告請大家堅持

到底喔

報告中關於沈光文的部份在第一頁第一段中所提到的福王和桂王都是屬於南明

政權時期所謂南明時期是指明亡後(明思宗自縊滿人入關)明宗室在中

國南方相繼建立的政權此即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所建立的弘光政權

(1644-1645)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立的隆武政權(1645-1646)魯王朱以海在

紹興建魯王監國政權(1645-1653)桂王朱由榔在肇慶建永曆政權(1646-1661)

唐王弟朱聿粵在廣州建紹武政權(1646)韓王朱本鉉在鄖西所建的定武政權

(1646-1663)有時亦將鄭成功政權納入南明[1]這樣或許可以幫助同學們更加

了解這一個階段的歷史

至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為何第七組同學採用 1651 年這個說法呢在東吟社序

中不是有「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隔慮長為異域之人

今二十有四年」的記載據學者考證壬寅應為壬辰之誤若是壬辰年應為永

曆 6 年(1652)[2]

在第二頁「沈光文在台期間相關記事」表格中1662 年那一欄寫到「helliphellip鄭經

大怒派人殺沈光文沈光文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落髮便服為僧」其

中「大崗山普陀幻住庵」的「庵」誤植為「菴」註釋 5 和 6 在連橫的《台灣通

史列傳沈光文傳》中應該是連貫的一段文字「子經嗣頗改父之臣與政

光文作賦有所諷或讒之幾至不測乃變服為僧逃入北鄙結茅羅漢門山中

山外有目加溜灣者番社也光文於其間教授生徒不足則濟以醫」同學解釋

說羅漢門在高雄縣內門鄉內門鄉位於高雄縣東北部東界杉林鄉西與台南縣

龍崎鄉毗鄰南鄰旗山鎮田寮鄉北與台南縣南化左鎮鄉為界目加溜灣社

則位於今台南縣善化鎮因為靠近曾文溪又稱為灣裡社(曾文溪古稱灣裡溪)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怎麼可能「結茅羅漢門山中」「山外有目加溜灣者」呢

內門鄉四周山巒環繞形成一盆地楠濃山橫斷鄉之中部致將內門鄉分割為東

西兩部中部較為平坦境內地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則由北端逐漸向南傾斜

區內多山平地極少地勢陡峻二仁溪流穿東西南北水流湍急冬季乾涸

山產方面有鳳梨龍眼荔枝木瓜番石榴芒果樹薯沈光文寫〈檨賦〉

〈釋迦果〉〈番橘〉等與風物相關的作品應該與他在台灣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

關係

在第三頁中提到沈光文的「幾個第一」在觀點上是否有將沈光文「神格化」的

傾向呢而且季麒光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矣

斯菴來而始有文矣」這也落入了大漢沙文主義的窠臼之中[3]另外在第六

頁〈釋迦果〉這首詩的第三句「端為上林栽未得」同學解釋為「果真」這樣整

句翻譯似乎不太順暢是否譯成「貢奉」較適合

其實在同學選錄的這幾首詩中個人覺得〈山居〉〈有感〉這兩首詩最能夠代表

沈光文在台灣的遺臣心境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並不順遂而且還是心繫故鄉

有關徐孚遠是否曾經來台學者有不同的看法[4]個人認為〈桃花〉這首詩中

的「千載避秦真此地」應該不是指台灣有可能是指徐闇公避居的廣東饒平地區

而「避秦」中的「秦」則是影射滿清政權在〈東寧詠〉一詩中「自從漂泊臻

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同學解釋為「自從漂泊到這座島嶼算一算時光若

飛蓬颺颺飛歷經了十八年」但是據同學的說法徐闇公來台的時間應該很短

暫這樣豈不有所矛盾還是這首詩中的島嶼並不是指台灣抑或是十八年只是

一個誇示的語法

[1] 參閱許雪姬總策劃《台灣歷史辭典》「南明」辭條

[2] 參閱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

[3] 參閱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意義〉

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網站

[4] 根據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一文中

認為徐孚遠不太可能於鄭成功「克台之歲」即「從入東都」果如是徐氏需於康熙二年返回沿

海再避入廣東饒平因《年譜》〈林霍與懷瀚書〉中說「先生當癸卯(康熙二年)島破漂泊

銅山將南返helliphellip」

關於第七組同學的傳統詩詞報告個人認為他們整理的非常詳盡以下僅就閱讀

後做心得賞析

沈光文被稱為開台文化祖師其在台期間台灣文學相關記事

1651 年 明太僕寺少卿沈光文遇颱風漂流至台荷蘭人視為上賓

1666 年 台灣地區一座孔廟「全台首學」於承天府落成鄭經命各社廣設學校並

頒布學制定科舉法

1671 年 沈光文至羅漢門(今高雄縣境內)教導原住民兒童漢文

1673 年 沈光文避居目加溜灣社(今台南縣善化鎮)設立私塾教育平埔族

1685 年 沈光文創東吟社為台灣詩社之肇始

1686 年 諸羅知縣樊維屏設新港麻豆目加溜灣蕭壟四社地方學校以教育

平埔族子弟漢文

1688 年 沈光文逝世享年七十七歲

(資料來源httplotooeccomtwpoemhtm)

(一)沈光文〈懷鄉〉

異鄉遊子的思鄉情懷正如江水連綿不絕沈光文原想搭船赴泉州怎知遇上了颱

風漂流至台灣從此根留台灣三十七年不過令人疑惑的地方是根據第七組推

論寫作此詩的時間此時沈光文已經來台灣有十九年之久了也已落髮為僧雖

出家是為了避禍但創作的時間似乎稍嫌晚有無可能把創作時間再往前推移

(二)沈光文〈番婦〉

從這首詩當中我想像出一個平埔族婦女的形象更上網去探究當時的習俗早

期平埔族男女在訂婚或結婚的時候習慣上各自拔下上顎兩顆側門齒來作為雙方

的信物並以缺齒來表示已婚的意思甚至也代表一種審美觀點不過這種習慣

隨著漢化的影響後來已廢除而據<彰化縣志>的記載早年中部的平埔族是

用澀草或芭蕉花來擦牙齒讓牙齒變黑不過後來也有崇尚白牙齒的在<番俗

六考>及<諸羅縣志>上都曾提到半線(今彰化)以北的平埔族有用細砂礪齒的

風俗族人無論男女都把牙齒磨得白白的按文獻記載晚期平埔各族對牙齒審

美的觀點除了南部的平埔族還保留染黑牙齒的風俗外(可能與嗜吃檳榔有關)

一般平埔族都逐漸以白齒代黑齒或以缺齒代黑齒

(三) 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第二句詩作為倒裝句還原為「倚荊扉閒看秋山」三四句亦為倒裝句還原為

「濤聲細細落松間雪影遙遙飛荻上」或者「細細濤聲落松間遙遙雪影飛荻上」

至於頸聯的兩句「詩瘦自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同為倒裝句「自憐詩瘦同

骨瘦卻喜身微共名微」個人認為這是沈光文的謙虛之作認為自己的詩作不

夠豐腴正如杜甫〈暮登四安寺鐘樓寄裴十迪〉中的「知君苦思緣詩瘦」但是

卻開心自己的名聲亦如身子般微小欣喜中有著無限的無奈與感嘆感嘆自己在

台灣無法建立功業最後兩句則扣緊思歸的題旨

(四) 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如果此詩作於台灣那麼詩中的「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此處的長安應

不是指長安而是指在台灣當時的首府台南沈光文因為作賦得罪鄭經不得已

只好遁入佛門逃至高雄隱居我無法到首府去不是因路途遙遠而是我得罪

了權貴(鄭經)這樣解不知可不可

(五) 沈光文〈有感〉

詩中化用了馮諼的典故馮諼因能遇到孟嘗君才有機會建立功業為孟嘗君買仁

義而讓孟嘗君能在齊薛梁三個地方都受歡迎這裡諷刺的是否亦為鄭經

認為他無法繼承父志甚至排斥遺老遺老做農夫開墾躬耕謀生無法以仁義

收買人心所以今後我只能退隱無法探知詩作的創作時間所以這樣的解釋可

行不可行我也不清楚

(七) 徐孚遠〈東行阻風〉

此首詩的創作地點有可能在廈門或廣東饒平研究了一下徐孚遠的生平永曆十

七年時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徐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平兩

年後病故於此

(八) 徐孚遠〈東寧詠〉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

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漢

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

真像上古時代)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荷鋤戴

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

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能收成多少

算多少四百年前一個明朝的大官漂泊來台灣這個荒嶼開墾躬耕不如農

夫那樣除雜草但徐孚遠對台灣具有「在地主義」的認同精神才能那麼豁達「荷

鋤戴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隨遇而安台灣通志稿徐孚遠「垂老更適台

灣挈家佃於新港(今台南縣新市鄉)躬耕歿也」

(資料來源楊青矗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吳麗蘭 撰

沈光文於 1651 年漂流來台1661 年進入鹿耳門次年的「台灣賦」導致避難

於高雄縣大崗山落髮變服為僧日後帶一批文人潛心著述傳道解經教生授

徒1974 年教育平埔族人1685 年倡「東吟社」三分鐘流覽沈光文一生恍如

隔世一生的業績卻在紛紛擾擾的局棋中游走不出框倪終究湮沒在塵世中

留下論著為後人道不見古月照今人只見明月照古人愁帳馬齒徒長愁悵為

何眾人皆睡我獨醒耐何有幾許知音相伴浮世中的尋尋覓覓終究一場空

夢幻一場千古愁

<懷鄉>眺望著故鄉繾綣的情愫有家卻歸無期的隱憂眼望駭人黑水溝殊

不知今生待何時才能返鄉訴思鄉之苦無期1670 年推判正值於內門鄉隱居

山中雖逃離莫須有的「鄭錦僭王」事件卻逃不出思鄉情愁

廖怡超 撰

關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一直有各種說法最主要是 1662 與 1651 兩種從洪

銘水教授的〈沈光文與臺灣流寓文學的多角觀點〉一文中可知其一是在沈光文

的〈東吟社序〉說「余自壬寅將應李部臺之召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漂流至

斯海山阻隔慮常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又於文末自署「康熙二

十四年乙丑歲梅月甬上流寓臺灣野老沈光文斯蓭氏題時年七十有四」壬

寅即康熙元年(1662)至乙丑恰二十四年故應無疑義

但季麟光於康熙二十四年所寫的〈沈開文傳〉則說「辛卯從肇慶到潮州

由海道抵金門當事書幣邀之不就七月挈眷買舟赴泉過圍洋頭遇颶風

漂泊至臺及鄭大木掠有其地斯蓭以客禮相見」(註原文本應出自《蓉洲

文稿》中的〈沈文開傳〉然而《蓉洲文稿》一書已不見今所錄者皆取自一七

二四年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四〈赤嵌筆談雜著〉)在文中「七月挈眷買舟

赴泉」這句話之前未註明何年所以後人乃認為就承前句為辛卯年即 1651 年

這兩個年份有何差別呢主要由於鄭成功為 1661 年五月攻臺若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那在明鄭之前早已入臺十年

各家對何時入臺至今無推論但我比較傾向於 1662 年入臺而非 1651 年根

據傳說他漂流至宜蘭後輾轉來至台南還受到荷蘭人之助但在目前所有的詩

稿作品中卻無任何有關荷蘭人之作況且十年並不是短時間何以一字未聞

此外荷治時期並不是完全封閉的事實上當時海上交通來往挺發達的在

臺灣海峽是海盜及走私者的天堂而掌握臺灣海峽實權的人就是鄭成功從文獻

資料中(臺灣研究叢刊mdash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曹永和著)可知在一八四八

年(明永曆二年清順治五年)因大陸連續戰亂饑饉甚劇臺灣的中國人驟

增至兩萬人並皆從事於農業其中竟有婦女五百名及超過一千名的孩童遷入臺

灣但翌年(一八四九)在饑饉現象終了後約有八千人回歸大陸(頁 87)所

以沈光文既然來至臺南應不會不知道隨時可以有回去的機會

另一件令人起疑之處在於郭懷一事件

郭懷一 年代 - 1652 泉州同安人荷蘭時代移居今臺南縣永康市一帶從

事墾殖當時漢人在永康市種植麻米等經濟作物永康當時亦發展成交易小村

落即油車行村(Smeerdorp)郭懷一是當地頭人荷蘭文獻作「五官懷一(Gouqua

Faet)」1650 年前後由於蔗糖業不振加上荷蘭人課稅蠻橫終於引起漢人不滿

密謀起事事洩為臺灣街頭人郭懷一結拜兄弟所密告郭懷一不得不於 1652

年 9 月 7 日率眾攻打普羅文遮城當日懷一戰死餘眾往南退逃至高雄漚汪(後

紅)漢人此役被誅殺者在數千人或有言郭懷一是鄭成功部將但並無當時

的中荷文獻可資佐證翁佳音 撰 中村孝志譯註《バタヴィア城日記》第三

冊1991 2756-1jpg 郭懷一昔日墾荒於二層行溪附近二層行溪是因溪畔有二

層行村莊而得名往昔渡口設在村莊主廟清王宮前也就是現在二層橋的位置

現該村莊成立為二行社區(臺灣歷史辭典 )

由上可知如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且滯留於臺南一帶他不可能對此一事件毫

無所悉甚至如果當時他在臺南的話或有可能也會被捲入其中但其詩文中亦

無提及令人費解不過說歸說此仍只是個人不成熟的推測其中應漏誤百出

祈同學能加以指正

在談沈光文的作品之前想將其作品分為三部份其一為(懷鄉)與(思歸)

其二為(番婦)與(釋迦果)其三為(山居)與(有感)

沈光文給予前人的研究評論中有他是否認同臺灣這塊土地與否而有正反兩個

意見但我並不想於此點延續我想談一談詩人的心境與存在普魯斯特

(1871-1922)寫了一本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整個都是回憶的產物作

者靠回憶來結構小說同時回憶也成為一種主題藝術那這與沈光文有何關聯

呢追憶

當詩人喪失了平日身之所寄的家國與自己所習慣的生活方式之後他就被

迫改變了自己的「此有」(Dasein)亦是說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環境與自己

須要重新找回自己在此時空環境下所處的「位置」這是相當難的(切不可以今

日眼光來看待旅外之人因我們早就透過許多傳播知識有一些了解)讓我們想想

及至後來的孫元衡要渡臺之前不也先探聽做了一些功課嗎不然怎會有(除臺灣

郡丞客以海圖見遺漫賦一篇寄諸同學)呢在重新找尋到個人的「位置」與

發現自我「存在」之前最快的療傷方式就是回憶了藉由無窮盡的回憶讓詩

人能將時光回朔這回朔使得詩人的精神得以支持延續而在更深一層的意義上

來說這回憶正是他存在方式的本身透過無數對家鄉美好事物的想像詩人找

到了自我曾經存在的證明這些回憶無法用邏輯來加以詮釋它可能出現在任何

一個地方也許是天邊那一抹紅霞也許是地上那一束小花這些景物一再的觸

動詩人不斷的回憶也不斷的尋找其「身之所寄」藉由回憶連結了過去與當下

也就確立了自我的存在因此詩人會追憶並不是意有所指或言志疏懷我們似乎

也不需要在此處用我們的眼光為他加一些詮釋試想原來他用來支撐自己的東

西原來竟是已經失去了的永不復返的東西寧不悲乎

在(番婦)與(釋迦果)中可以看見沈光文對臺灣風俗的描寫在「社裡朝

朝出同群擔負行」中可見平埔族婦女擔負了家庭許多工作下田工作採集

菜餚等工作就落入女人手中那男人就無所事事嗎也不然在現在的文獻中可

以發現臺灣從荷治到明鄭熟番之社每年都要為統治者獵取大量的鹿來出口這

些狩獵的工作就落在男人頭上當時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如我們想像中好所以統

治者剝削原住民之惡於此又記上一筆

「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可見婦女愛美的天性並不因人而有異此草同學

註為鱧腸但查彰化縣志番俗篇則為澀草或芭蕉花可能還要再確認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兩句很有意思賽勝應可知就是賽戲纏紅錦又

是何呢從彰化縣志番俗中「遇賽戲袞龍刺繡悉以被體然皆購梨園故衣

鮮稱身者腰以下以色綢錦緞重疊圍之另綴綺羅於肩之左右如結帨然隨風

飄揚五采奪目」再查其它縣府志亦多相同可知這纏紅錦應是在身上腰下

處纏繞而非於首那「新粧掛白珩」呢新粧本意當指剛化好的容粧怠無疑

義但我很好奇沈光文真的有辦法分辨誰化妝了嗎還是這是指稱為衣飾方面的

打扮查彰化縣志番俗中有這麼一段「女無脂粉不結髻不施膏沐」又查鳳

山縣志番俗(山豬毛等四社 傀儡山等二十七社風俗)中有這段「俗尚白凡做

年婚嫁皆尚白頭以鳥羽為領圍於頂或用螺殼或用草珠海石串如貫珠」

這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新年的裝扮又於下番俗雜俗中有

過年無定日或鄰社共相訂期賽戲酣歌三四日乃止亦有一歲而二三次

者或八月初三月初總以稻熟為最重止之日盛其衣飾相率而走於壙

視疾徐為勝負曰「鬬走」或社眾相詬誶則以此定其曲直負者為曲

可知賽戲對應於新粧應如此解釋可通白珩應是貝類比較有可能而非真的玉

「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記得在那邊曾看過原住民衣不蔽體到了冬天

除了披鹿皮之外也會有抹鹿脂保暖的習慣此處與《臺陽見聞錄》卻都有將其抹

香的功能或許這是在取得保暖之後所發現的另一項附加價值吧

(釋迦果)一文中沈光文寫出了釋迦果的特性----生長於南方有評論論及應

有個人自傷抒懷之感尤其是「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似乎可為

此種心境提供一些跡證不過若我們將其當成一種竹枝風味的風土民情是不是

也可以呢況且開頭「稱名頗似足誇人」若將以自己隱喻似乎也與流亡海外的

前朝遺老心境不符何誇之有何名之有呢

在(山居)與(有感)中「未能支廈屋」應為稱自己孤臣無力可回天之感明

諭現實環境已非他所能改變而「長安」此處應指首都且應是當時臺灣首府臺

在此兩篇中可知沈光文生活過得並不好而從(山居)與「長安」不能言諭

可知當是明鄭鄭經避禍時期之作這兩篇詩人已無法回憶過往而是需面對每天

的「困厄」 所以作品中充滿了寫實之風在作品中已無詩學的美感為什麼

如此呢從山中首句「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可知他仍試圖修好與明鄭政

府的關係但情勢如此發展使得他苦衷難言他是憂鬱的他是寂寥的一方面

訴說自己的奉為宗主的恩情仍在一方也為自己言行訴為孤衷表達善意但畢

竟明鄭還是無法接納他他只好當個忠言逆耳的孤臣孽子繼續託於漁樵之間

了「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更表達沈光

文欲放之山林終究無法忘情於明鄭的心情若冀求當雲中之鶴又何在乎長安

何在呢難得去卻又非為路遙這種暗示又更增加了棄臣欲昭之心歷歷可顯

而(有感)則更帶有一種失望的悲憤不過若以前首(山居)似可稱為憂國之

作那這首就是私欲之表了從首聯「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其實正是

最強烈的反諷控訴沒有人願意給他一臂之力在物質上給予援助真的不怪任

何人嗎那所恨何來困苦的日子久了也只好發揮阿 Q 精神想像自己正逐

日如神仙不食五穀般無求但畢竟形而上的精神意識還是抵不過形而下的肚子

餓所以也只好再一次「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求人幫助了還是得

低聲下氣所以只好做「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之嘆了

這首詩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在於它採六言古詩方式而非七言應是為了讓吟誦

的節奏更快更顯激昂

最後再以沈光文求閔督姚啟聖使其歸鄉一事可知一他在臺灣真的過得並不

如意已入臺二十多年(七十多歲)仍掛念著回鄉一事或許落葉歸根的道統一

直藏於心中吧其二是為何一定要求姚啟聖呢我想政治意義應大於經濟上的

意義不過見諸詩文確也可知他或恐真無此種經濟能力若知於現代被海峽兩岸

推崇至上譽為臺灣開臺第一文人沈光文或會於天上一笑之「涸鲫復在」

在徐孚遠詩作(桃花)中得見詩人內心交錯的掙扎「千載避秦真此地問

君何必武陵回」此一問哉恐怕不是他問而是詩人內心的解嘲意象代表的不

是這裏真如此之好亦非真的欲留無回就如同教條宣言一般沒有不法何需

教條沒有逾越何需規範是一樣的道理回朔後來之歷史徐孚遠終究還是返

回大陸故土這一詩作真可謂「明志」之作

在(東行阻風)中首句「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表現出詩人

欲離之急切心中焦急之心躍然紙上但次聯「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

空」卻又流露出實無意浪跡天涯不得不然的悲傷亡國遺臣之難再次見諸

文字「屢書空」在此應為書空咄咄之意晉人殷浩被黜放終日以手指向空中

書寫「咄咄怪事」四字見晉書˙卷七十七˙殷浩傳後比喻失意激憤的狀態

金˙元好問˙鎮平縣齋感懷詩「書空咄咄知誰解擊缶嗚嗚卻自驚」如此解釋

後更能體會滿腔悲憤欲訴無淚的情景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這兩句不應解釋為攜眷渡海與學農之

事其實這是詩人的一種感懷之詞想到要去一個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堂堂君子

(讀書人)可能要從事他們認為低下的務農之事空有滿腹經論卻淪喪於斯此

情此景或從另一個角度想是田園之樂但另一種士大夫的眼光看之可喜乎

亦悲乎

末聯則是另一種轉折詩人以一種失望但接受的心態來看待這一切「稍待波平

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須放兩字用得很傳神放流的不但是船更是一

種抱國壯志的逝去也是一種默默接受命運的無言以對閱讀此詩三百多年前

的歷史人物躍然浮於眼前對於他們除了給與深深的同情與感懷後亦讓人無

言了

(東寧詠)中先說一個可討論之處「函谷誰占藏史氣」此句應做何解呢

還記得「函谷一丸泥」嗎這兩解應都是相近的函谷關自古是中國關中地區之

門戶所以用函谷來指涉國家重要之地也就是掌權者這在語言學上是一種隱

喻函谷關=中原=國都=統治者當我們如此解釋之後那前後文都能一貫解

釋了完整的語句解釋則是那管那美好河山現在究竟是在述說誰家歷史我這

放逐海外之人也只能作蘇武牧羊之嘆了

在這首作品中我們可看到詩人的生不逢時嘆不得志流落異鄉過著「古

荒」的生活或許詩人是無意的但在作品此聯中「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

又一天」卻又令人感到他的孤單與寂寥十八年了是否他忘了自己也應屬於「土

民」了而末聯「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雖有豁達之情但卻是

一種消然的適性是對現實環境不得不的屈從試著找出蘇東坡的(六月二十日

夜渡海)一詩讓我們一起體會不同的心境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

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最後一首是本學期最後一首了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首我想就用這首詩來和大家

分享「找碴」的心得在這首(鋤菜)中似乎好像沒什奇怪的地方就是詩人

田耕生活的愉情之作罷了真如此嗎我認為完全不是為什麼呢首先在念

這首詩作的時候我嘗試用國語念或用臺語念都不是很順口(雖說台語也不見得

百分百貼近古音)我曾做了兩個假設一是同學可能打錯了或是徐孚遠此作

並非佳作但查閱原始出處後發現同學沒有錯那是剛好選了一篇較不成熟之作

嗎對照其它詩作與本首內文似乎又不像這給了我很大的疑惑甚至於我試

著把把每聯前後段倒過來念還更順口更合韻腳呢這其一

第二是若仔細推論這詩當中都有所謂「跳躍性思考」從「晨夕桔槔那得濡

沾塊之雨昨宵下」就可看出先講到早每天打水仍不夠澆灌忽然又說昨夜下

了大雨兩者間似有關聯但在語句上的用法一定有問題又下聯「葉裏抽莖生

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看似相關但仔細推敲我們又被語言學所騙當中只有

葉菜兩字讓我們產生語意上的聯結外有何相關呢下聯更離譜了「西鄰我友」

與「十載泥塗」又有何關呢這其二

其三是對照全文末聯似為言志又與上文有何相關

然後第四句「畦中種菜三百株」為何是三百呢為什不是五百(我不是五百

的歌迷)這有何意呢

有了這麼多疑惑該找答案了文史不分家我很相信這句話所以一定先找

作者的生平與其時代背景現在這些同學都整理的很詳細幫了我很大的忙那

麼我看到前面說徐孚遠在鄭成功時期是受重用的但在鄭經時代就被冷落了所以

鬱抑不得志加上生活失依想必是很難過的那這首明顯是鄭經時代所以才必

須鋤菜呀

好接下來真的需要一點靈感了我會試著把自己融入作者的心境去體會在

那遙遠的時代面對此情此景自己會有何感受呢我在此詩中會覺得留此何用

不如歸去但歸又歸不得在此真如失去自由的人一般想至此靈光一現想到了

一篇文章------歐陽修的「縱囚論」用網路查了一下縱囚論原文哈真巧縱

放之囚為三百多人於是這使我朝向這是一篇隱喻的言志詩去想再推敲歷史去

找解答很有趣吧我把推敲的解釋文寫如下

在這個島嶼居留了那麼久是為了什麼呢處在這再惡劣不過的環境讓我感覺自

己比那愚公還要更愚了臺灣這小小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成大事業我們只不過項

困守在島上的囚徒罷了現在憑您(指鄭經)如朝夕井中打起水般少的才華怎

能夠治理好我們呢像您父親那麼有才華(沾塊之雨)的人已經逝去不復返了(昨

宵下)您現在大力啟用新的人而放棄老臣好像是要有一番新做為(葉指老臣而

抽莖指新臣)這看來都只是好像小孩辦家家酒般(烹菜沽酒)用來欺騙自己讓

老百姓心中安慰的吧事實上我也並不是沒有回歸大陸的機會(西鄰應為駱賓

王 代女道士王零妃贈道士李榮出「helliphellip千回百過浪官關心何曾舉意西鄰玉

未肯留情南陌金南陌西鄰咸自保還轡歸期須及早為想三春狹斜路hellip」)

只不過一轉眼在這邊(這時已如泥塗)耽擱了十年之久現在與您的關係愈來愈

遠(南雲杳杳)而要進言的機會也沒了(天路逋逋在此應為亡失較妥)連我

想要有報效之心卻都無能為力了

這樣解釋是否較合乎文義而不聱牙呢也許我解釋的其實根本就是「為賦新詞強

說愁」不過還是提供給各位一個不一樣的看法用新的角度看詩也看歷史

李美瑜 撰

一 懷鄉(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以江水借代鄉愁更能展現岀愁思的綿延及蕩氣迴腸以江水對照思念家鄉

的情緒讓讀詩的讀者也能感受出沈光文的惆悵另外江水也有暗示歸鄉之途

渺茫之意見備註得之本詩創作時間為永曆二十四年當時已為明鄭時期鄭

經在位清廷實施堅壁清野的海禁政策一來使在台的漢人無法回歸再則在中

國沿海的居民也無法渡台沈光文見此更為感嘆再加上沈光文對於鄭經的領導

多所不滿因此才會覺得回家之路如同滔滔江水一般波濤洶湧遙不可至

二 番婦(沈光文)

詩的賞析

不同於抒發憂國憂民的詩作沈光文因為避禍來台於是留下些許描寫台灣異地

文化的詩作這些詩篇也讓後世得以了解當時代台灣平埔族的文化平埔族是母

系社會男人主內女人主外的社會形態與向來重男輕女的漢民族無論在生活

及價值觀方面有許多的差異所以當漢民族初來台時常與在地的平埔族發生衝

突我們可從清朝遊宦詩人的著作中發現不少輕蔑平埔族的字樣本詩沈光文

僅以紀錄的方式呈現岀平埔族人的生活型態多了份客觀的歷史描寫少了漢

民族優越感的沙文主義

三 釋迦果(沈光文)

詩的賞析

若沈光文真以釋迦果比喻自身的處境那麼筆者認為沈氏就犯了遷客騷人的「多

愁善感」了另外從詩作中實在感受不岀沈氏表現岀「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不知為何詩作賞析中加上了這段文字難道釋迦生長在台灣是苦的只有生長

在皇帝林園內才是幸福的嗎

釋迦本來就是外來的產物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生態恰巧適合栽種所

以在台灣會有如此珍奇的水果筆者認為沈光文僅以文人的觀點思考植物的生

長卻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即便將「釋迦」移植到皇帝林園也不會蓬勃生長

每種生物都有其生長的條件無論人類世界多麼的紛擾隨著時光的荏苒都將

流於歷史可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卻不會因此而停止運轉及變化

詩的疑問

稱名頗似「足誇人」當中的「足誇人」怎麼解釋呢不知為何會翻譯成「蠻能

引起人們的好奇呢」另外第二句「不是中元大谷珍」中的「大谷珍」怎麼

解釋呢是一種借代還是古時「大谷珍」就是「果品」的意思

四 〈思歸〉六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賞析

「詩瘦自憐同骨瘦」指的是詩風孤寂就像身子骨單薄一般由此可看出沈光

文來台的十年生活並不如意應該是看到時局的震盪即便沈氏有滿腔的熱忱

卻也無法扭轉頹勢的無奈吧難怪沈光文的著作都有深深的哀愁本首詩末

兩句「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不僅令人有嚮往崇尚過去太平盛事

的感覺還有不滿現狀的無奈如此也道岀沈光文作此詩篇的目的

本詩篇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感有顏色可知沈氏擁有深厚的漢文

學底子另外沈氏喜歡在詩作中運用借代及雙關的修辭技巧如此一來讓文章

更有深度及涵義能激起讀者讀後深思

五 〈山居〉八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觀點

關於本詩筆者認為成詩應於台灣且時間點應於作賦諷刺鄭經之後可從詩中

第五六句推敲岀端倪「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譯為希望作隻高潔的雲

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筆者認為沈光文渡台後應該算在台人士中學識

涵養高者應該要受矚目被重用的人但是沈光文卻自言欲淡泊名利作一明

哲保身的隱居者可見其對國家政事已灰心失落因此筆者認為成詩在作賦諷

刺鄭經之後

六 有感(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譯為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

命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雖然詩中說不怨天其實沈光文對於亡國卻是極為深

痛他感嘆世態炎涼有人可以有車代歩富裕的過生活而他僅能挨餓原先

努力求取的功名因為國家的改朝換代一切化為烏有一種對人生多變乖舛的

無奈貫通整篇詩作不過即便不滿世道及老天的造化弄人創作本詩時沈光

文仍然相信可以「反清復明」所以末兩句也有期望未來更好的意味期待蒼天

垂憐未來更好

七 桃花(徐孚遠)

詩的賞析

徐孚遠對於台灣的情感非常矛盾一則認為台灣是遠離分擾中國的世外桃源想

要悠閒安適的偏安台灣一則又希望回去過往的中國期待中國的動盪停止落

土歸根同於同學賞析中所提明鄭時期渡台漢人有許多的「亡國懷鄉」之作而

本篇就是典型的作品徐孚遠以「桃花」借代偏安的「台灣」詩中充滿詩意

善用典故讓詩作讀來寓意深遠

八 東行阻風(徐孚遠)

詩的賞析

《東行阻風》有感於國家的驟變人世間的無常徐孚遠選擇避居田野回歸平

淡或許有時會感到飄零孤單但筆者認為徐孚遠從農耕生活中重新找回了生活

的快樂在同學的賞析中得知「徐孚遠的詩作雖在顛沛流離時仍寓溫柔敦厚

之意」可見徐孚遠是個 EQ 高挫折容忍力高的文人相較於同時期沈光文詩

作《有感》中呈現的灰色思想即可發現徐孚遠人生態度的豁達

九 東寧詠(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第三四句「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嘆子卿賢」譯為誰會在函谷邊疆表

現出名留青史的氣勢漢朝空自嘆息蘇武賢能筆者認為徐孚遠是認為偏安於台

灣後他已經漸漸對國家政事失去過往的熱忱了產生了一種對國家政事「無能

為力」的感覺於是將自我寄情於農耕之中雖然消極但也爲生命找到另一個出

口不過詩中仍會有「草木餘生」等字樣可見即便避居田野心中也無法真

的豁達不問世事

十 鋤菜(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徐孚遠似乎覺得跟隨鄭成功來台後的一切都超乎他的意料徐孚遠本來對鄭

成功反清復明充滿希望但怎奈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而鄭經又打壓一群忠貞

遺臣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徐孚遠在耕作十年後反思起當初跟隨來台的情景

不免有些懊悔於是自諷自己是「愚公」

詩中也呈現出體會到自身渺小的感覺徐孚遠或許覺得一生期許寄望的事情不

斷的落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爭名取勝到了寫作當時已經毫無意義了雖

然是一種自嘲的方式呈現但也表現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

簡秀苑 撰

一 概說

此組報告簡單但詳盡尤其在沈光文部分對於作者介紹的詳盡讓人一目了然

相信是劃下美好的休止符令人期待下一個樂章的跳躍起伏

二 沈光文部分

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沈氏死後葬

於善化里東保目加溜灣社又叫「灣裡社」其領域在曾文溪與鹽水溪的上中

游之間即今之善化安定和大內鄉一帶本社在善化支社依 石萬壽 教授的

研究有 1直加弄社今安定2灣里街東善化鎮茄拔里 3二社今玉井鄉

內霄里4拔馬社左鎮鄉拔馬5新社仔社今大內鄉頭社村環湖村一帶(目

加溜灣社資料摘自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番婦〉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

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黑齒當

為原住民成年禮俗之一

〈釋迦果〉《重修台灣府志》卷十八云釋迦果似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

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重修台灣縣志》卷十二風土志載樹高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18: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到底喔

報告中關於沈光文的部份在第一頁第一段中所提到的福王和桂王都是屬於南明

政權時期所謂南明時期是指明亡後(明思宗自縊滿人入關)明宗室在中

國南方相繼建立的政權此即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所建立的弘光政權

(1644-1645)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立的隆武政權(1645-1646)魯王朱以海在

紹興建魯王監國政權(1645-1653)桂王朱由榔在肇慶建永曆政權(1646-1661)

唐王弟朱聿粵在廣州建紹武政權(1646)韓王朱本鉉在鄖西所建的定武政權

(1646-1663)有時亦將鄭成功政權納入南明[1]這樣或許可以幫助同學們更加

了解這一個階段的歷史

至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為何第七組同學採用 1651 年這個說法呢在東吟社序

中不是有「余自壬寅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流至斯海上阻隔慮長為異域之人

今二十有四年」的記載據學者考證壬寅應為壬辰之誤若是壬辰年應為永

曆 6 年(1652)[2]

在第二頁「沈光文在台期間相關記事」表格中1662 年那一欄寫到「helliphellip鄭經

大怒派人殺沈光文沈光文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落髮便服為僧」其

中「大崗山普陀幻住庵」的「庵」誤植為「菴」註釋 5 和 6 在連橫的《台灣通

史列傳沈光文傳》中應該是連貫的一段文字「子經嗣頗改父之臣與政

光文作賦有所諷或讒之幾至不測乃變服為僧逃入北鄙結茅羅漢門山中

山外有目加溜灣者番社也光文於其間教授生徒不足則濟以醫」同學解釋

說羅漢門在高雄縣內門鄉內門鄉位於高雄縣東北部東界杉林鄉西與台南縣

龍崎鄉毗鄰南鄰旗山鎮田寮鄉北與台南縣南化左鎮鄉為界目加溜灣社

則位於今台南縣善化鎮因為靠近曾文溪又稱為灣裡社(曾文溪古稱灣裡溪)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怎麼可能「結茅羅漢門山中」「山外有目加溜灣者」呢

內門鄉四周山巒環繞形成一盆地楠濃山橫斷鄉之中部致將內門鄉分割為東

西兩部中部較為平坦境內地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則由北端逐漸向南傾斜

區內多山平地極少地勢陡峻二仁溪流穿東西南北水流湍急冬季乾涸

山產方面有鳳梨龍眼荔枝木瓜番石榴芒果樹薯沈光文寫〈檨賦〉

〈釋迦果〉〈番橘〉等與風物相關的作品應該與他在台灣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

關係

在第三頁中提到沈光文的「幾個第一」在觀點上是否有將沈光文「神格化」的

傾向呢而且季麒光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矣

斯菴來而始有文矣」這也落入了大漢沙文主義的窠臼之中[3]另外在第六

頁〈釋迦果〉這首詩的第三句「端為上林栽未得」同學解釋為「果真」這樣整

句翻譯似乎不太順暢是否譯成「貢奉」較適合

其實在同學選錄的這幾首詩中個人覺得〈山居〉〈有感〉這兩首詩最能夠代表

沈光文在台灣的遺臣心境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並不順遂而且還是心繫故鄉

有關徐孚遠是否曾經來台學者有不同的看法[4]個人認為〈桃花〉這首詩中

的「千載避秦真此地」應該不是指台灣有可能是指徐闇公避居的廣東饒平地區

而「避秦」中的「秦」則是影射滿清政權在〈東寧詠〉一詩中「自從漂泊臻

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同學解釋為「自從漂泊到這座島嶼算一算時光若

飛蓬颺颺飛歷經了十八年」但是據同學的說法徐闇公來台的時間應該很短

暫這樣豈不有所矛盾還是這首詩中的島嶼並不是指台灣抑或是十八年只是

一個誇示的語法

[1] 參閱許雪姬總策劃《台灣歷史辭典》「南明」辭條

[2] 參閱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

[3] 參閱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意義〉

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網站

[4] 根據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一文中

認為徐孚遠不太可能於鄭成功「克台之歲」即「從入東都」果如是徐氏需於康熙二年返回沿

海再避入廣東饒平因《年譜》〈林霍與懷瀚書〉中說「先生當癸卯(康熙二年)島破漂泊

銅山將南返helliphellip」

關於第七組同學的傳統詩詞報告個人認為他們整理的非常詳盡以下僅就閱讀

後做心得賞析

沈光文被稱為開台文化祖師其在台期間台灣文學相關記事

1651 年 明太僕寺少卿沈光文遇颱風漂流至台荷蘭人視為上賓

1666 年 台灣地區一座孔廟「全台首學」於承天府落成鄭經命各社廣設學校並

頒布學制定科舉法

1671 年 沈光文至羅漢門(今高雄縣境內)教導原住民兒童漢文

1673 年 沈光文避居目加溜灣社(今台南縣善化鎮)設立私塾教育平埔族

1685 年 沈光文創東吟社為台灣詩社之肇始

1686 年 諸羅知縣樊維屏設新港麻豆目加溜灣蕭壟四社地方學校以教育

平埔族子弟漢文

1688 年 沈光文逝世享年七十七歲

(資料來源httplotooeccomtwpoemhtm)

(一)沈光文〈懷鄉〉

異鄉遊子的思鄉情懷正如江水連綿不絕沈光文原想搭船赴泉州怎知遇上了颱

風漂流至台灣從此根留台灣三十七年不過令人疑惑的地方是根據第七組推

論寫作此詩的時間此時沈光文已經來台灣有十九年之久了也已落髮為僧雖

出家是為了避禍但創作的時間似乎稍嫌晚有無可能把創作時間再往前推移

(二)沈光文〈番婦〉

從這首詩當中我想像出一個平埔族婦女的形象更上網去探究當時的習俗早

期平埔族男女在訂婚或結婚的時候習慣上各自拔下上顎兩顆側門齒來作為雙方

的信物並以缺齒來表示已婚的意思甚至也代表一種審美觀點不過這種習慣

隨著漢化的影響後來已廢除而據<彰化縣志>的記載早年中部的平埔族是

用澀草或芭蕉花來擦牙齒讓牙齒變黑不過後來也有崇尚白牙齒的在<番俗

六考>及<諸羅縣志>上都曾提到半線(今彰化)以北的平埔族有用細砂礪齒的

風俗族人無論男女都把牙齒磨得白白的按文獻記載晚期平埔各族對牙齒審

美的觀點除了南部的平埔族還保留染黑牙齒的風俗外(可能與嗜吃檳榔有關)

一般平埔族都逐漸以白齒代黑齒或以缺齒代黑齒

(三) 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第二句詩作為倒裝句還原為「倚荊扉閒看秋山」三四句亦為倒裝句還原為

「濤聲細細落松間雪影遙遙飛荻上」或者「細細濤聲落松間遙遙雪影飛荻上」

至於頸聯的兩句「詩瘦自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同為倒裝句「自憐詩瘦同

骨瘦卻喜身微共名微」個人認為這是沈光文的謙虛之作認為自己的詩作不

夠豐腴正如杜甫〈暮登四安寺鐘樓寄裴十迪〉中的「知君苦思緣詩瘦」但是

卻開心自己的名聲亦如身子般微小欣喜中有著無限的無奈與感嘆感嘆自己在

台灣無法建立功業最後兩句則扣緊思歸的題旨

(四) 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如果此詩作於台灣那麼詩中的「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此處的長安應

不是指長安而是指在台灣當時的首府台南沈光文因為作賦得罪鄭經不得已

只好遁入佛門逃至高雄隱居我無法到首府去不是因路途遙遠而是我得罪

了權貴(鄭經)這樣解不知可不可

(五) 沈光文〈有感〉

詩中化用了馮諼的典故馮諼因能遇到孟嘗君才有機會建立功業為孟嘗君買仁

義而讓孟嘗君能在齊薛梁三個地方都受歡迎這裡諷刺的是否亦為鄭經

認為他無法繼承父志甚至排斥遺老遺老做農夫開墾躬耕謀生無法以仁義

收買人心所以今後我只能退隱無法探知詩作的創作時間所以這樣的解釋可

行不可行我也不清楚

(七) 徐孚遠〈東行阻風〉

此首詩的創作地點有可能在廈門或廣東饒平研究了一下徐孚遠的生平永曆十

七年時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徐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平兩

年後病故於此

(八) 徐孚遠〈東寧詠〉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

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漢

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

真像上古時代)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荷鋤戴

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

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能收成多少

算多少四百年前一個明朝的大官漂泊來台灣這個荒嶼開墾躬耕不如農

夫那樣除雜草但徐孚遠對台灣具有「在地主義」的認同精神才能那麼豁達「荷

鋤戴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隨遇而安台灣通志稿徐孚遠「垂老更適台

灣挈家佃於新港(今台南縣新市鄉)躬耕歿也」

(資料來源楊青矗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吳麗蘭 撰

沈光文於 1651 年漂流來台1661 年進入鹿耳門次年的「台灣賦」導致避難

於高雄縣大崗山落髮變服為僧日後帶一批文人潛心著述傳道解經教生授

徒1974 年教育平埔族人1685 年倡「東吟社」三分鐘流覽沈光文一生恍如

隔世一生的業績卻在紛紛擾擾的局棋中游走不出框倪終究湮沒在塵世中

留下論著為後人道不見古月照今人只見明月照古人愁帳馬齒徒長愁悵為

何眾人皆睡我獨醒耐何有幾許知音相伴浮世中的尋尋覓覓終究一場空

夢幻一場千古愁

<懷鄉>眺望著故鄉繾綣的情愫有家卻歸無期的隱憂眼望駭人黑水溝殊

不知今生待何時才能返鄉訴思鄉之苦無期1670 年推判正值於內門鄉隱居

山中雖逃離莫須有的「鄭錦僭王」事件卻逃不出思鄉情愁

廖怡超 撰

關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一直有各種說法最主要是 1662 與 1651 兩種從洪

銘水教授的〈沈光文與臺灣流寓文學的多角觀點〉一文中可知其一是在沈光文

的〈東吟社序〉說「余自壬寅將應李部臺之召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漂流至

斯海山阻隔慮常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又於文末自署「康熙二

十四年乙丑歲梅月甬上流寓臺灣野老沈光文斯蓭氏題時年七十有四」壬

寅即康熙元年(1662)至乙丑恰二十四年故應無疑義

但季麟光於康熙二十四年所寫的〈沈開文傳〉則說「辛卯從肇慶到潮州

由海道抵金門當事書幣邀之不就七月挈眷買舟赴泉過圍洋頭遇颶風

漂泊至臺及鄭大木掠有其地斯蓭以客禮相見」(註原文本應出自《蓉洲

文稿》中的〈沈文開傳〉然而《蓉洲文稿》一書已不見今所錄者皆取自一七

二四年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四〈赤嵌筆談雜著〉)在文中「七月挈眷買舟

赴泉」這句話之前未註明何年所以後人乃認為就承前句為辛卯年即 1651 年

這兩個年份有何差別呢主要由於鄭成功為 1661 年五月攻臺若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那在明鄭之前早已入臺十年

各家對何時入臺至今無推論但我比較傾向於 1662 年入臺而非 1651 年根

據傳說他漂流至宜蘭後輾轉來至台南還受到荷蘭人之助但在目前所有的詩

稿作品中卻無任何有關荷蘭人之作況且十年並不是短時間何以一字未聞

此外荷治時期並不是完全封閉的事實上當時海上交通來往挺發達的在

臺灣海峽是海盜及走私者的天堂而掌握臺灣海峽實權的人就是鄭成功從文獻

資料中(臺灣研究叢刊mdash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曹永和著)可知在一八四八

年(明永曆二年清順治五年)因大陸連續戰亂饑饉甚劇臺灣的中國人驟

增至兩萬人並皆從事於農業其中竟有婦女五百名及超過一千名的孩童遷入臺

灣但翌年(一八四九)在饑饉現象終了後約有八千人回歸大陸(頁 87)所

以沈光文既然來至臺南應不會不知道隨時可以有回去的機會

另一件令人起疑之處在於郭懷一事件

郭懷一 年代 - 1652 泉州同安人荷蘭時代移居今臺南縣永康市一帶從

事墾殖當時漢人在永康市種植麻米等經濟作物永康當時亦發展成交易小村

落即油車行村(Smeerdorp)郭懷一是當地頭人荷蘭文獻作「五官懷一(Gouqua

Faet)」1650 年前後由於蔗糖業不振加上荷蘭人課稅蠻橫終於引起漢人不滿

密謀起事事洩為臺灣街頭人郭懷一結拜兄弟所密告郭懷一不得不於 1652

年 9 月 7 日率眾攻打普羅文遮城當日懷一戰死餘眾往南退逃至高雄漚汪(後

紅)漢人此役被誅殺者在數千人或有言郭懷一是鄭成功部將但並無當時

的中荷文獻可資佐證翁佳音 撰 中村孝志譯註《バタヴィア城日記》第三

冊1991 2756-1jpg 郭懷一昔日墾荒於二層行溪附近二層行溪是因溪畔有二

層行村莊而得名往昔渡口設在村莊主廟清王宮前也就是現在二層橋的位置

現該村莊成立為二行社區(臺灣歷史辭典 )

由上可知如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且滯留於臺南一帶他不可能對此一事件毫

無所悉甚至如果當時他在臺南的話或有可能也會被捲入其中但其詩文中亦

無提及令人費解不過說歸說此仍只是個人不成熟的推測其中應漏誤百出

祈同學能加以指正

在談沈光文的作品之前想將其作品分為三部份其一為(懷鄉)與(思歸)

其二為(番婦)與(釋迦果)其三為(山居)與(有感)

沈光文給予前人的研究評論中有他是否認同臺灣這塊土地與否而有正反兩個

意見但我並不想於此點延續我想談一談詩人的心境與存在普魯斯特

(1871-1922)寫了一本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整個都是回憶的產物作

者靠回憶來結構小說同時回憶也成為一種主題藝術那這與沈光文有何關聯

呢追憶

當詩人喪失了平日身之所寄的家國與自己所習慣的生活方式之後他就被

迫改變了自己的「此有」(Dasein)亦是說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環境與自己

須要重新找回自己在此時空環境下所處的「位置」這是相當難的(切不可以今

日眼光來看待旅外之人因我們早就透過許多傳播知識有一些了解)讓我們想想

及至後來的孫元衡要渡臺之前不也先探聽做了一些功課嗎不然怎會有(除臺灣

郡丞客以海圖見遺漫賦一篇寄諸同學)呢在重新找尋到個人的「位置」與

發現自我「存在」之前最快的療傷方式就是回憶了藉由無窮盡的回憶讓詩

人能將時光回朔這回朔使得詩人的精神得以支持延續而在更深一層的意義上

來說這回憶正是他存在方式的本身透過無數對家鄉美好事物的想像詩人找

到了自我曾經存在的證明這些回憶無法用邏輯來加以詮釋它可能出現在任何

一個地方也許是天邊那一抹紅霞也許是地上那一束小花這些景物一再的觸

動詩人不斷的回憶也不斷的尋找其「身之所寄」藉由回憶連結了過去與當下

也就確立了自我的存在因此詩人會追憶並不是意有所指或言志疏懷我們似乎

也不需要在此處用我們的眼光為他加一些詮釋試想原來他用來支撐自己的東

西原來竟是已經失去了的永不復返的東西寧不悲乎

在(番婦)與(釋迦果)中可以看見沈光文對臺灣風俗的描寫在「社裡朝

朝出同群擔負行」中可見平埔族婦女擔負了家庭許多工作下田工作採集

菜餚等工作就落入女人手中那男人就無所事事嗎也不然在現在的文獻中可

以發現臺灣從荷治到明鄭熟番之社每年都要為統治者獵取大量的鹿來出口這

些狩獵的工作就落在男人頭上當時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如我們想像中好所以統

治者剝削原住民之惡於此又記上一筆

「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可見婦女愛美的天性並不因人而有異此草同學

註為鱧腸但查彰化縣志番俗篇則為澀草或芭蕉花可能還要再確認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兩句很有意思賽勝應可知就是賽戲纏紅錦又

是何呢從彰化縣志番俗中「遇賽戲袞龍刺繡悉以被體然皆購梨園故衣

鮮稱身者腰以下以色綢錦緞重疊圍之另綴綺羅於肩之左右如結帨然隨風

飄揚五采奪目」再查其它縣府志亦多相同可知這纏紅錦應是在身上腰下

處纏繞而非於首那「新粧掛白珩」呢新粧本意當指剛化好的容粧怠無疑

義但我很好奇沈光文真的有辦法分辨誰化妝了嗎還是這是指稱為衣飾方面的

打扮查彰化縣志番俗中有這麼一段「女無脂粉不結髻不施膏沐」又查鳳

山縣志番俗(山豬毛等四社 傀儡山等二十七社風俗)中有這段「俗尚白凡做

年婚嫁皆尚白頭以鳥羽為領圍於頂或用螺殼或用草珠海石串如貫珠」

這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新年的裝扮又於下番俗雜俗中有

過年無定日或鄰社共相訂期賽戲酣歌三四日乃止亦有一歲而二三次

者或八月初三月初總以稻熟為最重止之日盛其衣飾相率而走於壙

視疾徐為勝負曰「鬬走」或社眾相詬誶則以此定其曲直負者為曲

可知賽戲對應於新粧應如此解釋可通白珩應是貝類比較有可能而非真的玉

「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記得在那邊曾看過原住民衣不蔽體到了冬天

除了披鹿皮之外也會有抹鹿脂保暖的習慣此處與《臺陽見聞錄》卻都有將其抹

香的功能或許這是在取得保暖之後所發現的另一項附加價值吧

(釋迦果)一文中沈光文寫出了釋迦果的特性----生長於南方有評論論及應

有個人自傷抒懷之感尤其是「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似乎可為

此種心境提供一些跡證不過若我們將其當成一種竹枝風味的風土民情是不是

也可以呢況且開頭「稱名頗似足誇人」若將以自己隱喻似乎也與流亡海外的

前朝遺老心境不符何誇之有何名之有呢

在(山居)與(有感)中「未能支廈屋」應為稱自己孤臣無力可回天之感明

諭現實環境已非他所能改變而「長安」此處應指首都且應是當時臺灣首府臺

在此兩篇中可知沈光文生活過得並不好而從(山居)與「長安」不能言諭

可知當是明鄭鄭經避禍時期之作這兩篇詩人已無法回憶過往而是需面對每天

的「困厄」 所以作品中充滿了寫實之風在作品中已無詩學的美感為什麼

如此呢從山中首句「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可知他仍試圖修好與明鄭政

府的關係但情勢如此發展使得他苦衷難言他是憂鬱的他是寂寥的一方面

訴說自己的奉為宗主的恩情仍在一方也為自己言行訴為孤衷表達善意但畢

竟明鄭還是無法接納他他只好當個忠言逆耳的孤臣孽子繼續託於漁樵之間

了「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更表達沈光

文欲放之山林終究無法忘情於明鄭的心情若冀求當雲中之鶴又何在乎長安

何在呢難得去卻又非為路遙這種暗示又更增加了棄臣欲昭之心歷歷可顯

而(有感)則更帶有一種失望的悲憤不過若以前首(山居)似可稱為憂國之

作那這首就是私欲之表了從首聯「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其實正是

最強烈的反諷控訴沒有人願意給他一臂之力在物質上給予援助真的不怪任

何人嗎那所恨何來困苦的日子久了也只好發揮阿 Q 精神想像自己正逐

日如神仙不食五穀般無求但畢竟形而上的精神意識還是抵不過形而下的肚子

餓所以也只好再一次「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求人幫助了還是得

低聲下氣所以只好做「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之嘆了

這首詩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在於它採六言古詩方式而非七言應是為了讓吟誦

的節奏更快更顯激昂

最後再以沈光文求閔督姚啟聖使其歸鄉一事可知一他在臺灣真的過得並不

如意已入臺二十多年(七十多歲)仍掛念著回鄉一事或許落葉歸根的道統一

直藏於心中吧其二是為何一定要求姚啟聖呢我想政治意義應大於經濟上的

意義不過見諸詩文確也可知他或恐真無此種經濟能力若知於現代被海峽兩岸

推崇至上譽為臺灣開臺第一文人沈光文或會於天上一笑之「涸鲫復在」

在徐孚遠詩作(桃花)中得見詩人內心交錯的掙扎「千載避秦真此地問

君何必武陵回」此一問哉恐怕不是他問而是詩人內心的解嘲意象代表的不

是這裏真如此之好亦非真的欲留無回就如同教條宣言一般沒有不法何需

教條沒有逾越何需規範是一樣的道理回朔後來之歷史徐孚遠終究還是返

回大陸故土這一詩作真可謂「明志」之作

在(東行阻風)中首句「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表現出詩人

欲離之急切心中焦急之心躍然紙上但次聯「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

空」卻又流露出實無意浪跡天涯不得不然的悲傷亡國遺臣之難再次見諸

文字「屢書空」在此應為書空咄咄之意晉人殷浩被黜放終日以手指向空中

書寫「咄咄怪事」四字見晉書˙卷七十七˙殷浩傳後比喻失意激憤的狀態

金˙元好問˙鎮平縣齋感懷詩「書空咄咄知誰解擊缶嗚嗚卻自驚」如此解釋

後更能體會滿腔悲憤欲訴無淚的情景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這兩句不應解釋為攜眷渡海與學農之

事其實這是詩人的一種感懷之詞想到要去一個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堂堂君子

(讀書人)可能要從事他們認為低下的務農之事空有滿腹經論卻淪喪於斯此

情此景或從另一個角度想是田園之樂但另一種士大夫的眼光看之可喜乎

亦悲乎

末聯則是另一種轉折詩人以一種失望但接受的心態來看待這一切「稍待波平

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須放兩字用得很傳神放流的不但是船更是一

種抱國壯志的逝去也是一種默默接受命運的無言以對閱讀此詩三百多年前

的歷史人物躍然浮於眼前對於他們除了給與深深的同情與感懷後亦讓人無

言了

(東寧詠)中先說一個可討論之處「函谷誰占藏史氣」此句應做何解呢

還記得「函谷一丸泥」嗎這兩解應都是相近的函谷關自古是中國關中地區之

門戶所以用函谷來指涉國家重要之地也就是掌權者這在語言學上是一種隱

喻函谷關=中原=國都=統治者當我們如此解釋之後那前後文都能一貫解

釋了完整的語句解釋則是那管那美好河山現在究竟是在述說誰家歷史我這

放逐海外之人也只能作蘇武牧羊之嘆了

在這首作品中我們可看到詩人的生不逢時嘆不得志流落異鄉過著「古

荒」的生活或許詩人是無意的但在作品此聯中「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

又一天」卻又令人感到他的孤單與寂寥十八年了是否他忘了自己也應屬於「土

民」了而末聯「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雖有豁達之情但卻是

一種消然的適性是對現實環境不得不的屈從試著找出蘇東坡的(六月二十日

夜渡海)一詩讓我們一起體會不同的心境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

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最後一首是本學期最後一首了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首我想就用這首詩來和大家

分享「找碴」的心得在這首(鋤菜)中似乎好像沒什奇怪的地方就是詩人

田耕生活的愉情之作罷了真如此嗎我認為完全不是為什麼呢首先在念

這首詩作的時候我嘗試用國語念或用臺語念都不是很順口(雖說台語也不見得

百分百貼近古音)我曾做了兩個假設一是同學可能打錯了或是徐孚遠此作

並非佳作但查閱原始出處後發現同學沒有錯那是剛好選了一篇較不成熟之作

嗎對照其它詩作與本首內文似乎又不像這給了我很大的疑惑甚至於我試

著把把每聯前後段倒過來念還更順口更合韻腳呢這其一

第二是若仔細推論這詩當中都有所謂「跳躍性思考」從「晨夕桔槔那得濡

沾塊之雨昨宵下」就可看出先講到早每天打水仍不夠澆灌忽然又說昨夜下

了大雨兩者間似有關聯但在語句上的用法一定有問題又下聯「葉裏抽莖生

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看似相關但仔細推敲我們又被語言學所騙當中只有

葉菜兩字讓我們產生語意上的聯結外有何相關呢下聯更離譜了「西鄰我友」

與「十載泥塗」又有何關呢這其二

其三是對照全文末聯似為言志又與上文有何相關

然後第四句「畦中種菜三百株」為何是三百呢為什不是五百(我不是五百

的歌迷)這有何意呢

有了這麼多疑惑該找答案了文史不分家我很相信這句話所以一定先找

作者的生平與其時代背景現在這些同學都整理的很詳細幫了我很大的忙那

麼我看到前面說徐孚遠在鄭成功時期是受重用的但在鄭經時代就被冷落了所以

鬱抑不得志加上生活失依想必是很難過的那這首明顯是鄭經時代所以才必

須鋤菜呀

好接下來真的需要一點靈感了我會試著把自己融入作者的心境去體會在

那遙遠的時代面對此情此景自己會有何感受呢我在此詩中會覺得留此何用

不如歸去但歸又歸不得在此真如失去自由的人一般想至此靈光一現想到了

一篇文章------歐陽修的「縱囚論」用網路查了一下縱囚論原文哈真巧縱

放之囚為三百多人於是這使我朝向這是一篇隱喻的言志詩去想再推敲歷史去

找解答很有趣吧我把推敲的解釋文寫如下

在這個島嶼居留了那麼久是為了什麼呢處在這再惡劣不過的環境讓我感覺自

己比那愚公還要更愚了臺灣這小小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成大事業我們只不過項

困守在島上的囚徒罷了現在憑您(指鄭經)如朝夕井中打起水般少的才華怎

能夠治理好我們呢像您父親那麼有才華(沾塊之雨)的人已經逝去不復返了(昨

宵下)您現在大力啟用新的人而放棄老臣好像是要有一番新做為(葉指老臣而

抽莖指新臣)這看來都只是好像小孩辦家家酒般(烹菜沽酒)用來欺騙自己讓

老百姓心中安慰的吧事實上我也並不是沒有回歸大陸的機會(西鄰應為駱賓

王 代女道士王零妃贈道士李榮出「helliphellip千回百過浪官關心何曾舉意西鄰玉

未肯留情南陌金南陌西鄰咸自保還轡歸期須及早為想三春狹斜路hellip」)

只不過一轉眼在這邊(這時已如泥塗)耽擱了十年之久現在與您的關係愈來愈

遠(南雲杳杳)而要進言的機會也沒了(天路逋逋在此應為亡失較妥)連我

想要有報效之心卻都無能為力了

這樣解釋是否較合乎文義而不聱牙呢也許我解釋的其實根本就是「為賦新詞強

說愁」不過還是提供給各位一個不一樣的看法用新的角度看詩也看歷史

李美瑜 撰

一 懷鄉(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以江水借代鄉愁更能展現岀愁思的綿延及蕩氣迴腸以江水對照思念家鄉

的情緒讓讀詩的讀者也能感受出沈光文的惆悵另外江水也有暗示歸鄉之途

渺茫之意見備註得之本詩創作時間為永曆二十四年當時已為明鄭時期鄭

經在位清廷實施堅壁清野的海禁政策一來使在台的漢人無法回歸再則在中

國沿海的居民也無法渡台沈光文見此更為感嘆再加上沈光文對於鄭經的領導

多所不滿因此才會覺得回家之路如同滔滔江水一般波濤洶湧遙不可至

二 番婦(沈光文)

詩的賞析

不同於抒發憂國憂民的詩作沈光文因為避禍來台於是留下些許描寫台灣異地

文化的詩作這些詩篇也讓後世得以了解當時代台灣平埔族的文化平埔族是母

系社會男人主內女人主外的社會形態與向來重男輕女的漢民族無論在生活

及價值觀方面有許多的差異所以當漢民族初來台時常與在地的平埔族發生衝

突我們可從清朝遊宦詩人的著作中發現不少輕蔑平埔族的字樣本詩沈光文

僅以紀錄的方式呈現岀平埔族人的生活型態多了份客觀的歷史描寫少了漢

民族優越感的沙文主義

三 釋迦果(沈光文)

詩的賞析

若沈光文真以釋迦果比喻自身的處境那麼筆者認為沈氏就犯了遷客騷人的「多

愁善感」了另外從詩作中實在感受不岀沈氏表現岀「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不知為何詩作賞析中加上了這段文字難道釋迦生長在台灣是苦的只有生長

在皇帝林園內才是幸福的嗎

釋迦本來就是外來的產物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生態恰巧適合栽種所

以在台灣會有如此珍奇的水果筆者認為沈光文僅以文人的觀點思考植物的生

長卻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即便將「釋迦」移植到皇帝林園也不會蓬勃生長

每種生物都有其生長的條件無論人類世界多麼的紛擾隨著時光的荏苒都將

流於歷史可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卻不會因此而停止運轉及變化

詩的疑問

稱名頗似「足誇人」當中的「足誇人」怎麼解釋呢不知為何會翻譯成「蠻能

引起人們的好奇呢」另外第二句「不是中元大谷珍」中的「大谷珍」怎麼

解釋呢是一種借代還是古時「大谷珍」就是「果品」的意思

四 〈思歸〉六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賞析

「詩瘦自憐同骨瘦」指的是詩風孤寂就像身子骨單薄一般由此可看出沈光

文來台的十年生活並不如意應該是看到時局的震盪即便沈氏有滿腔的熱忱

卻也無法扭轉頹勢的無奈吧難怪沈光文的著作都有深深的哀愁本首詩末

兩句「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不僅令人有嚮往崇尚過去太平盛事

的感覺還有不滿現狀的無奈如此也道岀沈光文作此詩篇的目的

本詩篇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感有顏色可知沈氏擁有深厚的漢文

學底子另外沈氏喜歡在詩作中運用借代及雙關的修辭技巧如此一來讓文章

更有深度及涵義能激起讀者讀後深思

五 〈山居〉八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觀點

關於本詩筆者認為成詩應於台灣且時間點應於作賦諷刺鄭經之後可從詩中

第五六句推敲岀端倪「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譯為希望作隻高潔的雲

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筆者認為沈光文渡台後應該算在台人士中學識

涵養高者應該要受矚目被重用的人但是沈光文卻自言欲淡泊名利作一明

哲保身的隱居者可見其對國家政事已灰心失落因此筆者認為成詩在作賦諷

刺鄭經之後

六 有感(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譯為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

命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雖然詩中說不怨天其實沈光文對於亡國卻是極為深

痛他感嘆世態炎涼有人可以有車代歩富裕的過生活而他僅能挨餓原先

努力求取的功名因為國家的改朝換代一切化為烏有一種對人生多變乖舛的

無奈貫通整篇詩作不過即便不滿世道及老天的造化弄人創作本詩時沈光

文仍然相信可以「反清復明」所以末兩句也有期望未來更好的意味期待蒼天

垂憐未來更好

七 桃花(徐孚遠)

詩的賞析

徐孚遠對於台灣的情感非常矛盾一則認為台灣是遠離分擾中國的世外桃源想

要悠閒安適的偏安台灣一則又希望回去過往的中國期待中國的動盪停止落

土歸根同於同學賞析中所提明鄭時期渡台漢人有許多的「亡國懷鄉」之作而

本篇就是典型的作品徐孚遠以「桃花」借代偏安的「台灣」詩中充滿詩意

善用典故讓詩作讀來寓意深遠

八 東行阻風(徐孚遠)

詩的賞析

《東行阻風》有感於國家的驟變人世間的無常徐孚遠選擇避居田野回歸平

淡或許有時會感到飄零孤單但筆者認為徐孚遠從農耕生活中重新找回了生活

的快樂在同學的賞析中得知「徐孚遠的詩作雖在顛沛流離時仍寓溫柔敦厚

之意」可見徐孚遠是個 EQ 高挫折容忍力高的文人相較於同時期沈光文詩

作《有感》中呈現的灰色思想即可發現徐孚遠人生態度的豁達

九 東寧詠(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第三四句「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嘆子卿賢」譯為誰會在函谷邊疆表

現出名留青史的氣勢漢朝空自嘆息蘇武賢能筆者認為徐孚遠是認為偏安於台

灣後他已經漸漸對國家政事失去過往的熱忱了產生了一種對國家政事「無能

為力」的感覺於是將自我寄情於農耕之中雖然消極但也爲生命找到另一個出

口不過詩中仍會有「草木餘生」等字樣可見即便避居田野心中也無法真

的豁達不問世事

十 鋤菜(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徐孚遠似乎覺得跟隨鄭成功來台後的一切都超乎他的意料徐孚遠本來對鄭

成功反清復明充滿希望但怎奈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而鄭經又打壓一群忠貞

遺臣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徐孚遠在耕作十年後反思起當初跟隨來台的情景

不免有些懊悔於是自諷自己是「愚公」

詩中也呈現出體會到自身渺小的感覺徐孚遠或許覺得一生期許寄望的事情不

斷的落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爭名取勝到了寫作當時已經毫無意義了雖

然是一種自嘲的方式呈現但也表現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

簡秀苑 撰

一 概說

此組報告簡單但詳盡尤其在沈光文部分對於作者介紹的詳盡讓人一目了然

相信是劃下美好的休止符令人期待下一個樂章的跳躍起伏

二 沈光文部分

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沈氏死後葬

於善化里東保目加溜灣社又叫「灣裡社」其領域在曾文溪與鹽水溪的上中

游之間即今之善化安定和大內鄉一帶本社在善化支社依 石萬壽 教授的

研究有 1直加弄社今安定2灣里街東善化鎮茄拔里 3二社今玉井鄉

內霄里4拔馬社左鎮鄉拔馬5新社仔社今大內鄉頭社村環湖村一帶(目

加溜灣社資料摘自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番婦〉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

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黑齒當

為原住民成年禮俗之一

〈釋迦果〉《重修台灣府志》卷十八云釋迦果似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

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重修台灣縣志》卷十二風土志載樹高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19: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而「避秦」中的「秦」則是影射滿清政權在〈東寧詠〉一詩中「自從漂泊臻

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同學解釋為「自從漂泊到這座島嶼算一算時光若

飛蓬颺颺飛歷經了十八年」但是據同學的說法徐闇公來台的時間應該很短

暫這樣豈不有所矛盾還是這首詩中的島嶼並不是指台灣抑或是十八年只是

一個誇示的語法

[1] 參閱許雪姬總策劃《台灣歷史辭典》「南明」辭條

[2] 參閱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

[3] 參閱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意義〉

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網站

[4] 根據許俊雅施懿琳合著〈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英《台灣詩選注》〉一文中

認為徐孚遠不太可能於鄭成功「克台之歲」即「從入東都」果如是徐氏需於康熙二年返回沿

海再避入廣東饒平因《年譜》〈林霍與懷瀚書〉中說「先生當癸卯(康熙二年)島破漂泊

銅山將南返helliphellip」

關於第七組同學的傳統詩詞報告個人認為他們整理的非常詳盡以下僅就閱讀

後做心得賞析

沈光文被稱為開台文化祖師其在台期間台灣文學相關記事

1651 年 明太僕寺少卿沈光文遇颱風漂流至台荷蘭人視為上賓

1666 年 台灣地區一座孔廟「全台首學」於承天府落成鄭經命各社廣設學校並

頒布學制定科舉法

1671 年 沈光文至羅漢門(今高雄縣境內)教導原住民兒童漢文

1673 年 沈光文避居目加溜灣社(今台南縣善化鎮)設立私塾教育平埔族

1685 年 沈光文創東吟社為台灣詩社之肇始

1686 年 諸羅知縣樊維屏設新港麻豆目加溜灣蕭壟四社地方學校以教育

平埔族子弟漢文

1688 年 沈光文逝世享年七十七歲

(資料來源httplotooeccomtwpoemhtm)

(一)沈光文〈懷鄉〉

異鄉遊子的思鄉情懷正如江水連綿不絕沈光文原想搭船赴泉州怎知遇上了颱

風漂流至台灣從此根留台灣三十七年不過令人疑惑的地方是根據第七組推

論寫作此詩的時間此時沈光文已經來台灣有十九年之久了也已落髮為僧雖

出家是為了避禍但創作的時間似乎稍嫌晚有無可能把創作時間再往前推移

(二)沈光文〈番婦〉

從這首詩當中我想像出一個平埔族婦女的形象更上網去探究當時的習俗早

期平埔族男女在訂婚或結婚的時候習慣上各自拔下上顎兩顆側門齒來作為雙方

的信物並以缺齒來表示已婚的意思甚至也代表一種審美觀點不過這種習慣

隨著漢化的影響後來已廢除而據<彰化縣志>的記載早年中部的平埔族是

用澀草或芭蕉花來擦牙齒讓牙齒變黑不過後來也有崇尚白牙齒的在<番俗

六考>及<諸羅縣志>上都曾提到半線(今彰化)以北的平埔族有用細砂礪齒的

風俗族人無論男女都把牙齒磨得白白的按文獻記載晚期平埔各族對牙齒審

美的觀點除了南部的平埔族還保留染黑牙齒的風俗外(可能與嗜吃檳榔有關)

一般平埔族都逐漸以白齒代黑齒或以缺齒代黑齒

(三) 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第二句詩作為倒裝句還原為「倚荊扉閒看秋山」三四句亦為倒裝句還原為

「濤聲細細落松間雪影遙遙飛荻上」或者「細細濤聲落松間遙遙雪影飛荻上」

至於頸聯的兩句「詩瘦自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同為倒裝句「自憐詩瘦同

骨瘦卻喜身微共名微」個人認為這是沈光文的謙虛之作認為自己的詩作不

夠豐腴正如杜甫〈暮登四安寺鐘樓寄裴十迪〉中的「知君苦思緣詩瘦」但是

卻開心自己的名聲亦如身子般微小欣喜中有著無限的無奈與感嘆感嘆自己在

台灣無法建立功業最後兩句則扣緊思歸的題旨

(四) 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如果此詩作於台灣那麼詩中的「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此處的長安應

不是指長安而是指在台灣當時的首府台南沈光文因為作賦得罪鄭經不得已

只好遁入佛門逃至高雄隱居我無法到首府去不是因路途遙遠而是我得罪

了權貴(鄭經)這樣解不知可不可

(五) 沈光文〈有感〉

詩中化用了馮諼的典故馮諼因能遇到孟嘗君才有機會建立功業為孟嘗君買仁

義而讓孟嘗君能在齊薛梁三個地方都受歡迎這裡諷刺的是否亦為鄭經

認為他無法繼承父志甚至排斥遺老遺老做農夫開墾躬耕謀生無法以仁義

收買人心所以今後我只能退隱無法探知詩作的創作時間所以這樣的解釋可

行不可行我也不清楚

(七) 徐孚遠〈東行阻風〉

此首詩的創作地點有可能在廈門或廣東饒平研究了一下徐孚遠的生平永曆十

七年時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徐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平兩

年後病故於此

(八) 徐孚遠〈東寧詠〉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

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漢

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

真像上古時代)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荷鋤戴

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

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能收成多少

算多少四百年前一個明朝的大官漂泊來台灣這個荒嶼開墾躬耕不如農

夫那樣除雜草但徐孚遠對台灣具有「在地主義」的認同精神才能那麼豁達「荷

鋤戴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隨遇而安台灣通志稿徐孚遠「垂老更適台

灣挈家佃於新港(今台南縣新市鄉)躬耕歿也」

(資料來源楊青矗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吳麗蘭 撰

沈光文於 1651 年漂流來台1661 年進入鹿耳門次年的「台灣賦」導致避難

於高雄縣大崗山落髮變服為僧日後帶一批文人潛心著述傳道解經教生授

徒1974 年教育平埔族人1685 年倡「東吟社」三分鐘流覽沈光文一生恍如

隔世一生的業績卻在紛紛擾擾的局棋中游走不出框倪終究湮沒在塵世中

留下論著為後人道不見古月照今人只見明月照古人愁帳馬齒徒長愁悵為

何眾人皆睡我獨醒耐何有幾許知音相伴浮世中的尋尋覓覓終究一場空

夢幻一場千古愁

<懷鄉>眺望著故鄉繾綣的情愫有家卻歸無期的隱憂眼望駭人黑水溝殊

不知今生待何時才能返鄉訴思鄉之苦無期1670 年推判正值於內門鄉隱居

山中雖逃離莫須有的「鄭錦僭王」事件卻逃不出思鄉情愁

廖怡超 撰

關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一直有各種說法最主要是 1662 與 1651 兩種從洪

銘水教授的〈沈光文與臺灣流寓文學的多角觀點〉一文中可知其一是在沈光文

的〈東吟社序〉說「余自壬寅將應李部臺之召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漂流至

斯海山阻隔慮常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又於文末自署「康熙二

十四年乙丑歲梅月甬上流寓臺灣野老沈光文斯蓭氏題時年七十有四」壬

寅即康熙元年(1662)至乙丑恰二十四年故應無疑義

但季麟光於康熙二十四年所寫的〈沈開文傳〉則說「辛卯從肇慶到潮州

由海道抵金門當事書幣邀之不就七月挈眷買舟赴泉過圍洋頭遇颶風

漂泊至臺及鄭大木掠有其地斯蓭以客禮相見」(註原文本應出自《蓉洲

文稿》中的〈沈文開傳〉然而《蓉洲文稿》一書已不見今所錄者皆取自一七

二四年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四〈赤嵌筆談雜著〉)在文中「七月挈眷買舟

赴泉」這句話之前未註明何年所以後人乃認為就承前句為辛卯年即 1651 年

這兩個年份有何差別呢主要由於鄭成功為 1661 年五月攻臺若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那在明鄭之前早已入臺十年

各家對何時入臺至今無推論但我比較傾向於 1662 年入臺而非 1651 年根

據傳說他漂流至宜蘭後輾轉來至台南還受到荷蘭人之助但在目前所有的詩

稿作品中卻無任何有關荷蘭人之作況且十年並不是短時間何以一字未聞

此外荷治時期並不是完全封閉的事實上當時海上交通來往挺發達的在

臺灣海峽是海盜及走私者的天堂而掌握臺灣海峽實權的人就是鄭成功從文獻

資料中(臺灣研究叢刊mdash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曹永和著)可知在一八四八

年(明永曆二年清順治五年)因大陸連續戰亂饑饉甚劇臺灣的中國人驟

增至兩萬人並皆從事於農業其中竟有婦女五百名及超過一千名的孩童遷入臺

灣但翌年(一八四九)在饑饉現象終了後約有八千人回歸大陸(頁 87)所

以沈光文既然來至臺南應不會不知道隨時可以有回去的機會

另一件令人起疑之處在於郭懷一事件

郭懷一 年代 - 1652 泉州同安人荷蘭時代移居今臺南縣永康市一帶從

事墾殖當時漢人在永康市種植麻米等經濟作物永康當時亦發展成交易小村

落即油車行村(Smeerdorp)郭懷一是當地頭人荷蘭文獻作「五官懷一(Gouqua

Faet)」1650 年前後由於蔗糖業不振加上荷蘭人課稅蠻橫終於引起漢人不滿

密謀起事事洩為臺灣街頭人郭懷一結拜兄弟所密告郭懷一不得不於 1652

年 9 月 7 日率眾攻打普羅文遮城當日懷一戰死餘眾往南退逃至高雄漚汪(後

紅)漢人此役被誅殺者在數千人或有言郭懷一是鄭成功部將但並無當時

的中荷文獻可資佐證翁佳音 撰 中村孝志譯註《バタヴィア城日記》第三

冊1991 2756-1jpg 郭懷一昔日墾荒於二層行溪附近二層行溪是因溪畔有二

層行村莊而得名往昔渡口設在村莊主廟清王宮前也就是現在二層橋的位置

現該村莊成立為二行社區(臺灣歷史辭典 )

由上可知如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且滯留於臺南一帶他不可能對此一事件毫

無所悉甚至如果當時他在臺南的話或有可能也會被捲入其中但其詩文中亦

無提及令人費解不過說歸說此仍只是個人不成熟的推測其中應漏誤百出

祈同學能加以指正

在談沈光文的作品之前想將其作品分為三部份其一為(懷鄉)與(思歸)

其二為(番婦)與(釋迦果)其三為(山居)與(有感)

沈光文給予前人的研究評論中有他是否認同臺灣這塊土地與否而有正反兩個

意見但我並不想於此點延續我想談一談詩人的心境與存在普魯斯特

(1871-1922)寫了一本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整個都是回憶的產物作

者靠回憶來結構小說同時回憶也成為一種主題藝術那這與沈光文有何關聯

呢追憶

當詩人喪失了平日身之所寄的家國與自己所習慣的生活方式之後他就被

迫改變了自己的「此有」(Dasein)亦是說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環境與自己

須要重新找回自己在此時空環境下所處的「位置」這是相當難的(切不可以今

日眼光來看待旅外之人因我們早就透過許多傳播知識有一些了解)讓我們想想

及至後來的孫元衡要渡臺之前不也先探聽做了一些功課嗎不然怎會有(除臺灣

郡丞客以海圖見遺漫賦一篇寄諸同學)呢在重新找尋到個人的「位置」與

發現自我「存在」之前最快的療傷方式就是回憶了藉由無窮盡的回憶讓詩

人能將時光回朔這回朔使得詩人的精神得以支持延續而在更深一層的意義上

來說這回憶正是他存在方式的本身透過無數對家鄉美好事物的想像詩人找

到了自我曾經存在的證明這些回憶無法用邏輯來加以詮釋它可能出現在任何

一個地方也許是天邊那一抹紅霞也許是地上那一束小花這些景物一再的觸

動詩人不斷的回憶也不斷的尋找其「身之所寄」藉由回憶連結了過去與當下

也就確立了自我的存在因此詩人會追憶並不是意有所指或言志疏懷我們似乎

也不需要在此處用我們的眼光為他加一些詮釋試想原來他用來支撐自己的東

西原來竟是已經失去了的永不復返的東西寧不悲乎

在(番婦)與(釋迦果)中可以看見沈光文對臺灣風俗的描寫在「社裡朝

朝出同群擔負行」中可見平埔族婦女擔負了家庭許多工作下田工作採集

菜餚等工作就落入女人手中那男人就無所事事嗎也不然在現在的文獻中可

以發現臺灣從荷治到明鄭熟番之社每年都要為統治者獵取大量的鹿來出口這

些狩獵的工作就落在男人頭上當時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如我們想像中好所以統

治者剝削原住民之惡於此又記上一筆

「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可見婦女愛美的天性並不因人而有異此草同學

註為鱧腸但查彰化縣志番俗篇則為澀草或芭蕉花可能還要再確認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兩句很有意思賽勝應可知就是賽戲纏紅錦又

是何呢從彰化縣志番俗中「遇賽戲袞龍刺繡悉以被體然皆購梨園故衣

鮮稱身者腰以下以色綢錦緞重疊圍之另綴綺羅於肩之左右如結帨然隨風

飄揚五采奪目」再查其它縣府志亦多相同可知這纏紅錦應是在身上腰下

處纏繞而非於首那「新粧掛白珩」呢新粧本意當指剛化好的容粧怠無疑

義但我很好奇沈光文真的有辦法分辨誰化妝了嗎還是這是指稱為衣飾方面的

打扮查彰化縣志番俗中有這麼一段「女無脂粉不結髻不施膏沐」又查鳳

山縣志番俗(山豬毛等四社 傀儡山等二十七社風俗)中有這段「俗尚白凡做

年婚嫁皆尚白頭以鳥羽為領圍於頂或用螺殼或用草珠海石串如貫珠」

這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新年的裝扮又於下番俗雜俗中有

過年無定日或鄰社共相訂期賽戲酣歌三四日乃止亦有一歲而二三次

者或八月初三月初總以稻熟為最重止之日盛其衣飾相率而走於壙

視疾徐為勝負曰「鬬走」或社眾相詬誶則以此定其曲直負者為曲

可知賽戲對應於新粧應如此解釋可通白珩應是貝類比較有可能而非真的玉

「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記得在那邊曾看過原住民衣不蔽體到了冬天

除了披鹿皮之外也會有抹鹿脂保暖的習慣此處與《臺陽見聞錄》卻都有將其抹

香的功能或許這是在取得保暖之後所發現的另一項附加價值吧

(釋迦果)一文中沈光文寫出了釋迦果的特性----生長於南方有評論論及應

有個人自傷抒懷之感尤其是「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似乎可為

此種心境提供一些跡證不過若我們將其當成一種竹枝風味的風土民情是不是

也可以呢況且開頭「稱名頗似足誇人」若將以自己隱喻似乎也與流亡海外的

前朝遺老心境不符何誇之有何名之有呢

在(山居)與(有感)中「未能支廈屋」應為稱自己孤臣無力可回天之感明

諭現實環境已非他所能改變而「長安」此處應指首都且應是當時臺灣首府臺

在此兩篇中可知沈光文生活過得並不好而從(山居)與「長安」不能言諭

可知當是明鄭鄭經避禍時期之作這兩篇詩人已無法回憶過往而是需面對每天

的「困厄」 所以作品中充滿了寫實之風在作品中已無詩學的美感為什麼

如此呢從山中首句「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可知他仍試圖修好與明鄭政

府的關係但情勢如此發展使得他苦衷難言他是憂鬱的他是寂寥的一方面

訴說自己的奉為宗主的恩情仍在一方也為自己言行訴為孤衷表達善意但畢

竟明鄭還是無法接納他他只好當個忠言逆耳的孤臣孽子繼續託於漁樵之間

了「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更表達沈光

文欲放之山林終究無法忘情於明鄭的心情若冀求當雲中之鶴又何在乎長安

何在呢難得去卻又非為路遙這種暗示又更增加了棄臣欲昭之心歷歷可顯

而(有感)則更帶有一種失望的悲憤不過若以前首(山居)似可稱為憂國之

作那這首就是私欲之表了從首聯「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其實正是

最強烈的反諷控訴沒有人願意給他一臂之力在物質上給予援助真的不怪任

何人嗎那所恨何來困苦的日子久了也只好發揮阿 Q 精神想像自己正逐

日如神仙不食五穀般無求但畢竟形而上的精神意識還是抵不過形而下的肚子

餓所以也只好再一次「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求人幫助了還是得

低聲下氣所以只好做「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之嘆了

這首詩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在於它採六言古詩方式而非七言應是為了讓吟誦

的節奏更快更顯激昂

最後再以沈光文求閔督姚啟聖使其歸鄉一事可知一他在臺灣真的過得並不

如意已入臺二十多年(七十多歲)仍掛念著回鄉一事或許落葉歸根的道統一

直藏於心中吧其二是為何一定要求姚啟聖呢我想政治意義應大於經濟上的

意義不過見諸詩文確也可知他或恐真無此種經濟能力若知於現代被海峽兩岸

推崇至上譽為臺灣開臺第一文人沈光文或會於天上一笑之「涸鲫復在」

在徐孚遠詩作(桃花)中得見詩人內心交錯的掙扎「千載避秦真此地問

君何必武陵回」此一問哉恐怕不是他問而是詩人內心的解嘲意象代表的不

是這裏真如此之好亦非真的欲留無回就如同教條宣言一般沒有不法何需

教條沒有逾越何需規範是一樣的道理回朔後來之歷史徐孚遠終究還是返

回大陸故土這一詩作真可謂「明志」之作

在(東行阻風)中首句「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表現出詩人

欲離之急切心中焦急之心躍然紙上但次聯「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

空」卻又流露出實無意浪跡天涯不得不然的悲傷亡國遺臣之難再次見諸

文字「屢書空」在此應為書空咄咄之意晉人殷浩被黜放終日以手指向空中

書寫「咄咄怪事」四字見晉書˙卷七十七˙殷浩傳後比喻失意激憤的狀態

金˙元好問˙鎮平縣齋感懷詩「書空咄咄知誰解擊缶嗚嗚卻自驚」如此解釋

後更能體會滿腔悲憤欲訴無淚的情景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這兩句不應解釋為攜眷渡海與學農之

事其實這是詩人的一種感懷之詞想到要去一個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堂堂君子

(讀書人)可能要從事他們認為低下的務農之事空有滿腹經論卻淪喪於斯此

情此景或從另一個角度想是田園之樂但另一種士大夫的眼光看之可喜乎

亦悲乎

末聯則是另一種轉折詩人以一種失望但接受的心態來看待這一切「稍待波平

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須放兩字用得很傳神放流的不但是船更是一

種抱國壯志的逝去也是一種默默接受命運的無言以對閱讀此詩三百多年前

的歷史人物躍然浮於眼前對於他們除了給與深深的同情與感懷後亦讓人無

言了

(東寧詠)中先說一個可討論之處「函谷誰占藏史氣」此句應做何解呢

還記得「函谷一丸泥」嗎這兩解應都是相近的函谷關自古是中國關中地區之

門戶所以用函谷來指涉國家重要之地也就是掌權者這在語言學上是一種隱

喻函谷關=中原=國都=統治者當我們如此解釋之後那前後文都能一貫解

釋了完整的語句解釋則是那管那美好河山現在究竟是在述說誰家歷史我這

放逐海外之人也只能作蘇武牧羊之嘆了

在這首作品中我們可看到詩人的生不逢時嘆不得志流落異鄉過著「古

荒」的生活或許詩人是無意的但在作品此聯中「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

又一天」卻又令人感到他的孤單與寂寥十八年了是否他忘了自己也應屬於「土

民」了而末聯「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雖有豁達之情但卻是

一種消然的適性是對現實環境不得不的屈從試著找出蘇東坡的(六月二十日

夜渡海)一詩讓我們一起體會不同的心境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

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最後一首是本學期最後一首了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首我想就用這首詩來和大家

分享「找碴」的心得在這首(鋤菜)中似乎好像沒什奇怪的地方就是詩人

田耕生活的愉情之作罷了真如此嗎我認為完全不是為什麼呢首先在念

這首詩作的時候我嘗試用國語念或用臺語念都不是很順口(雖說台語也不見得

百分百貼近古音)我曾做了兩個假設一是同學可能打錯了或是徐孚遠此作

並非佳作但查閱原始出處後發現同學沒有錯那是剛好選了一篇較不成熟之作

嗎對照其它詩作與本首內文似乎又不像這給了我很大的疑惑甚至於我試

著把把每聯前後段倒過來念還更順口更合韻腳呢這其一

第二是若仔細推論這詩當中都有所謂「跳躍性思考」從「晨夕桔槔那得濡

沾塊之雨昨宵下」就可看出先講到早每天打水仍不夠澆灌忽然又說昨夜下

了大雨兩者間似有關聯但在語句上的用法一定有問題又下聯「葉裏抽莖生

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看似相關但仔細推敲我們又被語言學所騙當中只有

葉菜兩字讓我們產生語意上的聯結外有何相關呢下聯更離譜了「西鄰我友」

與「十載泥塗」又有何關呢這其二

其三是對照全文末聯似為言志又與上文有何相關

然後第四句「畦中種菜三百株」為何是三百呢為什不是五百(我不是五百

的歌迷)這有何意呢

有了這麼多疑惑該找答案了文史不分家我很相信這句話所以一定先找

作者的生平與其時代背景現在這些同學都整理的很詳細幫了我很大的忙那

麼我看到前面說徐孚遠在鄭成功時期是受重用的但在鄭經時代就被冷落了所以

鬱抑不得志加上生活失依想必是很難過的那這首明顯是鄭經時代所以才必

須鋤菜呀

好接下來真的需要一點靈感了我會試著把自己融入作者的心境去體會在

那遙遠的時代面對此情此景自己會有何感受呢我在此詩中會覺得留此何用

不如歸去但歸又歸不得在此真如失去自由的人一般想至此靈光一現想到了

一篇文章------歐陽修的「縱囚論」用網路查了一下縱囚論原文哈真巧縱

放之囚為三百多人於是這使我朝向這是一篇隱喻的言志詩去想再推敲歷史去

找解答很有趣吧我把推敲的解釋文寫如下

在這個島嶼居留了那麼久是為了什麼呢處在這再惡劣不過的環境讓我感覺自

己比那愚公還要更愚了臺灣這小小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成大事業我們只不過項

困守在島上的囚徒罷了現在憑您(指鄭經)如朝夕井中打起水般少的才華怎

能夠治理好我們呢像您父親那麼有才華(沾塊之雨)的人已經逝去不復返了(昨

宵下)您現在大力啟用新的人而放棄老臣好像是要有一番新做為(葉指老臣而

抽莖指新臣)這看來都只是好像小孩辦家家酒般(烹菜沽酒)用來欺騙自己讓

老百姓心中安慰的吧事實上我也並不是沒有回歸大陸的機會(西鄰應為駱賓

王 代女道士王零妃贈道士李榮出「helliphellip千回百過浪官關心何曾舉意西鄰玉

未肯留情南陌金南陌西鄰咸自保還轡歸期須及早為想三春狹斜路hellip」)

只不過一轉眼在這邊(這時已如泥塗)耽擱了十年之久現在與您的關係愈來愈

遠(南雲杳杳)而要進言的機會也沒了(天路逋逋在此應為亡失較妥)連我

想要有報效之心卻都無能為力了

這樣解釋是否較合乎文義而不聱牙呢也許我解釋的其實根本就是「為賦新詞強

說愁」不過還是提供給各位一個不一樣的看法用新的角度看詩也看歷史

李美瑜 撰

一 懷鄉(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以江水借代鄉愁更能展現岀愁思的綿延及蕩氣迴腸以江水對照思念家鄉

的情緒讓讀詩的讀者也能感受出沈光文的惆悵另外江水也有暗示歸鄉之途

渺茫之意見備註得之本詩創作時間為永曆二十四年當時已為明鄭時期鄭

經在位清廷實施堅壁清野的海禁政策一來使在台的漢人無法回歸再則在中

國沿海的居民也無法渡台沈光文見此更為感嘆再加上沈光文對於鄭經的領導

多所不滿因此才會覺得回家之路如同滔滔江水一般波濤洶湧遙不可至

二 番婦(沈光文)

詩的賞析

不同於抒發憂國憂民的詩作沈光文因為避禍來台於是留下些許描寫台灣異地

文化的詩作這些詩篇也讓後世得以了解當時代台灣平埔族的文化平埔族是母

系社會男人主內女人主外的社會形態與向來重男輕女的漢民族無論在生活

及價值觀方面有許多的差異所以當漢民族初來台時常與在地的平埔族發生衝

突我們可從清朝遊宦詩人的著作中發現不少輕蔑平埔族的字樣本詩沈光文

僅以紀錄的方式呈現岀平埔族人的生活型態多了份客觀的歷史描寫少了漢

民族優越感的沙文主義

三 釋迦果(沈光文)

詩的賞析

若沈光文真以釋迦果比喻自身的處境那麼筆者認為沈氏就犯了遷客騷人的「多

愁善感」了另外從詩作中實在感受不岀沈氏表現岀「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不知為何詩作賞析中加上了這段文字難道釋迦生長在台灣是苦的只有生長

在皇帝林園內才是幸福的嗎

釋迦本來就是外來的產物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生態恰巧適合栽種所

以在台灣會有如此珍奇的水果筆者認為沈光文僅以文人的觀點思考植物的生

長卻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即便將「釋迦」移植到皇帝林園也不會蓬勃生長

每種生物都有其生長的條件無論人類世界多麼的紛擾隨著時光的荏苒都將

流於歷史可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卻不會因此而停止運轉及變化

詩的疑問

稱名頗似「足誇人」當中的「足誇人」怎麼解釋呢不知為何會翻譯成「蠻能

引起人們的好奇呢」另外第二句「不是中元大谷珍」中的「大谷珍」怎麼

解釋呢是一種借代還是古時「大谷珍」就是「果品」的意思

四 〈思歸〉六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賞析

「詩瘦自憐同骨瘦」指的是詩風孤寂就像身子骨單薄一般由此可看出沈光

文來台的十年生活並不如意應該是看到時局的震盪即便沈氏有滿腔的熱忱

卻也無法扭轉頹勢的無奈吧難怪沈光文的著作都有深深的哀愁本首詩末

兩句「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不僅令人有嚮往崇尚過去太平盛事

的感覺還有不滿現狀的無奈如此也道岀沈光文作此詩篇的目的

本詩篇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感有顏色可知沈氏擁有深厚的漢文

學底子另外沈氏喜歡在詩作中運用借代及雙關的修辭技巧如此一來讓文章

更有深度及涵義能激起讀者讀後深思

五 〈山居〉八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觀點

關於本詩筆者認為成詩應於台灣且時間點應於作賦諷刺鄭經之後可從詩中

第五六句推敲岀端倪「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譯為希望作隻高潔的雲

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筆者認為沈光文渡台後應該算在台人士中學識

涵養高者應該要受矚目被重用的人但是沈光文卻自言欲淡泊名利作一明

哲保身的隱居者可見其對國家政事已灰心失落因此筆者認為成詩在作賦諷

刺鄭經之後

六 有感(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譯為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

命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雖然詩中說不怨天其實沈光文對於亡國卻是極為深

痛他感嘆世態炎涼有人可以有車代歩富裕的過生活而他僅能挨餓原先

努力求取的功名因為國家的改朝換代一切化為烏有一種對人生多變乖舛的

無奈貫通整篇詩作不過即便不滿世道及老天的造化弄人創作本詩時沈光

文仍然相信可以「反清復明」所以末兩句也有期望未來更好的意味期待蒼天

垂憐未來更好

七 桃花(徐孚遠)

詩的賞析

徐孚遠對於台灣的情感非常矛盾一則認為台灣是遠離分擾中國的世外桃源想

要悠閒安適的偏安台灣一則又希望回去過往的中國期待中國的動盪停止落

土歸根同於同學賞析中所提明鄭時期渡台漢人有許多的「亡國懷鄉」之作而

本篇就是典型的作品徐孚遠以「桃花」借代偏安的「台灣」詩中充滿詩意

善用典故讓詩作讀來寓意深遠

八 東行阻風(徐孚遠)

詩的賞析

《東行阻風》有感於國家的驟變人世間的無常徐孚遠選擇避居田野回歸平

淡或許有時會感到飄零孤單但筆者認為徐孚遠從農耕生活中重新找回了生活

的快樂在同學的賞析中得知「徐孚遠的詩作雖在顛沛流離時仍寓溫柔敦厚

之意」可見徐孚遠是個 EQ 高挫折容忍力高的文人相較於同時期沈光文詩

作《有感》中呈現的灰色思想即可發現徐孚遠人生態度的豁達

九 東寧詠(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第三四句「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嘆子卿賢」譯為誰會在函谷邊疆表

現出名留青史的氣勢漢朝空自嘆息蘇武賢能筆者認為徐孚遠是認為偏安於台

灣後他已經漸漸對國家政事失去過往的熱忱了產生了一種對國家政事「無能

為力」的感覺於是將自我寄情於農耕之中雖然消極但也爲生命找到另一個出

口不過詩中仍會有「草木餘生」等字樣可見即便避居田野心中也無法真

的豁達不問世事

十 鋤菜(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徐孚遠似乎覺得跟隨鄭成功來台後的一切都超乎他的意料徐孚遠本來對鄭

成功反清復明充滿希望但怎奈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而鄭經又打壓一群忠貞

遺臣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徐孚遠在耕作十年後反思起當初跟隨來台的情景

不免有些懊悔於是自諷自己是「愚公」

詩中也呈現出體會到自身渺小的感覺徐孚遠或許覺得一生期許寄望的事情不

斷的落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爭名取勝到了寫作當時已經毫無意義了雖

然是一種自嘲的方式呈現但也表現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

簡秀苑 撰

一 概說

此組報告簡單但詳盡尤其在沈光文部分對於作者介紹的詳盡讓人一目了然

相信是劃下美好的休止符令人期待下一個樂章的跳躍起伏

二 沈光文部分

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沈氏死後葬

於善化里東保目加溜灣社又叫「灣裡社」其領域在曾文溪與鹽水溪的上中

游之間即今之善化安定和大內鄉一帶本社在善化支社依 石萬壽 教授的

研究有 1直加弄社今安定2灣里街東善化鎮茄拔里 3二社今玉井鄉

內霄里4拔馬社左鎮鄉拔馬5新社仔社今大內鄉頭社村環湖村一帶(目

加溜灣社資料摘自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番婦〉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

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黑齒當

為原住民成年禮俗之一

〈釋迦果〉《重修台灣府志》卷十八云釋迦果似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

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重修台灣縣志》卷十二風土志載樹高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20: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期平埔族男女在訂婚或結婚的時候習慣上各自拔下上顎兩顆側門齒來作為雙方

的信物並以缺齒來表示已婚的意思甚至也代表一種審美觀點不過這種習慣

隨著漢化的影響後來已廢除而據<彰化縣志>的記載早年中部的平埔族是

用澀草或芭蕉花來擦牙齒讓牙齒變黑不過後來也有崇尚白牙齒的在<番俗

六考>及<諸羅縣志>上都曾提到半線(今彰化)以北的平埔族有用細砂礪齒的

風俗族人無論男女都把牙齒磨得白白的按文獻記載晚期平埔各族對牙齒審

美的觀點除了南部的平埔族還保留染黑牙齒的風俗外(可能與嗜吃檳榔有關)

一般平埔族都逐漸以白齒代黑齒或以缺齒代黑齒

(三) 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第二句詩作為倒裝句還原為「倚荊扉閒看秋山」三四句亦為倒裝句還原為

「濤聲細細落松間雪影遙遙飛荻上」或者「細細濤聲落松間遙遙雪影飛荻上」

至於頸聯的兩句「詩瘦自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同為倒裝句「自憐詩瘦同

骨瘦卻喜身微共名微」個人認為這是沈光文的謙虛之作認為自己的詩作不

夠豐腴正如杜甫〈暮登四安寺鐘樓寄裴十迪〉中的「知君苦思緣詩瘦」但是

卻開心自己的名聲亦如身子般微小欣喜中有著無限的無奈與感嘆感嘆自己在

台灣無法建立功業最後兩句則扣緊思歸的題旨

(四) 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如果此詩作於台灣那麼詩中的「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此處的長安應

不是指長安而是指在台灣當時的首府台南沈光文因為作賦得罪鄭經不得已

只好遁入佛門逃至高雄隱居我無法到首府去不是因路途遙遠而是我得罪

了權貴(鄭經)這樣解不知可不可

(五) 沈光文〈有感〉

詩中化用了馮諼的典故馮諼因能遇到孟嘗君才有機會建立功業為孟嘗君買仁

義而讓孟嘗君能在齊薛梁三個地方都受歡迎這裡諷刺的是否亦為鄭經

認為他無法繼承父志甚至排斥遺老遺老做農夫開墾躬耕謀生無法以仁義

收買人心所以今後我只能退隱無法探知詩作的創作時間所以這樣的解釋可

行不可行我也不清楚

(七) 徐孚遠〈東行阻風〉

此首詩的創作地點有可能在廈門或廣東饒平研究了一下徐孚遠的生平永曆十

七年時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徐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平兩

年後病故於此

(八) 徐孚遠〈東寧詠〉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

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漢

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

真像上古時代)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荷鋤戴

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

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能收成多少

算多少四百年前一個明朝的大官漂泊來台灣這個荒嶼開墾躬耕不如農

夫那樣除雜草但徐孚遠對台灣具有「在地主義」的認同精神才能那麼豁達「荷

鋤戴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隨遇而安台灣通志稿徐孚遠「垂老更適台

灣挈家佃於新港(今台南縣新市鄉)躬耕歿也」

(資料來源楊青矗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吳麗蘭 撰

沈光文於 1651 年漂流來台1661 年進入鹿耳門次年的「台灣賦」導致避難

於高雄縣大崗山落髮變服為僧日後帶一批文人潛心著述傳道解經教生授

徒1974 年教育平埔族人1685 年倡「東吟社」三分鐘流覽沈光文一生恍如

隔世一生的業績卻在紛紛擾擾的局棋中游走不出框倪終究湮沒在塵世中

留下論著為後人道不見古月照今人只見明月照古人愁帳馬齒徒長愁悵為

何眾人皆睡我獨醒耐何有幾許知音相伴浮世中的尋尋覓覓終究一場空

夢幻一場千古愁

<懷鄉>眺望著故鄉繾綣的情愫有家卻歸無期的隱憂眼望駭人黑水溝殊

不知今生待何時才能返鄉訴思鄉之苦無期1670 年推判正值於內門鄉隱居

山中雖逃離莫須有的「鄭錦僭王」事件卻逃不出思鄉情愁

廖怡超 撰

關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一直有各種說法最主要是 1662 與 1651 兩種從洪

銘水教授的〈沈光文與臺灣流寓文學的多角觀點〉一文中可知其一是在沈光文

的〈東吟社序〉說「余自壬寅將應李部臺之召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漂流至

斯海山阻隔慮常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又於文末自署「康熙二

十四年乙丑歲梅月甬上流寓臺灣野老沈光文斯蓭氏題時年七十有四」壬

寅即康熙元年(1662)至乙丑恰二十四年故應無疑義

但季麟光於康熙二十四年所寫的〈沈開文傳〉則說「辛卯從肇慶到潮州

由海道抵金門當事書幣邀之不就七月挈眷買舟赴泉過圍洋頭遇颶風

漂泊至臺及鄭大木掠有其地斯蓭以客禮相見」(註原文本應出自《蓉洲

文稿》中的〈沈文開傳〉然而《蓉洲文稿》一書已不見今所錄者皆取自一七

二四年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四〈赤嵌筆談雜著〉)在文中「七月挈眷買舟

赴泉」這句話之前未註明何年所以後人乃認為就承前句為辛卯年即 1651 年

這兩個年份有何差別呢主要由於鄭成功為 1661 年五月攻臺若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那在明鄭之前早已入臺十年

各家對何時入臺至今無推論但我比較傾向於 1662 年入臺而非 1651 年根

據傳說他漂流至宜蘭後輾轉來至台南還受到荷蘭人之助但在目前所有的詩

稿作品中卻無任何有關荷蘭人之作況且十年並不是短時間何以一字未聞

此外荷治時期並不是完全封閉的事實上當時海上交通來往挺發達的在

臺灣海峽是海盜及走私者的天堂而掌握臺灣海峽實權的人就是鄭成功從文獻

資料中(臺灣研究叢刊mdash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曹永和著)可知在一八四八

年(明永曆二年清順治五年)因大陸連續戰亂饑饉甚劇臺灣的中國人驟

增至兩萬人並皆從事於農業其中竟有婦女五百名及超過一千名的孩童遷入臺

灣但翌年(一八四九)在饑饉現象終了後約有八千人回歸大陸(頁 87)所

以沈光文既然來至臺南應不會不知道隨時可以有回去的機會

另一件令人起疑之處在於郭懷一事件

郭懷一 年代 - 1652 泉州同安人荷蘭時代移居今臺南縣永康市一帶從

事墾殖當時漢人在永康市種植麻米等經濟作物永康當時亦發展成交易小村

落即油車行村(Smeerdorp)郭懷一是當地頭人荷蘭文獻作「五官懷一(Gouqua

Faet)」1650 年前後由於蔗糖業不振加上荷蘭人課稅蠻橫終於引起漢人不滿

密謀起事事洩為臺灣街頭人郭懷一結拜兄弟所密告郭懷一不得不於 1652

年 9 月 7 日率眾攻打普羅文遮城當日懷一戰死餘眾往南退逃至高雄漚汪(後

紅)漢人此役被誅殺者在數千人或有言郭懷一是鄭成功部將但並無當時

的中荷文獻可資佐證翁佳音 撰 中村孝志譯註《バタヴィア城日記》第三

冊1991 2756-1jpg 郭懷一昔日墾荒於二層行溪附近二層行溪是因溪畔有二

層行村莊而得名往昔渡口設在村莊主廟清王宮前也就是現在二層橋的位置

現該村莊成立為二行社區(臺灣歷史辭典 )

由上可知如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且滯留於臺南一帶他不可能對此一事件毫

無所悉甚至如果當時他在臺南的話或有可能也會被捲入其中但其詩文中亦

無提及令人費解不過說歸說此仍只是個人不成熟的推測其中應漏誤百出

祈同學能加以指正

在談沈光文的作品之前想將其作品分為三部份其一為(懷鄉)與(思歸)

其二為(番婦)與(釋迦果)其三為(山居)與(有感)

沈光文給予前人的研究評論中有他是否認同臺灣這塊土地與否而有正反兩個

意見但我並不想於此點延續我想談一談詩人的心境與存在普魯斯特

(1871-1922)寫了一本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整個都是回憶的產物作

者靠回憶來結構小說同時回憶也成為一種主題藝術那這與沈光文有何關聯

呢追憶

當詩人喪失了平日身之所寄的家國與自己所習慣的生活方式之後他就被

迫改變了自己的「此有」(Dasein)亦是說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環境與自己

須要重新找回自己在此時空環境下所處的「位置」這是相當難的(切不可以今

日眼光來看待旅外之人因我們早就透過許多傳播知識有一些了解)讓我們想想

及至後來的孫元衡要渡臺之前不也先探聽做了一些功課嗎不然怎會有(除臺灣

郡丞客以海圖見遺漫賦一篇寄諸同學)呢在重新找尋到個人的「位置」與

發現自我「存在」之前最快的療傷方式就是回憶了藉由無窮盡的回憶讓詩

人能將時光回朔這回朔使得詩人的精神得以支持延續而在更深一層的意義上

來說這回憶正是他存在方式的本身透過無數對家鄉美好事物的想像詩人找

到了自我曾經存在的證明這些回憶無法用邏輯來加以詮釋它可能出現在任何

一個地方也許是天邊那一抹紅霞也許是地上那一束小花這些景物一再的觸

動詩人不斷的回憶也不斷的尋找其「身之所寄」藉由回憶連結了過去與當下

也就確立了自我的存在因此詩人會追憶並不是意有所指或言志疏懷我們似乎

也不需要在此處用我們的眼光為他加一些詮釋試想原來他用來支撐自己的東

西原來竟是已經失去了的永不復返的東西寧不悲乎

在(番婦)與(釋迦果)中可以看見沈光文對臺灣風俗的描寫在「社裡朝

朝出同群擔負行」中可見平埔族婦女擔負了家庭許多工作下田工作採集

菜餚等工作就落入女人手中那男人就無所事事嗎也不然在現在的文獻中可

以發現臺灣從荷治到明鄭熟番之社每年都要為統治者獵取大量的鹿來出口這

些狩獵的工作就落在男人頭上當時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如我們想像中好所以統

治者剝削原住民之惡於此又記上一筆

「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可見婦女愛美的天性並不因人而有異此草同學

註為鱧腸但查彰化縣志番俗篇則為澀草或芭蕉花可能還要再確認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兩句很有意思賽勝應可知就是賽戲纏紅錦又

是何呢從彰化縣志番俗中「遇賽戲袞龍刺繡悉以被體然皆購梨園故衣

鮮稱身者腰以下以色綢錦緞重疊圍之另綴綺羅於肩之左右如結帨然隨風

飄揚五采奪目」再查其它縣府志亦多相同可知這纏紅錦應是在身上腰下

處纏繞而非於首那「新粧掛白珩」呢新粧本意當指剛化好的容粧怠無疑

義但我很好奇沈光文真的有辦法分辨誰化妝了嗎還是這是指稱為衣飾方面的

打扮查彰化縣志番俗中有這麼一段「女無脂粉不結髻不施膏沐」又查鳳

山縣志番俗(山豬毛等四社 傀儡山等二十七社風俗)中有這段「俗尚白凡做

年婚嫁皆尚白頭以鳥羽為領圍於頂或用螺殼或用草珠海石串如貫珠」

這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新年的裝扮又於下番俗雜俗中有

過年無定日或鄰社共相訂期賽戲酣歌三四日乃止亦有一歲而二三次

者或八月初三月初總以稻熟為最重止之日盛其衣飾相率而走於壙

視疾徐為勝負曰「鬬走」或社眾相詬誶則以此定其曲直負者為曲

可知賽戲對應於新粧應如此解釋可通白珩應是貝類比較有可能而非真的玉

「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記得在那邊曾看過原住民衣不蔽體到了冬天

除了披鹿皮之外也會有抹鹿脂保暖的習慣此處與《臺陽見聞錄》卻都有將其抹

香的功能或許這是在取得保暖之後所發現的另一項附加價值吧

(釋迦果)一文中沈光文寫出了釋迦果的特性----生長於南方有評論論及應

有個人自傷抒懷之感尤其是「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似乎可為

此種心境提供一些跡證不過若我們將其當成一種竹枝風味的風土民情是不是

也可以呢況且開頭「稱名頗似足誇人」若將以自己隱喻似乎也與流亡海外的

前朝遺老心境不符何誇之有何名之有呢

在(山居)與(有感)中「未能支廈屋」應為稱自己孤臣無力可回天之感明

諭現實環境已非他所能改變而「長安」此處應指首都且應是當時臺灣首府臺

在此兩篇中可知沈光文生活過得並不好而從(山居)與「長安」不能言諭

可知當是明鄭鄭經避禍時期之作這兩篇詩人已無法回憶過往而是需面對每天

的「困厄」 所以作品中充滿了寫實之風在作品中已無詩學的美感為什麼

如此呢從山中首句「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可知他仍試圖修好與明鄭政

府的關係但情勢如此發展使得他苦衷難言他是憂鬱的他是寂寥的一方面

訴說自己的奉為宗主的恩情仍在一方也為自己言行訴為孤衷表達善意但畢

竟明鄭還是無法接納他他只好當個忠言逆耳的孤臣孽子繼續託於漁樵之間

了「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更表達沈光

文欲放之山林終究無法忘情於明鄭的心情若冀求當雲中之鶴又何在乎長安

何在呢難得去卻又非為路遙這種暗示又更增加了棄臣欲昭之心歷歷可顯

而(有感)則更帶有一種失望的悲憤不過若以前首(山居)似可稱為憂國之

作那這首就是私欲之表了從首聯「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其實正是

最強烈的反諷控訴沒有人願意給他一臂之力在物質上給予援助真的不怪任

何人嗎那所恨何來困苦的日子久了也只好發揮阿 Q 精神想像自己正逐

日如神仙不食五穀般無求但畢竟形而上的精神意識還是抵不過形而下的肚子

餓所以也只好再一次「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求人幫助了還是得

低聲下氣所以只好做「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之嘆了

這首詩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在於它採六言古詩方式而非七言應是為了讓吟誦

的節奏更快更顯激昂

最後再以沈光文求閔督姚啟聖使其歸鄉一事可知一他在臺灣真的過得並不

如意已入臺二十多年(七十多歲)仍掛念著回鄉一事或許落葉歸根的道統一

直藏於心中吧其二是為何一定要求姚啟聖呢我想政治意義應大於經濟上的

意義不過見諸詩文確也可知他或恐真無此種經濟能力若知於現代被海峽兩岸

推崇至上譽為臺灣開臺第一文人沈光文或會於天上一笑之「涸鲫復在」

在徐孚遠詩作(桃花)中得見詩人內心交錯的掙扎「千載避秦真此地問

君何必武陵回」此一問哉恐怕不是他問而是詩人內心的解嘲意象代表的不

是這裏真如此之好亦非真的欲留無回就如同教條宣言一般沒有不法何需

教條沒有逾越何需規範是一樣的道理回朔後來之歷史徐孚遠終究還是返

回大陸故土這一詩作真可謂「明志」之作

在(東行阻風)中首句「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表現出詩人

欲離之急切心中焦急之心躍然紙上但次聯「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

空」卻又流露出實無意浪跡天涯不得不然的悲傷亡國遺臣之難再次見諸

文字「屢書空」在此應為書空咄咄之意晉人殷浩被黜放終日以手指向空中

書寫「咄咄怪事」四字見晉書˙卷七十七˙殷浩傳後比喻失意激憤的狀態

金˙元好問˙鎮平縣齋感懷詩「書空咄咄知誰解擊缶嗚嗚卻自驚」如此解釋

後更能體會滿腔悲憤欲訴無淚的情景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這兩句不應解釋為攜眷渡海與學農之

事其實這是詩人的一種感懷之詞想到要去一個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堂堂君子

(讀書人)可能要從事他們認為低下的務農之事空有滿腹經論卻淪喪於斯此

情此景或從另一個角度想是田園之樂但另一種士大夫的眼光看之可喜乎

亦悲乎

末聯則是另一種轉折詩人以一種失望但接受的心態來看待這一切「稍待波平

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須放兩字用得很傳神放流的不但是船更是一

種抱國壯志的逝去也是一種默默接受命運的無言以對閱讀此詩三百多年前

的歷史人物躍然浮於眼前對於他們除了給與深深的同情與感懷後亦讓人無

言了

(東寧詠)中先說一個可討論之處「函谷誰占藏史氣」此句應做何解呢

還記得「函谷一丸泥」嗎這兩解應都是相近的函谷關自古是中國關中地區之

門戶所以用函谷來指涉國家重要之地也就是掌權者這在語言學上是一種隱

喻函谷關=中原=國都=統治者當我們如此解釋之後那前後文都能一貫解

釋了完整的語句解釋則是那管那美好河山現在究竟是在述說誰家歷史我這

放逐海外之人也只能作蘇武牧羊之嘆了

在這首作品中我們可看到詩人的生不逢時嘆不得志流落異鄉過著「古

荒」的生活或許詩人是無意的但在作品此聯中「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

又一天」卻又令人感到他的孤單與寂寥十八年了是否他忘了自己也應屬於「土

民」了而末聯「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雖有豁達之情但卻是

一種消然的適性是對現實環境不得不的屈從試著找出蘇東坡的(六月二十日

夜渡海)一詩讓我們一起體會不同的心境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

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最後一首是本學期最後一首了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首我想就用這首詩來和大家

分享「找碴」的心得在這首(鋤菜)中似乎好像沒什奇怪的地方就是詩人

田耕生活的愉情之作罷了真如此嗎我認為完全不是為什麼呢首先在念

這首詩作的時候我嘗試用國語念或用臺語念都不是很順口(雖說台語也不見得

百分百貼近古音)我曾做了兩個假設一是同學可能打錯了或是徐孚遠此作

並非佳作但查閱原始出處後發現同學沒有錯那是剛好選了一篇較不成熟之作

嗎對照其它詩作與本首內文似乎又不像這給了我很大的疑惑甚至於我試

著把把每聯前後段倒過來念還更順口更合韻腳呢這其一

第二是若仔細推論這詩當中都有所謂「跳躍性思考」從「晨夕桔槔那得濡

沾塊之雨昨宵下」就可看出先講到早每天打水仍不夠澆灌忽然又說昨夜下

了大雨兩者間似有關聯但在語句上的用法一定有問題又下聯「葉裏抽莖生

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看似相關但仔細推敲我們又被語言學所騙當中只有

葉菜兩字讓我們產生語意上的聯結外有何相關呢下聯更離譜了「西鄰我友」

與「十載泥塗」又有何關呢這其二

其三是對照全文末聯似為言志又與上文有何相關

然後第四句「畦中種菜三百株」為何是三百呢為什不是五百(我不是五百

的歌迷)這有何意呢

有了這麼多疑惑該找答案了文史不分家我很相信這句話所以一定先找

作者的生平與其時代背景現在這些同學都整理的很詳細幫了我很大的忙那

麼我看到前面說徐孚遠在鄭成功時期是受重用的但在鄭經時代就被冷落了所以

鬱抑不得志加上生活失依想必是很難過的那這首明顯是鄭經時代所以才必

須鋤菜呀

好接下來真的需要一點靈感了我會試著把自己融入作者的心境去體會在

那遙遠的時代面對此情此景自己會有何感受呢我在此詩中會覺得留此何用

不如歸去但歸又歸不得在此真如失去自由的人一般想至此靈光一現想到了

一篇文章------歐陽修的「縱囚論」用網路查了一下縱囚論原文哈真巧縱

放之囚為三百多人於是這使我朝向這是一篇隱喻的言志詩去想再推敲歷史去

找解答很有趣吧我把推敲的解釋文寫如下

在這個島嶼居留了那麼久是為了什麼呢處在這再惡劣不過的環境讓我感覺自

己比那愚公還要更愚了臺灣這小小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成大事業我們只不過項

困守在島上的囚徒罷了現在憑您(指鄭經)如朝夕井中打起水般少的才華怎

能夠治理好我們呢像您父親那麼有才華(沾塊之雨)的人已經逝去不復返了(昨

宵下)您現在大力啟用新的人而放棄老臣好像是要有一番新做為(葉指老臣而

抽莖指新臣)這看來都只是好像小孩辦家家酒般(烹菜沽酒)用來欺騙自己讓

老百姓心中安慰的吧事實上我也並不是沒有回歸大陸的機會(西鄰應為駱賓

王 代女道士王零妃贈道士李榮出「helliphellip千回百過浪官關心何曾舉意西鄰玉

未肯留情南陌金南陌西鄰咸自保還轡歸期須及早為想三春狹斜路hellip」)

只不過一轉眼在這邊(這時已如泥塗)耽擱了十年之久現在與您的關係愈來愈

遠(南雲杳杳)而要進言的機會也沒了(天路逋逋在此應為亡失較妥)連我

想要有報效之心卻都無能為力了

這樣解釋是否較合乎文義而不聱牙呢也許我解釋的其實根本就是「為賦新詞強

說愁」不過還是提供給各位一個不一樣的看法用新的角度看詩也看歷史

李美瑜 撰

一 懷鄉(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以江水借代鄉愁更能展現岀愁思的綿延及蕩氣迴腸以江水對照思念家鄉

的情緒讓讀詩的讀者也能感受出沈光文的惆悵另外江水也有暗示歸鄉之途

渺茫之意見備註得之本詩創作時間為永曆二十四年當時已為明鄭時期鄭

經在位清廷實施堅壁清野的海禁政策一來使在台的漢人無法回歸再則在中

國沿海的居民也無法渡台沈光文見此更為感嘆再加上沈光文對於鄭經的領導

多所不滿因此才會覺得回家之路如同滔滔江水一般波濤洶湧遙不可至

二 番婦(沈光文)

詩的賞析

不同於抒發憂國憂民的詩作沈光文因為避禍來台於是留下些許描寫台灣異地

文化的詩作這些詩篇也讓後世得以了解當時代台灣平埔族的文化平埔族是母

系社會男人主內女人主外的社會形態與向來重男輕女的漢民族無論在生活

及價值觀方面有許多的差異所以當漢民族初來台時常與在地的平埔族發生衝

突我們可從清朝遊宦詩人的著作中發現不少輕蔑平埔族的字樣本詩沈光文

僅以紀錄的方式呈現岀平埔族人的生活型態多了份客觀的歷史描寫少了漢

民族優越感的沙文主義

三 釋迦果(沈光文)

詩的賞析

若沈光文真以釋迦果比喻自身的處境那麼筆者認為沈氏就犯了遷客騷人的「多

愁善感」了另外從詩作中實在感受不岀沈氏表現岀「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不知為何詩作賞析中加上了這段文字難道釋迦生長在台灣是苦的只有生長

在皇帝林園內才是幸福的嗎

釋迦本來就是外來的產物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生態恰巧適合栽種所

以在台灣會有如此珍奇的水果筆者認為沈光文僅以文人的觀點思考植物的生

長卻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即便將「釋迦」移植到皇帝林園也不會蓬勃生長

每種生物都有其生長的條件無論人類世界多麼的紛擾隨著時光的荏苒都將

流於歷史可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卻不會因此而停止運轉及變化

詩的疑問

稱名頗似「足誇人」當中的「足誇人」怎麼解釋呢不知為何會翻譯成「蠻能

引起人們的好奇呢」另外第二句「不是中元大谷珍」中的「大谷珍」怎麼

解釋呢是一種借代還是古時「大谷珍」就是「果品」的意思

四 〈思歸〉六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賞析

「詩瘦自憐同骨瘦」指的是詩風孤寂就像身子骨單薄一般由此可看出沈光

文來台的十年生活並不如意應該是看到時局的震盪即便沈氏有滿腔的熱忱

卻也無法扭轉頹勢的無奈吧難怪沈光文的著作都有深深的哀愁本首詩末

兩句「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不僅令人有嚮往崇尚過去太平盛事

的感覺還有不滿現狀的無奈如此也道岀沈光文作此詩篇的目的

本詩篇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感有顏色可知沈氏擁有深厚的漢文

學底子另外沈氏喜歡在詩作中運用借代及雙關的修辭技巧如此一來讓文章

更有深度及涵義能激起讀者讀後深思

五 〈山居〉八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觀點

關於本詩筆者認為成詩應於台灣且時間點應於作賦諷刺鄭經之後可從詩中

第五六句推敲岀端倪「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譯為希望作隻高潔的雲

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筆者認為沈光文渡台後應該算在台人士中學識

涵養高者應該要受矚目被重用的人但是沈光文卻自言欲淡泊名利作一明

哲保身的隱居者可見其對國家政事已灰心失落因此筆者認為成詩在作賦諷

刺鄭經之後

六 有感(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譯為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

命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雖然詩中說不怨天其實沈光文對於亡國卻是極為深

痛他感嘆世態炎涼有人可以有車代歩富裕的過生活而他僅能挨餓原先

努力求取的功名因為國家的改朝換代一切化為烏有一種對人生多變乖舛的

無奈貫通整篇詩作不過即便不滿世道及老天的造化弄人創作本詩時沈光

文仍然相信可以「反清復明」所以末兩句也有期望未來更好的意味期待蒼天

垂憐未來更好

七 桃花(徐孚遠)

詩的賞析

徐孚遠對於台灣的情感非常矛盾一則認為台灣是遠離分擾中國的世外桃源想

要悠閒安適的偏安台灣一則又希望回去過往的中國期待中國的動盪停止落

土歸根同於同學賞析中所提明鄭時期渡台漢人有許多的「亡國懷鄉」之作而

本篇就是典型的作品徐孚遠以「桃花」借代偏安的「台灣」詩中充滿詩意

善用典故讓詩作讀來寓意深遠

八 東行阻風(徐孚遠)

詩的賞析

《東行阻風》有感於國家的驟變人世間的無常徐孚遠選擇避居田野回歸平

淡或許有時會感到飄零孤單但筆者認為徐孚遠從農耕生活中重新找回了生活

的快樂在同學的賞析中得知「徐孚遠的詩作雖在顛沛流離時仍寓溫柔敦厚

之意」可見徐孚遠是個 EQ 高挫折容忍力高的文人相較於同時期沈光文詩

作《有感》中呈現的灰色思想即可發現徐孚遠人生態度的豁達

九 東寧詠(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第三四句「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嘆子卿賢」譯為誰會在函谷邊疆表

現出名留青史的氣勢漢朝空自嘆息蘇武賢能筆者認為徐孚遠是認為偏安於台

灣後他已經漸漸對國家政事失去過往的熱忱了產生了一種對國家政事「無能

為力」的感覺於是將自我寄情於農耕之中雖然消極但也爲生命找到另一個出

口不過詩中仍會有「草木餘生」等字樣可見即便避居田野心中也無法真

的豁達不問世事

十 鋤菜(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徐孚遠似乎覺得跟隨鄭成功來台後的一切都超乎他的意料徐孚遠本來對鄭

成功反清復明充滿希望但怎奈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而鄭經又打壓一群忠貞

遺臣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徐孚遠在耕作十年後反思起當初跟隨來台的情景

不免有些懊悔於是自諷自己是「愚公」

詩中也呈現出體會到自身渺小的感覺徐孚遠或許覺得一生期許寄望的事情不

斷的落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爭名取勝到了寫作當時已經毫無意義了雖

然是一種自嘲的方式呈現但也表現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

簡秀苑 撰

一 概說

此組報告簡單但詳盡尤其在沈光文部分對於作者介紹的詳盡讓人一目了然

相信是劃下美好的休止符令人期待下一個樂章的跳躍起伏

二 沈光文部分

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沈氏死後葬

於善化里東保目加溜灣社又叫「灣裡社」其領域在曾文溪與鹽水溪的上中

游之間即今之善化安定和大內鄉一帶本社在善化支社依 石萬壽 教授的

研究有 1直加弄社今安定2灣里街東善化鎮茄拔里 3二社今玉井鄉

內霄里4拔馬社左鎮鄉拔馬5新社仔社今大內鄉頭社村環湖村一帶(目

加溜灣社資料摘自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番婦〉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

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黑齒當

為原住民成年禮俗之一

〈釋迦果〉《重修台灣府志》卷十八云釋迦果似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

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重修台灣縣志》卷十二風土志載樹高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21: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能收成多少

算多少四百年前一個明朝的大官漂泊來台灣這個荒嶼開墾躬耕不如農

夫那樣除雜草但徐孚遠對台灣具有「在地主義」的認同精神才能那麼豁達「荷

鋤戴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隨遇而安台灣通志稿徐孚遠「垂老更適台

灣挈家佃於新港(今台南縣新市鄉)躬耕歿也」

(資料來源楊青矗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吳麗蘭 撰

沈光文於 1651 年漂流來台1661 年進入鹿耳門次年的「台灣賦」導致避難

於高雄縣大崗山落髮變服為僧日後帶一批文人潛心著述傳道解經教生授

徒1974 年教育平埔族人1685 年倡「東吟社」三分鐘流覽沈光文一生恍如

隔世一生的業績卻在紛紛擾擾的局棋中游走不出框倪終究湮沒在塵世中

留下論著為後人道不見古月照今人只見明月照古人愁帳馬齒徒長愁悵為

何眾人皆睡我獨醒耐何有幾許知音相伴浮世中的尋尋覓覓終究一場空

夢幻一場千古愁

<懷鄉>眺望著故鄉繾綣的情愫有家卻歸無期的隱憂眼望駭人黑水溝殊

不知今生待何時才能返鄉訴思鄉之苦無期1670 年推判正值於內門鄉隱居

山中雖逃離莫須有的「鄭錦僭王」事件卻逃不出思鄉情愁

廖怡超 撰

關於沈光文來台的時間一直有各種說法最主要是 1662 與 1651 兩種從洪

銘水教授的〈沈光文與臺灣流寓文學的多角觀點〉一文中可知其一是在沈光文

的〈東吟社序〉說「余自壬寅將應李部臺之召舟至圍頭洋遇颶風漂流至

斯海山阻隔慮常為異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又於文末自署「康熙二

十四年乙丑歲梅月甬上流寓臺灣野老沈光文斯蓭氏題時年七十有四」壬

寅即康熙元年(1662)至乙丑恰二十四年故應無疑義

但季麟光於康熙二十四年所寫的〈沈開文傳〉則說「辛卯從肇慶到潮州

由海道抵金門當事書幣邀之不就七月挈眷買舟赴泉過圍洋頭遇颶風

漂泊至臺及鄭大木掠有其地斯蓭以客禮相見」(註原文本應出自《蓉洲

文稿》中的〈沈文開傳〉然而《蓉洲文稿》一書已不見今所錄者皆取自一七

二四年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四〈赤嵌筆談雜著〉)在文中「七月挈眷買舟

赴泉」這句話之前未註明何年所以後人乃認為就承前句為辛卯年即 1651 年

這兩個年份有何差別呢主要由於鄭成功為 1661 年五月攻臺若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那在明鄭之前早已入臺十年

各家對何時入臺至今無推論但我比較傾向於 1662 年入臺而非 1651 年根

據傳說他漂流至宜蘭後輾轉來至台南還受到荷蘭人之助但在目前所有的詩

稿作品中卻無任何有關荷蘭人之作況且十年並不是短時間何以一字未聞

此外荷治時期並不是完全封閉的事實上當時海上交通來往挺發達的在

臺灣海峽是海盜及走私者的天堂而掌握臺灣海峽實權的人就是鄭成功從文獻

資料中(臺灣研究叢刊mdash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曹永和著)可知在一八四八

年(明永曆二年清順治五年)因大陸連續戰亂饑饉甚劇臺灣的中國人驟

增至兩萬人並皆從事於農業其中竟有婦女五百名及超過一千名的孩童遷入臺

灣但翌年(一八四九)在饑饉現象終了後約有八千人回歸大陸(頁 87)所

以沈光文既然來至臺南應不會不知道隨時可以有回去的機會

另一件令人起疑之處在於郭懷一事件

郭懷一 年代 - 1652 泉州同安人荷蘭時代移居今臺南縣永康市一帶從

事墾殖當時漢人在永康市種植麻米等經濟作物永康當時亦發展成交易小村

落即油車行村(Smeerdorp)郭懷一是當地頭人荷蘭文獻作「五官懷一(Gouqua

Faet)」1650 年前後由於蔗糖業不振加上荷蘭人課稅蠻橫終於引起漢人不滿

密謀起事事洩為臺灣街頭人郭懷一結拜兄弟所密告郭懷一不得不於 1652

年 9 月 7 日率眾攻打普羅文遮城當日懷一戰死餘眾往南退逃至高雄漚汪(後

紅)漢人此役被誅殺者在數千人或有言郭懷一是鄭成功部將但並無當時

的中荷文獻可資佐證翁佳音 撰 中村孝志譯註《バタヴィア城日記》第三

冊1991 2756-1jpg 郭懷一昔日墾荒於二層行溪附近二層行溪是因溪畔有二

層行村莊而得名往昔渡口設在村莊主廟清王宮前也就是現在二層橋的位置

現該村莊成立為二行社區(臺灣歷史辭典 )

由上可知如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且滯留於臺南一帶他不可能對此一事件毫

無所悉甚至如果當時他在臺南的話或有可能也會被捲入其中但其詩文中亦

無提及令人費解不過說歸說此仍只是個人不成熟的推測其中應漏誤百出

祈同學能加以指正

在談沈光文的作品之前想將其作品分為三部份其一為(懷鄉)與(思歸)

其二為(番婦)與(釋迦果)其三為(山居)與(有感)

沈光文給予前人的研究評論中有他是否認同臺灣這塊土地與否而有正反兩個

意見但我並不想於此點延續我想談一談詩人的心境與存在普魯斯特

(1871-1922)寫了一本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整個都是回憶的產物作

者靠回憶來結構小說同時回憶也成為一種主題藝術那這與沈光文有何關聯

呢追憶

當詩人喪失了平日身之所寄的家國與自己所習慣的生活方式之後他就被

迫改變了自己的「此有」(Dasein)亦是說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環境與自己

須要重新找回自己在此時空環境下所處的「位置」這是相當難的(切不可以今

日眼光來看待旅外之人因我們早就透過許多傳播知識有一些了解)讓我們想想

及至後來的孫元衡要渡臺之前不也先探聽做了一些功課嗎不然怎會有(除臺灣

郡丞客以海圖見遺漫賦一篇寄諸同學)呢在重新找尋到個人的「位置」與

發現自我「存在」之前最快的療傷方式就是回憶了藉由無窮盡的回憶讓詩

人能將時光回朔這回朔使得詩人的精神得以支持延續而在更深一層的意義上

來說這回憶正是他存在方式的本身透過無數對家鄉美好事物的想像詩人找

到了自我曾經存在的證明這些回憶無法用邏輯來加以詮釋它可能出現在任何

一個地方也許是天邊那一抹紅霞也許是地上那一束小花這些景物一再的觸

動詩人不斷的回憶也不斷的尋找其「身之所寄」藉由回憶連結了過去與當下

也就確立了自我的存在因此詩人會追憶並不是意有所指或言志疏懷我們似乎

也不需要在此處用我們的眼光為他加一些詮釋試想原來他用來支撐自己的東

西原來竟是已經失去了的永不復返的東西寧不悲乎

在(番婦)與(釋迦果)中可以看見沈光文對臺灣風俗的描寫在「社裡朝

朝出同群擔負行」中可見平埔族婦女擔負了家庭許多工作下田工作採集

菜餚等工作就落入女人手中那男人就無所事事嗎也不然在現在的文獻中可

以發現臺灣從荷治到明鄭熟番之社每年都要為統治者獵取大量的鹿來出口這

些狩獵的工作就落在男人頭上當時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如我們想像中好所以統

治者剝削原住民之惡於此又記上一筆

「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可見婦女愛美的天性並不因人而有異此草同學

註為鱧腸但查彰化縣志番俗篇則為澀草或芭蕉花可能還要再確認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兩句很有意思賽勝應可知就是賽戲纏紅錦又

是何呢從彰化縣志番俗中「遇賽戲袞龍刺繡悉以被體然皆購梨園故衣

鮮稱身者腰以下以色綢錦緞重疊圍之另綴綺羅於肩之左右如結帨然隨風

飄揚五采奪目」再查其它縣府志亦多相同可知這纏紅錦應是在身上腰下

處纏繞而非於首那「新粧掛白珩」呢新粧本意當指剛化好的容粧怠無疑

義但我很好奇沈光文真的有辦法分辨誰化妝了嗎還是這是指稱為衣飾方面的

打扮查彰化縣志番俗中有這麼一段「女無脂粉不結髻不施膏沐」又查鳳

山縣志番俗(山豬毛等四社 傀儡山等二十七社風俗)中有這段「俗尚白凡做

年婚嫁皆尚白頭以鳥羽為領圍於頂或用螺殼或用草珠海石串如貫珠」

這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新年的裝扮又於下番俗雜俗中有

過年無定日或鄰社共相訂期賽戲酣歌三四日乃止亦有一歲而二三次

者或八月初三月初總以稻熟為最重止之日盛其衣飾相率而走於壙

視疾徐為勝負曰「鬬走」或社眾相詬誶則以此定其曲直負者為曲

可知賽戲對應於新粧應如此解釋可通白珩應是貝類比較有可能而非真的玉

「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記得在那邊曾看過原住民衣不蔽體到了冬天

除了披鹿皮之外也會有抹鹿脂保暖的習慣此處與《臺陽見聞錄》卻都有將其抹

香的功能或許這是在取得保暖之後所發現的另一項附加價值吧

(釋迦果)一文中沈光文寫出了釋迦果的特性----生長於南方有評論論及應

有個人自傷抒懷之感尤其是「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似乎可為

此種心境提供一些跡證不過若我們將其當成一種竹枝風味的風土民情是不是

也可以呢況且開頭「稱名頗似足誇人」若將以自己隱喻似乎也與流亡海外的

前朝遺老心境不符何誇之有何名之有呢

在(山居)與(有感)中「未能支廈屋」應為稱自己孤臣無力可回天之感明

諭現實環境已非他所能改變而「長安」此處應指首都且應是當時臺灣首府臺

在此兩篇中可知沈光文生活過得並不好而從(山居)與「長安」不能言諭

可知當是明鄭鄭經避禍時期之作這兩篇詩人已無法回憶過往而是需面對每天

的「困厄」 所以作品中充滿了寫實之風在作品中已無詩學的美感為什麼

如此呢從山中首句「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可知他仍試圖修好與明鄭政

府的關係但情勢如此發展使得他苦衷難言他是憂鬱的他是寂寥的一方面

訴說自己的奉為宗主的恩情仍在一方也為自己言行訴為孤衷表達善意但畢

竟明鄭還是無法接納他他只好當個忠言逆耳的孤臣孽子繼續託於漁樵之間

了「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更表達沈光

文欲放之山林終究無法忘情於明鄭的心情若冀求當雲中之鶴又何在乎長安

何在呢難得去卻又非為路遙這種暗示又更增加了棄臣欲昭之心歷歷可顯

而(有感)則更帶有一種失望的悲憤不過若以前首(山居)似可稱為憂國之

作那這首就是私欲之表了從首聯「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其實正是

最強烈的反諷控訴沒有人願意給他一臂之力在物質上給予援助真的不怪任

何人嗎那所恨何來困苦的日子久了也只好發揮阿 Q 精神想像自己正逐

日如神仙不食五穀般無求但畢竟形而上的精神意識還是抵不過形而下的肚子

餓所以也只好再一次「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求人幫助了還是得

低聲下氣所以只好做「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之嘆了

這首詩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在於它採六言古詩方式而非七言應是為了讓吟誦

的節奏更快更顯激昂

最後再以沈光文求閔督姚啟聖使其歸鄉一事可知一他在臺灣真的過得並不

如意已入臺二十多年(七十多歲)仍掛念著回鄉一事或許落葉歸根的道統一

直藏於心中吧其二是為何一定要求姚啟聖呢我想政治意義應大於經濟上的

意義不過見諸詩文確也可知他或恐真無此種經濟能力若知於現代被海峽兩岸

推崇至上譽為臺灣開臺第一文人沈光文或會於天上一笑之「涸鲫復在」

在徐孚遠詩作(桃花)中得見詩人內心交錯的掙扎「千載避秦真此地問

君何必武陵回」此一問哉恐怕不是他問而是詩人內心的解嘲意象代表的不

是這裏真如此之好亦非真的欲留無回就如同教條宣言一般沒有不法何需

教條沒有逾越何需規範是一樣的道理回朔後來之歷史徐孚遠終究還是返

回大陸故土這一詩作真可謂「明志」之作

在(東行阻風)中首句「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表現出詩人

欲離之急切心中焦急之心躍然紙上但次聯「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

空」卻又流露出實無意浪跡天涯不得不然的悲傷亡國遺臣之難再次見諸

文字「屢書空」在此應為書空咄咄之意晉人殷浩被黜放終日以手指向空中

書寫「咄咄怪事」四字見晉書˙卷七十七˙殷浩傳後比喻失意激憤的狀態

金˙元好問˙鎮平縣齋感懷詩「書空咄咄知誰解擊缶嗚嗚卻自驚」如此解釋

後更能體會滿腔悲憤欲訴無淚的情景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這兩句不應解釋為攜眷渡海與學農之

事其實這是詩人的一種感懷之詞想到要去一個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堂堂君子

(讀書人)可能要從事他們認為低下的務農之事空有滿腹經論卻淪喪於斯此

情此景或從另一個角度想是田園之樂但另一種士大夫的眼光看之可喜乎

亦悲乎

末聯則是另一種轉折詩人以一種失望但接受的心態來看待這一切「稍待波平

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須放兩字用得很傳神放流的不但是船更是一

種抱國壯志的逝去也是一種默默接受命運的無言以對閱讀此詩三百多年前

的歷史人物躍然浮於眼前對於他們除了給與深深的同情與感懷後亦讓人無

言了

(東寧詠)中先說一個可討論之處「函谷誰占藏史氣」此句應做何解呢

還記得「函谷一丸泥」嗎這兩解應都是相近的函谷關自古是中國關中地區之

門戶所以用函谷來指涉國家重要之地也就是掌權者這在語言學上是一種隱

喻函谷關=中原=國都=統治者當我們如此解釋之後那前後文都能一貫解

釋了完整的語句解釋則是那管那美好河山現在究竟是在述說誰家歷史我這

放逐海外之人也只能作蘇武牧羊之嘆了

在這首作品中我們可看到詩人的生不逢時嘆不得志流落異鄉過著「古

荒」的生活或許詩人是無意的但在作品此聯中「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

又一天」卻又令人感到他的孤單與寂寥十八年了是否他忘了自己也應屬於「土

民」了而末聯「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雖有豁達之情但卻是

一種消然的適性是對現實環境不得不的屈從試著找出蘇東坡的(六月二十日

夜渡海)一詩讓我們一起體會不同的心境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

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最後一首是本學期最後一首了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首我想就用這首詩來和大家

分享「找碴」的心得在這首(鋤菜)中似乎好像沒什奇怪的地方就是詩人

田耕生活的愉情之作罷了真如此嗎我認為完全不是為什麼呢首先在念

這首詩作的時候我嘗試用國語念或用臺語念都不是很順口(雖說台語也不見得

百分百貼近古音)我曾做了兩個假設一是同學可能打錯了或是徐孚遠此作

並非佳作但查閱原始出處後發現同學沒有錯那是剛好選了一篇較不成熟之作

嗎對照其它詩作與本首內文似乎又不像這給了我很大的疑惑甚至於我試

著把把每聯前後段倒過來念還更順口更合韻腳呢這其一

第二是若仔細推論這詩當中都有所謂「跳躍性思考」從「晨夕桔槔那得濡

沾塊之雨昨宵下」就可看出先講到早每天打水仍不夠澆灌忽然又說昨夜下

了大雨兩者間似有關聯但在語句上的用法一定有問題又下聯「葉裏抽莖生

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看似相關但仔細推敲我們又被語言學所騙當中只有

葉菜兩字讓我們產生語意上的聯結外有何相關呢下聯更離譜了「西鄰我友」

與「十載泥塗」又有何關呢這其二

其三是對照全文末聯似為言志又與上文有何相關

然後第四句「畦中種菜三百株」為何是三百呢為什不是五百(我不是五百

的歌迷)這有何意呢

有了這麼多疑惑該找答案了文史不分家我很相信這句話所以一定先找

作者的生平與其時代背景現在這些同學都整理的很詳細幫了我很大的忙那

麼我看到前面說徐孚遠在鄭成功時期是受重用的但在鄭經時代就被冷落了所以

鬱抑不得志加上生活失依想必是很難過的那這首明顯是鄭經時代所以才必

須鋤菜呀

好接下來真的需要一點靈感了我會試著把自己融入作者的心境去體會在

那遙遠的時代面對此情此景自己會有何感受呢我在此詩中會覺得留此何用

不如歸去但歸又歸不得在此真如失去自由的人一般想至此靈光一現想到了

一篇文章------歐陽修的「縱囚論」用網路查了一下縱囚論原文哈真巧縱

放之囚為三百多人於是這使我朝向這是一篇隱喻的言志詩去想再推敲歷史去

找解答很有趣吧我把推敲的解釋文寫如下

在這個島嶼居留了那麼久是為了什麼呢處在這再惡劣不過的環境讓我感覺自

己比那愚公還要更愚了臺灣這小小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成大事業我們只不過項

困守在島上的囚徒罷了現在憑您(指鄭經)如朝夕井中打起水般少的才華怎

能夠治理好我們呢像您父親那麼有才華(沾塊之雨)的人已經逝去不復返了(昨

宵下)您現在大力啟用新的人而放棄老臣好像是要有一番新做為(葉指老臣而

抽莖指新臣)這看來都只是好像小孩辦家家酒般(烹菜沽酒)用來欺騙自己讓

老百姓心中安慰的吧事實上我也並不是沒有回歸大陸的機會(西鄰應為駱賓

王 代女道士王零妃贈道士李榮出「helliphellip千回百過浪官關心何曾舉意西鄰玉

未肯留情南陌金南陌西鄰咸自保還轡歸期須及早為想三春狹斜路hellip」)

只不過一轉眼在這邊(這時已如泥塗)耽擱了十年之久現在與您的關係愈來愈

遠(南雲杳杳)而要進言的機會也沒了(天路逋逋在此應為亡失較妥)連我

想要有報效之心卻都無能為力了

這樣解釋是否較合乎文義而不聱牙呢也許我解釋的其實根本就是「為賦新詞強

說愁」不過還是提供給各位一個不一樣的看法用新的角度看詩也看歷史

李美瑜 撰

一 懷鄉(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以江水借代鄉愁更能展現岀愁思的綿延及蕩氣迴腸以江水對照思念家鄉

的情緒讓讀詩的讀者也能感受出沈光文的惆悵另外江水也有暗示歸鄉之途

渺茫之意見備註得之本詩創作時間為永曆二十四年當時已為明鄭時期鄭

經在位清廷實施堅壁清野的海禁政策一來使在台的漢人無法回歸再則在中

國沿海的居民也無法渡台沈光文見此更為感嘆再加上沈光文對於鄭經的領導

多所不滿因此才會覺得回家之路如同滔滔江水一般波濤洶湧遙不可至

二 番婦(沈光文)

詩的賞析

不同於抒發憂國憂民的詩作沈光文因為避禍來台於是留下些許描寫台灣異地

文化的詩作這些詩篇也讓後世得以了解當時代台灣平埔族的文化平埔族是母

系社會男人主內女人主外的社會形態與向來重男輕女的漢民族無論在生活

及價值觀方面有許多的差異所以當漢民族初來台時常與在地的平埔族發生衝

突我們可從清朝遊宦詩人的著作中發現不少輕蔑平埔族的字樣本詩沈光文

僅以紀錄的方式呈現岀平埔族人的生活型態多了份客觀的歷史描寫少了漢

民族優越感的沙文主義

三 釋迦果(沈光文)

詩的賞析

若沈光文真以釋迦果比喻自身的處境那麼筆者認為沈氏就犯了遷客騷人的「多

愁善感」了另外從詩作中實在感受不岀沈氏表現岀「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不知為何詩作賞析中加上了這段文字難道釋迦生長在台灣是苦的只有生長

在皇帝林園內才是幸福的嗎

釋迦本來就是外來的產物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生態恰巧適合栽種所

以在台灣會有如此珍奇的水果筆者認為沈光文僅以文人的觀點思考植物的生

長卻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即便將「釋迦」移植到皇帝林園也不會蓬勃生長

每種生物都有其生長的條件無論人類世界多麼的紛擾隨著時光的荏苒都將

流於歷史可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卻不會因此而停止運轉及變化

詩的疑問

稱名頗似「足誇人」當中的「足誇人」怎麼解釋呢不知為何會翻譯成「蠻能

引起人們的好奇呢」另外第二句「不是中元大谷珍」中的「大谷珍」怎麼

解釋呢是一種借代還是古時「大谷珍」就是「果品」的意思

四 〈思歸〉六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賞析

「詩瘦自憐同骨瘦」指的是詩風孤寂就像身子骨單薄一般由此可看出沈光

文來台的十年生活並不如意應該是看到時局的震盪即便沈氏有滿腔的熱忱

卻也無法扭轉頹勢的無奈吧難怪沈光文的著作都有深深的哀愁本首詩末

兩句「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不僅令人有嚮往崇尚過去太平盛事

的感覺還有不滿現狀的無奈如此也道岀沈光文作此詩篇的目的

本詩篇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感有顏色可知沈氏擁有深厚的漢文

學底子另外沈氏喜歡在詩作中運用借代及雙關的修辭技巧如此一來讓文章

更有深度及涵義能激起讀者讀後深思

五 〈山居〉八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觀點

關於本詩筆者認為成詩應於台灣且時間點應於作賦諷刺鄭經之後可從詩中

第五六句推敲岀端倪「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譯為希望作隻高潔的雲

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筆者認為沈光文渡台後應該算在台人士中學識

涵養高者應該要受矚目被重用的人但是沈光文卻自言欲淡泊名利作一明

哲保身的隱居者可見其對國家政事已灰心失落因此筆者認為成詩在作賦諷

刺鄭經之後

六 有感(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譯為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

命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雖然詩中說不怨天其實沈光文對於亡國卻是極為深

痛他感嘆世態炎涼有人可以有車代歩富裕的過生活而他僅能挨餓原先

努力求取的功名因為國家的改朝換代一切化為烏有一種對人生多變乖舛的

無奈貫通整篇詩作不過即便不滿世道及老天的造化弄人創作本詩時沈光

文仍然相信可以「反清復明」所以末兩句也有期望未來更好的意味期待蒼天

垂憐未來更好

七 桃花(徐孚遠)

詩的賞析

徐孚遠對於台灣的情感非常矛盾一則認為台灣是遠離分擾中國的世外桃源想

要悠閒安適的偏安台灣一則又希望回去過往的中國期待中國的動盪停止落

土歸根同於同學賞析中所提明鄭時期渡台漢人有許多的「亡國懷鄉」之作而

本篇就是典型的作品徐孚遠以「桃花」借代偏安的「台灣」詩中充滿詩意

善用典故讓詩作讀來寓意深遠

八 東行阻風(徐孚遠)

詩的賞析

《東行阻風》有感於國家的驟變人世間的無常徐孚遠選擇避居田野回歸平

淡或許有時會感到飄零孤單但筆者認為徐孚遠從農耕生活中重新找回了生活

的快樂在同學的賞析中得知「徐孚遠的詩作雖在顛沛流離時仍寓溫柔敦厚

之意」可見徐孚遠是個 EQ 高挫折容忍力高的文人相較於同時期沈光文詩

作《有感》中呈現的灰色思想即可發現徐孚遠人生態度的豁達

九 東寧詠(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第三四句「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嘆子卿賢」譯為誰會在函谷邊疆表

現出名留青史的氣勢漢朝空自嘆息蘇武賢能筆者認為徐孚遠是認為偏安於台

灣後他已經漸漸對國家政事失去過往的熱忱了產生了一種對國家政事「無能

為力」的感覺於是將自我寄情於農耕之中雖然消極但也爲生命找到另一個出

口不過詩中仍會有「草木餘生」等字樣可見即便避居田野心中也無法真

的豁達不問世事

十 鋤菜(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徐孚遠似乎覺得跟隨鄭成功來台後的一切都超乎他的意料徐孚遠本來對鄭

成功反清復明充滿希望但怎奈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而鄭經又打壓一群忠貞

遺臣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徐孚遠在耕作十年後反思起當初跟隨來台的情景

不免有些懊悔於是自諷自己是「愚公」

詩中也呈現出體會到自身渺小的感覺徐孚遠或許覺得一生期許寄望的事情不

斷的落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爭名取勝到了寫作當時已經毫無意義了雖

然是一種自嘲的方式呈現但也表現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

簡秀苑 撰

一 概說

此組報告簡單但詳盡尤其在沈光文部分對於作者介紹的詳盡讓人一目了然

相信是劃下美好的休止符令人期待下一個樂章的跳躍起伏

二 沈光文部分

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沈氏死後葬

於善化里東保目加溜灣社又叫「灣裡社」其領域在曾文溪與鹽水溪的上中

游之間即今之善化安定和大內鄉一帶本社在善化支社依 石萬壽 教授的

研究有 1直加弄社今安定2灣里街東善化鎮茄拔里 3二社今玉井鄉

內霄里4拔馬社左鎮鄉拔馬5新社仔社今大內鄉頭社村環湖村一帶(目

加溜灣社資料摘自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番婦〉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

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黑齒當

為原住民成年禮俗之一

〈釋迦果〉《重修台灣府志》卷十八云釋迦果似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

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重修台灣縣志》卷十二風土志載樹高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22: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稿作品中卻無任何有關荷蘭人之作況且十年並不是短時間何以一字未聞

此外荷治時期並不是完全封閉的事實上當時海上交通來往挺發達的在

臺灣海峽是海盜及走私者的天堂而掌握臺灣海峽實權的人就是鄭成功從文獻

資料中(臺灣研究叢刊mdash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曹永和著)可知在一八四八

年(明永曆二年清順治五年)因大陸連續戰亂饑饉甚劇臺灣的中國人驟

增至兩萬人並皆從事於農業其中竟有婦女五百名及超過一千名的孩童遷入臺

灣但翌年(一八四九)在饑饉現象終了後約有八千人回歸大陸(頁 87)所

以沈光文既然來至臺南應不會不知道隨時可以有回去的機會

另一件令人起疑之處在於郭懷一事件

郭懷一 年代 - 1652 泉州同安人荷蘭時代移居今臺南縣永康市一帶從

事墾殖當時漢人在永康市種植麻米等經濟作物永康當時亦發展成交易小村

落即油車行村(Smeerdorp)郭懷一是當地頭人荷蘭文獻作「五官懷一(Gouqua

Faet)」1650 年前後由於蔗糖業不振加上荷蘭人課稅蠻橫終於引起漢人不滿

密謀起事事洩為臺灣街頭人郭懷一結拜兄弟所密告郭懷一不得不於 1652

年 9 月 7 日率眾攻打普羅文遮城當日懷一戰死餘眾往南退逃至高雄漚汪(後

紅)漢人此役被誅殺者在數千人或有言郭懷一是鄭成功部將但並無當時

的中荷文獻可資佐證翁佳音 撰 中村孝志譯註《バタヴィア城日記》第三

冊1991 2756-1jpg 郭懷一昔日墾荒於二層行溪附近二層行溪是因溪畔有二

層行村莊而得名往昔渡口設在村莊主廟清王宮前也就是現在二層橋的位置

現該村莊成立為二行社區(臺灣歷史辭典 )

由上可知如沈光文於 1651 年入臺且滯留於臺南一帶他不可能對此一事件毫

無所悉甚至如果當時他在臺南的話或有可能也會被捲入其中但其詩文中亦

無提及令人費解不過說歸說此仍只是個人不成熟的推測其中應漏誤百出

祈同學能加以指正

在談沈光文的作品之前想將其作品分為三部份其一為(懷鄉)與(思歸)

其二為(番婦)與(釋迦果)其三為(山居)與(有感)

沈光文給予前人的研究評論中有他是否認同臺灣這塊土地與否而有正反兩個

意見但我並不想於此點延續我想談一談詩人的心境與存在普魯斯特

(1871-1922)寫了一本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整個都是回憶的產物作

者靠回憶來結構小說同時回憶也成為一種主題藝術那這與沈光文有何關聯

呢追憶

當詩人喪失了平日身之所寄的家國與自己所習慣的生活方式之後他就被

迫改變了自己的「此有」(Dasein)亦是說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環境與自己

須要重新找回自己在此時空環境下所處的「位置」這是相當難的(切不可以今

日眼光來看待旅外之人因我們早就透過許多傳播知識有一些了解)讓我們想想

及至後來的孫元衡要渡臺之前不也先探聽做了一些功課嗎不然怎會有(除臺灣

郡丞客以海圖見遺漫賦一篇寄諸同學)呢在重新找尋到個人的「位置」與

發現自我「存在」之前最快的療傷方式就是回憶了藉由無窮盡的回憶讓詩

人能將時光回朔這回朔使得詩人的精神得以支持延續而在更深一層的意義上

來說這回憶正是他存在方式的本身透過無數對家鄉美好事物的想像詩人找

到了自我曾經存在的證明這些回憶無法用邏輯來加以詮釋它可能出現在任何

一個地方也許是天邊那一抹紅霞也許是地上那一束小花這些景物一再的觸

動詩人不斷的回憶也不斷的尋找其「身之所寄」藉由回憶連結了過去與當下

也就確立了自我的存在因此詩人會追憶並不是意有所指或言志疏懷我們似乎

也不需要在此處用我們的眼光為他加一些詮釋試想原來他用來支撐自己的東

西原來竟是已經失去了的永不復返的東西寧不悲乎

在(番婦)與(釋迦果)中可以看見沈光文對臺灣風俗的描寫在「社裡朝

朝出同群擔負行」中可見平埔族婦女擔負了家庭許多工作下田工作採集

菜餚等工作就落入女人手中那男人就無所事事嗎也不然在現在的文獻中可

以發現臺灣從荷治到明鄭熟番之社每年都要為統治者獵取大量的鹿來出口這

些狩獵的工作就落在男人頭上當時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如我們想像中好所以統

治者剝削原住民之惡於此又記上一筆

「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可見婦女愛美的天性並不因人而有異此草同學

註為鱧腸但查彰化縣志番俗篇則為澀草或芭蕉花可能還要再確認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兩句很有意思賽勝應可知就是賽戲纏紅錦又

是何呢從彰化縣志番俗中「遇賽戲袞龍刺繡悉以被體然皆購梨園故衣

鮮稱身者腰以下以色綢錦緞重疊圍之另綴綺羅於肩之左右如結帨然隨風

飄揚五采奪目」再查其它縣府志亦多相同可知這纏紅錦應是在身上腰下

處纏繞而非於首那「新粧掛白珩」呢新粧本意當指剛化好的容粧怠無疑

義但我很好奇沈光文真的有辦法分辨誰化妝了嗎還是這是指稱為衣飾方面的

打扮查彰化縣志番俗中有這麼一段「女無脂粉不結髻不施膏沐」又查鳳

山縣志番俗(山豬毛等四社 傀儡山等二十七社風俗)中有這段「俗尚白凡做

年婚嫁皆尚白頭以鳥羽為領圍於頂或用螺殼或用草珠海石串如貫珠」

這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新年的裝扮又於下番俗雜俗中有

過年無定日或鄰社共相訂期賽戲酣歌三四日乃止亦有一歲而二三次

者或八月初三月初總以稻熟為最重止之日盛其衣飾相率而走於壙

視疾徐為勝負曰「鬬走」或社眾相詬誶則以此定其曲直負者為曲

可知賽戲對應於新粧應如此解釋可通白珩應是貝類比較有可能而非真的玉

「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記得在那邊曾看過原住民衣不蔽體到了冬天

除了披鹿皮之外也會有抹鹿脂保暖的習慣此處與《臺陽見聞錄》卻都有將其抹

香的功能或許這是在取得保暖之後所發現的另一項附加價值吧

(釋迦果)一文中沈光文寫出了釋迦果的特性----生長於南方有評論論及應

有個人自傷抒懷之感尤其是「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似乎可為

此種心境提供一些跡證不過若我們將其當成一種竹枝風味的風土民情是不是

也可以呢況且開頭「稱名頗似足誇人」若將以自己隱喻似乎也與流亡海外的

前朝遺老心境不符何誇之有何名之有呢

在(山居)與(有感)中「未能支廈屋」應為稱自己孤臣無力可回天之感明

諭現實環境已非他所能改變而「長安」此處應指首都且應是當時臺灣首府臺

在此兩篇中可知沈光文生活過得並不好而從(山居)與「長安」不能言諭

可知當是明鄭鄭經避禍時期之作這兩篇詩人已無法回憶過往而是需面對每天

的「困厄」 所以作品中充滿了寫實之風在作品中已無詩學的美感為什麼

如此呢從山中首句「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可知他仍試圖修好與明鄭政

府的關係但情勢如此發展使得他苦衷難言他是憂鬱的他是寂寥的一方面

訴說自己的奉為宗主的恩情仍在一方也為自己言行訴為孤衷表達善意但畢

竟明鄭還是無法接納他他只好當個忠言逆耳的孤臣孽子繼續託於漁樵之間

了「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更表達沈光

文欲放之山林終究無法忘情於明鄭的心情若冀求當雲中之鶴又何在乎長安

何在呢難得去卻又非為路遙這種暗示又更增加了棄臣欲昭之心歷歷可顯

而(有感)則更帶有一種失望的悲憤不過若以前首(山居)似可稱為憂國之

作那這首就是私欲之表了從首聯「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其實正是

最強烈的反諷控訴沒有人願意給他一臂之力在物質上給予援助真的不怪任

何人嗎那所恨何來困苦的日子久了也只好發揮阿 Q 精神想像自己正逐

日如神仙不食五穀般無求但畢竟形而上的精神意識還是抵不過形而下的肚子

餓所以也只好再一次「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求人幫助了還是得

低聲下氣所以只好做「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之嘆了

這首詩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在於它採六言古詩方式而非七言應是為了讓吟誦

的節奏更快更顯激昂

最後再以沈光文求閔督姚啟聖使其歸鄉一事可知一他在臺灣真的過得並不

如意已入臺二十多年(七十多歲)仍掛念著回鄉一事或許落葉歸根的道統一

直藏於心中吧其二是為何一定要求姚啟聖呢我想政治意義應大於經濟上的

意義不過見諸詩文確也可知他或恐真無此種經濟能力若知於現代被海峽兩岸

推崇至上譽為臺灣開臺第一文人沈光文或會於天上一笑之「涸鲫復在」

在徐孚遠詩作(桃花)中得見詩人內心交錯的掙扎「千載避秦真此地問

君何必武陵回」此一問哉恐怕不是他問而是詩人內心的解嘲意象代表的不

是這裏真如此之好亦非真的欲留無回就如同教條宣言一般沒有不法何需

教條沒有逾越何需規範是一樣的道理回朔後來之歷史徐孚遠終究還是返

回大陸故土這一詩作真可謂「明志」之作

在(東行阻風)中首句「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表現出詩人

欲離之急切心中焦急之心躍然紙上但次聯「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

空」卻又流露出實無意浪跡天涯不得不然的悲傷亡國遺臣之難再次見諸

文字「屢書空」在此應為書空咄咄之意晉人殷浩被黜放終日以手指向空中

書寫「咄咄怪事」四字見晉書˙卷七十七˙殷浩傳後比喻失意激憤的狀態

金˙元好問˙鎮平縣齋感懷詩「書空咄咄知誰解擊缶嗚嗚卻自驚」如此解釋

後更能體會滿腔悲憤欲訴無淚的情景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這兩句不應解釋為攜眷渡海與學農之

事其實這是詩人的一種感懷之詞想到要去一個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堂堂君子

(讀書人)可能要從事他們認為低下的務農之事空有滿腹經論卻淪喪於斯此

情此景或從另一個角度想是田園之樂但另一種士大夫的眼光看之可喜乎

亦悲乎

末聯則是另一種轉折詩人以一種失望但接受的心態來看待這一切「稍待波平

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須放兩字用得很傳神放流的不但是船更是一

種抱國壯志的逝去也是一種默默接受命運的無言以對閱讀此詩三百多年前

的歷史人物躍然浮於眼前對於他們除了給與深深的同情與感懷後亦讓人無

言了

(東寧詠)中先說一個可討論之處「函谷誰占藏史氣」此句應做何解呢

還記得「函谷一丸泥」嗎這兩解應都是相近的函谷關自古是中國關中地區之

門戶所以用函谷來指涉國家重要之地也就是掌權者這在語言學上是一種隱

喻函谷關=中原=國都=統治者當我們如此解釋之後那前後文都能一貫解

釋了完整的語句解釋則是那管那美好河山現在究竟是在述說誰家歷史我這

放逐海外之人也只能作蘇武牧羊之嘆了

在這首作品中我們可看到詩人的生不逢時嘆不得志流落異鄉過著「古

荒」的生活或許詩人是無意的但在作品此聯中「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

又一天」卻又令人感到他的孤單與寂寥十八年了是否他忘了自己也應屬於「土

民」了而末聯「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雖有豁達之情但卻是

一種消然的適性是對現實環境不得不的屈從試著找出蘇東坡的(六月二十日

夜渡海)一詩讓我們一起體會不同的心境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

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最後一首是本學期最後一首了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首我想就用這首詩來和大家

分享「找碴」的心得在這首(鋤菜)中似乎好像沒什奇怪的地方就是詩人

田耕生活的愉情之作罷了真如此嗎我認為完全不是為什麼呢首先在念

這首詩作的時候我嘗試用國語念或用臺語念都不是很順口(雖說台語也不見得

百分百貼近古音)我曾做了兩個假設一是同學可能打錯了或是徐孚遠此作

並非佳作但查閱原始出處後發現同學沒有錯那是剛好選了一篇較不成熟之作

嗎對照其它詩作與本首內文似乎又不像這給了我很大的疑惑甚至於我試

著把把每聯前後段倒過來念還更順口更合韻腳呢這其一

第二是若仔細推論這詩當中都有所謂「跳躍性思考」從「晨夕桔槔那得濡

沾塊之雨昨宵下」就可看出先講到早每天打水仍不夠澆灌忽然又說昨夜下

了大雨兩者間似有關聯但在語句上的用法一定有問題又下聯「葉裏抽莖生

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看似相關但仔細推敲我們又被語言學所騙當中只有

葉菜兩字讓我們產生語意上的聯結外有何相關呢下聯更離譜了「西鄰我友」

與「十載泥塗」又有何關呢這其二

其三是對照全文末聯似為言志又與上文有何相關

然後第四句「畦中種菜三百株」為何是三百呢為什不是五百(我不是五百

的歌迷)這有何意呢

有了這麼多疑惑該找答案了文史不分家我很相信這句話所以一定先找

作者的生平與其時代背景現在這些同學都整理的很詳細幫了我很大的忙那

麼我看到前面說徐孚遠在鄭成功時期是受重用的但在鄭經時代就被冷落了所以

鬱抑不得志加上生活失依想必是很難過的那這首明顯是鄭經時代所以才必

須鋤菜呀

好接下來真的需要一點靈感了我會試著把自己融入作者的心境去體會在

那遙遠的時代面對此情此景自己會有何感受呢我在此詩中會覺得留此何用

不如歸去但歸又歸不得在此真如失去自由的人一般想至此靈光一現想到了

一篇文章------歐陽修的「縱囚論」用網路查了一下縱囚論原文哈真巧縱

放之囚為三百多人於是這使我朝向這是一篇隱喻的言志詩去想再推敲歷史去

找解答很有趣吧我把推敲的解釋文寫如下

在這個島嶼居留了那麼久是為了什麼呢處在這再惡劣不過的環境讓我感覺自

己比那愚公還要更愚了臺灣這小小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成大事業我們只不過項

困守在島上的囚徒罷了現在憑您(指鄭經)如朝夕井中打起水般少的才華怎

能夠治理好我們呢像您父親那麼有才華(沾塊之雨)的人已經逝去不復返了(昨

宵下)您現在大力啟用新的人而放棄老臣好像是要有一番新做為(葉指老臣而

抽莖指新臣)這看來都只是好像小孩辦家家酒般(烹菜沽酒)用來欺騙自己讓

老百姓心中安慰的吧事實上我也並不是沒有回歸大陸的機會(西鄰應為駱賓

王 代女道士王零妃贈道士李榮出「helliphellip千回百過浪官關心何曾舉意西鄰玉

未肯留情南陌金南陌西鄰咸自保還轡歸期須及早為想三春狹斜路hellip」)

只不過一轉眼在這邊(這時已如泥塗)耽擱了十年之久現在與您的關係愈來愈

遠(南雲杳杳)而要進言的機會也沒了(天路逋逋在此應為亡失較妥)連我

想要有報效之心卻都無能為力了

這樣解釋是否較合乎文義而不聱牙呢也許我解釋的其實根本就是「為賦新詞強

說愁」不過還是提供給各位一個不一樣的看法用新的角度看詩也看歷史

李美瑜 撰

一 懷鄉(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以江水借代鄉愁更能展現岀愁思的綿延及蕩氣迴腸以江水對照思念家鄉

的情緒讓讀詩的讀者也能感受出沈光文的惆悵另外江水也有暗示歸鄉之途

渺茫之意見備註得之本詩創作時間為永曆二十四年當時已為明鄭時期鄭

經在位清廷實施堅壁清野的海禁政策一來使在台的漢人無法回歸再則在中

國沿海的居民也無法渡台沈光文見此更為感嘆再加上沈光文對於鄭經的領導

多所不滿因此才會覺得回家之路如同滔滔江水一般波濤洶湧遙不可至

二 番婦(沈光文)

詩的賞析

不同於抒發憂國憂民的詩作沈光文因為避禍來台於是留下些許描寫台灣異地

文化的詩作這些詩篇也讓後世得以了解當時代台灣平埔族的文化平埔族是母

系社會男人主內女人主外的社會形態與向來重男輕女的漢民族無論在生活

及價值觀方面有許多的差異所以當漢民族初來台時常與在地的平埔族發生衝

突我們可從清朝遊宦詩人的著作中發現不少輕蔑平埔族的字樣本詩沈光文

僅以紀錄的方式呈現岀平埔族人的生活型態多了份客觀的歷史描寫少了漢

民族優越感的沙文主義

三 釋迦果(沈光文)

詩的賞析

若沈光文真以釋迦果比喻自身的處境那麼筆者認為沈氏就犯了遷客騷人的「多

愁善感」了另外從詩作中實在感受不岀沈氏表現岀「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不知為何詩作賞析中加上了這段文字難道釋迦生長在台灣是苦的只有生長

在皇帝林園內才是幸福的嗎

釋迦本來就是外來的產物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生態恰巧適合栽種所

以在台灣會有如此珍奇的水果筆者認為沈光文僅以文人的觀點思考植物的生

長卻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即便將「釋迦」移植到皇帝林園也不會蓬勃生長

每種生物都有其生長的條件無論人類世界多麼的紛擾隨著時光的荏苒都將

流於歷史可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卻不會因此而停止運轉及變化

詩的疑問

稱名頗似「足誇人」當中的「足誇人」怎麼解釋呢不知為何會翻譯成「蠻能

引起人們的好奇呢」另外第二句「不是中元大谷珍」中的「大谷珍」怎麼

解釋呢是一種借代還是古時「大谷珍」就是「果品」的意思

四 〈思歸〉六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賞析

「詩瘦自憐同骨瘦」指的是詩風孤寂就像身子骨單薄一般由此可看出沈光

文來台的十年生活並不如意應該是看到時局的震盪即便沈氏有滿腔的熱忱

卻也無法扭轉頹勢的無奈吧難怪沈光文的著作都有深深的哀愁本首詩末

兩句「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不僅令人有嚮往崇尚過去太平盛事

的感覺還有不滿現狀的無奈如此也道岀沈光文作此詩篇的目的

本詩篇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感有顏色可知沈氏擁有深厚的漢文

學底子另外沈氏喜歡在詩作中運用借代及雙關的修辭技巧如此一來讓文章

更有深度及涵義能激起讀者讀後深思

五 〈山居〉八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觀點

關於本詩筆者認為成詩應於台灣且時間點應於作賦諷刺鄭經之後可從詩中

第五六句推敲岀端倪「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譯為希望作隻高潔的雲

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筆者認為沈光文渡台後應該算在台人士中學識

涵養高者應該要受矚目被重用的人但是沈光文卻自言欲淡泊名利作一明

哲保身的隱居者可見其對國家政事已灰心失落因此筆者認為成詩在作賦諷

刺鄭經之後

六 有感(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譯為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

命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雖然詩中說不怨天其實沈光文對於亡國卻是極為深

痛他感嘆世態炎涼有人可以有車代歩富裕的過生活而他僅能挨餓原先

努力求取的功名因為國家的改朝換代一切化為烏有一種對人生多變乖舛的

無奈貫通整篇詩作不過即便不滿世道及老天的造化弄人創作本詩時沈光

文仍然相信可以「反清復明」所以末兩句也有期望未來更好的意味期待蒼天

垂憐未來更好

七 桃花(徐孚遠)

詩的賞析

徐孚遠對於台灣的情感非常矛盾一則認為台灣是遠離分擾中國的世外桃源想

要悠閒安適的偏安台灣一則又希望回去過往的中國期待中國的動盪停止落

土歸根同於同學賞析中所提明鄭時期渡台漢人有許多的「亡國懷鄉」之作而

本篇就是典型的作品徐孚遠以「桃花」借代偏安的「台灣」詩中充滿詩意

善用典故讓詩作讀來寓意深遠

八 東行阻風(徐孚遠)

詩的賞析

《東行阻風》有感於國家的驟變人世間的無常徐孚遠選擇避居田野回歸平

淡或許有時會感到飄零孤單但筆者認為徐孚遠從農耕生活中重新找回了生活

的快樂在同學的賞析中得知「徐孚遠的詩作雖在顛沛流離時仍寓溫柔敦厚

之意」可見徐孚遠是個 EQ 高挫折容忍力高的文人相較於同時期沈光文詩

作《有感》中呈現的灰色思想即可發現徐孚遠人生態度的豁達

九 東寧詠(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第三四句「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嘆子卿賢」譯為誰會在函谷邊疆表

現出名留青史的氣勢漢朝空自嘆息蘇武賢能筆者認為徐孚遠是認為偏安於台

灣後他已經漸漸對國家政事失去過往的熱忱了產生了一種對國家政事「無能

為力」的感覺於是將自我寄情於農耕之中雖然消極但也爲生命找到另一個出

口不過詩中仍會有「草木餘生」等字樣可見即便避居田野心中也無法真

的豁達不問世事

十 鋤菜(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徐孚遠似乎覺得跟隨鄭成功來台後的一切都超乎他的意料徐孚遠本來對鄭

成功反清復明充滿希望但怎奈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而鄭經又打壓一群忠貞

遺臣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徐孚遠在耕作十年後反思起當初跟隨來台的情景

不免有些懊悔於是自諷自己是「愚公」

詩中也呈現出體會到自身渺小的感覺徐孚遠或許覺得一生期許寄望的事情不

斷的落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爭名取勝到了寫作當時已經毫無意義了雖

然是一種自嘲的方式呈現但也表現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

簡秀苑 撰

一 概說

此組報告簡單但詳盡尤其在沈光文部分對於作者介紹的詳盡讓人一目了然

相信是劃下美好的休止符令人期待下一個樂章的跳躍起伏

二 沈光文部分

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沈氏死後葬

於善化里東保目加溜灣社又叫「灣裡社」其領域在曾文溪與鹽水溪的上中

游之間即今之善化安定和大內鄉一帶本社在善化支社依 石萬壽 教授的

研究有 1直加弄社今安定2灣里街東善化鎮茄拔里 3二社今玉井鄉

內霄里4拔馬社左鎮鄉拔馬5新社仔社今大內鄉頭社村環湖村一帶(目

加溜灣社資料摘自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番婦〉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

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黑齒當

為原住民成年禮俗之一

〈釋迦果〉《重修台灣府志》卷十八云釋迦果似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

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重修台灣縣志》卷十二風土志載樹高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23: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郡丞客以海圖見遺漫賦一篇寄諸同學)呢在重新找尋到個人的「位置」與

發現自我「存在」之前最快的療傷方式就是回憶了藉由無窮盡的回憶讓詩

人能將時光回朔這回朔使得詩人的精神得以支持延續而在更深一層的意義上

來說這回憶正是他存在方式的本身透過無數對家鄉美好事物的想像詩人找

到了自我曾經存在的證明這些回憶無法用邏輯來加以詮釋它可能出現在任何

一個地方也許是天邊那一抹紅霞也許是地上那一束小花這些景物一再的觸

動詩人不斷的回憶也不斷的尋找其「身之所寄」藉由回憶連結了過去與當下

也就確立了自我的存在因此詩人會追憶並不是意有所指或言志疏懷我們似乎

也不需要在此處用我們的眼光為他加一些詮釋試想原來他用來支撐自己的東

西原來竟是已經失去了的永不復返的東西寧不悲乎

在(番婦)與(釋迦果)中可以看見沈光文對臺灣風俗的描寫在「社裡朝

朝出同群擔負行」中可見平埔族婦女擔負了家庭許多工作下田工作採集

菜餚等工作就落入女人手中那男人就無所事事嗎也不然在現在的文獻中可

以發現臺灣從荷治到明鄭熟番之社每年都要為統治者獵取大量的鹿來出口這

些狩獵的工作就落在男人頭上當時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如我們想像中好所以統

治者剝削原住民之惡於此又記上一筆

「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可見婦女愛美的天性並不因人而有異此草同學

註為鱧腸但查彰化縣志番俗篇則為澀草或芭蕉花可能還要再確認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這兩句很有意思賽勝應可知就是賽戲纏紅錦又

是何呢從彰化縣志番俗中「遇賽戲袞龍刺繡悉以被體然皆購梨園故衣

鮮稱身者腰以下以色綢錦緞重疊圍之另綴綺羅於肩之左右如結帨然隨風

飄揚五采奪目」再查其它縣府志亦多相同可知這纏紅錦應是在身上腰下

處纏繞而非於首那「新粧掛白珩」呢新粧本意當指剛化好的容粧怠無疑

義但我很好奇沈光文真的有辦法分辨誰化妝了嗎還是這是指稱為衣飾方面的

打扮查彰化縣志番俗中有這麼一段「女無脂粉不結髻不施膏沐」又查鳳

山縣志番俗(山豬毛等四社 傀儡山等二十七社風俗)中有這段「俗尚白凡做

年婚嫁皆尚白頭以鳥羽為領圍於頂或用螺殼或用草珠海石串如貫珠」

這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新年的裝扮又於下番俗雜俗中有

過年無定日或鄰社共相訂期賽戲酣歌三四日乃止亦有一歲而二三次

者或八月初三月初總以稻熟為最重止之日盛其衣飾相率而走於壙

視疾徐為勝負曰「鬬走」或社眾相詬誶則以此定其曲直負者為曲

可知賽戲對應於新粧應如此解釋可通白珩應是貝類比較有可能而非真的玉

「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記得在那邊曾看過原住民衣不蔽體到了冬天

除了披鹿皮之外也會有抹鹿脂保暖的習慣此處與《臺陽見聞錄》卻都有將其抹

香的功能或許這是在取得保暖之後所發現的另一項附加價值吧

(釋迦果)一文中沈光文寫出了釋迦果的特性----生長於南方有評論論及應

有個人自傷抒懷之感尤其是「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似乎可為

此種心境提供一些跡證不過若我們將其當成一種竹枝風味的風土民情是不是

也可以呢況且開頭「稱名頗似足誇人」若將以自己隱喻似乎也與流亡海外的

前朝遺老心境不符何誇之有何名之有呢

在(山居)與(有感)中「未能支廈屋」應為稱自己孤臣無力可回天之感明

諭現實環境已非他所能改變而「長安」此處應指首都且應是當時臺灣首府臺

在此兩篇中可知沈光文生活過得並不好而從(山居)與「長安」不能言諭

可知當是明鄭鄭經避禍時期之作這兩篇詩人已無法回憶過往而是需面對每天

的「困厄」 所以作品中充滿了寫實之風在作品中已無詩學的美感為什麼

如此呢從山中首句「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可知他仍試圖修好與明鄭政

府的關係但情勢如此發展使得他苦衷難言他是憂鬱的他是寂寥的一方面

訴說自己的奉為宗主的恩情仍在一方也為自己言行訴為孤衷表達善意但畢

竟明鄭還是無法接納他他只好當個忠言逆耳的孤臣孽子繼續託於漁樵之間

了「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更表達沈光

文欲放之山林終究無法忘情於明鄭的心情若冀求當雲中之鶴又何在乎長安

何在呢難得去卻又非為路遙這種暗示又更增加了棄臣欲昭之心歷歷可顯

而(有感)則更帶有一種失望的悲憤不過若以前首(山居)似可稱為憂國之

作那這首就是私欲之表了從首聯「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其實正是

最強烈的反諷控訴沒有人願意給他一臂之力在物質上給予援助真的不怪任

何人嗎那所恨何來困苦的日子久了也只好發揮阿 Q 精神想像自己正逐

日如神仙不食五穀般無求但畢竟形而上的精神意識還是抵不過形而下的肚子

餓所以也只好再一次「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求人幫助了還是得

低聲下氣所以只好做「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之嘆了

這首詩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在於它採六言古詩方式而非七言應是為了讓吟誦

的節奏更快更顯激昂

最後再以沈光文求閔督姚啟聖使其歸鄉一事可知一他在臺灣真的過得並不

如意已入臺二十多年(七十多歲)仍掛念著回鄉一事或許落葉歸根的道統一

直藏於心中吧其二是為何一定要求姚啟聖呢我想政治意義應大於經濟上的

意義不過見諸詩文確也可知他或恐真無此種經濟能力若知於現代被海峽兩岸

推崇至上譽為臺灣開臺第一文人沈光文或會於天上一笑之「涸鲫復在」

在徐孚遠詩作(桃花)中得見詩人內心交錯的掙扎「千載避秦真此地問

君何必武陵回」此一問哉恐怕不是他問而是詩人內心的解嘲意象代表的不

是這裏真如此之好亦非真的欲留無回就如同教條宣言一般沒有不法何需

教條沒有逾越何需規範是一樣的道理回朔後來之歷史徐孚遠終究還是返

回大陸故土這一詩作真可謂「明志」之作

在(東行阻風)中首句「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表現出詩人

欲離之急切心中焦急之心躍然紙上但次聯「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

空」卻又流露出實無意浪跡天涯不得不然的悲傷亡國遺臣之難再次見諸

文字「屢書空」在此應為書空咄咄之意晉人殷浩被黜放終日以手指向空中

書寫「咄咄怪事」四字見晉書˙卷七十七˙殷浩傳後比喻失意激憤的狀態

金˙元好問˙鎮平縣齋感懷詩「書空咄咄知誰解擊缶嗚嗚卻自驚」如此解釋

後更能體會滿腔悲憤欲訴無淚的情景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這兩句不應解釋為攜眷渡海與學農之

事其實這是詩人的一種感懷之詞想到要去一個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堂堂君子

(讀書人)可能要從事他們認為低下的務農之事空有滿腹經論卻淪喪於斯此

情此景或從另一個角度想是田園之樂但另一種士大夫的眼光看之可喜乎

亦悲乎

末聯則是另一種轉折詩人以一種失望但接受的心態來看待這一切「稍待波平

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須放兩字用得很傳神放流的不但是船更是一

種抱國壯志的逝去也是一種默默接受命運的無言以對閱讀此詩三百多年前

的歷史人物躍然浮於眼前對於他們除了給與深深的同情與感懷後亦讓人無

言了

(東寧詠)中先說一個可討論之處「函谷誰占藏史氣」此句應做何解呢

還記得「函谷一丸泥」嗎這兩解應都是相近的函谷關自古是中國關中地區之

門戶所以用函谷來指涉國家重要之地也就是掌權者這在語言學上是一種隱

喻函谷關=中原=國都=統治者當我們如此解釋之後那前後文都能一貫解

釋了完整的語句解釋則是那管那美好河山現在究竟是在述說誰家歷史我這

放逐海外之人也只能作蘇武牧羊之嘆了

在這首作品中我們可看到詩人的生不逢時嘆不得志流落異鄉過著「古

荒」的生活或許詩人是無意的但在作品此聯中「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

又一天」卻又令人感到他的孤單與寂寥十八年了是否他忘了自己也應屬於「土

民」了而末聯「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雖有豁達之情但卻是

一種消然的適性是對現實環境不得不的屈從試著找出蘇東坡的(六月二十日

夜渡海)一詩讓我們一起體會不同的心境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

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最後一首是本學期最後一首了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首我想就用這首詩來和大家

分享「找碴」的心得在這首(鋤菜)中似乎好像沒什奇怪的地方就是詩人

田耕生活的愉情之作罷了真如此嗎我認為完全不是為什麼呢首先在念

這首詩作的時候我嘗試用國語念或用臺語念都不是很順口(雖說台語也不見得

百分百貼近古音)我曾做了兩個假設一是同學可能打錯了或是徐孚遠此作

並非佳作但查閱原始出處後發現同學沒有錯那是剛好選了一篇較不成熟之作

嗎對照其它詩作與本首內文似乎又不像這給了我很大的疑惑甚至於我試

著把把每聯前後段倒過來念還更順口更合韻腳呢這其一

第二是若仔細推論這詩當中都有所謂「跳躍性思考」從「晨夕桔槔那得濡

沾塊之雨昨宵下」就可看出先講到早每天打水仍不夠澆灌忽然又說昨夜下

了大雨兩者間似有關聯但在語句上的用法一定有問題又下聯「葉裏抽莖生

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看似相關但仔細推敲我們又被語言學所騙當中只有

葉菜兩字讓我們產生語意上的聯結外有何相關呢下聯更離譜了「西鄰我友」

與「十載泥塗」又有何關呢這其二

其三是對照全文末聯似為言志又與上文有何相關

然後第四句「畦中種菜三百株」為何是三百呢為什不是五百(我不是五百

的歌迷)這有何意呢

有了這麼多疑惑該找答案了文史不分家我很相信這句話所以一定先找

作者的生平與其時代背景現在這些同學都整理的很詳細幫了我很大的忙那

麼我看到前面說徐孚遠在鄭成功時期是受重用的但在鄭經時代就被冷落了所以

鬱抑不得志加上生活失依想必是很難過的那這首明顯是鄭經時代所以才必

須鋤菜呀

好接下來真的需要一點靈感了我會試著把自己融入作者的心境去體會在

那遙遠的時代面對此情此景自己會有何感受呢我在此詩中會覺得留此何用

不如歸去但歸又歸不得在此真如失去自由的人一般想至此靈光一現想到了

一篇文章------歐陽修的「縱囚論」用網路查了一下縱囚論原文哈真巧縱

放之囚為三百多人於是這使我朝向這是一篇隱喻的言志詩去想再推敲歷史去

找解答很有趣吧我把推敲的解釋文寫如下

在這個島嶼居留了那麼久是為了什麼呢處在這再惡劣不過的環境讓我感覺自

己比那愚公還要更愚了臺灣這小小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成大事業我們只不過項

困守在島上的囚徒罷了現在憑您(指鄭經)如朝夕井中打起水般少的才華怎

能夠治理好我們呢像您父親那麼有才華(沾塊之雨)的人已經逝去不復返了(昨

宵下)您現在大力啟用新的人而放棄老臣好像是要有一番新做為(葉指老臣而

抽莖指新臣)這看來都只是好像小孩辦家家酒般(烹菜沽酒)用來欺騙自己讓

老百姓心中安慰的吧事實上我也並不是沒有回歸大陸的機會(西鄰應為駱賓

王 代女道士王零妃贈道士李榮出「helliphellip千回百過浪官關心何曾舉意西鄰玉

未肯留情南陌金南陌西鄰咸自保還轡歸期須及早為想三春狹斜路hellip」)

只不過一轉眼在這邊(這時已如泥塗)耽擱了十年之久現在與您的關係愈來愈

遠(南雲杳杳)而要進言的機會也沒了(天路逋逋在此應為亡失較妥)連我

想要有報效之心卻都無能為力了

這樣解釋是否較合乎文義而不聱牙呢也許我解釋的其實根本就是「為賦新詞強

說愁」不過還是提供給各位一個不一樣的看法用新的角度看詩也看歷史

李美瑜 撰

一 懷鄉(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以江水借代鄉愁更能展現岀愁思的綿延及蕩氣迴腸以江水對照思念家鄉

的情緒讓讀詩的讀者也能感受出沈光文的惆悵另外江水也有暗示歸鄉之途

渺茫之意見備註得之本詩創作時間為永曆二十四年當時已為明鄭時期鄭

經在位清廷實施堅壁清野的海禁政策一來使在台的漢人無法回歸再則在中

國沿海的居民也無法渡台沈光文見此更為感嘆再加上沈光文對於鄭經的領導

多所不滿因此才會覺得回家之路如同滔滔江水一般波濤洶湧遙不可至

二 番婦(沈光文)

詩的賞析

不同於抒發憂國憂民的詩作沈光文因為避禍來台於是留下些許描寫台灣異地

文化的詩作這些詩篇也讓後世得以了解當時代台灣平埔族的文化平埔族是母

系社會男人主內女人主外的社會形態與向來重男輕女的漢民族無論在生活

及價值觀方面有許多的差異所以當漢民族初來台時常與在地的平埔族發生衝

突我們可從清朝遊宦詩人的著作中發現不少輕蔑平埔族的字樣本詩沈光文

僅以紀錄的方式呈現岀平埔族人的生活型態多了份客觀的歷史描寫少了漢

民族優越感的沙文主義

三 釋迦果(沈光文)

詩的賞析

若沈光文真以釋迦果比喻自身的處境那麼筆者認為沈氏就犯了遷客騷人的「多

愁善感」了另外從詩作中實在感受不岀沈氏表現岀「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不知為何詩作賞析中加上了這段文字難道釋迦生長在台灣是苦的只有生長

在皇帝林園內才是幸福的嗎

釋迦本來就是外來的產物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生態恰巧適合栽種所

以在台灣會有如此珍奇的水果筆者認為沈光文僅以文人的觀點思考植物的生

長卻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即便將「釋迦」移植到皇帝林園也不會蓬勃生長

每種生物都有其生長的條件無論人類世界多麼的紛擾隨著時光的荏苒都將

流於歷史可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卻不會因此而停止運轉及變化

詩的疑問

稱名頗似「足誇人」當中的「足誇人」怎麼解釋呢不知為何會翻譯成「蠻能

引起人們的好奇呢」另外第二句「不是中元大谷珍」中的「大谷珍」怎麼

解釋呢是一種借代還是古時「大谷珍」就是「果品」的意思

四 〈思歸〉六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賞析

「詩瘦自憐同骨瘦」指的是詩風孤寂就像身子骨單薄一般由此可看出沈光

文來台的十年生活並不如意應該是看到時局的震盪即便沈氏有滿腔的熱忱

卻也無法扭轉頹勢的無奈吧難怪沈光文的著作都有深深的哀愁本首詩末

兩句「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不僅令人有嚮往崇尚過去太平盛事

的感覺還有不滿現狀的無奈如此也道岀沈光文作此詩篇的目的

本詩篇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感有顏色可知沈氏擁有深厚的漢文

學底子另外沈氏喜歡在詩作中運用借代及雙關的修辭技巧如此一來讓文章

更有深度及涵義能激起讀者讀後深思

五 〈山居〉八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觀點

關於本詩筆者認為成詩應於台灣且時間點應於作賦諷刺鄭經之後可從詩中

第五六句推敲岀端倪「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譯為希望作隻高潔的雲

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筆者認為沈光文渡台後應該算在台人士中學識

涵養高者應該要受矚目被重用的人但是沈光文卻自言欲淡泊名利作一明

哲保身的隱居者可見其對國家政事已灰心失落因此筆者認為成詩在作賦諷

刺鄭經之後

六 有感(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譯為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

命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雖然詩中說不怨天其實沈光文對於亡國卻是極為深

痛他感嘆世態炎涼有人可以有車代歩富裕的過生活而他僅能挨餓原先

努力求取的功名因為國家的改朝換代一切化為烏有一種對人生多變乖舛的

無奈貫通整篇詩作不過即便不滿世道及老天的造化弄人創作本詩時沈光

文仍然相信可以「反清復明」所以末兩句也有期望未來更好的意味期待蒼天

垂憐未來更好

七 桃花(徐孚遠)

詩的賞析

徐孚遠對於台灣的情感非常矛盾一則認為台灣是遠離分擾中國的世外桃源想

要悠閒安適的偏安台灣一則又希望回去過往的中國期待中國的動盪停止落

土歸根同於同學賞析中所提明鄭時期渡台漢人有許多的「亡國懷鄉」之作而

本篇就是典型的作品徐孚遠以「桃花」借代偏安的「台灣」詩中充滿詩意

善用典故讓詩作讀來寓意深遠

八 東行阻風(徐孚遠)

詩的賞析

《東行阻風》有感於國家的驟變人世間的無常徐孚遠選擇避居田野回歸平

淡或許有時會感到飄零孤單但筆者認為徐孚遠從農耕生活中重新找回了生活

的快樂在同學的賞析中得知「徐孚遠的詩作雖在顛沛流離時仍寓溫柔敦厚

之意」可見徐孚遠是個 EQ 高挫折容忍力高的文人相較於同時期沈光文詩

作《有感》中呈現的灰色思想即可發現徐孚遠人生態度的豁達

九 東寧詠(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第三四句「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嘆子卿賢」譯為誰會在函谷邊疆表

現出名留青史的氣勢漢朝空自嘆息蘇武賢能筆者認為徐孚遠是認為偏安於台

灣後他已經漸漸對國家政事失去過往的熱忱了產生了一種對國家政事「無能

為力」的感覺於是將自我寄情於農耕之中雖然消極但也爲生命找到另一個出

口不過詩中仍會有「草木餘生」等字樣可見即便避居田野心中也無法真

的豁達不問世事

十 鋤菜(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徐孚遠似乎覺得跟隨鄭成功來台後的一切都超乎他的意料徐孚遠本來對鄭

成功反清復明充滿希望但怎奈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而鄭經又打壓一群忠貞

遺臣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徐孚遠在耕作十年後反思起當初跟隨來台的情景

不免有些懊悔於是自諷自己是「愚公」

詩中也呈現出體會到自身渺小的感覺徐孚遠或許覺得一生期許寄望的事情不

斷的落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爭名取勝到了寫作當時已經毫無意義了雖

然是一種自嘲的方式呈現但也表現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

簡秀苑 撰

一 概說

此組報告簡單但詳盡尤其在沈光文部分對於作者介紹的詳盡讓人一目了然

相信是劃下美好的休止符令人期待下一個樂章的跳躍起伏

二 沈光文部分

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沈氏死後葬

於善化里東保目加溜灣社又叫「灣裡社」其領域在曾文溪與鹽水溪的上中

游之間即今之善化安定和大內鄉一帶本社在善化支社依 石萬壽 教授的

研究有 1直加弄社今安定2灣里街東善化鎮茄拔里 3二社今玉井鄉

內霄里4拔馬社左鎮鄉拔馬5新社仔社今大內鄉頭社村環湖村一帶(目

加溜灣社資料摘自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番婦〉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

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黑齒當

為原住民成年禮俗之一

〈釋迦果〉《重修台灣府志》卷十八云釋迦果似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

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重修台灣縣志》卷十二風土志載樹高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24: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釋迦果)一文中沈光文寫出了釋迦果的特性----生長於南方有評論論及應

有個人自傷抒懷之感尤其是「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似乎可為

此種心境提供一些跡證不過若我們將其當成一種竹枝風味的風土民情是不是

也可以呢況且開頭「稱名頗似足誇人」若將以自己隱喻似乎也與流亡海外的

前朝遺老心境不符何誇之有何名之有呢

在(山居)與(有感)中「未能支廈屋」應為稱自己孤臣無力可回天之感明

諭現實環境已非他所能改變而「長安」此處應指首都且應是當時臺灣首府臺

在此兩篇中可知沈光文生活過得並不好而從(山居)與「長安」不能言諭

可知當是明鄭鄭經避禍時期之作這兩篇詩人已無法回憶過往而是需面對每天

的「困厄」 所以作品中充滿了寫實之風在作品中已無詩學的美感為什麼

如此呢從山中首句「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可知他仍試圖修好與明鄭政

府的關係但情勢如此發展使得他苦衷難言他是憂鬱的他是寂寥的一方面

訴說自己的奉為宗主的恩情仍在一方也為自己言行訴為孤衷表達善意但畢

竟明鄭還是無法接納他他只好當個忠言逆耳的孤臣孽子繼續託於漁樵之間

了「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這兩句更表達沈光

文欲放之山林終究無法忘情於明鄭的心情若冀求當雲中之鶴又何在乎長安

何在呢難得去卻又非為路遙這種暗示又更增加了棄臣欲昭之心歷歷可顯

而(有感)則更帶有一種失望的悲憤不過若以前首(山居)似可稱為憂國之

作那這首就是私欲之表了從首聯「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其實正是

最強烈的反諷控訴沒有人願意給他一臂之力在物質上給予援助真的不怪任

何人嗎那所恨何來困苦的日子久了也只好發揮阿 Q 精神想像自己正逐

日如神仙不食五穀般無求但畢竟形而上的精神意識還是抵不過形而下的肚子

餓所以也只好再一次「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求人幫助了還是得

低聲下氣所以只好做「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之嘆了

這首詩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在於它採六言古詩方式而非七言應是為了讓吟誦

的節奏更快更顯激昂

最後再以沈光文求閔督姚啟聖使其歸鄉一事可知一他在臺灣真的過得並不

如意已入臺二十多年(七十多歲)仍掛念著回鄉一事或許落葉歸根的道統一

直藏於心中吧其二是為何一定要求姚啟聖呢我想政治意義應大於經濟上的

意義不過見諸詩文確也可知他或恐真無此種經濟能力若知於現代被海峽兩岸

推崇至上譽為臺灣開臺第一文人沈光文或會於天上一笑之「涸鲫復在」

在徐孚遠詩作(桃花)中得見詩人內心交錯的掙扎「千載避秦真此地問

君何必武陵回」此一問哉恐怕不是他問而是詩人內心的解嘲意象代表的不

是這裏真如此之好亦非真的欲留無回就如同教條宣言一般沒有不法何需

教條沒有逾越何需規範是一樣的道理回朔後來之歷史徐孚遠終究還是返

回大陸故土這一詩作真可謂「明志」之作

在(東行阻風)中首句「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表現出詩人

欲離之急切心中焦急之心躍然紙上但次聯「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

空」卻又流露出實無意浪跡天涯不得不然的悲傷亡國遺臣之難再次見諸

文字「屢書空」在此應為書空咄咄之意晉人殷浩被黜放終日以手指向空中

書寫「咄咄怪事」四字見晉書˙卷七十七˙殷浩傳後比喻失意激憤的狀態

金˙元好問˙鎮平縣齋感懷詩「書空咄咄知誰解擊缶嗚嗚卻自驚」如此解釋

後更能體會滿腔悲憤欲訴無淚的情景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這兩句不應解釋為攜眷渡海與學農之

事其實這是詩人的一種感懷之詞想到要去一個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堂堂君子

(讀書人)可能要從事他們認為低下的務農之事空有滿腹經論卻淪喪於斯此

情此景或從另一個角度想是田園之樂但另一種士大夫的眼光看之可喜乎

亦悲乎

末聯則是另一種轉折詩人以一種失望但接受的心態來看待這一切「稍待波平

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須放兩字用得很傳神放流的不但是船更是一

種抱國壯志的逝去也是一種默默接受命運的無言以對閱讀此詩三百多年前

的歷史人物躍然浮於眼前對於他們除了給與深深的同情與感懷後亦讓人無

言了

(東寧詠)中先說一個可討論之處「函谷誰占藏史氣」此句應做何解呢

還記得「函谷一丸泥」嗎這兩解應都是相近的函谷關自古是中國關中地區之

門戶所以用函谷來指涉國家重要之地也就是掌權者這在語言學上是一種隱

喻函谷關=中原=國都=統治者當我們如此解釋之後那前後文都能一貫解

釋了完整的語句解釋則是那管那美好河山現在究竟是在述說誰家歷史我這

放逐海外之人也只能作蘇武牧羊之嘆了

在這首作品中我們可看到詩人的生不逢時嘆不得志流落異鄉過著「古

荒」的生活或許詩人是無意的但在作品此聯中「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

又一天」卻又令人感到他的孤單與寂寥十八年了是否他忘了自己也應屬於「土

民」了而末聯「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雖有豁達之情但卻是

一種消然的適性是對現實環境不得不的屈從試著找出蘇東坡的(六月二十日

夜渡海)一詩讓我們一起體會不同的心境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

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最後一首是本學期最後一首了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首我想就用這首詩來和大家

分享「找碴」的心得在這首(鋤菜)中似乎好像沒什奇怪的地方就是詩人

田耕生活的愉情之作罷了真如此嗎我認為完全不是為什麼呢首先在念

這首詩作的時候我嘗試用國語念或用臺語念都不是很順口(雖說台語也不見得

百分百貼近古音)我曾做了兩個假設一是同學可能打錯了或是徐孚遠此作

並非佳作但查閱原始出處後發現同學沒有錯那是剛好選了一篇較不成熟之作

嗎對照其它詩作與本首內文似乎又不像這給了我很大的疑惑甚至於我試

著把把每聯前後段倒過來念還更順口更合韻腳呢這其一

第二是若仔細推論這詩當中都有所謂「跳躍性思考」從「晨夕桔槔那得濡

沾塊之雨昨宵下」就可看出先講到早每天打水仍不夠澆灌忽然又說昨夜下

了大雨兩者間似有關聯但在語句上的用法一定有問題又下聯「葉裏抽莖生

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看似相關但仔細推敲我們又被語言學所騙當中只有

葉菜兩字讓我們產生語意上的聯結外有何相關呢下聯更離譜了「西鄰我友」

與「十載泥塗」又有何關呢這其二

其三是對照全文末聯似為言志又與上文有何相關

然後第四句「畦中種菜三百株」為何是三百呢為什不是五百(我不是五百

的歌迷)這有何意呢

有了這麼多疑惑該找答案了文史不分家我很相信這句話所以一定先找

作者的生平與其時代背景現在這些同學都整理的很詳細幫了我很大的忙那

麼我看到前面說徐孚遠在鄭成功時期是受重用的但在鄭經時代就被冷落了所以

鬱抑不得志加上生活失依想必是很難過的那這首明顯是鄭經時代所以才必

須鋤菜呀

好接下來真的需要一點靈感了我會試著把自己融入作者的心境去體會在

那遙遠的時代面對此情此景自己會有何感受呢我在此詩中會覺得留此何用

不如歸去但歸又歸不得在此真如失去自由的人一般想至此靈光一現想到了

一篇文章------歐陽修的「縱囚論」用網路查了一下縱囚論原文哈真巧縱

放之囚為三百多人於是這使我朝向這是一篇隱喻的言志詩去想再推敲歷史去

找解答很有趣吧我把推敲的解釋文寫如下

在這個島嶼居留了那麼久是為了什麼呢處在這再惡劣不過的環境讓我感覺自

己比那愚公還要更愚了臺灣這小小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成大事業我們只不過項

困守在島上的囚徒罷了現在憑您(指鄭經)如朝夕井中打起水般少的才華怎

能夠治理好我們呢像您父親那麼有才華(沾塊之雨)的人已經逝去不復返了(昨

宵下)您現在大力啟用新的人而放棄老臣好像是要有一番新做為(葉指老臣而

抽莖指新臣)這看來都只是好像小孩辦家家酒般(烹菜沽酒)用來欺騙自己讓

老百姓心中安慰的吧事實上我也並不是沒有回歸大陸的機會(西鄰應為駱賓

王 代女道士王零妃贈道士李榮出「helliphellip千回百過浪官關心何曾舉意西鄰玉

未肯留情南陌金南陌西鄰咸自保還轡歸期須及早為想三春狹斜路hellip」)

只不過一轉眼在這邊(這時已如泥塗)耽擱了十年之久現在與您的關係愈來愈

遠(南雲杳杳)而要進言的機會也沒了(天路逋逋在此應為亡失較妥)連我

想要有報效之心卻都無能為力了

這樣解釋是否較合乎文義而不聱牙呢也許我解釋的其實根本就是「為賦新詞強

說愁」不過還是提供給各位一個不一樣的看法用新的角度看詩也看歷史

李美瑜 撰

一 懷鄉(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以江水借代鄉愁更能展現岀愁思的綿延及蕩氣迴腸以江水對照思念家鄉

的情緒讓讀詩的讀者也能感受出沈光文的惆悵另外江水也有暗示歸鄉之途

渺茫之意見備註得之本詩創作時間為永曆二十四年當時已為明鄭時期鄭

經在位清廷實施堅壁清野的海禁政策一來使在台的漢人無法回歸再則在中

國沿海的居民也無法渡台沈光文見此更為感嘆再加上沈光文對於鄭經的領導

多所不滿因此才會覺得回家之路如同滔滔江水一般波濤洶湧遙不可至

二 番婦(沈光文)

詩的賞析

不同於抒發憂國憂民的詩作沈光文因為避禍來台於是留下些許描寫台灣異地

文化的詩作這些詩篇也讓後世得以了解當時代台灣平埔族的文化平埔族是母

系社會男人主內女人主外的社會形態與向來重男輕女的漢民族無論在生活

及價值觀方面有許多的差異所以當漢民族初來台時常與在地的平埔族發生衝

突我們可從清朝遊宦詩人的著作中發現不少輕蔑平埔族的字樣本詩沈光文

僅以紀錄的方式呈現岀平埔族人的生活型態多了份客觀的歷史描寫少了漢

民族優越感的沙文主義

三 釋迦果(沈光文)

詩的賞析

若沈光文真以釋迦果比喻自身的處境那麼筆者認為沈氏就犯了遷客騷人的「多

愁善感」了另外從詩作中實在感受不岀沈氏表現岀「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不知為何詩作賞析中加上了這段文字難道釋迦生長在台灣是苦的只有生長

在皇帝林園內才是幸福的嗎

釋迦本來就是外來的產物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生態恰巧適合栽種所

以在台灣會有如此珍奇的水果筆者認為沈光文僅以文人的觀點思考植物的生

長卻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即便將「釋迦」移植到皇帝林園也不會蓬勃生長

每種生物都有其生長的條件無論人類世界多麼的紛擾隨著時光的荏苒都將

流於歷史可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卻不會因此而停止運轉及變化

詩的疑問

稱名頗似「足誇人」當中的「足誇人」怎麼解釋呢不知為何會翻譯成「蠻能

引起人們的好奇呢」另外第二句「不是中元大谷珍」中的「大谷珍」怎麼

解釋呢是一種借代還是古時「大谷珍」就是「果品」的意思

四 〈思歸〉六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賞析

「詩瘦自憐同骨瘦」指的是詩風孤寂就像身子骨單薄一般由此可看出沈光

文來台的十年生活並不如意應該是看到時局的震盪即便沈氏有滿腔的熱忱

卻也無法扭轉頹勢的無奈吧難怪沈光文的著作都有深深的哀愁本首詩末

兩句「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不僅令人有嚮往崇尚過去太平盛事

的感覺還有不滿現狀的無奈如此也道岀沈光文作此詩篇的目的

本詩篇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感有顏色可知沈氏擁有深厚的漢文

學底子另外沈氏喜歡在詩作中運用借代及雙關的修辭技巧如此一來讓文章

更有深度及涵義能激起讀者讀後深思

五 〈山居〉八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觀點

關於本詩筆者認為成詩應於台灣且時間點應於作賦諷刺鄭經之後可從詩中

第五六句推敲岀端倪「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譯為希望作隻高潔的雲

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筆者認為沈光文渡台後應該算在台人士中學識

涵養高者應該要受矚目被重用的人但是沈光文卻自言欲淡泊名利作一明

哲保身的隱居者可見其對國家政事已灰心失落因此筆者認為成詩在作賦諷

刺鄭經之後

六 有感(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譯為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

命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雖然詩中說不怨天其實沈光文對於亡國卻是極為深

痛他感嘆世態炎涼有人可以有車代歩富裕的過生活而他僅能挨餓原先

努力求取的功名因為國家的改朝換代一切化為烏有一種對人生多變乖舛的

無奈貫通整篇詩作不過即便不滿世道及老天的造化弄人創作本詩時沈光

文仍然相信可以「反清復明」所以末兩句也有期望未來更好的意味期待蒼天

垂憐未來更好

七 桃花(徐孚遠)

詩的賞析

徐孚遠對於台灣的情感非常矛盾一則認為台灣是遠離分擾中國的世外桃源想

要悠閒安適的偏安台灣一則又希望回去過往的中國期待中國的動盪停止落

土歸根同於同學賞析中所提明鄭時期渡台漢人有許多的「亡國懷鄉」之作而

本篇就是典型的作品徐孚遠以「桃花」借代偏安的「台灣」詩中充滿詩意

善用典故讓詩作讀來寓意深遠

八 東行阻風(徐孚遠)

詩的賞析

《東行阻風》有感於國家的驟變人世間的無常徐孚遠選擇避居田野回歸平

淡或許有時會感到飄零孤單但筆者認為徐孚遠從農耕生活中重新找回了生活

的快樂在同學的賞析中得知「徐孚遠的詩作雖在顛沛流離時仍寓溫柔敦厚

之意」可見徐孚遠是個 EQ 高挫折容忍力高的文人相較於同時期沈光文詩

作《有感》中呈現的灰色思想即可發現徐孚遠人生態度的豁達

九 東寧詠(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第三四句「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嘆子卿賢」譯為誰會在函谷邊疆表

現出名留青史的氣勢漢朝空自嘆息蘇武賢能筆者認為徐孚遠是認為偏安於台

灣後他已經漸漸對國家政事失去過往的熱忱了產生了一種對國家政事「無能

為力」的感覺於是將自我寄情於農耕之中雖然消極但也爲生命找到另一個出

口不過詩中仍會有「草木餘生」等字樣可見即便避居田野心中也無法真

的豁達不問世事

十 鋤菜(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徐孚遠似乎覺得跟隨鄭成功來台後的一切都超乎他的意料徐孚遠本來對鄭

成功反清復明充滿希望但怎奈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而鄭經又打壓一群忠貞

遺臣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徐孚遠在耕作十年後反思起當初跟隨來台的情景

不免有些懊悔於是自諷自己是「愚公」

詩中也呈現出體會到自身渺小的感覺徐孚遠或許覺得一生期許寄望的事情不

斷的落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爭名取勝到了寫作當時已經毫無意義了雖

然是一種自嘲的方式呈現但也表現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

簡秀苑 撰

一 概說

此組報告簡單但詳盡尤其在沈光文部分對於作者介紹的詳盡讓人一目了然

相信是劃下美好的休止符令人期待下一個樂章的跳躍起伏

二 沈光文部分

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沈氏死後葬

於善化里東保目加溜灣社又叫「灣裡社」其領域在曾文溪與鹽水溪的上中

游之間即今之善化安定和大內鄉一帶本社在善化支社依 石萬壽 教授的

研究有 1直加弄社今安定2灣里街東善化鎮茄拔里 3二社今玉井鄉

內霄里4拔馬社左鎮鄉拔馬5新社仔社今大內鄉頭社村環湖村一帶(目

加溜灣社資料摘自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番婦〉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

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黑齒當

為原住民成年禮俗之一

〈釋迦果〉《重修台灣府志》卷十八云釋迦果似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

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重修台灣縣志》卷十二風土志載樹高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25: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在(東行阻風)中首句「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表現出詩人

欲離之急切心中焦急之心躍然紙上但次聯「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

空」卻又流露出實無意浪跡天涯不得不然的悲傷亡國遺臣之難再次見諸

文字「屢書空」在此應為書空咄咄之意晉人殷浩被黜放終日以手指向空中

書寫「咄咄怪事」四字見晉書˙卷七十七˙殷浩傳後比喻失意激憤的狀態

金˙元好問˙鎮平縣齋感懷詩「書空咄咄知誰解擊缶嗚嗚卻自驚」如此解釋

後更能體會滿腔悲憤欲訴無淚的情景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這兩句不應解釋為攜眷渡海與學農之

事其實這是詩人的一種感懷之詞想到要去一個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堂堂君子

(讀書人)可能要從事他們認為低下的務農之事空有滿腹經論卻淪喪於斯此

情此景或從另一個角度想是田園之樂但另一種士大夫的眼光看之可喜乎

亦悲乎

末聯則是另一種轉折詩人以一種失望但接受的心態來看待這一切「稍待波平

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這須放兩字用得很傳神放流的不但是船更是一

種抱國壯志的逝去也是一種默默接受命運的無言以對閱讀此詩三百多年前

的歷史人物躍然浮於眼前對於他們除了給與深深的同情與感懷後亦讓人無

言了

(東寧詠)中先說一個可討論之處「函谷誰占藏史氣」此句應做何解呢

還記得「函谷一丸泥」嗎這兩解應都是相近的函谷關自古是中國關中地區之

門戶所以用函谷來指涉國家重要之地也就是掌權者這在語言學上是一種隱

喻函谷關=中原=國都=統治者當我們如此解釋之後那前後文都能一貫解

釋了完整的語句解釋則是那管那美好河山現在究竟是在述說誰家歷史我這

放逐海外之人也只能作蘇武牧羊之嘆了

在這首作品中我們可看到詩人的生不逢時嘆不得志流落異鄉過著「古

荒」的生活或許詩人是無意的但在作品此聯中「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

又一天」卻又令人感到他的孤單與寂寥十八年了是否他忘了自己也應屬於「土

民」了而末聯「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雖有豁達之情但卻是

一種消然的適性是對現實環境不得不的屈從試著找出蘇東坡的(六月二十日

夜渡海)一詩讓我們一起體會不同的心境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

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最後一首是本學期最後一首了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首我想就用這首詩來和大家

分享「找碴」的心得在這首(鋤菜)中似乎好像沒什奇怪的地方就是詩人

田耕生活的愉情之作罷了真如此嗎我認為完全不是為什麼呢首先在念

這首詩作的時候我嘗試用國語念或用臺語念都不是很順口(雖說台語也不見得

百分百貼近古音)我曾做了兩個假設一是同學可能打錯了或是徐孚遠此作

並非佳作但查閱原始出處後發現同學沒有錯那是剛好選了一篇較不成熟之作

嗎對照其它詩作與本首內文似乎又不像這給了我很大的疑惑甚至於我試

著把把每聯前後段倒過來念還更順口更合韻腳呢這其一

第二是若仔細推論這詩當中都有所謂「跳躍性思考」從「晨夕桔槔那得濡

沾塊之雨昨宵下」就可看出先講到早每天打水仍不夠澆灌忽然又說昨夜下

了大雨兩者間似有關聯但在語句上的用法一定有問題又下聯「葉裏抽莖生

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看似相關但仔細推敲我們又被語言學所騙當中只有

葉菜兩字讓我們產生語意上的聯結外有何相關呢下聯更離譜了「西鄰我友」

與「十載泥塗」又有何關呢這其二

其三是對照全文末聯似為言志又與上文有何相關

然後第四句「畦中種菜三百株」為何是三百呢為什不是五百(我不是五百

的歌迷)這有何意呢

有了這麼多疑惑該找答案了文史不分家我很相信這句話所以一定先找

作者的生平與其時代背景現在這些同學都整理的很詳細幫了我很大的忙那

麼我看到前面說徐孚遠在鄭成功時期是受重用的但在鄭經時代就被冷落了所以

鬱抑不得志加上生活失依想必是很難過的那這首明顯是鄭經時代所以才必

須鋤菜呀

好接下來真的需要一點靈感了我會試著把自己融入作者的心境去體會在

那遙遠的時代面對此情此景自己會有何感受呢我在此詩中會覺得留此何用

不如歸去但歸又歸不得在此真如失去自由的人一般想至此靈光一現想到了

一篇文章------歐陽修的「縱囚論」用網路查了一下縱囚論原文哈真巧縱

放之囚為三百多人於是這使我朝向這是一篇隱喻的言志詩去想再推敲歷史去

找解答很有趣吧我把推敲的解釋文寫如下

在這個島嶼居留了那麼久是為了什麼呢處在這再惡劣不過的環境讓我感覺自

己比那愚公還要更愚了臺灣這小小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成大事業我們只不過項

困守在島上的囚徒罷了現在憑您(指鄭經)如朝夕井中打起水般少的才華怎

能夠治理好我們呢像您父親那麼有才華(沾塊之雨)的人已經逝去不復返了(昨

宵下)您現在大力啟用新的人而放棄老臣好像是要有一番新做為(葉指老臣而

抽莖指新臣)這看來都只是好像小孩辦家家酒般(烹菜沽酒)用來欺騙自己讓

老百姓心中安慰的吧事實上我也並不是沒有回歸大陸的機會(西鄰應為駱賓

王 代女道士王零妃贈道士李榮出「helliphellip千回百過浪官關心何曾舉意西鄰玉

未肯留情南陌金南陌西鄰咸自保還轡歸期須及早為想三春狹斜路hellip」)

只不過一轉眼在這邊(這時已如泥塗)耽擱了十年之久現在與您的關係愈來愈

遠(南雲杳杳)而要進言的機會也沒了(天路逋逋在此應為亡失較妥)連我

想要有報效之心卻都無能為力了

這樣解釋是否較合乎文義而不聱牙呢也許我解釋的其實根本就是「為賦新詞強

說愁」不過還是提供給各位一個不一樣的看法用新的角度看詩也看歷史

李美瑜 撰

一 懷鄉(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以江水借代鄉愁更能展現岀愁思的綿延及蕩氣迴腸以江水對照思念家鄉

的情緒讓讀詩的讀者也能感受出沈光文的惆悵另外江水也有暗示歸鄉之途

渺茫之意見備註得之本詩創作時間為永曆二十四年當時已為明鄭時期鄭

經在位清廷實施堅壁清野的海禁政策一來使在台的漢人無法回歸再則在中

國沿海的居民也無法渡台沈光文見此更為感嘆再加上沈光文對於鄭經的領導

多所不滿因此才會覺得回家之路如同滔滔江水一般波濤洶湧遙不可至

二 番婦(沈光文)

詩的賞析

不同於抒發憂國憂民的詩作沈光文因為避禍來台於是留下些許描寫台灣異地

文化的詩作這些詩篇也讓後世得以了解當時代台灣平埔族的文化平埔族是母

系社會男人主內女人主外的社會形態與向來重男輕女的漢民族無論在生活

及價值觀方面有許多的差異所以當漢民族初來台時常與在地的平埔族發生衝

突我們可從清朝遊宦詩人的著作中發現不少輕蔑平埔族的字樣本詩沈光文

僅以紀錄的方式呈現岀平埔族人的生活型態多了份客觀的歷史描寫少了漢

民族優越感的沙文主義

三 釋迦果(沈光文)

詩的賞析

若沈光文真以釋迦果比喻自身的處境那麼筆者認為沈氏就犯了遷客騷人的「多

愁善感」了另外從詩作中實在感受不岀沈氏表現岀「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不知為何詩作賞析中加上了這段文字難道釋迦生長在台灣是苦的只有生長

在皇帝林園內才是幸福的嗎

釋迦本來就是外來的產物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生態恰巧適合栽種所

以在台灣會有如此珍奇的水果筆者認為沈光文僅以文人的觀點思考植物的生

長卻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即便將「釋迦」移植到皇帝林園也不會蓬勃生長

每種生物都有其生長的條件無論人類世界多麼的紛擾隨著時光的荏苒都將

流於歷史可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卻不會因此而停止運轉及變化

詩的疑問

稱名頗似「足誇人」當中的「足誇人」怎麼解釋呢不知為何會翻譯成「蠻能

引起人們的好奇呢」另外第二句「不是中元大谷珍」中的「大谷珍」怎麼

解釋呢是一種借代還是古時「大谷珍」就是「果品」的意思

四 〈思歸〉六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賞析

「詩瘦自憐同骨瘦」指的是詩風孤寂就像身子骨單薄一般由此可看出沈光

文來台的十年生活並不如意應該是看到時局的震盪即便沈氏有滿腔的熱忱

卻也無法扭轉頹勢的無奈吧難怪沈光文的著作都有深深的哀愁本首詩末

兩句「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不僅令人有嚮往崇尚過去太平盛事

的感覺還有不滿現狀的無奈如此也道岀沈光文作此詩篇的目的

本詩篇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感有顏色可知沈氏擁有深厚的漢文

學底子另外沈氏喜歡在詩作中運用借代及雙關的修辭技巧如此一來讓文章

更有深度及涵義能激起讀者讀後深思

五 〈山居〉八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觀點

關於本詩筆者認為成詩應於台灣且時間點應於作賦諷刺鄭經之後可從詩中

第五六句推敲岀端倪「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譯為希望作隻高潔的雲

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筆者認為沈光文渡台後應該算在台人士中學識

涵養高者應該要受矚目被重用的人但是沈光文卻自言欲淡泊名利作一明

哲保身的隱居者可見其對國家政事已灰心失落因此筆者認為成詩在作賦諷

刺鄭經之後

六 有感(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譯為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

命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雖然詩中說不怨天其實沈光文對於亡國卻是極為深

痛他感嘆世態炎涼有人可以有車代歩富裕的過生活而他僅能挨餓原先

努力求取的功名因為國家的改朝換代一切化為烏有一種對人生多變乖舛的

無奈貫通整篇詩作不過即便不滿世道及老天的造化弄人創作本詩時沈光

文仍然相信可以「反清復明」所以末兩句也有期望未來更好的意味期待蒼天

垂憐未來更好

七 桃花(徐孚遠)

詩的賞析

徐孚遠對於台灣的情感非常矛盾一則認為台灣是遠離分擾中國的世外桃源想

要悠閒安適的偏安台灣一則又希望回去過往的中國期待中國的動盪停止落

土歸根同於同學賞析中所提明鄭時期渡台漢人有許多的「亡國懷鄉」之作而

本篇就是典型的作品徐孚遠以「桃花」借代偏安的「台灣」詩中充滿詩意

善用典故讓詩作讀來寓意深遠

八 東行阻風(徐孚遠)

詩的賞析

《東行阻風》有感於國家的驟變人世間的無常徐孚遠選擇避居田野回歸平

淡或許有時會感到飄零孤單但筆者認為徐孚遠從農耕生活中重新找回了生活

的快樂在同學的賞析中得知「徐孚遠的詩作雖在顛沛流離時仍寓溫柔敦厚

之意」可見徐孚遠是個 EQ 高挫折容忍力高的文人相較於同時期沈光文詩

作《有感》中呈現的灰色思想即可發現徐孚遠人生態度的豁達

九 東寧詠(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第三四句「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嘆子卿賢」譯為誰會在函谷邊疆表

現出名留青史的氣勢漢朝空自嘆息蘇武賢能筆者認為徐孚遠是認為偏安於台

灣後他已經漸漸對國家政事失去過往的熱忱了產生了一種對國家政事「無能

為力」的感覺於是將自我寄情於農耕之中雖然消極但也爲生命找到另一個出

口不過詩中仍會有「草木餘生」等字樣可見即便避居田野心中也無法真

的豁達不問世事

十 鋤菜(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徐孚遠似乎覺得跟隨鄭成功來台後的一切都超乎他的意料徐孚遠本來對鄭

成功反清復明充滿希望但怎奈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而鄭經又打壓一群忠貞

遺臣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徐孚遠在耕作十年後反思起當初跟隨來台的情景

不免有些懊悔於是自諷自己是「愚公」

詩中也呈現出體會到自身渺小的感覺徐孚遠或許覺得一生期許寄望的事情不

斷的落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爭名取勝到了寫作當時已經毫無意義了雖

然是一種自嘲的方式呈現但也表現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

簡秀苑 撰

一 概說

此組報告簡單但詳盡尤其在沈光文部分對於作者介紹的詳盡讓人一目了然

相信是劃下美好的休止符令人期待下一個樂章的跳躍起伏

二 沈光文部分

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沈氏死後葬

於善化里東保目加溜灣社又叫「灣裡社」其領域在曾文溪與鹽水溪的上中

游之間即今之善化安定和大內鄉一帶本社在善化支社依 石萬壽 教授的

研究有 1直加弄社今安定2灣里街東善化鎮茄拔里 3二社今玉井鄉

內霄里4拔馬社左鎮鄉拔馬5新社仔社今大內鄉頭社村環湖村一帶(目

加溜灣社資料摘自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番婦〉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

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黑齒當

為原住民成年禮俗之一

〈釋迦果〉《重修台灣府志》卷十八云釋迦果似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

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重修台灣縣志》卷十二風土志載樹高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26: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並非佳作但查閱原始出處後發現同學沒有錯那是剛好選了一篇較不成熟之作

嗎對照其它詩作與本首內文似乎又不像這給了我很大的疑惑甚至於我試

著把把每聯前後段倒過來念還更順口更合韻腳呢這其一

第二是若仔細推論這詩當中都有所謂「跳躍性思考」從「晨夕桔槔那得濡

沾塊之雨昨宵下」就可看出先講到早每天打水仍不夠澆灌忽然又說昨夜下

了大雨兩者間似有關聯但在語句上的用法一定有問題又下聯「葉裏抽莖生

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看似相關但仔細推敲我們又被語言學所騙當中只有

葉菜兩字讓我們產生語意上的聯結外有何相關呢下聯更離譜了「西鄰我友」

與「十載泥塗」又有何關呢這其二

其三是對照全文末聯似為言志又與上文有何相關

然後第四句「畦中種菜三百株」為何是三百呢為什不是五百(我不是五百

的歌迷)這有何意呢

有了這麼多疑惑該找答案了文史不分家我很相信這句話所以一定先找

作者的生平與其時代背景現在這些同學都整理的很詳細幫了我很大的忙那

麼我看到前面說徐孚遠在鄭成功時期是受重用的但在鄭經時代就被冷落了所以

鬱抑不得志加上生活失依想必是很難過的那這首明顯是鄭經時代所以才必

須鋤菜呀

好接下來真的需要一點靈感了我會試著把自己融入作者的心境去體會在

那遙遠的時代面對此情此景自己會有何感受呢我在此詩中會覺得留此何用

不如歸去但歸又歸不得在此真如失去自由的人一般想至此靈光一現想到了

一篇文章------歐陽修的「縱囚論」用網路查了一下縱囚論原文哈真巧縱

放之囚為三百多人於是這使我朝向這是一篇隱喻的言志詩去想再推敲歷史去

找解答很有趣吧我把推敲的解釋文寫如下

在這個島嶼居留了那麼久是為了什麼呢處在這再惡劣不過的環境讓我感覺自

己比那愚公還要更愚了臺灣這小小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成大事業我們只不過項

困守在島上的囚徒罷了現在憑您(指鄭經)如朝夕井中打起水般少的才華怎

能夠治理好我們呢像您父親那麼有才華(沾塊之雨)的人已經逝去不復返了(昨

宵下)您現在大力啟用新的人而放棄老臣好像是要有一番新做為(葉指老臣而

抽莖指新臣)這看來都只是好像小孩辦家家酒般(烹菜沽酒)用來欺騙自己讓

老百姓心中安慰的吧事實上我也並不是沒有回歸大陸的機會(西鄰應為駱賓

王 代女道士王零妃贈道士李榮出「helliphellip千回百過浪官關心何曾舉意西鄰玉

未肯留情南陌金南陌西鄰咸自保還轡歸期須及早為想三春狹斜路hellip」)

只不過一轉眼在這邊(這時已如泥塗)耽擱了十年之久現在與您的關係愈來愈

遠(南雲杳杳)而要進言的機會也沒了(天路逋逋在此應為亡失較妥)連我

想要有報效之心卻都無能為力了

這樣解釋是否較合乎文義而不聱牙呢也許我解釋的其實根本就是「為賦新詞強

說愁」不過還是提供給各位一個不一樣的看法用新的角度看詩也看歷史

李美瑜 撰

一 懷鄉(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以江水借代鄉愁更能展現岀愁思的綿延及蕩氣迴腸以江水對照思念家鄉

的情緒讓讀詩的讀者也能感受出沈光文的惆悵另外江水也有暗示歸鄉之途

渺茫之意見備註得之本詩創作時間為永曆二十四年當時已為明鄭時期鄭

經在位清廷實施堅壁清野的海禁政策一來使在台的漢人無法回歸再則在中

國沿海的居民也無法渡台沈光文見此更為感嘆再加上沈光文對於鄭經的領導

多所不滿因此才會覺得回家之路如同滔滔江水一般波濤洶湧遙不可至

二 番婦(沈光文)

詩的賞析

不同於抒發憂國憂民的詩作沈光文因為避禍來台於是留下些許描寫台灣異地

文化的詩作這些詩篇也讓後世得以了解當時代台灣平埔族的文化平埔族是母

系社會男人主內女人主外的社會形態與向來重男輕女的漢民族無論在生活

及價值觀方面有許多的差異所以當漢民族初來台時常與在地的平埔族發生衝

突我們可從清朝遊宦詩人的著作中發現不少輕蔑平埔族的字樣本詩沈光文

僅以紀錄的方式呈現岀平埔族人的生活型態多了份客觀的歷史描寫少了漢

民族優越感的沙文主義

三 釋迦果(沈光文)

詩的賞析

若沈光文真以釋迦果比喻自身的處境那麼筆者認為沈氏就犯了遷客騷人的「多

愁善感」了另外從詩作中實在感受不岀沈氏表現岀「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不知為何詩作賞析中加上了這段文字難道釋迦生長在台灣是苦的只有生長

在皇帝林園內才是幸福的嗎

釋迦本來就是外來的產物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生態恰巧適合栽種所

以在台灣會有如此珍奇的水果筆者認為沈光文僅以文人的觀點思考植物的生

長卻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即便將「釋迦」移植到皇帝林園也不會蓬勃生長

每種生物都有其生長的條件無論人類世界多麼的紛擾隨著時光的荏苒都將

流於歷史可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卻不會因此而停止運轉及變化

詩的疑問

稱名頗似「足誇人」當中的「足誇人」怎麼解釋呢不知為何會翻譯成「蠻能

引起人們的好奇呢」另外第二句「不是中元大谷珍」中的「大谷珍」怎麼

解釋呢是一種借代還是古時「大谷珍」就是「果品」的意思

四 〈思歸〉六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賞析

「詩瘦自憐同骨瘦」指的是詩風孤寂就像身子骨單薄一般由此可看出沈光

文來台的十年生活並不如意應該是看到時局的震盪即便沈氏有滿腔的熱忱

卻也無法扭轉頹勢的無奈吧難怪沈光文的著作都有深深的哀愁本首詩末

兩句「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不僅令人有嚮往崇尚過去太平盛事

的感覺還有不滿現狀的無奈如此也道岀沈光文作此詩篇的目的

本詩篇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感有顏色可知沈氏擁有深厚的漢文

學底子另外沈氏喜歡在詩作中運用借代及雙關的修辭技巧如此一來讓文章

更有深度及涵義能激起讀者讀後深思

五 〈山居〉八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觀點

關於本詩筆者認為成詩應於台灣且時間點應於作賦諷刺鄭經之後可從詩中

第五六句推敲岀端倪「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譯為希望作隻高潔的雲

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筆者認為沈光文渡台後應該算在台人士中學識

涵養高者應該要受矚目被重用的人但是沈光文卻自言欲淡泊名利作一明

哲保身的隱居者可見其對國家政事已灰心失落因此筆者認為成詩在作賦諷

刺鄭經之後

六 有感(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譯為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

命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雖然詩中說不怨天其實沈光文對於亡國卻是極為深

痛他感嘆世態炎涼有人可以有車代歩富裕的過生活而他僅能挨餓原先

努力求取的功名因為國家的改朝換代一切化為烏有一種對人生多變乖舛的

無奈貫通整篇詩作不過即便不滿世道及老天的造化弄人創作本詩時沈光

文仍然相信可以「反清復明」所以末兩句也有期望未來更好的意味期待蒼天

垂憐未來更好

七 桃花(徐孚遠)

詩的賞析

徐孚遠對於台灣的情感非常矛盾一則認為台灣是遠離分擾中國的世外桃源想

要悠閒安適的偏安台灣一則又希望回去過往的中國期待中國的動盪停止落

土歸根同於同學賞析中所提明鄭時期渡台漢人有許多的「亡國懷鄉」之作而

本篇就是典型的作品徐孚遠以「桃花」借代偏安的「台灣」詩中充滿詩意

善用典故讓詩作讀來寓意深遠

八 東行阻風(徐孚遠)

詩的賞析

《東行阻風》有感於國家的驟變人世間的無常徐孚遠選擇避居田野回歸平

淡或許有時會感到飄零孤單但筆者認為徐孚遠從農耕生活中重新找回了生活

的快樂在同學的賞析中得知「徐孚遠的詩作雖在顛沛流離時仍寓溫柔敦厚

之意」可見徐孚遠是個 EQ 高挫折容忍力高的文人相較於同時期沈光文詩

作《有感》中呈現的灰色思想即可發現徐孚遠人生態度的豁達

九 東寧詠(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第三四句「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嘆子卿賢」譯為誰會在函谷邊疆表

現出名留青史的氣勢漢朝空自嘆息蘇武賢能筆者認為徐孚遠是認為偏安於台

灣後他已經漸漸對國家政事失去過往的熱忱了產生了一種對國家政事「無能

為力」的感覺於是將自我寄情於農耕之中雖然消極但也爲生命找到另一個出

口不過詩中仍會有「草木餘生」等字樣可見即便避居田野心中也無法真

的豁達不問世事

十 鋤菜(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徐孚遠似乎覺得跟隨鄭成功來台後的一切都超乎他的意料徐孚遠本來對鄭

成功反清復明充滿希望但怎奈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而鄭經又打壓一群忠貞

遺臣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徐孚遠在耕作十年後反思起當初跟隨來台的情景

不免有些懊悔於是自諷自己是「愚公」

詩中也呈現出體會到自身渺小的感覺徐孚遠或許覺得一生期許寄望的事情不

斷的落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爭名取勝到了寫作當時已經毫無意義了雖

然是一種自嘲的方式呈現但也表現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

簡秀苑 撰

一 概說

此組報告簡單但詳盡尤其在沈光文部分對於作者介紹的詳盡讓人一目了然

相信是劃下美好的休止符令人期待下一個樂章的跳躍起伏

二 沈光文部分

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沈氏死後葬

於善化里東保目加溜灣社又叫「灣裡社」其領域在曾文溪與鹽水溪的上中

游之間即今之善化安定和大內鄉一帶本社在善化支社依 石萬壽 教授的

研究有 1直加弄社今安定2灣里街東善化鎮茄拔里 3二社今玉井鄉

內霄里4拔馬社左鎮鄉拔馬5新社仔社今大內鄉頭社村環湖村一帶(目

加溜灣社資料摘自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番婦〉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

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黑齒當

為原住民成年禮俗之一

〈釋迦果〉《重修台灣府志》卷十八云釋迦果似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

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重修台灣縣志》卷十二風土志載樹高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27: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說愁」不過還是提供給各位一個不一樣的看法用新的角度看詩也看歷史

李美瑜 撰

一 懷鄉(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以江水借代鄉愁更能展現岀愁思的綿延及蕩氣迴腸以江水對照思念家鄉

的情緒讓讀詩的讀者也能感受出沈光文的惆悵另外江水也有暗示歸鄉之途

渺茫之意見備註得之本詩創作時間為永曆二十四年當時已為明鄭時期鄭

經在位清廷實施堅壁清野的海禁政策一來使在台的漢人無法回歸再則在中

國沿海的居民也無法渡台沈光文見此更為感嘆再加上沈光文對於鄭經的領導

多所不滿因此才會覺得回家之路如同滔滔江水一般波濤洶湧遙不可至

二 番婦(沈光文)

詩的賞析

不同於抒發憂國憂民的詩作沈光文因為避禍來台於是留下些許描寫台灣異地

文化的詩作這些詩篇也讓後世得以了解當時代台灣平埔族的文化平埔族是母

系社會男人主內女人主外的社會形態與向來重男輕女的漢民族無論在生活

及價值觀方面有許多的差異所以當漢民族初來台時常與在地的平埔族發生衝

突我們可從清朝遊宦詩人的著作中發現不少輕蔑平埔族的字樣本詩沈光文

僅以紀錄的方式呈現岀平埔族人的生活型態多了份客觀的歷史描寫少了漢

民族優越感的沙文主義

三 釋迦果(沈光文)

詩的賞析

若沈光文真以釋迦果比喻自身的處境那麼筆者認為沈氏就犯了遷客騷人的「多

愁善感」了另外從詩作中實在感受不岀沈氏表現岀「亡國之痛生活之苦」

不知為何詩作賞析中加上了這段文字難道釋迦生長在台灣是苦的只有生長

在皇帝林園內才是幸福的嗎

釋迦本來就是外來的產物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生態恰巧適合栽種所

以在台灣會有如此珍奇的水果筆者認為沈光文僅以文人的觀點思考植物的生

長卻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即便將「釋迦」移植到皇帝林園也不會蓬勃生長

每種生物都有其生長的條件無論人類世界多麼的紛擾隨著時光的荏苒都將

流於歷史可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卻不會因此而停止運轉及變化

詩的疑問

稱名頗似「足誇人」當中的「足誇人」怎麼解釋呢不知為何會翻譯成「蠻能

引起人們的好奇呢」另外第二句「不是中元大谷珍」中的「大谷珍」怎麼

解釋呢是一種借代還是古時「大谷珍」就是「果品」的意思

四 〈思歸〉六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賞析

「詩瘦自憐同骨瘦」指的是詩風孤寂就像身子骨單薄一般由此可看出沈光

文來台的十年生活並不如意應該是看到時局的震盪即便沈氏有滿腔的熱忱

卻也無法扭轉頹勢的無奈吧難怪沈光文的著作都有深深的哀愁本首詩末

兩句「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不僅令人有嚮往崇尚過去太平盛事

的感覺還有不滿現狀的無奈如此也道岀沈光文作此詩篇的目的

本詩篇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感有顏色可知沈氏擁有深厚的漢文

學底子另外沈氏喜歡在詩作中運用借代及雙關的修辭技巧如此一來讓文章

更有深度及涵義能激起讀者讀後深思

五 〈山居〉八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觀點

關於本詩筆者認為成詩應於台灣且時間點應於作賦諷刺鄭經之後可從詩中

第五六句推敲岀端倪「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譯為希望作隻高潔的雲

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筆者認為沈光文渡台後應該算在台人士中學識

涵養高者應該要受矚目被重用的人但是沈光文卻自言欲淡泊名利作一明

哲保身的隱居者可見其對國家政事已灰心失落因此筆者認為成詩在作賦諷

刺鄭經之後

六 有感(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譯為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

命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雖然詩中說不怨天其實沈光文對於亡國卻是極為深

痛他感嘆世態炎涼有人可以有車代歩富裕的過生活而他僅能挨餓原先

努力求取的功名因為國家的改朝換代一切化為烏有一種對人生多變乖舛的

無奈貫通整篇詩作不過即便不滿世道及老天的造化弄人創作本詩時沈光

文仍然相信可以「反清復明」所以末兩句也有期望未來更好的意味期待蒼天

垂憐未來更好

七 桃花(徐孚遠)

詩的賞析

徐孚遠對於台灣的情感非常矛盾一則認為台灣是遠離分擾中國的世外桃源想

要悠閒安適的偏安台灣一則又希望回去過往的中國期待中國的動盪停止落

土歸根同於同學賞析中所提明鄭時期渡台漢人有許多的「亡國懷鄉」之作而

本篇就是典型的作品徐孚遠以「桃花」借代偏安的「台灣」詩中充滿詩意

善用典故讓詩作讀來寓意深遠

八 東行阻風(徐孚遠)

詩的賞析

《東行阻風》有感於國家的驟變人世間的無常徐孚遠選擇避居田野回歸平

淡或許有時會感到飄零孤單但筆者認為徐孚遠從農耕生活中重新找回了生活

的快樂在同學的賞析中得知「徐孚遠的詩作雖在顛沛流離時仍寓溫柔敦厚

之意」可見徐孚遠是個 EQ 高挫折容忍力高的文人相較於同時期沈光文詩

作《有感》中呈現的灰色思想即可發現徐孚遠人生態度的豁達

九 東寧詠(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第三四句「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嘆子卿賢」譯為誰會在函谷邊疆表

現出名留青史的氣勢漢朝空自嘆息蘇武賢能筆者認為徐孚遠是認為偏安於台

灣後他已經漸漸對國家政事失去過往的熱忱了產生了一種對國家政事「無能

為力」的感覺於是將自我寄情於農耕之中雖然消極但也爲生命找到另一個出

口不過詩中仍會有「草木餘生」等字樣可見即便避居田野心中也無法真

的豁達不問世事

十 鋤菜(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徐孚遠似乎覺得跟隨鄭成功來台後的一切都超乎他的意料徐孚遠本來對鄭

成功反清復明充滿希望但怎奈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而鄭經又打壓一群忠貞

遺臣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徐孚遠在耕作十年後反思起當初跟隨來台的情景

不免有些懊悔於是自諷自己是「愚公」

詩中也呈現出體會到自身渺小的感覺徐孚遠或許覺得一生期許寄望的事情不

斷的落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爭名取勝到了寫作當時已經毫無意義了雖

然是一種自嘲的方式呈現但也表現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

簡秀苑 撰

一 概說

此組報告簡單但詳盡尤其在沈光文部分對於作者介紹的詳盡讓人一目了然

相信是劃下美好的休止符令人期待下一個樂章的跳躍起伏

二 沈光文部分

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沈氏死後葬

於善化里東保目加溜灣社又叫「灣裡社」其領域在曾文溪與鹽水溪的上中

游之間即今之善化安定和大內鄉一帶本社在善化支社依 石萬壽 教授的

研究有 1直加弄社今安定2灣里街東善化鎮茄拔里 3二社今玉井鄉

內霄里4拔馬社左鎮鄉拔馬5新社仔社今大內鄉頭社村環湖村一帶(目

加溜灣社資料摘自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番婦〉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

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黑齒當

為原住民成年禮俗之一

〈釋迦果〉《重修台灣府志》卷十八云釋迦果似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

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重修台灣縣志》卷十二風土志載樹高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28: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詩的賞析

「詩瘦自憐同骨瘦」指的是詩風孤寂就像身子骨單薄一般由此可看出沈光

文來台的十年生活並不如意應該是看到時局的震盪即便沈氏有滿腔的熱忱

卻也無法扭轉頹勢的無奈吧難怪沈光文的著作都有深深的哀愁本首詩末

兩句「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不僅令人有嚮往崇尚過去太平盛事

的感覺還有不滿現狀的無奈如此也道岀沈光文作此詩篇的目的

本詩篇對仗工整有聲音有意象有動感有顏色可知沈氏擁有深厚的漢文

學底子另外沈氏喜歡在詩作中運用借代及雙關的修辭技巧如此一來讓文章

更有深度及涵義能激起讀者讀後深思

五 〈山居〉八首之三(沈光文)

詩的觀點

關於本詩筆者認為成詩應於台灣且時間點應於作賦諷刺鄭經之後可從詩中

第五六句推敲岀端倪「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譯為希望作隻高潔的雲

中白鶴自由聆聽海上的潮聲筆者認為沈光文渡台後應該算在台人士中學識

涵養高者應該要受矚目被重用的人但是沈光文卻自言欲淡泊名利作一明

哲保身的隱居者可見其對國家政事已灰心失落因此筆者認為成詩在作賦諷

刺鄭經之後

六 有感(沈光文)

詩的賞析

本詩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譯為從現在起只能安於時局

命運又怎麼敢怨恨蒼天雖然詩中說不怨天其實沈光文對於亡國卻是極為深

痛他感嘆世態炎涼有人可以有車代歩富裕的過生活而他僅能挨餓原先

努力求取的功名因為國家的改朝換代一切化為烏有一種對人生多變乖舛的

無奈貫通整篇詩作不過即便不滿世道及老天的造化弄人創作本詩時沈光

文仍然相信可以「反清復明」所以末兩句也有期望未來更好的意味期待蒼天

垂憐未來更好

七 桃花(徐孚遠)

詩的賞析

徐孚遠對於台灣的情感非常矛盾一則認為台灣是遠離分擾中國的世外桃源想

要悠閒安適的偏安台灣一則又希望回去過往的中國期待中國的動盪停止落

土歸根同於同學賞析中所提明鄭時期渡台漢人有許多的「亡國懷鄉」之作而

本篇就是典型的作品徐孚遠以「桃花」借代偏安的「台灣」詩中充滿詩意

善用典故讓詩作讀來寓意深遠

八 東行阻風(徐孚遠)

詩的賞析

《東行阻風》有感於國家的驟變人世間的無常徐孚遠選擇避居田野回歸平

淡或許有時會感到飄零孤單但筆者認為徐孚遠從農耕生活中重新找回了生活

的快樂在同學的賞析中得知「徐孚遠的詩作雖在顛沛流離時仍寓溫柔敦厚

之意」可見徐孚遠是個 EQ 高挫折容忍力高的文人相較於同時期沈光文詩

作《有感》中呈現的灰色思想即可發現徐孚遠人生態度的豁達

九 東寧詠(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第三四句「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嘆子卿賢」譯為誰會在函谷邊疆表

現出名留青史的氣勢漢朝空自嘆息蘇武賢能筆者認為徐孚遠是認為偏安於台

灣後他已經漸漸對國家政事失去過往的熱忱了產生了一種對國家政事「無能

為力」的感覺於是將自我寄情於農耕之中雖然消極但也爲生命找到另一個出

口不過詩中仍會有「草木餘生」等字樣可見即便避居田野心中也無法真

的豁達不問世事

十 鋤菜(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徐孚遠似乎覺得跟隨鄭成功來台後的一切都超乎他的意料徐孚遠本來對鄭

成功反清復明充滿希望但怎奈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而鄭經又打壓一群忠貞

遺臣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徐孚遠在耕作十年後反思起當初跟隨來台的情景

不免有些懊悔於是自諷自己是「愚公」

詩中也呈現出體會到自身渺小的感覺徐孚遠或許覺得一生期許寄望的事情不

斷的落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爭名取勝到了寫作當時已經毫無意義了雖

然是一種自嘲的方式呈現但也表現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

簡秀苑 撰

一 概說

此組報告簡單但詳盡尤其在沈光文部分對於作者介紹的詳盡讓人一目了然

相信是劃下美好的休止符令人期待下一個樂章的跳躍起伏

二 沈光文部分

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沈氏死後葬

於善化里東保目加溜灣社又叫「灣裡社」其領域在曾文溪與鹽水溪的上中

游之間即今之善化安定和大內鄉一帶本社在善化支社依 石萬壽 教授的

研究有 1直加弄社今安定2灣里街東善化鎮茄拔里 3二社今玉井鄉

內霄里4拔馬社左鎮鄉拔馬5新社仔社今大內鄉頭社村環湖村一帶(目

加溜灣社資料摘自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番婦〉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

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黑齒當

為原住民成年禮俗之一

〈釋迦果〉《重修台灣府志》卷十八云釋迦果似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

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重修台灣縣志》卷十二風土志載樹高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29: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的快樂在同學的賞析中得知「徐孚遠的詩作雖在顛沛流離時仍寓溫柔敦厚

之意」可見徐孚遠是個 EQ 高挫折容忍力高的文人相較於同時期沈光文詩

作《有感》中呈現的灰色思想即可發現徐孚遠人生態度的豁達

九 東寧詠(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第三四句「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嘆子卿賢」譯為誰會在函谷邊疆表

現出名留青史的氣勢漢朝空自嘆息蘇武賢能筆者認為徐孚遠是認為偏安於台

灣後他已經漸漸對國家政事失去過往的熱忱了產生了一種對國家政事「無能

為力」的感覺於是將自我寄情於農耕之中雖然消極但也爲生命找到另一個出

口不過詩中仍會有「草木餘生」等字樣可見即便避居田野心中也無法真

的豁達不問世事

十 鋤菜(徐孚遠)

詩的賞析

本詩徐孚遠似乎覺得跟隨鄭成功來台後的一切都超乎他的意料徐孚遠本來對鄭

成功反清復明充滿希望但怎奈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而鄭經又打壓一群忠貞

遺臣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徐孚遠在耕作十年後反思起當初跟隨來台的情景

不免有些懊悔於是自諷自己是「愚公」

詩中也呈現出體會到自身渺小的感覺徐孚遠或許覺得一生期許寄望的事情不

斷的落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爭名取勝到了寫作當時已經毫無意義了雖

然是一種自嘲的方式呈現但也表現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境

簡秀苑 撰

一 概說

此組報告簡單但詳盡尤其在沈光文部分對於作者介紹的詳盡讓人一目了然

相信是劃下美好的休止符令人期待下一個樂章的跳躍起伏

二 沈光文部分

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沈氏死後葬

於善化里東保目加溜灣社又叫「灣裡社」其領域在曾文溪與鹽水溪的上中

游之間即今之善化安定和大內鄉一帶本社在善化支社依 石萬壽 教授的

研究有 1直加弄社今安定2灣里街東善化鎮茄拔里 3二社今玉井鄉

內霄里4拔馬社左鎮鄉拔馬5新社仔社今大內鄉頭社村環湖村一帶(目

加溜灣社資料摘自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番婦〉社裏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

粧掛白珩(項常掛瑪瑙珠)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番抹鹿油以為香)黑齒當

為原住民成年禮俗之一

〈釋迦果〉《重修台灣府志》卷十八云釋迦果似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

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重修台灣縣志》卷十二風土志載樹高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30: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

〈思歸〉六首將詩人孤寂的心境透過意象一一嵌入讀者的心扉

歲歲思歸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同蟬鳴吸露高難飽鶴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濤

奔花浪雪商夜動葉梢風待看塞鴈南飛至問訊還應過越東

颯颯風聲到竹窗客途秋思更難降霜飛北岸天分界月照家園晚渡江荒島無

薇增餓色閒庭有菊映新缸夜深尋友沿溪去怕叩柴門驚吠尨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

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潮水如從天外來澄光一片隱樓臺東山興懶藏遊屐栗里花稀覆酒杯熟慣窮

愁詩債逼久安寂寞道心開洗兵欲挽河猶遠利涉當前藉大才

不飛霜色到疏林蘆雪楓丹秋巳深民習耕漁因土瘠天留風月絕塵侵山容漸

老添詩料海氣凝寒動客心絺綌自看還敝甚無衣空搗月明砧

山空客睡欲厭厭可奈愁思夢裏添竹和風聲幽戛籟桐篩月影靜穿簾暫言放

浪樵漁共久作栖遲貧病兼國霜華渾不見海秋已過十年淹

三 徐孚遠部分

〈桃花〉末句「問君何必武陵回」個人以為「回」解為「回去」似有不妥是否

解為「回過頭去」整句解為「台灣這裡已經是真正的桃花源又何必回過頭去追

尋武陵人的腳步」

〈東寧詠〉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

賢土民衣服真如古草木餘生任所便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詩

中「荒嶼星河又一天」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感而「草木餘生任所便」更令人

有悲苦淒涼的感覺

〈鋤菜〉《台灣詩乘》中記載鄞黃定文書「徐闇公傳」後謂壬寅成功卒魯

王亦以是冬薨闇公屏居山谷與其後妻戴氏伐薪煨芋僅而得存余讀「釣璜

堂詩集」有鋤菜一篇或作於此時耶詩曰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

愚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

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卿自慰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此詩看出徐孚遠生活過的儉樸而有不勝欷噓之感

四 相關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iong-hian-chongsim-kong-bunhtm

httppingpoutncedutwcho2a14htm

雅靜 撰

千呼萬喚終於見到第七組的大作可以看得出第七組的同學雖然只有三

人所選的詩卻比任何一組都多熱愛台灣古典詩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由最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31: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後一組的同學來介紹台灣古典詩的初祖沈光文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茲分述各

詩賞析如下

(一)〈懷鄉〉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作者把那種思念祖國及家鄉的心緒比喻

成海浪是十分的獨特的因為海浪有高有低隨時不同就像是詩人的心一樣

的多愁善感而大海那種連接台灣與中國緜延不絕的關係又令人產生相屬的感

懷第七組同學判斷這首詩寫於 1670 年若是屬實的話那沈光文來台灣已逾

廿年以居留的時間來看就算是客鄉也當變成故鄉了但他仍未改對原鄉的想

念可見他是個相當念舊之人

(二)〈番婦〉這首詩看詩名就可判斷出是寫原住民的古詩只是這次描寫的

是原住民女人作者在詩中用了許多顏色把原住民女人每日的作息及風俗穿著

等都描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不知這是那一族的婦女呢難道這是當時普遍

的現象嗎我看以沈光文的觀察角度來看原住民在他眼裡可能都是一樣的

吧就像是現在的我們對原住民也同時存在著ldquo他們都是愛喝小米酒的rdquo類似的

以偏概全的看法吧

(三)〈釋迦果〉讀了這首詩才知原來釋迦是明朝時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名

稱是由佛陀的頭而來從中原大陸而來的沈光文一定以為中原地大物博各種

奇珍異果都種的出來所以才會有「不是中原大谷珍」及其後的兩句其實由現

在的眼光來看各地的產物本不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出產所有作物古人以其

狹隘的眼光觀看萬物一切以中原為尊因此從詩中無法感受出作者對這種水果

的任何讚美只有感受到他懷念中原之情

(四)〈思歸〉六首之三第七組同學的賞欣非常專業解釋得非常清楚感覺

得出作者心情是不開朗的似乎有顧影自憐的意象我們可以由「詩瘦自憐同骨

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兩句佐證雖然作者當時自認名聲不太但他豈知在後世

他可是赫赫有名拿了許多的台灣第一呢所以凡事要由不同角度觀之沈光文

一心認同中原的明朝所以若以中原的歷朝文人來看沈光文並非有名的文人

但立足台灣以台灣觀之卻是另外一片天可以讓後人紀念至今

(五)〈山居〉八首之三個人認為最後兩句「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寫

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意亦即他實在是非常想回去中原不想住在台灣山上

但事與願違國沒有了那也就沒有家了所以隱居於山中是很恰當的尤其

是作者已近七十花甲之年仍還想著報效國家參與政事這種愛國之情令人

動容但也令人不勝唏噓

(六)〈有感〉題目取名「有感」不知是因何而有感而發呢以沈光文的經歷

來看經過經荷蘭明鄭滿清那麼多政權的統治「有感」並不是難事更可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32: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能的是時時有感吧從這首詩看得出沈光文過得並不好也由於心情放不下

身與心兩煎熬造成他變成骨瘦如柴般的身體末兩句「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

敢怨天」是反諷的寫法作者其實是十分怨天尤人的其實他應該效法古人無

入而不自得生活才會比較快樂不然以他在世七十幾年每天都帶著憂鬱的心

情過生活那會是多麼苦的事啊

徐孚遠詩作賞析

(一)〈桃花〉第七組同學的賞析非常的專業幾乎是無懈可擊這首詩以桃花

源來稱呼台灣算是一種讚美但整首詩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桃花源的意象只是

很表面的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地方而已

(二)〈東行阻風〉徐孚遠明白指出了他想以台灣為養老之地並且準備全家一

起來連年老的阿嬤也一同隨行可見台灣在他的心目中是一處真的桃花源

而不是短期避難所在內心期待渡台前卻遇上強風阻礙行程心中一定百感交

集對台灣這個地方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應該是對

台灣充滿期待的才會寫下這首詩

(三)〈東寧詠〉這首詩的開始作者就用了「飄泊」二字言下之意好像又把

台灣當成人生的避難所了這首詩與前一首〈東行阻風〉都提到了農耕想必作

者認為農夫們相較於自己應該是較與世無爭的但也是較消極的所以他才會想

在年老時學人耕作學習無所為也是一種作為這首詩名為〈東寧詠〉理當

是歌詠台灣風土之作但以作者在台十八年在詩中卻只是大略描述了在台的每

一天可看作者在台灣是無心欣賞台灣之美的心情是隨時想著祖國而萬分沈重

(四)〈鋤菜〉首先一開始作者就自我解嘲挖苦自己是愚公第七組同學認

為「晨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葉裏抽莖生意殊」是寫文人淪落為農

夫不會耕作的情形但個人認為這也是自我解嘲因為這首詩寫於作者耕作了十

多年之後按理講一件事做了十多年還不懂得技巧嗎這是說不過去的還好

作者還有些好友鄰居可以聚在一起閒聊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就算與好友談天

仍無法使他忘記故鄉即使那裡已經再也回不去只好藉由詩作一抒己懷

柯惠珊 撰

沈光文徐孚遠均為明鄭時期流寓來台之宦遊文人來台時間前後相差十年均

在台灣的文學史留下重要的一頁沈光文更是開台文學之風流寓文人的作品常

不離思鄉思親思歸等抒懷之作或有不得志而惆悵之作對台灣留下最重要

史料的當推台灣風土民情及番俗等的生動描寫還有詠景詩水果詩等都為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33: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當時的台灣風情留下了重要紀錄而詩社的開創也可說是台灣文學風氣帶動的

催化劑之一

沈光文

沈光文之生平介紹首段中對於沈光文來台時間之推斷一開始將時間誤植為永

曆十五年(1661)但由後面的表格整理來看沈光文從潮州到金門的時間應是

永曆五年(1651)若 1661 年出發怎會 1651 年入台呢

文中第七組同學們介紹到善化的慶安堂內供奉沈光文的神像是他們將沈光文尊

奉為神如鄭成功般被神化嗎抑或是像供奉祖先般讓人緬懷呢若為神是像

文昌帝君一類求開智慧的嗎台灣人真的很有趣總喜歡給予值得紀念的人或

物披上一神話般的袍澤如花蓮七星潭的青石公就只是矗立在海邊的一顆大青

石當地人卻賦予一個保佑當地漁民平安的重責大任有時想想我們的先人其

實都是很有文學天才的可以想出這麼多民間傳說故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我

們似乎這樣的創作天份反而都被自己埋沒了

〈番婦〉中寫到她們以黑齒為美鹿脂為香之前在找原住民的相關介紹文獻中

也曾看過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人看到大概會以為他們因為落後而很久沒有

洗澡才會又黑又髒又臭的結果人家以此為美哩「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

讓人聯想到一群肩背上負挑著一個大大的竹簍的婦人一同在山間小路上辛苦走

著卻面帶笑容有說有笑的模樣配上野花紅錦白珩(ㄏㄥˊ)形成一幅

有趣的景象像極了電視節目《大陸尋奇》或《世界非常奇妙》裡的片段不過

語譯中的另一說法可能比較不適合以原住民的相關資料中似乎少數地方的

結婚禮俗中才有男以藤編坐椅背負女子的介紹平時可能少有此種情景

看了沈光文的〈釋迦果〉才知道原來釋迦是荷中混血的水果呢不知道荷蘭人

現在還吃不吃釋迦呢如果他們知道台東人這麼厲害想出鳳梨釋迦這樣的改良

種讓容易變爛爛的釋迦變成酸酸甜甜的好滋味一定也很佩服吧語譯中的「本

土」似乎宜使用「中原」即可雖然對沈光文來說或許內地才算本土但是容

易讓人誤解「本土」為「台灣」即產生誤讀所以建議可將其保留中原的用法

〈思歸〉中「家鄉昔日太平事」解釋成「照昔日家鄉太平無事的經驗推斷」感覺

怪怪的或許也可以解釋成想起家鄉的太平安樂的事情或景況而末句晚稻飄

香紫蟹肥美剛好襯托出太平盛世魚米之鄉豐收幸福的感覺而想起那快樂幸

福的景象對應「秋山」「松濤」「雪影」「瘦」「微」等寒涼孤單的意象更

烘托出作者思歸之情

〈山居〉詩中雖然作者自勉能作「雲中鶴」但從前兩聯中卻感覺到他的鬱

悶想要使自己豁達卻未能如己願反而讓讀者因作者的誠實感受到另一番深

刻的共鳴畢竟他不是自願來台者在〈有感〉詩作中強烈的將作者的不平透

露於詩句中想起家鄉的晚稻肥蟹在這裡卻「久當困厄如鬼」思歸卻歸不得

怎會不惆悵滿胸呢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34: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徐孚遠

比起沈光文的鬱悶徐孚遠似乎比較看得開可能是來台時的原因及心境不同

的關係吧徐孚遠算是被鄭成功賞識而隨他來台自然是有心理準備而來而沈

光文莫名其妙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上其實也不免讓人同情起他來相較之

下將台灣比作桃花源的徐孚遠似乎就達觀許多〈桃花〉詩中的「問君」似

乎有自問的感覺但是是不是真的不會想回鄉呢這詩中隱藏的矛盾感覺就

像一個剛失戀的人哭著說「我才一點都不在乎呢」的感覺一樣比直接道

出有家歸不得更令人唏噓此詩的語譯中第七組同學說作者刻劃了「台灣的雙

重性格」到底是台灣的雙重性格抑或詩人的呢詩人用了一語雙關第七組

同學似乎也在創作一語雙關哩

代表四季遞嬗的花木何許多〈東寧詠〉卻以飛蓬指之更顯飄搖不安定之感

像這樣無根的生活一晃眼也過了十八年從此詩及〈鋤菜〉詩作中都可感受到

流寓文人自許能有老莊般樂觀豁達的心胸如陶淵明般享受田園生活但是只有

詩人自己知道身懷才能卻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初受賞識而跟隨鄭成功來台

懷有壯志凌雲不料鄭卻早逝其子繼位廢舊制詩人就只能淪於此地務農維

生如今面對天地也只有空歎啊

蘇杏如 撰

一沈光文〈懷鄉〉

短短四句寫成的詩就能很充份地展現沈光文懷鄉思國之情懷第二句「縈迴思不

窮」寫得很好那是一種細長而不斷的感覺對於故鄉的情感一直都在心中最

後透過江海之水的互通希望人也像水一樣能和故鄉相流通

二沈光文〈番婦〉

描寫平埔族的婦女時透露出和諧而又純真的相貌婦女們同行出外工作想必彼

此是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而後面六句有視覺嗅覺上的描寫讓人物更加生

動看了這幾句覺得這些婦女們是很愛漂亮的不只頭上插著花連牙齒服

裝也都有講究最後連身上也要弄得香噴噴地可謂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每一處

都是精心打扮的傑作相當可愛

三沈光文〈釋迦果〉

釋迦果的名字聽起來很誇大不過它不是中原生長的珍貴果子而且就算是種在

土質再好的皇園裡也長不出來它只選擇台灣當成它的安身之處台灣的物產豐

盛有相當多中國見不到的水果可見台灣的生長環境是得天獨厚的

四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整首詩充斥著淡淡地思鄉之情而「秋」這個季節特別給人愁思之感秋風襲來

可以聽到風吹動松樹的聲音也可看到荻花飄動的樣子而我自己單薄的身子也

似乎要被吹動一樣相當虛弱不過還算可喜的是自己的聲名就像身子一樣微

小不會讓家鄉的人知道按照家鄉以往的太平日子算來現在應該是稻子飄香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35: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而紫蟹肥美的時候了

五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此首詩為沈光文託懷國之思改朝換代之痛一直在他心裡逝去的己無法挽回

而自己只能回歸自然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之事但心中還是相當難過希望自己

能化成在雲中飛翔的白鶴自在地聽著海上的潮浪之聲就算化成了天上的鶴還

是難得回到長安去為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因為我的朝代己不復存在了

六沈光文〈有感〉

有感於生活雖然貧困不堪無法溫飽但仍是安於此境不敢怨天尤人這是沈

光文自己所選擇的生活表現出他的氣度不凡不但以此自適並且不羨慕他人安

逸的生活

七徐孚遠〈桃花〉

將台灣的環境比喻為桃花源一般美好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那就在這裡

落腳安身了吧何必再回到故鄉呢

雖然字面上寫來怡然自得但覺得其內心還是無奈的迫於時局也只能把

台灣當成他的桃花源

八徐孚遠〈東行阻風〉

第一句中「衰鬢」兩字讓能感覺更加淒涼他不但身子虛弱而且想要東行到台

灣卻因碰上連月東風而不得其行只能暫居廈門對於這種漂搖不定的生活他

也很無奈因此每每想提筆寫下一些感觸但卻寫不出來他不但攜兒還帶著外

祖母表示他舉家遷移的決心而他的身體雖然不好但他卻要開始學著耕作

以維持生活等到十月可東行之時就要搭船到台灣來了

九徐孚遠〈東寧詠〉

徐孚遠來到台灣已十八年之久避居在台灣這邊遠的小地方雖有才德但卻不得

志但他早已安於農種生活這樣的日子是過得很快地而他自己也放任自己的

生命和那些草木一樣順應著自然環境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有幾許的感嘆但也

不得不如此的意味

十徐孚遠〈鋤菜〉

第二句將自己比喻為愚公相當嘲諷自己的口氣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泥中打滾為

求溫飽耕作的生活是很辛勞的常常無法照應全部的田地如遇天公作美降雨

之時那麼他的菜苗們就可以蓬勃生長看到如此情景就可以喝點酒煮點菜來

安慰自己但心中仍是感慨的家鄉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我卻無法往家鄉前行

侯德興 撰

〈懷鄉〉

此首詩可以說明出宦遊詩人共同的心聲離鄉背井到達千里之遠的台灣此種遙

想家鄉的心情似乎從詩中「縈迴思不窮」就可以看出來沈光文流亡海外思

鄉心切的描寫可謂貼切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36: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番婦〉

沈光文清楚的描寫出原住民婦女的特色宦遊詩人對於台灣特色的描寫似乎特別

感興趣感覺上對於台灣有種新奇的感覺食衣住行育樂通通都不放過藉由詩

的描寫讓後來的人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詩賞析中有說到『「朝朝」疊字的運

用以及平仄的配合讀來具有節奏律動感』而我卻感覺不太出來只覺得用「朝

朝」這兩個字還滿適切的

〈釋迦果〉

釋迦也算是台灣的特產中國大陸這麼大卻沒有生產釋迦的地方可以說明台

灣這一個寶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氣才能孕育出這麼特別的水果沈光文以短短

的四句詩就將釋迦形容得如此珍貴就算是「上林」這一個肥沃的地方也無

法栽種出釋迦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自己流亡到台灣的心情無法在中原地區報

效國家

〈思歸〉六首之三

從沈光文的詩似乎常常看到他想念家鄉的描寫此首詩就是一個例子句句的描

寫著思念家鄉的心情我覺得詩中較為特別的是「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

上飛」這兩句以「濤聲」來形容風吹過松樹林間以「雪影」來形容荻花飛

舞的樣子感覺有種無奈的思鄉感覺

〈山居〉

沈光文在這首詩中似乎懷念著以前在朝廷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是隱居的生活但是

詩裡表現的感覺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尤其在詩末聯中「長安難得去不是為

途遙」讓人感覺到沈光文心中的矛盾去長安並不是他不想去只是種種因素

的不允許使得沈光文只好留在台灣過著他「漁樵」的生活

〈有感〉

詩中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作為開頭就讓人有一種奇妙的感

覺讓人想一探究竟為何「所恨餓而不死」既然餓而不死應該感到慶幸

為何還有恨意呢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沈光文以「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

憐」相互對比描述出自己生活的困苦因而感到悲哀直到認為一切只好順

從天命任由命運來擺佈從沈光文的詩中可以看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只覺

得上天對他似乎不公平只好聽天由命

徐孚遠詩作

〈桃花〉

對於台灣的描寫形容得有如人間仙境一般讓徐孚遠雖然離開家鄉遠行到台灣

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詩中末段寫到「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徐

孚遠隨鄭成功來台對於明末的動亂或許台灣就是一個「避秦」之地宛如世

外桃源表達出心中的暢快感

〈東行阻風〉

同學注釋「陽月農曆十月的別名十月起吹西風是東行時節」在農曆十月

應是東北季風盛行的時期為何還是吹西風呢所以我認為「稍待波平陽月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37: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應該可以解釋「等待到十月天過後海浪平靜的日子」會比較適當

〈鋤菜〉

徐孚遠隨鄭成功來台藉由此詩書寫田園生活生活了十幾年心中不免猶豫

當初來台的期望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情也變得較為沉靜末段「南雲杳杳

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說明了雖有目標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具備足夠的鬥

志去應付挑戰只好回歸像愚公的生活每天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朝著自己心中

的目標前進

吳美桃 撰

沈光文詩作賞析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賞析此詩收於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又載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

其研究資料彙編》按「迴」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作「絗」

沈光文在台時間雖長達三十餘年傳世之作一百餘篇「最引人注目的不外是客

居潦倒的哀怨和夢迴縈繫的鄉愁」詩作品較多又多郊遊唱和感嘆生世飄零

懷鄉思家之作他在台期間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

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

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

終老於斯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

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

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

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懷鄉〉書法

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顯是十人懷念家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1

賽勝纏紅錦新粧掛白珩 2鹿脂搽抹慣 3欲與麝蘭爭 4

賞析〈番婦〉描繪原住民的妝扮與勞動深動地刻畫了台灣原住民婦女的生

活型態

沈光文在台灣時日既久對民情風俗產物愈益熟悉自然作為創造的材料

「負」是否為「婦」之誤

平埔族在十七世紀中葉(荷領明鄭期間)已懂得榨取鹿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乳液化妝用品這是目前台灣榨取動物脂膏的最早紀錄郁永河《裨海紀

遊》亦記載「閒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 不可近」清康熙中葉平埔族婦女仍盛行以鹿脂作為乳液油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38: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膏但漢人不喜歡這種味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也載稱「性好潔冬夏男

女日一浴hellip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康熙末年平埔族婦女除了榨取鹿脂外

還炙取山豬油脂作為潤髮的用途

1 按「黑齒草塗成」連橫《台灣詩薈》作「黑草齒塗成」

2「新粧掛白珩」作者註「項常掛瑪瑙珠」

3「鹿脂『搽』抹慣」連橫《台灣詩薈》作「塗」

4「欲與麝蘭爭」作者註「番抹鹿油以為香」

〈釋迦果〉

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

賞析歌讚熱帶的特產〈釋迦果〉末二句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先讚美此水果再說這不是中原之物實是狂人之語認為「珍」是中原的

珍果未能在土質肥沃的園林裡生長卻長在這貧瘠的台灣之島沈光文自喻為

「釋迦果」不受朝廷所重用僅能安身立命於這海島之中但是雖然海島貧瘠

卻能培養出這種希世珍果(沈光文)頗自以為傲的語氣

〈思歸〉六首之三

我貴何妨知我希 1秋山閒看倚荊扉

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

詩瘦自憐同骨瘦 2身微卻喜共名微

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3

賞析

1「我貴何妨知我希」詩人顧影自憐自己這麼清高貴氣了解我的人為什麼這

麼 少

2「詩瘦自憐同骨瘦」我的詩內容想像不豐富境界狹窄就如同我瘦弱

單薄的身軀

3「晚稻香新紫蟹肥」「晚稻」是在秋天收割而「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唐宋詩篇杜牧的「越浦黃柑嫩吳

溪紫蟹肥」陸游的「山暖已無悔可析江清肚有蟹堪持」寧景文的「越蟹丹螯

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因此詩人在秋天季節「倚荊扉閒看」又聽聞松濤聲想起家鄉此時正是晚稻

收成也是吃蟹好時節不禁懷念起家鄉來

〈山居〉八首之三

念此朝宗義孤衷每鬱寥

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

冀作雲中鶴來聽海上潮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

賞析詩中沈光文以閒雲野鶴來寄託其隱逸時怡然自得的心境詩中他每每想

到明朝已亡無法在朝廷為官自己流寓於台灣也不能回去心中就充滿鬱悶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39: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與寂寥因為無官可做當然沒有華屋美廈可居住只能隱居寄託在山林荒野

中頗有「何處是我家的落魄噓唏感」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

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

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

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賞析對於飢餓的人最痛恨的莫過於沒東西吃又餓不死對於長期處於困苦

艱難環境下的人怎能會怪人情的淡泊呢感嘆窮到需要乞求別人的幫助而身軀

日漸消瘦但是怨天嘆地有何用只能安於現狀接受上天的安排

詩中透露詩人對時局不接受又不能改變的無奈只能苟且殘喘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76

httpteacherksvskhedutw~boB2htm

〈台灣油脂的發展〉沙鹿傳統工業發展

httpwwwlibrary_shalutccedutwbook-s2ch06ch06-2htm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mparticle_id=5018933 太使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全台詩作品集

httpwww2nmtlgovtwTWPAPPShowCompositionaspxTID=00003540

蔡承維從《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重審沈氏在台灣文學

史上的意義(19990622)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oa-sin-uibunhaksu-igihtm

蔡政惠〈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2006

年 9 月》頁 61~96

httpwwwtmueedutw~literacydatabassdownlowbooks200661~96pdf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247507-1asp

徐孚遠詩作賞析

〈桃花〉

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 

千載避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

「海山春色等閒來」(台灣四季如春海與山平常就春色滿地)

「朵朵還如人面開」(桃花一朵一朵嬌艷盛開宛如美人的臉那麼漂亮)

「千載避秦真此地」(幾千年來中國常常戰亂時時在找桃花源好逃避像暴秦的

統治逃到台灣來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40: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問君何必武陵回」(問你何必要回中國去找陶淵明虛構的武陵)

武陵僅是陶淵明虛構的假世界而已台灣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整句詩顯示詩人在無法返回故里的現實環境下只得認同台灣的情境何

必再苦思夢想的要回家鄉呢

〈東行阻風〉

擬將衰鬢寄東濛頻月東風不得東

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

攜兒兼載黃牛嫗農作應追皁帽翁

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須放碧流中

賞析「衰鬢」鬢髮灰白

陸游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詩中感嘆我這鬢髮灰白的老翁打算今後在台灣這荒島上度過晚年連日來

卻受到東風的阻擋而不能前往這般老弱體衰的身體怎堪長期在外作客流浪

寫盡了流離在外無家可歸的悲情這種際遇是無奈不得已的只能苟且偷安適應

環境等待風平浪靜後才能開船前往這也是詩人於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後的心境抒

發之情

〈東寧詠〉

自從飄泊臻茲島歷數飛蓬十八年

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土民衣服真如古荒嶼星河又一天

荷鋤帶笠安愚分草木餘生任所便

賞析楊青矗的翻譯歌詠台灣的七律「東寧(台灣)詠」云

「自從漂泊臻茲島」(自從漂泊來到台灣這個島嶼)

「歷數飛蓬十八年」(算一算像飛蓬已經十八年了)

「函谷誰占藏史氣」(誰能在函谷關占歷史留名的氣勢)

「漢家空嘆子卿賢」(漢朝皇室空嘆蘇武賢能)

「土民衣服真如古」(台灣原住民的衣服真像上古時代)

「荒嶼星河又一天」(這個荒僻島嶼的星河一天又過去了)

「荷鋤戴笠安愚分」(拿鋤頭戴草笠安愚拙的本分種田)

「草木餘生任所便」(殘餘的性命如草木任其所便)」

「草木餘生任所便」另一意義乃耕種田園雜草要怎麼生任其所便

能收成多少算多少

整首詩道盡詩人遠離故里漂泊來到海島台灣的無奈可說和上一首〈桃花〉的心

境有異曲同工之處名為歌詠台灣但卻是無可奈何的「荒嶼星河又一天」一天

天的過了眺望故鄉歸期遙遙只得「荷鋤戴笠安愚分」任自己在這海島隨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41: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遇而安吧

〈鋤菜〉

久居此島何為乎惡溪之惡愚公愚

半畝稻田不可治畦中種菜三百株

晨夕桔槔 1 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

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

西鄰我友亦可呼只今十載在泥塗

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乏騊駼 2

賞析1「桔槔」春秋戰國之際人們普遍採用桔槔和轆輪提水灌田桔槔是

用簡單的杠杆原理製成的前輕後重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吸水既怏又省力

可日灌百畝但桔槔只活用於淺井低岸對深井高岸就無能為力了

2「騊駼」 野馬也(漢書卷 019)

從同學選的徐孚遠這四首詩作可以看出詩人客居台灣的心境那是種文

人雅士流落異鄉無法突破困境又不甘心就此困在海島是無奈是孤芳自賞一

種無法釋懷的心情寫造楊青矗先生對於〈桃花〉和〈東寧詠〉的解釋為詩人「認

同台灣」的感懷之作我倒是滿懷疑問的

參考資料

楊青矗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8today-o1htm

蔡逸亭http1401271049plantdicotdicot-symepicomposcompos45htm

中國重要發明農具及灌溉工具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farm3html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BCA2E69BB8E58DB7019

琬琳 撰

一沈光文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第一位來台成立詩社教化人民的文人其在台灣古典文學史

的地位之重要可說是台灣文獻之初祖我們在詩人懷鄉之作中如〈思歸〉〈懷

鄉〉〈山居〉〈有感〉等可看出沈光文在台仕途的不順遂和坎坷的際遇即使

如此桂王時只當了個位卑權小太僕少卿拒絕了清朝閩督李率泰官祿的誘惑

明鄭時受鄭經壓迫亦堅貞地不改其志詩人的堅苦卓絕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

讀書人的氣節都在詩中表露無遺

〈番婦〉

〈番婦〉描寫平埔族女性的裝扮卻也顛覆了傳統漢人的審美觀「野花頭插滿

黑齒草塗成」漢人婦女多以珠花金銀或玉釵裝飾頭髮「明眸皓齒」更是美

女的標準而原著民婦女則是以頭髮插上野花塗黑牙齒來展現野性之美「紅

錦」「白珩」描述原著民婦女的衣飾「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化妝品也是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42: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取材於大自然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述寫台灣先著民女性活潑純真的形

貌讓我們一窺當時原著民婦女的風采更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史料

〈釋迦果〉

沈光文詩文多以抒發鄉愁與遺老之志為主描寫台灣天然物產之詩並不多較有

名的有〈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其中描寫原產於南美洲因狀

若佛頭而得名的〈釋迦果〉更是展現了台灣有特有的異地風土「稱名頗似足誇

人不是中原大谷珍」光說出水果的名稱就足以向人誇耀以「珍」和「上」

道出此為果中珍貴的極品「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如此稀世珍

果中原的「上林院」都未能栽種卻只在台灣這塊荒土中盛產不正是暗示著

詩人坎坷的際遇和目前的心境嗎

〈有感〉

關於〈有感〉的第一句「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第七組同學賞析中為

「『餓』常成為亡國之時不服異族統治的意志力之象徵」事實上明鄭時期

大陸沿海百姓來移民開闢頻繁人口驟增為阻斷兩岸人民往來清廷令山東

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內徙四十里斷絕對台糧餉油鐵桅

船的供應台灣頓時物資缺乏民生貧苦沈光文當時因作〈台灣賦〉得罪鄭經

日子更加難過過得是「吃不飽卻餓不死的日子」為什麼提到「恨」呢因鄭

成功時期沈光文還被以客禮相待沒想到鄭成功一駕崩卻為鄭經所惡生活

頓時窮困潦倒

「人情無怪其然」正是對於鄭經猜忌直言進諌者和多疑善變而抒發憤慲之情如

此才能解釋何以詩人嚮往戰國時期孟嘗君能禮賢下士即使態度傲慢如馮諼般倚

柱彈劍高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者孟嘗君都能依其要求而給予較好

的待遇「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是諷刺鄭經無寬大胸懷接納雅言

錯失忠臣良子

二徐孚遠

〈桃花〉

永曆十五年(1661)徐孚遠因反清復明隨鄭成功來臺與沈光文際遇類似徐孚

遠在鄭成功時受到禮遇鄭經主政改變制度則歸居住於台灣縣新港一帶以從事

農耕傳道授業為遺老之志

〈桃花〉一詩遺老為躲避戰亂來到台灣將寶島喻為「桃花源」「海山春色等

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首聯是對於台灣四季如春景色怡人的讚許「千載避

秦真此地問君何必武陵回」幾千年來人民為逃避類似秦末的中國戰亂而尋

找「桃花源」不就是台灣這塊寶地詩人「不思歸」的態度正可看出徐孚遠

在台停留時間雖不長卻對這塊土地的充滿認同眷懷君國獨抱忠貞之志

〈東行阻風〉

徐孚遠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在詩文中可看出二者雖思念家鄉卻抱著不事異族

的志節跟隨清初明末殘餘政權流落異鄉然而總所遇非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

報效國家之志「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其中「書空」應是出自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43: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書空咄咄」一詞《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和《晉書殷浩傳》

「(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

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晉代時有個人叫做殷浩他曾經

擔任過中軍將軍也統領過五州的軍事後來遭人詆毀而被貶黜流放到信安這

個地方後以「書空咄咄」此典形容內心怨憤不平難以表述也用以指事物令

人感到驚詫

詩中表示雖因迫於現實以耕讀來安身立命然而詩末「稍待波平陽月後一舠

須放碧流中」一句仍看出詩人的一絲希望因「波平」暗指戰亂結束天下

太平「陽」乃「日」加上「月」不正是復「明」之意詩人字句斟酌隱喻

之句其意境之高遠著實令人感佩

凌至善 撰

沈光文的〈懷鄉〉中的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看這台江內海的海水其實是

與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相通的而黑水溝的那頭就是沈光文朝思幕想的家園短

短兩句道盡思鄉之愁「洶湧」二字隱含著回鄉之路很困難的意思「海潮」則代

表著回鄉之路

沈光文題為「永曆庚戌冬」之作(永曆 24 年)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 年)

距沈光文登台以將近二十年了

〈番婦〉一文是描述原住民女子的裝扮與作息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每天從事勞

力工作的但是也不忘裝扮自己頭插野花牙齒抹黑在來自中土的沈光文眼

中想必是不太能適應的美麗吧甚至很多東西也僅止於觀察並沒有實際

進一點接觸像鹿脂搽抹慣欲與麝蘭爭據郁永河的描述其實鹿油的髮油抹

在頭上是很腥羶的[1]但是沈光文卻將這種原住民的特殊的腥羶味裝扮比擬

成與麝香與芝蘭等香草植物相提並論顯示沈光文並未深入體味一下只是從遠處

觀察就下了結語或許這是曾居中央官職的優越感一直不能消除而始終無法放

下身段與士民為伍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宦遊文人」采風記敘文章中的一個盲

點吧

〈釋迦果〉中的端為上林栽未得的「端」不知是否可解釋為端正中規中矩的

意思意思是好好的在御花園中栽種無法長成反而要在這蠻荒的海島自生自

滅才能長成意在暗喻自己是正統科班考試出身的官吏卻無法在中土正常的

循例為官反而要到這荒島上才能一展所學頗有自我感慨大嘆生不逢處之感

〈山居〉八首之三的未能支廈屋祗可託漁樵是否可指為自己的才能學識無

法當一個支撐國家的棟梁只能在這個小島上閒雲野鶴與山林為伍感嘆自己

所學無用

長安難得去不是為途遙長安泛指朝廷的意思明朝清朝的首都都不是長安

沈光文亦非關中之人此處長安應是指朝廷的意思典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

Page 44: 主題:沈光文 徐孚遠 撰web.nchu.edu.tw/~fu373/file3-5/7.pdf · 將中華文化帶來台灣,晚年並創台灣第一個詩社,可說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 個播種者。不只是一般性的漢文化,沈光文在台有開創之功,就詩歌文學方面而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

茖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徐孚遠的〈桃花〉中海山春色等閒來朵朵還如人面開中引崔護《遊城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故

重遊舊地看見從前的景物依舊而當時相識的朋友卻不知去向可以引申為

國家山河的景色依舊如往昔一般只是人事已非改朝換代了

徐孚遠的〈鋤菜〉是描寫不得意的文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辛苦在物質缺乏

之下苦中作樂的心境本文雖是描述為官不得志轉而躬耕但其恬雅的意

境頗像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使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

取盡餘杯尤其「西鄰我友亦可呼」與「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葉裏抽莖生意殊烹菜沽酒聊自慰」與杜甫的「盤飧市遠

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亦相去不遠

但是徐孚遠顯然比杜甫更辛苦一點他要下田耕作而且做得非常糟糕所以晨

夕桔槔那得濡沾塊之雨昨宵下早晚忙著引水灌溉卻不得要領根本引不到

幾滴水植物上的水分反而是昨夜下的雨水這其實是自嘲自己不精於農事

不過徐孚遠還是志在為官只是苦無機會罷了從南雲杳杳天路逋我欲往從

乏騊駼可以看出要再回到朝廷的路實在是遙遠又難尋我很想要前往卻沒有

可以用的好馬載我前往

[1]在《裨海紀遊》卷下提到hellip並不是髮如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衷髮

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態

但以鹿脂為膏羶不可近白話意思根據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遇見三百年前

得台灣mdash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初版153 頁hellip頭髮

像亂草用水邊的青蒿當香草每天採來綁頭髮蝨子在上面爬來爬去偶爾有

年輕的婦女頭髮擦油頭髮分成兩肢盤起來以世瀛育風致的漂亮些的還帶著

含笑顧盼的嬌態不過因為是用鹿的脂肪當髮油腥昧很重難以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