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

大寂靜學會 - muchcalm.com.t · 面的《大念處經》開始講解,為什麼?因為這 更好理解的。部經現在有翻譯出較白話的本子,用比較白話的本子肯定是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大寂靜學會 *免費課程 歡迎隨堂加入

    課程名稱 講 師 課程內容 上課時間

    禪坐共修 大

    禪坐 / 經行 每週二 19:00-21:00

    佛學講座

    禪修次第 每週三 14:00-16:30

    徹底斷除煩惱 每週四 14:00-16:00

    空性智慧 每週四 19:00-21:00

    禪與花藝 謝素珠居士 歐式花藝 每週一 14:00-16:00

    梵唄共修 洪清和居士 梵 唄 每月第一和第三個週五

    19:00-21:00

    寂樂讀書會 連啟超居士 六祖壇經 每月第一和第三個週日

    14:00-17:00

    電影欣賞會 李碧鸞居士 看電影話人生每月第四個週日

    14:00-17:00

    地點:台北市忠孝東路五段 510 號四樓之三 聯絡電話:02-27274438

    (永春捷運站 4 號出口,過陸橋直走即到達)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大寂法師網站 http://www.muchcalm.com.tw/

  • 四念住.

    .....................................

    1

    禪定.

    .......................................

    20

    四種果位 .

    ...................................

    39

    身念處.

    .....................................

    59

    受念處.

    .....................................

    79

    法念處.

    .....................................

    97

    七覺支與四聖諦.

    .............................

    120

    修行的處所.

    .................................

    142

  • - 1 -

  • - 1 -

    四念住

    四念住

    佛陀親自開示給眾生的一條道路,一種修行方法,是佛

    陀涅槃之前所開示的。當時眾多弟子們來到佛陀面前,有的

    痛哭流涕,有的忍住不哭,壓抑自己的情緒;但更多是眼見

    佛陀將離世,非常難過。

    因為弟子們心知即將頓失依靠,自然倉皇失措,此時佛

    陀告訴諸弟子們:「不必驚慌、難過,也不用擔心,我走了

    之後,有一條道路可供你們遵循」。這一條路就是「四念

    住」,佛陀說:「依法不依人」,所依的法是什麼法?即「四念住」。

  • - 2 -

    四念住

    - 3 -

    「四念住」,是哪四個呢?「身、受、心、法」,背這

    四個字即可,當然你也可以背:「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

    法念住」,但不必這麼複雜,記下「身、受、心、法」就好了。

    「身、受、心、法」,這「四念住」,是所有佛教修法─

    八萬四千法門的核心,為什麼?你如果注意讀《阿彌陀經》,

    就知道《阿彌陀經》裏面告訴你,到了極樂世界,是做一些

    什麼事呢?修五根、五力,你有沒有發現經文裡面提到「五

    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它裏面的內容,正是原始佛

    教的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是哪三十七個呢?「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

  • - 2 -- 3 -

    四念住

    力、七覺支、八正道」。你看,有三個四,即「四念住、四正勤、

    四神足」,三個四乘起來就有十二支。兩個五「五根、五力」

    共十支。十二加十,二十二嘛!「七覺支」,二十二加七等

    於二十九。「八正道」,二十九加八等於三十七。(參附圖)

    八正道

    四念住

    四正勤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覺支

  • - 4 -

    四念住

    - 5 -

    有沒有發現,整個三十七道品的組成架構,最根本、最

    下面的就是四念住,最上面的是八正道?所以四念住可說是最

    基本的功夫,如果硬要提出佛教的修行功夫,不是練氣、不是

    練功,佛教最純粹的功夫就是在四念住。

    四念住起始,展開三十七道品的修學,三十七道品又被

    稱為什麼呢?阿羅漢的足跡。一個聖者,修行到最後證阿羅

    漢,那是最高層級。級以聲聞乘來說,如果我們想要像阿羅

    漢一樣,邁向解脫的話,那要怎麼做呢?就要跟著阿羅漢的

    腳步,追隨他踏過的足跡往前走,最後呀!一樣是到達阿羅

    漢的境地。

  • - 4 -- 5 -

    四念住

    那個痕跡是什麼?「三十七道品」;什麼是三十七道品的根本?

    「四念住」。

    什麼是四念住的根本?「身念住」;什麼是身念住的根本?「觀呼

    吸」。這

    是一層層,抽絲剝繭的,今天讓大家直接瞭解,佛陀

    教育、指導我們一個最核心的法門,所以今天起就為大家講

    「四念住」。

    我現在要根據哪一本經為大家講解「四念住」呢?「四

    念住」又稱「四念處」,很多經文裏都有,包括《雜阿含經》、

    《中阿含經》、或者長部裏面的《大念處經》.

    ..

    等等,現

  • - 6 -

    四念住

    - 7 -

    在先從長部裏面的《大念處經》開始講解,為什麼?因為這

    部經現在有翻譯出較白話的本子,用比較白話的本子肯定是

    更好理解的。

    北傳的《中阿含經》即是《大念處經》,與長部的《大

    念住經》稍有不同,兩經都一樣是講四念處。

    我們開始進入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拘樓國,劍磨瑟曇城」,

    開頭一樣是一個經典裏面最常用的句子,我聽到這麼一

    件事情,聽到什麼呢?

    有一回佛陀住在拘樓國,拘樓國是一個國家,拘樓

  • - 6 -- 7 -

    四念住

    巴利文叫作K

    urus

    ,拘樓是音譯。在這個國家裏頭的

    一座城堡,叫作劍磨瑟曇城,劍磨瑟曇城的巴利文,是

    Kammasadhamma

    ,為什麼它叫

    Kammasadhamma

    呢?因為在

    這之前有一個國王是暴君,名叫K

    ammasapada

    ,他在劍磨

    瑟曇城這個地方被打敗、被制伏,因此這座城堡變被叫作

    Kammasadhamma

    ,中文直接翻譯就是劍磨瑟曇城。

    世尊來到這座城市,與拘樓人同住,當時世尊剛好有一

    個因緣可以為大家開示說法。

    世尊告訴諸比丘說:「諸比丘啊!」比丘聽到世尊說話,

    就說:「世尊」,表示回應。所以你記得哦!下一次你如果

  • - 8 -

    四念住

    - 9 -

    在大會堂,在很人聚集的地方,聽師父說法的時候,師父若

    叫大家的名字:「諸位居士呀!」你們要回答:「是的,師

    父!」這是一種對話,一種反應或回饋。這就是佛陀跟諸比

    丘的對話模式,蠻有趣的!很活潑的!

    世尊就接著告訴他們說:

    「諸比丘,為淨眾生、為度愁嘆、為滅苦憂、為得真諦,成就聖道,

    為證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住」

    世尊告訴諸比丘說,為了要讓眾生獲得清淨,唯一的道

    路是「四念處」。現在這個五濁惡世,到處都充滿貪、瞋、

    癡的人。開車出去,好不容易找到停車位,卻遇到不講理的

  • - 8 -- 9 -

    四念住

    人,明明你要停車,他卻先把你擠開,他自己先佔了。到處

    都是吵雜的聲音,一下子這邊在建設,砰!,一下子那邊建

    設,砰…耳根一刻不得安寧。還有到處都是雜染,不是心理

    的污染,就是環境的污染。

    現在的地球有很多環境污染,不是嗎?大家都在討論這

    個議題,臭氧層有破洞,北極、南極的冰川不斷溶化,北極

    熊甚至只剩下一點點冰可以讓牠踏在上面,等到那一點點冰

    也溶化,牠就再也無處棲息了,很可憐。根據一些說法,

    二千零八十年,我們臺灣海平面的高度會上升,到哪裏呢?

    上升到圓山大飯店的高度,換句話說,圓山大飯店以下全部

  • - 10 -

    四念住

    - 11 -

    淹沒,以上則苟延殘喘,許多土地都不見了;整個環境變

    遷,人心污濁,很不清淨。

    這裡,佛陀教導眾生,要獲得清淨,唯一的道路是「四

    念處」。至於念佛,念佛法門很好,可以到阿彌陀佛極樂世

    界,不用待在這個五濁惡世,極樂世界都是諸上善人,完美

    無比,非常純粹,it’s a pure land

    ,非常清淨的淨土。

    但是,你要知道《阿彌陀經》或者說淨土宗這個法門,

    它是教你先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一個你修行的場所,在

    那邊淨化你的心靈,淨化完畢之後,還得如何呢?回返娑婆

    度有情,所以極樂世界只是一個中途站,而非終點站,最終

  • - 10 -- 11 -

    四念住

    你還是必須回入娑婆度有情眾生。它是一個轉折,先去極樂

    世界再轉回來,優點是較保險,你不會墮入五濁惡世,或者

    不會在五濁惡世掉入三惡道等等。

    然而佛陀在世開示給眾生們的直達道路─

    ─directway

    是什麼?「四念處」。不是迂迴的,不是先去某個地方再回

    來,所以這兩個法門有一點不同,兩者都很好,要聽清楚,

    兩者都很好、都很殊勝,但是,佛陀涅槃前,他就是開出這

    條直接的路,直接修,你當下就可以清淨,直接在五濁惡世

    獲得清淨,你看這是多好的一件事情,直接在當下,你只要

    修「四念處」,立得清淨。

  • - 12 -

    四念住

    - 13 -

    所以第一點,為了淨化眾生,讓眾生獲得清淨;第二點,

    為什麼要修四念住?為了超度在那邊憂愁、唉嘆的眾生,你

    看多少眾生很苦呀!

    我們臺灣很富裕,很豐足,可是還是有很多國家鬧飢荒,

    小孩子瘦骨嶙峋,營養不良,肚子膨脹,下一餐不曉得在哪

    邊。你們曾經看過那種照片嗎?小孩子沒得吃會變成怎麼樣

    子?牛尿尿的時候,小孩子就在下面接著尿喝,因為沒水

    喝;牛在大便的時候,接著牛的糞,甚至有一幕非常震驚的

    畫面,小孩子把他的頭伸進牛的肛門裡吃糞,非常可憐呀!

    看了真是非常難過傷心,這種處境的眾生是很愁苦憂慮的。

  • - 12 -- 13 -

    四念住

    還有的眾生是什麼處境?唉嘆,這種人經常這樣子「唉!

    唉!唉!」有一些事情發生了「唉!」另一件事又發生了

    「唉!」經常這樣唉嘆!在我們文明、富足的社會裏,不管

    是臺灣、紐約、東京、北京,不管哪個最頂尖的城市,有沒

    有唉嘆的眾生,有呀!到處都有,所以不是只有落後國家的

    人會唉嘆,在文明、高等國家裏頭,一樣有唉嘆的眾生。經

    文這邊說了,為了讓這些唉嘆的眾生;為了讓那些憂愁的眾

    生,可以不再憂愁、不再唉嘆!唯一的道路乃四念處,這是

    《大念處經》所講的唯一道路「四念處」。

    修「四念處」,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滅除苦憂。苦是什麼?是指

  • - 14 -

    四念住

    - 15 -

    身體的苦;憂,是指心裏的苦,憂慮;身體的苦是痛苦;所

    以為了滅除身體的苦與心裏的苦,唯一的道路乃「四念處」。

    「為得真諦」,真諦是什麼?真理,為了獲得真理,從

    古至今,多少哲學家,包含西洋的、印度的、中國的哲學家,

    多少宗教家,不論是西洋的神學家、印度的婆羅門、中國的

    宗教師,他們為追求真理,衍生出非常多的門派。哲學領域

    裏各種學派都有;宗教領域裏各種宗門皆有,裏面又再細分

    眾多派別。可是,佛陀在臨走前,開示唯一的一條道路乃四

    念處。「

    成就聖道」就是說,讓你可以走出神聖的一條路,你

  • - 14 -- 15 -

    四念住

    得到真理的下一步,就是走出一條神聖的道路,「成就聖道,

    證阿羅漢果」,這就是「聲聞乘」裏面的聖道。

    「為證涅槃」也要修四念處,原始佛教與菩薩道,聲聞

    乘與菩薩道的差異,是這樣子的,聲聞乘、《阿含經》、原

    始佛教等等,不管怎麼稱呼法,類似這一系列的修法,都是

    要證涅槃的。煩惱斷盡之時,即是證得涅槃之時,所以要不

    要證涅槃呀?一定要證涅槃。

    修行的目標是什麼?證涅槃,在整個修行的過程中,你

    要用「法次、法向」檢視自己,這決定你能不能證得涅槃。

    一個人活著的方向,不是朝向涅槃,就是朝向生死輪迴。一

  • - 16 -

    四念住

    - 17 -

    般情況下,很容易就朝向生死輪迴,所以要很小心,檢視自

    己是不是朝向涅槃?若有,即朝向涅槃與離欲,那叫「法次

    法向」;為了證得涅槃,唯一的道路,也就是「四念住」。

    以上講了幾個重點,為了:

    讓眾生獲得清淨

    為了讓眾生的憂愁、唉嘆,能夠獲得超越

    為了滅除身體的苦與心裏的苦

    為了獲得真理

    為了成就聖道

    為了證得涅槃

  • - 16 -- 17 -

    四念住

    為了這六大點,我們修「四念處」。

    「四念處」幾乎把所有的佛法,以及佛陀教給我們的修

    行目標,全部總括起來,所以很重要。經文說,唯一的趣向

    道,是四念處。

    唯一的趣向道,有幾種衍生出來的意思,第一種意思是說,這一條

    路乃單一的道路,沒有分支。有時候我們會說,條條道路通羅馬,

    意思就是說八萬四千法門,每一法門都可以成佛;或是說一

    件事情發生的時候,有很多方式可以解決問題。可是經文卻

    說,那是唯一的道路,所以它指出什麼?沒有分支,不是條

    條道路通羅馬,你如果要當下獲得清淨,直接修「四念處」,

  • - 18 -

    四念住

    - 19 -

    唯一一條道路,沒有其他。

    唯一趣向道,第二個意思是什麼?它是說,我們在修行的這一條路

    上,踽踽獨行,沒有伴侶。你或許會覺得出家人才能夠踽踽獨行且沒有

    伴侶,

    在家居士有伴侶,對不對?錯!你出生的時候,有人

    陪你來嗎?你死的時候,有人陪你走嗎?你在整個求學過程

    中,在工作的奮鬥過程中,有人陪你在奮鬥打拚嗎?這整個

    過程,你都是孤單走過一生的,所以每個人都一樣踽踽獨

    行。這是唯一趣向道的另一層意思。

    第三層意思,佛陀是獨一無二的發現者,他發現了這一條路,其它沒

    有人跟他一樣,你看佛陀所處的印度社會,宗教門派相當多,

  • - 18 -- 19 -

    四念住

    但是都沒有一個人發現四念處。佛陀發現了,並且教導我

    們,代表說他是獨一無二的發現者。

    第四層意思,我們走這一條路,唯有一個目的,那個目的是什麼?

    到達涅槃。你時時刻刻走在這一條路,要檢視自己有沒有朝向

    涅槃,符不符合「法次法向」,還是方向已經歪斜了,不會

    到達涅槃了,時時刻刻檢視自己。所以第四層意思是,唯有

    一個目的,到達涅槃。

    最後,第五層意思,那是什麼?到達涅槃的唯一道路,沒有別的路,

    希望大家從一開始,修四念處的過程裏頭,可以瞭解有五層

    意思,希望大家重視四念處,好好起修。

  • - 20 -

    - 21 -

    修「四念處」的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讓眾生獲得清淨,

    可以幫助我們超越所有憂愁與唉嘆,可以滅除身體的痛苦,

    心裏的痛苦,可以獲得真理,可以成就聖道,甚至最後證得

    涅槃。而

    佛陀在「四念處」這裏,指出它是一條道路,是可供

    眾生們選擇的一條道路。大家能夠仔細聽取這一經或許往後

    說不定也派得上用場,這邊我要先跟大家介紹「證得涅槃」。

    「證得涅槃」的涅槃,講更細膩一點,也就是當你已達

  • - 20 -- 21 -

    「三果」境地,進入「四果阿羅漢」階段,在體證四果的時

    候,就是「涅槃」;再仔細說明,原始佛教裏有「初果、二

    果、三果、四果」四種果位,這四種果位,不是「初禪、二

    禪、三禪、四禪」,不要搞混,禪定跟果位是兩碼子事。

    今天就為大家詳細介紹,禪定跟果位這兩碼子事,分別是什

    麼意思。

    「禪定」一般而言,最容易進入的狀態是什麼?「未到

    地定」,什麼是「未到地定」?初禪是根本定;當你修禪定

    在還沒進入初禪之前,有一個定快要進入初禪了,可是還沒

    到達初禪的禪定,稱為「未到地定」。

  • - 22 -

    - 23 -

    還沒到達「根本定」,還沒到達「初禪」,它叫做「未

    到地定」。有的人認為說,這未到地定之前,還有一個定叫

    「欲界定」,智者大師是這樣用的,他把「欲界定」「未到

    地定」合起來用,稱為「欲界未到地定」。

    有的人把它拆成兩個,一個是「欲界定」;一個是「未

    到地定」,也沒關係,大家先瞭解未到地定就好了。那「未

    到地定」,要怎麼證得呢?

    如何證得「未到地定」呢?就是每天要禪修,禪修方法我們在往

    後會講到。怎麼來檢定自己有沒有證得未到地定?用一個辦法檢定

    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斷五蓋」,如果有斷除「五蓋」,表示

  • - 22 -- 23 -

    已證得「未到地定」,沒有斷除五蓋,即未證得未到地定。

    「五蓋」是哪五蓋呢?「蓋」就是覆蓋的蓋,把你內在的清

    淨心,或者是內在本有的光明蓋住,令你無法發揮出來。

    「五蓋」是指「貪、瞋、昏沉、掉舉、疑」,說明如下:

    一、貪所

    謂的貪欲蓋,並不是眼睛看外界事物時所產生的貪,

    也不是耳朵聽到外面的聲音所產生的貪,兩者皆非。

    這裡的「貪欲蓋」特別是指修禪定的時候,本來心裏沒

    有任何妄念、雜想,忽然間一個念頭冒上來,「喔!好想吃

    冰箱裏的一塊蛋糕,喔!想死了,哎呀!憋不住了,我要起

  • - 24 -

    - 25 -

    身了」,結果就跑去開冰箱拿蛋糕吃。原本打坐時,眼睛明

    明沒有看外境,耳朵沒有聽聲音,可是自己心裏面產生了貪

    想,這個就是「貪欲蓋」。

    二、瞋在

    禪修的時候,心裏裏面自動產生的「瞋恚蓋」,這裡

    當然也不是指聽到某人罵你、數落你不是而產生的瞋恨心。

    此處的瞋恚蓋是指在打坐的時候,忽然間前塵往事浮上心

    頭,哎呀!以前那個曾經迫害我的人,倏地影像浮現,歷歷

    在目,令你咬牙切齒,恨意交加,再也坐不下去.

    ..

    這個就

    是「瞋恚蓋」。

  • - 24 -- 25 -

    三、昏沉

    「昏沉蓋」是指覺得坐著感到無聊、無趣,就開始鬧昏

    沉、想睡覺。有的人比較離譜,昏沉到什麼地步,邊坐著邊

    鞠躬,從腰部整個九十度鞠躬,上半身幾乎貼到地面,這個

    就是「昏沉蓋」。

    昏沉蓋必須好好克服,像天台宗慧思大師,他也曾被昏

    沉蓋所苦,在一次結夏安居期間,他每天打坐試著要入定,

    總入不了,一直被黑闇的昏沉蓋困住,到最後甚至無法坐

    了,怎麼辦呀?只好靠在牆壁上打坐,否則撐不下去,所以

    這個昏沉蓋,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並克服。

  • - 26 -

    - 27 -

    你如果鬧昏沉,開始打瞌睡了,可以怎麼處理?暫時睜

    開眼睛,讓外面的陽光或光線刺激一下,可能就比較不會那

    麼想睡。如果還是愛睏怎麼辦呢?按摩一下臉部,或是耳朵

    搓一搓,捏一捏,然後再打坐。若這樣仍是想睡,就用濕毛

    巾洗臉,將臉用水洗一洗,讓自己清醒,昏沉蓋就會消失。

    倘若還是想睡覺,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呀!就該起來經行,

    不要再坐了。若是經行還是想睡覺呢?乾脆補眠去,不要再

    熬了。去床上睡,或是在桌上趴一下,先休息為要,不要勉

    強自己,過度勞累。大休息、養好精神後,趕快再回來繼續

    禪修。

  • - 26 -- 27 -

    四、掉舉

    「掉舉蓋」就是散亂、激昂,它與昏沉是一對極端;昏

    沉是指心往下沉,變成黑闇的,昏昏欲睡的。掉舉則是你的

    心往上揚,甚至過於激動散亂,難以收攝專注,這個也需要

    懂得降伏。

    五、疑最

    後一蓋,叫作「疑」,懷疑分成三方面,懷疑自己,

    懷疑師父,懷疑佛法。

    (一)懷疑自己—

    沒有能力能夠好好學佛證得涅槃,對自己

    信心不足。

  • - 28 -

    - 29 -

    (二)懷疑師父—

    這個師父真的能夠教導我嗎?或者是產生嫌

    棄的心理,沒結過婚的師父,嫌他沒有出過社會,沒有工作

    經驗,缺乏社會歷練;有結婚過的師父,嫌他半路出家;還

    有人嫌師父長得不莊嚴,長得醜,連看都不想看,不想跟他

    學;長相莊嚴的師父,又懷疑對方是不是有很多人追隨,會

    不會出現問題?疑神疑鬼的想一堆,甚至連師父打個噴嚏,

    都會說「師父也會打噴嚏喲,師父不是至高無上,完美無缺

    嗎?」遇見師父在外面吃陽春麵,說:「啊!師父你怎麼會

    來這邊吃陽春麵」。疑東疑西,以為師父不用吃飯、不會生

    病,這個就是疑,懷疑師父。

  • - 28 -- 29 -

    基本上我告訴大家,若要知道某個師父值不值得追隨,考量兩

    個重點,第一,發心正不正確,他今天弘揚佛法,推動佛法,

    是不是基於純正不阿的發心,有沒有私欲,是否只為自己,

    如果沒有,就可以肯定他是為了利益眾生;第二個,考量他

    以不自私為前提,推廣佛法的過程中,有沒有歪曲,如果在

    過程中他也都行事正直,應該肯定他。

    所以一個是考量師父的動機,是否以純正發心為基礎而

    開展出來的佛法,第二,檢視他弘法的內容是否符合正知

    見,若是的話,就值得追隨。如果這兩點考量都無庸置疑,

    你就應該放心地追隨這個師父了。

  • - 30 -

    - 31 -

    (三)懷疑佛法—

    懷疑這個佛法真的可以導引我走向涅槃嗎?

    真的可以幫助我離苦得樂嗎?真的可以讓我解脫嗎?同樣疑

    東疑西,就是不想用佛法給自己試煉的機會。

    以上三種「疑蓋」,懷疑自己,懷疑師父,懷疑佛法;

    無論哪一點,希望大家都在禪修中克服,當禪修練習越多,

    禪修經驗越充足,就會越感到什麼呢?身心的蛻變,能夠緣

    自覺知,不待他人、不待時節,完全能夠以自己的身心為證

    明,不需要別人印證,自己自然會很清楚這樣走下去對不

    對。

    再重複一次,「貪欲蓋、瞋恚蓋、昏沉蓋、掉舉蓋、疑

  • - 30 -- 31 -

    蓋」,當這五蓋全部斷除、降伏的時候,那是什麼景況呢?

    證得未到地定,這只是最淺的定。再進一步,就是初禪;然

    後再進一步,二禪;再來三禪;四禪,逐步前進。

    什麼是初禪呢?怎麼檢定自己有沒有證得初禪呢?以五

    禪支來檢定自己。五禪支是指「尋、伺、喜、樂、定」。

    一、尋什

    麼是「尋」?尋找的尋。比如說,有一個人爬山,在

    山中遇到一間寺廟,發現廟裡有一口鐘,他對著鐘敲下去,

    鏗!整座山都繚繞著不絕的鐘聲,遠方也在爬山的登山客,

    聽到鐘聲,開始尋找,這鐘聲是打哪裏來?於是開始向四面

  • - 32 -

    - 33 -

    八方搜尋,這個就是尋。

    禪修時也是這樣呀!首先尋找那個讓注意力固著在某一

    點上的所緣境,比如說觀呼吸,其所緣境是在鼻端處,兩個

    鼻孔的地方,觀察呼吸的出入。此時你會發現其實並不容易

    尋到這一點,為什麼?因為注意力很難持續地停留在這一點

    上,層出不窮與綿延不絕的妄念,會將注意力從鼻端移開,

    跑到其他地方,因此很難固著在這一點上。當你可以確實地

    尋找到鼻端,踏實地安止於鼻端,並且可持續地停留在這一

    點上的時候,才能夠說:「五禪支的尋支成立了」。

    二、伺

  • - 32 -- 33 -

    什麼是「伺」?當你用觀呼吸,尋找到鼻端,即兩個鼻

    孔之處,當你可以停住於此之後,在這上頭「著摩伺察」,

    著摩伺察什麼?伺察呼吸,當呼氣的時候,伺察著兩個鼻

    孔,氣體通過鼻孔出去了,但你不要跟著出去,你得停留在

    這兩個鼻孔的地方,伺察著呼氣;吸氣的時候,伺察著吸

    氣。如果「尋」已經穩定,又能好好的伺察,那「伺」這個

    禪支,也就成立了。

    有人雖然能夠在這一點上伺察不動,卻無法整個過程都

    在伺察,他可能伺察一剎那,然後其他幾秒鐘就不在了,人

    不在鼻孔,人不在伺察,過了幾秒鐘之後,才又開始回到伺

  • - 34 -

    - 35 -

    察,這樣「伺」的禪支就不成立,必須要一直在伺察著呼吸,

    這樣才會成立伺察,伺察的禪支才確立。

    三、喜、樂、定

    「喜」、「樂」二者分別是指身體的喜跟心裏的樂。喜,

    是比較表層的、較傾向身體的喜;樂,是比較深層的,指向

    內心的樂。

    「定」是因為「尋、伺、喜、樂」前四個禪支都成就了,

    而且前面五蓋也斷除了,由於這種成果所產生出的一種成就

    感,此時能夠感覺完全安定了,完全專注了,這種成就感也

    會帶出喜樂的覺受,所以希望大家能夠清楚瞭解這一點。

  • - 34 -- 35 -

    以上已為大家解釋初禪可用五禪支來檢視,那初禪要不要

    斷五蓋?未到地定要斷五蓋,這是最基本的,初禪在未到地定之上,當然

    要斷五蓋,還要生起五禪支,這個是很確定的。

    二禪,程序就簡單了;本來初禪有五個禪支,到二禪的

    時候,把其中兩個禪支去除,即去除「尋」跟「伺」,剩下

    「喜、樂、定」三個禪支。

    到了三禪,它再把「喜」的禪支去除,剩下「樂」跟

    「定」,這是三禪。

    到了四禪,再把「樂」去除,只剩下「定」禪支,剩下

    心一境性。事實上,有的人在四禪又加入一支,叫作「捨」,

  • - 36 -

    - 37 -

    捨受;因為已經沒有喜樂的受了,所以是一種捨受;由捨受

    取代喜樂,一個捨受,一個定,達到心一境性。未到地定跟

    四禪,完全可以自己檢證。現在大家已經瞭解什麼是禪定

    了,禪定是這樣子做檢證的。(參附表)

    一、未到地定|斷五蓋「貪、瞋、昏沉、掉舉、疑」

    二、初 禪|斷五蓋 +

    五禪支「尋、伺、喜、樂、定」

    三、二

    禪|斷五蓋 +

    三禪支「喜、樂、定」

    四、三

    禪|斷五蓋 +

    二禪支「樂、定」

    五、四

    禪|斷五蓋 +

    一禪支「定」

    序順證檢的定禪

  • - 36 -- 37 -

    果位有四種「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這四種果位的檢證方法,

    跟什麼不一樣?跟禪定的檢證方法不一樣。

    首先「初果」,要斷三結,就可以證得初果,「三結」

    是哪三結?「身見、戒禁取見、疑」這三結。

    「身見」,是指將這個五蘊和合的身體、色身執著為己,

    執著為我。

    「戒禁取見」,就是把錯誤的戒律,當作正確的來執取。

    比如說,以前有個外道看到一隻雞吃沙子,牠死後生天,他

    以為要生天,就要學雞吃沙子;看到一隻狗吃糞便,死後這

    隻狗居然也生天;外道就想只要跟著雞吃沙子,跟著狗吃大

  • - 38 -

    - 39 -

    便,我也可以跟著生天,因而學習那些行為,執著錯誤的見

    解,就是戒禁取見。

    「疑」,懷疑佛法,懷疑自己依法修行可不可以證得涅

    槃。所以首先就是以斷三結來檢定自己,有沒有證初果。

  • - 38 -- 39 -

    四種果位

    四種果位

    在「四念住」中提到,為了要解釋什麼是「涅槃」,所

    以要說明「四種果位」,要講四種果位前,又分別舉了「四

    種禪定」。這四種禪定前面又有一個「未到地定」,所以加

    起來是「五種禪定」。

    這五種禪定,分別有檢證的方法,之前就已經提到了,

    在證得初果的時候,以斷三結來檢證自己,有沒有證初果,

    跟禪定的檢證法是不同的,請大家區分清楚。

    「證初果」就是以「三結」來檢證自己,三結還記得嗎?身見、

  • - 40 -

    四種果位

    - 41 -

    戒禁取見、疑。快速地提一下,什麼是「身見」─

    就是執

    著五蘊和合的身體,以為它是我,這就是身見。「戒禁取」

    將錯誤的戒律,當做正確的戒律來執守,這是戒禁取。

    「疑」─懷疑佛法;懷疑佛法可不可以引導我到達涅槃。以

    上是三結,當這三結斷除的時候,就是證初果。

    「證初果」非常非常重要,為什麼?因為證初果首先的利益就

    是永不墮三惡道。想想看,如果不再有墮入惡道的危機,是

    非常慶幸,非常值得高興的一件事情。

    有的大企業家,雖然富有,卻非常害怕自己掉入三惡道,

    所以做很多利益眾生的善事。

  • - 40 -- 41 -

    四種果位

    除了做善事利益眾生,可以讓自己不墮惡道之外,還有

    一個辦法,那就是努力修行證初果。

    證初果,就能永不墮三惡道,然後頂多七有人天往返,

    意思是說,最多再七輩子證阿羅漢果,七輩子是最久的。最

    短的,就是當世就證阿羅漢;初果又稱為「預流果」,利益

    無窮,大家要好好努力證初果。

    目前台灣天臺宗第一把交椅,慧嶽長老,他用台語授課,

    很注重這一點,耳提面命:「拚初果」,期許弟子以拚初果

    為先決條件。

      現在已經知道證初果要斷三結。接著再來看,要如何檢證

  • - 42 -

    四種果位

    - 43 -

    自己「證二果」。「證二果」就是在斷了三結(身見、戒禁取見、

    疑)之上,「貪、瞋、痴」由濃轉薄。凡夫之人就是「貪、

    瞋、痴」三毒厚重。證二果不僅斷三結,同時貪、瞋、痴的

    習性,轉薄至幾乎看不到的狀態,這是二果。二果又稱為「一

    來果」,因為只再來人間一回合,就一定證阿羅漢。

    「三果」要怎麼自己檢證呢?就是除了斷三結之外,還要再加

    上斷除兩種習氣;欲貪和瞋恚,即斷除:1身見、2戒禁取

    見、3疑、4欲貪、5瞋恚,這五個加起來叫做「五下分結」。

    斷「五下分結」即證三果,三結前面已說明,現在解釋

    後面兩個,欲貪跟瞋恚。

  • - 42 -- 43 -

    四種果位

    「瞋恚」就是一個人很愛生氣,很容易動怒的習性,要

    到三果才能斷。所以聽到這裡,往後要對家人,生起無比的

    慈悲心,寬宏大量待之,家人如果愛生氣,不要再苛求太多,

    知道對方容易受境界影響,容易暴怒,是很正常的。除非

    他證三果,否則沒辦法苛求什麼。正確的作為是鼓勵對方修

    行,倘若一直責罵,或希望他不要生氣,都不正確,要教導

    對方修行方法,令他漸漸減少瞋心,最後證三果的時候,瞋

    恨心徹底去除。

    「五下分結」,一個是瞋恚;另一個是欲貪。「欲貪」

    有三種:

  • - 44 -

    四種果位

    - 45 -

    1對欲界的貪、2對色界的貪、3對無色界的貪。

    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三界。六道輪迴也就在這三

    界。當跳脫、超越三界時,就進入佛、菩薩、阿羅漢的境界。

    佛、阿羅漢都不用再來輪迴。我們人若無出三界的願景,就

    如同是輪迴中的流浪漢;在三界內流轉不息。

    以下解釋欲界的貪,好比說已經吃飽了,卻還想要吃更

    精緻的美食;已經是有車階級,仍不滿足,還想要擁有更名

    貴的車。即不能知足常樂,還想要求更多,欲望永無止盡。

    我們現在所處的地方,就是人間,就是欲界。地球就屬

    於欲界,我們生存於地球,對地球上任何事情的貪愛,都屬

  • - 44 -- 45 -

    四種果位

    於欲貪。

    斷欲貪是什麼?

    基本上就是指對這個地球所有的貪愛,不

    管大大小小的事物,都已不再有欲貪想。色貪跟無色貪,則

    是另外的情形,「欲貪」所斷的內涵是指:幾乎對這個地球

    所有的貪愛,任何物質世界的戀想,全部斷光。

    除此之外,在證三果的時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項目

    ──

    男女之欲的斷除。很多人證三果之後,無法繼續待在家

    庭裡面,不想再過家庭生活,自然會出家,再以出家身份證

    阿羅漢果,因為他已證得三果,斷除欲貪。

    各位在家菩薩們,如果是修菩薩道,就要好好把家事處

  • - 46 -

    四種果位

    - 47 -

    理好,保持家庭和樂,除非選擇走阿羅漢道,或者是真正想

    要出家,真的急著要解脫,否則還是應將家庭顧好。即使要

    出家,也還是得把家事處理妥當,且讓家人都同意了,都歡

    喜了,才出家。這個是三果,三果是斷五下分結,五下分結

    在此解釋完畢。

    再來就是「四果」阿羅漢,以聲聞道來講是最究竟的,

    證得四果阿羅漢;怎麼檢證呢?斷「五上分結」,證三果是

    斷五下分結,證四果則是斷五上分結。

    「五上分結」是哪五個呢?1色貪、2無色貪、3慢、

    4掉舉、5無明。說明如下:

  • - 46 -- 47 -

    四種果位

    一、色貪、無色貪

    前面所講貪有三種:欲貪、色貪、無色貪對不對?現在,

    五上分結要斷的不再是欲貪,因為欲貪在三果已經斷完了,

    現在要斷的是另外兩種貪:色貪跟無色貪。

    什麼是「色貪」?對色界的貪愛。基本上,我們這個人

    間都是「欲界」,不是色界,色界是指生到色界天,對於色

    界天裡面的事物的貪愛。「色貪是對色界天的貪愛,無色貪

    是對無色界天的貪愛。」基本上,這兩者都屬於對禪定的貪

    愛。

    「色界天」,就是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境界的人,

  • - 48 -

    四種果位

    - 49 -

    才會生到色界天,對於哪一種禪定的貪愛,就決定使你生到

    相應的天去。無色界亦然,如證得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

    非想非非想定,這四無色定,則死後會生到無色界天。

    所以「色貪」跟「無色貪」,指的是對禪定的貪愛,若

    能進一步斷除此二者,五上分結的前面兩個,就斷除了。

    二、慢驕

    傲自大、貢高我慢,這個就是「慢」。這裡再度提醒

    大家,要對所有眾生慈悲,為什麼呢?因為在社會上工作,

    很容易就碰到那種眼睛長在頭頂上的人、狗眼看人低的人,

  • - 48 -- 49 -

    四種果位

    你一定會發現很多這種人,即使你很懂得謙虛,又很有道

    德,可是別人卻沒有用相同的態度對待你,別人好像把你當

    成什麼在使喚,指使東、指使西,甚至在很多事情上面,也

    都不識「尊重」為何物,這是為什麼?驕慢。

    驕慢豈是好斷的,證四果才斷。基本上每個人都有,或

    多或少,程度不同罷。傲慢有分粗糙的和微細的,很多人具

    有粗糙的傲慢,只要彼此互動溝通就感覺得到,也有人把傲

    慢修飾得很微細,隱藏得很好,看不大出來。

    果位越高的人,煩惱斷除越多的人,就越能敏銳地覺察

    傲慢。最微細的傲慢,要到四果才能徹底斷除,可見其難

  • - 50 -

    四種果位

    - 51 -

    度!

    再次奉勸大家,從此之後對待傲慢的人,要有慈悲心、

    寬容他、體恤他,知道對方沒有證四果阿羅漢,甚至沒有學

    佛,不曾踏進佛門,豈能苛求?所以此時,原諒他、體恤

    他,這樣自己的心容易快樂,不要斤斤計較,不要過於在意

    他人,慢要斷才會證阿羅漢。

    三、掉舉

    就是「散亂心」。人其實很難專注的,一般人沒有透過

    修行,很容易忘東忘西、打妄想。這樣的小孩有時候很難

    教,因為他的心很散亂,無法專注,無法好好坐下來讀書,

  • - 50 -- 51 -

    四種果位

    讀個一兩分鐘又跑起來了,類似過動兒。可是,讀書讀得好

    的人,往往可以坐很久,讀很久,那是宿世善根,佛法叫「俱

    生慧」。

    我們無法要求每一個孩子生下來都具有俱生慧,這是不

    可能的,每個小孩子,宿世因緣不一樣,所以對於那些沒辦

    法安定下來的小孩子,我們教他禪法,傳授他禪修的技巧,

    讓他把心安定下來,就漸漸可以讀書了,方法就是觀呼吸。

    觀呼吸的方法可以很簡單,先教他數息。小孩子會數

    一二三,就教他呼氣的時候數一,吸氣的時候不要數;第二

    次呼氣的時候數二,吸氣的時候不要數;第三次呼氣的時候

  • - 52 -

    四種果位

    - 53 -

    數三,吸氣的時候不數,這樣子數到十,然後再從一開始數,

    數到十再從頭數,不斷來回數。這樣幹嘛?可以讓小孩子的

    心收斂起來,收攝於數息,收攝於數「數目字」,那就不會

    一顆心一直往外跑,當他可以訓練自己數息之後,把這種專

    注的心,拿來讀書就好用了。這個教給大家,大家要好好教

    你的小孩,如果你的小孩是散亂的話,更要這樣教。

    大人也一樣,忘記關瓦斯了,電燈忘記關又跑回去關,

    鑰匙忘記拿,糟糕!回家沒辦法開門,只好叫鎖匠開門。經

    常忘東忘西,我們平常人也是這樣。不妨留意有些沒有修行

    的人,在上班工作的時候,也是一副散心的工作態度,缺乏

  • - 52 -- 53 -

    四種果位

    效率品質。散慢台語叫做「散行」,這個就是散亂,也叫掉

    舉。

    掉舉還有一層意義,就是「起伏不定」,你看,掉↘

    舉↗

    掉↘舉↗,這種起伏不定,通常也跟一個人容易激

    動、激昂的心有關,遇上一些小事,就波濤洶湧,按捺不住,

    所以掉舉也必須降伏。當你可以訓練自己面臨萬境,面臨所

    有人事物,都如如不動的時候,就表示已降伏掉舉。當掉舉

    去除時,就證阿羅漢。

    四、無明

    「無明」英文叫i

    gnorance

    ,意思就是「不清楚」,我

  • - 54 -

    四種果位

    - 55 -

    們煩惱生起,若往前回溯追到最根源的地方,叫做什麼?

    「無明」。

    追到無明就沒辦法再往上追,因為佛法裏最根源的就是

    無明,到這裡而已,因為無明就是不清楚,再往上還是無明,

    還是不清楚,無明一斷,整個十二因緣就斷了。

    十二因緣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

    愛、取、有、生、老死」,共十二支。也就是生死輪迴之鑰。

    十二因緣的整個根源在哪裡?無明─

    不清楚。因為不

    清楚,所以開始造作,造業。我們很多事情都不清不楚,一

    念無明起,然後開始造業,做錯很多事情才後悔。所以無明

  • - 54 -- 55 -

    四種果位

    斷除,整個十二因緣全部斷掉,不再輪迴。但是,真正最微

    細的無明,要斷盡無明,那就是要到四果阿羅漢的時候,才

    能夠完全斷除。

    現在大家知道了,怎麼檢證自己證初果,第一個就是斷

    三結。怎麼檢證自己證二果,就是在斷三結之上,貪、瞋、

    痴變薄。怎麼檢視自己證三果,就是要斷五下分結,即三結

    再加上欲貪跟瞋恨。怎麼檢證自己證阿羅漢,斷五上分結,

    五上分結就是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這就是五上

    分結。也

    告訴大家,什麼是涅槃?涅槃就是證阿羅漢果,什麼

  • - 56 -

    四種果位

    - 57 -

    是阿羅漢果?斷五上分結。什麼是五上分結?斷色貪、無色

    貪、慢、掉舉、無明。這樣整個系統都已經很詳細講了。(參

    附表)

    初果|斷三結「

    (1)身見

    (2)戒禁取見

    (3)疑」

    二果|斷三結

    +「貪、瞋、癡」由厚轉薄

    三果|斷三結 + 瞋恚

    +欲貪(又稱五下分結)

    四果

    |五上分結「

    (1)色貪

    (2)無色貪

    (3)慢

    (4)掉舉

    (5)無明」

    阿羅漢到達涅槃的時候,他是活著、還是死的?一個活

    準標証檢位果

  • - 56 -- 57 -

    四種果位

    人修證到阿羅漢果的時候,只要壽命還未終了,即為活著的

    聖者,肉體還存在,這種情況稱為「有餘依涅槃」。當一個

    聖者已離開人世,把肉體全部拋棄的時候,叫「無餘依涅

    槃」,不再剩下任何東西。

    「有餘依涅槃」跟「無餘依涅槃」差別在哪裡呢?有餘依涅槃是

    說只要肉體還存在的一天,就還有苦,為什麼?老苦、病苦、

    死苦,不要以為阿羅漢沒有老苦、病苦、死苦,有的!但是

    阿羅漢是身苦心不苦,阿羅漢身體還是會老化,還是會讓他

    感覺到沉重的負擔而走不動。

    雖然還是有老苦、病苦、死苦,但是阿羅漢可以訓練自

  • - 58 -

    四種果位

    - 59 -

    己身心分離,也就是身體雖然承受痛苦,心卻不感覺到苦,

    身苦心不苦。由於身體仍是苦的,所以有餘依涅槃並不徹底,

    但已經不錯了。

    先仰賴肉體證阿羅漢果,然後當壽命終了,將肉體拋下,

    不再用了,那就是「無餘依涅槃」,到了那個地步,就是達

    到最徹底的自由,大解脫了。以上關於涅槃為大家解釋完畢。

    於此,不僅解釋了涅槃,而且分辨了四種果位與四種禪

    定的差異,與自我檢視的原則。四種禪定怎麼檢視,四果怎

    麼檢視,都已經解釋完了,希望大家從此之後,可以非常如

    意地檢視自己的修行狀態。

  • - 58 -- 59 -

    身念處

    上一集已解釋完什麼是涅槃。這邊再細講一個觀念,當

    證入「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任何一個果位,在證入之前有一個「道

    心」。每

    一個果位都可分成1、道心,2、果心。「初果」有

    初果的道心和果心;「二果」有二果的道心和果心,依此乃

    至「四果」有四果的道心和果心。

    「道心」生起時,只是一剎那,生起一剎那就馬上進入

    「果心」,果心只維持兩至三剎那就會沈入「有分」,利根

  • - 60 -

    - 61 -

    者果心會生起三剎那,鈍根者果心只生起兩剎那。不管如何,

    它都會沈入有分。「有分」就是我們平常的意識狀態。果心

    與道心是不同的心識狀態,可是當它生起完之後,又會恢復

    平常的心識狀態「有分」。

    如果要讓果心能夠延長,須要透過「禪定」才可以將其

    延長,如果禪定不足,果心是無法延長的。

    大家知道什麼是涅槃之後,我們就要進入四念處。繼續

    往下講《大念處經》所介紹的四念處。

    「云何為四念住?」

    什麼是四念住呢?佛陀接著說:「諸比

    丘!於此,比丘於身,觀身而住」,就是說:諸比丘呀!你們每一

  • - 60 -- 61 -

    個人要對自己的身體,觀察自己的身體而安住。安住的時候,

    你要幹嘛呢?要具備幾個元素,它們是1、精勤,2、正知,

    3、正念這三個。

    當觀身而住的時候,你的態度應該是什麼?是精勤、正

    知、正念。如此可以如何?除世貪憂,可以除去對世間的貪

    愛跟憂慮。貪就是貪愛心,憂就是瞋恨心之後,所產生的一

    種感受─

    憂慮,是有關憂慮的感覺冒出來。如果好好的修

    身念住,觀察身體呀!就會漸漸去除憂慮跟貪愛。這邊開始

    要細部的來教大家,怎麼來觀。

    首先,觀身是一種「隨觀」,隨著身體而觀,隨觀是什

  • - 62 -

    - 63 -

    麼?依次隨順觀察,可能是這樣子觀的:從頭頂開始,先觀

    察頭頂有沒有什麼變化,是否在無常、一直變化當中。然後

    觀察臉、頭顱後面、頭顱裏面,這些部位都是處於無常,一

    直在變化,沒有一剎那是停住的。再往下觀察頸部,它也是

    一直在無常變化。觀察手部、手背,兩隻手也是一樣,一直

    在無常變化。再往下觀察,身體軀幹的部分,也是一直在無

    常變化。再往下觀察到臀部,還有大腿、小腿以及兩個腳掌,

    這樣子依次的隨順觀察,從頭到腳,這個叫「隨觀」。

    修習身念住的時候,是這樣子依次隨觀下來的。然後,

    可以直接回到頭部再依次下來,或者從頭部下來之後,從腳

  • - 62 -- 63 -

    逆回來觀察,再從頭觀下去,一直觀到腳,再整個逆回來,

    這就是隨順逆回來觀察。

    那隨觀還有什麼意思呢?比如說走動的時候會提腳,然後伸

    出去,再落下,提腳-伸出去-落下,走動時,一定是每一

    隻腳會這樣子動嘛!此時注意力放在隨觀你的腳。如果腳在

    走動的時候,心在其他地方,那就失去隨觀了。

    隨觀就是要隨順著的觀察。比如說切菜,剁剁剁.

    ..

    切切的時候,觀察菜刀的切,提刀、落刀隨順著觀察。還有,

    比如運動,在打網球的時候,隨順觀察揮拍的動作;打籃球

    的時候,隨順觀察投籃的動作;在跑動的時候,隨順觀察跑

  • - 64 -

    - 65 -

    步的動作;打桌球的時候,隨順著觀察手與球拍的揮動。

    看做什麼運動,不論是慢跑、或者是快走,隨順觀察自

    己的慢跑或快走,就是觀察這全身就對了。

    初步並不需要全身一體觀察,那是最後階段。在開始階

    段,先觀察最明顯的動作就好。比如說你正在跑步,當下最

    明顯的是腳的移動,跑步的時候,腳的移動是最明顯的,整

    個注意力就放在腳的移動上,隨觀腳的跑步,隨觀是這個意

    思。

    佛陀時代的弟子們,是怎麼樣進行隨觀呢?早晨時間外

    出托缽,當比丘們走在路上、走到城市、走到聚落裏面,向

  • - 64 -- 65 -

    人們托缽的時候,整個沿途過程,托缽姿勢乃最明顯的,手

    裡拿著缽;心往內收攝,不東張西望,眼睛看著正前方俯視

    四十五度,然後收攝六根往前走,一邊往前走,一邊收攝自

    己的心,用身念住的方法收攝六根,觀察自己腳的移動,這

    就是佛陀之弟子們托缽時的身念住。

    收攝自己的眼根,甚至六根,這就是隨觀,觀身而住。

    隨觀這個重點,現在講完了。

    再來,就是要保持「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是佛教

    裏面很重要的觀念,大家要很清楚,現在解釋什麼是正知、

    正念。

  • - 66 -

    - 67 -

    一、正知

    當切菜的時候,對於切菜的每一刀,都知道它的落下與

    起來.

    ..

    ,每一個動作看得清清楚楚,而不是心不在焉,這

    就叫正知。等公車、坐捷運,在整個過程中,對自己的身心

    狀態,保持知道。很多人坐公車、等公車的時候,心散亂跑

    到外在世界去,看東看西,這就不是正知。不論你做任何事

    都收攝六根,然後保持覺知。比如等公車,雙腳站著時候,

    因為身體有重量,覺察腳掌壓在地面的感受,對於這種壓的

    感覺,保持正知。搭公車,踏著公車階梯上去的時候,也保

    持正知,每一步都走的很清楚,這是正知。總之,就是保持

  • - 66 -- 67 -

    知道的狀態。

    念佛的時候,正知所念出來的每一句佛號,有的人用念

    的、有的人用唱的。有時念的是「阿彌陀佛」,有時是「南

    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每一句念得清清楚楚、明明

    白白,正知而住。如果用唱的,南無阿彌陀佛了知每一個音

    的抑揚頓挫起伏,唱的時候心不散亂,正知而住,每一個音

    都咬得清清楚楚,了知韻律的快慢與旋律的起伏.

    ..

    ,這就

    是正知。

    不要小看,有的人雖然唱得不錯,很好聽,可是心不在

    焉,心是亂想的,那就缺乏正知。不是有一句話嗎?「小和

  • - 68 -

    - 69 -

    尚念經,有口無心」,好像在那邊念經,可是心裏只想「趕

    快把它念完」,已經在想其他事情了。應該是一邊念經,一

    邊隨文入觀,瞭解義理,瞭解經文裏面的意思,這才是「正

    知」,所以正知就是保持「知道」…。

    能夠修到每一剎那都保持知道,即使那個剎那越縮越

    短,都能持續地保持知道,這個就是正知。

    二、正念

    什麼是「正念」呢?正念是有關記憶的─

    念茲在茲。

    對於當下的事情,能夠憶念住,特別是憶念住什麼事情呢?

    對於「正知」這件事情,念茲在茲。

  • - 68 -- 69 -

    「正念」、「正知」,這兩個詞經常是綁在一起講的,

    綁在一起時是什麼意思?即「憶念住正知」,不要小看這句

    話,這是修行的重點。有的人,他可以正知五秒鐘,然後注

    意力就跑掉了,有的人可以正知一分鐘、十分鐘,然後跑掉

    五十分鐘,第五十一分鐘注意力又回來正知,正知三分鐘又

    跑掉了,經常是在妄念裡居多,在正知裏居少,這就是打妄

    想,忘記什麼了?忘記要正知,這時候「正念」就凸顯出它

    的重要性。

    正念就是要憶念住,憶念住什麼?憶念住正知這件事

    情。每當忘記正知了,正念力夠強的話,會馬上喚起,馬上

  • - 70 -

    - 71 -

    要求你,趕快回來正知,不要忘記了「我要記住正知這件事

    情,要常常練習做正知這件事情」。

    一旦正念力夠強,自然會記住要回來正知,若正念不強,

    忘記回來正知,就漂流到五欲裏面去,漂出去拉不回來了。

    現在大家瞭解,正念、正知就是說要憶念住正知這件事。

    那以更簡單的解釋,正知是什麼?清楚的覺知,保持清

    楚的覺知,就是正知。正念是什麼?擊中目標,擊中目標是

    正念。聽

    得懂嗎?好比前面有一堵濕的水泥牆,水泥牆上有畫

    一個圓圈圈當作目標,你用石頭丟水泥牆,必須打中圓圈圈

  • - 70 -- 71 -

    才算擊中目標。你剛開始投石頭的時候,可能會投歪,投不

    中圓圈圈,打不中紅心,必須練習投好多次之後,才會打中

    紅心,對不對?所以當你沒有打中紅心,打到其他地方,就

    是沒有擊中目標,就修行來講,正是缺乏正念。

    每一種修行都有它的「所緣境」,當注意力可以持續維

    持在所緣境的時候,叫正念,表示有擊中目標。若心時常妄

    想,離開所緣境的時候,就是沒有正念,因為沒有擊中目標。

    當這堵濕的水泥牆,上頭畫的紅心,經常可以被石頭打中,

    每打必中,那麼濕的水泥牆,漸漸會被打出一個凹洞,因為

    它是濕的還沒乾掉,那個凹洞譬喻著什麼?譬喻著「禪定」。

  • - 72 -

    - 73 -

    當能夠相續維持正念,持續到最後,這種正念就會產生

    力量,因為它持續打在所緣境上,它就會有力量出來,在濕

    的水泥牆上就會呈現凹洞,那個凹洞就是禪定。

    所以禪定是一種「正念的不斷集中」,集中久矣,產生力量。就像

    咒語m

    antra

    也是,有人念「唵

    吽...

    」,當

    不斷的重復唸誦之後,就會產生力量,其實咒語沒有什麼義

    理或法義好解釋,重點就是重復,重復注意產生力量,就像

    念阿彌陀佛一直念,一直念就產生力量。

    同理,當正念不斷地擊中所緣境,擊中目標,它就產生

    禪定了,現在大家知道怎麼產生禪定了吧!就是這樣子,不

  • - 72 -- 73 -

    斷保持正念,特別提醒大家的是,要看清身與心的本質,身

    心的本質是「無常、苦、無我」這三法印。

    如果經常正念,可以了知身心的本質是無常、苦、無我。

    快樂時了知無常、苦、無我。痛苦時,也了知無常、苦、無我。

    焦慮時也是了知無常、苦、無我。任何一種情況發生,都知

    道無常、苦、無我,這樣子就是維持正念,於生命的本質不

    斷維持正知下去,逐漸可以證果。正念維持在禪修的所緣境

    即會入定。正念維持在三法印上,用三法印來看待所的世間

    事,就會證果。

    這邊再重述,當觀察身體的時候,要幹嘛呢?正知、正念、精

  • - 74 -

    - 75 -

    進,還記得吧!

    三、精進

    精進是一種態度,佛陀曾說:「一切的進步以精進為基

    礎,一切的退步以放逸為根本。」現在修四念住或禪修的時

    候,切記!要精進,若不精進,吊兒郎當地修,放逸、懈怠,

    形同糟蹋光陰。這邊要辨別清楚一點,禪修的時候要放鬆身

    心,身體要放鬆,這一點無可置疑,但是精神要怎麼樣呢?

    要用一點力量集中在所緣境上,那種集中、那種力量,就是

    精進。不可以連心也全然放鬆,好像是吊兒郎當的樣子,這

    樣等於沒有修。

  • - 74 -- 75 -

    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裏面,特別強調這一點:

    「在修禪定的時候,純粹放鬆,連心也放鬆,那個叫做休息,

    不是修行。」

    〈上士道.

    ..

    奢摩他品〉特別強調:在禪修的時候要精

    進,必須有精進力。精進用現代白話,講得更明白一點,就

    是充滿熱忱,用充滿熱忱的態度去禪修,這個叫精進。就好

    像我們對於有興趣的事情,總會充滿熱忱地去做,那也是精

    進。所以禪修的時候,也要用充滿熱忱的態度去修,這就是

    精進。不斷保持精進、正知、正念,修下去之後呢,會怎麼

    樣呀!會漸漸去除煩惱。

  • - 76 -

    - 77 -

    前面講了,煩惱不外乎貪與憂,貪是貪愛;憂是生起瞋

    恨心後產生的一種感受。去除貪與憂,分成三種去除:1、剎那

    去除,2、暫時去除,3、完全去除。

    一、剎那去除

    剎那去除就是指每當提起正念的這一剎那,就是去除煩

    惱。可是下一念又打妄想的時候呢?煩惱就再次生起。所以

    這種可以當下體驗的剎那去除,當下一念是正念,是沒有煩

    惱的。

    二、暫時去除

    暫時去除煩惱就是說,精進力足夠穩定的時候,可能可

  • - 76 -- 77 -

    以保持一分鐘暫時去除煩惱,可能可以慢慢逐步做到三分

    鐘、五分鐘、十分鐘、半小時、一小時去除煩惱。但是,大

    部分時間仍然在煩惱中,這是暫時去除。

    三、完全去除

    最後一種去除,是最無上的,也是我輩修行人都要達到

    的修行目標,叫什麼?完全去除,完全斷除煩惱;斷盡一切

    煩惱,煩惱永不再生起,煩惱成為不生法,不再生起了。

    所以,煩惱是什麼?

    是生法呀!隨時隨便一個因緣,隨時

    人家刺你一下,講一句話罵你,啊!煩惱又生起了對不對?

    所以,煩惱對我們而言,是生法。透過修行,到達完全去除

  • - 78 -

    - 79 -

    煩惱的地步,煩惱不再生起,煩惱即成為不生法。

    證阿羅漢得到解脫之時,叫什麼?「我生已盡,梵行已

    立,所作已做,自知不受後有。」不會再生起煩惱了。我們

    要以此為目標,希望大家都以此為目標,最後可以斷盡一切

    煩惱,離苦得樂。

  • - 78 -- 79 -

    受念處

    《大念處經》裏的四念住法門,上一集尾聲提到,斷除

    煩惱有三種斷除;1、剎那去除,2、暫時去除,3、完全

    去除。現

    在重溫一下「完全去除」,是指斷盡一切煩惱。特別

    是當證得道心,體證涅槃的那一剎那,即可感受到完全去

    除,進入果心的那一剎那,當然也是徹底感受證得涅槃的滋

    味,所以那個時刻是完全去除煩惱的。

    在知道有關身念處的修法之後,經文繼續往下講「受念

  • - 80 -

    - 81 -

    住」,什麼是受念住呢?經文這麼說的。

    「於受,觀受而住」,比丘要觀察這個感受f

    eeling

    而安住,

    那與身念住相同的是,在觀察感受的時候要怎麼樣呢?要帶

    著「精勤、正知、正念」。

    身念住這樣修下去,它的優點就是「除去世間的種種貪

    憂||

    貪愛跟憂慮」,大家還記得吧!

    憂慮是瞋恨心生起過後的一種感受,瞋恨心為什麼會招

    致憂慮?會啊!生氣完之後,罵人家罵完之後,懊悔了,怎

    麼不會憂慮?因瞋恨心而殺人,躲避官府抓你,四處逃亡流

    浪,難道不憂慮嗎?不擔心仇敵來追殺報復嗎?當然會啊!

  • - 80 -- 81 -

    那個就是憂慮,所以,瞋恨心的後面是憂慮。

    「受念住」,「受」不外乎三種,我們人類的感受,都不會超出於此,

    就是

    1、苦受,2、樂受,3、不苦不樂受。

    一、苦受

    「苦受」s

    uffering

    感覺到痛苦。譬如說被燙到很痛苦,

    生病痛苦,被刺了一刀痛苦,癌症痛苦.

    ..

    種種,很多痛苦。

    還有的人跳樓自殺,重重摔下去;骨肉碎裂,也是痛苦,

    所以第一種感受是苦受。

    二、樂受

    第二種感受是「樂受」h

    appiness

    。指的是感官刺激,

  • - 82 -

    - 83 -

    譬如六根觸六塵,所引起的這種快樂,外在五欲帶來的刺

    激、愉悅,這就是樂受。這種樂受,佛法認為它是短暫的,

    真的啊!你們實際去觀察,誰能告訴我,哪一種樂受是持久

    不滅的,哪一種?有的話告訴我,很難啦!很難找到這一種

    樂受,所以佛法認為所有的樂,也會消失的。

    三、不苦不樂受

    最後一種感受,叫「不苦不樂受」。若說:「我沒有痛

    苦沒有快樂」,那就是歸屬於不苦不樂受了,因為當下沒有

    什麼痛苦與快樂嘛!譬如說只是坐在沙發上發呆,這是不苦

    不樂。譬如說只是走在馬路上,看著人來人往都是陌生人,

  • - 82 -- 83 -

    這也是不苦不樂。

    但是,佛法也告訴你,不苦不樂也無法久住,它也是不

    斷轉變的。走在馬路上,看到的陌生人都不認識,不苦不樂。

    可是啊!偶爾會遇到熟人、親人,遇到的時候苦樂就產生,

    若遇上好友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若是看到損友,甚

    至是債主,向你討債的人出現了,哎呦!嚇得不得了,或是

    仇人出現讓你恨得牙齒癢癢的,那個就是苦受。所以,不苦

    不樂受,有沒有辦法久住啊?沒辦法,它下一秒鐘可能就會

    改變,一旦因緣轉變它就跟著變了。

    這三種感受,在每一剎那裏都好好地安住於觀察,觀察

  • - 84 -

    - 85 -

    這些感受,佛法叫做「受念住」。當帶著精進、正念、正知,

    安住於觀察這三種感受,就是受念住。

    但是,不論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無非都是苦,何

    以故?佛

    陀講過一句話:「凡有所受,悉皆是苦」,只要有感受,

    不論是三種受的哪一受,都是苦。你可能懷疑,快樂怎麼會

    苦?不苦不樂怎麼會苦?現在解釋給大家聽。

    首先「苦受」,無可置疑苦受是苦,這叫什麼?「苦苦」,

    苦本來就是苦,沒什麼好解釋的。

    「樂受」為什麼是苦?當快樂逐漸增加到達頂峰的時

  • - 84 -- 85 -

    候,有沒有辦法一直維持頂峰狀態直到永遠?沒辦法,它會

    過去,它會衰減,達到頂峰後隨即就衰減下來,衰減可就苦

    囉,因為空虛。

    許多人曾站在舞台上,享受鎂光燈的聚焦,眾人的掌聲

    和欽羨,可是一旦從台上下來,哇!空虛感就上來了,所以

    樂是無法一直維持在頂峰狀態的,是會衰減的,是有過患

    的,所以樂是什麼?樂也是一種苦,這種苦叫什麼?「壞

    苦」,樂,它會如此衰減,如此壞滅,所以它是「壞苦」。

    那「不苦不樂」為什麼也是苦呢?前面說了,你走在馬

    路上,難道都一直不苦不樂嗎?偶爾會遇到熟人、遇到仇

  • - 86 -

    - 87 -

    人、甚至討債的人,一堆可能遇到的人,遇到的時候不是樂

    就是苦,本來是平常狀態不苦不樂的,可是一剎那就變樂或

    變苦了,所以叫做「行苦」,因為它是變幻無常的。

    當修「受念住」的時候,要很清楚自己的「所緣境」,安止於這三

    種受,每一個當下,不外乎這三種受;也不會超出這三種受,

    但是這三種受;無非是苦。

    當你可以確定,任何一種感受無非是苦的時候,就可以漸漸的達到

    什麼?

    初果,也就是見法,見什麼法?見「四聖諦」;佛陀

    初轉法輪,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講四聖諦,講「苦、集、

    滅、道」,有沒有注意到,佛陀沒有講樂、集、滅、道,佛

  • - 86 -- 87 -

    陀講的是苦、集、滅、道。

    我曾經跟居士們討教,這三種受無非是苦,這個苦是「苦

    苦」,樂是「壞苦」,不苦不樂是「行苦」,無非是苦。

    有一位居士的邏輯推演能力很強,他說我也可以這麼

    做,把三種感受都推演到無非是樂,苦是壞樂,那樂就是樂

    樂,這個不苦不樂就是行樂,他用我解釋的邏輯加以變化,

    變成無非是樂,邏輯上可以成立,沒錯,這個相當於哲學上

    的「雙刀論證」。

    哲學上的「雙刀論證」,是什麼意思呢?它說,一個沒

    有結婚的人是痛苦的,為什麼?因為缺乏夫妻間的畫眉之

  • - 88 -

    - 89 -

    樂,會很孤單、很痛苦。可是同樣的單身狀態也可以解釋成

    快樂,為什麼?一個人沒有結婚,就沒有家累,自由自在、

    是快樂的。這就是哲學上相當有名的雙刀論證。

    兩難,就是一種雙刀論證,既可以將其解釋成負面的,

    也可以解釋成正面的,端看切入的角度。佛法也是這樣子,

    前面所解釋的三種受無非是苦,也可以把它解釋成,三種受

    無非是樂。

    這裏要讓大家思考一件事,為什麼佛陀講四聖諦是「苦、

    滅、道」,不是「樂、集、滅、道」,焦點在苦,而不

    是樂?理由是如果佛陀講快樂之道,如何快樂?這會造成一

  • - 88 -- 89 -

    個問題,因為人是喜歡快樂的,碰到快樂的東西就想追逐,

    拼命黏上去、撲上去,大家會前仆後繼競爭快樂的事物。

    為什麼講苦?請問你對於苦的東西會不會爭著要?會不

    會黏上去搶著要?沒有!我相信沒有人會說,他喜歡痛苦,

    沒有人會這麼講。甚至連蚯蚓都懂得遇到太陽,得趕緊躲到

    陰濕的地方去,這都呈現眾生趨樂避苦的習性,沒有誰會直

    接迎接痛苦的。

    佛陀教我們自由,教我們解脫,道理就在這裏,每當注

    意世間的苦,就不會想黏著任何一物,因為當你的焦點是放

    在苦上,就會產生一種離繫,你的心就會從一切法中抽離跳

  • - 90 -

    - 91 -

    脫出來,之後呈顯什麼呢?自由、解脫。

    倘若將焦點都專注在快樂的事物上,會有什麼結果呢?

    會陷入追逐想得到的樂,想黏上去,一直沒完沒了,永無休

    期。

    也就是說人追求快樂,其實就陷入生死輪迴,沒完沒了,

    可是一旦焦聚痛苦,絕對不會苦上加苦,反而是因知苦而離

    苦,知苦的當下就離苦,離苦之後呈顯出來的一種純粹狀態

    purestate

    ,那是一種很類似涅槃的感覺,不再摻雜任何世

    間的苦樂。所以我希望大家從這邊去理解。

    佛陀為何要講苦、集、滅、道?還得先從苦下手?佛陀

  • - 90 -- 91 -

    就是要你知己,要瞭解自己為什麼會痛苦,痛苦怎麼來的,

    每一種痛苦都有它的因緣「有因有緣世間生,有因有緣世間

    滅,有因有緣痛苦生,有因有緣痛苦滅」,若要去除痛苦,

    就得認識是何因緣產生痛苦的。

    在知苦之後,更要進一步明白,聚集痛苦的因緣有哪

    些?更深入的瞭解它們,把造成痛苦的因緣移除之後,還會

    不會有痛苦呢?沒有了,痛苦會消失,沒了。

    我再講一次,痛苦它是一種果報,當你有痛苦的時候,

    它已經是呈現果報相了,且必定有原因,有理由促成這種現

    象,它不會憑空生起,定是有因有緣的,那個因緣,就是

  • - 92 -

    - 93 -

    「苦、集、滅、道」要講的「集」諦。

    在看到造成痛苦的因緣之後,把因緣移除、拿開,痛苦

    消失,那就是苦滅了,這就是「滅」諦。當一切苦都息滅了,

    就是涅槃n

    irvava

    若想要得到涅槃,達成苦滅,就必須遵循著佛陀開示的

    道路,遵循佛陀修行的方法往下走。

    最後「道」諦是讓你知道怎麼修。前面解釋三種受皆苦,

    由「無非是苦」這一點導入四聖諦,讓你知道為什麼佛陀不

    講樂而是講苦。那什麼是佛法講的樂---

    苦的移除就是樂,

    這種樂

    不是刺激感官的快樂,不屬於世間樂,是將許多的苦移除之

  • - 92 -- 93 -

    後,內心底層自然產生的,純粹的喜樂。

    這一點很重要,如果你可以見到四聖諦,可以在看待世

    間萬法的時候,都以四聖諦的心態去看,基本上就證初果

    了。反之,如果看待世間萬物的時候,還存有任何一丁點世

    間思惟利益,還有私欲自我的考量,那就還沒證初果。所以

    證初果的關鍵點「修受念處」,因為從受念處下手修下去,就知道凡有所

    受悉皆是苦,這個輪廓到此已解釋的很清楚了。

    「受念住」的下一種叫做「心念住」。心念住,經文裏

    面這麼講:

    「於心。觀心而住。」就是說一個比丘,他必須觀察自己的

  • - 94 -

    - 95 -

    心而安住。同樣在修煉的時候,也保持三元素|精勤、正知、

    正念,這樣修下去就能達到除世貪憂的效果,除去對世間產

    生的貪愛與憂慮。

    這裡所指的心是什麼?在哪裏?觀心是觀什麼?心是不

    是指h

    eart

    心臟?它的位置在哪裏?

    禪宗二祖慧可大師,曾經在見達摩祖師的時候,希望祖

    師為他安心。達摩祖師說「把你這個不安的心拿出來,我給

    你安」,結果慧可拿不出來;那一顆不安的心,位置在哪

    裏?在心臟嗎?在胸腔嗎?在肺部嗎?還是在胃,在小腸、

    大腸,到底在哪裏?找不到,自此慧可言下大悟,當他找不

  • - 94 -- 95 -

    到一顆不安的心的時候,「心求不可得」,當下心就安了。

    我再講一次「心求不可得」根本就無心啊!既然無心,

    哪來的不安呢?無心就沒有所謂的不安與安,如此慧可的疑

    問就沒了。

    那為什麼還要叫你「觀心而住」呢?既然沒有心,怎麼

    修心念住?《大寶積經》講得好,《大寶積經》講到觀察心

    相,心有很多相,這些心相可以這麼理解,就好比大海表面

    的波浪,那些波浪也許是一公尺高,也許是十公尺、二十公

    尺高,從外面可以看到波浪的大小,但是看不到海底裏面有

    什麼東西。同理,心的本質雖是求不可得,但心的表面有心

  • - 96 -

    - 97 -

    相。什麼是心相?最粗淺的講就是貪、瞋、癡,再講多一點,

    貪、瞋、癡、慢、疑,所以修心念住很簡單,觀察什麼?觀

    察當下這一剎那,你的心到底有沒有貪、瞋、癡、慢、疑。

    心的底層雖是無心,但心的表相是有的,自己到底有沒

    有貪心?當下可以檢視;有沒有瞋心?有沒有癡癡呆呆,被

    人家騙了都不曉得的愚癡心?再來;當下有沒有傲慢之心?

    有沒有懷疑東懷疑西的疑心,都可以自我檢證。

    所以檢證自己,有這個心還是沒這個心,這種修法叫做

    心念住。我們下一集再繼續詳細地講。

  • - 96 -- 97 -

    法念處

    心念住,很簡單地講,就是時時刻刻「觀照自心的生滅變

    化」。當

    生起貪心的時候,自己知道,現在是貪心;當貪心生

    起,然後又消滅的時候,也知道,貪心消滅了,這是一生又

  • - 98 -

    - 99 -

    一滅的過程。

    瞋恨心也相同,對某個人忽然間很生氣,此時身形姿態

    可能就像個茶壺,一手叉著腰,一手指著對方破口大罵。瞋

    心生起,它也會消滅,不會一直永無休止的罵,這個動作會

    消失。所以心念住也要觀察瞋恨心生起又消失的過程。

    再來就是癡,愚癡的心。有時候我們很容易做出一些愚

    癡的行為,愚癡的心驅使著我們產生愚癡的行為。如果不生

    愚癡的心,那就是智慧光明。智慧光明的心,即產生智慧光

    明的行為。當有愚癡心生起的時候,知道自己有愚癡的心,

    當它消滅的時候,知道自己愚癡的心消滅了。

  • - 98 -- 99 -

    「有貪心、無貪心;有瞋心、無瞋心;有癡心、無癡

    心」,對於這些心,了了分明,非常清楚。當然,若要說「慢

    心」、「疑心」,這也是可以觀察的,「有慢心、無慢心;

    有疑心、無疑心」。

    「貪、瞋、癡、慢、疑」,這是最基本的五毒,我們要觀察這五種

    心識,它的生滅變化。講得更細膩一點,貪心不是純粹的貪心,

    貪心裏面,夾雜很多不同的元素,當一個貪夾雜不同元素的

    時候,叫什麼呢?叫貪俱心。

    「貪俱心、瞋俱心、癡俱心」,這個「俱」是指什麼?

    就是指夾雜很多其他的東西。夾雜什麼呢?通常會夾雜著感

  • - 100 -

    - 101 -

    受,貪心的時候,可能裡頭有悅受,就是在貪的同時感覺到

    快樂。有可能是捨受,也就是說沒感覺,一方面在貪,同時

    間沒有什麼感覺,這個叫捨受。

    貪心可能夾雜捨受,可能夾雜悅受,也可能跟邪見相應,

    或可能跟邪見不相應。貪心生起的時候,有時候會帶著強烈

    的我見、邪見,認為這「五蘊」是我、我的。若有強烈的我

    見,也就是一種邪見。一方面起貪,一方面心想「我就是要

    這個,這是我的」,強烈地起貪欲心,這就叫邪見相應。邪

    見相應之外呢?還有一個叫「有行」或「無行」。

    「有行」是指「有人慫恿的」,貪心不是自己產生的,

  • - 100 -- 101 -

    是有人慫恿而產生的。有時候貪心是自己生起的,跟別人無

    關,這個叫「無行」,「不是別人慫恿你的」。

    根據這幾種要素,跟貪心相關的,可以一長串念出來「貪

    根悅受、邪見相應、無行心」,另外還有「貪根悅受、邪見

    相應、有行心」。這兩句,只差在「有行」或「無行」,就

    是有人慫恿或沒有人慫恿,差在這裏而已。那顯露出什麼意

    思呢?光是一個貪心,它裏頭夾雜的成分這麼多,這裡只是

    粗淺地告訴大家,不僅是要觀察到貪心的生起與消滅,還要

    觀察貪裏面可能含有的要素,如果觀察得夠細膩的話,連這

    些要素也都會被觀察出來,當心越細,觀察所得就會越多。

  • - 102 -

    - 103 -

    現在講的是記載於《阿毘達磨》,如《攝阿毘達磨義

    論》、《阿毘達磨概要精解》,都有提到這些,如果想深入,

    可自行參看,這邊不再深入講,先讓大家概括瞭解光是一個

    貪心,就有這些情況了。

    以上,就是稍微跟大家提到所謂的「心念處」,就是要

    「觀察自己的這些心,它們的生滅變化」。

    再來進入「法念處」,法念處的法,巴利文叫做dharmma

    法是觀察什麼呢?當修法念處的時候,同樣,三要素須具

    足,即「精進、正念、正知」,以這三種基本的要素去觀察法。

    法的內容要觀察什麼?觀察「1、五蓋,2、五蘊,3、六入處,

  • - 102 -- 103 -

    4、六塵,5、七覺支,6、四聖諦」,觀察這六個,以下約略解

    釋法念處這六組內涵。

    在北傳,龍樹菩薩《大智度論》裏頭提到,修法念處是

    觀察什麼呢?就五蘊來講,身念處是觀察色蘊,受念處觀察

    受蘊,心念處觀察識蘊。剩下的想蘊跟行蘊,就是法念處所

    觀察的對象,這是龍樹菩薩《大智度論》裏面講的。

    這裡《大念住經》不是這麼講,它把五蘊整個放在法念

    處裏面,所以跟龍樹菩薩說法有點不一樣,沒關係!佛典在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發展與變化,自然就會產生不同的講法,

    學習適應即可。《大念住經》的法念處就把五蘊放在裏面。

  • - 104 -

    - 105 -

    法念處的內容要觀察什麼?

    一、斷五蓋

    法念處第一個是講五蓋。五蓋,在前面裏曾講過,還記得

    嗎?五蓋斷除之時是什麼情況?它是什麼境界呢?「五蓋斷

    除」之時,就是證明你達到了「未到地定」。

    「斷除五蓋,因而生起未到地定」這一點很重要!為什麼很重要?因

    為最基本的定就是未到地定。雖然前面可能還有個欲界定,但是

    我告訴大家,一個凡夫他要證果,要成為聖人,至少要有未

    到地定,才比較有可能性,希望大家一定要記住「斷五蓋」。

    「五蓋」是哪五蓋?一定要背起來!因為這是檢證自己有

  • - 104 -- 105 -

    沒有證得未到地定的判準,「1、貪,2、瞋,3、昏沉,4、掉舉,

    5、疑」,要背得很熟,一直念一直念、反覆念。

    順便教大家,經文若要背得熟練,就是要反覆念。譬如

    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自在菩薩,行深

    般若波羅蜜多時...

    」這些句子本來不熟,就反覆念這些句

    子,待念熟了,再念下一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

    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

    ...

    」,反覆念熟了自然就背下來。同樣的,「五蓋」不熟,

    也是重覆念,就背起來了,「貪、瞋、昏沉、掉舉、疑,貪、

    瞋、昏沉、掉舉、疑」,就這麼簡單,這是教大家背誦的方

  • - 106 -

    - 107 -

    法。

    再稍微解釋一下,「貪」就是檢視自己有沒有「斷除貪

    欲蓋」,是說自己打坐時候,有沒有斷除貪欲蓋,而不是對

    五塵,不是在動中對五塵的時候,是自己打坐有沒有生起貪

    欲,這個要斷。

    再來「瞋恨」,打坐的時候,有沒有無端地對某人生起

    瞋恨,或想起前塵往事開始瞋恨。

    「掉舉」指有沒有散亂心,在打坐的時候有沒有「激動、

    散亂」。昏沉,有沒有開始想睡覺,開始昏昏欲睡。

    最後,「疑」是檢查自己,對自己有沒有信心,有沒有

  • - 106 -- 107 -

    懷疑自己。對師父有沒有信心,懷疑師父。對於佛法有沒有

    信心,懷疑佛法。如果有,就要斷除這三種疑,「疑自己、

    疑師、疑法」要斷。

    五蓋斷了,就能夠到達未到地定,當然法念處也強調,

    觀察內在的五蓋就是法念處,時時刻刻檢視自己的內心還有

    沒有這五蓋,就是法念處的第一種修法。

    二、觀「五蘊」

    第二種,觀察「五蘊」,五蘊一定要背,因為這是基本的

    佛學術語,通達它後,在研究大乘空觀、大乘佛法的時候,

    就會如魚得水,冷暖自知了。「五蘊」是哪五蘊呢?「1、色,

  • - 108 -

    - 109 -

    2、受,3、想,4、行,5、識」或「1、色蘊,2、受蘊,3、想蘊,

    4、行蘊,5、識蘊」,要背得很熟。

    「色蘊」是觀察自己的身體,觀察萬物。外在的萬物或

    自己的身體,凡是眼睛能夠看到的,都叫色,觀察所有的物

    質現象都是具備無常、苦、無我,皆有生滅的特質,即為觀

    察色。觀

    察「受」,觀察自己的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觀察「想」,怎麼觀察想呢?腦子現在有多少思想在裏

    面打轉?每當思想非常旺盛,在打轉的時候,回過頭來,觀

    察自己的想蘊,這個就是觀察想。

  • - 108 -- 109 -

    「行蘊」呢?有「身行、口行、意行」。身體的造作,嘴巴

    的造作,意念的造作,不斷地去觀察身行、口行、意行,這

    是觀察行蘊。

    最後,觀察「識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六根」觸「六塵」生「六識」,即「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

    碰觸「色、聲、香、味、觸、法」

    這六塵的時候,一定會產生認

    識作用。當張開眼睛,接觸到任何一法,眼識生起。因為能

    夠辨識出形狀、顏色,這就是眼識,再下去可能就是「這個

    物品叫什麼名稱?」「那個人叫什麼名字?」那就進展到意

    識了,動用意觸而分辨名稱或名字,即是《大般經》講的「增

  • - 110 -

    - 111 -

    語」。對

    於「色、受、想、行、識」加以觀察,這也是「法念

    處」。

    三、六入處

    六入處就是六根,觀察自己的「1、眼根,2、耳根,3、

    鼻根,4、舌根,5、身根,6、意根」怎麼觀察呢?當眼睛看東

    西的時候,要有一股力道,把它拉回來,收攝回來,不要純

    粹讓自己的「眼根」向外攀緣。

    比如說,走在馬路上,必須要看交通,必須看行人,否

    則會跟別人相撞,所以要眼觀四方。但要記得,不是純粹外

  • - 110 -- 111 -

    放自己的眼根,要有一股力道拉回來,一方面看著行人,看

    著前方,二方面呢?將注意力拉回來,你說會不會沒看到前

    方呢?其實還是能看到前方,只是沒有像一般人純粹將自己

    的注意力外放,是有拉回來一些的。這是六根的其中一根,

    眼根的修法。

    「耳根」也是,耳朵在聽聲音的時候,不要純粹陷入那

    些聲音的內容,人家說一句不入耳的話就擾動自己而生氣。

    在任何時刻聽聲音,記得還要有一股力量拉回來,收攝自己

    的耳根。那麼會怎樣呢?你會發現只是聽到了一堆聲波,而

    不會在意聲波的內容,當然,你也懂聲波的內容,也聽懂了,

  • - 112 -

    - 113 -

    可是不會再像以往那麼在意,這是因為收攝回來、觀察耳根

    的緣故。

    「鼻根」呢?聞到任何的香味或臭味的時候,保持觀照,

    這個是鼻根。

    「舌根」呢?吃到任何東西,嚐到任何味道的時候,保

    持觀照。所以不管鼻子聞到任何香味、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