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家族來台史,祖父與對岸 曾令宇 (105062320,資工 20 級) 民國 107 年 5 月 29 日 一、 前言 年初祖父忙於編寫祖譜事宜,不時會拿一些文本、草稿給父親與我閱 讀,順便聽聽我們的意見,在文章其中祖父草擬了集句一首來回顧他的一 生: “故我依然卻可羞,毫無成就任沉浮;慈恩未報愧無地,辜負吾生九二 秋。” 此前,祖父也曾聊到,他最近時常回顧過去,覺得自己實在是過了一個庸碌碌的人生。然而,如果以整代家族進程來看,祖父絕對是最為至關重 要的一人。 這份報告的第一部分會以祖父為出發點,來敘述以祖父為主的這一代 曾家人是如何一路變遷,最後於台北生活至今。第二部分則以祖父與對岸 為主題,講述來台之後,祖父是如何與大陸重新連結。 報告的資料來源主要是以祖父於三月編修的曾氏家譜以及祖母、父親 以及部分祖父的口述訪談 1 二、 內容 壹、 祖父與曾氏來台史 祖父的家世 2 西元 1927 年,祖父出生於江西贛縣的一個大家 族,家族是屬曾氏武陵派的佐倫堂,根據家譜的記 載,七十二世祖於清代遷至「府城大校場邊」大碼頭 開疆闢土,開始從事米糧生意,之後幾代經營「曾裕 興米廠」與「同順和米廠」,兩米廠均生意興隆,在 當地也購置了不少地產。 祖父的父親慶鍏公是武漢大學畢業,是一位知識 1 祖父最近健康狀況堪憂,因此對於祖父的訪談並不是很順利。 2 此段是由祖父編寫的曾氏家譜整理而成

家族來台史,祖父與對岸cge.gec.nth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8/10/quality106-2-7-2.pdf · 為主題,講述來台之後,祖父是如何與大陸重新連結。 報告的資料來源主要是以祖父於三月編修的曾氏家譜以及祖母、父親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家族來台史,祖父與對岸cge.gec.nth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8/10/quality106-2-7-2.pdf · 為主題,講述來台之後,祖父是如何與大陸重新連結。 報告的資料來源主要是以祖父於三月編修的曾氏家譜以及祖母、父親

家族來台史,祖父與對岸

曾令宇

(105062320,資工 20 級)

民國 107 年 5 月 29 日

一、 前言

年初祖父忙於編寫祖譜事宜,不時會拿一些文本、草稿給父親與我閱

讀,順便聽聽我們的意見,在文章其中祖父草擬了集句一首來回顧他的一

生:

“故我依然卻可羞,毫無成就任沉浮;慈恩未報愧無地,辜負吾生九二

秋。”

此前,祖父也曾聊到,他最近時常回顧過去,覺得自己實在是過了一個庸

庸碌碌的人生。然而,如果以整代家族進程來看,祖父絕對是最為至關重

要的一人。

這份報告的第一部分會以祖父為出發點,來敘述以祖父為主的這一代

曾家人是如何一路變遷,最後於台北生活至今。第二部分則以祖父與對岸

為主題,講述來台之後,祖父是如何與大陸重新連結。

報告的資料來源主要是以祖父於三月編修的曾氏家譜以及祖母、父親

以及部分祖父的口述訪談1。

二、 內容

壹、 祖父與曾氏來台史

祖父的家世2

西元 1927 年,祖父出生於江西贛縣的一個大家

族,家族是屬曾氏武陵派的佐倫堂,根據家譜的記

載,七十二世祖於清代遷至「府城大校場邊」大碼頭

開疆闢土,開始從事米糧生意,之後幾代經營「曾裕

興米廠」與「同順和米廠」,兩米廠均生意興隆,在

當地也購置了不少地產。

祖父的父親慶鍏公是武漢大學畢業,是一位知識

1 祖父最近健康狀況堪憂,因此對於祖父的訪談並不是很順利。 2 此段是由祖父編寫的曾氏家譜整理而成。

Page 2: 家族來台史,祖父與對岸cge.gec.nth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8/10/quality106-2-7-2.pdf · 為主題,講述來台之後,祖父是如何與大陸重新連結。 報告的資料來源主要是以祖父於三月編修的曾氏家譜以及祖母、父親

份子,獲得家鄉仕紳賞識,出任了贛州市城區第二區 曾祖父舊照3

區長,並以家中資財合資方式創辦「贛南中學」4。

噩耗

西元 1942 年,在祖父仍是懵懵懂懂的 16 歲少年時,曾祖父不幸染上

肺疾去世,於祖父所寫的日記之中,紀錄了這段文字:

“就在我糖校貳年級將要舉行畢業考前兩天;祖父著專人來校、說先

父病危速返家一聚。不日要舉行初級班畢業考;先父己病危一週,雖極思

獨子一面,却堅持要我畢業考後才通知我。不料天不從人願,我隨來人趕

回時,父己先一日失望先逝。”

祖父是獨生子,曾祖母與祖父只有寡母孤兒兩人,全仗曾曾祖父及鍠

叔(曾祖父弟)照料。

然而,對於母子兩人而言,為摯愛之人感傷的時間並無太多。西元

1945 年,隨著抗戰的結束,也再度開啟了國共黨爭的戰火。

國共內戰與來台

內戰末期,國民黨大勢已去,開始進行遷

台的行動。曾祖母擔心因為家裡屬於所謂的地

主階級,害怕自己唯一的獨子會受到共產黨的

迫害,一直在尋找將祖父送出去的方法。最

終,曾祖父的友人世伯張松翹先生畢業於黃埔

軍校,當時在國軍任職,用了一些辦法將祖父

入了兵籍,在 1949 年,祖父離開了家鄉,當

時的他只有 23 歲。5

在與祖母的訪談中,有提到當時祖父並不

想離開,就這樣站在家門口,最後是曾祖母發

現,一邊哭一邊將祖父趕去集合的。曾祖母沒

想到,她這麼一趕,就是超過三十年的等待。 曾祖母舊照6

3照片來源自祖父編寫的曾氏族譜。 4 對於這間贛南中學,祖父只記錄在自己 1949年離家時仍在,根據網路上找的資料,

如今學校早已不再。 5 來台時,祖父護送的船是載著國民政府的黃金的,聽說沒當多久兵的祖父當時是十分

恐慌的。 6照片來源是由祖父提供,根據祖父表示,年份不詳。

Page 3: 家族來台史,祖父與對岸cge.gec.nth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8/10/quality106-2-7-2.pdf · 為主題,講述來台之後,祖父是如何與大陸重新連結。 報告的資料來源主要是以祖父於三月編修的曾氏家譜以及祖母、父親

來台之初

祖父高中時,因其父親與校長的關係,就讀江西省立

糖業學校。日據時期以來,在台灣專賣制度一直是政府的

重要財源,因此在國民政接收台灣時,找了不少中國的糖

業人士來管理,當時祖父學校就是其中之一。因此,當校

長得知祖父來到台灣時,一直叫祖父過去他們的糖廠工

作,然而,祖父並未前去,而是選擇繼續待在軍中,前往

屏東大鵬灣水上飛行基地受訓。根據父親的說法,是因為

當時剛到台灣,對一切都不是很確定,又害怕逃兵會帶來

的後果,因此拒絕了。

在屏東基地的受訓是十分艱辛的,然而,有壞事也自

然有好事,在屏東東港,祖父遇到了之後伴隨他一生的人 祖父舊照7

,當時的祖母在東港役校擔任護士。

在祖譜的序言中有提及祖父與祖母是於 1951

年結婚,於 1954 年產下姑姑,但根據祖母的說

法,當時軍中規定軍人滿二十八歲才能結婚,因

此當時祖父母是不能報戶口的,一家三口也基本

上只能靠祖父的薪俸過活(當時台灣外省與本地人

的分歧嚴重,祖母的娘家一開始是不贊成這個婚

事的)。

祖父與祖母8

馬公與眷村生活

民 44 年(1954),在姑姑誕生的沒多久,祖父被調至澎湖馬公的基地,

展開了新的生活。

對一般台灣人而言,澎湖或許只是偏遠的小島,但對思鄉情重的祖父

來說,澎湖又離那邊更近了,在訪談時,祖母講起了剛到澎湖時,她與祖

父來到海邊,向著大陸的方向跪拜。

一開始來到澎湖時,馬公是沒有眷村的,民 47 年才開始建成,也就在

這段時間附近,包括我父親的三兄弟來到了世上。

談起馬公空軍的眷村,祖母解釋到其實並不大,坐落於馬公國小旁

邊,一開始只有前後兩排房子。小小的村落,其中卻住著來自大陸各地的

7照片來源由祖父提供,根據祖父表示,年份大致位於 1950年代。 8照片來源由祖父提供,根據祖父表示,年份大致位於 1950年代。

Page 4: 家族來台史,祖父與對岸cge.gec.nth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8/10/quality106-2-7-2.pdf · 為主題,講述來台之後,祖父是如何與大陸重新連結。 報告的資料來源主要是以祖父於三月編修的曾氏家譜以及祖母、父親

人,像是祖母做麵的技巧就是從後門後面來自山東的太太的教導習得的。

對父親而言,馬公以及眷村生活就是他的童年,他談到眷村裡都是外

省人,而陸軍的眷村是最大的,在夏天的晚上,廣場總會放露天電影,他

們一家會搬板凳去佔位置;觀音亭的夜間散步、天后宮中秋節的大拜拜以

及用著簡陋的器具打棒球等,父親的言語中夾雜著回憶,興奮的眼神彷彿

回到了兒時。

然而,除了這些生活記事,父親也回憶到當時情勢仍十分緊張,澎湖

以及幾個離島的駐軍也都不少,於雷達站上班的祖父也大多早出晚歸。9

上面兩張圖皆是於澎湖家前拍攝,只是時間不同,後圖眷村又加蓋了圍

牆,可以一窺當時眷村房子的樣貌。10

離開澎湖

民 58 年(1969) ,祖父再次被調至台南,他們在台南基地旁眷村後面買

了一塊空地。

民 67 年(1978),因父親考上台北東吳大學以及姑姑工作的關係,祖父

在台北永和買了房子,而因軍人的優惠,祖父母時常會坐飛機來台北探

9 父親以及其他人都有提及一段軼事,有一天晚上彈藥庫發生事故,一個不小的飛彈碎

片直接砸穿屋頂,掉到正在睡覺的父親床頭邊,隔天鄰居都來看望、送糖給父親。 10照片來源由祖父提供,年份大致位於民 54年左右。

Page 5: 家族來台史,祖父與對岸cge.gec.nth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8/10/quality106-2-7-2.pdf · 為主題,講述來台之後,祖父是如何與大陸重新連結。 報告的資料來源主要是以祖父於三月編修的曾氏家譜以及祖母、父親

望。」

最終,於 1988 年,祖父於軍中退伍,一家搬來台北永和,至今我們家

族皆在台北定居。

貳、 祖父與對岸

母子重逢11

在與親人訪談以及蒐集資料時,得知了一件令我大感驚訝的事,於祖

父編修的祖譜裡《修家譜之緣起》中紀錄了一段文字:

“1982年經女兒祥銀費盡心思,並蒙友人協助。由香港親戚幫忙到港

接母來台奉養安享天倫。”

然而,只要稍微記得台灣近代史的人就會發覺其令人困惑之處:

“開放兩岸探親是 1987年 11月 2日,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蔣經國 ,

有感於兩岸之間的親人分離太久,決定讓凡在大陸有三親等內血親、姻親

或配偶的民眾,准許登記赴大陸探親。”

西元 1987 年,這是維基百科上對於開放探親的時間,然而,早在開放的五

年前,祖父就以及將曾祖母接來了台灣。

對於我的疑惑,祖母解釋到從到台灣以來,祖父無不牽掛著對岸的曾

祖母,然而,在當時的情勢之下,海峽兩岸的的交流幾乎是全無可能的,

「骨肉親情兩地懸念,而思反哺之忱。」祖父如此

寫道。

萬幸,在 1980 年,事情出現了轉機,祖父透

過軍中的一位台灣同事聯繫到了台北淡水的一間寺

院,得知這間寺廟會與位於香港的其他法會進行通

訊後,祖父祖母從台南飛到了台北,請求寺院中的

人員能幫忙寄信到對岸,「管理寺院的人是一位尼

姑」祖母說道「在聽聞我們的經歷後,二話不說就

答應了,同時還一直稱讚他(祖父)是一位孝子。」

時隔了三十年,經歷了多少相思苦痛,祖父終

於和大陸取得聯繫,對他朝思暮想的故鄉寄出了第

11 此章節的時間接續上部分,家族接分布在台南、台北,講述來台之後,祖父是

如何與大陸重新連結。

Page 6: 家族來台史,祖父與對岸cge.gec.nth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8/10/quality106-2-7-2.pdf · 為主題,講述來台之後,祖父是如何與大陸重新連結。 報告的資料來源主要是以祖父於三月編修的曾氏家譜以及祖母、父親

一封信。12 曾祖母舊照13

1982 年(民 71),在對岸友人、親戚的幫忙,姑姑靠工作關係來到香

港,將曾祖母接回了台灣,祖父母子倆終相遇。

然而,對岸早已不是祖父心心念念的故鄉,而祖父與曾祖母的關係也

無法回朔至從前。在分隔的這幾十年間,曾祖母收了一個義子,鍠叔(曾祖

父弟)病危時也將自己兩個孩子託付給她,曾祖母自立工作照顧家人,對她

而言,比起在台灣相較過得好的祖父,更常想起那些大陸艱困的親戚與孩

子,祖母談到當時他們母子倆不時有衝突,因為曾祖母認為在台灣生活水

平高、較富有,常常叫祖父寄錢過去,也一直想在當時兩岸尚未正式開放

的環境下贛、台兩地往返以示親情。然而對祖父而言,當時父親三兄弟都

要上大學,實在力不從心,兩人的矛盾逐漸擴大。

最後,在叔叔祥韻的陪伴下,於 1987 年將曾祖母送至廣東深圳阿姨

家,途中叔叔還買了一台彩色電視送給曾祖母。

回到家鄉

民 79 年(1990),正值剛開放探親,祖父在父親陪同下回到了贛州,根

據父親的描述,當時大陸還是很落後,像是親戚的小朋友會興奮地拉他去

唱卡啦 OK,因為在那邊 K-TV 是十分新奇的,但對生活在台灣的父親卻是

見怪不怪的;除此之外,當時大陸對台辦事處還請父親吃了一頓飯,目的

是希望台灣年輕一輩能加入他們,達成所謂的統戰,他們會問有什麼能幫

忙、處理的事務,而大多數的回答都是希

12想當然耳,私自向對岸通信的行為絕對是犯法的,更何況祖父的職稱還是軍

人,得知此事的長官也私下向祖父提出過警告,然而對心繫故鄉的祖父而言,自

己也沒有通諜叛國,反向對方據理力爭,最終,祖父的長官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

眼地將祖父各記一過一功,算是幫了祖父一把。 13照片來源自祖父編寫的曾氏族譜。

Page 7: 家族來台史,祖父與對岸cge.gec.nth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8/10/quality106-2-7-2.pdf · 為主題,講述來台之後,祖父是如何與大陸重新連結。 報告的資料來源主要是以祖父於三月編修的曾氏家譜以及祖母、父親

望能處理家族離開時被占去或著政府收走的土地問題。

上圖是民 86年(1997),叔叔跟祖父再次回到家鄉,右圖兩位老先生是祖父

的舊識。14

三、 結語

在經過與親人的訪談、資料的研讀與報告的撰寫後,我對祖父與整個家族

有了全新的認知。

在此之前,我對祖父的背景印象只是:來自江西贛縣,年輕時從軍,在當

時政府播遷時也隨著國民黨來到了台灣,是一名標準的老芋仔而已。對於父親

於澎湖眷村的兒時生活也只是當閒聊時的趣聞。如今,不禁感嘆到自己對於這

些身邊拉拔、照顧自己的至親之人,到底又了解了多少。

祖父與父親一直以來都十分喜愛相聲,從吳兆南與魏龍豪、表演工作坊到

相聲瓦舍的馮翊綱、宋少卿先生,都在其收藏之中。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之下,

相聲,成了小時候我們一家共同的娛樂。

表演工作坊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與《這一夜,誰來說相聲》,是家裡

時常播放,也是我十分愛聽的系列,從《那一夜》中《台北之戀》的西門町、

《電視與我》的大同寶寶與彩色電視、《防空記》的那潭酒一直至《這一夜》的

青島一號、演講比賽、會講話的火車與古嘎等。不論是《那一夜》或是《這一

夜》,整個系列都圍繞著當時政府播遷來台時至 1980 年代的台灣與中國,也許

就是這個懷舊的年代,使他們可以回憶過去、感同身受吧。15

相聲段子中的眷村、解嚴探親等,對父親、祖父而言,是他們真實參與、

親身經歷的。

在《這一夜》之中,對我而言,最為動人的就屬講述老兵回大陸探親的

《四郎探親》了,父親當時也是陪著祖父回到了故鄉贛州。在來台之初,對那

時過來的人而言,台灣不過是為反攻的暫居之地,沒想到,在這個暫時的小

島,一待就是三四十年,與親人、愛人音訊全無。

作家東山彰良的小說《流》亦是在描寫那個時代的故事,書中有一段提詞:

魚說:「只因為我活在水中,所以你看不見我的淚。」

我們都像活在水中,流著他人看不見的淚。16

14 這邊有段故事,右圖右邊的老先生是祖父兒時十分要好的朋友,因其當時家境十分艱辛,祖

父每每上學都會一併帶他的飯,十分照顧他。然而,祖父不知,這位朋友已早早加入共產黨,

只是礙於與祖父的立場不告知,最後是在祖父重回故鄉時才坦白。此照片由祖父提供。 15 表演工坊—《這一夜,誰來說相聲》(1989)的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RlKVWdsdKU 16東山彰良著,王蘊潔譯,《流》(台北:圓神,2016)。

Page 8: 家族來台史,祖父與對岸cge.gec.nth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8/10/quality106-2-7-2.pdf · 為主題,講述來台之後,祖父是如何與大陸重新連結。 報告的資料來源主要是以祖父於三月編修的曾氏家譜以及祖母、父親

這段話所述說的,正是人們身處時代漩渦中,飽受生活的歷練與煎熬,有苦卻

說無法出聲的那種抑鬱與感傷。

而面對這樣大時代的感傷、惆悵,《四郎探親》中,最後父親探親歸來,

飾演兒子的李立群向惆悵的父親搭話,問到:「爸,美不美呀?」

老先生想一想,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