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我國政府審計職能發展之政經分析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on The Audit Function Development of Our Government (口試本) 王永興 Yeong-Shing Wang 指導教授:蕭全政 博士 Advisor : Chyuan-Jenq Shiau,Ph.D. 中華民國 99 6 June2010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ntupoli.s3.amazonaws.com/wp-content/uploads/2010/...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我國政府審計職能發展之政經分析

  • Upload
    others

  • View
    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我國政府審計職能發展之政經分析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on

    The Audit Function Development of Our Government

    (口試本)

    王永興

    Yeong-Shing Wang

    指導教授:蕭全政 博士

    Advisor : Chyuan-Jenq Shiau,Ph.D.

    中華民國 99 年 6 月

    June,2010

  • - 1 -

  • 2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意識-----------------------------------------------------------------------2

    第二節 文獻探討-----------------------------------------------------------------------5

    壹 政府審計體制與政經結構之研究---------------------------------------5

    貳 政府審計職能與國家機關鑲嵌之研究---------------------------------7

    叁 政府審計職能運作發展與變遷之研究---------------------------------9

    肆 各國政府審計職能之比較研究------------------------------------------10

    伍 文獻綜合評析----------------------------------------------------------------11

    第三節 分析架構-----------------------------------------------------------------------12

    壹 政府審計體制與政經結構的政治經濟分析--------------------------12

    貳 政府審計職能與國家機關鑲嵌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13

    叁 政府審計職能運作發展與變遷的政治經濟分析-------------------14

    第四節 章節安排----------------------------------------------------------------------20

    第二章 威權體制與政府審計職能之運作(1949-1987)--------------------21

    第一節 黨國一體下的政府審計體制---------------------------------------------21

    壹 威權體制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21

    貳 以黨領政下的政府審計職權範圍---------------------------------------23

    叁 威權體制下的政府審計組織制度---------------------------------------26

    第二節 威權體制下之政府審計與國家機關------------------------------------32

    壹 審計監督與行政體系-------------------------------------------------------32

    貳 審計結果與立法體系-------------------------------------------------------35

    叁 審計運作與監察體系-------------------------------------------------------37

    第三節 威權體制時期政府審計職能運作之政經分析-----------------------40

    壹 監督者角色與政府審計職能----------------------------------------------40

  • 3

    貳 合法性政府審計職能的運作績效---------------------------------------42

    叁 合法性政府審計職能與審計資源的配置-----------------------------45

    第三章 威權轉型時期政府審計職能之變遷(1988-1995)-----------------49

    第一節 威權轉型時期的政府審計體制------------------------------------------49

    壹 威權轉型時期的政治經濟特質------------------------------------------49

    貳 尋求擴張的政府審計職權運作範圍------------------------------------52

    叁 推動政府審計組織制度的變革------------------------------------------53

    第二節 威權轉型時期之政府審計與國家機關--------------------------------56

    壹 審計監督與行政體系-------------------------------------------------------56

    貳 審計結果與立法體系-------------------------------------------------------57

    叁 審計運作與監察體系-------------------------------------------------------60

    第三節 威權轉型時期政府審計職能運作之政經分析-----------------------63

    壹 洞察者角色與政府審計職能----------------------------------------------63

    貳 效能性政府審計職能運作績效的進展---------------------------------65

    叁 效能性政府審計職能與審計資源配置---------------------------------67

    第四章 民主鞏固時期政府審計職能之發展(1996-2010)------------------69

    第一節 政黨輪替與政府審計職能之演變---------------------------------------69

    壹 民主化與政治經濟社會之發展------------------------------------------69

    貳 政府審計職權之範圍-------------------------------------------------------71

    叁 民主化下政府審計職能之變革------------------------------------------75

    第二節 民主鞏固時期之政府績效審計與國家機關--------------------------77

    壹 審計監督與行政體系-------------------------------------------------------77

    貳 審計結果與立法體系-------------------------------------------------------79

    叁 審計運作與監察體系-------------------------------------------------------81

    第三節 民主鞏固時期政府審計職能運作之政經分析-----------------------84

  • 4

    壹 前瞻者角色與政府審計職能---------------------------------------------84

    貳 民主化下政府審計職權之獨立性---------------------------------------87

    叁 國務機要費及首長特別費案與政府審計職能-----------------------88

    第五章 政府審計職能之全球趨勢與在地檢視------------------------------------93

    第一節 各國政府審計職能之主要內涵與變革趨勢--------------------------93

    壹 各國政府審計制度屬性分析---------------------------------------------93

    貳 主要國家審計職能內涵及發展------------------------------------------95

    第二節 我國政府審計職能之檢視比較------------------------------------------102

    壹 我國政府審計制度屬性分析---------------------------------------------102

    貳 我國政府審計職能內涵與主要國家分析比較-----------------------105

    第六章 政府審計職能之檢討與前瞻------------------------------------------------109

    第一節 檢討(結論)----------------------------------------------------------------109

    第二節 前瞻(建議)----------------------------------------------------------------110

    參考文獻--------------------------------------------------------------------------------------117

    附錄--------------------------------------------------------------------------------------------123

    附錄 1:政府審計建制簡史-------------------------------------------------------------123

    附錄 2:我國現行政府審計制度摘要表---------------------------------------------125

    附錄 3:立法院第一屆增額立法委員質詢審計長意見摘要表(1983 年度

    -1987 年度)------------------------------------------------------------------126

    附錄 4:中央政府總決算審定情形簡表(1962 年度-1971 年度)---------132

    附錄 5:中央政府總決算審定情形簡表(1972 年度-1981 年度)---------133

    附錄 6:威權時期-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所列「建議改善事項」摘

    要表(1956 年度-1967 年度)-------------------------------------------134

    附錄 7:威權時期-審計部提供行政院財務上增進效能與減少不經濟支

    出之建議一覽表(1973 年度-1986 年度)---------------------------136

  • 5

    附錄 8:威權轉型時期-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所列對行政體系之建

    議改善意見摘要表(1990 年度-1995 年度)------------------------140

    附錄 9:威權轉型時期-審計部提供行政院財務上增進效能與減少不經

    濟支出之建議(1987 年度-1995 年度)------------------------------149

    附錄 10:審計部 2010 年 3 月 18 日發布陳報監察院案件訊息---------------154

    附錄 11:民主鞏固時期-審計部提供行政院財務上增進效能與減少不

    經濟支出之建議一覽表(1997 年度-2009 年度)---------------158

    附錄 12:監察院審議 1998 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之審議意見所

    列派員調查原因分析情形表---------------------------------------------165

    附錄 13:監察院審議 1998 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之審議意見所

    列函各機關查處見復原因分析情形表--------------------------------167

    附錄 14:審計部 2009 年業務擴大檢討會報監察院王建煊院長致詞全文 170

    附錄 15:各級審計機關 2004 年度總決算審核報告臚列重要審核意見類

    型項數統計表---------------------------------------------------------------172

    附錄 16:各級審計機關 2005 年度總決算審核報告臚列重要審核意見類

    型項數統計表---------------------------------------------------------------173

    附錄 17:各級審計機關 2006 年度總決算審核報告臚列重要審核意見類

    型項數統計表---------------------------------------------------------------174

    附錄 18:各級審計機關 2007 年度總決算審核報告臚列重要審核意見類

    型項數統計表---------------------------------------------------------------175

    附錄 19:各級審計機關 2008 年度總決算審核報告臚列重要審核意見類

    型項數統計表---------------------------------------------------------------176

    附錄 20:世界各主要國家審計制度比較表--------------------------------------177

  • 6

    表圖目次

    圖 1-1:審計部與各機關之關係--------------------------------------------------17

    圖 1-2:政府審計業務處理簡圖--------------------------------------------------18

    圖 1-3:本研究分析架構圖---------------------------------------------------------19

    圖 2-1:審計機關組織系統圖(1971)-----------------------------------------28

    圖 2-2:審計機關組織系統圖(1985)-----------------------------------------31

    圖 3-1:審計機關組織系統圖(1995)-----------------------------------------55

    圖 4-1:政府課責機制---------------------------------------------------------------91

    表 2-1: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 1962 年-1971 年修正決算彙總表--43

    表 2-2: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 1972 年-1981 年修正決算彙總表--43

    表 2-3: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 1962 年-1981 年修正決算彙總表--44

    表 3-1:1987 至 1996 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定情形簡表------------------65

    表 3-2:審計部 1992-1995 年度配置經費及人力情形簡表---------------68

    表 4-1:審計機關 2009 年度監督政府預算數統計表------------------------72

    表 4-2:審核 2008 年度決算修正增列歲入通知繳庫數分析表------------72

    表 4-3:審核 2008 年度決算修正減列歲出通知繳庫數分析表------------73

    表 4-4:各級審計機關 2004 年度(民國 93 年度)至 2008 年度(民國 97

    年度總決算審核報告臚列「計畫實施及預算執行」重要審核意

    見統計簡表-------------------------------------------------------------------86

    表 4-5:機要費、機密費、特別費定義一覽表---------------------------------88

    表 5-1:各國政府審計職能內涵比較表-------------------------------------------106

  • 7

  • - 1 -

    第一章 緒論

    我國歷代政府審計的特性與職能,從歷史脈絡來觀察,其與政治、社會、經濟的發

    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政治清明經濟繁榮之時,政府審計活動綿密有序,審計機

    構與人員之設置,亦完整而有系統;當社會動盪不安,政治腐敗經濟衰退之際,政府審

    計施為通常難以運作,甚至動輒得咎,審計機構與人員之設置,亦相對零散而乏整合。

    亦即,政府審計運作之良窳,常因特定行為者認知之偏差,隨著政經社會情勢之演化,

    而在解構與重構之間擺盪,甚至某些時期僅為聊備一格的擺飾;此由歷代及民國以來政

    府審計職能之演變,可窺其梗概。

    台灣在邁向民主化的進程,歷經了絕對獨裁的威權體制、威權體制的轉型,乃至於

    目前民主鞏固的初步,其間為期長達六十年;其中,尤以晚近二次的政黨輪替及政權的

    和平移轉,最為舉世各國所欽羨。然而,在此一轉型的過程中,吾人必須歷經若干的陣

    痛,尤其是在當前國內,因為意識形態不同,呈現極為嚴重的兩極對立情況下,尚須假

    以若干時日,並依賴全體國民的努力,吾人所期待的所謂「民主鞏固」,始能真正的孕

    育。而我國政府之體制能否正常有效運作,端賴目前的五權體制運行是否順暢無礙,其

    間各司其責的不同政府部門,如何以造福國民之堅強的使命感,進而相輔相成,至為重

    要。易言之,政府各機關人力資源,如何於其職責上作最具經濟、效率、效益(能)的

    運用,乃行政施為運作良窳之重要因素。

    政府審計職權在我國憲法架構下,係於監察院之下設審計長,綜理監督政府預算之

    執行及考核財務效能等職權。而審計權的有效遂行,乃現代國家政府治理不可或缺之一

    環;以政府治理之觀點看,政府審計職能主要在於「確認政府履行其財務與績效責任」

    ,而政府課責機制之精神,包括:立法部門授予權力與預算予行政部門,行政部門必須

    向立法部門提出公開透明之課責報告(accountability report)。這是行政部門對立法部門之授

    權,應負說明之責任;另由審計部門負責查核前開課責報告,對行政部門(受託者)所提出

    之資訊加以驗證,並向立法部門提出獨立、客觀之審計報告,以降低立法部門 (委託者)

    使用行政部門直接提供資訊可能產生之風險。政府審計為良好公部門治理架構之關鍵因

    素,扮演協助監督(oversight)、洞察(insight)及前瞻(foresight)之治理角色。監督者角色,包

    括打擊貪污、促進行政機關之透明與確保課責機制之建立;洞察者角色,則係針對查核

    施政計畫之經濟、效率及效益性,進而提出對行政管理之改進意見;前瞻者角色,則聚

    焦未來的挑戰,如人口結構變化、經濟條件或改變安全之威脅,並從快速變遷之科技、

  • - 2 -

    複雜的社會及經濟環境中,確認風險及機會之所在。審計機關扮演監督之角色係其存在

    之基礎,惟發展愈趨成熟之審計機關,應朝向以洞察及前瞻角色為重之目標邁進,以督

    促各機關提昇施政績效,並協助其風險管理(審計部,2009c:12)。

    本研究試就我國歷朝政府審計職能之發展、民國肇建至政府遷台前後政府審計職能

    之發展、近年來政府審計人力資源配置及運用現況、政府審計職權及政府審計人員職能

    責任、政府審計人力資源運用績效評析暨其影響因素,以及政府審計職能發展與全球趨

    勢之比較等層面,探討我國政府審計職能運作之成效,並嘗試提出若干建議,以供審計

    機關作為改進之參考。

    第一節 問題意識

    政府審計,乃係「國家特設之獨立審計機關,對於政府各機關之財務收支,以及因

    處理收支所產生之會計報告紀錄及憑證,根據國家預算及有關法令,用有系統有組織之

    方法,為全部或一部之審查,以審定其收支,考核其效率,從而解除其責任,並指正其

    謬誤或揭發其詐弊,而加以處分,暨提供建議改善意見之謂也」(郭承緒,1970: 1)

    。而現代民主國家,為使國家資源之不被濫用、浪費及缺乏效率與效益,遂使政府審計

    之建制,成為政府運作體系不可或缺之一環。

    我國政府審計制度,創立於1912年,恢弘於行憲之後(我國政府審計建置簡史,詳

    附錄1;我國現行審計制度摘要,詳附錄2)。政府審計制度之確立,與民主政治之推行

    ,具有密切之關係,蓋民主政治之發軔,係淵源於人民爭取監督政府財政而來。我國政

    府審計的發展,從歷史脈絡來觀察,其與政治、社會、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當政治

    清明經濟繁榮之時,政府審計活動綿密有序,審計機構與人員之設置,亦完整而有系統

    ;當社會動盪不安,政治腐敗經濟衰退之際,政府審計施為通常難以運作,甚至動輒得

    咎,審計機構與人員之設置,亦相對零散而乏整合。所以,民主政治之創始,大多皆係

    由於人民爭取財政監督權而產生,而政府審計制度之建立,係為達成監督目的之主要方

    法,時至今日,業發展為民主政治之重要基石(郭承緒,1970:8)。所以,政府審計運

    作之進程與良窳,係鑲嵌於政經社會發展脈絡之中,且在解構與重構之間擺盪,甚至在

    某些時期僅屬聊備一格的擺飾。

    1912年9月北洋政府時代首設審計處,隸屬國務總理;1914年6月改為審計院,直隸

  • - 3 -

    大總統;1925年國民政府宣布進入軍政時期,成立監察院,改於監察院內設審計科;1928

    年進入訓政時期,國民政府於南京設立直屬審計院;1931年復改為審計部,隸屬於監察

    院。至1947年12月中華民國憲法頒行,憲法第九十條明確規定審計權為監察院職權之一

    ;復於第一百零四條規定,監察院設審計長,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之。明

    定審計權為監察權之一,於監察院設審計長,依法獨立行使審計職權。由此可見,民國

    以來至1947年期間,政府審計體制、定位與職能特性屢有更張,尤其於審計機關之名稱

    、隸屬,變異尤為頻繁,如北洋政府之審計處、審計院;國民政府之審計院、監察院審

    計部或審計科等等,此等變異頻頻之現象,當與民國肇建、北洋政府亂政、軍閥割據自

    雄,乃至於中日戰爭、國共對抗等政經情勢之變遷,有其直接關係。

    我國憲法於1947年頒行後,審計權乃有憲法為依據。依憲法規定,預算案之編製,

    係行政院之權責,屬財務行政;預算案由立法院審議決定,屬財務立法;預算執行結果

    之考核,即決算之審核,由監察院審計長司理,屬財務司法;是謂三權財政,各司其職

    ,用以獲致分權制衡之效,審計工作係以防弊性、合法性審計為主(審計部,2007b:3

    )。至1972年修正公布審計法,審計職權增加考核財務效能及核定財務責任兩項,連同

    原有之監督預算之執行、核定收支命令、審核財務收支,審定決算、稽察財物及財政上

    之不法或不忠於職務之行為等職權,開啟調整審計工作重心以合法性審計與績效性審計

    並重之序幕。惟政府審計職權,雖由早期以合法性審計為主之體制,大幅改變為合法性

    審計與績效性審計並重之體制,然有關之法律,如審計部組織法及審計人員任用條例,

    並未隨同審計法制之演變而有所更張及調整,以因應政府審計職權範圍之擴增,此為導

    致審計機關目前陷於人少事繁困境及效能受限之根源。

    其次,政府審計人力與經費受限於行政體系之層層箝制,亦為值得探討的問題。按

    審計機關之員額與經費,必須具有實質之自主性,亦即不應受到行政部門之干預,係屬

    國際最高審計機關組織揭櫫之重要政府審計原則之一。蓋審計機關必要之經費預算及人

    力之配置,決定於行政機關,則無異於審計機關審核之範圍與其程度,受到行政機關之

    制約。是以:「欲加強審計之效能,不外四途,一為充實員額,二為充實經費,三為健

    全組織,四為改進制度,此四者皆受其他機關之影響,不能獨自為之。甚至連法定權限

    內之人事,亦受制於人,則『審計獨立』,使人不能無惑也」(傅啟學等,1967:642)

    另外,政府審計職能之有效推展,乃良好公部門治理架構之關鍵因素;而政府審計

    職能運作發展與變遷的過程,則與審計機關之專業成熟度,及其所扮演之角色性質息息

  • - 4 -

    相關。審計機關於政府體系所扮演之角色,具有監督者、洞察者及前瞻者等層面;監督

    者角色,包括監督預算之執行、審核財務收支等,其間亦蘊含制約及課責的角色功能;

    洞察者角色,則係考核財務效能及核定財務責任,俾對行政部門所提施政計畫,是否具

    有經濟姓、效率性及效益性加以查察,進而提出財務上增進效能與減少不經濟支出之建

    議意見;前瞻者角色,則為發揮良善的管理顧問功能,關注經濟社會及國際趨勢的變化

    與未來的挑戰(審計部,2009b:12)。惟前瞻者角色所扮演之功能,在我國目前之審計

    法規,尚乏相關之規範(審計部,2009b:14),然審計機關之目標,仍期望藉由上述角

    色的扮演,提出攸關合法性、績效性及施政風險與機會之審核意見,促使行政部門達到善

    治之境界。

    另在審計機關歸屬層面上,依我國憲法第九十條:「監察院為國家最高監察機關,

    行使同意、彈劾、糾舉及審計權」。憲法增修條文第七條第一項及第二項:「監察院為

    國家最高監察機關,行使彈劾、糾舉及審計權,…」、「監察院設監察委員二十九人,

    並以其中一人為院長、一人為副院長,任期為六年,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之

    …」憲法第一百零四條:「監察院設審計長,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之」。憲

    法第一百零五條:「審計長應於行政院提出決算後三個月內,依法完成其審核,並提出

    審核報告於立法院」等規定,審計權係歸屬於監察院,惟監察院之審計長,與監察院院

    長、副院長及監察委員,皆係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之,此種產生過程及機

    制,是否意味著監察委員係獨立行使糾舉、彈劾二權,審計長則獨立行使審計權呢?然

    而,「監察院組織法」第六條、「審計部組織法」第四條分別規定:「監察院院長綜理

    院務,並監督所屬機關」、「審計長秉承監察院院長,綜理全部事務,並監督所屬職員

    及機關」。現有法制有關審計機關之歸屬,所涉及政府審計職權獨立性之有無,顯有探

    討空間。

    綜上,目前之政府審計職能,歸納有三大值得探討之議題,其一為如何經由政經結

    構之變遷過程,觀察政府審計體制所標舉之監督者、洞察者、前瞻者角色間之消長,與

    政經結構之關係;其二為政府審計職權之行使與國家機關-行政、立法、監察間之鑲嵌

    關係,如何妥為因應;其三為政府審計職能運作發展及其績效與資源配置,是否允適合

    宜等。

    本研究試就上列三項議題,由國民政府時代之軍政時期、訓政時期,乃至於行憲後

    ,政府遷台迄今,所歷經之威權體制、威權轉型及民主鞏固等階段為主軸,輔以政府審

    計職能與全球趨勢的比較等層面,透過整體之歷史政經脈絡體系,探討我國政府審計體

  • - 5 -

    制於各階段政經脈絡下運作之結構問題,以及與國家機關之鑲嵌暨政府審計職能運作發

    展之變遷等,嘗試提出若干檢討與前瞻,以供審計機關作為未來改進之參考。

    第二節 文獻探討

    有關探討政府審計職能之文獻,透過「監察」、「審計」、「政府審計」、「審計

    職能」、「審計制度」等關鍵概念搜尋,國內外皆有頗多文獻可資借鏡。本研究主要綜

    整國內有關文獻,依據前述問題意識重點,以整體之歷史政經脈絡,探討自國民政府實

    施所謂軍政、訓政各階段,乃至於行憲後,政府於1949年播遷來台,因政局不穩而歷經

    威權體制、威權轉型及民主鞏固各不同時期之政府審計體制與政經結構、政府審計職權

    與國家機關之鑲嵌、政府審計職能運作發展與變遷,並與主要國家審計職能加以比較。

    茲彙整相關文獻分析如下:

    壹、政府審計體制與政經結構之研究

    有關政府審計體制與政經結構關係方面,除現行憲法、審計法、決算法、監察院組

    織法、審計部組織法等規定外,相關重要文獻論述,認為政府審計體制之建置,與民主

    政治之推展及政經環境之安定度,息息相關。民國肇建,我國政府即有審計機構之設置

    ,惟當時北洋政府政權紊亂,權力未及全國,以致政府審計職權空有其名,遲未推展,

    無從監督政府之財務,迨至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全國統一,政府審計體制始漸趨穩定(

    劉陶福,1978:11)。按政府審計為財務聯綜組織之一環,亦即政府財務收支之處理,

    須透過行政、主計、公庫與審計等四個不同系統的組織,以達超然主計、就地審計稽察

    、統一公庫出納等分權制衡之作用,故政府審計職能之能否有效遂行,用以發揮財務管

    理功能,達到有效控制財務行為之目的,進而促進行政效能之提昇,係為民主政治與經

    濟發展之重要基石(吳經雄、黃公覺,1937:191-192;王培騵,1979:3)。

    1925年7月,國民政府於廣州成立,並開始北伐,至1928年止,此一階段謂之「軍政

    時期」,迨國民革命軍於1928年6月收復北京,至1946年間,此一階段謂之「訓政時期」

    (王培騵,1979:52-57)。而政府審計體制,在1925年時,國民政府頒布「國民政府監

    察院組織法」,係將審計權列為監察院之職掌;1928年頒布「國民政府審計院組織法」

    ,審計院係直屬國民政府;1929年頒布「審計部組織法」,審計部又歸隸於監察院。由

  • - 6 -

    此可見,政府審計體制之基本架構,在國民政府時代係於政府審計獨立建制及附屬於監

    察院之間擺盪,此亦與當時政局動盪不安有密切關係。而當時之政府審計職權範圍,因

    法制建構尚欠完備,故僅止於監督合規與否之支付命令之核准、審查政府所屬機關每月

    之收支計算及歲出入之決算書表等(王培騵,1979:59)。

    1946年12月中華民國憲法頒布,進入憲政時期,然因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爭鬥

    益趨激烈,政府旋於1947年5月頒布「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凍結中華民國憲法,欲

    以非常措施達到戡亂之目的。1949年政府轉進台灣,同年5月頒布戒嚴令,開啟了台灣地

    區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人民權益及政經體制受到極大之限制,不僅實施軍法審判,復

    禁止集會遊行,及管制出版、結社、言論、通訊等自由,此一階段通稱為「威權時期」

    (程玉鳳、李福鍾,2002:3-4)。惟攸關政府審計體制之審計法、預算法、決算法,

    則未受影響,並先後修正公布,且自1950年起,各年度之中央政府總決算亦均如期編竣

    (王培騵,1979:101);然而,有關政府審計體制功能之範圍,仍然停留於所謂「監督

    」之層次,包括監督預算之執行、核定收支命令、審核決算、稽察財政上之不法或不忠

    於職務之行為等。顯示處於威權體制時代之政府審計體制,雖然審計法制已逐步完成建

    構,然實質之運作,仍僅止於合法(規)性之審計範疇,蓋係受限於政經環境使然也!

    1972年審計法修正公布,較前述「監督」層次之政府審計職權,增加考核財務效能

    、核定財務責任等二項績效性審計職權,並施行迄今,然因相關之審計法制,包括審計

    部組織法、審計人員任用條例等,並未配合政府審計職權之擴增而修正,導致職權擴增

    之後,攸關職權行使之人力與物力,竟然原地踏步迄今幾近四十載。按審計法於1972年

    修正之時,我國政經環境仍屬於威權時期,自1949年以來,政府長期以「黨國一體」、

    「以黨領政」、「以黨領軍」、「黨政不分」的行政施為運作,兼以自1950年至1954年

    間,政府採取各種權宜措施,使第一屆立法委員、監察委員、國民大會代表得以繼續延

    任,成為終身職,形成所謂之「萬年國會」(陳君愷,2004:47-48)。因此,審計法

    雖經修增績效性審計之條文,以當時的政經體制氛圍,無論是形式面或實質面,皆屬聊

    備一格而已。此一現象,持續至1987年7月15日政府頒布解除戒嚴,1991年5月動員戡亂時

    期正式結束,同年底資深中央民意代表全面退職,終於宣告威權時期之終止,邁入「威

    權轉型時期」。此後,1989年「人民團體組織法」之頒布,組黨合法化的結果,奠立了

    我國具競爭性的政黨體系(蕭全政,2000:108)。也因為競爭性體系的進入立法院,及

    1996年的全民直選總統與2000年之政黨輪替,我國的政經體制終於進展至所謂的「民主

    鞏固」階段;此一劇烈的變化過程,對於政府審計體制自亦帶來強烈之衝擊,蓋無論民

  • - 7 -

    意機關、社會大眾或媒體輿論,迭有要求審計機關應強化政府審計效能之要求,遂使政

    府審計職權,由以往專注於合法性審計範疇,逐漸進入截然不同之績效性審計領域。

    綜合以上文獻論述,政府審計發展歷程與各個不同階段政經發展歷史脈絡,國民政

    府時代之軍政與訓政階段,乃至於行憲後之威權時期及威權轉型時期,政府審計體制受

    制於政經環境的紊亂與法制之不夠完備,以及「黨國一體」之政經結構,其所扮演之角

    色,僅能止於監督層面之審核財務收支及核定收支命令等,使政府審計應扮演之角色與

    功能,受到時代環境之影響,而有其侷限性。至於政府審計體制功能之真正有所發揮,

    應始於威權轉型時期,並於民主鞏固時期逐漸發揮其影響力。由此一歷史進程,顯示政

    府審計體制及其效能之發揮,受政經脈絡結構變遷之影響至鉅,其間之關係,值得進一

    步研究探討。

    貳、政府審計職能與國家機關鑲嵌之研究

    政府審計職能與國家機關之鑲嵌關係,相關重要文獻論述,或認為審計職能運作結

    果,有決算審核報告涉評政治,越權荒謬(林諭林,2007:A8);或認為審計獨立行使

    審計職權,應避免政治之干預(監察院,1999:659-660);或認為無論制度如何設計

    ,審計部與隸屬機關間宜保持相當距離,始有所謂之審計效果(馬秀如,1997:26);

    或認為審計長僅受監察院院長之行政監督,監察委員無權干預專業職權之行使(審計部

    ,1997);或認為審計權歸屬監察院是否合理,早在訓政時期即有爭議,對於審計權附

    屬監察院之正確性表示懷疑,依現行情形,審計長除應向立法院負責外,還須向監察院

    負責,此種一方將審計權歸監察院,一方又須向立法院負責之制度,實在令人疑惑(張

    榮林,1969:84-86)等。又有部分文獻認為,審計部與立法院關係較多,審計長須經

    立法院同意而任命,審計部卻隸屬於監察院,其理由何在(林子儀等,2008:234)?或

    謂宜師法歐陸先進國家之審計法院制,可能使政府審計之機能更加完善,或至少設計如

    日本會計檢察院之制度,以增進強化政府審計職能(陳淳文,2006:16);或認為現行

    政府決算之審議,依法係由審計長提出審核報告,送交立法院加以審議,然而職司編造

    決算及預算執行責任之行政部門,並毋須直接面對立法委員之質詢,而係由審計長擔綱

    負責,致削弱立法院之監督功能(林騰鷂,2009:A22);或認為「獨立與監督看似兩個

    無法相容並存的概念。前者意味著自己做決定,不依賴他人;後者則指有他人在一旁觀

    察督促之意。二者無法相容至為明顯:因為既然獨立,就理應不受監督;而既然被監督

  • - 8 -

    ,則就不太可能達致獨立」(陳淳文,2009:3)等。

    按政府審計職權的有效遂行,乃現代國家政府治理不可或缺之一環,亦是對政府施

    政作為課責的重要關鍵。審計職權,以政府治理之觀點,係由立法部門授予權力與預算

    予行政部門,行政部門必須向立法部門提出公開透明之課責報告(accountability report)(例

    如年度決算報告),這是行政部門對立法部門之授權,應負說明之責任;另由審計部門

    負責查核前開課責(決算)報告,對 行政部門(受託者)所提出之資訊加以驗證,並向立法

    部門提出獨立、公正、客觀之審計報告,以降低立法部門(委託者)使用行政部門直接提供

    資訊可能產生之風險(審計部,2009b:12)。所以,政府審計職能,主要在於「確認政

    府履行其財務與績效責任」,並必須堅持獨立、公正、客觀的原則;而其另一意涵,則

    在要求審計機關之審計作業,必須維持其一致性、專業性及可靠度(張其祿,2009:120

    -128)。

    政府審計最重要之特徵,乃審計機關之設置,必須是為特設且獨立之機關(郭承緒

    ,1970:1)。蕭全政(2009:109)認為:「獨立是有一個立足點的,所謂『獨立』,當

    然是指獨立於整個國家利益、國民經濟的基礎上」。而先進國家為維護政府審計職能定

    位之超然、獨立與公正,均戮力使審計機關組織結構之設計,包括員額、經費、組織及

    制度之改進等,務期不受干涉,並居於絕對獨立超然之層次(傅啟學等,1967:642),

    亦有認為「監察委員之彈劾,乃係就公務員檢舉其過失者。審計委員之審計,就國家收

    支而審定當否者,故應在憲法中承認『審計獨立』」(張知本,1966:102)。尤其是聯

    合國轄下國際最高審計機關組織(TNTOSAI),對於政府審計組織建制之共識,經過二

    次重要會議討論,最具代表性,其重點如次:

    (一)1997年之利馬宣言,希冀政府審計機關之建置,應具備下列條件(郭大榮,1999:

    39-46):

    1.審計機關擁有獨立性,且屬最高層次。

    2.審計長職務應受重視,並給予保障。

    3.審計機關經費,具有實質性的自主。

    (二)2007年之墨西哥宣言,對於審計機關之建置及運作,則更進一步作成下列指南(審

    計部,2010e:5-6):

    1.確保審計機關之獨立性。

    2.保障審計機關治理人員之獨立性,如:任期保障及正常履行職權時之法定豁免權。

    3.審計機關履行下列審計職權,具有相當法令支持及充分之裁量權,不受行政或立法

  • - 9 -

    部門之指揮或干涉:

    (1)審計議題之選擇。

    (2)審計工作之規劃、執行、報告及追蹤。

    (3)審計機關之組織及管理。

    (4)注意審計工作品質與標準之一致性,並確保審計工作之自主、客觀、公正。

    4.查核資訊之取得,不受任何限制。

    5.提出審計成果報告之權利與義務。

    6.對於審核報告之內容、發行時機、分送單位,具有充分之自主權。

    7.有效追蹤審計建議意見是否落實之機制。

    8.享有財務、管理、行政自主權,可取得適當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

    而我國目前將審計權,於監察院下設審計部,由審計長指揮監督行使審計職權,是

    否符合國際最高審計機關組織所揭櫫之最高層次共識,不無疑義。

    綜合上述文獻論述,吾人可以體認,台灣在邁向民主化的進程,歷經威權體制、威

    權轉型,乃至於民主鞏固等階段,各個階段之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均有極為劇烈之變化

    ,政府各機關對於獲取之資源,如何於其職責上作最具經濟、效率、效益(能)的運用

    ,乃行政施為運作良窳之重要因素;而職司監督各機關預算執行及考核政府施政效能之

    審計機關,其職能之是否有效遂行,及是否客觀、公正及獨立行使其職權,影響層面更

    是深遠,例如近年來發生眾所矚目的合法性審計範疇之國務機要費與首長特別費案;績

    效性審計範疇之閒置停車場、文物館、機場等公共設施案,其間所涉及相關行為者認知

    的偏差及國家機關間之偏差動員及鑲嵌關係,亟應加以研究探討。

    叁、政府審計職能運作發展與變遷之研究

    有關涉及政府審計職能方面之相關文獻,除審計部所編歷年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

    告及政府審計年報內容,值得深入觀察外,他如政府審計發軔初期,其職能係以防微杜

    漸之合法、合規性之監督為主(審計部,2007B:3),於政府審計職能之有效發揮層面

    觀察,難免有所偏廢。按合法(規)性之審計結果,往往見樹不見林,難以嚇阻政府施

    政之浪費、不經濟與無效率。又倘若以台灣地區之威權時期、威權轉型及民主鞏固三個

    民主化進程而論,威權時期之特色,展現政府對於政經體制及活動之強力控制,斯時,

    在「以黨領政」、「黨政不分」、「萬年國會」的政治環境下,行政機關之各項施政作

  • - 10 -

    為,無非就是黨國的代言工具,政府預算亦是黨國為遂其政治目的之手段,對於監督預

    算執行之審計機關,自亦無法擺脫其「工具性」角色之扮演。亦即,僅能以合法(規)

    性審計為審計施政重心,難期其有豐碩之成效出現,乃屬必然;至威權轉型時期,政治

    、經濟及社會環境雖已漸有轉變,惟威權體制強力控制結構之本質,並未隨即改變,但

    微弱的要求發揮政府審計績效之聲音,已然出現,具體的表徵是審計部所編中央政府總

    決算審核報告,所列重要審核意見之質與量,於此一時期已漸有相當幅度之改變與充實

    此外,審計部亦注意及先進國家之政府審計職權,漸由合法(規)性審計範疇,邁

    入績效性審計之領域,而於1972年完成審計法之修正,增列「審核財務效能、核定財務

    責任」等審計職權,賦予審計機關考核政府施政計畫已成未成、經濟與否,及施政效能

    、事業效能之職責。然於威權時期、威權轉型時期,上述所增列績效性審計職權之實際

    執行結果,仍相當幅度受限於當時之政經社會環境,以致政府審計職權之行使成效,於

    合法性審計尚有不足,遑論效能性審計(傅啟學等,1967:871),可謂宣示作用大於實

    質作用。

    近十餘年來,我國進入民主鞏固時期後,整體政經社會結構與體制,已有根本性之

    質變,社會各界對審計機關之期待,亦異於往昔,致政府審計職能之展現,各界迭有認

    為不足且應強化之聲浪。蓋僅修正增列前述之審計職權,未由當前審計機關之進用人力

    類型、配備之人力能量、獲取之運作資源等層面,作通盤之檢討增置,而僅要求審計機

    關必須同時負擔合法(規)性及績效性審計之重大職責,受限於人力與物力,欲全面達

    到經濟性、效率性及效能性之綜合審計境界,則更是尚待努力(蔡茂寅,2007:75、林

    騰鷂,2009:A22)。

    肆、各國政府審計職能之比較研究

    政府審計制度之設計是否完善,暨審計職權及審計機關之歸屬與定位,皆關係政府

    審計職能功效之有無;而各國因為國家體制與國情狀況之不同,致其政府審計職能之施

    為有相當之差異性。有關探討介紹各國審計制度職能文獻頗多,其認為世界各國設置審

    計機關多依三權型態,亦即以行政、立法、司法3類劃分審計機關的隸屬關係(傅啟學等

    ,1967:642),「行政型」的審計機關,顧名思義係隸屬於行政部門,如中國大陸(林

    慶隆,2005:90),但其設置獨立審計部門,亦擁有預算自主權;「立法型」的審計機

  • - 11 -

    關,隸屬於民意機關,如美國(曹俊漢,2000:185-286),擁有人事、預算之自主性

    ,獨立於行政體系之外;「司法型」的審計機關,隸屬於司法體系,擁有獨立的司法權

    ,如法國、西班牙等國(審計部,2007a:3),均擁有預算自主權。除上述3種型態外,

    我國、日本及印尼則可歸類為「獨立型」(周陽山,2006:114-115),亦即獨立於行

    政體系外,然如我國審計機關之人員、經費,仍然受制於行政部門;另外如以色列的國

    家審計總署,除屬獨立型態並擁有人事自主權外,其審計長又兼負監察使之職掌與功能

    ,則可歸於「特殊型」(周陽山,2006:115、監察院,2009:1-2)。

    依前述文獻檢視結果,可以瞭解各先進國家對於政府審計職權之重視,在大陸法系

    國家,政府審計機構之設置及審計長之產生等法源,多於最高層次之憲法制定基本規範

    ,以示其對政府審計職能之重視及對審計首長地位之尊崇,如法國、德國、日本、義大

    利、荷蘭、瑞典及我國。在海洋法系國家,則另以法律規範,並以英國為代表(李惠宗

    ,2008:24)。惟無論政府審計機構及審計長設置之法源為何,對於政府審計職權之重

    視並無二致。至於政府審計職權獨立性之建構,如美、英、日、法皆頗為完備,相對於

    我國政府審計職權之獨立性,則嫌不足,並致政府審計職能之展現亦待加強。是以,我

    國之政府審計法制,包括審計法、審計部組織法、審計處室組織通則、審計人員任用條

    例,均宜考量於適當時期,作通盤之檢討研修,先進國家之制度應可作為借鏡。

    伍、文獻綜合評析

    綜合而言,我國探討政府審計職能的相關文獻不在少數,其範圍涵括政府審計體制

    、審計權與監察院糾舉彈劾權之關係,及政府審計職能之發展與公正、獨立與超然特性

    等層面;至有關政府審計體制與政經結構變遷,及其對於政府審計職能與國家機關鑲嵌

    關係,暨政府審計職能運作發展與變遷等,各類文獻則較乏整體歷史脈絡變遷之全觀性

    政經分析。

    因此,本研究針對政府播遷來台後之威權體制、威權轉型及民主鞏固等不同時期,

    有關政府審計職能之定位、特性、發展及變革等加以探討,期由台灣政經體制變遷過程

    之不同時期,探討政府審計職能發展過程所遭遇之影響及制約,進而掌握其間之互動及

    因果關係,冀期梳理出政府審計職能之發展,於各個時期之運作績效與有關之鑲嵌關係

    ;並與各先進國家之發展趨勢作整體檢視與比較,俾對我國政府審計職能發展與政經脈

    絡關係,有全般整體性之認識與瞭解,從而有助於審計機關於未來進行相關之檢視與改革

  • - 12 -

    之參考。

    第三節 分析架構

    民國肇建之後,從國民政府時代,乃至於行憲後政府播遷來台,有關政府審計體制

    與政經結構關係、政府審計職權與國家機關間之鑲嵌及政府審計職能之發展與變遷,均

    與國內政治、經濟發展及國際環境息息相關。在整體政經脈絡之中,國家機關在不同時

    期,面臨著不同的國內外政經環境與情勢影響,致其施政作為亦有不同之面貌呈現,而

    審計機關之體制結構亦難置身事外,且因受其影響而隱含有其特定的偏差(bias),進而

    衍生出職權行使與國家機關間之鑲嵌關係。此處所謂之「偏差」,非指偏見,或偏離規

    範等價值性判斷,而係屬於一種描述性(descriptive)的名詞,其實際意涵為相關的參與

    者,在資源分配與使用中的不同利害關係,亦即有一個特定利益分配的模式。從實存面

    觀察,此種「偏差」存在於各種政策、規劃、程序、共識、制度、組織,甚至意識形態

    或主義理論的論述中(蕭全政,1997:5-8)。

    我國政府審計職能之發展,涉及國家機關權力範圍及組織定位與結構的問題。本研

    究嘗試由政府播遷來台以後,歷經之威權體制、威權轉型及民主鞏固等不同階段,透視

    其間有關我國政府審計體制與政經結構關係、政府審計職權與國家機關之鑲嵌、政府審

    計職能運作發展與變遷等層面,從整體客觀的政經脈絡觀察審計機關制約於不同階段,

    所形成之審計體制、組織結構與行政、立法、司法鑲嵌關係,以及政府審計職能運作之

    特性及所能發揮之作用,進而發掘其間隱含之問題,並研提若干建議。

    壹、政府審計體制與政經結構的政治經濟分析

    我國政府審計體制,由民國初年北洋政府時代,先於國務總理之下設置審計處,後

    又改設審計院直屬大總統;到1925年國民政府廣州時期,政府審計職權由監察院掌理;

    至1928年國民政府南京時期,又將審計權歸屬於直屬國民政府的審計院掌理,同年10月

    間復又修正「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將政府審計職權改於監察院下設置審計部辦

    理;此後,至1946年10月25日頒行之「中華民國憲法」,亦續維持於監察院下設審計部

    ,掌理政府審計職權。顯示政府審計職權之歸屬,因政經體制之動盪不安,不斷地於解

    構與重構間擺盪,及至政府播遷來台之後,歷經威權體制、威權轉型及民主鞏固等不同

    時期,導致政府審計職能是否有效開展,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嚴酷的考驗。

  • - 13 -

    審計機關職司政府及其所屬機關財務之審計,政府審計職能涉及其組織與制度之獨

    立超然性;而其體制與職能,涉及人類社會政經過程中資源之分配與利用,而隱含有其

    特定的政治與經濟特性(蕭全政,1997:5)。近二十年來,我國由過往的絕對威權體制

    ,轉型至目前的民主鞏固階段,無論是政經權力體系或政經合理化方向,均已呈現極為

    劇烈的轉變(蕭全政,1997:13),而政府組織體系或相關的行為者,在面對如此劇烈

    的結構變遷,各個不同層次的行為者,都分別被鑲嵌於重重交叉且錯綜複雜的組織與制

    度脈絡中(蕭全政,1997:6)。

    就審計機關體制定位而言,自民國肇建以來,即有直屬總統、隸屬立法院或隸屬監

    察院之爭論存在。因之,我國政府審計體制之發展,受到國家所處政經結構及內外環境

    變遷之影響,而有不同階段的發展歷程。是以,本研究由政府審計體制與政經結構之歷

    史脈絡,包括行憲後之威權體制、威權轉型,及民主鞏固等各不同階段,試由監督、洞

    察、前瞻等角色之扮演,於各個不同階段之政經活動交錯下,分析政府審計面臨之體制

    與政經結構關係,及其發展之概況,進而嘗試歸納當前政府審計體制所應正視之問題,

    暨必須籌謀因應及改善的方向。

    貳、政府審計職能與國家機關鑲嵌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

    第二個研究分析面向,是接續前面政府審計體制與政經結構之研究面向,分析政府

    審計職能在各個不同政治經濟體制層面,所能發揮的作用與行政、立法、監察體系間之

    鑲嵌關係,進而檢視審計機關在此等歷史脈絡及政經社會結構關係中,對於公共資源運

    用產生的影響及國家機關偏差動員的相關過程。而此一分析面向,重點在於探討政府審

    計職能與國家機關之鑲嵌關係,由威權體制、威權轉型,乃至於民主鞏固各個不同時期

    所扮演的角色與展現的功能,進而觀察政府審計職能運作結果帶給國家機關之衝擊。

    國家機關雖為政府施政的行為者,但其制定法令及運用權力則受到整體政經結構的

    制約,而政府審計機關在此一結構中,即扮演有如監督者(制約、課責)的角色;這樣

    的一個結構關係,亦是一直存在於兩者間之互動關係,因而,也往往會改變結構的關係

    。按審計機關之屬性,應與獨立機關相近,建制獨立機關的目的是因:「在當代的憲政

    民主國家中,行政權所轄的官僚層級組織,基本上是由具有直接或間接民主正當性基礎

    的行政首長與政務人員來負責領導與指揮,並十分重視行政決策的政治責任,但是有一

    些管制性或調查性之公共事務的決策與執行,卻特別需要專業化、去政治化或在決策時

  • - 14 -

    充分考慮到政治與社會的多元價值,才能夠確保公共利益的實現並獲得人民的信賴;負

    責處理這些事務的行政機關,因此必須比一般的行政機關更為客觀、中立,具備更高的

    專業能力,並且與政治保持一定的距離。…這類機關之所以被界稱為『獨立』機關,乃

    是因為相對於講求政治領導與控制的一般行政機關而言,它們必須超越個人或黨派利益

    的考量,依據專業以及法律『獨立』行使職權」(張其祿,2009:116-117)。以上所

    述,恰是審計機關於行使其職權時,所需具備之「獨立」特性。

    蕭全政(1994a:41)依據祝布諾(Bertard de Jouvenel)的說法:「經濟所關心的

    是現有資源的有效利用,而政治則是資源的增加」,繼而認為:「組織與制度的政治、

    經濟特性,除表現在其內部涉及資源的利用與分配的制度化安排和運作程序外,亦特別

    展現在做為特定行為者追求資源汲取的極大化和資源利用的極佳化之工具上;組織與制

    度的形成、運作和變遷,對於相關行為者而言,都隱含特定的利害得失關係,而組織與

    制度的工具性角色,更使兩者的形成或變遷充滿政治性的聯合與衝突,或是展現行為者

    經濟性的極佳化考慮」(蕭全政,1997:5)。審計機關之經費預算及人力規模,因受制

    於行政體系,使得資源的取得至為不易,導致審計的深度與廣度受到嚴重的限制,正如

    張其祿(2009:94)所引用Dixit之說法:「獨立機關遭到被管制者俘虜的情況,是其政

    治上的委託人所應關注之議題,而典型的處理方式,便是對管制機關的行動加以限制,

    但這也可能導致管理上的複雜與政治力量的重新涉入」。此顯示政府審計職能倘若冀其

    能夠有效展現,必須不受掣肘,並能順利獲致適切之人力、經費,例如美國審計總署即

    具有獨立的預算,不受政府預算之控制(尤光付,2003:153)。如此,始得以建構獨立

    、公正、客觀的政府審計特性。

    政府審計職能透過合法(規)性審計及績效性審計之運作,無論是政治行為或經濟

    行為,皆有其結構間之鑲嵌性,亦即各個國家機關之特定行為者與其他行為者之間,衍

    生有互動的自利行為,並涉及特定行為者或國家機關間不同的利害得失,由圖1-1、1

    -2可以顯示政府審計職能之運作,係整個包絡於國家機關與政經社會運作體系之鑲嵌關

    係之中。此種鑲嵌關係,與政府審計之獨立、公正、客觀特性之間,隱含之矛盾與衝突

    ,值得加以分析觀察,並尋求解決之道,俾期政府審計職能能夠確實有效發揮,以增進

    社會福祉及政府施政效能。

    叁、政府審計職能運作發展與變遷的政治經濟分析

  • - 15 -

    我國政府審計職權,由1950年代的監督預算之執行、核定收支命令、審核預算決算

    及稽察財政上之不法或不忠於職務之行為等4項,擴增至 1972年的監督預算之執行、核

    定收支命令、審核財務收支、審定決算、稽察財物及財政上之不法或不忠於職務之行為

    、考核財務效能、核定財務責任及其他依法律應行辦理之審計事項等7項審計職權,足徵

    政府審計職能運作發展,與整體政經變遷脈絡有其密切的關係。

    蕭全政(1994a:37-38)認為:「特定時空限制下的社會所呈現的政治現象與經濟

    現象,經常是難以截然二分的一體兩面;換言之,一般的政治現象經常隱含有經濟的特

    質,而經濟現象亦隱含政治的特質,尤其愈是影響深遠、意義重大的政治現象或經濟現

    象,這種混同交錯的情況愈是明顯」。政府審計職能的運作過程,從政治經濟現象觀察

    ,其涵括政治經濟面向的各種作為,乃是無庸置疑的,故於實存面向言,政府審計職能

    運作的結果,有其濃郁之政治經濟意涵。

    由政府審計職能之展現面向而言,以2006年爆發舉世矚目的總統府國務機要費案及

    台北市長特別費案,帶給審計機關之衝擊最為經典,涉及的國家機關,包括總統府、行

    政院、立法院、司法院、法務部、行政院主計處、審計部、台北市政府等,正如蕭全政

    認為特定偏差普遍存在於國家機關中,且雪特史奈德(E.E.Schattschneider)曾說:「組織

    本身就是一種為行動而準備的偏差動員(a mobilization of bias in preparation for action);

    這種偏差直接涉及相關行為者間的權力關係、特定的利益分配方式,及相關成本的分擔

    辦法,而表現為一種與利害得失有關的政治性偏差(political bias)」(蕭全政,1994a:

    74-75)。所以,上述個案,亦可視為每一個相關國家機關,或理性行為者,為了追求

    其自身最大的利益,皆會因應不同的政經變遷,透過行動或動員,形塑某種特定偏差,

    以展現對其較為有利的特定利害得失關係模式,亦稱之為「偏差動員」(mobilization of bias

    )(蕭全政,1997:5-7)。

    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認為,公共資源的分配,在

    過往一直被認為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不是依靠經濟學大師亞當史密斯所主張的市場無形

    之手去徹底私有化,就是依靠中央集權,由政府來分配(財經日報,2009)。而預算即

    關係公共資源的分配,政府審計職權之行使,其中最重要者即為「監督預算之執行」,

    其涉及國家機關整體政治、經濟、社會體系之運作,例如我國預算法第二十八條規定,

    審計機關應於行政院籌劃擬編年度概算前,提供審核以前年度預算執行之有關資料,及

    財務上增進效能與減少不經濟支出之建議,作為決定施政方針之參考。此一規範,即足

    以顯示審計職能與公共資源之運用,有其密不可分之關係。又如決算法規範立法院於審

  • - 16 -

    議審計長提出之年度決算審核報告時,審計長應答覆質詢,並提供資料,乃審計機關必

    須以其監督運作之成效,對民意機關負責,並為民主治理之基本原則,亦足以證明政府

    審計職能涉入政治及經濟之面向頗深。

    再由政府審計職能定位特性觀察,政府審計職權可及之對象,包括所有的政府機關

    、公營事業,及接受公共資源委託或補助之民間團體。所以,反映於公共資源的分配上

    ,亦即政府預算之挹注於經濟發展、社會福利、教育科學文化等支出,是否確具使用效

    能,除有賴行政部門之內部控制與審核外,亦須藉由審計機關有效展開其「考核財務效

    能」之職權,俾考核其效能及經濟與否。此時,審計機關具有考核國家機關分配使用公

    共資源效能之機能,而此一機能之運作,涉及傳統的合法(規)性審計與1980年代以來

    先進國家競相推動的績效性審計範疇,在我國則恰好伴隨威權體制、威權轉型及民主鞏

    固等不同階段,而有其展現強度之差異。

    本研究試由上述各個不同階段,所涉及之合法(規)性審計或績效性審計進程,分

    析政府審計職能運作發展與變遷關係,進而探討歸納面對當前政經環境,政府審計部門

    所應積極處理之問題。

    至於本研究之分析架構,茲圖示如1-3。

  • - 17 -

    總 統

    監察院立法院 行政院

    審計部

    司法機關或憲警機關 各機關

    財政部

    考試院銓敘部

    行政院主計處

    咨請公告總決算最終審定數額表

    函送年度總決算

    陳報總決算審核報告

    及報告重大審計事項

    發交總決算

    各項有關審計案件

    函送有關歲入案件 函送有關歲出案件

    移送不法案件

    有關對財務違法失職人員人事行政案件

    提出總決算審核報告並答覆諮詢

    有關歲入歲出案件

    提供審核有關資料及建議意見

    聲復或聲請覆議

    通知未結審計案件應負責人員

    各機關預算員額編制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送交總決算最終審定數額表

    圖 1 1 審計部與各機關之關係

  • - 18 -

    圖 1 -2 政 府 審 計 業 務 處 理 簡 圖

    普通公務審 計

    特種公務審 計

    財物審計(稽 察)

    適正性

    合規性

    效能性

    政府審計

    財務審計

    績效審計

    專案審計

    列入決算審核報告提送立監兩院審議

    通知其機關長官或上級機關限期追繳

    通知各該機關長官或其上級機關處分

    審 定 決 算

    剔 除 不 當 支 出

    核 定 賠 償 責 任

    揭 發 財 務 上之 違 失 行 為

    發 現 未 盡 職 責

    發 現 效 能 過 低

    發 現 設 施 不 良

    財務上增進效能與減少不經濟支出建議

    發現制度規章缺失

    揭發財務上違失行為涉及刑事者

    提供行政院決定下年度施政方針參考

    提建議改善意見於 各 該 機 關

    通知其上級機關長官並報告監察院

    情節重大者專案報請監察院處理

    移送檢調機關處理並 報 告 監 察 院

    公有營(事)業 審 計

    資料來源:審計部(2008b:14)。

  • - 19 -

    圖 1-3 本研究分析架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政府審計

    體制與政

    經結構的

    政治經濟

    分析

    政府審計職能與國家機關

    鑲嵌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

    政府審計職能運作發展與

    變遷的政治經濟分析

    我國政府審計職能發展之政經分析

    分析架構

    威權體制時期

    威權轉型時期 民主鞏固時期

  • - 20 -

    第四節 章節安排

    本研究第一章為緒論,旨在陳述研究動機及問題意識,透過檢視及分析相關文獻,

    確立分析架構及研究範圍,勾勒整體研究架構及章節之鋪陳。

    第二章為威權體制與政府審計職能之運作,重點在於分析黨國一體時的政經結構情

    勢,政府審計體制與政經結構之關係,及審計資源運用績效,並探討其與國家機關間之

    關係。

    第三章為威權轉型時期政府審計職能運作之變遷,分析威權轉型時期的政經特質,

    及政府審計體制於威權轉型時期與政經結構之關係,並探討審計職能發展情況與國家機

    關間之關係。

    第四章為民主鞏固時期政府審計職能之發展,探討政黨輪替後因政經情勢丕變,政

    府審計職能發展於民主鞏固階段之變遷,並梳理其與國家機關間之政經脈絡關係。

    第五章為政府審計職能之全球趨勢與在地檢視,探討先進國家政府審計職能之主要

    內涵與變革趨勢,並與我國政府審計職能加以比較分析。

    第六章為檢討與前瞻。

  • - 21 -

    第二章 威權體制與政府審計職能之運作

    (1949-1987)

    我國政府於1949年播遷來台,為因應大陸中國共產黨的攻擊與威脅,於是年5月20日

    開始施行戒嚴法,至1987年7月始宣布解除戒嚴。台灣地區歷經中國國民黨一黨獨大,且

    長達38年的統治,此一特殊的政經結構變遷,乃典型的黨國一體之「威權體制」,亦即

    政府以其擁有的公權力,強力控制並主導政經社會的發展(張瑞猛、蕭全政,1991:2)

    本章係探討威權體制下政府審計職能之運作情形,第一節關注於黨國一體下的政府

    審計體制,包括威權體制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狀況,以黨領政時期下的政府審計職權範

    圍、威權體制下的政府審計組織制度;第二節聚焦於威權體制下之政府審計監督與國家

    機關間之鑲嵌,主要探討分析政府審計監督與行政、立法、監察間之互動關係與影響;

    第三節著重於威權體制時期政府審計職能運作結果與政治經濟之分析,包括監督者(合

    法性)角色之扮演與政府審計職能之關係、合法性政府審計職能(監督者)的運作績效

    、政府審計資源配置對於合法性政府審計職能推動之影響等,

    第一節 黨國一體下的政府審計體制

    壹、 威權體制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

    「威權體制代表政府對民間社會的的控制與主導,其本身同時具有政治、經濟、社

    會和文化等面向。而這些面向形成於歷史過程中,並且不斷在歷史中產生變遷」(蕭全

    政,1994b:6)。「在威權體制下,政府的經濟性角色極度的膨脹,政府與企業亦緊密

    的結合,合力促成台灣的經濟發展」(蕭全政,1991b:4)。我國政府自1949年末退守

    台灣,旋逢1950年之韓戰爆發,台灣成為西太平洋圍堵共產主義防線的重要環節;美國

    宣布台海中立,並於1954年12月與我國政府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協防台灣,軍經援

    助源源而入。此一客觀形勢之變遷,是為導引中國國民黨長期以威權統治台灣社會之主

    要因素,亦使台灣地區,無論是政治、社會或經濟,均受到威權體制之高度控制,並以

    相關政策主導國家政治經濟體制之變遷(蕭全政,1995:9-14),例如中國國民黨藉壟

  • - 22 -

    斷性的政治資源,建立龐大的恩惠體系,透過個別籠絡的手段,以特殊性的私人利益交

    換方式來換取追隨者的忠誠與支持(廖益興,1995:2);以及「終身總統」與「萬年國

    會」的出現,嚴重扭曲民主的真諦,使台灣地區,無論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層面,均

    面臨巨大的變遷及嚴峻的挑戰,政府容許市場價格機能自由運作的程度亦相當有限,構

    成了典型的「剛性威權主義」(蕭全政,1995:11-12)。

    台灣地區政經情勢,因威權體制之長期存在,衍生動盪與不安,具體的表徵,包括

    1960年「蔣中正總統續任第三任總統,中央民意代表也跟著繼續延任,破壞了其自身設

    定的憲政規則,也破壞了民主政治的合法性基礎。自此之後,國民黨便只能以他實質的

    統治能力,特別是經濟上的統治成果,來換取人民的支持」(徐振國,2008:231)。繼

    之,黨外運動興起,挑戰中國國民黨統治之合法性。其後,1971年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

    、GATT撤銷我國觀察員資格、1972年台灣與日本斷交、1979年台灣與美國斷交,廢止中

    美共同防禦條約,並以台灣關係法替代、1986年民主進步黨成立、1987年政府宣布解嚴

    ,以及大陸方面「一個中國」、「和平統一」的壓力等。顯示,台灣自1980年中期開始

    ,逐漸遭遇國內、國外政經情勢演變的嚴峻挑戰,中國國民黨的威權統治開始發生鬆動

    ,威權體制也逐漸為民眾所唾棄,喪失其對台灣社會的嚴密控制與主導能力(蕭全政,

    1994b:6)。

    威權體制的理論根源為威權主義,係政府以國家公權力,主導控制政治經濟社會的

    發展。此種主導與控制關係,在政治上,是剝奪或限制國民基本人權與參政權;在經濟

    上,係對經濟活動與行為、立場的操縱與管制,例如政府主導推動十大建設計畫(1973

    年)、六年經建計畫(1976年)、十二項經濟建設計畫(1978年);在社會上,係對社

    會運動與人民團體的壓制與動員;在文化上,則係對傳播媒體與意識形態的控制和塑造

    (張瑞猛、蕭全政,1991:2)。台灣地區在這段期間,內部環境有如上述;外部環境,

    包括東西陣營(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長期對抗、南北對抗、中共對台灣的威脅、韓戰

    後的美援等。台灣地區在威權統治之下,整體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的整合與維繫,亦即

    政經體制的主體性與整體性完全仰賴以威權政府為中心的國家主義,透過戒嚴法與各種

    戡亂法規,加以控制與主導(蕭全政,1991a:2-3)。所以,威權體制的特性,乃在於

    政府對民間社會的威權支配,其層面涵括政治、經濟及社會,終而形成政府對於民間社

    會在整體政經權力關係與權力體系上的主要支配關鍵(張瑞猛、蕭全政,1991:8)。

    威權主義所隱含政府對於民間社會的主導關係,形成於歷史發展過程中,並且在歷

    史發展過程中不斷產生變遷。整體而言,從台灣光復後至1980年代中期,台灣地區的威

  • - 23 -

    權體制展現於政經體制方面,是充滿國家主義色彩的(張瑞猛、蕭全政,1991:2)。此

    段期間有關台灣的重要政經措施,茲列舉如次(林嘉誠,1991:5):

    一、1949年至1970年間,蔣中正總統對中國大陸的政策,因為國共兩黨的長期對抗,是

    以軍事反攻,推翻中共政權為目標,採取所謂的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為主軸,希冀

    結合中國大陸殘存的反共力量,消滅中共政權。同時積極向世界各國灌輸中共政權

    缺乏正當性,以及台灣存在的現實,對於東西長期冷戰的重要意義。此一期間最重

    要的變化是1950年,因韓戰爆發,美國宣布台海地位未定,進而派遣第七艦隊協防

    台灣海峽,阻卻了中共欲以武力解放台灣的戰略目標。

    二、1975年蔣中正總統逝世,1979年美國與中共建交,中共展開大規模統戰策略,由1981

    年葉(劍英)九條、1983年鄧(小平)六條到比照香港模式的一國兩制。政府一方

    面抗拒中共三通四流和平統一攻勢,一方面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論,以三不政策

    因應,並呼籲中共放棄四個堅持。

    三、1980年代中期以後,台灣政經情勢呈現不穩現象,政府迫於國際間新保護主義的興

    起,國內各種政經社會運動亦層出不窮,強烈要求政府推動經濟自由化、國際化與

    政治民主化,不得不採取若干妥協的措施,諸如成立國統會、陸委會、海基會,頒

    布國家統一綱領,宣布解除戒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開放組黨,視中國大陸為政

    治實體,開放人民赴中國大陸探親,漸漸放寬兩岸交流等。此段時期台灣地區之政

    經變遷,亦為迫使威權體制轉型的先聲。

    總括而言,台灣地區自1950年代以來的以進口替代工業化策略,及以出口為導向的

    工業化策略,是為台灣國民經濟能夠發展的重要措施,但是同時期並存的戰時體制之權

    力結構及威權統治,卻非一般正常國民經濟體制應有之政治基礎。1970年代以還,台灣

    地區重大政經危機充斥不斷,各種政治性反對勢力亦因而孕育成長,蔣經國總統推動導

    使政經改革趨於本土化,鼓勵與照顧本土的參與與需求,及戒嚴令的廢止,使得過去被

    壓抑的農民、消費者、環保運動、勞工運動等,紛紛採取各式各樣的自力救濟社會運動

    ,亦為威權體制逐漸出現鬆動之前兆(蕭全政,2000a:30-31)。

    貳、 以黨領政下的政府審計職權範圍

    1948年5月,國民大會制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開啟了以黨領政的序幕。1949

    年之後,中國國民黨的威權體制,導致其影響力無所不在,當然,其控制權亦及於各級

  • - 24 -

    政府及其所屬機關,不僅壟斷政經層面,更進而掌控各類民間團體,甚至,因為政經資

    源的壟斷,使得台灣地區的經濟快速成長茁壯,惟亦種下威權體制末期之紛擾與對政權

    的威脅及民主化的衝擊。政府審計體制,表面上似未遭受波及,但審計機關面對此種政

    治經濟社會體制之變遷轉型,無論於合法性審計,或相關之審計法制,皆須適時加以配

    合調整。有關1949年至1987年間政府審計職權範圍,在以黨領政之下,有下述兩個階段

    的變遷:

    一、1950年10月30日修正公布之審計法,第二條規定之政府審計職權,包括(一)監督

    預算之執行。(二)核定收支命令。(三)審核預算決算。(四)稽察財政上之不

    法或不忠於職務之行為等四項。按上列法定政府審計之職權,均屬合法(規)性之

    審計範疇,其最主要目的為監督各機關預算之執行,其餘三項是為監督預算執行所

    必備之方法或手段。又為遂行政府審計職權之行使,有採事前、事中或事後審計等

    不同之方式,實務上,審計監督之範圍,應涵蓋事前、事中與事後財務上違法或失

    職之行為(劉陶福,1978:72)。

    至於政府審計職權之範圍,茲依據審計法規定,臚列如次:(一)審計法第一條:

    「中華民國各級政府及其所屬機關財務之審計,依本法之規定」。是以,政府審計

    職權之行使範圍,可及於全國各級政府機關。(二)審計法第十三條:「審計機關

    為行使審計職權,得派員持審計部稽察證,向有關之公私團體或個人查詢,或調閱

    簿籍憑證或其他文件,各該負責人不得隱匿或拒絕,遇有疑問,並應為詳實之答復

    。行使前項職權,遇有必要時,得知照司法或警察機關協助」。是以,政府審計職

    權之行使範圍,除了前述之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外,尚可因職權行使之需要,諸如支

    出之是否確實等,而向有關之公私團體或個人查核詢問。(三)審計法第五十七條

    :「審計機關對於官商合營之事業及受公款補助之私人或團體應行審計事務,得依

    本法之規定執行之」。是以,政府審計職權之行使範圍,除了上述審計法第一條及

    第十三條規定者外,尚包括官商合營之事業(按指政府資本超過百分之五十者)及

    受公款補助之私人或團體。

    二、1972年5月1日修正公布之審計法,有關政府審計職權之範圍,由原列之(一)監督

    預算之執行。(二)核定收支命令。(三)審核計算決算。(四)稽察財政上之不

    法或不忠於職務之行為等四項職權,增列考核財務效能及核定財務責任等職權,並

    對部分條文文字酌作修正,修訂後之政府審計職權擴充為七項,包括:(一)監督

    預算之執行。(二)核定收支命令。(三)審核財務收支,審定決算。(四)稽察

  • - 25 -

    財物及財政上不法或不忠於職務之行為。(五)考核財務效能。(六)核定財務責

    任。(七)其他依法律應行辦理之審計事項等。本次修正公布之審計法,有關政府

    審計職權之條文,經沿用至今未再做更動,其最重要之修正重點,在於增列考核財

    務效能、核定財務責任兩項職權,明顯擴張了政府審計職權之範圍,並將政府審計

    職權由傳統的合法(規)性範疇,邁入績效審計之領域,是我國政府審計歷史上劃

    時代之創舉,尤其是在威權體制時期所增列,其意義尤其重大。

    茲臚列「考核財務效能」及「核定財務責任」兩專章,攸關績效審計範圍之重要內

    涵如次:(一)各主管機關應將逐級考核各機關按月或分期實施計劃之完成進度、收入

    ,與經費之實際收支狀況,隨時通知審計機關(審計法第六十二條)。(二)公務機關

    編送會計報告及年度決算時,應就計畫及預算執行情形,附送績效報告於審計機關;其

    有工作衡量單位者,應附送成本分析之報告(審計法第六十三條)。(三)各公有營業

    及事業機關編送結算表及年度決算表時,應附業務報告;其適用成本會計者,應附成本

    分析報告(審計法第六十四條)。(四)審計機關辦理公務機關審計事項,應注意:1

    、業務、財務、會計事務之處理程序及其有關法令。2、各項計畫實施進度、收支預算執

    行經過及其績效。3、財產運用有效程度及現金、財物之盤查。4、應收、應負帳款及其

    他資產、負債之查證核對。(審計法第六十五條)。(五)審計機關辦理公有營業及事

    業機關審計事務,除依前條有關規定辦理外,並應注意:1、資產、負債及損益計算之翔

    實。2、資金之來源及運用。3、重大建設事業之興建效能。4、各項成本、費用及營業收

    支增減之原因。5、營業盛衰之趨勢。6、財物狀況及經營效能(審計法第六十六條)。

    (六)審計機關審核各機關或各基金決算,應注意:1、違法失職或不當情事之有無。2

    、預算數之超過或賸餘。3、施政計畫、事業計畫或營業計畫已成與未成之程度。4、經

    濟與不經濟之程度。5、施政效能、事業效能、或營業效能之程度及與同類機關或基金之

    比較(審計法第六十七條)。(七)審計機關審核中央政府總決算,應注意:1、歲入、

    歲出是否與預算相符,其不符之原因。2、歲入、歲出是否平衡;如不平衡,其不平衡之

    原因。3、歲入、歲出是否與國民經濟能力及其發展相適應。4、歲入、歲出是否與國家

    施政方針相適應。5、各方所擬關於歲入、歲出應行改善之意見(審計法第六十八條)。

    三、由政府審計職權之範圍,引申至政府審計工作之核心,乃有合法性審計與績效性審

    計之區分,茲簡述如次:

    (一)合法性審計:審計法第二十一條:「審計機關或審計人員,對於各機關違背預算

    或有關法令之不當支出,得事前拒簽或事後剔除追繳之」是為合法性審計的具體

  • - 26 -

    表徵,亦為政府審計的基本職能。按審計機關依法審核各機關財務收支,始於分

    配預算,終於決算之審定,其間依據審計法等規定,對於施政方針、實施計畫、

    收支法案、公庫支票、撥款憑單、會計報告、簿籍、憑證、決算報告等均須加以

    審核。發現錯誤、遺漏、過失、舞弊或未經法定程序情事,皆須依法妥適處理。

    合法性之審計為審計機關之基本職能,亦是原始職能,審計法內多數條文均與合

    法性審計有關。

    (二)效能性審計:1972年修正審計法增列考核財務效能專章,對於各機關財務收支之

    結果,政府審計之重點,不僅求其合法為已足,必須進一步考核各項計畫收支結

    果,是否達到預期之目的或目標,以及是否具經濟且具效能與效益。其內涵包括

    :公務機關之施政計畫及預算執行之效能,財物管理及行政管理之效能;公營事

    業機關之事業或營業計畫及預算執行之效能(果),財物管理、財物經理及企業

    管理之效能。

    綜合而言,合法性審計與效能性審計於實務作業上,通常必須兩者同時進行,始具

    有相輔相成之效果,且增列效能性審計職能,亦非表示合法性審計漸不重要,因此,我

    國政府審計之重心,仍為合法性審計與效能能性審計並重(王培騵,1979:220-222)

    ,但在威權時期,因政經體制之限制,於效能性審計之成效,未見凸顯。

    叁、威權體制下的政府審計組織制度

    一、政府審計組織

    威權體制下,審計機關之組織,依據1949年5月27日修正公布之審計部組織法及審計

    處室組織條例規定,可分別設置審計部、審計處及審計室,茲分述如下:

    (一)審計部

    1949 年 5 月 27 日修正公布審計部組織法,主要規定包括:

    1.原規定「部長」改為「審計長」,審計長依監察院組織法第五條,秉承監察院院長,綜

    理全部事務,並監督所屬機關。

    2.原規定設政務次長、常務次長各 1 人,併設副審計長 1 人,簡任,輔助審計長處理部

    務。

    3.審計法第二條規定之審計職權,包括監督預算之執行、核定收支命令、審核計算決算、

    稽察財政上之不法或不忠於職務之行為等,列為審計部之職掌。

  • - 27 -

    4.審計部處理重要審計事務,以審計會議之決議行之,審計會議以審計長、副審計長、

    審計組織之。審計會議規則另定之。

    5.審計部設三廳,第一廳掌理事前審計事務;第二廳掌理事後審計事務;第三廳掌理稽

    察及就地審計事務。各廳設廳長 1 人,由審計長指定審計兼任之。

    6.設審計室覆核審計案件,辦理其他不屬各廳之審計事務。

    7.得設置巡迴審計組,執行各機關就地審計事務。

    8.法定編制員額 228 人。

    (二)審計處、室

    1949 年 5 月 27 日修正公布之審計處室組織條例第一條規定,依審計部組織法第十

    八條規定,審計部於各省及院轄市設審計處,掌理各該省市內中央及地方各機關之審計

    事務、各特種公務機關、公有營業機關、公有事業機關,得設審計室,掌理各該機關之

    審計事務。審計處設置審計兼處長 1 人,簡任;審計室設協審或審計兼主任 1 人(協審

    薦任,審計簡任)。審計處、室處理重要審計事務,以審核會議之決議行之,審核會議

    以審計、協審、稽察組織之,審核會議規則另訂之。審計處法定編制員額 46 人,審計室

    法定編制員額 14 人。

    審計處室組織條例雖於 1949 年 5 月 27 日修正公布,然因我國政府於大陸戡亂失利,

    致原設有之國庫、鹽務、西南鐵路、西北鐵路、湘桂黔鐵路及粵漢鐵路等 6 個審計室,

    難以執行政府審計職權,遂於 1949 年及 1950 年間陸續撤銷,並將台灣省審計處業務,

    併由審計部辦理(劉陶福,1978:70)。因為前述之政經情勢變遷,而遭撤銷之審計部駐

    國庫總庫審計室及台灣省審計處等,至 1953 年起陸續恢復,其間並因台北市改制為院轄

    市,而於 1968 年新設台北市審計處(審計部,2008b:3)。

    至於 1949 年至 1971 年間之審計機關組織系統,茲整理如下圖:

  • - 28 -

    監 察 院秘 書 室

    第 一 廳

    第 二 廳

    第 三 廳

    國防經費審計臨時辦公廳

    巡 迴 審 計 辦 公 室

    審 計 室

    參 事 室

    總 務 處

    人 事 室

    會 計 室

    統 計 室

    研 考 室

    臺 灣 省 審 計 處

    駐 國 庫 總 庫 審 計 室

    駐財政部臺北區支付處審計室

    審 計 部

    審計長

    審計會議

    副審計長

    臺 北 市 審 計 處

    圖 2-1:審計機關組織系統圖(1971)

    資料來源:審計部,1986:23,本研究整理。

  • - 29 -

    二、政府審計制度

    1949年至1972年間,我國政府之審計制度,係依據憲法第九十條:「監察院為最高

    監察機關,行使同意、彈劾、糾舉及審計權」、第一百零四條:「監察院設審計長,由

    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之」;監察院組織法第四條:「監察院設審計部」;審計

    法第三條(1950年10月修正公布):「審計職權,由監察院審計部行使之」等規定辦理

    ,政府審計職權明定由審計部行使。其後,審計法、預算法、決算法等財務法規,相繼

    修正施行,在政府審計職權範圍方面,依監察院組織法第四條及審計部組織法第三條之

    規定,包括監督預算之執行、核定收支命令、審核計算決算及稽察財政上之不法或不忠

    於職務之行為等4項(王培騵,1979:101-105)。

    依據審計部組織法第七條規定,審計部應辦之政府審計事務,亦即政府審計職能之

    推動方式,包括:(一)事前審計事務,其內涵有分配預算及收支法案之審核、收支命

    令之核定(收入命令及支付命令)、收支憑證及記帳憑證之核簽等。(二)事後審計事

    務,其內涵有各類會計報告之審核、各機關及附屬單位決算及政府(中央、省【市】、

    縣【市】各級政府)總決算及附屬單位決算之審核等。(三)稽察事務,其內涵有隨時

    稽察各機關之收支及現金、票據、證券及一切財物、監視各機關一定金額以上之營繕工

    程及購置、定製或變賣各種財物之開標、比價、決標、驗收(「各機關營繕工程及購置

    定製變賣財物稽察程序條例」1950年10月31日公布施行,規範有關稽察限額、招標比價

    議價之監視及自行辦理案件之處理、變賣財物之監視、營繕工程及購置定製財物之監視

    驗收、債券抽籤還本及銷毀之監視)及審查各項財物遺失毀損案件等。(四)就地審計

    事務,其內涵有駐庫(駐審國庫)審計、分組赴各機關辦理之巡迴審計、不定期之抽查

    審計。(五)地方審計事務,其內涵有省(市)、縣(市)、鄉鎮(區)地方審計(王

    培騵,1979:112-195)。

    三、威權時期審計組織制度之變革

    1972年5月1日攸關政府審計職權行使之審計法與機關營繕工程及購置定製變賣財物

    稽察條例同時修正公布施行,1975年審計部組織法及審計處室組織通則亦繼之修正,是

    為威權時期,政府審計體制之重要變革,茲分別摘述如次:

    (一)政府審計組織方面

    修正後之審計部組織法,規定審計部設置 5 個廳及覆審室,分別掌理普通公務審

    計、國防經費審計、特種公務審計、公有營業及公有事業審計、財物審計暨覆核聲

  • - 30 -

    復、聲請覆議及再審查之審計。審計處室組織通則方面,規定各審計處室視事務之

    繁簡,分為一等及二等,由審計部報請監察院核定之;另於 1976 年 7 月設置審計部

    台灣省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