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水陸法會對現代人的意義是什麼? 答:其實佛法主要是為世人說法,讓世人生活得更好,而「法會」本來就是弘揚 佛法、修行佛法的聚會,參加法會就是參與共修活動,大家一起來修行,達到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目的,這對安定社會有很大的幫助的。至於參加法會 能得到什麼樣的功德,那就看用什麼樣的態度前來參加。如果能用謙虛、清淨的 心來懺悔禮讚,那就能和佛菩薩的精神相契相通,自己的身心不但能夠得到安 定,往生的眷屬或是累結怨親債主,受到我們至誠懇切的感應,也會前來聽聞佛 法,心開意解。有些人不明白這一點,以為把超薦交給僧尼誦經就功德圓滿了, 其實那只能得到心理安慰罷了。另外,參加法會很重要的目的,是要提醒我們在 日常生活中如法修行,也才能延續法會中提起的願心和願行,在心裡開闢清涼的 法田,而能利益眾生。而參加水陸法會,更可依據每人的根器不同選擇不同的壇 場參加,透過懺悔,讓個人內心得到平靜與安定,無形中也會影響我們周遭的 人,進而讓社會也將更祥和。 November 15, 2017 近期活動: Sun, Nov 19 9:30AM-4:30PM 佛學班 - 高僧行誼 【大悲心水陸法會大壇網路共修】 Tues, Nov 28 – Fri, Dec 1 9:30AM-4:00PM Sat, Dec 2 9:30AM-10:20PM Sun, Dec 3 9:30AM-4:40PM Fri - Sun, Dec 8 - 10 Fri, Dec 8 Check-In 4:30PM-6:00PM Sun, Dec 10 ends at 5PM Three-Day Chan Retreat led by Dr. Rebecca Li Sat, Dec 16 2:00PM-4:30PM Meditation Introductory Workshop 本期內容: 2017 年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 1 水陸法會拜懺感 1 自在和諧,擁抱幸福 2 圖書館好書介紹 3 佛學班「高僧行誼」課程回顧 4 2018 年佛學班 6 監院法師開示 6 法師們的啟發記 6 少欲知足真快樂 7 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Newsletter www.ddmbasf.org Issue: Winter 2017 2017 年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 舊金山道場共修 水陸法會是一場可以利益三世眾生的大齋勝會。 第十一屆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於 2017 11 25 日在台灣金山啟建,舊金山道 場水陸法會網路共修於 11 28 日展開,敬邀您一起來修行! 舊金山道場啟建的是大壇。大壇佛事內容有禮拜《梁皇寶懺》及五大士焰口佛事。 您可透過網路報名,申請大壇壇位,即使無法全程參與,也歡迎隨喜參加。 參與法會細節與網路報名 水陸法會拜懺感 史曉瑛 參與水陸法會梁皇寶懺拜懺十卷周全,唱誦聲餘音繞梁,數日不絕。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願以慈悲力,覆護攝 受,相與至心,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這些法語總在耳畔縈繞, 時時提醒我「從今日去至於菩提。四無量心。六波羅蜜。常得現前。四無礙 智。六神通力。如意自在。行菩薩道入佛智慧。同化十方俱登正覺」。 請繼續閱讀第三頁

November 15, 2017 Newsletter...要放下煩惱,學習透過「理解現 象、包容狀況、持續溝通、成就修 行、坦然面對、欣然接受、泰然處 理、安然放下」,用禪法幫助身心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水陸法會對現代人的意義是什麼?

答:其實佛法主要是為世人說法,讓世人生活得更好,而「法會」本來就是弘揚

佛法、修行佛法的聚會,參加法會就是參與共修活動,大家一起來修行,達到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目的,這對安定社會有很大的幫助的。至於參加法會

能得到什麼樣的功德,那就看用什麼樣的態度前來參加。如果能用謙虛、清淨的

心來懺悔禮讚,那就能和佛菩薩的精神相契相通,自己的身心不但能夠得到安

定,往生的眷屬或是累結怨親債主,受到我們至誠懇切的感應,也會前來聽聞佛

法,心開意解。有些人不明白這一點,以為把超薦交給僧尼誦經就功德圓滿了,

其實那只能得到心理安慰罷了。另外,參加法會很重要的目的,是要提醒我們在

日常生活中如法修行,也才能延續法會中提起的願心和願行,在心裡開闢清涼的

法田,而能利益眾生。而參加水陸法會,更可依據每人的根器不同選擇不同的壇

場參加,透過懺悔,讓個人內心得到平靜與安定,無形中也會影響我們周遭的

人,進而讓社會也將更祥和。

November 15, 2017

近期活動:

Sun, Nov 19 9:30AM-4:30PM

佛學班 - 高僧行誼

【大悲心水陸法會大壇網路共修】 Tues, Nov 28 – Fri, Dec 1 9:30AM-4:00PM

Sat, Dec 2

9:30AM-10:20PM

Sun, Dec 3 9:30AM-4:40PM

Fri - Sun, Dec 8 - 10 Fri, Dec 8 Check-In

4:30PM-6:00PM Sun, Dec 10 ends at 5PM

Three-Day Chan Retreat led by Dr. Rebecca Li

Sat, Dec 16

2:00PM-4:30PM Meditation Introductory

Workshop

本期內容:

2017年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 1

水陸法會拜懺感 1

自在和諧,擁抱幸福 2

圖書館好書介紹 3

佛學班「高僧行誼」課程回顧 4

2018年佛學班 6

監院法師開示 6

法師們的啟發記 6

少欲知足真快樂 7

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Newsletter www.ddmbasf.org Issue: Winter 2017

2017 年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 舊金山道場共修 水陸法會是一場可以利益三世眾生的大齋勝會。 第十一屆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於 2017 年 11 月 25 日在台灣金山啟建,舊金山道場水陸法會網路共修於 11 月 28 日展開,敬邀您一起來修行! 舊金山道場啟建的是大壇。大壇佛事內容有禮拜《梁皇寶懺》及五大士焰口佛事。您可透過網路報名,申請大壇壇位,即使無法全程參與,也歡迎隨喜參加。 參與法會細節與網路報名

水陸法會拜懺感 史曉瑛 參與水陸法會梁皇寶懺拜懺十卷周全,唱誦聲餘音繞梁,數日不絕。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願以慈悲力,覆護攝

受,相與至心,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這些法語總在耳畔縈繞,

時時提醒我「從今日去至於菩提。四無量心。六波羅蜜。常得現前。四無礙

智。六神通力。如意自在。行菩薩道入佛智慧。同化十方俱登正覺」。

請繼續閱讀第三頁

Issue: Winter 2017 Page 2

自在和諧,擁抱幸福 趙果修

法鼓山舊金山道場十月二十八日在舊金山灣區華僑文教中心主辦一場名爲「自在和諧,擁抱幸福」的對談,邀請到萬佛聖城恆實長老與遠自臺灣前來的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一同探討如何從觀念和日常生活中,得到内外和諧與幸福。這場對談由灣區名主持人海翔主持,共有超過五百位的信眾及來賓參與了這場難得的智慧對談。 此次對談,駐舊金山臺北文化辦事處馬鍾麟處長夫婦、舊金山灣區華僑文教中心吳郁華主任、加州佛利蒙高敘加市長、以及包括何少文等多位僑務委員皆蒞臨會場,共襄盛舉。馬處長致詞時表示,這次有機會聆聽兩位法師的對談是大家的福報,感謝法鼓山舊金山道場舉辦如此有意義的活動。 對談一開始,主持人海翔請問兩位法師:什麽是真正的自在?恆實長老認爲自在因人而異,他以菩薩爲例,觀自在即是沒有煩惱。什麽是煩惱?煩惱是貪、瞋、癡、慢、疑,他建議大家用他的師父宣化上人教的咒語「忍耐、 忍耐、需要忍耐,切莫生氣,薩婆訶」來對治煩惱。方丈和尚認爲習氣要淡化,才能淨化。世間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很多,首先要察覺煩惱,才能放下煩惱,如果沒有正知、正見、正行就無法認識自我,究竟是想要,還是需要? 第二個問題是:是不是有了自在,幸福就會來?恆實長老認爲,即便如此,但如果你的六親眷屬不自在,你能自在嗎?他提到西方社會這些年開始流行一種類似打坐的mindfulness movement,會產生這種現象,正是因爲不自在,感覺不幸福。西方社會五十歲以下每年有五萬人因藥物毒品過量而致死,這是社會不自在的現象。他感嘆地說:「這個社會真的需要佛法啊!」 海翔接著請教方丈和尚,如何才能更自在?方丈和尚表示,要自在就

要放下煩惱,學習透過「理解現象、包容狀況、持續溝通、成就修行、坦然面對、欣然接受、泰然處理、安然放下」,用禪法幫助身心健康,心中時時有禪悅。站在別人的立場,放下自我中心,不要非友即敵,這包括人跟自己、人跟他人、人跟環境及人跟宇宙的和諧。 面對多變競爭的職場環境,如何處理自身的煩惱呢?方丈和尚認爲要建立「恰到好處的自信」,也就是:堅守原則、充分授權、尊重他人、關懷對方、主動溝通、隨時檢討。有了這行事六要領,不論在職場或人際溝通,一定能夠廣結善緣、平安自在。方丈和尚也提醒大家珍惜每一個相遇的因緣,本著「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的想法,就會放下心裡負擔而身心自在。 現在不管在東西方社會,親子關係往往也存在著緊張與不自在。恆實長老認爲佛法是為人的教育,他提到他的師父宣化上人提倡「知恩報恩」,在萬佛城,自小學開始就以孝道作爲啓蒙教育,孝道就是repaying parents’ kindness。他也提到,如果想要吸引下一代認識佛法,佛教需要開方便門,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法介紹佛陀的慈悲與智慧。 面對環境的變動,個人要如何身體力行才能得到身心的平安自在呢?方丈和尚勉勵大家,學習菩薩的慈悲智慧來處理事情:隨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隨時隨地慚愧懺悔,以智慧處理自己的問題,用慈悲幫助他人解決煩惱,以忍辱培養自己的福澤,用精勤增長自己的善根。感恩生命的起承轉合,感恩順逆因緣,這就是「正面解讀,逆向思考」。 恆實長老鼓勵每一個人要管理好自己心地的花園,隨時鏟除心中的毒草:以忍讓對治爭心,則不起殺生念頭;以布施對治貪心,則不生偷盜行爲;以知足對治求心,則止邪

淫行爲;以大公無私對治自私,則不說妄語;以分享的心對治自利,則離飲酒毒品。如此一來,殺盜淫妄酒的毒草長不起來,我們心地上的花園自然就清淨,所種下的都是菩提的種子。 對談結束前,兩位法師也給予大眾真誠的祝福。恆實長老請大眾合掌,想像自己是一座燈塔,祝福自己,也將祝福迴向給這個世界。方丈和尚用聖嚴師父的智慧法語:「放下了人我是非,宇宙萬物原是沒有區隔的整體。消滅了敵我意識,一切眾生無非彼此扶持的伴侶。」鼓勵大家以生命共同體看待他人,彼此互信互諒,和諧包容,自然和樂無諍。最後更以「順境逆境心平靜,禪修念佛心安定。慚愧懺悔心清净,法喜禪悅心明鏡。感恩報恩現生命,慈悲智慧樂和敬」的心靈環保六要領祝福大家。方丈和尚也以法鼓山 2017 年祝福主題「福慧傳家」的卷軸贈送給恆實長老,在大家意猶未盡的掌聲中結束了這場對談。 接著,由方丈和尚主持皈依大典,有近五十位菩薩參加皈依典禮,一百多位菩薩觀禮祝福。方丈和尚為參加皈依的菩薩及觀禮親友開示三皈五戒,勉勵大家隨時修福修慧,做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在念誦三皈五戒詞後,法師贈送佛牌給每一位新皈依弟子,包括三位六歲及七歲的小菩薩。佛牌的一面是釋迦摩尼佛,一面是觀世音菩薩,代表著學佛、行菩薩道的深深期許。典禮的最後,方丈和尚果東法師以「生日快樂」祝福大家,時時生起光明的快樂,隨時隨地成就智慧、減少煩惱、給人方便、多結善緣。

Issue: Winter 2017 Page 3

水陸法會拜懺感 (接續首頁)

道場莊嚴的佈置非常攝心,義工菩薩犧牲奉獻的精神令人感佩至深,他們輪流利用空檔拜懺,真正做到了「菩提心利他為先」。常慧法師教導我們每唱誦完一個佛號才拜下,清楚知道自己拜的是那一尊佛;常華法師也提醒,拜下的時候不要像「雞啄米」,只是一上一下,而要用恭敬虔誠心,一定要升起深信心。主法法師常寛法師開示時,提及有次聖嚴師父外出正逢下雨,侍者説:「師父,下雨了。」師父回說:「雨又不是我下的。」當天的台北和舊金山都是雨天,天候相同。而灣區六年來最大風暴那天,拜懺正好進入第四天,原本很擔心停電,義工菩薩卻已做好萬全準備,將法會實況先行下載到平板電腦,若真停電,亦可點蠟燭按儀軌進行;結果當天極其順利,至第四支香結束時,已然風停雨息。而那天常寛法師一開示時就說:「今天又下雨

了。」真正是太巧合了,這豈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感應道交! 聖嚴師父曾說:「菩提心,是智慧心,也是大慈悲心。《梁皇懺》又叫做《慈悲道場》,是發大慈悲心,願自己利益一切眾生,那就是行菩薩道。當你發大慈悲心,利益一切眾生,你隨時隨地都是在做大佈施。因為你隨時隨地在做大佈施、做大好事,怨親債主只要靠近你,就會有好處。本來是怨親債主,結果變成你的護法、你的助緣。」從第一天拜懺,自身迴向時都是予以近親友好,至第四天大風雨開車到道場行經高速公路途中,一部車急駛而過,將聚積的雨水全部濺上我的檔風玻璃,完全看不見路況,情況危險。結果,那天拜懺時想到的都是眾生行車平安,賜予灣區雨水而無災難。這樣的示現,何嘗不是教誨我慈悲心! 第一巻明載「歸依三寶第一。斷疑第二。懺悔第三。發菩提心第四。發願第五。發迴向心第六」。常慧法師開示時,提到不做懺悔而要發菩提心,是非常困難的;常寬法師講述榴連公案,亦是要信眾發懺悔心,至卷十結語,常寬法師勉勵信

眾不要糊塗,常發懺悔心。常寛法師開示說:「彌勒佛起始是慈,觀音菩薩終結是悲,前後銜接,故名慈悲」。而法鼓山年年以「大悲心」為水陸法會主題,廣設十壇,開啟雲端牌位,網路共修,利益眾生。我有幸成為法鼓山的學佛弟子,自應身體力行,時時懺悔,發菩提心,利人濟物、弘法利生。 六日拜讖有如對自身做了一個全面的心靈環保,審視內心深處的缺失,檢討待人接物的過錯;想到無始以來至於今日,依身口意行十惡業,如是等罪無量無邊。現在如實確切了解到什麼是「薰習」,什麼是「接近善知識」,望自己日日懺悔,願乞除業滅,不復再造。 衷心感恩全體成就水陸法會的法師及義工菩薩,並向一路相伴來去道場的我家八十八歲老菩薩,以及我的鄰居同修致深摯謝忱,因為他們的精進道業,鼓舞我一路前行,始能成全圓滿梁皇寶懺拜懺的十卷周全。

編注:這篇是曉瑛師姐分享 2014年參

與水陸法會的心得。

圖書館好書介紹

原諒,好緣亮 作者:釋果東

人與人的緣分是善緣或惡緣,決定在我們能不能原諒的一念間!

《原諒,好緣亮!》分為四大單元:家庭好善緣、職場好人緣、人生好隨緣、心安好福緣。果東法師針對家庭、職場、人生與修

心的考驗,提供正面解讀、逆向思考的智慧: 放過自己才能放下傷痛、怨家可以不路窄、 阻力就是助力、工作要趕不要急、 真正的隨緣、面對死亡要發願、 開發佛性與轉化個性……。 換個角度面對問題,放寬心胸包容體諒, 不但能讓人智慧開竅,更能廣結善緣, 人生從此逆轉勝!

真正的快樂 作者: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綜觀各種讓人不快樂的原因:生老病苦、怨仇憎惡苦、求不得苦、身心煩惱苦,帶領我們超越煩惱的層層幻網,不但告訴我們什麼是讓人「受苦」的原因?更引領我們發現什麼是「真正的快樂」?

透過「你快樂嗎?」、「什麼是苦?」、「如何面對生死與聚散」、「找到幸福的起點」、「轉化主觀的感受」、「得到真正的快樂」六大主題探索自我,幫助我們看清苦樂的本質,找到自在面對人生苦樂的方法。 有聖嚴法師的開心妙法,快樂將不再只是被外境左右的情緒反應,而是一種深刻的內在智慧力、慈悲力,成為我們的美好生活態度。

Issue: Winter 2017 Page 4

2017 年佛學班「高僧行誼」課程回顧 趙果修

2017 年的佛學班「高僧行誼」課程已進入尾聲,將在十一月十九日由監院常惺法師講授今年的最後一堂課「失敗的成功者-太虛大師」。來不及趕上前面精彩課程的師兄姐,一定要把握今年最後一次因緣,爲自己的佛學知識纍積資糧。 歲末將至,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這一年,由八位法師帶領我們深入研讀這十位歷代高僧的思想、修行體驗及悲願度眾的一生。 以下内容是根據這十位高僧的生卒年代的先後順序排列,建議大家可以參照當時的時代背景一起研讀,這樣能夠對每位大師的生平有更完整的瞭解。

一、萬世譯經師-鳩摩羅什 果見法師以「亂世蓮花」形容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大師。鳩摩羅什大師生於魏晉時代,成長於西域,半生顛沛,在萬般艱苦的歲月中完成譯經大業。曾自言:「大士之道,利彼忘軀,若必使大化流傳,能洗悟矇俗,雖復身當爐鑊,苦而無恨。」 大師以自身行菩薩道,一生譯經三百多部,包括《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智度論》等中觀派經典,以及《阿彌陀經》、《法華經》、《維摩詰經》等大乘重要經典,皆出自他與門人之手。他所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以簡練的文字,講述佛法的空性。即使經過一千六百多年,法師所譯的《金剛經》仍是至今流通最廣的版本。 二、祖師西來-禪宗初祖菩提達摩

達摩祖師生於南印度婆羅門國,在南北朝時代渡海來到中國,他主張佛法必須實修,不執著語言文字才能得見自性清净心,奠定禪宗「不立文字」的教理。 常啓法師介紹達摩祖師最重要的思想是「二入四行」,「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能讓人放下自我執著,了解「心」原本就是完全自由的;行入則包含「四行」: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在生活中以四種方式實踐佛法,進而導正錯誤的知見。 三、天台二祖-慧思禪師 常華法師介紹的是另一位南北朝時代的高僧,人稱「天台二祖」的慧思禪師。慧思禪師的禪觀思想傳承自天台初祖慧文禪師的「一心三觀」,以《法華經》中的安樂行做爲菩薩行的依據。他主張「隨自意三昧」,也就是直接在行、住、坐、臥、飲食、語言的生命過程中, 融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菩薩六度之行法。 慧思禪師一生艱苦多難,弘化期間飽受災難與毒害,但屢屢在危難之中,用禪觀化險為夷。慧思大師認為,每天的起居作息,乃至大小便等日常生活,都是般若觀照的最佳場所。 四、萬世譯經師之二-玄奘大師 常惺法師以「乘危遠邁,策杖孤征」來形容唐朝玄奘大師十七年的印度取經壯舉。大師在二十六歲時,孤身隻影,前往西方取經,穿越荒原、沙漠、雪嶺、冰湖,巡禮聖蹟、參謁名師,遍習大小乘經論。歷經十七年取經返國、設立譯場,闡揚唯識學、開創法相宗,為中國佛教開啟一個新紀元。 玄奘大師不但是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也是一位探險家、文學家與外交家,他所寫的

《大唐西域記》是史學家研究古印度佛教文化的重要史料。小說《西遊記》裡的虛構人物唐僧就是以他為原型。

五、石頭路滑-希遷禪師 常啓法師介紹的第二位高僧是希遷禪師。希遷禪師早年跟隨六祖慧能及其弟子青原行思禪師學習。其後在南嶽衡山的石台上結庵,居處山路難行,加上禪師直下承當的教法,訪道者多半難以捉摸,而有「石頭路滑」之稱。 石頭希遷禪師所著的《參同契》不僅是禪師思想成熟的標誌,也為以後曹洞宗的誕生奠定了基礎。求同存異、共榮共存的「回互」圓融思想,放到現今世代,《參同契》依然能帶領著我們走向共識與會通,將過去曾有過的敵意、誤解和戰亂,轉化成善意、理解與和平。 六、話頭禪-大慧宗杲禪師 常源法師主講的是中國禪宗史上第一位大力提倡參話頭的大慧宗杲禪師。大師觀察北宋末、南宋初的禪風,對當時流行的多學言句和靜坐默照都不表贊同。他認為參話頭才是最佳參禪途徑,所謂「千疑萬疑,只是一疑。話頭上疑破,則千疑萬疑一時破,話頭不破,則且就上面與之廝崖」。 「話頭」一詞,字面的意義就是「話語的頭」或「話語的關鍵」。大慧禪師最常教人參究「無」字話頭,所遺留的著作,主要有《大慧普覺禪師語錄》三十卷、《大慧普覺禪師普說》四卷與《正法眼藏》三卷。

Issue: Winter 2017 Page 5

七、一鉢行天涯-憨山禪師 常悟法師主講的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禪師。憨山大師一生充滿傳奇,曾從人生高峰跌落到谷底,不管流言如何謗毀,不管身處高位或流放邊地,皆不改禪者的自在本色。他持著一缽行天涯,隨緣度眾生,不畏順逆,重登曹溪祖庭,中興禪宗,並將祖師遺風傳承下去。 1980 年,聖嚴師父從居無定所,到購置、整修禪中心,禪中心所舉辦的第一次禪七,每晚開示講的正是憨山大師的〈觀心銘〉。全詩首四句:「觀身非身,鏡像水月。觀心無相,光明皎潔」,開宗明義地提出全詩的主旨:修行是以「身」與「心」為對象,最終目標則是要達到「觀心無相,光明皎潔」。聖嚴法師以此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念:若能體證到身體是虛幻的,心就會安定下來,煩惱也會消除。 八、平常中見不平凡-弘一大師 常寬法師介紹的是民國初年的一代高僧弘一大師,大師俗名李叔同,是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藝術奇才,也是中興律宗的一代高僧。世人常形容他的一生是「絢麗至極,歸於平淡」。39歲出家為僧,從出家到圓寂的二十四年,弘一大師的生活極其簡樸而平淡,他不收徒眾、不做住持,總是一捲舖蓋、一領衲衣、一雙草鞋,千山雲水。每到一處掛單便隨眾聽講,或者整理經藏,或者閉關圈點、校勘、注記律典文獻,即使受邀開示,談的也不

外乎惜福、習勞、老實念佛、深信因果、嚴持淨戒這一類的老生常談。 早年隨身攜帶《弘一大師年譜》做為精神食糧的聖嚴師父曾說:「我讀弘一大師的著述,即使短短數百字,就有這種感覺,既能使我獲得知識,又能使我受到深切的感動。」

九、風雲一奇僧-虛雲老和尚 果元法師主講的是民國的另一位高僧虛雲老和尚。虛雲老和尚一生苦行清修、行腳參學、復興祖庭、教育僧才、傳法傳戒,他的百歲人生,對當代佛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現代人看虛雲老和尚,經常著眼於他的十難四十八奇傳奇人生,但從他弟子們的描述來看,老和尚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出家人,即便身為方丈、即便已經是百來歲的老人,他依然隨眾上殿堂、坐香、出坡……,老和尚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的點點滴滴,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學習、實踐的。而對傳統的佛教寺院來說,復興禪宗、強調戒律、培養僧才、講經傳戒、注重

實修的虛雲老和尚,是一個修行的精神典範,因為他的這些努力維繫了近代佛教的命脈。 十、失敗的成功者-太虛大師 「高僧行誼」最後一堂課由常惺法師介紹被尊爲近代四大高僧之一的太虛大師。 太虛大師一生跨越了清末與民國,早年曾參與革命起義,而後在抗日期間,多次出訪國外,不但在世界宣揚佛法,也完成了偉大而具有卓效的外交任務。 正因爲大師所處的時代背景,自二十二歳參加革命以後,大師的一切活動,無非是在醫治這一時代的病痛。他的一生,都是在貫徹他自己所説的偈子: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聖嚴師父在〈太虛大師評傳〉裡,以「失敗的成功者」評價太虛大師的一生,讚嘆大師是一位卓越成熟而成功的宗教家,但也惋惜大師因爲悲心太甚,一生皆在「隨緣應付」中匆忙度過,以至於未能專注於某一志業的貫徹始終。 太虛大師一生為我們留下了一部多達七百萬言的《太虛大師》全書,這是他的法身舍利,足以作爲後人的效法與參考。

後記: 今年的佛學班課程,由八位法師介紹了十位高僧的行誼

典範,其中包括七位的禪宗大德,讓佛學班的同學對禪

宗的歷史脈絡有了更完整的了解。大家也從授課法師的

提問中,省思如何將佛法的智慧運用在日常生活的行住

坐臥之中。此外,每位高僧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以及

為法忘軀的堅毅卓絕,都是同學們最好的榜樣,提醒大

家勿忘初發心,在學佛的路上互相提攜鼓勵。

附錄: 2017 年的佛學班《高僧行誼》課程影片

1. 菩提達摩 https://goo.gl/BzuDX2

2. 慧思禪師 https://goo.gl/AqgMHj

3. 希遷禪師 https://goo.gl/QaiZLi

2017 年的佛學班《高僧行誼》課程心得分享

1. 第一堂 慧思禪師 課程心得分享---趙果修

2. 第一堂 慧思禪師 課程心得分享---汪演旺

3. 第二堂 鳩摩羅什大師 課程心得分享---趙果修

4. 第三堂 虛雲老和尚 課程心得分享---趙果修

5. 第四堂 弘一大師 課程心得分享---Joyce Lan

6. 第六堂 達摩大師 課程心得分享---畫心

Issue: Winter 2017 Page 6

2018 年佛學班

舊金山道場,每一年度舉辦的佛學

班課程都是有主題性的:2015年的

基礎佛學班以介紹佛教的基本教義

與法鼓山推動的修行生活為主,

2016年的佛學班介紹各種修行法門

以及強調解行並重,而2017年的佛

學班則是介紹歷代高僧的禪觀思

想、修行體證,與其悲願度眾的行

誼。每一個課程設計,都讓學員們

不僅學到佛法觀念,也透過小組討

論了解生活中處處皆是體驗佛法的

機會,更是感受到所謂的法喜充

滿。2018年即將來臨,許多學員也

引頸期盼著下一個主題的學習。在

朝暮課誦的〈三皈依〉文裡的第二

部分是「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

入經藏,智慧如海」,每次念到這

句,您是否也曾思量自己深入了哪

些經藏?各部經藏中的妙法智慧在

哪裡?感恩因緣具足,2018年佛學

班的主題便是以深入經藏為主,一

如以往由法鼓山僧團的法師來主

持,介紹五部佛教重要經典,每次

上課介紹一部經典。每次課程將安

排在週六週日,連續兩天以期達到

對各部經典更深一層的理解。開放

報名時將會公佈在舊金山道場網

站,無論您是曾在往年參與課程的

學員,或是對於佛學抱有好奇心,

想要瞭解更多佛法的新朋友,都歡

迎您來加入快樂學佛的行列。

監院法師開示 常惺法師 讀者問:「我們生活在矽谷地區,周遭有很多事業順遂並生活富裕的人。我察覺到自己開始對同儕的功成名就,產生了妒忌心,因此十分困擾。請問我應該用什麼方法去除這種想法,而能為他人的成就感到歡喜呢?」

妒忌是人之常情,從佛法言,也是所有人根本煩惱之一。如何經由覺察而少受影響是每個人可練習的功課。 妒忌,從發生的原因來看,在社會環境中都會因為民族、宗教、政黨、行業的差別,造成想法、做法、說法的不同。我們的心念在這種情況下,生活在一起一定會產生妒忌、猜疑、相互批判等狀況。 灣區的移民大多具有高知識,高能力背景,只是俗話也說「強中更有強中手」。生活工作於其中,如何練習欣賞他人優點的同時,也肯定

自己的努力就很重要。 一般人只能被動地心隨境轉,不能使得境隨心轉,總是被環境所困擾、擺弄,甚至明知起貪瞋、妒忌,會帶給自己心火中燒的不適感,他也無能為力而認為自己受苦。相反的,一個禪修的練習者可以運用法鼓山心靈環保中的「四感」,來時時處處觀照自己心念。 所謂「四感」:「用佛法感化自己,以行為感動他人,感恩順逆兩種助緣,感謝讓我們有成長的機會。」前者是用煩惱心去被環境影響,後者就是用智慧來轉化心境了。 延伸閱讀「四感」

法師們的啟發記 素心人

在監院常惺法師的悉心安排與協調之下,我們得以在

2017 年舉辦的各項專題講座、讀書會、禪坐共修、念

佛共修、佛學班、法會、菩薩戒誦戒會及諸多特別活動

中,親近遠從法鼓山各個分支道場前來舊金山弘法的多

位法師。從法師們的嚴謹行誼、活潑開示,和近距離地

與大眾親切互動中,均是處處現身說無上法呢。趕緊回

顧一下,把學習到的啓發都記了下來,細細再度咀嚼思

維之:

果醒法師啓發記:「常存平等心,不取不捨涅槃心」

果元法師啓發記:「常存不動心,銅磬聲中喚覺心」

果光法師啓發記:「常存一直心,消融諂曲除昩心」

果高法師啓發記:「常存平常心,待人接物均妙心」

果見法師啓發記:「常存明鏡心,應機妙答照映心」

常華法師啓發記:「常存大願心,藥壺隨身弘法心」

常悟法師啓發記:「常存觀照心,現量即是離識心」

常寬法師啓發記:「常存學習心,謙卑無我無慢心」

常啓法師啓發記:「常存慚愧心,譏讚毀譽不著心」

常耀法師啓發記:「常存大悲心,慈悲予樂顯巧心」

常源法師啓發記:「常存生死心,修行得力悟真心」

演本法師啓發記:「常存結緣心,加我 Line 來齊歡心」

期待法師們明年再度為我們帶來滿滿的法喜和禪悅喲~

最後,當然不可忘了我們監院常惺法師的日日啓發記:

「常存眾生心,十方信眾普關心」

Page 7 法鼓山的共識

我們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我們的精神──「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

我們的方針──「回歸佛陀本懷,推動世界淨化」

我們的方法──「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

禪坐共修

每週二

7:30PM-9:30PM

每週四

10:00AM-12:00PM

每週六 (英文)

9:00AM-12:00PM

心靈環保讀書會《法華經》

每月第一、三個星期一

12:30PM-2:30PM

大悲懺法會

每月第一個星期六

2:00PM-4:30PM

菩薩戒誦戒會

每月第二個星期六

2:00PM-4:00PM

念佛共修

每月第三個星期日

2:00PM-4:30PM

心靈環保讀書會《真正的快樂》

每月第二、四個星期三

10:30AM-12:00PM

太極拳(戶外)

每週六

9:30AM-10:30AM

更多定期活動敬請參考行事曆

少欲知足真快樂 聖嚴法師開示

佛法認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個充滿「苦」的環境,「樂」和「苦」是一體

的,人間的歡樂僅是片段、偶爾、短暫地存在,而苦卻如影隨形。所以,當在

這個苦的世界之中有一點樂的感受時,千萬不要以為這就是永久的、可靠的。

佛法進一步認為,既然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苦的,所以不妨多體認苦、勇於受

苦,這樣反而苦的比較 少。如果只是享樂、享福,福享盡了之後,受的苦會更

多。所以佛教有一種修行方法,就是「觀受是苦」。

在一般人的生活中,如果想要生活得更自在、安樂,就必須做到兩個基本原

則:「少欲」、「知足」。唯有少欲知足,我們才不會如飢似渴地追求各式各

樣的欲望,也才不會怨天尤人,埋怨外在的環境總是不如人意。

但是少欲知足的意義,並不是要我們放棄現實的生活。雖然自己要做到少欲知

足,對他人仍然要努力的付出,奉獻我們所有的智慧和能力。為了對別人付

出,就要盡量成長自己,不僅要使身體健康、智慧增長,同時也要增強幫助別

人的慈悲心。

一個擁有幫助別人慈悲心的人,就不會太過於重視自我欲望的滿足,才能做到

少欲知足,而擁有真正的快樂。

本文摘自《真正的快樂》一書

請按此連結通訊檔案館 Newsletter Archive

255 H Street, Fremont, CA 94536 Mailing Address: DDMBA-SF, P.O. Box 2007, Fremont, CA 94536

Center: 510-246-8264 | English: 510-996-8572 | 中文: 408-469-0321

[email protected] | www.ddmbasf.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