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
东北师范大学文库 罗马 从共和走向帝制 宫秀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 Upload
    others

  • View
    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书书书

东北师范大学文库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宫秀华摇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 春

Page 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本书系东北师范大学图书出版基金项目

Page 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摇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 /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摇ISBN 7 5602 3239 6

摇Ⅰ 罗. . . 摇Ⅱ 宫. . . 摇Ⅲ 古罗马—历史摇Ⅳ K126

摇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数据核字(2002)第 071040 号

□出 版 人:贾国祥□责任编辑:徐华娟摇□封面设计:李冰彬□责任校对:蓝摇贝摇□责任印制:张文霞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长春市人民大街 138 号(130024)

电话:0431—5687213传真:0431—5691969

网址:http:∥www nnup com电子函件:sdcbs@ mail jl cn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激光照排中心制版吉林省吉新月历制版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2002 年 8 月第 1 版摇2002 年 8 月第 1 次印刷开本:850mm ×1168mm 1 / 32摇印张:11 25摇字数:摇摇千

印数:0 001 — 1 000 册

定价:25 00 元

Page 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前摇言

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在人类历史舞台上,罗马民族的迅速崛起与称霸格外令人瞩目。从公元前 509 年罗马共和国诞生到公元前 167 年马其顿战争胜利的三百余年间,罗马已由意大利台伯河畔的一个蕞尔小国跃居为统治整个地中海区域的霸国;从公元前 241 年第一个罗马行省———西西里行省的建立到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罗马对地中海区域的统治整整持续了七百余年。今天,在当年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版图上分布着众多的民族与国家。英国学者迈克尔·格兰特(Michael Grant)曾不无夸张地说:“不管我们愿意或不愿意,我们都是罗马人的后裔。”不可否认,罗马历史对当代许多民族与国家的历史发展的确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书以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为主要线索,对罗马大规模向外扩张的历史过程,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的改革调整,文化和社会风尚的历史演变,重要人物所起到的历史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本书重点探讨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罗马共和制的建立与发展。罗马人在结束王政时代进入国家之初,选择了共和政体的形式并非偶然和难以理解。王政时代后期,王政已蜕变为以个人专制统治为特征的暴君统治,引起了贵族与平民的强烈不满,在公元前 510—公元前 509 年,罗马贵族联合平民共同推翻了专横者塔克文及其家

Page 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族的统治。深受暴君蹂躏的罗马人民在惊魂未定之时,选择了罗马共和政体。在罗马共和政制的发展过程中,罗马人一方面积极地从事着向意大利半岛大肆扩张的连绵战争,另一方面在共和国内部进行着激烈的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正是由于这两种历史进程的交织与互相作用,罗马共和制才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起来。

西塞罗认为,罗马共和制是一种混合政制。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强调:“在我看来,那种从三种政体适当混合中产生的政体是最好的。因为共和国应该由一些具有国王威严的人来主持,其他职责和贡赋的征收应分派给贵族。同时,有些事情也必须由人民的判断和意志来决定。这种制度具有某种平衡。如果没有这种平衡,它就不可能长期保持自由,并且无论在开始时制度建立得如何稳固,缺陷都很容易将其变为相反的状况。正如暴君产生国王,宗派产生贵族,暴民和混乱产生于人民,它们很容易变成某种新的东西。但是,那种联合各种要素和适当混合的政府,如果管理公共事务的人没有重大失误,是不会轻易变化的。当每个人都稳固地属于相应的等级时,就没有寻求改变的动机了,也没有阴谋毁灭共和国的工具了。”① 其实,混合政体理论最早由古希腊思想家们提出来,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理论。西塞罗并非完全重复他们的观点,而是试图利用这种混和政体理论来强调罗马共和政体的优越性。他认为罗马政体正是在三种基本政体混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最优秀的政体。他说:“我敢肯定,没有任何一种政体能够与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种最明智、最公正的权力均衡体制相比”,“共和政体是最理想的国家形式”②。波利比阿更是发展了这种混和政制理论。他认为

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Cicero The Republic 1 Harvard University,1952 45Cicero The Republic 1 Harvard University,1952 46—47

Page 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罗马的执政官是君权的代表,元老院是贵族权力的代表,而人民大会则是民主权力的代表。他说:“再也找不到像罗马共和国这样一种既相互合作,又彼此制约的政治体制了。”①

近代学者摩尔根认为,罗马共和制是一种“半贵族政治、半民主政治的共和制度”②。他强调:“罗马平民为了铲除元老院所体现的贵族政治因子,为了恢复古代的民主政治原则,曾进行了持久的斗争,这必须列入人类英勇的事业之中。”③ 毋庸置疑,在整个罗马共和国历史进程中,平民始终与贵族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使罗马共和政制中的贵族政治因子始终受到干扰与抵抗;最高长官的选举制、短任期制和同僚协议制也是制约暴君产生的有效机制;平民保民官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贵族政治的发展势头;平民会议成为罗马国家主要的立法机构,有利于捍卫和扩大共和政制中的平民因素。从公元前 5 世纪初到公元前 3 世纪初,在罗马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以及罗马征服意大利战争的推动下,罗马共和国不断增添新的国家机构和官职,颁布新的法律,创设新的政治组织制度,使共和政制日益发展完备起来。

第二,罗马的意大利政策。罗马向意大利半岛扩张过程中实施的统治政策即“意大利政策”,是罗马共和国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国策,它为罗马顺利征服意大利半岛并实行稳定统治创造了条件,也为罗马向地中海发动更大规模的扩张并实行稳定的统治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现成的统治经验。罗马共和国在对意大利半岛的征服中,没有推行一种格式化的统治模式,而是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城市、不同的部族及其对罗马的

3前摇摇言

①②

Polybius The Histories 6 Harvard University,1960 18[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杨东莼等译 古代社会 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7 312[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杨东莼等译 古代社会 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7 312

Page 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不同态度,采取各种不同的政策,进行“分而治之”(divideet impera)。罗马在军事扩张的同时,能够及时地调整统治机制,在被征服地区建立同盟城市、殖民地、自治城市,甚至分期分批地授予早先征服的与罗马同族的拉丁人和意大利半岛上的其他民族以罗马公民权或拉丁公民权,来缓解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这些民族的资源、财富和人力,使意大利半岛成为源源不断地为罗马的南征北战提供兵源与财力的强大根据地,为罗马的获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罗马共和制向帝制转变期间的继承关系与改造过程。在连绵不断的扩张战争中,罗马的城邦共和制已经不能适应其霸国统治的广阔经济基础和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由此共和制开始走向衰落。公元前 2 世纪下半叶至公元前 1 世纪是罗马共和国由盛而衰的重要转折时期。在此期间,大土地所有制迅猛发展,生产经营方式和劳动生产力发生转换,商品经济日益活跃,军事制度和政治法律制度急剧变革,政体结构、社会结构也通过罗马共和国内部的党派倾轧和意大利同盟战争的残酷整合得到根本性的调整。应当指出,同盟战争促进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机制向帝制的初步改造。经过同盟战争后的罗马国家已经成为整个意大利半岛的统治机器,成为全体意大利人利益的代表,其统治政权开始向意大利各部族开放,意大利的贵族与有识之士相继跻身罗马国家的政权机构,参与国家的管理与统治,彻底打破了罗马共和国旧的国家体制,使其从单一的罗马人独霸政权改造成为意大利多民族共同参与的政权机构,有力地促进了意大利半岛的罗马化进程。同时,广大的意大利下层平民也通过与罗马人的通婚和密切的交往日益“罗马化”,意大利半岛的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上述诸因素的催发下,公元前 1 世纪末期,罗马共和国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各种社会矛盾、党派纷争频仍。奴隶与

4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奴隶主之间、自由民与贵族之间、罗马人与意大利人之间、罗马统治者与行省居民之间、罗马统治阶级内部等诸多矛盾在这一时期全面爆发,共和国这架陈旧的国家机器再也无力解决和平息这些矛盾,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与要求,罗马共和政制已经走到了尽头。

第四,罗马妇女的婚姻、家庭和社会处境。罗马妇女的现实状况是罗马历史上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在罗马共和制向帝制转变的历史时期,罗马妇女在婚姻、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们与男人们一起参与各种社会交往,并取得了与父亲、丈夫和儿子分享荣誉、地位和权势的一席之地。然而,这些仅限于罗马贵族妇女才享有的特权,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奴隶制社会里,也只能通过她们的家人(父、夫、子)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才能实现。总的来说,罗马妇女只能间接地参与一些社会生活,她们最终还是逃脱不了任人摆布的命运。

第五,罗马的行省制度。罗马赢得了第一次布匿战争胜利后,犹如一颗疾升的新

星,立即引起了古代地中海世界的瞩目。从此,地中海世界的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罗马人将被征服的南意大利地区和西西里岛作为一个洞开的窗口,开始尽情地、直接地领略希腊文化的风采,同时也开始探究希腊人与东方人的政治制度与经济政策。这种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与探索,对罗马统治者的治国方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罗马统治者将在意大利半岛积累的经验和统治方法应用到地中海区域新扩张的领土上,与海外被征服地区、城市和国家签订条约,建立起所谓的“同盟关系”;其次,暂时保留被征服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原有居民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建立附属罗马的“保护地”;最后,在这些被征服地区建立罗马行省,由罗马元老院直接统治。

5前摇摇言

Page 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到公元 1 世纪时,地中海世界的绝大多数地区都建立了罗马行省。行省制度经过长期的实践得以不断完善与发展,成为罗马统治地中海世界行之有效的政治机制。笔者认为,行省制度的有效运作为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和罗马帝国初期出现的全面繁荣均提供了根本保障。同时,本书还尝试性地将中国秦汉郡县制度与罗马行省制度进行了比较,进而阐述世界历史上这两大古老文明之间的一些异同。

第六,罗马帝制的建立与运作。奥古斯都时代,百废待兴的罗马国家成功地完成了由共和

制向帝制转轨的伟业。奥古斯都顺应历史潮流,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举措。例如,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的管理和控制,定期进行人口普查,建立健全财税管理制度,加强军队建设;发展与完善行省制度,推动帝国境内的城市化进程,加快西方行省文明建设的步伐;促进帝国境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等。因此,帝国初期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期,初步改变了地中海世界的相对孤立、闭塞与分散的历史格局,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组合起来的庞大、驳杂的地中海世界在帝制的权杖下,出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繁荣的局面,世界历史开始了更新、更宏阔的篇章。

事实上,上述问题是我国罗马史研究领域里有待深入讨论的一些问题。尽管本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仍然有对这些问题没有分析深透的遗憾。因而,本书的一些看法与观点尚欠成熟,恳请罗马史学界的各位前辈与同行不吝赐教。

作摇者2001 年秋于长春

6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1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第一章共和政制的建立与发展

一、台伯河畔建城

在浩瀚的地中海上,有一个靴子形的半岛直伸入海洋,这就是古代罗马文明的发源地———意大利半岛。半岛的中南部地区流淌着一条长约 405 公里的台伯河,古代罗马城就坐落在这条长河南岸的拉丁平原上。

罗马城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罗马人最初是分布在拉丁平原北部的几座小山丘上,其中地势相对陡峭的帕拉丁山丘和处于中心位置的卡皮托利山丘犹如一道天然的屏障,守护着罗马。早在公元前 9世纪,这里就是通往台伯河盐场的必经之地,沿河而上可进入萨宾地区,穿过河对岸的埃特鲁里亚地区,即进入翁布里亚人的腹地,沿陆路南行便是近邻阿尔巴部落的所在地。罗马城离海只有 24 公里,使罗马人有机会与频繁出没在第勒尼安海进行贸易的迦太基人、希腊人和近邻埃特鲁里亚人接触,并进而了解他们的先进文明。罗马城就是在这样一个交通便利、易于接触其他文明的客观环境中成长壮大起来的。

关于罗马城的起源有许多神话传说,古典作家也多有报道,其中到底隐含了多少历史事实,很难分辨清楚。进入近代以来,考古学家在意大利半岛进行了大量的发掘工作,期望为

Page 1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这段久远的历史之谜寻找一个清晰的答案。其中,意大利考古学家瓦格雷瑞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瓦格雷瑞于 1951 年宣布在帕拉丁的卡马卢斯山头的西端发掘出古典作家曾记载的罗马建城者罗慕路小茅屋的遗址。另外,在罗马市政建设中,意外地发现了一片铁器时代的墓地,墓葬形式各异,有火葬,也有土葬,并伴有陶器。经考证,有的陶器与罗慕路小茅屋遗址发现的陶片相似,所以,关于罗慕路建罗马城的传说可能是史实。由于墓葬形式的不同和陪葬品的各异,也可以推断在罗马建城以前,这里就生活着几支不同的部族,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拉丁人、萨宾人和埃特鲁里亚人①。

根据古典作家瓦罗的记载,从公元前 753 年罗马建城到公元前 509 年王政被推翻,罗马历经 7 个国王的统治,这一段历史称为罗马的王政时代。

王政时代历经了 7 个王的统治,他们分别是罗慕路(Romulus,约公元前 753—717 年)、努玛·彭皮利乌斯(Numa Pompilius,公元前 716—673 年)、图鲁斯·霍斯提利乌斯(Tullus Hostilius,公元前 672—641 年)、安库斯·玛尔西乌斯(Ancus Marcius,公元前 640—616 年)、塔克文·普利斯库斯(TarquiniusPriscus,老塔克文,公元前 616—578 年)、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ServiusTullius,公元前 578—535 年)和塔克文·苏波布斯(TarquiniusSuperbus,专横者塔克文,公元前535—509 年)。关于这几个王的真实性存有许多疑点,特别是古典作家撰写他们的时代时,往往套用希腊历史与传说的模式。例如,努玛(第二王)统治时期实行了宗教及其他方面的一些措施隐含了斯巴达建城英雄来库古(Lycurgus)或雅典

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Peter Jones The World of Rome Cambridge,1997 3—7

Page 1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改革家梭伦(Solon)的故事,塞尔维乌斯(第六王)按照财产重新组合罗马公民团体的做法类似雅典的克利斯梯尼改革(Cleisthenes),塔克文(第七个王)施行暴力篡取政权也恰似同一时期希腊的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的建立。显然,这是一种带有浓厚希腊色彩的历史描述。

第一王罗慕路统治时期,以帕拉丁山丘为中心扩建城区,用招募、抢劫的方式扩充罗马人数。古典作家狄奥尼修斯详细记载了罗马人抢劫萨宾妇女为妻的历史事件。罗慕路以王者的风范召集人民开会,据说开会时,罗慕路命身边的 12 名侍卫手执束棒,即一束树条,内藏闪闪发光的斧头,以示国王的尊严。罗慕路在罗马人中间指定了一批能说出自己氏族的 100 人为元老,或称父老(Patre),这些人基本上是大氏族或家族的首脑,他们的子弟和家族被称为父族或贵族(Patrcians)①。这 100 人组成的参政机构称为元老院。后来,罗马在与周边的部落发生战争中不断获胜,罗马人数骤增,罗慕路又从萨宾人中选出 100 人为罗马元老。在第五王塔克文当政时,又从自己的支持者中(主要是埃特鲁里亚人)选出 100 人增补到元老院里。此时元老院已有 300 名元老了。

罗慕路时期,罗马人分成 3 个特里布斯(Tribus,即部落)、30 个库里亚(Curia,即胞族)和 300 个氏族。古典作家常提到国王收容新来者并把他们编入特里布斯和库里亚。因而,特里布斯的含义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渐渐冲出种族的局限,而带有了地域的含义。

罗慕路还扩建城区,将一些小的村社兼并到罗马城的势力范围内。到公元前 7 世纪末,罗马已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3第一章摇共和政制的建立与发展

① 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1 Harvard University,1976 8

Page 1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联合体。卡皮托利山丘的低地逐渐被排干了水,铺设成罗马广场,用以召集公民大会。围绕着罗马广场开始建设最初的公共建筑,在卡庇托利山梁上建筑了朱庇特大神殿,到公元前 6 世纪末,罗马已成为拉丁地区的大城市了。

二、废王政,立共和

王政时代在罗马的历史上持续了 200 余年。这期间,罗马社会由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完成了由父系氏族家长制向国家制度转变的历史过程。此时,罗马的管理机构由王、元老院和库里亚大会组成。王为终身制,王死后,由元老轮流执政(每人执政 5 天),直到由元老院提名,库里亚大会投票选出新王为止。王在重大问题上须与元老院协商,元老院则帮助王处理日常事务,并有权批准或否决库里亚大会通过的议案。

王(Rex,勒克斯)由元老院批准,库里亚大会选出,具有军事、司法和宗教权力,终身居位,非世袭。恩格斯说:“勒克斯的职位不是世袭的;相反地,他大概是由前位推荐,先由库里亚大会选出,然后在第二次大会上正式就职的。”①

元老院主要由氏族长和家长组成,共有 300 名元老。这些元老和他们的家庭成员由于其显贵的身份而成为罗马社会上层的氏族贵族。元老院在王政时代的前期,充任王的顾问,甚至与王一起具有批准、否决库里亚大会议案的权力,在决定罗马重大事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王政时代后期,王位的继承开始有了世袭倾向,元老院的地位也开始下降。到了高傲者塔克文

4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3

Page 1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统治末期,元老院就完全处于王权的控制和压迫下①。库里亚大会是以库里亚为单位召开的人民大会,是罗马王

政时代的最高权力机构。所有的库里亚大会成员均是能出征打仗的战士,每当遇到重大事件,例如宣布战争、选举王、通过或否决新法案、对重大案件的判决等,都通过召开库里亚大会来解决。

王政时代后期,私有制的发展引起了贵族与平民阶层的急剧分化,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第六王塞尔维乌斯当政时期,进行了罗马史上著名的“塞尔维乌斯改革”,完成了罗马氏族向国家迈进的最后一步。塞尔维乌斯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最终形成。

被李维称为罗马“最古老的历史家”的昆图斯·法比乌斯·皮克脱(Quintius Fabius Pictor,是一位大约生于公元前254 年的元老)记载,塞尔维乌斯在位期间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和财产普查,强令人们进行登记,大约有 8 万人(指可服兵役的人)登记注册。塞尔维乌斯根据普查结果,按财产的多寡将居民划分为几个等级(见下表)。

等级财产数额

(以阿司为单位)提供百人队的数量

武器装备(自备)

第一 10 万以上98 个

(包括 18 个骑兵队)头盔、圆盾、胸甲、

胫甲、矛、剑、马等

第二 7 5 万以上 20 个头盔、椭圆盾、胫甲、矛、剑

5第一章摇共和政制的建立与发展

① 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1 Harvard University,1976 49;From theFounding of the City 2 16

Page 1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续摇表

第三 5 万以上 20 个 头盔、椭圆盾、矛、剑

第四 2 5 万以上 20 个 矛、标枪

第五 1 1 万以上 30 个 投石索、石头

第六 1 1 万以下

5 个:2 个工匠和乐师队2 个吹号手队1 个无产者队

摇摇摇石头

备注

前五个等级所提供的百人队由一半的年长士兵(46—60 岁)和一半年青士兵(17—45 岁)组成,年长士兵的主要责任是保卫家园,而年青的士兵则奔赴战场。第六等级的贫穷者和无产者参加罗马军队不是按财产来登记,而是按人头登记①。他们主要以武器制造者、铁匠、号兵等身份为罗马战事提供军事服务②。

经塞尔维乌斯划分的各等级一共提供 193 个百人队③。这种百人队不只是军事单位,同时具有行政职能。先前库里亚会议负责的宣布战争、选举官吏、审判等职权都转归百人队会议。百人队会议又称森都利亚会议。每个百人队有一票表决权,由于第一等级占据了 98 票的绝对优势,因此,表决的结果往往有利于第一等级。

塞尔维乌斯改革提高了有产者的地位,唤起了有产者参政议政的热情。

塞尔维乌斯把以前由氏族贵族统治、全体人民参政的制度,变成了由富有的阶级统治、一切有产者参政的制度。这种

6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②③

G R Watson The Army of the Republic Edited by John Wacher The RomanWorld,Chapes London,1987 75—76

G R Watson The Army of the Republic London,1987 75—76G R Watson The Army of the Republic Edited by John Wacher The Roman

World,Chapes London,1987 75

Page 1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革命性的转变对解决罗马立国初期所面临的危机十分有利。因为有产者的切身利益与国家的安危密切相关,财产愈多者承担的兵役负担和税收负担就愈重,他们十分关注国家的安危,积极热情地参与保卫国家的战争,这样做也是在保卫着自己的财产;他们也认真关心国家事务,将国事视为自己的家事。摩尔根认为,塞尔维乌斯“改革创造了不同于氏族社会的政治社会,这不过是使地域和财产两者成为新的要素,使过去只具有影响作用的财产现在成了一种政治力量”,“从此以后,创造财产、保护财产,便成为政府的主要目的,再加上为了统治远处的部落和民族,而从事征服活动”①。

塞尔维乌斯改革剥夺了无产者或财力微薄者的参政权,逐渐将他们排斥于政权之外。

库里亚大会的职能渐渐移给百人队会议,由于有钱阶层提供百人队的数量居多,森都利亚大会的决议总是有利于有钱有势的贵族们,结果只能“把穷人排除出政府的任何部门”②。塞尔维乌斯“在建立这种政治格局时,给了富人以如此大的优势,图里乌斯欺骗了人民,把穷人排除在任何公共事务之外。他们每一个人都在想像自己有平等参政的机会,因为他们都在自己的森都利亚中被征询过意见。然而,恰恰就在这一点上他们被欺骗了。因为在森都利亚里无论公民的人数是少还是多,都只有一张选票;尽管首先投票的第一等级的公民数目很少,但是他们提供的森都利亚的数目比其余各等级所提供森都利亚的总数还多,所以,人数最多的穷人却拥有很少的选

7第一章摇共和政制的建立与发展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杨东莼等译 古代社会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35

Dionysius Roman Antiquities 4 Harvard University,1978 20

Page 1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票”①。塞尔维乌斯改革斩断了古老的氏族血缘关系纽带,建立了

以地域关系为主的特里布斯,打破了过去氏族贵族阶级的一统天下。

根据皮克脱的记载,塞尔维乌斯把罗马城区划分为 4 个区,城外的乡村划分为 26 个区,每个区称特里布斯,总计有30 个城乡特里布斯。在这种新型的特里布斯中,居民之间形成了以财产为尺度划分的阶级关系和以地域为纽带联结的邻里关系。富有的平民即使没有人口众多的家族和源远流长的家世,也可以成为第一等级,甚至成为骑兵级。恩格斯说塞尔维乌斯的改革破坏了旧的氏族的血缘关系。这是氏族向国家转变的重要一步,是罗马国家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塞尔维乌斯制下最后设立的政府就此定型”②。

第七王专横者塔克文时期的统治专横残暴,激起了罗马人的不满。根据传统说法,公元前 510—公元前 509 年罗马贵族联合平民力量驱逐了塔克文家族,随后建立了共和国。据说,塔克文和妻子共同谋杀死了塞尔维乌斯,夺取了政权,违背了由元老院和人民大会选举国王的惯例,在罗马历史上首开用暴力夺取政权之先河。

塔克文在位期间大施暴政。例如,无视元老院的决议,置个人权力于法律之上,独断专行;破坏塞尔维乌斯的改革成果,伤害平民利益。罗马各阶层的不满终于以“鲁克莱提娅事件”为导火线全面爆发。

8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Dionysius Roman Antiquities 4 Harvard University,1978 21[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杨东莼等译 古代社会 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7 335

Page 1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鲁克莱提娅(Lucretia)是贵族路西乌斯·塔克文·克拉提努斯(Lucius Tarquinius Collatinus)的妻子,据说在一次征战后的酒宴上,塔克文的 3 个儿子和克拉提努斯打赌,都认为自己的妻子最能干贤惠,于是几个人立即骑马前去验证,结果,他们来到罗马看到的是塔克文的 3 个儿媳都在饮宴欢乐。而他们在深夜时分来到的萨比尼小城克拉提努斯的家中时,见他的妻子还坐在女仆中间纺羊毛①。这场打赌使克拉提努斯自豪地成为胜利者,然而也招致了大祸临头。克拉提努斯的妻子鲁克莱提娅的美丽、贞洁使塔克文的长子塞克斯图·塔克文(Sextus Tarquinius)起了邪念,几天以后,他背着克拉提努斯又一次来到鲁克莱提娅面前,用暴力奸污了她,结果鲁克莱提娅在父亲和丈夫面前揭穿真相便自杀身亡②。于是,狂怒的克拉提努斯和他的朋友路西乌斯·朱尼乌斯·布鲁图(LuciusJunius Brutus,他与塞克斯图·塔克文有杀父屠兄之深仇)以及他的岳父斯普里乌斯·鲁克莱提乌斯(Spurius Lucretius)将鲁克莱提娅的尸体放在广场上,使罗马人压抑已久的反塔克文暴政的怒火终于爆发出来。公元前 510 年,塔克文及其家人逃亡到埃特鲁里亚地区,统治了 25 年之久的塔克文政权被推翻。据古典作家狄奥尼修斯记载,路西乌斯·朱尼乌斯·布鲁图要求“大家一条心把塔克文及其家人驱逐出罗马”③,在讨论未来政府形式时,他又提出“不要让一个人享有超乎一切

9第一章摇共和政制的建立与发展

①②③

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1 Harvard University,1976 57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1 Harvard University,1976 58Dionysius Roman Antiquities 4 Harvard University,1978 70;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1 Harvard University,1976 59

Page 1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之上的最高权威,而是要把王权交给两个人”①。于是,群情激昂的罗马人不再容忍一人为王的政权,遂选举两名执政官共同执政,罗马共和国诞生了。

关于“鲁克莱提娅事件”,古典作家李维和狄奥尼修斯都作过详细记载,尽管其中对罗马从王政到共和这一重要的历史进程的描写过于简单化或带有一定的偶发性,但是其中隐含了一个确凿的历史事实,即王政时代末期,埃特鲁里亚人的统治已经激起了罗马人的强烈不满。

如何评价这场废除王政、创建共和运动的性质?罗马究竟是何时建立的共和国?这些问题学术界有争议②。

罗马王政的倾覆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自罗马建城以来,罗马统治者一直奉行开放式的管理方法,早期的罗马公社本来就是一个不同人种部落聚集的联合体,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又不断地采取诱骗、战争等手段扩增人口,壮大势力。例如,拉丁人和萨宾人为王时期(王政时代前期,约公元前 8—7 世纪),常把征服和兼并的邻近部落居民迁入罗马,收为公民,并将其显要人物封为贵族,补充进元老院③。努玛王、图鲁斯王、安库斯王以及后来的塔克文家族的统治者均非罗马人,也可以说明罗马王政时代的大多数王都来自外来者。特别是老塔克文当政以后,罗马被直接地置于埃特鲁里亚人的统治之下。先进的埃特鲁里亚人的社会制度和文明习俗引起了罗马人的浓厚兴

0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Dionysius Roman Antiquities 4 Harvard University,1978 73;Livy From theFounding of the City 1 Harvard University,1976 60

施治生,郭方主编 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33(注释②)

Dionysius Roman Antiquities 3 Harvard University,1978 29,31;Livy From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1 Harvard University,1976 2,28,7,30

Page 2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趣,大批的埃特鲁里亚人移居罗马。因而,整个王政时代后期(约公元前 6 世纪)罗马一直处于埃特鲁里亚王朝统治下,其统治方式和文化发展带有明显的埃特鲁里亚色彩并不奇怪。可以肯定,埃特鲁里亚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对罗马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巨大影响。

罗马王政的倾覆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外族统治被推翻,而是在王政时代末期,王已经蜕变为专横跋扈的暴君,从而激化了王与贵族、平民之间的矛盾,使王政统治的基础发生动摇,最后在贵族与平民的联合斗争中,罗马王政统治被推翻。西塞罗说,罗马王政之所以被推翻,并非因为王政存在缺陷,而是因为王本身的过错①。这场罗马历史上的“废王政,立共和”的运动不仅带有罗马人反对埃特鲁里亚人统治的民族色彩,而且是罗马王政时代后期各种矛盾发展激化的必然结果。日益成长壮大起来的罗马贵族阶层对个人专权的暴君深恶痛绝,他们在推翻王政的同时选择了共和政制———一种纯粹的罗马化政体形式。摩尔根认为“罗马元老院,由于它的崇高职位,由于它的组成方式,由于它的成员接受爵位并传之子孙,便在此后的国家中占据了一个有权势的地位。于是,在氏族制度中第一次种下了贵族政治的因子”②。从此,罗马摆脱了埃特鲁里亚王制统治,建立了罗马贵族制国家。尽管现代学者对罗马共和国建立的确切时间有争议,但罗马国家从王政转变为共和毕竟是一致公认的历史事实。

罗马人驱逐了塔克文,建立了罗马共和国,便对罗马王政

11第一章摇共和政制的建立与发展

①②

Cicero The Republic 1 Harvard University,1952 44[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杨东莼等译 古代社会 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7 312

Page 2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时代的政体结构进行了根本的改造,取缔了一人为王的政权形式,设立两名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作为罗马共和国最高权力的代表,他们享有指挥军队、解释和执行法律、主持宗教活动等权力,两人共同执政。

共和初期,元老院成为共和国大本营的核心机构,元老也成为共和政府大政方针的制定者和倡导者。

元老院重新恢复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国家重要政权机构。名义上元老院仍是咨询机构,按惯例凡遇到重大事情由执政官召集主持元老院,听取意见和建议,但在实际上由于执政官任期仅为一年,而元老院则长久存在,其成员皆为终身职。由于他们在推翻塔克文暴政的革命事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及他们在共和国事务所负责的外交、财政、宗教等方面的重要性,其地位日渐突出,因而元老院成为共和国政体中最有影响的权力机构。元老在拉丁语中被称为“权威、威望”(aucteritas)。每一个元老均出身于古老的世系,拥有传统的威望和显赫的地位,这些元老集合起来就构成了压倒一切的权威力量。两名执政官任期短,凡事要协商执政,对元老院有一定的依赖性,权力受到极大的限制。而元老们终身任职,长时间观察局势使他们对政治局势的发展变化比执政官了解得更清楚,因而在应付紧急情况或对付复杂局面时,元老院能集思广益拿出应付的办法。公元前 4 世纪中叶以前,凡各人民会议的决定都要经过元老院最后批准才有效,后来几经人民的激烈斗争才免除了元老院最后的批准或否决权。

随着罗马共和国的建立,最高长官的选举制、短任期制和同僚协议制也基本确立,从而奠定了共和国官制的三大原则基础。作为罗马共和国最高官职的执政官,沿袭了王的大部分权力,在军事、行政和司法方面掌握着很大的权力。为了防止专

2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2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制独裁,执政官一年一任,两位执政官拥有同等权力,具有协议性质,彼此拥有否决权。执政官在职期间如有渎职行为,将在其卸任后加以追究。如在任职期内一位执政官因故退位或死亡,另一位执政官便主持补选新的执政官,其任期相同于原执政官;如果两位执政官都因故空缺,则由元老院指定一些贵族元老担任摄政王(Interreges),这些贵族每人 5 天轮流执政,直至在摄政王主持下选出新的执政官为止。在正常情况下,新的执政官人选由前任执政官提名,经森都利亚大会表决通过,经元老院批准,最后由库里亚大会授予最高统制权。

设置两个执政官职位固然有着互相牵制、平衡权利的作用,但从机制来说,这种双位同僚制有碍于权力集中,影响领导效率,这在国家危急情况下尤显严重。于是,约在公元前500 年,罗马首次出现独裁官,以后相沿成习。每逢内乱外患发生危机时,两位执政官通过协商或由抽签决定其中一人来推举独裁官,再由独裁官任命骑兵长官为其副职,全权解决处理危机事件。独裁官拥有最高统制权,甚至在城区内都握有无限制的绝对权力,明显带有王权的痕迹,但他在危机结束后即卸职,任职期限不得超过 6 个月。独裁官是非常设官职,通过临时推举大权独揽的独裁官,并和常设的双位制执政官结合起来,彼此牵制,以保证共和国在危难时期的安全和稳定①。

前面提到,塞尔维乌斯改革创设了森都里亚会议(the comitia centuriata 即百人队会议)。森都利亚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使政权的单位,负有保卫国家和对外战争的重任。森都利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或两次,因为集会者都是武装的人民,所以会

31第一章摇共和政制的建立与发展

① 施治生 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37

Page 2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议不能在城内举行,“通常在城外的马尔斯原野上召开”①。瓦罗也记载,当号声吹响时人民(主要指城市公民兵)来到马尔斯原野上开会。会议期间,在阿尔克斯山头和扎尼库鲁姆山上扯起红旗,一经发现敌情,就扯下红旗,以此为号,以便迎击敌人。森都利亚会议的这种军事性质已得到学者们的普遍承认②。同时,森都利亚会议也拥有立法权、选举权和司法审判权。

森都利亚会议的创设是罗马史上的一场政治革命。

第一,森都利亚会议的军事性质迎合了罗马建国初期的政治需要。当时罗马的周边势力都很强大,罗马为了增强公民的防御和进攻能力,创建兵民合一的国家制度,毫无疑问地为保卫和稳定新兴的国家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

第二,森都利亚会议剥夺了氏族贵族独霸的世袭特权,使有产者开始参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管理。一向排外的、按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库里亚会议被取代。森都利亚会议逐渐代替库里亚会议来“选举官吏,制定法律,宣布战争”③,以及审理案件等。这是罗马历史上由氏族制度向国家制度转变的关键环节。

第三,森都利亚会议逐渐发展成具有政治性的人民大会,

并形成比较完备的选举程序。在库里亚会议集体投票的基础上,森都利亚会议实行以森都利亚为单位的团体投票制,即每个森都利亚都有一票的决定权。据狄奥尼修斯记载,首先由第

4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4 Harvard University,1976 20,10G R Watson The Army of the Republic Edited by John Wacher The Roman

World 1 London,1987 75Dionysius Roman Antiquities 4 Harvard University,1978 20

Page 2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一等级的 18 个骑兵森都利亚与 80 个步兵森都利亚进行投票,然后是其他等级的森都利亚依此投票。

第四,森都利亚会议破坏了氏族社会的原始民主制,摒弃了库里亚会议的民众性,而带有典型的贵族性。由于第一等级拥有了 98个森都利亚,所以,在森都利亚会议中就拥有了绝对的优势。正如西塞罗所说:“最大量的选票不属于民众,而属于富人,数量最多的人却得不到最大的权利。”① 共和国早期,贵族完全控制了森都利亚会议,为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埋下隐患。

由于氏族贵族与富人融合的贵族阶层直接掌握了国家政权,他们竭力维护和扩大其特权,他们把持着国家高级官职和元老院,并利用在森都利亚大会中他们所在的骑兵和第一等级占有多数票来控制大会。而平民在政治上不能出任国家要职和进入元老院,同样宗教职务也都为贵族垄断,平民更是不得染指;在经济上贵族大量侵占公有地,平民却得不到公有地的分配,他们缺少土地,生活困苦,以致很多平民向贵族租佃土地,借贷财物,他们中许多人因负债累累而破产甚至沦为债务奴隶;在婚姻上贵族阶层盛行内婚制,特别是公元前 5 世纪中叶颁布的十二铜表法中将禁止平民和贵族通婚加以合法化,使贵族等级的封闭性和排他性达到了顶点;另外,王政被废除后,加封贵族元老也随之停止,使贵族阶层严密地封闭起来,成为一个既有特权地位而又壁垒森严、凌驾于平民等级之上的特权等级。因而,早在王政时代后期形成的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在推翻王政和建立共和国后非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激化了。

51第一章摇共和政制的建立与发展

① Cicero The Republic Harvard University,1952 22

Page 2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三、激烈的等级之争

共和国早期的历史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条是共和国向外发动了连绵不断的征服战争,另一条是共和国内部此伏彼起的平民与贵族之争。

关于“平民”的概念,在共和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内解释也有所不同。有的学者认为,共和早期将不属于贵族(patricians)的所有人都称为“平民”,共和晚期的平民则主要指社会底层的人民(不含奴隶)①。可能早在罗慕路建罗马城初期指定了 100 名元老(后来扩至 300 名)及其家属后,其余的人即为平民。早在王政时代,平民与贵族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化。罗马建城初期,居民人数很少,统治者便采取了比较开放的政策,即广邀周边的居民来罗马城定居,甚至开辟新地吸引移民。因而,罗马城里的居民成分非常复杂,不仅有被征服的各部族成员,还有自由迁入的商人、农民及工匠等,这些人与罗马人内部不属于贵族行列的居民共同构成了平民阶层,是罗马社会的主体。摩尔根指出罗马建城后,“从邻近的居民中有一大批鱼龙混杂的杂合之众,不分奴隶与自由民,渴求新的环境,因而迁之到那里”②。这就为罗慕路发展势力打下基础。

李维也曾提到,“罗慕路的一个策略就是把一大群卑贱的人吸

6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Peter Jones The World of Rome Cambridge,1997 10[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杨东莼等译 古代社会 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7 320

Page 2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引到自己身边来,这样就使建城部落的子孙有资格称为土著了”①。“罗慕路曾在帕拉丁附近开设了一个收容所,招致邻近部落的人,不论其品质或地位如何,一律同他自己的部落分享这座新城的利益和命运。”② 普鲁塔克、狄奥尼修斯也曾提到过罗慕路的收容所③。

在王政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旧有的 3 个特里布斯及其下属的库里亚组织已经不能包容所有的居民,除了原来已编入库里亚的贵族和平民,还有一些是不包括在库里亚以内的居民,这些人可能是后来所指的平民。以此推断,王政时代前期,平民可能被包括在库里亚之内。例如,罗慕路在征服卡美利亚时,曾将 4000 人收为罗马居民并编入库里亚④。王政时代后期,随着罗马征服的居民人数增多,平民成分日渐复杂,有从事农牧业、工商业的居民,也有一部分被释奴隶,这部分人往往被排斥于库里亚之外。

在谈到平民问题时,我们必须注意到罗马历史上长期以来一直纠缠不清的一个问题———保护人制度。这是一个具有罗马特色的历史问题。据说,罗慕路最初在指定元老时,还让那些不属于贵族的家族为自己挑选一家贵族为其保护人,保护人负责照顾被保护人的私人事务,为之代理一切有关财政、宗教、法律上的事务。作为回报,被保护人要用自己的力量以各种方法帮助他的保护人在公共生活中获得成功,以增进他的利益。这种建立在彼此约定、彼此托付的基础上的保护人制度可谓罗

71第一章摇共和政制的建立与发展

①②③

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1 Harvard University,1976 8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1 Harvard University,1976 8Plutarchs Lives Romulus 20 Harvard University,1948;Dionysius Roman An

tiquities 2 Harvard University,1978 15Dios Roman History 2 Harvard University,1954 50

Page 2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马社会的独特现象。被保护人自愿选择自己的保护人,向其投去百分之百的信任和期望,由于被保护人一旦选择了某一家贵族为自己的保护人,他的家人便世世代代成为这家贵族的被保护人,他们要像尊敬神、祖国、父母那样尊敬保护人。保护人也要像保护自己的家人那样对被保护人履行保护义务。保护人与被保护人之间的关系也可能被认为是库里亚内部一种自愿选择,互相照看,非法律强迫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非对立的关系。这种保护人制度既有习惯法的性质,又有宗法和宗教性,还夹杂着社会舆论的压力。例如,选举时被保护人必须对保护人投赞成票,违背这种习惯会被视为背叛,有可能受到惩罚。同时,保护人如果对被保护人有欺骗行为或不负责的行为,同样会遭到强烈地谴责,甚至立案追究。

平民与被保护民之间的关系在史学界历来存有争议。前面已提到,罗慕路在指定元老时也让非贵族的居民选择自己的贵族保护人,因而这部分与贵族相对的被保护人阶层就属平民阶层。塞尔维乌斯改革以后,建立了以地域部落代替氏族部落,按照财产原则划分公民等级的制度,从而瓦解了氏族制度的基础,使大批外来移民在地域公社登记入册。由于外来移民的增多,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保护制度开始松弛,原有的被保护民也逐渐脱离了被保护人的身份。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所有的被保护人都属于平民范畴,但并非所有的平民都是被保护人。

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共和国。执政官选自贵族,元老院由贵族组成,百人队会议中贵族占据绝对的优势。贵族利用其特权地位在政治上把持国家政权,经济上总揽公有地的使用和分配权,在社会上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不许贵族与平民之间通婚,将贵族封闭在一个独尊的特权圈内。从共和国诞生之日起

8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2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贵族就高踞平民之上,两者之间早已存在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平民的主体是农民、小生产者。共和初年,罗马国家发动

了连绵不断的对外战争,加重了平民的负担,他们不仅要服兵役,纳捐税,还要受贵族的欺诈,尽管战争使得罗马领土不断扩大,平民却无权分得这些土地。公元前 5 世纪左右连年饥荒,粮食短缺,疫病肆虐,然而罗马政府不顾一切地大兴土木。例如,公元前 496 年或 493 年建谷物女神克瑞斯神庙,公元前 431 年建阿波罗大神庙(据说阿波罗神的主要职责是保佑人民安康,并能医治百病)。平民的处境急剧恶化,其中只有少数人靠经营工商业而发财致富,大多数人却破产、失地、负债,逐渐沦入债务奴役制的深渊。

平民与贵族之间的斗争主要围绕着争取参政权、土地权和摆脱债务奴役三大方面展开。其中,摆脱债务奴役是最尖锐、最直接的问题。

共和初期无成文法律,除执政官外没有谁拥有解释法律的权力。平民由于欠债遭到指控后,债务人常常被债权人肆无忌惮地卖为奴隶,甚至殃及他们的家人。即便在为国家服兵役期间,他们还要遭受债权人的逼债,因而平民常常成为不公正判决的牺牲品。后来,共和国政府不顾平民的怨愤,强行实行债务习惯法,把本已常年征战在外、无暇顾及田间操作、负债累累的平民逼上绝路,甚至一些屡建战功的军事骨干也深受债务的折磨,于是,正在出征的平民战士向罗马政府提出抗议,要求妥善解决债务问题,为了平息平民的怒火,执政官塞维利乌斯颁布法令,宣布“禁止债主出售服役军士的财产和子女”。然而战争结束后,另一执政官克劳狄却拒绝执行此法。

公元前 494 年,忍无可忍的平民集体撤离到距城 5 公里的圣山上,向贵族发起了第一次公开挑战。“撤离”意即“与罗

91第一章摇共和政制的建立与发展

Page 2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马贵族分离”,是罗马平民反对贵族的一种特有的斗争方式。他们带着家人,全副武装来到圣山,在那里他们按古老的意大利惯例共同宣誓“要齐心协力与贵族进行斗争,直到胜利为止”。平民浩浩荡荡的撤离引起了当权者的惊慌,当时正值罗马同周边地区的伏尔西人、埃魁人发生战争,平民全副武装离开罗马,极大地削弱了罗马军队的战斗力。在敌兵压境,急需兵力的时刻,贵族被迫向平民让步,同意平民每年有权选出两名保民官以代表自己的利益,并保证平民利益不再受到贵族官吏的侵害。

选举平民保民官使共和国的政治机制中开始增添了平民的因素。

选举平民保民官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所取得的第一个成果,对后来的斗争起到了推动作用。平民保民官初期的作用,是根据当时的法律保护平民不受非法迫害。随着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深入,保民官的作用日渐重要,对于贵族违反平民利益的行为、法令、选举以及元老院的建议,保民官都有权予以否决,甚至有权否决国家的决定与法案。同一年(公元前 494年),还选举了两名平民市政官员作为保民官的施政助手,主要负责阿芬丁山上平民神庙的祭祀、平民档案的保管等。保民官在执行职务时人身不受侵犯,元老院不能对他们加以拘禁和判罪;同时,保民官有权否决和抵制执政官、监察官所采取的不利于平民的措施,以维护平民的利益。公元前 471 年平民保民官由 2 人增加到 4 人。公元前 449 年的一项法律规定保民官的人身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凡侮辱保民官者处死刑,并没收其财产,保民官的人数也增至 10 人。

公元前 445 年,保民官盖约·坎努利乌斯(Gaius Canulius)提出平民与贵族通婚法案。这一法案力图冲破平民与贵族

0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3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间长期固守的森严界限,结果遭到了贵族的殊死反对。经过一段激烈的斗争,最终该法案被通过。从此,贵族受到猛烈的冲击,少数富有的平民开始与贵族联姻,罗马上流社会开始活跃着一批出身平民却与贵族联姻的新贵阶层。这些新贵已与氏族贵族逐渐融为一体,罗马的社会结构从而有所改变。从公元前5 世纪下半期,平民逐步获得出任罗马共和国其他官职的权利。例如,公元前 444 年平民可以出任军政官、财务官等职务,贵族垄断共和国政权的局面也开始改变。

公元前 5 世纪末到公元前 4 世纪初,罗马不断地进行对外战争。罗马在连绵的征战中将掠取的大量土地变为公有地,贵族则趁势大发战争横财,利用手中特权侵占公有地,而平民则点缀般地分得少量土地。公元前 390 年高卢人洗劫了罗马城,罗马人交了一大笔钱财,高卢人才退兵。这场浩劫使罗马社会经济、人民的生活条件遭到严重的冲击,战争的赔款转嫁到平民头上,使其负债累累,无以聊生。公元前 378 年,曾爆发一次大规模的平民暴动,反抗债务奴役。债务问题又重新成为罗马社会的焦点问题,因而与平民息息相关的债务、土地和担任高级官职的问题又重新引发。公元前 376 年,李锡尼和绥克斯图担任平民保民官代表平民利益提出了三项法案:(1)所有债务的已付债息一律折做本金计算,未偿还部分分 3 年归还;(2)占有公有地的最高限额为 500 犹格;(3)取消军政官,重选执政官,两个执政官之一须为平民担任。法案代表平民利益针锋相对地提出土地、债务和担任高级官职的焦点问题,引起贵族的激烈反对。然而,在平民的支持下,这些法案年年都被平民保民官提出,斗争了 10 年,终于在公元前 367 年获得通过。公元前 366 年,绥克斯图当选为第一任平民执政官。在随后的斗争中,平民逐步地取得担任国家其他高级官职的权力。

12第一章摇共和政制的建立与发展

Page 3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四、共和政制趋于完善

波利比阿认为“罗马国家在管理上体现了三种政体形式的特色,即君主专制、贵族寡头和民主政体(Monarchy Aristocracy and Democracy)”①。他认为:“从执政官的权力来看,完全是君主政体或王权政体;从元老院的权力来看,又像贵族政体;可是从公民大会中群众拥有的权力来看,似乎又有些民主政体的色彩。”② 从公元前 5 世纪初到公元前 3 世纪初,在罗马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及与之交相进行的罗马征服意大利战争的推动下,罗马共和国增添了新的国家机构和官职,颁布新的法律,创设新的政治组织制度,使共和政制日益发展完备。

1 共和政制中开始引进平民机制平民保民官(tribunus plebis)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遏制

了贵族政治的发展势头,为平民参政议政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在共和政制中增加和扩大平民因素。保民官作为监督罗马共和国事务的一种特殊的平民官员,是罗马政治体制演变过程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对罗马共和制的发展与完善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平民保民官不同于罗马其他官职,因其身份不是罗马正式官员,既没有强制权,也没有执政官等其他官吏的尊荣,更不能主持神圣的占卜仪式,然而他们的特殊地位给罗马的政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例如,保民官具有人身神圣不可侵犯权,并享有否决权,他们可以随意使用否决权,制止一切伤害平民利益的事情发生。尽管这种否决权有时并非顺利执行或有时滥

2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Polybius The Histories 6 Harvard University,1960 11Polybius The Histories 6 Harvard University,1960 15—18

Page 3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用,但是,平民保民官参与罗马国家的管理对贵族独断专行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例如,曾经做过保民官的阿彪利阿·萨特尼阿斯因再次竞选保民官时,率人杀害了自己的政敌诺尼阿斯而如愿出任保民官。他的杀人罪也由于他的保民官职位,人人不敢责难他了①。“因为一个保民官是无需说明他行使否决权的理由的。”② 到公元前 300 年左右,保民官已成为罗马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逐步取得胜利,平民保民官的干预和保护权逐渐扩展,他们有权否决国家任何行政长官的决定乃至国家政权机构的议案,其人身不可侵犯性也从保护性质变为强制性质,以至于有权惩罚包括国家行政长官在内的任何冒犯者或违犯其决定的人。从法理上说,保民官所运用的干预权和否决权意味着国家行政长官的协议制延伸到平民官员。实际上保民官后来起着国家检察官的作用,成为罗马共和国一批特殊的监督人员。

平民会议(Concilium plebis)成为罗马国家主要的立法机构。根据公元前 471 年普布利里乌斯法,当年保民官是由平民按地域部落组织召开的平民会议上选举产生的,可见在当时保民官和平民会议已获得正式承认。平民会议是只有平民才能参加的政治集会,它除了选举平民官员,审议有关平民的事宜以外,还可能审理粗暴侵犯平民权益而被课以罚金的上诉案件。平民会议通过的决议称做平民决定,起初只对平民有效,后来围绕着平民决定具有法律效力问题展开了长期斗争。据记载,公元前 449 年瓦列里乌斯和荷拉提乌斯法、公元前 339 年披罗法和公元前 287 年霍腾西阿法中,都有平民决定须为全体人民遵守的内容雷同的法律,对此学者们曾有各种不同的解释。近

32第一章摇共和政制的建立与发展

①②

阿庇安 内战史第 1 卷(第 28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阿庇安 内战史第 1 卷(第 23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Page 3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公元前 449 年后平民会议通过的平民决定成为法律可能还附有条件,即须提交森都利亚大会通过,并得到元老院的批准,而这些限制条件在公元前 339 年和公元前 287 年分别被取消了①。总之,在公元前 287 年标志着等级斗争结束的霍腾西阿法通过之后,平民会议的立法活动已不受限制,平民会议终于发展成为罗马国家主要的立法机构。

2 共和国的政体结构、各级官制与法律制度得到调整与完善

调整结构摇执政官、元老院和人民大会构成罗马共和国政治体制的核心。

执政官执掌罗马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的首脑。传说驱逐塔克文起义的鼓动者布鲁图发誓不许再有任何人为王,因而,森都里亚会议选举了两名执政官———布鲁图和克拉提努斯,代替原先的王。两人权力相等,处理军政事务须进行协议。除了保民官,所有的官员都在他们的调遣之下。执政官负责将外国使臣介绍到元老院,在国家处于紧急关头或重要时刻,由他们出面召集元老院商讨处理;关于先前由人民大会讨论决议的国家事务,执政官也接管过来,亲自召集议会,提出法案,并主持法案的实施。因此,在行政上执政官拥有行使国家一切事务的权力,是国家决策的主要领导者;在军事上执政官的权力至高无上,波利比阿说执政官“在准备战争以及指挥疆场上一切军事行动的场合,他们的权力几乎毫无限制”②。他们有权向同盟诸邦提出任何要求,有权任命部分军团长官(另一部分是在特里布斯大会中选举产生);他们握有征兵权,

4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施治生 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41页下的注释

Polybius The Histories 6 Harvard University,1960 15—18

Page 3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对服役的官兵有处置权;他们有权对属下的任何人员加以惩处,有权动用国家基金,数额多少由他们自己决定等。

早在王政时代,王权要受习惯法的限制,使王的立法权受到一定的限制,王所提交人民大会的议案事先须经元老院的同意。共和时代,执政官掌握最高裁判权和财政权。然而,根据罗马国家法令,罗马人民保有对执政官的裁决进行上诉的权力;在财务上执政官有权动用国家基金,且数额多少由他们自己决定,有一位财务官伴随着他们,忠实地执行其命令。两位执政官的权力相等,两者都保有对对方行动的反对权,所以,在一切重要的行政事务方面,两人必须共同行动。战争期间,一位奔赴前线指挥军队,另一位留在罗马城内处理日常事务。如果两位执政官须要共同去前线指挥战争时,采用抽签、协议或由元老院裁定的方式,划分势力范围或一人一日轮流担任军事统帅。

执政官实行短任期制,再加上两名执政官彼此牵制,权力有限,所以,真正掌握国家实际权力的是被贵族把持的元老院。执政官一年一任,来去匆匆,而元老院则是常设机构,由贵族和退任的执政官组成,是贵族阶层垄断的大本营,是真正体现统治阶级利益的实权机构。共和国时期,元老院的权力广泛地渗入共和国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元老院拥有审查和批准一切重要行政措施和法案,建议执政官的人选,分配各行政官员的职责;控制国家预算,支配国库,国家的一切收入尽掌握在元老院手中;在对外政策上,宣战、缔结和约和盟约的权力虽属于人民,但一切的准备工作是由元老院进行的。此外,外交政策的执行、派遣使节、接待使团、派遣行政官员或代理行政长官去解决被征服领土的组建问题等,均由元老院负责;一切常设的审判委员会的成员皆由元老院组成,直到公元前123 年盖约·格拉古改革后,才把法庭交到骑士手中;在宗教

52第一章摇共和政制的建立与发展

Page 3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生活中,元老院有权规定牧师团体的人数和宗教的节目,并主持宗教仪式,批准新宗教的引入,负责解释神兆等。

从王政时代到共和国时期,罗马的人民大会几经历史变迁,无论在形式、内部成分,以及所起的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库里亚大会是产生于王政时代的人民大会,由罗慕路创建。它以血缘氏族为基础,是全体成年的氏族成员聚集的大会。在罗马城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中,库里亚内部成员的成分逐渐发生了变化,即居住于同一地区的其他氏族成员也参加进来,成为各氏族聚集的大会。王政时代的库里亚大会里人民积极活跃,其会议制度的完备化甚至超过了梭伦时代的雅典人民大会。每一个库里亚有一集体票,这一集体票基本上是在调查基础上形成的多数意见。库里亚会议的作用有:管理有关宗教、家庭事务以及整个公社的事务;通过或否决元老院预先讨论过的法律;选举王及其他高级官职;拥有重大案件的最后裁决权。尽管这个大会不能倡议任何公务措施,也不能修改提交给它讨论和表决的方案,但是,一些重要的措施如不经库里亚大会通过就不能施行。摩尔根指出:“民众大会有公认的权利来对重大的公务措施进行讨论并付诸表决。”① 例如,罗马授任官职的方式就是由库里亚大会通过一道命令———《库里亚授权令》(lexcuriata deimperio)把“权”授予各级官员。这些官员即使选举手续已经完成,也必须通过这种授权式,然后才能就职。因此,库里亚大会形成之初是王政时代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构。由于库里亚大会不能提交任何议案,只能被动地去讨论来自元老院的倡议与提案,所以,实际权力逐渐地被控制

6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杨东莼等译 古代社会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13

Page 3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在元老院手中。共和时代库里亚大会的作用已日渐削弱,到共和末期,只保留一些诸如讨论遗嘱、继承、向执政官及其他高级行政长官举行“授强制权”典礼等事务的权力。

森都里亚大会创建于王政时代的后期。初期具有明显的军事性质,瓦罗称召集人民开会是“集合城市公民兵”①。每当号声响起,人们便云集罗马城外的马尔斯原野,决定对外宣战与讲和的大政方针。由于王政时代后期对外战争频繁发生,故这一大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塞尔维乌斯改革使那些罗马公社成员以外的平民富有者有机会参加森都利亚大会。因此,与库里亚大会相比,森都利亚大会成员的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森都利亚大会在共和初期是国家主要的权力机关之一,“选举官吏、制定法律、宣布战争、签订和约,都按森都利亚召集人民开会”②。森都里亚大会并非一个民主的民众大会。在会议表决中,贵族、富人操纵多数选票,具有决定的作用。进入共和中、后期时,在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打击下,森都里亚大会中的作用不如先前重要了。

特里布斯会议(Comitia tributa,又称部落会议)大约出现于公元前 449 年。特里布斯会议按地域部落组织召开,不分等级和财产资格,显然比森都利亚大会更具有民主性。这个大会除立法外,还拥有选举和司法职能。参加者基本等同于森都里亚大会的成员,但组织形式有所差别,特里布斯会议是以部落为基本单位,各部落可以分别召开,开会的地点没有严格的限制。例如,马尔斯原野、弗拉米尼乌斯草地、卡皮托利山上的开阔地和广场都曾作为会址。会议方式也比较机动灵活,不必把 193 个森都里亚都集合起来表决。在森都里亚大会上,财

72第一章摇共和政制的建立与发展

①②

Varro On the Latin Language 6 Harvard University,1936 93Dionysius Roman Antiquities 4 Harvard University,1978 20

Page 3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富和年龄占优势,在特里布斯会议上一些小的农村土地所有者却成为会议的骨干。特别是在公元前 287 年霍腾西阿法案通过之后,特里布斯会议便成为罗马国家的主要立法和权力机关。例如,讨论通过一切重要法律,审理重要的刑事案件,选举财务官、重要市政官、部分军事保民官和各种低级长官等。马略军事改革之后,特里布斯大会实际上成为军事统帅控制的工具,先前的职能已经消失。

平民会议见本节第一部分。完善官制摇公元前 449 年设财务官(quaestores)。随着罗

马国家的强盛,须要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多,开始陆续增设一些官职,以减轻执政官的负担。最先增设的官职是财务官,作为执政官的助手,主管钱财方面的事宜。后来,随着罗马扩张战争的加剧,众多的罗马行省的建立,管理各行省的财政、监督行省的税收便成为财政长官独立掌管的主要业务。财务长官由公民投票选举,初为 2 人,后增至 4 人。

公元前 443 年设监察官(censores)。监察官一般都由退任的执政官担任,具有很高的威望。其主要职责为:拟定和宣布元老院名单;负责公民调查;监督公民的道德;管理国有财产和公共工程。无论是元老贵族的私人生活,还是平民大众的举止言谈,凡涉及违反道德风尚的丑陋行为均属监察官权限管辖范围,他们对伤风败俗的行为进行抨击,使那些受到抨击的人就像受到法律制裁一样难堪,声誉扫地;监察官还担负着管理公共财政的重任,例如,负责拍卖包税权,与承包商订立契约,监督契约的执行,同时也负责公民调查。这一官职由两名贵族担任。监察官职的设立是罗马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罗马国家对公民的数量、财产以及规范社会道德的管理水平提高了一个层次。尽管监察官不任实职,却被誉为“最神圣的高级官职”。

8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3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公元前 367 年正式设市政官(aediles curules,或称营造官)。早在公元前 494 年,为配合平民保民官的工作,选举 2名平民助手来辅助管理平民居住地区的治安、市政工程、道路、市场、神殿和平民档案等。公元前 367 年,又从贵族中选举 2 名市政官,主管全城此类事宜,渐渐 4 名市政官主管的范围与权利义务几乎完全相同了。他们还负责罗马城居民的物质供应,组织公共娱乐,受理买卖奴隶、牲畜方面的诉讼。随着罗马城人数的增多,工程建筑规模的扩大,市政官的作用日益重要。他们还负有管理元老院的档案资料和各项平民法案以及组织一些节庆活动等重任,所以,市政官一职在罗马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公元前 367 年设行政长官(praetor,或称大法官)。罗马国家的审判权本来由王和执政官掌握,后来需要审理的案件日益增多,便增设行政长官来主管民事诉讼,主要负责听取申诉、发布指令,召集下级法官或由比较年青的元老组成的三人审理组会议,取证和分析案情,然后宣布判决;行政长官还负责公布法令汇编,负责完善法律的条款,推荐地方法官的人选;行政长官也可作为执政官的代表召集元老会议,有时还伴随执政官出征,甚至掌有“强制命令权”。公元前 242 年,设外务行政长官(praetor peregrinus)一人,处理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以及外国人相互间的事务,而原来负责处理罗马市民间纠纷的官员就称为都市行政长官(praetor urbanus)。

独裁官(dictator)是罗马处于危急关头设立的具有临时性的非常官职。独裁官在其半年的任期中集国家所有大权于一身,这一期间执政官之间的协议、元老院的议案、人民大会的表决,甚至保民官的否决权等都失去了效力,惟有独裁官一人总揽国内外一切事务,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执政官、独裁官、行政长官、市政官、监察官等是罗马国

92第一章摇共和政制的建立与发展

Page 3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家的高级官吏,退职后是元老院里的权威元老。有资格享有坐象牙椅(curulis)的殊荣,故又称为“牙座官” (magistratuscurules)。

与世界上其他的古老民族一样,罗马民族在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宗教也成为罗马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国家重要大事(重要决定、宣战、议和等)、权贵人士的梦释、国家前途的预言,以及各种征兆的含意等,都需要占卜师来承担和解释。因而,罗马很早就有了占卜师。共和时期,他们成为国家的官吏,有的占卜官还兼任祭司。罗马的宗教祭司团并非一个,而是由于各事宗教职责不同存在多个祭司团。其中最著名的“维斯塔神庙祭司团”由 6 位名门闺秀组成,她们的主要职责是守护维斯塔神殿常年不熄之火,奉神期为 30年,其间必须保持处女之身,以圣洁著称,在罗马享有极高的声望和地位。维斯塔祭司在大剧院中有专门的座位,并肩负着保存显赫人物遗嘱的重任,甚至可以解救那些押往刑场的死囚。

大祭司团是罗马最重要的宗教机构。其成员最初是 3 人,后来人数不断增加,到恺撒时期多达 16 人①。像国家官吏一样,大祭司团成员也由选举产生。他们的职责主要是修订历法、计算年代、解决神法与家法方面的问题,主持宗教仪式(包括宣战、议和等仪式)、宗教节日庆典等。共和时期,连绵的战争使得宣战、签约的仪式越来越多,大祭司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使这一职务也渐渐褪去原来单一的宗教色彩,而带有政治意义。因而,大祭司长常常由政治要人来担任。例如,提比略·格拉古、西塞罗就曾任过祭司,而恺撒、雷必达、奥

0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苏]谢·亚·托卡列夫 魏庆征译 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8 488

Page 4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古斯都等曾任过大祭司长,奥古斯都之后的历代罗马皇帝统统兼职大祭司长。大祭司长的实际地位等同于罗马的高级官吏。公元前 4 世纪末,罗马的官职基本定型。

健全法制摇共和国建立后,罗马仍固守旧法,即王政时代沿传下来的习惯法。习惯法的条文含糊不清,贵族又掌握着对法律的解释权和司法审判权,他们在判案时任意曲断,加害平民,为自己谋利益。公元前 462 年,保民官盖乌斯·特兰提留·阿尔萨(Gaius Terentilius Arsa)提议由平民组成委员会起草法律。贵族认为平民不懂法律,坚决反对。后来的保民官又提议立法委员会由双方共同担任,贵族仍加以拒绝。之后平民一直为此坚持斗争,公元前 454 年贵族终于让步,同意立法委员会起草新法律,但成员必须全部由贵族担任。起草法律期间,执政官和保民官暂行去职,由立法委员会行使全国的军政大权。据说,为获取立法经验,罗马还派遣了一个 3 人小组前去雅典,考察研究梭伦法制。公元前 451 年 3 人小组返回罗马,次年,选出 10 名贵族组成立法委员会,负责起草成文法律,同时兼理国政。“十人立法委员会”(Decemviri Legibus Scribendis)的负责人是阿庇乌斯·克劳狄(Appius Claudius)。据说,十人委员会用了一年的时间将制定的法律条文刻在 10 块铜板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可能已颁布的法律条文有些遗漏之处,又加上平民对其不满,公元前 449 年增补了一些内容。所有的法律条文共刻在 12 块铜板上,故称为“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其中很多法律条文来源于不同年代长期延续下来的各种法规,甚至某些陋习。例如,第八表第二条的同态复仇法中规定:“如果一个人打断了另一个人的肢体,而未能取得调解,则应施以同等的报复。”

十二铜表法中关于债务的法律条文十分详细,且以严酷著称。整个第三表中的内容都是涉及债务法的。例如,法律规定

13第一章摇共和政制的建立与发展

Page 4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在债务人承认了自己的债务或已经过法庭判决之后,债务人可有 30 天的期限来筹借钱财清偿债务,这 30 天为“法定延期”。“法定延期”结束后,债务人如仍然未还清所欠债务,债权人可以强行将债务人带到法庭执行判决。如果债务人不服从判决又无人担保时,则由债权人将其戴上沉重的镣铐,监禁在自己家中,持续 60 日还没偿还债务,法庭便判决债务人死刑或卖到台伯河对岸,甚至处以分尸的极刑(见第三表的第六条)。

十二铜表法就其阶级实质来说,是一部严格维护私有财产,维护贵族利益的法典。然而,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为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在整个罗马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法律条文极力地对贵族的特权地位加以维护,例如,在第十一表的内容中,强调了“平民与贵族不得通婚”。这样,通过制定法律并将其以文字的形式公布于众,本身就是法律史上的一个巨大的进步。从此,国家对法律行为的有效、无效、赔偿、处罚等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官吏的专横。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也标志着平民反对贵族斗争取得的初步成果,对以后斗争的深入起到推动作用。例如,十二铜表法中关于严禁平民和贵族通婚的法令因遭到平民强烈反对,不久便被取消了。公元前 326 年通过波提利阿法,禁止以人身抵债,实际上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使平民的人身自由获得法律保障。公元前 300 年颁布瓦列里乌斯法后,罗马公民真正获得上诉权,即当公民被包括独裁官在内的高级长官判处死刑时,有上诉森都利亚大会终审的权利。同年,又公布了诉讼程序和法庭术语以及开庭日与不开庭日,从而使贵族失去了对法律和历法知识的垄断,保证平民在法律上享受实际平等的权利。随着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深入,法律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改善了平

2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4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民的法律地位和权利。3 共和政制的实质罗马共和政体从诞生之时起,历经百余年的历史演变与战

火洗礼,至公元前 4 世纪时已步入其成熟期。罗马人在结束王政时代进入国家之初,选择了共和政体形式,并非偶然和难以理解。王政时代后期,王政已蜕变为以个人专制统治为特征的僭主或暴君统治,引起了贵族与平民的强烈不满,结果在公元前 510—公元前 509 年,罗马贵族联合平民力量驱逐了专横者塔克文及其家族的统治。深受暴君蹂躏的罗马人民在惊魂未定时,选择了罗马共和政体。

西塞罗认为罗马共和制是混合政制。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强调:“在我看来,那种从三种政体适当混合中产生的政体是最好的。因为共和国应该由一些具有国王威严的人来主持,其他职责和贡赋的征收应分派给贵族。同时,有些事情也必须由人民的判断和意志来决定的。这种制度具有某种平衡。如果没有这种平衡,它就不可能长期保持自由,并且无论在开始时制度是如何稳固地建立,缺陷很容易将其变为相反的状况。正如暴君产生国王,宗派产生贵族,暴民和混乱产生于人民,它们很容易变成某种新的东西。但是,那种联合各种要素和适当混合的政府,如果管理公共事务的人没有重大失误,是不会轻易变化的。当每个人都稳固地属于相应的等级时,就没有寻求改变的动机了,也没有阴谋毁灭共和国的工具了。”①

其实,亚里士多德对“混合政体”理论进行过比较全面的阐述,西塞罗并非完全重复其观点,而是试图利用这种混和政体理论来强调罗马共和政体的优越性,他认为罗马政体正是在三

33第一章摇共和政制的建立与发展

① Cicero The Republic 1 Harvard University,1952 45

Page 4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种基本政体混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最优秀的政体。他不无自豪地说:“我敢肯定,没有任何一种政体,能够与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种最明智、最公正的权力均衡体制相比”,“共和政体是最理想的国家形式”①。

波利比阿更是发展了这种混和政体理论。他认为罗马的执政官是君权的代表,元老院是贵族权力的代表,而人民大会则是民主权力的代表。他说:“再也找不到像罗马共和国这样一种既相互合作,又彼此制约的政治体制了。”②

摩尔根认为罗马共和制为“半贵族政治、半民主政治的共和制度”③,“罗马平民为了铲除元老院所体现的贵族政治因子,为了恢复古代的民主政治原则,曾进行了持久的斗争,这必须列入人类英勇的事业之中”④。

摩尔根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第一,罗马历史上的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打破了贵族垄断

国家政局的局面,促使国家官职陆续对平民开放。在此有必要回顾和归纳一下:公元前 494 年,平民通过斗争手段最先在国家事务中争得一席之地的官职是出任平民保民官;公元前 444年,开始出任军政官;公元前 421 年,开始出任财务官;公元前 366 年,通过了李锡尼和绥克斯图斯法案,取消军政官,两位执政官之一由平民担任;同年,平民与贵族可以轮流出任牙座市政官,后来,索性都可由平民担任;公元前 356 年,平民

4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③

Cicero The Republic 1 Harvard University,1952 46—47Polybius The Histories 6 Harvard University,1960 18[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杨东莼等译 古代社会 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7 312[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杨东莼等译 古代社会 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7 312

Page 4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出任独裁官;公元前 351 年,平民出任监察官;公元前 342年,又通过了盖努克优斯法,规定两位执政官皆可由平民担任;公元前 339 年,通过了披罗法,平民出任监察官给予法律认定;公元前 337 年,平民出任执法官(或称行政长官);不久,宗教职务也逐渐向平民开放,公元前 300 年,大祭司和占卜官各由 4 人、5 人增至 9 人,所增加的职位皆在平民中选出。至此,平民和贵族在担任国家官职方面已没有重要区别了①。

第二,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改变了罗马社会的结构。随着平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特别是国家官职对平民开放,担任高级长官的富有平民逐渐成为当时社会上有权势的显赫人物。同时,由于战争中所受的损失和内婚制的禁锢,贵族阶层日渐凋敝。平民上层有意攀附贵族,而贵族中有些家族出于各种需求,也开始和平民上层接近起来。他们互相联姻,彼此利用。从公元前 4 世纪后半期到公元前 3 世纪初,贵族与平民逐渐合流,形成了罗马社会上的新贵(Nobility)阶层。与旧的氏族贵族依靠血缘世系和传统习俗维护特权地位不同,新贵主要凭借社会地位和家族关系谋取和维持自己的特权。他们拉帮结派,排斥异己,把持国家要职和元老院,并利用职权大量侵占公有地,大规模使用奴隶进行生产劳动,成为新的奴隶主统治阶级上层。而平民中下层也逐渐分化,形成与新贵相对立的由城乡贫民所组成的新的平民阶层。

第三,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加强了罗马共和政制中的民主因素。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促使平

53第一章摇共和政制的建立与发展

① 杨俊明 古罗马政体与官制史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99—100

Page 4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民除了社会和经济地位有所改善,还争得了人身自由和在政治上与法律上同贵族享受平等的权利,他们有权担任国家公职,参加公民大会,在法理上成为共和国的主人,实现了全体公民的政治自由和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民主原则。所有这些不仅遏制了自共和国建立后贵族政治的发展势头,还在共和国政制中注入了一些民主因素,成为共和制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①。

然而,罗马共和政制中的民主因素无论如何不能夸大,也无论如何掩盖不了罗马共和政制所固有的贵族性质。其表现为:

第一,公民大会的局限性。建立在财产等级制基础之上的森都利亚大会体现的是等级平等原则,而不是公民一律平等的民主原则,富有公民组成的第一等级永远掌握多数票;平民会议和部落大会虽然以部落为单位组织召开,不分等级和财产资格,但它所实行的是集体投票制。这种不以个体为投票单位的大会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参加大会的多数公民赞同的议案未必通过,相反,他们反对的议案有可能通过。所以,罗马共和政制中的民主因素是不完全和不充分的。另外,在公民大会上,公民没有创议权,不能在会上进行自由发言和讨论,只是就主持大会的高级官员所提议案进行被动的表决。总之,公民大会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第二,少数富有平民的参政并未改变共和政制的贵族性质。平民经过斗争取得了参政议政的权利,甚至获得担任最高级官吏的权利。但是,由于罗马官职无薪俸,能够进入国家统治机构之中担任官职的平民只限于少数富有者,绝大多数平民

6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施治生等 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43—244

Page 4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仍被拒之门外,使官职成为少数富有公民独占的权利。执政官一般从元老中选出,执政官任期届满以后又进入元老院。于是,国家的统治大权总是在少数人内部循环把持,共和国政权内的平民因素并未将罗马国家的贵族政治的实质改造过来,相反新加入元老院的少数平民成为新贵之后,在根深蒂固崇尚权威的传统习惯之中,“很快被淹没在老人们的保守主义的汪洋大海之中”①。

73第一章摇共和政制的建立与发展

① [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 罗经国等译 世界文明史第 1 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93

Page 4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第二章军事扩张与统治机制的调整

一、意大利半岛的霸主

1 维爱战争———铲除北方劲敌罗马从公元前 6 世纪末开始摆脱具有氏族制色彩的“王

政时代”进入共和制时代。年轻的共和国处境十分严峻。此时,北部的埃特鲁里亚(Etruria)人的势力虽然有些衰落,但余威尚存,仍然是罗马的劲敌;东部和南部的山地部落经常入侵骚扰;拉丁同盟的城市也根据罗马的形势与其时分时合。直到公元前 493 年,由于山地部落频繁侵扰拉丁平原,拉丁诸城不得不与罗马签订了同盟条约,即“公平条约”(FoedusCassianus)。条约规定,双方提供同等数量的军队共同对敌,军队的最高统帅权由罗马人掌握;双方互相授予公民权,并可以互相之间通商和通婚等①。这是罗马首次尝试与势力较弱或被击败的一方签订同盟条约的政策。条约的签订使罗马与拉丁诸城的同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加强,从而确立了罗马在拉丁平原上的领导地位,成为统一拉丁诸城的实际领袖;同时,也激

① [德]特奥多尔·蒙森 李稼年译 罗马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92—94

Page 4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发了罗马欲与邻近的北方重镇———维爱城(Veii)决一雌雄的勃勃野心。

维爱城位于罗马城东北部约 12 英里的地方,是埃特鲁里亚人在台伯河北岸地区的一个重镇。从公元前 10 世纪到公元前 4 世纪一直是意大利半岛上的富城之一。早在王政时代,罗马就与维爱经常发生抢夺盐场和土地的斗争。维爱人以距离罗马城最近的费德奈(Fidenae)为前哨基地,不停地骚扰罗马人。由于维爱人采取了“你进我退,你退我打”的战术,使罗马在应付埃魁人(Aequi)、伏尔西人(Volsci)和萨宾人(Sabine)骚扰的同时,还要应付维爱人的纠缠,苦不堪言。为保证罗马军队全力以赴地对付其他敌人,伟大的法比乌斯家族主动向国家请缨,由家族的 306 名勇士单独与维爱人展开了不屈的斗争(公元前 479—478 年,被称为“第一次维爱战争”),曾一度夺取了费德奈镇。但是,在公元前 478 年维爱人的一次伏击中,法比乌斯家族的 306 名勇士全部战死,维爱一方暂时获得优势。这一耻辱始终缠绕在罗马人的心头,他们发誓要雪耻。当罗马人取得了对埃魁人和伏尔西人的胜利后(公元前 431 年),便挑起了第二次维爱战争(约公元前 428年)。战争中,罗马执政官科尔耐利乌斯·柯苏斯亲手杀死了维爱王,并剥下其甲胄作为战利品奉献给朱庇特神殿,费德奈被占领。公元前 426 年,双方缔结了休战 20 年的协定。公元前 405 年,势力已经强大的罗马人气势汹汹地发动了第三次维爱战争(公元前 405—396 年)。这次长达 10 年的战争使罗马耗费了相当大的兵力与财力,终于攻下了这座繁荣了几百年之久的重要城市,城内的居民大多数沦为奴隶,土地、财富尽被没收。

维爱战争的胜利对于罗马后来的扩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

93第二章摇军事扩张与统治机制的调整

Page 4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义。罗马作为战争的胜利者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和肥沃的土地,使战争的消耗得到了及时的补充,贫穷的公民分到了渴望已久的土地和战利品,从而缓解了罗马共和国内部的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维爱城的灭亡使罗马的领土扩大了一倍还多,罗马不仅铲除了其北方的劲敌,迫使埃特鲁里亚人势力从此一蹶不振,而且对其他充满敌意的城市与地区也起到了强大的威慑作用,更加巩固了其在拉丁同盟中的领袖地位;常年的战争也使罗马军队得到了锻炼,军事实力不断增长。战争的胜利鼓舞了罗马人继续向外扩张领土的野心。

维爱战争的胜利是罗马征服意大利迈出的第一步。2 高卢战争———稳固北部边界高卢人即克尔特人,是一支勇猛好战的游牧部落。公元前

1500 年,他们开始沿莱茵河流域南下并向西移动。公元前 7世纪中叶,克尔特人从中欧继续西移,进入西班牙和不列颠。公元前 5 世纪,克尔特人已掌握了铁器的制造技术,战马的蹄子上都钉有铁掌,所以,骑兵能够经得起长途远征,步兵也配有锋利的剑。他们逐渐越过阿尔卑斯山脉,来到意大利北部。到公元前 4 世纪初,克尔特人大批涌入意大利,并占领了波河流域的大片地区。当时波河南部分散着一些埃特鲁里亚人的殖民城市,可能这些城市的居民无力抵抗涌来的克尔特人浪潮,被迫退到埃特鲁里亚本土。

公元前 390 年① (有的学者认为是公元前 387—386年②),大约有 3000 多高卢人在首领布雷努斯的带领下抱着掠

04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4 Harvard University 1984 34—49[英]迈克尔·格兰特 夏遇南等译 罗马史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

1990 42—43

Page 5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夺财富的欲望,沿着波河河谷南下,进入埃特鲁里亚的城市克鲁西乌姆(Clusium)。该城立即向罗马求援,罗马派了 3 名使者前去劝说高卢人退兵,结果高卢人一怒之下,反而直逼罗马。情急之中,罗马与拉丁同盟组织了 1 万余人的军队在距罗马城仅有 7 英里的阿里亚河(台伯河的一个支流)岸迎敌。尽管罗马占据优势兵力,然而罗马笨重的、携带投抢的重装部队的方阵被高卢人迅猛的骑兵很快冲乱,高卢步兵的砍剑在与罗马轻装部队的短兵相接中杀伤力极大,大批的罗马士兵不是死在敌人的剑下就是被逼到河里淹死。结果,罗马军队损失惨重。高卢人长驱直入罗马城,洗劫了城市。不久,高卢人因在波河平原上的据点遭到维奈提人(Veneti)的袭击,向罗马人索要了价值 1000 英镑的财物,然后扬长而去①。

经历了严重创伤的罗马人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治愈创伤,振兴国家。(1)修建新城墙新城墙厚 12 英尺,高 24 英尺,围起来的面积大约有

1000 英亩以上,其规模相当于两个维爱城,城墙下挖有很深的护城河,这是当时罗马人所能从事的最大工程。(2)授予一些拉丁城市居民以罗马公民权罗马人在战争中的失利使拉丁同盟的一些城市开始疏远罗

马,甚至有的城市意欲脱离与罗马的同盟。面对这种十分不利的处境,罗马人明智地调整了自己的统治政策,他们同意拉丁人向被征服的埃特鲁里亚地区殖民,并分担所住地区的防卫事务,还授予一些拉丁城市居民以罗马公民权。罗马此举对稳定拉丁同盟,防止“后院起火”,巩固其既得利益与地位实乃

14第二章摇军事扩张与统治机制的调整

① E R Boak A History of Rome to A D 565 New York,1965 48

Page 5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良策。(3)改革军队组织罗马开始建中队制①。这种建制更加机动灵活,每一支中

队都能单独调动和独立作战,还可根据地形快捷地变换队列。这种以中队制为基础的易操纵指挥的新型罗马军团在日后的萨莫奈战争中经受了检验,发挥了极大的威力。(4)改进武器装备罗马军队在与高卢人的交锋中,深切地体会到金属武器的

威力,于是开始用金属头盔来取代皮盔,并使用椭圆盾和投枪。罗马国家还开始为长期在外从事战争的士兵发放薪饷②。这些措施的实施使罗马在经历了与高卢苦战后,迅速地恢复元气,大振雄风。在以后与高卢人的几次较量中,罗马人依靠与拉丁人结成的同盟,军事实力大增,最终迫使高卢人坐下来与罗马签订了和约。

高卢战争的胜利使罗马人的地位迅速上升。高卢人多年来骚扰拉丁平原的威胁解除了,罗马城被看做一座抵御高卢人入侵的坚强堡垒,罗马人也因此成为胜利者而享誉拉丁平原,罗马逐渐成为拉丁同盟中坚不可摧的盟主。

3 萨莫奈战争———击败中部强手萨莫奈人(Samnites)是萨宾人的后裔。原住在意大利南

部地区,由于人口膨胀,逐渐向意大利中部迁移。罗马人与萨莫奈人之间的关系最初是友好的。公元前 354 年,双方为防御高卢人的入侵曾缔结一个同盟条约。公元前 349 年,高卢人闯进拉丁平原,不战而退。其原因可能就是慑于罗马人与萨莫奈

24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7 Harvard University,1976 7—8Plutarchs Lives,Camilus 8 London,1967

Page 5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人的联盟。当时,罗马与萨莫奈人联盟是一种双方互利的事情。就罗马一方来说,是想借助与萨莫奈人的联盟来稳固自己在拉丁同盟中的地位;对萨莫奈人来说,是想在对垂涎已久的、富饶的坎佩尼亚平原(Campania,位于意大利中部)进行征服时,能够获得罗马的支持,或至少使罗马对此保持沉默和不干涉。

公元前 343 年,萨莫奈人向坎佩尼亚的主要城市卡普阿(Capua)用兵。卡普阿是一个土地肥沃,能生产技艺精良的青铜制品而闻名的城市。因此,当卡普阿城派使者向罗马求援时,罗马统治者立即认识到这是一次将势力推向富庶的坎佩尼亚地区的极好机会。因而,罗马人不顾已与萨莫奈人有约在先,背信弃义地组织了一支军队前往卡普阿城与萨莫奈人作战。李维称这次战争为“第一次萨莫奈战争”①。由于战争拖延了一年无结果,罗马士兵发生了哗变,罗马一方只好罢战,与萨莫奈人议和。双方在公元前 341 年签订了条约。就在罗马人与萨莫奈人议和期间,拉丁城市反罗马的战事又起。因而,罗马在与萨莫奈人签订条约后不久,就匆忙地卷入与拉丁人的战争(拉丁战争)中。在战争中,罗马一方面靠武力拼杀,另一方面施展手腕,与单个的拉丁城市谈判、签约,使本不团结的拉丁诸城很快被分化瓦解。公元前 338 年,拉丁同盟宣告解体,罗马人从此在拉丁平原建立起绝对的优势。此时的萨莫奈人也在积极发展势力,他们不仅巩固了其在意大利南部地区的势力,而且凶猛地向意大利中部逼来,甚至威胁到拉丁平原。尽管罗马在拉丁战争之后,在一些要塞地区建立了拉丁殖民地,例如公元前 334 年在坎佩尼亚的边缘地带卡莱斯(Ca

34第二章摇军事扩张与统治机制的调整

① 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7 Harvard University,1976 29

Page 5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les)地区建立了殖民地,公元前 328 年,在利瑞斯(Liris)河谷建弗雷吉莱(Fregellae)殖民地,试图阻挡住萨莫奈人的发展势头,但是收效甚微。当时意大利半岛上这两股最强大的势力,为争夺意大利中部地区的霸权,再次发生战争已是不可避免的。

公元前 327—公元前 304 年,罗马人与萨莫奈人又爆发了第二次萨莫奈战争。其间双方互有胜负。战争初期,罗马人因缺乏在山地作战的经验,吃了一些苦头,特别是在公元前 321年的考底奈峡谷(Caudine Forks)战役中损失惨重,罗马被迫议和,并遭受了“在轭门下通过”的奇耻大辱。罗马人不服输的天性又一次得到了极佳的发挥,他们视耻辱为激励其斗志的动力,迅速地振作起来,积极改进作战方法,改良武器装备,扩大兵源(从同盟城市中及时补充兵力),使其在战场上能够保持比较优势的兵力(有时可达 3—4 万人);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扩建殖民地;公元前 312 年,修建了著名的阿庇安大道(Via Apia),该大道从罗马笔直到达拉丁平原的沿海城市塔拉奇纳(Tarracina),再沿海向东南到达卡普阿。罗马人为修建这条快捷的道路,力图走直线,他们克服了许多困难,或架设桥梁,或填平沟壑,从而保障了罗马能够迅速地向意大利南部派遣军队和运输军需品。这些措施的实行使罗马人在第二次萨莫奈战争中反败为胜,将势力扩至坎佩尼亚平原和亚平宁地区的中部。为控制这些新征服的地区,罗马人修建了瓦莱利亚大道(Via Valeria)全长达 132 英里,并在沿途建立了几个殖民地,还分别与一些地区和城市建立了同盟关系。

被击败的萨莫奈人并不甘心,又与北方的高卢人、埃特鲁里亚人和翁布里亚人(Umbrians)联合起来,共同反抗罗马。形势对罗马人来说十分险峻。为扩大兵源,罗马政府大量征

44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5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兵,成批的退役老兵又重操战戈;释放一些强壮的奴隶,紧急培训令其充军。第三次萨莫奈战争爆发(公元前 298—290年)是一场十分残酷的战争。战争初期,高卢人的战车在战场上横冲直撞,萨莫奈人、埃特鲁里亚人和翁布里亚人的联合骑兵与步兵杀伤力也极大,使罗马伤亡惨重。罗马统治者倾全国之力,几乎投入了所有的兵力继续作战。罗马人使用了“分别出击”、“兜圈子”等战术,把对方拖得精疲力尽,终于在公元前 290 年萨莫奈人被迫与罗马议和。萨莫奈人成了罗马同盟。罗马在萨莫奈人被迫割让的土地上建立起几个强大的拉丁殖民地,以防止萨莫奈人东山再起。

萨莫奈战争的胜利对罗马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连绵的战争、险恶的形势、强大的敌手,这一切对罗马共和国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在战争中,罗马统治者根据新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方针政策,积极实行军事改革,迅速修筑道路,扩建殖民据点,努力改善与同盟城市之间的关系,为常年从军作战的士兵发放薪饷等,才使其有实力赢得这场战争,并从中不断地获取如何“治理大国”的统治经验。战后的罗马已控制了北至波河流域,南达路卡尼亚北部的大片领土。下一步,罗马人将目光转向已成为近邻的南意大利诸城邦。一场新的战争风云即将席卷南意大利地区。

萨莫奈战争的胜利使罗马成为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地区最强大的势力。

4 他林顿战争———征服南方势力早在公元前 8 世纪,一部分希腊人在大殖民的浪潮中越过

亚得里亚海,来到意大利南部的沿海地区和西西里岛定居下来,在这里他们建立了众多的希腊殖民城市。与这一时期在地中海沿岸的其他地区建立的希腊殖民城市一样,意大利南部和

54第二章摇军事扩张与统治机制的调整

Page 5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西西里岛上的这些希腊城市在公元前 7 世纪到公元前 5 世纪也呈现繁荣发展的局面。公元前 5 世纪末至公元前 4 世纪初,由于希腊世界的衰落,这些殖民城邦就经常受到来自意大利北部、叙利亚和北非一些地区的威胁。特别是萨莫奈战争期间,罗马的兵锋触向了意大利南部,给希腊城市带来一种直接的威胁,促使了希腊城市对罗马人的防范。

在众多的希腊殖民城市中,位于意大利南端“脚跟儿”部位的他林顿城最为强大,它不仅拥有意大利海岸线上最优良的港口,而且以其繁荣的加工制造业和商业著称于世。他林顿还拥有一支意大利最大的船队和一支 1 5 万人的军队,这支军队大多数由雇佣兵组成,因而,这是一座经济、军事实力都比较强大的城市。他林顿经常以希腊城市的“保护者”、“老大”自居,干涉这些城市的内政与纷争。追溯历史,早在公元前334 年他林顿就与罗马有过协议:罗马承认他林顿对他林顿海湾的控制权,罗马不得派遣船只进入他林顿海湾。可是,当公元前 291 年罗马在赢得萨莫奈战争最后胜利的前夕,将拉丁殖民地建立在他林顿城的眼皮底下的维努西城,他林顿人认为这是罗马人对他们的直接挑衅。因而,双方互生敌意。

公元前 282 年,意大利中部的路卡尼亚人袭击了希腊殖民城市图里(Turii)。图里人火速派使者向罗马求援(在此之前,图里已与罗马结盟),而没有像往日那样乞求他林顿城的保护。当罗马军队开进他林顿海湾,前去援助图里人时,他林顿将其看成罗马公开破坏双方协约的一种挑战,双方的战争势不可免。

战争初期,罗马失利。公元前 281 年,罗马胜利,并把军队开进图里城,驱逐了进犯的路卡尼亚人,解除了图里城的危险,并在那里驻守了一支罗马军队。另外两个与图里城关系密

64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5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切的城市洛克里(Locri)和莱吉乌姆(Regium)也自然成为罗马的同盟城市。“图里事件”惹得他林顿人十分恼火,他们依仗与墨西拿(Messina)人、路卡尼亚人(Lucanians)、萨莫奈人和布鲁提人(Bruttians)的联盟,更有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Pirrhus)的支持而公然与罗马叫阵对抗。皮洛士是当时一位声望很高、颇具野心的希腊将领,他拥有一支严格按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军制建立起来的军队和装备,包括 2 万名重装兵、3000 名贴撒里亚骑兵和 2000 名优秀的弓箭手,另有 20头印度战象。当他林顿向皮洛士求援时,皮洛士惊喜地意识到,这是一次向西西里、南意大利乃至更广大地区进军的良机。

公元前 280 年,皮洛士亲率希腊大军前来救援他林顿城,他林顿战争爆发。双方相遇在赫拉克莱阿地区(Heraclea),这次战役双方都打得非常艰苦。罗马军团有 7 次与皮洛士步兵组成的密集方阵相遇交手。就在双方难分难解时,皮洛士将战象投入战斗,这种罗马人从未见过的庞然大物在战场上横冲直撞,使惊慌的罗马军团阵脚大乱,损失惨重(死伤 7000 名士兵,被俘 2000 名士兵)。皮洛士的军队虽然获胜,也损失不轻。罗马军队虽然战败,但他们意识到面对希腊职业化的大军,他们的作战能力以及战略战术都得到了锻炼与检验。罗马人仍然以高昂的战斗热情积极备战。

公元前 279 年,双方再战,战场设在阿普利阿(Apulia)地区的阿斯库伦城(Asculum)附近。这次战争皮洛士虽然获胜,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皮洛士的 5000 名将士死在疆场上,这些阵亡者都是皮洛士从伊庇鲁斯带来的精兵强将,其中有很多是他的挚友和亲信;皮洛士本人也深负重伤。因而,两次战役都以皮洛士的险胜而告终,后人经常称那些靠付出惨重代价

74第二章摇军事扩张与统治机制的调整

Page 5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而获取的胜利为“皮洛士式的胜利”。皮洛士取得了阿斯库伦战役胜利后,没有乘胜向罗马议和争取主动权,而是在罗马的要求下,双方开始议和。皮洛士除了他林顿及其盟邦的自由外,几乎没要求什么。就在双方达成协议之前,发生了两件事情使和谈形势急剧变化。一是位于北非的迦太基帝国目睹了皮洛士在他林顿战争中的两次胜利,惟恐其在西西里岛上的势力得到膨胀,进而威胁自身的统治利益,便匆匆派使者与罗马谈判,愿向罗马提供财力与船只,并与罗马订立了条约①;二是罗马的一位德高望重、双目失明的元老阿庇乌斯·克劳狄乌斯在元老院会议上发表演说,坚决反对与皮洛士议和,认为这是在助长敌人的威风,只要敌人还在意大利的土地上,就绝不能与敌人议和。于是,罗马立即终止了与皮洛士的谈判,并向其发出挑战。

公元前 278—公元前 275 年间,战事又起,双方互有胜负。后来,形势对罗马越来越有利。因为皮洛士欲将西西里岛作为其进军地中海区域的基地的企图渐渐被希腊诸城市识破,不再热心地为其提供援助;皮洛士的舰队遭到迦太基舰队的打击,其海上势力受挫;罗马军队经过多次的军事较量,对皮洛士的兵力与战术渐渐有了认识,应战能力显著提高。在激战中,罗马人的投枪将印度战象刺伤,这些庞然大物失去了控制,甚至转而去践踏它们的主人,一旦皮洛士军队的这一“杀手锏”失去效力,皮洛士的雇佣兵们便乱作一团,士气锐减。

公元前 275 年,在萨莫奈地区的贝尼温敦(Beneventum)战役中,皮洛士的败势已定,于是退回到他林顿,在那里他留

84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Polybius The Histories 1 Harvard University,1960 25

Page 5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下一支希腊驻军,便返回伊庇鲁斯。3 年之后(公元前 272年),皮洛士在一次战争中丧生。他留守在他林顿的那支驻军也落到罗马人手里,他林顿城终于投降。意大利南部的绝大多数希腊城市都成了罗马的同盟。随后,罗马又降伏了南意大利的其他部族,即萨莫奈人、路卡尼亚人、布鲁提人和阿普里阿人等。至此,罗马终于完成了对南意大利的征服。

罗马人进行的这场征服南意大利的战争与以往所进行的战争都不同,所遇困境、所遭损失都是过去战争无法相比的。首先,罗马人奋战的疆场设在比皮洛士离他的祖国还要远的意大利南部地区,这是罗马第一次进行的远距离战争。军队的给养、士兵的心理素质和同盟者的援助都面临着一次严峻的考验。其次,罗马人第一次遭遇职业化的军队,士兵的作战能力与将领的指挥经验也经历着一场严酷的实践。最后,罗马人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险境,经受住了考验,赢得了这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战争。

他林顿战争后,罗马成为意大利半岛上最强大的势力,事实上它发挥着霸主的作用,从而开始引起地中海世界的注意: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从此时起与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西部地中海的强权帝国———迦太基也对罗马人刮目相看,并重新修订了与罗马人的条约。

5 罗马制胜的原因到公元前 265 年(第一次布匿战争前夕),罗马的统治地

位已经在意大利半岛的每个角落都得到了确认。罗马为什么能够成功地将势力扩展到意大利半岛,从拉丁平原上一个毫不引人注目的蕞尔小国发展成为意大利的霸主呢?其主要原因如下:(1)巨大的物质利益驱动罗马人不断地向外扩张

94第二章摇军事扩张与统治机制的调整

Page 5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波利比阿说:“罗马人十分重视不错过任何机会赚钱,他们善于抓取敌人的黄金和白银”,“掠夺是罗马进行战争的重要目的。劫掠行为是罗马国家鼓励的一种行为”①。据阿庇安记载,维爱战争胜利后,“罗马元老院下令,凡在维爱城取得了什么东西的人,每人应当自己作一个估价,宣誓把十分之一拿出来敬神”②。

从公元前 509 年罗马建国到公元前 201 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在这 300 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罗马人怀着渴求土地的强烈欲望,不断向外扩张。其间,他们培养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强大军队,他们的爱国意识和勇武精神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从而为罗马共和国在意大利的征服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提供了根本保障。(2)在战争中成长壮大的罗马军队是罗马致胜的根本保

障建立公民兵制度。早在王政时代,罗马就进行了“塞尔

维乌斯改革”,在罗马历史上创建了“兵民合一”的公民兵制度。塞尔维乌斯是第六位王,他以财产为标准,将全体罗马公民划分成五个等级,规定每个等级提供数量不等的百人队,每一等级的入伍者都要自备武器装备。当时,当兵打仗不仅被视为每一个公民必须履行的职责,也成为罗马有钱阶层炫耀其地位与财富的一种荣誉。无论是贵族的重装兵,还是平民的轻装兵都积极地为国家效忠。兵民合一的公民兵制度是共和时期既保证兵源,又不误生产的一项良策。士兵战时挥戈征战,平时操锄种田,这种“国事、家事为己任,当兵种田集一身”的

05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Polybius The Histories 3 Harvard University,1960 24,4阿庇安 罗马史第 2 卷(第 8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Page 6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共和精神在每个罗马公民身上都完美地体现出来。李维记载,公元前 458 年,昆提乌斯·秦奇那图斯(Quintius Cincinnatus)被任命为独裁官。当罗马人与埃魁人和萨宾人发生战争时,他正在耕地。当元老院的使者在田间找到他并向他汇报完战争情况后,他便擦去汗水,换上妻子拿来的战袍,立即奔赴战场。16 天后,战争结束,他又返回土地继续辛劳耕作。

改革军队组织。高卢战争后,罗马建中队制。这种建制更加机动灵活,每一支中队都能单独调动和独立作战,还可以根据地形快捷地变换队列。这种以中队制为基础的易操纵指挥的新型罗马军团在萨莫奈战争和他林顿战争中经受了检验,发挥了极大的威力。

改进武器装备。这一时期,罗马国家开始提供标准的武器和装备,这是罗马军队成长壮大的基础。罗马在高卢战争后开始用金属头盔来取代皮盔。所有的军团战士都戴着头盔、胸甲和胫甲,并使用椭圆盾和投枪。这种被誉为“新式武器”的投枪,长 6 英尺多,半铁半木制成,曾在他林顿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威力。罗马国家还开始为长期在外从事战争的士兵发放薪饷①。在严密的军团组织下,罗马将士个个奋勇争先,甘于牺牲,使罗马共和国在连绵的战争中逐渐锤炼出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3)罗马的民族精神是激励罗马人不断制胜的力量源泉罗马建国初期,生存空间十分险恶,周边势力的威胁,土

地狭小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使罗马的每一位公民都具备了“国亡我亡”、“国存我存”、“国兴我兴”的群体意识。他们把个人的得失与国家的兴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种意识被西

15第二章摇军事扩张与统治机制的调整

① Plutarchs Lives,Camilus 8 Harvard University,1948

Page 6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塞罗称为“共和精神”,其实是一种罗马的民族精神。美国学者伯恩斯在《世界文明史》中将罗马人的这种精神称为“美德”。他说:“勇敢、荣誉、自我克制、对神和自己祖先的虔诚以及对国家和家庭的义务感。忠于国家高于忠于其他一切。为了国家的利益,公民不仅必须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且必要时,还要牺牲其家属和朋友的生命。”这就是伯恩斯解释罗马“美德”的全部内涵。他还认为,在欧洲历史上,能够像罗马人那样如此彻底地服从国家利益的民族是屈指可数的①。我国有的学者将这种群体意识称之为“忠勇卫国、甘于牺牲的爱国精神”,还认为这种精神是共和时代每一位罗马人都恪守的一种道德规范②。

以史为证,当公元前 479—公元前 478 年间,在维爱人的伏击中英雄的法比乌斯家族的 306 名成员全部战死的时候;当公元前 390 年,北方的高卢人长驱直入罗马城,罗马人被迫撤至卡皮托利山上,城池神殿毁于一旦的时候;当公元前 321 年与强悍的萨莫奈人抗衡失利,屈辱地遭受了“考底奈峡谷”惨败时;当公元前 280 年,与皮洛士的希腊大军初战失利时;特别是后来的“特拉西美诺湖战役”(公元前 217 年)和“坎尼战役”(公元前 216 年)中,汉尼拔的军队几乎将罗马军团摧毁,罗马城里几乎每家都有阵亡的亲人,举国上下四面楚歌时,罗马民族就是靠着这种“群体精神”(或称“共和精神”、“勇武精神),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急关头,发掘出巨大的潜能,一次又一次地振作起来,每一次都以更高昂的斗志投身于

25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 罗经国等译 世界文明史第 1 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94─295

张广智 西方史学散论 台北:淑馨出版社,1995 180

Page 6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战场。据阿庇安记载,在他林顿战争的“赫拉克莱阿战役”中,吃了败仗、处于劣势的罗马人拒绝了前来议和的皮洛士使者齐耐阿斯(Cineas)的要求,仍然选择了继续作战。在齐耐阿斯亲眼目睹下,罗马人踊跃参军,很快就组成了两个军团,他惊恐地说:“我们是在跟一条九头蛇作战。”① 有一首诗也对罗马人的这种精神大加赞赏:“他们面临大敌,为祖宗骨灰而死,为庙堂神祗而死,男儿死而何憾?”② 尽管这种被西塞罗热情赞赏、深情留恋的“共和精神”成为激发罗马人日后进行大肆扩张的勃勃野心的一种动因,但是,在罗马共和国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共和精神确实成为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将本不强大的罗马民族紧紧地团结起来,奋力捍卫整个国家的利益,使其能在恶劣的险境中迅速地成长壮大起来,成为雄踞意大利半岛最强大的势力。(4)罗马的意大利政策是保障兵源、稳定统治的有效手

段罗马统治者面对急剧变化的形势,能及时地调整统治政

策,对意大利半岛的各地区、各部族实行灵活的“分而治之”政策,运用“同盟”、“自治城市”和“殖民地”等手段来稳定被征服地区,使其源源不断地为罗马南征北战提供兵力。罗马实施的这些政策无疑是保障罗马制胜的重要因素。下面详细地分析罗马的“意大利政策”。

35第二章摇军事扩张与统治机制的调整

①②

阿庇安 罗马史第 3 卷(第 10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桑达克 西方文化史略 台北:华岗出版社,1968 9

Page 6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二、“分而治之”的意大利政策

在对意大利半岛的征服中,罗马没有推行一种格式化的统治模式,而是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城市、不同的部族及其对罗马的不同态度,采取各种不同的政策,进行“分而治之”(divide et impera),即“以我为主,有打有拉。因人制宜,分而治之。以盟为名,亲疏有别。削弱异己,罗马化之”。

1 罗马对拉丁人的统治方式借助同族的力量对付外来威胁,壮大自己势力。形势所

迫,罗马加入拉丁同盟。罗马建城后,邻近的安登奈(Antemnae)、克鲁斯图美伦(Crustumerium)、菲考尼阿(Ficulnea)、梅都里亚(Medullia)、凯尼那(Caenina)、考尼库隆(Corniculum)、卡美里亚(Cameria)和科拉提亚(Collatia)等拉丁城市对新兴的罗马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于是,罗马一面在建城的同时加强城市的防卫建设,一面加入拉丁同盟。而拉丁诸城没有设防,只有在节日、集会或非常时期才利用公共城堡。公元前 493 年,山地部落频繁侵扰拉丁平原,拉丁诸城深受其害,被迫与罗马签订了同盟条约,即“公平条约”(Foedus Cassianus)。条约规定,双方提供同等数量的军队,共同对敌,军队的最高统帅权由罗马人掌握;双方互相授予公民权,并可以互相之间通商和通婚等①。这是罗马首次尝试“盟约”政策。罗马因得拉丁同盟之助屡胜外敌,势力大为发展,

45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德]特奥多尔·蒙森 李稼年译 罗马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92─94

Page 6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在同盟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并享有许多特权,引起一些拉丁城市的不满。公元前 360 年,拉丁城市提布尔(Tibur)、普莱奈斯特(Praeneste)联合赫尔尼西人反抗罗马,被击败。公元前358 年,势力强大的罗马与拉丁诸城再订盟约。新条约规定:拉丁同盟的全部军权由罗马掌握;同盟每年选举的两名长官由罗马执政官直接领导。这一盟约的签订使罗马与拉丁诸城的平等盟友关系彻底改变,拉丁诸城失去了一切与罗马平等的权利。罗马成为拉丁平原上的实际领袖。

依靠同盟势力,向外扩张。罗马借助拉丁同盟的军事援助赢得了维爱战争的胜利(公元前 396 年),彻底挫败埃特鲁里亚人的反扑(公元前359—351 年)。

在拉丁同盟内有拉有打,亲疏有别。罗马根据拉丁同盟中对罗马忠诚的程度、战时提供帮助的多少,将盟友划分为三等:第一等授予罗马公民权,视为自己人;第二等授予“不完全的罗马公民权”,视为半罗马人;第三等只是盟友,是有亲属关系的拉丁人,虽不及前两等人,但优于非拉丁的外族人。在取得维爱战争胜利后,罗马在拉丁同盟中的优势已经显现,抗击高卢人并迫使高卢人与罗马订立休战和约,使罗马人在拉丁平原已声威赫赫。罗马的强大势必会引起拉丁同盟城市的嫉恨与反对,对此,罗马恩威并用,并精明地采取了与各个城市单独签约的策略。公元前 390 年罗马人在高卢战争中失利,使拉丁同盟的一些城市开始疏远罗马,甚至有的城市意欲脱离与罗马的同盟。面对这种十分不利的处境,罗马人明智地调整了自己的统治政策,他们同意拉丁人向被征服的埃特鲁里亚地区殖民并分担所居住地区的防卫事务,还授予一些拉丁城市居民以罗马公民权。公元前 381 年,塔斯库隆城(一个比较大的拉丁城市)的居民对罗马的扩张非常反感,正在他们

55第二章摇军事扩张与统治机制的调整

Page 6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磨刀霍霍欲与罗马开战的前夕,罗马的使者前来与该城谈判,条件是授予该城居民以罗马公民权,保留其城市自治权。于是,该城放弃了进攻,罗马少了一个劲敌。另一个怀有不满的拉丁城市提布尔或称提沃利,离罗马有 18 英里远。它不仅是拉丁同盟中的一个强大的城市,也是罗马的一个死对头。它控制着从台伯河通往山地部落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公元前 358 年,罗马对这个强硬的拉丁城市用兵,迫使该城与罗马签约,条约内容显然是不平等的,甚至有“罗马对提布尔有军事监控权”的内容①。罗马的利诱、威逼手段使本不团结的拉丁同盟很快走向瓦解。

解散拉丁同盟,成为统治者。公元前 396 年,罗马赢得维爱战争的胜利,没有将扩张的土地分给拉丁诸城;公元前359—公元前 351 年间,罗马彻底击败埃特鲁里亚人的势力,没有公平地将战利品分给拉丁诸城。这就引起在战争中给予罗马人支援的拉丁诸城的不满。第一次萨莫奈战争于公元前 341年议和之后,拉丁同盟内部矛盾激化。拉丁诸城不仅要求与罗马平分土地和财富,还要求罗马元老院中的半数议员(150名)和两名执政官中的一人,应由罗马以外的同盟城市中产生。罗马拒绝这一要求,于是爆发了拉丁同盟战争(公元前340—338 年)。结果,罗马得胜,拉丁同盟遂被解散,变成罗马版图。

向拉丁居民授予罗马公民权。公元前 338 年拉丁同盟解散后,罗马开始采取与拉丁诸城分别签约的方式,对其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严禁拉丁城市之间再结盟,进一步稳固

65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英]迈克尔·格兰特 夏遇南等译 罗马史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0 46

Page 6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在拉丁平原已取得的优势。罗马对自己的近邻———一些拉丁城市的居民授予完全的罗马公民权,使罗马共和国的领土因此扩至 4500 平方英里;对一些敌意较深的拉丁城市,强行剥夺部分土地作为惩罚,为防止这些城市积怨太深,允许其在形式上仍保持城市独立,并与其签订同盟条约;对一些古老的拉丁城市,在允许其保留城市的自治与先前的统治形式以外,由罗马单方面为其订立条约,这些单向的、带有控制性的条约在一定时期内并没有引起这些拉丁城市的反感,因为罗马给予这类城市的男性公民一种新的权力———“没有参政权的罗马公民身份”,也有人称为“拉丁权利”,其实是一种不完全的罗马公民权利。这些获得部分罗马公民权的拉丁男性公民可以受罗马法的保护,并享受在不丧失父系继承权的情况下可以与罗马妇女通婚。享有不完全罗马公民权的拉丁城市与享有罗马公民权的拉丁城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市民没有选举权与参政权。然而,两者之间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必须遵守与罗马订立的条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战争期间双方要征集“互相保卫”的军队,并承担各自军队的开支。

罗马人靠政治上的机敏、政策上的灵活努力地维持拉丁地区的一种表面平衡,即向这些已处于劣势的拉丁诸城表明罗马人与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而非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他们无需向罗马缴纳税金,无需在征服者的统治下苟且求生。罗马人将罗马公民权或部分罗马公民权分别授予他们,使拉丁人求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十分情愿地为罗马效力,从而使拉丁地区如此紧密地、不可分离地与罗马联结在一起,成为罗马向意大利半岛其他地区征服的可靠根据地。

建立罗马、拉丁殖民地。罗马早在公元前 4 世纪初期,就

75第二章摇军事扩张与统治机制的调整

Page 6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着手建立罗马殖民地。这些罗马殖民地都是经过罗马统治者精心选择的战略要地,主要建立在沿海地区,用于防守海岸线。这种殖民地一般规模不大,由 300 个罗马家庭组成。例如,位于台伯河河口的奥斯提亚城就是一个典型的罗马殖民地。300个罗马家庭移居该城,定居在一块占地 5 英亩的长方形营地上,建有堡垒、街道和城墙。城墙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就有 1 名罗马公民兵站岗放哨,时刻警惕着台伯河河口的安全。罗马以南 18 英里的沿海城市塔拉西纳(Tarracina)原是伏尔西人的城市,公元前 329 年成为罗马的殖民地,这里的居民每户可以分得一块土地。到公元前 218 年,罗马建立了 12 个沿海殖民地,还在河流渡口、山路出口和道路会合处建立了一些罗马殖民地。

罗马还在新征服的土地上建立拉丁殖民地,此举对拉丁人更具诱惑力。罗马为了进一步稳定拉丁人,除了将罗马公民权授予拉丁人,还在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要塞地区建立拉丁殖民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拉丁人殖民到这些地区。公元前 338

年,罗马在意大利半岛上建立了 21 个拉丁殖民地,这些殖民地一般拥有 2500、4000 或 6000 居民,属于意大利的大城市①。建立拉丁殖民地可以满足拉丁人欲与罗马人平分土地的渴望,消除不安定因素。另外,这些拉丁殖民地其实就是罗马设在要害地区的战略据点,既可对周边地区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也可缓解罗马在防务上兵力不足的难题。

罗马在进行意大利半岛征服战争中所建立起来的罗马、拉丁殖民地在罗马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殖民地不仅成

85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E R Boak A History of Rome to A D 565 New York,1965 65

Page 6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为罗马向外扩展势力的强大支撑点,也缓解了拉丁平原人口压力与土地不足的矛盾,保障了罗马共和国的稳定与发展。殖民者在防守城市的同时,还从事农业、商业和工业,在长期的交往中,当地的居民逐渐与罗马人同化,加速了意大利半岛罗马化的进程。从公元前 343 年到公元前 264 年,罗马大约将征服的土地分成 6 万块分给罗马、拉丁居民。此时,“罗马”这个词的含义扩大到整个意大利,即“罗马等于意大利”。

罗马的“拉丁政策”使其在对外征服中拥有了最早的、也是最有力的支持者。

罗马与邻近的、有着亲缘关系的拉丁诸城先结成同盟,待势力渐强后便根据每个拉丁城市对罗马的态度分别向城市居民授予“罗马公民权”或“不完全的罗马公民权”,以吸引这些拉丁城市为罗马的战事提供援助。罗马在新扩张的土地上,建立具有战略意义的殖民地,让渴望土地的拉丁人移居那里,既保证了这些感激涕零的拉丁人对罗马的效忠,还为罗马控制这些地区找到了最好的卫兵。拉丁同盟解体后,罗马作为拉丁地区的统治者,对拉丁人进行直接的统治,使拉丁地区成为罗马向外扩张的强大根据地。

2 对其他意大利人的统治方式对于其他地区的意大利居民,罗马基本实行三种统治方

式:一是与被征服地区签订盟约,建立同盟城市;二是向一些城市居民授予不完全罗马公民权,建立自治城市;三是对一些落后的部族仍然允许其保留原有的部落组织,后来这些部落组织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下面重点论述前两种统治方式。(1)“盟约”掩盖下的属地保护制对于意大利半岛上其他城市、地区和部落(大约共有 150

个)的人民,罗马采取了与他们分别签约,建立“同盟关系”

95第二章摇军事扩张与统治机制的调整

Page 6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的统治政策。罗马的这一同盟政策是在被征服地区人们的经济状况、政治氛围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不发生太大变化的基础上实行的。其中,每一个成员都因与罗马交战中处于劣势而被迫签约,从而成为罗马的“同盟”。条约规定,罗马不对同盟城市征税,但同盟城市必须在罗马需要时提供军事援助,罗马则适时地给予同盟城市“保护”。同盟军队不加入罗马军团,所需给养和装备均由同盟城市自己解决,但军队的指挥权要掌握在罗马将军手中。同盟城市有权与罗马平分战利品,但分配权由罗马掌握,有时若干个同盟城市瓜分一半的战利品,所以罗马永远是战争最大的受益者。南意大利地区的希腊城市可以不服兵役,却有义务为罗马提供战舰和船只(这些希腊城市被称为罗马人的“海上同盟”)。同盟城市可以保留部分自治权、原有的语言、法律和宗教信仰。罗马人为防止这些同盟城市联合起来,坚决制止它们彼此之间再成为同盟者。如果某个同盟城市试图中断与罗马的盟约或有反罗马的行为,必将遭到罗马人的残酷镇压①。

盟约的内容显然是不平等的。盟约规定,败方要向罗马保证在反对其他敌人时向罗马提供军事援助,而罗马则许诺为其提供“保护”。尽管这种保护是对加盟城市的正常许诺,事实上在向这些求援的“盟友”提供保护的同时罗马能获得巨大的利益。原因在于从道义上讲,作为回报,这些被保护的城市和地区必须在罗马需要的时候立即迅速地为其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持。由于这些城市和地区在连年的战争中经常陷入财力缺乏、人力不足的困境之中,寻求罗马“保护”的次数越来越多。于是,罗马就趁机向这些难以维系的“盟友”提供“全

06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William V Harris War and Imperialism in Republican Rome Oxford,1979 66

Page 7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面保护”,名正言顺地成了日常保护者。因而,“盟约”的实质是罗马统治者强加于被征服城市与

地区的一种不平等条约,是以一种对罗马的誓约形式为约束,强迫被征服城市与地区向罗马提供军事支援的“紧箍咒”。这些被征服的城市与地区在“同盟”的旗号下,慢慢地丧失了自治权和独立性,沦为罗马的属地。(2)罗马统治下的自治城市实为半自治罗马在一些城市集中的发达地区建立“自治城市”,推行

城市化进程。罗马对曾经为其热心提供过军事援助的一些埃特鲁里亚城市和坎佩尼亚城市的居民授予罗马公民权,这些城市也因此荣升为“自治城市”,它们可以保留原有的统治形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但这些拥有罗马公民权的非罗马人没有选举权与参政权,享有不完全罗马公民权,城市的最高管理权与法律制裁权也操纵在罗马统治者手中。事实上,这些“自治城市”只有在罗马界定的有限范围内保留“自治”,实为半自治。“自治城市”回报罗马的是当罗马进行战争时,要提供军队。

罗马的意大利政策是罗马共和国发展过程中实施的十分有效、十分明智的政治手段,是保障罗马顺利实现对意大利半岛征服与统治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研究罗马对地中海区域的征服与统治的关键环节。罗马对历次战争中的失败对手不是实行疯狂的报复或一举消灭,而是用一种“自我克制力”来约束其复仇的怒火,巧妙地在实践中运用“同盟”、“自治城市”、“拉丁殖民地”和“授予罗马公民权”等看上去比较宽容的政策,以获取兵源与财力,实现求取更大利益的勃勃野心。

罗马的意大利政策是罗马走向征服世界之前的一种政治准备,也为罗马将进行更大规模的扩张与统治提供了现成的

16第二章摇军事扩张与统治机制的调整

Page 7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经验。于是,意大利半岛上的硝烟还未散尽,罗马就匆匆地向地

中海区域进军,进而实现其称霸世界的帝国之梦。

三、地中海世界的统治者

至公元前 265 年,罗马人蚕食鲸吞了除波河流域外的整个意大利,扩张势头十分嚣张。他们开始将目光转向意大利以外的更广阔的地中海区域,企图征服世界的勃勃野心激励着他们开始干涉地中海世界的事务。公元前 264 年,罗马终于与西部地中海区域的强国———迦太基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史称“布匿战争”。

在布匿战争期间,罗马开始建立行省统治制度。1 布匿战争———西地中海世界易主迦太基原是腓尼基城市推罗的一个殖民地。据说,公元前

814 年,推罗公主狄多及其追随者为躲避其兄的暴政逃难来到利比亚,他们向当地土人请求一张牛皮所能包围的地盘作为居住地。土人嘲笑他们的要求微不足道,遂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于是,他们把牛皮剪成一根长条,围了一块要地。这就是迦太基后来的卫城所在地———柏撒(意为“一张牛皮”①)。迦太基城位于北非,其领土相当于今天的突尼斯,因其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很早就成为古代地中海世界的商路枢纽和贸易集散地。

迦太基人继承了祖先的优良传统,以航海和经商而著称。

26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阿庇安 罗马史第 8 卷(第 1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Page 7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他们的商船远达不列颠和塞内加尔,并经营着将希腊、埃及和意大利等地的产品转运到地中海其他地区的商贸活动。为了保障商船的安全,迦太基很早就建立起一支比较强大的海军。公元前 7 世纪,由于推罗、西顿等腓尼基城市相继衰落,迦太基便独立发展起来。到公元前 650 年,迦太基恢复并扩大了腓尼基人在西地中海区域的所有商业港口和殖民地,成为腓尼基诸城的“新的领头雁”。迦太基人很早就以西西里岛西部的帕诺尔穆斯(现在的巴勒莫)为中转站,向西班牙派遣船队以获取那里的金属;他们还在撒丁岛、科西嘉岛建立港口和基地,以便进入另一个金属产地———埃特鲁里亚。公元前 4 世纪,迦太基占领了北非西部沿海、西班牙东南沿海、西西里岛西部和撒丁、科西嘉等地,成为西部地中海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在布匿战争爆发前,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风平浪静、互不侵犯的。根据波利比阿的记载,双方曾于公元前 6世纪末至公元前 3 世纪之间,先后签订过 3 个条约。条约的基本内容是罗马人承认迦太基人在西地中海地区的垄断地位,而迦太基人则答应不在意大利沿海地区建立永久性的据点,承认罗马在拉丁平原的势力。公元前 4 世纪中叶以后,罗马先后在意大利沿海地区建立起一系列的海岸殖民地,并建立一支规模很小的海岸巡防船队,加强了对沿海地区的控制。一直到公元前 3 世纪中叶,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友好的,有时甚至是互助的。例如,罗马与皮洛士军队进行战争时,迦太基出于自身的利益,与罗马签订的第三个条约中曾增补了“愿意援助罗马共同对抗皮洛士”的内容。当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南部,成为意大利半岛的霸主之后,迦太基人开始警觉起来,对罗马人格外注意。“墨西拿事件”的发生使双方关系破裂,开始走向对抗,从而掀起了一场席卷整个地中海区域的战

36第二章摇军事扩张与统治机制的调整

Page 7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争狂澜。墨西拿位于西西里岛的东北端,是扼制墨西拿海峡的重要

战略要地。早在公元前 8 世纪下半叶,希腊殖民者就在此建立了城市,称“赞科勒”。公元前 5 世纪初期,美塞尼亚人夺取了该城,将其改名为“墨西拿”。公元前 4 世纪末,该城又沦入叙拉古人手中。公元前 289 年,叙拉古军队中的雇佣兵(意大利的马末丁人)发生哗变,占领了墨西拿城。公元前269 年,叙拉古军队进攻该城。于是,马末丁人向正在西西里巡航的迦太基舰队求援,迦太基军队乘机进驻该城。这一事件引起了正处在扩大势头的罗马人的极大反感,他们惟恐迦太基人借机将势力扩展到西西里岛的东部。一旦这块与意大利半岛咫尺之隔的沃土全部落入迦太基人手里,势必会对罗马构成“与狼为邻”的极大威胁。罗马人决定出击,与威震西地中海的霸国———迦太基冒险较量。公元前 264 年,罗马军队正式向西西里发兵,布匿战争爆发。这场战争进行了 3 次,历经百余年(公元前 264—146 年),对双方的历史发展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 264—241 年)初期,罗马就占了上风,赢得了阿格里根图姆(Agrigentum,位于西西里岛南部)战役的胜利,促使西西里岛内陆的几个亲迦太基城市转向罗马一方。然而,沿海地区的城市拒不投降。罗马人因无海军,也无可奈何。因而,罗马人意识到要想彻底战胜迦太基,必须建立起自己的海军。从公元前 261 年始,罗马人着手组建海军。与对手相比,罗马海军起步太晚。在布匿战争之前,罗马人的海战意识仅限于用几艘小船在近海巡逻,还从未经历过真正的海战。而迦太基人早已驾驶着三列浆的船队穿梭于地中海、爱琴海与黑海之间,并积累了相当的海战经验。然而,罗

46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7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马人勃勃向上、势不可挡的民族热情,再加上南意大利的希腊海上同盟城市的帮助,快速地建造了 120 艘战船,其中有 100艘是五帆三列浆大船,配备了约 3 万名水手,还发明了一种被称为“乌鸦”(Corvi)的接舷吊桥,一旦战船靠近敌舰,这种装置很快将两者连接起来,罗马士兵可以凭借吊桥杀向敌舰,发挥优势,变海战为陆战。

公元前 260 年,罗马人首先取得了“米莱海战”(Mylae)的胜利,他们欣喜若狂地在罗马广场上树立起用迦太基船头为标志的凯旋柱,以纪念他们的重大胜利。公元前 256 年,罗马人以更大的声势,即 350 艘战船和运输船、10 万水手与士兵(大约总数是 14 万人)与迦太基舰队在埃克诺姆斯海角(Ecnomus,位于西西里岛南端)展开了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尽管迦太基人运用灵活的战术,布置了罗马人从未见过的阵势,但罗马人的“乌鸦”装置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此次战役的胜券仍操在罗马手中。迦太基损失了 100 多艘战船,而罗马只损失了 24 艘。然而,罗马面临的对手毕竟是实力雄厚,具有海陆作战经验的“老牌帝国”。当罗马军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贸然向非洲深入直逼迦太基本土时,迦太基人立即从希腊、努米底亚以及西班牙各地用高价征集来大批的优秀士兵积极迎战。他们运用中军收缩,两翼包抄,骑兵封口的“口袋战术”,使远离祖国的罗马军队损失惨重。罗马统治者又迅速地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舰队前去非洲援助。结果,救援的战舰接回罗马士兵,在返航途中经过西西里岛时遭遇强台风袭击,大约有 200 余艘战船损毁,近 10 万名官兵和水手葬身鱼腹,只有 80 艘战船返回意大利。在以后的数年里,战场基本上设在西西里,双方互有胜负。公元前 241 年,新建立的罗马舰队在埃加特斯群岛(Aegates,位于西西里岛的西南端)截

56第二章摇军事扩张与统治机制的调整

Page 7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击了前来给困守在西西里岛的迦太基军队运送给养的迦太基舰队。这次海战中,罗马海军重振雄威,全歼了迦太基舰队,从而使迦太基舰队元气大伤,只好向罗马求和。罗马人以胜利者的身份向迦太基提出以下条件:放弃西西里岛和西西里岛与意大利半岛之间的一切岛屿;交换全部罗马战俘;在 10 年内赔偿罗马白银 2200 塔兰特(1 塔兰特约合 23529 塞斯退斯),并立即支付赔款 1000 塔兰特①。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了。波利比阿说:“这场战争没有间断地持续了 24 年。这是我们所知道的历时最长、最少间断和最残酷的一场战争。”② 这场战争的胜利给罗马历史的发展进程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罗马人开始向意大利半岛以外扩张,其统治方式发

生新变化罗马人将迦太基人统治西西里的方法与他们在意大利统治

的经验结合起来,尝试性地在西西里建立起行省统治。西西里行省是罗马的第一个行省。西西里自古以来就享有“粮仓”的美誉,这一行省的建立与统治使罗马人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2)罗马与希腊世界的接触加深罗马开始接触希腊文明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但是,

这些接触都是间接的、小规模的。第一次布匿战争的胜利使罗马人将希腊人聚集的西西里岛当成一个洞开的窗口,直接地、全面地领略希腊文化的风采与内涵,使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正式接轨,从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典文化。例如,罗马在战后把一批有学识的希腊战俘带回罗马,从此,罗马城里出现了第

66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Polybius The Histories 3 Harvard University,1960 27Polybius The Histories 1 Harvard University,1960 63

Page 7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一批希腊文学教师。其中的杰出者将希腊语动听的韵律与拉丁语铿锵有力的音节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影响久远的拉丁文学,在罗马文化的发展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3)战争使罗马人的传统观念开始更新从公元前 264 年起,罗马人就开始在罗马广场上举行一种

充满刺激的、残酷的“角斗士表演”,这种全国性的娱乐活动场面越来越大,罗马人借此来宣泄对战争的狂热,也预示了罗马人的观念开始向追求享乐与消遣转变,先前那种古朴、勤俭的社会风气受到了强烈的冲击。(4)罗马建立地中海世界霸权的开端罗马取得胜利后,犹如一颗迅速升起的新星引起地中海世

界瞩目。这一地区的许多国家不得不面对罗马势力的崛起。第一次布匿战争后,罗马人又与高卢人多次交锋。公元前

220 年,罗马一举消灭了高卢的几个主要部落,在占领的大片土地上建立起拉丁殖民地。罗马人还修筑了两条通过北方的军事大道,一条是直通亚得里亚海岸阿利米农港的弗拉明尼亚大道,另一条是沿埃特鲁里亚海岸通往比萨的奥列里大道。还在卢那和热那亚建立起两个海军港口,大大地加强了罗马对意大利北部的统治。

就在罗马人忙于加强北意大利的防务并进行平定意大利东部亚得里亚海海盗的战争时,迦太基人却在西班牙东南部复兴势力。公元前 229 年,哈斯德鲁拔(Hasdrubal)担任了迦太基军队统帅,他继续在西班牙地区推行扩张政策,在西班牙东南沿海要地建立了“新迦太基城” (New Carthage)。公元前221 年哈斯德鲁拔被暗杀,由年轻有为的汉尼拔(Hannibal)继任军队统帅,公元前 220 年汉尼拔率军深入西班牙腹地。罗马对此深感不安,遂派使臣求见汉尼拔,向他发出警告。公元

76第二章摇军事扩张与统治机制的调整

Page 7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前 219 年,汉尼拔用了 8 个月的时间围攻萨贡杜姆城(Saguntum,这座城市与罗马订立过盟约)并将其攻占。公元前 218年 3 月 15 日,罗马新执政官一上任便派使团来到迦太基,强硬地向迦太基人发出最后通牒:要么令汉尼拔投降,要么双方再次发生战争①。迦太基统治者选择了后者,继续任命汉尼拔为军事统帅。于是,双方又一次爆发了更大规模的战争。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原因,从迦太基一方来说,在西班牙重建势力使其恢复了与罗马抗衡的勇气与实力;从罗马一方来说,迦太基在西班牙扩展势力对罗马称霸西地中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而,第二次布匿战争仍然是双方争夺霸权的战争。如果将这次战争的起因单方面地归结为“汉尼拔追求权利的野心所致”②,则是片面的,不客观的。

第一次布匿战争主要是围绕着西西里岛展开的海战。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杰出的将领汉尼拔采用了罗马人最料想不到的战略,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出现在波河平原上,将战场设在了意大利。

公元前 217 年的“特拉西美诺战役”(Trasimeno)和公元前 216 年的“坎尼战役”(Canne)都使罗马损失惨重。特别是坎尼战役后,罗马几乎家家都有亲人死在战场,全城陷入一片悲痛之中③。元老院颁布紧急命令,凡年满 17 岁到 60 岁的男人全部应征入伍;在拉丁人中也动员了一切可以拿起武器的人;国家出资向私人赎买了 8000 名奴隶充军,再加上同盟城市提供的军队,使罗马在坎尼战役之后始终在战场上保持有

86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③

Tim Cornell The Second Punic War London,1996 1—4Tim Cornell The Second Punic War London,1996 1—4J Peter The World of Rome Cambridge,1997 17

Page 7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10 万兵力①。罗马元老院又及时地调整了官制,启用独裁官制,并将一年一任的执政官任职期限延长,使其权力相对稳定。罗马还倾国库所有的财富以及征收加倍的财产税来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据说,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出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富人主动捐献财产和奴隶,士兵不要求补发军饷,妇女送夫、送子参军等。罗马人在灾难面前又一次表现出极大的民族热情和群体精神,在重创之后迅速地振作起来。公元前212 年,罗马又拥有了 25 个军团的兵力②。而迦太基一方则在关键时刻,出现了贵族内部纷争,不能及时地为深入意大利腹地的迦太基军队提供给养,使汉尼拔孤军奋战,处境越来越艰难,只得退守南意大利的布鲁提。

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所进行的西班牙战争虽然不是罗马人与迦太基人之间的战争主旋律,却为罗马人赢得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胜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罗马人为了打击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势力以切断迦太基人企图以西班牙为基地,向汉尼拔军队提供给养和援军的后路,罗马人先后派遣了著名将领大西庇阿兄弟两人担任西班牙军团的指挥,当他们两人牺牲后,又破格提拔小西庇阿担任西班牙战争的统帅(在此之前,小西庇阿从未担任过任何军队要职,不符合提升标准③)。公元前 210年,小西庇阿上任,他不负众望采取声东击西的灵活战术,摧毁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大本营———新迦太基城,获得了巨大的战利品(粮仓、兵工厂和军械库等)。公元前 206 年,罗马赢得了西班牙战争的胜利。公元前 205 年,小西庇阿率军直逼迦

96第二章摇军事扩张与统治机制的调整

①②③

E R Boak A History of Rome New York,1965 66Donald Earl The Moral and Political Tradition of Rome London,1967 80Dios Roman History 2 Harvard University,1954 16

Page 7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太基本土。公元前 203 年,迦太基人被迫求和,并召回困在罗马的汉尼拔及其残部。公元前 201 年,双方缔结条约。条约对迦太基人来说是十分苛刻的。条约规定:迦太基丧失非洲以外的一切领土;赔款 1 万塔兰特;只许迦太基保留 10 艘船用于巡逻;不经罗马允许不得与任何国家进行战争。第二次布匿战争以迦太基失败而告终。

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胜利使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汤因比曾说过:“第二次布匿战争影响了罗马的历史进程。”(1)罗马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战争的胜利使大批战俘与财富涌入罗马,刺激了罗马奴隶

制经济的发展。大批自由民纷纷破产,小农经济遭到严重冲击,使共和国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开始动摇。贵族趁机购买廉价的土地,形成了由奴隶耕种的大地产,昔日“亦兵亦农”的共和传统不见了,罗马人逐渐由生产者转变成奴役者和消费者①。(2)罗马的领导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战争的胜利使罗马—意大利同盟更加巩固,罗马的领导地

位得到进一步确立。战争的冲击使罗马—意大利世界动荡变化。许多自治城市如他林顿、卡普阿城,因在战争中曾转向汉尼拔一方,受到剥夺自治权和土地的惩罚。南部的一些城市和部落由于为汉尼拔提供援助而被剥夺了一切权利,成为无权的臣民,其待遇几乎与奴隶相同。罗马人的宿敌高卢人则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其主要部落被消灭。罗马人还降伏了利古里亚

07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Peter Garnsey Cities,Peasants and Food in Classical Antiquity Cambridge,1998 93

Page 8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人。此时的罗马强大无比,整个意大利真正成为罗马毫无后顾之忧的稳固根据地,使罗马能在随后的征服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3)为罗马军事独裁制的建立提供了条件战争导致了罗马军队在指挥、实战、训练和装备等方面一

系列的巨大改革,造就了一批卓越的罗马军事将领,为军事独裁制的建立提供了条件。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期,罗马统治者开始采用延长军事长官任职期限的措施来稳定军心,保证军队统帅的连续性,使其能在经验和教训中迅速成长起来,发挥他们的最佳潜能,从而确保战争的胜利。小西庇阿曾由于在战争期间杰出的指挥才能和士兵的热烈拥戴而连续 10 年担任军事长官。然而,这种措施也为日后的共和国内战和军事独裁的发生与形成提供了机会。这些军事长官们依靠士兵的拥戴,不断地积攒军事势力,终于发展成为埋葬罗马共和制的掘墓人。(4)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胜利确立了罗马在西部地中海的

霸主地位,罗马人统治地中海世界的“帝国意识”愈发强烈在随后的百余年里,罗马人在地中海世界的大舞台上异常

活跃,干涉别国内政,侵略弱小地区,疯狂地推行扩张主义政策,终于成为这个大舞台上叱咤风云的统治者。古典历史学家波利比阿认为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因此,他精心选择了公元前 221 年作为他全方位叙述罗马史的着眼点。他惊叹道:“罗马人凭借什么,在不到 53 年的时间里把人类居住的几乎整个世界置于他们的统治之下?”① (这里提到的 53 年,是指公元前 221 年汉尼拔执掌军事统帅到公元前 168 年皮德纳战役中马其顿军全面崩溃)。有的历史学家认为,波利比阿的《通

17第二章摇军事扩张与统治机制的调整

① Polybius The Histories 1 Harvard University,1960 25

Page 8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史》(又译《罗马史》)标志着罗马民族编年史学的诞生①。接下来发生的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 149—146 年),

是罗马蓄意发动的一场赤裸裸的侵略战争。其目的是彻底消灭迦太基,根除西地中海区域的隐患,进而毫无顾忌地进行东地中海区域的征服战争。这场战争使罗马“迫使弱小服从强权”的道德法则得到充分的发挥。公元前 146 年,罗马军队攻陷迦太基城,将 5 万人卖为奴隶。恩格斯在评价第三次布匿战争时说:“这场战争未必能算是战争,这不过是一次最强的一方以10 倍的优势对最弱的一方进行的征服。”②

从公元前 146 年起,迦太基就成了罗马的“阿非利加行省”或称“非洲行省”。

2 马其顿战争———东地中海世界称雄就在罗马人与迦太基人为争夺西地中海霸权进行殊死鏖战

时,同一时空的东部地中海世界活跃着三支主要的势力:马其顿王国(希腊半岛)、塞琉古王国(叙利亚)和托勒密王国(埃及)。这三个王国均属“亚历山大帝国遗产”。然而,它们彼此间从来没有真正地联合过,而是经常互相争斗。

在伊庇鲁斯王皮洛士干预南意大利事务之前,罗马与东部地中海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没有发生过密切联系。直到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后,这种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公元前 230—公元前 229 年,罗马在平定了伊里利库姆(Illyricum)地区的海盗后,第一次在亚得里亚海东岸建立了几个据点。罗马这一东进的序曲引起了马其顿人的反感。

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不甘示弱的马其顿王腓力普五世想

27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Tim Cornell The Second Punic War London,1996 9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8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212

Page 8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借汉尼拔之力铲除罗马伸向东方势力的触角,于公元前 215 年与汉尼拔缔结了同盟。罗马与马其顿的敌对关系明朗化。双方曾发生过短兵相接的战争即所谓的“第一次马其顿战争”,罗马最终胜利。公元前 203 年,腓力普五世与塞琉古王安提柯三世达成协议,密谋共同瓜分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在地中海东岸的领地。这一联合行动导致了一系列对马其顿王国十分不利的后果,早就对专横的马其顿王国心存不满的希腊诸城邦,将此举看成马其顿与塞琉古想吞并希腊城邦的前奏,因而,希腊诸城邦反马其顿浪潮十分高涨。此举也引起了两个地区的警觉,一个是位于小亚细亚西南海岸,拥有一支庞大的商船队,以繁荣的商业而著称的罗得斯共和国。罗得岛居民的利益与海上的贸易紧密相关,如果马其顿与塞琉古联合行动得逞,势必会将靠近亚洲大陆的这个小岛推向灾难的深渊。于是,罗得岛派遣使者向罗马求援。另一个不安的地区是帕加马王国,位于小亚细亚西部,统治帕加马王国的是阿达卢斯家族,他们好不容易才使王国脱离了塞琉古人的统辖,因而帕加马人格外担心“再入虎口”的危险,也转向罗马求援。面临直接威胁的埃及也派人前来罗马寻求保护。这一切都为罗马大规模地向东地中海区域扩张制造了口实。

公元前 200 年,罗马向腓力普五世宣战,第二次马其顿战争爆发(公元前 200—197 年)。罗马首先采用了分化瓦解的手段,以许诺塞琉古国王安提柯三世在埃及享有行动自由的诱惑,使其脱离了与马其顿的联盟关系。这样,罗马可以集中兵力对付马其顿,同时,罗马又施展故伎,利用西亚诸城邦反马其顿的情绪,在全希腊组成了反马其顿同盟。这样,既可以为罗马扩充兵源,也可以起到孤立马其顿的作用,客观上对马其顿极其不利,双方还未正式交手,马其顿就先输一步了。接下

37第二章摇军事扩张与统治机制的调整

Page 8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来双方在战场上的白刃相见,虽互有胜负,但最终的赢家是罗马。

第二次马其顿战争结束了马其顿人在希腊的统治。作为胜利者,罗马又一次施展了深谋远虑的外交手腕,没有将马其顿王国灭亡,也没有处死腓力普王,反而采取了令希腊人不可理解的“宽容政策”,允许腓力普五世仍为马其顿王,让他交出海军并支付少量战争赔款,保证不再干涉希腊城邦事务等。

罗马对马其顿暂时采取“宽容政策”的目的在于:第一,可以使留存下来的马其顿王国成为牵制东方塞琉古王国的一个基地;第二,也为希腊各城邦的复兴设立一块绊脚石。

罗马对希腊人的政策是“给予希腊人以自由”。波利比阿记载,公元前 196 年夏天,罗马将军弗拉米尼努斯在科林斯城向希腊人宣布:“罗马元老院和在战争中战胜了腓力普和马其顿人的、具有执政官权力的统帅把自由给予科林斯人、波凯亚人、洛克里人、伏卑亚人、阿卡亚人、玛格尼西亚人、帖撒利亚人、培列华亚人,使他们不必有自己的卫戍队伍,不纳贡并按照祖国的法律来生活。”① 这就是所谓的“给予希腊人自由的声明”,希腊人简直欣喜若狂。据说,连树上的鸟儿都被希腊人的欢呼声给吓住了②。其实,这只不过是罗马向东地中海世界扩张过程中的一个权宜之计。因为罗马人吞并希腊城邦的时机还未成熟,腓力普五世也有东山再起的危险,况且,此时的塞琉古王国正在紧锣密鼓地在小亚细亚、巴尔干和埃及等地扩展势力。所以,稳定希腊半岛的局势,安抚希腊诸城邦,对

47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Polybius The Histories 18 Harvard University,1960 46[英]迈克尔·格兰特 夏遇南等译 罗马史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

1990 117

Page 8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于罗马未来将要进行的塞琉古战争是极为重要的。罗马在给予希腊人“自由”的同时,还“帮助安排”了

希腊诸城邦的统治机构。公元前 192 年,罗马与塞琉古爆发战争(或称“塞琉古

战争”、“叙利亚战争”,公元前 192—188 年)。公元前 189 年安提柯三世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向罗马乞和。公元前 188年,双方签订和约。和约规定:安提柯必须放弃对欧洲和小亚细亚的领土要求,赔款 1 5 万塔兰特,交出船队与战象,不再涉足爱琴海世界。从此,塞琉古王国衰落了。

公元前 171 年,罗马为抑制逐渐复兴起来的马其顿王国,遂发动了第三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 171—167 年)。在公元前 168 年的皮德纳战役中马其顿军队全面崩溃,马其顿王国从此不复存在。

马其顿、塞琉古王国的失败使罗马与希腊和巴尔干地区的盟友关系已成为历史,当初作为缓兵之计赋予希腊城邦的“自由”问题,罗马人要重新考虑了。

战后的罗马人以一副气势凌人的统治者面孔开始对希腊城市进行大清洗,将 15 万居民卖为奴隶,又将 1000 名有声望、有地位的希腊人质送往罗马,其中就有著名的历史学家波利比阿,解散中、南希腊地区的一切联盟对曾反对过罗马的城市或地区征收贡赋,即使对一些在战争中曾为罗马立下汗马功劳的城邦,罗马也不客气地将自由的界限定在十分苛刻的范围内。为了抑制罗得岛人的商业势力,罗马宣布“罗得岛为免税贸易港”,由雅典人来代管,罗马人趁机打入了东方市场。

57第二章摇军事扩张与统治机制的调整

Page 8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四、行省制度的建立

在不断向外扩张的战争中,罗马统治者逐渐地认识到仅靠少数罗马人征服和统治如此广阔的地区和如此众多的被征服民族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罗马统治者不得不寻求扩大罗马国家统治基础的解决办法。这种办法终于找到了。这就是分期分批地授予早先征服的与罗马同族的拉丁人和意大利半岛上的其他民族以罗马公民权,以便达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这些民族的资源、财富和人力,进行更大规模地向外扩张和巩固统治的最终目的。在向地中海世界的扩张中,罗马人将其统治意大利的经验加以推广、完善,建立了行省统治制度。

罗马每征服一个地区和民族都会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新环境,即根深蒂固的地方势力,相对独立、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格局,文化水准不一,语言、风俗和宗教各异,还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心理和爱国意识等。罗马统治者如何清除障碍,顺利地对地中海世界实施有效的统治?首先,罗马统治者将在意大利半岛积累的经验和统治方法大胆地应用到地中海区域新扩张的领土上,与海外被征服地区、城市和国家签订条约,建立起所谓的“同盟关系”。其次,暂时保留被征服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原有居民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建立附属罗马的“保护地”。最后,在这些被征服地区建立罗马行省,由元老院直接统治。

公元前 241 年,罗马赢得了第一次布匿战争的胜利,将迦太基人手里的西西里岛变成了罗马国家的一个行省。罗马人将迦太基人统治西西里的方法与他们在意大利统治的经验结合起

67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8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来,尝试性地在西西里建立起行省统治。西西里行省是罗马的第一个行省。罗马人仿效迦太基人统治西西里的方法,将西西里的大部分土地视为罗马国家的财产。除了少数几个与罗马结盟的城市,大部分城市的居民都被视为无权的臣民,要向罗马国家缴纳什一税。就在这一年(公元前 241 年),罗马派遣“管理外地人”的大法官前往西西里负责行省的管理(主要解决案件、负责税收)。

罗马对西西里行省的统治经验为其在大规模扩张中普遍推行行省统治制度提供了典范。

公元前 238 年,罗马又将撒丁岛和科西嘉岛从迦太基人手中夺了过来①。鉴于西西里行省管理的经验,于公元前 227 年将这两个岛屿合并为罗马的第二个行省———撒丁·科西嘉行省。这一年罗马除了选举出两名正常的执政官,又增选了两名行政长官(Praetors),分别赴西西里行省和撒丁·科西嘉行省上 任。去 西 西 里 行 省 上 任 的 总 督 是 弗 拉 米 尼 乌 斯(C Flaminius),去撒丁·科西嘉行省的总督是瓦莱里乌斯(M Valerius),他们是罗马史上首批行省总督。行省总督手下又配备了几名助手负责财政工作。弗拉米尼乌斯手下有两名这样的财政助手,而瓦莱里乌斯只有一名。罗马国家规定,两个行省中除了少数的同盟城市,所有的行省居民都必须向罗马缴纳什一税,并承担同意大利同盟城市一样的义务,即“在罗马需要的时候提供规定数量的军队”。罗马统治者将大量被征用的行省土地承租给行省居民。行省总督的任务主要是负责征收什一税,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之间、当地居民之间以及当地人与外国人之间的案件。由于行省统治初期,行省总督主要

77第二章摇军事扩张与统治机制的调整

① Peter Jones The World of Rome Cambridge,1997 16

Page 8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往来于各地的巡回法庭,忙于处理案件,对于税收的一系列具体工作则由助手去处理,不像后来行省总督的权力那样大。

公元前 227 年,罗马向海外正式派遣首批行省总督,标志着罗马开始建立起比较规范的行省制度。第二次布匿战争后,新的行省和军事殖民地相继建立。

继第一批罗马行省建立之后,罗马在新征服的土地上又建立起几个行省和军事殖民地(或叫罗马殖民地)。公元前 197年,在西班牙东南部建立起两个罗马行省,一个是近西班牙行省,另一个是远西班牙行省(Hither and Further Provinces)。由于这两个新省尚有迦太基人的残余势力,又加之当地部族对罗马统治不满,矛盾很尖锐。罗马行省总督在这里实行高压政策,不时地派军队进行镇压,以稳固这两个行省的统治。罗马向这两个行省的居民征收粮食产量的 5%作为贡物,另外,还征收一定数额的白银①。西班牙向来以盛产金属而著称于古代世界。很早以来,迦太基人就将该地作为获取金属的重要地区。因而,罗马建立了西班牙行省之后,无疑是从迦太基人手中抢来了最有价值、最能获利的一笔财富。罗马人在西班牙行省积极扩大采矿规模。据记载,仅在近西班牙行省的首都———新迦太基的银矿里,雇佣工人就达 4 万人之多②。早在公元前206 年,小西庇阿就在西班牙地区建立了罗马老兵定居点(军事殖民地),以监控当地部族的反叛活动。后来,这些老兵居住地在促使西班牙行省罗马化进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第三次布匿战争后,迦太基成了罗马的“阿非利加行省”

87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英]迈克尔·格兰特 夏遇南等译 罗马史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0 104

[英]迈克尔·格兰特 夏遇南等译 罗马史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0 104

Page 8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或称“非洲行省”。马其顿战争中,罗马先是采用分化瓦解的手段,粉碎塞琉

古王国与马其顿的联盟关系。同时,利用西亚诸城邦反马其顿的情绪,在全希腊组成了反马其顿同盟,进一步孤立马其顿。接下来,利用战败了的马其顿王国来钳制希腊诸城邦,甚至“慷慨”地给予希腊人以自由。最后,待时机成熟后,灭亡马其顿王国,剥夺希腊人的自由。

罗马将马其顿王国划分为 4 个独立的地区,分别成立统治机构,严禁 4 个地区彼此之间或与其他国家有任何来往,以便达到分散其势力进行分而治之的目的。公元前 167 年,罗马在亚得里亚海东岸地区原有的据点基础上,建立起“伊里利库姆行省”。

公元前 148 年,马其顿发生了一次要求重新统一的起义,遭到罗马军队的镇压。公元前 147 年,罗马为加强这一地区的统治,以巩固其东进的胜利成果,取消了马其顿 4 区自治,建立“马其顿行省”,后又将希腊的一些地区并入到该行省中。罗马迅速地修筑了埃格纳提亚大道,这是罗马的第一条“东方大道”。大道沿亚得里亚海岸穿越马其顿地区,直达爱琴海北部。它不仅将马其顿行省的主要城市连接起来,也把罗马与伊里利库姆行省、马其顿行省连接起来。

公元前 147 年,罗马建立马其顿行省,罗马的统治机制开始向东方世界渗透。

直到公元前 2 世纪 40 年代,在昔日地中海的强国中,西方迦太基被消灭了,东方的马其顿被吞并了,塞琉古被逼到亚洲一隅,后被其强邻安息帝国吃掉,剩下的埃及势力一直软弱,虽不是罗马的从属国,却诸事都仰仗罗马的权势,根本谈不上对罗马构成任何威胁。此时的罗马已跃居威震整个地中海

97第二章摇军事扩张与统治机制的调整

Page 8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区域的霸国地位,罗马人狂妄地把地中海称为“我们的海”。

08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9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第三章共和政制的裂变

一、土地制度的革命

罗马经济基本是“以农为本”。根据古典作家的记载,王政时代的历任统治者都对农业投

入了相当的重视。普鲁塔克记载,从罗慕路开始到努玛(第二位王),再到图鲁斯(第三位王)都曾经相继把原来经过战争夺得的土地在公民、士兵、贫民或者没有份地的人中间进行分配①。狄奥尼修斯说,罗慕路亲自赶着一头公牛和一头母牛犁了一道沟,作为罗马城建城墙的奠基仪式②。李维则记载,罗慕路兄弟两人是在农社和畜群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③。狄奥尼修斯还指出,包括罗马在内的意大利“拥有大量优质可耕地的同时,不像一个谷物生产地区那样缺少树木;另一方面,适宜于生产各类树木的同时,又不像一个木材产区那样,播种谷物只获得很少的收成”。这里“雨水充足,不是仰赖河流灌溉。在坎帕尼亚生产谷物的平原,我看到土地一年三熟,夏粮

②③

普鲁塔克 希腊罗马名人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罗慕路传(第17、27 章) 努玛传(第 16 章)

Dionysius Roman Antiquities 1 Harvard University,1988 2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1 Harvard University,1976 4

Page 9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接着冬粮,秋粮接着夏粮……那里的土地非常适宜于种植葡萄,人们只要投付很少的劳动,就能生产出极为丰产的优质葡萄”①。大伽图、瓦罗、科鲁美拉和老普林尼也都提供了大量的详细的关于罗马农业生活的史料②。

共和时期意大利半岛除谷物种植外,畜牧业、葡萄栽培业均盛行各地。据瓦罗记载,特莱梅里乌斯 · 斯克罗法(Tremellius Scrofa)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农庄主,在他的农场中由于使用先进的栽培技术而十分兴旺。他的一个农庄就位于威苏维火山的斜坡沃土上。他的妻子还在萨宾土地上拥有一块田产……斯科罗法特别重视葡萄的栽培。瓦罗夸张地说:“整个意大利就像一个大果园。”③ 可见,瓦罗时期葡萄栽培是农业的一大特色。

罗马建城初期,畜牧业似乎比农业显得重要。因为早期罗马并不拥有像埃特鲁里亚、坎佩尼亚地区那样的肥沃土地,最早的罗马居民只是牧羊人,甚至罗马的建城者罗慕路本身就是被一个牧羊人养育,在牧羊人中间成长起来的首领④。当公元前 6 世纪埃特鲁里亚人统治时,其先进的农业已开始在拉丁平原传播,给这一地区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当时的每个罗马家庭可能仅有 2 犹格⑤的土地。因此,为了掠取更多的谷物和土地,罗马人开始向外扩张。在向外扩张中,罗马的畜牧业与被征服地区的农业渐渐结合起来。

公元前 5 世纪到公元前 3 世纪,罗马的经济生活特征是以

28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③④⑤

Dionysius Roman Antiquities 1 Harvard University,1988 37,1—2K D White Roman Farming New York,1970 15瓦罗 论农业第 1卷(第 2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L Pareti Storia di Roma e del mondo romano 1 Torino,1952 1 2241 犹格约合 0 25 公顷,1 公顷约合 2 471 英亩,15 市亩。

Page 9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农业为主,居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共和早期的罗马人无论是元老贵族还是一般公民,都无一例外地从事田间劳作。科鲁美拉说:“在那个时代,国家领导人经常到农村生活,当需要进行国事讨论时,临时把他们从农村召唤到元老院来”,“那些老萨宾公民们和罗马的氏族元老对耕种自己的田地都坚持不懈,即使在剑与火的战争年代,即使收成遭到敌人的劫掠,他们储存的食粮也比我们现在所存的要多”①。

早期共和国衡量一个人的品德往往以其对土地的态度而加以评判。科鲁美拉说:“我又想到许多作家的记载,这些作家往往由于先辈元老们能够亲耕田垄而津津乐道,感到自豪。”例如,公元前 458 年昆提乌斯·秦奇那图斯就是在田野中扶犁耕地时接到召唤的,他来到城里受命任独裁官,前去救援埃魁人围困在阿尔基杜斯山的罗马军队。16 天后,他救出执政官米努基多斯。在胜利完成任务后,他比接受任务还要迅速地交出了军权,重新回到他的耕牛身边,回到了他祖传的 4 犹格的土地上。曾于公元前 282 和公元前 278 年两度任执政官的盖约·法布里奇乌斯和素以节俭著称的执政官库里乌斯·坦塔图斯(公元前 290、公元前 275 年任执政官)也都在战争之后回到农庄,与其他的罗马人民一样在分得的份地上精心耕作。而对于那些疏于耕耘的普通罗马公民则要“常常受到监察官的审理和指责”②。

劳动是当时罗马人追求的美德。伽图提到:“我们的祖先

38第三章摇共和政制的裂变

科鲁美拉 论农业第 1 卷(引言) 转引自:巫宝三 古代希腊罗马经济思想资料选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34—335

Pliny Natural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1947 18,3

Page 9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在赞扬一个好人时,就称赞他是一个好种田人,一个好农民。凡是受到这样称赞的人,就被认为受到了最大的称赞。”① 维吉尔描述一个农人的“劳动乐趣与最大的满足”就是“他拥有一块土地。这块土地很小,连小牛都无需使用;这块土地很贫瘠,连喂羊的草、不挑剔土质的葡萄都不适宜生长。然而,他却终日劳作,使那块土地改变了模样,土地的中间长满了厚厚的绿茵茵的牧草,洁白色的百合花开满田界四周,还有生机勃勃的各种植物生长在这块土地上。晚上他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家中坐在桌前,吃着不花分文、用劳动换来的一大堆食品,就像一个拥有巨大财富的国王一样心满意足”②。

共和早期,罗马社会的主要生产者是罗马公民。这一时期,奴隶的数量并不多,主要从事家内劳动。从塞尔维乌斯改革的内容来分析,公元前 6 世纪罗马社会各等级间的财产差别并不十分明显。弗兰克根据塞尔维乌斯改革所划分的几个等级的财产标准认为,凡拥有 20 犹格土地、简陋土坯房屋、2 头耕牛、若干绵羊的公民可进入第一等级;拥有 10 犹格土地的公民可进入第二等级;拥有 7 5 犹格土地的公民可进入第三等级;拥有 5 犹格的公民可进入第四等级;而拥有 2—2 5 犹格土地的公民都能进入最低等级③。

共和早期,土地分配的原则比较公平。即使德高望重的元老贵族、荣立战功的执政官也与所有参战的普通士兵一样,领取同样数额的份地。例如,科鲁美拉记载,执政官盖约·法布里奇乌斯在率军将皮洛士逐出意大利之后,执政官库里乌斯·

48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③

Cato On Agriculture Harvard University,1936 PrefacePeter Jones The World of Rome Cambridge,1997 187T Frank An Economic Survey of Ancient Rome 1 Baltimore,1959 21—22

Page 9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坦塔图斯在战胜萨莫奈人之后都与一般公民一样,每人分得 7犹格从敌人那里夺来的土地①。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执政官路库鲁斯受命出征迦太基。战役结束后,他向元老院写信,渴望立即回到自己 7 犹格土地上的农庄上料理农事。当马尼乌斯·库里乌斯在指挥一次战斗并取得胜利后,罗马人民决定将50 犹格的土地奖给他,可是遭到了库里乌斯的拒绝,因为他认为对于一个胜利者和一个前执政官来说这就太多了。他宁愿满足于普通平民所应有的一份土地,也不愿接受人们赐予的礼物②。

从李维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执政官生活十分简朴、清贫,甚至死后无钱安葬。公元前 503 年,曾担任过 4 次执政官的显赫人物普布里乌斯·瓦列里乌斯去世时就是用公费安葬的。“每位罗马男子都为葬礼献出一个夸尔塔利乌斯(Quartarius,相当于 1 / 4 斗的粮食)”,“公元前 493 年去世的阿格里帕·迈奈尼乌斯(Agrippa Menenius)情况也是如此”③。很显然,共和国早期罗马的社会风气还十分简朴,贵族与平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不大,他们以亲耕田垄为荣,以保家卫国、驰骋疆场为己任。因而,罗马共和早期的经济生活是以农本经济为特征的。

公元前 4 世纪以后,罗马开始发动了连绵不断地对外征服战争,其内部开始出现土地不均的现象。战争的结果使罗马获得了大片的土地。罗马对这些新土地一部分用以奖赏军士,另

58第三章摇共和政制的裂变

科鲁美拉 论农业第 1 卷(引言) 转引自:巫宝三 古代希腊罗马经济思想资料选辑 333

科鲁美拉 论农业第 1 卷(引言) 转引自:巫宝三 古代希腊罗马经济思想资料选辑 333

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2 Harvard University,1976 16,33

Page 9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一部分作为国家的公有地。到公元前 2 世纪,罗马的公有地几乎增加了一倍。公元前 200 年,罗马的国有土地为 1300 万犹格,到公元前 150 年增至 2100 万犹格。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罗马获得的南部意大利土地达 1 万平方公里①。

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罗马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即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土地经营方式的改变,劳动生产力的转换即由自耕农为主逐渐转为以奴隶为主、土地法的深入与完善。

1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共和国早期,罗马的土地所有制基本分为三种形式:一是

国有土地和牧场;二是公民占有的份地;三是贵族占有的土地。在整个共和国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这三种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不断地变化。

小土地所有制是共和国早期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无论贵族、平民都从罗马国家领得一块等额的份地自食其力。土地收入是罗马人主要的生活来源。他们最初的份地只有 2 犹格,而随着对外扩张战争的加剧,罗马人的份地面积逐渐扩大到约 5—50 犹格。这一时期,罗马政府处理土地的方式有了变化,被征服的土地大部分变成国有土地(公地),一小部分仍留给原占有者使用,收取一定的赋税;在新土地上建立殖民地,每一位殖民者可以分得30—50 犹格的份地;将部分公有土地出租或出卖给罗马人、意大利人。尽管战争使罗马获得广阔的土地资源,份地的扩大与增加缓解了罗马内部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以保障罗马国家顺

68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P A Brunt Army and Land in the Roman Republic,The Fall of the Roman Republic and Related Essays Oxford,1988 246—247

Page 9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利地进行征服。然而,由于对外战争的频繁,罗马公民常年奋战在疆场上,使份地得不到及时地耕种,土地荒废的现象十分严重。待他们服役期满返回家园时,无力恢复生产,或涌入城市另寻生路,或受雇于邻近的贵族换取微薄的佣金来养家糊口,小土地所有制的基础发生了动摇。

土地是财富与权势的象征,这是罗马人自古就拥有的价值观念。当罗马平民无钱,无精力照料属于他们自己的份地,而纷纷投靠贵族门下,迫切解决最低的生活需要时,这一原属于罗马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几乎成了贵族阶级的专利。贵族靠手中的财富吞并邻近的小块土地,使其连成一片,而形成中型地产。这一过程的完成并没费太大的力气。因为平民急于养家糊口,他们既没有时间又没钱财使地力恢复,所以,廉价的土地便轻易地成为贵族的囊中之物。贵族还想方设法地租佃未分配的公有地,或用较少的租金租用荒地。公元前 2 世纪中期,中型地产逐渐出现。

从西塞罗的书信集中(Ι,6、2、4、3、10、16、18;II,16、2;III,2、5)可以得知,西塞罗在阿尔巴地区有两处地产(一处为继承来的,一处是购买的),其弟在阿尔巴则有五处地产,其规模在 25—50 犹格、100—200 犹格之间,属典型的中小型地产。图斯库鲁姆庄园是西塞罗最早购买并精心装修的一座典型中等城郊庄园,福尔米庄园也是西塞罗早期购得的,其价值有 25 万塞斯退斯。由于福尔米庄园位于交通要地,与罗马主要市场连接,收入颇丰。西塞罗还有一处地产位于海滨的庞培庄园,虽然规模不大,但收成很好。他最喜欢的地产是库曼庄园,精美舒适的住所、公园、花坛使其成为西塞罗的度假圣地。许多将领和出任行省总督的贵族也衣锦还乡占田买地,将土地作为最可靠的投资方式。19 世纪末,在中部意大

78第三章摇共和政制的裂变

Page 9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利发掘的 33 处庄园遗址中,有 32 处遗址是中等规模。其中最著名的是鲍斯戈尔阿列的维拉,这是一座典型的中等地产①。

从伽图的《论农业》中可以得知,伽图拥有萨宾尼亚的地产、罗马城郊的庄园、坎佩尼亚的地产(其中有橄榄园)、卡泽地区的葡萄园及地产,总面积约 600 犹格。从伽图这些地产的分布、经营、结构来看,这一时期意大利的中型农庄(又称“维拉”)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面积不大,分散不集中,每一处地产的面积大约在 100—200 犹格左右;第二,奴隶的数量不多,通常有 10—20 名。伽图的书中记载他的240 犹格的橄榄园中有管家、园工、御夫、饲养者等 13 人;第三,中型地产的管理比较精细,其产品已经与市场发生密切联系。

小农经济的破坏与大地产的形成是罗马共和国晚期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公元前 2 世纪早期,份地大约是 20—30 犹格,这样还可以维持份地主人的一家生计②。然而年成不好时,农民就须到贵族家当雇工或开垦邻近的公有地。可是,贵族凭借特权和财富租用了大片的公有地,使农民开垦公有土地的想法根本得不到实现。

公元前 2 世纪末期,罗马农业的特点是份地数量减少导致小农经济趋于破产,中等地产数量增多,而且占地面积也逐渐扩大。这一时期,意大利半岛大约有 300 个城镇(该数不包括山南高卢),其中财产不低于 10 万塞斯退斯、拥有 100—300 犹格的农庄(约合 25—75 公顷,1 公顷约合 2 471 英亩)

88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P A Brunt Army and Land in the Roman Republic Oxford,1988 250P A Brunt,Army and Land in the Roman Republic Oxford,1988 247

Page 9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的元老贵族、巨富和富裕被释奴隶可能有 50000 人以上①。公元前 173 年,小块份地的分配完全停止。此后,小农数目日益减少。到瓦罗时期,所有土地上的耕种者或是奴隶,或是自由民,那种贵族与平民一样亲耕土地的图景再也看不到了。他指出“有许多贫穷的自由民与他们的家属在自己的农田上忙活着”,同时,他们还不得不作为雇佣者为一些农庄主干活,小农经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公元前 1 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占地 500 犹格以上的大地产,即拉蒂芬丁(Latifundus)。向来以清贫自居的西塞罗也拥有多处农庄。例如,阿尔宾庄园、福尔米庄园、图斯库尔、庞培、阿纳吉尼亚、阿斯图拉、库姆等地都有庄园。这些地产全部集中在拉丁平原和坎佩尼亚平原两个地区,总面积达3000—5000 犹格(19 处地产的总额)。足以证明,当时土地集中的社会趋势已露端倪。瓦罗也曾提到罗马城附近 1000 犹格的私人地产。

大地产的形成可能最初是从兼并邻近土地开始的,或是由于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出现造成的。阿庇安记载:“富人占领了大部分未分配的土地,并且长期侵占,认为不会再从他们手里收回这些土地。他们吞并邻近的地段和那些贫穷邻居的份地,一部分是在被说服之下购买的,一部分则是以暴力霸占的,因此,最后他们拥有的已经不是不大的农庄而是巨大的地产了。”② 失去土地的农民一方面为耕种大地产提供了足够使用的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也使城市逐渐形成了一个闲散的无业游民阶层。

98第三章摇共和政制的裂变

①②

P A Brunt Army and Land in the Roman Republic Oxford,1988 245—246阿庇安 内战史第 1 卷(第 7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Page 9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公元前 1世纪末,罗马的大土地所有制取代了小土地所有制。这种土地一般是集中于一个城镇范围的若干中等规模的农庄之中,具有土地成片的特色,其面积一般为几千甚至几万犹格。小普林尼曾这样描述他的图斯克地产:“山上的树叶可用来喂养家畜,其土壤的肥沃不亚于平原地带。山坡上是一望无际的葡萄园,其四周栽满了树,以便葡萄藤缠绕。稍远是田野和牧场……举目眺望,好像一幅美丽的图画。”① 据折算这一地产的面积是 2—2 5万犹格。前三头之一的罗马首富克拉苏拥有价值 5000万德纳里(约合 2 亿塞斯退斯)的地产②,他常说“一个无力用自己的财产维持一个军队的人算不上是一个富人”③。

2 土地经营方式的改变公元前 2 世纪,罗马已成为地中海世界的主人。罗马在被

征服地区或建行省,或直接吞并,或委托当地贵族统治,特别是西西里行省、非洲行省的建立,使罗马赢得了产粮盛地,大量谷物随同战利品一起流进罗马。同时,古代东方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土地经营方式也一起由战俘传入罗马,使罗马传统的土地经营方式和粮食市场受到严重冲击。大土地所有者为开发土地最大资源、扩大财富开始注意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注重地产的科学经营,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农业学家,其中最著名的是前面提到的伽图、瓦罗和科鲁美拉。在他们流传下来的有关农业的零散史料中,可以了解到罗马人对土地的重视,以及他们对农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视。其中,瓦罗的《论农业》算是流传至今比较完整的一部农书,是“展现一幅公元前 1 世纪

09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Pliny Natural History 5 Harvard University,1947 6,8—13P A Brunt Army and Land in the Roman Republic,The Fall of the Roman Re

public and Related Essays Oxford,1988 245普鲁塔克 希腊罗马名人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克拉苏传 2

Page 10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罗马庄园的清晰图画”①。瓦罗也因此被文艺复兴运动的开路先锋彼特拉克称为“与西塞罗和维吉尔并列的伟人”②。

公元前 2 世纪,土地经营方式开始发生变化。(1)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在希腊或其他一些古老国家和地区,休耕制是一种普通的

农业方式,而在罗马则不同。公元前 2 世纪,罗马农业开始采用比较先进的科学种田法———轮作制(轮耕法)。特别在一些土地肥沃的地区,例如坎佩尼亚地区“一年四季土地都被充分利用,或种粟、黍和其他农作物”③。这种新方式是利用种植豆科类品种来恢复地力,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用重犁耕地,使土地得到深翻改良;注意选择良种,保证粮食及其他农作物的高产。瓦罗说:“要知道,不是每种作物都需要在肥沃的土地上播种才适宜,也不是贫瘠的土地上就不能种任何东西;在比较贫瘠的土地上种一些不甚需要很多养分的作物比较合适:像苜蓿和所有豆科植物(雏豆除外)就是这样……这些豆科植物是从地上摘采的,而不是收割的。这类植物所以被称为豆科正因为它们是‘被采摘的’的缘故。有些作物播种的用意不在于眼前的利益,而在于来年的收成,因为这种作物割下后留在地里,可以改良土壤。因此,羽扇豆在长出许多豆荚以前———有时结荚期不太迟,因而摘下豆子来是有利的,那么就在长出豆杆以前———通常就当做肥料翻耕在贫瘠的地里了。而那些需要施厚肥的卷心菜、小麦、黑麦或亚麻等作物就应种植在肥沃的土地上”,“在新开的果树园,当人们按照适当的

19第三章摇共和政制的裂变

①②③

瓦罗 王家绶译 论农业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英译者引言瓦罗 王家绶译 论农业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英译者引言Pliny Natural History 13 Harvard University,1947 3

Page 10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间隔下了种,把树苗成行地栽上,而在头几年,根子还没有扎深的时候,有的人种园花,有的人栽别的东西;可是当树已长壮的时候,他们就不这样做了,他们担心这样做会伤了树根”①。伽图则说“农庄四周要栽种榆树和白杨,以便树叶供给牛羊,木材供给农庄”②。

这一时期开始用重犁耕地,使地里的杂草能在播种前得到根除,同时,也可以让翻出来的土壤充分接受日晒,使其更好地吸收雨水,利于保墒,深耕地还宜于粮食丰收。公元前 1 世纪时,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例如,伽图时代的小麦产量据统计每犹格土地需种子 5—6 摩底乌斯(modius,1 摩底乌斯等于 2 加仑),产量约 60 摩底乌斯,产量为种子的 10 倍左右。到瓦罗时代,种子数量基本不变(小麦为每犹格 5 摩底乌斯,大麦为每犹格 6 摩底乌斯),但产量在埃特鲁里亚一带为种子的 15 倍,而在意大利南部的叙巴里斯附近的村庄,甚至高达100 倍③。(2)农庄经营方式开始向多样化发展瓦罗指出:“意大利居民在农业方面最重视的好像有两

点:他们付出的劳动和费用能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土地的地点是否有益于健康”,“农民必须向着两个目标前进,这两个目标一个是获利;另一个是乐趣,在获利与乐趣之间,获利又处于更重要的地位”④。瓦罗这一思想体现出当时土地经营者的心愿与目的。为了达到更多地获取财富的目的,土地经营者们开始关心农庄经营方式的改革,他们将从前经营粮食的单一

29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③④

瓦罗 论农业第 1 卷(第 23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瓦罗 论农业第 1 卷(第 24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瓦罗 论农业第 1 卷(第 44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瓦罗 论农业第 1 卷(第 4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Page 10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化农庄渐渐改造成为比较适合市场需求的多种经营单位。他们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将其分门别类地加以利用。例如,在气候寒冷的山地种植耐寒的枞树和松树;在气候较温和的低地栽种喜暖的杨梅树、橡树、无花果树等;在肥沃的平地或坡地种植谷类;在土质细密而又炎热的土地上,种植橄榄;在阳光充分、土质较好的地上栽种葡萄。有些农庄甚至减少谷物种植面积,而大片种植经济作物,将肥沃一点儿的土地改造成葡萄园,将贫瘠的土地变成橄榄园。早在公元前 2 世纪末,意大利生产的橄榄已经销往希腊半岛。(3)农业和畜牧业并举自第二次布匿战争以来,意大利南部一直以畜牧业著称。

公元前 1 世纪时,意大利半岛其他地区的畜牧业也发展兴盛起来。在埃特鲁里亚和中南部丘陵一带,相继出现了一些相当规模的大牧场。这些牧场按一年四季的更替而迁移,可以常年有草场喂养牲畜,省去了冬季贮存饲草和运输等麻烦,“最著名的是半岛南部沿海地区的冬季牧场和中部萨莫奈地区的夏季牧场”。这种牧场的规格一般在 500—1000 犹格左右。公元前 1世纪,意大利的牲畜群种类增多,又从外地区引进良种牲畜。例如,阿卡狄亚的驴、爱琴海地区的山羊、伊庇鲁斯的牛、马其顿的马都被引进意大利,使意大利的畜牧业迅速发展起来。“当时的牧主们不惜重金购买良种,列阿提乡间的驴子,价格昂贵,优良的种驴每头能卖到 3—4 万塞斯退斯的高价来。”①

“有的罗马牧场经营者仅羊就达 1000 多头。”② 瓦罗指出:“经营农庄的人要搞两种经营方式,即农业和畜牧业,这样可以使

39第三章摇共和政制的裂变

①②

瓦罗 论农业第 2 卷(第 8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瓦罗 论农业第 2 卷(第 3 章、第 10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Page 10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农庄获得厚利。”因此,瓦罗的庄园中就饲养畜群。(4)养殖业和园艺业同时发展随着罗马对外战争规模的扩大,战利品源源不断流入罗

马,讲排场比豪华的社会风尚就像毒汁一样腐蚀着罗马人。物质享受的追求刺激了罗马养殖业的发展,许多罗马人从未见过,甚至从未听说过的珍奇动物或家禽不仅在各种场合上供观赏,而且成了罗马人宴席上的美味佳肴。例如,鸫鸟、画眉、鸽子、鹌鹑以及孔雀等都成为罗马人饲养的对象。孔雀不仅用来观赏,而且用做美味成为罗马菜肴。一个叫奥费迪乌斯·鲁尔科的人饲养孔雀发了大财,他“每年从养孔雀上捞到 6 万多塞斯退斯”①。一对儿上好的鸽子也可以卖到 1000 塞斯退斯。普林尼说:“许多人养鸽子养得着了迷……他们竟谈论着鸽子的高贵和出身。”② 如果一只鸽子来自优良的品种,那么,它所繁殖的后代也将世代保持优良品质,可以在市场上卖出好价钱。由于养鸽子能获得 50%的巨额利润,有的人为修建鸽房,竟动用 10 万塞斯退斯。鸡、鸭、鹅、斑鸠、蜂、蜗牛、睡鼠、野猪、鱼等也都成为农庄经营者获利的对象。普林尼曾说道,一个叫做霍腾西乌斯的人喜欢八目鳗到这种程度,乃至为它的死亡而哭泣③。八目鳗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鱼,特别美味,罗马讲究饮食的贵族把这种鱼保存在引入海水的人工水池里,以保持其纯正的海鲜味。恺撒在举办的公众宴会上为显示排场,竟向希尔路斯借了 6000 尾八目鳗④。瓦罗还提到一个叫塞伊乌斯的农庄主潜心研究迦太基等国家的一些著名农书,从中汲取

49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③④

Pliny Natural History 10 University,1947 20Pliny Natural History 10 University,1947 110Pliny Natural History 10 University,1947 55Plutarchs Lives Caesar Harvard University,1948 55

Page 10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了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并采用书本中学来的知识,精心饲养鸡、鸽、蜜蜂及其他动物,并收到很好的效果,“他仅从一座农庄的宅院中所赚到的钱就比他人从专营农业的一整座农庄所赚到的钱还要多”①。瓦罗的姨母在离罗马城 24 英里的地方有一座农庄,光是鸟房就出产 5000 只鸫鸟,每只价值 3 德纳里(12 塞斯退斯),仅此一项年赢利就高达 6 万塞斯退斯,相当于 200 犹格土地年产量的 2 倍②。“阿布克奇乌斯在阿尔巴的农庄总不如他经营养殖业有赚头,因为土地的收入不足 1 万塞斯退斯,而他经营的养殖业的年收入超过 2 万塞斯退斯。他说,如果他在近海的农庄修建养鱼池的话,那么,他一年赚的钱将超过 10 万塞斯退斯。”③

园艺业的显著发展是公元前 1 世纪意大利农业繁荣的重要表现。一些大土地所有者将投资栽植橄榄、葡萄。公元前 1 世纪末,坎佩尼亚已经能够生产出当时最好的葡萄,这里生产的葡萄酒的质量几乎和最上等的希腊酒不相上下。北意大利生产的烈性葡萄酒已经远销高卢和多瑙河地区。同时,随着东方战争的胜利,许多东方生产的水果和植物也被移植于意大利。罗马将军路库鲁斯曾声称,他在东方的最大胜利就是从阿美尼亚引进了樱桃和杏④。

3 劳动生产力的转换公元前 3 世纪以后,罗马国家对新掠夺的土地仍然采用拍

卖、出租和开辟新殖民地等处置办法。然而,罗马的土地所有制却经历着更加深刻复杂的变化,既有按森都利亚划分的土

59第三章摇共和政制的裂变

①②③④

瓦罗 论农业第 3 卷(第 2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瓦罗 论农业第 3 卷(第 2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瓦罗 论农业第 3 卷(第 2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杨共乐 罗马社会经济研究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2

Page 10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地、公民份地,也有贵族、富人的地产和由国家出租的土地等多种所有制形式。但是,这种多土地所有制形式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大地产制。

当时的贵族和富人热衷于地产的投资。这一时期,罗马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战争,开始将兵锋指向地中海世界,先后打败迦太基、马其顿、塞琉古和希腊,到公元前 2 世纪中期罗马已雄踞欧洲大陆,成为横跨亚洲地区的“世界霸国”。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飞跃,势必给共和国的经济、政治、军事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带来剧烈、深刻的变化,其中构成罗马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物质基础———土地所有制的变化也开始了新的历史过程。同时,争霸过程也是小农与土地相分离的过程。自布匿战争始,罗马经常要抽出 8 个兵团的实力奔赴战场,迫使大批自耕农长期滞留战场,他们不得不放弃对土地的经营,再加上战争伤亡,使小农经济面临没落和破产的危机。英国学者布朗特记载,在马略改革下大批贫穷的破产农民不顾艰巨、死亡和微薄的收入而纷纷参军,只是因为在军队里尚可以填饱肚皮,可以有御寒的衣服①。

对外征服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大量的战俘奴隶拥进意大利半岛。公元前 5 世纪中期,罗马人的家庭中就普遍拥有战俘奴隶。李维记载,在制定十二铜表法时,有一次进行斗争的平民号召奴隶们起来反对主人,使每个罗马家庭都担心起来,因为每个家庭内都有几个潜在的敌人。可见,当时罗马每家至少有几个奴隶。然而,这些奴隶主要是家内奴隶,并没有大规模地进入生产领域。

69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P A Brunt Army and Land in the Roman Republic,The Fall of the Roman Republic and Related Essays Oxford,1988 250

Page 10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公元前 4 世纪左右,罗马的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罗马版图的扩大,二是廉价劳动力充斥着市场。公元前 418 年和前 381 年,侵占拉比库姆和图斯库鲁姆的土地达10708 公顷;公元前 396 年,侵占维爱的土地 7 5 万公顷;公元前 386 年,侵占庞培土地 40000 公顷;公元前 353 年,侵占卡勤的土地 38660 公顷①。第二次布匿战争后,罗马建西西里行省,获得南意大利土地达 1 万平方公里。从下列古典作家的著作中反映的一些数据也可以清楚地证明,此时罗马征服战争的规模与后果。狄奥记载,公元前 262 年,罗马在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占领了西西里的阿格里根特城,曾把当地居民 2 5 万人卖到意大利当奴隶;公元前 218 年,西庇阿率军侵占西班牙时曾俘获新迦太基城 2000 名技工到罗马充当公有奴隶,从事武器生产②。李维记载,公元前 209 年罗马攻陷塔林顿城,将3 万居民卖为奴隶③;公元前 205—201 年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小西庇阿率军远征北非共俘虏了约 2 万多战俘④;公元前177 年罗马征服撒丁岛时,将 8 万多居民卖为奴隶⑤;公元前167 年罗马占领伊庇鲁斯地区,将 15 万居民卖为奴隶⑥。大批战俘奴隶的涌入,为罗马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公元前 2 世纪,罗马开始在农业或其他行业上大量使用奴隶劳动。这一时期在罗马奴隶主经营的大地产、矿山和手工业

79第三章摇共和政制的裂变

②③④

⑤⑥

林敦明,何芳济 论罗马共和时期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山东师大学报,1983(5)

Polybius The Histories 10 Harvard University,1960 17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27 Harvard University,1976 16阿庇安 罗马史第 8 卷(第 15、23、26、36、48 章) 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4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41 Harvard University,1976 10—12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45 Harvard University,1976 34

Page 10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作坊里,有大批的额头烙着印记,脚上带着镣铐的奴隶从事着繁重的劳动。在伽图、瓦罗、科鲁美拉的农业著作中都强调“如何使用最有效的办法从奴隶身上榨取更多的价值”。伽图在《论农业》中详细地介绍了榨取奴隶身上的最大价值的方式和手段。他告诫庄头必须想方设法迫使奴隶终年劳动,一年四季不管天气怎样都不给奴隶一点时间的喘息。因而,在伽图式的庄园中,奴隶是主要的、持久的劳动力。瓦罗也提到这些奴隶被用在畜牧业中。关于农庄使用奴隶的确切数字并不清楚,但我们从斯巴达克起义后被处死的人数中,发现其中至少有 15 万奴隶被处死。奴隶还被大批地投放到社会娱乐活动中,他们被带到角斗场,或互相搏斗,或与野兽搏斗。这种残忍的角斗竟成为罗马社会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

在意大利南部肥沃的土地上遍布着许多大农庄,使用着上万甚至几十万的奴隶从事着生产劳动。奴隶主的残酷剥削激起了奴隶的反抗怒火,他们甚至爆发起义以反抗奴隶主。公元前137—公元前 132 年的西西里奴隶大起义的参加者曾高达 20 余万人。可见,这一时期奴隶在生产领域中占有相当规模。

4 土地法的深入与完善土地问题一直是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焦点问题,

这一斗争推动了罗马土地法的不断深入与完善。据李维记载,公元前 486 年,执政官斯普里乌斯·卡西乌斯(SpuriusCassius)是第一个起草土地法案的人。他建议把刚刚从赫尔尼西(Hernici)人那里取得土地的一半分给平民,另一半分给拉丁人,他还想把一部分公有地列入此数。据李维记载:罗马人夺得了赫尔尼西人 2 / 3 的土地……由于平民不情愿将土地分配给拉丁同盟者,而贵族则强烈反对对公有地的分配(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占据了公有地,且成为他们的资产,他们惟恐失

89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10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去这些资产,故拼命地反对)。因而,卡西乌斯在元老会议上发表演说,指出“公有地本来是国家的财产,而现在却掌握在私人手中”,进而提出“卡西乌斯土地法”。这一法案的提出,首先受到另一位执政官普洛库斯·维尔吉尼乌斯的攻击,说卡西乌斯犯有“叛国嫌疑”。然后,贵族与平民也反对此法案,结果卡西乌斯被控遭到处死①。

公元前 456 年,平民保民官伊西里乌斯(Icilius)实施了“伊西里亚法”(Lex Icilia),把阿温提努姆山上的土地分给平民,这次土地分配进展得比较顺利。第三次维爱战争的结果是将维爱的 30 万犹格的土地(约合 7 5 万公顷)分给罗马公民,大约每人获得 7 犹格②。公元前 367 年,通过了斗争 10年的李锡尼—绥克斯图法。该法共有三项法案,其中第二项法案是土地法,其他两项法案是关于债务和平民担任高级官职问题。土地法案规定,任何人占有国有土地的面积不得超过 500犹格,在牧场放牧的牲畜牛不得超过 100 头,羊不得超过 500只③。然而,这个法律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这个法律和誓言,一点也没有得到重视。少数对于这个法律和誓言有一些尊重的人就欺诈地把他们的土地转让给他们的亲属,但是大部分的人根本就不理会这个法律。”④ 公元前 326 年,通过波提利阿法案。该法案废除了债务奴役制,是罗马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重大胜利。

公元前 2 世纪下半叶,正值罗马共和国由盛而衰的重要转

99第三章摇共和政制的裂变

②③④

巫宝三 古代希腊罗马经济思想资料选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39—240 页。

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5 Harvard University,1976 30阿庇安 内战史第 1 卷(第 8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阿庇安 内战史第 1 卷(第 8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Page 10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折时期。罗马在对外扩张中大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小农经济面临破产,平民要求土地的呼声日益高涨。公元前 134 年提比略·格拉古(Tiberius Gracchus)担任保民官后,迎合罗马平民阶层的要求与利益提出了一项著名的土地法案。法案的主要条款有:限制土地占有面积,即每户占田总额不得超过 1000犹格,按规定占有的田地具有合法性与永久性。此款是对李锡尼—绥克斯图土地法案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对贵族占田面积也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宽容;将贵族超占的公地收归国家,再以30 犹格的份额分给每户贫穷的公民,这种份地严禁出卖,只许世袭①;授权三人委员会来负责进行土地改革运动。

这些比较温和的土地法案旨在缓解当时土地兼并引起的小土地所有制与大土地所有者之间的矛盾,唤起罗马公民获取更多土地的野心,因为罗马需要“更多的勇敢士兵去征服其他世界”,罗马人“还要去占领世界上其他可以居住的土地”②。这种海外征服战争的胜利驱使罗马社会内部注定要发生巨大变化,这是罗马人正处在扩张势头而需要的一种精神准备。

提比略·格拉古的土地法是罗马共和末期颇有历史意义的一项立法。特别是格拉古已注意到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即更大规模地扩张需要更多的勇敢士兵。而此时的罗马公民已经不能满足这样庞大兵源的要求,提比略敏感地预见到整个意大利半岛将成为罗马征服世界最稳固、最积极的兵源基地。盖约也明确指出:“分配公地是为了使意大利人口的增长,以试图解决罗马的兵源问题。”③

00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③

阿庇安 内战史第 1 卷(第 10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阿庇安 内战史第 1 卷(第 11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J S Rechard The Ownership of Roman Land 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1980(70)

Page 11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公元前 2 世纪期间,奋战在疆场上的罗马公民从未超过军队的半数,而且通常还不足 1 / 3,其余都是同盟者拉丁人和意大利人。格拉古兄弟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待罗马这一历史时期复杂的社会问题,试图用一种比较温和的改革方法去解决公元前 2 世纪中后期已日显激烈的社会矛盾,即土地问题,可以说是一种在完全合法的范围内以和平手段去解决社会问题的偿试。然而,土地法案的实施必定触犯了大土地所有者的切身利益,“他们痛哭流涕地责难贫民不能分享已属于他们的产业”①,因为这些地产上有他们祖先的坟墓,是他们父辈分给他们的产业。而平民则抱怨说:“他们由有相当的家产降到贫穷的绝境,又由贫穷的绝境降到断子绝孙,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抚养他们的儿女。他们详述他们所担负的兵役,这些土地正是因为他们服兵役而取得的,他们对于公共财产中他们应得的部分被剥夺,甚为忿怒。他们责难富人不应该使用奴隶……②”提比略改革遇到重重困难。公元前 133 年,提比略为使改革深入进行,决定再次竞选下一年度的保民官,结果遭到贵族的非议(公元前 180 年颁布的维里乌斯法规定,同一个人两次担任高级长官必须有一段间隔期,即不得连续两年选举同一个人担任高级长官)。他们以此法为借口,对提比略进行攻击。他们将选举日改在正值农忙的季节,在大批农民缺席的情况下,操纵了选举,致使提比略及其拥护者 300 余人被杀。

盖约·格拉古在其兄土地改革失败的 10 年以后,又重提土地法案。同时,又提出具有历史意义的粮食法、审判法、筑路法、军事法。从盖约提出的诸多法案的内容来看,他比格拉

101第三章摇共和政制的裂变

①②

阿庇安 内战史第 1 卷(第 27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阿庇安 内战史第 1 卷(第 10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Page 11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古的土地革命更深入、更广泛,实际上是一场罗马共和后期的一场社会革命。

盖约土地法案基本是以提比略·格拉古法案为蓝本,在某些条款上作了补充和改进。例如,三人委员会排除困难,坚持将土地调查推向深入,使一些有争议的土地问题得到解决,使提比略的土地法案在盖约时代真正地得到实施①。例如,盖约把共和国当时所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都包括到法案中,即公有土地的再分配问题、政治上的民主化问题即平民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把公民权授予意大利人等。在诸多的法案中,粮食法、审判法最重要。

粮食法规定由国家出资收购海外粮食,再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按月向贫民定量出售,以缓解他们的困苦处境。这样可能会造成大量海外粮食的流入,使罗马粮价暴跌,不利于意大利的粮食生产,也可能导致大批乡村农民要求政府供给廉价口粮。但是,给城市贫民放发廉价口粮还产生了另一个后果,就是促使罗马社会滋生一个无业游民阶层(公元前 58 年罗马政府开始发放免费口粮②)。然而,这一法案的实施督促罗马政府不断地规范对于“税收粮食”(taxgrain,指用粮食纳税,多指海外土地)和“租金粮食”(rentgrain,指用粮食付租,多指意大利的公有土地)的管理。因为大量海外粮食的流入,政府还不得不加强对粮食的储存、管理与分配。因而,正是在盖约“粮食法”实施过程中,罗马国家的公共储粮设施和粮食供应管理系统开始逐渐建立和健全起来③。

20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③

阿庇安 内战史第 1 卷(第 18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Peter Garnsey Trade and Famine in Classical Antiquity Cambridge,1983 62Peter Garsney Trade and Famine in Classical Antiquity Cambridge,1983 62

Page 11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审判法是对共和国中、后期日益成长起来的骑士阶层(包括金融商、承包商、税吏、纳税的中小地主等阶层)给予法律地位,规定凡具备一定财产的公民,经人民大会通过即可担任陪审法官,这就为那些发家致富的骑士们进入权势领域打开通道,打破了原有的元老贵族独揽司法大权的局面。盖约曾指出,这一法律的通过一劳永逸地破坏了元老院的权力①,此法还对国家高级官吏的索受贿赂的行为给予制裁。可以说,审判法是罗马共和国晚期现存的国家制度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斗争的必然产物。这一时期,骑士阶层的势力已经壮大,他们迫切要求参预政权管理,保护和发展他们的经济利益。

盖约还提出和实施了军事法、筑路法和亚细亚行省包税法。他以极大的热情推行改革,从监督视察到亲任筑路指挥官,所表现的非凡能力甚至使他的敌人也惊叹不已。盖约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公元前 122 年他连任保民官。就在这一年,盖约提出了两项更激进的法案,即殖民地法和公民权法。

殖民地法是土地法的重要补充。盖约计划在他林顿、卡普阿和意大利海岸建立以商业、加工制造业为特色的殖民地。这一法案代表了盖约试图利用罗马公民开拓行省殖民地的一种新观念。

公民权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授予拉丁同盟者以完全公民权,二是给意大利同盟者以拉丁公民权。这一法案进一步证明了盖约已经预见到扩大罗马公民权对解决罗马的兵源具有深远意义。然而,该法案遭到罗马公民的强烈反对,他们不愿意让更多的同盟者加入罗马公民的行列,从而分享他们的特权,侵犯他们的利益。结果,盖约失去了大批的支持者,导致改革的

301第三章摇共和政制的裂变

① 阿庇安 内战史第 1 卷(第 22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Page 11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失败。格拉古兄弟改革是罗马共和国后期发生的具有深远历史意

义的社会改革,是当时罗马社会诸矛盾的总爆发,揭示了在几百年的对外扩张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共和制度已不再适应罗马社会的发展需要,狭小的城邦共和制已满足不了辽阔地域的统治要求。尽管格拉古兄弟具有远见的改革措施遭到大土地所有者与元老贵族的激烈反对,其中有很多预见性的问题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所限尚显得不成熟,改革者也遭到残害,但是改革的影响已经深入人心,深入罗马社会肌体内部,是任何人也抹杀不了的。

公元前 2 世纪中后期以后,罗马的大土地所有制已呈发展趋势,小农经济动摇、崩溃、无法挽救。到公元前 1 世纪中后期,大土地所有制与小土地所有制之争经过 100 余年的历史过程终于由大土地所有制取代了小农经济。就在提比略·格拉古改革方案公布的前夕,西西里岛上爆发了奴隶起义(公元前137 年)。起义声势很大,狄奥多拉斯记载“从来没有像西西里爆发的这种暴动,它使恩那城的代行最高审判官和他们的地方部队都毫无办法,就是从意大利调来的两名执政官的军队也完全无能为力”。

建立在小国寡民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基础上的城邦共和制已经不能适应罗马霸国广阔的经济基础和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的统治需要,即对内镇压连绵不断的奴隶起义和被征服地区的解放斗争,对外继续扩张以满足奴隶主阶级的无限贪欲。终于,以城邦制度、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共和国大厦开始倒塌、崩溃。

40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11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二、军事制度的演变

1 兵民合一的军制自公元前 6 世纪下半期(公元前 578—535 年)塞尔维乌

斯·图里乌斯改革以后,罗马开始按财产资格征集公民兵,使公民按财产资格履行自己的军事义务,将公民的参军作战与罗马国家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罗马国家开始建立起一支以财产资格为基础的征兵制度,初步建立起罗马国家的公民兵制度。这种共和国初期建立起来的罗马军事制度历经几个世纪的变迁,不断地变化、发展和完善。

罗马王政时代的氏族武装力量是以库里亚为基本单位组成的,30 个库里亚共提供 3000 名步兵和 300 名骑兵①。塞尔维乌斯时期,邻近的新居民陆续进入罗马公社,步兵和骑兵的人数均有增加,罗马的军队成分也开始发生变化。如前所述,塞尔维乌斯改革是试图将政治和军事权力授予那些富有的阶层。富裕的罗马公民构成军队的主体,他们提供了 98 个森都利亚,所以,指挥官或国家官员均从这些富有等级中选出,他们逐渐成为罗马国家的特权阶层。

罗马人早期的战争经常安排在春种与秋收的中间季节———夏季。然而,由于战争的频繁和不可预料性,战争经常持续到冬天或更长的时间,为防止长期在外的士兵惦念农活和滋生厌战情绪,罗马国家开始考虑调整军事制度。公元前 340 年

501第三章摇共和政制的裂变

① G R Watson The Army of the Republic Edited by John Wocher,The RomanWorld London,1987 75

Page 11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维爱战争期间),罗马政府向长期在外的士兵发放薪饷①。这是罗马军队迈向职业化军队至关重要的一步。薪饷制的实行使士兵以享用战利品的分配来弥补外出打仗使土地荒芜遭到的经济损失,从而稳定了军心,有利于国家发动长期战争。

罗马早期的军制基本仿效希腊方阵(Greek phalanx)的模式建立。这种方阵在早期共和国的军事史上留下了许多战无不胜的辉煌记录②。然而,它也暴露出许多弱点,例如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发挥士兵个人的战斗能力,特别是在萨莫奈战争中,这种适用于平原地区的方阵在意大利中部的山区彻底失去了优势。因而,在萨莫奈战争中罗马开始建立起新的军制,即建立起严密的组织性和机动灵活的战术相结合的具有罗马特色的军团制。这种新型的军团被称为“中队军团” (maniplelegion)。

中队军团的出现是罗马军事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1)中队军团的阵势按年龄、作战经验和武器装备排列李维对中队军团曾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③,中队军团由 3

个战列组成。第一战列由青年的士兵组成,称为 “枪兵”(hastati),他们被划分为 15 个中队(maniples),每一个中队由 20 名轻装士兵组成;第二列由壮年士兵组成,他们装备精良,称“主力兵”(principes),有 30 个中队,是军团的精兵(antepilani);第三列由 3 部分士兵组成,即有作战经验的“后备兵”、“殿兵④”(triarii),具有一定战斗经验的青壮年士兵“轻装兵” (rorarii),由完全没有经验、年青的新手组成

60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③④

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8 Harvard University,1976 8G R Watson The Army of the Republic London,1987 76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8 Harvard University 1976 8王建吉 古罗马共和国军事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8

Page 11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辅助兵”(assensi)。新型的罗马军团共有 4 个,每一个军团有 5000 名士兵,另有 300 名骑兵①。最先遭遇敌人的是由青壮年士兵组成的轻装兵队,如果他们出师不利便撤到第二队列中间,与中军并肩再次发起进攻,与此同时最后队列的士兵一律左腿前伸跪下,把盾靠在肩上,把手中的矛面向前方斜插在地上,形成一道密集的枪林战线。如果中军也没有战胜,旗手马上通知最后一列的老兵,于是第三列士兵出击(后来西方有一句谚语“该是第三列士兵出击的时候了”即 matters havenow come down to the triarii,形容事情发展到最后关头了②)。第三排的老兵立即站立,让前两列士兵进入战列间隔,然后迅速合拢间隔。那些自认为乘胜追击的敌人也随两列士兵进入战列间隔区,使其犹如围在铁桶里一样插翅难逃,然后罗马人以密集的兵力向敌人发起进攻。这种灵活易变的中队军团战术常使敌人措手不及,乱作一团,于是罗马人一次次地取得战争胜利。(2)中队军团战斗力增强中队军团既有机动灵活性,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既有利于

发挥个体战士的作战能动性,又可以保持群体的冲击力和杀伤力。传统的方阵是一种步兵混和的密集纵队的作战队形,是通过整个方阵进行正面冲击即“震荡冲击”,其冲击点直面前方,具有先发制人、密集纵深的特点,易产生强大的爆发力和冲击力,以势压人。然而,这种阵势忽略了侧翼与后击的防御,特别是战时稍一延长,士兵的士气和方阵阵角都受到影响。而新型军团的特点则在于队列单位小、灵活性强,长于连

701第三章摇共和政制的裂变

①②

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8 Harvard University,1976 8G R Watson The Army of the Republic London,1987 77

Page 11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续不断地攻击,远战近战均可发挥效率,攻击与防御兼顾,杀伤力极强。在方阵战术中,百人队是惟一的战术单位,方阵中的 60 个百人队只有在集合、统一的形式下才能发挥战斗能力,而军团则以中队为小型的作战单位。每个中队既可单独作战,又可以多个中队组成联队形式应敌,可以根据战争形势及时地变换战术,发挥优势,立于不败之地。(3)中队军团使用新式武器军团战士开始采用进攻能力极强的重投枪(Pilum)和椭

圆形大盾(scutum)等新式武器。有的军事史家评价说,罗马军团的出现不仅在人类军事史上将单兵作战的士兵第一次从密集队形中解放出来,而且侧面和背后还得到必要的支援,这一切都伴随着短剑和重标枪这两种兵器的采用和完善而实现①。因此,两种兵器的采用和完善为罗马军队改制提供了物质基础。

中队军团的建立标志着罗马军队已步入比较正规化和成熟化阶段。(1)军饷基本固定发放在维爱战争中,罗马首次为士兵提供薪饷,一开始只是不

定期地发放,后来随着战争的频繁,士兵长年滞留在疆场,军饷的发放渐渐固定化和正式化。波里比阿时代,“每一年步兵的薪饷是 180 德纳里(合 720 塞斯退斯),百人队队长一年是360 德纳里(合 1440 塞斯退斯),骑兵 540 德纳里(合 2160塞斯退斯)”②。(2)士兵服役期限延长“骑兵服役 10 年,步兵在 46 岁以前可能服役 16 年”,

80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杜普伊 严瑞池译 武器和战争的演化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 24Polybius The Histories 6 Harvard University,1960 2—5

Page 11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在紧急时刻,步兵要服役 20 年。如果一个人没有 10 年的军龄是不可能进入政界的”①。(3)征兵比较规范化波利比阿详细地描写了他那个时代征兵的情况:“就像在

玩一场游戏一样”, “被提名的 4 个保民官分别代表 4 个军团……每一个军团的官员分成不同的团体,开始抽签挑选士兵。4 个军团的官员依次轮流抽签挑选士兵:第一批 4 名年龄相当的士兵被抽中,被带到 4 个军团长官面前,先由第一军团的长官选择 1 名,然后依次类推地选择;第二批被抽中的 4 个战士由第二军团长官首先挑选;第三批战士则由第三军团长官首先选择,接着是四、一、二、三。这样,每个军团的长官都有同样的优先选择权,机遇相等。各自挑选的士兵也能强弱搭配。这样挑选下去,直到每个军团挑满 4200 人为止,危急时刻需征 5000 人,步兵以外还须根据公民的财产挑选出 300 人组成的骑兵队。每一个军团新入伍的战士都要发誓‘坚决听从指挥,忠于职守’”②。

罗马公民兵制在罗马共和国早期、中期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公民的利益与城邦利益紧紧连在一起,当兵打仗不仅是每个公民应遵守的义务,也是获取社会荣誉和巨大经济利益的重要途径,公民兵制成为罗马成功地向外扩张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到公元前 2 世纪中期,罗马已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连绵的战争使其赢得了数不清的财富与奴隶。罗马共和国内部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军事制度也随着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而必然发生变化。特别是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胜

901第三章摇共和政制的裂变

①②

Polybius The Histories 6 Harvard University,1960 2—5Polybius The Histories 6 Harvard University,1960 2—5

Page 11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利不仅使罗马向外扩张的野心得到巨大的鼓舞,而且使罗马的军队经过这次严峻的战争而得到锤炼,军制日益完善,在日后更大规模的战争中成为罗马致胜的重要保障。

2 军队的蜕变公元前 2 世纪中叶,罗马成为地中海区域的霸主,以公民

兵为主体的罗马军队已无力应付日益扩大的战争规模与大片的被占领土地的驻防需要。这一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在共和国的舞台上异常明显与尖锐。公元前 2 世纪中后期,罗马国家宣布不再重新分配公有土地,实际上给予了大土地所有者已经占有和兼并的土地以合法承认,丧失土地的罗马公民失去了重新获得土地的希望而加入无产者的队伍中来,因而,围绕土地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社会斗争充斥着这一时期的历史。由于符合公民兵财产资格的公民数量日益减少,大量的公民战死疆场,罗马兵源面临枯竭,公民兵制发生了严重的危机。商品经济冲击着罗马军队,士兵不再崇尚古朴的保国卫家的共和传统,而是贪求更多的战利品和将军的赏赐,使军纪受到严重影响,军队内部开始滋生贪污腐化风气,军纪败坏的现象十分严重。

公元前 2 世纪中后期,罗马赢得了马其顿战争的胜利,古老的东方文明为罗马人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罗马人从来没有见过的奢侈品连同这些奢侈品主人的奢华生活方式涌进入意大利。在战利品拍卖和将军的赏赐下,每个士兵都是战争的直接受益者,他们竞相投入商品经济的浪潮之中。商人们为了从士兵手中直接得到战利品,经常尾随着军队,军队走到哪里,商人就跟到哪里,甚至还有奴隶贩子。昔日勇敢、爱国、奉献的共和精神和绝对服从的严明纪律逐渐被追求财富和贪图享乐的欲望所腐蚀。

公元前 147 年,小西庇阿 (Scipio Aemilianus 公元前

01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12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185—129 年)当选执政官,率军进攻迦太基(第三次布匿战争期间)。“西庇阿发现军队里完全没有纪律和秩序,因为皮索(Piso,曾担任执政官)使士兵惯于闲散、贪婪和劫掠,许多小贩和他们混在一起。这些小贩为了战利品的缘故,跟着军队跑,当比较胆大一点的士兵们没有得到允许为了掠夺而进行征伐的时候(虽然按法律,凡是在战争中跑到听不见军号声音的地方去的人都是逃兵),他们跟在后面。小西庇阿还看到这些士兵的一切错误行为都应归咎于司令官;他们所从事的掠夺是新的纠纷和军纪败坏的原因,许多士兵们因为劫掠的缘故,开始和他们的同伴们争吵,以至于发生殴打、打伤、甚至于谋杀事件……”① 小西庇阿认识到如果不整理好军纪,“他绝对不能战胜他的敌人”。于是,他向士兵发表演说,并将自己的命令视为法律。他对士兵说:“你们更像强盗,而不像士兵。你们是一些逃亡者,而不是军营的保卫者。贪婪使你们更像一伙假期中的游客,而不像一支围城的军队……现在你们中间凡不是士兵的人,除了那些得到我的允许留在此地者以外,都应该今天就离开军营;那些离开的人中间,除了那些携带食物来的人以外,我不许一个再回来……我要指定一个时间,让他们处理他们的货物,我和我的财政官将监督他们的买卖”,“我到此地来的目的不是劫掠,而是征服;不是在胜利之前聚敛金钱,而是首先征服敌人……战利品和奢侈享受,我们必须推迟到适当的时候。这是我的命令,同时也是法律”②。公元前 134 年,小西庇阿第二次当选执政官,率军进攻西班牙的纽曼西阿。当他到达那里的时候,发现“那里的军队里充满着

111第三章摇共和政制的裂变

①②

阿庇安 罗马史第 8 卷(115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阿庇安 罗马史第 8 卷(第 116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Page 12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游手好闲,倾轧不合,奢侈腐化……他把所有的商贩和妓女、预言者和占卜者都赶走,因为战败,士气消沉,士兵们不断地去咨询这些预言者和占卜者”①。小西庇阿严明军纪,以期唤起士兵的行动敏捷、服从指挥、吃苦耐劳的军风。

公元前 111 年,克温图斯·凯齐里乌斯·梅特路斯到努米底亚指挥朱古达战争(梅特路斯由于在朱古达战争中表现出色,获得“努米底亚”称号)。当他“到达阿非利加的时候,这里的长官斯普里乌斯·阿尔比努斯交给他的是一支软弱而怯懦的军队……营地并没有防御工事加以保护,也没有人值班放哨,人们愿意什么时候离开都可以离开,随营人员(指小商店主、行商小贩、银钱兑换商或放债人、当地商贩、无业游民、妓女、乞丐、士兵自己带来的仆从和奴隶等)和士兵不分昼夜成群结队地四处游逛,他们在农村打家劫舍,争先恐后地掠夺牲畜和奴隶之类的战利品,然后拿它们向行商们交换外国酒和其他奢侈品。他们甚至把国家分配给他们的粮食卖掉,然后再一天天地买面包吃。总之,人们能够提到的或想像到的由于懒散和放荡而产生的任何可耻的过分行为都能在这支军队以及其他军队中看到”②。

长期的战争还造就了一批骄兵悍将。自第二次布匿战争后期开始,罗马军队中不断地发生兵变事件。公元前 206 年,西庇阿(Scipio Publius Cornelius)在西班牙的一次战役中被误传战死,流言四处散开,使发放军饷的时间延后,于是士兵们选出了自己的领袖,发动兵变。最后,这支叛军被西庇阿镇

21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阿庇安 罗马史第 6 卷(第 84、85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撒路斯提乌斯 朱古达战争第 44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Page 12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压①。公元前 204 年非洲的罗卡城被攻陷之后,当西庇阿下令撤到城外时,攻城部队无视指挥官的命令,开始劫掠居民,滥杀无辜。西庇阿及时制止了暴行,剥夺了他们的战利品,强迫那些不服从命令的军官们在士兵面前抽签,把抽中死签的 3 个军官处以死刑。

士兵在巨大物质利益的驱使下,为了金钱和财富作战,士气受到极大的影响。在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迦太基人积极地恢复在西班牙的势力,并在那里建“新迦太基城”,罗马人为扼制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发展势头,不断地派遣部队前去西班牙。然而,由于在西班牙作战获得的战利品远不及在东方战争中赢得的战利品丰厚,士兵的士气低落,使西班牙战线上始终处于不利状态。公元前 152 年,由于征集赴西班牙作战的士兵遇到困难,元老院不得不放弃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采用的传统征兵方式———选兵制(Dilectus),改用抽签的办法凑足兵力。公元前 151 年,执政官路卡鲁斯甚至找不到自愿充任在西班牙作战的下级军官。

3 马略军事改革公元前 2 世纪,罗马大规模向外扩张的势头几乎达到了顶

峰。为应付辽阔的地中海区域的统治,罗马的公民兵制显然已无力承担这一辽阔区域的长期防卫和作战任务。大规模的扩张使得罗马公民纷纷破产,兵源日益枯竭,罗马的公民兵制步入危机。公民兵内部纪律涣散,战斗力减弱已日趋严重。特别是在朱古达战争中,罗马军队制度的弊端暴露无余。

早在公元前 201 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时,罗马作为战争的胜利者与迦太基订立了十分苛刻的条约。其中的条约内容将

311第三章摇共和政制的裂变

① 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Harvard University,1976 29

Page 12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迦太基与努米底亚的边界故意弄得含糊不清,为双方日后的领土争端埋下了隐患。努米底亚与迦太基一样位于北非,彼此相邻。公元前 146 年,罗马灭亡迦太基,因努米底亚在战争中支持罗马,故保留了独立的地位。公元前 118 年,努米底亚国王麦奇普萨(Mecipusa)去世,努米底亚王国由他的两个儿子希耶姆普撒尔、阿德巴尔和养子朱古达共同治理,结果三人互相残杀。公元前 117 年,朱古达派人杀死了希耶姆普撒尔。公元前 113 年,朱古达又率军攻入阿德巴尔居住的奇尔塔城(Cirta),杀死了阿德巴尔和居住在城里的许多罗马商人。消息传到罗马,引起了罗马社会的震惊,特别是与努米底亚有着极大经济利益的骑士阶层更是义愤填膺。

在平民与骑士双重压力下,元老院于公元前 111 年正式向朱古达宣战,朱古达战争爆发(公元前 111—104 年)。战争初期,由执政官路奇乌斯·卡尔普尔尼乌斯·贝斯提亚率领 4个军团向朱古达发动了进攻。然而,卡尔普尔尼乌斯却被朱古达收买。据古典作家撒路斯提乌斯记载:“当朱古达通过他的间谍开始在卡尔普尔尼乌斯身上一试金钱的力量,并且指出他正进行的战争的困难时,执政官那事实上贪欲而堕落的思想就很容易偏离自己的目标。”甚至连一向被西塞罗称赞有着贤明公正品格、讲话犹如君父般威严的颇有影响的元老埃米利乌斯·司考茹斯也“在一大笔巨大贿赂面前从荣誉与德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①。朱古达战争草草收场,使罗马公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果敢有为的保民官盖乌斯·美米乌斯(GaiusMemmius)在人民的支持下,坚决主张将朱古达传讯到罗马,在人民大会上公开对其审讯,迫使朱古达将其行贿与某些元

41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撒路斯提乌斯 朱古达战争第 29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Page 12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老、高级官员的受贿丑行揭露出来。然而,对朱古达的审讯一开始,就被受过贿赂的另一位保民官盖乌斯·贝比乌斯动用否决权禁止朱古达回答问题。因此,朱古达在罗马受审期间不仅未遭到任何判处,还公然在罗马人的眼皮底下派人杀死了希耶姆普撒尔的儿子玛西瓦,并安排杀人凶手顺利地逃离了罗马。朱古达的大胆妄为迫使元老院不得不做出驱逐朱古达出罗马的决议。据说,当朱古达离开罗马城时,几次回头,最后他说:“这是一座准备出卖的城市,如果能找到买主,整座罗马城都可以卖掉。”①

公元前 110 年,执政官斯普里乌斯·阿尔比努斯率军向朱古达发动了新的进攻,但战果不佳。后因阿尔比努斯体力不支,将军队指挥权交与其兄奥路斯指挥,结果,由于军队频换将领、军纪败坏等原因,罗马军队连吃败仗。为了平息罗马城内因朱古达战争的失利而掀起的平民与骑士的愤怒浪潮,元老院不得不通过人民大会决议,成立特别调查委员会,由保民官玛米里乌斯负责调查朱古达向元老及高级官吏行贿事件,使一些与此事件有牵连的元老贵族遭到放逐。此时,非洲的局势对罗马也十分不利。朱古达的胜利鼓舞了努米底亚周边的一些土著部落纷纷加入反罗马的阵营,

公元前 109 年,罗马元老院启用精通军事、威望极高的执政官克温图斯·麦特路斯担任朱古达战争的军事指挥官。当麦特路斯奔赴非洲接管罗马军队时,他所面临的竟然是“一支软弱、懦怯、无力承受任何困难与危险的军队”,这支军队“毫无纪律和约束”,“营地没有设防,军营没有巡逻”,“在这支军队里……只要高兴,士兵在任何时候都能擅离职守。士兵

511第三章摇共和政制的裂变

① 撒路斯提乌斯 朱古达战争第 35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Page 12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与那些随军小贩日夜厮混在一起”①。麦特路斯对这支腐败的军队进行了改革。(1)整顿军纪,振作士气麦特路斯“禁止任何人在营地内卖食品,不许商贩跟随

军队,不许普通士兵在营地或在行军中带奴隶或驮畜”,强迫士兵自己带粮食与武器,使其从懒散中振奋起来;麦特路斯每天都要拔营,进行越野行军,然后亲自督促疲惫不堪的士兵一丝不苟地设营,每一道栅栏、每一条壕沟都要认真完成,就如同敌人就在眼前一样。这种从实战出发,严明军纪的整顿,使罗马军队的士气一度振作起来。(2)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麦特路斯排除非议,大胆任命出身低微、却战功赫赫的马

略为副将,这一提拔使马略开始步入罗马政治舞台,为罗马共和国军事制度的革命发掘了一位领袖人物。

麦特路斯的军队整顿很少有人提起。事实上,麦特路斯在非洲所进行的整治军纪、启用新人等措施,事实上是对共和国军事制度长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尝试性的革命,为马略后来的根本性的军事制度改革开辟了道路。

公元前 107 年,马略在平民与骑士的拥戴下担任了执政官,同时也接替了麦特路斯军事指挥官的位置,开始指挥朱古达战争。马略利用了罗马人民对拖延朱古达战争的不满情绪,许诺尽快结束战争。然而,朱古达仍然采取与罗马军队兜圈子的战术,不给罗马人留下正面交战的机会,战争仍在继续。后来,努米底亚人内部出现内讧,马略趁机诱捕了朱古达,罗马终于赢得了朱古达战争的胜利。公元前 104 年,马略回到罗

61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撒路斯提乌斯 朱古达战争第 44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Page 12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马,元老院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凯旋式。带着镣铐的朱古达及其两个儿子作为战利品走在战车前面,不久,他们被马略下令处死。

在朱古达战争中,向来以纪律严明、战斗力强著称的罗马军队竟成了乌合之众,充分暴露了罗马共和政制和军事制度的腐败。时势创造英雄,马略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环境中登上罗马的政治舞台,并领导了一场罗马军事史上的一场深刻革命,罗马史上将其称为“马略军事改革”。马略出身平民家庭,其家人一直是麦特路斯家族的世袭食客。马略很早就应征入伍,从没有机会受过更多的教育,却凭借勇敢善战屡建功绩,深得麦特路斯的赏识并且展露头角,曾担任保民官、行政长官和西班牙行省总督、执政官等职,又与古老的贵族世家朱利亚家族联姻,从而在贵族中间有了一定的影响。马略在朱古达战争中进行了著名的军事改革。

马略军事改革的内容:(1)募兵制代替征兵制募兵制代替征兵制是一项最具革命性、对共和国的命运产

生深远影响的改革内容。然而,此项改革并非出于马略本人的主观意图,而是客观形势所迫,不得不采取的应急措施。据撒路斯提乌斯记载,马略在担任朱古达战争指挥官时,起初也是按惯例采用传统的征兵方法,元老院同意他征招 5000—6000 名新兵。由于符合征兵标准的公民越来越少,而那些够征兵条件的公民又不愿意再去服役,因而马略的征兵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在临去非洲上任的最后一刻,马略宣布“任何公民都可以作为志愿兵加入军队”,从而打破了先前的“按财产划分的等级征兵制”。古典作家认为,马略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足够的

711第三章摇共和政制的裂变

Page 12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符合财产标准的公民,二是为了报答那些在选举中支持过他的人①。马略此举是使罗马无产者进入军队迈出的重要一步,是解决公元前 2世纪以来罗马公民兵制衰竭与大规模扩张战争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找到的最佳途径。那些数量巨大的、具有公民权的无产者从此成为罗马更大规模向外扩张的最可靠的兵源。(2)实行以服役年限为条件的军饷制按共和惯例,战时征集军队,战后回乡务农。共和制的早

期,因战事规模较小,战场较近,对农耕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自第二次布匿战争以来,罗马人几乎整年都卷入战争旋涡中,罗马公民常年滞留在疆场,服役时间普遍延长,小农经济面临严重的危机。因而,公民逃避征兵的现象亦很严重。马略实行募兵制后规定,公民服役年限为 16 年,其间可领取固定的薪饷作为生活补贴。普通士兵每年一般可得 1200 阿司的薪金,百人队长的薪饷是 2400 阿司,骑兵是 3600 阿司。为稳定士兵的军心,马略妥善安置退役老兵,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他规定服役期满的老兵可以从国家那里领取一块份地作为养老保障。(3)联队军团制代替中队军团制马略改革取消了财产资格与等级、年龄划分,惟一保留下

来的征兵条件就是“公民权”。这样就使罗马军队的成分发生了变化,先前按财产、等级、年龄化分的兵种界限已经不存在了,无产者成为罗马军队的主流。马略根据军队成分的变化进行军队编制的改革,实行联队军团制。军团由 10 个联队组成,每个联队下辖 3 个中队,6 个百人队。过去罗马军团的中队制被取消,百人队成为罗马军团最基本的战术单位。这种联队制并不是马略的首创,波利比阿曾描述小西庇阿使用过这种战术

81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撒路斯提乌斯 朱古达战争第 86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Page 12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单位①。李维也强调,罗马军队在布匿战争中使用过联队制②。联队制往往在实战中按四、三、三序列布置军阵,即第一列由4 个联队组成,第二、三列各由 3 个联队组成,每一个联队都由各个不同兵种的士兵组成。过去三列军团按兵种设置战列,虽然每个战列都能独立作战,具有相当的机动性,但由于每个战列的兵种不同,三列之间不可能互相替换作战,影响战斗力。在联队制下,每一个士兵的武器、装备以及训练程度几乎相同,因而 10 个联队可以单独调动,具有灵活性,而每一个联队都可以在战斗中承担任何一个战列的任务,且能攻能守,具有综合作战的能力,指挥官可根据战争形势将其分成一列或数列军阵,从而更完美地发挥罗马军团的机动性与灵活性。(4)增设新的兵种,改良军事装备马略在巴莱阿利克(Balearic)等地区征集训练有素的弩

兵,并增设工兵和机械兵等新的兵种。据说马略为减轻士兵行军负担,加快行军速度,发明了一种装置,士兵可以不摘掉盔甲即可挪动他的行装。这种装置称为“马略的骡子”③ (muliMariani,即一种行军背架,用来携带战士自身必备的行李)。马略时期,长枪终于被投枪完全取代,投枪、短剑成为罗马军团所有战士的主要武器。(5)创设军团团徽在新的军制下,士兵至少要服役 16 年,非常时期服役时

间会更长,有的士兵甚至一生都消耗在疆场上。如何将军队凝聚成团结一致、英勇作战的整体是至关重要的。于是,作为一

911第三章摇共和政制的裂变

①②③

Polybius Histories 23 New York,1938 84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22 Harvard University,1976 5G R Watson The Army of the Republic London,1987 87

Page 12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种军魂———集团精神(esprit de corps)在马略时期诞生了。创设军团团徽,使每个军团都有自己的鹰徽(aquila),将其存放在军团的小礼拜堂里,作为“神圣军团”的象征①,来凝聚军心,鼓舞士气。(6)加强军训,严明军纪马略极其重视军纪的整顿,重申共和初期的军法,凡临阵

逃脱、违犯军令、怯懦退却者均给以严厉惩处,或逮捕施以重刑,或处以死刑。他使“新兵学会无所畏惧地进行战斗,他们看到,那些临阵脱逃的士兵不是被俘便是被处死……最勇敢的士兵反而是最有安全保障的士兵”②。马略凭功论赏,对于立功的士兵给以及时的奖赏,深得士兵的拥戴。马略充分利用士兵服役时间的延长来对军队进行严格的正规化训练。马略经常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迫使士兵长途行军,并经受酷热缺水的考验,使士兵能够尽快地适应作战的客观环境。马略还将角斗学校的击剑术介绍到军队中来,以提高士兵的战斗技术。

马略的军事改革是罗马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在罗马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募兵制取代了传统兵制———公民兵制,顺利地解决了兵源危急问题。马略通过推行募兵制建立了一支完全脱离社会生产的职业化军队,这支军队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组织的改革与整顿,提高了战斗力。正是依靠改革后的新型军队,马略才迅速地结束了朱古达战争(公元前 104 年),接着又于公元前 102 年至公元前 101 年击退了条顿人(Teutones)和森布里人(Cimbri)的进攻。

02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G R Watson,The Army of the Republic London,1987 86撒路斯提乌斯 朱古达战争第 87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Page 13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马略改革使大批的无产者加入军队,部分地解决了小农破产引起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消除了这些无业游民所引发的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另外,无产者成为军队的主体,改变了以小生产者为主体的军队成分,形成了与社会生活逐渐脱离的军人集团,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公民兵与生产者之间的矛盾。

士兵在长期的服役中完全依赖薪饷和战利品,他们的得失、命运紧紧地握在将军的手中,从前为国家利益而战的公民兵队伍被专事战争的职业化军队彻底取代,士兵与将军之间的关系也取代了士兵与共和国之间的关系。阿庇安说:“党派的领袖们带着巨大的军队,依照作战的习惯,彼此互相进攻,他们把国家变为他们争夺的对象”,“党派的领袖们渴望取得最高的权力。他们拒绝解散人民所交给他们的军队,有的甚至没有得到民众的许可就雇佣军队,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而彼此争战。每当一个党派首先占领罗马城的时候,反对党在名义上为了反对他们的敌党而进行战争,但实际上他们是为了反对他们的祖国而进行战争,他们猛力攻打罗马城,好像攻打敌国的首都一样。对公民们进行残酷和不分皂白的屠杀”①。

从此,军队由昔日维护城邦共和国的积极力量蜕变成摧毁城邦制度的破坏力量,成为某些野心勃勃的将军扩展势力所依靠的骨干力量。将军成为士兵追随、拥戴的对象,士兵成为将军实现个人野心的工具。因而,马略改革也为军事独裁制的成长提供了土壤。

4 军事独裁制的建立在罗马历史上,第一位建立军事独裁制度的人是苏拉。路西乌斯·科尔耐利乌斯·苏拉(Lucius Cornelius Sulla,

121第三章摇共和政制的裂变

① 阿庇安 内战史第 1 卷(第 55、2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Page 13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公元前 138—78 年)出身于罗马贵族。他出生后,家境开始破落。苏拉曾是马略的部将,在朱古达战争中表现突出。在意大利同盟战争中尽显军事才能,被公认为优秀的军事统帅。公元前 88 年,苏拉当选执政官。当时,正值本都国王米特里达梯六世大肆向罗马东部行省———小亚细亚行省进攻之时,罗马面临极其不利的形势。许多城市纷纷响应米特里达梯的反罗马斗争,小亚细亚行省的许多罗马人、意大利人成为米特里达梯刀下的牺牲品。米特里达梯还命令其子率军进入马其顿,然后与雅典结盟,除斯巴达几个城邦外的希腊诸城邦几乎全部倒向米特里达梯。

危难之中苏拉走马上任,其同僚是克温图斯·庞培·卢福斯。经抽签,苏拉当选为米特里达梯战争的军事指挥官。就在苏拉欲往东方赴任的前夕,一位马略的支持者保民官普布里乌斯·苏尔比西乌斯·卢福斯(Publius Sulpicius Rufus)使用手段让马略成为东方战争的统帅。当苏拉日夜兼程地赶往部队的驻地———坎佩尼亚时,马略也派出两名军事保民官来到部队驻地。苏拉抢先召集士兵大会,鼓动士兵们向罗马进军,那些渴望通过参加米特里达梯战争以求取丰厚战利品的士兵在苏拉的煽动下,表示愿意服从苏拉指挥。于是,苏拉便带着这支由 6个军团组成的本来要开到东方的罗马军队向罗马城进发,首开了罗马军队攻打罗马城的先河。据记载,苏尔比西乌斯和马略曾派出 3 个代表团试图阻止征途上的苏拉,而苏拉则冠冕堂皇地说他这样做是“为了拯救祖国,使它不受暴君的统治”①。苏拉继续将军队逼进罗马,苏尔比西乌斯和马略仓促应战,由于苏拉指挥的是即将开赴东方行省的 6 个军团,所以,苏拉很

22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阿庇安 内战史第 1 卷(第 57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Page 13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快占领了罗马城,苏尔比西乌斯被杀,马略则逃往非洲。苏拉攻打罗马城,表明罗马军队的性质彻底改变。罗马军队已由国家、公民的保护者演变成为个别政治野心

家谋取利益的工具。军队将指挥官视为惟一效忠的目标,先前的士兵必须拥有土地才有资格为国出征,而新式的罗马军人则出征才能获取土地、财富。他们的命运、前途全部掌握在将领的手里,军事将领是他们的“军事地主”。军队从此成为军事指挥官争权夺势的工具,为军事独裁制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苏拉攻打罗马城是向传统的共和制、共和政府的公然挑战,是对共和法律的践踏。

按共和法律,即使士兵在罗马城内也不允许携带兵器。苏拉凭借军队占领罗马城后,宣布马略及其支持者为“罗马人民的公敌”①,他们的财产全部被没收。苏拉颁布的新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事务须经元老院事先批准,凡未事先经元老院批准的议案,不得向公民大会提出;国家的一切法律都由森都利亚大会表决通过后方能生效,从而剥夺了部落大会(特里布斯会议)的立法权。新宪法还剥夺了保民官的否决权,使保民官参政议政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苏拉改组元老院,将自己的 300 名拥护者选进了元老院。平民与贵族长期斗争取得的胜利成果被葬送了,元老院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此后,“廉耻或法律、制度或国家对于暴行都失去了约束力”②。

苏拉攻打罗马城,拉开了罗马内战的序幕。“从此以后,群众的骚动只有武力来解决了。罗马城常常

321第三章摇共和政制的裂变

根据罗马法律:凡被宣布为“公敌”的人,任何人包括奴隶都有权杀死他而不负法律责任。从马略与苏拉交战开始到共和国灭亡,这种“公敌宣告”一直是统治者们进行内讧时使用的政治手段。

阿庇安 内战史第 1 卷(第 60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Page 13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被进攻,城下常发生战斗,战争带来其他的灾难。”①

在稳定罗马局势后,苏拉率军前往东方,公元前 87 年抵达希腊。在苏拉大军铁蹄的践踏下,大多数原来支持米特里达梯的希腊城邦转向苏拉,惟有雅典等少数几个城邦还在顽强抵抗。于是,苏拉血洗了雅典城,恢复了罗马在希腊半岛的统治。苏拉继续北上、东进,不断取得战争的胜利。然而,就在苏拉忙于东方战争时,从罗马传来了坏消息:马略和秦纳在罗马重新得势,公元前 86 年当选为执政官(马略是第七次任执政官,秦纳是第二次)。他们宣布苏拉党人为“公敌”,在罗马城里又掀起一场公敌残杀的党派内讧。苏拉急于赶回罗马向政敌报复,于是集中兵力向米特拉达梯施加压力,迫使其于公元前 85 年 8 月签订了停战和约。和约规定:米特里达梯退出战争以来所占领的地区,缴付 3000 塔兰特的战争赔款和 80 艘舰船。苏拉为防止米特拉达梯势力重新抬头,对小亚、希腊的许多城市进行劫掠蹂躏,城墙夷为平地,居民变卖为奴,强行向每个城市征收 5 年的赋税,并摊派巨额军费开支,苏拉扬言“如有不服从的城市,我将当做敌人来惩办”②。

公元前 83 年春,苏拉带着东方战争聚敛来的巨额财富和一支完全效忠他的军队杀回意大利,一场新的内战又要开始了。苏拉此次面临的对手是以秦纳(公元前 87、公元前 86 年的执政官,马略在公元前 86 年与秦纳同任执政官,但上任不久即病逝)、弗拉库斯(接替马略之位)、卡波(公元前 85 年与秦纳共任执政官)和小马略(马略的侄子)等为首的马略党人。虽然秦纳等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并采取了许多应急措

42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阿庇安 内战史第 1 卷(第 60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阿庇安 罗马史第 12 卷(第 62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Page 13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施,例如在意大利半岛全面征兵等,但是,在苏拉率领下刚从战场凯旋而归、战斗士气高昂、追随苏拉忠诚不贰的强大军队面前很快败下阵来。

苏拉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罗马,开始了恐怖残忍的“公敌宣告”,对其政敌及其追随者大肆屠杀,烧毁他们的房屋,没收他们财产。一时间,罗马城乃至意大利各地布满了腥风血雨。阿庇安记载,苏拉对待政敌“所打算的不是单纯对他们处罚、纠正和警告的问题,而是毁灭、死亡、财产交出和全部歼灭的问题”。仅在“一次战役中 1 万到 2 万人被杀的事件不只是发生过一次”①。最后,“苏拉按他自己的意志,成为全罗马无可争辩的统治者”。为使自己的统治具有合法性,苏拉导演了一幕“伪装的选举”,如愿以偿地登上了摄政官的宝座。

按照罗马古老的惯例,每当一个国王去世的时候,元老们轮流掌握王权,每人 5 天,等到人民决定谁为新国王为止,这个执掌 5 天大权的统治者叫做摄政官。即将卸任的执政官总是主持他的继任执政官的选举事宜,如果碰巧当时没有执政官的话,那么就要派一个摄政官来主持选举执政官的人民会议。”当时执政官卡波已经在西西里丧命,其同僚小马略也自杀身亡。在苏拉幕后操纵下,元老院推选首席元老瓦列里乌斯·弗拉库斯为暂时的摄政官。结果,瓦列里乌斯作为回报,迫使公民大会通过了“苏拉为无限期的独裁官”法案。于是,苏拉成为罗马历史上第一个无限期的独裁官。

苏拉的独裁制度完全是凭借武力和军队实现的,因而称为“苏拉的军事独裁制”。其特点如下:

(1)以共和之名行独裁之实

521第三章摇共和政制的裂变

① 阿庇安 内战史第 1 卷(第 82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Page 13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苏拉独揽任免官吏、法律、统帅军队等大权。为显示其权力的威严,有 24 个侍从手执“束棒”跟随左右,同时,还有一支卫队不离前后。“苏拉好像一个统治的君主一样,是位于执政官之上的独裁者。”①

(2)清洗元老院,使其成为独裁统治的核心力量苏拉对内战中大伤元气的元老院进行清查,剔除政敌,补

充支持者。他从最信任的骑士中选择了 300 人补充进元老院,以便加强对元老院的控制,进而左右国家政局。(3)军队作为独裁统治的工具苏拉将土地授予他麾下 23 个军团的士兵,并在意大利各

地建立殖民地,妥善安置退役老兵。苏拉“还从那些被宣布为公敌的人的奴隶中挑选出最年轻、最强壮的 1 万多人,给予他们以自由和罗马公民权,依照他自己的名字,称他们为科尔耐利乌斯”②。这些人对苏拉感恩戴德,成为苏拉最忠诚的部下。这些人与苏拉的老兵一起构筑起捍卫苏拉政权最稳固的屏障,成为支撑苏拉独裁政权的中坚力量。(4)削弱保民官权力苏拉规定,保民官无权向公民大会提交法案,不得参与司

法事务,他们的弹劾权也被新的元老成员所取代;凡担任过保民官官职的人一律不能竞选其他官职,同时对保民官的否决权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苏拉时期,保民官官职已完全丧失了自格拉古以来在罗马共和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成为苏拉颠覆共和政制的一个缺口。(5)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62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阿庇安 内战史第 1 卷(第 100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阿庇安 内战史第 1 卷(第 100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Page 13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凡在公民大会提出的任何议案都必须经过元老院的审查与通过。(6)改革官制苏拉对高级官职的任命、晋升等作了严格的规定:新的元

老必须具备担任过财务长官职务的条件;未满 30 岁的青年人不得担任营造官职务;未满 39 岁的公民不得竞选财务官;未满 43 岁的公民不能入选执政官;每一位公民 10 年之内不得两次连任同一官职;还扩大高级官职人员队伍,将元老院 300 人扩至 500—600 人,营造官由 12 人扩至 20 人,行政长官由 4人增加到 8 人,祭司与占卜团的人员也分别增加到 15 人;行省总督在行省的任期不得超过一年,每一位卸任的执政官和行政长官所掌管的行省都由元老院来决定,行省总督不得擅自发动战争,不得带兵进入别的行省。(7)规范社会秩序苏拉制定或重申一些整顿社会秩序的法律,诸如反勒索

法、反奢侈法、反选举舞弊法、反叛逆法、反盗窃公物法、反通奸不贞法等。

公元前 78 年,苏拉突然宣布辞职,隐退坎佩尼亚的海滨别墅,不久病逝。

苏拉建立起的军事独裁制和所进行的改革对于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历史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苏拉的独裁政权是对罗马共和国的统治核心———元老院政权的改造与冲击,是对罗马共和政制发起的第一次猛烈攻击。先前的元老院是一个罗马贵族长期垄断的封闭性的罗马共和国政府的核心。苏拉独裁后,往元老院输送了 300 名新元老,这些人大部分来自罗马和意大利半岛上其他地区的贵族和骑士,是苏拉坚定的支持者。经苏拉调整后的元老院,无论在性质和

721第三章摇共和政制的裂变

Page 13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成分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经改造后的元老院已从昔日国家最高的决策机关蜕变为苏拉实现个人意志的御用工具。苏拉时期的元老院已经变质。

苏拉独裁是当时罗马共和国陷入城邦危机时各种矛盾激化催生出的一股新生力量,是试图克服危机,平定局面的一种个人军事专政。这种以职业军队为基础的军事独裁制对于迅速镇压各地奴隶、贫民和其他各阶层人民的反抗,铲除敌对势力,稳定罗马霸国统治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苏拉独裁是对建立一种新的统治制度的大胆尝试。可以说,苏拉军事独裁敲响了共和制的丧钟,为共和制向君主制的过渡铺设了一条迅捷的通路。

三、奴隶制度的发展与奴隶大起义

罗马共和国大规模向外扩张,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刺激了罗马奴隶制的发展。

在第三次马其顿战争中(167 年),仅伊庇鲁斯一地被卖为奴隶者即达 15 万人之多;公元前 146 年,罗马灭亡迦太基,将 5 万人卖为奴隶;公元前 102 年,马略在一次与条顿人的战争中将 9 万战俘同样卖为奴隶。除此而外,各行省居民在包税商和高利贷者的盘剥下沦为债务奴隶的人数也日益增多,海盗抢劫的奴隶也是奴隶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些奴隶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奴隶市场。罗马各大中城市都设有奴隶交易市场,例如,爱琴海上的提洛岛是奴隶买卖的中心。据说有时一天成交奴隶达万人。奴隶的价格一般分为几种:做杂活的奴隶价值 2000

82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13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塞斯退斯,有知识的奴隶值 8000 塞斯退斯,有烹饪专长的奴隶值 1 万塞斯退斯。可见,奴隶买卖能获得巨额利润。

奴隶大量地被投放到罗马社会的各个生产部门,逐渐成为罗马社会的主要生产者。公元前 2 世纪中期,罗马奴隶制生产关系基本确立。罗马统治者利用廉价的奴隶劳动,使用种种残酷的剥削手段强迫奴隶们超出自身能力的极限,为主人创造巨额财富。奴隶制的发展给奴隶们带来深重的灾难与非人的待遇,激化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在罗马大规模向外发动战争的同时,为转嫁战争损失,加重了对奴隶的剥削,同时也加重了对意大利同盟者的负担,社会矛盾也日渐尖锐起来。公元前 137 年、公元前 104 年爆发的两次西西里奴隶大起义就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在西西里的大农庄里聚集着成千上万的奴隶,他们受着非人的待遇与剥削。就在提比略·格拉古改革方案公布的前夕,西西里岛上爆发了奴隶大起义(公元前 137 年)。起义声势很大,参加人数达数十万人,起义者甚至建立起自己的政权,给统治者以强大的震撼。狄奥多拉斯记载:“从来没有像西西里爆发的这种暴动,它使恩那城的代行最高审判官和他们的地方部队都毫无办法,就是从意大利调来的执政官的军队也完全无能为力。”公元前 73 年,又爆发了“大约两千年前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①,即斯巴达克起义。这次起义是角斗奴隶斯巴达克领导的各类奴隶和破产农民参加的一次奴隶大起义。在斯巴达克杰出的指挥下,起义军曾多次击败前去镇压的罗马军队,使整个意大利从南至北都燃起了起义的烽火,使罗马统治

921第三章摇共和政制的裂变

① 马克思 致恩格斯的信(1861 年 2 月 27 日) 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59

Page 13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者惊慌失措,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在选举镇压起义军统帅时,元老贵族成员一反常态,“没有人敢提自己为候选人”①。最后,罗马军队的指挥权落在了罗马城里著名的大富豪李锡尼·克拉苏手中。克拉苏怀着攒取政治资本、提高政治声誉的强烈欲望亲率 6 个军团(后来又增补了 2 个军团)的兵力,对起义军进行镇压。然而,由于大军在与起义军交战中溃不成军,于是克拉苏采取严酷的“十人抽杀制” (即用抽签的方法,在 10 个人中选出处死 1 人)才严明了军纪,使罗马军队逐渐恢复了士气。而此时的起义军内部出现了致命的分裂,再加上原先答应为起义军提供船只的海盗背信弃义等原因,最终导致了起义失败,斯巴达克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斯巴达克起义给腐朽的罗马共和国以毁灭性的打击。斯巴达克起义彻底摧毁了传统的共和国经济,在奴隶制经

济的变革中起到除旧布新的推动作用,使罗马的奴隶制经济得到完善与发展。起义也促使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在斯巴达克起义的沉重打击下,罗马统治者逐渐认识到奴隶是财富的创造者,是整个社会的主要生产者。无论是个人为了聚敛更多的财富,还是社会为了发展繁荣,都需要驱使奴隶发挥最大的劳动热情。因而,奴隶主使用一些手段来刺激或发挥奴隶的生产积极性。瓦罗在他的《论农业》中告诫奴隶主们:“你应当用犒赏来刺激监督人(从奴隶中选拔的管家)执行自己任务的热情,而且要注意使他们有自己的一些东西,有女奴隶和他们同居,替他们生儿育女,这样使他们做事时比较踏实,也更留意农庄……你还应当和最能干的奴隶商量即将要干的农活儿……如果有时对他们比平时慷慨些,如

03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阿庇安 内战史第 1 卷(第 118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Page 14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果给他们较好的食物和衣服,如果偶然地放他们的工或是允许他们自己的一头牲畜放到农庄上去吃草,或是给他们诸如此类的其他特权,他们的劳动热情就会提高。”① 有的奴隶主还交给奴隶少量的资金或一小块土地、工具称“特许折产”(Peculium),让奴隶自己经营并缴纳定额租金,使奴隶在生产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促使他们更加关心生产,同时他们还可以有一定的积蓄,以便从主人那里赎身,成为被释奴隶。这些剥削方法上的改变与调整在客观上促进了罗马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斯巴达克起义后不久,罗马农业生产领域中出现了新型的生产关系———隶农制(即把农庄分成小块土地出租给“科洛尼”)。

斯巴达克起义暴露了罗马共和制度的腐朽与没落,以罗马公民为社会基础建立起来的共和制度,已不再适应镇压奴隶和维护霸国统治的需要。

四、意大利半岛的“罗马化”进程

马略的军事改革为解决罗马兵源找到了一个较好的途径,然而,安置退役老兵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彻底地解决。马略麾下的士兵大多来自意大利半岛的非罗马人,他们常年辗转于战场上,用生命和鲜血为罗马国家开拓疆土,却得不到与罗马公民平等的待遇。罗马退役老兵的不满对社会的稳定构成极大的威胁。

意大利同盟者与罗马人之间的矛盾也在加剧。罗马在对意

131第三章摇共和政制的裂变

① 瓦罗 论农业第 1 卷(第 17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Page 14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大利半岛征服的过程中使用了“分而治之”的意大利政策,其政策的核心是将被征服的意大利各部族视为同盟者,以便获取人力与财力资源。因而,罗马能够顺利地征服地中海世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意大利作为罗马大规模征服战争的强大根据地,促使罗马如愿以偿地实现了称霸地中海世界的美梦。

在罗马不断向外扩张的历史进程中,就罗马一方来说,凭借政治、经济、军事优势向意大利的同盟者施加罗马影响,使意大利半岛的政治、经济、法律与文化等方面逐渐罗马化;罗马人为保持自己的独尊地位,将“罗马公民权”视为罗马人独享的囊中之宝,这种封闭的、狭隘的罗马公民权意识使罗马人高踞同盟者之上,特别是罗马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之后,罗马人的特权使其获得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尽管罗马有时出于形势所迫也曾将“公民权”(部分公民权)授予拉丁人和一部分意大利人,然而,绝大多数意大利人仍被排斥在“罗马公民权”以外。所以,对罗马人以外的意大利人来说,得到的是越来越不公正的待遇。在大规模的战争中,人数众多的意大利人被迫从军,与罗马人一样用鲜血和生命为罗马开拓疆土,却享受不到与罗马人一样的待遇。他们无权分得公有地,无权参加公民大会,更不能担任各级官职,甚至要遭受罗马人的歧视和压迫。因而意大利同盟者认为,获取罗马公民权是他们争得与罗马人在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分得土地的根本所在。

长期以来,意大利同盟者采取了种种手段谋取“罗马公民权”。例如,如果一个退伍的意大利老兵之子继续在罗马军队服役,那么他就可以获得特许进入罗马城居住,或者通过与罗马公民联姻使下一代合法地取得罗马公民权;有的意大利人甚至偷偷移居罗马城,在人口普查时混进公民名册;有的甚至将自己的孩子送给或卖给罗马人;有时贿赂也成为意大利人谋

23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14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取公民权的惯用办法。公元前 286 年,大约有 1 万多非法移民居住在罗马城,后来他们被强令迁出。公元前 126 年,罗马政府颁布法令驱逐所有在罗马城里居住的移民。这些公开的歧视与排斥激起意大利同盟者的强烈不满,将罗马公民权向整个意大利半岛的居民开放已迫在眉睫。于是,罗马统治集团中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这一问题的现实性与深远意义,开始关注并着手解决这一重大问题。公元前 125 年,执政官弗拉库斯首次提出向同盟者授以公民权法案,由于元老院的阻挠而未实行。公元前 122 年,保民官盖约·格拉古又提出公民权议案,同样未获通过。公元前 100 年,萨图宁第二次担任保民官(第一次是在公元前 103 年任保民官),解决意大利同盟者公民权与土地问题以及安置退役老兵问题开始出现转机。

1 萨图宁土地法案的颁布公元前 100 年,阿普雷乌斯·萨图宁(L Appuleius Sat

urninus)与马略在政治上结成同盟。萨图宁同意马略的政见,支持他从根本上解决退役老兵的安置问题。于是,萨图宁担任保民官后立即提出了一项土地法案,称“萨图宁土地法”。该法规定:将阿非利加和拿波高卢行省(也译做那尔旁,GalliaNarbonensis)的公有地分给马略老兵,每人 100 犹格(这些人中有很多是意大利同盟者)。为了保证“土地法”的顺利执行,萨图宁规定:元老院必须宣誓遵守该法,凡拒绝宣誓者将遭到开除元老院,处以罚金的严厉惩罚。萨图宁强硬的态度迫使元老院执行该法,却遭到罗马城市平民的反对,因为将土地分给拉丁人和意大利人无疑是对他们的公民利益与特权的侵害。萨图宁不得不使用武力,迫使公民大会通过此项法案。马略的老兵中有一部分同盟者获得了土地。萨图宁还建议在西西里、阿卡亚和马其顿等地建立殖民地,进一步解决同盟者的土

331第三章摇共和政制的裂变

Page 14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地问题。因为只有罗马公民才享有分配公有地的权利,获得公有地无疑是获得了罗马公民权。萨图宁土地法案得到同盟者的热烈拥护,而萨图宁本人在同盟者们的欢呼声中急于施行他的全部法案。公元前 99 年,他在第三次任保民官时竟使用暴力杀死与自己不同政见的执政官候选人。结果,激起罗马公民的普遍不满,元老院趁机插手,终于使萨图宁土地改革失败,萨图宁本人也惨遭杀害。

萨图宁土地法案虽然没有得到彻底地贯彻施行,却使解决意大利同盟者的权利与土地问题明朗化、公开化,同时萨图宁也提出了一条解决同盟者土地问题的途径———扩建罗马殖民地,让这些深受罗马影响的意大利同盟者定居在殖民地上,既可以平息罗马—意大利社会日益尖锐的矛盾,又为扩张中的罗马国家建立起广泛的根据地。萨图宁这些具有远见的改革措施为后来的改革者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2 德鲁苏斯法案玛尔库斯·李维乌斯·德鲁苏斯(Marcus Livius Drussus)

于公元前 91 年担任保民官。德鲁苏斯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尽量照顾到各阶层的利益,试图调和各类矛盾。例如,他提出向贫穷公民廉价售粮,将坎佩尼亚和西西里余下的公有地分给贫民;在元老院增加 300 名骑士议员;将司法权归还元老院;授予意大利同盟者的罗马公民权。该法案一经提出,一反德鲁苏斯所料,竟然遭到所有阶层的反对。因为这是一个调和矛盾的产物,试图很注重方方面面的利益均衡,却忽略了各阶层之间不可填满的欲望鸿沟。当每一阶层都带着各自的不满足共同责难德鲁苏斯的时候,德鲁苏斯的法案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德鲁苏斯最终也难逃被人暗杀的厄运。就在议案即将付诸表决的前夕,德鲁苏斯被无名刺客暗杀身亡。

43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14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血的教训、铁的事实使意大利同盟者深深地认识到,通过合法的手段争取罗马公民权的希望是绝不能实现的,于是同盟者在绝望中拿起武器,踏上了用武力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征程。

3 同盟战争公元前 1 世纪,罗马面临的局面是元老贵族与新贵族之间

的矛盾激化。国家政权操纵在少数贵族手里,大多数通过经商、作战立功的新贵族(骑士)要求分享、参与政权。“贿赂和暴力成为罗马城里选举中的常见现象”①;农民要求重分土地。大批破产农民拥进城里,使城市人口膨胀,饥荒严重,平民暴动经常发生;公元前 90 年以前,罗马军队有 2 / 3 是意大利同盟提供的②,因而意大利同盟者要求罗马公民权的呼声日益高涨。

罗马自从成为意大利半岛的统治者以来,虽然将意大利各民族视为“同盟者”,实际上这些意大利人却被当成罗马人的属民。他们缴纳赋税,为罗马开拓领土,却不享有罗马公民权,被排斥于罗马人的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之外。这种“只尽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不平等日益引发了意大利同盟者的不满。他们从公元前 1 世纪初就以不同的形式与罗马人展开斗争,直到公元前 91 年德鲁苏斯惨遭杀害,使意大利同盟者试图利用合法斗争手段来获取罗马公民权的希望终成泡影。于是,开始采取武力斗争的手段来争取罗马公民权,以获得分配公有土地的资格。

战火首先在阿斯库伦城点燃。公元前 91 年底,位于意大利中东部地区的阿斯库伦城(Asculum)首先举起反抗罗马的

531第三章摇共和政制的裂变

①②

Chester G Starr The Ancient Romans Oxford,1977 72P A Brant The Fall of the Roman Republic Oxford,1988 253

Page 14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大旗。该城的意大利人杀死了前来训话的盛气凌人的罗马行政长官塞尔维利乌斯(C Servilius),并将在该城居住的罗马人统统打死。阿斯库伦城反抗罗马的火焰迅速蔓延到邻近地区。

公元前 90 年,意大利全面地爆发了“同盟战争”,几乎所有的意大利同盟者都参加了这次起义。起义者拥有与罗马相匹敌的军队,起义声势十分浩大。起义者还建立了联盟共和国,其首都定在科菲尼乌姆城(Corfinium)。所有参加起义的人都享有新国家的公民权利。由参加起义的部落和地区选出500 名代表组成元老院,作为国家的领导核心。在起义领袖中选出 2 名执政官和 12 名行政长官作为管理新国家的最高官吏,他们拥有军事、行政和司法等大权,并预定在首都召集人民大会。新国家还规定了奥斯坎语言和拉丁语为官方语言。向全意大利发行通用的硬币,其中保存至今的一些硬币上刻有一只公牛用角刺入倒地的母狼,表明代表意大利的公牛将罗马的标志—母狼打败在地,是一种意大利同盟者对罗马人的胜利标志。

同盟战争是罗马在向外扩张中所遭遇的无数次战争中最可怕的战争之一。

起义者拥有与罗马军队相匹敌的大军,其战斗力与武器装备足以与罗马军队抗衡,且意大利同盟者在常年参与罗马所发动的战争中,熟知罗马的战术韬略,因而同盟战争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起义者手中。这是罗马共和国在穷途末路时所遭遇的最严重的打击。表面上看这是罗马人长期以来对意大利同盟者的不公平待遇所至,实际上暴露了罗马共和国的城邦体制已走向全面的危机,狭小的、封闭的公民体制已不再适应更广阔的领土与人民的统治需要。罗马统治者不得不作出让步,采取分化瓦解的政策来削弱起义者的力量。公元前 90 年末,朱利亚

63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14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法颁布(Lex Julia),该法规定凡未参加暴动仍对罗马忠诚的同盟者可以获得罗马公民权。于是,埃特鲁里亚人和翁布里亚人首先获得了公民权。公元前 89 年初,罗马统治者又颁布了普莱乌提亚·帕庇利亚法(Lex Pleutia Papiria),该法宣布:凡在 60 天之内放下武器,向罗马行政长官登记注册的意大利人,一律获得罗马公民权。罗马这一攻心战术很快收到了效果,相当一部分意大利同盟者是为了争取罗马公民权而参加起义的。当该法颁布后,这部分人便从起义队伍中率先撤出来,使起义者的阵营开始瓦解。随后,罗马便集中兵力向起义者发起全面的进攻,并对顽强抵抗的起义军进行极其残酷的镇压。就在这一年(公元前 89 年),罗马人攻下了率先起义的阿斯库伦城,对该城的将士与市民展开了疯狂的屠杀,剩下的居民也被强行驱逐出城。阿斯库伦城的陷落使同盟战争的形势急转直下。到公元前 88 年,大部分起义地区恢复了罗马的统治。虽然南部仍有起义者在零星地展开斗争,但同盟战争的大势已过,战争基本结束。

同盟战争是罗马在向外扩张中所进行的无数次战争中最棘手的战争之一。

起义者有计划,有组织,有势力雄厚的军队,并建立了国家政权。这一切对罗马在意大利的统治构成了致命的威胁,是罗马共和国在面临危机时的重大考验。罗马人在危机关头暂时将内部纷争搁置一边,一致向外。罗马政府及时地针对形势变换统治政策,特别是在武力镇压无济于事的危机时刻,罗马人又一次施展惯用的政治手段———将自己视为特权的罗马公民权被迫向意大利人开放,使罗马人又一次渡过了危机。尽管同盟战争的胜利者是罗马,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意大利同盟者也不能称为战败者,至少可以说通过血淋淋的斗争,意大利人终

731第三章摇共和政制的裂变

Page 14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于获得了罗马公民权,达到了他们起义的主要目标。经同盟战争的残酷整合,意大利半岛基本上完成了罗马化

进程。同盟战争表面上看是一场意大利半岛上的无权公民反对全

权公民的战争,实际却是意大利趋于统一、民主的一个整合过程。尽管这一过程充满了腥风血雨,但对于战争的双方来说,任何一方都不能称为“绝对的胜利者”或“绝对的失败者”,战争使罗马被迫将一向引以为荣的公民权利向意大利开放,这是罗马在统一意大利半岛的过程中作出的重大让步;而意大利同盟者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与罗马人的“平等”更是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战争后,所有的意大利人都获得罗马公民权,他们被编入 10 个新的特里布斯中,尽管这些新公民在政治影响及作用上还不能与罗马公民完全平等,但毕竟缓和了意大利与罗马人之间的社会矛盾,在意大利统一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同盟战争促使整个意大利境内人民的思想感情、民族意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战争的狂澜冲破了各自为政、众多分立小国的藩篱,使其融合在一个以罗马为首的统一国家的范围之中,所有的意大利同盟者都成为这个国家的公民,所有独立的小国都成为这个国家下属的市、区,意大利人逐渐将罗马当做自己的国家,将自己视为罗马国家的成员,并为实现罗马国家的利益而献身;罗马人也逐渐将自己的民族意识开阔到整个意大利境内。公元前85—公元前 84 年完成的全意大利的公民登记标志着意大利半岛的统一和意大利罗马化进程的顺利完成。

同盟战争促进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机制向帝制转变的初步改造。

83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14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统一后的罗马国家成为整个意大利半岛的统治机器,成为全体意大利人利益的代表,其统治政权也开始向意大利各部族开放,意大利的贵族与有识之士相继地跻身罗马国家的政权机构,参与国家的管理与统治,彻底打破了罗马共和国旧的国家体制,从单一的罗马民族的独霸政权改造成为意大利多民族共同参与的政权机构,迅速促进了意大利半岛的罗马化进程。广大的下层意大利平民则通过与罗马人的通婚与密切的经济交往日益趋于罗马化,从而使意大利半岛的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盟战争扩大了罗马国家统治的社会基础。同盟战争后,意大利境内所有的自由民都成为罗马国家的

公民,约有数十万意大利人获得罗马公民权,他们承担国家的义务,参与国家的一切事务,政治、经济、文化上逐渐与罗马一体化。在一些尚未建立城市的地区推广城市化,而对那些原有的城市加强改造与建设,使这些城市在外观上和管理上都达到罗马的规范要求;在各城市、各地区间修建道路加强国家统治中心的监控效力;在推广城市自治体制的过程中,普及罗马法、拉丁语,使千姿百态的地方法规与区域文明逐渐融合为统一的意大利文化体系。同盟战争消除了长期以来意大利半岛上的罗马人与意大利人之间的尖锐矛盾,有利于意大利半岛的安定与发展,为罗马扮演地中海世界的统治者提供了安稳的后方和坚实的根据地。

同盟战争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元老院不再由清一色的罗马贵族所把持,参与政权的意大利贵族即“罗马的新来者”不仅参与了政权的管理,也卷入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与权势的纷争中,派别倾轧成为战后的一大政治弊端;公民成分的改变也使公民大会经常成为新旧公民争吵斗殴的场所,他们因各

931第三章摇共和政制的裂变

Page 14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自的利益、要求不同,很难通过一致性的决议,这一切都为一些拥有勃勃野心、试图用武力夺取国家最高权力的军事首领提供了可乘之机。运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共和国国家机器已经虚弱不堪,毫无回天之力,于是一场大规模的意大利内战终于爆发,成为摧毁旧体制的致命一击,千疮百孔的罗马共和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04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15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第四章共和政制的灭亡

一、喀提林事件与共和竞选制的破坏

公元前 1 世纪末期,罗马共和国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各种社会矛盾、党派纷争剧烈频仍。奴隶与奴隶主之间、自由民与贵族之间、罗马人与意大利同盟之间、罗马统治者与行省居民之间、罗马统治阶级内部等诸多矛盾在这一时期全面爆发,共和国这架陈旧的国家机器再也无力解决、平息这些矛盾,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与要求,罗马共和政制已经走到了尽头。

喀提林事件是共和国末期统治阶级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的一个爆发点。

路奇乌斯·塞尔吉乌斯·喀提林(Lucius Sergius Catilina,公元前 108—公元前 62 年)出生于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在内战期间,他曾坚定地站在苏拉一边,是苏拉手下的一名得力部将。公元前 67 年任阿非利加行省总督时被控犯有勒索罪,公元前 66 年在竞选下一年度的执政官时,因诉讼问题未果而被取消候选人资格。于是,一腔恼火的喀提林便与另外两名遭受同样下场的候选人普布利乌斯·奥特洛尼乌斯·帕埃图斯(Publius Autronius Paetus)和普布利乌斯·科尔涅利乌斯·苏拉(Publius Cornelius Sulla,苏拉的侄子)联手,试图用暴力

Page 15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杀死新当选的两名执政官路奇乌斯·奥列利乌斯·科塔(Lucius Aurelius Cotta)和路奇乌斯·曼利乌斯·托尔夸图斯(Lucius Manlius Torquatus)①。“由于阴谋者集合的人数不足,这一计划最后失败了。”② 这次事件虽被称为“第一次喀提林阴谋”,但喀提林并不是事件的主谋。史书所以这样称之,是因为第二次阴谋事件直接发端于第一次事件。

公元前 64 年,喀提林竞选执政官的美梦又一次被打破。于是他又不遗余力地竞选公元前 63 年的执政官。此时的喀提林已被几届竞选搞得债台高筑,别有用心的克拉苏企图在罗马城培植党羽,以对抗忙于疆场的庞培,暗中给予喀提林经济支持。再加上一些与喀提林有着同样命运的破落贵族子弟积极支持喀提林竞选,如果喀提林竞选成功,他们也将捞得政治利益,借机摆脱债务困扰的窘境。

当时有 7 人竞选公元前 63 年的执政官,其中 3 人占有优势,除喀提林外还有安东尼乌斯和西塞罗。盖乌斯·安东尼乌斯·希布里达(Gaius Antonius Hybrida)出身名门,其父是罗马城里有名的大演说家,后死于马略刀下。安东尼乌斯依仗其父在元老院的威望获得了元老院的支持。

西塞罗虽然出身骑士家庭,不具备其他候选人优越的社会背景和显赫家族的支持,却才智过人,曾受希腊名人指点,学问博深。他本可以平静地在书斋里安度时光,却由于“对某些事物保持学者惯有的冷静、正直、不属于权势的品格促使他积极地为一些小人物作辩护”,结果名声大振。公元前 80 年,

24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苏维托尼乌斯 罗马十二帝王传第 1 卷(第 9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撒路斯提乌斯 喀提林阴谋第 18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Page 15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西塞罗勇敢地为苏拉及其亲信控告有罪的小人物克温图斯·罗斯奇乌斯·伽路斯(Quintus Roscius Gallus,是一位演员)辩护,他充分施展了出色的语言技巧和辩护能力,引起了罗马政界的注意。公元前 70 年,他在反对西西里行省总督盖乌斯·瓦勒斯(Gaius Verres)的诉讼中使用大量的证据,展示杰出的辩才,击败了当时罗马最有权威的演说家昆图斯·霍腾西乌斯·霍尔塔路斯(Quintas Hortensius Hortalus,公元前 114—50年),使其被迫放弃了为瓦勒斯的辩护。为此,他获得了出任高级营造官的权力(公元前 69 年)。公元前 66 年,西塞罗任行政长官。这一职位几乎是一个非元老贵族出身的人所能够谋取的最高政治地位了。

公元前 63 年,喀提林急于谋取执政官的权势,聚集党派,四处活动,气焰十分嚣张,元老院深恐喀提林的狂妄,不得不作出让步,支持西塞罗。当时的政治形势也有利于西塞罗。公元前 64 年,保民官塞维里乌斯·儒路斯向公民大会提交一份解决无地平民的土地法案。西塞罗还为此发表演说抨击这一法案,博得元老与骑士的支持与好感。于是,西塞罗当选了公元前 63 年的执政官,他的同僚是盖乌斯·安东尼乌斯。

喀提林仍不死心,继续竞选公元前 62 年的执政官,这一次他为拉拢下层平民,扩大支持者的队伍,提出了取消债务、分配土地的纲领。西塞罗趁机煽动元老院说喀提林预谋夺取政权和取消一切债务。于是,元老院召开会议决定推迟执政官的选举日期。西塞罗在《为穆列纳的辩护》中对这次元老院会议作了描述:“在一个拥挤的元老院里,我指名要喀提林读一读人们报告给我的事情,如果他想读的话。于是他像他一贯那样毫无保留,一点也不给自己辩解,他并且提出了不利于自己的证据而以身试法……拥挤的元老院虽然一致发出不满的声

341第四章摇共和政制的灭亡

Page 15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音,但依然没有作出与这一侮辱言辞相适应的严厉决定……他得意洋洋地冲出了元老院,而按道理是根本不应当让他活着离开元老院的……”①西塞罗一方面继续鼓动元老院防范喀提林的野心,一方面忍痛将自己属下的马其顿行省拱手交给了同僚盖乌斯·安东尼乌斯,使其从喀提林党派中分化出来。在西塞罗精心策划下,在举行公元前 62 年的执政官竞选中,喀提林第三次落选。几次竞选使喀提林财产耗尽,债台高筑,他本想通过如同其他执政官所走的道路一样,当选执政官在卸任之后赴外省任总督,大捞一把,以补亏空,无奈几次落选使喀提林通过竞选的合法手段谋取权势的通路被堵死。于是,喀提林密谋用武力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雄心,不幸的是这一计划很快被西塞罗探知。尽管喀提林组织了一支由 2 万人组成的武装力量试图进攻罗马,结果被罗马军队战败,喀提林及 3000 名亲信全部战死。喀提林事件终于结束。

喀提林事件发生在共和国末期并非偶然。从公元前 2 世纪上半叶始,罗马大规模地对外扩张,使共和国内部的矛盾日益复杂尖锐,格拉古兄弟的土地改革掀起了经济领域里的一场革命。改革虽未成功,但对罗马共和国赖以生存的统治基础———小农经济的衰落敲响了警钟;接踵而来的马略军事改革、苏拉的军事独裁制、同盟战争、党派纷争等一系列的军事、政治事件都为喀提林事件的出台提供了客观条件。共和国内部的政治危机终于进入了总爆发的阶段。喀提林事件拉开了共和国内部全面危机总爆发的序幕。

1 喀提林阴谋其实并非阴谋喀提林公然在元老院大会上公开宣扬自己的主张、行动纲

44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撒路提斯乌斯 喀提林阴谋 王以铸译前言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Page 15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领,要求取消债务等。喀提林事件是罗马共和国末期各种矛盾交织、党派争斗的结果,充分暴露了罗马共和国的国家政治机制已衰弱到无力平息各种矛盾的地步,建立在城邦基础上的贵族共和政体已经不再适应罗马霸国的政治与经济的发展与需要。

2 喀提林事件中,国家权力的执行者腐败堕落,争权夺利,内讧不已

这一时期执政官选举没有一次不是在刀光剑影、杀气腾腾的恐怖气氛中进行的,受到政敌的武装威胁和人身伤害已经是家常便饭。例如,公元前 67年的执政官盖乌斯·卡普尼乌斯·皮索(Gaius Calpurnius Piso)和玛尔库斯·阿奇利乌斯·格拉布里奥(Marcus Acilius Glabrio)就是通过明目张胆的行贿而当选的。“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向上爬而卖力。这样的人在他们的斗争中既不能克制自己又没有节制,任何一方在胜利时,都是残酷无情对待对方的。”① 公元前63年,西塞罗在主持下一年度的执政官选举时竟在长袍下穿了全副铠甲,甚至有武装的侍卫严加保护。一向以清廉公正自居的西塞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竟然不择手段买通一个妓女,让她诱使其情夫(喀提林的一个支持者)泄露喀提林的计划,以阻挠喀提林竞选下一年的执政官。西塞罗还为名声本来就不好的路奇乌斯·李奇尼乌斯·穆列纳(Lucius Licinius Murena)辩护,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将矛头指向试图颠覆共和国的危险分子———喀提林及其追随者。

3 喀提林事件牵涉的社会层面非常广泛喀提林事件的参与者除了大部分在政治斗争中失意、经济

上破产的贵族、骑士阶层,还有大量的平民和无业游民,他们怀着各种各样的政治目的追随喀提林,使这次事件成为共和国

541第四章摇共和政制的灭亡

① 撒路提斯乌斯 喀提林阴谋第 38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Page 15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末期发生的具有相当影响的一次政治活动。西塞罗说:“在我看来,罗马人民的统治情况此时比任何时候都更值得惋惜。从日出到日落的整个世界都充斥着武力。”①“元老院规定,如果有谁揭发危害共和国的阴谋,奴隶将取得自由和 10 万塞斯退斯的奖赏,自由人则免于追究其参加阴谋的罪行并取得 20 万塞斯退斯的奖赏”,“尽管元老院发布了两道命令,但是所有大量参加阴谋的人当中没有一个人贪图答应的奖赏而出卖阴谋,没有一个人逃离喀提林的营地;我们国家的许多公民的精神中毒竟如此之深,简直就和染上了瘟疫一样”,“这种精神错乱的现象并非仅限于参加了阴谋的那部分人,全体公民由于渴望变革都赞同喀提林的计划……他们希望看到一个全面的变革……他们宁愿看到政府被推翻,而不想看到自己处于无权的地位”②。虽然喀提林事件以失败告终,却对运转了几百年之久的共和制的灭亡起到了加速作用。

二、前三头秘密结盟

共和末期,在罗马风云动荡的政治舞台上活跃着三个显赫人物,他们是克拉苏、庞培和恺撒,他们都是新旧交替时代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名字与罗马共和末期一系列的政治事件紧紧地连在一起。

克拉苏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父亲普布利乌斯·李奇尼乌斯·克拉苏·狄维斯(Publius Licinius Crassus Dives)曾任公

64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撒路提斯乌斯 喀提林阴谋第 36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撒路提斯乌斯 喀提林阴谋第 37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Page 15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元前 97 年的执政官,卸任后又出任西班牙行省总督,公元前93 年举行过凯旋式,公元前 89 年任监察官。克拉苏的父兄都是马略、秦纳的对手,并在与他们的角逐中丧命。这种世仇决定了克拉苏理所当然地成为苏拉的支持者,并成为苏拉的近臣。公元前 72 年,当时担任行政长官的克拉苏被委以镇压斯巴达克起义的重任,他从当年的执政官路奇乌斯·盖利乌斯·波普利科拉(Lucius Gllius Poplicola)和格涅乌斯·科尔耐利乌斯·郎图路斯·克劳狄亚努斯(Gnaeus Cornelius LentulusClodianus)手中接过统帅权,趁起义队伍分化之机将其各个击败,镇压斯巴达克起义使克拉苏在罗马城中名声大振。

克拉苏在谋取政治资本的同时,还以十分精明、狡诈的手段聚敛财富。“克拉苏把公众的灾难当做个人致富的最大财源”①。克拉苏利用火灾和战争,大发横财。当时的罗马城房屋布局密集,消防设施很差,因而经常发生火灾。于是,克拉苏着手买进 500 名可以充当建筑师和工匠的奴隶,哪里有火灾,他就带人赶奔哪里。首先不是救火,而是诱使那些惊慌失措的房主和他的邻居以微不足道的价格出卖房屋,然后他才命令手下人迅速灭火,再加以修葺。普鲁塔克记载,克拉苏“陆续买下那些正在着火的房子及其比邻的房屋,那时房主们出于恐惧和不安,也情愿以微不足道的价钱出让”②。这些房屋经过修葺重建后再高价出售,“通过这种手段,罗马的大部分产业都归于他的名下”。他还拥有无数的银矿、价值高昂的地产,以及身怀各种技能的奴隶。在苏拉占领罗马并将处死的

741第四章摇共和政制的灭亡

普鲁塔克 希腊罗马名人传·克拉苏传(第 2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普鲁塔克 希腊罗马名人传·克拉苏传(第 2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Page 15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政敌的财产进行拍卖时,克拉苏大量地收购这些廉价的拍卖品。克拉苏以各种手段聚敛财富,使其成为罗马城里有名的大富豪。普鲁塔克记载,克拉苏在东征时个人财产高达 7100 塔兰特(合 167055900 塞斯退斯①)。

克拉苏为笼络民众,不惜用自己的财富创造好名声。他的家对所有的人都敞开大门,他经常借钱给朋友而不收利息(但到期必须立刻归还)。“他从不拒绝任何来访的外人,愿意为任何人尽心辩护。”他经常摆出一副“谦恭下士”的神气,叫出那些向他招呼的人的名字,甚至和他们握手。这些人中有的出身卑微,被克拉苏这样的大人物亲口叫出名字当然诚惶诚恐、感恩戴德,便四处相告传播这位大人物的“美德”。这种讨好民众的便当省钱却极有轰动效益的手法,只须买一个记忆力好的奴隶跟随左右,时时提醒他前方来者的姓名即可。“每当庞培、恺撒和西塞罗不愿为一些不足挂齿的小事作申辩时,他就承担起辩护者的全部责任……他款待宾客,邀请的大部分是平民百姓。”② 克拉苏避开庞培赫赫军功的逼人之势,以拉拢取宠民众的手段在罗马城竟赢得了不亚于庞培挥戈为罗马开拓 疆土的声望,上至元老下至平民百姓都能开口说出克拉苏的“美德”。

克拉苏的贪婪是罗马人公认的。普鲁塔克指出:“他的许多品德都被他惟一的恶癖———贪婪遮蔽得黯然无光。”③ 同样,

84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普鲁塔克 希腊罗马名人传·克拉苏传(第 2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普鲁塔克 希腊罗马名人传·克拉苏传(第 3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普鲁塔克 希腊罗马名人传·克拉苏传(第 2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Page 15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克拉苏的吝啬在罗马城也尽人皆知。他借钱给朋友们,期限一到便毫不留情地向朋友索债,以致他们为了敷衍克拉苏而付出的人情费比高利贷还苛重,使其在债务和感情道义上遭受双重的精神折磨。普鲁塔克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亚历山大·科温乌斯“是陪伴克拉苏远游国外的惟一密友,每逢此时,他将得到一件旅行用的斗篷,但回来后就被收回”①。尽管克拉苏的品行经常遭到罗马人的非议,但他擅长拉拢、收买、迎合等手段,与社会的一切层面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他用钱财敲响元老家的大门,用大型的宴会取悦政客,用伪善的笑容笼络平民等。这一切努力没有白费,克拉苏在罗马城的威望急剧上升。当有人指责他参与了“喀提林阴谋”时,整个元老院都拒绝讨论这个已被认定为事实的问题(克拉苏资助喀提林进行活动在当时已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公元前 71 年克拉苏竞选第二年的执政官,此时的克拉苏无论在出身、声誉上都很显赫。

格耐乌斯·庞培(Gnaeus Pompeius,公元前 106—公元前48 年)生于罗马贵族之家。其父斯特拉波·庞培是曾任公元前 89 年的执政官,指挥过同盟战争,当时的庞培只有 17 岁,便随父亲参加了战争。公元前 87 年,庞培的父亲去世,庞培就在父亲留给他的皮凯努姆的地产上居住了几年。其间,他潜心研究事态的变化,伺机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由于苏拉权势的膨胀,再加上父亲生前的影响,于是庞培选择了依靠苏拉来实现他飞黄腾达的野心,在匹赛浓地区召集了一支军队投靠苏拉。不久,苏拉夺得罗马政权(公元前 82 年),庞培为了进

941第四章摇共和政制的灭亡

① 普鲁塔克 希腊罗马名人传·克拉苏传(第 3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Page 15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一步赢得苏拉的信任,竟然与妻子离婚,而娶了苏拉的女儿,结果,庞培很快就被委以重任并成为苏拉的宠臣。庞培先后赢得了西西里战争、努米底亚战争等重大胜利,公元前 81 年,苏拉为他举行了非洲战役的凯旋式并授予“伟大的庞培”之称。

公元前 78 年苏拉去世,由于独裁所引发的种种矛盾接踵而来,罗马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平民要求恢复保民官的权力,要求分配被苏拉老兵霸占的土地。一些被苏拉迫害的政敌也趁机煽风点火,鼓动和支持平民运动。这一年的执政官雷必达不得不废除苏拉宪法,恢复一度被苏拉削弱的保民官权力法案,并支持平民收回土地。这一做法直接危害了元老贵族的利益,于是元老院宣布雷必达为公敌,并派庞培镇压了其支持者。接着,庞培又参与了西班牙战争,协助克拉苏镇压斯巴达克起义,为此他们双双担任了公元前 70 年的执政官。

清除海盗事件使庞培的声望达到顶峰。地中海海盗问题一直是困扰罗马当局的棘手问题。早在公元前 8 世纪希腊奴隶制城邦兴起时期,地中海上就出现了成群的海盗。他们有一定的组织性及一定的武装能力,神出鬼没,破坏海域安全。公元前 5世纪,希腊的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繁荣,以雅典城邦为首的海军势力经希波战争的洗礼而日益强大,海盗势力曾一度平息。罗马称霸地中海世界以后,因忙于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对海上防务有所放松,致使地中海的海盗死灰复燃。特别是公元前 2世纪晚期,东地中海世界的几支强大势力卷入战争风云之中,使海盗势力又猖獗起来。尽管罗马政府十分重视海盗问题,多次派遣大将前去清剿海盗,但收效甚微。例如,公元前 102 年,西西里亚行省派往罗马的粮船遭海盗抢劫,造成罗马城里的粮

05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16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荒,元老院派遣安东尼清剿海盗①,使海盗暂时缩回老巢。公元前 1 世纪,罗马统治阶级内部争斗不已,无暇花大气

力顾及海盗问题,使海盗更加肆无忌惮。海盗的根据地设在东地中海的西里西亚,“他们到处拥有要塞、山头、荒岛和躲藏之处……他们把西里西亚这部分沿海一带作为他们主要集合的地方”②,地中海辽阔海域上的各个交通“要岛”上都有他们藏身的巢穴。海盗们越聚越多,终年累月地游弋海上,抢劫商船、绑架商人、达官显贵,甚至用武装力量抢劫沿海城市,切断罗马城的粮食供应,使罗马城发生粮食危机,平民、商人、贵族各阶层的利益都受到极大的危害。这一时期,小亚细亚行省爆发了反抗罗马统治的米特里达梯战争,海盗又横行于东地中海,罗马商船频频遭抢劫。公元前 77 年,塞尔维乌斯·瓦提亚率领军队前往西里西亚行省袭击海盗设在那里的老巢。公元前 74 年,安东尼又奉命前往克里特岛清剿海盗的新窝。然而,地中海区域的海盗仍然频频出没,几乎每天都发生商船被劫事件,各行省对海盗问题也深感头痛。海盗猖獗使商人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特别是引起了罗马新贵们强烈的不满。

公元前 67 年,元老院颁布了“加比尼亚法” (LexGabinia),任命庞培为清剿海盗的总指挥,并授予他享有命令所有行省总督的大权。阿庇安说:“当罗马人再也不能忍受这种损失和侮辱的时候,他们通过法律,任命他们中最负盛名的庞培为司令官,任期 3 年……他们授予庞培在各行省募集军队、征收金钱的全权……在此之前,罗马人从来没有授予任何人这样大的权力”,庞培“拥有 12 万步兵、4000 名骑兵、270

151第四章摇共和政制的灭亡

①②

T R S Broughton The Magistrates of the Roman Republic Oxford,1951 168阿庇安 罗马史第 12 卷(第 92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Page 16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条船舰,25 个元老级别的助手以协助他的清剿”①。庞培运用海陆夹攻的战术,下令封锁全部海岸线 50 公里以内的地区②,派步兵日夜巡逻,以断绝海盗的给养,集合所有的海军在海面进行大规模的搜剿,仅用 40 天的时间,西部地中海的海盗全部被肃清。然后向东部地中海进军,他下令烧毁了在东部海域搜缴的 1300 多艘海盗船只,又用 49 天占领了海盗的巢穴———西里西亚。整个地中海区域的海盗清剿工作用了 3 个月的时间③。

庞培彻底清除了海盗,使各阶层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为罗马政府根除了一个不安定隐患。特别是庞培在清剿海盗的过程中,对那些愿意归降的海盗进行了妥善的处置,让他们享有自由的身份,并在小亚和希腊的一些地区分给他们一小块土地,安居下来。这种怀柔政策瓦解了海盗内部的势力,使清剿战争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顺利结束,从根本上清除了海盗势力重新抬头的隐患,对于长期稳定海上秩序、发展商贸活动十分有益,与公民息息相关的粮价也日趋稳定。因此,庞培又担任平息亚细亚行省几经起伏的米特里达梯的起义风暴的军事统帅。

米特里达梯是本都国王,其国土几乎囊括了所有黑海沿岸地区。公元前 88 年,米特里达梯趁罗马军队将主力集中于意大利,应付同盟战争之际,率军侵入到亚细亚行省,从而掀起了反抗罗马的米特里达梯战争,战争从公元前 88 年拖延到公元前 65 年。

早在第一次米特里达梯战争期间,饱受罗马暴政之苦的亚

25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③

阿庇安 罗马史第 12 卷(第 92 章,94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T Cornell The Second Punic War London,1996 52G Rickman The Corn Supply of Ancient Rome Oxford,1980 51

Page 16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细亚行省居民将米特里达梯当做救星,纷纷投身到反罗马的战争中,罗马在东方行省的统治遭到极大的威胁。罗马元老院决定委任苏拉,骑士派则拥护马略,经过双方激烈的斗争后,元老院占了上风,苏拉上任。苏拉用了近三年的时间,才将第一次米特里达梯战争之火扑灭。苏拉从东方撤军之后,又发生了第二次米特里达梯战争。后经苏拉调解,双方签订了和约。公元前 74 年,米特里达梯又掀起了第三次米特里达梯战争。这一次的指挥权理所当然地落在当时极负盛名的庞培手中。公元前 66 年庞培不负众望,终于彻底平息了这场拖延了 23 年之久的米特里达梯战争,将罗马的疆界扩展到幼发拉底河畔,从此本都王国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公元前 62 年,当庞培从东方返回罗马时受到了罗马人的隆重欢迎,“当他将到罗马的时候,接连不断的行列来迎接他,首先是青年人,他们离城最远;然后是各种不同年龄的队伍,按照他们各自所能行走的路程远近出迎;最后,元老院的人员来了,他们因他的武功而惊异得了不得,因为过去从来没有一个人曾经打败过这样强大的敌人。同时使这样多的大国臣服于罗马……他被授予一个凯旋式,其显赫豪华的程度是空前所未有的”①。

盖乌斯·优利乌斯·恺撒(Gaius Julius Caesar,约公元前100—44 年)出身于著名的优利乌斯家族。他的父亲曾任行政长官,他的姑父是马略,他的妻子是马略的支持者秦纳之女。年青时,恺撒就深受马略思想的熏陶,对元老贵族的专横、腐朽的统治产生不满。当苏拉独裁时,曾看好恺撒的才华,想委以重任,然而,恺撒不畏强暴,大胆地拒绝了苏拉让他离婚的

351第四章摇共和政制的灭亡

① 阿庇安 罗马史第 12 卷(第 116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Page 16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命令,结果遭到苏拉的迫害。这一事件充分表明恺撒在政治主张上是坚定地站在马略一方的。公元前 78 年苏拉去世后,恺撒返回罗马,此时的罗马矛盾重重,形势复杂。乱世当头,人心向背乃是捞取政治资本出人头地的最佳时机。恺撒自知实力和财力均不能与庞培、克拉苏二人相比,但他善于谋略,善于抓住时机,靠鼓动和谋略来获取政治资本。恺撒利用自己雄辩的口才、渊博的学问在公元前 77 年控诉曾任马其顿行省的总督格涅乌斯·科尔耐利乌斯·多拉伯拉犯有贪污罪。尽管多拉伯拉被宣告无罪,但是恺撒善于雄辩的口才、渊博的学问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公元前 69 年,他的姑母朱利娅(马略之妻)去世,恺撒发表了著名的“葬礼演说”,又一次证明了他那过人的演讲才能,在演说中对于马略的那些溢美之词也在罗马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经历苏拉的独裁和内乱之苦的罗马人开始追念马略,大批的平民和马略的老兵纷纷支持恺撒,恺撒开始成为罗马城里的有名人物了。

公元前 65 年,恺撒出任市政官。市政官是共和初期设立的一个官职,其职责是监督城市建筑、公共场所的安全以及城市的秩序,管理市场,维护公共卫生,组织娱乐竞赛活动等。市政官不拿工资,要靠自己掏腰包来取悦民众。这一职务向来由罗马的巨富豪门担任。恺撒就当时的财力来讲,胜任这一官职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恺撒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一个笼络人心、提高声望的捷径,于是他在任期间不惜债台高筑,定期修建道路、装饰民众大会场、市中心广场和大会堂,举办剑斗士比武、戏剧表演、赛马、珍奇动物表演、人兽格斗、海战表演、模拟战场厮杀等。这些公共活动规模宏大,场面壮观,“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这些表演的人是如此之多,以致许多外地人只好在大街小巷或道路两旁搭起帐篷过夜,常常因为拥

45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16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挤,许多人被践踏至死,其中包括两名元老”①。公元前 63 年,恺撒任大祭司长。据苏维托尼乌斯记载,

恺撒“宣布竞选大祭司的职位,并使用最慷慨的贿赂。由于他想到自己为此而欠下的无数债务,据说,在选举的那天早上,在临动身去投票处他母亲吻他时,他对母亲表示,不当上大祭司永不回来。结果,他决定性地击败了两个最强有力的对手(对方在年龄和地位方面都远远超过了他),在对方的部落里得到的票数就超过了对方在所有部落里得到的票数的总和”②。

公元前 62 年恺撒任大法官期间,鼓动平民反对元老院,使平民热情地成为他的支持者。可是,当平民与元老院双方矛盾白热化,他的大法官权力被元老院强行解除时,他又劝阻了聚集在他家里打算要与元老院抗争的平民,及时地平息了事端,结果使元老院的代表出面向恺撒公开表示感谢,并把他请到元老院议事大厅,用最高的规格赞美他,撤消原先的命令,恢复了他的大法官职务。

公元前 61 年,恺撒在结束了大法官的任期之后远赴西班牙行省去任总督,由于债务缠身,债主竭力阻挡他前去赴任。恺撒财政上的窘境引起了克拉苏的注意,克拉苏出面慷慨解囊使其摆脱了一部分债务的重负,并成为恺撒的担保人。恺撒不等国家发给赴任的旅费与用品,匆匆赴任。恺撒将此次赴任看成一次培植自己的军事实力的机会,也是捞取钱财、摆脱重债的时机。公元前 60 年,恺撒从西班牙回到罗马时不仅还清了

551第四章摇共和政制的灭亡

苏维托尼乌斯 罗马十二帝王传第 1 卷(第 39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苏维托尼乌斯 罗马十二帝王传第 1 卷(第 13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Page 16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所有的债务,还发了大财,更重要的是拥有了一支可以支持他的军队。同年,恺撒为了竞选公元前 59 年的执政官,毅然放弃了凯旋式①。执政官是恺撒谋取的更高权力。因此,在凯旋式和竞选执政官两者必取其一的时候,恺撒依然选择了竞选执政官,可见恺撒谋取最高行政长官的急切心情。在权力与荣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恺撒当然不放过抓取权力的任何一次机会②。

公元前 60 年,罗马政治舞台上这三位风云人物虽然都野心勃勃,欲谋大权,但都因各自力量单薄,不具备单独与元老院抗衡的绝对优势,再加上三人都各自对元老院深怀不满,很容易联合起来。

庞培从东方回来,交出指挥权、遣散军队,向罗马人表明他虽然十分乐意接受给予他的最高荣誉和地位,但他没有要成为一个独裁者的野心。庞培这一做法虽然暂时消除了元老院对他的担忧,却迟迟不解决庞培的退伍老兵份地问题,甚至对于庞培在东方实施的诸多有利于罗马统治的措施也未给予合法的承认。庞培与元老院之间的关系开始破裂。

克拉苏则因为涉嫌与喀提林事件有关,受到元老院的冷落。公元前 60 年初,克拉苏又积极支持以骑士为主的包税商们要求调整东方一些行省的包税合同的行动,这样促使了克拉苏公开地站在元老院的对立面。

公元前 60 年,恺撒从西班牙凯旋回来后立即利用庞培和克拉苏这两个政敌在反对元老院问题上的共同之处,积极地调

65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按罗马传统,得胜的将军在凯旋式之前不能进入罗马城,而参加竞选的人必须本人在城内才能获得选举资格。

宫秀华 古罗马最负盛名的统帅:恺撒 军事历史,1993(6)

Page 16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解两人之间的矛盾,三人加强了联合。就在这一年的夏天,这三位有着巨大政治影响的中心人物在反对元老贵族统治的共同目标下秘密结成联盟,这一秘密联盟在罗马史上称为“前三头同盟”(First Triumvirate)。为了加强这一同盟之间的巩固,恺撒还把自己的女儿朱利娅嫁给了庞培。

公元前 59 年,恺撒在庞培、克拉苏的支持下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执政官。为了实现他更大的野心,恺撒在任执政官期间“耗费了他的所有财产,并从各方面借钱来举行表演和斗兽竞赛,其奢侈豪华和名贵的礼物超过过去所有的表演”①。他强硬地将其同僚毕布拉斯排挤出政局,“开始单独掌管全部国家政务,爱怎么干就怎么干”,以至于公元前 59 年的执政官名年被称为“朱利乌斯和恺撒执政之年”,而不是“毕布路斯和恺撒执政之年”②。从此,恺撒独自操纵了罗马国家政制。马尔库斯·伽图有一句名言:“所有的人中,只有恺撒一人在清醒地颠覆国家。”③

早在公元前 60 年前三头秘密结盟时,三人之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是执政官,然而,三个人都因各自的战功、政绩成为当时罗马政治舞台上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三人都对元老院存有共同的不满。

很多中外历史学家都认为,前三头秘密结盟事实上是庞培与恺撒之间的私人协定,克拉苏只不过是一个“缓冲者”。其实在前三头秘密结盟之前和结盟之初,克拉苏都在扮演着重要

751第四章摇共和政制的灭亡

①②

阿庇安 内战史第 2 卷(第 13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苏维托尼乌斯 罗马十二帝王传第 1 卷(第 20 章) 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6苏维托尼乌斯 罗马十二帝王传第 1 卷(第 53 章) 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6

Page 16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角色,只有到了恺撒羽翼丰满开始与庞培抗衡时,他才退位于“缓冲者”的角色。

根据古典作家的记载,庞培在苏拉时期就声威显赫,曾被授予“伟大的庞培” (公元前 81 年)。特别是公元前 71 年,庞培尽管资历、年龄都不符合执政官的竞选标准,却凭借军团的威力,与克拉苏一起当选公元前 70 年的执政官。接下来庞培完成肃清海盗、结束米特里达梯战争等一系列关系国家大业的伟绩,他在罗马城里的威望无人可以比拟。此时的克拉苏也以另外一种途径迅速地积攒实力,捞取政治资本。在恺撒崭露头角时,前两个人物已是罗马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了。而恺撒这位后起之秀,虽然才华横溢,长于谋略,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在军事、经济以及政治实力上都远远不及前两位,要不是历史更偏爱这位新秀,使庞培与克拉苏之间互生嫉恨,欲争高低,为恺撒创造了登上执政官的最高权力宝座的机会,罗马共和国末期的画卷上将是另一番图景。从这一点上讲,在三头秘密结盟之前,恺撒应该算做克拉苏用以对抗庞培的协作者,他曾允诺克拉苏,帮助其僭取独裁权。在三头秘密结盟之前后,机智的恺撒抓住了时机,以缓和两者矛盾为由奔走于他们之间,使两者都能在他竞选执政官的时候助一臂之力。

此时,恺撒的实力远还没有达到觊觎独裁权力的程度,而三人中最有权威的庞培却错过了这样的机会。

三头结盟后,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恺撒在克拉苏、庞培的支持下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公元前

59 年的执政官后,原先三人中的两位主角在恺撒玩弄的权术中逐渐丧失了咄咄逼人的风采,而让位于“协从者”恺撒了。恺撒执政后的第一号命令是“每天编纂和公布元老院和人民

85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16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大会的议事记录”,旨在唤起民众的政治热情以及他们对国事的关注,使他在对抗元老院实现个人野心的斗争中获得广泛的社会基础,这种每日公布的议事记录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官方报纸”了。他颁布土地法,把卡普阿地区的大片公有地分配给那些有 3 个或 3 个以上子女的公民(大约有 2 万人),并使庞培的士兵也获得了土地①,解决了平民和退役老兵的土地问题。他减少包税金额的 1 / 3②,使得克拉苏及包税人喜出望外。他还给予了庞培“东方政策”的合法承认……恺撒作出的上述决定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目的,即在他的羽翼还未完全丰满以前,他需要庞培、克拉苏的支持,需要平民与骑士阶层的支持。恺撒表面上是在回报克拉苏与庞培的支持,事实上却在积极地积攒实力,提高声誉。西塞罗在《论责任》第三卷中写道,恺撒曾经常把欧里庇底斯的诗句“如果人必须做坏事,那么为了王权而做坏事是最好的;其他的事才要尊重神意挂在嘴上”③。恺撒善于抓权,在权衡了自己和敌人的力量之后不失时机地夺取更高的权力,对于这种权力他从小就一心向往的。

根据规定,元老院在下一年度的执政官选举之前就已确定其卸任后应治理的行省。恺撒任期结束后,对于即将赴任的行省极为不满,便通过他的亲信保民官瓦提尼乌斯向公民大会提出了议案。提案要求大会改变元老院的决议,将山南高卢和伊

951第四章摇共和政制的灭亡

苏维托尼乌斯 罗马十二帝王传第 1 卷(第 20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阿庇安 内战史第 2 卷(第 10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苏维托尼乌斯 罗马十二帝王传第 1 卷(第 20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阿庇安 内战史第 2 卷(第 13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苏维托尼乌斯 罗马十二帝王传第 1 卷(第 30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Page 16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利里库姆交给恺撒治理,期限 5 年(从公元前 59 年 3 月 1 日起),其间恺撒有权征募 3 个军团的兵力。这一提案竟然顺利通过。庞培和克拉苏之所以支持恺撒谋取这一职位,是试图让他长期陷入高卢征战的纷扰之中,无暇顾及罗马政事,以削弱恺撒的声望。因此,庞培竟鼓动元老院又将危机四伏的拿波高卢行省增添到恺撒名下,以及增召 1 个军团的权力。这样,恺撒拥有了 4 个军团的兵力,实现了比他预期还要大的目标,欣喜若狂,他将高卢视为“最可能使他发财也最可能为他军事上的胜利提供必要物资的地方”,“他渴望巨大的权力、一支军队和一场新的战争,因为只有在这一场战争里,他的辉煌的功业才能充分展现出来”①。

拥有政治野心的恺撒及时地抓住了他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机遇,他将战火纷飞的高卢地区看成锤炼他自己军队的最好战场,把赴任高卢行省总督看做为罗马开拓疆土、膨胀权势的最佳时机。事实果真如此。恺撒在高卢转战 9 年使他捞取了最雄厚的政治资本。

恺撒时期高卢地区由山南高卢、拿波高卢和山北高卢三部分组成。因山南高卢和那波高卢早已成为罗马行省,所以恺撒上任后以山南(阿尔卑斯山以南)高卢为根据地向山北高卢大举扩张,发动大规模的高卢战争。

高卢人即克尔特人最初住在欧洲中部,定居在大约相当于现代法国、比利时、部分荷兰和大部分瑞士等地。后来,分成许多支族向各地迁徙:一支渡海到不列颠,一支越过比利牛斯山进入西班牙,一支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波河流域。到公元前 3 世纪末,罗马对定居在阿尔卑斯山以南的高卢人发动

06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撒路斯提乌斯 喀提林阴谋第 54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Page 17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进攻,建立了山南高卢行省。公元前 2 世纪末,罗马占领了拿波高卢,但阿尔卑斯山以北、莱茵河以西的广大地区上仍居住着部族复杂的高卢人。恺撒时代,高卢人基本上还处于原始公社制阶段。他们是一些“能征惯战的、野蛮的、尚未开化的人们”,“这些人在争取自由,保持旧日的英勇善战的名声上是那么齐心,那么坚定,所有的人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反罗马人的战争中去”①。面对这样强大的对手,恺撒施展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进行战争。他把各个部落的领袖都召到自己跟前来,或者加以恐吓,或者加以鼓励、收买、离间,对那些公然反抗他的高卢人则用战争加以消灭。公元前 58 年,恺撒首次出征,讨伐企图向西南方向扩张的赫尔维蒂人。他率军团跟踪追击,在比布拉克特战役中彻底打垮赫尔维蒂人,首次作战胜利更加坚定了恺撒以武力征服高卢各部落的信心。公元前57 年,北方的比尔几人集合 40 余万人的反罗马联军。起初,“恺撒由于比尔几人联军数量众多,又一向负有骁勇善战的声誉,决定避免与其正面交锋”②,每天只派骑兵去骚扰比尔几人的军营。当罗马军把比尔几人拖延得心烦意乱时,恺撒乘虚发起进攻,轻易地击败了比尔几人联军中的主力———粤洛瓦契人,征服了高卢的大部分领土。

高卢战争的初期胜利几乎使所有的罗马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战争恩惠,恺撒被誉为军队和国家的英雄。他的声望与权势令元老院惊恐,也令庞培嫉恨。恺撒对当时自己的处境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虽然高卢战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高卢地区反抗罗马的势力依然存在,时时有再次爆发战争的危险;元老院

161第四章摇共和政制的灭亡

①②

恺撒 高卢战记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24恺撒 高卢战记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48

Page 17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与庞培的联合也会使自己的胜利成果毁于一旦;一些反对派气焰十分嚣张,他们甚至公开声称要剥夺恺撒的军权。在关键时刻,恺撒又一次施展了政治家的谋略,作出种种努力试图弥合三头之间的裂痕(主要是他与庞培之间)。公元前 56 年,三头终于聚集在埃特鲁里亚地区以北的路卡城,举行了罗马史上有名的路卡会议。会议决定:由庞培和克拉苏竞选公元前 55年的执政官,期满后分头出任西班牙和叙利亚行省总督 5 年;恺撒则续任高卢行省总督 5 年。公元前 55 年,在恺撒士兵的刀光剑影下,庞培和克拉苏当选为执政官。他们上任后,立刻批准了恺撒在高卢行省的续任。

路卡会议使三头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缓和,他们再一次联合引导了罗马的局势,元老院被抛到了局外。因此,有的学者认为路卡会议实质是三头之间的又一次权力划分,是奠定日后三头三分天下的基础①。对路卡会议的成功召开恺撒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路卡会议使庞培和克拉苏因获得了各自的利益而减弱了对恺撒的敌意,同时为恺撒继续征服高卢,稳定其地位和成功果实赢得了时间。

路卡会议之后,恺撒继续在高卢作战,巩固和扩大胜利成果。公元前 55 年 8 月,恺撒对不列颠进行短暂的探险性远征。翌年,恺撒又率 600 多艘战舰、5 个军团和 2000 名骑兵第二次进攻不列颠,征服了不列颠南部。公元前 52 年,爆发了威震四方的维钦及托列克斯领导的高卢人民大起义。起义军首先冲进钦那布妞镇,把那里经商的罗马人全部杀死,并缴获了他们的财物。为切断罗马人的给养供应,起义军烧掉了沿大路一带的 20 余个不易防守的市镇和所有村社。起义声势浩大,几乎

26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李雅书,杨共乐 古代罗马史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36

Page 17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所有地区的高卢人都拿起武器,参加起义部队,给罗马军以沉重打击。据《高卢战记》记载,在及尔哥维亚战役中,恺撒一天之内就损失了 46 个百人队长和 700 名士兵,罗马人被迫撤军。其后,在阿来西亚决战中,恺撒变换战术进行围困、封锁,使起义者陷入弹尽粮绝的危难之中。高卢人坚守了一个多月,阿来西亚城终于失守。维钦及托列克斯被俘,恺撒取得高卢战争的决定性胜利。恺撒在转战高卢期间,不仅率军渡过莱茵河侵入日耳曼地区,甚至将兵锋触向罗马人尚未听说过的不列颠地区。罗马的疆界空前扩大:丰饶的高卢地区,莱茵河西岸,比利牛斯以东,北至不列颠等广大地区,统统成为罗马的属地。恺撒的辉煌战绩赢得了极高的声望。在恺撒使节的穿梭报道下,罗马人民每天都能得知有哪些新的部族被征服、新的地区被吞并,就连他的政敌西塞罗也不得不承认恺撒的战绩,表示愿意与其和解。

恺撒对高卢的征战是他政治生涯中的重要阶段。当初,庞培和克拉苏支持恺撒出任高卢总督的本意是想使其陷入长期的高卢战争中,无暇问津罗马政治,使罗马权柄缩小到两人手中。然而,高卢战争期间,恺撒不仅委派自己的亲信留守罗马充当耳目,而且常常返回罗马插手政事,使他在罗马的势力丝毫没有削弱。特别是高卢战争的胜利,大量的财富、奴隶源源不断地流入罗马,刺激了罗马奴隶制经济的发展。高卢地区“约 3200 罗马里(相当于 3106 英里)范围内地方,除了同盟者和曾经给了他很多帮助的大城市外———都被他并成一个行省,并被规定每年向他上缴税金 400 万塞斯退斯”①。在高卢

361第四章摇共和政制的灭亡

① 苏维托尼乌斯 罗马十二帝王传第 1 卷(第 25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Page 17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戎马倥偬 9 年之久,恺撒不仅拥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拥有高卢这块可靠的战略基地,而且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为他在罗马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独揽大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卢战争的胜利是恺撒培植军事势力,走上独裁道路的转折点。

恺撒利用战争大发横财,大把地将金钱分撒给罗马的权贵、将军以及他认为一切值得拉拢贿赂的人,更重要的是他亲自训练培植起一支效忠于他的强大军队。他不惜重金请武艺高强的骑士、元老对这些新兵进行训练,“他总是给军团发双饷。在粮食充足的时候,他不拘手续、不限数量地分发给他们,还不时地将战俘分给他们做奴隶”①。在高卢战争危急时刻,他对士兵声泪俱下地发表演说,撕破胸前的衣襟,恳求他们的忠诚。他对士兵的评价既不看他们的名望也不看他们的财产,只看他们的勇敢,“他对他们同样严格,同样和蔼”。他严明军纪,命令士兵随时作好战争的准备,甚至节假日或天气不好的时候,他会突然集合士兵进行拉练。他经常深入士兵中间,不论白天、黑夜随时检查士兵的士气、装备。他善于在强敌到来时,发表富有鼓动性的演说来提高士兵的斗志。在高卢数年中,他赢得了士兵对他的最高忠诚,他的士兵从未发生哗变②。

公元前 55 年,克拉苏没等执政官任期届满便急于去叙利亚行省赴任。克拉苏将出任叙利亚行省总督看成一次聚敛财富,建立军功的机会。克拉苏的军队一踏上叙利亚的土地便劫

46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苏维托尼乌斯 罗马十二帝王传第 1 卷(第 26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苏维托尼乌斯 罗马十二帝王传第 1 卷(第 33、65、66、69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Page 17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掠了当地的神庙,接着挑起了对帕提亚人的战争。公元前 54年,克拉苏没有遇到太大的抵抗,比较顺利地越过幼发拉底河,占领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他在一些归顺的城市留下驻军后,便率部队返回叙利亚过冬。公元前 53 年,克拉苏不顾帕提亚人的警告贸然地再次掀起帕提亚战争。当时克拉苏率领 7个军团的兵力再次渡过幼发拉底河,直奔塞列尔凯亚城。帕提亚军队的指挥官是苏列那,他是一名有勇有谋的年轻统帅,他利用了罗马军队地形不熟的致命弱点诱敌深入,将罗马军队引入一望无垠的沙漠地带。饥饿、干渴、焦躁使罗马士兵产生了厌战情绪,在帕提亚人的猛烈进攻下,罗马军队连连败北。克拉苏命令其子小克拉苏率一部分军队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结果,小克拉苏的军队遭遇帕提亚军队的埋伏而全军覆没。而克拉苏率领的主力部队也连遭重创,最后克拉苏在被迫与帕提亚和谈中被杀,罗马军队惨败。这场帕提亚战争使罗马牺牲了 2万多名士兵的性命,另有 1 万名士兵被俘。近些年来,国外有些学者根据中国史和罗马史上的有关材料认定克拉苏的部分残余军队曾突破帕提亚人的重重包围来到中国的西部,他们先在北匈奴郅至单于手下服务,在北匈奴被西域都护率军击败以后(公元前 36 年)又转为汉政府军服务,被安置在中国西部的一个边陲城市,因中国人称罗马人为“黎干”,故把这座罗马人居住的城市命名为“黎干”城(又称骊干城)。另据记载,这场战争中有 4 万人逃了出来①。据《汉书·陈汤传》记载,公元前 36 年汉朝戍边的官兵曾遭遇一支采用古罗马军队用兵方式的奇特部队。这支部队后来被汉朝降伏,安置在今河西走廊一带(甘肃的永昌)。据中国学者认为,在位于河西走廊东

561第四章摇共和政制的灭亡

① E R Boak A History of Rome to A D 565 New York,1965 125

Page 17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段的甘肃永昌县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199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国际远征队”进行考察时,吃惊地发现距离永昌县城西南约 100 公里处的鸾鸟古城,在建筑布局上具有鲜明的罗马风格。中国学者还在距永昌县 10 公里处的者来寨村发现了 100 多个酷似西方人的村民,初步认为“他们可能是克拉苏当年远征东方时逃亡的罗马士兵的后裔”①。

公元前 54 年,恺撒的女儿朱利娅在生产时死去,就断绝了庞培与恺撒之间的姻亲纽带。公元前 53 年,克拉苏之死使庞培与恺撒之间又失去了“缓冲者”。至此,前三头同盟宣告解体。

前三头同盟是罗马共和国走向危机时刻的历史产物。共和末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元老院腐朽没落,根本无回天之力。平民、骑士和大批的退役老兵都把斗争矛头指向元老院,因而前三头同盟的秘密结盟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这些广大的支持者将改变自己的命运、满足自己要求的希望寄托在这三位反元老院的政治家身上,这种希望远远压倒了元老院对于三头的不合法性的排斥。正因为如此,前三头同盟才敢于向现存的统治制度发起公然挑战。

前三头同盟是一种非法的、秘密的集体专制,是对腐朽没落的罗马共和政制的革命。前三头同盟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政治、军事、经济上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比拟的优势,三头联盟如虎添翼,将各自的势力与影响集合在一起,犹如一把利剑为新制度的建立开辟了一条通路。古典作家将前三头同盟的形成作

66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王燕军 罗马后裔居甘肃 沈阳晚报,19980912

Page 17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为罗马共和国毁灭的开始①。

三、恺撒与庞培争雄

路卡会议使三头同盟迫于各自未成熟的政治实力,达到了暂时的联合。这一联合随着恺撒日益增长的实力、朱利娅和克拉苏的死亡以及庞培不断膨胀的野心很快走向瓦解。

这一时期,元老院已堕落成为派别之争的政治工具。每年正常的官吏选举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代之而起的是金钱贿赂、刀光剑影下的不正当或暴力选举。阿庇安说道:“贿赂和腐化最无耻地流行着。罗马人民是被用金钱收买去投票的”,“公元前 53 年,罗马共和国竟然 8 个月没有选出执政官,甚至出现了用 800 塔兰特谋求执政官职位的政治丑闻”②。

罗马共和国政局混乱,党派倾轧公开化。恺撒虽人在高卢,却在罗马城里安置了许多亲信,包括他的岳父鲁西阿斯·皮索和他的朋友克劳狄乌斯做他的眼线,使其能及时了解罗马政局的变化。而庞培则舍弃亲赴西班牙、非洲行省赴任的机会,委任自己的两个副将代行,他则坐镇罗马城。

公元前 53 年发生的“克劳狄乌斯事件”使庞培与恺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克劳狄乌斯是恺撒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在恺撒的帮助下被选为公元前 58 年的保民官。他任职期间在恺撒的授意下对西塞罗进行控告,并放逐了他。公元前 57 年克劳狄乌斯任保

761第四章摇共和政制的灭亡

①②

Plutarchs Lives Pompey 47 London,1967阿庇安 内战史第 2 卷(第 19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Page 17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民官期满后,自己出资组建了一支武装队伍,还在公开场合与庞培相提并论,引起庞培的不满。庞培鼓动克劳狄乌斯的同僚迈罗使人民大会通过一项议案,召回西塞罗。于是,西塞罗在流放了 6 个月之后回到罗马,受到元老院的隆重欢迎,并用公款给他建造住宅和别墅,激起了克劳狄乌斯对庞培、迈罗和元老院的不满。公元前 53 年,迈罗与克劳狄乌斯偶尔相遇街头,在双方争执中,迈罗及手下人用短剑将克劳狄乌斯杀死。于是,克劳狄乌斯的支持者们愤怒地烧毁了元老院的议事大厅,并与迈罗的支持者展开了一场残杀。其间,放火、抢劫、杀人等恶性事件接连发生,整个罗马城陷入了一场疯狂的暴乱之中。元老院在惊慌之中召集会议,任命庞培为“独一无二的执政官”或称“没有同僚的执政官”,任职期间拥有军队的指挥权、国库的支配权和在罗马城内可以行使一切权力等无限权威。

公元前 52 年,庞培上任后迅速镇压了克劳狄乌斯派的暴动,接着颁布了几项法案,其中一项是关于反贪污法案,规定任何人都可以对公元前 70 年到公元前 52 年间做过执政官的人提出控告。这项法案被恺撒的支持者们认为针对恺撒的,因为恺撒在公元前 59 年的执政官任期满后,他的财政官曾受到法庭的几次传讯,届时保民官鲁基乌斯·安提斯提乌斯也对恺撒任职期间的不端行为提出控告①,因恺撒的朋友们百般周旋才使其免于受审讯。庞培法案无疑是煽动人民旧账重算以削弱恺撒与日俱增的声望。庞培法案中还有关于选举制度的内容,例如,法案规定任何执政官或行政长官任满之后必须经过 5 年的

86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苏维托尼乌斯 罗马十二帝王传第 1 卷(第 23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Page 17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间歇,才有资格出任行省总督;若本人不在罗马城则无资格参加执政官的竞选活动等。这些法案无疑是为那些常年坐镇罗马城的元老们制造去行省发财的机会,同时也限制了恺撒既要牢牢抓住高卢地区的统治权,又要参与罗马政局管理的野心。庞培法案的颁布修补了庞培与元老院之间的裂痕,导致了恺撒与庞培彻底决裂。“元老院仇恨恺撒,因为他在做执政官的时候,对元老院没有表示应有的尊敬。”甚至有的元老认为,只有恺撒放下兵权,共和国才会安全。然而,恺撒的支持者们则主张恺撒与庞培“两人的军队应同时解散”①。恺撒与庞培之间矛盾日益激化。

公元前 50 年,元老院以派增援部队去东方为由,从恺撒和庞培处各抽调一个军团前往东方战场。庞培借口早年曾拨给恺撒一个军团,拒不出兵;恺撒则履行了决定,抽出两个军团。结果,这两个军团没有赴东方,却留在了意大利。就在同一年,庞培的支持者在罗马城散布“恺撒要向罗马城进军”的谣言,并提议将恺撒宣布为公敌。庞培还对恺撒应在何时卸掉总督职务,是否本人在罗马城内参加竞选公元前 48 年的执政官,由谁接替恺撒担任高卢总督等问题大做文章,目的要使恺撒成为一度没有任何公职的人,以便借机铲除恺撒。

公元前 49 年 l月 l日,两个新任执政官向元老们宣布了恺撒的信。信中恺撒列举了自己为国家所做的一切,表示愿意与庞培同时放弃兵权,但是如果庞培保留兵权的话,他绝不放弃他自己的兵权,而且会很快地来到罗马替他的国家和他自己所受的伤害复仇②。这封信引起了众多元老们的强烈不满,他们

961第四章摇共和政制的灭亡

①②

阿庇安 内战史第 2 卷(第 29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阿庇安 内战史第 2 卷(第 32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Page 17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把这封信看做向元老院的宣战。1 月 7 日,元老院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况,接着宣布恺撒为公敌,剥夺其对行省的统治权。

恺撒的亲信保民官安东尼和喀西约因行使了让恺撒卸任的否决权,当场被驱逐出元老院,保民官具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连同共和原则就这样一起遭到公然践踏。安东尼和喀西约化装成奴隶逃到恺撒所在的山南高卢行省,向恺撒报告罗马城里的状况。恺撒在士兵面前发表演说,鼓动士兵们为捍卫保民官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向罗马出兵。当时,恺撒的大部分军队都留守山北高卢行省,身边只有一个军团和少量的辅助部队。如果回到山北高卢召集军队再进军意大利,将为庞培留下了更多的准备时间,可能会错过战机。就兵力来说,恺撒显然不占优势。恺撒决心铤而走险,利用庞培动作迟缓迅速发兵。而元老院则错误地估计形势,根本不相信恺撒会贸然出兵。元老院一方面在埋头制定庞大的战前准备计划,一方面授权庞培在意大利征集 13 万有作战经验的老兵入伍,并尽量从邻近的行省招募士兵,同时对各同盟城市征收额外的捐税以凑足战争用款。

公元前 49 年初是恺撒的生死紧要关头。恺撒冷静地分析了形势,决定发挥他惯用的“出其不意,先发制人”的谋略,带着身边仅有的 5000 人队伍于 1 月 10 日越过意大利和高卢行省的界河———卢比孔河,冒险向罗马城逼进。恺撒军队以快捷的出击、严明的纪律和高昂的士气,一路硝烟,一路征服,向罗马城步步逼进。沿途的居民都惊慌地以为恺撒正在指挥一支巨大的军队。措手不及的庞培和元老院临阵大乱、狼狈不堪。1 月 18 日,庞培随同一批元老和两名执政官逃离罗马城,前往意大利南部的布隆图辛港,准备从这里渡海去希腊。

恺撒率军进入罗马城后并没有继续战争,而是实行“怀

07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18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柔政策”,大施“仁政”。他赈济平民,释放政敌,放弃使用“公敌”宣判,很快稳定了罗马城的秩序,并得到了罗马人民的支持。恺撒甚至强行开启国库,动用一笔据说是“陈封了几百年之久的专用资金”,也没有遇到过多的反对。据阿庇安记载,这是公元前 390 年为抵御高卢人的进犯而储存的一笔尘封多年的资金,按共和国的原则,任何人如果不是和高卢人作战而动用这笔钱将会受到公众的诅咒。恺撒在动用这笔钱时说他已经完全征服了高卢,因此,使共和国免除了这个诅咒①。恺撒用这笔资金武装了一支军队与庞培势力进行决战。

3 月 17 日,庞培及其部下全部撤出意大利,开往希腊半岛以组建新的部队。当他们到达希腊时,恺撒却回兵西班牙,经过 40 天的战斗,迫使庞培在西班牙的军队投降。公元前 48年 6 月,恺撒在率大军返回罗马的路上又改变方向,下令进军希腊。在希腊境内的法萨卢战役中,庞培被彻底击败,逃至埃及被杀。恺撒追赶庞培来到埃及后,将克丽奥帕特拉扶上女王宝座。接着,他又相继铲除了东方行省、非洲行省的庞培余部,镇压了庞培儿子的反叛。公元前 46 年,恺撒成了三头同盟中惟一的主宰。

内战中恺撒并非居于优势,却利用谋略、金钱和军队击败了庞培和元老院的联合势力。

恺撒是一位杰出的会带兵的军事统帅,他称所有的士兵为战友,以示他与他们的平等。他严明军纪,奖罚分明(见本章的第二节)。内战开始后,每个军团的百人队长都自愿拿出自己的积蓄装备骑兵,所有的士兵不要口粮和薪饷为他效劳,较富者照料较贫者,在漫长的内战中没有一个人离队。许多人

171第四章摇共和政制的灭亡

① 阿庇安 内战史第 2 卷(第 41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Page 18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被俘后,虽然敌人答应如果他们愿意为反对恺撒而战,便可饶了他们性命,然而他们拒绝这种条件。在被敌人围困或围困敌人时,士兵忍受着饥饿和其他艰难困苦,表现得如此顽强,以致当庞培在一个恺撒军队的工事里看到士兵正在吃一种草充饥时,他惊叹自己在同野兽作战①。

恺撒是一位擅长谋略的优秀政治家。在内战中,他用钱财贿赂所有他认为对自己有威胁的人,甚至那些被认为他的死敌的一些人。恺撒认为,在钱财面前这些人至少可以保持沉默,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削弱他的反对者阵营。恺撒对那些曾经给予他帮助的人及时给予各种荣誉来作为回报,甚至对那些出身低微的人他也公开把他们称为“朋友”,并慷慨地施以恩惠,使他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愿为他肝脑涂地的忠诚的支持者。庞培宣布凡不拿起武器保卫共和国的人都是敌人,而恺撒则喊出“凡保持中立不参加任何派别的人都是自己的朋友”②。这种政治攻势对恺撒瓦解庞培阵营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恺撒作为内战的英雄回师罗马时受到空前隆重的欢迎,他先后享受了 4 次盛大凯旋式的殊荣。公元前 46 年被元老院任命为长期独裁官,公元前 49 年后成为终身独裁官、执政官、保民官、大元帅、风俗长官、大祭司长等。

名义上罗马共和制度依然存在,公民大会和元老院会议照常召开,每年的官职选举也按时举行。然而,共和制度已走上了质变的历程。专制制度的萌芽在恺撒那里找到了滋生的温床。恺撒正在朝着集各种大权于一身的专制君王发展。

27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苏维托尼乌斯 罗马十二帝王传第 1 卷(第 68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苏维托尼乌斯 罗马十二帝王传第 1 卷(第 75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Page 18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四、恺撒改革

内战后,恺撒面对着饱受战乱之苦的混乱局面和各种各样错纵复杂的社会矛盾而不得不进行改革,扩大和增强政府的职能,使共和国核心权力机构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其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

1 改造元老院。恺撒将许多非贵族出身的军人、被释奴隶以及来自意大利和其他行省的贵族选入元老院,使元老院人数由 600 人增加到 900 人。从此,罗马元老院不再是一个狭隘的,仅仅代表罗马贵族利益的封闭的权力机构,而面向更广泛的地域与阶层,成为治理大国的开放的权力机构。

2 向行省居民授予罗马公民权。早在内战时期,恺撒就将罗马公民权授予山南高卢行省和西班牙行省许多城市居民,扩大了罗马国家统治的社会基础。

3 扩建殖民地。恺撒重申盖约·格拉古时期提出的殖民计划,并将之付诸实践。其间使 8 万退伍老兵、被释奴隶和失地平民在各行省建立起的殖民地上得到份地,这些殖民地由于罗马公民的聚集而成为罗马的自治城市,从而缓解了长期以来因土地问题所引发的各种矛盾。

4 制定人口政策。恺撒在意大利境内展开了比较大规模的人口普查,规定 20—40 岁未曾宣誓入伍的公民不得在意大利境外定居 3 年以上,除作为文武官员的随从以外,任何元老的儿子都不得出境居住。其目的是试图扭转自内战以来罗马公民人口外流、人口迅速下降的趋势。

5 增加高级官吏人数。财务官由原来的 20 人增至 40 人,

371第四章摇共和政制的灭亡

Page 18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市政官由 4 人增至 6 人,行政长官由 8 人增至 16 人。所有的官吏中的一半人数由人民大会选出,而另一半则由他亲自任命。

6 改革行省官制。规定行省官员的任期为 1—2 年,其中执政官级别官员任期为 2 年,行政长官级别任期为 1 年;行省总督在任职期间只有司法权、行政权,无军权。同时,颁布新法律,严惩犯有贪污勒索罪的行省官吏。

7 遣散无业游民。命令大农场主至少要雇用 1 / 3 的自由农民,以稳定社会秩序;削减免费领取粮食的人数,由原来的32 万人压缩到 15 万人;减免部分拖欠的房租,扩大城市平民就业的机会,鼓励无业游民向海外殖民。

8 改革币制与历法。为了便于对罗马所有辖地实施有效的控制,推行一种新的单一金币制。金币上刻着恺撒的头像,这是罗马有史以来第一个刻在货币上的活人头像。根据埃及的太阳历调整了罗马旧历,规定一年为 365 天,废除闰月,每 4年置闰一天①。新历法被称为朱利亚历(或称“儒略历”)。该法从公元前 45 年元旦起实行到 16 世纪格利高里法诞生为止一直是欧洲通行的历法。此外,恺撒还计划开通科林斯地峡,清理奥斯提亚沿海所有妨碍海运的暗礁和浅滩,同时建立港口和船坞。他还计划排干一些沼泽地带,扩大耕地面积,修建更宏伟的神殿,建设道路等。

9 减免一部分利息。内战使罗马共和国的债务危机更加严重,货币短缺,国库管理混乱,利息率从 4%上升到 12%。社会各阶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债务危机的困扰。恺撒减免了一

47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苏维托尼乌斯 罗马十二帝王传第 1 卷(第 40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Page 18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部分利息,据说这一举措使所有债务人减轻了 1 / 4 的债款额。债权人虽然蒙受了巨大损失,然而恺撒用各种法案促使财政又恢复信用,借贷又重新步入正常、有序的运作,因而债权人很快得到补偿。有的史学家认为,恺撒此举解决了共和国最棘手的问题①。

恺撒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共和末期元老贵族政治已腐朽没落,以骑士、平民为代表的新生势力逐渐走向成熟壮大,恺撒正好迎合了新生势力的要求,成为推翻旧政制的强有力的代表人物,再加上恺撒的经济、军事势力的壮大,更为其“新政”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他喊出了“共和国啥也不是,只是一个没有形体的空名”②。可以说恺撒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英雄,其势不可阻挡,胜利者非恺撒莫属。虽然后来恺撒被极端的共和分子暗杀,但历史车轮仍然要辗碎共和旧制,不可阻挡地驶向罗马帝制的新埠。

恺撒改革是罗马共和末期的一次政治、经济革命,其改革措施都是针对罗马当时所面临的政治与经济领域里亟待解决的诸多现实问题。在政治上,恺撒将罗马向来封闭的殊荣———罗马公民权向行省居民开放,从而将罗马的统治基础向更大的地域和更多的民族扩大,有利于罗马进行更大规模的统治;行省贵族进入罗马核心权力机关,有利于罗马权力机构的“世界化”,为帝国政府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尽管恺撒本人的行动并没有彻底越出共和制的轨道,他本人也不可能怀有建立帝制的远见,但恺撒的实践确实给了共和制度以致命的打击,

571第四章摇共和政制的灭亡

[英]迈克尔·格兰特 夏遇南等译 罗马史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0 198

苏维托尼乌斯 罗马十二帝王传第 1 卷(第 77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Page 18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促进了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恺撒改革公开摒弃共和制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根除长期以

来共和国内部滋生的腐朽没落之毒瘤。他的集权与强硬势必引起所谓“共和制卫士”的部分元老们的深恶痛绝,公元前 44年 3 月 15 日傍晚,以布鲁图和喀西约为首的共和极端分子刺杀了这位古代罗马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然而,恺撒之死并没有挽救行将灭亡的罗马共和国。

五、后三头公开执政

刺杀恺撒的凶手原以为恺撒死后共和国便能起死回生,人们会因摆脱了独裁者而向他们欢呼致敬,结果相反。首先,恺撒之死使罗马国家再度陷入混乱,下层平民虽然对恺撒的某些做法(例如减少领取救济粮食的人数)不满,但他们更痛恨内乱带来的巨大灾难,同时恺撒的惨死很容易唤起他们对恺撒的同情与怀念;其次,跟随恺撒驰骋疆场数年的老兵正翘首等待分得土地,他们是恺撒忠实的支持者。当恺撒被刺的消息传来时,这些老兵就成了为恺撒复仇的急先锋,其后跟随的是大批的下层平民、骑士和释放奴隶,整个罗马陷入空前的混乱之中。元老院面对急转直下的罗马局势终于采纳了西塞罗的折中方案,既不宣布恺撒为暴君,也不惩处凶手,恺撒的既定方针仍然有法律效用。

恺撒之死没有挽救共和制的灭亡,反而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共和国已无力驾驭历史的航船,国家召唤着强有力的新人与新政。于是,在怀念恺撒的沉闷局面中,罗马的政治局势对恺撒的支持者们十分有利,人们把他们关注的焦点投向了与

67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18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恺撒有亲密关系的几个人身上。安东尼是恺撒生前十分信任的得力部将,在恺撒光环的照

耀下,他出任公元前 44 年的执政官。恺撒死后,其妻曾将恺撒所有的文件包括日记都交给安东尼。公元前 44 年 3 月 19日,安东尼以执政官和恺撒遗嘱执行人的双重身份向罗马人民宣读了恺撒遗嘱。按照遗嘱,恺撒的甥孙中被恺撒收为养子的盖乌斯·屋大维继承了恺撒 3 / 4 的财产,另外两人继承余下的1 / 4 财产;恺撒位于台伯河畔的私人花园赠给罗马人民,每个罗马人还分有 300 个塞斯退斯。遗嘱还将布鲁图和安东尼作为第二位的继承人(在第一继承人不能继承时,第二继承人可以递补)。当安东尼高声朗读遗嘱时,人民对恺撒慷慨地赠予感动万分,特别是当听到恺撒还将杀人凶手布鲁图列入第二继承人时,人们对恺撒的仁慈充满了敬仰,同时也加深了对凶手的憎恨。当恺撒的尸体被抬到广场时,人们目睹了恺撒蜡像上的 23 处刀伤时,放声大哭,群情激昂。安东尼不失时机地发表了葬礼演说,历数恺撒的伟业与仁慈,并不时地辅以手势加以鼓动。于是人群沸腾了,要求惩办杀人凶手,一场新的混乱又席卷了罗马城。布鲁图和喀西约逃出罗马。安东尼试图在混乱中以恺撒这面大旗作掩护以实现他独揽大权的野心,他甚至伪照恺撒手迹来控制局面。由于安东尼急于煽动暴乱,在恺撒葬礼演说中违背元老院的意愿,强硬地表示要惩处杀人凶手,从而引起元老院的反感。

盖乌斯·屋大维(Gaius Octavius ,公元前 63—公元 14年)出身元老贵族家庭,其母是恺撒姐姐的女儿。在恺撒死前不久,屋大维被恺撒收为养子,称为盖乌斯·朱利乌斯·恺撒·屋大维。屋大维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由继父马尔库斯·腓力普斯抚养成人。他 12 岁时在外祖母朱利娅的葬礼上

771第四章摇共和政制的灭亡

Page 18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致悼词,第一次在公众场合上露面。15 岁时由于与恺撒的亲属关系被选入大祭司团。公元前 44 年恺撒死时,屋大维正在伊利里亚行省的阿波罗尼亚城学习。当屋大维以恺撒继承人的身份回到罗马时,立即受到恺撒老兵的拥戴,同时也得到元老院的欢迎。

元老院将屋大维作为反对安东尼的最有力的武器,提升屋大维为元老,甚至拨款支援屋大维招募新的军队。这一切都使安东尼很反感,他故意冷落屋大维。于是,屋大维将从恺撒手中得到的全部遗产拿出来拍卖,拉拢民众并与安东尼的政敌西塞罗靠近。公元前 44 年 6 月安东尼授意公民大会通过了“行省交换法案”,将原本属于布鲁图的高卢行省换于自己的名下,而把布鲁图打发到马其顿行省。然而,元老院拒绝承认这一法案,同时鼓励布鲁图不出让高卢行省。安东尼与元老院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公元前 43 年,安东尼率军去山南高卢行省赴任,但是布鲁图拒绝交出总督大权。双方在穆提那爆发战争,罗马史上称为“穆提那战争”。战争中,元老院宣布安东尼为“公敌”,并派遣屋大维与两位执政官前往山南高卢援助布鲁图。穆提那战争使安东尼惨败,被迫退到那波高卢与行省总督雷必达会合。安东尼与屋大维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雷必达是与恺撒有亲密关系的另一位重要人物。雷必达出身名门,其父曾两度任执政官。他本人于公元前 48 年任近西班牙行省总督,公元前 46 年任执政官。公元前 45 年和公元前44 年任恺撒的骑兵长官,并接替恺撒任大祭司长,是恺撒生前的宠臣之一。雷必达在西部行省享有很高的威望,许多恺撒的部将都投到他的门下。安东尼来到那波高卢后,在雷必达的帮助下集合了一支约有 23 个军团的庞大军队。

安东尼迫于形势,开始作出种种努力来缓和他与元老院之

87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18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间的关系:首先,与雷必达联合镇压了平民暴乱;其次,召回元老院喜欢的“共和国坚强卫士”庞培之子绥克斯图·庞培,并从国库中支付他 5000 万德拉克玛,以赔偿他父亲被没收的财产①;最后,在元老院会议上安东尼与雷必达同意恢复元老院的最高权力和人民大会的自主权等共和制宪法。安东尼所作出的种种让步使元老院感到十分满意,并允许安东尼可以有私人卫队。安东尼趁机征集恺撒老兵,人数达 6000 人之多,这是一支特殊的卫队。据阿庇安记载,6000 人全部是勇敢善战、具有指挥才能的百人队长②。当元老院觉察到安东尼的私人卫队更像一支庞大的、训练有素的军队时,安东尼便以“镇压平民暴动”为借口,“做出许多讨好元老院的事情,使他们不至于因为他的卫队而对他心生恶感”③。

穆提那战役之后,元老院借屋大维之手削弱了安东尼的势力之后,便对屋大维开始冷眼对待,不同意屋大维举行任何小规模的凯旋式,甚至剥夺了屋大维的军事指挥权(与其他两位执政官相当的穆提那战争的军事指挥权),还多次拒绝屋大维欲任执政官的恳求,并散布谣言恶意中伤恺撒。元老院的排挤与蔑视激起了屋大维的愤慨,使其对元老院彻底失望。公元前 43 年 8 月,在恺撒老兵鼓动下,屋大维率 8 个军团开进罗马城,元老院被迫同意屋大维与另外一个人当选为该年剩余时间的执政官。屋大维经过穆提那战争的教训后,清醒地意识到元老院只是迫于武力暂时屈从他的意志,元老院的势力与影响仅靠他自己的势力是难以与之抗衡到底的。

971第四章摇共和政制的灭亡

①②③

阿庇安 内战史第 3 卷(第 4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阿庇安 内战史第 3 卷(第 5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阿庇安 内战史第 3 卷(第 5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Page 18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无论安东尼、雷必达的军队还是屋大维的军队,其中大多数都是昔日跟随恺撒驰骋疆场的老兵。这些老兵出于对恺撒的爱戴,鼓动、劝说各自的将领讲和,恰逢此时屋大维和安东尼都获悉了元老院正秘密与布鲁图、喀西约联系的消息,试图依靠他们在东方行省聚集的 20 个军团的兵力来对抗恺撒的支持者。屋大维首先表示了和解的意愿,他写信给雷必达,请求他从中进行调节,以便缓和他与安东尼之间的关系。雷必达很快作出反映,他穿梭于两人之间。最后,屋大维和安东尼在共同的敌人———元老院面前决心联合起来。

公元前 43 年秋天,屋大维、安东尼和雷必达各自率领 5个军团在意大利北部的波洛尼亚(Bologna)附近正式会晤,经过两天的磋商,终于达成一致协议。三位领袖当着军队的面宣布公开结盟,罗马历史上后三头同盟由此诞生。三方协议的主要内容有:(1)通过法律,建立一个与执政官权力相等的新的官职,即行政长官,不同的是,这个新的行政长官是由三人共同担任,任期 5 年;(2)三人共同治理意大利,共同任命罗马政府的行政官吏;(3)三分行省,安东尼统治高卢诸省(不包括那波高卢),雷必达统治那波高卢和西班牙行省,屋大维统治阿非利加、撒丁尼亚和西西里行省。亚得里亚海以东地区尚在布鲁图与喀西约控制下,由安东尼与屋大维负责征讨。三人迅速行动起来。

后三头同盟首先谋取其政权的合法性,将联军开进罗马,解散了原来的政府,并在军队的监视下迫使公民大会通过决议,承认三头同盟的合法性。

接着,后三头同盟实行血淋淋的公敌宣判,清除反对势力。后三头同盟打着“为恺撒报仇”的旗号,对所有曾反对过他们或对他们有不恭言行的人进行疯狂的报复,“被宣布处

08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19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死和没收财产的元老约有 300 人,被处死的骑士约 2000人”①。西塞罗也被安东尼手下的一个百人队长杀死。阿庇安记载,安东尼听到西塞罗的死讯后,高兴地“表扬了那个百人队长,除规定的奖赏外,他还另外给了他 25 万亚狄迦德拉克玛,因为他杀死了他生平最大的和最仇恨的敌人”②。公敌宣判还是后三头同盟聚敛财富、装备军队,与占据东方行省的布鲁图、喀西约以及绥克斯图·庞培等共和派进行斗争最直接、最快捷的手段,以致罗马城里的富翁们第一次感到财富将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其中有很多人在仓促中用极其低廉的价格变卖家产以保性命。为在短时期内聚集足够的战争款项,后三头同盟甚至颁布法令:命令罗马城里 1400 个最富有的妇女缴纳财产税③。然后,按盟约雷必达留在罗马做下一年(公元前 42 年)的执政官,安东尼与屋大维则率 20 个军团越过亚得里亚海,讨伐杀害恺撒的凶手布鲁图和喀西约。

公元前 42 年,安东尼、屋大维率军奔赴希腊,开始讨伐布鲁图和喀西约势力。在马其顿的腓力比战役中,安东尼、屋大维的军队彻底击败了布鲁图和喀西约势力,布鲁图和喀西约相继自杀身亡。他们的大部分残军投降,有少部分人逃到绥克斯图·庞培那里。腓力比战役以后,屋大维返回罗马负责解决老兵的土地分配问题,安东尼则前往东方行省惩罚曾给予布鲁图和喀西约支持的一些城市,并趁机聚敛财富。

屋大维回到罗马后面临的形势十分棘手。17 万老兵等待着奖赏,屋大维在执行给退役老兵分配土地的政策时,触犯到

181第四章摇共和政制的灭亡

①②③

阿庇安 内战史第 4 卷(第 5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阿庇安 内战史第 4 卷(第 20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阿庇安 内战史第 4 卷(第 32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Page 19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一些长期占有公有土地的意大利人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老兵们也因分配的土地不如期望的那样多而对屋大维产生怨怒。屋大维本人病魔缠身,甚至在罗马城里散播着他快要死亡的消息。公元前 41 年,担任执政官的路奇乌斯·安东尼(Lucius Antonius,马尔库斯·安东尼的弟弟)与安东尼的妻子富尔维亚(Furvia)联合起来,利用罗马城里的混乱发兵于意大利中北部的城市佩鲁西亚,反对屋大维。这次兵变很快被平定,屋大维利用没收叛乱者的财产,支付给他的老兵,缓解了矛盾。但这次兵变促使屋大维与安东尼之间的关系重新出现了裂痕。

后三头同盟的反对者绥克斯图·庞培在西西里、撒丁尼亚、科西嘉等岛屿上迅速发展势力,许多被三头宣布为公敌的人与布鲁图、喀西约的残部,还有奴隶、海盗,纷纷聚集在他的门下,使他聚集了一切反后三头同盟的力量,对后三头同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公元前 40 年 10 月,经过雷必达和老兵们的调解,屋大维与安东尼之间的关系得到缓和。三头在布隆图辛港聚会,重新缔结了协议,重新瓜分了行省:屋大维统治意大利、高卢和西班牙并负责与绥克斯图·庞培作战;安东尼统治罗马东方行省并负责对帕提亚的战争;雷必达统治阿非利亚行省。为了加强三头联盟,屋大维的姐姐屋大维娅嫁给了安东尼(富尔维亚已去世)。

布隆图辛协议使三头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安东尼与屋大维之间的关系得到缓解。饱受内战之苦的罗马人民对三头寄予期望,他们渴望和平的到来。然而,随着屋大维和安东尼双方势力的膨胀,不可避免地导致两人彻底决裂,将罗马人民又一次地推向战争的深渊。

公元前 39 年绥克斯图·庞培率军开始向意大利进攻,还

28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19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封锁了西西里岛及附近海域,使粮食运不到意大利半岛,粮食危机使罗马城里人心惶惶。三头迅速与绥克斯图·庞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承认绥克斯图·庞培在西西里等岛屿上的统治权,绥克斯图·庞培也答应三头不再收留成批逃亡到西西里等地的大批奴隶和自由民。稳住绥克斯图·庞培之后,安东尼赴东方上任,积极准备对帕提亚的战争,屋大维则在西方行省发展势力。公元前 38 年,屋大维单方面撕毁协议,向绥克斯图·庞培开战。公元前 37 年,安东尼又回到意大利,同屋大维在他林顿缔结了一项新协定,将三头权力延长 5 年,并商定在各自进行的战争中互相支援。公元前 36 年,屋大维联合雷必达向西西里发兵,取得了平叛绥克斯图·庞培势力的胜利。战后,雷必达接收了绥克斯图·庞培的部分军队,企图独占西西里,由于疲惫不堪的军队厌战情绪十分强烈,屋大维趁机诱使军队倒戈剥夺了雷必达的军权,使他的 22 个军团全部归于自己麾下,只许他保留“大祭司长”的职位①。至此,屋大维已拥有 45 个军团的步兵、25000 名骑兵、40000 名轻装部队和600 艘战船②,军事势力迅猛膨胀。

与此同时,安东尼在帕提亚战争中连连受挫。公元前 37年,安东尼为了加强自己的势力再次远征帕提亚,竟然蔑视他与屋大维娅的婚姻,与埃及女王克丽奥帕特拉七世正式结婚,安东尼甚至在遗嘱中将利比亚、腓尼基、叙利亚、西里西亚、阿美尼亚和尚未征服的帕提亚留给女王及其子女,以示他与女王联合的决心。安东尼的行为引起了罗马人的不满,屋大维也趁机进行煽动反安东尼的行动。公元前 32 年 1 月 1 日,后三

381第四章摇共和政制的灭亡

①②

阿庇安 内战史第 5 卷(第 123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阿庇安 内战史第 5 卷(第 127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Page 19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头权限期满,屋大维利用庞大的军队赶走了正在参加元老院会议的 300 名亲安东尼的元老和两个执政官,又迫使维斯塔神庙的贞女交出了安东尼的遗嘱,将其遗嘱内容公布于众,其中有安东尼死后要求葬在埃及亚里山大里亚城和赠与克丽奥帕特拉及其子女罗马领土的内容,激起了罗马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不满。于是,元老院与公民大会剥夺了安东尼的一切权力,并宣布他为祖国公敌。

就这样,屋大维利用了罗马人民的不满情绪,将不合法的“宣读遗嘱”变成了合法地剥夺安东尼权力,使其成为全罗马的敌人,为自己独霸天下清除了最后的障碍。

公元前 31 年 9 月 2 日,屋大维领导的罗马军队与安东尼和克丽奥帕特拉的联军在希腊西海岸的亚克兴海角展开最后的决战,屋大维获胜。然后,屋大维率军陆续地将小亚细亚、叙利亚、腓尼基和巴勒斯坦收复。公元前 30 年,屋大维乘胜进军埃及。安东尼和克丽奥帕特拉在绝望中先后自杀。这一年是罗马彻底埋葬共和旧制的标志①。

48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Meyer Reinhold From Republic to Principate American,1988 223

Page 19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第五章社会风尚的转变与妇女地位的改善

一、家庭婚姻形式的变化

1 典型的父权制(Patria potestas)家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母权制度推翻的一个后果是男子的

支配地位在家庭中的确立。古代罗马,最初所称的家(domus,familia)是指在一家之主管辖之下的一切人和物的总和,其中包括妻子、儿女、买入的奴隶、牛马和其他财物等。恩格斯曾把罗马的家庭作为一种比较完善的典型进行论证,认为这种家庭具备了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把非自由人包括在家庭之内,一是父权”①。父权即家长权是构成罗马家庭的基础和核心。父权在家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不仅对妻子、儿女、奴仆、父系远房后代(无论年龄大小)以及领养的子女所创造的财富享有绝对的支配权,甚至对他们拥有生杀之权。摩尔根也指出:“在这种罗马家庭中,父权超出了合理的范围,而流于过分的专制。”②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9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杨东莼等译 古代社会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75

Page 19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罗马父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新生儿有遗弃权每一个婴儿呱呱落地后,第一个隆重的仪式是将得到一家

之主的承认,否则便不能成为家庭中的一员。仪式通常是在助产士将婴儿洗净以后放在他的父亲脚边,如果父亲将之抱起便承认婴儿是自己的孩子,表示愿意将他作为家庭的成员收养,如果婴儿相貌丑陋或发育不良便认为不祥之兆,立即弃之不要并要祭神消灾。这些弃儿被置之野外,多数死去,少数被卖身为奴。这种做法一直到公元 4 世纪时才被废除。同中国的旧传统一样,古罗马人也希望男孩为家族传宗接代,也存在着重男轻女的陋习,有的父亲见是女婴就拂袖而走,拒绝收养。直到帝国初期仍可见到这种陋习。例如一位在埃及行省做官的人给他在罗马已怀孕的妻子写信时说:“如果生个男孩就要精心照料好,如果是女孩就将弃之不要。”这种轻视妇女、虐待女婴的陈规为罗马各等级的妇女生存制造了障碍。(2)对子女掌有生杀权据李维记载,在罗马家庭中父权是无限的,他有权把子女

变卖为奴,亦有权把他们处死,如果父亲杀死了自己的子女,谁也无可非议,只不过认为他行使了父权而已。例如,最初的罗马与邻近部落阿尔巴作战时,为避免大规模的流血牺牲,双方同意一对一的决斗,彼此互派了三胞胎兄弟,即罗马方面的哈拉提兄弟(Horatii)三人和阿尔巴方面的库利阿提兄弟(Curiatii)三人。决斗的结果只剩下哈拉提一人,其余的人全部战死。阿尔巴服从了罗马的统治。当胜利者哈拉提凯旋罗马时,欢迎的人群中有他的姐姐。她是库利阿提兄弟之一的未婚妻,当她看到战利品中有她未婚夫的衣物时,顿时嚎啕大哭起来,并不断地呼喊着死者的名字,哈拉提大怒,一剑把她刺死。哈拉提杀死了姐姐,被判处死刑。依据当时的规定,被判

68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19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死刑的人可以向人民大会申诉,然而哈拉提的父亲却出来替儿子辩护,他说:“我的女儿忘记她兄弟拯救了祖国,如果我的儿子不杀死她,我自己也会行使父权杀死她的。”于是,人民大会宣布哈拉提无罪。从共和初期制定的《十二铜表法》中,也可以了解到“父权至高无上”的一些情况,例如第四表中的第二条规定家属终身处于家长权的支配下,家长对其家属“得监禁之,殴打之,使作苦役,甚至出卖或杀死之,纵使子孙担任了国家的高级公职亦同”。(3)对娶妇嫁女,出卖和收养子女有决定权罗马人的婚姻严守一夫一妻制的原则。共和初期青年男女

的婚姻完全由父亲做主,自己无权自由择偶,大多数的婚姻均以家庭利益为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说:“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① 家长既可收养他人子女为自己的子女,也可把自己亲生的子女出养或卖身为奴,并有权在遗嘱中指定财产继承人以及为他的妻子和未达适婚年龄的子女指定监护人。

2 婚姻形式的变化罗马共和初期实行有夫权婚姻,即通过结婚使妻子处于丈

夫或丈夫家长的权力支配下。一般认为有夫权婚姻分为三种方式,其中每一种方式均可产生夫权。

一是时效婚(usus)或称习俗婚②,起源于掠夺婚。相传罗慕路建新城于罗马之后,由于地理条件优越,附近同种族的人迁来居住的数量愈来愈多。可是移民中多是男子,很难婚配。罗慕路便想出一个主意,他向邻近的各部落宣布罗马人要

781第五章摇社会风尚的转变与妇女地位的改善

①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7[德]奥托·基弗 姜瑞璋译 古罗马风化史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 10

Page 19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举行祭神大典,广邀邻族的妇女参加。这样,邻族的女人纷纷前来观看庆典,其中萨宾妇女的人数最多,于是罗慕路就让罗马人把她们强抢下来做他们的妻子。如果女子留下和新夫同居并相安无事,丈夫则经过对妻子一定时间的占有役使,双方的婚姻关系便确定下来。后来,掠夺为婚的方式随着罗马人口的增加逐渐废弃,但占有和役使的习惯仍然保存下来。如果男女双方连续同居一年以上,女方的家长并不行使对他的女儿或孙女的权利而使她回家,即视为放弃父权,该女子便随之处于其夫或夫的家长权利之下了,临时性的结合就成为正式婚姻。所以,夫权是通过占有和役使的完成而取得。

二是买卖婚(coemptio)。早期罗马妇女没有任何地位,她们和奴隶、牛马一样进行估价买卖。所谓买卖婚,即新夫在5 位证人和司秤(libripens)前用买卖的方式①,向女方的家长或监护人买入新妇,而新夫所付的价钱一般等同于或略高于女方家庭的要求。这种结婚的仪式起初只通行于平民之间。公元前 445 年,根据保民官坎努里阿的法案废除了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的限制,于是贵族和平民通婚时也普通地使用这种方式了。因为买卖婚既比麦饼婚的仪式简单,又较时效婚更能即时取得对妻子的权利。

三是麦饼婚(confarreatio)。这是一种古老的宗教婚,仪式隆重,程序繁复。在举行婚礼前,须择良辰吉日,罗马人习惯是以 6 月为佳期,吉日一般使用占卜的方法而确定。婚礼分为送亲、迎亲、祭麦饼和共食麦饼等阶段。当新娘来到夫家时要先受水火洗礼以示净身和加入夫家,然后在大祭司(Pontifex

88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古罗马转移所有权的一种方式,又称“用铜块和秤”的方式。其手续由买卖双方在 5 位证人和司秤面前,由买者一手持标价的物或物的标志,一手持铜块说:“按罗马法律,此物为我所有,我是用此铜块和秤买到的。”说完,用铜块击秤后交给卖方,买卖手续完成。

Page 19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maximus)和朱庇特祭司(Flamen Dialis)的主持下,当着 10名证人的面向神献祭一种用大麦做的糕饼,并与丈夫共食祭饼,以示妻子愿意与丈夫共享最神圣最古老的食物①,也表示妻子愿意与丈夫同生死共命运。祭礼仪式的完成标志着婚礼的完成,即“祭麦饼,婚礼而成之”(confarreare mulieris matrimonium)。由于婚姻改变了新妇的宗教关系,故由大祭司和朱庇特祭司主持。其中朱庇特祭司一职必须由本人和父母那些曾通过麦饼婚方式结婚的人来担任。帝国初期,这样的人越来越少。因此,麦饼婚不及其他两种婚姻方式盛行。

在有夫权婚姻中,如果妻子婚前有财产,其财产就归夫或夫的家长所有;她若没有财产,在出嫁时,她的家长会依习俗按其资力或新婿的身份为女儿设定嫁妆。嫁妆是女方因婚姻而带往男方家中的财产,随着婚姻的成立,嫁妆的所有权便归属于男方了。即使婚姻终止,男方也没有返还的义务。

根据法令,罗马的女孩满 12 岁,男孩满 14 岁便可结婚。在有夫权婚姻关系中,出嫁前的女子是属于娘家的家长权之下,婚后则属于夫或夫的家长权威之下,于是她和她原来的家庭断绝了一切法律上的关系而成为夫家的家庭成员,在夫家处于从属地位。起初妇女是从夫姓,后来虽然被允许保留原有的姓氏,但在其姓的后面仍然要加上丈夫的姓氏。同时,她所带到新的家庭中来的嫁妆也全部置于夫权或夫的家长权的支配之下,她自己没有任何权力处理这笔财产。因此,“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②。

981第五章摇社会风尚的转变与妇女地位的改善

罗马人认为,裂壳小麦 far是所有谷物当中最珍贵最古老的,献祭时以它为首。参见:奥托·基弗 古罗马风化史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5—56

Page 19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共和初期,奴隶还没有被普遍地、大规模地使用。罗马的男人在和平时期主要从事农耕,而他们的妻子则要全力地照料家务,她们掌握着食品贮藏室的钥匙,养育子女,并和奴仆一样从事家内劳动,例如纺织、做饭、打扫房间等,这一点与希腊妇女有相似之处。“在欧里庇得斯的作品中,妻子被称为oikurema,即用来照料家务的一种物件,所以在雅典人看来,妻子除生儿育女以外,不过是一个婢女的头领而已。丈夫从事竞技运动和公共事业,而妻子不许参加”,“妻子成为主要的家庭女仆,被排斥在社会生产之外”①。为了使妻子能够安分守己,尽心尽意地操持家务,法律还规定丈夫有休妻权。十二铜表法中第四表的第四条规定:“夫得向妻索回钥匙,令其随带自身物件,把她逐出。”可见,共和初期,罗马妇女在婚姻关系中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

共和末期,有夫权婚姻已很少实行了,代之而起的是无夫权婚姻。这种婚姻履行的程序很简便,只要男女双方有结婚的意愿,共同过夫妻生活,婚姻即告成立。通常是男女达到适婚年龄,经过双方的家长同意,由男方接女方至男家,婚姻即可证实。女子出嫁时,她的父亲仍然健在,女方则处于她父亲的权利管辖之下,如果其父去世,便由监护人协助来管理自己的财产,并受监护人的监护。这种新婚姻形式一方面使女方的财产不因婚姻而流于夫家,可使娘家的亲属得以继承,另一方面女方的财产可以独立于丈夫,不受其支配(夫妻双方在法律上的地位不因婚姻而发生变化)。因此,女子在夫家的地位有所改善。如果受到夫家虐待时,女方家长有权把自己的女儿或孙女接回娘家。

09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5

Page 20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在有夫权婚姻中,只有丈夫有权力提出离婚,妇女只能忍受被休之苦,而在无夫权婚姻中,男女双方均可提出离婚。

婚姻形式的变化使妇女可以间接或直接地支配自己的财产。

罗马法对女子的监护规定了三种方式:一是法定监护,即由女子的法亲、恩主或原家长担任监护人;二是遗嘱监护,即由家长或丈夫在遗嘱中为其指定监护人,他们可以指定数人由女儿或妻子挑选,也可授权由她们自己选择或中途更换;三是官选监护,到了共和末期妇女可以利用遗嘱监护中自由选择或撤换监护人的权利来摆脱监护人的监护,而起用自己的亲信、情夫担任监护人以便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支配财产,“妇女监护”至此已有名无实了。奥古斯都时期,又颁布了“生来自由的妇女生有 3 个子女以上,被释女奴生有子女 4 人以上,均享有子女荣誉权,在她丈夫死后,可免受监护”①。因此,帝国初期,罗马妇女已完全获得了处理自己财产的权力。

3 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变化罗马妇女在家中的地位比起希腊妇女要优越得多。女孩与

男孩从小一起玩耍,一起去学校学习读、写、算和书法。受过基础教育之后,贵族家中的女孩便在家庭老师的指导下继续学习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同时还要学习舞蹈、唱歌和演奏竖琴。罗马上层社会的妇女很多都受过较高教育,并且能歌善舞,甚至还能谈论一些有关哲学方面的问题。而希腊的妇女大不相同,“姑娘们只学习纺织缝纫,至多也不过学一点读写而已。她们过着差不多是幽居的生活,只能同别的妇女有所交往。她们住的房间是家中的独立部分,在楼上或在后屋,陌生

191第五章摇社会风尚的转变与妇女地位的改善

① 周 等 罗马法 北京:群众出版社,1987 140

Page 20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男人绝不能入内,如果有男客来访,她们就躲在屋里。妇女没有女奴陪伴不能离家外出,她们在家里实际上受着严格的监视”①。相比之下,罗马妇女则住在家中的主要房间里,家境富裕的妇女从不亲自做粗活,而是安排家务、教育子女、管理奴隶,并同丈夫一起出席宴会,有时也在家里陪客人吃饭。

共和时期至帝国初期,大多数的墓志铭中都这样记载:“她热爱丈夫,教育子女,谈吐文雅,举止高尚,专心照料着家务和纺织。”② 这是罗马男人眼里的标准妻子。

如果说已婚的希腊妇女是从父亲的囚徒变成丈夫严加看管的奴隶,那么罗马的妇女则随着经济地位的改善(有管理自己财产的权利)逐渐成为丈夫的伴侣和帮手,她们与自己的丈夫一起担负着抚养儿女、管理家务的责任,分享夫与子在社会中的名誉与地位。

共和时期,罗马男人是靠在躺椅上用餐,妇女则坐着吃饭。妇女偶尔与丈夫一起出去赴宴的时候,她们只能在席间饮蜜水(mulsum),不能参加饭后的酒会(comissatio,即酣饮,长夜痛饮)。到了帝国初期,妇女也像男人那样斜靠在躺椅上用餐,还和男人一样参加正餐之后的饮酒了③。

公元前 2 世纪末,罗马妇女开始积极参与家政管理。尽管在贵族家里有专职的厨师,但是女主人仍然在厨房里发号施令,安排和管理全家的饮食。例如,有一个叫特利马尔凯奥(Trimalchio)的人在家中举办晚宴,他的妻子富尔图娜塔(Fortunata)匆忙进出于奴隶和厨师做饭的厨房,指挥着他们

29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5Karl Christ The Romans Translate from the German by Christopher Holme Cali

fornia,1984 107J P V D Balsdon Roman Women Their History and Habits London,1962 271

Page 20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的劳动,安排着宴会上所需要的各种菜肴,俨然一个熟练的家庭总管①。

共和时期,无论在穷人还是富人的家里,女孩必须在她们的母亲的监督下与女奴们一起学会纺织,并把从事纺织作为妇女的一种美德。共和末期,贵族家中的女孩虽然不同奴隶们坐在一起纺织了,但纺织仍作为一门家政课传授给女孩,以利于她们能够在未来的丈夫家中熟练地管理和命令奴隶们。例如,公元前 52 年,马尔库斯·埃米留斯·雷比达(后三头同盟之一)家中的大厅里就摆着织机日夜不停地织布,他的妻子经常斜靠在躺椅上,监督着织工们的工作②。这种家庭手工业作为罗马传统的手工业一直盛行于共和时期,甚至到帝国初期仍然存在。例如,奥古斯都就在家中常穿着家制的衣服,以唤起罗马人昔日的简朴之风。据说,奥古斯都的妻子李维娅经常亲自纺织。在一块墓志铭上这样写着:“这里埋藏着李维娅的一些奴隶和雇工的骨灰”,“有 5 名织补工、6 名织工、2 名漂洗工、1 名裁缝、1 名专制大衣的工匠,另外还有 2 名监工”③。

奥古斯都“以己为榜样”的做法并没有挽救罗马共和传统的衰势,随着罗马社会、经济的变化形势,妇女们已不再完全穿着家制的衣服了,而是把穿着从店铺里买来的华美衣服作为一种炫耀,于是家庭手工业在帝国初期开始衰落了。妇女们不再把自己关在家中,身穿亲手纺织的布衣,每日辛勤地操劳家务,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修饰装扮自己。贵族妇女几乎要花去整个上午来化妆,还要有女奴在身前身后的侍奉。她们首

391第五章摇社会风尚的转变与妇女地位的改善

①②③

J P V D Balsdon Roman Women Their History and Habits London,1962 272J P V D Balsdon Roman Women Their History and Habits London,1962 270J P V D Balsdon Roman Women Their History and Habits London,1962 270

Page 20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先要除掉头天晚上涂抹在脸上的化妆品,然后将头发染色或漂洗,梳理成与前一天不同的新式样,接着洒香水、搽胭脂、涂口红、描眼圈等。她们身着华美的衣服,佩戴贵重的首饰,与丈夫一起去出席宴会,像男人们一样地斜靠在躺椅上饮酒、用餐和聊天。

共和末期至帝国初期的罗马妇女在家中的地位已由操持家务的主妇、家庭奴仆的总管变成受家人尊敬的女主人了。

二、社会风尚的变化与奥古斯都立法

1 奢靡之风盛行在罗马共和国大规模地向外扩张中,一个又一个海外行省

的建立,不仅成为罗马大规模征服的战利品,也为罗马统治提供了滚滚的财源与充盈的人力资源。

公元前 2 世纪后期,新迦太基一个城市每年缴入罗马国库达 900 万德纳里银币,仅西班牙行省上缴的金银就比公元前 2世纪前期的全部战争赔款与战利品的总和还多①。共和末期,罗马国家对外扩张的势头更加嚣张凶猛,众多行省的建立使税收额急剧增长。

公元前 2世纪早期,罗马国库年税收额是 5000—6000 万塞斯退斯,到公元前 63—公元前 60 年,年税收额从 2 亿升到 3 4亿塞斯退斯②。老普林尼惊叹道: “共和国从来没有如此富有过!”

49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T Frank An Economic Survey of Ancient Rome 5 Baltimore,1959 263Plutarchs Lives Pompey 45 London,1967

Page 20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第一次布匿战争后,罗马国库得到了 3200 银塔兰特;第二次布匿战争后,得到 1 万银塔兰特;公元前 201 年,西庇阿胜迦太基,给罗马国库增添了 13 3 万斤白银。普鲁塔克曾描述皮德纳一役的胜利者们凯旋而回到罗马时的盛况:“第一天好容易才把 250 辆战车在人民面前走完,在这些车上载运的是战时夺获的那些呈现为惊人景象的立像、图面和巨大的雕像。第二天在许多运输马车上载运着非常壮观和珍贵的马其顿的武器和甲胄……在这些马车后面是抬着银币的 3000 人,这些银币分盛在 750个器皿里,每一个器皿中装着 3塔兰特的白银,由 4个人抬着……再后面走着的是抬着盛满金币的器具的人们,每份重 3塔兰特……全部器具有 77 个,在他们之后是抬着圣杯的人们,圣杯重 10塔兰特,用黄金制成,有宝石的装饰。”①

公元前 2 世纪初,根据最保守的计算,单是从一个西班牙在 6 年之中便运出了大约 20 余万罗马斤的白银(约合 6 5 万公斤)和 5000 罗马斤的黄金(约合 1600 公斤)。公元前 189年玛格涅希亚战役(罗马与叙利亚的一场战役)之后,罗马人掠获 1230 根象牙,234 只黄金怀,13 7 万斤白银,22 4 万希腊银币,14 万马其顿币和大量黄金、白银的器具②。

第二次布匿战争后,罗马获得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金矿,这一金矿每天可以生产 2 5 万德拉克玛黄金③。大量的战利品、数不清的财富与奴隶涌向意大利,使罗马人大开眼界:战俘身上耀眼的丝绸锦缎,精美绝伦的金、银、陶制品和金银珠宝首饰使他们在眼花缭乱的同时,更加激起了对外部世界进行

591第五章摇社会风尚的转变与妇女地位的改善

①②

Plutarchs Lives Aemilius Paulus London,1967 32—33[苏]科瓦略夫 王以铸译 古代罗马史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1957 429T J Cornell The Second Punic War London,1996 127

Page 20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更大规模征服的野心。于是,战争———掠夺———征服———统治———享乐成为这一时期罗马人竭力遵循的法则。

罗马共和末期的历史画卷中,两个最醒目的图景就是战争和奢靡。

连绵不断的对外征服使大批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罗马。罗马人骤然间富裕起来,一种他们过去从未享受过的新的生活方式展现在眼前。于是,奢侈支配了上层阶级,财富成为标志地位、权势不可缺少的尺度。当士兵源源不断地将罗马人从来没见过的青铜沙发、各种各样的织品(床单、被子、窗帘等),还有那个时代被誉为最时髦、最豪华的家具———一条腿的餐桌、倚墙而立的餐具柜等带回罗马后,罗马上层社会旋即刮起追求奢侈、挥霍、享乐之风。贵族们竞相讲排场,举办规模豪华的大型宴会,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富有。例如,从宴会的布置到伴有漂亮姑娘的音乐演奏,从美味佳肴到贵重的餐具,无不体现主人的身份、地位与财富。“厨子”一直被认为最下等的奴隶,此时也身价倍增,谁要买到一个能将食品制成供人观赏的艺术品的烹调高手,谁就增添了一份炫耀的资本。普鲁塔克记载,在苏拉时代有个贵族叫路库鲁斯,以每日三餐的奢华而著称。路库鲁斯每日的晚餐如此排场,不仅有紫色的桌布、镶嵌贵重宝石的大酒杯、合唱队、戏剧、朗诵,还有各种佳肴和精心准备的犹如艺术品的美味———这一切都使他俗不可耐,越来越奢侈。一次,他一个人进晚餐,发现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道时令菜肴,非常生气,立即大喊当班奴隶。那个奴隶战栗着回答:“以为没有客人,不需要准备过多的菜肴。”路库鲁斯暴跳如雷地大吼:“你难道不知道今天是路库鲁斯和路库鲁斯

69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20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共进晚餐吗?”①当克拉苏率军出征时,他以罗马城首富自居,向罗马市民发放了 3 个月的小麦。据说,他的财产总数大约为1 92 亿塞斯退斯,足可以维持近 40 万户普通人家一年的生活费用②。克拉苏曾说过:“一个极有政治野心的人,绝不去计较他的财富。”③ 恺撒不惜重金,甚至借债,经常大摆宴席,招待宾客,桌上满是醇酒佳肴,饭后还有艺人表演种种余兴节目,而恺撒每逢这种场合更是华衣美服,周旋于高朋显贵之中,他甚至出资组织剑奴斗剑达几百次之多。

这种竞相夸富的风气成为罗马共和末年盛行于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昔日那种崇尚俭朴、辛勤操劳的古风荡然无存,讲排场、比奢华似乎成了罗马上流社会的常事。他们不仅远途旅行要前呼后拥,就是短途拜访也要携带大批家奴以及各种奢侈用品。例如,恺撒在出征就曾经带着镶嵌房间用的 “马塞克”。而尼禄的旅行不少于 1400 辆四轮马车满载着他各种所需物品,外加 500 头驴子,以供他的妻子使用驴奶来洗澡④。李维惊叹道:“奢侈之风犹如恶魔般地紧紧笼罩着罗马城”,“罗马内部的腐败已经腐蚀着一个长期优越民族的生命力”⑤。

2 希腊文化的影响布匿战争后,大量的希腊人以奴隶、人质和外交代表的身

份进入罗马社会,教师,医生和乐师等几乎清一色是希腊人,其中还有许多著名的人物。例如,公元前 168 年第三次马其顿

791第五章摇社会风尚的转变与妇女地位的改善

③④⑤

普鲁塔克 希腊罗马名人传(第 41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路库鲁斯传

[英]霍普金斯 闫瑞生译 征服者与奴隶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6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10 Cambridge,1954 434Carolly Erickson Civilization and Society in the West London,1908 78—79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39 Harvard University,1976 6

Page 20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战争后,著名的历史学家波里比阿(Polybius,公元前 210─公元前 126 年)就被作为 1000 名希腊人质之一遣往罗马,在那里居住了 17 年,写出了巨著《通史》。

上层社会开始学习希腊语,就连伽图本人(他非常看不起与他同时代的希腊人)也开始研究起修昔底德和德谟斯提尼的著作,罗马的住宅也出现了精美豪华的装饰。希腊的艺术品、银制餐具相继进入罗马贵族家庭,伴有竖琴演奏和歌舞表演的宴会在上层社会已司空见惯了。当然,希腊文化还对罗马的诗歌、戏剧等其他方面发生了较大影响,这里不一一赘述。

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一样,那时的罗马人渴望获得知识之果。他们一方面有选择地吸收了希腊文化,另一方面又保留了罗马文化的传统。因此,意大利本土的文化传统之树是由于嫁接了希腊文化的嫩枝才得以枝繁叶茂的①。

3 生产者变成享乐者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布匿战争先后进行了 3 次,延续了

110 多年,最后以罗马取胜而告终。战争的直接后果是刺激了罗马奴隶制的发展(参见第三章第一节)。例如,公元前 262年,罗马占领了西西里的阿格里根特城时,曾把 2 5 万阿格里根特居民作为战俘卖到意大利为奴。公元前 218 年,西庇阿率军侵占西班牙时,曾俘虏新迦太基的 2000 名技工到罗马充当公有奴 ,专事武器制造②。公元前 209 年,罗马攻陷他林顿后曾把 3 万居民卖为奴隶③。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公元前 205年—公元前 201 年),西庇阿率领罗马军队在非洲俘获 2 万多

891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③

M Cary and H H Scullard A History of Rome London,1975 199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26,27,41 Harvard University,1976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26,27,41 Harvard University,1976

Page 20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名战俘①。公元前 211 年,马塞里乌斯将叙拉古、他林顿的 10

万余居民沦为奴隶;公元前 177 年,塞姆普罗尼乌斯从撒丁·

科西嘉行省掳回 8 万多战俘②;公元前 167 年,罗马取得马其顿战争的胜利,将希腊地区 70 座城市的 15 万居民沦为奴隶,

带回罗马本土③;恺撒转战高卢数年,总共有 100 万高卢人被沦为奴隶。据记载,公元前 225 年,意大利总人口为 400 万,

奴隶有 60 万,占总人口的 15%④,到奥古斯都时代,意大利总人口为 600 万,而奴隶人数猛增至 200 万,占总人口的33%,奴隶数量增加了 3 倍多⑤。

大批奴隶犹如决堤的洪流涌进了罗马人的家庭和其他生产领域,到处都可买到廉价的奴隶,当然他们的主人还未来得及想一下如何恰当地使用他们。当时罗马的上层社会往往把拥有奴隶的数量作为衡量财富、地位和权势的标准。因此,在中上层的罗马家庭中,直接服侍主人的家奴要比用于手工业作坊或农耕的奴隶数量大得多。显贵的人家里竟有几百名奴隶,从看门、通报、斟酒、人工报时、厨房打杂、清扫房间到理发、修指甲、家庭教师、医生等无一不使用奴隶。一位有名望的政治家告诫他的弟弟:“你无论走到哪里,或去元老院、法庭或去公共场所,身前身后都要跟随一大批奴仆,这样才能显示出你

991第五章摇社会风尚的转变与妇女地位的改善

②③④⑤

阿庇安 罗马史第 8 卷(第 15、23、26、48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10 Harvard University,1976 45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45 Harvard University,1976 34P A Brunt Italian Manpower Oxford,1971 60[英]霍普金斯 闫瑞生译 征服者与奴隶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3 5—6

Page 20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的地位和身份。”①

从前的罗马人平时拿起锄头从事农耕,战时拿起武器奋战疆场,而现在他们大多数已成为拥有几个、几十个甚至更多奴隶的主人,于是他们把一切辛苦劳作都交给奴隶去做,而自己却贪图日常生活的享乐了。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卑鄙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动力;财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惟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② 海外掠夺的巨大财富冲击着罗马社会,使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公元前 167 年,马其顿战争的胜利使希腊诸城邦的财富与奴隶滚滚流入罗马,罗马国家宣布罗马公民可以免缴土地税。而此时的士兵也可以分得优厚的战利品。据霍普金斯记载,公元前 2 世纪中叶,士兵获得的现金战利品,足够 1 个家庭 3 个月的开销(指一次战役之后的分配额);公元前 1 世纪中叶,1 名普通士兵获得的战利品足够一个家庭购买若干年的粮食或者购得一块土地。庞培给予他的士兵 6000塞斯退斯③,恺撒给予士兵的是 2 4 万塞斯退斯④,奥古斯都对服役 16 年以上,后来对服役 20 年以上的老兵给予 1 2 万塞斯退斯⑤,不包括将领的奖赏。从公元前 58 年之后,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罗马城里的公民可以享受免费领取小麦的特权。

00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③④

Carolly Erickson Civilization and Society in the West London,1908 78—7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73Plutarchs Lives Pompey 45 London,1967苏维托尼乌斯 罗马十二帝王传第 1 卷(第 38 章) 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6P A Brunt The Army and the Land in the Roman Revolution JRS,1962(52)

Page 21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大规模的征服战争使罗马人不再是挥锄耕田的生产者,而成为大发战争横财,挥霍消耗的享乐者了。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统治阶级为其自己的利益,永远不会错过机会把愈来愈沉重的劳动负担加到劳动群众的肩上。”① 奥古斯都时期彻底取消了“加于被征服者头上的战争赔偿费”的做法,建立起规范的税收制度,使行省税收定期化、定额化,从而保障了帝国的稳定收入。帝国初期的年税收额达 2 亿德纳里,帝国绝大部分的收入来源于诸行省。大规模的征服战争不仅使罗马的财富骤增,也使创造财富的劳动力(战俘)从地中海世界的各个地区涌入罗马。

恩格斯说:“当罗马变成‘世界城市’,意大利的地产日益集中于人数不多的非常富有的所有者阶级手里的时候,农民人口才被奴隶人口所排挤。”② 来自各行省的庞大的奴隶大军为罗马的大地产,果园、牧场、手工业作坊、矿山等生产领域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刺激了罗马国家由传统的小农经济向奴隶制经济转化。

4 道德观念的转换与奥古斯都立法共和末期至帝国初期,罗马人的道德水准降低,社会风尚

明显地发生变化。公元前 220 年以前,罗马惟一定期举行的公共娱乐是为期一天的罗马节(Ludi Romani),公元前 220 年设立了第二个节日平民节(Ludi Plebeii)。自第二次布匿战争后,罗马人又设立了很多节日。这些节日的天数逐渐延至 5天、7 天乃至 14 天,元老院为此还通过了增加节日拨款的决议。此外,主持节日的各级官吏往往把自己的财物贡献出来作

102第五章摇社会风尚的转变与妇女地位的改善

①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00

Page 21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为资助。有的显贵还不惜出重金举办赛马、演剧、角斗和猎兽等活动,以此炫耀其地位与权势。例如,公元前 186 年在由马尔库斯·福尔维乌斯(Marcus Fulvius)主持的娱乐活动中,他出资请希腊演员表演了许多精彩的节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首次在罗马举行了体育竞技和猎狮、猎豹等项目①。

公元前 2 世纪初,酒神祭(Bacchanalibus)在罗马盛行。最初的酒神祭坛是一块妇女们的圣地。祭祀一年 3 次,仅限于白天举行,由已婚妇女主祭。可是,在一个叫帕库拉·安尼娅(Paculla Annia)的女人主祭时,却把她的两个儿子米尼乌斯和凯利尼乌斯介绍了进来,并把祭祀仪式改为一个月 4 次在黑夜里举行。祭祀次数的增多和混杂的介绍使参加酒神祭的人数日益增多,男人、女人一起在黑夜里举行祭祀仪式,于是出现了各种放荡的丑行。据一位目击者说:“参加酒神祭的人们不知道什么是道德,什么是羞耻,只知道是这种‘神圣’的祭祀把他们聚在一起,男人们就像鬼迷心窍一样,毫无自制地说着胡话;女人穿着一种类似酒神穿的衣服,把头发披在身后,手中举着火把,跑向台伯河,然后将手中燃烧着的火把投向水中,在黑暗中拥到一个装有机械的船上,等在那里的男人们便把船开到又深又暗的山洞里,整个山洞里充满了放荡和堕落。”② 后来,参加酒神祭的男人仅限于 20 岁以下的年轻人,使他们由于单纯无经验更容易受到引诱而堕落到罪恶之中,从此不能自拔。

公元前 186 年,一个叫埃布提乌斯的年轻人的父亲去世前,为他的母亲都罗尼娅指定了塞姆普罗尼乌斯·路提鲁斯做

20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39 Harvard University,1976 22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39 Harvard University,1976 16

Page 21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监护人,这个人很快就成为他的继父。路提鲁斯不甘心充当财政管理人的角色,他说服了埃布提乌斯的母亲,让她动员自己的儿子去参加酒神祭。因为埃布提乌斯一旦堕落,就失去了自理财产的权利,路提鲁斯便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这笔财产了。在路提鲁斯的怂恿下,都罗尼亚对儿子说:“在你生病的时候,我曾许愿,等你痊愈以后,就把你正式介绍给酒神,现在我的祈祷应验了,该是我还愿的时候了。你必须戒酒 10 天,然后沐浴进餐,进圣殿。”① 埃布提乌斯在亲人、朋友的劝阻下,拒绝参加酒神祭,结果被剥夺了财产继承权。后来,埃布提乌斯在姑姑埃布提娅的帮助下,将此事报告给执政官波斯图米乌斯,波斯图米乌斯立即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意大利的许多城市都举行这种酒神祭祀,其中进行公开淫荡的人数达7000 人之多。公元前 186 年 10 月 7 日,元老院颁布了“酒神祭祀法”(Senatus consultum de bacchanalibus)。该法规定:不经元老院特许,不准举行任何规模的酒神祭,男人们被发现罪行立即处死,女人们则交由她们的家庭处置。经元老院特别批准的酒神祭祀,男女混杂的人数经过严格地限定,否则按违法惩处。为严明法纪,将卷入酒神祭的首要分子处以死刑②。

极度的放荡纵欲和豪华靡费腐蚀着罗马人的灵魂,道德水准每况愈下。普鲁塔克曾用尖刻的语言描述了共和末期那些贵妇人的放荡,“在那些声名狼藉的女人中,就有一个放荡成性的女人叫普列希娅,她的行为不比一个普通妓女好多少”③。

302第五章摇社会风尚的转变与妇女地位的改善

②③

J P V D Balsdon Roman Women Their History and Habits London,1962 41—42

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39 Harvard University,1976 18J P V D Balsdon Roman Women Their History and Habits London,

1962 53—54

Page 21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在她众多的情人中,有一个叫塞色古斯的人就是在她的影响、活动下旋即成为罗马城里有声望,有势力的人物。塞色古斯甚至在作每一项重要决定时都要经过普列希娅的同意。

在以往的日子里,贫穷使罗马妇女勤劳质朴,男人们长年在外征战,妻子贞洁地守在家中。繁重的家务劳动、短促的睡眠、手头的拮据使她们无暇顾及其他的事情。公元前 3 世纪末著名的改革家格拉古兄弟的母亲科尔耐丽娅与提贝里乌斯·显普洛尼乌斯·格拉古(T Sempronius Gracchus)结婚,生育 12个子女,当显普洛尼乌斯过早地去世以后,科尔耐丽娅决心不再嫁(曾拒绝过埃及托勒密八世的求婚),用自己的全部精力教育孩子①。类似这样多子女的母亲、忠贞的妻子在共和末期已很少见到了。

共和末期,罗马妇女开始追求一种不受约束的享乐生活。她们同男人们一样地挥霍钱财,并不断地寻找情人来补足

财源。女人不愿意生孩子、管家务,男人们由于不能在妻子身上行使他们父辈们经常使用的夫权,就到处胡作非为,夫妇间的不贞和离婚现象显著增加,多子女的家庭更是罕见。早在公元前 133 年,监察麦铁路斯·马其顿库斯就劝告罗马公民为保持人口数量应当结婚,以免人口减少的灾难。到了奥古斯都时代,独身的人数日益增多,奥古斯都为了巩固家庭提倡贞洁,禁止通奸,鼓励公民结婚成家,于公元前 18 年至公元 9 年颁布了一系列法令②。在反对通奸的朱利亚法(Lex Julia de adulteriis coercendis)中规定:关于通奸的控诉权首先是属于犯罪

40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Richard A Bauman Women and Politics in Ancient Rome London,1992 41—42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10 Cambridge,1954 441—442

Page 21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者的丈夫和父亲,父亲遇见女儿与人通奸时有权杀死自己的女儿及其奸夫;丈夫在自己家中抓到奸夫时也有权把他杀死。此外还规定:妻子与人通奸时丈夫必须在 60 日以内上告法庭①,否则妻父可以代为控告,如妻父不告时,任何公民均有权控告。犯有通奸罪的女人在被宣判犯有通奸罪时,要被放逐到罗马附近海岸的小岛上②(奥古斯都的女儿和外孙女都曾受到这种惩罚),并剥夺其 1 / 3 的财产。至于男人的那些不属于通奸(Stuprum,猥亵、淫秽)的放荡行为也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奥古斯都试图用立法的形式恢复旧罗马的风俗,恢复被人们逐渐淡忘的父权与夫权,以匡正社会风气。

共和末期,有钱的显贵们一方面倾撒大量钱财拉拢无业游民以获取更多的选票,另一方面向朋友、门徒进行慷慨的馈赠来扩大社会影响。因此,那些试图在遗嘱上找到自己名字的人不顾体面地跟在立有遗嘱的人身后,竭尽献媚、巴结来显示自己的感恩行为。诗人贺拉西在“讽刺诗”中用十分控苦的语气写道:“你只要拼命抓住你搜寻来的死者的靴子,你就走向通往财富的最省力、最简捷的道路。”③ 西塞罗也谴责那些取得遗产的人惯常使用的恶劣手段是“狡诈欺骗和阿谀奉承”④。这些大量的馈赠无疑引起了男人们兴趣,这比结婚(男人们可以通过结婚获得意外的财产)更有吸引力,于是大批的独身者相继出现,妇女中也出现了独身者。

独身数量增多致使出生率显著下降。针对这种情况,奥古

502第五章摇社会风尚的转变与妇女地位的改善

①②

③④

塔西佗 编年史第 2 卷(第 85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Richard A Bauman Women and Politics in Ancient Rome London,

1992 105—106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10 Cambridge,1954 438,440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10 Cambridge,1954 438,440

Page 21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斯都于公元前 17 年夏季颁布了朱利亚婚姻法(Lex Julia demaritandis ordinibus),禁止父亲对子女的婚姻加以过分干涉(即婚姻不得强迫进行),没有子女者要受到处罚,不出嫁的妇女要缴纳相当于她们财产的 1%的税。法律还规定:25—60岁的男子,20—50 岁的女子必须结婚,违法者失去在遗嘱上自由授予遗产的权利,并禁止独身者获得特定亲等以外人的任何遗产;每个新生儿的父母都可获得一些特惠;已达婚姻年龄的未婚者继承遗产时,应在被继承人死后百日内结婚,否则不得继承,在服丧期也不得参加任何祭祀或竞技表演;寡妇或离婚的女人应在丈夫死后或离婚后 6 个月内再婚,方可取得财产继承权;50 岁以后尚未结婚者便丧失了遗产授予权。此外,允许自由人与被释放奴隶结婚(元老除外)。

朱利亚婚姻法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实行。法律本身的严格性引起了罗马上层社会的强烈抵触。于是,奥古斯都在公元9 年又公布了一项比较缓和的法律 “帕皮亚和波佩阿法”(Rex Papia Poppaea,以这一年的执政官的名字命名)①。此项法律扩大了遗产继承的亲属关系的范围;离婚的妻子或寡妇再婚的期限延长了,没有子女的人也可以在遗嘱上表明如果继承人有孩子便可享受遗产的一半,凡有 3 名以上子女的父亲在任公职时,拥有优先权;生有 3 个儿子(被释奴隶生有 4 个儿子)的母亲除拥有处置自己财产的权利以外,还特许穿一种标志荣誉的外袍,并佩戴特殊的披巾,上面绣有“无可非议”的标记②。帕皮亚·波佩阿法缓和了朱利亚婚姻法各种严苛规定所引起的不满,同时也加强了奖励生育的措施。然而这种缓

60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塔西佗 编年史第 3 卷(第 25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Carolly Erickson Civilization and Society in the West London,1908 79

Page 21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和也容易给一些人造成可乘之机,他们想方设法地利用虚假结婚、收认养子来逃避法律的惩处。帝国时期,“有的男子在竞选高级官吏,而他又没有子嗣时,他便在选举或派往行省之前采取欺骗的办法过继儿子,而在他们以父亲的身份取得行政长官或行省长官的职务以后,却又立即摆脱被过继来的人”①。帝国初期的著名文人塞内加也曾嘲笑过那些假结婚的女人“关心的只是如何逃避法律的惩处,如何找一个有钱的丈夫,好在她们的结婚花环尚未枯萎之前就能够做到有利可图的离婚”②。

奥古斯都的立法和努力没能挽救罗马人每况愈下的道德,社会风气日益腐败。

帝国初期,皇室的丑闻也在同时代作家的笔下暴露无遗。例如,帝国时期著名的讽刺作家优维纳尔(Juvenal)在其作品中写道:“我们看看克劳狄乌斯皇帝是如何忍受的吧!他的妻子瓦莱丽娅·美撒里娜(Valeria Messalina,克劳狄乌斯的第三个妻子)一听到他睡着了,便披上头巾,带一个贴身女奴离开皇宫,这个皇家的荡妇是去寻找一个廉价的娼妓窝,而非皇帝的玉床。她用金黄色的假发掩盖了她天生的黑发,来到妓院中她事先预订好的房间,以吕希斯卡(Lycisca)的化名引诱嫖客,整个夜晚她都在寻欢作乐,直到天将亮时,才返回皇宫,她的脸被油灯熏得肮脏,眼皮由于纵欲显得青肿。”③ 文学作品不免有夸张之辞,然而,古典作家也花费了大量的笔墨记载了美撒里娜的放荡。例如,塔西佗在《编年史》中就列

702第五章摇社会风尚的转变与妇女地位的改善

①②③

塔西佗 编年史第 15 卷(第 19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Carolly Erickson Civilization and Society in the West London,1908 79Mary R Lefkowtz Womens life in Greece and Rome Duckwooth,1982 157

Page 21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举出美撒里娜的 12 位情人的名字①。塔西佗记载,美撒里娜疯狂地爱上了罗马的一个最漂亮的青年盖乌斯·西里乌斯(他父亲曾任过执政官)。她的情欲炽烈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她竟然把他显要的妻子朱尼娅·西拉娜从自己丈夫的家里赶了出去,并且占有了现在无拘无束的情夫。西里乌斯对自己的丑名和面临的危险不是不知道,但是由于拒绝就意味着必死无疑,由于避免暴露出来还有一线希望,而且由于他得到的报酬是丰厚的,于是他便及时行乐,不顾未来的态度来的安慰自己。不过美撒里娜却没有隐瞒的意思,她不断地带领着她的大群门客去他家里。在外面也总是同他挨到一起,他取得了数不清的财富和荣誉,最后,统治大权的易手似乎已经完成了。在奸夫的家里,人们可以看到宫廷的奴隶、被释奴隶和各种设施……美撒里娜已不满足平平淡淡的通奸了,她趁克劳狄乌斯皇帝去奥斯提亚主持牺牲奉献仪式时,竟和西里乌斯举行了正式的、隆重的婚礼。在一座任何事情都逃脱不过人们耳目的罗马城里,他们竟然公开地在某月某日当着在婚书上盖章的证人们的面一位当选的执政官(指西里乌斯)和皇后来到某处举行正式的婚礼了。那个女人戴上了结婚的面纱,向诸神奉献了牺牲,两个人和客人在一起欢宴,还接吻拥抱,最后就像夫妇一样在夜里同床共枕②。尽管他们的结局是悲惨的,然而我们却能从中看到,美撒里娜身为皇后竟敢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同自己所爱的人公开举行婚礼,这种敢于冒犯皇帝的大胆行为不能不说是对皇权的一种轻视和讽刺。

共和末期,剧院和竞技场的开放是罗马人生活中一件大

80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Richard A Bauman Women and Politics in Ancient Rome London,1992 168塔西佗 编年史第11 卷(第12、26、27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Page 21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事。女人们也同男人一样对此有强烈的兴趣,男女可以混坐在露天剧场观看演出或角斗。公元前 79 年,苏拉在露天剧场里认识了年轻美丽的瓦莱利亚(Valeria),并很快与她结婚。“一天苏拉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看演出,瓦莱利亚在经过他的身后去寻找自己的座位时,不小心刮断了苏拉外袍上的一根金线,苏拉转过身来,被瓦莱利亚的美貌所吸引,当场原谅了她,并问及她的姓名和家庭……不久他们便举行了婚礼,瓦莱利亚成了苏拉的第六个妻子。”① 到奥古斯都时代,他为了匡正社会风气,禁止男女混坐在剧院里,规定男女座位有别,只有中间休息在长廊散步时女人才能与男人一起交谈。奥古斯都还禁止妇女观看体育竞赛,他颁布了一个法令,即在体育竞赛结束之前,妇女是不能露面的(可能由于在很多的竞技中,男人们都是赤膊参赛的),但是允许妇女观看战车比赛。

帝国初期,盛大的赛会和观看场面变得更加残忍,以供那些无所事事的罗马人寻求新的刺激。全部娱乐中最受欢迎的是大圆形竞技场观看角斗。一旦有人受伤倒地,再也无力厮杀时,观众就来判决是否饶他一命或者让他的对手把他刺死。一场接一场的比赛使竞技场上血流成河,不得不撒上一层又一层的新沙。女人们同样对角斗着了迷,在观看中,她们也像男人一样激动地狂喊乱叫,脸涨得通红。她们对那些连赢数场的胜利者表示了极大的关注,甚至有的竟同角斗士私奔。埃皮娅(Aepia)是一个元老的妻子,她不顾出身高贵,不顾丈夫的名誉地位,扔下自己的孩子和亲属,毅然与一个角斗士私奔,当时在罗马城里引起了轩然大波。 “她跟在塞尔吉乌斯(Ser

902第五章摇社会风尚的转变与妇女地位的改善

① J P V D Balsdon Roman Women Their History and Habits London,1962 275—279

Page 21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gius)的身后,离开了露天剧场。她毫不畏惧海上旅行的风险,勇敢地与自己的爱人面对亚得里亚海和爱奥尼亚海上咆哮的海浪,她拿出惊人的勇气,与水手们一起用餐,与塞尔吉乌斯并肩在甲板上散步,并用力地拽着粗糙的绳子,全然忘记了她是一个出身名门,过惯了奢华生活的贵夫人。”①

帝国初期,罗马的贵族更加关心个人的生活,竞相修建华丽的房屋,夸耀华美的服饰,举行豪华的宴会,大量购买东方的奢侈品以满足他们花天酒地的生活。正像诗人优维纳尔描述的那样:“奢侈,比战争更无情,像一片阴云笼罩着罗马,像复仇女神一样地到处报复。”②

三、妇女社会地位的改变

1 参与社交第二次布匿战争的一个附带的结果是在不少富有的人家

里,男性为主的惯例正在削弱,妇女由于手中逐渐掌握了足够挥霍的钱财而成为家庭中受人尊敬的女主人。她们十分富有,服饰也日趋奢华。那些法律的制定者对此当然不能熟视无睹。公元前 169 前,保民官瓦考尼乌斯(Voconius)通过了一项法令,即瓦考尼乌斯法(Lex Voconius),试图限制传给女性继承人的不动产数量③。事实上该法案并没有行得通,她们可以把土地、财产名义上转给事先串通好了的委托人,然后再收回

01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③

Mary R Lefkowtz Womens life in Greece and Rome Duckwooth,1982 57Mary R Lefkowtz Womens life in Greece and Rome Duckwooth,1982 157M Cary and H H Scullard A History of Rome London,1975 191

Page 22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来。因为罗马法规定一个监护人可以代表一个妇女的利益签署她的文件,但默许一个妇女任意选择监护人的权利。于是,那些未婚的、已婚的妇女便利用这个空隙来掌握和处理自己的财产。

妇女还获得更大的自由,同男人们一起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在有钱的人家里,女孩同男孩一样接受高等教育。因此,有的妇女很有教养,常常成为社交界的中心人物。例如,公元前 2 世纪中叶,罗马的名流就经常聚集在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的女儿、显普洛尼乌斯·格拉古的妻子科尔耐利亚的家中①。公元前 53 年的执政官美特鲁斯·西庇阿的女儿科尔耐利亚,她的第一任丈夫是克拉苏。公元前 53 年克拉苏在对安息(即帕提亚)作战时身亡,第二年科尔耐利亚便嫁给了庞培,他们一起生活了 4 年,公元前 48 年庞培在法萨卢战役中失败,逃往埃及被杀,她又一次失去了丈夫。她不幸的命运、显贵的身份和博学多识在当时的社交界十分引人注目。普鲁塔克曾这样描述过:“她不仅年轻妩媚,而且很有教养,她广泛地阅读,能演奏七弦竖琴,亦擅长数学,在哲学方面的讨论中也能发表有根据的见解,她多才多艺。只要她一出现,便立即引起人们的注意……”② 在社交场合中,一个妇女举止优雅、谈吐风趣也常常受到赞扬。优维纳尔曾描述一个夫人在那里温文尔雅地讲着,周围的人听得几乎入迷了③。奥维德也写道,妇女不仅仅谈吐自如,还善于掌握男人们喜欢谈论的话题④。

112第五章摇社会风尚的转变与妇女地位的改善

①②③④

M Cary and H H Scullard A History of Rome London,1975 191Plutarchs Lives Pompey London,1967 55J P V D Balsdon Roman Women Their History and Habits London,1962 272J P V D Balsdon Roman Women Their History and Habits London,

1962 275—279

Page 22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妇女们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娓娓动听地谈论着各种话题。一方面显示她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学识,另一方面也表明她们开始步入社交界,并引起了男人社会的注目。

奥维德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建议读者们不仅要读希腊文学,还要读一些流行文学。于是,一些出身名门、受过很高教育的贵妇便关心起流行文学的写作和发展。其中有天赋的妇女试着写一些通俗小品,其中有的作品还显露了作者的才华。奥古斯都时代有一个著名的才女叫苏庇西娅(Sulpicia),在提布鲁斯(Tibullus)的 4 卷诗集中,就收集了她写的 6 篇感人的哀体诗。诗中倾注了她对塞林苏斯(Cerinthus)的爱情。她的诗引起了当时文学界的轰动,著名诗人马尔提奥(Martial)在其诗作中给予苏庇西娅极高的评价。他说:“女人们读了苏庇西娅的诗,会使她们的丈夫充满幸福;男人们读了苏庇西娅的诗,会同他们的妻子相亲相爱……她描写的是纯真的爱情,对幸福的追求,没有一个少女能像她那样贞洁和纯真。无论你把她当做朋友或认做师长,你都会从中收益匪浅,从而使你的心灵更纯洁、情趣更高雅。”① 苏庇西娅的诗作犹如一朵出于污泥而不染的小花,给周围腐败混浊的空气带来了一丝清新。

我们再从一些讽刺作家的笔下来了解一下共和末期至帝国初期的罗马女性。“哪里有女人,哪里就有流言蜚语,因为说长道短是女人的天性。在宴会上,通常是主人或名流们的长篇大论,无论这些人讲些什么内容,例如文学、哲学等,她们都全神贯注地听着,并用心地记下来。所以,在她们参加辩论时,声音比男人们高,知道的事情也不少,就显得很有见地。

21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J P V D Balsdon Roman Women Their History and Habits London,1962 72

Page 22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如果她们中的一个人得到说话的机会,另一个就像一个有学问的教师一样,纠正着她女友的发音,甚至她们有时还不客气地打断她们丈夫的谈话……她们到处闲聊,总是最先知道一些新闻,并添枝加叶地编造一些流血的结局、离奇的彗星以及各行省的最新消息……她们在家中简直成了中心人物,因为她们知道很多她们的丈夫们不知道的事情,包括每个罗马人卧室里的秘密……”①

讽刺作品固然尖刻辛辣,不失夸张之实。但当时的讽刺作家们能够花费不少的笔墨去描写妇女们的生活,充分说明了这样的事实:罗马贵族妇女不仅能够参加社会名流聚集的宴会,还能够在会上发言辩论,甚至敢于当众反驳她们丈夫所讲的话,足以证明当时夫权的削弱和妇女们参加社交的广泛性②。

在对待歌舞上,罗马人与希腊人不同,歌舞在希腊深受人们的喜爱,而罗马人则把歌舞看成伤风败俗的举动,在上层社会是禁行的。然而到了公元前 2 世纪时,情况发生了变化,歌舞已开始成为青年人喜爱的娱乐活动。公元前 129 年,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在一次讲演中说,开始他不相信那些关于贵族家中的子女手拿乐器边歌边舞的报道,可是当有人把他带到一个舞蹈学习班以后,他才确信了那些报道的真实性。那里有500 名青年男女,其中有一个男孩一边打着响板,一边跳舞,就像一个没有教养的奴隶一样在那里表演着,更有甚者,这个男孩的父亲还是即将被选进元老院的一个大人物③。

共和政府曾规定歌舞只能在家中或体面的场合下进行。然

312第五章摇社会风尚的转变与妇女地位的改善

①②③

J P V D Balsdon Roman Women Their History and Habits London,1962 272Richard A Bauman Women and Politics in Ancient Rome London,1992 22J P V D Balsdon Roman Women Their History and Habits London,

1962 275—278

Page 22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而,歌舞在共和末期已经成为时尚潮流,势不可挡。奥维德就曾建议他的妻子唱歌和演奏乐器;有一个叫斯塔提乌斯(Statius)的人说,他的养女在跳舞时充满了魅力。因此,共和末期,歌舞在家里或特定的场合下是合法的,但还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可是到了帝国初期,歌舞已冲向社会,成为男女青年为之着迷的活动。甚至有的妇女不怕非议,敢于创办舞蹈演出队,譬如乌米狄亚·夸德拉提拉(Ummidia Quadratilla)就创建了一个舞蹈演出队,经常到公开场合表演,有时也被邀请到家庭宴会上演出。公元 107 年,乌米狄亚以 80 岁高龄去世了。她的孙子继承了她的遗产,包括这个舞蹈演出队。尽管有人对歌舞的盛行仍持有异议,诗人赫拉斯就大声惊呼今日之舞蹈,明日之通奸①。然而,歌舞已走向社会,被大多数人所喜爱终成事实。

妇女们参加宴会和各项娱乐活动,使她们耳目一新。妇女们开始将眼光从家庭的小圈子开阔到了解社会上的种种事物上,她们开始在公开场合争得一席之地了。

2 主张服饰革新从前的罗马妇女在衣着外表上千篇一律,与男人们无多大

区别。任何一个妇女都怕因自己的服饰特殊而引起别人的责难,把与众不同看成一种耻辱。那时候的穷人从来不因为自己的衣衫寒酸而感到无地自容,富人们也没有欲望使自己的服饰比别人高出一头。

公元前 215 年汉尼拔兵临意大利半岛时,平民保民官奥庇乌斯颁布了奥庇亚法。规定每个妇女不得拥有 1 5 盎司的黄

41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J P V D Balsdon Roman Women Their History and Habits London,1962 275—279

Page 22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金,不许穿紫袍,不准在 1 公里以内的距离里乘坐双轮马车①。

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后,这种外表上的平等逐渐引起了贵妇人的不满,她们要求废除奥庇亚法,在节日或各种公开的场合中穿着样式繁多的漂亮衣服。她们认为华美的衣服、珍贵的珠宝和良好的教养是衡量一个妇女的身份、地位的标准②。

对于妇女们的不满和要求,元老院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反而对此提出非议。有人认为,假如要举行一次服饰比赛,贵妇人想穿的衣服无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手头拮据的女人会由于无钱装饰自己而感到羞耻,当可怜的、窘迫的丈夫无法满足他妻子的虚荣心时,别的有钱男人将会满足她……因而追求衣著华丽将会导致女人的堕落;还有的人认为,如果取消奥庇亚法,丈夫在家中的地位、权利就完全丧失了。因为妇女们不仅要求服饰自由,而且要求完全地放纵。你如果满足了她们的第一个要求,他们会马上有第二个要求等待着满足。因此,不仅不能取消奥庇亚法,还要把从前的典章制度拿出来,使她们重新服从于自己的丈夫③。

公元前 195 年,妇女们的不满终于冲破阻碍爆发出来。她们竟像近代要求女权的妇女们一样,集体走向街头,并包围了保民官们议事的地方(因为他们正在那里研究禁止取消奥庇亚法),要求废除奥庇亚法。这一年的执政官大伽图(公元前234—公元前 149)发表了一系列的演讲,证实了这一事实。他说:“所有的男人统治他们的妻子,我们统治所有的男人

512第五章摇社会风尚的转变与妇女地位的改善

①②③

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34 Harvard University,1976 1 - 3Gillian Clark Women in the Ancient World Oxford,1989 13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34 Harvard University,1976 1—8

Page 22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那么,谁来统治我们呢?是我们的妻子”,“每一位已婚的男人能够担保他的妻子照料家务,并尊重他的权利和地位,我们就没什么可担忧的。可是现在妇女的权利越来越大,而男人们在家中的权利却日益丧失,眼下竟当众被她们践踏在脚下,我们尚且无能对她们有所限制的时候,她们却联合起来使我们在场的每一位男人处于尴尬的地位……”① 于是,伽图不得不穿过那一大群充满自信的妇女,对她们说:“你们为什么用这种不体面的方式公开冲向大街,对着那些不是你们丈夫的男人大喊大叫,你们的问题可以在家里向你们丈夫提出来,而为什么要跑到这里来询问不是你们丈夫的男人们?也许你们对公共场合比对你们的家庭更感兴趣。”②

然而,女人们的愤怒是这样大,她们聚集在那里,大有不可罢休之势,结果她们成功了。这项产生了 20 年效力的法令终于废除了。当然促使这项法令的取消还有其他原因。例如罗马同迦太基的战争已经胜利在望,战时的紧张气氛已经消失,财富的增多和希腊、东方文化的传入等都使该法不再有实际意义。然而,妇女公开聚众要求废除奥庇亚法无疑是促使该法早日取消的一个重要原因。

奥庇亚法的取消使妇女们的服饰趋于更新,到了帝国初期,妇女们更是华装美服,追逐时尚。

奥维德说,当妇女们来观看演出时处处显示着她们的到来,在她们看来,如果她们的外表不能引起人们的注目,她们就不是女人。例如,当小阿格里披娜坐在克劳狄乌斯皇帝身边

61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J P V D Balsdon Roman Women Their History and Habits London,1962 33—35

J P V D Balsdon Roman Women Their History and Habits London,1962 33—35

Page 22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观看竞技表演时,她身上的一件用金线编织的华美斗篷,闪耀着光彩,使在场所有的人都眼花缭乱。

3 分享夫、子的荣誉与权势共和末期,妇女把很大的精力倾注到她们的丈夫与儿子的

事业上,并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公元前 48 年夏,恺撒在法萨卢战役中获胜以后被宣布为终身独裁者,取得了无限期的统治权。恺撒独裁引起元老贵族和共和分子的痛恨,公元前44 年 3 月 15 日,以布鲁图和喀西约为首的共和党人在元老院的议事厅里刺杀了恺撒。在恺撒被刺的前后,有一个叫塞尔维利亚(Servilia)的女人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塞尔维利亚是小伽图的同父异母的姐姐,曾是恺撒的情人。据说塞尔维利亚的儿子布鲁图就是恺撒与塞尔维利亚的私生子。法萨卢战役以后,恺撒命令部下要用一切办法挽救布鲁图(他是庞培党人)①。然而,布鲁图后来却成为刺杀恺撒的凶手。恺撒被刺 3 个月以后,元老院根据安东尼的旨意于 6 月5 日召开会议,决定让布鲁图和喀西约去小亚和西西里去担任掌管谷物的官员,这是行省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官职。6 月 8日,塞尔维利亚主持了一次家庭会议来决定布鲁图和喀西约是否接受这个屈辱的委任。参加会议的人有她的儿子布鲁图、儿媳波尔西亚(Porcia)、女儿朱尼娅·苔尔提亚(Junia Tertia)和女婿喀西约(Cassius),另外还有这个家庭的老朋友西塞罗。当西塞罗发言不同意他们赴任时,塞尔维利亚十分同意他的话,并说她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胡说(指委任)。在西塞罗和塞尔维利亚的强烈反对下,布鲁图和喀西约拒绝了这次委任。

712第五章摇社会风尚的转变与妇女地位的改善

① 阿庇安 内战史第 2 卷(第 112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Page 22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随后,布鲁图与喀西约去东方征集兵力。此时,恺撤的养子屋大维在罗马的声望越来越高,塞尔维利亚无时无刻不在担忧着她一家人的命运。一年过去了,她仍然生活在极度的忧虑之中。公元前 43 年,她的另一个女婿雷必达拒绝元老院的命令(即与安东尼作战的命令)①。塞尔维利亚听到消息以后于6 月 25 日又召开一次家庭会议,西塞罗当时也在场。会上她提出,如果安东尼被宣布为公敌雷必达也会同样被剥夺财产,那么她的女儿和外孙将怎么办?想什么办法给布鲁图送信,让他指挥军队打回罗马……这次家庭会议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果然不出塞尔维利亚所料,6 月 30 日元老院就宣布雷必达为公敌。塞尔维利亚的智慧与胆量深受西塞罗赞赏,他说:“塞尔维利亚是一位具有非凡洞察力和运筹帷幄的杰出女性(prudentissima et diligentissima femina)。”② 直到公元前 42 年秋,布鲁图和喀西约战败自杀身亡为止。这段期间,塞尔维利亚一直在为他们担忧,为他们出谋划策。

另一个著名的女人是安东尼的第一个妻子富尔维娅,她由于胆量过人,做了一些平常女人做不到的事情,成为文人笔下着意刻画的人物。早在后三头为巩固同盟而联姻时,她就以屋大维的妻子克劳狄娅是她的女儿为由,想使屋大维对她言听计从。不料,屋大维很快与克劳狄娅离婚,使她的想法落空。公元前 44 年 6 月,安东尼通过公民会议实施了一项行省交换法,根据这一法律,高卢行省由安东尼来治理(他想在任职期满后,占据高卢以保持对罗马的监督,而高卢还在恺撒活着时就指定给布鲁图了),让布鲁图治理马其顿行省。安东尼这一做

81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阿庇安 内战史第 3 卷(第 83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J P V D Balsdon Roman Women Their History and Habits London,1962 52

Page 22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法引起了以西塞罗为首的元老贵族的强烈反对,布鲁图也拒绝交出高卢行省。

公元前 44 年冬,安东尼不顾元老院的反对,去高卢行省上任,富尔维娅留在罗马,她利用自己的名誉、出身和地位四处奔走,恳求元老院不要宣布她的丈夫为公敌。公元前 43 年,安东尼与屋大维、雷必达结成同盟,公民大会被迫授予他们统治国家 5 年的全权。随后,后三头在罗马大肆捕杀政敌,安东尼也借机向自己的死对头进行报复,结果有 300 名元老和2000 名骑土丧命①,其中就有安东尼恨之入骨的政敌西塞罗。据说,富尔维娅与安东尼一起目睹西塞罗被砍下来的血淋淋的头颅②。富尔维娅甚至在屋大维和安东尼的角逐中与安东尼的弟弟路克优斯·安东尼一起上战场指挥过反对屋大维的军队。有的史学家认为“她是罗马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扮演统治者之妻的女人”③。

共和末期,妇女也和男人一样享受着很隆重的葬礼,显示了妇女的价值、地位和名誉开始得到公认。

公元前 2 世纪中叶,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在罗马生活期间看到为一个政治家举行的隆重葬礼仪式而感触极深。从那些精彩的葬礼演说中,能够了解到死者生前所取得的辉煌业绩,然而更使他震惊的是一个妇女竟然也能享有这种厚待。

在罗马公开为一个妇女举行纪念活动,其声势之大不逊于任何一个政治家。公元前 102 年,鲁塔提乌斯·卡图鲁斯(Lutatius Catulus,公元前 102 年的执政官)为他的母亲波庇利

912第五章摇社会风尚的转变与妇女地位的改善

①②③

阿庇安 内战史第 4 卷(第 5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阿庇安 内战史第 4 卷(第 20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J P V D Balsdon Roman Women Their History and Habits London,1962 50

Page 22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娅(Popillia)举行了葬礼,并在葬礼演说中称波庇利娅是罗马杰出的女性,还列举了她的许多优点①。公元前 68 年,恺撒为纪念他的姑母朱利娅(马略的妻子)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说,称她为“至高无上的女性……”② 公元前 54 年,恺撒的母亲奥莱利娅去世,他也发表了一篇极为精彩的葬礼演说,因为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是她的母亲艰辛地把他抚养大。他说:“是母亲的辛勤养育,才奠定了我今天的事业。”③

共和时期,行省总督去上任时,除了 12 岁以上的男孩子可以与父同行外,妻子和其他幼小子女则禁止随行。因此,丈夫在外任职少则一年,多则几年。其间,家庭就等于分成两个部分。元老院禁止携带妻子去行省任职,理由在于“跟随前往的一群妇人在和平时期易造成奢侈浪费,在战时又易引起人们的畏怯,并且会使罗马的行军队伍看起来像东方的队伍”④。然而把一个女人只身留在罗马,孤独寂寞地打发日子,若遇不幸又无力解决,她就有可能成为那些善于引诱女人的男人的捕获物。在行省上任的丈夫就经常收到有关他们的妻子不贞的消息,所以,这也是造成家庭易破裂的一个重要因素。

帝国初期,妇女对丈夫的事业越来越关注,她们要求分享丈夫的荣誉、辛劳和愁苦,而她们的丈夫也需要她们的关心和照顾。

于是,在元老院中也有人对妻子能否随丈夫同赴行省,能

02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③④

The Oxford Classicat Dictionry:Q Lutatius Catulus 217转引:任炳湘选译 罗马共和国时期 (下)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2 117J P V D Balsdon Roman Women Their History and Habits London,1962 46塔西佗 编年史第 3 卷(第 33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Page 23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否与她们的丈夫同甘共苦提出不同的见解。公元 21 年的一次元老会议上,瓦列里乌斯·美撒拉(Valerius Messala,他继承了其父杰出的演说才能)发表了充满激情、颇合情理的演说,他竭力主张妻子应和丈夫在一起。他说:“罗马古代的许多严峻的风气都被改进和缓和了,因为罗马不再处于战争的环境之中……妻子是和丈夫分享所有其余的一切的……在他经过一番辛苦之后,他们岂不是最应该先从他们的妻子那里得到安慰吗?当然我们知道,有一些妇女给她们的丈夫出坏主意,或是表现得贪得无厌。然而不是有很多高级官吏,他们本人也表现出容易受到各式各样的诱惑吗”,“丈夫常常由于妻子的邪恶而腐败堕落,可是难道独身的人就会都是好人吗”,“如果一个女人有了越轨的行为,那么这个责任要由她的丈夫来负。而且,由于一两个丈夫有缺点,结果就使得所有已婚的男人在幸福和灾祸的时候都不能与自己的妻子在一起,这是不公平的。而且这样做就等于说把一个生性脆弱的女性单独地丢在一旁,任凭她沉溺在肉欲的和别人的引诱之中。就是天天在跟前守着,婚姻的关系都几乎很难保证不发生问题,如果多年间不在一处,和离婚差不多,情况如何那还用说么”①。瓦列里乌斯精彩的演说博得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元老院终于通过了瓦列里乌斯的建议,从此我们就看到赴行省的高级官吏们携带着妻子儿女一起去赴任了。

这些随军的妇女中有少数者不满足与丈夫分享荣誉和忧愁,还要和丈夫分享权势。例如,叙利亚行省总督皮索的妻子普朗希娜不仅在士兵中间跑来跑去,参加骑兵演习和步兵操练,还协助丈夫铲除异己(用毒药害死日耳曼尼库斯),直接

122第五章摇社会风尚的转变与妇女地位的改善

① 塔西佗 编年史第 3 卷(第 34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Page 23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参与了权力之争①。塔西佗在《编年史》中记载,女人的缺点还不仅在于柔弱和缺乏毅力,如果放松她们的话,她们又会变得残忍、诡计多端和野心勃勃,她们会在士兵中间跑来跑去,随便指使那些百人团。“每当一位高级长官因渎职而受到审判的时候,大多数的控诉都是针对着他的妻子的。在行省那边,最坏的分子首先都是阿谀奉承长官的妻子的。管事情和处理事情的也是长官的妻子。她们外出时也要带着一批长官的扈从,她们自立一个行政中心,而且从她们那里发出的是更加任性的和专制的命令。她们过去还曾受到奥庇亚法和其他法律的约束,而现在她们却要打破约束,不仅仅在家中、法庭里,甚至在军队里都称王称霸了。”②

帝国初期,妇女越来越多地卷入政事之中,她们在家中、社会、军队无时无处不显示着她们的存在。

4 成为权势之争的牺牲品共和末期,罗马妇女在摆脱父权与夫权的束缚中,无论在

家里还是在社会上她们的地位都稍有改善,但是,她们仍逃脱不了任人摆布的命运。她们被作为政治联姻的工具,用时拿来,不用时弃之,成为权势之争的牺牲品。恩格斯指出:“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绝不是个意愿。”③ 前三头同盟和后三头同盟都是依靠彼此间的联姻来稳固和壮大势力的。

恺撒的姑母嫁给马略,在马略的影响下,恺撒很同情民主

22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③

塔西佗 编年史第 2 卷(第 55、75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塔西佗 编年史第 3 卷(第 33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9

Page 23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派,他本人的第一次婚姻就是娶了当时罗马城里有名的美女、马略的拥护者秦那之女科尔耐利亚。公元前 83 年,苏拉从东方回到罗马,曾命令恺撒与科尔耐利亚离婚,但遭到恺撒的拒绝。恺撒因此几乎丧失了财产和生命,只好到小亚和西里西亚去担任军职,直到公元前 78 年苏拉死后,恺撒才回到罗马。如果他当时服从苏拉的命令,苏拉将会为他安排第二次婚姻。公元前 67 年,科尔耐利亚去世。不久,恺撒为加强同庞培之间的联盟,便娶了庞培的远亲庞培娅为妻。公元前 60 年,恺撒、庞培和克拉苏结成前三头同盟。为了巩固这一同盟,恺撒把自己的女儿朱利娅嫁给庞培(公元前 59 年),而朱利娅在此之前已与塞尔维利乌斯·凯皮奥订婚,恺撒便动员庞培的女儿嫁给塞尔维利乌斯,尽管庞培之女已答应嫁给法乌斯都斯①。在恺撒的摆布下几个青年人便作为政治交易的工具分别去履行别人为其安排的婚姻使命。公元前 62 年,庞培娅被控与别人私通,恺撒便与她离婚,另娶皮索之女卡尔波亚(公元前 59 年),为此皮索获得了下一年执政官的要职。伽图对此强烈地反对过:“那些人通过联姻夺取最高权力,用女人这一方式在权力、军队和行省的方面,互相帮助是不可容忍的。”② 阿庇安也指出: “帝国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婚姻介绍所。”③

公元前 54 年,朱利娅因难产而死。庞培拒绝了恺撒为他提出的又一联姻的建议,而娶了美特鲁斯·西庇阿的女儿科尔耐利亚。于是,美特鲁斯借用庞培的势力当选为公元前 52 年

322第五章摇社会风尚的转变与妇女地位的改善

①②③

Plutarchs Lives Caesar Harvard University,1948 14Plutarchs Lives Caesar Harvard University,1948 14阿庇安 内战史第 2 卷(第 14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Page 23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的执政官。朱利娅之死切断了恺撒与庞培间的姻亲关系。公元前 53 年,克拉苏在远征帕特亚时丧命,这样罗马权轴就由三个人缩小到两个人的对立局面,公元前 48 年庞培在亚历山大港遇刺身亡。公元前 49 年,恺撒成为“独裁者”,独揽了罗马的统治大权。

公元前 43 年,屋大维与安东尼、雷必达结成后三头同盟。为巩固这一同盟,同样利用了政治联姻这一手段。屋大维娶了安东尼尚未成年的女儿克劳狄娅(安东尼的妻子富尔维娅与前夫所生),不久即离婚。随后屋大维又娶了绥克斯图·庞培的亲戚丝利波娜(公元前 40 年),丝利波娜两度守寡,且比屋大维年长,显然这也是一次出于政治目的的联姻,两人生有大朱利娅。正当丝利波娜大腹便便的时候,屋大维却看中了有夫之妇的里维娅,于是大朱利娅一生下来,他便与丝利波娜离婚,而娶了里维娅。奥古斯都的第三次婚姻可能没什么政治因素,他和里维娅一直生活到死。奥古斯都还在遗嘱里写道:“把里维娅里过继为朱利乌斯家的一员,并加上‘奥古斯塔’的尊号。”①

公元前 40 年左右,后三头同盟已处于相互争斗的前夜了,屋大维和安东尼两人势均力敌,为了共同对付绥克斯图·庞培和帕提亚人的斗争,双方暂时联合起来,并以屋大维新寡的姐姐屋大维娅嫁给安东尼为手段来巩固这一联盟②。据说,屋大维娅是一个很有教养的女人,举止文雅,头脑冷静,很受罗马人的尊重。安东尼与屋大维娅在雅典度过了公元前 39 年和公元前 38 年。安东尼在赴东方的途中,屋大维娅已有身孕,所

42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塔西佗 编年史第 1 卷(第 8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公元前 40 年,安东尼的妻子富尔维娅去世。

Page 23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以被安东尼送回罗马。而安东尼一到东方便邀请埃及女王克丽奥帕特拉,重叙旧情,两人竟然正式举行了婚礼(公元前 37年)。公元前 35 年,屋大维娅前去看望安东尼,竟被拒之不见。这使得屋大维大为恼火,他利用元老院对安东尼一意孤行的强烈不满,促使公民会议和元老院宣布安东尼为“祖国公敌”,并向埃及宣战。公元前 31 年 9 月,屋大维在亚克兴战役中击败安东尼和克丽奥帕特拉,次年安东尼与克丽奥帕特拉双双自杀①。公元前 27 年,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的尊号。而屋大维娅则成为这次联姻的不幸者。

奥古斯都还把自己的独生女儿大朱利娅(与丝利波娜的婚生女儿)作为自己扩大权势、谋求利益的代用品。“奥古斯都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提拔他姐姐的儿子(即屋大维娅之子)克劳狄乌斯·玛尔凯路斯这个十分年轻的小伙子担任祭司和高级营造官”②,并把大朱利娅嫁给了他,然而玛尔凯路斯早逝。奥古斯都又将朱利娅嫁给自己手下的得力将领阿格里帕③,以巩固自己的军事实力。当时的阿格里帕年事已高,但精通军事,协助奥古斯都打过胜仗。因此,朱利娅不得不屈从父亲的旨意与阿格里帕开始婚姻生活。阿格里帕去世以后,奥古斯都又硬逼朱利娅嫁给他的养子提比略(里维娅与前夫生的儿子,后来继承帝位),而提比略早已与维普撒尼娅结婚,且两人生活得很好④。可是由于奥古斯都的干预,提比略不得不与妻子离婚而与朱利娅结婚。据塔西佗记载,朱利娅对父亲为她安排的第三次婚姻很不满,曾写信给奥古斯都,信中朱利

522第五章摇社会风尚的转变与妇女地位的改善

①②③④

Plutarchs Lives Caesar Harvard University,1948 76塔西佗 编年史第 1 卷(第 3、12、53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塔西佗 编年史第 1 卷(第 3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塔西佗 编年史第 1 卷(第 12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Page 23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娅使用极端蔑视和憎恨的语言,对提比略进行了大肆的攻击①。

奥古斯都试图利用罗马人开始淡忘了的父权,不顾女儿的意愿,完全作主将女儿的婚姻作为自己扩展政治势力的工具随意使用。其后果则是导致大朱利娅堕落,成为他亲手制定的“反通奸法”的牺牲品。在朱利娅众多的情人中,朱利娅最倾心的,并以丈夫相待的是安东尼的次子朱鲁斯·安东尼。公元前 12 年,朱鲁斯与朱利娅的私情被揭露出来,奥古斯都不得不将朱利娅流放到拿不勒斯湾西北部的一个荒岛之上,而后又把她囚禁在俯临西西里海峡的列吉乌姆。“当提比略成为皇帝的时候,仍然放逐了朱利娅…最后竟使她在贫困中与饥饿中慢慢地死去”②。

在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历史时期,妇女在婚姻、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们与男人们一起参与各种社会交往,并取得与丈夫、父亲和儿子分享荣誉、地位和权势的一席之地,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夸大这些仅限罗马贵族妇女才享有的特权。因为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奴隶制社会里,任何女人都没有权利公开地、直接地介入社会事物,而只能通过她们的家人(父、夫、子)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间接地参与一些社会生活,她们仍然逃脱不了任人摆布的命运。

62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塔西佗 编年史第 1 卷(第 53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塔西佗 编年史第 1 卷(第 53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Page 23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第六章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公元前 31 年亚克兴战役之后,罗马国家的统治权柄转移到屋大维手中。几百年的向外扩张和几十年的内部厮杀使罗马共和制度的机能遭到严重破坏,陈旧、腐朽的共和政府再也无力支撑如日中天的罗马霸业。人们渴望安定与和平,经济有待恢复和发展,庞大的国家机器需要有无限权威的统治者来操纵。

屋大维戎马倥偬,使罗马国家的版图空前扩大。公元前29 年,屋大维从东方返回罗马,郑重地举行了关闭亚努斯神庙的古老仪式,向人们表明“和平时代的到来”,赢得了渴望和平安定的罗马人民的拥戴。他宣称“放弃一切大权,只作为一名普通公民”,这一举动感动和征服了元老院。于是,他在万众欢呼和拥戴下获取了一系列的荣誉与权力。

公元前 30 年,他重新被确认为终身保民官(6 年前他曾获得这一权力);公元前 29 年,获得“大元帅”称号(Imperator);公元前 28 年,获“元首”称号(Princips Senatus,意为“首席元老”、“第一公民”);公元前 27 年,又获得“奥古斯都”的称号(Augustus,意为“神圣”、“庄严”)。他还是执政官、行省总督的统治者、大祭司长等,所获得的权利与荣宠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奥古斯都集各种权力于一身,使他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俨

Page 23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然成为一位专制君主、独揽大权的帝王。然而,奥古斯都精心建立起来的帝政却笼罩在共和制的外壳之下,因为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局势以及民众固有的心理状态都不利于奥古斯都直接称帝。恺撒赤裸裸地急于废除共和制的莽撞之举,导致了杀身之祸;元老院作为一座罗马传统精神的堡垒余威尚存;各行省的统治机制还不健全完善……这一切都使奥古斯都仍然保留了共和制的外衣,以国家“首席元老”、“第一公民”的身份操纵着罗马国家大权,元首成为国家的最高主宰。这种元首制的实质就是君主专制。因而,奥古斯都是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是帝制的开创者。

奥古斯都迎合了罗马民众的心理,踏着共和制的台阶,登上的却是帝制统治者的宝座。

奥古斯都的元首制奠定了罗马 500 余年的帝业基础。他之所以未蹈前人覆辙,没有公然向共和制挑战,是与他善于顺应时势、表面遵循共和原则、谨慎集权而不公开称帝等一系列做法分不开的。

奥古斯都所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中有很多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创举。他打着“元首”的旗号,挥舞着“帝王”无限权威的大棒,对共和制的大本营———元老院进行了彻底地清洗与改造,使其成为毫无实权、完全听命于元首的忠实工具。奥古斯都进行裁军,建立了大批的军事殖民地来安置那些精简下来的士兵和退役老兵,并建立军事金库来为老兵按时发放薪饷;延长服役期限,按时发放军饷,使帝国初期的罗马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高,在维护帝国稳定,镇守与扩展罗马疆界,在修筑道路、促进城市化进程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维护帝国统治的强有力的工具。奥古斯都借鉴许多前人的经验,如希腊城邦的管理体制、波斯帝国的中央统治地方的手段(例

82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23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如修路、设驿站、派密探等),迦太基人的税收政策、埃及人的土地制度、犹太人的经商方法以及意大利的“分而治之”的统治政策等,大胆地、全面地开展对行省的改革。奥古斯都为保障帝国税收,维系帝制的正常运作,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人口普查工作,从而导致了罗马帝国系统的统治工程中诸多新学科的诞生以及新机制的建立,使帝国统治制度不断地健全、完善起来。例如,人口普查工作所引发的土地丈量、绘制地图、统计人口、档案管理、从中央到地方一条龙的税收和财政制度等,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组合起来的庞大、繁杂的地中海世界在帝制权杖下出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繁荣局面。

奥古斯都时代,百废待兴的罗马国家顺利地完成了由共和制向帝制转轨的伟业。

下面主要从人口普查制度、财税管理制度、行省统治制度和军事制度等方面来阐述奥古斯都的元首制和帝国初期统治的一些特点。

一、人口普查制度基本系统化和定期化

罗马统治者需要了解人口、土地和财产状况,这是统治的需要,也是税收的需要。

早在罗马共和时期,国家就开展了不定期的人口基本情况调查,诸如公民的年龄、家庭和财产状况等。根据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记载,罗马共和国刚建立时居民总数为 44

92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Page 23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万人,其中成年公民占 1 / 4 (11 万人)①。波利比阿的《通史》还具体提到公元前 265 年(布匿战争前夕)罗马公民人数约 30 万②。英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腾尼·弗兰克(Tenney Frank)根据散见于古典作家关于罗马人口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几组公元前 2 世纪符合征兵条件的罗马公民数据③(该数字指年满 17 岁以上拥有土地和符合征兵条件的公民)。

公元前164 年

公元前159 年

公元前154 年

公元前147 年

公元前131 年

公元前125 年

337 452 人 328 216 人 324 000 人 322 000 人 318 823 人 394 736 人

上述数据表明,公元前 164 年—公元前 131 年的 33 年间,罗马共和国的公民数量并没有出现持续增长,而是随着罗马对外战争规模的扩大,小农经济的破产出现了公民减少的状况。公元前 133 年,提比略·格拉古提出了著名的土地法案,即后来通过的“显普洛尼娅法”(Lex Sempronia),规定占有公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并将超额的土地收归国家,然后按一定的额度分配给无地的公民。在提比略·格拉古为首的“三人委员会”的努力下(提比略·格拉古被害后,由普布里乌斯·克拉苏接任),许多破产的公民又重新获得土地。从公元前 131年—公元前 125 年的 6 年间公民人数增加了 75913 人。公元前 91—公元前 88 年,意大利半岛爆发了大规模的同盟战争。罗马虽然平息了这场战争,却被迫将罗马公民权向全体意大利

03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③

孟德斯鸠 罗马盛衰原因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3Polybius The Histories 2 Harvard University,1960 24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10 Cambridge,1954 343

Page 24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人开放,使这一时期的公民人数大幅度增长。李维曾提到,公元前 70 年罗马公民人数达到 90 万人。共和末期,罗马国家对大规模的人口普查日益重视起来。恺撒于公元前 48 年颁布“朱利亚自治城市法”(Lex Julia Municipolis),开始对意大利半岛居民展开规模较大的人口普查。这项工作或交由地方行政长官负责,或委派“代理长官”主持进行。调查重点是财产登记。按规定,意大利人在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登记注册,但是一个居民在意大利的许多城市都有财产,他就必须到罗马城去登记注册。一些小地方的居民可以到附近的大、中城市去登记注册。如果居民在限定的期限内没有按时登记注册,将被处以重罚(没收财产或取消公民权利)。法令还规定,调查的结果必须在罗马确定最终结果的前 50 天送交罗马。恺撒进行的人口调查为罗马帝国初期全面展开大规模的人口普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奥古斯都时代,人口普查制度趋于系统化和定期化。奥古斯都花费极大的精力来从事这项工作,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他在向各行省展开广泛的、复杂的人口普查过程中,成功地创建了由许多新学科组成的一套系统工程。例如,进行地理状况与人口布局的调查,从而诞生了地理学、地图学;在进行土地调查中建立了地籍管理学;将调查结果分门别类整理存档,从而建立起比较规范的档案学、人口统计学等。

在普查开始前,奥古斯都先选派几名官员到帝国各地区分别进行一般情况的调查(主要调查地理状况与人口布局)。例如,公元前 28 年奥古斯都在他亲自主持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前,派埃诺多图斯(Ienodotus)、狄底姆斯(Didymus)、德奥多图斯(Theodotus)、波利克莱图斯(Polycletus)分别去帝国东部、北部、西部和南部进行调查。这些官员从事的摸底调查为

13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Page 24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大规模开展人口普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还提到“阿格里帕就是依据这些调查绘制了较早的地图”①。

正式的普查工作有专门的组织。公元前 28 年,奥古斯都任命 20 名调查官员分赴各行省与行省总督、地方官员共同组成了“人口普查委员会”,对本行省所有的居民及其财产进行调查。在国家的严密控制下,整个调查过程可谓井然有序。

1 帝国的每一位居民都要在“誓言”的伴随下,进行人和物的声明。在绝大多数地方,居民要先向调查委员会宣誓不说一句假话,一切如实上报,然后逐项申报个人财产及家庭情况。但也有的地方是调查委员会挨门逐户进行调查的,比如埃及行省(奥古斯都时期,埃及行省总人口约为 750 万人②,有的学者认为该时期的埃及人口应是 400—500 万左右③)的人口普查数据就是这样获得的。

2 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居民的声明记录下来后,按被调查者姓名的字母顺序排列,有时也按年代顺序排列,分类归档。每一份存档的声明都要附上一份声明人的确切住址,以备调查核实时使用。罗马公民与非罗马公民可能是分别登记注册,分别存档备案的。帝国初期,各行省城市都有档案保管机构,设专人负责④。

3 完备地籍管理制度。普查的过程中对原有的土地和新占有的土地都进行全面的丈量,分门别类加以登记,使每一块土地都有地契册,清楚地表明哪些是国家的公有地、皇室领

23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③④

Pliny Natural History 3 Harvard University,1947 24,3Claude Nicolet Space Geography and Politics in the Early Roman

Empire Michigan,1991 137Roger S Bagnall The Demography of Roman Egypt Cambridge,1999 56Pliny Natural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1947 24,3

Page 24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地、私人土地等,并且注明各类土地的面积。4 建立健全人口登记制度。恺撒时期已建立起不规范的

死亡人口登记制,奥古斯都将其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新生婴儿、死亡人口都要到户籍监察官那里登记注册,使帝国统治者能准确及时地掌握帝国人口的真实数据。

5 普查也很注意时效性。在规定的截止日期内,各地的调查官员要将调查结果抄送罗马,奥古斯都要亲自过问。他根据这些统计数据和资源情况。组织编写了《帝国概论》(Breviarium Imperii)。奥古斯都去世后,新皇帝提比略召集元老院会议宣读了这部《帝国概论》①。塔西佗在《编年史》中提到,“这是一份记录全国实力的清单”,它列举了国家的资源,公民的数量,同盟军队和舰队的数量,下属王国和行省的数量、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数量,以及必要的支出情况和惯例的地方赠款等,“所有这些项目都是奥古斯都亲手制定的”②。

根据普林尼的记载,在帝国初期开展的人口普查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各行省、各城市都有严格的、具体的法规保障人口普查顺利地操作。例如,西班牙行省的恺撒·奥古斯塔城的法规规定,该城凡年满 55 岁以上的居民可以享有免税特权,而西班牙行省的另一个城市新迦太基的法规规定年满 65 岁以上的居民可以免税。诸如此类的“老人免税特权”法规在埃及、亚洲等行省中却看不到③。

奥古斯都亲自主持 3 次人口普查以便充分掌握帝国国情。

33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②③

这是奥古斯都留下来的三份遗嘱之一。另外两份是关于他的葬礼仪式和记述他本人的功绩。《帝国概论》在塔西佗、苏维东尼乌斯和狄奥等古典作家的书中都有记载。

塔西佗 编年史第 1 卷(第 11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Pliny Natural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1947 24,5

Page 24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他在《自传》中说:“公元前 28 年,我第六次任执政官时进行了人口普查,这次登记注册的罗马公民是 406 3 万人;公元前 8 年,我进行第二次人口普查,罗马公民的数量是 423 3 万人;公元 14 年,我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罗马公民有493 7 万人。”① 与共和末年相比,帝国初期人口增长的幅度很大。公元前 28 年到公元 14 年,42 年间罗马公民人数增加了 87 4 万人,平均年增长率约为 5‰以上。根据考古发掘的一块铭文碎片记载,公元 14 年的罗马公民人数是 410 万人②,比奥古斯都说的数字少了 80 多万人(可能是抄写有误)。帝国初期,除了奥古斯都亲自主持的 3 次人口普查,还进行了多次人口普查。狄奥曾提到的人口普查年有:公元前 29—公元前 28年、公元前 22年、公元前 18年、公元前 13 年、公元前 12—公元前 11年、公元前 8年,公元 4年和 14年。从公元 14年以后,帝国基本上保证每 5年进行一次帝国范围的人口普查工作。

帝国初期所进行的人口普查工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比较规范、系统的人口普查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衍生许多新的学科。依靠这套繁杂的系统工程所提供的科学数据,为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们进行科学治国提供一个比较清楚的概念,即他们有多少臣民,帝国的疆域有多大,帝国的资源分布状况如何等,更重要的是人口普查制度十分有效地支撑起帝国税制的顺利运作。

43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Olive Kuntz Gilliam The Memoirs of Augustus New York,1965 112Claude Nicolet Space Geography and Politics in the Early Roman

Empire Michigan,1991 130

Page 24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二、财税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健全

1 税收制度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

定,从其属下居民中强制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主要形式。马克思指出:“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奶娘。”① “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②“赋税是官僚、军队、教士和宫廷的生活源泉,一句话,它是行政权力整个机构的生活源泉。强有力的政府和繁重的赋税是同一个概念。”③

几千年来,不管社会形态、国家政体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税收始终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种性格却没有改变。罗马帝国是世界历史上比较早地建立起系统税收制度的少数国家之一。

土地税是罗马国家的基本税源。罗马国家的军事、行政、公共事业等经费支出绝大部分都

依赖行省的税收。各行省逐渐形成了帝国庞大的征税网络,行省居民也成为纳税的主要群体。在行省的各项税收中,占重头比率的税收是土地税。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中的主从地位及亲疏关系决定了土地主人所负土地税的份额。

公元前 2 世纪,各行省的土地大体被划分为 3 类:第一类是格拉古兄弟在改革中通过殖民的方式在非洲等地建立起的殖

53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①②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9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8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221

Page 24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民地,即殖民者耕种的土地;第二类是属于城市财产的土地,这部分土地是罗马国家奖赏给那些在布匿战争中曾忠实地向罗马提供军事援助的同盟城市,此类城市当时有 7 个①;第三类是被征服的大片土地,这部分土地包括被消灭的迦太基人的全部土地,以及反对罗马的一些国王的私人领地等。这部分土地数量大,是税收的主要来源。这部分土地或分给殖民者,或出售给高价购买者,或作为公共土地出租给当地的居民等。所有行省土地的所有权都属于罗马国家,土地的使用者不能拥有所有权,即使从国家那里购得的土地也不例外。公元前 167 年,罗马赢得了马其顿战争的胜利,数不尽的财富、奴隶还有人质从希腊半岛掠入意大利。罗马统治者就在这一年宣布废除罗马公民的土地税②。公元前 163 年,整个意大利地区居民的土地税也被免除③。这样,意大利变成罗马国家享有免税特权的地区。

共和时期的土地税有两种:第一种是什一税(decumae)。这是罗马国家建立第一批

行省(西西里行省和撒丁·科西嘉行省)时使用的税制,后来在意大利和其他行省也使用过。行省法规定每个行省居民每年都要申报他们租种土地的面积,然后行省总督根据这些土地的面积规定征收粮食的税额(按收成 1 / 10 的比例)。什一税基本是以征收粮食为主的税制,税额也基本是固定的。如遇丰年,农民可能会有盈余,如遇灾年,农民则陷入饥饿。古典作

63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②③

E S Bouchier The Roman System of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to the Accession ofConstantine the Great Roma,1968 193—194

霍普金斯 征服者与奴隶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5E S Bouchier The Roman System of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to the Accession of

Constantine the Great Roma,1968 193—194

Page 24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家阿庇安记载,格拉古兄弟改革之前,在意大利凡耕种被战争蹂躏的土地者每年须缴纳谷物收成 1 / 10、果类 1 / 5 的实物税①。什一税制一直沿用到恺撒时期。

第二种是混合赋税(stipentium)。这是由恺撒建立的包括土地税和人头税的混合税制。其中,土地税占极大比重。恺撒命令省督定期检查、丈量所辖省的土地面积,从而保障土地税征收工作的顺利进行。所谓的“人头税”指商人、店主、妓女等经营税、收入税、人口税等各种捐税。赋税无统一征收标准,既可用钱也可用粮食、实物等缴付。例如,恺撒在 3 个高卢行省每年固定征收 4000 万塞斯退斯的赋税②;埃米里乌斯·保鲁斯(AemilliusPaollus)在马其顿行省固定征收 100 塔兰特的赋税;本都行省的一个部落每年向罗马国家缴付蜂蜡,而另一个部落则上缴皮革③。

罗马帝国建立之后,土地税依然是国家最重要的财源。奥古斯都在全面的人口普查基础上使土地税的征收趋于合理化、制度化和定期化。奥古斯都将土地划分为 7 种类型。

种类 土地划分

1 大面积的可耕地和 10 年一休耕的土地

2 葡萄园占有地

3 粮食橄榄混植地

4 耕地和牧场相间地

73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①②③

阿庇安 内战史第 1 卷(第 7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6Cicero Against Verres Harvard,1953 3,6 12E S Bouchier The Roman System of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to the Accession of

Constantine the Great Roma,1968 199

Page 24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种类 土地划分

5 森林覆盖地

6 鱼塘占有地

7 盐场占有地

规定这些土地必须明确标明哪些是国家土地,哪些是公社土地,哪些是私人土地,以便分门别类地获取税收。土地税可用现金支付,也可以用农产品支付。奥古斯都时期的土地税率基本上是占收成的 20%①。

关税是罗马国家最重要的间接税。在罗马国家的任何一块辖地上都设有关税卡,征收关税。

罗马国家规定,凡进入意大利的商品都必须缴纳 5%的关税;行省与行省之间的货物流通也必须缴纳规定数额的关税,而在同一行省内流通的商品不须再次缴税。例如,运到亚洲行省某港口的非洲商品因为在登陆时已经缴了关税,在该省的其他港口登陆时就无须再次缴税了;自治城市也有权收取关税,但其中大部分应上缴罗马国家;居住在各行省的罗马公民(指出生于罗马的公民,不包括被授予罗马公民权的外省居民)可以享受免缴地方关税等特权。

关税也是帝国时期最重要的间接税。帝国境内外流通的所有货物都必须缴进出口关税。铁被严禁运出境外。据阿庇安记载,在墨西亚、色雷斯、潘诺尼亚、诺利库姆等行省都设有关卡,向所有经过其境内的货物征收入境关税。一旦货物缴纳了入关税,就可以在这一行省的任何地区进行买卖交易。埃及行

83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Richard Duncan Jones Structure and Scale in the Roman Economy Cambridge,1990 188

Page 24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省的关税在整个帝国关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罗马每年要从东方进口大量的奢侈品,其中大部分是经由叙利亚或埃及运到罗马的。普林尼也记载:“每年经由埃及运到罗马的东方商品(指阿拉伯、印度、中国等地的商品)的总价值达 1 亿塞斯退斯,其中印度的商品总价值就是 5500 万塞斯退斯。”① 亚历山大里亚海港是东西方商品的主要集散地。所有红海区域的港口关税率高达 25%,用于征收在这里登陆的所有印度、阿拉伯等东方地区的货物入境税。在西奈设有征收埃塞俄比亚的货物入境税。同时,还在亚历山大里亚附近的斯恺狄亚(Schedia)港设立关税卡,征收从埃及离境的货物过境税。由此看来,东方经由埃及运到西方的货物必须缴入境关税。在一些商业发达的沿海行省,从省内的一个港口到另一个港口也要分别缴税②。

帝国初期关税制比较规范化,根据不同的地区实行不同比率的关税制度,关税的额度也相对稳定。西西里行省的关税率为 5%,西班牙是 2%,高卢是 2 5% (亚洲、比塞尼亚和伊里利亚等行省也是 2 5%),而埃及则是 25%—50%③(收进出口关税)。直到 4 世纪时,才普遍在原比率的基础上上调了12 5% (埃及除外)。

巧立名目的其他税种,也是罗马国家敛财的重要途径。(1)船只保护税船只保护税(shipmoney,保护船只不受海盗抢劫的费

93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①②

Pliny Natural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1947 6,101Richard Duncan Jones Structure and Scale in the Roman Economy Cambridge,

1990 190Richard Duncan Jones Structure and Scale in the Roman Economy Cambridge,

1990 189

Page 24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用),一种罗马国家强加到西西里、亚洲行省一些沿海城市的额外税收。自治城市和自由城市可以免缴罗马国家的赋税,但它们要不定期地向罗马国家捐赠大量的钱与物,还必须缴纳数量可观的船只保护税。大多数的自治城市和自由城市都位于沿海地带,而且以经营海上贸易为主,因而,征收这些城市的船只保护税是罗马国家的一笔大额收入。“船只保护税”是从西塞罗任执政官时下令征收的(公元前 63 年)。由于罗马国家对船只保护税没有规定具体的数额,所以在操作过程中为省督和包税人滥收、勒索创造了条件,常常引起纳税城市的不满。(2)矿山、采石场和盐场使用税共和时期,矿山、采石场和盐场并不完全归国家所有,大

部分属于私人产业,但名义上属于国家财产。由于国家此时对这些资源尚无统一的管理机制,没有投入过多的关注,所以关于这些产业是如何缴税的尚无确切史料可查,故史学界对此颇有争议。根据 1876 年在葡萄牙发掘的一块青铜板上记载的关于公元 1 世纪的矿山、采石场和盐场等税收的一些内容来判断,公元前 1 世纪这些产业的税收状况可能与公元 1 世纪的情况大体相同,即为了获得开采权向国家缴纳一笔数目不大的税额①。这种税额在共和末期的总税额中占很小比例,到帝国初期可能有所增加。(3)财产继承税奥古斯都时期增设的一种税制。公元 6 年,由于帝国境内

普遍闹灾荒,各行省上缴的粮食不足,罗马城出现了严重的粮荒。奥古斯都在危机中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措施:颁布“限

04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E S Bouchier The Roman System of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to the Accession ofConstantine the Great Roma,1968 201

Page 25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额购买谷物法”,严禁粮商囤积居奇;奥古斯都本人亲自带头遣散一些的奴仆,还将准备出卖的奴隶运到罗马城外;下令取消为他生日准备的公众宴会;停止每年由国库定期支付的“角斗士表演费”;组建罗马史上第一支消防队兼警察部队(这一年,罗马城发生了几起重大火灾,奥古斯都因此下令组建一支巡警,日夜巡逻以监视火情);颁布“财产继承法”,这项法令是罗马财税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奥古斯都下令意大利人,特别是富人有责任有义务替国家分忧解难。他规定意大利半岛上所有的罗马公民凡继承财产在 10 万塞斯退斯以上者均要缴纳 5%的财产继承税,不足 10 万塞斯退斯的人缴 1%的财产继承税。这笔从有钱人手中征得的大宗款项,不仅缓解了粮荒危机,还极大、快速地充实了国库。此后,历届帝国统治者都将此项税制纳入国策之中。卡里卡拉皇帝时期(公元37—41 年),将这项仅限于向意大利的罗马公民征收的财产继承税扩大到向各行省的罗马公民征收,并将税率提高到 10%。(4)奴隶买卖税公元 7 年,奥古斯都根据奴隶交易市场的繁荣颁布法令,

规定每个从事奴隶买卖的人都必须缴纳奴隶价值的 4%的奴隶交易税①(或 2%②)。买卖奴隶要到专门的奴隶交易市场。在那里,买方在购买奴隶时,除了向卖方付清奴隶价格,还要再付 4%的奴隶交易税,然后由市场上专设的税务官从卖方那里收回这 4%的奴隶交易税。其实,在共和时期也征收过类似的税,只不过没有帝国时期这样经常化、制度化。例如,李维就曾提过公元前 184 年伽图(公元前 234—公元前 149 年)就征

14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①②

塔西佗 编年史第 13 卷(第 31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T Rice Holmes The Architect of Roman Empire Oxford,1931 112

Page 25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收过奴隶买卖税①。共和国的法律严格禁止元老们直接介入收税人、户籍监察

官、会计官等具体财政事务之中。因为元老本身就是国家法律的制定者,是最大的获益者,如果他们再出任这些财政、税务方面的官职,势必会影响到法律的公正,为其贪污受贿创造了契机。

于是,包揽税收、承包公共工程、经营商业和银行业就成为罗马骑士的特权。罗马国家在大规模的扩张中建立的行省越来越多,行省的征税工作也日趋庞大繁杂。建省初期,由元老院向各省派遣助手协助总督的税收工作。

行省增多以后,便采用“行省包税人制”来征收各行省的税收。“包税人”(Publicani)在西西里、撒丁·科西嘉行省由

城市官员担任,而在其他的行省则由罗马包税人来承担,这些包税人大多出身于骑士阶层,由国家招标的方式任用。这种包税制在初期运作中还比较受欢迎。从国家角度来看,可以按时、如数地获取省税,又可减免过去常常动用军队征税的大笔开支;对行省居民来说,税额的定量基本能承受,还免去了一些行政管理经费和巧立名目的临时税收;对包税人来说,责任重大也有利可图,他们要保证每年按时向国家缴纳规定的税额,如果没有完成指标,将被国家罚以重金。他们征收的税额基本高于国家规定的限额,余下的部分归己所有。这种包税制既有单个承包者,也有几个承包者共同组成的“包税协会”(往往由几个地区、几个城市共同组成协会来负责这些地方的税收)。包税协会最早出自李维的记载,可以肯定早在李维之

24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39 Harvard University,1976 44

Page 25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前这种协会就已经存在了。共和末期,包税制普遍运用于行省的税收工作中。其间,包税人协会发展迅速。几乎每个行省都有一个包税协会,由一个会长、几个成员组成(会长由罗马骑士、商人担任,成员一般是地方官员,可能其中也有获得罗马公民权的当地官员)。包税协会根据包征土地的种类、包征其他税收的类别等分别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方法。每 5 年的 3 月15 日是国家与包税协会或包税人签订合同的日子。在这一天,罗马国家的监察官以拍卖的方式将各行省征收的税额底价公布出来,再由包税协会或包税人出价,最终双方签订 5 年的合同。

罗马国家将税收权出卖给私人,从而培养了一大批包税商,包税制就成为罗马共和国的主要税制。共和末期,包税制越来越腐朽,引起行省居民的强烈不满,成为行省税制中极大的弊端。首先,依靠包税制是整个罗马共和国国家职能软弱的一种表现。这一时期,国家的税收体制尚不健全,缺乏有经验有能力的地方行政管理骨干;由于统治地域辽阔,所辖人口众多,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显然运行了几百年的共和体制已经力不能支,江河日下。其次,原则上省督的任务之一是监督包税人(或叫包税商)的税收工作。然而,总督通常在行省任职一年或两年,他们对所治理的行省情况没有深入了解,手下又没有精通行省业务的官员相助。因而,这种监督机制并没有发生什么效能,反而省督经常与那些包税商互相勾结,共谋致富,而牺牲行省人民———国家中最弱群体的利益。西塞罗说:“你似乎想知道我如何管理包税商的,我溺爱他

34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Page 25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们,服从他们,用物品来讨好他们。”① 共和末期,这些包税人为了从行省居民那里榨取更多的税收在行省胡作非为,省督又常常对他们包庇纵容,行省内官商勾结,权钱交易,腐败滋生蔓延,税收状况十分混乱。

奥古斯都时期,帝国中央集权制度下的行省体制逐渐完善。奥古斯都对包税制进行了改革,取消了一些行省的包税制,选派有经验、有能力的会计官或财政官出身的财务督察使(他们同省督一样拿国家的厚禄)监督行省的税收工作。他还规定行省总督的重要职责就是保障行省的税收,对一些仍保留包税制的行省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来约束包税人与包税协会的非法征税,还派遣财务督察使不定期地进行检查、监督那里的工作。

帝国初期,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比较规范、系统的税收制度,各行省庞大的税收网络被紧紧地控制在帝国的权杖之下。

2 财政管理制度公元前 2 世纪中叶,罗马已成为统治地中海世界的霸主,

作为连绵战争的赢家获取了源源不断的战争赔款,再加上辽阔土地的税收,罗马国库空前充实。据记载,公元前 2 世纪,罗马国库每年收入的 3 / 4 是来自战争赔款(大约是 5000—6000万塞斯退斯)②,另有 1 / 4 来自行省公共土地的税收。例如,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汉尼拔战败后,罗马与迦太基签订条约,强

44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英]霍普金斯 闫瑞生译 征服者与奴隶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3

[英]霍普金斯 闫瑞生译 征服者与奴隶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4 和 117(注[49])

Page 25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迫迦太基一次缴清 50 年的租税,即 1 万塔兰特的战争赔款①。在马其顿战争获胜后,罗马也同样迫使其缴纳几年的租税。这种所谓的“租税”实质上是罗马任意勒索被征服人民的一种战争罚金。直到帝国初期,这种勒索性的赔款才渐渐被行省的定期税收所取代。帝国初期,行省的粮食、财富源源流进帝国国库,使这一时期的国库充实。有的史学家估计,帝国初期的年税收额超过 2 亿德纳里(denarii)②。公元前 4 年,仅犹太一个行省就上缴税收 5400 万德纳里③。塔西佗也提到,提比略死的时候国库共有 29 亿塞斯退斯的收入,而尼禄本人就挥霍 22 亿塞斯退斯④。

共和时期,元老院是国家管理财政事务的最高权威。国库由元老院任命的 2 名会计官负责,下设众多的办事人员负责往来账目的收入和支出。

共和末期的内战纷乱,包税商们在行省横行肆虐,元老贵族挥霍奢侈成风,有的元老竟然在包税商的贿赂下与其同流合污,侵吞国家钱财,甚至利用特权任用那些善于钻营、毫无能力的人做会计官。因而,此时的国家财政状况相当混乱。

奥古斯都时代,罗马以“帝国”的姿态统辖着庞大的地中海世界,这时的帝国领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统辖人口达 5000 多万,境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帝国统治者要在这样广阔而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创立和巩固帝制,除了进行政治、军事领域的重大改革,还必须解决财税经济领域里的问题。奥古斯都执政后,致力整顿、改造和强化帝国的财政管理

54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①②③④

Erich S Gruen Hellenistic World and the Coming of Rome London,1984 290P A Brunt The Revenues of Rome JRS,1981(71)P A Brunt The Revenues of Rome JRS,1981(71)塔西佗 历史第 1 卷(第 20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Page 25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机构。在形式上,元老院仍然操有最高财权。例如,国库归元老院掌管;重大财政决策,元首要与元老院协商;处理某些重大财政问题要设立元老委员会;行省税收额的增减须经元老院批准等。然而,这些都是障人耳目的虚招。其实,所有重大事务:财政决策的制定、财政官职和机构的调整、收支项目及税额的增减等都是元首在行使着最终裁决权。特别是公元前 29年编制的“帝国收支总账”(Rationes impeii)更加强了元首对帝国收支的直接控制。

奥古斯都利用自己的被释奴隶和奴隶定期统计帝国所有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并公开发表,打破了罗马共和时期从未建立起全国性的收支统计制度的落后局面,标志着罗马帝国的财政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具有国家预算的职能。

奥古斯都时期,财政管理分如下几个机构:(1)元老金库(Aerarium Saturum)元老金库原指共和时期设在撒都努(Suturnus)神殿的国

库(神殿内还设有保管政府文件、官员报告、调查数据、法律原本、国家军旗等的档案馆和博物馆)。奥古斯都在划分了元老行省和元首行省之后,便将国库划给元老,称元老金库。金库的收入来源是元老行省的税收。金库的管理权由原来的会计官转移到特别行政长官手里。特别行政长官初时从元老院中选举产生,后改为从现任执政官或前任执政官中抽签产生。克劳狄时期(公元 41—54 年),又恢复了元老金库由会计官负责制。尼禄时期(公元 54—68 年),改由皇帝从拥有执政官级别的官员中直接任命。为了监督特别行政长官的工作和控制元老院金库的支出情况,皇帝又设立一个特别委员会。帝国初期,元老院金库由于内战的消耗几乎虚空。元老行省中有许多城市是免税的,这些免税城市的赠款往往落在元首手中,所

64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25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以,奥古斯都和尼禄经常借钱给元老金库①。到塞维鲁统治时期(公元 193—211 年),取消了元老行省与皇帝行省的划分,元老金库也随之被取消。(2)皇帝金库(Fiscus)在共和时期,Fiscus 可能指地方金库。奥古斯都时期,该

词专指“皇帝金库”或“帝国金库”,其收入来源是所有行省的税收(奥古斯都规定元老行省每年要向帝国金库缴纳一定比例的税收)。金库的支出主要是军费开支、官员薪饷、购买粮食、修建道路、邮政系统和公共建筑等。金库的负责人是特别行政长官。每个行省(包括元老行省)都由奥古斯都亲自指派的财务督察使(大多数出身于骑士阶层,少数为被释奴隶)和手下辅助官员数名(主要是奥古斯都的被释奴隶)来负责行省的税收工作。财务督察使的人数和任期不定,领取年薪,其职权范围包括所有的行省税收,监督包税人和元老行省的财政工作。在元首行省受总督(或特使)的领导,在元老行省直接对皇帝负责。财务督察使的设立大大强化了财政官员队伍,加强了财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他们是罗马历史上首批职业化、专业化的财政官员,由有丰富理财经验的、有业绩的前骑士包税人和被释奴隶担任;他们人数众多,活跃在各行省的财税领域,为帝国不断地积累财税工作的知识和经验。他们由元首直接任命,授薪,再加上他们原社会地位不高,因而对帝国的政权、元首个人有明显的依附性和忠实性,是元首控制帝国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的所依靠的骨干力量。(3)地方金库罗马城和每个行省城市都有地方金库。其主要来源是城市

74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① 塔西佗 编年史第 8 卷(第 31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Page 25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官员的捐赠、地方居民缴纳的地方赋税、无人认领的财产和地方贵族的遗赠等。在地方金库中,罗马金库最重要。金库的负责人由皇帝直接任命的特别行政长官担任。哈德里安统治时期,只有担任过几个行省的财政长官和具有相当经验的骑士才有资格担任罗马金库的负责人。(4)城市基金在行省中很多城市都把城市基金归入地方金库,就像上面

提到的罗马一样,也有的行省城市这笔基金独立于地方金库。该基金的来源:城市征收的部分贸易经营税、船只保护税和个人所得税;城市土地税;城市官员的赠款等。其中城市官员的赠款在城市基金中占极大的比重。有的城市将赠款作为城市基金的惟一收入。被选举的城市官员不但不拿分文报酬,而且要在任职期间保证支付该城市各项公共建筑、公共活动的一切费用。例如,提供珍奇动物和角斗士表演、节日庆典、公众聚餐、维修公共建筑(修水道、建公共浴池等)、树立他和其家族的雕像等①。因而,城市官员都由巨富豪商担任。(5)行省金库行省金库主要来源于全省居民缴纳的地方管理税或叫杂

税,大部分用于行省的行政开支和部分军费开支。从来源和主要用途来看,行省金库和地方金库还有区别。(6)军人金库(Aerarium militare)军人金库由奥古斯都创建。公元 6 年,奥古斯都以他和提

比略的名义为军队捐赠 1 7 亿塞斯退斯,由此建立金库基金,并规定从该年开始财产继承税和拍卖品交易税也归入军人金

84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Kathryn Lomas Rome and the Western Greeks New York,1993 143

Page 25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库①。金库专用于支付有 20 年以上军龄的老兵薪饷和退役老兵的退休金。金库初建时用抽签的方法从具有执政官级别的官员中选出负责人,后改由皇帝直接任命,任期 3 年②。(7)世袭产业(Patrimonium)帝国境内遍布着大量的皇家世袭产业,历届皇帝处理这些

产业就像处理国库一样拥有绝对的支配权。每一位皇帝去世后,都会遗留下许多问题:哪些是皇帝接收当地贵族遗赠的财产,哪些是皇帝继承的财产,哪些是遗嘱中留给国家的财产,哪些是遗赠给市民的财产等。例如,公元前 44 年恺撒遇刺身亡后,安东尼在元老院会议上公布恺撒遗嘱:他位于台伯河岸边的私人花园遗赠罗马人民作为公共花园,遗赠每个罗马市民300 塞斯退斯,全部产业的 3 / 4 遗留给屋大维③。公元前 12年,奥古斯都的爱将、女婿阿格里帕在坎佩尼亚去世,当时奥古斯都正在雅典视察,闻讯后立即赶往坎佩尼亚,命人将其尸体运回罗马,并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在阿格里帕的遗嘱中,由奥古斯都继承他的大部分财产。奥古斯都在阿格里帕的葬礼上发表讲话,宣布阿格里帕留给他的财产将作为国家财产收归帝国国库所有,并从中拿出一部分给罗马公民每人 400 塞斯退斯。阿格里帕赠给奥古斯都的 240 个修水道的奴隶也被转赠给元老院(元老院负责罗马城的供水)④。为了管理这些庞大、复杂的世袭产业,奥古斯都设立了专门机构“皇家产业管理委员会”(Procuratorespatrimonii)。一般由皇帝的被释奴隶担

94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①②③

塔西佗 编年史第 2 卷(第 78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T R S Broughton The Magistrates of the Roman Republic Oxford,1951 110苏维托尼乌斯 罗马十二帝王传第 1 卷(第 83 章) 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6T R S Broughton The Magistrates of the Roman Republic Oxford,1951 71

Page 25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任。(8)被没收的财产和无人认领的财产内乱时期,罗马权贵们经常使用“公敌宣判”作为互相

残杀的政治手段。罗马法令规定,凡被宣告有罪的人就是全体罗马人的敌人,其财产全部充公。这是一笔相当大的款项。由于共和末期,内战不已,这笔财产的管理也比较混乱。帝国初期,皇帝规定这笔财产仍然归入国库(即此时的元老金库)。

公元 9 年,颁布的朱利亚法和帕皮亚·波佩阿法(参见第五章第二节),该法涉及无人认领的财产。这种财产分两类:一类是属于无遗嘱又无人认领的财产;另一类是有遗嘱但法律不允许认领的财产。第一类比较清楚,第二类须解释一下。奥古斯都为鼓励人们正常婚育,促进人口增长,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规定 25—60 岁的男人、25—50 岁的女人必须结婚,否则没有权利继承遗产。不出嫁的妇女还要缴纳其财产的1%的财产税。生育 3 个儿子的父母可享受很多特权等。因而,到了规定年龄仍然未婚的单身是不能继承财产的,即使持有遗嘱也不行。这部分无人认领的财产也被归入国库(元老金库)。(9)“赠款”共和时期,罗马国家就强迫行省和意大利的城市缴纳

“赠款”。奥古斯都时期,这笔赠款改由各城市定期缴纳。赠款的内容很多,其中最常见的理由是“每一位新皇帝上任,意大利和行省城市都要向新皇帝表示忠心”。于是,新皇帝一上任就能收到一大笔赠款,这笔款项一般都归入元首金库。

帝国初期,无论哪一种金库,哪一笔收入,最高支配权都掌握在奥古斯都手中。

奥古斯都可以任意处置每一笔收入(不论是国家还是地

05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26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方)。例如,他经常从元老金库中调拨没收的财产或无人认领的财产,还以种种借口将元老行省税收调到元首金库中来。“奥古斯都拥有的财政大权如同他拥有的帝国任何大权一样,最初期限为 10 年,后来却是无限期地延长。对此,他无需作出任何解释。因为他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是帝国大船上最有权威的惟一舵手。”①

3 货币制度公元前 23 年,奥古斯都以元首的名义向罗马世界发行了

统一的金银货币,旨在清理混乱的币制。公元前 15 年,他下令关闭了帝国境内所有的造币厂(除了他首肯的几家造币厂以外)。在高卢行省的路格敦姆建立了帝国造币厂。他允许保留元老在罗马的造币厂,但该厂必须根据他的命令生产②。他亲自任命官吏专门负责矿藏的开采,进行有计划的生产。为解除元老造币厂的窘境,也经常将少量的造币任务交给元老造币厂生产,以小恩小惠的手段平息元老的不满。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奥古斯都终于建立起一整套的货币生产和发行体制。

序号 货币生产地 货币发行地 货币种类

1 路格敦姆

整个帝国 金币

西方行省 银币

东方行省 银币和铜币

15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①②

M Rostovtzeff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R E Oxford,1957 55H Mattingly The Roman Coins in the British Museum 1 London,1965 15

Page 26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序号 货币生产地 货币发行地 货币种类

2安条克

亚历山大里亚东方行省

(补充东方行省的货币不足)银币和铜币

3罗马

(元老院造币厂)罗马城和意大利其他城市 纪念币

4高卢、西班牙、

非洲行省高卢、西班牙和非洲行省 地方货币

除了上述造币厂发行的货币,其他货币一律无效。货币发行时间一般为 5 年、10 年和 15 年。货币发行年份称“货币纪念年”。从公元前 18 年开始,奥古斯都的头像便被铸造在帝国的金币和银币上①。

三、行省统治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自公元前 3 世纪中叶以来(第一次布匿战争始),罗马就以意大利的霸主身份开始卷入地中海世界的事务之中。到公元前 2 世纪中叶,罗马已经在整个地中海区域取得了压倒一切的绝对优势,成为地中海世界的统治者。一百年间,罗马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比古代东方一些古老国家一千年的变化都要深刻、巨大。

面对着洪水般涌到意大利的奴隶与财富,面对着旋即扩展的辽阔疆域,罗马统治者必须大幅度地调整统治政策,使其能

25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H Mattingly The Roman Coins in the British Museum 1 London,1965 13

Page 26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尽快地适应瞬息万变的新形势,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新问题,成功地扮演支配地中海世界一切事务的统治者的角色,进行前所未有过的“世界范围的大国管理与统治”。

恩格斯指出:“罗马的占领,在所有被征服的国家,首先直接破坏了过去的政治秩序,其次也间接破坏了旧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其办法是:第一,以罗马公民与非公民(或国家臣民)之间的简单区别,代替了从前的等级划分(奴隶制度除外);第二(这是主要的),以罗马国家的名义进行压榨。如果说在帝国内部,为了国家的利益,对行省总督的贪财欲望还尽量加以限制,那么在这些国家代之而来的,是为了充实国库而课收的日益加重和日益烦苛的赋税,这样一种压榨行为起了可怕的破坏作用;最后,第三,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和罗马法制不相符合。这三种办法必然产生惊人的荡平一切的作用,特别是运用于各民族达一、二百年之久的时候更是如此。”①

据美国学者麦森·哈蒙德记载,罗马帝国前期的总人口已接近 1 亿之多,其中行省人口占 3 / 4②。因而,行省制如何运作是直接关系帝国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罗马行省统治制度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借鉴和发展“意大利政策”。罗马统治者依靠在意大利半岛上实施统治所积累的经验,在统治地中海世界的过程中依靠行省奴隶主阶级组成的城市政府,管理地方事务,建立

35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①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31M Hammond The City in the Ancient World Harvard University,1972 187

Page 26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起君主专制下的地方城市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成为中央控制地方,维护庞大帝国统治的十分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

第二,向行省人民授予罗马公民权。将罗马公民权向地中海世界的各行省居民开放,是罗马统治者成功地维系行省统治的一项意义深远的举措。行省奴隶主阶级不仅忠实地履行罗马政令,维护罗马统治,而且还可以罗马公民的身份跻身罗马元老贵族的行列,从而分享罗马统治阶级利益;行省居民也因怀有获得罗马公民权的希望而消除了与罗马人在心理上的隔阂,从而有利于缓解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

第三,加强罗马军团的建设使其更加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罗马军团是维护帝国统治的工具。由于帝国初期境内战事骤减,人民基本处于比较安定的环境中,职业化的罗马军团大批驻扎在边界线上和重要的省份。对一些战略要地,罗马统治者派遣退役老兵定居在那里,一则可以安顿退役军人,减缓意大利人多地少的矛盾,二则可以加强对这些要地的防卫。每个行省都有很多这样的军人殖民地,一旦哪个行省发生叛乱,总督可以随时调动具有丰富战斗经验、随时待命的罗马老兵。建立军人殖民地对于加强行省的统治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帝国节省了一大笔军费开支。

第四,发展和完善各行省的城市自治体制。由于大规模地向被征服地区的人民授予罗马公民权,地中海世界的居民成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使罗马统治者必须调整国家的地方管理体制。此时,罗马国家不再是罗马贵族的国家,而是各行省奴隶主阶级的联合政体。为了扩大罗马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社会基础,巩固罗马在行省的统治地位,罗马统治者又将意大利的自治城市体制推向各行省,凡获得罗马公民权的行省城市均可荣升到自治城市的地位。帝国时代,罗马统治者在行省建立了数

45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26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以千计的大大小小的城市。到公元 2 世纪,行省城市差不多都获得了比较完整的自治权。

第五,调整和加强国家的监控机制。从中央到地方初步形成了一整套互相钳制的监督机制,使集权制下的各级行政管理机构能基本忠于职守。皇帝亲自任命行省总督,并设置层层监督机构对其进行限制与监控。例如,行省议会、监察御史、元首特使及财务督察使等。到奥古斯都时期行省制进入了长足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他施行的“省改”政策,为运行了 200 余年的行省制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使行省制度更加完善。

帝国初期,地中海世界的绝大多数地区都建立起罗马行省,行省制经过长期的实践得以不断的发展、完善,成为罗马统治地中海世界行之有效的政治机制。

1 行省法行省法(Lex Provinciae)是根据罗马法,结合当地实际和

总督个人经验而制定的适用于各行省的法律。行省统治初期,罗马人每征服一个地区或国家就由元老院

派遣 10 名元老议员组成的委员会奔赴该地,与罗马将军组成立法委员会。首先,他们根据罗马法律及当地的某些法规制定出统治该地区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被称为“行省法”。其次,这一立法委员会负责组建该地区的政府机构,主要是挑选当地的一些愿意为罗马效力的贵族负责维持社会秩序,安抚民心。待行省总督上任后,这些贵族便成为行省总督所依靠的地方势力。那么,这些元老委员们与罗马将军谁的权力更大些呢?由于史料缺乏,很难论述清楚,可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个为罗马开辟疆土,荣立战功,并有众多士兵拥戴的将军,肯定在处理事务中享有更大的权威,他的意见也容易被采纳;而元老委员们在规范秩序,制定法律章程上也不可否认地

55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Page 26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起到了指导作用。普鲁塔克曾提到路库鲁斯(Lucullus)在米特拉达梯战役之后给元老院写了一封信,感谢他们派去的元老委员会帮助他建立了秩序①。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行省法都由立法委员会来制定。恺撒在征服高卢地区以后,没有任何元老委员们的帮助与建议,独自处理高卢事务,建立起一套比较规范的管理制度,其中很多条文都为其他行省法所采用。另外,我们也没有发现庞培在小亚细亚行省有委员会监督建立规章制度的记载。在一些行省中,行省法经常由最初的主要制定者的名字命名(例如,10 名元老委员会中德高望重者、最著名的将领等)。例如,本都(Pontus,又译彭图斯)和比塞尼亚(Bithynia,俾塞尼亚)的行省法被称为“庞培法”(Lex Pompeia),阿卡亚的行省法称为“穆米亚法”(Lex Mummia),西西里的行省法称为“鲁庇里亚法”(Lex Rupilia)等。行省法中主要的内容是关于审判法和财政法。从鲁庇里亚法中我们可以得知,在西西里行省设立了定期法庭,来审理西西里人和罗马人之间、同一城市的西西里人之间或不同城市的西西里人之间的纠纷与冲突②。苏拉制定的小亚细亚管理条文中大部分内容是关于财政方面的。例如,规定小亚细亚地区各城市的不同税制等③。苏拉的这些管理条文为后来庞培在制定小亚细亚行省法时提供了范式。

行省法有两个特点:一是巡回法庭,二是协同审判。行省没有设立固定法庭,由于总督经常在某些城市组织巡回法庭,渐渐这些城市就成为审判中心。协同审判是指总督与地方政府

65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③

Plutarchs Lives Lucull London,1967 35—36Cicero Against Verres 2 Harvard,1953 8E S Bouchier The Roman System of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Roma,1968 27

Page 26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共同完成审判程序,总督负责执法中的量刑定罪,其他具体事宜由地方机构完成。审判工作又分两类情况:一类是即席审判,即按已有的证据进行裁决,不再经过进一步的调查与核实,此类审判一般针对非罗马公民的纠纷和一些轻案的处理;另一类是全程审判,即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审判,包括主持法庭、组建陪审团、聘请律师、听取证词等程序。陪审团只有建议权而无审判权,最后的裁决权掌握在行省总督手中。

共和国时期,某些行省法中的条文含糊不清或一些行省总督无视行省法,专横跋扈,成为行省统治中的最大弊端。

帝国时期,奥古斯都十分重视行省的统治,对行省法进行规范与修订,使这一根植于罗马法母体之内的法律制度得到不断地完善。同时,罗马法也通过行省法逐步深入地中海世界的各个地区,犹如链条一样将各行省居民紧紧地束缚在罗马国家的统治权杖之下。

2 行省总督制共和国时期行省统治机制尚不完善,行省总督的作用就显

得至关重要。行省总督是罗马共和国的高级长官。如前所述,罗马共和国统治机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高级

长官(包括执政官、大法官、监察官、保民官、营造官和和财务官等)、元老院和人民大会。高级长官中最重要的官职是一年一任的两名执政官。他们是共和国的首脑和军队的统帅,拥有最高统治权。他们有权召集元老院议会和人民大会,有权代表国家向同盟者提出各种要求,规定与同盟者签订条约的内容,有权指定罗马军团和同盟军队的统帅,甚至在财务官的协助下有权调动国库资金等。两名执政官的权力相等,处理军政事务需要彼此商讨,所以称为 Consuls(由 consult 衍化而来,

75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Page 26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意为“协商”)。公元前 367 年,罗马共和国通过了李锡尼·绥克斯图法

案,开始设立了平民执政官,这是罗马历史上平民反对贵族斗争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从此,共和国的统治机制中开始增添了平民因素。平民执政官初期的任务是帮助执政官听审案件,故有“执法官”(Praetor)之称。执法官具有相当高的权力,可代理执政官行使职权,被称为“执政官的同僚”。因此,执法官的权力不只局限于审理案件、执行法律等方面,也具有军政大权。执政官(Consul)和执法官(Praetor)有时同被译做“执政官”。对 Consul 译法比较统一,对 Praetor 却有很多译法,即“行政长官”、“执法官”、“执政官”、“大法官”等。Praetor在共和初年被称为行政长官,原为国王的军事将领。废除王政以后,他们被选为行政长官,执掌共和国大权,特别是军事指挥权。后来,行政长官逐渐被具有协议性质而又彼此拥有否决权的执政官(Consul)所代替。公元前 367 年以后,平民执政官(Praetor)虽然也被称为执政官或执法官,却与执政官(Consul)有很大差别:Consul享有在执政期间将其名字作为纪年荣誉的殊荣①,而 Praetor则没有;两者的权威标志不同。据说,罗马建城者罗慕路在执法时,命身边的侍卫手执一束树条,内藏闪闪发光的斧头,以显示国王的威严,对罪犯起到震慑的作用,这种权威标志被称为“束棒”(fasces,即法西斯)。Consuls身边手执束棒的侍卫是 12 人;Praetors 只有 6人②。在初期可能有权势与地位上的差异。例如,在委任行省总督时,一些驻军人数多的大省往往派给 Consuls 级别的行省

85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Peter Jones The World of Rome Cambridge,1997 90—91Peter Jones The World of Rome Cambridge,1997 90—91

Page 26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总督,而驻军少的中小行省则由 Praetors 级别的行省总督治理。然而,到了奥古斯都时代,这种差别就取消了。奥古斯都甚至派遣 Praetors级别的行省总督到他最重视的要省去治理。

元老院在国家政权机构中占有突出地位。元老院议员初期由执政官任命,后改为由监察官从卸任的高级长官中选任。元老院集中了当时社会上的显要人物,因而具有很高的威望。元老院名义上是咨询机构,但由于共和国连绵不断的对外战争,应急的大政方针决策往往由元老院商议决定,所以元老院的实权不断扩大,成为罗马共和国的最高行政和监察机构。

人民大会(包括库里亚大会、森都利亚大会和平民大会)在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公元前 287 年,霍腾西阿法案规定人民大会决议不必经过元老院批准即可对全体罗马公民产生法律效力。实际上,由于富人的操纵和元老院的实权地位的影响,人民大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高级长官、元老院和人民大会三者之间互相制衡,构成了罗马共和政体中的比较有效的政治机制,使罗马共和国这架庞大的统治机器足足运转了 500 余年。

公元前 241 年,罗马赢得了第一次布匿战争的胜利,建立起第一个海外行省———西西里行省。罗马共和国开始派遣“管理外地人”的大法官(Praetors)前往西西里负责行省的管理(主要解决案件、负责税收)。公元前 238 年,罗马又将撒丁岛和科西嘉岛从迦太基人手中夺了过来,鉴于西西里行省管理的经验,于公元前 227 年将这两个岛屿合并为罗马的第二个行省———撒丁·科西嘉行省。从这一年开始,罗马除了选举两名正常的执政官,又增选了两名行政长官(Praetors)分别赴西西里行省和撒丁·科西嘉行省上任(参见第二章第四节)。去西西里行省上任的是弗拉米尼乌斯,去撒丁·科西嘉行省的

95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Page 26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是瓦莱里乌斯,他们手下又配备了几名助手负责税收。弗拉米尼乌斯手下有两名这样的助手,而瓦莱里乌斯只有一名。这两名罗马历史上的首批行省总督的级别都属于 Praetors ,他们主管行省的行政、军事和税收,是罗马共和国政权机构中的高级长官。

因此,公元前 227 年罗马共和国的第一批行省总督和辅助官员走马上任,标志着比较规范的行省制度开始确立。

行省总督的任命权掌握在元老院手中。共和时期选举省督的法律程序基本是这样的:先由元老院

提出任命下一年度省督的候选人名单,然后根据行省的驻军人数来划分大、中、小行省,再用抽签的方式确定每个省督所负责的行省。一般是先在 Consuls 级别的行省总督中抽签,确定那些大省的统治权,然后才是 Praetors 级别的省督抽签决定中、小行省的统治权。能够进入候选人名单非常重要,因为候选人名单就是元老院的任命名单。元老院经常利用这一特权安置亲信,使一些无能的、专横的省督在行省制造了许多麻烦,甚至有的省督竟然违背行省法一意孤行,使行省陷入混乱。

公元前 2 世纪末,元老院的地位开始下降,特别是朱古达战争(公元前 111—公元前 105 年)期间,元老院所表现的腐败无能令罗马人感到羞耻和失望。元老院这一罗马传统意义上的最高权威的形象从此一落千丈。

这一期间,罗马共和国通过了影响较大的“显浦罗尼亚法”(Lex Sempronia of G Gracchus①)。该法是公元前 123 年盖约·格拉古提出的。法律的主要内容是针对行省总督选举。法律规定,元老院在两名执政官选出之前就把他们卸任后将要统

06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Cicero De Provincii Consularibus 13 Harvard University,1970 2—4

Page 27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治的行省划分出来,然后两人再通过协议或抽签的方式取得各自的行省①。这项法律虽然没有明确剥夺元老院任命行省总督的决定权,却对元老院滥用职权,任人惟亲有所限制。蒙森曾指出,这项法律是对自古以来就享有赫赫威望的罗马元老院的一次沉重打击。

行省总督的任期并非固定化。行省统治初期,总督一般是一年一任。随着罗马向外征服

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立的行省日益增多,行省总督的任期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公元前 197 年,罗马在西班牙建立了两个行省,即近西班牙行省和远西班牙行省,由 2 名行省总督和 6 名助手治理。西班牙行省矿藏十分丰富,又盛产谷物和葡萄酒,因地处伊比利亚半岛,距非洲大陆最近,在地理位置上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罗马从实践中认识到像西班牙这样重要的行省每年换一个行省总督是极其不利的,因为每当一个行省总督奔赴西班牙履行职责时,元老院的委任令已经生效相当长的时间了,于是就出现了原行省总督已离任,而新行省总督又因路途遥远尚未到任,行省统治出现“空缺期”,容易导致混乱;西班牙行省是不安定的省份,经常发生反对罗马统治的起义,行省总督制一年一换非常不利于罗马统治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因此,为了维护行省的安定,西班牙的行省总督经常延长执政期限,直到新的省督到任为止。苏拉在元老院执政时期颁布法律,一方面承认西班牙行省因新省督未到任,原省督延长任期的合法化;另一方面又规定任期已满的行省总督可以代行下一届的执政官和大法官。这就使行省总督能够在代行的名义下延长统治期限,对行省统治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但是,它同时

16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① 撒路斯提乌斯 朱古达战争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42(注释 3)

Page 27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也生出许多弊端,例如,延期的行省总督借机大肆搜刮财富;新的行省总督到任后,原省督以种种借口赖在行省不走等。苏拉之后,“代行执政官”或“代行大法官”的做法被取消,省督仍然是一年一任。法律还规定原省督在其继任者到达行省的30 日之内必须离职①。然而,此项法令并没有产生多大的效果。一些在非常时期任命的总督在其行省统治的年限往往根据个人权势的膨胀而延长。例如,瓦提尼安法(Lex Vatinian)使恺撒在高卢行省执政 5 年之久,特莱波尼安法(Lex Trebonian)使庞培在西班牙统治了 5 年。另外,由于内战纷扰,元老院经常不能按时派出行省总督,导致原省督自然留任。所以,共和末年大多数行省总督的执政期限都超过了 1 年。例如,瓦罗在西西里待了 3 年,冯特依乌斯(Fonteius)在高卢待了 3 年,西塞罗在西里西亚待了 3 年,路库鲁斯从公元前74 年到公元前 66 年整整 9 年待在亚洲行省,塞尔维鲁斯·伊沙乌里库斯(Servilius Isauricus)也在西里西亚行省待了 3年②。行省总督任职期限的延长,为其培植和扩大势力,实现个人野心提供了良机。因而,共和末期行省总督这一肥缺成了权贵们施展阴谋诡计进行激烈角逐的目标。例如,路库鲁斯欲任行省总督,使用种种手段接近保民官塞瑟古斯(Cethegus)的情人普莱西娅(Praecia),通过她去说服塞瑟古斯,果然奏效。在元老院议会上,塞瑟古斯提名路库鲁斯为行省总督候选人,提案被通过。于是,路库鲁斯如愿以偿地当上了西里西亚

26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Mommsen The Provinces of Roman Empire 4 London,1920 123—124E S Bouchier, The Roman System of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Roma,

1968 50—52

Page 27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的行省总督①。公元前 52 年颁布的“庞培法”规定刚退任的执政官必须等 5 年之后才有资格当选行省总督,取消先前那种“省督从刚卸任的执政官中任命”的做法。该法律颁布的初衷是企图扼制恺撒的势力,然而,当恺撒独揽了军政大权之后,该法便失效了。后来,奥古斯都又恢复了此法。

行省总督参与或负责行省法的制定(参见本章“行省法”部分),并有颁布行省新法令的权力。

在一般情况下,每一位新省督对颁布行省新法令都抱有十分谨慎的态度。首先,颁布新的行省法令,程序繁杂,既要请元老院委员前来行省帮助制定行省法,省督本人还要精通罗马法与地方法规的内容,是一件耗时费力的工作;其次,颁布行省法令必须具有新内容,而认识和了解新内容需要一段过程,如果其中某些革新内容引起行省居民的反感,势必会引起混乱,甚至省督会因此而遭到指控;最后,颁布新法令往往会推翻或修正原行省总督的政策与政令,这样不仅会引起原省督的不满和责备,也会激起其拥护者的反对,树敌太多,不利统治。因此,大多数省督基本不颁布新的行省法令。当然少数有才能的省督不甘于维持原状,而是积极地在行省创造业绩。例如,西塞罗在担任西里西亚行省总督时,对行省法加以改革,使西里西亚行省法成为共和时期行省法的典范。西塞罗曾经赞扬过一位行省总督颁布的一项新法令。这项法令规定取消该行省各城市派代表团去罗马赞扬前任总督功绩的做法。西塞罗认为这样做实在是一种无利于行省的浪费。

行省总督执掌行省司法权。

36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① 普鲁塔克 希腊罗马名人传 路库鲁斯传第 6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Page 27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行省没有固定的法庭,每年春天行省总督组织巡回法庭去各地审理案件。对一些比较小的案件,行省总督可以当场裁决。对那些大案或比较复杂的案件,则组织陪审团,设立正规的法庭进行审判。省督经过传唤证人,听取证词,征询陪审团意见,方可最后裁决。陪审团的意见只供参考,最后的裁决权掌握在总督手中。至于证据的收集和法庭的组织以及传讯犯人等事宜都由地方官协助办理。

行省总督是行省军队的统帅。行省总督在任期间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边界安全,维护本

省的稳定。在非常时期,行省总督还拥有征集在本省的罗马老兵协助处理边疆争端和税收问题的权力。恺撒在高卢行省的统治中,一面挥戈扩展疆土,一面将被征服的地区管理得井然有序,边界趋于稳定。叙利亚省督加比尼乌斯(Gabinius)由于没有维护好边界,使该省遭到敌人的骚扰,结果受到元老院的谴责。苏维托尼乌斯也责怪提比略疏于边疆防范,使墨西亚行省(建于公元前 29 年)遭到达契亚人的抢劫,使罗马国家这个产粮大省受到损失①。西塞罗在控告皮索时,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皮索没有保护好他的行省,使其遭到色雷斯人的侵扰②。

行省总督必须保障本省按时向罗马国家缴纳赋税。共和国时期罗马行省的赋税无统一征收标准,既可用钱也

可用粮食、实物等缴付(参见本章的“税收制度”部分)。由于共和时期各行省的税收状况十分混乱,有的行省以现金方式

46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苏维托尼乌斯 罗马十二帝王传第 3 卷(第 41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Cic In Pisonem 14 40

Page 27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纳税,有的行省则用粮食、地方特产等形式来纳税;各行省的税收额经常是不明确的,变化幅度也很大。因为税收制度不规范、税收额度不定等都为行省总督在管理税收中营私舞弊、中饱私囊提供了可乘之机。

行省总督是罗马国家在各行省的代言人和统治者。罗马国家的统治方针、政策法令等都要通过各行省总督贯

彻执行,因而行省总督的责任是艰巨而重要的。有作为的、杰出的行省总督的工作是十分繁忙的。从西塞罗的一封信中可以看出一位肯为国家担负重任的行省总督是如何安排一年的任期日程:公元前 51 年 7 月 31 日,西塞罗来到他的行省(西里西亚)城市劳狄塞,花了几天的时间在那里听取情况汇报,并用了一段时间处理一些问题。8 月 24 日来到了另一个行省城市伊考尼乌姆视察行省军队。10 月 5 日,他来到行省中心城市塔苏斯城,平息了那里的骚乱,处理了一些政务。公元前50年1月5日又回到了劳狄塞,处理案件及行政事宜。5月7日,又去塔苏斯城继续处理案件及行政事务。8月3日,他乘船来到西里西亚行省的近邻庞菲利亚行省的中心城市塞德①。

到公元前 74 年,罗马共和国已建立起 12 个行省:西西里、撒丁·科西嘉、近西班牙、远西班牙、伊里利亚、马其顿、非洲、亚洲、拿波嫩西斯、西里西亚、山南高卢行省和比塞尼亚行省。这就要求元老院每年要委任 12 名行省总督前往这些行省进行统治,随着罗马帝国疆土的不断扩展,建立的行

56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① E S Bouchier The Roman System of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to Roma,1968 58

Page 27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省越来越多,行省总督制也日益趋于完善。3 委托国王制在行省统治中,特别在新征服的东方各行省中,罗马考虑

到东方各国和各民族的特点,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统治政策,即在行省内根据不同情况建立委托国王制,由当地的国王或贵族担任罗马国家的“委托国王”,代表罗马国家利益对其臣民进行统治。

罗马人意识到在辽阔的地中海世界实行统一的、格式化的管理体制势必会使自己陷入困境。于是,罗马人巧妙地借鉴了征服意大利半岛时使用的同盟方式,与一些新征服的地区和国家建立同盟关系,挑选一些能够代表罗马利益,愿为罗马效忠的地方贵族或原国王加以委任,使他们对这块熟悉的土地和臣民按照罗马的要求进行统治。这些被委任的国王称为“委托国王”(Client princes),他们的国家成为罗马的保护国。为了控制这些委托国王的权力,罗马对一些军事要地和税收重镇均派驻军队和行省官员进行监督。同时,为了防止委托国王造反,他们必须把儿孙们送到罗马去做人质。因此,为了维护其地位和家人的安全,这些委托国王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罗马国家的旨意。他们忠实地执行罗马政令,定期向罗马缴纳税金,奉献礼品,保证他们所在地区的稳定(罗马也在必要时出兵“保护”这些地区)。罗马为了笼络这些委托国王,有时在行省的地方钱币上一面铸有罗马统治者的头像,另一面铸上这些国王的头像①。在亚洲、非洲的行省中,罗马人很善于使用委托国王制,而对于那些落后的部落和民族则采取威逼利诱或武力消灭的残暴手段。塔西佗记载,罗马在征服中或将整个部落

66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T Rice Holmes The Architect of Roman Empire Oxford,1931 102

Page 27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消灭,或用钱财收买,或挑拨离间煽动内讧,待彼此争斗的精疲力竭时再一举歼灭,罗马惯用的这些手段很少失败过①。

从公元前 146 年马其顿行省的建立到图拉真时代(公元98—117 年),委托国王制一直是罗马行省统治的一个重要方式。例如,马其顿行省就被罗马统治者分割成 4 个地区,每个地区委任一位国王进行统治。为防止他们联合,罗马严格规定各个地区间不准通婚,不准任何人在本地区以外获取土地和财产②。叙利亚行省的塞琉古王朝和埃及行省的托勒密王朝等都采用委托国王的统治方式。这种委托国王制是省督制下的一种地方统治机制,委托国亦是罗马国家的被保护国。关于委托国王的地位,蒙森讲得很恰当,他们既不自由也不能像昔日那样作威作福,任意发号施令,因为罗马元老院和行省总督经常对他们进行干涉和指责。

奥古斯都时期,表面上这些委托国王仍然被帝国任用,但是委托国王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元首让他们永远有一种“他们不是独立自主的,他们必须服从罗马”的感觉③。

4 城市———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罗马将城市作为行省属下行政管理的基础单位,也许继承

了希腊时代的遗风。曾经繁盛一时的希腊诸城邦、腓尼基人的城市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古老的城市都为罗马人提供了效仿的样板。城市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通过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严密控制,无疑是一条成功的历史经验。

76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①②③

塔西佗 阿古利可拉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4—35E Badian Roman Imperialism in the Late Republic Oxford,1968 6C M Wells The German Policy of Augustus Oxford,1972 249

Page 27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当罗马人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他们必须利用行省制来维持其扩张领土的稳定与统治时,他们就选择了城市作为行省统治的基本行政单位。

罗马人在征服的每一块领土上或扩建城市,或将一个大村庄变成城镇,或将几个相邻的村落合并成一个城市。罗马人并不把他们自己的语言、文化、风俗、宗教强加于这些城市。由于道路畅通,罗马殖民地逐步扩大,罗马政府鼓励城市制度,使被征服地区的罗马化和城市化进程发展很快。以西班牙为例,公元前 30 年西班牙行省有城镇 179 个,非城镇居民区114 个。到公元 130 年发展到 248 个城镇,非城镇区仅剩下 27个 。因而,帝国前期的整个景象是各行省大规模地、全面地城市化。旧部族中心、边防重镇、贸易中心、驻兵营地和老兵殖民地等相继形成城市。普林尼列举的巴埃提卡(Baetica)地区 175 个城市中有 9 个殖民城市,8 个自治城市,29 个拉丁城市,6 个自由城市,3 个同盟城市,120 个纳税城市。罗马行省城市有以下几种类型:(1)殖民城市公元前 2 世纪,罗马的小农经济开始进入了缓慢的衰退过

程。尽管罗马统治者把被征服的土地除了作为国家公地,其中很大一部分以每人 5—30 犹格的数量分给罗马公民,然而,随着战争的频繁和加剧,特别是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汉尼拔转战意大利长达十余年之久,土地大面积荒芜。士兵常年作战无暇顾及田园耕作,贵族趁机以低价购进土地,使用廉价的战俘奴隶,逐渐形成了大地产。因而,罗马公民要求土地的呼声越来越高,安抚退役老兵也成了罗马统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于是,罗马统治者在大规模的扩张中效仿希腊人的做法大规模地建立殖民地,以缓解国内尖锐的社会矛盾。这些重要

86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27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的举措至少达到了 3 个目的:第一,对被征服地区起到了加强控制的作用;第二,为罗马公民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满足了他们强烈要求土地的愿望,缓解了罗马的社会矛盾;第三,作为安置退役老兵的定居地,抚平了老兵的不满。

恺撒时期,派遣了 8 万罗马公民去科林斯建立殖民地,还计划向迦太基殖民,后由奥古斯都实现了这一计划①。奥古斯都时期,更大规模地向海外殖民。作为一项创举,他在意大利和各行省建立了众多的军人殖民地。他说:“把退役的士兵派往意大利或各行省去建立军人殖民地,我是第一个人。”② 这些由奥古斯都建立的军人殖民地被称为“朱利亚·奥古斯都城”。据记载,奥古斯都于公元前 14 年左右在高卢、西班牙地区建立起众多的殖民地,同时也向西西里、非洲、马其顿、阿卡亚、亚洲和叙利亚等行省派遣移民。奥古斯都一方面使用武力强行驱赶原居民腾出土地给殖民者,另一方面将殖民者安置在原居民当中(这些居民所居住的城市因而获得殖民地称号)。据霍普金斯记载,罗马在公元前 45—公元前 8 年间建立的海外殖民地达 100 个左右。这些到处涌现出来的众多殖民地,不折不扣地实行罗马化的统治。例如,城市外观仿效罗马城,城内通行的所有法律条文均来源于罗马法等,成为“罗马城在异地的复制品”。初期,在一些殖民者与原居民混居的殖民城市中常常出现争端与矛盾③。后来,这些矛盾通过殖民者与原居民互相通婚,逐渐融合而消除,原居民也因此获得了

96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①②

Plutarchs Lives,Camilus 8 London,1967 60E S Bouchier The Roman System of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Roma,

1968 108塔西佗 编年史第 14 卷(第 33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Page 27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与殖民者同样的权利①。殖民城市作为“罗马在各行省的代表”总是以老大自居。

其居民充分享有罗马公民权,并享受税收贸易等方面的一些特权。(2)拉丁城市拉丁城市指初期建立于拉丁平原上的城市,基本上属于拉

丁同盟的城市。这些城市与罗马是近邻,又有某些亲缘关系。罗马出于对外扩张的需要,将全部公民权或部分公民权授予这些拉丁城市居民。部分罗马公民权主要指享受罗马私权(指与罗马人通婚、交往等权利),但不享有参政的公民权,这种权利称为“拉丁权利”、“部分公民权”和“不完全公民权”。后来,罗马在扩张中建立了一些拉丁殖民地,也叫拉丁城市。因为这些拉丁殖民地居民都享有拉丁权利。奥古斯都时期,对非拉丁人授予拉丁权利。例如,对意大利北部一些还没有公民权的克尔特部落和利古里亚部落授予拉丁权利。尼禄时期,授予靠近意大利沿海的阿尔卑斯人以拉丁公民权。韦伯芗时期,还把拉丁公民权授予整个西班牙半岛。

享有拉丁公民权的居民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元前 338年,罗马人解散了拉丁同盟,授予一些忠于罗马的拉丁城市以罗马公民权。后来,罗马又规定一些居住在罗马城附近的优秀的拉丁居民可以移居罗马,在那里登记取得入籍权,进而享有罗马公民权利。这些最初由拉丁人为主,后又扩及行省居民为主的拉丁城市,在行省城市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普林尼记载,巴埃提卡地区的 175 个城市中有 29 个拉丁城市,数量上仅次于纳税城市)。拉丁城市同其他城市一样设立了城市地方

07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塔西佗 历史第 4 卷(第 64—65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Page 28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行政机构,由当地贵族治理,受行省总督的监控。它们在自治程度、纳税数额、承担义务等方面所享受的优待都不如自治城市,却比纳税城市稍好一些。

到帝国时期,有相当多的拉丁城市由于其居民获得罗马公民权或大批的罗马公民移入而成为自治城市。(3)同盟城市同盟城市指与罗马人签订条约的城市。双方将誓言刻在黄

铜板上,以示永久遵守。这样的城市在每个行省中只有一两个,在西西里行省有三个。同盟城市的地位在诸行省城市中比较高,享有比较优惠的政策。例如,有时甚至可以使用自己的法规,不受行省总督的法律制裁,可以免缴日常税等。每个同盟城市根据与罗马人签订的条约不同,享有的地位与待遇也有明显不同。这类条约分为两种,一种是享有优惠权利的条约,另一种是不享有优惠权利的条约。例如,罗马人与海尔维提安人(Helvetians)及其他蛮族人签订的是不享有优惠权利的条约。条约明确规定他们不能成为罗马公民。而罗马人与赫拉克莱阿人(Heracleas)签订的条约则允许他们享有优惠权利的条约,以致最初当地人对是否接受罗马公民权问题还有所犹豫。在西西里行省内,罗马人与墨西拿签订的条约和与塔乌罗麦尼乌姆(Tauromenium)签订的条约在某些内容上就截然不同。条约规定:墨西拿城必须在罗马需要的时候及时提供一定数量的船只。而塔乌罗麦尼乌姆城则没有承担如此沉重负担的义务。

同盟城市享有的某些特权还必须有种种的限定,并非完全自由享用。例如,庞培给予墨西拿人的特权中规定:他们可以不受罗马法律的约束,但他们的案件必须提交他委任的罗马骑士审理;他们可以不受行省长官的法律制裁,却必须服从罗马

17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Page 28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元老院的最后裁决。获得特权和维持特权的先决条件是“忠实地为罗马人服务”。在以往的岁月里,这些同盟城市为罗马人提供了军事与财力援助,从而获得了一些优惠的待遇。例如,上面提到的西西里行省两个城市中,墨西拿成为自治城市,塔乌罗麦尼乌姆发展成为殖民城市。

同盟城市在罗马对外扩张中不断地为其出钱出力,加强了与罗马的联系,渐渐地发展为殖民城市和自治城市。(4)自由城市与同盟城市不同,自由城市没有与罗马签订双方必须遵守

的条约,却必须履行罗马人强加给他们的义务。例如,自由城市要以自愿的方式随时向罗马赠送财物来维持其所谓“自由”的地位。罗马国家要求这些自由城市在战争时与罗马人并肩作战,为罗马提供人力物力支援。罗马人则允许它们享用不受行省总督的法律制裁,使用自己的法规和海关法,免除为罗马士兵提供食宿负担等所谓“自由”的权利,但它们必须服从元老院的最终法律裁决。然而,在希腊地区的自由城市名为“自由”,却租税照缴,罗马行省总督仍可武断地审理当地案件。难怪塔西佗也承认,这些自由城市只不过是所谓“自由”而已①,在贴撒罗尼卡地区,罗马行省总督住在哪个城市,哪个城市就难有独立和自由。“自由”这个词在该时期常常是被滥用②。帝国初期,奥古斯都以“过多地给予会引起过多地毁灭”为借口,剥夺了一些城市的自由,使原来就不自由的城市更加屈从于罗马统治之下。

27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塔西佗 编年史第 15 卷(第 45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E S Bouchier The Roman System of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Roma,

1968 231

Page 28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后来,一些同盟城市和自由城市通过向罗马缴付大笔的款项而成为自治城市。(5)纳税城市纳税城市在行省城市中地位最低,直接受控于行省总督。

这类城市在共和时期和帝国初期都占相当大的比重,它们不享有任何特权,必须定期向罗马纳税并承担义务。(6)自治城市一些获得罗马公民权或拉丁权利的城市被称为“自治城

市”(Municipium①)。自治城市被允许保留原有的政府形式和内部管理的独立性,享有自治权利。凡拥有罗马公民权的自治城市居民享有与罗马人同等的政治权利,可以参加罗马公民大会,行使投票表决权。但是,自治城市不再是一个主权独立的政治实体,在外交上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罗马的对外政策,在战争中必须向罗马人提供兵员和承担军费开支。

罗马帝国初期,很多同盟城市、自由城市纷纷以金钱赎买的方式变成自治城市,自治城市在行省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城市自治机构,治理帝国这样一项巨大的任务肯定是无法进行的②。

如果说行省制度是保障罗马帝国统治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政治机制,那么城市自治体制便是保障行省制顺利运作的中枢环节。

公元前 4 世纪末,自治城市的管理体制开始在罗马殖民地中推广。到了罗马内战时期,自治城市体制逐渐完善,得以确立。蒙森曾指出,内战以后随着众多的意大利人获得罗马公民

37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①②

Moson Hammond The City in the Ancient World Harvard,1972 268[英]特威兹穆尔 奥古斯都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79

Page 28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权,城市中的居民成分发生变化,传统统治方式不再适应。公元前 90─公元前 88 年的意大利同盟战争使所有的意大利人争取了罗马公民权。苏拉独裁后,在法律上确认了这一既定事实。恺撒独裁后颁布法律,宣布凡获得罗马公民权的意大利居民所在的城市一律为自治城市,因而城市居民享有罗马公民权成为自治城市建立的前提条件。

由于大规模向被征服地区的人民授予罗马公民权,地中海世界的居民成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使罗马统治者必须调整国家的地方管理体制。此时,罗马国家不再是罗马贵族的国家,而是各行省奴隶主阶级的联合政体。为了扩大罗马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社会基础,巩固罗马在行省的统治地位,罗马统治者又将意大利的自治城市体制推向各行省。凡获得罗马公民权的行省城市均可荣升到自治城市的地位。帝国时代,罗马统治者在行省建立了数以千计大大小小的城市。到公元 2 世纪,行省城市差不多都获得了比较完整的自治权。

自治城市的政府由市政长官、市议会和人民大会组成。其中市政长官一职比较重要,主要负责召开市议会,贯彻罗马政令,行使某些司法权,组织公共娱乐和节日庆典活动,管理城市的公共基金等①。总之,自治市政府是罗马国家维持其在行省统治的基层职能机构,必须贯彻罗马中央政府的各项法律和政令,履行罗马国家规定的各项职责,如征税收贡、招募新兵、修筑道路、管理驿站等。自治城市不是独立主权的政治实体,不能拥有城市武装和立法权,它们虽然可以使用自己的法律,但最高法律制裁权掌握在罗马国家手中。自治城市只是直接听命于行省总督调遣与监管的地方行政单位,其自治权力的

47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L A Curchin Roman Spain Conquest and Assimilation London,1991 68

Page 28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获得全靠罗马国家的恩赐,稍有不轨就会丧失。罗马建省初期,每个行省仅有一两个自治城市,随着越来

越多的非罗马人获得罗马公民权,行省中的自治城市不断增加,成为行省统治机制中重要的地方政权管理机构。

将罗马公民权授予行省居民,推广城市化运动,发展城市体制,依靠行省奴隶主阶级组成的自治政府实行地方自治,建立起一套中央政府—行省机构—地方自治城市三位一体的行政管理机构,是罗马统治者在治理地中海世界的成功尝试,也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

5 奥古斯都的行省改革政策奥古斯都统治时,帝国已建立了 20 多个行省。他根据共

和国行省统治的经验与教训,对行省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着重改革行省的体制、机构和机制,在各行省建立起比较完备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对各行省总督的监控选拔人才摇公元前 27 年,奥古斯都接受了所有行省总督

统治者的权力,成为各行省的最高总管。他有权任命行省总督,亲自挑选一批具有多方面才能的省督赴一些重要的省份。这些新当选的省督必须精通罗马法,熟悉地方法规,忠实执行行省法,还要具备文采(能够及时向皇帝递交简明、流畅、表达清楚的汇报材料)、武功(具有军事才能,保证行省边界的稳定和行省居民的安定)。这些人在上任的初期,确实大有作为,在行省统治诸多方面做出了成绩,被称为“帝国的骄傲”、“帝国的精英”。行省总督此时已成为帝国正规的领取薪饷的行政官员,他们受恩于皇帝,一切权力和荣誉都掌握在皇帝手中,因而兢兢业业治理行省,努力创造业绩是奥古斯都统治初期行省总督的奋斗目标。

57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Page 28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控制省督摇奥古斯都为了严密控制行省总督,以防共和时期省督在行省专横跋扈、独霸一方的胡作非为,他严格要求每个行省总督都要定期如实地向皇帝报告其行省的一切情况(书面报告或亲自向皇帝汇报),以便他能及时、清楚地掌握各行省发生的重大事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一个做过埃及省督的人说:“我在做出每一项决议之前,都要写信给奥古斯都,将决议制定的前因后果向他汇报,待皇帝同意之后,我才做出最终决议。”① 奥古斯都根据各省督大量的汇报材料,诸如边界争端、税收比率、寺庙修建、公共设施的建设、节日庆典的支出以及大案要案的裁决等行省事务,掌握各行省的具体情况,从而做出决议,使行省制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同时,皇帝的指示或决议也使行省法不断地完善、规范起来。

惩治滥用权力摇为了监督各行省总督,避免虚报省情,奥古斯都还派遣了监察御史到各省去巡查。凡胡作非为的省督要受到高等法院审判,判以罚款、没收财产、流放和开除出元老院的严重惩罚。奥古斯都还往各省派密探来监视省督。他本人也经常到各行省去视察,亲自了解行省事务,在亚克兴战役后的 18 年间曾 11 次赴行省视察。除了非洲和撒丁·科西嘉行省,他视察了帝国所有的行省②。(2)改善行省交通联络奥古斯都清醒地意识到,共和时期罗马诸行省交通不便、

政令下达不及时,成为国家对行省实施严密控制的一个巨大障碍。他倾全力修建了当时条件下最先进的道路网络和邮政系

67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E S Bouchier The Roman System of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Roma,1968 129

Pliny Natural History Harvard,1947 3,5

Page 28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统,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设立了许多驿站,每一个驿站都备有精良的快马和优秀的骑手,还有体魄健壮的飞毛腿士兵随时准备传递政令与信息①。(详见第七章,第三节)(3)延长行省总督执政年限奥古斯都鼓励属下进谏,其中如有合理的建议他也会采

纳。狄奥记载,有一名叫麦塞纳斯(Maecenas)的官员向奥古斯都建议行省总督的任职期限至少要 3 年以上,以便他们能了解、掌握行省情况,更妥善地治理行省。奥古斯都采纳了这一建议。帝国时期,有的皇帝特使甚至可以任职 8 年、10 年或更长的时间②。例如,阿古利可拉(Agricola)统治阿奎塔尼亚(Aquitania)行省 3 年③;加尔巴统治西班牙行省 8 年④;弗拉维乌斯·撒比努斯(Flavius Sabinus)统治墨西亚(Mosia)行省 7 年⑤;公元前 14 年,西里乌斯(C Silius)已在上日耳曼行省(Upper Germany)统治了 10 年,仍在那里继续统治⑥。这种延长行省总督执政年限的做法,再辅以赏罚严明、监督控制等各种手段,促使帝国统治初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行省统治者,他们在治理行省,促进行省全面稳定和繁荣中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延长行省总督执政年限也为一些善于钻营投机的省督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独霸一方,培植地方势力,军

77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③④⑤⑥

苏维托尼乌斯 罗马十二帝王传第 2 卷(第 49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塔西佗 编年史第 1 卷(第 80 章);第 6 卷(第 27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塔西佗 阿古利可拉传(第 9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Plutarchs Lives,Galba 4 London,1967塔西佗 编年史第 1 卷(第 80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E S Bouchier The Roman System of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Roma,

1968 122

Page 28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事、政治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自恃是“皇帝的代表”、“皇帝特使”,在行省中横行霸道,引起了行省居民的不满。

我们将塔西佗的《编年史》、《历史》和小普林尼的信札中有关省督不法行为的内容归纳一下,就可发现上述文献中共记载了 27 个省督或皇帝特使遭到控诉。其中《编年史》中提到 21

个,16 个被证实有罪;《历史》中提到 1 人,被证实有罪;小普林尼的信中提到 5 个,3 个被证明有罪。奥古斯都对这些不法省督及特使严惩不贷(或免职、没收财产、流放或开除出元老院)。元首将来自各行省的诉讼案件与审理工作交由元老院去做。于是,这些被剥夺了实权、无事可做的元老们整天埋头于大宗案件的处理中,当然案件最后的裁决权握在奥古斯都的手里。例如,加鲁斯(Gaius Cornelius Gallus)由于战功显赫很受奥古斯都赏识,被任命为埃及行省的第一任总督。结果,加鲁斯自认为皇帝的宠臣,便胡作非为,竟然狂妄地将自己的名字与功绩刻在金字塔的碑文上,被控有“藐视皇帝,

不忠于职守罪,经元老院的调查审理,最后报给奥古斯都。奥古斯都立即将加鲁斯免职。加鲁斯回到罗马后被迫自杀①。(4)划分元首行省与元老行省奥古斯都另一重大行省改革是划分行省。将西西里、拿波

嫩西斯和亚洲等相对稳定的省份划归元老院,称“元老行省”。将一些前沿的、驻有重兵的行省留给自己,称“元首行省”。表面上看去,似乎是元首与元老院之间的权利分配,而分配的原则又似乎体现了元首为了国家之安危,勇挑重担的牺牲精神。实际上,这种权力分配旨在削弱元老院统治行省的实

87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Finley Hooper Roman Realities Michigan,1980 337

Page 28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权。其表现如下:元首是行省军队的最高统帅摇奥古斯都规定,为了国家的

安危皇帝有权调动任何行省的军队,从而剥夺了元老院的军事权力。

所有行省总督的任免权都把握在元首手中摇名义上,元老行省仍按共和旧制选拔任命行省总督。事实上,皇帝却保留对元老行省总督任命的建议权,甚至有时不经过元老院直接任命元老省督。一般情况下,元老行省除了 1 名省督、1 名会计官负责财务外,另有皇帝派去的 3 名特使进行监督行省事务。在皇帝行省原则上皇帝是行省的最高统治者,实际上由他亲自委任的元首特使担任行省总督,另有财政长官和地方长官辅助。这些特使或拥有 Consuls 级别,或有 Praetors 级别,一律称为Propraetors(代执法官)。元老行省总督则统称为 Proconsuls(代执政官)。也许奥古斯都此举是为了满足元老们的虚荣心,给予他们一种名义上的荣誉。元老行省总督没有军权,在行省管理中还要处处谨慎小心,以防元首特使的举报。他们的任职期限被严格地限定在一年。而元首省督的任职期限全凭元首的个人意愿,元首可根据其任职表现、工作业绩等方面来延长其执政期限,同时也随时撤换有劣迹行为的不法行省总督。这种奖罚分明的制度鼓励了这些皇帝特使竞相创造业绩。皇帝行省在税收、承担义务等方面都享有很多特权和优惠待遇,以致像阿卡亚和马其顿这样的行省竟派代表团去罗马请愿,要求将他们的行省从元老院手中转移到皇帝名下①。

97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① 塔西佗 编年史第 1 卷(第 76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Page 28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划分行省以后所建立的新行省统统归属于元首行省①摇最初行省划分时,元首行省有 12 个,元老行省有 10 个。这个数字在不停地变化着。随着新建行省数量不断增加,皇帝行省的数目越来越多。到奥古斯都统治末期,元首行省增加到 18 个,元老行省有 11 个。

元老行省亚洲、非洲、西西里、巴埃提卡、拿波嫩西斯、马其顿、

阿卡亚、比塞尼亚、彭图斯、塞浦路斯、塞莱纳和克里特

元首行省

塔拉考嫩西斯、潘诺尼亚、达尔玛提亚、鲁西塔尼亚、

伊里利亚、墨西亚、叙利亚、阿奎塔尼亚、撒丁·科西嘉、路格敦西斯、贝尔吉卡、加拉提亚、拉埃提亚、阿尔卑斯、犹太、西里西亚、埃及、诺利库姆

奥古斯都以后的统治者经常剥夺元老行省的统治权。例如,提比略发布命令将阿卡亚和马其顿行省从元老院属下转移到自己名下。(5)将埃及行省作为皇帝私产恺撒时期,埃及已经成为罗马的附属国。奥古斯都及其后

继者们都对埃及投入了特殊的关注。埃及不仅是帝国重要的军事基地,也是帝国最著名的“粮仓”。奥古斯都时期,埃及每年向意大利提供 2000 万吨小麦,占意大利居民粮食年需求量1 / 3②(即为意大利人提供一年中 4 个月的口粮)。普林尼说,如果没有埃及的粮食,我们不可能填饱肚子。

08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E S Bouchier The Roman System of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Roma,1968 363

T Rice Holmes The Architect of Roman Empire Oxford,1931 15

Page 29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亚克兴战役之后,奥古斯都对埃及行省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埃及作为皇家产业可以世袭;罗马元老和骑士不经皇帝允许不得擅自进入埃及行省。

除了罗马公民以及亚历山大里亚城、托勒麦斯城(Ptolomais)和拿乌克拉提斯(Naucratis)城的居民以外,埃及所有14—60 岁的男性居民都必须缴纳人头税,并强迫每人每年要为维修水利灌溉系统提供 5 天的义务劳动;托勒密王朝的王室领地、官员们占有的土地和自由民的土地都缴纳土地税;没收埃及公社的土地作为皇室领地出租给当地农民耕种;清理三角洲河道,提高尼罗河水位,扩大耕地面积。

奥古斯都派重兵把守埃及的重要地区和边界线。例如,在尼罗河通往红海的运河沿线上都有驻兵;在三角洲的入口处有9 支轻装部队和 3 支重装部队驻守。

奥古斯都将埃及这块要地作为皇家产业,不许元老及他人染指,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6)建立行省议会制奥古斯都在各行省建立行省议会制。行省议会的负责人由

皇帝亲自任命,称“大祭司长”(来自于罗马的官员),行省的每一个城市都设立一名大祭司,这些大祭司必须是出生于罗马的公民,他们或者是已退任的城市官员,或者来自骑士阶层。这些大祭司往往由地方直接推选,经元首首肯方可上任。与大祭司长一样,他们都是一年一任的地方官吏,行省议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行省的宗教事务,议会每年召开一次,主要商讨和处理与宗教有关的事宜(有时在庆祝重大节日之前也召开议会);选举下一年的大祭司;另外,还有一项重要的议事日程,即对现任总督的业绩、劣行进行评议和投票表决,最后形成文件。文件中列举了总督在行省工作的成绩和缺点,甚至

18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Page 29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还有其是否有酗酒等不良行为的内容。这些文件不经总督本人审阅,由议会派专使直接面交皇帝,而皇帝的决议也直接下达行省议会。

行省议会并非单纯的宗教组织,实际上是奥古斯都在行省设置的、约束行省总督行为的一种监督机关。这种监察部门因不干涉行政事务,只对宗教事务负责而不至于权力过大;而省督虽然握有行省的军权、行政管理权,却受制于专管宗教事务的行省议会,防止其权力过分膨胀。这种互为制约的省级管理体制,不失为奥古斯都的一项英明之举。

奥古斯都设行省议会的另一个目的是试图通过行省议会的作用,向各行省推广帝国、皇帝崇拜。奥古斯都下令允许各省保留地方宗教信仰,同时又号召各行省居民对罗马神,甚至对他本人进行供奉和崇拜①。另外,各行省议会的大祭司长是皇帝亲自委任的罗马官员,各城市的大祭司又是从当地的罗马公民中选出。因而,行省议会所负责主持的宗教事务与宗教活动几乎全部与罗马神和罗马皇帝有关。奥古斯都通过行省议会的作用促使行省人民在思想、文化、宗教等方面迅速罗马化,以利于帝国在精神上钳制行省人民,进而稳固帝国在各行省的统治。

6 对行省人民的盘剥和行省人民的反抗斗争罗马帝国初期的繁荣是建立在压榨和奴役各行省人民的血

汗之上。行省建立初期,总督忙于处理省内案件,税收由助手负责,权势并不大。后来,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地区与国家沦为罗马行省,行省在罗马国家事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为独霸一方的省督扩大权势、勒索财富创造了机会。公

28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G W Bowersock Augustus and the Greek World Oxford,1965 71

Page 29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元前 1 世纪,就连一个不图私利、比较清廉的行省总督一年的收入也足够家人几代过着豪华的生活。西西里行省总督瓦勒斯卸任后,携回赃款达到 1750 万德纳里,大量的古玩、艺术品除外。一向以“清廉”自居的西塞罗在公元前 51—公元前 50年任西里西亚行省总督期间,想努力使自己成为德政的典范。他限制其助手对行省的横征暴敛,并取消了一些行省中存在的弊端,他还把自己的 100 万塞斯退斯的津贴上缴国库。然而西塞罗的努力却招致了很多麻烦,他在罗马的一些政治支持者们接二连三地向他索要回报,他的助手抱怨他将津贴交回国库,因为他们正盼望着分得一些津贴,西塞罗的前任也不满于他的作法。即使这样,西塞罗从西里西亚行省归来时也获得了 220万塞斯退斯的财富。一位担任过叙利亚大省省督的官员可以享受最高元老待遇。一位普通省的省督在其行省镀金之后,也会凭借搜刮的财富、政治上的资本、原省军队和驻地老兵的支持而成为罗马城里的显赫人物。

恩格斯指出:“由于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所以它的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进行的。生产的每一个进步,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对一些人是好事,对另一些人必然是坏事,一个阶级的任何新的解放,必然是对另一个阶级的新的压迫。”① 从各种史料中我们看到,从各行省运往罗马的财富数量是巨大的。由此我们也可推断这些财富是如何压榨而来的。共和末期,罗马大多数行省总督及其他行省官员们专横地、肆无忌惮地行使手中的权力,拼命勒索行省人民,甚至派强兵维系税收。据记载,埃及行省不管年成好坏,都必须保障每年如

38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73

Page 29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数上缴元首金库谷物,灾荒年甚至连谷种都充数上缴①。包税商们更是在承包行省税收中大发横财,他们与行省官员同流合污,以高出承包款额一倍,甚至两倍的数额来聚敛财富。普鲁塔克记载:“省内一些悲惨现象非笔墨可以形容,亦令人难以置信。人民被收税官和放高利贷的人所掠夺而沦为奴隶。不少家庭被迫出卖自己俊秀和贞洁的儿女。城邦当局被迫出卖人们还愿的祭物、绘画和圣像。最后男人们不得不向债主们屈服,成为奴隶去侍奉他们。”②

罗马统治者对行省无度的勒索与压榨,激起了行省人民的强烈反抗。公元前 80 年,西班牙行省爆发起义,起义者多次打败前来镇压的罗马军队,并建立起新的政权机构,免除当地人民的租税,起义坚持了 8 年,后被镇压。公元前 53 年,犹太行省居民由于痛恨罗马统治者在 10 年之内连续两次掠夺耶路撒冷神庙,爆发了反罗马大起义。起义失败后,有 3 万人被卖为奴隶,可见起义规模相当大。公元 9 年,奥古斯都派遣瓦鲁斯去日耳曼行省征税。瓦鲁斯的专横暴虐激起了日耳曼行省居民的普遍不满,终于导致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反罗马征税大起义,瓦鲁斯带到该省的 3 个罗马军团几乎全部被起义者消灭。

随着罗马国家机构的扩大,统治阶级需求的增长以及大规模征服战争所引发的巨大消耗,罗马帝国初期加强了对行省的统治,更大限度地掠取行省资源、压榨行省居民的血汗,这是历史上历代统治者在实行“世界范围”的大国统治中惯用的统治手法。

48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T Rice Holmes The Architect of Roman Empire Michigan,1991 15普鲁塔克 罗马十二帝王传 路库鲁斯第 20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Page 29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四、中国秦汉郡县制和罗马行省制的比较

罗马共和末期至帝国初期,行省统治成为罗马国家统治被征服地区的重要手段。与此大致同时,在太平洋西岸的东亚大陆,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中心兴起了强盛的秦汉帝国(秦,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207 年;西汉,公元前 206 年—公元 25 年;东汉,公元 25 年—189 年),在极盛时期,其疆域北至阴山山脉,东北到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西跨河西走廊达西域(今新疆及至中亚部分地区),西南抵云贵高原,南至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东临于海。境内人口最高峰近 6000万①。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统治,秦汉帝国实行郡县统治制度。

下面对秦汉帝国的郡县制作以简介:关于秦郡县制摇郡县制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属于

郡—县二级地方体系,它始创于战国时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 年)统一中国,废分封,普遍推行郡县制,史载秦设 36 郡(不包括在首都咸阳及其近畿所设的内史),尔后由于拓疆辟土,开胡、越之地设新郡,又将内地一些郡划分为二,使秦末可能增至 48 郡②。郡下置县,其县数不详,据有

58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汉书·地理志》记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 2 年)全国户数 12233016,口数 59594978。

秦郡数说法不一,此处按谭其骧说(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秦汉史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129—131)。

Page 29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的学者估算,秦县总数约有 1000 左右,平均每郡约 20来县①。

关于西汉郡县制摇汉承秦制,与秦相比西汉郡县制发生了如下一些变化:(1)实行郡国并行制,形成了两个系统,一个是皇帝直属的汉郡及其辖县,另一个是王国所属的支郡及其辖县。汉初刘邦总结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激秦孤立亡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天下”②,分封了 7 个异姓王国,不久他就感到这是心腹之患而逐个铲除了异姓王,又建立了同姓王国。但从文帝、景帝、武帝以来,不断削弱打击诸侯王的势力,使其领地逐渐缩小,并削除了诸侯王的各项特权,仅许其衣食租税而已,残存的王国如同汉郡县地位。(2)为防止郡领地增大而不听中央使唤,故增加郡数,削减其势力范围,主要措施有:第一,支解秦郡,或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如把秦内史分成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首都长安及其京畿附近)。第二,分割削减王国领地,如汉文帝采取“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政策,把齐国分为七。汉景帝实行“削藩”措施,把梁国一分为五。汉武帝又利用“推恩令”蚕食王国封域,增设新郡。第三,汉武帝拓边扩疆,增设 20 余新郡。西汉末年郡国总数增至 103 个,统辖 1578 个县,每郡国下辖 15 个县左右。(3)汉政权打败匈奴控制了西域后,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 60 年)置西域都护,派郑吉为首任西域都护,都护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他成为汉朝中央派驻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秩比二千石,从此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主权,但后因

68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周振鹤 中央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上):两千年地方政府层级变迁的分析 复旦学报,1995(3)

汉书·高五王传

Page 29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累受匈奴的骚扰和汉王朝势力消长的影响,东汉王朝与西域的关系时通时绝,始终不太稳定。

关于东汉郡国制摇基本传承西汉的郡国制,变化不大,比较稳定。据《续汉书·郡国志》记载有 105 个郡国,东汉顺帝时,全国县(邑、道、侯国)总数为 1180。此前,从汉武帝开始设置了十三州部刺史(即 13 个监察区,加上京畿附近的司隶部为 14 个),到东汉后期,刺史的监察职能逐渐蜕变,形成了为凌驾于郡国守相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 188 年)下令改刺史为州牧,他们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从此过渡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①。

秦汉的郡治、县治都置于城市,而罗马行省的下属基层单位也是城市,两者有相似之处。不过,秦汉的县仅有大、小县之分(万户及万户以上为大县,万户以下为小县),而罗马行省属下则有殖民城市、自治城市、拉丁城市、自由城市、同盟城市等之别,它们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又有所不同。另外,罗马城市经济发达,城市数量较多,仅西班牙行省公元130 年就有 248 个城镇,非城镇区仅剩 27 个。而秦汉帝国所辖县最多时不足 1600 个,每郡辖有不到 20 个县,比罗马行省辖有的城市数要少得多。

秦汉郡县下伸到广大农村,建立起完善的乡里政权,它们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县下设乡,乡有乡长;乡下设里,里有里正;里下有什伍组织。5 家为“伍”,10 家为“什”,一里一般有百户之众,由 10 个“什”组成。汉平帝元始二年(公

78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秦汉史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185—188;35—38

Page 29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元 2 年)全国有 1578 县,县下有 6622 乡、12233062 户,平均每县有 4 乡,一乡有 1000 多户。乡政权下设游徼,管理地方治安;三老掌教化,匡正社会风气;啬夫听讼诉,掌户籍,征徭赋。这个严密的管理系统已深入到村村户户,把众多的个体农户强制性地束缚在土地上①。

秦汉郡县制与罗马行省制都是中央管理地方的行政体制,其形成和发展时间又大致在公元前 3 世纪到公元 2 世纪之间,它们之间有许多可比性。

1 秦汉郡县制与罗马行省制形成的历史条件不同罗马行省制是罗马向外扩张的必然产物,具有明显的海外

掠夺性质。而秦汉帝国郡县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则与罗马行省制大不相同。

首先,秦汉郡县制建立在分封制废墟上,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和改造。关于分封制的由来没有定论,一般认为商朝已创分封,西周时发展完备,在周人伐商的过程中进行大规模的分封,分封对象包括同姓贵族子弟、异姓勋贵、前朝臣服的贵族以及先代圣贤后裔,分予他们一些领地和人口,但必须接受周天子和王朝的全面控制。通过层层分封,诸侯建国,卿大夫封采邑,士食田,其结果既维系了周王室至高无上的权威,又分割部分权力给予世卿贵族。这种分封制对西周开拓疆土,维护王朝的统治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分封制实行到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弊端日益显露出来,如诸侯称霸、政权下移、战争频仍。秦统一大业完成不久就出现第一场争论,即分封和郡县之争。丞相卫绾等主张分封诸子为诸侯王,而廷尉李斯力排众议,认为分封造成“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无能禁止”,主张

88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仝晰纲 秦汉乡里的社会职能 山东师大学报,1992(3)

Page 29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一统皆为郡县”。秦始皇赞同李斯的建议,诏令全国废分封,实行郡县,“分天下以为 36 郡”①。西汉王朝建立后,汉承秦制,延用了秦郡县制。不过迫于当时形势的需要,封部分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汉朝的一贯政策以削弱打击诸侯为主,因此,王国道邑如同郡县而已。

其次,秦行郡县也是参照和继承前代别国地方制度的成果。县制出现较早,春秋时期楚、晋、秦等国就在边地设县,带有边防性质。县官开始可世袭,后来取消世袭。以后在内地也有瓜分别人采邑而设县的情况出现。但这时尚未形成郡统县的制度。秦商鞅变法正式确定了县制,把秦划为 31 个县,县设令、丞、尉等官。郡的出现比县稍晚,战国时郡制开始出现,最初设于中原诸夏各国北部边地,如“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而置云中、雁门、代郡”,燕“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秦置陇西、北地两郡以防戎。至战国末,各诸侯国除国都所在地区外,都普遍置郡。因此,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也就水到渠成②。

最后,秦郡县制的实行是与秦的统一战争同步展开的,而随后两汉的郡县制则是因为王朝更替,汉承秦制的必然结果。

毋庸置疑中国古代文明史到秦汉时期已经历了 2000 多年历史。夏商周是彪炳史册的三面大旗。西周王朝统辖的范围北至西辽河流域、燕山南北一带,南及长江中下游流域,西达陕甘之间,东到海边。在这个范围内,夏商周三族彼此交融,形成了比较先进的华夏族。后来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部族的迁

98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①②

史记·秦始皇本纪杨宽 战国史(修订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09—214;童书

业 春秋左传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184—187

Page 29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徙和相互联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战争冲突不断,使华夏族与周边的“蛮夷戎狄”初步融合。到了战国后期,出现了夷狄华夏化、华夏族夷狄化的交织状态,部族间的差异开始消失,它们之间的交融出现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终于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的趋势。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就在这种形势下,秦国后来居上,独占鳌头,在秦始皇主持朝政后不久挥师东下,展开了 10 年的统一战争,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应该指出的是,在秦发动统一战争前已不断蚕食邻国领土,在新征服地区设立了郡治。有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河东郡(今山西曲沃)、汉中郡(今陕西汉中)、巴郡(今重庆)、蜀郡(今成都)、太原郡(今太原)、三川郡(今河南洛阳)、东郡(今河南濮阳)、南郡(今湖北江陵)、上党郡(今山西长子)、南阳郡(今河南南阳)、雁门郡(今山西右玉县)、云中郡(今内蒙托克托)、黔中郡(今湖南常德)等①。从公元前 230 年始,秦始皇发动 10 年统一战争,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秦统一大业的完成,奠定了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郡县制为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仅从这一点分析,就与罗马行省制的向外征服性质毫不相干。

2 秦汉郡县制与罗马行省制在运作机制中的异同罗马行省制的运作经历了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尤其是通

过奥古斯都时期的改革,行省制发生了许多变化,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表现为行省法的制定和健全、对行省总督的任免和监察、授予行省居民以罗马公民权、罗马军团的建设、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建制以及对人口财政税收的管理诸方面。通过以上措施,维护了罗马元首的权威,强化了罗马帝国中央对行省

09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林剑鸣 秦史稿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35—270

Page 30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的统治;而另一方面由于罗马国家长期实行共和制,即使进入帝国时期,罗马行省法仍然发挥着它的效率,元老院和行省议会制仍旧起作用,自治城市和罗马化的进程日益扩大,因此,罗马君主专制仍保留浓重的共和制色彩,共和制的影响在罗马行省制运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共和时期行省统治的最高权力掌握在元老院的手里,到帝国时期,这种最高权力已经转移到皇帝手中。

而秦汉郡县制是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范围内,在中央集权政治制约下运行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直达乡里基层的控制网络。在这种体制网络控制下,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中央政府有能力限制地方政府权力的扩大,只有到了东汉末年王朝衰颓,地方势力膨胀,才导致内乱不止,出现了改朝换代。刚上台的统治者重新利用这一地方行政体制来运作,从而使郡县制又延续下来。

秦汉郡县制的运作机制主要表现为:(1)郡县主要长官的任免升迁由皇帝决定,中央通过上计制考核郡县官吏;(2)中央对地方建立了严密的监察系统;(3)中央牢牢地控制了军权;(4)在法律上皇帝掌握最终裁决权;(5)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严密的财税管理系统;(6)开凿道路,疏通漕运,建立邮驿系统,确保政令的畅通,有利于经济交流,满足国家对粮草等战略物资的需求①。(1)地方主要官吏的任免与考核制度群太守、丞、尉皆由朝廷任命,而其他众多属吏则由太守

自行辟除(任用)。郡太守是一郡最高行政长官,秩(俸禄)二千石。丞为文职,辅佐太守处理一郡行政事务,秩六百石。

19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① 白钢主编 孟祥才著 中国政治制度历史第 3 卷·秦汉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59—263

Page 30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都尉掌武备,管辖驻郡部队,并辅佐太守处理军务,秩比二千石。

郡府职掌:督察考核属县行政,传达皇帝诏旨和朝廷政令,起承上启下中间环节的作用;负责组织本郡政府,颁布地方法规,察举孝廉,劝课农桑,平均徭赋,每年秋冬岁尽将其管辖下的县、邑、道和侯国呈报的上计簿汇总编制本郡国的上计簿,再派遣上计吏,专程赴朝廷呈报。同时,郡守应按上级号令调领驻郡部队①。

县令长(“县万户为令,不满为长”②)、丞、尉都由朝廷任命,其余县属吏功曹、廷掾之类皆由县令长自行选用。县令长是一县最高行政长官,县令秩六百石—一千石,县长秩三百石—五百石。县丞为县令(长)之副职,辅佐县令长处理具体县务,并可代职从事。县尉掌一县之武备。丞、尉之秩二百石—四百石。

县府职掌所辖县境内的治民教化,听讼断狱,劝民农桑,征税纳粮,户口编籍,每年“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③。

郡县主要官吏由朝廷通过察举而得到选用,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茂才(秀才)、贤良方正、文学、明经、明法等。汉武帝时期察举制成为定制,是一种主要的选官制度。大致程序为郡国每岁举孝者、廉者各一人或其他诸科者,到京师后还要通过课试,才能为郎。过一定期限,便可由郎进补为县令长等官④。此外,还有征辟、任子、赀选等选官方式和途径。但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其选用主要官吏的权利最

29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③④

陈长琦 汉代郡政府行政职能考察 暨南学报,1993(3)后汉书·百官志 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鹿 慧 中国县官制度沿革述略 文史哲,1991(2)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秦汉史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

Page 30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终都操纵在中央朝廷手中①。参照罗马行省总督及主要助手的任用情况,我们不难发现

其与秦汉郡县主要官吏任用制度的区别。在罗马共和时期,罗马行省总督及主要助手由罗马派出,受元老院的控制,开始有一年一任的期限。后来到帝国时期,行省总督由国家元首即皇帝任免,且无固定任期,行省总督也就成为听命皇帝的工具。

为加强中央集权,从战国时期就产生一种考核官吏的制度,名叫上计制度,到秦汉时期这种制度更加完善。所谓上计,即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呈上计文书,报告所辖地方的治理政绩。史载:“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上其集簿。”② 就是说县令长于年终将该县户口、恳土、钱谷、刑狱状况等编制为“集簿” (又称“计簿”),呈送郡国。郡国长官再根据属县的计簿汇总成郡国的计簿,上报朝廷。地方呈报和朝廷承受都有专属官员负责。朝廷丞相、御史大夫据此计簿评定地方行政长官的政绩,决定其留任、罢免或升迁③。(2)中央对地方建立了严密的监察系统秦汉的监察系统有两个方面:一是监察中央官吏,二是代

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吏。这里专讲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系统。秦汉都设有专门官吏代表皇帝对地方官吏进行监察。秦代设御史大夫,是最高监察官,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职,中央常派要员到地方巡察,还派出御史常驻各郡,称“监郡御史”、“郡监”,负责监察郡内事务。

39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②③

安作璋,熊铁基 秦汉官制史稿 (上册) 济南:齐鲁书社,1984 306—359

续汉书·百官志刘昭注引胡广《汉官解诂》。高敏 秦汉上计制度述略 载:秦汉史探讨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 174—195

Page 30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汉代监察机构更为健全①。为限制郡守国相的权力和防止他们的贪赃枉法行为,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 106 年)划全国为冀、幽、并、兖、徐、青、扬、荆、豫、益、凉、交趾、朔方 13 个监察区,称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一人,分管几个郡国,直属御史丞管辖。根据汉武帝亲自主持制定的“六条问事”,刺史于每年秋冬到所属郡国巡察。“六条问事”第一条规定监察“强宗豪右”,第二条至第五条规定监察郡守、尉和王国相。其监察内容非常严厉,对不奉遵圣典、侵渔百姓、聚敛为奸者,对滥用刑法、施行暴政、为百姓所疾恨者,对任官不当、蔽贤宠顽者,对其子弟仗势欺人者以及对阿附豪强、通行货赂者,对有以上劣迹行为的二千石官吏都要严惩不贷②。

除中央对郡国设有监察系统、实施监察措施外,郡国长官也有权检察县令长的营私舞弊、贪赃枉法行为。不过最终的监察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他按统治者利益需要和自身喜怒好恶情绪的变化,或下诏勿劾,或颁令定罪,一名昏君往往反复无常。到东汉晚期,刺史的监察作用逐渐消失,而形成凌驾于守相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十三州部的性质也随之逐渐转化为一级行政区③。

无独有偶,在罗马帝国时期,奥古斯都对行省总督同样采取严密监控措施,就像秦汉上计制度一样,要求行省总督必须定期如实地向皇帝上报所辖行省的一切情况,并经常派监察御史或密探到各省去巡查。奥古斯都本人还亲自到各行省视察,

49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②③

白钢主编 孟祥才著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 3 卷·秦汉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05—334

汉书·百官公卿表注白钢主编 孟祥才著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 2 卷·秦汉 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4 315—323

Page 30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对行为不轨的省督处以严厉惩罚。所有这些措施与秦汉帝国的监察制度如同出一辙。(3)军队由中央或皇帝控制西汉时在都城长安建南军、北军,属禁卫军性质,由中央

政府直接统率指挥,担当拱卫京师的任务,如边境有战事,则命将率之以御敌寇。而在郡国则建郡国兵(东汉中期后称州郡兵),每年由郡国都尉(东汉时为郡太守)负责征集和训练,兵源主要来自农民,通过征兵制组建而成。征集年龄一般在 23—56 岁之间,成年男子都有义务当兵,每年由各郡国按年龄征兵。被征集的“正卒”一般服役两年:一年留在郡国当郡国兵,一年宿卫京师或屯戍边境。当他们宿卫京师时就成了中央军,当他们戍守边境时就是边防军。郡国兵种有“材官”(步兵)、“骑士”(骑兵)、“轻车”(车兵)或“楼船”(水军)等,平时由各郡国都尉负责征集与训练。当他们服役于各郡国时便是郡国的常备兵,担负维持本郡国社会治安的任务。

从郡国征集来的兵士一经调集到中央或边境,原来的各郡国都无权指挥,都得听命于受统率的将领。因此,西汉时期的地方军(郡国兵)实际是中央军的后备与补充,随时听命于中央的调遣,它们只是中央军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并不具备地方军的性质。再说不论中央军还是地方军,都来源于普遍性的征兵,都是有固定服役期限的非职业性兵士,不像罗马军队那样经马略军事改革后都是职业兵,其服役年限也不像罗马军队那样长达 20 多年。不过从汉武帝后期开始,由于战争扩大,兴师动众,人口流亡,兵源不足,开始实行募兵,并从刑徒、少数民族等地位低下者中召募兵士,如同罗马军队那样,先从罗马公民中征兵,以后向非罗马人扩大罗马公民权,非罗马人也有资格当兵,兵源也就得到保证。从东汉开始,募兵制逐渐

59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Page 30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代替了征兵制,其军队也就带有职业兵性质。从指挥权来看,只有中央才有统率、指挥地方军的权力,但到东汉后期地方牧守有了私自募兵、领兵、发兵之权,他们也就逐渐变为割据一方的军阀①。

为对西域边塞加强控制,两汉政府在通西域边关的道路上设有烽燧报警系统,由都尉、侯官、侯长、燧长四级管理。由都尉府统辖侯官,候官统辖部(设候长),部统辖燧(设燧长),相隔数里便设一燧,筑烽火台,有事用烽火报警。汉武帝时烽燧亭障已从敦煌延伸到盐泽(今新疆罗布泊),设缝,筑亭障,驻兵候望防守连绵 1600 多里,至今这些烽火台遗址尚依稀残存,似乎还在向人们倾诉昔日疆场的壮烈和悲怆②!(4)皇帝掌握司法最终裁决权秦汉法律从近 20 年来发现的简牍律文来看,其内容非常

全面细致,包括了刑法、诉讼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军法等方面。

秦律以酷烈著称。云梦秦律就发现《置吏律》、《为吏之道》条文,规定了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和奖惩,其中当然就包括对地方官吏的法律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一法律”、“定刑名”的措施,倡导严刑峻法,他亲自过问司法,甚至达到了“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的

69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高敏 东汉魏晋时期州郡兵制度的演变 历史研究,1996(3);熊铁基 秦汉军事制度史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65—76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秦汉史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45

Page 30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程度①。他始终牢牢把握司法的最终裁决权,正如文献所载:“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②

汉初推行黄老之治,法律条文减少,刑法也较为宽松。但随着政权的巩固,尤其到汉武帝时,法律条文大增,法律体系繁密,继续采用严刑峻法。汉代皇帝不仅授权官吏主持制定了许多新的法律法规,而且皇帝还经常颁布各种诏令,不断补充、修改法律条文,名曰令、科(课)、比,形成以律、令、科、比为主的法规体系,使法律完全服从于皇帝的意志。

虽然郡一级官府有一定的地方立法权,但它不得与中央法规相左,而必须依据中央法规,参照地方实际情况和需要“自设条教”,即设立地方法规,以便针对性地有效地对其辖区进行治理,这似乎与罗马行省法有点相近,不过罗马行省法是通过一定程序制定的,由罗马元老院组成的立法委员会依据罗马法参照当地法规而制定出的治理本行省的大法,在执行过程中要以中央法律为准,地方法规为辅,行省总督掌有一定的裁决权,而秦汉的地方法规是起不了这样大的作用的。

关于当时的司法程序,在汉高祖七年(公元前 198 年)下御史大夫的诏书上有所反映。其内容如下:“狱之疑者,吏或不敢决,有罪者久而不论,无罪久系不

决。自今以来,县道官狱疑者,各谳所属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其罪名当报之。所不能决者,皆移廷尉,廷尉亦当报之。廷尉所不能,谨具为奏,傅所当比律令以闻。”③

首先,乡里政权面对罪犯最为直接,有啬夫“主听讼”,

79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①②③

汉书·刑法志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刑法志

Page 30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游徼“捕盗贼”,专管听受讼诉、逮捕人犯、调查案情等事宜,但仅此而已,不能超越权限,必须把人犯解递到县中进行司法审判。乡里政权不是一级司法机构。

县是一级行政机构,但兼理一级司法。县令长兼理听讼理狱,主持本县的司法事务。县丞是县令长的主要助手,主管具体的司法审判事务,形成初级审判机构。它有权定罪判刑,从一般徒刑到死刑都有权判决,但死刑案件必须上报郡守并经中央廷尉批复方可执行。对重大案件和疑难案也必须上报郡守审定。

郡是一级行政机构,但也是一级司法机构。郡太守兼理司法,是本郡司法的最高负责人。郡丞和诸曹掾史作为郡太守的辅佐负责司法事务,他对上通过廷尉向皇帝负责并接受其裁定,将死囚和疑难案件上送中央廷尉,同时对下领导县一级的司法事务,接受其呈送的重大或疑难案件,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最高专职司法机构及其长官是廷尉,他掌全国的“刑辟”之事,向上对皇帝负责,对下统一领导各级地方政府的司法事务。廷尉对地方呈报的重大案件提出初步判决意见后再向皇帝呈报。皇帝亲自过问一些重大或疑难案件,决定对某些重要罪犯的惩处。只有皇帝才能宣布大赦等。可见,皇帝具有最终裁判权①。罗马行省总督则执掌行省司法权,有权组织巡回法庭和正规法庭在行省内审理案件,陪审团成员可提出意见,但一般案件的裁决权掌握在总督手中。以此比较,罗马行省总督的司法自主权要比秦汉郡守国相的权力大得多。(5)财税管理制度的不同

892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白钢主编 孟祥才著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 3 卷·秦汉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73—304

Page 30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秦汉以来,国家的财税来源主要由土地税、人头税、财产税、交易税以及其他杂项税收组成。

土地税:秦行“什一之税”。汉初“轻徭薄赋”,减轻到十五税一至三十税一。在推行过程中,为减少麻烦和避免估算差错,一般采用按每年收获量的平均数来征收。土地税少虽对个体农民有利,但对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更有利。

人头税:分口赋(算赋)和口钱两钱。汉规定 15—56 岁间每人岁纳口赋 120 钱(一算)。商人和奴婢加倍缴纳。口钱为 7—14 岁间岁纳头钱 23 钱,可见当时人头税高于土地税。

财产税:政府有关部门岁终估算各家财产,包括田宅、车马、奴婢、牲畜、金钱、器物等项,计值按一定比率缴税,一般是按每万钱征收一片(120 钱)的税款。汉武帝为打击富商大贾,实行算缗、告缗,向商人征收高额资产税,按每二千钱征收一片(120 钱),并实行盐铁专卖,垄断工商。因汉初郡国私铸钱币不止,货币混乱,汉武帝下令严禁郡国私铸货币,由中央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在全国发行,使地方私铸货币且在郡国流通的现象得到扼制。

商业交易税:在城市里专置商业区—市,按市籍管理。有关部门据营业额向从业者收税。

此外,还有关税和山海陂泽之税等。秦汉王朝从中央到地方有一套垂直领导的财税管理系统。

这里从基层讲起,乡设啬夫,除负责本乡的司法外还掌钱粮,按规定上缴县府。县令长、丞及专管财税的诸曹掾史负责本县的征税纳粮,户口编籍,每年岁尽向所属郡国上计,留除少量本县开支外一律上缴郡国。郡太守、丞及分管财税的诸曹负责所属县的征税纳粮,户口编籍,向中央面呈上计簿。全部赋税收入归国库所有,仅按有关规定留存少量份额作为本郡开支。

中央主管财政的主要部门有二:一是管理天下钱谷的大司

992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Page 30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农,负责管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其支出包括国家行政费、官俸、养兵军费及其他;二是管理山林池泽税收和关市之征的少府,作为皇室的私奉养。大司农和少府署都设有一大批属官协助工作。上述财政管理系统情况同样反映出秦汉的财权集中在中央而非地方的事实①。

而罗马的税收管理与秦汉帝国则有较大区别。罗马中央对各行省征收的税种和税额不尽相同,往往依据被征服的时间和被征服地区所得的历史条件、拥有的资源状况,甚至参照当地以前的税收惯例而确定。罗马对行省的税收实际上是征服者对被征服者的掠夺,开始以勒索性的战争赔款名义出现,到帝国初期才逐渐被行省的定期税收所取代;对西方行省的一些落后地区征收实物税,而对东方行省则普遍征收货币税。其掠夺性质还表现为意大利本土享有免税特权,故罗马中央的开支当然都来自榨取各行省百姓的血汗。共和时期元老院是国家管理财政事务的最高权威,而到帝国时期奥古斯都如同秦汉帝王一样拥有了财税大权。(6)两国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秦汉王朝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户籍制度。中国古代的户籍制

度渊源很早,从西周后期周宣王“料民于太原”就是最早的登记人口之举。秦为了富国强兵,建立了较为周密的户籍管理制度。秦汉郡县官吏每年岁末上报“集簿”,其内容之一就有户口数,登录名籍,上面记载着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爵位、身高、肤色等,并按其身份地位划为编户齐民籍(个体农户和一般地主)、宗室籍(贵族)、七科谪籍(有罪官吏、

00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白寿彝总主编 白寿彝,高敏,安作璋主编 中国通史(5)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34—761;宁可主编 中国经济发展史(1)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91—405

Page 31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脱籍逃亡者、商籍、赘婿与弛刑徒等)若干类别。户口是征徭纳赋的依据,其数字是否属实也作为对地方官吏政绩的考核内容①。据《汉书·地理志》载,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 2年),按郡国分别统计户口数,总计超过 1200 万户,近 6000万人。这与公元 1 世纪罗马帝国境内人口为 5000 万—6000 万左右大致相当。罗马的人口普查制度非常健全、非常科学,而在东方,秦汉帝国几乎同时与罗马帝国做同样一件伟大的事———大规模进行人口普查,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有很好的效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古代世界,受经济条件、交通不便和科学水平的制约,两国能做出全国人口普查那么伟大的事,真使后人为此赞叹不已。(7)两国都建立了比较发达的道路信息系统罗马对地中海世界的征服使其在航运中充分发挥了风帆之

利,再加上罗马统治者为保障征服的顺利和统治的稳定,非常重视修路,即“战争打到哪里,道路就修到哪里”。因此,罗马既拥有“一苇可航,四通八达”的海运优势,又建立了“条条大道通罗马”的道路系统。罗马的这些道路与驿站系统,将帝国中心与各行省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关于罗马的道路信息系统详见第七章)。帝国初期,轰轰烈烈地修筑道路、建立驿站是罗马统治者的一项重要国策,目的在于更好地解决“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世界大国的统治问题”。与罗马相比,中国无内海,遂必须发展庞大的道路运河体系,将此作为一条条长存的脉络,来结合诸多分散的区域,凝聚如此辽阔的国家。如同罗马皇帝一样,为使政令畅通,达到“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的效果,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也积极修路。《诗经·小雅·大东》中载的“周道如砥,其直如矢”,且有行道

103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① 孙筱 秦汉户籍制度考述 中国史研究,1992(4)

Page 31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树,有路标,有行人休息的亭,有夜间投宿的舍。秦汉皇帝也非常重视全国交通网络的建设。秦灭六国后不

久即着手修路,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其工程有:(1)修驰道。据西汉贾山著《至言》这样描述:“(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可见,秦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东达今河北、山东、辽宁,南抵今湖北、湖南、东南至今皖、苏、浙,且路面宽广,两边植树,并且金锥(锤)夯筑路基,使路面坚实平稳。 (2)修“直道”。派大将蒙恬等组织修筑,从咸阳附近经云阳县(今陕西淳化县),直达九原郡(今内蒙包头西),全长 1800 里(合今 700 公里),史称“直道”。今有学者亲自踏查,还发现了其遗存。

汉代更注意筑路,尤以汉武帝时开道最盛,除继续利用原有的驰道外,还把道路修到边疆,有通蜀中的褒斜道,通北边的回中道,通西南夷的西南夷道和通夜郎的夜郎道,以及通西域的亭障大道等。正如“条条大道通罗马”一样,这里也形成了“条条大道通长安”的格局。王莽时又开辟了经秦岭抵汉中的子午道。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桂阳太守卫飒曾凿山通道200 余里,使内地与南方的交通有所改善①。为方便传递诏令、文书和为出巡使臣、官吏往来提供止息住处,秦汉时期建立了较完备的驿传制度②。当时用车传送称“传”,用马传送称“驿”,步递称“邮”(另有乡亭制,此不另论)。汉代驿传制度在交通要道上一般为 30 里左右置一驿,5 里设一邮。出巡

20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宁可主编 中国经济发展史 (一)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417—426

高荣 本世纪秦汉邮驿制度研究综述 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6)

Page 31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使者和过往官吏可在传舍止息。西汉驿传效率较高,从金城(今甘肃永靖西北)到长安公文往返只需 7 天。

张骞通西域后,把亭障从酒泉修筑到玉门,后又延伸到盐泽(今新疆罗布泊),以后直到东汉,这里仍是“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①。

为保证粮草等战略物资的运输,秦汉统治者非常重视水上交通,修筑多条运河,确保漕运的畅通。秦始皇在征伐南岭的过程中,为解决前线军粮的匮乏,乃命监御史禄在今广兴安县附近修筑一条连接湘水与漓江的人工渠道,名曰灵渠。灵渠分湘入漓,北水南调,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解决秦军军粮使其顺利占领岭南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促进了对岭南地区的开发。

西汉定都长安后,为满足关东地区贵族、官吏和军队的需求,必须从关东运输大量谷物,因此,当政者十分重视漕运。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 129 年)用三年时间,沿秦岭北麓开凿了与渭河平行的人工运河漕渠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大大缩短时间,减少运输环节要花费的人力财力。

东汉定都洛阳,用王景治黄河,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修渠筑堤,使河渠分流,既避免了黄河夺汴决口之患,又有利于漕运。总之,发达的交通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秦汉经济的繁荣,又有利于政令的畅通,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发展②。

在工商发达、交通畅通的基础上,秦汉时期兴起了一批工

303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①②

后汉书·西域传潘京京 略论秦汉时代的运河和漕运 云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3

(2)

Page 31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商城市。秦时除首都咸阳外,东方城市有临淄、邯郸、洛阳、阳翟、南阳等,南有江陵、会稽等。西汉时首都长安居于首位,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 2 年)有户 80800。洛阳号称“天下之中”,仅次于长安,有户 52837。还有邯郸,是当时工商一大都会,为冶铁中心。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西汉时号称“人众殷富,巨于长安”,有户十。成都是蜀地中心,工商发达,元始二年(公元 2 年)有户 76256。宛(今河南南阳),与邯郸同为冶铁中心,商业繁荣,元始二年(公元 2 年),有户 47547。至于地区性中心城市还有蓟(今北京)、涿州(今河北涿州)、杨(今山西洪洞东南)、平阳(临汾西南)、轵(今河南济源南)、温(今河南温县)、阳翟(今河南禹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定陶(今山东定陶)、雎阳(今河南商丘)、陈 (今河南淮阳)、合肥 (今安徽合肥)、江陵(今湖北江陵)、吴(今江苏苏州)、番禺(今广州)。东汉时工商不及西汉繁荣,洛阳地位代替了长安。以上所举的这些著名城市大都是郡治所在地,是地方政治经济中心①。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对罗马行省制和秦汉郡县制运作机制的比较研究,不难发现它们之间有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如对地方长官的考核、监察管理系统的制控、户籍制度的管理和交通网络的建立等)。不过两者又有重大区别,一是秦汉郡县制是在皇权高于一切的中央集权制下运作的,而罗马行省制开始是在共和制下运作,即使到帝国时期实行君主专制,但还带有共和制外壳,二是罗马对行省的统治,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带有海外掠夺性质。而秦汉帝国的郡县制不存在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而是属于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内的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的性质。

40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史记·货殖列传,汉书·食货志

Page 31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3 两种制度的影响与作用秦汉郡县制是富有生命力的。它虽历经 2000 余年,其间

发生不少变化,如管理层级或二级、或三级,其名称或称郡、称州、称路、府,或称省,但其地方行政管理系统基本不变。综观 2000 年来我国地方行政管理系统大致轮廓如下:秦汉郡县制奠定了我国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它属于二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到东汉末年在十三州部刺史权力膨胀的基础上,州刺史(州牧)逐渐掌握了所辖郡国的兵权、财权和行政权,而失掉了监察区的职能,州也就成为凌驾郡之上的一级行政机构,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州—郡—县三级制。隋至唐前期又恢复了州(郡)—县二级制,史载唐贞观年间有 358 州,县有 1551 个。而到唐后期及宋辽金时期设道(路)—州—县三级制。到元代设行省(简称省),晚清承元制,划为省—府—县或省—道—县三级。至今历 900 年省制不变,而且县级行政机构更为稳定,沿用 2000 余年一直没有中断①。

而罗马行省制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昔日帝国统治下的行省已分崩离析,代之而起的是诸多国家与地区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秦汉郡县制,为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密切经济文化联系,促进国家繁荣等诸方面都起过重大作用,而且,秦汉帝国在古代世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与王朝推行郡县制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如何使地方既受制于中央,又给予其一定的权限,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这是郡县制得以不断完善且推行下来的原因所在。如果中央集权过重(如秦始皇时代)或地方权限太大(如东汉后期),都会对王朝不

503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① 周振鹤 中央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两千年地方政府层级变迁的分析(上)(下) 复旦学报,1995(3)、(4)

Page 31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利。只有在汉王朝强盛时期,才是中央与地方关系协调的最佳时期,也才能集中反映郡县制所具有的生命力。

罗马行省制在罗马历史,欧洲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都产生了巨大的历史作用。行省制度保障了罗马国家在广袤的地中海区域建立起比较稳固的统治。行省制度加强了罗马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的管理和控制;推动了帝国境内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了西方行省文明建设的步伐;促进了帝国境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特别是面对东方古老文明的冲击,罗马人的思想意识、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利于冲破地中海世界的相对孤立、闭塞与分散的历史格局。

总之,任何制度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而,评价秦汉郡县制与罗马行省制的历史作用也应着眼于此。

五、维护帝国统治的工具———军队

1 军队用于战争和边防靠武力征服建立起的罗马国家更需要用武力来维持其统

治。随着海外疆域的扩展,罗马行省纷纷在地中海世界建立,这就需要大量的军队对这些远离意大利的地区进行镇守,维护臣服的居民对罗马的忠诚以及罗马边界的稳定。据李维记载,自从公元前 197 年设立了远、近西班牙两个行省以后,罗马每年都要派 4 个军团前去维护那里的秩序①。据塔西佗记载,共和末期到帝国初期,罗马有 25 个军团分别驻守在各行省的边界上。莱茵河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故有 8 个军团防

60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R E Smith Service in the Roman Army Manchester,1958 1—9

Page 31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守,另有 3 支舰队防守在意大利的东、西海岸线和高卢南部海域。这一时期,罗马军队的士兵总数是 32 万人①。

共和时期军团战士由罗马公民组成,服役期为 16 年。帝国初期,由于向非罗马人扩大罗马公民权,兵源得到了保证。此时的罗马军队已成为常备军,士兵服役期 20 年。

帝国初期,疆域基本划定。罗马军团都驻扎在边疆,行省腹地很少有驻军(除几个重要的行省外)。例如,整个高卢境内只有 1200 名士兵驻守在路格敦姆;莱茵河地区的 8 个军团主要用于防范日耳曼人。斯特拉波说:“埃及行省内很少看到驻军,只有在与埃塞俄比亚接壤的边界上或交通要道上驻扎着罗马军团。亚洲行省的 500 个城镇中没有一个军团进驻②。有的学者认为,每个行省中心地区好像都不设防。由于战事减少(即使某个行省发生了战情,驻守边界的罗马军团会凭借发达的道路系统及邮政系统,迅速抵达闹市地区),使行省居民的军事意识逐渐淡漠,以致为后来的蛮族入侵在各行省中找到了突破口③。奥古斯都为防止出现行省危机,允许行省总督和军团将领在行省和驻地征召辅助部队。辅助部队的士兵待遇低于正规士兵,他们由非罗马公民组成(意大利同盟城市和行省各地区提供的兵力),服役期是 25—26 年④,军饷每人每年 75德纳里,只相当于正规士兵的 1 / 3。如果这些非罗马士兵作战勇敢、立有战功,可以获得 3000 塞斯退斯的奖金和罗马公民权的荣誉。后来,辅助士兵服满 25 年兵役后,均可获得罗马公民权,其子能以公民的身份入伍。因此,帝国时期临时征召

703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①②③

塔西佗 编年史第 4 卷(第 5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Strabo Geography Harvard,1949 7,1,53E S Bouchier The Roman System of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Roma,

1968 117Chester G Starr The Roman Empire Oxford 1982 18

Page 31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辅助部队并不困难。奥古斯都对重要的省份给予格外的重视。例如,叙利亚行

省历来是罗马国家的税收大省,且地理位置又非常重要。庞培时期该省每年上缴罗马国库 1 4 亿塞斯退斯的税收。所以,叙利亚行省从建立之日起(庞培于公元前 64 年建)就一直是罗马统治者密切注视的焦点行省。奥古斯都派遣了 3 个罗马军团常年驻守在该行省。叙利亚行省总督由奥古斯都亲自任命,其地位高于其他行省总督。奥古斯都以后的历代罗马统治者也对叙利亚行省格外关注,派驻重兵。

叙利亚行省不仅是罗马的税收重省,也是抵御罗马宿敌好战的帕提亚越过幼发拉底河的一道屏障,同时也是震慑周围地区一些“委托国王”的重要堡垒。因此,叙利亚行省是罗马帝国精心构筑的一道东方防线。

奥古斯都还建立了常备海军,用以保卫第勒尼安海域和亚得里亚海域的安全。另外,在亚历山大里亚港和塞琉西亚也设有海军基地。

2 军队用于行政治安奥古斯都于公元前 27 年,建立了由 9 个大队组成的近卫

军(praetoriani)。他将其中的 3 个大队部署在罗马城内保卫元首的安全,其余的 6 个大队分布于罗马城附近的城市里,维护安全。这些近卫军士兵服役期为 16 年,军饷每天 32 阿司,比军团战士高得多(一般士兵每天只有 10 阿司)。公元 6 年,奥古斯都建立了 7 支消防部队(vigiles),每个大队由 1000 名被释奴隶组成,共有 7000 人,由骑士担任队长,负责罗马城区的消防和治安。同时,他还建立了由 4000 人组成的警察部队(cohortes urbanae),由市政长官统一指挥,负责治安。警察部队具有半军事性质,后来发展成为警察厅,是帝国统治的重要机构。由于正规军与辅助军队都驻守在边疆省份,所以意

80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31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大利的保卫工作由近卫军、消防队和警察部队负责。3 军队用于强制征税共和时期行省管理体制不健全,军队成为维护行省税收的

暴力工具。征服者向被征服者征收贡赋是一切强者欺凌弱小的强盗法则,罗马统治者也不例外。恺撒在他的《高卢战记》中多次提到强大的部落迫使弱小部落缴纳贡赋,才能变得更加强大①。西塞罗在游说元老院任命庞培为米特拉达梯战争统帅时说:“这场战争对于我们的纳税者和同盟者来说是巨大的灾难,因为这场战争涉及罗马人能否再获得大宗、稳妥的税收。惟有派像庞培这样杰出的将领才能保证战争获胜,才能保证罗马继续获得源源不断的税收。”② 西塞罗在给其弟昆图斯的信中还提到,哪里没有军队,哪里就没有稳定的秩序、税收和贡赋。塔西佗在《阿古利可拉传》、《编年史》、《历史》都记载了军队与税收之间的血腥关系。例如,不列颠行省居民控诉罗马军队的暴行:“我们的财物被罗马人当贡赋抢走,我们的收成变成了罗马人的战利品”,“没有流血,就没有战利品”,罗马统治者就是想通过军队“把罗马税收、法律以及罗马的统治强加到被征服的土地上”。“罗马行省是用行省居民的血征服的”,罗马军队强征暴敛来的税收是“流血的税收”。当然依靠军队强制征税也引起了各行省的大规模起义。例如,公元9 年,奥古斯都派遣曾担任过叙利亚行省总督的普布里乌斯·昆提里乌斯·瓦鲁斯(Publius Quintilius Varus)到日耳曼行省去征税。瓦鲁斯的暴力手段和沉重贡赋激起了日耳曼行省居民的普遍不满,再加上瓦鲁斯一意孤行,终于酿成了一次大规模

903第六章摇帝制的建立与运作

恺撒 高卢战记第 1 卷(第 36 章、第 44 章),第 5 卷(第 27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Peter Jones The World of Rome Cambridge,1997 130

Page 31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的反罗马税收的日耳曼人大起义。起义军采用诱敌深入的方法,把瓦鲁斯带领的 3 个军团引入莱茵河东岸的条陶堡森林,将其全部歼灭。奥古斯都接到消息后,痛心疾首地狂呼:“瓦鲁斯,还我军团!”为表示对死去战士的哀悼,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拒绝剃须理发①。

4 大量裁军,建立军人金库共和末期行省总督有权调遣军队。如遇紧急情况,有权征

集行省城市中居住的罗马退役老兵。帝国初期,疆域基本划定。连年的战争,长期的服役使罗马士兵不可避免地滋生了强烈的厌战情绪,一些退役老兵也因安排不妥而牢骚满腹,奥古斯都开始进行裁军,妥善安置退役老兵。亚克兴战役之后,罗马大约有 60 余个军团,到公元前 15 年,奥古斯都裁掉了 30多个军团,只保留了 28 个军团。这 28 个军团都是正规化的职业军队,大约总数为 16 8 万人,服役期限为 20 年,士兵发薪饷每人每天 10 阿司,每年 225 德纳里②(恺撒以前,士兵的年薪大约是 112 5 德纳里)。奥古斯都时期,建立了大批的军事殖民地来安置那些精简下来的士兵和退役老兵,并建立军事金库来为老兵按时发放薪饷。帝国初期,经奥古斯都改革后的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高,在维护行省稳定,镇守与扩展罗马疆界,在修筑道路、促进城市化进程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帝国统治的坚强基石。

01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F Hooper Roman Realities Michigan,1980 339李雅书,杨共乐 古代罗马史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82

Page 32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第七章帝国初期的繁荣

一、工商业的发展

1 战争刺激了意大利工商业的发展在共和国最后两个世纪中,为应付大规模扩张所需要的兵

力,罗马平均每年大约征兵 4 5 万人,其中不包括意大利同盟城市提供的兵力数字。在内战期间,罗马征兵的数量膨胀到每年有 25 万人充军。公元前 2 世纪,罗马共和国用于军队的开支约占国家总收入的 75%—80%①。每年维持一个士兵的伙食、衣服和装备的款项达 100 德纳里,仅此一项,国家每年支出的费用就高达 450 万德纳里②。

在向地中海区域大规模扩张中,意大利半岛是罗马进行战争的大本营。战争成为共和国一切事物的中心,成为编织意大利社会网络的“重要纤维”③。这一时期,罗马政治、经济、人民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等无不打上战争的烙印。古希腊有句格言“战争是万事之源”(War is the father of all things④),

①②③④

T J Conell The Second Punic War London 1996 129—130T J Conell The Second Punic War London 1996 129—130T J Conell The Second Punic War London 1996 121—122T J Conell The Second Punic War London 1996 121—122

Page 32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战争成为刺激意大利工商业发展的原动力。第二次布匿战争前,罗马每年大约有 10%的公民应征入伍,在危急时刻这个比例会更大。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面临着汉尼拔军队在意大利腹地转战的危急,使罗马军队损伤惨重。公元前 216 年的坎尼战役之后,元老院颁布紧急命令,凡年满 17 岁到 60 岁的罗马公民一律应征入伍,还释放奴隶来补充兵员。这支庞大的军队需要大量的衣服、食品和装备,意大利半岛的许多城市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日夜赶制军需品。于是,意大利半岛的城市手工业在加工军需品的基础上率先发展起来①。

罗马城是加工军需品的主要基地。罗马城的地理位置优越,它位于离海岸只有 24 公里的台伯河岸边,台伯河的北部河口很早就有一个天然的港湾,罗马人还修了连接地中海的运河。这一便利的航运条件也为罗马城成为军事工业的中心创造了条件。罗马城曾有两次大规模的驻军,一次是在公元前 225年高卢人入侵意大利时,罗马城内就曾驻有 4 个军团的兵力;另一次是在公元前 217—公元前 200 年间汉尼拔转战意大利时,罗马城每年驻有两个军团的兵力。这些驻军一般是一年一换岗,当每一批新驻军到达罗马后,都需要一大批军需品的供应。因而,与意大利其他城市相比,罗马城比较早地成为军事工业基地。这种军事工业受罗马奴隶制经济的制约,规模都不大,使用奴隶劳动。

在罗马城的带动下,意大利其他城市也兴起了赶制、加工军需品的小型制造业。由于军需品的供应没有统一计划,往往是应急的。经常是城市接到临时任务后,急忙召集劳动力,组织扩大生产规模。于是,这些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民就成为廉价

21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 A J Toynbee Hannibals Legacy London,1965 332

Page 32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的雇佣劳动力,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因战乱而躲避到城里的闲散人员。据李维记载,公元前 209 年,应西班牙军队的需要,价值 120 万德纳里的衣物被火速运往西班牙①。一个城市官员记载,公元前 169 年,他根据命令将 6000 件战袍、3 万件紧身短衣和 200 匹努米底亚马一起运往马其顿。有的学者对这批货物进行了估价,仅衣服的价值就达 115 万德纳里②。

战争打到哪里,商人就跟到哪里。一些随军商贩在军营外面支起帐篷,随时为士兵提供一些日常用品。帝国时期,由于地域辽阔,需要众多的驻军防守。这些驻军所需的衣食住行等军需品的供应大部分依靠远距离贸易供应(意大利是帝国供应军需品的中心)。这一时期,道路四通八达促进了边界贸易的活跃。一些商人随着季节的变化固定为驻军提供军需品,他们往往在冬季聚集在军营附近,渐渐形成了以军营为中心、专门为军队供应的“军用品市场”③。在公元 90 年的一份文件中可以看到一支驻军曾与 192 个商人签订了合同④。罗马政府也设立了专门官员来负责军需供应。恺撒时期,有一位官员叫富菲乌斯·西塔(C Fufius Cita)专门负责高卢军团的粮食供应。帝国时期,此类官员分工更加细致。例如,负责与商人洽谈贸易、签订贸易合同、负责采购、运输军需品等事宜的专门官员此时已经形成了掌管军需品供应的管理系统。如果一个行省总督需要某些物资供应,他便派遣官员去与商人洽谈,商人凭借行省总督亲自签发的文件可以免税入关,把货物运到该行省。由此可见,帝国初期经营军需品无需缴纳关税。

313第七章摇帝国初期的繁荣

①②③④

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27 Harvard University,1976 10—13W Moeller The Wool Trade of Ancient Pompii Netherlands,1976 110L R Whittaker Frontiers of the Roman Empire London,1994 106L R Whittaker Frontiers of the Roman Empire London,1994 106,111

Page 32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2 商人阶层的成长与壮大海外征服战争的胜利为罗马生产的各个领域提供了充盈的

劳动力(战俘),刺激了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培育了罗马的商人阶层。确切地说,罗马商人是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公元前 218 年—公元前 201 年爆发的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第二次布匿战争是罗马有史以来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由于战争在意大利半岛展开,汉尼拔的军队从北方打到南方,在意大利转战十余年之久。在此期间,整个意大利半岛上的各个生产领域几乎都卷入战争的狂潮之中,一大批经营战争用品的商人阶层应运而生。

公元前 218 年,罗马颁布“克劳狄亚法”(Lex Claudia),严格禁止元老经商,并且禁止他们拥有经商的船只①。这项法律为骑士阶层经商创造了有利条件,因而,罗马最初的商人主要以骑士阶层为主。他们一方面靠积极参加战争,屡建战功而荣获名誉与地位,另一方面靠积极经商而聚敛财富,成为罗马社会中迅速崛起的新生力量。据西塞罗记载,这些骑士出身的商人财富惊人,他提到一位叫拉比里乌斯·波斯图姆斯(Rabirius Postumus)的巨富:“他的生意十分红火,他掌管着众多的分布于各省的大买卖,他甚至向埃及国王提供借款。”②

帝国时期,被释奴隶在意大利的工商业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许多被释奴隶在沦为战俘之前都是身怀一技之长的手工艺匠人。公元前 2 年,奥古斯都颁布“福菲亚·卡尼尼亚法”(Lex Fufia Caninia)。该法规定,凡拥有一个以上奴隶的主人可以释放一个或两个奴隶;拥有上百个以上奴隶的主

41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J Toynbee Hannibals Legacy London,1965 350Chester G Starr The Ancient Romans Oxford,1971 119

Page 32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人,可将其中的半数或 1 / 5 的奴隶释放。不久,又颁布“埃利亚·森提亚法”(Lex Aelia Sentia)规定,30 岁以上的被释奴隶可以获得罗马公民权。其程序是:在罗马,被释奴隶需要5 位元老和 5 位骑士组成的委员会为其做保证人;在行省,需要 20 名罗马公民组成的委员会来担保,方可获得罗马公民权①。公元 5 年,奥古斯都的新法令规定被释奴隶的女儿可以担任维斯塔神殿的贞女(这一特权从前只有贵族家庭的女儿才有资格享有),但必须经过元老院投票表决。事实上,这一时期被释奴隶的女儿很少有机会享受这一殊荣。奥古斯都晚年的一项法令规定生有两个以上子女的被释奴隶,可以免去其向主人发誓要报答的服务。他们还可以在辅助部队和舰队中服兵役。一系列关于被释奴隶法令的颁布使大批的奴隶获得释放,他们大多数是有技能的奴隶。因而,被释奴隶成批地卷入经商或从事工业制造的浪潮之中。

释放奴隶成为罗马帝国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一般认为,主人买来一个奴隶就获得了这个奴隶终生的劳动力及其所创造的劳动产品的权利,奴隶就像物品一样被主人终身占有。那么,为什么主人要放弃这些权力而将奴隶释放呢?首先,奴隶想获得释放,必须以加倍的努力服从主人,“为获得自由的希望,奴隶服从控制并艰苦地劳动”,使主人可以从奴隶身上榨取更多的血汗,获得丰厚的利润;其次,奴隶释放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奴隶要向主人发出誓言“作为获得自由的回报,保证为主人无偿服务一段时间”,这种服务的时间按主人的意愿而定。

帝国初期被释奴隶的数量增多,不仅没有削弱奴隶制经

513第七章摇帝国初期的繁荣

① T R Holmes The Architect of Roman Empire Oxford,1931 107

Page 32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济,反而作为诱惑奴隶拼命劳动,忠实地服从主人的一种手段,调节了帝国初期社会中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另外,主人释放的奴隶大多数是为其劳动数年且有一技之长的奴隶,主人用被释奴隶赎身的钱财再去购买更年轻力壮的奴隶,而那些有技能的被释奴隶被投放到更广泛的社会生产领域中,从而导致帝国初期的奴隶制经济不仅没有萎缩,反而呈现一派繁盛的景象。

被释奴隶大批地参与罗马世界的工商业活动,其中有的人还成为巨商豪富。据普林尼记载,“一个被释奴隶在他死时还拥有 4000 个奴隶,7200 头公牛和 6000 万塞斯退斯的财富(相当于一个元老财产的 60 倍)”①。在著名的庞培羊毛工业中,很多经营者都出身于被释奴隶。奥古斯都时期,有一个叫奈维乌斯·海拉鲁斯(N Naevius Hilarus)的被释奴隶,经营多种行业,仅在制陶业中就至少有 16 个奴隶在从事劳动②。被释奴隶还成为商业代理人、机要秘书和农庄管家,甚至参与权力机构。例如,奥古斯都的皇家产业基本上由他的被释奴隶管理,他还派遣被释奴隶去行省监督税收工作。克劳狄皇帝的被释奴隶帕拉斯竟然登上了军事执政官的高位。

被释奴隶是帝国初期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中大多数人在这一时期主要从事工商业活动。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帝国初期“被释奴隶控制着罗马的商业生活”③。

3 市场的兴起与发展早在公元前 4 世纪,罗马就出现了城镇集市。据斯特拉波

61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③

Pliny Natural History 30 Harvard University,1947 155P Garnsey Trade and Famine in Classical Antiquity Cambridge,1983 39霍普金斯 征服者与奴隶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48

Page 32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记载,建于公元前 328 年的弗雷吉莱(Fregellae)是意大利的一个重要城镇。这里每年都举行定期集市,吸引周边地区的人们前来参加贸易活动,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城市的商贸活动。例如,距离弗雷吉莱 25 公里的阿莱特利乌姆城(Aletrium)、30公里远的普利维努姆城 (Privenum)、40 公里的塞提亚城(Setia)、45 公里的西尼亚城 (Signia)、50 公里的考拉城(Cora)和 60 公里的维里特莱城(Velitrae)每年都举办一次定期集市①。瓦罗在《论农业》一书中提到公元前 40—公元前 30 年期间的市场情况。他说,他的朋友图拉尼乌斯·尼格尔(Turranius Niger)对饲养牲畜很感兴趣,经常到意大利北部的著名集市———玛克丽广场(Campi Macri)去购买牲畜②。此类牲畜市场一般设在城外,有的也设在城内。例如,罗马城里的牛市(Forum boarium)每隔 8 天举行一次交易活动,交易活动日被称为“第九日集市”(Nundinae)。

伽图时代,意大利各地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或专营某类产品的专门集市。我们可以从伽图的购货单上了解这类专门集市的分布状况:在罗马购买衬衣、长袍、斗篷等衣服和鞋;在卡莱斯(Cales)和 明图尔奈(Minturnae)购买马嚼子、镰刀、铁锹、锄头、斧头等金属器具,以及铁钉、铁链等配件;在苏埃萨(Suessa)和路卡尼亚(Lucania)购买马车或牛车;在阿尔巴(Alba)购买打谷锤;在罗马购买罐子和桶;在维纳弗鲁姆(Venafrum)购买砖瓦制品。对于比较坚硬的土地,可使用优质的罗马型犁具;对于黑色的沃土,可使用坎佩尼亚型犁具。罗马型的牛轭质量最好……到庞培城和诺拉城(No

713第七章摇帝国初期的繁荣

①②

L Deligt Fairs and Markets in the Roman Empire Netherlands,1993 59L Deligt Fairs and Markets in the Roman Empire Netherlands,1993 59

Page 32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la)去购买橄榄油……在罗马城购买钥匙、锁头和插销,在卡普阿(Capua)和诺拉购买挂钩、油罐、水罐、酒桶和其他青铜容器①。从伽图一长串的购物单上,我们可以得知,在公元前 2 世纪,意大利半岛上就已经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专业化集市”。

早期的地方集市具有如下的特点:一是时间短,仅举办几天,有的小集市甚至只举行半天或一天;二是短距离的买卖交易,一般的集市设在 50 公里以内的地区;三是买卖交易的规模小、数量少,主要使用以物易物的经营方式;四是经营者主要是生产者本人,他们将自己的产品直接销到消费者手中。

早期地方集市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基本是一年举行一次或一年举行两次,主要供应人们的日常用品。这种小规模的、带有自发性的、使用比较原始的交换方式的早期集市是市场发育的初级阶段。

节日庆典和神殿祭祀活动为规模较大的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城市集市一般都在节日期间举行,因而也称为“节日集市”。罗马城最初的 3 个市场就是由于庆祝 3 个重大节日而逐渐形成:第一个是“阿波罗节集市”(7 月 14 日—19 日);第二个是“罗马人节集市”(9 月 21—23 日,庆祝奥古斯都的生日);第三个是“平民节集市”(11 月 18—20 日)②。这些节日庆典参加的人数众多,罗马城外的商人提前几天就云集罗马城,等候参加庆典中的商贸活动。节日集会一般规模很大,人们在这里边参加庆典活动,边进行货物交易,场面十分热闹。这种节日集市在古代东方或希腊的一些地区也存在。据公

81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M Cato On Agriculture Harvard University,1936 135,1—3L Deligt Fairs and Markets in the Roman Empire 4 Netherlands,1993 60

Page 32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元前 200 年的一段铭文中记载,在亚克兴城一年一度举行的“阿波罗神节”的庆典活动中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到这里,一来向神献祭,祈求阿波罗神的保佑或对阿波罗神表示感谢,二来借机在这里卖掉多余的产品,换回或买回所需物品①。这种带有地方色彩的节日庆典活动为商业性集市的生长提供了土壤。帝国初期,交通比较便利,节日集市上的人们不仅经销地方产品,还经营异地产品。斯特拉波描写了得罗斯岛(Delos)上每年举行的“阿波罗神节集市”盛况。他说,在这个集市上可以看到来自意大利和希腊等地的商人云集此地,经营着远距离的贸易,各种各样的语言嘈杂一片……集市非常热闹②。另外,还有位于希腊半岛南端的“斯巴达集市”、位于小亚细亚的“塞兹库斯集市”(Cyzicus)和位于意大利北部的“克莱蒙纳集市”(Clemona)等,都是帝国初期规模较大的市场。特别是“塞兹库斯集市”地处黑海与地中海的交通要道上,为鼓励东西方贸易的交流,奥古斯都特许这一集市为免税集市。于是,地中海世界的各地商人纷纷前来从事贸易活动,使“塞兹库斯集市”的规模越来越大,经营的货品种类也琳琅满目,由于这是奥古斯都亲自过问的市场,因而市场管理得也比较有秩序。有的学者据此判断:“塞兹库斯集市在帝国初期已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③ 公元 1 世纪的一块由外国商人竖立的铭文上记载了这样的内容:为感谢塞兹库斯公主安东尼娅·特丽法埃娜(Antonia Triphaena)在该地区举行的节日集市上所给予的热情接待,特树立此碑以表示谢意④。

913第七章摇帝国初期的繁荣

①②③④

L Deligt Fairs and Markets in the Roman Empire Netherlands,1993 37Strabo The Geography 10 Harvard,1949 5,4L Deligt Fairs and Markets in the Roman Empire Netherlands,1993 67L Deligt Fairs and Markets in the Roman Empire Netherlands,1993 66

Page 32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帝国初期,行省制在庞大的罗马国家统治机器中比较有效地运作,为地中海世界的广大人民提供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各行省的商贸活动十分活跃与繁荣。各地区的集市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比较有规模、管理也比较规范化的市场。

帝国初期的市场不仅经营本地区的产品交易,更重要的是经营其他地区和其他国家的远距离贸易。市场上的经营者不再以生产者为主体,更多的则是专门从事商贸活动的商人。市场举办的时间也由一年几次到一月一次,一星期一次,甚至在产品旺季,市场持续 40 天之久①。

4 活跃的庞培羊毛工业公元 79 年,威苏维火山爆发,淹没了位于罗马城南部的

庞培城。这是一座罗马时代的重要城市,以其迷人的风光、肥沃的土地和繁荣的工业享誉古代罗马世界。

帝国初期,庞培城的主要工业是生产、销售羊毛制品。米谢尔·罗斯托采夫在他著名的《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提到:“研究庞培城的贸易、工业等情况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帝国早期的经济生活。”② 公元前 1 世纪末,庞培城的工业就初露倪端。公元 1 世纪,庞培城的富裕大街(Strada dell Abbondanza)两边的民宅大多数被工商业者买下或租用,成为庞培城最繁华的大街,这里最重要的行业是制衣业。

公元 1 世纪,羊毛制品是罗马世界主要的纺织品,它比亚麻更温暖、舒适。与羊毛织品匹敌的是棉花和丝绸,然而,棉花与丝绸太奢侈、太昂贵,只有富人们才能享用。于是,低

02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L Deligt Fairs and Markets in the Roman Empire Netherlands,1993 90Michael Rostotzef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Roman Empire Oxford,

1957 607

Page 33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廉、温暖的羊毛织品就成为受欢迎的大众化纺织品①。活跃的庞培羊毛业在帝国初期享有盛名,成千上万的羊毛制品从庞培城生产出来,销往罗马世界的各个角落。同时,羊毛织品的大量消费带动了一大批专门从事生产、销售羊毛织品的工商业阶层的成长与壮大,使帝国的羊毛贸易十分活跃。羊毛业生产的初期,主要由罗马妇女或家庭奴隶在家中将羊毛纺成线,再织成衣物,仅供家庭需求。随着罗马征服战争的不断扩大,日益膨胀起来的军队大量需要羊毛衣物。于是,一些善于经营的工商业者就把一些身怀一技之长的手工业匠人组织起来,形成规模不大的手工业工厂,开始进行批量生产,并组织运输将这些羊毛产品销往各地。庞培城的羊毛加工已初步形成了系统化的操作程序,从清洗羊毛、染色、纺线到织成衣物都有专门的工匠操作,分工十分细致。

早期的织工大多数是女性,公元 1 世纪时开始雇用大批的男工,劳动强度明显增加。供不应求的羊毛制品的加工促使羊毛工业经营者们积极地开展技术革新,从卧式织机到立式织机的出现标志着羊毛加工的工艺水平不断提高,甚至还能把灿烂的金银线织进衣物中,这种华丽锦绣的羊毛织品立即成为罗马贵族的抢手货。

大约在公元 3 年建立的埃乌玛齐亚大厦(The Building ofEumachia,于 1814—1822 年发掘)位于富裕大街,是经营大宗羊毛、成衣的进出口交易中心②。一楼入口处的长廊和地下室专供商人洽谈贸易、签订合同等;一楼的拐角处是热闹的拍

123第七章摇帝国初期的繁荣

J P Wild Textile Manufacture in the Northern Roman Provinces Cambridge,1970 4—30

Watter O Moeller The Wool Trade of Ancient Pompii Netherlands,1976 57

Page 33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卖大厅,大宗的羊毛和羊毛制品在这里以拍卖的形式出售①;二楼是漂洗工人协会大厅和货仓。在埃乌玛齐亚交易大厦所进行的全部交易都是现金交易,而非以货易货。买卖双方聚集在拍卖大厅,高声地讨价还价。一般来说,价格由市场行情自由调节,基本上属于随行就市。因而,有的学者认为庞培城的羊毛贸易是典型的“市场经济”②。

庞培城羊毛业繁荣的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罗马政府给予羊毛生产业一些优惠政策。例如,公元前 22 年颁布的“麦特利亚法”(Lex Metelia)使羊毛业中一些专业联合组织合法化、公开化,其中庞培城的漂洗工人协会参加人数众多,他们经常举行聚会,是一个颇有影响的工人组织③。第二,庞培城几乎所有的阶层都卷入羊毛制造业中,名门望族更是醉心于获利丰厚的羊毛生产中,他们凭着雄厚的家资,巨额投资于羊毛制造业,带动了庞培城羊毛业的发展。公元 1 世纪,庞培城有87 个有名望的家族从事着地中海世界各个行省和各个地区、国家的羊毛贸易④。第三,战争的刺激使大量羊毛制品供不应求,为庞培城成为公元前 1 世纪到公元 1 世纪的羊毛生产基地创造了客观条件。

帝国时期,基于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之上发展起来的制造工业为罗马的经济生活,特别是城市生活注入了强盛的活力,使帝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羊毛生产业从家庭型走向社会化。

22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③

Finley The Ancient Economic Los Angeles,1973 137Watter O Moeller The Wool Trade of Ancient Pompii Netherlands,1976 110E H Brewster Roman Craftsmen and Tradesmen of the Early Empire Wisconsin,

1917 21Watter O Moeller The Wool Trade of Ancient Pompii Netherlands,1976 109

Page 33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把生羊毛加工成质地柔软的成衣要经过多道复杂加工程序,这是家庭生产所不能做到的,必须有专门的组织,依靠熟练的技术操作,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实施有计划地生产,从而促使羊毛生产业从家庭型走向社会化。

追求时尚已成为社会潮流,势不可挡。帝国时期,政府鼓励人们大规模养羊,长期雇用纺织奴隶

的工厂普遍兴起,使得羊毛制品遍布整个罗马世界。苏维东尼乌斯说,“奥古斯都穿着家制的羊毛衣服”旨在唤起罗马人简朴的古风,带动人们反对奢侈腐化。然而,商品经济的潮流冲击着人们更新观念,他们再也不愿坐在织机前,花去很长的时间去织那些看上去很粗陋的衣物,而是纷纷到市场、店铺去购买或订做款式新颖、漂亮精致的衣服。

有的工厂成为初具规模的纺织品生产基地,初步实现了生产、运输一体化。

从罗马法的某些条文看到,在一些长期雇用有技能奴隶的纺织工厂里,工厂主为怀有绝技的奴隶开薪水①。这些工厂不仅纺织设备比较完备,而且还具备运输能力,实现了生产、运输一体化②,极大地促进了帝国初期水陆运输业的发展。这一时期,意大利有许多大量生产出口纺织品的城市基地。例如,帕尔玛(Parma)、穆提纳(Mutina)、阿尔提乌姆(Altium)和阿普利亚(Aplia)等城市,都是向地中海沿岸输送纺织品的生产基地③。

城市经济在彼此交流与互补中得到快速发展。

323第七章摇帝国初期的繁荣

①②③

Robert J Forbes Studies in Ancient Technology Leiden,1964 14T Frank An Economic Survey of Ancient Rome 15 Baltimore,1959 202T J Cornell Urban Society in Roman Italy London,1996 132

Page 33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帝国时期,大批城市兴起,每个城市不可能拥有所有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它必须与其他地区、其他城市进行交流与互补才能得以发展。帝国的建立打破了各地区相对封闭的状态,使帝国境内的众多城市、地区间以及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商贸活动日益频繁,整个地中海世界的城市经济蓬勃发展。除了意大利半岛,在西西里、西班牙、高卢、小亚细亚和希腊等行省与地区,羊毛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例如,北意大利生产的纯白色羊毛、西班牙行省生产的黑色羊毛、小亚细亚行省出产的红色羊毛、西西里行省出产的黄褐色羊毛都享誉古代世界①。

二、城市化运动的兴起

1 关于城市化与罗马化问题“罗马化”(Romanization)问题历来是西方学者所关注的

重点问题,对于“罗马化”的解释也众说纷纭。在众多的观点中,如下两种解释似乎更有合理性:一种是“罗马文化的特质在文化进程中的演进、传播与扩展”②,另一种是“以罗马文化为主包罗众多文化特征的帝国文明”③。其实,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而是代表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强调了罗马文化在罗马化中的主体性,后者则强调了罗马文化在罗马

42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③

Pliny Natural History 8 Harvard University,1947 191Kathryn Lomas Rome and the Western Greeks New York,1993 5Greg Woolf Becoming Roman—The Origins of Provincial Civilization in

Gaul Cambridge,1998 7

Page 33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化中的世界性。自从罗马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之后,就利用其政治优势

与霸权主义开始推广城市化运动,使城市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与中央强权政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促进罗马文化向更广阔的地域传播。

罗马统治者在长期的征服中逐渐地认识到,将罗马文化强制性地套用到任何地区或任何民族,势必会导致自掘坟墓的可悲下场。因而,罗马统治者一方面依靠政治、军事和宗教的巨大影响以及比较完备的中央—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制约地中海世界的众多民族,允许其保留原有的法律、语言、宗教与习俗,甚至允许位于帝国眼皮底下的拿波里城保留了完整的希腊文化与传统;另一方面在帝制强权政治下,将城市作为扩展罗马文化,施加罗马政治影响的重要渠道。罗马帝国统治者借鉴曾经繁盛一时的希腊诸城邦、腓尼基人的城市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古老的东方城市的成功经验,大规模地推行城市化运动,不仅将城市作为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工商业中心和军事据点,也将城市作为扩展罗马文化施加罗马政治影响的重要渠道,促进罗马文化向更广阔的地域传播。因而,帝国时期的许多行省城市在其发展进程中带有强烈的罗马色彩,特别是西方行省城市在宗教习俗、语言文化以及城市布局与建筑上都效仿罗马城,完全成为“罗马城的复制品”。在一定意义上,罗马的城市化进程就是罗马化进程。

在城市化进程中,罗马统治者通过向非罗马人授予罗马公民权、在被征服地区扩建罗马殖民地等途径来试图加速地中海世界的罗马化。

2 地中海世界的“罗马化”在地中海区域大规模地建立罗马殖民地。

523第七章摇帝国初期的繁荣

Page 33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此举对于缓解国内尖锐的社会矛盾,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加速落后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等都起到重要作用。如前所述,恺撒时期,派遣了 8 万罗马公民去科林斯建立殖民地;奥古斯都时期更大规模地向海外殖民。作为一项创举,他在意大利和各行省建立了众多的军人殖民地。由奥古斯都建立的军人殖民地很多被称为“朱里亚·奥古斯都城”。据记载,奥古斯都于公元前 14 年左右在高卢、西班牙地区建立起众多的殖民地,同时也向西西里、非洲、马其顿、阿卡亚、亚洲和叙利亚等地派遣移民。据英国学者霍普金斯记载,罗马在公元前45—公元前 8 年间建立的海外殖民地达 100 个左右。这些到处涌现出来的众多殖民地不折不扣地实行罗马化的统治。

向地中海世界的居民授予罗马公民权。罗马公民权主要包括公权和私权两部分:公权主要包括选

举权、荣誉权、上诉权和公有土地占有权;私权包括婚姻权、交往权、遗产继承权等。公民权作为罗马人独享的特权,初期具有排他性和封闭性,后来由于统治的需要、新形势的逼迫,罗马人将公民权和部分公民权授予拉丁人和意大利各族人。

共和末期至帝国初期,罗马已发展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泱泱霸国。统治如此辽阔的疆土、如此众多的民族是摆在罗马统治者面前具有挑战性的难题。罗马统治者便把在意大利扩张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向非罗马人授予公民权”照搬过来,应用到地中海世界。这无疑是进一步推动罗马化进程和平息不同民族的敌对心理,缓解各种民族矛盾具有诱惑力的一种政治手段。取得了公民权的大多数居民会产生这样一种心理:他们不是被罗马人征服的奴隶,他们仍然生活在昔日熟悉的环境中,他们的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他们终于荣幸地成为罗马公民。罗马统治者正是为了迎合

62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33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这种民众心理,才决定把罗马公民权作为一种恩典有选择地授予那些效忠罗马的非罗马人。

罗马大规模地授予非罗马人公民权是从军队开始的①。由于共和末年大规模战争的需要,罗马军队成分开始发生

变化,许多非罗马人以雇佣兵的身份加入到罗马军团中。马略率先将罗马公民权授予那些在战场上勇敢作战、表现出色的高卢战士;庞培也宣称罗马将军有权对优秀的士兵授予罗马公民权。这无疑是保障罗马在大规模扩张中拥有足够的兵源,激励士兵奋勇作战的良策。西塞罗在关于克尔耐利乌斯·巴尔布斯(Cornelius Balbus)的演说中也涉及公民权的问题,他十分赞同在军队中授予优秀士兵公民权的做法。苏维托尼乌斯还记载了恺撒将公民权授予住在罗马的所有非罗马人出身的教师和医生②,以鼓励知识分子努力地为罗马服务。恺撒大力推行授予非罗马人公民权的政策,他是罗马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授予所有在罗马领土上居住的人民以罗马公民权”的政治家。他将公民权授予那些在战争中支持过他的行省居民,使得山南高卢和西班牙行省中的一些城市居民相继获得罗马公民权。就在恺撒遇刺的当年(公元前 44 年),他还将公民权授予西西里行省的居民。奥古斯都继续推行恺撒的这一政策,扩大罗马公民权的授予范围。由于越来越多的地中海世界的居民获得了罗马公民权,成为罗马法律的保护民。因而,罗马法也日益深入到这些居民之中,成为消除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巨大的鸿沟,凝聚各民族人民的法律手段。西塞罗说:“我确信,罗马

723第七章摇帝国初期的繁荣

①②

E S Bouchier The Roman System of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Roma,1968 73苏维托尼乌斯 罗马十二帝王传第 1 卷(第 42 章) 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6

Page 33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境内所有的市民都有两个故乡,一个是他的出生地,另一个则是授予他罗马公民权的地方———罗马。”据统计,公元前 71年罗马属下的罗马公民人数是 45 万人,到公元前 28 年公民人数已达 406 3 万人①。在 42 年间,罗马公民的人数增加了 8倍多。罗马统治者明显地加快了对非罗马人授予公民权的进程。奥古斯都时代,罗马的执政官中有西班牙血统的罗马公民,埃及行省的官员中有犹太血统的罗马公民,甚至在后来罗马帝国皇帝的名单上也会看到行省出身的统治者。例如,图拉真和哈德里安皇帝都是出身于西班牙行省的罗马公民。

城市的建立与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罗马统治者在地中海区域大力推广城市化运动。例如,非

洲行省在罗马人征服之前还没有出现城市。塔西陀记载:“这里的部族还不知道城市生活。”② 非洲行省建立后,罗马开始向这里大批殖民。庞培的老兵也有一大批自愿留在这里定居,这些殖民地、老兵聚集地与后来奥古斯都创建的军人殖民地逐渐依照罗马风格而形成了行省城市。这些城市居民的主体是罗马公民,罗马国家正是通过他们将罗马文化辐射到诸行省城市中去。据记载,帝国初期非洲行省有 30 个自由城市、15 个自治城市和 6 个罗马殖民地③。这些城市曾一度欣欣向荣,至今仍然能看到这些城市所遗留下来的蛛丝马迹。从古典作家的记载到考古发掘的证明,“罗马化”在帝国西方行省比东方行省表现得更加突出④,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其中,最典型

82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②③④

Claude Nicolet Space Geography and Politics in the Early RomanEmpire Michigan,1991 126

塔西陀 编年史第 2 卷(第 52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A H M Jones The Cities of the Roman Provinces Oxford,1971 30G Woolf Becoming Roman, The Origins of Provincial Civilization in

Gaul Oxford,1965 6

Page 33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的是高卢行省的城市化与罗马化。3 高卢行省的城市化高卢行省位于意大利半岛的西北部,南与西班牙行省接

壤,北以莱茵河为界。这是一片辽阔富饶的土地,也是一个长期战乱不止的地区。特别是阿沃尼 (Arverni) 与埃杜伊(Aedui)部落之间的战争犹为激烈。后来,阿沃尼部落借助日耳曼商人的支持才击败了埃杜伊部落,成为高卢地区的主要势力。而日耳曼人也因此大批涌入高卢地区,大约有 12 万日耳曼人定居在这里。在恺撒征服高卢之前,这里遍布着各种矛盾,即平民与贵族、奴隶与奴隶主、日耳曼人与高卢人等之间的矛盾。恺撒便利用这些矛盾实施收买拉拢、武力镇压等手段,对高卢地区众多的部落进行各个击破。最后,他将罗马版图扩至这一地区,为宣扬其赫赫战功他写下《高卢战记》这部名著。奥古斯都时期,十分重视高卢这块帝国战略要地的统治。他曾两次赴高卢行省视察 (公元前 27 年、公元前 16年),他的女婿阿格里帕、养子提比略也在高卢这片土地上夺得过战绩。奥古斯都在部落基础上建立起 64 个行政区域,每个区域都设有一个中心城市,路格敦姆城是 64 个行政区的首都。

奥古斯都下令在高卢地区修建道路,在交通要道、人口密集的地方建立城市,指派官员负责城市管理工作。帝国还大量地向高卢地区派遣罗马移民,这些移民与高卢人、日耳曼人逐渐融合。罗马风格的宗教、文化与建筑等风行于高卢地区。例如,奥古斯都时期,高卢地区的宗教崇拜中出现了新的风景线,来自罗马的新神与高卢原有的地方神并肩被供奉在高卢的神殿中,这些神殿的建筑风格大多是罗马式或罗马—高卢式,其崇拜仪式则全部照搬罗马程序。另外,城市的街道、房屋及

923第七章摇帝国初期的繁荣

Page 33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其他的城市建筑都仿效罗马风格,甚至连街头树立的神像、人像也全部来自罗马。高卢贵族竞相学习拉丁语,了解罗马的历史与文化,以便实现其跻身罗马权势阶层的野心。高卢行省居民也渐渐接受了罗马人的生活方式,喜欢穿羊毛衣物,喜欢吃用橄榄油烹调的食物、鱼汁、鱼酱,葡萄酒也经常出现在餐桌上。至今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仍然保留了罗马时代的一些传统与习俗①。

在罗马人的统治下,尚处于氏族制度阶段的高卢地区逐渐罗马化,最终被纳入罗马奴隶制度的文明圈。

三、道路和信息系统的建设

地域广大带来的问题曾使历史上许多“世界性”大国的统治者感到头痛和麻烦。如果不了解这个问题给他们带来的各种困难,那么这些大国历史中的许多问题就无法理解。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也曾说过:“谁要是仔细观察一下波斯这个大国的统治,谁就可以看出,这种统治的优势在于被统治地区各个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它的弱点也恰恰在于办事路途遥远、军队驻地分散。”② 今天,从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发出的指示,在极短时间内便下达到哪怕是最边远的省份。邮政、电话、电传、电报、无线电、电视、网络等一切现代化信息手段都能保证中央到地方的协调一致。同时,也可将救援人力和物

03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

T Rice Holmes The Architect of Roman Empire Oxford,1951 63色诺芬 长征记第 1 卷(第 5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Page 34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资通过四通八达的公路系统和航空交通十分迅捷地送往受灾地区,还可以将军队、警察部队及时地派往受到威胁的地区。而在古代的国家中,统治者们也想尽可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希罗多德记述了波斯帝国的信息传递系统,他说:“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批波斯信使跑得更快了。他们是波斯人的一大发明。他们说,路程需要多少天,也就有多少匹马和多少个男人分布在道路沿线整装待发。每天的路程配备一个骑马信使和一匹马。无论下雪或下雨,还是夜间道路难行,都不能阻挡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跑完规定的路程。第一个急使将消息传递给第二个,第二个再传给第三个,这样依次传递下去,就向希腊人欢庆火神节时举行的火把接力赛跑一样……这条大路由帝国首都通往爱琴海滨的萨尔德斯,全程约长 2600 公里,沿线共有111 家休憩站。”① 据此推算,大约每隔 25 公里就设有一个客栈。

罗马统治者也在辽阔的地中海区域建立起当时规模最大的信息系统。与波斯帝国一样,罗马帝国也有一批善于疾行的驿卒和骑马飞奔的信使以及一张遍布整个帝国密集的驿站网。这种驿站网可以称为比较原始的“信息网络”。

罗马兴起之前,意大利半岛上屈指可数的道路是埃特鲁里亚人和希腊人修建的。公元前 4 世纪,罗马已成为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地区的较强势力,罗马人为保障军队和军需物品的及时运输,积极地修建道路,其中最著名的是公元前 312 年修建的阿庇安大道(Via Apia),它成为当时罗马连接南部意大利的

133第七章摇帝国初期的繁荣

① [德]罗曼·赫尔佐克 赵蓉恒译 古代的国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83

Page 34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主要通道①。罗马向地中海区域大规模的扩张过程中,也将道路延伸到

被征服地区。例如,公元前 147 年罗马建立了马其顿行省后又修建了埃格纳提亚大道(Via Egnatia),这是罗马修建的第一条“东方大道”,该道沿亚得里亚海岸修建,穿越马其顿行省直达爱琴海北部,它不仅将马其顿行省的主要城市连接起来,也把罗马与伊里利库姆行省、马其顿行省联结在一起。

修建道路是罗马保障对外征服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手段。罗马人每征服一地后,为保障迅速地运输兵力和军需品,其首要任务就是修建道路。从罗马共和时期开始,罗马的军队打到哪里道路就修到哪里,使罗马军队凭借通畅的道路迅速地开往任意指定的作战地点。例如,上面提到著名的埃格纳提亚大道,当马其顿行省发生叛乱时,罗马军队正是通过这条道路迅速赶到那里,将叛乱及时镇压下去。这条被西塞罗称为“我们伟大的军事道路”②,成为沟通罗马与希腊半岛的重要捷径,至今这条道路仍然是该地区主要的交通要道。公元前 13 年,奥古斯都下令修建意大利与拉埃提亚(Raetia)之间的大道,他亲自任命修路长官,并将此路命名为“奥古斯都大道”。据记载,这条大道的修建加强了沿海及沿途地区的军事征服,公元前 6—公元 7 年沿路的 46 个部落都被帝国征服③。

修筑道路、维修改善道路是行省总督的重要职责之一。行省总督要在任职期间保证该行省各城市之间的道路畅通无阻,特别是对那些连接行省与帝国中心的大道的维修与建设更要格

23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③

Geoffrey Rickman The Corn Supply of Ancient Rome Oxford,1980 13Cicero De Provinciis Consularibus Harvard,1970 8 2—4Dios Roman History 22 Harvard University,1954 2

Page 34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外关注。修筑道路的任务一般由罗马军团的辅助部队来承担,紧急情况下全体士兵都要参加筑路。每一个罗马士兵不仅是挥戈疆场的战士,也是挥舞铁锹的筑路能手。由罗马军团战士组成的筑路大军保障了罗马能够快捷、高质量地修筑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罗马修筑道路基本上就地取材,对一些重要道路则尽量使用石板铺成。即使在石料取材十分困难的地段,也要修成砂石路面。道路一般修得高于地面水平,道路两侧挖有水沟,可起到排水作用,也可作为正在行进的军队的掩体。道路约有 25 米宽,沿路按一定距离设立里程碑———一种圆柱形的石头标志,上面记载着道路的名称、道路归属于哪个城市管理、该城与罗马城之间的距离、沿路将要到达的下一个城市的名称和距离,还有时任皇帝的名字和在位时间等。为维护道路安全,侦查道路状况,以便能使道路得到及时维护,罗马统治者命令由辅助部队士兵组成的巡逻队经常在道路上巡查①。这些道路主要用于运输军队、军需品和传达政令,同时也供旅游者和商人使用。

帝国初期,奥古斯都十分重视修筑道路。他甚至亲自担任筑路总指挥(公元前 20 年②)。这一时期,帝国境内任何一个地区都修建了道路③,道路系统日趋完善。罗马在不列颠行省修建了一条长达 5000 公里的道路系统。从地图上看去,以伦敦城为中心的条条道路就像一张大网一样伸向不列颠行省的四面八方。这些密集的网络将行省的商贸中心、主要城市、罗马殖民地和军事要塞联结起来,另有几条干线用以连接其他行省

333第七章摇帝国初期的繁荣

①②③

G M Durant Britain,Romes most Northerly Province London,1969 23T Rice Holmes The Architect of Roman Empire Oxford,1931 71G M D Britain,Romes most Northerly Province London,1969 58

Page 34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和一些战略要地①。帝国时期,道路越来越多地用于沟通各地区的商贸活动。

帝国初期修建的从印度洋与红海接口处的提姆纳(Timna,位于也门地区)到地中海东南角的加沙城(Gaza,位于犹太地区)的大道,全程长 1487 5 公里,为了便于商贸活动的顺利开展,沿途设有 65 个驿站为来往商人提供骆驼、水和食品②。这条道路为沟通东西方的物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奥古斯都期间,还建立起帝国的邮政系统———信息网。罗马道路上每隔 12 公里的地方就设有一个驿站,每个驿站都备有快马、信使以及供政府官员使用的马车和马车夫,特别是那些训练有素的信使,他们不仅负责传达政令,递送文件,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必须具备解答他们所传递的政令与文件问题的能力。与波斯帝国驿站一样,每到一个驿站都要更换马匹和信使,所不同的是罗马帝国时期的道路系统与信息网比波斯帝国更加完善,持续使用的时间更长。

奥古斯都建立起来的这套传递信息的系统是当时最先进、最快捷的通讯设施。公元前 10 年,奥古斯都的外孙德鲁苏斯在日耳曼的一次战役中从马上摔了下来,腿受重伤。奥古斯都闻讯后,立即派提比略前去探望。提比略就是凭借着驿站优良的服务系统一天一夜竟然驱马行程了 200 罗马里③(相当于184 英里,295 公里)。

罗马的这些道路与驿站网将帝国中心与各地区的城市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皇帝的政令、军令和法令,各行省官员的情况

43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③

G M D Britain,Romes most Northerly Province London,1969 35Michel Austin Modus Operandi London,1998 123塔西佗 编年史第 3 卷(第 5 章)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Page 34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汇报,如遇重大事件的紧急请示报告,每逢庆典各行省城市派遣使者赴罗马赠礼献词,以及各种私人信件、商业往来等,都是通过这些道路网、信息网来传递与进行的。因此,它们在维护帝国统治中起到了巨大作用。皇帝通过这套道路、邮政系统,对各地区、各城市的状况及时掌握,以便及时解决问题。特别是当某个行省发生混乱和不安定的局面时,皇帝能将命令比较快地传达给距离闹事地区最近的驻军部队,使军队能在事态还没有恶化的情况下,迅速出兵镇压以平息事端。另外,罗马的道路网还为保障军需品的及时供应,南来北往的商业活动,远距离的商业贸易顺利进行,特别是税款征集、运输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些被西塞罗称为“伟大的军事道路”,为帝国维系地中海区域在相当长时间内的稳定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奥古斯都以后的罗马历代统治者也十分重视修筑道路,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克劳狄皇帝。他在位期间,继续执行奥古斯都的修路计划,在高卢积极修路,使整个高卢地区的道路系统非常发达,他还改造原道路状况,使其全部达到罗马道路水准①。

帝国初期,轰轰烈烈地修筑道路、建立驿站是罗马统治者的一项重要国策,目的在于更好地解决“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世界大国的统治问题”。与波斯帝国和其他一些古代的大国相比,罗马帝国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帝国时期,罗马道路遍布境内的任何一个地区,其中主要道路有 372 条,总长为 8 5 万公里②。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谚语可能就源于

533第七章摇帝国初期的繁荣

①②

Barbara Levick Claudius London,1993 163—170Raymond Chevallier Roman Roads London,1989 131—176

Page 34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这一时期。罗马道路大多使用石头修筑,比较坚实、耐久,又修在交

通的枢纽地带。因而,其中有许多道路比较完好地保存下来,至今仍然在一些地区发挥作用。例如,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奥地利和埃及等地都能看到一些罗马道路的原貌。在意大利境内更是如此,数条著名的罗马大道仍在继续使用。

罗马道路的修建从主观上讲是罗马人推行野蛮的对外扩张,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但是,从道路的规划设计到施工质量都堪称罗马帝国的杰作,为后人留下了一笔有价值的财富,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持久的历史效用。

四、东西方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早在希腊化时代,地中海区域的商业贸易就比较活跃。据普林尼记载:“腓尼基人是古代世界最早从事商贸活动的先驱者。”斯特拉波说:“腓尼基人是最优秀、最卓越的航海家和造船能手。”公元前 8 世纪末,迦太基城作为腓尼基人的殖民地,迅速地发展起来,其在地中海西部建立起的商业优势持续了几个世纪之久。很多史料都记载了关于迦太基曾经繁盛一时的商贸活动。公元前 4 世纪末,西西里南岸的阿格里根图城就因源源不断地供应迦太基人的葡萄酒而变得非常富庶。古典作家也提到迦太基商人在叙拉古进行的大宗买卖。例如,斯特拉波强调迦太基商人十分精明,很善于做大宗的葡萄酒贸易。由于迦太基人喜欢喝葡萄酒,西西里岛的葡萄酒满足不了大量的需求,迦太基商人便通过罗得岛从东地中海进口大量的葡萄酒。虽然布匿战争中迦太基战败,但那些曾经被迦太基商人控

63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34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制的商业网络依然存在。东部地中海区域贸易主要以罗得岛和亚历山大里亚为轴

心,其次是以得罗斯岛和叙利亚的安条克为中心。亚历山大里亚的上层社会偏爱罗得岛生产的葡萄酒,每年亚历山大里亚城与罗得岛之间都进行大量的葡萄酒贸易。公元前 1 世纪,由于罗马掀起大规模扩张战争的狂澜席卷整个地中海区域,加上地中海海盗乘战乱猖狂肆虐,使这一地区的商贸活动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早在格拉古时代,意大利商人就积极地参与地中海区域的贸易活动。共和国末期,居住在各行省的意大利商人成为沟通罗马本土与行省之间经济的重要纽带。

帝国初期,由于海域比较安全,奥古斯都便加强了陆路交通的管理。他不仅下令修筑道路,还在每一条道路上派有士兵组成的巡逻队按时巡逻,并在道路两旁按一定距离设立商站,为来往商人提供食宿。有人说:“帝国时期,在不列颠行省的道路上旅行,要比 19 世纪安全得多。”①

奥古斯都不像他的前辈们对红海—印度洋区域仅限于军事掠夺,而是更重视该区域的政治性与商业性,当然这种商业性与政治性是以军事征服为前提,与军事掠夺相伴随的,但是奥古斯都政策的侧重点随着地中海区域的相对稳定而有所转移。公元前 26—公元前 25 年,他派遣埃及第一任行省总督埃里乌斯·加鲁斯率领由 130 艘战船组成的远征队,对也门人进行征服,其目的是打通阿拉伯南部的东方商路。据记载,这次远征动用了 1 万士兵(其中大部分是驻守埃及的罗马军团战士,还有一少部分由委托国王提供的军队)。尽管这次远征战果不佳,却在政治上、外交上赢得了巨大的效应。阿拉伯南部的一

733第七章摇帝国初期的繁荣

① G M D Britain,Romes most Northerly Province London,1969 23

Page 34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些地区和印度等地开始第一次派遣使者来到罗马,或要求经商,或想了解罗马世界,甚至有的使者千里迢迢来到罗马,只是想亲眼目睹一下奥古斯都的风采。也门人还将奥古斯都的头像铸在他们的钱币上①。

奥古斯都还加强对两河流域地区的商贸联系。帕提亚王国是位于东方的一座反罗马的堡垒,罗马曾先后派遣几支大军都没有将其攻下。于是,在位于幼发拉底河西岸的叙利亚行省驻有重兵,使其成为一道防范帕提亚王国的东方防线。然而,帕提亚王国不仅对罗马在东方行省不时地构成威胁,也成为东方贸易顺利进行的巨大障碍,所以,帕提亚王国一直是罗马统治者的一块心病。奥古斯都统治时期,终于摧毁了这座堡垒,并在该地区建立起许多“帕提亚商站”(Pathian Stations),经营着东方运往罗马世界的各种商品②,使两河流域的东西方贸易交往日益活跃起来。奥古斯都为纪念这次战役的胜利,还把帕提亚国王跪着的形象印铸到罗马钱币上③。

奥古斯都时期,每年有 120 艘商船航行于埃及与印度、阿拉伯等地。来自东方的商品绝大多数是由亚历山大里亚港转运到意大利或地中海其他地区。从东方进口的商品以奢侈品为主。从西方运往东方的商品主要以木材、兽皮等地方产品为主(一般都是未经加工的原料)。例如,西班牙行省的巨大商船从该省的南部启航,满载着木材、兽皮或其他货物沿海行驶到埃及行省的亚历山大里亚港,卸货后再满载着东方的各种商品归来④。从罗马—希腊—小亚细亚—黑海沿岸、罗马—西班牙

83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③④

Vimala Begley Rome and India in the Ancient Sea Trade London,1991 15M Austin Modus Operandi London,1998 120—121M Austin Modus Operandi London,1998 120—121R D Jones Structure and Scale in Roman Economy Cambridge,1990 33

Page 34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亚历山大里亚—阿拉伯半岛南部—印度—两河流域,在整个帝国编织了由各行省、各地区以及其他国家组成的商贸网络,使东西方贸易的交往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时期。与奥古斯都同时代的文学家奥维德曾这样描述,罗马城里到处可以看到来自东方的药品、稻米、胡椒粉,贵妇人手腕上戴着精美绝伦的珠宝饰物,有钱人家里的象牙装饰的餐桌、沙发和躺椅,那些柔软的、金光闪闪的丝绸不仅穿在女人身上,也穿到了男人身上,光彩夺目的蓝宝石、红宝石、绿宝石、紫晶和蛋白石都成为男人们送给情人的最好礼物①。另一位与奥古斯都同时代的作家、诗人贺拉斯用 36 头牛的价格换来了一个用玛瑙装饰的小盒子,就因那块玛瑙里面含有一枚天然的松针才变得如此昂贵②。据普林尼记载,公元 1 世纪,罗马每年要从印度、中国和阿拉伯半岛进口总价值为 1 亿塞斯退斯的奢侈品③。

伴随着东方贸易给罗马社会带来的一系列崭新的、奢华的生活方式———锦绣灿烂的丝绸、设计新颖的东方家具、精美绝伦的珠宝首饰、用东方调味品烹制的美味佳肴和豪华的音乐宴会等,东西方文化也加快了交流进程,到帝国初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呈现出活跃的景象。

宗教是统治人民精神最有效的手段。奥古斯都很明智地意识到,作为帝国统治者,他统治的是一大片十分陌生的土地,他必须面对那些土生土长根植于东方文化土壤上的有着悠久历史、迥然不同的文化传统的东方行省居民,和西方大片领土上尚未开化的、处于原始部落阶段的西方行省居民。他谨慎地使

933第七章摇帝国初期的繁荣

①②③

T R Holmes The Architect of Roman Empire Michigan,1991 20—22T R Holmes The Architect of Roman Empire Michigan,1991 20—22Pliny Natural History 5 Harvard University,1947 21,83

Page 34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用宗教这个武器来驱使帝国境内众多的、文化各异的行省居民在精神上与罗马帝国统治保持一致。他允许保留地方宗教,不取缔当地的传统宗教节日,以及千姿百态的地方神崇拜活动。同时,奥古斯都“不仅要求对恺撒和他自己敬奉如神,还要求宣扬”①。他大力提倡个人崇拜,鼓励各地树立他的雕像,新兴的城市以他的名字或他的家族成员的名字命名,他要让人们永远铭记他们的统治者是奥古斯都②。于是,各行省纷纷建立起奥古斯都神殿,将他视为帝国之大神加以崇拜,并举行献祭仪式,这种崇拜祭祀仪式逐渐演变成帝国崇拜仪式之一。例如,奥古斯都下令在比塞尼亚行省和亚洲行省的城市中修建他和恺撒神殿,命令那里的人对两位神化了的罗马统治者举行献祭仪式③。有的行省还将奥古斯都的生日(9 月 23 日)作为节庆日。马其顿行省还将公元前 32 年作为该省的纪元元年④

(因这一年屋大维与安东尼关系破裂,公元前 31 年屋大维击败了安东尼,夺得“亚克兴战役”的胜利,成为罗马惟一的统治者),以此为奥古斯都歌功颂德。

与此同时,帝国境内的一些地方神也移居罗马的万神殿,与罗马神并肩而立。例如,希腊诸神几乎全部落户罗马,只不过给每位希腊神起了个罗马名字。来自尼罗河岸边的埃及丰收女神伊西丝,早在苏拉时代就漂洋过海,落户到罗马神殿中⑤。波斯的米特拉斯神(Mithras)也来到了意大利半岛⑥,

04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①②③④⑤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9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29T R Holmes The Architect of Roman Empire Michigan,1991 71Guy M Rogers The Sacred Identity of Ephesos London,1991 7Meyer Reinhold From Republic to Principate American,1988 223John Wacher The Roman World London,1987 759John Wacher The Roman World London,1987 760

Page 35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在罗马神殿找到一席之地。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前资本主义时期各民族、各

国家及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相对闭塞分散。然而,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冲击着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不断交往,包括和平的和暴力的交往。早在公元前 8 世纪—公元前 6 世纪,希腊人就沿地中海岸边建立了许多殖民地,特别是建立在地中海东岸的殖民城市,为西方人了解古老、神秘的东方世界打开一道缝隙。公元前 4 世纪,亚历山大东征的铁蹄直接践踏了辽阔的东方领土,在客观上又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了解。公元前 1 世纪,崛起于意大利半岛的尚武好战的罗马人成为古代世界的霸主,他们用武力打通与东方世界各民族人民的交往,同时也用剑与火消灭了西方世界的一些原始部族,迫使其进入罗马奴隶制文明的历史轨迹中来。从此,地中海世界的各地区、各民族由相互闭塞逐步走向对外开放,由彼此分散逐步走向交往密切,世界历史开始了更新、更辽阔的篇章。

143第七章摇帝国初期的繁荣

Page 35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参考文献

中摇文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8、19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1963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3、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 列宁选集第 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 塔西佗 王以铸,崔妙因译 编年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5 塔西佗 王以铸,崔妙因译 历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6 塔西佗 马雍,傅正元译 日耳曼尼亚志·阿古利可拉传 北

京:商务印书馆,19857 阿庇安 谢德风译 罗马史(上卷、下卷) 北京:商务印书

馆,1979、19858 恺撒 任炳湘译 高卢战记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9 恺撒 任炳湘,王士俊译 内战记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0 瓦罗 王家绶译 论农业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1 普鲁塔克 陆永庭,吴彭鹏等译 希腊罗马名人传 北京:商

务印书馆,199512 撒路斯提乌斯 王以铸,崔妙因译 喀提林阴谋 朱古达战争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3 苏维东尼乌斯 张竹明等译 罗马十二帝王传 北京:商务印

书馆,199614 [英]爱德华·吉本 黄宜思,黄雨石译 罗马帝国衰亡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Page 352: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15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杨东莼等译 古代社会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7

16 [英]霍普金斯 闫瑞生译 征服者与奴隶 西安:陕西人民

教育出版社,1993

17 [英]迈克尔·格兰特 夏遇南,石彦陶译 罗马史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

18 [英]罗特威兹穆尔 王以铸译 奥古斯都 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88

19 [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 罗经国、陈筠等译 世界

文明史第 1 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0 [美]M 罗斯托夫采夫 马雍,厉以宁译 罗马帝国社会经济

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1 [德]特奥多尔·蒙森 李稼年译 罗马史 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4

22 [德]罗曼·赫尔佐克 赵蓉恒译 古代的国家 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1998

23 [德]奥托·基弗 姜瑞璋译 古罗马风化史 沈阳:辽宁教

育出版社,2000

24 施治生、郭方 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7

25 张广智 西方史学散论 台北:淑馨出版社,1995

26 胡庆钧、廖学盛 早期奴隶制社会比较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6

27 李雅书、杨共乐 古代罗马史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8 杨共乐 罗马社会经济研究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9 杨俊明 古罗马政体与官制史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43第七章摇帝国初期的繁荣

Page 353: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30 梁作 罗马帝国与汉晋帝国衰亡史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7

31 史记 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59

32 汉书 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

33 后汉书 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66

34 尹湾汉墓简牍 北京:中华书局,1997

35 白寿彝总主编 白寿彝,高敏,安作璋主编 中国通史第 4 卷

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上)(下)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6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秦汉史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

出版社,1986

37 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 2 册) 北京:地图出版社,

1982

38 严耕望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上编·卷上·秦汉地方行政制度

台北,史语所专刊之 45,1974

39 林剑鸣 秦史稿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0 杨宽 战国史(修订本)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1 安作璋,熊铁基 秦汉官制史稿(上、下) 济南:齐鲁书社,

1984

42 熊铁基 秦汉军事制度史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43 白钢主编 孟祥才著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 3 卷)·秦汉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4 宁可主编 中国经济发展史(1)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45 高敏 秦汉史探讨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46 [英]崔瑞德,[英]费正清主编 [英]崔瑞德、[美]鲁惟

一编 杨品泉等译 剑桥中国秦汉史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47 周振鹤 中央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两千年地方政府层级变

迁的分析(上)(下) 复旦学报,1995(3)、(4)

44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354: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48 葛剑雄 论秦汉统一的地理基础:兼评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

义〉 中国史研究,1994(2)

49 高敏 东汉魏晋时期州郡兵制度的演变 历史研究,1996(3)

50 孙筱 秦汉户籍制度考述 中国史研究,1992(4)

51 高荣 本世纪秦汉邮驿制度研究综述 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6)

52 范学辉 秦汉地方行政运作机制初探(文史哲),1999(5)

53 卜宪群 秦汉公文文书与官僚行政管理 历史研究,1997(4)

54 沈重 略论历代政区演变与中央集权 中国史研究,1991(2)

55 张金光 秦乡官制度及乡、亭、里关系 历史研究,1997(6)

56 谢桂华 尹湾汉墓简牍和西汉地方行政制度(文物),1997

(1)

57 高大伦 尹湾汉墓木牍〈集簿〉中户口统计资料研究 历史研

究,1998(5)

58 高恒 汉代上计制度论孝:兼评尹湾汉墓木牍〈集簿〉 东南

文化,1999(1)

59 潘京京 略论秦汉时代的运河和漕运 云南师大学报(哲社

版),1993(2)

60 陈长琦 汉代郡政府行政职能考察 暨南学报,1993(4)

61 仝晰纲 秦汉乡里的社会职能 山东师大学报,1992(3)

62 陈长琦 汉代察举制度略论 华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2(4)

63 韩国明 西汉任官制度的发展变化与社会 兰州大学学报(哲

社版),1991(4)

64 巴新生 汉初郡国并行政体试析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1992(6)

意大利文65 Laffi Umberto La provincia della Gallia Cisalpina Pavia,1992

66 Laffi Umberto Poteri triumvirali e organi repubblicani Como,1993

67 Letta Cesare Studi sulle magistrature indigene e municipali in area

italica Pisa,1992

543第七章摇帝国初期的繁荣

Page 355: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68 Emilio Gabba Introduzione alla Storia di Roma Milano,1999

英摇文69 Austin,Michel Modus Operandi London,1998

70 Badian ,E Roman Imperialism in the Late Republic Oxford,1968

71 Bagnall,Roger S The Demography of Roman Egypt Cambridge,

1999

72 Beard,Mary Rome in the Late Republic Duck Worth,1985

73 Begley,Vimala Rome and India in the Ancient Sea Trade London,

1991

74 Birley,Authony The People of Roman Britain London,1979

75 Boak,E R A History of Rome to A D 565 New York,1965

76 Bouchier,E S The Roman System of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to the

Accession of Constantine the Great Roma,1968

77 Bowersock,G W Augustus and the Greek World Oxford,1965

78 Braund,David C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Roman Empire UK,

1993

79 Brewster, E H Roman Craftsmen and Tradesmen of the Early

Empire Wisconsin,1917

80 Brunt,P A The Revenues of Rome JRS,1981(71)

81 Brunt,P A Italian Manpower Oxford,1971

82 Broughton,T R S The Magistrates of the Roman Republic Oxford,

1951

83 Caesar The Gallic War Harvard University,1952

84 Cato,M on Agriculture Harvard University,1936

85 Charlesworth,M P TradeRoutes and Commerce of the Roman Em

pire Chicago,1926

86 Chevallier,Raymond Roman Roads London,1989

87 Chisholm,Kitty Rome the Augustan Age Oxford,1981

88 Cicero in Vrrem,in Pisonem,de Provinciis Consularibus Harvard Uni

64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356: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versity,1970

89 Cornell,Tim The Second Punic War London,1996

90 Cornell,T J Urban Society in Roman Italy London,1996

91 Crook,J A The Last Age of the Roman Republic Cambridge,1994

92 Curchin, L A Roman Spain Conquest and Assimilation London,

1991

93 Deligt,L Fairs and Markets in the Roman Empire Netherlands,

1993

94 Dios Roman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1954

95 Dionysius Roman Antiquities Harvard University,1976

96 Drink Woter,J E Roman Gaul Great Britain,1983

97 Durant,G M Britain Romes most Northerly Province London,1969

98 Earl,Donald The Moral and Political Tradition of Rome London,

1967

99 Finley,M I The Ancient Economic Los Angeles,1973

100 Forbes,Robert J Studies in Ancient Technology Leiden,1964

101 Frank,T An Economic Survey of Ancient Rome Baltimore,1959

102 Garnsey , Peter Cities, Peasants and Food in Classical

Antiquity Cambridge,1998

103 Garnsey,Peter Trade and Famine in Classical Antiquity Cambridge,

1983

104 Gillam,Olive Kuntz The Memoirs of Augustus New York,1965

105 Gruen,Erich S Hellenistic World and the Coming of Rome London,

1984

106 Hadrill,Andrew Wallace Augustan Rome London,1993

107 Hammond,Moson The City in the Ancient World Harvard,1972

108 Hannestad,Niles Roman Art and Imperial Policy Denmark,1986

109 Harris, William V War and Imperialism in Republican

Rome Oxford,1979

743第七章摇帝国初期的繁荣

Page 357: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110 Hirth,F China and the Roman Orient Hongkong,1921

111 Holmes ,T Rice The Architect of Roman Empire Oxford,1931

112 Hooper,Finley Roman Realities Michigan,1980

113 Jones,Peter The World of Rome Cambridge,1997

114 Jones, Richard Duncan Structure and Scale in the Roman

Economy Cambridge,1990

115 Jones,A H M The Cities of the Roman Provinces Oxford,1971

116 Kagan,Donald The Roman World Problems in Ancient History New

York,1966

117 Lawrence,Kepple The Making of the Roman Army from Republic to

Empire London,1984

118 Lawrence, Kepple Colonization and Veteran Settlement London,

1983

119 Lendon,J E The Art of Government in Roman World Oxford,1997

120 Levick,Barbara Claudius London,1993

121 Livy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Harvard University,1976

122 Lomas,Kathryn Rome and the Western Greeks New York,1993

123 MacMullen,Ramsay Changes in the Roman Empire New Jersey,

1990

124 Mattingly,H The Roman Coins in the British Museum London,

1965

125 Millar,Fergus The Roman Empire and Neighbours New York,1966

126 Moeller,Watter O The Wool Trade of Ancient Pompii Netherlands,

1976

127 Mommsen,Theodor The Provinces of Roman Empire London,1920

128 Moson,Claude Nicolet Space Geography and Politics in the Early

Roman Empire Michigan,1991

129 Pliny,Natural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1947

130 Plutarchs Lives London,1967

84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358: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131 Polybius The Histories Harverd University1938

132 Raschke, M G New Studies in Roman Commerce with the

East Berlin,1978

133 Reinhold,Meyer From Republic to Principate America,1988

134 Rickman,Geoffrey The Corn Supply of Ancient Rome Oxford,1980

135 Rogers,Guy M The Sacred Identity of Ephesos London,1991

136 Rostovtzeff, M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Roman

Empire Oxford,1957

137 Shotter,David The Fall of the Roman Republic London,1994

138 Smith,R E Service in the Roman Army Manchester,1958

139 Starr,Chester G The Roman Empire Oxford,1982

140 Starr,Chester G The Ancient Romans Oxford,1971

141 Strabo,The Geography Harvard University,1949

142 Syme,Ronald The Augustan Aristocracy Oxford,1986

143 Talbert,Richart J A The Senate of Imperial Rome New Jersey,

1984

144 Thompson,Henry Rome in the Augustan Age Norman,1962

145 Toynbee ,Arnold J Hannibals Legacy London,1965

146 Wacher,John The Roman World London,1987

147 Wallace, S L Taxation in Egypt from Augusrus to

Diocletian Princeton,1938

148 Wells,C M The German Policy of Augustus Oxford,1972

149 White,K D Roman Farming New York,1970

150 Whittaker,C R Rural Labour in Three Roman Provinces Garnsey,

1980

151 Whittaker,L R Frontiers of the Roman Empire London,1994

152 Wild, J P Textile Manufacture in the Northern Roman

Provinces Cambridge,1970

153 Wiseman,T P Roman Republican Road Building Oxford,1970

943第七章摇帝国初期的繁荣

Page 359: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154 Wiseman,T P Roman Political Life Great Britain,1985155 Wiseman,T P New Men in the Roman Senate Oxford,1971156 Woolf,Greg Becoming Roman,The Origins of Provincial Civilization

in Gaul Cambridge,1998157 Yavetz,Z Plebs and Princeps Oxford,1969

05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Page 360: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后摇语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农民们一年的田间劳作终于换来丰硕果实,我也历经了几年的伏案劳作完成了这本处女之作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望着厚厚的一摞书稿,心中涌动着农民般的喜悦与激动。秋天是自然界变化的一个尺度,也是人生经历的一个见证。回顾我在罗马史研究领域中的学习与耕耘历程,心中充溢着对恩师,对亲人的感谢。

我感谢我的恩师。1984 年是我事业的转折点。这一年我考上了史亚民先生的硕士研究生,开始学习和研究罗马历史。感谢史先生把我引进了中国罗马史研究领域的学术殿堂!1996—2000 年,我在朱寰先生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其间,我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第一批立项课题的基金资助,主持罗马共和国到帝国政治机制的转变与运作的课题研究,并赴意大利比萨大学历史系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几年来,在朱先生的殷殷教导下,我的科研方向逐步稳定明确,科研能力也不断提高。感谢朱先生带领我登上了一个更新更广阔的学术领域!感谢多年来一直给予我关爱的林志纯先生、王永本先生、丁则民先生、孙义学先生和薛虹先生。他们从不同角度给予我的指点和关注,使我在事业的奋斗中幸运地少走了很多弯路。感谢比萨大学的 Umberto LAFFI 教授和Cesare LETTA教授,他们热心地为我创造机会与意大利罗马

Page 361:  · 摇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摇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宫秀华著.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摇ISBN

史研究领域的一些专家学者展开交流与讨论,使我能够比较及时地了解一些最新科研信息。他们还对本书的研究给予了十分有益的指点与建议。感谢詹子庆先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帮助我了解和研究中国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度。可以说,书中关于“中国秦汉郡县制度与罗马行省制度的比较”的内容只是我的一个计划,如果没有詹先生的鼎力相助,我是无论如何不会如此迅速地将这一计划付诸实践的。这些恩师是我事业前进道路上的灯塔,指引着我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尽管有的恩师已经仙逝,但是他们的培育之恩永远是我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

我感谢我的亲人。感谢我的父母与公婆。他们总是将成倍的慈爱倾注给我,却从来不计较我回报多少孝心。他们总是在我生活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地为我分忧解难,却从来不责怪我在他们的病榻前陪伴太少;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分享我的成功与失败,却很少让我知道他们的困难和烦恼。感谢我的丈夫和儿子。丈夫在工作之余,默默地承担了教育儿子、操持家务的大部分重担;儿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习惯了独立地做一些事情,现在儿子已经成长为一名正直向上、努力学习的大学生。父辈的呵护与奉献、亲人的支持与理解是我生活旅途中的强大后盾,是我事业攀登的精神依靠,更是我心灵深处的巨大暖流。他们浓浓的、火热的亲情融化了我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又一座冰山,永远是我顺利前行的重要保障。

秋天是一个迷人的季节,它将世间万物装点得五彩缤纷,独具浓重成熟之美。然而,没有冬天的休整、春天的播种、夏天的耕作,哪里有秋天的收获与美丽?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恩师和我的亲人!

作摇者2001 年秋于长春

253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