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1 最优系泊系统设计的研究 摘要 本文首先通过受力分析的方式分别表示出了浮标、钢管、钢桶与重物球和锚链的静 态平衡方程,进而通过 fsolve()最小二乘法与信赖域算法求解出最终的结果。之后,采 取“逆向思考”的方式,通过多元函数的非线性规划 fmincon(),在保证角度、吃水深 度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求得重物球质量的最大最小值。最后,我们通过分量乘除法构建 评价函数,求得不同情况下系泊系统的最优设计方案。 首先,我们受力分析建模,确定了在海水静止、锚链确定的情况下,决定整个模型 的因素为风速、浮标吃水量和重物球质量。我们发现,风速会改变锚链是否全部沉底; 重物球越重,浮标吃水深度越大,钢桶的倾斜角度越小。之后,用 matlab 分别求出了 风速为 12 和 24m/s 下的各变量。 之后,我们先判断出 36m/s 锚链没有沉底,已经全部浮起,并且角度超过范围。之 后,使用多元非线性规划的方式,在保证角度在可行域的范围内,求得重物球质量的最 小值;通过让浮标全部沉底,角度尽可能小,求得重物球质量的最大值,进而确定重物 球质量的范围。 最后,我们在基于问题 1 和 2 受力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四个系统的海水流力,修正 了力学模型的平衡方程。之后,我们继续通过 1 与 2 问中的多元非线性函数规划模型, 求解在一定范围内,确定了锚链型号的情况下,最优的锚链长度和重物球质量。钢桶的 倾斜角度与浮标的吃水深度呈负相关,故我们通过分量乘除法,形成综合评价指标 ( ,,) a b c Rh Rh ,来确定最优解。再考虑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锚链型号,不同的 风速与流速组合,不同的布防海域的实测水深,确定最优解。 关键词:受力分析 力学微分方程 最小二乘法 多元非线性函数规划 分量乘除法

最优系泊系统设计的研究 - math.tongji.edu.cnmath.tongji.edu.cn/model/docs/A201609003053.pdf · 海域的实测水深范围,综合考量风速、水流速度等自然因素,通过对系泊系统的设计,

  • Upload
    others

  • View
    1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1

最优系泊系统设计的研究

摘要

本文首先通过受力分析的方式分别表示出了浮标、钢管、钢桶与重物球和锚链的静

态平衡方程,进而通过 fsolve()最小二乘法与信赖域算法求解出最终的结果。之后,采

取“逆向思考”的方式,通过多元函数的非线性规划 fmincon(),在保证角度、吃水深

度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求得重物球质量的最大最小值。最后,我们通过分量乘除法构建

评价函数,求得不同情况下系泊系统的最优设计方案。

首先,我们受力分析建模,确定了在海水静止、锚链确定的情况下,决定整个模型

的因素为风速、浮标吃水量和重物球质量。我们发现,风速会改变锚链是否全部沉底;

重物球越重,浮标吃水深度越大,钢桶的倾斜角度越小。之后,用 matlab 分别求出了

风速为 12和 24m/s下的各变量。

之后,我们先判断出 36m/s 锚链没有沉底,已经全部浮起,并且角度超过范围。之

后,使用多元非线性规划的方式,在保证角度在可行域的范围内,求得重物球质量的最

小值;通过让浮标全部沉底,角度尽可能小,求得重物球质量的最大值,进而确定重物

球质量的范围。

最后,我们在基于问题 1 和 2 受力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四个系统的海水流力,修正

了力学模型的平衡方程。之后,我们继续通过 1 与 2 问中的多元非线性函数规划模型,

求解在一定范围内,确定了锚链型号的情况下,最优的锚链长度和重物球质量。钢桶的

倾斜角度与浮标的吃水深度呈负相关,故我们通过分量乘除法,形成综合评价指标

( , , ) a b cR h R h ,来确定最优解。再考虑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锚链型号,不同的

风速与流速组合,不同的布防海域的实测水深,确定最优解。

关键词:受力分析 力学微分方程 最小二乘法 多元非线性函数规划 分量乘除法

2

问题重述

近年来,海洋观测技术快速发展。近浅海观测一直是海洋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

近浅海观测网也在观测系统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海观测的信息传输节点一般由

浮标系统、系泊系统和水声通讯系统组成,其中,系泊系统是关键。本文旨在通过建立

数学模型来设计并评价系泊系统。

问题 1:通过受力分析,建立传输节点的数学模型,结合传输节点的已知参数、大自

然的条件(海面风速分别为 12m/s 和 24m/s),求解出传输节点的未知量。

问题 2:已知假设与问题 1 相同,计算海面风速为 36m/s 时的传输节点未知量,并

且适当增加或减少重物球的质量,保证传输节点的正常运行。

问题 3:考虑到问题 1、2 的模型的理想条件,问题 3 要求我们结合更加实际具体的

情形进行分析,综合设计系泊系统,并分析系统地相关参数。

问题分析

一、 问题 1的分析

问题 1 基于海水静止,我们假设浮标倾斜的程度可以忽略;假设钢管之间通过铰接

的形式连接,四根钢管始终在切面内;假定锚链本身的重量远远大于锚链周围的水流产

生的浮力。我们要先通过分别对浮标,钢管,钢桶和锚链的受力分析,分别求解出四个

模型。之后,我们需要在已知水深,海水密度,风速和锚链型号的情况下,求解出浮标

的吃水深度,进而求解其他未知量。本问题中又含有大量的三角函数,故需要求解非线

性方程组。我们抛弃了只能达到局部最优的遗传算法,采用了 fsolve 函数可以使全局

均达到最优的最小二乘法,并且我们采用了信赖域算法,通过迭代,使式子之间的平方

和达到最小,来求得最优解。最后,我们通过方程与零的偏差程度,每一次迭代的步值,

一阶最优性来评判模型最优解的准确性与稳定性。

二、 问题 2的分析

问题 2是在问题 1的假设下进行的,所以,在力学模型方面与问题 1没有本质差别。

因为锚链在浅海中,它有可能沉底,也有可能全部浮起,所以,我们需要求解出临界的

吃水深度和风速,判断出风速为 36m/s到底是锚链的那一种情况。之后,我们分析可以

得到:重物球的质量越大,钢桶的倾斜角越小,但是浮标的吃水深度也越大。所以我们

通过 fmincon非线性多元函数最小值,来求解出满足锚链在锚点与海床的夹角不超过 16

度,钢桶的倾斜角度不超过 5 度,浮标吃水深度不超过 2m 情况下的,最小和最大的重

物球质量。

三、 问题 3的分析

问题 3 是在问题 2 和问题 1 的特殊情况下,将模型更实际化,引入海水速度,布放

海域的实测水深范围,综合考量风速、水流速度等自然因素,通过对系泊系统的设计,

确定锚链的参数,锚链的总长度和重物球的质量,在满足锚链与海床的夹角不超过 16 度

的情况下,使得最终浮标的吃水深度和游动区域,以及钢桶的倾斜角度尽可能小。因为

吃水深度与倾斜角度呈负相关,故必须在两者的最小之间找到一个综合评价的最小值。

符号说明

浮标:

符号 定义与说明

D 浮标的底面直径 2m

H 浮标的高 2m

3

h 浮标的吃水深度

M 浮标的质量 1000kg

钢管、钢桶与重物球:

d1 每节钢管的直径 0.05m

l1 钢管的长度 1m

m1 钢管的质量 10kg

d2 钢桶的直径 0.3m

l2 钢桶的长度 1m

m2 钢桶的总质量 100kg

m3 重物球的质量

锚链和锚:

s 距离锚链与锚连接起点距离为 s 处

锚链在锚点与海床的夹角

钢桶的倾斜角度

( )s 距离锚链与锚连接起点距离为 s 处轴线与海床的夹

、 ( = g ) 是单位长度的质量,是单位长度的重量

m4 为锚链的总质量

力的角度与单体形状的角度: 力与海床水平面的夹角

单体形状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如钢管与竖直线的夹

角)

F 浮 表示某个物体所受到的浮力

F 风、F 水 表示浮标所受到的风的力,水流的力

mg 表示某个物体受到的重力

1v

风的速度

2v

海水的速度

4

假设说明

1.假设浮标倾斜的程度可以忽略

2.假设钢管之间通过铰接的形式连接,四根钢管始终在切面内

3.假定锚链本身的重量远远大于锚链周围的水流产生的浮力,锚链的流体作用力相比于

重力是一个相对小量

4.海水速度与风俗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模型的建立、求解与评价

(一) 问题一模型的建立、求解与评价

根据分析问题,我们先需要用重物球质量 m3=1200kg,水深 18m,海水密度

3 3

海水=1.025 10 /kg m ,分别计算出风速

112 /v m s 和

124 /v m s 时,海水静止

20 /v m s 时,浮标的吃水深度;进而再求解出钢桶和各节钢管的倾斜角度,锚链形

状和游动区域。

1.1 问题 1模型的建立

根据题目条件,我们分析得到了四种系统的受力模型:浮标模型(浮标系统)、钢管

模型、钢桶和重物球模型(水生通讯系统)、锚链模型(系泊系统)。

1) 浮标模型

如图所示,浮标受到:近海风荷载 2

风F =0.625 Sv (N)(水平方向), F浮(竖

直向上),自身重力 Mg(竖直向下),以及杆 12 对浮标的作用力1F 。此时,因为钢管之

间,钢管与浮标之间均用铰连接,并且钢管有自身重力和浮力,故钢管不是二力杆,1F

的方向不一定和杆 12的方向相同。结合文献【1】物理我们可得,浮 海水 排=F gV 。

并且在第一问中,我们假设浮标倾斜给我们带来的对力的影响与重力、浮力相

比,数量级太小,故可以忽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沿着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列平衡方

程:

风 1 1

浮标 1 1

F =Fcos

=Mg+FsinF

(1 方程组)

5

将 =D (H-h)S ,D=2m,H=2m,风速1v ,带入 2

风F =0.625 Sv :

2

风 1F =1.25 (2-h) v (2式)

将 3 3

海水=1.025 10 /kg m ,重力加速度 39.8 /g kg m ,

2

排 4

DV h

,D=2m,

=3.1415926代入浮 海水 排=F gV ,并且因为数量级为 10^4,故保留四位小数:

浮标31557.2977F h (3式)

由方程组 1式,方程 2式,方程 3式,我们可得到1

和 h, 2

1v 的数学模型:

1 2

1

31557.2977 9800tan( )

1.25 (2-h) v

h

(1.1)

2) 钢管模型

我们以点 1,点 2 之间的 12杆为例,来受力分析。

如图,钢管受到:浮标对它的作用力1F,23杆对它的作用力

2F ,自身重力 m1g

(竖直向下),水对它的浮力浮钢管F (竖直向上)。此处,

1 1+

2

。我们沿着水平方向

和竖直方向分别列平衡方程:

2 2 1 1 1 浮钢管

1 1 2 2

F sin F sin

Fcos =F cos

m g F

(4方程组)

将 3 3

海水=1.025 10 /kg m ,重力加速度 39.8 /g kg m ,

2

1钢管 1=l

4

dV

d1=0.05m, =3.1415926 代入浮钢管 海水 钢管F gV 由方程组 4 式,我们可得到

2F 的

2 和

6

1tan( ) ,h, 2

1v 的数学模型:

2 1 2

1

78.2767tan( ) tan( )

1.25 (2-h) v

(1.2)

由 12杆类比受力分析,可求出 23杆,34杆,45杆,可得到3F 的

3 和

2tan( ) ,h, 2

1v

的数学模型:

3 2 2

1

78.2767tan( ) tan( )

1.25 (2-h) v

(1.3)

由受力分析可得到递推公式:

1 2

1

78.2767tan( ) tan( ) ( 1,2,3,4)

1.25 (2-h) vi i

i

(1.4)

之后,要让钢管静止平衡,我们必须使得力矩平衡,由三力汇交原理【1】:当一个钢管受

到三个力作用,这三个力在同一平面内但是不共线时,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汇交于一点。

由几何关系可知:

tan( ) sin( ) cos( ) tan( )

sin( )

2

A A A B

A

x x

x

化简可得:

tan( ) tan( )cot( )

2A B

A

(1.5)

(1.5)式中,1 表示第一根杆与竖直线的倾斜角度,

1 表示

1F作用线与水平的夹角,

2

表示2F 作用线与水平的夹角。

同理可得递推公式(i=5 铁桶处时时不成立):

7

1tan( ) tan( )

cot( ) ( 1,2,3,4)2

i ii

i

(1.6)

3) 钢桶和重物球模型

在这里, 表示锚链在 6 点处的切线夹角, 表示作用在 6 点处的合力与水平线的夹角。

由受力分析可知:

6 6 风

6 6 2 3 5 5 浮钢管

cos( )

F sin +m g F sin

F F

m g F

代入钢桶长度 l2=1m,钢桶外径 d2=0.3m,钢桶与设备总质量 m3=100kg,风速 v1,浮标

的吃水深度 h。可得6

tan( ) 与 h, 2

1v 的关系:

6 2

1

31557.2977 22143.0675tan( )

1.25 (2-h) v

h

(1.7)

所以有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化简可得:

6 2

1

31557.2977 10388.0675tan( ')

1.25 (2-h) v

h

(1.8)

以及由力矩平衡,三力汇交原理可得:

5 65

tan( ) tan( ')cot( )

2

(1.9)

此处,5 ,为钢桶的倾斜角度。

4) 锚链模型【2】

在讨论锚链模型之前,我们首先得明确它有两种情形:

8

1.左边有一部分拖在地上

2.全部锚链浮起

这里,我们认为锚链的数量太多,将模型简化为连续性方程。对锚链水平方向与竖直方

向列方程可得:

7 7 风

7 7 4 6 6

cos( )

F sin F ' sin '

F F

m g

化简可得临界稳定状态时,刚好 0 时:

临界

1临界24

0.7

.51

496

61m/s

h m

v

现在对锚链的一个微小单元,沿着法线和轴线方向列微元平衡方程:

锚链=( cos( )+D)ds

( sin( ) )ds

Td gV d

T gAdz F

引入表观张力:锚链

'T T gV ,所以方程组可以化简为:

9

' =( cos( )+D)ds

' ( sin( ) )ds

T d

dT F

(1.10)

由假设 3可知:

' = cos( )ds

' sin( )ds

T d

dT

(1.11)

两式相除得,并且将 T’替换成 T:

tan( )dT

dT

(1.12)

将式 1.12代入 1.10得,并且以锚链与锚的连接点为起始点,距离起始点 s0,长度 s处

积分:

0

0 0 0 00 0 02

cos( ) cos( )1 cos( )(tan( ) tan( )) (tan( ) tan( ))

cos ( )

T T Ts s d

(1.13)

上式中,是单位长度的重量, ( )s 距离起始点 s 处的切线夹角。

之后,将 cos( )ds, sin( )dy dz ds 代入 1.13 式,可以得到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

方程:

0

0

0

0 00

0 00 2

0

cos( )1 1ln( tan( ))

cos( ) cos( )

cos( )sin( )1 1 1( )cos( ) cos( )cos ( )

T Ty y d

T Tz z d

(1.14)

进而可以得到锚链的一般方程:

( 1)

ys ash

a

yz a ch

a

上式中,T

a

,且令00 ,

00s 。

1.2 模型的求解

我们联立 1.1 到 1.14 可以得到一组非线性方程组。在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过程中,我

们很难通过直接反解的方式求得数值解。所以,我们准备采用最小二乘法的方式,来求

解非线性方程组。

1) 构建目标函数

构建目标函数时,将各个单体向 z方向投影之和应等于 18m:

10

1 2 3 4

6

1 118 cos( ) cos( ) cos( ) cos( ) cos( ) ( )

cos( ) cos( )

Th

再联立式子 1.1到 1.14,可得到包含上式的非线性方程组。

2

1 2 3 4

1 1 2

2 1 2

3 1 2

4 1

1.25 (2 )18 cos( ) cos( ) cos( ) cos( ) cos( ) )

78.2767cot( ) tan( ) 1

2.5 (2 )

78.2767cot( ) tan( ) 3

2.5 (2 )

78.2767cot( ) tan( ) 5

2.5 (2 )

78cot( ) tan( ) 7

h vh

g

h v

h v

h v

2

5 1 2 2

风 风

重物球

6 2

重物球

2

1

.2767

2.5 (2 )

78.2767 269.9608cot( ) tan( ) 8

2.5 (2 ) 2.5 (2 )

31557.2982 10383.0675tan( )

1.25 (2 )

31557.2982 11895.6975tan( )

.125 (2 )

31557.2982tan( )

h v

h v h v

h m g

h v

h m g

h v

h

2

9800

1.25 (2 )

12 24

h v

v or

2) 参数及算法的确定

在选择算法时,我们准备采用 Trust Region 算法【4】。Trust Region 算法是最优

化算法中的一种,它和牛顿算法不同,牛顿算法用到的是整个函数的整体函数

域,信赖域算法通过每次迭代确定信赖域,得到试探步长,之后通过评价函数决

定是否接受该步长并且决定下一次的信赖域。

11

信赖域算法的流程图

我们取最大迭代次数为 400次,误差控制在 610 以下。

3) 最后结果

风速 12m/s时(小于临界风速 24.5161m/s):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1

2

3

4

5( )

6 h 1

风v

海底

0.0171 0.0172 0.0173 0.0174 0.0176 1.3561 0 0.7348 1.5538 12 6.8219

0.9774° 0.9832° 0.9890° 0.9949° 1.0083° 77.7016° 0° 89.0254°

锚链拖地长度 6.8219m 吃水

深度 0.7348m

钢 管 与 竖 直 方 向 的 夹 角

0.9774 ° 0.9832 °

0.9890° 0.9949°

钢 桶 与 竖 直 方 向 的 夹 角

1.0083°

悬链线顶端倾角 77.7016°底

端 0°

当底角角度为0时 悬链线方

程 y=a*(ch(y/a)-1)

a=F/w=3.3198 悬链线方程 z=3.3198*ch((x-6.8219)/3.3198-1)

游动半径 7.3966+0.0864+6.8219=14.3049m 面积 642.8681 ㎡

12

风速 24m/s时(小于临界风速 24.5161m/s):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1

2

3

4

5( )

6 h 1

风v

海底

0.0652 0.656 0.0660 0.0663 0.0672 1.0273 0 0.7489 14.0721 24 0.3158

3.7360° 3.7572° 3.7787° 3.8005° 3.8489° 58.8615° 0° 86.3°

锚链拖地长度 0.3158m 吃水深度

0.7489m

钢管与竖直方向的夹角 3.7360°

3.7572° 3.7787° 3.8005°

钢桶与竖直方向的夹角 3.8498°

悬链线顶端倾角 42.9102°底端

风力 900.792N

a=13.1311 悬 链 线 方 程

z=13.1311*ch((y-

0.3158)/13.1311-1)

游动半径 10.9080+0.3300+0.3158=11.5538m 面积 419.3721㎡

1.3 模型的评价

12m/s

12m/s 时,最后求得的结果显示:方程与零的偏差程度极低,最终每一次迭代的步

值稳定在零左右,一阶最优性也稳定在零的左右,说明:模型的最优解的准确性与

稳定性好,解很符合条件。

13

24m/s

24m/s 时,最后求得的结果显示:方程与零的偏差程度低,最终每一次迭代的步值

稳定在零左右,一阶最优性也稳定在零的左右,说明:模型的最优解的准确性与稳

定性好,解很符合条件。

(二) 问题二模型的建立、求解与评价

2.1 问题 2模型的建立

问题 2是在问题 1的假设下进行的,所以,在力学模型方面与问题 1没有本质差别。

因为锚链在浅海中,它有可能沉底,也有可能全部浮起,所以,我们需要求解出临界的

吃水深度和风速,判断出风速为 36m/s到底是锚链的那一种情况。

风36v ,大于临界风速 24.5161m/s,所以锚链全部浮起。将风速 36m/s代入第一问的

模型中,得到: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1

2

3

4

5( )

6 h 1

风v

海底

0.1369 0.1377 0.1384 0.1392 0.1409 0.8250 0.3127 0.7700 1.4342 36 0

7.8454° 7.8876° 7.9301° 7.9732° 8.0707° 47.2675° 17.9170° 82.2°

风力 1992.6N a=29.0466

悬链线方程 y=29.0466*cosh(x/29.0466+ln(tan17.9170°+sec17.9170°))-

29.0466*sec17.9170°

游动半径 18.025+0.691=18.716m

面积 1100.441㎡

不满足0 16 ,

0 5 ,所以应该增加重物

球的质量来减小两个角度值。

之后,我们采用 fmincon 非线性

多元函数规划,来求解出重物球质

量的范围。第二问在第一问的基础

之上增加了四个限制性条件:

14

重物球

0 16

0 5..0 2

1200

sth m

m kg

作为非线性限制性条件中的不等式。然后联立 1.1 到 1.14 作为非线性限制性条件中的

等式得到非线性限制性条件中的等式: 2

1 2 3 4

1 1 2

2 1 2

3 1 2

4 1

1.25 (2 )18 cos( ) cos( ) cos( ) cos( ) cos( ) )

78.2767cot( ) tan( ) 1

2.5 (2 )

78.2767cot( ) tan( ) 3

2.5 (2 )

78.2767cot( ) tan( ) 5

2.5 (2 )

cot( ) tan( ) 7..

h vh

g

h v

h v

h v

st

2

5 1 2 2

风 风

重物球

6 2

重物球

2

1

78.2767

2.5 (2 )

78.2767 269.9608cot( ) tan( ) 8

2.5 (2 ) 2.5 (2 )

31557.2982 10383.0675tan( )

1.25 (2 )

31557.2982 11895.6975tan( )

.125 (2 )

31557.2tan( )

h v

h v h v

h m g

h v

h m g

h v

2

982 9800

1.25 (2 )

36

h

h v

v

2.2 模型的求解

结果:重物球的质量 minx(11)= 1782.099kg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1

2

3

4

5( )

6 h 1

风v

重物球m

0.0854 0.0858 0.0862 0.0865 0.0873 0.8507 0.2502 0.7700 1.4855 36 1782.099

4.8981° 4.9172° 4.9366° 4.9561° 5.0000° 48.7427° 14.3372° 85.1115°

悬链线顶端倾角 48.7427°底端 14.3372°

风力 1710.396N a=24.9329

悬链线方程 y=a*cosh(x/a+ln(tanα+secα))-a*secα

y=24.9329*cosh(x/24.9329+ln(tan14.3372°+sec14.3372°))-24.9329*sec14.3372°

游动半径 18.4814m 面积 1073.0487㎡

15

浮标全部沉入 Maxx(11)=5303.768kg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1

2

3

4

5( )

6 h 1

风v

重物球m

0 0 0 0 0 1.5708 0 2 1.5708 36 5303.768

0° 0° 0° 0° 0° 90° 0° 90°

1782.099 11 5303.768kg x kg

2.3 模型的评价

最后求得的结果显示:方程与零的偏差程度低,最后求得 x(11)稳定在 1800 左右。最终

的函数值稳定,最终每一次迭代的步值稳定在零左右,一阶最优性也稳定在零的左右,

说明:模型的最优解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好,解很符合条件。

(三) 问题三模型的建立、求解与评价

3.1 问题 3模型的建立

由第三问题目条件可知如下逻辑:

16

我们首先要基于大自然中关于水深,水流速和风速,来使得浮标的吃水深度 h,游动区

域的最大半径 Rmax,钢桶的倾斜程度 三者尽可能小。

在 1.1 到 1.14 式中,分子决定了竖直方向的力,分母决定了水平方向的力。第三问与

第一问、第二问相比,竖向力没有变化,仅仅是改变了横向水平的力,故 1.1 到 1.14式

中只改变了分母,以1

tan( ) 为例:

考虑水流力

1 仅风 1 风和水

1 1 2

31557.2977 9800 31557.2977 9800tan( ) tan( ) =

( , ) ( , , )

h h

f v h f v v h

其中,1 2( , , )f v v h 由

1 2 1 2 夹角, , , ,v v h v v 共同决定。

因为在函数的多目标最优化中,我们基本无法达到全局最优,因为不同目标之间对

最优的定义有矛盾,故很多局部最优的算法无法使用。

为 了 解 决 这 个 问 题 , 我 们 通 过 分 量 乘 除 法 的 方 法 , 构 建 评 价 函 数

( , , ) ( , , )a b cR h R h a b c R ,来评判系泊系统的优劣。

分量乘除法【3】是一种在求解多目标最优化时常见的算法,它通过构建某种相同的指

标,来评判多个不同解之间的取舍。在评判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不同量纲之间的变量进

行去量纲化,消除大数对小数的覆盖效应。考虑到分量乘除法所构建的评价函数总量纲

相同,不同 , ,R h 之间变化也是相对变化,所以可以用分量乘除法来判断出最优解。

17

3.2 模型的求解

1) 情况 1:水流速与风流速方向相同(最差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浮标的游动区域即为两速度分别取最大的时候,形成的平衡的水平距离,

而形成的最大的圆形游动区域。

在情况一中,分母的改变为,以1

tan( ) 为例:(F1与海床水平面的夹角)

考虑水流力

1 仅风 1 风和水2 2 2

1 1 2

31557.2977 9800 31557.2977 9800tan( ) tan( ) =

1.25 (2-h) v 1.25 (2-h) v +748

h h

h v

1 为 F1与海床水平面的夹角。

我们通过这种对分母的变换,可以迅速得到新的基于四个力学模型的平衡方程:

18

2 2 2

风 水 水

1 2 3 4

1 1 2 2 2

风 水 水

2 1 2 2

风 水

1.25 (2 ) +748 +18718 cos( ) cos( ) cos( ) cos( ) cos( ) )

78.2767cot( ) tan( ) 1

2.5 (2 ) +2 748 +1 18.7

78.2767cot( ) tan( ) 3

2.5 (2 ) +2 748 +3 18.7

h v h v vh

g

h v h v v

h v h v v

2

3 1 2 2 2

风 水 水

4 1 2 2 2

风 水 水

5 1 2 2 2 2

风 水 水 水

78.2767cot( ) tan( ) 5

2.5 (2 ) +2 748 +5 18.7

78.2767cot( ) tan( ) 7

2.5 (2 ) +2 748 +7 18.7

78.2767 269.cot( ) tan( ) 8

2.5 (2 ) +2 748 +8 18.7 +112.2

h v h v v

h v h v v

h v h v v v

2 2 2 2

风 水 水 水

重物球

6 2 2 2 2

风 水 水 水

重物球

2 2 2

风 水 水

9608

2.5 (2 ) +2 748 +8 18.7 +112.2

31557.2982 10383.0675tan( )

1.25 (2 ) +748 +4 18.7 +112.2

31557.2982 11895.6975tan( )

.125 (2 ) +748 +4 18.7 +1

h v h v v v

h m g

h v h v v v

h m g

h v h v v

2

1 2 2

风 水

12.2

31557.2982 9800tan( )

1.25 (2 ) +748

v

h

h v h v

v

评价函数为: ( , , ) a b cR h R h 令( , , 1)a b c 。

通过迭代穷举的方式,不断缩小最优解的区间。首先确定锚链型号的情况下,改变锚

链长度和重物球质量,求解出让评价函数 ( , , ) a b cR h R h 最小的值:

锚链型号 Ⅰ Ⅱ Ⅲ Ⅳ Ⅴ

锚链总长度 23m 29.6m 30m 30.6m 34m

重物球的质量 4195kg 4280kg 4350kg 4740kg 4300kg

吃水深度 h 1.82m 1.658m 1.68 1.80m 1.664m

最大游动半径 r 5.59m 2.54m 3.3m 5.07m 2.2m

钢桶倾角β 4.42° 4.94° 4.87° 4.35° 4.92°

锚链底端和海底

平面夹角α

0° 0.57° 0.3° 0° 0°

(0°表示锚链已经沉底)

2) 情况 2:1 2

风速 0,水流速 0v v 和1 2

风速 0,水流速 0v v 时

r

19

1 2风速 0,水流速 0v v ,此时与第一问、第二问情况不同。可类比问题

一与问题二求解。

1 2

风速 0,水流速 0v v ,此时与第一问、第二问情况相同。重物球越重,浮

标吃水深度越大,钢桶的倾斜角度越小。

模型的改进与评价

1. 模型的优点

本模型舍弃了只能达到局部最优的模拟退火算法和遗传算法,采用了可以达到全局最优

的最小二乘法,全面地考虑了问题。本模型的最大游动半径小,观测的指标更加精确。

2. 模型的缺点

本模型缺少实际实验的检测,在现有条件下,没办法进行模型的实验检验。本模型没有

考虑到锚链的疲劳极限以及微小形变量。

3. 模型的改进

本模型可以在拥有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再进行模型的建立,通过对大量不同海域的聚

类分析,找出关联度高的影响因素,再对整个模型求解。

参考文献

[1] 叶明伟.《三力汇交原理及应用.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2006,(3);43-44

[2] 王冰《基于细长杆理论的系泊缆索静力及动力分析方法研究》D.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

[3] 李健,靳龙,伍丽峰.《开口空心齿轮轴的优化设计.机械设计与制造》,2006,(1);32-

33

[4] 袁亚湘. 《信赖域方法的收敛性[J]》 计算数学, 1994, 16(3):333-346.

20

附录

%临界风速

function y=fun11(x)

y(1)=-18+x(8)+cos(x(1))+cos(x(2))+cos(x(3))+cos(x(4))+cos(x(5))+(1.25*(2-

x(8))*x(10)*x(10)/68.6)*(1/cos(x(6))-1/cos(x(7)));

y(2)=-cot(x(1))+tan(x(9))+(-78.2767)/(2.5*(2-x(8))*x(10)*x(10));

y(3)=-cot(x(2))+tan(x(9))+3*(-78.2767)/(2.5*(2-x(8))*x(10)*x(10));

y(4)=-cot(x(3))+tan(x(9))+5*(-78.2767)/(2.5*(2-x(8))*x(10)*x(10));

y(5)=-cot(x(4))+tan(x(9))+7*(-78.2767)/(2.5*(2-x(8))*x(10)*x(10));

y(6)=-cot(x(5))+tan(x(9))+8*(-78.2767)/(2.5*(2-x(8))*x(10)*x(10))+(-269.9608)/(2.5*(2-

x(8))*x(10)*x(10));

y(7)=-tan(x(6))+(31557.2982*x(8)-22143.0675)/(1.25*(2-x(8))*x(10)*x(10));

y(8)=-tan(x(7))+(31557.2982*x(8)-23655.6975)/(1.25*(2-x(8))*x(10)*x(10));

y(9)=-tan(x(9))+(31557.2977*x(8)-9800)/(1.25*(2-x(8))*x(10)*x(10));

y(10)=x(7);

%风速 12m/s的数据

function y=fun12(x)

y(1)=-18+x(8)+cos(x(1))+cos(x(2))+cos(x(3))+cos(x(4))+cos(x(5))+(1.25*(2-

x(8))*x(10)*x(10)/68.6)*(1/cos(x(6))-1/cos(x(7)));

y(2)=-cot(x(1))+tan(x(9))+(-78.2767)/(2.5*(2-x(8))*x(10)*x(10));

y(3)=-cot(x(2))+tan(x(9))+3*(-78.2767)/(2.5*(2-x(8))*x(10)*x(10));

y(4)=-cot(x(3))+tan(x(9))+5*(-78.2767)/(2.5*(2-x(8))*x(10)*x(10));

y(5)=-cot(x(4))+tan(x(9))+7*(-78.2767)/(2.5*(2-x(8))*x(10)*x(10));

y(6)=-cot(x(5))+tan(x(9))+8*(-78.2767)/(2.5*(2-x(8))*x(10)*x(10))+(-269.9608)/(2.5*(2-

x(8))*x(10)*x(10));

y(7)=-tan(x(6))+(31557.2982*x(8)-22143.0675)/(1.25*(2-x(8))*x(10)*x(10));

y(8)=-tan(x(7))+(31557.2982*x(8)-23655.6975+68.6*x(11))/(1.25*(2-x(8))*x(10)*x(10));

y(9)=-tan(x(9))+(31557.2977*x(8)-9800)/(1.25*(2-x(8))*x(10)*x(10));

y(10)=x(7);

y(11)=x(10)-12;

%风速 24m/s的数据

function y=fun13(x)

y(1)=-18+x(8)+cos(x(1))+cos(x(2))+cos(x(3))+cos(x(4))+cos(x(5))+(1.25*(2-

x(8))*x(10)*x(10)/68.6)*(1/cos(x(6))-1/cos(x(7)));

y(2)=-cot(x(1))+tan(x(9))+(-78.2767)/(2.5*(2-x(8))*x(10)*x(10));

y(3)=-cot(x(2))+tan(x(9))+3*(-78.2767)/(2.5*(2-x(8))*x(10)*x(10));

y(4)=-cot(x(3))+tan(x(9))+5*(-78.2767)/(2.5*(2-x(8))*x(10)*x(10));

y(5)=-cot(x(4))+tan(x(9))+7*(-78.2767)/(2.5*(2-x(8))*x(10)*x(10));

y(6)=-cot(x(5))+tan(x(9))+8*(-78.2767)/(2.5*(2-x(8))*x(10)*x(10))+(-269.9608)/(2.5*(2-

x(8))*x(10)*x(10));

y(7)=-tan(x(6))+(31557.2982*x(8)-22143.0675)/(1.25*(2-x(8))*x(10)*x(10));

21

y(8)=-tan(x(7))+(31557.2982*x(8)-23655.6975+68.6*x(11))/(1.25*(2-x(8))*x(10)*x(10));

y(9)=-tan(x(9))+(31557.2977*x(8)-9800)/(1.25*(2-x(8))*x(10)*x(10));

y(10)=x(7);

y(11)=x(10)-24;

%36m/s的数据

function y=fun21(x)

y(1)=-18+x(8)+cos(x(1))+cos(x(2))+cos(x(3))+cos(x(4))+cos(x(5))+(1.25*(2-

x(8))*x(10)*x(10)/68.6)*(1/cos(x(6))-1/cos(x(7)));

y(2)=-cot(x(1))+tan(x(9))+(-78.2767)/(2.5*(2-x(8))*x(10)*x(10));

y(3)=-cot(x(2))+tan(x(9))+3*(-78.2767)/(2.5*(2-x(8))*x(10)*x(10));

y(4)=-cot(x(3))+tan(x(9))+5*(-78.2767)/(2.5*(2-x(8))*x(10)*x(10));

y(5)=-cot(x(4))+tan(x(9))+7*(-78.2767)/(2.5*(2-x(8))*x(10)*x(10));

y(6)=-cot(x(5))+tan(x(9))+8*(-78.2767)/(2.5*(2-x(8))*x(10)*x(10))+(-269.9608)/(2.5*(2-

x(8))*x(10)*x(10));

y(7)=-tan(x(6))+(31557.2982*x(8)-22143.0675)/(1.25*(2-x(8))*x(10)*x(10));

y(8)=-tan(x(7))+(31557.2982*x(8)-23655.6975)/(1.25*(2-x(8))*x(10)*x(10));

y(9)=-tan(x(9))+(31557.2977*x(8)-9800)/(1.25*(2-x(8))*x(10)*x(10));

y(10)=x(10)-36;

%非线性规划求解最小 m

function [z,y]=fun22(x)

z(1)=x(5)-5/180*pi;

z(2)=x(7)-16/180*pi;

z(3)=-x(11)+1200;

y(1)=-18+x(8)+cos(x(1))+cos(x(2))+cos(x(3))+cos(x(4))+cos(x(5))+(1.25*(2-

x(8))*x(10)*x(10)/68.6)*(1/cos(x(6))-1/cos(x(7)));

y(2)=-cot(x(1))+tan(x(9))+(-78.2767)/(2.5*(2-x(8))*x(10)*x(10));

y(3)=-cot(x(2))+tan(x(9))+3*(-78.2767)/(2.5*(2-x(8))*x(10)*x(10));

y(4)=-cot(x(3))+tan(x(9))+5*(-78.2767)/(2.5*(2-x(8))*x(10)*x(10));

y(5)=-cot(x(4))+tan(x(9))+7*(-78.2767)/(2.5*(2-x(8))*x(10)*x(10));

y(6)=-cot(x(5))+tan(x(9))+8*(-78.2767)/(2.5*(2-x(8))*x(10)*x(10))+(-269.9608)/(2.5*(2-

x(8))*x(10)*x(10));

y(7)=-tan(x(6))+(31557.2982*x(8)-22143.0675+1200*9.8-x(11)*9.8)/(1.25*(2-

x(8))*x(10)*x(10));

y(8)=-tan(x(7))+(31557.2982*x(8)-23655.6975+1200*9.8-x(11)*9.8)/(1.25*(2-

x(8))*x(10)*x(10));

y(9)=-tan(x(9))+(31557.2977*x(8)-9800)/(1.25*(2-x(8))*x(10)*x(10));

y(10)=x(10)-36;

function w=fun23(x)

w=x(11);

%带入 m,l,w求解系统数据

22

function y=fun24(x)

g=9.8;

mg1=98;

mg2=19.7233;

n1=42.075;

n2=252.45;

y(1)=-18+x(8)+cos(x(1))+cos(x(2))+cos(x(3))+cos(x(4))+cos(x(5))+((1.25*(2-

x(8))*x(10)*x(10)+374*x(8)*2*1.5*1.5+4*n1+n2)/(x(15)*9.8))*(1/cos(x(6))-1/cos(x(7)));

y(2)=-cot(x(1))+(x(11)-0.5*(mg1-mg2))/(1.25*(2-

x(8))*x(10)*x(10)+374*x(8)*2*1.5*1.5+0.5*n1);

y(3)=-cot(x(2))+(x(11)-1.5*(mg1-mg2))/(1.25*(2-

x(8))*x(10)*x(10)+374*x(8)*2*1.5*1.5+1.5*n1);

y(4)=-cot(x(3))+(x(11)-2.5*(mg1-mg2))/(1.25*(2-

x(8))*x(10)*x(10)+374*x(8)*2*1.5*1.5+2.5*n1);

y(5)=-cot(x(4))+(x(11)-3.5*(mg1-mg2))/(1.25*(2-

x(8))*x(10)*x(10)+374*x(8)*2*1.5*1.5+3.5*n1);

y(6)=-cot(x(5))+(x(11)-4*(mg1-mg2)-0.5*269.9608)/(1.25*(2-

x(8))*x(10)*x(10)+374*x(8)*2*1.5*1.5+4*n1+0.5*n2);

y(7)=-tan(x(6))+(x(11)-4*(mg1-mg2)-269.9608-x(14)*g)/((1.25*(2-

x(8))*x(10)*x(10)+374*x(8)*2*1.5*1.5+4*n1+n2));

y(8)=-x(11)+31557.2977*x(8)-9800;

y(9)=-tan(x(7))+(x(11)-4*(mg1-mg2)-269.9608-x(14)*9.8-

x(13)*(x(15)*9.8)*9.8)/((1.25*(2-x(8))*x(10)*x(10)+4*n1+n2));

y(10)=-tan(x(9))+x(11)/(1.25*(2-x(8))*x(10)*x(10)+374*x(8)*2*1.5*1.5);

y(11)=x(10)-36;

y(12)=x(12)-sin(x(1))-sin(x(2))-sin(x(3))-sin(x(4))-sin(x(5))-(1.25*(2-

x(8))*x(10)*x(10)+374*x(8)*2*1.5*1.5+4*n1+n2)/(x(15)*9.8)*(log(1/cos(x(6))+tan(x(6)))-

log(1/cos(x(7))+tan(x(7))));

y(13)=x(13)-32;

y(14)=x(14)-4400;

y(15)=x(1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