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教育行政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明泉博士、程鈺雄博士 國中生學習態度與日常行為適應之研究 國中生學習態度與日常行為適應之研究 國中生學習態度與日常行為適應之研究 國中生學習態度與日常行為適應之研究 -以髮式次文化觀點探究 以髮式次文化觀點探究 以髮式次文化觀點探究 以髮式次文化觀點探究 生: 蘇揚志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國中生學習態度與日常行為適應之研究 ----以髮式次文化觀點探 …amadis.lib.nttu.edu.tw/paperupload/uploadfile/20096111414343.pdf最要感謝老婆彥汝的愛與犧牲,不僅要忙自己研究所的課程,還要指導孩子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教育行政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明泉博士、程鈺雄博士

    國中生學習態度與日常行為適應之研究國中生學習態度與日常行為適應之研究國中生學習態度與日常行為適應之研究國中生學習態度與日常行為適應之研究

    ----以髮式次文化觀點探究以髮式次文化觀點探究以髮式次文化觀點探究以髮式次文化觀點探究

    研 究 生: 蘇揚志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 誌 謝 辭

    前幾天,告訴父親論文考試已通過,再幾天就可畢業了,他聽了只淡淡的說:

    「你是運氣好,真的運氣好!」雖然得不到父親直接的讚許,但我看得出來,他

    的心裡面是很高興的。從小到大,自己在學業上的表現一直不是很頂尖,許多重

    要考試,常不是一次就能通過,唯獨此次報考研究所以及撰寫論文是如此地順

    利,難怪父親會這樣說。

    本論文可以完稿,真得要感謝許多貴人。首先要感謝的是指導老師王明泉教

    授,無論在論文問卷方面,或者是統計分析上,給予我莫大的指導與協助;而程

    鈺雄教授則是在論文之架構,以及文句的潤飾上,提供諸多寶貴的意見;加上唐

    榮昌教授在論文考試時的評論與建議,使得本篇論文之內容得以更加完善。另

    外,也要感謝梁忠銘院長與何俊青教授在海外研修學分認定上的協助,使得本人

    的畢業學分得以及時補足。對於寶桑國中張原鳴老師、鹿野國中施鳳治老師、大

    王國中朱淑華老師、新港國中呂心宏老師、長濱國中張雅閔老師、綠島國中田玉

    欣老師在問卷發放與調查上的幫助,也在此表達本人最深的謝意!

    最要感謝老婆彥汝的愛與犧牲,不僅要忙自己研究所的課程,還要指導孩子

    的課業,真是辛苦!還有我的父親、母親、岳父、岳母及親友,在這段時間對我

    們一家人生活上的照顧。最後,也要感謝我的兩個寶貝兒子-蘇緯、蘇磊,在這

    段時間能夠體諒我無睱陪伴他們難處,並能認真地學習,健康地長大。

    這是本人的第一本研究論文,雖然稱不上具有何等的學術價值,但也是費盡

    了許多的時間與心力完成的,因此,論文能如期完稿,心情是激動無比!在此,

    希望所有幫助我的貴人一起分享我的喜悅,也再一次的說聲感謝!

  • i

    國中生學習態度與日常行為適應之研究

    -以髮式次文化觀點探究

    蘇揚蘇揚蘇揚蘇揚志志志志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

    摘摘摘摘 要要要要

    自髮禁解除後,學生追求髮式自主所形成的髮式次文化現象,是否會影響其

    學習態度與日常行為適應的問題,一直受到爭議。另一方面,有關髮禁解除對學

    生影響良窳之評論頗多,惟獨少見以實證研究的方式加以評析。因此,本研究將

    以髮式次文化的觀點做探究,並採問卷調查的方以瞭解國中生的學習態度、日常

    行為適應與髮式次文化之現況,並分析其相關情形。

    本研究以自行編製的「臺東縣國中生學習態度、日常行為適應與髮式次文化

    調查問卷」,進行台東縣國中生之實測。問卷回收計 559 份,實測所得資料用

    SPSS12.0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處理及分析,運用描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考驗,進而得到本研究結果。

    由本研究結果得知:

    一、臺東縣國中生之學習態度、日常行為適應、髮式次文化的意向程度高。

    二、不同年級、父親社經地位、母親社經地位、學業成績排名在學習態度上產生

    差異。不同母親社經地位在日常生活適應上產生差異。不同年級、家中排行、

    父親社經地位在髮式次文化上產生差異。

    三、髮式次文化與日常行為適應,兩者具有顯著的正相關。

    四、年級、父親社經地位、家中排行之背景變項對髮式次文化具有預測力。負向

    行為、關心包容對髮式次文化具有預測力。

    髮式次文化現象已融入國中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並且髮式態度愈高的國中

    生,其負向行為也愈高,此種現象是值得關注的。因此,面對學生髮式次文化的

    現象,學校部份,應破除「一致性」的迷思、建立適性化的規範、營造人性化的

    校園;教師部份,應多引導,少責罵、多讚美,少批評、多付出,不冷漠。對

    未來研究之建議:擴大研究對象以提高研究的完整性、增加研究變項以提高髮式

    次文化的預測力、宜兼採質化研究方法以深入瞭解國中生之學習態度、日常行為

    適應、髮式次文化的意向情形。

    關鍵詞關鍵詞關鍵詞關鍵詞::::國中生國中生國中生國中生、、、、學習態度學習態度學習態度學習態度、、、、日常行為適應日常行為適應日常行為適應日常行為適應、、、、髮式次文化髮式次文化髮式次文化髮式次文化

  • ii

    Study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s and Daily Behavior Adaptation—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air Style Subculture

    Yang-Zhi Su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Since Hair Regulation was lifted, the problem had been debated continuously—

    whether the phenomenon of hair style sub-culture formed due to students’ pursuit of

    the freedom of hair styles would influence their learning attitudes and daily behavior

    adapt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were many literature reviews on whether hair

    regulation lifting had good or bad influences on students; however, the ones which

    were assessed and analyzed through empirical studies are rarely seen. Therefore, this

    study intends to make exploration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hair style subculture,

    and to adopt questionnair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s, daily behavior adaptation and hair style subculture; also,

    related situations have been analyzed as well.

    In this study,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s, Daily Behavior Adaptation and Hair Style Sub-culture in

    Taitung County” compiled by the researcher himself, the real test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tung County was conducted. The number of returned

    questionnaires was 559. The data acquired from the real test were conducted for

    processing and analyses through SPSS12.0, a software package for statistics; the study

    results were acquired further, through the application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ests.

    From the study results, we knew:

    1.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tung County had high degree of intention in

    learning attitudes, daily behavior adaptation and hair style subculture.

    2.Different grades, father’s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mother’s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ranks in academic performances result in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attitudes.

    Different mother’s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results in differences in daily

  • iii

    behavior adaptation. Different grades, family ranking, and father’s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result in differences in hair style subculture.

    3.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existed between hair style subculture and daily

    behavior adaptation.

    4.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grade, father’s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and family

    ranking have predictive power toward hair style subculture. Negative behavior,

    concerns and tolerance have predictive power toward hair style subculture.

    From the study results, we find out that the phenomenon of hair style subculture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es.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higher attitudes toward hair styles had greater negative behavior. Such a

    phenomenon deserves our attention.

    In face of the phenomenon of hair style sub-culture among students, schools

    should break the myth of “unity” to establish suitable rules and create human-based

    schools, while teachers should provide much more guidance, less scold but more

    praise, with fewer criticisms yet much more devotion, not being indifferent. As for th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the range of research targets should be enlarged, in

    order to enhance research completeness; the research variables should be increased,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predictive power toward hair style subculture; g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should be adopted concurrently, in order to profoundly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ntions in learning attitudes, daily

    behavior adaptation and hair style subculture.

    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Learning Attitude, Daily Behavior

    Adaptation, Hair Style Subculture

  • iv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文化與次級文化 …………………………………………………… 9

    第二節 學習態度 …………………………………………………………… 18

    第三節 國中生行為 …………………………………………………………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3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40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48

    第五節 資料分析 …………………………………………………………… 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 51

    第一節 樣本資料分析 ……………………………………………………… 51

    第二節 臺東縣國中生學習態度、日常行為適應、髮式次文化之現況分

    析 …………………………………………………………………… 53

    第三節 背景變項在臺東縣國中生學習態度、日常行為適應、髮式次文

    化之差異情形 ……………………………………………………… 55

    第四節 臺東縣國中生髮式次文化與學習態度、日常行為適應之關係 … 77

    第五節 不同背景層面對髮式次文化之預測力分析 ……………………… 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4

    第一節 結論 ………………………………………………………………… 84

    第二節 建議 ………………………………………………………………… 90

    參考文獻 ………………………………………………………………………… 94

    附錄一 預試問卷 ……………………………………………………………… 98

    附錄二 正式問卷 ……………………………………………………………… 102

  • v

    圖表目次

    表 1-4-1 家庭社經地位換算分類表 ……………………………………… 7

    表 2-1-1 次文化研究主題分類表 ………………………………………… 17

    表 2-2-1 學者對態度性質之詮釋表 ……………………………………… 20

    表 2-2-2 態度改變之因素表 ……………………………………………… 22

    表 2-2-3 學者對學習態度涵義之詮釋表 ………………………………… 24

    表 2-2-4 學生學習態度之背景因素 ……………………………………… 24

    表 2-3-1 父母管教類型與子女行為特徵表 ……………………………… 31

    表 2-3-2 國中生苦悶時的求助對象表 …………………………………… 34

    表 3-2-1 預試研究樣本表 ………………………………………………… 37

    表 3-2-2 臺東縣各國中人數統計表 ……………………………………… 38

    表 3-2-3 本研究問卷已發出及回收情形表 ……………………………… 39

    表 3-2-4 本研究對象基本資料百分比統計表 …………………………… 39

    表 3-3-1 預試樣本表 ……………………………………………………… 41

    表 3-3-2 學習態度量表預試題項項目分析結果表 ……………………… 42

    表 3-3-3 學習態度量表因素分析與信度摘要表 ………………………… 43

    表 3-3-4 常行為適應量表預試題項項目分析結果表 …………………… 44

    表 3-3-5 日常行為適應量表因素分析與信度摘要表 …………………… 45

    表 3-3-6 髮式次文化量表試題項項目分析結果表 ……………………… 46

    表 3-3-7 髮式次文化量表因素分析與信度摘要表 ……………………… 47

    表 4-1-1 有效樣本資料分析摘要表 ……………………………………… 52

    表 4-2-1 臺東縣國中生的學習態度的現況分析表 ……………………… 53

    表 4-2-2 臺東縣國中生日常行為適應的現況分析表 …………………… 54

    表 4-2-3 臺東縣國中生髮式次文化的現況分析表 ……………………… 55

    表 4-3-1 不同年級之國中生學習態度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56

    表 4-3-2 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學習態度 T檢定摘要表 …………………… 56

    表 4-3-3 不同家中排行之國中生學習態度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57

    表 4-3-4 不同居住狀況之國中生學習態度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58

    表 4-3-5 不同父親社經地位之國中生學習態度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59

    表 4-3-6 不同母親社經地位之國中生學習態度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60

    表 4-3-7 不同學業成績排名之國中生學習態度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61

    表 4-3-8 不同年級之國中生日常行為適應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62

  • vi

    表 4-3-9 不同性別之國中生日常行為適應 T檢定摘要表 ……………… 63

    表 4-3-10 不同家中排行之國中生日常行為適應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64

    表 4-3-11 不同居住狀況之國中生日常行為適應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65

    表 4-3-12 不同父親社經地位之國中生日常行為適應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6

    表 4-3-13 不同母親社經地位之國中生日常行為適應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7

    表 4-3-14 不同學業成績排名之國中生日常行為適應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8

    表 4-3-15 不同年級之國中生髮式次文化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0

    表 4-3-16 不同性別之國中生髮式次文化 T檢定摘要表 ………………… 71

    表 4-3-17 不同家中排行之國中生髮式次文化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2

    表 4-3-18 不同居住狀況之國中生髮式次文化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3

    表 4-3-19 不同父親社經地位之國中生髮式次文化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4

    表 4-3-20 不同母親社經地位之國中生髮式次文化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5

    表 4-3-21 不同學業成績排名之國中生髮式次文化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6

    表 4-4-1 髮式次文化與學習態度、日常行為適應的相關係數摘要表 … 77

    表 4-4-2 髮式次文化各層面與學習態度、日常行為適應各層面之相關係

    數摘要表 ………………………………………………………… 77

    表 4-5-1 不同背景對髮式態度之多元迴歸分析表 ……………………… 80

    表 4-5-2 不同背景對髮式自主之多元迴歸分析表 ……………………… 80

    表 4-5-3 不同背景對髮式喜愛之多元迴歸分析表 ……………………… 81

    表 4-5-4 不同背景對髮式次文化之多元迴歸分析表 …………………… 81

    表 4-5-5 學習態度與日常行為適應各層面對髮式態度之多元迴歸分析

    表 ………………………………………………………………… 82

    表 4-5-6 學習態度與日常行為適應各層面對髮式自主之多元迴歸分析

    表 ………………………………………………………………… 82

    表 4-5-7 學習態度與日常行為適應各層面對髮式喜愛之多元迴歸分析

    表 ………………………………………………………………… 83

    表 4-5-8 學習態度與日常行為適應各層面對髮式次文化之多元迴歸分

    析表 ……………………………………………………………… 83

    圖 2-3-1 行為三項互動論圖 ……………………………………………… 30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36

    圖 3-4-1 研究流程圖 ……………………………………………………… 48

  • - 1 -

    第一章 緒論

    許多人都說,國中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期,也是人生的風暴期與狂飆期。

    也有人比喻國中生就像春末夏初的季節,雖然天氣常常陰晴不定,但是大地

    卻是綠意盎然充滿生機。也有人形容國中生就像青橘子,有著光鮮亮麗的外

    表,但嘗起來卻是苦澀不堪。由此可知,國中生體內充滿了朝氣與旺盛的生

    命能量,處處散發出耀眼的光芒,也處處顯露出不成熟與不穩定的特質。

    國中生階段,其身心面臨急劇的變化,外加課業上的壓力,使得情緒不

    穩定,往往表現出令成人無法認同的想法或異常的行為。另外,國中生在面

    臨學習與生活的困擾時,通常以同年齡的朋友為傾吐的對象,較少將心事向

    老師說,因此,老師無法真實地瞭解他們的困擾所在,以至於無法即時給予

    適當的輔導與幫助。

    陳奎憙(1990a)指出在不同年齡群(age groups)的人,由於不同的生

    活方式與人生態度,形成不同的「年齡次級文化」。因此,為了幫助國中生健

    全的成長,老師們就得站在他們的立場,傾聽他們的聲音,徹底瞭解他們對

    一些事情的真實態度與想法,也就是要瞭解他們的次文化。如此,才可以順

    利地陪伴他們渡過此段苦澀的時期。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年來,由於臺灣社會的民主化與多元化,尊重個體的差異性與自主性

    已是大家所共同知覺的價值觀。然而,傳統的學校運作模式裡,強調的是群

    體的一制性與規範性,反對的是個體的獨特性與自主性。但隨著校園民主化

    的到來,髮禁的徹底廢除,學生髮式完全自主,對學校規範可說是一大衝擊。

    面對此次學校規範上的重大影響,有部分的校長、老師及家長是持反對

    態度。他們深信學生的髮式應該一致化,才是學生應有的樣子。另外,有人

  • - 2 -

    認為學生會過度關心自己的髮型而影響學習態度、行為標新立異而無法管

    教。錢得龍(2007)發表文章表示,學校沒有髮禁問題,髮禁是清朝或某些

    機構(如監獄)才有,學校乃教育場所,不能放棄服裝儀容教育。服裝儀容

    是一種潛在課程,而服裝儀容包括頭髮,不是髮禁。因此,學校必須堅持正

    確的態度,對學生的髮飾作適度的規範,不可任其自主。

    王國臣(2006)從教育學角度析之,髮禁規定之優點有以下三點:一、

    養成學生良好之衛生習慣;二、便於學校管理暨維護校園安全;三、落實儒

    家教育之宗旨。另一方面,髮禁之缺失者有以下三點:一、遏軋學生之創造

    力;二、破壞學生之美育;三、人權教育之反教育。由王國臣的分析可知,

    髮禁之所以在校園裡施行多年必有其優點之處,而髮禁從校園內徹底廢除,

    當然必有其充足的理由。

    髮禁的解除,讓學生在髮式上有了展現自我的機會,也藉此讓許多教育

    改革者去証明他們所提的觀念是對的,是可行的。蔡志浩(2005)指出髮禁

    的解除,學生不僅可以藉由頭髮的創意造型來展現個人特色及獨特性,教師

    更可以藉此培養學生豐富、活潑的創造力。另一方面,藉由讓學生以不同的

    髮型出現在別人面前來觀察師長及同學的反應,並形成個人對髮型是否合適

    的知覺,再從個人的知覺中去調整自己的髮型以順應他人,這也是促進學生

    自我探索,培養自我統合能力的絕佳途徑。就此,上述學生髮式自主的正反

    評論是否符合現況,是為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之一。

    劉雲杉(2005)的研究指出,青年文化以對規範文化的不屑來體現自己

    的存在。他們以服裝、髮飾,聲音、語言等符號標榜自己不留於世俗,有別

    於大眾的「平庸」思想與生活方式。若依劉雲杉的說法,髮禁的解除,顯然,

    學生可由髮式的自主來展現其文化的特徵,也就是形成「髮式次文化」的現

    象。

    多元化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青少年不同的價值觀,其外顯行

    為的表現,與父母的期望、社會的規範、學習的成效、以及自我的期許

    有著相關的影響。因此,髮禁解除後,學校規範的鬆綁,除了在學生之間

  • - 3 -

    產生次文化現象之外,在學習態度與日常行為適應上亦可能產生影響。

    學生追求髮式自主所形成的髮式次文化現象,是否為影響其學習態度與

    日常行為適應的相關因素,這是值得探究的。另一方面,有關髮禁解除對學

    生影響良窳之評論頗多,惟獨少見以實證研究的方式加以評析。就此,本研

    究將以髮式次文化的觀點做探究,並採問卷調查的方以瞭解國中生的學習態

    度、日常行為適應與髮式次文化之現況,並分析其相關情形,此為本研究之

    研究動機之二。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依據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瞭解臺東縣國中生學習態度之現況。

    二、瞭解臺東縣國中生日常行為適應之現況。

    三、瞭解臺東縣國中生髮式次文化之現況。

    四、瞭解不同背景變項的臺東縣國中生在學習態度之差異情形。

    五、瞭解不同背景變項的臺東縣國中生在日常行為適應之差異情形。

    六、瞭解不同背景變項的臺東縣國中生在髮式次文化之差異情形。

    七、瞭解臺東縣國中生髮式次文化與學習態度、日常行為適應之相關情形。

    八、探討臺東縣國中生不同背景層面對髮式次文化之預測情形。

    九、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學校、教師與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提出本研究的具體研究問題及假設如下:

    一、研究問題

    (一)探討臺東縣國中生學習態度之現況為何?

  • - 4 -

    (二)探討臺東縣國中生日常行為適應之現況為何?

    (三)探討臺東縣國中生髮式次文化之現況為何?

    (四)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臺東縣國中生在學習態度之差異情形為何?

    (五)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臺東縣國中生在日常行為適應之差異情形為

    何?

    (六)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臺東縣國中生在髮式次文化之差異情形為何?

    (七)探討臺東縣國中生髮式次文化與學習態度、日常行為適應之相關情

    形為何?

    (八)探討臺東縣國中生不同背景層面對髮式次文化之預測情形為何?

    二、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研究問題,提出以下研究假設,以作為統計考驗的依據。

    (一)不同背景變項的臺東縣國中生學習態度部分

    1-1不同年級的臺東縣國中生在學習態度上有顯著差異。

    1-2不同性別的臺東縣國中生在學習態度上有顯著差異。

    1-3不同家中排行的臺東縣國中生在學習態度上有顯著差異。

    1-4不同居住狀況的臺東縣國中生在學習態度上有顯著差異。

    1-5不同父親社經地位的臺東縣國中生在學習態度上有顯著差異。

    1-6不同母親社經地位的臺東縣國中生在學習態度上有顯著差異。

    1-7不同學業成績排名的臺東縣國中生在學習態度上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臺東縣國中生日常生活適應部分

    2-1不同年級的臺東縣國中生在日常行為適應上有顯著差異。

    2-2不同性別的臺東縣國中生在日常行為適應上有顯著差異。

    2-3不同家中排行的臺東縣國中生在日常行為適應上有顯著差異。

    2-4不同居住狀況的臺東縣國中生在日常行為適應上有顯著差異。

    2-5不同父親社經地位的臺東縣國中生在日常行為適應上有顯著差

    異。

  • - 5 -

    2-6不同母親社經地位的臺東縣國中生在日常行為適應上有顯著差

    異。

    2-7不同學業成績排名的臺東縣國中生在日常行為適應上有顯著差

    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臺東縣國中生髮式次文化部分

    3-1不同年級的臺東縣國中生在髮式次文化上有顯著差異。

    3-2不同性別的臺東縣國中生在髮式次文化上有顯著差異。

    3-3不同家中排行的臺東縣國中生在髮式次文化上有顯著差異。

    3-4不同居住狀況的臺東縣國中生在髮式次文化上有顯著差異。

    3-5不同父親社經地位的臺東縣國中生在髮式次文化上有顯著差異。

    3-6不同母親社經地位的臺東縣國中生在髮式次文化上有顯著差異。

    3-7不同學業成績排名的臺東縣國中生在髮式次文化上有顯著差異。

    (四)臺東縣國中生髮式次文化與其學習態度及日常行為適應之相關部分

    4-1臺東縣國中生髮式次文化與學習態度有顯著相關。

    4-2臺東縣國中生髮式次文化與日常行為適應有顯著相關。

    (五)臺東縣國中生不同背景層面對髮式次文化應有顯著的預測力。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國中生

    依據國民教育法第二條規定:「凡六歲至十五歲之國民,應受國民教育;

    已逾齡未受國民教育之國民,應受國民補習教育」;第三條規定:「國民教育

    分二階段,前六年為國民小學教育,後三年為國民中學教育」。

    本研究所指之國中生係指年齡在十二至十五之間在學的青少年,也就是

    國民教育後三年階段之學生。一般而言,該階段之學生正值青春期,不僅面

    臨生理與心理的巨大轉變,也面臨了人際關係的學習與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

    期。另一方面,國中生熱情澎湃,慾望無窮,同儕之間時常相互模仿與學習,

  • - 6 -

    對異性朋友充滿仰慕與渴望,其學習態度與日常行為的表現,時常受到同儕

    與次級文化的影響。

    二、學習態度

    「學習」乃因經驗或練習而使個體在知識或行為上發生相當持久性的改

    變(朱敬先,1997)。「態度」是指個體對人、對事、對周圍世界所持有的

    一種具有一致性與持久性的傾向(張春興,1996)。

    依上述「學習」與「態度」的定義,本研究對「學習態度」的定義如下:

    個體透過體驗,獲得某項知識的瞭解與儲存或行為改變的歷程時,影響對其

    行動選擇的內在心理狀態。本研究所指的學習態度以學生的「學習策略」;

    學生的「學習準備」二部分做探討。本研究係以受試者在「學習態度量表」

    上的得分為依據,其得分愈高者,學習態度愈佳,反之則愈不佳。

    三、日常行為適應

    「行為」係指個體所表現的一切活動;「適應」為個體使身心活動與其

    環境維持和諧的狀態(張春興,1996)。

    依據上述「行為」與「適應」的定義,本研究對「日常行為適應」的定

    義如下:個體與日常生活環境的互動中,為維持其和諧關係,所採取的因應

    行為。本研究所指的日常行為適應係指髮禁解除後,學生髮式自主後的行為

    適應情形;以學生的「關心包容」、學生的「課業適應」、學生的「負向行為」

    三部分做探討。本研究係以受試者在「日常行為適應量表」上的得分為依據,

    其得分愈高者,日常行為適應愈佳,反之則愈不佳。

    四、髮式次文化

    次級文化是次級社會成員所共同享有的一組價值、規範、態度、信念與

    生活方式(高強華,1990)。對於青少年次文化的定義,林正文(2002)指出:

    青少年次文化乃指整個社會文化中,青少年附屬團體所持有的生活格調與行

    為方式。

  • - 7 -

    依據上述「次文化」的定義,本研究對「髮式次文化」的定義如下:髮

    式次文化係指學生同儕之間透過觀察、學習與模仿,尋求個人髮式的獨特性,

    或同儕之間髮式一致性的現象,而此現象係由同儕的互動關係中所形成,並

    影響學生之間的自我評估及自尊心。

    本研究所指的髮式次文化以學生的「髮式態度」;學生的「髮式自主」;

    學生的「髮式喜愛」三部分做探討。本研究係以受試者在「髮式次文化量表」

    上的得分為依據,得分高者其髮式次文化之態度、意向較強,反之則不強。

    五、父、母社經地位

    社經地位係指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的簡稱。本研究採用

    林生傳(1996)所修訂的「兩因素社會地位指數」為測量方法,以學生家長

    教育程度及職業類別為主要決定指數,予以加權處理後,所得的綜合指數,

    做為區分家庭社經地位等級之依據。計算時,父、母之個別教育程度指數乘

    以四,個別職業類別指數乘以七,兩者相加後之總分即為父、母社經地位之

    指數。指數愈高,表示父、母的社經地位愈高。本研究為探討父、母社經地

    位對學生觀感之影響,將社經指數分隔出的五個等級,第Ⅳ、Ⅴ級劃分為低

    階層社經地位,第Ⅲ級為中階層社經地位,第Ⅰ、Ⅱ級為高階層社經地位三

    種,如表 1-4-1。

    表 1-4-1 家庭社經地位換算分類表

    權 社經地位指數 區分界限 社經地位等級

    Ⅰ 5 7 Ⅰ 5 4 5×7+5×4=55 Ⅰ(52-55)

    Ⅱ 4 7 Ⅱ 4 4 4×7+4×4=44 Ⅱ(41-51) 高

    Ⅲ 3 7 Ⅲ 3 4 3×7+3×4=33 Ⅲ(30-40) 中

    Ⅳ 2 7 Ⅳ 2 4 2×7+2×4=22 Ⅳ(19-29)

    Ⅴ 1 7 Ⅴ 1 4 1×7+1×4=11 Ⅴ(11-18) 低

  • - 8 -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臺東縣為研究地區,研究對象係以上述地區在籍在學的縣立國

    中學生為母群體,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選定調查的學校,再依年級別隨機抽

    取班級,採問卷調查的方式獲取相關樣本資料。本研究旨在瞭解髮禁解除後

    國中生學習態度與日常行為適應的現況,並以髮式次文化的觀點分析探討

    之。本研究內容除了瞭解上述現況外,並比較不同背景因素可能對國中生學

    習態度、日常行為適應與髮式次文化影響之差異情形,並分析國中生髮式次

    文化與其學習態度及日常行為適應之相關情形。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以臺東縣所屬國民中學學生為研究對象,對此母群體做問卷調查

    研究。本研究之對象雖然與其他縣市的國中學生有其同質性,但在研究結果、

    解釋及推論上仍有其個別差異性的存在,故此為本研究的限制之一。

    本研究旨在瞭解髮禁解除後國中生學習態度與日常行為適應的現況,以

    做為解釋髮禁解除的爭議。然而,髮禁解除對國中生的影響可能包含其他情

    形,但本研究無法逐一做探討,故為本研究的限制之二。

    本研究以髮式次文化的觀點做探究,主要在於研究者認為,髮禁解除後,

    國中生的髮式將形成其文化的特徵之一,而學生的次文化對於學生個體可能

    造成影響,而影響包含著學生的學習態度與日常行為適應。以此推論研究之,

    則其他影響學生學習態度與日常行為適應之相關因素,將無法納入研究探

    討,故為本研究的限制之三。

  • - 9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文化與次級文化

    在探討學生次級文化之前,本節將先探討文化的意義、特質、組成要素

    與功能,再進一步探討「次級文化」的意義、形成因素、特徵、功能與影響。

    一、文化的意義

    文化一詞是日常生活中常說的用語,但何謂「文化」,卻很難做一明確的

    定義。最早探討文化的意義之學者為英國人泰勒(Taylor)在原始文化

    (Primitive Society)一書中所下的定義:文化是一個複雜的整體,包括知識、

    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其他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獲得的任何能

    力與習慣(陳奎憙,1990b)。

    Kroeber與 Kluckhohn(1952)指出,有些學者強調文化因素中觀念與價

    值的重要性,認為「文化是人類隱含的或外顯的行為模式,經由符號(語言

    文字)習得並傳遞,因而構成人類獨特的成就,包括具體的人工製品;文化

    的精華在於傳統觀念,特別是附屬於這些觀念中的價值」(引自李佳玲,

    2003)。

    Goodman(1991)認為文化可分為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與非物質

    文化(nonmaterial culture)兩大類。物質文化是指社會全部的具體、有形產

    物,人類生活的任何具體表現都屬於物質文化的一部分,例如衣服、日常用

    品、飛機、摩天大樓。這些物質文化會代代相傳給後代子孫,無論它們是否

    經過實質的變化,其組成物件都成為社會之具體環境的重要內容。非物質文

    化則是社會學者強調的重點,他們是社會世代相傳中的世代產物,也是社會

    生活的核心。知識與信仰、價值與社會規範、記憶與符號、語言…等,均是

    構成非物質文化的重要層面。

  • - 10 -

    張承漢(1994)所著《社會組織與社會關係》一書中指出,所謂文化,

    廣義言之,係指人為了營生,而以自己的心力所發明並製造的事與物。包括

    在社會生活中的思考方式、規範與價值體系、意義內涵,以及由此所創造出

    來的具體之物。

    吳康寧(1998)則指出,「廣義文化是指使人類創造的一切『財富』之總

    和。中義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之總和。狹義文化則指生活於一定的

    文化共同體中的人們,長期積累而成的一套文化心理系統,包括價值觀念、

    思維模式、審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緒、民族性格的的價值觀念的系統

    是其核心。

    綜合以上學者的說法,研究者認為,文化是人類過去生活智慧與經驗的

    精髓,並經長時間代代傳遞下來。而其中文化的內涵包括器物的創造、制度

    的建立、理念的傳遞。

    二、文化的特質

    以文化的特質而言,梁懷茂(1984)指出,文化的特性包含:(一)工具

    性:文化是生存需要的工具。(二)學習性:文化的習得不是天賦的,在性質

    中是習慣而非本能的。個體在成長過程中經由與人溝通、交際合作、人際互

    動中獲得了文化。(三)累積性:文化是人類的社會遺業,古人創造的文化,

    有的依然存在,有的則經過改造和創新,文化的內容因而一代一代的增加。

    (四)繼續性:古人所遺下的文化特質或制度如財產、家庭、婚姻、宗教等,

    不僅代代相承,且毫無被消滅的跡象。

    張宏文(1996)認為文化具有以下的特性:(一)普遍性:當一種規範對

    社會所有成員都適用時,它就是普遍的規範。(二)選擇性:文化中某些特定

    的活動因社會無成文、硬性規定,亦無達成目標的制度化途徑,因此成員在

    行動時,對於所參與活動的範圍與方式,便有充分的自由權與選擇權。(三)

    特殊性:指其適用於某種特質之個人或團體的規範。一般而言,特殊文化是

    社會分工的產物,它們會隨著年齡、性別與職業、種族等文化和生物因素而

  • - 11 -

    有所不同。

    陳奎憙(1990b)研究指出,文化的特性除了是複雜的整體,其所包含的

    各因素彼此相關形成一個在體系;文化具有習得性與傳遞性,人類獲得文化,

    不是透過遺傳的方式,而是經由學習活動為之;另外,文化不僅是人類異於

    其他動物的主要特徵,也是區分不同社會的主要標誌。

    三、文化的組成要素與功能

    (一)文化的組成要素

    白秀雄(1985)指出,組成「文化」的要素有四項:1.符號:指社會特

    有、約定俗成的產物,如姿勢、顏色、聲音或設計等。2.語言:反應文化與

    形成思想。3.信念:包括價值觀念、規範,以及對於所居住社會的各種觀念、

    看法。4.愛好:包括對飲食、衣著、住宅等活動的喜好。陳奎憙(1990b)研

    究指出,文化的內涵,包括物質的與非物質的兩方面。前者指各種具體的人

    工製品;後者指思想、觀念、行為模式、價值和情緒的反應、以及各種抽象

    事物(如語言、文字、科學、藝術、法律、宗教信仰等。)

    Keller 與 Light(1979)指出,構成文化的四個基本要素是符號、語言、

    價值和規範(引自張宏文,1996)。符號是一個物體、手勢、聲音、顏色或圖

    案,它是任意設定的(所以會改變),只要社會中的人們同意其意義即可。語

    言是按照某一規則而被建構的符號,其對文化的發展、精鍊和傳遞的重要性

    是無法被估計的,語言使人能將意義和經驗保存下來,併入遺產傳播給下一

    代,透過文字我們也能夠學到別人的經驗。價值是人所共有的一般概念,也

    就是對事物之好壞、對錯、可欲或不可欲之評估。這是一個廣泛而抽象的文

    化觀念,也是人們全部生活方式的基礎。規範則是人們在待人處世時應該遵

    循的原則,它是一套共同的規則,規定適當與不適當的行為(李佳玲,2003)。

    (二)文化的功能

    從文化的功能來看,文化對於人類社會有下列幾種主要功能:1.文化所

    表明的民族特徵比人類皮膚的顏色或任何其他生理現象所表明的更為有意

  • - 12 -

    義,因此文化是區別社會的標誌。2.文化經學習而得,能與他人共享語言,

    能與他人溝通而沒有隔閡。3.文化使一個社會的價值更加系統化,經由文,

    化,人們發現社會與個人的意義和目的。4.文化對社會團結提供一個最重要

    的基礎;文化除了有其行為模式、價值和規範外,尚有一套制裁方法,以維

    持社會秩序正常進行。5.文化提供生存必須的知識和技能,並將社會行為系

    統化,使個人參與社會時,不必時常重新學習和發明做事的方法。6.文化提

    供個人社會化的材料,並樹立社會價值的判準,使社會成員能有所依循(張

    宏文,1996;梁懷茂,1984;龍冠海,1966)。

    四、次級文化的意義

    「次級文化」這個名詞並沒有任何負面的涵意,只是相對於主流文化而

    言,有低一層文化的意思。由以下學者對「次級文化」所做的定義,我們可

    以更清楚其真正的涵意。

    Arnold(1970)指出,大部分的社會學家均認為,在同一大團體中,往

    往由於組成份子間之差異,而在團體中形成許多附屬團體,而附屬團體又可

    以產生更小的附屬團體。這些附屬團體具有各自的規範與價值,分別構成其

    次級文化。次級文化是較小團體或次級層次(sub-sets)的文化,它基本上是

    來自大團體的文化,由於地域、種族、年齡、階級…等因素的差異,而使這

    些較小團體的文化與大團體有所不同。

    張志彰(1992)認為次級文化是指不同團體對生活方式的總稱,即因人

    群組合性質不同而具有特殊的文化型態。吳佩穗(2001)指出次級文化係指

    在一大社會團體之中的次級社會或者是次級團體中的組成分子所形成的一套

    特有的態度、價值觀及生活方式,與社會整體文化有關,確有其特殊之處。

    黃鴻文(1995)指出,在具有特定文化的一群人中,某些人發展出來與

    原來文化不同之另一套文化,就是次級文化,而原來那套文化則稱為母文化,

    此外,涵蓋整體社會之文化則可稱為主文化。次級文化係基於母文化發展而

    來的,因而次級文化固然與母文化有所不同,卻也有其相同之處,次級文化

  • - 13 -

    與主文化之關係亦同。

    由以上學者的說法,研究者認為「次級文化」有低一層級文化的涵意,

    並與許多相同層級文化共構成較高層級的文化。每一次級文化都有其特殊的

    屬性與型態,吾人可以從該次級文化群體中瞭解並推論其他個體的態度、價

    值觀、信念、行為與生活方式。

    五、國中生次級文化的形成因素

    Ballantine(1989)認為學生次級文化的形成與工業社會中的長期

    學校教育有密切的關係,因為學生以年齡被區分為不同的團體,而屬於

    同一群體的學生均接受相同的要求與訓練,所以他們會發展出符合這種

    要求與訓練的規範(norms)、期望、方法或策略。

    Colman(1961)指出傳統農業社會中,家庭扮演著自給自足的經

    濟個體及情緒支撐的社會角色,青少年社會化的歷程在其不斷地與周遭

    的成人互動中逐步完成。進入工業社會之後,家庭教育已無法勝任或符

    合社會之需要,而逐漸由學校教育取而代之。入學率的提高以及就學年

    限的延長,使得在學校或班級就讀的同齡學生發展出不同於成人社會的

    興趣、態度與價值標準。

    Grinder(1973)指出教育的普及、經濟和家庭結構的改變是造成

    現代社會變遷的主因,這些改變致使教育的功能由家庭轉移至學校。學

    生在教育機構中的時間愈久,便能透過同儕團體和成員之間的互動,藉

    著獨特的語言型式、服裝樣式、角色學習,認同於同儕團體。

    除了社會變遷的影響之外,學者們尚認為學生次級文化的形成是學

    生個人身心特質、學校氣氛與師生關係、同儕團體的規範等因素交互作

    用的結果,茲說明如下(吳瓊洳,1998;陳奎憙,1980;蔡典謨,1977)。 (一)學生個人身心特質

    個人人格的發展受生理遺傳與後天環境的交互影響。社會心理學者認為

    一個人的行為是個人人格(如動機、需求和價值)與社會環境(如角色、壓

  • - 14 -

    力和期望)交互作用的結果(陳奎憙,1990b)。此外,就青少年發展階段而

    言,國中生力充沛、反應快速、好奇、衝動、主觀意識強烈⋯⋯等,因此

    其所表現的思想行為,常顯得較為突出與創新,形成有異於他人並充分發展

    自我的現象。這種青年期的性格特質,加上學校與社會因素的激盪,就形成

    了不容忽視的學生次級文化。

    (二)學校氣氛與師生關係

    學校氣氛與師生關係是學校內部影響學生次級文化形成的兩大主

    要因素。在學校氣氛方面,不同的學校氣氛會讓學生有不同的感受與經

    驗,校長、行政人員、教師所持有的領導風格、價值觀、以及學校的物

    理環境與傳統儀式或規範,都會和學生產生互動,因而影響學生次級文

    化的特質(李佳玲,2003)。

    至於師生關係,更是影響學生次級文化的重要因素。從心理學的觀

    點而言,班級氣氛是師生交互作用所形成的;良好的班級氣氛才能增進

    教學效果。因此,良好的師生關係有助於教師發揮其影響或導正學生次

    級文化的功能;而不良的師生關係,可能導致學生消極性或反抗性次級

    文化的產生(陳奎憙,1990b)。

    (三)同儕團體的規範

    同儕團體的規範則是形成學生次級文化的最重要因素。所謂同儕團

    體,乃指年齡、權力、地位大致相同的人所結合的團體。同儕團體具有

    幫助或增進成員社會化的功能(陳奎憙,1990b)。國中生進入青春期後,

    逐漸脫離了兒童期的團體,使其必須去面對新的、未知的經驗,而造成國中

    生對他人的依賴增加,尤其需要那些生活中也面臨相同問題的人的支持,同

    儕即提供此一角色(顏裕鋒,1993)。

    葉志誠(1999)指出,通常個人是經由參考團體而學得社會一般所公認

    的觀點。因此,參考團體的觀點就常常成為個人的觀點。對國中生而言,最

    常看到的是所謂的同儕團體,它指的是身分相等的個人所組成的群體。黃煜

    峰、雷靂(1995)指出,同伴對國中生社會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但是,與

  • - 15 -

    父母的影響相比,同伴的影響較為表面化,範圍小,時間短,並且主要集中

    在趕時髦、音樂、服裝等方面。

    學生同儕團體的影響力,表現於下述各種功能:1.傳遞文化模式:可同

    時傳遞同儕的文化與成人社會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2.提供新的社會角

    色:提供個人學習成人社會所需要的新角色與社會技能。3.提供成員的「參

    照團體」(reference group):學生對同儕團體的認同,對其言行產生最大的影

    響。4.提供社會報酬(social roward):在參與同儕活動中,學生可滿足其歸

    屬感,並獲得適當的自尊與地位(陳奎憙,1990b)。

    綜上所述,國中生對同儕團體具有高度的依賴性,而同儕團體的規

    範具有約束成員的力量;凡所隸屬的成員能符合同儕的規範,就被接受

    與尊重,否則就被排拒與冷落。

    六、國中生次級文化的特徵

    學校組織成員中,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的角色行為具有成人角色的特

    徵,而學生的角色行為則無。因此,在整體學校文化中,學生次級文化的特

    徵就具有其特殊性。所以,教師為了達到有效教學與輔導學生行為的目標,

    就必須瞭解學生次級文化的特徵。

    陳奎憙(1990b)指出學生次級文化的特徵為:1.學生次級文化為學校文

    化的一部分;2.學生次級文化構成潛在課程的重要內容;3.學生次級文化為交

    互作用的結果;4.學生次級文化是一種「過渡性」產物。吳佩穗(2001)分

    析幾位學者的研究,得到幾點學生次級文化的特質:1.同質同齡的次級文化;

    2.附屬型的次級文化;3.「過渡性」產物;4.追求個性的次級文化。

    李亦園教授從文化人類學的觀點,分析我國青少年次級文化的特徵,包

    括下列四項:1.對形式主義的反抗;2.對機械化的生活不滿;3.對功利商業主

    義的抗議;4.自我表現的驅向(引自高強華,1990)。

    高強華(1997)分析青少年次文化值得重視的重要趨勢如下:1.逸樂鬆

    軟的價值取向;2.膚淺刻薄的語言型式;3.封閉唯我的圖像思考;4.短暫閒散

  • - 16 -

    的人生態度;5.盲從瘋狂的偶像崇拜;6.逃避退縮的藥物濫用現象;7.偏差暴

    力的問題行為。

    張志彰(1992)認為青少年次文化有以下型態:1.享樂主義型;2.「義」

    字當頭型:3.重面子型;4.疏離型;5.抗議報復型;6.反抗型;7.自甘墮落型;

    8.表現型;9.順從型。

    綜上所述,國中生的次級文化有其特殊的形態,並且重視同儕認同和批

    評。因此注重穿著打扮,而其價值觀與行為易受同儕影響,而展現出異於成

    人文化的型態。

    七、國中生次級文化的功能與影響

    吳佩穗(2001)綜合學者論述之意見,提出學生次級文化有以下幾點功

    能:(一)影響學校整體組織,改善學校環境;(二)協助學生社會化;(三)

    協助學生學習成人角色及成人世界中所應具備的社會技能;(四)有助於社會

    流動;(五)提供行為參照的準則;(六)滿足學生的基本心理需求;(七)影

    響學生的學業成就。

    李佳玲(2003)研究指出,由學校裡同儕關係形成的次級文化,對於

    學生的價值觀、信念與行為表現具有極大的影響。學生在同儕團體中的

    地位,將影響其自我評估及自尊心。因此,同儕團體形成的次級文化,

    對於學生的各種學習過程及行為發展,便產生潛在課程的作用。

    張景然(1992)指出,學生次級文化若朝向負面的發展,容易使學生脫

    離了正當規範,而表現出不順從及反社會行為,進而形成脫序次文化。

    綜合上述,國中生次級文化在校園裡是不可忽視的力量,如果發揮其正

    面的功能與影響力,則學生行為與學校的學習氣氛都有正向的助益。反之,

    負面的學生次級文化將導致學生的偏差行為與脫序行為,不僅容易和學校規

    範產生衝突,並對整個學校的學習氣氛產生不良的影響。

  • - 17 -

    八、次文化相關研究

    文獻顯示,研究次文化內容大致可分為下列幾類。如表 2-1-1。

    表 2-1-1 次文化研究主題分類表

    類別 西元年 作者 研究主題

    成長

    階段

    1975

    2008

    許美瑞

    陳啟榮

    次級文化影響因素與兒童教養態度之關係

    台灣青少年次文化之初探研究

    學習

    階段

    1975

    1975

    1980

    1980

    1985

    2001

    2002

    吳幼妃

    蔡典謨

    鍾蔚起

    黃子騰

    王智鴻

    宋其英

    李佳玲

    我國大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分析

    高中學生次級文化及其在我國教育上的意義

    我國國中學生次級文化及其差異因素之調查分析

    我國高職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研究

    我國五年制專科學校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分析

    師範生次級文化之調查研究

    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

    性別 2000 吳佩穗 高中女校學生次級文化之俗民誌研究

    特殊

    學生

    1989

    1990

    2005

    林麗慧

    李乙明

    羅浩仁

    國中聽覺障礙學生次級文化之特質及影響因素之

    研究

    國民中學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分析

    高中體育班學生次級文化研究-以台北縣縣立高

    中為例

    特定

    議題

    1992

    2003

    2004

    2006

    2006

    2007

    2007

    2007

    2007

    2007

    許郁雯

    陳勝發

    黃財尉

    等四人

    蔡幸秀

    劉容襄

    李昶儀

    林雅芳

    陳偉鳳

    洪嘉鴻

    顏淑惠

    少年藥物濫用次文化之研究

    國中生偶像崇拜之研究-以台東市國中生為例

    青少年網路次級文化

    青少年刺青次文化認同初探

    青少年對電視偶像劇之觀點研究:次文化的觀察

    電視綜藝節目與青少年次文化形成之研究-由吳

    宗憲現象剖析青少年的電視解碼

    青少女次文化與身體展演之研究:以國中女生為例

    好攝之徒?!青少年自拍次文化之認同建構初探

    從搖滾樂看台灣在地青少年次文化-以五月天為

    網路援交與當代青少年次文化以台中地區高中女

    學生為例

    資料來源:研究者根據文獻自行整體。

    由研究的主題可以發現,近年來有關次級文化的研究已朝向特定的議題

    作探討,這可能與社會的變遷以及傳播媒體的發達有關。尤其,許多研究主

    題偏重在青少年特殊次文化行為的探討;這些研究,一方面提供社會大眾了

  • - 18 -

    解青少年次文化之現況,另一方面,也是反映出社會環境對青少年的影響。

    九、小結

    國中生次文化為社會文化與學校文化之下的一環。在某種情況下,

    國中生與同自儕共享某種價值;在另一種情況下,國中生與成人(父母

    或教師)持有相同態度。因此,國中生次文化與成人文化的差異,所表

    現出行為、思想、價值觀、說話模式、穿著打扮…等等,有其相似性以

    及獨特性。

    國中生次文化的形成因素主要是受同儕的影響。因此,髮禁解除

    後,國中生髮式自主後所形成的次文化現象,其對個體與同儕之間所產

    生的交互作用,在學習態度與日常行為適應是否有影響,是值得進一步

    探究的。

    第二節 學習態度

    行為主義學派認為學習是刺激與反應聯結的歷程;認知心理學派認為學

    習是訊息覺知與運用的歷程;人本主義學派認為學習是自我成長的歷程。在

    教育現場,教師以學習理論為根據實施教學,仍然無法保証會產生良好的教

    學效果。因為,教學的成功,除了在教師「教學」的部份外,更重要的,還

    是在學生本身「學習」的部分。

    Rober M. Gagne在其所著「學習與教學」一書中指出,學習除了構成各

    種表現的基礎的能力之外,學習也建立了個人行為的內在狀態(趙居蓮譯,

    1997)。而個人學習的內在狀態往往影響外在的學習行為。其中內在的學習狀

    況包含學習態度。另一方面,態度並不決定特定的行為,而是使某種類型的

    的個別行為更可能或個不可能出現。換句話說,態度上的的差異,決定個體

    是否可能或不可能去完成特定目標所需的行為表現。因此,學生的學習狀況

    好或不好取決於其內在的態度好或不好。

  • - 19 -

    國中階段的學生面臨許多生活的壓力,如父母管教上的壓力、課業上的

    壓力、人際關係的壓力等等。這些壓力往往影響國中生的情緒,也影響其學

    習態度。對教師而言,學生有好的學習態度是非常重要的。學生有好的學習

    態度,就能專心上課、按時繳交作業,並能努力學習。大部份的教師相信,

    縱使學生學習能力不足,只要學生有好的學習態度,一定能「勤能補拙」,學

    習有成效。反之,「一暴十寒」、的學習態度,將導致學習無效的結果。

    一、態度的意涵

    有關「態度」(attitude)一詞,張春興(1992)的解釋是:(一)指個體

    對人、對事、對周圍世界所持有的一種具有持久性與一致性的傾向,此種傾

    向可由個體的外顯行為去推測;(二)態度的產生必有其對象。

    湯淑貞(2002)所著「管理心理學」一書指出,態度係指個體對環境中

    任何事物的想法、喜惡以及反應傾向。另外,態度指的是心理上的結構且包

    含幾個部份。Richard M. Lerner(2006)指出態度是心理結構,由情緒成份(如:

    態度影響個體對某些主題、事情、個人的喜好程度)、認知部份(如:態度包

    括對某些主題知識、事情、情境中的個人的信念)所組成。而國內學者,吳

    瓊汝(1998)指出態度除了包括認知成份(指個人對態度對象所持有的信念,

    屬於思考或理智的部份)、情感成份(指個人對態度對象好、惡的情緒感覺)

    之外,還包含意向成份(指個人對態度對象必須有行動表現時,所表露的準

    備狀態)。

    綜上所述,個體的心理態度形成的意向或行為傾向,其意涵與動機的概

    念是相似的。張春興(1996)指出動機為個體外顯行為的內在動力(或動因)。

    因此,若以態度來做概念性的解釋與陳述,較容易表達出個體行為表現上差

    異的內在原因。如:教師陳述某位學生成績不錯,是因為他有好的學習態度,

    上課專心,回家會主動複習功課,所以考試成績很好;某位學生成績不佳,

    是因為他的學習態度不好,以致於上課不專心,功課也不寫,回家也不唸書,

    當然,考試成績就很差。

  • - 20 -

    二、態度的性質

    Rokeach(1973)將態度定義為:「對某一事物,或情境之持久性的信念,

    使人預先傾向於某一偏好方式去反應。」根據此項定義,研究者整理部分學

    者對態度提出幾項重要的特性,如表 2-2-1。

    表 2-2-1 學者對態度性質之詮釋表

    年代 學 者 詮 釋 備 註

    1948 Sherif

    1.態度不是與生具有的,而是在後天環境中習

    得的。

    2.態度是針對某一對象或狀況而產生的,因此

    具有主體與客體的相對關係,平常我們談到

    態度時,必須同時提起態度的對象。

    3.態度除了具有認知性的成份(即想法,看

    法),與行為性成份(即反應傾向)外,還

    包含好惡的情感性成份。

    4.而上述三種成份是協調一致的。

    5.持續性。態度一旦形成之後,將持續一段長

    時期,而不輕易改變,因而形成人格的一部

    分。

    6.態度是一種內在的心理歷程,無法直接觀

    察,因此只能從當事人的言行中去推察。

    引自湯

    淑貞

    (2002)

    1994 李美枝

    1.態度是一種行動傾向,會導向偏好反應。

    2.態度是由經驗學習而得,是社會化的結果。

    3.態度必有其特定對象,如環境中的人、事、

    物。

    4.態度是一種信念的組織體系,包括認知、情

    感與意向。

    5.態度是一種內在的結構,不能直接觀察,必

    須藉著個人外顯行為而推知。

    6.態度是人格的一部分,具有相當的持久、一

    致、統整性,所以態度不易改變。

    1996 徐光國

    1.態度的強度:態度的成分,非但具有贊成或

    反對的方向,且有程度強弱之別是為強度。

    2.態度的複雜性:個人對事物的態度,可能簡

    單,也可能繁複。

    3.態度的一致性:係指態度內部三成分(認知、

    情感、行動傾向)之間的關係是否和諧一致。

    4.態度的關聯性:個人的某一態度與個人其他

    (下頁續)

  • - 21 -

    (續上頁)

    年代 學 者 詮 釋 備 註

    態度之間互有關聯,形成態度群或態度聚列

    (Attitude Constellation),共同反映其個人意識形態、價值或理念。

    5. 態度的社會性:此點與態度之社會整合功能

    有關,功能理論探討何以個人會抱持某種態

    度之理由。

    三、影響態度形成的因素

    在態度的形成方面,個人對某種對象(人或事物)當無所謂好惡的態度,

    後來經由直接或間接的學習經驗,才產生正向或負向的態度(張春興,1991)。

    態度不是與生具有,而是在後天的生活環境中學習形成的,那麼在其學習過

    程中,哪些因素決定態度的發展及態度的最後模式,一般認為有下列幾種(湯

    淑貞,2002):

    (一)慾望的滿足與否。有滿足自己慾望的對象,必產生喜好的態度。

    (二)知識。個體對某些對象的態度的形成,受個體對此對象所獲得之知識

    的影響。

    (三)個體所屬的團體及關連的團體。個人許多態度是受團體的規範、知識

    與壓力的影響。

    (四)個人人格的特徵。團員中雖然具有類似的態度,但也有個別的差異。

    (五)其他。個體創傷或獨特的經驗。

    湯淑貞(2002)認為態度形成的過程是經由學習得來的,此學習包括交

    替學習與模仿。我們有許多態度可能是模仿父母、師長,同伴的現成態度。

    若以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態度形成的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個體受團

    體的影響將導致其態度與行為的方向。社會心理學家 Kelman 主張態度形成

    之過程,包含順從、認同與內化三個階段(引自陳啟榮,2005)。

    (一)順從。係指個人為屈從於他人的壓力下或是避免被他人所排斥,僅在

    表面行為上與他人一致,但其認知與情感均與他人不一致。

  • - 22 -

    (二)認同。係指個人在認知、情感與行為上均與他人保持一致,把他人當

    作楷模而加以學習,但其態度是從他人模仿而來。

    (三)內化。係指個人不僅在認知、情意與行為上與他人保持一致,而且更

    將自己認同之觀點與意見輸入,而形成自己的內在價值系統與態度體

    系。

    綜上所述,態度是透過學習而成的,而學習是一種藉由練習、模仿、經

    驗而導致行為永久改變的歷程。每個人的態度發展情形都不一樣,態度的內

    涵中,認知、情意與意向等三種成份,亦隨個體年齡、性別、性格等而有所

    不同。

    四、影響態度改變的因素

    個體經由學習的過程而形成某種態度,然而態度如何改變呢?社會心理

    學家提出許多態度改變的因素加以解釋與研究,如表 2-2-2。

    表 2-2-2 態度改變之因素表

    年代 學 者 態度改變之因素 備 註

    1992 張春興

    個人對某一對象已經有了好惡的態度,後來經

    由直接或間接的學習經驗,使原來已有的態度

    產生了改變,這種情形的態度學習,稱之為態

    度的改變。

    1996 徐光國

    1.由於接受新資訊產生新認知,造成態度變遷。

    2.有於獎懲,造成態度變遷。

    3.由於採取行為的不同,導致態度變遷。

    4.由於說服和宣傳,造成態度的變遷。

    5.由於團體壓力,導致態度變遷。 6.由於情感的改變,導致態度的變遷。

    7.由於重大的意外事件或挫折發生,導致態度

    變遷。

    1997 Robert M.

    Gagne

    1.強化作用,適當安排外部刺激就能建立喜愛的態度。

    2.模仿作用,學習者的學習與態度反映自示範者曾表達或表現的態度。

    3.訊息內容,只要「溝通者」或「來源」與學

    (下頁續)

  • - 23 -

    (續上頁)

    年代 學 者 態度改變之因素 備 註

    習者的特徵相似,兩者之間的關係很自然成

    為態度改變的重要因素。

    1998 吳瓊汝

    態度的形成係經由直接或間接的學習經驗,依

    制約作用或模仿作用原理,由順從、認同、內

    化之階段而形成態度;同樣的,態度的改變亦

    由於學習經驗,產生認知失調或不一致,經由

    訊息學習的模式,加以注意、了解、選擇,而

    改變原來的態度。

    2002 李美枝

    1.S-O-R理論:改變態度的第一個步驟是吸引個體注意及傳播的訊息刺激。

    2.一致性理論:態度或認知信念之間的不一致

    性會促進態度改變。

    3.自我知覺理論:人們瞭解自己態度的歷程,

    與人們了解他們態度的歷程相同,是根據自

    己的行為表現及當時的情境推知。

    4.功能理論:人們之所以抱持某種態度,乃因

    為那種態度可以滿足他個人的特殊心理需

    求。

    2002 湯淑貞

    1.態度系統的特性(態度本身的特性)。具有下

    列性質者,其態度穩定不易改變。例如:(1)

    幼小就習得的態度。(2)態度越極端。(3)態度

    所依賴的事實越多。(4)對某事物對象前後一貫

    的態度。(5)態度中的三種成份(思想、情感、

    行為)傾向趨於協調一致。(6)慾望滿足的數量

    與力量愈多。(7)個人的種種態度反映出他的價

    值觀。

    2.個體人格因素。包括:(1)智慧能力:對於較

    複雜的問題,智慧高者較易瞭解各種贊成的或

    反對的論點。而根據此論點,決定或改變自己

    的態度。(2)性格特徵:缺乏判斷的能力,依賴

    性強,容易信任權威者,容易改變自己的態

    度。(3)自我防衛:自我防衛機構強烈的人,旨

    在盡力保護自己已有的態度以增自尊。因此,

    這種人的態度很難改變。

    3.個人的團體關係。態度的形成與個體所屬的

    團體有密切的關聯,因此,當一個人對其所屬

    的團體具有認同感或忠誠心時,要他採取與團

    體規範不一致的態度便不容易。

  • - 24 -

    五、學習態度的意涵

    態度如何影響學習,或者學習者應具備何種態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教

    育課題。不可否認的,學生有好的學習態度就有好的學習成績;教師面對學

    習態度佳的學生,其教書的心情是愉快,教學是有成效的;反之,沒有好的

    學習態度,學生的成績差,教師的教學成效也差。研究者整理部分學者對學

    習態度提出幾項重要的涵意,如表 2-2-3。

    表 2-2-3 學者對學習態度涵義之詮釋表

    年代 學 者 涵義之詮釋 備 註

    1980 顏綠清 學習態度是學習的指導者,或是對教材與一般

    學習情形作贊成或反對之反應傾向。

    1987 廖國豐

    葉中桂

    學習態度乃係探討學生在學習成就、學習習

    慣、學習環境、學習慾望、學習過程等之態度

    而言。

    1989 柯正鋒

    以為態度是準備行動的心理狀態或行為傾向,

    亦是一種具有結構與組織性的複雜認知體系,

    而當態度對象為學習事物,如對學習計畫、讀

    書情形、準備考試等有關學習方面所抱持的態

    度。

    1990 張春興

    林清山

    學習態度係指影響個人在學習時所作出行為選

    擇的一種內在準備狀態。

    1999 張德銳

    丁一顧

    學習態度是指學習者對學習的活動及對象的認

    知與理解,以及情感,贊成與反對的行動傾向。

    六、影響學生學習態度之背景因素

    許多研究顯示,學生的個別差異影響其學習態度;換句話說,學生的學

    習背景因素影響及學習態度。以下為研究者整理「學生學習態度背景」之相

    關研究,如表 2-2-4。

    表 2-2-4 學生學習態度之背景因素表

    年代 學者 背景因素 備註

    1959 Poffenberger

    與 Norton

    家庭因素:父母影響子女的數學態度和數學

    表現其途徑有 1.父母對子女所期望的成就水

    準。2.父母的鼓勵。3.父母自己的數學態度。

    引自姚

    如芬

    (1993)

    (下頁續)

  • - 25 -

    (續上頁)

    年代 學者 背景因素 備註

    1981 鍾蔚起

    1.性別差異:國中女生比男生有較強烈追求

    知識的態度,學習態度也較男生為積極,對

    學校態度方面,女生也優於男生。

    2.班級型態:混合編班的學生,其學習態度

    最高,而後段班學生的學習態度顯著低於

    前段班學生。

    1986 張德銳 班級型態:學業成績佳的班級,對學業學習

    態度、對學校的態度等等,均優於學業成績

    較差班級的學生。

    1998 吳瓊汝

    1.性別差異:男女學生在「終生學習」方面,

    國中女學生的態度比男生還要積極。

    2.地區性差異:鄉下地區的學生的學習態度

    比起都市地區的學生較為積極,更顯得積

    極上進。

    3.班級型態:前段班國中學生較後段班的國

    中學生積極。

    1999 黃毅志 家庭因素: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會影響子

    女本身的教育抱負,進而影響學業成就。

    引自陳

    順利

    (1999)

    2003 羅明星

    學習能力:在上課態度、學習準備、學習習

    慣與態度、考試態度之學習態度上,以及在

    未來抱負上,資優班學生在正向的評價上優

    於普通班級學生。

    林生傳(1996)認為,青少年學生對於學習的評價與學校教師、家庭父

    母並不一致。學生漠視個人功課成就,對於團體的成就較為重視,對同輩群

    己之間的關係極為敏感,為了符合同輩要求寧可犧牲對成人的忠順;這種價

    值態度在學生實際成就方面是關係到學生學業與未來成就的。

    換句話說,同輩團體形成的「次級文化」影響學生的學習情形;團體的

    成就較為重視的價值態度對學生實際成就方面是有正面的影響。也就是說,

    班級文化是屬於積極性的學習氣氛,則學生在此「次文化」之下會產生正向

    的學習態度。換句話說,透過班級學習氣氛的營造,使得同儕之間能夠相互

    學習,加深學習,並增進自我指導的學習能力,進而產生正向的學習態度。

  • - 26 -

    七、小結

    針對本節探討有關學習態度的文獻,可見學習態度不僅攸關學生的學習

    成就,更是個人實踐終身學習的基本條件。至於影響學生學習態度的背景因

    素,可分為個人、家庭、班級型態等三方面做分析探討。其中個人部份主要

    在性別差異上,文獻顯示,國中階段的女學生明顯比男生有較好的學習態度。

    在家庭部份,父母的期望是影響學生學習態度的背景因素。而在班級型態上,

    同儕之間的學習氣氛以及班級文化都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態度的背景因素。

    第三節 國中生行為

    王煥琛、柯華葳(1999)指出,國中階段的學生正處於心理發展的青少

    年前期,已具備青少年的發展特徵,他們認為自己是成熟的人,可以做「與

    成人相似」的行為。比方說,國中生覺得抽煙、喝酒、嚼檳榔、上 KTV等行

    為,成年人可以做,他們也可以。但是,這些行為卻是成人所不允許的,因

    此,成人與國中生之間往往處於緊張的狀態,甚至對立的狀態。

    國中階段的學生對父母家人的興趣已被同儕所取代,甚至會與父母長輩

    等權威形象,刻意保持距離。譬如為了建立自主性,與父母之間的衝突增加,

    而衝突的議題,常常是日常生活裡和他有關的個人權益問題:髮型、衣著、

    看書等(高淑貞,2008)。由此可知,學生日常生活中所在意的部分,往往被

    成人所忽略。

    Richard M. Lerner認為,青少年期是一個令青少年本身、教養他們的父

    母,以及在此時期幫助他們發展的成年人(如老師與教練等人)都會感到困

    惑的時期。由此可知,國中生行為發展的脈絡以及表徵,常讓家長、老師感

    到困惑與無法理解(黃德祥等譯,2006)。

    本研究主要探討髮禁解除後,臺東縣國中生日常行為適應的情形。行為

    乃個體外在所表現的一切行動,其中包涵各種因時、地、情境下所呈現的不

    同行動與反應。本研究主要關注是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行為,包括與同學的

  • - 27 -

    互動、課業適應、日常行為表現等。而在探討學生日常行為適應的問題前,

    研究者認為必須瞭解有關國中生行為的意涵及相關背景因素。

    一、行為的意義

    張春興(1996)指出,行為係指個體所表現的一切活動。若進一步解釋

    行為的意義,除了是可觀察的個體活動,也是指個體面對環境所作的反應。

    諸如語言、表情、動作及作為;以及內在的心理歷程,包括思想、意念、概

    念、態度均稱為行為(沙依仁、江亮演、王麗容,1996)。

    林正文(2002)指出,行為包括內在的、外顯的、意識與潛意識的一切

    活動。因此,國中生的日常行為係指可以觀察得到的行為,以及因環境刺激

    所顯現出的行為表徵與內在心理歷程。

    二、國中生行為特徵

    依據沙依仁、江亮演、王麗容(1996)合編的「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一書中指出,國中生為 12 歲以上至 18歲未滿的少年期,此時期的行為特徵

    有:(一)性的成熟,身體快速成長,心理不平衡。(二)反抗權威人物的行

    為。(三)獨立生活的能力增進,與雙親及家人的關係比從前疏遠。(四)對

    同儕團體的親密度大為增加,多數少年都會向同伴認同,接受同輩團體的行

    為標準,形成獨特的次級文化。(五)以自我評估的能力不強,對於本身的能

    力、性向、學習的方向及職業選擇疑惑不決或時常轉變。(六)情緒及行為非

    常不穩定,時常改變。

    林正文(2002)從「青少年問題與輔導」的角度,認為青少年問題行為

    的特徵有下列幾項:(一)缺乏自我導向。(二)表現病態行為。(三)反抗社

    會規範。(四)趨向極端主義。

    另一方面,研究者和學生的互動過程中,以觀察者的角度來看國中生的

    行為,認為有以下的特徵:(一)從眾行為顯著。(二)重流行風潮。(三)重

    利的價值觀。(四)缺乏行為的控制力。

  • - 28 -

    綜上所述,國中生的行為呈現不穩定、不成熟的狀態,以至於和成人的

    相處上產生隔閡與溝通上的困難。因此,國中生容易尋求同儕的認同,並參

    與多數人的行為、並接受群體的價值觀,以証明自己的存在與獲得自主的機

    會。另一方面,國中生正處於「兒童」到「成人」的過渡時期,由於身心發

    展的急遽變化,造成其生活適應上的困擾,容易產生偏差行為。

    三、國中生行為的生理、心理發展因素

    國中生時期身體的成長與發展,產生了激烈的變化,在發展過程中潛藏

    著適應上的困難,也產生了不少心理困擾問題。而國中生的身心發展是否健

    全,影響其對周遭人、事、物的情緒性反應。張春興(1996)認為身心失衡

    導致青少年情緒困擾。因此,國中生情緒穩定其行為表現較為正常,反之,

    情緒不穩定較易產生偏差行為。

    (一)生理發展

    國中生階段,人體就處於青春發育期,在這時期,身體發生急劇的變化,

    不僅在身高、體重、外型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量變,而在身體內部也產生了

    一系列的質變(林正文,2002 )。此種變化大致上主要來自人體內腺體的分

    泌作用,其中荷爾蒙(hormone)的分泌作用,對人體的生長發育、細胞的新

    陳代謝、消化系統的各種功能、生殖器官的發育的都有極大的影響(王煥琛、

    柯華葳,1999)。

    青少年對自己體態特別關心,在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往往會因為自己

    的體型獲得同伴好評而傾向於自我肯定,並由此產生積極性的自我體驗-愉

    快、陶醉、自信。於是在行為上亦顯得出活潑、開放;反之,會因體型差而

    傾向否定的自我評價,造成消極的自我體驗-焦慮、煩惱、自卑(林正文,

    2002 )。

    生理成熟的早晚,會影響青少年對自己的外表及身體形象的滿意程度(王

    煥琛、柯華葳,1999)。發育成熟較早的女生通常比發育較慢的同學,更不滿

    意自己的外貌及體重。早熟女生因為自己體型比班上其他女生更像成年女

  • - 29 -

    子,而感到難為情,而感到害羞不自在,甚至受同齡夥伴所輕視、排斥,易

    於感到孤獨。男生情況正相反,發育更成熟的男生往往比不很成熟的男生,

    對自己的體重和外表更為滿意。尤其成熟的男生在許多團體活動中佔有重要

    的角色,在運動競技中的表現也比其他晚熟的男生占有更大的優勢。

    (二)心理發展

    國中生的心理發展主要包括:認知發展、道德發展兩個部份。滋分別論

    述如下:

    1.認知發展

    在發展心理學上,心理學家們依據個體表現出的身心特徵為標準,將人

    一生分為數個階段。如佛洛伊德(Freud)以性心理發展的依據分期為:口腔

    期(出生至一歲)、肛門期(一歲三歲)、性器期(三歲至六歲)、潛伏期(六

    歲至青春期)、生殖期(青春期至成年)。而國中生處於此時期,其行為特徵

    為注意力由對自己身體和父母感情,轉移到周圍事物(郭靜晃等著,1993)。

    國中生正處於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的「形式運思期」(張春興,1996),

    具備抽象思維、邏輯思考問題的能力。此外,青少年有特定的特徵是自我中

    心主義(egocentrism)(黃德祥等譯,2006)。一個青少年可能相信其他人會

    如同他(她)自己一樣注意到他(她)自己思想中的目標(此稱為想像的觀

    眾),因為如此,青少年相信他(她)是特別、獨特的(此稱為個人神話)。

    國中生對生活中的問題已有自己的主見,對於父母或師長的意見往往抱

    持懷疑的態度。如此轉變,除了証明自己已不是兒童或小孩的身分,也意味

    著不需凡事順從父母及師長的意見,許多事自己是可以做主的。另一方面,

    國中生正面臨自我統合與角色混亂的時期,因為如此,發展良好的學生具備

    明確的自我概念,生活有重心、有目標;反之,發展不佳的學生,容易自我

    迷失方向,生活毫無重心可言。

    2.道德發展

    依據柯爾柏格(Kohlberg)道德發展的分歧,國中階段學生的道德判斷

    主要處於習俗道德期,並已開始運用道德規範來進行道德判斷(張春興,

  • - 30 -

    1996)。林崇德(1995)在「國中生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從整個中學階段來

    看,國中二年級是品德發展的關鍵期。國中三年級以後是品德的初步成熟期。

    因此,國中階段的學生在品德的發展上尚未達到道德規範的階段,仍需要以

    遵守團體規範來作為行為的標準。換句話說,國中生的行為尚無法完全自律,

    仍須透過他律來導引其行為。

    四、影響國中生日常行為因素

    有關影響國中生日常行為之因素,本研究採用心理學者之行為三項互動

    論做分析探討。林正文(2002)指出人類行為的肇因,心理學家提出了各種

    不同的理論,或屬於行為單向論如環境決定論,或屬於行為互動論。綜觀上

    述,學者說法越趨合理,惟仔細分析,始終沒有脫離行為、個體、環境三個

    變項。如圖 2-3-1。

    圖 2-3-1行為三項互動論圖

    資料來源:林正文(2002)。青少年問題與輔導,頁 49。

    影響國中生日常行為因素,除了個體發展的差異之外,主要也在於個體

    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有關。個體發展的差異主要來自遺傳,以及生理與心理的

    發展。凡與個體生理組織上的結構有關的特性,不管是正常或異常,我們可

    以說大部份是由遺傳決定。而心理特質,究竟是出自先天遺傳,還是來自後

    天教養?這向來是為學者所爭論的問題(林正文,2002)。國中生其生理及心

    理發展的因素在前文已作論述,故此不再贅述。以下就環境因素中之家庭與

    學校部分做分析與探討。

    B E

    (個體)

    (行為) (環境)

  • - 31 -

    (一)家庭環境因素

    個人的家庭背景、個人所受父母價值觀念的影響、個人在家庭環境中所

    經歷的社會化過程,與其學校教育的成就,產生密切的關係(林清江,1981)。

    另一方面,由於個人在家庭中生活及成長的時間較長,其行為模式所受的影

    響也極為明顯。

    1.父母管教方式

    父母的管教方式與其子女的行為特徵,有其關連性。如表 2-3-1。

    表 2-3-1 父母管教類型與子女行為特徵表

    類型 父母管教子女特徵 子女行為特徵 專制型 自定行為規範並堅持子女無條件遵守。

    子女有過必懲,但不解釋理由。 不考慮子女的慾望與需求。 對子女的教育缺少計畫。 親子間缺少情感交流。

    時常悶悶不樂。 性格被動。 不願與人交往。 生活缺少目標。 態度消極退縮。

    寬容型 對子女的行為表現,不刻意訂定規範。 如子女犯有過失,既不嚴加責備,也不溫

    言勸戒。 對子女的慾望與要求,不刻意限制。 對子女的學業,不嚴加要求,一切隨其興

    趣與個性自由發展。

    自信心較低。 學習動機較弱。 情緒較衝動,缺少自持

    能力。 生活缺少肯定目標。 個性放任,對人不尊

    重,不注重禮貌。 威信型 對子女明確訂定合理的規範,而且要求子

    女遵守。 善與子女溝通,交換意見,對子女的過失

    及時糾正,對子女的建設性行為給予鼓勵。 考慮子女的需求與意見。 對子女的教育有計畫。

    自信心較強,情緒表現

    能自我控制,個性較活

    潑,與同儕關係良好,

    較能肆應挫折,有好奇

    心,興趣較廣,生活有

    目標,讀書用功。 具有學業成就取向。

    資料來源:參考自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頁 162-163。

    另一方面,性別、出生序對父母的管教態度有所不同,亦影響子女的行

    為。Hoffman (1977)的調查研究中發現,父母會因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