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
國立交通大學申請增設 生醫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學程計畫書 擬成立年度:103 學年度 籌設負責人:吳妍華校長 中華民國一一年十二月三日 附件 9

國立交通大學申請增設 ,生醫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學 …secretariat.nctu.edu.tw/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1 103 學年度國立交通大學申請增設、調整特殊目院系所學位學程計畫書

  • Upload
    others

  • View
    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國立交通大學申請增設

    『生醫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學程』

    計畫書

    擬成立年度:103 學年度

    籌設負責人:吳妍華校長

    中華民國一○一年十二月三日

    附件 9

  • 1

    103 學年度國立交通大學申請增設、調整特殊項目院系所學位學程計畫書

    ※各項資料應詳實填報,如經查提報資料錯誤、不完整、涉及不實記載者,本部將依「大學總量發展規模

    與資源條件標準」第 11 條規定,駁回其院、系、所、學位學程增設調整申請案,並追究相關責任。

    第一部份、摘要表 *本表為計畫書首頁

    國立交通大學 103 學年度申請增設調整特殊項目院系所學位學程計畫書

    申請類別 ■增設 □調整(更名、整併、分組) 班別 □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

    申請案名1(請依註 1 體例填報)

    中文名稱:生醫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學程

    英文名稱:Ph.D. Degree Program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曾經申請年度:■102 學年度 □101 學年度 □100 學年度 □未曾申請過

    授予學位名稱 中文「哲學博士」;英文「Ph.D.」

    所屬院系所或

    校內現有相關

    學門之系所學

    位學程

    名稱 設立

    學年度

    現有學生數

    大學 碩士 博士 小計 學系/研究所 生物科技學系(所) 83 186 71 69 326

    研究所 生物資訊及系統生物研究所 91 33 49 82

    研究所 分子醫學與生物工程研究所 90 53 18 71

    學系/研究所 機械工程學系 65 405 272 139 816

    學系/研究所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 78 200 131 201 532

    研究所 生醫工程研究所 96 56 56

    學系/研究所 電子工程學系/電子研究所 47 400 506 264 1170

    學系/研究所

    電機工程學系

    電信工程研究所

    電控工程研究所

    98

    68

    70

    756 642 262 1660

    學系/研究所 光電工程學系 69 145 139 113 397

    研究所 統計學研究所 81 44 20 64

    學系/研究所 應用化學系 79 206 152 102 460

    研究所 影像與生醫光電研究所 98 69 3 72

    國內設有本學

    系博(碩)士班

    相關系所學位

    學程學校

    1.國立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生醫光電研究所 2.國立臺灣大學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 3.國立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 4.長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學位學程 5.中原大學醫學工程學系

    專業圖書

    1.中文圖書:105,757 冊,外文圖書:269,473 冊; 2.中文期刊:281 種,外文期刊:621 種 3.擬增購圖書 100 冊,電子期刊 25 種 4.其他:

    招生管道 公開招生

    擬招生名額 博士班 3 名

    填表人資料

    服務單位及職稱 生物科技學系/院長 姓名 黃鎮剛

    電話 03-5712121 轉 56937 傳真 03-5729288

    Email [email protected]

    http://bme.ym.edu.tw/http://www.ym.edu.tw/biophotonics/home.htmhttp://bme.ym.edu.tw/

  • 2

    第二部份:自我檢核表

    表 4-2 申請設立博士學位學程自我檢核表

    校 名:國立交通大學

    申請案名:生醫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學程

    主要支援之學系(研究所):

    大學總量發展規模與資源條件標準規定 現況 自我檢核

    評鑑成績

    主要支援之學系(研究所)最近一次

    依大學評鑑辦法系所評鑑結果為通

    過。

    ■ 生物科技學系學系、生物資訊及系統生物研究

    所、分子醫學與生物工程研究所 97 年評鑑結

    果為 通過

    ■ 機械工程學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 97 年評

    鑑結果為 通過

    ■ 生醫工程研究所 97 年評鑑結果為 通過

    ■ 電子研究所、電機工程學系、光電工程學系 97

    年評鑑結果為 通過(IEET)

    ■統計學研究所、應用化學系 97 年評鑑結果為

    通過

    ■ 影像與生醫光電研究所於 98 學年度設立,教育

    部核定公文:97 年 9 月 18 日/台高(三)字第

    0970177253 號,尚未評鑑。

    設立年限 申請時已設立學位學程所跨領域相

    關博士班達 3 年以上。【亦即主要支

    援之學系(研究所)已設立博士班達

    3 年以上】

    但支援系所均符合附表 3 所定學術

    條件(如下)者,不在此限。

    1. 生物科技學系博士班於 87 學年度

    設立,至 101 年 9 月止已成立 14

    年。

    核定公文:87 年 2 月 17 日

    台高(一)字第 87015141 號

    2. 機械工程學系博士班於 73 學年度

    設立,至 101 年 9 月止已成立 28

    年。

    核定公文:(年代久遠,已不可考)

    3.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博士班於 81

    學年度設立,至 101 年 9 月止已成

    立 20 年。

    核定公文:81 年 3 月 19 日

    台(81)高字第 14279 號

    4. 生醫工程研究所碩士班(資訊工程

    學系)於 96 學年度設立,至 101

    年 9 月止已成立 5 年(原名生醫影

    像與工程研究所,97 學年度更名為

    生醫工程研究所)。

    ■ 符合

    □ 不符

  • 3

    核定公文:95 年 10 月 3 日

    台高(一)字第 0950147577 號

    核定更名公文:96 年 10 月 15 日

    台高(一)字第 09601573589 號

    5.電子研究所博士班於 47 學年度設

    立,至 101 年 9 月止已成立 54 年。

    核定公文:(年代久遠,已不可考)

    6.電機工程學系博士班於 99 學年度設

    立,至 101 年 9 月止已成立 2 年。

    本校電信工程學系、電控工程學系於

    98 學年度整併為電機工程學系、電

    信工程研究所、電控工程研究所,

    因應上述整併衍生電機工程學系於

    99 學年度增設電機工程學系博士

    班,核定公文:98 年 9 月 24 日台

    高(一)字第 0980163582A 號;電

    信工程研究所博士班於 81 學年度

    設立,至 101 年 9 月止已成立 20

    年,核定公文:81 年 3 月 19 日台

    (81)高字第 14279 號;電控工程

    研究所博士班於 80 學年度設立,至

    101 年 9 月止已成立 21 年,核定公

    文:80 年 2 月 27 日台(80)高字

    第 09122 號。

    7. 光電工程學系博士班於 75 學年度

    設立,至 101 年 9 月止已成立 26

    年。

    核定公文:(年代久遠,已不可考)

    8. 統計學研究所博士班於 81 學年度

    設立,至 101 年 9 月止已成立 20

    年。

    核定公文:81 年 3 月 19 日

    台(81)高字第 14279 號

    9. 應用化學系博士班於 81 學年度設

    立,至 101 年 9 月止已成立 20 年。

    核定公文:81 年 3 月 19 日

    台(81)高字第 14279 號

    10. 影像與生醫光電研究所於 98 學年

    度設立,至 101 年 9 月止已成立 3

    年。

    核定公文:97 年 9 月 18 日

  • 4

    台高(三)字第 0970177253 號

    ■ 支援系所均符合學術條件:支援系

    所:生物科技學系(所) 、機械工程學

    系(所)、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所)、資

    訊工程學系(生醫工程研究所)、電子

    工程學系(所)、電機工程學系(所)、光

    電工程學系、統計學研究所、應用化學

    系(所)、影像與生醫光電研究所 (請

    按系所分別勾選學術條件並按系所填

    寫第五部份自我檢核表)

    師資結構

    (詳如表

    3、4)

    一、支援系所均應符合申請增設博士

    班之師資結構規定。(實聘專任教

    師 11 人以上,其中三分之二以上

    須具助理教授以上資格,且 4人以

    上具副教授資格)

    二、支援設置學位學程之領域相關專

    任師資應有 15 人以上,其中三分

    之二以上須具助理教授以上資

    格,且 4人具副教授以上資格。

    一、支援系所之師資:

    1.生物科技學系(所)實聘專任教師 32

    位,其中:

    (1) 助理教授以上 32 位

    (2) 副教授以上 21 位

    2.機械工程學系(研究所)實聘專任教

    師 29 位,其中:

    (1) 助理教授以上 29 位

    (2) 副教授以上 21 位

    3.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研究所)實聘

    專任教師 26 位,其中:

    (1) 助理教授以上 26 位

    (2) 副教授以上 21 位

    4.資訊工程學系(生醫工程研究所)實

    聘專任教師 69 位,其中:

    (1) 助理教授以上 68 位

    (2) 副教授以上 52 位

    5.電子工程學系/電子研究所實聘專任

    教師 57 位,其中:

    (1) 助理教授以上 57 位

    (2) 副教授以 上 45 位

    6.電機工程學系(電信工程研究所、電

    控工程研究所)實聘專任教師 78

    位,其中:

    (1) 助理教授以上 76 位

    (2) 副教授以上 61 位

    7.光電工程學系(研究所)實聘專任教

    師 26 位,其中:

    (1) 助理教授以上 26 位

    (2) 副教授以上 24 位

    8.統計學研究所實聘專任教師 9 位,

    其中:

    (1) 助理教授以上 9 位

    (2) 副教授以上 8 位

    9.應用化學系(研究所)實聘專任教師

    ■ 符合

    □ 不符

  • 5

    31 位,其中:

    (1) 助理教授以上 31 位

    (2) 副教授以上 21 位

    10.影像與生醫光電研究所實聘專任教

    師 6 位,其中:

    (1) 助理教授以上 6 位

    (2) 副教授以上 2 位

    二、實際支援學程之專任師資共 54

    位,其中:

    (1) 助理教授以上 54 位

    (2) 副教授以上 45 位

    學術條件

    (請擇一

    勾 選 檢

    核,並填

    寫表 5)

    ■理學(含生命科學類、農業科學

    類)、工學、電資、醫學領域:近

    五年(95.12.1-100.11.30)該院、

    系、所及學位學程之專任教師2平

    均每人發表3於具審查機制之學術

    期刊論文或核准通過專利件數、已

    完成技術移轉或授權件數合計十

    篇(件)以上,且其中至少應有五

    篇發表於國內外具公信力之資料

    庫等國際學術期刊論文(通訊作

    者、第一作者、第二作者予以計

    入,第三位作者不予計入)。

    1. 近 5 年專任教師平均每人發表於具審

    查機制之學術期刊論文,合計 17 篇/

    人。(專利件數、已完成技術移轉或授

    權附加於表 5 備查)

    支援各系所之平均篇數如下:

    (1)生物科技學系(所) 20.6 篇/人

    (2)機械工程學系(所) 10.7 篇/人

    (3)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所) 32 篇/人

    (4)資訊工程學系(所) 8 篇/人

    (5)電子工程學系(所) 13.3 篇/人

    (6)電機工程學系(所) 17 篇/人

    (7)光電工程學系(所) 14 篇/人

    (8)統計學研究所 15.2 篇/人

    (9)應用化學系(所) 16.5 篇/人

    (10)影像與生醫光電研究所 11.2 篇/

    2. 發表於國內外具公信力之資料庫等

    國際學術期刊論文 16.9 篇/人。

    支援各系所之平均篇數如下:

    (1)生物科技學系(所) 20.6 篇/人

    (2)機械工程學系(所) 10.7 篇/人

    (3)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所) 32 篇/人

    (4)資訊工程學系(所) 7.3 篇/人

    (5)電子工程學系(所) 13.3 篇/人

    (6)電機工程學系(所) 17 篇/人

    (7)光電工程學系(所) 14 篇/人

    (8)統計學研究所 15.2 篇/人

    (9)應用化學系(所) 16.5 篇/人

    (10)影像與生醫光電研究所 11.2 篇/

    ■ 符合

    □ 不符

    2專任教師係指現任實聘仍在職者。 3發表係指經學術期刊已刊登者。

  • 第 6 頁,共 269 頁

    第三部份:基本資料表(表 1-4) 另附

    第四部份:博士班/博士學位學程學術條件自我檢核表(表 5) 另附

  • 第 7 頁,共 269 頁

    第五部份:計畫內容

    壹、申請理由

    一、我國已啟動發展生醫產業計畫

    生物科技與醫療照護為我國規劃之六大新興產業與八大關鍵性技術,更是行政

    院兩兆雙星重點計畫的核心之一。近兩年來,行政院推動「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

    方案」、成立「生技創投基金(TMF)」、推動「健康照護升值白金方案」與「醫

    療器材跨部會發展方案」、籌設「國家生醫園區」等,都是我國極力發展生技與醫

    療產業的重要措施,而在此兩產業跨領域人才的延攬與培育,更是我國未來需全力

    執行的要務。而在許多專家學者很慎密進行過我國未來發展生技與醫療產業發展的

    SWOT 分析後,大致上的共識在基於我國已有很先進的電子、資訊通訊、光電技術

    與產業,以及紮實的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研究基礎下,致力於生醫工程(例如生醫

    器材、生醫資訊、生醫材料)相關產業的發展,將會最有利基,也能在全球繼電子

    科技、電腦資訊、通訊網路之後,為我國在二十一世紀的生醫科技產業中,發展出

    我們獨特的優勢。而基於全球發展生醫產業的成功經驗觀之,人才與產業的聚落效

    應是非常重要要素之一,形成「生醫科技谷」之利基環境,是奠定我國發展生醫產

    業之重要基石。而既是要在我國既有成功 ICT 技術與產業的基石上發展生醫產業,

    以新竹科學園區、清華大學與交通大學為基地原點,並有工研院、國家衛生研究院、

    同步輻射中心、國家精密儀器中心、國家晶片中心、國家半導體實驗室、國家高速

    電腦中心等重要研究機構協同發展,是我國最佳「生醫工程科技谷」之基地。

    二、交通大學在生醫工程發展的願景

    本校自許肩負學術與研究領導先驅的使命,致力於協助本土產業研發新興領域

    的先端技術,孕育卓越的前瞻科技研發與管理人才,確立我國在國際高科技產業的

    地位。據此,本校校友在我國 ICT 產業發展上,有著重大貢獻與影響力,業界一致

    公認,本校帶動台灣近代科技與科學園區產業的成長,猶如史丹福大學帶動美國近

    代科技與矽谷產業的成長。而隨著全球科技與產業的演進,本校早已洞燭先機,以

    在工程、電機、資訊、通訊、光電及半導體等具有雄厚的科學研究基礎,發展跨領

    域之生物科技,並期能推及醫學領域,創造我國新世紀之生醫工程產業,更能達到

    改善人類生活之最終目的。此一構想,不僅積極實踐在本校過去十年來的教學與研

    究規劃與行動中,更宣示發展「生醫工程」是交大未來發展最重要的新興領域。此

    項宣示於 2011 年化為最積極的行動,由國際知名的生物醫學科學家吳妍華院士接任

    校長,使本校發展生醫工程領域的計畫,實質上前進了一大步。吳妍華校長更在 2012

  • 第 8 頁,共 269 頁

    年宣示將帶領 ICT 產業跨入生醫工程產業,將規畫 11 公頃博愛校區為 BioICT 生醫

    電資研發基地,並將籌建跨領域生醫工程大樓-『賢齊館』,而此項 BioICT 生醫電資

    發展計畫也獲得交大校友廣大的支持。而事實上,本校早已具備匯集生醫產業跨領

    域之能量,像是電機、資訊、生技及與醫療院所合作等各能量,在生醫工程領域研

    究中已有重大成果,諸如人機介面 (無線乾式腦波偵測、分析及迴饋系統)、人工電

    子耳、無線十二導程心電圖儀、人工視網膜晶片、健康照護之轉譯應用、居家照護

    智慧型機器人、智慧型藥物載體與藥物傳遞系統、分子電子元件、奈米線場效應電

    晶體生醫感測技術、生物資訊及電腦輔助藥物設計等等。

    三、整合教學與研究資源,培植跨領域生醫工程專業人才

    生物科技之急遽發展有目共睹,尤其在基因體、蛋白體、生物資訊、生物醫

    學、醫學電子等跨領域研究在全球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其對未來醫學發展的影響

    將非常深遠。有識於結合現代工程科技以發展基礎或臨床醫學的研究,能加速生物

    醫學領域的發展,使研發成果更能直接貢獻於人類生活的改善與生命的延伸,全球

    各知名的大學都成立有跨領域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學程,例如 Johns Hopkins、

    MIT、Stanford、UC Berkeley、Cambridge、Oxford 等。鑑於此發展趨勢與需求,本

    校近年來也積極推動生醫工程學程,使臨床醫生或跨領域之資、電、理、工人才能

    有機會進入跨現代生技醫療與工程領域之學習與研究,使其成為跨領域的生醫工程

    研發與產業核心人才。

    由於本校並沒有醫學院與其附屬醫院,於是本校在近年來採取與各教學醫院結

    盟之策略,來發展我們的「生醫工程」領域,並已有優異之成效。但在思及能有永

    續與頂尖之成果,與臨床醫師之長期密切合作不可或缺,而事實上我國有志於藉由

    當代科技之助力,發展有助於解決其在臨床醫療或診斷上所面臨困難之醫師也越來

    越多,因此建立一個有系統的教學與研究平台,讓臨床醫師能在多方跨領域學能的

    訓練與交流下,必能創造出更多卓越的生醫工程研究成果。基於此,本校在此時機

    已成熟之際,整併包括生物科技、資訊、電機、理、工、光電等六個學院部分博士

    生招生名額,申請增設為校級跨學院之「生物醫學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學程」,以

    期發揮生醫工程跨領域科技整合與校內教學研究資源共享之成效,加速達成本校在

    未來十年發展成世界頂尖「生醫工程」願景之目標,同時希望帶動我國未來蓬勃的

    「生技醫療產業」。

  • 第 9 頁,共 269 頁

    貳、本學位學程發展方向與重點

    一、本博士學位學程設立之教學與研究目標

    以本校雄厚與紮實之跨領域生科、資訊、電子、電機、理及工學之研究與資源為

    基礎,培育跨領域研究人才之現代生醫工程科技,創新與效能臨床醫療和診斷工作,

    創造國際頂尖之生醫工程研究成果,同時能加速我國新興生醫產業的發展。

    二、學程招生之對象

    1.具醫學背景之臨床醫師與牙醫師。

    2.具資訊、電子、電機、理、工(包括醫學工程、生醫工程)背景之碩士生。

    三、參與本學位學程教學研究之本校單位

    本學程為校級之跨學院博士學位學程,參與的學院包括生科、資訊、電機、理

    學、工學及光電等六個學院。學程將設有學程專有的辦公室、行政助理、研討會議

    室。直接支援本學程的教師將來自於上述六個學院中有生醫科學或生醫工程研究優

    異成果、高度教學熱忱的教師。另外,本校也將與陽明大學、台北榮民總醫院、馬

    偕醫院、台大新竹分院、奇美醫院、義大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慈濟醫院、

    長庚醫院合作,邀請更多優秀的臨床醫師參與教學或研究團隊。其中,特別將與陽

    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合作,因其部分之核心課程與台北、台中、高雄榮民總

    醫院、秀傳、宜蘭陽明等醫院已建立視訊課程聯繫,將來本校也將陸續加入這些視

    訊課程之開授。本學程設有主任與副主任,其由參與學程之本校專任教師群推舉任

    之,執行管理學程教學與研究事務,並召開學程之各項事務會議。

    四、學程發展方向與重點

    由於生醫工程所涵蓋範圍有生醫電子、生醫光電、生醫資訊、生醫影像、生醫

    材料、生醫力學,以及基礎與臨床醫學工程等主要領域,其涉獵甚廣。我們在評估

    和分析本校在生醫工程發展的現況與未來所欲達成的目標,選定「生醫器材」、「生

    醫資訊」、「生醫材料」及「生醫科學」等四個前瞻課題,以及其互為相關之主題(如

    雲端照護、生醫感測及藥物開發),為我們在生醫工程發展之主軸,而所有之教學規

    劃、研究團隊組成及人才之延攬,也以此原則進行之。以下則概述配合以上各研究

    主軸,本學程未來發展之具體方向與研究重點:

  • 第 10 頁,共 269 頁

    (一)、生醫器材:主要包括生醫電子、生醫光電、人機與神經介面、生醫力學與

    輔具開發

    1. 生醫電子與生醫光電:生醫電子系統主要是應用國內成熟而完整之積體電路與

    資訊處理技術,開發快速檢測、診斷、使用便利之電子醫療元件,並研發成穿

    戴式生醫電子微系統之產品應用。本校設有『生醫電子轉譯研究中心』,以「高

    階植入式電子醫材」為研究主題,並以透過跨領域研究人才的共同努力,研發

    可供多領域共用的生醫電子技術平台,用以治療目前醫學難以醫治的神經損傷

    與疾病。因此本校之研究團隊,除了要發展平台技術的電子元件,完成單晶片

    整合與微小化設計,並搭配無線傳輸技術,還規劃了生醫認證技術的開發。目

    前本校生醫電子轉譯研究中心選定癲癇動物模型,已開發完成的單晶片系統實

    際植入動物體內,完成其功能性、可行性及安全性的驗證,未來本校將進行本

    系統的整合與微小化設計,使之可以使用於人體中,治療許多至今仍無法治癒

    的神經疾病,例如癲癇、疼痛症、重度憂鬱症、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

    2. 人機與神經介面(Human machine interfaces):本校設有『腦科學研究中心』和

    『腦科學與神經工程研究團隊』,其結合微機電技術、資訊科技及認知科學等

    相關跨領域技術,從事基礎和應用的認知神經工程研究。在基礎研究方面,本

    校腦科學研究中心以動態、視覺或聽覺的刺激,配合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反應和

    決策,研究大腦認知狀態變化的神經生物機制。在應用研究方面,交大腦中心

    一方面建立人腦與機器的介面,增強其資訊處理的效能,提升人類在不同環境

    及壓力之下的認知能力。再則,本校研發團隊也發展神經介面(Neural

    interfaces),其為包括連接人體神經系統與人體內外電或磁刺激裝置,例如人

    工電子耳、深層腦電刺激、脊髓電刺激、穿顱磁刺激等。本校研究團隊發展神

    經介面,藉由此介面以電流導引刺激人體神經系統以治療神經性疾病。本校研

    究團隊開發使用電流導引方式之高精確度電刺激策略,臨床測試已證實可讓人

    工電子耳使用者分辨至少 300 個音高(pitches),超越國外最佳技術 2.5 倍。根

    據植入者電流生理訊號建構之個人化神經彌補裝置模型之技術更是全球領先。

    3. 生醫力學與輔具開發:在本項研究主軸中,我們將藉由本校已有相當基礎之神

    經肌肉骨骼系統實驗與模擬,可針對高齡者與神經損傷動作障礙族群(例如中

    風、脊髓損傷),以及臨床醫療人員,開發具有人因考量之相關設施與環境設計,

    以及工作、生活及行動輔具,藉以將低醫療與臨床照護者的工作負荷,及提升

    動作障礙族群的自主生活能力,進而促進國人的健康與生活品質。由於醫療器

    材為國家發展重點之一,此需整合臨床使用者需求,而本校有優勢之工程技術

    與研發能量,再機構設計、力學分析、訊號擷取與分析、影像分析與控制等領

    域容易整合,其將來可發展應用範疇包含神經外科手術導航與定位系統、手術

    (包括內視鏡手術)器械、復健機器人和輔具、骨科與牙科植入物等。

  • 第 11 頁,共 269 頁

    (二)、生醫材料:主要包括奈米載體、奈米標靶藥物、智慧型奈米釋放藥物、醫學

    影像分子

    1. 生醫奈米載體與藥物:奈米科技的發展為生醫感測與藥物遞送開啟了一個全新的

    視野,因此此為近年來本校在創新科技發展中的一個重要主軸,本校在此領域的

    研發重點在於開發標靶奈米生醫感測,標靶分子遞送系統,以及奈米標靶藥物和

    智慧型奈米釋放藥物的研發上。由於疾病早期診斷為未來醫療檢測的重點,因此

    我們將透過生物相容、可降解及可偵測性奈米材料的運用,用於接合特定疾病早

    期相關的 biomarker,而此「奈米級標靶生醫感測分子」可進入人體組織或細胞

    內進行各種生理分子訊號感測,或由人體取出少量的細胞進行細胞內特定分子的

    偵測,藉此早期診斷出健檢者可能罹患的特定疾病(特別是腫瘤細胞之早期偵

    測)。在抗菌或抗病毒新標靶或新藥物的開發上,我們也將研發「奈米標靶分子

    遞送系統」,此可將藥物直接帶到病原體或受病原體感染的細胞,進而發揮對抗

    病原體的功效,這不僅可有效控制感染性疾病,也可減少用藥,降低藥物副作用。

    2. 醫學影像分子:現代醫學逐漸趨向深入分子層級的診斷與治療,而一疾病的發生

    可能源自於體內某一基因或蛋白質的異常,乃至於一種細胞之變化或異常而衍生

    的結果,而醫學分子影像的偵測,就可以得知人體中這種微小的異常變化。分子

    影像為一種利用光學、磁振或加馬射線造影方式觀測生物體內分子或細胞變化之

    科技。目前,本校的研究重點在於新穎性標的照影分子(molecular targeting

    imaging)的開發,其為將所對感興趣疾病蛋白質具有專一性結合力之抗體或胜

    肽,予以標誌螢光、冷光或順磁性物質作為分子探針,並且搭配其互補照影系統,

    如活體光學影像系統、磁振影像系統或超音波影像來觀察活體內疾病蛋白質的表

    現。透過此方式,可以達到疾病的早期診斷與輔助分子藥物的治療。

    (三)、生醫資訊:主要包括生物資訊、生醫資訊與影像、電腦輔助藥物設計

    1. 生物資訊:本校創立台灣第一個,目前是亞洲最頂尖的『生物資訊研究中心』。

    我們透過對基因或蛋白質序列-結構-功能-生物系統網路關係的了解,落實

    整合生物基礎理論與生物科技應用,提升生醫工程的核心產業技術,同時幫助

    發現與疾病治療相關的機轉,此對於生物醫學、疾病與癌症機制、個人化基因

    體醫學研究、藥物開發、生物標誌及疫苗開發等將有極大的幫助。在計算生物

    領域中,我們所探討的「生醫資料分析與探勘」、「同源模擬蛋白質結構預測」、

    「序列-結構-功能間的關係」、「基因調控網路」、「ab initio 結構預測」及「蛋

    白質功能代謝路徑」等,都非常有助於我們達到利用生物資訊技術加速我國生

    醫產業發展之目的。

  • 第 12 頁,共 269 頁

    2. 生醫資訊與影像:生醫資訊與影像涵蓋的內容廣泛,本校將針對資料庫龐大而

    複雜的心電圖、電腦圖及磁腦圖等臨床醫學影像,進行創新性的分析研究,同

    時著重於這些資料與訊息的讀取、傳輸、儲存及分析,使之能高效率利用於臨

    床診斷與治療。此部分之研究亦將與居家式生理檢測儀和資訊雲端技術結合,

    使我們在生醫資訊研究的重要性與可產業性大幅提昇。另外生醫資訊與影像技

    術也可用於複雜細胞或組織之影像處理與分析,可加速與宏大生命科學之研究

    成果。

    3. 電腦輔助藥物設計:生物資訊學中電腦輔助藥物設計是藉由電腦高速的運算能

    力與生技領域的整合,提供研究者更強力的工具與更精確的資訊,能夠快速篩

    選候選藥物,先導藥物最佳化、提升藥物開發流程的品質與速度。質言之,利

    用電腦輔助藥物設計技術可大幅降低人力、物力及財力,達到藥物開發之目的。

    本校電腦輔助藥物設計團隊(BioXGEM)已開發有各種藥物設計軟體,並與國內

    外知名團隊合作,目前已成功篩選出 33 個候選藥物的化合物。

    (四)、生醫科學:主要包括基因體與蛋白質體,幹細胞、免疫與癌症醫學,以及

    腦科學與神經工程

    1. 基因體與蛋白質體:生醫科學的領域甚廣,本校以基因體與蛋白質體技術為核

    心,將在幹細胞、神經、免疫及癌症醫學上進行探索。本校基因體與蛋白質體的

    核心技術包括分子生物與細胞生物學,以及生物資訊與生物系統技術。基因體與

    蛋白體醫學為當代轉譯醫學的核心技術與科學基礎,透過分析特定基因與蛋白質

    的表現或異常,可以找尋與確認人類特定疾病之標的物,進而發展新穎的治療藥

    物,而本校目前設立的生物醫學主題為與神經、免疫、癌症及幹細胞有關之研究。

    本校在資訊基因與蛋白質體學上已有全球領先的研發成果,未來將持續著重於生

    物資訊處理及發展高創意的生物技術平台。

    2. 腦科學與認知神經工程:本校在本領域將整合認知神經科學與生醫,資訊及電機

    工程科技,利用生物感測技術、動態認知神經工程,以及適應性輔助科技探討大

    腦認知行為變化與認知行為估測增進,共構出優質人性化科技與智慧生活。在腦

    科學領域中,我們也將進行各項腦神經疾病之中樞神經系統之神經突發育與再生

    研究,以高效能影像分析技術進行神經疾病藥物篩選,並整合生物奈米元件製

    作、超快雷射光譜分析及 Coherent anti-Stokes Raman scattering spectroscopy

    (CARS)成像等三種核心技術,以交互研究神經胞之生理作用,探討運送神經傳

    導物質之過程。再則,研究大腦聽覺皮層之聲音編碼機制,也是本校未來發展的

    重點之一。

  • 第 13 頁,共 269 頁

    (五)、跨主題之發展方向與研究重點:雲端照護、生醫感測、藥物開發

    1. 雲端照護:本校在智慧醫療及雲端應用領域中將整合無線通訊網路、感測技

    術、資料分析及臨床醫學等技術,建構一智慧型輔助科技資訊系統。質言之,

    就是將結合「健康照護資訊平台建立」與「生理感測技術研發」,建構一「遠

    距健康照護服務系統」。事實上,本校在此一「遠距健康照護服務系統」建

    構上,不僅已有顯著之成果,且已達到可產業化階段,未來期能針對高壓與

    高齡化族群,整合人文社會科學、認知、醫學資訊及工程科技等,以建構更

    完備的自主健康遠距照護服務系統,滿足高壓與高齡族群之「健康樂活」與

    「醫療諮詢與診療」全面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達到優質樂活生活之目

    的。

    2. 生醫感測:生醫感測器擁有極大且未完全開發的市場,是當今生醫跨領域研

    究最受重視的一環。全球生物感測晶片市場日益擴大,目前產值約 100 億美

    元,預估 2016 年將達 200 億美元。未來,以生物醫學科技為基礎的生物感晶

    片,不僅具有研究上高度跨領域整合的挑戰性,其研究成果更具有市場潛能。

    未來我們期望能結合電子工程、微奈米製造工程,以及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

    透過多樣的感測原理,配合新穎的生物技術,期望能達到快速疾病診斷感測、

    檢體少量檢驗感測及高靈敏生醫感測等目標,提供醫事人員更方便快速的感

    測方式與平台,開發生物實驗室晶片與生物感測之居家檢測系統,進而促進

    病人福祉。

    3. 藥物開發:本校已組成藥物開發團隊,包括「電腦輔助藥物設計組」:藥物先

    導化合物的快速篩選與化合物效能最佳預測、藥物副作用預測以加速新藥開

    發時程,大幅降低研發成本;「藥物化學合成組」:依據電腦輔助藥物設計之

    結果,再根據計算化學的模擬,合成系列之藥物先導化合物;「系統生物組」:

    建立各種可大量篩選藥物功效之細胞生物實驗系統,例如神經細胞、各類癌

    細胞等,進行藥物功效的分析,提供藥物作用機轉之訊息;「實驗動物組」:

    利用實驗動物探討新開發藥物的功效性,以及生物安全性的測定;「臨床醫學

    組」:由本校合聘或兼任之臨床醫師教授群組成,於新藥開發全程中,據其臨

    床之專業,提供新藥開發之意見。

  • 第 14 頁,共 269 頁

    參、本學位學程與世界學術潮流之趨勢:

    目前全球醫療器材的年產值介於 2,5003,000 億美元,每年維持 510%複合成

    長。以我國既有的 ICT 技術與產業優勢,結合我國同樣有卓越教研的臨床醫學系統

    與生醫科學,用以開發創新之生技醫療器材,切入生醫產業,難度並不高。再則,

    近年來政府在政策上持續支持,並有效改善生技產業發展環境,2011 年我國生技產

    業值達到新台幣 2,403 億元,較 2010 年成長 5%。其中又以醫療器材產業營業額 993

    億元為最大宗,醫療器材產業在生技產業所佔比重正快速增加,成為前景可期的明

    星產業,因此培育此領域之核心人才,乃為當今辦學孔急之要務。

    生物醫學工程是一綜合生物、醫學和諸多工程的學科,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之理

    論和方法,研究新技術與新材料,用於預防疾病、治療疾病及提高醫療水準的一門

    新興科學。又因全球老年化的趨勢和醫療保健器材需求迫切,生醫工程更逐漸成為

    熱門且重要的科學。近十年來,全球科技領先國家,無不加速生醫工程人才的培育,

    並利用大學之教育與研發能量,創造該國之生技醫療產業。而如前所述,如 Johns

    Hopkins、MIT、Stanford、UC Berkeley、Cambridge、Oxford 等全球知名的大學都成

    立有跨領域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學程。

    由於生醫工程研究須仰賴醫學背景人才提供臨床需求與專業學能,結合生科、

    電、資、理、工背景人才之專業技術,才能開發出臨床實用之產品,兼備學術與產

    業發展的意義。因此本生物醫學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學程將招收有醫學背景之臨床

    醫師,以及具資訊、電子、電機、理、工(包括醫學工程、生醫工程)背景之碩士

    生,結合交通大學工程方面雄厚的教學與研究資源,設計多元的訓練課程,以期培

    育具有生醫工程跨領域紮實專業之人才,其中也包括臨床醫師能有跨領域整合生醫

    產品研發之訓練,未來才能因應國內發展生醫產業,落實政府推動生醫產品/技術

    自主化之目標。

    肆、本學位學程與國家社會人力需求評估:(含學生來源、學生畢業後就業市

    場狀況)

    根據行政院教育部訂定「100 學年度大學總量發展規模與資源條件標準」之建

    議,國內大學應依行政院重大政策所建議之六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進行增設或調

    整招生名額。而「生物科技」與「醫療照護」即為六大新興產業中之兩項,其中如

    何結合與利用我國已成熟的光電與半導體產業技術,於生技與醫學領域之應用,發

    展生醫產品,已成為近年來政府推動生醫產業之施政重點。特別是近兩年來,行政

  • 第 15 頁,共 269 頁

    院持續推動「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健康照護升值白金方案」、「醫療

    器材跨部會發展方案」等計畫,並籌設「國家生醫園區」,成立「生技創投基金

    (TMF)」,都是我國極力發展生技與醫療產業的重要措施,而此生醫產業跨領域

    人才的延攬與培育,更是我國未來需全力執行的要務。據此,本案整併包括本校生

    物科技、資訊、電機、理、工、光電等六個學院部分博士生招生名額,申請增設為

    校級跨學院之「生醫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學程」。

    伍、本學位學程與學校整體發展之評估:

    本校在生醫工程研究與人才培育上早已準備(如下列所述),從 1994 年成立生

    物科技研究所,2003 年成立生物科技學院,2007 年於資訊學院設立「生醫工程研究

    所」,2008 年於生物科技系博士班設立醫學士博士生分組,2011 年由吳妍華院士接

    任校長,同時與美國 UCSD 和陽明大學合作執行「跨國頂尖生醫工程中心」五年期

    計畫。在此期間,本校已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義大醫院、奇美醫院、馬偕醫

    院、台大新竹分院、長庚大學、花蓮慈濟大學等教學醫院結盟,並推動執行合作研

    究計畫,同時也已組成了一些成果斐然的研究團隊。然而,至今生醫工程領域之博

    士生學生分散於各學院,常有因跨所選課情事無法發揮跨系所教學資源共享,以及

    相關系所生醫工程領域博士生修課、資格考及畢業要求不同,無法完整落實對「生

    醫工程」博士學位跨領域人才培育的要求。有鑑於此,本校擬整合各院系所生醫工

    程教學資源,進行全校性之「生醫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學程」辦理,對我們加速發

    展全球頂尖「生醫工程」新興領域,有著很重大影響。

    1. 本校在生技領域的發展早已佈局,我們於1994年成立全國第一個「生物科技研究

    所」,1999年成立「生物科技學系」,2003年成立「生物科技學院」。生物科技學院

    負有本校跨領域生物科技教學與研究之任務,並執行全校性的多元生物學基礎教

    學工作。本校設定「以生物學為基礎尋找實務問題,發展以問題解決為取向之科

    技應用工程領域」之未來發展目標,生科院在其中扮演現階段築底與未來拔尖之

    角色與任務。

    2. 鑑於臨床醫師的直接參與在發展生醫工程領域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及確保

    學術研究成果可貼切於產業發展之需要,因此在本校與高科技業界、上海交大、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MIT)結盟執行之「鑽石計畫」中建立「生醫工程實驗室」,

    藉以積極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義大醫院、奇美醫院、馬偕醫院、台大醫院

    新竹分院等教學醫院結盟,並已進行諸多合作研究計畫。其中,本校前電控系主

    任邱俊誠教授借調於中國醫藥大學擔任生醫工程研發中心主任與醫學院副院長,

    本校亦敦請宏碁電腦創辦人施振榮先生與前台大醫院院長李源德教授為本

  • 第 16 頁,共 269 頁

    生醫工程實驗室在研究與產業化的規劃上施予諮詢與指導。

    3. 本校更在吳妍華校長的主導下,結合交通大學和陽明大學之生醫科學與工程研究

    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San Diego分校(UCSD)之錢煦院士所領導的生醫工程研

    究團隊,共同執行由2011年起為期五年的國科會「跨國頂尖生醫工程中心」計畫。

    4. 為強化與臨床醫師的合作,並鑑於臨床醫師參與跨領域生技與生醫研究可能需要

    的研究專業學能,本校於2008年起開始由生物科技學系專設一醫學士博士生組,

    每學年招收多位臨床醫師進入此Program,並結合其在醫院臨床工作與資源進行生

    醫科學與工程領域之研究。目前,已招收五屆醫學士博士生,共26位。

    5. 除生科學院以外,本校資訊、電機、光電、理、工、光電學院也早已有生醫工程

    相關研究團隊的成立。資訊學院更於2007年設立「生醫工程研究所」,其成立目的

    在於建立交大工程與科學之整合平台,培養兼備電機、資訊及生醫學能之高階研

    究人才,進行生醫資電工程相關跨領域與突破性的研究,引導工程科技更貼近人

    類的生存需求,並開創未來新興生醫科技產業。

    6. 本校在2011年2月吳妍華校長上任之際,即宣示實質化「生醫工程」跨領域的發展

    主軸,並積極規劃與推動交大BioICT計畫,興建「前瞻跨領域生醫工程大樓」,

    以達到「跨領域領袖人才培育(Bio-inspired approach)」、「創造高影響力成果」

    之追求交大成為世界「頂尖大學」的治校目標。

    7.為完備本博士學位學程運作,並能為本學程中長程做最完善的規劃,本校已敦聘國

    內數十位生醫領域學術成就卓著之學者,以及臨床經驗豐富與教學卓越的醫師教

    授,指導與協助本學程能持續發展,確保本學程能培育我國跨領域生醫工程的核

    心人才。

  • 第 17 頁,共 269 頁

    陸、本博士學位學程之課程規劃(希能反應申請理由及發展方向重點;並條述

    課程結構、課程設計原則與特色)

    本博士學位學程的課程設計目標是分別使臨床醫師與 ICT 工程師能成為成功的

    生醫科學家,以協助與加速我國生醫產業的發展。本校將注重以跨領域現代生技與

    生醫研究為主軸,注入資訊、電機、奈米及工程等領域的研發能量,組成發展生醫

    工程的研究團隊。加入本學程的醫師可在學有專長的教師群指導與合作之下,選擇

    一可結合其所興趣之基礎或臨床醫學問題,以跨領域的思維進行深入跨領域生醫工

    程之研究。

    一、學程學生之主要修業規定:

    1. 畢業學分:22 學分

    2. 必修課程:

    (1) 生醫科技創新設計:6 學分

    (2) 博士班專題討論:2 學分

    (3) 博士班論文研究:4 學分(每學期 1 學分,至少要修過 4 學分)

    3. 分領域必修課程:(二選一)

    (1) 生醫工程特論(3 學分):具醫學背景之臨床醫師與牙醫師、生物相關背景之

    研究生必修。

    (2) 生醫科學特論(3 學分):具資訊、電子與電機、理、工背景之研究生必修。

    4. 指導教授之規定:

    (1) 研究生在入學一學期內,應選定本學程所參與的六個學院之系所教師群中任一

    位以上的專任或合聘教師為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博士論文指導教授為本校合聘

    者,須選定一位以上本校專任教師為共同指導教授。

    (2) 研究生得在指導教授同意與協助下,選定一位以上在其服務機構中具行政院教

    育部教師資格之醫師為院外共同指導教授。

  • 第 18 頁,共 269 頁

    詳細課程規劃內容:

    (一)、必修課程

    授課

    年級 課程名稱 學分 授課教師,課程內容

    生醫科技創新設計

    (Biomedical

    design)

    6(3/3)

    負責教師:工學院院長規畫與監督課程之執行,並請 35 位

    專任或合聘教師或臨床醫師協助執行教學工作

    1. 本課程將聘請國內、外於生醫工程產學研界,表現卓越之

    教授、研究者或 CEO 至課堂講授其於生醫工程產品研發過

    程之經驗,以及產品研發成功之案例。

    2. 安排學生赴營運成功之生技醫療材料研究機構或或醫院參

    訪。

    3. 由不同專業領域之學生組成團隊,模擬設計一生醫工程相

    關之產品,並進行公開演示其產品設計相關之資訊。

    博士班書報討論 2(1/1)

    負責教師:學程副主任

    1. 本課程為訓練與培育研究生生醫科學與生醫工程專業研究

    報告與討論的能力。

    2. 本課程提供機制,協助與督促研究生分別於生醫科學與生

    醫工程專業學能的交流,以利其研究論文之進行。

    3. 針對特定轉譯醫學主題,邀請學者、專家進行演講與討論。

    博士論文研究 4

    負責教師:學程主任

    學程學生已指定論文指導教師後,才得以選修此課程,而每

    學期末必須繳交一份 Progress report。

    生醫工程特論 3

    負責教師:電機系 蔡德明教授

    由本校專(兼)任、合聘教師中於不同生醫工程領域(生醫資

    訊、生醫器材、生醫材料)進行研究者,分別就其研究相關

    之基礎與進階內容,進行系統性之教學。

    生醫科學特論 3

    負責教師:本校專(兼)任、合聘之臨床醫學教授(目前 15 位),

    以及生醫科學領域之教師。由生科系 楊騰芳教

    授(MD, PhD)負責課程課綱安排與開授事宜

    1. 由臨床醫學教授,分別就不同臨床科別講授疾病生理、臨

    床治療及醫學轉譯發展。

    2. 由生醫科學領域之教師分別講授與神經、幹細胞、免疫及

    癌症有關之進階分子生物學與分子細胞學。

  • 第 19 頁,共 269 頁

    生醫科技創新設計 (Biomedical design) 課程規劃:

    本課程規劃為上下兩學期 6 學分,上學期 3 學分主要在課堂講習及專題討論;

    下學期 3 學分,學生須至產業育成中心進行實作發展成品。目的在藉由創新醫療器

    材從需求到產品化過程的學習,培養醫療器材創新的開發設計能力和期待新創公司

    的可能性。因此在課程規劃上分為三大主題,分別為 Identify(由醫院端之臨床需求來

    確認產品)、Invention/Alternative (開發新的或改善醫材產品)及 Implement (商業模式

    及科技法律),而對應此三大主題之詳細課程如下所列,由於課程之多元性,因此在

    師資的安排上將有來自本校生科、工程(包括電機、資訊及工學院)、管理及理學院之

    教授,以及合聘或兼任之醫師(至少具有助理教授資格者),除此之外也特別安排一

    special lecture 來邀請已經有成功或失敗經驗的知名企業家來分享,甚至規劃未來邀

    請新加坡或印度的 biodesign fellow 或老師來 special lecture 促進國際交流,另外也安

    排學生赴營運成功之生技醫療材料研究機構或或醫院參訪。

    授課內容 對應 Biodesign (Textbook)章節

    Lecture 1 Biomedical Design 總論 Biodesign Summary

    lecture 2 專注領域的策略 1.1 Strategic Focus

    lecture 3 觀察並發現問題 1.2 Observation and Problem

    Identification

    Special

    Lecture

    Real World Case study A Spin off Med-tech Company from

    ITRI

    Lecture 4 深入了解問題相關的疾病 1.3 Need Statement Development

    Lecture 5 治療的選擇 2.2 Treatment Options

    Lecture 6 利益相關者分析 2.3 Stakeholder Analysis

    Lecture 7 市場分析 2.4 Market Analysis

    過濾需求 2.5 Needs Filtering

    Lecture 8 腦力激盪產生構想 3.1 Ideation and Brainstorming

    lecture 9 構想的篩選 3.2 Concept Screening

    Lecture 10 智慧財產權基本概念 4.1 Intellectual Property Basics

    Lecture 11 醫療法規基本概念 4.2 Regulatory Basics

    Lecture 12 保險給付基本概念 4.3 Reimbursement Basics

    Lecture 13 商業模型 4.4 Business Models

    Lecture 14 雛形試作 4.5 Prototyping

    Lecture 15 設計概念篩選決定 4.6 Final Concept Selection

  • 第 20 頁,共 269 頁

    (二)、選修課程

    授課

    年級 課程名稱 學分 任課教師

    專(兼)

    任、合聘 最高學歷 專長(或備註)

    1.生醫器材領域課程

    醫療器材 3 蔡德明 專任 博士

    神經彌補裝置、神經電

    刺激、神經手術導航、

    神經工程

    醫療電子專題研討 2 吳重雨 專任 博士

    生醫電子、類比與數位

    積體電路與系統設計、

    類神經網路

    生醫電子與系統 3 方偉騏 專任 博士

    積體電路系統、類神經

    網路與智慧系統、可攜

    式 EEG/EKG/fNIR 腦神

    經影像

    生醫系統設計導論 3 方偉騏 專任 博士

    系統晶片設計聯合論

    文研討 1 邱俊誠 專任 博士

    生醫微機電、微機電系

    統、結構之動力分析與

    控制

    生醫系統晶片設計導

    論 3 黃聖傑 專任 博士

    感官多媒體通訊、生醫/

    中醫系統晶片設計、Green Energy SOC

    神經工程應用與模擬 3 蔡德明 專任 博士

    神經彌補裝置 3 蔡德明 專任 博士

    認知神經工程 3 林進燈 專任 博士

    電腦視覺、模糊類神經

    網路、認知神經工程、

    專家系統、影像處理、

    人機介面

    THz 醫學影像元件及

    系統 3

    吳介琮、陳巍

    仁 專任 博士

    吳介琮:類比與數位積

    體電路設計、電子電路

    與系統、高階助聽器晶

    片及系統

    陳巍仁:混合信號積體

    電路設計、高頻電路設

    計、THz 醫學影像系統

    與元件

    生物光電 3 蕭子健 專任 博士 生醫訊號多變數分析、

    虛擬醫用儀表

    生醫光電工程概論 3 孫家偉 專任 博士 生醫光學影像

    生醫光電晶片原理與技術

    3 冉曉雯 專任 博士

    有機電子元件研究包含

    有機太陽能電池、有機

    電晶體以及有機生醫感

    測器

    人體神經力學 3 楊秉祥 專任 博士 生物力學、人體動作控

  • 第 21 頁,共 269 頁

    制、神經復健、醫療與

    復健輔具、機械設計、

    高齡者安全設計

    應用生物力學 3 楊秉祥 專任 博士

    人體動作力學與控制 3 楊秉祥 專任 博士

    生物流體力學 3 陳慶耀 專任 博士 生物流體力學、微流體

    應用、數值模擬

    人體結構、功能、臨

    床及醫療器材發展 3 葉伯壽、蔡貴

    嶔 兼任 醫學士、博

    葉伯壽:腦中風、帕金

    森氏症、癲癇、失智症、

    週邊神經疾病

    蔡貴嶔:高血壓、高血

    脂、心臟病、心肌梗塞、

    心導管氣球擴張術

    醫療器材開發與驗證 3 待 聘

    2.生醫材料領域課程

    奈米生醫材料簡介 3 陳三元 專任 博士 生醫材料、藥物載體設

    計、奈米結構製程

    奈米醫學於分子影像

    及感測之應用 3 羅履維 兼任 博士

    奈米醫學導論 3 黃國華、洪耀

    欽 專任/兼

    任 博士

    黃國華:奈米生物科

    技、生物晶片、生物感

    測器

    洪耀欽:婦科腫瘤學、

    癌症生物學、內視鏡、

    雷射手術

    磁振造影及其對比劑 3 王雲銘 專任 博士

    生物無機之研究,磁振

    造影對比劑之開發與研

    究,光學影像之開發與

    研究,分子影像之研究

    對比劑與分子影像學 3 王雲銘 專任 博士

    組織-生物材料相容

    性特論 3 待 聘 專(兼)任 博士

    功能性高分子 3 待 聘 專(兼)任 博士

    細胞療法與再生醫學 3 待 聘 專任 博士

    組織工程 3 待 聘 專任 博士

    3.生醫資訊領域課程

    統計計算 3 盧鴻興 專任 博士 函數推估、影像分析、

    生物資訊

    生物資訊應用 3 黃憲達、黃鎮

    剛、楊進木 專任 博士

    黃憲達:生物資訊、資

    料庫系統、資料探勘、

    機器學習、醫學資訊

    黃鎮剛:結構生物資訊

  • 第 22 頁,共 269 頁

    及分子模擬

    楊進木:結構生物資

    訊、電腦輔助藥物設

    計、資料探勘、醫學資

    生醫訊號處理 3 陳永昇、林伯

    昰 專任 博士

    陳永昇:生醫訊號處

    理、醫學影像處理、電

    腦視覺

    林伯昰:生醫信號處

    理、醫用電路設計、生

    醫光電系統設計

    電腦在生醫之應用 3 曲在雯 專任 博士

    神經可塑性、耳鳴產生

    的病理與生理機轉、語

    音編碼、認知神經科

    學、醫學訊號處理

    智慧型機器學習與電

    腦輔助藥物設計 3 楊進木 專任 博士

    生醫資料探勘 3 胡毓志 專任 博士 生物資訊、機器學習、

    資料探勘、人工智慧

    計算生物學-智慧型計算與應用

    3 何信瑩 專任 博士

    智慧型計算、系統最佳

    化工程、生物資訊、計

    算生物、醫學資訊

    計算生物學-結構生

    物資訊 3 楊進木 專任 博士

    醫學影像學 3 葉伯壽、荊宇

    泰 兼任/專

    醫學士、博

    士/博士

    葉伯壽:腦中風、帕金

    森氏症、癲癇、失智症、

    週邊神經疾病

    荊宇泰:生醫影像

    生醫光譜影像 3 廖奕翰、重

    藤真介 專任 博士

    廖奕翰:生物物理化

    學、生醫光電、雷射光

    譜及顯微成像

    重藤真介:分子光譜

    學、生物物理化學、雷

    射化學

    雲端生物資訊演算法

    理論與實作 3 洪瑞鴻 專任 博士

    次世代定序分析、雲端

    運算、生物資訊演算法

    生物影像資訊學 3 何信瑩、黃慧

    玲 專任 博士

    何信瑩:智慧型計算、

    系統最佳化工程、生物

    資訊、計算生物、醫學

    資訊

    黃慧玲:計算生物、演

    化式計算、生物晶片分

    析、最佳化系統、系統

    生物學

  • 第 23 頁,共 269 頁

    4.生醫科學領域課程:

    疾病之分子與病理機轉 (視訊課程)

    2

    吳肇卿等多位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師群

    待聘

    (合聘或

    兼任)

    醫學士、博

    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

    究所』之課程

    臨床實驗與轉譯醫學 (視訊課程)

    2

    吳肇卿等多位陽明大學及中央研究院之教師群

    待聘

    (合聘或

    兼任)

    醫學士、博

    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

    究所』之課程

    再生生物醫學特論 (視訊課程)

    2 李光申、施俊哲

    待聘

    (合聘或

    兼任)

    醫學士、博

    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

    究所』之課程

    先天免疫力受體及感應器在人類疾病的角色 (視訊課程)

    2 謝世良

    待聘

    (合聘或

    兼任)

    醫學士、博

    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

    究所』之課程

    臨床醫學概論 2 陳天雄等多位北榮臨床醫師 兼任

    醫學士、博

    人體生理學 3 曲在雯、林志生 專任 博士

    曲在雯:神經可塑性、

    耳鳴產生的病理與生理

    機轉、認知神經科學、

    醫學訊號處理

    轉譯醫學特論 2 徐祖安 合聘 博士 病毒與癌症之藥物設計

    神經科學 3 曲在雯、黃兆

    祺 專任 博士

    神經生物學研究技術 3 曲在雯 專任 博士

    神經科學導論與臨床

    應用 3 葉伯壽 兼任

    醫學士、博

    腦中風、帕金森氏症、

    癲癇、失智症、週邊神

    經疾病

    聽力科學 3 曲在雯 專任 博士

    高等分子醫學 3 黃兆祺等人 專任 博士

    神經生物、細胞生物、

    細胞骨架、功能性蛋白

    質體

    分子與細胞毒理學 3 趙瑞益 專任 博士 抗癌標靶、抗癌藥物、

    抗癌奈米

    幹細胞生物學 2 林時羽 合聘 醫學士、博

    幹細胞生物學、再生醫

    學、發育生物學、生殖

    醫學、建立基因改造模

    轉譯醫學:病理學 3 王志宏 專任 博士

    分子代謝醫學、代謝體

    學、心血管疾病及基因

    轉殖與剔除老鼠、胰臟

    臨床微生物 2 羅秀容等人(國家衛生研 兼任 博士

    醫學微生物學及分子遺

    傳學

    http://www.ym.edu.tw/icm/1011course/33123%20Innate%20Immunity%20Receptor%20and%20Sensors%20in%20Human%20Diseases7.27.2012.dochttp://www.ym.edu.tw/icm/1011course/33123%20Innate%20Immunity%20Receptor%20and%20Sensors%20in%20Human%20Diseases7.27.2012.dochttp://www.ym.edu.tw/icm/1011course/33123%20Innate%20Immunity%20Receptor%20and%20Sensors%20in%20Human%20Diseases7.27.2012.doc

  • 第 24 頁,共 269 頁

    究院)

    分子抗癌特論 3 趙瑞益 專任 博士 抗癌標靶、抗癌藥物、

    抗癌奈米

    腫瘤生物學 3 廖光文 專任 博士 腫瘤標靶治療、慢性感

    染性疾病致病機制

    病毒學 3 楊昀良 專任 博士

    病毒及真菌致病機制、

    後基因組學、整合生物

    細菌致病機制 3 彭慧玲 專任 博士 微生物致病、基因調控

    機制

    免疫學 3 廖光文 專任 博士 腫瘤標靶治療、慢性感

    染性疾病致病機制

    心臟電氣學特論 3 楊騰芳 專任 醫學士、博

    非侵入性心臟學、心臟

    電氣學、ECG 訊號時/

    頻域分析、HRV 臨床應

    用、心臟影像處理、心

    血管生物資訊學

    5.其他相關課程

    生醫產業經營管理 3 待 聘 兼任 博士

    創業與創業投資 3 徐作聖 專任 博士 全球企業策略與產業競

    爭力分析

    臨床試驗導論 3 蕭金福 兼任 博士 計算生物學

    臨床試驗與證據醫學 3 楊騰芳 專任 醫學士、博

    心臟電氣學、臨床心臟

    內科學、醫學資訊及人

    工智慧學、醫學工程

    學、心血管生物資訊學

    藥物設計 3 孫仲銘 專任 博士

    組合式標靶新藥研發、

    微波雜環小分子合成、

    生物高分子核醣核酸的

    合成

    生物醫藥 3 孫仲銘等人 專任 博士

    組合式標靶新藥研發、

    微波雜環小分子合成、

    生物高分子核醣核酸的

    合成

    電子病歷 3 黃興進 專任 博士

    策略資訊系統、決策支

    援系統、群體支援系

    統、醫療資訊管理、類

    神經網路的應用

    生物科技專利趨勢分析

    3 林志生 專任 博士 生物醫學、生物感測、

    生質能源

    醫藥與生物技術產業特論

    3 梁美智 專任 博士 癌症的研究與治療、抗

    癌藥物的篩選

  • 第 25 頁,共 269 頁

  • 第 26 頁,共 269 頁

    二、學程師資規劃:

    本跨學院之博士學位學程由本校教務處統籌由生科、資訊、電機、理、工、光

    電等六個學院的系所教師群支援之,每學期因應學程的發展與課程開授所需,得依

    一定程序更動支援之教師群,並且在各學院新聘教師時,一定員額以可支援本學程

    發展為原則。

    目前本學程支援之教師群共 54 位,其中教授 36 位、副教授 9 位、助理教授

    9 位,皆具博士學位。另外,依據本學程所規劃生醫器材、生醫材料、生醫資訊及

    生醫科學等四領域,未來擬於生科、資訊、電機、理學及工學等六個學院增聘多名

    各領域之研究傑出與教學優良師資,其中包括多位合聘或兼任具有臨床醫學專長之

    醫學士/博士教師,藉以整合陣容堅強的跨領域生醫工程研究團隊,培育英才。

    再則為短期內完備本學程運作,並能為本學程中長程做最完善的規劃,本校已

    敦聘國內外 6 位中研院院士、10 位生物醫學與生醫工程領域學術成就卓著之學者,

    以及 15 位臨床經驗豐富與教學卓越的醫師教授,指導與協助本學程能持續發展,確

    保本學程培育的跨領域生醫工程人才,能成就我國生醫產業的發展。未來,每學期

    本學程將定期召開教學(課程)與研究發展之諮詢會議,其中也包括本校合聘臨床醫學

    教授與本校電、資、理、工學院教師之對談,以期讓本學程之發展可以維持在符合

    臨床醫學需求與全球生技醫療產業發展的潮流。

    本校合聘或兼任生物醫學相關領域之講座、榮譽、客座及合聘教授

    系所/職稱 姓 名 現 職 學術專長

    生科學院/

    講座教授 曾志朗

    中研院院士/台灣聯合大學系統

    校長

    認知心理學、語言心理學、神經

    心理學與神經語言學

    生科學院/

    講座教授 吳成文

    中研院院士/國立陽明大學 特

    聘研究講座教授

    生物物理、分子生物、生物化學、

    生物醫學領域

    生科學院/

    榮譽教授 黃秉乾

    中研院院士/霍普金斯大學 榮

    譽教授

    分子遺傳學、生物化學、生物物

    生科學院/

    榮譽教授 黃周汝吉

    中研院院士/霍普金斯大學 榮

    譽教授

    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腫瘤學、

    藥理學

    生科學院/

    講座教授 姚孟肇

    中研院院士/中央研究院分子生

    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染色體結構與功能、核仁功能、

    基因體不穩定性

    生科學院/

    講座教授 王陸海

    中研院院士/國家衛生研究院代

    理院長 腫瘤學、細胞轉化與信息傳導

    生科學院/

    榮譽教授 劉炯權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 教授兼電

    子設計中心主任 生物感測器

    生科學院/

    講座教授 江安世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 講座教

    腦科學、分子影像學、行為遺傳

    生科學院/

    合聘教授 徐明達

    國立陽明大學 生化暨分子生

    物研究所 教授(前副校長)

    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基因體

    學、微生物學、腫瘤病毒學

  • 第 27 頁,共 269 頁

    生科學院/

    合聘教授 邱英明

    國家衛生研究院 幹細胞中心

    主任

    神經幹細胞與胚胎幹胞、纖維母

    細胞生長因子、基因調控、細胞

    訊息傳遞

    生科學院/

    合聘教授 楊安綏

    中央研究院 基因體研究中心

    研究員兼副主任

    蛋白質分子的設計與應用、計算

    生物學與生物資訊、蛋白質分子

    間交互作用

    生科學院/

    合聘教授 張 正

    國立陽明大學 生物醫學暨工

    程學院 院長

    生物藥學,生物無機與分析化學,

    化學生物,奈米生技,生醫工程

    生科學院/

    合聘教授 徐瑞洲

    國立清華大學 生命科學院分

    子醫學研究所 教授兼所長 生物發育分子機制

    生科學院/

    合聘教授 徐祖安

    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技術與藥

    物研究組 研究員 病毒與癌症之藥物設計

    生科學院/

    客座教授 史允中

    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生 物

    醫學教授 心血管系統之相關研究

    生科學院/

    客座教授 陳伊萍

    澳洲迪肯大學 生物資訊學院

    教授 生物資訊、多媒體

    本校合聘或兼任臨床醫學之教師

    系所/職稱 姓 名 現 職 臨床專長

    電機學院/

    合聘教授 孫瑞昇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院長 骨科學、骨關節重建、微創手術

    生科學院/

    合聘教授 葉健全 台北醫學附設醫院/副院長 神經藥理學、小兒神經學

    生科學院/

    兼任教授 陳天雄 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 骨科學、骨關節重建、骨材研發

    生科學院/

    合聘教授 李建賢

    台北榮民總醫院/陽明大學前醫

    學院 院長 一般外科學、內分泌外科學

    生科學院/

    合聘教授 鐘育志 高雄醫學大學/前副校長

    兒科學、神經科學、醫學遺傳學

    、肌肉病學

    生科學院/

    合聘教授 陳持平 馬偕紀念醫院/前醫研部主任

    婦產科學、畸胎學、醫學遺傳學、

    遺傳諮詢

    生科學院/

    合聘教授 吳永昌 中國醫學大學/副校長 天然藥物學、中草藥新藥研發

    生科學院/

    合聘教授 劉金昌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影像醫

    學部主任

    影像醫學、磁振造影學、胃腸影

    像醫學

    生科學院/

    合聘教授 袁行修 義守大學生物科技學系/教授 婦產科學、婦癌學、腫瘤生物學

    生科學院/

    合聘教授 張建國 中國醫學大學/醫研部主任 分子醫學、實驗診斷學

    生科學院/

    合聘教授 吳登強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胃腸內

    科主任

    內科消化醫學、內視鏡醫學、癌

    症醫學

    電機學院/ 柯美蘭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教研部主任 眼科學、生理學

  • 第 28 頁,共 269 頁

    合聘副教授

    資訊學院與

    理學院/兼任助

    理教授

    葉伯壽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部主

    任 神經科學、癲癇學、腦血管醫學

    生科學院/

    合聘助理教授 林時羽 馬偕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婦產科學、生殖醫學

    資訊學院/兼任

    助理教授 蔡貴嶔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主治醫師 內科學、心臟醫學

    支援本學程之各系所專任師資(共 54 員)

    系所/職稱 姓 名 學 歷 學術專長

    生物科技學院 13 員

    生物科技學系/

    教授 吳妍華

    美國田納西大學 生物化學

    博士

    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及細胞生物學、分子病

    毒學

    生物科技學系/

    教授 黃鎮剛 美國南加大博士 結構生物資訊及分子模擬

    生物科技學系/

    教授 黃憲達 國立中央大學博士

    生物資訊、資料庫系統、資料探勘、機器學

    習、醫學資訊

    生物科技學系/

    教授 王雲銘 國立清華大學博士

    生物無機之研究、磁振造影對比劑之開發與

    研究、光學影像之開發與研究、分子影像之

    研究

    生物科技學系/

    教授 楊進木 國立台灣大學博士

    結構生物資訊、電腦輔助藥物設計、資料探

    勘、醫學資訊

    生物科技學系/

    教授 楊裕雄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

    分子酵素學、結構生物資訊、蛋白質工程、

    生物電子、生物晶片

    生物科技學系/

    教授 楊騰芳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博士

    非侵入性心臟學、心臟電氣學、ECG 訊號時

    /頻域分析、HRV 臨床應用、心臟影像處理、

    心血管生物資訊學

    生物科技學系/

    教授 林志生

    國立中興大學 動物科學博

    士 生物醫學、生物感測、生質能源

    生物科技學系/

    教授 張家靖

    國立清華大學 生命科學博

    奈米生物科技、分子生物物理、計算生物物

    生物科技學系/

    教授 吳東昆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生

    物生物有機化學博士 生物有機化學、蛋白質工程、分子生物

    生物科技學系/

    教授 彭慧玲 美國紐約大學博士

    細菌致病機制、訊息傳遞調控機制、微生物

    生物科技學系/

    教授 楊昀良

    美國印地安納大學柏明頓

    校區 分子細胞及發生學博

    病毒及真菌致病機制、後基因組學、整合生

    物學

    生物科技學系/

    教授 趙瑞益

    國立清華大學 生命科學博

    士 抗癌標靶、抗癌藥物、抗癌奈米

  • 第 29 頁,共 269 頁

    工學院 6 員

    機械工程學系/

    教授 徐瑞坤

    日本東京大學 機械工程學

    系博士

    塑性加工、複合材料製造加工、半溶融加

    工、製程模擬

    機械工程學系/

    教授 陳慶耀

    美國南加州大學 航太工程

    學系博士 生物流體力學、微流體應用、數值模擬

    機械工程學系/

    副教授 楊秉祥

    美國密西根大學 機械工程

    (學)系博士

    生物力學、人體動作控制、神經復健、醫療

    與復健輔具、機械設計、高齡者安全設計

    材料科學與工程

    學系/教授 陳三元

    美國密西根大學 材料系博

    士 生醫材料、藥物載體設計、奈米結構製程

    材料科學與工程

    學系/教授 黃國華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 生化與

    分生博士 奈米生物科技、生物晶片、生物感測器

    材料科學與工程

    學系/教授 許鉦宗

    美國密西根州州立大學 電

    機工程博士

    奈米生醫感測元件、奈米電子元件、量子元

    件、微電子工程

    資訊學院 6 員

    資訊工程學系/

    教授 荊宇泰 美國西北大學博士 生醫影像

    資訊工程學系/

    副教授 胡毓志 美國加州大學博士 生物資訊、機器學習、資料探勘、人工智慧

    資訊工程學系/

    副教授 邵家健 美國哈佛大學博士 網路安全、網格計算、感測/實效網路

    資訊工程學系/

    副教授 陳永昇 國立台灣大學博士 生醫訊號處理、醫學影像處理、電腦視覺

    資訊工程學系/

    副教授 王才沛

    美國俄勒岡大學及密蘇里

    大學博士

    影像處理、圖形辨識、電腦視覺、模糊系統、

    類神經網路

    資訊工程學系/

    助理教授 蕭子健

    國立陽明大學 醫學技術暨

    工程學院博士 生醫訊號多變數分析、虛擬醫用儀表

    電機學院 12 員

    電子工程學系/

    教授 吳重雨

    國立交通大學 電子研究所

    博士 IEEE Fellow

    生醫電子、類比與數位積體電路與系統設

    計、類神經網路

    電子工程學系/

    教授 黃遠東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 電機工

    程博士 積體光學、微光機電、生物光電、生醫電子

    電子工程學系/

    教授 方偉騏

    美國南加州大學 電機工程

    博士 IEEE Fellow

    積體電路系統、類神經網路與智慧系統、多

    媒體與通訊系統、可攜式 EEG/EKG/fNIR 腦

    神經影像系統

    電子工程學系/

    助理教授 楊家驤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電機工程博士

    低能耗電路設計、高效能可程式化電路與系

    統、生醫與通訊積體電路訊號處理

    電機工程學系/

    教授 林進燈

    美國普渡大學 電機系計算

    機工程 博士 IEEE Fellow

    電腦視覺、模糊類神經網路、認知神經工

    程、專家系統、影像處理、人機介面

    電機工程學系/

    教授 邱俊誠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 航太工

    程博士

    生醫微機電、微機電系統、結構之動力分析

    與控制

    電機工程學系/

    教授 蔡德明

    加拿大麥基爾大學 電機工

    程博士

    神經彌補裝置、神經電刺激、神經手術導

    航、神經工程

    電機工程學系/ 董蘭榮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 電機 生醫影像信號處理、VLSI 設計、電池管理

  • 第 30 頁,共 269 頁

    教授 工程博士 電路

    電機工程學系/

    助理教授 闕河鳴

    美國南加州大學 電機工程

    博士

    生醫電子晶片系統設計技術、類比與數位積

    體電路與系統設計、微控制器與微處理器

    電機工程學系/

    助理教授 黃聖傑 國立台灣大學 電機系博士

    感官多媒體通訊、生醫 /中醫系統晶片設

    計、Green Energy SOC

    光電工程學系/

    教授 黃中垚

    美國康乃爾大學 應用物理

    博士 光學與材料物理、生物物理

    光電工程學系/

    副教授 陳皇銘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 材料科

    學博士 高分子材料、化學、LC 物理

    理學院 11 員

    統計學研究所/

    教授 盧鴻興 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 函數推估、影像分析、生物資訊

    統計學研究所/

    副教授

    黃冠華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生

    物統計博士

    生物統計、流行病學、遺傳統計與遺傳流行

    病學、生物資訊與微陣列資料分析

    統計學研究所/

    教授 王秀瑛 國立清華大學博士 統計區間估計、應用統計

    統計學研究所/

    教授 王維菁 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 倖存分析、生物統計

    統計學研究所/

    教授 洪慧念 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 統計推論、科學計算

    應用化學系/教

    授 孫仲銘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校

    區 化學系博士

    組合式標靶新藥研發、微波雜環小分子合

    成、生物高分子核醣核酸的合成

    應用化學系/教

    授 李耀坤 美國杜蘭大學 化學系博士

    醣質水解酵素、蛋白質工程、液態層析質譜

    分析、奈米生物技術

    應用化學系/副

    教授 蒙國光 香港中文大學 化學系博士 有機合成、醣化學、高分子生物材料設計

    應用化學系/副

    教授 廖奕翰 美國芝加哥大學 化學博士

    生物物理化學、生醫光電、雷射光譜及顯微

    成像

    應用化學系/副

    教授 吳淑褓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化學

    系博士 無機化學、蛋白質、生物材料

    應用化學系/助

    理教授 許馨云

    德國 Tubingen 大學 生物化

    學系博士 生物分子分析、生物技術

    光電學院 6 員

    影像與生醫光電

    研究所/教授 李 偉

    美國伯明罕阿拉巴馬大學

    博士

    液晶光電元件、光子晶體、光頻譜技術、介

    電頻譜技術、生醫光學檢測

    影像與生醫光電

    研究所/教授 楊界雄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物理博士

    液晶物理與元件、LCOS 光閥技術、數位 X

    射線偵測器、觸控輸入技術、平面顯示器封

    裝技術

    影像與生醫光電

    研究所/助理教

    鄭協昌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博

    平面顯示、軟性電子、光電系統、雷射光譜、

    人因工程

    影像與生醫光電

    研究所/助理教

    林伯昰 國立台灣大學博士 生醫信號處理、醫用電路設計、生醫光電系

    統設計

  • 第 31 頁,共 269 頁

    影像與生醫光電

    研究所/助理教

    詹明哲 國立台灣大學博士 臨床用顯微鏡技術、生醫光電

    影像與生醫光電

    研究所/助理教

    陳國平 美國普渡大學博士 生醫光電、超穎材料、奈米光電、表面電漿

    共振、微奈米製程

    增聘教師之途徑與規劃詳如下表:

    專兼任 職 稱 學位 擬聘師

    資專長 學術條件 擬開授課程

    延聘途徑

    與來源

    有否接

    洽人選

    專任

    (數名)

    教授、副教

    授、助理教授 博士

    再生

    醫學

    國內外知名大學

    畢業具博士學位

    幹細胞、再生

    醫學相關課

    自國內外

    延攬 待聘

    專任

    (數名)

    教授、副教

    授、助理教授 博士

    組織

    工程

    國內外知名大學

    畢業具博士學位

    細胞與組織

    工程相關課

    自國內外

    延攬 待聘

    專任

    (數名)

    教授、副教

    授、助理教授 博士

    腦科學

    與神經

    工程

    國內外知名大學

    畢業具博士學位

    腦科學與神

    經工程相關

    課程

    自國內外

    延攬 待聘

    專任

    (數名)

    教授、副教

    授、助理教授 博士

    生醫

    材料

    國內外知名大學

    畢業具博士學位

    生醫奈米材

    料、功能性高

    分子相關課

    自國內外

    延攬 待聘

    專任

    (數名)

    教授、副教

    授、助理教授 博士

    生醫

    工程

    國內外知名大學

    畢業具博士學位

    生醫器材(元

    件)相關課程

    自國內外

    延攬 待聘

    專任

    (數名)

    教授、副教

    授、助理教授

    醫學

    士/

    博士

    臨床

    學醫

    國內外知名大學

    或醫學院畢業之

    醫學士、具有博

    士學位或研究工

    作表現傑出者

    生物醫學與

    臨床學醫相

    關課程

    自國內外

    延攬 待聘

  • 第 32 頁,共 269 頁

    柒、現有副教授以上教師最近三年指導研究生論文情形:(如屬無原系、所

    之申請案可免填)

    一、生物科技學系

    教師姓名 研究生姓名

    (畢業學年度) 論文題目

    黃鎮剛

    林子琳 (98/碩) 由結構推導蛋白質與蛋白質接觸面的動力學特性

    許乃文 (98/碩) 分析纖維酵素蛋白質結構了解內切及外切纖維酵素結合位置

    張智閔 (100/碩) 蛋白質單一結構所蘊含之演化訊息

    王儷芬 (100/碩)

    (共同指導) 由蛋白質序列預測可行的環狀結構重組切位(與羅惟正老師共同指導)

    施建華 (100/博) 論隱藏在蛋白質結構的動態資訊

    賴彥龍 (100/博) 打結蛋白質的分析

    陳志杰 (100/博)

    (共同指導)

    遠距離同源蛋白之序列比對在蛋白質功能與三級結構預測之應用(與楊進

    木老師共同指導)

    小計 指導研究生 6 名

    王雲銘

    辛加安 (98/碩) 超順磁性氧化鐵奈米粒子鍵結 8G7 之磁振造影研究

    林宗聖 (98/碩) 具有偵測細胞內銅金屬離子之螢光及磁振造影對比劑

    陳明宏 (98/碩) 超順磁性子 MnFe2O4-Erbitux 之合成、特性

    王彥勛 (99/碩) 腫瘤目標化磁振造影對比劑[Gd(DOTA-iRGD)]之合成及特性探討

    林英妊 (99/碩) 應用於 Legumain 偵測之磁振造影對比劑 Gd-NBCB-TTDA-Legumain 之

    研究

    江宗憲 (99/碩) 具有偵測銅金屬離子之 8-hydroxyquinoline 衍生物磁振造影對比劑

    副教授以上

    人數

    碩士生畢業

    人數

    博士生畢業

    人數

    平均每位教

    師指導畢業

    碩士生人數

    平均每位教

    師指導畢業

    博士生人數

    生物科技學系 13 100 23.5 7.7 1.8

    機械工程學系 3 39 5 13 1.7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

    系 3 26 8 8.7 2.7

    生醫工程研究所

    (資訊工程學系) 5 54 2 10.8 0.4

    電子工程學系 3 34 6 11.3 2

    電機工程學系 4 55 16 12 2.7

    光電工程學系 2 13 1 6.5 0.5

    統計學研究所 5 32.5 4.5 6.5 0.9

    應用化學系 5 50 7 10 1.2

    光電學院影像與生

    醫光電研究所 2 20 0 10 0

    合 計 45 423.5 73 9.4 1.6

  • 第 33 頁,共 269 頁

    林昆諒 (99/碩) 開發多功能性磁性奈米粒子用於胰臟癌的早期診斷

    楊善淳 (99/碩) 探討雙標的性超順磁氧化鐵奈米粒子 SPIO-mPEG-Cy-TE777-Ab 之合成、

    特性及其在磁振造影上之應用

    金觀豪 (100/碩) 大環雙核配位子 MB-DO2A Dimer、Methyl DO2A dimer、DO2A Dimer 之合

    成與質子化常數

    陳俞任 (100/碩) 目標化偵測 Legumain 酵素之螢光分子影像探針及磁振造影對比劑之開發

    研究

    吳宗達 (100/碩)

    (共同指導)

    雙核金屬大環錯合物之合成與其熱力學及水解磷酸酯鍵之動力學研究(與

    陽明大學張正教授共同指導)

    小計 指導研究生 105 名

    黃憲達

    黃煒志 (98/碩) 以系統化方法辨識出能用於標靶藥物輸送的癌症專一性細胞膜受體

    黃至昶 (98/碩) 建立基因體計畫的計算流程:序列重組、基因註解與重建代謝路徑

    梁 超 (99/碩) 應用跨研究之單核酸多態性標記子以建立整合性遺傳風險預測模型

    李佳融 (99/碩) 針對癌症研究中的高通量資料建立整合性分析平台

    鍾幸芸 (99/碩) My Snippi*E: 依據使用者個人 SNP Profile提供疾病相關的環境因子資訊的

    個人化保健系統,以氣喘做為開端

    吳維芸 (99/碩) 探討關於攝護腺癌、乳癌、肺癌及大腸癌的單一核酸多型性標記在不同種

    族中的作用

    卡利安納斯 (100/碩) 研究 microRNA 於人類卵巢癌的角色

    蔡文婷 (100/碩) 全面性基因異常檢測的整合性平台之建置

    蘇晟漢 (100/碩) 個人化基因體整合分析系統之建置

    陳冠州 (100/碩) 功能醫學雲端知識庫及個人化檢測報告解析系統

    許勝達 (99/博) 分析微小核醣核酸與目標基因間的作用關係及尋找標靶基因的應用

    黃熙淵 (99/博) 環單磷酸腺受體蛋白相依非編碼小片段核醣核酸在大腸桿菌中的網路建構

    王威霽 (99/博) 利用次世代定序技術系統化分析微小非編碼核醣核酸

    許博凱 (100/博) 利用系統生物學的方法研究人類如何透過微小核醣核酸和剪接因子之交亙

    作用以調控核醣核酸的選擇性剪接

    簡佳宏 (100/博) 系統化重建人類基因體中微小核醣核酸的調控網路

    林豐茂 (101/博) 抑制多基因表現之微核醣核酸整合性設計平台

    小計 指導研究生 16 名

    楊騰芳 陳 悅 (98/碩) 正常台灣族群心率變異性之性別與姿勢差異

    小計 指導研究生 1 名

    趙瑞益

    黃厚巽 (98/碩) 黃芩素經由泛素-蛋白分解體降解路徑抑制 survivin 蛋白的表現

    王繼慶 (98/碩) 開發奈米鑽石連結紫杉醇作為藥物運送與癌症治療

    李靜怡 (98/碩) PT-262 誘發細胞凋亡與抑制腫瘤形成的作用

    余勝壹 (98/碩) Gefitinib 誘發細胞凋亡經由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非依賴性路徑的分子機制

    黃毓婷 (99/碩) 紫鉚花素誘發有絲分裂停止與細胞凋亡的調控機制

    楊淳如 (99/碩) 一種新穎化合物 CR-108 經由含氧自由基與粒線體損傷路徑誘發人類乳癌

    細胞的凋亡

    連芷漪 (99/碩) 攜帶螢光及磁性奈米鑽石細胞的分離、鑑定與應用

    簡佩萱 (99/碩) 探討 Securin 在 ACP-93 誘發細胞凋亡和抗腫瘤形成作用的角色

    王舒霈 (100/碩) 一種新型 gefitinib 的衍生物(SP-101)誘導肺癌的細胞凋亡及腫瘤抑制作用

    廖偉翔 (100/碩) 利用奈米鑽石作為運送紫杉醇之藥物奈米載體以阻斷乳癌和大腸癌的有絲

    分裂及腫瘤形成

    賴盈君 (100/碩) 探討 survivin 與 p53 在 honokiol 所誘發人類大腸癌細胞凋亡之調控作用

    吳孟修 (100/碩) Securin 與 p53 調控蛋白體抑制劑所誘發之大腸癌細胞的凋亡

    小計 指導研究生 12 名

    吳東昆

    胡天昶 (98/碩) 利用定點飽和突變的方式對於氧化鯊烯環化酵素內 假設活性區域殘基進

    行結構與反應關係之研究

    呂靜婷 (98/碩) 用定點突變研究不同物種之氧化鯊烯環化酵素假設活性區內氨基酸之角色

    陳奕齊 (98/碩) 利用定點突變進行氧化鯊烯環化酵素家族假設活性區中胺基酸之特性探討

    歐書涵 (98/碩) 用重組鋅-原紫質及鋅-乙炔苯酸紫質之同肌紅蛋白突變株進其光能轉化學

    能的研究

  • 第 34 頁,共 269 頁

    吳宜芳 (98/碩) 探討霍氏格里蒙菌中熱穩定性溶血素之原始型與突變型生化活性與生物物

    理特性的差異

    陳怡臻 (99/碩)

    利用定點飽和突變技術對於酵母菌氧化鯊烯環化酵素中 Gly383 及 Thr384

    進行功能性分析並藉由表現之蒺藜苜蓿轉醣酵素對三類化合物進行醣基衍

    生化之研究

    宋欣怡 (99/碩)

    利用飽和定點突變方法探討酵母菌氧化鯊烯環化酵素其胺基酸 Val454 與

    Asn700的功能並搭配表現之阿拉伯芥轉醣酵素進行固醇化合物轉醣衍生化

    的研究

    詹欣芳 (99/碩) 仿生性雙硫醇架橋-雙核釕複合物及其衍生物模擬雙硫鐵產氫活化中心之

    研究

    王富生 (100/碩) 開發對原發性肝癌具有專一性之抗體及其應用

    黃婉婷 (100/碩) 探討突變效應影響霍氏格里蒙菌之熱穩定性溶血素的溶血活性、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