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
广广广广广广广广广 广广广广 广广广广广广广广 广 广 广 广 广 广 广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Upload
    others

  • View
    3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Page 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第十九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编 辑:庄雪影、毛荣森、梁承邺、魏纳森

学会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 723 号邮政编码:510650

Page 3: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电 话:020-37252712 传真:37252831

网 址:www.scbg.ac.cn/bxh/index.html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致 谢感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2010 年度给予学会

10000 元的经费资助!

广东省植物学会

Page 4: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目 录结构与演化生物学

1----油菜角果开裂区结构分化及其与果实开裂关系研究王婷,暨淑仪,吴鸿*....................................................................................................................................12----细胞程序化死亡参与了化橘红果实分泌囊的形成刘培卫,吴 鸿*............................................................................................................................................ 23----粤东地区橄榄不同品种叶片解剖结构比较陈丹生 郑则荣 蔡少珊 陈贵豪 黄燕玲 吴泽鹏....................................................................................................34----小驳骨的显微鉴别研究张勤 陈兴兴 张宏伟* 马骥...........................................................................................................................35----黄花大苞姜和花叶山姜花器官发生的研究韩中英 朱碧岩 王英强*..................................................................................................................................46----姜科三种不同类型花粉发育的组织化学研究李冬丽 何风华 王英强*..................................................................................................................................57----珍稀濒危植物永瓣藤(Monimopetalum chinense)花部综合特征研究郑毅胜 1 暨淑仪 2 谢国文 1,﹡.....................................................................................................................68----小朱兰在广东的首次记录及其意义曾宪锋........................................................................................................................................................ 79----我国苜蓿属与胡卢巴属植物的表型特征及数量分类研究邓超宏 a,崔大方 b,*,羊海军 c,李飞飞 a ,李庆艳 c......................................................................................710----中国杏属(Armeniaca Mill.)植物的数量分类与分布演化研究王家琼 黄峥 齐安民 崔大方*........................................................................................................................811----Phylogeny of Eleusine (Poaceae) and the origin of finger millet based on nuclear Pepc4 and EF-1α sequencesQing Liua,*, Jimmy K. Triplettb, Jun Wenc, Paul M. Petersonc.....................................................................912----Phylogenetic position of the enigmatic genus Wenchengia (Lamiaceae) Bo Li1, Tieyao Tu1, Dianxiang Zhang1*, Philip D. Cantino2.....................................................................1013----苞叶姜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的研究黄桂芳,路国辉,王英强*............................................................................................................................1114----不同种源高良姜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杨全*,1,张春荣 1,陈虎彪 2,滕希峰 1,唐晓敏 1........................................................................................1215----黄花大苞姜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邓洁,路国辉,王英强*............................................................................................................................... 1316----蔷薇科苹果亚科系统演化研究廖文波 1*,李庆艳 1,郭微 1,余意 1,凡强 1,李建华 2,马金双 2.................................................................1417----银杏-华东黄杉-长柄双花木植物区系研究沈如江,凡强,金建华,廖文波*,张宏达......................................................................................................1518----鸡矢藤及毛鸡矢藤繁育系统研究:自交不亲和系统先于交互式雌雄异位出现? 白秀峰 吴小琴 张奠湘................................................................................................................................. 1619----Floral and pollination biology of the endangered species Guihaiothamnus acaulis (Rubiaceae)

i

Page 5: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Peiwu Xie1,2, Dianxiang Zhang1*.........................................................................................................1720----姜科热带分布与高山分布类群传粉生物学的比较研究欧云锋,檀广兵,王英强*............................................................................................................................1821----姜科植物种间和种内传粉生物学的比较研究檀广兵,欧云峰,王英强*............................................................................................................................1922----姜属三组植物传粉生物学的比较研究谭波,欧云峰,王英强*............................................................................................................................... 2023----后蕊苣苔属(苦苣苔科)繁育系统的研究郭艳峰,王英强*........................................................................................................................................ 2124----外来植物大花老鸭嘴的传粉生物学研究唐光大,成建飞,谢振兴,陈瑾,林翠菊,庄雪影...........................................................................................23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25----植物microRNA的研究进展彭舒,曾富华*........................................................................................................................................... 2426----植物蔗糖的质外体运输及调控信号彭昌操...................................................................................................................................................... 2527----激素和逆境处理对OsOxO表达的影响聂转花 刘娥娥*.......................................................................................................................................... 2528----TDZ高效诱导蝴蝶兰叶片不定芽及植株再生程强强 1,庄东红 1,2,*,许大熊 3,李军 3,杨志娟 3 ,杜虹 1...................................................................2629----热胁迫对茄子叶片生理特性及组织结构的影响李艳艳,吴鸿﹡.......................................................................................................................................... 2730----花生幼苗响应水分胁迫ABA合成敏感位点与分布变化研究胡博,李玲................................................................................................................................................ 2831----花生 LEA家族基因AhDHNs的克隆与表达分析苏良辰, 刘旭, 胡博, 李玲*............................................................................................................................ 2932----水稻茎杆性状和硅含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梁社坚 1,2, 李增奇 1, 李晓娟 2, 谢鸿光 3, 朱永生 3, 谢华安 3,*, 吴鸿 1,*.........................................................3033----水稻OsAT5的初步功能研究张建军, 彭新湘*......................................................................................................................................... 3134----水稻GASA基因的表达模式和功能研究罗曼,彭建宗,王小菁*............................................................................................................................... 3235----核基因Bsd2突变对玉米叶绿体光形态建成的影响李合英,吴鸿﹡.......................................................................................................................................... 3336----AhNAC3基因在烟草中的遗传转化研究张碧玉,刘旭,李玲................................................................................................................................... 3437----RS-AFP2基因遗传转化尾叶桉的研究欧阳乐军 1,2,贺炜华 1,黄真池 1,沙月娥 1,2,彭舒 1,2,曾富华﹡,1,2.........................................................3438----金钗石斛DnFT, DnMFT, DnFTL基因转化拟南芥的研究王爱珂,孙姝兰,王小菁......................................................................................................................... 3539----拟南芥 SUMO E3连接酶AtMMS21参与调控花器官的发育施松锋,张盛春,徐庞连,阳成伟.................................................................................................................3640----Effect of heat shock on ultrastructure and calcium distribution in Lavandula pinnata L. glandular

ii

Page 6: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trichomesS. S. Huang1, B. K. Kirchoff2, J. P. Liao3...................................................................................................3741----The breakdown of distyly in Mussaenda esquirolii (Rubiaceae) Shi Chen, Zhonglai Luo, and Dianxiang Zhang........................................................................................3742----SUMO E3 ligase AtSR1 is a key regulator of root developmentPanglian Xu, Songfeng Shi, Chengwei Yang*...........................................................................................3843----化感物质的作用下五爪金龙保护酶活性变化孙延杰 1,马瑞君 2*,庄东红 2....................................................................................................................3944----黄曲霉拮抗菌(GZ101)的鉴定及碱性蛋白酶基因克隆、表达刘付香 1,2,李玲 2,梁炫强 1,*...................................................................................................................4145----溶藻细菌VBNC状态转换对微囊的藻溶藻效果的影响骆灵喜,傅丽仙,陈辉蓉,胡章立*...............................................................................................................4146----表达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基因莱茵衣藻的构建与功能研究陈俊,吴锦霞,胡章立*............................................................................................................................... 4247----莱茵衣藻质体末端氧化酶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肖明,王江新,胡章立*............................................................................................................................... 43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学48----丹霞山生态系统多样性陈宝明,彭少麟*........................................................................................................................................ 4449----深圳马峦山华南紫萁群落及其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孙延军 1,2,莫贤华 2,徐晓晖 1,丁明艳 2,廖文波 2*,叶常镜 1.................................................................4550----深圳马峦山及邻近山地苏铁蕨群落特征研究徐晓晖 2,王小清 2,孙延军 1,赖燕玲 1,昝启杰 1,廖文波 2*......................................................................4651----2008年冰灾后南岭五指山森林林木受损及恢复研究黄川腾, 庄雪影*........................................................................................................................................ 4652----森林雨雪冰冻灾害特征及恢复重建吴可可,彭少麟*,朱丽蓉,徐雅雯...............................................................................................................4753----Ice Storm Damage in an Extreme Climate Event in Subtropical Forest Region: a Case Study from Tianjing Mountain, ChinaLirong Zhu, Zhenguang Lin, Leiyi Chen, Keke Wu, Yawen Xu, Shaolin Peng*...........................................4854----深圳福田主要红树植物冻害与恢复状况调查许会敏 1,徐华林 2,张冰 1, 廖文波 1*,辛国荣 1,昝启杰 1,3........................................................................4855----无瓣海桑与海桑混种对互花米草的控制效应强于无瓣海桑曾艳 1,彭少麟*......................................................................................................................................... 4956----深圳福田 5种引种红树植物的生长动态研究徐华林 1,许会敏 2,昝启杰 3,黎玉贤 2,张冰 2,廖文波 2*,辛国荣 2..........................................................5057----物种特性与入侵植物在中国的分布和危害黄乔乔, 彭少麟*....................................................................................................................................... 5058----物种均匀度影响凋落物短期分解速率李代江,彭少麟*........................................................................................................................................ 5159----薇甘菊化感作用对入侵系统N循环的影响作用陈宝明,彭少麟*........................................................................................................................................ 5160----3种草本蕨类植物耐旱性研究

iii

Page 7: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钱瑭璜 1 雷江丽 2,* 庄雪影 1.....................................................................................................................5261----南亚热带森林演替植物优势种和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吴瑾,彭少麟*........................................................................................................................................... 53

·植物栽培与园艺技术62----东莞园林植物种类及其应用调查研究秦新生 1,郑明轩 1,庄雪影 1#,陈红锋 2....................................................................................................5563----中东海枣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研究李杰明...................................................................................................................................................... 5664----南亚热带梅花品种和栽培初探丘波 1 李杰明 1 丘莹莹 1 黄智杰 2...............................................................................................................5665----野菊种苗不同繁育方法的初探郑芳昊* 潘超美** 赖珍珍 夏静 梁钻姬 刘欣...............................................................................................5666----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对指导园林绿化的实际意义黄川腾 1 黄峥 1 李荣喜 1 郭兴玉 2 罗塔 1 王晓玲 2 崔大方 1*..........................................................................5767----传承客都梅乡特色,营造山水园林城市丘波,李杰明............................................................................................................................................. 5868----芳香中草药植物在室内园艺疗法中的应用研究马瑞君,陈丹生,朱慧,韩霞,霍庆迪..........................................................................................................5869----华泽兰离体再生初代培养的研究梁钻姬*,潘超美**,赖珍珍*,夏静*,郑芳昊*,刘欣*...................................................................................59

·植物资源与化学生物学70----吴茱萸种质资源评价研究概况吴波 1, 2,潘超美 1,*................................................................................................................................. 6071----仙人掌多糖的提取与分子量分布研究程杰 1,2,杨小舟 1,2,赵龙岩 1,2,曾富华 1,2,*...........................................................................................6172----仙人掌多糖口服液的研制赵龙岩 1,2,杨小舟 1,2,程杰 1,2,曾富华 1,2,*...........................................................................................6273----可可茶与苦茶的化学成分对比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李凯凯 叶创兴............................................................................................................................................ 6374----绿茶的柱层析提取分离与保健速溶茶的制备陈昌剑,江伟伶,王丽,龚莉红,李海航*......................................................................................................6375----盒果藤化学成分及保肝活性研究丁文兵,魏孝义.......................................................................................................................................... 6476----酚类化感物质降解研究潘丽萍,张宗耀, 余丝莉,陈昌剑,吴贻良,李海航*.......................................................................................6577----喜树碱的提取分离与结构修饰研究曾雪花,李慧,李海航*............................................................................................................................... 6678----变味蛋白神秘果素基因克隆及转紫甘薯研究余丝莉,乔东东,李海航*............................................................................................................................6779----天然腺苷脱氨酶抑制剂筛选与分离及其抗癌活性研究李月红,郝瑞林,吴珊珊,李海航*...............................................................................................................6880----广州市售柴胡药材中柴胡皂苷 a的 ELISA检测

iv

Page 8: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谭铭铭,晁志............................................................................................................................................. 6981----金钗石斛多糖组织化学定位方法的优化和建立包英华,白 音,曹静雯............................................................................................................................... 6982----柱层析提取新方法与虫草素的提取分离和生产倪贺,郝瑞林,黄文芳,李海航*..................................................................................................................7083----浓缩用超强吸水树脂的制备及在提取液浓缩中的应用刘韶仁,郭朋诚,李海航*............................................................................................................................7084----纳豆激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研究郭朋诚,张屹峰,李海航*............................................................................................................................7185----山银花(华南忍冬)不同部位提取物的抑菌作用初探赖珍珍*,潘超美**,钟罗枫*.......................................................................................................................72

·会议简讯及其他86----张宏达教授荣获首届中山大学卓越服务奖毛荣森、郭丽秀.......................................................................................................................................... 7387----四代植物学家合作的硕果*毛荣森、郭丽秀.......................................................................................................................................... 7488---“ ”——独我情怀寄树草 试谈张宏达教授华夏植物区系学说

叶创兴...................................................................................................................................................... 7589----学生在教学有效性中的角色作用金文威...................................................................................................................................................... 7690----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实践探索与研究饶纪腾...................................................................................................................................................... 7691----广东科协召开学会工作改革会议,指导学会创新发展毛荣森...................................................................................................................................................... 7792----广东省植物学会青年、研究生学术研讨交流会在韶关召开毛荣森...................................................................................................................................................... 7893----学会科学研究报告会----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

毛荣森 郭丽秀........................................................................................................................................... 8094----南方棕榈分会 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与产销信息交流会在中山市古镇召开郭丽秀 毛荣森............................................................................................................................................ 8295----中俄东亚植物群演化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于广州召开

金建华 廖文波 毛荣森................................................................................................................................ 8396----学会喜讯*......................................................................................................................................... 8497----广东省植物学会第三 — 十届学会理事会理事名单....................................................................................85

v

Page 9: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vi

Page 10: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结构与演化生物学·

1----油菜角果开裂区结构分化及其与果实开裂关系研究The affect of structure and formation of fruit dehiscence zone in Oilseed

Rape on fruit shatter

王婷,暨淑仪,吴鸿*(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州 510640)

摘要:油菜(Brassica napus)是我国继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之后的第五大农作物,除了作为食用油的主要原料之外,油菜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未来可再生能源的主要生物资源生产上利用的甘蓝型油菜在成熟时容易裂角,一般造成产量损失 10%左右,当成熟期气候比较恶劣时,产量损失可高达 50%;而且落地子粒在条件适宜时会萌发形成自生苗,影响下茬作物生长并导致生物混杂。同时,油菜易裂角极不利于机械化收获 ,限制着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而油菜角果结构特征与开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其结构特征与果实开裂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研究运用半薄切片技术、超薄切片技术,结合荧光显微镜技术,对不同开裂程度的两个油菜品种“中双 9”和“中双 11”果实发育过程中 “果实开裂区”的结构特征、发生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旨在从组织学细胞学角度揭示果实开裂的机理及早期开裂区细胞分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双 9”和“中双 11”油菜果实不同开裂程度的结构差异。研究发现:油菜果实在果实发育过程中,逐渐分化出由胎座框细胞、离层区细胞、果瓣边缘木质化区细胞、果实内表皮层以内的一层木化细胞共同组成的开裂区,在外界干旱条件下,通过开裂区的作用,导致果实成熟时发生果实开裂,并传播种子。比较观察发现,“中双 9”的果实发育进程总体上比“中双 11”早。具体表现在“中双 9”在 15DAF(开花后第 15天)时就已经能分辨出离层,且胎座框细胞、果瓣边缘木质化区细胞、果实内表皮层以内的一层细胞壁都已经开始木化加厚,而“中双 11”在25DAA时才表现出这些特征。研究还发现,“中双 9”和“中双 11”油菜果实发育胎座框维管束的大小不同。从 5DAF 到 60DAF,除了 25DAF 到 30DAF以外,其它发育时期“中双9”的胎座框维管束均比“中双 11”要稍大。另外,两者离层细胞间开始解离的时间也不同。“中双 9”离层细胞间开始解离的时间发生在 30DAF,而“中双 11”离层细胞间开始解离的时间发生在 35DAF;两者开裂发生的位点也有差异。从 45DAF开始,“中双 9”的胎座框木化组织里细胞间、接近离层处的木化果瓣边缘细胞间、接近离层处的木化果瓣边缘细胞与离层细胞间发生裂开呈缝状,到 60DAF时胎座框木化组织里细胞间已经裂开呈较明显的缝状,而“中双 11”胎座框木化组织里细胞间、接近离层处的木质果瓣边缘细胞间、接近离层处的木质果瓣边缘细胞与离层细胞间几乎没有发生裂开,较光滑的。根据以上结果,可以认为分化成熟的胎座框细胞、离层区细胞、果瓣边缘木质化区细胞、果实内表皮层以内的一层木化细胞是决定果实开裂的结构基础。而果实发育过程中开裂区早期分化的时间、离层细胞间开始解离的时间、果实发育后期在开裂区发生开裂的位点,应该是决定“中双 9”比“中双 11”更易开裂的重要原因。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抗开裂油菜品种的选

1

Page 11: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育和栽培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资助项目:油菜抗果荚开裂基因的克隆及其利用(2007B050200019),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通讯作者: 吴鸿,[email protected].

2----细胞程序化死亡参与了化橘红果实分泌囊的形成

刘培卫,吴 鸿*(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用植物研究中心, 广州 510642)

摘要: 分泌囊是芸香科(Rutaceae)柑橘属(Citrus)植物普遍具有的分泌组织,其结构特征是柑橘属非常重要的分类学标准。对于分泌囊的起源和分泌囊腔的形成方式历来争议较大。有关分泌囊的起源,主要有两大类观点,一类认为起源于有确定数目的几个细胞;一类认为起源于没有确定数目的一团细胞。对于分泌囊腔的形成方式,主要有三种观点,分别是以溶生方式形成, 以裂生方式形成和以裂溶生方式形成。近年来,通过电镜酶化学技术和原位末端标记等新技术揭示了柑橘属分泌囊腔普遍是以裂溶生方式形成的。为了证明分泌囊腔以裂溶生方式形成的普遍性,本文首先运用半薄和超薄切片技术,观察了柑橘属化橘红果实分泌囊在起源、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特征;其后运用DAPI荧光染色、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对化橘红分泌囊发育过程中的细胞程序化死亡进行了检测和观察。主要结果如下:1、化橘红果实分泌囊起源于外果皮的一对分生组织细胞(一个表皮细胞和与其相对应的表皮下细胞)。2、分泌囊腔是通过裂溶生方式形成的,即在分泌囊的早期,球区中央的细胞壁中层溶解,细胞之间形成小腔隙;至发育后期时,上皮细胞由内向外破毁,导致分泌囊腔迅速扩大。3、通过DAPI荧光染色和原位末端标记技术证明细胞程序化死亡确实存在于分泌囊的发育过程中。细胞程序化死亡在原始细胞团时期开始启动,到空腔扩大阶段达到顶峰。这些研究为确定柑橘属分泌囊腔以裂溶生方式发生提供了丰富的试验依据,同时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研究植物细胞程序化死亡提供了研究材料。 关键词:化橘红;分泌囊;细胞程序化死亡.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0670119) 通讯作者 [email protected]

2

Page 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3---粤东地区橄榄不同品种叶片解剖结构比较

陈丹生 郑则荣 蔡少珊 陈贵豪 黄燕玲 吴泽鹏(韩山师范学院生物系 广东潮州 521041)

摘要:使用石蜡切片方法,光学显微镜观察,对潮州果树所的八种橄榄品种的叶片解剖结构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橄榄叶横切结构中,栅栏组织一般由1-2层长柱型细胞组成,排列紧密;海绵组织细胞较短,排列较疏松,细胞间隙大;叶片主脉中柱鞘成梅花状,内有导管分布。果树所一号、果树所二号、马岗2号和鸣支烈2号亲缘关系比较近。关键词:石蜡切片;橄榄;解剖结构;亲缘关系.

Comparison on the anatomical leaf structure of different Chinese olive cultivars in Eastern GuangDong

Zheng Ze-rong, Cai Shao-shan,Chen Gui-hao,Huang Yan-ling,Wu Ze-peng

(Department of Biology,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ABSTRACT:The anatomical leaf structure of leaves of 8 Chinese olive cultivars in Chaozhou institute of fruit–tree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y means of paraffin section and microscopy imaging sys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irstly, the palisade tissue was composed of l-2 layers of long, column–shaped, compactly arranged cells,while cells of the spongy were short and loosely arranged ,with the bigger intraeellular space. Main vein in the pericycle of the leaves was arranged in the form of plum, with catheter in them. Secondly, Guoshusuo N.1, Guoshusuo N.2, Magang N.2 and Mingzhilie N.2 were more consanguineously grouped.KEYS WORDS: Paraffin Section; Chinese Olive; Anatomaical Structure; Consanguinity.

4----小驳骨的显微鉴别研究

张勤 陈兴兴 张宏伟* 马骥(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摘要:[目的]对爵床科药用植物小驳骨 Gendarussa vulgaris Nees的根、茎、叶进行显微鉴定。[方法]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和临时水装片对其显微结构进行鉴定分析。[结果]小驳骨的显微结构特征有:在较老的根中,有较薄的木栓层,有类似根被的结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发达;中心有髓。茎最外侧为复表皮,内皮层明显,石细胞断续成环,髓部薄壁细胞内可见散在的细小草酸钙方晶或柱晶。茎、叶的表皮细胞内含钟乳体,直轴式气孔,具腺鳞,叶片栅栏组织短,且通过中脉。[结论]本实验结果可为小驳骨的鉴定及其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新的资料。

3

Page 13: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关键词:小驳骨;显微鉴别.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of Gendarussa vulgaris Nees

Zhang Qin,Chen Xingxing,Zhang Hongwei,Ma J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15,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microscopic identify the root, stem and leaf of Gendarussa vulgaris. [Methods] Making and observing the paraffin sections and temporary water tablets to identificate and analyse its microscopic structure.[Results] In the older root of Gendarussa vulgaris, there is a thin cork layer outside, then the velamen.The cambium has became ring, xylem development,and pith in center. The stem has multiple epidermis, clear endodermis, stone cells into ring, and some small calcium oxalate crystals or column crystal in its pith parenchyma cells. In addition, the material also has cystolithes in the epidermal cells of stem and leaf, diacytic type of stoma and glandular scales. The palisade tissue shorts, and through the veins. [Conclusion]The results provided new information for identification, formulation the quality standards of Gendarussa vulgaris Nees.KEY WORDS:Gendarussa vulgaris;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5---黄花大苞姜和花叶山姜花器官发生的研究

韩中英 朱碧岩 王英强*(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等学

校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1)摘要: 本研究选取了姜科姜花族的黄花大苞姜(Caulokaempferia coenobialis)和山姜族的花叶山姜(Alpinia pumila)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法和石蜡切片法对其花序及花的发生与发育进行了研究。

1、黄花大苞姜花序及花的发生与发育黄花大苞姜花序的发生方式为自下而上螺旋发生。萼片原基首先在花原基的三个顶点

上连续发生。萼片的内部产生三枚花瓣——雄蕊共同原基,共同原基的中央凹陷产生一个杯状的结构——花杯。三枚共同原基分别向外分化为花被和向内分化为内轮雄蕊群。远轴的两枚内轮雄蕊融合为唇瓣,近轴的一枚发育为可育雄蕊。内轮雄蕊起始后外轮雄蕊开始在花杯的三个顶点发生,近轴的一枚缺失,而远轴的两枚发育为侧生退化雄蕊。在两轮雄蕊群的发育过程中,远轴的两枚内轮雄蕊的生长与可育雄蕊相比生长缓慢;而近轴的两枚外轮雄蕊发育滞后,远轴的一枚外轮雄蕊缺失。雌蕊发生在中央花杯的内侧,与外轮雄蕊相间排列。

2、花叶山姜花序及花的发生与发育花叶山姜其花序的发生方式和黄花大苞姜相似。萼片原基首先在花原基的三个顶点连

4

Page 14: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续发生,其中心位置产生一个环状原基,后分化形成三枚花瓣——雄蕊共同原基,共同原基中央凹陷形成一个花杯状结构。三枚共同原基分别向外分化为花被和向内分化为内轮雄蕊群。远轴的两枚内轮雄蕊融合为唇瓣,近轴的一枚形成可育雄蕊。内轮雄蕊起始后外轮雄蕊在花杯的三个顶点发生,近轴的一枚缺失,而远轴的两枚发育为侧生退化雄蕊。在两轮雄蕊群的发育过程中,远轴的两枚内轮雄蕊的生长与可育雄蕊相比生长缓慢;而近轴的两枚外轮雄蕊发育滞后,远轴的一枚外轮雄蕊则缺失。雌蕊发生在中央花杯的内侧,与外轮雄蕊相间排列。通过对这两种姜科植物花器官的发生和发育过程的比较,结果显示两者除了在共同原

基阶段和花粉囊形成阶段存在差异外,在其他阶段均基本一致,即两者在花器官发生和发育的早期阶段基本是一致的。本研究结果支持 Lestiboudois 等人关于姜科六枚雄蕊的观点:三枚内轮雄蕊中,近轴

的一枚发育成为可育雄蕊,远轴的两枚发育成为唇瓣;三枚外轮雄蕊中,近轴的两枚发育为侧生退化雄蕊,远轴的一枚缺失。黄花大苞姜所属的姜花族是姜科中较为进化的类群,山姜族和姜花族具有较近的系统关系。关键词:姜科;黄花大苞姜;花叶山姜;花器官发生;系统学.

通讯作者 E-mail: [email protected]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011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17864)和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7B26)

6----姜科三种不同类型花粉发育的组织化学研究

李冬丽 何风华 王英强*(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等学

校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1)摘要:姜科植物花器官高度特化,传粉模式丰富多样,根据花粉外被的状态,花粉可分为粘液状,粘浆状和干性三种类型,而不同类型的花粉与传粉机制有关。本文选取的材料为花粉粘液状的黄花大苞姜(Caulokaempferia coenobialis),花粉粘浆状的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nensis),花粉干性的海南三七(Kaempferia rotunda)和红豆蔻(Alpinia galanga)。本文以姜科这三种不同花粉类型的代表植物,通过石蜡切片及组织化学方法对其花药及花粉的发育进行研究,阐明其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积累特征,并探讨三种类型花粉的形成原因,主要结果如下:

黄花大苞姜花粉为淀粉型,蛋白质含量高,脂质含量少。小孢子发育过程中四分体营养物质含量最多,脂类和蛋白质含量随后不断下降,到花粉成熟时含量最少;多糖含量不断上升,成熟时最多。小孢子母细胞发育中期花药中一个显著特征是,药隔内充满了大颗粒多糖,对代谢物质起临时装卸的作用。花药开裂后药隔中还储藏大量多糖及脂质,这些营养物质可能是为花粉从花粉囊滑动到柱头提供能量或转变成花粉壁的黏液更利于花粉滑动,实现自花传粉。

广西莪术花粉为脂质型,几乎不含多糖,蛋白质。花粉壁表面光滑。花药发育过程中营

5

Page 15: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养物质的转运分 3 阶段:第一,孢原细胞时期到之后,整个花药幼嫩细胞中的蛋白质不断消耗;第二,小孢子母细胞时期到二四分体时期,绒毡层分泌物中多糖的大量生成及转运第三,二四分体后期至花粉成熟阶段,药隔中脂类的大量生成及转运。

海南三七的花粉为脂质型,花粉中多糖及蛋白质极多。其先花后叶,可能以鲜艳花朵及高营养花粉作为生殖策略来吸引昆虫。蛋白质在幼嫩花药中含量高,而多糖往往出现在成熟花药中。单核花粉时期,花药药隔远离花粉囊及维管束处含大量多糖颗粒,其转运途径为先向两个花粉囊之间的横隔处转移并少量储存,横隔处的多糖颗粒再被花粉囊吸收。

红豆蔻花粉淀粉质,花粉壁上具有刺状突起。蛋白质是花药发育的最初营养物质及营养来源。花药中转运的营养物质是多糖。其药室内壁在四分体时期之后变厚,并出现少量储藏细胞,作用为贮存药隔维管的营养物质。合成胼胝质壁的多糖是由小孢子在发育过程中分泌的。通过比较发现,姜科三种花粉类型植物的幼嫩花药都含较多非储藏性蛋白质,作为最

初营养物质,随着发育其含量逐渐减少至消失;多糖含量在幼嫩花药中少,之后慢慢增多整个花药发育过程中,二分体四分体时期小孢子中营养物质含量最高,含量高低依次为蛋白质,脂质,多糖。四种植物小孢子及药隔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特点各不相同,绒毡层分泌物状态也不同。黄花大苞姜中绒毡层分泌物为丝状和线状;广西莪术为可溶态,均匀的分布于整个花药;海南三七和红豆蔻为团状或絮状,与花粉外被的粘液,粘浆,干性状态有关。关键词:姜科;红豆蔻;黄花大苞姜;广西莪术;海南三七;花粉;组织化学.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011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17864)和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7B26)*通讯作者 E-mail: [email protected]

7---珍稀濒危植物永瓣藤(Monimopetalum chinense)花部综合特征

研究

郑毅胜 1 暨淑仪 2 谢国文 1,﹡(1. 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州 510006; 2.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州 510640)

摘要: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永瓣藤(Monimopetalum chinense)为研究对象,采用半薄切片法研究花部形态结构,探究永瓣藤的结种率低和胚珠败育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永瓣藤花粉发育基本正常,花粉的实验观察未见异常结构;子房上位(周位花),子房由 4 心皮组成,心皮边缘相互合并成隔膜,向心室中心延伸,但没有在子房中央完全连合封闭,子房1 室,胚珠 4枚,但有胚珠不育,常常仅 1-2枚发育成种子;永瓣藤的花器官是介于风媒花与虫媒花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

6

Page 16: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关键词:永瓣藤;花部;败育.

*通讯作者.

8---小朱兰在广东的首次记录及其意义

曾宪锋(韩山师范学院生物系,广东 潮州 521041)

摘要 : 报道了广东省朱兰属 Pogonia Juss.一新记录———小朱兰 Pogonia minor (Makino) Makino,并论述了它的区系学意义。关键词: 小朱兰; 新记录; 广东省; 植物区系

The First Recording of Pogonia minor (Makino) Makino in

Gungdong and the Important Value

Zeng Xian-feng

(Department of Biology,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aozhou 521041, China)

ABSTRACT: Pogonia minor (Makino) Makino was reported as a new record to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the voucher specimens are deposited in Plant Herbarium, College of Forestry,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ANT).The important value of the discovery was commented. KEY WORDS: Pogonia minor (Makino) Makino; new records; Guangdong Province; flora.

作者简介 :曾宪锋 (1962-),男 ,副教授 ,博士,主要从事植物区系学研究与教学 , E-mai:l zengxianfeng0325@163. com.

9---我国苜蓿属与胡卢巴属植物的表型特征及数量分类研究

邓超宏 a,崔大方 b,*,羊海军 c,李飞飞 a ,李庆艳 c(a.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b.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c.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基础课实

验教学中心, 广州 510642)

7

Page 17: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摘要:本研究以中国苜蓿属(Medicago L.)与胡卢巴属(Trigonella L.)植物共 16种为研究对象,查阅并测量了全国 8个重要标本馆所收藏的苜蓿属与胡卢巴属植物标本,应用数量分类方法,结合种皮特征和花粉形态观察,采用 26个质量性状和 14个数量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其结果将苜蓿属及与胡卢巴属分为 4组:(1)一年生,花序短缩呈伞形或单生,无总花梗或具较短的总花梗,荚果圆柱形(即原葫芦巴属一年生种);(2)多年生,荚果扁平、椭圆形(即苜蓿属阔荚亚属 Subgen. Platycarpos,含扁蓿豆属 Melilotoides Heister ex Fabr.和黑荚豆属 Turukhania Vass.等属共 6种);(3)多年生,荚果镰状到螺旋状盘曲(即苜蓿属镰荚亚属 Subgen.Medicago);(4)一年生,荚果肾形或具棘刺盘状卷曲球形(即苜蓿属天蓝苜蓿亚属 Subgen. Lupulina)。根据相似性系数,在欧氏距离为 5.82 处聚为一支,紫花苜蓿复合体(紫花苜蓿M. sativa.、黄花苜蓿M. falcata和多变苜蓿M. varia Martyn)植物之间具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这与天然杂交的实际情况符合。关键词;苜蓿属; 胡卢巴属; 形态特征;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The Morphology Evolvement and Cluster Analysis of Medicago L. and Trigonella L.

Deng Chao-honga Cui Da-fang b,* Yang Hai-junc Li Fei-feia Li Qing-yanc

(a.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b. College of Forestry; c. Center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for Common Basic Courses,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ABSTRACT: We studied 16 species of Medicago L. and Trigonella L. through cluster analysis by measuring specimens stored in 8 herbaria in China, and incorporating data from paraffin sections and pollen morphologic characters. We used 26 qualitative character and 14 quantitative character for the cluster analysis and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edicago L. and Trigonella L. can be divided into 4 distinct groups: 1) Annual herb, inflorescence condenses into corymb or solitary flower; no or with short peduncle, cylindrical legume (annual species of Trigonella Linn.). 2) Perennial herb, with tabular elliptic legume (Subgen Platycarpos, 6 species, includes Melilotoides Heister ex Fabr. and Turukhania Vass.). 3) Perennial herb, sickleshaped to spiral legume (Subgen. Medicago). 4) Annual herb, nephroid or curly orbicular legume with calthrop (Subgen. Lupulina).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M. sativa, M. falcate, and M. varia Martyn are similar in phenotype, and combined together at the 5.82 Euclidean distances, which demonstrating th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in Medicago sativa complex, conforming to the condition of natural hybridization. KEY WORDS: Medicago L.; Trigonella L.; Morphologic characters; Cluster analysis;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0670145)作者简介:邓超宏(1983-),男,广州三水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草资源与利用研究。*通信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

8

Page 18: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10---中国杏属(Armeniaca Mill.)植物的数量分类与分布演化研究

王家琼 黄峥 齐安民 崔大方*(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

摘要:在衡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PE)和华南植物所标本馆(IBSC)所有馆藏的中国杏属(Armeniaca Mill.)7个种 2个变种植物标本性状特征的基础上,观测了 14个数量性状和 24个定性性状。主成分分析显示,性状的累积贡献率增长明显,前 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 81.65%。结果显示叶柄直径、叶片光滑度、叶大小、核大小、果柄长短、核顶端、核表面纹饰等性状的信息负荷量最大,对杏属植物分类有作用,是杏属植物分类中的主要依据。通过数量聚类分析,可明显的将杏属植物分为两大类,一类包括杏、东北杏、光叶东北杏、紫杏,它们的果核基部对称,核表面稍粗糙,核腹棱较圆,常微钝,显示亲缘关系比较近;另一类包括山杏、毛杏、藏杏、洪平杏和梅,它们的果核基部不对称,核表面粗糙或具有蜂窝状孔穴,核腹面有明显纵沟,显示出相近的亲缘关系。同时探讨了分布上的演化关系。关键词:杏属;蔷薇科;数量分类;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11----Phylogeny of Eleusine (Poaceae) and the origin of finger millet

based on nuclear Pepc4 and EF-1α sequences

Qing Liua,*, Jimmy K. Triplettb, Jun Wenc, Paul M. Petersonc(a.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China;b. Department of Biology, Jacksonville State University, Jacksonville, AL 36265-1602, USA.; c.Department of Botany,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20013, USA.)

ABSTRACT: Hybridization followed by polyploidization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mode of speciation in plants.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origin of allopolyploidy, we studied nine extant species of Eleusine, a genus containing three allotetraploid species and showing substantial ec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diversity. Interspecific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Eleusine and the allopolyploid origin of finger millet (E. coracana)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partial sequences from the nuclear genes Pepc4 and EF-1α. The two nuclear gene data sets strongly supported two diploid clades: (1) the E. indica-E. tristachya clade and (2) the E. floccifolia-E. jaegeri clade. However, the two genes support different hypotheses for the origin of allotetraploids. Based on the Pepc4 phylogeny, copy A sequences of E. coracana grouped with copy A sequences of E. africana and E. intermedia, copy A

9

Page 19: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sequences of E. kigeziensis, and the E. indica-E. tristachya clade, copy B sequences of E. coracana grouped with copy B sequences of E. africana. Based on the EF-1α phylogeny, E. coracana grouped with E. africana and E. kigeziensis in both copy A and copy B clades, respectively. The data support two origins of allopolyploidy: (1) the origin of the lineage that produced E. africana and E. coracana, and (2) the origin of E. kigeziensis. These two events may have involved the ancestor of E. indica-E tristachya as the diploid maternal parent, but the diploid paternal parents are unknown in both cases, and may be extinct. Introgression between E. kigeziensis and E. africana may have resulted in observed sister relationship of E. kigeziensis and E. africana in the EF-1α tree. Bayesian dating using the combined ndhA intron, ndhF, rps16-trnK, rps16 intron, rps3, and rpl32-trnL plastid data set suggested the crown age of Eleusine to be 4.74 (95% HPD: 3.08–8.33) mya in the early Pliocene, corresponding to the time when the eastern branch rift created a topographic barrier to moisture maritime air from the Indian Ocean. The divergence of the three allotetraploid species was dated to be 1.45 (95%HPD: 0.87–3.50) mya, and the divergence of E. coracana was estimated to be very recent at 0.50 (95%HPD: 0.005–0.027) mya. An island-like habitat may have facilitated the polyploid origin of E. coracana in East Africa.KEY WORDS: Eleusine; Finger millet; Low-copy nuclear gene; Phylogeny; Reticulate evolu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address: [email protected] (Q. Liu).

12----Phylogenetic position of the enigmatic genus Wenchengia

(Lamiaceae)

Bo Li1, Tieyao Tu1, Dianxiang Zhang1*, Philip D. Cantino2(1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Guangdong, China; 2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Plant Biology, Ohio University, Athens, Ohio 45701-2979,

USA.)

ABSTRACT: Wenchengia C. Y. Wu & S. Chow, a rare and endangered monotypic genus of Lamiaceae, was only recorded by two specimens collected in the 1930s from Hainan Island of China. The genus is characterized by having a unique type of nutlets attachment, “vascular funicles” (slender stalks) and alternate leaves, and was assigned to a subfamily of its own, Wenchengioideae (Lamiaceae). Through a thorough morphological comparison with other subfamilies of Lamiaceae, it has been considered to be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Scutellarioideae because they have the most similar corollas, stamens and tuberculate nutlets. However, the genus also was found to share the similar pollen and leaf epidermal morphological features with some members of Ajugoideae (Cymaria, Acrymia and Ajuga), and a cladogram in which wenchengia is

10

Page 20: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in or near the Ajugoideae was well supported in a cladistic analysis based on morphological data. So the systematic placement of Wenchengia never reaches a wide agreement.

Based on a recent rediscovery of the genus from its type locality, we inferred its phylogenetic position using evidence from two plastid DNA regions (rbcL and ndhF), morphological data and cytological characters.

The combined matrix of the two plastid genes from 30 samples of Lamiaceae and 4 samples of outgroups comprises 3536 positions, of which 1109 are variable (31.3 %) and 584 are parsimony-informative (16.5 %). The topology of the strict consensus tree inferred from the two plastid regions using parsimonious method is that (1) a monophyly of Lamiaceae is strongly suggested by our data, (2) all subfamilies within Lamiaceae are recovered to be monophyletic as well, except for Viticoideae, which splits into two clades with weak supports , and (3) a clade which corresponds to subfamily Scutellarioideae circumscribed by other previous botanists is well supported in which Wenchengia is sister to Holmskioldia-Tinnea-Scutellaria clade.

Furthermore, a close relation between Wenchengia and Holmskioldia within Scutellarioideae was indicated in our parsimonious tree and there are also many other evidences to support it. (1) 19 venations funnelform calyx with strongly accrescent and coherent lower teeth of Wenchengia was fingered out to be unique in Lamiaceae and has been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identifications of subfamily Wenchengioideae. But Holmskioldia which was formerly assigned to Verbenaceae, also has a 19 venations calyx with a widely funnelform tube and completely coherent teeth. The PX (the percentage of the area of the calyx that contains fibres and similar xylem cells) and PXT (the percentage of the area that contains fibre and similar xylem cells belonging to tertiary venation) estimations which has been proved to have phylogenetic significance in Lamiaceae are also similar between Holmskioldia and Wenchengia (18 and 11 versus 16 and 8 respectively). (2) Chromosome number in mitotic metaphase cell of Wenchengia is 2n = 36 ranging in length from 0.91-1.98 μm versus 2n = 36 ranging in length from 0.50-1.66 μm in Holmskioldia. (3) The two genera are additionally have similarities in morphology (viz., poorly developed disc and tuberculate friuts not enclosed by calyx) and palynology (viz., low, rounded muri, small, irregular-shaped lumina containing few perforations and simple columellae).

In a word, all these evidences may strongly suggest it may be more reasonable to treat Wenchengia as a member of subfamily Scutellarioideae, rather than an independent subfamily.KEY WORDS: Lamiaceae; Wenchengia; Scutellarioideae; phylogeny; cytology; cpDNA; rbcL; ndhF.

13---苞叶姜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黄桂芳,路国辉,王英强*(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高等学校生态与

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31)

11

Page 21: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摘要: 苞叶姜(Pyrgophyllum yunnanense)是中国特有的姜科单种属苞叶姜属多年生宿根植物,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等西南地区。本论文利用叶绿体DNA 序列分析苞叶姜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探讨其遗传多样性与繁育系统之间的关系,并推测其现代格局的形成原因。1. 苞叶姜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通过对苞叶姜 11个居群 68个个体的叶绿体 psbB-F,rpl32-trnL和 trnL-F片段进行测序,

共测出 4种单倍型(HapA、HapB、HapC和HapD)。苞叶姜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居群内平均遗传多样性(Hs)是 0.035±0.0348,总的单倍型多样性(Hd)是 0.382±0.113,核苷酸多样性(π)是 0.00580±0.00244,总的遗传多样性(HT)是 0.660±0.1101。而且居群间遗传分化很大,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 95.56%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组间,2.17%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组内居群间,1.28%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居群分化系数 NST(0.986)大于GST(0.947),这表明单倍型与地理分布间存在亲缘地理结构。2. 苞叶姜的地理分布格局

横断山区具有复杂的地形,居群间被众多高山和峡谷所阻隔,结果表明地理隔离是苞叶姜居群间遗传变异形成的重要因素。从单倍型的最大简约树分析得到三个主要分支:四川的桃巴乡、普威居群及云南的安宁、华宁居群聚成一支,滇西北的 6个居群(云南的维西居群、束河居群、鹤庆居群、鸡足山居群、蝴蝶泉居群、漾濞居群)聚成一支,而四川的泸定居群独立成一支。单倍型间的最小生成树以及居群间的邻接树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而且这三个自然分布区没有共享的单倍型,苞叶姜的单倍型是平行于横断山脉分布,我们推测苞叶姜的单倍型很早就被隔离开了,其中单倍型 B可能是由单倍型 C突变衍化而来,而且横断山区是苞叶姜的起源地。根据单倍型的岐点分布分析,结果表明苞叶姜近期未发生大规模的居群扩张。3. 苞叶姜遗传多样性与繁育系统苞叶姜居群遗传多样性很低,居群间分化严重(GST=0.947,FST=0.98724),同时苞叶

姜居群间的基因流非常有限(Nm=0.08),与自交植物的基因流很接近。另外,苞叶姜种子缺乏长距离的传播机制,其种子很大,没有风力传播的可能,只能靠重力或蚂蚁传播,而且苞叶姜三个自然分布区之间没有共享的单倍型。由此可见苞叶姜遗传多样性与繁育系统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关系,即遗传多样性的大小和遗传结构可以反映其繁育系统为自交甚至闭花授粉,而其自交为主甚至存在闭花授粉的繁育系统也明显影响着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关键词:苞叶姜;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繁育系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011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17864)和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7B26) 通讯作者 E-mail: [email protected]

12

Page 2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14---不同种源高良姜遗传多样性的 AFLP 分析

杨全*,1,张春荣 1,陈虎彪 2,滕希峰 1,唐晓敏 1(1.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广州 510006;2.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香港九龙)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种源高良姜的遗传多样性,探求各种质间的亲缘关系,为合理利用高良姜种质资源及优良品种选育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对 8个种源地的高良姜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将扩增出的条带作为原始矩阵,用NTSYSpc-2.11F软件计算并分析高良姜种质间的相似度,构建遗传系统进化树。[结果]通过筛选得到 8对 AFLP引物组合,共扩增出 1 120个 DNA条带,多态性条带为 1 044个,多态性位点平均为 92.57%;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将 8个种源地的高良姜种质分为三类。[结论]高良姜种质间存在较高多态性,遗传多样性丰富。关键词:高良姜;种质资源;AFLP;遗传多样性.

AFLP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of 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

Yang Quan*,1, Zhang Chunrong1, Chen Hubiao2, Teng Xifeng1, Tang Xiaomin1

(1.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2.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Kowloon, Hong

Kong)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relationship of different Alpinia officinarum germplasm. Method: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markers were developed to analyze genetic polymorphism in A. officinarum from eight resources. The amplified fragments were used as primary matrix with NTSYSpc-2.11F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A. officinarum germplasm and to construct the genetic phylogenetic tree. Results: A total of 1 120 fragments were genotyped using AFLP with eight prime combinations. Analysis identified 1 044 polymorphic fragments, accounting for 92.57% of the total detected variation. Genetic phylogenetic tre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ree categories can be divided among the eight resources of A. officinarum. Conclusion: Significant polymorphism and genetic diversity can be observed among A. officinarum germplasm resources.KEY WORDS: 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 germplasm resources;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genetic diversity

*通讯作者

13

Page 23: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15---黄花大苞姜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

邓洁,路国辉,王英强*(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高等学校

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31)

摘要: 黄花大苞姜(Caulokaempferia coenobialis)是姜科大苞姜属在中国分布的唯一代表,为我国华南地区特有的多年生落叶宿根草本植物。它的分布范围十分有限,主要分布在华南的广东、广西两省。黄花大苞姜常常在其生境的石壁上形成单种群落,成片生长,植株细弱。在黄花大苞姜中存在着植物界一种全新的花粉滑动自花传粉机制,该物种特有的繁育方式使其成为研究遗传多样性和繁育系统之间关系的良好材料。本文选用了两对叶绿体通用引物(trnLintron Lc-Ld和 psbJ-petA)来检测黄花大苞姜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遗传多样性和繁育系统的关系,以及黄花大苞姜所处生境、种子散布机制与遗传变异的关系。同时初步探讨了黄花大苞姜的分化中心及可能的迁移路线。研究结果显示:将 trnLintron Lc-Ld和 psbJ-petA片段组合后,共检测出 15种单倍型(H1-H15),单倍型多样性(h)较低,变化范围为 0~0.74242。核苷酸多样性(π)也位于较低水平,变化范围为 0~1.49×10-3。所有居群的分子方差分析表明 65.02%的遗传变异来自于居群间,34.98%遗传差异存在于居群内,居群间的遗传变异远远高于居群内的变异。黄花大苞姜是狭域分布种,且为自交植物,该研究发现其总遗传多样性和居群内遗传多样性都位于极低水平(HT=0.528, HS=0.091),各居群间有显著的遗传分化(GST=0.828, NST=0.790),推测是由它的分布特点与自花传粉的繁育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 NST(0.865)显著大于GST(0.828)(P<0.05),表明存在亲缘地理结构,亲缘关系相近的单倍型更易出现在相同的地区内,这暗示了基因流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制。同时 Nm=0.13表明现存居群间种子所介导的基因流极低,这可能跟其种子传播机制有关。黄花大苞姜种子的散布主要是通过雨水的抨击,随水流而下,这种散布机制相对于其它居群来说增加了群体内部的遗传变化,对于南昆山地区的NKV、NKSP、NKM、NKX和NKJ,这些取样点是沿着一条河流分布的,生境也有所不同,出现了不同单倍型。在鼎湖山(DH)、大峡谷(XG)和天堂山(QX)居群均存在类似的情况。而在不同地理区域,高山阻碍了居群间的基因流,种子缺乏长距离的传播机制,明显的地理隔离使得黄花大苞姜居群间基因交流受阻。歧点分布分析检测到黄花大苞姜在物种水平历史上没有经历快速的种群扩张,对于南昆山地区则检测到了显著的快速居群扩张在南昆山的各单倍型以 H7为中心呈星状分布,说明在南昆山产生的新的单倍型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扩散出去。此外,通过叶绿体基因的单倍型分析,大部分居群独享一种单倍型H7,H7在最小跨度网络图(MSN)中位于中心位置,为古老的单倍型,在进化上相对比较原始,单倍型之间整体呈现出一种星状辐射衍生关系。广东省的南昆山(NK)、鼎湖山(DH)、天堂山(QX)和大峡谷(XG)居群都有其特有单倍型,存在单倍型多样性,推测广东省地区可能为黄花大苞姜在我国的分化中心。同时,建议对广东省的每个居群的具体生境加以保护。关键词:黄花大苞姜;叶绿体DNA;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种子散布.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011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17864)和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7B26) 通讯作者 E-mail: [email protected]

14

Page 24: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16---蔷薇科苹果亚科系统演化研究

廖文波 1*,李庆艳 1,郭微 1,余意 1,凡强 1,李建华 2,马金双 2(1.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275; 2.

Arnold Arboretum, Harvard University Herbaria, 22 Divinity Avenu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02138, USA; 3. Brooklyn Botanic Garden, Brooklyn, New York, USA)

在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新疆、江西、湖南、浙江、湖北、江苏、甘肃等地区, 以及国外的德国、荷兰、俄罗斯、美国、越南地区, 并通过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植物园标本馆、丹麦自然历史博物馆、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植物园和植物研究中心、美国莫尔顿植物园、冰岛雷克雅未克植物园等机构,共采集苹果亚科以及近缘属分子材料 32 属 286种 16变种,凭证标本 1500余份。形态--地理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苹果亚科包括 Kageneckia、Vauquelinia、Lindleya 3 属在内形成 10个进化支,其显然相当于族的等级,即本文建立一个苹果亚科 10族的分类系统,其中包括 4个新族,即:Kageneckieae

(Takhtajan 1997)、Lindleyieae (Takhtajan 1987)、Dichotomantheae W.B. Liao, Q.Y. Li & J.S. Ma,

trib. nov.、Stranvaesiaeae W.B. Liao, Q.Y. Li & J.S. Ma, trib. nov.、Pyracanthaeae W.B. Liao, Q.Y.

Li & J.S. Ma, trib. nov. 、 Crataegeae Koehne (1890) 、 Sorbeae 、 Maleae Schulze-Mens

(1964)、Amelanchiereae W.B. Liao , Q.Y. Li & J.S. Ma, Trib. nov.和 Cotoneastereae族。关键词:苹果亚科;分子系统学证据;形态学证据;族进化支

17---银杏-华东黄杉-长柄双花木植物区系研究

沈如江,凡强,金建华,廖文波*,张宏达(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275)

华东地区主要包括江西、浙江和福建西部、中部以北以及安徽、江苏的南部,南界可至南岭。选择部分典型地区如江西三清山等进行重点考察,共采集植物标本上万份,结合《中

15

Page 25: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国植物志》和已出版的《Flora of China》对已有名录进行修订、补充,结果共记录华东地区野生种子植物共有 189科 775 属 7185种(含变种、亚种)。区系成分分析表明,华东地区热带成分占非世界属 52%,亚热带及温带成分也很相当丰富,占非世界属的 48%。保存有大量古老或原始孑遗的科属,如银杏、华东黄杉、长柄双花木、蓝果树、檫木、大血藤、鹅掌楸、金缕梅属(Hamamelis)等,以及中国特有科属,如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白豆杉、杉木、石笔木、杜仲、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同时,华东地区也是“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属种的聚居地”,约有 90 属,占种子植物总属数( 1551 属)的 5.8%,占全国该 类型的 74.4%,如榧树 属( Torreya)、黄杉属(Pseudotsuga)、铁杉属(Tsuga)、栲属、八角属(Illicium)、枫香属、樬木属(Aralia)、紫茎属(Stewartia)、银钟花属(Halesia)、马醉木属(Pieris)等。相对于胡秀英博士所描述的“以苏铁类、水杉类、木兰类”为主要类群的西南地区“水杉植物区系”而言,这里有银杏、华东黄杉、长柄双花木、青钱柳、福建柏等原始类群,非常特殊,可称为“银杏-华东-

长柄双花木植物区系”,在区系区划上隶属于华夏植物界 Cathaysia Kingkom,东亚植物区,华中省,华东地区和华中地区。关键词:华东地区;银杏-华东-长柄双花木植物区系;特有科属;古老科属

18----鸡矢藤及毛鸡矢藤繁育系统研究:自交不亲和系统先于交互式

雌雄异位出现?

白秀峰 吴小琴 张奠湘(中国科学院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广州

510650)摘要: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及其变种毛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 var. tomentosa) 隶属于茜草科(Rubiaceae),鸡矢藤属(Paederia),二者均为一年生草质藤本,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及北美的热带至温带地区,是亚洲北部及北美洲的入侵植物,二者的分布区、生境、花期完全相同。对鸡矢藤及变种毛鸡矢藤的形态学观察,发现二者均存在有毛及无毛个体,与《中国

植物志》关于二者的区别主要为是否有毛的描述不一致。此外,二者柱头均高度卷曲,柱头二裂深至基部,胚珠 2个,5枚花药于花冠管内错落分布。鸡矢藤花冠管长 10.0±1.6 mm (n=21),直径 4.6±0.6 mm (n=21),花冠管内毛较多。毛鸡矢藤花冠管长 7.2±1.0 mm (n=16),

16

Page 26: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直径 4.6±0.3 mm (n=16),花冠管内毛较少。经 t 检验,鸡矢藤花冠管极显著长于毛鸡矢藤(t=6.7, p<0.001)。鸡矢藤柱头裂片高 9.8±1.1 mm(n=21),花柱仅高 2.5±1.3 mm (n=11)。雄蕊高 8.5±1.3 mm (n=38),最低一枚花药基部高 4.2±1.4 mm (n=38)。而毛鸡矢藤柱头裂片高 6.8±0.3 mm (n=6),花柱高 2.1±0.4 mm (n=6)。雄蕊高 5.9±1.1mm (n=16),最低一枚花药基部高 2.2±0.4 mm (n=16)。根据二者柱头及花药位置关系,认为二者均属于花柱等长(homostyly)类型。鸡矢藤花药长 1.9±0.2mm(n=23),毛鸡矢藤花药长 2.3±0.4mm(n=16),t 检验结果显示,

鸡矢藤花药极显著短于毛鸡矢藤(t=4.5,p<0.001)。鸡矢藤单花花粉数2767±1153(n=18),毛鸡矢藤单花花粉数 28289±5315(n=18),经 t 检验,鸡矢藤花粉极显著少于毛鸡矢藤(t=19.35,p<0.001)。鸡矢藤花冠管基部有蜜腺,能分泌花蜜,花蜜量及糖浓度均于上午 9:00达到最高峰(花蜜量:0.27µl,浓度:1.19%)。而毛鸡矢藤花冠管基部无蜜腺分布,不分泌花蜜。扫描电镜下观察,鸡矢藤柱头乳突为棒状,花粉极轴长 41.6±2.1µm,赤道轴长

32.6±2.2µm(n=15),花粉表面为网状纹饰;毛鸡矢藤柱头乳突为拳状,花粉极轴长44.6±1.9µm,赤道轴长 26.9±1.6µm(n=18),花粉表面为刺状纹饰。对鸡矢藤和毛鸡矢藤进行传粉生物学观察,发现鸡矢藤的主要传粉者为意大利蜜蜂

(Apis mellifera)及小豆长喙天蛾(Macroglossum stellatarum),在 6:00am—9:00am及3:30pm—5:00pm各有一个访花高峰期;毛鸡矢藤的主要传粉者仅为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未见鳞翅目访花者,并且仅有 6:00am-9:00am一个访花高峰期。对鸡矢藤和毛鸡矢藤进行去雄及授粉处理,荧光显微镜下发现鸡矢藤的自交及种内异

交多数花粉均不萌发,人工授粉处理后套袋自交及同种异株授粉结实率均为 0(自交:n=33;异交:n=64);毛鸡矢藤的自交及种内异交花粉管也均不生长,结实率为 0(自交:n=35;异交:71); 二者之间的相互授粉花粉管均能长进胚珠,结实率 100%(鸡矢藤授毛鸡矢藤:n=70;毛鸡矢藤授鸡矢藤:n=65),而二者的套袋自动自交 (鸡矢藤:n=50;毛鸡矢藤:n=50)、去雄(鸡矢藤:n=41;毛鸡矢藤:n=52)及去除花柱(鸡矢藤:n=26;毛鸡矢藤:n=31)后套袋的处理均不结实,进一步说明了鸡矢藤及其变种为自交不亲和性,并说明这二者不存在孤雌生殖及无融合生殖。

鉴于鸡矢藤及其变种单花花粉数及花药大小存在显著差异但胚珠数稳定,认为鸡矢藤性配置偏向雌性功能,而毛鸡矢藤性配置偏向雄性功能。同时由于二者有强烈的自交不亲和性,同时花粉及柱头超微结构特征存在二型性,因此我们推测鸡矢藤与毛鸡矢藤在生殖过程中分别起着长柱与短柱两型的功能。关于异型花柱的起源目前主要有两种理论:Charlesworth & Charlesworth (1979)认为双等位基因的自交不亲和系统先于花柱/雄蕊高度的两型系统出现;而 Lloyd & Webb(1992)认为,两型花柱类群的祖先是柱头伸出式雌雄异位的单型花,两型对偶式的雌雄异位先于自交(型内)不亲和系统和与两型花柱相关的其它形态性状。我们的研究结果倾向于支持前者的进化假说,但仍需要进一步的分子系统学证据支持。

17

Page 27: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19---Floral and pollination biology of the endangered species

Guihaiothamnus acaulis (Rubiaceae)

Peiwu Xie1,2, Dianxiang Zhang1*(1.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China;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49, China)

Anstract: Guihaiothamnus Lo, a member of the big family Rubiaceae, is a monotypic genus endemic to China. The only species G. acaulis Lo is one of the most endangered angiosperm species in China. As a newly established species, the knowledge about G. acaulis is very limi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floral and pollination biology of G. acaulis was investigated. The floral morphology and phenology, pollen-ovule ratio (P/O), pollen histochemistry, pollen viability and stigma receptivity, floral visitors, and the breeding system were studied through field and laboratory observations.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 (1) G. acaulis was stunted brushwood with pink and hypocrateriform flowers; the terminal cyme was consisted of 1 or 2 inflorescences per plant and 14±4 flowers per inflorescences (n=40). The inflorescence lasted for 21.4±2.4 days (n=20) and the single flower longevity was ca. 5-7 days; (2) the pollen was lipid-rich and the pollen/ovule ratio was 446.1±84.3 (n=20); anthers dehisced 24-48h before anthesis and the stigma got its receptivity 2-24h after anthesis; the nectar production is low; (3) the flower presented butterfly-pollinated syndrome, but the effective pollinators were dipster (Episyrphs sp. and Baccha sp.) and hymenopter (Apis sp.), which visited the flowers for pollen; (4) G. acaulis possessed the self-incompatibility system that prevented inbreeding; bagged flowers set no fruit, suggesting the absence of apomixe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ruit sets between flowers with open pollination (78.1±15.6%) and assisted cross-pollination (81.5±5.1%),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fruit set was primarily resource-limited rather than pollinator-limited. The reason for G. acaulis on the edge of extinction and the protection strategy were also discussed.

*Correspondence author.

20---姜科热带分布与高山分布类群传粉生物学的比较研究——以茴香砂仁属和象牙参属的代表种为例

18

Page 28: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欧云锋,檀广兵,王英强*(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高等学校生

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31)

摘要: 本文比较研究了姜科(Zingiberaceae)热带分布类群茴香砂仁属(Etlingera)的茴香砂仁(E. yunnanensis)和红茴砂(E. littoralis)与高山分布类群象牙参属(Roscoea)的高山象牙参(R. alpina)和白象牙参(R. blanda)四种植物的传粉生物学,发现姜科植物不同分布类群之间以及相同分布类群不同种之间存在着多样化的性表达方式和繁育系统。茴香砂仁属植物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全世界约 70种,我国仅分布 2种。研究发现:

茴香砂仁花期为 3-6月,每天开花 1-2朵,单花花期 1天。花期内,茴香砂仁的花粉和柱头均维持较高活性。花粉既含淀粉质也含脂质,主要靠寄生蜂传粉。茴香砂仁自交亲和,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自交和异交结实率差异不显著,不存在自交衰退现象,为兼具自交和异交的混合交配系统;红茴砂花期为 3-6月,每天开花 1-5朵,单花花期 1天。红茴砂能开两种类型的花,一种类型其子房较大,胚珠发育正常,呈圆球状,子房能发育成果实,是两性花;另一种类型的子房较小,胚珠退化呈皱缩状,子房不能发育成果实,只具有雄性功能,是雄花。红茴砂的花粉既含淀粉质也含脂质。寄生蜂是其有效的传粉者。红茴砂自交亲和,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自交和异交结实率差异不显著,不存在自交衰退现象,为兼具自交和异交的混合交配系统。

山象牙参为姜科植物中高山分布的类群,约 18种,我国约有 113种。研究发现:高山象牙参花期 7-8月,花紫色,每天开花 1朵,单花花期 3-4天。花粉为脂质。主要访花昆虫有天蛾和蜜蜂,其中天蛾为主要的传粉者。由于高山象牙参的花粉囊与柱头位置非常接近,可以发生主动自交,具有繁殖保障的作用。高山象牙参自交亲和,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自交和异交结实率和结籽率差异均不显著,不存在自交衰退现象,是自交为主兼具异交的混合交配系统;白象牙参花期 6-8月,花色有黄、白和紫,具有显著的花展示。单花花期 5-6天。白象牙参花粉既含淀粉质也含有脂质,主要访花昆虫是天蛾。白象牙参自交亲和,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和主动自交机制,自交和异交结实率差异不显著。由于同一个植株上会同时开两朵花,不可避免发生同株异花授粉现象,为异交为主兼具自交的混合交配系统。姜科高山分布类群和热带分布类群采用不同的机制去适应它们的传粉和繁殖过程的需

要。热带分布类群植物多采用特殊的花部综合特征来吸引昆虫访花,而高山分布类群植物则通过较长的花寿命和显著的花展示来提高授粉的成功率,高山象牙参甚至进化出滞后自交的繁殖保障机制。关键词:姜科;茴香砂仁属;象牙参属;繁殖保障;性二态.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037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17864)和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7B26) 通讯作者 E-mail: [email protected]

19

Page 29: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21----姜科植物种间和种内传粉生物学的比较研究——以距药姜属和姜花属代表种为例檀广兵,欧云峰,王英强*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高等学校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31)

摘要: 对姜科距药姜属(Cautleya )的 2个近缘种距药姜(C. gracilis)和红苞距药姜(C. spicata)及姜花属(Hedychium)的草果药(H. spicatum)和疏花草果药(H. spicatum var. acuminatum)2变种的传粉生物学进行了比较研究。

红苞距药姜单花花期 1天。人工授粉实验结果显示,自然状态下座果率较高,开花前套袋不结实,说明自然状态下不能主动自交,需要接受外源花粉。实验结果显示,红苞距药姜的杠杆状雄蕊在传粉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花药附属物——距、花药和花丝组成杠杆结构,当昆虫访花时,推动距使花药倒扣在昆虫背部,花粉散落到昆虫背部传播出去;同时位于花药前端的柱头也接触到昆虫背部,接受花粉。距药姜单花花期同样也为 1天。人工授粉实验结果显示,自然状态和开花前套袋座果率都较高,说明自然状态下能主动自交。距药姜虽然也有相同的杠杆结构,但是其柱头位于花药两个花粉囊中间,在花药刚开裂时自身花粉就会与柱头接触,实现自交。距药姜柱头位置的变化,使其传粉机制实现了根本改变。通过形态结构对比推断距药姜的主动自交是由与红苞距药姜相类似的虫媒异交传粉机制演化而来。

草果药和疏花草果药生长在同一生境,它们具有相同的传粉机制。通过单花观察发现,草果药和疏花草果药花期 4天,它们在开花后第一天内,花丝和花柱仍然进行伸长生长,但是花丝生长速度快于花柱,导致柱头与花药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花刚打开时柱头在花药顶端,到第二天柱头运动到花药中间位置,并且与花药接触。两种植物完全套袋处理的繁育系统检测均结实,因此草果药和疏花草果药具有一种主动自交传粉机制,有别于姜花属中其它种的蛾类传粉机制。关键词:传粉;繁育系统;姜花属;距药姜属;自交;演化.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037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17864)和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7B26). 通讯作者 E-mail: [email protected]

20

Page 30: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22----姜属三组植物传粉生物学的比较研究

谭波,欧云峰,王英强*(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高等学校生态与

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31)

摘要:姜科(Zingiberaceae)是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单子叶植物中一个动物传粉的大科,物种多样性极其丰富,花器官高度特化,传粉机制和繁育系统多种多样,是研究传粉和繁育系统与其进化机制及类群演化的理想类群。姜属(Zingber)为姜科的模式属,是姜科中仅次于山姜属(Alpinia)、豆蔻属(Amomum)的第三大属。本研究通过对姜属三组代表植物:姜组的光果姜(Zingber nudicarpum)、侧穗姜组的侧穗姜(Z. ellipticum)和蘘荷组的阳荷(Z. striolatum)进行系统的传粉生物学和繁育系统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姜属植物中存在多样性的传粉机制和复杂的繁育系统。

光果姜(Z. nudicarpum)花期为 5-6月,花序着生于花序轴上,每花序每天开 1-3朵,单花花期为 1天。花在上午 11:00-11:30 间开放,花药随花开同时开裂。花期内,光果姜的花粉和柱头均维持较高活性。寄生蜂是光果姜唯一的访花昆虫,有着较高的传粉效率,其访花目的为吸取花蜜兼采集花粉。光果姜花序苞片呈鲜红色,起着吸引传粉者及保护发育中的花蕾和果实的作用。光果姜花粉授粉后,约 12h可萌发至子房,自交及异交花粉管萌发速率并无显著差异。人工授粉试验结果显示,自交和异交在结实率及结籽率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光果姜是自交亲和植物,且不存在近交衰退,其繁育系统属兼具自交和异交的混合交配系统。

侧穗姜(Z. ellipticum)花期为 8-9月,花序自茎侧穿叶鞘而出,每花序每天开 1-8朵,单花花期为 1天。花在下午 13:00-14:00 间开放,花开时花药已开裂。侧穗姜唇瓣呈深红色,有吸引传粉者作用。苞片呈淡黄色,内含粘液,起着保护花蕾及发育中的果实作用。侧穗姜的访花昆虫亦仅为寄生蜂,其访花目的为吸食花蜜兼采集花粉。侧穗姜自交及异交花粉管在萌发速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且授粉后 14-15h可萌发至子房。人工授粉试验结果显示,侧穗姜异交在结实率及结籽率上均显著高于自交,其虽为自交亲和,却表现出明显的近交衰退现象,其繁育系统属以异交为主的混合交配系统。

阳荷(Z. striolatum)花期为 8-9月,花序直接着生于根状茎上,每花序每天开 1-3朵,单花花期为 1天。花在上午 12:00-13:00 间开放,花药随花开同时开裂。阳荷唇瓣呈紫色,有吸引传粉昆虫的作用。寄生蜂为阳荷唯一的访花昆虫,有着较高的传粉效率,其访花目的为吸食花蜜兼采集花粉。阳荷授粉后约 10h可萌发至子房,且自交及异交在花粉管萌发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人工授粉试验显示,阳荷自交亲和,但自交在结实率及结籽率上均显著低于异交,存在近交衰退现象,其繁育系统属以异交为主的混合交配系统。

此外,本文还检测了姜属三组代表植物的花粉组织化学和花粉胚珠比率。结果表明:姜属植物的花粉均同时含有淀粉和脂质,属混合质花粉,表现出一致性。同一属植物往往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花粉组织化学。姜属不同种植物的单花花粉量、胚珠数和花粉/胚珠比率间存在较大差异,且不同种间差异程度不同。关键词:姜属;光果姜;侧穗姜;阳荷;传粉.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037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17864)和

21

Page 31: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7B26) 通讯作者 E-mail: [email protected]

23---后蕊苣苔属(苦苣苔科)繁育系统的研究

郭艳峰,王英强*(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等学校生

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1)摘要: 管状花在向两侧对称进化的过程中,伴随着雄蕊数目的减少,一般情况下退化或消失的雄蕊为后方雄蕊。然而,苦苣苔科中盾座苣苔属(Epithema),Sepikaea 属,Sarmienta 属和后蕊苣苔属(Opithandra)例外,它们前方的雄蕊退化,2枚可育雄蕊位于花的后方。这4 属在苦苣苔科乃至玄参目的系统发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系统地位。本研究以后蕊苣苔属为研究对象,在该属 4组植物中各选取 1个代表种,对其进行传粉生物学及繁育系统研究,结果发现后蕊苣苔属植物具有非常复杂的传粉机制和繁育系统。龙南后蕊苣苔(Opithandra burttii),属于后蕊苣苔组,为雄性先熟。龙南后蕊苣苔单

花花期 4 d(69 h),花开后 10-12 h 花药开裂,此时雌蕊低于雄蕊 5mm,2裂柱头闭合,为雄性阶段。此阶段内雌蕊不断伸长,第 3 d开始,2裂柱头打开,开始雌性功能,此时柱头到达花药高度。野外观察发现黑蜂为龙南后蕊苣苔主要访花者,以取食花粉为主,雄性阶段的花访花频率高于雌性阶段的花。繁育系统结果表明,龙南后蕊苣苔为自交亲和种,虽然存在雄性先熟现象,但是柱头与花药接触,仍能够导致主动自交发生,因此龙南后蕊苣苔是以自交为主兼异交的混合交配系统。小花后蕊苣苔(O. acaulis),属小花后蕊苣苔组,是后蕊苣苔属唯一一个柱头探出式

雌性先熟种,整个花期可分为雌性阶段和两性花阶段。该种花药联合,腹面紧贴花柱,只有花柱移动花粉才能被散布。野外观察发现大熊蜂 Bombus sp.是主要的访花昆虫。由于小花后蕊苣苔的花冠口朝下,昆虫访花时采取“倒挂式”访花,恰使探出的柱头接触到昆虫腹部。访花时,它用前足抓住花冠管,伸出吸管吸花蜜,同时腹部震动导致花柱移动,花粉散落在昆虫腹部。等其访下一朵花时,腹部的花粉会粘在该朵花的柱头上,从而实现传粉。小花后蕊苣苔柱头探出式雌性先熟提供了一段严格的雌性阶段,能有效的避免花内自交,促进异交,同时保证昆虫访花时首先接触柱头,也是避免自交促进异交的有效策略。鼎湖后蕊苣苔(O. dinghushanensis)属于汕头后蕊苣苔组,为雄性先熟。单花花期 8

d,第 4 d花药开裂,开始雄性阶段,此时花药位于花冠口上方,柱头位于花冠管底部,2裂柱头闭合;期间雌蕊不断伸长,第 6 d时柱头从花药背后超过花药,柱头裂片打开,开始雌性功能。蜜蜂是主要的传粉者,以取食花蜜和花粉为主。鼎湖后蕊苣苔雄性先熟和异位的存在,提供了严格的雄性阶段,保证了花粉散布不受雌蕊的干扰。同时雌蕊从花药背后穿过起到了避免花内自交的作用。由于植株上花间雌雄阶段重叠,故访花昆虫连续访花的行为,可以导致鼎湖后蕊苣苔同株异花授粉。人工授粉实验表明,鼎湖后蕊苣苔为自交亲和种,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和主动自交,是兼自交和异交的混合交配系统。

22

Page 3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裂檐苣苔(O. pumila)属裂檐苣苔组,雌雄蕊位置关系与鼎湖后蕊苣苔相似,不同的是裂檐苣苔花冠管中部明显弯曲,花药位于花冠管底部,花开当天花药开裂,雌蕊在第 2 d 高过花药,开始雌性功能。从第 3 d开始雌蕊基本不再伸长,此时柱头恰好位于花冠管中部弯曲处。访花昆虫观察表明,蝇是裂檐苣苔主要的访花者,以取食花粉为主。蝇访花时,弯曲狭小的花冠管使其必须沿着花冠筒进入,到达弯曲处翻身,继而到达花药处取食花粉。当访花者访问第 1 d 的花时,只能将花粉带出;当访花者访问其他天数的花时,首先接触到柱头,为柱头带来异花花粉,但是花冠管狭窄的特性,使取食过花粉的蝇退出花冠时再次碰到柱头,导致花内自交发生。人工去花冠管实验表明,弯曲的花冠管能有效的提高柱头授粉量,推测是对山顶传粉昆虫缺乏的适应。人工授粉实验表明,裂檐苣苔是自交亲和种,成功的结实必须依赖传粉者,且在结实率和结籽率上不存在自交衰退现象。后蕊苣苔属植物不同组的开花机制不同。龙南后蕊苣苔通过柱头与花药接触实现自交,

是雌性阶段长期缺乏传粉昆虫的结果。该种花色鲜艳,花冠大,具花蜜,花粉脂质等都是虫媒传粉的特征,因此推测龙南后蕊苣苔的繁育系统是从异交向自交进化。小花后蕊苣苔通过柱头在花蕾期伸出花冠来延长雌性阶段,有利于提高雌性适合度;同时,通过花药联合与花柱的巧妙结构,有效地促进了花粉散布,表明该种是后蕊苣苔属中比较进化的类群鼎湖后蕊苣苔雄性先熟和异位联合,能有效地避免自交,但是宽大的花冠管影响了传粉的精确性。相反,裂檐苣苔通过狭窄弯曲的花冠管,有效地促进传粉者与繁殖器官接触,起到增加柱头授粉量的效果。因此,不同的花部机制是植物长期对不同传粉环境适应的结果对我们进一步探讨后蕊苣苔属的系统演化及对环境的适应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关键词:后蕊苣苔属;传粉生物学;繁育系统;雌雄异熟;雌雄异位.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037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17864)和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7B26)

1 通讯作者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24----外来植物大花老鸭嘴的传粉生物学研究

唐光大,成建飞,谢振兴,陈瑾,林翠菊,庄雪影(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广州,510640)

摘要:应用实地观察和套袋试验,研究了广州和深圳大花老鸦嘴两个居群的开花物候、花部结构、花粉活力、传粉昆虫及其行为等传粉生物学特点。结果表明:大花老鸦嘴自然开花的单花花期为 1d,长短雄蕊在开花当天中午 12:00前花粉活力均超过 50%,随后活力逐渐下降;大花老鸦嘴的主要传粉者为木蜂,开花当天 8:00-13:00木蜂访花频率较高,随后逐渐减少,18:00后仅剩蚂蚁或毒蛾类幼虫长期栖息于花序上或花蕾内。套袋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人工异株授粉、自花授粉,还是自然授粉,结果率均为 0,两个居群均无结果。电镜扫描结果显示其花粉在柱头上能萌发,但花粉管不能延伸到子房位置。目前在园林栽培的大花老鸭嘴均以块根进行无性繁殖,因此初步推测本次调查区内植物种群可能来自相

1

23

Page 33: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同或相近的无性系,故不同居群间异株授粉不结果的现象可能为“自交不亲和”所致。关键词:大花老鸦嘴; 传粉生物学; 木蜂; 自交不亲和.

Study on Pollination Biology of the Exotic Plant Thunbergia grandiflora

Tang Guang-da, Cheng Jian-fei, Xie Zhen-xing, Chen Jing, Lin Cui-ju, Zhuang Xue-y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ABSTRACT: The phenology, floral structure, pollen viability, pollinators and their behaviours of Thunbergia grandiflora were studied in two populations in Guangzhou and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lorescence of single flower was one day. The pollen viability was higher than 50% before 12:00 at the blooming day and gradually declined later on. The effective pollinator of T. grandiflora was Xylocopa magnifica. In the blooming day, the flower-visiting rate of X. magnifica was higher between the 8:00-13:00 than the rest time, and the numbers of visitors decreased after 13:00 pm. The field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the fruit sets of all three treatments, artificially out-crossed treatment, self-pollinated treatment, and natural pollinated, were 0%. The results of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 (SEM) showed that the pollen could germinate, but the pollen tube was very short and couldn’t grow into the ovary. The main propagation type of Thunbergia grandiflora was by vegetative mean with the tuberous roots. Therefore, it is speculated that the existing plants coming from different populations in Guangdong province might derive from the same or similar clones, and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of all the populations of T. grandiflora are close, all out-crossed and self-pollinated flowers might be the ‘self-incompatiblility’. Therefore, they could not produce fruits in the field.KEY WORDS: Thunbergia grandiflor; pollination biology; Xylocopa magnifica; self-incompatibility.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24

Page 34: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25----植物 microRNA 的研究进展

彭舒,曾富华*(湛江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

摘要:MicroRNAs(miRNAs)是真核生物中一类长度约 20-24nt的内源性非编码小 RNA。在植物中,miRNA主要是在转录后水平上通过介导靶基因的 mRNA的切割或抑制翻译来调节基因的表达。本文主要综述了植物miRNA的特点、生物合成、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以及其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信号转导和逆境胁迫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关键词:miRNA;作用机制;miRNA功能.

Progress of MicroRNA in Plants

Peng Shu1, Zeng Fu-Hua1,*

1. School of Life Science & Technology,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48,China

ABSTRACT: MicroRNAs (miRNAs) are a class of recently discovered 20-24nt long endogenous non-coding small RNAs. The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plant 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regulation by targeting mRNAs for cleavage or repressing transl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outlines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feature, biogenesis, mechanism and methods of plant miRNAs and discusses the widespread impact of miRNAs on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signal transduction,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stress.KEY WORDS: MicroRNAs; Mechanism; miRNA function.

第一作者简介: 彭舒:1986—,女,贵州天柱人,硕士研究生。E-mail:[email protected].*通讯作者 E-mail:[email protected].

26---植物蔗糖的质外体运输及调控信号

彭昌操(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510642)

摘要:蔗糖是植物光合产物的主要形式之一。蔗糖的质外体运输主要靠定位于质膜上的蔗糖载体来完成,这种跨膜转运受胞内外蔗糖浓度梯度等多重因素的调节。蔗糖载体是一类介导细胞跨膜转运蔗糖的膜蛋白,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糖在生物体内的生产、运输、消耗和贮藏是一个由多种信号网络严格控制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调节服从于细胞的发育和对环境适应的需求,而糖运载蛋白是这个复杂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组分或者调节者。从整个植物

25

Page 35: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同化物跨膜运输的角度来说,虽然糖运载蛋白(包括单糖和双糖运载蛋白)的分子克隆和生物学功能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然而,到目前为止,植物糖运载蛋白功能调节的细胞信号过程目前几乎一无所知。本文介绍我们近年来在糖载体蛋白研究领域的一些进展。果实蔗糖载体/山梨醇载体复合体通过与细胞色素 b5蛋白的互作来感知和调节胞内外糖浓度的变化,进而调控糖的跨膜转运速率。

27---激素和逆境处理对 OsOxO 表达的影响

聂转花 刘娥娥*(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510642)

摘要 草酸氧化酶(EC1.2.3.4, Oxalate oxidase, OxO)是萌发素家族的成员,能够催化草酸降解产生H2O2。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水稻基因组中编码 OxO的基因有 4个,在 3 号染色体上以串连的形式排列,其编码框的同源性在 90-98%之间,用 SignalP预测发现这几个基因编码的蛋白 N-末端皆含有定位胞外基质的信号肽,但其启动子区域却截然不同,这显示这几个基因的调节是不同的。本文以水稻品种中花 11为材料,分析了激素和逆境处理对 OsOxO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2,4-D(1 μM)和 NAA(1 μM)处理后,根中OsOxO1和 OsOxO2的表达水平明显提高;GA(1 mM) 处理不仅可诱导根叶中 OsOxO1和 OsOxO2的表达,叶中 OsOxO4的表达也可被诱导;ABA(100 μM) 和 H2O2(20 mM)处理后,根叶中 OsOxO1,OsOxO2,OsOxO3和OsOxO4的表达水平皆明显提高。冷(8 ) ℃ 胁迫下,根中OsOxO3的表达水平提高,而叶中则是OsOxO4的表达水平提高。盐胁迫(0.8%)下,叶中OsOxO1,OsOxO2,OsOxO3和OsOxO4的表达水平皆显著提高,而根中只有 OsOxO1和OsOxO3的表达水平提高。干旱胁迫下,根叶中 OsOxO1,OsOxO2,OsOxO3和OsOxO4的表达水平皆显著提高。水稻叶片在接种细菌条斑病 24 h后,只有 OsOxO4的表达水平提高且维持在稳定水平,而接种白叶枯病 12 h后,OsOxO4的表达虽可被诱导,但之后其表达量呈下降趋势。由于干旱、盐和低温胁迫皆可诱导 ABA的产生,而大多数胁迫可导致ROS的积累,因此胁迫下 OsOxO表达水平的提高可能是因为 ABA和/或 H2O2 含量增加引起的。关键词:草酸氧化酶;水稻;激素;逆境资助项目:由广东省科技计划资助(2010B020301007)* 通讯作者 email: [email protected]

26

Page 36: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28----TDZ 高效诱导蝴蝶兰叶片不定芽及植株再生

程强强 1,庄东红 1,2,*,许大熊 3,李军 3,杨志娟 3 ,杜虹 1(1. 汕头大学生物系,广东汕头 515063;2. 韩山师范学院生物系,广东潮州 521041;3. 汕

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汕头 515021)摘 要:以蝴蝶兰无菌幼苗叶片为材料,研究添加 TDZ(噻重氮苯基脲)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激素组合、叶片大小、暗培养时间对不定芽发生和再生植株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培养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外植体芽诱导率差异显著,“红天使”最高,达 81.5%,“汕农姑娘”等 2个品种为 0,“满天红”等 4个品种为 9.2-34.9%;添加 TDZ芽诱导率显著高于 6-BA;单独添加 TDZ 或 6-BA芽诱导率显著高于NAA与 TDZ 或 6-BA的组合。叶片越小不定芽诱导率越高;短时间暗处理有利于不定芽的发生。以 1—2cm 叶片为材料、15天暗处理、在 1/2MS添加 3 mg·L-1TDZ 培养基中,“红天使”的叶片外植体芽诱导率和平均不定芽数分别可达 100.0%和 18.2个。研究发现,在继代培养中 TDZ对芽的伸长有抑制作用。关键词:蝴蝶兰;叶片培养;噻重氮苯基脲;不定芽;基因型;植株再生

The High-frequency induction of adventitious shoot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leaf explants of Phalaenopsis with thidiazuron added

CHENG Qiang-qiang1, ZHUANG Dong-hong1,2,* , XU Da-xiong3, LI Jun3, YANG

Zhi-juan3,and DU Hong1

(1Department of Biology, Shantou University, Shantou Guangdong 515063, China; 2Department of Biology,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aozhou Guangdong 521041, China; 3Shantou

Agricultur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tou Guangdong 515021, 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genotypes, hormones combination, leaf size and dark culture on adventitious shoot formation and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leaf explants of Phalaenopsis with thidiazuron(TDZ)added were studied. The difference in the adventitious shoots induction rate among different genotypes with same induction conditions was significant for example, the ‘Red Angle’ was the highest, up to 81.5%, Dtps. Shangnong ‘Lassie’ and one another was 0, Dtps. Queen Beer ‘Red Sky’ and two others were up to 9.2-34.9%. The adventitious shoots induction rate under the TDZ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6-BA with the same genotype. The adventitious shoots induction rate with 6-BA or TDZ added alone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adding the combination of 6 - BA or TDZ with NAA. The leaves were younger, the adventitious shoots induction rate was higher. Short dark treatment was propitious to highly significant on adventitious shoot formation. Using 1-2cm leaf as material, with 15days’ dark treatment and the 3 mg·L-1TDZ treatment in 1/2MS culture medium, the explants induction rate and average number of adventitious shoot of “Red Angel” reached 100% and 18.2 respectively. The study showed that buds elongation was obviously inhibited by the TDZ treatment in subculture medium.

27

Page 37: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KEY WORDS: Phalaenopsis;Leaf culture;Thidiazuron;Adventitious shoots;Genotypes;Plant regeneration.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C2011045);汕头市重点攻关计划项目(200543)作者简介:程强强,男,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蝴蝶兰种质资源创新.﹡通讯作者 E-mail:[email protected]

29----热胁迫对茄子叶片生理特性及组织结构的影响

李艳艳,吴鸿﹡(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642)

摘要:茄子为喜温型蔬菜,其生长适宜温度为 22~30℃,但在 35℃以上各生长阶段都会表现出一定的高温伤害症状,进而导致茄子花器发育不良、产量和品质的下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加剧,高温对茄子造成的危害愈来愈严重。Bowler 等提出,高温逆境胁迫的本质就是氧化胁迫。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能清除叶绿体内的活性氧,对叶绿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氧自由基动态平衡被破坏,植物的结构与功能就可能受到损伤甚至出现死亡。目前,关于连续高温逆境条件下茄子适应耐热变化的机理已有研究,但相关的组织学特征变化还无文献报道。因此,本实验以不同耐热性茄子品种为实验材料,进行苗期高温胁迫处理,通过生理学和组织学方法,重点研究了形态结构变化与生理变化的协同关系,以期为探讨茄子耐热机理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

所用的茄子材料是经广东省农科院蔬菜所多次苗期鉴定和田间直接鉴定,耐热性有明显差异的两个自交系茄子品种:05-4为耐热品种,05-1-3为热敏品种。各供试品种的种子经催芽后,采用穴盘育苗,待幼苗具 4~5片真叶时放入人工智能光照培养箱昼夜温度为28/25℃,光/暗周期为 12/12h预培养 3d,湿度保持在 70 %-80% ,再进行高温 43 ℃ / 38 ℃处理,12/12 h光暗交替处理,光强 8000lx。隔 6 h 选取处理和对照植株从茎端开始数第 3片真叶。研究其热胁迫下细胞质膜透性、AsA、GSH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叶片组织结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热敏品种细胞质膜透性提高幅度明显高于耐热

品种,细胞膜渗漏(膜损害)发生较早,受热伤害程度重。在AsA-GSH循环中,热胁迫下两个品种AsA 含量都有所上升而后下降,并显著低于对照。耐热品种较热敏品种 AsA 含量高;高温胁迫初期热敏品种茄子叶片GSH 含量的变化则与AsA 相反。可能是热敏品种表现出了一定的抗性。高温胁迫初期,耐热品种的谷胱甘肽含量的增加证实了 GSH在植物抵御胁迫时的重要作用,GSH可能是由于胁迫初期其合成能力增强。但随着胁迫加剧,因为在清除逆境导致的 ROS积累中起主要作用的 AsA-GSH循环需要大量 GSH的参与,导致胁迫后期GSH水平降低。植物体内的可溶性糖有利于降低细胞的渗透势,减少水分的损失,高温胁迫初期,两个品种可溶性糖含量都有所增加,但热敏品种在 6h后期出现了下降趋势,表现出可溶性糖含量与品种耐热性之间有一定的正相关。显微结构观察到耐热品种比热敏感品

28

Page 38: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种表皮细胞紧密,形状较小,叶肉细胞排列也更为紧密整齐,这些同时也体现了旱生植物叶片的结构特征。这些特征有利于保持在高温下不易造成叶片水分过度蒸发而发生细胞内部结构的变化,造成叶片损伤。另外,热胁迫可引起细胞和亚细胞结构紊乱,热敏品种较耐热品种叶肉细胞更早出现部分细胞质壁分离、叶绿体弯曲或膨大变形现象。高温胁迫下使两个品种叶片中叶绿体淀粉颗粒减少,同时我们测定耐热品种比热敏品种可溶性糖的含量有增高的趋势,推测此方式有利于提高抗高温的能力。热敏品种在热胁迫 12h出现淀粉颗粒的大量积累,耐热品种则相对较晚。淀粉颗粒累积的原因可能是光合同化物向库的运转受阻或光合同化物的利用率下降或呼吸作用降低所致,或者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综上所述,热胁迫下,耐热茄子品种与热敏品种相比,叶片细胞质膜透性增加 少,AsA、GSH和可溶性糖含量提高;叶片表皮细胞紧实、形状较小,叶肉细胞排列更为紧密整齐,叶绿体结构稳定,其储存物质淀粉颗粒减少。这些生理和结构特征的变化提高了茄子的耐热能力,同时,特殊的结构特征可作为耐热茄子品种选育的指标之一。

30----花生幼苗响应水分胁迫ABA 合成敏感位点与分布变化研究

胡博,李玲(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 510631)

摘要: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NCED)是调控 ABA生物合成的关键限速酶。植株接受外界胁迫信号后,在响应胁迫敏感部位合成大量 ABA,使植物体产生应激反应。本文利用免疫酶定位方法,研究花生植株不同部 位 被水分胁迫处理后,体内花生NCED1(AhNCED1)蛋白分布与ABA分布变化的关系,了解其蛋白的功能。结果发现,四叶期花生根部用 PEG处理 1h,与正常条件下相比,主根维管形成层和次生木质部中 AhNCED1蛋白和 ABA分布量增加;胁迫 2h 近根端茎维管组织和薄壁细胞中AhNCED1蛋白和 ABA分布明显;近叶端茎维管组织在胁迫 4h时有 AhNCED1蛋白和ABA分布,而叶脉维管形成层和木质部在胁迫 16h时AhNCED1蛋白和ABA分布才明显。表明四叶期花生根部感受水分胁迫,根部先出现AhNCED1蛋白和ABA分布,然后在茎部出现,最后是叶部。四叶期花生叶片接受水分胁迫处理后,叶 脉 维 管形成层和木质部在胁迫 1h 时

AhNCED1蛋白和 ABA分布明显,近叶端茎维管组织在胁迫 2h时有 AhNCED1蛋白和ABA分布,胁迫 4h 近根端茎维管组织和薄壁细胞中 AhNCED1蛋白和 ABA分布明显;而主根维管形成层和次生木质部中AhNCED1蛋白和ABA在胁迫 16h时分布量增加。上述结果表明,花生幼苗无论叶片或者根部响应水分胁迫 1h时,AhNCED1蛋白和ABA分布区域与强度发生变化,可作为衡量花生接受胁迫信号敏感程度的指标,ABA在植株体内的分布变化与胁迫处理的部位相关。而花生响应水分胁迫后引起 AhNCED1蛋白和ABA快速响应表达分布的原因以及ABA在植株体内的转运调节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关键词: 水分胁迫;AhNCED1;脱落酸; 免疫组化; 敏感位点

29

Page 39: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31----花生 LEA家族基因AhDHNs 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苏良辰, 刘旭, 胡博, 李玲*(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31)摘要 以拟南芥 35S::AhNCED1(AhNCED1超表达突变体), 129B08(nced3 T-DNA插入突变体), COL-0(野生型)为实验材料,选取并分析了拟南芥中 ABA下游相关胁迫基因的表达,发现 LEA2 家族基因 COR47和 RAB18受内源 ABA诱导表达。从花生中克隆得到LEA2 家族同源的三个 AhDHNs基因全长 cDNA片段(分别命名为 AhDHN1、AhDHN2和AhDHN3)。AhDHN1蛋白与拟南芥 COR47同源 43.1%,AhDHN2、 AhDHN3蛋白与拟南芥RAB18同源性分别为 37.0%和 35.9%。序列比对发现三个 AhDHNs基因的 C 端均具有重复 K片段,AhDHN1和 AhDHN2编码区还具有 S片段,AhDHN2和 AhDHN3编码 C 端具有 Y片段,Y、 S和 K片段都是 LEA2 家族蛋白中脱水素的组分,表明这 3个蛋白属于 LEA2 家族蛋白。三个 AhDHNs基因在脱水胁迫条件下表达显著上调; 100µM ABA 处理的花生叶片的 AhDHN2和 AhDHN3基因表达没有变化;而在 100µM ABA 处理 2、12h后 AhDHN1基因表达分别提高 44.0%和 17.5%。LEA2同源基因在外源 ABA下的差异表达可以为植物响应ABA下游基因表达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依据。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6025049)作者:苏良辰,植物细胞工程研究,硕士研究生,E-mail:[email protected]*通讯作者:李玲,Email:[email protected]

32----水稻茎杆性状和硅含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梁社坚 1,2, 李增奇 1, 李晓娟 2, 谢鸿光 3, 朱永生 3, 谢华安 3,*, 吴鸿 1,*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 510642;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合作用与环境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3;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福州 350002)摘要:在水稻超高产育种中,通常将提高茎杆的机械强度作为重要的依据。为了探讨水稻茎杆的机械强度与抗压强度的关系,本文运用光学显微镜、傅立叶红外光谱和 X射线能谱分析技术对 12个水稻品种茎秆的形态、解剖特征和细胞壁化学组分、硅的含量与茎秆抗压强度相关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在 12个水稻品种茎秆(3个节间)结构和化学成分的比较观察中,茎节长、外径、内壁、外径/内壁、厚壁组织、横切面面积、大小维管束数目、总维管束数目、总维管束面积和木质素含量等参数均有较大差异。X射线能谱对硅的定性定量分析发

30

Page 40: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现硅主要分布在茎杆表皮细胞的外壁中,厚壁组织细胞壁中硅含量随细胞层数从外向内逐渐减少。通过对上述特征与茎杆抗压强度的相关性分析揭示,硅含量的 3个节间平均正相关性最高,应是影响水稻品种茎杆机械强度的主要因素。另外,横切面面积、外径、总维管束面积、大维管束数目、总维管束数目也是茎杆抗倒伏重要的参考因素。关键词:水稻;茎杆性状;硅含量;抗压强度;X射线能谱分析.

Effects of stem structural characters and Silicon contents on bending strength in rice

Liang Shejian1,2, Li Zengqi1, Li Xiaojuan2, Xie Hongguang3, Zhu Rongsheng3, Xie Huaan3, Wu Hong1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Photosynthesis and Molecular Environment Physiology,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 3.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350018, China)

ABSTRACT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at the increase of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of stems is a crucial factor in the course of super high yield breeding in ric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echanical structures and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rice stems, the morphological and anatomical characters, cell wall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silicon contents of 12 rice varieties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using optical microscop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and X-ray energy spectrum analysis. Comparing the stem structures and their chemical components of 12 varieties (3 nodes), we found out that node length, outer radius of stem, wall thickness, the ratio of stem outer radius to wall thickness, sclerenchyma, cross-sectional area, the number of large vascular bundles, the number of small vascular bundles, the total number of vascular bundles, total area of vascular bundles and lignin content are quite different. Using X-ray spectrum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silicon was found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outer walls of epidermal cells in stems, and less and less in the cell wall of sclerenchyma from outside to inside. Through the correlative analysis of above-mentioned characters and bending strength, it was revealed that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silicon content in three nodes is highest. Therefore, we concluded that silicon cont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of rice stems. In addition, cross-sectional area, outer radius of stem, total area of vascular bundles, the number of large vascular bundles, the total number of vascular bundles are also important referenced factors of lodging resistance.KEY WORDS: rice; stem characters; silicon content; compressive strength; X-ray energy spectrum analysis.

资助项目:国家“ 8 6 3” 项 目(编号:2006AA100101,2009AA101101)和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批准号:2007DFA30770).通讯作者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31

Page 41: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33----水稻OsAT5 的初步功能研究

张建军, 彭新湘*(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植物生理研究室 广州 510642)

摘要:硅元素是地球土壤中第二丰富的元素,所有植物都含有硅,但不同物种的硅含量差别很大。水稻既是重要的粮食作物,还是一种典型的硅积累型植物,其生长对硅的需求量很大,并且硅分布于水稻的叶、茎以及稻壳中,能形成生理屏障,提高对病虫害和非生物胁迫的抵抗能力。但目前对水稻吸收运转硅的机理研究较少,最近 Ma 等(2006,2007)在水稻中发现了编码转运子的两个基因 Lsi1和 Lsi2,Lsi1将外界中的硅元素转入到外皮层的细胞,而 Lsi2将硅元素转运到中柱,进而被植物体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OsAT5(Os10g0547500)在水稻基因组中为单拷贝,位于 10 染

色体;该基因编码一个跨膜蛋白,定位于细胞质膜,其功能域与水稻根中 Lsi2编码的硅分泌通道相似,并且 OsAT5与 Lsi2 属于同一基因家族,两者核酸的一致性达到了 88%。因此,我们推测 OsAT5可能与水稻中硅的运输相关。为了证实 OsAT5的功能,我们首先对 OsAT5的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水

稻根中表达,而在叶片和叶鞘中没有表达;进一步构建该基因的干涉和超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侵染水稻愈伤组织,经过潮霉素筛选得到转基因植株。经 PCR和 Southern Blot 检测发现所有检测的转基因植株均为阳性植株;利用定量 PCR分析 OsAT5在过量表达植株中的表达,结果表明过量表达植株OsAT5的表达上调了 2-25倍,干涉植株还未检测。通过测定干涉 T0代植株和过量表达的 T1代转基因植株发现:过量表达植株叶片和茎中硅的含量较野生型植株低 10%-35%,而干涉植株叶片中硅的含量与野生型植株差别不大,但茎中硅的含量比野生型植株高 40%以上。因此,我们推测 OsAT5可能参与水稻根中硅的运输有关,过量表达该基因导致水稻叶和茎中硅含量降低,下调该基因的表达却提高水稻茎中硅的含量,进一步的验证正在进行中。关键词:OsAT5;过量表达;干涉;硅;水稻.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00677).* 通讯作者 ([email protected])

34----水稻GASA基因的表达模式和功能研究

罗曼,彭建宗,王小菁*(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510631)

摘要: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全球超过一半人口的主要食物和能量来源,同时也已成为单子叶植物基因组学遗传和功能研究的模式植物。GASA基因家族被推测是一类与植物生长发育有关的基因。目前,对拟南芥GASA基因功能的研究已经有了较深入

32

Page 4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的了解,而对水稻GASA基因功能研究的报道却很少。水稻GASA 家族的同源基因共有 9个,迄今为止,只有 OsGSR1,OsGASR1,OsGASR2 三个水稻 GASA基因在时空表达模式以及激素调节方面有相关研究,而对其转基因水平以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还很少报道。本论文开展对水稻GASA 家族相关的同源基因成员功能的研究,为探明水稻GASA基因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和有用信息。本论文在克隆得到了水稻 2个新 GASA同源基因(命名为OsGASR3, OsGASR4)基础上,通过研究水稻GASA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半定量 PCR测 定不同激素处理对水稻 GASA 基因表达影响,构建 RNA 干涉表达载体转化水稻,Southern Blot 鉴定以及初步表型分析,初步完成了水稻 OsGASR3, OsGASR4基因功能的分析,得到以下结果:初步建立了水稻 4个GASA同源基因(OsGASR1, OsGASR2,OsGASR3, OsGASR4)的

时空表达模式。OsGASR1除在旗叶和穗轴中没有表达,在绝大多数幼嫩组织和生长代谢活跃的部位表达; OsGASR2与 OsGASR1表达类似,在叶鞘中没有表达;OsGASR3在营养生长期只在幼根中表达,而生殖生长期主要在颖花中表达; OsGASR4在营养生长期只在幼茎节表达,在生殖生长期也主要在花序中表达。幼苗期早期,OsGASR3可能影响不定根的生长发育,OsGASR4可能参早期不定根的分化形成。OsGASR1-3可能参与调控水稻抽穗过程,影响茎节间的生长,从而影响水稻的高度。OsGASR1-2对外源 GA3不敏感,OsGASR3的表达则受外源GA3促进, OsGASR4的表达受GA3的抑制。OsGASR3在突变体 d-18中的表达受表油菜素内酯(eBR)诱导。构建干涉载体 pRNAi- OsGASR3、pRNAi- OsGASR4,农杆菌介导水稻转化得到 RNAi- OsGASR3转基因植株 50株,转化率为 6.6%,得到 RNAi- OsGASR4转基因植株 32株,转化率为 5.1%。通过 Southern Blot 鉴定了转基因植株的基因拷贝数。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激素重大专项培育项目 90917011资助.*通讯作者 email: [email protected]

35----核基因 Bsd2突变对玉米叶绿体光形态建成的影响

李合英,吴鸿﹡(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州 510642)

摘要:玉米(Zea mays L.)作为全球主要的 C4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发育规律历来是科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关于其叶绿体的结构及功能研究对于 C4水稻工程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正常情况下,由于玉米特殊的 C4同化机制,使得其维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中具有各自不同的光合酶体系,两类细胞的叶绿体在结构、发育及功能上也产生了较大的差异。解剖结构方面: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玉米叶片维管束横切面呈现明显的花环状结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基粒数量多且发达,而维管束鞘细胞中的叶绿体仅有基质片层,缺乏基粒发育及基因调控方面:叶绿体的发育依赖于光的诱导,由核基因和叶绿体基因共同调控。研究显示核基因 Bsd2(Bundle sheath defective2)编码的蛋白是通过调控 rbcL(Rubisco large subunit)基因的转录或者后加工过程间接影响叶绿体的结构发育。为了了解 Bsd2基因对叶绿体形态建成的影响,我们运用半薄切片和超薄切片技术对野生型玉米和 bsd2突变体不同发

33

Page 43: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育阶段叶绿体的数量变化和结构特点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显示:野生型和 bsd2突变体在组织学水平上并无明显差异,两者都具有典型的花环结构。但与野生型相比,bsd2突变体的鞘细胞叶绿体明显膨大,其内部出现异常的基粒堆积,基质片层数目也显著降低,且叶肉细胞叶绿体发育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弱化。根据对玉米叶绿体的细胞学超微结构观察,我们将玉米叶绿体的发育过程划分为 5个阶段:前质体阶段(叶片未出胚芽鞘之前)、基粒初步发育阶段(叶片于光下第 1天)、鞘细胞基粒去分化阶段(叶片于光下第 2天)、形态结构稳定阶段(叶片于光下第 3-4天)、衰老破损阶段(叶片于光下第 5-6天以后)。在前质体阶段,野生型和 bsd2突变体在结构上并无明显差异,但是野生型的叶绿体分裂频率比bsd2突变体要高。加上后期我们用细胞离析方法对叶绿体数目的统计结果显示,bsd2突变体的两类叶绿体数目都明显比野生型少。在基粒初步发育阶段,野生型和 bsd2突变体的两类叶绿体都分化出少量基粒。此时,基粒类囊体数目较少。有趣的是,到了鞘细胞基粒去分化阶段,bsd2突变体的鞘细胞叶绿体开始出现结构膨胀,且异常地分化出少量发育不全的基粒类囊体;而相应的野生型植株则发生了鞘细胞叶绿体基粒类囊体的去分化现象。进入叶绿体形态结构稳定阶段以后,突变体的鞘细胞叶绿体结构进一步膨大且破毁,异常的基粒堆积一直存在,且基质类囊体增加有限;而野生型叶绿体趋向于向叶肉和鞘细胞的特异结构分化。最后的衰老破损阶段,除了突变体的鞘细胞膨胀以外,野生型的叶绿体也出现了略微的膨大现象,这可能与光氧化损伤有一定关系。通过上述结果综合分析,Bsd2基因的表达对玉米叶片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维持不是必须

的,对维持叶绿体的正常形态及叶绿体结构的正常发育影响较大。Bsd2基因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一方面促进鞘细胞基质类囊体和叶肉细胞叶绿体基粒的形成;另一方面抑制维管束鞘细胞内叶绿体基粒的形成。此外,还对叶绿体的分裂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通讯作者: 吴鸿, [email protected]

36----AhNAC3基因在烟草中的遗传转化研究

张碧玉,刘旭,李玲(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1)

摘要 : 干旱、低温和高盐是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环境胁迫因子。研究表明NAC(NAM/ATAF/CUC)转录因子可以调控多个逆境诱导基因的表达,在植物的抗旱、抗冷和抗盐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室从抗旱花生品种粤油 7 号中克隆了 NAC基因,命名为 AhNAC3(GenBank 登录号 EU755022),通过蛋白序列分析和酵母自激活检测等实验,表明其编码的蛋白具有转录因子特性,属于 NAC基因家族成员。 AhNAC3表达受干旱、冷和ABA的诱导,其编码的蛋白序列与拟南芥 RD26具有高同源性,推测其与响应干旱和 ABA 信号有关。本实验构建 35S::GFP 空白对照载体和 35S::AhNAC3::GFP融合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发育时期的烟草叶片,通过抗性筛选,获得 322株 35S::GFP 抗性植株和356株 35S::AhNAC3::GFP 抗性植株,转化率分别为 67.36%和 75.26%;对抗性植株进行PCR 分子检 测,阳性率分别为 100%和 93.02%,成功获得 9 株 35S::GFP 和 40 株

34

Page 44: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35S::AhNAC3::GFP 的 T0代植株。转基因烟草原生质体亚细胞定 位实验的结果证实,AhNAC3-GFP融合蛋白定位于细胞核。野生型烟草叶片在单位时间内失水率近 T0代转基因烟草叶片的 1.5倍,表明 AhNAC3过表达增加了烟草叶片的持水能力。目前我们正开展对转基因烟草中 AhNAC3基因的拷贝数、转录水平、翻译水平、下游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抗性生理的研究工作,为深入探讨NAC转录因子在逆境应答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提供基础。关键词: AhNAC3;烟草;遗传转化;抗逆性.

项目资助: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51063101000001)作者简介:张碧玉,在读硕士研究生,细胞生物学, [email protected]; 李玲,教授,植物细胞工程,[email protected]

37----RS-AFP2基因遗传转化尾叶桉的研究

欧阳乐军 1,2,贺炜华 1,黄真池 1,沙月娥 1,2,彭舒 1,2,曾富华﹡,1,2(1.湛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2.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

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摘 要:本研究以尾叶桉U6无性系种子萌发的下胚轴为外植体,通过对预培养时间、侵染液pH以及共培养时间等遗传转化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尾叶桉遗传转化体系。PCR和 RT-PCR分析表明,RS-AFP2基因已整合到尾叶桉基因组中,并在 prp1-1 启动子的启动下得到表达;在转 RS-AFP2尾叶桉离体叶片的抗病性检测中发现,转化植株对疫霉菌具有较好的抗性。酶活测定结果显示,转化植株在接种疫霉菌前后,PAL、POD、PPO活性变化幅度都小于对照组。关健词:尾叶桉;RS-AFP2;遗传转化;分子检测.

The Studies of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Eucalyptus urophylla with RS-AFP2 gene

L.J. OUYANG1,2 ,W.H.HE1,Z.C.HUANG1, S. PENG1,2,Y.E.SHA1,2,F.H. ZENG1,*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2. 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he hypocotyls germinated from the seeds of E.urophylla U6 were extracted as explants, and established genetic transformation system of E. urophylla mediated by Agrobacterium tumefasciens through exploring the pre-culture time, bacterial liquid pH and co-culture time. It was confirmed that RS-AFP2 gene were integrated into the E. urophylla genome by the method of PCR and RT-PCR, further more, target gene was expressed by the promotion of

35

Page 45: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prp1-1 promoter. We found that transformed plants had good resistance to phytophthora in the disease resistant detection of RS-AFP2 E. urophylla leaves. The results of enzyme determination also showed that the increase ratio of PAL、POD and PPO activities were less than non-transgenic leaves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inoculation. KEY WORDS: Eucalyptus urophylla; rs-afp2; genetic transformation; molecular detection.

*通讯作者.

38----金钗石斛DnFT, DnMFT, DnFTL基因转化拟南芥的研究

王爱珂,孙姝兰,王小菁(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植物发育重点实验室 )

摘要:开花是高等植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重要生理过程。FT基因在拟南芥的的开花整合途径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花整合因子,FT蛋白作为植物开花素在植物成花诱导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的方法使金钗石斛 FT 基因家族中三个成员DnFT, DnMFT, DnFTL在拟南芥中异位超表达,对其功能进行初步的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

1. DnFT在野生型拟南芥 Col中异位超表达后可以强烈促进拟南芥提前开花,并可以促进拟南芥中 FT 下游基因 AP1 和 LFY 的提前大量表达。 35S::DnFT-3, 35S::DnFT-10,35S::DnFT-24的开花时间分别是 14d,17d,13d,比野生型拟南芥 Col分别提前 12d, 9d,13d开花;开花莲座叶数分别是 5片,7片,5片,比野生型拟南芥 Col 少 5-6片真叶 。35S::DnFT-15纯合体出现不育表型,花的结构中只有花瓣和叶片,并且出现花瓣和叶片的丛生,这一表型与 ag-3突变体表型相同,所以认为是 DnFT基因随机插入 AG基因导致 AG基因失活所致。

2. DnMFT在野生型拟南芥 Col中异位超表达后使拟南芥出现植株和叶片较小,以及晚花表型。35S::DnMFT-3, 35S::DnMFT-8与野生型拟南芥 Col 相比植株和叶片面积较小;35S::DnMFT-2, 35S::DnMFT-3, 35S::DnMFT-8的开花时间分别是 28d,30d,28d,比野生型拟南芥 Col晚 2-4d开花,开花莲座叶数与野生型拟南芥 Col无差异。

3. DnFTL 在野生型拟南芥 Col 中异位超表达后其 6 个转基因株系 35S::DnFTL-3, 35S::DnFTL-4, 35S::DnFTL-5, 35S::DnFTL-9, 35S::DnFTL-10, 35S::DnFTL-12的开花时间和开花莲座叶数与野生型拟南芥 Col 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资助项目:国家基金广东省联合基金热带兰花期调控的分子机理项目资助

36

Page 46: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39----拟南芥 SUMO E3连接酶AtMMS21 参与调控花器官的发育

施松锋,张盛春,徐庞连,阳成伟(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1)摘要:在开花植物中,花粉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花药中小孢子母细胞和绒毡层细胞的分化和相互作用,小孢子母细胞经过复制产生小孢子,小孢子再经过分化形成花粉粒,绒毡层细胞则提供小孢子发育成成熟花粉粒所需的营养。造成花粉败育的基因较多,但目前为止尚未见关于植物 SUMO化修饰调控花粉发育的报道。植物 SUMO修饰广泛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激素信号传导、抗病防御以及应对非生物胁迫应答等重要生物学过程。我们在前期的研究已发现 AtMMS21调控根的发育(Plant J, 2009),在此研究中,我们主要针对 mms21突变体出现不育性状进行了详细研究。mms21突变体果荚出现半不育,种子败育率达到47.2%。同WT 相比较,其柱头上的花粉明显变少,成熟花药大小相差也比较大,于是通过解剖花药发现其花粉发育出现异常,花粉粒大小不均匀,同WT 相比花粉粒比较大,其中约有 31%的花粉败育并丧失了活性。体外花粉管萌发实验,显示 mms21的萌发率只有31.3%,而WT的萌发率达到 78.2%,结合体内花粉萌发情况,我们发现突变体花粉的萌发率虽然低,但是只要能萌发,则花粉管生长没有明显异常。通过石蜡切片观察花粉发育的各个阶段,与WT 相比,mms21的绒毡层没有多大变化,而主要观察到花粉发生败育的阶段是在小孢子转变成双细胞花粉的时期。我们又通过与 WT进行正反杂交实验,发现AtMMS21主要影响了花粉的正常发育,同时也影响到雌蕊的部分育性。从以上的结果我们推测 AtMMS21在拟南芥有性生殖中尤其是花粉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关键词:拟南芥;AtMMS21;半不育;小孢子;花粉发育.

40---Effect of heat shock on ultrastructure and calcium

distribution in Lavandula pinnata L. glandular trichomes

S. S. Huang1, B. K. Kirchoff2, J. P. Liao3(1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ine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520, China;

2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 Department of Biology, 312 Eberhart, P. O. Box 26170, Greensboro, NC 27402-6170, USA and 3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 Digital Botanical Garden in Guangdong, Guangzhou, 510650, 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heat shock (HS) on the ultrastructure and calcium distribution of Lavandula pinnata secretory trichomes are examined using

37

Page 47: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potassium antimonate precipitation. After 48 h HS at 40 °C, plastids become distorted, lack stroma, and acquire osmiophilic deposits; vacuoles form in the mitochondria;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 acquires a chain-like appearance with ribosomes prominently attached to the lamellae and the plasma and organelle membranes become distorted. Heat shock induces calcium precipitates to decrease in the trichomes, while increasing in the mesophyll cells. The prolonged exposure to elevated calcium levels may be toxic to the mesophyll cells, while the lack of calcium in the glands cell may deprive them of the normal protective advantages of elevated calcium levels. The inequality in calcium distribution may result not only from uptake from the medium, but also from redistribution of calcium from the trichomes to the mesophyll cells.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protected]

41----The breakdown of distyly in Mussaenda esquirolii (Rubiaceae)

Shi Chen, Zhonglai Luo, and Dianxiang Zhang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Guangzhou 510650)

ABSTRACT:Distyly is a genetically controlled flower dimorphism. In distyly, the flowers of one morph have a long style and short stamens (the pin morph), while the flowers of the other morph have a short style and long stamens (the thrum morph).

Rubiaceae has more heterostylous species than any other families. Most species in the genus Mussaenda are distylous or functional dioecous, a sexual system that has presumably been evolved from distyly. The Chinese endemic species Mussaenda esquirolii is monomorphic and the populations consist of approach herkogamous flowers only. Different pathways leading to monomorphism from distyly has been proposed: 1). One of the two morphs of the self-compatible distylous or stigma height dimorphic species lost. 2) Recombination within supergene generated a new genotype with long-style and long-stigma, which is complete self-compatible, and the ancestral types eliminated gradually. The aims of the present study are to illumin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oral monomorphism in M.esquirolii, and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behind the evolution of monomorphism from distyly. Field experimen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hree wild populations. The floral biology, pollinator and breeding system of M. esquirolii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 esquirolii is a self-compatible, partially autogamous species, pollinators are needed to maximize its seed set. Partial autogamy is caused by the nearly homostyly (stigma and anthers are almost at the same level). Anthers dehisced and pollen grains exhibited the highest viability 5-12h before flower open, stigmas were receptive in bud, and self pollen grains were deposited on stigmas, resulting in cleistogamy. Pollen viability decreased rapidly after flower open, while stigma receptivity lasted to the third day. Pollinators visited the flowers of M. esquirolii, frequently at the study sites, and the primary pollinators were solitary bees, butterflies

38

Page 48: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and sphinx moths. The most effective durations of male and female functions were much shorter than the nominal periods of pollen and stigma presentation. Artificial pollination showed that M. esquirolii was self-compatible, without apomixi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pollen tube growth rates between self- and cross-pollination, with pollen tubes reached ovules within 16h in both treatments, indicating the lack of cryptic SI and supporting the hypothesis that recombination within supergene causes the breakdown of self-incompatible system in the species. KEY WORDS: Mussaenda esquirolii; distyly; breakdown; pollination biology; self- compatible.

42----SUMO E3 ligase AtSR1 is a key regulator of root development

Panglian Xu, Songfeng Shi, Chengwei Yang*(Guangdong Key Lab of Biotechnology for Plant Development,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ABSTRACT: Root architecture has become a model for studying developmental plasticity. Recent identification of the Arabidopsis SUMO E3 ligase SR1 is necessary for primary root meristem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developmental mechanism regulating the process and its role during the elaboration of root system architecture is poorly understood. Here, we show that SR1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primary root meristem and lateral roots as well as vascular development. pSR1:SR1:GUS gene-reporter fusions in transgenic roots establish the spatial expression of SR1 in primary root meristem, lateral root and root vasculature. Mutation of SR1 leads to stunted roots with defective meristems, less lateral roots and the cell numbers in the vascular system are markedly reduced. Of the pleiotropic root phenotypes of the sr1 mutant, we focused on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SR1 in maintenance of the root stem cell niche, which in the root meristem is an specialized microenvironment conditioned to maintain stem cells. We show that no clear quiescent center (QC) can be observed in median longitudinal sections of the sr1 root meristem, and the expression of QC makers was considerably reduced, this suggests that QC identity is compromised in sr1 roots. Examination of starch distribution within sr1 roots showed irregular columella cells containing smaller starch granules directly below the QC, indicating the disruption of columella stem cells (CSCs). In the GUS and Logul double-stained QC marker line, some GUS-staining cells also accumulated starch granules, further confirming that QC cells failed to execute the QC function of maintaining CSCs in an undifferentiated state, result in the cells derived from QC divisions were undergoing differentiation.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R1 is required to maintain the cellular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 of QC. Moreover, we show that sr1 mutation did not affect the expression and localization of SCR and SHR, preliminary results revealed that phenotype of shr sr1 and scr sr1 double mutants wer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e shr and scr mutants, and SR1 interacted with MGP (downstream targets of SHR) by yeast two-hybrid assay,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R1 may act downstream of the SHR/SCR pathway, which in turn maintain the root stem cell niche. In addition, microarray and RT-PCR studies revealed that mutation of SR1 afects the expression of several CK pathway genes: CRE1, AHP4 and STM. In

39

Page 49: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particular, STM were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in sr1, which activate CK biosynthesis. Consistent with this observation, CK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r1. Together,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R1-mediated sumoylation may act downstream of SHR/SCR pathway, and affect CK biosynthesis/signaling, which regulates a wide array of arabidopsis root-related developmental processes.KEY WORDS: Arabidopsis; AtSR1; Rroot meristem; Stem cell niche; Lateral root; Vasculature; Cytokinin.

Acknowledgements: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0770201 and 30900789). * E-mail:[email protected]

43----化感物质的作用下五爪金龙保护酶活性变化

孙延杰 1,马瑞君 2*,庄东红 2(1. 汕头大学理学院,广东汕头 515063;2.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摘要:在化感物质胁迫下,对南方入侵植物五爪金龙 Ipomoea cairica (Linn.) Sweet的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丙二醛含量(MDA)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化感物质香草酸、茶碱、(Z)-2-(3-吡啶基亚甲基)-4,6-二甲氧基苯并呋喃-3(2H)-酮(编号 090710)和(Z)-2-(2,3-二甲氧基苯基亚甲基)-6-羟基苯并呋喃-3(2H)-酮(编号 081110)的胁迫下,随胁迫时间的延长,五爪金龙的叶绿素含量变化不明显;SOD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延长,除编号“090710”呈现持续上升外,其余化感物质处理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CAT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延长,除编号为“081110”呈现不明显变换外,其余化感物质处理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OD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延长,所有处理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 MDA的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除编号为“090710”处理呈现持续下降外,其余处理变化均不明显。结果表明本实验中所采用的四种化感物质除(Z)-2-(3-吡啶基亚甲基)-4,6-二甲氧基苯并呋喃-3(2H)-酮对五爪金龙的无明显化感作用外,其余三种均有一定的化感作用。 关键词:五爪金龙;化感物质;保护酶活性;膜脂过氧化.

Change of protective enzyme activity of the Ipomoea cairica (Linn.) Sweet under Allelochemicals

Sun Yanjie1, Ma Ruijun2, Zhuang Donghong2

(1.College of Science Shantou University, Guangdong 515063; 2. Department of Biology,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aozhou 521041)

ABSTRACT: SOD, CAT, POD, and MDA of the Ipomoea cairica (Linn.) Sweet under the allelochemicals stress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hlorophyll contents was

40

Page 50: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similar than control group under the theophylline、vanillic acid、(Z)- 2 - (3-pyridylmethylene) - 4, 6 – dimethoxybenzofuran – 3 (2H) – ketone (number090710) and (Z) – 2 - (2, 3 - dimethoxyphenyl methylene) – 6 - hydroxyl group benzofuran - 3( 2H) - ketone (number 081110)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influence after treatment. The activity of SOD of the Ipomoea cairica (Linn.) Sweet increased gradually at first, then decreased under the allelochemicals stress except number “090710” shows increased continuously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influence after treatment. The activity of CAT of the Ipomoea cairica (Linn.) Sweet increased gradually at first, then decreased under the allelochemicals stress except number “08110”show simliar to the control group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influence after treatment.The activity of POD of the Ipomoea cairica (Linn.) Sweet increased gradually at first, then decreased under the allelochemicals stress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influence after treatment.The contents of MDA of the Ipomoea cairica (Linn.) Sweet were similar than control group under the allelochemicals stress except number 090710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influence after treatment.KEY WORDS: Ipomoea cairica (Linn.) Sweet; allelochemicals stress; protective enzyme.

*通讯作者。

44----黄曲霉拮抗菌(GZ101)的鉴定及碱性蛋白酶基因克隆、表达

刘付香 1,2,李玲 2,梁炫强 1,*(1. 广东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广州 510640;2.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

510631)摘要:黄曲霉毒素 (AFT)是迄今毒性最 强的一类生物毒素,具有致畸、致癌和致诱变作用,对人和动物具有强 烈的毒性,其中黄曲霉毒素 B 1(AFB 1)更 被称为第一大类致癌物,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本文从花生种植土壤中筛选出一株黄曲霉拮抗菌 GZ101,通过形态学观察并结合分子生物学分析将其鉴 定为绿色木霉菌ALI210,并探究该菌的抑菌有效成分从而挖掘抗产毒相关基因。实验结果表明,GZ101 菌的发酵液不仅能抑制黄曲霉菌丝的生长,还能降解 黄曲霉毒素B 1(AFB 1),降解率达 85%。从发酵液中提取其总蛋白,其对黄曲霉的生长表现出抑制作用,通过阴离子交换层析、双向电泳技术挖掘出一个与抑菌相关的蛋白—碱性蛋白酶,并命名为 TvALP1;采用 RACE 方 法 克 隆 TvALP1 基因全长 cDNA 序列。经序列分析,该基因序列全长 1233bp,编码一个由 410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其中蛋白的分子量为 44.8 kDa,pI 9.03;构建 pPICZαΑ-TvALP1真核表达载体,经诱导获得真核表达 TvALP1融合蛋白。通过镍柱亲和层析后,获得纯化的 44.8KD 的TvALP1蛋白。体外抑制黄曲霉试验表明:纯化的 TvALP1蛋白在体外能抑制黄曲霉生长、降解黄曲霉毒素 B 1(AFB 1)。本文是首次对绿色木霉菌 ALI210抑制黄曲霉生长及产毒进行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黄曲霉菌与绿色木霉间的互作奠定了基础,并对生产上防治黄曲霉毒素污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1

Page 51: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关键词:黄曲霉;黄曲霉毒素;拮抗菌;碱性蛋白酶 .

项目资助:863 项目资助(2006AA0Z156)

作者简介:刘付香,硕士研究生,细胞生物学, [email protected];李玲,教授,植物细胞工程,[email protected];*通讯作者:梁炫强, [email protected]

45----溶藻细菌VBNC状态转换对微囊的藻溶藻效果的影响

骆灵喜,傅丽仙,陈辉蓉,胡章立*(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深圳 518060)

摘要:溶藻细菌是一类能够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方式,抑制藻类生长或者杀死藻细胞、溶解藻细胞细菌的统称。本研究通过液体感染法从深圳大学文山湖中成功筛选到了一株溶藻细菌 F1。结合生理生化鉴 定以及 16SrDNA 测 序比对结果,发现 F1 属于葡萄球菌 R-25050(Staphylococcus sp.R-25050)的株系。F1菌体最低溶藻浓度为 2.48×108 CFU/mL,F1菌体浓度为 2.48×108CFU/mL时,12天之后对藻的去除率达到 71.67%,F1通过抑制铜绿微囊藻光合系统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细菌的 VBNC(Viable but non-culturable,活的非可培养)状态是自然水体中普遍存在

的生态学问题。本研究发现:(1)低温寡营养能使溶藻菌 F1比较快速地进入 VBNC 状态,6天后 VBNC比率就接近 100%;而随着水中盐度和营养物质的增加会降低 VBNC的诱导效果。(2)微囊藻毒素也能诱导溶藻菌 F1进入VBNC,而且诱导效果比无菌水更好,诱导时间大大缩短。其中 50µg/L的微囊藻毒素诱导效果最好,24小时后 VBNC比率就达到94.95%。(3)VBNC 状态的溶藻菌 F1也有溶藻作用,这可能与VBNC的 F1细菌状态转换有关。微囊藻液中的VBNC 状态 F1在状态转化前期的溶藻效果比可培养溶藻菌减弱,产生较好的溶藻效果需要更多时间。这可能是由于微囊藻均能诱导一部分VBNC 溶藻菌 F1恢复到可培养状态。本实验结果说明盐度、低温、营养、微囊藻及其毒素与溶藻菌 F1的VBNC 状态之间存在

相关性。进一步推断水华爆发期间,微囊藻水华及其产生的毒素可能会诱导一部分溶藻菌从VBNC 状态复苏,从而一定程度上引起抑制了水华的扩大或导致水华快速消退。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0770340,30470281)和“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No.2009ZX07423-003,2009ZX07101-011-03)联合资助.*通讯作者: 深圳大学生态环境研究所胡章立教授 [email protected]

42

Page 5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46----表达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基因莱茵衣藻的构建与功能研究

陈俊,吴锦霞,胡章立*(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深圳市微生物基因工程实验室,深圳 518060)

摘要:莱茵衣藻属于绿藻门,团藻目,衣藻科。其遗传背景清晰,是目前唯一建立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三套遗传转化系统的生物材料。因其外源基因表达系统是集中了细菌和高等植物双重优势的真核外源基因表达系统,具有生长快,成本低,作为转基因生物反应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人组织激肽释放酶(human kallikrein 1,hK1)是人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

当机体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疾病时,体内的激肽释放酶含量减少,通过体外补给激肽释放酶,能有效地进行治疗。因而,本实验将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基因序列经莱茵衣藻优先密码子改造得到 ckkn,将其导入莱茵衣藻高效表达,作为功能性食品,为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疾病提供治疗。同时设计在 ckkn中插入内含子 Intron 1以研究内含子在莱茵衣藻中的剪切机理及其表达调控。本研究构建了转基因表达载体 pHckkn105 和 pHckkit105, [ 含表达框架 HSP70A-

RBCS2:: ckkn:: RBCS2和 HSP70A-RBCS2:: ckkit:: RBCS2],选用 p387质粒(含有 nit1基因,可修复莱茵衣藻硝酸还原酶基因缺陷,使转基因衣藻可以在不含氨盐的培养基中生长)作为筛选基因,采用共转化的方式,以玻璃珠磨法转化导入莱茵衣藻,并成功获得转化子。经分子检测,人组织激肽释放酶成功整合到莱茵衣藻基因组中,并具有转录活性,总蛋白western blot显示清晰单一条带,说明成功表达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在总蛋白提取液中也检测到人组织激肽释放酶的活性。进一步工作将继续对转基因衣藻进行提高表达量和酶活性方面的研究,以及小鼠毒理学实验,进一步优化测试,为转基因莱茵衣藻作为功能性食品打下基础。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1070323,30770340)、“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2009ZX07101-011-03)和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联合资助.*通讯作者: 深圳大学生态环境研究所胡章立教授 [email protected]

47----莱茵衣藻质体末端氧化酶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

肖明,王江新,胡章立*(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深圳 518060)

摘要:质体末 端氧化酶 (plastid terminal oxidase, PTOX)是通过对拟南芥突变体IMMUTANS(IM)和番茄突变体 GHOST(GH)的研究发现的由核基因组编码参与类胡萝卜素去饱和反应与光呼吸作用的氧化酶。线粒体氧化转移酶是一个二铁羧化醌醇氧

43

Page 53: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化酶(DOX),是在植物、真菌和原生生物中发现的酶,在动物体内并未发现。研究表明植物 PTOX与 DOX 间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在雨生红球藻中发现有两个 PTOX基因,其中一个 PTOX基因的功能与高等植物中的相似,而另一个 PTOX基因在虾青素合成与应对环境胁迫(如强光,温度,盐等)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这两个基因的相互作用关系一直没有研究报道。

莱茵衣藻以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被称为“光合酵母”,是研究植物光合作用、叶绿体起源、光强适应和代谢调控的模式生物。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莱茵衣藻 PTOX基因及其功能的报道。本研究通过 RT-PCR技术成功在莱茵衣藻 CC-849中克隆并原核表达了两个 PTOX基因。并构建莱茵衣藻 PH124-RNAi载体,利用珠磨法将其转入莱茵衣藻,通过核基因组 PCR 证明带有 BLE 抗性基因与 RNAi 片段序列已经成功导入莱茵衣藻CC-849细胞,通过同源重组转入核基因组中并获得成功表达。通过 Realtime PCR 检测,证明运用 RNAi技术可成功对衣藻两个 PTOX基因进行调控。分别对沉默后的藻株进行对应基因的 mRNA水平检测,发现在应对强光胁迫时,PTOX1基因显示出了更显著的相关性。在应对高盐胁迫时,PTOX1基因也显示出了更为活跃的特征。因此推断在莱茵衣藻两个 PTOX基因中 PTOX1是应对胁迫的主要因。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1070323,30770340)、“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2009ZX07101-011-03)和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联合资助.*通讯作者: 深圳大学生态环境研究所胡章立教授 [email protected]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学·

48---丹霞山生态系统多样性

陈宝明,彭少麟*(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275)

摘要:丹霞山生态系统是由丹霞地貌生境(主要指无机环境,如岩性、地貌、气候、水文等)、丹霞地貌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共同作用构成的。丹霞山地形地貌复杂,沟壑纵横,特有的地质地貌和结构,形成了多种特殊的小环境,孕育出丹霞地貌区特有的陆地生态系统多样性。根据 IUCN/SSC全球生境区分类系统,丹霞山拥有 IUCN/SSC一级生境类型 8个(表1),主要生境区有森林、灌丛、湿地、裸岩区、洞穴等,反映出丹霞山生境类型丰富、生态系统复杂多样。丹霞山丰富的地形地貌为群落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创造了的条件,而生态系统多样性又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44

Page 54: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关于丹霞山这一特殊地貌所具有的特殊多样的生态系统,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我们主要根据生态系统的起源、地貌、生境和属性,以及结构和功能对丹霞地貌生态系统类型进行逐级划分,共分为四级进行分类。按起源划分一级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和复合生态系统;按生境划分二级生态系统,包括水体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按属性划分三级生态系统,如陆地系统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等;按地貌、植被优势类型及功能划分四级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可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生态系统等,农业生态系统可分为果园生态系统、菜园生态系统和稻田生态系统等,草地生态系统可分为山顶草地生态系统、洞穴草地生态系统等。

结果表明:丹霞山生态系统类型有 42 类,其中自然生态系统 11 类(包括类型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静水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14 类(包括类型多样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农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等),复合生态系统 17 类(包括类型多样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半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等)。本分类系统将生态系统只分到 4级水平,其实 4级以下还有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如 4级生态系统“Ⅰ-1-1-2静水(湖、泊、水库)生态系统”,还可分为湖泊生态系统、水库生态系统、水塘生态系统等;4级生态系统“Ⅱ-2-2-1果园生态系统”,还可分为柑橘林、沙田柚林、桃李林等;复合生态系统中 4级生态系统“Ⅲ-3-2-6 林-果-草-渔复合生态系统”实际上还包括林-草复合生态系统、林-果-草复合生态系统及果-草-渔复合生态系统等类型。说明,丹霞山的生态系统类型极其多样,不止以上 42种生态系统类型。关于丹霞山生态系统的研究有待加强,除了进行生态系统分类的研究外,有关丹霞山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过程的系统研究也急需开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丹霞地貌小尺度范围内存在高度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最为典型的是在同一个丹霞山体上,在山顶山脊则存在比较旱生的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崖壁上出现由地衣、苔藓和草本藤木植物等生物为主体组成的简单生态系统,而在沟谷又是典型的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

表 1 丹霞山一级 IUCN/SSC生境类型一级 IUCN/SSC 生境 (First-level IUCN/SSC Habitat) 丹霞山

1. 森林 Forest √

2. 草原 Savannah3. 灌丛 Shrubland √

4. 草地Grassland √

5. 湿地Wetlands (inland) √

6. 裸岩区 Rocky barren areas √

7. 洞穴 Caves & Subterranean √

8. 沙漠Desert

9. 海洋 Sea

10. 海岸线/潮间带 Coastline/Intertidal

11. 人造-陆地Artificial–Terrestrial12. 人造-水域Artificial–Aquatic √

13. 引入植被 Introduced Vegetation √

45

Page 55: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49----深圳马峦山华南紫萁群落及其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

孙延军 1,2,莫贤华 2,徐晓晖 1,丁明艳 2,廖文波 2*,叶常镜 1(1. 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深圳 518049;2.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

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275)摘要:对深圳马峦山地区华南紫萁占优势的植物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华南紫萁群落中共有维管植物48科69属82种,种类组成具有明显的南亚热带性质;(2)年龄结构显示群落的主要优势种属于稳定型种群,群落总体处于稳定状态;群落的频度指数规律为A>B C>D>E﹤ ,与RaunKiaer频度定律、海南岛山地雨林优势种群的频度规律等不相符合;(3)华南紫萁种群树高和个体数百分比显示,种群高度0.3-0.7m植株占比例较大,种群处于旺盛发展期;(4)物种多样性指数为sp=16.42,sw=4.56,均匀度指数为Jsp

=0.33,Jsw=0.83,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高,接近典型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顶极群落类型。本研究揭示了华南紫萁野外生存状态,为该种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关键词:深圳;马峦山;华南紫萁;群落;物种多样性基金项目:深圳市城管局科技基金资助项目(2009-2010 年度)第一作者简介:孙延军(1979-),园林工程师,硕士,从事植物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通讯作者 E-mail:[email protected]

50----深圳马峦山及邻近山地苏铁蕨群落特征研究

徐晓晖 2,王小清 2,孙延军 1,赖燕玲 1,昝启杰 1,廖文波 2*(1. 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广东 深圳 518049; 2.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害生物控制与资

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275)摘要:对深圳东部山区的 3个苏铁蕨群落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3个苏铁蕨群落中,立木个体数随植株高度增加而急剧减少;(2)优势种年龄结构分析显示,Ⅳ级大树较少,而Ⅰ级、Ⅱ级和Ⅲ苗木较多,群落具有不断更新的趋势。(3)通过频度分析显示,3个苏铁群落频度指数规律分别为为 A>B>C>D<E,A>B>C<D<E和 A>B<C>D>E;(4)3个苏铁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马峦山(sw=3.45,E′=0.65),田头山(sw=3.8.3,E′=0.75),排牙山(sw=3.76,E′=0.69);(5)总体上,3个群落都处于演替中期,尚未到达稳定的顶极或亚顶级状况。关键词:苏铁蕨;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深圳马峦山

46

Page 56: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基金项目:2008-2009 年度深圳市城管局科技基金资助项目.

51----2008 年冰灾后南岭五指山森林林木受损及恢复研究

黄川腾, 庄雪影*(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广州,510642)

摘要:应用样带调查法和样方调查法,于 2009 年和 2010 年分别比较研究了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指山不同海拔森林群落的林木受损及其群落植物多样性情况。2009 年在海拔 507-

1390 m的山地上设置了 3条长度为 2-7 km、带宽为 15 m的样带,共记录了 2843株林木,隶属于 53科 96 属 142种。其中,全部出现不同程度的受损,以马鞭草科大青(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和珙桐科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的受损率最高,受损率均为 100%,其次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泡桐(Paulownia fortunei)和狗牙锥(Castanopsis lamontii),其受损率在 90%以上。受损率在 50%以上的种类还有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和青榨槭(Acer davidii)等。2009 年的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地的林木平均受损率为 70.95%。在受损林木中,以小径级的林木受损率较高,胸径 1-10 cm

和胸径为 10-20 cm的林木受损率分别为 48.73%和 36.80%,而胸径大于 30 cm 的林木受损率不到 15%。在 3条样带中,林木受损率以样带 2 最高(89.04%),其次为样带3(76.12%),样带 1 最低(59.38%);3条样带的恢复率以样带 3(87.52%)最高,样带2(82.91%)次之,样带 1(47.73%)最低,即受损率较低的样带,其恢复率也低。2010 年的样方调查中共记录了 545株林木,隶属于 42科 71 属 128种。其中,75出现不同程度的受损,以珙桐科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漆树科酸枣(Ziziphus jujuba)、壳斗科狗牙锥(Castanopsis lamontii)和杜英科猴欢喜(Cerbera manghas)的受损率最高,受损率均为50%,其次为马蹄荷(Exbucklandia populnea)、白锥(Castanopsis fabri)、长叶木姜(Litsea elongata)和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其受损率在 20%以上。调查样地的林木平均受损率为 30.78%,林木受损率以样带 3 最高(59.42%),其次为样带 2(27.45%),样带 1 最低(25.47%),受损林木的平均恢复率为 90.96%,样带1和样带3的恢复率均为100%,样带2为 78.57%。群落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3条样带的乔木层物种丰富度以样带2最高,其乔木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也高,但其林下植物的多样性和均匀度低。样带2是南岭五指山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较高的地段,而该地段受冰灾的影响较严重,林下植物多样性也受到较明显的影响。本研究对促进灾后南岭植物的恢复和南岭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和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47

Page 57: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关键词:冰雪灾害;次生林;受损林木;受损率;恢复率;多样性;南岭.

资助项目:广东省科技厅农业攻关重点项目“粤北森林冰雪灾害评估及灾后复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项目编号 2008A020100013).

*通讯作者。

52---森林雨雪冰冻灾害特征及恢复重建

吴可可,彭少麟*,朱丽蓉,徐雅雯(中山大学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2008 年 1月-2月中国南方遭受了一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低温雨雪冰冻综合性极端天气灾害,对我国南方森林造成了严重影响。国内外学者针对雪灾、冻雨灾害以及这次的雨雪冰冻灾害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对现有的相关工作进行了综述,重点概述和分析了这次雨雪冰冻灾害中林木受损情况、受损原因以及灾害可能引发的森林次生灾害三方面内容;在总结 2008 年雨雪冰冻灾害发生的气候与生物学特点、整合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雨雪冰冻灾后林业恢复重建措施,为灾后森林快速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关键词:受损情况;受损原因;次生灾害;恢复;重建.

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2008KJCX012);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2009KJCX015)*通讯作者 E-mail:[email protected]

53---Ice Storm Damage in an Extreme Climate Event in Subtropical

Forest Region: a Case Study from Tianjing Mountain, China

Lirong Zhu, Zhenguang Lin, Leiyi Chen, Keke Wu, Yawen Xu, Shaolin Pe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and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iocontrol,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P. R. China)

ABSTRACT:Extreme climate events are predicted to be more frequent as one disastrous factor to ecosystem. How they cause damages to subtropical forest remains uncertainty. In addition, the potential relationships of forest resistance and the community characters are less with concerned.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how tree species, tree age, forest type and community diversity influences the subtropical forest damages to extreme ice storm. Coniferous tree suffered

(

48

Page 58: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heaviest damage; Broad-leaved trees less damage. The damage rate of trees increased with the tree age, i.e., the damage rate of the seeding trees (DBH < 2.5 cm) was less than small trees (2.5 < DBH < 7.5 cm), and most big trees (DBH > 7.5 cm) were damaged by the extreme ice storm. Four mechanical damage modes (uprooting, stem breakage, crown breakage and stem bending)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BH, especially in broad-leaved forest. The damage rate of forest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mmunity diversity, the broad-leaved forest with the highest species diversity showed strongest resistance to the ice storm, while the coniferous forest was the least resistant to the damage, which had lowest community diversity. When forests were rebuilt, people should enhance community diversity to combat extreme weather events.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was the most susceptible, and Eurya were endured to the ice storm in southern China. As extreme event like ice storm may become frequent in future, big tree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because they are more susceptibility to ice storm.Key-words: community diversity; extreme event; forest damage; forest type; ice storm; subtropical forest; tree age.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email protected]

54----深圳福田主要红树植物冻害与恢复状况调查

许会敏 1,徐华林 2,张冰 1, 廖文波 1*,辛国荣 1,昝启杰 1,3(1.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275;2.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深圳 518040; 3.深圳市羊台山公园,深圳 518040)

摘要: 2008 年初,深圳福田红树植物遭受了近五十年来最为严重的低温寒害,引种红树及本地树种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叶片的枯萎、树干的折断,植物种群相对多度及密度的改变。本文通过 2009 年及 2010 年对进行恢复及生长现状调查,结果表明:(1)引种树种恢复的状况不同物种有所不同,引种海桑、无瓣海桑恢复良好;木榄生长良好,也有新枝萌发,受冻害影响较小;海莲大多数死亡,从原有的 48株减少到目前的 12

株;澳洲白骨壤生长良好;(2)乡土树种的恢复较为良好,秋茄、桐花树和白骨壤都可正常生长;(3)由于海桑、无瓣海桑受害严重,管理人员对其大树和幼苗进行了人工清理,目前保护区内海桑、无瓣海桑数目急剧减少。关键词:深圳福田;冻害;恢复;引种红树;乡土树种基金项目:2005-2009 年度深圳市科技局、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科技基金资助项目.*通讯作者 E-mail:[email protected]

49

Page 59: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55---无瓣海桑与海桑混种对互花米草的控制效应强于无瓣海桑

曾艳 1,彭少麟*(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275)

摘要: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原产于北美东海岸,1979 年引入我国,表现出极强的扩张能力,成为从南起广西沿海至辽宁的滨海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对其控制的方法研究有很多,其中生物替代作为无污染、省时省力,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本研究利用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 Buch.-Ham.)与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L.))控制互花米草,并且效果显著。无瓣海桑是引种自孟加拉国的红树植物,近 20 年来已经被广泛用于我国的红树林造林,海桑作为与红树林同属的乡土红树植物也常作为造林树种进行推广,无瓣海桑的生态位宽度大于海桑,两者有重叠。

2010 年 10月,于珠海淇澳岛调查了三种样地类型(10m×10m):互花米草区、种有无瓣海桑的互花米草区、种有无瓣海桑和海桑的互花米草区,调查指标包括互花米草植株高度、密度、无瓣海桑和海桑的胸径与树高,采取互花米草地上生物量带回实验室测得生物量。结果表明,种有无瓣海桑的互花米草生物量(0.24±0.07 kg/m2)远远大于种有无瓣海桑和海桑区的互花米草生物量( 0.11±0.04 kg/m2),同时混种区的无瓣海桑生物量(1.92±0.13 kg/m2)也要小于种有无瓣海桑的互花米草区的无瓣海桑生物量( 4.10±0.50 kg/m2),说明无瓣海桑与海桑混种对互花米草的控制强度大于单种;同时也说明无瓣海桑与海桑存在一定的竞争抑制作用,是否生态位宽的物种在于本土生态位重叠的物种竞争方面不占优势,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关键词:混种;无瓣海桑;海桑;生态位重叠

56----深圳福田 5 种引种红树植物的生长动态研究

徐华林 1,许会敏 2,昝启杰 3,黎玉贤 2,张冰 2,廖文波 2*,辛国荣 2(1.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深圳 518040;2.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

院,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275)摘要:本文主要研究 2005 年—2009 年对深圳五种引种红树植物海桑、无瓣海桑、澳洲白骨壤、海莲以及不同种源的木榄的生长状况。在指定区域内设置永久样地,每年 7月份和 11月份对该引种红树进行定期调查,记录每株红树植物的胸径、树高等基本数据,监测其生长动态变化。通过各种群的生长状况的变化,结果认为就生长特性看,海桑、海莲不适合于在深圳进行引种;无瓣海桑、澳洲白骨壤在深圳生长状况良好;而海南的木榄种源明显不适合于深圳生长。结果为深圳地区筛选合适种群进行红树林造林恢复、良种选育提供基础数据。

50

Page 60: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关键词:深圳福田红树林;引种红树;动态变化基金项目:2005-2009 年度深圳市科技局、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科技基金资助项目.*通讯作者 E-mail:[email protected]

57---物种特性与入侵植物在中国的分布和危害

黄乔乔, 彭少麟*(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275)

摘要:入侵植物容易出现在什么地方,以及什么样的入侵植物危害严重,这是植物入侵生态学的两个核心问题。我们以中国的入侵植物为对象,来研究这两个问题。

在分布方面,已有的文献表明,一个省份的入侵植物数目与社会经济学因子(如GDP、人口数量)和生物地理学因子(如纬度、本地植物丰富度)有关;但这些先前的研究都是将入侵植物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而没有考虑物种的差别。通过将入侵物种按照起源地和生命周期分类,我们发现,来源于热带中南美洲的入侵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而来源于北美和欧亚大陆的主要分布于人类活动强、经济发达的省份。相对于多年生植物,一年生植物的分布更多的与社会经济学因子有关。纬度对起源于中南美洲入侵植物分布的解释力度要大于社会经济学因子对起源于北美和欧亚大陆入侵植物分布的解释力度。这些现象的可能解释包括:植物策略、栖息地需求、以及生物地理学和社会经济学因子在中国的特征。我们的研究表明,考虑物种的差别,可能让我们对入侵植物的分布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在危害性方面,我们鉴别了目前所知在中国危害性最大的入侵植物。在中国最声名狼藉的入侵植物具有克隆生长特性、多年生生命周期和起源于美洲。这些入侵者经常在水中或陆地上形成高密度的单一种群,几乎排挤掉所有其它的植物,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其次是一些无意引进的一年生植物。来源于美洲的一年生植物经常在受干扰的地方和农田形成优势甚至单一种群;而来源于欧亚大陆的一年生植物通常只在农田造成巨大危害。另外还鉴别出 4种来源于南美洲的一年生植物和 2种来源于欧洲的多年生禾草。一年生入侵者的分布并不局限,而是随着入侵时间的延长可以很快扩散到整个中国。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可能包括: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的相关程度、克隆繁殖、和植物策略。本研究鉴别出的入侵植物对于本地物种多样性、环境、经济和农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而不同种类的入侵者危害的方式和程度也不同。关键词:分布;起源地;入侵植物;生命周期;危害;物种特性;中国.

通讯作者:彭少麟 [email protected]

51

Page 61: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58---物种均匀度影响凋落物短期分解速率

李代江,彭少麟*(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275)

摘要: 随着全球变化的加剧,许多一直以来伴生的物种之间的相对多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例如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藤本植物多度的增加。尽管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已经很多,但是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丰富度的研究,而对另一个生物多样性的组成成分即物种均匀度的研究却很少,尤其是其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控制凋落物袋中混合凋落物各物种的相对多度进行了为期 8个月的野外实验来探索由于藤本植物多度增加引起的物种均匀度的改变对短期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藤本植物的凋落物分解速率显著高于木本植物,藤本和木本的混合掉落物的分解速率随着藤本植物凋落物的相对多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藤本凋落物也加快了与其混合的木本凋落物的分解速率。该研究表明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藤本植物多度的增加引起的群落组成成分之间的均匀度的改变会影响短期凋落物的分解,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关键词:物种均匀度;相对多度;藤本植物;凋落物分解.

通讯作者:彭少麟 [email protected]

59---薇甘菊化感作用对入侵系统 N循环的影响作用

陈宝明,彭少麟*(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06)

摘要:外来植物入侵不仅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造成极大的影响,还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及养分循环。“新奇武器假说”是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机制之一,同时化感作用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结构与功能,而凋落物分解与土壤养分转化都与土壤微生物密切相关。那么外来植物的化感作用对入侵系统的 N循环有何影响?为此,我们以入侵植物薇甘菊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验研究来探明化感作用对 N循环的影响作用。用 3种 浓度的薇甘菊水提物(T1: 0.005 g ml-1; T2: 0.025 g ml-1; T3: 0.100 g ml-1),研究薇甘菊水提物对入侵系统的本地凋落物分解、对入侵系统土壤N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薇甘菊水提物明显提高了马尾松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及 C、N的释放,降低了潺槁树及锥栗的 C、N释放,对台湾相思的 C、N释放影响不显著。薇甘菊入侵马尾松林引起的养分循环的变化对其入侵具有正反馈作用,而薇甘菊入侵阔叶林后养分循环的改变可能对其入侵会产生负反馈作用。由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其植被结构差异很大,森林环境也很不相同,有关外来植物对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的入侵力方面的研究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薇甘菊水提物处理土壤后,发现薇甘菊水提物

52

Page 6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降低了土壤 pH,水提物提高了土壤 C、N、 NO3ˉ 和 NH4

+含量;与对照相比,土壤净矿化速率有所降低,但硝化速率有较大提高。薇甘菊水提物提高了土壤养分的可利用性,这种对土壤养分的化感作用有助于薇甘菊的进一步生长和入侵。关键词:薇甘菊;入侵;凋落物;N循环

60---3 种草本蕨类植物耐旱性研究

钱瑭璜 1 雷江丽 2,* 庄雪影 1(1.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广州 510642;2.深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深圳 518003)

摘要:应用隶属函数法研究了 3种深圳常见草本蕨类植物—肾蕨 Nephrolepis auriculata、线羽凤尾蕨 Pteris linearis和华南毛蕨 Cyclosorus parasiticus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抗性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3种蕨类植物的永久萎蔫率及叶片失水率表现一致,大小依次为华南毛蕨>线羽凤尾蕨>肾蕨。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强,3种蕨类植物叶片相对含水量明显下降,降幅大小为华南毛蕨>线羽凤尾蕨>肾蕨。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则随着胁迫的加剧呈上升趋势, 其中肾蕨各项指标的变化幅度较小,线羽凤尾蕨在干旱胁迫 9-12天时呈大幅度上升,而华南毛蕨自胁迫开始即呈较大幅度的上升。3种蕨类植物的丙二醛含量随着胁迫的加剧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其中华南毛蕨的丙二醛含量始终高于其它 2种蕨类植物。耐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种草本蕨类植物的耐旱性强弱依次为: 肾蕨>线羽凤尾蕨>华南毛蕨。关键词:蕨类植物;干旱胁迫;生理指标;耐旱性.

Study of the anti-drought stress capacity of three herbal fernsQian Tanghuang1, Lei Jiangli 2,*, Zhuang Xueying1

(1. College of Forestry,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2.Shenzhen Institute of Landscape Science, Shenzhen 518003)

ABSTRACT:The effect of drought on their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varying degrees of stress of three common herbal ferns in Shenzhen --- Nephrolepis auriculata,Pteris linearis and Cyclosorus parasiticus were studied by membership func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rmanent wilting rate and foliage water losing rate of three kinds of ferns had the same response under drought stress. The order was Cyclosorus parasiticus > Pteris linearis >Nephrolepis auriculata. As drought stress increased, the relative water content of three ferns decreased obviously, the decreasing extent was Cyclosorus parasiticus > Pteris linearis >Nephrolepis auriculata, but the relative electric conductivity, soluble sugar and proline(Pro) have increased, especially, Nephrolepis auriculata presented slightly fluctuated, Pteris linearis increased obviously at drought stress for 9-12 days, Cyclosorus parasiticus had largely fluctuated continually. However, with the drought stress increased deeply, the malondialdehyde(MDA) activities of three ferns was increase-decrease-increase. The MDA

53

Page 63: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content of Cyclosorus parasiticus was always higher than the others.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drought resistant abilities of these three ferns were ranked as Nephrolepis auriculata>Pteris linearis>Cyclosorus parasiticus.KEY WORDS:herbal ferns; drought stress; physiological indices; drought-resistance.

项目来源:由深圳城市科技计划科技项目《耐旱园林地被植物筛选及其应用技术研究》资助.*通讯作者 email: [email protected]第一作者简介:硕士研究生,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

61---南亚热带森林演替植物优势种和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

吴瑾,彭少麟* (中山大学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006)

摘要:[研究背景]演替是群落动态的重要特征,什么控制了群落演替的进程,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些机制进行生态恢复,是现在生态学现在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现在人们逐渐意识到除了生态系统的可见成分,如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与物理环境(光水)的相互作用以外,不可见成分如土壤微生物也在演替进程中发挥重大作用。但是在这些研究中,土壤微生物仍是作为“黑箱”来研究其作用。并且,此方面的研究在森林演替中至今鲜有报道。[研究方法/主要结果]本研究以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的代表性群落鼎湖森林山群落演替系列中的演替早期马尾松林、演替中期混交林以及演替晚期季风林为研究样地选 取不同演替阶 段的优势种(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荷木 Schima superba、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黄果厚壳桂 Cryptocarya concinna以及厚壳桂 Cryptocarya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将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植物群落演替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进行了野外调查实验和室内控制实验,系统探讨了演替进程中土壤微生物与不同演替阶段优势物种的相互作用,验证它们是否互相促进了各自演替的进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森林演替中,植物优势种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森林演替不同阶段代表群落的植被调查和土壤调查的结果表明,地上植物群落特征以及地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都随着森林演替的进程而显著变化。但是在演替进程中,植物群落多样性和植物功能群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并不显著相关。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有显著影响的是植物优势种的重要值。这意味着森林演替很可能是通过植物优势种和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来推动。(2)森林演替中,土壤微生物促进了植物优势种的更替。通过三个实验分别研究了各演替阶段总的土壤微生物、土壤菌根真菌以及土壤病原菌对各演替阶段优势种的影响。研究发现:⑴ 演替中晚期的总的土壤微生物致使演替早期物种马尾松生长竞争优势递减,中晚期物种生长竞争优势增强,从而促进了早期物种马尾松在演替中期的衰退以及演替晚期的消亡,而中晚期物种逐渐入侵、成为优势种。⑵ 早期土壤菌根真菌的正效应是早期马尾松能够成为演替早期优势种的重要原因,但到了演替中期,这种菌根真菌带来的正效应转移到了中晚期物种上。⑶ 晚期土壤中病原菌的对马尾松的特有负效应是导致早期物种马尾松在晚期消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结果表明,森林演替中,土壤微生物促进了植物优势种的更替,这是土壤菌根真菌的正效应和土壤病原菌的负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3)森林演替进程中,植物优

54

Page 64: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势种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通过探讨不同演替阶段植物优势种对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发现,植物优势种对土壤微生物有显著影响,并且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优势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不同的,演替早期物种与土壤微生物结构显著负相关,演替中晚期物种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显著正相关。这意味着植物优势种很可能是森林演替进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的驱动力。[结论/意义]本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促进了植物优势种更替,从而推动了地上植被演替;同时,不同演替阶段植物优势种也通过其对土壤微生物的不同效应,促进地下土壤微生物沿着森林演替的动态变化。森林演替中,地上、地下这两条动态变化的主线,同时进行,互相促进。这将进一步丰富生态学的群落动态理论,并为南亚热带森林群落的管理和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理论实践指导和科学依据。关键词:演替;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群落;优势种;菌根真菌;病原菌.

*通讯作者 E-mail address: [email protected]

·植物栽培与园艺技术·

62---东莞园林植物种类及其应用调查研究

秦新生 1,郑明轩 1,庄雪影 1#,陈红锋 2(1.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2.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 广州

510650)

摘要: 实地调查了东莞市 57个具有代表性园林绿地的维管植物种类及其配置。在调查样地中记录了 810种(含种下单位)园林维管植物,隶属于 136科、437 属。其中,53.21%的植物为外来植物;仅 10.12%为东莞原生植物。从植物习性来看,东莞园林植物以乔木树种最

55

Page 65: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丰富,占维管植物总种数的 41.70%,其次为草本植物,约占 32.70%,藤本植物较少;从观赏特性来看,东莞园林植物以观形植物为主,占总种数的 55.80%;彩叶植物较丰富,占总种数的 20.12%;观果和花香类植物种类相对较少。通过分析园林植物组成特点,初步探讨了东莞园林绿地植物应用特点及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东莞;园林绿地;园林植物;植物配置

Specie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Landscape Plants in Dongguan City, China

Qin Xin-Sheng1, Zheng Ming-Xuan1, Zhuang Xue-Ying1, Chen Hong-Feng2

(1.College of Forestry,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2.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Guangzhou 510650, China)

ABSTRACT: A total of 810 vascular species of landscape plants belonging to 136 families and 437 genera were recorded in the 57 representative green-lands in Dongguan City. Of these, 53.21% are exotic and only 10.12% of the plants are native. 41.70% are trees and 32.70% are herbal plants. There are less than 10% of climbers. 55.80% of the plants possess elegant shape. 20.12% are color foliage. The plants with ornamental fruits and scented flowers are les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lant composition, the species application status and shortage of the landscape plants in Dongguan City were discusse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plants 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 Dongguan; Green-land; Landscape plants; Plant disposition

项目来源:东莞市林业局“东莞植物资源调查”项目资助。秦新生(1979-),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区系地理及园林植物资源与应用研究和教学工作. E-mail: [email protected]*通讯作者 E-mail: [email protected]

63----中东海枣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研究

李杰明(梅州农业学校, 梅州 514011)

摘要:通过 6 年的试验、示范,总结了中东海枣规范化栽培技术:种子处理、播种覆土、小苗假植、大田管理、商品苗假植、病虫害防治等。该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中东海枣种子发芽率、出苗率、生长速度,达到早成苗、早出圃的效果。关键词:中东海枣; 规范化栽培技术; 生长速度

56

Page 66: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64---南亚热带梅花品种和栽培初探

丘波 1 李杰明 1 丘莹莹 1 黄智杰 2(1. 梅州农业学校, 梅州 514011; 2. 梅州市鸿景园艺有限公司, 梅州 514021)

摘要:梅花 ——原产我国的名花,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栽培和应用历史。古时从黄河流域的峡西、河南等地以南地区直至岭南都有广泛栽培。广东梅州在唐宋时期曾有过“十里梅花”景象。但近代以来,地处南亚热带的广东境内已少有梅花,更少见有花梅种植。本文通过探索应用、繁殖了一批具有适应南亚热带较温暖气候特点的梅花品种及其配套鞋的栽培技术。

65---野菊种苗不同繁育方法的初探

郑芳昊* 潘超美** 赖珍珍 夏静 梁钻姬 刘欣(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摘要:[目的] 探讨野菊在野生转家种过程中适宜的种苗繁育方式,为野菊的规范化种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种子直播、插条繁殖和组织培养三种不同的繁育方式,根据种苗的生长情况,筛选最佳育苗方法。[结果]野菊种子在适宜温度下具有较高的萌发率和萌发势;扦插条在适宜的环境中具有较高的成活率;离体培养丛芽诱导数多,培养周期短,成苗移栽成活率较高。关键词:野菊;野菊花;繁育方法.

*广州中医药大学 09级生药学专业研究生**通讯作者

66---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对指导园林绿化的实际意义

—以华南农业大学校园园林植物绿化为例黄川腾 1 黄峥 1 李荣喜 1 郭兴玉 2 罗塔 1 王晓玲 2 崔大方 1*

(1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广州 510642;2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广州 510642)摘要:华南农业大学校园主要园林绿化植物共有 223种(包括亚种、变种),隶属 62科

57

Page 67: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166 属,本文从区系地理学角度研究校园园林植物的地理成分及分布来源,结果表明:校园园林植物具有明显的热带性特点,热带性的科占总科数的 80.00%,热带性的属占总属数的 80.12%,其中泛热带分布的科(共 35科)和属(共 33 属)都占有最高比例,占总科数的 63.64%和总属数的 19.88%,另外热带亚洲(印度至马来西亚)分布的属占有相当比例(有 30 属),占总属数的 18.07%,这些与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相一致;从校园园林植物来源来看,中国乡土植物有 128种,占总种数的 57.40%,其中岭南地区分布的植物有 102种,占总种数的 45.74%;而外来植物物种的数量也有 95 种,占总种数的42.60%,所占比例与岭南乡土树种所占比例相近似,它们的大量应用在校园绿化造景中占有重要位置,使得校园岭南地区园林植物景观特色体现不明显,也带来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建议以后校园园林建设多选取岭南地区分布的植物种类,扩大岭南植物的属、种的比例。关键词:校园植物;地理成分;分布来源;园林绿化.

A study of floristic geographical element on campus and its afforestation significance

---An example from the afforestaion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uang Chuanteng1, Huang Zheng1, Li Rongxi1, Guo Xingyu2, Luo Ta1, Wang Xiaoling2, Cui Dafang 1,*

(1. College of Forestry,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2.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ABSTRACT: There are 223 species (including subspecies and varieties) of plants on th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ampus, belonging to 62 families and 166 genera. Our study of the floristic geographical elements on campus showed that the plants have clear trop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80.00% of the plants on campus belonging to tropical families, and 80.12% of the latter belonging to tropical genera. Of these, the families (35) and genera belonging to pantropical plants comprise the highest proportion, at 63.64% of the families and 19.88% of the genera. Genera typically distributed in tropical Asia (from India to Malaysia) are also present at a high proportion (30 genera, comprising 18.07% of total genera).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outhern tropical monsoon climate of Guangzhou, the dominant floristic geographical elements on the SCAU campus ar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Of the plants on campus, 128 species were Chinese species, accounting for 57.4% of the total, of which 102 species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Lingnan area (accounting for 45.74% of the total). Furthermore, 95 species were alien species, accounting for 42.6% of the total, a proportion close to the percentage of Lingnan local plants. These alien species are widely used in afforestation on campus, weakening the Lingnan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ing some problems in landscape management. Thus, we propose that more Lingnan local species be used in the landscaping of the campus.KEY WORDS: plants on campus; geographical element; distribution; afforestation.

作者简介:黄川腾(1984-)男,海南海口人,与黄峥等 5 位为在读植物学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崔大方 [email protected]

58

Page 68: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67---传承客都梅乡特色,营造山水园林城市

丘波,李杰明(梅州农业学校,广东梅州 514011)

摘要:梅州市位于粤、贑、闽三省交界处,是广东省东北部群山中具有千年古迹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汉民族的一大支系—客家人的聚居地,被誉称为“世界客都”。几十年来,和“外面的世界”一样,梅州城市在不断发展。为提升人们的生活环境,致力城市园林建设而今已初步建成“山水相依,错落有致,林在城中,城在林中,和谐秀美”的宜居宜业现代客家山水园林城市。

68----芳香中草药植物在室内园艺疗法中的应用研究

马瑞君,陈丹生,朱慧,韩霞,霍庆迪(韩山师范学院生物系,广东潮州521041)

摘要:园艺疗法(Horticultural therapy)是利用活体植物的某些特点及园艺活动来调节人体生理和心理状态或治疗身心某些疾病的一种保健和休闲形式。千百年前,人们就发现,在花园里散步,具有镇静情绪和促进康复的作用。古埃及医生给精神病患者治病的方法之一,就是置病人于公园之中活动。科学研究证明:活体植物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有很大的影响,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发现植物能增加人们对痛觉的忍耐能力;挪威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观花植物对人的感情有积极的影响;中国农业大学园林生态与种植设计研究室的研究人员让老人进行月季或黄杨绿篱的修剪,发现能明显改善心血管系统的退化状况;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将园艺疗法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良好。近年来的研究已证明,园艺疗法这种保健方式对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的精神调理康复、消除不安心理与急躁情绪、增强活力与克服心理障碍以及老年人精神调理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但是,目前国内外所实施的园艺疗法通常是通过植物所营造的宁静的氛围、清新的空气、不同的花色、芳香的气味以及简单的园艺活动来调节人体的身心健康的。整个过程很少将植物的药用功能与疾病明确地对应起来,更没有将芳香中草药植物运用园艺疗法中,同时为了避免夜间植物产生的CO2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故园艺疗法活动多限于白天户外进行。在我国传统医学中有“芳香开窍”理论,即利用中草药植物本身产生的气味(精气)

来医疗疾病的,如白术和川芎产生的挥发物均有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压、增加脑血流量及镇痛、调节心血管功能、抗凝血的作用;药食共用的茼蒿所产生的挥发物有降压、补脑的作用;快乐鼠尾草挥发物让人放松,对于神经紧张、虚弱、恐惧等身心症状有缓解的作用;罗勒的挥发油能安抚神经紧张、消除焦虑、疑惑等症状;薄荷的气味能疏肝解郁、兴奋中枢神经

59

Page 69: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系统。针对目前国内外园艺疗法的不足,本项目是将芳香中草药植物与园艺疗法结合起来,

针对睡眠不佳、高血压等病症,根据中药配伍的原理组合芳香中草药植物,并搭配一定量的夜间吸收CO2的植物种类,建立起室内园艺疗法体系。实验过程首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植物芳香植物》、《植物精所研究》等专著中选择具有安神和降压的芳香草本或小灌木20余种,购买种子或幼苗盆栽,根据其植物形态进一步确认。利用YLS-1AKM鼠自主活动记录仪,通过单种植物的小鼠试验、AZN-E心肺功能检测仪对不同芳香植物组合对人体血管状况、血液状况、心脏功能、微循环功能等33项指标进行测试,经对无芳香植物环境下清醒状态、有芳香植物环境下的清醒状态及无芳香植物环境下的睡眠状态三种情况下的同一指标比较,筛选出与睡眠和降压有关的血压、脉搏、心肌耗氧量等 12项指标,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的单体植物或不同的芳香植物组合效果差别较大,其中芹菜、柠檬香蜂草、罗勒、迷迭香等植物组合对较好的降压作用,而不同比例的薰衣草、迷迭香、薄荷等植物组合很明显的安神作用。实验证明室内园艺疗法的思路是可行的,有望开创一项具中特色的园艺疗法体系。注:本学院生物系的彭柳霞、李根、潘燕玲、何奕展、钟春苗、周春娟、杨荣桂和周影虹等同学参加了本项目的实验工作。

69----华泽兰离体再生初代培养的研究

梁钻姬*,潘超美**,赖珍珍*,夏静*,郑芳昊*,刘欣*(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因素对华泽兰初代培养成功率的影响,最终筛选华泽兰最佳的初代培养条件,为建立华泽兰离体快繁体系和规模化、工厂化育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华泽兰幼嫩枝条、种子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不同的激素种类和浓度配比,进行华泽兰初代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结果]带节茎段是华泽兰离体再生初代培养的理想外植体;用75%的酒精灭菌 10 S,再用 0.1 %升汞灭菌 10min后,华泽兰外植体的成活率最高;以MS+1.0 mg/L 6-BA +0.1mg/L IBA对华泽兰带节茎段进行诱导出芽,诱导率较为理想。关键词 华泽兰;离体再生;初代培养项目来源:湛江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 湛江市政府专项。*广州中医药大学生药学专业研究生**通讯作者

60

Page 70: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植物资源与化学生物学·

70----吴茱萸种质资源评价研究概况

吴波 1, 2,潘超美 1,*(1.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2. 江西中医学院 江西省中药种质资源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南昌 330004)摘要:本文综述了目前吴茱萸种质资源评价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当前吴茱萸种质资源评价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关键词:吴茱萸;种质资源;评价.

The Review of Study of Germplasm Resource Evaluation of Evodia rutaecarpa

WU Bo1, 2, PAN Chaomei1,*

(1. School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Guangzhou Uninversity of TCM, Guangzhou 510006 Guangdong, China ;2. Chinese Medicine Germplasm Resourc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JiangXi Province,Jiangxi University of TCM,Nanchang 330004,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 the current germplasm evaluation of Evodia rutaecarpa, proposed several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valuation , and anticipated its furture research.KEY WORDS: Evodia rutaecarpa,;Germplasm Resource;Evaluation

项目来源: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龙脑樟等 5种大宗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及其SOP优化升级研究”.* 通讯作者

61

Page 71: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71----仙人掌多糖的提取与分子量分布研究

程杰 1,2,杨小舟 1,2,赵龙岩 1,2,曾富华 1,2,*(1. 湛江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2. 湖南农业大学 生物科学技术

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摘要 : 本文采用酶法工艺提取仙人掌多糖的提取,通过分级醇沉、分步醇沉和超滤法研究了仙人掌多糖的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分级醇沉的浓度对应的得率随醇浓度的升高而呈增加趋势;糖的含量变化起伏较大,醇浓度为 10% 时所得多糖含量比较低,醇浓度为 40% 和 80% 时所得多糖含量较高;分步醇沉的醇浓度为 20% 时沉淀下来的多糖所占比例最大,醇浓度达到 90% 时大部分多糖都可以沉淀下来;而多糖含量除 90% 醇浓度时较低外,其余相差不大;超滤后仙人掌多糖大部分分布在 10kDa 以下(72.3%);100 kDa 以上部分也较多,占 24.5%,其余各部分含量很少。仙人掌多糖生物活性以 100 kDa 以上部分最高,对 ·OH 的清除率为 55.56%,为 5 kDa 以下部分的 10.23 倍。5 kDa 以下部分生物活性最低,其余各部分仙人掌多糖的生物活性,整体随分子量的增加有所提高。关键词:仙人掌多糖;提取;分步醇沉;超滤.

Extraction of Opuntia dillenii Haw polysaccharise and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CHENG Jie1,2, YANG Xiao-zhou1,2, ZHAO Long-yan1,2, ZENG Fu-hua1,2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China;2. 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China)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he enzyme extracted process was applied to extract Opuntia dillenii Haw. Molecular mass distribution of OPS was investigated by ethanol precipitation (step and stepwise) and ultrafiltr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or step ethanol precipitation, yields of OPS were increased with the ethanol concentration. There was high difference in the saccharides content of samples. The low content was observed when using 10 % ethanol, and high contents were obtained using 40 % and 80 % respectively. For stepwise ethanol precipitation, when the ethanol concentration was 20 % , the yield of OPS got the highest percentage, while most OPS might be precipitated when ethanol concentration was up to 90 %. OPS content was very low when using 90% ethanol. and the rest contents were not apparently different. After ultrafiltration, most OPS (72.3%) were distributed of less than 10 kDa fraction. There was 24.5 % distributed of more than 100 kDa fractions in OPS. The saccharide content of more than 100 kDa OPS got the highest anti-oxidative effect, the scavenging effect of •OH was 55.56 %, which was as 10.23 times as the fraction of less than 5 kDa. The effects of molecular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the biological activities.KEY WORDS: Opuntia dillenii Haw; Polysaccharide; extract; ethanol precipitation; ultrafiltration.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No. 8152404801000011);广东省教育厅基金(No.

62

Page 7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Z03062).作者简介:程杰(1987-),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天然产物开发与利用.*通讯作者:曾富华,E-mail: [email protected]

72----仙人掌多糖口服液的研制

赵龙岩 1,2,杨小舟 1,2,程杰 1,2,曾富华 1,2,*(1. 湛江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2. 湖南农业大学 生物科学技

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摘要:目的:制备仙人掌多糖口服液,为仙人掌多糖产业化提供参考。方法:以仙人掌多糖为原料,采用正交设计确定口服液中关键成分的配比及制备工艺条件;采用强光照射、高温、Rogers 加温加速试验对口服液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仙人掌多糖口服液的最佳灭菌条件为灭菌功率700 W、灭菌时间9 min;最佳处方(以1 L口服液计)为仙人掌多糖10 g,甜菊糖0.64 g,尼泊金混合酯0.0256 g,各项主要质量指标符合口服液制剂法定质量标准。结论:仙人掌多糖口服液对光照不敏感,无需避光保存;高温试验、Rogers法测得仙人掌多糖口服液的t0.9为5.4 h,时间太短,说明在高温条件下,其稳定性较差,应低温储存。关键词:仙人掌多糖;正交试验;口服液.

Studies on the preparation of ODP oral solution and its stabiltyZHAO Long-yan1,2, YANG Xiao-zhou1,2, CHENG Jie1,2, ZENG Fu-

hua1,2(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China; 2. 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prepare ODP oral solution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ODPs. Methods The oral solution was made from ODP, and the key components and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were determined by orthogonal test. Strong light, high temperature and Nonisothermal accelerative test were employed to study the expiry(t0.9) of the oral solution at ambient temperature by the Rogers method.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conditions on microwave sterilization was 700 W (power) , 9 min(time). The optimum prescription per liter ODP 10 g, the stevioside 0.64 g, the mixed parabens 0.0256 g and the key indexes were qualified with the quality standards. Conclusion The illumination did not affect the quality of ODP oral solution. The expiry of the oral solution tested by Rogers method was so short that it should be stored in a cryogenic condition.

63

Page 73: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KEY WORDS: Opuntia dillenii Haw.; polysaccharide; orthogonal test; oral solution.

73---可可茶与苦茶的化学成分对比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李凯凯 叶创兴(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 510275)

摘要:采用 HPLC 测定了可可茶 Camellia ptilophylla,苦茶 C. kucha和茶中的生物碱、茶氨酸、8种儿茶素和没食子酸的含量,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可可茶、龙井茶、苦茶的茶多酚、可溶性糖,总氨基酸和黄酮类的含量,利用ABTS 法测定了可可茶和苦茶的体外抗氧化活力。结果表明可可茶中含有较高的茶多酚,占总干物质的 30.02 ± 0.745%。体外抗氧化能力表明可可茶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其清除 ABTS自由基的能力 EC50=0.41 ± 0.03mg/ml,阳性对照trolox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约为 EC50=0.351mg/ml。关键词:可可茶;苦茶;龙井茶;HPLC;ABTS.

74----绿茶的柱层析提取分离与保健速溶茶的制备

陈昌剑,江伟伶,王丽,龚莉红,李海航*(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0)

摘要: 全球每年消耗 3百万吨以上的商品茶,茶叶种植与加工等过程中,约有 30%、或每年约 100万吨茶叶成为废次品茶。这些废次品茶与商品茶含有同样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是巨大的天然产物资源。本研究开发出了一种高效节能的柱层析提取(CCE)和分离方法,以最少的设备和最少溶剂和能源消耗,从废次品茶叶中提取功能成分、制备高质量的速溶茶和进一步分离纯化生产高纯度的茶多酚,咖啡因和茶氨酸等产品。

1. 提取。绿茶粉用干重 4倍体积的提取液装入层析柱中,浸泡 1小时后用提取液洗脱,将洗脱液在前后柱中循环洗脱 3-4次,最终收集材料干重 4倍体积的提取液。用 4倍体积的水作为提取溶剂、在 70oC下循环提取 4次,茶多酚,EGCG,咖啡因,茶氨酸和茶多糖的提取率均达到 95%以上。用 4倍体积 30%的食用酒精作为提取溶剂,在室温下循环提取 3次,除茶多糖提取率较低外(35.5%),其他成分的提取率均可达 95%以上。用此方法制备的提取液体积小、提取物浓度高、杂质少,不需要浓缩,即可直接用于提取物干燥或进一步分离其中的功能成分。

2. 活性成分分离。以上提取的高浓度素的提取液可直接通过聚酰胺树脂,大孔吸附树脂和阳离子交换树脂三种吸附柱,分别吸附茶多酚,咖啡因和茶氨酸。从三种吸附柱中分

64

Page 74: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别洗脱吸附物质,洗脱液经简单的纯化后可分别获得含量大于 98%的茶多酚,咖啡因和茶氨酸。提取分离方法所需设备简单,溶剂用量和溶剂的浓缩均达到最少,即可用于少量样品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也可用于大规模生产茶提取物和茶叶功能成分。

3. 保健速溶茶的制作。从大量吸附剂中筛选出了一种有效的选择性吸附剂,能选择性地定量脱除茶提取液中的咖啡因,经浓缩、干燥后,即可生产定量脱除咖啡因的速溶茶。研究了吸附 pH、吸附温度及吸附时间等对咖啡因吸附率的影响,通过调节茶提取液的 pH,定量加入活性炭粉末,在适当的温度下处理一定时间,可以定量脱除提取液中的咖啡因. 制备出了高质量的含全咖啡因,半咖啡因和脱咖啡因的浓缩茶. 关键词: 绿茶, 柱层析提取, 速溶茶, 保健茶, 提取分离, 茶多酚, 咖啡因, 茶氨酸*通讯作者.

75----盒果藤化学成分及保肝活性研究

丁文兵,魏孝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 广州 510650)

摘要:盒果藤 Operculina turpethum为旋花科 Convolvulaceae盒果藤属植物。为多年生缠绕草本。分布于热带东非、马斯克林群岛、塞舌耳群岛,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及波利尼西亚,大、小安的列斯群岛;在我国主要生长于广东、广西西部、台湾地区。该植物的根和茎为民间中草药,具有利水、通便、舒筋等功效,主治水肿、大便秘结、久伤筋硬、不能伸缩等,也是维吾尔医用常用药材。生物活性研究表明:盒果藤醇提取物具有抵抗肝功能紊乱、退热、抗炎、驱虫等活性;特别是其根茎醇提取物的保肝活性成为重要的关注点。植物化学研究发现盒果藤含大量树脂糖苷类化合物,这类成分也是该植物通便、利水的功效成分。为了进一步明确该植物的药效物质基础,发现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天然化合物,我们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对盒果藤全草进行乙醇提取,再经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反相柱层析、HPLC 等方法

分离纯化共得到 29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黄酮类 10个、树脂糖类 5个、三萜皂苷类4个、其他类型 10个;其中 28个为首次从盒果藤中分离得到,8个为新化合物。新颖结构化合物包括 4 个达玛烷型三萜皂苷核果藤皂苷 A—D( operculinosides A-D);其中operculinoside A的绝对构型为X-ray单晶衍射实验所确定。并对四个三萜皂苷进行了体外保肝活性筛选测试,其中的 operculinoside A和 operculinoside C显示了一定的体外抗 D-GalN致人胚肝细胞(L-02)损伤的活性。另 4个新化合物为树脂糖苷。

65

Page 75: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关键词:盒果藤;三萜;树脂糖苷;保肝活性.

通讯作者 email address: [email protected]

66

Page 76: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76----酚类化感物质降解研究

潘丽萍,张宗耀, 余丝莉,陈昌剑,吴贻良,李海航*(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30)

摘要: 植物通过化感作用向周围环境释放大量有害或抑制物质,导致植物生长抑制、土壤与环境污染。酚类物质是一类主要的化感物质,其中对香豆酸分布最广、含量最高。本研究以对香豆酸为代表,通过化学氧化、土壤微生物降解和基因工程植物转化三条途径研究化感物质的降解及对土壤的修复。

1) 化学氧化剂降解。用H2O2和硫酸亚铁(摩尔比 15:1)组成的芬顿试剂能在常温下高效降解对香豆酸、对羟基苯甲酸和胡桃醌等物质,在 30 min内分配将它们降解 74%,90%和100%。酚顿试剂处理从竹林土壤中提取的酚类粗提物时,可使其中的对香豆酸降解 75%。用含 0.1%和 1%H2O2的芬顿试剂处理竹林土壤时, 土壤中对香豆酸分配降解 32%和 37%。土壤酶活性分析表明, 竹林土壤中存在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可将剩余的H2O2分解,不会造成土壤残留。结果表明用酚顿试剂降解土壤和培养液中的酚类物质是有效和安全的。

2) 土壤微生物降解。用含对香豆酸为唯一碳源的无机培养液,分别从富含酚类物质的竹林、松树林和水稻田土壤中分离出 4个能高效降解酚类物质的菌株,经生化鉴定与 16s 或18s rDNA 序列分析鉴定为 2株不同的恶臭假单胞菌,1株硝基还原假单胞菌和一株粘红酵母菌。对 4菌株的生长特性及对温度、pH和金属离子等的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4菌株都能在以对香豆酸为唯一碳源的无机培养液中生长,在 48小时内分配将培养基中 1g/L的对香豆酸降解 71%-97%;也能在含完全碳源的 LB 培养基中,在 48小时内完全降解培养液中 1g/L的对香豆酸。4菌株都能高效降解培养液中的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醛。分离菌株的培养液处理植物培养液和植物生长土壤,能有效地降解其中的酚类物质和其对种子萌发和植物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

3) 转基因紫甘薯转化。甘薯易生长与繁殖,其匍匐茎能落地生根,在土壤表面形成致密的吸收网。本研究从花生中克隆出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方法转入紫心甘薯,以获得经济价值高同时能将酚类物质转化成药用成分白藜芦醇的转基因紫甘薯。通过大量研究,已建立了稳定的紫心甘薯遗传转化和植株再生体系。最佳遗传转化的外植体和转化条件为用 OD600 = 0.4的菌液浸染茎切段 20分钟,然后共培养 2天。感染外植体含 50 mg/l kanamycin, 0.02 mg/l NAA and 1 mg/l 6-BA的MS 培养基上诱导芽的形成,在含 75 mg/l kanamycin和 0.25 mg/l NAA的MS 培养基上诱导根的形成。在此条件下,芽和根的诱导率分别为 37.5% 和 18.75%。两批转化实验分别获得了 39 和 66 株再生植株。PCR and Southern blotting 分析分别获得 4株和 7 柱转基因植株,阳性率均为 10%。11株阳性植株分析表明,转基因植株可合成高达 340 μg/g干重的白藜芦醇苷,此含量高于高含量花生品种根中白藜芦醇与白藜芦醇苷的总量。关键词: 酚类化感物质; 化学降解; 微生物降解; 基因工程降解研究; 转基因植物.

*通讯作者.

67

Page 77: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77---喜树碱的提取分离与结构修饰研究

曾雪花,李慧,李海航*(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0)

摘 要: 喜树碱为我国南方特有树种-珙桐科植物喜树中提取的具有显著抗癌活性的生物碱,其作用机理为通过抑制拓扑异构酶Ⅰ来表现抗癌活性。喜树碱毒性较大,但以喜树碱为原料,合成出一系列的衍生物,从中筛选出高效低毒的新化合物已经成为获得新型抗癌药物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以喜树叶、喜树果、马比木为原料,研究了喜树碱的提取分离纯化工艺,探索出一条高效节能的工艺路线,并对提取出来的喜树碱进行了结构修饰。

1.喜树碱的提取。本研究使用了一种新的提取方法——柱层析提取法提取植物材料中的喜树碱,系统研究了提取溶剂、pH、超声波预处理、预浸泡时间、洗脱流速和径高比等因素对喜树碱提取率的影响。喜树叶、喜树果用 5倍体积,马比木用 6倍体积乙醇浸泡 1.5小时后,装入层析柱中,喜树叶以 65%乙醇,喜树果、马比木以 70%乙醇作为洗脱剂提取喜树碱,HPLC 测定各洗脱液中喜树碱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按径高比为 1:10装柱,室温下以 1BV/h的流速洗脱。利用该方法在常温下,喜树叶喜树果用 20倍体积、马比木用 24倍体积的乙醇能够将材料中的喜树碱提取完全。大量材料连续提取时,喜树叶和喜树果用 5倍提取液、马比木用 6倍提取液在前后不同层析柱中从低到高顺次循环提取三次,喜树叶和喜树果仅收集 5倍,马比木收集 6倍体积提取液,喜树碱的提取率达 95%以上,将提取条件同比放大 10倍,实验重复性良好。

2.喜树碱的纯化。喜树叶和喜树果提取液先用调 pH进行分离,研究发现,当提取液pH调为 8时,可产生大量的沉淀,此时 70%±5%以上的喜树碱集中在水相中,喜树碱的纯度可达到 0.7%。在萃取方面,当提取液 pH调为酸性后,用氯仿萃取一次,回收率可达 90%以上,萃取后的喜树碱提取液纯度达 70%,分离效果明显。而马比木提取液只要通过除去提取液中的乙醇,提取液中的喜树碱纯度即可达 50%以上。初步纯化的喜树碱通过结晶与重结晶,纯度可达 98%以上。

3.喜树碱的结构修饰。采用喹啉环氮氧化法将得到的喜树碱修饰为 10-羟基喜树碱,通过氧化反应和光化反应得到 10-羟基喜树碱,通过对反应时间、温度、投料比等的研究,得出最佳的反应条件。

4.结构修饰后获得的 10-羟基喜树碱的纯化正在进行中。关键词: 喜树碱;柱层析提取;结构修饰;喜树;马比木.

*通讯作者.

68

Page 78: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78----变味蛋白神秘果素基因克隆及转紫甘薯研究

余丝莉,乔东东,李海航*(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0)

摘要: 神秘果素是非洲植物神秘果果实中的一种能够改变人的味觉、将酸味变成甜味的变味蛋白,可用于糖尿病与肥胖病等病人的食品和辅助治疗糖尿病。神秘果果实小、产量低、神秘果素的含量很低,资源非常有限。从神秘果中提取神秘果素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本研究从神秘果果实中克隆出神秘果素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和紫心甘薯植物,探讨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神秘果素的途径。已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基因克隆。从神秘果果肉中提取总 RNA,通过 RT-PCR 克隆到神秘果素基因。经测序等分析,与NCBI上登录的神秘果素基因序列一致。

2.原核表达。神秘果素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 pQE30,构建表达质粒 pQE30-MIR,转化 E. coli M15中的表达。测定了转化菌株在不同温度下(37 , 28℃ ℃,16℃),不同IPTG浓度和不同诱导时间等的蛋白表达,电泳分析表明原核表达蛋白大部分为包涵体形式。

3.包涵体蛋白复性。原核表达蛋白经细胞破碎后获得包涵体,洗涤后溶解于含 6 M尿素的包涵体溶解液中,4℃环境中进行尿素梯度透析复性(6 M→4 M→2 M→1 M→0 M)。电泳分析表明,复性后获得了一定量的二聚体蛋白,但复性后的蛋白无味觉改变活性。

4.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以 CaMV35S为启动子,新霉素转移酶基因(NPTⅡ)为植物选择标记基因,将神秘果素基因克隆到 pCanG 植物表达载体。冻融法将构建的重组质粒pCanG-MIR导入根癌农杆菌 LBA4404中,获得工程菌。

5.紫心甘薯遗传转化。以甘薯茎段为外植体,去掉侧芽,置于 0D600=0.4的含重组质粒pCanG-MIR的根癌农杆菌菌液中侵染 20 min,共培养 2 d后接种到芽诱导培养基上待其分化。在第一批获得 25株再生苗中,有 1株无性系经 PCR 检测为阳性。其它再生植株的鉴定及转基因植株的分析正在进行中。关键词:神秘果素,基因克隆,原核表达, 紫心甘薯,转基因.

79----天然腺苷脱氨酶抑制剂筛选与分离及其抗癌活性研究

李月红,郝瑞林,吴珊珊,李海航*(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0)

摘要: 腺苷脱氨酶(ADA)是嘌呤核苷酸代谢的关键酶,它能催化腺嘌呤核苷生成次黄嘌呤,最终氧化成尿酸排出体外。该酶也与免疫有关,腺苷脱氨酶过多能引起红细胞中腺嘌呤衍生物含量降低,造成溶血性贫血。腺苷脱氨酶抑制剂可调节胞内腺苷及脱氧腺苷水平,影响淋巴细胞的生长和功能,并且能提高腺苷类似物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旨在筛选和分离高活

69

Page 79: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性的天然腺苷脱氨酶抑制剂,为开发腺苷类药物的保护剂和相关治疗药物提供基础。1.腺苷脱氨酶抑制活性的材料筛选。通过对食药两用植物和微生物的大量筛选,发现

大豆乳清废水和荔枝果皮等提取液有较强的ADA抑制活性。对这两种提取物中的腺苷脱氨酶抑制剂进行了分离纯化,鉴定了 3种腺苷脱氨酶抑制活性物质。

2.大豆乳清废水中腺苷脱氨酶抑制剂的分离。通过有机溶剂萃取、大孔吸附树脂与硅胶柱层析等方法对大豆乳清废水中的腺苷脱氨酶抑制剂进行分离。用半制备 HPLC纯化和LC-MS 检测后,确定活性物质的结构。大豆乳清废水原液经大孔树脂吸附,用水和不同浓度的乙醇梯度洗脱,分别在高极性和低极性洗脱相中检测到 ADA抑制活性。将两个组分中的活性成分分别分离纯化,鉴定为染料木苷和染料木素。

3.荔枝果皮提取物中ADA抑制剂的分离。荔枝果皮的花青素提取物经 HPLC分析,有两个主要的成分。用半制备 HPLC将两个主要成分离,分别鉴定为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3-芸香糖苷。前者无ADA抑制活性,后者有较强的ADA抑制活性。

4.大豆乳清废水提取物中 ADA抑制剂含量的测定。将大豆乳清废水浓缩到 1/10体积,再用乙酸乙酯萃取三次,有机相浓缩后烘干至恒重。HPLC 法测定粗提取物中染料木苷、染料木素、大豆苷元和黄豆苷的含量分别为:0.04%、0.46%、2.5%和 0.36%。关键词: 腺苷脱氨酶抑制剂;筛选;提取分离; 结构鉴定;大豆乳清废水.

*通讯作者.

80----广州市售柴胡药材中柴胡皂苷 a 的 ELISA检测

谭铭铭,晁志(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州,510515)

摘要: [目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广州市售柴胡药材中柴胡皂苷 a(SSa)的含量,考察其质量情况。[方法]柴胡药材粉末用含 5% NaOH的甲醇进行超声提取,制备供试液;使用抗 SSa单克隆抗体,建立竞争性 ELISA 法,测定其中的 SSa 含量。[结果]建立的竞争性 ELISA 法中,SSa在 0.16 μg/mL-2.5 μg/mL浓度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 。10份市售柴胡药材中 SSa的含量在 0.32 μg/mg-6.87 μg/mg之间。[结论]广州市售柴胡药材质量参差,约 30%不符合药典要求,需加强监管。ELISA是灵敏快捷、经济环保,特别适合于批量检测的 SSa 测定法。关键词: 柴胡;柴胡皂苷 a;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含量测定

70

Page 80: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81---金钗石斛多糖组织化学定位方法的优化和建立

包英华,白 音,曹静雯(韶关学院英东生命科学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摘要:采用徒手切片和冰冻切片的方法对金钗石斛多糖的组织化学定位方法进行优化,并对其根、茎、叶的多糖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金钗石斛根多糖最佳组织化学定位方法是:徒手切片法,席夫试剂配方二,染色 30min;茎多糖的最佳组织化学定位方法是:徒手切片法,用 75%的酒精固定 30min,席夫试剂配方二染色 20min。叶多糖最佳组织化学定位方法是:徒手切片法,席夫试剂配方二,染色 30min。金钗石斛多糖主要分布在根皮层薄壁细胞;茎维管束周围薄壁细胞和叶片薄壁细胞中,其中茎部分多糖分布最多。关键词:金钗石斛;多糖;组织化学定位

82----柱层析提取新方法与虫草素的提取分离和生产

倪贺,郝瑞林,黄文芳,李海航*(华南师范大学生科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0)

摘要: 以传统的浸泡和沥滤提取法为基础,结合柱层析的理论和技术,开发出了一种新的植物功能成分柱层析提取新方法。该方法将提取过程分为成分溶解与洗脱两个步骤。用最少体积的最佳提取溶剂将目标成分溶解,然后通过柱层析洗脱的方法在层析柱中将目标成分洗脱出来。用人工虫草及其固体培养基、绿茶和喜树叶等为材料研究了柱层析提取法提取有效成分。用材料干重 4倍体积的溶剂将人工虫草或虫草培养基材料浸泡 1h后,按直径与高之比为

1:10 装入层析柱中,室温下以 2BV/ h的流速,用溶剂在前后柱中循环洗脱。收集 4倍体积的提取液,可使虫草和虫草固体培养基中的虫草素的提取率达到 97%以上。本提取法逐步放大至 100倍时,可获得同样的提取率和很好的重复性。

柱层析循环提取法的提取液体积少、浓度高,可直接进行大孔树脂等柱层析分离.虫草素提取液经柱层析和沉淀结晶等分离与纯化后,可制备含量大于 98%的高纯度虫草素.用多条层析柱组合成一个提取单元,可实现大量和连续的提取、分离与生产.目前已达到

年产数公斤高纯度虫草素的中试生产水平. 该柱层析提取方法结合了浸泡、沥滤、动态、逆流和循环等提取方法的特点,将柱色谱的

理论和技术应用到植物成分的提取。该方法具有工艺和设备简单,溶剂的用量少,提取效率高,提取液体积少、纯度和含量高,全过程在室温下进行,是一种理想的简易高效率和节能的植物药用成分提取方法。本方法既可以用于少量样品中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也可用于中草药提取物、食用和药用成分的大量提取和制备。用此方法提取和制备虫草素的研究 在国际刊物 J Chromatog B (2009, 877: 2135-41)上发表后,英国的分离科学(Separation Science)杂志对此作了专题采访和报道。柱层析提取法也在茶多酚、咖啡因、茶氨酸、喜树碱和姜黄素等的提

71

Page 81: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取中成功应用,并显示出高效、低成本和节能等优势。关键词: 柱层析提取法; 虫草素; 提取; 分离; 中试生产.

*通讯作者

83---浓缩用超强吸水树脂的制备及在提取液浓缩中的应用

刘韶仁,郭朋诚,李海航*(华南师范大学生科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0)

摘要: 提取液的浓缩是提取物研究与生产工业中一个重要的难题,特别是酶类和对温度敏感的提取物。本研究以淀粉为原料,丙烯酸为接枝单体,甘油为交联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制备淀粉基超强吸水树脂。考察了原料配比、交联剂与引发剂用量对树脂吸水、吸生理盐水和虫草等提取液的影响。确定了溶液浓缩用吸水树脂的最佳交联剂用量和树脂制备工艺。并通过调整交联剂的用量制备出一种浓缩用树脂。浓缩树脂可吸蒸馏水 362倍, 生理盐水量 81倍, 虫草等提取液 75倍。将适量吸水树脂直

接加到待浓缩的大分子溶液中或用膜包裹后加到小分子溶液中,充分吸水后 ,经离心或过滤得浓缩液。浓缩液中多糖与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和虫草素与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的回收率均为 90%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整淀粉与交联剂的用量比,制备适当交联度的吸水树脂可用于提取

液的浓缩。该浓缩树脂的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 浓缩方法的操作和所需设备也简单、快速,不需要消耗能量,是一种较理想的溶液浓缩新方法。关键词: 浓缩树脂; 超强吸水树脂; 合成; 溶液浓缩.

*通讯作者

84----纳豆激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研究

郭朋诚,张屹峰,李海航*(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0)

摘要: 纳豆激酶是纳豆芽孢杆菌中的一种高效和高安全的溶栓酶。本研究从纳豆芽孢杆菌的核 DNA中克隆出纳豆激酶的全长基因 pro-pre-nk和成熟肽基因 NK,研究其在原核生物中的表达,以及酶的复性等,为基因工程生产高活力的纳豆激酶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如下:

(1). 纳豆激酶基因克隆以及序列分析。从纳豆芽孢杆菌中提取 DNA,根据 GeneBank中注册的纳豆激酶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CR 扩增出纳豆激酶的全长和成熟肽基因,并克隆到 pMD-19T 载体。测序结果表明,克隆的纳豆激酶基因全长为 1143bp,共编码 381个氨基酸,

72

Page 8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其成熟肽基因为 825bp,编码 275个氨基酸,与 GeneBank 中报道的序列(EF533986)同源性达到 99%以上。

(2). 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纳豆激酶全长基因成熟肽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 pET-32a和质粒pQE-30,经过 PCR 反应和酶切检测,成功构建了表达载体 pET-32a-pro-pre-nk,pET-32a-nk 和 pQE-30-pro-pre-nk,pQE-30-nk,获得转化的 E. coli菌株。通过表达分析,选择 pQE-30系列进行重组蛋白的表达和复性研究。

(3). 纳豆激酶表达及活性测定。测定了 pQE-30-pro-pre-nk和 pQE-30-nk转化菌株在不同浓度 IPTG(0.1mol/L, 0.3mol/L, 0.6mol/L)、不同温度(28oC和 37oC)和不同时间(1h-6h, 24h, 32h, 48h,)时融合蛋白质的表达,并通过纤维板溶栓法测定表达蛋白活性。结果表明pQE-30-nk的胞内表达量很高,但主要为无活性的包涵体形式;pQE-30-pro-pre-nk在胞内无表达或表达量很低,但在其培养基分泌蛋白中检测到溶栓活性。

(4). 纳豆激酶的分泌表达。通过延长重组菌 pQE-30-pro-pre-nk的培养时间至 48h,收集培养基并分别通过 45%和 90%的硫胺沉淀收集蛋白,PBS 溶解后测定的酶活性仍然很低,SDS-PAGE 检测不到明显的目标带。

(5). 包涵体蛋白的复性。将 pQE-30-nk菌株表达的包涵体蛋白用 50 mmol Tris-HCl pH=7.5,5mmol DTT,2% Triton-X-100,5mmol NaCl 洗两次后,用尿素复性;或用 IBIB 和 50mmol Tris-HCl pH=8.0将包涵体洗两次后,用尿素复性。两种方法所复性的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活性。而用 8mol/L - 0mol/L尿素梯度复性后的包涵体蛋白没有检测到活性。提高纳豆激酶基因的分泌表达和包涵体蛋白的复性效率等研究正在进行中。关键词:纳豆激酶; 原核表达; 分泌表达; 包涵体复性.

*通讯作者.

85----山银花(华南忍冬)不同部位提取物的抑菌作用初探

赖珍珍*,潘超美**,钟罗枫*(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番禺,广州大学城,510006)

摘要:对山银花(华南忍冬)根、茎、叶、花等不同部位以 60%的乙醇进行的提取,用滤纸片扩散法检测提取物对 3种致病细菌的抑制作用,并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其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的醇提物均对大肠杆菌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MIC值根与花为 100㎎/ml、茎与叶 200㎎/ml;根和花醇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产生抑菌效果,MIC值均是 100㎎/ml;但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抑菌效应。关键词: 山银花;不同部位;抑菌作用;最小抑菌浓度.

Study on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different parts from Lonicera confusa

Lai Zhen-zhen*,PAN Chao-mei**,Zhong Lo-feng*

73

Page 83: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M,Panyu Guangzhou,University City 510006,China)

ABSTRACT: To extract the activie ingredient of different parts (root,stem,leaf,flower) from Lonicera confusa DC. with 60% ethanol. This research mensurated the antiseptic activity of Lonicera confusa DC. to mold with the filter paper method and determined the MIC in dilu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tivie ingredient of different parts (radix,rarum,) from Lonicera confusa DC. can inhibit Escherichia oli .The MIC of Escherichia oli to the extracts of the root and flower is 100㎎/ml and to the extracts of the stem and lesf is 200㎎/ml.The extracts of the root and flower can inhibit Bacillus subtilis and the MIC both are 100㎎/ml. But none haved antimicrobial effect.KEY WORDS: Lonicera confusa DC.; different parts;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MIC

课题来源:山银花药材(华南忍冬)种质资源评价及其种质创新研究,广东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项目*广州中医药大学生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

·会议简讯及其他·86----张宏达教授荣获首届中山大学卓越服务奖

为表彰竭诚为学校服务逾五十年的老同志,中山大学于 2009 年 11月 10日召开了表彰大会,授予了连续工作服务超过 50 年的十五位老教授为第一届“中山大学卓越服务奖”教师。校长黄达人、校党委书记郑德涛亲手为获奖者颁奖。广东省植物学会的名誉理事长,95岁高令的张宏达教授获此殊荣。

据悉,该奖是为了表彰长期工作于中山大学,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发展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员工,该奖项为中山大学最高级别的执业荣誉奖励。

张宏达教授 1914 年 10月出生,1939 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历任中山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生物系主任、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国家教委生物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之一。张教授在植物分类学、系统学、生态学等方面均有突出贡献,至今已发现植物新种 300多种。张教授先后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基金、教育部基金等十多项;发表论文 300多篇,撰写和编写专著、教材 10多部,多次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主持撰写的 4 部《中国植物志》及参与的“中国植物区系研究”等获中国科学院一等奖。

通讯员:毛荣森、郭丽秀

74

Page 84: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左三)为张宏达(左四)教授颁奖

87----四代植物学家合作的硕果*

《中国植物志》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09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 2010 年 1月 11日在北京隆重举行。由中

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原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 146个科研、教学单位联合完成的巨著《中国植物志》获 2009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中国植物志》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陈焕镛院士任主编,广东省植物学会

75

Page 85: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第一、二、三、四、五、八届理事长蒋英教授、张肇骞院士、陈封怀研究员、林有润研究员和学会第八至十届名誉理事长张宏达教授和资深会员胡启明研究员陈德昭研究员等 312 位专家教授和 164 位科研绘图工作者经过 45 年(1959-2004)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晶。中国地域辽阔、山川纵横,是世界上唯一地垮热带、亚热带至寒温带的国家,

植物资源异常丰富。《中国植物志》又称中国植物的户口册和信息库,全书有 80

卷 126册,约 5000多万字,记载了我国维管束植物 301科,3408 属,31142种。功载千秋的科学巨著-《中国植物志》记载了我国 3万多种植物的名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经济用途和物候期等大量信息,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是掌握和利用植物资源的重要依据和发展有关学科的必须基础。国家要发展经济,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植物资源,弄清植物种类、组成和分

布为首要任务。《中国植物志》的研编是紧密结合国家科学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而开展的工作。《中国植物志》的全部出版为全世界植物学家的瞩目,从 1989 年开始中国科

学院与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合作编写英文版《中国植物志》。这是《中国植物志》走向国际的里程碑,同时也反映了世界对《中国植物志》的关注与重视。国际著名学者 Raven在《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中国植物志》的出版是一个具有巨大重要性的事件,世界上没有任何植物志的规模可与之相比。《中国植物志》的全部出版,是中国植物学家对人类了解世界植物作出了巨

大贡献,而且为植物的保护和可持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植物志》的全部完成,实现了我国四代植物学家的夙愿,为合理开发

利用植物资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对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将76

Page 86: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对国家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将做出重大贡献并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植物学基础理论研究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植物志》* 学会秘书处:毛荣森、郭丽秀供稿。

88--“独我情怀寄树草”——试谈张宏达教授华夏植物区系学说

叶创兴(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 510275)

摘要:植物学大家张宏达先生以其睿智、博学、多闻和思辨的哲学理念,提出一系列有关植物学的重大理论问题,其最著者莫过于华夏植物区系。先生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和中国丰富的不同进化阶梯的植物化石,及其完整的现存的种子植物区系,它与地球各大陆块植物区系的密切联系,他亦断言种子植物起源于泛古大陆,即地球各大陆块尚未解体

77

Page 87: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之时,其起源中心就在华夏古陆:天山——阴山——兴安岭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将有花植物起源的时间大大提前至中生代三叠纪到侏罗纪起源的时间从 8000万年前提早到 2.3亿年前。关键词:华夏植物区系;有花植物起源

89---学生在教学有效性中的角色作用

金文威(佛山市顺德区郑裕彤中学, 佛山 528333)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进行多年,一线教师都在探索在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有效性。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需要研究学生的“学”。下面结合生物教学,谈一谈在提高教学有效性中学生的角色作用。

90---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实践探索与研究

饶纪腾(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广东始兴 512528)

摘要:自然保护区建设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基本保障和最有效措施,对于实施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近 30 年的建设发展,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主要成绩是保护区的保护目标明确,资源本底清楚,管护设施完备,管理队伍专业,管理制度健全,规划科学合理,社区协调发展,资源管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保护成效显著,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关键词:车八岭保护区; 建设管理; 探索与研究

78

Page 88: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91---广东科协召开学会工作改革会议,指导学会创新发展2009 年 7月 15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于广州市召开了全省学会工作改革会议。中国

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广东省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王世国、广东省科协党组书记梁明、省科协副巡视员杨豪标、温锦秀、省科协纪检组组长黄梅玉、省科协机关各部室负责人、省级学会理事长、秘书长和广东省各市科协学会工作负责人等 250多人出席了会议。大会邀请了中国科协沈爱民、广东省民间组织管理局王世国作了专题报告。15日上午,省科协党组书记梁明作了重要们的讲话,他指出:几年来,省科协致力于

学会的改革创新工作,2008 年批准确立了 6个第一批科技社团创新发展试点单位,今年再确定了 12个第二批科技社团创新发展试点单位。梁明书记要求全省学会要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在新形势下继续奋勇向前,继续深化改革、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在会议期间,第一批科技社团创新发展试点单位:广东省护理学会、广东省食品学会、

广东省天文学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实验室联合会、广东省自动学会、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等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在大会上,省科协公布了省级科技类社团创新发展第二批试点单位名单,并为广东省

光学学会、广东省植物学会、广东省生态学会等 12个省级科技类社团创新发展第二批试点单

位举行了授牌仪式,并发了创新发展试点启动经费。*通讯员:毛荣森供稿。

79

Page 89: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授牌仪式现场(前排左起第三位是省植物学会代表)

92---广东省植物学会青年、研究生学术研讨交流会在韶关召开由广东省植物学会主办、韶关学院承办、新丰县长春园艺有限公司协办的“2009 年广东

省植物学会青年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广东植物学研究生学术交流会”于 6月 27-28日在韶关市韶关学院召开。

来自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林业科学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韶关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深圳市仙湖植物园、新丰县长春园艺有限公司、韶关市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单位的专家教授、科研教学工作者和研究生110多人参加了会议。

27日上午,研讨会的开幕式由韶关学院英东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朱必凤主持,韶关学院副院长王羽梅致欢迎词、广东省植物学会理事长梁承邺致开幕词、新丰县长春园艺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敬杨在会上发了言。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振明、广东省植物学会秘书长毛荣森、副秘书长庄雪影等出席了研讨会。

会议邀请了韶关学院王羽梅教授、中山大学彭少麟教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邢福武研究员在会上分别作了题为:《辣木的开发利用研究进展》、《森林演替与植被恢复》、《非洲加那利群岛的植物区系与植被》的大会报告。特邀报告结束后,会议分“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植物形态解剖及发育生理学研究”、“植物生态与多样性研究”三大组进行学术交流。大会经过评审,评出了“2009 年广东省植物学会青年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广东植物学研究生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二等奖获奖者:钟满香、刘吉升两名;优秀论文三等奖获奖者:陈莹、白玫、郭栋梁、胡宗礼、梅启明、林昌华等六名。大会并为获奖者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

80

Page 90: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大会收到了学术论文 37篇,编辑出版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00册。* 通讯员:毛荣森供稿。

学术研讨会开幕式

学术研讨会会场

81

Page 91: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颁奖现场

93---学会科学研究报告会----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

为了贯彻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开展第七届广东省科学技术活动周活动的通知》精神,广东省植物学会与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于 2009 年 12

月 5日在广州市举办了“学会科学研究报告会”。来自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

医科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韩山师范学院等单位的专家教授、科研教学工作者、研究生等 90多人出席了研讨会。大会由任海副理事长主持,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安利在研讨

82

Page 9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会开幕式上致欢迎词。广东省植物学会理事长梁承邺讲了话;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李续娥;学会副理事长任海、李玲;秘书长毛荣森;副秘书长王英强、廖文波等出席了会议。大会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邱声祥、任

海研究员;深圳大学胡章立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王小菁教授;中山大学廖文波教授、研究生李琳琳分别在会上作了“岭南植物生物活性成分与新药研究及功能性植物产品开发”、“ 南亚热带人工林下乡土树种定居限制及解除研究”、“莱茵衣藻外源基因表达调控及其应用”、“ 花卉品质形成的研究”、 “苹果亚科属间系统学研究”和“张氏红山茶叶片适应于环境的解剖特征”等专题报告。会议就植物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系统演化、

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进展动态、发展方向等进行研讨和交流。报告内容丰富,会场气氛热烈,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

通讯员:毛荣森,郭丽秀供稿 。

83

Page 93: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图 1、王安利院长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致欢迎词

84

Page 94: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图 2、“学会科学研究报告会”现场

94----南方棕榈分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与产销信息交流会在

中山市古镇召开

12月 4-5日,广东省植物学会南方棕榈分会 2009 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与产销信息交流会在美丽的灯饰之乡和花木之乡——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隆重召开。会议由广东省植物学会南方棕榈分会主办,中山市古镇镇政府和广东棕榈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承办,中山市农业局协办。来自广东、福建、海南、云南、广西、北京和四川等地的 80余名代表到会,古镇副镇长兼农办主任蔡锡元、广东省园林学会吴劲章副理事长、深圳市仙湖植物园前任主任陈潭清、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覃伟权副所长、广西南宁市园林局胡少华副局长、云南省昆明市苗木行业协会秘书长乔智刚、云南省景洪市绿化处胡建华处长、古镇花卉协会会长吕荣新等参加了大会。 开幕式由分会常务副主任吴桂昌主持。蔡锡元副镇长致欢迎辞,热情欢迎与会代表,之后介绍了古镇概况,并祝贺会议顺利召开。邢福武主任代表理事会作工作报告,总结了分会一年来的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分会今后的工作提出建议,最后宣布2010 年年会在福建厦门召开。郭丽秀秘书长作了财务报告和协会会刊的征稿动员。深圳市仙湖植物园王晓青汇报了分会网站建设的进展。 会议安排了 9个学术报告,由副主任长刘德荣主持。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覃伟权研究员、范海阔和李杰,中国林业科学院热带林业研究所黄世能和李荣生博士,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刘德荣副总工,广东棕榈园林有限公司赵强明,广州市大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黄祥富博士、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梁景华,9 位代表在会上就热带农业作物、棕榈藤、耐寒棕榈的育种和病虫害防治等最新研究成果作了报告,并与大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其中一些热点问题引发了热烈讨论。生产与应用专业委员会还组织代表们就我国棕榈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行业未来发

展等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就苗木质量标准、棕榈苗木应用与进出口政策等突出问题作了重点讨论,并提出了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案,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会议组织了参观中山市古镇绿博园和小榄镇菊花展览,并安排了实地考察小榄镇棕榈

苗木基地。会后还组织部分代表前往肇庆,参观考察了广东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高要苗木基地。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理事会议,讨论了 2010 年工作计划,并一致同意:新增厦门市中毅达环境工程艺术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中为分会副主任。在南方棕榈分会、中山市古镇镇政府和广东棕榈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三方的竭诚合作下,

本次会议内容丰富,气氛融洽,代表们一致表示获益不少,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效果。最后

85

Page 95: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在友好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 通讯员:郭丽秀,毛荣森供稿。

95----中俄东亚植物群演化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于广州召开由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和俄罗斯科学院地质

研究所主办、广东省植物学会、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协办的“中俄东亚植物群演化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于 2009 年 11月 24-29日在广州市中山大学召开,来自俄罗斯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和远东分院、中国吉林大学、兰州大学和中山大学等单位的 40多位古植物学、植物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开幕式由曾发表世界“第一朵花”化石的中国著名古植物学者、吉林大学孙革

教授主持。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束文圣教授致欢迎词。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Akhmetiev M. A. 教授和孙革教授分别代表俄方和中方讲话。本次会议在古植物学和植物学等领域的有关问题展开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研讨,在会

上 23 位代表作了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涉及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植物系统演化与物种形成机制,古植物解剖学、古气候学、第四纪孢粉学,以及植物区系学等诸多研究领域,会议内容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兴趣和热烈的讨论。会议收到学术论文 30篇,会议代表考察了广州花都早石炭世地层和植物化石、深圳古生物博物馆、仙湖植物园以及珠海淇澳岛红树林生态系统等。通过学术交流和考察,专家们一致认为,中俄科学家在古植物学和植物学领域具有相

当好的合作基础,近年来已取得显著成效,应进一步加强中俄同行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在各自学科、技术、信息和地域等方面的优势;代表们并就今后的合作与交流达成了初步的意向。

* 通讯员:金建华,廖文波,毛荣森供稿。

86

Page 96: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中俄东亚植物群演化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合影

96-----学会喜讯*

2010 年 9月 6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在广州市召开了广东省

科协学会改革经验交流会,目的是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激励更多

的学会和学会工作者积极改革、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开拓进取,推

动省科协所属学会的创新发展。在表彰会上广东省植物学会荣获广东

87

Page 97: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省科学技术协会 2008-2009 年度省级学会先进集体;毛荣森同志荣

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2008-2009 年度省级学会先进工作者。

* 学会秘书处供稿。

97----广东省植物学会第三 — 十届学会理事会理事名单

学会第三届(1979 年 11月—1982 年 11月)

理 事 会 名 单

学 会 职务; 姓 名 工 作 单 位名誉理事长; 蒋 英 华南农学院

沈鹏飞 华南农学院于志沈 中山大学钟俊麟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理 事 长; 陈封怀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副理 事长; 张宏达 中山大学 何敬真 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

何绍颐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秘 书 长: 伍辉民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88

Page 98: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副秘书长: 王伯荪 中山大学 王铸豪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理 事: 黄成就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林哲甫 中山大学 贾良智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喻诚鸿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张应麟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林有润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莫熙穆 华南师范学院

郭俊彦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何天相 华南农学院

徐祥浩 华南农学院 孔国辉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朱志松 广东省林业科研究所 王雅丽 华南师范学院 陈学宪 华南师范学院 黄昌贤 华南农学院 戚经文 华南农学院 吴万春 华南农学院 庄 豪 中山大学 韩德聪 中山大学 余植民 广州市园林管理局

89

Page 99: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陈庆霖 广州市中医学院梁宝汉 华南农学院麦鹤云 华南师范学院颜素珠 暨南大学黄韵秋 广州教师进修学院郑坚端 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

广东省植物学会第四届(1982 年 11月—1985 年 12月)

理 事 会 名 单

学 会 职 务; 姓 名 工 作 单 位名誉理事长; 于志沈 中山大学

钟俊麟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朱志松 广东省林业科研究所何敬真 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

理 事 长; 陈封怀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副理事长; 张宏达 中山大学

林哲甫 中山大学何绍颐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秘 书 长: 伍辉民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副秘书长: 林哲甫 中山大学

林有润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90

Page 100: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理 事; 郭俊彦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黄成就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贾良智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喻诚鸿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王铸豪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唐振缁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韩德聪 中山大学缪汝槐 中山大学莫熙穆 华南师范学院王雅丽 华南师范学院

陈学宪 华南师范学院 徐祥浩 华南农学院

黄昌贤 华南农学院李秉滔 华南农学院颜素珠 暨南大学

黄韵秋 广州市教育学院郑坚端 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

黄 金 中国林业科学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刘心纯 广州中医学院许肖颜 广州市执信中学

广东省植物学会第五届(1985 年 12月—1988 年 11月)

91

Page 101: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理 事 会 名 单

学 会职 务; 姓 名 工 作 单 位名誉理事长: 陈封怀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张宏达 中山大学钟俊麟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朱志松 广东省林业科研究所

名誉理事长: 何敬真 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理 事 长; 何绍颐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副理事长; 王铸豪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秘 书 长: 林有润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副秘书长: 陈定如 华南师范大学理 事; 李植华 中山大学

缪汝槐 中山大学张志权 中山大学刘兰芳 中山大学徐祥浩 华南农业大学吴万春 华南农业大学李秉滔 华南农业大学莫熙穆 华南师范学院

陈学宪 华南师范大学颜素珠 暨南大学

92

Page 10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钟 义 海南大学刘心纯 广州中医学院李富潮 广州教育学院郑坚端 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

许肖颜 广州市执信中学伍辉民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唐振缁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李用华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罗献瑞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陈泽濂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王宝生 热带林业研究所

广东省植物学会第六届(1988 年 11月—1992 年 1月)

理 事 会 名 单

学 会 职 务 姓 名 工 作 单 位名誉理事长 : 陈封怀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何绍颐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王铸豪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张宏达 中山大学徐祥浩 华南农业大学莫熙穆 华南师范大学

93

Page 103: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理 事 长; 伍辉民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副理事长: 林有润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秘 书 长: 夏秀文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副秘书长: 陈定如 华南师范大学理 事; 李植华 中山大学

张志权 中山大学颜素珠 暨南大学刘心纯 广州中医学院陈锡沐 华南农业大学韩惠珍 华南农业大学叶绣珍 华南师范大学李富潮 广州教育学院吴七根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周文华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王宏中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李富彬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苏庭怀 广东佛山市第一中学李秉滔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省植物学会第七届(1992 年 1月—1996 年 1月)

理 事 会 名 单

94

Page 104: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学 会 职 务 姓 名 工 作 单 位名誉理事长 : 陈封怀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何绍颐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王铸豪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张宏达 中山大学徐祥浩 华南农业大学莫熙穆 华南师范大学伍辉民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张树庭 香港中文大学

理 事 长; 林有润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副理事长: 吴七根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陈定如 华南师范大学秘 书 长: 夏秀文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常务理事: 李植华 中山大学

周文华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陈锡沐 华南农业大学

李富彬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彭少麟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理 事: 王宏中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叶创兴 中山大学苏庭怀 广东佛山市第一中学李煜祥 华南师范大学

95

Page 105: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范允平 暨南大学黄荫成 香港中文大学韩惠珍 华南农业大学赖小平 广州中医学院李富潮 广州教育学院陈广湖 深圳市仙湖植物园丁葆祖 珠海市珠海农业生物工程开发研究中心陈谭清 深圳市仙湖植物园

秘 书 邱云中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陈淑君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广东省植物学会第八届(1996 年 1月—2000 年 1月)

理 事 会 名 单

学 会 职 务 姓 名 工 作 单 位名誉理事长: 张宏达 中山大学

莫熙穆 华南师范大学徐祥浩 华南农业大学张树庭 香港中文大学

理 事 长; 林有润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副理事长: 张凤仙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李植华 中山大学

96

Page 106: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李煜祥 华南师范大学陈锡沐 华南农业大学

秘 书 长: 陈淑君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理 事: 张 力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叶秀麟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彭少麟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王宏中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叶创兴 中山大学

李 玲 华南师范大学暨淑仪 华南农业大学范允平 暨南大学李富潮 广州教育学院李富彬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陈谭清 深圳市仙湖植物园蔡岳文 广东省中药研究所陆鸿胜 广州花苑花卉中心张乔松 广州市园林科研所陈建南 广州中医药大学陈广湖 深圳市莲花山公园丁葆祖 珠海市珠海农业生物工程开发研究中心苏庭怀 广东佛山市第一中学

理 事: 翁建豪 肇庆市西江大学97

Page 107: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丘 波 梅州市梅州农校章佩洁 潮州市韩山师范学院。

广东省植物学会第九届(2000 年 1月—2005 年 11月)

理 事 会 名 单

学会 职 务 姓 名 工 作 单 位名誉理事长: 张宏达 中山大学

徐祥浩 华南农业大学莫熙穆 华南师范大学林有润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理 事 长: 梁承邺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副理事长: 赵南先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叶创兴 中山大学李煜祥 华南师范大学陈锡沐 华南农业大学

秘书长 (2000-2003.01)陈淑君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秘书长 (2003.-2005.11)毛荣森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常务理事: 孔庆敏 顺德市第一中学

翁建豪 肇庆市西江大学理 事: 张 力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叶秀麟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98

Page 108: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彭少麟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叶万辉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赖志敏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廖文波 中山大学李 玲 华南师范大学暨淑仪 华南农业大学李富潮 广州教育学院蔡岳文 广东省中药研究所张乔松 广州市园林科研所詹若挺 广州中医药大学陈广湖 深圳市仙湖植物园丘 波 梅州市梅州农校夏 涛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吴幸萍 广州市东山区教育局教研室汪跃华 佛山科技学院曾富华 湛江师范学院杨树庚 韶关学院

广东省植物学会第十届(2005 年 12月—2010 年 12月)

理 事 会 名 单学会职务 姓 名 工 作 单 位名誉理事长: 张宏达 中山大学 教授

林有润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 研究员理 事 长: 梁承邺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 研究员

99

Page 109: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副 理 事长: 陈锡沐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 教授 任 海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副主任、研究员 李 玲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施苏华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秘 书 长: 毛荣森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 五级职员、实验师副秘书长: 廖文波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

庄雪影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教授 王英强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

常务理事: 叶创兴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 彭少麟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

叶万辉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张奠湘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馆长、研究员

邢福武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园林所所长、研究员 廖景平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普部部长、研究员 潘超美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教授 刘兴尧 深圳市仙湖植物园副主任、工程师 孔庆敏 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 高级教师 廖富林 嘉应学院生物系主任、副教授 张乔松 广州市园林科研所 研究员 吴 鸿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叶冠锋 广东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缪绅裕 广州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教授

理 事: 李富潮 广州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副教授理 事: 贺握权 广东教育学院生物系 副教授

黄世能 中国林业科学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 梁旭明 广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教师 夏 涛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高级教师

吴幸萍 广州市东山区教育发展中心教师 赖志敏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教学部部长、高级工程师 叶秀麟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 研究员 张 力 深圳市仙湖植物园 研究员魏孝义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支撑中心主任、研究员夏念和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经济所所长、研究员

胡章立 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党委书记、教授暨淑仪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金建华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 丘 波 广东省梅州农校 高级讲师 晁 志 南方医科大学中药学院 副教授 陈蔚辉 韩山师范学院生物系副主任、副教授

周先叶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副教授 翁建豪 肇庆学院 副教授 柴素芬 惠州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 白 音 韶关学院英东生物工程学院 副教授

莫小路 广东省中药研究所 副教授100

Page 110: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 CASbxh.scbg.cas.cn/xhkw/201504/P020150413581990710041.doc · Web view第十九期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 东 省 植 物 学 会 2010.12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

理 事: 何国振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副教授理 事: 刘 念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教授

曾富华 湛江师范学院生物系 教授 韩维栋 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 教授

汪跃华 佛山科技学院 副教授 庄东红 汕头大学校长助理、教授

许桂萍 广州迪彩宋实业 (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马瑞君 韩山师范学院生物系主任、教授

陈振明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饶纪腾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 斌 广东皕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