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沪剧《雷雨》昨 晚 首 次 走 进 北 大。作为上海沪剧院与北大百周年 纪念讲堂“三年合作计划”的第二 年项目,《雷雨》 的学生票早早售 罄。演出后意犹未尽的学子纷纷期 待明年之约。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 玉指出,在外地高校推广沪剧乃至 海派文化意义深远,必须坚持并且 系统化。 我们要走近你们 昨日 !" 点,北大百周年纪念讲 堂的大幕缓缓拉开,透亮厚实的红 木旋转楼梯,不远处实木落地窗隔 绝了屋外的勃勃生机……台上的周 公馆不动声色的优雅又透着些许沉 闷。当茅善玉以一身墨绿色旗袍款 款走下楼梯时,立刻引发全场叫好。 西装旗袍中的江南风情,吴侬软语 里的婉转韵味再次诠释了曹禺的经 典之作《雷雨》。两个半小时中,茅善 玉的繁漪、“梅花奖”得主陈瑜的鲁 妈、“白玉兰”获奖者朱俭的周萍、优 秀青年演员洪豆豆的四凤等的表演 都令人赞叹不已。 演出后,茅善玉特地带着主要 演员与近 #$$$ 名北大师生进行交 流。“我们要走近你们,也希望你们 走近我们……” 不希望只是过客 感受到沪剧院的用心,台下的 北大师生特别“认同”。 来自湖南的北大研一学生聂卓 首次接触沪剧,对于海派文化不算 了解。但熟悉《雷雨》剧本的他依旧 十分享受演员们用上海方言的表 演, “有独特的味道”。现场也有部分 考入北大的上海学生特地来聆 听乡音。大三学生小吴很感 慨,“在上海的时候很少听, 没想到能在这里遇上,有回 家的感觉,而且,我还蛮骄 傲的。” 北大百周年纪念讲 堂创立于 %$$$ 年,每年 至少要上演五六十场戏 曲演出。在管理部主任刘 寿安看来,讲堂已成为全国戏曲爱 好者必去的“打卡点”,并不断地辐 射周边高校和地区。“上海沪剧院强 大的阵容,精良的制作,对于戏曲文 化有很好的推广作用。”他表示。 另外,北大毕业生每年来上海工 作生活或者实习的不在少数。让五湖 四海的同学更早更多地接触海派文 化,感受上海话也有助于更好地融入 环境。沪剧不失为一种体验方式。 特派记者 肖茜颖 本报北京今日电 新民网:www.xinmin.cn24小时读者热线:962555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读者来信:[email protected] 首席编辑 / 视觉设计 / 戚黎明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动态 9 文体 北大学子看《雷雨》 未名湖畔闻“软语” 虽然是舶来艺术, 但歌剧在中国也走过了 近一个世纪。有一种观点 认为,中国歌剧近一百年 来,总体情况是有高原, 但高峰不凸现。昨天,第 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歌剧论坛在衡山宾 馆举行,来自全国的创作家、艺术家、评论家、专 家、学者和歌剧观众济济一堂,围绕歌剧在当代 如何“多元融合,创新发展”这一核心话题,从编 剧、作曲、导演、理论等各个角度,深入探讨歌剧 发展的相关命题,寻求中国民族歌剧的未来。 民族歌剧须国际化 中国剧协副主席、著名剧作家、上海剧本 创作中心艺术总监罗怀臻说,一方面,目前的 西洋歌剧还没有真正实现它的中国化,“如果 不能在中国的观众眼中变成日常选择的审美 形式和娱乐形式,还是没有真正在中国扎根 落地。”另一方面,歌剧作为一个国际概念,民 族歌剧就不得不面对国际化的问题,“我们现 在回顾 &$ 余年来,在我们视野当中出现的这 些经典歌剧实现国际化了吗?我们哪几部歌 剧已经可以进行国际巡演了?如果做不到,是 形式问题、内容问题,还是观念问题?希望我 们大家一起思考。” 寻找原因再想办法 “我觉得我们现在民族歌剧,剧本创作的 问题比较大,有些词作家歌词写得很棒,也加 入到歌剧剧本创作里面来,但是戏很差,不会 刻画人物、不会组织情节,这些都是我们现在 民族歌剧创作里面还存在的大问题。”音乐评 论家、中国音乐学院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首 席研究员居其宏还试图为民族歌剧的国际化 寻找实现途径。他说,首先要去“三浮”,浮躁、 浮浅、浮华;其次要学传统,紧跟时代要求;再 者,要学西洋,“学习西方歌剧的精髓来壮大、 武装我们民族歌剧的创作。” 改掉毛病放眼世界 居其宏还恳切地说,“民族歌剧过去我讲 了很多它的好话,其实我也看到它里面的很 多毛病,包括经典作品也有很多毛病。什么毛 病?一是女强男弱。二是音乐语言比较陈旧, 因为今天观众跟过去不一样了,我们的音乐 语言要出新,特别是板腔体的运用。” 本报记者 孙佳音 国际艺术节格局论坛探寻中国民族歌剧未来 如何从“高原”走向“高峰” 本报讯 (记者 徐翌晟)第五 届上海国际童书展昨天开幕,“一 路投递幸福和美好—— 中国原创 儿童文学上海论坛”上,作家高洪 波、金波、海飞、刘海栖、张之路、梅 子涵、秦文君等,以世纪出版集团 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长篇童话 《布罗镇的邮递员》获得本届“五个 一工程奖”为契机,共同探讨中国 原创儿童文学的未来发展,如何书 写中国式的童年。 出版人与作家 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谈了对 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的看法。他认 为,文学是对生命的观照,是对情感 的滋养,儿童文学更是孩子精神成 长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希望每一位 作家都虔诚地对待笔下的文字,创 作出更多充满智慧和生命力度,能 够丰润孩子心灵的作品,而所有的 出版者也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出 版更多无愧于这个时代的精品。 论坛在作家梅子涵教授主持 下,探讨了如何在儿童文学创作中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原创儿童文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和定位;儿童文学在中国梦大背景 下的美学和艺术追求等主题。梅子 涵既是作家,也对出版工作极为了 解,他也提出编辑要有光芒,要用自 己的视野照亮作家, “生活和文学都 不是在这个站点下去就可以结束, 生活和文学最后都是要到达更远方 的站点,只要努力,远方站还会有更 多的东西等候着你。” 也正是少儿出版社编辑的鼓励 和慧眼,才发现了郭姜燕,她深情回 忆了自己在少儿社遇到的启蒙老师 梁燕: “我的第一本小说集是梁燕老 师出版的,在少年文艺周庄杯比赛 我得了一个优秀奖,当时优秀奖 '$$ 块。”之后认识了编辑朱艳琴,才一个周末,就决定出版,并 帮助郭姜燕进行修改, “你只要用心地写,埋下种子,会有人给它 阳光、雨露,让它发芽。” 邮递员与文字 郭姜燕的童话《布罗镇的邮递员》天马行空写幻想之境,又 按照生活还原现实,她用美好的汉字讲述了动人的东方文化,它 是真正属于中国孩子的美丽童话。 童话作家金波、张之路, 分别从童话和小说的创作出 发,各自谈了对郭姜燕作品 的看法,他们也肯定了郭姜 燕纯真质朴,又不失中国文 化印记的写法,或许这才是 中国式童话的发展方向。评 论家徐妍提出,郭姜燕的童 话里面虽然有很多欧美童话 的情感之源、思想之源、叙述 之源,但《布 罗 镇 的 邮 递 员》 有我们自己本土的转换,童 话里面有很多新世纪之后的 中国人的情趣,诸如诚实、善 良、慷慨、勇敢,这些品质都 具有中国文化的印记。 上海沪剧院 首次 走进北大 前昨两天晚上,柏林爱乐乐团在 艺术总监西蒙·拉特的带领下,携手著 名钢琴家王羽佳,于上海东方艺术中 心连续上演了两场“德国宝沃乐动之 夜·柏林爱乐乐团 %$(& 上海音乐会”。 柏林爱乐这支天团为上海观众献上了 两场“高、精、尖”的音乐会,从开场到 结束,观众的掌声和欢呼淹没了整座 音乐厅。 本次西蒙·拉特所带来的曲目以 柏林爱乐十分擅长的 )" 世纪末至 %$ 世纪初管弦乐名作为主。第一晚作为 “德国式的晚宴”,呈现了理查·施特劳 斯短小而极具戏剧性的交响诗《唐璜》 和勃拉姆斯在交响乐领域的封笔之 作—— 《第四交响曲》。中国钢琴家王 羽佳演奏了以高难度著称的巴托克 《第二钢琴协奏曲》,掀起了一阵演出 的高潮。 为沪上听众特别呈现的第二晚则 是一场“俄罗斯式的狂欢”。在乐团五 月初举行的 %$!&*!+ 音乐季新闻发布 会上,西蒙·拉特说:“拉赫玛尼诺夫的 《第三交响曲》是我在离开这支乐团以 前,无论如何想要和他们一起演奏的 一部作品。”十分幸运,他把这部乐曲 带到了上海,让现场观众也感受到了 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演出上半场是 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 部芭蕾史上最富有视觉观感的音乐, 通过琳琅满目的音响戏谑地讲述了一 段发生在三个木偶之间的“三角恋”故 事,引人入胜。除此之外,柏林爱乐还 演奏了韩国当代作曲家陈银淑的一首 新作,以作为对亚洲人民的致敬。不少 乐迷感慨:“能够在一个时代即将终结 的时刻现场聆听西蒙·拉特与柏林爱 乐的‘天鹅之歌’,终生难忘。” 见习记者 赵玥 柏林爱乐奉献两场“高精尖”音乐会

北大学子看《雷雨》 - xmwb.xinmin.cnxmwb.xinmin.cn/resfile/2017-11-18/A09/A09.pdf · 了解。但熟悉《雷雨》剧本的他依旧 十分享受演员们用上海方言的表

  • Upload
    others

  • View
    3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北大学子看《雷雨》 - xmwb.xinmin.cnxmwb.xinmin.cn/resfile/2017-11-18/A09/A09.pdf · 了解。但熟悉《雷雨》剧本的他依旧 十分享受演员们用上海方言的表

! ! ! !沪剧《雷雨》昨晚首次走进北大。作为上海沪剧院与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三年合作计划”的第二年项目,《雷雨》的学生票早早售罄。演出后意犹未尽的学子纷纷期待明年之约。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指出,在外地高校推广沪剧乃至海派文化意义深远,必须坚持并且系统化。

!我们要走近你们"

昨日 !"点,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的大幕缓缓拉开,透亮厚实的红木旋转楼梯,不远处实木落地窗隔绝了屋外的勃勃生机……台上的周公馆不动声色的优雅又透着些许沉闷。当茅善玉以一身墨绿色旗袍款款走下楼梯时,立刻引发全场叫好。西装旗袍中的江南风情,吴侬软语里的婉转韵味再次诠释了曹禺的经典之作《雷雨》。两个半小时中,茅善玉的繁漪、“梅花奖”得主陈瑜的鲁妈、“白玉兰”获奖者朱俭的周萍、优秀青年演员洪豆豆的四凤等的表演

都令人赞叹不已。演出后,茅善玉特地带着主要

演员与近 #$$$ 名北大师生进行交流。“我们要走近你们,也希望你们走近我们……”

!不希望只是过客"

感受到沪剧院的用心,台下的北大师生特别“认同”。

来自湖南的北大研一学生聂卓首次接触沪剧,对于海派文化不算了解。但熟悉《雷雨》剧本的他依旧十分享受演员们用上海方言的表演,“有独特的味道”。现场也有部分考入北大的上海学生特地来聆听乡音。大三学生小吴很感慨,“在上海的时候很少听,没想到能在这里遇上,有回家的感觉,而且,我还蛮骄傲的。”

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创立于 %$$$年,每年至少要上演五六十场戏曲演出。在管理部主任刘

寿安看来,讲堂已成为全国戏曲爱好者必去的“打卡点”,并不断地辐射周边高校和地区。“上海沪剧院强大的阵容,精良的制作,对于戏曲文化有很好的推广作用。”他表示。另外,北大毕业生每年来上海工

作生活或者实习的不在少数。让五湖四海的同学更早更多地接触海派文化,感受上海话也有助于更好地融入环境。沪剧不失为一种体验方式。

特派记者 肖茜颖

!本报北京今日电"

新民网:www.xinmin.cn 24小时读者热线:962555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读者来信:[email protected] 首席编辑/胡 欣 视觉设计/戚黎明2017年11月18日/星期六

动态 9汇文 体

一路投递幸福和美好

从!

布罗镇的邮递员"

看原创儿童文学未来

北大学子看《雷雨》未名湖畔闻“软语”

! ! ! !虽然是舶来艺术,但歌剧在中国也走过了近一个世纪。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歌剧近一百年来,总体情况是有高原,但高峰不凸现。昨天,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歌剧论坛在衡山宾馆举行,来自全国的创作家、艺术家、评论家、专家、学者和歌剧观众济济一堂,围绕歌剧在当代如何“多元融合,创新发展”这一核心话题,从编剧、作曲、导演、理论等各个角度,深入探讨歌剧发展的相关命题,寻求中国民族歌剧的未来。

民族歌剧须国际化中国剧协副主席、著名剧作家、上海剧本

创作中心艺术总监罗怀臻说,一方面,目前的西洋歌剧还没有真正实现它的中国化,“如果不能在中国的观众眼中变成日常选择的审美形式和娱乐形式,还是没有真正在中国扎根落地。”另一方面,歌剧作为一个国际概念,民族歌剧就不得不面对国际化的问题,“我们现在回顾 &$余年来,在我们视野当中出现的这些经典歌剧实现国际化了吗?我们哪几部歌剧已经可以进行国际巡演了?如果做不到,是

形式问题、内容问题,还是观念问题?希望我们大家一起思考。”

寻找原因再想办法“我觉得我们现在民族歌剧,剧本创作的

问题比较大,有些词作家歌词写得很棒,也加入到歌剧剧本创作里面来,但是戏很差,不会刻画人物、不会组织情节,这些都是我们现在民族歌剧创作里面还存在的大问题。”音乐评

论家、中国音乐学院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居其宏还试图为民族歌剧的国际化寻找实现途径。他说,首先要去“三浮”,浮躁、浮浅、浮华;其次要学传统,紧跟时代要求;再者,要学西洋,“学习西方歌剧的精髓来壮大、武装我们民族歌剧的创作。”

改掉毛病放眼世界居其宏还恳切地说,“民族歌剧过去我讲

了很多它的好话,其实我也看到它里面的很多毛病,包括经典作品也有很多毛病。什么毛病?一是女强男弱。二是音乐语言比较陈旧,因为今天观众跟过去不一样了,我们的音乐语言要出新,特别是板腔体的运用。”

本报记者 孙佳音

国际艺术节格局论坛探寻中国民族歌剧未来

如何从“高原”走向“高峰”

!"#$

! ! ! !本报讯(记者 徐翌晟)第五届上海国际童书展昨天开幕,“一路投递幸福和美好———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上海论坛”上,作家高洪波、金波、海飞、刘海栖、张之路、梅子涵、秦文君等,以世纪出版集团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长篇童话《布罗镇的邮递员》获得本届“五个一工程奖”为契机,共同探讨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未来发展,如何书写中国式的童年。

出版人与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谈了对

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的看法。他认为,文学是对生命的观照,是对情感的滋养,儿童文学更是孩子精神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希望每一位作家都虔诚地对待笔下的文字,创作出更多充满智慧和生命力度,能够丰润孩子心灵的作品,而所有的出版者也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出版更多无愧于这个时代的精品。

论坛在作家梅子涵教授主持下,探讨了如何在儿童文学创作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原创儿童文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定位;儿童文学在中国梦大背景下的美学和艺术追求等主题。梅子涵既是作家,也对出版工作极为了解,他也提出编辑要有光芒,要用自己的视野照亮作家,“生活和文学都不是在这个站点下去就可以结束,生活和文学最后都是要到达更远方的站点,只要努力,远方站还会有更多的东西等候着你。”也正是少儿出版社编辑的鼓励

和慧眼,才发现了郭姜燕,她深情回忆了自己在少儿社遇到的启蒙老师梁燕:“我的第一本小说集是梁燕老师出版的,在少年文艺周庄杯比赛我得了一个优秀奖,当时优秀奖

'$$块。”之后认识了编辑朱艳琴,才一个周末,就决定出版,并帮助郭姜燕进行修改,“你只要用心地写,埋下种子,会有人给它阳光、雨露,让它发芽。”

!邮递员"与文字郭姜燕的童话《布罗镇的邮递员》天马行空写幻想之境,又

按照生活还原现实,她用美好的汉字讲述了动人的东方文化,它是真正属于中国孩子的美丽童话。

童话作家金波、张之路,分别从童话和小说的创作出发,各自谈了对郭姜燕作品的看法,他们也肯定了郭姜燕纯真质朴,又不失中国文化印记的写法,或许这才是中国式童话的发展方向。评论家徐妍提出,郭姜燕的童话里面虽然有很多欧美童话的情感之源、思想之源、叙述之源,但《布罗镇的邮递员》有我们自己本土的转换,童话里面有很多新世纪之后的中国人的情趣,诸如诚实、善良、慷慨、勇敢,这些品质都具有中国文化的印记。

上海沪剧院首次走进北大

! ! ! !前昨两天晚上,柏林爱乐乐团在艺术总监西蒙·拉特的带领下,携手著名钢琴家王羽佳,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连续上演了两场“德国宝沃乐动之夜·柏林爱乐乐团 %$(&上海音乐会”。柏林爱乐这支天团为上海观众献上了两场“高、精、尖”的音乐会,从开场到结束,观众的掌声和欢呼淹没了整座音乐厅。

本次西蒙·拉特所带来的曲目以柏林爱乐十分擅长的 )"世纪末至 %$

世纪初管弦乐名作为主。第一晚作为“德国式的晚宴”,呈现了理查·施特劳

斯短小而极具戏剧性的交响诗《唐璜》和勃拉姆斯在交响乐领域的封笔之作———《第四交响曲》。中国钢琴家王羽佳演奏了以高难度著称的巴托克《第二钢琴协奏曲》,掀起了一阵演出的高潮。

为沪上听众特别呈现的第二晚则是一场“俄罗斯式的狂欢”。在乐团五月初举行的 %$!&*!+音乐季新闻发布会上,西蒙·拉特说:“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交响曲》是我在离开这支乐团以前,无论如何想要和他们一起演奏的一部作品。”十分幸运,他把这部乐曲

带到了上海,让现场观众也感受到了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演出上半场是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这部芭蕾史上最富有视觉观感的音乐,通过琳琅满目的音响戏谑地讲述了一段发生在三个木偶之间的“三角恋”故事,引人入胜。除此之外,柏林爱乐还演奏了韩国当代作曲家陈银淑的一首新作,以作为对亚洲人民的致敬。不少乐迷感慨:“能够在一个时代即将终结的时刻现场聆听西蒙·拉特与柏林爱乐的‘天鹅之歌’,终生难忘。”

见习记者 赵玥

柏林爱乐奉献两场“高精尖”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