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青纱 Q ingsha 3 责任编辑 高则平 2018 10 19 版式设计 于峰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第 1795 期 记忆:骑驴去上晚自习 徐亚光 现在,农村牧区的初中生都可以在 学校住宿上学了,这与 20 世纪七八十年 代相比真的是天壤之别。1979 年,我在 敖汉旗古鲁板蒿乡山嘴学校读七年级。 那时高考刚刚恢复,村中有一青年考上 了新惠师范,在全村的家家户户引起了 强烈震动。人们坐在一起的话题都离不 开这个考上学的人。学校更是以他为榜 样,班会、校会上,班主任和校长都把他 树为学习标杆,督促学生勤奋学习。 我们班级当时的语文老师是一方名 师齐志友老师,他给我们讲周恩来总理 年轻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 事后,命题了一篇题为《我的理想》的作 文。大多数学生都立志考上大中专院 校,成就一番事业,做到“又红又专”,为振 兴中华作出贡献。到了 10 月末,学校为 了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了一项措施,就是 到校上晚自习,我们前白音海村离学校 8 里路,学校不能住宿,放了学回到家, 再去学校上晚自习而后再跑回家,跑了 几天就到了 11 月份,很疲劳,有时天气还 很冷,怎么办呢?当时很少有自行车,于 是有的同学就提出骑毛驴去上晚自习。 一开始是我们 3 个人,第一天骑毛 驴走在上学路上,许多人都笑我们,到了 学校,老师和同学们也感到很新奇,有的 说我们“出洋相”。可我们往返的速度加 快了,十里八村的同学,谁也不如我们先 到校,晚自习后先到家。没有几天的工 夫,同村的十多名学生就都骑毛驴去上 晚自习,当时也有不少人议论,说那毛驴 是用于生产劳动的,怎么让学生“乱抓 挠”,上个晚自习还得骑驴。冬天不让毛 驴养好膘,明年开春准“趴蛋” —即体 力不支,干不了农活。有的人还针对其 中一位女同学说,男孩子骑驴去就算了, 一个女孩子怎么也骑。那位女同学上进 心非常强,怕被同学拉下课程,来了倔 劲,说男生女生一样,照骑不误。我们顶 着这些议论,每天骑着小毛驴乐此不疲 地往返于学校和家中,不管天有多黑有 多冷。 当时,大多数同学在晚自习时都很 用功。一名同学骑毛驴把屁股“铲”了, 即毛驴脊背把屁股底下的皮肤磨破了, 多加上一层麻袋片当垫子放在屁股下坚 持着。有时天特别冷,在没有棉鞋、棉帽 子的情况下还依然不耽误晚自习,教室 里就有一只小火炉子,有时还不好烧,冒 烟呛人。有一家哥俩同去上晚自习,自 家仅有一头驴,哥俩一起骑了几天。家 长说毛驴掉膘掉得很厉害不让骑了,但 怕耽误课程,哥俩就又步下跑。可下了 晚自习后他俩在后面很孤单,回来得又 晚。我们一人骑一头毛驴的,肩上背着 书包,有时让毛驴跑得慢,有时让毛驴跑 得快,自己支配,感到很自在,他们哥俩 坚持几天后就坚持不住了。后来,放学 回家吃完饭后也背上书包说去上晚自 习,但是到村西就去一家玩扑克“夹马 掌”了。估计我们下自习快到家时,哥俩 就背上书包回家。可是有一天玩到了深 夜,家长找他们才知道真相。哥俩挨了 他爹一顿打。他哥俩就诉苦,说别人有 毛驴骑少挨冻,人多不害怕,他们俩步下 走既挨冻又害怕。家里大人没有办法, 就让他俩一人骑一天轮流去上晚自习。 当时上晚自习,全是老师讲题辅导, 上课的老师特别认真负责,克服了不少 困难。教数学的王玉卓老师和彭彦明老 师两人家都在外地,彭老师是家在赤峰 的下乡知青。他们住在学校,以苦为乐, 冬天第二顿饭往往是下了晚自习才能吃 上。俩人还经常逗乐。有一次下晚自习 我去送卷子,听到彭老师问:“菜刀在哪 儿?”王老师答:“我知道。”“快说在哪,我 忙着切菜!”“在刀把上呗!”而后俩人一 阵大笑。王、彭两位老师都喜欢吸烟,彭 老师有一次在批改作业时同王老师要烟 抽,王老师也“断了顿”,顺手把一根白粉 笔递给了彭老师,彭老师放在嘴里,还找 火柴要点…… 我们骑驴上自习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后因 12 月上旬的一场足尺深的大雪造成 不便而停止。这段时间,我们的收获很 大,成绩提高得也很快。在第二年升八年 级时,山嘴学校比其他村校升学率高出许 多。当时古鲁板蒿中学八年级从四个乡 镇招生,我们骑驴上自习的同学中有一人 在千余人的考生中考入了前三名。真的 是如村中人所言, “小毛驴没有白骑”。至 40 年的历史再次证明,确实如此,其中 的学生大多考上了大学和中专,成为社会 有用之才,有的还颇有建树。 后来我以散文《骑驴去上晚自习》记 录了这段经历。2007 年编辑散文集《三 维馨香》时当面征求著名作家、辽宁省作 家协会主席金河先生的意见,他特意点 评了这篇散文,很欣赏地说:“这篇有特 色!”并提笔留言:人生机会永远多于困 难。2008 4 月,我进京参加第三届海 内外华语文学创作笔会,时任中国文联 创联部副主任、曾任茅盾文学奖评委的 李朝全先生点评了我的散文集《三维馨 香》,举例《骑驴去上晚自习》说,“具有时 代性、地域性和代表性”,包括《骑驴去上 晚自习》在内的散文集《三维馨香》荣获 第三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笔会散文集 类一等奖。画家、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 理事徐耀以此篇散文为题材,创作了一 幅画,名称叫《上晚自习》,画面是几个骑 驴的学生,其中有一穿红棉袄的女孩。 并作题记:读徐亚光散文《骑驴去上晚自 习》,作品真实反映了七十年代末,农村 孩子不怕朔风透骨战胜困难的求学精 神。为之感动。 不要忘却《兰亭序》的文学地位 孙书林 二中师表 (下) 张玉祥 治学严谨马汉东 马汉东老师教我们化学。他是赤峰 县(今松山区)大庙人, 1915 年出生书香 世家,其父马昆是私塾先生,擅长书画, 通晓乐器,还研学中医,在十里八乡很受 人尊敬。良好的家教,使马汉东兴趣广 泛,博学多闻, 17 岁考入省立赤峰中学, 23 岁毕业于承德师范,后又进吉林一所 高等学校,专攻化学博物专业。马老师 授课,从不照本宣科。他常常以讲故事 开始(如讲怎样用火药和碗碴子炸狐 狸),以书归正传(本课重点)结尾。每次 上课,他都采用“一听二看三问”的授课 方式:一听就是上课前 20 分钟不许学生 翻书,只许认真听讲;二看,讲完重点后 才允许学生看书画重点;三问就是欢迎 学生提问。他说:“任何教学方式都不如 学生自己提问题的方式好处多,可以毫 不夸张地说,谁提的问题多,谁学习的知 识就多。”课后他又告诉我们:犹太人教 育孩子,从来不问你在学校学到了什么, 而是问你向老师提出过几个问题。为了 鼓励学生提问,他讲课时要求凡是基础 知识一定要熟记,不能有一丝一毫懈怠; 凡是举一反三的问题,可以发挥对,也可 以发挥错,重在敢发挥。 马老师虽然是化学老师,但却为学 生们树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榜样:吹 打弹拉样样叫好;老师篮球比赛,他是得 分最多的中锋;一个校医忙不过来,他 是兼职校医,医术比医院的大夫还专 业。1954 年和 1960 年两次当选原赤峰 市人大代表。他还是市政协委员,不仅 参加过自治区政协会议,而且在大会上 为自治区繁荣和发展建言献策, 15 分钟 的发言,在全场博得二十几次掌声。 可惜的是,因为他会说一口流利的 日语,“文革”时被诬陷为“日本特务”而 遭受迫害。1974 年,年仅 58 岁的他就英 年早逝。数百名二中师生闻讯后都赶来 参加他的追悼会,为这位德高望重的老 师送行。 乐观豁达罗宗义 他是四川成都附近一个小镇—华 阳县永安镇的穷孩子,天资聪颖,勤奋好 学, 16 岁就以骄人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 大学中文系。 他是北师大的高材生,专攻现代文 学专业,研究鲁迅,研究茅盾,见解独到, 论文翘楚,在全系都名声大噪。 他堪称神童和才子,却早早被戴上 了一顶“右派”帽子,像孙悟空头上的紧 箍咒一样,冰冷僵硬,一毕业就发配到塞 北一个小城 —哈达街就业,进入二中 教书。 他就是二中语文老师罗宗义。 罗老师中等个,国字脸,浓眉大眼, 肤色略显黝黑。虽然课下沉默寡言,但 一走上讲台,立刻口若悬河,激情亢奋。 他操着家乡味浓重的四川话,底气十足, 声音洪亮。板书尤其工整漂亮,许多同 学能写一手好字无一不是受他影响。他 讲课的特点,一如他的名字,往讲台上一 站,就开宗明义。讲鲁迅先生的小说 《药》,他先把故事中的人物写在黑板上, 然后抓住主要情节和对话娓娓展开,让 同学们宛若听评书一样进入课本。可以 毫不夸张地说,时至今日,我们的耳畔还 不时响起他讲《药》时发出的“夏四奶奶” 的川音(奶字四川话念 lǎi )。为了让同 学们全面了解鲁迅和茅盾,他还在课余 时间开设讲座,介绍鲁迅的小说和杂文, 介绍茅盾的长篇大作《子夜》。为了提高 学生的写作水平,即使在南山校田劳动 时,他一边和同学们抬土平整耕地,一边 教我们几十个成语。那时,新华书店没 有《成语词典》可买,他就鼓励我们自己 编写《成语词典》。曹禺的《雷雨》没选入 课本,他就利用节假日给我们讲这个剧 的结构、人物设计和艺术手法。在他的 引导下,我们上一届有个同学甚至书写 了一出三幕话剧。虽然同学都知道他是 “右派”,但在课堂上他的脸上总是展现 出灿烂的笑容,课下也难见他愁眉苦 脸。对喜欢文科的学生,他关照有加;对 喜欢理科的学生,他也从不苛求。每年 高考前夕,他都把他预测的作文题目写 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参考。在他的精心辅 导下,喜欢文科的学生进步很快,喜欢理 科的学生也都文理齐头并进。我的大师 兄高云华, 1962 年高考,作文题目是《说 不怕鬼》,以 96 分争得自治区作文状元; 第二年( 1963 年)高考,作文题目是《唱国 际歌时想起的》,我得了 95 分,也在自治 区名列第一,都为母校争了光。30 年后 我和高云华见到罗老师时,还再一次以 此为话题向他表示感谢。 厦门骄子郭子谭 郭老师 1934 年出生在风景秀丽的 厦门, 1955 7 月毕业于中央体育学院, 是这所体育界最高学府的首届毕业生。 本来毕业时他已内定留校,当他得知同 他一起留校的一名女同学因未婚夫分到 外地而焦躁不安,就主动把留校的名额 让给了那个男同学,他自己则毅然选择 了去热河省赤峰。 大郭老师也是一米八五的大个。可 能是因为常年在室外上课,栉风沐雨,雪 打日晒,眉清目秀的脸上呈现健康的古 铜色,头发也有些稀疏,但两眼炯炯有 神,见到同学们总是笑容可掬。 每次上体育课,他都用乡音浓重的 闽南话阐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接 着,他会参照天气变化、学生们的年龄和 性别有所不同安排五分钟的热身,进入 正式教学内容,他都亲自示范,耐心讲 解,细心辅导,有时一个鱼跃式前滚翻他 会给学生做十几次。临下课时,他又毫 不吝惜地拿出五分钟带领学生们做一个 十分有趣的游戏,使学生们下课后全身 充满运动的活力,为进入教室上好下节 课提供最佳的精神状态。有鉴于此,同 学们都愿意上体育课,即使身体不舒服 的同学也不愿意请假。 更让同学们惊讶和钦佩的是, 1960 8 月末,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正当全 校师生在操场上练队形时,郭子谭老师 放暑假从厦门返回学校,和他并肩而行 的是一位漂亮的女士,她身穿一件玫瑰 色的风衣,烫着有如海涛波浪般起伏的 披肩发,脚穿一双粉红色的高跟鞋,落落 大方地挽着郭老师的左臂,款款走进校 园。师生们都惊呆了,因为在那个年代, 这位女士的打扮和风度,不啻是一位电 影明星莅临,真是鲜艳夺目、光彩照人。 很快大家都知道,这位女士叫黄秀珠,是 印度尼西亚华侨,早在 1955 年郭子谭大 学还没毕业时就爱上了他。最后谈婚论 嫁时,黄秀珠讲了唯一一个条件:郭子谭 调回厦门市,离开那个塞北小城。郭子 谭却表示:“我是体育界最高学府培养的 人才,厦门市不缺少我,可内蒙古需要 我,我与赤峰二中已结下了不解之缘,走 不开、离不了。”就这样,一直争论了五 年,最后还是黄秀珠折服了,她不但同郭 子谭共同牵手步入了婚姻殿堂,而且也 心甘情愿地调到了赤峰工作。直到临退 休前,黄秀珠才调回厦门照顾家人。郭 子谭退休后也重返故乡。 除了上述五位老师,还有许多老师 为二中的发展壮大、为数以千计的学子 学业有成贡献了毕生精力。有的老师已 经辞世,有的老师已步入耄耋之年。我 们思念他们、缅怀他们,我们向他们鞠 躬,向他们致敬,一千次一万次表示谢 意;他们的嘉言懿行和师德师风,不仅永 远载入二中史册,而且也将永远植入千 千万万二中学子的心中。 近来我拜读《古文观止》,意外看 到六朝唐文中,王羲之的《兰亭序》排 在显赫位置,顿时喜不自禁,由衷赞赏 编著者的慧眼识珠。这说明,王羲之 的《兰亭序》文学价值绝不可小视。然 而,千百年来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 美学意义被世间推崇备至,也由于他 被誉为行书之祖,《兰亭序》文学地位 和价值却被忽略被掩盖了。王羲之的 《兰亭序》确实是中国书法最高典范, 但是,我们别忘了,《兰亭序》还是中国 散文的经典之作。 只有 324 个字的《兰亭序》,字字珠 玑,美轮美奂,不容置疑。可是,历史 的老人却和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 玩笑,那些历代文人墨客几乎很少在 意《兰亭序》的内容,更没有去思考其 文学地位的高下,只是单纯在书法美 学上痴迷不已,很多人每天都要临摹 一遍《兰亭序》,有的熟练到也不看字 帖,干脆默写,甚至连王羲之写错的地 方也写错,改的地方也一模一样地 改。有趣的是,就连唐太宗李世民也 成为王羲之《兰亭序》的铁杆粉丝,常 常观赏揣摩临写,痴迷到下令褚遂良、 冯承素等人临摹,至此,整个朝廷上下 包括莘莘学子、普通百姓形成了一种 全民书法崇拜。甚至李世民独吞真迹 帖本,竟然下令将《兰亭序》作为他的 陪葬品…… 《兰亭序》书法意义自不赘言,我 只想从文学意义上来谈及个人的认 知。其一,丰厚的人生哲理性。王羲 之在《兰亭序》中抒发自己人生襟怀时 指出,人的一生有两种要求,对内实现 抱负,对外寄托山水,这两个方面无所 谓好坏,却都会遇到安静和躁动问 题。不大喜大悲,选择的意念是生和 死是同一件事,长寿和短命是同一件 事,而我选择的意念是,把古人、今人 和后人看成是同一件事,时间就会像 流水一样贯穿起来,今天的兰亭聚会 也会流传下去。这种人生哲理深刻隽 永,振聋发聩。我特别要说明的是,历 代圣人先贤,尽管各有论述,只有《兰 亭序》里的人生哲理别开生面、别具一 格,读之让人倍觉新鲜,耳聪目明,作 者的豁达大度超然也跃然纸上了。 其二,有名句点缀其间。名句历 来为传神之句、传世之魂。唐诗宋词 等诗篇名句比比皆是,还有流传千古 的名篇散文里无一不是名句耀眼,特 别是司马迁的《史记》更是名句瞩目。 在《兰亭序》里,名句随处可见:“群贤 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 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 至”“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 作”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则是文中 的灵魂。我认为,寻找名句是我们后 人写作功力显现的一个重要标志。可 惜,一些写作者对锤炼名句忽视了,或 者因缺乏功力而使作品黯然失色。 其三,文笔清新自然,优雅而不失 绰约。这首先要看到王羲之在《兰亭 序》中运用较多的骈文,却毫无斧凿痕 迹,这就是大家的文笔。清新悠缓,如 行云流水则是王羲之《兰亭序》的一大 特色。特别是作者对兰亭景貌风光的 描写,更是无与伦比,“天朗气清,惠风 和畅”“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等 等,而且现场感强烈,极为生动,即便 是在议论中也会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所以,我们不能不说,这位书圣文学大 师也。 其四,王羲之的《兰亭序》还为后 人写序树立了非凡风范。他没有用抽 象的一般化议论,而是运用散文美文 的笔触作序,使得文字美不胜收,如同 喝了杯美酒,让人陶醉其中。这便是 王羲之的智慧和高超之处。序言究竟 怎么写,读了短短的 324 个文字就会豁 然开朗了。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认定,从文学 价值来说,《兰亭序》完全不亚于陶渊 明的《归去来兮辞》,可以和王勃的《滕 王阁序》媲美,和范仲淹的《岳阳楼 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量齐观 ……其文学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我不会忽略一个夏天的拥堵 庭院不再幽深,蜘蛛不再结网 如果一尾鱼可以闯入视线 那必是陶罐依然结实 雨水依然保有温度 花草不再低语 而变换颜色的戏码 只有田野最忠实剧本 我看到的预言 渐变的街道和空巷 黄色和红色是主打歌 一只破茧的蝶,已经飞翔两季 浅唱低吟处 关于季节的定律 被一片落叶带入童话 心跳在栖息的地方 随光线跌入更加深邃的幽谷 一株木棉斩获全部的美 农田有灵魂植入 眼睛在做春夏的加减法 所有眼神都是火焰 燃烧每一株稻、桑叶和白桦树 果实充盈的山峰 天空看不见云的坍塌 玉米坚硬的骨骼 撑起蒙古高原的最后的道场 秋的底片 素心 没有妈妈的中秋月还美吗? 美!这是妈妈的心愿 人间残缺, 不影响月亮的努力 象形的圆 补我们心里的洞 那里不贮存泪水 贮满月光 有月光,就能洒扫庭除 秋风比月亮先期到达 三角梅正吞噬自己的叶子 我在啃母亲留下的半块月饼 月饼比月光坚硬 已成为我身体里的结石 月圆时,会立一座碑 心脏,交出默契 在残缺的美中穿越中秋 万家灯火,万朵圆心 一个节日,在秋天 脱靶,爱却正中靶心 在残缺的美中穿过中秋 张景慧 秋高气爽雁成行, 野鹭衔云别故乡。 红叶黄花千里岗, 新菽晚稻百箩筐。 塞外红城飞柳絮, 金河上下舞梨花。 西风卷起千堆雪, 马踏琼瑶万里沙。 的哥老刀晚饭后接老婆的班出 车,驶出小区拐上临潢大街,就碰上 了两个打车的人,一男一女,四五十 岁的样子,两人说去火车站。 老刀以为他俩是夫妇,听了一会 儿唠嗑又否认了这个判断。 男的特能说,女的显得兴奋,羡 慕。 男的问,你那门市挑了没再干点 啥。 干啥也不赚钱,没干。 我三个月前跟着朋友进了一个 项目,我投了 10 万元,昨天结算,挣了 三万三千块。你看我手机上有截图。 呀,真的呀!这是啥项目? 叫什么币投资,我那个朋友投 30 万,已经挣 17 万多了。这玩意投的多 赚的也多。 好是好,可咱没那么多钱呀。 你不做这个,我还有个项目。“鼻 净”,听说没。专治各类鼻炎的,外国 的,绝对好使。我做一年半了,咱俩 要不是老同学我还真不想告诉你。 治鼻炎的好卖吗? 好卖吗!我现在进到八档了,说 白了算中层干部了。现在得鼻炎、过 敏的多多呀。 那倒是。卖给谁呢?开店得多 少费用。 你是真落伍了,开啥店,手机上 全搞定。 手机就搞定了? 嘎吱。车停下了。 到了。老刀说。 男的问多少钱? 老刀说 500 元。 啊!显示器不是 15 元吗?男的 说。 你想钱想疯了吧,女的道。我的 车我说了算,一分不少。你这是明抢 呀。报警!报警!报吧,外面就是派 出所。 女的摔门而出。 民警跑来,见是老刀,老刀眼神 向后座一瞥,民警开了车门就把那个 男的扯出去带进了派出所。 女的惊愕了,怎么把同学带走 了? 半个小时后,女的和老刀出了派 出所,女的连声说:“对不起师傅,没 想到他是个传销头目,谢谢你救了 我。” 女人很好奇,您怎么看出他是传 销的? 听出来的。 你和传销有仇? 一年前我儿子差点被他们害死。 张广建 偶遇你

二中师表 (下) 不要忘却《兰亭序》的文学地位 · 版 责任编辑 高则平 2018年10月19日 ... 1979年,我在 敖汉旗古鲁板蒿乡山嘴学校读七年级。

  • Upload
    others

  • View
    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青纱 Qingsha 3 版责任编辑 高则平

2018年10月19日

版式设计 于峰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第1795期

记忆:骑驴去上晚自习

徐亚光

现在,农村牧区的初中生都可以在

学校住宿上学了,这与 20 世纪七八十年

代相比真的是天壤之别。1979 年,我在

敖汉旗古鲁板蒿乡山嘴学校读七年级。

那时高考刚刚恢复,村中有一青年考上

了新惠师范,在全村的家家户户引起了

强烈震动。人们坐在一起的话题都离不

开这个考上学的人。学校更是以他为榜

样,班会、校会上,班主任和校长都把他

树为学习标杆,督促学生勤奋学习。

我们班级当时的语文老师是一方名

师齐志友老师,他给我们讲周恩来总理

年轻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

事后,命题了一篇题为《我的理想》的作

文。大多数学生都立志考上大中专院

校,成就一番事业,做到“又红又专”,为振

兴中华作出贡献。到了 10 月末,学校为

了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了一项措施,就是

到校上晚自习,我们前白音海村离学校

有 8里路,学校不能住宿,放了学回到家,

再去学校上晚自习而后再跑回家,跑了

几天就到了 11月份,很疲劳,有时天气还

很冷,怎么办呢?当时很少有自行车,于

是有的同学就提出骑毛驴去上晚自习。

一开始是我们 3 个人,第一天骑毛

驴走在上学路上,许多人都笑我们,到了

学校,老师和同学们也感到很新奇,有的

说我们“出洋相”。可我们往返的速度加

快了,十里八村的同学,谁也不如我们先

到校,晚自习后先到家。没有几天的工

夫,同村的十多名学生就都骑毛驴去上

晚自习,当时也有不少人议论,说那毛驴

是用于生产劳动的,怎么让学生“乱抓

挠”,上个晚自习还得骑驴。冬天不让毛

驴养好膘,明年开春准“趴蛋”——即体

力不支,干不了农活。有的人还针对其

中一位女同学说,男孩子骑驴去就算了,

一个女孩子怎么也骑。那位女同学上进

心非常强,怕被同学拉下课程,来了倔

劲,说男生女生一样,照骑不误。我们顶

着这些议论,每天骑着小毛驴乐此不疲

地往返于学校和家中,不管天有多黑有

多冷。

当时,大多数同学在晚自习时都很

用功。一名同学骑毛驴把屁股“铲”了,

即毛驴脊背把屁股底下的皮肤磨破了,

多加上一层麻袋片当垫子放在屁股下坚

持着。有时天特别冷,在没有棉鞋、棉帽

子的情况下还依然不耽误晚自习,教室

里就有一只小火炉子,有时还不好烧,冒

烟呛人。有一家哥俩同去上晚自习,自

家仅有一头驴,哥俩一起骑了几天。家

长说毛驴掉膘掉得很厉害不让骑了,但

怕耽误课程,哥俩就又步下跑。可下了

晚自习后他俩在后面很孤单,回来得又

晚。我们一人骑一头毛驴的,肩上背着

书包,有时让毛驴跑得慢,有时让毛驴跑

得快,自己支配,感到很自在,他们哥俩

坚持几天后就坚持不住了。后来,放学

回家吃完饭后也背上书包说去上晚自

习,但是到村西就去一家玩扑克“夹马

掌”了。估计我们下自习快到家时,哥俩

就背上书包回家。可是有一天玩到了深

夜,家长找他们才知道真相。哥俩挨了

他爹一顿打。他哥俩就诉苦,说别人有

毛驴骑少挨冻,人多不害怕,他们俩步下

走既挨冻又害怕。家里大人没有办法,

就让他俩一人骑一天轮流去上晚自习。

当时上晚自习,全是老师讲题辅导,

上课的老师特别认真负责,克服了不少

困难。教数学的王玉卓老师和彭彦明老

师两人家都在外地,彭老师是家在赤峰

的下乡知青。他们住在学校,以苦为乐,

冬天第二顿饭往往是下了晚自习才能吃

上。俩人还经常逗乐。有一次下晚自习

我去送卷子,听到彭老师问:“菜刀在哪

儿?”王老师答:“我知道。”“快说在哪,我

忙着切菜!”“在刀把上呗!”而后俩人一

阵大笑。王、彭两位老师都喜欢吸烟,彭

老师有一次在批改作业时同王老师要烟

抽,王老师也“断了顿”,顺手把一根白粉

笔递给了彭老师,彭老师放在嘴里,还找

火柴要点……

我们骑驴上自习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后因 12月上旬的一场足尺深的大雪造成

不便而停止。这段时间,我们的收获很

大,成绩提高得也很快。在第二年升八年

级时,山嘴学校比其他村校升学率高出许

多。当时古鲁板蒿中学八年级从四个乡

镇招生,我们骑驴上自习的同学中有一人

在千余人的考生中考入了前三名。真的

是如村中人所言,“小毛驴没有白骑”。至

今 40年的历史再次证明,确实如此,其中

的学生大多考上了大学和中专,成为社会

有用之才,有的还颇有建树。

后来我以散文《骑驴去上晚自习》记

录了这段经历。2007 年编辑散文集《三

维馨香》时当面征求著名作家、辽宁省作

家协会主席金河先生的意见,他特意点

评了这篇散文,很欣赏地说:“这篇有特

色!”并提笔留言:人生机会永远多于困

难。2008 年 4 月,我进京参加第三届海

内外华语文学创作笔会,时任中国文联

创联部副主任、曾任茅盾文学奖评委的

李朝全先生点评了我的散文集《三维馨

香》,举例《骑驴去上晚自习》说,“具有时

代性、地域性和代表性”,包括《骑驴去上

晚自习》在内的散文集《三维馨香》荣获

第三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笔会散文集

类一等奖。画家、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

理事徐耀以此篇散文为题材,创作了一

幅画,名称叫《上晚自习》,画面是几个骑

驴的学生,其中有一穿红棉袄的女孩。

并作题记:读徐亚光散文《骑驴去上晚自

习》,作品真实反映了七十年代末,农村

孩子不怕朔风透骨战胜困难的求学精

神。为之感动。

不要忘却《兰亭序》的文学地位

孙书林

二中师表 (下)

张玉祥

治学严谨马汉东马汉东老师教我们化学。他是赤峰

县(今松山区)大庙人,1915 年出生书香

世家,其父马昆是私塾先生,擅长书画,

通晓乐器,还研学中医,在十里八乡很受

人尊敬。良好的家教,使马汉东兴趣广

泛,博学多闻,17 岁考入省立赤峰中学,

23 岁毕业于承德师范,后又进吉林一所

高等学校,专攻化学博物专业。马老师

授课,从不照本宣科。他常常以讲故事

开 始(如 讲 怎 样 用 火 药 和 碗 碴 子 炸 狐

狸),以书归正传(本课重点)结尾。每次

上课,他都采用“一听二看三问”的授课

方式:一听就是上课前 20 分钟不许学生

翻书,只许认真听讲;二看,讲完重点后

才允许学生看书画重点;三问就是欢迎

学生提问。他说:“任何教学方式都不如

学生自己提问题的方式好处多,可以毫

不夸张地说,谁提的问题多,谁学习的知

识就多。”课后他又告诉我们:犹太人教

育孩子,从来不问你在学校学到了什么,

而是问你向老师提出过几个问题。为了

鼓励学生提问,他讲课时要求凡是基础

知识一定要熟记,不能有一丝一毫懈怠;

凡是举一反三的问题,可以发挥对,也可

以发挥错,重在敢发挥。

马老师虽然是化学老师,但却为学

生们树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榜样:吹

打弹拉样样叫好;老师篮球比赛,他是得

分最多的中锋;一个校医忙不过来,他

是 兼 职 校 医 ,医 术 比 医 院 的 大 夫 还 专

业。1954 年和 1960 年两次当选原赤峰

市人大代表。他还是市政协委员,不仅

参加过自治区政协会议,而且在大会上

为自治区繁荣和发展建言献策,15 分钟

的发言,在全场博得二十几次掌声。

可惜的是,因为他会说一口流利的

日语,“文革”时被诬陷为“日本特务”而

遭受迫害。1974 年,年仅 58 岁的他就英

年早逝。数百名二中师生闻讯后都赶来

参加他的追悼会,为这位德高望重的老

师送行。

乐观豁达罗宗义他是四川成都附近一个小镇——华

阳县永安镇的穷孩子,天资聪颖,勤奋好

学,16 岁就以骄人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

大学中文系。

他是北师大的高材生,专攻现代文

学专业,研究鲁迅,研究茅盾,见解独到,

论文翘楚,在全系都名声大噪。

他堪称神童和才子,却早早被戴上

了一顶“右派”帽子,像孙悟空头上的紧

箍咒一样,冰冷僵硬,一毕业就发配到塞

北一个小城——哈达街就业,进入二中

教书。

他就是二中语文老师罗宗义。

罗老师中等个,国字脸,浓眉大眼,

肤色略显黝黑。虽然课下沉默寡言,但

一走上讲台,立刻口若悬河,激情亢奋。

他操着家乡味浓重的四川话,底气十足,

声音洪亮。板书尤其工整漂亮,许多同

学能写一手好字无一不是受他影响。他

讲课的特点,一如他的名字,往讲台上一

站 ,就 开 宗 明 义 。 讲 鲁 迅 先 生 的 小 说

《药》,他先把故事中的人物写在黑板上,

然后抓住主要情节和对话娓娓展开,让

同学们宛若听评书一样进入课本。可以

毫不夸张地说,时至今日,我们的耳畔还

不时响起他讲《药》时发出的“夏四奶奶”

的川音(奶字四川话念 lǎi)。为了让同

学们全面了解鲁迅和茅盾,他还在课余

时间开设讲座,介绍鲁迅的小说和杂文,

介绍茅盾的长篇大作《子夜》。为了提高

学生的写作水平,即使在南山校田劳动

时,他一边和同学们抬土平整耕地,一边

教我们几十个成语。那时,新华书店没

有《成语词典》可买,他就鼓励我们自己

编写《成语词典》。曹禺的《雷雨》没选入

课本,他就利用节假日给我们讲这个剧

的结构、人物设计和艺术手法。在他的

引导下,我们上一届有个同学甚至书写

了一出三幕话剧。虽然同学都知道他是

“右派”,但在课堂上他的脸上总是展现

出 灿 烂 的 笑 容 ,课 下 也 难 见 他 愁 眉 苦

脸。对喜欢文科的学生,他关照有加;对

喜欢理科的学生,他也从不苛求。每年

高考前夕,他都把他预测的作文题目写

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参考。在他的精心辅

导下,喜欢文科的学生进步很快,喜欢理

科的学生也都文理齐头并进。我的大师

兄高云华,1962 年高考,作文题目是《说

不怕鬼》,以 96 分争得自治区作文状元;

第二年(1963年)高考,作文题目是《唱国

际歌时想起的》,我得了 95 分,也在自治

区名列第一,都为母校争了光。30 年后

我和高云华见到罗老师时,还再一次以

此为话题向他表示感谢。

厦门骄子郭子谭郭老师 1934 年出生在风景秀丽的

厦门,1955 年 7 月毕业于中央体育学院,

是这所体育界最高学府的首届毕业生。

本来毕业时他已内定留校,当他得知同

他一起留校的一名女同学因未婚夫分到

外地而焦躁不安,就主动把留校的名额

让给了那个男同学,他自己则毅然选择

了去热河省赤峰。

大郭老师也是一米八五的大个。可

能是因为常年在室外上课,栉风沐雨,雪

打日晒,眉清目秀的脸上呈现健康的古

铜色,头发也有些稀疏,但两眼炯炯有

神,见到同学们总是笑容可掬。

每次上体育课,他都用乡音浓重的

闽南话阐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接

着,他会参照天气变化、学生们的年龄和

性别有所不同安排五分钟的热身,进入

正式教学内容,他都亲自示范,耐心讲

解,细心辅导,有时一个鱼跃式前滚翻他

会给学生做十几次。临下课时,他又毫

不吝惜地拿出五分钟带领学生们做一个

十分有趣的游戏,使学生们下课后全身

充满运动的活力,为进入教室上好下节

课提供最佳的精神状态。有鉴于此,同

学们都愿意上体育课,即使身体不舒服

的同学也不愿意请假。

更让同学们惊讶和钦佩的是,1960年 8 月末,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正当全

校师生在操场上练队形时,郭子谭老师

放暑假从厦门返回学校,和他并肩而行

的是一位漂亮的女士,她身穿一件玫瑰

色的风衣,烫着有如海涛波浪般起伏的

披肩发,脚穿一双粉红色的高跟鞋,落落

大方地挽着郭老师的左臂,款款走进校

园。师生们都惊呆了,因为在那个年代,

这位女士的打扮和风度,不啻是一位电

影明星莅临,真是鲜艳夺目、光彩照人。

很快大家都知道,这位女士叫黄秀珠,是

印度尼西亚华侨,早在 1955 年郭子谭大

学还没毕业时就爱上了他。最后谈婚论

嫁时,黄秀珠讲了唯一一个条件:郭子谭

调回厦门市,离开那个塞北小城。郭子

谭却表示:“我是体育界最高学府培养的

人才,厦门市不缺少我,可内蒙古需要

我,我与赤峰二中已结下了不解之缘,走

不开、离不了。”就这样,一直争论了五

年,最后还是黄秀珠折服了,她不但同郭

子谭共同牵手步入了婚姻殿堂,而且也

心甘情愿地调到了赤峰工作。直到临退

休前,黄秀珠才调回厦门照顾家人。郭

子谭退休后也重返故乡。

除了上述五位老师,还有许多老师

为二中的发展壮大、为数以千计的学子

学业有成贡献了毕生精力。有的老师已

经辞世,有的老师已步入耄耋之年。我

们思念他们、缅怀他们,我们向他们鞠

躬,向他们致敬,一千次一万次表示谢

意;他们的嘉言懿行和师德师风,不仅永

远载入二中史册,而且也将永远植入千

千万万二中学子的心中。

近来我拜读《古文观止》,意外看到六朝唐文中,王羲之的《兰亭序》排在显赫位置,顿时喜不自禁,由衷赞赏编著者的慧眼识珠。这说明,王羲之的《兰亭序》文学价值绝不可小视。然而,千百年来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美学意义被世间推崇备至,也由于他被誉为行书之祖,《兰亭序》文学地位和价值却被忽略被掩盖了。王羲之的

《兰亭序》确实是中国书法最高典范,但是,我们别忘了,《兰亭序》还是中国散文的经典之作。

只有324个字的《兰亭序》,字字珠玑,美轮美奂,不容置疑。可是,历史的老人却和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那些历代文人墨客几乎很少在意《兰亭序》的内容,更没有去思考其文学地位的高下,只是单纯在书法美学上痴迷不已,很多人每天都要临摹一遍《兰亭序》,有的熟练到也不看字帖,干脆默写,甚至连王羲之写错的地方也写错,改的地方也一模一样地改。有趣的是,就连唐太宗李世民也成为王羲之《兰亭序》的铁杆粉丝,常常观赏揣摩临写,痴迷到下令褚遂良、冯承素等人临摹,至此,整个朝廷上下包括莘莘学子、普通百姓形成了一种全民书法崇拜。甚至李世民独吞真迹帖本,竟然下令将《兰亭序》作为他的陪葬品……

《兰亭序》书法意义自不赘言,我只想从文学意义上来谈及个人的认知。其一,丰厚的人生哲理性。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抒发自己人生襟怀时指出,人的一生有两种要求,对内实现抱负,对外寄托山水,这两个方面无所谓好坏,却都会遇到安静和躁动问题。不大喜大悲,选择的意念是生和死是同一件事,长寿和短命是同一件事,而我选择的意念是,把古人、今人和后人看成是同一件事,时间就会像流水一样贯穿起来,今天的兰亭聚会也会流传下去。这种人生哲理深刻隽永,振聋发聩。我特别要说明的是,历

代圣人先贤,尽管各有论述,只有《兰亭序》里的人生哲理别开生面、别具一格,读之让人倍觉新鲜,耳聪目明,作者的豁达大度超然也跃然纸上了。

其二,有名句点缀其间。名句历来为传神之句、传世之魂。唐诗宋词等诗篇名句比比皆是,还有流传千古的名篇散文里无一不是名句耀眼,特别是司马迁的《史记》更是名句瞩目。在《兰亭序》里,名句随处可见:“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则是文中的灵魂。我认为,寻找名句是我们后人写作功力显现的一个重要标志。可惜,一些写作者对锤炼名句忽视了,或者因缺乏功力而使作品黯然失色。

其三,文笔清新自然,优雅而不失绰约。这首先要看到王羲之在《兰亭序》中运用较多的骈文,却毫无斧凿痕迹,这就是大家的文笔。清新悠缓,如行云流水则是王羲之《兰亭序》的一大特色。特别是作者对兰亭景貌风光的描写,更是无与伦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等等,而且现场感强烈,极为生动,即便是在议论中也会情景交融,感人至深,所以,我们不能不说,这位书圣文学大师也。

其四,王羲之的《兰亭序》还为后人写序树立了非凡风范。他没有用抽象的一般化议论,而是运用散文美文的笔触作序,使得文字美不胜收,如同喝了杯美酒,让人陶醉其中。这便是王羲之的智慧和高超之处。序言究竟怎么写,读了短短的324个文字就会豁然开朗了。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认定,从文学价值来说,《兰亭序》完全不亚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可以和王勃的《滕王阁序》媲美,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量齐观……其文学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我不会忽略一个夏天的拥堵庭院不再幽深,蜘蛛不再结网如果一尾鱼可以闯入视线那必是陶罐依然结实雨水依然保有温度

花草不再低语而变换颜色的戏码只有田野最忠实剧本我看到的预言渐变的街道和空巷

黄色和红色是主打歌一只破茧的蝶,已经飞翔两季浅唱低吟处关于季节的定律被一片落叶带入童话

心跳在栖息的地方随光线跌入更加深邃的幽谷一株木棉斩获全部的美农田有灵魂植入眼睛在做春夏的加减法

所有眼神都是火焰燃烧每一株稻、桑叶和白桦树果实充盈的山峰天空看不见云的坍塌玉米坚硬的骨骼撑起蒙古高原的最后的道场

秋的底片

素心

没有妈妈的中秋月还美吗?美!这是妈妈的心愿人间残缺,不影响月亮的努力象形的圆 补我们心里的洞那里不贮存泪水 贮满月光有月光,就能洒扫庭除

秋风比月亮先期到达三角梅正吞噬自己的叶子

我在啃母亲留下的半块月饼月饼比月光坚硬已成为我身体里的结石月圆时,会立一座碑心脏,交出默契

在残缺的美中穿越中秋万家灯火,万朵圆心一个节日,在秋天脱靶,爱却正中靶心

在残缺的美中穿过中秋

张景慧

秋秋高气爽雁成行,野鹭衔云别故乡。红叶黄花千里岗,新菽晚稻百箩筐。

冬塞外红城飞柳絮,金河上下舞梨花。西风卷起千堆雪,马踏琼瑶万里沙。

诗二首

张明刚

的哥老刀晚饭后接老婆的班出

车,驶出小区拐上临潢大街,就碰上

了两个打车的人,一男一女,四五十

岁的样子,两人说去火车站。

老刀以为他俩是夫妇,听了一会

儿唠嗑又否认了这个判断。

男的特能说,女的显得兴奋,羡

慕。

男的问,你那门市挑了没再干点

啥。

干啥也不赚钱,没干。

我三个月前跟着朋友进了一个

项目,我投了 10 万元,昨天结算,挣了

三万三千块。你看我手机上有截图。

呀,真的呀!这是啥项目?

叫什么币投资,我那个朋友投 30万,已经挣 17 万多了。这玩意投的多

赚的也多。

好是好,可咱没那么多钱呀。

你不做这个,我还有个项目。“鼻

净”,听说没。专治各类鼻炎的,外国

的,绝对好使。我做一年半了,咱俩

要不是老同学我还真不想告诉你。

治鼻炎的好卖吗?

好卖吗!我现在进到八档了,说

白了算中层干部了。现在得鼻炎、过

敏的多多呀。

那倒是。卖给谁呢?开店得多

少费用。

你是真落伍了,开啥店,手机上

全搞定。

手机就搞定了?

嘎吱。车停下了。

到了。老刀说。

男的问多少钱?

老刀说 500元。

啊!显示器不是 15 元吗?男的

说。

你想钱想疯了吧,女的道。我的

车我说了算,一分不少。你这是明抢

呀。报警!报警!报吧,外面就是派

出所。

女的摔门而出。

民警跑来,见是老刀,老刀眼神

向后座一瞥,民警开了车门就把那个

男的扯出去带进了派出所。

女 的 惊 愕 了 ,怎 么 把 同 学 带 走

了?

半个小时后,女的和老刀出了派

出所,女的连声说:“对不起师傅,没

想 到 他 是 个 传 销 头 目 ,谢 谢 你 救 了

我。”

女人很好奇,您怎么看出他是传

销的?

听出来的。

你和传销有仇?

一年前我儿子差点被他们害死。

张广建

偶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