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匯園 A24 2019 年 4 月 9 日(星期二) 責任編輯:張岳悅 冬季到台北來看雨 別在異鄉哭泣 冬季到台北來看雨 夢是惟一行李 輕輕回來不吵醒往事 就當我從來不曾遠離 ………… 街道冷清心事卻擁擠 每一個角落都有回憶 如果相逢也不必逃避 我終將擦肩而去 ………… 連日來,孟庭葦這首歌,時不時 浮現在腦海裡。一是因為天氣,來 這裡三天了,十二月的台北,竟是 每天都有一場雨。二是徜徉在台北 街頭,看着熟悉而又陌生的行人和 建築,忍不住對世事的變幻、人生 的際遇,心生感觸。 這次隨同香港中企協考察團訪 台,是我第一次到台灣。傍晚抵達 台北,雨後的空氣十分清涼,但不 冷。晚飯後,獨自一人沿忠孝路往 西散步,車輛行人不多,卻也不 少。商舖井然,沒有想像中的夜店 霓虹。街頭乾乾淨淨的,熱鬧中不 乏沉靜。經過著名的台北火車站, 周邊建築物有些年頭了,依稀透出 滄桑感。 台灣,對我們上世紀 60 年代出生 的大陸人來說,是繞不開的話題, 也是縈繞半個世紀的情結。雖說是 初次來台北,感覺卻像見到多年未 遇的老朋友。只不過,台北街頭透 出的這份沉靜和滄桑,不在我之前 的想像中。北京上海的街頭是看不 到的,與香港的街頭也不一樣。究 竟怎麼不一樣?我沒有想明白。隨 後兩天的走訪和參觀活動,時而又 觸碰到這種沉靜和滄桑,隱隱約約 便有了些感悟。 早上起來,天下着雨。借酒店的 傘,沿空曠的街道,去了「總統 府」、中正紀念堂,以及已改名為 自由廣場的中正廣場。雨絲很密, 衣袖、褲腿都濕了,鞋也進了水。 我卻渾然不覺,毫無避雨的念頭。 一路上的碑刻、牌匾和相關文字, 風格和內容都似曾相識。我彷彿進 入近代中國的風風雨雨裡,思緒有 些飄忽…… 在台灣和大陸的歷史演進中,蔣 介石是一個十分關鍵的人物。1909 年,22歲的蔣介石東渡日本,學習 軍事。此時的中國,時局動盪,風 雨如磐。平生不擅寫詩的蔣介石, 留下了一首七言絕句: 騰騰殺氣滿全球 力不如人萬事休 光我神州完我責 東來志豈在封侯 同年,蔣介石終其一生的對手、 詩名遠在其上的毛澤東,也留了一 首七言絕句贈與父親。這首七絕不 是原創,而是改自日本明治維新時 期的著名武將西鄉隆盛: 孩兒立志出鄉關 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 人生無處不青山 詩言志。這兩首詩,從一個側面 反映了兩人的性格特徵。毫無疑 問,兩人都是有大志向的。然而, 從格局上看,蔣詩還局限在完責、 封侯之類傳統表達上,毛詩卻灑脫 許多,有天涯何處不吾鄉的大氣 概。聯想到毛澤東當時還是 16 歲的 少年,這份大氣概尤其難得。蔣介 石終究是舊秩序的維護者,毛澤東 則是新社會的締造者,已見端倪。 對傳統的皈依,影響着蔣介石一 生的為人與處事。他倡導清心寡慾 的新生活運動,一手正楷書法中規 中矩,修身律己不可謂不嚴。1949 年敗走台灣時,除了運走數以千萬 計的黃金白銀,他還運走了大量故 宮文物。此外,還帶走了三個人: 一是孔德成,孔子第七十七代孫, 世襲三十一代衍聖公;二是張恩 溥,道教第六十三代天師;三是羅 桑班殿.丹畢蓉梅,第七世章嘉呼 圖克圖,內蒙古藏傳佛教最高活 佛。相信蔣介石搬運這些文物,不 是為了牟利。讓儒道釋高僧大德遷 台,也不是為了弘法。如此大費周 章,無非是為了求得一個名位,彰 顯自己的正統身份。 有一個細節,頗能說明問題。蔣 介石數十年如一日,堅持親筆寫日 記。這個習慣始於 1915 年,28 歲, 止於 1972 年,85 歲,長達半個多世 紀,從沒間斷。蔣介石的日記原由 蔣本人保管,蔣去世後由蔣經國保 管,蔣經國去世前囑其幼子蔣孝勇 保管,蔣孝勇去世後由其夫人蔣方 智怡保管。2004年寄存於美國斯坦 福大學胡佛研究院,2006年逐步對 查閱者開放。 日記是最私密最隨意的表達方 式。蔣介石的一生充滿傳奇和爭 議,他的日記聚斂和透析出中國政 治、經濟和軍事等眾多事件的幕後 細節。同時,蔣介石日記公事私事 涉獵甚廣,夾敘夾議,從細微處更 能體會他的為人品性和行事風格。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無論處於 哪個季節,人們最嚮往的還是春天。因為,春 天是四季的開端,是播撒希望和理想種子的最 佳時節。中國諺語云:人誤春一時,地誤人一 年。人們非常重視春天,總是抓緊春天爭分奪 秒地奮鬥,為年末的豐收打下堅實的基礎。因 此,盼春、讚春、頌春、惜春、勤春、唱春, 是人類的共同感情。 古今中外,讚美春天的文學藝術作品數不勝 數。詩歌、散文、音樂、歌曲、繪畫、舞蹈等 等各種文藝形式中,均有一批優秀的頌春作品 膾炙人口、廣為流佈,有的已成為人們難以忘 懷、耳熟能詳的傳世經典。 詩歌中的詠春之作既多且美。中國是詩歌創 作的泱泱大國,吟頌春天的作品和名句汗牛充 棟。其中,李白的《春思》、白居易的《錢塘 湖春行》、杜甫的《春夜喜雨》、孟浩然的 《春曉》、杜牧的《江南春絕句》、朱熹的 《春日》、韓愈的《春雪》等等名家精品,流 傳千百年,至今仍是讚春詩的不朽典範。中國 現代詩和外國詩歌裡,歌詠春天也是永恒的主 題,在此不一一列舉了。 用歌曲來唱頌春天,古今皆有;而用音樂的 旋律來鳴響春天,中外也有許多著名作品面 世。 德國古典音樂家貝多芬創作的《春天奏鳴 曲》,是其中的佼佼者。這是貝多芬的早期作 品,洋溢着青年人的青春氣息,音樂開朗、明 快、樂觀、靚麗。樂聲裡的春天,不僅是大自 然的美好春光,也是音樂家心靈內的春情抒 發。作品的四個樂章,運用不同的音樂語言與 表現手法,層層遞進地表現了春天的美麗、春 情的勃發,讓我們從樂聲中體悟了春光明媚、 春意盎然、春花爛漫的醉美畫卷,勾起了聽眾 對大美春天的熱愛傾倒之情。此曲問世後,兩 百年來受到德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流傳 至今,長盛不衰。 歌詠春天的中外名曲和名歌流光溢彩,樂曲 如蕭邦的《春》,門德爾松的《春之歌》,格 里格的《最後的春天》,維瓦爾第的《四季之 春》;頌春歌曲和單曲,如《春到湘江》、 《帕米爾的春天》、《春天在哪裡》、《春天 的百花》、《春望》、《把春天留在心中》、 《北國之春》等等,一直在民間傳唱,已成為 廣泛傳播的大眾音樂普及佳作,不僅在音樂廳 上演,而且在社會上傳唱。 說到歌詠春天的樂曲,奧地利古典音樂家約 翰.施特勞斯的《春之聲圓舞曲》具有特殊而 顯赫的地位。這首樂曲問世以來,已經無數次 在世界各國的重大音樂會上演奏,更是著名的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經常響起的優美旋律。尤 其在著名已故指揮家卡拉揚指揮下表演的《春 之聲圓舞曲》,堪稱是作曲、樂隊和指揮完美 結合的典範。據行家介紹,此曲與用以伴舞的 圓舞曲明顯不同,它是純粹用於舞台表演的音 樂節目,具有鮮明的欣賞性,促人思考,耐人 咀嚼,只有靜靜地聆聽、品味,才能領略其美 好的真諦。樂曲生動地描繪了大地回春、冰融 雪消、樹木披綠、新花初放的生機勃勃景象, 宛若一幅色彩鮮艷而又濃重的油畫,長久地保 留住大自然的不老春色,讓人們的感情波濤, 在碧淨如藍的春水裡蕩漾和流淌,激發出不負 大好春光、奮發前行的充沛力量。即便在乍暖 還寒的早春仍會有短暫寒流襲來,我們仍將大 步向前,克服困難爭取成功和勝利。 西方音樂中詠春之作眾多,中國音樂家的作 品裡,也不乏詠春的佳品。 我十分欣賞已故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著名 作曲家李煥之的名作《春節序曲》。李煥之 (公元 1919-2000 年),原籍福建晉江,出生 於香港。少年時代在上海學習音樂,1938 年 到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學習和工作。新中國 成立後,一直在音樂界擔任重要工作。我在職 期間,常在音樂界的會議或活動中見到他。他 待人和氣親切、平易近人,沒有一點大音樂家 的架子。《紅旗頌》、《社會主義好》等著名 樂曲、歌曲,就出自他手。《春節序曲》創作 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是他的巨作《春節組曲》 第一章,由於樂曲極為成功,問世後被經常演 奏。特別在每年新年元旦和春節期間,音樂會 上總會響起它的旋律,是中國新春音樂會上和 慶祝春節各種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標誌性樂曲。 李煥之在延安期間,十分熟悉和喜愛陝北的民 間音樂歌舞,認真學習鑽研,了熟於心。創作 《春節序曲》時,他不去照搬或模仿西洋詠春 音樂的形式和套路,從中國國情民情出發,從 中國民間音樂裡汲取營養,創作出了中國音樂 語言、中國民族氣派和中國民族風格的獨特精 彩樂曲,令人耳目一新。李煥之從陝西的秧歌 調裡選擇素材,運用到西洋管弦樂的創作手法 之中,亦中亦洋、洋為中用,十分成功地譜出 了中國風味春節音樂的歡快華彩旋律,是中國 當代管弦樂曲創作中的重大突破與傑出成就。 在樂器選擇中,保留了西洋管弦樂隊常用的弦 樂與銅管樂器,如小提琴、圓號、單簧管等 等,同時大膽加進了中國民間樂器嗩吶、笛 子、鑼鼓等等,中西樂器各顯其能、互相呼 應,營造出龍騰虎躍、熱鬧歡樂的中國群眾新 年節慶氣氛,充溢着喜氣洋洋、敲鑼打鼓、載 歌載舞、全民同慶新春到來的熱烈狂歡場面。 這是典型的中華民族傳統新春佳節的火紅景 象,運用中國式管弦樂的藝術再現,聆聽後讓 人熱血沸騰、暢快淋漓!中國打擊樂的激越高 亢,與西洋管弦樂的柔韌悠長,非常和諧自然 地融化在一起,奏出了中國人民新春奮進的歡 樂、吉祥、急迫、躍動的共同心聲。中國農曆 的春天,習慣從春節那天算起。《春節序曲》 奏響了中國人民每年春天的華彩樂章,贏得了 廣大群眾的喜愛與歡迎,理所當然。2007 年,《春節序曲》的音樂被搭載在中國第一顆 探月衛星嫦娥一號中,使這首中國節慶名曲在 宇宙間幽遠地迴響。 每年春草綠天涯。聆聽欣賞這些詠春樂章, 鼓舞着我們,在任何季節,都要在春陽照耀 下,在春風吹拂下,在春曲催促下,鼓蕩起改 天換地、創造幸福生活的春情,腳踏實地,不 怕流汗,擼起袖子加油幹,向着既定的目標破 浪前行。更加美好的春天,將會在辛勤的勞動 和鬥爭後實現,又將在新一年的春曲裡歡呼雀 躍、奮發向上,這正如一首民歌所唱的: 一張張笑臉就是春天的特寫,把萬紫千紅賞 遍,春節序曲喜慶熱烈,人有心氣幹啥也不想 停歇,一支支歡歌就是春天的雲雀,把五穀豐 登迎接…… 帶領余英時走上史學之路的是錢 穆。錢穆是余英時的啟路明燈。一九 九零年錢逝世後,余英時寫下兩篇感 人的悼師文章;翌年更編成一部《猶 記風吹水上鱗》的書,盡見余英時的 尊師重道。 余英時出生於一九三零年,眨眼 間,他已九十歲,台灣聯經出版社的 林載爵,動員余英時的好友、弟子以 文書懷,共襄壽舉,編成了一部厚逾 四百餘頁的《如沐春風.余英時教授 的為學與處世余英時教授九秩壽 慶文集》。余英時著作早已擲地有 聲,名滿國際,更重要的,是他門下 的得意弟子,能繼承他的衣缽,正如 余英時能繼承錢穆的衣缽一樣。 當然,衣缽並非只是衣衣缽,而是有 所啟悟,有所創獲。在余英時的弟子 中,有位大陸生羅志田,是內地恢復 高考後的第一屆學生,就讀四川大 學;一九八零年代,他負笈美國,入 讀普林斯頓大學,成了余英時的學 生。他在文集中寫的〈追隨余英時的 日子〉,將學習心得,和余英時的授 人經驗,細細寫來,頗有興味。他 說,在余英時身上學到的教益,當然 很多,但主要的還是做人,「因為老 師也不會講太多怎樣讀書什麼的,我們 更多還是自己看他的書。當然去見老師 的時候談一談,就得到很多指點。專業 上老師是典型的古風,很少主動問論文 的事,要有問題才指點,小叩則小鳴, 大叩乃大鳴。不過在沒有特定的問題 時,也從閒談中得到啟發,有時獲益還 超過具體問題的請教。」 弟子勤發問,小問老師小鳴;大問 老師則大鳴。學問、學就是問回來 的,可惜時下的大學生,「含羞答 答」一大片,何來大問小問哉! 羅志田形容老師的教誨是「春風化 雨,潤物無聲;大概都像鹽化於水, 不一定直接顯現出來」;同時,學生 隨時可以「面聆雅教」,「是難得的 殊遇」。這種「開門」教學的作風, 於今的老師,門開得大大的,也有手 機電腦可用,但問者寥寥,要出余英 時這種大師,甚至如羅志田這種學有 所成的學者,幾稀矣! 羅志田說:「讀過老師文章的人都 知道,他的考證功夫一流,常常能借 助人家不注意的材料證成大的見解。 他非常重視原初的史料,但他更強調 不能僅在材料上做文章,拘泥於具體 問題的考證,而一定要關注和思考時 代、社會的結構變化等大問題。」旨 哉!羅志田「讀老師的論著,最能感 覺到句句話背後那幾千年的古今中 外 。 或 者 這 就 是 老 師 說 的 frame- work?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學問之外,羅志田肯定說,余英時 是一位難得一的好老師,身教甚於言 教,「以他自己的人品、風度和學 問,吸引並感染着眾多的學生。他永 遠關心着學生,但從不灌輸,而更多 的是引導……老師很少督責學生,通 常都點到為止。 良師難求,好學生亦難得。學問須 傳承,亦須有創見,觀之錢穆、余英 時,和《如沐春風》中的余氏弟子, 信焉。 圖中上演了一幕「全港扮嘢大賽」。有參賽者 「扮魚」,有參賽者「扮蟹」……最終由「扮晒 魚蝦蟹」的一組摘下桂冠。 廣東人很喜歡說人「扮嘢」、「扮晒嘢」。 「扮」指裝,喻以假示人;「晒」含全面的意 思;「嘢」指東西,可引申樣子。「扮嘢」就是 裝樣子,而「扮晒嘢」就是極盡「扮嘢」之能 事。通過在社會上不斷的演化,這兩個口頭禪的 含意已變得多樣,且看以下的示例: 示例 1: 你咪「扮嘢」呀,一早知竟然話唔知! 「扮嘢」指「詐唔知」(佯作不知)。 示例 2: 明明一早知話唔知,「扮晒嘢」! 「扮晒嘢」是對某人裝不知的行為表示不滿的反 應語。 示例 3: 佢真係好識「扮嘢」㗎!老細日日準時九點鐘返工,佢 就早老細幾分鐘返嚟;仲有老細唔走唔放工! 「扮嘢」指裝模作樣。 示例 4: 係人係鬼都知道佢講緊大話喇,啲「扮嘢」技巧都好差 啫! 「扮嘢」指弄虛作假。 示例 5: 我次次話同佢傾正經嘢,佢都喺度「扮嘢」,分明係唔 肯面對問題啫! 「扮嘢」指「詐傻扮懵」(裝瘋賣傻)。 示例 6: 我至憎嗰啲有錢佬,捐得嗰十零廿萬就走出嚟「扮晒 嘢」,講到自己幾咁大仁大義、大慈大悲! 「扮晒嘢」指裝清高。 示例 7: A:把口就話,「仔死仔還在」(舊的男朋友走了,新的 男朋友就會出現;多用以自我安慰)! B:「扮晒嘢」啫,上次佢「畀仔飛」(被男朋友拋棄) 嗰陣都係咁講,之後咪「嗌生嗌死」(呼生喚死)囉! 「扮晒嘢」指裝不在乎。 示例 8: A:佢最近見嚫人就話中咗六合彩,我估係「扮嘢」! B:我都係咁話,因為佢平時講親都冇句真! 「扮嘢」指煞有介事(真有這麼一回事似的)。 示例 9: A:講到「扮嘢」囉喎,而家嗰「脫人」(輩人),「邊 係嗰皮」(達不到那個水平)呀! B:我認為最出色嘅梗係盧海鵬喇,當年佢著住條波波裙 扮徐小鳳,連「小鳳姐」都話頂呱呱! C:我就話鄭少秋出色啲!當年「秋官」扮澤田研二同米 高積遜(Michael Jackson),可謂經典中嘅經典,之後咪 係人都叫佢做「扮嘢秋」囉! 「扮嘢」指把名人的模樣裝扮得維肖維妙。 如果你問身邊的八九十後,「扮蟹」是什麼意 思,他們多會第一時間告訴你,「扮蟹」就相當 於「扮嘢」。沒錯,經過龐大的使用率,某個詞 被賦予一些新的意思是可以的,但絕不可蓋過原 有的意思。「扮蟹」的語源如下: 為防蟹鉗人,賣蟹的人會用鹹水草或繩子把蟹綁至動彈 不得。舊時賊人入屋行竊,如遇上有人在屋內,多會先 行用繩子把事主捆綁,一如「綁蟹」般,再進行搜掠。 有人就用「扮蟹」來形容被綁的事主。香港經 典漫畫系列「老夫子」就不時出現了「扮蟹」的 情節。 對於「扮蟹」那個新意思,坊間流傳如下: 由於蟹是橫行的,所以予人橫行霸道的感覺。「扮蟹」 便用以形容「吔文吔武」(「吔」讀「也3-4」)、 「認屎認屁」、「無料充代表」(耀武揚威、吹噓成 性),玩突出兼做作之流,意思接近「扮嘢」。 筆者認為由「橫行」引申至「扮嘢」的路徑頗 遠,這只是人們根據「直觀性」作詮釋罷了。嚴 格來說,這個新意思是個誤解。 「魚蝦蟹」是一種中國傳統的賭博遊戲,其形 式與賠率與另一賭博方法「骰寶」基本相同,不 過所採用的骰子用上「魚」、「蝦」、「蟹」、 「金錢」、「葫蘆」和「雞」的六款圖案來代替 點數。雖然這個玩意現今已不流行,但是「魚蝦 蟹」這個海鮮組合卻深入民心。由於多人誤以為 「扮蟹」相當於「扮嘢」,所以有人就想:「如 果把『魚』和『蝦』也結合其中,不是『更扮 嘢』嗎?」,於是乎就有了「扮晒魚蝦蟹」的講 法,後來這就被視為「扮嘢」的加強版了。 黃仲鳴 學術路上的明燈 扮嘢﹑扮晒嘢.扮蟹﹑扮晒魚蝦蟹 冬季到台北來看雨(上) 歷史與空間 字裡行間 江鄰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成志偉 粵語講呢啲 詩語背後 歌詠春天的華彩樂章 傳真:2873 2453 電郵:[email protected]本版逢周二、六刊出 春天到來,春花綻放,生機盎然。新華社 先生之風,盡見門生故舊的筆 觸。 作者提供

歌詠春天的華彩樂章 學術路上的明燈 - Wen Wei Popdf.wenweipo.com/2019/04/09/a24-0409.pdf · 在台灣和大陸的歷史演進中,蔣 介石是一個十分關鍵的人物。1909

  • Upload
    others

  • View
    1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歌詠春天的華彩樂章 學術路上的明燈 - Wen Wei Popdf.wenweipo.com/2019/04/09/a24-0409.pdf · 在台灣和大陸的歷史演進中,蔣 介石是一個十分關鍵的人物。1909

文匯園A24

2019年4月9日(星期二)

20192019年年44月月99日日((星期二星期二))

2019年4月9日(星期二)■責任編輯:張岳悅

冬季到台北來看雨別在異鄉哭泣

冬季到台北來看雨夢是惟一行李

輕輕回來不吵醒往事就當我從來不曾遠離

…………街道冷清心事卻擁擠每一個角落都有回憶如果相逢也不必逃避

我終將擦肩而去…………

連日來,孟庭葦這首歌,時不時浮現在腦海裡。一是因為天氣,來這裡三天了,十二月的台北,竟是每天都有一場雨。二是徜徉在台北街頭,看着熟悉而又陌生的行人和建築,忍不住對世事的變幻、人生的際遇,心生感觸。這次隨同香港中企協考察團訪

台,是我第一次到台灣。傍晚抵達台北,雨後的空氣十分清涼,但不冷。晚飯後,獨自一人沿忠孝路往西散步,車輛行人不多,卻也不少。商舖井然,沒有想像中的夜店霓虹。街頭乾乾淨淨的,熱鬧中不乏沉靜。經過著名的台北火車站,周邊建築物有些年頭了,依稀透出滄桑感。台灣,對我們上世紀60年代出生

的大陸人來說,是繞不開的話題,也是縈繞半個世紀的情結。雖說是初次來台北,感覺卻像見到多年未遇的老朋友。只不過,台北街頭透出的這份沉靜和滄桑,不在我之前的想像中。北京上海的街頭是看不到的,與香港的街頭也不一樣。究竟怎麼不一樣?我沒有想明白。隨後兩天的走訪和參觀活動,時而又

觸碰到這種沉靜和滄桑,隱隱約約便有了些感悟。早上起來,天下着雨。借酒店的

傘,沿空曠的街道,去了「總統府」、中正紀念堂,以及已改名為自由廣場的中正廣場。雨絲很密,衣袖、褲腿都濕了,鞋也進了水。我卻渾然不覺,毫無避雨的念頭。一路上的碑刻、牌匾和相關文字,風格和內容都似曾相識。我彷彿進入近代中國的風風雨雨裡,思緒有些飄忽……在台灣和大陸的歷史演進中,蔣

介石是一個十分關鍵的人物。1909年,22歲的蔣介石東渡日本,學習軍事。此時的中國,時局動盪,風雨如磐。平生不擅寫詩的蔣介石,留下了一首七言絕句:

騰騰殺氣滿全球力不如人萬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責東來志豈在封侯

同年,蔣介石終其一生的對手、詩名遠在其上的毛澤東,也留了一首七言絕句贈與父親。這首七絕不是原創,而是改自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著名武將西鄉隆盛: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詩言志。這兩首詩,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兩人的性格特徵。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有大志向的。然而,從格局上看,蔣詩還局限在完責、封侯之類傳統表達上,毛詩卻灑脫

許多,有天涯何處不吾鄉的大氣概。聯想到毛澤東當時還是16歲的少年,這份大氣概尤其難得。蔣介石終究是舊秩序的維護者,毛澤東則是新社會的締造者,已見端倪。對傳統的皈依,影響着蔣介石一

生的為人與處事。他倡導清心寡慾的新生活運動,一手正楷書法中規中矩,修身律己不可謂不嚴。1949年敗走台灣時,除了運走數以千萬計的黃金白銀,他還運走了大量故宮文物。此外,還帶走了三個人:一是孔德成,孔子第七十七代孫,世襲三十一代衍聖公;二是張恩溥,道教第六十三代天師;三是羅桑班殿.丹畢蓉梅,第七世章嘉呼圖克圖,內蒙古藏傳佛教最高活佛。相信蔣介石搬運這些文物,不是為了牟利。讓儒道釋高僧大德遷台,也不是為了弘法。如此大費周章,無非是為了求得一個名位,彰顯自己的正統身份。有一個細節,頗能說明問題。蔣

介石數十年如一日,堅持親筆寫日記。這個習慣始於1915年,28歲,止於1972年,85歲,長達半個多世紀,從沒間斷。蔣介石的日記原由蔣本人保管,蔣去世後由蔣經國保管,蔣經國去世前囑其幼子蔣孝勇保管,蔣孝勇去世後由其夫人蔣方智怡保管。2004年寄存於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院,2006年逐步對查閱者開放。日記是最私密最隨意的表達方

式。蔣介石的一生充滿傳奇和爭議,他的日記聚斂和透析出中國政治、經濟和軍事等眾多事件的幕後細節。同時,蔣介石日記公事私事涉獵甚廣,夾敘夾議,從細微處更能體會他的為人品性和行事風格。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無論處於哪個季節,人們最嚮往的還是春天。因為,春天是四季的開端,是播撒希望和理想種子的最佳時節。中國諺語云:人誤春一時,地誤人一年。人們非常重視春天,總是抓緊春天爭分奪秒地奮鬥,為年末的豐收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盼春、讚春、頌春、惜春、勤春、唱春,是人類的共同感情。古今中外,讚美春天的文學藝術作品數不勝數。詩歌、散文、音樂、歌曲、繪畫、舞蹈等等各種文藝形式中,均有一批優秀的頌春作品膾炙人口、廣為流佈,有的已成為人們難以忘懷、耳熟能詳的傳世經典。詩歌中的詠春之作既多且美。中國是詩歌創作的泱泱大國,吟頌春天的作品和名句汗牛充棟。其中,李白的《春思》、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杜甫的《春夜喜雨》、孟浩然的《春曉》、杜牧的《江南春絕句》、朱熹的《春日》、韓愈的《春雪》等等名家精品,流傳千百年,至今仍是讚春詩的不朽典範。中國現代詩和外國詩歌裡,歌詠春天也是永恒的主題,在此不一一列舉了。用歌曲來唱頌春天,古今皆有;而用音樂的旋律來鳴響春天,中外也有許多著名作品面世。德國古典音樂家貝多芬創作的《春天奏鳴

曲》,是其中的佼佼者。這是貝多芬的早期作品,洋溢着青年人的青春氣息,音樂開朗、明快、樂觀、靚麗。樂聲裡的春天,不僅是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也是音樂家心靈內的春情抒發。作品的四個樂章,運用不同的音樂語言與表現手法,層層遞進地表現了春天的美麗、春情的勃發,讓我們從樂聲中體悟了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春花爛漫的醉美畫卷,勾起了聽眾對大美春天的熱愛傾倒之情。此曲問世後,兩百年來受到德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流傳至今,長盛不衰。歌詠春天的中外名曲和名歌流光溢彩,樂曲

如蕭邦的《春》,門德爾松的《春之歌》,格里格的《最後的春天》,維瓦爾第的《四季之春》;頌春歌曲和單曲,如《春到湘江》、《帕米爾的春天》、《春天在哪裡》、《春天的百花》、《春望》、《把春天留在心中》、

《北國之春》等等,一直在民間傳唱,已成為廣泛傳播的大眾音樂普及佳作,不僅在音樂廳上演,而且在社會上傳唱。說到歌詠春天的樂曲,奧地利古典音樂家約

翰.施特勞斯的《春之聲圓舞曲》具有特殊而顯赫的地位。這首樂曲問世以來,已經無數次在世界各國的重大音樂會上演奏,更是著名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經常響起的優美旋律。尤其在著名已故指揮家卡拉揚指揮下表演的《春之聲圓舞曲》,堪稱是作曲、樂隊和指揮完美結合的典範。據行家介紹,此曲與用以伴舞的圓舞曲明顯不同,它是純粹用於舞台表演的音樂節目,具有鮮明的欣賞性,促人思考,耐人咀嚼,只有靜靜地聆聽、品味,才能領略其美好的真諦。樂曲生動地描繪了大地回春、冰融雪消、樹木披綠、新花初放的生機勃勃景象,宛若一幅色彩鮮艷而又濃重的油畫,長久地保留住大自然的不老春色,讓人們的感情波濤,在碧淨如藍的春水裡蕩漾和流淌,激發出不負大好春光、奮發前行的充沛力量。即便在乍暖還寒的早春仍會有短暫寒流襲來,我們仍將大步向前,克服困難爭取成功和勝利。西方音樂中詠春之作眾多,中國音樂家的作

品裡,也不乏詠春的佳品。我十分欣賞已故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著名

作曲家李煥之的名作《春節序曲》。李煥之(公元1919-2000年),原籍福建晉江,出生於香港。少年時代在上海學習音樂,1938年到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學習和工作。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在音樂界擔任重要工作。我在職期間,常在音樂界的會議或活動中見到他。他待人和氣親切、平易近人,沒有一點大音樂家的架子。《紅旗頌》、《社會主義好》等著名樂曲、歌曲,就出自他手。《春節序曲》創作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是他的巨作《春節組曲》第一章,由於樂曲極為成功,問世後被經常演奏。特別在每年新年元旦和春節期間,音樂會上總會響起它的旋律,是中國新春音樂會上和慶祝春節各種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標誌性樂曲。李煥之在延安期間,十分熟悉和喜愛陝北的民間音樂歌舞,認真學習鑽研,了熟於心。創作《春節序曲》時,他不去照搬或模仿西洋詠春音樂的形式和套路,從中國國情民情出發,從

中國民間音樂裡汲取營養,創作出了中國音樂語言、中國民族氣派和中國民族風格的獨特精彩樂曲,令人耳目一新。李煥之從陝西的秧歌調裡選擇素材,運用到西洋管弦樂的創作手法之中,亦中亦洋、洋為中用,十分成功地譜出了中國風味春節音樂的歡快華彩旋律,是中國當代管弦樂曲創作中的重大突破與傑出成就。在樂器選擇中,保留了西洋管弦樂隊常用的弦樂與銅管樂器,如小提琴、圓號、單簧管等等,同時大膽加進了中國民間樂器嗩吶、笛子、鑼鼓等等,中西樂器各顯其能、互相呼應,營造出龍騰虎躍、熱鬧歡樂的中國群眾新年節慶氣氛,充溢着喜氣洋洋、敲鑼打鼓、載歌載舞、全民同慶新春到來的熱烈狂歡場面。這是典型的中華民族傳統新春佳節的火紅景象,運用中國式管弦樂的藝術再現,聆聽後讓人熱血沸騰、暢快淋漓!中國打擊樂的激越高亢,與西洋管弦樂的柔韌悠長,非常和諧自然地融化在一起,奏出了中國人民新春奮進的歡樂、吉祥、急迫、躍動的共同心聲。中國農曆的春天,習慣從春節那天算起。《春節序曲》奏響了中國人民每年春天的華彩樂章,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喜愛與歡迎,理所當然。2007年,《春節序曲》的音樂被搭載在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中,使這首中國節慶名曲在宇宙間幽遠地迴響。每年春草綠天涯。聆聽欣賞這些詠春樂章,

鼓舞着我們,在任何季節,都要在春陽照耀下,在春風吹拂下,在春曲催促下,鼓蕩起改天換地、創造幸福生活的春情,腳踏實地,不怕流汗,擼起袖子加油幹,向着既定的目標破浪前行。更加美好的春天,將會在辛勤的勞動和鬥爭後實現,又將在新一年的春曲裡歡呼雀躍、奮發向上,這正如一首民歌所唱的:一張張笑臉就是春天的特寫,把萬紫千紅賞

遍,春節序曲喜慶熱烈,人有心氣幹啥也不想停歇,一支支歡歌就是春天的雲雀,把五穀豐登迎接……

帶領余英時走上史學之路的是錢穆。錢穆是余英時的啟路明燈。一九九零年錢逝世後,余英時寫下兩篇感人的悼師文章;翌年更編成一部《猶記風吹水上鱗》的書,盡見余英時的尊師重道。余英時出生於一九三零年,眨眼

間,他已九十歲,台灣聯經出版社的林載爵,動員余英時的好友、弟子以文書懷,共襄壽舉,編成了一部厚逾四百餘頁的《如沐春風.余英時教授的為學與處世——余英時教授九秩壽慶文集》。余英時著作早已擲地有聲,名滿國際,更重要的,是他門下的得意弟子,能繼承他的衣缽,正如余英時能繼承錢穆的衣缽一樣。當然,衣缽並非只是衣衣缽,而是有

所啟悟,有所創獲。在余英時的弟子中,有位大陸生羅志田,是內地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學生,就讀四川大學;一九八零年代,他負笈美國,入讀普林斯頓大學,成了余英時的學生。他在文集中寫的〈追隨余英時的日子〉,將學習心得,和余英時的授人經驗,細細寫來,頗有興味。他說,在余英時身上學到的教益,當然很多,但主要的還是做人,「因為老

師也不會講太多怎樣讀書什麼的,我們更多還是自己看他的書。當然去見老師的時候談一談,就得到很多指點。專業上老師是典型的古風,很少主動問論文的事,要有問題才指點,小叩則小鳴,大叩乃大鳴。不過在沒有特定的問題時,也從閒談中得到啟發,有時獲益還超過具體問題的請教。」弟子勤發問,小問老師小鳴;大問

老師則大鳴。學問、學就是問回來的,可惜時下的大學生,「含羞答答」一大片,何來大問小問哉!羅志田形容老師的教誨是「春風化

雨,潤物無聲;大概都像鹽化於水,不一定直接顯現出來」;同時,學生隨時可以「面聆雅教」,「是難得的殊遇」。這種「開門」教學的作風,於今的老師,門開得大大的,也有手機電腦可用,但問者寥寥,要出余英時這種大師,甚至如羅志田這種學有所成的學者,幾稀矣!羅志田說:「讀過老師文章的人都知道,他的考證功夫一流,常常能借助人家不注意的材料證成大的見解。他非常重視原初的史料,但他更強調不能僅在材料上做文章,拘泥於具體問題的考證,而一定要關注和思考時代、社會的結構變化等大問題。」旨哉!羅志田「讀老師的論著,最能感覺到句句話背後那幾千年的古今中外。或者這就是老師說的 frame-work?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學問之外,羅志田肯定說,余英時

是一位難得一的好老師,身教甚於言教,「以他自己的人品、風度和學問,吸引並感染着眾多的學生。他永遠關心着學生,但從不灌輸,而更多的是引導……老師很少督責學生,通常都點到為止。良師難求,好學生亦難得。學問須

傳承,亦須有創見,觀之錢穆、余英時,和《如沐春風》中的余氏弟子,信焉。

圖中上演了一幕「全港扮嘢大賽」。有參賽者「扮魚」,有參賽者「扮蟹」……最終由「扮晒魚蝦蟹」的一組摘下桂冠。廣東人很喜歡說人「扮嘢」、「扮晒嘢」。「扮」指裝,喻以假示人;「晒」含全面的意思;「嘢」指東西,可引申樣子。「扮嘢」就是裝樣子,而「扮晒嘢」就是極盡「扮嘢」之能事。通過在社會上不斷的演化,這兩個口頭禪的含意已變得多樣,且看以下的示例:示例1:你咪「扮嘢」呀,一早知竟然話唔知!「扮嘢」指「詐唔知」(佯作不知)。示例2:明明一早知話唔知,「扮晒嘢」!「扮晒嘢」是對某人裝不知的行為表示不滿的反應語。示例3:佢真係好識「扮嘢」㗎!老細日日準時九點鐘返工,佢就早老細幾分鐘返嚟;仲有老細唔走唔放工!「扮嘢」指裝模作樣。示例4:係人係鬼都知道佢講緊大話喇,啲「扮嘢」技巧都好差啫!「扮嘢」指弄虛作假。示例5:我次次話同佢傾正經嘢,佢都喺度「扮嘢」,分明係唔肯面對問題啫!「扮嘢」指「詐傻扮懵」(裝瘋賣傻)。示例6:我至憎嗰啲有錢佬,捐得嗰十零廿萬就走出嚟「扮晒嘢」,講到自己幾咁大仁大義、大慈大悲!「扮晒嘢」指裝清高。示例7:

A:把口就話,「仔死仔還在」(舊的男朋友走了,新的男朋友就會出現;多用以自我安慰)!B:「扮晒嘢」啫,上次佢「畀仔飛」(被男朋友拋棄)嗰陣都係咁講,之後咪「嗌生嗌死」(呼生喚死)囉!「扮晒嘢」指裝不在乎。示例8:A:佢最近見嚫人就話中咗六合彩,我估係「扮嘢」!B:我都係咁話,因為佢平時講親都冇句真!「扮嘢」指煞有介事(真有這麼一回事似的)。示例9:A:講到「扮嘢」囉喎,而家嗰「脫人」(輩人),「邊係嗰皮」(達不到那個水平)呀!B:我認為最出色嘅梗係盧海鵬喇,當年佢著住條波波裙扮徐小鳳,連「小鳳姐」都話頂呱呱!C:我就話鄭少秋出色啲!當年「秋官」扮澤田研二同米高積遜(Michael Jackson),可謂經典中嘅經典,之後咪係人都叫佢做「扮嘢秋」囉!「扮嘢」指把名人的模樣裝扮得維肖維妙。如果你問身邊的八九十後,「扮蟹」是什麼意思,他們多會第一時間告訴你,「扮蟹」就相當於「扮嘢」。沒錯,經過龐大的使用率,某個詞被賦予一些新的意思是可以的,但絕不可蓋過原有的意思。「扮蟹」的語源如下:

為防蟹鉗人,賣蟹的人會用鹹水草或繩子把蟹綁至動彈不得。舊時賊人入屋行竊,如遇上有人在屋內,多會先行用繩子把事主捆綁,一如「綁蟹」般,再進行搜掠。有人就用「扮蟹」來形容被綁的事主。香港經

典漫畫系列「老夫子」就不時出現了「扮蟹」的情節。對於「扮蟹」那個新意思,坊間流傳如下:

由於蟹是橫行的,所以予人橫行霸道的感覺。「扮蟹」便用以形容「吔文吔武」(「吔」讀「也 3-4」)、「認屎認屁」、「無料充代表」(耀武揚威、吹噓成性),玩突出兼做作之流,意思接近「扮嘢」。筆者認為由「橫行」引申至「扮嘢」的路徑頗遠,這只是人們根據「直觀性」作詮釋罷了。嚴格來說,這個新意思是個誤解。「魚蝦蟹」是一種中國傳統的賭博遊戲,其形

式與賠率與另一賭博方法「骰寶」基本相同,不過所採用的骰子用上「魚」、「蝦」、「蟹」、「金錢」、「葫蘆」和「雞」的六款圖案來代替點數。雖然這個玩意現今已不流行,但是「魚蝦蟹」這個海鮮組合卻深入民心。由於多人誤以為「扮蟹」相當於「扮嘢」,所以有人就想:「如果把『魚』和『蝦』也結合其中,不是『更扮嘢』嗎?」,於是乎就有了「扮晒魚蝦蟹」的講法,後來這就被視為「扮嘢」的加強版了。

■黃仲鳴

學術路上的明燈

扮嘢﹑扮晒嘢.扮蟹﹑扮晒魚蝦蟹 冬季到台北來看雨(上)

歷史與空間 字裡行間

■江 鄰■梁振輝香港資深出版人

■成志偉

粵語講呢啲詩語背後

歌詠春天的華彩樂章

傳真:2873 2453 電郵:[email protected]本版逢周二、六刊出

■春天到來,春花綻放,生機盎然。新華社

■先生之風,盡見門生故舊的筆觸。 作者提供

詩詞偶拾

李潔新

大灣區之追夢

神州日日喜欣欣,

嶺南季季綠茵茵。

萬溪銀泉貫北淌,

千條玉河往南奔。

聚溢珠江織碧帶,

城鄉珠綴各繽紛。

福地欣獲青龍護,

物阜民豐勝近鄰。

歎憾久遠國貧弱,

苦遭外強恣割刃。

虎門怒響抗敵炮,

沸水哀埋壯士魂。

猛龍痛泣珠玉散,

懷仁濟世志難伸。

幸見丹幟插堤岸,

撥霧春回迎曉晨。

清流滌濯舊恥消,

歡浪疾呼新策臨。

中央英明定偉略,

粵港澳成一家人。

共建經濟大灣區,

改革開放繼奮進。

三江洪匯起湍瀑,

眾珠連城聲威振。

龍騰追夢精氣足,

戲濤聳角舔嘴唇。

適遇焜煌好時代,

宜創傳奇留嗣胤。

嶷嶷江山色爛熳,

浩浩天海彩氳氤。

駕風環飛播祥雨,

催芽結果鼓全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