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
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研究生 碩士論文 兩岸強制執行制度之研究 -以金錢債權之執行為中心- 指導教授:鄭冠宇教授 生:古文宏 中華民國 98 12

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研究生 碩士論文 兩岸強制執行制度之 …ir.lib.pccu.edu.tw/retrieve/49268/gsweb62.pdf · 析法(四)歸納法等,進行客觀、合理之整理及分析,進而研擬出難以執行之癥

  • Upload
    others

  • View
    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研究生

    碩士論文

    兩岸強制執行制度之研究

    -以金錢債權之執行為中心-

    指導教授:鄭冠宇教授

    學 生:古文宏

    中華民國 98 年 12 月

  • 2

  • 3

    謝 辭

    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的是恩師鄭冠宇教授,與口試委員

    林信和教授及王志誠教授,若無三位教授精闢之指導與良善之建議,循循

    善誘,本論文實無法順利付梓,感謝之情,誠非筆墨得以形容。本文題目

    之選定,係因學生原任職於合作金庫催收法務期間,適逢台灣本土性金融

    風暴,各大銀行逾期放款急速增加,案件應接不暇、焦頭爛額,蒙台灣板

    橋地方法民事執行處張紫能法官細心教導、不吝指正,乃能得心應手、漸

    入佳境,期間合作金庫法制室謝榮吉律師提供法律諮詢,亦功不可沒。

    惟對於東帝士企業「債留台灣」最令人遺憾。亟思赴大陸地區對其投

    資事業,聲請強制執行,俾收回債權,然因海峽兩岸分治六十年,政治、

    經濟、法律制度多所不同,期待透過本文之研究,能對大陸強制執行法制,

    更深入瞭解,同時,針對兩岸強制執行制度提出建言,期提出至大陸聲請

    強制執行可行之道。

    論文完成之際,正值歲末寒冬,思及年將半百,仍為學業奮鬥不懈,

    念茲在茲者,為吾妻青芝之一路鼓勵,始能再接在厲、勇往直前。回首就

    讀法律學研究所一年多以來,承蒙何曜琛所長、邱駿彥教授、曾淑瑜教授、

    謝榮堂教授、林江峰教授、王冠雄教授等老師之提攜教誨,方能順利完成

    研究所學業,在此致上最誠摯的謝意。另同窗好友文琪、臨宜、春福、英

    傑相互砥礪、集思廣益,一併在此敬致謝忱。

    最後,謹將本論文獻給

    我所鍾愛的妻子及一對可愛的子女

    古 文 宏

    2009 年 12 月 27 日

  • 4

    論文摘要

    第一章緒論

    首先闡述本論文之研究動機及目的,自 1987 年 11 月 2 日政府宣布開放台灣

    地區人民赴大陸地區探親以來,海峽兩岸民間各項交流日益頻繁,其中經貿往來

    尤為熱絡,惟因海峽兩岸分治長達 60 年,雙方所依循之強制執行制度迴異,似

    難以台灣地區強制執行所依循之程序,直接適用於大陸地區。嗣經投入大陸法制

    之研習後,發覺兩岸法律制度存在頗大之差異。本文特別針對兩岸強制執行之制

    度,作深入之探討,期提出具體可行之方式,方能增進債權人收回債權,並兼顧

    債務人之利益。

    次就研究目的說明,按金錢債權係指請求債務人支付金錢,以實現債權人金

    錢債權之強制執行。此種強制執行,並非強制債務人本身為支付金錢之行為,而

    係就債務人之財產強制執行,取得金錢後,交付債權人以清償金錢債權。前開見

    解,確使台灣之債權人得以依循強制執行程序,收回債權。冀望本文所為之研究

    或評價,能發揮拋磚引玉之效果,引起先學先進對於此項法制之研究,或可提供

    在大陸之台商及臺灣地區之債權人於取得執行名義後,具體可行之強制執行作

    法,加速收回債權、維護自身權益之參考。並對兩岸強制執行法修法,提出建議。

    實為本文研究之目的。

    第二節研究方法係說明本文採兩岸強制執行之比較法為主,輔以歷史研究方

    法。並將研究方法分述如后:(一)文獻分析法(二)歷史研究法(三)比較分

    析法(四)歸納法等,進行客觀、合理之整理及分析,進而研擬出難以執行之癥

    結,俾供解決強制執行紛爭之參考。

    第三節說明研究範圍,本文研究之重點,在於對兩岸強制執行制度,作深入

    之探討,並經由比較分析,獲致兩岸強制執行制度之利弊得失之結果,進而提出

    具體可行之方法及將來修法之建言。惟因大陸地區對於船舶與航空器之執行、對

    公法人財產之執行迄未單獨於其《民事訴訟法》成立章節,本文暫不對於上開兩

    單元進行研究及比較;僅就動產執行、不動產執行、其他財產權執行等單元作深

    入之探討。第四節名詞界定與用詞說明,衡酌兩岸現處於分治之兩個政治實體,

  • 5

    為免政治立場之紛擾,影響單純之學術研究;爰依循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之用語,

    對於名稱分別以「臺灣」或「臺灣地區」,「大陸」或「大陸地區」稱之 1。為區

    分兩岸之法律,大陸地區法律一律加《》符號,臺灣地區法律不另加符號,俾利

    分辨之。又臺灣地區之「強制執行法」以下簡稱「本法」,「民事訴訟法」以下簡

    稱「民訴法」;大陸地區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大陸民訴法」,大陸「最高

    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適

    用意見」,「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規定(試行)」以下簡稱「執行規定」。

    第二章強制執行之概念

    主要係對於兩岸強制執行之意義、法制沿革及編制,作一概要介紹,期能對

    兩岸強制執行制度,獲致初步之瞭解。計分三節,第一節強制執行之意義係說明

    強制執行為債權人依據執行名義,聲請執行機關,對債務人施以強制力,強制其

    履行債務,以滿足債權人私法上請求權之程序。第二節台灣地區強制執行法制沿

    革與編制。海峽兩岸之政治、經濟體制及社會制度多所不同,故而發展出迴異之

    民事強制執行制度,本文透過對於強制執行之意義、台灣與大陸強制執行法制沿

    革與編制之闡述,進一步瞭解兩岸強制執行將來之立法趨勢,俾能更嚴謹、精準

    地提出修法建議。

    第三章強制執行之一般規定

    第一節執行名義係說明執行名義表示私法上給付請求權存在及範圍,得據以

    聲請強制執行之公文書。第二節強制執行之主體說明強制執行係債權人依執行名

    義,聲請執行法院,對債務人實施強制執行。第三節強制執行之客體說明強制執

    行之客體,因強制執行之內容而異。因此,係以債務人之責任財產為強制執行之

    客體。第四節強制執行之進行係說明強制執行之開始,應以債權人之聲請為開

    端,繼之以繳納費用、引導查封、鑑定財產價格、遂行拍賣程序、製作分配表等

    等。第五節執行和解、中止執行、執行回轉等制度為台灣強制執行制度所無,值

    得深入探討。並由大陸之強制執行一般規定中研析其與「執行難」、「執行亂」

    之關聯性及其克服之道,進而對於大陸將來強制執行單獨立法提出建言。

    1 陳月端、王泰詮,兩岸關係法律,第 1 頁,台北,大中圖書公司,2000 年 10 月版。

  • 6

    第四章金錢債權之強制執行

    本章係闡述包括第一節動產之執行係詳盡介紹動產執行之程序,俾使讀者能

    一窺其堂奧。第二節不動產之執行係逐項說明不動產執行中拍賣程序之流程、強

    制管理之適用、無益執行之禁止、超額查封之禁止、查封效力與交易相對人之保

    護等等。第三節船舶之執行係先定義本國船舶及外國船舶,再就實體法上原應以

    動產執行之規定規範,惟因船舶之特性遂以準用不動產執行之方式為之,同時,

    就其執行之程序詳予介紹。第四節對其他財產財產權之執行係說明在原始之經濟

    社會,財產關係主要係以物權關係為中心,但於近代社會,因高度經濟活動之結

    果,形成各種交易,發生許多債權債務關係。且隨著近代文明之發展,專利權、

    商標權、著作權、電話加入權等應運而生,惟因其種類繁多,無法一一確定其權

    利之態樣,遂予以歸類其他財產,並逐一介紹執行之程序與方法。第五節債權人

    對公法人財產之執行係說明對公法人管有之財產之執行程序。

    第五章參與分配

    本章主要說明債務人之責任財產既為債權人債權之總擔保,則債權人依據其

    金錢債權取得執行名義後,自得聲請就債務人之財產為強制執行,然而依債權之

    性質又可分為有抵押權之債權人與無抵押權之一般債權人。其次就參與分配之要

    件、時間、程式作一詳細介紹。再就大陸地區之參與分配制度詳加敘述,例如:

    大陸之參與分配條件為被執行人為公民或者其他組織、被執行人有多數債權人、

    多數債權人為金錢債權、已經開始執行必須是終局執行、被執行人全部或主要財

    產被法院執行查封、其他債權人已取得金錢債權執行根據,與參與分配之要件顯

    著不同。

    第六章結論

    本章針對台灣地區實行強制執行制度 60 餘年後,所衍生之法令或實務操作

    面,提出具建設性之意見,例如台灣不動產之變賣「點交」與否,影響深遠,惟

    民事執行處法官對此見解,眾說紛云,常令人無所適從,宜統一見解,提高承買

    人之意願。是以自執行制度之迅速化、債權人債權實現之確保、第三人(拍定人)

  • 7

    地位之安定化、債務人基本人權之保障等議題,加以探討。並就台灣目前強制執

    行法院案件堆積如山之情形,提出建言。

    另就大陸地區強制執行所發生之「執行亂」、「執行難」等情形加以研析,

    同時提出對策及改善之道,並就現行大陸地區強制執行制度提出修法建議。例

    如:健全執行立法,細化條文內容,增強可操作性、若干執行措施體現之強制力

    不足、增設財產發現程序等等,皆可看出作為債權人實現債權之直接管道,其權

    利保障,明顯不足,宜單獨立法、加強宣導,培養法律專業之執行人員,加強民

    眾之守法觀念,以期改善目前之情況。

  • 8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0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0 第二節 研究方法................................................................................................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預期結果 ...........................................................................13 第四節 兩岸名稱用詞之界定 ...........................................................................14

    第二章 強制執行之概念............................................................................................15 第一節 強制執行之意義....................................................................................15

    第一項 台灣地區強制執行之意義 ...........................................................15 第二項 大陸地區強制執行之意義 ...........................................................16

    第二節 強制執行法制之沿革 ...........................................................................17 第一項 台灣地區強制執行法制之沿革 ...................................................17 第二項 大陸地區強制執行法制之沿革 ...................................................20

    第三節 強制執行之性質與法律關係..........................................................26 第一項 台灣地區強制執行之性質與法律關係 .......................................26 第二項 大陸地區強制執行之性質與法律關條 .......................................28

    第三章 強制執行之一般規定 ...................................................................................30 第一節 強制執行之執行名義 ...........................................................................30

    第一項 台灣地區強制執行之執行名義 .................................................30 第二項 大陸地區強制執行之執行名義 ...................................................40

    第二節 強制執行之主體..............................................................................45 第一項 台灣地區強制執行之主體 .........................................................45 第二項 大陸地區強制執行之主體 .........................................................50

    第三節 強制執行之客體..............................................................................62 第一項 台灣地區強制執行之客體 .........................................................62 第二項 大陸地區強制執行之客體 .........................................................68

    第四節 強制執行之開始..............................................................................73 第一項 台灣強制執行之開始 .................................................................73 第二項 大陸地區強制執行之開始 .........................................................75

    第五節 強制執行之延緩..............................................................................80 第一項台灣地區強制執行之延緩 .............................................................80 第二項大陸地區強制執行之延緩 .............................................................82

    第六節 強制執行之停止..............................................................................84 第一項 台灣地區強制執行之停止 .........................................................84 第二項 大陸地區強制執行之中止 .........................................................90

    第七節 強制執行之終結..............................................................................92 第一項台灣地區強制執行之終結 .............................................................92 第二項 大陸地區強制執行之終結 ...........................................................98

  • 9

    第八節 強制執行之救濟............................................................................100 第一項 台灣地區強制執行之救濟 .......................................................100 第二項 大陸地區強制執行之救濟 ....................................................... 112

    第四章 金錢債權之強制執行 .................................................................................125 第一節 台灣地區金錢債權之執行............................................................125

    第一項 總說............................................................................................125 第二項 動產之執行..................................................................................126 第三項 不動產之執行..............................................................................154 第四項 船舶與航空器之執行 ...............................................................183 第五項 對其他財產財產權之執行 .......................................................189 第六項 債務人對公法人財產之執行 ................................................... 211

    第二節 大陸地區金錢債權之執行............................................................215 第一項 動產及不動產之執行 ...............................................................215 第二項 對其他財產財產權之執行 .......................................................229

    第五章 參與分配....................................................................................................235 第一節 台灣地區參與分配............................................................................235

    第一項 參與分配之意義........................................................................235 第二項 分配之實行..................................................................................247 第三項 對分配表之異議..........................................................................250 第四項 分配表異議之訴........................................................................251

    第二節 大陸地區參與分配............................................................................252 第一項 參與分配之意義........................................................................252 第二項 參與分配之要件........................................................................253 第三項 分配之順序................................................................................254 第四項 分配之實行................................................................................254

    第六章 結論..............................................................................................................255 柒、參考文獻............................................................................................................264 捌、附錄....................................................................................................................267

    壹、兩岸強制執行程序流程............................................................................267 貳、兩岸強制執法對照表................................................................................274

  •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自 1987 年 11 月 2 日政府宣布開放台灣地區人民赴大陸地區探親以來,海峽兩岸民間各項交流日益頻繁,其中經貿往來尤為熱絡,然而因為商業行為所產生

    之糾紛,亦有增無減。按民事訴訟程序與強制執行程序,雖均係保護私權之程序,

    民事訴訟程序著重公平、妥適,而強制執行程序則著重迅速、廉價與確實。因追

    求理念不同,採分離主義,但兩者關係密切。債權人就其私權之實現,乃有聲請

    民事訴訟程序後,踐行強制執行程序。 「執行乃法律之終局及果實」(拉丁法諺),強制執行,乃以國家權利為實現

    確定私權內容所為之行為,近代法治國家對於人民私權之實現,禁止自力救濟,

    以強制執行為保護私權之最後手段,故而強制執行功能之發揮,直接影響人民對

    於司法功能之信賴 2。此為筆者於 1997 年間蒙任職銀行遴選赴金融研訓院受訓(催收高級班)時,張登科老師於第一節上課時對於「強制執行」所為之詮釋,

    斯時國內經濟情勢不佳,頗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態勢。筆者任職銀行之逾期

    放款,直線上升,亟思對策,以為因應之道。筆者遂建議任職之單位,推派熟悉

    強制執行流程之經辦,赴積案較多之地方法院民事執行處協助處理執行案件,期

    使執行案件更形順利,增加債權之收回可能,有效抑制逾期放款之增長。幸蒙當

    時逾期放款中心主任強力支持,並指派筆者前往板橋地方法院民事執行處協助處

    理任職銀行之執行案件,期間蒙多位法官不吝指教,漸漸對強制執行之程序建立

    體系概念,並從處理執行案件中習得箇中要領及訣竅,加快執行案件結案速度,

    因而深得 鈞長之好評,同時與該法院人員建立深厚之友誼。 筆者圓滿完成任務後,奉派回任職機關擔任催收經辦,承辦梁柏薰及新亞電

    器公司等案件,傾全力辦妥假扣押後,再與債務人周旋,最後雖未能悉數收回債

    權,然亦有百分之五十以上之債權收回。綜觀前揭案件之來龍去脈,獲得結論為

    承辦人對於強制執行程序必須十分了解,全力配合法院程序,則期待收回部分或

    全部債權之成功機率相當高。長官之肯定及自身之投入逐漸對強制執行法產生濃

    厚之興趣。

    數年後,於公司主管會報中獲知陳由豪掏空東帝士公司資產、債留台灣,其

    經營之企業東雲紡織積欠筆者任職之銀行數十億債務,潛逃至大陸地區,令人扼

    腕。當時兩岸間雖有文書認證及判決確認等機制,得據以聲請強制執行大陸地區

    之債務人,惟因海峽兩岸分治長達六十年,雙方所依循之強制執行制度迴異,似

    難以台灣地區強制執行所依循之程序,直接適用於大陸地區。實有必要對大陸之

    強制執行制度作進一步了解。嗣經投入大陸法制之研習後,發覺兩岸法律制度存

    2 張登科,強制執行法,第 1 頁,台灣,三民書局有限公司,2006 年 9 月。

  • 11

    在頗大之差異。本文特別針對兩岸強制執行制度,作深入之探討,期提出具體可

    行之方式,方能增進債權人收回債權,並兼顧債務人之利益。同時對於兩岸強制

    執行程序中滯礙難行之處,提出建言,期使將來聲請強制執行得以更順暢,建立

    人民對於司法體制之信任。

    二、研究目的

    按依民事金錢債權強制執行制度之意義而言,係指請求債務人支付金錢,以

    實現債權人金錢債權之強制執行。此種強制執行,並非強制債務人本身為支付金

    錢之行為,而係就債務人之財產強制執行,取得金錢後,交付債權人以清償金錢

    債權 3。質言之,民事強制執行是「實現私權的程序」,有別於民事訴訟「確定私

    權的程序」,在一系列民事程序中,是民事司法權程序最後一道屏障,是以,民

    事法院之公信力有賴債權人之債權實現,因之民事法院之強制執行既為債權實現

    之最重要且最後之手段,故而民事強制執行實為法治極其重要之基礎。 大陸地區雖於近年來為解決執行難問題,其黨中央下發<1999>11 號文件,其黨的十六大有提出,要通過司法體制的改革,切實解決執行難問題轉發。

    由其黨中央專門制發文件,並在其黨中央的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上提出解決執行

    難問題,此為其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可見,執行難已經引起黨中央的高度重

    視,執行難已經成為全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問題。中共中央中發《中共最高人民

    法院黨組關於解決人民法院執行難問題的報告》文件 4後,經過全國各級人民法

    院、各級黨委的領導人、人大的監督、政府之幫助和社會及媒體之支持下,執行

    難問題在全國範圍有所緩解,在局部範圍內有很大緩解。在如何攻克執行難解決

    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等問題上,其全國各級人民法院大致採用兩種作法:一種就

    是適用傳統的觀念和方法,根據中央 11 號文件,形成黨委高度重視,政法委積

    極協調,紀檢、人大加強監督有關部門主動配合等外部態勢,輔之以執行宣傳週、

    執行會戰,借以加大執行的力度的方法。這種作法雖然也符合其中央 11 號文件

    的精神,也確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別是在清理執行積案,提高執行案件結案

    率方面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這種效果是暫時的、有限的,難以持之以恆。另

    一種就是把解決問題重心和出發點放在改革上,抓住機遇,及時啟動和推進執行

    制度全面改革。通過改革,一是在省級法院以下,建立統一管理的執行工作新體

    制;二是跨省的執行案件形成以委託執行為主的新格局,這是其黨中央及人民法

    院提出的新任務,也是最終解決執行難的根本措施。透過逐漸重視民事強制執行

    之工作,除引發強制執行理論之研究風氣外,在強制執行實踐上,經由其學界及

    實務界重新審視及揭示執行權之性質後,亦啟動審執分立、管理體制變革、執行

    3 張登科,強制執行法,第 241 頁,台灣,三民書局有限公司,2006 年 9 月。 4 中國大陸民事強制執行之發展過程,其黨中央於 1999 年 7 月以中發(1999)11 號文件轉發之

    《中共最高人民法院黨組關於解決人民法院執行難問題之報告》,屬最重要文件,代表其政府

    中央開始對民事強制執行制度之重視,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並將該號文件稱為尚方寶劍,從而不

    論是學術、實務界自始開始重視民事強制執行之制度,許多民事執行之改革、學說之爭鳴。

  • 12

    機構建置、執行權運行機制重構和執行方法創新等層面之改革 5。然而大陸地區

    現階段強制執行之「執行難」、「執行亂」等情形,仍屢見不鮮。

    依前所述,中國大陸之民事強制執行制度因隨著解決執行難之實踐與研究,

    已累積足夠之研究能量,逐漸形成獨立之法律體系。然而台灣地區對於大陸之強

    制執行制度之研究,屈指可數。本文希藉由對於兩岸強制執行制度之研究,進而

    瞭解民事強制執行之歷史發展及趨勢,並探討強制執行一般規定之異同及金錢債

    權之執行所涉及執行標的之內涵及其特殊性與各項執行措施、查封扣押、拍賣變

    價、清償分分配等各種程序之機制,最後再綜合提出檢討與建議。期待本文所為

    之研究或評價,能發揮拋磚引玉之效果,引起先學先進對於此項法制之研究,或

    可提供在大陸之台商及臺灣地區之債權人於取得執行名義後,具體可行之強制執

    行作法,加速收回債權、維護自身權益之參考。並對大陸地區強制執行單獨立法,

    提出建議。實為本文研究之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方法係採兩岸強制執行之比較法為主,輔以歷史研究方法。自兩岸

    強制執行之制度以觀之,台灣地區之強制執行法規係國民政府於於西元 1936 年7 月 3 日日經立法院第 66 次院會通過,1940 年 1 月 19 日國民政府公布同日施行;其後歷經 1947 年、1948 年、1975、1996 年、2000 年等五次修法,為一部體系健全,規範完整之強制執行法典。然大陸地區之強制執行法規係規定於民事訴訟

    法之中,迄今尚無獨立之法典,導致大陸地區頒布大量之司法解釋、行政函令或

    其他指導性規範文件。茲就研究方法歸納如后:

    (一)文獻分析法

    經由廣泛之蒐集兩岸關於強制執行法之書籍、論文、期刊、司法解釋與司法

    院大法官會議解釋、最高法院判例等文件,進行研讀分析,藉以精確地掌握兩岸

    強制執行之名詞概念,從而研擬現階段兩岸強制執行制度實行時,所面臨問題之

    解決方法。

    (二)歷史研究法

    歷史之形成是我們人類行為之紀錄,過去所有種種事件都是歷史,而我們每

    天所做所為,也將變成歷史的一部分。因此,法律之形成與演變亦復如此,職是

    之故,以歷史之角度去探求法律之制定過程,實為恰如其分。本文試著從歷史之

    進程中分析兩岸強制執行之制度及立法之沿革,按其因果關係之推論,瞭解法制

    歷史之成因,進行公正、客觀之評析。

    (三)比較分析法

    為更深入瞭解兩岸強制執行之異同,擬就雙方強制執行之立法經過、立法體

    系、法源依據作一比較及認知,並與其他國家之法律制度、立法例相互對照,透

    過比較與分析,獲致更深入之理解,希能提出有效克服強制執行程序所遭遇難題

    之良方。

    5 邱景芬,中國大陸民事金錢給付之強制執行,東吳大學法律研就所,第 3 頁,2007 年 9 月。

  • 13

    (四)歸納法

    藉由兩岸強制執行書籍、期刊、司法解釋、案例之廣泛蒐集、閱讀及歸納後,

    方能就兩岸強制執行之理論及程序,進行客觀、合理之整理及分析,進而研擬出

    難以執行之癥結,推演解決之道,俾供解決強制執行紛爭之參考。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預期結果

    一、研究範圍

    本文研究之重點,在於對兩岸強制執行制度,作深入之探討,並經由比較分

    析,獲致兩岸強制執行制度之利弊得失之結果,進而提出具體可行之方法及將來

    修法之建言,共分為六章,茲將各章簡述如后:

    第一章緒論首先就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探討與研究方法、研究範圍、名詞界定

    與用詞說明等前提逐一說明。

    本論文研究之重心為兩岸強制執行制度之研究以金錢債權之強制執行為中

    心,故而必須就兩岸強制執行概念加以介紹,包含強制執行之意義、立法沿革及

    編制,藉以明瞭兩岸強制執行之差異。再就強執行之一般規定逐一說明包括台灣

    與大陸執行名義之意義、要件及種類與台灣與大陸之強制執行之主體、客體、開

    始、進行、停止、終結、救濟等程序,鉅細靡遺,進而深入掌握強制執行程序之

    要領,並與大陸強制執行一般規定作比較分析。

    次就金錢債權強制執行,依台灣司法院之統計強制執行案件中以金錢給付之

    執行者約占全部強制執行案件之八成,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另因大陸經濟開放,

    民智大開,請求履行債權債務關係之民事案件,每呈倍數成長,本論文就兩岸金

    錢債權執行之種類(動產執行、不動產執行、其他財產權執行)、執行標的、執

    行要件、執行程序等之異同詳加論述,例如大陸之執行名義稱為執行依據及執行

    回轉制度為台灣強制執行制度所無。惟因大陸地區對於船舶與航空器之執行、對

    公法人財產之執行迄未單獨於《大陸民訴法》成立章節,本文暫不對於上開兩單

    元進行研究及比較;僅就動產執行、不動產執行、其他財產權執行等單元作深入

    之探討。

    另就參與分配要件(例如須為金錢債權、須取得執行名義、具有優先權之債

    權人,縱未取得執行名義,亦得參與分配、強制執行程序已終止不得參與分配、

    須債權已屆清償期)、時間(須在執行程序開始後,至執行終結前、執行標的拍

    定之日前一日、債權人承受之日前一日、當次分配表作成之日一日前)、程式(書

    面聲明、提出證明文件、繳納執行費用)作一詳細介紹。條理分明、循序漸進,

    將強制執行之法律觀念作系統性之介紹,並探討台海兩岸現行強制執行制度,同

    時作一比較,瞭解兩岸強制執行制度之異同。本研究進一步探討在兩岸強制執行

    之處理模式下,尋求雙方極待克服之執行程序並達成確保債權人之債權及兼顧債

    務人之利益,作一整體性之研究。

    最後建議台灣地區強制執行制度應朝執行制度之迅速化、債權人債權實現之確

  • 14

    保、第三人(拍定人)地位之安定化、債務人基本人權之保障等方向,加以探討。

    再就台灣目前強制執行法院案件堆積如山,影響債權人權益之情形,提出建言。

    另就大陸地區強制執行所發生之「執行亂」、「執行難」等情形加以研析,同時

    提出對策及改善之道,並以台灣地區近年來台灣地方法院民事執行處處理積案之

    對策為例,加以分析其利弊,提供兩岸強制執行修法參考,俾研擬一套完善之強

    制執行法令。

    隨著 2008 年 4 月 25 日兩岸「江陳會」之展開,宣告兩岸之交流,邁入全新之紀元。台商赴大陸投資將如過江之鯽、雨後春筍般,難以停歇,然而商業上之

    往來,既為時勢所趨,發生貿易赳紛,更是勢所難免。兩岸間文書、判決之認證,

    行之多年,惟聲請強制執行收回債權者,寥寥無幾。若能藉由本文對強制執行作

    深度之研究與鑽研,提供擬透過強制執行收回債權之人,一個迅速、便宜、有效

    之執行方法,同時兼顧債務人之權益,讓債權早日實現。

    二、預期結果

    本論文透過綜合之研析、嚴謹之論述,期待能為兩岸強制執行之制度,提出

    客觀、中肯之見解及可行之執行方式,並希望能達成如下之預期成果:

    一、於實務操作方面:透過對兩岸強制執行制度之研究,期能提出具體可行之作

    法,作為在大陸之台商或台灣之債權人赴大陸聲請強制執行求償債務時,參考之

    依據。

    二、於強制執行法制面:針對兩岸強制執行制度行之多年之利弊得失,提出建言,

    希能引起先進賢達廣泛之研究與討論,帶動兩岸法學交流,教學相長,增進彼此

    之溝通和瞭解。

    三、深入分析兩岸強制執行制度所潛藏之問題,並對大陸近年來「執行亂」、「執

    行難」問題提出具體改善之方法。

    四、加強推動兩岸強制執行制度中確定判決之相互承認,進而使強制執行之合法

    性、迅速性得以確立。

    五、針對兩岸強制執行法令中,有不合時宜或窒礙難行之處,研擬修法之建言,

    方符雙方人民之利益與期待。

    第四節 兩岸名稱用詞之界定

    自 1987 年台灣開放大陸探親以來,接踵而至之情勢變遷,台灣地區為因應此一變革,特於憲法增修條文第十一條明文規定:「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

    權利義務關條及其他事務之處理,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作為訂定兩岸人民

    關係之法律依據,並於 1992 年 7 月 16 日經立法院通過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本「條例」為面對海峽兩岸分治之事實,於第二條揭示台灣地區

    即是「中華民國」,指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及政府統治權所及之其他地區,

    「大陸地區」即是指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亦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所

    轄之中國大陸。

  • 15

    故為便於本論文「兩岸強制執行制度之研究一以金錢債權之強制執行為中心

    為中心」之撰寫及順應時代潮流,一律使用西元紀年。同時依據「台灣地區與大

    陸地區人民關條條例」之用語,對於兩岸之用詞分別以「台灣」或「台灣地區」 、「大陸」或「大陸地區」稱之。。

    另依台灣地區中央法規標準法第八條規定:「法規條文應分條執行書寫, 冠以「第某條」字樣,並得分為項、款、目。項不冠數字,低二字書寫,款冠以

    一、二、三等數字,目冠以(一)、(二)、(三)等數字,並應加具標點符號。」

    及第九條規定:「法規內容繁複或條文較多者,得劃分為第某編、第某章、第某

    節、第某款、第某目。」而大陸《立法法》(2000 年)第五四條規定:「法律根據內容需要,可分為編、章、節、條、款、項、目。編、章、節、條的序號用中文

    數字依次表述,款不編序號,項的序號用中文數字加刮號依次表述,目的序號用

    阿拉伯數字依次表述。法律標題的題註應當載明制定機關、通過日期。」顯見兩

    岸之法律用與與條文順序並不盡相同,故而本文引用時,台灣地區法規條文規定

    之順序為「條、款、項、自」,而大陸地區《立法法》規定條文之順序為「條、

    項、款、目」俾避免混淆。

    台灣地區本法對當事人稱之為「聲請人」與大陸地區之「申請人」以及台灣

    本法第四條稱之「執行名義」,《大陸民訴法》稱之「執行依據」。皆屬兩岸用

    語不同之處,然其意義相符。為分辯兩岸之法律,大陸地區法律一律加《》符號,

    而台灣地區法律不另加符號,以利分辨之。另為便於區分兩岸之法律名稱,茲以

    台灣地區之「強制執行法」簡稱「本法」,「民事訴訟法」簡稱「民訴法」;大

    陸地區之「民事訴訟法」簡稱「大陸民訴法」,大陸「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

    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簡稱「適用意見」,「關於人民

    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簡稱「執行規定」。

    第二章 強制執行之概念

    第一節 強制執行之意義

    第一項 台灣地區強制執行之意義

    強制執行係債權人依據執行名義,聲請執行機關,對債務人施以強制力,強

    制其履行債務,以滿足債權人私法上請求權之程序6。

    一、強制執行在滿足債權人私法上之請求權

    從實體法之觀點,強制執行係實現私法上請求權之過程。此項私法上之請

    求權稱為執行債權。執行債權不僅包括債權請求權,且包括基於物權或其他支

    配權、形成權、人格權等發生之請求權。蓋請求權係法律上之權利,得請求債

    務人履行,債務人如任意履行,則請求權因滿足而消減。否則應許債權人於取

    6 陳榮宗,強制執行法,第 81 頁,台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2007 年 2 月。

  • 16

    得執行名義後,聲請強制執行,強制實現其請求權。

    強制執行與行政執行性質不同,前者在滿足債權人私法上之請求權,後者則

    以公法上之權利義務為內容。因此立法例上,通常就行政執行另行立法,由行

    政機關執行。台灣行政執行法實務7認為行政機關不得就公法上之金錢給付,對

    義務人之財產強制執行。因此稅法等行政法規,就公法上之金錢給付義務如罰

    鍰、滯納稅捐等,均明定移送法院強制執行。此種強制執行,並非滿足債權人

    私法上之請求權,故非強制執行法所稱之強制執行。

    二、強制執行係執行機關對債務人施予強制力,強制其履行債務

    所謂施予強制力,即違反債務人之意思,強制其履行。例如對債務人之財產

    查封、拍賣、以清償債權人之債權。至確認判決或形成判決,債權人之權利因判

    決確定而獲得實現;給付判決中之意思表示,於判決確定時視為己為意思表示;

    均無須使用國家之強制力,此種因判決之效力而實現權利者,稱為廣義之強制執

    行。至須以強制力實現請求權者,則稱為狹義之強制執行。

    三、強制執行應依執行名義為之

    強制執行之目的,在實現債權人私法上之請求權。因此強制執行應以債權人

    私法上請求權存在期限屆至為前提。惟執行機關於強制執行之際,如須判斷債權

    人私法上請求權是否存在,難免影響強制執行之迅速,因此產生執行名義之制

    度。申言之,判決機關與執行機關採分離主義。債權人只須提出法律所定之執行

    名義,執行機關即應開始強制執行,勿庸審查執行名義所表示之請求權是否確實

    存在,以確保執行之迅速,避免債務人對請求權是否存在故為爭執。逃避執行。

    強制執行法第四條第一項規定,強制執行依執行名義為之,因此無執行名義則無

    強制執行。

    第二項 大陸地區強制執行之意義8

    一、強制執行簡稱執行,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之強制執行僅指民事強制

    執行,是指國家執行機關就已生效之法律文書為執行依據,依照法定程序,

    運用國家強制力強制債務人履行執行依據中已確定之義務,以實現已確定之

    民事權利。廣義之強制執行除包括民事強制執行外,尚包括行政強制執行。

    二、強制執行是保護公民民事權利之一項重要法律制度;國家對社會進行管理之

    7 司法院釋字第 16 及 35 號解釋。 8 孫加瑞,中國強制執行制度概念,第 2 頁,中國,中國民主法治出版社,1999 年版。

  • 17

    一個重要方法,即是制定與實施法律規範,國家任務之一,為運用其國家強制力

    對公民之民事權利進行保護。國家於立法中規定個人之權利與義務,並通過此規

    定來實現對社會關係之調整。當人們能按規定各自行使其權利與履行義務時,可

    相安無事;如因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發生爭執,則需國家按一定之方式進行干預、

    調整,以保護權利義務關係之落實。

    三、國家保護公民民事權利之方法有二:一是確認民事權利之程序,亦稱取

    得執行依據之程序。當事人之民事權利受到他人侵犯,或與他人發生爭議時,

    由國家運用司法權對不明確之民事權利義務關係、加以明確,這種程序主要

    是審判程序。二是實現民事權利之程序。當事人間之民事權利義務確定後,

    由代表國家之執行機關對拒絕履行義務之人採取執行措施,從而使債權人之

    權利得到實現。這種通過國家強制力實現債權人債權之制度,即是強制執行

    制度。

    第二節 強制執行法制之沿革

    第一項 台灣地區強制執行法制之沿革

    一、舊律關於強制執行之規定 我國舊制,民、刑事實體法及程序法,係混合

    編訂。清代以前,認法律之作用,在輔助禮教之不足。法律之內容,以禮教為

    依據。如債務人不履行債務,多以對債務人科處刑罰為間接強制履行債務之方

    法。故無單獨之強制執行法9。

    二、清末之強制執行法

    (一)刑事民事訴訟法清末變法,設修訂法律館,修訂法律大臣沈家本、伍廷

    芳編訂刑事、民事訴訟法,於光緒32年(西元1906年) 3月具奏進呈。其第三章為

    「民事規則」包含民事執行之規定。該館復聘日人松崗義正,擬訂「強制執行

    律」草案,計418條,內容尚稱充實,但未頒行。

    (二)高等以下各級審判廳試辦章程 此一章程,於光緒32年10月29日頒行,

    其第二章第七節第41條至43條為關於民事「判決之執行」之規定。其內容甚為

    簡略,且多係對人之身體自由而為執行。例如拘役及收所習藝之類是。

    三、民國成立後之強制執行法

    (一)援用前清法規時期民國成立,法制未定,1912年3月21日司法部呈准將前

    9 楊與齡,強制執行法論,第 19-20 頁,台灣,自版,2007 年 9 月 13 版。

  • 18

    清制訂之法律,除與民國國體抵觸部分外,暫行援用。

    (二)1914年訂頒不動產執行規則,條文計四一條,分通則、查封、拍賣、管

    理、附則等五章。各省審判廳,復自行擬訂各種執行規則、章程或辦法,以補

    其不足。1920年北京政府司法部公布民事訴訟執行規則,全國始有統一之執行

    規則。民事訴訟執行規則計136條,分總則、動產執行、不動產執行、其他執行、

    假扣押假處分及假執行以及附則等六章10。

    (三)1933年司法行政部訂頒補訂民事執行規則計34條,通令各地法院遵辦(該

    辦法經司法院院長於1934年提出中央政治會議第432次會議決,准予補行備

    案)。同年春立法院民法委員會起草強制執行法。

    (四)現行強制執行法時期 國民政府成立後,法律編查會會擬訂「強制執行律

    草案」未克頒行。1933年春,立法院令民法委員會起草強制執行法。至1936年6

    月完成,於同年7月3日第66次院會通過,命名為「強制執行法」計八章,凡142

    條。經於1940年1月19日公布施行。此即現行強制執行法。又本法立法之初,曾

    擬援民事訴訟執行規則及補訂民事執行辦法之例,加冠「民事」二字,以揭明與

    刑事及行政執行法規有別。惟該項主張未經採取,今習用已久,似不宜變更。

    四、強制執行法之修正11

    (一)第一次修正1945年5月16日將第128條及第129條之過怠金,由一千元修正

    為一萬元。

    (二)第二次修正1948年12月21日,再修正上開兩條,將過怠金,恢復為一千元。

    (三)第三次修正前司法行政部民事司鑑於本法因工商業之發展及社會經濟之變

    遷,難以適應實際需要,乃研擬修正草案初稿,於1962年初送該部司法法規檢討

    整理委員會成立強制執行法小組審議。經五次易稿,於1967年初完成初稿。徵求

    各方意見,並重加審查後,送該會全體委員會討論,於同年12月3日通過,呈送

    行政院轉徵司法院意見。行政院於1971年3月9日以司法院意見發交該部,經該部

    徵詢高等以下各法院意見,組成專案小組研討後,再邀司法院代表協商,於1972

    年6月23日完成草案。呈報行政院後,因修正條文超過原有,條文三分之一,為

    免引起立法程序上之爭論而撤回。由專案小組將其減為修正28條,新增4條,呈

    經行政院於1972年12月18日提請立法院審議。立法院交司法委員會審查。因該會

    將第4條第5款修正,行政院乃於1973年7月2日增提第六條之修正草案。在審查期

    10 張登科,強制執行法,第 11 頁,台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2006 年 9 月版。 11 楊與齡,強制執行法論,第 20-22 頁,台北,自版,2007 年 9 月 13 版。

  • 19

    間,曾邀請專家學者,就有關船舶及航空器之執行部分發表意見,全案於1973

    年11月20日審查完畢。於1975年4月11日完成三讀,同月22日公布施行。計修正

    第4~7、11、18、25、32、39、43、51、70、75、91、92、94~96、99、114~116、

    119、124、129、131、132、140條,並增訂第114-1~114-4條。此次修正,歷時

    頗久,幅度甚大,其修正主旨為:疏減訟源,避免拖累,簡化執行程序及保護當

    事人合法權益。

    (四)第四條之修正法院改隸後,本法由司法院主管。該院鑑於國內外科學技術

    進步迅速,工商業日益發達,我國社會經濟結構、人文觀念及法制度,均有所變

    更強制執行法原有規定,已難因應實際需要乃成立司法院強制執行法研究修正委

    員會於1987年8月19日舉行首方會議,參考外國最新立法例國內外學說判例解釋

    及實務經驗,就拓海通盤檢討。於1990年9月19日完成初稿,徵詢各方意見後,

    由司法院民事廳彙編,並加具意見,再送該會研議,於1992年12月7日完成部分

    條文修正案,經司法院院會照案通過,送請立法院審議。立法院院會交司法委員

    會審查,該會審查修正通過後,於1993年9月14日提請院會討論,於1996年9月17

    日三讀通過,同年9月10日公布施行。此次修正,係本法施行以來之首次全案修

    正,計修正105條,新增38條,刪除7條。其修正主旨為:強化執行之績效,發揮

    確保人民權益之功能12。

    (五)五次修正本法全案修正後,因社會經濟情況變化迅速,執行案件增加,以

    司法行政監督薄弱,致案件進行遲緩,未結案件累積,1999年夏,各法院提出改

    進意見。11月,司法院再度組織強制執行法修正委員會,完成修正草案後,洽請

    潘維剛等立法委員提出於立法院,以爭取時效,經立法院院會於2000年1月14日

    三讀通過,計修正第10、20、25、27、77之1、80、95、115等8條,於同年2月2日

    公布施行,以縮短執行期間,簡化執行程序。

    關於民事執行程序之有關事項,除法律規定外,日本立法例,可由最高法院

    訂定規則,予以補充。台灣則由前司法行政部於1974年7月28日令頒「辦理強制

    執行事件應行注意事項」酌予補充,以利施行。為配合本法修正,該部提前於1974

    年12月26日開始研議修正初稿,徵詢有關部會意見後,提經該部法規檢討整理委

    員會通過,於1975年12月30日發布。審檢分隸後,司法院於1980年10月21日依原

    文另行發布。除少數項款,曾多次修正外,並配合本法修正於1995年11月14日、

    12 楊與齡,強制執行法論,第 23 頁,台灣,自版,2007 年 9 月修訂版。

  • 20

    2000年2月11日及2003年8月26日全案修正發布施行13。

    第二項 大陸地區強制執行法制之沿革

    由於處於特殊的歷史時期,革命根據地的強制執行制度較為薄弱,但在相關

    的法律中也或多或少包含部分執行程序規範。

    根據地時期的法律文件中關於強制執行的規定多為片言支語。例如,1939

    年陜甘寧邊區發布了《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組織條例》,其中第十六條規定庭長

    之職權包括強制執行之規定14。

    1944年蘇中行政公署發布較為完整的訴訟規則,即《蘇中區處理訴訟案件暫

    行辦法》。該文件的第八章專門規定刑事和民事執行的問題,其中6個條文涉及

    民事強制執行。首先它確立假扣押、假處分、假執行制度,而且給予執行當事人

    就相關裁定的上訴(抗告)權。訴訟案件與判決確定後,開始執行。民事案件對

    於系爭標的有變更現狀及難於執行之虞者,得根據一方之申請,為假扣押、假處

    分及假執行之裁定(第67條)。民事案件假執行假處分假扣押申請之一方,應於

    申請時提供擔保;其被申請一方,得提供擔保,申請撤銷之(第69條)。關於假

    扣押假處分假執行之裁定,如有不服,得於接到裁定後七日內向上訴法院抗告,

    其投遞書狀之手續准用關於上訴之規定。上訴法院對於抗告案件,認為抗告無理

    由者,以裁定駁回之,認為有理由,得廢棄原裁定,更為裁定(第70條)。另外,

    該文件還明確執行機構,規定民事案件之執行,由司法機關命令鄉鎮政府執行。

    鄉鎮政府在執行完畢後,應該將執行的經過情形,詳報備查。即具體的執行實施

    工作是交由行政機構負責的,司法機關對此進行監督。

    關於對拒不履行生效裁判者的制裁措施,也有個別法律文件作規定。例如,

    《淮海區公務人員非法拘押懲處暫行條例》第5條規定,判決確定後,顯然有履

    行義務的可能,而不遵行、履行判決者,應令其提出擔保。對沒有相當保證人或

    保證金者,予以管收。《旅大市處理債務案件基本原則》(1949年4月)第八條

    規定:債務人如果確實無力履行債務,或是如果履行債務就使家庭生活陷於無法

    維持的情況時,可以准其分期履行,除非遇著存心坑人一跑了事,或明明有力量

    而故意抗拒履行的情況,可不予以管收。由此可見,當時對於拒不履行者採取管

    收的方法予以制裁。

    新中國成立之初,由於中央尚未有統一的民事訴訟法或強制執行法,所以,

    13 楊與齡,強制執行法論,第 24 頁,台灣,自版,2007 年 9 月 13 版。 14 李浩,強制執行法,第 24 頁,中國,廈門大學印刷社,2005 年 1 月第 2 版。

  • 21

    各地實際上自行制定了有關的程序規範先行適用。這些文件中一般都有少量強

    制執行方面的規定。例如,東北人民政府於1950年編訂《東北人民政府司法部

    關於訴訟程序的幾個問題》,下發下級法院以供暫時的參考適用。其中關於民

    事執行的條文有兩個。一是規定一審法院的執行管轄權,以及最基本的執行程

    序;二是規定為保證執行及免除將來不能恢復之損失,法院於訴訟進行中,得

    以假扣押及假處分。再如《中南軍政委員會司法部關於訴訟程序與審判方式的

    初步意見》(1950年),規定民事案件經判決後,法院應負責監督當事人履行

    義務,必要時得實施強制執行。

    1950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制定《訴訟程序試行通則》。該通則

    中有少量執行規範。它規定強制執行一般由法院依當事人申請而進行,法院認

    為有必要時,也可主動進行。生效的判決如係命敗訴人交付金錢或可以金錢代

    替交付之物,法院實施強制執行有必要時,得斟酌具體情況,將其財產查封拍

    賣。人民調解合法成立者,當事人也可以申請實施強制執行15。

    1956年印發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各級法院民事案件審判程序總結》中對

    於強制執行有較多規定。按照該規定,如果發現債務人在外地或財產在外地需

    要委託外地法院執行時,可以委託執行。債務人確無給付能力短期內無法執行

    的,可以由執行員提出書面意見,經審判庭裁定中止執行。債務人確有履行能

    力,經反覆教育仍拒不履行的,應對其財產予以強制。有的法院採用羈押債務

    人的方法,企圖達到強制執行的目的,必須加以糾正。另外,該法律文件對於

    扣押、凍結存款、查封、拍賣,以及不得扣押的財產等問題做了規定。其中的

    一項規定較為引人注目:「財產查封後,還可以給債務人自動履行判決的機會,

    促其自覺履行例如在查封、扣押財產後債務人自動履行判決,應當及時解除查

    封或扣押」。

    1957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更完備的《民事案件審判程序》,其中的執行程

    序的規定有14條。具體內容與前述1956年的總結基本相同。只不過它是以條文

    形式出現的。

    文革後期,隨著法院工作的開始恢復,強制執行的制度建設逐漸步入正軌。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1973年在六個地方法院地審判程序總結的基礎上摘編而成

    的《一些省、市法院整頓健全民事審判程序制度的情況》,就反映當時的有關

    執行制度的情況。例如,判決正確,而當事人故意拖延或拒不履行的,應依靠

    15 李浩,強制執行法,第 25-26 頁,中國,廈門大學印刷社,2005 年 1 月第 2 版。

  • 22

    有關單位和群眾,進行說服教育,促其履行義務。如反復教育無效,可商請當

    事人所在社團或單位協助強制執行。比如對拒不執行交付生活費、贍養費、子

    女撫養費、償還債務等判決的,可查封、拍賣其財產或委託所在單位以工資、

    工分中扣除16。

    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以下均稱人民法院組織法)

    頒布之參考適用。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由於尚未有統一的民事訴訟法

    或強制執行法,各地遂自行制定有關的程序規範先行適用,這些文件中一般都

    有少量強制執行方面的規定,例如《東北人民政府司法部關於訴訟程序的幾個

    問題》(1950年)中與民事執行有關的條文有兩條,一是規定一審法院之執行

    管轄權以及最基本的執行程序;二是規定為保證執行及免除將來不能恢復之損

    失,法院於訴訟進行中,得以假扣押及假處分;再如《中南軍政委員會司法部關

    於訴訟程序與審判方式的初步意見》(1950年)規定:「民事案件經判決後,

    法院應負責監督當事人履行義務,必要時得實施強制執行」。1950年12月大陸

    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制定《訴訟程序試行通則》,該通則中訂定了少量執

    行規範規定強制執行一般由法院依當事人聲請而進行,法院認為有必要時,也

    可主動進行;生效的判決如你命敗訴人交付金錢或可以金錢代替交付之物,法

    院實施強制執行有必要時,得斟酌具體情況,將其財產查封拍賣;人民調解合

    法成立者,當事人也可以聲請實施強制執行。1956年印發的最高人民法院《關

    於各級法院民事案件審判程序總結》中則對強制執行有較多規定,按照該規定,

    如發現債務人在外地或財產在外地需要委託外地法院執行時,可以委託執行;

    債務人確無給付能力短期內無法執行者的,可以由執行員提出書面意見,經審

    判庭裁定終止執行;債務人確有履行能力,反復教育後仍拒不履行的,應對其財

    產予以強制;另外,該法律文件對於扣押、凍結存款、查封、拍賣以及不得扣

    押的財產等問題亦作規定。1957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更完備之《民事案件審判

    程序》,其中執行程序的規定有14條,具體內容與1956年《關於各級法院民事

    案件審判程序總結》基本相同,只不過像是以條文形式出現。文革後期,隨著

    法院工作的開始恢復,強制執行的制度建設逐漸步入正軌。最高人民法院研究

    室1973年在六個地方法院審判程序總結的基礎上摘編《一些省、市法院完整頓

    健全民事審判程序制度的情況》,反映當時有關執行制度的情況,例如「如判

    決正確,而當事人故意拖延或拒不履行的,應依靠有關單位和群眾,進行說服

    16 李浩,強制執行法,第 29-32 頁,中國,廈門大學印刷社,2005 年 1 月第 2 版。

  • 23

    教育,促其履行義務。如反復教育無效,可商請當事人所在社對或單位協助強

    制執行。」、「對拒不執行交付生活費、膽養費、子女扶養費、償還債款等判

    決的,可查封、拍賣其財產或委託所在單位從工資、工分中扣除。」

    1979年7月1日頒布《人民法院組織法》迄今大陸於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

    結束,1978年12月召開第11屆三中全會,推動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重建,逐

    步恢復在文革中破壞殆盡之司法制度,在法院組織方面,於1979年重新制定《人

    民法院組織法》恢復1954年《人民法院組織法》之建制,並於第四一條規定: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設執行員,辦理民事案件判決和裁定的執行事頃,辦理刑

    事案件判決和裁定中財產部分的執行事項」上揭規定首次確立審執分立原則,

    對大陸強制執行工作有著重大意義。

    1982年3月大陸第5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2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事訴訟法(試行)》,共5篇,23章,205條,並在執行程序中規定,對已發生

    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調解協議,以及仲裁機構的裁決、公證機構依法賦

    予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義務人拒不履行義務的,對方當事人有權向人民法院聲

    請執行(《大陸民訴法(試行)》第166、167、168條)及可聲請延期執行、撤

    銷聲請執行(同法第182、183條)等。大陸具有系統與規範之強制執行制度得以

    建立17。

    《大陸民訴法(試行)》9年後,因經濟糾紛大量增加,新型態之案件不斷

    出現,《大陸民訴法(試行)》之條款已無從適應需要,大陸法制工作委員會和

    最高人民法院開始對《大陸民訴法(試行)》進行修改,除保持《大陸民訴法(試

    行)》的基本內容外,另對審判中作中,存在的告狀難、爭管轄、執行難等問題

    為補充,作相應規定,且鑑於民事執行實務中普遍存在之「執行難」問題,除增

    加對妨害執行的強制措施外,亦在原有條文中,補充一些執行措施的條文。依據

    民事訴訟法草案之說明,於執行部份認為:「執行是審判工作的一個十分重要的

    環節,它關係到法律和人民法院的尊嚴,有效地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

    法權益,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目前,有些地方人民法院在審判工作中執行

    難的問題比較突出」。草案針對執行中存在的問題,總結實踐經驗,參考外國的

    一些作法,增加一些強制執行的規定。草案規定,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

    定和其他應當履行的法律文書,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

    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強制執行措施主要有:第一,人民法院有權向銀

    17 李浩,強制執行法,第 33 頁,中國,廈門大學印刷社,2005 年 1 月第 2 版。

  • 24

    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儲蓄業務的單位查詢被執行人的存款情況,凍結、劃撥

    被執行應當履行義務部分的存款;有權扣留、提取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部分的

    收入。第二,人民法院有權查封、扣押、凍結並依照規定拍賣、變賣被執行人應

    當履行義務部分的財產。第三,人民法院有權對隱匿財產的被執行人及其住所或

    者財產隱匿地進行搜查。第四,申請人發現被執行人有其他財產和收入的,可以

    隨時申請人民法院執行。第五,被執行人應當加倍支付遲延還債期間的債務利

    息。」嗣後於1991年4月9日第7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4次會議通過並頒布《中國

    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大陸民訴法》)。

    1991年《大陸民訴法》由總則、審判程序、執行程序和涉外民事訴訟程序

    四個部份所組成,其核心為作出判決的審判程序和判決執行的執行程序,其中與

    執行程序有關之條文,規定第207條至第236條,區分為一般規定、執行的聲請和

    移送、執行措施、執行中止和終結等4章。大陸強制執行自此開始具有較完善之

    法律制度。惟該法採用執行程序與訴訟程序合一的立法體例,你在第三編中專門

    規定執行程序,並非採取強制執行獨立法典之立法例18。

    現行《大陸民訴法》施行以來,在執行程序方面暴露出許多不足之處,這

    使得制定單行強制執行法成為必要。為此,學術界和最高人民法院分別進行了強

    制執行的起草工作。早在2001年5月就已經有專家建議稿(共308條)出台,最高

    人民法院到目前為止也已完成執行法草案第四稿(送審稿),共235條。

    兩部草案的共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加大對違法執行參與人的制裁

    力度。例如,拘留的期限可達三個月,法院的送審稿甚至規定在符合特定條件時

    可以連續拘留(不超過三次)。拘留措施針對向法院作虛假陳述者也可以適用。

    (2)將申請執行的期限延長為三年,且允許中斷(法院送審稿規定還可以中止)。

    (3)增加了強制管理、限制出境等執行措施。(4)較全面的規定了關於實體和

    程序問題的執行救濟程序,且均允許對部分執行裁判上訴或抗告(專家建議稿中

    准許抗告的事項有8項,另有1項決定准許向上一級執行機構申請復議;法院送審

    稿允許就8項裁判提起上訴,另有7項裁定准許向上一級法院申請復議)。

    兩者的差別者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立法結構有所區別。專家建議稿分

    為七章,包括:通則、執行程序的一般規定、實現金錢債權的執行、實現非金錢

    債權的執行、保全執行和先予執行、涉外執行的特別規定、附則。章以下分節,

    計27節。法院送審稿則分為總則、金錢請求權的執行、物的交付請求權的執行何

    18邱景芬,大陸民事金錢給付之強制執行,東吳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第 17-20 頁,2007 年 9 月。

  • 25

    行為請求權的執行、附則四編,下分十四章。關於財產保全裁定的執行,法院送

    審稿係在第51條等個別條文中。(2)執行機構的設置與權限不同。專家建議稿

    規定,最高人民法院設執行總局。執行機構在業務上接受所在人民法院和上級執

    行機構的雙重領導。下級執行機構必須服從並執行上級執行機構作出的裁定、決

    定和命令。但執行裁判行為除外。執行局設執行局長、副局長、執行法官、執行

    員、書記員。執行法官有三人以上的設執行庭,執行庭設庭長、副庭長。執行法

    官負責執行案件的審核與受理,發出執行命令,對暫緩、中止、恢復、終結、終

    了執行,變更、追加債務人以及其他程序性事項作出裁定。相比之下,法院送審

    稿則較為簡略,它規定:各級人民法院可以設立執行機構。執行機構由執行員和

    書記員組成。實施強制執行工作,由執行員進行。強制執行中發生的糾紛,由執

    行員所在法院審理。該法院為執行法院。負責裁判的法官,為執行法官。各級人

    民法院可以設立由執行法官組成的審判庭。上級執行機構對本轄區的執行機構實

    行統一領導。以上兩部草案的規定固然有一些相同之處,但差別卻也很明顯,主

    要體現兩個重要問題上:負責執行裁判的法官設置在執行機構外部還是內部,該

    法官的權限是僅限於處理程序性問題還是也可處理實體性問題。第五八條規定:

    「申請執行人自行調查被執行人的財產確有困難者,可以請求執行機構調查。申

    請執行人提供被執行人財產線索的,執行機構應當在三日內開始進行調查。執行

    機構可以在必要時依職權調查被執行人財產」。第五七條規定:「執行機構可以

    依申請執行人申請,為其代理律師發出協助調查令,就被執行人可供執行的財產

    進行調查。」(4)專家建議稿直接吸納了前一段時間出現的部分新執行措施,

    例如,限制消費、公告執行、交叉執行、提級執行,而法院建議稿則僅有少量概

    括性規定,例如,第6條規定上級執行機構可以將案件執行管轄權在本轄區執行

    機構之間進行調整。(5)專家建議稿規定檢察監督程序,而法院建議稿則未作

    規定19。

    2004年3月10日,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最高人民法院肖楊院長的工

    作報告指出,全國法院及時總結民事案件執行工作經驗,繼續探索“執行難”新途

    徑;推行執行過程、執行方法、執行析證、執行結果全程公開制度,採取委託執

    行、交叉執行、提級執行和協調執行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斷加大執行工作力度,

    2003年共執結2,343,868件,執行標的金額3434萬元,同比上升8.46%20。另據最

    19 邱景芬,大陸民事金錢給付之強制執行,東吳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第 21-22 頁,2007 年 9

    月。 20 肖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中國,人民法院報,第 2 版,2004 年 3 月 20 日。

  • 26

    高人民法院2003年司法統計公報,申請執行的案件數量下降,當事人自覺履行裁

    判的數量增加。全國法院全年受理執行案件2,289,566件,比上年下降3.14%。自

    動履行、執行和解占執行案件的45.26%,不予執行3.36%,沒有財產或財產不清

    無法執行的占34.97%,採取強制執行措施的占16.41%。

    「執行難」的產生及演變有著極其複雜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基礎,涉及國家政

    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的各個方面。因此,解決「執行難」必須從源頭做起,有

    的放矢,建立起執行生效法律文書的社會綜合保障機制21。強制執行法的制定對

    完善我國執行制度意義重大,它必將把我國強制執行的實踐和理論帶入一個新的

    歷史階段。為此,我們熱切地期待著一部立足我國國情、借鑒外國經驗的強制執

    行法早日誕生22。

    第三節 強制執行之性質與法律關係

    第一項 台灣地區強制執行之性質與法律關係

    一、強制執行之性質

    強制執行事件之性質,在學說上向來有「訴訟事件說」與非訟事件說」之爭:

    主張強制執行事件係屬於「訴訟事件」者認為:

    強制執行程序,在構造上有對立之當事人參與,且強制執行之目的,係藉國家

    之權力,解決私法紛爭,以保護私法上權利,維護法律秩序,與民事訴訟程序

    之構造及目的相通。且強制執行法規定,得準用民事訴訟法,足見強制執行事

    件性質上係訴訟事件23。

    主張強制執行事件係屬於於「非訟事件」者認為:

    (一)強制執行程序在依債權人之聲請開始後,執行法院即應依職權進行執行

    程序,對立的當事人並無繼續參與之必要,此與訴訟程序要求始終有對立的當

    事人參與訴訟程序者並不相同。

    (二)強制執行程序在權利的事實實現,與訴訟程序觀念的確定權利者不同,

    故其性質應非訴訟事件,而應屬非訟事件。

    台灣學者,有採非訟事件說者24,有認為其具有訴訟事件與非訟事件雙重

    21 田玉璽,建立和完善執行生效法律文書地社會保障機制,人民法院報,B1 版,2004 年 3 月

    24 日。 22 李浩,強制執行法,第 97 頁,中國,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年 1 月第 2 版。 23 張登科,強制執行法,第 9 頁,台灣,三民書局有限公司,2006 年 9 月版。 24 楊與齡,強制執行論,第 15 頁,台灣,自版,2007 年 9 月 13 版。

  • 27

    的性格,應採折衷之見解25。採折衷說其所持之理由為:強制執行程序,有對

    立之當事人。亦有當事人之聲請、期日之參與及保障,並有執行法院為法律上

    判斷之情形,其性質與訴訟事件相近;但強制執行程序在債權人聲請後,不詢

    問當事人即依職權進行,且不採必要的言詞辯論,採職權探知主義,其性質又

    與非訟事件相近。故應解為兼有訴訟事件與非訟事件之性質。在程序法之領域

    中,由於各類程序事件之性質不同,其相應於程序法上的各種程序基本要求亦

    不相同。因此,為切合於其性質及程序基本要求所應採取之程序法理,自然亦

    不相同。就此而論,與其爭論強制執行程序之訴訟性或非訟性,不如進一步較

    為細緻地分析,強制執行事件於程序上所應採取之程序法理為何。蓋訴訟事件

    與非訟事件其區別之實益,乃在於兩種性質不同的事件,在程序法上所採取之

    程序法理並不相同;訴訟事件採取訴訟法理,非訟事件採取非訟法理。而強制

    執行事件,依其事件之性質,於某部分採訴訟法理,某部分採非訟法理,而非

    全然地採取訴訟法理或全然地採取非訟法理。因此,明確地分析強制執行事件

    何時應採取訴訟法理、何時應採取非訟法理,乃為正確地理解強制執行事件之

    性質,所應採取的基本立場26。

    二、強制執行之法律關係

    強制執行係債權人依據執行名義,聲請執行機關對債務人強制執行。強制

    執行程序中,債權人、債務人以及執行機關間之法律關係如何?從來有三種學

    說:

    (一)一面關係說 認為執行法律關係,係債權人與債務人問一面之關係,執

    行機關係居於第三者之地位。

    (二)二面關係說認為執行法律關係,係債權人與執行機關,以及執行機關與

    債務人間二面之關係。至債權人與債務人間不生直接之法律關係。

    (三)三面關係說認為執行法律關係,係債權人與執行機關,執行機關與債務

    人,以及債權人與債務人三面之法律關係。

    以上三說,應以三面關係說為當。債權人依據執行名義聲請執行機關強制

    執行,是為聲請關係。執行機關依據執行名義對債務人強制執行,是為侵害關

    係。債權人與債務人間為權利實行關係27。

    25 張登科,強制執行法,第 10 頁,台灣,三民書局有限公司,2006 年 9 月版。 26 黃國昌,強制執行教室,第 5 頁,台灣,金墨印刷廠有限公司,2002 年 2 月修訂版。 27 張登科,強制執行法,第 10 頁,台灣,三民書局有限公司,2006 年 9 月版。

  • 28

    第二項 大陸地區強制執行之性質與法律關條

    一、強制執行之性質

    強制執行非嚴格意義上之司法行為,從國際實踐來看,強制執行並非完全

    由法院實施。大陸法律規定強制執行權由法院行使,但有之國家卻並非如此,

    如英、美國家是由地方司法行政官員負責執行,在法國則是由獨立於法院之執

    達員執行,有之國家,如德國和日本,則是由執達員與法院分工共同執行。可

    見,強制執行權並非必然由法院獨享;但嚴格之司法行為一審判,卻在所有之

    國家皆是毫無例外地由法院獨立進行。

    其次,強制執行非解決爭議之行為,而是在當事人間就其權利義務關條、明

    確後,所實施之實現債權人債權之行為。在行為之內容上,強制執行不具備司法

    行為解決爭議之特徵。再者,雖執行行為主要依當事人申請而開始,但亦有依職

    權開始之情況,而司法行為不存在依職權開始之問題。從另一個角度言,因依申

    請實施之非司法行為亦常見,僅是依申請開始並不能證明強制執行是一種司法行

    為。強制執行非解決爭議之行為,並且不一定完全由法院實施,說明了強制執行

    與嚴格意義上之司法行為不同。但強制執行仍然與司法行為有著密切之聯繫在某

    些方面亦有一定之司法行為屬性,這表現於強制執行中往往可能引起爭議並需解

    決這些爭議,因而產生與此有聯繫之司法行為。如在執行中因當事人、利害關條

    人提起異議或執行異議之訴。需對之進行裁判,以及在分配程序中因分配方案有

    爭議而由法院決定分配方案等。正因為強制執行中不可避免地牽涉到司法行為,

    因而在所有之國家中,包括英美法系國家,都需要有法院對執行程序之控制,法

    院至少要對執行中發生之爭議享有唯一之裁判權,這在由其他機關實施執行之時

    尤為重要。故強制執行從本質上言並非一種司法行為,但它是與司法行為有密切

    聯繫之行為。在由法院為執行機關時,它是由司法機關實施之一種特殊行為。

    二、強制執行之法律關條

    在現代社會,任何人的權利都可得到法律的保障,任何權利受到侵害或其

    權利與他人發生爭執的人都有清求國家司法救濟的權利;國家有義務建立相應

    的制度來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保障當事人的權利。民事訴訟制度和民事執

    行制度就是因家用以解決當事人之間糾紛、保障當事人的權利的程式和制度

    28。對於保障公民的私權利,民事訴訟制度與民事執行制度是兩項不可或缺的

    制度,如果缺少其中一項制度或者其中有一項制度不合理,公民的權利就得不

    28 李浩,強制執行法,第 98 頁,中國,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年 1 月。

  • 29

    到有效保障。民事訴訟制度和民事執行制度關係緊密而性質有所不同。

    執行法院的法律地位,一方面他是國家強制力在執行程序中的代表,他與

    當事人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公法關係。它一旦接到債權人的合法的強制執行申

    請,就必須積極適用公共權力,適用一切合法手段,迫使有償還能力的債務人

    儘快履行義務,以迅速實現債權;對於危害債權實現的債務人必須及時追究法

    律責任。另一方面,它在執行程序中同樣要扮演傳統的司法機構的角色,必須

    秉承公平的原則對在執行程序中發生的糾紛依法即時做出裁判。

    債權人的法律地位,首先,他具有如其名稱所表明的、已為執行根據確定

    的實體上的債權人的身分。其次,他還是執行程序的發動者,是所謂的執行申

    請人。這種有明顯主動性的實體與程序上的雙重身分,決定他應當是執行程序

    中除法院外地最主要的權利主體。他的權利總體而言是全面、迅速地收債。這

    一權利既是針對法院的也是針對債務人的。他有權要求法院啟動執行程序,有

    權要求法院毫不遲延地採取一切合法執行措施,有權要求法院及時制止妨害其

    債權實現的行為並追究其責任,有權要求法院對其針對非法執行行為所提出的

    異議做出裁判;對債務人,他則應有權要求其儘快履行債務,有權適用合法手

    段獲得有關債務人財產的信息。

    債務人的法律地位,他是債務人同時又是被執行人,這一被動的雙重身分

    決定了其在執行程序中應是義務的主要承擔者,而絕對不是權利的主要享有

    者,他無權像訴訟程序中的被告人那樣處處要求攻擊和防禦機會的平衡。總體

    而言,它負有及時、全面性,學理上有三種不同主張: (1)債權人說29此說認債

    權人為強制執行之主體,因國家禁止自力救濟,債權人自己不能行使而委託執

    行機關為之。(2)國家說:此說認為國家為強制執行之主體,此項權力是國家統治

    權之組成部份,債權人不得行使,僅得請求國家對債權人實施強制執行。(3)折

    衷說:此說認為,強制執行為國家權力,但國家將其讓與債權人後債權人又委託

    執行機關行使30以上三說,大陸學者無一例外地支持國家說,即認為強制執行層

    國家公權力。至於支持國家說之理由則有所不同。有人認為,債權人說和折衷

    說都把強制執行之主體用「委託」說法在債權人與國家之間連接起來,然而, 「委

    託」不符合強制執行主體之客觀實際,何來通過「委託」而得到權力31。

    29 于喜富,民事強制執行制度創新與爭鳴,第 5 頁,中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年 8 月第 1

    版。 30 高執辦,論執行局設置之理論基礎,人民司法,第 2 期,第 16 頁,2001 年。 31 信春鷹,依法治國與司法改革,第 426 頁,中國,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 年版。

  • 30

    第三章 強制執行之一般規定

    第一節 強制執行之執行名義

    第一項 台灣地區強制執行之執行名義

    壹、執行名義之意義

    強制執行係債權人依據執行名義,聲請法院對債務人施以強制力,強制其履

    行債務,以滿足債權人之私法請求權,是債權人欲向法院聲請強制執行,首先須

    具備執行名義。所謂執行名義,係表示私法上給付請求權之存在及範圍,債權人

    得據以聲請執行法院對於債務人實施強制執行之公文書32。

    貳、執行名義之要件

    民事判決雖有給付判決、確認判決及形成判決三種,惟僅有給付判決得作為

    執行名義。債權人提出執行名義聲請執行時,執行法院應迅速強制執行,毋庸調

    查實體請求權是否存在。執行名義所載請求債務人給付之內容須可能、確定及適

    法。例如,債之關係發生後給付不能者,無論其不能之事由如何,債權人均不得

    請求債務人為原定之給付33。且給付性質須為適於執行者。例如,命夫妻同居義

    務之確定判決不得強制執行(本法第128條第2項)。

    參、執行名義之種類

    實務上,債權人所持之執行名義,以支付命令裁定、拍賣抵押物裁定、假扣

    押裁定、假處分裁定及法院核發之債權憑證,占強制執行事件之大部分。執行名

    義依據本法第四條第一項、第四條之一之規定,得分為八種,茲分述如次:

    一、確定之終局判決

    (一)確定終局判決之意義

    所謂確定之終局判決,係指當事人對該判決不能依通常聲明不符之上訴方

    法,請求廢棄或變更之民事確定終局判決(民事訴訟法第381、382、398條)。本

    款(本法第4條第1項第1款)之確定判決之範圍不包括外國之確定終局判決在內(本

    法第4條之1)。

    (二)被告不得持對待給付判決請求執行34

    對待給付判決之被告,得否以該判決為執行名義,學說有二說:肯定說及否

    32 林洲富,實用強制執行法精義,第 15 頁,台灣,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 年 7 月。 33 司法院院字第二一八二號解釋。 34 司法院(七十三)廳民二字第 553 號函,1984 年 7 月 20 日。

  • 31

    定說。通說採否定說,因對待給付之判決,係被告在裁判上援用民法第二六四

    條之同時履行抗辯權時,原告不能證明自己已為給付或已提出給付,法院應為

    原告提出對待給付時,被告即向原告為給付之判決35。是命原告為對待給付之判

    決,性質上僅係限制原告請求被告給付所附加之條件,即債權人開始強制執行

    之要件,並非獨立之訴訟標的,尚無既判力,亦無執行力。從而,債務人自不

    得請求就債權人之對待給付強制執行。再者,對待給付之執行名義,對待給付

    之履行,係屬開始強制執行之要件,此項要件是否具備,執行法院應依職權加

    以審查。

    (三)執行名義之延長時效

    倘執行名義係經確定判決或其他與確定判決有同一效力者,其所確定之請

    求權原有消滅時效期間不滿5年者,因中斷而重行起算之時效期間為5年(民法第

    137條第3項)。

    二、假扣押、假處分、假執行之裁判及依其他民事訴訟法得為強制執行之裁判

    假扣押及假處分裁定之執行,均係保全將來強制執行為目的,同為保全執

    行之方法。而假執行之裁判及其他依民事訴訟法得為強制執行之裁判者,均屬

    終局執行之執行名義,得實現執行名義所載之請求權(本法第4條第1項第2款)36。

    (一)假扣押裁定

    假扣押裁定係債權人就金錢請求或得易為金錢請求之請求,有日後不能強

    制執行或甚難執行之虞者,欲保全強制執行者,聲請執行法院所為之裁定。應

    在外國為強制執行者,視為有日後甚難執行之虞(民訴法第522條、第523條)。法

    院准予假扣押之裁定,不待確定,即得為執行名義據以執行。

    (二)假處分裁定

    假處分裁定係債權人就金錢請求以外之請求,因請求標的之現狀變更,有

    日後不能強制執行,或有甚難執行之虞,欲保全強制執行者,聲請執行法院所

    為之裁定(民訴法第532條)。或者,於爭執之法律關係為防止發生重大之損害或

    避免急迫之危險或有其他相類之情形而有必要時,得聲請為定暫時狀態之處分

    (民訴法538條第1項)。前開假處分裁定,以其本案訴訟能確定該爭執之法律關係

    者為限(同條第2項)。而該假處分,得命債務人先為一定之給付(同條第3項)。為

    兼顧兩造當事人之利益,法院裁定前,除法院認為不適當者,應使兩造當事人

    35 最高法院二十九年上字第八九五號判例。 36 林洲富,實用強制執行法精義,第 17 頁,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