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ENYI BAO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 1949年9月25日创刊(总第3345期)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93 代号 1-102 118 每周一、三、五出版 (今日十二版) 2011 年 10 月 28 日 星期五 · · 李长春同志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 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动员会 10 月 25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会议并讲话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单行本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七 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已由人民出版社出 版,在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 (见今日第 3 版)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 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 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 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 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作 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 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 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 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 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 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 献。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 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 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 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 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 大作用。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 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 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 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 了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 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 道德基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 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 活;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 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 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 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 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 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国文 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 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 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 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 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 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 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 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 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 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 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 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 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 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 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 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 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 题。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 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 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 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 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 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 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 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 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 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 抓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 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 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 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 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 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 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 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 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 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 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 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 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 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 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 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 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 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二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 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 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 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 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 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 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 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 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 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 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党全国 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 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遵循以下重要方针。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 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 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 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 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 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 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 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 主义公民。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 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 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 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 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 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下转第 2 版)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 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本报讯(记者 武翩翩) 刚刚闭幕的党的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化 改革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对文学事业的发展具 有十分深远的意义。10月27日,中国作协在京 举行首都文学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精神座谈会,邀请近20位作家、评论家共聚一 堂,畅谈对《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 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 决定》的学习体会和感想,为当下文学事业献计 献策,从而更好地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开创我国 文学事业的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尽 作家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何 建明,陆天明、胡平、彭学明、张守仁、雷达、柳建 伟、包明德、王宏甲、李鸣生、黄传会、彭程、叶延 滨、蒋巍、周晓枫、郭雪波等作家、评论家参加了 此次座谈会。与会人士兴奋地表示,党的十七届 六中全会把文化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上, 全会囊括了今后较长时期里文化发展的方方面 面,体现了党对文化发展的战略眼光,对提升文 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创新意识、提高精神文 化水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面对“多变”时代,作家要有担当 《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 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 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 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 作用更加凸显”。在座的不少人士都对当下时代 赋予文学的机遇和挑战深有感触,纷纷表达了对 文学未来发展的思考与期盼。 雷达指出,当今的世界进入了数字化、图像 化的时代,每个人都“承载”了太多的媒体工具, 文学被挤压得无所适从,似乎已经退出了当下的 时代,变成一种古老的、传统的表达方式。要改 变这样的现状,就需要文学在传统基础上创新, 寻求新的表述。与此同时,当下作家创作普遍 “落后”于生活,呈现出精神上的“贫血”,自我重 复和模式化现象严重,也是文学发展的“瓶颈”之 一。他谈到,文学在这个时代要存活下去,并不 能仅依靠更大的发行量,而应以其精神品质、精 神标高来证明它的存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 精神结晶,我们需要这方面的“拔尖”之作。从这 个意义上说,全会提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格外 重要。 蒋巍认为,《决定》这一关于文化领域的战略 纲领性文件来得很及时,也很有必要,因为当下 社会道德滑坡、公信缺失的事例不胜枚举,作家 在这其中要担当起“保持这个时代的灵魂温度” 的重任。他呼吁,软实力应当“硬”起来—让这 一纲领性文件落实到具体的“硬”措施上。无论 是作家个人,还是各个文化部门,都应该对此深 入研究、认真思考。 李鸣生说,文学要有担当精神,作家一定要 真正成为人民的代言人,把情感和人民融在一 起。同时我们要强调作家的独立,包括思想的独 立、人格的独立和文化品格的独立。一味追逐潮 流、顺应时代,在文化匹配上没有独立的精神,这 也是行不通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 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不可能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座谈会上,郭雪波和王 宏甲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良心”和“良知”。郭雪 波长年来致力于生态文学的写作,他信奉的一句 话是“生态危机,本质上是文化的危机”。他呼吁 作家要本着良心写作,“正本清源”地面对精神社 会出现的一些问题。王宏甲谈到文学诉诸人心 的一面,感受也尤为深刻。他说,文学界一直在 呼唤良知,这次全会所倡导的观念和思路,对于 作家今后的生活、创作,都是非常大的鼓舞。 让文学在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 包明德近来正在做文化产业政策创新方面 的课题,针对文化体制改革给文化市场带来的种 种机遇和挑战谈出了不少见解。他说,我国文化 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要持续健康发 展,需要有关部门下更大的工夫。六中全会的召 开,理清了很多思路,这次会议体现了党对文化 发展的战略眼光,也提升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 信,有助于文学界激发创新意识、提高精神文化 水准,从而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柳建伟认为,《决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又一重要成果,将会是指导我国未来相当长时间 内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涉及的领域很 宽,其中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的论述部分令人印象深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的强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 向。黄传会对《决定》强调“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 品”深感欣慰,他认为,文学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 本,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在社会生活 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为人民群众创作出更多 的精品力作。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努力建设社会 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针对我国的文化、道德方 面的不足,提出一项战略性任务,提得非常及时, 很有必要。”张守仁由此呼吁,作家、编辑等文学 工作者都要有永不懈怠的责任感。他指出,每次 去参加图书展览会,都有一种“伤心”的感觉,因 为彼此模仿得太多,翻译得太差,质量不尽如人 意。要改善文化市场,推动文学发展,每个人都 要从自身做起,摒弃求同的思维模式,创造有生 机的作品。 叶延滨谈到,从《决定》可以看出,中央对于 文化建设领域给予高度的重视,每个文学工作者 都应当保持一种责任感、荣誉感和归属感,要建 立文学的自觉、自信和自强。他说,文学是一切 艺术形式之母,现在不少电影、电视剧十分苍白 薄弱,就是因为缺少好的剧本,因为文学具有其 他艺术品不可比拟的原创精神。中国作协这些 年做了很多工作,如完善文化产品的评价体系和 和激励体制、评选扶持重点作品、开展各种文学 评论和评奖,都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 的经验。 “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 会、推动发展” 《决定》中提出,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 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从发挥包括 文学艺术作品在内的精神文化产品作用的角度, 对文化工作提出殷切希望。具体到文学界而言, 从每位作家、评论家到负有引导、管理、服务职责 的各级作协,都肩负了沉重的责任。彭程谈到, “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是强调文学作品对整个民 族优美情操的塑造、对高尚精神境界提升的作 用。作家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要 有一种使命感。这种意识要始终成为作家心灵 中沉甸甸的、始终可以感知到的存在。 周晓枫强调作家首先应该把持住自己的内 心。她说,我们可以通过作品把先进思想传递给 人民,但是如果觉得自己有道德豁免权,那就相 当于用不洁的手术刀给患者做手术,后果非常危 险。我们讲“教育人民”,首先就要把自己当成人 民的一部分,重视自我教育,树人先正己。如果 我们想创造精品,作家首先要在“出发”时就表现 出对文学的尊重。 陆天明呼吁,文学要走出“自我陶冶”的小圈 子,做“大文学”,作家应怀有宽阔的胸怀和从容 的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充实自己。要起到“引 领风尚、教育人民”的功用,首先要让人民认可作 家的作品,让人民享受到属于自己的文化权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不仅为我 国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是文学事业进一 步向前发展的行动纲领。全会再次强调要全面 贯彻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对文学战线 的广大工作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鼓舞。何建明 在座谈会上总结说,学习贯彻好十七届六中全会 精神,是中国作协和文学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面临的最紧要、最突出的任务。中国作协和文学 界要动员和鼓励广大作家积极投入到时代的火 热生活中,不断推出精品力作,用才华和智慧为 人民写出更优秀的作品。要深刻认识文化体制 改革对繁荣文学事业的意义,珍惜时代和国家为 文学事业及作家提供的良好创造条件和机遇。 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文学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 批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满足时代和人 民需求的优秀作家队伍。要营造团结、和谐和顾 全大局的良好舆论氛围,全力做好作协八代会的 准备工作。要动员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发展道路,为建设社会主 义文化强国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不 懈奋斗。 首都文学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责任编辑:王 传真:(010)65002492 新闻版电子邮箱: wybxinwen@sina.com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 大发展大繁荣若 …image.chinawriter.com.cn/61/2011/1028/U3875P843T61... · 道德基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

  • Upload
    others

  • View
    1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 大发展大繁荣若 …image.chinawriter.com.cn/61/2011/1028/U3875P843T61... · 道德基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

WENYI BAO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

1949年9月25日创刊(总第3345期)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93 代号1-102 118每周一、三、五出版(今日十二版)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

·标标题题新新闻闻·

■ 李长春同志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动员会10月25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会议并讲话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单行本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

(见今日第3版)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

活;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抓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

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二〇二〇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遵循以下重要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下转第2版)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本报讯(记者 武翩翩)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对文学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10 月 27 日,中国作协在京举行首都文学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邀请近 20 位作家、评论家共聚一堂,畅谈对《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学习体会和感想,为当下文学事业献计献策,从而更好地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开创我国文学事业的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尽作家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何建明,陆天明、胡平、彭学明、张守仁、雷达、柳建伟、包明德、王宏甲、李鸣生、黄传会、彭程、叶延滨、蒋巍、周晓枫、郭雪波等作家、评论家参加了此次座谈会。与会人士兴奋地表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上,全会囊括了今后较长时期里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党对文化发展的战略眼光,对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创新意识、提高精神文化水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面对“多变”时代,作家要有担当《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

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在座的不少人士都对当下时代赋予文学的机遇和挑战深有感触,纷纷表达了对文学未来发展的思考与期盼。

雷达指出,当今的世界进入了数字化、图像化的时代,每个人都“承载”了太多的媒体工具,文学被挤压得无所适从,似乎已经退出了当下的时代,变成一种古老的、传统的表达方式。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需要文学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寻求新的表述。与此同时,当下作家创作普遍

“落后”于生活,呈现出精神上的“贫血”,自我重复和模式化现象严重,也是文学发展的“瓶颈”之一。他谈到,文学在这个时代要存活下去,并不

能仅依靠更大的发行量,而应以其精神品质、精神标高来证明它的存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结晶,我们需要这方面的“拔尖”之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全会提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格外重要。

蒋巍认为,《决定》这一关于文化领域的战略纲领性文件来得很及时,也很有必要,因为当下社会道德滑坡、公信缺失的事例不胜枚举,作家在这其中要担当起“保持这个时代的灵魂温度”的重任。他呼吁,软实力应当“硬”起来——让这一纲领性文件落实到具体的“硬”措施上。无论是作家个人,还是各个文化部门,都应该对此深入研究、认真思考。

李鸣生说,文学要有担当精神,作家一定要真正成为人民的代言人,把情感和人民融在一起。同时我们要强调作家的独立,包括思想的独立、人格的独立和文化品格的独立。一味追逐潮流、顺应时代,在文化匹配上没有独立的精神,这也是行不通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座谈会上,郭雪波和王宏甲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良心”和“良知”。郭雪波长年来致力于生态文学的写作,他信奉的一句话是“生态危机,本质上是文化的危机”。他呼吁作家要本着良心写作,“正本清源”地面对精神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王宏甲谈到文学诉诸人心的一面,感受也尤为深刻。他说,文学界一直在呼唤良知,这次全会所倡导的观念和思路,对于作家今后的生活、创作,都是非常大的鼓舞。

让文学在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包明德近来正在做文化产业政策创新方面

的课题,针对文化体制改革给文化市场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谈出了不少见解。他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要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有关部门下更大的工夫。六中全会的召开,理清了很多思路,这次会议体现了党对文化发展的战略眼光,也提升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

信,有助于文学界激发创新意识、提高精神文化水准,从而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柳建伟认为,《决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要成果,将会是指导我国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涉及的领域很宽,其中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论述部分令人印象深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黄传会对《决定》强调“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深感欣慰,他认为,文学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为人民群众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针对我国的文化、道德方面的不足,提出一项战略性任务,提得非常及时,很有必要。”张守仁由此呼吁,作家、编辑等文学工作者都要有永不懈怠的责任感。他指出,每次去参加图书展览会,都有一种“伤心”的感觉,因为彼此模仿得太多,翻译得太差,质量不尽如人意。要改善文化市场,推动文学发展,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摒弃求同的思维模式,创造有生机的作品。

叶延滨谈到,从《决定》可以看出,中央对于文化建设领域给予高度的重视,每个文学工作者都应当保持一种责任感、荣誉感和归属感,要建立文学的自觉、自信和自强。他说,文学是一切艺术形式之母,现在不少电影、电视剧十分苍白薄弱,就是因为缺少好的剧本,因为文学具有其他艺术品不可比拟的原创精神。中国作协这些年做了很多工作,如完善文化产品的评价体系和和激励体制、评选扶持重点作品、开展各种文学评论和评奖,都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决定》中提出,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从发挥包括文学艺术作品在内的精神文化产品作用的角度,对文化工作提出殷切希望。具体到文学界而言,从每位作家、评论家到负有引导、管理、服务职责的各级作协,都肩负了沉重的责任。彭程谈到,

“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是强调文学作品对整个民族优美情操的塑造、对高尚精神境界提升的作

用。作家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要有一种使命感。这种意识要始终成为作家心灵中沉甸甸的、始终可以感知到的存在。

周晓枫强调作家首先应该把持住自己的内心。她说,我们可以通过作品把先进思想传递给人民,但是如果觉得自己有道德豁免权,那就相当于用不洁的手术刀给患者做手术,后果非常危险。我们讲“教育人民”,首先就要把自己当成人民的一部分,重视自我教育,树人先正己。如果我们想创造精品,作家首先要在“出发”时就表现出对文学的尊重。

陆天明呼吁,文学要走出“自我陶冶”的小圈子,做“大文学”,作家应怀有宽阔的胸怀和从容的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充实自己。要起到“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功用,首先要让人民认可作家的作品,让人民享受到属于自己的文化权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不仅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是文学事业进一步向前发展的行动纲领。全会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对文学战线的广大工作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鼓舞。何建明在座谈会上总结说,学习贯彻好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中国作协和文学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最紧要、最突出的任务。中国作协和文学界要动员和鼓励广大作家积极投入到时代的火热生活中,不断推出精品力作,用才华和智慧为人民写出更优秀的作品。要深刻认识文化体制改革对繁荣文学事业的意义,珍惜时代和国家为文学事业及作家提供的良好创造条件和机遇。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文学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批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满足时代和人民需求的优秀作家队伍。要营造团结、和谐和顾全大局的良好舆论氛围,全力做好作协八代会的准备工作。要动员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发展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不懈奋斗。

首都文学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责任编辑:王 觅 传真:(010)65002492

新闻版电子邮箱:wybxinwen@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