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16

Q 6 Aú- =ü.J0¬ - wxit.edu.cn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16

17

第18期(总第874期)

2016年 9月下

高职教材评价是以职业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为

依据,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技术,对教材的选

材、结构、特色、教学法处理、教辅开发等方面进行科

学分析,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和改进的过

程。建立高职教材评价体系,将有效保证教材的质

量和教材的建设效益。

一、高职教材评价现状

20世纪末,我国高职教材建设已基本解决了教

材有无的问题;进入 21 世纪后,高职教材建设快速

发展,进入发展的高峰期。目前,从我国高职基础课

程教材出版的实际情况来看,由初创期的“纲本结

合”审定制(即教材编审委员会承担着国家规划教材

的选题组稿和审定工作)走向多元市场化,高职教材

的立项渠道很多,主要有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立项、出

版社组织选题和稿源、行业或协会牵头组织立项、多

校联合编写选题等形式。但是,全面放开的教材市

场同时也导致高职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现象

较为严重。据统计,仅高职《高等数学》就达 800 种

之多。虽然国家已推出了两轮规划教材,要求各类

教育评估机构优选教材,但是对于如何优选教材、如

何评价高职教材,还缺乏相应的研究。中国知网数

据库收录的与教材建设有关的文献达 15172条,但

涉及高职教材评价的论文仅75篇,而专门论述高职

教材评价的论文仅 2篇,这说明教材评价工作尚未

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目前,高职教材评价主要存

在以下两大问题:

1.评价维度不完整。从“十一五”开始,在《教育

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

见》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开展的教材评价活动,主要

针对遴选和申报各级教材评优项目,评价维度一般

包括教材内容、出版质量等。此类评价一方面缺少

教材在其教学使用功能方面——即教学维度(教学

目标、教学策略、学生水平测试)的评价标准,另一方

面内容质量的评价指标对课程内容分析的针对性不

强,这导致目前教材评价模式仍然具有相当大的主

观性特征。在评价指标方面,主要是通用性标准,极

少涉及具体课程,缺少对课程内容有针对性的指标,

也缺乏可操作性、可测量性的指标,评价过程则主要

依赖于评价主体的经验。

2.评价主体单一。目前教材评价主要采用专家

评议法,主体单一,主观因素较多。由于教材评价活

动的主要功能是评优,同一个评审专家往往同时对

不同学科的教材进行评价,所以评价的客观性、科学

性不能得到保障。评价主体缺少教师、学生等教材

使用者,缺少教育教学法方面和编辑出版方面的专

家,使得教材评价的全面性不能得到保障。

二、高职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由指标、指标内涵、量表和指

标权重构成。其中,指标及指标内涵是检测高职教

材整体质量的要素,量表是开展教材评价的一种测

量工具,权重是区分各个指标对教材整体质量的影

响分量。对高职教材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必须

[摘要]建立高职教材评价体系是提高教材质量和教材建设效益的重要保证。我国高职教材评价主体

的单一性、评价维度的不确定性影响了评测结果的权威与作用。高职教材评价应由内容分析、教学分析、出

版质量、保障服务四个维度构成。教材评价主体包括教学主管部门、教材编委、教师、学生、出版社和高校等

多元主体,共同从不同角度对教材进行评价,进而形成全貌性的评价结果。

[关键词]高职 教材评价 评价维度 指标 评价主体

[作者简介]顾京(1958- ),女,江苏无锡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

理;孙燕华(1961- ),女,江苏无锡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专业与教学管理。(江苏 无锡

21412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立项课题“大学教材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

(项目批准号:苏教高[2015]13号,项目编号:2015JSJG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还是2015年江苏高

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PPZY2015A)。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18-0113-03

高职教材评价标准研究

顾京 孙燕华

交流平台交流平台

113

DOI:10.13615/j.cnki.1004-3985.2016.18.039

18

第18期(总第874期)

2016年 9月下

要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特性分析。美国科学促进会

(AAAS)研制的“2061计划”教材评价标准分为“内

容分析”和“教学分析”两个维度,对我国高职教材评

价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该评价体系重点考察

教材的实际使用效果,关注教材能否促进学生达成

学习目标,是否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借鉴“2061计

划”提出的教材评价标准,结合我国当前高职教材评

价和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文章提出高职教材评价

维度应由内容分析、教学分析、出版质量、保障服务

四个维度,即四个一级指标构成。

1.内容分析——高职教材评价的核心维度。教

材内容是高职教材评价体系中的核心维度,它体现

了某一专业或学科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反映了特定

阶段的学生所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文本内容;也可以

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解决一系列问题

时提供必要的基础性内容和方法。因此,对教材进

行评价首先要进行内容分析,而且内容分析作为一

级指标,应占教材评价指标总权重的 50%。内容分

析可以设计内容选择和内容组织两个二级指标,分

别占总权重的30%、20%。

内容选择是教材评价中的一个二级指标,首先,

它要求教材与相应权威机构制订的“课程标准”拥有

良好的“匹配度”,尤其是选取的知识点与技能点与

课程标准中相关的知识点与技能点要匹配,要符合

专业就业岗位对本课程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其

次,内容选择还要求教材内容具有良好的“前瞻性”,

要能够反映行业科技发展的新信息、新工艺、新标准

等;最后,内容选择要反映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和关

键问题。高职“课程标准”应当是教材内容评价的依

据,教材内容评价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取

决于系统、完整、能清晰界定课程标准的知识点与技

能点,尤其是教材中的章节内容、活动设计和考试设

计等方面要涵盖“课程标准”的知识点与技能点的全

部相关核心问题。

高职教材内容的组织和呈现要体现出学科发展

的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逻辑的统一,学生知识、能力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等原则。因此,对内容组

织的评价要观察教材如何依据课程标准呈现其规定

的核心知识点、能力点;要观察教材体系是否做到层

次分明、条理清楚,是否能反映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

及本专业特有的思维方式;要研究分析教材中章节

内容、活动设计安排顺序是否符合高职的教学规律

及学生的心理规律;要分析教材内容是否符合学生

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要

分析教材的语言、组织结构和内在逻辑在实际教学

中是否科学适用。

2.教学分析——高职教材评价的关键维度。教

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与工具,对教材

内容进行分析只能揭示教材是否体现了课程标准包

含的核心问题,而这些核心问题的呈现形式决定了

教材能否充分发挥其作为媒介和工具的作用,因此,

对教材的评价还必须借助另一个评价维度,即教学

分析维度。这一维度体现了教材的教学实用性,是

对教材能否充分适应高职教学要求的评价。教学分

析应占教材评价指标总权重的 30%,可以包括课程

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活动建议,学生课程水平测试

三个二级指标,它们分别占总权重的10%。

教学分析维度主要评价高职教材是否具有高职

特色,是否具有良好的教学适用性,其内涵主要体现

在三个相应的二级指标中。首先,教学分析评价要

考察教材能否给使用者提供准确合理的目标、方法,

使其能有效测量目标达成度;其次,教材设计是否符

合教学过程的要求,是否能将内容和教学策略相

结合,以更有效地帮助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最后,教材能否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辅助的课程水平

测试材料,以方便教师和学生针对教学活动情况开

展相应的学习诊断。由此,教材评价主体应从以下

几个观测点进行教学分析:课程教学目标,包括课

程教学目的和单元教学目标;教材体系设计依据与

逻辑,呈现章节内容的重点、难点;课程教学策略和

活动建议,包括教法建议、解题方法与技巧、实践设

计与指导、教学参考实例等;学生课程水平测试,包

括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单元测试和课程整体测试

方案。

3.出版质量和保障服务——高职教材评价的辅

助维度。专业教材的出版质量和保障服务对高职院

校专业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在合理选择专业、规范的出版社的前提下,分析教材

的出版质量和保障服务,是进一步保证高职教材质

量的重要维度,它应占教材评价体系总权重的20%。

出版质量包括文图与装帧、审校与印装两个二

级指标,分别占总权重的 10% 。其中,文图装帧要

求如下:文,应做到文字规范、简练,符合语法规定,

语言流畅、通俗易懂、叙述生动、可读性强;图,应做

到图文并茂,图文、图表配合恰当,布局合理,线画

清晰、准确、美观,符号、计量单位符合国家标准;装

帧,开本应以大16开或大32开为宜,封面设计须构

思合理、图案简洁、用色和谐,符合教材内容和阅读

心理。审校要求如下:编校,能确保书稿所要表达

的观点正确,概念清晰,文句通顺,无文字、标点、图

表、排版格式等差错。印刷要求如下:工艺精细,墨

色均匀,字迹清楚,各类符号标位准确,彩图无重影,

交流平台交流平台

114

19

第18期(总第874期)

2016年 9月下

色彩鲜艳;杜绝教材中存在缺页、错页、白页、混装等

差错。

保障服务包括编审队伍和服务管理两个二级指

标,分别占总权重的10% 。编审队伍要求主编具备

“双师”素质,主持过相应课程开发课题并形成一定

影响,治学严谨、执教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有教材

参编经历。参编人员应具备5年及以上教学或行企

工作经验,并有较强的业务成果,有一定的课程开发

能力和写作水平。主审须有主编教材或统稿经历,

其学术水平在学校或行企有较高声誉。服务管理要

求教材出版单位能够提供教材订单排行榜(使用量、

使用学校、出版社、同质教材等信息),还要能提供

教材使用的意见反馈,而且教材供货要准时,性价

比要高。

三、高职教材的评价主体

上述指标体系中的各项一级指标应由不同的评

价主体组合参与评价。一种教材在其立项、建设、使

用的生命周期中,涉及多个参与主体:高校及其师生

形成市场需求;教学主管部门、教材编委、出版社进

行立项策划;编写团队、教材编委进行检修编审;出

版社、销售商负责出版及营销。这些参与主体因角

色和立场不同,在特定范围内对教材的质量与价值

有相应的话语权,因此他们应成为教材评价的多元

主体。不同评价主体对教材评价维度的功能需求各

有不同,他们可以根据各自“身份”的不同侧重点来

评价相应维度下的相关指标,进而保证每一评价主

体都能客观、真实地做出价值判断。

1.教学主管部门和教材编委会。教学主管部门

或教材编委会是课程标准的制定者,教学主管部门、

教材编委应组织课程专家,侧重教材内容标准进行

效度评价,评价课程标准与“内容分析维度”的对接

程度。教学主管部门或教材编委会应牵头指定内容

审查专家(即学科领域专家)审核教材对课程标准中

核心概念的铺展度、深入度是否合适、合理、到位。

2.教师。教材是编者、教师、学生三者共同对话

的文本媒介,教材是否符合教学实际,将直接影响教

师是否有意愿使用该教材。因此,教师应侧重教材

助教效度评价,重点在教学分析维度评价,同时也要

兼顾教材内容、出版质量和保障服务。从操作层面

上,教师要根据教材对教学过程的目标导向、教学

内容、教学策略指导、教材结构组织逻辑、测试方案

等内在质量及教材编印服务等外在质量进行客观

评价,以评测教材在教学实施中的可操作性与可检

验性。

3.出版社和高职院校。出版社和高职院校应侧

重教材出版与保障效度评价。重点对教材的立项、

编审队伍、使用量与使用效果、文图水平与装帧、审

校与印装质量等进行评价,教学管理部门作为教材

使用的把关者,应尽可能获取多方面的评价信息,保

证所选用教材的适用性、科学性。

四、教材评价工作的质量保障措施

在高职领域的教材评价实践过程中,应从以下

两个方面来保障教材的评价质量:

1.顶层设计教材评价体系。政府教育主管部门

应组织专家对教材评价体系进行顶层设计,解决好

评价标准、主体、技术平台三大核心问题,出台相关

政策,以改变目前教材评价推优、评优的方法,公开

并利用评价结果,引导并保障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

对象多样化、评价维度立体化、评价过程动态化,从

而全面提升教材建设、使用、评价和管理的水平。

2.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教材评价技术平台。

建立一个基于教材建设、使用和管理全过程的动态

数据库和网络交互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

术,构建融主客观评价于一体的高校教材评价体

系。改变以教材内容为单一评价对象的评价模式,

将教材立项、编写、出版、使用及师生反馈等因素纳

入评价体系。改变目前教材评价简单的分类体系,

体现不同类型、层级、学科的教材特点,使教材评价

体现培养不同人才的要求。

五、小结

总体而言,开展高职教材评价,在评价维度上要

突出教材的内容特征和教学特性,要着眼于教材是

否有利于学生开展学习,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更精细

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要面向一线教师与学生,并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在研究教材评价标准的基础上,

开发出科学便捷的评价工具,以提高高职教材评价

的信度与效度。

[参考文献]

[1]张颖 .“美国 2061计划”教材评价工具简介[J].课程·教材·

教法,2009(3).

[2]张建明 .大学教材出版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J].出版发

行研究,2015(10).

[3]陈旭日 .高校教材评价机制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8).

[4]许新华 .高职教材评价及其指标体系设计[J].长沙通信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5]周义军 .关于建立高校教材评价体系的思考[J].现代出版,

2011(5).

[6]唐慧,向中凡 .试论高校教材选用质量评价机制的构建[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5).

交流平台交流平台

115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