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經典之作 經典之作 2016 年 3 月 ISSUE 27 贊助出版 :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人手一書,深入淺出閱讀經典著作。 請到《閱刊》專頁見識更多: https://www.facebook.com/readmonthly/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經典之作經典之作

2016 年 3 月ISSUE 27

贊助出版 :

Page 2: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公開派發地點

> 書 店三聯(中環、灣仔、 西環、九龍灣、

觀塘、紅磡、 將軍澳、荃灣、葵涌、

青衣、 元朗廣場、元朗文化生活薈)

商務印書館(尖沙嘴、銅鑼灣、沙

田、康怡、德福、城巿大學、理工

大學、科技大學、中文大學)

序言書室

春藤書坊

樂文書店(銅鑼灣 、旺角)

開益書店(銅鑼灣 、旺角)

天地圖書(灣仔)

森記書局

上海印書館

國風堂

天窗出版社有限公司

田園書屋

榆林書店

城邦書店

森記圖書公司

書得起

讀書好棧

精神書局(北角)

實現會社

陳湘記書局(灣仔)

尚書房

新亞圖書中心

基道書樓

樂活書緣

博雅小書店

我的書房

大業公司

小息書店

世紀書樓

中華書局(油麻地 、荃灣 、將軍澳)

Books & Co.

> CafeRoundavy's Kitchen

青木咖啡店

TC2 cafe & workshop

Cafe O

Freshness Coffee

Hazel & Hershey

Hong Kong Special Coffee LTD.

Greenfield Cafe

Le Velo

Les Artistes Cafe

Artisan Cafe

Cafe Corridor

Cafe Je T'aime

Rosie's Cafe

Jam 相惜

Homei

花粉熱

> 大專院校香港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浸會大學

香港城市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

嶺南大學

珠海學院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柴灣)學習資源中心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摩利臣山、觀塘)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東華學院

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

青年學院(邱子文)

> 中學拔萃女書院

拔萃男書院

德望學校

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

協恩中學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香港華仁書院

香港培正中學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

瑪利諾修院學校(中學部)

聖保祿中學

香港真光中學

聖若瑟書院

聖若瑟英文中學

迦密柏雨中學

藍田聖保祿中學

荃灣官立中學

聖嘉勒女書院

英華女學校

華英中學

民生書院

英皇書院

聖公會莫壽增會督中學

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

觀塘瑪利諾書院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

保祿六世書院

慈幼英文學校(中學部)

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

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

保良局顏寶鈴書院

保良局董玉娣中學

順德聯誼總會梁銶琚中學

香港真光書院

聖士提反書院

嘉諾撒書院

保良局蔡繼有學校

聖保祿學校(中學部)

南亞路德會沐恩中學

佛教善德英文中學

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

聖公會曾肇添中學

迦密中學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書院

新會商會中學

瑪利曼中學

元朗公立中學校友會鄧兆棠中學

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

佛教善德英文中學

佛教大雄中學

香港培道中學

寧波第二中學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宏信書院

路德會呂祥光中學

景嶺書院

仁濟醫院王華湘中學

鄧鏡波學校

中華基督教會何福堂書院

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

匯知中學

培僑書院

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中學

基督書院

將軍澳官立中學

聖公會呂明才中學

聖瑪加利男女英文中小學

青年會書院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張煊昌中學

馬錦明慈善基金馬可賓紀念中學

麗澤中學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元朗信義中學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

仁濟醫院第二中學

香港管理專業協會李國寶中學

> 幼稚園仁愛堂劉皇發幼稚園暨幼兒園

仁愛堂吳黃鳳英幼稚園暨幼兒園

仁愛堂鄧楊詠曼幼稚園

仁愛堂龐盧淑燕幼稚園

> 其他香港挪亞方舟

教協(旺角服務中心)

伯樂音樂學院

1a 空間

Adecco Personnel Limited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

聯保醫務所(中環、尖沙嘴、九龍塘)

環宇醫務協會有限公司

聯合醫務保健集團(中環)

離島婦聯

仁愛堂順天培訓中心

基督教協基會黃埔綜合青少年中心

平等機會委員會(香港)

新蒲崗公共圖書館

香港健康協會

突破

閱刊

2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Page 3: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在這個人人信奉有圖有真相的年代,被大人們認為無益的連環圖已變演成 graphic novels,不僅不是甚麼妨礙學業的閒書,

更是外國學校也大力推廣的文學體裁,〈graphic novels 的經典之作〉(P04),由博覽群書的說書人 Horace

Chan 為你細數,當中包括奪得文學獎的動人故事。說到時代演變,最一日千里的當然是手機,說書人佟若喬細說〈黑莓的剎那光輝〉(P12),從中解讀做生意不能故步自封,低估競爭對手隨時慘淡收場。

至於阿哲爸爸在〈家明的大床〉(P33)介紹《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一書,指出當中數據分析印證了「有錢並不代

表快樂」,同時也印證了「無錢更不快樂」。金錢充滿銅臭?也許更應著重經濟活動背後的意義,因為人類總是追求更好的生

活,為追尋心目中的烏托邦而努力想去改變現狀。人心思變,說書人許龍杰醫生以精神科醫生的理性角度提出〈彼岸的另一選擇〉(P26),探看中國人的革命情意結,並以政治哲學家卡爾波普的理論作總結:從研究科學方法之中,領悟

到如果要令社會進步,重要的不是去想如何做對,反而是要想如何避免做錯。

無疑,看歷史,最能借古鑑今,〈德國的前世今生〉(P32),彭依仁介紹 Neil MacGregor 的《Germany: Memories

of a Nation》,原來透過有趣的題材加上精美插圖,能將看歷史的沉悶感一掃而空。那邊廂,熱愛歷史的說書人謝毅,遍遊

日本仍未盡興,實行〈坐時光機去日本旅行〉(P28),憑藉《觀光時代──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一書,魂夢穿越

百年前的日本,細味昔日的東瀛味。

百年前的日本,因明治維新而急速改進,一海之隔的中國,也引進西方思想,20 世紀上半葉學貫中西的人才輩出,畢業於

聖約翰大學的孔在齊正是佼佼者,邵頌雄教授看他的著作看出〈沒有殭屍的文學景觀〉(P14),讓人明白甚麼才是

真正的博學多才。同樣是文藝愛好者,90 後說書人馮紀立則提出「忠於原著」的懸念,透過劇作家 Jean Anouilh 的作品探

討〈文學見不忠〉(P16)。身為文學博士的說書人盛韻,則介紹挪威小說家 Karl Ove Knausgård 的自傳體小說《我的

奮鬥》,並形容為〈克瑙斯高的文學訣別〉(P31)。神隱才子說書人四斗米士,今回撰寫〈騎樓雜感〉(P30),

也讓人反思保育政策之下舊建築往往形在而神不在。

最後,《閱刊》要介紹一位名不經傳的繪本作者——小乙。努力抗癌的小乙,雖從未曾習畫,在療養期間忽然拿起畫筆,把

郊區生活的點滴化作圖畫,因而感動了周遭的人。她的生命感悟,是〈走過死亡,畫出新生〉(P20),每一筆每一

字,都觸動著我們的心靈。

其他欄目:NEW RELEASES (P25)/ SELECTED REVIEW (P34)

Content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3

2016/03 ISSUE 27

出版:Read Monthly Publishing Limited

顧問委員會: 雷鼎鳴教授、呂大樂教授、羅乃萱女士、張灼祥先生、李偉榮先生

編輯:田佑珍

助理編輯:馮紀立

美術:梁秀華

郵政信箱:上環郵政局郵政信箱 33099 號

網址:www.facebook.com/readmonthly

索取《閱刊》,請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香港編印

此印刷品由環保紙製成 Printed on recycled paper

此印刷品可循環再造 This product can be recycled

贊助出版 :

Page 4: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Graphic Novels 經典之作近 年圖畫 小 說(graphic novels)在 外 國 愈來愈受重視,不少學校和圖書館亦鼓勵學生閱讀。一來是權宜之計,美國學生閱讀水平下降,對於艱深的小說和文學作品,既看不懂更沒有興趣看;圖畫小說始終算是半文字媒介,若能藉此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作為邁向閱讀其他文字的踏腳石,不失為一樁美事。二來圖畫小說本身的質素之高,足以與傳統文學分庭抗禮,甚至屢獲傳統文學獎項, 如雨 果 科 幻大 獎(Hugo Award)、 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等等。而在某些題材的表達上,圖畫小說比純文字更有力量。文學要花幾頁紙描述情景營造氣氛,把讀者悶死才入正題,同樣的描述繪畫成圖,讀者一看便感同身受,一幅圖畫勝過萬語千言。

F E AT U R E

4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Page 5: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與 新 相 識 談 論 嗜 好, 說 自 己 喜 歡 看 漫 畫

(comics), 很 容 易 被 誤 會 為 宅 男, 印 象 大

打 折 扣。 倘 若 說 喜 歡 看 圖 畫 小 說(graphic

novels),感覺格調高幾個層次,立即升級為

文青,毒男變男神。其實兩者皆是「連環圖」,

表達的媒介完全相同,分別只是內容和深度。

按約定俗成的定義,周刊長篇連載的歸類為漫

畫,一本書一個故事的則屬圖畫小說。由於圖

畫小說沒有薄裝周刊的篇幅限制,亦不用面對

每期銷量的壓力,故事能較完整和複雜,而題

材亦十分多元化。勉強作個比喻,漫畫如電視

劇,圖畫小說如電影。

雖說兩者大概如此分類,但去外國逛書店,圖

畫小說那列書架,大半被DC或Marvel兩大漫

畫商的合訂本佔據。除了印刷精美外,合訂本

不過是漫畫, 只是故事寫得較好, 受讀者歡

迎, 才有機會結集成書。 大漫畫商亦會購入

經典圖畫小說的版權,出版一系列前傳後傳

外傳,再賺一筆。何謂圖畫小說,何謂漫畫,

沒有一條明確的界線,中間存在廣寬的灰色

地帶。在圖畫小說的書架旁,通常是日本漫畫

(manga)。有幸出版英文翻譯本的日漫,無一

不是精挑細選的佳作。日漫即使是長篇連載,

亦不乏內容具深度的作品。傳統上日漫自成一

角,與漫畫和圖畫小說之爭無緣。

在 這 篇 專 題 中, 我 將 會 為 讀 者 介 紹 四 大 經

典 圖 畫 小 說:《A Cont rac t w i th God》,

《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The

Watchmen》和《Maus: A Survivor's Tale》。

固然,經典圖畫小說不止四本,但選這四本一定

沒有異議。甚至可以說,未看過這四本書,等於

沒有看過圖畫小說,要扮偽文青會很易穿崩。

從 各 種 意 義 上,《A

C o n t r a c t w i t h

God》是 第 一 本 圖

畫 小 說, 為 這 個 類

別 奠 下 基 礎。 作 者Will

Eisner在漫畫界成名已久,不滿文化界輕視

漫畫媒體,意興闌珊離開漫畫界後,自組公司

為美國政府、軍方和商界,以漫畫形式繪畫政

治宣傳、廣告和使用手冊。隨著70年代漫畫普

及化,重燃他以漫畫挑戰主流文化的決心。

這本書捨棄傳統漫畫的模式,沒有漫畫常見的

框框、對話泡泡和四色印刷,以純黑白繪製,

把圖畫融入故事之內。 作者並堅持以書本形

式出版,在傳統書店發行,不在漫畫店售賣。

最初的銷量不如理想,因為書店不知該把它放

在哪個書櫃,是宗教類還是幽默類?要知道那

年頭,書店是不賣漫畫的。後來的事,都是歷

史,口碑從讀者間逐漸傳開,成為今天人所共

知的經典,更被翻譯為11種語言。

Graphic Novels 經典之作毒男變男神 全因新定義

抗主流奠基石《A Contract with God》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5

Page 6: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全書由四個短篇故事組成,記錄作者的童年回

憶,美國30年代的城市生活面貌。四個故事題

材各不相同,共通點是角色乃同一幢公寓的租

客,有點似粵語長片《七十二家房客》。書名

取自第一個故事,富有宗教意味,讓讀者反思

人與神的關係。虔誠信神是否必然萬事大吉,

還是殺人放火金腰帶?第二個故事講夢想與現

實,貧賤夫妻百事哀。結局很諷刺,一心吃軟

飯的街頭歌王,因為飲得爛醉,忘記了富婆的

地址。 第三個故事講人性黑暗, 非禮小女孩

的管理員,遇上偷錢的小女孩,誰被誰迫上絕

路。最後一個故事講少男的成人禮,據說改編

自作者的親身經歷。

讀這本書, 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看豐子愷的漫

畫,故事寫實中帶點幽默,字裡行間流露人生

哲理,讓讀者細心發掘品味。

蝙蝠俠是傳統美式

英 雄 漫 畫 的 中 流

砥 柱,1986 出版 的

《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 可 說

是美漫轉型、升級為圖畫小說的分水嶺。原

本只是四期完的平行世界外傳,講述已經變成

阿伯的蝙蝠俠,退休後重出江湖的故事。題材

有別於傳統美漫,加入了日漫的寫實元素,風

格陰沉黑暗,人物性格扭曲,著重描寫內心的

道德掙扎,一洗60年代電視版蝙蝠俠的形象,

讓流行文化重新認識蝙蝠俠。

轉型升呢之作《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

《A Contract with God》(W. W. Norton & Company / 2006)

作者:Will Eisner圖畫小說之父,美國著名漫畫家。晚年任教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他撰寫的漫畫理論教科書,是行內必讀的入門書。

今天看慣Christopher Nolan執導電影《蝙蝠

俠》的觀眾,也許會覺得黑暗騎士很黑暗很理

所 當然。 若 與Tim Burton執 導的舊電 影 版 作

比較,便可看出到蝙蝠俠漫畫歷年的變化。舊

電影保持傳統美漫的風格,正邪黑白分明,甚

至以現代的眼光去看,劇情有點幼稚和滑稽。

Nolan在 訪 問 中 也 承 認, 他 不 少 靈 感 來自此

書,如蝙蝠俠重出江湖後,因疏於練習,捉罪

犯時力不從心;又如小丑挑戰蝙蝠俠不殺原則

的底線,以及警方視凌駕法律之上的英雄等同

罪犯等等。

書中還有很多破格的元素,例如蝙蝠俠的助手

羅賓由男變女(不過愛情線欠奉),多年老搭

檔James Gordon警司退休;強調左膠大愛的

路人角色,呼籲民眾要包容雙面人和小丑,指

控他們是蝙蝠俠的法西斯邏輯下的犧牲者。而

最受漫畫迷關注的,莫過於蝙蝠俠大戰超人。

不計咸豐年代的古董漫畫,這書是蝙蝠俠首次

正式與超人交鋒。蝙蝠俠代表著從下而上,反

抗權力的正義;而超人則代表從上而下,維持

秩序的正義。兩種正義不能並存,只好以力量

來一決高下。據說今年上畫的電影《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兩雄對決的

主線參考了此作的情節。

6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Page 7: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首得雨果獎《The Watchmen》

依我個人的主觀評價,此書始終殘留太多傳統

美漫的影子,尚未達圖畫小說的水平。它能夠

在經典圖畫小說佔一席位,一來是美國文化界

的情意結,二來它是承先啟後的里程碑,開拓

一系列荷里活的真人版漫畫英雄。

1987 年 出 版 的《The

Watchmen》( 保 衞 奇

俠), 大概是傳統美漫式

圖畫小說的顛峰之作。它是第

一套奪取科幻小說最高榮譽雨果獎的漫畫,同

時被時代雜誌選為百大最佳小說。這部漫畫甚

具爭議性,顛覆了美式英雄漫畫的傳統,反問

英雄漫畫中視為理所當然的價值觀,甚至質疑

這些英雄存在的價值。蜘蛛俠的名言是義務伴

隨力量,可是誰來監管這些力量強大的超級英

雄呢?

若果要認真探討這部漫畫的思想,內容多得可

以寫一本書。事實上真的有人出版了一本《保

衞奇俠與哲學》,請來大學教授寫論文分析解

構漫畫的各個元素。 珠玉在前我不敢班門弄

斧,在此只閒談我對某些角色的看法。

書中其中一個英雄人物笑面俠,嗜血殘暴,當

英雄只為追求刺激快感,本質上與被他追殺

的壞人無異,分別只是他「持牌」殺人罷了。

當政府操控正義的話語權,誰是英雄誰是壞

人由政府決定。另一個英雄曼克頓博士,在故

事中他像神一樣,看透世事,掌握操控萬物的

力量。他如神般高高在上,人類不過渺小如螻

蟻, 他為甚麼要為人類的生死擔憂呢?漫畫中

《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

(DC Comics / 1986)

作者:Frank Miller美國漫畫家、編劇、導演。其他作品包括《Sin City》、《戰狼 300》。

《The Watchmen》

(DC Comics / 1987)

作者:

Alan Moore 及 Dave Gibbon兩人皆是英國漫畫家;Alan Moore 其他作品有《V for Vendetta》。

一幕,他勸笑面俠別殺孕婦,可是當笑面俠開

槍時,他卻袖手旁觀。笑面俠反問他:你我有

甚麼分別?同樣都是殺人兇手。

奧西曼達斯是最矛盾的角色,在其他漫畫中

他理所當然歸類為壞人,可是在此書中,壞人

卻是救世者。一個殺死幾百萬人以阻止核戰

毀滅地球的人,到底是英雄還是壞人?有別於

一般傳統英雄,他能夠跳出英雄的思考框框,

明白左捉一個壞人,右制止一次犯罪,都只是

治標不治本,沒法解決人類的末日危機。 他

的計劃完美無瑕,甚至完美得有點反高潮。

和平建立在謊言之上,真相只會重燃戰火。

故事的結局不按理出牌,為讀者留下「甚麼才

是英雄」這個問號。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7

Page 8: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脫北者》是近年港漫的代表作,三期完的薄裝漫畫,

總共不足 100 頁。打破港漫傳統「打書」的框框,說一個充滿政治隱喻的故事。主編鄭建和一向擅長畫長篇「打書」,在兩個長篇連載之間,暫時放下市場考慮,隨心所欲地創作出這部佳作。內容言之有物,結局讓讀者若有所思,就算推介給學生看都不失禮。

「北國」是一個封閉、專權的國家。每月只有一班零號火車,連接「北國」與「自由國度」。它的車票價格非常高昂,只有少數特權階級能夠負擔。這一列火車,成為了逃離「北國」投奔自由的唯一途徑。主角少年的父母示威被殺,叔叔把零號車票交給他,希望他夠能逃離「北國」。整個故事在中央火車站內發生,情節有點似曾相識,影射那些在網絡上流傳、很駭人聳聽的新聞。

最終主角排除萬難登上列車,車上官二代對著主角冷冷的說話,可以作為這本漫畫的總結:「其實那邊跟北國也沒甚麼不同嘛。對我們來說,任何地方都是自由國度。嘻,階級不同,你是無法明白的。」

納 粹 大 屠 殺、

猶 太 集 中 營,

很 難 與 漫 畫 扯 上

關 係, 甚 至 把 兩 者 放

在一起都覺得有點不敬。偏偏這本把猶太

人畫為老鼠,將德國人畫成貓的書《Maus: A

Survivor's Tale》(德語Maus是老鼠的意思),

卻被譽為當代最有影響力的納粹大屠殺文學作

品。它是首部榮獲普立茲文學獎的漫畫,並完

全改寫漫畫在文學界中的地位。學術界中分析

此書的論文多如雨後春筍,差不多所有大學的

現代文學課,都指定此書為教材。

歷史課學過納粹大屠殺的暴行, 電影《舒特

拉的名單》看集中營的慘苦,但完全比不上此

書帶來的震撼。看罷那晚,我失眠。老實說,

純文字的大屠殺回憶錄太殘酷, 我沒辦法讀

下 去, 反 而 此 書 以 漫 畫

為 媒 介, 間 接 地 減 輕 衝

擊, 才 讓 我 能 從 頭 到 尾

認 識 猶 太 人 被 納 粹 迫

害、 絕 境 中 掙 扎 求 生 的

經歷。

這 本 漫 畫 記 錄 作 者 訪問

年 老 父 親, 講 述 二 次 大

戰時的回憶,中間夾雜著

父 子 藉 此 修 補自母 親 去

世多年以來的感情缺口。

作 者 父 親 是 波 蘭 猶 太

人,戰前家境富裕,擁有

製衣廠;書中描寫父親晚

年的生活狀況,間接道出大屠殺對生還者留下

的烙印。漫畫分為上下兩集,上集講述戰前至

波蘭淪陷,作者父親一家躲避納粹追捕。下集

講述集中營的回憶,和戰後移民美國的故事。

集中營的故事很慘,但至少我有心理準備,加

上知道作者父親最後吉人天相,讀起來心情不

算太沉重。但講述他一家逃難經歷,被當納粹

走狗的猶奸出賣,家人逐一被送去毒氣室,連

四歲兒子也難逃一劫,看得我十分心酸。

不要期望有甚麼人性光輝,在絕境中守望相助

的故事,歷史的真相往往十分殘忍。正如作者

父親所說,把一群人困在一間房中,兩個星期

沒東西吃,你才會明白朋友的真正定義。

奪文學獎《Maus : A Survivor's Tale》

《Maus: A Survivor's Tale》

(Pantheon Books / 1986)

作者:Art Spiegelman美國漫畫家、漫畫雜誌編輯、《紐約客》雜誌的封面插畫師、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教授。

港漫代表作

《脫北者》

Horace Chan

中年電腦工程師,在矽谷某老字號科

技公司混飯吃。每次回港省親,遇著

親友問做盛行,總要費一番唇舌來澄

清自己不是IT人。

說書人

8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Page 9: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正如說書人Horace Chan所講, 普 通 合訂 本

漫畫,跟graphic novels之間,並沒有一個明

確的分界線。而在日本漫畫中,這個界線更模

糊,因為在日漫中,漫畫小說這個概念從未普

及。所以要從芸芸日漫中,挑選出符合漫畫小

說準則的經典之作,更不是易事。

為了有個相對客觀的標準來挑選日漫的graphic

novels,我訂了三個準則:一、作品必須為一

個公認完整的故事。二、故事的主題必須清晰

而深刻。三、漫畫必須對當時甚或後世有重大

影響。

基於以上三大準則,我挑選《阿基拉》、《Level

E》和《鋼之鍊金術師》為日漫漫畫小說代表。

挑這三套,或許有爭議,不過正所謂「每個人

心中都有座斷背山」,我推介的這三套,有興

趣者大可按圖索驥;沒興趣者,都可以藉此有

多一點認識。能做到以上兩點,也可算功德無

量了。

「平生不識阿基拉, 稱懂日

漫也枉然」。《阿基拉》不僅是

日本漫畫的經典,更是世界級漫

畫小說的經典。故事的背景,是充斥著社會問

題的2019年新東京。以金田正太郎為首的飛車

黨,某次遇上交通意外,成員島鐵雄撞上了擁

有超能力的小孩高志;鐵雄因此開發了自身的

超能力。而亦因為這個契機,鐵雄以及一干人

等發現軍方一直在做秘密實驗——製作擁有超

非一般日漫 畫出深意

亂世求存 《阿基拉》

能力的新人類。而擁有最強超能力的,就是阿

基拉。機緣巧合下,鐵雄擁阿基拉自重,在新

東京割據一方,自立新王國。而鐵雄的好友正

太郎及其他人,就全力阻止鐵雄,以免他濫用

力量,毀世界於一旦。

世界經典故事的選材, 不外是亂世之中人們

如何求存、 在生死間如何抉擇愛情家庭等人

生難題。《阿基拉》就是典型教科書,講人類

如何在亂世中求存,又如何與其他人互動的最

佳示範。作者大友克洋及其助手,以極精密的

畫功和緊湊的畫風,刻畫了新東京在亂世下各

式各樣的人如何自處。正因為這種密不透風的

畫面,更容易讓讀者感受到雙方對峙的那種張

力,令劇力更逼人。《阿基拉》這經典之作,亦

是第一套被完整翻譯成英文版的日本漫畫。西

方世界對其大為讚嘆,亦令日本漫畫開始打入

歐美市場。它對世界的漫畫壇,有極深遠的影

響,大友克洋更因此被封為經典人物。

《阿基拉》

( 東立出版社 / 1993)

作者:大友克洋日本漫畫家及動畫導演。曾獲法國藝術文化騎士勳章,此獎項其他人得獎人包括莫言、高行健、李安等人。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9

Page 10: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Level E》 能 入 選

很 大 程 度 是 因 為 作 者

冨 樫 義 博。 要 數 美 漫 的

代 表 人 物, 有Stan Lee、Alex Ross、Neil

Gaiman、Alan Moore等等。日本漫畫界,就

一定要講冨樫義博。 他出道不久,就憑《幽

遊白書》打響名堂。然後畫了《Level E》以及

《Hunter × Hunter》。他畫的這三本,都是大

賣特賣的作品。 雖然是炙手可熱的漫畫家,

但他極有性格,想不畫就不畫;他不畫的意

思,不僅是暫時停刊,還敢於把他不喜歡但

仍大受歡迎的作品草草收場。偏偏他的作品

都極受歡迎,所以雜誌社都奈他不何。例如

《Hunter × Hunter》, 於2014年他突然中止

供稿,故事至今「未完」。而《Level E》應該

算是冨樫義博唯一一本認真畫到結尾的漫畫,

所以要認識這位鬼才,就必定要看《Level E》。

《Level E》

( 東立出版社 / 1997)

作者:冨樫義博日本鬼才漫畫家,著有《幽遊白書》、《Level E》、《Hunter × Hunter》等大熱之作,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其妻武內直子,是漫畫

《美少女戰士》的作者。

勇於破格 《Level E》

《Level E》的經典之處,在於顛覆。故事講述

來自外星、唯一願望是在不失民心下對國民惡

作劇的天才王子,在地球發生的種種趣事。當

中有不少劇中劇、猜謎,甚或在最後一刻才把

真正的劇情揭盅。而在故事的細節裡,作者又

大量穿插他喜愛的元素如動漫、神秘學、電玩

情節等;要是讀者熟悉該些元素的話,閱讀時

一定大呼過癮。而這一切,都與傳統動漫的主

題大相徑庭,所以才說《Level E》是破格之作。

1 0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Page 11: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END

多得本地電視台兩次

播放有關的動畫,《鋼

之 鍊 金 術 師 》大 概 是《 閱

刊》讀者最耳熟的日漫之一。不過與坊間一般

理解的有所不同,我會說這是一個失落與救

贖的故事。故事背景設在一個有鍊金術的國

度。 所謂鍊金術,就是可以把相同元素的事

物,借由鍊金術師分解再構造。 舉個例子,

鍊金術可以將一公斤的木材,鍊成一公斤重

的木雕塑,但不能鍊得更多,或更少。 分量

為一的東西,只能鍊成分量為一的另一種東

西,此為等價交換。 主角艾力克兩兄弟是天

才鍊金術師,他們最想的,是把亡母重新鍊

活過來。不過沒有任何東西的價值能跟性命

相比,所以用鍊金術不能把死者重生,而這

種做法,還被視之為禁忌。結果兩兄弟不但

未能把媽媽帶回陽間,哥哥更失去了左腳和右

手,弟弟甚至失去了肉身,作為挑戰這個禁忌

的代表。整個《鋼之鍊金術師》的劇情,就是

講兩兄弟其後如何取回身體的經歷。

《鋼之鍊金術師》能成為經典,在於它將一個

如此沉重的主題,藉主角和不同價值觀的人們

打鬥和對話,帶出作者心中的主旨。要知道為

了便於創作或者吸引觀眾,漫畫家很容易就會

把故事側重於連場格鬥,繼而將故事主題輕輕

帶過。《鋼之鍊金術師》的厲害之處,是作者

一開始只是輕輕點出主題:到底甚麼是真理?

然後在故事中途由主角道出,原來「世界就是

由無數的『我』組成,所以『我』就是世界,世

界就是『我』」這個頗有禪味的答案。但最後隨

著劇情的推展,發現原來這個問題可以有另一

種體會、另一種答案。

作者這種說故事的能力,就算放在整個創意工

業,都該算是數一數二的人物。怪不得《鋼之

鍊金術師》是少數以期數而論,單行本發行量

可以高於日本國民漫畫《海賊王》的作品。 閱

《鋼之鍊金術師》

( 玉皇朝出版社 / 2002)

作者:荒川弘本名為荒川弘美,出道作為《鋼之鍊金術師》。因本身是農民子弟,亦著有《銀之匙》及《百姓貴族》等以農業為主題的漫畫。

帶出禪味《鋼之鍊金術師》

Mr. Grey

Mad Man。任職於本地著名Startup,

專注digital marketing。深信social

media可以改變世界,影響13億人。

說書人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1 1

Page 12: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B U S I N E S S

有 幾 多 人 見 過、 真 的 見 過 蘋 果 教 主

喬 布 斯? 可 能 不 是 很 多, 但 見 過 黑

莓(BlackBerry)創 辦 人 的, 就 肯 定

更 少。 正 在 閱 讀 這 篇 文 章 的 讀 者, 有

幾 多 個 還 在 用 黑 莓 手 機 呢?也 許 一 個

也 沒 有。 你 甚 至 可 能 已 經 忘 記 這 個 加

拿 大 手 機 製 造 商亦曾風光一時。2009

年 黑 莓曾經 獨 佔 智能 手 機 市 場 半 壁 江

山,但如今卻淪為懷舊電子產品,市佔

率 不 足1%。 到 底 當中甚 麼出錯了呢?

2015 年 出 版 的《Losing the Signal:

T h e U n t o l d S t o r y B e h i n d t h 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pectacular

Fall of BlackBerry》或許能提供答案。

《Losing the Signal》獲英國《金融時

報》及美國麥肯錫公司(McKinsey)評

選為「2015年最佳商業書」六本入圍書

籍之一。以黑莓手機為主題的書,市面

上有不少,但能夠直接找到公司創辦人

對談、發掘背後故事的卻沒有幾多。這

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是加拿大的資深傳媒

人,花了很多時間訪問了黑莓公司(前

稱Research in Motion, 簡稱RIM)的

兩位創辦人,將黑莓由崛起到衰落,背

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娓娓道來。雖然書中

不少篇幅都涉及複雜的技術分析,行外

人未必能輕易理解得到。不過,這本書

最引人入勝之處,是讀者可以見證著黑

莓手機由盛轉衰,其戲劇性不比《喬布

斯傳》遜色。

也 許 很 多90 後 根 本 連BlackBerry都 未

見 過。 要 追 溯 歷 史, 黑 莓 始 創 人Mike

Lazaridis擅 於 研 發, 於1984 年 在 加

拿 大安大略 省一間百吉圈(bagel)麪

包 店 樓 上 發 明 了BlackBerry。 八 年 之

後, 另 一 位 拍 檔、 哈 佛 商 學 院 出 身 的

黑莓的剎那光輝

1 2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Page 13: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80 後財經公關,大 Deal 細 Deal 統統

做,business trip 出不完,新聞稿寫

不盡,但見盡銀行家、公關傳媒界的

奇怪異事。

佟若喬說 書 人

《Losing the Signal:The Untold Story Behind 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pectacular Fall of BlackBerry》

(Flatiron Books / 2015)

作者 /

Jacquie McNish《華爾街日報》駐多倫多的資深記者,曾經七次奪得加拿大國內新聞大獎。出版過四本暢銷書,其中兩本獲得加拿大全國商業書獎。

Sean Silcoff資 深 傳 媒 人, 入 行 約 20 年, 現 為 加 拿 大報 章《 環 球 郵 報》(The Globe and Mail)的記 者。 曾 於《National Post》及《Canadian Business Magazine》工作,也曾獲得加拿大國內新聞大獎 。

Jim Balsillie加入,他是個行銷和談判

好手。兩兄弟「拍住上」互補不足,於

短時間內將RIM推上高峰,成為智能手

機的龍頭大哥, 亦是當時金融 界及專

業人士的身分象徵。

黑 莓 的 成 功, 是 因 為 它 的「 專 注 」。

Mike Lazaridis設 計 黑 莓 的 時 候, 有

兩 大 原 則:一、 是 手 提 電 子 助 理一 定

要做 到跟 其他 用戶連結, 否則只會 形

同 廢 鐵;其 二、 是 一 切 從 簡,less is

more。 結 果, 他 成 功 創 造 出 別 樹 一

幟、 一次過 滿足他兩個願望的電子 產

品。 黑 莓手機的主要功能就 是 用手機

網絡 收 發電郵, 而且郵件系統安全穩

定,手機鍵盤亦簡單方便!當時RIM的

定 位 清晰, 主要 針 對 企 業、 政 府 和軍

隊用戶追 求 簡單易用、 安全 和便 捷的

需求,因此大受歡迎。

然而,黑莓的失敗,也是因為它的「過

分專注」。就是因為Lazaridis那一切從

簡的信念, 令他們在2007年蘋果公司

推出iPhone突 襲 時, 仍 然 不 思 進 取。

書中提 到, 黑 莓 公司的管理層在蘋 果

宣 布 推出iPhone後, 以 為iPhone不 會

對RIM的 核 心 業 務 造 成 任 何 威 脅, 因

iPhone的客群只是被YouTube及其他

網絡功能所吸引,他們深信RIM的目標

顧客 會 更重 視黑莓的效率及安全性,

所 以 黑 莓 不 考 慮 跟 隨。 他 們 更 批 評

iPhone非常耗電, 而且電子鍵盤設計

差,斷言iPhone會拖垮AT&T的網絡。

結 果 如 何, 不 用多 說。iPhone在 推 出

首三個月,已經賣出超過100萬部,這

是RIM當時無法理解的。

隨 著 蘋 果、Google等 公 司 在 手 機 硬

件方面不斷推陳出新, 讓黑莓 措手不

及。 接下 來的數 年間, 基 本 上 黑 莓 手

機仍然抱殘守缺,堅持當初的原則,因

而 在 很多關鍵 決 定 上 都 錯了, 例如到

底要 保 留實體 鍵 盤, 抑或 要「跟 風 」

推出輕 觸式 屏 幕;要 保 留黑 莓的細小

屏幕,還是要變大;要保持一切從簡,

還是要增設手機apps。 當時黑莓堅持

故 我, 直 到 他 們 醒 覺, 想 要臨 崖 勒 馬

時, 卻 大 勢 已 去。 後 來, 黑 莓 推 出 輕

觸 式 屏 幕 手 機Storm, 以 及 平 板 電 腦

PlayBook, 但為時已晚, 未能挽回公

司的頹 勢 之 餘, 更破 壞了他 們與電訊

商的關係,對公司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可能你對黑莓手機已經不感興趣, 但

黑莓公司的失敗,對所有企業來說,都

是值得借鑑的故事。在創科界有句話:

你可以 在 企 業的失敗 案 例中學 到的,

遠比在 成功例子上學到的更多。 在資

訊 科 技 瞬 息 萬 變 的 年 代, 龍 頭 大 企

業的大 起 大 落, 也 不 過 是 轉眼 之間。

iPhone是 行 業 的Game Changer, 它

打破了行內所 有行規, 更迫 使其他電

訊商「就範」,同樣要跟著改變遊戲規

則。黑莓選擇了故步自封,結果當然被

汰 弱留強, 生 意 走 下 坡。 再 強 大的品

牌, 都 會因為低 估競 爭對手而變得不

堪一 擊。 人 類 總 要 重 複同樣的錯 誤,

不單止 企業要向黑莓借 鏡, 我們香 港

不也是應該從故事中學習嗎? 閱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1 3

Page 14: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L I T E R A R Y C U LT U R E

今早於互聯網上,偶爾看到一部名為《Pride

and Prejudice and Zombies》( 港 譯:

傲慢與屍變)的電影宣傳廣告。恕筆者守

舊,實在感受不到半分創意、幽默,只覺

胃口大倒,奇怪這樣的電影居然找到資金

拍攝, 也為荷里活能把任何經典題材都

化為電玩遊戲場面而咋舌。 其後, 才理

解到原來這部電影是改編自同名的暢銷小

說,跟之前的一部《吸血鬼獵人:林肯》

(Abraham Lincoln: Vampire Hunter)

都出自同一作者的手筆。當「紐約時報暢

銷書」充斥著這類「鐵拳無敵孫中山」式

的胡鬧創作,又或《格雷的五十道陰影》

(Fifty Shades of Grey)那種「情色」小

品,便知道所謂的暢銷排行榜實在沒有甚

麼質量保證。

這倒令筆者想起筆名孔在齊的沈鑒治先

生, 幾 年前出版的《你 傲 慢, 我 偏見》

和《啊呀,好厲害的女人》,兩書都是《信

報》專欄「樂文集」的文章結集。那是作

者繼其專談音樂的「樂樂集」和「樂樂新

集」之後,另闢一欄為讀者分享他的讀書

經驗。這些文字的理念都陳義很高,正如

沈先生所言:「如果能在爭名逐利、聆聽

流行曲和崇尚名牌之餘,多欣賞美好的音

樂⋯⋯,多看一些中國和西方的書籍,對

提高素質應該有所裨益。」

要把東西方的文學作品串連來講, 並非

容易之事。沈先生的處理,卻能夠帶領讀

者穿梭時空、跨越文化地域界限。《你傲

慢,我偏見》從《述異記》的盤古初開聊

到《聖經》的創世故事,又從《山海經》

的神話說到荷馬史詩《伊利亞特》(The

Iliad)和《奧德賽》(The Odyssey),復

又聯繫到《封神演義》;再由《封神演義》

帶出《西遊記》以及孫悟空原型所據的印

度 敍 事 詩《 羅 摩 衍 那 》(Ramayana)。

除此以外, 更由但丁的《神曲》(Divina

Commedia)配以佛家故事《目蓮救母》

以及羅馬史詩《伊尼依德》(Aeneid),

沒有殭屍的文學景觀

電影《傲慢與偏見》劇照

1 4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Page 15: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並引出跟《神曲》同一時代的元曲作品以

至 其 後 的 崑曲作 品《 長 生 殿 》與《 桃 花

扇》等。以此戲劇的主軸,亦順理成章地

牽 入 莎士比亞的劇作, 其中《威 尼 斯商

人 》(The Merchant of Venice)中 對 猶

太人的描述,令沈先生聯想到西方三大宗

教的勢成水火,並由此導入阿拉伯的《天

方夜譚》。也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聯想力,

居然由《天方夜譚》復又帶出《十日談》

(The Decameron)和《坎特伯雷故事》

(The Canterbury Tales), 以 及 中 國 的

《 聊 齋 誌 異 》!最 後 由 珍 奧 斯 汀(Jane

Austen)的《 傲 慢 與 偏 見 》(Pride and

Prejudice)與《 理 性 與 感 性 》(Sense

and Sensibility)想 到 曹 雪 芹 的《 紅 樓

夢》,更是精采的神來之筆。如此以一道

隱線牽引出各國的不同經典,輔以個人體

會和洞見,正是「樂文集」的特色。作者

以其學養睿智,對經典的縱深剖釋,從而

為讀者展露深刻的人生智慧。

啊呀,好厲害的女人》一書,組織上與

《你傲慢,我偏見》書相近,內容則同樣豐

富: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巴金、莫

泊桑、羅曼羅蘭等等,都令人目不暇給。

筆者慨嘆,即使今天資訊發達,普遍教育

程度亦有提高,但能夠學貫中西的,反而

大多是年逾六旬過外的上一輩文人。沈先

生寫音樂既能古典(見其四部《樂樂集》)、

亦擅京劇(《顧曲集:京劇名伶藝術譚》、

《京劇六講》),於文學則涉獵中西法俄等

經典巨著,除影評外且曾導演多齣電影,

包括《追車記》、《鍍金的世界》、《烽火

孤雛》等,還將越劇《紅樓夢》的歌詞翻

譯成英語、把《阿Q正傳》譯為法文及意

大利文字幕,本身又為經濟學博士,著有

《中國經濟論文集》、《政經縱橫》等,名副

其實的學富五車。是故他的回憶錄《君子

以經綸》,亦甚為值得各位細讀品嘗。啊

呀,好出色的才子!閱

熱愛音樂、喜歡電影,亦好文史哲學、

宗教命理。現任教於多倫多大學。

邵頌雄說 書 人

作者 /

孔在齊原名沈鑒治,出身小康家庭,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因生於戰亂時代,從小經歷了上海與香港之間的往來顛沛,最後離家來港謀生。在香港,從商行小職員做起,因心儀文藝,尤其喜愛音樂和電影,於是自修自學,並在報章上投稿寫影評。繼而編雜誌、入電台當節目編導,又參與開創香港首家電視台。其後由電視圈進入國語電影界,當過編劇、作曲、作詞、製片和導演,兼管宣傳和發行,也翻譯過電影英文字幕,同時還寫了多年音樂和戲劇評論。步入中年,經八年苦讀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20 年後重返傳媒界,在香港「九七倒數」的十年間於《信報》擔任總編輯的職務。退休後定居美國,閒來周遊世界。

《你傲慢,我偏見》(牛津大學出版社 / 2006)

《啊呀,好厲害的女人》(牛津大學出版社 / 2008)

2013 年上演的青春版《紅樓夢》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1 5

Page 16: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L I T E R AT U R E

每當聽到別人用「忠於原著」與否

來形容一部改編作品時,我常常質

疑當中的字眼運用——若改編作品

偏離原著核心而被稱為「不忠」,

是否意味著不按照原著核心,是一

種文學上的缺德行為?古希臘三大

悲劇作家之一的Sophocles,其中

一部命運悲劇《Antigone》被法國

二戰後劇作家Jean Anouilh改編,

除名字「忠於原著」,於主旨上卻十

分「不忠」。Anouilh選擇「抄考」

舊作,究竟有何意義?

Sophocles的 原 著 版 本, 故 事 以

Polynices和Eteocles兩 兄 弟 爭 奪

王位而雙雙陣亡開首。為了安撫國

民,新任國王Creon張冠李戴,把

Eteocles冠以抵抗Polynices叛軍的

榮譽,同時禁止國民為Polynices

安葬,使其靈魂不能安息,讓國民

引以為戒。事實上,兩兄弟是為了

權力而反目,Eteocles違背每年輪

流 接 任 國 王 的 協 議, 把Polynices

驅 逐 出 國, 致 使Polynices聯 結 外

邊勢力攻打祖國,互相殘殺收場。

Polynices的妹妹Antigone眼見Creon

的安葬禁令侵犯神聖,於是奮不顧

身把 Polynices 埋葬。 Creon 知悉

Polynices被埋葬一事,立刻威脅一

眾士兵緝拿違令者,並把Polynices

屍體挖出。當Antigone再次違抗禁

令時,卻被當場抓捕;一場公義抗

辯隨即掀起。Creon下達禁令的理

據在於殺一儆百,以防叛亂事端再

次動搖國家秩序;Antigone認為不

管是忠君還是逆賊,都應按照傳統

安葬,以示對神靈的尊重和敬畏。

然而 Creon 漠視先知 Tiresias 的忠

文學見不忠

深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不可

或缺。閱讀時,不限題材,但愛以了

解作者為先,會有一口氣讀畢作者所

有作品的衝動。

馮紀立說 書 人

法國著名劇作家 Jean Anouilh 的改編作品《Antigone》,於 1944 年在法國首演。

1 6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Page 17: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告,結果得罪神靈。最終,Antigone

自縊身亡,Creon的兒子Haemon與

妻子Eurydice得知死訊後,也一同自

殺身亡。這是神靈對Creon的懲罰,

也是經典的古希臘悲劇式結局。

在 眾 多 改 編 版 本 中,Anouilh的

《Antigone》在 情 節 上 最「 忠 於 原

著」,國王與未來媳婦的公義抗辯中

同樣充滿傲慢與偏見。不過,若你

置身於二戰的法國時,必然會察覺

到它跟原著截然不同的政治與道德

意義。原著的核心思想,在於暴君

專制的不公不義;改編版本卻偏離

航 道, 刪 去 先 知Tiresias一 角, 向

Antigone與Creon的理據一同提出

挑戰。刪去了Tiresias的預言,等如

褫奪了安葬禁令侵犯和觸怒神聖的

談判籌碼。 同時,Creon無奈指斥

Antigone逼 使自己擔 任「 奸 角」,

卻又被Antigone冠以暴君專制的罪

名,說明Antigone的舉證虛誇兼理

虧。此外,Anouilh筆下的Antigone

還帶點孩子氣——她一直妒忌自己

的相貌不如姐姐Ismene,兒時總是

不安好心的戲弄她。Antigone從原

著到改編遇上180度轉變,原因何

在?好簡單,就是為了「出得街」。

1942 年, 法國全 面由納 粹 德 軍掌

控, 當 時 的 法 國 傀 儡 政 府( 正 名

為 Régime de Vichy )由 Philippe

Pétain領導,一直遇到地方勢力的

抵 抗。 在 納 粹 德 軍 的 統 領 下, 任

何 對納粹 德軍或 傀 儡政 權宣洩 不

滿 的 作 品都 會 經 不 起 政 治 審 批。

Antigone是鮮有能夠通過政府審批

的 戲 劇 作 品, 全 因Anouilh對 換 了

Creon與Antigone的角色, 表 達 其

對Creon作 為 國 王( 相 應Pétain作

為傀儡政府元首)所面對的困局之

同情,以及對冥頑不靈的Antigone

(地方反抗勢力)之歧見。事實上,

這部改編作品的巧妙之處,在於其

在解讀上的彈性與空間。支持反抗

勢力的觀眾經常藉著Antigone對抗

Creon的情節斷章取義,從而得出

Anouilh不支持傀儡政府的結論。另

一 邊 廂,Anouilh把Antigone塑 造 成

一個妒忌心重、頑固、自大狂妄的野

孩子,自然會讓納粹德軍與傀儡政府

聯想到反政權勢力的蕪雜不通。

不 過,Anouilh這 作 品 的 意 義, 真

的 純 粹 為 了 醜 化「Antigone」、 同

情「Creon」, 讓 自 己 能 夠 在 兵 荒

馬亂的局勢下「搵食」?在筆者眼

中, 不 少 投 身 藝 術 工 作 者 都 有 一

套 與 別 不 同的 離 地 思 維。Anouilh

與 Sophocles 的兩個《Antigone》

版本之間,除了角色上的分別之外,

還有形式上的分別。試問世上有哪部

作品在開場白便揭曉結局? Quentin

Tarantino的兩套成名作《Reservoir

Dogs》與《Pulp Fiction》是也。不過,

Anouilh 比 Tarant ino 走得更早更

前。《Antigone》開場便開宗明義

說:「The people gathered here are

about to act the story of Antigone...

She's thinking that soon she's going

to be Antigone⋯she's thinking she's

going to die⋯she's going to have to

play her part right through the end.」

Anouilh在開場白揭曉Antigone命赴

黃泉的命運之餘,還要讓觀眾抽離

戲劇舞台,強調眼前的一切只是一

部戲劇,聽起來簡直掃興至極。不

過,這種戲劇藝術手法有個學名,

稱為「metatheatre」, 雖然其學術

定義仍然含糊,但意義在於告訴大

家,台上的角色只不過戴上了「打

份工」的頭盔。換句話說,看劇,認

真便輸了。當Antigone發覺自己處

於理虧一方,卻要因為角色的既定

結局來為反而反,為死而死,逼使

Creon做奸角,你或許感覺自己在

看的不是悲劇,也不一定是政治寫

照,而是一場鬧劇而已。

不管你把Anouilh的《Antigone》解

讀成甚麽類型的戲劇,不管你怎樣

解讀劇中的角色,「搵食艱難」是貫

穿劇本內外的事實——做Creon如

是,做傀儡元首也如是,做二戰劇

作家亦如是。 閱

《Antigone》(A&C Black / 2000)

作者 /

Jean Anouilh(1910-1987)法國著名二戰後劇作家,作品題材圍繞現實世界的誠信與道德淪亡,質素好壞參半,卻充分利用舞台的「人為性」傳達訊息,當中不少作品至今仍然在全球廣泛流傳。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1 7

Page 18: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新閱會定期舉辦不同的會員活動,包括名人嘉賓閱讀講座和文化導賞團等等,歡迎大家

「讚好」(like) 新閱會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shkpreadingclub),以及登

入www.shkpreadingclub.com或以智能手機掃描QR Code登記成為會員,費用全免。齊

來踏上喜「閱」之旅,培養輕鬆、愉快的閱讀習慣。

新閱會動向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及關係,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簡單。對著至親的人,有些難於啟齒的說話未曾講,何不嘗試

用文字表達,以書信傳情?

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新地)多年來致力推動閱讀和全人發展,積極鼓勵港人多讀好書。兩年一度的「濃情.

家書」新地閱讀寫作比賽,貫徹新地「以心建家」的信念,鼓勵大眾特別是青少年,以家書形式與親朋好友、恩師

分享閱讀感受及表達情感,將愉快閱讀融入生活,細味書本的樂趣之餘,亦透過創作表達對摯愛親友的關愛與情

感,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關係,為社會增添一份溫暖。

參加者可從大會推介20本好書中揀選一本,或自選一本心水書籍,閱讀後以家書形式寫成作品,中文或英文均

可。比賽分三組舉行:初級組、中級組、公開組,各組別中、英文均設冠、亞、季軍各一名及優異獎五名。另設

「真情零距離家書」特別獎,鼓勵與家人分隔兩地三個月或以上人士多與親人通信,透過一紙家書盛載對家人的思

念;比賽亦設有「最積極參與學校」獎,分中學及小學兩組,最多學生參賽的學校將獲獎。

現今科技發達,不少人都習慣以短訊透過手機、社交媒體平台互通消息,雖然方便快捷,但與洋洋灑灑的一頁

書信比較,總是欠缺一份人情味及等待來信的浪漫。科技雖然不斷向前,情懷卻可歷久不衰,第三度舉辦的「濃

情.家書」新地閱讀寫作比賽,歡迎您與親朋好友重拾寫信的真摯情懷。

有 關 比 賽 詳 情 及20 本 大 會 推 介 好 書, 請 瀏 覽 比 賽 網 站http://life.mingpao.com/bookreview2016.htm, 或

Facebook專頁( www.facebook.com/shkpbookreviewcompetition )。截止參加日期為2016年5月31日。

鼓勵以文字傳情 宣揚愛與關懷新地閱讀寫作比賽正式啟動

1 8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Page 19: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建議書目:

《漢堡包和叉燒包》作者:阿濃

(新雅文化 / 2012)以漢堡包和叉燒包代表兩代人的口味,說明一家人仍有許多地方需要互相認識和了解。

《The Giving Tree》 作者:Shel Silverstein

(Harper Collins / 1964)A moving parable for readers of all ages that offers an affect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gift of giving and a serene acceptance o f another's capacity to love in return.

《The Running Dream》 作者:Wendelin Van Draanen

(Knopf Books, 2011)Jess ica loses a leg in a ca r accident. With the support of family, fr iends and a coach, she puts herself back together—and learns to dream bigger than ever before.

《Family Life》 作者:Akhil Sharma

(W.W. Norton & Company / 2014)A story of a boy torn between duty and survival amid the ruins of everything he once knew.

《The iConnected Parent》 作者: Barbara K. Hofer and Abigail Sullivan Moore

(Atria, 2013)The first book to present groundbreaking information and interviews on how much is too much connec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kids in the college years and beyond.

《A Second Wind:The True Story that Inspired the Motion Picture The Intouchables 》作者:Philippe Pozzo di Borgo

(Atria Books / 2012)The basis for the major motion picture "The Intouchables", is the inspiring true story of two men who refused to ask for help, and then wound up helping each other.

《打遍天下無右手》 作者:高誌樫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5)作者兒時意外導致身體殘缺,並沒有打擊他積極過活的人生態度。

《柴子》 作者:王貽興

(日閱堂 / 2015)作者飼養柴犬 Aki,重新學習生命、成長和信任,也重新學回了愛。

《人間滋味》作者:也斯

(天窗出版社/ 2011)人情有味道,甘苦在心頭。人間的滋味和情味,就在日常的飲飲食食之間。

《帶媽媽去旅行:幸福與夢想的背包客之旅》作者:太源晙

(EZ 叢書館 / 2014)30 歲的兒子與 60 歲的母親,用雙腳走出一生也無法忘記的背包客旅程。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1 9

Page 20: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W H O ' S W H O

雖被譏為「文化沙漠」,但在香港這彈丸之地,每年仍有恒河沙數的書本出版。閒逛書店,有甚麼因素吸引你拿起一本書翻閱,並甘心掏腰包買回家細看與擁有?撇開那些暢銷的工具書(一切理財、旅遊、保健、食譜),除了作者知名度與書本的輿論效應,大抵就是內頁某一句刺中你的心靈,彷彿心事有人共鳴。《B612》這本書,卻有非一般的出版背景——憑朋友們的「山寨式」製作,成就了不經出版社發行的繪本。而作者小乙,更是走過死亡,畫出新生。

走過死亡 畫出新生

2 0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Page 21: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第一次看到小乙的《B612》,是在友人P君

工作室的書櫃,那是一本極其簡約的黑白

印刷繪本。獨特之處,是明顯地整本書的

紙張不統一,色調有純白、米白、淡黃。內

裡的圖畫有點像《Secret Garden》畫冊的

細膩筆觸,也有點像幾米的夢幻意境,配

上作者的一些感悟;不正正是「治療系」的

書籍嗎!

P君說:「此書作者小乙是我朋友,她本是

一位編輯,三年前患上癌症,接受一連串

治療,在病榻中百無聊賴,又不能做其他

費神的事,於是拾起畫筆畫呀畫。我們看

到她的畫作很漂亮,剛巧朋友圈子裡有些

做美術設計的、有做廣告的,都與出版有

些淵源,於是把一些以往工作上剩餘的、

不合規格的『廢紙』集合起來,以她的畫製

作了這本書給她紀念。這本書沒有正式出

版的,紙張只夠印刷50本,在朋友圈內認

購留念,我們為她籌備了一個小型畫展。」

書取名為《B612》。自言每個人心中都住

著一個「小王子」的小乙,她的B612星球,

不但有玫瑰的愛情,還有令人動容的珍貴

友 情。 本 來《B612》只 是 一 本 永 不 出 版

的書,後來幾經有心人的拉線,也終獲出

版社發行,雖然數量不多,但能夠公諸於

世,讓小乙的一些感念,像蒲公英一樣,

飄 散 開 去, 偶 爾 落 在 誰 的 心 頭, 長 出 幼

苗,終究是美好因緣。

於是在冬日寒流襲港的一天,我到了坪洲

探訪小乙,親臨她的「小星球」。那是典型

的文青蝸居。書櫃放滿各種類型的書,包

括不同系列的小說、各式心靈與哲理書籍;

卡繆的《反抗者》、Michael Sandel的《正

義:一場思辨之旅》也在當眼處;一行禪

師的《幸福》,甚至《金剛經》、《心經》,

信手拈來。有別於文青指定路線,小乙表

示書看得很雜,而且沒有特定要看哪位作

家。即使是喜愛某本作品,該作者的另一

些大熱著作,如果她覺得艱澀或沒有共鳴

的話,便不會刻意強迫自己讀完。一切隨

心,沒有包袱。

問到小乙有沒有宗教信仰,她微笑著說:

「信佛,但沒有皈依。其實我看《心經》時

也是一知半解,但不刻意強求鑽研。」這也

是一種心無罣礙的體現吧。

穿越生死 尋回純淨心靈

一般人面對突如其來的惡疾,難免會有「為

何是我」的怨懟;而身邊的人,也不禁有著

不知如何安慰、得小心翼翼的情緒,生怕

半句無心話語,會刺痛病人的心。眼看不

少病人強裝鎮定擠出笑容,以近乎自我催

眠的口脗說要戰勝自己,但笑容背後的苦

澀如老牆上的裂縫,默默伸延。然而小乙

那坦率而無憂的眼神,倒真的讓我渾然忘

記她仍在化療之中。

小乙看書看得很雜,喜歡便看。窗邊的石頭是她外遊時撿來,她稱為能量石;她也愛在石頭上繪畫。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2 1

Page 22: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眼前的小乙神情開朗,沒有一絲病人的晦

氣,如果不是因為化療引致皮膚有點發黑

以及雙手脫皮,你根本不會察覺她是一名

癌症病人。誰知道她曾被癌魔折磨得不似

人形?初是乳癌, 接著骨癌,然後醫生說

癌細胞已入 侵 肝 臟。「現 在 算沒 甚麼了,

最痛苦是骨癌發作的時候,你們不能想像

的,真的連上廁所這基本生理需要也痛不

欲生。」憶述那痛得不能走路、下床也要用

枴杖的日子,小乙彷彿說著別人故事般冷

靜:「 當時 我 想:難 道 我 要 這 樣 下 去?連

自理能力都沒有,難道長這麼大一個人,

要媽媽照顧我上廁所嗎?所以我拚命的鍛

煉,告訴自己一定可以做到的。」這一點正

是讓我有些訝異的,為何患病的小乙要獨

居?原來堅強如她,不想成為別人負累,

那怕是最親厚的家人;她必須好好照顧自

己。獨立,不等於孤獨寂寞無助!

沒有坐以待斃,小乙堅持下床,獨自用雙

腳邁向復康之路。先是幾步,再來是一小

段路。 搬到郊區養病的她,開始到居所附

近行山。 慢慢地走著,不急躁,不勉強,

一步一足印。 也正是漫步山野間的閒情,

讓小乙沿途靜心欣賞風光,才發覺一草一

木,原來那麼動人,那麼觸動心靈。回家

後,她忽發奇想,拿起筆繪下那些風光記

下那感受,並和好友分享。 友人們看了小

乙的畫作大為讚嘆,鼓勵她以畫筆記載她

的所思所想。

誠如小乙說的,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小

王子」或「小飛俠」Peter Pan。當年求學

時期她第一次看《小王子》,是在學校圖書

館,看著看著,感動至淚流滿臉,窘得她

急急逃離現場。多年以後,因著休養的契

機,拋開俗務,她心中最純淨的靈魂得以

釋放,猶如被困的小王子重見天日,打從

心眼細味一草一木,回歸童真的世界。

快樂作畫 以慈善為目標

從 未 接 受 過 正 統 美 術 訓 練 的 小 乙, 從 浸

大電影系畢業後,在電視台做了幾年幕後

工作,繼而轉投記者行列,主力旅遊。 走

遍天涯,始終偏愛尼泊爾的純樸。回想起

來,也許發病可歸咎於最後一份傳媒工作

她刻意收起稜角,強裝「成熟識相」地處

事,結果積壓的鬱結透過體內細胞爆發。

抗癌的心路歷程,除了她個人的努力,朋

友們的襄助也讓她有很深的感悟:「以我

的狀況,前半生的小乙可說已經死了!我

覺得,我現在只是一個載體!上天給予我

很多,我的家人、朋友給我的鼓勵、 愛以

及正能量,都灌注我身上。這樣的一個載

體,太滿了, 便一定要輸出,所以我希望

可 以 透 過 我 的 畫 去 幫 助 一 些 有 需 要 的 生

命,這樣我便今生無悔了。我不知我甚麼

時候會離開這世界,可能是明天,也可能

是十年廿年後,但如果有慈善機構需要我

小乙的愛貓樂樂,最愛黏著主人一起打盹。 愛貓的小乙,畫作中常出現可愛的貓咪及其他小動物。

2 2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Page 23: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的畫,我便畫吧!我的畫並不商業性,只自

覺是比較開心的畫,希望可以感染別人。

老實說,我是邊繪畫邊愉快地笑的。」小乙

轉動著慧黠的大眼睛,好比叢林裡的精靈。

雖然患病,小乙從未放棄自己,除了繪畫,

在身體許可的情況下也繼續外遊尋樂子。

探 訪 她 期 間, 她 說 翌 日要 去 台 灣 聽 音 樂

會,可是早上忙著整理天台的植物時不慎

砸傷了腳趾,和我們討論著該穿哪一雙鞋

子免傷口受壓,一臉笑嘻嘻的,沒有半點

負能量。看慣了都市裡的牢騷王與自我感

覺良好的自大狂、動不動拿著放大鏡照自

己的臍眼,說小乙這份開朗豁達如天雷地

火深深撼動著我也不為過。因著患病的契

機,展現繪畫的天賦,出版繪本,為慈善

而作畫,無疑是開拓了她的第二生命。 閱

後記探訪約在中午,和小乙、攝影師在碼頭旁的食店集合,吃過午餐才到小乙家。

聊完天,小乙提議去吃下午茶,還說要趁著食肆關門前去吃,

因為離島的士多很早便收舖。小乙喝奶茶,點了一份西多士和我們share,

沒有一般病人的忌諱:擔心這個不健康那個吃了有害。

大家開懷地吃著,果然還未吃完老闆便落閘(還好沒放狗),準備打烊休息。

離開食店途經坪洲唯一一間藥房,小乙像推介珍寶般介紹:

「好正!這是全坪洲唯一一間藥房。你看,半間賣藥半間是超市!」

的確,內裡有各式傳統中藥放在罐中,另一邊是各式雜貨。

店家養的狗在貨架其中一層睡懶覺。

小乙真摯地笑著,我也笑了。身旁的她,真的很「小王子」。

T e x t / L a i C h i n g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2 3

Page 24: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刺蝟的心事

是這樣的,兩星期前的一個晚上,一名歸家少女的尖叫聲劃破村落的夜空,原來有隻刺蝟在她的歸家路上突然衝出來,把她嚇個魂飛魄散!自那天起,這隻刺蝟總會在好幾個晚上跳出來唬嚇這位少女。每到晚上,我經常幻想著,這隻刺蝟帶領著村內的貓兒狗兒,在村內快樂巡遊,然後找些少女來嚇嚇。超頑皮的刺蝟喔!

這不是愛是甚麼

村內有一對老夫婦,是我最喜愛的老人兒,因為他們非常慈祥和藹可親。從前踏自行車最喜歡經過他們的小石屋,我必定大聲打招呼,而他倆必定給我一個大大的笑容。好可愛的老人家。老伯伯從前是花農,老婆婆則愛花,於是老伯伯在小石屋的四處種滿了不同的花朵,特別是小菊花。每到日落,老伯伯與老婆婆坐在小庭院內,靜靜地享受悠閒時光。夕陽下,花海中,婆婆看著花朵在微笑,伯伯則看著自己的老伴在微笑。那是愛。是幸福。半個月前,看到老伯伯與幾個老人家攙扶老婆婆進車內顯得有點吃力,我立即奔前將婆婆抬進車內,想不到,那是我最後一次接觸她溫軟的雙手。婆婆住進醫院後,不久去世了。剩下了老伯伯一人。生死是人生必經之路,我明白。只是今天夕陽下,看見老伯伯一個人吃力地走路,彷彿一下子蒼老了更多更多。看著老伯伯孤單的身影,眼淚忽然落下來。我想,我不是悲傷老婆婆去世了,畢竟,生有時,死有時。我掉眼淚,是因為我眼前見證了一種珍貴的愛,一半離開了,另一半很快便相隨。那,就是愛。

《B612》(經緯文化 / 2015)

作者:小乙

曾任職電視台、雜誌社,

熱愛獨自旅遊與當地人交流。

《小王子》(Le Petit Prince)作者: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1900-1944)

出生於法國里昂的作家、飛行員。1943 年發表童

話《小王子》,其他著作包括《夜航》、《人類的土地》

等。1944 年披甲對抗納粹德軍,在一次飛行任務時

失蹤,其飛機殘骸於 2004 年在法國馬賽海底附近被

尋獲。《小王子》是世界最暢銷圖書之一,被翻譯逾

250 種語言或方言,全球迄今售出逾兩億冊,故事

亦廣泛被改編為廣播劇、舞台劇、電影、電視劇等,

最新是去年底上映的跨國製作動畫電影,再掀起一

股《小王子》熱潮。

圖文:小乙

2 4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Page 25: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01 04

02 05

03 06

《身為職業小說家》 《關於機師,我想說的其實是⋯⋯》

《黎亞:從醫病衝突到跨文化誤解的傷害》 《Sprint》

《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 《Green Island》

作者 / 村上春樹 譯者 / 賴明珠 出版 / 時報出版

一個人,35 年來 13 部長篇小說為誰寫?如何寫?為甚麼繼續寫?寫小說的心要多強?村上春樹第一次真正面對全世界讀者,深入思考、詳盡敍述自己所寫小說的現場,和背後文學涵養。出乎讀者預期的一本書,終於出現!雖然擁有享譽全世界的高知名度,但許多事情始終包覆在神秘的面紗中,全書 12 章變化豐富的結構,滿載自傳性故事,伴隨趣味幽默,坦誠揭開秘密。

作者 / Mr. Pilot 出版 / 非凡出版

近視都可以做飛機師?不是由電腦控制飛行嗎?機師有甚麼要做?作者是航空公司的副機師,述說航空界鮮為人知的種種面相,觸及飛機師(民航)的日常工作、人事關係和行內秘聞等,向大家解答各項「常見問題」。另有基本航空知識介紹,附錄增設機師入行指南,是一本既能破解從電影或電視得來種種關於飛機師的錯誤印象,又能滿足讀者好奇的航空入門書。

作者 / Anne Fadiman 出版 / 大家出版社

1982 年 10 月 24 日的夜晚,罹患癲癇的苗族難民女兒李黎亞被母親抱到附近的醫療中心求診,不通苗語的急診醫生將黎亞誤診為「初期支氣管肺炎」。醫者與病人之間的溝通障礙猶如神話中的巨石,一次次由山頂滾落,輾壓醫護人員的熱誠,也擊垮病患、家屬對醫療體系的信任。黎亞的家人與醫生最終以悲劇方式卸下巨石,卻因為本書作者的努力而成為重要的借鑑,並為我們帶來啟示。

作者 / Jake Knapp、John Zeratsky、Braden Kowitz

出版 / Random House UK

Google Ventures 獨創的五日測試計劃 Sprint,從初創公司到《財富雜誌》的全球百大企業,都曾經透過 Sprint 計劃釐清問題、找到解決方案、擬定新策略。史上第一次,身經百戰的 Sprint 之父 Jake Knapp 現身說法,以詳實的步驟與生動案例,一步一步傳授這個寶貴的戰略新法,不論你是教師、準創業者、小工作室或者大企業老闆,都能靈活運用 Sprint,去找屬於自己的策略金鑰!

主編 / 王洞 出版 /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夏濟安、夏志清兄弟倆,是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界的兩大巨擘,早年的求學生涯,既是東西方學術交織融匯的實例,又是新時代「大歷史」的親身見證。他們的往來書信由弟弟夏志清鄭重珍藏,經夏志清太太王洞女士授權,蘇州大學季進教授註釋整理,首次向外界披露。夏氏兄弟在薄薄的航空信紙上以蠅頭小字寫下生活點滴與心事,還有種種文學話題。

作者 / Shawna Yang Ryan 出版 / Alfred A. Knopf

1947 年 2 月 28 日,蔡醫生在撼動台北的暴動中被困於家裡,在午夜接生了他的小女兒,也是本書的匿名敍述者。台灣頒布戒嚴令後,蔡醫生因為在一場集會上為民主發聲而遭逮捕,被關進綠島監獄。多年後,蔡醫生的小女兒移民美國,過去的陰影卻揮散不去。當她的丈夫參與台灣民主運動時,她站在當年父親所做同樣抉擇時的十字路口。作者透過這部家庭與國家的生存故事,提出關鍵問題:你究竟願意為所愛之人付出多少?

N E W R E L E A S E S

0102

04 05 06

03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2 5

Page 26: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Columns

彼岸的另一選擇中國有悠久的「革命」歷史傳統。

由秦末的陳勝、吳廣,到漢唐的黃

巾、黃巢,朝代更替,群雄並起,

要推翻專制皇朝,莫不先由農民揭

竿 而 起。 四 大 名 著 之 一 的《 水 滸

傳》,就是講民間豪傑如何暴力對

抗官府的英雄故事,看之令人熱血

沸騰,而革命的意識形態,也深入

了中國人的文化基因。

但歷史畢竟不能只在循環往復的朝

代更迭中迷失。「革命」這個敏感

詞,在中產保守的香港人心目中,

或 許 代 表了激 進 暴 烈的 政 治 行 動

而不予認同。與之相對應的概念是

「 改 革 」, 卻 被 網 民 諷 之 為「 和 理

非」(和平理性非暴力)。

社會就在革命和改革之爭下撕裂。

內地學術界近30年都出現過類似的

思想激辯。由李澤厚和劉再復,以

對話體寫成的《告別革命》一書,

就是當中的代表作。

《告別革命》一書最「革命」的觀點,

是甘冒天下之大不韙,敢於對國父

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行為不表認同:

我們並不否定辛亥革命的道德正義

性,但不認為辛亥革命是當時唯一

可以選擇的歷史必由之路。對於孫

中山先生,我們高度評價他的「革

命人格」,但也不認為他選擇暴力

革命方式具有歷史的普遍性與絕對

性,康、梁和立憲派的維新之路也

並非就是歷史的「死胡同」⋯⋯

革命,這是辛亥革命的主題,也是

中國20 世 紀 的 歷 史 主 題 ⋯⋯中 華

民族的生活重心應從革命轉換為改

革,從暴力轉換為維新,從戰爭轉

換為建設,從「你死我活」轉換為

「你活我亦活」。

這是何等沉重的歷史反思。

《告別革命》提到的立憲派,以梁

啟超為孫中山政治思想上的最大對

手。當年和孫中山一樣主張革命的

同路人,在他們的刊物《民報》大

肆宣傳革命思想的同時,梁啟超也

在他的《新民叢報》發表文章反對

革命,支持君主立憲。梁任公當年

的理據是,革命會破壞原有的社會

制度,導致社會動亂血流成河,最

後便會由最強勢最有內控能力的領

2 6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Page 27: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精神科醫生。嗜好品書、旅遊、飲食、寫文章,下筆遊走於政治、 社 會、 歷 史 和 文 化 議 題,期望以心理學的眼睛看世界,探尋紛亂時勢的處世之道。

袖穩定局面,但結果便是比清朝更

獨裁更專制的統治。從今天的眼光

看來,梁啟超當年真可謂有超人的

預見力,準確地預言了「後辛亥」

中國百年的政治道路。

只可惜,歷史不是一場辯論賽,沒

有 評 判 定 輸 贏。 現 實 政 治 的 走 向

是,自辛亥革命以來,太多太多的

志士仁人認同孫中山的遺志,不斷

地以革命的名義向中國進行「大手

術」。 這種根源自晚清的「亡國焦

慮」而產生的「革命情意結」,後來

發展成「革命意識形態」, 成為近

代中國的政治文化心理(Political

psychology)的主旋律,最後在文

化大革命時走上極端。毛澤東作為

革命基本教義派的精神領袖,利用

其狂熱信眾紅衞兵將此不斷革命論

概括為一句口號:「造反有理,革命

無罪」。

再回頭看看《告別革命》的作者怎

麼說:

「改良」並非投降,它同樣需要各

種必要的甚至是激烈的鬥爭,但決

不是那種大規模的、群眾性的、流

血的「革命」。實際上,「改良」比「革

命」更艱難、更複雜、也更需要堅

忍不拔的韌性。

政治哲學家(Karl Popper),從研

究科學方法之中,領悟到如果要令

社會進步,重要的不是去想如何做

對, 反 而 是 要 想 如 何 避 免 做 錯。

人 不 是 上 帝, 不 可 能 掌 握 終 極 真

理, 只 能 夠 用 一 點 一 滴 試 錯排除

的方法,進行微幅漸進的社會工程

(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

社會才有進步的可能。想一步登天

而大鬧天宮,寧為玉碎,最終只能帶

來破壞和毀滅,令社會真正化為飛

灰,得不償失。 閱

《告別革命》(天地圖書/ 2011)

作者:李澤厚

1930 年生,北京大學哲學

系畢業,著名哲學家。著有《批判哲學的

批判》、《我的哲學提綱》、《中國(古代、

近代、現代)思想史論》、《美的歷程》、《華

夏美學》、《美學四講》、《走我自己的路》

等書。

劉再復

1941 年生於福建,畢業於

廈門大學中文系。著名文學理論家、作

家。著作包括《性格組合論》、《文學的反

思》、《論中國文學》、《放逐諸神》、《人論

25 種》、《罪與文學》、《論高行健狀態》及

《漂流手記》系列等書。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2 7

Page 28: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Columns閱

CR

OS

SO

VE

R

坐時光機去日本旅行

去日本旅行,好容易會上癮,遊園

賞湖看紅葉,早午晚餐食「放題」,

甚 麼 都 正, 甚 麼 都 靚, 難 怪 哈 日

無分階級,大家目標一致,一路向

東。出發前,要先看旅遊書,做足

功課。今期為讀者介紹一本另類的

旅遊書《觀光時代──近代日本的

旅行生活》。 作者富田昭次是日本

著名的旅行作家,花了長時間搜集

百年前的旅遊資料,包括明信片、

宣 傳 單 張、 小 冊 子、 雜 誌、 遊 記

等,重塑近代日本的「觀光時代」。

閱讀此書,可從側面觀察明治維新

後的社會變遷,內容之豐富,非一

般正史所能媲美。

先說江戶時代,是禁止私人旅行,

平 民 要 外 遊, 只 好 參 加 每 年 一 度

的「神社大參拜」, 但這也只限壯

丁,女人無份。還有一種「公費旅

行」,叫「參勤交代」,即各藩大名

輪流到幕府任職,因路途遙遠,需

要解決沿途食宿問題,旅館也就應

運而生。但嚴格來說,他們並非遊

客,出門是為了做正經事而非吃喝

玩樂,完全談不上享受。作者說:

「 即 使 進 入 明 治 末 年,『 旅 行 是 憂

愁、艱辛』的觀念在某些地方仍舊

存在。」

踏 入20 世 紀, 日本 旅 遊 業 急 速 發

展, 一 來 旅 禁 早 已 隨 幕 府 倒 台 而

解除,二來,明治維新大獲成功,

社 會 漸 見 富 裕, 中 產 有 錢, 也 有

2 8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Page 29: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書蟲,主修歷史,副修心理,自

修經濟,愛音樂,好軍事;以文

會友,自得其樂;人生無所求,

惟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也。

《觀光時代─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

(蔚藍文化 / 廖怡錚譯 / 2015)

作者:富田昭次

1954 年生於東京。曾任飯店專門雜誌的

總編,後以飯店、旅行作家的身分活躍

於業界。著作有《從美術明信片看近代日

本》、《飯店的社會史》、《飯店與近代日

本》、《「極致」的飯店》、《最高級的飯店所

隱藏之秘密》、《鄉愁 ‧ 飯店物語》;編有

《戀愛飯店》等作品。

閒暇,可以一嘗旅行的滋味。加上

鐵路網絡不斷伸延,昔日的天涯海

角,如今近在眼前,自然吸引大量

遊 客 慕 名 而 來。 名 勝 如 三 景( 松

島、橋立、宮島)、富士山、箱根溫

泉、瀨戶內海等,成為假日消閒的

好去處。

舊時去旅行,動機比較單純,主要

是增廣見聞;傳媒及業界亦不會為

了賺錢而盲目鼓吹消費。這一點,

從作者搜集到的舊資料可見一斑,

例如《山水巡禮》開宗明義建議國

民多親近大自然:「雖然娛樂易使

人墮落、自毀前程,然登山則使人

神清氣爽、強健體魄、高尚清雅,

不知不覺間修養了品德,也豐富了

知識。」《大阪每日新聞》也刊登了

這一則旅遊廣告:「培養海事思想

為當務之急,這是為了國民,特別

是青少年,讓他們『知海』而後『親

海』,故本公司於今年夏天安排青

年男女到平民海泳練習所及海水浴

場觀光遊玩。」

大 正 時 代 承 襲 維 新 餘 風, 力 爭 上

游, 即 使 玩 樂 亦 不 忘 學 習, 著 重

自我修為,與國家一同進步。比方

說, 培 養 海 事 思 想, 作 者 認 為 是

受到日俄海戰大勝的影響,熟習水

性,將來就可以參與海軍。當然,

這是一般情況,並非所有人都視旅

遊為終身學習的一部分,例如有錢

人到新潟縣及長野縣滑雪,或到神

戶打高爾夫球,以示「文明開化」,

心態跟今日的「中產」飲紅酒看法

國電影同出一轍;而平民貪新鮮,

去橫濱品嘗西洋料理,即使看不懂

英文餐牌,也樂在其中。

另 一 方 面, 日 本 解 除 了 鎖 國 政 策

後,外國人蜂擁而至。日本的溫泉

和名山大川,令他們大開眼界,愛

因斯坦說:「當身邊的人得知我受邀

到日本時,都欣羨不已。感受到周

遭如此羨慕的眼光,這是我在柏林

時從未有過的體驗。」不過,外國遊

客對日本人的「第一印象」卻不怎

麼好。誰之過?當然是導遊。那時

候,日本導遊不但不專業,還不太

誠實。旅館老闆都不敢得罪導遊,

免得他們報復,向遊客訛稱其旅館

已遭祝融之災,然後把客人帶到別

處去。某些導遊甚至哄騙遊客以高

價買假古董,從中牟取暴利。日光

金谷旅館的老闆金谷真一說:「讓

這種品行不端的傢伙在賺取外幣的

第一線上,整天跟在客人身邊,對

日本的 信 用帶 來 很 大的問題。」我

早前介紹過的《1897年的中國》,

作者John Stoddard也說日本人的

信譽甚差,遠不及中國人。誰能料

到,百年後會風水輪流轉呢!

坐 時 光 機 去日本 旅 行, 現 實 雖 不

可能,但透過《觀光時代》一書,

卻能領略其中的樂趣,發思古之幽

情,叫人著迷。 閱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2 9

Page 30: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Columns

騎樓雜感春

香港目前僅餘約百座騎樓,林蔓莉

和王新源兩人最近為騎樓作普查,

合著《香港騎樓》一書,彷彿龔自

珍所說的「光影猶存急網羅」。 書

以圖片為主,附以小量說明文字,

概 略 地 為 香 港 騎 樓 以 制式 分 類 說

明。

百年前,騎樓在香港、華南、台灣

及 東 南 亞 大 行 其 道( 張 之 洞曾 有

奏 摺, 向 光 緒 皇 帝 說 明 騎 樓 的 好

處),而香港的消失得特別快。 我

對騎樓無特別感情,只記得外婆曾

拿著修頓遊樂場的舊照,手指背後

模糊不清的一排騎樓,憶述以前住

在莊士敦道的故事。當然,這些建

築物後來一一拆卸改建,外婆也搬

到其他類型的住宅,但仍念念不忘

騎樓的方便,例如每逢大雨,她就

會嘆說︰「唉,從前即使大雨,沒

有雨傘也可以在騎樓的庇蔭下乾爽

地 回 家。」然 而, 說 著 說 著, 她 又

會再嘆口氣說︰「但那時候沒有電

梯!每次外出要買丈夫跟十個子女

的飯菜,即使只走上一層也會氣喘

如牛!」

時代需要,連舊郵政總局大樓(現

址為環球大廈)、舊香港會會所一

類的精品,都要讓位予今天的摩天

大樓,何況騎樓?這裡拆一幢,那

裡 又 拆 一 幢, 近 年 說 要 保 育 零 落

的餘類,我卻感到已經太晚。我認

為,騎樓得一字排開,才有其氣勢

在,也才可以完整發揮其避曬避雨

的功能。香港餘下的騎樓,大都是

形單影隻,看來更像是被巨人擠壓

得喘不過氣來的侏儒。勉強留下,

雖說可供回味,但與其形在而神不

在,還倒不如直接將記憶訴諸舊照

片了。

考 據 家 常 說︰騎 樓 是 東 南 亞 一 帶

的 特 色 建 築, 是 殖 民 者 為 適 應

熱 帶 濕 熱 多 雨 的 氣 候 而 發 明。

我 卻 想 起︰當 年 寓 居 瑞 士 首 都 伯

恩(Bern), 徒 步 前 往 名 勝Berner

Münster。跨過Nydeggbrücke這道

橋 後,沿Nydeggasse直 走, 經 過

Junkerngasse和Münstergasse, 都

是騎樓式的建築,也就是樓高三四

層,地下一層近大街的部分作公共

走廊,走廊上方則為二樓樓層。我

非建築學的專家,竟不知道伯恩的

這些建築群,會否就是香港騎樓的

濫觴?閱

《香港騎樓》(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 2015)

作者:林蔓莉、王新源

70 億分之一,好讀書,餘無足道。

3 0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Page 31: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克瑙斯高的文學訣別

Columns

挪威作家卡爾 • 奧韋 • 克瑙斯高(Karl

Ove Knausgård)為自傳體小說取名

為《我的奮鬥》時,就已經做好了聲

名狼藉的準備。不過與元首Hitler的

躊躇滿志相比,克瑙斯高的struggle

更像苦命掙扎。這位挪威60後用深

度自曝的手法將自己打從記事起的人

生經驗和盤托出,洋洋灑灑寫了六大

卷3,500頁。在挪威據說有不少公司

定下「禁談克瑙斯高日」,因為員工

總愛在上班時聊《我的奮鬥》,太耽

誤工作。

很多名作家說讀《我的奮鬥》如被催

眠般陷入失控狀態根本停不下來,

這 也 是 為 何 克 瑙 斯 高要說 這 書 是

「文學自殺」,他惡狠狠地掏空了他

自己,以至於他寫過的一切——童

年、在學校調皮搗蛋、暗戀女生、性

成熟、宿醉、父母離異、父親過世

等等,都誠實得可怕;許多作家寫作

是為了躲避或隱藏真實情感,很難

比他在赤裸裸的自我剖析上走得更

遠。 他從小受父親那Scandinavian

小鎮價值觀的壓抑——包括不出風

頭、循規蹈矩、反個人主義、要面子

等等——幾乎達到窒息的地步,這

種壓抑刺激他走上了文學的叛逆之

路。同時他又極度在意父親的存在,

父親難得表現出絲毫讚許或支援都

會讓他心花怒放。他毫不諱言:「我

長期以來就巴望他死,自從我明白他

的生命很快就可能完結那一刻起,我

就開始這麼期望。當電視裡報道有

關他居住的那一地區的死亡事故,這

可能是火災或是車禍,在樹林或是

海洋裡發現屍體,我立刻覺得有了

希望:或許那是爸爸。」然而當父親

因酗酒過度真的去世時,已成年的他

卻哭了許多日子。在訪談中,他承認

至今仍未能徹底擺脫父親的陰影。

寫作,可能是他試圖去理智地分析自

己的情感以期駕馭之,也可能是徹底

的宣洩,宣洩完了即與自我和解,可

以繼續前行。

不過《我的奮鬥》的出版,在現實生

活中引起了種種麻煩,克瑙斯高的叔

父要起訴他誹謗,前妻怒不可遏地

要寫她的版本的回憶錄。據說在三、

四、五部中作者不得不收斂了很多,

導致讀者有些不適應,「他怎麼變

nice了?!我們要看那個既沒心沒肺

又多愁善感的克瑙斯高!」據說要等

到第六部才會回歸本色。英譯本已

翻譯到第五部(今年四月出版),簡

體中文本第一部才剛剛問世,由旅居

挪威多年的學者林后從挪威語直接

譯出。

評論界對克瑙斯高可謂兩極,愛之

者讚他為「挪威的Proust」(生於19

世紀的法國意識流作家),將日常生

活之重複瑣屑寫出了跌宕起伏;恨之

者說他文字簡單粗暴,情感氾濫,

故作誇張,好比文壇的真人show明

星,把自己生活的一切細節暴露給公

眾,求關注和名利;更多的人把讀他

的書比作嗑藥,不做價值判斷,就是

讓你醉生夢死,不斷想再high幾回。

讀者看這樣的書很容易被high到,沉

醉其中又不確定是否真的好,能時刻

保持禁忌帶來的新鮮感和劇烈感;評

論家卻很警惕這種「文學自殺」,作

家採取如此極端、竭澤而漁的寫法,

是在向文學訣別。 閱

《我的奮鬥 1: 父親的葬禮》(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理想國 / 林后譯 / 2016)

作者:卡爾 • 奧韋 • 克瑙斯高 (Karl Ove Knausgård)

1968 年 生 於 挪 威 奧 斯 陸。1998 年 憑 首

部小說《出離世界》獲挪威文學評論獎,

2004 年以第二部小說《萬物皆有時》奪北

歐文學獎。2009 年至 2011 年,出版了六

本自傳小說《我的奮鬥》,獲挪威最高文學

獎項布拉哥文學獎。

文學博士、《上海書評》編輯、

《倫敦書評》撰稿人。理想生活

是每天睡懶覺看書看電影聽音

樂,順便寫寫字。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3 1

Page 32: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Columns

德國的前世今生序

德 國 作 家Emil Ludwig說 過, 德 國

史家從不撰寫自己民族的歷史。這

也許是因為德國史家認為德國歷史

中沒有特別輝煌的文化遺產,相比

起來他們特別喜歡研究古希臘羅馬

和文藝復興時代的意大利。說來德

國文化最燦爛的年代也僅僅二三百

年,再往上看,只不過是神聖羅馬

帝國領域內大大小小諸侯的鬥爭,

然而德國一直頑強地堅持很多陳腐

的傳統,例如教會的領地和法律,

以及讓封建諸侯、自由城市享有自

治權的封建制度,彷彿像繩一樣綁

緊德國各邦國,致遲遲無法統一並

脫離奧地利的影響。

可 是 這 些 傳 統 中, 又 有 不 少 塑 造

成 今 日 德 國 事 事No.1 的 因 素,

包 括 對 完 美 精 確、 合 乎 規 律 的 堅

持, 即 使 德 國 在 二 戰 中 把 自己 的

帝 國 毀 掉 了, 但 遠 至 哲 學 家 康 德

(Immanuel Kant)故 鄉 柯 尼 斯 堡

(Königsberg), 雖 不 屬 神 聖 羅 馬

帝國領土,卻是昔日普魯士首都,

即使在戰後易手,變成蘇聯城市卡

里 寧 格 勒(Калининград),

仍保留著德國在30年代製造的坑渠

蓋。另一方面,這種執著導致對教

義上的堅持,以及黷武的性格。前

者以新教開創者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為代表,他堅持以德語翻

譯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的聖經,與教

會拉丁語聖經分庭抗禮;當時馬丁

路德隱居在高地和低地德語分界線

上的薩克森國境,因此他的聖經可

說是奠定現代德語的基礎。至於黷

武性格,則以普魯士為表率,由於

立足於貧瘠土地,也養成了中庸、

嚴肅、不尚浮華而重實際的性格;

透過統一,這種性格也影響了德國

其他地區。

《莎士比亞的世界》作者、史學家

Neil MacGregor的著作《Germany:

Memories of a Nation》(中譯本:

德國——一個民族的記憶), 決意

從語言文學、宗教、建築藝術、商

品 經 濟 的 歷 史 痕 跡 裡 重 塑 德 國的

前世今生,諸如從琥珀和霍爾拜因

(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的

畫作中看漢薩同盟城市之波羅的海

貿易;又或者透過鐵十字勛章,訴

說普魯士軍史事;而封面那右上角

有雙頭鷹徽號的德國三色旗,則令

人想起1848年自由派知識分子在神

聖羅馬舊都法蘭克福草擬憲政統一

的失敗嘗試。讀者也會讀到薩克森

地區的陶瓷工藝、德國金屬工藝傳

統及現代包浩斯建築藝術。

書雖厚,但俯拾即是的精美插圖已

教人愛不釋手,況且作者選取了大

家都感興趣的題材,而不是將冗長

的歷史從頭說一遍,讓人不禁想翻

開其中一章,看看字看看圖,賞心

悅目。某些去過柏林旅遊的讀者,

或許更會想起每個景點背後的歷史

滄桑。 閱

遲 熟 的 70 後, 畢 業 於 浸 會 大

學,主修政治與國際關係學系,

文史哲愛好者,人到中年遂立

志閱讀,為香港及國內報刊撰

寫書評,間中創作文學作品,

亦為序言書室之書店店員。

《Germany: Memories of a Nation》

(Allen Lane / 2014)

作者:Neil MacGregor

(1881-1948)

20 世紀德國最傑出的傳記作家,其強調

人物個性為特點的寫作方式開創了傳記寫

作的新流派,1920 年代《歌德傳》及《拿

破崙傳》更使他成為享譽世界的傳記作

家。擔任《柏林日報》記者期間,曾親訪

史大林、墨索里尼等名人。其後曾受羅斯

福之邀,擔任美國對德政策顧問,同時於

1945 年獲邀隨同巴頓將軍及艾森豪前往

歐洲戰場,報道歐洲的解放。

3 2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Page 33: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家明的大床兒

Columns

阿 哲 看 到 我 的 懊 惱 樣 子, 一 臉 好

奇, 我說:「上 次 介 紹的《奢 侈品

策略》花了洋洋千字仍然未能清楚

解釋何謂奢侈品,事實上『甲之砒

霜、 乙之良藥』, 這八個字已能說

明每個人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奢侈

品定義,幸好這個問題只佔書的其

中一章。但是今次打算介紹的《誰

說經濟一定要成長?》, 接近一半

內容未能苟同,我不知應否介紹下

去。」

阿哲問道:「一半?哪些部分是你認

為有問題?」我說:「首先作者認為

地球資源有限,無法支持世界不停

成長,並以油價飆升至147美元一

桶作為例子;我們當然知道這些數

字和論據站不住腳,因為現在油價

已回落至30美元左右。此外,書中

內容相當左傾,例如作者認為『我

們沒道理要全世界一起放棄成長,

但卻有強烈的理由,要求已開發國

家 讓 出 空 間, 給 較 貧 窮 的 國 家 成

長』,可是『強烈理由』的支撐論據

卻非常薄弱,窮人增加收入的邊際

效益無疑較高,但是不應成為重新

分配財富的藉口。」

阿哲再問:「如果真的介紹此書,有

哪一部分值得推薦?」我翻開書中

其一張圖表,「作者花了極大心血

和篇幅,製作一系列GDP與快樂、

壽命、夭折等掛鉤的圖表和分析,

然後告訴我們富足未必等同活得快

樂、健康。例如現在這幅圖表,便

是展示美國人均GDP雖然位處全球

之冠,但是快樂人口相比冰島、瑞

士、丹麥更少。」

阿哲說道:「但是人均GDP最低的

國家,快樂人口比例也是最少。」

「沒錯。這些數據分析印證了『有

錢並不代表快樂』,同時也印證了

『無錢更不快樂』,正如亦舒筆下的

家明說過:『我知道金錢只可以買到

床而不是睡眠,但躺在床上失眠,

總比躺在街上失眠好。』」我把亦舒

小說放在一旁,續說:「如果不以單

一國家作比較,以人均GDP的高低

分組,不難發現當中的關係,富庶

國家的人不論在健康、長壽、快樂

方面均比貧窮國家優勝,相距幅度

甚至以倍數計算。但是人均GDP增

長到某個位置,健康、長壽等的邊

際效益接近歸零,例如人均GDP收

入由二萬美元增至四萬美元,平均

壽命也是維持於80歲左右。於是此

書作者建議富庶國家可以嘗試採用

不再成長作為目標,然後把精力集

中發展永續事業,從而減輕生活對

環境帶來的損耗,達致沒有成長的

繁榮,也是值得我們細閱的部分。」

阿哲笑說:「好像亦舒比較吸引,你

剛才說的就是這本《玫瑰的故事》

嗎?」閱

阿哲爸爸:會計師,深信學習

理財,應該從小開始,提倡「遊

戲學理財」。

《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早安財經 / 朱道凱譯 / 2011)

作者:Tim Jackson

英國永續發展委員會經濟委員,同時也是

英國政府永續發展獨立顧問、蘇里大學永

續發展教授兼「生活方式、價值觀與環境

研究中心(RESOLVE)」主任。除了科學

工作,也是得獎的劇作家,寫過無數 BBC

廣播劇。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3 3

Page 34: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向哲學家致敬

稿

不知有沒有留意到,圖書館的圖書分類,首三大分類是甚麼呢?哲學為

首,宗教和科學緊隨其後,順列二、三。箇中排列,是別有玄機抑或不分

先後,未有深究。但看過《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一書之後,對於哲

學此門學問能夠名列「榜首」,確信實至名歸。

Philosophy——哲學,源於希臘文,意指「對智慧的愛」。憑著古希臘哲

學家對世間萬物,窮畢生之志,對真理探究的鍥而不捨,使哲學能被西方

譽為「萬學之源」。

說來湊巧,公元前600多年,西方哲學萌芽;差不了多少年代的東方,儒、

墨、道等等中國思想,也相繼誕生。西方哲學流派,不讓中國諸子百家專

美。同樣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同樣地飽歷戰亂,周旋於眾王爭霸之亂

世!

哲學家們很忙。追尋真理,孳孶不倦;對彼此學術優劣誰孰的爭議,鬧得

沸沸騰騰,至死不休。眾學術經此錘鍊,越辯越明,越辯越精!

適逢其會,統治者們當然也不閒著。「君權神授」、「奉主之名」一直是中世

紀西方帝王教宗證其大統,出師有名的兩大「神器」,雖妙用無窮,惟略欠

「人味」。

眼見當世智者之說,事理俱備。他們也忙不迭本著「黑貓白貓,捉到老鼠

便是好貓」的實用精神,把哲學家們精闢之思,經精心「篩選」、「改良」

和「私有化」後,使「神器」更「合理化」。不少曾經被唾為異端邪說的,

誰能料到竟能成為日後治國治民之綱。

作者把哲學家們這一段艱辛的傳承之路,以輕鬆的文筆,恍如旅人日誌般

躍然紙上;把哲學家們與宗教、科學的恩怨情仇,如武俠小說般寫得扣人

心弦,一經展讀,不能釋手!

二千多年走過來,哲學家們把知識、智慧,一點一滴的積累,繁衍成為現

在各種不同學科。《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這本書,讓我們看後禁不住

要向哲學家們致敬。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相信該是對這本書的最佳總結了。

至於「誰」是何人?有多辛苦?怎麼樣的忙?去看書吧!閱

南 雪 舒

《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楓書坊/ 2015)

作者:林欣浩

台灣自由撰稿人。喜歡讀書,相信一切外表高深的知識都要遵守簡單的邏輯,希望能用最淺白的話講清楚最複雜的道理。作品涉及哲學、宗教、歷史、心理學等多個領域。

說 書 人

3 4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Page 35: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

本期書目

如閣下有好書介紹,請與其他讀者分享,題材不限。

投稿字數約一千字,編輯會因應版面修改閣下文章。

來稿一經刊登,本刊將付上薄酬。

稿件請投至 [email protected]

來稿者請註明文題、所介紹書本資料、作者簡介、

筆名及個人資料。

《閱刊》歡迎讀者投稿

我們都是

說書人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索引頁碼

A Contract with God Will Eisner W. W. Norton & Company 5A Second Wind : The True Story that Inspired the Motion Picture The Intouchables

Philippe Pozzo di Borgo Atria Books 19

Antigone Jean Anouilh A&C Black 16

B612 小乙 經緯文化 20

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 Frank Miller DC Comics 6

Family Life Akhil Sharma W.W. Norton & Company 19

Germany: Memories of a Nation Neil MacGregor Allen Lane 32

Green Island Shawna Yang Ryan Alfred A. Knopf 25

Level E 冨樫義博 東立出版社 10Losing the Signal: The Untold Story Behind 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pectacular Fall of BlackBerry

Jacquie McNish、Sean Silcoff Flatiron Books 12

Maus: A Survivor's Tale Art Spiegelman Pantheon Books 8

Sprint Jake Knapp、John Zeratsky、Braden Kowitz Random House UK 25

The Giving Tree Shel Silverstein Harper Collins 19

The iConnected Parent Barbara K. Hofer、Abigail Sullivan Moore Atria 19

The Running Dream Wendelin Van Draanen Knopf Books 19

The Watchmen Alan Moore、Dave Gibbons DC Comics 7

人間滋味 也斯 天窗出版社 19

你傲慢,我偏見 孔在齊 牛津大學出版社 14

告別革命 李澤厚、劉再復 天地圖書 26

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 林欣浩 楓書坊 34

啊呀,好厲害的女人 孔在齊 牛津大學出版社 14

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 王洞(主編)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5

小王子(Le Petit Prince) Reynal & Hitchcock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22

帶媽媽去旅行:幸福與夢想的背包客之旅 太源晙 EZ 叢書館 18

我的奮鬥 1:父親的葬禮 Karl Ove Knausgård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 31

打遍天下無右手 高誌樫 三聯書店 19

柴子 王貽興 日閱堂 18

漢堡包和叉燒包 阿濃 新雅文化 18

觀光時代──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 富田昭次 蔚藍文化 28

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 Tim Jackson 早安財經 33

身為職業小說家 村上春樹 時報出版 25

鋼之鍊金術師 荒川弘 玉皇朝出版社 11

關於機師,我想說的其實是⋯⋯ Mr. Pilot 非凡出版 25

阿基拉 大友克洋 東立出版社 9

香港騎樓 林蔓莉、王新源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30

黎亞:從醫病衝突到跨文化誤解的傷害 Anne Fadiman 大家出版社 25

閱 刊 R e a d M o n t h l y • M A R 2 0 1 6 3 5

Page 36: Read Monthly Issue 27 |《閱刊》2016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