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EADING 阅读 7 E-mail:[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 / 欧莉 美编 / 黄辰毅 2020.8.7 1835 年,查尔斯 · 罗伯特 · 达尔文在 东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发现了物 种进化的规律,从而得出了“物竞天择” 的自然生存法则。从此以后,人类学家 和生物学家都养成了这样的爱好,他们 喜欢去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如热带岛 屿、原始丛林或冰川,去探索达尔文式 的秘密。 贾雷德 · 戴蒙德是一位出生在波 士顿的演化生物学家和生物地理学 家,他经常去的地方是太平洋西部的 新几内亚岛,那是地球上的第二大岛 屿。1972 年,在那里,他结识了一位叫 耶利的土著朋友。 有一次,耶利问戴蒙德: “为什么你 们白人制造了那么多的货物并将它们 运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 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货物呢?” 这真是一个看似简单,却难以回答 的问题,年轻的戴蒙德被问得愣在了那 里。25 年后,戴蒙德出版《枪炮、病菌与 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试图认真地回 答耶利的这个问题。 “耶利之问”,其实早有人回答过。 最著名的是种族说,即各种族之间 在生物学上存在着差异。 还有就是气候说。有人类学家就 指出,寒冷气候对人的创造和精力具有 刺激作用,而炎热、潮湿的热带气候则 让人闲散懒惰,惧于深度思考。 再有就是地理文明说。温带和亚 热带地区适合种植业的发展,因而率 先实现了粮食的自足,进而推动了社 会分工。随着人口的增加,部落之间 的冲突越来越多,因而语言和文字被发 明出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 · 因比对人类史上先进的 23 个文明民族 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有22 个是有文字 的, 19 个在欧亚大陆。 作为一个演化生物学家,戴蒙德不 认同种族说,也不认同气候说。他的结 论是: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 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 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 戴蒙德的叙述从大约700 万年前开 始。根据他的推演,地球上的各个部落 在动植物驯化上的能力,决定了他们初 始的文明程度。最有价值的可驯化野 生物种,只集中在全球9 个狭窄的区域, 这些地区也因此成为最早的农业故 乡。这些原住民的语言和基因,随同他 们的牲口作物技术和书写体系,成了古 代和现代世界的主宰。 到戴蒙德创作《枪炮、病菌与钢铁》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出现了很多交叉 性的新学科,包括生物地理学、行为生态 学以及研究病菌的分子生物学,而他本 人恰巧是这些领域的顶级学者。 这本著作中的“病菌”,就是戴蒙德 研究 1.3 万年人类演进史的一个独特的 角度,这也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戴蒙德论证说,整个近代史上,人 类的主要杀手是天花、流行性感冒、肺 结核、疟疾、瘟疫、麻疹和霍乱。它们 都是从动物的疾病演化而来的传染病 ……过去战争的不少胜利者,并不总 是那些拥有最优秀的将军和最精良武 器的军队,而常常不过是那些携带有 可以传染给敌人的最可怕病菌的军队。 1492 年,在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的 时候,印第安人有2000 万之众,并形成了 发达的文明,但是在接下来的一两个世 纪里,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是枪炮的屠杀造成了这个惨烈的 结果吗? 戴蒙德的结论是否定的。主要的 杀手,居然是哥伦布们从旧大陆带去的 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 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 力,也没有遗传的抵抗能力。 在这本有趣的文明进化简史中, 戴蒙德还用不少的笔墨讨论了一个与 中国有关的话题:为什么是欧洲人完 成了现代化的扩张,而不是中国人或 印度人? 英国博物学家杰克 · 查罗纳主编 过一本《改变世界的 1001 项发明》,其 中,来自中国的只有 30 项,最后一项是 1498 年发明的牙刷。在 1500 年之后 —也就是公认的近代史之后—新 出现的 838 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来 自中国。 这便又引发了一个耶利式的问 题:为什么中国人在 1500 年之后突然 丧失了发明的智慧? 关于中国文明的早慧,戴蒙德提 出了两个视角。 一是文字。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唯 一的书写系统,这使得民族和文化的 形成变得更加容易,而相比之下,其他 种族的文字则要繁复得多。印度有 19569 种语言,现代欧洲仍在使用几十 种经过修改的语言和书写系统,戴蒙 德常去的新几内亚,一个岛屿上居然 有约一千种语言。 二是动植物驯化。古代中国人在华 北最早种植出了耐旱的黍子,在华南则 培育了一年两熟的水稻,而猪、狗、鸡和 水牛,也是由中国人最早驯化的,它们提 供了更多的食物和耕作劳动力。 在“为什么是欧洲,而不是中国” 的这个问题上,戴蒙德提出了“最优分 裂原则”。 他认为,欧洲在近现代的崛起,正 得益于它的长期分裂。这种分裂促成 了思想的多元化、技术和科学的进步, 推动各国竞争。正是这种“分裂”孕育 了欧洲的资本主义文明。 而中国,由于文化和地理的双重 原因,它在很长时间里维持了超稳定 结构,并在明清时代,形成一套与之相 配套的成熟的高度专制政体,“由此带 来的国家体制压制了现代科学出现所 必需的多数条件”。 与欧洲和中国相比,印度是另外 一个极端,它在地理和语言上,比欧洲 更为分裂。戴蒙德的“最优分裂原则” 便是—创新在带有最优中间程度分 裂的社会里发展得最快:太过统一的 社会处于劣势,太过分裂的社会也不 占优。( 本文摘录自《影响商业的 50 本 书》) 吴晓波( 财经作家 吴晓波读 · 《枪炮、病菌与钢铁》 一本有趣的文明进化简史 文/吴晓波 《枪炮、病菌与钢铁》 贾雷德 · 戴蒙德 著 保护好这些原始而古朴的土坯 房,就是保存我们时代的印记。 菜园的那一边,还是菜园。 在那边菜园的低洼处,是几间土 坯房,青瓦黄墙,有着斑驳的年代感, 让人误以为闯进了某个村落。 土坯房前,还有一口波光粼粼的 池塘,时常有鸭子在池塘里悠闲戏 水。李爷爷告诉我,这房子里还有人 居住。 偌大一块菜园,早就被有关部门 征收了。虽然有关部门也为这片土 地上原来的居民安排了新的去处,但 仍然有人住在他们从前的老房子里。 我站在对面的菜地里,刚好能看 到这一排有些简陋的青瓦黄墙土坯 房,就连屋檐下的石磨、挂在墙壁上 的草帽和蓑衣都看得清清楚楚。 像这样的小院,这样的瓦房,在 中国农村实在太多太多,但近些年 来,这些原始的村落正在逐渐消失。 是谁,最先建造了这几间房屋? 从这几间房屋里,都出生过哪些人? 他们都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又有哪 些耄耋老人,在这房子里走完了自己 的一生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再过若干 年,当这些土坯房在风雨中老去,像一 个老人走完他的一生一样轰然坍塌, 当那些断垣残壁都化成泥土,当泥土 上长起了草木,还有谁能记得这所房 子的故事?正是这样的想法,促使我 写下这些乡土田园文字。 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自然中来,最 后又回归自然,像极了庄稼的一生。 只是,在来去之间的过程中,每 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感悟不一样。 最终,我没有走近那家主人。在 主人的眼里,我只不过是一个外乡 人,就像一个侵略者。我贸然闯入他 的领地,他是不会欢迎的。 在某个四周静谧的早上,鸟鸣啾 啾,山风拂面,我走在菜园的小径上, 不由得想起了故乡的几间土坯房。 我十二岁那年,每当皓月当空, 山谷里就回响起父亲用手锤敲打岩 石的声音,因为他要把岩石凿下来建 造房屋。没有炸药,没有机械化工 具,他只能徒手一点一点地敲开那些 坚硬的岩石。他的虎口常常被震出 一道道深深的血口。 我曾经问过父亲为什么不选择 在相对平整的山坡上建造房屋,父亲 说,这里地基硬,房屋不会发生泥石 流,而且有利于水的排放。 其实父亲还有一个秘密,这是我 考上大学那一年他才告诉我的:他请 人算过卦,说是用这些坚硬的岩石建 造房屋,家里的孩子将来准能当大官。 我至今也没当上大官,也不是那 块料。迷信归迷信,但美好的期待中 寄托着父亲对我的厚望。 种地,是我走进故乡的一种方 式;菜园,是我走进故乡的秘密通道。 (本书摘录自《南山有我一亩田》)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归园田 居。 它也许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也许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 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 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 惜,但使愿无违。” 但在城市,我们忘了四季的交 替,只有办公室的冷气提醒着我们又 是一年夏天到了。办公室永远开着 的灯光让人忘记了白天黑夜,忘记了 外面是晴天还是下雨。我们全都在 奔忙,为生存,为生活,为理想。我们 生活的城市没有土地,没有田野,没 有农忙,没有炊烟,没有狗叫,没有鸡 鸣,甚至没有温度。 在拥挤而嘈杂的城市里呆久了, 便越来越渴望回归到田园生活。放 慢匆忙的生活步履,去淳朴而宁静的 大自然里走一走,那是一种惬意与享 受,那是我们向往的生活。 在城市回归田园,真的可以么? 在《南山有我一亩田》一书中,作 者以六年都市田园的耕作生活告诉 我们,田园不仅是生长粮食蔬菜的地 方,也是生长人情温暖的地方。田园 生活,不一定要去农村。只要敢想, 每个人都可以在城市田园中日出而 作日落而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喝 一口泉水,唱一支老歌,看那袅袅炊 烟舞婆娑。 作者李开云是现实主义题材作 家和编剧,也是田园生活爱好者。平 常写作,业余种田。种田既是个人的 田园情结,也是接地气的生活方式。 他说:有一种美,叫走在田园的路上。 2014 年,作者李开云花 1000 元在 重庆南山脚下买下了一块田(确切的 是说是一块田的使用权),从此过上了 荷锄种地、写作听雨的诗意生活。 种地久了,田园里的人都变成了 亲人。 在这本书里,每个人的生活都很 简单,却处处散发着动人的滋味:他 们种菜、种玉米、养鸡,用榨菜籽油剩 下的渣给菜地施肥,蔬菜生了虫可以 喷洒辣椒水。李爷爷八十岁了,为了 给菜地浇水可以任性地坐飞机从千 里之外赶过去。他还喜欢助人为乐: 牺牲了自己的一块菜地盖了一间工 具棚,大家都自觉地将农具放在他的 棚户下,想放什么东西,只需跟他说 一声就行,甚至不说也没有关系。不 但如此,李爷爷还会将别人放在他那 里的农具擦洗得干干净净;如果有损 坏,他也会免费修理。 这样的人情温暖还表现在:即将 成熟的枇杷成了鸟儿的美食,老张便 用纸将这些枇杷一串一串地包裹起 来;菜地里的花椒成熟时,每人都可 以随意在树上捋一把带回家去做调 味品;夏天菜地里的沟渠堆满了垃 圾,老彭主动帮大家清理,清理后还 在水渠的上方挂了一个文明种菜告 示牌,提醒大家珍爱环境;蔬菜丰收 了大家互相赠送……人与自然因田 园和谐相处,这是人世间独有的美。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南山。它 是你内心隐秘的小岛,是你的避风 港,也是你的加油站。 种地是耕耘土地,更是耕耘心 灵。通过简单而纯粹的劳作,会让身 体找到自然的秩序。 田园生活只是一种形式,真正 安宁的生活要出自内心。心若静, 风奈何。 《南山有我一亩田》 李开云 著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南山有我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菜,种麦,种春风。 作者李开云是一位现实中的田园造梦者,也是一位让梦想成真的普通人。六年来,在城市边缘 的乡野之间,他以自然农法点瓜种豆、锄草翻地,与菜农们一起享受劳作的快乐,不受繁世纷扰,亦不 受身体心灵的束缚,只享受着大自然的纯粹与美好。他的生活方式,为都市中每一颗向往山水田园 的心提供了一种可能,也告知我们有时最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 土坯房 新书推荐 精彩文摘 有一种美,叫走在田园的路上 文/萧萧 《大宋楼台》采用近 600 余幅高清两宋绘画及著 者复原画作,主要从宋画中的建筑探讨两宋建筑的 外观样式及演变轨迹,重点不在其时的建筑技术, 可为建筑史家增添一全新视角。全书遵循以画说 史的叙述风格,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欣赏性。书中 还收入大量新近发现的两宋绘画资料,大大提高了 本书的可看性和参考价值。 2020 上海书展 好书推荐 8 12 日, 2020 上海书展将如期而至,今年书 展将有哪些新书好书亮相?小编整理了部分出版 社的参展好书,和爱书的你一起分享。 《米兰讲座》 余华 著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著名作家余华最新随笔集。集结了余 华至今尚未出版的精彩随笔,表达了余华对文学、 生活和世界的深邃洞见,对喜欢余华的读者来讲, 这是一次美好的思想分享和阅读体验。 本书侦破推理与社会探察交织,在绵密冷静的 文字中,生活的暗面无处遁形。本书的看点不在复 杂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是以悲悯的眼光同时深入一 个警察和一个罪犯的心理世界。悲怆的犯罪动机, 刻写的是坚贞的人性,在经济震荡带来的时代变迁 中闪光。 《46亿年的奇迹:地球简史》 〔日〕朝日新闻出版著 出版:九久读书人 · 人民文 学出版社 《骑士的献祭》 那多 著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46 亿年的奇迹:地球简史》是一套兼具科学与 美学的大型地球科学丛书,数十位日本一线研究机 构的权威学者倾力编写, 50 个专题,涵盖 150 个地球 史重要节点,完整呈现地球 46 亿年的壮阔历史。 亨利 · 詹姆斯小说系列 〔美〕亨利 · 詹姆斯 著 出版:九久读书人 · 人民文 学出版社 “亨利 · 詹姆斯小说系列”是国内迄今为止规模 最大的亨利 · 詹姆斯作品译介计划,致力于编选、翻 译詹姆斯写作生涯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 品,以集中展现其小说创作的魅力。其中多部(篇) 作品系国内首次译介。 《大宋楼台》 傅伯星 著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毛姆短篇小说全集 〔英〕毛姆 著 出版:九久读书人 · 人民 文学出版社 以《月亮和六便士》等长篇小说闻名于世的英 国作家毛姆,在短篇小说创作上也是一流的。这 套中文版“毛姆短篇小说全集”是国内首次完整推 出这位伟大作家的所有短篇佳作,包含《雨》《狮子 的外衣》《带伤疤的男人》《丛林里的脚印》《英国特 工》《贪食忘忧果的人》和《一位绅士的画像》。

READING 阅读 E-mail:[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欧莉 美编 ...2020/08/07  · READING 阅读 E-mail:[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欧莉 美编/黄辰毅 2020.8.7 7 1835年,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在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READING 阅读 E-mail:35869281@qq.com 责任编辑/欧莉 美编 ...2020/08/07  · READING 阅读 E-mail:35869281@qq.com 责任编辑/欧莉 美编/黄辰毅 2020.8.7 7 1835年,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在

READING 阅读

7E-mail:[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欧莉 美编/黄辰毅 2020.8.7

1835年,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在

东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发现了物

种进化的规律,从而得出了“物竞天择”

的自然生存法则。从此以后,人类学家

和生物学家都养成了这样的爱好,他们

喜欢去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如热带岛

屿、原始丛林或冰川,去探索达尔文式

的秘密。

贾雷德·戴蒙德是一位出生在波

士顿的演化生物学家和生物地理学

家,他经常去的地方是太平洋西部的

新几内亚岛,那是地球上的第二大岛

屿。1972年,在那里,他结识了一位叫

耶利的土著朋友。

有一次,耶利问戴蒙德:“为什么你

们白人制造了那么多的货物并将它们

运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

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货物呢?”

这真是一个看似简单,却难以回答

的问题,年轻的戴蒙德被问得愣在了那

里。25年后,戴蒙德出版《枪炮、病菌与

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试图认真地回

答耶利的这个问题。

“耶利之问”,其实早有人回答过。

最著名的是种族说,即各种族之间

在生物学上存在着差异。

还有就是气候说。有人类学家就

指出,寒冷气候对人的创造和精力具有

刺激作用,而炎热、潮湿的热带气候则

让人闲散懒惰,惧于深度思考。

再有就是地理文明说。温带和亚

热带地区适合种植业的发展,因而率

先实现了粮食的自足,进而推动了社

会分工。随着人口的增加,部落之间

的冲突越来越多,因而语言和文字被发

明出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

因比对人类史上先进的 23个文明民族

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有22个是有文字

的,19个在欧亚大陆。

作为一个演化生物学家,戴蒙德不

认同种族说,也不认同气候说。他的结

论是: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

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

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

戴蒙德的叙述从大约700万年前开

始。根据他的推演,地球上的各个部落

在动植物驯化上的能力,决定了他们初

始的文明程度。最有价值的可驯化野

生物种,只集中在全球9个狭窄的区域,

这些地区也因此成为最早的农业故

乡。这些原住民的语言和基因,随同他

们的牲口作物技术和书写体系,成了古

代和现代世界的主宰。

到戴蒙德创作《枪炮、病菌与钢铁》

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很多交叉

性的新学科,包括生物地理学、行为生态

学以及研究病菌的分子生物学,而他本

人恰巧是这些领域的顶级学者。

这本著作中的“病菌”,就是戴蒙德

研究1.3万年人类演进史的一个独特的

角度,这也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戴蒙德论证说,整个近代史上,人

类的主要杀手是天花、流行性感冒、肺

结核、疟疾、瘟疫、麻疹和霍乱。它们

都是从动物的疾病演化而来的传染病

……过去战争的不少胜利者,并不总

是那些拥有最优秀的将军和最精良武

器的军队,而常常不过是那些携带有

可以传染给敌人的最可怕病菌的军队。

1492年,在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的

时候,印第安人有2000万之众,并形成了

发达的文明,但是在接下来的一两个世

纪里,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

是枪炮的屠杀造成了这个惨烈的

结果吗?

戴蒙德的结论是否定的。主要的

杀手,居然是哥伦布们从旧大陆带去的

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

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

力,也没有遗传的抵抗能力。

在这本有趣的文明进化简史中,

戴蒙德还用不少的笔墨讨论了一个与

中国有关的话题:为什么是欧洲人完

成了现代化的扩张,而不是中国人或

印度人?

英国博物学家杰克·查罗纳主编

过一本《改变世界的 1001项发明》,其

中,来自中国的只有30项,最后一项是

1498 年发明的牙刷。在 1500 年之后

——也就是公认的近代史之后——新

出现的838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来

自中国。

这便又引发了一个耶利式的问

题:为什么中国人在 1500年之后突然

丧失了发明的智慧?

关于中国文明的早慧,戴蒙德提

出了两个视角。

一是文字。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唯

一的书写系统,这使得民族和文化的

形成变得更加容易,而相比之下,其他

种族的文字则要繁复得多。印度有

19569种语言,现代欧洲仍在使用几十

种经过修改的语言和书写系统,戴蒙

德常去的新几内亚,一个岛屿上居然

有约一千种语言。

二是动植物驯化。古代中国人在华

北最早种植出了耐旱的黍子,在华南则

培育了一年两熟的水稻,而猪、狗、鸡和

水牛,也是由中国人最早驯化的,它们提

供了更多的食物和耕作劳动力。

在“为什么是欧洲,而不是中国”

的这个问题上,戴蒙德提出了“最优分

裂原则”。

他认为,欧洲在近现代的崛起,正

得益于它的长期分裂。这种分裂促成

了思想的多元化、技术和科学的进步,

推动各国竞争。正是这种“分裂”孕育

了欧洲的资本主义文明。

而中国,由于文化和地理的双重

原因,它在很长时间里维持了超稳定

结构,并在明清时代,形成一套与之相

配套的成熟的高度专制政体,“由此带

来的国家体制压制了现代科学出现所

必需的多数条件”。

与欧洲和中国相比,印度是另外

一个极端,它在地理和语言上,比欧洲

更为分裂。戴蒙德的“最优分裂原则”

便是——创新在带有最优中间程度分

裂的社会里发展得最快:太过统一的

社会处于劣势,太过分裂的社会也不

占优。(本文摘录自《影响商业的50本书》)

吴晓波(财经作家)

吴晓波读·《枪炮、病菌与钢铁》 一本有趣的文明进化简史 文/吴晓波

《枪炮、病菌与钢铁》贾雷德·戴蒙德 著

保护好这些原始而古朴的土坯

房,就是保存我们时代的印记。

菜园的那一边,还是菜园。

在那边菜园的低洼处,是几间土

坯房,青瓦黄墙,有着斑驳的年代感,

让人误以为闯进了某个村落。

土坯房前,还有一口波光粼粼的

池塘,时常有鸭子在池塘里悠闲戏

水。李爷爷告诉我,这房子里还有人

居住。

偌大一块菜园,早就被有关部门

征收了。虽然有关部门也为这片土

地上原来的居民安排了新的去处,但

仍然有人住在他们从前的老房子里。

我站在对面的菜地里,刚好能看

到这一排有些简陋的青瓦黄墙土坯

房,就连屋檐下的石磨、挂在墙壁上

的草帽和蓑衣都看得清清楚楚。

像这样的小院,这样的瓦房,在

中国农村实在太多太多,但近些年

来,这些原始的村落正在逐渐消失。

是谁,最先建造了这几间房屋?

从这几间房屋里,都出生过哪些人?

他们都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又有哪

些耄耋老人,在这房子里走完了自己

的一生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再过若干

年,当这些土坯房在风雨中老去,像一

个老人走完他的一生一样轰然坍塌,

当那些断垣残壁都化成泥土,当泥土

上长起了草木,还有谁能记得这所房

子的故事?正是这样的想法,促使我

写下这些乡土田园文字。

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自然中来,最

后又回归自然,像极了庄稼的一生。

只是,在来去之间的过程中,每

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感悟不一样。

最终,我没有走近那家主人。在

主人的眼里,我只不过是一个外乡

人,就像一个侵略者。我贸然闯入他

的领地,他是不会欢迎的。

在某个四周静谧的早上,鸟鸣啾

啾,山风拂面,我走在菜园的小径上,

不由得想起了故乡的几间土坯房。

我十二岁那年,每当皓月当空,

山谷里就回响起父亲用手锤敲打岩

石的声音,因为他要把岩石凿下来建

造房屋。没有炸药,没有机械化工

具,他只能徒手一点一点地敲开那些

坚硬的岩石。他的虎口常常被震出

一道道深深的血口。

我曾经问过父亲为什么不选择

在相对平整的山坡上建造房屋,父亲

说,这里地基硬,房屋不会发生泥石

流,而且有利于水的排放。

其实父亲还有一个秘密,这是我

考上大学那一年他才告诉我的:他请

人算过卦,说是用这些坚硬的岩石建

造房屋,家里的孩子将来准能当大官。

我至今也没当上大官,也不是那

块料。迷信归迷信,但美好的期待中

寄托着父亲对我的厚望。

种地,是我走进故乡的一种方

式;菜园,是我走进故乡的秘密通道。

(本书摘录自《南山有我一亩田》)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归园田

居。

它也许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也许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

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

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

惜,但使愿无违。”

但在城市,我们忘了四季的交

替,只有办公室的冷气提醒着我们又

是一年夏天到了。办公室永远开着

的灯光让人忘记了白天黑夜,忘记了

外面是晴天还是下雨。我们全都在

奔忙,为生存,为生活,为理想。我们

生活的城市没有土地,没有田野,没

有农忙,没有炊烟,没有狗叫,没有鸡

鸣,甚至没有温度。

在拥挤而嘈杂的城市里呆久了,

便越来越渴望回归到田园生活。放

慢匆忙的生活步履,去淳朴而宁静的

大自然里走一走,那是一种惬意与享

受,那是我们向往的生活。

在城市回归田园,真的可以么?

在《南山有我一亩田》一书中,作

者以六年都市田园的耕作生活告诉

我们,田园不仅是生长粮食蔬菜的地

方,也是生长人情温暖的地方。田园

生活,不一定要去农村。只要敢想,

每个人都可以在城市田园中日出而

作日落而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喝

一口泉水,唱一支老歌,看那袅袅炊

烟舞婆娑。

作者李开云是现实主义题材作

家和编剧,也是田园生活爱好者。平

常写作,业余种田。种田既是个人的

田园情结,也是接地气的生活方式。

他说:有一种美,叫走在田园的路上。

2014年,作者李开云花1000元在

重庆南山脚下买下了一块田(确切的

是说是一块田的使用权),从此过上了

荷锄种地、写作听雨的诗意生活。

种地久了,田园里的人都变成了

亲人。

在这本书里,每个人的生活都很

简单,却处处散发着动人的滋味:他

们种菜、种玉米、养鸡,用榨菜籽油剩

下的渣给菜地施肥,蔬菜生了虫可以

喷洒辣椒水。李爷爷八十岁了,为了

给菜地浇水可以任性地坐飞机从千

里之外赶过去。他还喜欢助人为乐:

牺牲了自己的一块菜地盖了一间工

具棚,大家都自觉地将农具放在他的

棚户下,想放什么东西,只需跟他说

一声就行,甚至不说也没有关系。不

但如此,李爷爷还会将别人放在他那

里的农具擦洗得干干净净;如果有损

坏,他也会免费修理。

这样的人情温暖还表现在:即将

成熟的枇杷成了鸟儿的美食,老张便

用纸将这些枇杷一串一串地包裹起

来;菜地里的花椒成熟时,每人都可

以随意在树上捋一把带回家去做调

味品;夏天菜地里的沟渠堆满了垃

圾,老彭主动帮大家清理,清理后还

在水渠的上方挂了一个文明种菜告

示牌,提醒大家珍爱环境;蔬菜丰收

了大家互相赠送……人与自然因田

园和谐相处,这是人世间独有的美。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南山。它

是你内心隐秘的小岛,是你的避风

港,也是你的加油站。

种地是耕耘土地,更是耕耘心

灵。通过简单而纯粹的劳作,会让身

体找到自然的秩序。

田园生活只是一种形式,真正

安宁的生活要出自内心。心若静,

风奈何。

《南山有我一亩田》李开云 著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南山有我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菜,种麦,种春风。作者李开云是一位现实中的田园造梦者,也是一位让梦想成真的普通人。六年来,在城市边缘

的乡野之间,他以自然农法点瓜种豆、锄草翻地,与菜农们一起享受劳作的快乐,不受繁世纷扰,亦不受身体心灵的束缚,只享受着大自然的纯粹与美好。他的生活方式,为都市中每一颗向往山水田园的心提供了一种可能,也告知我们有时最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

土坯房

新书推荐

精彩文摘

有一种美,叫走在田园的路上 文/萧萧

《大宋楼台》采用近600余幅高清两宋绘画及著

者复原画作,主要从宋画中的建筑探讨两宋建筑的

外观样式及演变轨迹,重点不在其时的建筑技术,

可为建筑史家增添一全新视角。全书遵循以画说

史的叙述风格,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欣赏性。书中

还收入大量新近发现的两宋绘画资料,大大提高了

本书的可看性和参考价值。

2020上海书展好书推荐

8月 12日,2020上海书展将如期而至,今年书

展将有哪些新书好书亮相?小编整理了部分出版

社的参展好书,和爱书的你一起分享。

《米兰讲座》余华 著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著名作家余华最新随笔集。集结了余

华至今尚未出版的精彩随笔,表达了余华对文学、

生活和世界的深邃洞见,对喜欢余华的读者来讲,

这是一次美好的思想分享和阅读体验。

本书侦破推理与社会探察交织,在绵密冷静的

文字中,生活的暗面无处遁形。本书的看点不在复

杂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是以悲悯的眼光同时深入一

个警察和一个罪犯的心理世界。悲怆的犯罪动机,

刻写的是坚贞的人性,在经济震荡带来的时代变迁

中闪光。

《46亿年的奇迹:地球简史》〔日〕朝日新闻出版 著出版:九久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骑士的献祭》那多 著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46亿年的奇迹:地球简史》是一套兼具科学与

美学的大型地球科学丛书,数十位日本一线研究机

构的权威学者倾力编写,50个专题,涵盖150个地球

史重要节点,完整呈现地球46亿年的壮阔历史。

亨利·詹姆斯小说系列〔美〕亨利·詹姆斯 著出版:九久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亨利·詹姆斯小说系列”是国内迄今为止规模

最大的亨利·詹姆斯作品译介计划,致力于编选、翻

译詹姆斯写作生涯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

品,以集中展现其小说创作的魅力。其中多部(篇)

作品系国内首次译介。

《大宋楼台》傅伯星 著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毛姆短篇小说全集〔英〕毛姆 著出版:九久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以《月亮和六便士》等长篇小说闻名于世的英

国作家毛姆,在短篇小说创作上也是一流的。这

套中文版“毛姆短篇小说全集”是国内首次完整推

出这位伟大作家的所有短篇佳作,包含《雨》《狮子

的外衣》《带伤疤的男人》《丛林里的脚印》《英国特

工》《贪食忘忧果的人》和《一位绅士的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