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38 專欄市集/色言色語 Special FeatureColor Theory 39 美育第170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NO.170 Something about the Color Seeing from C eramics 文內,廣為一般人民所熟悉認 識。但是仔細審視日本目前所提 出的日本傳統色,有極大部分是 中國、韓國、越南等亞洲漢字文 化圈所共有的。如果再深究其發 源地的話,也許不是源於日本, 有可能是來自中國或韓國、越 南,實難以分清,到底誰影響了 誰?哪邊傳到了哪邊?概念上, 常以為是中國的部分,也可能是 來自古波斯或東歐、阿拉伯或印 度的。從歷史的交流活動裡,不 難發現彼此的文化相互影響作用 的案例。因此,要論斷那個顏色 曾啟雄 Chi-Hsiung TSENG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暨研究所教授 從陶瓷看的 色彩二三小事 Something about the Color Seeing from Ceramics 也到過韓國首爾附近的陶瓷生產 地利川市。比較各地所收藏或生 產的陶瓷作品,不論是民間的或 官方收藏的,或使用中的陶瓷色 彩之變化,三個區域間,確有很 大部分是重疊的,當然也微妙地 感受到彼此。如中國的秘色瓷接 近晴朗的天空色彩或雨過天晴的 天空色,因而被稱為天青。出現 於陶瓷上的天青色,感覺上有點 粉粉的感覺,所以又被稱之為粉 青色。其實,韓國也有類似的釉 色,色相是比中國的天青色稍微 偏暗濁的感覺,具有其特殊的韻 味、幽雅感。與中國比較之下, 沒有中國秘色瓷的爽朗感覺,但 還是屬於上乘之作,各有殊韻。 宋朝時期的日本,曾經大 吹中國流行風,上自大將軍,下 到庶民,喜歡宋朝的文物、生活 習慣、藝術表現。喝茶的茶樹也 在宋朝時由榮西禪師引進日本 栽種,後才逐漸擴展到宇治、靜 岡。品茗的風氣也由禪師開始, 成為一般人的生活雅好,並引領 一時的風尚。目前抹茶成為日本 茶的代名詞,除此之外,另有煎 茶,甚至有類似客家擂茶的喝 法。喝茶的茶碗,早期就是使用 吃飯的碗,大口吃飯、大口喝 茶。初期發展的茶碗,多虧地利 之便的韓國,陶瓷匠人常因政治 關係,被遷徙或被聘請、甚或綁 架、俘虜而渡海到日本,當然中 國人也常因避難或貿易而飄洋過 海,到了日本,自然不缺席。另 外,在正式的交往紀錄裡,遣隋 使、遣唐使、遣宋使、遣元使、 遣明使等,雙方相互交流從沒間 斷過。即使是鎖國,關係緊張之 刻,地下貿易更是暴利,殺頭的 賺錢生意,自然不會有人願意放 棄的。中國的陶瓷產品,對日本 人而言,一直都保有一定程度的 愛好,尤其景德鎮的陶瓷產品, 更是日本人心中的最愛。目前較 為人所知的是九州的伊萬里,發 展出來的有田燒,就和中國、韓 國、荷蘭之間的貿易活動有著密 切的關係。 日本的陶瓷發展,一般人會 將與茶道結合在一起談論的。確 實,日本茶道的蓬勃發展,帶動 了茶碗的講究風尚。尤其千利休 的出現,使得第一代的樂燒匠師 長次郎的茶碗獲得了歷史地位。 目前長次郎所留傳下來的作品, 以黑色和赤色的為主。黑色茶碗 占了大部分,如早船、東陽坊、 大黑、無一物、桃花坊、雁取、 まこも、濡烏、北野、貧僧、俊 寬、乙御前、紙屋黑、風折、西 条柿、禿等黑色濁渾的作品,至 於赤色的茶碗,貼切一點說的 話,就是低明、彩度之淡赭茶 色。長次郎對應著千利休所追求 的「侘寂」美感,可以說是以茶 碗為中心發展出來的,尤其黑色 的茶碗更有此感覺。 在千利休移建的「待庵」茶 室,在床屋的柱上點綴著一支花 的插花方式,和粗獷的草壁、榻 榻米,配上淡雅的書畫,在小室 空間散發出靜謐感覺。深深庭院 的青苔與四時花草,烘托出一派 草庵隱居的恬逸情趣。茶室、茶 道、花道、書道、味道等無所不 成道,一時間成為了日本美感的 代表。 日本茶道所帶動的內涵是生 活整體的,除了直接關係的陶瓷 外,另外一併帶動了花道、茶室 建築、庭院設計、繪畫、裝裱、 服飾、茶點、茶餐、茶道具、禮 儀等領域的發展。初期從中國傳 入的茶葉,僅是被當作中藥的藥 方,也隨著禪師打禪的提神作 用,被當作是禪的一環看待。茶 葉是從與中國的貿易中獲得的, 或者是從遣唐使、遣宋使、遣元 使等使節攜帶回國的餽贈品,是 珍貴的物資,當然全部得喝下, 不容絲毫浪費。茶葉,在飄洋過 海的攜帶量,除了禪師的提神需 求外,當然更是高價藥品。宋朝 時,榮西禪師才將茶種帶至日本 京都附近種植成功,之後喝茶才 有被推廣開來的可能性。儘管茶 的產量增加了,但飲食的習慣仍 保留有原汁原味的喝法,也就是 現今所謂的抹茶,也是磨成粉狀 的末茶。將茶葉研磨成粉狀的抹 喝法,在中國吃茶的發展過程裡 也有過,只是被稱之為點茶,就 出現在於陸羽的《茶經》。日本 抹茶的喝法也是中國傳去的, 在日本被保留了下來,在中國 卻凋零了。抹茶的研磨性質, 保留於客家人的擂茶活動中,只 是擂茶又加入其他多種的食物, 產生不同的喝茶方法。日本的抹 茶喝法,是在置入茶末後泡水, 並使用由竹材細披成之茶筅攪拌 至泡沫覆蓋水面為止。一般人喝 茶,會泡得淡些,而正式的茶 會,則是濃茶。抹茶的色彩是呈 現綠色,尤其有泡沫浮在茶水表 色彩的變化對人類的生活 影響之深刻,是無法以言語具體 表達完整的,只有一旦失去色彩 感知能力時,才可能知道其到底 有多重要。文化也是如此,人在 當下,很難感知自身的文化優缺 點,習以為常地出現於行為、語 言、表現,也不自知。 最近日籍教授蒞臨本校短 期客座半年,一起擔任了文化比 較的課程,同時,也進行中國傳 統色與日本傳統色比較之相關研 究。因為日本傳統色經常出現於 日本坊間的書籍甚或研究期刊論 是哪個國家的,或是哪國所獨有 的,真是有點難!不!是非常的 難,恐怕要積極說明是其他國家 沒有的部分,才可能放膽去說。 可是!到底是使用方式不同而 已,還是差異根本不大,概念上 是相等、類似、相通的。真相往 往是存在於微妙的差異間,令人 困惑到難以分辨。 曾到訪大阪的東洋陶瓷博物 館,欣賞展示的陶瓷藏品,也看 過台北故宮,稀有的青瓷特展, 也到過北京博物館和上海博物 館、河南博物館、陝西博物館,

Something about the Color Seeing from Ceramics 從陶瓷看的 色 …ed.arte.gov.tw/uploadfile/periodical/2256_00380043.pdf · 來自古波斯或東歐、阿拉伯或印 度的。從歷史的交流活動裡,不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38

專欄市集/色言色語Special Feature/Color Theory

39美育第170期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NO.170

Something about the Color Seeing from Ceramics

文內,廣為一般人民所熟悉認

識。但是仔細審視日本目前所提

出的日本傳統色,有極大部分是

中國、韓國、越南等亞洲漢字文

化圈所共有的。如果再深究其發

源地的話,也許不是源於日本,

有可能是來自中國或韓國、越

南,實難以分清,到底誰影響了

誰?哪邊傳到了哪邊?概念上,

常以為是中國的部分,也可能是

來自古波斯或東歐、阿拉伯或印

度的。從歷史的交流活動裡,不

難發現彼此的文化相互影響作用

的案例。因此,要論斷那個顏色

曾啟雄Chi-Hsiung TSENG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暨研究所教授

從陶瓷看的色彩二三小事 Something about the Color Seeing from Ceramics

也到過韓國首爾附近的陶瓷生產

地利川市。比較各地所收藏或生

產的陶瓷作品,不論是民間的或

官方收藏的,或使用中的陶瓷色

彩之變化,三個區域間,確有很

大部分是重疊的,當然也微妙地

感受到彼此。如中國的秘色瓷接

近晴朗的天空色彩或雨過天晴的

天空色,因而被稱為天青。出現

於陶瓷上的天青色,感覺上有點

粉粉的感覺,所以又被稱之為粉

青色。其實,韓國也有類似的釉

色,色相是比中國的天青色稍微

偏暗濁的感覺,具有其特殊的韻

味、幽雅感。與中國比較之下,

沒有中國秘色瓷的爽朗感覺,但

還是屬於上乘之作,各有殊韻。

宋朝時期的日本,曾經大

吹中國流行風,上自大將軍,下

到庶民,喜歡宋朝的文物、生活

習慣、藝術表現。喝茶的茶樹也

在宋朝時由榮西禪師引進日本

栽種,後才逐漸擴展到宇治、靜

岡。品茗的風氣也由禪師開始,

成為一般人的生活雅好,並引領

一時的風尚。目前抹茶成為日本

茶的代名詞,除此之外,另有煎

茶,甚至有類似客家擂茶的喝

法。喝茶的茶碗,早期就是使用

吃飯的碗,大口吃飯、大口喝

茶。初期發展的茶碗,多虧地利

之便的韓國,陶瓷匠人常因政治

關係,被遷徙或被聘請、甚或綁

架、俘虜而渡海到日本,當然中

國人也常因避難或貿易而飄洋過

海,到了日本,自然不缺席。另

外,在正式的交往紀錄裡,遣隋

使、遣唐使、遣宋使、遣元使、

遣明使等,雙方相互交流從沒間

斷過。即使是鎖國,關係緊張之

刻,地下貿易更是暴利,殺頭的

賺錢生意,自然不會有人願意放

棄的。中國的陶瓷產品,對日本

人而言,一直都保有一定程度的

愛好,尤其景德鎮的陶瓷產品,

更是日本人心中的最愛。目前較

為人所知的是九州的伊萬里,發

展出來的有田燒,就和中國、韓

國、荷蘭之間的貿易活動有著密

切的關係。

日本的陶瓷發展,一般人會

將與茶道結合在一起談論的。確

實,日本茶道的蓬勃發展,帶動

了茶碗的講究風尚。尤其千利休

的出現,使得第一代的樂燒匠師

長次郎的茶碗獲得了歷史地位。

目前長次郎所留傳下來的作品,

以黑色和赤色的為主。黑色茶碗

占了大部分,如早船、東陽坊、

大黑、無一物、桃花坊、雁取、

まこも、濡烏、北野、貧僧、俊寬、乙御前、紙屋黑、風折、西

条柿、禿等黑色濁渾的作品,至

於赤色的茶碗,貼切一點說的

話,就是低明、彩度之淡赭茶

色。長次郎對應著千利休所追求

的「侘寂」美感,可以說是以茶

碗為中心發展出來的,尤其黑色

的茶碗更有此感覺。

在千利休移建的「待庵」茶

室,在床屋的柱上點綴著一支花

的插花方式,和粗獷的草壁、榻

榻米,配上淡雅的書畫,在小室

空間散發出靜謐感覺。深深庭院

的青苔與四時花草,烘托出一派

草庵隱居的恬逸情趣。茶室、茶

道、花道、書道、味道等無所不

成道,一時間成為了日本美感的

代表。

日本茶道所帶動的內涵是生

活整體的,除了直接關係的陶瓷

外,另外一併帶動了花道、茶室

建築、庭院設計、繪畫、裝裱、

服飾、茶點、茶餐、茶道具、禮

儀等領域的發展。初期從中國傳

入的茶葉,僅是被當作中藥的藥

方,也隨著禪師打禪的提神作

用,被當作是禪的一環看待。茶

葉是從與中國的貿易中獲得的,

或者是從遣唐使、遣宋使、遣元

使等使節攜帶回國的餽贈品,是

珍貴的物資,當然全部得喝下,

不容絲毫浪費。茶葉,在飄洋過

海的攜帶量,除了禪師的提神需

求外,當然更是高價藥品。宋朝

時,榮西禪師才將茶種帶至日本

京都附近種植成功,之後喝茶才

有被推廣開來的可能性。儘管茶

的產量增加了,但飲食的習慣仍

保留有原汁原味的喝法,也就是

現今所謂的抹茶,也是磨成粉狀

的末茶。將茶葉研磨成粉狀的抹

喝法,在中國吃茶的發展過程裡

也有過,只是被稱之為點茶,就

出現在於陸羽的《茶經》。日本

抹茶的喝法也是中國傳去的,

在日本被保留了下來,在中國

卻凋零了。抹茶的研磨性質,

保留於客家人的擂茶活動中,只

是擂茶又加入其他多種的食物,

產生不同的喝茶方法。日本的抹

茶喝法,是在置入茶末後泡水,

並使用由竹材細披成之茶筅攪拌

至泡沫覆蓋水面為止。一般人喝

茶,會泡得淡些,而正式的茶

會,則是濃茶。抹茶的色彩是呈

現綠色,尤其有泡沫浮在茶水表

色彩的變化對人類的生活

影響之深刻,是無法以言語具體

表達完整的,只有一旦失去色彩

感知能力時,才可能知道其到底

有多重要。文化也是如此,人在

當下,很難感知自身的文化優缺

點,習以為常地出現於行為、語

言、表現,也不自知。

最近日籍教授蒞臨本校短

期客座半年,一起擔任了文化比

較的課程,同時,也進行中國傳

統色與日本傳統色比較之相關研

究。因為日本傳統色經常出現於

日本坊間的書籍甚或研究期刊論

是哪個國家的,或是哪國所獨有

的,真是有點難!不!是非常的

難,恐怕要積極說明是其他國家

沒有的部分,才可能放膽去說。

可是!到底是使用方式不同而

已,還是差異根本不大,概念上

是相等、類似、相通的。真相往

往是存在於微妙的差異間,令人

困惑到難以分辨。

曾到訪大阪的東洋陶瓷博物

館,欣賞展示的陶瓷藏品,也看

過台北故宮,稀有的青瓷特展,

也到過北京博物館和上海博物

館、河南博物館、陝西博物館,

面,很容易與深色的茶碗色彩配

合,豐富了視覺的彩色感覺。加

上豐臣秀吉的茶人千利休的推

廣,抹茶竟也成了日本的喝茶之

代表。其實,除了抹茶外,在江

戶時代後期,由中國(明朝時)

也傳進了煎茶的喝法。由柴山元

昭傳給木村蒹葭堂、上田秋成、

池大雅、賴山陽、田能村竹田等

文人,而發展出「煎茶道」。在

京都的鴨川畔的「山紫水明處」

定期開辦許多煎茶茶會,引領風

騷,可惜的是較不為人所知。

千利休對茶與環境與作法

的特殊品味,促使單純生活一環

的喝茶,獨自往茶道之路發展,

讓喝茶與清靜空寂疏簡的美感結

合。千利休貴為大將軍豐臣秀吉

的茶人,卻與大將軍的豪奢絢爛

美感極端不合,卻也能夠容忍其

發展。最後,各種複雜又矛盾的

因素在時間的甕中發酵,終被將

軍命令切腹自殺。之後接手的茶

人,也是如此下場,兩代茶人

竟有著相同的結局,讓人不勝唏

噓。

隨著日本茶道發展出來的

茶碗,色彩也呈現出一般所認為

的千利休模式,也就是目前的樂

燒。樂燒的家族,確實因千利休

的茶道推廣,而成為一家之作。

其燒製的過程極為謹慎,色彩上

也呼應了千利休的簡樸拙實、清

澀沈穩的美感境界。或許有人不

喜歡那樣的感覺,打從心裡想:

那種破碗,誰希罕?那樣寒傖

樣!當然,日本也有極盡色彩能

事的茶碗,例如九谷燒、清水

燒。九谷燒的色彩是多樣的,且

對比強烈、紋路清晰勾勒填色,

裝飾性極為強烈。京都的清水燒

的色彩也不遑多讓,也是使用填

彩的方式上釉的,色彩也是很裝

飾性。競相鬥豔的色彩表現上,

就不得不提京都代表性的服裝色

彩了,那就是有名的友禪染與西

陣織。繪畫上,也不盡然都是南

宋沒顏色的水墨,「洛中洛外

圖」的色彩配置或日本「琳派」

的設色標準,也是夠日本風的裝

飾。金晃晃的感覺,想不看都

難!再加上日本京都各廟宇隔間

紙門的繪畫,由狩野派領軍使用

的重彩填抹,裝飾強烈的色彩,

一點也不謙虛,只有豪奢!文化

的多元性一直都存在的,單純以

某一角度或某一派別來看待,容

易掉進無法自拔的泥淖。世上,

大約有人喜歡豔麗,就會有人喜

歡樸素。當然喜歡豔麗的就批評

儉樸的:寒酸!喜歡儉樸的,當

然也會對豪奢的說上兩句:搖

擺!擺闊。在隔壁的韓國,傳統

服裝裡的豔麗的條紋色彩配色,

只要一出現,韓國的感覺通通上

來了,就像韓國泡菜般,紅通

通、夠嗆的!也夠代表性的。很

是耐看的,那可要看喜不喜歡泡

菜的辣法了?

至於日本的茶碗製作上,

有所謂的瀨戶、常滑、信樂、備

前、丹波、越前、等六大國燒古

窯。六大古窯的燒製作品,除了

越前外,其餘的大致上與茶碗的

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除了一般

性的六大古窯的說法外,近代考

古更發掘出渥美、珠洲等古窯。

另外,也有專門為貴族蕃主喜好

燒製的「御庭燒」,而御庭燒也

稱之為「御用燒」;其次,所謂

的國燒是由蕃政府出資燒製給民

間購買的。各有特色,喜好也不

一,很難一統概念,只是一般泛

稱的、普遍較為知道的是六大古

燒。

看看鄰近的韓國,古代的

朝鮮、百濟、新羅等國家的歷

史,相互交戰或和好,也與隔海

遙望的日本有過熱絡的交往,當

然也有過爭戰。因此不論陶瓷的

發展,就連茶室的建築,也都和

韓國極為類似。茶室入口的設

計,據說就是千利休從韓國住居

得到的靈感,稱之為躪口。簡直

就是韓國為了躲避寒冷的權宜。

茶室的門處,就有點像中國古代

隱士居住之草堂,連籬笆植栽也

頗有幾分類似。這些都跟禪宗的

發展與傳播有著密切的關係。連

日本茶道中,喜歡擺設的掛軸,

也與中國後來發展出來的文人畫

也有那麼幾分相似的感覺。當時

的日本人興起流行收藏中國藝術

作品,上從大將軍開始,到中國

留學的或經商的,都會想辦法弄

到當時中國書畫或其他器皿。託

此大流行之福,中國有名的畫家

如牧溪、梁楷、宋徽宗等人的作

40 41美育第170期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NO.170

Something about the Color Seeing from Ceramics

上海博物館藏茶壺

上海博物館藏鬥彩 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藏中國青瓷

上海博物館藏白色茶壺

上海博物館藏青花色彩瓷瓶

專欄市集/色言色語Special Feature/Color Theory

Something about the Color Seeing from Ceramics

品,也因此被留傳了下來,幸運

地沒被戰火波及。這些作品是以

禪畫為中心發展出來的,基本上

是不喜歡五顏六色的繪畫作品,

就如同千利休一派的茶碗般,喜

歡樸拙的、帶有空寂、靜謐的感

覺。南宋的水墨山水繪畫,與佛

教信仰有密切的互動關係,因此

帶有禪意也不足為奇。在日本被

稱之為南派,其中的代表性畫家

有祇園南海、柳里恭、池大雅與

謝撫松,講究詩書畫並俱的,主

要受到中國傳進的「八種畫譜」

和「芥子園畫傳」的影響,作品

是以黑白表現的水墨為主。相對

的,浮世繪的版印反映了世俗民

眾的喜好,華麗的題材或豔俗

的、風流的內容,成為當時的留

影。色彩上也頗具日本感覺的,

著名的畫家有喜歡美豔暴露的、

也有以旅行為題材的,如北齋。

可是日本於近代喜歡灰色色

調一事,絕不是因為人民主動地

喜歡所形成的,而是因為政府禁

止五顏六色,色彩被當作是奢華

的象徵,因此頒下禁色令。禁色

令頒發後,染色行業受到很大的

打擊,為了要過活,生意還是得

作下去的。既然不能以色彩表現

豪華,那就轉往灰色追尋,因此

出現了較不鮮豔的茶色和各種顏

色韻味不同的鼠色,當然那也不

是鼠輩橫行的結果,而是上有政

策下有對策的結果。沒想到色彩

也可以這樣玩,不要色彩也可以

玩出一片天。就像中國的「墨分

五彩」的境界,絕對不是「隨類

賦形」的結果。有點類似中國畫

歷史中,出現的以墨畫竹譬作以

朱色畫竹的事件一樣。

此禁色令還跟當時的殉情

事件有點瓜葛。江戶時期的日

本,戀愛或愛上不該愛的藝伎等

的,總歸不會有結局的「無理心

中」,只好選擇成雙跳河殉情。

沒想到當時候的人們,也是喜歡

看熱鬧,屍體被打撈上岸後,身

上衣物被河水給全扒光了,光溜

溜的身子、沒蓋上草蓆等的,任

人觀賞。沒想到圍觀人潮洶湧,

爭相指指點點的。全身被看光

光,還被品頭論足的,毫無隱

私。因此,讓有意殉情者,引以

為戒。可是!最後出現的對策,

卻是如果要殉情,一定要穿得美

美的、緊緊裹住,才不至於被河

水沖光,而且要兩人綁在一起。

讓圍觀人群相信兩人是美美的鴛

鴦,只是到天國去旅行而已。

陶瓷中的色彩表現,儼然就

是一部色彩的追求發展史,專有

的陶瓷領域色彩表現名詞,也被

推廣到成為生活中的普通名詞,

如天青、甜白、花青等。陶瓷專

業領域的色彩,更是區隔各陶瓷

種類與產地的判斷基準。茶的種

類更是以色彩作為分類的基準,

有紅茶、綠茶、白茶、黑茶、黃

茶等。酒的分類中,也有類似的

分法,如屬於黃酒的紹興酒、屬

於白酒類的金門高粱酒。黑酒,

就屬使用工業酒精的黑心酒。

設計者從文化的理解中,

體會空寂、清靜、豔麗、高雅等

不同的美感,從中汲取創作的養

分,貢獻於生活品質的提升。各

種文化均有其特色與品味,要以

單一的特色去說明某個民族的或

某一時代,是非常冒險的。常因

此而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甚至

以偏蓋全。一種米養百樣人,各

有不同的喜好。連相同的人,在

不同時間或空間時,也會顯現出

不同的品味。由多變的要素所揉

合成的文化,就是那樣的多變而

難以捉摸,難以有限文字表達清

楚。結果,有說跟沒說一樣不清

楚,那!不就是藝術嗎!?

(本文圖片係曾啟雄拍攝)

42 43美育第168期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NO.168

韓國利川陶瓷窯內部展示

放大的韓國青瓷色彩紋路

日本大阪東洋陶瓷博物館藏天目釉茶碗

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藏韓國青瓷 唐三彩仕女俑頭的色彩

專欄市集/色言色語Special Feature/Color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