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MARK ST. LUKE ST. JOHN 27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 第四章:《馬可福音》的背景與結構 一、 誰寫的?在何時寫? 根據傳統的說法,《馬可福音》的作者是約翰馬可。 「約翰」是亞蘭文,是一個很常用的猶太人名字, 而「馬可」是拉丁文,則是個很普遍的羅馬人名 字。他雖不是十二門徒之一, 但第二世紀的教父 帕皮亞(Papias,公元 60–130)指出:馬可是彼 得的傳譯人,他把彼得所憶述有關耶穌的言行都 一一記載下來。幾十年後的里昂主教愛任紐也有提 及馬可與彼得的關係,並且言述他是在彼得去世後, 在羅馬寫下《馬可福音》。此時約在主後 65 至 70 年間。 除了以上外證,還有聖經的內證。這位約翰馬可 是住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他母親馬利亞(徒十二 12)有一座頗大的房子,能供耶穌作最後晚餐之 用(路二十二 12)。馬可是巴拿巴的表弟(西四 10),在保羅和巴拿巴第一次傳道旅程中,馬可也 曾與他同行。與保羅和巴拿巴相比,馬可對傳福音 給外邦人的態度可能相對保守,亦可能是基於這個 因素和在旅程中面對危險,早在第一次傳道旅程的 初期,他決定退出(徒十三 13);後來轉移專注於 猶太人的福音工作,亦因此與彼得結伴。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 - chongip.com · 帕皮亞(Papias,公元60–130)指出:馬可是彼 得的傳譯人,他把彼得所憶述有關耶穌的言行都

  • Upload
    others

  • View
    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

    AT

    TH

    EW

    ST

    . MA

    RK

    ST

    . LU

    KE

    ST

    . JO

    HN

    St. M

    AT

    TH

    EW

    ST

    . MA

    RK

    ST

    . LU

    KE

    ST

    . JO

    HN

    27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第四章:《馬可福音》的背景與結構

    一、 誰寫的?在何時寫?

    根據傳統的說法,《馬可福音》的作者是約翰馬可。 「約翰」是亞蘭文,是一個很常用的猶太人名字, 而「馬可」是拉丁文,則是個很普遍的羅馬人名 字。他雖不是十二門徒之一,但第二世紀的教父 帕皮亞(Papias,公元 60–130)指出:馬可是彼 得的傳譯人,他把彼得所憶述有關耶穌的言行都 一一記載下來。幾十年後的里昂主教愛任紐也有提 及馬可與彼得的關係,並且言述他是在彼得去世後, 在羅馬寫下《馬可福音》。此時約在主後 65 至 70 年間。 除了以上外證,還有聖經的內證。這位約翰馬可 是住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他母親馬利亞(徒十二 12)有一座頗大的房子,能供耶穌作最後晚餐之 用(路二十二 12)。馬可是巴拿巴的表弟(西四 10),在保羅和巴拿巴第一次傳道旅程中,馬可也 曾與他同行。與保羅和巴拿巴相比,馬可對傳福音 給外邦人的態度可能相對保守,亦可能是基於這個 因素和在旅程中面對危險,早在第一次傳道旅程的 初期,他決定退出(徒十三 13);後來轉移專注於 猶太人的福音工作,亦因此與彼得結伴。

  •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

    AT

    TH

    EW

    ST. M

    AR

    K ST

    . LUK

    E ST

    . JOH

    NSt

    . MA

    TT

    HE

    W ST

    . MA

    RK

    ST. LU

    KE

    ST. JO

    HN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28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馬可雖在第一次傳道旅程中與保羅有些前嫌,但保 羅後來還是對這位同工作出肯定。在《歌羅西書》 的結尾時,保羅如此說:「與我同坐監的亞里達古 問你們安。巴拿巴的表弟馬可也問你們安。(說到 這馬可,你們已經受了吩咐;他若到了你們那裏, 你們就接待他。)」(西四 10)同樣,保羅在監牢 期間,還特別提醒提摩太要切記帶馬可來見他:「因 為他在傳道[或譯:服事我]的事上於我有益處。」 (提後四11)至於馬可與彼得的關係就更為密切了, 彼得更曾經稱呼馬可為「兒子」呢!「在巴比倫與 你們同蒙揀選的教會問你們安。我兒子馬可也問你 們安。」(彼前五 13)

    馬可是否曾是耶穌生平的見證人?他自己雖然沒有 親口表白,但有一件有趣的記載像是回答了這個問 題。《馬可福音》十四章 51–52 節:「有一個少 年人,赤身披著一塊麻布,跟隨耶穌,眾人就捉拿 他。他卻丟了麻布,赤身逃走了。」在整過耶穌受 難的記述中,這插曲是完全沒有意思的,亦沒有任 何神學意義的,反而讓人覺得十分古怪。然而有不 少學者認為,作者以此極為突出的逸事來指出這「少 年人」就是馬可,說明馬可當時是在場的,他是一 位親眼目擊耶穌的見證人。

  •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

    AT

    TH

    EW

    ST

    . MA

    RK

    ST

    . LU

    KE

    ST

    . JO

    HN

    St. M

    AT

    TH

    EW

    ST

    . MA

    RK

    ST

    . LU

    KE

    ST

    . JO

    HN

    29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二、 寫給誰?目的何在?

    馬可所關注的讀者應該不是猶太人,因為在第六章 27 節中,他用了「護衛兵」一詞,這原文並不是希 臘文,而是拉丁文。由於當時拉丁文是羅馬人日常 所用的語文,所以有人猜測《馬可福音》的寫作對 象是羅馬人,或是具有羅馬背景的教會。

    羅馬人對抽象的理論不感興趣,他們講求的是行動 和效率。可以想像,長篇的講章對羅馬人來說是並 不適宜的。《馬可福音》只有十六章的篇幅,當中 不帶濃厚的猶太背景,也沒有記載耶穌冗長的教導 (這點與《馬太福音》截然不同),內容方面「節 奏明快,語錄簡潔」,對不太熟悉福音內容的外邦 人來說是十分合用的。

    《馬可福音》的主題清晰。劈頭第一句即說:「神 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一 1)不但直 截了當地點題,更表明此書最看重的就是「耶穌基 督的福音」。正如第八章 35 節記載:「因為,凡要 救自己生命[或譯:靈魂;下同]的,必喪掉生命; 凡為我和福音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當中的 「福音」一詞,就只在《馬可福音》中出現。此外, 在十章29節亦有使用「福音」一詞:「耶穌說:『我 實在告訴你們,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 姊妹、父母、兒女、田地,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 的。』」這不單反映馬可對「福音」一詞的重視, 也顯示出在馬可寫此書時的初期教會時代,信徒對 耶穌的委身是透過傳揚祂的福音而實踐出來的。

  •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

    AT

    TH

    EW

    ST. M

    AR

    K ST

    . LUK

    E ST

    . JOH

    NSt

    . MA

    TT

    HE

    W ST

    . MA

    RK

    ST. LU

    KE

    ST. JO

    HN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30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三、 怎樣寫?有何特色?

    1. 節奏明快 馬可採用了明快的筆法來表達福音,字裡行 間充滿了佈道者熱切的心腸。從第一章開始, 節奏已經非常明快,只要從他的用詞便可見 一斑。整卷福音書,馬可使用了副詞「立刻 /馬上/隨即」(εύθὺς)達四十二次之多, 情節緊湊,可說是《馬可福音》最明顯的風 格。

    2. 既是「神子」,也是「人子」

    在信息方面,《馬可福音》開宗明義地指出 其寫作目的:「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 起頭。」(一 1)意思就是:要介紹上帝的 兒子,耶穌基督所傳的福音,我是如此開始 記述的。

    全書不但強調耶穌基督作為「神子」的身分, 也強調祂自稱為「人子」。耶穌這自稱可能 是借用《但以理書》七章 13節,人子從天 降下的意義,並結合《以賽亞書》五十三章 「受苦僕人」的形象:耶穌來臨是全人類的 典範,祂並非以軍事家或革命家的身分出現, 而是徹底地成為一個受苦的僕人,去完成救 贖的使命。

  •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

    AT

    TH

    EW

    ST

    . MA

    RK

    ST

    . LU

    KE

    ST

    . JO

    HN

    St. M

    AT

    TH

    EW

    ST

    . MA

    RK

    ST

    . LU

    KE

    ST

    . JO

    HN

    31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可能正為此緣故,耶穌經常阻止別人揭露祂 真正的身分,無論是被趕走的魔鬼(一 34; 三 12)、被醫治的人(一 44;五 43;七 36;八 26)和那些確認耶穌身分的門徒(八 30;九 9)。因為當時的人對彌賽亞的錯誤 期望,正是耶穌所要避免的。祂來的目的, 不是要拯救猶太人脫離羅馬帝國的統治,而 是要救贖世人脫離罪的捆綁和撒但的統治。 為此,祂向人示範了一條卑微受苦而順服的 路,要人體悟、跟隨而得著新的生命。

    3. 怎樣作門徒?

    不但以受苦表述耶穌的身分,也暗示耶穌的 跟隨者亦不能免於逆境。事實上,馬可刻意 先披露耶穌的身分,才敘述門徒了解祂的身 分,使細心的讀者體會到耶穌的經歷也是門 徒生命的榜樣。

    在耶穌第一次向門徒昭示祂的身分的時候, 彼得以攔阻回應耶穌的啟示。耶穌責備彼得 只體貼人的意思,不體貼神的意思(八 33)。並向所有跟從的人曉示應有的心態和 準備:「於是叫眾人和門徒來,對他們說: 『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 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或 譯:靈魂;下同]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 和福音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八 34–35)

  •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

    AT

    TH

    EW

    ST. M

    AR

    K ST

    . LUK

    E ST

    . JOH

    NSt

    . MA

    TT

    HE

    W ST

    . MA

    RK

    ST. LU

    KE

    ST. JO

    HN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32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耶穌第二次向門徒曉示受苦的職事和身分 是在加利利地區。緊接著耶穌預言自己受苦 的教訓,是在上耶路撒冷的路上,門徒彼此 爭誰為大,因此,耶穌便再向祂的跟隨者 作出提醒:「『若有人願意做首先的,他必 做眾人末後的,作眾人的用人。』於是領過 一個小孩子來,叫他站在門徒中間,又抱起 他來,對他們說:『凡為我名接待一個像 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 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來的。』」(九 35–37)在進入耶路撒冷前,耶穌第三次向 門徒披露祂將要受苦(32–34)。與前兩次 一樣,馬可把門徒戀棧權勢的反應,放在耶 穌預言受苦之後:

    可 8:33 耶穌轉過來,看著門徒,就責 備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 去吧!因為你不體貼 神的意 思,只體貼人的意思。」

    可 10:35 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進前 來,對耶穌說:「夫子,我們 無論求你甚麼,願你給我們 做。」

    可 10:36 耶穌說:「要我給你們做甚 麼?」

    可 10:37 他們說:「賜我們在你的榮耀 裏,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 在你左邊。」

  •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

    AT

    TH

    EW

    ST

    . MA

    RK

    ST

    . LU

    KE

    ST

    . JO

    HN

    St. M

    AT

    TH

    EW

    ST

    . MA

    RK

    ST

    . LU

    KE

    ST

    . JO

    HN

    33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可 10:38 耶穌說:「你們不知道所求的 是甚麼,我所喝的杯,你們能 喝嗎?我所受的洗,你們能受 嗎?」

    可 10:39 他們說:「我們能。」耶穌說: 「我所喝的杯,你們也要喝; 我所受的洗,你們也要受;

    可 10:40 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 以賜的,乃是為誰預備的,就 賜給誰。」

    可 10:41 那十個門徒聽見,就惱怒雅各、 約翰。

    耶穌如何回應呢?祂的回應既強調了自己的 職事和身分,也指出了門徒的身分和態度: 「只是在你們中間,不是這樣。你們中間, 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在你們中間, 誰願為首,就必做眾人的僕人。因為人子來, 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 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十 43–45)

  •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

    AT

    TH

    EW

    ST. M

    AR

    K ST

    . LUK

    E ST

    . JOH

    NSt

    . MA

    TT

    HE

    W ST

    . MA

    RK

    ST. LU

    KE

    ST. JO

    HN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34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馬可福音》的門徒觀,在於認同耶穌的身 分和職事。神的能力和權柄,並不是以強者、 威武凱旋的形式彰顯。神的能力是以服務與 謙和來達成拯救的計劃。無疑,神的兒子以 這種形式來展開祂的職事和身分,委實是匪 夷所思的。對於第一世紀的人而言,就更 是「愚拙的道理」或「絆腳石」了。(林前 一 18–25)

    4. 神的國

    神國降臨是耶穌宣講的主題:「約翰下監以 後,耶穌來到加利利,宣傳 神的福音,說: 『日期滿了, 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 福音!』」(一 14–15)按馬可的敘述,神 的國來臨繫於耶穌的職事和宣講。當祂與從 耶路撒冷而來的文士辯論時,耶穌被誣陷靠 鬼王別西卜趕鬼。耶穌則以兩國相鬥的比喻, 暗喻祂的職事,具體說明撒但國度被滅的時 候已經到了:「沒有人能進壯士家裏,搶奪 他的家具;必先捆住那壯士,才可以搶奪他 的家。」(三 27)

    雖說神的國已經在耶穌的職事裡降臨,並且 通過人的回轉,認同神在耶穌裡的工作,可 以使人在神的國裡有分:「凡遵行神旨意的 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三 35) 但神的國仍要在未來降臨。在耶穌被賣的那 一夜,祂與門徒共進逾越節晚餐時說:「我 實在告訴你們,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 在神的國裏,喝新的那日子。」(十四 25)

  •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

    AT

    TH

    EW

    ST

    . MA

    RK

    ST

    . LU

    KE

    ST

    . JO

    HN

    St. M

    AT

    TH

    EW

    ST

    . MA

    RK

    ST

    . LU

    KE

    ST

    . JO

    HN

    35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神的國不但在「已然」(already)和「未然」 (notyet)中充滿張力,也是一個不折不扣 的奧祕。《馬可福音》第四章以種子生長的 比喻(四 2–9、30–32)說明了神的國的 擴展不是人所能計算和測度的。不但如此, 就連進入其中所需要的條件,也是叫人難以 理解的:「有人帶著小孩子來見耶穌,要耶 穌摸他們,門徒便責備那些人。耶穌看見就 惱怒,對門徒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 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 神國的,正是這樣的 人。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 神國的,若 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於是抱著小 孩子,給他們按手,為他們祝福。」(十 13–16)

    對當時的人來說,要進入某個國度,沒有不 需要一定條件的。愈是有價值和尊貴的子民 身分,需要的條件便愈嚴苛。但耶穌指出進 入神國的人,竟然是沒有任何條件可以依仗 的小孩子。

    緊接著上述教導的,是另一個類似的教導: 一個擁有許多產業,並且自小就嚴守誡命的 人,卻因著他所擁有的「條件」而止步於天 國門前(十 17–22)。正當門徒感到詫異之 際,耶穌便清楚指出,神國的主權在於神: 「耶穌看著他們,說:『在人是不能,在 神 卻不然,因為 神凡事都能。』」(十 27)

  •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

    AT

    TH

    EW

    ST. M

    AR

    K ST

    . LUK

    E ST

    . JOH

    NSt

    . MA

    TT

    HE

    W ST

    . MA

    RK

    ST. LU

    KE

    ST. JO

    HN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36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馬可福音》裡的神學主題緊緊相扣:它指 出耶穌的身分和職事,四周的人不能理解和 接受,神的國也是一個出人意外的奧祕。其 實,馬可在不斷提醒讀者,除非人能體會十 架的意義,否則便不會明白耶穌的身分和職 事,更談不上跟從祂,作祂的門徒。只有認 同耶穌受苦的職事,跟從耶穌的人才會經歷 神國的能力和奧祕。

    四、 《馬可福音》的結構與大綱

    1. 轉捩點式的結構 《馬可福音》的結構鮮明,除了一章 1–13 節的引言外,全書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從一章 14節至八章 26節,記載 了耶穌在加利利的事蹟,包括治病、趕鬼和 傳道等。

    第二部分:從八章 27節至十章 52節,這三 章篇幅均是耶穌對祂受苦、受死的預言。這 段經文包括了彼得的認信,是全書的轉捩點。

    第三部分:從十一章 1至十六章 8節,就是 耶穌進入耶路撒冷,面對釘十字架的「受苦 週」。

  •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

    AT

    TH

    EW

    ST

    . MA

    RK

    ST

    . LU

    KE

    ST

    . JO

    HN

    St. M

    AT

    TH

    EW

    ST

    . MA

    RK

    ST

    . LU

    KE

    ST

    . JO

    HN

    37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以上的結構作了「逐漸邁向高潮」的鋪排, 其主要特色在於第二部分的轉折:「耶穌和 門徒出去,往凱撒利亞‧腓立比的村莊去; 在路上問門徒說:『人說我是誰?』他們說: 『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 又有人說是先知裏的一位。』又問他們說: 『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說:『你是基 督。』」(可八 27–29)

    彼得認信的事發生在該撒利亞腓立比,這地 方是在加利利以北,這時候耶穌離開了祂慣 常傳道的加利利地區。當彼得認信後,耶穌 就禁止門徒告訴別人祂是基督,並教訓他們 :「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 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八 31)可見耶穌清楚告訴門徒祂將要成就的事, 是在彼得認信之後,也成了耶穌生平的轉捩 點。

    每一卷福音書都有記載耶穌受苦,但《馬可 福音》不只記載一次,而是一而再、再而三 地記載。彼得認信之後,便是耶穌「登山變 像」和一些其他的片段。接著,就是第二 次預告祂的受苦:「他們離開那地方,經過 加利利;耶穌不願意人知道。於是教訓門徒, 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裏,他們要殺害他; 被殺以後,過三天他要復活。』門徒卻不明 白 這 話, 又 不 敢 問 他。」( 九 30–32)

  •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

    AT

    TH

    EW

    ST. M

    AR

    K ST

    . LUK

    E ST

    . JOH

    NSt

    . MA

    TT

    HE

    W ST

    . MA

    RK

    ST. LU

    KE

    ST. JO

    HN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38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ST. JOHN

    這次之後,馬可又記載耶穌往耶路撒冷期間 的一些事,然後耶穌第三次告訴門徒:「『看 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將要被交給祭 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他死罪,交給外邦人。 他們要戲弄他,吐唾沫在他臉上,鞭打他, 殺害他。過了三天,他要復活。』」(十 33–34)

    不少學者指出,馬可強調耶穌宣告受苦,以 及重視信徒為福音而付代價,均反映成書的 時候教會正處於受逼迫的處境。

    2. 大綱

    如上文所言,《馬可福音》結構清晰,大綱 鮮明:

    A. 引言:開場白(一 1–13) B. 第一部分:耶穌在加利利治病、趕鬼 和傳道(一 14–八 26) C. 第二部分:耶穌上耶路撒冷之路及預 言受苦、受死(八 27–十 52) D. 第三部分:耶穌進耶路撒冷面對十架 的「受苦週」(十一 1–十六 8) E. 後期附加的部分:(十六 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