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SUMMER ISSUES 2015 特别策划:那些教师出身的企业家们 福寿园与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订立战略合作协议 王计生总经理参加上海市合作交流系统先进事迹报告会 “东方之星”:江水逝去 容颜永存 文化视野下的澳门与AFE 生如夏花 绚烂绽放 福寿人文 二〇一五年八月 总第二十期 S U M M E R 2015 夏季刊 SUMMER ISSUES 专稿:抗日战争时期的国际友人与上海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 Upload
    others

  • View
    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SU

MM

ER ISSUES 2015

特别策划:那些教师出身的企业家们

福寿园与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订立战略合作协议王计生总经理参加上海市合作交流系统先进事迹报告会

“东方之星”:江水逝去 容颜永存文化视野下的澳门与AFE

生如夏花 绚烂绽放

二〇一五年八月

总第二十期

福寿人文 二〇一五年八月 总第二十期S U M M E R

2015 夏季刊SUMMER ISSUES

专稿:抗日战争时期的国际友人与上海

Page 2: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真正做到却

不容易,特别是在一个被人们忌讳的行业。也许“殡葬”这

两个字很多人回避、害怕,也许这个行业曾经封闭而落后,

但在一个人的影响下,它在新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人

们改变了传统,让生命的离去得到尊严,让城市的记忆拥有

温度。

用人我1996年进入福寿园工作的,当年的福寿园在报纸刊登

招聘广告。这是全国殡葬行业首次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人才,

也是王计生的大手笔之一。因为此前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基

本上都是“老弱病残”,文化程度普遍低下。而他让一批有

文化、有拼劲、有梦想的青年人成为新时代的殡葬从业人员,

目前福寿园从业的年轻人占比60%,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殡

葬工作人员的素质和结构。

观念王计生曾在上海外贸学院任教,具有开阔的视野。他说

过,殡葬是个非常传统的行业,我们不能做进出口贸易,但

是我们可以做“观念进出口”。

上个世纪90年代,王计生带领团队,身上背着照相机,

行囊里装满了胶卷,一次次走出国门,几乎把世界上最好的

陵园都看个遍,并与同行深入交流。正是以这种开放学习的

心态,福寿园借鉴世界先进理念,融合传统文化,并在2008

年被国际殡葬协会列为“世界十大公墓”,誉为“东方最美

的墓园”。

2014年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

约”大会上,通过他的积极推动和努力,大会全票通过国际

殡葬协会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缔约性NGO机构。

为人我在福寿园工作近20年,很多福寿人跟我一样,在职场

上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多半是王计生给予的。他的身上体现了

上海精神——大气谦和、宽厚包容。福寿园团队获得了全国

殡葬改革示范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单位、中华慈善大奖、亚洲

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品牌、《福布斯》中国上市潜力企业百强

等荣誉。每次我们登上领奖台,内心深知这些荣誉一大半都

应该归功于他。

此外,福寿园坚持了十六年,面向全国殡葬行业举办了

32期公墓建设培训班,将福寿园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无偿

无私地传授给同行。他始终认为我们需要承担全国殡葬业改

革发展的行业责任,由此福寿园被称为中国殡葬行业的“黄

埔军校”。

创业王计生一直以来似乎就如川流不息的江河,他不知疲倦、

不会懈怠地引领福寿园走在创新创业的大路上。福寿园1994

年在上海创业,实现三大创举:让公墓变公园,让告别变美

丽,让传统祭祀变现代纪念。2003年集团化运作,先进理念

和有序管理走向全国,他所想的就是要整体改变行业面貌,

他心中所挂不是一幅上海地图,而是一幅中国地图。

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

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革创新。

突破传统 启迪未来中国殡葬行业的领军人物、学院派的创新型全国劳模王计生

(本文根据7月2日福寿园国际集团副总经理伊华在上海市合作交流系统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发言整理)

刊 语P R E F A C E

Page 3: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主办单位福寿园国际集团

Authority in SponsorFU SHOU YUAN

INTERNATIONAL GROUP

出版人王计生

PublisherWang JiSheng

总策划伊 华

Chief PlannerYi Wa

主 编晏宜亮

Chief EditorAllen Yan

编 辑罗元元

EditorYucca

王晓源Sharon

视觉设计张 璟

DesignerKing

摄 影廖财明

PhotographerBoen

法律顾问李晓刚

Legal AdvisorLi Xiaogang

办公地址上海市漕溪北路 88 号圣爱大厦 1306 室200030

Office AddRm1306, No. 88 Cao xi

Road North,Shanghai 200030, China

TEL / 电话:86-21-5425 5151FAX / 传真:86-21-5424 3666

本刊电子版:www.fsygroup.com本刊微信号:FSY-FSRW

福寿人文 二〇一五年八月 总第二十期

S U M M E R

声 明 : 内 部 刊 物 , 仅 供 赠 阅 交 流 。

Page 4: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SUMMER ISSUES 2015

06 声音 | VOICE

10 专稿 | FEATURE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际友人与上海——2015“先贤与上海城市记忆”论坛

19 特别策划 | SPECIAL

那些教师出身的企业家们

26 视线 | SIGHT

福寿园国际集团与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订立战略合作协议

王计生总经理参加上海市合作交流系统先进事迹报告会

记忆的归宿 友谊的象征——犹太纪念园今年9月落成 选址上海福寿园

记录“家”的故事——上海17个区县征集《百姓家史》 共同推动民间纪念热潮

33 焦点 | FOCUS

“东方之星”:江水逝去 容颜永存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最后的闺秀张充和

38 记忆 | MEMORY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从卢沟桥到黄浦江

寻找方大曾——第一个报道卢沟桥事变的人

“纸弹轰炸日本第一人”的远征传奇

46风俗 | CUSTOMS

端午:从纪念先贤到大众节庆

48域外 | OVERSEAS

迈进一步 与众不同——文化视野下的澳门与AFE

美国第一座花园公墓——奥本山公墓

54风水 | FENGSHUI

炎炎夏日:清爽好风水

56论坛 | FORUM

柏拉图:关于灵魂的不朽(二)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第五章

62读书 | READING

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

66影评 | FILM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海德格尔的信徒

74随笔 | ESSAY

向死而生:我为死亡修了7个学分

缤纷的墓园

母亲

01 刊语 | PREFACE

Page 5: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我们看到的基本都是如此,中国式葬礼

更侧重表达生者的财富、地位以及相关的奢

侈程度,唯有如此,死者的面子才能保存,

生者的美名才得以传扬。

3月30日,凤凰网文化栏目《洞见》

刊文“中国式葬礼的主角从来不是死者”。

传统殡仪馆一叩二拜三

回首的老旧仪式,已经满足

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

化需求,殡仪本身应该是个

性化的东西,而这恰恰是服

务业的本质。

5月25日,《华尔街见闻》刊文“这

一年新发生的事,越来越市场化的殡

葬服务业”。

这原本是一次充满温情

的夕阳之旅、孝心之旅,却

在一瞬间成为无法挽回的江

水之殇。深知身在情长在,

怅望江头江水声。灾难可以

在瞬间夺走生命,但永远无

法让爱与思念熄灭。

6月7日,新华社刊文“灾难可以夺

走生命,但无法让爱停息”,纪念

“东方之星”翻沉七日之祭。

虽然前景诱人,但殡葬业积弊多年,存

在很多难以逾越的政策阻碍,需要从业者充

满勇气和智慧地前行。现在,既有新兴的互

联网公司在对这个行业提出鲜明的主张和大

胆的想象,也有传统的殡葬企业在想方设法

绕过壁垒,形成自己的路径。

6月8日,《商界评论》刊文“中国殡葬业调查报告”。

亚洲的殡葬业与西方的殡葬

业有很大不同。在亚洲,尤其是

在中国,这个行业是很保守,很

传统的。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很

开放,不是很透明。

6月4日,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亚

洲殡葬博览会主办方——香港纵延展业总

裁老旭华谈亚洲殡葬业。

声 音V O I C E

声 音V O I C E

Page 6: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其实殡葬行业是非常重要而又庄严的行业,

殡葬师也是有着严谨工作态度、向上生活情怀的

一群人,他们也有父母有家庭,他们也是积极阳

光、乐观开朗的,从某种角度讲,见惯了生死离

别,他们可能比我们更深知生命的可贵。

6月10日,荆楚网刊文“殡葬行业人员不应被冷眼相待”。

通过写临终遗言、穿寿衣、

躺棺材等形式的生命教育和生死

教育,让民众通过此番特殊的体

验经历,对于生命的意义和内涵

有更为深刻的领悟,传达尊重生

命与合宜的殡葬观念。

6月12日—6月14日,中国网报道 2015台湾国

际生命礼仪博览会。

其实殡仪馆并不像大家想的那

么可怕,比如整体格局园林式、庭

院化,花草树木将营造出自然的氛

围,火化炉有了更高的科技含量。

6月17日,《晶报》就香港拟于罗湖口岸建设

“超级殡葬城”,调查网友意见。

举办这样的评选的目

的,也是为了让社会更好

地接纳殡仪工作和从事殡

仪工作的人;希望人们能

明白,殡仪工作也像其他

工作一样充满积极乐观的

情绪和满满的正能量。

7月1日,据德国《世界报》报道,

德国首届最美“殡仪小姐”主办方

介绍举办评选的目的。

殡葬业一点都不可怕,对员工很好,不过很多

年轻人不愿意进这种行业,人才相对匮乏,所以年

轻人能轻松从后台技术转为前台的市场营销,在这

类公司年轻人机会非常多。

6月28日,据央广网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北京的一家陵园

小张表示“俺们殡葬业没有那么可怕”。

声 音V O I C E

声 音V O I C E

Page 7: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饶家驹神父是上海国际救济会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者,并亲自参与建立了国际一所,迈出了上海难民收容救助工作的第一步;他以国际救济会作为基点,组织和推动了大上海的难民收容救助工作;他首创的“饶家驹区”保护了三十余万中国平民,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和民族解放事业输送了大批有生力量,在国际上为战时保护平民创立了具有典范效应的模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饶家驹区”创立的背景从1937年8月13日开始,日军对上海持续狂轰滥炸并由海

陆各方向对上海大举进攻,随即导致成千上万的难民涌入日

军尚不敢侵犯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据记载,仅8月13日一天,

就有“6万难民涌入租界”。至8月底,涌入公共租界和法租

界的中国难民“达到70 万人左右”。

上海国际救济会由饶家驹神父和中国银行董事长兼上海

华洋义赈会会长宋汉章于1937年8月13日共同发起建立,总部

设在今西藏南路的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各慈善机构代表人士

与各国驻沪领事馆均参与其中。该会成立后,即在吕班路

(今重庆南路)的震旦大学校园内建立了三个难民收容所,

收容难民6000余人。1937年9月7日,又设立第四难民收容所

和第五难民收容所,前者收容杨树浦一带的难民,后者收容

大场、江湾、南翔、真如等处难民。后来,又在钱庄会馆设

了第六难民收容所。

1937年秋,眼看中国军队即将撤离上海,饶家驹神父预

见到难民问题将更趋严峻,遂提出在租界外的南市设立保护

难民的安全区和难民收容所的设想,并为此四处奔走。饶家

驹神父作为互相视为敌人的中日双方的调停人,以多重临时

身份分别与上海市长俞鸿钧、日本驻沪总领事冈本季正商定

了一些非正式的“协议”,同意在南市设立一个供非战斗人

员居住的区域,在战争时期保持该区域的非军事化。由于各

方在该区域性质和主权等问题上争执不下,饶家驹以高超的

斡旋技巧提出了一个使用自己名字的特定名称“饶家驹区”,

获得了各方的认可。11月4日,上海市政府批准设立南市安全

区的建议,日军当局也表示同意。

三十余万中国平民免遭杀戮1937年11月5日,上海国际救济会、上海市政府和日军当

局三方达成协议,确定成立由饶家驹神父为主席的机构,负

责主持此事,并宣布从1937年11月9日中午12时开始实行。就

这样,世界现代史上第一个战争时期的平民安全区——“饶

家驹区”在中国上海诞生了。

此后,上海市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上海市救济会和上

海国际救济会各自在南市“饶家驹区”内设立了难民收容所,

各同乡会也设立了众多难民收容所。国际救济会的难民收容

所最初设在侯家路某宅院内。1937年11月8日,就有五千难民

进入南市各难民收容所。南市难民区的设立,解决了租界内

地域狭小,无法容纳大量难民这一问题,使上海的难民收容

工作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至11月中旬,南市“已安置难民十几

万人”。据专家估计,南市安全区——“饶家驹区”总共收

容了约三十万难民。

第一个战争时期的平民安全区——“饶家驹区”

文/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会长 潘光

你知道世界现代史上第一个战争时期的平民安全区,诞

生于抗战时期的上海吗?一个英国小女孩在日军设在上海的

龙华侨民集中营里,她曾度过怎样的一个童年?在那段最艰

苦的岁月中,多少犹太难民和中国邻居同甘共苦,参加了抗

日战争或地下抵抗运动?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

周年,6月26日下午,上海国际友人研究会与上海福寿园人文

纪念馆联合举办2015年“先贤与上海城市记忆”论坛。沪上

国际友人及历史研究专家共同探讨“抗日战争时期的国际友

人与上海”,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上海国际友人研究会会长陈一心开场致辞,他表示,

“上海当时作为远东第一大都市,是全国抗战的重要战场,

许多国际友人与中国人民并肩抗日,开展了公开的、隐蔽的

各种形式的斗争,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今天在论

坛上介绍几位国际友人与上海人民共同斗争的事例,不仅是

一段珍贵的历史,而且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无

法忘却的城市记忆。”

迄今为止,“先贤与上海城市记忆”论坛已经成功举办5

届。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馆长王计生表示,“今年是纪念

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因此我们的论坛在此时具

有特别的意义。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做出

了巨大的牺牲,而上海也是14年抗战的重要战地。在抗日战

争时期,上海以包容博大的胸怀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使大家聚集在一起共同参与到反法西斯的战斗当中。上海的

桑海变迁绕不过国际友人奋斗的足迹,研究他们的过去是我

们的使命。福寿园集团所做的人文纪念工作或许微小,但是

不做就是无视历史,无视过去。福寿园集团愿意守望生命,

守住记忆。”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际友人与上海——2015“先贤与上海城市记忆”论坛

专 稿F E A T U R E

专 稿F E A T U R E

Page 8: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2006年8月29日,我曾主持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举办了“金九与中韩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金九主席诞辰130周年,中韩代表们分别就“金九与中国国民党”、“金九与中国共产党”、“金九与韩国反日独立运动左翼派别的关系”、“金九在上海的活动”、“金九与重庆时代的韩国抗日复国运动”、“《新华日报》有关金九的报道”、“金九的民族主义思想与韩国独立运动”、“金九与韩国临时政府驻华代表团”等议题,发表论文,进行研讨,一致肯定金九先生是一位韩国的著名爱国者、韩国反日斗争的前驱者、韩国临时政府的著名领导人,也是参加中国抗日战争的卓越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金九与上海的抗战文/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 石源华

为抗日斗争和民族解放事业输送力量从1937年秋冬之交开始,上海各收容所、特别是“饶家

驹安全区”中的青壮年难民便开始走出上海,奔向全国各地,

参加由国民党或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解放斗争。由于中共

地下党在难民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上海周围的敌后抗

日武装斗争主要在共产党和新四军领导之下,因此大批难民

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

据青年学者翟彦统计,从1938年至1941年,中共地下党在

难民收容所中发展中共党员三百九十余人,三次向皖南新四

军军部输送青年干部一千二百余名,其中党员八十人,向上

海郊区、苏南、苏北、苏中等地输送二千多人,其中党员骨

干五十多人,有力地支持了这些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上海

工厂陆续复工以后,中共地下党又从收容所中选出五十名党

员干部,派到各厂开展工人运动。对此,党中央给予充分的

肯定和赞扬。

从难民收容所走出来的青少年,很多人后来成为中共和

新中国的领导干部,如担任上海市长的曹荻秋,担任上海市

委书记的陈国栋,担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刘述周和杨堤,担任

外交部副部长的韩念龙,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

及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的彭柏山,担任全国人大常委的

著名经济学家吴大琨等。

为战时保护平民创立典范模式“饶家驹安全区”开创了这样一种模式,即在战争期间

不仅要保护交战双方的伤员,而且也要保护战区的平民。德

国人约翰·拉贝所领导的南京国际安全区在成立之初,正是

通过饶家驹神父与日方进行联系,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保护了

20多万中国难民。此后,在抗战期间的武汉、杭州、广州、

福州等地,“饶家驹安全区”的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复制,

特别是1938年10月,在武汉沦陷前,饶家驹神父亲自领导了

汉口难民区的创建,再次救助了4万中国难民。

1937年11月起,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驻中国代表卡拉姆多次

参观南市难民区。经他提议,1938年,第16届国际红十字大

会通过了《安全区决议案》,主要动因就是上海“饶家驹安

全区”的成功实践。1948年,第17届国际红十字大会通过了

《战时保护平民的公约草案》。1949年,63国的代表在此基

础上制定了日内瓦公约及附件,包括四个公约,第四公约就是

《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其中第15条规定:“任

何冲突之一方,得直接或通过一中立国或人道主义组织,向其敌

方建议在作战区域内设立中立化地带,保护……平民。”“附件

一”是《关于医院及安全地带与处所协定草案》,从中可以

看到很多南市难民区的影子,其评注作了更具体的介绍:“第

15条是一定数量的实际经验积累的结果……1937年中日战争

期间,一个中立区也在上海建立起来……它被称为饶家驹区,

是为了纪念成立这个区的人。”

1977年,公约的两个《附加议定书》签订,以补充和澄

清1949年的文件。在第一附加议定书的第四部“平民居民”

第一编“防止敌对行动影响的一般保护”第五章“受特殊保

护的地方和地带”评注的注释中,再次提及“饶家驹区”案

例。在国际公约中提到人名是非常罕见的,但“饶家驹区”

却出现了两次,可见其确实在国际社会为战时保护平民所做

的不懈努力中具有开拓性作用。

金九和上海的不解之缘金九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从1919年4月13日抵达上

海,至1932年5月迁移浙江止,在上海整整生活和战斗了13个

年头。

韩国三一运动爆发后,金九毅然离开祖国,投奔刚刚成

立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执意要担任一名临时政府的普通门

卫,他说:“这世界上最好的事情就是作为一个完全独立自

主国家的百姓,终老死去。”在各方劝说下,才担任临时政

府警务局长,并作临时议政院九名内务委员之一。七年间,

他担当临时政府的政治保卫重任。他在特殊情况下所进行的

各种形式的富裕于传奇色彩的斗争,不仅成功保卫了临时政

府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在上海现代史上写下了有声有色的篇

章。

1926年底,金九出任国务领,成为临时政府的核心领导,

又参与组建韩国独党,担任上海韩侨居留民团团长等,率领

临时政府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日子,为以后的大发展奠定了基

础。

组建韩人爱国团金九先生直接参加上海的抗战,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

生后。金九受命倾临时政府全部财力组建韩人爱国团,由金

九任团长,专事暗杀、破坏、骚扰等“铁血行动”。以这种

特殊的义烈斗争方式,扩大临时政府的影响,振奋韩民族的

反日精神,开创韩国反日独立运动的新局面,也使韩国独立

反日斗争与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融为一体。

金九先生以极其秘密的单纯联络方式,召集死士,宣誓

入团,密谋策划,“诛戮此刻正侵犯中国之仇人军事领袖,

以期还我祖国之独立自由!”1932年1月8日,经金九长期筹

划,31岁的李昌奉在日本东京狙击日本天皇,虽因投掷的炸

弹未中天皇而告失败,但影响巨大。消息传出,侨居海外的

韩国侨民抗日精神为之一振,支持、鼓励的信函雪片一样来

到上海,热血青年不断来访,纷纷要求为国献身。

专 稿F E A T U R E

专 稿F E A T U R E

Page 9: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尹奉吉虹口公园义举及其影响文/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 陈俭

策划虹口公园义举金九先生对上海抗战最大的贡献是:1932年4月29日,策

划组织韩国志士尹奉吉在上海虹口公园一举炸毙侵华日军总

司令白川大将,炸伤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重光葵等数名高级官

员,震惊世界,将韩国独立运动中的义烈斗争时代推向其顶

峰,也使中韩两国共同抗日实现组织上的结合。

1932年5月10日,金九先生为了阻止日本宪警对于在沪韩

国侨民的野蛮搜捕,在上海各报刊发表题为《虹口公园炸弹

案之真相》的公开信,宣布他对此事件负责,并公开昭示韩

人爱国团的宗旨是:“谋杀敌人之重要人物,并破坏敌人之

行政机关,藉以恢复祖国之独立!”并宣布:“余之武器,

惟手枪数支,炸弹数枚,今后余仍将奋斗不懈非至我国独立

恢复,决不止也!”表现韩人爱国领袖大无畏的奋斗精神。

金九上海义举的伟大意义表现在六个方面:其一,表达

了韩国三千万人民反抗暴日、争取独立复国的坚强意志;其

二,表达了韩国人民对于中国一二八抗日战争的支持;其三,

解除了万宝山事件和朝鲜排华事件后中国人民对于韩国民族

的不满情绪;其四,推动了韩国独立运动的复兴及韩国临时

政府的中兴;其五,促成了中国官方最高当局对韩国临时政

府的直接支持和联系;其六,开启了以培训韩国军事政治干

部取代义烈斗争的新时代,为未来的中韩联合抗日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正式投身中国抗日宏业虹口公园壮举将金九领导的义烈斗争推向它的时代顶峰,

同时也宣告了上海时代的结束,金九和韩国临时政府再也无

法在上海存身,不得离开生活和战斗了13年之久的上海,开

始了它长达到8年之久的迁移时代,同时也实现了从义烈斗争

向政治斗争的历史性重大转型。

其间最重要的收获是,金九和韩国临时政府开始和中国

官方(国民党党部和军部)建立了实质性的联络,并得到了

中国官方的援助和支持,中国官方开始协助韩国独立运动培

养政治、军事干部,为日后全方位参加中国抗日战争奠定了

基础。金九领导的反日斗争由此纳入了整个中国抗日斗争的

行列,成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与中国军民共同奋斗的国际纵

队,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83年前,1932年4月29日,韩国义士尹奉吉在上海虹口公园

(今鲁迅公园)举行的日本帝国主义“上海事变祝捷仪式”

暨祝贺天皇生日的大会上,炸死炸伤7名日本帝国主义军政要

员,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虹口爆炸案”。

尹奉吉(1908.6.21—1932.12.19)本名尹禹仪,号梅轩,奉

吉是他的别号,他出生于忠清南道礼山郡德山面的一个大家

庭,为家中长子。尹奉吉出生和成长的时代,正是日本帝国

主义侵占韩国的时代,韩国三一独立运动爆发后尹奉吉的民

族意识开始萌芽,并加入了韩国爱国启蒙运动的行列。从17

岁开始,在家乡开办乡学,创办复兴院、月进会等组织,传

播韩民族独立思想,并渐渐意识到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下农村

运动的局限性,深切认识到实现祖国的独立才是最急迫的任

务,于是决心来到中国投身于祖国独立事业中。1930年2月,

尹奉吉离开祖国,途经大连、青岛,于1931年5月到达上海。

来到上海的尹奉吉,找到当时担任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要职的

金九先生,表达了决定献身独立运动的意愿,1932年4月26日

加入了金九领导的韩人爱国团。

1932年,日本驻沪军政要人借4月29日庆祝“天长节”

(昭和天皇生日)的机会,在虹口公园(现鲁迅公园)举行

所谓的“淞沪战役祝捷大会”。这天,尹奉吉一早与金九在

侨胞金海山家吃了早饭,拿到伪装成饭盒和水壶的炸弹2枚,

并将作为义举准备金的钱交还给金九让其作为日后活动的资

金,以及将自己新的6元的手表与金九的2元的怀表作了交换

后,来到了虹口公园。尹奉吉以一副日本阔公子的派头,身

穿西服,肩挎水壶,手提饭盒,顺利进入了会场。10时整,

祝捷大会正式开始。在检阅台上就座的有侵华日军总指挥白

川义则大将、第九师团长植田谦吉中将、海军第三舰队司令

官野村吉三郎中将、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驻沪总领事村井

仓松、驻沪居留民团行政委员长河端贞次等,以及美、英、

法等国驻沪领事。约1小时后,阅兵式完毕,各国领事因本国

政府早有指令,在中日冲突中严守中立,所以只参加天长节

庆祝活动,而回避“祝捷”的内容,故而纷纷退场。很快,

主席台上只剩下清一色的日本军政官员了。

11时30分左右,“祝捷大会”进入高潮,台上台下全体日

本人高唱日本国歌,18架日本飞机在国歌声和21响礼炮声中呼

啸翻飞。随着第三声礼炮声响,尹奉吉冲出人群,在距主席

台5米的地方,将水壶炸弹准确地投掷在白川义则、河端贞次

等脚下,伴着浓烟,发出了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河端贞次

当场破腹顷刻丧命;白川义则身中204块弹片,5月26日毙于

上海;野村吉三郎被炸瞎一眼;植田谦吉、重光葵都被炸断

一足;此外,驻沪总领事村井仓松及倭卒倭妇皆负伤。在投

弹时已暴露的尹奉吉来不及拉响自杀用的饭盒炸弹,当场被

捕。1932年5月25日,日本上海派遣军军法会议以“杀人”、

“杀人未遂”、“违反爆破物取缔罚则”等罪名判处尹奉吉

死刑。11月18日,尹奉吉被秘密押往日本。12月19日,尹奉吉

义士在日本金泽郊区石川县三小牛陆军工兵作业场壮烈捐躯,

年仅25岁。

尹奉吉义士义举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韩人独立运动

家的监视,疯狂逮捕在上海居住的韩国人,几日后金九申明

了自己是这次义举的主谋人,要求日军停止对同胞的无辜逮

捕。这之后日军悬赏20万追捕金九不果,由日本外务省、朝

鲜总务部及上海驻军司令部等3部共同增悬赏至60万仍不果。

这是因为当时金九在美国人彼契牧师及中国人褚辅成等的帮

助下已逃往上海嘉兴避难。

1945年5月初韩国50名青年在日本金泽郊外开始了尹奉吉

遗骨的找寻。经过几天的挖掘,终于将时隔了14年的尹奉吉

的棺木、遗骨、死刑架及其它遗物重见光明。遗骸返回韩国

后葬于首尔市孝昌公园内。

对于尹奉吉的义举当时全世界作了报道,这一事件的发

生,表明了韩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精神,鼓舞了中韩

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志和士气。尹奉吉作为民族

抗日英雄,在韩国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已经根深蒂固,他的义

举给沮丧中的韩国独立运动以新的转机,在东方近代史上具

有重要意义。让我们永远铭记英雄,纪念英雄,学习英雄,

为维护世界和平,为加强中韩友谊而不断努力。

专 稿F E A T U R E

专 稿F E A T U R E

Page 10: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我于1933年出生在上海。父亲来自格拉斯哥,是教会的教师,母亲原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基督教女青年会工作。1937年某日,我们在虹口的家被一颗偏离了目标的日本炸弹炸毁,家中的财物损失殆尽。幸运的是,我们那时正好都在达拉斯我母亲的家里。

1941年12月8日清晨,我去学校时,老师对我说,“回家吧,战争已经开始了。”那天早晨,日本人占领了上海的公共租界。第二年,在上海的敌国的外国人被命令带上红色的臂章,美国人标上“A”字母,英国和其它国家人标上“B”字母。

1943年4月10日,父母、哥哥和我被卡车带到龙华侨民集中营——原来上海中学的校舍,离龙华塔不远。

一个英国女孩在上海日军集中营的遭遇

文/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籍女教授 白丽诗

生活状况我们一家四口被指定住在“G区”的一间小房间,原先是

学校的宿舍。在校园里有10栋建筑,日本人用铁丝网围起来。

我们不允许到铁丝网外面去。对单身者来说,生活条件更差。

他们必须挨个儿地睡在以前的大教室里。

1943年8月,一场强台风把“A区”、“B区”和“C区”

的小屋的屋顶都吹走了。那些单身妇女不得不在深夜里搬到

集会大厅去。

食物每天日本人从城里将食物带到集中营,由两所厨房里男

女组成的小组将食物进行加工和煮熟。我们通常在大食堂排

队等候进餐,有时男营员会将煮好的食物送到我们的居住区

来。

1943年初,我们主要吃米粥和炖过的食品,配以带进集

中营的肉类和素菜。随着战争的继续,供应食品的量越来越

少。幸运的是,我们被允许接受在城里的朋友送来的包裹,

有时也会得到红十字会送来的包裹。

水缺少水,包括饮用水和洗刷水,是个大问题。日本人每

天将水运到集中营,在几个热水供应站家加热。我们在那里

排队,以取得很少量的水。

活动每天早晨和傍晚,“点名号”一响,我们必须站在家门

口,由朝鲜看守逐一清点人数。也有少数逃跑的。

除了“点名”外,我们也自己组织起来。每个成年人都

有活干,孩子们都要上学。夏天到了,孩子们也有活干。我

的活是看护我们小农场里的山羊。

胜利我们被拘留时,最糟糕的是,不知道离战争结束还要多

久,我们与家人隔离还要多久。我们被允许每月在一张特殊

的红十字会用纸上写上25个字。但是很少收到答复。

1945年8月15日,当日本宣布投降消息传来时,整个集中

营欣喜若狂。旗子在“F区”飘起,人们在两栋房子的屋顶上

举行了音乐会。

专 稿F E A T U R E

专 稿F E A T U R E

Page 11: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一个犹太难民的“上海故事”文/原犹太难民后裔 沙拉·伊马斯

“犹太难民在上海”这是一个伟大符号,她向全世界证

明中华民族对生命、对人权的尊重。在二战时期为躲避德国

纳粹的屠刀追杀,满载着犹太人的巨大邮轮在海上孤零漂泊

了70多天,几乎所有国家都大门紧锁拒绝靠岸,唯独上海敞

开胸怀接纳了所有逃亡犹太难民,数以千计的犹太人在这片

土地上得以生命的延续。

习近平主席曾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

声音。“犹太难民在上海”这个中国故事,不仅折射了中华

文明的深刻内涵,而且延续了犹太文化的连绵发展。2010年

上海世博会以色列馆建筑师哈伊姆·多顿,他的母亲就是降

生上海的犹太人,他把“中国故事”元素融入其中,不难看

出他对中华文明的敬意,对中国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

在接待来来去去的媒体采访时,我总会被记者一遍遍地

追问:“在中以建交后,你作为唯一上海犹太难民后裔,被

政府召唤回到了以色列,为什么在十年后重又选择了中国?”

其实,从生命血源关系来说,我可以选择阿尔卑斯去缅怀我

的生父,也可以选择耶路撒冷犹太民族圣地,去祭奠我的先

祖,而我却偏偏选择了中国,甘愿成为深植于这片土地的一

棵树,因为我崇敬恩重如山的中华民族,我以感恩之心梦回

上海,我要用自己全部的激情,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

好中国声音。

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祖国,已经成为我渗透骨髓的习惯。

我的父亲避开纳粹的屠杀,来到传说中诺亚方舟的上海,并

把我生在了这片土地上。我选择讲中国语言,选择吃中国食

物,选择交中国伙伴,选择受中国传统教育,选择获上海铜

管厂的先进。我选择勤劳、朴素、感恩、知足的牛作为自己

的属相,选择黄皮肤黑眼睛的男人做我的丈夫,选择海纳百

川的城市文化的上海安家落户,我选择中国作为祖国,因为

我是中国故事的一个元素,我同这座城市息息相关,我习惯

了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

1992年1月24日上午,中国与以色列对外宣布正式建立外

交友好关系。而就在14年前的同日同时,我的长子呱呱落地

了,我为他取名“以华”。在我带着三个孩子回到以色列,

在受到当时以色列总理拉宾接见后,当地媒体在采访我时问:

“你怎么知道,以中会在这个日子建交?”我告诉他们,我

不知道两国哪天建交,但是我抱定一个信念,那就是两国一

定会建交,因为两国文化非常相近,更因为有“上海犹太难

民”做注脚,两国势必向着友好关系上行进。

我在往返于以色列过程中,越来越发现日本方面所做的

努力,他们通过书籍和各类外宣工作,一味渲染犹太人逃避

集中营大屠杀,缘于当年日本方面给犹太难民的生命签证。

某些犹太人碍于日本方面各类盛情款待,而对“上海犹太难

民”的往事慢慢淡化,这对我的触动非常大。我感到自己有

不可推卸的责任,那就是要站在舞台中央,激情满怀地宣讲

“中国故事”。

作为社科院犹太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我在全国各地做

过几十场演讲,主要是对比中以文化谈孩子教育问题,我接

下来的工作重点,则要通过“著书立传”讲父辈、我辈和下

辈一脉相承的人生经历,讲述中华民族对生命、对人权的尊

重。我还在准备脱口秀节目,要以舞台演出和电视节目形式,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由著名设计师赵樯以

我孩提时原型设计的雕像,则将以中文、希伯来语和英语,

向世界表诉这座城市对犹太民族的恩重如山,以及犹太民族

对这座城市的感恩之心。

要讲好中国故事,要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会讲故事的

人,需要善于传播中国声音的人。我认为,我本身就是一个

故事,我还自信地认为,我本身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我要

以毕生的精力,率领子孙为中以文化交流发挥积极作用。现

在中以关系越来越好,当下正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时候,我要

用好“上海犹太难民后裔”这张中以友谊的名片,讲好中以

友谊故事,传播好中以友谊的声音。

编者按:英雄不问出处!在中国企业家群体里,很多人并非“生意人”

出身,但却做得是纯粹“生意人”永远做不到的事情,这就是一个企业精神的真实体现。本期特别策划将盘点这些教师出身的企业家,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商界,他们都用自己的力量去教化与影响身边的人和社会。

教师出身的企业家们有着比较多的共性。教师一般思维比较缜密,比较细致。而有了老师的经历,对一个搞企业的人来说,就形成了不太张扬、不太张狂、相对比较稳健的人性。而这或许就是他们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重要原因。

那些教师出身的企业家们

专 稿F E A T U R E

特别策划S P E C I A L

Page 12: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特别策划S P E C I A L

特别策划S P E C I A L

创业前身份: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英语老师

教龄:7年

在大学里任教时,讲台上的马云总是充满激情,让台下的人

热血沸腾,并顺着他的方向思考。马云今天为业界称道的绝佳口

才,正是在那段激情“表演”的岁月中练就的。

1995年,30岁的马云凭着出色的工作表现被评为“杭州10大

杰出青年教师”之一。然而,在那个知识分子急需重新证明自身

价值的年代,马云放弃了教师的坦途,随着当时的“下海”大潮

往一个全新的方向走去。

创业前身份:复旦大学教师

教龄:3年

许多人认为,郭广昌是一个稳健谨慎的决策者,这与他大学

教师的经历,尤其是哲学系的背景多少有点关联——郭广昌的资

本运作理念似乎也透着三分哲学味。

当集团快速扩张之后,郭广昌的个人财富也跟着膨胀,在这

一点上,这位前大学教师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态度,“我不入地狱,

谁入地狱。”从医药到地产,郭广昌举着复星的旗帜,一路高歌

猛进。

刘永好新希望集团董事长

郭广昌上海复星集团董事长

马 云阿里巴巴集团主席

刘积仁东软集团董事长

创业前身份:东北大学教师

教龄:8年

1988年,东北工学院计算机系软件与网络工程研究室

成立,刘积仁刚从国外回来满怀雄心加入研究室,但现实

令人绝望:一间半的研究室房间,三台破电脑,经费是一

穷二白。当时刘积仁还拉不下脸来做企业,所以刘积仁的

第一个目标不是做商业,而是试图做一个技术转移中心,

口号是“架设学校研究与社会应用的桥梁”。

结果在一段时间之后,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理想和现

实的冲突,企业活得好的都没有几个,自己都没有钱,谁

还能给刘积仁钱花。而且都拼命做短线,所以后来就迫使

刘积仁自己试图成立这样一家有长远理想的公司,把刘积

仁的技术转移给这家公司,然后自己慢慢做起来。

创业前身份:四川省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校老师

教龄:4年

1982年,刘永好放弃了每日与粉笔、黑板打交道的教

师职业,跟着几个哥哥一起创业。刘永好这样解释当年的

动机:“1982年下海前,我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当时不敢

奢望挣多少钱,只是想怎么做都会比我当时每月38元的收

入高吧。”

1989年与“正大”的一场血战,刘永好开始惊动商界,

这次争斗为他赢得了中国饲料大王的头衔。

Page 13: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创业前身份:北京大学教师

教龄:6年

俞敏洪现在也经常说:“其实我最想做的还是老师,到现在

为止我还是老师。真正让我选身份的话,我想企业家的身份仍是

放在第二位的。”

教师出身的俞敏洪下海后渐渐显露出他的经商才能,只靠三

招,就打下了自己的江山。

创业前身份:中央党校老师

教龄:不详

从中央党校毕业后,冯仑先是当教师,这也就是他说的“说

话写字受过专业训练”的时期。冯仑曾经当着记者的面说:“做

生意的人都特别能‘说’,而且你会发现,尤其是创业者,他们

会就一件事情不停地说,说过之后,当着你的面还可以重新讲给

别人听,一点心理障碍都没有。要没有心理障碍地对某一件事情

反复地讲,讲到最后连你自己都相信了,然后你才能让别人相信。

我原来当过老师,老师就是在不停地讲一些重复的内容。”

特别策划S P E C I A L

特别策划S P E C I A L

创业前身份:中学老师

教龄:8年

有“中关村村长”之称的段永基一直以老谋深算的形象

在中关村呼风唤雨。段永基有两个具分量的头衔,一个是民

营高科技企业四通集团董事长,另一个是中关村科技发展股

份有限公司总裁。

董事长加总裁的头衔与教师的身份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

及,但是段永基确实在北京176中学当了8年中学教师,直到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进校园,段永基才被这股暖

风“刮”出了校园。段永基在中关村不断提出新概念而且亲

历实现之,成为别人的榜样。

创业前身份:南京理工大学老师

教龄:10年

孙为民在成为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之前,曾在南

京理工大学当了10年老师,其间,孙为民像杂家一样,教过

很多种课程。

一个偶然机会,孙为民和空调业结缘,后又认识了苏宁

电器董事长张近东,自此开始了在苏宁的征战岁月。孙为民

“态度温和、衣着整齐、有绅士风度”,喜怒哀乐不形于色,

好像任何时候,他都在静静地用金边眼镜后那双深邃的眼睛,

洞察着身边的一切。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冯 仑万通控股董事长

段永基四通集团董事长

孙为民苏宁电器总裁

Page 14: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创业前身份:清华大学软件开发和研究中心的教师

教龄:不详

王树彤曾是清华大学软件开发和研究中心的教师;在微软任

市场服务部经理和事业发展部经理时,她是微软最年轻的中国区

高管;在思科-T任市场营销部经理时,作为高管中唯一的女性,

她管理着“思科亚洲最佳团队”;在卓越网当CEO时,她领导卓

越网成为中国最大的网上音像店。2004年,她创立了电子商务网

站敦煌网,六年后,交易额达到20亿元。

特别策划S P E C I A L

特别策划S P E C I A L

王树彤敦煌网CEO

夏 华依文集团董事长

王计生福寿园国际集团执行董事兼总经理

创业前身份:中国政法大学老师

教龄:不详

夏华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后曾留校任教。一次偶然去

沿海地区做课题的机会,她迈入服装领域。1994年,她走进

时尚圈,彩色格子西装,在现在看来也许已经很普通,然而

在那个时代,帮夏华掘到了依文的第一桶金。同年,夏华创

办依文集团。经历了17年的发展,成就了今天的男装帝国。

创业前身份: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老师

教龄:20年

大学毕业后的王计生,相继在安徽吉庆地

方学校及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从事教学和党务工

作。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与许多人一样怀

揣实现自身价值的美好梦想下海闯荡,担任了

中福集团公司副总经理。1994年,中福公司根

据一份报告决定接盘上海青浦福寿园项目,并

任命他担任公司总经理。

如今这座景观精致宁静、布局高远深沉的

都市文化陵园,很难想象在二十多年前,还只

是一个地处郊野、荒草丛生的普通公墓。而当

初那个陷入困境、频临破产的殡葬企业,如今

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殡葬服务提供商。

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王计生的努力。

Page 15: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视 线S I G H T

视 线S I G H T

红色七月,党旗飘扬。7月2日,上海市合作交流系统在

浦东干部学院举行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四周年暨“三

严三实”专题教育先进事迹报告会。会上宣讲了包括中国中

福集团党委书记、福寿园国际集团总经理王计生在内的10个

先进集体及个人的先进事迹,表彰了他们在对口支援、重大

工程、“两外”党建、创业创新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王计生作为中国殡葬业领军人物、全国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

在宣讲时得到了全场持续不断的掌声,殡葬行业改变传统、

致敬生命的故事让与会者为之动容。

为了发掘和展示先进典型,凝聚时代正能量,报告会举

行了22个先进集体及个人的事迹展览,并从中选取了10个典

型进行宣讲和表彰。在这些事迹中,有千里之外、艰辛困苦

的援疆、援藏工作,有争分夺秒、守望生命的救灾行动,更

有福寿园二十年来默默耕耘、改变传统的创业创新,让生命

的离去得到尊严,让城市的记忆拥有了温度。

报告会特意安排了采访环节,当王计生总经理被问及获

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的感受时,他表示劳模精神意味着进取,

作为全国劳模应该成为时代的领跑者,福寿园将继续引领着

中国殡葬行业,为生命事业的不断进取做出贡献。

福寿园国际集团副总经理伊华在报告会上讲述了员工心

目中的王计生。在员工眼里王总是一位学院派的创新型劳模,

在用人方面,他通过向全社会公开招聘人才,改变了传统殡

葬工作人员的素质和结构;在观念方面,曾在上海外贸学院

任教的王总具有开阔的视野,他将世界先进理念和中国传统

文化相融合,实现了“观念进出口”;在为人方面,王总大

气谦和、宽厚包容,他将福寿园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无私

地传授给同行,努力承担起行业责任;而在创业方面,王总

让福寿园实现了“公墓变公园”、“告别变美丽”、“传统

祭祀变现代纪念”这三大创举,更通过在香港上市让理念、

品牌和资本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革创新。

最后,中共上海组织部部务委员赵永健、上海市合作交

流办公室主任姚海作重要讲话。他们表示此次宣讲的先进事

迹从不同角度演绎了一个个鲜活、具体而感人的故事,尽管

身处不同行业,从事不同职业,但这些先进集体及个人将工

作做到极致的态度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却是相同的。上海市合

作交流系统希望通过弘扬先进典型,来践行“三严三实”的

专题教育活动,同时也用这样的形式来纪念党的生日,坚定

党的理想和信心。

王计生总经理参加上海市合作交流系统先进事迹报告会

文/晏宜亮

7月8日,中国最大的殡葬服务提供商福寿园国际集团有

限公司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订立战略合作协

议,获银行信贷额度和金融服务支援,以促进集团未来业务

发展及扩张。

根据战略合作协议,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同意视福寿园

国际集团为重要的客户之一,在遵守所有适用法律、法规、

中国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及业务经营标准的前提下,提供给本

公司各类授信和融资,为集团提供现金管理、企业融资、投

资、保险及财务顾问服务以及为集团构建多层次服务体系。

福寿园国际集团将视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为重要的长期合作

福寿园国际集团与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订立战略合作协议

文/博达

伙伴之一,于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中国银行办理金融业务,

并维持稳定的业务及财务状况。

福寿园国际集团主席兼执行董事白晓江表示,中国银行

是中国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是次福寿园与中国

银行上海市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代表了中国主流金融机

构对集团业务发展的肯定与信心;此举亦将加强本公司与银

行的合作关系,有助集团推进融资渠道多样化,为集团未来

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支持集团在业

务扩张上实现新的突破。

尊敬的周和华副行长、各位领导嘉宾: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来到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参加本次签约仪式。我

谨代表福寿园国际集团,对贵行给予我们的理解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国银行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国有商业银行之一,拥有广泛的分支机构和

服务资源;福寿园国际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殡葬服务提供商,内地殡葬业首家香港上市公司。双方的合作对于福寿园国际集团乃至整个中国殡葬行业的发展,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4月考察国家开发银行时曾做过形象比喻:“实体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液,但光有肌体,没有血液,经济活不了。”此次中国银行与福寿园国际集团的战略合作,如同为我们注入了鲜活血液和勃勃生机,它将有助于福寿园拓展融资渠道,并促进未来业务发展及扩张。在中国银行所提供的现金管理、企业融资、投资、保险等多层次金融服务下,福寿园将进一步实施品牌扩展,成为中国殡葬服务业的领军者和整合者,引领整个行业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在未来的三年乃至更长的时期内,福寿园国际集团承诺优先选择中国银行办理金融业务,并维持稳定的业务及财务状况。相信在双方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下,金融和实体经济能够真正做到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过往二十年,福寿园从偏处一隅的青浦一家小墓园,发展成为业务遍及全国十二个省市的中国殡葬业旗舰品牌,改变了人们对于殡葬的传统观念。未来二十年,我们希望寻求与创造全新的殡葬服务模式,帮助人们从过往的生命记忆中寻找温情和力量,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而要实现这个梦想,还需要我们携手同心、共同努力。

再次向在座各位表示诚挚的谢意,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将是福寿园国际集团重要的长期合作伙伴之一,谢谢大家!

(附:福寿园国际集团主席兼执行董事白晓江致辞全文)

Page 16: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6月3日,“法律与社会:上海的犹太人——纪念犹太人在上海幸存70周年”国际会议在上海举行。上海犹太人社团主席毛瑞斯·奥哈纳(Maurice Ohana)授权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教授在会议上宣布,上海首个犹太人纪念园将在上海福寿园选址建设,并计划在今年9月份落成开园,成为今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次筹建的上海犹太纪念园将完整记录犹太民族在上海的发展历史、成绩贡献,供后世铭记历史,瞻仰缅怀,也寓意两个民族的友谊常存。建成后,它将成为上海乃至华东地区唯一的全面展示近现代犹太人与中国关系的纪念景点。

记忆的归宿 友谊的象征犹太纪念园今年9月落成 选址上海福寿园

文/晏宜亮

上海——犹太人的“故乡城”七十多年前,当纳粹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之时,整个“

文明世界”将犹太人拒之门外,唯有上海向犹太难民敞开了

大门,为救助他们作了一切可能做的事情。到上世纪40年代

初,在沪犹太人总数已达到3万人。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和犹太人一样历经磨难。从

1937年到1941年,当成千上万的犹太难民来到上海的时候,许

多上海人自己也是难民。尽管如此,上海人民还是尽其所能

给予犹太难民各种形式的帮助。相同经历使中犹人民之间相

互尊重,相互同情和相互支持,寄予着深深的情谊。

1943-1945年,在上海那段最艰苦的岁月中,犹太难民和

他们的中国邻居同甘共苦,共同的磨难将双方紧紧联系在了

一起。同样,在华犹太人也曾全力支持中国的民主解放运动

和抗日斗争。许多犹太朋友参加了抗日战争或地下抵抗运动,

即使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正如以色列驻沪总领事马弈良所说:“上海是个非常独

特的城市,是二战中世界上唯一的一处不用签证或任何官方

文件就能入境的地方。两万多名犹太难民在大屠杀期间逃到

上海,上海人民把自家大门连同自己的心扉向这些难民打开。

这里是安全的避风港,他们中一些人在战争结束后还逗留了

许多年。”

如今,“上海犹太人”和他们的子孙后代虽然生活在世

界各地,但仍将上海视为“故乡城”。同时,有不少犹太籍

人士活跃在上海的各个领域,为上海的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贡献了杰出的力量。“中犹”两个民族间的友谊从未间断,

反而愈久弥新。

视 线S I G H T

视 线S I G H T

上海犹太纪念园纪念墙设计稿

提篮桥霍山路,当年的犹太人聚集地,有“小维也纳”之称

Page 17: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视 线S I G H T

视 线S I G H T

纪念园选址福寿园将设文化基金持续发展

以“为城市留存记忆”为情怀的上海福寿园,早在2012

年便有意记录这段特殊的历史,在上海为犹太人设立纪念园

区。去年,在福寿园人文纪念馆主办的“先贤与上海城市记

忆”论坛上,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世界史学会会长、

著名史学家潘光教授作为嘉宾,更是发出倡议,希望能在福

寿园开辟有关上海犹太人的主题园区。

今年3月22日,潘光教授与毛瑞斯主席来到上海福寿园参

观并与福寿园商讨筹建犹太人纪念园事宜。双方就纪念园

“记录城市历史,增进国际友谊”的文化意义达成共识。为

此,福寿园国际集团特将项目列入集团公益版块,允许在土

地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并在项目首要出资方(上海犹太人

社团)可承担的建设费用范围外,承担相关的资金缺口。

此外,据福寿园国际集团副总经理伊华介绍,上海犹太

人社团和福寿园国际集团还将设立“犹太纪念文化基金”,

用于维护纪念园的基建设施,纪念园未来的扩容扩建以及开

展、扶持中犹民间的文化交流、学术研究等各类相关活动。

基金将采用挂靠市级基金会或独立登记注册的方式,制定章

程,实行理事会制度进行管理运作,并设立顾问委员会、学

术委员会等,广泛吸纳社会各级资源与资金,共同保护“中

犹”两个民族的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征求意见稿已发布六芒星昭示苦难与希望

目前,福寿园设计规划团队已公开发布犹太纪念园设计

稿,并面向全球征求意见和建议。该设计稿主题为《记忆的

归宿》,占地300平方米的纪念园将以犹太文化的标志——六

芒星为设计元素,昭示着这段历史的“悲伤与感动,苦难与

希望”。纪念园将兼具纪念与景观功能,让观者能在园中找

到当时的人物与记忆。

犹太纪念园分为“纪念广场”与“石碑区”两部分。纪

念广场通过风景墙、石刻、纪念墙、名人雕塑等形式,呈现

19世纪起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与贡献。其中,纪念墙上将镌

刻与上海有渊源的、对上海发展建设做出过贡献的犹太籍人

士的姓名(目前已有1.7万余人)。

石碑区则以上海发现的犹太人旧墓石为主要陈设,规划

为一处具有“归宿”意义的纪念地。据潘光教授介绍,解放

初上海曾共有4个犹太人公墓,近3700座墓碑,分别坐落在今

天的惠民路、定海港路、黄陂北路和番禺路。这些墓碑在文

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散落难寻。为此,犹太纪念园将面向

社会收集上海留存的旧犹太墓碑,上海犹太人社团为此提供

信息并协助征收辨识等工作,有意者请致电福寿园人文纪念

馆39820577。

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习

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要重视家庭建设,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徳。

普通人的家庭生活变化是时代变迁的真实写照,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注“家”的故事,通过写家史、说家

事、传家训来树立家风,传承家文化也成了一股社会文明风

潮。现在,为配合全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

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办、上海市妇联

为指导单位,上海市作协、文汇出版社、上海福寿园人文纪

念馆等共同举办的“拾忆家事家史 传承家训家风”——《百

姓家史》系列丛书征稿活动于7月16日下午在上海小伙伴剧场

举行了启动仪式。

上海市精神文明办副主任宋慧、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叶辛、

文汇出版社副总编张衍、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常务副馆长

伊华、上海市人大代表柏万青等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同时

到会的还有上海各个区县精神文明办主任、妇联主席以及部

分市民代表,共计200余人。

《百姓家史》系列丛书征稿活动是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

馆自2012年3月在全市发起的公益项目,旨在向全市征集优秀

的、感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亲人传记或家史故事,并提供

免费出版的机会。该项目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经

由孙颙、叶辛、邓伟志、熊月之、赵丽宏、赵长天、秦文君、

叶永烈等沪上知名作家、文史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历时

半年评选出了11部优秀作品,已于2014年陆续正式出版面世。

上海犹太人社团主席毛瑞斯(左)、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中)参观上海福寿园(右为福寿园国际集团副总经理伊华)

系 列 丛 书

【公益出版】

记录“家”的故事上海17个区县征集《百姓家史》共同推动民间纪念热潮

Page 18: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后会无期》是一位乘坐“东方之星”的江苏女孩儿最

喜欢的歌曲。歌里唱道:“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

了谜,你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那声再见竟是他最后的一句,

就像你不知道这竟是结局……”

没想到这句歌词竟然成了她和家人永别时的场景。

事实上,对于“东方之星”客轮上的大多数遇难乘客和

船员的家属来说,一艘船沉入水底,至亲已永别,真的后会

无期。截至6月8日,“东方之星”翻沉事件已经造成432人遇

难,还有10人失踪。在确认的遇难者中,年纪最大的83岁,

最小的3岁。

7日,湖北监利这座江边小城,雨下得一阵比一阵紧。早

上还是蒙蒙细雨,晚间已经成了瓢泼大雨。在当地人的记忆

中,6月1日“东方之星”翻沉的那个晚上,雨也大得吓人,

而且还狂风大作。当夜过后,县城里的积水没过小腿,路边

甚至有树被连根拔起。

按照“东方之星”上海籍游客秦建平原本的安排,今天

他将和父亲同其他游客一起在重庆上岸,结束此次三峡之旅

的水上行程。他计划和父亲搭乘今天晚上重庆飞往上海的航

班。他还把订好机票的截图发给了妻子。

一切都因为“东方之星”的翻沉而改变,今天成了“东

方之星”大多数游客和船员遇难后的头七祭奠日。

在这座顺着江水蜿蜒曲折的小城里,有数条道路都能从

城中心通往江边。在那些看得见江水的地方,遇难者家属摆上

了他们祭奠亲人的物品,除了鲜花,最多的就是逝者的照片。

两张照片被安放在一簇白色的菊花中。一位穿着粉红裙

子的小姑娘在一张照片中甜甜地笑着,她三四岁的样子,两

个羊角辫顽皮地翘起来。另一张照片像是在照相馆照的,一

对老夫妇和这个小姑娘合影。或许照相的那天正是小女孩的

生日,一家人拍照留念。而这一次的长江之旅,本是长辈带

着孙辈的天伦之乐,只不过戛然而止在冰冷的江水中。这里

或许距离他们的家乡千里之遥。

翻沉的“东方之星”在扶正、起吊后,现场搜救的官兵

进入斑驳的船体寻找遇难者的遗体,一队官兵在船舱里发现:

一位三四岁的小孩,手里还拿着一片饼干,平静地睡着了,

而旁边的老妇人还保持着要去抱的姿势……

“东方之星”:江水逝去 容颜永存

视 线S I G H T

焦 点F O C U S

放,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老年人

老有所养,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这项工作值得持之以恒的

坚持下去。”

活动现场,静安区妇联也通过视频展示了他们在百姓写

史,民间口述史方面的活动成果,今年年初起,静安区妇联

结合深入推进“好家风好家训”和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对区

域内20户特色家庭进行了收集、整理家史,通过对有代表性

老人采访,以文字和视频的方式,挖掘记录一个个家庭的传

承发展故事。据悉,这样的民间写史活动将通过《百姓家史》

系列丛书征稿活动的启动,推广到更多的区县,走入更多的

社区,走近老百姓,真正将向全社会征集存在于个人生命中、

家族中的那些或感动、或平实,真实的人生纪实和情感记忆,

让好家风、好家训世代相传。

2015年,《百姓家史》系列丛书第二期征稿启动,本次

征稿将延续“替亲人出书 为百姓立传”的公益精神。同时,

为响应上海市委“深入开展‘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

风’建设”的号召,上海市精神文明办、上海市妇联、上海

市作协、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等多家机构联合倡导《百姓

家史》系列丛书征稿活动,通过向各区县基层征集符合主题

的优秀稿件,并在各个社区举行一系列的家史写作讲座等,

深入挖掘家风文化的人文历史,倡导家庭伦理建设,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上海市精神文明办副主任宋慧在启动仪式上对活动的顺

利启动表示了祝贺,同时她在讲话中指出:“‘百姓家史’

不仅仅是个体家庭的文化记忆,同时也是从个体生命的角度

记录了时代的历史变迁。通过普通人回忆亲人、感念先辈,

传承家风、家训、家学,更能形成由内而外的文化传播和释

著名作家叶辛接受采访

文/刘世昕 本文原载《中国青年报》

Page 19: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焦 点F O C U S

焦 点F O C U S

在另一束祭奠的百合花中,也立着两张照片。一张照片

是一位50多岁的中年妇女,站在满是粉色桃花的花丛中。另

一张照片上是一对老年夫妇,照片上的和站在花丛中的妇女

长得很像。或许,两人是一对姐妹,这一次可能是两姐妹相

约已久的亲情之旅。

在搭乘“东方之星”的乘客中,有不少都是兄弟姐妹一

起出游的团聚之旅。一位参与搜救的军人说,当听说有很多

乘客都是一家人后,他就特别希望把他们都能找到,千万不

要落下谁。

在选取祭奠的照片时,可以看出有的家属精心地挑选过,

照片上的形象一定是他们本人最具个性的那一面。

一位50多岁的妇女,穿着缀满大花的短袖衫,脸上露出

阳光般灿烂的微笑——生活中的她一定性格开朗。

一位60多岁的男士,文质彬彬,目光睿智。他是一位大

学教授,退休不久,约着另一位教授共同出游。祭奠的时候,

家人打开两瓶白酒洒在地上。家人说,他爱酒,爱作诗词,

多才多艺。

上海的张先生说,妈妈喜欢鲜艳的颜色,他给妈妈挑了

一张穿着她最喜欢的红衣服的照片。

还有一束鲜花中,不仅有逝者的照片,还有一份报纸。

在那份报纸上,“东方之星”已经扶正出水。这一刻,船已

出水,而斯人已逝。

6月1日的晚饭过后,“东方之星”上的游客从武汉上船,

准备前往下一个靠岸地。不少游客都给家里人打了电话,有

的老人祝家里的孩子六一节快乐,有的乘客跟家人聊了聊“

丰盛”的晚餐,有的跟家人讲述了刚刚游历过的黄鹤楼,还

有的则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了最新的照片,甚至是即兴而作

的诗……

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他们和亲人最后的告别。那声再见

竟是最后。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最后的闺秀张充和文/薛小草 本文原载《三联生活周刊》

编者按:6月18日,“合肥四姐妹”唯一在世者张

充和在美国逝世。张充和1913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合肥,十岁时师从朱谟钦学古文及书法,十六岁从沈传芷等学习昆曲,后师从沈尹默习书法。1949年移居美国,在耶鲁大学教授书法二十多载,成为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在海外的珍贵薪传。

九如巷是苏州市区的一条小巷,不长,却因曾经居住

过从合肥迁去的张家,增添了几分书卷气。说起“合肥四

姐妹”,张充和是最具有合肥气息的一位。在上海出生之

后,充和的一个叔祖母识修没有后代,十分想收养她,充

和的母亲陆英就将她过继给了这位见多识广的叔祖母。直

到16岁回到苏州九如巷,张充和的将童年的记忆都留给了

合肥这座城,在老年张充和的访谈中,仍可辨出某些发音

中的合肥口音,质朴、踏实、坚韧,略带土气。她不像三

个姐姐那样,可以经常上戏院看戏,接触到更新鲜流行的

事物,而在姐姐们的眼中,小妹的学问根基更扎实,也更

有自信。

张家兄弟姊妹十人,姓名都很别致,元和、允和、兆

和、充和四姐妹在前,名字里都有两条腿,意思是要跟人

家走;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宁和六兄弟在后,

名字里都有宝盖头,意为要留在家里。

张家姐弟年轻时都是民主、自由新潮的追逐者,也喜

欢写点东西,娱己悦人,1929年夏天,家庭杂志《水》诞

生,张家的人都喜欢水,就像三姐夫沈从文说的,“水的

德行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

离奇不经的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

别脆弱,极容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硬,如集中一点,

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他们在这块自留

地里写稿、刻印,将杂志分赠给亲友同好,乐在其中。然

而,随着社会动荡,各自生活有了新的轨迹,《水》停刊

了。67年后,几位老人兴致勃勃地又将它复刊,允和任主

编,兆和任副主编,成了世界上最老的主编和最小的刊物,

这个家族风雅的百年过往也都在写在这些小册子中了。

Page 20: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卞之琳·断章卞之琳对张充和的痴情世人皆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

人的梦。”充和便是卞之琳一生的“断章”。

二姐张允和最喜欢促成年轻男女之间的爱恋情事,有一

次,她借了一个话题去试探张充和。而张充和活泼开朗的性

情与沉静内敛的卞之琳自然有很大不同,当时的张充和,一

则因为自己的审美观点倾向于古典,她觉得卞之琳写的新诗

没有嚼头,心灵上难以引起共鸣。二则觉得卞之琳太嫩了一

点,“缺乏深度”,“不够深沉”。社会阅历不够,使得卞

之琳的人,显得“有点爱卖弄”。末了,张充和轻轻一笑跟

二姐张允和说:“他的外表——包括眼镜在内——都有些装

腔作势。”如此,卞之琳与张充和的交往中,从一开始就有

了红花有意、逝水东流的缺憾。

读大三时,张充和患了肺结核,退学后回到苏州养病。

第二年,卞之琳母亲病逝,回浙江老家奔丧后的卞之琳总是

一副飘忽不定的游离状态,后来回忆起来,他还颇为自怜地

说:“多疑使我缺乏自信,文弱使我抑制冲动。隐隐中我又

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只是开花不会结果。”

抗战爆发后,从成都到延安又到重庆,卞之琳的追随始

终无法打动芳心。1947年傅汉思彻底将张充和从卞之琳身边

带走了,从此中国美国,天各一方。2002年2月2日卞之琳去

世,根据他的遗愿,女儿青乔将卞之琳1937年8月于雁荡山大

悲阁为张充和手抄的一卷《装饰集》和一册《音尘集》捐赠

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沈尹默·师友认识张充和时,沈尹默已经年过花甲了,那时他们都在

重庆,充和的机灵与才气打动了这位书法大师倾囊相授。沈

尹默说他不会给个人上课,但是愿意让充和看他写字,她若

愿意拿出作品来,也愿意指点一二。他们之间没有正式的师

徒约定,每隔几个月,充和就会坐一小时的公共汽车,或是

搭运送煤油的卡车,到歌乐山的沈尹默家中习字。在他们的

相识相交中,不但研究书法,还写了不少诗,充和会将自己

的诗拿给沈尹默看,听取修改建议。

在张充和看来,沈尹默是她人生中的第二位真正的恩师,

第一位是之前在合肥的考古学家朱谟钦,他是吴昌硕的高徒。

而沈尹默对张充和的影响,不仅见于书法的精进,更是让她

将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扩而大之:早上早起,临帖练字至少三

个小时,甚至更长,直到老年,这个习惯一直没有变过。

金安平在《合肥四姐妹》中写到充和的书法时说:“充

和在作品中追求的是轻灵透明的境界,身体若有似无,觉得

自己悬在半空之中没有着落。充和将此称为‘凌空’。充和

喜欢的其他艺术形式也和‘悬’有关。书法家写字时手腕要

轻悬在书桌上方,掌虚指实,运笔自如:可以快而不急,也

可以慢而不滞。掌握了运笔的缓急轻重,捕捉到‘鸾舞’之

姿和“龙腾”之态以后,书法家方可以到达‘悬’的境界—

—‘心忘于笔,手忘于书’。”

“明人学晋人书”——这是张充和第一次拜访沈尹默时,

沈予以充和书法的评语,虽然当时充和不知是褒是贬,但从

后来她的书法中不难看出,这句话她是铭记于心了。

傅汉思·白首在这段姻缘中,沈从文与兆和仍旧扮演牵红线的角色,

而这一次,三姐终于将小妹托付给了一个可靠之人。在北大,

傅汉斯结识了沈从文,常来沈家和沈从文的两个孩子小龙、

小虎一起玩,而充和那时也住在姐姐、姐夫家中。傅汉斯回

忆道:“过不久,沈从文认为我对张充和比对他更有兴趣。

从那以后,我到他家,他就不再多同我谈话了,马上就叫张

充和,让我们单独待在一起。”

傅汉斯是德裔美国人,出身于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

他精通德、法、英、意大利文学。张充和对他的爱,最初或

许更是崇拜。傅汉思曾在在一本诗歌集的致谢辞里写道:

“我妻子体现着中国文化中那最美好精致的部分。”后来白

谦慎对此评论道:“不曾在西方生活、不曾在西方汉学领域

工作过的人,很难真切地理解这句评语的含义与分量。因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一些糟粕。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西方

人对这些糟粕的描写,都会给中国文化带来负面印象。”

在北京的交往中,他们渐渐熟悉起来,在充和的建议下,

傅汉思把“斯”改为了相思的“思”,孩子们都留意到了他

们关系的转变,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孩子们淘气地喊“四姨

傅伯伯”,故意把句断得让人听不明白是“四姨,傅伯伯”

还是“四姨父伯伯”,她淡淡地笑,居然默许了。

张充和拒绝了太多追求者,在她的回忆中,可以看到他

们都有着类似的特点,沉默、木讷,有着中国文人惯有的腼

腆,可是她却全然不喜欢那样拖泥带水的爱情。她成长的过

程中,母亲是缺席的,这使得她无法适应阴柔的“欲说还休”

的情感表达方式,而傅汉思那种西方式的直接与热情,最终

打动了她的心。

定居美国的半个多世纪里,傅汉思成长为有名的汉学家,

张充和则在耶鲁传授着中国书法和昆曲。他们在住宅后面开辟

可一片小园地,晚年的她很少离开这里,平和地度完了余生。

记取武陵溪畔路,春风何限根芽,人间装点自由他,

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

描就春痕无著处,最怜泡影身家。

试将飞盖约残花,轻绡都是泪,和雾落平沙。

——张充和《桃花鱼》

2004年秋 北京

焦 点F O C U S

焦 点F O C U S

沈从文·姐夫三个姐夫中,张充和与沈从文的走动最多,沈从文即是

她与先生傅汉思的媒人,也为她引来过“烂桃花”,像是他

的好友、痴情的诗人卞之琳。

1933年,沈从文与三姐兆和在北京结婚,张充和去参加

婚礼,随后就一直留在北京。沈从文长子沈龙朱曾回忆:

“我从小跟四姨接触是最多的,她在北京待过,主要就住我

们家。”那时家里人劝充和考大学,她于是就到北大旁听。

当时北大入学考试要考国文、史地、数学和英文,考数学时,

家人为充和准备了圆规和曲尺,她却没用:“因为我连题目

都看不懂”,收获了一个无可争议的零分。然而,扎实的国

学基础帮助她在国文科目中考了满分。张充和进入北大的过

程成了传奇,还上了报,报道中却称她为“张璇”,她不希

望别人从真名联想到姐姐兆和与当时已成名的姐夫沈从文,

故改了名参加考试。

进入北大后,胡适和钱穆的思想史、冯友兰的哲学课、

闻一多的古代文学、刘文典的古典诗词,这些课程对张充和

的吸引力却不及邻校清华每周一次的昆曲课。从在拙政园的

兰舟上唱昆曲,到更正式系统的学习,张充和对昆曲的喜爱

已经深入内心,成为了一辈子的情结。

张充和在后来谈到沈从文时,倒是不吝调侃:“当年沈

从文到美国来,人家请客,他不懂外国规矩,说:‘不用客

气,点三四道菜就可以了。’其实,西方用餐,主菜式就是

一盘,也可以说是一道。所以我们后来常拿这事当笑话说。”

至今,湘西凤凰沈从文的墓上仍刻有张充和提的四语诔文: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四句话,

其实也是她的人生写照。

沈从文

卞之琳

沈尹默

傅汉思

Page 21: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记 忆M E M O R Y

记 忆M E M O R Y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从卢沟桥到黄浦江

编者按: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78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场民族的

胜利,本刊近期将陆续转载《解放日报》特刊文章,以“追寻”、“传奇”、“铁证”、“奋起”、“深思”、“缅怀”等篇章,挖掘呈现“七七”事变后上海鲜为人知的抗战人物和他们不凡的抗战故事。如第一位赶到现场报道卢沟桥事变的战地记者、驾机飞到日本上空进行“纸弹轰炸”的崇明籍军官、在宝山从事地下工作的女中豪杰等。

寻找方大曾第一个报道卢沟桥事变的人

文/陈俊珺

如果方大曾还在世,应该已是百岁老人,但了解他的人

至今仍称他“小方”。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小方穿越炮火奔赴前

线,成为报道卢沟桥事变的第一位新闻记者。

仅仅两个月之后,年仅25岁的他在河北战地失联。

1999年,时任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导演的冯雪松意外地与

小方的遗作结缘,从此开始了长达16年的探寻,他循着方大

曾的作品与足迹,追寻斯人,还原70年前小方笔下漫起硝烟

的中国。

一张传真 开启16年的追寻作为抗战初期活跃在国内的一位战地摄影记者、欧美许

多报刊的供稿人,方大曾在抗战如火如荼、个人事业刚刚开

始的时候神秘失踪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短暂而传奇的一

生及其大师水准的作品,几乎完全沉入了历史的忘川。他的

胞妹珍藏着哥哥留下的一千多张底片,在孤寂中默默守候……

——中国摄影出版社原副社长 陈申

这是16年前中央电视台接到的一份传真,如今这张热敏

纸上的字迹早已褪去,但冯雪松依旧清晰地记得自己在报纸

堆里将它拾起时的心情。

那是第一次,他读到了方大曾的名字。

也许是出于一名纪录片工作者的直觉,冯雪松觉得,方

大曾背后一定有值得探究和挖掘的历史风云。

翻开厚厚的《中国摄影史》,有关方大曾的寻找开始了:

“1937年‘七七事变’后出版的《美术生活》杂志刊出

摄影记者方大曾(署名小方)拍摄的《抗战图存》和《卫国捐躯》

两组照片。前者是记者在卢沟桥拍的中国第一批战况照片,

共7幅,占了两版,特加英文说明;后者反映了北平各界慰问

受伤将士的情况……”

没有独立的篇章,也没有连贯的履历,更没有定论和结

语,冯雪松发现在中国摄影史上,方大曾的名字只是零星地

被记录于相关事件中。

按照传真上留下的号码,冯雪松拨通了发信人陈申的电

话。在中国摄影出版社的办公室里,两人一见如故。

通过陈申的讲述,方大曾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

1912年7月,方大曾出生于北京东城区的协和胡同,父亲

在外交部工作,家境殷实,他从读小学时开始迷上了摄影。

18岁,方大曾考入中法大学,在此之前,他发起并组织

了我国北方第一个少年摄影社团。

毕业后,方大曾在天津的“中外新闻学社”担任摄影记

者,工作半径从天津延伸到唐山、北戴河、秦皇岛一带,他

关注着动荡的时局,用手中的相机和笔记录时代。

1936年绥远抗战爆发时,方大曾到前线采访,活动于长

城内外,从那时起,他所发的报道均署名“小方”。

陈申告诉冯雪松,方大曾的妹妹方澄敏至今保存着哥哥

留下的近千张底片,他发来那份传真,就是想寻求合作,将

这些底片出版成书。

在陈申的引见下,冯雪松见到了方澄敏,那一年是1999

年,85岁高龄的老人听到哥哥的名字,眼眶顿时湿润。

记忆中,哥哥身材高大,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总是露出纯

真的光芒,他好像天天都是乐呵呵的,又好像从不知疲倦。

方大曾很喜欢用小方这个名字,他曾说,“方”者,刚

正不阿也,“小”则有谦逊之意,“我就是要做一个正直、

于国于民有用的人。”

每次离家去拍摄,他总是一把雨伞、一条毛毯、一个背

包,一架相机就离开了。1935年,方大曾在报道绥东战争时

照了一张头戴钢盔的照片寄回家中,上面写着:“母亲大人

存念——儿小方摄于1935年冬时执行摄影工作。”

一家人知道,从那时起,方大曾就决心献身于自己喜爱

的新闻事业,而不管是在天涯海角了。

Page 22: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这位战士只有16岁,高个儿,大眼睛,脸色红润。他身背大

刀、步枪,手里拿了日本军官的指挥刀和望远镜,笑得嘴都

合不拢呢。”

此时,一颗炮弹突然在他们附近爆炸,方大曾却不屑一

顾,接着说:“今天真是不虚此行。”

那日下午,日军的飞机在长辛店上空投炸弹,并用机枪

扫射,紧接着就开始了重炮轰击。此时的方大曾依旧在采访,

与他同行的《实报》记者宋致泉后来回忆说:“炮声震耳欲

聋,县府办事处的玻璃窗全都被震碎,长辛店对外联络的电话

已无法接通。小方还跑在最前面,拍摄平汉铁路上的将士。”

这就是方大曾,为了目击真实的战争,他不惜离炮火近

一些再近一些,不到万不得已,绝不离开。

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方大曾的足

迹遍布长辛店、保定、石家庄、太原和大同,几乎哪里有战

斗,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用文字和图片把战争的第一手资

料向世界传播。

在业界,小方拍摄的战地影像和生动文字也引起了轰动,

他成为了报道爱国救亡运动的名记者,曾一度与范长江齐名。

记 忆M E M O R Y

记 忆M E M O R Y

第一位赶到现场的记者我站在卢沟桥上浏览过一幅开朗的美景,令人眷恋,北

面正浮起一片辽阔的白云,衬托着永定河岸的原野,伟大的

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

(方大曾《卢沟桥抗战记》)

读到这段文字时,冯雪松已在北京图书馆过刊库的卷帙

浩繁间“泡”了几个月,伴着纸张霉变的味道,他终于在

1937年8月1日出版的《世界知识》杂志上找到了第一篇报道

卢沟桥事变的新闻通讯——《卢沟桥抗战记》。

捧读这本早已发黄变脆的杂志,漫天战火和那个热血青

年小方似乎又浮现在眼前:

1937年7月7日,在北平家中得知日军进攻卢沟桥的消息

后,方大曾决定前往卢沟桥。7月10日早晨,他整理了相机和

胶卷,带着简单的行李,与母亲和妹妹匆匆告别。

当时的北平已处于一片恐慌之中,许多京郊外的老百姓

为了躲避战火,源源不断地涌向城里,战争已经离这座城市

越来越近。

方大曾在战地笔记里写道:“十日清晨,记者骑自行车

前往卢沟桥……在丰台岔道口,我被几名日军截住,我身边

的相机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他们怀疑我是中国军队的高等侦

探,理由是新闻记者没有勇气到日军方面来;我递上一张名

片,加之态度自若,这个猜疑也就消除了。一小时后,我被

放行,穿过涵洞,再行了一里多路,就到了宛平城下。”

城东门紧闭着,西门开了—半,方大曾抓紧时间拍照并

了解战况。正午十分,他忽然听到了两个消息,一是大井村

又被日军占领,二是日军有四五百人又从丰台出动,向卢沟

桥进发。

离开宛平城,方大曾登上了战火暂息的卢沟桥,一路向

西往长辛店而去。望着桥两端随时可能重燃的战火,他不由

得感叹:“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

发祥地了。”

此时,卢沟桥西端的桥头已布满了我方军队的沙袋。方

大曾被守军拦下,细细盘问,听说他是从北平来的,士兵们

急切地问:“日本兵撤退了没有?”方大曾告诉他们,非但

没有撤退,还在增援之中。士兵们听后都极其愤恨。

从卢沟桥到长辛店的五里路,是平汉铁路的要道,南下

北上的列车因为战事全止于此。在一条街的尽头处,排列着

众多阵亡的士兵尸体,当地老百姓告诉方大曾:直奉战争时,

在长辛店打了三天三夜,也没有死那么多人。

抵达长辛店后,方大曾才意识到自己是卢沟桥事变发生

后第一位赶到现场的记者。当他见到这次战役的直接指挥官吉

星文团长时,对方的手里正拿着一份电报,匆忙对方大曾说:

“前方很紧,日本兵恐怕又有新的动作。你还回不回北平?”

战事确实越发紧张了,在一座高坡上,方大曾看到了许多

对准人力车夫、矿工、码头工人,以及那个时代被大多数人

忽视的底层劳动者。他怀着悲悯为平凡的劳动者留下影像,也

为那个时代最真实的中国留下珍贵的见证。

冯雪松曾两次坐上长途汽车来到河北蠡县,那是方大曾

发出最后一篇报道的地方。

1937年,在长辛店遭遇大轰炸之后,方大曾、陆诒和宋致

泉徒步七十多里才挤上火车,前往保定与前期到达的范长江

汇合。

早在绥远抗战前线报道时,方大曾就与范长江相识,他

视范长江为偶像,范长江则对方大曾的勇敢和机智十分称道。

1937年8月8日,日军占领北平后,范长江接到了方大曾

的信:“我的家在北平陷落了,我现在成了无家可归的人,

我想找一家报馆做战地记者,请您为我找一个岗位。”

在范长江的举荐下,方大曾成为了《大公报》特派记者,

开始了平汉沿线的战地报道。

1937年9月18日,方大曾在保定东南的蠡县向上海寄出了

通讯《平汉线北段的变化》,并寄信给邯郸的亲属,表示要

继续北上。此时,河北涿州已经沦陷,保定危在旦夕。

在上海工作的方大曾的姐夫,几乎每天都要买一份《大

公报》,因为只有通过报纸,一家人才能了解小方的行踪。

那一年的9月30日之后,他们再也没有读到过“小方”的

报道,方大曾从此杳无音信。

后来,妹妹方澄敏在重庆听人说,1937年9月在太原的

“九·一八事变”纪念会上碰到过小方,当时他说,会后就

动身再去前线,可从此再也没有人见到过他。

在蠡县拍摄时,冯雪松想看一看方大曾最后寄发稿件的

地方,无奈时隔半个多世纪,当年的战时邮局早已不见踪迹。

冯雪松隐约觉得,保定也许是方大曾最后牺牲的地方。

然而,方澄敏从不这么认为。退休后,她将所有的精力

全部投入于方大曾作品的整理。哥哥留下的近千张黑白底片,

成了她全部的精神寄托。

拍摄纪录片时,坐在轮椅上的方澄敏将哥哥的照片举在

胸前,眼泪无声地流过她的面颊。

方澄敏相信,她还能听到哥哥回来,关上门,然后喊她

的名字。

对方大曾的寻找从没有画上句号,有关他的未知还有许多。

在完成《寻找方大曾》的纪录片后,冯雪松又将自己寻

找方大曾的经历写成了 《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一书。而方

大曾留下的近千张照相底片已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典藏。

冯雪松告诉记者,16年来,方大曾成了他放不下的心事,

他想把这本书的收入所得设立一个“方大曾基金”,鼓励和

帮助同方大曾一样有勇气、有贡献的新时代的年轻新闻人,

期待着方大曾的精神在更多人的身上延续。

永远的等待“我相信他不会有问题,因为他的机智,足以应付非常

事变,他的才能也应该为中国新闻事业,中国民族解放事业,

多尽些力量。但是去年保定战争之后今天已经快一年了,我

们还看不到我们这位硕壮身躯、红润面庞、头发带黄斯拉夫

型的青年新闻战士!”

(范长江《忆小方》)

1999年,去拜访方大曾妹妹时,冯雪松见到了那些由粉

色纸袋精心包着的底片。阳光下,他小心翼翼地举起底片一

张张端详,一刹那,仿佛开启了时光的潘多拉之盒,他看见

了方大曾背着相机走过的一个个历史瞬间,也看到了六十多

年前真实的中国图景。

从那一刻起,冯雪松决定拍一部纪录片,寻找并纪念消

失的方大曾。

他沿着方大曾的足迹,一路寻访,从北京、保定、石家

庄、太原、大同,到蠡县……在两千多公里的路途中,查阅

每一处的地方志,寻觅、采访每一个可能与小方有关的人。

在许多个梦中,冯雪松几乎就要触摸到真实的小方,但

一伸手又觉得遥不可及。而在现实中,寻人不得、经费短缺、

线索中断的种种困境,也令他在希望和失望中反复游走。

每每感到失望时,冯雪松都会从小方留下的影像中汲取

力量。那些黑白影像深深打动了他,也触动着他这一路采访

过的许多人。

小方是一名优秀的战地记者,更是杰出的摄影家,他的

作品从来没有同时代摄影家们的唯美主义情调,他总是将镜头

离炮火近一些再近一些“十日下午开始的二次总攻,日军仍未能得逞,反而遭

了比第一次战役的更大的损失,计两次战役死伤达二百三十

名之多,而我军伤亡则为一百五十余人。二十九军在这次抗

敌战争中,其悲壮热烈,实非笔墨所能形容。”

(方大曾《卢沟桥抗战记》)

在提笔写下长篇通讯《卢沟桥抗战记》的日子里,方大

曾度过了自己25岁的生日。

在小方的笔下,战争的惨烈直刺心脾,即使70年过去了,

仍然让人心有余悸,仿佛那一切就发生在眼前:

“在日军二次进攻的夜里,我军有一排人守铁桥,结果

全部牺牲,亦未能退却一步。及后援军赶到,始将铁桥再行

夺回。一个伤兵告诉我:他在那天参加夺桥的战役,他冲到

日军的战壕里,把一个敌人用刺刀扎死,没有急把刺刀拔出

来的时候,旁边的一个敌人把他左背刺伤,他就放弃了枪,

右手从背上拔出大刀,立刻把刺他的那个敌人斩去半个头,

并且接连着还杀伤两个敌人……”

一边完成通讯,方大曾还一边抓紧时间冲扩、整理在战

地拍摄的照片,《日军炮火下的宛平》《抗战图存》《为国

捐躯》等专题摄影报道被国内外多家报纸、杂志、画报采用,

这些照片也成了日军暴行的铁证。

1937年7月28日清晨,再次奔赴卢沟桥时,方大曾已不再

是孤身一人,与他同行的还有 《实报》 记者宋致泉,及《新

闻报》记者陆诒。

在50年后撰写回忆录时,陆诒仍清晰地记得方大曾当时

的样子:“小方身上挎着架相机,头戴白色帆布帽,穿着白

衬衣和黄短裤,足蹬跑鞋,年少、英俊,显得朝气蓬勃,精

力充沛。”

三人所坐的列车距离长辛店还有25里时,前线的炮声隐

约传来,方大曾‘噌’地一下从座位上跳起来说:“听,老

陆,这是中华民族争取解放的炮声!”

这一路,他再也坐不住了,隔了几分钟,又把陆诒拖到

车窗旁边,手指青纱帐起的原野说:“你看,我们的军队正

在向前线开拔!”

下车后,方大曾决定一个人沿铁路徒步前进,他笑着对

同仁们说:“我要去拍铁甲车在前线参战的镜头。”

两小时后,他从卢沟桥前线回来,告诉陆诒他们:“铁甲

车已经后撤了,我在前线为一个二十九军的青年战士照了相。

已经架设好的机关枪,路上的人都在往家跑。方大曾一心急

着回去发稿,可卢沟桥是不可能再去了,他不得不沿永定河

西岸绕道门头沟回去。

就在方大曾离开长辛店后,隆隆的炮声从卢沟桥方向传

来,激烈的战争又开始了。

Page 23: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记 忆M E M O R Y

记 忆M E M O R Y

当时,有人主张派飞机去轰炸日本,以血还血;有人认

为不能冒险行动,中国空军314架作战飞机,经淞沪会战、南

京战役已损失惨重。

1938年3月,汇集各方意见后,蒋介石制定《空军对敌国

内地袭击计划》,决定在5月中旬派空军突袭日本,但不投炸

弹而掷纸弹,即“散发传单”。

“当时中国的空军力量太弱,投放传单揭露日军侵华暴

行,以唤起日本民众反战的觉悟,这在其本土造成的影响会

比少量炸弹更大,也显示我中华民族不滥杀无辜之德威。”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瞿骏认为,纸弹轰炸战略是改军

事战为舆论战,意在用人道主义回应日本的侵略,以赢取世

界各国的声援,故称“人道远征”。

彼时,情势对我方并不利。瞿骏分析说,日本本土防空

戒备森严,部署了大量战斗机和地面防空部队。而中国空军

装备的飞机中航程最远的也不足1000公里,又无合适的战斗

机给轰炸机进行护航,“这样去日本执行空袭任务,等于

‘赤手空拳’。”

当时能做如此远距离飞行的飞机只有“马丁139WC”一

种机型,且仅有的两架马丁机都在外国志愿飞行员手里。考

虑到设备与技术的欠缺,国民政府准备聘请外籍飞行员执行。

“有个外国上尉飞行员答应了,不料他却以白人性命珍

贵为由,开出10万美元的天价!”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崇

明文史研究会副会长陆茂清说,几经权衡,国民政府决定,

改由中方飞行员来执行。

“得知此消息,父亲主动请缨,那年他30岁。听说那时

父亲还在发热,生着病,却一心想着去战场。”徐蓉兰说。

出生于崇明庙镇和平村的徐焕升,在家族人眼中,是聪

颖好学的榜样。他18岁从崇明中学毕业后报考医大,后来弃

笔从戎,投考中央军校交通大队,两年后被选送至中央航空

学校受训,以品学兼优奉派留洋,先后在德国、意大利航校

深造。

留洋之前,徐焕升曾回乡看望母亲等家人。陆茂清翻出

了当年的 《新崇报》,“报社访员专程采访了这位崇明老乡,

称他‘学识丰富,才力过人’,此君真有点眼光,给徐焕升

下了‘吾崇未来之军事人才’的定论,以此为报道标题,不

想预言成真。”

1934年徐焕升学成回国,先在航空教导队担任教官,不

久调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任蒋介石的座机驾驶员。

当时已是空军中尉的徐焕升不守着安稳,甘冒风险、主

动请缨去空袭日本,这在徐方看来,并不意外,“座机驾驶

员稳定是稳定,也有前途,却不符合堂兄原来的想法。他认

为,年轻人不能只求安逸、稳定,要有流血报国的精神。其

实早在请缨之前,堂兄已请求决战前敌,一直等待着机会。

他肯定是要上阵杀敌呢!”

当年这位气宇轩昂的空军青年军官,是航校高材生,出

洋深造过,飞行技术拔萃,其勇气和技术正是领衔“人道远

征”的不二之选。

很快,徐焕升的自荐被批准。之后,他奉命与选拔出来

的另7名优秀飞行员组成这支远征队:1403号长机由正驾驶徐

焕升、副驾驶苏光华、领航刘荣光、通信员吴积冲驾驶执行;

1404号僚机由正驾驶佟彦博、副驾驶蒋绍禹、领航雷天春、

通信员陈光斗驾驶执行。

厉兵秣马 出征之前写遗书八勇士集结于成都的凤凰山机场,由队长徐焕升带领,

展开了紧张的战前训练。

高度保密之中,远征队几乎每天晚上升空演练,试验战

机的全载重量与续航能力,熟悉越洋飞行的仪器使用,掌握

夜间无线电定向航行,一次又一次模拟投弹……

“队长飞行经验丰富,对我们言传身教;他人很好,待

我们像兄弟一样。”当年远征队的僚机通信员陈光斗,今年

已是101岁高龄,忆及往事,依然激动。

战友倾服他的专业技能。有人曾这样评价徐焕升,“在德

国学飞行的严格训练,使他的飞行技术奠定了优异的成绩,尤其

是海洋飞行更是他所擅长,东征日本就是道地的海洋飞行。”

策划轰炸方案时,困难重重,徐焕升充分发挥其所长,

在空袭之前完成了一系列准备。马丁机上没有定向仪,夜间

飞行要靠它来确定航向。经他协调,从中德合资的一架运输

机上拆下定向仪,移花接木至马丁机。

两架马丁机还有个先天的毛病——航程有限、挂弹量低。

据专家介绍,这种飞机配有两台775马力的发动机,最大速度

为343公里/小时,航程为900公里。“全程恐怕会超过这个数

字,安全返回有困难,有人建议先返回舟山加油,但敌机极

有可能追击。”陆茂清说,为了增大航程,徐焕升对飞机进

行了改装,把轰炸机的炸弹舱改装为一个大型的油箱。

徐焕升还邀集了几个电信好友,设计了一套陆空定向电

台连锁网,以弥补无线电导航的欠缺。为了保密,他还指令

战友专门编制了一套电文密码,据说这属中国空军的创举。

其间,投放的传单也已拟好,传单内容即由郭沫若和日

本反战作家鹿地亘用中日双语写的“告诫”(见文章开头),除

了这个告诫之外,还有《告日本工人书》。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远征队还在期盼一个好天气。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飞行员只能依靠目视飞行、导

航。所以,对日本轰炸就须选择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陆

茂清说。

5月正值长江流域梅雨季节,气候变幻莫测,我方又无日

本本土气象资料,只好逐日抄录东亚各地气象报告进行推测。

慷慨请缨 自组空军远征队“父亲为人谦逊,颇有儒将风范,他不喜张扬,不会主

动和子女讲起过去的事。”徐蓉兰这样评价他的父亲。

徐焕升的大女婿王大森也说,“我们问他,他也不多言。

说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徐焕升的谦和有礼,不仅家人常念在心,他的战友亦交

口称赞。老战友曾回忆,合影留念时,请他在第一排中间位

置,他一次次辞谢,坚持坐或站旁边、后排。

“堂兄从不提他当年的壮举,为官低调而清廉。”徐焕

升的堂弟、现已90多岁的徐方说,当年他曾投奔过任空军第

一联队司令的徐焕升。原以为堂兄当上了司令,住的是豪华

宅邸,哪知只是临时的公房,不起眼的房屋、平常不过的家

具,吃的也都是饭堂的家常便饭。

僚属、亲朋敬佩之余,用“只有成熟的稻穗是低垂的”

赞扬徐焕升。当年由他安排先行转移的军官,仍感念其“战

必争先,退必居后”之高尚风格,赞他足为“现代军人效法

之楷模”。

缄默、低调,掩不住当年的豪情与壮举。“战必争先”

要从徐焕升的主动请缨说起。

1937年12月,南京失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武汉成为

国民政府的政治军事中心和作战物资主要集散地。日本空军

加紧对武汉实施空袭和轰炸,并到处狂轰滥炸,整个中国大

地硝烟一片。

《大公报》曾这样写道:“敌派飞机到我后方各处,对

我无防御城市之人民,任意轰炸,破坏文化机关,残杀我医

院之病人,我全国上下人士,莫不切齿痛恨。”

这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

月光如辉,日本长崎的街头如往常一样平静。日本军政

官员正入梦乡,有些还酒酣耳热,突然警报响起,全城熄灯。

漆黑一片中,莫不惊慌失措,抱头伏地有之,被头裹身有之,

钻进马桶间有之,跳进井里躲藏亦有之,一式地屏息敛气,

狼狈至极;入睡了的长崎居民,来不及披衣,相继逃出房屋。

满街、满巷、满村、满市,都拥塞着慌乱窜逃的人群。

惊惶未定的日本军民惶惶不可终夜,惊吓至天明。他们

万万没想到,炸弹并没有如约而下,从空中飘落下来的却是

纸质传单。

一位寿司店老板拾起几张纸片,上面印着:“尔国侵略

中国,罪恶深重。尔再不训,则百万传单将变为千吨炸弹。

尔再戒之。”

这么多传单是从哪里来的?

这就是中国对日本的“纸弹轰炸”事件。1938年5月19日

晚,中国空军越洋空袭日本,投下百万纸弹后凯旋。这也是第

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阵营对日本本土进行的首次空袭。

当时,宋美龄专门为此次行动起了个名字,叫“人道远征”。

“领衔此次远征的,是崇明籍空中骄子徐焕升,也就是

我的父亲。”徐焕升的长女徐蓉兰说。

美国《生活》杂志曾评选刊登了二战中闻名于世的12名

飞行员的照片,其中就有担任这次“纸弹轰炸”行动的队长

徐焕升。该杂志明确指出,“徐焕升是先于美军杜立德轰炸

日本本土的第一人。”

“纸弹轰炸日本第一人”的远征传奇文/王海燕

Page 24: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记 忆M E M O R Y

记 忆M E M O R Y

也没想到头顶上的会是中国飞机,还以为是一次未被通知的

秘密军事演习,以探照灯略作照射应付了事。

陈光斗说,“所幸高射炮没有打我们。他们小看了我们,

以为中国飞机飞不过来,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准备。”

于敌人的迷离不辨中,两架飞机继续东飞,直捣敌国九州。

声东击西 半夜出征云里飞转机很快来了。据气象预测,1938年5月19日的天气有所

好转。徐焕升认为不能再等了,便向航空委员会申报,得到

了当日出征的答复。

此时,一份假电报“声东击西”掩护了远征。5月16日,

日军陆军主力进攻徐州。为迷惑日军,航空委员会发出空军

支援徐州的电报,又安排其他空军在陇海线东段一带侦察、

轰炸。日本空军果然上当,着力加强华北空防,暂时放松了

对东南沿海的空中控制。

5月19日,总部终于下达了“立即执行任务”的命令。

19日15时许,武汉基地,机组成员一身戎装登上战机。两

个小时后,降落在宁波。“因为从武汉到日本,再返回武汉

超过了马丁轰炸机的最大航程,所以飞机要在宁波‘转一次

车’补加燃油。”陆茂清说。

徐焕升等又一次仔细检查了机件各部,加足了油,确信

万无一失后,八勇士换上便服进城就餐,休息待发。据陈光

斗回忆,“那天晚饭大家都吃不下,互相也没说什么话。本

想再打个盹,但哪里还睡得着。”

23时,武汉指挥部传来命令:限于一小时内起飞。大家

摩拳擦掌,跃跃待发。

发动机轰鸣,徐焕升驾驶的长机滑动,尖啸声中头一昂

斜插云空,僚机跟着起飞。时为子夜23时48分。

天有不测风云,刚才还是明月当空,不一会儿,月亮钻

进了云里,基本上看不见地面,只能靠着仪表上的数据盲飞。

5月20日凌晨1时,远征队发回电报:“云太高,不见月

光,完全用盲目飞行。”

半小时后,月亮从云层中闪出。徐焕升拉起机头,一跃

而居云层之上,眼前骤然一亮,嘱僚机跟上加速飞行。指挥部

收到报告:“现在月光中成队飞行,目标明确,一切顺利。”

凌晨2时40分,两架战鹰已飞临日本领海上空。这时,海

面上出现五艘日本军舰,探照灯齐往天上扫。正巧来了片薄

云,徐焕升轻移机翼,如蜻蜓蜿蜒闪逝云端。日军舰船做梦

百万传单 如雪撒落惊敌胆2时45分,两架飞机飞临长崎上空。

灯光点点,徐焕升招呼佟彦博环飞一周,探明情形后发

号施令:“目标,街市路灯,投弹。”

炸弹仓开启,纸弹接踵被推出机舱,顿时化作万朵“雪

花”,纷纷扬扬,悄无声息地落满长崎的大街小巷。

陈光斗是通信员,也是负责扔“纸片炸弹”的人,“飞

机下面有个洞,没有自动投弹装置,只凭两只手往下丢啊,

一扎一扎的传单都是靠手扔的。”

长崎居民被飞机声惊醒,已有人发现飘落的传单,长崎

日军头目仓皇下令拉响警报,实行紧急灯火管制,探照灯在

夜空中乱舞,但为时已晚。

两机复排成一线,直上穹苍,按计划向北作大圆弧航行。

众城市灯光点点,一片沉寂,徐焕升通知僚机低空高速

飞行,乘敌不备,掠过明海、熊本、久留米、福冈、佐贺、

佐世保,每到一个城市,传单纷落如雪。

经约一个多小时,百万纸弹散发完毕,战鹰开始改向西

行。直到此时,日本的防空部门才大梦初醒,仓皇下令拉响

警报,全面实行灯火管制,照明弹高挂,探照灯齐开。

当年的《新华日报》上,载有徐焕升与佟彦博在飞机上

的一段精彩对话。

徐焕升:“你看他们慌得那样儿,到处都还亮着灯。”

佟彦博:“我们要真带着炸弹,那些城市准挨炸,电灯就是

目标!”

徐焕升:“有一片灯光突然灭了,哦,又有一片灯光熄了。”

佟彦博:“他们到现在才想起该做什么事呢!”

……

慌乱中,日军寻不到目标,又不知中国空军来了多少,

根本不敢应战,既未发射高炮,也未升空拦截。两架飞机已

不见踪影,脱离了日本领空出海。

按原计划,出征时间定在5月中旬的最后几天,可借后半

夜的晴朗月色飞行。“不料好事多磨,连日阴雨。父亲忧心

如焚,等待着时机。”徐蓉兰说。

出征之前,远征队队员曾被召见,征询其意见,“可再

考虑一个小时,做最后答复。”八勇士点头应诺。

“我们都是命提在手里的,没考虑过危险和生死,能参

加就觉得光荣,不会贪生怕死,因为害怕家人担心,没有告

诉家人。”陈光斗说。

“父亲和战友们认为任务太危险,可能一去没有回,所

以,出征前遗嘱都写好了。”徐蓉兰回忆道。

神鹰凯旋 人道远征震世界晨曦初露,祖国沿海城市灯火遥遥在望,八勇士抑制不

住内心的兴奋,彼此招手挥巾。

经浙东海面时,先是有日机拦截,后又有三门湾口敌舰

高炮发射。

陈光斗回忆说,日本人派飞机前来拦截,回程很危险。

“我们通过无线电通信确定日本飞机位置,才安全躲开。”

早上8时许,成功摆脱了日机的围追堵截后,两机分别着

陆在南昌和玉山,加油休息后,飞返汉口。捷报先已传至武

汉,国人眉飞色舞奔走相告。

11时20分,两架飞机安全降落在武汉王家墩机场。

当凯旋的战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大街小巷爆竹连天

响,万众仰望欢呼。徐焕生等八勇士摘下航帽出现在机舱口

时的欢腾胜景,徐蓉兰在照片上、报纸上回味不止一回。

据《大公报》记载,飞机场上每个人都快乐地跳了起来,

咧开了嘴巴,用帽、用手帕、用小旗、用喉咙,来表示衷心

的欢欣和对于这几位劳苦功高的空军将士的敬意。一名英国

记者以敬仰的口吻对中国同行说:“徐队长等都是绝对的英

雄,假使我是个女的,马上会爱上他们中的任何一个!”

5月22日,中共及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代表周恩来、王

明等来到空军政治部,热烈祝贺八勇士凯旋,并代表中共中

央赠送锦旗,上书:“德威并用 智勇双全”。

传单力量胜于炸弹。此次“人道远征”轰动了世界,各

国电台、报纸争相报导,予以高度评价。当时的《新华日报》

《大公报》《申报》等各大报都在头版醒目位置刊登了此新

闻事件。《申报》称:“冲破万里长空,完成神圣使命,神

鹰队长征三岛,散发传单不滥杀无辜,以正义人道告诫敌国

……”丰子恺还专门创作了漫画《百万传单乃百万重磅炸弹

之种子》刊登于《中国的空军》。

英美各国揶揄日本防空形同虚设。英国报章说,“中国

空军来去自如,足见日本空防不可靠,今后日人不得安宁,

所谓大日本帝国固若金汤的空防,不过贻笑大方而已。”美联

社评论,“中国空军远征日本的成功,证实中国实力甚强,

决非日本所能击败。其投下的是传单而非炸弹,堪称仁义之

师。”

“人道远征赢得了心理战、舆论战的双重胜利。”瞿骏

说,尽管这次被称作“人道远征”的空袭,没有改变日本侵

略中国的行径,但彻底打破了“大日本神圣领空不可入袭”

的妄言,同时,振奋了中国将士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也体

现出我们泱泱大国先礼后兵的慈悲胸怀。

徐焕升领衔人道远征的传奇,在上海人看来倍是亲切而

励志,“其精神、业绩永载抗战史册,令我崇明人引以为荣!”

陆茂清动情地说。

1984年3月4日,拥有传奇人生的徐焕生,逝世于中国台湾。

备注参与“人道远征”的8位勇士,有4人在随后的抗日战场

上牺牲,他们是27岁的苏光华、29岁的吴积冲、31岁的雷天

春和32岁的佟彦博。

Page 25: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风 俗C U S T O M S

风 俗C U S T O M S

龙舟竞渡:大众狂欢今胜昔浙江建德新安江,钟灵毓秀。去年,一场“C9高校建德

新安江龙舟赛”在这里举行,汇聚了北大、清华、复旦、浙

大等国内9所高校的学子,百舸争流,共致青春。今年7月,

这项被称为“学霸赛龙舟”的赛事,再次上演。

“因为是身边的同学在比赛,看他们奋力拼搏,有一种

向上的力量,也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参与感。”清华大学的一

名学子说。

一项年轻的赛事,一群年轻的人,把传统文化和竞技健

身结合起来,让古老的龙舟焕发出青春的风采。

其实,赛龙舟自古有之,是端午节一项重要的大众活动。

相传,赛龙舟源于古时楚国。人们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而

去,争先恐后划船拯救,后来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便于

每年农历五月五以划龙舟来纪念。

到了隋唐时期,赛龙舟蔚为壮观。《隋书·地理志》中

说:“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

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

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

喧振水陆。诸郡皆然,而南郡尤甚。”可见,当时龙舟赛已

经演变成“观者如云”的节日娱乐活动。

龙舟竞渡在明清时期愈演愈盛,规模越来越大。据《武陵

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

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

十八日送标”,还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标者”。

清代民间还出现了端午游船之娱,演变成更为普及的节

日活动。清代《白雪遗音》岔曲唱道:“浮瓜沉李,水阁凉

亭,阵阵荷风划龙舟。夺桥竞彩相争胜,锣鼓叮咚采莲歌,

悠悠扬扬真好听,燕语莺声。”这正是这种风俗的反映。

如今,在水域丰富的地区,端午竞渡的风俗仍在延续;

其他地区也出现了新的节日风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表

示,人们不仅重视端午节的家人团聚,还在端午节发展出赛

诗会、游园会等公共活动。端午节的新节俗正在形成过程中。

当下,社会生活日益丰富,人们也许不会都去参与端午

龙舟赛。但作为节日符号,民俗活动通过媒体发酵,依然能

传递节庆的欢愉,唤起大众心中的古今情怀。

端午诗会:吟诵名篇念先贤2013年,已经举办3届的“中华龙舟大赛”做了一个新的

尝试:和新浪微博合作,推出“端午诗会”活动。这种把新

媒体和传统诗词歌赋结合在一起的形式,新颖便捷,吸引了

上万人参与。

端午节说到底是一个文化节,龙舟也好、粽子也罢,都

是形式,最大的文化内核在于纪念屈原。而屈原是谁?爱国

诗人。因此,端午节又是中国的诗人节、爱国节。

诗歌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不言而喻,大部分刚学会说话的

孩子,最先接触的文学作品可能就是中国古诗。

屈原之于中国诗歌,可以说有很多开创性的意义。他让

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

的奠基人。他创造的“楚辞”,与《诗经》并称“风骚”二

体,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是很久以前的诗人,但也是属于未来的诗人,他

用诗歌来表明自己的心迹,表达自己的真情。”苏联汉学家

费德林认为,在《诗经》的无名作者之后,中国文学史上首

屈一指的就是屈原了。“他是第一位有创作个性的诗人。”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

确定屈原和波兰的哥白尼、法国的拉伯雷、古巴的马蒂一起,

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相传,古时文人就有举办端午雅集,以纪念屈原的活动。

端午当天,文人骚客身着汉服,相约于林泉山水之间,身佩

香囊薰苍术白芷,饮雄黄酒吃糯米粽,曲水流觞,吟诗作画。

如今,诗会几乎是端午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人

们吟诵诗歌,一方面是纪念先贤,另一方面是停下匆忙的脚

步,回归内心的真实。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表示,还可以更多地利用新技术,

把传统活动和互联网相结合,将“传统的节日”“中国的情

怀”和“人生的意趣”相融合,形成既连接传统又符合当下

时尚的新节俗。

重温传统:祈愿生活更美好端午节怎么过?在很多人眼里,端午节是3天假期,可以

短途出游,也可以和家人朋友聚会、唱歌,放松身心。当然,

大部分人都可以参与的还是“吃粽子”。

萧放认为,端午粽子是节令美食,也是文化象征物。在

六朝以前,粽子是夏至的节令食品,它象征着阴阳的互相包

裹、阴内阳外,人们吃粽子是“辅替时节”。后来,粽子移

到端午,意义如前。所以,人们将端午节称为“粽子节”也

很自然。我们可以省略许多节俗内容,但最后那个粽子还是

不能省掉。它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是内涵的依附,文化形式

与文化内涵相互依存,不能轻易改变。

民俗学者表示,如果仅仅把过端午节看成是3天假期,就

是吃粽子,那就误解了国家将其设立为法定节假日的初衷。

端午节还有很多美好的习俗,比如插艾叶、挂菖蒲、悬钟馗

像、比武、击球、荡秋千等。

但是,一些习俗的确已经远离现代生活。比如插艾叶和

挂菖蒲,现在大城市的孩子很少有见过艾叶和菖蒲模样的。

缺乏了生动的载体,这些习俗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变成了一句

空话。

“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

许许多多美丽的习俗,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一代代人

的心灵获得美好的安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

说,“端午节也不例外,这个节日的一些习俗承载着人们对

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祝福。”

冯骥才认为,有些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现在看来已过时,

但如果不曾知道这些习俗,不妨去重温一下传统。重温不是

模仿古人,而是用心去体验传统的精神和情感。“传统是对

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

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端午:从纪念先贤到大众节庆文/赖睿

吃粽子、划龙舟、挂菖蒲……伴随着这些熟知的习俗,端午节已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发轫于农耕时代,寄托着人们对农业生产的祈求,对家庭团聚的渴望。进入现代社会,传统节日虽然有所消解,但近些年又在逐渐复苏。一些被忽视的习俗重新得到重视,也有新的变化,融入了时代特征。

端午节以其纪念先贤、避瘟健身的精神内涵,在历史流转中演变出许多大众性的节庆活动,并内化为全民的情感体验,成为共同的文化记忆。

Page 26: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迈进之一:传统与现代澳门,一座兼容并蓄的城市,它传承了中国的传统,又

汇聚了全球的现代元素。我们可能很难理解,在这样一座高

度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却有着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久远、规

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集中的历史城区,2005年被列为世界

文化遗产。而走过金碧辉煌,我们依然可以流连于香火氤氲

的寺庙和民居,感受其中浓郁的传统气息。

殡葬行业中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也正是本次AFE论坛所

讨论的重点话题之一。殡葬之于现代社会,一方面是对传统

的沿袭,让人们从中找到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属,而另一方面

则是对时代的映照,从中不断演进着新的习俗和文化。正如

福寿园国际集团总经理王计生在演讲中表示:“对于传统的

改变,需要我们在实际和实践中去研究,去思考、去执行、

去创新,在不脱离传统价值的基础上,向更多的人去传达新

的理念。”

此外,国际殡葬协会第一副主席、南美殡葬联合会主席

Teresa也比喻说:“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如同烹饪的佐料,适

度、平衡才有味道。”而澳大利亚“天堂地址”网站创始人

Dereck则提出,保护传统、保留传统的最好做法,就是让传

统“当代化”。

域 外O V E R S E A S

域 外O V E R S E A S

2015年5月12日—14日,亚洲地区最大的殡葬博览暨

国际会议——AFE亚洲殡仪及墓园博览暨会议在澳门旅

游塔会展中心举行。福寿园国际集团参加了本次博览及

会议,并在博览会上首次以“生命之花”全新VI形象亮

相,向全球殡葬业同行展示了福寿园“感知生命 绽放人

生”的品牌理念和文化表达。

福寿园国际集团总经理王计生发表AFE2015国际会议的主题

演讲《迈进一步 与众不同》,他提出思维和观念的转变,并

思考行业未来在价值、尊重、纪念、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方向。

伊华副总经理则参加了论坛峰会的讨论,并在《爱的家园 依

然有你》演讲中分享了福寿园与社会组织(上海市癌症康复

俱乐部)公益合作的案例,探讨殡葬行业的社会责任与价值。

A : 福 寿 园 国 际 集 团 参 会 人 员 在

2015AFE福寿园“生命之花”展位

上合影

B:福寿园国际集团总经理王计生主

题演讲《迈进一步 与众不同》

C:福寿园国际集团副总经理伊华

(右2)参加论坛峰会

D:国际殡葬协会第一副主席、南美

殡葬联合会主席Teresa:现代与传

统的结合

E:澳大利亚“天堂地址”网站演讲

A

C

B

D E

迈进一步 与众不同文化视野下的澳门与AFE

文/晏宜亮

Page 27: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迈进之三:贸易与交融主教山教堂的海涯圣母之像,无碍于山下妈阁庙的香火

繁盛;大三巴牌坊这样的西式教堂残壁,也会刻有汉字警句

和中国石狮。这就是澳门的历史,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

都见证了文化之间“不同而和”。如今的澳门,是中西经济

贸易发展的结果,也是深层次文化融合的表现。

王计生总经理说:“我们所做的不是商品的贸易,而是

观念的贸易,是思想的碰撞与交融。”本次AFE也正是这样

一个多元、包容、彼此尊重和共融的平台,各国代表从个性

化服务、客户体验、火化趋势、环境保护、数字化科技、社

交媒体等多个方面发表意见并互相沟通。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缔约性NGO机构,国际殡葬协会

今年计划开始收集和保存全世界的殡葬服饰遗产,为此,国

际殡葬协会第一副主席Teresa希望能够与中国殡葬协会一起

合作,共同推进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此外,俄罗斯殡

葬协会主席Yakushin也与王计生总经理商讨俄罗斯殡葬文化

博物馆与福寿园人文纪念馆的互访与合作,俄罗斯殡葬协会

一行将在AFE会议结束后前往上海福寿园,进行进一步的考

察和交流。

迈进之二:偏见与重建一座鸟笼式的普京大赌场曾经是澳门醉生梦死的象征,

人们只知道“东方的蒙地卡罗”,却忘记了澳门也是一座属

于世界交通史、贸易史和文化史的历史名城。而今天,博彩

业的税收已降到澳门全部财政收入不到一成半,通过文化、

旅游、会展、贸易等跨领域的协作,澳门正朝着一个国际性

的“文化之都”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形象。

如果做个类比的话,殡葬行业特别是中国殡葬业,也在

普遍的偏见中被固化的观念所禁锢,忽略了其自身在精神方

面的意义。为此,我们需要为殡葬融入更加多元、创新的元

素,让这个行业获得更多的价值体现,成为社会生活重要的

一部分。譬如曾经备受争议的纸扎,就在台湾SKEA公司的文化

创意下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SKEA在博览会上所展出的“天

堂纸扎”,有衣橱里女孩的舞之裙,有弟弟最爱的滑雪雪具,

有爸爸院子前的樱花树,甚至可以营造出起居角落里一处最

微小的光……所有一切的呈现,都如同童话般化为人们温情

满溢的回忆。

此外,来自荷兰的Jewel Concepts公司在本次AFE博览上

首次推出“殡仪珠宝”概念,让殡葬行业跨界珠宝领域。通

过高超的技术和手工艺,他们可以将逝者的手印、脚印或者

面部轮廓加工到珠宝上,让这种更趋向于生活化和个性化的

佩饰,承载思念,陪伴一生。

域 外O V E R S E A S

域 外O V E R S E A S

H IF G

F:天堂纸扎:在爸爸的院子前种一棵

樱花树

G:私人订制“殡仪珠宝”

H:福寿园国际集团总经理王计生

(左)、副总经理伊华(右)与蒙古

殡葬协会主席Ldermaa(中)合影

I:右起:福寿园国际集团总经理王

计 生 、 俄 罗 斯 殡 葬 协 会 主 席

Yakushin、国际殡葬协会第一副主

席Teresa、福寿园国际集团副总经

理伊华

Page 28: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无论是腰缠万贯的富翁还是一文不名的乞丐,都可在这里找

到容身之处。

东西方之间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而对于生与死观念也

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认为人的归宿是天堂吧,而我们却并

不这样想。也许正是观念的差别导致我们对墓园的理念和感

觉完全不同?

不过,在我们传统乡村的丧葬风俗,却有将逝去的亲人

葬在自家菜园、农田,与这奥本山公墓对于生死界域的破除,

或许有相似之处。传统乡村的坟墓似乎更近自然——逝去的

亲人,一直在看着自己的后人生息、繁衍、劳作。只是,这

种风俗在面对急遽发展的城市化列车,却被压得粉粹!如今

还有多少人,能够有回归自然、与活着的亲人朝夕相伴的福

气呢?生逢这人口拥挤而又变动不居的时代,多数人的归宿,

可能只是一只装骨灰的小匣子,冰冷地搁在火葬场里。

在中国,对墓地建设也是相当重视的,但建了之后呢?

墓地一年之中去的时候屈指可数,去墓园的也只有扫墓的亲

友,大多数时间都总是冷清寂寞,阴森萧索,绝不可能是公

众游览的地方。但国外很多公墓都被设计成公园,很多著名

的设计大师都参与其中的设计。

奥本山公墓(建立在1831年)是美国第一座“花园公墓”,

也是全国上下最为迷人的公墓之一。排排的墓穴会被草地覆

盖,并散布在树和花之间。墓碑、陵墓、雕像或简单的瓷板

是个人墓穴的典型标志。建园之时,美国内政部(主管部门)

就以这样的理念设计:既安葬死者,也为活着的人提供休憩、

郊游的场所,因此,奥本山公墓也是美国第一座墓园公园。

这座墓园,从1831年开设以来,集中了波士顿地区的很多

名流,如巴克明斯行·福勒、亨利·沃兹渥斯·朗费罗等传奇

人物都选择了让自己的灵魂栖息于此,哈佛大学的很多教授,

死后也多葬于此。当然,这并不是名人政要才能享有待遇,

美国第一座花园公墓——奥本山公墓来源:筑龙景观

域 外O V E R S E A S

域 外O V E R S E A S

Page 29: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风 水F E N G S H U I

风 水F E N G S H U I

西晒窗贴隔热纸一般来说,西晒的房子午后室温偏高,一到夏天就闷热

不已。如果从下午西晒时间就开启空调,一个夏天累积下来,

电量消耗可是相当惊人!现在市面上有一种隔热纸,能够阻

绝紫外线和热辐射,贴在西晒窗的窗面上,可以降低室内温

度2~3度不等,加装之后,估计可以节省20%的冷气电费。

安装隔热窗帘隔热窗帘能有效地阻隔热度、调节光线,有条件的家庭

可以在窗户上多安装一层隔热窗帘,夏天拉好窗帘就能阻隔

外界热量进入室内。窗帘能有效拒热,白色窗帘或百叶窗能

够阻挡阳光中40~50%的热量;厚窗帘或竹帘,虽然会影响

视线,却能阻挡60~80%的热量。最重要的是,装上窗帘后,

光线较暗的房间感觉会比实际温度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要清扫整个房间,让房间内的布置尽量整洁、明快,减

少杂物的堆放,也帮助室内空气的流通。另外,室内外的通

风也要注意时间段。由于夏季白天室外气温较高,如果室内

门窗大开,外面的阳光和热量会直接“袭击”室内,使室内

温度迅速飙升。因此,尽量在早晚凉爽之际开启门窗进行通

风。

浅淡色彩营造清凉感觉要让居所看起来清爽凉快,可采用以白色为主调的布置。

白色不但能增加空间感,还能营造明快宁静的气氛,让人情

绪稳定。另外,有意识地增添一点冷色,也能令人在视觉上

觉得畅快。入夏购置一些色调清凉的饰物摆设,是最省钱有

效的一招,如为台灯换个白色灯罩、在洗手间放一套冰蓝色

的沐浴用具等。

换上造型简洁、色调偏冷的家具家具摆设也是影响室温的一个因素,布艺、皮质等家具

在夏季会让人觉得闷热。要想让家里更凉快,不妨多更换造

型简洁、色调偏冷的铁艺、藤制以及玻璃家具。不仅在视觉、

触觉上让人感到凉爽,还可以吸收室内部分热量,辅助降温。

选择舒适透气的凉席在床上铺凉席是传统的降温法,可选择的凉席、枕席的

材质有草、亚麻、竹纤维等。夏天容易出汗,卧室寝具尽量

选择那些天然、透气、环保的纺织品,例如纯棉、亚麻、竹

纤维、莫代尔等材质,具有较强的吸湿性,触感舒适柔软,

长时间使用也能保持清爽。

在家中摆放绿色植物注重绿色植物和屋内水分的问题也很重要。在室内培植绿

植,不仅让人赏心悦目,还能调节室内空气,同时,绿色有平

定心绪的作用。炎炎夏季在家里多放置一些植物,有一定的降

温作用。居住在顶楼或家有阳台、露台的读者,可尝试“垂直

绿化”,将攀沿植物栽种在墙壁、阳台、窗台、屋顶、棚架等

处,改善闷热的居住环境。

更换低瓦数的冷光节能灯如果室内灯光太亮,特别是一些家庭选择了暖光灯,会

使人感觉室内较热和烦躁。可在保证必须的阅读亮度的前提

下,使用局部照明台灯和落地灯,用低瓦数的冷光灯替换暖

光灯。柔和的灯光能为夏季带来清凉的感觉,还可省电。

避免多种电器同时使用许多电器都可以发出热量,如冰箱、电灯。如果你仍旧

使用着空调,最好不要在空调机旁边放上大型的电器,如电

视、电脑什么的。因为从这些电器中发出的热量,会导致空

调长期的运行。这些电器才是使你房子变热的关键。所以业

内人士建议,除非你真的需要它们,不然的话,还是关掉吧。

室内利用风扇和水蒸发降温例如室内用湿拖布擦地后开启吊扇,使地面水分蒸发吸

热;在墙角处放上一盆水;也可在风扇前置一盆凉水,开启

风扇使水分蒸发出凉风,这样均可起到降低室温的作用。这

种方法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每到炎热的夏天,因为高温,人们很容易焦躁、不安,从而对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在降温解暑的同时,让我们营造更加清爽的环境,也让夏天的运势更吉祥、更顺畅。

炎炎夏日:清爽好风水

Page 30: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死亡真的是终点吗?它有哪些哲学之谜?为什么说永生是件坏的事情?我们终将死去这个事实,会怎么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为什么说正是死亡,让有限的生命成为宝贵?柏拉图说:“哲学是死亡的练习。”《福寿人文》近期陆续

连载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死亡》,带我们思考人生最重要的课题——死亡。

柏拉图:关于灵魂的不朽(二)耶鲁大学哲学教授Shelly Kagan

理念的永恒普通的物理对象与理念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柏拉图

式的理念不存在于经验世界,它在一个不同的领域,超越了

空间和时间。另一个区别是:不同于普通的事物,理念是绝

对的。它们是永恒的,永远不会改变。举例来说,圆形的实

体可能会产生或消亡,但圆本身不能被毁灭或改变。圆自身

的本质始终是完全恒定的,永远不会改变,它是永恒的。同

样,鹅的数量可能会增加或减少,但数字17的本质永远不会

改变。它永远是奇数,永远比16大1。(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17=16+1。)类似地,还有其他各种理念。

相比之下,物理对象是不断变化的。事物可能在某一时

间矮小,但在另一时间变得高大;在某一时刻丑陋,但在另

一时刻美丽。想想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它开始时是丑陋

的,但后来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毫无疑问,它后来死

了,不复存在!)但美本身没有变化。绝对的正义永远不会

改变,绝对的善良也永远不会改变。不同于经验世界,理念

是永恒的、不变的。事实上,你越是从柏拉图式的视角来思

考日常世界,我们生活的世界看起来就越疯狂。它几乎是荒

谬绝伦的矛盾。

柏拉图认为它的确是疯狂的,就像梦一样。当你陷入梦

中时,你不会注意到这一切是多么疯狂。但如果你后退一步

反思它,你就能够意识到,“好吧,让我们看看,我在吃一

个三明治,突然三明治变成了自由女神像,只不过自由女神像

是我的母亲。她飞过大海,实际上她只是一根意大利面条。”

这就是梦。当你深陷其中时,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是合理的。

你身处其中,从来没有注意到其中的矛盾。但是当你退后一

步,你就能够看到矛盾了,然后你说:“这太疯狂了。”柏

拉图认为经验世界之中有着那种疯狂和矛盾的事物,只是我

们通常没有注意。“他是一个篮球运动员,所以他真的很高;

可他只有6英尺(合1.83米——编者注)高,所以对于篮球运

动员来说,他真的很矮。这是一只小象,所以它真的很大;

但对于象群来说它是一只小象,所以它真的很小。”

世界在不断流转——这是一个柏拉图式的表述——从一

种理念到另一种理念,它难以理解。相比之下,心灵能够准

确地领会柏拉图式的理念:它们是稳定的、可靠的,就像法

则一样。它们不会改变,它们是永恒的。这就是柏拉图式的

观点。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第五章

论 坛F O R U M

Page 31: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理念本质的论证好,我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柏拉图式的构想。苏格拉底

告诉他的门徒们,心灵可以领会永恒的理念,但要做到这点

它必须摆脱肉体的影响。所以,哲学家——那些训练自己轻

视自身肉体享乐和贪欲的人——欢迎死亡的到来,因为那时

他将真正从肉体中分离出来。

此时,围绕对话的明显困惑是:当肉体的死亡发生时,

我们怎么知道灵魂不会随之毁灭?这是很自然的担心。或许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使自己免受肉体的影响,而不用

彻底切断两者之间的联系。如果你把它想象成橡皮筋,也许

橡皮筋抻得越开越好,但如果你抻得太开,橡皮筋断了,就

不是好事而是坏事了。我们需要肉体,这样才能够继续思考。

我们想使自己从肉体的干扰中解脱,但又不希望肉体死去,

因为当肉体死亡的时候灵魂也随之死去了。正如我们之前注

意到的,即使我们是二元论者,即使灵魂是不同于肉体的事

物,从逻辑上讲,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肉体被毁灭了,灵

魂也会被摧毁。

所以,苏格拉底的朋友们问他,我们怎么能相信灵魂会

超越肉体的死亡?更确切地说,我们怎么能相信灵魂是不朽

的呢?这是引出一系列论证的问题。

《斐多篇》的结局《斐多篇》以苏格拉底之死结束。他喝下毒芹,平静地

死去。这是西方文学上最伟大的死亡场景之一,我读到它的

时候总会被感动。因为对话录中关于苏格拉底的最后一句话

是:“凡是我们所认识的人里,他是最善良、最有智慧、最

正直的人。”(对《斐多篇》的引用来自格鲁贝的译本,哈

克特出版社,1977。)

在结尾到来之前,《斐多篇》中铺陈了大量的对话,其

中一些试图去阐释并证明理念论,一些试图去批评对立的形

而上学观念。就在结尾之前,在死亡场景之前,有一段很长

的对话,其目的似乎是想说明我们大多数人对现实本质的理

解都是错误的。(如果你读过柏拉图之后的对话录《理想国》

的话,它应该会让你想起那个洞穴的比喻。)

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我们的焦点都要放在构成对话核心的

那些主张上。这些主张正是苏格拉底捍卫他的信念,相信他会

永生,他的灵魂是不朽的。不难理解,苏格拉底的朋友和门徒

们怀疑这可能不是真的,所以对话的核心包含了一系列苏格拉

底试图阐明他相信灵魂不朽的论证。这就是我想关注的部分。

然而,即使在这一部分,我也必须有所取舍。讨论苏格拉

底的所有论证将占据太多篇幅,相反,我要关注两个最有趣的

论证。其他论证可能会对柏拉图的形而上学观,提出更多有关

背景知识的要求,至少有一个论证引出了现今哲学家们所称的

模态逻辑的专业区别。不过,我向你保证,我不认为任何自己

要传达的论证是成立的。

灵魂的分离现在,我的目的不是论证或反驳有关抽象实体的柏拉图

主义。正如我在谈论数学的例子中所说的那样,这不是一个

愚蠢的观点,即使柏拉图主义不是一个我们可以自动接受的

视角。所以,为了讨论之便,让我们简单地假设,关于理念,

柏拉图的观点是正确的。我们仍然要问:然后呢?

柏拉图认为,下一步观点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灵魂是不朽

的。除此之外,鉴于灵魂是不朽的,我们有理由担心我们死

后会发生什么。

当然,我一直在强调人的心灵,也就是灵魂能够领会永

恒的柏拉图式理念。但是,必须承认的是,至少我们大多数

人通常不会花那么大功夫来思考理念。我们被自己的肉体所

干扰,被对食物、喝酒、性爱、睡觉等的享乐所分心。但柏

拉图认为,将一个人与肉体的距离拉开,灵魂就能更好地专

注于理念。如果你擅长做这件事,在活着的时候不断练习,

将自己与肉体的欲望相分离,那么当你的肉体死亡后,你的

灵魂就能够进入这种柏拉图式的神圣之域,与众神和其他不

朽的灵魂亲密沟通并思考理念。相反,如果你活着的时候未

能将自己与肉体分离,如果你太沉浸于它的关切和欲望中,

那么死后你的灵魂就会被吸回,转世到另一个肉体中。如果

你够幸运,你会转世成为另一个人;如果你不那么幸运,你

会转世成为一头猪、一头驴,或者一只蚂蚁,等等。

所以柏拉图说,你人生的目标应该是不断练习死亡,尽

可能地将自己从肉体中分离出来。苏格拉底认为自己很好地

完成了这件事。正因如此,即使他面临死亡,他对于未来并

不感到焦虑,反而很开心。他高兴这最终的分离将要发生,

他可以去往天堂了。

论 坛F O R U M

论 坛F O R U M

Page 32: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现在,我要考虑的第一个论证是我称为“由理念本质引

起的论证”。它的基本思想相当简单。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

理念,如正义本身、美本身、善本身等,这些事物并非物理

对象。正义不是一个物理对象,数字3不是一个物理对象,善

本身不是一个物理对象,绝对的圆不是一个物理对象,但苏

格拉底认为这样可以直接推导出精神本身也是非物理对象。

因为如果理念不是物理对象,那么苏格拉底认为,它们就不

能被物理的事物所掌握,比如说肉体。既然心灵能够领会理

念,那么就可以推导出心灵自身也必须是非物质的。也就是

说,它一定是一个灵魂。

尽管苏格拉底全然相信这一切,但这并没有提供我们所

想要的。即使精神一定是一个灵魂,一定是非物质的并能领

会理念;即使这件事为真,它也并不意味着灵魂会超越肉体

的死亡。为了论证关键的最后一步,我们不仅需要引入“理

念是非物质的”这一事实,也需要引入“理念是永恒的”这

一事实。苏格拉底认为,正是理念永恒的本质决定了灵魂的

不朽。

这里是逐步推导的论证:

(1)理念是永恒的、非物质的;

(2)人的心灵可以领会理念;

(3)永恒的、非物质的事物仅能被永恒的、非物质的事

物所领会;

所以:(4)人的心灵一定是永恒的、非物质的;

因此:(5)更确切地说,由于人的心灵一定是非物质的,

也就是说,它一定是一个灵魂;

所以:(6)灵魂是永恒的。

(待续)

论 坛F O R U M

Page 33: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罗辑:喜爱、心疼到敬佩罗辑的一生:普通人→面壁者→执剑人→守墓人(同时

变回普通人)。

喜欢的是作为普通人的洒脱、及时行乐的他,心疼的是

作为普通人却硬被推上救世主位置的他,敬佩的是执剑人及

其后生涯时期仙风道骨的他,而最后那一句“哦,要到画里

了”的超然则是既喜欢到骨子里又肃然起敬。

执剑人时期,罗辑的威慑度是在90+%摆荡,维德是100%。

但我并不认为维德就是比罗辑更合适的执剑人,因为在威慑

者与被威慑者同样害怕威慑时,掌握威慑的人也就可以用其

威胁任何一方的人,此种情况下缺乏人性而富于兽性的人是

极其危险的,个人认为与威慑度数据关系倒不大。而罗辑的

执剑是因其对人类文明的爱护(似乎有种说法是罗辑一生的

动力都来源于爱情,不过我想即使是出于小爱而非大爱,也

至少说明他有着充沛的人性),曾是普通人的他牺牲了50年

时间一动不动地用威严的眼神紧盯着那不可见的敌人,最后

甚至一度失语。这样的对全人类的关怀,心疼一词已然不配

作为对其的感情,取而代之的只能是敬佩。

而守墓人时期,罗辑又变回了成为面壁者之前的普通人,

恢复了好说话的性格,对着虚空怀念着庄颜,抵达二向箔前

无比的平静。深深地喜爱与敬佩。

书里曾说:人类不感谢罗辑。罗辑也不需要人类的感谢。

爱的火光点亮宇宙“送你一颗星星”,这浪漫玩得,作者这是要逼死全世

界男人的节奏?

开端是一场卑微的暗恋,生命走到尽头前的一个看似无

意义而渺小的举动,谁又能想到,它成了人类文明在太阳系

毁灭后又延续了几万年的契机。

对于云天明,不想讨论他的能力:成功取得三体人信任,

传达了双重隐喻了众多情报、本身也极其优秀的三个童话,

送了程心一个小宇宙,等等。这些很多人都讨论过了。

更打动我的一直都是他的那份痴情:在以为程心来阻止

安乐死是要救自己后,马上被告知她要的是他的大脑;在恐

惧地想象了各种可能被折磨的方式、绝望地高声狂笑时,说

的那一句“好的,我接受”;出色的童话情报背后,他为了

隐藏目的而创作了几百个童话的那份努力;会谈时,担心着

程心安全,一旦黄灯亮起就立刻守口如瓶的那份审慎……云

天明最后多少算是打动了程心一点,而他对程心的爱则深深

地打动了我。

他尽可能地帮助着人类,因为这世界是她想要守护的。

与多少有些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维德、章北海、罗辑等

人相比,云天明则是始终怀抱着那一份在宇宙中或许显得微不

足道,但却又无比真挚、无比动人的爱情。而谁过又说对一

个人的爱不能演变出对整个文明的关怀,谁又说过这样的小

爱最终不能成为播洒宇宙的大爱呢?

他所拥有的情感大概是三体里最简单纯粹的,而我对这

个角色的感情大概也是最简单的了:没什么复杂的不同感情

交织,喜欢,就是喜欢,没别的了。

空谷幽兰自芬芳最后,说下关于那句被众多三体迷奉为经典的台词。

“我需要一块二向箔,清理用。”

原来奉之为经典的人,是因为歌者文明里一个地位不高

的人,毁灭太阳系就如同人踩死只蚂蚁一样随意而简单,因

此深切地感到了人类的渺小,感到了“我们是虫子”,才被

这句话震撼。

的确,地球人是虫子,三体人也是。出手就是二向箔的

歌者文明顶多算超级文明,而甚至能发动数学规律打击的真

正的神级文明则根本无法想象。

但我并不是要说因此我认为人类渺小而卑贱,一无是处。

三体里已然毁灭的并不高等的太阳系文明,也曾涌现出

如此多富于魅力的人物:罗辑之仁爱,章北海之悲壮,维德

之意志,云天明之爱情,程心之人性……

即使最终的宇宙广播名单里没有地球的文字,这颗文明

的流星也的确存在过,即使不为人知,也是美的。

空谷幽兰,不因无人赏而不芳。就如顾城所说:人可生

如蚁而美如神。

给岁月以文明我并不完全赞同“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三部表

达得很明白了,没有任何文明能够永恒,毁灭不可避免,唯

死神永生。开篇形容罗马帝国灭亡的那段话,用于后面的太

阳系毁灭也完全契合。170亿年后,太阳系人类和银河系人类

的文明都已成为遥远的历史,无论怎样试图延长文明存续的

时间,它在宇宙和时间的浩瀚中都显得那么渺小。

既然在时间长河里,10万年和100万年几乎没什么区别,

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人性疯狂、扭曲之前,带着人性从

容就死又有何妨呢?太阳系构筑的那一幅二维的大画,在我

眼里是悲壮而美丽的。

的确,如维德所说“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

失去一切”。可是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性的存在,如

果延续文明需要以抛却全部文明为代价,那为什么还是一定

要这样不堪地苟延残喘?

《三体》中那么多经典的句子、那么多让我一看到就心

情激动的梗,但如果要选一句最喜欢的,那依然是第二部

《黑暗森林》里,第二次启蒙运动、第二次文艺复兴的理念: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三体·死神永生》作 者:刘慈欣 著

出 版: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1月1日

定 价:38元

作者在《后记》中介绍,他希望描述一个零道德的宇宙图景。但是《三

体》本身却并非是零道德的,它充满了对于人类社会的道德反思,精确地描

述了人类社会产生的罪恶以及现代主义所担忧的科学、技术、工业给人文世

界带来的冲击,处处透射出对真理、美好、平等等普遍伦理的向往。

此外,《三体》更展现出宏大的精神内涵,体现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

生命,在追求生存与平等时那强大的生命尊严!

媒体推荐:

《三体》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终究可以“让世界知道,中国人‘面朝黄

土背朝天’的传统形象正在发生改变,中国人的宇宙观正在变得更加开阔”。

——《瞭望》

对于非专业的普通读者来说,《三体》是一部让人眼界大开的“离地”

体验。看完后,仰望夜空,你看到的星星变得不一样了。

——香港《文汇报》

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文/无答之问

读 书R E A D I N G

读 书R E A D I N G

Page 34: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写作人生》作 者:戴维·洛奇 著

出 版: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5月1日

定 价:32元

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戴维·洛奇选取了英国现当代几个著名的

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剧作家甚至名人威尔士王妃戴安娜为评论对象,以他

们的生平及创作为主要线索,探讨了这些人在19世纪下半叶至21世纪初对文

坛及社会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掺杂了作者本身与他们的交往的情况,及与其

中一部分人所持续的友谊。

编辑推荐:

《写作人生》以戴维·洛奇多年的小说创作和批评实践为底蕴,是一部

研究人生与文学界面的迷人作品。关于真实人物的写作采取了多种形式,彼

此重叠甚或相互结合,如传记、自传、传记批评、传记小说、回忆录、忏悔

录和日记等。

全书不仅评述了格雷厄姆·格林、金斯利·艾米斯等人的文学成就,也

表达了作者对近百年来文坛先后出现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

等理论的态度。

《莎士比亚》作 者:安东尼·伯吉斯 著

出 版:广西师大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6月1日

定 价:49元

在无数为莎士比亚画像的尝试中,英国著名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莎氏

传独具匠心。他追溯了一个乡村青年如何汲取大千世界的养料,在短短数年

上升为大众剧坛的明星。在他笔下,这位天才的肖像最终与每一个凡夫俗子

的形象重合:世界是一座剧场,莎士比亚是我们其中一位救赎者的名字。

王佐良先生曾评价这本书文字纯粹、运用巧妙,行文“如繁复的织锦,

有一种厚度”。本书译者刘国云教授中英文造诣俱深,译文流利可诵,典雅

隽永。

媒体推荐:

平稳流动的叙述,往往被安东尼·伯吉斯的乔伊斯式的对奇幻文字的嗜

好调动得光彩四溢。

——《经济学人》

伯吉斯储藏丰富的奇妙头脑和任性不羁的精神,恰到好处地召唤了诗圣

莎士比亚的幽灵。

——《每日电讯报》

《生活本身》作 者:罗杰·伊伯特 著

出 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4年3月1日

定 价:68元

罗杰·伊伯特是美国最富盛名的影评人,是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影评

家。伊伯特在这部自传中真诚坦率地回顾了他个人经历中的一切:他的爱情、

他的失败、他的困扰;他为了从酗酒症中康复过来所做的努力;他的婚姻;

他的政治观以及他的信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个人化的回忆录,它充满伊

伯特一贯的深刻见解、诙谐的机智以及敏锐的洞察力。

名人推荐:

我和米歇尔(奥巴马夫人)听到罗杰·伊伯特过世的消息很难过。对于

我们这一代美国人,尤其是芝加哥人,罗杰就是电影。

——美国总统 奥巴马

伊伯特的文字比“大拇指”要深刻得多,他如此热爱电影,他的评论让

很多电影找到了观众。

——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去你的,生活》作 者:乔迪·格雷格 著

出 版: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5月1日

定 价:68元

“世俗生活被他痛恨为敌人,艺术是他终身拥抱的情人;不是不道德,

而是反道德。”这番话说的是精神分析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的孙子、20世纪

伟大的艺术家卢西安·弗洛伊德。

他的生活中混杂着理不清的恋情、赌局、打斗、戏谑,毫不顾忌地将旁

人的指责抛在一边。他的艺术创作从来没有脱离过他的生活世界,但又想方

设法地躲藏在世人的视野之外,隐秘地、混乱地活着,仅仅将艺术留给大众。

一直到了他人生的最后十年,记者乔迪·格雷格走进了他的生活,在与他共

进早餐的同时,记录下他八十八年人生中的点点滴滴。

名人推荐:

这本传记精彩而又准确地描绘了一位混乱生活者的艺术肖像……在这样

的生活中诞生了一位英国过去百年历史上最杰出的画家 。

——汤姆·沃尔夫(新新闻主义之父,一九八〇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

读 书R E A D I N G

读 书R E A D I N G

Page 35: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影 评F I L M

市子高中毕业后,因为不适应都市生活而回到乡野的家

乡,这时候长年与她相依为命的母亲又不辞而别,只留下她

一个人面对寂静又熟悉的山野,直面百味杂陈又清淡孤寂的

心事,独自开始操持耕种生活,努力复原着母亲教给她的那

些美食和旧日生活。年轻的市子成为了独居的女孩,一个从

爱情和亲情中孤独但不绝望的人,一个在乡间道路上独自骑

行飞奔的身影。

春夏秋冬,从不依靠、从不寻找,她在寂静和努力中,

慢慢重塑了自己的生活和意义、期盼母亲的来信、善待邻家

的缘分,在被“抛弃”和遗落时,她静静落下自己的种子,

安静地承续自然的生存规律和方式,成长为一株坚强又闪亮

的山中花蕾。市子很少柔软,没有矫情,坚强得像一棵树,

在寂静的山林中,听风而生,饮雨而活,安排着自我生息,

盼望着远方母亲的消息。

从市子的身上,传递出一种寂静的人生修炼,接近于某

种纯净的信仰;也反射出很多日本文化与生活独特的地方和

日本人坚强自律的生活意志。

“弃子”文化 日本人自古在一片岛国生存,土壤贫瘠,地震和各种自

然灾难日常化,使得这个民族从来都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

它没有像中国人这样生活在“地大物博”里扎实的安全感。

“弃子”文化心理由此在日本诞生。

日本人在潜意识中一方面强悍自立,进攻性强,以进攻

和主动来维护自己的生存;但又总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孩

子”,在飘摇的大海和广阔的天地中无依无靠,不得不依靠

自己努力生活,靠自己的双手和日夜勤奋为自己拼搏着前途,

从不敢懈怠。他们懂得生活并不能永驻,脚下土壤时刻动荡,

危机感令日本人倍加珍惜和欣赏瞬间的生命和美感,崇拜盛

开即凋零的“樱花”图腾,感激每一天的生活与平安恩赐。

抱怨和感恩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非常独特而又微妙的文化

氛围与生活理念。

《小森林》系列是由漫画家五十岚大介的原作改编的电影,在日本国内30块银幕上同时公映,首周初登场观众满意度排名第七位。电影版由夏秋、春冬2个部分构成。

影片以自言自语、毫不哗众取宠的方式,做到借助简易的食物传递出深沉的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的生活美学。食物本身并不重要,由此而来的简朴自律的生活方式和对生活本身由衷、执着、纯净的热爱与体味,才是最重要的。

文/党阿飞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Page 36: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有关于“弃子”这一说法,是我在看完《小森林》之后

突然想到的。市子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成年后母亲却突然

离去,根本不管她是否能自己生活,把这惟一的孩子抛给了

生活的海洋,任凭她自己努力挣扎。孩子们被父母过早抛弃,

父母突然无来由的消失不见,只剩下他们自己面对凛冽沉重

的生活,这在一系列日本电影里都有表现,《无人知晓》是

典型的代表,母亲不堪重负,离家出走,几个孩子一边艰难

的维持生活,一边期盼母亲的爱重新回来。但他们从不呼救,

从不对外人说起自己被“遗弃”;即使母亲再也没出现过,

小妹妹在家里被慢慢饿死。孩子们如野草般的坚韧与这“被

弃”生活的孤立残酷形成剧烈刺目的对比。

所以“弃子”文化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日本电影文化

现象,它潜隐地存在于很多著名电影里,是这些电影主人公

心理最重要的一个角落。他们生活的动机与无处可逃的深渊,

他们的暗影与心结,也是他们奋力生活的力量源泉。理解这

些文化背景,对日本电影的体会就可更进一步。

直到有一天,她收到了除却常规的水电账单外,母亲福

子的一封来信,市子捏着这枚小小的信封,清亮的歌曲响起

了:“黑暗的森林里,水滴的气息,侧耳可倾听;温柔的风,

狂放地吹,是为了治疗伤口;有时候,虽然什么都不明白;

事到如今,我想告诉你,我已明白……”前方的景色变得模

糊,虚焦镜头反衬出市子此刻激动又热泪盈眶的心境。市子

随着歌声在山间骑行,慢慢绽开笑容,我们才第一次清晰地

看到她内心的渴望和悲伤;第一次看清楚她复杂的情绪和对

母亲无限的依恋;被抛弃的孩子不善言语,从不求助,只会

默默承受、自我消化,她在心口淤堵的那口沉默与孤独也在

这一刻化解,顺畅呼出。市子一路飞快地骑了过去。

看过《小森林》,你不得不敬佩日本式的坚韧无比的生

活意志,比起失恋或遭受一点生活挫折就哭鼻子崩溃的中国

独生子女们来说,日本的孩子从小就接受了严酷的“危机”

训练。他们必须懂得在人生的灾难和被“抛弃”,成为牌局

上的“弃子”后不自暴自弃,仍然努力地生活,靠自己的双

手寻找自己的意义,重新确立自己在天地间的地位和角色。

《小森林》减灭物欲、退祛虚荣、返璞归真、简中见繁。

年轻的女孩独自在乡村居住,跟土地和山林打交道,跟随万

物生长与繁荣,追随动植物们沉寂和忍耐,肩承生活的幽暗

无常,也扛起人生的重担和希望;感恩着自然的生活,还原

纯净的心境,对生活的条件要求很少;而对自己的所得所有

倍加珍惜。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

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

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本文载自豆瓣电影)

独居的女孩市子在独居乡野的生活里,从没流过眼泪,也从来没找

任何人说起自己母亲的离去。即使邻居和朋友们知道了她的

境况,跟她聊天或帮助,她也从来不卑不亢,沉默如旧,只

是每日自己一个人下田耕种,秋日收获下一年里够自己吃的

粮食,冬日温炖一锅沸肉暖胃,夏日饮用自己制作的冰镇米

酒,清晨蘸吃自己做的面包和果酱,夜晚独自聆听山野里的

声响,为自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生活场,与自我形成呼应和

互助,充分沉浸在自我的生活触感与经历中,她把自己活成

了一棵树,非常沉默、非常骄傲、自然生息、从容成长,以

此对抗冷漠而又残酷无常的命运。

市子不喜欢尔虞我诈的都市竞争,不喜欢“变成那种依

靠别人,还一直抱怨的人生”,也无法在浅薄的爱情表面安

住,她重新回到了山野之中。从她细致地为自己准备一餐一

饭,慢慢咀嚼品味自己采摘制作饭食的味道上来看,这不是

市子生活的终结,而恰恰是她开始勇敢摸索和尝试生活,是

崭新的开始。无依无靠、无声无息的生活锻炼了独立又坚强

的她。从此往后,无论有无人爱、无论有无陪伴和依靠,市

子都能珍重命运,爱护自我,好好生活,享受每一天的赐予

和保持平静, 用一颗赤诚的心与自然接触、与人打交道。

影 评F I L M

影 评F I L M

Page 37: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一直认为,随着文明进程的推进,人类会异化或者说进

化出另一张更加精致、美丽、成熟的面孔。美学在生活中获

得压倒性胜利。《绝美之城》印证了这种想象。很多人在认

同其美学意义的同时,却诟病它的空洞,其实不然。

我很惊讶地发现导演保罗·索伦蒂诺在《绝美之城》里,

再现了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里的所有重要的哲学命题。

罗马,夏日,一队穿梭其中的游客。65岁的捷普是一名成功记者,他用一双冷酷到几近麻木的双眼,目睹这座绝美之城背后的空虚与隐秘。当女高音的咏叹调再次响起,游走在平民生活与上层社会之间的捷普,开始重拾那些逝去的青春记忆,只有罗马之城依旧展现着她的冷漠与华美,不曾改变。

《绝美之城》斩获2014年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及2014年第71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两项大奖,并入围2013年第6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文/numb

海德格尔的信徒

影 评F I L M

Page 38: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关于“存在”巨大的天台舞池里,光怪陆离的灯光下,罗马名流贵族

极尽着奢靡享乐,远处封闭在其他小空间中的舞者扭曲着肢

体为宴会助兴,犹如笼中的金丝雀,但到底谁在观看着谁?

“存在”似乎谁都懂得,但其意义确隐藏在晦暗中。西

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便把存在等同于一切存在者,我们总

以为自己的“存在”是独立于环境。而海德格尔则认为,世

界不再是物的单纯聚集,也不是可以供我们直接观察的对象,

我们总是属于世界,我们在世界之中存在,我们也是世界中

的我们。

那个可以从环境中抽离出的“自我”,纯属想象之物,

不复存在。人们在这种自我与他人、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所造

成的迷雾中穿行,止不住想要“沉沦”。

捷普与街上每一个陌生人擦肩而过都会好奇地扭头观察,

“疯儿子”的母亲以及捷普的圈中友人一刻不停地八卦,对

出现在捷普对门的新邻居的张望捷普的编辑所追求的那个欲

拒还迎的女朋友,捷普本人的洞察与自欺等等。

试图消灭“差别感”,拼命融入他人,但又反被“差别

感”所控制,想变得与众不同。所以,捷普注定是一个“令

人扫兴”的人,如他自己所说,一个敏感的人,如海德格尔

所说为明确了存在的“选择性”而“操心”的人。这个敏感

的人曾写过一部美丽的小说,然后陷入长达40多年的灵感枯

竭,他想要写出更美好的东西,但身陷困惑,到底什么才是

更美好的?——如果人人都在沉沦。

关于“死亡”和“时间”影片中处处流淌着死亡的阴影。开头处日本游客地猝死;

加长林肯险些撞在捷普身上,驶过去,透过车窗是一张布满

死亡气息的年轻面孔;圈中友人的葬礼;初恋女友的死讯传

来;发现修女玛利亚躺在房间里一动不动后,捷普倒吸了一

大口凉气。

约翰·邓恩的那段著名的布道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每个人的死都损及于我,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这不是抒

情,而是事实。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一种突如其来地对现实生活的否

定。只有当人面对死亡时,才会停止对世界的忧虑和担心,

从陷落中孤立出自己,成为真正的存在。而且,按照他的看

法,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属己的而有待实现的潜能。

捷普一直被孩童吸引着,找到一小段导演保罗的采访,

他这样解释:“在感情的旅程中,在成年之前有一段时间,

人们感到自己是幸福的,因为觉得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是一样。

然而,当终于有一刻他们意识到未来是未来,现在是现在。

他们会感受到一个微妙的,根深蒂固的无意识的痛苦。”我

猜这一刻,也就是知道了人生的生死无常性。

捷普懂得了死亡终将到来,明白了存在的真正意义,却

活在死亡恐惧下,65岁的他不停地说:“我感觉很悲伤,我

老了,我要重新写小说了。”

他看了一个摄影展,摄影师从出生起,每天给自己拍一

张照片,从未间断。当老年捷普,像看一条流淌地长河一样

看完摄影师的过去时光,如同海德格尔一样,捷普产生了某

种顿悟——人即时间。

在他身体的某处,仍然记忆着18岁时最好的状态,他在

海中嬉戏,躲避游艇,与心爱之人相互遥望着。那不是过去,

而是自己的一部分,仍可以找回的东西。这也呼应了后来修

女玛利亚所说的“你知道我为什么只吃菜根吗?因为根很重

要。”

过去,并不是可以翻篇的日记簿,它是人生这幅油画的

一部分。哪怕它被一层又一层的“现在”所遮盖。

关于“信仰”“南黑森林一个开阔山谷的陡峭斜坡上,有一间滑雪小

屋,海拔1150米。小屋仅六米宽,七米长。低矮的屋顶覆盖着

三个房间:厨房兼起居室、卧室和书房。整个狭长的谷底和

对面同样陡峭和山坡上,疏疏落落地点缀着农舍,再往上是

草地和牧场,一直延伸到林子,那里古老的杉树茂密参天。

这一切之上,是夏日明净的天空。两只苍鹰在这片灿烂的晴

空里盘旋,舒缓、自在。”

这是海德格尔晚年的居所。住在那里的他,渐渐远离形

而上学,写了大量的诗歌。如他所言,人生行至此,不再

“观察”风景了,只是在季节变换之际,日夜地体验它每一

刻的幻化。

在《林中路》里,他曾这样评价“上帝已死”的20世纪,

“上帝之缺席意味着,不再有上帝明确地把人和物聚集到他

那里,并且由于这种聚集把历史和人在其中的逗留嵌合起来。

但在上帝缺席这回事上,预示着更为恶劣的东西。不光诸神和

上帝逃遁了,而且神性的光辉在世界历史中也已黯然熄灭。”

无神圣感,这本身标志着现代生命的沉沦。神圣乃是超

越人世的真正光亮,这绝不是纯粹宗教意义上的谈论。

而影片中的宗教表达,也如出一辙,被教会封禁的圣徒

玛利亚,所显现的,是一种受难的善,和凝聚生灵万物的诗

性光辉。当鹳鸟集聚在吉普的阳台上,玛利亚说:“你知道

吗,我知道它们每一个的教名。”

到此,也很难不想起海德格尔那句“人生充满劳绩,但

仍诗意地栖居大地上”。游弋在罗马城中的老年捷普,最终

与代表“美好诗意”的初恋相遇,在人生这充满虚无的旅程

中找到了一味良药。

存在的意义,便是编织生命这席羊毛地毯,没有目的,

只有保持着诗性的光辉,努力地增添它花纹的繁复性。如同

影片中那位掌握着罗马所有美丽建筑物的钥匙的人,他不是

守门人,但他之所以可以通向一切“美好”,原因则是“我

是个值得信赖的人”。

所以捷普最后这样说:“寂静便是情感,爱也是恐惧,

绝美的光芒,野性而无常,那些艰辛悲惨和痛苦的人性,都

埋藏在生而为人的困窘下,说也说不完。其实不过是浮华云

烟,我不在意浮华,所以这就是小说的开始,最终不过是个

戏法,对,是个戏法。”

之于导演保罗·索伦蒂诺,重要的并不是罗马城。只是

罗马有拿破仑,而拿破仑代表着“从崇高到可悲的只有一步

之遥。”

在这样一个不断移动的崇高和可悲的城市中,导演想拍

的,其实是存在与时间,是诗性的光辉。The Great Beauty。

这绝美篇章即其自证。

(本文载自豆瓣电影)

影 评F I L M

影 评F I L M

Page 39: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文/李开复

向死而生:我为死亡修了7个学分

随 笔E S S A Y

随 笔E S S A Y

编者按:“除去虚名和成就,你的人生还剩下什么?”这是创新工场

创始人、“梦想导师”李开复经历过癌症的病痛折磨之后,在6月27日首映的纪录片《筑梦者之李开复向死而生》的片尾对生活的追问和思考。本文为李开复在首映礼中的演讲实录。

谢谢各位,非常感谢今天各位嘉宾的到来。让我有这个

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生病的心路路程。平时我工作的时候,

非常热爱我的工作,包括今天。我从来没有想到,面临死亡,

面临癌症的时候,我心中想过的每一个思念都和我的工作丝

毫无关。有一个很著名的护士看护了很多临终病人,大部分

的临终病人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

我们每个人都要临死才会想到这样的事情吗?我相信今

天的纪录片和我出的书,能阐述我个人向死而生的过程。向

死而生本身的意思,就是人在世俗里面很容易陷入今天的现

实世界里面。而面对死亡,我们反而容易得到顿悟,了解生

命的意义,让死亡成为生命旅程中无形的好友,温和提醒我

们,好好活我们的生命,不是只渡过每一天的日子,也不是

只是追求一个现实的名利目标。

这本书的副标题——死亡学分,一共有7个学分。

第一个学分:健康无价在我平时的生活,我热爱美食,不爱睡眠,认为睡眠是

浪费时间,每天起来回E-mail,给我员工证明我工作多努力。

生病以后,才深深体会到,其实健康失去了,就什么都没有

了,生命最重要,健康和生命是一样重要的。

如果我们要维护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很多人会认为说,

你就养生吧,就没有事业了,什么都不要了,过退休的生活,

过慢日子吧。我领悟以后,和几位朋友交流以后,其实真的

不是这样的,每一个人的健康,其实不是要放弃一切。我们

的健康如果简单来说,其实就是我们的睡眠、压力、运动、

饮食。如果这4点达到即可,对年轻人来说,你是可以努力工

作的,一个礼拜拿3、4个小时维护你的健康。我非常希望在

这里告诉大家要爱惜自己的健康,不要等到有一天,像我这

样几乎后悔,几乎来不及,才知道学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第二个学分:一切的事物都是有它的理由的

我们往往把发生在自己身体的事情,认为一定做错了才

惩罚到我身上。其实不见得如此,世界的玄妙我们只了解里

面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也许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

理由。我们应该多思考当一件事发生以后,是不是有什么正

面的启示或者正面的力量;发生一个灾难,是不是不要把它

当成一个果,而是把它当成因,如果把它当成因,任何的灾

难都是学习的机会;如果我们生病了,是让我们学会生活更

健康;也许我们无助的时候,让我们接受无法改变的事情;

也许我们面临死亡,才能教会我们分辨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

的事情。

第三个学分:珍惜缘份,学会感恩和爱

一直到面对死亡的时候,才知道对于家人对我无私的爱,

我当年是多么冷漠。虽然我告诉朋友说,我一放假就陪我们

的母亲,但是我们只有4周的假。陪母亲5天以后,我就认为我

的任务完成了。一直到我自己面临死亡的时候,我才知道,我

是多么冷漠,我是以多么敷衍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口中的孝顺。

我觉得真正改变应该有三个层次。最基本的是别人对你

好,你感觉到了这是感恩;再稍微好一点的是别人对你好,

你要回报他;第三个层次就是主动不要求回报,付出关怀,

这才是最高的境界。我的父母、姐姐、妻子、女儿都是不要

求回报的。无论我怎么对待他们,无论我是因为事业把家庭

从美国搬来了中国,又搬回美国,再搬回中国,又迁回台湾,

整个过程对他们是多么煎熬,我只想做好我的事业。

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意义,每一次的相遇都是久别重

逢,能和亲人在一起,他们能这样对我们,这不是猿猴演变

出来的人类,是因为被教导,孔子所说的亲情。我觉得这样

的缘份,真的是久别之后的重逢,我们应该珍惜人生中的缘

份和爱护。

所以我生病以后我就决定说,我要改变我的方式,每一

周不但要陪我的妈妈,还要陪我的姐姐。我到了台湾,花更

多的时间和我爱人在一起。我女儿要考大学,我帮她做各种

准备。也许我对父母的爱可能很难直接给他们回报,但是至

少对妻子女儿,过去的17个月,我做的一些事情,也学会如

何感恩,如何爱,如何直接表达。

父亲节的时候,我发了一条微博,是我女儿亲我的照片,

我鼓励更多的孩子亲他们的父亲。我看他们的留言,很多女

孩子说这么大了,怎么好意思,父亲很威严。爱不是藏在心

里的,是应该表达出来的,如果没有表达,以后没有机会的

话会很后悔。

第四个学分:学会如何生活,活在当下

我的癌症是淋巴癌四期,我认为我的生命并不长了。当

时我也想到,如果我的生命真的只有100天了,我会怎么样渡

过这个时间?我的结论和看护临终病人的护士是非常相似的。

我的结论是说,我要让我的亲人知道我如何爱他们,我和他

们在一起渡过特别难忘的时光,无论是和妻子去我们蜜月的

地方,或者和孩子去一个我们过去特别快乐的地方,怀念回

忆过去的美好,去吃我们爱吃的东西,做我们爱做的事情,

这才是活。我希望活的时候,能全心全意每一刻活着,不只

是脑子不停想我的公司,想我的事情。开始看世界其实是充

满了美好的东西的。

如果稍微偶尔慢一下,能活在当下,才能体验到这些美

好,才能感觉自己没有白活。慢下来的时候,才会感受世界

的美好。这是美食,这是我们最爱的酒,这是漂亮的衣服,

留到哪一天才会穿。我鼓励你们,不要把所有事情都推到以

后和将来,去找一个等特殊的日子。我希望我们都活在当下,

今天为什么不能成为那个特殊的日子呢,让每一天都成为最

特殊的一天。我觉得人生如果这样活下去,不仅仅是最后的

一百天,而是每一天都这样活下去,一定会非常圆满,丰富。

第五个学分:经得住名利的诱惑我们小的时候,我父亲跟我们说,不要爱财。对财富来

讲,越多越好,但是不会贪婪的得到更多。中国有一个通病,

特别爱名。我父亲留给我10个字,有容则乃大,无求则更高。

人死留名,我们希望做好的事情是对的,希望留名没有任何

的必要,除了孔子以外,有哪个人被大家都记住了。我相信

我们每一位50年以后都没有被别人记下来。

当你特别纠结自己名的时候,或许刻意,或者不刻意,

都会让自己追求名成为一种方式。比如说之前我告诉年轻人

追求自己的梦想,最大化自己的影响力,做最好的自己。这

个话没有错,如果把最大化影响力这个词发挥到极致,每天

机械化衡量影响力有没有提升,有没有人听我的演讲,成为

我的粉丝。在我生病前的5到10年,慢慢越来越越顺,越来越

多人喜欢把我当成他们的导师,一方面出于善心的帮助年轻

人,但是不可避免的,每天也在追随有更大的影响力。

Page 40: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听起来是很灰色的地带,影响力是好的吗?要一点名没

有关系,我和星云大师讨论这个事情的时候,他告诉我,其

实人是禁不住诱惑的。你要影响力的目的就是让世界更好,

不断做好事情,不断衡量,我和别人都做好事就够了,为什

么算我卖了多少本书,有多少粉丝呢?这样的过程,让我发

现,虽然我认为我一直追求的方向和建议并没有错,但是如

果特别机械化的追求效率,衡量每一天的结果,会让我们变

得更冷漠无情。所以我发现,虽然我走的道路是正确的,但

是过度追求名声,让我走偏了。

第六个学分:人人平等,善待每一个人

当你追求每一件事情最大化,影响力的时候,你就想认

识更多聪明的人。见创业者只见最顶尖的,一个青年人找你

签字,如果是普通人,你就不考虑,你会见聪明人、成功人,

把自己的一圈都变成社会的顶尖人士。但是我发现,如果真

的再继续这么做的话,其实丧失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人

是平等的。当我得了癌症,发的第一条微博就是,癌症面前

人人平等。但是我慢慢觉醒的时候,我发现任何事上,人人

都是平等的。世界的奥妙,不允许我们渺小的人类评估。我

们凭什么说这个人是普通人,这个人不怎么样,这个企业不

会成功,这个创业者不行。

既然我们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做评估的话,既然人人

都是平等的,只要时间允许,我会秉承这样的理念,让我花

更多的时间在网上和一些包括所谓的普通网友交流,每一周

见一些想要见我的人,哪怕我们从来不认识,哪怕他们并没

有特别光辉的履历。我建议大家,不要吝啬给别人爱的关怀。

因为你对任何人,优秀的人,普通的人,都是一样的。你对

任何人的微笑,一个行为,都可能帮助别人,帮助生命。

第七个学分:我们的人生究竟是为什么

如果我们太狂妄的说,我们的人生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我们这么渺小,凭什么狂妄,我们世界改变了,是更好,还

是更不好,每天做的每一件事都能评估出来吗?我认为我们

不必强求把改变世界作为我们的要求。如果每天拼命改变世

界,那是充满压力的。

我认为来到人生,我们有缘认识周围的人,好好体验人

生,结交善缘,做事问心无愧,凭良心,做人真诚平等,让

自己的每一天都能有学习、成长,其实那就足够了。如果世

界上每一个人都这么做,世界就会变得更好。如果过去我的

哲学更多的是因为人生只有一次,所以要分秒必争,征求效

率做最好的自己。现在我更觉得说,其实生命里很多东西,

并没有办法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并没有办法每天衡量,比如

说人与人之间的缘份。从现在开始,我不再看世界上很多的

缺陷批评他们,我相信每一个平等的生命都是来到这里不断

学习,不断成长。人只有有缺陷才能学习成长,我们没有权

利过分的批评别人,我们需要做的是怎么让自己成为一个更

好更完善的人。

既然每个人都在持续成长,对于那些曾经伤害我,打击

我,或者未来打击我的人,我不但宽恕他们,而且感谢他们,

因为他们可能点醒我很多的不足。我相信人生的生命是与大

宇宙连在一起的,我们有责任提升自己。我们的生命随着心

跳停止也没关系,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死去离开世界,如

果这一生是体验、学习、提升,我相信也会让世界更美好,

整个世界的群体意识也会变得更正向。

经过这七个教训,我认为珍贵的生命旅程,应该保持着

初学者的心态,对世界有儿童一般的好奇心,好好体验人生,

让每天的自己都比以前有进步有成长,不要想着改变他人,

做事问心无愧,多感恩和爱你周围的人。对人真诚、平等,

这样就足够了。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如此,世界就会更美

好,谢谢。

(本文首发钛媒体)

在我看来,穆提与其说是死于疾病和饥饿,不如说是死

于文化——在中国,断断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与注重面子、

孝道、集体家族观念、崇尚“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中国人不

同,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西方人认为生死只是个人问题,生

命是一种实现个人幸福和愿望的权利,死亡也只不过是个体

生命转换为另一种方式的存在而已。其文化中有一种“向死

而生”的情怀,安乐死就是个人在失去责任能力和生命尊严

后表现的对死亡的坦然态度,儿女们也不必抱有不孝的愧疚

和心理负担。

在穆提下葬的时候,我看到坟头新土上有些腐烂的骸骨,

这才知道,伊里奇家族几代人都土葬在此处,因墓地太小,

新逝者的棺木进去前,需把老坟刨开,把先人的骸骨取出来

移到教堂边一个公共的骨殖楼里,全村故去的人最后的遗骨

都集中在一起,再也不知谁是谁。不仅如此,每个死人连一

个独立的墓碑都没有,整个家族共用一个墓碑。而且,这个

祖坟竟然是向教会租的——全村几乎每个家族之墓都是租的,

每年20欧元左右,二十年为限,若需续租,应再行签约。如

果因战争绝户、后代迁居等等原因,墓主不再续约,坟冢荒

毁,教会有权收回墓地,清理遗骨,另租他人。

缤纷的墓园文/依依妈

随 笔E S S A Y

随 笔E S S A Y

Page 41: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我不禁大惊失色,近年来很多人抱怨说中国人死不起,

墓地贵买不起,欧洲人岂不是更可怜更死不起?一个家族几

代人共用一个坟墓,还是租的,很多人一辈子没买房只是租

房,他们没有归宿感吗?同样活不起死不起,为何我们国人

那么焦虑,而人家却安之若素、心平气和?我很想问问,为

啥不买个墓地?可他们根本没想到要自己买,也不知上哪买?

为何要买?这对他们好像都不是问题,真正视死如归!

我不由得纠结起来,将来我百年之后,是跟这些异乡人

的骨头乱糟糟地混在一起呢,还是把骨灰洒在闽江里,还是

回国树葬,还是在故土买个坟?归宿在哪儿呢?我和大多数

中国人一样,对身后之事耿耿于怀,中国人更关注的是自己的

死对后代的影响,生前的荣耀和死后的阴宅是否能荫蔽子孙。

客观地说,这些年移风易俗,国人的丧葬观念已经有了

很大的转变,比如,火葬已经被广泛接受,树葬海葬开始普

及,不少公墓也非常优美简洁。但不可否认,除了一些比较

发达的城市,国内的殡葬传统还存在不少陋习。有些人大肆

铺张,比车队有多长,比酒席有多少桌,请乐队吹吹打打,

演奏些与葬礼不相干的流行歌曲,给死人扎纸房子家具、苹

果手机,更有甚者,还有人给死去的父亲烧几个纸做的小三

小蜜。中国有“隆丧厚葬”的丧葬习俗,曾经非常繁缛。影

响中国人的还有风水观念、阴宅庇护后代、祖宗文化等,近

些年的墓地商业地产,也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而西方人受基督教影响,认为灵魂会得永生,把生命的

消失,看作仅仅是肉体的消失,把死看成是生命的另一种延

续,追求灵魂不朽,对物欲的追求淡泊,不惧死亡,简丧薄

葬。在基督徒看来,人死后会升入天堂,墓园是离天堂最近

的地方,墓地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缅怀和感恩的平台,并

不是逝者灵魂的归宿地。所以墓地是可以租的,骸骨也是可

以统一处理的。其墓园打理得美如仙境、浪漫艺术,雕塑精

美,建筑考究,以铁艺、石艺、木艺为主,多有圣经、天使、

心等图案为装饰,鲜花和长明烛绝对不可或缺。墓地就在市

镇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散步的好去处,旁边就是小学酒

馆,家人隔三差五地都会来换新烛、除杂草、浇花。死者和

生者并没有明显的隔离感,复活节,墓园里挂满了彩蛋;圣

诞节,这里也是圣诞树林立,春暖花开,各家各户简直利用

方寸之地进行园艺竞赛,哪有什么“租来”的困惑呢!

反之,中国人对死亡讳莫如深,人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

接受死亡,谈论死亡是“不吉利的”,扫墓有很多忌讳,不

能拍照,中国墓地大多远离市区,阴森恐怖,除了清明节和

特殊的日子,平时鲜有人光顾……究其终,殡葬观念的差别,

其实是对待生命态度的差别。

文/朱伟

母亲

(一)母亲走已近两周,一直不敢写关于她的文字。昨晚给她

与父亲烧了三炷香。

母亲走的时候,我俯在她耳边说,我会带她回北京。我

带回的是父亲50岁时与她的合影,我盼望他们永远是年轻时

的样子,而我就永远在童年他们的爱抚下。那照片就端正挂

在墙上,香灰在弯曲着,终于落在桌上,成为粉末。

母亲走在一个阳光刺目、云朵洁白的中午。那样洁白的

云山,本来只在童年记忆里。那云朵总在西北角像洁白的巨

兽般升腾,等它遮天蔽日,狂风就会带来电闪雷鸣,铜钱大的

雨点就会饱含暑气,劈劈啪啪重重地打在变得阴暗的天井里。

母亲与父亲走得一样,始终就背负着那样透明的阳光。

她似乎不需要父亲那样壮烈的吞吐,那浅浅绵长的告别,就

像是她一生越来越轻浅的回音,就像她留给我们这些儿女的

最后一丝袅袅游动的温柔。

母亲比父亲晚走三年,她比父亲小三岁,父亲就静静等

了她三年。三年前,父亲去医院时,只是对她说,“我走了,

你自己当心。”他留下的钱,足够母亲用了三年。等母亲走

的前一天晚上,说她梦见了父亲,于是我们就知道父亲相邀,

她就要走了。她走前神志还清楚的那个凌晨,嘴里已经说不

出话,只用手不断抚摩着妹妹的手、肩和头,哭得像个孩子。

我们都知道她放心不下妹妹,这抚摩,实在是一个母亲最后

无力的悲伤。

凌晨三点多醒了,再无法入睡。

母亲这一生,总共生了12个孩子,只靠父亲微

薄的工资。因无力抚养,往育婴堂送走了4个,

留下我们兄弟姐妹8个。从21岁生大姐,到42

岁生小妹,平均每不到两年就生一个孩子,她

一生中最好的年华似乎都在持续不断怀孕、

生育、哺乳。她经历过生育中的大出血,据

姐姐说,那血从床上滴到地板上,再从地板

上滴到楼下。但母亲说到这段经历,只是说,

那时你爸爸叫我的声音离得很远很远,你爸

爸给我打了一针止血针,那针止血针就是

一石米。好像舍不得的只是那一石米。对

于身边一圈嗷嗷待哺的孩子,那一石米意

味着什么呢?

我记事时,母亲其实已经到了中年,但依然端庄、美丽。

我总觉得,他们那一代所有的庄重,今天大约不会再有。那

端庄首先是作为一个母性所焕发的那种朴素。小时候身上穿

的所有衣服,都是她一针针缝出来的,过年过节,都要保证

有新衣,只不过有的是旧衣的改造。而无论单鞋棉鞋,母亲

纳的鞋底总是那么厚。记忆最清晰是,过一段时间,她就要

糊裱褙——将不能再穿的旧衣服边缘撕下扎拖把,剩下整块

的布糊裱褙,撕完地上一堆,然后在灶间的门上,一层层糊

得厚厚的揭下来。鞋样都是用《中国妇女》的封面剪的,母

亲从上世纪50年代就一直订阅《中国妇女》,根据我们脚的

大小,不断放大鞋样,以一层层裱褙集成厚厚的鞋底,再一

针针用顶针密密地纳成。母亲数不清给我们做过多少双这样

的鞋,我下乡时穿的还是她纳的布鞋。

童年时父亲的印象其实极浅,他早上去上班,中午回来

吃饭,晚上再回来吃饭,一直是不苟言笑的样子。而从早上

一睁眼,就是母亲忙碌的影子。记忆中最深刻的早晨总是冬

天,太阳照在窗外瓦楞厚厚的白霜上,母亲围一条棕色三角

头巾,刚从菜场买菜回来。她说,冷啊,冷得鼻子都要冻掉,

然后将手暖和后才开始帮我穿衣,衣服早就一件件都暖在被

窝的夹层里。那时的冬天,屋里

的毛巾都结冰成“笋干”,母

亲燃好了脚炉,那脚炉坐在草

窝里,起来就让我把脚暖在脚

炉上。没风的日子,太阳出来,

在阳光里早摆好了小板凳,让

我们排排坐,晒太阳,自己则

开始洗菜做饭。就这样,我们

的整个童年就都没有寒冷的感

觉。

随 笔E S S A Y

随 笔E S S A Y

Page 42: SUM M ER2013年底,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 为中国内地殡葬行业第一股。在他的心目中,福寿园上市,是要将理念、品牌和资本相结合,继续推动中国殡葬业的改

随 笔E S S A Y

每年夏天清晨,瓜果最便宜时,母亲每天都会买回一篮

的瓜果——西红柿为主,红番茄、粉红番茄;然后是黄金瓜、

青筋瓜;铁桶里打上井水,让它们在清凉的水中浮沉。西瓜

用网袋装着吊进井里,酸梅晶用凉开水冲好灌进盐水瓶,用

绳子沉到井底。母亲又以自己种的卞兰叶(一种类似薄荷的

清香植物)每天冲好一大盆去火凉茶。夏天吃得最多的午饭

是南瓜熬成粥,加上面疙瘩,早早厚厚地熬好,将锅放在井

水里激凉。或者葱油拌面,面早早地晾干拌开,以葱油加虾

籽酱油。母亲善于以便宜的原料做成美食。比如买一串小蟹,

每只切成两半,斗里裹上葱花面糊,油里煎过,做成面拖蟹,

一人一卦再加一碗糊。比如买回三两虾,虾须不剪,同样裹

面煎成虾饼。大家最爱吃的还有菜饭与烂糊面,菜饭以荠菜

或青菜,最好以柴火小炉灶焖成,米要粒粒分开,又不能干

硬,水候火候都要照顾。吃时碗里再拌以猪油。烂糊面则要

煮成面与菜结为一体,春天以雪菜春笋海米,夏天用鸡毛菜

加毛豆。

记忆中每个节,母亲都会煞费苦心。立夏吃草头摊饼,

端午吃粽子,中秋自己做月饼,重阳吃糕团,重头戏自然是

过年。过年前会早早地四处找年货,然后切笋干、磨米蒸年

糕,全家欣欣然。年三十下午,做熏鱼,做蛋饺,红烧、白

烧笋干。年夜饭吃完,开始炒花生、炒瓜子,那瓜子都是夏

天吃南瓜、西瓜时攒下的,每人分一铁桶的吃食。儿时父母

都不倡导守夜,也不吃兜财(馄饨),早早就钻进被窝听此

起彼伏的鞭炮。等年初一在鞭炮声中温暖地起床,早饭是蒸

好的年糕,下午则惯例是炒面,用黄芽菜肉丝再加菠菜韭黄。

初二就包汤团了,圆而带尖的是咸的,荠菜与肉;长的是甜

的,母亲以纱布自己挤的豆沙,加上腌成的猪油。

不知母亲上半辈曾为养育我们怎样地为难。这次摔倒后

病重住院,她恍惚中惦记着的还是做饭。我在她身边守夜,

连续几个晚上,她醒来都睁着迷惘、无助的眼睛。我问她想

什么,她一次次说,要天亮了吧?是不是要烧粥了?他们都

吃什么?我对她说,不是等你给我们烧粥吗?她无力地摇摇

头:“我做不动了呀。”于是我就只能偷偷地流泪。

(待续)

(二)姐姐说,母亲这辈子,最不容易的是让我们全家吃饱、

穿暖。而我以为,更不容易的是,她以有限的收入,还能让

全家吃好,维系一个大家的其乐融融。

记忆中每年秋天母亲都要腌菜,白菜最便宜时候,从菜

场让农民挑两担回家。早晨登着梯子将菜一棵棵码在厨房的

屋檐上,傍晚再一棵棵收下来,我们就在木梯下帮着码菜。

晒去水分后,在一个傍晚一棵棵揉上盐,码进大缸,压上大

石头。等天气变冷,厨房里开始有浓重的腌菜气息飘起,眼

看缸里泛起黄色的泡沫,结成薄冰。蒜叶炒腌菜是冬天吃得

最多的一个菜,从大缸里摸腌菜时,母亲准备一盆半温的水,

手冰得不行就进温水里暖暖。我们则在一旁袖着手,眼巴巴

等她将摸出的菜一层层剥去菜帮,最里边的菜心轮流塞进我

们嘴里,又凉又酸又脆。

冬天另一道断不了的菜是荠菜豆腐羹,一块豆腐切成细

碎,放进猪油、盐、胡椒粉,勾芡成一锅热气腾腾、香气扑

鼻的羹。吃完晚饭,在厨房冰冷昏暗的灯光下,母亲于是经

常会一棵棵仔细地摘一堆乱蓬蓬的荠菜,剪去每一带泥的根,

摘干净再装进竹篮挂在屋梁上。厨房屋梁上挂着一排竹篮,

还有剥去外皮的黄芽菜。黄芽菜就是北方的大白菜,父亲用

铁丝穿过菜根,就将它们挂在房梁上,为了不烂帮烂心。

家庭气氛就在这点点滴滴的辛劳中。冬天母亲会自己做

酒酿,她说天热发酵快,却不好把握温度,容易坏,天冷只

要用破棉花胎捂起来,发酵时间长,做成酒酿反而好吃。冬

天她还常做“糊泥羹”,也就是菜粥。很少的米,很多的杂

碎,荠菜加上菱角、芋头、荸荠,还有红枣与年糕。火腿是

没有的,偶尔有咸肉丁,咸肉也是母亲每年自己腌的。那羹

颜色碧绿,熬成黏而不稠。现在到哪里也喝不上这样的菜粥。

每一季节,母亲都会想方设法,让我们吃到她可能做到

的最好吃的东西。春笋上市,很贵,猪肉要凭票,她攒一月

肉票,也要想办法炖两次腌笃鲜,早上早早去排队,就为了

买热气肉。端午她要用酱油拌一大盆米包肉粽,另一大盆米

拌红豆、红枣包赤豆棕,用翠绿的粽叶,包好的粽子用大锅

连续煮几锅,厨房里到处是粽叶的清香。吃粽子时节,为避

毒,我们床头就都挂上了一串串她以五颜六色丝线缠成的小

三角、五颜六色丝线编成小网兜里装着的新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