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75 第八卷 第五期 隨著醫療技術及儀器的進步,使得早產兒的存活率大幅提升,研究顯示新生兒加護病房的 環境會影響早產兒的各項生理反應,因此是否提供適宜的環境,是醫護人員需關注且進行評估 判斷的重要議題(卓,2003)。陳、李及黃(2003)也提到加護病房的密切照護,對早產兒存活及 生長發育有其重要性,環境噪音雖不會對早產兒造成立即致命影響,但卻是造成早產兒壓力之 來源,進而干擾早產兒的神經行為統合。目前本院新生兒加護病房早產兒佔床比例為65%,單 位工作同仁雖已有發展性照護及支持早產兒的神經發展與生理穩定為目標之觀念,但因缺乏環 境音量管理的辦法,工作人員常是噪音的製造者,在臨床上發現早產兒遭受到突發性或持續性 噪音時,會產生生命徵象與血氧濃度不穩定、四肢揮動、睡眠時間短且容易驚醒……等混亂性 嬰兒行為的反應。因此引發改善新生兒加護病房環境音量的動機,希望藉此了解噪音來源及音 量,並實施改善策略,降低環境音量,進而提升發展性照護品質,使早產兒出現調整性嬰兒行 為及良好的統合反應。 某新生兒加護病房 音量改善專案 林怡君 李晴玉* 楊雅晴 黃秋綿** 奇美醫學中心小組長 奇美醫學中心高階護理師* 奇美醫學中心小組長 奇美醫學中心督導** 受文日期:97911修改日期:97109接受刊載:971119通訊作者地址:李晴玉 710台南縣永康市中華路901兒科加護病房 電話:(06)281281153461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中文摘要 醫療的進步,使早產兒存活率提高,加護病房的噪音會影響早產兒神經發展及統合 行為。本專案旨在探討環境噪音來源及降低環境中音量,改善前環境平均音量為68分貝 ,因此成立專案小組調查,發現缺乏環境音量管理及制度規範、醫療儀器操作保養規範 及相關的在職教育。經由分貝監測、訂定環境音量管理及交班模式規範、定期舉行在職 教育,且訂定儀器警報聲處理流程及修定儀器使用規範。執行成效為:環境音量降至57 分貝、音量大於58分貝發生頻次降低73%、人員知能提升80%以上,達專案目的。(志為 護理, 2009; 8:5, 75-84.) 關鍵詞:早產兒、環境音量、神經發展、統合行為。

某新生兒加護病房音量改善專案The Project of Sound Volume

  • Upload
    phamtu

  • View
    242

  • Download
    1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75第八卷 第五期

某新生兒加護病房音量改善專案

前  言

隨著醫療技術及儀器的進步,使得早產兒的存活率大幅提升,研究顯示新生兒加護病房的

環境會影響早產兒的各項生理反應,因此是否提供適宜的環境,是醫護人員需關注且進行評估

判斷的重要議題(卓,2003)。陳、李及黃(2003)也提到加護病房的密切照護,對早產兒存活及

生長發育有其重要性,環境噪音雖不會對早產兒造成立即致命影響,但卻是造成早產兒壓力之

來源,進而干擾早產兒的神經行為統合。目前本院新生兒加護病房早產兒佔床比例為65%,單

位工作同仁雖已有發展性照護及支持早產兒的神經發展與生理穩定為目標之觀念,但因缺乏環

境音量管理的辦法,工作人員常是噪音的製造者,在臨床上發現早產兒遭受到突發性或持續性

噪音時,會產生生命徵象與血氧濃度不穩定、四肢揮動、睡眠時間短且容易驚醒……等混亂性

嬰兒行為的反應。因此引發改善新生兒加護病房環境音量的動機,希望藉此了解噪音來源及音

量,並實施改善策略,降低環境音量,進而提升發展性照護品質,使早產兒出現調整性嬰兒行

為及良好的統合反應。

某新生兒加護病房

音量改善專案林怡君 李晴玉* 楊雅晴 黃秋綿**

奇美醫學中心小組長 奇美醫學中心高階護理師* 奇美醫學中心小組長 奇美醫學中心督導**受文日期:97年9月11日 修改日期:97年10月9日 接受刊載:97年11月19日通訊作者地址:李晴玉 710台南縣永康市中華路901號 兒科加護病房

電話:(06)2812811轉53461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中文摘要

醫療的進步,使早產兒存活率提高,加護病房的噪音會影響早產兒神經發展及統合

行為。本專案旨在探討環境噪音來源及降低環境中音量,改善前環境平均音量為68分貝

,因此成立專案小組調查,發現缺乏環境音量管理及制度規範、醫療儀器操作保養規範

及相關的在職教育。經由分貝監測、訂定環境音量管理及交班模式規範、定期舉行在職

教育,且訂定儀器警報聲處理流程及修定儀器使用規範。執行成效為:環境音量降至57分貝、音量大於58分貝發生頻次降低73%、人員知能提升80%以上,達專案目的。(志為

護理, 2009; 8:5, 75-84.)

關鍵詞:早產兒、環境音量、神經發展、統合行為。

76

某新生兒加護病房音量改善專案

現況分析

一、單位簡介

本單位為新生兒加護病房,護理人員編制共30人,醫師共4人,護佐及環保人員各2人,

收置對象為早產兒及新生兒,總床數14床,早產兒約佔總床數65%,2005年全年平均佔床率

為87%。病房分為三個區間,每個區間內均設有呼吸器、輸液幫浦、中央抽吸氧氣系統、保溫

箱、生理監視器、電話、工作車及加蓋垃圾桶,中央監控系統、護理行政設施設於區間外之護

理站。每日開放兩個時段會客,分別為早上及晚上各一小時,每日共有七個常規治療時段,但

偶有突發的急救或執行侵入性治療情形。

二、單位噪音來源及音量之現況

本專案小組成員共七人,為了解噪音來源及音量,針對儀器本身及人為操作之噪音來源進

行查檢,將人員分成三組,於每一區間入口處放置分貝警示燈,將警示燈先交由醫工組執行校

正,並根據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加護病房環境音量應低於58分貝(張、林、王,2001),警示

燈設訂於大於58分貝時亮燈,當專案小組人員在看見亮燈時,採用分貝測試機實際測量單位內

環境分貝量將其每次大於58分貝的數值紀錄,在10月1日至10月15日期間,發生大於58分貝頻

率共791次,平均分貝值為68分貝,根據實地觀察法將超過58分貝的來源、種類及發生頻次及

音量紀錄於「環境音量監測表中」,針對調查結果製作成下列(表一),在人員因素方面:包括

人員交談或隔空喊話佔22.7%(平均72分貝)、交接班音量過大佔8.5%(平均68分貝),在儀器本

身方面:包括醫療儀器警告聲響佔22.1%(平均68分貝)、電話鈴響佔8.5%(平均64分貝),在人

為操作方面:包括開關保溫箱佔9.9%(平均65分貝)、環保人員清潔打開垃圾桶佔8.2%(平均71

分貝)、推拉床旁隱藏式治療平台佔7.8%(平均67分貝)、開關工作車抽屜佔6.4%(平均65分貝)、

拉起病床床欄佔5.9%(平均73分貝)。

依據所調查噪音種類來源及頻次再次以柏拉圖呈現,如圖一。

三、工作人員認知

針對病房內醫療相關工作人員進行「環境音量認知測試」,其內容包括個人資料、常見音

量過高來源與音量過高對早產兒生理及行為變化認知,測試內容經由文獻查證後擬定,於2005

表一 噪音發生分貝及比率

噪音種類 平均分貝 次數 百分比(%)

人員交談或隔空喊話 72 197 22.7%

醫療儀器警告聲響 68 192 22.1%

開關保溫箱 65 86 9.9%

交接班音量 68 74 8.5%

電話鈴聲響 64 74 8.5%

環保人員打開清潔垃圾筒 71 71 8.2%

推拉床旁隱藏式治療平台 67 68 7.8%

開關工作車抽屜 65 56 6.4%

拉起病床床欄 73 51 5.9%

77第八卷 第五期

某新生兒加護病房音量改善專案

年10月16日至10月22日針對單位內的所有人員包括護理人員、醫師、護佐、環保清潔人員共

38人進行認知測試。結果如下:護理人員30人平均成績為50分,醫師4人平均成績為50分,護

佐2人平均成績為40分,環保人員2人平均成績為30分。有87%護理人員及75%醫師在一年內未

受過早產兒發展性照護相關照護訊息,且未將此主題列入在職教育計劃中。

四、制度規範

目前單位並無環境音量管理辦法及執行標準,交接班採成組交班模式,每次交接班時病童

周圍會同時有5位護理人員站在病床旁,若同時遇到醫師交班或查房時段,則同一房間可能有

8位人員的交談聲(平均音量70分貝)。會客時採同一時段會客,每床限制2位家屬進入探視,進

行探視病童或解釋病情(平均音量69分貝)。專案小組於2005年10月16日至10月22日利用實地觀

察方式,並紀錄單位同仁之工作習慣,發現單位內每一房間皆有一個電話,但當電話聲響起

時,70%的人員不會立即接聽電話;執行治療時,80%的人員推拉工作車抽屜或床旁隱藏式治

療台會發出巨大的聲響,55%的護理人員在打開保溫箱門或拉下床欄進行治療後,未將卡榫打

開就用力關上,當監視器、醫療儀器、呼吸器發出警報聲時,70%的護理人員未立即將警告聲

響排除。

從以上所得資料找出影響新生兒加護病房環境音量的原因,並製成特性要因圖,如圖二。

問題確立

經現況調查與特性要因圖分析,環境音量大於58分貝主要導因為:

一、 單位缺乏環境音量管理辦法及降低環境音量之規範。

二、 護理人員對醫療相關儀器操作不當。

三、 人員隔空喊話及交談,缺乏環境音量對早產兒影響的認知。

專案目的

經專案小組人員依據文獻資料,並評估現況,及單位可改善之能力,設定目標如下:

一、 58分貝以上音量發生頻次,能較改善前減少70%以上。

二、 降低單位環境音量平均分貝值至60分貝以下。

三、 單位相關工作成員知能測試成績能提升80%以上。

22.7% 22.1%

44.8%

9.9%

54.7%

8.5%

63.2%

8.5%

71.7%

8.2%

79.9%

7.8%

87.7%

6.4%

94.1%

5.9%

100.0%

百分比

0

20

40

60

80

100

人員交談或隔空喊話

醫療儀器警告聲響

開關保溫箱

交接班音量

電話鈴聲響

環保人員打開清潔垃圾筒

推拉床旁隱藏式治療平台

開關工作車抽屜

拉起病床床欄

圖一 噪音來源及發生比率之柏拉圖

78

某新生兒加護病房音量改善專案

文獻查證

一、噪音對早產兒之影響

早產兒因中樞神經系統尚未成熟,自我調節能力較缺乏,當面臨壓力或刺激時缺乏適度

的反應,可能產生程度不等的神經與行為缺陷或發展遲緩(陳、張、陳,2005)。陳等(2003)提

出,早產兒對於噪音的刺激是非常敏感的,或許它不會造成生命危險,但卻是一個重要的壓力

源。噪音會導致早產兒出現心跳、呼吸、血氧濃度不平穩狀態(Chang, Lin, & Lin, 2001),且突

發性噪音會讓早產兒心跳增加或遲緩及導致血氧濃度下降,對於處在危險期之早產兒會增加

其耗氧量,衝擊其生理穩定狀態,更可能造成早產兒哭鬧,腦內壓增高的情形(張、林、王,

2001)。當早產兒面臨逾75分貝的噪音干擾時,會出現周邊血管阻力增加、肌肉緊張、心輸出

量減少及胃蠕動、消化酵素分泌減少之反應,高噪音與早產兒呼吸暫停有明顯的關連,會造成

驚嚇反射、面部扭曲,躁動等異常行為出現(陳、李、黃,2003)。

二、加護病房噪音源

美國小兒醫學會認為不受歡迎的聲音均稱為噪音,在1974年提出建議加護病房環境音量

應低於58分貝,超過60分貝屬中度喧噪,80分貝以上屬重度喧噪(張、林、王,2001;齊,

2005)。新生兒加護中心86%的噪音量介於65-74分貝,90%與人為因素有關,10%則是醫療儀

器的警報聲(齊,2005)。主要噪音來源在人員面包括:交談聲、操作儀器、開關保溫箱或加溫

處理台及物品碰撞之聲音等;儀器設備包括:保溫箱、生理監視器、呼吸器、給氧系統之聲響

(陳、李、黃,2003)。在Chen和Chang(2001)研究中提到,製造保溫箱大於65分貝之噪音,有

79%為人為因素,其中以開關或碰撞保溫箱佔最多。

人  員

環境設備 政  策

儀器警報聲處理方法不一致

未參加在職教育

隔空喊話及交談 認知不足

交班音量大

未立即接聽電話

儀器設備操作方法不當

無完善教育制度 儀器警報聲 音量大 無環境音量

管理辦法

無儀器警報聲 處理辦法

電話鈴聲大

無交班規範

無醫師查房規範

無會客規範

環境音量高於 

分貝

58

圖二 加護病房環境音量大於58分貝原因之特性要因圖

79第八卷 第五期

某新生兒加護病房音量改善專案

三、減少音量的臨床活動

減少早產兒噪音刺激,可藉由降低噪音來源、隔絕噪音來執行,如人員方面:(1)應降低

音量至耳語可聽見即可,床邊限制人員交談,減少床邊教學及隔空喊話;(2)避免於保溫箱上

執行會發出噪音之活動,並於保溫箱上覆蓋包布或毛毯;(3)重新檢討護理人員執行護理活動

之需要、步驟及器具,降低照護活動帶來之噪音;(4)針對無法避免之噪音給予耳塞隔絕;(5)

執行相關照護人員之在職教育,成立品質促進之小組,營造低噪音之治療環境;(6)定期的進

行噪音監測。醫療儀器方面:(1)將監視儀器警報之音量降至最低,對於警告聲響盡速回應;

(2)經常移除呼吸器管路積水;(3)輕柔地開關保溫箱門及加溫處理台,並定期維修其設備。其

他方面:(1)將電話聲調小或改成閃燈式;(2)避免例行性的使用收音機;(3)避免猛烈的關門、

窗、櫃子等;(4)衛教家屬輕柔的談話聲(張、林、王,2001;陳、張、陳,2005)。

解決方法

(一)決策矩陣分析

專案小組人員擬定對策後利用決策矩陣圖依據可行性、經濟性、效益性給予評分,每依項

目以5、3、1分逐項給分,最高為105分,最低為21分,根據80/20理論以85分以上為理想可執

行方案,如圖三。

經決策矩陣分析針對80%之噪音來源及高分貝噪音種類來進行改善,採行理想可執行方

案,訂出明確解決辦法為:

1. 制度面:訂定環境音量控制規範與交班模式規範。

2. 教育宣導:定期針對醫療工作人員舉行宣導教育噪音管制及製作標語宣導。

3. 物:修訂儀器保養及使用辦法。

故本專案自2005年10月1日-2006年3月30日,分別依計畫期,執行期、評值期進行,共計6

個月,各期執行過程如圖四所示。

圖三 降低環境音量之決策矩陣

對 策 方 案評 價

總分 選定可行性 經濟性 效益性

宣導教育噪音管制 29 31 31 91 採用

製作標語宣導 29 29 35 93 採用

舊儀器汰換 20 20 25 65 不採用

訂定環境音量控制規範 29 31 31 91 採用

將電話移至病房外 7 27 25 59 不採用

規範交班模式 23 35 27 85 採用

訂定醫療儀器使用規範 23 35 27 85 採用

醫療人員至病房外交班 7 27 26 60 不採用

耳罩使用 23 7 20 50 不採用

80

某新生兒加護病房音量改善專案

� 執行過程

一、�計劃期(2005年10月1日~2005年10月31日):

(一) 組成專案小組:

1. 成員:經小組長會議討論後組成專案小組,成員包含護理長一人、專科護理師一人、小

組長二人、護理人員三人。

(二) 安排教育訓練與宣導:專案小組成員共同討論與文獻查證後,擬訂宣導方式、安排教

育訓練內容及授課人員。

(三) 制訂執行標準:依據專案小組人員利用決策矩陣圖決定採行對策,並分別安排由小組

成員負責進行。

二、�執行期(2005年11月1日~2006年1月31日):

(一) 教育宣導:

由護理長於晨間會議向所有醫護人員及護佐說明專案小組組成目的及工作內容,並於11

月1日到11月30日同時將宣導的書面資料張貼於單位內公告欄對單位同仁教育宣導,專案小組

成員分配製作海報及減低音量之標語貼於病房中,並分別於11月13日及11月15日,共兩個梯

次,舉辦環境音量與早產兒影響之在職教育,並要求所有醫護人員皆參加,並決議將此課程列

為年度在職教育。

(二) 執行各項噪音源防治改善方案

1. 降低工作人員說話音量

(1) 於11月1日到11月7日時向同仁宣導,離開加護病房時應向同區間醫護人員交代行

蹤,說話時應儘量靠近至2公尺內,並使用對方可聽清楚的音量交談即可。

(2) 當電話鈴聲響時,勿隔空大喊,應近距離請人接聽。

(3) 製作「輕聲細語」「各位叔叔、阿姨,我在休息請不要吵我」等標語放於加護病房

內,來提醒同仁降低說話音量。

(4) 環保人員由護理長宣導指正,護理人員共同監督,提醒注意音量。

圖四 執行計劃進度甘特圖(2005年10月-2006年3月)

時 間項 目 2005.10 2005.11 2005.12 2006.01 2006.02 2006.03

計劃期

�組成專案小組 ◎ ◎

安排教育訓練 ◎ ◎

制訂執行標準��� ◎ ◎

執行期

�教育宣導 ◎ ◎ ◎ ◎

�������������������製作標語、隔音海綿����� ◎ ◎ ◎ ◎

始行噪音源防制改善方案 ◎ ◎ ◎ ◎ ◎ ◎ ◎ ◎ ◎ ◎ ◎ ◎

評值期

噪音測定 ◎ ◎

�������知能測試 ◎ ◎

作業標準化 ◎ ◎ ◎ ◎ ◎ ◎

81第八卷 第五期

某新生兒加護病房音量改善專案

圖四 執行計劃進度甘特圖(2005年10月-2006年3月)

時 間項 目 2005.10 2005.11 2005.12 2006.01 2006.02 2006.03

計劃期

�組成專案小組 ◎ ◎

安排教育訓練 ◎ ◎

制訂執行標準��� ◎ ◎

執行期

�教育宣導 ◎ ◎ ◎ ◎

�������������������製作標語、隔音海綿����� ◎ ◎ ◎ ◎

始行噪音源防制改善方案 ◎ ◎ ◎ ◎ ◎ ◎ ◎ ◎ ◎ ◎ ◎ ◎

評值期

噪音測定 ◎ ◎

�������知能測試 ◎ ◎

作業標準化 ◎ ◎ ◎ ◎ ◎ ◎

(5) 由專案小組成員制定交班內容,交由督導及護理長審察同意後公告施行,規範護理

人員站在離病床2公尺以上距離進行交班,並於交班後共同檢視病患身上皮膚完整性

及管路。

(6) 以分貝機測試人員說話音量,讓人員熟悉58分貝之音量大小。

2. 降低病患家屬交談音量

(1) 病人入院護理時,說明每次2人探視,若有違規者則委婉勸離。

(2) 採取同一病室分兩個時段會客,減少同一時段多人聚集。

(3) 當家屬及訪客音量過大時予以適時提醒降低音量。

(4) 若有病患病況危急,家屬無法控制情緒時,可通知社工人員及護理人員陪同到會談

室安撫情緒後再返回到病室中。

3. 正確操作及保養儀器方式

(1) 宣導護理人員補充工作車衛材時,補8分滿,以避免抽屜卡住不易開關,每次使用工

作車完畢後應將桌面物品歸位。

(2) 儀器警告聲響5聲內需檢視病人,排除警告聲響原因。

(3) 電話鈴聲音響起5聲內需接聽電話。

(4) 調低儀器警報聲及電話鈴聲音量至最低。

(5) 每個保溫箱外增加遮光布,減少將物品放於保溫箱所造成的聲響。

(6) 由小組內2位小組長教導並示範病床床欄使用方法。

(7) 由專案小組訂定儀器使用規範後,交由科督導審核同意執行,由本單位護理長於晨

間會議公告,依規範執行儀器使用監測。

4. 減少開關垃圾筒、櫃子及隱藏式工作平台所造成的音量過大

(1) 櫃子內及垃圾桶內緣黏貼吸音海綿。

(2) 由護理長宣導開關櫃子、或隱藏式工作平台應緩慢輕放。

三、�評值期(2006年2月1日~2006年2月15日):

(一) 改善後噪音資料收集:將分貝監測器放在與改善前相同的位置進行各項噪音分貝值及發生

頻次監測。

(二) 知能測試:於2月15日由前測受試者執行後測。

(三) 作業標準化設定:將改善策略制定成書面標準,於病房會議中由護理長公佈並公告執行,

以作為同仁執行標準。

圖五 大於58分貝音量發生頻次前後比較之直條圖

改善前 改善後

791

215

次數

0

200

400

600

800

1000

圖六 音量分貝改善前後比較之直條圖

改善前 改善後

6857

分貝

01020304050607080

82

某新生兒加護病房音量改善專案

成效及結果評值

一、�降低環境各項音量過高發生頻次之成效

小組成員於2006年2月1日至2006年2月15日進行單位各項人為音量及醫療設備進行分貝監

測與頻次成效之前後比較,音量大於58分貝發生頻次由791次減少至215次(如圖五),改善百分

比為72.82%,達成預期目標。

二、降低環境各項音量分貝之成效

小組成員於2006年2月1日至2006年2月15日採用分貝測試機實際測量單位內環境分貝量將

其每次大於58分貝的數值紀錄,經統計後平均分貝值由68分貝下降至57分貝(如圖六),醫療設

備分佈頻次及分貝前後比較(如圖七),達預期之目標。

三、�噪音來源及對早產兒的影響認知問卷調查後測

小組成員於2006年2月1日至2006年2月15日針對單位內的所有參加知能測試前測人員包括

護理人員、醫師、護佐、環保清潔人員共38人進行後測,人員知能測試成績及提升百分比見下

表(表二),人員前後測平均成績皆顯著提昇(如圖八),測試成績提昇百分比80%以上,達成預

期之目標。

71 68 72 67 65 65 73 64 68

環保人員 清潔垃圾

交班音量 床旁

隱藏式 治療平台

開關 工作車 抽屜

用力拉起 病床床欖

醫療儀器 警告聲響

開關 保溫箱

電話鈴聲 人員交

談、隔空 喊話

改善前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62 60 60 43 51 58 60 61 61 改善後

圖七 醫療設備分佈頻次及分貝前後比較圖

分貝

表二 知能前後測結果彙整表

受測人員 前測分數 後測分數 分數提升百分比

護理人員 50 90 80%

醫師 50 90 80%

護佐 40 80 100%

環保人員 30 70 133%

83第八卷 第五期

某新生兒加護病房音量改善專案

分貝

結  論

噪音帶給人的感覺總是不愉快或不適,尤其發生在一個極需呵護的早產兒身上時,所帶來

的傷害是無法衡量的,在調查及統計中,發現噪音的製造者多是應該對他細心呵護的醫療人

員,對於這樣的專業疏失,是我們料想不到的。在專案的執行過程中,因硬體設備之故,無法

將環境音量隨時維持在58分貝以下,但感謝醫療同仁配合各項改善措施的進行及積極參與在職

教育,並降低談話音量,減少噪音的製造,使早產兒能有更安靜的照護環境,以增進早產兒調

整性嬰兒行為的發生。本專案進行過程中所面臨最大的困難是無法很明確測出單一噪音音量,

分貝大小會受背景環境干擾,且無完善的設備可隨時監測環境音量,需等到分貝警示燈亮起時

才去測量,往往無法測到瞬間最大音量,這是最大的限制。在此建議,未來單位能針對噪音測

量採定時定點或24小時持續監測方式,讓加護病房的環境音量能確實控管,達到一個真正安靜

的醫療環境,使早產兒得到更高品質的照護。

參考文獻

卓妙 如(2003).從發展支持性照護談早產兒行為評估狀態.護理雜誌,50(4),11-15。

陳小 蓮、李孟蓉、黃秀梨(2003).早產兒加護病房中噪音對早產兒的影響及其臨床護理.台灣

醫學,7(3),449-451。

陳永 娟、張和美、陳昭惠(2005).新生兒個別化發展性照護之應用.榮總護理,22 (2),204-

210。

張瑩 如、林其和、王琪珍(2001).加護病房噪音環境及其對早產兒生理及行為影響之評估.財

團法人中華民國早產兒基金會會訊,39,37-38。

齊珍 慈(2005).醫院噪音品質之相關性研究.榮總護理,22(2),211-212。

Chang, Y. J., Lin, C. H., & Lin, L. H. (2001). Noise and Related Events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Acta Paediatrica Taiwanica, 42(4), 212-217.

Chen, H. F., & Chang, Y. J. (2001). Noise Distribution of an Incubator with Nebulizer at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in Southern Taiwan. 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9(3), 25-32.

護理人員

醫師

護佐

環保清潔人員

0

20

40

60

80

100

50

90

50

90

40

80

30

70

前測後測

圖八 知能成績前後測比較之直條圖

84

某新生兒加護病房音量改善專案

ABSTRACT

The premature newborn survival rates are amended due to medical progress. The noise

of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affects nerve development and sensory integration of newborn

babies. The average environmental sound volum is 68 dB. Here the project investigates noise

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ound volume reduction. One finding is that the unit lacked for the

regulation of environmental volume management, the operational procedure of equipment and

on-the-job training. By way of noise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volume control, duty shift rule,

on-job training, siren disposition and machine operational flow, the substantial performance

listed as follows. The volume being reduced to 57 dB, the frequency of sound volume more

than 57 dB reached 73%, as well as cognition of staff being raised to 80%and more. (Tzu Chi

Nursing Journal, 2009; 8:5, 75-84.)

Key words: premature newborn, environmental sound volume, nerve development,

sensory integration.

The Project of Sound Volume Improvement in Newborn Intensive

Care Unit

Yi-Chun Lin.Ching-Yu Lee*.Ya-Ching Yang.Chiu-Miem Huang**

Leader, Chi Mei Medical Center Advanced Practice Nurse, Chi Mei Medical Center* Leader, Chi Mei Medical Center Nurse Supervisor, Chi Mei Medical Center**Received: September 11, 2008 Revised: October 9, 2008 Accepted: November 19, 2008Address correspondence to: Ching-Yu Lee, 901, Chung Hwa Road, Yong Kang City, Tainan 710, Taiwan (R.O.C.)Tel: 886(6) 2812811 ext. 53461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