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d-street 街頭公 民審議 02 2014 年 3 月 18 日所開啟的太陽花學 運,對於台灣民主政治史而言,不僅重 新反省過去台灣代議政治的缺失,同時 也在街頭運動中展現了多元的可能性。 從佔領立院之後,議場內的學生,以及 各方聲援的民間團體,都希望能在立院 內外,維繫對抗的能量,抵抗著強度極 高的政治操作與媒體文宣等的攻擊,街 頭上也安排了各領域的專家學者演講、 公民講堂等等活動,來維繫這股力量。 但要如何擴大參與,讓立院之外終日 靜坐支持的學生,也能夠有機會發表他 們的意見呢?一場新的街頭實踐的可 能,在街頭公民教室與公民審議兩者 概念的結合下,逐漸地點燃,並在 3 月 26 日正式啟動。直至到 4 月 5 日,十天 十三場,開設約兩百五十組,動員超過 四百名小組主持人次與工作人員,招募 了三百多位未來志願參與擔任小組主持 人,實際參與討論人數近四千人,旁聽 者不計其數。 雖然擾動了許多人的參與,然而,不 僅想要自我反省的是這些數字背後呈現 了什麼意義?而街頭審議的討論設計、 操作、以及對於實際操作的主持人,對 於街頭審議的理念又有什麼樣的想法? 當然,這裡面所開創出的人際連結,以 及對於未來在台灣各地又可以散播出什 麼樣的公共討論的種籽呢?筆者有幸參 與其中,本文將從一個第一人稱的角 色,重新反思十天來街頭審議的實踐意 義。 審議的操作,街頭的侷限 在設計街頭審議的操作中,最困難的 是如何在同一時間中,在最短時間內進 一場街頭社會實踐 的創新與嘗試: 文/施聖文

Vol.7 前線紀實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4月電子報-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社會培力

Citation preview

d-street街 頭 公民 審 議紀  實

02

2014 年 3 月 18 日 所 開 啟 的 太 陽 花 學

運,對於台灣民主政治史而言,不僅重

新反省過去台灣代議政治的缺失,同時

也在街頭運動中展現了多元的可能性。

從佔領立院之後,議場內的學生,以及

各方聲援的民間團體,都希望能在立院

內外,維繫對抗的能量,抵抗著強度極

高的政治操作與媒體文宣等的攻擊,街

頭上也安排了各領域的專家學者演講、

公民講堂等等活動,來維繫這股力量。

 但要如何擴大參與,讓立院之外終日

靜坐支持的學生,也能夠有機會發表他

們 的 意 見 呢? 一 場 新 的 街 頭 實 踐 的 可

能, 在 街 頭 公 民 教 室 與 公 民 審 議 兩 者

概念的結合下,逐漸地點燃,並在 3 月

26 日正式啟動。直至到 4 月 5 日,十天

十三場,開設約兩百五十組,動員超過

四百名小組主持人次與工作人員,招募

了三百多位未來志願參與擔任小組主持

人,實際參與討論人數近四千人,旁聽

者不計其數。

 雖然擾動了許多人的參與,然而,不

僅想要自我反省的是這些數字背後呈現

了什麼意義?而街頭審議的討論設計、

操作、以及對於實際操作的主持人,對

於街頭審議的理念又有什麼樣的想法?

當然,這裡面所開創出的人際連結,以

及對於未來在台灣各地又可以散播出什

麼樣的公共討論的種籽呢?筆者有幸參

與 其 中, 本 文 將 從 一 個 第 一 人 稱 的 角

色,重新反思十天來街頭審議的實踐意

義。

 審議的操作,街頭的侷限

 在設計街頭審議的操作中,最困難的

是如何在同一時間中,在最短時間內進

前線紀實

一場街頭社會實踐

的創新與嘗試:

文/施聖文

3_26 第一天的上陣, 一場街頭實踐的開始

4 月 5 日人民議會的討論小組中,主持人只有高三喔!

03

入 人 群, 找 到 願 意 參 與 公 共 討 論 的 公

民。其次,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將議

題融入成為一個日常語言,並且又能夠

使民眾進入並閱讀有關服貿協議中的原

始文件,可以聚焦在特定的問題或行動

上。第三,如何評估並對於現場的狀況

能立即反應,而其後勤的支援,場控的

協調等,在短時間內如何組織出來,並

且克服街頭環境的變化與限制,讓討論

得以順利進展。這三個「如何」,成為

構思出一套簡潔,但又能符合民主審議

內涵的課程設計基礎與原則。這三點將

在後文中一一的討論與回應。

 當然,街頭的操作,避免不了一些簡

化。因此對於審議的目標,也不能訂立

太高,因此,基本上掌握三個原則,一

是了解公民現在對於各個議題的想法。

二、如何藉由閱讀原件資料的過程中,

能夠更進一步找到反對或支持的理由。

三、對於該議題會有什麼樣的期待或是

改善的可能。這三個原則,也大致奠立

了每一次審議程序上的議題設定。

 街頭的侷限,某種程度也造就某種創

新的可能。常有人認為創新與資源投入

有關,而在這次街頭中,更有趣的是在

各種侷限中,如何找到突破才是創新的

開始。而其創新的可能性在於執行與後

勤的支援、不斷保持著動員能量、對於

民主審議的認同、對於議題的興趣,以

及參與小組主持人的配合,環環相扣之

下,才能誕生出目前的成果。

 戰術一:立場中立與主動進入人群

 如何利用地形以及街頭靜坐中「不移

動的慣性」,能以最少的移動達成討論

圈成形。然而,主動接近人群的意義,

更深一層的是在於當主持人掌握討論程

序的大權之下,仍能彎身的邀請,讓彼

此權力位置的逐漸接近。

 另一方面,在小組主持人培訓中,主

小組討論中的重心:

一張壁報紙加上主持人的巧手繪畫

小組主持人的吸引力,

旁聽者比參與者還多

小組主持人行前製作教案一隅

04

持人的中立立場與不回應原則必須不斷

地確認。某種程度,掌握會議程序,基

本上已經掌握極大的權力,而其他的權

力必須下放給參與者,並為維持每位參

與者發言的權利而努力。

 主動接近人群,克制主持人的權力,

是這場街頭審議的成敗關鍵。此間不僅

牽涉到現場的狀況,同時也涉及到各個

主持人的心態與對於審議民主的認識。

而這些都在一個半小時的組訓中必須溝

通完成。

 戰術二:專業資訊與日常生活語言

 在此次服貿議題中,另一個棘手的是

各項專業類別的問題設定,以及如何發

問的課題。因為中間包含了原始官方文

件,以及各種網路版本、專家學者的資

料,要在短時間內設計問題的順序,基

本上有一定的難度。

 然而,當審議民主的目標降低,並且

是以一種「培力」的思維,來設計課程

流程時,卻可發現議題與原始文件的深

淺不是主要的重點,而是如何引發出現

場公民的話語。甚至如何藉由參與者自

己 的 討 論 中, 將 小 組 參 與 者 會 藉 由 討

論,將議題認識的程度逐漸拉平。而課

程設計中的「小小組」的設計,便在此

時發揮了效力,可以看見公民如何以自

己語言,來接合專業領域,甚至能夠更

廣闊的延伸。

 戰術三:不斷變動的現場

 現場最大的挑戰在於各種不確定的因

素,包含人群、氣候、各種臨時狀況,

甚至於旁觀聽眾的反應。後勤的調度與

搭 配, 一 直 是 現 場 中 無 法 制 度 化 的 部

分。因此,控場的現場敏感性,以及對

於審議的程序也必須瞭然於胸。不斷變

動的現場也這考驗著這場街頭審議的專

注力。

 記得第一天進行時,因應議場內人員

調動的關係,尚未開始,就招募了三十

位學生進入議場內支援。而更大的挑戰

是在於街頭審議已經進入一半時,又傳

出內場需要七十位學生支援。緊張之餘

卻發現討論圈中並未受到影響,僅有一

前線紀實

參與小組主持人培訓中,不乏有社會人士的大哥大姐們

小組主持人行前製作教案一隅

05

兩位旁聽的同學起身進入議場支援。直

到此刻,才宣告了這場街頭審議民主的

專注力,轉移到學生是真心想要了解服

貿所可能產生的影響與問題。

 從複雜到矛盾到希望:

 未來民主實踐的種籽

 有人常問我這十天的感覺,其實到現

在都還不能很清楚釐清這場街頭實踐對

我的衝擊,那種情緒是複雜的。記得第

四天,一位從頭力挺的錦桂姐,逼問我

有什麼感受的時候,我卻突然梗咽了起

來。因為在慌忙中,錯過了許多希望與

我分享心得的熱切眼光,也忽略了在烈

日當頭下這些學生的認真,並未做好可

能的備案。太多太多細節的忽略,仍在

我心中不斷地盤旋與計算。這些只要再

細致點,細心點,應該可以做得更好,

來回應他們的熱情與認真。

 也有人跟我說,當同時有三百個人各

自圍著討論圈進行閱讀與討論時,這不

是作為一個大學教師夢寐以求的景象。

雖然點頭贊同,但是另一面的心情卻是

我們有什麼資格讓這樣的街頭景象成為

夢寐以求?難道我們不是在太陽花運動

前默不作聲的一群,使得學生們得趴在

烈日之下,我們有什麼可以值得驕傲?

 每次的行動,所帶給我的都是這種複

雜的心情。身體的累也無法掩蓋這種失

落,但又覺得好像在實踐上更前進了一

些的矛盾心情。

 當然,這是一個反省,並不代表整個

街頭民主審議所誕出的成果。從這幾天

的網路文章中,已有許多人為文討論街

頭民主審議的意義與成果。另外,從這

些參與者的回應中,作為一種活動,它

當然是成功的。而作為一種運動,它牽

涉的並不完全是論述,更大一部份是來

自於願意行動與實作的夥伴們,並且在

未來積極的去處理與回應累積在這場街

頭實踐中,所孕育出來的民主種籽。

 街頭民主審議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

確找到了一種教室的或街頭的翻轉的可

能性,無論在規模、動員、組織以及效

率上,都觸及了一種新的可能,同時也

可能是未來公共議題討論進入公民日常

生活中,最有可能的操作。

 如果要問我真正的心情,一種實踐之

後所開創的可能性,或許是此刻可以訴

諸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