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學學學學 9/26-學學學學學學-學學學 科科科科科科科 ,一,一,。一,。 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 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 科科科 -科科科科 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PAS科科 科科科科科科科 科科科 科科科科科 科科科 科科科 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 科科科科科 科科 一,, ,,體 科科科科科科PUS科科科 ,;,(科 科科科科 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 「」「」 ),科科科科科科 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 科科科科科Scientific Literacy科科科 、,。Shen 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 科科科科科科 ,(Practical scientific literacy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 科科 科科科科科科Cultural scientific literacy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 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 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 ,, )。Millar科 科科科科 :一 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 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 科科科科科科 科科科科 科 科科 科科科科 科 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PEST 科科 ), 科科科 ,,體 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 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 科科科 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 ,;。, 科科 ,一。 科科 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 科科科 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 科科科科科科科 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科 科 「」、「」、「」「」。「」、「」、「」「」。 ,一 科科 、。

science.nchc.org.twscience.nchc.org.tw/EPoSC/CSC/studentswork/review1… · Web view德國採用「公眾理解科學與人文(PUSH) 」:因查覺科學與社會、文化的密不可分,科學傳播基金隸屬於「社會文化」基金。在全民科學素養基礎上,發展社會的科學文化。講究「公眾參與模式」與「雙向平行溝通」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science.nchc.org.twscience.nchc.org.tw/EPoSC/CSC/studentswork/review1… · Web view德國採用「公眾理解科學與人文(PUSH) 」:因查覺科學與社會、文化的密不可分,科學傳播基金隸屬於「社會文化」基金。在全民科學素養基礎上,發展社會的科學文化。講究「公眾參與模式」與「雙向平行溝通」

學習心得一9/26-科學傳播導論-關尚仁 科學研究與研發的目的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另一種是民眾的基本涵養所給予的支持,支持科學應該被不斷的研究和研發。科學的成果可以讓我們更進一步地認識環境,科技的發明則帶來更便利的生活。 科學的傳播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幾步:公眾意識到科學很重要→公眾理解科學與科技的運作→公眾的科學素養提升→形成一種文化-科學文化

在「公眾意識到科學很重要(PAS)」這一步時,由政府投入資源,規模化、系統性推動,結合媒體作工具,向社會大眾傳播科學,是科學社群、傳播媒體與政府三方共同協力合作;它所著重是公眾對科學的意識、正面態度及其對社會影響,因重視大眾需求,被視為傳播之「使用與滿足」模式,旨在育化社會大眾之科學素養。 在「公眾理解科學(PUS)」時,是由科學家主動推動與主導;以赤字模式為主要思維,(平民百姓缺乏科學知識,因此必須「灌輸」與「教化」科學與科技之知識),旨在促進民眾對科學科學內容的理解 在科學素養(Scientific Literacy)是公眾關注科學、對科學有興趣並投入意見,以及追求科學理解的理想情境。Shen 將科學素養分為三類,實用科學素養(Practical scientific literacy,科學應該應用於幫助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知識)、公民科學素養(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公民能欣賞科學,並視之為人類文明偉大的成就)和文化科學素養(Cultural scientific literacy,讓公民能夠更瞭解科學及科學相關的議題,使其能夠勇於發表自己對事件的看法,進而關心並參與科技社會的民主過程)。Millar認為科學素養包含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科學內容」:對於報章雜誌內的科學報導有足夠的基本識讀能力;第二個層面是「科學過程」:瞭解科學探索的步驟或本質;第三個層面是「社會因素」:理解科學和科技對個人與社會的影響。

Page 2: science.nchc.org.twscience.nchc.org.tw/EPoSC/CSC/studentswork/review1… · Web view德國採用「公眾理解科學與人文(PUSH) 」:因查覺科學與社會、文化的密不可分,科學傳播基金隸屬於「社會文化」基金。在全民科學素養基礎上,發展社會的科學文化。講究「公眾參與模式」與「雙向平行溝通」

在「公眾參與科學科技(PEST)」方面,它是以公民科學素養為基礎,形構社會的科學文化,是種能欣賞和促進科學及科學素養的社會價值體系,著重於科學的社會影響與作用以及藝術性層面;為傳播之雙向平行溝通模式。此時,科學傳播被視為公民之科學人權、權利,是政府的一種給付。 在傳播模式方面,依時間分成「赤字模式」、「脈絡模式」、「常民專家模式」和「公眾參與模式」。在科學傳播方面則可以分成「科學啟蒙」、「科學知識」、「科學素養」和「科學文化」。在科學與民眾方面,民眾一開始是意識科學的重要性,然後科學普及,許多民眾都可以理解到科學與科技的原理和運作,並參與整個科學與科技的發明、創新。

公眾的需求可以分成兩種:科學領域和傳播領域,這兩者相重疊的區域為科學傳播領域;科學傳播的形式可以分成媒體播報或播聽、展覽、推廣活動、科學研習活動、科學演講等。科學文化包含科學素養,從科學文化的角度來看,可以分成科學教育和科普傳播兩類,這兩類都是科學傳播的領域,但這兩類相疊合的區域才叫科學傳播。科學文化和公眾的需求會彼此互相影響。

科學傳播的宗旨一開始為「公眾理解科學(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它著重公眾對於科學內容、科學演進及其社會影響的理解;再來為「公眾科學意識(Public Awareness of Science)」,旨在激發民眾對科學的意識及正面的態度;又來為「公眾參與科學(Public Engagement of Science)」;後來為「科學素養(Scientific Literacy)」,它著重在公眾對科學認識、理解、產生興趣,並能投入科學討論的理想狀態;最後才是「科學文化(Scientific Culture)」,它旨在能欣賞和促進科學及科學素養的社會價值體系,屬於社會與藝術性的層面。科學傳播的當代目地在於建立一個有科學文化的社會,公民的科學素養使其能支持、欣賞與應用科學與科技的研究,以及瞭解科學的社會影響與思辨各式作用,從而關心並參與科技社會的民主過程。 Burns, O’Conner & Stocklmayer 定義科學傳播為運用適當的技術、媒介、活動及對話,以產生個人對科學的 AEIOU 回應(AEIOU,意識 Awareness,對科學新知的認識、樂趣

Page 3: science.nchc.org.twscience.nchc.org.tw/EPoSC/CSC/studentswork/review1… · Web view德國採用「公眾理解科學與人文(PUSH) 」:因查覺科學與社會、文化的密不可分,科學傳播基金隸屬於「社會文化」基金。在全民科學素養基礎上,發展社會的科學文化。講究「公眾參與模式」與「雙向平行溝通」

Enjoyment,其他感受的回應、興趣 Interest,自發性的投入科學或科學傳播、意見 Opinion-forming,科學態度的形成、重構或共構、了解 Understanding,瞭解科學的內容、過程及其社會影響) Bryant 定義科學傳播精乃是將科學的文化與知識吸納入社會文化之中的過程。它認同科學傳播文化層面的意涵,也認為科學傳播乃永續的過程,並重視與民眾的互動及參與。 科學傳播的參與者,包括科學專家、媒體從業人員、政府機關、民意代表及一般社會大眾,並不只是科學社群同儕間,或者科技產業與專門團體間的傳播活動。 科學傳播涵蓋以下的溝通:科學社群間、科學傳播與政府及有權力的人或執政者、科學傳播與政府及政策影響者、科學傳播與媒體、科學傳播與公眾、媒體與公眾、政府與產業界、產業界與公眾。

科學傳播活動:大眾傳播媒體(廣播、電視)、報紙、雜誌、書籍、DVD、網站、宣傳手冊、電子報、博物館、展覽、科學展、科學參訪、科普推廣活動、講座、演講、科學競賽、研討會、工作坊、新聞稿。

Page 4: science.nchc.org.twscience.nchc.org.tw/EPoSC/CSC/studentswork/review1… · Web view德國採用「公眾理解科學與人文(PUSH) 」:因查覺科學與社會、文化的密不可分,科學傳播基金隸屬於「社會文化」基金。在全民科學素養基礎上,發展社會的科學文化。講究「公眾參與模式」與「雙向平行溝通」

我國科學傳播問題與挑戰;1. 起步未久,缺乏政策支持,體系建立不易。 2. 科學專家尚未體認自身在科傳之角色與責任。 3. 科傳理論與知識體系極待建構與發展。 4. 傳播媒體過度商業化唯利是圖,傳播通路受限,產業市場不易開拓。 5. 傳播、教育與科學跨領域整合不足,未能培育中、高階人才。 6. 傳播人員科學敘事能力待提昇。 7. 政府官員與社會資源決策人員對科傳之認知與認同不足。

10/3-科學傳播源流與發展-關尚仁 在十五、十六世紀時,當時的展覽以實驗工具或儀器、珍禽異獸為主要內容。當時的目的並不是單純的展覽,而是炫耀跨國貿易、探險、田野研究、實驗成果等,為一種權力的展示,以及科學社群內的意見與資訊交流。所以博物展示對象主要以科學家與王公貴族等極少數階層做為主要參展的對象。這暗示著會階級的存在與落差,並顯示特定階層對科學研究、科學知識的壟斷。此時在特定階層以外的民眾既無科學知識,也沒有接近權限,明眾被是為一體,並被貼上「智識低落」的標籤。 「民眾須被灌輸科學知識」這個觀念是在十七世紀以後。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的啟蒙運動,不斷的質疑權威和傳統教條,引導世界走出充滿著傳統教義、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專制的一個時期,博物展示對公眾開放,它目的才是灌輸民眾科學知識;這種科學展示為後世展館或博覽會雛形。「赤字模式」隱然出現,赤字模式指的是灌輸平民百姓科學與科技知識之教化功能。 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後,科學專家主動辦理,扮演主導角色,國力的提昇使歐洲各國國際競爭隨之轉烈,科學工具與儀器對公眾展覽的角色,除更加顯著,功能亦趨多元。如 1851 年

Page 5: science.nchc.org.twscience.nchc.org.tw/EPoSC/CSC/studentswork/review1… · Web view德國採用「公眾理解科學與人文(PUSH) 」:因查覺科學與社會、文化的密不可分,科學傳播基金隸屬於「社會文化」基金。在全民科學素養基礎上,發展社會的科學文化。講究「公眾參與模式」與「雙向平行溝通」

倫敦萬國工業博覽會(The Great Exhibition),旨在宣揚國威的盛會;1889 年巴黎博覽會(Paris Exposition),促成了艾菲爾鐵塔興建,對國民及外國人士炫耀其科學與工業技術;1893 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World’s Fair)各國大顯排場,無不竭力展現其在科學發展與工業技術之國力。此類展示企圖達成「社會教化」功能與「國力展示」功能;社會教化與國力宣揚的功能交互作用,衍生「國民對科學理解的增加,意謂國民素質的提昇,是國力的另一項指標。科學與科技因透過大眾傳播媒介傳佈,形構大眾科學普及。」工業革命後科學普及的目標,是藉由科學新知培養現代公民的理性思維,並提高公民參與民主事務的能力。 十九世紀的科學傳播主要以雜誌等印刷工具做為傳播的媒介。透過雜誌散佈,科學素養在十九世紀前期已紮根。 報紙、廣播、電視等傳播媒介是在二十世紀初期開始出現,其中廣播、電視等媒介是傳播科學與科技重要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1934 年),John Dewey 透過 Science Education 期刊主張「科學精神」 ,乃是「能以科學態度,有邏輯且理性地處理日常事務」,倡議科學要以課堂外的時機和地點散佈給大眾。此時科學普及的重點關懷在提高公民素質,亦即公民在現代科技社會中理性行動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39 年至 1945 年),科學與科技在戰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促發「科學致勝論」的產生。戰後各強國無不積極推動科學與科技發展,科學與科技對經濟與社會影響與日俱增。各國在加速科學與科技研發同時,為避免科學與普羅大眾之間產生知識鴻溝(knowledge gap),政府開始主動扮演推手,推動正式與非正式科學教育。美國由於核能研究引發各界環境生態保護意識,重大決策日益倚重科學評估,科學家開始介入政策決定,「科技官僚」(technocrasts)大量出現,科學與科技的影響面大增。此時,科學家依然身負與二十世紀初期相同的社會教化任務,而且多了大眾傳播媒體的加入與協力。二十世紀為國家力量介入主導大型科學計畫的世代,同時講求大眾科學普及。 大眾傳播媒體的加入可以使資訊更快速的傳播,但科學與傳播專門領域之差異、媒體科學內容未臻精確與過度簡化、傳播媒體過度商業化取向等原因,反而造成科學與傳播的緊張,甚至對立;甚至因為媒體的過度簡化,使「偽科學」產生,甚至激發民眾的反科學心態。 一九八五年,英國皇家學會發佈博瑪報告(Bodmer Report),旨在檢討公眾理解科學的性質與內容,及其在進步的工業化民主中之適切性和公眾理解科學之機制及其社會角色、考慮傳播過程可能障礙與解決方式。促成英國推動成立「公眾理解科學委員會(Committee on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CoPUS)」,這被視為「大眾科學普及」進入「公眾理解科學」之系統化社會教育運動里程碑。 大眾傳播媒介中,電視是科學傳播提升「廣度」的重要媒介,而雜誌與網路則是傳播科學「深度」主要媒介。2008,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調查,80%的大眾以電視作為科學科技消息主要來源;2009,歐盟研究 65%民眾以電視為科學科技消息主要來源;2010 年,國科會委託研究發現國人科學科技訊息來源:電視 98.2%,報紙 72.3%,雜誌 55.6%,網路 54.0%,朋友同事 47.7%,書籍 40.5,廣播 33.0%,家人 31.9%,學校 11.6%,政府科技部門 6.5%。二十一世紀時,大眾傳播媒介成為針對社會大眾實施科學教育的主要載具與通道。 隨著傳播科技發展,科學傳播的通路與載具日新月益、日益多元,網路已是年輕族群首要的資訊來源。電視為科學傳播提升「廣度」的重要媒介,網路緊追在電視之後,約有 40%美國人將網路視為接觸科學新聞與相關議題的優先媒介,網路在科學傳播可以提供的「深度」,超過 67%的調查對象,在想要理解特定科學議題時,會使用網路而非電視。

Page 6: science.nchc.org.twscience.nchc.org.tw/EPoSC/CSC/studentswork/review1… · Web view德國採用「公眾理解科學與人文(PUSH) 」:因查覺科學與社會、文化的密不可分,科學傳播基金隸屬於「社會文化」基金。在全民科學素養基礎上,發展社會的科學文化。講究「公眾參與模式」與「雙向平行溝通」

二十一世紀,科學傳播定位,是針對社會大眾的科學教育,與學校科學教育有別。政府扮演主導角色,研訂政策、法源,積極投入與整合資源,建構科學傳播體系。從「脈絡模式/擴散模式」邁入「常民專家模式」,重視社會大眾在科學傳播的角色、需求與特性。科學傳播針對目標閱聽眾,運用合宜的形式、載具、通路等,傳佈科學與科技,以社會大眾之A.E.I.O.U.為目的,旨在育化及提昇全民「科學素養」。 2005 年英國邁入「公眾參與科學(PEST) 」:在公眾理解科學基礎上,強調雙向溝通、消費者本位,以及全民參與科學與科技決策的民主精神。德國採用「公眾理解科學與人文(PUSH) 」:因查覺科學與社會、文化的密不可分,科學傳播基金隸屬於「社會文化」基金。在全民科學素養基礎上,發展社會的科學文化。講究「公眾參與模式」與「雙向平行溝通」 。

10/24-媒體素養與公民社會-莫季雍 素養根據 UNESCO的定義「The ability to identify, understand, interpret, create, communicate and compute, using printed and written materials associated with varying contexts. Literacy involves a continuum of learning in enabling individuals to achieve their goals, to develop their knowledge and potential, and to participate fully in their community and wider society.」識別、理解、解釋、創造、溝通和計算、採用印刷和書寫的材料具有不同的上下文的能力。讀寫能力包括一個連續的學習,使個人實現自己的目標,發展他們的知識和潛能,並充分參與在他們的社區和更廣泛的社會。素養包跨持續的學習、達成個人目標、發展智慧潛能、充分參與社群與社會。

Literacy 指的是一組理解和使用文化中主要符號系統的能力。包括-文字的讀寫能力(知識閱讀、順暢書寫、批判思考的能力)、圖像的視覺能力。 「現代公民,是一個面對 21 世紀風險挑戰而有能力適應的人;這樣的公民並非獨善其身,還應該能建立與他人良好的互動關係,關注台灣及世界重要議題,積極參與公共事務,以行動關懷社會;而欲培養這樣的現代公民,在現階段以培育五大素養為重點,包括倫理素養、民主素養、科學素養、媒體素養、美學素養等,透過高等教育中通識教育及專業教育的融合貫通,培養學生具有發掘公共性議題並以創造性解決問題之現代公民核心能力。」-教育部顧問室素養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五種:倫理素養:分辨倫理難題與抉擇的能力。民主素養:透過民主程序處理爭議的能力。科學素養:瞭解科學產生之效果及其相應限制,具備正視科學相關社會影響的態度,進而願意參與科學相關公共議題之討論、反思及抉擇。媒體素養:瞭解媒體科技與媒介組織如何產製訊息、建構形象及意義,並對媒體訊息具有開放、批判及省思的能力。

Page 7: science.nchc.org.twscience.nchc.org.tw/EPoSC/CSC/studentswork/review1… · Web view德國採用「公眾理解科學與人文(PUSH) 」:因查覺科學與社會、文化的密不可分,科學傳播基金隸屬於「社會文化」基金。在全民科學素養基礎上,發展社會的科學文化。講究「公眾參與模式」與「雙向平行溝通」

美學素養:營造美感社會的能力。 媒體素養的定義「Media literacy is a repertoire of competences that enable people to analyze, evaluate, and create messages in a wide variety of media modes, genres, and forms.」媒體素養是一種能力,可以使人在各式各樣的媒體模式、類型和形式中分析、評估和創造訊息。 媒體素養的消極內涵為透過媒體素養教育「分析媒體訊息」、「評估媒體運作」。「分析媒體訊息」指的是辨識作者、目的、觀點,檢驗訊息結構、類型、媒體再現模式,覺察新聞和公共事節目中的宣傳、審查和偏見。「評估媒體運作」則是瞭解結構因素,如媒體所有權、資金來源等對內容資訊的影響。 媒體素養的積極內涵為「創製媒體訊息與運用媒體」。「創製媒體訊息與運用媒體」為瞭解媒體特質、創製媒體訊息、運用現有媒體及新傳播科技,以積極參與公民社會。 媒體素養的功能有「覺察媒體中的錯誤再現與操弄」(其中的「錯誤再現」指的是暴力、性別、種族刻板印象等;「操弄」則是廣告、公關技巧、剝奪隱私、網路霸凌等)、「選擇媒體內容、養成良好媒體消費習慣」、「轉換媒體消費成為批判、積極地使用媒體」、「瞭解媒體角色」。參與媒體以建構真實觀點,不易被媒體帶著走,媒體說甚麼就相信甚麼。 從媒體素養到傳播素養的要點有「發揚媒體素養的積極面」、「認識媒體」、「創製有效訊息」、「分析閱聽眾」、「善用媒體通道」等。 傳播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傳輸訊息,交換意義的活動過程。依傳播的對象,傳播又可以分成人內傳播、人際傳播、團體/組織傳播、大眾傳播。其中大學生會用到的傳播為人際傳播、團體/組織傳播、大眾傳播。平時,大學生就要訓練自己本身的表達與溝通,用傳播能力,為個人、機構與社群建立更佳生存發展的環境。 常用的傳播能力有 Speaking(說話)、Visual Images(視覺圖像)、Writing(書寫)、Body Language(肢體語言)。 常用的傳播目標有 To change behavior(要改變其行為)、To get action(為了得到行動)、To ensure understanding(為確保理解)、To persuade(為了說服)和 To get and give Information(為了得到和提供訊息)。

Page 8: science.nchc.org.twscience.nchc.org.tw/EPoSC/CSC/studentswork/review1… · Web view德國採用「公眾理解科學與人文(PUSH) 」:因查覺科學與社會、文化的密不可分,科學傳播基金隸屬於「社會文化」基金。在全民科學素養基礎上,發展社會的科學文化。講究「公眾參與模式」與「雙向平行溝通」

科學家的使命除了對大自然的探索之外,同時也肩負著知識傳授的分享普及責任。透過科學傳播與公眾溝通,等同展現科學研究成果,讓更多人了解、參與科學活動,可以為科學研發爭取更多政府資源與社會支持,更有機會激盪出不同的觀點,促進整體科學與科技的發展。 科學人的傳播素養,指的是科學人的說話與上台技巧,包跨:語言和圖像的使用、轉換科學理論為科學故事、轉換科學語言為俗民語言;另外,科學人還得帶領民眾認識媒體特質、瞭解民眾需求、傳遞科學知識、方法與精神、帶領民眾科用科學、理性角度的思考與討論。 科學傳播永續經營的必要條件是科學傳播人才的培育。其中人才培育系統包含:開設班隊、建立基礎課程、大學部科學傳播系列課程成為通識課程中之媒體素養教育、科學傳播碩、博士學位學程等。

10/31-傳播概論-莫季雍「The effective diffusion of expert scientific knowledge is critical in the increasingly

commercialized and knowledge-intensive current environment.」在目前日益商業化和知識密集的環境裡,有效的傳播科學專門知識是個關鍵。

What is Science Communication?甚麼是科學傳播?使用適當技術、媒介、活動和對話,以產生個人對科學的反應,包括感知 A、享用 E、興趣 I、意見形成O與瞭解U。 — Burns, O’Connor and Stocklmayer (2003) What is communication?甚麼是傳播?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傳輸訊息,交換意義的活動過程。 傳播可以分成政治傳播、運動傳播、健康傳播、科學傳播等。依傳播的對象可以分成四種:人內傳播(例如:一個人喃喃自語)、人際傳播(朋友之間、有目地的傳播)、團體/組織傳播(例如:教會)、大眾傳播。其中大眾傳播,依傳播的媒介又可以分成印刷媒介(如:

Page 9: science.nchc.org.twscience.nchc.org.tw/EPoSC/CSC/studentswork/review1… · Web view德國採用「公眾理解科學與人文(PUSH) 」:因查覺科學與社會、文化的密不可分,科學傳播基金隸屬於「社會文化」基金。在全民科學素養基礎上,發展社會的科學文化。講究「公眾參與模式」與「雙向平行溝通」

報紙、書籍)、電子媒介(如:廣播、電視)。

傳統的傳播邊界(Traditional borders):人際傳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Communicators; Intentionally orienting toward each other; As both subject and object; Embodying each other’s perspectives. 傳播者;故意面向對方;做為主體和對象,把彼此的觀點具體化。大眾傳播(Mass Communication):Sender transmitting to large, diverse, heterogeneous, anonymous, geographically dispersed, and socially distant audience. Low level of interaction. 把發送器發送的訊息給大的、不同的、異構的、匿名的、地理位置分散的和社會遠處的觀眾。為一種低層次的互動。Communication Research Questions傳播研究的問題:首先是who 傳播者,又來是 says what傳播內容,再來是 to whom傳播對象,後來是through which channel傳播通道,最後是with what effects傳播效果。 Lasswell的傳播過程是先為誰是傳播者?又來是說傳播的內容是甚麼?再來是選擇哪一種傳播通道?後來是傳播的對象要給誰?最後是對傳播的對象有什麼影響? 科學傳播的過程對照 Lasswell的傳播過程,分別為:科學家、傳播專家負責傳播,他們把艱深難懂的科學語言轉換成平易近人的大眾語言,經過大眾傳播或人際傳播,傳播給全體或目標的閱聽眾,最後希望閱聽眾可以更進一步的了解科學內容,並參與科學活動。

Page 10: science.nchc.org.twscience.nchc.org.tw/EPoSC/CSC/studentswork/review1… · Web view德國採用「公眾理解科學與人文(PUSH) 」:因查覺科學與社會、文化的密不可分,科學傳播基金隸屬於「社會文化」基金。在全民科學素養基礎上,發展社會的科學文化。講究「公眾參與模式」與「雙向平行溝通」

傳播者為有效地運用文字、語言、肢體語言、圖像、聲音(為一種「製碼」),其中有97%為非視覺的傳播(97% non-verbal),傳播者的傳播技巧對傳播效果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可信度:專業性(professionalism, competence)、信賴感(honest, just, right, trustworthy)、活動力(aggressive, active)、客觀性(open-minded, objective);可信度是一種權數,加於訊息,可擴大或減少訊息的價值,各種可信度因素有相乘效果。 傳播者的傳播目的有:改變閱聽眾的行為、激發閱聽眾的行動、閱聽眾了解傳播內容、說服閱聽眾、獲取或給予閱聽眾資訊。

傳播內容為文字/語言、圖像、聲音的組合,可以分成資訊、娛樂、商業等類別,傳播的內容為傳播的重點。科學傳播中,用故事 Story-telling的方是最有效。 傳播通道指的是轉換傳播訊息成通道可以傳遞的訊號的實體或技術方式。傳播通道可以分成使用的工具(傳播媒介)和傳播的組織(傳播媒體)。媒介的種類可以分成表現媒介、再現媒介、機械媒介;媒介的素材可以分成印刷媒介、電子媒介、新媒介;常用的媒介有印刷(如:書籍、報紙、雜誌)、聽覺(如:錄音、廣播)、視覺(如:電影、電視)、數位(如:網際網路)等。媒介的制度則可以分成:商營、國營、公營。擁有越多種通道,所獲得的效益越大。

Page 11: science.nchc.org.twscience.nchc.org.tw/EPoSC/CSC/studentswork/review1… · Web view德國採用「公眾理解科學與人文(PUSH) 」:因查覺科學與社會、文化的密不可分,科學傳播基金隸屬於「社會文化」基金。在全民科學素養基礎上,發展社會的科學文化。講究「公眾參與模式」與「雙向平行溝通」

閱聽眾所要做得是將傳播者所傳播的傳播內容解碼。其中我們努力做的通訊有 70%被人誤解、曲解、被拒絕、扭曲、沒有聽進去。 閱聽眾的區隔:面對聽眾要用說的(如面對視障同胞);面對閱眾要用視覺溝通(如面對聽障同胞要用手語)。 傳播不一定會有效果。依效果發生的層次可以分成:認知、情感、行為。依效果發生的場域可以分成:政治、運動、廣告、健康、科學等。另外,依傳播動機也可以分成意圖的或非意圖的傳播效果

近年來,大眾傳播的趨勢分別有以下趨勢:時間與空間壓縮、個人化、專門(興趣)化、商品化、、全球化、數位化與媒介匯流和集中化與媒體集團的去管制。

11/07-科學傳播理論-莫季雍科學傳播「The effective diffusion of expert scientific knowledge is critical in the increasingly commercialized and knowledge-intensive current environment. 」在目前日益商業化和知識密集的環境裡,有效的傳播科學專門知識是個關鍵。Why do we need theories? 為什麼我們需要理論?

理論是對於一組自然現象所作的邏輯性敘述和解釋;模式是理論中各元素互動方式的模型。理論可以分成:常識理論、實作理論、規範理論、科學理論;用途有描述、解釋、 預測等。什麼是傳播?傳播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傳輸訊息,交換意義的活動過程。 傳播可以分成人內傳播、人際傳播、團體傳播或組織傳播、大眾傳播;其中大眾傳播依其媒介又可以分成印刷媒介、電子媒介。

Page 12: science.nchc.org.twscience.nchc.org.tw/EPoSC/CSC/studentswork/review1… · Web view德國採用「公眾理解科學與人文(PUSH) 」:因查覺科學與社會、文化的密不可分,科學傳播基金隸屬於「社會文化」基金。在全民科學素養基礎上,發展社會的科學文化。講究「公眾參與模式」與「雙向平行溝通」

單向的傳播模式是:資訊來源產生訊號,訊息經過傳送器傳送到接受器中,接受器再傳送到目的地,其中傳送器到接受器的過程是噪音的來源。

Page 13: science.nchc.org.twscience.nchc.org.tw/EPoSC/CSC/studentswork/review1… · Web view德國採用「公眾理解科學與人文(PUSH) 」:因查覺科學與社會、文化的密不可分,科學傳播基金隸屬於「社會文化」基金。在全民科學素養基礎上,發展社會的科學文化。講究「公眾參與模式」與「雙向平行溝通」

雙向的傳播模式是:傳送者經過製碼變成訊息,接受者將訊息解碼,再回饋給傳送者。其中噪音的產生是在訊息的地方。

「可能」應用的傳播理論:宣傳方面、說服方面、資訊方面、媒介方面、公共傳播運動方面理論。 宣傳與說服方面理論有: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on Theory,個人知識的獲取,有部分是來自於在社會互動、經驗和媒體影響中觀察他人行為的結果)、認知不和諧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人會用合理化的方式把不合理的行為解釋成合理的或與自己的認知協調的,故選擇訊息以減低不和諧狀態來企圖達成均衡)、社會判斷理論(Social Judgment Theory,態度的改變是由對說服訊息的判斷與效果造成)、預防接種理論(Inoculation Theory,讓訊息接收者自行思考,當人主動產生想法,日後就會努力防守自己的想法,發展出堅定的態度和信念)、期望價值模式(Expectancy Value Model,人依據他對於事情的期望與評價決定對世界的看法,也決定其行為)、傳播適應理論(Communication Accommodation Theory,傳播者努力讓自己與傳播對象相似,以增進溝通)、降低不確定理論(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傳播的目的是為了減低行為的不確定性,因為不確定是不舒服的,給人動機去進行溝通,以減少不確定性)、傳染理論(Contagion Theories,人際網絡是態度與行為的渲染通道)、計劃行為 ∕ 推理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Reasoned Action,對特定行為的態度、主觀規範和人所知覺的行為控制等三者決定行為意圖)、網絡理論(Network Theory,個人、團體或組織裡的關係結構影響人的信念或行為)、深思可能性模式(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動機與資訊處理能力才是決定態度的改變的因素)、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我們所有的想法和觀念都只是內心的圖像,人容易用假象去企圖抓住事實的思考缺點)、故事典範(Narrative Paradigm,人是說故事的動物,方式是把複雜訊息轉換成故事,透過故事來表

Page 14: science.nchc.org.twscience.nchc.org.tw/EPoSC/CSC/studentswork/review1… · Web view德國採用「公眾理解科學與人文(PUSH) 」:因查覺科學與社會、文化的密不可分,科學傳播基金隸屬於「社會文化」基金。在全民科學素養基礎上,發展社會的科學文化。講究「公眾參與模式」與「雙向平行溝通」

達道理,與他人交換訊息)和團體理論(Group Dynamic Theories,團體規範、團體壓力與團體動力對個人行為有影響) 資訊方面理論有:資訊理論(Information Theories)、創新擴散理論(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新觀念、行為或產品,經由某些通道,擴散給社會體系裡的成員。大眾傳播媒介在初期最能發揮周知的功能,說服採行則多由意見領袖透過人際傳播發揮影響力)、脈絡設計(Contextual Design,從瞭解消費者使用方式下手,設計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產品,將之整合進現有的工作環境和作業方式)、電腦中介的傳播(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侷限互動的同步性,減少了互動,克服了時間與空間的依賴性,故改變人與人之間溝通方式,也影響傳播的型態和社會網絡)

媒介方面理論:皮下注射論(Hypodermic Needle Theory,大眾傳播媒介具有直接且強有力的影響力)、兩級傳播理論(Two Step Flow Theory,大眾媒體的訊息流通有兩個階段,意見領袖從媒體獲得資訊,轉手傳遞出媒體內容,再加上個人親身影響)、守門理論(Gatekeeping,守門人決定哪些報導可以出現在媒體上,因而對大眾之於事實的知識有控制的權力)、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媒介效果是點點滴滴形成的,長期言,電視塑型我們對社會真實的概念)、知溝理論(Knowledge Gap Theory,資訊在社會成員間非公平分佈,高社經地位的人較具獲取資訊的能力,低社經地位的人公共事務知識較少,形成與日俱增的知識差距)使用與滿足途徑(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強調主動的閱聽人和主動的媒介使用行為,閱聽人有使用媒介的動機,因動機主動尋求媒體內容來滿足特定的需求)、議題設定理論(Agenda Setting Theory,新聞媒體因選擇他們認為有新聞價值的事件,判斷該賦予這些事件多少重要性和報導空(時)間,而影響大眾,建立大眾所知悉和關注的重要議題)、預示效果(Priming Effect,媒體會給某些事件或事件裡的某些特點以較多報導時間或空間,也就提示了閱聽人這事件該用什麼角度或標準來去看待)、框架(Framing,媒體因聚焦某些事件,並將之置於某種意義範疇而對人們產生影響)、依附理

Page 15: science.nchc.org.twscience.nchc.org.tw/EPoSC/CSC/studentswork/review1… · Web view德國採用「公眾理解科學與人文(PUSH) 」:因查覺科學與社會、文化的密不可分,科學傳播基金隸屬於「社會文化」基金。在全民科學素養基礎上,發展社會的科學文化。講究「公眾參與模式」與「雙向平行溝通」

論(Dependency Theory,人對於能符合個人多項需求的媒體,會有較高度的依賴;當社會變動和衝突高的時候,依賴媒體取得資訊的可能性增加)。 公共傳播運動方面理論有: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Change,個人修正他/她的問題行為或獲取正向行為,須歷經五個改變階段:前意圖、意圖、準備、行動、維持階段)、有效運動架構(Framework for Effective Campaigns,讓傳播運動比較可能達成預期改變的工作,包括(1)獲取適當閱聽眾的注意; (2)傳達可理解、可信的訊息; (3)傳達訊息,影響閱聽眾的認知與信念; (4)創造社會情境以達成預期結果)、為說服而傳播理論(Communication for Persuasion Theory人要理解和遂行一種新行為,要經過 12個相互依賴的步驟:1. 曝收訊息,2. 注意訊息,3. 覺得有興趣或與自己攸關, 4. 瞭解訊息,5. 想像新行為能否合乎自己的生活,6. 接受訊息建議的改變,7. 記得並確認訊息,8. 在相關情境中想到該訊息,9. 依訊息作出決定,10. 依決定而行為,11. 接收正面增強訊息,12. 新行為整合進個人生活)結論科學傳播是實務性的傳播工作,需要理論指引和實證研究幫助解決問題。科學傳播具普世性,差異在問題的程度

11/14-科普敘事(一) 敘事 Narrative一種故事化的敘說言談形式,即說故事(story teller)。既是認知/表達模式,也是生活/行為模式,普遍存在於生活原貌之中。基本結構是由故事 (story)、論述(discourse) 和敘述行為 (narration) 所組成。被形式化後的內容 (也就是被傳達的東西),就成為故事。所以故事是敘事所描繪的對象和內容,具有敘事結構與戲劇成分。 說科學?科普敘事 Rene Dubos認為,科學在我們在社會裡的確仍然被視為一種外來的神:既有力量又很有用,然而其神秘色卻令人畏懼,讓人難以了解它、愛它(謝瀛春譯,1994:144)。 科學中艱澀的專業術語、複雜的概念,使一般社會大眾對其產生距離感,不願接近,也無法親近,這使得引介推廣科學知識給一般社會大眾的工作更加必要,科學普及工作因而應運而生。透過傳播人對媒體的熟悉,以相關的傳播技術,將科學知識加以整理、消化與整合,增進大眾接觸科學知識的方便性與親近性,進而增加關注和興趣。藉由科學題材加入戲劇張力,以豐富活潑科學的原創性。常用的手法有小說、內心獨白、對話、童話寓言、漫畫或動畫、第三者證言/台詞、現身說法等。 小說(Fiction)為科普故事中常用的一種手法,例如:1818 年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科學怪人》、1932 年赫胥黎(Aldous Huxley)《美麗新世界》、80 年代倪匡《衛斯理系列》小說、2007 年麥克‧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侏儸紀公園》作者)《危基當前》等。 內心獨白是在假定沒有其他人傾聽的情況下,一個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無顧忌的直接

Page 16: science.nchc.org.twscience.nchc.org.tw/EPoSC/CSC/studentswork/review1… · Web view德國採用「公眾理解科學與人文(PUSH) 」:因查覺科學與社會、文化的密不可分,科學傳播基金隸屬於「社會文化」基金。在全民科學素養基礎上,發展社會的科學文化。講究「公眾參與模式」與「雙向平行溝通」

表露出來,就是「內心獨白」。例如:不願面對的真相。 對話(dialogue)是在戲劇中加入科學題材,並且以對話的方式,簡要說明科學知識。例如:CSI犯罪現場(紐約)。 童話寓言、漫畫或動畫是利用通俗對話、簡單劇情,加上動漫人物的表演,來解說科學原理。像是科普故事書、科普漫畫,例如:十萬個為什麼。科學雜誌範例:哇!我懂了!現身說法是透過科學家現身說法,搭配第三方證言(例如實驗者),解說且證實科學知識。例如:Discovery 「面對情慾」 轉譯是將科學知識普及化,連結到一般人的日常生活。用大眾能理解的語言模式,取代科學的專業語言。例如:親子失和 vs.基因遺傳。

11/21-科普敘事(一)- 趙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