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B8 阅读生活 《朵云封事》 - YNET.comepaper.ynet.com/images/2018-12/18/B08/bjbqb20181218B08.pdf课本。我也去教授办公室求助,虽然那位高高胖胖 的教授经常夸我Smartasawhip(像鞭子一样机

“人生二言”小议作者:九思

(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云:“治国家有二言,曰:忙时闲做,闲时忙做。变气质有二言,曰:生处渐熟,熟处渐生。”今悟:论读书有二言,曰:学贵心悟,思贵践行。论处世有二言,曰:执两用中,和而不流。论为人有二言,曰:心素如简,君子九思。论交友有二言,曰:亲则疏矣,疏则亲矣。

B8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阅读生活编辑/肖榕美编/黎倩责校/罗晶

九 思 随 笔

《朵云封事》

“”

“中央博物院”第一代后人娓娓道来“中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真实还原“中央博物院”三十二载颠

沛流离的命运,重现“书生救国”伟大蓝图从理想到陨灭的雪泥鸿爪。作者结合近70年亲历亲闻,通过

不断收集“中央博物院”的一手档案与图片、整理父亲李霖灿先生的日记和书信、向父执辈们请益及走

访两岸同辈兄长,将1933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成立之后到1965年并入台北故宫博物院间所经历

的暂驻李庄、渡海东迁、蛰藏北沟与合符双溪等各个阶段,做了较为完整的还原与讲述,是了解当代中

国文博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作者:(加)李在中◎北京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

◎作者:钱志龙◎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年9月出版

《鲑去来——我的美国留学往事》

今日电视CCTV-1 20:00 我们的四十年——庆祝改革

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

CCTV-2 19:28 消费主张

CCTV-5 18:00 体育新闻

CCTV-6 20:15 故事片:十八个手印

22:29 译制片:幸福的黄手绢(日本)

CCTV-8 19:30 黄金强档剧场:奔腾岁月(16~18)

22:28 经典剧场: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16、17)

BTV-1 19:34 剧场:大江大河(16、17)

BTV-2 20:40 剧场:那些年,我们正年轻(19~21)

BTV-4 22:40 电影:末代响马

上海东方卫视 22:00 剧场:浦东传奇(3-5)

天津卫视 19:30 剧场:归去来(31、32)

重庆卫视 19:33 那些年,我们正年轻(31、32)

吉林卫视 19:33 剧场:回家的路有多远(7、8)

00:15 剧场:和平饭店(33~37)

浙江卫视 19:30 剧场:外滩钟声

湖南卫视 20:00 剧场:那座城这家人(29、30)

北京城区天气

明日天气

今日天气

晴转多云北转南风2~3级,8℃~-5℃

晴间多云北转南风2~3级间4级,8℃~-4℃

她的水准极高,要和世界第一流的博物馆分庭抗礼,宣扬我国文化于世界万方

书谱上有“笔法如绾秋蛇”的赞语,想是早有此一格,如今只是适逢其会,与有荣焉。所以后来此书虽有翻版铅印,我仍旧随身自带原版一册,时时展阅,以谢故人,由此可见当日“中博”同人合作之密合无间。

说实话,那本书写得并不好,但我因此却由助理员升调专门委员之职,在这一件事上又显示当日

“中博”之另一优良传统,“作育人才”之用心。并不是因为调升职务就说是作育人才,反而是

调升了好久,当事人的我却一无所知,才由此显示出“中博”当局作育人才的苦心。我那时埋头读书和写书,根本是四时不知,升迁不闻,一两年后,一次偶然在总务处的薪俸单上见到了我的新头衔,便向乡珊兄请问其故。他回答道:“已经升了好久了,只是济老有话,不叫告诉你,怕你因此分心!”济老对我讲过不少作育人才的故事(我曾在《文星》杂志上写过一点),如今他怕我年轻心浮易动,所以才秘而不宣。作育人才是一个机关最重要的大事,年岁大了,知道了个中深意后,越发衷心感激!

以上信笔拈出的五端,只不过是我片刻偶感所集,然而亦可以由此略略照见“中央博物院”的当日气象,而且很显然的这五点互为关联结为一体,若

没有那个“伟大的学术抱负”,哪能有那么“浓厚的研究精神”?而“良好的读书风气”又是研究精神之必需,至于“协调的合作热忱”,那是说在同一目标下的步伐整齐,不然,“中博”不会在那种环境有那么有生气的成绩。“作育人才”是每一个学术事业机构的百年大计,不能继往开来,哪能成什么伟大的事业?“中博”当日对此点深有用心。

若合而观之呢,我们便可以知道,“中央博物院”是一个有伟大蓝图的现代机关。她的范围,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她的水准极高,要和世界第一流的博物馆分庭抗礼,宣扬我国文化于世界万方。她的性质是一座普通的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的“专题”性质不同,同时她是要与时所长,时时站在近代学术的第一线上的,随时要吸收新知识以丰富自己,这种“向前看”的精神亦是和故宫不大相同的。如今却以代管的性质,合并在即将于外双溪成立的新机构内,业务仍在,却连个名字亦没有了。三十年前的一个伟大的抱负,到此遽形陨落,一个在机构中工作二十年的“书生”,揽昔思今,感慨万千!诵“老兵不死”之歌,悲怆之余不能余欲无言!

一个国家或一个机构的衰落,都是先由于精神的衰亡,“中博”岂能例外?综览“中博”之始末,显然地可以分作两期,抗战期间,艰苦万分,然而上述

精神虎虎然有生气,所以才受人尊敬,才有那许多动人表现。迁台之后,十七年于兹,上述的各项精神“名存实亡”,虽物质条件强过当日百倍,而一个成系统的展览也没有,一直是在古董地摊式的水准下打转,一本学术性的书也没出,有时且开倒车去抄18世纪之著录,想想真是纳闷不解又真痛心不止(当然,我自己对昔日的“中博”精神,亦内疚神明地深感奉行不力而没法交代)。如今,“中博”连名字都黯然无光地隐没了,我们对这台悲剧的落幕,不是凛凛然该有所警惕和不尽的哀悼吗?

然而,我生平为文,最不喜欢以悲剧作结,悼念可生警惕,新局面亦有新希望。上述的各项“中博”精神,一一都是现代的博物馆所当具有的,在外双溪的新组织内,“中博”只是“名亡实存”,前途仍充满希望。而关键却只在一点之上,那就是能否恢复昔日的伟大精神!若这种精神先“名存实亡”,那就真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悲剧了。

这,岂止关系到我们这几个劫后余生的旧人?又岂止关系着“中博”一院的兴废盛衰?每一个现代的博物馆都是非此而不可的!

多难兴邦,自求多福,我且拭泪以待!1965年9月19日于“中央博物院”

(连载九)

我嘴里用“船到桥头自然直”去安慰他,心里也在盘算自己一个肾能卖多少钱

对于我来说,有一道额外的难关,那就是数学。高中时代就对数学恨到了极点,实在不理解为什么要用这么多、这么难的题目去刁难所有学生,包括那些并不想成为数学家的孩子,比如我。进入大学后,发现文科生完全不用学数学,我开心得像只被放生的鳖。

但博士生时的研究方法需要高等数学,尤其是统计学,因为它是量化研究法的必备工具之一。我已整整七年完全没碰过数学,早把当年学到的东西像格式化硬盘一样忘得干干净净。更何况还不是用中文学习,我甚至拜托朋友给我从中国寄来中文课本。我也去教授办公室求助,虽然那位高高胖胖的教授经常夸我Smart as a whip(像鞭子一样机敏、犀利),我当时还不懂这句俚语的意思,可能美国学生比我更讨厌数学吧?只记得考试成绩出来,我得了个B-,才长长舒了一口气。

没想到导师非逼我再修一门高阶统计学课程,我实在不愿意,就跟他顶起来。这已经不是我们第一次出现龃龉,我觉得导师有建议我选课的权利,但不能强迫我。而他则觉得我拿着他的奖学金免费读书,就得一切听他的。他甚至说出:如果你不能选那门课,说明你没有资格待在我的实验室里。

我当时年少气盛,说了些针尖对麦芒、双方都无法挽回的话:

可能我确实没资格。那你就不能做我的学生。可能我并不想做你的学生。那就把我给你的笔记本电脑还给我。我会把那台掌上电脑也还给你的。

能听出来导师真的生气了,甚至乱了方寸,因为从来都只有他辞退学生的份儿,这是第一次被学生辞退。

现在长大了懂事了,回想起来当时自己的态度是有问题的,无论如何,我该顾虑大师兄的面子,是他强烈向教授举荐的我。春科倒并没有怪我,反倒为我的生计担心起来。因为辞退导师就相当于主动放弃奖学金,也就意味着我不但要自己养活自己,还要支付天文数字般的学费。我嘴里用“船到桥头自然直”去安慰他,心里也在盘算自己一个肾能卖多少钱。

第二天我就找院领导求助,系主任 DaleBrashers是个慈眉善目的教授(很伤心Dale 教授已驾鹤西去),一见到他,我满脑子都是“贾宝玉被贾政打了去找贾母”的桥段,当时就泪崩了。听我抽抽搭搭地说完所有细节,他就宽慰我说不用担

心。我不记得当时是否臭不要脸地做出了“如果现在回去对不起江东父老,无颜苟活于世”的苦主表情。

事情闹得挺大,还惊动了当时的院长BarbaraWilson 教授(后来成为UIUC Chancellor副总校长)。不过上上下下都很同情我,过后从大家的八卦里听出,貌似系里很多教授也受够了我的导师财大气粗的骄矜之态。我的哭诉很快就有了回音,我被安排去给另一位教授做助理研究员,协助他的一个博士生做研究。

这位David Tewksbury教授的研究方向是Political Communication,专门研究美国总统的选举,我没有太大兴趣,只是很机械地完成Miy-oung Park小姐交给我的给数据编码的工作,这是个不怎么用脑子的体力和眼力活。教授并没有足够的经费雇我全职,只能按小时给我一点补助。但我已经很知足了,因为至少我可以继续享受免学费的待遇。食堂里有一美金一个的特价汉堡包,我宁愿艰苦点,至少不用看人脸色。 (连载六)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