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人生百味 “核”世界里的奉贤人 汗滴树下土 · 李国利 “核”世界里的奉贤人 8 2017年8月1日 星期二 责任编辑 吴险峰 古华风 本报地址:奉贤区南桥镇环城东路383号丽洲大厦26楼

■ 李国利

“核”世界里的奉贤人

8 2017年8月1日 星期二

责任编辑 吴险峰 古华风

本报地址:奉贤区南桥镇环城东路383号丽洲大厦26楼 电话:67110518(办公室) 67110519(传真) 发行67110518 邮编:201499 奉贤报印务照排 电话:67110518 上海浦东彩虹印刷厂承印

人生百味人生百味

三代人的沈家宅河■ 王 琼

诗以言志

诗以言志

城市与乡村

■ 费译槿

副刊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望海阁闲望海阁闲 话

我感到陌生的一切你别样熟悉会被虫子吓一跳的我淡然抓住的你对山水陌生无感的我对山水骄傲自豪的你你热爱你的乡村我喜欢我的城市不妨碍我们是朋友

蝉声鸣鸣带来渐渐金黄的稻谷。机器轰鸣取代万亩黝黑的田野。乡间炊烟袅袅的烟囱被漆黑浓厚的黑烟取代。白墙黑瓦的江南水乡被冰冷的万丈高楼取代。我们生在城市向往乡间。

(作者系格致中学学生)

锦绣黄桃是上海农科院有关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之一。先是由原光明公社各生产队社员放弃种植水稻和棉花,转而种植黄桃树。

个大、色黄、味甜的锦绣黄桃成熟了、上市了,颇受人们青睐。在南奉公路与浦星公路交汇处的青村镇黄桃市场上,各种车辆有序停放,人头攒动,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一箱又一箱,一袋又一袋交易成功。在金钱公路与南奉公路交叉路口两边,撑起了几顶遮阳伞,那儿也是买卖黄桃临时交易场所,简直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色香味俱佳的锦绣黄桃,声名远播,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从市区来的食客和贩子,他们不惜冒着盛夏酷暑驱车前往。熟透了的黄桃,深受老年人的喜爱。然而,他们是否知道桃农的辛苦?因为质优的黄桃价格不菲。

秋末冬初,桃农整修桃树,保留果枝,把多余的枝条毫不吝啬地剪掉,整修后的每棵桃树显得很多规

则,从上往下看是平的,从侧面看,恰似一只只盆子,树叶脱掉了的枝条是光秃秃的。严寒的冬天,冒着凛冽的西北风,用铁搭在桃树地逐一翻土。每棵树根的周围普遍施一次有机肥料或化肥。

每年清明前后,桃树渐次开花,先是一朵、两朵,没过几天桃花盛开,缤纷艳丽,惹人喜爱,吸引着无数的摄影爱好者。桃树的特性是先开花后长叶,然后长出一只只小桃子。富有经验的桃农不失时机地在不同时期喷洒各种不同的农药,细致、周到、耐心,有的枝条离地面较近,桃农不厌其烦地双膝跪在地上喷洒,药水似蒙蒙细雨,纷纷滴落在叶片上。

当桃子长到乒乓球大小时,要适量地毫不留情地采摘掉,以保证一定的数量,不宜过多,不是多多益善。当桃子长到鸭蛋般大小时,把预先用报纸按规格裁剪粘合的桃子袋一只不漏地套上,桃子似襁褓中的孩儿渐渐长大。七月份要是遇上干旱的天气,桃农用自备的水泵,把河里的水通过皮管,接上电线,浇灌到桃树地里。他们起早摸黑冒着盛夏酷暑,在烈日当空下,大汗淋漓,乐此不疲。

到了成熟期,不辞辛劳的桃农及时地把黄桃采摘下来。

一只只长得饱满的,金黄色的锦绣黄桃,实在诱人,令人馋涎欲滴,回味无穷。

这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头发梳得十分认真,没有一丝凌乱。可那一根根银丝一般的白发还是在黑发中清晰可见。微微下陷的眼窝里,一双深褐色的眼眸,悄悄的告诉我老人曾经岁月的沧桑。

倪伯伯的名字叫倪新伯,老人性格开朗,处事认真,我时常会和倪伯伯聊聊天。那天下午我去倪伯伯家,我在和倪伯伯聊天时看到了倪伯伯的日记里有这样的一段话:

“我生存在一个奇妙无比的核世界里,只有凭借非凡的想象其‘核’的狂暴,才会知其‘核’的美丽。在这个极其广袤的核世界里,国家的地位还微不足道,因此我要演好核世界里的角色,为之发展奋斗终生”。看到这段日记后,便有了把倪伯伯不为人知的人生写出来的想法。

1939年1月23日,倪伯伯出生在奉贤头桥朝阳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有兄弟姐妹6人,家里生活非常艰苦,农家的孩子上学很不易,倪伯伯上初中时由于成绩和各方面表现非常突出,毕业后,被学校保送到县奉贤中学读高中。由于当时家里十分困难,因交不出生活费,倪伯伯曾产生过辍学的念头,奉贤中学知道这个情况后,非常重视,便由学堂出面,会同倪伯伯所在的生产队一起共同担保开具证明到信用社借了 20 元钱,才得已上了高中。倪伯伯十分珍惜上高中的机会,学习刻苦,成为当时县中1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之一。倪伯伯于1959年考取了上海复旦大学物理二系。1964年毕业被分配到国家 230 研究所工作,成为当时奉贤出去的唯一一个

“二弹一星”及核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工作的高科技人才。

倪伯伯在 230 研究所工作期间,在国内的核研究工作中,完成了“短寿命放射性同位素”“增大探测器探测张角”等的研究试验,并

成功应用。专著有《扰动角关联及其应用》和《实验核物理应用方法》。为中国科学院撰写了“核技术规划专题组单项专项报告”,并获得了国家三等奖。这期间,倪伯伯还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和《当代科技新学科》杂志上先后发表论文60余篇。由于工作出色,1987年,倪伯伯被230研究所公派到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同当时德国、埃及、比利时及瑞士的核科学家一起做核研究工作,历时两年,倪伯伯先后三次“开题”,对当时的核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最先进的研究和实验,其中一个优秀项目NQL课题至今还放置在慕尼黑技术大学的橱窗内展示。1988 年国庆前夕,慕尼黑校方很慎重也很诚恳地邀请倪伯伯留在慕尼黑技术大学工作,并承诺可以办理所有移民手续。倪伯伯始终记得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没有答应,在1989年的春天,响应国家的召唤毅然回到了祖国。倪伯伯在日记里这样写到:“当我

站在‘短寿命放射性同位素会议’上演讲听到一片掌声的时候,当我在西欧核电子联合研究中心的实验所里获得可喜成果的时候,当我和几位欧洲科学家一起漫步在比利时金色的海滩上的时候,我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我这个奉贤农家的子弟,能在异国他乡受到国际同行的欢迎和尊敬,我要感谢我的祖国,我的父母,也要感谢我高中的班主任黄远老师,是黄老师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让我爱上了核科学。因此不管怎样,我都要回到自己的祖国”。

2000 年,由于年龄的原因,倪伯伯离开了他热爱的核研究岗位,回到了奉贤老家。十多年来,倪伯伯还多次受邀去母校授课,倪伯伯每次授课后,都会用英雄方志敏的一句话告诫学生:“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

坐落在三长村 7 组的沈家宅河,承载着沈文华家三代人的记忆。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沈家伴随着沈家宅河的变迁,见证了这条河道的发展历史。

沈家宅河的前身是老长浜的一处小支流,始建于 50 年代,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当时的老长浜西起柘沥港,东至老金汇港,沿岸途经齐贤村、三长村和韩树村,是30多个村组的水上交通运输要道。那时候的老长浜河里什么都有,小到小鱼小虾,大到黑鱼、白鱼,还有很多的甲鱼可以抓。两岸稻香花艳,民风淳朴。沈文华的父亲沈耀章小时候跟着生产队交公粮、买化肥、售棉花的运输船只途经两岸宅基时,他的祖父沈永昌都会和岸上的乡里乡亲乐呵呵地

打招呼,一路上还高喊着:“阿根叔、李家婶,需要我捎点啥回来哇?”。老人们则会喜滋滋地站在水桥边,把需要的物品报给他。而当时的沈家宅只是一条小支流,最多也就一米宽。

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河道浅、河面窄,老长浜渐渐地无法满足两岸村民的生产生活。70 年代初,离老长浜河往北200米,同样是东西走向的一条长2750米、宽22米的新长浜河问世了。沈文华回忆说,开挖这条主河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一处处小高地就是一个个阵地,阵地上插满了红旗,大家都是你追我赶,红旗就是胜利的号角。

新的河道终于灌溉进水了,可沈家宅 20 多户人家还是要到离宅基几十米远的新长浜取水用水,取

水的不便一度成了大家的心病。以沈耀章为首的沈家宅人几次商酌,决定向村里提出挖深挖宽这条小支流,以此解决沈家宅的用水问题。于是,沈家宅的男女老少齐上阵,男人挖泥挑担勤运输,妇女送水送饭到河岸,小孩添火加菜做

“后勤”。一年后,那条新长浜的小支流,在村委会和沈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变成了一条长150米,宽6米,水面积达1500平方米的河道,开始润泽一方水土。沈家人欢呼着,雀跃着,鞭炮锣鼓声里迎来了八里乡亲的欢声笑语。河道建成了,沈家宅人又聚集在一起商议取河名的事宜。就在大家讨论热烈、举棋不定的时候,沈永昌微笑着拿着烟袋在桌角处敲了敲,慢条斯理地说到:她和新长浜既是姐妹河,又有

兄弟情。既然我们沈家宅被这条河道环绕,那就叫沈家宅河吧。对于这个名字,乡亲们甚是满意。之后,沈家宅人又齐力在两岸种上了柳树、桃树、梨树。清晨,一轮红日呼之欲出,映照在晨雾朦胧间,河面上波光粼粼;白天,大人和孩子们在河里尽情嬉戏,两岸花红柳绿,生机盎然;夕阳西下,柳树的影子被越拉越长,两岸边的沈家宅人聚集柳荫下畅谈国事家事,憧憬着幸福生活。

随着大开发大建设的步伐加快,沈家宅人陆续搬离,住进高楼,开始享受安逸的城市生活。故人离去,世事苍茫,不知从何时起,沈家宅两岸的景色渐渐萧条,河面开始出现围网下鱼养菱,坡道下沉,河面污染,两岸违建层出不穷。

2016 年,从中央到地方,吹响了水环境治理的号角。“河长制”的推行和落实,河长管、治、保“三位一体”工作职责的强化,慢慢地让沈家宅河洗尽铅华展新颜,也让我们重新寻回了属于她的青春记忆。

岁月情怀岁月情怀

■ 张福明

汗滴树下土

■ 瞿 军

山韵系列(板画)

(外一首)

机械与农业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