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就要离开青海了,荆德刚却没闲下

来。3 年前,他与 251 名第三批援青干部

从四面八方来到青海。“一次青海行,一

生青海情。更何况是三年呢!”荆德刚

笑言。

初上高原,低压缺氧,睡不好觉,可

他一来就带上同事深入基层调研。担任

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他最关心的是职

业教育。在上级支持下,他大刀阔斧进

行改革,调整结构,补齐短板。青海省中

职招生去年扭转下滑趋势,首次突破 3万人。

“职教一人,脱贫一家,带动一片。”

荆德刚欣慰地说,3 年来青海高等职业

教育实施精准扶贫招生计划 2400 余人,

让众多贫困家庭看到了希望。

人 没 有 一 点 精 神 是 干 不 成 事 的 。

带着技术来,带着爱心来,带着好作风

来,援青干部们忍受着恶劣自然条件带

来 的 身 体 不 适 ,全 身 心 地 投 入 到 工

作中。

门源回族自治县西滩乡西马场村

的 一 个 姑 娘 ,5 年 前 患 上 重 度 糖 尿 病 ,

每天要注射多次胰岛素。山东省威海

市中医院的医生郭刚恒,在门源县中医

院担任副院长,得知姑娘家庭困难,自

己 掏 钱 给 孩 子 配 备 了 一 个 胰 岛 素 泵 。

孩子奶奶眼含热泪,握着他的手连声说

“谢谢”。

在玉树,有“父子援青”的美谈:北京

援青干部、玉树藏族自治州政府副秘书长

杨岳国办公室的灯是长明灯,没有请过一

天病假。在他的影响下,上大学的儿子利

用假期到玉树二中支教。在海西,有“全

家援青”的典范:来自浙江的高爱玲与白

万红夫妇,在德令哈市一中任教,儿子也

跟随他们一起来到当地学校就读。

青海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援

青干部与高寒缺氧为伍、与责任奉献同

行,奉献了自己也成就了自己。

情洒高原践初心本报记者 原韬雄

海拔 4700 多米的昆仑山口,是由青藏公路南上进入可可西里的第一站,“环

保卫士”索南达杰的雕像静静矗立,守望着这片土地。纪念碑上,新哈达盖着旧哈

达,不时有过往司机停下来致敬。

1994 年冬天,索南达杰第十二次走进可可西里打击盗猎分子,却再也没有回

来。可可西里的第一座保护站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英雄不寂寞,索南达杰的故事激励着一代代可可西里的巡山队员。他们每年

要在无人区奔波上万公里,风餐露宿、踏冰卧雪,用血肉之躯守护着这片净土。37岁的秋培扎西,是索南达杰的外甥,如今已是卓乃湖保护站站长。每次巡山巡线归

来,他都要对着雕像默默凝视一阵。

可可西里无人区是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物的基因库。得益于巡山队员们的

守护,从 2006 年起可可西里就不再传来盗猎的枪声,保护区境内及周边地区藏羚

羊的种群数量比盗猎活动最猖獗的时候增加了 4 万多只。

在平凡的岗位上,时而是与盗猎者斗智斗勇的战士,时而是丈量土地的行者,

时而是藏羚羊迁徙通道上的哨兵,时而是救护野生动物的医生。在严酷的环境

下,他们挑战着生命极限。巡山队员旦正扎西曾在荒无人烟的可可西里坚守整整

66 天,其中断粮 20 多天,被救援队发现时,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消瘦了几十斤。

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巡山队员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

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五道梁保护站副站长孟可嘎拉,称自己就是“藏羚羊交

警”。“每年 5 月中旬,大批藏羚羊会向卓乃湖集中迁徙产仔,到了 8 月又会大规模

回迁。”这个时间段内,孟可嘎拉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好临时交通管制,让藏羚羊群

安全通过公路。

可可西里壮美无言,比这景色更美的是可可西里的守护者们。

踏冰卧雪守净土本报记者 原韬雄

雨后西宁,南北两山碧绿通透。

30 年前的南北山却是另外一个模样

——“下雨泥石落西宁,风吹沙飞无鸟影。”

南北山坡陡沟深,在这里种树,西宁人想过

也试过,可是太阳一晒地面就板结,树苗种

一批死一批,堪称“绿化禁区”。

1989 年,南北山绿化工程正式启动,

青海省财政收入当时只有 6 亿元,却硬是

挤 出 1350 万 元 用 于 两 山 绿 化 。 随 后 ,青

海省西宁南北山绿化指挥部正式成立,全

面负责绿化工程,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一

竿子插到底”。

绿油油的南北山上,那些几十年如一

日在山上种树的人们,与南北山的绿树一

同长成了一种精神。

1992 年,退休后的青海省副省长尕布

龙 担 任 了 绿 化 指 挥 部 副 指 挥 长 ,上 山 种

树。66 岁的尕布龙和民工们一起修路、育

苗、栽树,一身布衣,满身泥土,直到病重再

也不能上山为止。

“老魏”魏民劳退休后在山上一呆就是

15 年,春天种树,夏天防洪,秋天管护,冬

天防火。

还有王元忠,他的父亲在山上种树种

了 19 年,后来年纪大干不动了,回了老家

湟中。王元忠带着妻子上山,接替父亲继

续种树……

30 年 来 ,省 市 两 级 持 续 不 断 加 大 投

入,南北山森林覆盖率由 1989 年的 7.2%提

高到 79%。累计有 168 个机关、单位、部队

和部分个体户参与分片承包绿化,形成了

以两级指挥部为核心、各承包责任区为基

础的南北山绿化造林和管护体系。

荒山变绿,源自几代人的艰苦奋斗。

这种精神犹如南北山的绿色一样,植在了

西宁人心里,苍劲挺拔。

绿染荒山长精神本报记者 王 梅

青海,地处中国西北角。茫崖,地处

青海西北角。

这里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三

山交汇之处,也是柴达木盆地的最深处,

俯仰越千年,万里无人烟。

64 年前,柴达木盆地有史以来的第

一口探井,获得工业油流。柴达木从此

多了个名字——聚宝盆。

平均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七成,开水

温度只有 82 摄氏度,昼夜温差高达 20 摄

氏度——在这个全世界平均海拔最高、

自然条件艰苦的油气生产基地,中石油

青海油田人用 64 年守望地火、前赴后继。

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一批地质勘探者,

在依沙阿吉老人指引下,骑着骆驼冒死挺

进柴达木。机关率先带头,钻井、水电、机

修、医院等十几个单位从西宁毅然迁往茫

崖,在戈壁荒滩建起首座“帐篷城”。

曾经传唱全国、铭刻一代人青春与

记忆的《我为祖国献石油》,歌词“昆仑山

下送晚霞”就取材于这里。60 多年来,先

后因公和因病去世的 400 多位油田职工

和家属,永远长眠于当金山下。

无怪乎,花土沟背后的这座山岭,被

人们称为“英雄岭”。

如今,英雄的后人继承了老一代石油

人的精神,开创着新一代石油人的未来。

走进英雄岭上狮子沟采油作业区的

活 动 板 房 ,年 轻 的 技 术 员 任 磊 正 在 值

班。“爷爷是测井工,爸爸是修理工”,这

位“油三代”考上大学,毕业后又回到油

田成为技术人员。

从柴达木“铁人”肖缠岐,到“感动中

国”人物秦文贵,再到今天的油井工匠史

昆,英雄岭上的英雄们荣誉等身。以“工

匠”之名命名的“史昆职工技术创新工作

室”,获得诸多专利创新成果,累计创造

效益上百万元。

从“铁人”到“工匠”,中石油青海油

田人的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英雄岭上出英雄本报记者 姜 峰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

犹记得,60 多年前一群群热血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八百

里无人烟”的茫茫戈壁滩时的那句口号——“走,到柴达木去”;

犹记得,万余名科技人员“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湖北岸金

银滩草原,开展艰苦卓绝的大会战,孕育诞生了我国第一颗原子

弹、氢弹;犹记得,可可西里“环保卫士”索南达杰为保护那片神

圣的土地,献出宝贵的生命之后,那些继续用信念担当、用生命

坚守、用血肉之躯护卫的身影……

可以告慰先辈的是,英雄永不寂寞,奋斗者从不孤独!如

今,一批批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在高原大

地谱写着一曲曲新时代的奋进者之歌。

13132019年 8月 9日 星期五

图①:昆仑山口索南达杰雕像。

本报记者 姜 峰摄

图②:志愿者义务植树造绿。

罗云鹏摄

图③:青海油田采油工在作业区巡井。

本报记者 姜 峰摄

图④、图⑤: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巡护

途中。 资料图片

版式设计:张丹峰

①①

②②

③③

⑤⑤④④

精神动力

精神动力

赓续传承

赓续传承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