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案例:提问:我家有两个孩子,较小的

孩子今年刚上一年级,经常因为脾气暴躁、摔东西被老师请家长,我们也发现孩子有点“暴力倾向”。由于孩子父亲工作繁忙,教育两个孩子的任务就落在我一个人身上,我又要带娃又要料理家务,脾气难免不好,是不是我在教育方式上出了问题,让孩子变成这样?

专家观点: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

校教师严宇:案例中的孩子,父母教育方式有较大差异的环境中,一个溺爱,一个急躁。父母的教育观点和管教方式的较大差异,对孩子造成了很大影响。长此以往,孩子无法分辨哪一种才是与人相处的正确方式。妈妈要尽量收住脾气,给孩子表达自身想法的空间和时间;而爸爸需要树立原则,辅助妈妈进行适度管理。

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少孩子在人际交往上存在一些认知偏差。家庭中妈妈严厉的管教使孩子没有表达想法、发泄情绪的机会,便模仿着家人的沟通方式,把一些负面情绪带到了学校之中,表现在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急于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要求,一旦有与自身想法不相一致的情况出现,怒吼、喊叫便成了孩子解决问题的首要途径。

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在教育理念上达成一致,在教育方法上同样要“慢下来”,少些急躁批评,多

些正面引导,既规范孩子个人行为,又给予孩子家庭的温暖。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孩子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当孩子情绪暴躁时,严厉的说教只能助推其负面情绪的激增。相反,给孩子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用抚摸头部、给予拥抱等方式使其安静下来,孩子更容易接受。随后慢慢给予正向引导,慢慢梳理“爆发事件”的细节,引导孩子认知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好,如何正确面对等等,逐步培养孩子是非观。

“ 孩子,你慢慢来”,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对孩子说一句话,也同样把这句话分享给各位家长。上课没有充分理解老师的意思,没关系,慢慢来,试着敢于和老师沟通;一些练习没有做到全部正确,没关系,慢慢来,多去总结自身弱点;小情绪控制不住发了脾气,没关系,慢慢来,心里默数5个数再表达想法……慢,使得老师、家长和学生都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慢,给予了大家更多正确面对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机会。

北京青年报

2019年6月24日 星期一 编辑/王敏杰 版式/许继云9微课堂

亲 亲 宝宝 贝贝

九招把宝宝培养成理财小高手

孩子出现急躁情绪家长要先“慢下来”

在孩子上小学前,放任孩子疯玩疯乐的家长们发现,自家孩子拼音、算数、识字好像哪样都不太会,而上了课外班的孩子们,不仅会简单的加减法,还认识不少汉字,甚至会背诵大量唐诗。和这些孩子一起上一年级,自家的孩子就像个小傻瓜一样,跟不上课程,担心因此影响他的学习积极性。

有这种心理纠结的家长们其实不必过于担心,应保持平和心态。要知道,学前班学习的内容到了小学都要从零学起,即使其他孩子提前学了一些知识,他们的优势也会在短时间内被“抹平”。甚至,对孩子太早进行“填鸭式”教学,反而可能害了孩子。具体来讲,有如下几点:人的大脑可塑性强,但如果在完全不理解唐诗意思的情

况下死记硬背,提早大量给他们填充知识,会大大降低其大脑的可塑性,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对未来发展不利;学习某项知识是有年龄差异的,年纪到了,学习起来就会变得非常容易,提早学习只会让孩子有过大压力,反而降低学习兴趣;从大脑发育角度讲,大脑左半球控制着身体右侧,包括语言、逻辑、细节、理性等功能,右半球控制身体左侧,包括空间、音乐、艺术、形象等功能,过早、单纯地学习知识让孩子的左脑得到发展,必然会让右脑发展受到限制,阻碍孩子均衡全面的发展;另外,课外班、学前班等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孩子一旦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比如发音不准、汉字笔画错误等,再想更正就困难了,还可能让孩子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教育必须尊重孩子发育成长的规律。比如学习数字,一般3岁的幼儿对数只有笼统的感知,能区分明显的多和少;3~5岁的孩子在点数实物后能说出总数,并能按照数字取相应数量

的物品;5岁以后才能了解数的“守恒”,学会100以内的数数,并进行小数目的加减运算。照此规律来看,非让3岁的孩子会加减法,着实强人所难。

当然,我们所说的“零起点教学”并不意味着“零准备”。

大量研究表明,孩子入学准备程度对其学业成就、学校适应情况都有影响。但入学准备并不是让孩子识字、算数,而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基本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上:

1. 与其让孩子识字、学写字、学拼音,不如丰富孩子的体验,让他多去听各种声音、各种语言,鼓励唱诵歌谣、复述故事,培养语音意识和正确发音能力,培养语言理解能力等;

2.与其教孩子算加减法、做题目,不如提供适当的玩具、亲子游戏和丰富的户外活动,帮他在玩中学,掌握生活中简单的数学知识,对数、量、图形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

3.与其教孩子各种知识,不如教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好的行为要表扬,比如“今天吃饭吃得很好”“拿勺子的姿势很正确”“今天吃饭没有洒出来”“今天自己整理了玩具”,而不要概括地表扬“真聪明”“真棒”。家长更不能代替包办,要让孩子自己探索,培养他的独立意识和任务意识,如能听懂任务要求、能完整做一件事、遵守规则等。

生命时报

6岁前别强求孩子认字学算术

各年龄段的孩子都应该了解的“财”的概念,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宝宝财商的实用方法:

教宝宝认识钱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带

着1-2岁的宝宝去乘坐各种儿童游戏车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拿出小数额的钱给宝宝,让宝宝自己去换购游戏币。当游戏币投进机器后,宝宝就能享受在游戏车中摇来晃去的惬意感觉。通过自己用钱去换游戏币,宝宝渐渐知道生活中有钱这样一种流通物,通过给人家一些钱,就能换来乘坐游戏车的硬币,让自己享受到快乐。

告诉宝宝钱从何而来2-3岁的孩子,经常喜欢

翻爸爸妈妈的钱包或让爸爸妈妈到钱包里去拿钱,来换取他需要的东西。这时候。爸爸妈妈有必要告诉宝宝:“钱不是想有就有的,要节省着用,用完了就没有了。”宝宝会好奇。为什么钱不是想有就有的呢?这时候爸爸妈妈就可以告诉宝宝:

“爸爸和妈妈每天去上班,辛勤劳动,然后就能得到工资,也就是一笔钱,所以钱是通过劳动赚来的。”由此,宝宝就明白了劳动能创造财富的道理。

教宝宝怎样花钱要一直告诉宝宝,只有自

己挣的钱自己才有权利决定怎么花,父母挣的钱也是如此。如果宝宝想要什么东西而父母认为不该买,宝宝就必须用自己的钱买。在潜移默化中,宝宝接受了这个观念,在自己钱不够的时候,学会了克制自己的欲望。同时还会萌生出长大要像父母一样工作的愿望,因为工作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带来收入。而想要找到工作,从小就要好好学习本领。这些观念弄清楚了,爸爸妈妈即使不给予宝宝物质上的激励,宝宝也会懂得学习本领的重要性,渐渐形成自我激发的内在动力。

与宝宝玩“金钱游戏”明白了钱的基本来历和用

途,平时爸爸妈妈休息在家时,也可以和宝宝玩一些钱币换物的游戏。当然,由于钱币是流通物,上面细菌较多,不宜让儿童把玩,爸爸妈妈可以使用扑克牌替代。比如用一张10可以买一条塑料鱼,一张5可以买一个苹果,看看家里的苹果、梨、小鱼等可以卖出多少钱来。宝宝可能不一定算得很清楚,但这样的游戏还是可以让宝宝理解货币换物的过程。

让宝宝认识钱的币值当宝宝能认识数字以后,

就可以让宝宝寻找钱币上的数字了,同时让宝宝了解货币的单位元、角、分。一位妈妈分享了她教育孩子的经验:“一开始我让宝宝存的都是1角的硬币,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一起数一数存钱罐里的钱,帮她把5枚1角的硬币换成1枚5角的硬币,把10枚1角的硬币换成1元的硬币,把2币5角的换成1枚1元的……慢慢地宝宝就学会小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了。”通过这样实际地使用货币,宝宝渐渐能认识各种纸币和硬币的币值。

了解便宜和贵在让宝宝尝试购买的时

候,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了解物品是有便宜和昂贵之分的。同时让宝宝明白,自己不可能买下超市里所有的东西。因此在购买的时候,要作出选择。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让宝宝看商品的价签。知道价签代表着自己要支付的钱。在选购果汁、牛奶、酸奶时,可以和宝宝比较一下瓶子的大小,瓶子越大,价签数字越小就越便宜。购买面包和蛋糕的时候,也可以在不同的时候带着宝宝去看。通常这些新鲜食物在白天

价格比较贵,到夜晚打折的时候,就相对便宜了。通过比较,宝宝渐渐知道同样的商品会有不同的价格,自己在购买的时候,要选择实用的。

开账户存零花钱爸爸妈妈可以到银行为宝

宝开立一个“独立账户”,帮助宝宝把自己的零花钱存起来。产生小小的利息,就会让孩子明白多余的钱用于储蓄,能够给自己带来小小的收益。

了解简单财经知识可以先和宝宝玩一些诸如

“大富翁”的游戏,在玩乐中将简单财经和投资知识介绍给

他。对股票熟悉的家长还可购买一两只孩子知晓的公司股票,比如他每天所喝牛奶的出产公司,进而陪孩子一起关注该公司的相关信息,让他们知道哪些消息会促使其股票涨价或跌价,潜移默化中,孩子们便掌握了简易的股票投资原则。

零用钱不能与惩罚手段相结合

儿童心理学家巴舒指出,不能将扣发或减少零用钱作为对宝宝的惩罚手段。据他所做的一项调查发现,仅有20%的宝宝在实施了此种惩罚后有所转变。中新网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