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案例: 提问:我家有两个孩子,较小的 孩子今年刚上一年级,经常因为脾气 暴躁、摔东西被老师请家长,我们也 发现孩子有点“暴力倾向”。由于孩 子父亲工作繁忙,教育两个孩子的任 务就落在我一个人身上,我又要带娃 又要料理家务,脾气难免不好,是不 是我在教育方式上出了问题,让孩子 变成这样? 专家观点: 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 校教师严宇:案例中的孩子,父母教 育方式有较大差异的环境中,一个溺 爱,一个急躁。父母的教育观点和管 教方式的较大差异,对孩子造成了很 大影响。长此以往,孩子无法分辨哪 一种才是与人相处的正确方式。妈 妈要尽量收住脾气,给孩子表达自身 想法的空间和时间;而爸爸需要树立 原则,辅助妈妈进行适度管理。 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少孩 子在人际交往上存在一些认知偏 差。家庭中妈妈严厉的管教使孩子 没有表达想法、发泄情绪的机会,便 模仿着家人的沟通方式,把一些负面 情绪带到了学校之中,表现在急于表 达自己的想法,急于让别人接受自己 的要求,一旦有与自身想法不相一致 的情况出现,怒吼、喊叫便成了孩子 解决问题的首要途径。 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在 教育理念上达成一致,在教育方法上 同样要“慢下来”,少些急躁批评,多 些正面引导,既规范孩子个人行为, 又给予孩子家庭的温暖。其次,要 充分认识到,孩子的性格不是一朝 一夕就能改变的,当孩子情绪暴躁 时,严厉的说教只能助推其负面情 绪的激增。相反,给孩子一个相 对安静的环境,用抚摸头部、给予 拥抱等方式使其安静下来,孩子 更容易接受。随后慢慢给予正 向引导,慢慢梳理“爆发事件” 的细节,引导孩子认知哪里做 的好,哪里做的不好,如何正 确面对等等,逐步培养孩子是 非观。 “孩子,你慢慢来”,这 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对孩子 说一句话,也同样把这句话 分享给各位家长。上课没 有充分理解老师的意思, 没关系,慢慢来,试着敢于 和老师沟通;一些练习没 有做到全部正确,没关 系,慢慢来,多去总结自 身弱点;小情绪控制不 住发了脾气,没关系,慢 慢来,心里默数 5 个数 再表达想法……慢,使 得老师、家长和学生 都有了更多的时间思 考;慢,给予了大家 更多正确面对问题、 分析问题,最终解 决问题的机会。 北京青年报 2019 6 24 日 星期一 编辑/王敏杰 版式/许继云 9 微课堂 九招把宝宝培养成理财小高手 孩子出现急躁情绪 家长要先“慢下来” 在孩子上小 学前,放任孩子疯 玩疯乐的家长们发 现,自家孩子拼音、 算数、识字好像哪样 都不太会,而上了课 外班的孩子们,不仅 会简单的加减法,还 认识不少汉字,甚至 会背诵大量唐诗。和 这些孩子一起上一年 级,自家的孩子就像个 小傻瓜一样,跟不上课 程,担心因此影响他的学 习积极性。 有这种心理纠结的家 长们其实不必过于担心, 应保持平和心态。要知 道,学前班学习的内容到了 小学都要从零学起,即使其 他孩子提前学了一些知识, 他们的优势也会在短时间内 被“抹平”。甚至,对孩子太早 进行“填鸭式”教学,反而可能 害了孩子。具体来讲,有如下 几点:人的大脑可塑性强,但如 果在完全不理解唐诗意思的情 况下死记硬背,提早大量给他们 填充知识,会大大降低其大脑的 可塑性,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对 未来发展不利;学习某项知识是 有年龄差异的,年纪到了,学习 起来就会变得非常容易,提早学 习只会让孩子有过大压力,反而 降低学习兴趣;从大脑发育角度 讲,大脑左半球控制着身体右 侧,包括语言、逻辑、细节、理性 等功能,右半球控制身体左侧, 包括空间、音乐、艺术、形象等功 能,过早、单纯地学习知识让孩 子的左脑得到发展,必然会让右 脑发展受到限制,阻碍孩子均衡 全面的发展;另外,课外班、学前 班等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孩子 一旦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比 如发音不准、汉字笔画错误等, 再想更正就困难了,还可能让孩 子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教育必须尊重孩子发育成 长的规律。比如学习数字,一般 3 岁的幼儿对数只有笼统的感 知,能区分明显的多和少;3~5 岁的孩子在点数实物后能说出 总数,并能按照数字取相应数量 的物品;5岁以后才能了解数的 “守恒”,学会 100 以内的数数, 并进行小数目的加减运算。照 此规律来看,非让3岁的孩子会 加减法,着实强人所难。 当然,我们所说的“零起点 教学”并不意味着“零准备”。 大量研究表明,孩子入学准 备程度对其学业成就、学校适应 情况都有影响。但入学准备并 不是让孩子识字、算数,而是把 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能力、行为 习惯、基本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培 养上: 1. 与 其 让 孩 子 识 字、学 写 字、学拼音,不如丰富孩子的体 验,让他多去听各种声音、各种 语言,鼓励唱诵歌谣、复述故事, 培养语音意识和正确发音能力, 培养语言理解能力等; 2.与其教孩子算加减法、做 题目,不如提供适当的玩具、亲 子游戏和丰富的户外活动,帮他 在玩中学,掌握生活中简单的数 学知识,对数、量、图形有正确的 认知和理解; 3.与其教孩子各种知识,不 如教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好 的行为要表扬,比如“今天吃饭 吃得很好”“拿勺子的姿势很正 确”“今天吃饭没有洒出来”“今 天自己整理了玩具”,而不要概 括地表扬“真聪明”“真棒”。家 长更不能代替包办,要让孩子自 己探索,培养他的独立意识和任 务意识,如能听懂任务要求、能 完整做一件事、遵守规则等。 生命时报 6 岁前别强求孩子认字学算术 各年龄段的孩子都应该了 解的“财”的概念,下面为大家 介绍几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宝 宝财商的实用方法: 教宝宝认识钱 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带 着 1-2 岁的宝宝去乘坐各种儿 童游戏车的时候,爸爸妈妈可 以拿出小数额的钱给宝宝,让 宝宝自己去换购游戏币。当游 戏币投进机器后,宝宝就能享 受在游戏车中摇来晃去的惬意 感觉。通过自己用钱去换游戏 币,宝宝渐渐知道生活中有钱 这样一种流通物,通过给人家 一些钱,就能换来乘坐游戏车 的硬币,让自己享受到快乐。 告诉宝宝钱从何而来 2-3岁的孩子,经常喜欢 翻爸爸妈妈的钱包或让爸爸妈 妈到钱包里去拿钱,来换取他 需要的东西。这时候。爸爸妈 妈有必要告诉宝宝:“钱不是想 有就有的,要节省着用,用完了 就没有了。”宝宝会好奇。为什 么钱不是想有就有的呢?这时 候爸爸妈妈就可以告诉宝宝: “爸爸和妈妈每天去上班,辛勤 劳动,然后就能得到工资,也就 是一笔钱,所以钱是通过劳动 赚来的。”由此,宝宝就明白了 劳动能创造财富的道理。 教宝宝怎样花钱 要一直告诉宝宝,只有自 己挣的钱自己才有权利决定怎 么花,父母挣的钱也是如此。 如果宝宝想要什么东西而父母 认为不该买,宝宝就必须用自 己的钱买。在潜移默化中,宝 宝接受了这个观念,在自己钱 不够的时候,学会了克制自己 的欲望。同时还会萌生出长大 要像父母一样工作的愿望,因 为工作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带来 收入。而想要找到工作,从小 就要好好学习本领。这些观念 弄清楚了,爸爸妈妈即使不给 予宝宝物质上的激励,宝宝也 会懂得学习本领的重要性,渐 渐形成自我激发的内在动力。 与宝宝玩“金钱游戏” 明白了钱的基本来历和用 途,平时爸爸妈妈休息在家时, 也可以和宝宝玩一些钱币换物 的游戏。当然,由于钱币是流 通物,上面细菌较多,不宜让儿 童把玩,爸爸妈妈可以使用扑 克牌替代。比如用一张10可 以买一条塑料鱼,一张5可以买 一个苹果,看看家里的苹果、 梨、小鱼等可以卖出多少钱 来。宝宝可能不一定算得很清 楚,但这样的游戏还是可以让 宝宝理解货币换物的过程。 让宝宝认识钱的币值 当宝宝能认识数字以后, 就可以让宝宝寻找钱币上的数 字了,同时让宝宝了解货币的 单位元、角、分。一位妈妈分享 了她教育孩子的经验:“一开始 我让宝宝存的都是1角的硬币, 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一起数一 数存钱罐里的钱,帮她把5枚1 角的硬币换成 1 枚 5 角的硬币, 把10枚1角的硬币换成1元的 硬币,把 2 币 5 角的换成 1 枚 1 元 的……慢慢地宝宝就学会小面 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了。”通过 这样实际地使用货币,宝宝渐渐 能认识各种纸币和硬币的币值。 了解便宜和贵 在让宝宝尝试购买的时 候,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了解 物品是有便宜和昂贵之分的。 同时让宝宝明白,自己不可能 买下超市里所有的东西。因此 在购买的时候,要作出选择。 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让宝宝 看商品的价签。知道价签代表 着自己要支付的钱。在选购果 汁、牛奶、酸奶时,可以和宝宝 比较一下瓶子的大小,瓶子越 大,价签数字越小就越便宜。 购买面包和蛋糕的时候,也可 以在不同的时候带着宝宝去 看。通常这些新鲜食物在白天 价格比较贵,到夜晚打折的时 候,就相对便宜了。通过比较, 宝宝渐渐知道同样的商品会有 不同的价格,自己在购买的时 候,要选择实用的。 开账户存零花钱 爸爸妈妈可以到银行为宝 宝开立一个“独立账户”,帮助 宝宝把自己的零花钱存起来。 产生小小的利息,就会让孩子 明白多余的钱用于储蓄,能够 给自己带来小小的收益。 了解简单财经知识 可以先和宝宝玩一些诸如 “大富翁”的游戏,在玩乐中将 简单财经和投资知识介绍给 他。对股票熟悉的家长还可购 买一两只孩子知晓的公司股 票,比如他每天所喝牛奶的出 产公司,进而陪孩子一起关注 该公司的相关信息,让他们知 道哪些消息会促使其股票涨价 或跌价,潜移默化中,孩子们便 掌握了简易的股票投资原则。 零用钱不能与惩罚手段相 结合 儿童心理学家巴舒指出, 不能将扣发或减少零用钱作为 对宝宝的惩罚手段。据他所做 的一项调查发现,仅有20%的 宝宝在实施了此种惩罚后有所 转变。中新网

九招把宝宝培养成理财小高手 - epaper.sqdaily.comepaper.sqdaily.com/sqwb/page/26/2019-06-24/A09/8201561340564289.pdf · 外班的孩子们,不仅 会简单的加减法,还

  • Upload
    others

  • View
    1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案例:提问:我家有两个孩子,较小的

孩子今年刚上一年级,经常因为脾气暴躁、摔东西被老师请家长,我们也发现孩子有点“暴力倾向”。由于孩子父亲工作繁忙,教育两个孩子的任务就落在我一个人身上,我又要带娃又要料理家务,脾气难免不好,是不是我在教育方式上出了问题,让孩子变成这样?

专家观点: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

校教师严宇:案例中的孩子,父母教育方式有较大差异的环境中,一个溺爱,一个急躁。父母的教育观点和管教方式的较大差异,对孩子造成了很大影响。长此以往,孩子无法分辨哪一种才是与人相处的正确方式。妈妈要尽量收住脾气,给孩子表达自身想法的空间和时间;而爸爸需要树立原则,辅助妈妈进行适度管理。

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少孩子在人际交往上存在一些认知偏差。家庭中妈妈严厉的管教使孩子没有表达想法、发泄情绪的机会,便模仿着家人的沟通方式,把一些负面情绪带到了学校之中,表现在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急于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要求,一旦有与自身想法不相一致的情况出现,怒吼、喊叫便成了孩子解决问题的首要途径。

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在教育理念上达成一致,在教育方法上同样要“慢下来”,少些急躁批评,多

些正面引导,既规范孩子个人行为,又给予孩子家庭的温暖。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孩子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当孩子情绪暴躁时,严厉的说教只能助推其负面情绪的激增。相反,给孩子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用抚摸头部、给予拥抱等方式使其安静下来,孩子更容易接受。随后慢慢给予正向引导,慢慢梳理“爆发事件”的细节,引导孩子认知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好,如何正确面对等等,逐步培养孩子是非观。

“ 孩子,你慢慢来”,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对孩子说一句话,也同样把这句话分享给各位家长。上课没有充分理解老师的意思,没关系,慢慢来,试着敢于和老师沟通;一些练习没有做到全部正确,没关系,慢慢来,多去总结自身弱点;小情绪控制不住发了脾气,没关系,慢慢来,心里默数5个数再表达想法……慢,使得老师、家长和学生都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慢,给予了大家更多正确面对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机会。

北京青年报

2019年6月24日 星期一 编辑/王敏杰 版式/许继云9微课堂

亲 亲 宝宝 贝贝

九招把宝宝培养成理财小高手

孩子出现急躁情绪家长要先“慢下来”

在孩子上小学前,放任孩子疯玩疯乐的家长们发现,自家孩子拼音、算数、识字好像哪样都不太会,而上了课外班的孩子们,不仅会简单的加减法,还认识不少汉字,甚至会背诵大量唐诗。和这些孩子一起上一年级,自家的孩子就像个小傻瓜一样,跟不上课程,担心因此影响他的学习积极性。

有这种心理纠结的家长们其实不必过于担心,应保持平和心态。要知道,学前班学习的内容到了小学都要从零学起,即使其他孩子提前学了一些知识,他们的优势也会在短时间内被“抹平”。甚至,对孩子太早进行“填鸭式”教学,反而可能害了孩子。具体来讲,有如下几点:人的大脑可塑性强,但如果在完全不理解唐诗意思的情

况下死记硬背,提早大量给他们填充知识,会大大降低其大脑的可塑性,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对未来发展不利;学习某项知识是有年龄差异的,年纪到了,学习起来就会变得非常容易,提早学习只会让孩子有过大压力,反而降低学习兴趣;从大脑发育角度讲,大脑左半球控制着身体右侧,包括语言、逻辑、细节、理性等功能,右半球控制身体左侧,包括空间、音乐、艺术、形象等功能,过早、单纯地学习知识让孩子的左脑得到发展,必然会让右脑发展受到限制,阻碍孩子均衡全面的发展;另外,课外班、学前班等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孩子一旦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比如发音不准、汉字笔画错误等,再想更正就困难了,还可能让孩子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教育必须尊重孩子发育成长的规律。比如学习数字,一般3岁的幼儿对数只有笼统的感知,能区分明显的多和少;3~5岁的孩子在点数实物后能说出总数,并能按照数字取相应数量

的物品;5岁以后才能了解数的“守恒”,学会100以内的数数,并进行小数目的加减运算。照此规律来看,非让3岁的孩子会加减法,着实强人所难。

当然,我们所说的“零起点教学”并不意味着“零准备”。

大量研究表明,孩子入学准备程度对其学业成就、学校适应情况都有影响。但入学准备并不是让孩子识字、算数,而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基本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上:

1. 与其让孩子识字、学写字、学拼音,不如丰富孩子的体验,让他多去听各种声音、各种语言,鼓励唱诵歌谣、复述故事,培养语音意识和正确发音能力,培养语言理解能力等;

2.与其教孩子算加减法、做题目,不如提供适当的玩具、亲子游戏和丰富的户外活动,帮他在玩中学,掌握生活中简单的数学知识,对数、量、图形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

3.与其教孩子各种知识,不如教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好的行为要表扬,比如“今天吃饭吃得很好”“拿勺子的姿势很正确”“今天吃饭没有洒出来”“今天自己整理了玩具”,而不要概括地表扬“真聪明”“真棒”。家长更不能代替包办,要让孩子自己探索,培养他的独立意识和任务意识,如能听懂任务要求、能完整做一件事、遵守规则等。

生命时报

6岁前别强求孩子认字学算术

各年龄段的孩子都应该了解的“财”的概念,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宝宝财商的实用方法:

教宝宝认识钱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带

着1-2岁的宝宝去乘坐各种儿童游戏车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拿出小数额的钱给宝宝,让宝宝自己去换购游戏币。当游戏币投进机器后,宝宝就能享受在游戏车中摇来晃去的惬意感觉。通过自己用钱去换游戏币,宝宝渐渐知道生活中有钱这样一种流通物,通过给人家一些钱,就能换来乘坐游戏车的硬币,让自己享受到快乐。

告诉宝宝钱从何而来2-3岁的孩子,经常喜欢

翻爸爸妈妈的钱包或让爸爸妈妈到钱包里去拿钱,来换取他需要的东西。这时候。爸爸妈妈有必要告诉宝宝:“钱不是想有就有的,要节省着用,用完了就没有了。”宝宝会好奇。为什么钱不是想有就有的呢?这时候爸爸妈妈就可以告诉宝宝:

“爸爸和妈妈每天去上班,辛勤劳动,然后就能得到工资,也就是一笔钱,所以钱是通过劳动赚来的。”由此,宝宝就明白了劳动能创造财富的道理。

教宝宝怎样花钱要一直告诉宝宝,只有自

己挣的钱自己才有权利决定怎么花,父母挣的钱也是如此。如果宝宝想要什么东西而父母认为不该买,宝宝就必须用自己的钱买。在潜移默化中,宝宝接受了这个观念,在自己钱不够的时候,学会了克制自己的欲望。同时还会萌生出长大要像父母一样工作的愿望,因为工作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带来收入。而想要找到工作,从小就要好好学习本领。这些观念弄清楚了,爸爸妈妈即使不给予宝宝物质上的激励,宝宝也会懂得学习本领的重要性,渐渐形成自我激发的内在动力。

与宝宝玩“金钱游戏”明白了钱的基本来历和用

途,平时爸爸妈妈休息在家时,也可以和宝宝玩一些钱币换物的游戏。当然,由于钱币是流通物,上面细菌较多,不宜让儿童把玩,爸爸妈妈可以使用扑克牌替代。比如用一张10可以买一条塑料鱼,一张5可以买一个苹果,看看家里的苹果、梨、小鱼等可以卖出多少钱来。宝宝可能不一定算得很清楚,但这样的游戏还是可以让宝宝理解货币换物的过程。

让宝宝认识钱的币值当宝宝能认识数字以后,

就可以让宝宝寻找钱币上的数字了,同时让宝宝了解货币的单位元、角、分。一位妈妈分享了她教育孩子的经验:“一开始我让宝宝存的都是1角的硬币,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一起数一数存钱罐里的钱,帮她把5枚1角的硬币换成1枚5角的硬币,把10枚1角的硬币换成1元的硬币,把2币5角的换成1枚1元的……慢慢地宝宝就学会小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了。”通过这样实际地使用货币,宝宝渐渐能认识各种纸币和硬币的币值。

了解便宜和贵在让宝宝尝试购买的时

候,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了解物品是有便宜和昂贵之分的。同时让宝宝明白,自己不可能买下超市里所有的东西。因此在购买的时候,要作出选择。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让宝宝看商品的价签。知道价签代表着自己要支付的钱。在选购果汁、牛奶、酸奶时,可以和宝宝比较一下瓶子的大小,瓶子越大,价签数字越小就越便宜。购买面包和蛋糕的时候,也可以在不同的时候带着宝宝去看。通常这些新鲜食物在白天

价格比较贵,到夜晚打折的时候,就相对便宜了。通过比较,宝宝渐渐知道同样的商品会有不同的价格,自己在购买的时候,要选择实用的。

开账户存零花钱爸爸妈妈可以到银行为宝

宝开立一个“独立账户”,帮助宝宝把自己的零花钱存起来。产生小小的利息,就会让孩子明白多余的钱用于储蓄,能够给自己带来小小的收益。

了解简单财经知识可以先和宝宝玩一些诸如

“大富翁”的游戏,在玩乐中将简单财经和投资知识介绍给

他。对股票熟悉的家长还可购买一两只孩子知晓的公司股票,比如他每天所喝牛奶的出产公司,进而陪孩子一起关注该公司的相关信息,让他们知道哪些消息会促使其股票涨价或跌价,潜移默化中,孩子们便掌握了简易的股票投资原则。

零用钱不能与惩罚手段相结合

儿童心理学家巴舒指出,不能将扣发或减少零用钱作为对宝宝的惩罚手段。据他所做的一项调查发现,仅有20%的宝宝在实施了此种惩罚后有所转变。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