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温籍收藏家走访录 鲍海春:保存家乡的文化记忆 —— …img.wzrb.com.cn/epaperfile/20200708/...9 hours ago  · 因素就无意下手,错过了,往往是一辈子。“这是我2009年在孔夫子网上拍卖得

鲍海春:保存家乡的文化记忆温籍收藏家走访录

72020年7月8日 星期三 主编/南航 美编/蔡晖 组版/林姬邮箱:[email protected]文化周刊·收藏

《南怀瑾纪念封》诞生记

又见《红楼十二金钗》——毛志玉推出瓯绣新作

郑鲁环

我从儿时就爱好邮票,如今已收集了一万多枚邮票,是乐清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

前年3月5日,我参加乐清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会,选举协会会长。新会长郭朝辉当选后发言:“以后要多开展乐清特色的集邮活动,促进集邮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名人方面的突出贡献,可以在纪念封上进行宣传。”坐在我旁边的邮协副会长张险峰老师跟我说,3月 22日是南怀瑾先生阴历生日,协会可以发行纪念封。我想起了当年是他百年诞辰,便在会上赞同,建议发行纪念封,以缅怀他为国学普及和家乡经济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我们的提议获得大家连声叫好。

我跟协会新吸收的理事、首席设计师吴乐强沟通,请他设计南怀瑾先生纪念封和邮戳,他满口答应了下来。次日吴乐强便到南怀瑾故居采风,构思纪念封和纪念片、邮戳的样式。

接下来的几天中,集邮协会也高度重视,特别是张险峰多次修改南怀瑾先生的

个人介绍,尽心尽力。我心里这时忐忑不安,因为3月22日是南怀瑾农历诞辰日,要想如期在那天发行纪念封,之前还要把资料发到省邮政局审核通过,再印刷,来回的时间也要10来天,担心时间上会来不及。

设计师吴乐强及时拿出两套纪念封设计方案,介绍他的设计理念,获得肯定。第

一套采用小写意的手法绘制南怀瑾故居的楼阁和雕栏包围着的铜像。第二套外加了素描的南怀瑾先生晚年标准像,南怀瑾身穿传统长衫,满头银发,深邃的眼神中透露出智慧和风采,惟妙惟肖,形神兼备。

小小纪念封,浓浓几多情,我们将南怀瑾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封印刷了两千份,纪

念封上还盖着南怀瑾素描像的邮戳,下印着“戊戌年二月初六,浙江乐清”。

3月22日,经过大家的努力,纪念封首发式如期在乐清市邮政局举行,来购买的市民络绎不绝,排起了长队。资深集邮爱好者胡永文说“南怀瑾纪念封的发行,是乐清市邮协的一件大事情,填补了乐清市邮政局首次发行本土名人纪念封的空白,意义非常重大”。三禾读书社会员葛微拉现场一次性购买了一百多个纪念封,发放给每个读书社会员。葛微拉说:“三禾读书社名称就是南怀瑾先生题字的,这个纪念封弥足珍贵,将会激励广大书友,热爱国学,弘扬传统,为打造书香乐清增添氛围。”据邮政局工作人员介绍,准备的纪念封当天全部售罄,场面很火热。

我们还将它们从翁垟街道的南怀瑾故居寄出,寄给各地集邮爱好者、三禾读书社会员及对南怀瑾感兴趣的文化人士,收获了很多好评。望着眼前精美的纪念封,我感觉自己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

贾振葵

1979年,一幅由我市画家周悦林设计,集温州市瓯绣厂全体绣工之力的大作《红楼梦十二金钗》参加香港举办的中国丝绸服装绣品展览会,作品精美绝伦,见者无不啧啧赞赏,引起轰动,被外国收藏家以 14万元高价收藏,此为瓯绣赢得了“东方艺术”之美誉。

2001年,瓯绣被省政府认定为首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2006年被市政府首批认定为 32个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之一,2008年先后被列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隔三十多年,日前,瓯绣老艺人毛志玉独力绣成了同名的瓯绣《红楼梦十二金钗》,精致的绣法,多种针法的交替穿插运用,俊美的人物形象,衣饰绚丽多彩的色泽,让人大有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十二金钗的面部,细腻白皙的肤色,恰到好处,表情生动传神而逼真。这幅作品,釆用国画名家华三川(浙江镇海人,当代工笔人物画家)《红楼梦十二金钗》之《琼楼清韵》《兰闺雅集图》为底稿,将成为瓯绣史上的另一力作。

毛志玉,温州人,从十几岁就开始绣作,五十多年的瓯绣生涯,使她对瓯绣艺术充满了感情,爱瓯绣,视瓯绣为自己生命的重要部分,一针一线,不离不弃。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热爱,所以钻研。几十年来,她创作了大量的瓯绣精品,以人物仕女最为擅长。业内的人都清楚,瓯绣人物面部表情最为难绣,五官的精致美丽,差不得一丝一毫。眉目传情,或喜怒嗔乐,仕女的一颦一笑之间,举手投足之中,回眸顾盼之时,无不体现瓯绣艺人深厚的绣技功底。尤其是对人物的表现,得兼有文学艺术的素养,既要读懂文学艺术中人物的个性,又要品味出画家对人物形象的鲜明表达。这一点尤其要紧,依样画葫芦是很难绣出的。历经多年创作,毛志玉对瓯绣针法技艺精益求精,她此次新作《红楼十二金钗》形成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构图清丽,针法多变,运用适当,不多一针不少一针,体现了她技巧的娴熟。绣品中有画意,画意中有诗情,人物神韵生动。仕女形象个个俊美,柔情似水,体态灵活生动,自成一格。

毛志玉对瓯绣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苏绣在作品上以精致的花鱼虫为上,如果瓯绣也学苏绣,会跳不出苏绣的优势。毛志玉的瓯绣作品篇幅都比较大,刺绣的难度也比较大。但作为有几十年功底的老艺人,凭看自己对瓯绣的理解,凭借着手中的一枚绣花针,她硬使红楼梦中的十二个女孩儿,活灵活现地又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她的《琼楼清韵》和《兰闺雅集图》均运用了齐、滚、游、侧、施、缠、虚实针等十几种精细针法和一百多种色彩完成。人物众多,绣制时充分体现瓯绣的技艺特点,准确掌握了人物的外形,五官轮廓和神态。古典仕女的服饰、飘带线条流畅,色调和谐,丽而不俗,绣出不同的质感。女孩儿的发型柔软和顺,青丝云鬓,发髻各个不同。背景大片的荷叶针法运用缜密,丝理转折自如等等,整幅瓯绣作品,富有原作的诗情画意,又有瓯绣的丝丝相扣,是不可多得的瓯绣精品。从栩栩如生的十二金钗的身上,让人似乎读懂了一个老艺人不慕名利,只为喜爱的那股子创作激情,毛志玉现为温州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及瓯绣市级非遗传承人,但她的作品艺术水平岂止于此。

如何才能创作出精致的瓯绣作品?以毛志玉的理解:努力理解画家要表达的艺术意境,在针法和色彩上要作构思布局,丝线色彩的深浅搭配,要突出人物的质感,神韵为主,运用多种针法,结合斜针、实针、侧针、虚针、隔针、稀针、平针等娴熟的丰富针法和自己独特的施线加色法,增强明暗艺术效果。眼神必有灵气,造型必灵活逼真,光面清洁细致,富有立体感,要掌握画稿的内涵、理念,才能够充分体现在瓯绣作品上。毛志玉每次创作完成之后,会把自己创作的技巧以及心得体会一一记录下来,形成文稿,希望传授给年轻瓯绣艺人,对她们的创作有所启迪,对瓯绣艺术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本报记者 华晓露/文 陈翔/摄

收藏不是投资,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着迷和执念,沉浸其中,乐趣无穷。无论是否够专业,是否能升值,这些都与收藏无关,其实只是沉迷于此的借口。收藏,藏的是对文化和生活的态度。

鲍海春,乐清蒲岐人,专注收藏二十多年,从字画到资料文书,从瓦当到拓片,从老照片到蓝夹缬,从一些“不起眼”的小物件起步,埋首钻研,藏品渐成规模。在收藏的世界里,他发现历史,找寻心灵的寄托,并发掘出藏品独有的背后故事和艺术价值,分享给更多的人,让历史得以再现,让文化得以传承。

废品站里淘旧书

二十年前,鲍海春是一名媒体从业人员,采访报道中经常需要了解背景资料,所以闲时逛逛书摊,走走妙果寺淘旧物就是他最大的爱好。

2002年,鲍海春逛乐清当地的桃园书店时,遇到了许宗斌老师,他推荐《乐清县志》和《箫台清音》这两本记载乐清人文历史的文史书籍,鲍海春如获至宝。细细研读,书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多数不为人知,深深吸引了他,后来有许多资料运用到报道上来。于是,他多日流连于桃园书店,淘了许多有价值的旧书,开启了收藏文史书籍之路。

开始收藏文史书籍那会儿,乐清没有多少淘书地点,在一次聊谈中无意得知废品收购站有别人扔掉的书籍。鲍海春就去乐清各地废品收购站寻找,找到一本买一本。从此,他有事没事就逛到废品站,卷起袖管,埋着头在堆积如山的书中“捞”书,满头大汗乐此不疲。

“那时候书一块钱一斤,很便宜,有时候一买就是上百斤。”看着那些积压在废品

站的旧书,鲍海春常常有种“心痛”的感觉。“很多书籍其实很有价值,有些书籍虽然年代久远但却很新,看得出来书的主人很爱惜。可能是因为主人去世了,后人将之丢弃,可能是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遗失了,最后流到废品站。如果没被人发现买回去珍藏,就变成一堆真正的废纸,消失在世界上了。”

或许是对旧物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珍惜,于是,百姓做年糕用的年糕印,曾流行坊间的蓝夹缬,充满人文气息的字画,独具时代感的地契等物件,都成为鲍海春收藏对象。

“这些东西在现代生活中几乎绝迹了,它们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记录着历史。”鲍海春说,许多人喜欢收藏名家字画,有人喜欢收藏古董,在他眼里,并不是贵的东西才有收藏价值,那些具有人间烟火气息的历史旧物,也有独特魅力,值得收藏。他认为,自己收藏的是一份“感情”。

“我收藏的很多东西,不管其价值如何,其实都与我们和这个社会和国家的过去有着丰富的联系,通过这些藏品,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个体的历史,还可以读懂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历史。”鲍海春说,到他这里来参观的朋友,可以通过不同的藏品,去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感情世界。

人弃我取,成就规模。如今,鲍海春收藏了 8000多条蓝夹缬,3000多个年糕印,10000多张地契文书,3000多张温州老照片,1000多幅字画,1000多张旧奖状、毕业证书和拓片及民国前的宗谱等。

历史信息比品相更重要

在鲍海春看来,有些收藏品如果考虑到它的存世量,觉得价格高或品相不好等因素就无意下手,错过了,往往是一辈子。

“这是我2009年在孔夫子网上拍卖得

来的朱镜宙信札,都是民国文书,拍卖 5天,价格从几百块涨到几千块,最后一天我正好跟团考察在甘肃六盘山,整整拍了差不多4个小时才竞到手。自此之后,我再也没有在网上看到过朱镜宙其他信札的拍卖信息了。这批信札是朱镜宙在甘肃任职时与商务印书馆编辑的通信,很有价值。”

“这地图是非常罕见的民国仙岩山图。五年前一个嘉兴藏友发微信说在上海花鸟市场淘到两张温州地图,问我感不感兴趣。我一看,是我们的民国雁荡山图和民国仙岩山图,觉得特别珍贵,花了几千块才买到。”

“这本相册是我从妙果寺淘来,收纳了50张1935年拍摄的老照片,显示一群人来温州旅游,去了石门洞、三岩寺、途经瓯江以及坐了清水埠渡江小轮等等,通过这些照片可以看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温州风貌,特别珍贵。”

与其说鲍海春爱藏品,不如说他更爱藏品背后的故事或者信息。就拿老照片来说,与很多收藏者的标准不同,他一旦感觉

照片上的信息有些价值,不管是原版还是扫描复制后做旧的冒牌货,他都会蹲下来与卖主还价。在他看来,原版,翻拍,电子版,只要画质过得去,印到书上就并没有太大分别。他对于作为信息载体的那张纸并不太在意,更关心照片所定格的历史信息是否珍稀。

“严格来说,我只是过客。有些东西有几百年历史,多少代人从它面前过去,你只是暂时拥有它。”

鲍海春随手指了指身旁的一对糖糕印,“像这个东西,是一个时间的通道,它过去肯定是老百姓家里的东西,某个爷爷或者奶奶用它做过好多糖糕给孙儿吃,孙儿可能吃得满嘴都是,乐开了花。”这也正是收藏所蕴含的魅力,收藏的物品价值不在于它多么值钱,而是其背后传递的历史信息与有温度的记忆。

回报家乡,出版《蒲岐记忆》

二十载收藏,最令鲍海春满意的是,收藏的东西可以加以利用,让更多人了解收藏背后的故事,传承历史。

去年初,作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乐清蒲岐镇打造“菖蒲墩·漫生活乡愁文化记忆街区”项目,对蒲岐全镇范围里的古城门、古城场、古建筑实行“以旧修旧”,将蒲岐打造成兼具历史与时代气息的美丽城镇。古建筑维修需要大量旧瓦当,作为土生土长的蒲岐人,鲍海春拿出 1000多个晚清及民国瓦当,给东门李青先生留下来的民国古建筑当装饰,得到了当地人的好评。鲍海春看到自己收来的旧瓦当被利用起来,心里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现在,鲍海春的藏品分散在乐清的6个仓库和鹿城藤桥的 1个仓库,“十多年收藏下来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现在每天只为生计操劳,没有时间去整理。如果哪天能有闲余的时间,我就会开始好好整理。要是能有个大场地,再做本关于藏品的书籍和搞个展览馆就更好了。”一件文书就是一个事件,一张照片就是一个故事。让藏品示人,让藏品背后故事呈现,是鲍海春藏在心底的心愿。他希望通过编书和展示,让更多人看到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故事。几年前,他整理出版了乐清民间文化记忆丛书之《蒲岐记忆》,诉说这座海滨古镇的前世今生。

鲍海春与他收藏的蓝夹缬。

各种大小的年糕印。

蒲岐古民居上的瓦当为鲍海春提供。

非常罕见的民国仙岩山胜境全图。

《红楼梦十二金钗》之《琼楼清韵》(上图与下图)。

《红楼梦十二金钗》之《兰闺雅集图》(局部)。

纪念封邮戳。

糕点印。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