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082017.11.10��星期五 责编 赵书茜

视觉 吴丹 审读 潘利霞

热热销销理理财财产产品品

济宁分行营业部:吴泰闸路 158 号(香港大厦东 200米)理财热线:0537-6995386��6995380草桥口支行:环城北路 59 号(水景花园北邻) 理财热线:0537-6995358

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5.15%5.18%5.00%5.05%5.08%5.11%5.15%4.90%4.95%5.00%4.85%5.00%

期限(天)901209812566122185628712335182

认购起点(万元)5

(限购 300 万)

5

5(限购 300 万)

5

5

销售渠道柜台

(新客户专属)

柜台(代发工资客户专属)

柜台、网银、手机、华夏 e 社区

柜台(ETC 客户专属)

社区支行柜台(社区支行专属)

发售日期

11.9-11.15

11.10-11.16

11.7-11.13

11.9-11.16

11.9-11.16

产品名称

新盈 64 号

增薪盈 23 号

升盈 43 号

车盈 64 号

家和盈 64 号

尘封六十载的《济宁拼音报》他用心编纂、细细缮写,在全市推广标准普通话

本报讯 作为 《济宁晚报》的忠实读者,今年 87 岁的刘瀛远之前看到本报开设的 《济宁记忆》栏目后,萌生了将自己珍藏近 60 年的宝贝———《济宁拼音报》无偿捐献给济宁市档案馆的念头。 日前,记者与市档案局工作人员一同来到刘瀛远家中, 探访这段尘封多年的记忆。

用普通话教课的同时,自己不忘勤学苦练

1956年的一天, 还是普育回民小学里一名普通语文老师的刘瀛远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为在全国推广普通话,课堂教学将全面使用普通话,语文老师率先实行。那一夜,刘瀛远没有睡好, 脑中浮现的都是儿时支离破碎的“北京话”“天津话”记忆。 “我是地地道道的济宁人, 老济宁话说的相当地道。但在儿时,我常跟父亲在土山上(现太白楼西侧)听相声,不仅如此,我还是一个电影迷,电影里的台词背的滚瓜烂熟。 ”可以说,刘瀛远对普通话的认识是从生活中积累的。 “第二天上的第一节课, 我就用普通话进行了教学,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更高了,因为他们觉得用普通话朗读课文非常好听。 ”

与这位年近九旬的长者聊天时,

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让记者惊叹不已。 作为地道的济宁人,之所以说出比年轻人还要标准的普通话, 无外乎两点,一是肯钻研,研究济宁话与普通话之间的关联和区别,二就是肯练习,无论教学还是日常生活中,时时说、日日练。“只要肯下工夫,就没有说不好的,关键就在练。 ”刘瀛远说。

总结“济普”与普通话区别,画图纠正发音

1957年, 刘瀛远为贯彻推广普通话, 只身一人代表我市前往济南花园庄进行集训。“由于一直坚持普通话教学,所以基础较好,市里就选了我去参加培训。 到了济南我才知道,普通话学习不仅仅是口语, 更是一门系统化的学问,包括朗读课文和读音两方面。 ”刘瀛远告诉记者。

“中文发声由声母、韵母以及声调组成。 济宁话和普通话在声、韵、调上都各有不同。 ”刘瀛远说,比如北京的北字,济宁话读一声,普通话读三声,这就是声调上的差异;而百这个字,济宁话读 bei,普通话读 bai,这就是韵母不同。“最让济宁人头疼的是平翘舌的发音,说到底这就是声母的差异。 ”为突破这个难题, 有美术功底的刘瀛远利用图画形式, 将舌头在发音时的位置、形状画下来,形象直观。

1959 年 9 月, 我市得到一个去

北京培训普通话的名额,刘瀛远前去学习了一个学期。 “这次培训是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在和平里合办的, 一起学习的有二百多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徐世荣的朗读课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学员们都说听他朗诵就是一种享受。 ” 刘瀛远说,这次培训相比于之前更加系统化,理论也更加透彻。

培训结束回来, 刘瀛远又承担起培训本地学员的任务。“先培训一批辅导员, 然后再分头教授来自各县市区的老师,每期培训班二至三周时间。 ”刘瀛远认为, 当时的培训难点除了平翘舌之外,例外字也比较突出。 “例外字说白了就是济宁土话。 例如膝盖,济宁人说‘搁了拜子’。 由此诞生了许多‘济普’的发音,即用普通话声调发音济宁土话,想要改正只能死记,没有捷径。 ”刘瀛远说。

运用石印技术,一笔笔组成《济宁拼音报》

经历了 1957 至 1959 年的沉淀, 作为我市推广普通话委员会中的一员, 刘瀛远接手了市教育部门安排的拼音报任务。

与其说拼音报是一份报纸,倒不如说这是一份用来推广普通话和辅助拼音学习的工具。 通过转载重要新闻、趣味绕口令,加上一些本地新闻, 将其全部标上拼音学习。可以说,它是普通话教材的辅助, 用来提高老师学习拼音的兴趣。

对于那个年代来说, 开设拼音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大的困难就是印刷厂里没有拼音字母,根本没办法印刷。 ”刘瀛远说,机器不行就用手工,为了印上拼音, 刘瀛远使用了古老的石印技术,即将白纸平铺在石板之上,用特制药水以及最细的毛笔在上面一笔一笔写下字符, 再印刷出来。就这样,单期发行量四千多份

的《济宁拼音报》诞生了。刘瀛远不仅是报纸的编纂

者,还独自完成了组稿、排版、缮写、校对以及插图工作。为了增强报纸的阅读性, 刘瀛远总会想尽办法增强报纸的内容,遗憾的是,这份每月一期的报纸只发行了四期就停止了。 “那时候经济困难啊,前两期还有像样的新闻纸,第三期只有品相较差的灰纸。 这也无所谓, 但到了第四个月就只允许发行半个版的篇幅了。 ”刘瀛远回忆说, 他的普通话教学工作并没有因此停止。

在对学员进行培训的同时,刘瀛远还担任着广播教学的工作。“那个年代还没有录音,我都是实况教学。 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去上班, 一想到家家户户都能通过小喇叭听到我讲课, 就感觉再累也值得。 ”刘瀛远说。

(万德龙 张子涵 报道)

刘瀛远展示教学工具

《济宁拼音报》原版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