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优雅而高贵的灵魂 - epaper.sanyarb.com.cnepaper.sanyarb.com.cn/resfile/2016-05-30/10/10.pdf · 都体现在她的作品中。在把钱钟书 先生数量惊人的手稿整理出来交付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10 鹿回头值班编委:陈太贤 值班主任:黎家璇 值班校对:符莉萍

5 月 25 日,105 岁的杨绛先生静静地 走 了 。 杨 绛 先 生 是 翻 译 家 、文 学家 、戏 剧 家 ,是“ 最 才 的 女 ,最 贤 的妻”。《唐·吉诃德 》是我读到的杨绛先生翻译的第一本书。从那时起,我就被杨绛先生的博学、魅力、恬淡吸引住了,每遇到杨绛先生的书,我总要找来读,总能从中读到杨绛先生优雅而高贵的灵魂。

杨绛先生出身名门,真正的大家闺秀,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国家和民族的动荡岁月。上世纪 40 年代在上海,她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

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而她翻译的《唐·吉诃德 》,被邓小平作为国礼送给西班牙国王,至今印了 70 多次。读杨绛先生的作品,能比较容易了解她,她写的不是别人,更多的是“自身的经历与体验”。但在其中,我们又能读到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和与她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一位看似文弱、实则坚强的女性的形象。

杨绛先生的个性一如她的文笔,机智、俏皮,永远带着一份求知的好奇和讽世的幽默,这种品质即使在最艰苦的岁月也没有泯灭。她八年后从干校回来,动笔写了《干校六记》,名字仿拟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文字朴实简白,最大的烦恼竟然只是没书读。杨绛先生无一句呼天抢地的控诉,无一句阴郁深重的怨恨,就这么淡淡地道来一个年代的荒谬与残酷,女儿钱瑗一语道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杨绛先生认真朴实,富有才思,都体现在她的作品中。在把钱钟书先生数量惊人的手稿整理出来交付出版后,她写了散文集《我们仨》,写尽了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而时隔 4 年,96 岁高龄的她,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103 岁时,九

卷本《杨绛全集》问世,其中就有她为《洗澡》创作的续作《洗澡之后》,文笔跟《洗澡》一样,简洁爽朗,精致干净,从容淡定,分量满满,读来脆香可口;书中还“保全了这份纯洁的友情,也给读者看到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

杨绛先生虽满腹才气,却极尽低调,隐含了她独特的人生智慧。她和钱钟书先生春节时一样专注学问,面对前来拜年的客人,只透过门缝寒暄几句,没有让客人进屋,有些不近人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超常守静的功力,才铸成大美之作。她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当年,她一进清华就同

“ 二 书 ”结 缘 :一 为 读 书 ,二 为“ 钟书”。在 1995 年钱钟书先生病重时,她们一家三口共同商定,用全部稿费及版税在清华设一奖学金,名字就叫

“好读书”,让那些好读书且能好好读书的贫寒子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杨绛先生常说:“时间在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杨绛先生最喜欢的名言是:“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旧式的柜子、桌子,室内 虽 无 昂 贵 的 摆 设 ,却 有 浓 浓 的 书香。杨绛先生的人生已经到了一种

“纯净”的境界,正如她的文字,看似平凡、不动声色的表达,充满了思想的韵味。如今,杨绛先生已离我们远去,“我们仨”终成绝响!

杨绛先生,一路走好!

杨绛一生为人坦荡,真实自然,不做违心的事情。

走出人生的厄运后,有一次,杨绛在某家媒体看到了由某出版社提供的材料改写的文章,题目是《〈一代才子钱钟书〉再版,九旬杨绛含泪增补家事感人至深》,杨绛认真阅读后,立刻给这家媒体写信,澄清了其中 的 失 误 之 处 ,她 说 自 己 从 来 也 没有 向 任 何 记 者 谈 热 门 题 材“ 钱 钟书”,也没有亲自校订此书。她说,一些收到出版社同样宣传材料的媒体,未能引以为戒,继续拿她为该书做广告,一会儿含泪,一会儿含笑,说是她亲自校订、精心修改,反复炒作,她希望当今这个商业社会,不要唯利是图,在牟取利益的时候,还要讲 点 儿 道 义 和 良 心 。 还 有 一 次 ,杨绛 参 加 一 次 公 开 的 会 议 ,在 这 样 的公 共 场 合 ,当 主 持 人 介 绍 钱 钟 书 的生 平 时 ,赞 誉 他 曾 获 得 过 牛 津 大 学文学副博士学位,这时,坐在一旁的杨 绛 急 忙 站 起 来 ,坦 然 而 又 坚 决 地纠 正 说 :“ 不 是 副 博 士 ,是 学 士 学位。”要说起来,这是小事,垂暮之年的杨绛完全可以不去理会这样的小事,媒体即使大肆炒作,只会提高杨绛 的 知 名 度 ,这 对 许 多 想 追 逐 名 利的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但是,杨绛却不愿意依靠这样的方法让自己红 起 来 ,她 觉 得 这 会 让 她 的 良 心 上过 不 去 。 所 以 ,她 就 坦 然 地 站 了 出来 ,澄 清 这 件 事 。 这 就 是 杨 绛 的 做人之道,也正是她受人尊敬的地方。

杨绛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和学者,也是母亲中的典范,她身上的美德放射着超凡脱俗的精神光华 ,她 质 朴 的 母 爱 和 严 谨 的 治 学 态度,影响了女儿钱瑗的一生。杨绛家

的生活负担很重,未必有好吃好穿,但一家人其乐融融。杨绛性情温和,平易近人,以一种包容的爱心呵护惟一的女儿。杨绛崇尚一种自然的爱和教育,她甚至从没有给女儿规划过未来,也很少向女儿提要求,但她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女儿,她希望女儿做有道德和治学严谨的人,不图慕虚荣。杨绛的做人和治学态度给了女儿钱瑗很大的影响,钱瑗的坦荡做人和严谨治学精神深受其母亲的影响,这使她成长为中国新一代的学者。在最困难的时候,杨绛挑起家庭的全部负担,让丈夫、女儿集中精力做事情。钱钟书病重和女儿钱瑗住院期间,她每天要去探望,当时钱钟书已经不能进食,她总要打各种各样的果泥、肉泥来为钱钟书改善营养,就连鱼肉也要用针一根根把刺剔除,而她自己倒可以将就。1997 年,钱瑗患癌症过早地离开了人世,1998 年,与 杨 绛 相 濡 以 沫 的 钱 钟 书 也 仙 逝 。92 岁高龄的杨绛在《我们仨》中深情地记录了她和钱钟书及女儿钱瑗在一起的日子,她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三裏河寓所,曾经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过尽千帆,杨绛写下这部文字极其朴素的回忆录,她的心胸是坦荡的,痛定之后是面对生死的豁达,几十年的风雨写在纸上,以淳朴来看待人世的无常,不提辛酸,只写豁达。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后,杨绛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钱钟书的作品整理出来发表,之后又将他们两人的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母校清华大学设立读书奖学金。杨绛对受奖的学生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他们学

成以后,有朝一日能以各种形式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多么坦荡的杨绛!多么真实的杨绛!

杨绛到了晚年,依然坚持写作,她不追求新潮和时尚,坚持用含蓄、节 制 、典 雅 的 文 字 描 写 着 生 活 的 状态,功底深厚,犹如陈年的佳酿,历久弥香。杨绛的作品和她的人一样,气度平和,发人深思,杨绛的许多佳作都是在历经人生的最大厄运之后完成的,她的文化生命能这样长久和坚韧,她能成为时代的奇迹,和她坦荡的做人风格是分不开的。

杨绛拥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等桂冠,著作等身。记者要采访她,她婉言谢绝,说:“来日无多,闭门谢客,不接受任何媒体记者的采访。”人民文学出版社盛情邀请她出席其新出版 文 集 的 作 品 研 讨 会 ,她 也 婉 言 谢绝:“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寥寥数语,道出了杨绛虚怀若谷的情怀。

杨绛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坦荡,她说要守着头脑、笔、骨气这三宝,不会有一点的动摇和退让。杨绛不仅有卓越的才华,她更有做人的良心和道义,她不惊不喜,不怨不怅,胸怀坦荡,垒垒大方。

历经沧桑,杨绛始终平静而无所畏惧地与岁月和平相处,连近在咫尺的死亡也不能令她惊惶。她目光清澈,神情笃定,哀而不伤。杨绛说:

“有时候,我凝敛成了一颗石子,潜伏涧底。时光水一般在我身上流淌而过,我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这是多么可贵的纯净与平和,她美好的本质坚定得不容质疑。

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于 5 月 25 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 105 岁。至此,杨绛与丈夫、独生女已先后走完人生路,她笔下的

“我们仨”悄然谢幕。几天前的夜晚,读杨绛先生 103 岁生日之

际所做的《一百岁感言》。里边写到: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5 月 25 日中午看到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心中有点“不舍”。尽管知道这一天终究会到来,先生终究要和丈夫钱锺书及女儿钱瑗在另一个世界团聚,互诉别离之情,但仍感猝不及防。杨绛“走”了,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能称之为先生的女性离开了吧。

屈指数来,能称之为“先生”的女性凤毛麟角。先生,德高望重、地位尊崇者也,除此之外,还得有深厚的学术造诣来支撑。杨绛一生著作等身,既是著名的翻译家,也是著名作家、学者,可谓是一位集大成者的女性。当然,说起杨绛就不能离开钱锺书,先生和钱锺书相濡以沫 63 载,一世伉俪情深足以感动国人 ,被 誉 为 神 仙 眷 侣 。“ 最 贤 的 妻 ,最 才 的女”,这是钱锺书对夫人杨绛的评价,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堪称完美无瑕。

是钱锺书成就了杨绛先生的卓越,还是杨绛先生成就了钱锺书的伟大,可能是兼而有之吧。之前曾在一本书里看到,杨绛先生才华横溢,思想独立,她在钱锺书先生写作

《围城》时甘做“灶下婢”,无怨无悔;而钱锺书先生也会在杨绛著书立说之际洗盏更碟、

“红袖添香”,两人可谓相得益彰。当然,杨绛先生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她从民国以来未曾停歇的“文化之功”。先生不仅是著名作家,还是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学贯东西,通晓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而她翻译的作品《1939 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唐·吉诃德 》等早已经过岁月的检验而载入文化史册,她所写的

《倒影集》、《洗澡》等,也备受读者喜爱。先生即便高龄之后,也是笔耕不辍,2003 年她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 岁又成书《走到人生边上》,至 2014年,103 岁的杨绛新书《洗澡之后》出版,估计这个世界上,能在百岁之际依然笔耕的唯先生了吧。

杨绛先生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她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先生年少之际便名闻天下,一生经历了时代变迁及无数风云变幻,也曾忍受了牛棚之苦,当依然不忘初心,行藏在我。即使在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和丈夫钱锺书的离开,她也没有消沉,将钱锺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并出版了 3 卷《容安馆札记》、178 册外文笔记和 20 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不仅为自己深爱的丈夫,更为中国文化保留了至为珍贵的文化遗存。而且,她还按照和丈夫、女儿的约定,将稿费和版税捐赠清华大学,设立奖学金,奖掖成绩优秀而经济困难的学生。

先生一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更将所谓的名利看得甚是淡然,仿佛一缕清流荡涤了人间污垢,延伸了“尊严”二字的外延。甘居斗室、一灯如豆,世事的光怪陆离,人间的恩宠荣辱,对于杨绛先生而言不过是

“一笑而过”罢了,洗尽铅华的本真、为人处世的境界,对后人具有很大的向导作用,也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

先生在《一百岁感言》中感慨:“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含义隽永而深刻,值得每一个人去思考。

斯人已逝,当我在静谧的傍晚在键盘上敲下这些文字时,西边的天空霞光温暖而炽烈 ,明 丽 而 灿 烂 ,一 如 先 生 的 面 庞 。 杨 绛

“走”了,“彩霞”依旧,她的思想和文字仍然会被这个社会铭记。

《璐璐,不用愁》不论生活是《称心如意》还是《弄假成真》你都会坦然地、用微笑去《游戏人间》

《干校六记》里,那么多的往事成为《吉尔·布拉斯》最为纯真的《隐身衣》

《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记钱锺书与围城》这些《收脚印》,如同《乌云的金边》闪着永恒的光和热,温暖着《风絮》

你听,《老王》《洗澡》时的哗哗水流将脑筋里的顽固洗去了你看,《唐·吉诃德 》从《从丙午到流亡》在你的汉语文字里,成为了一种标榜

《小癞子》、《斐多》、《流浪儿》他们《听话的艺术》因为《喝茶》而成了《小阳春》的《大笑话》

这是用文字铺成的《事业》93岁的你,用《我们仨》诠释了其中的悲喜你《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着一个《玉人》品质又以二百五十万字的《杨绛文集》写到了 102 岁的你自己

你自己,不仅是另一个伟人的影子更是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影子一个充满爱的、才情的影子正像你对璐璐说的不用愁一样你总是欢乐着不知道 105 岁的人生里什么是忧愁

惊闻杨绛老人仙逝,享年 105 岁。悲痛之余,不禁想探寻一下杨绛老人的长寿秘方。其实杨绛老人寿享期颐的秘方是:快乐过好每一天。杨绛老人在病中曾说:

“每一天快乐了,一个月就快乐了;每个月快乐了,一年就快乐了;每一年快乐了,一生就快乐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曾讲过这样一件事。杨绛老人104 岁生日这天,陈众议前去探望她,祝贺她生日快乐。陈众议知道杨绛老人喜欢国宝大熊猫,就买了一个电动仿真大熊猫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杨绛老人。大熊猫包装在一个精美的纸盒里。陈众议问杨绛老人:“这是我送给您老的生日礼物,不知您老是否喜欢?”杨绛老人兴奋地说:“喜欢,我喜欢!”陈众议笑着说:“您老还没打开看是什么呢?怎么肯定就一定喜欢?”杨绛老人精神矍铄,流露出的欣喜之情就像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得到一个漂亮的发卡一样,她高兴地回答:“这和看没看没有多大关系,快乐是可以事先决定的。我喜不喜欢,并不取决于你送的是什么,而在于我怎样安排我的想法。不管你送的是什么,我已经决定喜欢它。这么多年来,我每天早晨起床后,都要做这样的决定:喜欢。我喜欢我就快乐,我快乐我就喜欢!我一直坚持五条简单易行的快乐法则:一是心中不要存在憎恨,二是脑中不要存在担忧,三是生活简单一点,四是对他人多点给予,五是对自己少点期盼。”

杨绛老人这段充满人生智慧的话,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快乐是由自己决定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曾说:“ 人 类 的 终 极 快 乐 ,就 是 选 择 自 己 的 态度。”当你像杨绛老人一样下定了快乐的决心,并掌握自己情绪的主控权后,你会发现,快乐已不知不觉地来到了身边。快乐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对生活的正确态度,快乐由自己决定。眼里有清澈的目光,才能看到绚丽的美景;心底有明媚的阳光,才能感到人生的温暖。

我们在永远怀念杨绛老人的同时,也请记住杨绛老人给我们开出的“长寿秘方”。

优雅而高贵的灵魂——悼念杨绛先生

□ 高中梅

国色天香 (摄 影) 佚 名

杨绛的做人之道 □ 王吴军

杨绛先生

杨绛“走”了“彩霞”依旧□ 樊树林

《璐璐,不用愁》——纪念杨绛先生

□ 李易农

杨绛老人的“长寿秘方”□ 邵火焰

生如夏花(摄影) 苗 青

日子太慢时光太久多了,就看淡了人生

一百零五年的岁月你坐在人生的边上心平气静

在这个物欲世界上没有磨灭的是你的童真

围城里外你安贫乐道贤淑地陪伴先生一生

曾经的坎坷磨难悲喜忧愁你淡淡地拂之脑后

安静的晚年你从容地坐在书斋中不辍笔耕

你知道 从此世界 只有你们仨与旁人无关

坐在人生的边上——怀念杨绛先生

□ 连忠照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