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捂好钱包,别搭理这些伪科技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 · 的功能来看,从柔顺头发、消毒杀菌、净化空 气到卫生保健,不一而足。那么,面对琳琅满

7类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

抗组胺药:扑尔敏、赛赓啶、苯海拉明等,对中枢神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常常有嗜睡、眩晕等副作用。

抗抑郁、焦虑类药:丙咪嗪、多虑平等,会导致人昏昏欲睡、乏力。镇静催眠类药:安定、硝基安定、苯巴比妥等,可对人产生镇静、催眠

和抗惊厥的效果。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非那西丁、氨基比林等,有些人服用后会听力

减退、大量出汗甚至虚脱。抗高血压药:利血平、可乐定、优降宁等,服用后有时会出现头痛、眩

晕和嗜睡等现象。抗心绞痛类药:心得安、心痛定等,会扩张血管从而导致头痛,精神难

以集中。降血糖类药:优降糖、达美康等,能引起疲倦、头晕等不适。除了以上这几类药物,还有一些药物要注意。比如含有酒精的口服

液体药剂,常见的有复方甘草合剂、藿香正气水、感冒止咳糖浆等。这些药物本身含有乙醇,喝了之后至少应间隔半小时左右才能开车,否则容易被误会成“酒驾”。

李淑娟再三提醒,在口服涉及“药驾”的药品后,6—7小时内尽量不要开车。

4新闻热线:010—58884061E-mail:[email protected]

■责编 陈 萌 2018 年 4 月 17 日 星期二科技改变生活·正听 KE JI GAI BIAN SHENG HUO · ZHENG TING

给您提个醒

第二看台

本报社址:北京市复兴路 15号 邮政编码:100038 查询电话:58884031 总编室:58884048 58884050(传真) 策划运营中心:58884126 广告许可证:018号 本报激光照排 印刷:人民日报印刷厂 每月定价:33.00元 零售:每份 2.00元

(本版图片除标注外来源于网络)

眼下,“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可您知道

吗?吃了某种药后也不能开车,否则也会和酒驾一样危险。

近日,浙江永嘉 223 省道永嘉黄田高速路口上,一奥迪越野车驾驶员

服用感冒药后上路,迷糊中追尾一辆停在路边的大货车。所幸未造成人

员伤亡。

近年来,因服药后驾驶车辆而导致的交通意外屡屡见诸报端,却未

引起足够重视。就连《道路安全法》对“药驾”都缺乏强制性规定和处罚

条款。

影响驾驶的药物多达十几类

“所谓‘药驾’,简单来说,就是指驾驶人员服用了影响安全驾驶行为

的药后仍然驾驶的行为。”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何

忠杰教授解释说,由于这些药物服用之后可能产生嗜睡、困倦、注意力分

散、头晕、耳鸣、视物不清、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很容易酿成祸患。

“临床上服用后会影响驾车的药物多达十几类,最常见的就是一些抗

过敏和感冒类药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

师李淑娟告诉记者。

国外一份有关致命性交通事故中用药情况的调查显示:在用药后驾

车的人群中,吃扑尔敏等抗组胺药(感冒常用药)驾车造成的事故率,达

72%,服用抗抑郁药物和镇静剂后驾车造成的事故率高达 97%。同样,国

内也有一份资料显示,服药后驾车事故占全部交通事故的 10%左右。

“驾驶员一旦服用可能引起眩晕、嗜睡的药物后开车,反应和判断能

力会明显下降,有时甚至超速行驶自己都感觉不出来,这一点在高速公路

上尤为可怕。”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交警说,以时速 100 公里计算,一个

瞌睡“点下头”2 秒钟内,车辆至少会“盲开”55 米,紧急制动都来不及,极

易造成交通事故,影响生命安全。

若服药后影响判断一定别开车

“从药理学角度说,一些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强度不逊于酒精。”但

是李淑娟也表示,是否能导致“药驾”,完全取决于吃的是什么药,服用多

大剂量,什么时间服药等。比如,镇静安眠药虽然容易让人困倦,但一般

会在夜间睡眠前服用。经过一夜的代谢,应该比较安全了。但如果用药

后第二天仍感到头晕,最好不要开车。另外,建议公众养成服药前先看说

明书的习惯,并认真阅读且遵照建议,以免发生危险。

何忠杰则强调,安全驾驶无小事,是药物就有副作用,一旦出现副作

用,就有可能影响驾驶员的判断,无法很好地控制方向盘,进而埋下安全

隐患。“当吃药影响到判断时,一定要停车,不要抱任何侥幸心理,以免造

成不必要的伤害。”

一粒感冒药也能引发交通事故

“药驾”危害不逊“酒驾”

扫一扫欢迎关注

科技改变生活微信公众号

退热贴越来越成为有娃家庭的标配,小儿

发烧,先往额头贴一贴,省得体温太高“烧坏脑

袋”。不过退热贴对退烧有没有用?我们的脑

袋又会不会真的被“烧坏”?4 月 13 日,科技日

报记者采访了北京世纪坛医院新生儿科主任王

天成,听他聊聊“退热贴那些事儿”。

退热贴带走热量有限

记者看到,说明书上写明,退热贴是靠水凝

胶的水汽挥发带走热量。据王天成介绍,市面上

常见的退热贴有很多种,因为温度低于人体温

度,因此贴到孩子额头上后,通过接触传导可以

起到降温作用。有些退热贴还添加了薄荷、冰片

等中成药成分,像清凉油一样有“使皮肤感觉清

凉”的作用。“退热贴不是药物,算是一种辅助医

疗手段。”王天成说,本质上,它就是一种物理降

温方式,和影视剧里常出现的“把湿毛巾盖额头

上”没什么不同。除了退热贴之外,温水沐浴、酒

精擦身、敷冰袋等物理降温的做法也很常用。

但事实上,发热是身体在细菌、病毒刺激下

的防御反应,是对免疫系统的刺激和启动。物

理降温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发热,只能局部暂

时降低身体温度,而且使用不当甚至可能给孩

子带来新的危害。

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宋红梅在讲解小儿发

热的科普文章中就曾提到:小儿皮肤很嫩,皮下毛

细血管比较丰富,体表面积又相对较大,全身擦酒

精还可能带来中毒隐患。而用冰袋敷颈部、腋下、

腹股沟等大血管通过的部位的确能带走一些热

量。但高烧的小孩身体本来就很热,忽然接触过

凉的冰袋会引起寒颤,这时肌肉收缩产生的热量

不一定比冷敷带走的热量少,而且会引发孩子不

舒服的感受。此外,王天成也提到,有小孩对退热

贴过敏的情况,有些小孩在贴上退热贴后皮肤发

红发痒,出现过敏症状,家长需要密切注意。

王天成表示:“其实在孩子发热时,家长可

以给小孩适当少穿一点、加强空气对流、多喝

温开水或温盐水帮助孩子出汗,都可以让他们

尽快退热。”

普通发烧不会烧坏脑子

至于谈之色变的“烧坏脑子”,接受采访的

儿科医生都表示这个说法“不大科学”:发热本

身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症状”,它可能由颅

内感染(也就是脑炎)引起,可能由肿瘤引起,也

可能由其他疾病引起。只要不是超过 41摄氏度

的超高热或长期发热,就不至于“烧坏脑袋”。

而且人的体温会通过血液的流动达到平衡,

并不是贴块退热贴,把额头一小块皮肤的温度降

低了一点,就能把颅内的温度也降低。宋红梅也

讲到,退热贴“只作用于额头一小片体表面积,且

额头下毛细血管很细,带走的热量很少,还可能

给孩子造成不舒服”,因此,“治疗儿童发热首要

的原则是提高孩子的整体舒适度,而不是把重心

放在维持正常体温上。”宋红梅说。

王天成建议,孩子体温到了 38 摄氏度就应

及时使用退烧药。多喝水多出汗,重复给药,孩

子发热“病情很急却未必很重”。

据他解释,孩子发烧温度上升得快,并且越

是体质较好的小孩,发热反应会越强烈,温度也

更高,因此稍早使用美宁、布洛芬等退烧药可以

更快把体温控制住,避免高热惊厥的发生。

治疗儿童发烧,退热贴不是标配专家指出,重点不是维持正常体温,而是提高整体舒适度

实习记者 崔 爽

为了抬高售价,商家给产品贴上了各种“高科技”标签:“可以防癌的量子挂坠”“除甲醛的负离子瓷砖”“抗疲劳的石墨烯内衣”……不少消费者为这些云里雾里的高科技产品大掏腰包,殊不知自己花高价买入的却是一些“伪科技”产品。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详细解读几个经常被捆绑炒作的高科技,让你在购物的时候擦亮眼睛,不要再上当受骗,为这些伪科技买单。

生活中名字中带着“负离子”的产品五花

八门,负离子吹风机、负离子净水器、负离子

空气净化器、负离子瓷砖……而就其所宣传

的功能来看,从柔顺头发、消毒杀菌、净化空

气到卫生保健,不一而足。那么,面对琳琅满

目的负离子产品,花样繁多的负离子功效,其

中哪些靠谱,哪些又不靠谱呢?

专家解读:其实,负离子并非是一种特殊

的离子,而是一大类粒子的统称。“所谓负离

子,就是带有一个或多个负电荷的离子。”清

华大学化学系林金明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

者,负离子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电荷迁徙。

林金明表示,能够产生负离子的方式主要

有自然产生与人工生成两大类。其中,自然界

产生负离子主要有4种方式:大气在紫外线、雷

雨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电离就会产生负离子;

下雨或瀑布,在重力作用下,水高速流动,水—

气分子碰撞产生负离子;某些矿物质因为本身

含有放射性元素,通过放射作用,引起电荷溢

出,被空气中的其他分子接收产生负离子;森林

中植物叶片与流动空气摩擦产生的电子溢出,

其电子被空气中其他分子接受后产生负离子。

若要人工产生负离子,原理与自然界产

生负离子相似。林金明说,负离子对去除空

气中微小颗粒物有一定作用,可以净化空气,

且一定量的负氧离子对人体有益,但因为负

离子瓷砖中的矿物质通常含有微量放射性元

素,由放射作用产生负离子。“因此不建议将

带有放射性的物质放在室内,尽管目前所使

用的大多数材料放射剂量都非常低,但是长

期放射、长期处于高负离子状态并不利于人

体健康。”此外,其他的所谓负离子能“净化血

液”“修复细胞”等功效,尚无系统的研究报道

和确切的临床案例。

可去除空气微小颗粒物保健功能有待系统论证 被称为“黑金”的新材料石墨烯近年来也

受到商家青睐,一时间,石墨烯内衣、石墨烯智

能发热马甲、石墨烯袜等产品层出不穷,一套

石墨烯保暖内衣,售价从 100元到 2000多元不

等。商家介绍,石墨烯内衣具有抗菌、抗疲劳、

防紫外线等多种功效。

专家解读:据了解,石墨烯是从石墨材料

中剥离出来,只由一层碳原子构成、按蜂窝状

六边形排列的平面晶体。这种独特的结构使

得它具有更导电、更传热、更坚硬、更透光等优

异的电学、热学、力学、光学等方面的性能。在

材料学、微纳加工、能源、生物医学和药物传递

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被认为是一种未

来革命性的材料。目前,与石墨烯有关的材料

广泛应用在电池电极材料、半导体器件、透明

显示屏、传感器、电容器、晶体管等方面。

尽管近 10 年来,石墨烯概念在全球受到

广泛追捧,国内对石墨烯的研发与应用热度,

也是“水涨船高”,持续不减。然而专家指出,

尽管市场需求大,但石墨烯却始终难以量产,

用于生活还尚需时日。

以石墨烯服装类产品为例,江南石墨烯研

究院副院长董国材表示,石墨烯厚度只有几纳

米,造价极高,如果用完全单层纯石墨烯制作,

一条内裤都至少得几亿美元,但就算用纯的石

墨烯做,也很难有商家宣传的功效。

性能优异难以量产用于生活尚需时日

量子手环、量子眼镜、量子水杯……随着

我国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上天、“京沪干

线”的开通,越来越多贴有“量子”标签的产品

出现在市场上。这些量子产品的功能五花八

门,甚至有商家宣称量子挂坠可以防癌。

专家解读:“满足量子力学规律的系统、

物体叫量子系统、量子物体。但是量子系统

不一定是物质的最基本单位。比如基本粒子

的电子、光子是量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的原子也是量子,由原子组成的分子也是量

子。”清华大学物理系龙桂鲁教授告诉科技日

报记者,可以用来制造量子计算机的材料,叫

做量子材料、量子物质。

简单地说,使用了量子原理的技术可以

目前应用都很高大上和日用品沾边全胡扯

实习记者实习记者 陆成宽陆成宽 称为量子技术。这样定义的量子技术包括

很多方面。目前量子科技的研究主要还集

中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等

领域。

一件产品量子不量子,看什么?中科院院

士、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院

士给出了说法:“判断一个商品是不是量子的,

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用到量子的相干性、叠加

性,如果没有用上,它就不是量子的。”

专家指出,量子技术暂时还没有与日用品

扯上关系,目前所谓“量子+生活”的产品,几

乎都是骗人的东西。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

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也希望更多消费者,

不要轻信市场上这些炒作的概念。

本报记者 李 颖

相关链接

作为前沿科技的“纳米”,也是众多产品标

榜的一块“金子招牌”。从纳米洗衣机、纳米冰

箱到纳米空调,再到纳米水、纳米油……那么,

到底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称得上是纳米产

品呢?

专家解读:纳米其实是个长度单位,1 纳

米等于 10-9 米。“真正的纳米科技必须具备两

个条件:一是纳米尺度,也就是 0.000001毫米,

这是微观世界的概念;二是出现纳米效应,因

为使用了纳米材料或纳米科技,产品本身的性

能会有重大改变,有新功能出现。比如我们现

在做的结构颜色,同一种材料,颗粒大小不一

样所呈现的颜色就不一样,这就是纳米效应的

典型体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

国科学院绿色印刷重点实验室主任宋延林告

诉科技日报记者,纳米科技在磁性材料、电子

材料、光学材料、纳米印刷、医学与生物工程及

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现在有一些所谓的纳米产品在宋延

林看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纳米产品。宋

延林指出:“目前市场上商家很大程度上出

于商业目的的考虑,它们宣称自己的产品采

用了纳米技术多是一种炒作行为。所谓的

‘纳米洗衣机’‘纳米冰箱’只不过是某一部

分添加或使用了纳米材料。但这些产品没

有出现纳米效应,它们最重要的性能(比如

洗涤或制冷性能)并没有改变,因此很难说

真正体现了纳米科技。”

其实只是个长度单位真纳米产品需改变性能

想象力超想象力超““丰富丰富””的商家的商家,,推出如此推出如此““高科技高科技””的商品的商品,,请请——

捂好钱包捂好钱包,,别搭理这些伪科技别搭理这些伪科技

负离子

量子

石墨烯

纳米

视觉中国视觉中国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