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三区三街道书画展开幕 水墨丹青描绘社区“和谐之韵” ——读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戈特迪纳与哈奇森的 … · 爱心惩罚的启示 生活故事

了/解/知/识/杨/浦/的/第/一/窗/口 第2版

2012.12.15 星期六|第1、2版责任编辑:张辰霏 视觉编辑:吴蓓芸

水墨丹青描绘社区“和谐之韵”水墨丹青描绘社区“和谐之韵”■记者 陈玲 毛海萍 文/摄

近日,由杨浦区江浦路街道、虹口区嘉兴街道、黄浦区外滩街道主办的“和谐之韵”三区三街道书画展在江浦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幕。

此次书画展围绕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主题,由三个区的三个街道共同策划、共同筹备、共同实施,为书画爱好者们提供了交流、学习、借鉴的机会。主办方希望以此次展览为契机,让书画爱好者通过这种形式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阵地建设,探索适合社区文化发展的新品牌,提高文化服务“配送”能力,打破地域局限,推动社区文化建设。

画展得到了社区书画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征集到的百余幅书画作品技法多样,风格迥异,创意新颖,独具特色,以不同的侧面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反映社区居民丰富的文化生活。

本次书画展将持续至本月21日结束。

三区三街道书画展开幕

了/解/知/识/杨/浦/的/第/一/窗/口 时报周末·文苑

书山寻径

黑孩的眼睛——读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爱心惩罚的启示生活故事

大都市生活的一个整合范式——戈特迪纳与哈奇森的《新城市社会学》

文苑投稿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投稿

诗抒胸臆

飞抵巨锚耸立的地方飞抵黄金水道的地方只一次盘旋——心儿就收不拢翅膀船台,船台我是一只翠鸟向你飞翔,飞翔……

翼下曾是滩涂白花花一片芦荡一叶扁舟风波里点点渔火话凄凉苇棚是那样薄襁褓是这样凉祖祖辈辈盼大船睡梦中的故乡——已是遍体鳞伤……

船台,船台我是一只翠鸟向你飞翔、飞翔……百年回望再不见当年模样!一派钢铁丛林处处是动人的交响翼下的龙门吊如同巨灵神横跨在江上无数钢铁的曲线勾勒出白沙古镇的渴望万吨巨轮走远洋升腾的紫烟——画出滨江开发的畅想

哦,船台,船台我是一只翠鸟千百次扇动眷恋千百次向你飞翔……

船台,我是一只翠鸟■刘希涛

■狄火勤 文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早期的一部中篇小说。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之一的马悦然认为:这是莫言写得最好的一部。

小说的背景是人民公社化的农村,主人公黑孩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赤着脚,光着脊梁,穿一条又肥又长的白底带绿条条的大裤头子,裤头上染着一块块的污渍,小腿上布满了闪亮的小疤点”。

黑孩原先很灵性,只是后来跟着后娘过日子,亲爹下了关东,一去三年没个影,他的话就越来越少了。整篇小说里,黑孩没说过一句话。作者选择了从他的眼睛去刻画,以其所见传其所思,这是最具回味也是最难下笔的。

小说开头写公社搞水利会战,每个生产队要抽调一个石匠,一个小工。队长根据历史的经验,公社的差事都是糊弄洋鬼子的干活,就派了小石匠和充数的黑孩。被公社刘副主任骂了一通之后,黑孩分在女人组敲碎石。女人们有笑的,也有骂的,“都什么节气了还让孩子光着”,“不是自己腚里养出来的就是不行”。黑孩不小心敲破了手指,习惯性地抓了一把土抹在伤口。被“蒙着一条紫红色方头巾的姑娘”看见了,赶紧掏出手绢为黑孩包扎。这个叫菊子的姑娘第一次让黑孩感受到人性的善良。

刘副主任又骂了一通黑孩后,让他去给铁匠拉风匣,黑孩求援似地看看姑娘,姑娘冲着他鼓励地点点头。这是黑孩第一次抬起头用眼睛看人,这是被善良温暖了的自信的眼睛啊。从那以后,只有菊子姑娘和小石匠来跟他说话时,他才用眼睛回答他

们。一个屈辱中近乎自闭的黑孩,他的眼睛复活了。

独眼小铁匠是个心胸狭窄的青年,他讥笑黑孩身上的伤疤“冒充老红军准行”,有一次当他举起那只熊掌一样的大巴掌刚要扇下去,忽然觉得心脏让猫爪子给剐了一下子,“黑孩的眼睛直盯着他的脸”。你看,有关爱暖和的眼睛,就有了力量,是剑,是鞭,直指人的良心深处。

煤灰炉火的灼烤中死劲拉着风匣,黑孩的肺快炸了。在疼痛中感到有两滴沉甸甸的水珠落在脸上,那是菊子姑娘怜爱的泪。黑孩手里举着菊子给他的窝窝头和腌黄瓜,“遮住了眼睛”,也许是想遮住从来没流过的泪水。

有一晚,独眼小铁匠逼着黑孩去偷田里的地瓜和萝卜开夜餐。

菊子把萝卜洗过,其中掉到地上的一只就放在铁砧上。老铁匠唱起了高亢悲凉的歌谣,菊子姑娘沉醉在歌声中,“黑孩的眼睛原本大而亮,这时更变得如同电光源。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美丽的图画: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苞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这是黑孩眼中第一次的沉醉和梦幻,看到了此生最美的画面,有老铁匠苍凉的悲歌,有菊子柔美的青春,也有黑孩复苏的童心。

当黑孩“看到小铁匠拿着萝卜往嘴里塞”,他抓起一块煤渣投过去,萝卜最终被小铁匠扔进了河里,

“黑孩的身体软软地倒在小石匠和姑娘中间”。

一个从来没有过梦想的孩子,随着红萝卜沉入沙泥,新生的梦也破灭

了,让人耳边长响着姑娘的叫喊:“把萝卜还给他!”

黑孩日夜去河里摸找萝卜,未果。又去萝卜地,红萝卜已无那夜的形象了。他伏在黄麻地里呆思,突然

“很惊异看到一根紫红色头巾轻飘飘地落到黄麻杆上,像挑着一面沉默的旗帜,那件红格儿上衣也落到地上。他慢慢地站起来,背过身,一种异样的感觉猛烈冲击着他”。

一连十几天,姑娘和小石匠好像把黑孩忘记了。

黑孩把拔来的萝卜放在铁砧子上,手颤抖着拨亮炉火,可再也弄不出那一蓝一黄升腾到空中的火苗,

“他变换着角度,瞅那个放在铁砧子上的萝卜,萝卜像蒙着一层暗红色的破布,难看极了,孩子沮丧地垂下头”。十岁的黑孩并不懂那黄麻地里的青春野合,但他预感到将要失去什么。此刻黑孩的所见所思,值得读者深深地回味。

黑孩发疯似地到地里拔了几十个萝卜,“一一对着阳光察看,他希望还能看到那天晚上从铁砧上看到的奇异景象,他希望萝卜在阳光照耀下能像那个隐藏在河水中的萝卜一样晶莹剔透,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但是他失望了”。

小说的结尾,写黑孩被当地生产队长在萝卜地里捉住,剥光了衣裤,让他家长来领。黑孩转身走了,起初他还害羞地用手捂住小鸡儿,走了几步就松开了手,钻进了黄麻地,像一条鱼儿游进了大海。

当我们掩上书卷时,那一段段黑孩眼睛里的所见所思便融通起来。怜爱,起始于善良,只要点一滴在眼里,就让黑孩的童年有了暖和,让他看见萝卜透明的苞孕,让他抬起头去看人生。

人性的善良与美,如同生生不息的乡野星火,如同微微吹拂的大地暖风,滋润过无数黑孩。这就是生命所以值得敬畏、未来所以值得希冀之所在,即使是在善良和美缺失的年代里。

■金真 文

美国亚利桑那州梅萨市韦斯特伍德高中的两名学生因为在体育课上打架而受到处罚。

校长给出两种选择:停课9天或是当着大伙的面手拉手在操场上坐上一小时。两人选择了后者,因为停课不仅会惊动家长,还会在期末成绩单上留下记录。

对此做法,网络舆论褒贬不一。批评的人主要是因为后来两人拉手的画面被传上网络后让人误以为是在搞同性恋,当事人也一直捂着脸不敢看人,有些人则认为这种做法

“不合适”,是在“合法地鼓励大家欺负人”。

笔者倒是非常赞同这种具有爱心的惩戒方式。

试想一下,若是按照传统的以惩罚、以剥夺学生的部分权益为主的教育思路来让两位学生停课或是干脆开除他们也许能够起到很好的惩戒以及杀鸡儆猴的作用,也许能让他们以后再也不会随意地打架,但问题在于这种方式只是用一种强权来制止人内心中的恶和不守规则的意识,并不能够唤起他们内心的爱与善。

也就是说,惩戒只是一次性的治病药,却无法从根本上让人的心理变得更健康,只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法。

而拉手的方式尽管从一开始来看或许有些怪异,也有些不符合校纪校规,更有些校长随性拍脑袋的意

味。但仔细想想,两个原本恶意相向、怒不可遏、非要置对方于“死地”的学生通过这一小时的互相拉手,尽管和打架一样都是一种身体上的接触,但却更是一种心灵上的互通交流。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拉手,虽然两人非常没有面子地被其他学生们围观嘲笑,但显然互相之间的仇意已经消除,两人也对自己之前的不冷静、不文明的行为有了懊悔之意。可以进一步地说,拉手更是为两人之间化解恩怨建立了一种情感互通的通道,让彼此在一切尽在不言中感受到了对方的歉意。

也许,不打不相识的两人经过这一小时的拉手以后还能成为很好的朋友。从这几点来看,这位校长给出的惩罚方式是相当具有智慧和人性化的。

可以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注重自己的权利,现在的家长也越来越反对过往的那种简单惩罚学生的模式。总而言之,现在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难,越来越需要一些新办法。而既能采用比较温和的方式又能起到实际的教育效果,就成为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希望寻找到的方向和手段,美国这所学校的这样一种带有逆向思维的爱心惩罚法对现代的教育的确具有不小的启示意义。

■黄怡 文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社会学教授马克·戈特迪纳于1994 年出版了《新城市社会学》一书,之后与威斯康星大学绿湾分校的社会学、城市和区域研究教授雷·哈奇森合著,于 1999 年、2006 年、2010年连续再版此书。《新城市社会学》自出版以来备受推崇,现已成为美国及美国之外许多著名大学城市社会学和城市研究课程的必备教材和参考书,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乔·费金(JoeFeagin)教授谓之“迄今为止可以获得的最佳城市社会学教科书。”

而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新城市社会学》是据当时最新的第三版翻译而成。

相较之下,《新城市社会学》在国内似乎寂寂无声,尚没有广为读者所知。事实上,卡斯泰尔、哈维对于新城市社会学的重要贡献主要集中在20 世纪70 年代,这在祖金(S.Zukin)1980 年发表的《新城市社会学的十年》一文中已经给予明确的定位;而戈特迪纳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逐渐成为新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

《新城市社会学》的第一版对城市社会学和城市研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突破性文本。就新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而言,戈特迪纳堪称是继列斐伏尔、卡斯泰尔、哈维之后的又一位关键人物,他是一位集大成者,《新城市社会学》中建构的社会空间观点是

“思考大都市生活的一个整合范式”。从《新城市社会学》不断修订更新的版本中可以看出,戈特迪纳和哈奇森持续着该领域的研究,一方面对于新城市社会学理论自形成以来受到的一些质疑与批评,通过他们的研究作出积极的回应与完善,另一方面在再版的书中不断加入新的论题和范例,突出在此领域的新近研究成果。因此就本书的成就、特色、地位与重要性而言,实在值得广泛的读者

去留心与关注。这也是译者翻译本书的初衷,正所谓“佳作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相对于城市社会学领域内将传统的城市生态学作为全球范式而奉为圭臬的其他教科书,《新城市社会学》文本的“新”特征可主要概括为以下三方面的变化:一是研究对象的改变,从主要聚焦于巨大的中心城区,到独特地聚焦于持续变化的大都市区域,打破了传统的城市中心城区、郊区二分法;二是研究方法的改变,探讨城市、大都市区域的发展,不提议应该遵循生态原则,也不建议将大都市发展简化到仅仅是技术变化的结果,而是提出诸如阶层、人种和种族、性别、生活方式、经济、文化、政治和环境的一个综合考虑;三是研究视角的扩大,由城市转向国家和世界层面,包容了地方政治、国家经济秩序和世界政治体系脉络下的城市分析,代表了向一个全球观点的转变。

《新城市社会学》所进行的工作是具有挑战性的,它的价值与意义可以在三个层面上来理解。第一,作为一部教科书性质的文献,《新城市社会学》是经典理论的荟萃集成。本书系统梳理了从传统城市社会学的兴起到向当代城市社会学过渡的整个脉络,考察和检视了学科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和代表人物、学术渊源及学术贡献与局限,向全世界的读者展示了城市研究领域相关研究的整体思想进程。第二,《新城市社会学》决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教科书,它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它不但提供了涉及广泛的城市社会学理论及历史的概述,而且对经典城市社会学的核心内容进行了全面重构,使之纳入社会空间模型的理论框架。第三,《新城市社会学》建构的社会空间模型还是一个具有操作性的框架,为当前与未来城市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简明有效的思想与分析工具。 (同济大学)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