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大自然季刊 18 19 大自然季刊 與鯨相遇,一路上有你 當代神話學大師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在「英雄的冒險」一書 中說,每個人出生時都是個「英雄」!看看人類從一個充滿羊水環境的小水 生動物,變成一位能呼吸空氣的哺乳動物,最後還能站立行走,那是多麼巨 大的轉型。假如這是有意識的過程,那一定是一種英雄的行為!我想,英雄 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比他更偉大事物的人!這些作為,就是英雄的歷 程! 廣袤深邃的海洋生態世界,是台灣島上的周蓮香生命的場景;鯨豚演繹 了大海的記憶,人面對鯨豚的態度,則決定這座島嶼的深度與廣袤。通常說 「命運總是眷顧勇者」,在採訪周蓮香與她鯨豚保育之路的朋友們時,我覺 得命運其實與理性不謀而合,每個人與鯨豚之間都各有各自的故事,並與他 人共譜「前世鯨生」的詩篇,越讀越令人感動!2011年端午節當天,台灣桃 園竹圍海水浴場的沙灘上擱淺了三隻鯨豚,這是我採訪周教授後首樁親身經 驗的案例。先前書本上讀的、電視上看的、傳說中的⋯⋯都不算一回事了, 因為那一夜是我與鯨的第一次真實相遇! 最難風雨故人來 三個朋友在佳節連袂來訪,突然被告知,我來不及準備「肉粽」好禮相 迎,但訓練有素、快速地備妥戶外營救勁裝,驅趕著FX35「快馬一匹」;一 身採訪裝備除傳統相機外,還包括最新的「數位匯流」(digital convergence) 行動通訊——可以直播上網 live show 的3G直播手機,本想用 MacBook Air 與 webcam作定點直播,但現場比我預期中還更「原始」些,只有手機直播派上 用場,並且比到場的壹電視網路、民視等媒體早一步把鯨豚救援的場景公諸 於世。當我趕到時(略去前導車陷沙推車慘況),早到的岸巡官兵與搜救總 文/張育誠 圖/余欣怡 鯨聲豚語 海洋──多重宇宙人生的發源地,生命萬物的孕育場域! 台灣生態世界繽紛多樣,談海洋鯨豚保育,不能不提到「周蓮香」! 科學有多重領域,每個領域都有一位開拓者,周蓮香就是這樣一位拓荒者! 有時候現實牽引著我們回到過去,耽溺在另一個時空裡。 為寫作周蓮香與鯨豚的故事,我那乾渴如沙漠的鯨豚知識,大概「鑿井」都不及解渴, 就跟一頭24公尺的藍鯨般每一開口就鯨吞40—50噸的南極磷蝦( Euphausia superba , 5cm BL, 食矽藻), 還足足在台灣大學聽了周老師的「鯨豚保育生態學」半個學期的課,跟著青年學子重拾課本, 好像座頭鯨(Hump-back Whale)(又名大翅鯨、駝背鯨)從南極巡游到夏威夷, 夏秋時時洄游寒帶水域攝食、秋冬又在溫暖的低緯度海域中繁殖; 待領略新奇時跟著周老師與她的講師群,高興地如鯨躍水,展示如翅般的胸鰭。 (一) The Sea Around Us 522 周蓮香與她鯨豚保育之路的朋友們,共譜前世鯨生的詩篇。 飛旋海豚(spinner dolphin )喜歡跳出水面 旋轉的靈巧身形常令賞鯨者驚呼連連 周蓮香與台灣鯨豚保育路上的朋友們 人與鯨之間的緣是一種看不見的引力,驚濤駭浪般的掠奪關係如孽緣,相互帶給對方歡欣則是上蒼美好 的恩賜。2011年端午節周蓮香教授與中華搜救總隊及岸巡弟兄救援三隻黑不溜丟的瓜頭鯨。(張育誠攝)

周蓮香與鯨豚保育路上的朋友們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周”蓮“萬物_鯨聲豚語,我們不曾獨白! 周蓮香與鯨豚保育路上的朋友們 海洋__多重宇宙人生的發源地 ,生命萬物的孕育場域! 台灣生態世界繽紛多樣,談海洋鯨豚保育,不能不提到“周蓮香”! 科學有多重領域,每個領域都有一位開拓者,周蓮香就是這樣一位拓荒者! 張育誠撰述SWAN大自然114期20111225 http://www.swan.org.tw/index1.htm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周蓮香與鯨豚保育路上的朋友們

大自然季刊 18 19 大自然季刊

與鯨相遇,一路上有你

當代神話學大師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在「英雄的冒險」一書

中說,每個人出生時都是個「英雄」!看看人類從一個充滿羊水環境的小水

生動物,變成一位能呼吸空氣的哺乳動物,最後還能站立行走,那是多麼巨

大的轉型。假如這是有意識的過程,那一定是一種英雄的行為!我想,英雄

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比他更偉大事物的人!這些作為,就是英雄的歷

程! 廣袤深邃的海洋生態世界,是台灣島上的周蓮香生命的場景;鯨豚演繹

了大海的記憶,人面對鯨豚的態度,則決定這座島嶼的深度與廣袤。通常說

「命運總是眷顧勇者」,在採訪周蓮香與她鯨豚保育之路的朋友們時,我覺

得命運其實與理性不謀而合,每個人與鯨豚之間都各有各自的故事,並與他

人共譜「前世鯨生」的詩篇,越讀越令人感動!2011年端午節當天,台灣桃

園竹圍海水浴場的沙灘上擱淺了三隻鯨豚,這是我採訪周教授後首樁親身經

驗的案例。先前書本上讀的、電視上看的、傳說中的⋯⋯都不算一回事了,

因為那一夜是我與鯨的第一次真實相遇!

最難風雨故人來

三個朋友在佳節連袂來訪,突然被告知,我來不及準備「肉粽」好禮相

迎,但訓練有素、快速地備妥戶外營救勁裝,驅趕著FX35「快馬一匹」;一

身採訪裝備除傳統相機外,還包括最新的「數位匯流」(digital convergence)

行動通訊——可以直播上網 live show 的3G直播手機,本想用 MacBook Air 與

webcam作定點直播,但現場比我預期中還更「原始」些,只有手機直播派上

用場,並且比到場的壹電視網路、民視等媒體早一步把鯨豚救援的場景公諸

於世。當我趕到時(略去前導車陷沙推車慘況),早到的岸巡官兵與搜救總

文/張育誠

圖/余欣怡

鯨聲豚語

海洋──多重宇宙人生的發源地,生命萬物的孕育場域!

台灣生態世界繽紛多樣,談海洋鯨豚保育,不能不提到「周蓮香」!

科學有多重領域,每個領域都有一位開拓者,周蓮香就是這樣一位拓荒者!

有時候現實牽引著我們回到過去,耽溺在另一個時空裡。

為寫作周蓮香與鯨豚的故事,我那乾渴如沙漠的鯨豚知識,大概「鑿井」都不及解渴,

就跟一頭24公尺的藍鯨般每一開口就鯨吞40—50噸的南極磷蝦(Euphausia superba , 5cm BL, 食矽藻),

還足足在台灣大學聽了周老師的「鯨豚保育生態學」半個學期的課,跟著青年學子重拾課本,

好像座頭鯨(Hump-back Whale)(又名大翅鯨、駝背鯨)從南極巡游到夏威夷,

夏秋時時洄游寒帶水域攝食、秋冬又在溫暖的低緯度海域中繁殖;

待領略新奇時跟著周老師與她的講師群,高興地如鯨躍水,展示如翅般的胸鰭。

(一)

擁抱海洋‧

The Sea Around Us 522

國際海洋年專輯

周蓮香與她鯨豚保育之路的朋友們,共譜前世鯨生的詩篇。

飛旋海豚(spinner dolphin)喜歡跳出水面旋轉的靈巧身形常令賞鯨者驚呼連連

周蓮香與台灣鯨豚保育路上的朋友們

人與鯨之間的緣是一種看不見的引力,驚濤駭浪般的掠奪關係如孽緣,相互帶給對方歡欣則是上蒼美好的恩賜。2011年端午節周蓮香教授與中華搜救總隊及岸巡弟兄救援三隻黑不溜丟的瓜頭鯨。(張育誠攝)

Page 2: 周蓮香與鯨豚保育路上的朋友們

大自然季刊 20

隊弟兄早已作了前置作業安撫著我們的「小朋友」,顯得一籌莫展的「小朋

友」黑不溜滴的三雙小眼睛似乎哀哀地訴著「歹勢啦!來得不是時候且忘了

我們的蹄早退化了?!」,三隻「小朋友」旁邊都有五、六個友人守護著,

靜靜地等待「鯨豚媽媽」來伸出援手。

遠方,一個人影行色匆匆,圍觀的人潮立刻讓開一個縫來,「周教授來

了!」「周教授來了!」頃刻間,大家都看到一位嬌小但堅毅的科學家身影

走了進來,她來不及跟周遭的人打招呼,一下子就蹲到鯨豚的身邊,伸出她

溫柔的手安撫這個不安的可憐蟲。「這是什麼海豚?」大家七嘴八舌追問著

周老師? 她快速檢視沙灘上擱淺者的「鑑別清單」看體型、大小(身長)、

頭型、體色與斑紋,以及背鰭部位、形狀顏色,甚至探了一下牠們的嘴內,

「初步研判應該是「瓜頭鯨」(Melon-Headed Whale)」!老師給的答案一公

布,消息訊速被傳播出去,而且從頭到尾都沒有錯!就是亞熱帶水域易見的

黑鯨類(Black fish,學名:Peponocephala electra),別名多齒黑鯨、伊列特拉

海豚。外觀跟小虎鯨(Pygmy Killer Whale)相似的瓜頭鯨有著較尖的嘴喙以

及長而尖的胸鰭。喜歡與牠共游的朋友弗氏海豚(Lagenodelphis hosei),這

回可能正在外海上擔憂著牠們的安危呢?!「三隻黑不溜滴的 Black fish 為何

連袂上岸?Stranding 擱淺?」「為什麼這些極具聰明智慧的海中精靈,竟然

會游著游著,就游上岸來『自殺』呢?」我的腦中快閃過各種可能性。「劇

烈的洋流衝擊、迴聲定位功能受創造成迷航?」「被海軍的聲納探測逼到走

頭無路?」「集體社群學習 social learning 互相救助的行為?」「返祖論作

祟?上岸避難!」「近岸攝食因貪食而忘返?」還是跟有些人故障了的EPS定

位系統一樣,導啊導,把車導到海邊?「因地球磁力走向與海岸成垂直,誤

導鯨豚的迴聲定位系統游上岸」⋯⋯

21 大自然季刊

這麼大的動物,牠到底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

課堂上的鯨魚演化(evolution of cetacean)課程,同學們大都聽得津津有

味, 已知的最原始的鯨類是在巴基斯坦新發現的兩種化石,分別名為

Ichthyo l e s t e s和Pakice tus,距今有4900萬年的歷史。「鯨豚曾是陸上動

物?!」巴基古鯨(Pakicetidae)、游走鯨、龍王鯨⋯⋯等等這樣的「偶蹄

類」(Artiodactyla)能協助找出我們人類的missing line(失落的環節);聽著

周老師這樣講,我覺得生命的演化過程真是太神奇了!2006年時日本和歌山

縣外海還發現一隻擁有未退化腹鰭的瓶鼻海豚(Bottlenose Dolphin),身長約

8.92英尺,腹鰭大小就如成人的手掌一般,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古鯨魚曾活在

陸上有力的佐證。我想,古猿轉變為人類始祖時間約在700多萬年前,我們

的祖先不知道有沒有見過鯨豚「下海」前的樣子!可能是忘情不了陸上生

活,偶蹄類出身的鯨豚,每年總有不少族群游上岸。任何科學研究假設都有

可能,鯨豚擱淺之謎且留待人們去探索,不過這一刻在台灣海峽的冷風吹襲

下瓜頭鯨身上的水分迅速流失⋯⋯。

看著被弟兄們「抱」在懷中的三隻瓜頭鯨,一如往常的鯨豚救援行動,

周蓮香總覺得自己被那雙魚眼睛牽動,她的心似乎被牠們吞食、咀嚼、消

化,但立即又被排泄了出來,回報的是牠們有力地猛搖的尾鰭! 因為「知

音」來了,一切可以放心了! 這也算是一種「緣」吧?!人與鯨之間的緣是

一種看不見的引力,驚濤駭浪般的掠奪關係如同孽緣,相互帶給對方歡欣的

浪花朵朵,則是上蒼美好的恩賜。

台灣鯨豚擱淺發展史,大約在1990年開始,從野柳海洋世界、到中華搜

救總隊長呂正宗、中華潛水協會創始會長謝新曦等等志工新血加入救鯨行

列,1996年11月在台大成立「中華鯨豚擱淺處理組織網」漸擴及全國各單位

與民間保護團體、直到2008年改由政府與NGO等學術單位投入⋯⋯。

從1990年到2007年至少有包括27種鯨豚、527次、651隻鯨豚的擱淺紀

錄,2000年完成亞太地區第一隻擱淺海豚(瑞氏海豚—阿通伯)野放,2004年

情人節「糙(皺)齒海豚(Steno bredanensis)」在台北淡水河迷航事件⋯⋯。

在每一次、又一次的鯨豚救援中,大家總是從擱淺處置標準流程(三要

四不)一路做下來,在濕冷與多風的水域跟消逝的生命博鬥,甚至在送牠們

到外海時冒著淪為波臣的生命危險,直到依依不捨送牠們回到海裡⋯⋯。

子夜海邊的逆光顯得特別有哲學的況味,人與鯨的恩⋯⋯糾纏交錯的過

去與未來,構築了夢一般的現在,我們當下的一舉一動都在扭轉生態蝴蝶效

應的結果,抑或只是在跟上帝作一個不可逆的約定?呂正宗總隊長與周蓮香

教授等人在沙灘上望著那消逝的光點,我想他們知道離別後人與鯨將重新在

不同的時地活著,我們的生命如浪淘沙,規律地濡潤著潮水,而鯨豚就是消

失在遙遠的海平線上面的朵朵浪花!

那是一種簡單的感動「 最令人感動的還是海!」周老師告訴我,那浩瀚

而又神秘的大海,在她的眼中簡直就是不可抗拒的誘惑!這種憧憬未知處的

新奇,正是支撐她努力不懈的動力。

可能是忘情不了陸上生活,偶蹄類出身的鯨豚,每年總有不少族群受不了原鄉召喚游上岸。圖中中華搜救總隊長呂正宗與周蓮香教授及桃縣官員正在商議救鯨對策。(張育誠攝)

今日人救鯨、明日鯨救人?天曉得。在人類血腥屠鯨害豚害很多物種滅絕之後,我們對於海洋生態的保育仍有很多學分待修。(張育誠攝)

在花蓮石梯海域常見瑞氏海豚(Risso's dolphin)

瓜頭鯨(Melon headed whale) 別名多齒黑鯨,常見於亞熱帶水域。

Page 3: 周蓮香與鯨豚保育路上的朋友們

大自然季刊 22

誘喚著牠們,一隻膽大的倏地游過來想啣走我手上的魚,我趁機輕撫牠光滑

的頭被,啊!那一刻的悸動真是令人永生難忘!」周蓮香回憶著,而鯨豚從

此也游進了她的生命。

因為不忍台灣人背負殺戮鯨豚的污名,周老師開始投入鯨豚保育工作,

下定決心要追尋鯨豚不為人知的秘境,調和人與鯨之間的各種衝突;她與志

同道合之士在1990年8月在野生動物保護法中增列「鯨目」將所有鯨豚類列

入保育範圍;之後她廣蒐文獻與出國研究,一切從頭開始;1992年在農委會

贊助下,與海大陳哲聰教授及中山大學莫顯蕎教授合作,走訪台灣鄰海漁村

紀錄鯨豚種類,終在1994年並出版台灣第一本鯨類彩色圖鑑,讓大家不致瞎

子摸「鯨」;接下來的每一年幾乎都有新血加入,如王愈超博士長達6年的解

剖技術投入;接二連三的擱淺處理,讓周老師的團隊跑遍濱海鄉鎮,1994年

元月首次接觸到死亡擱淺通報,周老師說她終於真正「下海」了,還記得帶

著一隊人馬在淒風苦雨下奔赴宜蘭蜜月灣,那是一頭偽虎鯨(Pseudo rca

crassidens),「當時僅帶著幾把實驗室用的解剖刀,刀片不過5公分長、一公

分寬,用這樣的小刀在寒風凜洌的細雨中肢解著5公尺長、6000多克重的偽

虎鯨,其緩拙可想而知,也教人難忘⋯⋯」;還有些情況是由於設施不全,

甚至在台中科博館的戶外停車場,就對死亡鯨魚現場開腸破肚,引來好奇的

民眾圍觀!

23 大自然季刊

讓周蓮香正式下海的事件正是1994年接到的偽虎鯨死亡擱淺通報

從演化生物學到動物行為學,從鯨類生態保育到池塘鰓足類群聚生態研究,周蓮香(左一)有時像一個頑固的傻子般,投入在漫長艱深的未知世界探索生命的玄妙。(張育誠攝)

瓶鼻海豚(Bottlenose dolphin)具有像酒瓶形狀般的吻部而得名

從鯨豚的解剖之中,可以窺破鯨豚生態生理學的資訊;所謂「倒洗澡水時勿將澡盆中的嬰兒也給倒了出去!」竭澤而魚不好,古有明訓。(周蓮香提供)

我覺得如果用鯨的分類來定人,周蓮香可能是一隻「小藍鯨」

(Balaenoptera musculus brevicauda),屬於南半球的藍鯨獨立亞種,在澳洲、

印尼與太平洋東南方現蹤,跟身長超過三十公尺、世界最大的野生動物藍鯨

(Balaenoptera musculus)相比,「小」當然是形容她的身材,不過她投入研

究、教學、保育三位一體的態度與精神,絕對無法令人小覷!

多數人可能以為周蓮香只是鯨豚研究專業,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周教授是從陸上起家。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她有著一顆科學的頭腦但仁慈的心, 早在赴美國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唸博土前,她在台大唸碩士時是研究「松鼠」,80年代

時台北植物園的松鼠很多都被「周同學」給噴上了染髮劑作研究記號;「榕

樹與榕小蜂的的共生生態」更是她學術生涯升格到教授的敲門磚。

跟一千五百萬年的鯨類從旱鴨子搖身一變為游泳健將,周蓮香就像「游

走鯨」(ambulocetus natans,4800萬年前又會走路又會游泳的古鯨)一樣從

陸棲變成水棲,這樣的演變不是因物競天擇演化,而是起因於 1990年的一趟

澎湖行。

當時澎湖沙港村因傳統圍捕獵海豚被「信任地球」(Earth Trust)組織披

露到國際而污名大噪,周教授受命前往澎湖參加會議商討保育鯨豚的對策。

那趟澎湖行她見到了港內被圈住的7隻海豚,「走下海堤我拿著小魚拍著水面

如果用鯨的分類來定人,周蓮香可能是一隻「小藍鯨」(Balaenoptera musculus brevicauda),屬於南半球的藍鯨獨立亞種,是一位投入研究、教學、保育三位一體的女教授。(張育誠攝)

人與鯨最初的邂逅因貪婪而起,如今世人豐足無虞,如果連一隻鯨豚都無法伸出援手,真可說是「為富不仁」,是文明之恥。

Page 4: 周蓮香與鯨豚保育路上的朋友們

大自然季刊 24

從岸上的調查研究經驗,讓周蓮香認知海上工作無法單兵作業,而是需

要眾志成城的團隊協力才能掀起波瀾,所以一路走來,從民眾通報、當地社

團、警備、搜救總隊、到研究團隊的學生與專家教授的付出,她都非常感恩

銘感在心。1995年中華蒐救總隊長呂正宗加入救鯨行列、翌年底中華潛水協

會創始會長謝新曦加入,一群人又在1996年11月在台大召開會議正式成立了

「中華鯨豚擱淺處理組織網」,這時候的線報才脫離「等待天上掉下來的禮

物」的態勢。1996年在自由時報等支持下,沿海鯨豚調查加入了楊世主、潘

進龍與廖鴻基,因為虎鯨(Orcinus orca,電影威鯨闖天關 Free Willy 的主角)

的出現掀起國人賞鯨熱潮,最後與林國正船長合作打造出第一艘賞鯨船──

海鯨號,1997年7月在花蓮石梯港下水,揭開台灣賞鯨業的序幕。1997年周

蓮香研究室獲山葉機車公司贊助,再度進行海上學術探險;1998年周蓮香創

立「中華鯨豚協會」(前身為成立於1997年元月的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

會的鯨豚委員會),培訓了不知凡幾的志工與年輕人投入鯨豚救援,2000年

9月成功野放瑞氏海豚「阿通伯」這是亞洲第一隻復健成功野放的海豚.......。

周老師與學生們縱浪大海,披星戴月尋訪這些海中生物,全身緊縛著防

曬裝、曝露的膚色被海風鹽化到由黑變紅,如蒼海一栗般躍動的心,瘋狂追

逐這些嬌客留下的蛛絲馬跡,活像是一群傻瓜,利用僅有的贊助與可用的科

學儀器與鯨豚的迴聲定位系統對位──那是一種如摩斯密碼的神秘聲波,日

日夜夜在召喚著他們。

從演化生物學到動物行為學,從鯨類生態保育到池塘鰓足類群聚生態研

究,從簡單的設問到深奧的變遷,她有時近乎像一個頑固的傻子般,展開漫

長艱深的探索,一點一披揭開研究對象的神秘面紗。 如果說座頭鯨是鯨類的

「歌唱家」、白鯨是海中的「金絲雀,那麼虎鯨就是鯨中「語言大師」。它

能發出62種不同聲音,而這些聲音都各有含意。我想身為生態演化與鯨豚研

25 大自然季刊

究學家,周蓮香的核心能耐,不只是知識傳授,而是想提供給人們學習如何

認知世界的能力。

在海上等待鯨豚現身的時刻,周蓮香靜靜地一動也不動,像一片載浮載

沉在波浪上的葉子或是一隻海鳥,有時連風也靜止,只有陽光暖暖烘著她的

身体。此時的「周教授」如老尼入定與海天一色的大自然圓融地「神交」;

浪花拍打著船身,規律地奏著和諧的聲浪,一圈圈地傳達上岸,進入樹林山

谷,好像鯨身撞海一樣激出林獸嘶吼,最後峽谷也迴響出山海一聲嘯!

回到岸上,這群海洋牧者的冒險旅程仍在激盪,在研究室裡觀察鏡裡乾

坤,從DNA樣本與體內蓄積推算鯨豚的生活史。忽然電話鈴響,擱淺救援通

報聲聲催,閃電換上全副武裝,鯨豚協會、搜救總隊與岸巡官兵,異地而同

心拔腿衝到海邊搶救正處於奄奄一息的朋友們!

風平浪靜的海平面,航行久了自會駛出一道新航線!枯坐船艙聞著令人

欲嘔的煤油味,不如站到世界的桅杆之端與前瞻未來的船首,因為那兒不僅

可以望海,連海平面上岸景的美麗生態都可以看得真切!

鯨豚保育不留白

台灣的鯨豚保育,從開始時近乎微光情況渾沌,但周蓮香從來不想把那

些一時難解的未來看作命運,她告訴自己,也傳授與她同行的學生及伙伴

們,「未來不可知,但我們可以採取行動,形成新的「開始」!

今年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組織所訂定的「海洋與海岸年」,未知比已知還

奧秘豐富的海洋、及生存期間最大的生物鯨類、離人很近的海豚⋯⋯都是我

們渴望認識、瞭解的海洋知識,就從這一系列的報導文章開始,一起投入鯨

豚世界吧!

浸淫書海的周教授像一隻載浮載沈與波濤上的海鳥,靜靜地、靜靜地傳佈著生命的訊息,這位海上鯨豚牧者的冒險歷程仍在激盪。(張育誠攝)

在花蓮石梯搭乘海鯨號進行鯨豚調查,巧遇抹香鯨(sperm whale)。 弗氏海豚(Lagenodelphis hosei)時常與瓜頭鯨共游 瑞氏海豚,2000年9月曾經成功野放。

台海出現虎鯨(Orcinus orca,電影威鯨闖天關 Free Willy 的主角),掀起國人賞鯨熱潮,也揭開台灣賞鯨業的序幕。(葉建成攝)

花蓮七星潭外也能見到瑞氏海豚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