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第九章 從戒嚴到解嚴

Page 2: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第三節 國際外交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Page 3: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對外關係

兩岸關係

彈性務實外交時期( 1980年代〜)

外交孤立時期( 1970年代)

一個中國時期( 1950 〜60年代)

軍事衝突( 1949〜 1979 )

和平對峙( 1979〜 1987 )

和緩交流( 1987〜 1997 )

政策轉折( 1997〜)

和解休兵( 2008〜)

Page 4: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一、對外關係的演變1.背景 二戰結束後,國際社會形成以美、蘇為首的兩

大集團,雙方持續漫長的對峙、冷戰關係 1949 年後,中國大陸地區成為蘇聯集團的一

分子,臺灣則尋求美國等國的支持。因此,臺灣的國際外交關係,深受美國的影響

2.概分為三個階段聯合國會員國時期外交孤立時期彈性務實外交時期 ( 1950〜 60年代) ( 1970年代) ( 1980年

代〜)

Page 5: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一、對外關係的演變聯合國會員國時期

( 1950〜 60年代)

外交孤立時期( 1970年代)

彈性務實外交時期( 1980年代〜)

Page 6: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 一 ) 聯合國會員國時期( 1950 〜 60年代) 1.背 景:政府遷臺初期,國際局勢不利

2.關 鍵 點: 1950年韓戰爆發,為臺灣外交情勢

帶來轉變 3.對外關係:◎臺美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我國被視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仍是聯合國會員

一、對外關係的演變

Page 7: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 二 ) 外交孤立時期( 1970年代) 1.背 景: 1960年代後期,美國企圖以中國 牽制蘇聯

2.關 鍵 點:◎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

3.對外關係:◎保釣運動 ◎臺美斷交

一、對外關係的演變

Page 8: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聯合國大會 2758號決議》中文版文書

中共依此決議取得原由中華民國政府擁有的聯合國代表權

Page 9: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保釣運動

起因:二戰後釣魚臺為美國占領,後發現 石油蘊藏而引起爭奪過程: (a)美日訂定協議保釣運動 (b)臺灣國際地位與政府的適法性, 也被質疑討論結果:暫無明確歸屬意義:保釣運動凸顯 1970年代臺灣外交困境

一、對外關係的演變

Page 10: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博學堂 釣魚臺列嶼• 釣魚臺列嶼在日治時期隸屬於臺北州,二次大戰結束以後,為美軍所占領, 1969年(民國 58年)釣魚臺列嶼附近發現可能有巨量的石油蘊藏,其重要性才日漸凸顯。 1970年(民國 59年)我國政府表示維護釣魚臺列嶼應有的權益,美 日達成協議後,我政府表示堅決反對,學生在校內遊行,並赴日本大使館抗議,揭開了保釣運動的序幕。當時以美國地區為主的留學生,也進行大規模的串連及抗議活動,蔚成海內外保釣運動的高潮。由於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三方面都主張擁有釣魚臺,彼此乃形成暫時凍結主權的默契。但近二十幾年來,因日人在島上設置燈塔,並強行驅逐我國漁船,再度引發保釣人士的抗爭。

Page 11: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臺美斷交

過程:美國與臺灣斷交,承認 中共是中國的合法代表

斷交後發展:美國制定《臺灣 關係法》,規範 臺美雙方的非政 府關係

美國與我斷交的悲憤抗議

一、對外關係的演變

Page 12: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中華民國邦交國變化年份 邦交國 備註1969年

68 冷戰對抗

1971年

62 退出聯合國前

1972年

42 1971年退出聯合國中共有 85個邦交國

1987年

23 蔣經國總統去世中共邦交國達 133國

2012年

23 中共邦交國達 165國

Page 13: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 三 ) 彈性務實外交時期( 1980年代〜) 1.目的:為防止被國際社會孤立 2.外交手段 ◎彈性外交:以代表臺灣地區的型態,積極加 入國際機構 ◎務實外交:承認兩岸政治現實,在臺灣主權 獨立下,以經濟力量突破中共的 外交封鎖 3.成果:免簽證方面大有進展

一、對外關係的演變

Page 14: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對外關係的演變

Page 15: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二、兩岸關係的演變1.起源: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政權,中華民國政府退至臺灣,海峽兩岸即形成對峙之局

2.概分為五個時期 軍事衝突 和平對峙 和緩交流

( 1949〜 1979 ) ( 1979 〜 1987 ) ( 1987〜 1997)

政策轉折 和解休兵 ( 1997年〜 2008 ) ( 2008年〜)

Page 16: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二、兩岸關係的演變軍事衝突時期

和緩交流時期

和平對峙時期

政策轉折時期

Page 17: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 一 ) 軍事衝突時期 (1)背景:政府遷臺初期(2)兩岸局勢演變

二、兩岸關係的演變

古寧頭戰役(1949年 )八二三砲戰(1958年 )

Page 18: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 二 ) 和平對峙時期二、兩岸關係的演變

三通四流。指的是通郵、通 商、通航及經濟、文化、科技與體育的交流。

Page 19: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 三 ) 和緩交流時期(1)背景:臺灣解嚴與結束動員戡亂(2)兩岸友好作為

(3)局限: a.兩岸在政治、外交上仍無具體進展 b.中國堅持一個中國、一國兩制、和平統一 ,仍不放棄使用武力

中華民國──設置與對岸交流窗口、通過《國家統一綱領》、宣布雙方結束敵對態勢

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置與臺灣交流窗口、共同舉行「辜汪會談」並簽署協議

二、兩岸關係的演變

Page 20: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 四 ) 政策轉折時期(1)背景a.1997年中國收回香港後,更迫切與我進行統一談判b.1998年柯林頓訪問中國,發表「新三不政策」(2)兩岸對應與衝突

中華民國──陳水扁總統*「四不一沒有」*否認「一中」共識*「一邊一國」*舉辦「防衛性公投」*終止國統會運作並 推動臺灣正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予以善意回應

*強烈不滿,制《反 分裂國家法》*解讀為臺獨並企圖 防堵

二、兩岸關係的演變

Page 21: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兩國論 1999年,李登輝發表著名的「兩國論」,主張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李登輝 7 月 9 日接受「德國之聲」記者的訪問時表示,自 1991 年修憲後,我國政府統治的正當性就只來自於臺灣人民的授權,與中國人民無關。後因國際局勢的壓力,李在同年 7 月 20日親自解釋「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旨在求能以平等、對等的地位和中共談判,不是要搞臺灣獨立,我們的政策依然是追求中國的民主統一

Page 22: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 五 ) 和解休兵時期

中華民國──馬英九總統1.「三不政策」2.「外交休兵」

中華人民共和國──1.在「一中」原則下,減緩對臺外交上的壓迫2. 「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

共同成果:展開「江陳會議」,簽訂 ECFA

二、兩岸關係的演變

Page 23: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兩岸關係的演變軍事衝突

( 1949 ~ 1979年)

中共 以武力解放臺灣我國 光復大陸

戰役 古寧頭戰役、八二三砲戰

和平對峙( 1979 ~ 1987

年)

中共 進行和平統戰,提出三通、一國兩制等策略

我國強調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堅持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

和緩交流( 1987 年〜現今)

中共 堅持一國兩制,仍不排除武力犯臺的可能性

我國1990 年,政府成立大陸委員會與海峽交流基金會處理兩岸交流事務

Page 24: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臺灣與中國大陸關係演變圖

Page 25: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臺灣與中國大陸關係演變圖

Page 26: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兩岸政策的互動演變歷程表 ( 一 )臺灣政策宣示 時間 大陸政策宣示蔣介石時期 毛澤東時期

民國 38 年 武力解放臺灣〈告臺灣同胞書〉: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

民國 39 年

中華代表隊以「漢賊不兩立」為由,退出奧運比賽。民國 41 年

民國 44 年 周恩來提出「和平解放臺灣」

蔣經國時期 鄧小平時期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 民國 68 年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民國 71 年 提出「一國兩制」政策。

Page 27: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兩岸政策的互動演變歷程表 ( 二 )李登輝時期 江澤民時期

民國 79 年宣示「一個中國」之下,其他問題可再作討論。

〈國統綱領〉承認兩岸是「一國兩區」,對等的政治實體。

民國 81 年

主張在分治現實上,追求國家統一、加強經貿往來。

民國 84 年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兩岸可和平談判。

兩岸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民國 88 年

海協會認為,「兩國論」將使兩岸缺乏交流基礎,乃中止協商。

Page 28: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兩岸政策的互動演變歷程表 ( 三 )陳水扁時期 江澤民時期

提出不獨立、不改國號、不推動統獨公投、不廢〈國統綱領〉。

民國 89 年

主張兩岸是一邊一國。 民國 91 年胡錦濤時期

民國 94 年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不排除以非和平方式阻止臺灣獨立。

宣布〈國統綱領〉停止適用。 民國 95 年

馬英九時期宣示:不統不獨不武。在中華民國憲法中,兩岸為「一種特別的關係」。

民國 97 年兩岸可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經濟合作機制。

Page 29: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Page 30: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問題與討論—參考答案• 「大家免著驚」是 1991 年,羅大佑「原鄉」專輯中的一首歌曲。歌詞中的「中正大廟埕」,就是被戲稱為「中正廟」的中正紀念堂。

• 中正紀念堂於蔣中正過世後不久即開始籌建, 1980 年落成;因占地廣大,規畫嚴謹,成為臺北市重要的戶外休閒活動場所之一。 1980 年代也是臺灣街頭運動勃興的年代,尤其解嚴前後,抗爭活動愈趨頻繁,地近總統府等行政中樞且可容納大量群眾的紀念堂廣場,遂時常成為集會抗爭的聚點,如野百合學運即是一例。

• 中正紀念堂形貌仿自中山陵、天壇,原具有強烈的政治象徵意涵。廣場、兩廳院則反映出社會日漸富裕後,臺北都會區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已大幅提高。而群眾力量取代統治權威,成為廣場上的主角,也象徵著以往的政治、空間禁忌已逐漸被打破。

Page 31: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yWgNNit8Fk

31:00

[ 行動解說員 ] 金門國家公園 - 古寧頭戰史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opNxG2qVHg

04:14

臺海戰役之823砲戰與美國的軍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9Axd_KQcII

15:12

Page 32: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延伸閱讀•錢復,《錢復回憶錄─外交風雲動》,臺北:天下文化, 2005。

• 本書由錢復親筆撰寫,以國際觀點回望臺灣四十年政治發展,並披露諸多重要史料(如中美斷交時我方因應方案、歐美各國軍購協商等),以第一手史料呈現大時代變革下的應變之鑰。

Page 33: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延伸閱讀•林滿紅,《晚進史學與兩岸思維》,臺北:麥田出版, 2002。

• 本書從東亞經濟圈的角度研究歷史,並在《馬關條約》、《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中日和約》的法理基礎上,闡述臺灣的人民與領土主權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屬於中華民國;但就文化層面而言,臺灣卻是保存中國社會經濟制度最完整的一個地方。

Page 34: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延伸閱讀•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 1950 年代臺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臺北:稻鄉, 1996。

•透過本書,希望能夠說明承繼中國大陸自由主義傳統的《自由中國》如何從創刊之初的「擁蔣、反共」政治路線,發展成為臺灣戰後民主運動的先河。並在當時歷史時空條件下,釐清《自由中國》民主憲政主張的內涵及其歷史意義。

Page 35: 9-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

第一章 十六世紀中葉以前的臺灣與原住民THE ENDTHE END

除翰林擁有著作權之內容外,均依法取得授權或依法合理使用,如仍有除翰林擁有著作權之內容外,均依法取得授權或依法合理使用,如仍有闕漏或資料錯誤,請著作權人與我們聯繫闕漏或資料錯誤,請著作權人與我們聯繫 。 。 聯絡專線聯絡專線 : (0800-007-: (0800-007-

678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