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生物如何適應環境 學生:侯博鈞 學號: m9671109

Insects development

  • Upload
    wau812

  • View
    434

  • Download
    2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Insects  development

生物如何適應環境

學生:侯博鈞學號: m9671109

Page 2: Insects  development

一、生命自有其出路

Dryococelus australis 是一種原古老的竹節蟲,根據 Wikiapedia ,這種非常非常稀罕的昆蟲,原本被認為早在1930 年代就絕跡了 - 起因疑似為一艘船帶去的老鼠所致。直到二十一世紀初 (2001) ,才再被發現棲息在澳洲東部與紐西蘭間的豪勛爵群島 ( 聖好威島; Lord Howe Island) 中的波爾斯金字塔島 (Balls Pyramid) 發現,當時共找到三十隻個體。

這回經過科學家的努力,希望能很快的讓這種稀有的昆蟲重回往日的時光。這次野放的中文新聞,請參考如下 :

Page 3: Insects  development

【法新社/雪梨十三日電】澳洲科學家十三日宣布,八十年前曾被人發現遭老鼠咬死而疑似絕種的一種古代竹節蟲「 Dryococelus Australis 」,再次出現在澳洲東方的羅豪島上。這種竹節蟲的歷史可追溯至侏羅紀時代,為全世界最罕見的昆蟲。這種竹節蟲身長十五公分,軀幹厚一點五公分,自恐龍時代存活至今,但在八十年前有登山者在羅豪島上發現兩隻竹節蟲被老鼠咬死的屍體,自此無人見過這種不會飛行的昆蟲。由於缺乏天敵,它們演化出巨大的體型。澳洲國家公園暨野生動物部門與澳大利亞博物館的科學家表示,他們上週到澳洲東方六百公里的渡假島嶼羅豪島進行勘察,瞭解有人報告看到這種竹節蟲一事。學者指出,這種竹節蟲的近親生活在新幾內亞的叢林裡。

長相猶如「走動的香腸」       澳洲科學家宣布,原本以為已經在八十多年前遭野鼠吞噬殆盡的史前竹節蟲,現在仍有幾隻棲息在澳洲外海的島嶼上,這個發現也讓科學家們欣喜不已。不過目前所發現的這幾隻侏羅紀時代便存在的竹節蟲卻全部都是雌性。

Page 4: Insects  development

法新社報導,這種學名為 Dryococelus Australis 的昆蟲是巨型的竹節蟲,不會飛行,身長可達 15 公分,軀體厚度有 1.5 公分,演化的年代甚至比恐龍還早。在此之前,生物學界一直以為牠 們早被聖好威島( Lord Howe Island)上的野鼠吃盡而絕種,罪魁禍首便是 1918 年運補船的造訪,讓這些老鼠有機會登上這座位於澳洲東方 600 公里的孤島。

來自「國家公園與野生動物服務處」( National Parks and Wildlife Service)和「澳洲博物館」( Australian Museum)的科學家,上週來到聖好威島 23 公里外凸出的火山岩「波爾斯金字塔」( Balls Pyramid),以調查傳聞中所發現的大頭竹節蟲。這項調查任務由「資深研究科學家」( 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組織的普利道( David Priddel)主導,他說:「這種昆蟲是舉世無雙,牠們是全世界最為罕見的物種,最親近的親戚可能是住在新幾內亞叢林中的竹節蟲。」由於這種竹節蟲原本並沒有天敵,因此體型才會演變得如此巨大,看起來就像是根「長了腳的香腸」。在 60 年代期間,曾經有攀岩者在波爾斯金字塔發現兩隻死去的標本,從來就沒有人看過活的史前竹節蟲。這次調查小組花了兩天的功夫在波爾斯金字塔上狹窄的懸崖礁岩與易碎的石面攀爬,最後終於發現 3 隻雌性的竹節蟲躲在白千層樹林葉片中進行夜間進食,旁邊還有一窩的卵。

Page 5: Insects  development

雌蟲自行產卵複製下一代「國家公園與野生動物服務處」島嶼研究專家卡萊爾( Nick Carlile)說:「看見這些睽違已久的動物讓我們有時空倒流的錯覺,這簡直是筆墨都難以形容,我們緊盯著這些史前生物,就像是身處於侏羅紀公園一般, 但我們卻因為擔心會墜落懸崖,因此不敢恣意喜悅地跳躍。」他在攀爬時必須穿越許多鳥類的糞便,然後在夜幕低垂時才發現這 3 隻寶貴的昆蟲。科學家們推究原因認為,可能是海鳥將死去的雌性竹節蟲自聖好威島叼來這個火山岩,作為築巢的材料,而其體內的卵卻在腹中孵化後得以繼續繁衍。普利道推測應該還有 10 隻雌性竹節蟲仍然活著,「雌蟲可以不斷地產卵,並複製出自己的下一代來。」普利道指出,科學家下一步計畫要在聖好威島成立繁殖區,讓這些史前竹節蟲能回到牠們原先棲息的灌木叢裡。他強調:「在我們消滅所有島上的野鼠之後,便打算將 2 隻雌性竹節蟲帶回聖好威島,先培育出幾隻幼蟲之後,再將牠們全部野放。圖片來源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Page 6: Insects  development

二、依工作能力分工的蜜蜂

一個蜜蜂群體有幾千到幾萬隻蜜蜂,由一隻蜂后、少量的雄蜂和眾多的工蜂組成。蜂后,尚可稱為蜂王,是蜜蜂群體中唯一能正常產卵的雌性蜂。蜂后死後,抑制工蜂生殖器發育的信息素會消失,其中一隻工蜂會發育成蜂后。蜂后的壽命可長達幾年,而雄蜂只能活幾個月,工蜂的平均壽命(在采蜜季節)只有 45天左右。所以蜂后通常是蜂群中其它成員的母親,故有人也把蜂后稱為母蜂。雄蜂在蜂群中的作用是與蜂后交配,交配後立即死亡。雄蜂的精液可以在蜂后的體內保存數年而保持活力並具有授精能力。

Page 7: Insects  development

工蜂是蜂群中繁殖器官發育不完善的雌性蜜蜂。在蜂群中為數眾多,形態結構上表現出許多特化現象,如附肢特化形成花粉刷或花粉梳,生殖器官特化成尾端的螯刺,腹側具臘腺。在同一蜂巢中的工蜂,因齡期不同可以分為三個生理上不同的工蜂群:保育蜂、築巢蜂和采蜜蜂。保育蜂:是剛羽化成的最年青的工蜂,其主要職責是照管和飼養幼蟲。當看管幼蟲的工作要告一段落時,年青的工蜂要離巢作短距離的飛翔,十天以後,蠟腺開始分泌蜂 蠟,此時的工蜂稱為築巢蜂。築巢蜂有時亦外出采蜜,或清掃蜂巢中的垃圾和死蜂。三周後,工蜂蠟腺停止分泌,成為專職的采蜜蜂。工蜂蜇人後,其蜇針連同腸臟 留在人體皮膚中,故其很快就會死亡。在蜜蜂群體中,數目最多,最為忙碌的可算是工蜂了。工蜂除了出外采蜜,供其他蜂群食用外,還有要負擔保護蜂群不受襲擊等工作,可是工蜂的地位非常低 微,特別是連生育能力也沒有。工蜂並非天生沒有性別,而是在出生後被奪去。其實它們可否發育成蜂后,這就是取決於它們的出生後的飲食。從卵中孵化後,如果 它們連吃五天的蜂王漿,蜂體發育速度就快, 16 天就能發育成能生育的蜂后;但相反,若它們只吃了兩三天的蜂后漿,發育速度就會變得慢了, 21 天後才能變成蟲,長大後它們雖然仍是雌性的,但卻失去了生育能力,成了工蜂。

Page 8: Insects  development

維持物種的努力 ~ 過得最爽的雄蜂

雄蜂,每個蜂群中平均大約有三、四百隻,是由沒有受精的卵所發育而成,並由工蜂養育在較大的蜂室中,須二十四天才發育完成。雄蜂是粗壯結實的傢伙,牠不擔 任其他工作,牠唯一的工作是負責和女王蜂交配授精,使女王蜂產下受精卵,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但事實上三、四百隻的雄蜂能受女王蜂青睞,達成和女王蜂交配 任務者,可說是微乎其微。通常雄蜂生長在晚春或初夏,在秋天時,因花已凋謝而無花蜜可採,一方面為了節省貯糧,一方面因雄蜂已老且已失去作用,因此工蜂便 會將雄蜂抬出巢外讓牠餓死。蜜蜂王國的怪妙絕倫,真叫人驚奇。但是雄蜂平常在族群裏是擁有特權的優越份子。牠不必工作而卻吃最好的花蜜。而當牠家裏的花蜜 不好吃時,還可以串門子,周遊列國,大搖大擺到隔壁王國裏去吃較好的花蜜,而鄰國的工蜂衛兵也不會阻擋,任由其進出取食。蜜蜂王國中的三大族群,只有雄蜂 有此特權。此外女王蜂和工蜂是不可以越界去串門子的,如果誤闖鄰國家門,可能被驅趕或被處死。這是蜜蜂世界的奇妙傳統。據說這是蜜蜂世界重視優生學之精心 設計,因為雄蜂到處串門子便可以到處認識各王國的女王蜂,而女王蜂在可以接觸各王國的雄蜂後,在眾多戀愛對象中去選擇她心目中的最佳拍擋,做為傳宗接代的 性伴侶。而當女王蜂在各王國的雄蜂中選擇授精的配偶時,才能避開近親繁殖的機會,產下優異的下一代。蜜蜂的機靈睿智,直叫人拍案叫絕。

Page 9: Insects  development

蜜蜂逃命記晨會報告了逃蜂的精采情形,我確定不是分蜂(封 ) ,因為聽同事小董說,本來在網球場的榕樹根築巢,後來有小朋友被螫,所以就封起來,但是牠們還是逃了出來,開始尋找新的家,我也請老師們指導小朋友觀察,並注意安全,勿騷擾蜂群,學校也做了安全措施。但 還是有老師不放心,小珠主任問我說,到底要不要報請相關單位來清除,我心裡想想,為了學童的安全,也就說好吧,雖然這些台灣人俗稱「土蜂」的中國蜂,蜂的 身材嬌小,生性溫和、不擅攻擊,喜愛築巢在岩壁或樹洞的裂縫中,是不會主動攻擊人的,可是……,唉!還是以小朋友的安全優先吧。主任聽了之後也就撥內線電話和校長討論,我有課,匆匆離開,上課去也,可是心中很不安,一幕幕蜂被殘殺的恐怖影像……,下了課,趕緊問主任校長怎說?校長指示,這不是攻擊型的蜂,積極的指導小朋友如何和大自然的生物和平相處,應該比站在人類觀點的驅離撲殺來的有意義。很佩服校長的觀念和擔當,積極的指導比驅離撲殺要花更多的時間和負起更大的責任呢!(2004/12/15)

Page 10: Insects  development

小蜜蜂原本住在西屯國小網球場的榕樹洞,牠們勤奮、溫和,不會主動的攻擊別人,可是有一天,有位小朋友發現牠們的家,好奇的去挖,小蜜蜂為了保護家園,螫傷他,很多沒有去騷擾牠們的小朋友也遭受無妄之災,好多好多的小蜜蜂自己也壯烈的犧牲了。為了小朋友的安全,學校的警衛叔叔等,就把小蜜蜂的家封住,小蜜蜂奮力飛出,群體集合保護蜂后和那些未孵化的寶寶,然後外勤工蜂去尋找新的家,大家沒有找到家的時候,就只好餐風露宿,有些在外圍保護蜂后和蜂寶寶的工蜂,筋疲力竭摔了下來……死了……

Page 11: Insects  development

三、蚱猛、蝗蟲,傻傻分不清楚

Page 12: Insects  development

當蚱蜢繁衍過剩,以致種群密度極高,食物短缺的情況下,便會改變體色、行為和生活型態,成群結隊遷移至新的地方尋找食物,這種變異品種稱為蝗蟲。 某些品種的蝗蟲翅膀退化變小,也有一些品種甚至已喪失飛行能力,如「菱蝗」。

Page 13: Insects  development

 全世界各國的歷史裏記載裏,每隔一段時間,就傳來大批蝗蟲肆虐的消息,這種令人聞之色變的「蝗災」,似乎總是與饑荒、民不聊生連在一起,而且古往今來世界各地描述的蝗蟲過境都一樣,滿天遍野的蝗蟲,將一切東西全都一掃而空,包括所有植物、甚至牲畜、皮草,無一倖免。  只是忽然出現的蝗蟲,往往也忽然不見,數百萬數千萬隻的蝗蟲,神秘地突然出現,也神秘地突然消失,找不到任何一隻活的蝗蟲,直到下一次乾旱災變牠們再度猖獗。   幾百年來,所有生物學家都為此困惑,也想找出答案,一直到1921 年,一位俄國生物學家才解開這個千古謎團。原來,蝗蟲就是蚱蜢,牠們是同一種昆蟲,一群群的蝗蟲是發狂的蚱蜢。   如果你把一群蚱蜢養在瓶子裏,讓牠們處在擁擠,彼此碰撞的環境下,牠們就會開始產生變化!翅膀慢慢變長,原本土褐色的身體逐漸變得鮮艷,呈現鮮黃色甚至 粉紅色,鞘翅上出現條紋和斑點,顏色甚至會深到變成亮黑色,產的卵也比原來的蚱蜢多很多。牠們也由原本溫馴變得不安、躁動、貪吃、於是本來只吃草葉的蚱蜢 變成什麼都會吃的蝗蟲。

Page 14: Insects  development

可是,人呢?  是不是都市化後,從憂鬱症到精神疾病的增加,以及更高頻率更嚴重的暴力傾向,都是環境影響到人類行為的徵兆?    每當看到報章雜誌報導,那裡又有社會暴力事件,又是飆車、又是砍人,我總是會想到,那些凶殘的眼神,在沒有多久以前,還是一個個天真無邪的孩子啊!到底在生命的成長過程中,那裏出了差錯呢?

Page 15: Insects  development

我們一致認為的人間天堂,北歐各國,是否就是因為他們的人口密度較低,資源分配相對較充足的緣故呢?

Page 16: Insects  development

四、十七年蟬

蟬(學名 Cicadidae)中的「十七年蟬」(Magicicada)。原產於美國東部地區,這些蟬在地下蟄伏十三或十七年,然後破土而出。根據他們出現的年份,周期蟬被分為 30 個「群」。群 1號到 17號是十七年蟬,群 18號到 30號是十三年蟬。一些群並不存在,但為了方便起見而保留。群 4號已於 2003年出現。而下一次的十三年蟬為將於 2011年出現的群 19號。群 10號,一種十七年蟬,已經出現於 2004年5月的紐澤西州和北卡羅萊納州。請看vcr

Page 17: Insects  development

報告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