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Google+学到的,先复制,再创 新(Copy First, Innovate Second) Amazon:关于这个网络零售巨头 您所不知道的10个秘密 社交网络从用户制造的内容 UGC)赚了多少钱? 互联网「投资」=互联网「投 机」? Google+项目负责人分享产品细节 游戏化和社交、移动同等重要: 每家创业公司的CEO都应该理解 游戏化

氪月报 2011年7月

  • Upload
    36krcom

  • View
    1.380

  • Download
    3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氪月报 2011年7月

从Google+学到的,先复制,再创新(Copy First, Innovate Second)

Amazon:关于这个网络零售巨头您所不知道的10个秘密

社交网络从用户制造的内容(UGC)赚了多少钱?

互联网「投资」=互联网「投机」?

Google+项目负责人分享产品细节

游戏化和社交、移动同等重要:每家创业公司的CEO都应该理解游戏化

Page 2: 氪月报 2011年7月

2

是什么让Email, Facebook 和 Google 这么有价值?答:人们访问他们大都是自发的,是你大脑中的神经元告诉你该检查Email,该看你的Facebook了。人们主动去拉内容,而不是等着内容被推、或者强加过来。

拉是⼀一个用户主动的行为,而推是用户被动的接受由销售或是网站提供的东西。所有那些想通过广告、电子邮件或其他营销手段让用户访问他们的网站而获取流量都属于推的范畴。

Facebook 棒的策略就是把自己从⼀一个推的平台(通过电子邮件让用户回访)变成⼀一个拉的平台,Facebook说它有50%+的用户每天登陆网站,而我猜这些用户中绝大多数都是自发的。推,仍然有价值,但对于Facebook来说,它现在只是⼀一种补充。

为什么对⼀一个科技公司来说,拉会这么重要?

首先,从心理学上讲:人们都不愿意被销售,被销售就是推的⼀一种,用户每周收到上百封不请自来的推广邮件,人们在慢慢得学习将这些东西忽略掉,尤其当他们不处在买东西状态时。

第二,从经济学上说:⼀一个拉的平台不需要花钱去获得用户,⼀一个推的平台需要。Facebook花在每个用户身上的营销成本肯定是所有公司中 低的,就算Facebook的病毒传播本质与网络效应起作用,拉的现象对它的统治地位仍然至关重要。

对于任何网络公司来说,培养用户“拉”的兴趣都很有必要,伟大公司打造⼀一个拉的平台没有捷径,但是推动公司与客户互动却是获得经济成就的必要方式。这也是为什么Twitter之类的公司即便赢利很少仍然估值上十亿美元。

这里是对培养“拉”的⼀一些思考:

以事件为依托

Groupon Now就是Groupon转变它传统推到拉的尝试,我想吃东西,要去哪里?Groupon,人们的每⼀一个欲望都有天生的拉的特性,作为对人们这种欲望的“第⼀一个回答者”(人们想要做某事时第⼀一想到的人)价值非凡。

与线下做对比

在没有Google之前,人们想要⼀一个服务通常是去查电话本(黄页之类

的),这是自发的。在没有电子邮件之前,人们通常固定某个时间去信箱里收取信件,自发的。

回答周期性的问题

人们通常会问,我花了多少钱?去银行网站。我要去哪里?上Google地图,我身体怎么了?去WebMD,世界在发生什么?上Twitter等。

⼀一旦上面的问题被满足,公司就培养了拉的能力, 比如在美国,人们⼀一想到在线购物,首先就会想到亚马逊。对于⼀一家网络公司的成功拉的价值不可替代,Reid Hoffman说,“当有了七宗罪中的⼀一宗罪时,社交网络才能做得好。”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自发的”拉“就是其中的⼀一宗罪。

昨天看到著名天使投资人 @凌代鸿 发了⼀一条微薄“我绝不歧视年龄,但55岁的人还在找我说要创业—我怎么说呢?”心理非常感慨,或许老将挂帅真的非常艰难。但是以下来自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和Kauffman Foundation的调查结果应该能够给这个问题⼀一点点小的启发。

ON

THE

ROAD

在路上

凌代鸿:55岁的人还在找我说要创业---我怎么说呢?

拉的价值

Page 3: 氪月报 2011年7月

3

爱因斯坦说:“每个人都困在自己思想的囚笼中,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受限于时间和空间,不同的人经历各异,他的思想和感觉使他与其他人不同,他的思想是⼀一种光学错觉,这种错觉正是我们的囚笼,限制我们的欲望,限制我们对身边的人的影响,我们的任务必须是通过扩展我们的视野,解放自己摆脱这个囚笼,重新拥抱美丽的大自然”

创建成功公司的方法有很多,你可以通过做市场调研获得⼀一个idea,你可以做⼀一个你自己真真正正需要的东西,你可以为你的朋友做⼀一些东西,因为他们说他们需要,你可以复制/粘贴其他人的idea并对其再创新,甚至你也可以让百花齐放,把所有你能做的东西都做了,等发布的时候看会发生什么。

苹果不做市场调研,因为乔布斯说顾客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所以不必问他们。这对苹果来说很有效。

当Jeff Hawkins开发他的第⼀一个PalmPilot时,他放⼀一个木制原型在口袋里,当人们走过来向他提建议多加⼀一些功能时,他总是拿出这个原型并假装它已经工作得很好,他只是想要⼀一个这样的产品并把它做出来。这对Jeff Hawkins来说很有效。

Chad Hurley和Steve Chen创办Youtube是因为他们想要⼀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向朋友们分享视频,他们做好后,他的朋友们很喜欢,然后整个世界都发现了Youtube,这对Youtube来说很有效。

Google不是第⼀一个搜索引擎,它也不是第⼀一个使用超链接来索引网页的搜索引擎,它也不是第⼀一个在搜索结果卖广告的公司,Google创始人了解市场和他们的竞争对手,并且他们创新自己来统治世界。这对Google来说很有效。

你可以忽略世上已有的每⼀一份创业指导,每⼀一条创业建议,你不必阅读任何别人写的管理书籍,对于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这世上没有任何规则。

你已经困在自己思想的囚笼中,不要再让自己在困在其他人思想的囚笼中。

每个人都困在自己思想的囚笼中

GEM的调查显示09年超过80%的创业活动来自于35岁以上的人群。KF近对高增长性行业(包括太空,国防,医疗健康,计算机和电子产品等领域)549家创业公司的调查则显示55 岁以上的人在这些领域创业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2倍。

他们还给出了原因:

1.这类人更有经验,包括行业技能和对竞争市场等方面的理解;2.这

类人有更加宽广的人脉和行业关系;3.他们还积累了不少的财富,有更加详细的信用记录,在贷款和理财方面都更有优势。

至于为什么我们会很少看到关于年纪较大的人的创业报导,Newsweek的Stefan Theil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部分原因是由于这类人做的产品不是媒体喜欢宣传的网络应用或者非

常容易理解的产品。相反这类人的创业包含着更为复杂的技术如生物,能源和IT硬件等。此外他们的产品也更多的是针对企业,而不是消费者个人,因而不太容易被广泛传播。

那么对于 初的那个问题“该怎么说好?”,这里有⼀一个参考凌先生可以用,那就是“该说好”。O

N TH

E RO

AD 在路上

Page 4: 氪月报 2011年7月

4

本文由连续创业者Justin Kan撰写,他为著名的两个项目是Justin.tv和

Socialcam。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发现造成创业公司关门倒闭的⼀一个 为普遍的原因不是其他,而是“创业公司自身的自杀”,也就是说创始人和管理层亲身掐死了自己的公司。

他们在公司还远未达到交不起水电费,或者开不起工资的情况下,就自己先炸开了锅,要么放弃去做别的事了,要么甚至是突然消失,你连他们干什么去都不知道了。

这里我与大家分享⼀一个小秘密:在我很早以前做第⼀一个创业项目Justin.tv的时候,我也好几次感觉到了关门的边缘,我知道我的共同创始人肯定也有过这样的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用户增长不给力,收入增长不给力,产品营销也不给力,另外我们创始人之间有时还会有管理问题,利益问题等。可以很明确的说,我在过去的5年里真的经历到了所有可能引起创业公司倒闭的问题。

但是,每当“自杀行为”快要出现时,我却总能幸运的避开,创始人之间的不和顺利化解,收入会产生,用户数也会增长。因此我们不断的抗争着,持续的赢得对于创业公司来说 为重要的⼀一场战斗:生存。甚至⼀一些关键的指标包括用户数,收入和团队等也开始逐渐改善。

⼀一般情况下,创始人“自杀”的 为根本的⼀一个原因是产品缺少发展动力——相信你很难看到创始人会放弃各项指标都运行得很良好的创业公司。但是,许多创始人却无法认识到耐心和坚持在产品赢得市场上也是非常关键的。⼀一夜成功也许是有,但是不⼀一定真的是⼀一夜,至多只能说明其成功的速度较快而已。

想必大家都以为Airbnb算是⼀一个⼀一夜成功的神话了吧,因为它给大家的感觉是突然之间就从媒体上冒出来,突然就估值10亿美元了。但是这却不是背后的故事。我在08年SXSW音乐盛典结束后就见过他们的两位创始人Brian Chesky和Joe Gebbia,那时他们已经在两次大会上发布自己的民居短租服务了,⼀一次是旧金山的设计大会,另⼀一次则是在SXSW音乐盛典上面。

除了⼀一个程序猿(还是兼职),这个创业团队对技术并不怎么了解,Brian和Joe都是设计师。那时候我的共同创始人Michael就帮他们做顾问工作,他们会每两周左右来⼀一次。我记得 清楚的⼀一次是他们过来向我们演示他们网站的支付流程,很坦诚的说,他们基于亚马逊的支付做得不怎么样,我当时也跟他们说了很多。

那年夏天,他们又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布了⼀一次,获得了⼀一些流量,但是会议结束后很快又都跑光了。到秋天的时候我想不管是谁都应该要放弃了的(你想他们也发布了好多次了,信用卡债务也欠了⼀一堆,首席工程师都撤了)但是他们却没有放

弃,⼀一直熬到了年底,顺利被YC录取了。

此后的故事你懂的,由于得到了很好的指导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他们的业务开始不断的壮大起来,以至于速度快到人们认为它真的就是⼀一夜成功的了。2年后的现在,Airbnb成功进入10亿美元估值俱乐部(甚至将可能成为YC孵化的 有价值的公司)。

坚持不仅仅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更是成功的全部来源。成功的创业者会很乐意和你分享他们成功后的喜悦,成功的秘诀等,但是他们却很少愿意告诉你他们也有过想放弃的时候。可是事实是,每个创业者都会经历这样的时候,那些今天能够登上财富封面的创业者也只是没有放弃罢了。

最后,很简单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你坚持下去,我不能保证你 终⼀一定成功;但是如果你放弃,你肯定没机会成功。

ON

THE

ROAD

在路上

创业公司会挂掉?其实大部分都是自杀的

Page 5: 氪月报 2011年7月

5

相对于从头发明社交网络,Google+只是复制了其他流行社交网络 好的部分,我猜这也是为什么它会在短时间内如此流行的原因。

下面是我发现的⼀一些复制部分。

每个人都在使用Facebook的布局,那么为什么不降低人们的使用成本,把布局弄成⼀一样呢?

Facebook的Like按钮

Google注意到人们真的喜欢Facebook的Like功能,发⼀一条评论真的是很艰难的工作,但是让人们通过轻轻点击⼀一下来表达⼀一个反馈是很容易的。Google复制Like,粘贴成了+1。

Twitter的RT和Tumblr的Reblogging

谁不喜欢RT和Reblog?Google让你分享朋友的状态信息超级容易。

Twitter的粉丝概念

知道你喜欢的明星今天早晨吃的什么是不是让你很兴奋的⼀一件事情?Google让关注成为可能(这在Facebook上是不行的),这可以形成⼀一对多的关系,可以让你尽可能扩大自己的联系。

Quora的通知

所有流行的社交网络(Quora, LinkedIn, Facebook)都尽可能的向你展示通知信息,Google把它做到了极致,在顶部Google让你可以随时打开Google.com, Google Reader, Gmail等,同时你还可以设置通过Email接收通知。

Color的附近功能

Google知道人们刚开始使用可能Newsfeed里是空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圈几个人,所以他们借鉴了Color的想法,向你展示你附近有谁在发消息,这会让你立刻就能融入这个社区中来。

我并没有任何贬低Google的意思,我喜欢Google+并且我认为他们通过已经行得通的产品走出了正确的方向,⼀一旦他们下周达到2500万+的用户,就像有些媒体预测的那样,他们将能够疯狂地改变世界。

有人在Hacker News上发了⼀一条评论,我认为很有趣:

我想指出的是很多公司都把第⼀一步Copy First部分做对了,但是从来不知道如何处理Innovate Later部分。–econgeeker

从Google+学到的:先复制,再创新(Copy first, Innovate second)

ON

THE

ROAD

在路上

Page 6: 氪月报 2011年7月

6

2004 当我刚搬去美国时,如日中天的社交网站不是Facebook、不是Twitter,而是MySpace。打开收音机,DJ 和歌手固定上演的戏码:谁的MySpace 朋友比较多?

你以为现在Facebook 很红?甚至⼀一直到2008 年初,大家口中讲得都还是MySpace, MySpace, MySpace,没有人认为⼀一个校园网站有⼀一天能打败当时已经卖给新闻集团(Newscorp),资源丰富,又开始赚钱的MySpace — 你想想,那也不过是4 年前的事情,这说明了互联网业的板块移动有多么的快速。

我很喜欢讲MySpace vs Facebook 这个故事,因为它里面有太多的创业教训。不过我毕竟是旁观者,怎么讲都没有亲身经历那个过程的苦主来得有

感受。而感谢 Google+的出现,它让当初MySpace的创办人、大家的第⼀一个朋友Tom Anderson,自己跳出来讲了这个故事,他说:

当我们处在⼀一个网路公司估值按分钟在上升的世界,「什么时候该卖?」这个问题开始越来越受重视。很多人跟我说我当初很聪明,抢在2005 年7 月用「高达」美金5.8 亿的价格把MySpace 卖给了Newscorp,因为他们听到MySpace 近被该集团以仅仅3,500 万的价格抛售。我也很想说那是我的功劳,但实际的情况是我根本没有权决定– MySpace 被母公司eUniverse 控制,他们自己做了那个决定。

个人来说,我也没什么好抱怨的— 我赚了⼀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还过了⼀一段非常刺激的日子,真是有够幸运的。但如果真的要我说的话,我认为

MySpace 当初要是多等⼀一两年再卖,身价可能还要再翻个好几倍。更重要的是,当初如果我们没有卖掉的话,我们就不会被Newscorp 压着赶快开始赚钱,而失去了长期的竞争力。

回过头你可以看看Mark Zuckerberg,他坚持掌舵Facebook 这么久,抗拒上市的诱惑, 后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我什至觉得他根本⼀一点也不在乎「市场」是如何「评价」他的作品的,他给自己唯⼀一的任务就是去改善这个世界,而我非常高兴他做到了。

没错,身为⼀一个创业者,你其实没办法控制「市值」的创造,因为那要看资本家买不买单。但是你绝对有办法控制「价值」的创造,因为那就是不断的去做出人们想要的东西,不断的优化公司的组织、流程,和不断的Hack everything。你千万别搞错了,这绝对不是⼀一件两、三天就完成的工作 – Facebook从2004年创立,花了整整5年的时间才真正打败MySpace。

为什么Mark Zuckerberg可以撑那么久?你问。因为在找到Product Market Fit之前,他先找到了Passion Market Fit。没错,唯有热情,才能在⼀一个又⼀一个的深谷中,支撑你渡过这漫长的过程。而创业说穿了,也就只是这么⼀一回事而已。

创造价值,而不是市值O

N TH

E RO

AD 在路上

Page 7: 氪月报 2011年7月

7

从1999年网络泡沫崩溃幸存下来的网络巨头中,亚马逊(Amazon)无疑是大的赢家之⼀一,其对于网络的标杆作用不逊于埃菲尔铁塔之于巴黎!仅仅16年的时间,“华尔街神童”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就将⼀一个在其自家车库卖二手电脑的初创企业,打造成如今在12个关键网络零售领域起着主导地位的全球性网商巨头!

Amazon.com已经占据了美国网络销售的三分之⼀一市场份额,全球雇员达到了33,000人,旗下更是拥有如IMDB, Zappos.com, Woot and LOVEFiLM这样响当当的品牌。但是关于这个全球 大的网商巨头,您真的了解它吗?

我们深入挖掘并发现了这头巨兽的10个您所不了解的铁律。怎么样,心动了吗?那就请跟随我们的演示,来了解⼀一下这10个您所不了解秘密吧!同时,我们非常欢迎留下您对这些花絮的精彩评论。

1.亚马逊 (Amazon.com)的名字是如何来的?

都说⼀一个好的名字就是⼀一张亮丽的名片,对于企业来说,同样不免此俗。Amazon.com曾经的叫法非常接近于“ Cadabra”,来自于“abracadabra”,中文意思为“胡言乱语”。鉴于创始人贝索斯(Bezos)的律师常常将该词误听为“cadaver”尸体的意思,故他将其进行了重新概念化。

在亚马逊(Amazon) 这条河流被多次报道后,贝索斯(Bezos)基于以下两个原因对其刚刚诞生的企业进行了重新命名。其⼀一,规模因素(贝索斯(Bezos)将Amazon.com定位于地球上 大的书店);其二,网站上物品的清单列表经常是以字母顺序排列的。

2.亚马逊的第⼀一单生意

Amazon.com的第⼀一单生意:1995年7月贝索斯(Bezos)在其位于西雅图的车库卖出了第⼀一本书。第⼀一本书的书名为:Fluid Concepts & Creative Analogies:Computer Models of the Fundamental Mechanisms of Thought。

在其开业的第⼀一个月里,Amazon.com收到了来自美国50个州和全球近45个国家的订单。(什么叫国际化?⼀一开业就是国际化运作,这也许在商业史上找不到第二个吧!—@JohnTian)

3.互联网泡沫崩盘与贝索斯(Bezos)的乐观态度

对于互联网从业者,特别是那些互联网创业者和投资者来说,1999年至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崩溃(dotcom crash),将是⼀一生都无法忘记的⼀一幕。在这样⼀一个全球互联网泡沫崩盘的大环境下,贝索斯的亚马逊(Amazon)也无法独身世外,尽管Amazon.com 好幸存下来了,但也是遍体鳞伤。其股价从 高每股100

美元跌落到每股6美元,跌幅达96%,或者说其市值⼀一下子蒸发掉96%。

事实上,Amazon.com在其早期阶段损失了将近30亿美元,而且这段时间⼀一直没有报告过盈利情况,直到在其创立第6个年头的 后⼀一个季度,也就是2001年的第4个季度才开始报告其盈亏情况。但是年度的盈利情况知道2003年才开始发布。

然而,有着“华尔街神童”之称的贝索斯(Bezos)并未被此次事件所 干扰,Fast Company报道了这位创始人于2001年为⼀一个掌上电脑论坛所会议作的发言:

“首先,贝索斯展示了⼀一张将亚马逊股价从 高点每股100美元到 低点每股6美元走势作为焦点的幻灯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图的斜率会是多少—@JohnTian)。他说,如果您以这张图的方式来看待亚马逊,那么您无疑将是⼀一个悲观主义者。随后,他又展示了另⼀一张连接两个点趋势图的幻灯片:1.5和11.64。其中1.5代表了亚马逊公开上市时的发行价1.5美元每股,11.64代表了当天的股价每股11.64美元,这张幻灯片展示了亚马逊创造、积累财富的过程(再次发动您的想象力,这个趋势图的斜率又是多少呢?—@JohnTian)。他继续说到,我喜欢第二张幻灯片,也是以这个角度来看待事情的发展,这也是我为什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的原因(看到这里,我想我们不得不佩服“华尔街神童”的魔术了,其忽悠变幻能力绝不亚于我们苹果的乔帮主—@JohnTian)。”

在Lake Forest College的⼀一个演讲上,贝索斯(Bezos)曾这样说道:“我们⼀一直在关注着我们的竞争对手,并且⼀一直从从他们那里汲取营养,学习他们是如何开展有效的客户服务并将好的方面尽可能的复制到我们自己的业务”。

Amazon: 关于这个网络零售巨头您所不知道的10个秘密

SUCC

ESS

CASE

成功案例

Page 8: 氪月报 2011年7月

8

4.亚马逊的“门台桌”办公(Door Desks)

亚马逊(Amazon.com)能在互联网泡沫崩溃时成功幸存下来的⼀一个重要因素:亚马逊没有像其它创业企业⼀一样,过度沉迷于该泡沫!

事实上,亚马逊的办公室装备曾被自嘲为便宜的“门台桌子”,亚马逊网页自动推荐引擎系统的缔造者,前雇员Greg Linden是这样描述的:“典型亚马逊式节俭的榜样”。

Greg Linden这样解释道:“购买⼀一扇木制门,像那种没有摆设孔的空心木门,将⼀一个4*4*6的支柱平分,以⼀一个莫名的角度,用螺丝将支柱和门连接起来,把它放在程序员们的面前,这就是他们的办公桌,取名为门台桌”。

很多当年的这种门台桌如今仍然在使用。上面的图就是从位于西雅图亚马逊PAC-MED的办公室拍的。

5.亚马逊标志背后的意义

正如我们在第二张图片里所展示的那样,亚马逊的标志开始于⼀一条抽象的河流而设计。在做了很多次设计改进

后,亚马逊的标志于2000年由Turner Duckworth重新设计,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式。

用品牌设计机构的话说,那个笑容和箭头代表了“我们非常高兴、非常乐意为您送达,无论何物,无论何地。”

在那个时候亚马逊举行的⼀一个媒体说明会上,它是这样陈述的:“⼀一份始于a并止于⼀一个小酒窝z的微笑时刻送达于亚马逊的客户,这里a到z强调了亚马逊可以提供任何东西,从英文字母A到Z的所有客户想在网络上购买的物品。”

在引入该标志的2000年前期,它被描述成那个箭头沿着上面字母缓缓移动的动画场景,但这个描述很快被禁止了,因为很多人将这个箭头理解为男人的生殖器(我也太佩服这些人的想象力了,偷笑⼀一下L.O.L—@JohnTian)。

6.亚马逊特色的桌台服务:⼀一个电话,你就可以直接找到CEO

为了帮助员工们深入理解客户服务流程,亚马逊的每⼀一位员工每2年都会有2天时间来前台处理客户电话,其CEO也不例外!

贝索斯曾这样对布隆伯格商业周刊这样说:“这不仅有趣,而且很有用,几年前我曾接到⼀一位顾客说自己从11位卖家那买了11件产品,但是却将地址给填写错了的情况。”

7.史上最贵CD:亚马逊曾以天价2,904,980,000美元出售⼀一张CD

2010年,Brian Klug在亚马逊⼀一个子公司页面上看到⼀一个不同寻常的产品,该产品标价2,904,980,000美元,将近30亿美元。是什么物品如此之贵?带着这份好奇心,Brian Klug决定试试购买该产品,尽管其快递成本仅仅3.99美元。

尽管这份天价CD产品的订单⼀一开始已经进入交易程序,但Klug很快便收到亚马逊的⼀一份邮件,说该交易无法完成。Klug随后收到来自亚马逊的⼀一个客服电话,以确定他收到了取消该订单的通知。

⼀一张CD能有这么贵吗?显然,这是⼀一个亚马逊标错价格的事件,不过还好,亚马逊的后续处理过程还是挺不错的。

8.英国达人秀Susan Boyle打破了亚马逊的记录

2009年10月,来自英国达人秀的Susan Boyle成了打破亚马逊纪录的⼀一匹黑马。

SUCC

ESS

CASE

成功案例

Page 9: 氪月报 2011年7月

9

她的新专辑“我梦想着我的梦想”(I Dreamed my Dream),不仅在美国的预定量上升到第⼀一,而且在全球范围,该CD的预定量打败了Norah Jones,U2,Bruce Springsteen以及Coldplay这些鼎鼎有名的乐队,成为名副其实的预定冠军。

9.贝索斯的万年时钟计划

这听起来像是⼀一位疯子科学家的杰作,但是亚马逊的老板贝索斯现在正参与这个叫做“万年时钟”的工程。

这个时钟将每年滴答⼀一次(这就像秒针),而其世纪之手(分针)将每百

年响⼀一次, 后的闹钟将如杜鹃的叫声,出现在每个千年的时刻。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经历哪怕⼀一分钟的时刻,也许正如贝索斯所说那样,人类需要思考的更加长远些。这个被描述为“巨大规模”的时钟正在德克萨斯西部⼀一座大山里紧密锣鼓的进行。

10.亚马逊的自有品牌

就像亚马逊基础套件和Kindle品牌,亚马逊其实还有另外三个更加“家居化”或者“私人化”的标签。“Pike Street”和“Pinzon”系列产品主打厨房及家居生活,而“Strathwood”这个品牌则主要针对花园家具。

随着这些品牌的演化,⼀一如亚马逊这个名称的来源,这几个品牌名肯定也有某些故事。据猜测,“Pinzon”这个名称来自于⼀一位名叫Vicente Yanez Pinzon的西班牙探险家,据说他发现了亚马逊河的河口。我们猜测“Pike Street”这个词来自于西雅图⼀一个叫Pike Place Market的销售市场名称,但是对于“Strathwood”的来历,我们始终不敢确定。如果你有什么好的点子,可以通过评论的方式大声说出你的想法。

出于兴趣:GroundSpeak从卖T恤起步成为西雅图最火的网络公司之⼀一西雅图创业公司Croundspeak成功于创业人的兴趣 — 那时,联合创始人Bryan Roth, Jeremy Irish 和 Elias Alvord都工作在⼀一家互联网公司,时间是2000年。

他们热衷于寻宝游戏,他们想,如果为有同样爱好的人建立⼀一个网站,让他们分享新发现的隐藏物品并互相讨论将是很酷的⼀一件事…

11年后,Groundspeak成为了⼀一家拥有62位员工的赢利公司,他们每月有300万独立访客和1.5亿的PV。网站上展示着超过140万隐藏物品(指在寻宝游戏中被发现的物品)。

这家公司从来没有吸引过⼀一毛钱外部投资,没有负债,在去年以前甚至从来没有花钱做过推广。创始人们通过销售144件寻宝T恤获得了第⼀一笔收入。从那以后,他们开始从付费用

户、在线广告、10美元的iPhone应用、分销GPS设备等获得收入。

Groundspeak对待员工的态度也很少有创业公司能够比得上 — 除了像Google等那样的大公司提供津贴外,他们还鼓励员工出去户外旅游,为员工支付世界任何度假村的滑雪门票等。他们还定期地去本地的滑雪场地运动。

联合创始人Bryan Roth对Business Insider说:

「Jeremy, Elias和我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那时科技泡沫还没发生,我们迷迷糊糊的和人们⼀一起玩这个游戏,所以我们为他们建立了⼀一个网站…然后 先卖寻宝的T恤,第⼀一批,我们卖出了144件。我们销售帽子和T恤,然后我们想走付费的模式,所以我们提出来并这样跟大家说:‘我们网站目前

还没有付费功能,但是我们会去寻找帮助,如果你成为付费用户,我们保证绝不会改变30美元每年的价格,并且当我们添加了这些功能后免费给你们使用高级功能。’发布的那周,我们就获得了⼀一些收入,然后我们想,‘哦,天哪,这不必再是⼀一个兴趣网站了。’几个月之内我们雇佣了Jeremy,网站的所有代码都是由他完成的。然后是Elias,他负责所有的后端工作。 后在我做了5年其他全职工作之后,我们雇佣了我。我们三个人把兴趣做成了公司并辞了我们的全职工作。现在我们有62名全职员工,我们没有负债,也没有拿任何外部投资。」

创业,有时就像可以通过解决自己的问题来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一样,也可以通过解决跟自己有同样爱好人的需求来成事儿。

SUCC

ESS

CASE

成功案例

Page 10: 氪月报 2011年7月

10

很明显社交网络现在从用户制造的内容上获得了非常可观的收入,让我们每⼀一个普通用户都成了内容生产者。人们每天很愉快的拍⼀一些照片和视频上传到网站,分享给朋友。但是⼀一个不明显的地方是,网站从我们上传的内容上赚了多少钱?

MyCube做了⼀一个超大信息图,向人们展示了社交网络从用户制造内容上获得了多少收入,Facebook毫无争议的荣登榜首,在2010年赚了18.6亿美元,每当用户建立了⼀一个页面,上传⼀一张照片或写了⼀一篇日志,Facebook就可以通过这些来获得广告收入。

MyCube做了⼀一个超大信息图,向人们展示了社交网络从用户制造内容上获得了多少收入,Facebook毫无争议的荣登榜首,在2010年赚了18.6亿美元,每当用户建立了⼀一个页面,上传⼀一张照片或写了⼀一篇日志,Facebook就可以通过这些来获得广告收入。

社交网络从用户制造的内容(UGC)赚了多少钱?

• 2010年Twitter上共有250亿条Tweets。• Facebook上⼀一年被分享的内容(链接,日志,图片等)有

3600亿条。• 每分钟被上传到Youtube的视频长达35小时,人们每月观看

600亿Youtube视频。• 每月上传到Facebook上的视频有2000万。• Flickr上每分钟上传的图片超过3000张。• 每年上传到Facebook上的图片超过360亿。• 2010年各社交网络公司从用户制造内容上获得的收入:

Twitter是4500万,LinkedIn是2.43亿,MySpace是2.88亿,Youtube是9.45亿,Facebook是18.6亿。(美元)

INDU

STRY

REV

IEW

S 行业评论

这些数字很鲜明,用户产生的每⼀一份内容都直接转换成网站的收益。

如果以前我们还不确定,那么现在UGC已经成为⼀一种商品,网站在拿我们生产的商品做交易,以获得更多的流量,也就是更多的广告收入。

Page 11: 氪月报 2011年7月

11

INDU

STRY

REV

IEW

S 行业评论

Page 12: 氪月报 2011年7月

12

早晨起来读到 Jules Maltz 的文章「融资成功不代表产品成功」,其中⼀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Maltz 说:“我们现在开始膜拜「某某某成功融资几百几千万美元」,而不是「某某某成功做了⼀一个超牛的产品」。”

确实是这样,就从国内来看,⼀一旦美国出现某公司估值⼀一夜间变成十几亿美元,立刻会出现⼀一堆人开始C2C(Copy To China)。相对于「某某某做了⼀一个超牛的产品」的消息,人们确实更加在乎类似「Square完成1亿美元融资,估值在10亿美元以上」、「Airbnb 将完成新⼀一轮融资,估值大涨至10亿美元」这样的消息。

不管怎么说,现在创投界确实是存在⼀一些泡沫的。而对于中国来说,

此前,我曾跟Jamie 讨论过现在互联网创投, 后得出的结论是:

「现在的互联网投资更像是投机」:

现在中国的互连网创业创投,看起来的确是投机比投资多,大家追逐的多半是资本市场的报酬,而不是⼀一家体质真正健康、可以长期经营的公司。但是这个派对即将结束,美国聯邦準備會的 QEII (货币量化宽松)将在六月底反转,市场上的热钱将会开始减少,加上美股也开始修正,胡乱投资的情况将会大大获得改善。

所谓投资,应该是出资占有⼀一个有或者即将会有持续稳定利润的公司⼀一定的股份,通过你投入的资金以及其他资源,双方⼀一起把利润做到更大更好,此后投资方就可以通过稳定的分红得到回报。

而现在的互联网投资是怎么样的?

⼀一方面,很多投资机构开始不在乎⼀一些产品的盈利计划,去投资⼀一些可以忽悠很大的产品。他们的策略都是:出资占⼀一定股份后,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把这个东西炒大炒火,然后在引入下⼀一轮投资的时候,退出⼀一部分股,把此前的投资赚回来。这是不是和「投机」很像?看看百度百科对「投机」的定义:

投机指根据对市场的判断,把握机会,利用市场出现的价差进行买卖从中获得利润的交易行为。市场上通常把买入后持有较长时间的行为,称为投资,而把短线客称为投机者。投资家和投机者的区别在于:投资家看好有潜质的股票,作为长线投资,既可以趁高抛出,又可以享受每年的分红,股息虽不会高但稳定持久,而投机者热衷短线,借暴涨暴跌之势,通过炒作谋求暴利,少数人⼀一夜暴富,许多人⼀一朝破产。

INDU

STRY

CO

MM

ENT 行业评论

互联网「投资」=互联网「投机」?

Page 13: 氪月报 2011年7月

13

也正由于投资机构、投资人把创业者惯坏了,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创业者根本不考虑盈利计划,就出来做产品。当你问他:“你们的盈利模式是什么?”他们会说:“我们不考虑盈利模式,等把用户做到几百万,盈利很简单的。” 真的是这样吗?我看未必。微博、轻博客都有那么多用户,真要让他

们开始自己赚钱养活自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更别谈其他的产品了,能不能做到百万用户还说不定呢。

另外⼀一方面,很多获得巨额投资的创业公司往往不⼀一定做得长久。这⼀一点Jules Maltz 还特地列出了⼀一些数据做支撑。下图是2004年〜~2008

年期间, 大规模的几起融资,可以看到 右侧的「当前估值」,大部分已经成了N/A了。

这原因可能是,⼀一些创业公司⼀一开始就通过个人名誉或者投资人名誉把自己的估值抬到太高,那么引入新⼀一轮融资就会更加困难,有多少人认可你的估值会是个问题,当钱花完还没有投资进入,那就是挂了。另外,当你不知道需要很多投资能做什么的时候,却跑去融了⼀一大比钱,这可能也会增加失败的几率。

总的来说,目前互联网界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因素。而某些人的「投机成功案例」,也对其他踏踏实实的创业公司造成了⼀一定的打击和影响。真心希望,中国的互联网产业能持续的健康发展下去。

INDU

STRY

REV

IEW

S 行业评论

Page 14: 氪月报 2011年7月

14

⼀一年多前我写过⼀一篇 Google Me 的文章,里面有⼀一份 Google 内部流出的「The Real Life Social Network」投影片。但大伙不知道的,是从那里到今天⼀一出发就声势如此浩大的 Google+,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昨天⼀一名曾经参与「翡翠海计划」,也就是 Google+ 前身的工程師,突然跑出來把背后整个故事补齐了,里面有很多值得创业者参考的地方。

原来事情的开始是这样的,Paul Adams 本来是⼀一位Google 的使用者经 验研究员,在对很多使用者进行深入访谈之后,他得到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人们在真实生活的社交网路, 是由很多的小网路 (小圈圈) 组成的,而不是⼀一个很大的「朋友」圈。

而当Google 高层下定决心要追逐 Social 策略时,Paul 的投影片变成了他们⼀一本很重要的兵法。从那边,「翡翠海计划」被创造了出来。 200 多位工程师在Google 内部被征召,接着基于Paul 的研究成果,他们开始实作⼀一个基于「多个圈圈」的社群平台。

开发的过程是非常辛苦也非常令人沮丧的,毕竟 Social 并不在Google 的文化里面。工程师们、Paul 代表的产品行销以及Google 高层,经常的碰撞。这时也刚好适逢Facebook 大量的向 Google 挖脚,「翡翠海计划」的成员不少因此跳槽– 反正我都已经在搞 Social 了,与其在 Google 做这个不知道会不会死掉的东西,还不如直接去快要上市的 Facebook。 Paul 的投影片在这时候流出到市面上 (所以这大约就是我写文章的时候),对事情⼀一点帮助也没有。

而对「翡翠海计划」 致命的⼀一击是Paul Adams 本人,在投影片流出不久之后,居然被Facebook 挖走了 (36氪今天的另⼀一篇文章刚好说到了这个故事)。这时候计划外的 Google 工程师,纷纷开始预测这个产品什么时候会胎死腹中。接着Facebook 出招了,推出 Facebook Groups 产品,这

让「翡翠海计划」的人全部都吓了⼀一大跳。

不,Facebook Groups 跟「翡翠海计划」的社交圈核心概念⼀一点关系也没有,Mark Zuckerberg 原来并没有搞懂,或是他没办法这么大规模的改造 Facebook 的根本。 「翡翠海计划」的成员信心大增,因为事实证明他们追逐了⼀一个策略,如果成功的话,是 Facebook 没办法仿效的。

事情快转至今日,「翡翠海计划」变成了 Google+,并且成功的推出。不,它在短期内没办法把 Facebook 从社交的王座拉下来。但是 Google 给 Google+ 的种种优势,包括 SEO 等等,很有可能迫使 Facebook 转变,更拥抱开放,就Chrome 的威胁迫使 IE 更认真支援 HTML5 ⼀一样。

从外面看,这好像只是大家伙下三着棋的功夫。但是当你听到里面的内幕,你就知道任何⼀一个公司,都有很多管理、动机、整合的问题。身为创业团队,在这方面,其实你并没有任何劣势。大公司只有资源和通路的优势,而你则有动作快、效率高的优点– 你没看 Google+ 花了⼀一年多,好几百个工程师才做出来。这样,你了解要如何挑战大家伙了吗?

差点死掉的「翡翠海计划」到Google+背后的故事

INDU

STRY

REV

IEW

S 行业评论

Page 15: 氪月报 2011年7月

15

去年九月就有传闻说Amazon在准备自己的Android平板,今日,华尔街日报报道说Amazon计划在10月份发布基于Android的平板设备。当然,关于这条新闻的流言在今年已经有很多,但是这次的报道第⼀一次带来了⼀一些明确的细节,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WSJ得出的结论(和标题)令人惊讶的原因。WSJ的头条标题是“Amazon将会用平板与Apple的iPad对决”,但是从我在这篇文章里看到的,这款平板, 起码它的第⼀一个版本完全无法与iPad竞争。相反,它将进入并且拥有⼀一个Google已经无法稳固的市场:Android平板。

让我们看⼀一下WSJ提供的信息:Amazon将会在今年秋季第⼀一次进入平板市场。他们的平板将采用⼀一块9英寸的屏幕(对比iPad 9.7英寸的屏幕)并且运行⼀一款还没确定的Android系统。这平板不会有摄像头,并且它不会由Amazon来设计,Amazon将会把设计和制造⼀一起外包出去。换句话说,这款平板很可能会很“便宜”——如果不是价格,至少是质量。

为什么Amazon会把整个开发外包出去?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想以 快的速度把这款平板开发完成。WSJ也报道说Amazon正在开发另⼀一款由他们自己设计的版本,但那不会在今年完成。所以,在Amazon自己的平板准备好之前,这第⼀一版的平板将可能仅仅是为了在市场上占个位置。

听起来这平板唯⼀一能跟iPad竞争的⼀一点是如果它非常非常便宜,例如便宜到299美元或者更低。但是Amazon真的能把9英寸的多点触摸彩色平板的价格压到这么低吗?除非这平板质量低劣,这不太可能。所有其他厂商不能把他们的平板价格压低到关键的499美元是有原因的,Apple能够做到是因为他们有多年的经验,更重要的是——iPod,iPhone和其他设备带来的配件交易,而其他厂商却没有。他们是有便宜到Kindle,但是⼀一个全功能的平板跟电子书完全不是⼀一回事。

所以要么Amazon发布⼀一款跟iPad价格相同的平板——可能会更贵——或者他们赔本卖。正如他们已经在自己的数字内容商店例如MP3商店里证明过的,他们愿意这么做。但是在硬件领域,他们还没有对Kindle这么做。平板的市场空间有限,但是仍然能产生利润。要想在价格上打败iPad,我必须认为Amazon将不得不在每台设备上赔很多钱。

也许他们愿意这么做。毕竟,在很多方面Apple和Amazon是相反的。Apple为了销售硬件而推送数字内容,而Amazon现在可以推送硬件来销售数字内容。但是如果真的进入厮杀状态,Apple会赢。Apple硬件销售的市场空间远大于Amazon的数字内容销售,Amazon将无法无限制的补贴硬件损失。

但是即使Amazon有能力在秋季发布⼀一款相对便宜的平板, 主要的问题是:谁会不买iPad而买它?Amazon的平板上的App和现有的Android平板没有区别——并且很少有专门优化过的应用,或者在平板上表现很好的应用。如果今年年底之前Apple出人意料的亮出Retina显示屏的iPad会怎样?Apple的这个计划 早在2月份被报道,报道里 后说这款设备 多会因为制造问题被延后⼀一些,但仍然在今年的计划里。到时候就知道了。

关键的是,Amazon的第⼀一款平板产品貌似对iPad的威胁似乎跟截止目前其他所有的Android平板没什么区别。也就是说⼀一点威胁也没有。相反,它更可能是对自家Kindle的威胁(Amazon肯定不会说:这款平板的阅读体验不好)。更多的,它是对Google的巨大威胁。

让我们回到三月份,那时候Amazon刚刚发布自己的Android应用商店,我借此说过为什么Amazon现在必须发布自家的Android将会有⼀一款Andoid平板产品。简单来说,用户安装Amazon的Android应用商店的过程太复杂了,Amazon需要预装好这个商店的设备,

并且不止商店,还有很多Amazon自家的东西,例如用户可以用自己的Amazon Prime账户⼀一键购物。

如果是这样,Amazon将会拥有⼀一款比现在市场上所有其他Android平板更有竞争力的Android平板。Google计划自己的Nexus平板的消息风闻已久,但是Amazon能够提供的消费者易用产品将会胜过任何Google的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Google应非常害怕Amazon的这款平板。由于Android的“开放”,Google把Amazon招进了Android王国。Amazon将会发布⼀一款完全Amazon化的Android平板,它将使用Amazon Appstore,Amazon movies,Amazon books,Amazon music等待。Google将无法控制这些,即使这平板将是影响深远的Android平板。任何Android品牌都将会惧怕这款平板。

很明显,你可以说⼀一款Amazon的Android平板仍将会对Google有利,因为它将会带来更多Google搜索。但是谁也说不准。如果我是Microsoft,我将尽 大努力跟我的西雅图技术邻居谈判以把Bing搜索预装进这款平板。

Google在保持Android“开放”的前提下仍能对其保持控制的原因是他们给合作者好处以保留自家的大多数服务。那些好处包括Google apps,Google的品牌推广以及更早的使用新的Android版本等待。但Amazon很可能不关心这些事情,他们很可能会是第⼀一个完全不受Google控制的使用Android的大玩家。

群雄混战的时刻到来了。如果我是Apple,我不会太为Amazon的Android平板感到担心,就算担心也是明年的事。但如果我是Google,我将不给Amazon任何好处而会自己另起炉灶。

AMAZON平板不会威胁到APPLE,而会严重威胁GOOGLE

INDU

STRY

REV

IEW

S 行业评论

Page 16: 氪月报 2011年7月

16

自半年前类Quora网站 “知乎(zhihu.com)” 内测以来, 国内多家互联网公司也陆续推出了针对不同市场细分的问答类产品. 诸如百度旗下的 ”新知(xinzhi.com)”, 人人旗下的”车问网(chewen.com)”, 类Formspring网站“米饭(mifan.com)”, 类Stackoverflow网站”StackPoint”和”SegmentFault”, 以及升级到2.0, 并且与百度进行合作的国内第⼀一家社会化问答网站”啊烦题(rfanti.com)”. 在2.0的概念上, 好似只缺少基于LBS问答类网站. 不过参照国内同行的开发速度, 和海外近期相关产品的走热, 比如: Localmind(36氪报道链接), Crowdbeacon, AskAround, Loopt, Askalo等等, 国内LBS问答类网站的亮相恐怕也只是时间问题.

按照keso的说法, 百度知道类的第⼀一代产品是快餐, 知乎等第二代产品是私家厨房. 只是国内的现状是快餐质量低下, 而且也不快, 无法解决即时需求. 私家厨房味道虽好, 但是不是必需品, 也不保证人人都有. 在知识管理的角度看来, 前者生产未经验证信息(information), 后者主要生产知识(knowledge). 根据Michael Polanyi 对知识(knowledge)的分类, 有显性(explicit)和隐性(tacit)之分; Wikipeida, 互动, 百度百科已经提供了很好的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的检索服务. 对于基于包括个人经验, 观点看法, 以及技能的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问答网站, 则要指靠少数专家级别的用户输出贡献.

与米饭网的双向互动不同的是, 实名制的知乎带有明显的地位不均等, 而且级别高的用户往往是知识(knowledge)的提供者, 而不是消费者. 然而现有的机制很难提供⼀一种对专家用户的答题激励措施. 而且他们时间更加宝贵, 同时难以和用户产生双向互动(Fig1). 提问的新手用户短期内又难以成长. 随着圈子

的扩大势必会造成问题回答质量下降.

而保持网站社区的活跃度和用户之间的粘度, 需要引入机制提高专家用户的积极性. 对系统提供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专家用户补偿有以下几种可行的方式:

A、建立商业生态关系,在提问者行列中定位具有解答专家的潜在客户.

B、解答专家的利润分成(广告商的引入等)

C、解答专家的利润分成(knowledge application: 问题解答等知识产权的外部应用)

D、解答专家的利润分成(knowledge transfer: 特殊问题的有偿回答)

E、引入虚拟(线上), 或真实(线下)评价体系

另⼀一方面, 单单建立在共享 (其实并不平等, 仅仅是高端用户的共享, 而低端用户认真的作答往往也没有影响力) 体系之下的问答网站, 尤其是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共享只能存在在⼀一个相对封闭, 专业化程度高, 且范围窄的小圈子. 但是这样小范围内的需求也是很广泛的, 在互联网上的各个细分领域, 如医药, 健康, 能源, 书籍, 电影, 音乐, 都会需要⼀一个”有来有往”不对外的私家厨房. 与其说问答类网站是时代的心思想所造, 还不如说是由于科技技术的进步, 他慢慢取代的也许就是当年红极⼀一时的论坛BBS.

问答类网站的矛盾与可行之道IN

DUST

RY R

EVIE

WS 行业评论

Page 17: 氪月报 2011年7月

17

而Groupon的付款时间要长很多(根据我们与商家的交谈,时间大概在30-90天),通常商家在卖出优惠卷之后必须马上提供商品或服务,但是与Google合作他们将更快拿回现金。

团购网站的始祖Groupon 近饱受诟病,其中很大⼀一个问题是,商家在与Groupon合作⼀一次后就再也不回来。

Google上个月推出了它的团购网站Google Offers,并且 近推出秘密计划打算在旧金山和纽约⼀一举击败Groupon,那么Google Offers有哪些优势呢?

Google Offers的老大Eric Rosenblum是这样认为的: 另外毫无疑问Google Offers会有天

然的SEO优势。

那么有了这些优势的Google Offers真的会打败Groupon么?有可能成为Google的第二大收入来源么?

2. 只要优惠卷被售出,不论消费者是否有使用,Google都会付款给商家,而Groupon不会。⼀一般优惠卷被售出之后,消费者有三种使用方式:1)去商家消费; 2)退款; 3)忘记有这个优惠卷了。对于第三种使用方式,Groupon会选择将钱返回给消费者,而Google会把这⼀一部分钱付给商家。我们与⼀一个商家谈过,这是数量很可观的⼀一笔钱。

3. Google可以通过Gmail、搜索广告、显示广告、Android手机、Google钱包和Google Places等多渠道来推广。Google在开发多款新工具来让它的Offers产品的营销渠道比「每日⼀一笔交易」更加广阔。另外毫无疑问Google Offers会有天然的SEO优势。

相比Groupon,Google Offers的三大优势

苹果公司于美国时间本周三发布了新的Mac OS X Lion,比起之前的操作系统,Lion将更加拉近个人电脑和移动设备系统之间的距离。

Mac OS X Lion是苹果电脑操作系统的第八次主版本更新,⼀一共提供了250个更新。

其中,多点触摸手势,程序全屏显示和内置Mac App Store这些功能,令人感觉更像是在iPad上操作。

1. Google比Groupon有更好的支付条款。Google会在4天内返还商家80%的优惠劵收入,剩下的在90天内付清。

苹果Lion OS剑指移动互联网

PRO

DUCT

REV

IEW

S 产品点评

Page 18: 氪月报 2011年7月

18

前几天我们报道新浪微博游戏平台”微游戏”上线,随之⼀一起公测的还有新浪微博货币“微币”,微币的单位价格等同于人民币.微币的作用,与 Renren 的”人人豆”类似,用户可以使用其购买虚拟物品和服务,更为主要的是在于监管平台应用的现金流量,从而参与应用的收入分成.

用户在购买游戏的虚拟道具之前,需要充值微币,再将之转换成各游戏内部货币(二级货币).在如今网页游戏应用的表现力和性能都有限的情况下,将需要购买虚拟道具用户带离游戏,进行⼀一系列的转换交易,显然对于用户的初次购买欲望和游戏体验都是⼀一个打击.

微币的面值直接决定了其不能参与游戏应用的内部运营,而 Facebook credits 和 Q点,1:10的汇率使得他们可以在平台内部规避⼀一些不必要的各应用二级货币的转换.如果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开放平台上游戏应用的二级货币被平台币直接取代的时候,整个平台将会更加融合,同时消费者会拥有更多的选择.这样,对于付费用户的转化率也将会有所提高,因为他们不会为⼀一款游戏冒风险去兑换各种互不通用的二级货币.

很多人担心的游戏内货币系统的通货膨胀问题,只要像腾讯 Q 币如下做法⼀一样,其通货膨胀风险和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控的:

1. 垄断卖方;2. 限制货币在用户之间的流

通;3. 增加下游虚拟物品和服务

(回收货币).

从微币的与人民币精确的1:1汇率(nobonus),以及与开发者之间的双向兑换机制来看,微币只是为平台提供了⼀一个价值基准,使之与开发者之间利润分成更简单方便.但是从校内与开发者 4:6 分成之前,还要扣除20%运营成本的情况来看,实际分成比例仅为 4.8 : 5.2.如果像网易丁磊谈到微博盈利时所言: “到底是赚小钱还是赚大钱,赚 100 万没有问题,但赚 10 个亿我觉得比较有挑战。”

我也希望,赚大钱的不单单是平台运营商而已.

谈谈新浪微币的产品设计

“Lion是有史以来 优秀的OS X系统,我们非常激动从今天开始将提供给全世界的用户下载,”苹果的全球营销高级副总裁Philip Schiller表示,“Lion的升级也将前所未有的简单,只要启动Mac App Store,使用iTunes帐号购买然后即可自动完成整个安装过程”。

不过对于挑剔的果粉来说,目前Lion仍旧不支持iPhone或iPad Apps,也不支持Adobe Flash,而

触摸板的操作和iPhone或iPad也不完全⼀一样。

All Things Digital的Walt Mossberg就表示,由于Lion的改动过多,即使是Mac用户也将经历⼀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也提高了Windows用户迁移到Mac的学习成本。

目前Mac OS X Lion从 Snow Leopard系统升级的价格是29.99美

元,而8月份在苹果零售店的发售价格将是69.99美元。

在Lion之前的Mac OS X的猫科动物命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们是Cheetah, Puma, Jaguar, Panther, Tiger, Leopard 和 Snow Leopard,下⼀一代系统叫什么呢?这可能是令苹果和乔布斯犯难的问题。

PRO

DUCT

REV

IEW

S 产品点评

Page 19: 氪月报 2011年7月

19

TechCrunch的资深记者MG Siegler上周预先专访了(或许是被约谈)负责Google+项目的两位高层Vic Gundotra和Bradley Horowitz。按照他们的描述,Google+不仅是⼀一款社交产品,甚至超出社交战略的范畴,它是Google自身的延伸,所以叫做Google+。 在过去的⼀一年里,Google+的开发⼀一直秘密进行着,期间传闻不断,也有过官方辟谣,但 终它还是出现了。

“我们认为在线共享很糟糕,甚至是奇怪。”Gundotra说。“我们相信和其他人保持联系是人类的⼀一项基本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直这么干,但是在线工具却很不自然。它们强迫我们完全公开化。而现实生活中的分享却很微妙而丰富,要把这件事做成软件很难。” 说完这话,Gundotra开始向MG Siegler展示Google+的demo。整体上,MG Siegler觉得这款产品设计的太好,看起来甚至不像是Google的产品。非常显然,Google在Google+的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Circles「圈子」

Gundotra首先展示了Circles「圈子」,他称之为”产品的核心“。通过「圈子」,用户可以选择并将联系人放进群组,作为优化共享的对象。为了避免复杂的群组控制操作,Google认真优化了这个步骤,你只需要从⼀一个推荐的联系人列表(来自Gmail或者Google Contact)里选择,然后把选中的人拖拽到相应的群组(圈子)里。用户界面设计的非常简单和直观,用起来甚至觉得很好玩(你可以亲自尝试⼀一下),比在Facebook里创建群组强多了。

Gundotra意识到很多社交服务都试图让用户创建群组,但是都失败了。但是他相信「圈子」能 终做到,因为它是在用正确的方式来用软件模仿现实世界。通过已经现身的新的顶部工具栏(黑色的),你可以把Google的站点上的内容分享给任何⼀一个「圈子」。

Google负责社交图谱的产品经理Shimrit Ben-Yair说,“在Facebook上我有500多个好友。我妈是我的好友,我的老板也是。所以当我在Facebook上分享的时候,我过度分享了,在Twitter上我分享得又不够,因为它是全公开的。如果Google能抓住中间那点,我们可以为社交互动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黑色顶部工具栏的内部代码代号叫”沙条“(Sandbar)。Horowitz解释说因为发现不同网站上分享方式不同才有了这个想法。这个工具栏旨在⼀一统江湖,它将会出现在所有Google旗下的网站(尽管需要⼀一些时间来完成)。之后我们可以想象浏览器插件,移动版等变体。⼀一簇强大的Google分享入口将被建立起来,目前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Sparks「火花」

Gundotra接着又展示了名为Sparks「火花」的特性。他很快解释说,虽然是⼀一个搜索框,但是这并不是什么新的搜索引擎,应该称之为”分享引擎“。”好的内容能产生好的对话“,通过「火花」,你输入⼀一个兴趣关键词,Google会帮你在互联网上寻找它认为你会关心的内容。可以是指向博客文章的链接,

可以是视频,可以是书籍 — 任何Google搜索的东西。如果你发现了你感兴趣的东西,你可以通过点击将其加入你的兴趣列表,或者你可以看见你圈子里的人喜欢或者在谈论哪些内容。

Instant Upload 「瞬时上传」

“我们的目标是把人们连接起来。人人口袋里都有⼀一只相机,”Gundotra⼀一面说⼀一面展示Instant Upload 「瞬时上传」。这项功能依赖于通过Android设备拍摄照片或者视频。通过⼀一个新的应用,你拍摄的内容会通过后台自动上传到Google+,储存在⼀一个私人相册里(之后通过单次点击你就可以分享它们)。

Huddle「群信」

这个功能实质上是⼀一个可以在Android,iPhone和SMS短信之间跨平台的群体消息应用,让你能和某些圈子里的人联络。当问到为什么它们不使用Google内部的Slide团队开发的群信应用Disco时,Horowitz笑而不语,装成没听懂的样子。

Google+项目负责人分析产品细节PR

ODU

CT R

EVIE

WS 产品点评

Page 20: 氪月报 2011年7月

20

Hangouts「闲逛」

后⼀一个特性叫做「闲逛」。”现在每个人都拥有高速网络,但是有多少人使用群体视频聊天?“Gundotra问道。”没多少。“他解释说,是有⼀一些技术 挑战,需要花费⼀一些金钱,但是 大的问题是用视频和人聊天从社交的角度来看有些别扭。Google+团队通过考虑邻居坐在门廊上的场景获得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启发。如果你的邻居坐在他家门口,你就知道或许他们有兴趣聊两句。实际上,直接走过去不说上两句都显得粗鲁。

考虑着这样的场景,Google+「闲逛」试图通过让其他人知道你有兴趣聊天来解决视频聊天的社交性问题。如果你已经在⼀一个圈子里开聊了,这个圈子里其他人会收到”出来逛逛“的提示。 多可以容纳10个人视频群聊。在⼀一个特定时间,控制对话的人会被系统识别出来并被显示在中间的大屏幕位置,这样谈话变得更加容易(微软和Skype都拥有同类的技术)。更酷的是,你还可以在群聊中分享内容,比如⼀一段YouTube视频,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同时发表意见(是不是感觉死去的Google Wave在这里重生了)。

整个Google+看起来似乎有些庞杂,但是核心思想是要把⼀一切结合

在⼀一起。这要通过顶部工具栏,移动应用和网页来实现。Google+站点将显示和Facebook的NewsFeed类似的实时信息流,顶部工具栏会提供向下弹出式的动态通知,在圈子之间切换和分享内容,开始视频群聊,或者通过「火花」探索发现都在主站上完成。Google+档案将替代之前的Google档案(难怪之前Google要对档案的社交性进行清理)。在这个档案页面上,你能找到所有你通过Google+分享的内容,还有你点击过Google+1的内容。之前关于Google+1按钮的种种质疑现在看起来似乎清楚很多了,虽然Cundotra和Horowitz拒绝具体谈论这个话题,但很清楚+1按钮已经深深植入到了Google+里,就好比Facebook的”Like“按钮,是内容分享的某种推送按钮(但和圈子分享的区别何在尚不清楚)。

说了这么多看起来都还不错,Google+有没有什么明显的缺点?不管这两位是不是承认,Google这⼀一步走得很大胆,在36氪昨天才发表的OchoGo的投稿里还分析说Google短期内不会建立⼀一个像Facebook⼀一样的社交网站。

MG Siegler认为Google+是迄今为止Google在社交领域做出的 大的努力。但接下来,如何让用户使用它成了 重要的问题。即使是像Google这样已经有大量用户资源的公司,这也绝非易事,我们已经看到了Wave和Buzz的失败。得要有⼀一个足够吸引人的理由说服用户在Google+而不是Facebook和/或Twitter或者其他社交网络上分享内容才行。目前看来,顶部工具栏和那些有趣的联络工具是 吸引人的

理由,但还会有更多的吸引点,而且很快就会有。

MG Siegler顺便问了⼀一下Google+的推出是不是意味着Buzz正式死亡了,Horowitz拒绝置评,但说Google正在决定该怎么把这些整合到⼀一起。

另⼀一方面,Google+是简单地建立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并没有使用Google旧有的服务。比如当你上传照片到Google+时,你不会进入到Picasa(虽然实际上使用了同样的资源和技术),这些照片也只出现在Google+上。这样会给用户带来迷惑的感觉。不过话说回来,看到Google这么开始全新的项目也算是令人振奋的⼀一件事情。

关于Google目前已经做出的对Twitter和Facebook的社交化整合,Horowitz也不愿意谈太多细节,但是听起来这些绑定合作关系尚在讨论之中。按照MG Siegler的理解,Google+基本上会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交网络,加入⼀一些低层面的第三方社交网络整合。

目前Google+只对非常小的⼀一部分用户进行测试,但是你可以在它的主页上提交邮件地址,等待新的试用机会或者全面发布的消息。Google说目前还没有全面开放的时间安排。

“这不是关乎某个特别的项目,而是关乎Google变得更好。我们清楚这会花费我们无数的时间,但我们很想通过把用户和他们社交关系和兴趣联系起来,带来⼀一个更好的Google。”Gundotra这么反复重申。他拒绝透露Google有多少人正在为该项目工作,只说“是⼀一个大小靠谱的团队”。

Gundotra总结说,“今天的网络是关于人的。要把全世界的数据整理出来,你必须理解人。”Google+试用起来确实感觉不错,之前Google Wave的发布看起来也是锣鼓齐鸣的。发布之后才是更艰难的那⼀一部分,让我们拭目以待。

PRO

DUCT

REV

IEW

S 产品点评

Page 21: 氪月报 2011年7月

21

自从Google+前天开始开放加入以来,掀起了互联网圈⼀一阵旋风,ReadWriteWeb第⼀一时间宣布 This is Very Cool,隔天Inside的Mona给了89分,说这是⼀一个潜力无穷的服务,Deduce提出了爱上Google+的5+1个理由,TechOrange的Carrie甚至帮大家把从Facebook搬家到Google+的方法都找好了。

在历经Jaiku、Dodgeball、Orkut、Wave、Buzz等种种大大小小的社群灾难后,第⼀一次,Google似乎找到了⼀一点点Product/Market Fit,好,现在问题来了,Google+到底做对了什么?

单向连结

单向连结是Google+ 和Facebook 的第⼀一个大不同,当我把某个朋友加入⼀一个Circle 时,我并不需要对方的认可。也就是说,我可以认定你是朋友,但是你可以不需要回应。这大大简单「网络效应」的早期进入门槛,也是为什么Google+ ⼀一开始就不无聊的原因。

反向连结

和Twitter 的单向Follow 不同的,是当我在Google+ 把⼀一个朋友加入⼀一个Circle,我是在给他「接收」我分享的内容的权利,而不只是在追踪他的内容。也就是说,如果我把

Allen 加到我的Friends Circle,那从此以后我分享给Friends 的照片,他都可以看到。但是如果Allen 没有也把我加到他的任何⼀一个Circle,那我是不会看到他的(非公开) 内容的。这点需要花⼀一点时间解释,因为它和Facebook 或是Twitter 的逻辑很不⼀一样,但对消费者似乎是比较直觉的架构,我们可以持续观察下去。

病毒式Email

也因为反向连结的设计,这让病毒Email 非常容易传播,我想这几天大家都收了不少XXX 把你加入Circle 的通知,它并不强迫你回应,但是却让你很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我觉得是相当优雅的处理方式。

与Android 手机串连

建好了Circles,也就是分享通路,那总得要有内容。从这里开始,Google+进行的是组合战(这很有可能也是命名的其中⼀一个原因),首先是Google + Android —⼀一个设计得非常好的Android手机用户端,除了相当好用的介面,它还利用了Android开放的特性,提供了「立即上传」(Instant Upload)的功能,让你拍完照片不用做任何事,在背景就帮你上传⼀一份到Google + Picasa (会暂存在私人相簿)。Google还因此间接开放了Picasa的无限容量,

左打Facebook,右打iOS + iCloud。毕竟Android现在已经疯狂成长到⼀一天50万支的量,Google+去利用这个武器,是非常聪明的。(更多关于Google+ Android App,可以看电脑玩物的介绍 )

与Picasa 串连

就像上面提到的,Google+ 除了+Android,还有+Picasa。除了新上传的照片会进入Picasa 的相簿外,Google+ 也让你很轻松的就可以把已经放在Picasa 的照片分享到Google+ 上面。这大大提升了Google+ 上的初期内容量和质— 我在用Picasa 的朋友很多都是DSLR 的使用者,这也是非常聪明的⼀一步。

所以,Google+ 上路了,我认为这⼀一次Google 有好好的从过去种种错误中学习,试着推出更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至于这些糖果够不够把使用者吸来、黏住,我们再观察个⼀一两个月吧!

Google+做对了什么?PR

ODU

CT R

EVIE

WS 产品点评

Page 22: 氪月报 2011年7月

22

前EA高管、KPCB sFund主管Bing Gordon在今天的sFund游戏化峰会「Gamification Summit」上谈到了游戏化的问题。里面提到了⼀一些游戏化成功的关键,值得创业公司借鉴。

当被问道为什么要帮助创业者实现游戏化时,Bing表示每家创业公司的CEO都应该理解游戏化,因为游戏化是新的标准。16岁时玩过任天堂的孩子在长大后也会有⼀一颗同样爱玩的心。

他认为「游戏化和社交、移动同等重要」。他的讲话分为三个部分获取「Acquire」、参与「Engage」和挽留「Retain」,所有用户体验都可以分成三部分。

获得用户的 佳方式就是降低流失率,在⼀一开始就要提供⼀一种愉悦的体验。如果你在前五分钟内给用户造成⼀一种认知不适的话,他们就会离开。设计师的目标应该是打造⼀一个「可供触摸的盒子」,或者是人们想要伸手摸的东西。他把游戏界面必成⼀一个引擎,⼀一名出色的UI/UX设计师可以节省几千行代码,从而拯救⼀一家公司,⼀一个顶五个。

Gordon病毒性传播也是获得用户的⼀一个重要方面,Zynga扑克原来每月的活跃用户有100万,增加了Facebook档案后增加到了1500万。Farmville增加⼀一个好友工具条之后月活跃用户从200万增加到了7000万。“当人们有约会时,他们就会回访”。

说道用户参与,Gordon给、CEO们的建议是「第⼀一印象很重要」。“你的任务就是⼀一开始就创建⼀一种绝佳

体验⋯⋯游戏化的价值就是「玩家心态第⼀一,游戏机制第二」。”

虚拟物品、显示数字和颁发勋章都可以增加游戏吸引力。让玩家创建并提交自己的内容,从而让他们部分拥有游戏,这也是增进开发者和用户感情的方法之⼀一。

Bing还强调游戏中虚拟头像的作用:“任何人见人爱的头像都会大大提升参与度。”

约束「Constraints」预披露「pre-announcements」和赋予社会责任「social obligations」也可以吸引用户留下来。他说游戏设计师头脑中的首要问题就是:“她会回来吗?”然后第二个问题就是:“什么时候。”

游戏化和社交、移动同等重要:每家创业公司的CEO都应该理解游戏化

MIS

CELL

ANEO

US杂谈

Page 23: 氪月报 2011年7月

23

某日 Jennifer Boriss——⼀一位火狐浏览器的用户体验工程师——来到⼀一个商场随机寻找用户来体验他们的新产品。 在硅谷这个科技怪胎辈出的地方,她预计会遇到大批的电脑迷。 不过,今天她的第⼀一个研究对象是⼀一位60岁的餐馆工作人员Joe。于是,他们在商场内的美食街开始了他们的对话。

他们的谈话从Joe之前对网络的经历开始。当Joe 告诉Jennifer他从来没有碰过电脑的时候,Jennifer异常兴奋,此人对于网络⼀一无所知,随之带来的也是毫无偏见的,基于本能的看法,或许能得到相比骨灰级老鸟们更加宝贵的收获。

首先,Joe尝试了微软的IE,过程并不顺利:

Jennifer:“Joe,让我们假设这样⼀一个场景,你坐在电脑前面,想要找⼀一家当地的餐厅去吃饭。”

Joe:“但是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Jennifer:“你为什么不去点那个按钮呢?”

Joe:“什么按钮?用什么点?我真不知道该真么做,我以为它(电脑)会提示我做些什么。:

Joe的用户体验在基于MacBook 的火狐上也类似,苹果的“帮助”菜单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复杂,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当你对电脑⼀一窍不通的时候“帮助”菜单只会让你愈发迷糊。

幸运的是,Joe在谷歌的Chrome浏览器上有⼀一些进展。通过展示历史浏览记录的主页,Joe成功登陆上了Yelp网站,但之后Joe决定放弃了继续探索的努力。

我们可以去说这都是Joe的错,因为在这个祖父辈都普遍使用iPad 的日子找到这样的人的几率就像在商场里发现来自亚马逊原始部落的人那么稀有。但是,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尽管所有用户体验都是在强调简单易用(苹果),但是对于没有任何电脑背景的人来讲,这还是⼀一个完全的外星世界。我们所有的调查,分析,设计都是基于用户有了⼀一定的先验知识的情况下产生的。例如,如果用户从来没有用过磁盘,他怎么能从本能上反应出word上磁盘图标代表的是保存?

终,Jennifer还是成功的帮Joe设置了⼀一个Gmail账户,起码Joe没有在这项调查中受到太大的打击。当被问到为什么他想要Gmail账户时,Joe解释说,假如没有email账户他没有办法注册他 喜欢的面包房的积分卡活动。至少,这些传说中的折扣让Joe获得了些许的安慰。

从⼀一位从未使用过电脑的老人身上看「用户体验」

MIS

CELL

ANEO

US杂谈

Page 24: 氪月报 2011年7月

24

像华尔街这样的交易所彻底改变了在线广告,但Google打算把交易所的概念进⼀一步延伸,该公司正在低调地打造⼀一个用来买卖数据的交易所,而数据被称为在线广告的血液。

Google打造的这个交易所内部代号“DDP”,旨在为精准图片广告数据打造⼀一个流动市场,并且这是Google在打造数字广告平台方面的新尝试。熟悉Google该计划的高管称该计划是Google走向品牌广告巨人之路 雄伟计划之⼀一。

数据交易所是这样工作的:发布商和第三方提供商可以把数据提供给交易市场,广告主可以加入从中购买受众数据单元,比如打算购买新车或打算出游的人群,俄亥俄州的球迷妈妈,或者《纽约时报》的读者等。这些附属在Cookie中的数据用来把广告展示给合适的人。使用Google广告服务器和DoubleClick的在线发布商可以在交易所里销售读者数据,操作起来就像销售广告位置那么简单。

Google拒绝就该数据交易所具体内容或时间表发表评论,但接触过该计划的高管称大概再过几个星期Google至少会推出⼀一些功能。

Google负责图片广告战略的构架师是前DoubleClick主管兼副总Neal

Mohan。他表示Google正在开发⼀一些东西,但没有时间表。

“如果我们想做⼀一个全面的交易所的话,除了广告目录我们还需要仔细考虑数据。我们正在实施⼀一些计划,目的就是帮助发布商和广告主理解数据。”他说。

Google统治着搜索广告,但它用来销售在线图片广告的地方有限,所以公司把焦点放在精简优化图片广告的基础设施上。Google旗下的资产包括DoubleClick,Invite Media,Teracent,Google的广告交易所,以及刚刚收购、等待获批的AdMeld。

Mohan提醒称Google这些数据服务终形成的可能不只是⼀一个产品,而是⼀一组跨平台功能(比如允许广告主对受众进行竞标的Invite Media以及帮助发布商确定 大广告收益的AdMeld)。

Google内部的争论之⼀一就是该服务应该像Invite Media或DoubleClick那样收取⼀一定费用,还是免费提供给内容发布商和广告主,这样Google可以获得更有效的广告,或者增加广告主的广告支出。

所有数据提供商都强调会去掉数据中的可识别个人信息,但Google

计划的规模,以及这些数据包括Google自己的数据(以及来自第三方的线上、线下数据)的事实,会吸引审查部门的注意力。

由于使用Google技术的发布商数量庞大,Google的数据交易所讲汇聚前所未有的海量数据,从而可以为每个消费者创建详细的档案,并对线上线下数据进行匹配。

目前Google、Facebook、Yahoo和微软等公司持有大量用户上网数据,广告主从Targus Info、Claritas及Catalina Marketing等公司那里购买在线和离线数据。“目前关于数据访问性和用途还有很大分歧。Google处在⼀一个截然不同的位置,有望彻底改变形势。”数据提供商Lotame首席运营官Adam Lehman说。

毫无疑问有些发布商和相关机构会把Google数据交易所视为⼀一种威胁。比如WPP 近新推出了⼀一个名为Xaxis的业务单元,用来收集来自客户的专有数据,用来提供更精准的广告。

“那些持有大量专有数据的公司将具备巨大的优势,我想现在人们才刚刚意识到这⼀一点。”Xaxis CEO Brian Lesser如是说。

雄心勃勃的Google准备打造⼀一个网络数据交易所

MIS

CELL

ANEO

US杂谈

Page 25: 氪月报 2011年7月

25

36氪Android阅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