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大自然季刊 96 大自然季刊 97 China's Nature News 飛鴻踏雪 鳥聲不絕 文/張育誠 圖/王嘉雄 上海崇明島觀鳥手記 在台灣是常見的水鳥,也是此行在上海崇明島見到的第一隻鳥。(王嘉雄攝 「ㄎㄧㄌㄧ、 ㄎㄧㄌㄧ」在上海太陽島的高爾夫球場湖邊,傳來好動活 潑的小 獨特的叫聲,牠黃白色的眼睛在褐黑色的前臉上顯得格外耀眼, 驚覺我們這群台灣來的過客,小 秀了一腳牠水上漂的絕技,用長在後方 的瓣足踢水、拍翅助跑,低空短距滑翔了一下⋯⋯。這隻在台灣很常見的水 鳥,以賞心悅目的出場秀歡迎我們的到來!

飛鴻踏雪~鳥聲不絕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ㄎㄧㄌㄧ、 ㄎㄧㄌㄧ」在上海太陽島的高爾夫球場湖邊,傳來好動活潑的小獨特的叫聲,牠黃白色的眼睛在褐黑色的前臉上顯得格外耀眼,驚覺我們這群台灣來的過客,小秀了一腳牠水上漂的絕技,用長在後方的瓣足踢水、拍翅助跑,低空短距滑翔了一下⋯⋯。這隻在台灣很常見的水鳥,以賞心悅目的出場秀歡迎我們的到來!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飛鴻踏雪~鳥聲不絕

大自然季刊 96 大自然季刊97

登陸中國

China's N

ature New

s

飛鴻踏雪 鳥聲不絕文/張育誠 圖/王嘉雄

上海崇明島觀鳥手記

小 在台灣是常見的水鳥,也是此行在上海崇明島見到的第一隻鳥。(王嘉雄攝)

「ㄎㄧㄌㄧ、 ㄎㄧㄌㄧ」在上海太陽島的高爾夫球場湖邊,傳來好動活

潑的小 獨特的叫聲,牠黃白色的眼睛在褐黑色的前臉上顯得格外耀眼,

驚覺我們這群台灣來的過客,小 秀了一腳牠水上漂的絕技,用長在後方

的瓣足踢水、拍翅助跑,低空短距滑翔了一下⋯⋯。這隻在台灣很常見的水

鳥,以賞心悅目的出場秀歡迎我們的到來!

Page 2: 飛鴻踏雪~鳥聲不絕

大自然季刊 98 大自然季刊99

是善於捕魚的猛禽。在台灣是稀有冬候鳥,恆春的龍鸞潭可見),睢鳩關關

鳴唱著,君子乍見窈宨淑女在河洲之中,裝模作樣的假裝在釆摘荇菜(莧菜

類),乘機走近卻未敢上前搭訕。於是想呀想的,晚上睡不著,最後以琴瑟

鐘鼓來打動這位一見鐘情的美人兒。 這首古老的情詩,如果拿來借喻賞鳥人

與鳥兒相遇時的心理與行為,生動地描繪了鳥人「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

窕淑女,寤寐求之。」的樣子!

崇明島東灘濕地已死!?

鳥類靈巧的體態、婉囀的叫聲與多樣的羽彩,賦予大地多層次的美感,

特別是牠們如精靈般穿梭於山之巔海之湄,令人類在地球的時空中不覺孤

單。研究也顯示,現代人的休閒活動中,賞鳥動機與鳥類資源帶給遊憩的吸

引力,在各個構面均呈現顯著正相關,其中「欣賞動機」中的「情感」、

「成就」和「學習/保育」與「環境屬性」的吸引力相關性最高。鳥人大師

王嘉雄則說,如果一個地方有20種類的鳥,就是適合居住的地方!這次總計

包括太陽島與崇明東灘,我們共記錄到39種鳥類,其中太陽島佔18種;不過

東灘濕地不知係觀鳥的時序不對(官方在微博的答覆是10-3月才是熱季)?

亦或98大堤外未間斷的「圍墾」與過度開發灘塗資源,以致我們可說是乘興

而來、敗興而歸,資深鳥大師李進興甚至失望地說出「東灘濕地已死!」這

樣的重話。

秧雞科的紅冠水雞外型全身黑色,嘴基部及前額呈現紅色、雙腳黃綠色,也是台灣濕地常見的鳥類。

珠頸斑鳩是平地常見的鳥類

你的人生風格會與旅遊風格相輝映,就像明潭照景,那種返影入心中的

剎那感動是非常珍貴的。一點不誇張,這種瞬間的快樂永不褪色,有些甚至

跟著我們一輩子。

筆者在110期的大自然雜誌中曾提到:「如果,你生命之中也有一條河,

潺潺相續,你會聽見了什麼?如果你有幸與一條河相遇,千百感思之後,你又

會做什麼?」前文也報導過太陽島為了能發展自我俱足、節能低碳,特別在距

太陽島外大約二個多小時車程的崇明島中新農場上建構「泰生農業」

(BioDynamic Agriculture)——一種充滿生命、韻律與多樣化的農耕方式,希望

能改善土地的生命力裨益地球。其中最令人感到神奇的這種古農法收集牛糞製

成 cowpat pit,再將牛糞堆肥塞入脫落的牛角中掩土製成「BD500配方」,把配

方施到有機蔬果園內,包括蕃茄與萵苣都長得出奇的碩大肥美。

與鳥兒的第一場戀人絮語

此行主要目的是來作鳥類資源的調查,第一天在太陽島搭球車循著「洞

洞沿湖」的路線走遍36洞;接著再到崇明島上的中新農場調查農場生態;最

後則到崇明島上的「東灘濕地保護區」與「前衛村」鳥況調查!

觀鳥,首次觀鳥,這和我生命中的“戀愛事件”非常相似!第一次邂

逅,就一輩子成了鳥的俘虜!

像墜入愛河中人,有發掘尋找對方的衝動,但在遍嚐激情苦澀之後,又

突獲難以言傳的幸福滋味。就真像是觀鳥的行為學,先是「眾裡尋她千百

度」,費盡千辛萬苦(不知把相機在眼前掃描了幾百遍),「驀然回首,那

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詩經.關睢》第一句寫道:「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

好逑」(睢鳩,鶚科,學名:Pandion haliaetus 或稱作魚鷹,世上僅有一種,

鶇科的黃尾鴝。

雄鳥顏色鮮艷,特徵為一灰色的頭及後頸,臉、腮、喉部為黑

色,胸、腹、腰部及尾下覆羽為紅褐色,翼羽為黑色,翼上有

一白斑塊。雌鳥較為樸素,大致為灰褐色。圖為雄鳥。

短翅樹鶯是普遍的冬候鳥,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南部、東三省、朝鮮等地方。

鴉科的喜鵲是雜食型鳥類,嘴大粗厚有力,

在全世界分布廣泛。

Page 3: 飛鴻踏雪~鳥聲不絕

大自然季刊 100

據「東灘濕地保護區」入口處「壯觀」的看板以及洋洋灑灑的網路資訊

顯示,祟明島東灘是世界上重要的候鳥遷徙驛站之一,2002年被列入國際重

要濕地名錄。根據園方最新的統計,如今每到秋冬季就有149種候鳥停留在

東灘濕地,其中國家二級以上保護動物達到16種。

東灘國際濕地公園是要收門票的,每人人民幣200元,搭遊園列車進去

公園內,如果到外灘則需要一個月前申請,從北向南分別為耐鹽植物區、珍

稀瀕危物種引入區、觀海休閒區、濕地生態功能恢復試驗區等。據2010年台

灣的聯合報報導,裡頭由一條6公里的水徑連接,遊客還能在濕地公園內尋找

到小天鵝,1985年前每年曾有幾萬隻小天鵝棲息。很可惜我們一群人,包括

陸續來到的中國當地遊客,大概看到屈指可數的鳥吧?比起台灣的濕地動輒

能在「一口鏡筒內」看到10來隻,我們只能說台灣真是鳥兒們的寶島啊!

深入公園的濕地館據說是採取節能式建築,館頂的雨水被收集用來模擬暴

雨、山洪,但很怪的是這間如遊客中心的偌大建築,竟「連一間衛生間都沒

有」?!所以最好在入園前先「清艙」啊!在地震館,遊客可以看到來自

1400多年前崇明地下421米深的泥土地質史;在揚子鱷館,可以看到重歸的

揚子鱷,這是中國長江揚子鱷野生種群恢復研究,自美國引入的野生揚子鱷

在公園順利自然越冬並與浙江長興引入的揚子鱷成功孵化出第二代揚子鱷。

到底是何原因讓東灘的鳥況與官方宣傳「名實不符」呢?(不好意思地講,

前衛村的人甚至說它:牛吹很大!)我查到2002年人民網的報導,那時即提

到東灘這個涉禽王國,春秋兩季有「成千上萬」的候鳥在澳洲─西伯利亞之

間遷飛,崇明島恰位於這條長達萬餘公里的遷飛路線中間,成為候鳥「驛

站」;該文亦提到當年停在東灘的鳥類共有312種,有白鸛、白頭鶴和中華

秋沙鴨3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面琵鷺、小天鵝和小青腳鷸等十餘種國家二

級保護鳥類,世界性長距離遷徙鳥類達百餘種,大部分為具有重要科研價值

的鷸類和雁鴨類。

但是當年的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教授就曾警告,東

灘濕地處於「亞健康」狀態,一是因為過度圍墾,二是盲目開發灘塗生物資

源。前後兩次共圍掉4萬畝⋯⋯,「灘塗淤積到一定高度,潮水過不來,就沒

有多少鳥兒光顧了。這樣的灘塗就可以圍墾了。」

原來崇明島地處江海交界之處,長江下泄泥沙在島周圍形成巨大的灘

塗,因此崇明島可以說是如台灣話說的「一瞑大一吋」,自唐朝武德年間最

早的一塊沙洲露出水面起,直到今天已經有1400多年的歷史。1956到1984

年崇明島共圍墾土地612560.7畝;1984年,高度在0米以上的灘塗有42萬餘

畝,北部和東部泥沙淤漲迅速,灘塗面積較大。筆者們就親眼所見,東灘外

海至少有三台怪手在「勤快地作工」!有人開玩笑地說,中國已這麼大,還

是這麼貪婪一直與海爭地,總有一天會「圍到台灣來」,真是「口怕」唷!

「賞」的藝術大砲打小鳥

我想觀鳥的樂趣與好處,很多專家多有提到,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最

好還是自己下海去體會。 這次的上海之旅,可算是我的觀鳥「處男秀」,也

大自然季刊101

是我與鳥兒的真正邂逅。身為 SWAN(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的資深

義工,一大櫃的鳥書與圖鑑多年來束諸高閣,台灣鳥類生態豐沛未遊,卻首

次以菜鳥之姿到中國賞鳥,實在是慚愧之至。不過我還是帶了一台 Nikon

D80相機,配上一顆短胖的 Mirror Lens 折反射鏡頭,使用 Nikon Action 10x50

天文多功能雙筒望遠鏡上場。雖比不上王老師那隻人人搶著要扛的「大砲」

(CANON 800MM F5.6L IS USM)來得驚人與壯觀,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了!

討厭的是既要拍鳥,同時也要扮演記者拍鳥人,小砲與 Nikon AF-S DX

18-135 mm lens 換上換下,手忙腳亂很不優雅,下次記得帶一台輕便的普通

相機就解決了。(推薦 canon powershot SX30IS,望遠倍率到35倍1400萬畫

素,可錄可偷拍攏免驚啦!)

很怪的,在野地觀鳥,無論視覺、嗅覺、味覺,或是生態旅遊活動本身

的樂趣,都經由觀鳥而得,真正令我樂此不疲;我的第一次,也出現前所未

有的感動!

跟著幾位觀鳥先進一起賞鳥,學到如何在大自然環境中隱身觀察,領略

如何眼觀四面、耳聽八方比鳥兒更機敏,因為常常是在望眼鏡中看到“可人

兒」就近在咫尺,剛架好腳架要收攬入境時,牠一下子就飛走了!返覆幾次

下來,就在磨你的耐性了。

聽聲辨位就更難了,我覺得一般人的眼力與聽力總比不上「鳥人」的千

里眼,他們好像可以看得好遠,一對順風耳總能從風吹草動中聽到鳥的蹤

跡。「 棕背伯勞」、「 白頭翁」、「 鷹斑鷸」⋯⋯常常都是在李進興、王

嘉雄二位老師泰然自若的提點下,我們這群「 菜鳥」才開始找鳥。

「中華鯨豚協會」創會理事長周蓮香教授,這次則從海洋上岸,忙不迭

為這群飛禽與涉鳥擔任記錄。而且科學家畢竟還是科學家,對鳥種、數量、

發現地點、觀察時間⋯⋯都巨細靡遺忠實筆記,還隨身帶著鳥類圖鑑查對辨

識,與我們分享牠的習性、分布、繁殖與行為。

守株待鳥 美人如花隔雲端

在這樣知性的觀鳥行動中,我大概算比較浪漫派一點,因為對於美的事

物能這樣近觀褻玩、盡情濡沫,天下事莫之能致!披著彩衣的鳥兒似乎是你

生命中珍藏的形像,現在活生生就在眼前,但隨時又會在你眼前消逝,那短

暫的快樂是躍動時留下來的韻腳,婉囀的鳴唱則是大地感動的音律。

如果我們將觀鳥的過程作一個分解圖,那你會發現鳥兒觸動人的神經之

處,包含鳥兒楚楚動人的線條身段、梳理後的羽色在光影中幻化,還有在歷經

大江大海後,依然溫潤的笑容與滄浪。說不上什麼理由,枝頭上的鳥兒總有些

什麼正好符合我的想望,從高山寒原到濱海水域,不管是栗紅色的岩鷚(山鷚

科,Prunellidae,台灣陸棲鳥中海拔最高的,我夢想有一天可以去合歡山看到的

鳥),還是帶著圓滾滾的鉛藍色鳥身,張合著紅褐色扇形羽尾的鉛色水鶇(鶇

科,Plumbeous Water Redstart,太魯閣國家公園的溪澗中常見的留鳥)⋯⋯

在情愛中⋯⋯「遠離」是一個很重要的情境。想像一下⋯⋯事實也是如

此,你無法實質上去「擁抱」鳥兒,加上在漂流的過程中始終難以捉摸(留

一行人在上海太陽島進行鳥類調查(李進興攝)

在崇明島的長江出海口堤上賞鳥,要先防風禦寒,陣陣朔風也

考驗望遠鏡腳架的耐受力。(張育誠攝)

上海太陽島是一個旅遊休閒生態島,

遊客可以在鳥叫蟲鳴的自然環境下盡情倘佯,

圖後為風華絕代的泖河上的泖塔。(張育誠攝)

太陽島在崇明島上有一個中新農場,正努力建構一個自給自足

的低碳生態島,圖為「泰生農法BD500」牛角配方。(圖翻攝自台大林宗賢教授簡報)

Page 4: 飛鴻踏雪~鳥聲不絕

大自然季刊 102

鳥、候鳥、過境鳥、迷鳥隨季節與生態分布出現或隱沒),熱戀中的你只能

「守株待「鳥」,有時候長時間等候,等到真得是「美人如花隔雲端⋯⋯長

相思摧心肝」啊!

我想天地之間一定有什麼秘密,是玲瓏的鳥兒想告訴人類的。牠們分時依

約來到大自然與我們相遇,像天體運一般靜靜地傾訴著她南來北往的經歷

⋯⋯;忽隱悠鳴隱山林,鳥兒在動靜之間帶給我們更深的啟發,詩曰「蟬噪林

逾靜,鳥鳴山更幽」,世事不常是如此嗎?如人臨溪畔,看那雲霞光影逐著清

溪曲流,讓人動起厭倦爭擾胡不歸的恬淡。因為慾望被需要壓抑,如果不能以

靜顯動,那生之慾高舉的雙臂永遠無法企及它所渴慕之境。我想很多耽溺在塵

俗中之人,觀鳥後一定會興起想要跟鳥飛,飛越悲歡交織的天涯海角!?

城市生態多樣性的豐度看鳥

如果我們要了解一個都市生態系的多樣性豐度(the species richness of

ecosystem diversity),鳥類資源常常是一個重的指標性概念,如果能夠對環

境中的鳥類進行長期的研究調查,甚或配合遙測與地理資訊系統(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資料,試圖從地景結構的角度,去了解環境

中影響鳥類的因子,就能作為人類在規劃城市開發時生態系上重要的參考。

地球上有各種不同的生物棲息環境,各自孕育著不同的生物,通常生態系多

樣性愈高的地區,物種多樣性也高。修正「人定勝天」的陋習,進行不與天

爭的自然作為,應該是愛鳥的最高美德吧。我們暫時不得而知上海崇明島在

東灘濕地外圍,那幾台怪手正在挖崛填堤的目的何在,但是讓「地球之腎

──濕地」變成乾地──敗腎,未免也愧對老天送給人類的這份厚禮吧?!

從太陽島回來後,我又有機會與央廣的張余健(TACO)導播到雲林口湖

鄉「成龍濕地」去觀鳥,對著台灣相對比較豐饒的生態環境(一筒鏡裡大概

大自然季刊103

至少10隻水鳥在望),稍稍彌補了去崇明島東灘的失落。看著成龍濕地上高

腳 一身黑白對比的鳥羽,在潟湖上優雅地輕姿慢行,她彎著粉紅的腳輕踩

華爾茲舞步,生怕踩痛了寶貝的地球。這些鳥中君子,或蹺腳沈思、或埋頭

水下挑食;獨立時圓頭尖喙搖頭晃腦,像極忙碌的學者不時地與鄰鳥傳誦北

來南往多采多姿的訊息。

在台灣你可能會產生一種錯覺,眼前這一望無際的濕地,以及熙來攘來

的候鳥,都是屬於我們的?!對這些熙來攘往的過客有朋至遠方來,真是不

亦樂乎!觀鳥、賞鳥、拍鳥⋯⋯喚醒人在塵世中麻木了的感官!讓我們從人

性孤島中找到永恆的理想!

太陽島與崇明島同是島、同樣有著千年的古文化與歷史,但太陽島一心

想成為生態島,擁有傲人濕地的崇明島東灘濕地,珍寶似乎在流失之中

......什麼原因呢?是不是非常值得深思呢?

保護區外一隻灰鶺鴒給了答案,帶著黃綠色的腰羽,以波浪狀的美姿倏

~地飛越長江出海口外的蘆葦水澗,她“七七~七七⋯⋯”鳴叫著,似乎在

跟人們說「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

計東西。」結束了這趟上海太陽島──崇明島的鳥類資源調查之旅,離別之

際,真心期盼台海兩國都能以「生產、生活、生態和生命」為前提均衡生態

保育,建構一個更合於人類與鳥類的豐饒世界。紅冠水雞屬於早熟型秧雞科,大多築巢在沼澤地或附近草叢,

繁殖期唯一夫一妻制,有共同育雛行為。(李進興攝)

紅冠水雞是普遍的留鳥,平常活動於魚塭、

水稻田及紅樹林等大面積的濕地。(李進興攝)

家燕是北半球最普遍的留鳥之一,春秋兩季的傍晚容易在濕地

上大量聚集。(李進興攝)

崇明島的東灘濕地保護區,看板上可以飽覽“一年四季”的鳥

類,但此行我們算是撲了個空,一上午看的鳥十根手指頭數得

出來;或許保護區應對遊客有所說明吧?(張育誠攝)

在崇明東灘濕地外海有幾台水怪手在用力挖著,據說是在進行

圍墾與海爭地,是因為這樣,所以讓台灣一群鳥人的「重裝」

無用武之地嗎?(張育誠攝)

鷹斑鷸,中國大陸又稱牠為「林鷸」,喜歡沿海多泥的環境,

但也曾出現在內陸海拔750米的稻田及淡水沼澤。繁殖於黑龍

江及蒙古東部,遷徙時常見於中國全境。

灰鶺鴒大多出現在平地至中海拔的溪澗、較濕的礫石第、農耕地、草原。(李進興攝)

紅尾伯勞常在平地之農作地、林緣、疏林、開闊草原活動,

特別喜歡停在枝頭的突出處上。(李進興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