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2018 翻轉數位學習工作坊紀要 · 報moocs」;黃朝曦教授分享「moocs...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活動報導

2018 翻轉數位學習工作坊紀要

翻轉數位學習工作坊進入第四年,今年的會議主題:「2018 翻

轉數位學習: MOOCs 平台經營與學習者分析」,主要探討:MOOCs平台經營、學習者分析、與最新發展議題。2018 年 5 月 12 日在政

大文學院百年樓會議廳舉行,由政大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主辦,近 100 人次參與工作坊研討。共有五場精彩演說,李威儀教

授主講「MOOCs 平台經營與國際化」;王思齊教授分享「不只是簡

報 MOOCs」;黃朝曦教授分享「MOOCs 全球與華文發展趨勢」;鄭

孟玉教授分享「MOOCs 課程經營」;陳志銘教授分享「大學數位學

習大數據與學生學習歷程分析」,場場精彩。

高等教育開放資源研究中心李威儀主任,以交通大學的

MOOC 發展為主軸,說明 MOOC 在海外與台灣的現況。OCW 與

MOOC 有所差別,OCW 其多數修課學生為在學學生,而受歡迎的

課程通常是用來補救教學或是考研究所的準備科目。MOOC 的學

生則是擴及大眾,課程不一定是專業科目。講者也特別提到台灣必

須發展屬於自己磨課師平台的原因。首先,國際知名的磨課師平台

Coursera 只讓台大提供其課程,其他學校並無法在該平台上建構課

程,其次則是因為台灣投入 MOOC 的比例極高。因此台灣課程不

能完全倚靠國外的平台,而是要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磨課師平台。除

了交大本身的 ewant 平台外,Taiwan Life 平台的發展背景值得一

提,由於空中大學面臨發展困境,必須追求轉型,使得空大也必須

推出 MOOC 平台,也就是 Taiwan Life 平台。

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王思齊副教授,分享摩課師

開課經驗「不只是簡報」。講者的翻轉經驗,建立在 MOOC 與

SPOC 課程上,一共七次。在這七次的經驗當中,講者針對學生對

於線上與線下課程的喜歡程度作了比較。在第一次的翻轉學習課程

中,有 18%的學生是喜歡線上課程的,而 82%的學生喜歡線下課

程;到了第七次課程,再做比較,發現喜歡線上課程的學生比例上

升至 56%,喜歡線下課程的學生則有 44%。講者認為,其在線上課

程的調整獲得正向回饋。此外,講者也分享 18 週課程的安排,主

要有三階段。第一階段為實體課,請學生去「思、作」,進而認同

頁 2

並理解數位課程。第二階段為數位課程,上課重點為「聽、看」影

片,取代從前傳統的閱讀模式。第三階段為實體課程,讓學生進行

「演、練」,建立實務經驗。最後,講者提到學生的學習成效。學

生從「知道」到「做到」是有難度的,並分享人們形成經驗的歷

程。從「未知」到「已知」,是「資訊」;從「已知」到「認知」是

「知識」;從「認知」到「行動」,才會形成經驗。

宜蘭大學資訊工程學系黃朝曦副教授,提到世界前五大的

MOOC 平台,依序為 Coursera、edX、學堂在線、Udacity、FutureLearn。其中第五名 FutureLearn 是當中較為特別的,其修課

證書並非免費申請,但卻能吸引大量學習者。有趣的發現是,世界

上最大 MOOC 平台 Coursera 的修課人數,只佔了世界總人口的千

分之四左右;最大的華文 MOOC 平台學堂在線的修課人數,也只

占世界總人口的千分之七左右;但台灣投入 MOOC 學習的人數,

卻達到百分之一,可得知台灣投入 MOOC 學習的人並不少。同時

提及台灣遠距教育與數位學習的發展,以及系列課程的發展、新南

向磨課師計畫等。雖然是系列課程之創新,但仍要將先前的磨課師

經驗納入考量,發展個別的磨課師課程。在磨課師視覺化資料分析

上,可以利用 YouTube 作為分析工具,包括群組與比較的功能。也

可以利用 Tableau 工具,去觀察點閱率與各時段的觀看狀況。經過

分析後,能歸納出一些結論,如老師在影片中不露臉,超過三分鐘

後,學生的學習成效會大減、每段影片在六分鐘以內最佳等。

大葉大學教學資源中心鄭孟玉主任,分享課程經營的四個階

段:設計、錄製、上架、運用。在課程設計的部分,先進行課程規

劃,包括總上課時數、課程活動、上課週次、課程風格等。講者提

到,每個老師的教學方式不同,搭配課程內容,課程風格也有所不

同。教師依自己的教學模式選擇課程風格,包括走心式、動手實作

式、說書談話式。課程標題的設計也很重要,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

興趣與動機。課程簡報的設計,也要考量學科差異,選定適合的風

格。課程上架部分,可以放到清華大學的學聯網、交通大學的

ewant 平台、逢甲的 OPENEDU 平台或是空中大學的 Taiwan Life 平台。講者認為,有些教師會希望放在自己學校的平台,但這需要考

量學校平台的負荷量,放在這些專門的 MOOC 平台較合適。至於

翻轉教學的使用,在評量方式上,必須將任何一項學生的付出列入

考量,包括作業、測驗、觀看影片等。在課程設計上,可以安排遠

距與實體交錯;課程教材部分,除了磨課師影片外,可以增加

Evercam 錄製影片以及課堂練習作業;實體課堂設計,可以安排第

頁 3

一個小時為課程解說,第二個小時分組討論,第三個小時為跨組討

論與立即測驗。

政大圖檔所所長陳志銘教授,說明學習歷程的紀錄目的。教師

於數位學習的情境下,無法準確掌握學習者的學習進度與狀態,故

透過追蹤與記錄其學習行為狀態,作為教師調整教學策略的依據,

並提升學習者學習成效。透過紀錄學生學習歷程,包括學習登入時

間、瀏覽教材時間、瀏覽教材順序、與其他學習者互動的狀況等學

習行為,可進一步做不同面向的分析。學習微歷程記錄技術,主要

以 xAPI(Experience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及學習歷程紀

錄器(LRS)所組成。xAPI 為學習歷程紀錄標準,LRS 為透過前者儲

存學習歷程的資訊系統,紀錄資料格式為〈Actor, Verb, Object〉。Actor 是指動作的執行者,也就是學習者;Verb 則是學習者的動

作,如回答問題、嘗試等;Object 則是與學習者有互動的物件,如

課程。這類紀錄技術,可應用於電子書的閱讀歷程或是觀看影片。

透過學習微歷程紀錄,教師可做形成性評量,包括學習評量、學習

儀表板、學習推薦、學習預警,或是透過資料探勘進行學習診斷。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