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最严格的总量控制制度 落实最严厉的污染减排措施

Preview:

DESCRIPTION

实施最严格的总量控制制度 落实最严厉的污染减排措施. 山东省环保局 张晓东. 一、实施污染减排的重要意义. (一)“十一五”期间实施污染减排的背景. “ 十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部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同时,“十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大多超额完成,但环境保护的主要指标没有完成。同时,我国节能减排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实施最严格的总量控制制度实施最严格的总量控制制度落实最严厉的污染减排措施落实最严厉的污染减排措施

山东省环保局 张晓东山东省环保局 张晓东

一、实施污染减排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污染减排的重要意义

(一)“十一五”期间实施污染减排的背景 (一)“十一五”期间实施污染减排的背景

“ 十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部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同时,“十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大多超额完成,但环境保护的主要指标没有完成。同时,我国节能减排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1 、经济发展中能耗过高。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导致单位 GDP 能耗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我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 33 %,比发达国家低 10 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2 倍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出 40 %以上。据推算,中国每创造一美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 4.3 倍,德国和法国的 7.7 倍,日本的 11.5 倍。

2 、经济和能源结构导致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由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所占比重大,发展速度快,同时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全国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居世界第 1 位和第 2 位,单位 GDP 污染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其中, 70%左右的二氧化碳、 90 %左右的二氧化硫和 67 %的氮氧化物以及几乎所有的烟尘都来源于燃煤。

建国 50 多年来,我们的人口从 6 亿增长到了 13 亿,多了一倍,而可居住的土地由于水土流失从 600 多万平方公里减少到 300 多万,减少了一半。中国在人均 GDP400 ~ 1000 美元时,出现了发达国家人均 GDP3000 ~ 10000 美元期间出现的严重污染。如不加以控制,按照目前的污染水平, 2020 年我们的经济总量翻两番时,污染负荷也会跟着翻两番。

出现上述问题,一是重化工业发展过快。 1993 - 2005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 5.8 %,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70 %。 2005 年,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耗占全社会能源消耗的 70.5 %。钢铁、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行业是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占工业能源消费的 82.5 %。二是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我国长期以低效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目前,煤炭消费占我国全部能源消费的 2/3 ,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 41.1 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较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低 15.4 和 20.1 个百分点。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面临环境资源瓶颈,如果再不进行节能减排,环境容纳不下,资源支撑不住,社会承受不起,经济难以为继。

(二)污染减排是国际上一种先进的环境改善措施(二)污染减排是国际上一种先进的环境改善措施

污染减排是近年来国际上使用较为普遍的环境管理措施,污染物总量控制也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通过限制和削减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达到改善流域和区域环境质量的目的,在日本封闭性海域和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濑户内海水污染日益严重,赤潮大范围爆发和蔓延。为遏制水污染恶化的趋势,日本政府先后对濑户内海、东京湾、伊势湾等 3 个封闭性海域实施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削减行动。 1973 年《濑户内海环境保护临时措施法》规定,在 3 年内对区域内特殊生产设施实行总量排放许可制。 1978 年制定了地区水污染防治法总量控制标准,要求以实现工业 COD 负荷削减至 1972 年的 1/2 为目标,执行更加严格的 COD 总量控制标准,随后又将氮、磷纳入总量控制范围。目前,濑户内海、东京湾、伊势湾的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均有大幅度削减, COD 排放总量按平均每 5 年削减 10 %的规模递减。

2005 年 2月 16 日生效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一中所列国家在 2008 - 2012 年间(第一承诺期)的温室气体量化减排指标,即在 2008 - 2012 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 1990 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 5.2 %。为进一步履行全球环境保护责任, 2007 年 1月欧盟提出到 202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 1990 年的基础上至少削减20 %,如果其他发达国家愿意作出相应承诺,欧盟将承诺削减 30 %。

(三)开展污染减排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意义(三)开展污染减排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意义

1 、污染减排是通往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发展道路,通过实行积极的污染减排措施,改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强污染预防和治理能力,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体系,在社会文化、政治意识、经济体系等领域形成科学的发展观,为生态文明的实现奠定基础。

2 、污染减排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污染减排是“十一五”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确保按期完成目标。长期以来,由于部分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造成当地的资源、环境等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性因素遭受破坏,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也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必须从政治高度来看待环境污染问题,大力加强污染减排的政策力度,使用从严从紧的减排措施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免遭破坏。

3 、污染减排是实现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环境形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以重工业为特征的工业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 20 年来集中出现,并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由于环境问题多年的积累和欠账,我国进入环境事故高发期。 2007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开展污染减排,要求环境保护参与到各级政府的经济决策当中,切实把污染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优化经济增长,实现两者的内在统一。

4 、污染减排是推动环保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措施。第六次环保大会提出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要从主要依赖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污染减排本身就是部门合作、多种政策协同解决环境问题的一种策略,逐步形成部门、市场和公众的合力,建立广泛的环保协作机制,最终实现环保的历史性转变。

(四)我国污染减排工作的科学内涵和基本方针(四)我国污染减排工作的科学内涵和基本方针

我国污染减排是在社会发展到工业化中期,经济发展模式迫切需要转型的阶段所采取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只有充分理解认识其科学内涵与方针,才能正确指导污染减排工作,才能围绕既定的减排目标前进,全面完成各项减排任务。

1 、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性改善是污染减排工作的核心目标。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到环境保护领域,就是要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为经济活动提供充足的环境基础,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10%的约束性指标,但从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和人民对环境质量需求日益提高的趋势来看,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 10 %只是节能减排的阶段性目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性,改善环境质量才是污染减排的核心和中长期目标,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指导不同阶段污染减排工作,使各阶段工作目标能够围绕这一核心目标进行制定和实施。

2 、污染减排的基本方针。污染减排工作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科学规划、综合实施;制度保障、准确考核”的基本方针,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部门在污染减排中的主导作用,落实强化政府的环保责任,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工作,制定科学可行的污染减排规划、计划,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逐步完善污染减排制度,保障工作的有效实施,运用科学合理的统计方法,保证指标考核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3 、污染减排成效的衡量标准。污染减排成效的评价应遵循四个“是否”,即:环保从宏观战略层面切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机制是否建立;经济增长方式是否得到转变;环境质量是否得到改善;环境监管能力是否得到加强。

(五)实施污染减排的主要历程(五)实施污染减排的主要历程

1 、  2003 年 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2 、 2005 年 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会议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3 、 2006 年 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 %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10 %的约束性指标。

4 、 2006 年 4月 17 日,全国第六次环保大会上,明确提出“到 2010 年,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使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 20 %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10% 。同时,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帐,多还旧帐,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召开是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新阶段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之一。二是国家对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上的指导思想进行了重大调整,把环境保护摆在了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上。

5 、 2007 年 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将环境保护特别是污染减排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分析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作为首要问题,把环境保护列入了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

二是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强调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是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提出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 2020 年比 2000 年翻两番”,体现了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

四是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五是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专门做出工作部署,强调“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报告还对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以及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等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六是把环境问题作为国家对外关系的新内容,强调“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十七大会议还决定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六)我省实施污染减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六)我省实施污染减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实施污染减排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 山东省经济总量大,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居全国前列,发展

速度连续多年呈高增长态势。 2005 年、 2006 年全省实现 GDP 18468.3 亿元、 21846.7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上年增长 15.2% 、 14.7% ,高于全国同期增长率 5.3% 和 4.0% 。

但经济增长方式还未从根本上转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过分依赖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的发展又过分依赖环境资源的大力消耗。 2006 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全省生产总值增速 3.1 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5.3 个百分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山东省工业已经形成了重工业结构, 2006年,重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比重再度上升,重工业增幅高于轻工业 2.6 个百分点。重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 2000年的 60 %上升至 65.9 %,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2006 年,我省重工业主要产品水泥、钢材、合成氨等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 个百分点以上。

二是全省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由过去能源调出省变为调入省。 2005 年、 2006 年全省煤炭消耗总量分别为 1.89 亿吨、2.10 亿吨,占全国同期消耗总量的 8.8% 和 8.9% ,比上年分别增长 18.9% 和 11.1% ,高于全国同期增长率 4.5% 和 1.5% 。单位 GDP 能耗 2005 年山东省为 1.28吨标煤 / 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9% ,高于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发 达省份。表明尽管经过多年的经济结构调整,但山东省经济增长仍过分依赖于资源能源的消耗。

三是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强度仍处于较高水平。以单位 GDP 二氧化硫排放量为例, 2006 年我省的单位 GDP 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超出广东 84 %、浙江 63.6 %和江苏 49.7 %,污染减排现状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省单位 GDP 二氧化硫排放量是日本和美国的 4 倍多、德国的19 倍。排放强度大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直接反映,只有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实现增产减污的工作目标。

2.实施污染减排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我省既是经济、人口大省,也是污染物排放大省。 2006 年山东省

SO2 排放总量 196.2 万吨,居全国第一位;化学需氧量( COD)排放总量 75.8 万吨,居全国第六位。

我省“十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控制目标完成情况

注: 2005 年 SO2 和烟尘排放量分别超出十五计划 48.28 万吨和 4.85 万吨。

2006 年,我省工业 COD 排放量 33.6 万吨,有造纸、纺织印染、化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 5 个行业 COD 排放量超过 1 万吨。其中,造纸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 2.6 %,但污染物排放量占工业的 43.8 %。

2006 年,我省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168.7 万吨,有 13 个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 1 万吨,其中,电力和热力生产供应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 3.72 %,但污染物排放量占工业的 60.8 %。

同年,粗钢、钢材全省产量比上一年增长 61.5 % 、 47.9% ,机制纸及纸板增长 25.6 % ,发电、水泥增长 18% ,均高于全省 GDP 增长率。总体来看,电力、钢铁、水泥和造纸等行业带来的结构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3.实施污染减排是改善环境质量的必然要求

我省属水资源匮乏省份,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 1/6 ,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值为 306 亿立方米,降雨季节性集中,汛期易形成水灾,枯水期河流径流量较小甚至断流。由于水环境容量小,加之污染严重,全省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仅为 33%左右。特别是海河、小清河等污染物排放量大、水环境容量小的流域污染仍比较严重。根据今年 4 - 5月份全省 17 市 143 个空气自动监测点位监测数据统计, 17 市中仅有 4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超过 80 %, 8 个城市空气质量日报良好率小于 50% 。

2006 年,全省主要污染物 COD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超出环境容量 221.1 %和 32.4 %。

全省及全省及 1717 市市 CODCOD 排放量与最大允许排放量情况排放量与最大允许排放量情况

全省及全省及 1717 市市 SO2SO2 排放量与最大允许排放量情况排放量与最大允许排放量情况

4.实施污染减排是确保“南水北调”东线水质的必然要求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途径山东省 43 个县(区、市),按要求输水干线水质应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从目前的监测结果来看,大多数断面水质超标。为确保达到调水水质,必须大幅度削减区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根据《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控制单元治污方案》,山东段共确定治污项目 324 个,涉及投资总额 93.6 亿元,任务繁重,压力巨大。

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既是经济社会发展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矛盾凸显期。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解决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还将加大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是我们发展长期面对的突出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特别是从上述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现状特点分析来看,环境污染、生态环境脆弱等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以污染减排为抓手,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环境容纳不下,资源支撑不住,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因此,从环境容量小、污染物排放量大、结构性污染突出的省情出发,我们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二、建立科学严格的“十一五”减排指标体二、建立科学严格的“十一五”减排指标体系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10 %的约束性指标。 2006 年5月和 7月,受国务院委托,原国家环保总局与各省签订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根据责任书要求,我省“十一五”期间 COD 排放量应由2005 年的 77.02 万吨削减到 65.5 万吨,削减率 14.9 %;二氧化硫排放量应由 2005 年的 200.03 万吨削减到 160.2 万吨,削减率 20 %。

(一)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现状,确定实施最严格的总量控制制度

按照目标总量和环境质量双重控制的原则,既考虑实现污染物总量的削减,又考虑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制定了全省“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确定了减排目标:到 2010 年,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 16% 以上, 60% 以上的水体达到水功能区划和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其中南水北调山东段控制断面达标率 100% 。 17 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全年的 90% 以上。按照省“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全省 SO2将从 200.03 万吨削减到 160.2 万吨,削减率为 20 %; COD将从 77.02 万吨削减到 63.16 万吨,削减率为 18 %。

(二)突出从严控制要求,科学确定我省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1 、 COD 总量控制目标确定情况 为了确保规划减排目标的实现,我省对水污染物实施排放

量与入河量、 COD与氨氮的双重控制,即不但对各市下达了水污染物排放量的控制指标,同时还根据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要求,对水污染物入河量作出明确的指标限制,将排放量与削减指标挂钩,入河量与环境质量挂钩。

在确保实现国家下达的削减目标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各市环境质量状况、环境容量、 2005 年排放基数、经济发展水平和“十一五”的环境目标,合理确定 COD 总量削减比例。全省 COD 排放总量为 63.16 万吨,淮河流域各市削减 18%以上。

同时,根据全省“十一五”各流域水质目标和水环境容量以及各市废水治理情况,逐一计算各市 COD 的入河量。“十一五”期间全省 COD入河量削减到 34.42 万吨,削减率为 55.3%,水质较好的沂沭河流域入河量也要削减 25% 以上,而污染较重的海河流域则削减 60% 以上。为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和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要求,也将氨氮排放量和入河量也作为总量控制的指标,明确了其“十一五”的减排目标。

77. 02

63. 16

34. 42

0

20

40

60

80

2005年 方案一 方案二区域总量 入河量

20102010 年年 1717 市市 CODCOD 总量控制指标分配情况总量控制指标分配情况

20102010 年年 1717 市市 CODCOD 入河量指标分配情况入河量指标分配情况

20102010 年省辖重点流域年省辖重点流域 CODCOD 总量控制指标情况总量控制指标情况

20102010 年省辖重点流域年省辖重点流域 CODCOD 入河量控制指标情况入河量控制指标情况

22 、、 SO2SO2 总量控制指标确定情况总量控制指标确定情况

大气污染物 SO2 排放实行二级从严控制,排放总量按照电力行业和非电力行业分别下达指标。对于电力行业,根据已核定的各电力企业装机容量和 SO2 排放绩效指标进行分配。山东省较国家标准加严了第Ⅰ、Ⅱ时段绩效系数,第Ⅰ时段绩效系数确定为 3.0(国家为 4.5), 第Ⅱ时段定为 1.5(国家为 1.6)。对于非电力行业,则以 2005 年 SO2 排放量为基数,综合考虑各市削减能力、环境容量等因素,进行分配。各市包括有环境容量的市 SO2排放量至少削减 10 %,没有环境容量的市削减 40 %以上。

全省 SO2 分配总量为 160.20 万吨,其中: 电力行业: 75.7 万吨

33 、、 SO2SO2 总量控制目标分配原则及确定情况总量控制目标分配原则及确定情况

大气污染物 SO2 排放实行二级从严控制,排放总量按照电力行业和非电力行业分别下达指标。对于电力行业,根据已核定的各电力企业装机容量和 SO2 排放绩效指标进行分配。山东省较国家标准加严了第Ⅰ、Ⅱ时段绩效系数,第Ⅰ时段绩效系数确定为 3.0(国家为 4.5), 第Ⅱ时段定为 1.5(国家为 1.6)。对于非电力行业,则以 2005 年 SO2 排放量为基数,综合考虑各市削减能力、环境容量等因素,进行分配。各市包括有环境容量的市 SO2 排放量至少削减 10%,没有环境容量的市削减 40 %以上。

“ 十一五”期间,全省 SO2 分配总量为 160.20 万吨,其中:电力行业: 75.7 万吨;非电力行业: 84.50 万吨。

““ 十一五”期间全省二氧化硫总量目标控制情况十一五”期间全省二氧化硫总量目标控制情况

200. 2

160. 2135. 2

75. 7 6584. 5

0

50

100

150

200

250

总量 电力行业 非电行业

2005年2010年

20102010 年年 1717 市市 SO2SO2 总量控制指标分配情况总量控制指标分配情况

(三)层层分解减排指标,逐级明确减排责任(三)层层分解减排指标,逐级明确减排责任

在将国家的减排指标分解到各市后, 2006 年 8月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第八次环保大会,会上省政府与 17 市政府签订了“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经省政府同意,省环保局会同省财政厅、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关于下发山东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的通知》(鲁环发[ 2006] 206号),以文件的形式将总量向 17 市进行了分解。 12月初,省环保局又专门召开全省总量控制工作会议,督促各级以政府文件形式将总量控制指标落实到重点污染源。 17 市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再把指标逐级分解到县(市区),并由县(市区)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重点污染源。由此,我省建立起“十一五”覆盖全省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为开展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十一五”以来我省污染减三、“十一五”以来我省污染减排的主要成效排的主要成效

“ 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环保工作特别是污染减排摆在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确立了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在工作指导上,明确提出要把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落实的重要标准,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是否“好”的重要标准,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真正把节能减排作为硬任务,使经济增长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努力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污染减排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6 年,全省 COD 排放量 75.81 万吨,较 2005 年削减 1.21 万吨,削减率为 1.6 %;全省 SO2 排放量 196.18 万吨,较 2005 年削减 4.1 万吨,削减率为 2.1 %,实现了两项指标“双下降”,成为全国 7 个污染减排“双下降”的省份之一。

2007 年,我省 COD 排放量 71.98 万吨,比 2006 年下降了 5.04 %; SO2 排放量 182.23 万吨,比 2006 年下降 7.12 %,全面完成了年初省政府确定的“ COD 下降 5%, SO2 下降 7 %”的减排任务。

““ 十一五”以来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情况十一五”以来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情况

““ 十一五”以来各市十一五”以来各市 CODCOD 减排情况 减排情况

““ 十一五”以来年各市十一五”以来年各市 SO2SO2 减排情况 减排情况

四、“十一五”以来我省污染减排四、“十一五”以来我省污染减排主要工作 主要工作

(一)认真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对污染减排工作的领导(一)认真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对污染减排工作的领导 1 、转变指导思想。意识决定行动,指导思想上的转变标志着污

染减排已经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2007 年 6月,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在工作指导上进一步从加快发展转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上来,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会议强调,要把节能减排任务落实情况,作为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落实、经济发展是否“好”的重要标准。抓好环境保护,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以治理水和大气污染为重点,切实减少污染排放,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形成。

“ 十一五”以来,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动工作指导转变和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发展,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2 、强化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污染减排工作,把全省“十一五”期间的污染减排任务,层层落实到了各市、县和重点排污企业。第八次全省环保大会上,省政府与各市签订了“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责任书。

省委张高丽书记、李建国书记都高度重视污染减排工作,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今年以来,省委姜异康书记在各地调研时都反复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姜大明省长多次强调,“所谓约束性指标,就是完不成任务就摘乌纱帽的指标,是一项很严肃、很重要的指标。”为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领导,省政府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 3 位副省长为副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 34 个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原省委书记李建国调研山东环保

2006 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贯彻国发 [20

05]39号文件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山东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印发山东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关于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等文件。 2006 年省政府先后召开了 15 次环保会议, 2

007 年,省委、省政府 19 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环保工作。

今年 3月 10 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姜大明省长专门致信,李兆前副省长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明确提出了今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工作目标,要求各级认真抓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三大措施”,加快污染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建设,对污染减排进展情况实行季调度、半年通报、年度考核制度,确保全面完成今年的治污减排目标任务。

3 、加强考核奖惩。 2007 年,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健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考核监督体系的意见 (试行 )》(鲁发〔 2007〕 2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鲁发〔 2007〕 24号)、《山东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鲁政发〔 2007〕 39号),把环保工作纳入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规定实行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对完不成节能减排任务的,部门、单位不能参加评优树先活动,市、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不予提拔重用,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领导班子不能享受年终考核奖励,企业主要负责人不能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今年,省委组织部开展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综合考核试点工作,将两项主要污染物减排情况、工业废水达标率、城区空气质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作为重要的定量指标,并将两项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扣分指标,对烟台、德州 2 个试点市进行了综合考核。

今年起,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的通知》(鲁政办发〔 2008〕 11号),将两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情况纳入县域经济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占相当分值。

(二)加大投入,加快治污减排工程建设(二)加大投入,加快治污减排工程建设

1 、省级投入环保资金大幅增长。减排工程是实现污染减排目标的基础。“十一五”以来,我省不断加大对减排项目的资金投入。在省政府印发的《山东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规定,进一步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2007 年,省政府安排省级环保资金 7.2 亿元,比 2006 年增加 2.99 亿元,增幅达到 71 %。省级环保资金中,用于污染减排项目资金 4.7 亿元;用于污染减排能力建设资金 1.88 亿元。另外,还安排了 6.15 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工业结构调整等工作。

2 、细化分解年度减排任务。在明确分年度减排目标的基础上,按照“目标、总量、项目、投资”四位一体的控制思路,我们组织编制实施了《 2007 年山东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计划》,批准实施了《山东省“十一五”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山东省保障北京 2008 年奥运会空气环境质量相关措施》,将年度减排任务层层落实到各市、县和减排项目。 2007 年完成水污染物减排项目300 个,年度削减 COD 排放量 11.69 万吨,其中工程减排项目 210 个,年度削减 COD 排放量 10.06 万吨;完成大气污染物减排项目 255 个,年度削减 SO2 排放量 27.52 万吨,其中工程减排项目 90 个,年度削减 SO2 排放量22.57 万吨。

3 、加强调度督促,加快减排项目建设。建立了对重点治污减排项目定期调度通报制度,每月对重点污染源和污水处理厂减排工程建设进展情况进行调度,每季度对燃煤电厂脱硫和重点流域减排项目进展情况进行通报,着力推动减排项目加快建设。

同时,加强督查核查,2007 年,省政府组织对各市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了专项督查。今年 5月份,省委、省政府办公厅联合组织对各市节能减排进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督查,有力地推动了减排项目的建设和运行。 郭兆信副省长在临沂调研

水污染减排方面: 2007 年,全省规划建设的 166座城镇污水处理厂中,到 2007 年底已建成运行 133座,全省所有县(市、区)都已建成或已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其中, 2007 年新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 30座,每天增加污水处理能力 109.4 万吨,年新增 COD削减能力 9 万吨。

大气污染减排方面: 2007 年,全省新建成 5 万千瓦及以上国家和省重点现役脱硫机组 26台,脱硫装机容量3860兆瓦,新增 SO2削减能力 12.39 万吨。截至 2007年底,我省现役火电机组累计已建成 55台脱硫机组、装机容量为 10237兆瓦,占“十一五”期间应建脱硫机组装机容量的 70 %。

(三)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三)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

1 、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山东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全省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 13 大类、 105 项;淘汰落后产品 4 大类、15 项。其中,淘汰机立窑水泥熟料产能 4500 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 430 万千瓦。 2007 年,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炼铁产能 248 万吨、炼钢产能 371 万吨。并对电力、钢铁、焦炭、水泥、造纸、酒精、味精等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作进行了分解。

2006 年以来,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先后出台实施了《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工作的意见》、《山东省焦化行业“十一五”结构调整意见》、《山东省关停和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完成 2007 年度关停和淘汰落后钢铁能力落后任务的函》等文件,并多次召开会议和现场会,层层落实了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

2007 年,全省共关停小火电机组 113台,装机容量达 171.7 万千瓦,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关停 130 万千瓦的任务;淘汰落后产能 370.6 万吨钢和 248 万吨铁,涉及钢铁企业 17 家,拆除水泥立窑生产线 110座,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 850 万吨,完成了 2007 年度国家下达的钢铁、水泥落后产能关停任务。建立了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推行发电指标交易、安排补助资金等方式,引导落后产能加快淘汰。

拆除“小火电”现场

2 、严格环境准入制度。省政府及省环保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落实好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的意见》、《关于加强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批。

把总量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性条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环评的原则和程序。要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按照“先算、后审、再批”的程序进行操作,先算是指在项目受理之前要先算清新、扩、改建项目的建设是否影响当地污染减排任务的完成;后审是指在确定建设项目不会影响建设地减排任务完成之后,对环评文件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查;再批是指对通过审查的建设项目再进行审批。

2007 年,省级环保部门拒批或暂缓审批高能耗、高污染项目 32 个,对影响重点河流断面水质的齐鲁石化公司、淄博市临淄区、广饶县、滨州市滨城区等 3 个县(区)和 3 家企业实施了“区域限批”和“企业限批”。通过严格落实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拒批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通过上大压小、以新带老,关闭和淘汰了一大批污染严重的小钢铁、小焦化、水泥立窑生产线等,有力地促进了污染减排工作和全省生态环境的改善。

3 、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在严格行政措施的同时,注重运用经济、技术等手段推动污染减排。“十一五”以来,先后出台了南水北调沿线、小清河流域、海河流域、半岛流域等覆盖全省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其中 COD最高严于国家行业标准 6 倍多,氨氮最高严于国家行业标准 7 倍。结合燃煤电厂污染治理,颁布实施了《山东省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燃煤电厂 SO2 排放浓度较国家标准最高加严了 2 倍。通过实施加严的地方性排污标准,全省每年 COD

可少排放 6.9 万吨, SO2 可少排放 15.3 万吨,同时使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007 年全省河流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年均值下降了 7.76 %,氨氮浓度年均值下降了 7.83 %。其中南水北调沿线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下降了 21.7 %、21.2 %。

(四)严格环境执法,确保减排工作取得实效(四)严格环境执法,确保减排工作取得实效

1 、强化日常监管。省环保局制定实施了《全省重点企业监管办法》、《全省城市污水处理厂水质监管办法》、《全省主要河流水质监测办法》和《全省 17 个设区城市建成区空气质量监管办法》,

确定了 1000 多家重点监管企业、 17

9 家污水处理厂、 65 条河流的 87 个重点断面、 17设区城市的 27 个空气自动监测站作为监管重点,明确和规范了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日常监管的主要任务和检查监测频次。

省环保局“四个办法”检查动员会

县级环保部门每天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进行一次监测;每旬对所属的重点监管企业进行一次检查、监测。市环保部门每旬对各县(市、区)的重点监管企业的 15 %进行抽查、监测;每旬对县(市、区)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一次检查、监测。省环保部门每旬对各市重点监管企业的 3 %进行随机抽查、监测;每旬对各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 10 %进行随机检查、监测;每旬对全省主要河流监测一遍;每半月对 17 个设区城市的空气质量监测一遍。通过以上措施,切实强化了对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水气环境的日常监管,使全省环保工作由事后查处、被动查处、集中查处为主,逐步转变为以事前监管、主动监管、经常性监管为主,有效地控制了污染物排放,促进了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

自 2007 年下半年“四个办法”实施以来,省环保局对 442 家(次)重点企业、 334座(次)城镇污水处理厂和 522 个(次)河流断面进行了检查监测,查处了 156 家环境违法企业,有效地控制了偷排、超排现象的发生。

2 、强化联合执法。坚持和完善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突出检查重点,扩大检查范围,加大环境违法查处力度。 2007年省政府先后组织开展了 3次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累计检查工业污染源 802个(次)、城镇污水处理厂 232座(次)、河流断面 128个,对 135件突出环境问题进行了挂牌督办,对 15 名相关责任人追究了责任;全省出动执法人员 17.44万人(次),检查排污单位 10.85万家(次),对 1432起环境违法案件进行了立案查处,对 50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责任追究,保持了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3 、定期公开通报。我们制定实施了《关于环保情况定期通报的意见》(鲁环发〔 2007〕 134号),每旬定期向各市党委、政府及环保部门通报省级按照“四个办法”旬查情况和处理意见,每月向省市县三级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通报重点监管企业、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和重点河流断面水质情况。今年,又组织对在线监测发现的重点监管企业超标情况定期向各市环保部门进行通报。通过加强环境检查监测情况的通报,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环境监管格局。

(五)强化政策引导,努力调动治污减排的积极性(五)强化政策引导,努力调动治污减排的积极性

出台引导性政策,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排污企业治污减排的积极性,是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的重要措施。

1 、建立污染减排激励机制。 2007 年,下发了《山东省污染物减排和环境改善考核奖励办法》,设置了总量减排、河流水质改善、城区空气质量改善、重点企业监管等奖项,省级每年拿出 2.01 亿元,对完成情况好的市实行“以奖代补”。其中,拿出 7500 万元,每年对总量减排工作列入全省前 9 位的市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各市污染减排的积极性。

印发实施了《省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初审办法》,明确对省级环保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优先与污染减排挂钩,重点支持减排量大、减排效益好的减排项目,充分调动企业治污减排的积极性。

2 、建立引导性经济政策体系。大力推行差别电价政策,对电解铝、钢铁、水泥等重污染行业企业实行了差别电价。出台了加快推进燃煤电厂脱硫的意见,对脱硫机组优先安排上网发电,并积极争取落实优惠电价。印发了《山东省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暂行管理办法》,充分调动了电力企业治污减排的积极性。

3 、建立污染减排约束机制。制定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计分办法,将污染减排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度考核一次。建立污染减排与环境准入联动机制,对未完成污染物减排目标的企业和 “十一五”期间减排任务累计完成率低的县(市、区),一律实行“企业限批”和“区域限批”。

(六)加强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污染减排监管水平(六)加强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污染减排监管水平 1 、加快自动监测体系建设。 2007年,加快建设“三级五个方面”自动监测体系,“三级”是指要建立省、市、县三级环境监控中心,并要实现全省联网;“五个方面”是指对全省 1000多家重点监管企业、 170多座城镇污水处理厂、 60条主要河流 87个跨市断面水质、17个设区城市建成区空气质量以及 25个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实行自动监测。制定了《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设运营管理意见》,确立了“四统一、两分级”的建设、经营和管理模式。“四统一”,即统一监测指标、统一监测设备调试和校正标准、统一监测数据传输方式、统一监测数据确认,有效地保证了自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比性和共识性;“两分级”,即分级建设、分级经营管理。

2007年,全省“三级五大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共投入资金 10.81亿元,其中省财政投入 1.34亿元。省控重点监管企业已安装自动监测设备的 828家 1041台套;已建成的 143座城镇污水处理厂中,已安装自动监测设备的 142座; 144个城市空气自动站全部建成; 59个河流断面中 55个已建成。省、市、县三级环境监控中心已基本建成,并实现了全省联网。

2 、加强基层执法能力建设。全省投入资金 3.31亿元,其中国家补助 0.44亿元,省级投入 0.94亿元,市、县级配套 1.93亿元,为基层环保部门配备监测、监察车辆 292辆,监测、监察仪器设备 5426台(套),各级环保部门执法监测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为污染减排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大力加强污染减排队伍建设。 2007年,省政府在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情况下,确定给省环保局增设总量办等 2个机构,增加行政和事业编制 32人。并将省环境监测站和信息中心由差额事业单位改为全额事业单位。全省各市、县也先后增设了机构和编制。

全省 17 市均已成立总量办,由专职人员负责总量减排工作。其中青岛市、淄博市、济宁市、滨州市由市编委批准成立正县级总量办,青岛市增加行政编制 4 个,淄博市和济宁分别增加事业编制 10 个;德州市、日照市、聊城市、泰安市由市编委批准成立副县级总量办,分别增加编制 10 、 8 、 6 、 5 个;其他市也分别成立正科级总量办。部分县(市、区)也由编委批准成立了总量办,其中淄博市桓台县、滨州市邹平县、济南市槐荫区等县(市、区)率先成立了正科级总量办并增加编制。全省总量减排机构共增加编制近 200 个,为污染减排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五、国家主要污染物减排核查有关情况五、国家主要污染物减排核查有关情况

2007 年 11 月 30 日,原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试行)》,对主要污染物减排核查的有关要求和技术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其中对 COD 减排项目的核算公式有 22 个,对 SO2 减排项目的核算公式有 42 个。2007 年,国家依据《核算细则》对我省主要污染物减排情况进行了核查。

(一)主要污染物新增量核算(一)主要污染物新增量核算

1 、新增 COD 排放量的核算。新增 COD 排放量是指核算期与上年同期相比,由于工业生产活动和城镇人口增加导致的 COD 排放增加量。

依据《核算细则》,新增工业 COD 排放量主要是依据2005 年 COD 排放强度、当年扣除 7 个低 COD 排放行业与监测监察系数后的 GDP 增长率进行计算得出。低 COD排放行业包括电力、黑色金属冶炼、非金属矿物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仪表仪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通讯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7 个行业。

新增生活 COD 排放量采用产生系数法,主要根据新增城镇常住人口数以及人均产污系数进行核算。

2 、新增 SO2 排放量的核算。主要包括新增火电 SO2 排放量和新增非电 SO2 排放量核算。其中,新增火电 SO2 排放量主要依据发电(供热)新增煤炭消耗量、煤炭平均硫份进行核算;新增非电 SO2 排放量主要依据上年非电排放强度、核算期全社会煤炭消耗量等进行核算。

我省既是人口大省又是火电大省,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因此,按照国家总量减排核查细则,我省每年新增 COD 排放量 7 万吨左右,新增SO2 15 万吨(未扣除三同时机组)左右。据预测,按照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城镇化水平, 2008 年我省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量还将进一步增加。 2007 年,尽管我省 COD 和 SO2削减量绝对值居全国前列,但由于同期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过大,直接影响了我省主要污染物削减任务的完成。特别是 COD新增量已大大高于我省扣除新增量后的净削减量,甚至与有些省(自治区、直辖市)份的实际排放量相当(如青海、海南、宁夏、北京、天津)。据测算,如考虑新增量因素,我省要完成“十一五” COD14.9 %和 SO220 %的减排目标,实际需在2005 年排放量的基础上绝对削减 COD60.3 %、二氧化硫 57.5 %,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二)国家总量减排核查情况及我省污染减排中存(二)国家总量减排核查情况及我省污染减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的主要问题

2008 年 1月 2 日至 13 日,原国家环保总局核查组采取档案审查和现场抽查的方式,对我省 2007 年度总量减排情况进行了全面核查。通过深入核查,国家核查组对我省在严格环境监管、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的工作和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同时,核查组也指出我省在减排档案建立、减排项目运行管理、在线监测联网运行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对我省减排结果的确认。同时,我省污染减排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1 、重视程度和思想认识仍不到位。个别地方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对约束性指标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还认识不足,对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到位,工作中还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重发展、轻环保,重引进资金和项目、轻减排能力和工程的现象依然存在。另外,通过污染减排核查,发现个别地方对减排形势和任务心中没数,对减排项目的建设运行情况掌握不足,对减排核查方法学习不深入,对污染减排的技术性、系统性认识不足,工作针对性不强,还存在应付敷衍的现象。

2 、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新增污染物量较大。由于近年来我省经济快速增长和高耗能项目的增加,结构性污染还比较突出,全省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量居高不下,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压力很大。同时,地方经济追求经济增长和财税增加为主要目标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在大项目推动高速度增长思路的引导下,地区经济发展易脱离产业政策调整的方向,并产生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污染严重等粗放型增长的问题,这对治污减排也将带来巨大且持久的压力。

3 、部分列入减排计划的项目进展不快。有些地方对减排项目投入不足、指导不够、督促不到位,建设进展不快。特别是部分保障奥运重点脱硫项目进展滞后,不能按国家和省要求时限建成脱硫设施或实施关停,影响了全省减排任务的完成。

4 、减排项目的档案资料不支撑,直接影响减排任务完成。有些地方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对减排项目的运行管理重视不足,监管不到位,不能保证稳定达标排放,导致削减量得不到国家认可。另外,减排台账和档案不完备,不同程度存在材料不全、支撑性不足、数据不统一等问题,难以满足国家核查的要求。在国家对我省核查中,发现一是有些减排项目档案资料不齐全,特别是企业原始运行记录的档案材料不全、支撑性不足、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国家核查的要求;二是有些减排项目档案资料的数据前后不一致,主要是在线监测数据与监督性监测数据以及企业原始数据不一致、档案材料数据与现场资料不一致,特别是个别减排项目档案资料中的水量、水质以及燃煤量、硫分、脱硫效率等与现场原始记录存在较大差异;三是有个别电厂的燃煤量与发电量不对应、机组运行报表与脱硫设施运行报表不一致,特别是在机组满负荷运行的情况下脱硫设施增压风机电流不足,国家认为有旁路偷排的嫌疑。

5 、部分减排项目运行不正常。在国家历次对我省的环保督查监察中,发现特别是部分燃煤电厂脱硫设施稳定运行率较低,存在无故停运脱硫设施的现象,有些城镇污水处理厂满负荷运转率不足 50 %,部分减排项目还有超标排污的现象。对于燃煤电厂减排项目运行不稳定的,国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削减量进行了扣减,对部分不能正常运行和稳定达标的污水处理厂项目未予认可。

6 、在线监控数据支撑性不强。国家核查发现,不少减排项目普遍缺少在线监测数据支撑,还有一些减排项目在线监控数据不符合逻辑,个别燃煤电厂出口的在线监控数据二氧化硫浓度过低,部分减排项目在线监测数据和企业原始记录数据相差较大。另外,有些减排项目在线监测设施运行不稳定,监测数据中无效数据或超标数据较多,还有的减排项目在线监测设施未与省局联网,或联网后监测数据未通过省级比对校核,数据有效性不足。其中,对于我省上报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脱硫项目,涉及 SO2削减量  万吨,由于没有在线监控数据支撑,国家全部未予认可。

7 、能力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有些市虽然成立了总量管理部门,但没有单独设立和专门人员,部分县(市、区)还没有设立总量管理部门。体制机制不理顺,机构和能力建设不足的问题也制约了总量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

8 、环境监管不到位,违法违规现象仍比较突出。目前,在环境评估、审核程序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违法违规现象。有些企业即使履行了环评手续,也没有做到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有些地方在制度和措施上放松了对污染减排进行节制的闸门,导致新的污染排放增加。

9 、引导性政策执行难度大。当前,环境资源成本倒挂,价格不能反映内在价值,现行征收的排污费远远不能弥补污染治理成本,企业环境成本外部化问题突出。另外,我省虽已出台了脱硫机组优惠电价和优先上网等制度,但执行落实难,还没有很好地发挥激励引导作用。

六、当前污染减排面临的挑战六、当前污染减排面临的挑战 和对策措施 和对策措施

(一)面临的主要挑战(一)面临的主要挑战 2008 年要实现省政府确定的“ COD 下降 6 %、 SO2 下降 6 %”

的年度减排任务,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发展的冲动仍会给减排带来新的压力,“十一五”期间污染物新增量居高不下的情况仍将会持续。二是 COD 和 SO2 减排压力非常大。在 COD 减排方面,我省污水处理率正在逐步提高,今年将实现“一县一厂”的目标,各重点流域的重点企业根据地方性排污标准也基本上建成深度治理设施,如不进行中水回用或采取其他新的方式,我省今后两年 COD削减难度很大。在 SO2 方面,作为主要减排项目的燃煤电厂脱硫,今年也基本上进入建设的高峰期,今后两年将面临寻求新的 SO2 减排项目的问题。同时,经过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大部分规模小、污染严重的企业已经关停了,下一步通过结构调整减排的难度也不断加大,需要我们下更大的决心、出更大的气力。最后,还有城镇化的压力仍很大。三是 2007 年我省主要污染物双双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容易产生松懈思想。而国家已明确表示,今年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核查将更加细致,在完成情况考核上更加严格。

(二)今后一段时期的我省污染减排重点工作(二)今后一段时期的我省污染减排重点工作 1 、进一步提高认识,狠抓落实。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污

染减排约束性指标重要性和严肃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污染减排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大力推进工作指导上的转变,把污染减排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确保完成年度污染减排任务。

在认识上,要注重把握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 1)平衡点的表述:产业结构、布局要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定

性),污染物排放量满足环境质量达标要求(定量);( 2)科学发展的表述:科学发展是产业结构、布局符合主体功能

区定位(定性),污染物排放量满足环境质量达标要求(定量)的发展;

( 3)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满足人的发展权、生存权。( 4)如何看一个地方是否落实了科学发展观:是否正确处理了经

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工作中,要注重把握好以下措施的落实。( 1)多还旧账:多还产业结构、布局不符合主体功能区定

位,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质量达标要求的旧账;( 2)不欠新帐:新上项目要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污染物

排放量要满足环境质量达标要求。( 3)加快发展:在产业结构、布局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

污染物排放量满足环境质量达标要求的前提下追求 GDP的快速增长;

( 4)和谐发展:经济增长与资源生态环境支撑力相协调。

2 、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减排任务。今年是执行“十一五”计划的第三年。总量减排任务的完成情况,对能否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的减排任务至关重要。

一是抓好年度减排计划的落实,把减排任务细化分解到各市、县和重点污染源,逐一落实责任单位、建设期限和减排效益。

二是加强调度督促,抓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加快减排项目建设,努力减少污染排放。

三是加强减排项目运行监管,确保稳定运行、达标排放、规范管理,认真搞好减排档案,健全完善减排台账,严格总量减排的检查和考核。

3 、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各项制度落实。 一是落实好定期通报,定期向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定期通报环境违法行为查处情况、环境质量改善情况和污染减排任务完成情况。

二是落实好“以奖代补”制度。对污染减排任务完成较好及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市给予重奖,调动各级抓治污、促减排的积极性。

三是运用好建设项目限批手段。对不能完成年度减排任务的企业和区域,一律实行“企业限批”和“区域限批”。

4 、严格环境准入,强化污染物增量控制。 坚持一手抓存量削减,一手抓增量控制。对没有总量

指标的建设项目,要通过“超量替代”的方式,腾出超量的总量指标后方可新建项目;对影响污染减排任务完成、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一律不批;对不能完成污染减排年度项目建设、未实现减排目标任务、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等的排污单位和行政区域,一律实施“企业限批”、“局部限批”和“区域限批”。

5 、健全污染减排体系,不断提高工作水平。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总量减排统计、监测以及考核“三个办法”,切实抓好各项基础性工作。

一是重视并加强污染减排统计工作,为减排提供数据支撑。

二是按照“三级五个方面”的建设要求,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环境自动监控网络建设,抓好科学管理和运营,为污染减排和环境改善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是严格污染减排核查督查,科学反映各地污染减排成效。

6 、不断强化环境监管,减少污染物排放。继续抓好“四个办法”的落实,充分发挥自动监测的作用,对重点污染源实行全天候的监测。同时,深入开展 “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污染严重、治污不力的企业,坚决实行限产或停产整顿,扎实有效地加强环境监管,为全面完成年度减排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