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顶之策 —— 卓越教师专业发展的转向

Preview:

DESCRIPTION

登顶之策 —— 卓越教师专业发展的转向. 青岛大学 师范学院 钱国旗 qiangq@qdu.edu.cn. 卓越教师专业发展的转向. 一、从职业自我到专业自我 二、从“专业内”到“专业外” 三、从教学研究到教育研究 四、从“跟着走”到“卓然独立”. 2012 年 8 月 20 日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国发 【2012】41 号. 三、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 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 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培养造就高端教育人才.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 教育名家.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登顶之策——卓越教师专业发展的转向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 钱国旗 qiangq@qdu.edu.cn

卓越教师专业发展的转向

一、从职业自我到专业自我 二、从“专业内”到“专业外” 三、从教学研究到教育研究 四、从“跟着走”到“卓然独立”

2012 年 8 月 20 日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国发【 2012 】 41 号

三、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 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 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培养造就高端教育人才

合格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

合格教师

骨干教师

学科带头人

特级教师

教学名师

教育名家

赢在转折点,才能赢到终点。

老鹰的故事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七十岁。     但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四十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     当老鹰活到四十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     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

     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使得飞翔十分吃力! 

它只有两种选择:      1. 等死!      2. 历经一个十分痛苦的蜕变过程:一百五十天漫长的魔练。      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     老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喙完全脱落。     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 然后,它要再用新长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的拔出来。     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它们便再把羽毛一根一根的拔掉。     五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     老鹰开始飞翔,重新再过神鹰一般的三十年岁月!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时候我们也必须做出困难的决定,开始一个更新的过程。 我们必须把旧的习惯、旧的束缚抛弃,使得我们可以重新飞翔。     只要我们愿意放下旧的包袱,愿意学习新的事物,    我们才有机会发挥我们的潜能,开创另一个崭新的未来。   

一、从职业自我到专业自我

教师要实现从职业自我到专业自我的转型,就必须把教学看作是一种“学习的专业”,让 “专业的学习”贯穿生涯发展的全程。

专业与职业的区别

专业【 speciality 】 : 专门的学问、特长,行动中表现出规范性、专业性、标准性、创新性和高超性 。

职业【 occupation 】 : 个人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和谋生手段的工作。

专业与职业的区别项 目 专 业 职 业

工作基础工作实践以专门知识和专门技术为基础,需要明确的知识体系和系统的伦理规范

工作实践以经验和技巧为基础

工作特征 工作过程需要心智和判断力 工作过程以重复操作为特征

自主权 具有自主性,工作需要自主权 工作需要服从指挥

入职条件工作者一般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学习专门知识和理论

一般从业人员通过学徒培训即可

工作要求 工作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工具、新方法 工作中日益熟练和灵巧

从业资格 的获得 从业资格不易获得 从业资格容易获得

工作目的 服务社会,服务重于报酬 谋生手段

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图

教师

知识结构条件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

个体实践性知识

操作性知识

教师专业能力结构图

知识管理能力

教师专业

能力结构

生涯规划能力创新能力

课程开发能力

课堂管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沟通能力

合作研究能力

基础性能力

发展性能力

今天的学习,必须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能力为中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育的重点,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

通用性智慧和适应性特长的培养尤为重要。

教师专业标准

2012 年 2 月 10 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 2012 ) 1号)。

建立专业自我

坚守“学习的专业”,坚持“专业的学习”:把“阅读 - 反思 - 研究 - 写作”作为专业成长的必修课。

二、从“专业内”到“专业外”

教育是各种常识的集合体。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专业知识之外的素质更为重要。

拓展专业视野,把功夫下到“专业”之外,不断增长通用性智慧和适应性特长。

把功夫下到“专业”之外

向哲学要高度 向史学要深度 向邻近学科要宽度 向最新发展要新鲜度 向国际经验要成熟度

向哲学要高度

教育,从最高意义上讲就是哲学。 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都是思想家、哲学家。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爱好智慧。 智慧的特点是“完整”与“根本”。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周国平:教育需要回到七点常识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

向史学要深度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

态》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周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 (英国)培根

从本土传统中汲取教育智慧从西方教育思想史中汲取教育智慧

传统一直活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离开传统的现代性只能走向虚无。深刻理解教育的本土传统,从传统中汲取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卓越教师的专业视野:一个有机整合的复合体

宏观教育与微观教学 国际教育趋势与国内教育走向 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 理论根基与实践经验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

提升阅读品质

注重文化经典和教育名著研读,实现“学有所用”、“学有所悟”、“学有所乐”的多元目标和“优术”、“明理”、“知道”的统一。

把阅读经典作为思想修炼 经典是历经积淀的智慧,它不会随风飘逝,事过境迁。

经典是通向根基的天才名篇,它洞察自然、社会、人性,给人以素质、气度、魅力,让人们摆脱平庸、苍白、无聊。

阅读经典是提升思想力的精神修炼。要实现从骨干到卓越的跨越,就必须在流行的时尚中紧握经典的永恒,把阅读经典作为思想修炼。

“素质教育”这个好东西, 我们曾经有过……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学思结合 知行统一 启发诱导

教育的真谛是帮助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把他个人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

教育成功的标志应该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信以及符合自己潜质的兴趣。

三、从教学研究到教育研究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明确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位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学科教学必须更加凸显“人”的位置。那种把教育变得极端技术化,把教学演绎得无比精致而缺乏人性的课堂,最终会把教师导向平庸和乏味。

三、从教学研究到教育研究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只有基于教育研究的教学研究,才能着眼于育人高度,研究学科教学与社会、时代的融合,研究学科教学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读懂当代中国和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深度介入教育实践,历练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能力。

教育研究方法 1. 个案研究法 2. 行动研究法 3. 调查研究法 4. 教育叙事 5. 教育随笔

我国教育研究普遍缺乏的科学精神 一是问题性的选题 二是规律性的探索 三是大样本的数据 四是长期性的跟踪

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的完美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 1918-1970)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 1926 年进入一所七年制的农村学校学习, 1933 年毕业, 1934 年进入了短期师资训练班, 1935年结业后便开始当教师。 1936至 1939 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成为中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 1948 年起至 1970 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 1957 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 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苏霍姆林斯基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一生写下了 41本教育专著, 600多篇教育论文和 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其中较著名的有:

《帕夫雷什中学》《给教师的建议》《和青年校长的谈话》《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的艺术》《致女儿的信》

李希贵的教育人生 李希贵,男, 1959年生,山东高密人,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历任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 26岁)、副校长( 28岁)、校长( 31岁),高密一中校长( 36岁 ) ,高密市教委主任( 38岁),潍坊市教育局长( 42岁),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负责人( 47岁)。出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学生第二》《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学生第一》《新学校十讲》等专著。参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综合审议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起草调研组等工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

儿童,教育,情感,这是李吉林的今生今世。 兴趣,智慧,人格,这是孩子们的此情此境。

李吉林,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 1938 年 5 月出生,江苏省南通市人。中共党员。 1956 年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于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至今,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情景教学的首创者。 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李吉林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她不但写下 300余篇学术论文、随笔,还出版了 8 本专著,如《情境教育实验与研究》、《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诗篇》及《李吉林文集》等等,并编写了 1—12册小学语文补充教材,总计约 300余万字。

四、从“跟着走”到“卓然独立”

五、卓然独立者为师

尼采:“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

批判性思维和原创性思想是教师走向卓越的关键。

只有展示个性,才能拉开距离。

不要纠结于是否完美,而要专注于最有特色。

卓然独立不是复制,而是一种重建:是一种“个性化优异”,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凝练实践智慧,建构学术自我的过程;也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呈现个性特色的专业过程。

卓然独立不是闭门造车,应站在前人、伟人、巨人的肩上:把握专业成长的规律性和独创性 ,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理论的自主迁移、技能的自主获取和学力的自我发展。

名师(名校长)的成长经验可以迁移(创造性转化)为进步的专业能量。

虽然我们强调立足学校实际,但我们却不能局限于自己的脚下改变课堂,而应该站在别人的肩上改革教育。

他们为什么能走向卓越? ——《为什么是他们——来自名师的教育智慧》解读

1 、献身教育,坚守宗教般的信仰。

信仰是一种精神崇拜、精神支柱,它超越物质、超越功利。名师们献身教育,坚守宗教般的教育信仰,他们视教育为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视育人传道高于一切,他们对教育的感情好比宗教信徒。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淡泊名利,矢志教育,一辈子学做人师,把自己最清丽、最皎洁的人性光辉,洒在了她挚爱的三尺讲台上。一生清贫的特级教师斯霞,坚辞副局长的任命和待遇,大爱无声地在小学教师的岗位上耕耘了一辈子,晚年仍矢志不渝,为教育疾呼。小学语文教育家李吉林从教 50 多年来,以自己诗情的母亲般的心怀,在钟爱的儿童教育园地播撒知识的芬芳,她说:“对儿童教育的执着使我总想到新的高度永远在前面”。特级教师钱梦龙视语文教学为永远的精神支柱,他告诫自己:“我是一个精神上的长途跋涉者,我的脚下永远是起点。”特级教师、地理教研员王能智多次谢绝高薪聘请,始终潜心于教育教学本职岗位,他曾这样说过:“对于一个教师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他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他认为,师德不仅仅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一种信仰。从名师们走向卓越的不凡历程中可以看出,所有好的动机都源于信仰,所有执著的坚守都因为信仰,所有创造和超越的不竭动力也都来自信仰。信仰是一种献身精神,它至高无上。把教书育人作为一生的信仰,这是名师成长的经验和启示。

他们为什么能走向卓越? ——《为什么是他们——来自名师的教育智慧》解读

2 、终身学习,把研究作为一生的专业修炼。

教育是一项需要终身学习和研究的事业,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也就是教师

专业发展的过程。在走向卓越的征途上,这些名师都是终身学习的楷模,他们从“学会”到“会学”,从“心动”到“行动”,把研究作为一生的专业修炼,在前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实现了知识的自主建构、理论的自主迁移、技能的自主获取和学力的自我发展,进而又通过理念更新和行为跟进,超越理论文本,变革教育实践。可以说,名师们就是在持续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中,走过了精彩的一程又一程。通过持续的学习和研究,他们不断打破经验的认识框架,在反思中改善行为,学会以学术的方式思考问题,让自己变成深刻的思考者和自觉的思想家,逐步成为一个有学术精神的教育专家,从而独创出自己的“教育品牌”。

李吉林从 18 岁走上三尺讲台到如今年逾古稀,一直满怀热情地进行着教育教学研究,用心血和智慧写下了情境教学 -情境教育 -情境课程的精彩诗篇。没有上过全日制大学的数学特级教师张思明,自强不息,坚持自学,积极研究创新教学,让枯燥的数学变得乐趣无穷。他说:“作为一名教师,永葆职业青春的秘诀只有一条,那就是: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特级教师任勇在“学习科学”研究中成长,他将育人和学会学习融于数学教学中,有着一颗不断学习的心。他是师专毕业,而后函授本科,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通过学习不断超越和完善自我。 35 岁被破格评聘为特级教师的王后雄,把自己喻为教育征途上永远的探索者和执著的耕耘者,多年来在化学教育领域不断改革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教学奇迹,实现了从中学教师到大学教授的成功跨越。

他们为什么能走向卓越? ——《为什么是他们——来自名师的教育智慧》解读

3 、实践建构 :卓越是一种个性化优异,是理论与实践的独特创新。

实践建构,就是要在实践中凝练实践智慧,建构专业自我,这是名师成就专业自我的过程。实践建构是一个从批判借鉴到自主创新的渐进过程,这是一个凝炼教育思想、明晰教学模式、形成教学风格和流派的专业化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名师是不可复制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因此,只有展示个性,才能拉开距离。卓越不一定是完美,而是一种个性化优异,是理论与实践的独特创新。

 

素质教育的改革先行者魏书生,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用科学和民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成就了辉煌的教育人生传奇。他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不在学校,他带的班却不用请老师代课,他的学生还都能取得骄人的成绩,他可能是全国唯一一个不批作业、不批试卷、不改作文的语文老师了。他认为,教育就是帮助人培养良好的习惯。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为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扎根乡村教育,先后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开展了“不留级实验”、“乡村大教育”以及“赏识教育”研究,把教育科研的论文写在乡土上,以勇于创新的实践精神实现了“平中出奇”的人生目标。每个名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特级教师张化万倡导“将玩进行到底”,坚持把“玩”融会到语文教学中去,开设“谈天说地”、“说说玩玩”等丰富多彩的课堂,让孩子“在玩中学习”,给学生提供最愉快的教育。特级教师赵谦翔探索实践“绿色语文教育”理念,他把语文教育和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创设了“东方时空”、“文学精品”、“古典诗文”、“班会感悟”等课堂形式,以“绿色语文”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绿化”学生的精神世界。特级教师窦桂梅因为提出“三个超越”和“主题教学”的教改思想而被人熟知,她认为,语文教育应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为儿童生命发展奠基。她说:“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取向:卓越教师专业发展应实现有机的融合。

知识—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学专业的知识基础,主张教师通过学习各类知识来提高其专业性,正规的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大多采取这种策略。

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强调个人的、实践的、专业的知识是交织在一起的,主张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反思和主动探究来提升“自我”及其“主观的教育理论”,实现专业发展。

生态—文化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强调合作的发展方式,主张构建合作的教学文化,让教师在专业共同体内实现专业发展。

合格教师

合格教师

骨干教师

学科带头人

特级教师

教学名师

教育名家

继续爬坡!

耐心决定境界,境界决定成就

付出一点就想马上有回报的人适合做钟点工;如能耐心按月得回报,适合做工薪族;耐心按年领取回报的是职业经理人;能耐心等待 3-5 年的是投资家,可以耐心等待 10-

20 年的是企业家;能等待 50 - 100 年的是教育家;能等候 300 年的就是伟人;能耐心等待 3000 年才见到效果的就是圣人。

—— 《读者》 2013 年第 9 期

以稳健征远途,以精致修大成。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