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刚健 诗意氤氲 我是瓜农的儿子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老屋的门前有一口大堰塘,是我们村历史最悠久码砌最讲究的堰塘。它的面积大,足有两亩地;它的形状规整,为规则的长方形,四面堰坎都用玻岩码砌出高高的墙围,一年四季蓄一塘猫眼般透亮的塘水。儿时,那里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屋场上的人用码钉将三根棕木拼在一起扎成码头,靠近屋场的两个塘角各自安有一个这样的码头,码头的周围还有很多大块的岩石铺就的水下之路。走下十几级青石板的石阶,就可踏上码头。

夏天到来的时候,在砍柴火打猪草的间隙,我总会挤出一个早晨去堰塘捉鱼。母亲用筲箕撩饭后,我将粘有米汤的热筲箕端在手里,蹲在码头上,筲箕里放一个饭团,双手握住筲箕两侧,没入水中,然后屏住呼吸纹丝不动,两只眼睛盯住水面,一会儿便见池塘中的戳戳鱼(我们那儿的人喊“麻利鼓”)从四面翩然游来,一会儿便可听见它们在筲箕里抢食的“咔咔”声。此时,我不动声色,两手极其缓慢地向上提筲箕,不能让鱼感觉到筲箕的移动。快出水面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筲箕边框露出水面,动作稍慢,便会看到鱼儿向四周逃窜。

倒悬在码头上捉鱼特别累,通常我会站在

一块岩石上像练功一样,摆个马扎姿势捉鱼。人站在水中,腿、脚、手都感觉有鱼在啜咬,痒酥酥的。尤其是嘴上有疙瘩的“铁麻利鼓”,它们的嘴碰到光溜溜的腿时,特别有力度,我总是禁不住笑出声来,我一笑,鱼儿们马上逃散开去。

岩石周围吸附着很多铁螺蛳,用石头将螺蛳捣碎,也可放在筲箕里充当鱼的诱饵,能吸引更多的“麻利鼓”涌进筲箕里。父亲见我乐此不疲,赶场的时候给我捎了一只小鱼笼,是一只篾制的圆柱形小笼,两端是内陷的收口,越往里口越小,鱼可一下游进笼中,却难以从笼中游出来。

我将螺蛳锤烂,灌入鱼笼中,将鱼笼丢进大堰塘中央,鱼笼上的系绳拴在堰堤的树上,一两个钟头后,提绳一看,满笼的“麻利鼓”活蹦乱跳,间或还有胖皮鱼、大青虾、泥鳅、黄鳝之类,吐到一个大铁桶里,一整天我都躲在树荫下观赏鱼儿们的游动,感觉自己如鱼儿在水中嬉戏一般凉爽。

我去外面读书后,母亲时常在信中说,大堰塘里的鱼越来越少了。我在远方工作后,母亲在电话中说,捉鱼这种活动基本绝迹了,因为塘里的鱼越来越少了。前不久,母亲又打来电话,告诉我乡村预备统一整治各处池塘,我想不久的将来我又可在夏日去老家过一把捉鱼的瘾了。

捉鱼记□王丕立

2019年7月28日 星期日 责任编辑 徐志雄 美术编辑 李世平

投稿邮箱:232450911@qq.com沅江4 文化周刊

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柳叶大道 广告经营许可证:4150001070046 常德常报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总编室:7714837 广告中心:7717503 全国新闻记者管理及记者证核验网网址:press.gapp.gov.cn 定价:328 元/年

诗人余仁辉的新诗集《良宵》躺在我的案头已经一个多月,忙里偷闲断断续续看了一遍,作为披着本土评论家外衣的我陷入了沉思。说实话,余仁辉浸润在诗歌创作里已经 20 多年,之前有若干诗人或者评论家为他写过评论,寻找一个稍微有点新意的角度颇为不易。想想他不大的个子却有较大的格局,一个原本文弱的书生因为长期修习太极拳而变得颇为健朗,于是便产生了从精神分析入手的想法。

作为公务员的余仁辉,写诗通常只能是晚上的事情,否则就会让人以为他不务正业,他的公务员其实也当得非常不错。一手写公文一手写诗歌的余仁辉,到底会写些什么呢?打开《良宵》的目录,我们会发现他自有他的分类:第一辑名为《回乡偶书》,集中抒写了他对故乡的念想;第二辑名为《在手机上阅地图》,主要是对常德本土风景的描摹或者是对家乡之外的几个风景点的记忆;第三辑名为《你是看得见的》,主要是写各种感情,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第四辑名为《我所热爱的孤独》,多是夜深人静之时点点滴滴的感触与体悟。对于把每一个写诗的夜晚当作良宵的余仁辉,其精神世界到底如何,我无法

揣测,但从余仁辉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管窥一些很有意味的精神特质,个人认为这些精神特质大体构建了余仁辉诗歌的精神世界,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他自己的风貌。

余仁辉的诗歌中有着浓烈的乡土眷恋。古人说“野人怀土,小草恋山”,离开家乡的人,一般都会想念自己的家乡。余仁辉对家乡的眷念颇不一般,除了一般的怀想,更多的是付出行动,他经常回到老家,老家的风物与老家的人物,不仅激起他内心的波澜,还不断化作他笔下的诗歌。比如,在车窗外看见一树梅花,不够;在公园里看见一片梅,还是不够;再看了很多的梅,依然不够。“我来这人间,就是要看更多的好……亲人们啊,我来这人间/就要和你们填满更多的痴心”(《那是不够的》)这种美好的眷念与期许,是一个仁义与勇敢俱有的诗人叮当作响的心声!在世人的笔下,故乡是胃疼时的半碗草药,香草是一个舍得去夜奔的名字,水乡女子是自己逐水而居的妹妹……飞起又落下的麻雀,漫过城市的蛙鸣等等,都无不是乡愁的引子。至于自己的祖母、父亲等血脉至亲,则更是

乡土眷恋的盐中之盐。所有这些,都成为在百里之外工作的诗人夤夜怀想的题目,也是每逢节假日或者其他特殊的日子回归故土的理由。这些景物,这些人事,在那些被诗人称为良宵的夜里,被作者炼蜜为丸,经由书香包裹,成为珍藏乡愁的诗歌。这些诗歌或者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或者刚健,滋养着作者坚韧的意志与向上的精神。

余仁辉的诗歌中有着浪漫的古典情怀。作为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到宋词到元曲,这些古典文学的营养无疑已经渗透到血液里,在新诗的创作实践中不时有古典的意境或者古诗的形式出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事实也是这样。在余仁辉的诗歌中,梅花、荷花,蛙鸣、虫鸣,月光、雪野、孤舟、奔马……这些古典的意象常常诗意地呈现。传统文人的处世之道与出世之想,也不时在余仁辉的诗歌中闪烁。有些诗歌甚至就借鉴了古诗的形式,比如《我有原生骨》,大体上就有古诗十九首的况味,而其中的句子如“或徘徊兮岸芷/或彷徨兮汀兰”,活脱脱就是楚辞的余韵了。比如

《迟到书》里面的“徘徊复徘徊”,比如《葵

花盛开》里的“置一茶几,三二知己重添酒”等等,皆是古典句式的现代运用。这些经意或者不经意的古典呈现,无不透出学院派的气息,自觉不自觉地展示了诗人浪漫的古典情怀。

余仁辉的诗歌中有着沉潜的英雄情结。一个少年时代比较瘦削的男人,他渴望强壮与高大,这也是心理学中说到的映射与补偿的心理机制。体现在余仁辉的诗歌中,那些打马而过的英姿,那些刀刀见血的搏杀,那些狂放不羁的豪杰,那些月下豪饮的英雄……就成为常见的亮点。比如“我有原生骨/俗世铿锵行/若问同路者/往来俱豪英”(《我有原生骨》)。这些沉潜的英雄情结,既是余仁辉自己一个隐秘的渴望,也是一种对英雄主义精神的呼唤,何尝又不是对当今“娘炮文化”盛行的一种批评呢?

余仁辉的诗歌中有着警策的自我审视。那些错失风景的遗憾,那些来不及表达的亲情或者爱情,那些工作中的无心之失,那些未能及时了结的心愿……往往是余仁辉在夜深人静时思考的素材,也是诗歌珠胎暗结的切入点。比如《白发颂》中就有这样的句子:“然而它不是一根,是一队/攀援而上的狙击手/要狙击年少轻狂,狙击光荣而梦想/狙击飞的翅膀”,由白发而联想到少年轻狂,很警策。余仁辉甚至写过一首《祭己贴》,“一切还来得及/比如做完几个梦/比如爱完几个该爱的人/比如解开一些淡不了的仇恨……”在清明节,想到祭祀自己的人天下有几个?这种貌似令人恐惧的自祭,若非有非常清醒的自我警醒意识,焉能做到?!

清新刚健 诗意氤氲—— 从诗集《良宵》管窥余仁辉诗歌的精神特质

□陈集亮

大牛踩着清早的露水,来到村口的小溪。

今天儿子生日,大牛昨晚在溪口扯开一张网,想网点鱼虾做个好菜。收网时,大牛听到从溪底传来“哗啦啦”鱼摆尾的响声,心里便喝了二两酒一样舒坦。

“草鱼、鲫鱼……”大牛扯开渔网清点着。突然,他住了嘴,很快嘴又张得能吞下个鸡蛋。

网里,一只褐绿色大甲鱼正惊慌地划拉着四条短腿,想往外爬。大牛按住甲鱼背,甲鱼扭过脖子咬大牛的手。大牛抓起甲鱼,将甲鱼头往地上“顿”几下,甲鱼吃痛,头缩回甲壳。

“大牛,干啥呢?”岸边,村长旺哥停下摩托车问。旺哥摩托车上绑着一个装满鸡鸭鱼肉的筐。

“我网的。野生的。”大牛兴奋地举起甲鱼用力晃晃。

旺哥忙跳下车子,凑过来:“得有 3斤!卖给我吧,500 块。”拿起甲鱼又说:

“今天娘生日,亲戚都来吃饭,上这道菜忒有面子。”

500块可不少了。大牛犹豫了几下,说:“今天也是我娃生日……”

村长“哦”一声,又看了好久才放下甲鱼,说:“野生甲鱼大补,我娘牙口不好,可最适合她吃了。”

大牛张了张嘴,到嘴的话又咽了下去。大牛提着桶回到家,媳妇在灶上熬稀饭,儿子在屋檐下刷牙。

大牛把桶重重地放在媳妇身边,媳妇一看,欢喜地叫:“仔耶,今天好口福,你爹网到甲鱼了!”

儿子吐掉满口泡沫,两步窜到桶边,掏出甲鱼,叫着让娘做甲鱼。

大牛待两人看够了,才说:“村长娘今天生日,想买这甲鱼,我想着,还是给他算了。”

“你差这点钱?孩子也生日!”媳妇看儿子噘起嘴,心疼了。“头发长,见识短!”大牛说,“咱想修个新房,这批地基还得村

长点头不是?舍不得甲鱼,你张得了嘴?”大牛拿个袋子,从儿子手里抢过甲鱼放进去。儿子含着泪跑

回房背起书包又跑出来:“妈,中午我不吃饭了。”说完,踢飞门口的小板凳,跑了。

“都是你惯的,小王八羔子。”大牛看着儿子的背影,回头骂媳妇。“他王八羔子?你是啥?不做饭了。”媳妇火钳一丢,握了两个

水煮鸡蛋去追儿子。大牛在门口抽了两根烟,还是一咬牙,提着袋子出了门。来到村长家,村长正和村里的大厨老李在商量菜品。大牛想,

村长孝顺,小生日也请厨师,这甲鱼可没送错。村长看到提袋子的大牛,忙不迭跑过来,说着感谢的话,又从

衣兜里摸出500元往大牛手里塞。大牛边摆手边后退:“看不起人不是?你娘就是我娘,孝敬咱

娘的。”村长又塞几次,都被大牛挡了回去,只好拉住他,让他别走,中

午一起喝几杯。村长家来了不少人,大牛回到厨房看老李做菜。老李正麻

利地拾掇甲鱼,他将甲鱼放在案板,左手拿根鸡骨头在甲鱼面前逗弄,甲鱼慢慢地伸出头,一口咬住了骨头,老李右手“咔嚓”一声,剁了下去……大牛看得目瞪口呆,竖起拇指:“老李,不愧名厨!”

老李很受用地笑笑,又利落地撬盖、剥角膜、掏甲鱼蛋,然后,将甲鱼过油、爆炒、小火慢煨,再放入八角、桂皮、香叶等佐料,锅里飘出浓郁的香气,令大牛深吸了几口气。

老李拿出瓦钵,将甲鱼装钵。甲鱼蛋配熟黄豆放最底下,切成块的甲鱼肉放上面……

“我尝尝您的手艺。”大牛拿副碗筷,夹出好几个蛋和三大块甲鱼肉,顺手扯个保鲜袋,走到角落吃起来。

老李继续将甲鱼头、脚、背壳拼成一个完整的甲鱼,盖在最上面,小火慢炖着。大牛对忙碌的老李说:“村长家宴,不好打扰,我还是回去了,劳烦告诉一下村长。”

大牛到家,媳妇不在,大牛随便吸溜几碗稀饭,扛了锄头出门干活。傍晚,大牛顶着一身臭汗回来。媳妇和儿子已坐在饭桌前,看到大牛,两个人都没做声。

大牛瞟一眼桌上,只有炸鱼块、鲫鱼汤,便走到厨房,忙活了一小会,出来递给儿子一个小碗:“吃吧,大厨老李做的,可香了。”

儿子看见碗里,有几个甲鱼蛋、三块甲鱼肉。

一只甲鱼

●小小说

□伍月凤

旧时的夏日,须得从草木中,寻点清凉。天气一热,最早开始准备的,就是挂竹帘,

铺上竹垫子。向阳处挂上竹帘,挡住热辣辣的阳光,酷热的威力就减了几分。再把床铺和椅子,都铺上竹编的垫子。这么一来,便能从夏日里,偷点清凉。

能向人提供点清凉的,不仅有竹子,还有绿豆和莲子心。有了竹子,身上凉快了;但还得有绿豆和莲子心,这凉快才能由内而外。夏日的午后,煮一锅绿豆汤,加点莲子心,再佐以应季消暑的凉拌菜,整个人,连舌头都是清凉的。

这样的清凉,当然还稍嫌不足。炎炎夏日,还得来一把老蒲扇。旧时的夏日,谁的家里头没有一排溜过去的老蒲扇?旧时的人家,一栋老房子里住着十几口人,那是常有的。于是,为了做标记,也是煞费苦心。有的蒲扇上,写了名字;有的,则在扇柄处钻个孔,穿了红线,再挂个吊坠。

在家避暑,一手捧凉茶,仰头咕咚饮尽;另

一手拿着蒲扇,轻悠悠扇着。若是外出串门子,也少不得顺手带一把老蒲扇,边走边聊,边摇着扇子。外出的人归来,一身尘土,连脸庞都晒得红红的,到了家,什么也顾不上,拿起扇子猛地一通狂扇。旧时的夏日,人生百态,但扇子却是不变的标配。

当然,还得有点蚊香。但那时的人家,蚊香也是向草木去要。艾草是首选,晒干后,拧成火绳,在铁盒子里盘上一圈,点燃后就是天然的蚊香。那味道,清冽而带着草木之香,不熏人,还隐隐让屋子里有了一种别样的清香。

能带来清凉的草木,当然还有茶。那时的人家,屋前屋后自家种的土茶树,是挺常见的。采了茶叶,制成茶。到了夏日,泡上一壶茶,外头烈阳酷热,心里头却溢满茶香。

扇底生风,草木生凉,这样的夏日也多了几分诗意。而如今,夏日的室内,得益于冷气,而少了酷热的煎熬。但远离了草木的夏日,却也变得千篇一律,少了诗情画意。

草木清凉□郭华悦

我是瓜农的儿子□黄飞跃

一亩瓜田若能长大一颗西瓜我都要感谢土地感谢阳光和雨水

我从不敢埋怨风不调雨不顺不敢埋怨黄家湾沙滩地的贫瘠

就如我从来不埋怨苍老而慈悲的母亲

父亲的肩已挑不动那一担西瓜父亲终于只能坐在田埂上看瓜长瓜熟父亲终于承认时光已老父亲终于承认他伺候几十年的土地他们将惜别

我接过父亲手上的扁担仿佛接过父亲的一生

鸡屎肥猪屎肥牛屎肥草灰肥瓜田土地肥父亲咸咸的汗水更肥

我弯腰摘下每一颗西瓜的时候我都摸见了父亲的体温

在烈日下卖西瓜我卖西瓜的叫喊声比寺坪的小街更长

他们不相信一位“诗人”会在街头卖瓜他们今天全都不认识我他们不相信一位“诗人”与种瓜卖瓜纠缠的几十年

我从不夸耀我的瓜甜我只夸耀我黄家湾的那一亩三分地

卖了半个月西瓜刚好可以买到一把吉他买到一辆山地自行车没想到有一种交换如此简单而快乐

孤独的日子可以不再听雨我的手里有琴孤独的日子可以夜半启程二十几里之外是父亲母亲

一块五一斤,不能再少了再少我无话可说

再少怎么对得住瓜苗到瓜熟的76天?怎么对得住先年往土地里肩挑的300担农家肥?

再少怎么对得住,田埂上不说话的父亲

从瓜蔓上摘下那枚西瓜心有点疼

我仿佛在伤害心爱的爱情

今天我要把她拖运到市井出卖

我在大街上吆喝:卖西瓜哟大又甜的西瓜那声音拖很长很长那声音足够街头巷尾的人听见

我应该大声地喊喊出土地的厚度喊:2块钱一斤,包甜,让土地知道自己的

价值

这些年,庄稼是个羞涩的女人的名字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