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责任编辑∶贺小钢 编辑邮...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漫话“春”灯谜江更生

! ! ! !古称隐语、廋辞的谜语,自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元宵灯节有“好事者”将谜黏于纱灯上任人猜射后,灯与谜便结下不解之缘,从而诞生了“灯谜”一词。又因灯谜常现身于新春佳节,故灯谜又名“春灯谜”,简称为“春灯”或“春谜”等。

笔者从小喜欢猜谜,至老弥笃。在众多的春灯谜中,我尤其偏爱一些植入春天元素的作品,曾戏呼其为“春”灯谜。记得在读初中时,见到一条流传很久的字谜,其谜面为“春雨连绵妻独宿”,至今印象深刻。猜射此谜,需如手剥春笋一般,层层除壳方见佳蔬本相。先将谜面视作“春!

雨连绵!妻独宿”,再把“雨连绵”解作没有太阳,即“无日”之意,继而从“妻独宿”三字中悟出“夫不在”之意。“春”字里既无“日”,又“夫”不在,那么只剩下个“一”字了,那就是谜底。这是一条典型的“离合体”灯谜。后来,接触

灯谜多了,终觉得那些专以拆拼为能事的“离合体”谜,是远不及别解巧妙、扣合浑成的“会意体”灯谜引人入胜。下面介绍几条以古典诗词为谜面的“会意体”“春”灯谜。第一条是以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春色 满 园 关 不住”作题,要求打《水浒传》诨号二。猜射此谜时,须将其下句“一枝红杏出墙来”结合起来思考,谜底便可迎刃而解,原来是“一枝花、没遮拦”(注:别解为“一枝红杏花无有遮拦地伸出墙外”)。第二条是以宋代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诗中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挂面,打疾病名“禽流感”,这儿谜底已巧妙地别解为“家禽鸭子在河流中感到水暖”。第三条以唐代诗人贺知章吟咏春风细柳的佳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为题面,要求打食品

加工方法一。此谜可如前谜,仍采用“承上启下”手法破底。诗的下一句是“二月春风似剪刀”,那不正是面句所提问题的答案吗。于此,可从中悟出将柳叶裁剪成细细模样的自然是“春风”所干。这么一来,谜底便昭然若揭了,

乃“自然风干”(注:别解为“自然是春风所干”)。上述三谜皆熔盎然

春意与嗢噱谐趣于一炉的妙筑,耐人玩味。不过。有些带有动人故事的

“春”灯谜则更具迷人魅力。浙江乐清老谜家李振洲有条入选《现代灯谜精品集》的好谜,谜面是唐人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中的结句:“桃花依旧笑春风”,要求打《唐诗三百首》篇目二。综观全诗,可以获知诗人去年的今天"在长安南庄邂逅一位姑娘,她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

衬"而如今临此,却已物是人非,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对着春风。所以谜底为“《独不见》、《佳人》”(注:别解为“单单不见佳人”),此谜以唐诗扣唐诗篇目,颇具本地风光雅趣。无独有偶。海上谜家刘茂业也有一条蕴含爱情故事的“春”灯谜:“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打文学名词二)。谜面撷自宋代诗人陆游晚年游绍兴沈园时的诗作名句。七十五岁的诗人来到四十多年前曾与前妻唐琬来过的沈园,欲重寻芳踪,见小桥春波依旧,当年翩若惊鸿的唐氏早已离异而亡,触景伤情,以诗怀人,由此意思可以求出谜底为“游记、唐诗”(注:别解为“陆游记挂着唐琬的诗句”),一名一姓。别解入谜,且

扣合自如,允称佳构。

!春天的

故事"唱不尽#

明请看本栏$

读春记

十日谈春之声系列之一

新民网:www.xinmin.cn24小时读者热线:962555读者来信:dzlx@xmwb.com.cn

25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责任编辑∶贺小钢 编辑邮箱:hxg@xmwb.com.cn

也说正山小种何亮亮

! ! ! !我曾做直播评论:北京的钓鱼台国宾馆习近平主席伉俪与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和丈夫菲利普·梅茶叙,据我们在北京的记者报道说,中英领导人喝的是红茶———正山小种。特雷莎·梅说,我们在英国也喝这种茶……这使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在福州

首次接触正山小种的情形。有一次与家父一起到福州的温泉路,那里有一家外贸公司开设的小商店,出售出口的食品、茶与工艺品,平日门可罗雀。那时喝茶之风尚不盛,没有专门的茶店,食品商店的柜台有数种茶出售,多为福州的名产茉莉花茶。家父喜欢喝茉莉花茶,也喝红茶和乌龙茶(铁观音)。我是在工厂期间开始喝茶的,同室的一个老工人来自安溪,那是铁观音的故乡,他以自制的炉子烹水沏功夫茶,自然是家乡带来的铁观音,每次沏茶,如我在房间里必邀我同饮,久之乃成习。

在外贸商店买的铁观音,圆罐,半斤装,贴一纸片说明品种和产地,售价 #$元,开罐之后,浓香扑鼻。多年后家父谈起那种铁观音,惋惜此后再也难遇此种好茶。那次在外贸商店,看到正山小种,家

父如获至宝,他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首次到武夷山,主人款以正山小种,其特有的浓郁茶味,印象深刻。因此立即购之,回家品尝。正山小种最大的特色是有松烟香,做奶茶最佳,加柠檬亦佳。据外贸系统的朋友说,他们每年都到武夷山正山小种的原产地收购,取上佳质量者两箱,此为英国王室所订购,从未中断。梅姨在北京饮正山小种,正是其来有自。

据载,正山小种的鲜叶原料采自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菜茶群体,因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形成优异品质。它的起源据说是在 %&'(年(明隆庆二年)采茶季节,军队路过武夷山桐木村,茶农为避军人,无法将采摘的茶青制作茶叶,第二天茶叶已发酵,茶农以当地马尾松干柴炭焙烘

干,因之有烟熏松香味,意外培育出一种新的红茶。%'

世纪末 %)世纪初,正山小种由荷兰商

人带入欧洲,随后又传入英国皇室,英国人的下午茶首选就是正山小种。“正山”指的是桐木及与桐木周边相

同海拔、相同地域、以相同传统工艺制作;品质相同,独具桂圆汤味的统称“正山小种”,“正山”既有正宗之义,而“小种”是指其茶树品种为小叶种,正山小种又称桐木关小种。说起来,正山小种引发的改变历史的战争,包括英荷战争、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波士顿茶党事件和后来的鸦片战争,今日有关茶叶引发的战争书籍甚多,读者诸君有兴趣不妨一读。联想到今日的一带

一路,实在令人感慨系之。手头有几本关于红茶的书,作者分

别是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日本的女性,中国大陆《红茶雅颂》(作者吴雅珍、杨巍)专章介绍红茶鼻祖正山小种;台湾地区叶怡兰《寻味·红茶》(有大陆版)则对正山小种不置一词,看来见识不足;日本作山若子则在《饮茶笔记》(中文版)中有一页介绍正山小种,还附以英文 *+,

-+./ -01230./,在香港的国货公司能买到福建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品的 4$$克装正山小种,就是用这个英文名称。

糖尿病的风险从何而来

杨秉辉

! ! ! !我国为糖尿病大国。大国者,患病人数多也。近据中国医学论坛报援引国际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的资料说:中国糖尿病人数已达 %5%#6亿,而糖尿病前期者在成人中已超过半数!实在让人吃惊。如此多的人患着或将会患上同样的一种严重的疾

病,这就成了全社会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了。糖尿病可治,但关键在防,而欲预防其病,必先知其何以生病。

糖尿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有遗传因素存在者,糖尿病的发病率高出其他人 4至 #倍。但糖尿病并不属于一般概念上的遗传性疾病,并非父母患有糖尿病者,子女必定会患此病。遗传因素更多地表现在其子女对糖尿病的致病因素更为“易感”。糖尿病的致病因素,常说的是“多

吃、少动”。其实这只能称为“风险因素”,即多吃、少动者患糖尿病的风险较大,并非一旦多吃、少动必定会生糖尿病。但这个因素却是人们“可控”的因素。随着我国民众生活的改善,膳食健

康问题丞需引起关注。近年在健康教育的宣传方面,多局限于批评饮食的“西化”,“洋快餐”固非佳品,但日日食用“洋快餐”者终究少数,我国传统饮食变化的趋势亦极需关注:如今人们脂肪与动物性食品摄入量不断增加,也有一部分民众淀粉类食品诸如米饭、馒头之类摄入量过大,而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则皆显不足。其结果是摄入的总热量超标,过多的脂肪导致肥胖,大量的淀粉类食物直接增加了胰岛的负担。如今的工作许多都已经自动化了,甚至日常生活

中的活动也被汽车、电梯、洗衣机之类代劳了,因此运动应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为。可惜调查显示在我国成人中能坚持日常体育锻炼者只 %%56!,换言之,几乎近6$!的成人并无运动的习惯。糖尿病的风险因素除了遗传、饮食、

活动之外,超重乃至肥胖亦是重要的风险因素。不过,人之所以胖,实在是与“多吃、少动”,亦与遗传因素有关的。年龄亦是风险因素之一,确实目前多见的 4型糖尿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不过,年龄亦是不可控因素,因为人都要老的。吸烟与嗜酒却是糖尿病“可控”的风险因素。吸烟者把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吸收入血,进入胰腺,损害胰岛功能,胰岛素产量下降,使二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至少增加7&!。嗜酒者酒精损伤胰腺,多有慢性胰腺炎、胰腺纤维化存在,胰岛功能受损,自然亦增加了糖尿病发作风险。我国糖尿病病人过亿,当然要靠医生治疗。大量的

糖尿病前期的人如何才能避免发展为糖尿病?那就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努力规避相关风险因素:遗传与年龄为不可控因素,且不去谈它。饮食的健康问题、体育锻炼问题、控制体重问题、戒烟限酒问题,皆已是迫在眉睫之事了。努力避开糖尿病的风险,生命的航船才能顺利到

达幸福的彼岸。

左泥老师

孔明珠

! ! ! !又想起左泥老师是在前几天,我去作家协会,见办公室姑娘在处理旧书报便过去帮忙,在搬走一张旧桌子拉开抽屉时,发现几张散落的旧照片,是黑白报名照,像是作协老会员。有几张熟悉的面孔,其中就有左泥老师。照片上的左泥

老师像上世纪 ($

年代做同事时一样,清瘦,高颧骨上架了黑色半框眼镜,抿着嘴唇微笑。我有点难过了,知道他已在很多年前去世,而我自从离开出版社之后,只回去看望过他一两次,还是为了出版自己的书。

左泥老师出生于%64&年,原籍江苏泰兴。他很高,仙风道骨,如果穿上长衫,手里卷了线装书,飘走过来,活脱就是古代诗书贤达。我调进绍兴路)7号上班时,他在我斜对面办公室,那是文学一室,

文艺出版社重镇,出版的都是中国文坛最重要的长篇小说,还有一本著名文学杂志叫《小说界》。

当时我二十多岁,坐在文艺理论室小办公室当小编务,可我不喜欢看深

奥枯燥的文艺理论著作,爱读小说,对创作型作家仰慕得不得了。身在理论室,心在文学室,常常耳朵竖起来听斜对面的动静,看他们编辑以及编务将全国大腕作家迎来送往,请客吃饭,开笔会,坐游轮,羡慕

他们咋这么忙。每天中午我们 )7 号

的人都去 &7 号人民出版社大食堂吃饭,手拿一只搪瓷碗一把调羹,敲敲打打荡马路过去,再荡回来。左泥老师总是很晚下楼,又很早就回办公室。他不苟言笑,孤独一人,慢吞吞的。有一次左泥老师主动招呼我,让我一惊,他说认识我父母亲。我没敢问他

什么,只知道左泥老师是资深文学编辑,并不是领导。从办公室门缝里看进去,他一直是趴在稿纸堆上严肃工作的状态。

有一次我们在绍兴路上一同走回办公室,一路无语。在传达室门口,左泥老师脸上突然露出顽皮的笑容,他说,小孔,你怎么有时候打扮得像公主,有时候是牧羊女?我低头看自己那天身上穿着很长,料子飘荡的花衬衫,外面又罩了网状的背心,细裤腿加中靴,那是当时流行的披披搭搭“波西米亚风”,我自以为很时髦,却不知道人家看上去颜色杂乱。我一下脸红,嗫嚅了几句,也反驳不了,赶紧逃回办公室。我与左泥老师稍微走

得近一点是 %667年,那时留学生文学很时兴,文学一室做了套“西洋镜丛书”,而我随留学潮出国两年后,没能回到出版社,就在家写了个长篇小说,想拿到老东家问问能不能出版。这是我的处女作,我一点把握也没有。交稿以后我像热锅上的蚂蚁,整天焦虑不安。隔了三个月,我壮胆去出版社左泥老师办公室问稿子的下落,主编正好在接一个很长的电话,坐在窗前的左泥老师向我招手,我过去,他指着正在看的一沓书稿说,你的稿子在我这里,写得不错。我涨红脸说:真的吗?左泥老师,我我……第一次写小说,等了好几个月我信心也没了。左泥老师说,不急不急,我已经在终审了,我看完就可以发排。他翻出几张折页,问了我几个问题,说可能会有一些删改,我连连点头答应。后来这本《东洋金银梦》在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很快被日本近代文艺社翻译出

版,其中左泥老师对我的帮助肯定太重要了。其实左泥老师本人就

是作家,上世纪 &$年代就写了很好的小说。上世纪'$年代已在上海作协《收获》《上海文学》举办的创作学习班里负责辅导业余作者,他兢兢业业谦虚谨慎。在特殊年代,他以善良

的人性帮助老作家脱离险境。待到改革开放,他首先站出来主持编选《重放的鲜花》这本老作家

作品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重放的鲜花》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如惊蛰的春雷,预告大地的复苏”。

像左泥老师那样一生低调从事文学出版工作,扶持年轻作家的我知道很多,而亲身经历的只有他一位。当我自己也当编辑以后,我去看望过他一次。我记得他说话声音很轻,他对我说,你们做杂志采访很多名人,名家,你们不能光盯着热门的人啊,有很多老作家现在很寂寞,没有人理睬。我呆愣片刻,他说,比如王西彦,他指指外面马路,就住在那里,他是一个很好的作家,现在几乎被遗忘了。他还举了几个例子,看看我那么呆滞,也就叹口气罢了。

世上有些人难得见面,难得交谈,却会在自己的生命中留下印记,我想,这就是人的魅力,人格的力量吧。左泥老师笑话我打扮的话令我常常想起,反省自己的审美。而他关于不能冷落老作家的话,更是令我感受到人身上应该具有的正直、公平与善良。

晨 记

田学森

%%%微语记

! ! ! !人生之炼,需事上见。清修所得,易虚,其佳者得气静,临事气动,非心静,不定。《菜根谭》有言 8胸

中涤去数斗尘,语言方觉有味;面上揭开十层甲,面目才无可憎。故而作画山中与世事体验同行,可知空寂与尘世

之滋味,起念转念于无念之隙。经纶世务者需知山水之清音,远离人事者当体世

间之万象。心相互为表里,形成于一点一滴。

酒庄 !四首"

费 碟

! ! ! ! ! ! ! !临窗思

独步临窗望九天!

书中星斗守屋檐"

余心远近光芒在!

淡抹万象若丹田"

太湖石

湖波烟雨荡胸间!

犹有山石可鉴天"

漏皱怀歌添瘦透!

只存岁月在楼前"

果 茶

茶开香宇雅情来!

内外风云守小台"

果入胃中人坐地!

闲游履月显襟怀"

老叶春归

枯荣本在自然间!

步履功名一任天"

我看杏黄八百叶!

人高艺美似春还# 红叶白云图 &国画' 沈舜安

!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