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革命史

Preview:

DESCRIPTION

中國共產革命史. 一、中國共產黨興起的時代背景 二、中共的建黨 三、國共第一次合作 四、國共和作期間共黨的活動 五、國共和作期間共黨的發展 六、國共分裂與共黨的發展 七、瞿秋白、李立三、王明路線 八、毛澤東的崛起 九、第二次國共合作 十、毛澤東的游擊戰略理論抬頭及地位上升 十一、毛澤東與整國運動 十二、延安整風與毛澤東地位鞏固、延安整風深入 十三、總結共黨的歷史經驗階段 十四、國共內戰與中共的成功 十五、中共的改革開放理論 附錄. 壹、中國共產黨興起的時代背景. 中國共產黨興起的時代背景.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中國共產革命史一、中國共產黨興起的時代背景二、中共的建黨三、國共第一次合作四、國共和作期間共黨的活動五、國共和作期間共黨的發展六、國共分裂與共黨的發展七、瞿秋白、李立三、王明路線八、毛澤東的崛起九、第二次國共合作十、毛澤東的游擊戰略理論抬頭及地位上升十一、毛澤東與整國運動十二、延安整風與毛澤東地位鞏固、延安整風深入十三、總結共黨的歷史經驗階段十四、國共內戰與中共的成功十五、中共的改革開放理論附錄

壹、中國共產黨興起的時代背景

中國共產黨興起的時代背景 法國大革命、俄國革命、中國革命為人類史上三

大革命。中國共產革命為近代中國一連串的變革與革命中重要一環,至今仍在繼續進行之中。這三大革命具有之特徵一為時間持續,一為死亡的慘烈,三為帶動社會結構的大變動。猶如梁啟超言“革命之意有廣狹。其最廣義,則社會上一切無形有形之事物,所生之大變動,皆是也。其次廣義,則政治上之異動,與前此劃然成一新時代者,無論以平和得之,以鐵血得之,皆是也。其狹義,則專以兵力相向于中央政府者是也。”中國革命的歷史有以下幾項背景:

一、帝國主義的侵略二、新思想得輸入三、五四運動的影響四、俄國革命成功的刺激五、軍閥割據造成中國的分裂

一、帝國主義的侵略 1840-42 鴉片戰爭 1858-1860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85 年中法戰爭 1895 年中日戰爭 1900 年八國聯軍之役

帶動經濟社會的變動。外國經濟勢力入侵:中國的企業操縱在外國,尤其是美、英、德、法、日等國之中。中國有關經濟的政府機構如海關等受制於外國。

中國新興階層的產生,尤其是商人階級有的自辦企業,有的依存在外國企業中成為買辦,中國的農村村民投入都市,成為新的被剝削者,而留在農村者,亦受地主剝削,生活標準如江河日下。

二、新思想的輸入 早期中國改革,帶動了新思想的興起,留學生

的增加及沿海開放的興起。其中最值得提及的為北京大學在蔡元培的主持下的新思潮,如現實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達爾文主義,唯物主義等,西方及日本的一切社會和哲學理論與思潮,無論完整與否,都可不受限制地加以開發。而帶動對舊社會的批評。

三、五四運動的影響 帶動中國一波民族主義,以及新文化運

動。使知識份子思索,中國何以會被列強侵略,中國何以強盛。

四、俄國革命成功的刺激 新思潮帶動中國馬克斯主義的研究,被視「進步」與「科學」的思潮,其所標榜目標對中國知識份子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尤其是年輕學子。俄國命成功,使馬克斯主義具體化,列寧關於共產黨中有紀律的知識菁英就是革命先鋒的理論,對知識份子更具有致命的吸引力。知識份子藉文學創作(小說、散文、詩歌、戲劇)來實現共產主義及社會革命。

以「阿Q 正傳」及「駱駝祥子」可加以說明。「阿Q 正傳」在敘述中國下層階級的歸屬性性格,而「駱駝祥子」,則敘述下層階級受軍閥,財主的壓迫,而不知反抗。

五、軍閥割據造成中國的分裂 各地軍閥自立為主,使中國無法統一。

貳、中共建黨

中共建黨一、 民心由親美變親俄二、中共誕生前夕的中國三、列寧首倡建立中共四、五四促成陳、李的革命 五、中共的成立 六、中共選擇上海成立的因素 七、共黨成立後的活動

一、 民心由親美變親俄1. 俄國十月革命及加拉罕兩次對華宣言。2. 1920 、 1921 年中國出現社會主義熱,談論和研究社會主義成為風尚,強調中國社會問題必須先求根本解決,才有解決其他具體問題的希望。此際共產黨已具初步組織:

A. 1920 年 11月制定供黨員學習討論的<<中國共產黨宣言 >>。

內容分成三部分 <<共產主義者的理想 >>、 <<共產主義者的目的 >>、 <<階級鬥爭的最近狀態 >>,強調組織共產黨, (早在 1920 年 5月成立臨時中央,設立外國語文學校。

B. 創辦 <<共產黨 >> 月刊,宣傳列寧建黨學說,介紹共黨知識,初步探討中國革命問題。

3. 在思想上傾向社會主義,在心理上則傾向蘇俄。

二、中共誕生前夕的中國中國處於南北分裂,中國的改革目標,就

形式上而言,應為消滅軍閥、統一中國、結束軍人亂政、恢復議會政治、抗拒帝國主義侵略、爭取國家獨立自主。此與共產無產階級革命並無關運。

三、列寧首倡建立中共 1919 年列寧建立第三國際,其目的之一,乃是在資本主義國家內部掀起無產階級革命來打破封鎖與干涉,以支持歐洲國家為主但相繼失敗, 1920 年 7 月及轉向東方。

在 <<民族與殖民地問題提綱 >>中強調

1. 一切共黨必須幫助這些國家的資產階級及民主解放運動,以助其推翻外國統治但並非資助土著資產階級的民族傾向。

2. 促進殖民地工人群眾意識發展,建立農、工的共產主義組織。人民加入共產主義是經由共黨的領導,不經過資本主義的發展。

3. 各地共黨應通過當地既存的革命政黨或團體,與當地原有革命運動進行接觸。

4. 殖民地革命最初期不會是共產主義革命,但從經由共產主義先鋒隊所領導,並儘快轉向共產主義。

四、五四促成陳、李的革命 五四運動從由親美轉向共產。

五、中共的成立 中共建黨在 1921 年 7 月,但早在 1920

年 5月便成立“臨時中央”並展開各項活動。在蘇聯維丁斯基 ( G. N. Voitinshy ) 協助下,加速建黨腳步,並將當時無政府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者排除。當時黨員只有 59 人,出席成立大會的代表 13人僅代表國內外七個地區,但南陳北李並來參加,大會確立黨綱,中心工作及方針黨的要點為:

1. 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援助工人階級,進行階級鬥爭,直至推翻資產階級,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

2. 對現有各政黨,應採取獨立、攻擊、排他的態度,堅守無產階級立場,不與其他政黨建立任何關係。

3. 接受第三國際領導。 大會選出陳獨秀、張國燾李達三人為中央委員,周佛海、李漢俊、劉仁靜為候補中委,陳獨秀任書記、張國燾 掌組織,李達宣傳。

六、中共選擇上海成立的因素 1. 上海為近代中國工業發展地 2. 上海為近代中國經濟、政治與文化中心財力雄厚、人才薈萃、交通發達、消息廣通、既是西方冒險家的樂園,也是中國革命志士的基地。

3. 上海是東方最大都市,地處海岸線中點,水陸交通發達,郵政電匯方便。同時又有租界。

七、共黨成立後的活動 1. 領導上海英美煙廠大罷工   ( 1921. 7-8 )反對資本家剝削。

2. 成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   ( 1921. 8 ) A.   創 <<勞動周刊 >>,並將原有半日學校擴

大為上海第一工人補習學校,教授政治常識和工會組識。

B.    成立工會。如上海煙草工人會 ( 1921. 8 )、上海印刷工人會 ( 1921. 11 )、 上海紡織工會分會 ( 1922. 3. 23 )、上海郵務友誼會 ( 1922. 5 )、上海海員工會 ( 1922. 7 )。

C.   策動 1922 年上海罷工潮。 成立社會主義青年團 ( 1920. 8 上海 ),簡稱

S.Y. ,辦理各種活動。 刊物,如 <<新青年 >>、 <<星期評論 >>、 <<

民國日報 >>的 <<覺悟 >>創刊,以便解決青年問題。

工讀互助團,它是本“人人工作,人人讀書,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理念。

設立外國語文學校。分設英、德、俄、法、日語班,亦為黨的初期活動連絡地點。

參、國共第一次合作

國共第一次合作 一、促成國共合作因素 1. 共黨方面 (1) 蘇俄的願望:列寧認為半殖民、殖民地的共黨人在進行

民主民族革命應當與資產階級民主派結合成臨時聯盟,但不是融合,而仍要保持獨立性。

(2)  中共方面:建立反帝、反軍閥統一戰線從事民主革命,必須聯合新黨派,只有國民黨才是合作對象。對國民黨只是聯合與援助,非投降,附屬與合併。

2. 國民黨方面 (1) 急於獲得蘇俄的援助,借助其 建軍建黨方法。 (2) 蘇俄對中國的示好。

二、 國共合作的進程 1.  先由莫斯科與中山先生接觸,從 1920 年 1923年

共有六次,第一次是一般性,強調蘇俄革命與中國革命目標相同,調整中俄關係,及蘇俄援助中國革命。第二~五次則談論合作方式。

2. 中山先生在陳炯明叛亂後喪失粵桂地盤,態度轉變。

3.  共黨在陳獨秀領導下,原操反對態度,如合作,只願以“黨外合作”方式,因:

(1)兩黨革命宗旨及所依據礎不同。 (2)國民黨聯美,張作霖、段祺瑞等政系與共黨主

義大不相同。 (3) 國民黨未曾發表黨綱,在廣東以外人民視之為

一爭權奪利政黨,共黨加入該黨,則在社會上信仰全失(尤其青年),永無發展機會。

(4) 喪失陳炯明支持,共黨無法在廣東活動。 (5) 孫中山無接納新加入份子的雅量。 (6)各地黨部人士不贊成。

4.共黨的妥協 (1) 蘇俄的勸服 1922 年 8月馬林(Maring ),(兩湖會議)攜帶共產國際

的指示,同意採取“黨內合作”,先由少數負責人,以個人身分加入,再助其他黨員加入。

(2)1923年春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失敗,中國革命靠工人無法完成,共黨發展受到吳佩孚的打擊,必須利用國民黨的合法地位掩護。

(3)1923年 6月三大通過遵行共產國際指示與國民黨合作,加入國民黨,但強調加入國民黨,乃保有自己的組織,并須努力以擴大共黨的組織,嚴整紀律,以建立強大的群眾基礎。

5.國民黨的改組 (1)在共黨的協助下,國民黨進行改組   組織方面:國民黨有組織的地方如廣東、上海、山東、四川等處,共

黨同志們一併加入國民黨。無組織的地方,共黨同志協助創立如哈爾濱、奉天、北京、天津、安徽、湖北、湖南、浙江、福建。

  思想方面:根據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促其做反帝國主義的宣傳行動。   共黨與國民黨關係:共黨為國民黨中的秘密組織,一切信仰行動,乃

受共黨指揮共黨勢力,須站在國民黨中心地位,不能x不宜強行之。 (2)國民黨方面   整頓組織:改變黨員成份,去惡留良,吸收新鮮血液,使黨員人格高尚,行為正大。

  整頓思想:端正奮鬥目標,使黨員皆願為主義而犧牲,為主義而奮鬥。

6. 國共合作的完成 (1) 1924 年 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 xx了三民主義,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指出打倒帝國主義,軍閥政府,爭取中國獨立、民主、富強的奮鬥目標。

(2)大會選出新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 24名,李大釗、譚平山、于樹德三人為中共黨員, 17名候補中,毛澤東、張國燾、瞿秋白、林伯梁、韓麟符、沈空一、于方舟為中共黨員。

肆、國共合作期間共產黨的活動

國共合作期間共產黨的活動 一、 積極參與黃埔軍校 1.    中共中央指示各地黨組織選送黨員及進步青年到軍校學習,當時600多學生,多由共黨招取,黨員約五六十人。

2.    派幹部至軍校任職 周恩來擔任政治部主任,制定工作組則建立政治部改黨工作秩序和政治工作制度,推行蘇聯紅軍經驗。

3.    成立中共黃埔特殊支部 主要任務,團結革命師生,培養和吸收中共黨員,助學校展開政治工

作。以及參加國民黨黃埔軍校特別區黨部工作。 4.    成立“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與國民黨“孫文主義學會”相抗衡。 5.    積極加入軍校教導團工作 依照紅軍設立黨代表和政治部。 6.    參加東征統一廣東。

二、 從事工農建作 1.在全國重要工商地區策動工人從事罷工、反帝運動。

2.召開全國勞運大會。 3.主要運動為 1925 年 5月 30 日的策動抗議日本資方無理開除中國工人,而發生了慘案造成了後省港大罷工。

4.農民運動,以湖南最著名。

三、 協助國民黨在北方建立反組織北京執行部,負責領導北方革命,統轄 北方(包括東北、西北)該部與國民黨 最大不同,為吸收了青年學生、工人、農人參加(以前限於政界、軍界上層人士)。

伍、國共合作與共黨的發展

國共合作與共黨的發展 一、蘇俄為探求出路在中國尋求合作對象 1. 一方面與北京政府進行建交談判 2. 一方面鼓勵陳獨秀、李大釗創立共黨 3. 一方面聯絡孫中山,同時又拉攏陳炯明 (a). 陳有 20營軍隊,雄踞一方,而孫無。 (b). 孫中山有堅定政治主張,而陳為無政府主義者。 (c). 蘇俄數度派遣人員與陳接觸,但陳認為中國革

命應賴自己力量而拒,而蘇俄也認為陳的格局小。

二、 聯孫 1. 積極與孫接觸,共有六次之多。其中最值得注意為 19

21 年馬林與中山先生的桂林之會,以及越飛 ( Joffe ) 與中山先生之會,第一次會談 ( Colonel Bopoff ) 會談為一般性蘇俄強調二國革命目標相同,願援助中國。第二次及至六次,觸及到以何方式與中國合作 ( 以建立兩黨聯盟,組成聯合陣線 ) 。

2. 孫對聯合陣線並無興趣,後因陳炯明的叛亂而改變了孫的想法,孫認為必須建立自己的革命軍隊 ( 馬林主張 ),而同意,馬林提出了改組國民黨,聯合社會各階層的主張,尤其是農工群眾。

三、 聯共與容共 1. 中共原不想與國民黨合作,也不願加入國民黨,直至第二次代表大會才改變。中山先生主張中共黨員以個人身分加入國民黨,以防制共產黨。中山先生為免共產黨與國民黨競爭,如以個人身分加入,必須服從中山先生的領導,受國民黨紀的約束,他堅信他的人格和三民主義可以消化共產黨。中共當然反對,孫亦堅持,但最後採取孫的方式,但取消打指模宣誓。

2. 共產國際認為有限度容共不徹底,要求中共黨員全部加入,並告訴中共

(a). 國民革命是當前中國革命中心任務。 (b). 中國國民黨為領導國民革命的重心,

中共應加入國民黨,並在黨內積極工作。 (c). 中共在國民革命中,仍應保留組織與獨立的政治批評自由 ( 共產國際仍可指揮共產黨,控制國民黨 )。

3. 由於國共合作,共黨第三次代表大會則在廣州舉行,通過9 項決議,其主要項目如下:

(a). 共產黨應為國民革命之領導。 (b). 共產黨鑑於國民革命歷史經驗,承認國民黨為國民革命之

中樞。 (c). 共黨以個人身分加入國民黨。 (d). 重新決定黨綱。 (e). 共黨特別注意於廣東國民黨統治下極力發展農工群眾運動。 (f). 嚴格執行黨紀。 (g). 限期完成各重要企業之全國工會組織。

此外要求召開國民會議,由負由國民革命使命的國民黨出來號召全國工會、農會、商會、學生會、及其他革命團體,推舉多數代表,開國民會議,只有國民會議,才能真正代表國民,才能制定憲法,才能建立新政府統一中國,也只有國民會議能夠否認各方面假託民意,組織政府,統治中國之權。

四、 1924 年 1月中國國民黨舉行改組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廣州,出席代表 190餘人,共產黨分子譚平山、李大釗、于樹德當選中執委 ( 24 人 ),林祖涵、毛澤東、于方舟、瞿秋秋白、韓麟符候補中執權委 ( 16人 ) 譚平山任組織部長,林祖涵任農民部長。

陸、國共分裂與共黨的發展

國共分裂 一、 中山艦事件 1.  國共合作之初,已有國民黨員不 滿 1924 年 6月使有國民黨員提出 <<彈劾共產黨章 >>, 192

5 年 3 月中山先生過逝,國民黨失取領導重心出現權力真空, 1925 年 8月廖仲愷被判,更使國共合作再度蒙上陰影,而蔣介石亦趁此迅速竄起,並與汪精衛合作,共產黨趁機製造國民黨左派與右派之間的矛盾,周時決定非必要時,新同志不再加入國民黨,不擔任國民黨的工作,尤其是高級黨部工作,但 1926年 1月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依然重申聯俄,容共扶植工農政策,並開除西山會議派黨員。

2. 蔣介石的堀起 二大以後,蔣的地位與聲望不斷升高,他以黃埔軍校為大本營,極力擴張勢力,如排除廣東人,建立自己勢力,所謂八大金剛何應欽(貴州)、劉峙(江西)、顧祝同(江蘇)、陳誠(浙江)、錢大鈞(江蘇)、蔣鼎文(浙江)、張治中(安徽)、陳繼承(江蘇),造成廣州地區出現倒蔣運動。

3. 中山艦事件 1926年 3 月 18 日海軍學校前校長歐陽格,以黃埔軍校駐省辦事處名義,命海軍局長李之龍派兩艘軍艦至黃埔,候蔣差遣(中山、藍璧),然隨即傳出,共產黨造反消息,言共產黨打倒蔣介石,推翻國民政府,組織工農政府,蔣隨於 3 月 20 日調動軍隊,發布戒嚴,斷絕廣州內外交通,包圍省港罷工委員會和蘇聯顧問辦事處,捕李文龍,收繳工人糾察武裝,拘捕第一軍共產黨員,要求共產黨退出國民革命。

柒、瞿秋白、李立三、王明路線

瞿秋白路線失敗 1.民族聯合陣線進到左派國民黨時期後,武漢中央也反對起來。

2. 南昌暴動失敗結束左派國民黨時期。 3.中國革命失敗的客觀原因: . 帝國主義力量強大 . 民族階層階級背叛革命 . 地主領導的軍隊力量很大 . 工農發展的不平衡 . 小資產階級的動搖

南昌、秋收、及廣州暴動的意義1. 這些暴動決非都是盲動。2. 南昌暴動行動是對的,但指導機關的策略是錯的,如沒有明顯政綱,對於土地革命不堅決,沒有與農民運動聯絡起來,沒有武裝農民,沒有以勞動政權代替舊政權,其他軍事上的錯誤。

3. 秋收暴動政策是取得農民群眾,但機械運用此一政策亦發生玩弄暴動與軍事冒險。

4. 廣州暴動開始了蘇維埃的時期,但失敗使其成為退兵時的一戰,及過分估量革命敵人的崩潰。

李立三路線( 1928.7~ 1928.8)一、 資產階級民主(權)革命基本上是農業(民)革命,農民革命唯有在無產階級專政下才能完成,同時無產階級專政也只有重新從事都市無產階級運動下才能達成。

.原則上同意以武裝起義,但他未說明何時能從

事行動,只概略指出等待敵人衰敗信息出現時,如國民黨與其他軍事集團破裂,經濟危機,城鄉的不穩定,以及帝國主義者之間矛盾出現,便是革命新潮流的出現。

一、一省與幾省的首先勝利與全國革命政權的建立 1.  中國工業落後,尚未形成全國產業的經濟中心,僅有幾個象徵性的商業中心,無法加速統治階級的動搖與崩潰。

2.  一省與幾省首先勝利是與全國革命高潮不可分,在沒有革命高潮的條件下,這種勝利沒有實現的可能,取得一省或數省勝利,必須注意全國配合。在軍閥戰爭繼續擴大與加深下,為此提供勝利條作。

推翻帝國主義及土地革命是革命當前的二大任務。 .中國現實資產階級性的民權革命必須是反對民族資

產階級方能勝利,革命動力是無產階級的工農專政。 .現實沒有革命高潮,工農革命發展不平衡,而帝國

主義對中國實施瓜分政策,且比中國革命的力量大。 .中國豪紳,資產階級之間雖有矛盾,但仍能一致壓迫革命。

.主張在一省或幾省先後建立蘇維埃政權,方能獲得全面性勝利。

1.  無產階級的偉大鬥爭是決定勝負的力量借罷工,中心城市的武裝暴動來爭取,認為不特別注意城市工作,想“以鄉村包圍城市”“單憑紅軍來奪取城市”是一錯誤觀念。

2.   在中國客觀的經濟,政治條件下,單只憑無產階級鬥爭高漲,而沒有農民暴動,士兵暴動,紅軍有力的進攻,各種革命勢力的配合,同樣不能勝利。

一、  李立三路線形成的因素1.    國外因素.中蘇關係惡化1929.5. 俄國駐哈爾濱領館陰謀策動共黨活動  7 月 中俄斷交  8-11月,俄軍入侵滿州里.蘇俄之穩定,可為中國靠山.美國經濟恐慌2.  國內情勢.北伐完成後又出現混亂如 29 年 3、 4月兩湖桂系之役, 4-10馮玉祥河南之異動, 9. 廣西獨立 30 年 2月汪兆銘自歐洲歸聯閻錫山反國民政府, 5. 中原大戰。

李立三路線的失敗 一、            民國 19 年( 1930)夏以奪取武漢為目標

開始將黨團、工會納入組織行動委員會指揮在暴動的農軍及在城市武裝罷工工人,並聯合進攻大城市以爭取一省或幾省的勝利如在湖南取長沙、岳陽,在江西取南昌、吉安,在長江中下游省份取若干重要城市然後會攻武漢。六月初彭德懷乘中原大戰湖南出現真空時乘虛而入, 7 月 5 日攻陷岳陽, 27日至 8月 5 日陷長沙、平江,瀏陽亦失陷,在江西於七月初攻佔吉安,朱毛於八月底攻南昌不遂,但後均為國民黨擊潰,而在城市者亦未能掀起工人大罷工,反使中共暴露其組織而失敗。

王明路線 為國際派,得到第三國際的支持,然因無特出領袖人才,又無革命歷史資望致使黨內派系林立,其所以能推翻立三路線,排斥本派的何孟雄(否定無產階級),羅章龍蓋因獲得米夫及史達林支持,在第三國際支持下,開始

1.      鞏固工農紅軍的組織與訓練。 2.      立即建立蘇維埃政權。 3.      在共黨領導下組織起蘇維埃地區的群眾。 4.      在非蘇維埃地區組織群眾從事經濟與政治鬥爭。 組織成立反帝國主義鬥爭。

捌、毛澤東的崛起

毛澤東的崛起 一、                1934年 10月中紅軍 8萬 7千人開始撤離江西蘇區,投奔湘鄂西張國燾處,在湘江邊中伏,折損過半僅餘三萬餘人,前途茫茫,開始對最高三人團(博古、李德、周恩來)不滿。

  二、                毛澤東、張聞天、李稼祥等三人利用紅軍失利開始串連。毛澤東之不滿蓋因其在1931年 6月先後擔任中央軍委主席、總前敵委員書記、總政治委員、總政治部主任之際,待周恩來等國際派人士投入江西蘇區後,每下愈況。

一、                紅軍於 1935年 1月 6日攻佔貴州遵義,由毛澤東等三人發動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開始攻擊李德、博古(周恩來轉舵)批判反五次圍剿以來的作戰錯誤,開始是冒險主義,然後是保守主義,然後是逃跑主義。

遵議會議中,毛澤東當選為常委,取得了新的紅軍前敵政委的指揮權,取得了有限的勝利與領導權,毛澤東深暗中國實情為游擊專家,使元氣大傷的紅軍獲得死裏逃生的機會。

一、                紅軍撤退路線先後經過七次改變;毛澤東主張一方面著重與蘇俄通路,以取得共產國際的援助及能休養部隊的地區,提出建立陝川甘新根據地標,嗣因獲悉陝北有劉志丹紅軍創立的陝北蘇區,且陝北接近蘇聯,又為國民黨地方軍閥統治較弱地區,再因陝北接近蘇俄,使以抗日之名作號召,以便擴軍擴地,因而選擇了陝北。

一、                毛澤東提出北上抗日主要是宣傳,以利用「北上抗日」避免與地方軍閥摩擦,毛澤東、周恩來、朱德曾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與中華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名義,發表 <<為反對日本併吞華北和蔣介石賣國宣言 >>,提出「現在蘇埃政府繼續宣布對日作戰號召全中國陸海空軍與紅軍共同北上抗日」聲明。

二、                遵義會議對於政治路線沒有改變,為一場準軍事政變的性質,毛澤東雖然取得了軍隊中主要領導權,但張聞天、李稼祥、周恩來仍可與毛澤東相抗,遵義會議後的中央領導權,按其性質為集體領導,毛澤東權威地位尚未完全建立。

玖、第二次國共合作

一、原因1. 日本侵略中國,為共產黨帶來希望,

毛澤東為因應日本侵略及舒緩國民黨對其攻擊,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一九三五年七月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中,中共提出「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呼籲全國各界不論各行各業團結抗日,得到各界支持。

2. 張學良之東北軍,在蔣介石不抵抗之政策下,放棄東北,飽嚐國破家亡,被井離鄉之苦,與日本有不共載天之仇,而蔣介石卻將東北軍消耗於對中共內戰之中,且戰事進行不順,屢拆精銳,士氣受到打擊。蔣介石不但不補充其受損軍力,且撤其番號,東北軍深感不滿。

3. 中共積極與張學良接觸,透過被俘之東北軍團長高福源搭上與張學良聯絡線,在與張學良會談中,使張學良瞭解中共現狀及其所執行的政策,而有促蔣改變政策的念頭,由中共在外逼,他在內勸,而達到逼蔣抗的日的。

4. 西北軍楊虎城,非蔣之嫡系部隊,亦對蔣不抗日而生不滿。

5. 中共在與張學良、楊虎城聯絡之際,亦與蔣介石打通了秘密談判的渠道。艦於國民黨內部有反日與抗日兩種矛盾而願與中共談辦,其策略為一方面進行“圍剿”,一方面進行政治試探,找尋中共的關係。而中共政策亦由「反蔣抗日」改為「逼蔣抗日」和「聯蔣抗日」。

6. 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使國共第二是合作得以實現,雙方面開始直接談判。

二、國共第二次合作具體做法1.國民黨承認共產黨及其他黨派的合法性;釋放政治犯;成立國防會議;修改對共黨的法令。

2.國民政府開始支付中共軍費及軍餉,而中共在王明影響下,也提出「一切經過統一戰線」「一切服從統一戰線」的理論。

3.國民黨同意紅軍,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部路軍屬三個師,八路軍充任戰略游擊支隊,執行只作側面戰,不作正面戰,協助友軍,搗亂與箝制敵大部並消滅敵人一部的作戰任務,同意中共在南京上海等地設立辦事處,可在南京出版「新華日報」釋放共產黨員。同意紅軍上設司令部,不再堅持參謀總長和政治部主任的人事命令權。中共同意共用中華民國國號。但不容國民黨干涉中共內部事務,中共同意停止叛變,但不排除壯大自己及和國民黨競爭的可能性。

拾、毛澤東的游擊戰略理論抬頭及地位上升

毛澤東的遊擊戰略理論抬頭及地位上升 一、 武漢會戰( 1938.6)的失敗為促成毛澤東抬頭的直接原因。蓋因王明堅持武漢會戰的戰略意義為通過國共兩黨為主,組成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所動員的力量,把武漢會戰變成一切「中國馬德里」式的抗日持久消耗戰,使武漢成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中心與國民黨目標一致。

二、 武漢失守後,為王明路線的失敗,蓋因王明強調「以運動戰為主,配合以陣地戰,適輔之以游擊戰」,在武漢會戰中可以看出不適用,

武漢會戰失敗後,對日抗戰之要形式為在敵後開展廣泛的游擊戰,以配合正規戰,在持久的抗戰中,以空間贏得時間。

  日軍攻佔武漢後,確切達到了日軍的目的,切斷西北共產黨與西南國民黨的接合點,拔掉了兩黨合作的楔子,毛澤東地位開始抬升與穩固。

  三、 北方太原失守,南方武漢失守,使游擊戰成為抗戰的主要形式,是大規模的游擊戰,是廣泛地發展,組織與領導游擊戰。而八路軍此後在敵後迅速擴大擁有十數萬人槍的強大集團軍,成為堅持抗戰的主力。

四、 在行政區方面,共產黨亦逐漸掌握了縣政權,在舊的行政官吏逃跑或叛國後,共產黨迅速委任新縣長與專員,以山西而論,共有七個行政區,其中有五個行政區是由共產黨或其同路人領導。

這些行政區的縣長卻是由共產黨推薦,經閻錫山直接任命,縣政權全由共黨掌握,在其他行政區亦有縣掌握在共黨手中,山西省 105個縣,70有個縣是共黨。

五、 毛澤東在 <<抗日戰爭的戰略問題 >>文中曾指「游擊戰略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生的,中國既不是小國,又不像蘇聯,是一個大而弱的國家。這一個大而弱的國家被另一個小而強的國家所攻擊,…敵人在我們這個大國中佔地甚廣,但他們的國家是小國,兵力不足,在佔領區留了很多空虛的地方,因此抗日游擊戰主要地不是在內線配合正規軍的戰後作戰,而是在外線單獨作戰。…在共產黨領導的堅強軍隊和廣大民眾存在,因此抗日戰爭不是小規模的,而是大規模的戰爭的長期性,隨之也是殘酷性,規定了游擊戰不能不做許多異乎尋常的事情。

於是根據地問題,向運動戰發展的問題等等,也發生了,於中國抗日的游擊戰爭,就從戰術範圍跑出了向戰略敲門,要求把游擊戰放在戰略的觀點加以考慮。」

在論 <<持久戰 >>一文中指出持久戰將具體表現在三個階段:一、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時期;二、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三、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

毛澤東強調一階段主為運動戰,而以游擊戰及陣地戰輔之(在空虛地建立許多根據地),二階段亦可名為戰之相持階段,敵企圖保守陣地,以組織偽政府。

而我以游擊戰為主而以運動戰輔之。第三階段為收復失地,除靠自己必須依賴外國。毛強調八路軍基本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

毛澤東對抗戰的基本要點是一、中日戰爭是一場持久戰;二、中日戰爭中,必須把游擊戰放在戰略地位予以考慮;三、中共領導下八路軍、新四軍的基本戰略是游擊戰;四、應該乘國民黨軍潰退時,主動積極地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建立根據地,壯大自己的武裝力量,最後贏得抗戰勝利。

六、 毛澤東整個戰略為迅速把華北、華中地區建成八路軍與新四軍的根據地,再設法奪取山西省,從而與中共控制的陝甘寧根據地連成一片,把北中國變成中共的勢力範圍;然後在抗日戰略反攻的階段佔領整個中國的西北、華北、華中地區,與國民黨軍進行爭奪天下的逐鹿戰爭。

1935年紅一方面軍與張國燾紅四方面軍會合後毛的軍事權又面臨張國燾的挑戰,蓋因毛僅有三萬餘人而張指揮人數超越毛;不得不將紅軍領導權讓與張,但毛機智地不交出黨權,策略提出北進抗日口號,團結了遵議會議後的中央領導集團的大部分人員,成功地將紅一方面帶至陝北得以挾黨中央以號令天下( 1936年 1937年際毛打倒了打敗仗退回延安的張國燾)。

拾壹、毛澤東與整風運動

拾貳、延安整風與毛澤東地位鞏固 延安整風深入

延安整風與毛澤東地位鞏固一、 整風的目的1. 學習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於中國的

具體環境,毛澤東認為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其在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按中國的特點應用它。

2. 建立起毛澤東主義,以鞏固其領導所謂毛澤東主義使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3. 毛認為不搞一個主義,即使當上了領袖,在其活著時候,就有可能被人打倒。人如果一死,肯定要受到批判攻擊,人如果有了主義,就不一樣,如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孫中山主義,均在其死後依然存在。

二、 整風的措施1. 毛澤東利用皖南新四軍事件及德軍將進攻蘇

聯時的有利時機發動,採取一連串措施批判以王明為首的國際派及其政治路線。

1. 發動 <<改造我們的學習 >>一文建立起以學習馬列主義理論主義的方法論,及在工作中展開調查研究為二個主要武器以反對王明為首的國際派主觀主義思想方法與學院風,並作衡量黨員黨性純潔的標誌。

2.  開始批判王明為主觀主義及形式主義,並指明其在武漢時期犯了下列錯誤:(1). 對形勢估計問題-主要表現樂觀。(2). 國共關係問題-在統戰下的獨立性與鬥爭性。

軍事戰略問題-助長了反對獨立自主的游擊戰方針。(4). 組織問題-常用個人名義致電中央與前總,有些是帶指示性電報。不得中央同意,用中央名義發表許多文件。

毛澤東佔上中央總書記一職,開始在延安及外各根

據地成立高級學習組織,中央及地方黨政軍高級幹部均須參加學習,在中央成立中央學習組,改組中央黨校,將軍事學院高級班併入黨校,使延安及各地在職高級幹部,

“ 七大”代表均集中到中央黨校學習,使中央黨校成為延安整風的策源地和樣板,對凡屬與王明有關的教育機構,宣傳部門予以關閉或改組,如將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遷校並換領導人,關閉以王明為校長的中國女子大學及青年幹部學校,將其與陝北公學會併為延安大學,此外又深入宣傳機構中關閉了與王明有關的刊物,如 <<新中華報 >><<今日新聞 >><< 解放>>而改成 << 解放日報 >>

一、            整風開始-整頓學風 整風主要任務為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

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 1.              毛澤東認為黨內主觀主義有兩種:一種是教條主義,

一種是經驗主義,以教條主義最危險,它裝出馬克思主義面孔,嚇唬工農幹部,把他們俘虜起來,充作自己人,主觀主義及宗派主義拿八股做宣傳工具,或表現形式,黨八股。

(1). 空話連篇,言之無物 (2). 裝腔作勢,藉以嚇人 (3). 無的放矢,不看對象 (4). 語言無味,像個癟三

(5). 甲乙丙丁,開中藥鋪 (6). 不負責任,到處害人 (7). 流毒全黨,妨害革命 (8). 傳播出去,禍國殃民 開會也有黨八股,一、開會,二、報告,

三、討論,四、結論,五、散會,會中報告為一、國際,二、國內,三、邊區,四、本部。會是常常從早開到晚上,沒講話的人也講一頓,不講好像對人不起。

1.              關於主觀主義為“言必稱希臘,死不談中國”,對目前實際問題“熟視無賭”的人,即使讀一萬本馬列主義的書,唸一千遍,並能逐句逐字背出,卻不能將馬列主義的精神立場和方法實際運用,從實際運用中創造出理論的人才算理論家,要求幹部做到。

(1). 對毛澤東的 <<整頓學風、文風、黨風 >>,各機關及 << 反對黨八股 >>二文要深入研究。

(2). 各部門行政組織要先深刻討論,糾正只交支部討論。

(3). 要檢查是否深入貫徹 (4). 要在檢查中實行起來

拾參、總結共黨的歷史經驗階段

拾肆、國共內戰與中共的成功

國共內戰中共的成功利用抗戰勝利後人民盼望中國能走向和平、

民主的訴求,中共運用統一戰線提出反內戰,求解放。在與國民黨對抗中獲得勝利。

一、聯合政府之倡議1. 重慶談判 利用重慶談判期間,中共與國民黨內,以及國

民黨以外人士建立良好關係,取得信賴,重慶會談通過了避免內戰,和平建國中基本方針,和廢除一黨專政,建立獨立富強的新中國協定。此次會談中共亦取得了與國民黨談判中的平等地位,和政治上的主動權。也就是如毛澤東所言,在政治上取得了陣地,兩黨地位平等,實際上推動了民主運動。

2. 政治協商會議 為解決重慶談判的後續工作而有政治協商會議,於 19

46年一月正式開幕,雙方就政府組織、施政綱領、國民大會、憲法草案和軍事問題達成決議

政府組織:國府委員 40名,國民黨 20名,其餘 20 民由中共與其他黨派分,但在討論一般問題時需過半數,討論施政鋼領、用人、行政等重大問題需 2/3。

國民大會:國民黨 1200名,另加黨派和社會賢達700 民,台灣及東北各省代表 150名,總共 2050名,堅持憲法通過,需經出席代表3/4名同意。

憲法草案:同意由政協議會組成新的憲草委員會,審議修改《五五憲草》,並採用國會制和三權分力的政體及地方自治的原則。

所謂《五五憲草》,是設置國民大會,行使創制、複決、選舉、罷免權。國家舉行型主權的會議政府向議會負責。總統具有絕對權力,行政院長及各部部長向總統負責。總統對立法院有否決權,對司法院有任免權。

和平建國綱領:中共同意提出「尊奉三民主義為國之最高指導」以及「在蔣主席領導之下」的字句。

軍隊問題:按軍隊國家化原則,簽訂一整編方案。

3. 中共在國共談判聯合政府間,中共聯合其他黨派和社會賢達,使中共成為民主的代言人。而國民黨在極力維護其政權,尤其是蔣介石個人權力上,使國民黨成為獨裁,一黨專政違反民主的代言人。

二、協定的維護 國共聯合政府談判初步階段達成後,各政黨

相繼成立,而中共與他們不斷接觸,致力於和平、自由、統一的運動。國民黨對民主黨派的運動,卻採取鎮壓的策略,如: 1946年 2月 10 日發生的「較場口事件」在全國各大都市紛紛舉行集會抗議國民黨暴行。此後由於國民黨的操縱各項會議,導致與其他黨派分裂。

2. 美國初以「扶蔣容共,扶蔣壓共」,支持以蔣介石為中心的國民政府,並對國民黨施壓,希望其實行改革,容納共場黨迫共黨交出軍隊和解放區,實現中國的統一,並不主張全面發動內戰,消滅共黨。中共利用此機採取「逼美壓蔣」策略,迫使蔣介石簽停止中原內戰協定,蔣認為其實力足以消滅共黨,乃於 1946年 6月底發動全面內戰。全國陷入恐慌之中,初期達成的協議路線在談談打打中難加以實現。雙方更運用各種手段爭取最大利益,置協議於不顧。

3. 國共內戰起,反內戰的呼聲日高,各地相繼舉行反內戰集會、遊行,國民黨視任何集會、遊行示威為對其政權的威脅而採取鎮壓手段,民心趨向共黨,三人小組調停亦失敗。

三、共軍的勝利 全面內戰爆發前,動員國民黨軍隊不參加或反對內

戰。 中共與各民主黨派一起在思想上,輿論上瓦解國民

黨軍隊。 各地地方武力配合中共領導的武裝力量從事直接,

間接武裝鬥事。 開展軍事策反及和搜集軍事情報加速國民黨軍隊崩潰。

各地派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護場、護校,維持秩序迎接中共接收。

拾伍、中共改革開放的理論

中共改革開放的理論(取材於馬立誠、凌志軍著《交鋒—當代

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及中共有關文件》)

一、 1978 年結束文化大革命1. 解決「兩個凡是」的束縛:兩個凡是是指毛澤東死後、華國鋒為確立文化大革命的路線而提出,其內容為: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擁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逾地遵守。

2. 葉劍英、陳雲、王震及鄧小平等人的對對兩個凡是的抵制,並為文革受難者平反。鄧小平認為毛澤東也會犯錯,強調“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同志在這一個時間,這一個條件,對某一個問題所講的話是正確的,在另一個條件,對同樣的問題講的話也是正確的,但是在不同的時間,條件對同樣的問題講的話,有時分寸不同,著重點不同,甚至一些提法也不同。所以我們不能夠只從個別詞句來理解毛澤東思想,而必須從毛澤東思想的整個體系去獲得正確的理解。”

3. 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強調:A.辯證唯物主義所說的真理是客觀真理,

是人的思想對於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應。因此,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就不能到主觀領域內去尋找,思想、理論自身不能成為檢驗自身是否和客觀實際的標準,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屬實,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訴一樣。

B.凡是科學的理論,都不會害怕實踐的檢驗。相反,只有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才能夠使偽科學、偽理論現出原形,從而捍衛真正的科學與理論。自吹自擂證明不了真理,大規模的宣傳證明不了真理,強權證明不了真理。

C.客觀世界是不斷發展的、實踐是不斷發展的,新事物、新問題、不斷做出新的概括,把理論推向前進,這些新的理論概括是否正確由什麼來檢驗呢?只能用實踐來檢驗。

D.任何思想、理論,即使是已經在一定的時間階段上證明是真理,在其發展過程中仍然要接受新的時間的檢驗而得到補充、豐富或者修正。

E.科學無禁區。凡是有超越於實際並自奉為絕對的「禁區」的地方,就沒有科學,就沒有真正的馬列主義、唯心

4. 改革開放的方針 十一屆三中權會提出了改革、開放、搞活的重大戰略方針;實現了從封閉到開放,從固守成規到進行各方面改革的轉變。

全會指出:我國經濟管理體制的一個嚴重缺點是權力過於集中,應當有領導地大膽下放;應該著手大力精簡各級經濟行政機構;應該堅決按照經濟規律辦事,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應該在黨的一元化領導之下,認真解決黨政企不分、以黨代政、以政代企的現象。全會認為,只有採取措施,才能充分發揮中央部門、地方、企業和勞動者個人四個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全會提出的上述思想和措施,標誌著改革開放方針的正式確立。

三中全會提出了發展農業的一系列措施: 人民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隊的所有權和自主權受國家法律保護;不許無償調用和佔有生產隊的勞力、資金和物資;公社各級經濟組織必須執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克服平均主義;社員自留地、家庭副業和集市貿易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必要補充,任何人不得亂加干涉;人民公社要堅決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制度、穩定不變; 人民公社各級組織都要堅決實行民主管理、幹部選舉、帳目公開。

人們從中可以看出,這些措施意在糾正前一段農業和農村工作中的「左」的傾向。

特別重要的是,三中全會要求改變過去那種認為農村對發展工商業是不務正業的看法,提出了支持社隊工商業大發展的政策,並制訂了相關措施。

這個政策變化,促進了不久之後中國鄉鎮企業崛起。

二、一九九二年破除姓「社」姓「資」。

1. 為對抗 1989 年左傾勢力抬頭及 1990 年蘇聯解體的刺激,而提出。

2. 鄧小平對其理論的解釋: 1992 年春節鄧小平南巡講話中言:

「計畫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畫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畫;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畫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對大家講這個道理。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 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流一點尾巴。怕什麼,堅持這種態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

3. 宏觀調控的實施,使經濟上軌道A. 一九九三年六月二十四日,中共中央、國務院

聯合發出「關於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空的意見」以整頓金融秩序為重點,提出了嚴格控制貨幣發行、堅決糾正違章拆借資金、靈利用利率槓桿增加儲蓄、堅決制止各種亂集資、加強房地產市場宏觀管理,抑制物價總水平過快上漲等十六條措施,要求各地立即貫徹落實。

宏觀調空開在全國實施。與一九八八年的治理整頓相比,這次宏觀調空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採取了一些行政措施,但又綜合利用了調整利率、加強法治等手段,是行政、經濟和法治的統一,比一九八八年的措施更為多樣,更適合複雜的需求。這標誌我們的宏觀調空正在走向成熟,走向現代化。

二、掌握了適當的力度。緊,不是緊到底,不搞一刀切。對於那些效益好的有市場的企業,在緊縮銀根的同時,該給予資金支持的還要支持,不像一九八八年那樣一下子凍結。

三、放也不是不分目標的撒手全放開,而有選擇的放。總之,宏觀調空的用力點是有利於經濟結構的調整。因此,這次宏觀調空被國外稱為「軟著路」,對於

這樣大的一個國家,這樣複雜的經濟狀況來說,經濟軟著路當然要比映著路好。雖然字面上都是著路,但「硬」墜下來顯然容易商筋動骨。實施宏觀調空之後,過度投資得到控制,金融秩序好轉,物價漲幅降了下來,出口和外匯儲蓄大量增加,經濟增長仍然保持高速度。事實證明,軟著路獲得了成功。

B.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一、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和中心環節。

二、統一市場體系,既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前提條件,又是現代企業運行的必然結果,在培育和發展市場體系的過程中,重點是金融市場、勞力市場、技術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與規範。

三、宏觀調控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調節器。要改革財稅、金融、投資和計畫體制,轉變政府職能,進行機構改革。

四、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動力機制。是調動勞動者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量和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堅持一部份地區和一部份人先富起來的政策,提倡共同富裕。

五、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安全閥和穩定器。新的社會保障制度,既要有基本保障,又要適合中國國情。

三、江澤民的繼續改革1. 一九九七年「五、二九」講話解除了姓「公」姓「私」的疑慮。由於中共的國家理論是以意識型態、主義優先的方針,在任何改革運動都有其作用、有進步的指導,亦有反對的理論,難以擺脫。江澤民上台後,國際情勢改變,中共歷年改革成功,其直接衝擊到中共的結構,江澤民必須解決這些問題,開始為「公」、「私」作理解。

2. 2001 年提出三個代表A 三個代表的內涵:共產黨代表中國先進

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