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战速决”不能只靠可降解塑料epaper.lbnews.com.cn:9999/page/1/2019-09/16/08/2019091608_pdf.pdf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 多管齐下推进限塑要标本兼治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没有网吧,没有酒吧,更没有夜店,街上连小饭馆都没几家,就算有,也不是穷学生惦记的,就没这风气。”这是作家杨葵记忆中,上世纪 80年代的大学生活。

    到了郭敬明笔下,在看见无数宝马、奔驰、凯迪拉克甚至劳斯莱斯标志时,认为打车来上课的自己不是公主而是女仆,当代大学生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当消费水平越来越像一种“身份证”时,对于初入大学的年轻人来说,消费欲望有时会如脱缰野马般变得难以控制。

    一项关于京津冀高校大学生消费现

    状的调查研究显示,接近六成大学生有过超前消费的经历,其中超过12%的大学生会经常超前消费。不是每一次都有勇气开口说“我想要”,况且父母也不总是纵容所有的需求,面临欲望的膨胀和渐少的余额,有些大学生会选择“花呗”

    “白条”或分期付款。“这几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抗争,每当

    夜深人静,那种撕裂的感觉都会把我摧残得七零八落,我真的坚持不下去了。”刚从一所211大学毕业的小徐留下遗书后跳楼身亡,在他坠亡后的第一天父亲还收到了催收电话。

    事实上,那些深陷校园贷的大学生,最初大多也只想要几百几千块钱,最后累积高达百万的负债,像一场随时爆发的雪崩,等待一个最终时刻的来临。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消费自由的幻觉像一道光芒照亮内心黯淡的角落,符号化的商品似乎抚平了生活中的不安与焦灼。

    可有些东西,我们真的需要吗?即使它看起来真的很不错。

    当代大学生,喜欢乱花钱近六成大学生会花明天的钱

    消费自由的幻觉像一道光芒照亮内心黯淡的角落,符号化的商品似乎抚平了

    生活中的不安与焦灼。近日,一名大一女生向家里要每月 4500元生活费被拒的新

    闻,在社交网站掀起一阵讨论热潮,这究竟是奢侈还是正常,网友有自己的看法。

    对于中国大多数家庭来说,每月4500元的生活费不算一笔小数目。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2019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94元,以此计算,居民每月可支配收入为2549元。若以此作为参照,全国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500元的只有上海和北京。也就是说,在其他地区,4500元的生活费,父母一方的月收入都不够给,但有时候,平均值只是一种假象,遮住了或高或低的真实。

    广发银行联合西南财经大学对 23个城市上万家庭的调研分析显示,2017年中国城市家庭户均资产规模达150.3万元,与美国家庭存在一定差距。但平均资产规模在前20%的中国城市家庭,平均总资产规模为 454.5 万元,接近美国家庭的530万元。

    不过事实上,大部分的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远未达到4500元。根据华东政法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超过90%的中国大学生,月均生活费都没超过2000

    元。某记账APP发布的报告也显示,在中国只有北京、上海和杭州三座城市,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超过2000元。

    每月2000元的生活费,有多大的购买力?它可以买到500包辛拉面或200多瓶老干妈,也可以坐地铁从圆明园到天安门往返 200 趟,但却只够 1/6 个512GB的 iPhone11Pro Max。在如今的消费分层下,很难给出一个界定,毕竟丰与俭对每个人来说,都有很大的数值差异。

    每月4500元生活费,多吗?

    事实上,不少相关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的“恩格尔系数”相对来说还很高。

    以某记账APP的相关数据为例,大学生每个月生活开销接近40%都花在餐饮上。此外,社交费用是大学生的第二大开销,占到每月生活开销的2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购物花费仅占大学生每月生活开销的 14.7%。虽然宿舍

    楼下的快递堆积如山,但相比日常饮食和社交活动,买买买仍未成为一种生活必需。

    当你的消费水平和你的收入水平相匹配时,虽然有人会说出些令人讨厌的话,却无法构成合理的质疑,而现实中很多人的消费欲,早就超过自身收入水平。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即使已年

    满 18 周岁,家人或许也远在千里之外,但他们还远谈不上经济独立。

    华东政法大学的一份调查研究显示,接近 90%的大学生表示,每个月的生活费主要靠家庭供给,仅有34%左右的大学生表示,校外兼职是自己生活费的主要来源。

    大学生真的乱花钱?

    花明天的钱,那明天呢?

    (本版图文均据新华网)

    ???????????????????????????????

    2019年9月16日 星期一 值班主任:蒙海兰 编辑:叶梦莹 版式:覃 毅 校对:刘 霞

    聚焦D

    “零废弃联盟”政策顾问毛达博士认为,“可降解塑料袋”并非解决塑料袋污染的“灵丹妙药”。他表示,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完全可生物降解塑料产品,是在工业堆肥条件下的可降解,而非自然条件下。加上目前缺乏明确标准,市面上很多“可降解包装”可能含有增强生物降解添加剂的石油化学原料,或是两者混合物,只能部分降解。

    “即使真正完全可降解,普通公众也没有能力,不会将可降解袋和普通塑料袋分开投放。城市也缺少单独的回收处理体系,可降解袋实际上得不到降解,仍然和普通塑料袋一样进入填埋场或焚烧厂。”毛达说。

    季君晖说,特别是在海洋中,由于温度低、特异性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少,生物降解速率明显慢于土壤,国内目前也尚无生物塑料海洋降解的相关技术和产品。

    不过,技术进步为废弃塑料回收再利用提供了新道路。据季君晖介绍,他们研发的热机低压成型技术,将以往无法回收利用的废弃塑料混合物(含量不低于80%的聚烯烃混合物)生产为工程管道、地面砖、建筑模板等塑料制品。

    据统计,该品级的塑料废弃物超过所有废弃物的40%,包括含有生活垃圾等生物质、小颗粒金属,以及土、小石子无机物的塑料垃圾,如棚膜、地膜等农业垃圾以及饮料包装物等生活垃圾,如此一来,可将塑料废弃物资源化比例从目前的35%提升到75%~80%。

    季君晖建议,国内应加强回收,并在源头做好分类,形成以政策为主导,以回收站点为基础,建立分拣、加工中心,以集群化的分拣中心及加工中心为节点,形成废塑料回收加工利用网络和产业链条等。还要研究废塑料的精细化分类、塑料再生的关键共性技术,向高附加值产品升级。

    业内专家表示,除采用技术手段外,提高全民禁塑意识、树立环保全新理念也应同样重视、同步落实。对此,监管与执法部门应同时介入,对免费提供塑料包装的企业、商户,特别是电商进行公示批评,严重者可列入黑名单、吊销营业资格;在实体商店和电商平台开展环保包装反馈活动,鼓励用户向监管部门反映使用塑料过度包装现象,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表扬;以社区或村委会为单位,定期组织放映关于塑料污染的影片等,宣传或限量发放环保材料制成的拎兜、包装盒等;与相关企业合作,提升环保材料的质量和

    “颜值”,让消费者爱上环保产品。

    2018年是限塑令“落地”的第十个年头。为了解各地的执行情况,民间社会组织“零废弃联盟”联合其他环保组织志愿者对北京、深圳、沈阳、合肥、洛阳、宁波、江西乐平、四川荣县、安徽阜阳三合镇 9个地区的1101家线下商品零售场所进行调研,并于2018年 5月 31日发布《限塑令十周年——商家执行情况调研报告》。该报告指出,线下零售场所执行“限塑令”的情况不容乐观——在 979 家提供塑料袋的门店中,达到“塑料袋标识合规”“厚度达标”“收费”等要求的有 89 家,仅占9.1%;36家门店遵守“限塑令”所有规定,

    仅占3.7%。尽管大型超市和全国连锁便利店对

    “限塑令”的各项指标均严格执行,但调研发现,这两类门店也是提供不受“限塑令”约束的平口袋、保鲜膜等其他塑料膜类包装最为普遍的场所,提供其他塑料膜的比例为 45%、35%,明显高于 16%的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工程塑料国家工程中心主任季君晖指出,2018 年,我国消耗掉的外卖包装可能达231万吨,而普通塑料餐盒、餐具及其包装袋,大多是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

    生活中可以少用甚至不用塑料制品吗?大多数人认为这很难做到,因为塑料制品使用起来真的很便利,即便商场早已不提供免费塑料包装,大多数消费者仍认为其使用需求远大于使用成本,对塑料制品的热衷难以摈弃。

    不生锈、耐腐蚀、不易碎、重量轻、成本低、使用寿命长、绝缘、透明和防水……凭借这些优点,塑料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建筑和日常生活等方面。据统计,2018年,全世界共生产塑料 3.5 亿吨,预计到 2020年,全世界塑料的生产和使用量将达7亿吨。

    “塑料制品的出现,无疑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也

    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工程塑料国家工程中心主任季君晖说,从目前的塑料废弃物走向看,回收的塑料仅占 35%。没有回收的塑料垃圾中,焚烧或裂解的约占12%,在自然中积累、陆地堆积或填埋的占46%,进入海洋的占 7%。“普通塑料的降解周期一般长达上百年,而回收再生技术是解决塑料污染最有效的措施,但现在塑料废弃物的利用率不超过 35%,还有超过塑料制品总量15%的塑料废弃物,不具备回收的价值和回收可行性。”

    根据再利用的属性,再生塑料原料要求是成分比较单一的废弃物,如工厂边角料、易分拣废弃物等,且清

    洁卫生、性能良好。季君晖说,目前,大量塑料废弃物由于品种混杂多样、污脏,只能作为固体垃圾填埋或焚烧。另外,如铝塑复合膜、纸塑复合材、袋漆膜产品等多种组分无法分离或分离困难的,烟蒂、餐盒等在使用过程被污染了的,塑料袋、日用塑料包装物等体积大、重量轻,无法运输、收集不经济的,只能成为长期存在的

    “白色污染”。季君晖说,填埋法是目前处理无

    法回收利用的废弃塑料垃圾的主要方法,但按照我国废弃塑料垃圾量计算,每天需要 4万平方米土地填埋。填埋后,塑料难以降解成为永久垃圾,还可能产生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大气和土壤。

    有研究显示,社交媒体会给使用者带来压力。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近日发现,这种压力会增加用户对社交媒体上瘾的可能性,这是因为他们往往会通过使用社交媒体的其他功能来解压。

    此前研究发现,使用社交媒体会给用户带来某些压力,比如面对过量信息、受到周围朋友的“遵从压力”,以及感到个人生活被侵犯等。

    英国兰开斯特大学和德国班贝格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日表示,在面对这种压力时,人们通常不是选择停止或减少社交媒体的使用,而是会从社交媒体上的一个功能转移到另外一个功能。

    这一国际团队调查了444名脸书用户,结果发现,当感受到社交媒体引起的压力时,用户会在聊天、浏览信息、更新动态等活动之间不停切换,不仅延长了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也增加对社交媒体的依赖性。另外,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习惯越强,他们就越有可能将其视为一种转移压力的消遣方式。

    对于这种通过“分心”来应对社交媒体压力的现象,参与这项研究的班贝格大学助理教授克里斯蒂安·迈尔解释说,这是因为社交媒体功能广泛,用户会发现这些平台既能引起压力,又能分散他们对压力的注意力。“用户将自己嵌入到社交网络环境中,而不是从中摆脱出来,进而形成一种成瘾状态。”

    社交媒体压力使用户更易上瘾

    继“蜘蛛侠”之后,越来越多私家车上出现一款萌萌的“小黄鸭”,安装在后视镜和引擎盖上,看起来非常“拉风”。不过,这样的装饰虽可爱有趣,但却存在安全隐患,还涉嫌违法。

    在网购平台上,网红“小黄鸭”的销售非常火爆,它们头戴小钢盔,钢盔上顶着竹蜻蜓,有的脖子还挂着“大金链”,一些店铺月销量能达到上万只。有的商家在宣传中引导消费者把小黄鸭粘在汽车的后视镜、引擎盖或车顶上,甚至打出“高速实测150码不掉”的广告。

    兰州公安交警提醒,无论是之前风靡一时的外挂“蜘蛛侠”,还是现在的“小黄鸭”,看似好玩,却像一颗颗“定时炸弹”,行驶过程中不仅会分散其他车辆驾驶员的注意力,而且在高速行车中一旦掉落,

    “萌物”会立刻变身为“凶器”,对周边车辆造成伤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

    例》第十三条规定,机动车喷涂、粘贴标志或车身广告的,不得影响安全驾驶。一旦车外安装的玩偶脱落引发交通事故,车主要负全责。

    兰州公安交警表示,车主朋友可适度装饰车子,但千万不要忽视安全。

    “萌物”变“凶器”汽车上不能装“小黄鸭”

    据外媒报道,印度总理莫迪近日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会议上表示,印度将在几

    年内向一次性塑料“说再见”,并将致力于开发环保的替代品以及高效的塑料收集和处理方法。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我国执行 11年之久的“限塑令”,以及某些行业至今难改的我行我“塑”。

    目前,包括我国在内,全球共有近 90 个国家和地区采取不同措施限塑,包括我国在内的 15

    个国家和地区已明令限塑。尽管我国的大超市已对塑料购物袋收费,但菜市场、小商超里的超

    薄塑料袋依然免费使用。特别是在互联网兴起后,外卖、网购等成了塑料使用大户,这些塑料并

    不在“限塑令”的限制范围内。这使得我国塑料袋年使用量超过 400万吨,消耗量不降反增。限

    塑行动为何受阻?面对废弃塑料对环境的危害,又该如何解决?

    落地已久“限塑令”执行并不乐观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物美价廉 塑料难禁也难回收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限塑令实施11年,废塑料不减反增

    “塑战速决”不能只靠可降解塑料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