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歷史氣候觀點看《三國演義》中的 「孔明借東風」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由歷史氣候觀點看《三國演義》中的

「孔明借東風」

歷史氣候(2007)期末報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授課:徐勝一老師

報告人:王亮予 高翊峰

壹、摘要

本文主要探討元代羅貫中的作品《三國演義》中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

風,三江口周瑜縱火」裡「諸葛孔明借東風」的真實性,一開始介紹歷史上著名

的赤壁之戰,再引用正史的內容證明其實並無借東風這一個計謀。但從天氣現象

的觀點來看,長江流域冬天受到鋒面氣旋的影響,再加上冬天長江流域偶爾會有

一種名為「長江波」的鋒面形成,因此諸葛亮在冬初的十一月份,根據長江中下

游地區當時的天氣變化,預測將有東南大風出現,並進一步推斷天氣還要惡化,

這是符合天氣演變規律的。

貳、緒論

明代小說家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一書中,有許多關於氣象方面的故事

和事蹟,若以現代的氣象學知識加以解釋,配合現在的地面天氣圖加以佐證,可

發現這些故事和氣象的描述十分符合實況,可見羅貫中對中原、華中和漢中的氣

象知識和氣候概況十分了解。《三國演義》是明代著名小說家羅貫中所撰寫的一

本膾灸人口的章回小說,其中最膾炙人口的橋段之一便是第四十九回的「七星壇

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話說孔明知道隆冬之時,湖北也會起東南風,於

是設壇祭神,要借三日三夜東南大風,並說:「十一月(農曆)二十甲子祭風,

至二十二日丙寅風息。」孔明一日上壇三次,下壇三次,卻不見有東南風。周瑜

也說:「隆冬之時,怎得東南風乎?」將近三更時分,忽聽風聲響,旗旛轉動。

周瑜出帳看時,旗帶竟飄向西北,霎時東南風大起。曹將程昱一看風向不對,便

入告曹操曰:「今日東南風起,宜預提防。」曹操笑曰:「冬至一陽生,來復之時,

安得無東南風?何足為怪?」曹操根本不把東南風放在眼裡。但是周瑜卻派出部

將黃蓋率領火攻船隊偽裝去投降,然後火攻曹操,將曹軍完全殲滅。

實際上這種情形到底有沒有可能發生呢?在西北風大盛的冬天,諸葛亮為何能夠

如此準確的「借」到東南風呢?這便是我們所想要探討的。

參、研究方法

為了瞭解孔明借東風之背景─赤壁之戰,首先必須還原古戰場,對於古赤壁

戰場依據史料找出現今位置,然後依據其地理環境、氣候與當時軍事形勢作基礎

的認識,再佐以史書《三國志》等歷史文獻作考證,最後以中國華中長江地區冬

季氣候變化的觀點,分析孔明「借東風」的真偽和可能。

肆、研究區域概況與當地氣候環境

一、研究區域

研究範圍為古赤壁戰場,古赤壁戰場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帶。

二、當地氣候環境

赤壁市位於湖北省東南部,地處長江流域中下游,幕阜山脈北緣。南起北緯

29,28',北至北緯 29,59';西起東經 113,32',東至東經 114,14'。在天文氣候上應該

屬於副熱帶,但是由於季風環流的影響,冬季盛行大陸來的極地氣團,夏季則盛

行海洋來的熱帶氣團,春秋二季為季風交替的過渡時期。

幕阜山脈自西向東北延伸,赤壁市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拔海 300—800 米

高的低山區,中間為 100 米左右高程的波狀起伏丘陵地帶,長江流經市西北部,

故東北及西北部為 20—40 米高程的沿江濱湖平原區,地勢平坦開闊。

地理位置、大氣環流、地形的相互作用形成赤壁市雨量豐沛、光照充足、氣

候溫和、四季分明、嚴寒期短、無霜期長的氣候特點。

以下再以四季為劃分,詳細研究赤壁市氣候的變化。氣候學上劃分四季的標

準是以候平均氣溫大於等於 10 度為春季,大於等於 22 度為夏季,小於 22 度為

秋季,小於 10 度為冬季。根據赤壁市二十五年的氣溫資料分析,赤壁市一般在

3 月中旬入春,5 月中旬入夏,9 月中旬入秋,11 月中旬入冬。大致春秋各兩個

月,冬夏各四個月。最早的夏季和最晚的秋季出現在 1983 年,而最長的冬季和

最短的春季出現在 1967——1968 年。

(一)春季的主要氣候特點:

春季是冬季風轉為夏季懈的過渡期,具有寒暖多變,雨量增多及多大風的氣

候特點。隨著太陽位置的北移,冷空氣勢力開始衰退,暖空氣勢力不斷加強,氣

溫回升較快,一般從三月上旬開始升溫明顯加快。由於冷暖空氣互為爭雄消長,

春季平均 7—10 天就有一冷空氣活動,致使氣溫升降急劇,冷暖多變,對春季作

物的生長極為不利。春季雨量較冬季有明顯的增加,四月份的平均雨量比二月份

增加了一倍多。春季多寒潮大風。25 年中四月份出現有 24 次。

(二)夏季主要氣候特點:

夏季時期最長,在 120 天左右,最長的夏季達五個月之久,出現在 1983 年。

由於南方暖濕氣流勢力加強,初夏多暴雨,雨量集中,洪澇災害多;盛夏受副熱

帶高壓控制,雨季結束,天氣晴熱,易發生乾旱。

每年 5 月中旬—7 月上旬是雨量最多的時期,約佔全年總量的三分之一,暴

雨次數佔全年的一半。從 6 月中旬開始進入「梅雨」季節,時期平均為 26 天。

「梅雨」的特點是陰雨多、日照少、濕度大、特大暴雨或連續暴雨時有發生。如:

1964 年 6 月 24—28 日五天連續出現四場暴雨,總雨量 638 毫米占該年的三分之

一,其中有三場屬特大暴雨,28 日日雨量達到 289.9 毫米,是赤壁市目前的最高

記錄。從旬雨量上看,6 月下旬是赤壁市全年雨量最多的時期。

有些年份,雨季少雨,便稱「空梅」年,一般 2—3 年要出現一次,這就是

5—9 月雨量出現「准五年」的旱澇週期。從 7 月中旬開始進入乾旱少雨的盛夏

期,「小暑南風十八朝,曬得南山竹葉焦」就是這個時期天氣特點的寫照。這時

日平均氣溫在 29 度以上,最高平均氣溫有 34 度,連續大於 30 度的「酷熱期」

達半月之久。

由於南洋風溫度高,濕度小,風速比較大,對稻的正常揚花授粉有一定影響,

伏旱也常此時發生。

(三)秋季主要氣候特點:

秋季時期最短,由於北方冷高壓迅速南下,夏季風很快退出大陸,溫度逐漸

降低,天氣晴好,降水稀少,出現所謂「秋高氣爽」的天氣。

9 月中旬入秋以後,冬季風第一次爆發南下,氣溫迅速下降,如時日平均氣

溫連續三天或以上低於 20 度的低溫天氣,即為「寒露風」。

秋旱是赤壁市秋季氣候的另一個特點,多為夏秋連旱。

(四)冬季主要氣候特點:

冬季寒冷又少雨,多冰雪天氣。冬季雨量是夏季的三分之一,溫度也是全年

最低的,特別是元月份的平均氣溫只有 4 度,整個冬季在 0 度以下的日數平均為

34 天,多年最低溫度平均值為負 7.8 度,極端值為-14.6 度,出現在 1969 年 1 月

31 日,該年於 2 月 14 日—22 日出現了赤壁市歷史上連續時間大於 180 小時的冰

凍現象,一般年份都有短時積雪現象。

有些年份也會出現「暖冬」,元月分平均氣溫在 5 度以上,使越冬作物繼續

生長,有的甚至拔節、抽苔,如遇強寒潮侵襲,極易遭受凍害。

伍、歷史回顧

赤壁之戰(208年七月 - 208年十一月)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公元 208 年(漢獻帝建

安十三年)曹操率領水陸大軍,號稱百萬(其實只有二十餘萬),發起荊州戰役,

然後討伐孫權。孫權和劉備組成聯軍,由周瑜指揮,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

西北)一帶大破曹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之戰是第一次在長江流域

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是孫、曹、劉各家都派出主力參加的唯一的戰事。

曹操經 200 年官渡之戰、207 年北徵烏桓,完成了統一北方的戰爭。建安十三年

正月回到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後,立即開始了向南用兵的軍事上和政治上的

準備。其一,在鄴鑿玄武池以練水軍;其二,派遣張遼、於禁、樂進駐兵許都附

近,以備不測;其三,令馬騰及其家屬遷至鄴,做了實際上的人質,以減輕西北

方向的威脅;其四,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

其五,鏟除了數次戲侮及反對自己的孔融,以維護自己的權威。

七月秋,曹操親領大軍十余萬南下荊州,用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的話來說是

「乘破袁紹之勢以下荊、吳」。企圖一舉消滅劉表和江東的孫權,統一天下。正

當曹操疾趨宛、葉之時,八月間劉表病逝。九月,其次子劉琮在新野(今屬河南

省)不戰而降於曹軍。荊州水軍數以千計的蒙沖、斗艦,悉歸曹操所有,至此曹

軍水戰實力大增。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劉備,聞訊後率部南撤。

當時江陵(今湖北江陵)貯有劉表的大量糧草、兵器等,因此劉備一方面由樊城

向江陵撤退,另一方面命關羽帶領水軍經漢水到江陵會合。九月,曹軍親率精騎

五千,包括親兵虎豹騎,追擊劉備,在當陽長坂坡(今湖北當陽東北)擊潰劉備

軍後佔領江陵。

曹操至江陵後,立即採取

安頓州吏民的措施,下令

「荊州吏民,與之更始」。

賈詡勸說曹操先利用荊州

的資源、休養軍民、穩定

新佔地,可是曹操並沒有

理會他的建議。曹軍的作

戰部署大體是:以趙儼為

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棗陽

東南)太守兼都監護軍,于

禁、張郃、朱靈、李典、

張遼、馮楷等七軍,統一

指揮他們在漢水、淮水之

間的行動。荊州方 面,曹

操以曹仁和夏侯淵駐守江

陵,以曹洪駐守襄陽,另以一部水陸軍由襄陽沿漢水南向夏口。曹操親率一部連

同新附荊州之眾順江而下,攻打東吳。

當曹操南下時,孫權派魯肅出使荊州,吊劉表喪,兼說劉備同心御曹。魯肅與劉

備相遇於當陽,後劉備用其計折向東南漢水方向撤退,和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

會合,並與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余人聯軍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漢漢

口),圖謀聯合孫權抗擊曹操。劉備遣諸葛亮隨肅往東吳共謀抗曹之計。

赤壁戰前曹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挾天子令諸侯」,諸侯自然在道

義上難以爭鋒;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數倍於

孫、劉兩家。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優勢,孫劉聯軍的戰績更以輝煌。此戰,孫劉

軍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果斷、以少勝多的的著名戰例。

赤壁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機會如此大規模南下荊州。曹操集團也失去了

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

陸、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戰場重現─為何借東風?

我們利用 GOOGLE MAP 將 2007

年的衛星影像地圖配合當初赤壁

之戰戰時的地點做戰場重現,從

夏口前往赤壁必須藉由向西南方

前進,而從赤壁到曹軍駐紮的烏林,必須要稍微向西北邊前進,這就是為什麼孔

明需要”借東風”。的原因。

諸葛亮借東風的傳說,有人經過考證認為是虛構的。不過從赤壁之戰中,長江江

面盛吹東南大風,到後來曹軍敗走華容道又遇上傾盆大雨,這在天氣形勢上看

來,當時很像是一次鋒面氣旋形成的天氣現象。

二、文獻考證─孔明曾借東風?

一、《三國演義》(元末)

《三國演義》裡寫道,孫、劉、曹赤壁鏖兵,周瑜、諸葛亮共同制定

破曹之策,兩人都在掌心中寫一「火」字,可謂英雄所見略同。但周瑜又

發現冬季經常刮的是西北風,火攻根本無法實施,一時間憂心如焚,竟口

吐鮮血,臥床不起。最後靠諸葛亮施展神奇的法術,借來東南風,才使火

攻計劃順利實施,大敗曹軍。

照《三國演義》這種寫法,如果沒有孔明借東風,赤壁之戰根本就不

可能取勝,孫權的江東八十一州也將最終成為曹操的囊中之物。因此可以

說,是孔明借來的這一陣風,決定了孫、劉、曹三方的命運,奠定了後來

大半個世紀的三國鼎立的局面。孔明真不愧為經綸天地、回轉乾坤的英雄。

二、《三國志》(晉)

據《三國志‧周瑜傳》注引《江表傳》:

至戰日,(黃)蓋先取輕利艦十舫,載燥荻枯柴積其中,灌以魚膏,

赤幔覆之,建旌旗龍幡於艦上。時東南風急‧‧‧‧‧

,因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

帆,……去北軍(即曹軍)二里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

埃絕爛,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柴……

可見,風助火威,使曹軍損失慘重,但是這裡並沒有說諸葛亮和這陣

風有什麼聯繫。

三、南朝宋․裴松之在為《三國志‧賈詡傳》作注時也說:

至於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疫大興,以損凌厲之鋒,凱風自南,

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

裴松之認為赤壁之戰曹操打了敗仗,純粹是運氣不好,一則瘟疫流

行,使曹軍戰鬥力削弱;一則冬天刮起了東南風,使周瑜火攻計劃得以順

利實施。可見曹操赤壁之敗,實在是天意,並不是人為的結果。

四、《念奴嬌》蘇東坡(宋)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羽扇綸巾,雄姿英發,彈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在這一篇《念奴嬌》中,蘇東坡詞中羽扇綸巾的人為周瑜,赤壁之戰的關鍵

若為孔明借的東風,那這裡蘇東坡要提的應該是孔明而非周瑜。

4.《隔江鬥智》(元)雜劇(孫勇進,1997)

劇中諸葛亮上場時說:「貧道親過江東,借他軍馬,在那祭風台上祭

得三日三夜東風,只一把火將曹兵八十三萬都燒死赤壁之下。」

5.《三國志平話》(元)(孫勇進,1997)

《三國志平話》卷中「赤壁鏖兵」一節裡說道,赤壁決戰前,周瑜會

集眾將商議破曹之策,命眾人各將己意寫於掌心。眾將和周瑜寫的都是

「火」字,只有諸葛亮寫了個「風」字,說火攻須有風助,自己願助一場

大風。周瑜不信:「風雨者,天地陰陽造化,爾能起風?」諸葛亮說,有

天地以來,只有三人會祭風,一個是幫助軒猿黃帝降伏蚩尤的風后,一個

是幫助舜帝困住三苗的臬陶,再一個就是他諸葛亮,到時他願助東南風一

陣。幾天後,到了決戰之日,黃蓋駕詐降船進發,點起火來。「諸葛上台,

望見西北火起。卻說諸葛披著黃衣,披頭跣足,叩牙作法,其風大發」,

結果自然是曹軍大敗。

三、氣候觀點推論─果真有東風?

鋒面氣旋在我國,春季最多,

秋季較少。它是一個發展深厚的低

氣壓系統,其中心氣壓低,四周氣

壓高。空氣從週邊向中心流動,呈

反時針方向旋轉。所以,處於氣旋

前部(即東部)的地方,吹東南風;

氣旋後部(西部),吹西北風(如左

圖)。氣旋內部盛行輻合上升氣流,

能造成大片降雨區。因此,當連續

吹東南風時,往往預示天氣將要變

壞。天氣諺語說:“東南風雨祖宗,

西北風一場空”和“東風雨,西風晴”

是有一定實際意義的。

另外,也有人這樣去分析諸葛

亮“借”來的東風:從現代天氣圖

上,我們可以看到,當一個地方受

到移動的閉合的高氣壓中心影響

時,風向是順時針轉變的。就是說,

當冷高壓開始移到海上,高氣壓後

部盛行的東南風就會暫時控制長江

中下游地區。由於冬季冷高壓南下

過程中移動迅速,尾隨南侵的後一

股冷空氣很快又到;所以,東南風

持續的時間很短,人們往往忽略。

而通曉天文地理的諸葛亮,他的家

就住在離赤壁不遠的南陽,是掌握

這次東南風出現前的徵兆的,所以

他準確地作出了中期天氣預報。

這樣看來,諸葛亮在冬初的十

一月份,根據長江中下游地區當時

的天氣變化,預測將有東南大風出

現,並進一步推斷天氣還要惡化,這是符合天氣演變規律的。

柒、結論

在元代羅貫中的作品《三國演義》中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

周瑜縱火」的「諸葛孔明借東風」裡,孔明有如神般的借到三天三夜的東南大風,

繼而點燃了一發不可收時的火,扭轉了赤壁之戰的劣勢。本文經由歷史文獻的考

證與中國華中長江一帶的冬季氣候現象可以得知,受到溫帶氣旋或是長江波的作

用影響,在盛行西北風的赤壁冬季,的確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出現東南風。

但是在正史《三國志》中卻絲毫未有孔明與東南風的相關記錄存在,因此我

們可以確定「孔明借東風」這只是羅貫中為了增加劇情張力及合理性所添加的橋

段,也佩服羅貫中對於華北華中的微氣候變化實在是研究的相當透徹,要不然根

本寫不出這種令人拍案的文章。

氣候不僅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有時更能主宰著歷史大戰役的成敗,「借東

風」雖是虛構,但是卻代表著大自然力量的可怕與氣候的高深莫測。所以,研究

歷史氣候,不單只是知識上的獲得,在生活上更能體會到人與氣候不可能的依存

關係。

參考文獻

1.劉昭民,〈《三國演義》的氣象知識〉,《科學月刊》1998 年十月第 346 期。

5.晉‧陳壽《三國志》

4.元‧羅貫中,《三國演義》

8. 孫勇進,〈孔明何曾借東風〉,《〈三國演義〉趣談與索解》,春風文藝出版

社,1997 年 10 月版

2.中國科普博覽_大氣科學館:

http://159.226.2.5:89/gate/big5/www.kepu.net.cn/gb/earth/weather/wind/wnd011_2.ht

ml

3.赤壁市資訊網赤壁氣候特點:

http://chibi.hbnw.gov.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72

6.GOOGLE MAP 衛星地圖擷取

7.維基百科-赤壁之戰、借東風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6%96%E9%A1%B5&variant=zh-t

w

Recommended